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因此,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的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例如《走进市场》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尽早的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他们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能力。课始,老师问学生:“喜欢在超市购物吗?”(学生雀跃)

再问:“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学生纷纷说了自己的感受)

(随即播放超市里人们购物及一位顾客在仔细挑选商品的情景。)问老师:“这位顾客购买物品时在干什么?”

“在挑选商品,看看是否是自己想要的。”

“在看产品使用说明。”

“在看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

学生回答踊跃。

现在从城镇到农村,处处可见超市。在超市购物较为熟悉。用“超市购物”情景来导入,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导入的趣味性,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以“情”入境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

《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学生一看就能够清楚把图意说上来。回答后,老师过渡:“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人曾经为家庭,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现在年纪大了,该是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了。我们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汇报。画中的兵兵真得非常懂事奶奶累了,就给奶奶捶捶背,老人并不渴望家人为她付出多少。就是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够幸福、美满。你看,孝顺的孙子给奶奶那轻轻地捶背,奶奶就一点儿也不觉的疲劳了。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在老师深情的讲述中,学生都为之动容,在其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老人很需要我们的关爱啊!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课堂教学,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呢?

3、以“思”入境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心愤口悱”的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的更为深刻。

《诚实是金》让学生懂得说谎的危害,只有诚心才能赢得尊重和信任。要做到不说谎话,言行一致,诚实守信。课始老师讲述故事:

在德国,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德国大公司寻找工作,可是一连20多家公司都没有接受他。他想自己才能出众,找家小公司应该没有问题吧。可是小公司也把他拒绝了。

同学们,为什么德国的公司都拒绝他呢?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

(悬念一摆,学生都积极猜想)

想知道真实原因吗?那家公司的老板告诉他,不录用他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他在德国期间乘公共汽车曾经逃过三次票。留学生很吃惊,难道我的博士文凭还抵不过三次逃票。德国老板说:“是的。我们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们认为您惟独缺少了非常重要的两个字!”

此时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你有什么感想?”

感触学生心里,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感受,深切体会到说谎的危害。

二、发挥导入的铺垫功能

1、为突破重点作好服务

有些品德教育主题可能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在课堂学习开始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要想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会课程教育意图则有困难,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鉴与这样的考虑,我们要在课堂导入环节把问题解决好。

(1)、事实说话导入补认识

用事实说话:就是采用社会上出现的事例,自然界存在的现象,来安排课堂导入。由于它的真实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类课堂导入的设计对与那些学生感性认识上不足或者模糊的品德教学主题特别合适。

例如《保护环境》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学会保护环境。现实生活中,学生知道身边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他们并没有觉得环境污染对自己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水污染了,他们觉得现在有自来水;电池乱扔,对土地的污染似乎也看不出来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的威胁认识就较为欠缺。因此,在导入时,老师用多媒体播放了“森林大肆砍伐;污水排放,河水变质,鱼儿死亡;不可分解塑料袋漫天飞舞……”随着画面的切换,学生脸上的表情变的严肃了,雄辩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那么“我们要保护环境”的意识立即萌生出来。接下去的课堂学习实效就有很好的保障。

(2)、亲身体验导入强感受

由于年龄的原因,生活状况不同的原因,我们的孩子对他人的心理,生活不可能有切身的体会。如何引导学生和他人交往,学会与人相处是品德课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类品德课程教育,在导入时要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最好的办法是设计活动让学生去亲身体验体验,这样对马上进行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利。

残疾人生活上的困难,一般健康的人都不会有什么体会和感受。看到残疾人遇到困难,好大一部分学生会嘲笑他们。《关心残疾人》课堂导入时,如果老师选择“一位盲人在行走时,不小心摔了一跤”或“一位脚残疾人走楼梯”的情景来导入。希望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得到我们的帮助。”那么,肯定会有部分学生最先关注的是盲人摔跤,脚有残疾的人走楼梯的情形。这情形在他们眼里看到的可能只是摔跤时的狼狈,走楼梯时的滑稽。

有位老师的导入很巧妙。设计一个生活情景:在讲台上放本书,旁边再放些其他的东西,过道上也摆些凳子或物品,设置些障碍,让学生蒙上眼睛,独自去取书。然后在同学的帮助下再去取回书。在课堂导入时,请大家谈谈取书的感受。这样回避了前一案例中出现的尴尬场面,同时让学生亲身来感受一下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体会一下渴望得到他人帮助的那种心理,效果就不一样了。

(3)、情景再现导入温经历

现在的孩子生活幸福,在家里无时不刻都享受着亲人的关爱,有一种“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许多孩子忽视了生活经历中许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安排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深刻理解生活。这类课堂的导入时,要把曾经的生活情景重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意识的温习、再新认识生活,这对与课堂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的重点是感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操劳。作课前调查,和学生交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父母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是天经地义的。”有的还埋怨:“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不够,没有其他的父母那么好。”那么,课堂导入就需要老师精心选择生活中一些温馨的情景,能打动孩子心灵的生活细节展示给学生看。如“灯下,妈妈给孩子打毛衣;孩子生病父母精心照顾;晚上,妈妈给孩子折叠第二天穿的衣服;孩子睡着时,妈妈起床为孩子盖棉被”等等。在重温这些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生活小事后,可顺势提问:“看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内心深处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体会到父母的辛苦操劳。

2、为解决难点做好服务

有些品德课的教育主题尽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非常的贴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这一教育主题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较抽象的道理,认知上有困惑的现象。这些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需要处理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来先行解决,从而为课堂学习打好一定的伏笔,促进学生对课堂主题有更深刻的理解,为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奠定基础。

(1)、类比感悟导入渗道理

品德课程中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的道理,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时所遇到的难题。我们可以在导入时,用比较形象的、例子进行类比,让学生对抽象的道理有个较为感性的认识。

《集体的力量大》要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集体的力量的无比。一个人办不到的事情,很多人在一起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就有可能办到。难点:人多并不一定力量大,只有团结一致,力往一处使才行。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可以通过课本中的《运水果》的故事来突破,但是总觉得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在导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能类比说明问题的“折筷子”的游戏来作好相应的铺垫。先请一位学生上前来折筷子,给一根,轻而易举折断了,再给两根,有点费力,但还是折断。作后给一把筷子,结果怎么也折不断。整把筷子请其他的同学也来折,可……游戏结束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游戏,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后,然揭示课题。

这个游戏中蕴涵着团结,力往一处使,力气就大的道理。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筷子多了就折不断了。这是对道理的最为朴素的认识。在课堂中《运水果》的故事学完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对“折筷子”的游戏有什么新的认识。这时学生对道理的认识就深刻到位了。

(2)、形象感知导入释概念

现行的好多品德课的主题涉及到概念,这是老师在课堂教学时遇到的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对概念进行解释吧,学生听不懂,再说对小学生讲概念也没有这个必要;不解释吧,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混淆,弄不明白。对与这类主题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时,可以把概念的外延一一具体摆出来,学生在大量的具体形象面前就自然理解可这个概念。

