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

导入教学论文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有效的情境创设,仅仅借助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以及教师的口传身教,很难达到课堂最优化。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家加大了对于教学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具有现代气息的教学用具出现

在教学领域,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具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而且为学生们带来了感官上的冲击,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更是充满了吸引力。因此,进行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充分发

挥这些现代教具的优势,将文本中的信息制作成授课课件或者利用Flas形式形象直观传达文本信息拓展实施范围,激发学生参与情境的兴趣,落实语文课的授课效果。

比方说,在讲授《小鹰学飞》的文章时,为了形象地将小鹰跟随鹰妈妈学习翱翔的故事展现给学生,教师就可以选取《动物世界》中雄鹰翱翔的图片,配以具有草原风情的音乐,将雏鹰一遍遍试飞的

flas展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境中,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将内心中永不舍弃、好学谦虚甚至对妈妈的感恩情感在课堂上传达出来,语文课堂笼罩在师生互动的和谐氛

围中,践行了新课改理念。

二、实施分组探究,挖掘语文内涵

新课改在课堂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就是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间的有效分组,通过小组互助、分组讨论以及踊跃发言,创设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感受文本的信

息。小学生活泼好动,语文课蕴含着众多趣味故事、人生真知,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分组探究,不失为一种有效引发语文教学活水的途径。四、结合文本,扮演故事角色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乐于接受

色彩感比较强,能够让其参与其中的教学活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大多数课文附以生动形象的图画,吻合了小学生的情感认知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引领学

生直观感受故事情境,发挥学生好动、稚真的天性,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水到渠成感受文本内涵。《狼和小羊》这篇寓言感很强的文章,就可以让学生参看文本图画聆听教师朗读,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

色,从而体味狼的狡诈、小羊据理力争的寓意,增强学生们不畏恶势力的正能量,为语文教学引入源头活水。

基础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唯有夯实基础,才能为今后学生质的飞跃提供良好的前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传道授业的重任,高扬新课改的旗帜,就要在课堂上体现学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创设情景建构新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下面,笔者就初一代数课的导入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I>&#</I>8226;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的一环。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学生活动,建构新知;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4.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教学创设情景建构新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万事开头难”,这一关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下面,笔者就初一代数课的导入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生3:8.3元。

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图式与现代图式理论

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也是怎样把这些新信息丰富到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图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图式是对范畴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一个图式中包括一些空位,也可以说是一些维度,每个空位的不同取值就说明了事物在这个维度上的不同特征,表明了它在这一维度上所述的类别。图式中这些空位构成了我们理解新信息的基础和参照框架,有助于形成对事件的预期,产生有关这一事件的疑问,从而引发对信息的探寻活动,使外在信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达到知识建构成为可能。

图式理论的主要论点是;人们在认识和处理新事物时,总是以图式为认知基础,依据图式来预测、解释和吸收外界的信息,然后在头脑中构建新图式,并通过同化和顺应导致内部图式——认知结构的变化,到达功能性平衡。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总是依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者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才能获得新信息的意义,这就是知识的同化。同时,随着知识的同化,原有知识经验会因为知识的纳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建构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的进入,同时又表现为知识的调整改变,同化和顺应是知识的建构的基本机制。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于先前的知识和教育来加工和解释经验的。当外在环境的信息输入时,学习者总是尝试着把输入的外在信息(或刺激)和先前的经验、知识相比照,并伴随着相应的情感体验且产生某种意向性,由此创构一种内在的知识结构。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对学习图式建构的基本认识,我们可以把图式的建构机制及过程图示如下: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课堂导入

导入是教师在新的课题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包括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授课的内容上,复习旧课以导人新课,以及传授新知识各个步骤的过渡。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高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学习活动的热情,并能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内容向新内容的自然过渡,从而优化英语课堂学习的效果。由上图可见,课堂导入过程中图式建构的基本过程是:当作为导入内容的外在信息作为刺激输入后,学生在各种个体因素和非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在有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下,通过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当外在信息显得熟悉或不要求额外加工时,原有的图式就会被自动激活,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构成要素相匹配,信息加工的同化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输入信息与原有图式的某些构成要素不相匹配(相异甚至相反),信息加工的顺应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就可能因整合输入信息或改变记忆目标而使自身获得改变乃至生成新图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课堂导入的目的。当外在信息显得不熟悉或要求额外加工时,信息加工的回避机制便发挥作用,原有图式对输入信息加以拒绝或排斥,造成课堂导入无效。

三、设计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课堂导人过程中图式建构基本过程的复杂性,图式理论运用于课堂导入,要想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实现有效导入,预防输入信息被拒绝或排斥,使课堂导人无效,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符合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做好课堂导人的主要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导人时就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去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到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2.符合教学内容

熟悉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图式,学习新的知识,应以学生熟悉的旧知识作为载体或铺垫,所举例子必须有启发作用。为此,教师要注意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转折点,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自然的链接,强化或巩固原有图式,或改变原有图式或生成新图式。

3.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导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选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际来自然过渡,符合学生的原有图式。注重导人的趣味性和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原有图式,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创造新的图式。

四、巧设课堂导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导人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重难点,不同的教学目标,其导入策略都应有所侧重,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善于运用多种导人手段,以达到课堂导人的目的。下面就如何在课堂导入根据现代图式理论建立,扩展图式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举几种方法。

1.直观导入法

直观教具通常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直观导人法是在新课讲解之前把教学中所涉及的内容用图片、投影等呈现给学生,学生头脑中形成相关图式,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行问答、讨论,引入新课。如Gofor如8AUnit10IaiTlgoingt0beabasketballplayer的导入,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明星图片形成相关图式,导入新课。学生在回答“Whatdoeshe/shedo?”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很好,从而引出新句型:Whataleyougoingtobe?

2.视听导入法

为了激发学生对英语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或影片,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原有图式,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以生成新的图式,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如Goforit7AUnit9Doyouwantt0g0toamovie的导人,可以选几部具有学生熟悉的电影片段来呈现comedy、actionmovie、documentary、thriller等新单词,学生一边欣赏电影,一边学单词,对电影分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达到巩固和扩展新图式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随意交谈法

教师可以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随意交谈,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导人新课。如Goforit9Unit7Wherewouldvouliketovisit的导入,教师可以采取自由交谈的方法,从天气谈到郊游,再问他们是否喜欢旅游,曾到过哪里旅游等。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点明新课,导人新句型:Wherewouldyouliketovisit?自然地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激活学生原有图式,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4.温故知新法

由复习旧课导人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利于新旧知识间的衔接,原有图式得到强化或巩固,使学生更好地复习旧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Goforit7AUnit5Doyouhaveasoccerball?阅读部分的话题是体育用品的收藏。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有关体育运动和提出建议的表达方法,所以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从复习旧知识人手,在头脑中建立起体育运动的图式关联,然后提问学生分别有哪些体育用品,从而引出collection这一话题,前后过渡非常自然。

5.寓教于乐法

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各种图式都可以用于新课导人。可以利用学生已有图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生成新图式。如Goforit9AUnit6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的导人,可以先给学生们放一两首不同种类的音乐,并且询问:“Whatkindofmusicdoyoulike?”这样利用学生熟悉的原有图式,激发新图式的生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6.悬念导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设置悬念,改变图式呈现方式,有意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学生积极投入到揭开“谜底”中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Goforit9Unit2Iusedtobeafraidofthedark的导人,用学生喜爱的歌星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学生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接着呈现歌星现在的照片,学生一片哗然:“哇,原来是他!”并异口同声地说出歌星的名字,这样巧妙激发学生原有图式。这时用Heusedtobe…butnowheis,对这位歌星过去及现在的外貌、性格、身份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用usedto进行描述,气氛非常热烈,改变原有图式,生成新图式。

7.讨论式导入法

教师设置谈话主题,帮助学生熟悉原有图式,通过谈话自然而然地引入到新的学习目标中来,形成新图式。如Goforit8AUnit10I''''mgoingtobeabasketballplayerSectionA3a的阅读主题是dreamjob。可以问题的方式切入主题问学生:

“What''''syourdreamjob?Whatareyougoingtobewhenyougrowup?”引起学生讨论,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图式,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阅读欲望。

