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方法;理论

当今社会,伴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课程已经成为高校很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网络基础更是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网络基础知识,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文仅以作者亲身的教学经验来简单探讨一下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1.计算机网络基础的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是理论性较强,课程教学中集中了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并且教学内容大多是后续课程学习的理论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涉及的概念,既要理解其内容和实质,又要建立起正确的理论模型,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做到得心应手。在理论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讲解概念比较枯燥的问题,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牢固掌握网络理论知识。如果学生学好了计算机网络基础,则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时必将事半功倍。

2.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探索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的方法。由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促使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要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课之一,所以教材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学的内容以课本为主,课本内容的条理性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选择一本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对理论课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在选好教材后要做的就是通过实际的教学经验把教学内容穿插起来,形成一条线,教师对讲解课程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更应该在该课程上多下功夫,多搜集一些新兴的、学生更加感兴趣的网络知识,把讲解内容穿插顺畅会更加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就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由于该课程需要讲解大量的概念,并且还要用前面的概念来讲解后面的概念。这些理论内容不好理解,增大了授课的难度。仅仅用“念书本”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假如有一个问题没有理解透彻,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办法理解,学生就会因为“听不懂”而失去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出现“不愿学”和“害怕学”的厌学情绪[1]。时间一长,由于不会导致不学,由于不学导致不会,形成恶性循环,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授课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讲授该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运用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手段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用图表来说明问题,还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辅助教学,对于一些协议或概念可以制作一些flas来说明,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更直观,可以加深印象,做到“过目不忘”。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协议的讲解是重点也是难点。枯燥的协议概念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根据各个协议的原理,制作一些生动的flas,更能够形象的演示协议的原理和工作过程。例如:讲TCP/IP协议的地位问题。现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由OSI(开放系统互联)的七层模型开始讲解,七层模型的信息传递过程可以制作成一个动画,这样可以更加直观的观察到每个层次之间信息传递的关系,然后再讲解TCP/IP协议的四层结构,同样可以用动画演示,进而将两者作一番对照。现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实际上就是学习TCP/IP协议。因此,TCP/IP协议应该占据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

还有一些协议,比如CSMA/CD协议,理解起来也不是很容易,除了可以运用动画演示之外,还可以把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例子拿过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讲解。CSMA/CD协议可以比喻成一段单车道(半双工通信方式),如果两个方向同时来车(就是发生碰撞),这个时候谁也不能通过(导致发信息的双方所发的信息都无效),那么就需要双方都倒车退出这段单车道(双发进行退避),让一方的车先通过该单车道,一方通过后另一方才能再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使理解更加容易。

最后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点和原理,更要懂得某些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而理论与实际没有紧密结合是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毛病。仅仅按照书上的理论讲一遍,没有结合实际来谈,学生很难理解,就算理解了,在实际应用之也不知道该从何下手,怎样使用。因此讲课时应注意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在一起分析。所以在理论讲解的同时,也应该介绍一下实际运用的知识,对于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能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例如:讲述MAC地址的时候,介绍了MAC地址的定义为计算机的硬件地址,可以延伸介绍下MAC地址过滤的应用[2]。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寝室都会上网,经常会在一个寝室使用无线路由器,家用网络也一样会用到无线路由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经常会碰到“蹭网”的现象,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用MAC地址过滤,仅允许一个寝室的某几个MAC地址访问网络,可以用简单设置来避免“蹭网”现象。再如:在讲述TCP和UDP两个协议时,需要重点介绍两个协议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对比。根据他它们的原理特性的不用,也决定了它们的应用方面是不同的。比如文件传输等需要可靠传输的网络应用,在传输层一般选择TCP协议,而像实时视频或语音传输,一般则选择UDP协议。还有些网络应用是需要两个协议都使用的,比如说网络监控系统,监控的实时画面的传输,对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选择UDP。而监控的画面需要保存起来以备后续查看,对画面的质量要求较高,可以选择TCP[2]。

3.总结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的不仅要促进教学内容、教材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思想、观念向现代化迈进[3]。通过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体会到学习的极大乐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时,更要体现时展的特点,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取得更高更好的教学效果。计算机教学中如果能够将各种技术与方法用得适时、合理、适量,恰到好处,可以大力提高课堂效益。反之就会劳而无功,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实用效果,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计算机教学的需要。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简单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成善汉,杨好伟,周开兵,贾文君.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9,03.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2篇

1 会议简介

为推动计算力学领域的学http://术交流,促进计算力学的发展和工程应用,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定于2012年11月8—11日在重庆召开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2(cccm 2012).

2 会议主题与征文内容

计算力学的新模型、新理论、新方法和软件开发研究;

大规模复杂结构的数值仿真研究与求解技术;

cfd的新理论、新模型、新算法和新应用;

固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计算方法与工程应用;

多物理场耦合力学问题的数值仿真;

材料和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与应用;

材料本构模型的宏、细观研究与数值仿真;

cae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

计算纳米与生物力学;

有缺陷材料的力学演化规律与数值计算;

冲击动力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岩土结构和流体力学中的反问题研究;

工程随机力学计算方法及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

各类非线性问题的数值模拟与应用;

多体系统复杂动力学问题与动力稳定性的研究;

各类工程中的施工力学、工艺力学问题研究和应用;

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其结构体系的数值方法;

海洋、地下空间和太空开发的力学分析;

路桥计算力学、环境计算力学与灾害计算力学;

模型确认和验证的方法与应用研究;

多尺度理论与模拟研究;

实物实验、测试与控制中的仿真;

其他计算力学问题.

3 注意事项

(1)应征论文应未公开发表.

(2)本次会议直接征集论文全文,篇幅不超过8 000字(含图表).应征论文全文请于2012年8月31日前

转贴于 http://

提交会议秘书处,并提供论文作者的通信地址、工作单位、邮政编码、电话、传真和email等.

(3)论文经专家评审通过且作者本人到会参加交流后,将分别发表在《固体力学学报》计算力学专辑或《计算力学学报》增刊上,并推荐其中的优秀在《计算力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中国科学http://》和《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期刊的正刊上.投稿时请注明发表意愿,并按所要求的格式排版.

(3)会议拟安排考察参观活动(详细路线将在下一轮通知和网站上给出).

(4)会议最后一轮通知将委托承办单位重庆大学发出.

(5)请通过会议网站投稿,并同时通过email:ccm2012@cqu.edu.cn或boyan2012@cqu.edu.cn(注明cccm 2012征文)发送给大会组委会.会议网址:http://ccm.cqu.edu.cn.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合著网 演化分析

分类号:G250

引用格式:邹鼎杰.计算机科学领域科研合著网演化分析[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16, 1(2): 130-135[引用日期]. http:///paperView?id=23.

