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概述的介绍了何为比喻教学法,然后指出了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运用比喻教学法的成功案例以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自身特点,讲述如何运用比喻教学法把课程中相对抽象的知识讲授变得浅显易懂。

1. 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常情况,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的影子,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2. 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群体是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一部分同学尽管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些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网络还很缺乏,就更不用说对一些网络技术的操作了。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比喻教学,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转化得生动、浅显易懂,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比喻法”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可以便于学生记住一些烦琐的操作。

3. 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组织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这节课程,用于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

首先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电脑,然后针对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先认识显示器、鼠标、键盘、耳麦、摄像头,这被称作“设备”。主机箱内包括的所有硬件的集合被称为“主机”,“主机+外设” 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计算机。在此用一个FLASH演示主机的内部构成(如图),可引导学生去学习每个硬件有那些功能。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机的核心器件,它就好比人类的思维与控制中枢,正是CPU控制着计算机的一切行为举止。CPU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这个运算器就有这样的功能,而我们的大脑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CPU的控制器就有这样的功能。接着还会给学生展示单核的CPU和双核的CPU,讲到双核CPU的时候,我会说:如果我们人类又有两个大脑是不是会变的更聪明啊!是不是运算的速度会变快,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两个大脑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又想唱歌又想说话,这在一个CPU的时代是不能完成的,而到了现在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比喻就是想说明双核CPU是可以把同时完成需要占用同一资源的两件事情。

存储器Memory:人脑除了有思维的功能,还有存储的功能。电脑也不例外,在电脑中存储器主要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存储器,这就是电脑中的内存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我们记不住的东西储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这就像为什么我们要有自己的书房,而这个硬盘就好比我们自己的书房。当手中的资料无法满足我们所需要的资料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去公共的图书馆借书,这个公共的图书管,就好比光盘、U盘、软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I/O: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电脑和人脑加以类比,但实际上更确切的类比应该是把电脑比作一个完成的人。电脑有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装置,人类有听声音和说话的能力,电脑也有。音箱就好比人的嘴巴,麦克就好比人的耳朵,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只有数字信号,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是模拟信号,这样就需要一个设备能够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的转换,这个设备就是声卡。人类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可以通过说话,还可以通过写字来表达,计算机则可以通过现实器和打印机来完成书写的功能,可是计算机并不能识别文字和图像,这需要显卡来完成数字信号和图像信息进行转换。

主板Motherboard:主板是微机的核心链接部件。微机的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主板是一块较大的集成电路板,电路板上配以必须的电子元件、接口插座和插槽。结合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详细讲解主板上的芯片和插座与插槽,其中插座与插槽就好比人类的关节,人的很多骨骼都是通过关节链结起来的;而芯片则是一座架起各个插槽之间数据传递的桥梁。

连接线:主板要和硬件连接必须有电源线和数据线,这就好比人的血管和神经。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1. 比喻教学法的含义

所谓比喻教学法就是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将两个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常情况,选择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的影子,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目的。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2. 比喻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授课群体是大一年级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其中有部分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另外一部分同学尽管对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些了解,但是他们的知识网络还很缺乏,就更不用说对一些网络技术的操作了。所以,在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中,有不少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令教师感到束手无策,令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如果讲解时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运用比喻教学,将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转化得生动、浅显易懂,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运用“比喻法”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又可以便于学生记住一些烦琐的操作。

3. 比喻教学法案例分析

我们先来看看怎样组织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这节课程,用于教授知识点的时间大约为25分钟。

首先给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电脑,然后针对图片进行如下的讲解:先认识显示器、鼠标、键盘、耳麦、摄像头,这被称作“设备”。主机箱内包括的所有硬件的集合被称为“主机”,“主机+外设” 就构成了一个完成的计算机。在此用一个FLASH演示主机的内部构成(如图),可引导学生去学习每个硬件有那些功能。

中央处理器CPU:CPU是计算机机的核心器件,它就好比人类的思维与控制中枢,正是CPU控制着计算机的一切行为举止。CPU主要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这个运算器就有这样的功能,而我们的大脑还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CPU的控制器就有这样的功能。接着还会给学生展示单核的CPU和双核的CPU,讲到双核CPU的时候,我会说:如果我们人类又有两个大脑是不是会变的更聪明啊!是不是运算的速度会变快,而且,我们还可以利用两个大脑同时去完成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又想唱歌又想说话,这在一个CPU的时代是不能完成的,而到了现在就可以了。其实,这个比喻就是想说明双核CPU是可以把同时完成需要占用同一资源的两件事情。

存储器Memory:人脑除了有思维的功能,还有存储的功能。电脑也不例外,在电脑中存储器主要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存储器,这就是电脑中的内存人脑的记忆是有限的,所以,要把我们记不住的东西储存在自己的资料库中,这就像为什么我们要有自己的书房,而这个硬盘就好比我们自己的书房。当手中的资料无法满足我们所需要的资料的时候,我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去公共的图书馆借书,这个公共的图书管,就好比光盘、U盘、软盘等。

输入输出设备I/O:生活中我们总是把电脑和人脑加以类比,但实际上更确切的类比应该是把电脑比作一个完成的人。电脑有与外界信息交互的装置,人类有听声音和说话的能力,电脑也有。音箱就好比人的嘴巴,麦克就好比人的耳朵,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只有数字信号,而现实生活中的声音是模拟信号,这样就需要一个设备能够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相互的转换,这个设备就是声卡。人类表达自己的想法除了可以通过说话,还可以通过写字来表达,计算机则可以通过现实器和打印机来完成书写的功能,可是计算机并不能识别文字和图像,这需要显卡来完成数字信号和图像信息进行转换。主板Motherboard:主板是微机的核心链接部件。微机的硬件系统的其他部件全部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主板相连接的。主板是一块较大的集成电路板,电路板上配以必须的电子元件、接口插座和插槽。结合实物和图片给大家详细讲解主板上的芯片和插座与插槽,其中插座与插槽就好比人类的关节,人的很多骨骼都是通过关节链结起来的;而芯片则是一座架起各个插槽之间数据传递的桥梁。

连接线:主板要和硬件连接必须有电源线和数据线,这就好比人的血管和神经。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在《网络程序设计》中,套接字socket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教材上的解释是:套接字是两个通信通道上的端节点。看到这个解释,学生还是不能明白套接字的内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通常采用如下比喻。既然套接字是作为通信的末端,那么可以使用“电话系统”与“邮局系统”这两个同学们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把支持虚电路服务的信道看作电话线,套接字就类似于一个电话。同样,可以把提供数据报服务的通信看作邮局系统,套接字看作信箱。

(2)基于TCP套接字编程模型

面向连接的网络通信的建立有多个步骤,要使用多个函数。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其比喻为“打电话”这个过程。要建立基于TCP的C-S(客户-服务器)通信,首先双方进程必须各自创建一个端点,也就是调用socket函数创建套接字,正如打电话之前,双方必须都拥有一台电话机一样。Socket是面向模型设计的,针对C-S通信双方提供不同的socket系统调用。客户随机申请一个socket号,这类似想打电话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台入网的电话上呼叫。服务器拥有全局公认的socket,调用bind函数将套接字地址和所创建的套接字句柄联系起来,任何客户都可以向它发出连接请求和信息请求,这就类似于被呼叫方的电话号码告知了呼叫方。客户端调用connect函数发出连接请求,就好比拨打对方的电话。而服务端有可能在完成当前请求之前又发生多个服务请求,为了很好的处理这个问题,服务器调用listen函数将所有的服务请求放在一个请求队列中排队,并尽快处理这些请求[2],这就如被呼叫方在开启呼叫等待的功能,不错过任何呼叫请求。服务器端执行accept函数等待来自某一客户端的实际连接请求,实现与客户进程连接,这就如被呼叫方拿起电话,双方可以正式通话。最后,客户端与服务端完成数据传输后调用close函数关闭套接字,撤销连接。这就好比打电话双方通话结束后,挂掉电话。

