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居家护理发展不均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大陆地区的居家护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市都处于对居家护理的探索状态,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家庭护理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目前大陆地区开展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有2种方式: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为患者提供一般常见病的居家护理服务;②通过医院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的护理服务,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及专科护理指导,但惠及人群有限,患者仍需定期到医院[2]。中国港台地区的居家护理服务受国外影响,发展较为完善。中国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居家护理,目前已形成由政府、非营利机构、营利机构和社区共同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8]。中国台湾的居家护理是由专业的医师及居家护师构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医疗服务团队,为个体提供合适与阶段性的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包括出院后仍需继续照顾的患者,长期患病需居家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能在家中进行医疗措施者。在中国香港,有庞大的社工、义务团体作为后盾,保证医院延伸(居家)护理工作的顺利运作[2]。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居家护理的费用没有纳入社会保险报销范畴。出院后医保支付比例比住院时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的护理项目没有被覆盖,使得患者选择居家护理的意向降低。且三级医院尚无居家护理的规范收费项目。居家护理人才缺乏:居家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在我国,居家护理主要由社区护士承担。面对迅速增长的居家护理需求,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居家护理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能力欠缺的问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不信任: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大多数人对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社区家庭护理工作的开展。

2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3.8加大居家护理宣传,增强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介绍居家护理的优势,提高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转变人们的传统健康观念,提高人们的防病、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居家护理更好地发展。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迄今为止,全国各地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制度目标设计、运行等环节存在以下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1)绩效考核目的不明确,许多地方的绩效考核是为了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行为,而不是通过绩效考核激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服务;(2)考核重点不突出,考核指标大多放在社区卫生人员方面,本该重点关注的社区居民反应性指标缺乏;(3)考核指标体系不合理,指标本身不具有敏感性和可靠性;(4)指标的定义不够具体、独立、全面和易懂,极易造成理解错误和无法得到相关指标值;(5)考核主体单一,主要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单独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而与社区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利益团体或关心评价结果的组织或个人,如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等未纳入评价主体中;(6)考核的实施不规范,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了相对完整的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也从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功能方面进行设计考核的指标,但是由谁来实施考核和如何实施考核,却没有详细的说明和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有效性。凡此种种,严重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挫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积极性。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的原则与方法

2.1指导原则

根据现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办法》的指导原则:(1)按工作数量定酬,按居民满意度定酬,兼顾岗位工资原则;(2)按劳分配,促进效率优先的原则;(3)标准时间设计参照标准时间设计参照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强度、工作技术难度为基数。

2.3绩效考核方法

绩效考核以效益工资为主、岗位工资为辅,在分配中突出绩效。绩效考核分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计算有效工作点数,重点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工作点数的考核。

工作数量以分钟为单位,按照中心实际开展的工作及所消耗的时间计算点数。根据国家法定工作日251天,8小时/天,共120480分钟每月10040分钟。在根据点数计算点值就是可分配总收入除以社区服务人员工作总时间及总点数。工作质量、满意度和信任度采用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在群众满意度与社区居民信任度等方面再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得出有效工作点数后根据点值算出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的衡量单位是有效工作点数,有效工作点数是有效工作时间的有效工作量和工作效率评定,即在一定时间内对各类工作人员均设定有效工作时间、工作量,并进行工作效率评定。工作人员下社区所做的每一项服务,都必须填写卫生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记录单:其次,在卫生服务人员中进行抽查;再次,在被服务对象进行抽查,以证实服务人员下社区服务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3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

3.1绩效考评项目和内容:

绩效考核考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块。基本医疗服务主要包括:(1)普通门诊服务人次数;(2)常规检查(三大常规)人次;(3)特殊检查(心电、B超等)人次;(4)清创缝合服务人次数(含小、中、大);(5)住院服务床日数(包括残疾人康复)(6)病危病人服务人次数(7)健康体检人次数。以上再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1)社区诊断,主要是调查并掌握辖区居民总体健康状况、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制定社区健康促进计划等;(2)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及普及卫生保健常识等;(3)防疫工作,包括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及艾滋病的防治等;(4)慢病管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防控等;(5)保健服务,包括老年人、妇女及儿童的保健服务等;(6)精神病管理,包括定期随访登记、精神检查及心理咨询等;(7)残疾康复,包括进行康复治疗、指导、定期上门进行康复指导及健康教育等。以上再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

3.2个人绩效工资计算过程及方法

3.2.1基本医疗类服务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计算过程

3.2.2公共卫生服务类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计算过程

3.2.3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和信任度点数计算

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各50点,进行百分制进行考核,折算成点数,按照权重分配为:他评80%,自评20%后综合计点。他评资料获取办法:调查问卷、电话咨询等。标准值为90%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1点,扣完为止。

3.2.4个人绩效工资的计算方法

基本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两者的绩效考核有效工作点数为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满意度、信任度四个指标的有效工作点数之和。个人绩效工资的计算公式:个人收入=岗位工资+个人绩效工资个人绩效工资=个人有效工作点数×点值点值=可分配总资金工作有效总时间相关说明:

(1)工作数量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个月)向基本医疗或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方提供的优质、无差别的服务量。

(2)工作质量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从医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能够满足患者规定和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指服务工作能够满足被服务者需求的程度。

(3)满意度指居民(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医务人员提供的卫生产品、服务、形象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4)信任度指居民(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医务人员提供卫生产品、服务后对其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4强化社区卫生绩效考核的措施分析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自和定位,把工作重心从“监督”过度到“真管”上。由于社区卫生长期经费不足的困境,所以代表政府核者往往对社区怀着“于心不忍”的想法,因而考核工作并不有效,考核流于形式。作为管理者政主管部门,在补偿过程中应照相关要求,根据绩效结果给不能因为社区经费短缺而持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投的良性循环,保障卫生服务的源的合理利用。对社务机构客观公正地开展了考核各按照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补虽然在短期内,部分社区卫生由于经费减少,发展受到一些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客观公正核有利于充分调动社区卫生服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社务机构健康、稳定发展。首先,政府考核工作,确保民众就医方便、实惠,不但会提高政府的威信,有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也有利于社区卫生的持续发展。其次,绩效考核应将长、短期考核相结合。目前的绩效考核大多局限于当年的工作量,容易导致为应付考核忽略工作质量,特别是忽略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落实程度。公共卫生服务可能若干年后才见到成效,这给绩效考核带来了难度。对此,应该在绩效考核体系中将短期服务量的指标与长期健康结果的指标相结合,不但要考核群众是否得到了符合质量规范的服务,也要考核群众得到服务后其健康状况是否有所改进。通过阶段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指标体系的构建,使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真正落到实处。近几年来,医院绩效管理得到了广大卫生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各种绩效考核工具被广泛地应用于医院绩效管理当中。然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估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起步较晚,尤其是内部的规范化管理还不尽完善,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少职业化的管理人才,三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以服务为导向的医疗机构,许多指标难以准确量化,操作和执行起来都比较困难,对考核者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如何进行科学、严谨而又易于操作的绩效考核成为摆在社区卫生管案例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疾病预防、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妇女保健、儿童服务、康复服务等多个方面。这些服务与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乃至操作程序都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在社区诊疗的35岁以上病人,要求必须监测血压,这对于发现疾病隐患是有益的,如果做不到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缺陷。

所以,在绩效考核中,对社区医生门诊病历或门诊日志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发现血压漏测者就要给予扣分或处罚。在健康档案管理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求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60岁以上老人、6种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慢阻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建档率不低于5O%,如果下降就会给予扣分,上升则会给予加分。在妇幼保健方面,要求产后访视合格率不低于95%,下降同样会扣分。通过实例可以看出,要想做好绩效考核评估,需要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要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标列出来,做什么事情,达到什么程度都要有详细的描述;二是要根据实际确定具体的指标,比如有的社区老年人多,居住相对稳定,有的社区则出租屋比较多,人员流动性大,针对不同的情况,健康档案的建档率指标要有所区别;三是考核方法要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少用“宣传达到预期效果”、“医生服务得到社区群众认可”之类的词汇,尽量细化到“发放宣传资料多少份”、“社区群众对医生的投诉率小于百分之多少”等;四是考核的形式要明确,比如是检查资料、发放问卷,还是走访群众,都要有具体的规定,以便于考核者操作和执行。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是社区医生了解辖区居民个人健康状况的基本资料,基本的就业,救济,社保等群众服务工作,都要以社区卫生服务档案为基础。建档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它记录社区的发展,客观反映社区面貌。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健康档案利用率低

当前,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管理多数是统计成纸质的档案信息,之后再录入到电脑中。受到信息化程度的制约,居民的各种健康信息和电子档案不能做到数据之间的相互转化和更新,各级就诊机构之间因为缺乏相互之间的沟通,健康档案管理的许多变化也就不得而知了,不能做到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这样就成为了“死档案”,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

2.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从09年开始实施了,而建立健全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重要内容。但是就档案管理的实际工作来看,居民对健康档案的认可度不高,依从性差,部分居民还保留传统的“健康就是没病”心理。因此他们对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不太认可,大部分居民都是经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劝说后来同意建档。经过询问调查发现,多数居民不愿建档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其个人和家庭信息的泄露。基于此,工作人员可以和居民沟通讲解健康档案的优点,打消居民内心的顾虑。

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档困难

当前,居民的居住环境相对闭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驻居民生活小区开展建档工作,需要取得物业公司的支持。而且老人、小孩受骗的情况时有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很难敲开居民的大门。在加上一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居民档案工作的认识不够,依然保持着传统观念,加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手受限的情况,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工作进展缓慢。

二、规范化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

1.加大投入,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

建立统一的健康档案信息化平台,实行民政、公安、卫生计生、物业管理等多方沟通合作,切实利用档案信息的各种资源。社区卫生服务档案管理要围绕为居民服务这个宗旨,要让居民切实感受到档案管理工作所带来的便利。建立健康档案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辖范围内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006年卫生部已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神内容,实施重性精神疾病医院、社区连续管理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措施。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文,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有这些项目都应记录在居民健康档案内。所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已是大势所趋,纸质档案不利于查找和进行档案动态管理,降低了档案的使用价值。通过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各项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编制一套切实可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管理软件,实现对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动态管理和本地区范围内的信息交换和共享,可实现健康档案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卫生保健服务的目的,逐步使居民养成预防为主的保健理念,降低居民就医费用,实现建立健康档案的初衷。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建立健康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充分发挥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结合各种卫生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健康和建档意识。不但让群众成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而且要提高他们对健康体检以及健康档案的依从性,及时把体检资料和健康信息反馈给社区医护人员。

