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的分类因政治思想教育对这个世界真正对象的功能不同基本上可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和生态功能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治思想教育价值分类中提及生态价值,其概念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对人们在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人们对于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正确、有必要的认识、对目前这个世界所将要的严峻的社会环境状态,从而需要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以改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

二、影响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的发展价值与实现的因素

(一)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前提性条件

主体向客体转化能实现价值和价值主体,而且是政治教育向价值转化的一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其价值为主体所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主体的觉悟能力和思想水平,其价值才能的到体现也就是由可能向现实转变。而且这个提高过程是有现实要求的,它的客观基础是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政治思想教育价值的。在主体向客体转变的过程中,价值主体和主体需要是一个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的前提性条件。根据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也就是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考察价值。这样有两类主体一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第二类是处于一定政治思想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教育理论上所讲的人都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在某种社会关系下。这些人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一般人,特殊人以及个别人。因为这些人的客观需要,以及这些需要与政治思想教育属性的关联,建立起了客体需要与主体属性的相互联系。

(二)客体主体化的基础性因素

作为价值客体,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的价值发展的体现是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能否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的基础条件。所以说,分析价值客体条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政治思想作为价值客体怎样才能产生客体属性的讨论。在此我们引入系统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系统论的构造作用观理解,结构是系统因素的内部状态,是关于构造、联系、秩序和空间的内在状态。作用是系统在与外界背景的相互区别与相互磨合中所表现的发挥某种作用或实现某种目的、可以表现出来的作用。因此我们了解系统所具有的构造与性质是依靠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而系统的特征包括非本质的,本质的都由系统的构造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功能由结构决定。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提高认识功能、赋能于人功能和系统优化功能是有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构以及结构所确定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是由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价值客体的客体属性决定的。

(三)价值创造的关联性因素

要想实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必须做到价值转化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统一。首先我们分别了解下价值转化和价值创造:价值转化是以主体及主体需要、客体及客体属性确定为基本条件的,但如果仅仅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即价值主体具备了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产生了客体的属性,价值的实现仅处于在主客体价值间的转化的层面,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的创造。此时,我们应当发挥“教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直接同一”这一关联性因素的重要中介作用,使主客体价值转化过程开始产生质的增量,并在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创造。

(四)价值实现的内驱力因素

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因素是指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所应具备一套动力机制,该动力机制应当是一套能够实现主客观之间价值的传递、能够实现价值的创造和价值转化的有机统一以及动力的产生、储存、传递和作用的机制。有关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且那些因素对其实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可研讨性。

三、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如何完善和增强其基本功能

在实现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当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进行一定的完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完善呢?作者仅从政治思想教育生命力建设的角度,对完善和增强政治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探讨,即“服从性规律”与“自为性规律”。接下来就对这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说明,“服从性规律”是指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自身建设应该依靠这个世界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的发展的内在表现。政治思想教育在其自身生命力的建设,应当符合前面提及的其自身建设的两大规律。作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充分的反映社会、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二,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其三,要具有足够的有效性,这样就要求不能存在空谈、形式主义。

(二)要重视实现系统整体的自觉

但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讲,自发和自觉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具有一定的联系,自觉作为政治思想教育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状态,而自发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起点,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及其所在组织所表现的一种现实状态。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将自发通过一定的中介实现自觉,从而实现从起点到最终目标的过渡,而这个中介便是培育自觉的方法和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发为实际,通过培育自觉的方法和时间,去实现“自觉”这一目标,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核心任务、促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生态和发展的自觉,是高等学校人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一种自觉(这种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同时又是一种能够科学理解人文化发展、摆脱形而上学干扰的自觉,更是一种建立在一种具备科学性、有效性、和类型的机制上的自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思想教育对于高等学校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首先要培育高等学校人的责任感。这些责任感主要包括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其次要去其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等学校人文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党、政、校三大前提,在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过程中,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且责无旁贷。第二,如何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作者认为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必须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高度上,对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进行深刻的揭示和挖掘。第三,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保障性和约束性,就必须根据人文化发展的要求创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和有效的机制,为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和约束。第四,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的全员性,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文化的培育框架。该框架应广泛涵盖个行政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科层面等各个层面。第五,掌握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关键方法,即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以及当下和将来之间的关系,努力的开创一种人文化发展“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现代社会是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社会,大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若要在此背景下更好的完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首先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坚定的思想以及较强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抵抗社会中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才能为大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为大学生排解各种思想问题,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正确领会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观念,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思想政治理论,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以便于开展更为全面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要坚持发扬和继承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不断提高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识水平和民族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宣传国家的优秀文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还应该提高人文修养,在工作中加入人文思想教育,这对于一个人开阔眼界、开启智力、陶冶情操起着重大的作用,对确立和改造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部分院校学术功利化比较严重,真诚协作的团队精神不足,文人相轻的思想有发展趋势等,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和修养。如果我们每一个做思想政治工作者都注意自身的人文修养,我们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更真诚地对待学生,做到在实际工作中言传身教,做好工作对象的表率。

2、积极配合校园软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着力培养自己科学、进步、现代化的教育观念,要认识到我国社会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正在带动高校职能的不断拓展、高校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现如今已不能把教育过程只看作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过程,应该在学校生活中提倡和培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与创新以及情感的关怀和伦理的关怀等意识和理念;其次要努力推动在师生中培养健康的行为方式,构筑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貌。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一所大学的校风、一所大学的精神的体现,也是大学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校园软环境的过程中,要着力倡导师道精神,健全师德意识和规范,其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包括班主任和专业课教师在内的干部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校园软环境,加上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清雅、优美的校园、校舍环境,对师生舒展性情,陶冶情操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包括师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推进自己的工作所需要的理想天地。

3、进一步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做好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除了应该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还应该依靠学生,主要是依靠学生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学生中的党、团员和积极分子是学生中比较有觉悟、有思想的一部分,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真实想法和真实需要,而且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班主任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依靠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依靠学生做好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组织、管理工作,依靠学生带动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向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我们应该及时改变只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老做法,依靠学生中的党、团组织和积极分子,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培养、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合格人才。

4、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层转型,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文化教育、生活方式、价值趋向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大学生面对新的社会现实压力产生情绪浮躁、心情低落、前途渺茫等消极的心态。

    1.个人主义思想观念的倾向

    大多数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路线充满信心,但是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新意识较强,他们普遍反映存在学习紧张、就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等不良的浮躁情绪。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学生认同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认同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但在具体价值选择上,一部分学生更注重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和物质追求,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

    2.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渠道,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语言习惯,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3.价值趋向多元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承认个人利益并维护民主、自由、竞争等基本思想观念的前提下,单一的社会价值取向是不可能的。当今,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也表现得十分突出。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钱”,也有信奉“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总之,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对权威崇拜和绝对一元的价值信仰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多元的价值世界图像。

    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学方面的困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封闭的模式来操作,“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轻养成”“重教化,轻内化”,停留在过去的“填鸭式”纯理论灌输,将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脱离现实世界,使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一些学者指出,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过时、无用、失信”,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不屑一顾,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报告无动于衷,甚至怀疑,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书籍、报纸更是极少关注。那么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就会显得软弱无力。但是这种做法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演变成企图把受教育者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培养,使其成为一种被规训的人。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规训人,把个体塑造成预先设计的样式,它更重要的在于启迪人,使个体的心智得到开启,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从一种自发状态转向自觉状态,再从自觉转向自由,从而不断地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只有这时,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文化素质水平普遍不如专业教学及科研队伍,如相当多的高校存在这样的现象:在招聘新教师时,对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辅导员仅要求本科学历,而对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则要求研究生学历。不少学校没有按照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去建设政工干部队伍,甚至有部分的政工干部根本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培训,因而在工作中就很难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上某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手段落后,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更加重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另外,不少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兼职人员,他们很难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上。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敬业奉献精神

    学生在接受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不断地加强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修养,使教师善于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人格上影响学生,在道德上引导学生,在知识上丰富学生,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得学生自觉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而把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分析方法,并对现实状况和思想问题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辩证分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辨明是非,实现由灌输式教育向辨析式教育转变。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水平,提高自己的自主决定能力,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运用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信息流通的便利条件