(3)基于UDP的通信机制

用“邮局系统通信”来类比这一种通信机制是非常恰当的。基于UDP通信是面向非连接的,无法保证数据以正确的顺序到达。这就类似我们先后寄出两封信给对方,不能确保第一封信一定会比第二封信先到达对方手上。而在通信过程中,服务端和客户端双方首先都需要绑定IP地址和端口号,这就好比寄信之前,对方的通信地址我们是要已知的。而客户端发送信息以及服务端回应的时候,调用sendto函数来实现,需要指明对方的地址。这如同在寄信的时候,需在信封上要注明对方的地址信息。

(4)协议端口

在讲解“协议端口”时,学生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在网络通信的时候要指明端口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同样采取比喻教学法。大多数操作系统是支持多进程的,目的主机到底把收到的数据包送给哪个进程呢?就好比我们去银行办理业务,银行的业务有多种,有多个服务窗口。我们要成功地办理业务,必须知道对应的窗口号。同理,当你的主机开启多个服务时,如FTP、WWW、E-Mail多个服务,当接收到传送过来的数据包时,主机要准确的把数据包传送给相应的进程,这就需要数据传输的双方进程开启端口,这样数据包将会有标识有源端口,确保接收方顺利地将数据包传送至这个端口。

(5)带外数据

通常数据是按顺序传输的,然而套接字API概念性的提供了一些使用程序,从而可以使得一串数据无阻的先于普通的数据到达接收端。这就是所谓的发送带外数据。这就好比大家排队在银行依次办理业务,有个强盗拿着枪走入银行,越过整个队伍走到柜员面前。这个就可看作为带外数据。这个强盗能越过整个队伍,是因为枪标识他的特殊性,给了他凌驾于众人的权力。

(6)结语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喻教学 特点 作用 方式

(一)设喻教学的特点

比喻的特点之一是形象性。有时人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或观点比较抽象,这时,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明,就能较形象生动地讲清楚,讲课的过程也是这样,教师要把有关课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可运用设喻的方法。

教师如果能按照这样的设喻来进行阅读教学,给学生的将是一个十分形象的驳论结构式,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起干巴巴的介绍来要好得多,同时它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对学生知识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形象的东西常常是容易记住的。

比喻的另一个特点是通俗性。对于有的道理,一用上比喻就很通俗了。就如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鲁迅在批驳论据时用了归谬法:

英国有许多先前的文章不流传,我想,这是总会有的,但竟没有想到它们的消灭,乃是因为不写永久不变的人性,现在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一层,却更不解它们既已消灭,现在的教授何从看见,却居然断定它们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了。

归谬法是先假设对方的错误论断是"正确"的,然后从此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证明对方论断的不能成立。归谬法批驳的力量是很厉害的。怎么个"厉害"?如果用一般的文字抽象说明实际上是很困难的,而且,也不一定能使人很通俗地理解。但我们可以这样说:我们用拳头打人,必定是先收紧拳头,然后再打出去,这样的拳头是很厉害的;归谬法就是收进来再打出去的拳头。这样说学生对归谬法作用的理解就不困难了。

(二)设喻教学的作用

1、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喻教学法是一种形象的阅读教学方法,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不像数理化,有严格的科学性,一环紧扣一环;所以要吸引学生,就必须依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形象化的教学。设喻教学法就是根据语文课的这一特点而来的。设喻教学时,师生以一种形象的眼光来分析课文,使那些本来显得平淡的东西变得生动起来,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设喻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教学。教师只有对这篇课文有相当的情感偏向,才能对课文进行设喻教学;而随着教师设喻教学的展开,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地被激发出来,以至情不自禁地进入对作品的分析之中。设喻时还要进行联想,使本体与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必然会启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其想象能力。

(三)设喻的方式

设喻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只想从整体设喻和局部设喻两方面来谈谈。

1、整体设喻

这种设喻方式适合于文章结构的分析,前文提到的《文学与出汗》的结构分析;再如课文《汉堡港的变奏》的结构分析也适用。《汉堡港的变奏》可分为三大部分,其间的分界线是自成段落的两个过渡句。前一句是"这是一九七八年四月的一个星期天";后一个句是"于是就来到了四月的那个明媚的星期天"。这篇课文开头提到:"汉堡港是一支古曲",是中国的远洋货轮汉川号使得这支古曲发生了变奏。这便是课文提供的现成的设喻材料。这样三部分可分别作如下概括:"变奏的序曲"、"变奏的旋律"和"变奏的尾声",而第二部分"变奏的旋律"又可分为:"重奏"、"主调"、"插曲"、"合奏"等四个部分。

当教师指挥学生演奏完这一动人的变奏后,学生一定会深深地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境界中,他们在为中国海员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的严谨态度而深深地感动的同时,也为这篇文章的动人的艺术结构而喝彩。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往往是相当抽象和枯燥的,因为它总是要抛开具体生动的语言文字而进行概括,而设喻教学就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还给学生以生动的形象。

2、局部设喻

整体设喻因为是对整篇文章设喻,有很多困难,如喻体比较难找,又缺乏灵活性,且重点不能突出。而这些整体设喻的缺点恰恰是局部设喻可以避免的。局部设喻并不要求从整篇文章去考虑设喻,只是对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设喻。

(四)设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设喻的喻体有的大量来自日常生活,但也可直接来自课文。直接来自课文的喻体显得自然,学生也感到亲切,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当然,来自课文的喻体还要经过强化,使之更明显。如前面提到的《汉堡港的变奏》一文,课文中仅有"汉堡港是一支古曲"一个比喻句,教师应抓住这一句进行强化设喻:不但"汉堡港"像一支古曲,其实《汉堡港的变奏》一文也像一支古曲,有序曲,有主调,有尾声。这样一强化,才能把课文中那些具有设喻效果的喻体为设喻阅读教学所用。

2、设喻教学中,设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设喻是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不要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设喻上,而应该着重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只有对课文的内容分析透了,才能设计出贴切、形象的比喻来。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概念隐喻高中英语词汇教学面对我国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只重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不良现状,教师应当积极吸收国外概念隐喻理论的精髓,将概念隐喻纳入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之中。简要来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与明喻不同,它是一种将A和B双方进行隐藏的比较的修辞方式,在词汇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能够有效地提升记忆单词的速度,能够加强词汇记忆的保持度,对于英语词汇学有裨益。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内涵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Lakoff和Johnson将隐喻这种比较普遍的修辞手段定义为认识隐喻。与传统的隐喻理论不同,莱克夫与约翰逊认为隐喻本身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问题或者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全人类、全世界认知方式中的一种,是人们为了理解一种比较复杂或者比较抽象的概念而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去解释,这便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内涵丰富,主要包括结构隐喻、本体隐喻以及方位隐喻。概念隐喻理论在国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于英语词汇学习有巨大的辅助作用,因此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大力吸收概念隐喻的精髓,并运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概念隐喻理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有效性措施

(一)运用概念隐喻,注重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

英语词汇包含基本意义与引申义,Sweeter认为,正是隐喻促进了语言更加多变与新颖,从而产生了我们所说的一词多义现象。其中基本意义是基础,而单词的其它意思是通过隐喻的修辞手法间接延伸产生,单词的其它延伸义与基本意义不可分割。为此,教师在单词教学中,教师要强调英语词汇基本意义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基本意义背后的概念隐喻,通过学生的认知建构达到掌握英语词汇的目的。例如在教师讲授head这个单词的引申义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其基本意义,即“人的头部”。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包含head单词的词组,如the head of page,学生可以通过单词的基本意义延伸到“纸的头部”,即“页眉”,从而掌握这个词组。另外,还有“政府的首领”即:the head of government,也是由人的头部这个含义引申而来。