3.加强人才培养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卫生服务营销能力的方法。方法:对180名参加全科医学培训社区医生和护士,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的概念、方式、方法、作用的知晓情况。结果:社区医生和护士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从教学前的9.24%提高到教学后的66.75%。 结论:在全科医学教学中安排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教学内容,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学;社区医生护士;社区卫生服务营销

【Abstract】Objective: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of an intervention and explore way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Methods: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participated the workshop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We undertook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bout concepts, methods and functions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Results: The knowledge of 180 community health doctors and nurse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improved from 9.24% prior to the workshop to 66.75% after the workshop. Conclusion: Incorporating service marketing in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community health workers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Key words】Entire section medicine; Teaching; Community doctor nurs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rketing

社区医生和护士是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具体实践者,全科医学教学是提高社区医务人员整体水平的必要措施。我院对2008年全省全科医生骨干培训班及2009年全省社区护理培训班学员共180人进行了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服务知识教学,并在教学前后进行了关于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问卷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干预对象:接受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的学员均来自湖南省各地、市、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共180人,其中社区医生135人,社区护士45人。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3岁。中专学历36人,大专学历者136人,本科学历10人。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10年,平均从业时间6.5年。

1.2 调查方法

1.2.1 根据吉林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需求调查表《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和技能情况问卷表》内容制作。我们对原调查表进行了增减,删除了部分全科医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增加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一项。这样,问卷表共包括5部分:一般现状、教育现状、职业满意度、全科医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及需求现状、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知晓情况及需求现状。

1.2.2 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授课前后分别发给每位学员相同内容的问卷表1张,前后各180份,共360份。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如实填写,当场回收问卷表,回收率100%。

1.3 措施

1.3.1 争取卫生行政部门及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支持,把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意识的传播纳入培养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日常培训的规划中。

1.3.2 改变社区医务人员的营销观念和意识。讲解做好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医生护士履行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能的必要掌握的知识和技巧。

1.3.3 上课开始时请学员说说自己对于营销概念的理解,内容包括市场营销、医院营销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与营销的关系等,调动大家积极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3.4 阐述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根据服务需求,是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而非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举措,也并不是商人的专利。营销管理已经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1.3.5 根据卫生部全科医生培训规划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为学员讲授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的概论、营销体系、营销运营策略、市场分析、顾客的期望、营销管理等内容,提高学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水平。

1.4 统计方法:将回收的问卷表所显示的数据进行分类,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经x2检验,p

结果显示,社区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的基本知晓率在接受培训前仅为9.24%,进行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培训后其基本知晓率达66.75%。

2 讨论

2.1 社区卫生服务营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的,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促进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2.2 国家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的正确引导,全科医学教学机构合理安排相关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理论课程和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是提高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的卫生服务营销知识及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3 随着医疗改革政策的推进和实施,国家提倡医疗机构可以为政府办医院、民营医院、合资医院等,医疗服务产品各具优势。如何充分利用各医院自身营销的理念和方法向居民推销医疗服务产品,掌握科学的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知识至关重要。

2.4 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具有为居民提供便捷、安全、有效的职责。那么,

如何优化组合社区卫生服务产品,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5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团队营销管理水平,管理者的作用对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是至关重要。

本文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对于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非常贫乏,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营销作为一种对服务工作进行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还未普及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但是,作为社区医务人员,他们的服务策略、服务方式、服务能力都将直接影响到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所以,政府在开办的全科医学教学中应加大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知识的授课力度,对社区医务人员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落实卫生服务产品营销措施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将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树起,杨文秀.社区卫生服务营销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24-2

自20世纪60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建设和功能的完善,到目前为止,社区卫生服务已在世界很多国家相继开展[1]。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针对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非传染性慢性病增多等一系列医学难题,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寻找适当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是新时期全球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2]。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为了合理地使用医疗卫生资源,控制迅猛上涨的卫生费用,解决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做出决策,“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2002年8月,卫生部等11个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中又指出:“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流动”;从政策层面上允许大医院在履行自己医疗卫生职能的同时,可以和基层医疗机构一起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3、4、5]。面对以上问题和政策要求,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本研究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经验,对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进行了研究和试点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09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循证医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来构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1.1.1文献检索通过查询医学期刊和INTERNET,以“城市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收集了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实践资料,同时查阅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院发展和社区卫生服务文件汇编和会议资料等政策史料和时事政策,为本次研究提供借鉴。

1.1.2现场考察对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况进行考察。

1.1.3专家咨询活动遴选国内在医院卫生服务的知名专家和有一定社区卫生服务经验的医务人员组成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研究专家小组,通过专家会议设计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框架,经过多轮专家会议,定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初稿。

1.1.4试点研究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与铁路三村、八村、麻城、九江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预试验后,再经专家会议讨论制定出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1.2质量控制

1.2.1遴选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专家进行理论研究。

1.2.2充分地收集国内外有关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研究资料,寻找有最佳证据的服务方式构建“互动”模式。

1.2.3按照研究计划对参与本研究的人员进行分层次严格培训,包括课题组成员、现场实施者、有关行政领导等。

1.2.4使用统一的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情况调查表,并印发填表说明书。

2结果

构建了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

2.1网络的构建“互动”网络的构建以城市综合医院门急诊组成的社区科为枢纽,以医院相关专科和相关专家为一端,医院周边的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一端。

2.2“互动”内容的确定“互动”内容有患者双向转诊、医务人员“互动”、技术(设备)“互动”、信息管理“互动”、科研教学“互动”等。

2.3“互动”过程的设计以患者在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获得相宜医疗服务为核心、以双向转诊为纽带,实现各类卫生资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在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利用。一方面医院服务向社区延伸,医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参与社区保健和康复工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充分利用医院资源,包括城市综合医院的人员、技术、设备、管理等资源。

2.4支持系统构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协助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确定转诊标准和转诊程序;医疗保险部门制定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的医疗保障制度;双方签订相关协议,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流程。

3讨论

互动是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群体和社会的形成都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为前提的,即“互动”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实现城市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可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可程度;同时又能提高医院的知名度,提高城市综合医院的品牌效应以及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对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1本次研究的特点

3.1.1采用循证医学和社会学的定性研究方法保证了“互动”模式的科学性。“互动”模式构建初期,课题组成员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循证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文献,以此作为城市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互动”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试图以最佳的证据支持本次的研究内容,提高“互动”模式的科学性;同时本研究在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实施性研究,通过预试验,对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了验证。

3.1.2“互动”模式的构建以双向转诊为纽带,实现各类卫生资源(人员、技术、设备、信息管理等)在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利用,保证了患者连续性照顾的同时又节约了卫生资源。双向转诊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危重和疑难病人及时转往上级医院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需要,康复病人转往社区是合理使用卫生资源的重要措施[6],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2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是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铁路三村、八村、麻城、九江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特定的服务和管理环境下研制的,该环境有“互动”模式研究的良好基础。而各地社会经济背景千差万别,因此在推广该模式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存在的不足,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卢祖询,姚岚,金建强,等.各国社区卫生服务简介及特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38-39.

[2] 卢祖询,孙奕,姚岚,等.国外社区卫生服务焦点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2,5(3):209-210.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1997.

[4] 卫生部关于加快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2002.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问题;对策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社区卫生服务应该如何发展,目前尚未形成一套适合我国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的管理制度。因此,怎样解决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区卫生管理者们都在积极探索。笔者就如何处理好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存在的问题

1.1 政策导向问题 自2005年国家宣布医疗改革失败后,社会上各 媒体掀起一系列的医改大讨论。如何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成为讨论的焦点。从中央到地方相续出台系列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由此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成都市自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通过创建省级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机构和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工作以来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然而,通过实际调查,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这 新生事物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其原因有:(1)由于医改失败后许 老百姓对医院形成一种恐惧心理,认为医院都是不值得信任的;(2)媒体上经常曝光各种医疗纠纷,甚至有一些无职业道德的记者与发生医疗纠纷的家属联合炒作医院,出现“医疗市场”的大环境不好;(3)媒体对社区卫生服务正面宣传太少,老百姓不清楚社区卫生服务是什么样的机构;(4)药品挂网采购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价较高,老百姓看病用药的费用不但没降,反而有升;(5)开展医疗举证倒置后,医务人员为保护自己,该不该做的检查都上,无形中增添了老百姓的负担;(6)各大城市应势而生的“医闹”严重扰乱医院及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环境。

1.2 社区机构的问题 目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以下几类:(1)由知名医院(如三甲医院)抽调部分医务人员在外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一类因其医院的知名度和工作人员的技术力量,很容易被社区居民接受,信任度也由之升高。(2)二甲医院或工矿职工医院整体转型,这一类从硬件到人员配置、技术力量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只是在公共卫生这一块相对较差,短期内将公共卫生这块做起来,很快就会取得老百姓的信任。(3)由乡镇卫生院或区级一级医院整体转型,这一类比例较大,他们的公共卫生工作相对扎实,但由于长期处于基层,基本医疗技术无法与前两类比,老百姓的信任度相对较差。(4)民营医院增挂,这一类机构主要以盈利为目的,即使开展公共卫生工作,也是将此类工作作为宣传自身的一种载体。因此,老百姓对这类的信任度最低。

1.3 设施设备的问题 由于多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由原综合医院转型或举办的,开展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设备、设施相对不够完善。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仍是租用的民间房,人员工资仍是自收自支,政府的投入不足,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

2 对策探讨

2.1 建立专门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规范业务考核与管理。

要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业务方面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业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工作进行统一督导、统一考核、统一管理,保证服务工作的规范性、统一性、全面性和有效性,使社区卫生服机构都能为各社区居民提供统一、有效、全方位的卫生保健服务。

2.2 培养充实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合理调配业务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和年龄结构,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专业性、连续性。