    网络育人法即通过网络这一科技载体,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运用网络技术,让校园教育同世界接轨,大力加强校园网建设,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站,开辟热点追踪、精神家园、民族文化、心理热线、就业指导等各具特色的栏目,努力把网站建设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交流思想、学习知识的好园地。高新传媒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和新的渠道,扩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总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教育方式,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将不同流派的、主流非主流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成果引入教育视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选择与吸取,实现由封闭型教育向开放型教育的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1.1国内外形势变化带来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多种思想产生了交汇、碰撞和融合,进而引发了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传入和扩散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以文化侵略的方式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政治制度的判断标准,因此造成我国当前新一代国民的价值观趋向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高校作为思想和文化最为开放的地方也必然受到这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大学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失去了兴趣。

1.2高校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高文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虽然我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一再明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整体不足,尤其是缺乏既有教学热情又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落后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从根本上分析,其教学过程占据的重大的比例,尤其是课堂的教学内容、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这些是用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当中,因此对课堂的吸引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更多的是来自网络,传统而单一的教学课堂明显不符合当前时代的要求。虽然高校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课堂,但是多数老师也只是简单的播放一些文字性的文档,没有深入发掘多媒体工具的教学作用,因此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吸引力的策略

2.1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制度当前多数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在考试之前甚至不需要复习功课,在考场上随时翻阅课本找出答案即可,甚至有的学生使用手机查找相关题目。因此高校必须改变以往开卷考试的制度,对于学生来书闭卷考试可以逐渐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进而改变学生日常的学习规范,可以帮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有系统性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闭卷考试可以提高学生公平、公正的意识,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思想政治教学联合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将课堂中讲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老师要与学生的管理人员加强沟通,通过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习惯并运用到课堂当中,唤起学生的听课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老师要通过学生的管理人员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人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并引导学生讲课堂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并在班级设置思想政治宣传部,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社团以及校园的辩论赛等,老师要对工作中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的纠正,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指向,帮助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3加强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建设高校要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吸引高文化、高素质的人才,要以德才兼备为基本条件,把以德为先确定为基本原则,要严格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应聘人员实施择优录取。尤其是引进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热爱马克思主义事业的人才,使用马克思主义内行人才来组织和设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2.4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当中,老师要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在多媒体课堂当中播放当前的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让学生自己讲述对事件的看法,以情景来感染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学效果。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发挥网路教学的优势,建立红色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网上学术交流,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提问题,老师要做出及时的回答,帮助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而且网上有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题材上传网站平台,供学生观看和学习,进一步拉近学生和思想政治教学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进和加强高校忍想政治工作,必须重视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忍想政治工作其有重要的基拙性作用,只有发挥好这种基础作用,才能加强高校理论建设,提高高校忍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素质,高校的忍想政治工作才能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拙。

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同志的这一论断,深刻阐述了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突出了科学理论在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今后从根本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注重和发挥理论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离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盆要的甚础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客观面对的新形势等所决定的。

首先,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性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这种性质及这种性质所决定的目标指向,内在地规定了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与作用。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就没有坚固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是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而且也关系到青年学生能否形成种学的方法论。而形成何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又直接关系到青年学生整个思想观念系统构建的取向、性质和方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代表着一种祟高的理想,是一个强大的精神动力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一特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功能,并不仅仅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形成一种先进的思想观念,而且在于能够为青年学生持续不断地自觉追求先进的思想观念提供强大的促进力量。

再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也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每一次剧烈变革的前奏都伴随深刻的心理萌动。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广大群众的思想活动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多元价值观念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情况下的价值观念的复杂性问题,青年教师的教育引导问题,理论灌输与把握社会现实的结合问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从理论的高度予以深刻的阐明,便不能真正统一高校师生的思想认识,凝聚高校师生的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可以说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最为直接、最为深刻地形响师生思想观念,影响师生理想信念的因素,就是人们所直面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的实际问题所带来的重大理论间题。只有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可能取得实效。

综上所述,只有深刻认识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才有灵魂,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离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加强离校理论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则是在党的领导下,向高校师生传递相应的思想政治观念以使高校师生形成预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要传递的教育内容本身,便从属于党所确立遵循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集中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体现于高校师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体现于教育内容对高校师生的说服,而教育内容要想说服高校师生,它本身就必须彻底,必须抓住事物的根本。而要真正抓住事物的根本,贴切、透彻、如实地反映事物的原本面貌及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就必须加强教育内容的理论建设。加强高校理论建设,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集中概括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经验,也极其鲜明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实现的条件。同时也为我们准确深刻地认识高校师生思想政治家质发展演变的规律,认识师生思想意识领域的矛盾,从而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指导、化解方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而离开马克思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没有理论支撑,就不可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就不可能有效地说服、教育高校师生。高校的理论建设,必须始终结合迅速发展变化着的生动的现实。随着高校改革的步步深人,思想政治工作会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真正服务于高校改革、稳定、发展的实践,就必须敢于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透彻地解析新的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说服人。

结合实际切实加强高校理论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强对高校师生面对的实际问题作深人的理论说明和理论思考。是否联系实际,关系到理论的生命力;是否对生动的现实进行透彻的理论说明,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从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刻分析新形势下对高校师生思想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正确审视和解决那些影响师生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例如,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否就意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发达国家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发展是否就意味着它的基本矛盾的消失?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怎样引导师生分清主流与支流、正确与谬误?怎样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方法?对于诸如此类的重大问题,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寻找正确答案。世界观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甚至会坠人到一个“颠倒”的世界中去。因此,从根本上说,依靠真理的力量,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有效推进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也只有从理论高度上回答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才能为高校师生解疑释惑,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三、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离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甚础性作用,必须提离离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介质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挑战;优化

[作者简介]樊文娥,南通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江苏南通226019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2-0161-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它与我党的指导思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一致性,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为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时代的需求、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全球化的显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面临挑战,需要不断地优化。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建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最重要的国内社会环境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为集体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彻底打碎了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羞于言利”等观念对人们的束缚,产生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法制观念摆脱了传统集体主义的僵化性、虚幻性。为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对个人都具有利弊并存的双重功能,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极大的挑战。

第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受到市场经济功利性的挑战。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向学生灌输并要求学生必须确立的价值观,而市场经济的首要法则是功利性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功利性的浸染中,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原动力,大学生在升学、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面前,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搏击能力,并把此看作硬件,从而把道德修养的提高看作软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无实用性,解决不了他们的升学、就业问题,进而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理想淡漠、急功近利、忽视修养;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以实用主义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使高校一直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极大的挑战。而过分崇尚自我、强调自我价值便成为时尚,使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沦落。当前高校中持续的“打工热”、“经商热”、“炒股热”、“考证热”等正是这一心态的一种折射。大学生片面追求实惠,把满足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追求的目标,凡事均先出于自利的考虑,显现出目光短浅,过分看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利益、忽视内在的精神素养,从而造成对他人、对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第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学生确立的理想、信念。这是一代中国人曾以生命捍卫的神圣和权威、以鲜血染红的伟大旗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分配方式多样化,由此产生和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也日趋多样化。这些都成为大学生比较、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内容科学性的另类标本和思想元素,使他们从更多的视角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导致在一定程度上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边缘化,使大学生在政治理论观念的走向上与马克思主义渐行渐远。有些大学生不仅是厌烦马克思主义教育,更是从根本上否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全面质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一些大学生误解为马克思主义只解决夺取政权问题,巩固政权需要另外的主义来回答,从而过多地崇尚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造成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动摇。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可信度受到理论与现实之间巨大反差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然而,随着改革的进入、开放的扩大、现代科技的普及,高校在地理空间、信息交流、文化传播等方面不再与社会隔绝。信息来源的日益广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学生课堂之外能了解到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课堂内外的内容,理性与现实的比较,使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观念、信仰不断受到冲击。当理论与现实一致时,大学生会信服马克思主义,反之会大大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可信度。特别是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凸显,最让大学生们反感的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腐败现象等还不能一时完全解决,最让大学生担忧的就业竞争,会愈益激烈。一部分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往往从理论与现实的负面效应中思考问题,进而质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确立的重要体制,它本身就是邓小平理论的一块基石,而邓小平理论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理论本身不存在矛盾,现实中的不吻合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优化。