8.背景知识导入法

研究表明,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有意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图式。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充实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新图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扫清障碍,进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调动其学习兴趣。如Goforit9Unit12Youaresupposedtoshakehands的导人,让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各国礼仪的材料或背景知识,并进行小组讨论。在导人新课时,向其他学生展示不同国家不同的礼仪和风俗习惯,增加了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英语教育界对于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已经形成共识,但在如何进行文化导入等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很不利于文化导入的研究与实践。本文将在前人和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文化导入的原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丰富文化导入的理论研究,指导文化导入的实践。

一、已有的对于文化导入原则的研究

我国学者鲁健冀(1990)、赵贤洲(1992)、束定芳(1996)、鲍志坤(1997)、王英鹏(1999)等从教学材料选择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文化导入的原则,大家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基本观点相似。这些原则是:实用性原则(或相关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或层进的原则)、适合性原则(或规范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阶段性原则要求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适合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有广泛的代表性,应属于主要目的语国家中有代表意义的主流文化,而且要根据不同的导入目的注意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系统性原则是针对大纲而言的,它要求有关部门应该根据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较为详细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原则、方法以及要求学习者所要达到的水平。这些原则主要是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而言的,它们对选择和编排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具有指导作用。

二、教学原则的内涵及要求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也应有整体性的特点。因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学原则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等教学活动。有效的教学需要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的指导,即有针对教学过程的目的、内容、活动和结果诸成分的系统原则,对教学全过程提供有效的指导。正如苏联的巴班斯基从四个方面所提出的九条教学原则一样,每条教学原则都要按逻辑顺序同教学过程的每个主要环节及其主导因素相符合。这样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就都有调度它以发挥最优作用的原则。以往的文化导入原则虽然可以对文化导入教学材料的选择起指导作用,但从总体上说,是不够完整的,未涉及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本文拟从教学原则的整体性要求出发,针对教学过程的其他环节提出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有序性原则、对比性原则、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完善文化导入的原则体系,从而有效地指导文化导入的教学实践。

三、文化导入的原则

(一)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以理解为目标的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以文化知识为起点,文化意识为桥梁,文化理解为最终目标”(曹文,1998)。文化知识的导入只是文化导入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是指学习者对文化间差异的敏感性,它是文化理解的基础。文化理解是指学习者能够以客观、正确的态度看待、理解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并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以得体的行为方式与非本族语者进行交往。这一原则是由教学受制于社会需要的规律所决定的。当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这已经是不可回避的现实。文化理解是国际间交往的桥梁,没有对自身及彼此文化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国际间,即不同文化间的顺畅交流。没有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正确理解,英语学习者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此原则对教学有如下要求:1•在实施文化导入教学时,不应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行为的简单模仿,应通过对目的语文化的分析和解释等手段使学习者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以及异同之渊源和生成的原因;2•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侧重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的共情能力(empathy),而不应强调他们对非本族文化的排斥或接受情况。比如,在讲授美国人对老年人的态度时,就不应以中国人对老年人的态度为标准去衡量美国人的行为。中国人尊老、敬老,并认为老年人由于经历的事情比较多,阅历丰富,因而在处理问题上,一般经验较年轻人多些。我国的俗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语“姜还是老的辣”和“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就充分反映了人们的这种认识。然而,在美国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里,“老”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因为“老”意味着精力衰退,生存能力降低,因而,在通常情况下,人们都害怕说老,避免说老,在美国,老年人常被称作seniorcitizens。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老年人的不同态度与中美文化中深层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不同的社会现实等因素有关。因而,在教授这一文化现象时,就不应简单地判定哪一种是正确的,哪一种是错误的,而应该从一种文化现象的渊源上了解其生成的原因,从而理解其存在的现实。

(二)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文化导入内容的编排要体现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及其系统性;其二是指文化导入的教学活动要结合文化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和英语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期使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目的语文化。有序性原则是文化知识本身系统性的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文化知识像其他科学知识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学习者学习文化知识就必须参照其逻辑顺序,掌握其基本结构,否则,难易颠倒,杂乱无章,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序性原则要求:

1•在文化导入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各个层次文化知识内部的系统性和序列性,如价值观体系内部的系统性和序列性,又要注意各个层次文化内容之间的相关性,如宽泛的文化环境知识和情境文化知识或价值观体系和社会规范之间的相关性;

2•在文化导入内容的编排上,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合理地安排不同学习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尤其是智力的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有序过程。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粗到精,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再到辩证思维的过程,记忆也要经过由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等等。根据学习者智力发展的规律,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的安排要从简单、具体的文化事件到概括性的文化主题,最后才应是对目的语社会的全面理解。相应地,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目标要求也应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从以感性体验、感性认识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理性认识和理解为主。

(三)对比性原则在以往的文化导入研究中,有些学者将对比作为一种导入方法。本文将其作为一条原则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1•在学者们以往提出的导入方法中,几乎每一种方法的实施都离不开对比,也就是说对比几乎蕴涵在每一种方法之中,正如陈光磊在其《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一文中所说的,“文化背景比较法是其他一些方法运用的基础,具有方法论的意义”;2•文化导入这一教学策略的实施涉及到至少两种文化,因而,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目标的确定或具体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对比,它不仅是导入方法的基础,也是文化导入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正是基于此,笔者将其作为教学原则。首先,选择文化导入的内容要遵循对比性原则。我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特点,它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学习具有正迁移的意义。个性是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本族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个性是文化导入的重点,而共性与个性的确定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发现。比如,在词语文化的研究中,有些学者提出词语文化在两种语言中的分布可分为如下三种情况:1•某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也相同或大致相同;2•某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但内涵意义不同;3•某一词语在两种语言中的概念意义相同,但在一种语言中有内涵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内涵意义(胡文仲,1999)。另外,还有些学者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语文化分为四种或五种情况。这些分布情况就是通过对比确定的,有助于我们决定什么需要介绍,什么不需要介绍。又如,有些学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重点导入称呼、问候、道谢和告别等言语行为的文化内涵。他们之所以能确定以上言语行为作为导入的重点,也是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的学习者在这些言语行为上易犯文化错误。因此,对比是我们确定文化导入项目的依据。其次,进行文化导入教学要贯穿对比性原则。例如,我们在教授称呼(formsofaddressing)这一言语行为时,就可以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称呼在两种语言中不同的实施方式及其蕴涵的不同文化意义。中国文化规约中的长幼、上下不同身份的称呼是很讲究的,对长辈、上级的称呼要用一定的称谓。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即使是在称呼自己的长辈、上级,在多数情况下,也可直呼其名。称呼在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是两种文化差异的体现。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权势”(power)在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反映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超级秘书网

而美国社会重视平等的人际关系,“一致性”(solidarity)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导致了两种语言在称呼及其他言语行为上的差异。通过比较,我们不仅可以让学习者认识到称呼这一言语行为在两种语言中实施方式的不同,而且还让他们明白了言语行为上的差异是深层文化差异的表现,从而使他们在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的同时,加深了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四)知识传授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该原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要设法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以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符合知识学习的规律,又符合文化导入的要求。因为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选择、领会、习得和巩固四个阶段,它以掌握为目的,以应用为结果。知识的学习过程是掌握,但是仅有掌握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须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不会运用就不能算作真正的掌握,真正的掌握在于操纵知识的力量去行动。杜威的“从做中学”和“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实践出真知”等都说明了实践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语言学习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向学习者传授文化知识,而不给他们提供练习或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他们还是难以获得正确运用文化知识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就像语言形式教学不能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一样,单纯的文化知识教学也不能够培养学习者的社会语言能力,这是过去文化导入的失误之处。过去的文化导入过分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将文化和交际分割开来,文化导入以文化信息的输入为主要教学形式,结果是学习者虽然拥有很多文化知识,记忆了很多文化事实,但却仍然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交际中,仍然会经常地犯文化错误。事实上,介绍和传授文化知识并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而传授,而是为了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文化导入中,实践就显得尤为重要。外语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学习过程应经历以下四个步骤: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其前因后果,做出解释,亲身体验(曹文,1998)。

比如,在教授中英文化在话题选择方面的差异时,首先应向学习者说明两种文化在话题选择方面的差异,即中国人经常谈论一些诸如家庭背景、婚姻状况、个人收入等涉及个人情况的话题,而英美人却把这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接下来应向学习者解释这一差别是由中国的群体主义价值取向和英美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之间的不同所造成的;然后就要创造条件,利用英语角或在课堂上创设交谈的情景,让学习者练习话题的选择,以巩固他们对这方面知识的掌握,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运用这一方面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真实的交际奠定基础。

四、结语

我国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研究虽然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仍有很多问题未得到解决。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经验上,文化导入都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比如如何制定系统的文化导入教学大纲,如何编写既能促进语言学习,又适合文化导入的教材,如何设置更合理的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获得的课程,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如何在培养交际能力的同时,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全面发展,达到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何在跨文化交流日趋多元化的天培养学习者的国际意识,等等。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英语教育界、语言教育界的同仁及关心外语教学的各界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2]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0-14.