在现有人员专业技术和年龄结构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要求和老中青相结合的年龄结构比例,通过在人员拥挤的大医院调配、招聘大学毕业生等途径,充实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并加强全科医疗和护理培训,提高服务水平。社会力量办站的工作人员在晋职、聘用管理等方面给与优惠政策措施,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具专业性,又能持续有效地开展工作。

2.3 政府加大政策支持与舆论引导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机构建设与宣传,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声誉和群众的信任度,推动工作的开展。

社区卫生工作与医院的最大区别就是要为居民提供上门的主动服务,是医学服务模式的转变,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要转变群众观念,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因此,这是一场新的医学革命。必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舆论引导,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让群众真正懂得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惠民政策,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增强群众的信任度,变“医生上门、不值一文”为“医生上门、群众欢迎”,与广大居民建立起双向的、伙伴式的契约关系,群众就会积极配合、主动接受服务,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模式的转变,最终达到成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目的。

2.4 制定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

国家应制定具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如奖励工资、晋职优先条件、下社区补助津贴等,鼓励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机构工作,稳定社区卫生人员队伍,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工作的持久开展。

2.5 加强职工培训教育,转变思想道德观念。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当今学科飞速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取代大学科的概念。社会实践加速了边缘学科的建设,诸如医院管理类、社区卫生管理类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点的医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点进行深入带教、完善上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避免理论化,帮助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39-01

1997年,我国正式开展社区卫生服务,1999年10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卫生部等国家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服务等为一体(简称“六位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是由城市开始起步,逐步发展到农村的。从目前全国城市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来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预防、社区医疗、社区护理、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保健、社区康复等与人的健康相关的各个领域。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的产生和发展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目前,政府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宏观指导和具体职责分工,各地方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文件,加强相关系统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各地积极开展社区服务相关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网络体系,社区卫生服务开始由试验阶段的初步发展向系统建设方向转变;社区卫生服务己经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地方积极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之中,社区卫生的政策背景得到扩充和丰满,全科医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人口老龄化为社区卫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良好的社区氛围正在形成。

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系统和成熟的运行模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型医疗单位过度利用,基层医疗单位利用高度不足。第二,病人自由选择医院,致使社区卫生服务网形同虚设。第三,医疗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导致医疗费用急剧增长,“看病难”问题依旧并将长期存在。第四,不同经济状况、不同工作性质的个人、企业享受医疗保障的程度不一。第五,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医疗质量和预后结果差距拉大。另外,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观念难以转变,资金难以筹集,服务功能不全,全科医师匾乏,队伍难以建立等问题。因此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未来发展还需要一段较长的历练,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有待于解决和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目前,我国对卫生服务的投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社区卫生服务在整个卫生投入中也近战很小比例,正处于发展建设初级阶段的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对于未来的发展总结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各类卫生管理制度及社会保障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实行具体指导,例如质量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人力管理制度、诊疗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在个方面制定有效可行的政策。

二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体系,推进规划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立足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整合区域内大型医院、街道卫生院(所)、企事业单位卫生所和社会兴办医疗机构等卫生资源,依据行政区划、服务人口、服务半径等综合因素,合理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三是,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性质,打破部门垄断和所有制的界限,鼓励大中型医疗单位,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多方举办。根据社区居民卫生需求,开展特需医疗服务,设置时应统筹考虑社区卫生资源。

四是,在服务的收费方面采取利民的措施。如何引导城市居民合理用好个人卫生服务方面的支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使他们少花钱但能够解决大部分医疗和预防保健问题,同时能够保证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增加必要的业务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能够保证服务质量,收费要合理,用药应对症,不能为了争取利益而失信于民,多开展一些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务项目。

此外,调整人员结构,引导专业人才向社区流动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应当更多地培养以本科学历为起点的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挖掘方向,适当提高该部门人员的工资水平,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社区工作,将竞争机制引入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之中,促进高素质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2]尹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现状及运行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问题探析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在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1]。由此可见,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于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很大的支持。中医药进入社区,是由中医药具有的显著疗效和特色优势决定的,是开展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

1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意义

中医药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为我国重要的卫生资源,全社会都应该对中医药事业进行重点的扶持、保护与发展。近年来,将中医药应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使中医药的优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得到充份的展现。

1.1社区群众基础广泛 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民间就有中医强身健体、致病疗伤的习惯。中医在社区居民中,特别是老年人,接受程度高,有极高的信任度。中医药中所使用的天然药物、自然疗法等,开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青睐,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同时,中医药中传统送医、送药服务,能与居民的需求贴近。

1.2中医传统理论可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 中医提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理论,其中,"未病先防"充分显示了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与保健的重要性;"既病防变"是指导健康与医疗活动。中医认为,人体是否患病,其主要在于体内正气是否充足,可抵御外邪,确保人体健康的功能,但是维护正气,进行机体预防,作保健知识的普及,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以疾病预防为主,中医药能满足社区的康复、保健、计划生育、医疗与健康教育等需求。

2中医药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面临的问题

2.1缺乏科学管理 中医药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对于流程和操作的管理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社区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导致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融入过程中衔接不严密,具体操作缺乏规范性,出现错误后没有及时的发现和纠正[2]。

2.2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①卫生服务人员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在工作中不够严谨,对于患者的接待不够细致,不按规范对中医药药品进行管理,使得一些人为的事故产生;②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不到位,业务水平不高,比如对于中医药的特点、构成、使用等了解不够充分,用药不准确;③医护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对待患者态度较差,存在中医药乱收费的现象。

3提高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融入进程的对策

3.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 卫生部门与中医药管理部门,依托于目前已经存在的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不断巩固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础建设。让许多社区都建立起中医诊疗科室,配置中医设施与中医人员。根据区域规划,也有中医院构建了中医特色服务机构,承担辖区中的中医药技术的指导工作等。使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应用不断完善

3.2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首先在体制内部要制定出相关的制度,实行问责制,加强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管理和监督,让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中医药使用习惯和正确服务意识。其次国家要加强对于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出台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具体操作要有可行的标准,并且要建立外部的监督机制。

3.3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是保障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前提,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建设目前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优秀的医疗和护理人才,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医药使用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护服务。首先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拥有完善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同时对于新的中医药产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其次要形成专业负责的态度,对待医护工作细致认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3.4政府要加强财政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是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工作的主导者和指引者,政府对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和投入程度直接影响了该项工作的质量和进程,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其内容和作用,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划拨专款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

3.5建立健全基层服务机制 社区卫生服务机制是公共卫生建设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建立前面而长效的体系,确保服务站的功能和价值得到长期的发挥,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要转变思维,以服务的的态度开展各项工作,最后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责任问责,以保证服务站建设的顺利进行[3,4]。

4结论

做好社区卫生服务是国家医疗改革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生活水平和人口身体素质的具体表现,将中医药参与到社区卫生服务中,不仅是对服务工作的一种充实,更是对中西医思想的一种结合,能够更好的完成服务工作。当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经验和理论的欠缺,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转变思想,将理论同实际联系,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相信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吴军,徐蕾,王荔源,等.社区产褥期妇女中医药综合保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3):1536-1538.

[2]李泽华,温志浩.高血压病中医药干预的社区调查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2,31(8):594-596.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54-01

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区也相应的产生,社区护理工作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趋成熟和完善。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社区人群为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标。社区护士是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力资源,要提高社区护理工作质量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社区护士首先要确定社区护理服务的宗旨是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主要工作目标,通过一级预防途径如健康教育,传染病管理,精神病的管理,卫生防疫,意外事故防范等达到促进健康维持健康的目的。

社区护理属于可及性护理服务,社区护理属于初级卫生保健范畴,保证所管辖的社区居民得到相应的服务要达到就近性,方便性,主动性,人性化,满足居民的健康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社区卫生六位一体工作中除治疗外护士均能承担,作为社区护士要掌握其工作职责范围: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进行生命评估,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心理卫生指导,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保存正确记录

2 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组织机构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制定统一的社区护理工作目标,范围,岗位人员职责,网络管理,质量评价,互相督导的工作,定期培训护理人员提高业务能力。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社区卫生工作的特性社区护士具有相对的自主性,独立性,在整个社区卫生工作中起着连接协调枢纽作用。要搞好社区护理工作就要求社区护士具有相应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社区护理是一项团队工作,要求与医疗,居委会,居民及各相关单位及政府各部门合作,就要求社区护士要有沟通与组织性,人脉关系要好,居民信任度要高,医学知识要丰富,这要求社区护士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掌握新理念,定期进行培训学习同时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社会应对能力,尤其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因为许多社区护士不懂心理知识导致不理解居民的思想意图,造成居民的误解,不信任。提高社区护士的整体素质是开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要与下设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士及时保持沟通,联系,指导并把各站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汇总,提出解决方案,既保证社区护士工作的独立性又能克服其中的弊端,保证社区工作的整体与协调性。

3 加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制定社区护理工作人员奖惩激励机制,表扬优秀,树立典型,发挥社区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要不断加强社区护士的思想教育工作,不可因为社区护理工作的琐碎,细小而忽视,一定要端正服务理念,真正理解社区护理含义,重视社区护理工作。社区护士应协助社区医生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所辖区居民的健康心中有数,电子管理该区居民的同时还要有书面相关资料的保存,做到动态管理。建立的健康档案要保证真实性,对疑难疾病及时给予转诊并协助联系相关医院,在病人入医院时社区护士不能就此结束对该病人的监护工作,其间要电话询问,待病人出院后要针对性的采取具体的社区护理方案。建档的同时要完成健康筛检工作,确认所服务地区和社区中的高危人群并给予持续性照顾以防疾病的发生,针对居民群体出现的普遍问题有针对性的重点宣教,达到预防保健与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利用舆论,大众传媒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形象深入人心。例如我社区为北方生活习惯,居民普遍嗜盐,针对性发放健康盐勺,每勺食盐量两克,并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及食盐过量所造成的危害,让居民思想上认同,逐渐消除生活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在宣教工作中社区护士要有耐心,因为一种习惯不是一两次说教就能改变的,必须通过不断的思想及行为模式的强化才能慢慢纠正。

4 讨论 社区护理目前在我国还处在不成熟阶段,要做好此项工作一定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开展具体工作,同时还要学习国外先进理念,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逐渐完善社区护理工作,提高工作质量,把利国利民的这项工作做到普及化,深入化,科学化,社会化。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组织体系