(二)运用概念隐喻,融入文化内涵

词汇历时久远,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分析概念隐喻中引入文化内涵的介绍,找出东西文化的相同点与差异性,使学生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概念隐喻。一方面,隐喻具有普遍性与适用性,如狼在中国文化中有“凶残、狠毒”之意,有词语“狼心狗肺”指的是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的人。在西方狼wolf也有类似“凶恶”之意,如as cruel as wolf.一方面,由于地域不同、民族各异、价值观有别,文化又具备差异性,反映在隐喻上也存在不同。例如在中国,动物“鱼”象征着年年有余,象征着富足与吉祥,如“鲤鱼跃龙门”,给人一种吉祥富贵的好兆头。然而在西方fish地位却大大降低,如成语a cool fish翻译为汉语指的是“之徒”,由褒入贬,表现出东西方在文化与隐喻上存在着不同之处。因此,教师在巧用概念隐喻以提升高中英语词汇有效性的过程中,要重视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掌握英语词汇。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进行概念隐喻的意识

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过程中,注重使用概念隐喻,使学生通过概念隐喻学习英语基本词汇、多义词以及习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掌握概念隐喻的方法来自主进行词汇记忆。除此之外,英语词汇内容丰富,英语教师不可能在英语课堂中将所有的词汇纳入教学范围,因此学生掌握概念隐喻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词汇是极其必要的。

三、结语

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不重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机械记忆,这种方式造成学生记忆单词速度慢、记忆保持时间短的效果,长此以往,一方面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一方面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对英语词汇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要巧用概念隐喻,如在学生学习词汇基本意义的过程中进行概念隐喻教学;在应用概念隐喻时纳入文化内涵的讲解;最后培养学生自主运用概念隐喻进行英语词汇的意识。

参考文献: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①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②比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倪宝元《修辞》)

③比喻是利用乙事物来说明与其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袁晖《比喻》)

④某一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相似点,就故意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描绘它的形象。这种修辞方式叫“取比以明“,简称比喻。(吴士文《修辞讲话》)

⑤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王希杰《汉语修辞学》)

⑥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点的乙事物来描写和说明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吴宗渊《试论比喻的定义和分类》)

以上定义的最大优点就是都提到了比喻中涉及的两事物应该具有相似点,不过,细细琢磨一下,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把比喻、比拟和打比方混为一谈。

比喻与比拟应该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这个好区分,比较容易混淆的是比喻与打比方这两种说法。我认为比喻不能完全等同于打比方。“打比方”虽然也常用作“比喻”之意,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会说“打比方说”“打个比方”。这里的“打比方”就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举个例子”的意思,它主要运用在口语中。而在小学到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打比方”一般看作是说明文中的一种说明方法。它虽然是说明文中的比喻,但是这个称谓只能用在说明文中,如果在分析文学类文本阅读时说是“打比方”,则会被判错误。

第二,缩小了比喻的功用。

许多定义在谈到比喻的功用时或说利用乙事物“描绘”甲事物,或说“说明”甲事物(甲道理),或两者兼而有之,我感觉这是缩小了比喻的功用。因为我们知道比喻不仅能用在以描写、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的句子中,同样也能用在抒情句和议论句中。聂炎在他的《比喻四法――也谈比喻的定义和分类》中是这样为比喻下定义的:

比喻是用同甲对象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乙对象来描写、说明、灵化、强化甲对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喻体对本体能起到描写、说明、灵化、强化的作用。根据聂炎的《比喻新论》里所涉及的“描写”“说明”“灵化”和“强化”,我们可以判定,作者应该是从本体与喻体的特征来划分的:如果用具体事物来比喻具体事物,就是描写;如果用具体事物来比喻抽象事物是说明;如果用抽象事物来比喻具体事物是灵化;如果用抽象事物来比喻抽象事物是强化。如:

①进梨园里,那梨花一朵朵,一片片,那一大团一大团的带着奶香味的白,就这样像一个个白胖可人的小人儿呼呼地拥过来。(描写)

②现在,这理想像基因一样遗传进了我的细胞。(说明)

③刚过早春,去年秋天落尽的水杉树的叶子还没长出来,十二只鸟窝停在高高的枝头上,像十二只被谁安放在树上的纸灯笼,又像意味深长的十二句话。(灵化)

④偌大的桃花源,正午时分的那一份安恬像一首老歌。(强化)

或者我们干脆就避开比喻的功用,加入运用比喻时的途径,这样给比喻定义:

比喻是根据联想和想象,借助于相似点,把本质不同的事物暂时地、有条件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方式。(赵家新《试论比喻的构成基础》)

了解这些以后,我们再来看看苏教版选修教材“语言规范与创新”专题“给语言绣上几道花边儿”“资料链接”中对比喻辞格的介绍: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譬喻”之“譬”,依《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义为“比喻”“比方”。所以“譬喻”即为“比喻”。《发凡》在“积极修辞一”中说“‘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修辞学》中说“比喻,又叫譬喻,俗称打比方”。可见,“比喻”和“譬喻”无甚差别,只是称呼不同。

“讽喻”,《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解释为“修辞方式,用说故事等方式说明事物的道理。”《发凡》在“积极修辞二”认为“讽喻是造出一个故事来寄托讽刺教导意思的一种措辞法。”由上面解释我们至少可得出两个信息:“讽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讽喻”是用故事的形式说明道理的。

“设喻”一词,无论《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还是《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11年版)均无对“设喻”一词的解释,倒是“百度百科”对此解释为“设喻,又叫讽喻,这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扩大化的用法。”这种解释在一些参考资料和论文中也可得到印证。那么,这样解释到底对不对呢?笔者以为,至少未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当然,也说不定以后会被收录。其实“设喻”一定条件下即是“设置比喻或设置讽喻”的简称。比如清代方宗诚在《论文章本原》中评价孟子的文章“此亦辨论体也,设喻奇幻,有锋铓。”教学用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的“课文研讨”部分,教学用书《先秦诸子选读》中“选文解读”部分都可以作如是解释。

那么,“比喻”和“讽喻”又如何区别呢?首先还是明确一下“比喻”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认为“比喻”是“修辞方式,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修辞学》对“比喻”的定义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点,用另一个事物来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由此可知,“比喻”的目的是使“表现的事物”更加明白易懂,使文章语言生动。而“讽喻”是用故事的形式说明道理的。通过比较,笔者以为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偏重于使事物明白,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一个是通过故事形式使道理明确,往往是为了给对象以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比喻常常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讽喻往往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像《〈孟子〉选读》中“齐人乞墦”“邻人攘鸡”的故事即为讽喻;而同是《选读》中“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即为比喻。对于《拿来主义》一文中“穷青年得大宅子”的故事笔者以为应是“讽喻”,而下文的“鸦片”“鱼翅”“烟枪”“姨太太”等则可理解为比喻。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隐喻 研究 综述

1.引言

隐喻由简单的视为修辞手段上升认识为人的一种思维和认知方式,其发展过程可由四个著名理论的提出作为一个发展轨迹,它们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人物的“比较理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二者是对比关系;以昆体良为代表人物的“替论”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以布莱克、理查兹、莱考夫和约翰逊为代表人物的互动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一种人们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和以方达尼尔为代表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隐喻是连接概念化与语言的一种普通、突出的认知过程。前两个理论可视为是从修辞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后两个理论则可视为是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加以研究的。因此在国外关于隐喻的研究经历了修辞学、语义学和以认知学科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等三个阶段。

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旨在对1999-2007年近8年间我国语言学界在隐喻领域中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对学术界隐喻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述评,试图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铺垫。

2.近8年中国语言学界隐喻研究的状况

我国语言界对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开始主要是侧重介绍引进国外有关隐喻理论的研究,继而逐渐形成针对国外古典隐喻理论、隐喻的定义研究、语法隐喻以及隐喻历史的研究等。