《生活中的你我他》这课的难点是,学生对职业这个概念弄不清楚。容易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做职业来看待。如果要引导学生把哪些是职业,哪些不属于职业分辨开来,有些难度,因为什么叫职业这个解释,小学生理解不了,也没有理解的必要。怎么办?仔细想想,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不同职业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医生、老师、工人、农民、护士、警察、售货员”等等应该都认识。因此,解决这个难题可以直接采用“职业”的具体形式来说明。

在导入时,展示“不同职业人员的劳动场面以及模仿各种职业的典型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这样形象感知导入的效果真的好,学生兴趣很浓,而且对各种职业的名称很快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再也没有出现把外地人、领导、超人、魔法师等当作职业来看待。

(3)、情境体悟导入揭困惑

现实社会缤纷复杂,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对生活中许多现象存在认识上的困惑,觉得到底该怎样来正确认识,感觉很难,品德课程中如果涉及到了,我们就要花时间把它讲透彻。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让学生来面对困惑,对于积极解决困惑帮助很大。

《当冲突发生后》的难点,就是希望学生尽量避免与人发生矛盾,当矛盾发生的时候,要冷静处理,不激化矛盾,能理解他人,做到宽容待人。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知道不该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的不可开交。但在事情发生时,总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剑拔弩张干起来。对此孩子们在认识上很困惑,“我们到底怎么办?”很希望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点下,知道如何来处理。结合这样的情况,可以设计如下的导入:

出示:三幅漫画,第一幅两个男同学在打架,闹得很凶。第二幅是在办公室里,老师在教育他们,两人都低着脑袋。(旁边文字)老师:“打架对吗?”第三幅是老师在问哪你们为什么打架?两个男同学都仰着头说旁边文字: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然后问学生“看着这三副画,你对他们打架以及在办公室的表现是怎样看的?”因为这种事情太熟悉了,学生纷纷发言。老师引出“当冲突发生后,我们怎么办?”然后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合理的处理办法以及谈论“老实是要吃亏的”这种说法。整堂课的教学,一点也不拖泥带水,结构紧凑,重点突出,教学实效明显。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呈现出不同的态势。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面临问题的不同,改革的重点和所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完全一致,发展前景也各具特色。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改革的持续时间比过去大大延长了,十余年的改革迄今尚未有结束的迹象。这一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育领域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涉及面广,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二是各国改革教育的决心比以往更大,采取的改革措施的层面更多,范围比过去更广,呈现出宏观领域的和微观领域的改革并重的明显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特征。可以说,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序幕刚刚拉开,距改革的目标尚有较大的差距。各国都在致力于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教育体制。这些均意味着各国目前正在进行着的改革将持续进入下一世纪。

就发达国家而言,从八十年代中期起纷纷掀起了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教育改革浪潮。这轮新的教育改革既不是上一阶段教育改革的延续,更不是上一阶段改革的简单重复。这是因为,无论是从教育改革的背景,还是从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都与前一时期有所不同。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初期各六、七年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政治和社会背景较为独特。从西方国家社会内部来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压力是来自民主化运动的推动,如涉及众多国家的中等教育综合化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子。从国际背景来看,则是出于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代表的势力争夺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这可以从包括中小学教学改革等措施方面反映出来。而到了八十年代,美苏争霸虽仍在继续,但争霸的重点已从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和科技多个领域。特别是随着德日两国的兴起,这种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了。

第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重点与过去已有所不同。从数量上看,发达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数十年前普通达到了9年以上。如果从普及的角度来看,发展水平则更高。例如,美、日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高中就学率已达到90%以上。日本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已高于95%。七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持续的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趋势不会给教育带来新的压力。况且,一些国家原先不合理的中等教育结构也得到较好的调整。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不是如何在数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求,而是如何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提高人才培美的质量,以应付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三、在教育的量的方面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所暴露出的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突出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教育质量普遍下降。这是公认的事实,在各国政府或民间发表的大量的文件或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其次,公立学校逐渐失去办学活力,办学效率低下。再次,学校道德教育出现危机,学校中的吸毒、暴力等问题日趋严重。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不难看出,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这轮新的教育改革的基本宗旨和出发点。

以美国为例,人们在对美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时,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上基本脉络或指导思想,即改革首先要考虑的是要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equity),其次是要有利于促进种族间的融合(integration),最后才是要在办学水平上达到优质(excellence)。在这里,各种矛盾的主次位置一目了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显然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改革的关注点与先前大不相同了,三者的位置似乎颠倒了过来,如何提高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正因为教育改革重点的变化,美国教育学者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看作是美国历史上继进步主义教育改革(progressivereform)和六十年代的公平教育改革(equityrefor)之后的第三次教育大改革,即优质教育改革(excellencereform)。

英国在八十年代之前将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中等教育的综合化改革上,相比之下,教育的质量问题多少有所忽略。到了八十年代,政府和社会各界也意识到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办学效率的低下已到了不堪容忍的地步。自1988年起,相继颁布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等一系列立法或政府文件,决定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二战结束以来最为全面的改革,以建立起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教育体制。

此外,法国、日本、德国等国自八十年代初以来也相继发表研究报告或颁布立法文件,对包括中小学在内的教育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也无一例外地成为这些国家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因此,在发达国家,今后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点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的提高上面。发达国家教育在量的扩充方面大体上已经上移到中学后教育阶段。中小学在量的发展上已不是主要问题。当然,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留级和失学等问题,但这主要不是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或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恶劣所致,而是由各种社会弊端所引发。如果社会弊端不能够得到很好地革除,教育中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而在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却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应该承认,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的质量远非令人满意。因此同样面临如何提高质量的问题,但如何在数量上满足广大适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仍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项更为迫切的任务。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中小学教育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发展的起点低,这表现在教育的普及率不高,适龄青少年的在学率低。其发展水平甚至比部分发达国家晚了一个世纪。世界银行1990年发表的题为《初等教育:世界银行政策文件》也指出,在可见的将来,亚洲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无法做到普及初等教育。如在墨西哥,到八十年代未仍有30万名儿童没有机会进入小学1年级学习。在已经入学的660万儿童中,有45%的儿童不以完成小学6年的学业。在农村和民族地区,这一比例超出80%。二是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给中小学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压力。一些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过重的人口负担加上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社会动乱等原因,发展中小学教育所承受的压力比10年甚至20年前更大了。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反映出来:在中国和印度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小学的数量只可满足不到65%的适龄青少年的需要。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小学的学生中能够读完小学的不到70%。据预测,到2000年发展中国家仍有超过1亿名儿童无法入学,而12-17岁青少年中无法在校学习的人数将超过2亿名。这表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来说,要纠正过去在制定教育政策上的偏差,真正做到重视基础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素质。