其一,用市场经济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市场经济的特点首先是竞争,并且需要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通过竞争企业获得更好更多的效益,通过竞争人才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竞争是一种奋发,是一种昂扬,是能力的展示,更是价值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引导大学生坚定地确立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效益意识、法律意识,思想要解放、观念要更新。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增强竞争能力,善于竞争、勇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胜。

其二,用理论创新增强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马克思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然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用符合实际的结论来取代过时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一向强调:“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的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新情况、新问题会不断出现,许多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入课堂,不回避、不隐瞒,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科学的、有创建性的新理念,如科学发展观、执政党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让大学生去讨论、去分析,在讨论分析中提高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在学习、研讨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使大学生用创新理论去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发挥理论创新的吸引力、说服力。

其三,用舆论导向来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高校集中着时代精英,因此高校是国际风云、社会变革、政治思想、学术思潮的集散地,是思想理论的重镇,是各种信息的密集地,是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园地,也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点地。一批批的时代精英需要在高校得到培养,培养的过程、教育的过程,也是各种错误思想、腐朽思想侵入的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用舆论导向来引领大学生,利用校园文化、理论讲台对大学生进行宣传、引导,以此塑造大学生的高尚精神、鼓舞大学生的雄心壮志、磨炼大学生的坚强意志,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和建设者。

二、经济全球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挑战与优化

经济全球化在当今世界已势不可挡,它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表现在政治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地区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互相联系,使得世界政治趋于多极化,对全球政治格局、文化走向、思想意识形态等都带来巨大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受到日趋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奠定基础,形成价值构架。而经济全球化使国际政治斗争日趋复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文化价值观的斗争也日趋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是依靠经济和科技的优势,利用经济合作、贸易往来、技术转让等方式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诱压兼施的手法,推行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念。特别是通过文化扩张和渗透,播下资本主义思想的种子,千方百计模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降低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们的凝聚力和整合作用。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暂时进入低潮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由此以咄咄逼人的姿态进行政治、文化渗透。社会主义理想的感召力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大减弱,社会主义“悲观论”、“破产论”、“渺茫论”、“马克思主义优而不越”、“共产主义水中捞月”应运而生。由此激发大学生怀疑、否定社会主义,羡慕、崇拜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产生向往心理,导致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心理排斥。第二,爱国主义精神受到全球意识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之后,从贸易、金融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法律各领域,而科技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普及以及全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国与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全球性的问题只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全球的层面上依靠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传统的各国固守边界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多地被让渡和削弱。由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全球化浪潮使得的神圣性大打折扣,国家的相对化越来越强。为此,西方国家也极力地造成一种印象,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大同时代,无须再提民族、国家与利益。著名学者巴蒂认为,经济全球化将毁灭国家,连通世界版图,挑战社会契约,改变国家的内涵。世界秩序主席罗伯特·C·约翰逊则呼吁以人类利益克服狭隘的国家利益。认为人类的意识应当先于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传统的国家观念已来越成为阻碍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和发展的障碍,必须对其进行限制。而美国又自恃经济、科技、军事力量的强大,毫不隐讳地声称要“领导世界”,妄图把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统统纳入它领导的完全符合美国资本利益的“自由世界体系”,为此,美国大肆宣传“全球民主化论”,提倡“全球公民社会”、“全球共同价值”、“全球意识”,要求以“全球民主化”来构筑当今世界,进而在世界事务中推行“新干涉主义”,鼓吹“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上述这一切,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受到巨大挑战。

第三,社会主义文化受西方强势文化的侵蚀而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经济上的支配力量衍生出强势文化。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通过高功率广播、卫星电视、互联网、电脑软件、好莱坞电影等媒体,无时无刻不在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略与扩张。老布什曾经说过:凡是接受美国经济的国家就无法拒绝美国的价值观念。针对这种文化殖民主义,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在谈到全球风险时就这样认为,全球化会使人们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但它导致西方文化中最肮脏、最无价值、最颓废的东西在非西方社会泛滥成灾。使本土文化岌岌可危。一些国家的本土文化很有可能消亡,或被西方文化取而代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一方面通过经济领域进行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消费文化的贩卖,使西方文化逐渐进入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竭力推销它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直接侵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内政自由和社会稳定。这些文化统治,腐蚀着人们的政治信念、政治热情,使社会主义文化处于劣势地位,阻碍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已经势不可挡。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我们在面临挑战的同时,同样可以积极应对,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优化。

其一,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因素,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济全球化促进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多元观念和多元生活方式不仅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而且打破了他们的封闭局限观念,使得大学生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有了全面的了解。在比较中有目的地借鉴、吸收,做到洋为中用。同时,也使大学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促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体制等方面有所思考,使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方针、政策融汇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中,打破大学生被禁锢着的思维模式,逐渐形成开放的新观念、新思维,实现观念的变革和理论的创新。经济全球化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随着中国不断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家竞争力逐步提高,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国际地位的提高激发了全民族特别是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空前高涨。由于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发展了自己,人民的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基本实现了小康,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不断提高,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信念也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全球化中多元的意识形态在对立和差异中并存,相互交流、相互融汇的局面,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收全球化时代的合理养分、丰富自身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也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差距,找到长处与不足,有利于我国学习和借鉴各国在对意识形态教育、管理手段以及管理方法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7篇

1.1“微文化”概念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微文化”则是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步构建的精神环境,文化理念从精神层面体现了个体微观的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理念。

1.2“微文化”特点

1.2.1简洁简洁性是“微文化”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例如,微博对上传的字数限制就是不超过140个字,而微电影则是介于半分钟和三分钟之间。这些要求能够促使上传者对语言更加精炼,从而为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少而精的文化内容。这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1.2.2自主性“微文化”源于个人互联网技术,其是为所有人服务的。无论是微博还是微电影,上传者都不需要满足特定的身份或者条件,微博的人人平等。这样,充分地体现出来“以人为本”理念。

1.2.3信息共享微文化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互联网的开放性,人们只需要借助互联网相应设备就可以参与到“微文化”的构建中。在“微文化”的参与过程中,人们不需要知道彼此的真实信息,就可以对他人的信息进行浏览和评价,并且,还可以将自己对某些事件的看法表达出来,并与他人共同讨论相关问题。这些充分体现出“微文化”的开放性和信息资源共享性。

1.3存在意见领袖当前,“微文化”的传播方式经常会成为某些强权阶层的利用工具,其借助某些信息的吸引“微博”用户的广泛关注,并在充分地讨论过程中,有意对讨论方向以及思想观念进行引导,从而达到己方想要的舆论效果。这种舆论传播方式往往收效比较快,而且,影响范围比较广泛。但是,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引发某些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成为反动组织煽动思想的武器。

二、高校教师对“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评价据了解,超过80%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都已经认识到了“微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并且,只有很少一部分教师认为其产生了负面影响多于正面影响。这个认识是比较可喜的。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却是仅有很少数量的教师真正有效地借助“微电影”或者“微博”等形式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这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微文化”并没有深入地进行了解,同时,其并没有认识到“微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而依据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不会有效地提高思想教育质量,反而会让学生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在某些微文化的影响下,对高校的思想教育更为漠视。因此,基于“微文化”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方向,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发展。

三、基于“微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3.1促进高校师生对“微文化”的认识

3.1.1教育主管部门提高思想认识当前,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起到了宏观的指导作用。其推出的教育政策有效地指导着高校的教育体制改革。因此,只有政府部门从本质上认识到“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才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引导政策,促使高校的管理者对“微文化”的思想教育作用真正地加以认识。