3.已发表研究论文归类

近9年发表的论文主要分为理论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两大类,其中理论探索主要包括对隐喻本身的研究、隐喻与认知、对隐喻的语义研究、隐喻与语用。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隐喻理论应用到具体的语言翻译和语言教学中去两类。除了以上占比例较大的六个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论文还可以得出:如下问题也是隐喻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隐喻与概念及概念化;隐喻与文化;隐喻与成语;隐喻与换喻;隐喻与意象图式;对语篇中隐喻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3.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

对隐喻本身的研究依次包括“隐喻的分类”、“隐喻的理解和加工”、“概念隐喻”、“隐喻的功能”、“隐喻的使用和表达”、“隐喻的鉴别”、“基本隐喻”以及“隐喻模式和结构”。

我国学者主要侧重介绍了隐喻在国外英语界的研究动态、发展过程及隐喻的研究对象,并通过分析隐喻的定义、基本功能及理论、解释为什么隐喻的研究对象如此广博,并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对象;并且探究了莱考夫的经验主义隐喻观以及莱柯夫隐喻理论中的缺陷。

我国学者还从隐喻的本质、产生原因、理解过程、功能、工作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完善隐喻研究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隐喻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此外,在隐喻研究背景下,根据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以及隐喻的不同方式对常用修辞格进行初步的重新归类,以辨明这些修辞格与隐喻的关系,许多修辞格实际上是隐喻在各方面的表现形。

3.2隐喻与认知

从认知和思维角度对隐喻所做的研究,有的是在对认知语言学做综述探讨的过程中提及隐喻理论,有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阐释,主要分析语言、认知、思维和隐喻之间的关系,探讨有关隐喻语言本质的问题:认为隐喻不但是修辞手段,更是认知模式,其认知力基于相似或相关而创造相似;隐喻的认知基础、隐喻的认知模式、隐喻的习得和隐喻与感知系统等方面对隐喻与认知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了英语语言的隐喻化特征及其与认知的关系。

我国学者近8年对认知隐喻学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隐喻不仅是语言问题,更主要是思维和行为问题,它普通存在于语言与思维之中,人类在认识客观世界中,通过隐喻把已熟知的经验用来概括求知的事物,把已准确描述的习得用来说明描述欠缺的事物,即基本隐喻是人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最初对世界的看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基本隐喻会产生新的隐喻,而新的隐喻又会变成基本隐喻。此过程最先形成了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说与写形式则为语言隐喻,隐喻是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语言表达又体现了人们这种认知机制。

3.3对隐喻的语义研究

对隐喻的语义研究主要涉及诸如“隐喻的意义表征”、“隐喻意义的理据”等问题。这些研究都和意义直接相关,因此归为语义学范围。

从语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探讨隐喻理论的语义学价值,主要从认知隐喻理论入手,分析隐喻在词义演变、语义转移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场理论、语义特征分析的影响,阐述了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

通过对传统隐喻理论的研究思考,认为隐喻的意义取决于词汇的创造性运用,而运用又有赖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体的语境;认为隐喻的意义离不开一定的语境,它的真正意义存在于我们对词汇的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运用中。

3.4隐喻与语用

与语用有关的研究主要是进一步对隐喻现象、做语用解释,探究隐喻与语用的结合点,有的从语境及语用得体着手,有的分析语用认知和语用关联。回顾8年来语用学家对隐喻现象的一些探索,归结起来有如下特点:确认隐喻的研究必须考虑到语用的因素,认为隐喻本质上不是一种语义现象,而是一种语用现象,因而须从语用角度分析隐喻的有关问题,从已有的语用理论中,如Grice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寻找适用于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依据和分析手段。

目前国内对隐喻在语用学科的研究中主要是通过对会话含意和关联理论的分析,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渗透于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思维方式。从笔者收集到的材料来看,我国外语界对隐喻与语用的研究还涉及:对隐喻的理解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借助语境寻找最佳关联,最大程度地挖掘话语的隐喻义。认为关联理论对隐喻的阐释拓展了以往的隐喻理论,并认为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面展开隐喻研究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值得引起中国语言学研究者关注。

3.5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

8年来我国学者把对隐喻的研究应用到语言翻译中去,一方面分析不同语言中隐喻话语的翻译实践问题,一方面探讨隐喻理论对翻译理论及实践的影响和价值。其中主要着重于: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通俗科技英语翻译、古诗词英译等语篇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得到结论:直译加解释和转换隐喻是英译中国古诗隐喻最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研究隐喻在翻译中的应用,译者应结合目的语读者不断提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具体的语境灵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译策略。

3.6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在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隐喻,即研究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而这被认为是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与方向,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这项研究属于正在兴起的应用认知语言学(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范畴,旨在寻求认知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作为外语(EFL)的教学中的应用。我国学者研究隐喻并把隐喻应用到语言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语言教学,主要探讨词汇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我国学者从隐喻与教育的关系入手,得到如下结论:隐喻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学必须重视隐喻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不可以点带面,将隐喻能力的培养置于交际能力之上;从理论上并以实证方式探讨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的作用;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评析

4.1结论

通过分析近8年隐喻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可以得出我国学者研究隐喻成果有如下特点:

(1)对隐喻本身的研究在深入发展,其中主要侧重于隐喻分类、概念隐喻以及隐喻的理解和加工、对意义的研究、意象图式。

(2)对隐喻研究的范畴及概念及概念化非常关注。

(3)对篇章隐喻的研究和换喻的研究开始重视。

(4)特别关注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理解隐喻的可能原则的构想。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特点是在于对语言规则的描述,它不追求对语言现象的解释。

(5)隐喻研究已经进入外语教学、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对比研究。

(6)对隐喻的研究比较全面,涵盖了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既对隐喻理论进行了介绍评析,从构成、语义、语用、认知等方面不断研究完善隐喻理论,又运用隐喻理论分析了具体语料。

4.2问题和不足

考虑到我国隐喻理论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在今后五到十年里,应加强对隐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1)继续对国外有影响的有关隐喻理论、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介绍,促进我国隐喻理论研究进一步发展。

(2)应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隐喻在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不同场合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以弄清隐喻使用的频率、范围等。

(3)现代隐喻理论在外语教育中的作用虽然已经得到一些关注,但还没有引起我国外语教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建议通过对国外研究成果的介绍,能够对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界有所启发。并且进一步对汉语环境下儿童对隐喻的习得进行调查,这对了解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极其重要。

(5)建议外语界和汉语界合作,对汉语中使用隐喻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中英两种不同的语言对比之后,隐喻就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是否具有普遍性,具有何种差异就非常清楚了,这对于外语教学具有实际的意义。

(6)现代隐喻研究是语言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对隐喻性语言的研究和语言隐喻性的研究有望对人类的概念系统提出新的见解,但是目前隐喻研究界对人类语言隐喻性过分夸大,使语言的复杂性简单化了。

(7)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视野可以更开阔,立意可以更高,与其他学科的协作可以更紧密,要从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出发,把隐喻与人们的认知功能、思维方式、语境、文化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8)我国国内语言学研究学者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掌握还欠缺,不愿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宁可采用思辨法来研究隐喻。

4.3未来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言研究领域中的隐喻研究虽然在近8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许多问题尚未找到满意的答案。例如:

(1)怎样将隐喻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怎样将隐喻与二语习得结合起来?

(2)隐喻的选择运用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3)属于认知领域的隐喻同非认知领域的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4)对儿童习得隐喻的阶段、过程与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如何发生作用?

(5)隐喻对于汉语和英语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性?汉语隐喻与英语隐喻具有什么样的差异?