[3]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19-39.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贾玉新.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基础阶段处理文化因素的原则和做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1):37-45.

[8]束定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

课堂实录一:正数与负数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6日

教师:时间:2001年冬天的一个早晨

地点:哈尔滨的一个村落

事件:小张戴着帽子、围巾,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正在雪地里艰难地行走,大片大片的雪花不时地落在他身上。

(停留数秒,让学生感受此时创设的情境)

教师:如果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

学生1:零度以下10摄氏度

学生2:零下15摄氏度

……

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比较自然地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二、学生活动,建构新知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建构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因势利导,帮助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实录二:初一代数同类项

授课时间:2002年10月22日

教师拿出一小袋硬币。

教师:哪位同学能帮我数一下这一共有多少钱?

(学生争先恐后,非常积极)

(学生1)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拿出来,边拿边数。5角,1.5元,2元,……

三分钟后。

学生1:一共8.3元

(还有学生在举手)

(学生2)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硬币2个2个地拿出来。

二分钟后。

学生2:一共8.3元

(生3)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

一分二十秒。

学生3:8.3元。

教师:请问,如果这满满的一罐,你会怎样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

下面很多声音在说会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

教师:为什么?

又有声音在说是因为分类。

教师:很好。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

……

课后,有同学说: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不错,数学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富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三、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

课堂实录三:初一代数有理数的加法

授课时间:2002年9月25日

出示投影:“(-3)+(+2)=?能否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探索结果?”

(学生讨论)

学生1:(-3)+(+2)=-1。如:以正东为正。向西走3米,记作-3,再向东走2米,记作+2米。整个过程向西走了1米,记作-1。因此,(-3)+(+2)=-1。

学生2:我欠小王3元钱,记作-3。第二天,小王向我借了2元钱,记作+2。结果我还欠小王1元钱,记作-1。因此,(-3)+(+2)=-1。

教师:刚才两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探索出(-3)+(+2)=-1。同理,我们也可以探索其它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的结果。

由此枯燥的法则引出课题,一则学生有兴趣,二则让学生觉得数学公式也是有来历的,三则让学生自信,因为自己也可以推导法则,过一把探索、创新的瘾。

四、设障导入,引起重视

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课堂实录四:初一代数代数初步知识的活动课

授课时间:2002年9月12日

教师:我们初一(5)班一共有30位同学。请问,如果每两位同学均相互问候,握手致意,有多少同学知道你们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学生思索,似乎摸不着门,有同学比划一阵后,微微摇头,用渴求知识的眼睛看着老师。(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如果只有两位同学,握多少次手?

“1次。”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

教师:如果增加1位同学,是3个同学呢?增加几次?

“增加2次。”

师:再增加1个,是4个呢?增加几次?

“增加3次。”

教师:能找出规律吗?

几乎所有的同学同时开始在作业本上兴奋地比划着。

……

由同学们的书写速度可以知道,他们逐渐接受了将一道“难题”一点一点“啃”下来的思维方式,化难为易,效果很好。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揭示了整个思维过程。如果仅仅用由易到难的教学模式,学生当时掌握的程度可能没有区别。但下次遇上同类的问题,设置障碍再化难为易、深入浅出会让学生回忆此时的情景,这样解答自然不在话下,思维能力由此也逐步提高。

类似地,还可由天平的平衡问题导入等式性质的教学,由对温度计构造的观察导入数轴的教学,由银行存款、借贷问题导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等。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导入教学不是“孤立”的,整个课堂教学应该前后呼应。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参考文献

1.[美]梅里尔<I>&#</I>8226;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年1、2期。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82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逐渐扩展,在沟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障碍。美国著名学者塞谬尔认为:“人类的重大分歧和冲突的重要根源将是文化”。我们所说的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渗透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体现着语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征。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和交流。如果学生学习的仅仅是这门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知识,那么他们也许能够学会如何用外语正确的表达,但是在涉及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土人情、等的表达时一定会受到制约。因为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对该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特征有大体的了解。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不同文化间自然会产生差异。中西文化是孕育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由于我国的独特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文化基本是在一个半封闭的相对安静的大陆环境中不断的繁荣发展,而西方文化的生成地主要集中在地中海、两河流域等的开放性的海洋环境,政权不断更迭,因此文化得不到平稳发展。由于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华文化的“静”和西方文化的“动”,更形象的体现在思维方式、世界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别。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性,推崇内敛中庸。与人交往时,非常谦虚,讲究“卑己尊人”,而西方文化则是崇尚个人价值,追求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独立性。他们把小孩子也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事事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在词汇方面,也可以明显看出两种文化的不同。在英语中,“dog”是褒义词,经常象征着勇敢和忠诚,比如说“a lucky dog”是“幸运儿”的意思;而汉语中,“狗”多用于贬义等。再比如英语中会用“blacksheep”来表示“害群之马”的含义,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语言的文化特性,可能就会对表达的意思产生误解。

2 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

我国这么多年的英语教学大多过分强调英语的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输入,而忽略文化的介绍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因此导致我国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令人满意,利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把英语教学看成是跨文化教育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英美概况”和“文化导入”等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或是选修课,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逐渐的对西方的发展史、风俗习惯、宗教喜好等知识有所积累,对于一些和汉语有异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正确理解。

(2)英语教师应该在课上讲解词汇和文章的时候,多多介绍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英文中的很多词汇都包含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寓意。比如说在讲“chairman”的时候,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不用“chairwomen”来表示“主席”的含义,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入“feminist”女权主义这个概念为大家讲解,事实上男女不平等现象在东西方都一直存在,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女性意识到要通过抗争来维护自己的女性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因此在国外正式的文件中,也会避免出现这种有性别歧视的词语,用“chairperson”或“president”来代替。

在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入”环节进行西方文化的导入。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主题,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就这个主题讨论两种文化的差异,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学会文化的内涵,同时提高英语的表达能力。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的主要方法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来设计导入,本人认为以下10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丢包袱”导入法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如《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胃口”。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目标展示”导入法

当前教学中很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讲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我上《谈骨气》一课时,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上“议论中记叙的作用”几个字,明确告诉学生,这是本节课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清楚,就真正达得“一得”,本课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

目标展示导入法醒目,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三)“直观教具”导入法

初中生还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大胆采用直观教具导入。这种方法是利用实物、标体、模型或挂图等直观教具,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直观教具可利用现成材料,也可自己制作。如学习《七根火柴》一课时,我就直接拿着七根火柴进课堂导入新课,引导学生理解红军对党的一片赤诚。《核舟记》一课,我又同样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普通的桃核,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

(四)“语感传送”导入法

语言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用优美、生动的语言,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诵,会把学生带进教材内容的情境之中。日本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感情,则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阻碍。强烈的情感,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因此,语言感情对一堂课的导入是很重要的。如: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针对初一学生,我就选用了朱子奇的《白求恩纪念歌》用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从遥远的五台山/传来了悲痛的消息……”把学生引入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和悼念的情境之中。又如学习《,你在哪里》。我首先朗读李瑛写的《一月的哀思》感染学生,然后转入正课。

(五)“动手操作”导入法

青少年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经常动手,可以刺激思维发展,提高智力水平。课堂上采用“动手操作”导入,可以大大活跃课堂的气氛。

如:学习诗歌《渔歌子》,事先叫学生准备好画笔、颜料。正课开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比赛画画,请根据诗歌《渔歌子》内容,画一幅画,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可来劲了,勾描的勾描,涂彩的涂彩,忙得不亦乐乎,整个课堂气氛被调动起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迎刃而解。

又如,《小桔灯》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小桔灯,从中体会小桔灯的含义。

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体现导入艺术的“活”和学生的“动”。“活”与“动”工作做得好,就能既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所学内容理解深化。