随着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科研合作已经成为科学领域的普遍现象。科研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科研论文的合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合作状况。通过研究论文合著情况来了解科研合作现状,发现科研合作规律及特点,能够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加强科研管理,启发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科研合作。

国外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1]和D. Beaver等[2]最早对科学合作和科研论文的联名发表情况进行了探究,普赖斯认为大多数高产作者提高他们的生产率是由于存在一个集体的领导而使他们能比单枪匹马时完成更多的工作量所致。国内的文献计量学专家王崇德[3]、汪冰[4]等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合著率、合著程度等指标展开研究,通过量化的方法研究科研论文合著现象。随后M.E. Newman[5]、A.L. Barabási等[6]提出用网络方法研究合著关系,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合著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王福生、杨洪勇[7]基于2001-2006年期间发表于《情报学报》的科学研究论文作者数据构建合著网络,探索了该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和无标度特性;李亮、朱庆华[8-9]以1998-2005年期间发表在《情报学报》上的880篇科研论文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合著网展开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边缘-核心结构分析;随后刘蓓、袁毅等[10]以2000-2006年被收录在中国期刊网上“情报学”主题相关的9 806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作网络,分析研究人员合作紧密程度等特性。

然而,现有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图情学领域且数据规模小、时间跨度窄,通常以静态方式分析,缺乏动态分析研究。本文以计算机科学领域1975-2014年发表的约300万篇论文为样本建立合著网络,以年份为单位分析该网络演化特点,对比分析期刊合著网络和会议合著网络差异,揭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1 DBLP文献库及预处理

DBLP[11]是由德国特里尔大学开发和维护的计算机科学文献库,该文献库收录了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的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免费的文献检索服务。由于其更新速度快,收录论文质量高,很好地反映了计算机领域学术前沿方向,在学术界有很好的声誉,给计算机科研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权威性也得到了研究界的高度认可[12]。截至2015年8月,该文献库已经收录超过140万名科研人员发表的约360万篇文献,其中期刊文献约120万篇,占46%;会议论文约160万篇,占53%。本文提取数据集中1975-2014年40年间发表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DBLP数据集以XML格式提供数据服务,每条数据记录包含论文标题、作者、发表刊物、发表日期等字段。期刊论文以节点标记,包含创建时间(mdate)和唯一标识(key)两个属性,以及作者(author)、标题(title)、刊名(journal)和发表年份(year)等子节点。一条典型的期刊论文记录属性见图1。会议论文以节点标记,所包含属性和子节点与期刊类似。由于各种原因,DBLP文献库收录时存在部分期刊或会议论文字段不齐的情况。笔者挑选出创建时间、唯一标识、作者、标题、刊名和发表时间这7个要素均齐全的所有记录,删除7个要素不齐全的记录。最终得到1975-2014年间发表的1 231 308篇期刊论文和1 607 382篇会议论文。本文运用java语言,采用sax大规模XML文档处理程序包处理所有文档。

2 合著网络构建

本文主要考察科研作者之间有无合作关系,不考察合作关系强弱,因此建立无向无权值合著网络。以姓名为作者标识,作为合著网的节点;对于任意两名作者,如果他们合著过论文,则这两名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无向边。最初以1975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然后以1975-1976年间为基础构建合著网,以此类推,最终构建1975-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合著网络,分析这40年时间内随时间推演网络规模、度分布等演化特点。针对特定论文数据集,构架步骤如下:①基于论文数据构建“作者―合著者”关联表;②根据关联表统计当前合著网络规模;③根据关联表统计节点度及该网络度分布;④基于广度优先搜索算法分析该网络连通区域,并统计最大连通区域节点占整个网络的比例。

3 合著网演化分析

3.1 整体网络属性

表1显示了以1975-2014年间完整数据为基础构建的期刊合著网和会议合著网的基本属性。期刊合著网作者人数约93万,共123万篇,平均每人3.55篇;会议合著网作者人数约107万,共160万篇,平均每人4.52篇。可以看出,计算机科研人员更倾向于以会议的形式发表科研成果,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其原因是会议能够为计算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更有利于科研信息的快速交换,启发科学研究。会议合著网平均合作者为7.73人,高于期刊合著网的6.90人,说明科研人员在发表会议论文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合著,这与会议论文的时效性和新颖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论文需要更多科研人员参与才能完成有关。从连通性角度考虑,两者最大组元(组元指网络中的连通区域)节点数与网络总节点数比例均在80%以上,且第二大组元所占比例极低,说明合著网中除极个别的孤立节点外,绝大部分作者已经处于同一个连通区域,作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同时发现会议合著网的最大连通区域较期刊合著网大,会议论文的合著情况好于期刊论文。

本文认为产生上述特征的因素可能有以下3个:第一,科研难度增加以及科学家乐于合作共同解决难题是促进科研合作的主要原因。在一个研究领域发展早期,科研人员倾向于解决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比较直观、所需投入的人力较少;随着基本问题的解决,复杂难题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人类乐于合作的天性也促使科学家走在一起,以更为高效的方式共同解决难题。第二,2000年以来计算机和互联网市场的迫切需求刺激了该领域的发展。通过两类合作网网络规模的增长可以明显看出,2000年以后网络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研人员参与到该领域的研究中。本文认为出现这种明显变化的原因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一大批人员参与到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第三,会议对论文的时效性要求更高,同等质量的科研论文需要在更短时间内完成,这样从客观上要求科研人员加强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同时会议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面对面形式的科研信息交流,可能是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会议的原因之一。

基于海量数据的合著网分析能更加准确、全面地呈现一个学科合作的发展现状,但因为面临着数据处理难题,传统的个人电脑几乎无法完成一些常见指标(如网络直径等典型参数)的计算。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探索如何高效地进行海量数据处理和巨型合著网络的分析和计算。

参考文献:

[1] 普赖斯. 小科学, 大科学[M]. 宋剑耕, 戴振飞, 译. 北京: 世界科学社, 1982.

[2] BEAVER D, ROSEN R. 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part I. the professional origins of scientific co-authorship[J]. Scientometrics, 1978, 1(1): 65-84.

[3] 王崇德. 科学论文作者的研究[J]. 情报学报, 1982, 1(2): 220-225.

[4] 汪冰. 我国自然科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情报学刊, 1990, 11(5): 335-339.

[5] NEWMAN M E.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J]. Working papers, 2000, 98(2): 404-409.

[6] BARAB?SI A L, JEONG H, N?DA Z, et al. Evolu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J].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2, 311(3-4): 590-614.

[7] 王福生, 杨洪勇. 《情报学报》作者科研合作网络及其分析[J]. 情报学报, 2007, 26(5): 659-663.

[8] 李亮, 朱庆华.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合著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 情报科学, 2008(4): 549-555.

[9] 朱庆华, 李亮. 社会网络分析法及其在情报学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8, 31(2): 179-183.