尽管目前隐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隐喻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短语动词习得作用的认识;通过隐喻的语言表征功能和处理功能,阐述其词义扩展功能,提高外语学习者隐喻意识。至于如何有效开展,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结语

本文对近8年我国语言学界研究隐喻方面的现状和成绩进行梳理、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不揣浅陋,陈述了个人的一些见解,仅供同行参考。笔者期盼着这一领域内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现。我们应当共同努力,在借鉴中创新,寻求隐喻研究新的亮点。

注:国内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或主要外语学术期刊包括:外语研究;中国英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界;现代外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电化教学;国外外语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参考文献: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仁[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0.

[6]王寅,认识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0.

[7]姜亚军,张辉.国外隐喻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3,(2).

[10]李福印.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11]肖福寿.隐喻的意义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4).

[12]杨在虎.隐喻研究背景下修辞格的重新归类问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

[13]赵蓉.隐喻阐释的两种新视角及其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14]李福印.当代国外隐喻研究的热点――第五届隐喻研究与应用国际会议论文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2).

[15]邓巨.认知模式――隐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7).

[16]孙启耀.我国目前隐喻研究的进展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17]谢之君.隐喻――从修辞格到认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3).

[18]刘振前.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隐喻 理解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14-01

英语教学的内容丰富而广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重视语音、语法,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忽视对英语修辞的学习。而在英语修辞的范畴之类,隐喻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点。这是因为隐喻不仅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普遍方式。因此,在整个英语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引入对隐喻的理解和学习。

一、对隐喻的理解

什么是隐喻呢?“It is the use of a word which originally denotes one thing to refer to another with a similar quality.”[2] 用一个事物去理解另一个事物是隐喻的特点之一。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理解更多的事物。换句话说,“人类的概念系统主导、支配着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人们无法具体感知,只有求助语言进行表达……而所有这些过程都伴随着隐喻,从而实现认识和解释事物之目的。”[1] 从基本隐喻概念的普遍性可知,隐喻概念常常支配着语言系统。请看下面的例子:

再多的困难,在他的面前都要退却。就算是陡峭的高山也要低头,深深的河水也要让路。

Any difficulties have to give way before him; steep mountains bow their heads and deep rivers give way.

此例中,“困难”、“高山”和“河水”都被看作是有生命的,并且还会像人一样“低头”、“让路”。

从现代隐喻理论可知,“隐喻远远不止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实质上是人类思维及认知的普遍方式,是人类给万事万物命名的重要手段。”[1]在汉语中,人们习惯称自己毕业的学校为“母校”,而在英语中并没有称其为“Mother School”, 而用了另外一个词“Alma Mater”。本义指“三盈之母”,也就是古罗马人对谷物女神的尊称。与“母校”一词相比,多了几分宗教色彩。英语中也会将Father和Mother用在比喻中,比如,英国议会被称为“Mother of Parliament”。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历史上出过多位总统,因此,该洲被誉为“Mother of Presidents”,或者“Mother of States”。在汉语中,以长江和黄河为例,两者都被称为“母亲”,而长江、黄河之水也被誉为母亲的乳汁,不仅哺育了整个中华民族,更是孕育了多彩丰富的民族文化。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更喜欢实用Father一词。比如 Father Thames指泰晤士河, Father of Waters则代表密西西比河。从此处的隐喻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二、教学方法探讨

在学生对隐喻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大量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隐喻的理解,掌握并能熟练地运用。比如引入下面的例子:

Ideas are people.

此句可译成汉语“文如其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而他人是不会有这样独特的思想的。

The theory of biotechnology gives birth to lots of ideas in this area.

生物技术理论在该领域衍生出大量新思想。

将生物技术理论比喻为“孕妇”,而生出了很多的孩子,这些孩子就是这些新思想。此处的隐喻让该句变得生动、形象。

He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physics.

他是现代物理学之父。

将物理学这门抽象的学科拟人化,使句式变得更加生动。

Where did you dig him up?

你从哪里把他给挖出来的?

从该句可知,作者认为这个人似乎是被埋在地下多年,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因此采用了“挖掘”这一有趣的说法。

因此,从以上举例可知,这些思维表达的方式都采用了隐喻这一方法,人类思维过程是与隐喻密不可分的。这一重点教师可以反复提醒学生注意。

在语言的范畴里,随处可见隐喻的踪迹。隐喻时刻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内容和形式,同时也影响着反映人类认知的语言系统。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非常丰富的四字成语。绝大部分的成语都来自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等等。这些成语使用到现在,基本上都只用其隐喻的含义了。比如:“狐假虎威”(喻借他人的气势来抬高自己)、“山穷水尽”(喻指遇到绝路,无计可施)。英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比如:

He has been the King Kong of the industry. (巨头)

the lion?蒺s share 喻指最大的份额。

还有很多的隐喻通过例举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从一种新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对本体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抽象的概念表达起来仍可能会让人感觉到模糊,但如果通过使用隐喻的方法,就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比如梅红、草绿等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大量的实例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隐喻的掌握,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比如,在英语写作中,可以让学生的文章显得更加地生动。

参考文献:

[1]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2]丁往道、吴冰、钟美荪、郭庆.英语写作手册[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唐健禾.对立而统一:论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J].外国语文2010年第26卷第5期.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语法隐喻;英语阅读;阅读教学

H319

一、导言

一直以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都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方面,从历年高考英语的考试情况来看,语篇理解错误往往是失分的最大项目,阅读也自然成为学生的软肋;另一方面,在权威的英语水平衡量标准――英语四六级中,阅读理解部分占据着35%总分比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得分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看不懂”,“读不通”这些都是很多学生阅读的真实感受。即使是通过传统的阅读方法,理解所有词汇的意思仍然不能完全理解整段语篇所要传达的讯息。因此,学生阅读能力亟需提高,相应的英语教学方法也需要及时改进。

本文通过借鉴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研究语法隐喻对阅读理解的作用,改善英语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法隐喻理论

“语法隐喻理论”概念最早是由Halliday在1976年发表的论文《反语言》 (Anti-language)中提出,他认为“反语言实际上是日常语言的一种隐喻形式,而隐喻可以出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语音隐喻、语法隐喻和语音隐喻。”其中语法隐喻又可进而分为三种形式:词法隐喻,词汇隐喻和句法隐喻。Halliday明确提出,“语法隐喻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日常语言大多是隐喻性的,只不过其本源并不为人所知或已被人忘记。”然而,由于缺乏相关具体论证,很多观点并不成熟。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Halliday系统地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理论进入完善阶段。Halliday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 1985)中指出,“隐喻现象并不只是限于词汇层面,而是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它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者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在中国,很多学者(胡壮麟1996, 朱永生2000, 严世清2003)也逐渐介绍语法隐喻理论,讨论语法隐喻的产生依据、理论模型和动词化等。

语法隐喻具有语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以此为基础,语法隐喻可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

(一)概念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喻和名物化。概念语法隐喻指语言表达过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产生的各种语句中功能成分的互相隐喻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或性状,即语言中的“名词化现象”。名词化是语法隐喻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还包括动词到形容词、介词到名词、介词词组或连接词到动词以及其他多种转换。

(二)人际语法隐喻

关于人际隐喻,首先需要正确看待形式与意义的关系:形式是意义的体现,意义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黄国文(1999)认为,一种形式可以表达出多种意义,同时一种意义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人际隐喻也分为两类: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其主要的表达形式是以小句表达本应由副词表达的语气和情态意义。

1.语气隐喻

语气隐喻是指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的转移(郭明周,董杰 2010)。它与言语行为理论相关,体现的是言语功能的变异。一种言语功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例如:

(1)You should stop smoking right now.

(2)Would you mind stopping smoking right now?

这2个句子从语义上说都可以表达 “命令” 功能。但是却采用的是不同的语气,前者是陈述句语气,后者是疑问句。

相反, 一种语气可以表达出多种言语功能:

(3)That is a dog?