所谓管理就是创造并保持一种环境,使组织中的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潜能,为实现组织的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就是运用管理的原则,研究社区护理工作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社区护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控制社区护理系统、激发社区护士潜能及优化社区护理效应三方面的统一,从而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过程。社区护理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职能的活动,充分运用社区卫生资源,以发挥最大效率、取得最大效益,实现社区护理服务的目标[1]。

1社区护士的基本条件和职责

卫生部印发的《社区护理管理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根据规模、服务范围和工作量设总护士长或护士长,负责中心内部和社区的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设护士长(或组长)负责护理管理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护士数量应根据开展业务的工作量合理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部除负责中心的临床护理工作外,也负责对下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护理工作的监督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监督应由其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省市护理学会也应将社区护理纳入学会的其中专业组,定期进行学术探讨和研究活动[2]。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现状

传统的护理质量控制以终末质量评价与反馈为主,通过信息反馈间接控制下一个护理环节,不利于很好地预防护理缺陷。与医院护理相比,社区护理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①服务对象:为固定的社区内人群(健康人或慢性病患者);②服务场地:家庭、社区生活或工作场所等;③服务内容:除了门诊常见疾病治疗护理外,主要为健康人群服务和慢性病监控管理,并有大量数据分析和统计工作;④服务方式:主动上门的方式,与被服务对象建立起朋友或家庭成员似的关系;⑤服务性质:社区卫生服务以公益性为主导。为此,社区护理在具体的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门诊护理服务主要在中心和卫生服务站内给患者测血压、测体温及其他生命体征、输液、注射、吸氧、雾化吸入、导尿、灌肠等。②咨询服务责任护士公开电话咨询、热线咨询及中心网络咨询、义诊咨询、电话回访咨询等。③下社区服务事先告知,定时定点到社区开展义诊、咨询、健康调查、健康监测、健康教育等。④上门服务家庭病床服务、慢性病上门访视、出诊服务、临终关怀、居家护理、高寿老人及孤寡老人和特困人群慰问帮助、上门健康调查与健康指导等。社区责任护士的工作以责任医护团队的形式,并以促进健康为目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健康护理服务[3]。⑤护士数量不足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社区医护比为1:2或1:4,我国医护比为1:0.5,存在严重缺编情况。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对策

3.1制定社区护理管理的管理制度

3.1.1确立社区护理管理标准应确定社区护理控制对象、选择控制的关键点,并注意将计划的目标分解为一系列可具体操作的控制标准。控制对象应选择那些对实现社区护理组织目标成果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社区护理控制关键点的选择应考虑影响整个工作运行过程的重要操作事项,能在重大损失出现之前显示出差异的事项,选择若干能反映组织主要绩效水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均衡的控制点,以便社区护理管理者对组织总体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社区护理控制的关键点包括社区制度、社区护士、社区重点服务对象、器材设备和药品、社区部门及社区时间等[4]。

3.1.2衡量社区护理管理工作绩效通过适宜的衡量方式、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系统对实际工作的情况进行衡量。

3.1.3评价社区护理管理偏差并纠正偏差判断偏差对组织活动效率的威胁程度,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在此过程也要对标准进行再次判定,若标准不够合理,则修订标准,反之则应注重解决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2建立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护理质量是在护理服务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要使社区护理服务过程影响质量的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必须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社区护理人员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护理管理活动,保证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包含以下内容:①包括护理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质量职能、质量职责以及机构之间的纵向、横向关系,质量工作网络与质量信息传递与反馈。②包括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过程。如活动的目的、范围、做法、时间、进度、执行人员、控制方法和记录,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输入和输出(结果),护理质量管理是通过对各项护理活动的过程的管理来实现的。③包括人员和物资。这是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件,是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3.3加强对社区护士培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社区护士的角度了解其对业务培训的需求,并深入社区调研社区人群对社区护理服务项目的需求,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常见的社区护理与社区护士对相关社区护理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由高到低排序:慢性病用药知识、社区急救、康复护理、居家护理知识、与患者有效沟通技巧、临终关怀等[5]。根据调查结果并结合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开展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个性化的方式,为社区护士创造足够的培训机会,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尽早尽快适应社区护士角色的转变。

3.4提升护士长管理能力社区护理管理人员应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社区护士的知识需求,结合社区护理的工作特点,定期监督、指导[6]。护理部坚持每周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月查相结合,每月定期召开质量控制通报会,对发现的问题或特殊病例,及时组织大家讨论学习,修改工作流程,制订解决方案,坚持质量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社区护士培养机制,合理利用社区护理人才,明确社区护士分工,各尽其长。

4结论

总之,通过社区护理管理可以提高社区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社区的个体、家庭以及整个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和促进社区人群的健康。社区护理管理涉及的学科多、内容广、范围大,它主要包括组织管理、人员管理、业务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经济管理、信息管理和科研教学管理等。

参考文献:

[1]孙伟,钟宁,郑家萍,蒋中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门诊服务的设立及实践[J].上海护理,2013,03:77-79.

[2]袁改霞.浅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30:4044-4045.

[3]卢蓉,姜润生,黄丽,等.昆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2013,06:436-438.

[4]王春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难点与对策[J].全科护理,2013,29:2767-2768.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1.1 论文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要求日益迫切,搞好城市社区建设越来越重要。新型社区建设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体卫生及社区组织体系等各个方面,它包含了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经济发展和以社会事业为载体的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在城市管理中重新引入“社区”概念后,社区发展就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社区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是一个区域性的社会,涵盖了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等要素。社区可以说是组成现代城市的最基本单位,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和试验田。今年是唐山地震三十周年纪念,创建和谐新唐山美丽凤凰城,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社区的建设。微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因此,如何尽快建设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生态坏境优美的新社区,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2 研究思路

社区研究思路图如下:

图1.1 研究思路图

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事关城市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本文就是以“社区”为研究对象,以实习单位唐山市路南区双新里社区为背景,运用社区管理、社会学、市政学等方法和理论,对社区内涵、社区性质、社区建设、社区模式进行界定。对社区卫生体制改革中所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多角度分析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多方面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主要目的是从社区发展的角度说明社区的演变、改革和建设过程,并建立一个研究社区和分析社区各种现象的逻辑框架。

2 社区管理相关理论

2.1 社区的涵义

社区在英文中为community,意思是共同的东西和亲密伙伴的关系。“社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F. Tennies)著的《社区与社会》中,他所说的“社区”(德文gemeinschaft)指的是一种礼俗社会,其含义是指由自然意志推动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如原始社会、家庭、宗教社区等;“社会”(德文gesellschaft)指的是一种法礼社会,即“社团”,其含义是由理性意志推动、有明确目的、可改变手段以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结构,如政府、企业、管理机构等。

在研究文献中,“社区”概念不统一,其内涵和外延的弹性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概念,大小宽窄不限。这可以把“社区”区分为宏观社区、中观社区、微观社区,大至国家及至世界社区,小至村落、街区等。第二种是将社区与行政区等同起来。社区是一个具有计划预算权限的地域行政空间。第三种是把社区归结为经济区域,比如城市、经济开发区、边区等。第四种把社区限定为一个具有交易功能的中心区,如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农村交易区被称为集镇社区,G. William Skinner认为中国农村社区应是由一个贸易中心或集镇和多个村庄构成的“市场共同体”。第五种费孝通和黄宗智的“村庄共同体”,把村庄视为一个社区,认为村庄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属于功能完整的单位。后两种比较相近,被社会学界普遍接受。台湾学者蔡宏进、徐震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社区是指包括人口、地域及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是一种社会组织单位;是一个社会体系,社区包含社区居民、地区、共同的关系、互动结构、劳动分工体系、社会的组织规范、社会文化活动、社区意识、归属感、自我维持与发展等含义。这正如丁元竹的观点:“社区”界定应适合于不同社区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所以,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就有不同的“社区”概念界定。

“社区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比“社区”的界定更早。首先出现在哲学家或社会思想家的文献中,如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康帕内拉(Campanelle)、欧文(Owen)等都先后以“社区”为研究单位描述和分析人类行为。但真正以“社区研究”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是19世纪开始的社区调查工作,其代表人物有法国学者黎伯勒(F. Lepay)、英国学者布斯(C. Booth)、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等。

早在20世纪初,社区研究引入到中国。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库尔普(D. H. Kulp)于1918年指导学生进行了上海沈家行乡村社会调查;白克令(H. S. Bucklin)教授于1923年指导了广东潮州凤凰村社会调查。这些调查类似社区研究,其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地理、人口、家庭、宗教、风俗、社团、农工商业、教育、健康与公共卫生、娱乐等状况(转引自黎熙元,何肇发,1998)。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了对社区的研究。吴文藻最早研究社区,在他的倡导下,聚集了李安宅、费孝通等一批从事社区研究的人材。其他的学者吴景超、李景汉、梁漱溟、晏阳初等也在各地开展社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有从政治角度研究中国农村社区的毛泽东、张闻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国后的50-70年代,中国社区研究随社会学取消而中断,大批社会学家遭到批判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歧视。70年代末至今的2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农村社区研究得以恢复和发展。在社区理论及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各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既有对社区研究文献的挖掘和理论史及流派发展的研究,又有社区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涉及到农村分化与整合、乡镇企业、小城镇及城市化等内容。

总起来讲,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是社会学的一个研究单位,在严格限定和选择的基础上,使之适合于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通过对这种研究单位的整体性描述、分析和解释,以达到对某一社会类型和某一社会通则的理解,这正是社区研究的全部意义之所在。从根本上看,社区研究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描述、分析和解释某一社会类型和建立社会理论的工具。所以,社区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基础,简化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为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社区概念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社区是社会,但与社会不同,它是地域范围的社会;社区是群体,但与群体不同,它是以地域为特征的;社区是人群,但与人群不同,它是具有社会交往的人群,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人群。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具有互动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

2.2 社区的特征、结构及功能

2.2.1 社区的特征

第一,有一个自然或历史形成的地域特征;第二,有一定规模的人群;第三,人群当中要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第四,对它所在的这个群体肯定要有一个认同感,或者叫有共同利益。[1]这四大特征,或者说四大要素,构成了今天中国社区建设给社区下的一个定义: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的人民生活共同体。这句话本身概括了这四个特征或四大要素。