[10] 刘蓓, 袁毅, BOUTIN E.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论文合作网中的应用研究[J]. 情报学报, 2008, 27(3): 407-417.

[11] [EB/OL]. [2015-11-08]. http://dblp.uni-trier.de/db/.

[12] 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 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 计算机学报, 2012, 35(4): 741-753.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1教学思路

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与人类社会中的通信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若能够结合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研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自然界的许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类比的,通过类比,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在对抽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感到困惑时,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可以让学生很快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中对应的理论知识,并且会和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联系起来,留下深刻记忆。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学生也会借助这种类比的方法分析、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通信过程,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生活中类似的例子阐述比较抽象的对等层协议、服务和接口等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阐述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能与身边的网络应用紧密联系,知道所学网络知识用在哪里、怎样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尽快联系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实例,带着网络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知道要学什么,拥有终生学习的信心和工具。

2网络协议层次与人类通信所使用协议层次的类比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把网络功能划分到不同层次上,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有网络层次之间怎样联系;对等层怎样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通信;网络中的层次、服务、协议和接口怎样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通信自觉或不自觉使用着分层和协议的概念,这对理解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会有帮助。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离不开消息的传递,通信就是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递消息。人们在通信时也要遵循双方认可的通信协议,只不过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通信的协议。这些通信协议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以至于不会注意它们的存在。

TCP/IP协议就是Internet中计算机设备之间采用的通信语言,可以类比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语言。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就要用到双方都遵循的协议,人们要么讲汉语,要么讲英语,双方要能彼此理解对方的语言、所讲的内容和含义,也应能知道讲话内容的分隔,知道讲话内容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以及听不清楚怎么处理,讲错了怎么处理,来不及听怎么处理。人们遵循的这些协议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的[2]25-26。

人们之间的会话也在使用分层的概念,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以两个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为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传输层;语言层;知识层。两个人通信用到的分层协议如图1所示。

1) 传输层。人的发音器官,气流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输到人的听觉器官,耳膜感受到声波振动,接收声音。传输层并不关心采用什么语言,也不考虑传输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够发出声音传到对方,对方可以听到声音就行了。

2) 语言层。解决双方通信采用哪一种语言,比如是讲汉语还是讲英语,关心的是彼此能够听得懂通信的语言,但是并不考虑语言所表示的确切含义。

3) 知识层。该层关心彼此通信的内容、双方传递消息的具体含义,与收发双方的文化背景、经验、阅历有关。例如,若有一方从来没有听说过Internet,即使也能辨识听到有关Internet内容的声音,但是双方也无法交流。

网络通信协议是信息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语言,是按对等层协议、即通信双方理解的格式设计的。例如,人们常说TCP/IP协议是Internet中的语言。通信是在人们(对象)之间传递消息,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对象就是计算机设备。

进一步说明,在计算机网络中,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描述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类似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采用的是书面语言,是用二进制语言表示、可以彼此理解、有结构的由二进制数据0或1组成的数据块,即网络协议数据单元PDU。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次都有该层对应的PDU。PDU由控制部分和数据部分组成,控制部分由若干字段组成,表示通信中用到的双方可以理解和遵循的协议,数据部分为需要传输的信息内容。协议数据单元(PDU)格式如图2所示。

3身边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层次的位置

人们可能会问,在具体组网时,TCP/IP协议在哪里呢?TCP/IP协议与底层网络协议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要说明这些问题,需要确定协议层次的位置,这里以底层网络采用以太网为例进行讨论。

一般来讲,底层网络涉及到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具体实现时由网络适配器(网卡)描述。对于一个给定的通信链路,链路层协议的主要部分在网络适配器中实现,网络适配器也称为网络接口卡或NIC,通常包括RAM、DSP芯片、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适配器的主要部分是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总线接口在适配器和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链路接口实现链路层协议,负责形成帧,提供差错控制、信道访问控制等链路层功能,链路接口也包括收发器电路。

而应用层、TCP层、IP层协议包含在操作系统中。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均支持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位置以及与5层协议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在配置网络协议时,顺序是先配置底层网络协议,在计算机主板的扩展槽上插入网卡,网卡可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即安装了低两层的网络协议。之后,选择计算机中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若与Internet连接,需要选择TCP/IP协议,绑定IP层协议、TCP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分别对应着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中,可以指定采用的网络协议为TCP/IP协议,然后在TCP/IP协议属性对话框中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从而完成整个TCP/IP协议配置。要清楚网络协议层次绑定的概念,绑定是按自底向上的顺序进行的[2]29-30。

进一步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说明网络终端节点网络协议的安装和设置步骤:安装网卡驱动程序;指定(安装)TCP/IP协议;绑定网络协议(第一层到第五层);用Ping测试协议安装和配置是否成功。

4RIP路由协议水平分割的教学设计

解决RIP路由无穷计算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带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的水平分割机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避免由于协议本身缺陷造成的收敛慢和路由环路问题。RIP无穷计算问题如图4所示。

水平分割采用的设计思想如下:任何一个节点并不把从其相邻节点学到的路由信息再回送给那些相邻节点,即当节点从某个网络接口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时,其中不能包含从该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我所知道的有关这条路由的信息是来自于你,就不用再告诉你了。例如,如果节点C在其距离表中有从节点B学到的路由表项(A,2),节点C在发送更新路由信息的距离表给节点B时,在其距离表中不应包含表项(A,2)。

可以类比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水平分隔的思想。假设北京人(D地)和郑州人(C地)都要去广州(A地),他们都必须经过武汉(B地)。北京人想知道去广州的路径信息必须通过郑州人了解,同理,郑州人想知道到广州的路径信息需要通过武汉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郑州人告诉武汉人怎样到广州去的路径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郑州人所得到的怎样到广州的路径信息是从武汉人那里学到的。借助图4来描述上述类比情况,C可以告诉D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C或者不告诉B它到A的情况(水平分割),或者告诉B它到A的距离为无穷大(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由于C到A的路由要通过B,所以C告诉B它到A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依次类推,D可以告诉E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不用向C通告它到A的距离。可以看出水平分割采用的策略是不对路由信息来源的接口通告路由更新信息[2]200-201。

5三层交换技术的教学设计

局域网采用的一种三层交换技术称为下一跳解析协议(Next Hop Resolution Protocol, NHRP),采用的技术也称为“路由一次,随后交换”,3COM公司的Fast IP技术使用的就是NHRP[2]296-299。

Fast IP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其中,主机A、B分别处在不同的VLAN中,图中数字表示下一跳解析协议的工作顺序。以主机A与主机B通信为例,最初主机A通过路由器与主机B建立通信连接,并学习到A与B之间的交换路径,主机B给出响应,双方建立起交换路径,一旦路由确定了交换路径,双方就可以在确定交换路径上进行通信,无须再通过路由器。这就是“路由一次,随后交换”的核心思想。

可以类比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路由一次,随后交换”概念。例如,一个人要到火车站,最初他不知道到火车站的路径,需要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这个人找到了火车站,学习到了去火车站的路径,这个人以后再去火车站时,就不用再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了,可以自己直接去了。

接着,再进一步说明,Fast IP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这是因为NHRP的响应是基于交换路径的,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交换路径。Fast IP技术的关键是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避开第三层路由器,把基于IP地址路由表的功能转换成基于端口MAC地址表的转发功能。Fast IP把交换和路由结合在一起,在一次路由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既使用路由,又对路由进行补充。

6结语

采用结合生活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方法,给理论教学带来清新的思路,是一种把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演绎为生活知识类比应用的教学途径。

实践证明,任何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可以类比的知识。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自然界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需要不断探寻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与人们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9-234.