(六)“演示实验”导入法。

实验,并不只是理化课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还应当是一名实验员。用实验导入,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所产生的现象,可以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如: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准备一朵喇叭花,一杯肥皂水、一杯醋。课上,我这样导入:同学们,今天我来变魔术。哗!语文教师变魔术,学生的心儿一下被“吊”起。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喇叭花放在肥皂水里,马上变蓝,又放进醋里,又变红,学生纷纷问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对本课就产生了兴趣。又如《同志的信任》这一课,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原理,我也采用实验导入,既诱发学习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确当时的背景----白色恐怖下采取的秘密革命活动。因此,实验导入新课不愧是一种“催化剂”。

(七)“讲故事”导入法

故事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人民的勤务员》导入就讲述雷锋小时候的故事,《天上的街市》导入就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等等。通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音乐感染”导入法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法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春》一课,我采用《春天来了》这首古筝弹奏的名曲,让学生沉浸于心旷神怡、气象万千的春天美景之中,又如《看戏》一课,我采用《梅兰芳京剧选段》的盒带音乐导入,学生们立刻就被中国的艺术瑰宝----京剧吸引住了。用音乐感染法导入能使学生真正“乐”学。

(九)“讲文学史”导入法

许多文学家的感人的事迹,不但能引人入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向先辈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立志成才。如《榆钱饭》一课,作者刘绍棠,当我介绍到他的小说《青枝绿叶》在1953年被编入高中课本,而他本人当时还正在读高中时,学生发出由衷的赞叹。又如朱自清“抵制日货”,“不为五斗米折腰”事迹,鲁迅先生的“口诛笔伐”“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等等,这些文学史料能深深打动学生,使他们产生热爱文学的共鸣。

(十)“幻灯投影”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的导入方式,条件好的学校可充分地利用。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均可采用现成的投影材料导入。“幻灯投影”导入法能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可接受的程度,采用不同的导入法,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机动,不刻板,不单一。如《纪念白求恩》一课,既可用“语感传送”法,又可用图示的直观法,还可用白求恩事迹导入。这就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最佳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既扣“文笔”,又扣“心弦”。

其次,要明确“导入”与“整个课堂”的关系,不能让“导入”淹没整个课堂的教学。“导入”只能是“导火线”。时间方面亦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不能太长。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语言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也是社会特有的现象,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属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而存在,必然有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背景,所以现代大学英语教学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而是一种将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还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由此可见,文化导入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跨文化知识的导入,以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克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外语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大学生对学好英语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但是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令人担忧。由于课时的限制,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只开设了读写课和听力课,有些学校甚至连听力课都没有开设。因此为了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侧重于强调学生对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如,片面强调语法、词汇、翻译的重要性,通过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往往忽略了依附语言而存在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导致学生了解的大多是反映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英语,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例如,在《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课文“The Washwoman”教学中,对于洗衣妇有这样的描述:“She could have begged at the church door or entered a home for the penniless and aged.But there was in her a certain pride and love of labor with which many members of the labor force have been blessed.”中国学生读到这里,难免会对这个老妇人生出些许同情和怜悯之心,可如果我们了解西方的价值观,就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其实在西方社会,老年人很崇尚生活独立,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荣,洗衣妇坚强勤劳,不愿成为任何人的累赘,文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是强大而愉悦的。又如,中文中“爱人”这个词,如果不懂它的特定含义,在与英美人进行交际时,就可能被他们误解为英语里的“lover”,而将“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误译为“Lovers’Day”。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适时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及其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进行交际,避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误解。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时机及策略

(一)课前互动策略

课前互动策略主要针对课文背景知识介绍中的文化内容而制定。如上所述,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特有的现象,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准确把握课文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恰当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课前互动策略要求教师按照人数均等原则把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每次指定一个小组(任务组)完成如下任务:搜集并整理下个课时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中的文化知识点,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利用课前几分钟,请一名组员代表任务组上台发言,为全班同学做演示,之后教师对其发言进行补充,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讲授《新视野英语读写教程》第一册第一单元“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一课课文内容之前,首先请任务组代表上台为大家介绍有关外国教育体系的文化背景知识,展示他们的调研成果,如,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higher education等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激发任务组成员的学习兴趣,又有助于其他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内容。

(二)课中以词汇导入策略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Peter Trugill在其著作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别。”词汇,作为语言组成的基本单位,有内涵和外延之分。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底蕴,同一词汇在不同语言中会被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以词汇导入文化知识策略切不可忽视。比如,中国文化中习惯以姓氏后加职务来称呼他人以示尊重,如,“王主任”、“李局长”等,但英美文化中无此用法,职务仅表示工作类型而已,不能用作称谓,因此中文的“张老师”不可称呼其为“Teacher Zhang”。又如,英文谚语“lucky dog”,“top dog”,“clever dog”分别表示褒义“幸运儿”、“优胜者”、“聪明人”,但在中国文化中,把人称为“狗”是完全不被接受的。再如,“龙”在我国被视为吉祥的神物,代表着超凡的力量,甚至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至尊的帝王象征,在这一文化背景下,我们会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有各种各样有关“龙”的成语――望子成龙、龙腾虎跃、龙马精神,等等;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龙”却是像鳄鱼类的陆生动物,能够“喷烟吐火”,是具有四足的凶残怪物,在东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完全不同。

(三)课后模拟体验策略

鉴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不能仅局限于课前、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多样的文化知识扩展活动。如,开创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充分领略并深入了解英美国家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知识。加拿大语言教学专家H.H.Stern曾在Issues and Options in Language Teaching一书中表示,语言教学应充分利用视听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充分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与课文中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的英语原版影视作品,之后组织学生比较分析其中英汉文化之异同。例如,在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Marriage Across Nations”后,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Meet the Parents,通过这种模拟文化场景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作品所反映的真实社会文化中,最大限度地体验并获取文化信息。此外,课后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相关的书籍、报刊等也必不可少,如,《牛仔美国》、《绅士英国》等书都值得一读。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

 

导入语是开场白,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进入新课所运用的语言。它一般很短,只有两三分钟,但却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好的导入语可以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能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被将要学习的知识所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历史教师说好课堂导入语尤为重要,因为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在现实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导入语的设计。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导入语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要全面熟悉教材,深入吃透教学内容,抓准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要善于通过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关注生活、时事,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和图片等,这样设计导入语时才会有丰富的内容。三、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导入语。

关于历史课堂导入语的设计,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因人、因课、因事而异,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在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有如下一些方法:

1、开门见山法:

又称破题导入式,就是抓住标题,从释题入手,解释课题,导入新课。例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导入语的设计,就可从释题入手:“两汉”,就是指东汉和西汉,“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和战”,就是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与战争。这样,用一两句话就把要讲的内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围绕这个问题扩展开来。它不仅用语简洁而且能突出中心。

2、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引出这一节课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组织《挑战“两极”》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二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格局?两极是哪两极?再进一步追问:这种两极格局是不是稳固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那么西欧和日本是如何对两极格局中的美国形成挑战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挑战“两极”》。这种导入法比较简单,但教者要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正确复习,注意整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疑导入法: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导入时能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武王伐纣使商朝灭亡,周武王夺得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西周,大家想一想紧接着他就要做什么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案当然也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教者可以趁势引导学生明白:统治者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和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周武王是如何巩固他的统治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晓的!学生就这样被自然而然地引进新课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4、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心理角度来讲,学生在听歌时,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会产生兴奋情绪。因此,将歌曲这种形式运用到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国际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坚定不移、坚贞不屈、昂扬进取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导入到新课“巴黎公社的建立”。

5、图片导入法

对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导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在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上,每一课都有几幅插图,再加上我们平时积累的一些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以一举多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机遇与挑战》一课时,教者先展示一幅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示意图,让学生具体了解一架飞机零件来自一百多个国家,感受全球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具体感知全球化的概念,从而引出“走向全球化”这一框题。这样就轻松地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

6、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用故事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从故事中获得所要教育的思想。这种导入法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积极探索。当我们走进历史课堂,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时,我们可以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例如我在讲《第一次然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时,先讲了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立刻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我就抓住这个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