2.2.2 社区的结构及功能

社区结构是指社区内各要素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构成方式。社区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系统。由社区的经济结构、社区的人口结构、社区的区位结构组成。[1]

社区的功能是指社区各部分对社区整体的作用。社区具有政治功能,教育的功能,服务功能,参与功能。[1]

国家行政改革打破了国家统管的模式,国家、单位、社会各司其职即政企、政事、政社分离。国家缩小管理范围直接导致社会的职能扩大了,同时也反映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社会职能的加强给社区的发展带来了可能性,作为中介组织的社区,在新的体制下面很大程度承担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器。

二十一世纪是人力资源竞争的世纪,人力资源要靠教育来开掘。社区建设也不外乎于此,开展社区教育较之正规教育范围广,渠道多,形式多样。首先,就教育对象而言,一方面作为开展社区工作的组织管理人员,即社区工作者需要通过知识、技能、观念的不断更新来确保社区工作有量有质的进行,另一方面,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拥有众多的社区成员,社区居民是最广泛的受教育对象。社区存在着广阔的教育空间,社区教育在整合大量教育资源方面的作为可以成为范例供社会教育参考。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社区服务功能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基础保障和福利性照顾,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就目前的社区而言,社区服务的内容已经涉及生活服务,对孤、老、病、残、幼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优抚服务、家庭服务、治安服务、就业服务、活动中心、救助中心等等样样俱全, 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服务已逐渐步入各个社区。

社区的管理、发展、各项活动都离不开居民的参与。社区的参与功能体现在居民的参政议政,参与管理当中,如业主委员会,志愿者行动。社区参与不仅体现了社区中每一位成员的主人翁地位,还在参与工程中加深了成员间的相互了解,成员和社会组织、团体,政府间的了解、信赖、协调。从而凝聚小社区,融合大社区。

2.3 社区管理体制

社区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趋势: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弱化行政色彩,加强社区党的建设。[2]这两个互相依存、互相支持的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刻反映了当前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造就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机制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

2.3.1 扩大社区基层民主

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增加社区管理的民主色彩。这主要表现在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基层民主,实现从“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使社区真正成为区域社会成员的利益共同体和区域社会自治管理载体上。

2.3.2 弱化行政色彩,加强社区党建

社区是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载体。现行的社区管理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即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这样的管理模式作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在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与我们正在进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小政府,大社会”,与之相匹配的应该是行政化色彩相对较弱的社区管理模式。

我们必须看到,作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发展趋势,弱化社区管理的行政色彩,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前提和主要内容的城市基层民主,这决不意味着要放弃对社区的管理,摆脱党的领导。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只是表明社区管理方式、党对社区的领导方式以及党的建设,要进行一次适应时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大的改进。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同前两者一样,也是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2.4 社区发展模式

2.4.1 文化型社区

作为一种社区发展模式,文化型社区应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要有战略,文化型社区以文化为社区发展的战略“支点”,区域文化事业(产业)对整个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强大的带动力。二是要有基础,文化型社区具有以文化发展内动力的实现条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3]如何创建好文化型社区是社区精神文明的关键。

社区文化力是社区发展的核心能力。社区文化为社区形象提供内在支撑,社区文化力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型社区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模式。吸引社会资金,推动社区文化社会化,调动社会人才,推动社区文化大众化,充分调动人财物的作用。整合文化资源要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充分实现社区文化的价值。

2.4.2 学习型社区

所谓学习型社区,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终身教育为基础,有效整合社区资源,努力创设各具体特色的学习气氛,保证和满足社区成员基本学习权利和需求,在社区内形成全员、全程、全面的学习局面,从而促进社区成员全面发展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4]学习型社区具有两个特点:人性化和个性化。学习型社区的创建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城市的人性化,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是学习型社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是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标志,也是社区建设的重点。

社区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现代社区教育发轫于19世纪北欧国家,开启现代社区教育先河的是丹麦教育学家柯隆威(Grundtvig)及其合作者科尔德(Kold)。[5]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都强调每个人需要有机会发展自己,而这种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身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过程,需要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衔接起来,需要把工作的、职业的培训与社区教育衔接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质,才能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5]现代教育的内涵不光是学校教育,而且与社区联系起来,同时企业也是学校,他们不仅出产品,而且要出人才。个人在社区形成了学习—发展—学习的生活规律。

2.2.3 服务型社区

为居民服务是社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头等大事,要把拓展社区服务作为丰富社区建设内涵的重要方面来抓。[6]社区服务的重点,要放在面向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区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上。社区服务要以坚持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为内容,要体现大社区、大服务。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

要改变服务内容大衣的局面,面向广大居民群众,满足多层次、多需要的要求,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服务活动要经常化,通过组织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群众需求,凝聚人心。

要通过电脑、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条件,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服务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社区建设的首要原则,社区服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服务要上门,要主动走出去,真正做到“社区以民为本,民以社区为家”。

2.2.4 数字型社区

建设数字型社区可以优化要素提升社区形象,是促进社区治理的创新手段,有提升能力完善社区功能。[7]社区与网通、电信、铁通等各通讯公司合作进行社区宽带接入工作,普及宽带网络,使社区居民基本实现数字化生活。

要适应信息化的潮流,通过建设数字型社区,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建设数字型社区就是要告别所有工作依靠手工操作的工作手段,告别传统的工作方式,要以电脑为基本手段,网络为基本方式。网络可以了解居民需求,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建设区、社区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小区宽带接入的优势充分为居民提供多层次的服务内容。包括:社区信息系统(小区介绍、天气预报、社区通知、求助信息)、网上教育(生活咨询、科技动态)、网上保健指导、网上付费等。

2.4.5 生态型社区

建设绿色生态型社区需要树立三个新观念:适度消耗观念,崇尚绿色观念和关注循环观念。绿色生活五R方式: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回收;Rescue Wildlife-救助物种,保护自然。这五R生活方式大大改善了社区环境建设,提高了社区形象,为社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8]

社区是区域、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向个人、企业、社区等微观层次延伸和扩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考生态型社区建设,这不但凸显出社区建设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基础性意义,而且使得社区建设活动能够进一步站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沿,从而真正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社区与传统社区相比,有本质的差别。表现为生态型社区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与人关系上。生态型社区不是一个用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文化气息浓郁,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

生态型社区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 、“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生态型社区不是单单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在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3 双新里社区改革与发展现状

3.1 社区行政改革

近十年来,社会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涌现出大量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功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需求、社会组织间的相互关系都日益趋于多元化。目前双新里社区实际所承担的工作职能从经济、城管、民政、党群到精神文明建设、综治司法、综合行政管理等,大到人大换届选举、社区集体资产管理,小到住户下水道疏通、公用电话管理,粗略统计达77项之多。唐山市的社区都是震后重建,双新里社区是一个新老结合的社区,最早的小区是1985年建成的铁路楼小区,最晚的是2002年建成的双新里小区,社区所辖范围大,给社区管理带来很大不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双新里社区行政管理机制已经发生变化。

3.1.1 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区的行政功能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另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经济现象,除了行政功能的合理发挥,社区社会功能的发挥也是社区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05年4月,双新里社区与铁路楼社区合并成了新的双新里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使社区面积增加了,人口增多了,如何把街道、居委会干部和辖区各职能部门、地区单位的力量凝聚起来?如何让居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成了社区工委、办事处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社区首先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成立了双新里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城市综合管理,社区治安综合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办公室以及资产管理、社区服务两个中心。由“一委三办两中心”负责统一协调、指挥城管、监察、环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社区和社区服务等各项工作,实现了街道工作职能的转变。双新里社区在社区内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探索,应该说,是一个极富新意的创举,它切合社区发展所强调的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社区新概念,迎合了社区组织发展的大趋势,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社区事务的民主化管理,可以作为社区组织体系改革的新尝试。

我们可以从双新里社区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委员会的组织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党工委或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团三种法人代表以及社区居民代表组成。在委员会中,各方代表地位平等,集体进行管理决策,其中,党委、政府代表由党工委书记或街道办事处主任和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主要起沟通制衡作用,负责向上级党政部门反映社区的民情民意,同时向社区传达政府对社区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意见与要求,并对社区管理进行行政督导,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一般由政府代表担任。

社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能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调控,其具体权限和义务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确定社区管理的任务和要求,制定社区内部的管理规章;决定召开“社区代表大会”,制定社区发展规划和社区管理工作任务书;确定社区内各职能部门和各种组织的分工和职能,审议其管理计划,实施方案和重大管理措施,并监督实施;协调社区内各部门关系,代表社区参加对外交流;协调社区内各部门落实各项工作;接受政府部门指导和监督,定期向上级政府部门报告社区发展情况;从事社区财政预算等。

探索中的这种社区组织管理新体制,实质上是我们传统的共建机制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能够更好地开发与利用社区本身资源为社区发展提供财力、人力和智力的更佳机制。

3.1.2 形成社区专职干部队伍

从法律上讲,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城市化进程中,居委会干部年龄老化、知识弱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日益拓展的社区工作领域明显不适应,有人戏称为“机关干部转岗,中年工人下岗,老头老太上岗”。这里说的“老头老太上岗”,是指居委会干部多由退休老同志担任。为此,居委会组织体制的改革,干部结构的调整,已成为社区建设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双新里社区在这方面走出了成功的一步。该社区从1996年开始在5个居民区全面推行将居委会议事班子与干事班子分离的改革。那些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又热心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居民代表可以到议事班子,一是代表居民利益,二是对居民区自治事项实行决策,三是聘任干事层人员。议事班子成员不拿报酬。干事班子人员应是年富力强者,也可以采用公开招聘的办法,列入集体事业编制的专职干部,领全额工资,实行一年一聘制,年终进行实绩考核,称职的第二年可以续聘,不称职的予以解聘。干事班子对议事班子负责,议事班子对全体居民负责,党支部起好领导协调作用。议事层仍可称居委会,干事层可作为居委会办公室。部分符合条件的、议事、干事和居民区党支部三套班子可交叉兼职。这种议事、干事分离的体制,不仅可以继续调动居民参与管理本居住区事务的积极性,而且又解决了居委会干部老化,弱化的问题。双新里社区在改革调整前,共有社区干部50人,平均年龄58周岁,小学文化程度占41%。改革调整后,公开招聘录用居民区干事班子成员12名,占居干总数的43%,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占78%,年龄最小的25岁,使干部队伍年龄降低,文化素质、工作能力、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3.2 双新里社区引入企业管理模式