二、在微观领域,各国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方面所制定的各项计划和方案正在付诸实施。虽然在改革的过程中将会调整措施和步聚,但总的方向不会改变。这包括继续改进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和体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建立科学的评估和考核手段,保证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低限度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确保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具体而言,近年来各国中小学微观领域的改革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原先就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国家外,以往长期以来一直是地方和学校各自为政,实施多样化课程,采取不同标准的国家近年来已经或正在打算改变传统的做法,转而实施全国或地区一级的统一课程,编制统一的教学大纲,并采取相应的统一的评价措施。同时,按照各门学科的重要性程度对课程进行分类,规定各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或成绩要求。除了英国的做法外,美国近年来也一直在探讨实施全国或州的统一课程。除了1983年提出5门“新基础学科”外,1991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也提出统一设置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和地理5门“核心学科”’并制定全国的评价标准和考试措施的主张。另外,其他许多国家近年也有类似的措施。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对本州的中小学分别规定了“最低限度的课程”。小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科学与技术、人类社会及其环境、创造与实践、卫生与体育。中学的主要学科是:英语、数学、自然科学、人类社会及其环境、现代与古典语言、技术与应用学科、工艺、个性发展,卫生与发展。印度也已制定了中小学的全国统一课程,对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等均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成绩评价等方面采取统一的要求或标准,成为各国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

第二,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来看,随着一些国家对中小学核心课程、基础课程或最低限度课程的规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发生了变化,二者一主一辅的地位得到明确。过去欧美一些国家过分强调给予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致使许多学生避难就易,导致他们基础素质下降。这在有关国家已引起深刻的反省。近来多数国家的共同做法是在强调学生要在完成规定必修的各门基础课程的前提下,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提供充足的空间,鼓励他们选择一定量的选修课程。而在一些原先规定过死的国家。则采取了增加选修课的做法。如日本,近年来在初中扩大选修课范围和种类,加强发挥个性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也比以往更加多样,学生的选择自由度也更大了。

第三,从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课程的关系来看,综观各国的情况,除了极少数国家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开设较为浅显的职业技术入门性课程外,多数国家从初中阶段起便开始开设了一定数量的职业技术课程。但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课程在目标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初中阶段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劳动态度,了解社会各种不同的职业领域,通过一定量的活动或劳动,使他们掌握某些基本劳动技能。在普通中学的高中阶段,职业技术课程开设的情况与各国高中所采取的模式有对应的关系。除了选择职业一轨的学生要学量的职业技术课程外,一般说来,各国也都为普通高中或普通一轨的学生开设一定量的职业技术课程,让学生选修。

第四、将改进和完善评估和考核办法、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和环节。许多国家,特别是那些长期以来一直忽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成绩评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纷纷改变传统做法,相继开始实施统一和严格的评价和考核措施。

英国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的同时,开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制定严格的评价体系,包括对7、11、14和16岁4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评估。近年来虽对此作了些调整,但总的原则和方向不会改变。法国提出要使评估形式现代化,并采取了完善中小学各门学科的具体标准和措施.甚至连美国这样一个历来十分强调教育的地方分权以及学校和教师的独立性的国家也在积极探讨建立全国或州一级统一的对中小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和体系。如《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就提出要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建立统考制度。近年来,一些州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措施。澳大利亚在探讨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时,也将制定以州或全国统一评价制度当作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

第五、各国还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如在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中,美国将恢复和加强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993年,成立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联合会。该会给“良好的品德”下的定义是:“理解和尊重核心道德标准并按照这些标准行事”。此外,还提出了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十项基本原则。英国政府也于不久前专门发表了有关公民教育的文件,提出要加强中小学的公民教育。在日本近年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也始终把加强道德教育当作一个重点。

三、从宏观方面来看,为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公立中小学缺乏活力,办学效率低下的弊端,各国从学校的运行机制入手,在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模式和扩大家长的参与权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调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上实行中央集权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国家,还是实行地方分权制的国家,都将扩大学校的办学自当作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共同的做法是将许多原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直接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的办学自。近年来一些国家纷纷推行的所谓“学校管理的地方化”(LocalManagementofSchools)的改革,就是一个例证。

第二,完善中小学内部的管理机制。特别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小学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使之更为规范化和民主化。各国采取措施完善了学校董事会机制,并在学校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中规定了校长、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组成比例。特别是扩大了家长和当地社区代表的比例,使学校在办学的各个方面能够反映社会要求。例如,新西兰颁布了《教育法》,制定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步聚,其中包括制定学校(SchoolCharter),改革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扩大学校董事会在人财物各方面的权力,赋予家长更大的教育参与权与选择权。丹麦颁布了新的国民学校行政管理条例,强调发挥地方、社会团体、个人和家长的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逐级下放教育管理权限,赋予学校董事会更大的办学自。瑞典政府也提出了加强义务教育的议案,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决定赋予学生及其家长更大的责任和权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学校,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

第三,扩大家长的选择权利。各国近年来的改革改变了多年来学生及其家长在教育方面始终处于被动不利的状况,赋予他们主动的选择权利。在这方面,典型的有英国实施的“入学开放”的新的入学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教育被看作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家庭是这个市场的消费者,家长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质量来为自己的子女选择学校就读,而不必受过去按片就近入学的限制。采取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鼓励学校为了吸引学生面相互开展竞争,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美国,一些州也相继采取了与此类似的允许家长在居住地学区内或跨学区学校间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就读的措施,前者叫做“区内选择方案”(Intradistrictplans),后者叫做“跨区选择方案”(Inter一districtplans)。这一做法目前有逐步推广的趋势。

第四,改革公立中小学的办学模式。在以往的教育改革中,各国对公立中小学的办学体制少有触及。长期以来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使得公立学校在办学的质量等方面既不向政府也不向社会负责。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一些国家开始探讨在不改变公立学校性质的情况下对其办学模式进行改革。这方面的例子有近年来英国许多公立中小学相继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接受中央政府直接拨款的直接拨款学校。这些学校获得了办学经费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人事权,比以往更能够独立地进行管理和决策,并要在办学质量上达到规定的要求。一种有别于以往的新的办学体制已经逐渐在英国形成。

在美国,公立学校也出现了色彩斑阑的多样化的趋势。除了近年来出现的“选择性学校”(AlternativeSchool)、有吸引力的学校(MagnetSchool)和“二次机会学校”(SecondChanceSchool)外,一种新型的公立学校“特许学校”(CharterSchool)也在迅速增加。其主要的做法是对现有的公立中小学进行改造,学校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合同,订立在招生、办学质量和财务等方面的标准,来换取政府的办学经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促进中小学形成提高办学质量的动力。据统计,到1996年底,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出现了特许学校,总数已达500所左右。特许学校的出现意味着美国公立学校的办学开始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公立学校也出现了所谓的私有化或私营化的改革措施。这包括采用私立学校的管理手段,引人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与工商企业的合作,等等。

第五,鼓励私立学校的发展。综观八十年代以来各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私立学校出现了复苏和发展。如果从教育发展较长远的时间加以考察,可以明显地看到私立学校由占统治地位到逐步削弱再到逐步复兴的过程。追究原因,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因素,也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下降、吸毒和暴力等问题突出有关。各国政府开始对私立学校采取鼓励或支持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美、英、加、澳等许多国家私立中小学的比重均有所加大。近年来,俄罗斯也在私有化运动的带动下,原苏联国有化的单一办学模式已改变,出现了大量的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兴办的中小学,形成了公私立学校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机制。

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人类正步入信患社会,九十年代以来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的远距离教育的迅速推广,预示着教育领域一场深刻变革的开端,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