7、材料导入法

以材料为背景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信息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在教学《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初,我出示两段材料: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通过这两段材料引出工业革命,学生已经对工业革命的威力有了粗略的了解。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我就举以上几种常见的,所谓“开课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历史教师要能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史实,切合学生实际,联系时事和现实生活,有针对性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总之,导入语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课堂气氛的调和剂。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讲究课堂导入技巧,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达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教学导入

 

导入语是开场白,是为了引导、启发学生进入新课所运用的语言。它一般很短,只有两三分钟,但却十分重要,不可缺少。好的导入语可以使学生涣散游离的心在短时间内能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被将要学习的知识所吸引,产生学习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历史教师说好课堂导入语尤为重要,因为初中历史这门学科在现实中的地位要求教师在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导入语的设计。

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导入语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历史教师必须做好几个准备工作:一、要全面熟悉教材,深入吃透教学内容,抓准教学重点和难点。二、要善于通过报刊、书籍等多种渠道,关注生活、时事,收集、积累各种与历史知识有关的资料、信息和图片等,这样设计导入语时才会有丰富的内容。三、要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导入语。

关于历史课堂导入语的设计,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因人、因课、因事而异,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在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有如下一些方法:

1、开门见山法:

又称破题导入式,就是抓住标题,从释题入手,解释课题,导入新课。例如,《两汉与匈奴的和战》导入语的设计,就可从释题入手:“两汉”,就是指东汉和西汉,“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和战”,就是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与战争。这样,用一两句话就把要讲的内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围绕这个问题扩展开来。它不仅用语简洁而且能突出中心。

2、复习导入法:

这种导入法是教师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来引出这一节课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如:在组织《挑战“两极”》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二战后国际关系呈现出怎样的格局?两极是哪两极?再进一步追问:这种两极格局是不是稳固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引:那么西欧和日本是如何对两极格局中的美国形成挑战的?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挑战“两极”》。这种导入法比较简单,但教者要能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正确复习,注意整体,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使前后知识连贯起来,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疑导入法:

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导入时能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新知识的教学做铺垫。例如:在教学《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武王伐纣使商朝灭亡,周武王夺得了江山,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西周,大家想一想紧接着他就要做什么事?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学生们七嘴八舌,答案当然也是五花八门的,这时教者可以趁势引导学生明白:统治者当务之急是考虑如何管理广大的地区和人民,以此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周武王是如何巩固他的统治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晓的!学生就这样被自然而然地引进新课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范文。

4、音乐导入法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心理角度来讲,学生在听歌时,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满足的同时,会产生兴奋情绪。因此,将歌曲这种形式运用到课堂导入,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国际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坚定不移、坚贞不屈、昂扬进取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导入到新课“巴黎公社的建立”。

5、图片导入法

对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导言,激活学生的思维,也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在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上,每一课都有几幅插图,再加上我们平时积累的一些历史图片,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都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以一举多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述《机遇与挑战》一课时,教者先展示一幅美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示意图,让学生具体了解一架飞机零件来自一百多个国家,感受全球经济联系空前加强,具体感知全球化的概念,从而引出“走向全球化”这一框题。这样就轻松地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

6、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根据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用故事引出将要学习的内容,从故事中获得所要教育的思想。这种导入法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积极探索。当我们走进历史课堂,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还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时,我们可以说:“让我先来讲一段故事”。例如我在讲《第一次然遍全球的战火》一课时,先讲了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立刻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我就抓住这个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

7、材料导入法

以材料为背景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在信息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在教学《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初,我出示两段材料: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二百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通过这两段材料引出工业革命,学生已经对工业革命的威力有了粗略的了解。

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我就举以上几种常见的,所谓“开课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历史教师要能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史实,切合学生实际,联系时事和现实生活,有针对性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总之,导入语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是课堂气氛的调和剂。它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登堂入室。讲究课堂导入技巧,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掌握知识,享受学习,达到“先声夺人,出奇制胜”的效果。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2篇

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于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在英文教学中,应用英文歌曲于大学英语教学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生的年龄主要集中在二十岁左右,他们充满了活力,特别是对于英国文化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他们喜欢音乐,喜欢歌曲,对于英文音乐歌曲的学习显示出充分的兴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文歌曲的学习,能够起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作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一、应用英文歌曲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即将踏入社会的各色人才,之后无论出国还是工作,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显得尤为重要。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单纯的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接受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英文歌曲的特点和优势

英文歌曲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英文歌曲欣赏导入文化知识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通过地道的英文歌曲,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习英语的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进而英语学习成为一种精神享受,学生们在快乐的语言环境下,能潜移默化地全面提高英语实际能力。我们都知道学习一门外语,不仅要学其语言本身,同时还要学习此国家的文化。聆听英文歌曲就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会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交习惯、风土人情等。

在英语学习中,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在大学英语的学习中较为困难,由此产生了在学习中烦躁,甚至厌学的情绪,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缺失学习兴趣。而在英语实际课堂上,在授课开始之前,通过播放较为舒缓的英文乐曲,不但能够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够通过音乐使学生放松情绪。学生通过对于音乐的欣赏,舒缓了学习的紧张心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英文乐曲的收听,能够提升学生的听力水平。英文乐曲中的歌词与口语化的英语课文相比较,文学性和文化性更为突出,通过对于英文歌曲歌词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更好和更加深入地了解英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有利于学生未来工作中运用英文进行跨国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三、音乐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应用

用音乐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优势诸多,但由于其特殊的形式,要求其教学方法也要很独特性,从而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用。将英文歌曲引入大学英语课堂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音乐作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教师应该选择思想健康、有教育意义、内容积极向上的歌曲来进行课堂教学。并要选择和课堂主题相关的,能起到积极辅助教学目的的。其次,教师要挑选符合学生实际英语水平的歌曲资源。不要选择速度过快、歌词含糊的歌曲,如爵士和摇滚。最好选择节奏慢并且歌词清晰的歌曲,如《JingleBells》,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和很多著名电影的主题曲。

2.聆听前的曲目选定后,教师可以围绕这首歌曲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学习目标。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前学习任务。

3.英文歌曲的播放。要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好将泛听和精听相结合。教师应当先完整的播放歌曲,让学生连贯的欣赏,帮助他们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感受歌曲中的语言、文化和艺术。

4.课后活动。在听完歌曲或者其精华片段后,教师不但进行课前的音乐播放,而且还可以根据歌曲进行拓展练习。例如,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感情进行分析,运用口语化的方式对于歌词进行改编或者是转述。通过对于英文歌词的分析,品味英文内在的韵律美。英文歌曲的学习可以通过小组学习和课后作业等形式进行拓展练习。课后建议学生学唱课堂上播放的英文歌曲。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阿拉伯语 外语教学 文化导入 文化习得 交际

人们学习外语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任何目的都离不开进行有效交际。要实现有效交际,仅仅掌握目的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以及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交际对象所属的文化系统及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才能做出合适的交际行为。由此,外语教学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该包括合适的文化教学。

阿拉伯语,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难学的外语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都主要集中在传授语言知识方面,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相关的文化教学,从而出现部分学生在语言技能方面表现突出,却缺乏进行有效沟通交际的能力。究其原因,大多归结于缺乏对阿拉伯文化的深入了解。

由此,笔者拟通过结合目前阿拉伯语教学的实际,并借鉴其他外语语种教学中的优秀理论及研究成果,试着对阿拉伯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点探索。

一、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定义现在学术界有很多,但是总结这些不同的定义可以得出其共通的部分,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上讲,文化是指包括语言、文学、艺术等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的总和。而语言的定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语言的解释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苏丹非洲国际大学阿拉伯语语言学院院长欧麦尔・素迪格教授在其专著中关于语言的特性时也说到:“语言是一种人类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使我们在教授语言的时候不该局限于教授语言结构规则本身,而且也应教授学生语言的社会使用规则,因为语言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通过研究文化和语言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语言与文化之间有部分与整体的包含关系,也有形式与内容的制约关系。因为语言是人类思考和表达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切的文化知识都需要依靠语言来记载和流传,它是承载和反应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所以我们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是反应文化的一面镜子。