3.2.1 双新里社区“经营社区”实现方式

本文指的从“经营角度”来谈社区建设可以理解成“经营社区”,但在此强调的“经营”不仅包括在社区的管理模式上,而且还指在整个社区的规划和管理权上都可以采用市场竞争规则来进行自由配置,具体做法可以由采用政府投标的方式,让有实力和感兴趣的企业拿出具体的方案进行竞标。唐山市政府为双新里社区及社区居民要做的就是制定一系列科学和合理的法律和规章对得标企业可能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做出损害社区居民的行为进行制约,并制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制约失效而导致居民受损进行补偿和事后追究相关企业责任。

3.2.2 双新里社区企业化现状与发展

在正式引入社区经营前,双新里社区基本上是靠出租社区用房收租增收和社区服务组织中介增收两种经营方式,收效甚微。这其中有硬件落后和工作精力不够的原因,但更主要在于社区经营意识不强,经营思路不广,经营方式单一。产业兴社区,名牌促服务。为给产业兴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唐山市路南区政府为双新里社区投资100多万元在双新里设区建设了具有现代化、多功能的社区服务中心,另外建设了老年公寓,老年康复中心等,大胆走出社区服务由无偿、低偿向有偿服务的发展道路。在社区内建起了超市、幼儿园等社区服务设施,为下岗职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社区就业已成为唐山市再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从今年起,唐山市社区将逐渐走向企业化。其目的,是以社区居委会为单位,成立劳务派遣公司,安排联系再就业岗位,帮助下岗职工实现“软着陆”。引进企业进社区从而解决了资金投入、经营人才、产品项目、场地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也形成了社区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机制,为社区发展积累了发展资金。

社区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出现了两种明显的取向:一种是着眼于基层政权建设,强调城市管理权力的下放和政府权力在社区的整合。另一种取向是着眼于社区共同体的形成,强调社区动员、居民参与和社区自治。[9]前一种社区建设最后容易使社区形成准政府行政级别。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政府的职能从传统的县级延伸到最基层的社区。这样实际进一步膨胀了政府职权,容易形成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面。后一种有点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倾向,在某些社区的某些管理上所提倡的“经营社区”有一些相同之处,但我们认为这一模式和“经营社区”还不是完全一样。它们的区别在于,社区自治是利用群众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目前这一组织在中国还不能称是完全意义上的民间自治组织,其带着浓厚的半官方性质。)[9]动员社区群众来管理社区,而我们所强调的“经营社区”是把企业引入了社区的规划和管理,管理和服务的主体是企业,而社区居民是则是消费者,他们虽然也参加社区管理,但更多的是社区服务的享受者。

而双新里社区在“经营社区”中的职能和现在社区自治中的职能有者很大的区别。在社区自治中,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管理和自治的主体,也是社区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而在“经营社区”中,社区则主要承担着类似西方工会或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的角色,主要是监督企业的社区规划、管理和服务的提供,并通过与企业谈判和向有关政府反馈企业在社区管理中的行为来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

不管是采取多大程度上的社区企业化经营都必须以社区居民的利益第一为原则,以全体人民的福祉为宗旨,在科学化、法律化、制度化原则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得到社区居民的支持,也才能获得真正的社区建设和治理的成功。当然,在社区的建设和治理中,还有着许多的应该注意和重视的原则,比如建设定位”人性化”,功能设计科学化,配套建设都市化,人的素质建设现代化等。

双新里社区在社区建设中致力打造和谐社区,使社区多元化发展。走社区企业化管理的模式,解决了社区建设资金问题。为居民群众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经营社区采取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等原则,使双新里社区在改革发展中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确立了社区发展模式,把双新里社区努力建设成为集数字型社区、生态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学习型社区和服务型社区为一体的多元化新型社区。社区的物业管理、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行政等方面的社区管理与改革亦比较到位,符合现代化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

双新里社区在建设服务型社区过程中,不断健全社区服务。服务内容涉及社区卫生服务、家政服务、劳动保障、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等。其中家政服务、劳动保障、法律咨询、民事调解等社区服务内容比较完善。卫生服务起步早,是唐山市为数不多最早引入卫生服务的社区之一。从2001年开始,在全社区扎实开展了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受到群众的好评。全区共建立健康档案18200册,诊疗病人10300人,上门服务2989人次,义诊宣传300多次接受健康教育咨询22000人次。尽管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起步早,但是在近几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社区卫生体制遭遇瓶颈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受到了束缚。

4 双新里社区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结合双新里社区实际情况,总结回顾近几年来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虽然在调查摸底、制定规划、设置审批、规范管理、完善服务和提高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人民群众做出了一些贡献,但与城市社区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有待于进一步解决。虽然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过去种种原因使社区卫生服务在低水平徘徊。

4.1 对社区卫生服务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相关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与支持不够,面向社区居民与社会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许多人不清楚甚至不知道社区卫生服务的存在及意义。群众看病时缺乏合适的引导,缺乏理性的健康观念和理性的就医观念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4.2 政策出现交叉导致落实有难度

由于缺乏系统政策法规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各项工作,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参差不齐,总体发展缓慢,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能发挥好其真正作用,离使群众在家门口看病尚存在一定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的软件,特别是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如预防接种工作,卫生防预部门要求门诊化接种,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实行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因此预防接种工作无法开展。

4.3 政府投入不足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社区卫生服务资金来源多是国家、单位以及服务机构自身三部份来承担。国家拨款不足,使得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受到制约,设施、技术与人员配备无法与大医院相比,这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10]一些卫生服务中心的设施落后,设备陈旧,环境较差,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是负债经营。社区卫生站全科医师匮乏,多数以内科医师代替。服务项目少,服务领域狭窄,医疗文书管理滞后,健康教育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效果不佳的问题。

4.4 社区卫生服务难以实现医保定点

目前的医保和公费定点医疗方式,使得群众难以在所居住街道和地段医院自由就诊,导致许多可以在社区中得以治疗的病人,只能滞留在大医院,也加重了病人的医药费开支。

5 双新里社区卫生体制改革对策研究

5.1 科学制定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5.1.1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清晰的发展目标

实际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中始终坚持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部门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体医师为骨干,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要求为目的,建立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就是坚持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构建面向21世纪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卫生服务体系。近期目标就是按照《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进行试点,以点带面,规范管理,形成一定的规模。截止2005年底,全社区已经建立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需尽快形成了一个健全的卫生服务网络,为社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优质服务。

5.1.2 制定一套严格的原则制度

原则带有方向性,制度则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社区一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社区群众的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是要坚持政府领导、社区参与、多方筹资、公有制为主导的卫生服务体制;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服务、促进健康的工作方针;四是要坚持以区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科学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五是要坚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强劲的活力。

5.2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5.2.1 调查摸底弄清情况

社区在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的基础上,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居委会为单位,研究制定下发了《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规划》和《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站分布图》,在全社区规划设置了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开始就在科学组织和周密计划下,正规有序地建立和开展工作,防止一哄而上,滥设滥建,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不便。

5.2.2 制定工作思路

制定先建设、后完善、再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双新里社区现有的基层卫生服务保健单位,首先在人员、房屋、设施、管理等四个方面把关,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4—5名医务人员。业务用房不少于80平方米,设置诊断、治疗、观察、药房、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室,配备基本药物300种以上,添置通讯工具、康复器材、心电图机等设施.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有一个好的设施和好的遵循。

5.2.3 申报和设立严格把关确保卫生服务质量

社区对申报设置卫生服务站的单位,按照建站初期对人员、房屋、设置和规章制度的要求,实地查看,认真把关,然后报市卫生局检查验收。经过级级把关,目前社区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个。在所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颁发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基础上,从业人员全部应具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等资格,确保卫生服务站的质量。

5.3 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

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结合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际,社区制定下发了《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规范化管理方案》,统一设计、印制下发了《致社区居民的一封信》、《社区卫生服务联系卡》、《家庭健康档案》和《健康教育处方》8000多份,统一了社区卫生服务健康教育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平面图、社区卫生服务站标牌,建立了“两册、五档、四卡、十本、一合同”的管理规章。“两册”就是社区诊断资料册、社区疾病筛查、管理方案、行为干预资料册;“五档、四卡”就是个人和家庭档案,65岁以上老人档案、健康管理卡,五类慢性病人档案、健康管理卡,孕妇档案、系统管理卡,0—7岁儿童档案、系统管理卡;“十本”就是门诊诊疗心理咨询登记本,出诊登记本,家庭病床、康复期管理、临床关怀登记本,双向转诊、急危重病人抢救登记本,预防接种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登记本,健康教育站内外人员培训登记本,消毒及一次性医疗用品处理登记本,差错事故登记本;“一合同”就是家庭保健合同。

目前,双新里社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必须做到从健康调查入手,医疗先行,不断扩大服务内涵,拓宽服务领域,逐步向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综合性服务领域过渡。社区卫生服务站同居民委员会密切配合,深入社区,走进家庭,开展居民健康情况调查,免费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站还应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制度,对疑难重症病人做到及时转诊,争取第一治疗时间,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快送医院”,使群众能够得到及时、优质的服务。此外,尽量采取站内服务和上门服务的形式,开展了家庭病床、电话预约、电话咨询、康复指导、现场急救、临终关怀等多项工作,从而把卫生服务工作做到千家万户,形式多样,扎实有效。在健康教育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充分利用电教设备,为病人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医务人员无偿为病人开具常见病、慢性病健康处方,充分利用宣传橱窗进行健康宣传。