多媒体技术是集声音、视频、静态图像、动画等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可以接收外部图像、声音、录像及各种媒体信息,经计算机加工处理后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输出,实现输入输出方式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特点之一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互动、人与人、机器间的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及身临其境的场景,人们根据需要进行控制。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将使教育的手段发生极大的变化,也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的教育形式,使教育领域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技术人们可以获得与今天的课堂一样的教学情景,可以得到逼真的、即时的教育,不仅可以与教师(或许是全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教师)进行教学反馈,也可与同学(不会再限于“班级”有限的人数范围)进行各种交流。

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各国主要是将远距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来加以应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学校教育的形式并不因远距离教学手段的运用而发生大的变化。如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利用广播电视等远距离教学手段来普及中小学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也越来越普遍,人们把这看作是远距离教育的三大模式这一。在不少国家,人们已将“远距离教学法”(distance一teachingmethod)当作中小学中一种新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从实践上看,发达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头。例如,在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为中小学播放卫星电视课程,许多地方已开始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双向交流式远距离教学。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的水平和效率,一项“明星学校计划”(StarSchoolProject)自1988年底起开始实施。根据这一计划,联邦政府教育部提供三千多万美元资助部分中小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卫星电视教学实验,为最终在全国所有中小学实行远距离教学进行初步尝试。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评价机制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对地区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开始重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但实施中,我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问题透视

当前,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标准单一,缺乏激励效应不同地域学校因经济、科学、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差异而存在经费投入、设施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和教育理念方面的差异,同一地区学校间因学生来源、教师素质等人员构成不同会存在人力资源不平衡,不同学校因发展历史原因也可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域、类型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平台,教育质量评价不可“用一把尺子量全身”。然而,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多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衡量学校质量。这“对当今教育现实中的学校发展类型的情况关注得很不够”日,对薄弱学校是一种歧视,有失公平,会导致条件较差学校因屡遭失败而心灰意冷,丧失前进动力。同样,条件较好学校也会因无论怎样评价都会处在前列,而失去竞争压力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总之,标准单一的评价机制对学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不能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二)注重学校系统质量评价,弱化学生主体质量评价

20世纪末,我国教育质量评价开始把教育效益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更有效地反映了学校发展的过程。其方向是正确的,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追求一种学校教育系统功能评价的宏大叙事,重教育投入、学校办学条件与设施设备,重表层(如制度、目标,理念)等学生主体质量之外的指标因素的评价,这导致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冗余”。例如,某指标体系由62项指标构成,其中学校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制度理念层面因素所占比例较大,约34项指标,比总指标数量的1/2还多。而学生质量因素相对较弱,共计11项,不到总指标数量的1/6。再如,某地区指标体系设置指标42项,其中教育机构与设置、领导班子建设、教育方针与法规、教育督导与评价以及教育发展理念、发展目标与思路等这些方面指标达26项,占总指标数量的63%,而学生质量指标6项,仅占14%。

我国现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是从一种模式出发来考查教育状况,指标庞杂且重叠因素很多,而学生发展指标仅为“冰山一角”,如此遮蔽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

(三)评价目的关注一次性结果“鉴定”,忽视对学校进步程度评价

多数地区的教育质量评价重视学校质量一次性结果,评定目的在于鉴定学校质量优劣,未能体现学校教育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未能体现教育质量的“动态性”,这是有失公平的。如,有的学校虽基础条件较差,但确实取得了比条件好的学校更大的进步,一次性的数字结果却未能揭示这种进步的意义,这对条件薄弱但取得较大进步的学校是一种打击,也有损于教育评价的公平。

二、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需澄清的几对关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必须明确两对关系: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

(一)学校教育质量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

什么是学校教育质量?有学者指出,学校教育质量包括教育管理与教育实施的动态质量以及范围层面(如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层面(如学生、教师、管理者),文化层面(如物质、制度、精神)的静态质量。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质量实质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发展,从而使其各方面素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两者对学校教育质量概念的理解代表了两种质量价值取向,即“外适性质量观”与“个适性质量观”。“外适性质量观”指教育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常以外在的标准来评价学校质量。因此,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为学校人员(学生、教师、管理者)素质发展,学校工作(教学、德育、管理)的发展,学校事业(学校本身、社区、社会)发展。“个适性质量观”指教育促进学生自我实现的程度,以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是在学校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对学校促进学生发展的程度的测量,并对其价值进行判断的过程。

当下多数地区教育质量评价策略与第一种观点基本吻合,但笔者更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即将学生发展程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那么,学生接受教育一段时间先后的发展变化程度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即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始末发展变化程度所作出的价值判断。

(二)教育质量与办学水平

“办学水平”与学校教育质量概念不同。“办学水平”指设置、维持、使用、管理一所学校,使之胜任教育教学任务、达到国家要求的程度,一般包括学校教育观念水平、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学校条件装备水平等方面。还有学者认为,办学水平指学校的办学达到规定办学要求的能力或综合实力,它以办学方向、管理体制和领导班子、教师管理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办学条件与教育质量等七个方面作为“办学水平”评价的内容。由此看来,办学水平强调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理念与方向、管理水平、教学水平等,教育质量侧重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办学水平包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当下许多地区教育质量评价侧重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而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质量评价。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尺度。学校教育资源利用程度、学校办学方向正确与否、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教育理念先进与否,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生的发展体现出来的。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不是看校园环境的美丽程度、不是看有多少高楼大厦、不是看教学媒体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而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依据。亦即,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学校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有没有起到作用、起到了多大作用,这应是教育质量评价关注的重点。

第二,学生发展是教师质量的尺度。教师发展是间接意义上的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意义和目的追求的是学生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师对职业的价值追求等无不作用在学生身上,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展现出来。如果教师学历层次很高,知识渊博,科研成果丰硕,但缺乏敬业爱生情感,没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没能够作用于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说这类教师质量高。

第三,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学校教育是以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反过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彰显着学校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以说,有了学生,才有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存在的合理性;没有学生,学校教育及教师职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学校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将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

三、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建立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质量评价观,这体现为: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以“增值”幅度为评价标准,坚持评价目标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建立以学生表现为评价内容、“输入一过程一输出”指标一致的评价体系

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学习品质、情感价值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培养,因此,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甄别学生品质、习惯的好坏,而是放在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哪些方面有所进步、哪些方面还有待改正的问题上,并针对此提出修正措施,制订改善方案,帮助学生逐步走向完善。这需要学生一段时间始末评价指标一致来作保证。因为指标一致评价策略能呈现学生行为变化的轨迹,揭示学生发展过程的真实性,使学校、教师、学生更准确地得到学习与生活过程的优劣信息,使他们明确应保持的方面和努力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走向增值性评价,以学生“增值”幅度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增值性评价是发展性评价的一种形式,它强调“变化”、重视“过程”、兼顾“鉴定”与“改进”、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动态性”。它关注学校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增值发展,更能体现出一所学校在一段时间内的进步程度。所以,在对中小学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我们要避免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而是要对学校实施增值性评价,引导学生多元发展,简单来说就是看进步,不搞横向比较。比如,一所原来相对薄弱的学校,有了大的进步时就该褒奖,而原来条件就比较好的学校,如果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即使它依然比那些原来就相对薄弱的学校强,也应该受到批评。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以往的管理很少关注学校定位,对学校缺乏一个整体的盘点,推着干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也是学校缺乏特色、缺乏生命力的致命原因之一。新课程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到促进自己发展的“第二曲线”,才能使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这就需要对学校进行准确的定位。