2.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的关系。千百年来,阿拉伯语记录着阿拉伯民族的历史文化,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特点,见证阿拉伯民族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阿拉伯语自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一千多年前伊斯兰教出现以前的蒙昧时期,阿拉伯语(古莱希语)就被人们用来进行录、演说、赋诗、会谈等活动;至公元七世纪传播伊斯兰教,阿拉伯语成为了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和《圣训》的语言,变成了伊斯兰教的语言,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的传播和发展,提高了阿拉伯语的地位。在后来长达数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无论阿拉伯地区的社会、政治格局如何改变,阿拉伯语虽受到过一些影响和干扰却始终保持着其活力与不可替代社会地位,纵使在西方殖民时期阿拉伯语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低潮期,阿拉伯语也未停止其向前发展的步伐。从而在今日发展成为全世界二十几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和全世界十几亿穆斯林的宗教语言,并与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一起成为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阿拉伯语的发展和传播促进着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反之,阿拉伯文化的发展进步也同样丰富和促进着阿拉伯语。它记录着阿拉伯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和成就;保证着阿拉伯民族在宗教、历史、哲学、文学、历史等领域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促进着阿拉伯文化的延续、发展和传播。同时,阿拉伯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也对阿拉伯语的词汇、句法、语法等因素的产生衍变、使用规则及语境含义有着明显的影响。很多的阿拉伯语词语、语句及表达方式都体现着阿拉伯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民族情感、风土民情等社会文化因素。对此,笔者将在下文进行详细论述。

二、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实践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外语的学生,如果不具备说该语言群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是很难与该群体中的人进行顺利、有效的语言沟通的。因此,在目前国内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外语教学活动中,导入与所教授语言相应的有关文化内容是必需的。

在语言教学中适当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不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促进其对语言的一些词汇、表达方式等语言因素的记忆和灵活使用,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今后在某一特定文化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打基础。

在《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中也规定阿语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出培养学生具备以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交际能力是一种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办事和应变等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除此之外,大纲中还制订了《功能意念表》,列举了社交、表达方式、交流信息等15大项82分项功能和意念,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让学生了解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文化,使他们能用得体的阿拉伯语进行交际。为了完成培养学生综合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结合目前国内阿拉伯语教学的重语言轻文化的实际情况,阿拉伯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然而究竟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内容,这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从事教学研究的学者们对于这一问题大致都有自己较为成熟的观点和理论。例如赵贤洲老师从语言教学的层次性和轻重缓急考虑将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束定芳老师则偏向于将文化导入内容分为词语文化和话语文化。陈光磊老师将文化分为语构文化、语义文化和语用文化。同时,上述这几种分类方式在详细内容的划分上也是互相交叉,互相联系,互相区别又互相补充的。如此,笔者仅从阿拉伯语教学的特点和中阿文化差异等相关方面出发,暂且主要借用陈光磊老师的文化划分理论兼结合其他学者的划分项目来对阿拉伯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内容进行一些论述。

1.语构文化。语构文化是指与语言结构相关的文化,指语言中词、词组、句子以及语段乃至篇章的构造所表现的文化特点。阿拉伯语的语言结构与中文的语言结构相差甚大,例如阿拉伯语以长句著称,有时一段数行的文字其实只是一个句子;而中文文字具有短小精悍,简单明了的特点。再如中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没有主语的句子,句子的含义仍然清晰明了;而阿语句子却必须保证其结构完整,语法正确,阿语动词在形式上一定得有主语,否则句子是不合理的。阿语中的形容词位于被形容词的后面;而中文中形容词一般位于被形容词的前面。汉语是意合的语言,注意意义上的链接;阿语是形合的语言,讲究词语之间的形式结合。

例:就算有你帮忙,打扫二十来间屋子,侍候二十多人的伙食,还要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问问你自己,受得了受不了!

中文原文中的打扫,侍候,沏茶灌水,买东西送信等动词字面上皆没有主语,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原文的意思,而在阿语表达中,则有必要补出这些动词的主语才能顺利的表达出中文的意思。

再如:

我以我同事的名义,感谢您在刚刚担任这个友好国家的外交部L这一崇高职务后便接受了我们的邀请。就在几天前,中国顺利、成功地完成了领导层更新,这无疑将会使中国得以实现其发展和现代化的宏伟计划,加强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这将加强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势下,维护国际安全与和平的地位与作用。

上述例文中,阿语通过使用状语、定于从句及介词短语等语法成分,使得整段话实际上就是一个结构十分严谨紧凑的长句子。而在翻译成中文之时,将句子合理地划分为数个短分句就显得十分必要。同时,由以上例句也可以看出阿语的形容词在被形容词之后,而中文的形容词位于被形容词之前的特点。

两种语言之间这种语言结构上明显的差异,并非语言形式差异而已,而是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重内涵,轻形式,重领悟、达意,而轻外在形式规整,所以中文句子间较少关联词语连接,主要靠语义联系。而阿拉伯人则比较重视外在逻辑推理和结构严密,因而阿语句子如同树干发枝散叶般,层层相连,环环相扣。

掌握两种语言间的这些差异,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转变观念态度,在遣词造句上避免以自己母语的特点和用法去生搬硬套,同时也有助于在两种语言间进行翻译、交际时,恰当、得体地处理两种语言模式。

2.语义文化。语义文化,即语言的语义系统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和所体现的文化精神。阿语教学中应注意的语义文化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与特有的概念在词汇及语义上的呈现。如阿语中的??????(吉哈德)一词,本意是奋斗、斗争、努力等意思,而该词出现在报刊、文献、资料里面的时候,大多数时候人们翻译为“圣战”,或者音译为“吉哈德”。而吉哈德一词属于伊斯兰教或穆斯林世界常用的宗教术语,在宗教经典《古兰经》中出现过多次,并被逊尼派认为是伊斯兰教五功之外的第六功。而随着如今世界恐怖活动的增多,有的甚至是打着吉哈德的旗号,所以现今有些不了解伊斯兰教或伊斯兰文化的人们通常会对此词产生误解,并把它与恐怖主义相关联。

再如:"???????"? "??????"? "?????"? "??????"? "?????"这几个词语,都是伊斯兰教所特有的词汇,它们分别指的是伊斯兰教的“念,礼,斋,课,朝”五大功修。

所以,教师在讲解这种阿语文化有的词的时候,应结合其文化背景含义将词语准确地教授给学生。

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语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如:阿语中????\???(羚羊)这个词,在表示动物时,中文和阿语在含义上对等的,可以互译的。但是羚羊这个单词在阿语常用来比喻青年男女漂亮、美丽、可爱,或用来赞美恋人;而在中文里羚羊却没有这层含义。因为羚羊是阿拉伯人常见的一种动物,它体态轻盈、动作灵敏、活泼矫捷,声音动听,而且身体曲线优美,两只大眼睛水汪汪的,所以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阿拉伯人就会把自己的恋人比喻成这种可爱的动物。而如果学生不了解羚羊背后的含义,当阿拉伯人对他说他像羚羊的时候,他可能就没法知道对方是在赞美他而做出合适的反应。

这方面的实例还有很多,举不胜举,需要我们去挖掘与了解,而如果学生们不了解这层文化理解上的差别,在与阿拉伯人交流沟通时按照中国人的眼光和思维来说话、沟通,就会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

3)词语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例如中文的周末与阿拉伯语的"????? ???????",这一组词在时间段上是有差别的。如今中国人眼中的周末主要是指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而阿拉伯人的周末是指星期五和星期六两天。又如中文的早上好,与阿语的???? ?????,两组词中表示早上的两个词的时限也不相等。中文里的早上一般只限于一早,而阿语里的????这个词却可以指整个上午,所以只要未过中午十二点都可以说???? ?????。类似这样的词语文化含义不等值的情况在中阿两种语言当中数目不少,教学时都应该特别注意阐释其差异。

4)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汇及语义上的显示。例如中文和阿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名词,中文中的哥哥、弟弟,姐姐、妹妹按年龄大小来划分,而阿语中??即可以是哥哥,也可以是弟弟,???即可以是姐姐,也可以是妹妹;汉语中叔、伯、舅、姑、婶、姨等称谓明确清楚,一般不得混淆;而阿语中父亲的兄弟都称为??,而姐妹及兄弟媳妇等都称为???,母亲那边的兄弟姐妹,男性就称之为???,女性就称之为????。这也反映了中阿两个民族在宗族观念和族谱文化方面的差异。