[2]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Methods of Aid Computer Network Theory Teaching with Knowledge of Daily Life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薄弱环节;意见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2-0134-02

作者简介:夏磊(1971—),男,湖北武汉人,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计算机、物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已经成为高校常设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其课程主要分为实践学习和计算机理论学习两大部分,并在高校的课程安排中贯穿始末。计算机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相关理论的传授,同时也要强化学生在计算机学习过程中实践操作。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现在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1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

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实现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和素质的总体规划,是高校培养学生所需参与教学活动和相关教学任务管理的主要凭证。

1.1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高校在设计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时,对于该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认识不够到位,对于计算机专业需要大量实践性学习的特点认识不足。直接导致高校在设计学生培养模式时,仍没有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依旧只是单纯地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学生实践性学习活动(如上机操作,相关实验设计等)。

1.2针对学生培养模式的意见建议

在培养学生方面,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牢笼,不能只把学生实践性学习当做理论课程之外的补充,需要完善与实践教学相关的培养方案。例如,学校应对实践性学习采取考核制度,删除过于陈旧的技术训练内容,将学生平时实践性学习列入考核指标,并且不低于考核总成绩的50%。并制定一套符合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方案,处理好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

2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老师在教学时的根据,制作一套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大纲,可以确保计算机实践性学习能在计算机专业顺利开展。

2.1教学大纲存在的问题

当下高校的计算机实践学习,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专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依旧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太少,并且依附于理论之上。其尴尬地位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整体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验证性、演示性的技能实训。往往理论和实践各自为政,学生在上机操作中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2.2针对教学大纲的意见建议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计算机专业教学大纲从其他传统教学大纲中剥离开来,在教学大纲中将每一项需要实践掌握的技能进行整合,并完善出制定一套符合计算机专业现状的考核标准,做到理论与实践两手抓。例如,学习C语言的时候,在理论方面,老师可以在授课结束之后进行小的随堂评测,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以此强化学生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编一套完整的程序,以程序质量的好坏作为实践学习的评估标准。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又可以使学生不再成为行动的“矮人”

3教材的使用教材

作为知识的载体,是培养优秀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最基本保障,并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实践动手环节解决问题。

3.1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教材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尤其在计算机专业实训教材中,更是落后了现代计算机发展水平好几个档次。而当前许多高校所用到的计算机教材又太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涉及甚少。当下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几乎都没有配套的实践计划指导,直接使学生在计算机上机过程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无法达成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预期目标,从而使学生无法跟进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步伐。

3.2针对相关教材的意见建议

高校应该将计算机专业的教材编修放入议事日程,对教材进行不断完善。例如,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参加新教材的编修,在教材编修中应注重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学习。并且,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很快,所以教师在编写新教材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编写周期,不宜过慢。且建材编写过程中应当理论实践一把抓,不应再有所偏颇。重点突出计算机专业特点,并在教材中加入符合自身情况的考核项目及要求。如实训项目、操作规范、技术分析以及参考文献等。

4“双向”老师

“双向”老师指的是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中均有任课的老师,其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保障。

4.1“双向”老师的现状

就目前看来,“双向”老师的资源严重不足。有些老师既没有牢固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较强的实践教学授课水平,对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障。而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十分强调实践操作的专业,高校计算机专业“双向”老师资源往往是十分紧缺的。“双向”老师的数量和质量不符合当前计算机专业任课老师的基本要求。

4.2对“双向”老师的意见建议

高校应加强“双向”老师的队伍培养工作。例如,采用竞争激励的政策,制定培养“双向”老师的一系列计划和政策,大力鼓励计算机专业老师参加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评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并且根据相关证书的含金量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选择一些德才威望较高的老师参与进修,提高其专业水平素养。更要从计算机行业第一线选拔出一些高水平老师,使其能成为手把手教育学生,确保学生同时拥有较高理论和动手水平的高级人才。

5实践操作的环境条件

5.1环境现状

囿于经济的限制以及学校领导对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教学的不重视。各大有计算机专业的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机房建设跟不上教学要求的现象,更不要说拥有专业的综合性机房和创新性机房。而且设备相对较为老化,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以及作品设计等。各高校机房同样也缺少有效的资源整合,设备老旧,利用率低下。

5.2对于实践操作环境的意见建议

学习应该正视计算机专业的最基础要求,增加对计算机专业设备的投资力度。例如,学校领导需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分管机房的学校领导应该充分听取计算机专业学生与老师的意见,针对是否真的需要购买设备,买什么设备等问题开展研讨。并且建议学校对计算机专业每年的教学经费予以上调,与其他设备较好的专业开展资源共享等,提高设备的使用率。6结束语针对以上五个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对应的意见与建议。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再也不能按照原有的“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模式走下去。应当两头抓,才能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进入社会之后不被淘汰。

参考文献:

[1]姜贵平,时鑫,薛进.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及改进措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4):66-69.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234-01

作为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成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设计很多概念、技术、协议,而且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学生来讲,首先就是需要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解,如果只对学生进行纯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而且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因此,开展实验教学将成为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的重要保障。

1.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很多学校开展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都是以纯理论的方式进行,普遍缺少实验环节。如果该学校没有实验安排的教学计划,老师上课的时候就需要将实践教学的知识加进去,这样方便学生更好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

然而,虽然有些学校的教学计划有实验安排,受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的实验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在一些网络培训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采用的就是Wieshark软件进行的协议分析,虽然这样的教学实验方便了学生很好的理解网络协议,但是学生对网络规划、路由算法等内容得不到实践。

2.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在不同专业中的探讨

在江苏大学,计算机网络原理将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学生的必须课。以前,这门课的教学大纲要求是48学时的理论教学,没有安排实验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让学生难以理解老师所讲的知识,因为单纯的理论会使老师所讲的知识比较抽象。