5.4 “双向转诊” 、“双向交流”激活社区卫生服务

“双向转诊”服务是方便居民就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项措施。社区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合作,对社区不能进行救治的病人先到大医院治疗,而康复阶段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治疗。病人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请家庭病床,以后的康复治疗全在社区医院进行,既节省了费用还免除了病人的舟车劳顿。在社区就诊的患者,如发现病情严重及时向大医院转诊,不耽误患者病情。市级大医院与社区医院联手组成医院集团,可以说是把医院开到了家门口。大医院与社区联手方便百姓,从一个方面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了使社区医院断提高技术水平医院总部与社区医院实行技术上的“双向交流”:一方面从社区医院抽调人员到大医院内各专科值诊进修;另一方面实行“专家下社区”,选派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轮流到社区坐诊,帮扶社区医院。社区医院把优质低价的卫生服务送到家门口,不仅缓解了医院的压力,而且使百姓地价看病有了好去处。

5.5 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医保社区服务网络

逐步把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价格低廉的优势,把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通过提高社区看病就医报销比例,实行较低的自付比例等方式,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目前唐山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由公立医院建立、由职工医院转型而来以及民营资本投资建设等。市卫生局将按照“严格准入、慎重审批、规范行为、减少低水平重复设置”的原则来设置、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对于符合相关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市卫生局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使之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结论

通过对唐山市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所面临问题,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产生问题的成因提出了较系统、完整的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结合双新里社区改革发展当前现状,重点是从社区卫生服务重视程度、政策落实、政府投入、医保定点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同时,针对双新里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论文中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其中主要是根据上面的成因所提出的,重点是完善社区卫生体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以上内容是本篇论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观点。论文中的部分观点还不成熟,仅给双新里社区建设与卫生服务改革参考之用。同时,我将继续关注双新里社区的发展。

社区管理已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在组织上保证了社区发展规划的实现。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造就高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管理机制是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前提。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让我们从社区开始,关注我们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于雷,史铁尔.社区建设理论与实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2 黄序.城市发展中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3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文化型社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4 王卫东.学习型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改进策略:以广州市为个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学习型社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6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服务型社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7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数字型社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8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生态型社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9 付晓东.经营城市与城市发展.新华出版社,2004

10 周庆行,周立.公共卫生事业管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11 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12 娄成武, 孙萍.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3 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三联书店.2000

14 郑淮. 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问题及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5 Alan S Berger .The City : Urban Communities and Their Problem. Wm·C·Brown company publishers.1978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价指标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2)05-0018-04

2011年,为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促进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中心任务的落实,上海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1]精神在上海市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通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评、各区县卫生局初评、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复核评审等程序,于2011年7月25日至8月4日对上海市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评估。为进一步分析当前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本文对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考核结果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样本来自于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闸北区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8家参加2011年上海市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评选的单位,参选单位的选择按照代表性和择优性原则。所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了上海市15个区,同时也是区域中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符合此次活动所要求的示范社区领引、示范作用。

1.2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此次评估结果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存在主要差别的15个考核指标。它们分别为:居民健康档案合格率(X1)、65岁以上老年居民建档率(X2)、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率(X3)、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X4)、管理人群血压控制率(X5)、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X6)、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X7)、管理人群血糖控制率(X8)、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率(X9)、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X10)、新生儿访视率(X11)、儿童系统管理率(X12)、早孕建册率(X13)、产前健康管理率(X14)、产后访视率(X15)。评估工具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评估指标说明及评估工具》。

1.3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因子(即综合变量)的统计方法,针对研究变量进行矩阵旋转,从而使这些因子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而且所含信息互不重叠[2]。

因子分析的一般模型如下:

x1=u1+a11f1+ a12f2+…+a1mfm+ε1

x2=u2+a21f1+ a22f2+…+a2mfm+ε2

xp=up+ap1f1+ ap2f2+…+apmfm+εp

其中为公共因子,为特殊因子。

用矩阵向量表示为:x=u+Af+ε

式中为公共因子向量;为特殊因子向量;A=(aij):p×m为因子载荷矩阵。

2结果

2.1上海市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公共卫生评审情况

各社区在15项指标考核结果中有明显不同。在高血压管理率方面,有些社区明显偏低,《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考指标体系》中要求高血压健康管理率≥30.0%,有5个单位在此方面未合格,最低的只有19.7%。在糖尿病管理率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按标准糖尿病健康管理率需≥30.0%,有8个单位未达到标准,最低的只有13.0%。在有些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考核结果较好,例如:新生儿访视率只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未达到≥85.0%的标准,在儿童系统管理率、早孕建册率、产前健康管理率和产后访视率方面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标准(表1)。

2.2指标数据标准化

在考核结果中,各变量的单位不完全相同或者虽单位相同但不同变量的变异性相差较大,为应对这种差异,可通过相关矩阵来分析[3]。

对15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按下列公式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其中,Xij是第个单位、第项指标的原始数据,是第项指标数据的均值,是第项指标数据的标准差,Zij是第个单位第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2.3社区公共卫生指标因子分析

以标准化后的数据为分析对象,做以下因子分析,以变量特征值(≥1)作为取值因子标准,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表2)。

从上表显示,前6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6.7%,可以较好地代表原15个指标的信息。为了更好地对各因子作出有效解释,对公共因子做最大方差旋转,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由此矩阵显示,新生儿访视率、产前健康管理率、产后访视率在因子1中的信息反映率分别为0.901,0.875,0.931,相对于其他指标要高出许多,因此我们可把此因子命名为生育保健因子;健康档案合格率在因子2上的信息反映率为0.902,远高于其他指标,因子可命名因子2为基础健康因子;同理可命名因子3为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因子;因子4命名为慢病管理质量因子;因子5命名为慢病管理数量因子;因子6命名为老年人保健因子。至此,此次社区公共卫生考核的15项指标按照信息反应率的相近程度,归纳为6个指标来综合表示。

3讨论

3.1指标精确化有助于明确创建重点

根据卫生部要求,自2011年起,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硬件软件达标、机构管理规范、运行机制科学、服务功能完善、社会效果显著、人民群众满意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创建指标体系包括机构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和满意率等5大方面61项指标,本文将公共卫生服务的18项考核指标提炼成6个因子,在不影响信息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考核指标的数量,为其他方面的指标进一步提炼提供了借鉴的可能。通过指标的精练,有助于重点明确的创建和考评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2抓住重点才能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任务不断加重,在社区卫生有限的财力、物力下,找到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不断完善有积极的作用。此次评审结果(公共卫生部分)显示,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特别是慢性病防治如高血压和糖尿病防治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慢病管理质量因子和慢病管理数量因子方面,这也是今后社区慢病防治的方向。慢性病防治除了要提高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之外,更要善于探索完善工作模式,如上海市长桥社区卫生服务提出慢性病关爱家园管理模式,有效的完善了慢病防治流程;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居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的通知(卫办妇社发[2011]3号)[EB/OL]. (2011-01-21)[2012-02-01]. moh.省略/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fybjysqwss/s3577/201101/50475.htm.

[2] 王学民. 应用多元统计学 [M]. 上海: 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288-289.

[3] 谢惠芳. 主成份分析在医院管理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统计, 2011, 18(1):20-22.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2012年我县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卫生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动员全区卫生工作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坚持政府、社区、居民三方利益统筹,凸显人居环境大整治成效,着力丰富城市内涵,加快推进‘三大转变’步伐”的工作指导思想,进一步推进卫生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医疗卫生市场执法力度,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和预防保健网络,努力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主要 工作计划 如下:

一、工作目标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坚持三方利益统筹,凸显人居环境

大整治成效;着力丰富城市内涵,加快推进‘三大转变’步伐”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工作任务,扩大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覆盖面,开展卫生院院长竞聘选拔,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推进东海、城东卫生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过渡,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拓展服务功能;加大卫生市场执法力度,实行分类监督;规范医疗市场,实行记分管理;积极引进、共建,支持指导建设名医院;加强正骨医院重点专科建设,推广“循证医学”诊疗模式,争创名医院;规范预防保健网络,拓展妇幼保健业务,推行防疫人员专项责任考评;加强爱卫工作,巩固创卫成果;深化健康教育,加快红会基层组织建设步伐;加强部门协调,履行齐抓共管职责。

二、主要工作举措

(一)扩大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覆盖面,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在总结正骨医院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经验,东海、刺桐卫生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行区卫生系统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东海卫生院试行人事聘用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确定岗位,按照岗位的职责和任用条件,通过考试或考核的办法择优聘用工作人员,实现能者上岗,优胜劣汰,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探索在卫生院推行人事制度,畅通人员 进出口 。引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岗位、任务、业绩定酬的机制,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 人才 和关键岗位倾斜,实行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科室成本核算,自主灵活的内部分配和效益激励机制;在正骨医院试点推行同工同酬分配制度和工作人员末位淘汰制度。在刺桐卫生院试点推行院长竞聘选拔的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在其他卫生院推开。

(二)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成立卫生应急办公机构,加强公共卫生基础和综合配套建设,力争易地建设疾控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组建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并随时能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设备和人员,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充分利用和科学调度辖区医疗卫生资源,防范包括非典等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加强非典防治工作,在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发热门诊和门诊预检分诊点规范化建设、医务人员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后勤物资保障的同时,组织应急演练,检验工作方案,查找不足,健全完善各项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我县防治非典的指挥、疫情信息报告、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和应急处理能力。

(三)规范医疗市场,强化卫生监督,巩固创卫成效。按照医疗资源设置规划意见,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卫生体制多样化和公平竞争,逐步营造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

严格依法行政,坚持文明执法,重点打击各类非法行医行为,严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要素的准入关。加强医疗卫生单位的规范化建设,开展对从业人员资格、医疗质量、护理工作以及包括医疗垃圾集中处理、医疗废水消毒排泄等在内的院感管理的专项检查整顿。协调有关部门清理整顿非法医疗广告。对违规医疗机构实行计分管理,抓好医疗网络的规范化建设,打击无证行医。

建立卫生监督的长效管理制度,巩固提高创卫工作成果。强化卫生市场监督,分好、中、差三类对食品经营单位试行分类监督。加强执法检查,开展治理“餐桌污染”为主的卫生专项整治,巩固创卫成效,对住宅小区、背街小巷、工业区低档次餐饮业,学校、医院食堂及周边饮食店、食杂店和公共场所卫生进行专项整治,重点整治低档次饮食店(摊)、理发店的卫生条件;以食品卫生管理为抓手,在强化整改达标的基础上强化学校卫生管理,重点对学校食堂实行分级滚动管理,定期公布分类管理信息。防范和减少群体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网络,提高健教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和广大群众的大卫生意识及自我保健能力。进一步加强爱卫、传染病防治和除“四害”工作。强化管理意识,落实各项卫生长效管理措施,巩固创卫成效。