做好恰当的学校定位是一个关键环节,是学校追求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的起点,它关系到学校能否找准自己的位置,设计并制定出与自身相吻合的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准确为学校定位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首先要进行战略分析,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思考、整合分析。这包括三个方面:(1)把握社会的客观需要。即:了解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和动向,教育改革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所在社区的发展要求,全面洞察宏观趋势。所谓“跳出学校看学校,走出教育看教育”就是这个道理。(2)正视学校的办学条件。即从学校实际出发,对学校的文化传统、社会形象、学校特色以及师资队伍、生源状况、教学设施、设备条件、资源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3)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这是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然后,根据这些实际状况,采用“SWOT策略分析法”,从S(优势)、W(劣势)、O(机遇)和T(威胁)四个方面对学校现状进行细致分析,从而找出工作的突破口,创建理想的办学模式。其次要厘清办学理念,拟定出极具发展空间的学校规划。办学理念是贯穿学校工作始终的一条主线,是“灵魂”,用明确的办学思想去统帅学校的各项工作,指导、规范教育行为,这应成为每一位管理者的最高追求。可以说,这也是决定办学层次高低的标尺。所谓“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深刻含义正在于此。时下,课改给了学校发展极大的自由度和极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用先进的理念贯穿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的目标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并不是新生事物,虽然被经常提及,但它没有真正地在管理过程中生根发芽,在现实中往往是流于形式,有名无实。究其根源是受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太深,习惯于权力支配、无条件服从这样落后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扼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背道而驰。其实,教师不仅仅是被管理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要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必须充分体现以教师为本的主体思想,营造一个宽松的管理和心理环境,唤醒广大教师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这才是提高学校管理质量的根本保证。高效益的管理,有赖于大家的相互尊重、共同参与、团结协作。所以作为管理者应转变“家长式“的工作作风,打破单一的、封闭的工作局面,走出“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增强民主意识、团队意识,采取柔性的、开放的管理策略,把广大教师当作合作伙伴,与教师进行广泛、深入的交往和探讨,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的“参政”、“议政”、“创新”、“求异”,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不断完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取得最大认同和理解,这是畅通管理渠道、保证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民主管理是思想交流、碰撞、互动中谋求统一的过程,教师如果不再只是被动服从,而是主动适应,管理才会有质的飞跃。

三、追求“人本”的管理极致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基于此点,关注教师的成长,立足于发现人、培养人、促进其专业化发展应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正象有人说的那样:管理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

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凸现的是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没有全面地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忽视了对教师的发现和培养,或者说仅仅维持在低效的培养水平上。这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教师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指标只有一个,就是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若照此定位,就不难理解“立足于发现、致力于培养”该有多么的重要。所以作为管理者,更多考虑的应是如何造就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如何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客观的眼光看待每一位教师,如何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优势,制定出因人而异的培养规划,如何按时代的要求,促进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尤其在课改的起始阶段,管理者面临着诸多难题,例如,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等新的技能培养等等,都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攻破,只有这样,教师的工作能力才会与日俱增,教师的整体实力才能不断攀升。

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学校是培养人、教育人、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文化场所,它应该追求一种文化品味,体现一种特有的文化气息和文化底蕴,从而达到时时引导人、塑造人、实现自我超越的教育目的,进一步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受一定的认识局限,一些管理者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上,虽说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仅强调物质建设未免有些偏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应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化校园上多做文章,创设开放、宽松的交流空间,开展各种科研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论坛、辩论会、信息会等,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学术气、书卷气,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这对师生的成长以及学校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需要几代的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

五、重建“绿色“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一种常规而有效的管理手段,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我们不难发现,旧的制度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甚至起了反作用,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已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重建管理制度应体现“绿色”宗旨。所谓“绿色”宗旨,意指新课程下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思想,立足于催人奋进、共求发展这样的主题,要充满生命的活力。具体说,有两层含义:一要“新”。即总体上要符合时代精神和课改的指导思想,要体现学校的管理意图,引导、矫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导向功能。二要“活”。即要体现一定的弹性,可随时根据形势变化以及实际状况进行微调,同时还不束缚人的手脚,有利于教师的探索和创造,有利于教师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发挥制度管理的激励功能。

总之,重建制度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所以在重建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和要求,取得目标上的认同,本着促进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使制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孝彬,程凤春学校管理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陈玉琨,杨永博中华名校管理集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中小学管理,2000(12)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①参见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F·泰勒:转引自关岩著:《领导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③F·Bobbitt,in S·C,Parkered, "The Supervision of CitySchools" (Pubil School Publishing Com pany,1913),P53.

④H·H·Gerth & C·W·Mills,"From Mat Wober:Essays inScocrolog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48.P215.

⑤⑥参见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J·Dewey,"Prblems of Men"(New Yourk:PhilosophicolLibrary,1944),P64.

⑧D·Grittith,"Human Relatiores in School Adminstration"(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vfts,19 56),P146.

⑨罗国杰著:《中国伦理传统的基本特点》,见许启贤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⑩《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转贴于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转贴于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转贴于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①参见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F·泰勒:转引自关岩著:《领导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转贴于

③F·Bobbitt,in S·C,Parkered, "The Supervision of CitySchools" (Pubil School Publishing Com pany,1913),P53.

④H·H·Gerth & C·W·Mills,"From Mat Wober:Essays inScocrolog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48.P215.

⑤⑥参见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J·Dewey,"Prblems of Men"(New Yourk:PhilosophicolLibrary,1944),P64.

⑧D·Grittith,"Human Relatiores in School Adminstration"(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vfts,19 56),P146.

⑨罗国杰著:《中国伦理传统的基本特点》,见许启贤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⑩《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教育管理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伦理主义 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 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 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 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 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 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 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 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 “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 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 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 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 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 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 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 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 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 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 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 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 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 、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 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 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 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 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 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 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 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 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 “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 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 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 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 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 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 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 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 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 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 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 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 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 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 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 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 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 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 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 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 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 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 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 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 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 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 ,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 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 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 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 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 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 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 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 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 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 ,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 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 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 (Eltan 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 ,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 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 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 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 ,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 ,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 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 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 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 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 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 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 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 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 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 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 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 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 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 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 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 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 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 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 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 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 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 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 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 ,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 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 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 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 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 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 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 “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 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 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 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 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 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 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 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 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 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 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 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 ,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 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 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 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 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 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 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 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 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 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 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 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毛泽东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 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 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 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 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 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 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 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 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 、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 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 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 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 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 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 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 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 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 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 ;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 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 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 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 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 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 ,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 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 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 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 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 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 、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 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 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 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 ,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 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 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 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 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 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 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 更新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①参见袁振国:《对峙与融合—20世纪的教育改革》,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页。  

    ②F·泰勒:转引自关岩著:《领导心理学》,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③F·Bobbitt,in S·C,Parkered, "The Supervision of CitySchools" (Pubil School Publishing Com pany,1913),P53.  