在2010年,学校重新修改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教学大纲,将原来的28学时增加到64学时,新增了12学时的实验教学,另外由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卓越班的特殊性,其计算机网络原理的课程依旧为48学时,其中有8学时为实验教学。

3.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设置

3.1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设置

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计算机网络原理的教学实验有12学时,分为6次实验,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3.1.1直通、交叉网络的制作

消除网络的神秘感成为开展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每位学生需要自己通过实践,作出一个合格的网线。做好之后学生可以将网线带回宿舍自己使用,这样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就感,也会带动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学习热情。

3.1.2常用的网络层协议分析和网络命令练习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网络命令的使用技巧,比如:arp、route、ping、netstat等等,另外该实验还要求学生在执行命令之前,学会使用wieshark获取报文并且学会对其进行分析。

3.1.3掌握wieshark的使用方法

Wieshark是一种分组嗅探器,其可以捕获网络报文并且对其发生的网络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在该实验教学中,学生需要了解Wieshark的界面,然后按照要求在浏览器上输入一个主页URL,再找到相应的HTTP报文,根据报文查找自己计算机中的IP地址和自己访问的IP地址,同时对报文的结构进行深一层的分析,更好的体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体系。

3.1.4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的算法

该实验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Packet Tracer的模拟器,老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将网络拓扑图、设备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信息以word形式发给学生,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依据相关的命令配置设备完成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该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工作有直观的了解。

3.1.5Winsock编程实现TCP/IP客户端/服务器模拟

该实验是为了让学生了解socke编程的步骤以及编程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函数,在该实验中,老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机和旁边的计算机分别作为服务器与客户机,并且实现两台计算机的互相通信。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出一些程序的部分代码,要求学生根据socket编程的流程将给出的程序代码补充完整,再进行通信实验。

3.2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中卓越班的实验设置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的卓越班由于其特殊性,其实验教学安排为8学时,也就是一共有4次实验,相比较信息技术方向的12学时来讲,卓越班的实验安排可能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卓越班的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封装和每一层的协议,在实验安排中没有socket编程和路由器配置,只有在还有课时的允许条件下,在理论教学的课堂对该两部分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补充,让学生理解起来不是那么的抽象即可。

3.3 网络工程系实验设置

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有12学时,一般来讲,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在大二的下学期开展,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学会了制作网线,同时网络工程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网络工程系的网络原理实验安排的目的不同于信息技术方向,其没有网线制作实验,而是增加了一次的网络规划实验。在网络规划实验的课堂中,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案例利用Packet tracer制作出一个合理的网络拓扑图,根据具体的要求规划好子网掩码、自己设备的IP地址等一些基础的信息,最后开始路由算法,实验网络内各个设备之间的互相通信。学校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真实设备上进行实验。

3.4 在实验设置中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该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老师来讲,在每次实验教学之前,都需要认真准备上课时需要的文档,该实验文档中不仅包括实验的要求、实验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该实验需要的背景知识和详细的实验步骤。比如在Wieshark的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文档中应该有Wieshark的功能和操作界面的介绍,还有该实验的具体步骤。直线网络与交叉网线的制作实验中,在文档中就需要有T568B、T568A的具体线序和制作直线网络和交叉网络的较为详细的过程,教师还应该在授课之前,准备好课中所需的工具,教会学生对测线仪、压线钳进行正确的使用。在RIP路由和静态路由算设备法的文档中,老师应该给出设备IP地址配置、静态路由配置、RIP路由配置等一些基本的命令。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中的知识点不仅多,而且还比较繁琐,纯粹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听起来十分抽象,因此开展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实验教学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比较高,要老师根据教学条件认真设计实验的形式和实验内容,除出了本文中涉及的实验,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网络协议或者通过简单的编程模拟来实现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陈永平.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J].计算机教学,2013,(31):106-110.

[2] 刘洪涛.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5):36-37.

[3] 吴晓波.浅谈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教学改革[J].教育论坛,2011,(31):56-58.

作者简介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模块;兴趣;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表格处理

中国分类号:G434

1.引言

计算机经历了从80年代初期到当下30多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越,尤其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盛行,计算机应用技能已经成为现在许多人入职技能的基本要求,而在这众多的计算机处理技能中,计算机的文字处理与表格处理又构成计算机应用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所以加强计算机的文字与表格处理能力非常有必要。但是现在一些中职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没有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实现突飞猛进的进步相反很多学生这两种计算机处理能力却在倒退,甚至不如80年代初期一些人的处理能力。文章结合当下一些学生的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基本现状,分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针对这些现状和学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应对措施,并且结合教学中的问题推进计算机教学模块化和兴趣化的开展。通过加强模块与兴趣的紧密结合等这些建议希望能够优化计算机教学中文字处理与电子表格处理两部分内容。

2.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2.1考评形式单一化

考评的真正意图是要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理论与应用的掌握程度,学生的考试成绩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尺度,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考试成绩判定一个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毕竟考试内容具有片面性非全面性,仅通过成绩来看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计算机掌握情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缺乏其他的考评制度,不得不选择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考评标准,而这样的做法独断、专一,往往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的真正水平。因此,新的考评制度迫切需要被制定出来。

2.2理论性很难与应用性完美结合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难以完美整合主要是教学课时有限,理论与应用的教学课时比例分配难以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而其根本解决突破口在于,老师的知识教授与学生自主的课下练习。这些归根到底是学生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我们都知道一台计算机是由硬件与软件构成的,学习计算机知识就不得不从这两方面学习入手,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学习知识。计算机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应用与掌握的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那我们最后也很难真正熟练操作计算机,计算机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只有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才能称作真正学精。在学校的学习中,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学科的学生掌握技能的基本要求,学习理论知识太多就会变成“纸上谈兵”而操作应用太多就会专一而不全面,怎样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在计算机文字处理及电子表格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对计算机的热爱。

3.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及表格处理的建议

3.1模块化讲授,标准化考评

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文字处理与表格处理时缺乏必要的意识和有针对性的、模块式的练习。这样在打字时他们也能在短时内完成必要的文字输入和表格操作,但是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比那些有针对性和模块式练习的学生多很多。这样同样是完成一种操作处理有的学生很轻松的完成但是有的学生却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做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模块教学的原因。模块教学主要是针对一些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的操作过程分模块来练习、操作,进而达到熟练操作应用的目的。针对于每一模块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考评,对于文字处理部分可能采用中英文输入的时间长短、准确率的高低来考评,对于电子表格处理可能采用表格设置的完善程度,格式的正确与否等标准进行考评。这样通过分割模块进行针对性练习操作,通过标准化多形式的考评来达到检验的目的,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受到制度的约束努力加强提高计算机文字处理及电子表格处理的能力,优化其教学过程。