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定型的习用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格言等以及一些习用语句。这些语句或短语,对于非母语学习者来说,也许字面意思能懂,但是其表达的内涵意义却可能无法理解,例如阿语中的"???? ??????"它除了是一个人名“哈提姆q塔依”之外,表示慷慨大方,为朋友、他人不惜倾家荡产的意思。而"????"这个人名也有比喻人自私、贪婪的含义。又如"??? ????"和"??? ???? ????"的字面意思分别是“阿尤布的耐力”和“带回了侯奈尼的一双鞋”,但实际上其内涵意义分别是“用来形容很大程度的忍耐、耐受”和“表示空手而归、一无所获”的意思。其中前者的典故源于伊斯兰教的先知阿尤布,他在倾家荡产、儿女夭亡、疾病缠身长期不愈的情况下,不但坚持、忍耐、在极度痛苦中对真主坚信不疑,而且从不抱怨,反而满意于真主的安排,后来人们皆以他那种极大的忍耐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为榜样。后者则出自于一个阿拉伯的故事:一个贝杜因人(游牧人)来到鞋匠侯奈尼的店铺里买鞋,讨价还价了很久最终也没买,鞋匠觉得很生气于是想到了一个法子嘲弄他一下,于是放了一只鞋在那个游牧人回部落的路上,然后又在后面不远处放了另一只鞋。当游牧人骑着满载货物的骆驼经过第一只鞋的时候,捡起鞋感叹只有一只鞋也没用处,于是便扔掉了鞋继续行进,过一会儿又看到了另一只鞋,于是跳下骆驼捡起鞋并往回跑去捡刚才丢掉的那只鞋好凑成一对儿。此时,在不远处观望这一切的侯奈尼便赶紧过来骑着骆驼走了,等到那个游牧人回来时发现骆驼已经没了,于是只好步行回到部落,人们发现他什么也没有而只带回了侯奈尼的一双鞋。于是后来这句话便用来表达一无所获,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含义。所以如若我们在教授这些充满文化含义的词语或表达之时,适当地引入相关的典故和文化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帮助学生正确地使用所学知识。

3.语用文化。与语用相关的文化,是指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即把语言同社会情境和人际关系联系起来所应当遵守的规则。语言使用起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语言恰当地使用,也可能会因为说话者的表情、声调、手势、和语气而产生不同的意思和效用,因此难以一一列出讨论。但从阿拉伯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就一些常见的语用方面的文化现象做一些论述如下:

1)问候语。见过阿拉伯人的人都会发现阿拉伯人见面时非常热情,而且会很有礼貌、很关切地问候对方及其家人等各方面的情况是否安好。而且他们的问候会主要围绕对方的健康、学业、工作、家人等方面进行。例如遇见学生会问:“??? ??????? ??? ???????”;如遇见朋友会问:“??? ??????? ?? ??? ????? ??? ??????”等等。在回答对方时阿拉伯人也会附加一些宗教性的语言,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附加一些感谢真主,真主保佑一类的话语。例如:在问道"??? ?????" (情况如何?/你好吗?)时,对方往往会回答"????? ???? ????." (感谢真主,我很好)。再如:阿语中最常用的问候语“???? ?????”

(你好),其原意应该是“你来到了亲人们中间,来到了平安的平原,我的家就是你的栖身之所,我的饭菜就是你充饥之食,因为阿拉伯人多居沙漠,沙漠中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在沙漠中遇见一个人或人家,就会觉得像亲友一样,更有安全平安的感觉。”

2)称呼用语。阿拉伯人最常用的称呼是人们自己的名字;其次也可以用一些通用的称呼语,例如兄弟“??”(天下穆斯林皆兄弟),朋友“????”,先生“???”,女士“????”,先生“?????”等;或者称呼对方的职业,如?????“教授”,?????“医生”,?????“工程师”等;也可以用对方的职务或头衔来作称呼语,而且习惯在职务和头衔的前面加一个特定的敬称或尊称,例如国王“???”前面要加?????(陛下),总统或主席“????”前要加?????(阁下),亲王、王子“????”前面要加???(殿下)等;称呼用语不但能表达说话双方的社会关系,表达一定的敬意,还能反应一定的社会规范和社交习俗。在不同的语境和语调中,称呼语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在使用时应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因素,特别是那些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文化特点,以期达到有效的交际。

3)祝愿用语。阿拉伯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祝愿离不开真主。例如祝病人康复会说:“???? ?????!”(愿真主使你康复);祝对方获得成功地时候会说:“???? ??????!”(愿真主佑你成功);又如阿拉伯人在提到先知时都会说“???? ???? ???? ?????!”(愿真主赐福于他,并使他平安);提到已逝之人的时候会说“???? ????”(愿真主怜悯他)。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真主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是主宰一切的,所以在表达祝愿时,常常会借用真主的怜悯、佑助、喜悦、满意、宽容等特点来表达祝愿。这些祝愿语代表着阿拉伯人内心对世事的感悟,对美好的向往,对他人的关怀,对真主的敬畏;体现着阿拉伯世界独特的文化背景与人文特点。

4)委婉用语。在中文和阿拉伯文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委婉语,出于避讳或礼貌等原因,在某些场合不直接陈述某个事物,而是采用其他词语或说法等来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例如两个民族对于“死”的说法都习惯用委婉语来表达。在中文里,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用“死”这个字眼,而会用其他如“逝世、归西、辞世、上天堂、香消玉殒(对年轻漂亮女性)、驾崩(对帝王)、夭折(对未成年小孩)、圆寂(对出家人)”等词语来委婉表达死这个事实;同样,在阿语里面对此也有多种委婉表达,例如:????? (逝世),??????(牺牲),????? ??? ?????? ?????(到了另一个世界),????? ??? ???? ????(归真),??? ????? ?? ???????(在事故中丧命),???? ??????(辞世),??? ??? ?????? (了却生命)等等。

这些委婉语在中文和阿拉伯语乃至世界任一语言当中都大量存在,这反映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在特定的场合,说恰当的语言,做出适当的行为,避免唐突冒昧和不礼貌的情况发生。而当我们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习俗以及禁忌避讳等社会文化内容的时候,就不免在交际中发生唐突不愉快的情况。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对适当引入有关委婉语使用等方面社会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和恰当的言语进行交际行为。

除了以上列出的用语情境之外,中文和阿拉伯语之间还存在一些其他在语用方面的差异,例如语言使用的性别差异、祈使命令的使用、起誓句的用法、身势语内涵的异同等,在这里我就一一赘述,但也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了解。

四、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方式

讨论了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重要内容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导入的问题。其方式因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不同,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及学生情况合理规划安排,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主要目的。其他语种的学者们对于文化导入的方式也进行过一些研究,得出过一些原则及方法,但有些过于理论化不利于实施,有些适合其他语种的教学却未必适合阿拉伯语教学,因此笔者将联系阿拉伯语目前教学情况从可行性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注意文化内容的实用性。建议导入一些与语言内容、交流联系相关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使语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互感染、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良性循环;避免灌输一些空洞乏味的抽象概念和长篇理论,致使学生因难以理解而对该文化产生冷漠、厌恶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2.文化教学也应该结合语言教学,由浅入深,从简到难。应切实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进行适当的文化传授,不应忽视学生的接受水平而笼统地导入文化因素。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才学完语音和字母,就给他们讲解伊斯兰教教法的流派分析,这对于学生没有铺垫,没有预先了解,无疑跟听天书一般。

3.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虽必要,但也不应与语言教学完全分离。文化课上学文化,语言课上学语言,这样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知识联系起来,无法起到培养语言综合交际能力的作用。特别是阿拉伯语很多词汇本身就体现或代表着一种文化特点,与其让学生对阿语的词汇、句型进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还不如告诉学生这个词为什么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句型为什么这么表达,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加深印象,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词汇、句型的正确、灵活使用。

4.注重文化异同,进行比较教学。通过对两种语言现象文化内涵的比较,更能够加深学生的正确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其根据特定的场景和语境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恰当的切换,避免错误套用母语文化。

5.结合网络及多媒体,适当采用场景模拟教学。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对某些文化现象有一个直接的感官接触,并辅以场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该方面的交际实践。当然这是在现实场景无法实现的前提下才进行课堂内模拟。因为目前国内学习阿拉伯语很多情况下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去现实社会中实践锻炼,由此,我们只能在课堂的有限形式下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实践、去锻炼、去提升。

五、结语

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问题,各个语种的教师、学者都在试图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角度来深入研究此问题,并加以实践,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笔者也试图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为阿拉伯语教学里的文化导入进行一点肤浅的探索,以期引起阿拉伯语教学界的各位前辈及同事对该课题的关注和重视;但由于笔者水平的限制,文中不免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还望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2]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

[3]赵贤洲.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 (1).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

[5]周烈,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2.