    ④H·H·Gerth & C·W·Mills,"From Mat Wober:Essays inScocrolog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48.P215.  

    ⑤⑥参见袁锐锷:《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的回顾》,《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J·Dewey,"Prblems of Men"(New Yourk:PhilosophicolLibrary,1944),P64.  

    ⑧D·Grittith,"Human Relatiores in School Adminstration"(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vfts,19 56),P146.  

    ⑨罗国杰著:《中国伦理传统的基本特点》,见许启贤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1987年版,第100页。  

    ⑩《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页。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小学生礼仪常规》共10条,除第一条是小学生参加的重大升降国旗仪式礼仪规范要求外,其余9条概括起来可分三大部分:自律性礼仪规范、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公共场合的礼仪规范。这么多的条款背过容易,落实到行动中却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班级管理训练过程中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每学期都有计划、分阶段地逐项训练。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升旗仪式礼仪教育,要求师生全部参加,着装整齐,鼓号齐鸣,场面严肃隆重,达到这一效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靠严格要求、认真训练形成的。各班升旗手出旗时的正步走,音乐响起时的甩旗动作,音乐结束国旗到顶的技巧,全校师生肃立行礼,演唱国歌洪亮整齐等,每一个环节都高度重视,专人负责,训练到位。严格训练过程,让学生自然体会到升旗仪式是庄严肃穆的,五星红旗是中华民族的旗帜,应该热爱它,尊敬国旗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与此同时,兼顾自律性礼仪规范的训练(坐、立、行姿势,使用礼貌用语等)。第三、四周,学校在巩固以上教育的同时,加大力度抓好交往中礼仪规范的教育。总之,在班级管理每个阶段力求突破出重点,兼顾其他。事实证明,抓重点训练既有利于有效地养成良好习惯,又有利于带动其他。

二、知为先,行为重,分层深化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需要分层深化。为了净化校园,使学生养成举止文明的习惯,我们训练学生“不乱扔果皮纸屑”。在这个单项训练中我们遵循知行并重的原则,进行分层深化,取得了明显效果。训练步骤是:(1)认知明理。懂得为什么不通通乱扔果皮纸屑,应该怎么做;行为上由无意丢弃纸屑到经别人提醒马上改正,然后达到能将垃圾丢入果皮箱,并能提醒别人或举报错误行为,时间大约为一周。(2)强化训练,深化主题。开展“捡起一片纸屑,奉献一份爱心”的活动,行为上达到见到地上的纸屑、果皮主动捡起来并放入果皮箱,时间为两周。(3)总结表彰、树立典型、组织观摩。在班级管理,我校的四四班、五二班积攒废纸,自筹班费的做法得以大力推广。(4)开展“接力赛”。学校德育处加大检查力度,组成以德育干部、班主任、学生干部参加的检查小组,每周一查,各班开展“创一周无纸屑”“创两周无纸屑”竞赛和“无违纪周”“无违纪月”活动,激发全体师生的竞争意识,使学校环境卫生面貌和学生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观。这种分层深化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有特色,勇创新,典型激励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小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认知及掌握生活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常常有部分学生在参与体育实践活动中存在违纪的行为。有些学生不听不看,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的吹哨动作毫无紧迫感;有的学生不按照体育课的要求,穿皮鞋及牛仔裤等进行体育活动,在老师吹哨进行指导时,更是不闻不问;此外,在规定的课堂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所规定的练习任务。

二、原因分析

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进度不尽合理,部分学生无法完成,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讲课风格、声音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不愿意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三、对策分析

1.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是促使学生更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策略之一。在学期之初,体育教师就应明确地和学生说明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及不允许做的行为,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严格按照课堂教学常规规定来执行,使学生逐渐适应体育课堂的教学习惯。在建立健全一贯执行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的基础上,体育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采取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的积极性。

2.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管理中,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关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及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以便更好地维持正常的课堂纪律。体育教师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有效的时间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3.妥善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

妥善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的行为,要求体育教师在发现这类行为时,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并及时采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在处理违背课堂教学管理行为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学生因为消极的学习态度而没有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通过皱眉、走近等方式,提醒学生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学生的违纪行为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教师应立即暗示学生停止不良行为,使学生明白教师的苦心,进而改变不好的学习态度,积极参与体育课堂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事情,还应该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力量,让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先进经验,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家长、其他社会成员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首先,学校方面,不仅仅是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还包括各个科研组管理系统的所有教师都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管理,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教学管理系统,从学习、生活、安全、纪律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化管理。其次,家长方面,学校要积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多举行亲子活动,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情况,以便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最后,社会方面,要争取社会力量,发挥各部门的作用,避免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要注重教育教学科学化管理中的师生交流

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还处于发展阶段,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好学生。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所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注重师生交流,促进教育教学的管理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例如,在计算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程序的编排者,应该在课堂之前、课堂之上和课堂之后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用眼睛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用心灵去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督促成绩优异的学生,指导成绩较差的学生,秉承一视同仁的理念,让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三、结语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一、析小学生挫折承受力差的原因。

当今的小学生是跨世纪人才,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建

设祖国的重任,如果挫折承受力差,遇到挫折就萎靡不振,那么这个重任他就难以肩负了。究竟造成小学生挫折承受力差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环境。现阶段,我国处于和平建设时期,国泰民安,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养尊处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优越感强,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2)家庭环境。现时的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宠爱,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从没有大声斥责过,所以感情比较脆弱,娇嫩,遇到挫折就难以承受。

(3)阅历简单。小学生年纪小、经验少、接触的环境单纯,生活阅历简单,生活的道路大多平坦,很少有失败苦闷的生活体验。因此当遇到挫折时就会惊惶失措,束手无策,很容易被挫折所压倒。

(4)学校教育环境。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师,一味地侧重分数,传授知识,而疏于情感世界的培养,忽视社会实践的参与,轻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这就造成学生心理品质差,承受挫折能力更差。

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有通过有意识的教育,才能使小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克服挫折,把挫折变成新的成功。

二、浅谈挫折教育的途径。

1、用名人事迹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小小挫折等于激励”。挫折当然不是件好事,但未尝是坏事。我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挫折孕育着成功”。从古到今,几乎每一个出类拨萃、卓有建树的人,都是从大大小小的挫折与逆境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记得曾经有一个学生,品学兼优,自强自信,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很不幸,在她读五年级时,爸爸在一次行船时,发生了意外,早早地离开了她,妈妈也因为过度的伤心,引发了潜伏多年的鼻烟癌,生命正垂危。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稚嫩、柔弱的她一下子崩溃了,伤心、痛苦、沮丧、绝望向她袭来。这时我用邓小平的“三起三落”、张海迪的“人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名人事迹来开导她,激励她,使她明白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小小苦楚等于激励”,只有经得起挫折的磨练,才会有坚强的意志,才会战胜逆境取得成绩。经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她终于重新点燃了希望的火花,勇敢地面对挫折的挑战。当她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小学的学业时,她对我露出了坦然的笑容。