3.2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的学习往往无功而返,并且会抑制学生在计算机领域的创造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改进计算机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单调的计算机学习课堂,采取灵活多样的,多元化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爱上计算机学习。例如采取“激励式”教学模式,老师对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能力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毕竟人都有一中荣誉感,都愿意得到他人的肯定与表扬。或者采取“追赶式”例如之前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五笔法输入汉字,但是有些学生愿意坚持,路遥知马力,日子久了就会知道技不如人,在与其他同学网络聊天时根本追不上别人的打字速度,这样在学生心理会产生一种追赶欲望,想要赶上甚至超过打字较快的学生,所以自己在以后认真努力练习。通过这种“激励式”与“追赶式”的教学模式的变化,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以称作“好胜心”和“战斗欲”,这样学生慢慢就会爱上计算机的学习,并且会主动自己找时间练习计算机的应用,上述的一些问题慢慢就会得到一些改善。

4.总结

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处理的教学我们从“模块+兴趣”两方面来分析,“模块”方面主要谈论的是从教师方面,从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分割模块的方面改善来提高学生计算机处理的能力;“兴趣”方面主要谈论的是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激发学生内心对计算机文字处理与表格处理的浓厚兴趣。在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种问题得到不同的解决建议,优化计算机文字处理与电子表格处理的教学过程任重而道远,随着时代的不同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要求,针对于“模块”与“兴趣”相结合的方面来谈,上述建议对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可小觑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邵永宾.给任务分模块挖潜能――浅谈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中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4期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讨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以及辅助教材建设等内容,并介绍了我院在这些方面的改进实践。

关键词:教材;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教材建设;辅助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网络”是我校“十一五”重点建设课程、湖南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重视该课程教材的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注重实际,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建设和“网络与通信”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为依托,以“网络与通信”系列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坚持教材改革与教学改革同步,先吸收消化国内外教材,然后自编教材并不断改版,然后编写辅导教材,最终目标是编写并出版立体化教材,不断提高教材质量,扩充教材类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概念、术语多、语言描述多,公式描述少,各知识点间的关系较离散,而且会涉及到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如何把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链路层协议、广域网、以太网、无线局域网、LAN交换机、局域网组网、网络互联、IP协议、传输层协议、IP路由、网络应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知识单元。

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众多的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而且这些内容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在一起。为应对计算机网络在内容上的广阔度和复杂度,许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和教材通常都是围绕网络体系结构中分层模型来组织内容的。这种分层的组织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看透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他们在学习整个体系结构中某部分的独特概念与协议的同时,也看清了这一层的概念和协议在整个网络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计算机网络。

2教材建设

2.1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

我院最早是直接采用Andrew S. Tanenbaum编写的英文权威教材Computer Networks,从第1版用到第3版。使用原版教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最前沿知识,同时也能够促进学员英语能力的提高。

随着我们承担大批网络领域国家和军队的重大科研工程,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同时我们还不断跟踪计算机网络前沿技术的进展,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规律与施教模式,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讲义。在此基础上,于2001年编著了《计算机网络》教材并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已发行4万余册,被空军工程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多所高校所采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2国外原版教材跟踪和比较

我们一直积极跟踪并比较分析国外的优秀“计算机网络”教材,主要有Larry L. Peterson & Bruce S. Di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第4版)》,James F. Kerose和KeithW. 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式和Internet特色(第3版)》(该书是计算机网络教材中唯一一本按照自顶向下方式组织教材内容的),Andrew S Tanenbaum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3版)》。我们对这三本教材的教学内容、组成方式、教学目标、适用对象以及辅助材料等方面进行比较,发表了“计算机网络外文原版教材比较研究”教学研究论文。

2.3新版教材的建设实践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我们积极开展《计算机网络(第2版)》的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组织各位施教教员进行讨论并收集反馈意见,同时通过机械工业出版社积极收集其他院校的师生使用第1版教材的意见。初稿完成之后,我们又多次组织讨论,对初稿进行完善并定稿。最后在正式出版之前,还将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试用,通过试用发现教材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加以完善。

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新版《计算机网络》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底层物理网络、TCP/IP协议、网络应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五大部分。其中第1章绪论,主要讨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史、网络应用和分类、网络体系结构、ISO/OSI和TCP/IP参考模型、标准化组织以及互联网标准和管理机构。第2章数据通信基础,主要讨论数据通信基础理论、传输介质、编码和调制、复用、扩频、调制解调器和物理层接口。第3章广域网,主要讨论帧定界、检错编码、可靠传输协议、HDLC协议、PPP协议、交换、虚电路和数据报以及各种广域网实例。第4章局域网,主要讨论以太网、高速以太网、环网、无线局域网、网桥和局域网组网方式。第5章网络互联和IP协议,主要讨论网络互联和互联设备、IP协议、IP地址、IP报文转发、ARP协议、DHCP协议、ICMP协议、IPv6协议和路由器。第6章IP路由,主要讨论IP路由、静态路由、路由算法、层次路由结构、路由协议、IP组播和移动IP。第7章传输层协议,主要讨论UDP协议、TCP协议、SCTP协议、RTP/RTCP和RSVP协议。第8章网络应用和管理,主要讨论C/S模型、Socket系统调用、DNS、远程登录Telnet、文件传输FTP、电子邮件、万维网、P2P、IP电话和网络管理。第9章网络安全,主要讨论加密算法、机密性、认证、数字签名、密钥分发、因特网安全、防火墙、IDS以及DDoS等内容。

2.4新版教材的特色

新版《计算机网络》教材的特色体现在内容、组织结构和写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在内容上,反映了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在组织结构上,我们采用了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和系统化的方法来阐述计算机网络。

新版教材在内容组织仍然按照传统的网络分层方法,采用自底向上方法从物理层、链路层(含局域网MAC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分别介绍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从“树叶”讲起,然后象“搭积木”式的逐层往上,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计算机网络概念、原理、协议和技术及其内在联系。最后我们又采用自顶向下方法,通过一些具体的网络实例以及典型应用来生动地阐述数据是怎样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送的。我们认为采用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原理和技术细节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又能把握计算机网络整个系统的总体结构,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和系统性强的优点,在教学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

新版教材在写法上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另外,新版教材注重原理与实例并重,我们在介绍具体的概念和原理时,经常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比较。如在讲解协议和接口概念时,就举生活中通过邮局发信的例子。这样通过引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与网络课中所涉及的某些概念和原理加以比较,可以将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形象化、通俗化和具体化,从而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

3配套教材建设

在完成了新版《计算机网络》教材编写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工作将是编写配套教材,包括电子教案、习题集、辅导教材、实验指导书、教学视频录像、试题库、试卷库、CAI软件等,为发挥主教材的作用和教学效果提供更好的辅助措施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蔡开裕,朱培栋. “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

[2] 蔡开裕等. 计算机网络(第1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 Larry L. Peterson & Bruce S. puter Networks(第4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James F. Kerose & Keith W. Ross. Computer Netwoking(第3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第4版)[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1-0092-02