3.1.2高校管理者对“微文化”的充分认识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高校领导者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因此,其对教育的主观认识对教育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不断提高高校管理者对“微文化”的主观认识,对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3.1.3加强高校教师对“微文化”的认识高校教师是思想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对“微文化”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的设定和执行。因此,不断加强高校教师的“微文化”认知水平对于促进思想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3.2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所谓的“微文化素质”主要包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理念;社会事件的高度关注与参与;网络知识吸收的与时俱进;媒体参与素质以及辩证思维能力。当前,高校的多数师生具有良好的“微文化”素质基础,但是,其借助“微博”等沟通工具仅仅是就某些娱乐或者新奇事物进行沟通、交流,真正涉及利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交流的内容却是少之又少。出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教师本身利用“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不强,并且,自身的“微文化”素质偏低,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教师,其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而且,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少有对“微文化”进行积极探索,以至于其在教育过程中亦是更加的“保守”和“一成不变”。因此,高校师生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微文化”重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微文化”素质,进而更好地推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

3.3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3.3.1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的前瞻性主要体现为能够正确地反映出人类的社会发展,并将社会发展本质以及先进性充分地反映出来。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理论性和实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是过重地偏向于社会价值教育,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实现有所忽视。“微文化”环境中,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教育内容优化,很容易使得学生在“微文化”影响下对其产生一定的排斥情绪。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地反映社会真实的一面,并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辨析能力。

3.3.2传统与媒介素养教育有机融合借助多种媒体形式进行传播的“微文化”使得个人成为了信息的接受者和传播者。然而,这些信息并非全部真实、可靠。如果不能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适当地增强学生的媒介素质,以便于引导其更好地面对微文化,甚至将主流思想有效地传递到“微文化”当中,进而帮助更多的信息用户对社会的主流思想深度认可。

3.4充分借助“微文化”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3.4.1合理发挥“意见领袖”的思想引导功效在“微文化”传播过程中,“意见领袖”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地认识到其产生的效果,而任由某些不良组织肆意煽动的话,很容易对教育工作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切实利用“意见领袖”的导向功能,将正面的、积极的主流思想适当地传播到“微文化”当中。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借助自身的思想影响力以及“微文化”素质,定期或不定期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社会问题,并发起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在讨论过程中,对讨论的内容以及思想走向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另外,还可以借助“明星效应”,引导“粉丝”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4.2借助“微文化”传播方式进行思想引导在当前的“微文化”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重视微博这种形式。在微博传播机制中,既有一对一的传播形式,也有一对多的传播形式。通过微博这种大学生喜爱的方式来开展与学生的交流,既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克服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多样地开展教育活动。如果采取广播的形式,还能够让更多的人思想受益。另外,国家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相关部门应该拿出经费组织人员多拍摄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微电影,组织人员创作一批优秀的微小说。这对“微文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帮助极大。

四、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8篇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学术反思的结晶,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即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自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价值选择和构建过程中人们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在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主体意识和心态,是人的自觉、理性的自觉、行为和责任的自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选择和文化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作为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授教过程,也是作为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和内化过程。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在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形态、文化的方式、文化的方法促进人的文化选择的传承、创新,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文化自觉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文化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实现形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也保证了文化自觉的实现。在目前多元文化的态势下,以文化自觉的科学态度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问题新挑战,正确认识和评价本民族文化,辩证对待外来文化,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可性、接受性和自信性,也正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涵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

“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实现自觉和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传统文化扬弃的客观与科学态度”。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血脉,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历史的坐标中,传统文化的作用是不能被诋毁和贬低的,轻率地否认传统文化,实则意味着莽撞地割裂自身文化血脉,以及文化“无根”现象的产生。当社会出现文化“无根”现象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文化自信的不足、文化凝聚力的消解,因此,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合理继承、勇于创新是文化自觉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优化整合,实现传统和现代的创新发展,从而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真正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二)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积极回应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需要以文化为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是文化产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大创新。当前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态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的,不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表面化和浅显化地临时解决问题,即使运用传统文化为依托,也停留在“机械融合”或“单纯说教”式的传输层面,没有深入考察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时代背景、阶级立场等因素,使得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和渗透非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在不同程度上淡化了学生民族情感与原有的传统文化的重要应用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要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探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最佳机制。

(三)有助于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质精神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传播,就是因为它适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上深深扎根,就必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其生长点和结合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磨合、结合直到整合、融合。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马克思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正确地认识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两者实现融合互动发展的最佳机制,也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实质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根植于大学生内在的传统文化精神基因中,把握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文化追求。

(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资源支撑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固然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传递了一种普遍的生命意识,有利于学生生态伦理意识的培养;“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相互尊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有助于克服学生道德观念薄弱、道德实践不足等道德行为问题。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若干重点和热点问题,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浩瀚宝库中找到价值资源。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行性

(一)目标的类同性

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个人与家族、国家、社会的良好组织关系,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培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人,即“以文化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其最本质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两者的指向都是人,两者的核心都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功能的互补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偏重于说教和灌输,主要还是在于它的德育功能特别是意识形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含有人文内容,但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性,使得其人文精神受到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强调道德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去理解自然、社会、思维具有一种清晰的逻辑架构,这种架构具有逻辑层次上的说服力,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一旦将这种逻辑架构运用于课堂,易于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其效果明显不同于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

(三)思想情感上的亲缘性

“传统文化及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维系民族和国家的重要纽带,也是民族国家‘合法性’的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而培育学生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的教育过程,这种教育需要大家有共同的根。而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认同是大学生形成民族共识的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能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下完成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国家认同的任务。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理性审视

过去的十余年,一些高校在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和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在二者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并且两者结合的程度处于低级的初级阶段,二者之间融合运行的效率较低,运行水平较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统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滞后影响。要真正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必须深入探究两者结合的关键点,考量影响二者契合的主要因素,建立两者融合的最佳视野模式。

(一)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释,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但是,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困境和认同危机,这也与我国高校教育整体缺乏人文气息有关。人文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上缺少应有的规模和成就,这也是阻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提高的重要因素。鉴于此,一方面,在把握精髓的前提下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熟记古诗美文的层面,而是将传统文化放在新时代新语境下重新阐释,需要把传统文化思想精髓集中整理,加以分类,以新颖的、更为简洁的内容形式,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资源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有效整合。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中,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当代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社会理想目标上都有贯通之处,可以成为有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活的灵魂。”最后,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对现实社会问题的破解结合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仅仅持有“拿来主义”的态度来借用或移植传统文化,势必难以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善于运用传统文化智慧剖析社会现实,引导学生走出伦理师范、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实困境,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坚持传承与创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张力

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传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新的结果是基于传承。坚持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觉的本质,面对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盲目随从,而是要在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和对国外文化“扬弃”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选择,并且进行文化创新,而这个过程正是文化自觉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是传承文化。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去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提高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自豪感。其次是创新文化。“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仍然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实现转型获得新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要求,努力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再者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中西方融合的视域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发展。

(三)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正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价值就在于弘扬和维护主流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过程中,还要正确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蕴和意识形态政治功能的关系。既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演变成传统文化的普及,也不能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简化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或注脚,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使命的有机统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的主流文化,也是我们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先进文化。只有用先进文化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未来发展的走向和价值所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它体现了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定和目标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弘扬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关键就在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精神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和尊重多元文化,正确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并把认同升华为信仰,把信仰外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际行动。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方式

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而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在两者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练出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要的一系列教育主题,主题的选取既要兼顾学生的心理、交往、发展等人格升华,又应涵盖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考量。其次,教育者不应仅仅充当知识传输的“中介”,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平等交流,善于和学生探讨解决问题。这也要求教育者不断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涵养,才能更好地承担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再次,要积极创新两者融合的方式。适当的方式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链接教育主客体的纽带和桥梁。除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以外,还要善于运用选修课、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学术沙龙、网络德育等新方式新载体,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五)回归实践,锻造学生文化创新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9篇

在我们把马克思人学了解为科学人学并用来建构新的教学范式之前,先精要勾画马克思人学所呈示的基本科学人学意涵特征,包括:

1.“科学人学”的哲学自省

马克思人学涌现了“科学人学”的历史、反思、批判、科学、实践等的自觉自省的精神实质和理性呼声,突出表达了一种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希望”和“暖流”(布洛赫语)。马克思一生热情地坚守着自中学时期信守不渝并为之奉献毕生的为“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而奋斗的伟大目标,一踏上哲学舞台就批判地做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宣言。从最初对“人”的理解的道德批判和伦理诉求的抽象性,最终跃升到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达至了对“人”的认识的空前境域,在苏格拉底古典人类学转向之后开辟了哲学回归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现代先河,形成了从人的历史存在状况进行自觉反思和实践批判的科学视界。这种鲜明的历史性哲学自省特征,使马克思人学区别于一般实证的自然哲学和思辨的精神哲学。高校思政教学一旦建基在这种“科学人学”之上,就要把科学的理性逻辑和哲学的自省精神结合起来,对自身所涉及的各种对象和活动进行自觉的反思和批判,保持科学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的统一。

2.“道德人学”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在将哲学转向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后,除宣称“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还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入手,在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发展命运的关注中,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和终极价值诉求。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地做出对人类解放价值目标的追求与承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马克思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以宣布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的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更科学地阐释了人的解放的条件和状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马克思学说的实质而言,它是关于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自由解放的科学人学和道德人学。高校思政教学必须从最终极的意义上来传递关于人的解放和幸福的信息,并且将思政教学本身作为一种塑造施教者和受教者乃至整个社会道德价值秩序的活动和历程。也就是说,这种教学内含着一种道德诉求和价值干预,它的讲授和传达必须关涉社会整体的道德审问和价值判断,这是马克思人学内在的禀质和性态,而绝不应该把它讲授成一种(门)实验性(实证性)的技术科学。

3.“历史人学”的实践路向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个文本中,马克思通过“实践”范畴实现了哲学的本体论逆转,伴随着这次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也确立了其实践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其根本意义而言,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实践人学’理论”。马克思实践人学的实践基础性和现实性,鲜明地体现为:在本体论上,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基础。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对人的“斯芬克斯”之谜苦苦思索却不得其解,他们要么诉诸一种纯客体性的抽象直观,要么诉诸一种纯主体性的能动性,而不能从感性实践活动的维度去理解人的存在。马克思的实践人学开辟了一条把握人的问题的历史道路,它以人的“劳动”或“实践”(物质生产实践)为钥匙开启了人之存在的实践本体之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言:“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因此,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的一种带有必然性和第一性的历史活动。这种主张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的见解,无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或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皆有所见。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科学人学-历史人学”的实践宣言。在这个层面上,高校思政教学应当被视作一种科学-历史的实践事业,而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或理论传播工作。在高校思政教学和课堂上,基于马克思人学的“科学人学-历史人学”视域,我们(施教者和受教者)能够从事那种关于改变世界的实践,一如它对思想、意识问题的追问、塑造和导引,而不是一再使之成为一种边缘化、客体化、外在化的课程。从上述维度来看,马克思人学意蕴丰富的“科学人学”思维范式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的转换提供有效的理论原则和实践路向。

二、现实归向:基于马克思人学视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1.突破“单一化”培育方略

一般而言,社会意识和政治观念往往是通过教育来表达和培育的。教育目标的选择、确定和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着教育全过程的开展,也是评价教育成败的关键要素。长久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传授的主导内容侧重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理想、政治诉求、价值取向和道德品质等相关内容,其目标在于塑造出符合社会和国家特定需求的、合格的“社会人”、“政治人”、“道德人”。就是这种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单向输出思维衍生了某种隔阂,成为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程)遭遇学生疏远并呈现疲乏之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它使得受教者视这种思想政治教育为他者之事(国家之事),于其个人而言并非必要和迫切之事,甚至无足轻重。迄今为止,每一个社会和国家都在依据一定的准则和需要塑造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这本身无可厚非。当这一塑造及其目标不是基于个体认同感而涌发的期许,而是嵌入式地施加给个体的“学习任务”,施教者的外在化“应对”“转达”、受教者的“困倦”“逃避”成了一种惯性。这种过于强调社会性、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的单向化、单一化培育目标,忽视了受教者的个人需求、个体生存体验和个性化价值诉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徒添了误解和矛盾。马克思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体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体生活。”其实,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本身不是抽象的、思辨的,而是现实的和具体的,它是一项非常直接的现实性活动,其目的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个人思想和思维能力,激发个人的对社会事业和国家事务自觉关注,使得受教者个体的诉求与社会整体的诉求达成契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除了传递主流意识形态之特质,还应具有启发个体思想性或精神性的特性。例如,针对思政教育过程中对个体道德的塑造和育成,有研究者言:“德育本质上也是人类的精神生产过程,是一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德育的对象是人及人的心灵,德性是一种获得性品质,触及的是人的灵魂和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德育是铸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培养人的德性的精神生产过程。它的产品是精神性的。”这也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除具有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外,不应是个人价值的“飞地”,除去其意识形态特质外,不应是个体精神性特质的“空场”。当下,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推进,突破单向化、单一化的目标培育方略势在必行。马克思人学思想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从社会关系总体出发来了解和建构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其基本命题和价值目标。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和揭示了人存在的三种历史形式:“人的依赖关系”是第一大形式,“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大形式。第三种状态的人———拥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存在的新型历史样态,是马克思人学追求的终极价值目标。扩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应从根本上体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促进人的整体关系和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

2.范式转换

从“工具性”转向“工具”与“价值”双性契合基于前述,在哲学反思意义上,遗缺了人学基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范式,往往内在地隐匿着见物不见人、重智识轻人事、抓条框废思想的倾向,这集中体现在两种相互嵌套的结构关系上:其一,教育机构和施教者将教学内容、手段、方法和结果等工具性存在倒置为目的性存在;其二,受教者和施教者双重客体化对峙的现象日益凸显。这种倾向的特征呈示为外在性、灌输性、技术性、效用性等等,实质是一种工具性、功利性、机巧化教学范式。不仅破坏了教育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主体间性”的良性结构和关系,更掩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人文关怀维度和价值批判的功能,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乃至推进此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成熟完善都构成障碍和侵害。那么,何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由“单性”向“双性”范式的转换?我们认为,应当尝试把马克思人学理论作为其哲学基础之一。马克思哲学彻底颠覆了传统哲学单纯从外在事物和既定事实出发去理解人与世界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确立了从社会关系、从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从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人与世界关系的辩证思维方式和历史视域。马克思人学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在整体图景之上主要关注人的天职和使命、正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科学人学”的思维范式。

3.几条假设和建议

首先,开拓新的理论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作为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就是传递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这样的人三大目标问题。不同的目标将导致不同的实践形式和实践结果。明确培养目标和价值诉求,是各阶段教育的关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也是如此,否则,教育就失去了风向标。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诸多不力之处,与价值目标不明确和不全面有一定的关系。从此角度看,马克思人学应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树立全景价值目标提供科学理论导向。

其次,奠立新的哲学基石。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本身通常被当做一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公共课程教学,似乎既不实用,亦无关宏旨;实则,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正在成为我国最普遍、最直接、最集中的思想传承和探索的活动和历程。在其起点导向设置上,应是双向互动式的,譬如它不仅传递从国家上层意识形态发出的声音,还应关注从现实的个体及其群体意识中产生的各种声音,并将其纳入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而不是对个体和群体思想现实视而不见或刻意回避。中国教育应当吸取近代历史上“千年只颂一本经,不闻时世异又新”的惨痛教训,必须深入现实,不断地调整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具体导向、内容和形式。在其落脚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培养符合国家意识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是培养出用“知识”和“思想”两条腿走路的人。故而,马克思人学应为其奠立政治与人学融通、知识与思想合体的哲学基石。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0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生态结构