(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拓展妇幼保健工作。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监督和疫情监测报告,对区、街道、社区三级防疫人员实行专项责任考评制度。

完成计免常规工作的前提下,拓展流动人口儿童计免工作。加强与部门、社区和用人单位的工作协调,发挥社会力量抓好传染病信息反馈和儿童计免工作。争取项目,加强妇幼所设备建设,走进社区和用人单位,开展妇女病普查、母婴保健宣传咨询指导等生殖健康工作,加强与计生部门协作,主动介入计生技术服务。发挥基层计生员的作用,做好孕产妇和计生术后访视工作。启动新生儿童重症监护室建设。加强职业病防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开展对制鞋皮革加工、工艺彩绘、蓄电池加工及小电镀厂的专项整治工作,加强监督监测和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严格审核和发放劳动卫生许可证,督促监测超标企业限期整改,避免职业病例及职业性中毒事故发生。

(五)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红十字会基层组织。

加强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和公厕、污水沟、垃圾转运场等卫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管理,提高绿化美化档次;每季度开展一次灭蟑、灭蚊、灭蝇活动,每年开展二次灭鼠活动,巩固灭鼠、灭蟑、灭蚊先进城区成果,不断降低鼠密度,保持城区苍蝇密度继续控制在标准的3倍以内。继续加快村改社区的改水改厕步伐,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无害化厕率。继续开展第十六个爱国卫生月和卫生之家、卫生单位、卫生社区活动,从基础抓起,推动我县的爱卫运动,巩固创卫成效。

以中学、学区、社区为重点,建立基层红十字会组织,增强红会组织的横向交流活动。扩展基层初级救护培训领域。加强宣传舆论导向,继续大力开展公民无偿献血活动,确保市政府下达献血任务的圆满完成。

(六)加强社区卫生业务建设,丰富社区服务内涵。强化综合医疗业务建设,引导局直属医疗机构开展技术项目合作,指导较具规模的民办医疗机构创等级,共同推进“名医院”建设。

按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公式的要求,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培育典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在目前已建成的刺桐、北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从全区人居环境大整治工作大局出发,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范化建设,推进村改社区后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挖掘和拓展“六位一体”功能。力争建设1个省级示范卫生服务中心、5-8个精品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好东海、城东卫生院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前期工作,着力丰富城市内涵。

(七)落实综治、计生、安全生产职责。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

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和依法治理工作任务,开展“四五”普法宣传和教育活动,依法整顿医疗卫生市场秩序,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推行文明执法。以争创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区为抓手,认真落实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中卫生工作职责,继续充实并兑现计生“三结合”优惠措施,做好计生困难户挂钩帮扶,加强与计生部门的技术合作和双向指导。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和紧急指示,巩固“创安”工作成效,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宣传力度,督促指导系统各单位抓好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重点抓好防范医疗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定期组织培训、检查,举办一场全系统的消防演练现场会,提高系统全体工作人员对突发消防事故的处理应变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

(八)加强党建工作,推进行风建设,增强卫生队伍素质。

社区卫生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社区管理;基层民主;物业管理

随着杭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对于社区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发展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社区管理中相关职能的弱化、居民对于社区管理以及物业管理的满意度、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业主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及其重要性、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基层民主自治机制在社区中的发展现状等与社区管理相关的各类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一、调查背景

杭州是新中国第一个居委会的诞生地,是新中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的发祥地[1]。现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正逐渐从单位制、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这一社会的细胞,在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区已成为大量人口的集聚地,政企职能的承载者,各种社会问题的交汇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社区建设必须履行一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2],同时还要继续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的职能,这给社区的管理及建设带来了较大的调整。为规范物业管理行为,维护业主、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物业的合理使用,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浙江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杭州市的实际情况,杭州市法制办会同杭州市房管局起草了《杭州市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并于2012年10月广泛征集民意,对草案进行进一步完善。而现实生活中,关于物业与业主以及业主委员会之间的纷争却不曾停息。小到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物业费用的不合理;大到物业与业主怒目相向,甚至有物业管理人员殴打业主的情况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日渐严重的问题。

二、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情况。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积极探索创新,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我们的调查内容主要为:首先,针对社区物业及业委会管理情况的居民调查问卷,探究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内在关系;调查物业管理状况;分析物业纠纷产生的原因;调查业主委员会现状;分析业主委员会的主要作用及其存在的重要性。其次,根据居民调查问卷中得出的重点不满情况进行进一步调查,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问题进行调查。此次调查针对社区管理问题发放居民问卷共250份,有效问卷214份;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调查发放问卷共250份,有效问卷215份,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共429份,问卷有效率为85.8%,问卷发放地点主要为杭州市滨江区滨文社区、中兴社区、水电社区、浙新小区、滨江小区等,样本选择无主观偏好。通过问卷调查结合随机访谈,更好地了解了所需研究的内容。1)调查对象:各调查地点随机选取的社区居民。2)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3)样本分配。从问卷统计的结果看,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2.17%,女性47.83%,基本持平。且被调查者中占比例最大的为离退休人员,这是我们进行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调查的根本基础。据调查所知被调查者分布于各个职业,无特别偏好。

图1(2)调查结果分析。1)关于社区管理的基本情况。由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者中23.19%的人认为在社区提供的服务中,最令人不满意的是医疗服务,针对此现象,我们认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以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调查是必要并且必须的。同时,15.94%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管理过程中对于调节各种纠纷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也使社区中的各种纠纷成为第二大问题,这从侧面证明我们的调查研究具有现实根据,是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2)社区管理中的物业管理及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管理中的各类纠纷,主要可以从物业以及社区居委会的相关工作进行分析。36.23%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制度不健全,这也是目前各大社区以及物业公司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健全的制度,导致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健全的制度是一个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根本基础。其次。34.06%的被调查者认为设施不健全也是物业管理中的一大问题,社区中设施不健全会极大程度上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活动。此外,管理人员的态度以及收费上的纠纷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当被问及物业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时,49.28%的被调查者认为根源来自于业主维权意识的薄弱,从接近半数居民的认同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业主已有较为强烈的维权的意识,认识到自身权利的重要性,并强调维护自身权利的必要性。37.68%的被调查者认为物业法律不健全也是导致物业公司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物业费用以及物业人员的素质问题也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从这个问题的结果中,可以得到业主普遍已有较好的认知,可以从自身出发寻找问题的关键,同时,也积极寻找可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各种工具、法律法规等,这对于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图2而对于社区居委会的相关调查表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对于社区居委会的工作的满意度评价为一般,35.51%的居民认为比较满意,可见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仍有待加强,但基本情况还是较为不错的。而对于社区居委会的建设情况中,服务功能以及工作规范情况的评价相比而言较低,需要改进;组织机构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情况反馈较好。右图为对于所在社区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还需要改进的服务的选择,43.48%被调查者认为提高服务效率是当务之急。社区居民对于简化申报手续以及增加服务种类也有较大的需求。社区服务的过程基本让人满意,但在部分细节方面还需改进。3)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基本情况。①基本情况。在社区提供的服务中满意度最差的是医疗卫生服务,而在我们调查的社区中,离退休人员占了26.09%,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及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关调查,在对于老年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和配偶或是子女生活在一起,相互有一定的照应,但仍有4.51%的独居老人,以及2.26%的老人和保姆一起居住,对于这种情况的老人需要社区给予更多的关注及关怀。而在被调查的老年人中,只有33.08%的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程度表示满意,14.29%的老年人认为不大满意。同时,通过对于医疗保险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拥有医疗保险,这对于对自身健康满意度一般以及不大满意的老年人是一种较好的保障。②老年人自我保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较为注意自身的健康状况,规律的生活以及体育锻炼都是自我保健中较长使用的方式,但可以明显发现经常向医生咨询的比例较低,这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存在一定联系,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做到经常性的卫生宣教,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成为老年人可以信赖的“家庭医生”。③慢性病首选就诊医院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指导,结合慢性病患病率以及患病后首先就诊医院进行对比,可以看到,除慢性胃炎以及其他患病率较低的疾病以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比例高于综合性医院,尤其突出的是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前列腺增生,可见在慢性的预防以及治疗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图3④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原因及存在的不足。老年人为何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就诊医院,62.4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离家近为主要原因,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的主要原因,而社区服务中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力度,方便老年人的生病就诊问题,更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社区卫生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调查中我们发现药品种类的欠缺,治疗的费用问题,等待的时间过长,治疗的不及时都存在于社区卫生服务之中。与此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比综合性医院,治疗水平的专业化程度差异,对于社区医生的不信任问题,药品种类缺乏等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

三、对策及建议

(1)健全社区组织管理以及物业管理的法律制度。完善社区管理,有法可依是关键。以法律形式确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的法人地位,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可以明确分工,依法划定与政府行为的边界。与此同时,法规及规章制度赋予社区各类工作委员会或物业管理企业以一定的权力,将社区组织的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此外,各项制度的确立以划分社区内各类组织的职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并建立相对应的监督制度。社区管理委员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也可在不违背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制订本社区的组织管理条例,确立居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强化依法管理的理念,维护大多数居民的利益。

(2)提升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部分业主已有较好的维权意识,认识到良好的社区要靠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实现。首先,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可通过业主委员会等机构,让居民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其次,积极筹建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扩大社区人对资源开发的角度和力度,提升居民的公益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3)促进社区管理人才专业化,努力改善社区管理人员的结构。社区建设的好坏,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解决社区建设管理人才问题迫在眉睫,一是要加大培养力度,创造条件对现有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选聘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3]。同时,注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可以综合性医院开展合作交流,促进人才的成长,形成专业化的人才梯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社区管理的基本条件。社区管理基本条件的完善,对于社区管理人员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对于周边的环境、治安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中我们得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常受到资金的制约而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所以,制定相关制度,加大对社区的财政投入,并帮助社区广开财路,争取多方支持,都将有利于社区的发展。参考文献:

[1] 陈微,孙凌寒,原伟霞.杭州“三位一体”社区管理体制的实践与发展[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