《计算机网络》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的学科。当前我国的局域网、Internet网方面发展迅速。社会上对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建设和网络应用开发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多。而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通常以理论课为主,与实际数据网络运营状况脱节。学生无法将学到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实际的数据网络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技术的前提下,掌握数据网络实际的运行机理,本文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常选用的经典参考教材有谢希仁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等。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网络模型,数据通信基础,网络协议各层功能;局域网,广域网的工作方式和原理等。

计算机网络的科学体系建立至今,计算机技术和数据通信技术在迅速发展融合,新技术逐步成熟并不断涌现,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和深入。但是,在教学中很多新技术、新的应用领域并不能及时出现在教材中,需要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

另外,目前《计算机网络》多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实验教学环节薄弱。《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综合叉学科,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而目前教学通常采取教师讲授,以“教”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培养学生穿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引入实验教学机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中的各种网络原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迫在眉睫。

二、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通信》课程的内容具有概念抽象,专业术语过多,更新换代快,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等特点。在认真分析现有各类计算机网络教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思路:

首先,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时遇到的问题,需对原有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增加对目前Internet网络采用的五层协议栈的讲解。删减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中当前网络技术中不再使用的协议和技术,增加目前正在使用的协议和技术。

其次,结合组网,网络编程的技术,增加实验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最后,不断跟踪先进技术,适应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例如,目前流行的EPON技术等。

本课程内容虽然很多,但是很多内容具有连贯性和相似性,通过有重点、有层次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做到融会贯通,节省学习时间。通过不断整合优化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更新教学手段

目前,各高校对理论课程的讲解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教师准备课程主题相关的ppt文档,通过在文档中集成图像、文字、声音和动画技术,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易于理解和接受,教学效果较好。例如:在对网络协议的讲解中,由于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可以借助于动画,动画是理解网络协议的复杂机制的强有力的工具,能够使学生在协议交换的每一步直观地了解协议的工作原理。但是仅采用幻灯片的方式,学生反应对一些公式推导和分析效果不好,对某些抽象概念理解不深入。针对这类问题,需将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引入对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的实际操作演示。例如:在讲解基于TCP协议的进程的通信过程时,通常根据图1,用语言来描述。这种讲解,学生只是从概念上明白了,但还是无法深入理解,也很难着手自己去实现。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接通过编写一个简单的基于TCP的进程通信的程序,可以直接有效地让学生理解整个通信过程,并且为后面自己动手设计通信程序奠定了基础。

最后,增加实践和讨论课等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增加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增加学生的见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侧重于验证性实验,没有创造性,实验设备相对落后,实验学时数有限等,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改善教学中的这一问题,本课程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改进。

首先,增加案例实践。案例教学主要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案例为对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分析,并寻求解决办法。这种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价值。

下面列出几个可增加的案例:

(1)给定网络要求,绘制网络拓扑图,并利用实验室的资源进行实际组网练习。

(2)采用TCP/IP协议实现聊天室软件设计。

(3)RIP协议特性与配置。

(4)BGP协议特性与配置。

(5)EPON网络实验。

其次,引进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CC08交换机、SDH光传输等设备,搭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和EPON网络实验室(如图2所示),开设组网,网络通信等实验项目。通过给学生布置实验需求,培养学生自行规划,设计实验方法,总结实验结果的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考核办法

传统的考核办法以试卷考核为主,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基础理论课的考核,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这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不适合。为了激励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提高动手能力,考核需分为2步完成:一部分以试卷的方式考核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50%;另一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对实践部分的完成情况,给出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本文提到《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和方法已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自主思考和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左春波.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管理探析[J].哈尔滨师范法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Behrouz A.Forouzan.Data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M].New Jork:McGraw-Hill,2013.

[4]李琦,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Improved Teaching Methods of Computer Network

LI Jie,WU Zhi-gang,ZHANG Chen-guang,WANG Xue-jing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300387,China)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0篇

比如XX市XX重点工程项目,2007年10月经公开招投标施工方中标承建,2008年1月开工,2009年4月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在合同履行期间,建设方与施工方因建筑市场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及变更工程量等问题,进行了多次协商,并于2008年9月针对以上问题,对原施工合同约定的价款进行调整,形成会议纪要一份。2010年1月,施工方提交了竣工结算文件。政府结算审核过程中否定了该会议纪要的部分内容,要求严格按原施工合同执行,最终建设方按政府结算审核的价款(12302万余元)支付了相应款项。2013年4月,施工方诉至当地法院,其中一项诉求:要求建设方按会议纪要内容结算(12836万余元,比审计结果多出534万元),支付相应款项。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1、建设方对此会议纪要的真实性无异议;2、双方的施工合同竣工结算条款仅对审计的时限做出了约定,并未提及以政府审计结论为准。相对此案的争议焦点有两点:一是建设方与施工方形成的会议纪要是否违反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规定,是否有效?二是工程竣工结算以建设方自行认可的结算价款为准,还是以政府相关部门的结算审核为准?最终法院认定:建设方与施工方2008年9月形成的会议纪要本质上系补充协议,招标投标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的“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其规范重点在于合同的订立阶段,对于此后合同履行过程中确因必要而发生工程变更或者工程量增减等情况时,是否可以变更合同,并非绝对禁止。现双方在合同实际履行过程中根据市场变化等综合因素进行的合理调整,为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故对施工方的主张予以认可;而以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报告对抗经发承包双方确认的会议纪要,缺乏法律依据,法院不予采信。最终,法院支持了施工方的诉请,按会议纪要内容结算价款。

关于财政审计的法律效力,预算法赋予了财政部门履行检查、监督本级政府基本支出预算执行的职能,但未有更详细的操作条款;而在《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根本未提及财政部门及其下属评审机构;2001年最高院针对发承包双方确认的工程决算价款与审计部门审计的决算价款不一致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意见为:“审计是国家对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不影响建设单位与承建单位的合同效力。建设工程承包合同案件应以当事人的约定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即只有合同明确约定以审计结论作为结算依据才能将审计结论作为判决的依据。故结合以上案例及最高院的解释,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系对工程建设单位的一种行政监督,即使项目依法必须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也不能认定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可以成为结算的当然依据,因司法体系对结算条款的约定有较为严苛的要求,故在工程合同中,当事人对接受行政审计作为确定民事法律关系依据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否则约定形同虚设。