(4)Actually they dislike the facial expression of this kind.

囊陨狭礁隼子中可以看出,陈述语气在某些语境下也具有“提问”或者“命令”的作用。

2.情态隐喻

情态隐喻涉及不同的情态表达。其中,情态的取向系统决定每一种情态意义的体现,可分为:明确主观、非明确主观、明确客观和非明确客观。(Halliday 1994)

(5)I think Tom is an athlete.(明确主观)

(6)Tom must be an athlete.(非明确主观)

(7)Tom may be an athlete.(非明确客观)

(8)It’ s very likely that Tom is an athlete.(明确客观)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情态意义是通过命题的形式来表达的,语法层则形成一个比喻结构。如果小句表达明确的主观取向和客观取向是隐喻性的,这不仅体现出说话者的认知心理过程,而且它的判断也是清楚而明确的。如果情态动词或副词体现非明确主观和客观取向是非隐喻性的,那么体现说话者的断言也不是一种个人观点,情态的来源隐藏,其他人无法提出质疑。

在(5)和(8)中,虽然情态意义都以小句来体现,但它们本身并不是命题。如在例(8)中,语义理解的重点应是“Tom is an athlete”,而不是“It’s very likely that”。为了证实,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附加疑问句来判断:

正确的是:It’s very likely that Tom is an athlete, isn’t he?

而不是:It’s very likely that Tom is an athlete, isn’t it?

三、语法隐喻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语法隐喻对阅读篇章的难易程度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了解语法隐喻的语言表达形式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察这种语言现象,有助于学生树立语法隐喻的概念,通常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语法隐喻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一)培养隐喻意识,习惯英语式思维

生活中处处充满隐喻。L.A.Richards (1965: 92)提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中就会出现一个隐喻。”而在英语阅读中,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因此,学生需要意识到隐喻的普遍性,重视隐喻,并培养隐喻意识。

同时,语言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每一种民族语言都体现了各自不同的价值理念,反映了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学生可以运用新的观察方法,穿过语言的表层去感知该民族的思维习惯。英语民族的思维特点则是体现在语法隐喻中的,特别是概念语法隐喻。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语篇中的语法隐喻来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进而学会区别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逐步培养出自身的英语式思维。长期下来,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学生便能自然地理解语法隐喻式的表达,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把握语篇整体,加强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的能力决定着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在英语阅读时,如果能够准确地辨别语法隐喻,并且将对应的一致式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英语语篇的分析能力。很多情况下,语篇隐喻有时会表现为贯穿于整个语篇的一个喻体,并且会反复出现;有时又会表现为一种基本隐喻,采用其特殊、相对应的表达式。语篇隐喻会使得整个语篇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并形成一种隐喻语境。

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了解语篇隐喻认知运作规律是很重要的环节。这能够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提高对语篇理解的准确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三)灵活记忆词汇,抓住语篇语境

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英语阅读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60%的学生因为英语词汇量严重缺乏,导致阅读能力长期无法提升。同时,机械背单词,死记硬背等不良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由于隐喻是语义理据的一个重要源泉,运用隐喻往往能够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在进行词汇的学习中,可以去了解词义的演变过程,以语义原型为基础,根据认知模式推导出其隐喻意义,从而形成一个意义系统。这不仅仅使枯燥的词汇学习变得形象生动,而且也有利于词汇的记忆。

与此同时,语篇语境的理解也尤为重要。通过文章的字面意义与上下文语境有明显不符之处来判断其是隐喻表达。如:A lath leans against the wall,smiling at me.(―木板条斜靠在墙上,对着我微笑。)后面分句就为前面的句子提供了语境,说明 “lath”并不是“木板条”,而是指人,因此前面的主句是一个隐喻表达,形容这个人很瘦。

关于多喻义的词,需要结合语境才判断它是何种喻义。如:在“He is a mouse”一句中,“mouse”可以作多种解释,如“胆小”、“懦弱”、“猥琐”等意思。“mouse”作何喻义就取决于上下文的语境。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辨认出隐喻,理解隐喻,从而读懂文章。

四、语法隐喻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胡壮麟(2000)在《评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中认为,“在语法隐喻表达多重经验的过程中,隐喻化语篇完成了从简单的小句被‘打包’成词组的过程,或从三两个小句被‘打包’成一个小句的过程”。杨信彰(2006) 也发现:“阅读材料中,语法隐喻的数量不同,造成阅读难度的不同,而且语体正式程度不同造成隐喻程度的差异,即越是正式,程度越高”。因此,语法隐喻增加了语篇理解的难度,从而影响了二语输入,降低了阅读速度。针对这个现象,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逐步地引入语法隐喻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接触并了解语法隐喻及一致式语言的现象,通过对比直白式表达和隐喻式表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理运用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能力,让学生认识不同语篇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也可以对采用语法隐喻最终带来的效果进行解释。例如,及物喻中过程的转化会带来文章衔接和连贯的效果,而名物化的使用则可以使文章高度概括,将前一句的述位浓缩成下一句的主位。同时这还能使文章看起来更客观、科学、可信度更高。第二,在了解语法隐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改写隐喻表达式,写成通俗易懂的一致式表达,并给予学生相应的练习,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法隐喻意识和隐喻认知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英语国家的民族世界观和社会及语言规范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应贯彻输入与产出并重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将易于理解的一致式进行再加工,从而提高二语输出水平。由此,在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结语

语法隐喻与英语阅读密切相关。各类语篇中都存在语法隐喻,它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语法手段,也是一种扩展语言意义潜势的主要工具。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语法隐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隐喻表达式,帮助他们对隐喻表达式进行一致式还原。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法隐喻思维,增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从而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Halliday,M. A.K.1976. Anti-languages[A].In Webster,J.(ed.).Language and Society[C].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65-286.

[2]Halliday,M. A.K.1985.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3]郭明周、董杰, 2010, Z法隐喻浅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4): 73-76。

[4]胡壮麟, 1996,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4):1-7。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1篇

    自Lakoff & Johnson(1980年)的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以来,隐喻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映射遵循恒定原则。Lakoff和Johson(1996:3)认为,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就本质而言都是隐喻性的,他们(1996:ix)明确指出,“无论在哲学和语言学领域,传统的做法都把隐喻的研究边缘化了,而我们却直观地觉得它是个中心问题,可能是解释理解能力的关键”。在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学习语言,更需要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文学作品,学生就需要解读好其中隐喻的使用,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把隐喻作为英美文学学习的桥梁,从隐喻的角度理解文学作品语言,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英语专业学生高英美文学欣赏水平。

    二.概念隐喻对大学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词汇教学的影响 词语的发生和成长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隐喻是人类缔造新辞书主要的手段,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经由隐喻过程发生的。很多复合词和派生词都是通过隐喻产生的,如汉语中:鹅卵石、杏眼、柳眉、面包车、黄金时代等等,同样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词汇是由隐喻组成的。如:dog-tired、crystal-clear、knee-deep、shoulder-high等等。词语成长的隐喻性是指词汇的多义性得益于隐喻,隐喻是词义成长、转变和引申的主要手段。在讲解多义词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多义词之间的联系,让他们知道隐喻是词义发展和延伸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把隐喻意义的教学作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机结合起来。

    2、概念隐喻对翻译教学的影响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效果的好坏对整部作品译文效果的影响很大,隐喻翻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转化喻体形象、把隐喻转换为明喻、把喻体形象进行加注、或者省略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用法差异,在汉语中不能一一找到与英语对应的词语。例1. That man is another Shylock.那个家伙是又一个夏洛克, 为人吝啬。因为夏洛克是文学作品中吝啬的形象角色。所以在翻译文学作品隐喻的过程中,译者可本着上述“映射对等”原则结合文本具体语境灵活地选择翻译方法,包括音译法、音译加注法、字面直译法、直译加注法、意译法、用译语中的文化意象转换源语喻体以及扩展源文隐喻的喻体以补充喻体的蕴涵等方法。例2.张培基先生所译茅盾的《白杨礼赞》:“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茅盾《白杨礼赞》)“White poplars are no ordinary trees. But these common trees in Northwest China are as much ignored as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However, like our peasants in the North, they are bursting with vitality and capable of surviving any hardship or oppression. ” (张培基,1999:197~ 201)对整个语篇的隐喻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隐喻作为最常见的文学创作手段要求人们更加注重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研究,教师应当在隐喻翻译研究的必要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理解好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