[6]高媛媛.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文化习得[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5.

[7]王建平.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8]徐春英.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外语教学[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9]罗林.阿拉伯语方位词教学的文化导入[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

[10]顾坚.阿语阅读课教学的文化导入[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4.5.

[11]王爽.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长春大学学报,2006. 6.

[12]阿拉伯语教学大纲研订组.高等学校阿拉伯语教学大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13]马景春.实用阿汉互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9.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日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听、说、读、写、译和在工作中因需要与对方进行交流。但是,因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日语教育者如果离开了日本文化教授日语的话,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就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所以文化导入就成了现在以至于将来日语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原因

1.目前日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北京外国语大雪胡仲文教授提出,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同时发展两种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即文化能力。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认为,学习一门外语的目标是使用这门语言的能力,从目的语的语言及文化方面理解它的意思及内涵,可见中外学习者都格外重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中日之间经济及各方面交流的不断增加,日语专业成了热门专业,在社会上也掀起了学习日语的高潮,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虽然学习日语的人数在增加,在专业考试和能力考试中也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学习者使用日语的能力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主要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时,语用能力低下,语用失误比较多。

2.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国际化速度加快,地球慢慢已经变成了一个“村落”,跨文化交际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中国和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国,然而,中国和日本的社会文化习惯、国民的语言表达习惯及思维习惯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地方。因此,日语教育者要多多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如何在日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文化教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教学课程,它只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

2.日本文化特征在日语中的体现

在与日本人交流或者看日剧、听磁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日本人使用以下这样的会话文:

①「どちらへ?

――「ええ、ちょっとそこまで。

②「前日、御走でした。

在这些日常用语中,处处都体现着日本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暧昧文化。这些表达方式好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其实恰恰是这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才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第一个例句中问话人并不是真的要打探听话人的去向,而是作为因为看到听话人外出来表达一下见到对方高兴的心情和关心对方的心意的一种寒暄方式而已,所以听话人只要礼貌性地呼应一下对方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了解这种文化现象,就会觉得日本人难以沟通,不通情理。其实这只是和“你好”归属一类的寒暄语而已。再看第二个例句,说的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可能是几天前、几周前的事情了。日本人有个习惯,就是在受到了款待之后,除了当时表示感谢之外,在以后的见面时不论时间长短,都会再三表示感谢的,并不是因为让对方花了钱,而是向对方表达上回愉快的经历令人难忘,会永远铭记于心,是一种以此来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在日语中还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例如:有很多学习者发现日语的敬语比起汉语的敬语复杂得多,非常不好掌握,这就需要在教授日语敬语的过程中,对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文化,还有“内”“外”文化进行讲解,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加深理解和牢固掌握;还有经过比较长时间学习的学习者会发现日语中有很多这样的单词やけになる、取り入る、こだわる、、む等和甘える有关的单词,这与“甘え”心理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可是“甘え”在汉语中并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翻译方式来表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的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日语教学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常识,而且不能局限于几个方面,这就提高了对日语教学者的要求。

3.中日文化差异对学习者日语使用的干扰

中国学习者在使用日语进行交流时,很多人都习惯于使用肯定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肯定的态度,而实际上,日本人受文化的影响,更习惯于委婉、暧昧的表达方式,因此相对来讲即便是表达肯定态度在很多时候使用的却是否定的表达方式,例如:

①私はこれだけしかできない。

②彼は四にならなければりません。

在会话中对一些词汇的使用不当,阅读文章或者对一些影视作品,甚至日本人的处世方式的理解上都与日本人有很大的差异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交流,这些都是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

4.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文化不存在正确与否、道德与否、优劣与否的问题,因此,对待别国文化一定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并且,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这种态度教授给学习者。

(2)实用性原则

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日语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必要场合导入必要的文化知识就足够了,即要坚持实用性原则。在不必要的时候导入文化知识就有跑题的嫌疑了。另外,过多的导入文化知识就会使住客颠倒。因为文化的导入只是语言教学的辅助手段。

(3)去粗取精原则

在中日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及科技的制约,必然有一部分内容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有些内容甚至是有悖科学发展的。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摒弃过时的、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重视正面的、积极的文化信息的对比,吸收日本文化中的精髓为我所用。

三、结语

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习者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综合素质,具备一种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减少日语使用的语用错误;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脱离实际的死记硬背,更要与时俱进的时展要求,使学习者能够学习到真正活的日语。

参考文献:

[1]海保,博之,柏崎,秀之编著.『日本教育のための心理学.新曜社,2002.4.

[2]金田一,春彦.『日本の特.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81.8.

导入教学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改善这种局面的有效途径是要加强文化教学。本文论述了文化差异对于外语教学所造成的障碍,并提出了三种文化导入模式。

传统的外语教学缺乏西方文化环境的配合,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语法知识、语法结构,但在实际交际能力上却很缺乏。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语言与文化有机的结合,使外语教学只是单纯的培养了“纯语言能力”。要改善这种局面,在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是刻不容缓的事。笔者根据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三种文化导入模式。

一、 典故引入模式

英语中有很多固定搭配有其固定的意思,这很类似于中国的成语。这些看似简单的习语却很容易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障碍。对于这样的习语,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典故向学生引入其意思,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语境下,加深了学生对习语的理解。例如“leave no stone unturned.”,就决不是“把每块石头都翻遍”的意思。这是出自于一个历史典故。波斯与希腊在公元前五世纪大战于古希腊的普拉特亚城,波斯战败。事后,有传言说波斯军队留下了大批珍宝。一个叫波利克雷兹的人东挖西掘,但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跑到阿波罗神殿去问神。神谕:“leave no stone unturned!”。波利克雷兹照做,果然找到了珍宝。此语现在被引申为“千方百计”、“不遗余力”、“不错过任何机会”。

二、 实践经验积累模式

记得一位外国朋友问我,当他问中国学生“how are you?”,绝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fine, thank you! and you?”这使他非常的费解,难道他们都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感觉都一样吗?从此可以看出,我们的口语教学太过于模式化,缺乏灵活性。那么除了了解课本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实践,即与英语国家的人接触,从交往的过程来提高口语的交际能力,同时学习异国文化。中西之间打招呼的区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中国人见面往往会说“吃了没有?”,而西方人则很简单,仅“hello!”或“how are you?”。中国人喜欢问一些在外国人看来是属于隐私的问题,如“你的衣服在哪里买的?”,“多少钱?”等。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喜欢谦虚,总喜欢说“you are flattering me!”这会让西方人摸不到头脑,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力。仅这几例日常用语,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通过实践,学生们既学会了如何与西方人交际,也了解了西方文化。这要比在教室里组织学生对话收效大的多,达到了双重目的。

三、 对比分析模式

东方文化含蓄、婉约,而西方文化则是开放、外露。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习俗、价值取向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导入这类文化时,就要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别,从而加深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以《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单元“the present”中的“marigold”(万寿菊或金盏菊)为例,绝大多数学生特意为老太太的生日献上一束“marigold”,以表示对她的关心,这与老太太女儿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可是,中国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要“marigold”,而不是“carnation”(康乃馨)?这里就涉及到西方文化源泉之一,即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众所周知,carnation表“祝福”之意,而且是母亲节的花卉。实际上,marigold意为“圣母玛利亚的花”之意。据说古人以此花献给因失去耶稣而悲伤的圣母玛利亚。更重要的是marigold的花语是grief,而这不正是象征着老太太的凄凉晚景吗?至此,学生对整个课文的悲凉基调就能很好的把握了。

综上所述,文化是语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文化差异使不同的语言的使用者在交际中受到了限制,但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我们在教授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于语言的学习中。因而,这对语言教师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教师既要教规范的语言,又要教不同情况下的语言使用方式,因此必须兼顾语言的个体和社会性。语言教师除了教语言以外,也应该是外国文化的介绍者和教育改革的促进者。语言教师应对其职业进行思考,从而将语言教学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中,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巧,而且成为新型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 claire kramsch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h. g. widdowson.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