我们借助生态学的方法,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去研究与其政治社会化功能相关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包括人的因素、环境因素、思想因素的各个方面,他们共同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生态系统。首先,是人的因素。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所涉及的人有:一是政策和课程的制定者,他们属于政治社会生态中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者,属于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负责制定课程标准和计划,选择课程内容,将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知识化、教材化、课程化;二是课程的实施者,即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在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语言体系,他们是政治体系中的中坚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实施的具体执行者;三是课程的受教者,即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对象。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者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化”,而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具体实践,依赖于受教者对政治价值的主体性选择和构建。其次,是环境的因素。按照在政治生态中影响的范围划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环境,是指影响个体思想行为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即国内国际“大环境”,宏观环境中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复杂体;中观环境介于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中观环境是“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阶段与其重要背景,包括人们必然经历的家庭、同辈人团体、学校、企业等因素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的大众传媒、国际互联网等因素”。微观环境又称小环境,是和人的思想行为直接相关的局部环境因素,或者说是受教育主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也包括受教者自身内部的小环境。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环境层面划分也只是相对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社会化功能的过程中,都对功能实施的过程产生影响,而且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化的影响。再次,是思想性的因素。即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所要“传递”的具体的政治信息和价值观,也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因素,也是“链接”各类主体、贯穿各个层面环境的“主线”。按照生态学的观点,我们只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体系做相对的描述,一个人思想行为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具体到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也不仅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种影响因素,还受到其他课程、其他场域的影响,这些影响系统地、动态地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产生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政治社会生态系统也和其他的社会生态系统相互影响。这些社会生态系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政治社会生态系统,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环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最终目标是让大学生们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即按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进行政治社会化。这种“应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和过程。从过程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分为:功能预设、功能输入、功能转化、功能输出、功能反馈等五个相互衔接、相互统一的环节。第一步骤是功能预设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受教育者的社会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以课程化、体系化的形式向大学生正面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大学生实施直接的影响。而对于课程开设的意义阐述、目标设定、计划制定、内容选择以及实施方案的规定,体现的是作为部级课程明确的计划性和预设性。这一环节预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内容和实施步骤。是其社会化功能实现的始端。第二步骤是功能输入环节。即把预设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再生”,按照课程的要求,融入到教学体系和教学环节中,使受大学生们在教学环境中进行社会化,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价值渗透。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不会自然而然的实现,必须经过这一环节,由施教者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创生环境”、“感情渲染”、“价值彰显”。第三步骤是功能转化环节。即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转化为自身思想体系的的“构建”过程。一般来说输入和转化是紧密联系的,有时候几乎是同时进行,但这两个环节并不等同,输入是转化的前提,转化是输入的升华,是受教者思想体系的解构和重构。通过这一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现了由课程载体到个体载体的转换。当然,这种“转换”的程度和效果必须遵循受教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规律,受到接受者思想政治素质结构、接受能力、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第四步骤是功能输出环节。即大学生按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价值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开展行为实践,使课程的功能、价值得到外显性的体现。也就是说,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将这种要求转化为自己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并自觉的应用到实践中。如果说转化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内化”,那么输出环节就是这一功能的“外显”。第五个步骤是反馈环节。大学生思想的提升,行为的改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化目标,但其社会化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课程所承载的功能和价值的被接受的程度、效果还要经过检验,并通过反馈环节反馈给前面的几个环节,并对前面几个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便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通过以上环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课程载体到个体载体,从社会意识到个体意识,从思想形态到实践形态的转变,完成了其政治社会化实现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教———学———知———行”的循环往返的过程,也是从“应然”经历“实然”到“必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机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本质的内在属性,它的实现也必须依托一系列的机制。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从这个角度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依托以下几种机制:

首先,是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生态系统处于整个社会政治生态系统中,受到社会政治生态系统其它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良好的社会政治生态环境,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社会化功能的发挥,反之就会限制、消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政治生态环境的的优化是其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当前,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化机制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党的政治文明建设。即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建设,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推进。用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解读马克思主义,增强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感;三是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的建设。用机制、体制的改革,切实落实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思想到实际的重视。具体实施过程中,高校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其次,是政治文化传承机制。课程是一种专门化、具体化的知识结合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要素和文化因子。按照阿尔蒙德的说法,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维护和传承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具体体现,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文化要素。而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一种政治文化的传承过程,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原理等政治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是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始端,也是政治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课程化的政治文化传承机制,必须将文化传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课程的特点相结合,按照“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思想体系”的路径,实现政治文化的传承。

再次,是政治态度培育机制。政治态度是指个人对于政治系统中各种角色、政治系统中的输入输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三种要素的相互冲突也就形成了政治态度的不同层次,态度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模仿或服从、同化与内化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程度。模仿和服从是一种表层的政治社会化,是一种被动接受;同化是一种态度认可和情感倾向,是一种中层次的政治社会化;内化是一种价值认可和信仰的形成,是最高层次的政治社会化。在这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如何彰显、教师本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接受水平都对学生政治态度的形成产生影响,这也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政治态度的形成规律,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特点使用教学方法,增加教学实效性。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从价值认同到信仰形成的政治态度改变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1篇

(一)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其对象是特定的人群———高职学生。高职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原因,表现出强烈的自尊,但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努力奋斗的结果往往与自己和家长的期望相去甚远,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又觉矮人一截,往往表现出自信不足,自卑有余,承受能力较差,容易自我否定,自暴自弃,甚至走极端。正是由于高职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要融入人文关怀,通过对学生的真切关怀,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乐观、坚强等积极健康的人格。这不仅是受教育者的人性对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呼唤,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践

诉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理应体现人文关怀。然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对学生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使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了“现实的人”这一主题,脱离了每个具体的个人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从而消减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不断自我完善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才能焕发出具有灵性而鲜明的生命活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现实需求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创造团结、民主、平等、互助的工作环境,能促进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激励的良好心理氛围,能使人走出孤独和自卑,让人平衡心态,自信、自立、自强地生活,找到心灵的归依和慰藉。然而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尚不尽人意,存在疏远与冷漠等不良倾向。这主要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对学生理解、尊重不够,往往出现管理多服务少、命令多引导少、灌输多启发少的现象,这些无不拉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严重影响了双方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在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来温暖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构建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思路

(一)理顺工作思路,把握人文关怀内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院校要把握人文关怀的实质和内涵,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进一步理顺工作思路,做到重点突出,求真务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样才能使人文关怀深入学生心灵。

1.注重人文关怀基本点———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高职院校对学生指导的内容较多,但对高职生学习方面的指导却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基本的。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事实上很多高职生学习基础薄弱,加之高职院校学习气氛不浓,使高职生失去了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学好学坏一个样,混个文凭罢了,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因此,高职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指导学生学习,这对于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来说十分必要,也更加彰显学校的人文关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着手:首先,高职院校要狠抓学风建设,加强教学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严格把好人才培养的出口关,做到人才培养宽进严出。其次,要重视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作用,加强对高职生学习认知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也可定期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来校开展学习专题讲座,指导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困惑。第三,要发挥优异学生的榜样示范和带头作用,用先进典型去感染、激励和带动全体学生,从而营造出竞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把握人文关怀切入点———做好对学生的心理疏导与普通

高等院校大学生相比,高职生承受着更多的压力,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因此,以此作为切入点做好高职生的心理疏导,不仅是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将人文关怀理念落到实处的有效方法。要做好高职生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对高职生的心理变化有充分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探索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心理疏导。比方说定期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或者通过设立热线电话、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高职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再次,要建立长效心理疏导机制,把心理健康列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到常抓不懈。

3.紧扣人文关怀关注点——注重对学生的就业

引导就业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而高职生由于对自身定位不清,对就业形势认识不到位,造成了就业的极大盲目性和随意性。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就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实现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这是高职院校最深切的人文关怀体现。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信息、心理和实践等就业方面的指导。要通过座谈、讨论、板报、橱窗、专题广播、网络宣传、模拟洽谈会、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就业指导课、成功人士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对高职大学生宣传就业方针、政策,介绍求职知识、技巧,培养高职大学生的求职能力;要提高高职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行为的养成,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