    3、概念隐喻对语篇教学的影响

    研究中发现,英美文学作品语篇中包含了隐喻性的表达。篇章从一句话,到一整篇着作,都蕴含了大量的隐喻成分。概念隐喻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深入观察篇章内部结构的立足点,使篇章研究与认知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深化了人们在篇章衔接连贯以及篇章理解方面的认识。

    例如:诗歌《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诗集《山间》中的经典诗歌之一,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抉择。诗歌《未选择的路》中运用了大量的的隐喻、象征等写作技巧。在这首诗中,“LIFE IS A JOURNEY” 就是用了隐喻的表达方法,作者把 “roads” 作为论述的主体,用“路”来 比喻人生的里程。再如诗中的一些词或者句子的使用 “travel”, “stood”, “looked down as far as I could”, “to where it bent in the undergrowth”, “passing there”, “how way leads on to way”, “come back”,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led by”。作品中“roads”“travel”“way”“JOURNEY”“travel”等词的衔接,使诗歌在表达上看似简单,实则包含智慧与贤言。所以在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时,要帮学生理解好“没有走过的路”的潜在的意思。作者用路径选择来比喻人生。隐喻是有助于表达诗歌主题的有效手段,可以使哲学在其深层含义渗透。在语篇中,概念隐喻的使用能够保证语篇的连贯,同时能够使语篇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从而更容易理解。将隐喻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英美文学篇章衔接及连贯功能的分析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71-01

一、引言

在1980年,美国著名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用以思维和理解抽象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工具。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莱考夫认为隐喻的焦点根本不在于语言,而是利用一个观念域说明另一个概念域,或者说是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联想。将概念隐喻用于高中词汇教学,有助于解决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费时低效”现象,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概念隐喻理论与词汇教学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更是人类用以思维和理解抽象事物或概念的认知工具,并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后来莱考夫发表了著作和多篇论文,进一步阐释了他的思想,形成较完整的隐喻认知理论体系。国外概念隐喻的研究者还有 Gibbs,Turner,Grady等。

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已慢慢从隐喻理论的学术研究转移到外语教学研究,特别是词汇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上。下面是国内外学者的主要观点:Hester认为如果对每个单词若追根溯源,就很可能发现他们的隐喻成分。Lazar探讨教授修辞隐喻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提高学生对理解和生成隐喻的词汇策略。Goatly提出语言中很多隐喻已延伸或转移到词汇中,并在词汇中留下了印记。国内近几年才开始关注隐喻理论用于外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包括束定芳、蔡龙泉、叶狂等人,他们主要探讨了隐喻用于词汇的教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及其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三、高中词汇教学中的概念隐喻

词汇量的多少在某些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学习效率及语言的运用水平。在目前的高中教学中,词汇研究一直是一个讨论较多的话题。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提供一个外语学习的新视角,将概念隐喻理论用于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水平。

(一)介绍基本词汇的隐喻意义

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中有70%的隐喻。隐喻意义比较丰富的大部分是基本范畴词,它们使用频繁,且经常和其他词语搭配。一些隐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发展的,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拥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它们扩展隐喻意义的使用频率也高,对词汇教学有重要意义。比如,head(头)常被用来隐喻一些相关词语:headstrong(顽固的),head of state(国家元首)。因而,教师讲解词汇基本意义时,重点讲解基本范畴词汇隐喻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二)灌输隐喻的文化内涵

隐喻的映射不是任意的,因为隐喻它以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日常知识为基础。词汇的使用习惯能体验出一个国家人们的思维模式及价值观。由于人类社会背景的相似以及共同的认知结构,英汉语言的词汇也有许多的共同点。例如,汉语文化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英语中有“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隐喻也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差异。汉语中,“红色”喻意喜庆、美满,汉语文化的词汇中体现着“红色”的正面意义,例如,“红红火火”“红妆”等。但在英语中的“红色”却是贬义较强的词,西方人更多将红色和血的颜色联系在一起。又如在汉语文化中与狗有关的表达通常为贬义,如“狗腿子”,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是忠诚友好的象征,于是有“lucky dog”。

(三)解释一词多义

多义词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意义,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的联系是一种基于概念隐喻的关系。比如:(1) He went up the stairs, so that we can see him.(2) He spoke up, so that we can hear him. 在这两个句子中,up分别表达“upward”和“more intensity”的意思。语言学家认为这两个意思是由概念隐喻“more is up”联系起来的。很多词的概念都是利用他们的基本概念,然后通过隐喻的认知方式来表达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出现也是语言隐喻化促成的。例如:the heart of a city,talks between Beijing and London等等。

四、结语

将概念隐喻理论用于词汇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汇和语言的理解,提高记忆效率。由于隐喻式词汇学习还处于研究阶段,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具体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结合传统的词汇学习方法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4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简要介绍,说明了将这一理论应用到外语教学中的意义和指导作用;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中的词汇、语法及篇章和文化理解都有着一定的启示。

一、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过一个概念域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的方式就是概念隐喻。概念隐喻的形成,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投射,即利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关性,将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映射,借“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Lakoff&Johnson,1980),通常以A is B的形式表现。这里的所说的“该类事物”即A指目标域,一般是比较抽象、陌生的事物;而“它类事物”即B指源域,通常是人们比较熟悉、具体的、有形的事物。概念隐喻具有常规性、任意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前两种特性为隐喻的一般特性,系统性和不对称性为概念隐喻独有的特点。

二、概念隐喻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1.词汇的理解与记忆。概念隐喻理论与外语教学最容易结合也是应用最广的方面是词汇教学。Lakoff认为,我们日常生活在中70%的语言都源于概念隐喻,词汇在外语教学中历来都是难点和重点,由于受到结构主义思想的影响,传统词汇教学认为词语与意义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所以只注重词汇的机械记忆,忽略了词汇间的认知联系。往往出现学生将一个多义词的每个意项分别的、单独的加以记忆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有效的记忆与理解。隐喻因具有易理解、化难为易、易记忆、易回忆性、生动有趣和具体形象等特点,可以被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词汇,改进词汇教学。以单词cool为例,其最初意义为凉的、凉爽的,后来引申出其他相关联的含义:冷色的凉的、凉爽的冷静的冷淡的孤傲冷漠的教师可以借助图示来解释cool的本义与比喻义之间的联系,说明不同词义的扩展和转化是隐喻思维的结果。在词汇教学中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推理规则,减轻学习负担,省去了死记硬背和重复记忆的麻烦,有助于形成长期记忆。