2、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对行为起长久作用的是理想,有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就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在困难和挫折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被挫折压倒。我们班的班长上进心强,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优秀,工作积极主动,但嫉妒心很强。当她看到副班长在某些方面超过了自己或听到老师表扬副班长时,心里便不是滋味,渐渐地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自叹不如副班长,学习、工作劲头也下降。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找她谈话,肯定她的优点,指出缺点,教育她不要目光短浅,不要把精力局限在跟副班长争长比短和争风吃醋上,而应树立远大理想,与副班长携手共进。经过教育,该生认识并改正了缺点,恢复了以前的积极向上精神,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好学生。

3、教育学生要有不畏挫折的气慨。就人的愿望来说,自己付出的努力当然希望没有白费,有好的结果。可是,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是事与愿违。在学生的学习中尤其是知识基础差和智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付出的多,回报的少。我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不畏挫折的可贵的心理品质,鞭策他们“笨鸟先飞”鼓励他们“勤能补拙”。如班上有个男同学,由于在婴幼儿时期,发高烧,烧坏了脑袋,所以智商很低,记忆力极差,尽管学习态度很好,学习非常刻苦,可成绩却极差。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直以来都被老师所忽略,但我并没有抛弃他,因为我深深知道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支持和鼓励,于是我给了他很多鼓励,使他逐步具备百折不挠的精神。到现时为止,尽管这个男生的成绩进步并不大,但他的性格已开朗多了,不再刻意逃避挫折了。

4、学会冷静地对待挫折。本班的数学科代表品学兼优,工作认真,为人忠厚、老实,深受师生喜爱。在一次期中考查时,他从全班的第三名降到第十名,心里非常难受,回家后把自己锁在房里痛哭,任凭妈妈怎样劝都不愿开门。了解此情况后,我马上找他谈心,让他冷静地对待挫折,不应把这次考试的挫折看作是一种打击,而要把它看成是一次考验,一个磨练的机会。等他冷静下来,我又与他一起分析这次挫折的原因,让他重新修订计划,改变方法,改善环境,从而顺利经受了挫折的考验,取得了更好的成绩。

5、教会学生掌握战胜挫折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我疏导。学生遇到挫折,往往会自责:“我为什么会这么蠢呀?我还有什么脸面见父母、老师、同学呢?”这种情绪对战胜挫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教育学生遇到挫折,要善于自我排解,保持良好的心态,打打球,外出和同学玩玩等,这样一来,挫折之后的心境便得到转移和调节。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小学是培养各种技能、开发智力的启蒙阶段,加之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班主任,每天的工作繁琐、具体,要想开展良好的管理工作,就要时时刻刻的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针对每一个同学生进行详细的统计,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身体状况等,再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或者是“亲人”关系,纪要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要让学生尊重你。只有这样才能在了解孩子的整体情况下,更好的开展管理工作。另外,小学阶段作为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基础阶段,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等情况后给与学生信任,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能力。适当的该学生一定的空间和管理权力,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发展。另外,班主任是每天与小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人,班主任要想真正提高班集体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在沟通时以一个朋友或者亲人的身份,不能一味的教训、职责,要得到学生的好感,才能确保沟通的顺利开展。②交流饱含感情,让学生在沟通中切实感受到保主任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尊重,从而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③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班级管理工作,开放言论,让学生们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

班级体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助于班主任顺利开展管理工作。良好的班级氛围应该包括文化氛围和管理氛围。首先,文化氛围是一种隐形的约束力,一旦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展:①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例如,学生为班级做出了贡献,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奖励,不仅能激励做好事的学生,还能产生模仿效应,学生纷纷像这位同学学习,从而引导整个班集体积极性上。②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团结互助。班级学生团结互助才能产生班级凝聚力,人人为班级着想,为团队着想。③树立榜样意识,像学习标兵,卫生标兵,纪律标兵等,形成带头作用。

其次,要建立严格、严肃的管理氛围,班集体需要完善的、全面的规章制度来保障班集体的正常学习。班主任要确保每个同学都熟知班级管理制度,互相监督。通过班集体的整体合作,才能保证班级管理工作时限预期的目标。