(二)巩固教育载体,创新人文关怀方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和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的中介和手段。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载体,并在其融入人文关怀,从而最终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中“重教书,轻育人”、在教学方式上“重教师灌输,轻师生对话”,忽视了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忽略了教育的价值是完善个人的发展。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有必要对此进行反思,也要采取有效措施去加以改善和创新,让课堂充满“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笔者认为,第一、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前提。教师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平和的口气、平常的心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视为自己的朋友、伙伴和亲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交心知心,以诚相待,以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感情上的相互理解,认识上的共同提升。”第二、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主置。这是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关键。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创设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使每一位学生和谐、有个性地发展。

2.在校园文化中体现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办学理念和院校精神以及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被视为大学的风骨,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而高职教育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底蕴不足、影响不够等状况,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浓烈的人文情怀。因此,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的作用。一是要完善校内基础设施,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好的学习工作环境会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二是要营造以学术科技活动为主导、以文化娱乐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术科技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工作载体,也是提高学校的教学和育人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张扬其个性、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三是要综合运用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橱窗、网络等文化传媒,形成一个形式多样、体系健全的文化载体网络。

3.在社会实践中贯彻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2篇

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有其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是情感关系的异化。私有化的民办高校,充斥着较强的市场氛围。身为打工者的教师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校给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能否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教学和爱护学生身上,全凭其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良知。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花了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费,按照市场规则,他们期望能够从民办学校获得更好的教学和服务,认为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尊师、敬师的伦理秩序,无法和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些买卖关系的意味,不能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虽然公办学校也存在此类现象,但民办高校表现更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情感关系相异化。二是教与学的异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较差,但市场意识较强,最关注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所以多数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学科,尤其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不端正,表现为逃课、厌学等。同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去迎合学生,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弱化

公办高校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直接实现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能够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同时由政府派代表进驻民办高校,担任党委书记,并对高校的办学进行督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多采用家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才是民办高校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虽然党委书记作为政府代表可以在总体上监督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在具体参与学校的方针政策的讨论和监督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多是自筹资金办学,很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政府对民办学校没有资助或资金帮扶少,相应地在民办学校的发言权也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就小,因此政府派驻的代表———党委书记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领导力不从心,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弱化,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异化现象。

(二)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目光短浅

较多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把办学当作投机性的盈利企业来做,没有办教育的公益性意识,举办者及其家族急于从办学中获得回报,也没有办一流名校的梦想,不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更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学科对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办一流学校的重大意义,只是把目光放在眼前的市场需要上,片面追求学生当前的就业和节约资金,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学校的未来前景。当然,国内民办高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国外私立大学相比差距很大,它们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投资和发展的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在立见成效的环节上。因此,民办高校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这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异化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应对思考

(一)政府应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正能量

政府欲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和监督力度,这既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统领民办高校的重要手段。

1.适当予以财政资助

对私立高校实施适度的财政扶持,为私立高校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了几十年来,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扶持,尤其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领导和给予资金支持。当前,公办高校拥有政府的拨款,资金较充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保障,而在民办高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也会提供一些经费预算保障,如生均15—20元的教学、教研预算计划等,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者、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偏差,实际上很少会动用这些预算经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无法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政府有责任为民办高校创设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并提供适度的支持,至少要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给予人才培养支持

目前,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外聘教师多为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年纪轻,教学经验少。专职教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极少数公办高校退休教师;二是在民办高校服务多年的本科生,后经过在职学习拿到硕士学位;三是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从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来看,专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主体,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教师的水平明显要低得多,这与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公办学校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不相称。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设置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培养计划,如博士培养计划,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3.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要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和特点,在对民办高校施以帮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民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流于形式,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评估检查,通过检查和指导,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二)民办高校应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职能

1.强化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作为政府代表的党委书记,应想方设法为民办高校争取政府的各种支持,履行好督导职能,加强在民办高校中的话语权,领导党委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4],指导和监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党委、学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营造浓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2.转变思想,着眼长远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如哈佛、耶鲁等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相应也提高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国民办高校的举办人和管理者应摒弃重理轻文,尤其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有长远眼光,善于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挑战是在生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自保和发展。民办高校应紧紧抓住机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的名校意识,不断强筋健体,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民办高校要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多学科、跨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懂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学科门类,更应引起民办高校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民办高校应把它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3篇

1.1人本理论的自我实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方式是注重“管”“教”的教育管理,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史上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大学生注重自我、注重独立性发展、提倡思想上的争鸣和争论,这种状况使得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大学生的自主性、自我性以及自由发展的需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改变传统的“管”“教”模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实现创设良好的平台和服务基础。

1.2人本理论中的需求层次理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管理手段与方法提升作为人本理论的最杰出的代表,马斯洛提出了最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将一个人的需求概括归纳总结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这五个需要层次中,当人的低层次的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应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精神,不断推进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提升。首先,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基本实现了生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在满足大学生需求发展的基础上,满足其对更高层次需要的诉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因注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引导其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引导其通过努力实现自我目标。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注重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改变和提升,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管教模式,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归属与爱的需求。再次,鼓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手段和方法的提升,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实现。

2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存在的人本问题分析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缺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人的教育、管理,还是对人的思想的关怀与呵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只是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更应该是管理、服务的结合。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视发挥思想引领、指导作用,在人文关怀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进步。但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管理因素过多,人文关怀相对缺少。现阶段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影响了人文关怀的提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用观念形态、思想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思想成长的客观要求,体现着社会对所造就的社会个体身心成长、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性质的总的设想和规定。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一步到位,只注重管理,不注重服务,不注重人文环境的塑造和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理论和需要的层次化,不能体现人本主义的精神要求,也不能适应学生实际发展的要求。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学生的主体积极性难以发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既是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件之一。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其提倡管理的方法、手段、理念和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件,其又提倡引导、引领和濡化、渲染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作用的发挥是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能单从一个方面来实施。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重视管理成分比较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引领和濡化、渲染的作用比较少。这样单纯地强调管理,忽视引导的管理模式很容易造成管理主体中的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间的矛盾,形成主客二元对立,不容易形成管理的双向互动,也不能调动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服务功能。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对管理对象的价值、尊严方面的缺乏

重视人的价值、地位和尊严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来说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是如此。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就是站在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位的立场上,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虽然随着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地变迁,但对于管理对象的价值、尊严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管理中只注重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不考虑被管理者的状况、条件。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有一些侵犯学生合法权益、涉及学生尊严的行为发生,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败笔,也是对管理对象价值、尊严的不尊重。

2.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忽视学生的“自我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充分而有效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思想方面的引导、引领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在于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为实际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于形成自我观念,具有独立自主性格。“自我实现”的途径是充分而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而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弊端在于:“它主要依靠管理者个人才识、胆略发挥作用,缺少与管理系统外的信息交流,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难以摆脱经验型、封闭型管理;它过分强调各级党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作用,把群众只看做教育的对象,而非管理的力量,有单向性管理的局限;缺乏创新能力,教育方式单一、方法老化。”②因此,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途径探索与思考

3.1关注学生需求实际,推动需求层次提升

当代的大学生“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之后他们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社交需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较高层次的需要。③”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要关注学生需求实际,推动学生需求层次的提升。首先,关注学生最为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这是提升其他需求层次的基础,也只有满足学生最为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存的需要,才能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安心地从事学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也才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其次,关注学生心理实际的变化,大学生处于学校校园之内,虽然相对于外在的社会,竞争、攀比等相对较少,但不同经济状况家庭的学生还是会面临诸多现实问题,这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分别关注,发现心理问题,解决实际矛盾,实现安全需求。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重视关注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缺点,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形成自我思想、自我观念和自我价值判断,实现学生高层次需求的提升。

3.2倡导师生平等,充分实现学生的价值、尊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行民主化的管理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科学管理发展的选择方向。重视民主管理,积极引导组织成员平等地参与到管理中来是改变师生二元对立,实现学生价值、尊严的必要举措。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管理的根本。“把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关心人、帮助人、宽容人、同情人作为管理的第一要义,坚决摒弃传统管理中那种目中无人、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态度和做法,以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待被管理者,把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真正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当中去,增强管理的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④”其次,要充分发挥民主管理的本质要求即以平等的态度和方法来实现管理的目的,坚决摒弃传统管理中只把学生当做管理的对象,而不把学生视为管理主体的主客二元对立思想。再次,从形式上、内容上、观念上和行动上广开言论,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地吸收学生中有益管理的方法、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提升,实现师生的平等和学生的价值、尊严。