2.语法的习得。传统教学,语法一直被视为中性的或是一套逻辑的形式框(Hopper,1998)。大多数人将语法定义为语法书和教科书规定语言的使用规则,从而把学习语法也当作是死被教条和规律的过程。语言作为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这一点往往被人们忽视。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且与民族特性联接紧密。举个简单的例子,英语中的词一般在作为句首或专有名词时首字母才大写,但第一人称单数“I”无论在句子的什么位置都以大写形式出现。如果在这里教师可以把英语语言文化中的崇尚个人主义和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文化加以说明,相信学生对此一定可以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3.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是对词汇和篇章的语义层面和意义层面的理解,是对文本意义的检索和推断,教师的重点放在了对词汇、习语和句子的理解。然而,交互式学习理论将阅读视为一种认知的、发展的和社会建构的任务,远远超越仅对书本词汇的理解。阅读理解应该是一种读者从话语信息中建构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专家Katherine Maria对阅读作了以下定义,通过以下三个因素的互动而从书本建构意义的完整过程:(1)读者由语篇激发的知识,如词语辨认能力、世界知识和语言规则;(2)读者对作者用来建构语篇的语言之阐释;(3)语篇阅读的情景。对词汇的隐喻认知方式在大脑中构成了一套信息概念系统,以图式的投射形式反映出来,因此在阅读理解当中要注意词语隐喻形成的系统,帮助更好的形成对篇章结构、内涵的理解。学习者可以通过目标域与源域的不断互动,同过两者之间的相似形形成联想,构建起对篇章文本的生动有效的理解。

4.文化理解。认知隐喻理论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思维的方式。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相似性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都找得到共性,有助于我们对不同的文化模式下人类的一般思维有进一步的认识。然而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又使得隐喻在不同民族中被赋予不同的含义,相同的意思在不同文化中往往以不同的隐喻来表达,如:汉语中“爱屋及乌”的意思到了英语中变成了“love me,love my dog”。处于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的人可能会发现难以将对方隐喻中的目标域与源域联系起来,因为隐喻思维能力与文化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对隐喻的理解要取决于对该种文化的熟悉和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一种文化模式下很常见的隐喻,在非本族语看来却相当难以理解。学习文化的过程与学习该文化的隐喻思维能力不可分割。

参 考 文 献

[1]Dirven,R.&V.Marjolijn.Cognitive Exploration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比喻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英语词汇教学

一、引言

长期以来传统语言学只是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形式上的修辞。然而,随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隐喻,对它的性质有了全新的认识: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是认知性的;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思维和语言的纽带。隐喻的认知转向加深了我们对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理解,同时对外语教学实践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本文旨在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尝试性地分析隐喻思维方式在英语词汇中的反映,剖析英语词汇语义的理据性,讨论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以及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视角,以此来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二、隐喻认知理论

传统的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然而随着近几十年对隐喻的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对隐喻的认识有了全新的进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Lakoff和Jho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该书第一次将隐喻研究正式纳入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对隐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和论述,标志着现代隐喻认知理论的形成。在该书中,作者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隐喻认知理论。他们认为,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的认知、思维、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了解隐喻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需要从人类思维的载体――语言及概念系统着手。Lakoff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即在一种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另一种概念,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通过映射人们在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创立关联,以达到认知和交流的目的。也就是说,隐喻表达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例如,“Time is money.”这个句子就是从较为具体的概念“money”投射到较为抽象的概念“time”,以此来更好地理解目标域“time”。

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仅探讨隐喻的认知本质和其工作机制等理论本身的问题,而且开始重视隐喻认知理论在各种实践领域的应用性研究。根据隐喻认知理论,语言是隐喻性的,隐喻是人类拥有的最具语言生成的力量之一,是词义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将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是合理的、可行的,更是必要的。

三、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根据Lakoff和Jhonson的调查,绝大多数的喻体词不仅是实体性概念的词,而且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是基本范畴词汇。基本范畴词大多是词形简单、音节较少的本族语词,用来指代那些与人们有最直接的关系、最经常接触的基本范畴事物。基本范畴词是人们与世界相互作用、最直接、最基本的反映。基本范畴词产生后,人们在认识新事物并用语言符号来指称它们的时候,倾向于本着语言经济的原则,通过隐喻性思维方式,建立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用简单熟知的基本范畴词来指称新事物。因此,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性用法。例如,作为一个基本范畴词,“eye”就被人们用来隐喻性地认识和指称其他事物,如the eye of a needle(针鼻儿),the eye of a potato(马铃薯的芽眼),the eye of a storm(台风眼)等。另外,“eye”的隐喻性用法也出现在大量的习语中,如 be all eyes(目不转地看),an eye for an eye(报复),make eyes at somebody (向某人抛媚眼)等。再比如,“star”的原意是“星”,是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是人们经常看到的事物,它又可以指“星形图案、星状物、星号”等,这是因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发现这类事物的外形和人们视觉中的“星”类似。后来,“star”又被用来指称“明星、健将”等著名人物,这种表达方式也体现了人们的隐喻性思维方式,不难理解“明星、健将”等著名人物,作为人才和精英甚至人们崇拜的偶像就像星星一样熠熠生辉、闪闪发光,他们的优良品质和精神能够指引人们前进的道路。这种词义扩展方式正是人类隐喻性思维和认知方式的产物,也是其鲜明体现。

另外,人们在认识、指称和表达一些较为复杂或抽象的事物时也常常使用基本范畴词,如:starboard(船或飞行器的右航),dog-eared(页角折卷的),desk-top(台式计算机)等。

2.挖掘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

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一定的认知手段使一个词的基本意义或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自然语言中语符的多义性大多是隐喻化的结果。如果教师能够在讲解多义词的时候追本溯源,挖掘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激活多个义项的隐喻理据,就能够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新单词“stamp”的时候,要指出它既可以作名词表示“邮票、印花;印记、戳记;跺脚、跺脚声;特点、特质、烙印”等,还可以作为动词,意思是“跺、踏平、踩扁;在纸、布或其他物体表面印上图案、日期、文字等;赋予某人某特征”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各义项之间的联系。如,作名词时,词义由具体的“邮票、印花;印记、戳记;跺脚、跺脚声”发展为比较抽象的“特点、特质、烙印”,这是由基于相似性的映射实现的,某人或某物的特点、特质,或某事给某人留下的印象就像印记一样,是深刻的、难以磨灭的。而作为动词时,也由具体的动作“跺、踏平、踩扁;在纸、布或其他物体表面印上图案、日期、文字等”引申为“赋予某人某特征”,这也是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性投射的结果。所以,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这种内在的联系进行分析,产生联想,充分理解人的隐喻性思维在词义发展中的作用,指导他们遵循着隐喻思维规律,根据隐喻认知模式由词汇的本义推导出各个喻义。同时这种词汇教学方法较之于单纯地给出释义,要求学生背记单词,也更能增加词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词汇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

3.关注英汉词汇的隐喻文化差异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人类所共有的,体现了人类思维的共性,即不同文化中的语言使用者都能运用隐喻化思维,理解和创造隐喻化语言。例如,英语和汉语中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用绵羊比喻温顺,用冰冻比喻僵硬紧张的气氛等。另外,英汉成语中也有很多相似的隐喻性表达法,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等。但是,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和风俗习惯等的差异性也必然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差异性在英汉隐喻表达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例如,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和以汉语为母语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汉语中多用“牛”作喻体,而英语中多用“horse”作喻体来表达相似的意思,如:“吹牛”(talk horse),“食量大如牛”(eat like a horse)。再如,在英美文化中“dog”常作褒义词,英语中有大量有关“dog”的隐喻表达,如“Love me,love my dog.”,“a lucky dog”等。而在汉语中,关于“狗”的隐喻表达往往具有贬义,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疯狗咬太阳――不晓得天高地厚”等。可见,不同文化中隐喻性思维表达既有重合又有冲突。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隐喻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一方面利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及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词汇意义,另一方面更应该充分注意英汉词汇中不同的隐喻用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小结

词汇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寻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是每一个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的需要。在认知语言学蓬勃发展的今天,隐喻理论也有了突破性进展,隐喻不再被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被理解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隐喻认知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它为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教学实践意义。当然,本研究仅仅是在理论上初步性地分析了认知隐喻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它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并没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实验并给予数据支持,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尝试着进行隐喻认知理论指导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证性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金秀.隐喻与外语词汇教学[J].湖北社会科学,2006,(07):110-112.

[3]宋培茹.隐喻与英语词汇教学[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09):90-92.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82-8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