三、给予学生信任,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星期六 (10月22日)   星期日 (10月23日)   专业代码与名称 上 午 下 午 上 午 下 午   08:30--11:00 14:00---16:30 08:30--11:00 14:00---16:30 020105 金融(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6 货币银行学     00075 证券投资与管理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20107 保险(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66 货币银行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82 人身保险学   04729 大学语文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109 国际贸易(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90 国际贸易实务(一) 00092 中国对外贸易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76 国际金融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0088 基础英语   04729 大学语文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8 国际企业管理 04729 大学语文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3 会计(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70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56 成本会计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20205 人力资源管理(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4729 大学语文     00163 管理心理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0206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70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0169 房地产法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22 房地产评估 00173 房地产金融     00172 房地产经营管理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20207 市场营销(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81 广告学(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180 企业定价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20211 饭店管理(专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89 旅游与饭店会计 00187 旅游经济学 00015 英语(二)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203 饭店服务 00202 饭店前厅与客房管理 00199 中外民俗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20215 电子商务(专科) 00890 市场营销(三) 00888 电子商务英语 00894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891 国际贸易实务(三)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0112 法律(专科) 00242 民法学 00223 中国法制史 00243 民事诉讼法学 00244 经济法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1 行政法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30301 行政管理(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312 政治学概论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00163 管理心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40101 学前教育(专科) 00386 幼儿文学 00388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0039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00390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00389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399 学前游戏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40103 小学教育(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07 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08 小学科学教育 00395 科学.技术.社会   00409 美育基础 00410 小学语文教学论 00411 小学数学教学论 00412 小学班主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40106 教育管理(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29 教育学(一) 00444 教育政策学 00012 英语(一)   00031 心理学 00447 教育行政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163 管理心理学   04729 大学语文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0124 义务教育(专科)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407 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08 小学科学教育 00412 小学班主任   09278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00429 教育学(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9282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       040301 体育教育(专科) 00485 运动解剖学 00429 教育学(一) 00487 体育心理学 00494 中学体育教学法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50102 秘书(专科) 00345 秘书学概论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509 机关管理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46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50114 汉语言文学(专科) 00031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0531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 0053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29 文学概论(一) 00536 古代汉语 00534 外国文学作品选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0207 英语(专科) 00596 英语阅读(二) 00795 综合英语(二) 00597 英语写作基础 00794 综合英语(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50303 公共关系(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644 公关礼仪 00182 公共关系学 00647 公关语言   00643 公关心理学 00646 公共关系写作 00853 广告学(二)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50407 音乐教育(专科) 00031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0728 中学音乐教学法 00504 艺术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7127 歌曲分析与写作   04729 大学语文   050409 美术教育(专科) 00031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504 艺术概论   00736 中外美术史   04729 大学语文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305 机电维护(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2225 电机与拖动基础 00012 英语(一)   02194 工程经济 02159 工程力学(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227 电器控制技术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02229 供配电系统 080604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科) 02269 电工原理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2198 线性代数 00012 英语(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2301 发电厂电气主系统 02300 电力系统基础 02277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专科) 02142 数据结构导论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2198 线性代数 00012 英语(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120 数据库及其应用       04729 大学语文         04732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80704 电子技术(专科) 02269 电工原理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2198 线性代数 00012 英语(一)   02342 非线性电子电路   02348 电子测量 02277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80801 房屋建筑工程(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22 高等数学(工专) 00170 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 02398 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02400 建筑施工(一) 02387 工程测量 02396 混凝土及砌体结构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90414 畜牧兽医(专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2773 动物繁育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783 家畜病理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8014 畜牧兽医微生物学 02796 畜牧业经济管理   07408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110107 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专科)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346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00012 英语(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2120 数据库及其应用     003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2277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2382 管理信息系统 994104 电子商务中级职业证书 00890 市场营销(三)   00894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994105 电子商务高级职业证书 00910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0915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00906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20106 金融(本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76 国际金融 00066 货币银行学 00015 英语(二)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77 金融市场学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067 财务管理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108 保险(本科)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083 船舶保险 00048 财政与金融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084 运输保险 00085 再保险学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71 社会保障概论   00086 风险管理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110 国际贸易(本科) 00100 国际运输与保险 00076 国际金融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101 外经贸经营与管理 00102 世界市场行情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115 经济学(本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42 计量经济学 00048 财政与金融 00015 英语(二)   00143 经济思想史   00138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202 工商企业管理(本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4 企业管理咨询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20204 会计(本科)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49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0156 成本会计 00015 英语(二)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59 高级财务会计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62 会计制度设计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61 财务报表分析(一)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20208 市场营销(本科) 00186 国际商务谈判 00683 服务市场与营销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98 国际市场营销学 020210 旅游管理(本科) 00188 旅游心理学 06011 旅游学概论 00197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0192 旅游市场学 06120 旅游专业英语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99 中外民俗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126 旅游人力资源管理     020216 电子商务(本科) 00910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00915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 00906 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995 商法(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997 电子商务安全导论 020224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本科) 00067 财务管理学 00122 房地产评估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 英语(二)   00172 房地产经营管理 00644 公关礼仪 04184 线性代数(经管类)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972 房地产项目评估   00244 经济法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6570 房地产营销学 030106 法律(本科) 00230 合同法 00227 公司法 00243 民事诉讼法学 00015 英语(二)   00242 民法学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263 外国法制史 00169 房地产法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22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05678 金融法   05680 婚姻家庭法   030302 行政管理(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319 行政组织理论 00316 西方政治制度 00015 英语(二)   00320 领导科学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0321 中国文化概论 00312 政治学概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22 中国行政史 040102 学前教育(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00 幼儿园课程论 00403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学 00015 英语(二)   00401 学前比较教育 00883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399 学前游戏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0884 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040107 教育管理(本科) 00454 教育预测与规划 00429 教育学(一)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1 教育经济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930 中国教育管理史     00458 中小学教育管理 05929 外国教育管理史   040108 教育学(本科) 00031 心理学 00429 教育学(一) 00449 教育管理原理 00015 英语(二)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51 教育经济学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469 教育学原理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40112 小学教育(本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07 小学教育心理学 0044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 00015 英语(二)   0330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高级) 00458 中小学教育管理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6230 小学艺术教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0125 义务教育(本科) 00464 中外教育简史 00407 小学教育心理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458 中小学教育管理 09339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00456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二)   09291 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         09294 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         09297 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       有关问题说明: 1、考生可持《课程合格证书》和《准考证》到主考学校报名参加实践性课程的考试。 2、课程代码、使用教材以当次公布的为准。 3、专业名称后加“*”的为委托考试专业。

星 期 六 (10月22日)   星 期 日 (10月23日)   专业代码与名称 上 午 下 午 上 午 下 午   08:30--11:00 14:00---16:30 08:30--11:00 14:00---16:30 040202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4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0480 中国传统道德 00015 英语(二)     00481 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0483 科学思维方法论 00312 政治学概论         00474 科学社会主义 040302 体育教育(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29 教育学(一) 00502 体育管理学 00015 英语(二)   00031 心理学 00498 体育统计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96 体育测量与评价 00501 体育史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105 汉语言文学(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015 英语(二)   00540 外国文学史 00536 古代汉语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 语言学概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113 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 00540 外国文学史 00422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0053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00015 英语(二)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82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541 语言学概论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938 语文教育及课程研究   050125 商务秘书(本科) 00345 秘书学概论 00644 公关礼仪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8021 传播与广告 08022 秘书外事管理实务     08019 理财学       050201 英语(本科) 00600 高级英语 00795 综合英语(二)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603 英语写作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7 旅游英语选读     050206 英语教育(本科) 00582 语音学 00795 综合英语(二) 00833 外语教学法 00603 英语写作   00600 高级英语 00830 现代语言学 00838 语言与文化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0302 广告学(多媒体技术方向) 00641 中外广告史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00181 广告学(一) 00015 英语(二) (本科)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755 广告设计与创意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055 室内装饰效果图设计   07334 广告摄像与摄影   07072 企业形象设计(CIS)   050408 音乐教育(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429 教育学(一) 00733 音乐分析与创作 00015 英语(二)   00031 心理学 00732 简明配器法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50410 美术教育(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745 中国画论 00969 色彩学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0437 艺术设计(本科)     00853 广告学(二)   060102 历史教育(本科) 00769 中国传统文化 00771 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00766 史学概论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772 世界近代史新体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937 世界古代史专题 070102 数学教育(本科) 02011 复变函数论 02009 抽象代数 02013 初等数论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18 数学教育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2002 数学分析(二) 070202 物理教育(本科) 02033 数学物理方法 02036 量子力学 02040 理论力学(二) 00015 英语(二)   02035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02039 物理教育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436 物理实验设计与指导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70302 化学教育(本科) 02051 物理化学(二) 02053 结构化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54 中级无机化学 05934 中学化学教学疑难问题研究 05933 化学 环境 社会         06850 分析化学 070402 生物教育(本科) 02084 组织胚胎学 02081 进化生物学 02085 细胞生物学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088 生物教育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5932 保护生物学         06445 现代生物学进展 070405 生物技术(本科)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705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02070 微生物学 00015 英语(二)   06707 酶工程 06859 植物组织培养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51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70702 地理教育(本科) 02099 经济地理学导论 02101 区域科学原理 02091 地质学基础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2105 地理教育学 02093 自然地理学基础 05034 旅游地理学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454 地理典型课示例 080605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本科) 00018 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2300 电力系统基础 00015 英语(二)   02269 电工原理 02312 电力系统远动及调度自动化 02306 自动控制理论(二) 02311 发电厂动力部分   02310 电力系统分析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本科) 02331 数据结构 00023 高等数学(工本)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03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7 C++程序设计 02333 软件工程   04747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5 数据库系统原理     080705 电子工程(本科) 02358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80713 信息技术教育(本科) 02331 数据结构 003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2328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0015 英语(二)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6624 数值分析 0370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420 物理(工)   06626 数字逻辑     02120 数据库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