3.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和参与主体,因此,落实人本理念,必然地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转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思想,从管理的权威型向管理的平等型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客体的平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等级差异的消失。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研究学生的需要,尊重和引导学生需求,在平等对话和互相理解、信任中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发展。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参与到管理当中来,转变以往的约束型管理方式,向开放型管理过渡,充分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提升,在创新与提高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有效提升。

3.4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实现学生的“自我实现”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当前社会已经逐步进入到了全球网络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大众工作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常态化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知识信息前沿阵地的高等院校,其网络文化也正在全面化、全方位地进入到师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各大高校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网络文化的基本情况进行总结和概述,并探讨和研究网络文化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概述

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络上的一些具备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等,它是建立在网络物质发展基础上的一系列网络精神化创造。网络文化主要流通在计算机互联网上,大多为网民所熟悉,而较少被非网民所了解的一种网络时代独有的文化。随着全球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也逐渐的被人们所关注,并逐渐的将世界各地的文化在互联网上融合、同化、产生,有的甚至能够影响到现实世界,衍生成为一种现实世界的真实性文化。

2、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所产生的新型的文化状态,因此它的特点同现实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别,主要包括:

1)后喻性。即所谓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

2)虚拟现实性。即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架起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使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更加自由、大胆的表现“自我”。

3)扁平性。即淡化了现实世界中的等级障、权利争斗、身份意识等等,给人们在文化上带来更大的平等性和民主性。

二、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促进作影响和挑战影响,具体体现在:

1)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网络文化由于其快速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点,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成果。

2)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教育主体、客体的挑战;对教育内容的挑战以及对教育方法、模式的挑战。

2、加强网络文化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高校要想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网络思想文化的建设

高校必须站在文化未来发展战略的角度,用全新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来关注和看待网络文化。同时,还要针对大学生教育的特点,积极的构建网络思想文化体系,正确引导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严格规范高校网络道德,使高校网络文化向着积极、向上、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不断的吸取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并通过我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构建起信息更多、形式更新、质量更高的中文网络信息平台,从而更好的弘扬和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加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建设

高校要逐步的将网络媒体的特点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同过积极的开展网上信息的正确传播以及正面宣传,提高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吸引力,加强计算机网络的思想政治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例如,通过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团校、网上党校、时事之窗、校长信箱、心理医生等网站,加强学生同教师在思想政治上的交流和沟通,使教师能够在网上牢牢把握住学生思想政治发展的动向,打好主动仗。同时,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库建设,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通过上网进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邓小平等领导人的论著以及党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文献等的阅读和下载,使网络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政策方针的重要宣传阵地,积极占据网络文化对策主动权,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良性作用。

3)加强网网络信息监管。高校要积极做好校内网络系统的控制和监管工作,通过各种网络技术不断完善和强化高校网络信息的管理和监督能力和力度,提高网络的过滤、监测、截获、跟踪等技术水平,从而有效的防止和避免一些不良信息在高校网络上的传播,确保高校网络的安全、健康、规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网络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的进行各方面条件的创新和改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系统的建设,将网络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不断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更好的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增强它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进而促进和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李大新.浅析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改革与开放,2010(14)

[2] 邵书峰.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2(05)

[3] 李建明.基于网络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

高校思想政治论文范文第15篇

1、高校教师的特点

我国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这种管理和服从关系模式下.学生成为师生关系中被动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多数大学的校、院(系)、班三级学生管理的工作重心是用严格的校纪校规来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以一种管束学生的强制性态度和检查、监督的方式对待学生,而忽略了启发、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生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那些外在的各种社会规范,不仅很难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要求,而且容易引发学生与管理者的冲突。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并使管理工作的效率大打折扣。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教师的理想、信念和立场,而这些又影响着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教学。在现阶段,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国防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时事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因此,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从人的需要出发,根据高校教师的思想特点,认真审视高校教师的合理需要,并开创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1、高校老师的思想现状

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复苏,很多人将“生产力”与思想政治工作对立起来,致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此时稍被减弱。

2、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来看,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很好。

由于外部社会的各种因素,加之市场经济的推动,高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等分配制度的改革使一部分政工人员觉得不被重视,在工作上受到冷落,工资待遇、晋升机会、住房以及奖金方面皆不如专业教师。所以,很多政治工作者存在失落感,不安心本职工作,觉得本行“没前途”。而前高校职称评定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数量和质量(譬如说是发表刊物论文)来确定晋升或评优,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功效不明显。

3、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

因为大部份教师工作繁忙,课种多,课时多,工作压力极大,很少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少数老师甚至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觉趣,认为自己把本质工作做好即可。为此,导致教师大搞科研学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则“及格”就行,甚至忽视师德等方面。

4、从高校思想政治的内容、方法、和针对性

从本角度来看,还存在覆盖面不全面。解决问题思想滞后,教育内容及方法相对陈旧,与当前社会现状不符,也太过理性化,无人性温暖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许多老师对学生工作亦是如此。很多高校未把教师师德和业务二者关系位置摆对,导致很多高校还用业务来衡量,这从某种意义上就导致了高校教师重业务、轻思想,同时由于考核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过于宏观,致使把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形式,用不着接受专门统一,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校是教育产品的提供者,而学生是消费者。对学校办学成败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消费者,他们有自主选择产品的权利。如何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其应尽的义务。为此,应该加大力度对高校政工作者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大方针,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措施

1、领导管理体制

政工领导应该在此加深重视度,统一思想以及思想教育工作路线,在管理上形成良好的机制。在其实施过程当中,应该首要解决高校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只有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有了必要和严肃积极的认识,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战略角度来看待工作。这是作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在此基础之上,领导之间应该积极配合,形成抓管统一的教育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调动各方面配合干部,提高管理,责任教育等效力。建设一支自主解决问题并且素质高,理论强的高校政工队伍。时常更新自身知识,长期对直接工作者培训,使他们的教育方法加强,人性、多元化。

2、工作原则、方法、及基本途径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在坚持过去政治导向的基础之上应该结合时代,社会以及专业的特点,增加自身的各方面知识,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定期更新。如:增加自身在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等各方面的新知识和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尤其是增加绪多现代化的企业制度理论,市场经济理论,收入分配制度以及员工保障制度等方面知识。挖掘潜力,优化专业教师资源,合理分配工作,缓解教师紧张与压力。同时给予人性温关怀,做到教师身心与身体,工作节奏和工作环境的和谐,树立成就感,提倡无私奉献精神,增加教师对工作成就感的满意度,使其身心愉快的投入工作。

3、教育内容丰富创新

学校成立教师心理咨询处,指导教师个体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放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领教师视野。正确的对待竞争、晋升、福利待遇、工作量等方面的关系。在教师关系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校应该定期举办一些专题讲座,为教师各方面的需求提供必要条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人性化。在以上基础之上,还必须抓好四个教育:

1).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筹全局,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学习方法,将理论结合现实情况,提倡教师奉献精神。

2).抓好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提倡老师的奉献精神。

3).加强老师品德、作风的教育,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

4).加强八荣八耻教育,教师要带头贯彻八荣八耻教育,在学生之中做到带头作用,提高教师的工作荣感和教育积极性。

在做好以上教育方法的基础之上,我们还可以深入开展学校“职工之家”活动,深入了解我们教师生活上的关系,的谐教师之间关系。并且可以弘扬爱国主义,加深中华传统民族主义精神。树立尊师重教的优良风气和团结成信,师生共荣的校园文化气氛。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此活动上,进一步维护职工合法正当权益。使职工的工作问题或生活问题可以得到解决。我们可以在这个环境之中,努力解决教师反映的问题。也可以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煅炼教师的身体,使教师在工作中保持健康,以及旺盛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