《2013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发包人在收到承包人提交竣工结算申请书后28天内未完成审批且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发包人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并自发包人收到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申请单后第29天起视为已签发竣工付款证书”;住建部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规定 :“国有资金投资建筑工程的发包方,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竣工结算文件进行审核,并在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的约定期限内向承包方提出由工程咨询企业出具的竣工结算文件审核意见,逾期未答复的,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同没有约定的,竣工结算文件视为已被认可……国家没有规定的,可认为其约定期限为2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当事人约定,发包人收到竣工结算文件后,在约定期限内不予答复,视为认可竣工结算文件的,按照约定处理。承包人请求按照竣工结算文件结算工程价款的,应予支持。所以,发包人未在约定的时间内审核完毕,可能要承担“逾期不答复即视为认可对方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的不利法律后果。

所以,为了避免以上两种情况发生,首先要完善合同条款,在招标文件和合同的相关条款中明确约定以财政评审的审核结论作为竣工结算的依据,并约定发包人的结算审核期限不包括财政评审的审核时间,而且需明确当发包人逾期完成结算审核时,不得视为发包人已认可承包人提交的竣工结算文件。

其次,要提倡全过程跟踪审计。现在结算审计多为事后审计,容易因对项目不了解而对争议事项理解错误和拉长审核时间;另外,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关工程价款的争议事项,多半被搁置,留待结算时一并解决,这就导致可能因争议不下而造成结算被无限期拖延,也影响了工作效率。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可避免这些问题,审计人员或者委托有相应资质的造价咨询企业对工程造价从项目决策开始到项目竣工结算进行全过程动态跟踪审计,也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积极及时的解决那些可能会影响到结算的争议事项,可大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仿真技术;中专计算机网络教学;可视化教学

计算机网络是中专院校计算机教学的重点课程,是一门概念抽象、理论复杂而且操作性强的学科。当前,中专的计算机网络教学多是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网络知识,虽然在进行理论讲授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多媒体以及各种视频等多种丰富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各种网络知识的理解。但是,鉴于计算机网络的涉及面广以及抽象性强的特点,再加上中专教育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时采用新技术,而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本文将就仿真技术在中专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仿真技术概述

仿真技术是通过将网络设备以及网络连接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统计模型,该技术可以模拟各种网络流量之间的传输,从而使得网络设计更加优化。仿真技术有几下几个特点:

(1)全新的模拟实验机理,这可以使计算机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而具有高可信度;(2)仿真技术的使用范围比较广,不但可以用于网络的扩容、优化网络资源,而且还可以进行新网络的设计,尤其是大中型网络的优化与设计;(3)仿真技术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预测功能;(4)仿真技术的成本不高,而且网络模型一旦建好,可以持续性地使用,这使得后期投资会不断地下降。

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仿真软件是NS,NetworkSimulator的缩写,NS是一个离散事件仿真器,主要应用于网络研究对网络协议以及体系结构进行仿真。NS支持TCP协议,其中不仅包括单播以及多播路由模型,还包括各种多播协议。

二、仿真技术在中专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NS仿真软件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仿真软件之一,主要是用于网络的分析与研究,该软件可以支持多种协议,本文主要以NS软件为基础对仿真技术在中专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通过对仿真代码的属性、链路参数以及应用程序等进行定义,可以更好地了解TCP协议,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采用TCP,其相对应的程序是FTP。相应的,UPD与CBR的应用程序可以采用n1与n5来连接。

通过这种仿真试验,可以有效地解决计算机网络的抽象知识与实践之间脱节的现象。通过这种动画形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TCP/UDP协议,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将仿真过程与两种协议之间的自身原理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二者的区别,这样既可以满足理论教学的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获取网络数据通信的能力。因此,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张会展.仿真技术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可视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03).

[2]黄晨晖.仿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2篇

摘要:该文针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教学探讨,提出了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趋成熟,新领域的应用不断涌出,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作为传播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术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使网络技术更好更快的为社会服务,则承担着主要任务。为此,高校应该积极的调研计算机网络课的现状,找出不足,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推动计算机网络课教学又快又好的发展,已是当务之急。本文就当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探讨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办法。 

1 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论多且陈旧 

传统计算机网络教材多以通讯技术和OSI七层协议模型为基本内容,理论偏多,其中OSI七层协议模型又被称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占绝大篇幅,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往往就成为七层协议模型的教学[1]。而这些知识与实践应用又相差较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和抽象,难以接受。同时,对于新出现的知识技能,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教材中未涉及或很少涉及,因此教学内容又相对滞后。 

1.2 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教材内容多以通讯技术和OSI七层协议模型为基本内容,理论较抽象,在精简的情况下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相配合。但在实验设计上却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理论与实践脱节,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3 教学手段简单 

许多高职院校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还依靠传统的讲台、黑板方式。教师只能通过黑板和语言描述某些网络的工作原理。对于网络协议这种高度抽象的概念,学生很难通过书本和教师的简单描述理解。 

1.4 教学评价不太合理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的延续。考核的成功与否,对教学的影响教大。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考核,有的学校还仍然仅仅通过理论考试进行教学评价,有些学校虽然有一定的实践考核,但比例不尽合理,如此诸多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的负面导向作用。需要重新制定评价标准。 

2 教学中的改革对策 

2.1 分析社会需求,调整教学指导思想 

目前,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无处不在,计算机网络的问题相应增多。对应用网络,解决网络中实际问题的网络人才,其需求也日益扩大。所以计算机网络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理论和概念,应注重技能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遵循以实用为主,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需求。 

2.2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应根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应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如TCP/IP协议体系,教学内容应加强;而OSI参考模型只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学习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即可。再比如X.25、帧中继等目前已基本淘汰的技术可在教学中少讲或者不讲,增加目前比较流行的、成熟的实用网络技术,如无线局域网、网络管理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其次,选择相对技术先进、通俗易懂,全面而且突出重点的教材。具体来说就是教材要能够简单易懂地介绍网络基础知识。如对于通信原理部分、信息编码部分不用过多介绍,而对于如何组网,如何对网络进行划分、对于网络的安全管理等面向实际应用的知识则要侧重于讲解。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自行编写教材。 

2.3 培养和引进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网络技术人才 

教学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教,如何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和技能很好的传授给学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网络课程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先进的实用技术,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条件成熟的学校可以聘请双师型的人才。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3篇

按审计机关的归属不同,人们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立法论”、“审计院论”、“垂直论”、“升格论”、“合并论”和“双轨制论”等多种体制改革观点[2],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事实上,人大工作本身就与审计监督存在密切联系,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说道:“离开审计监督,人大的财政监督将无法进行。”那么,人大工作者和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又是如何看待现行审计体制及其改革呢?笔者借助于文献搜集、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等多种渠道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收集、总结并加以评价,相信这对于全面评价现行审计体制以及提出合理适当的改革设想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来自于人大工作者的看法

从目前公开的文献资料看,无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财经委、预算工委),还是全国人大领导,在公开场合或正式讲话中基本都没有对现行审计体制及其改革问题公开发表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大在其职权和工作范围内,却一直在推动着审计监督工作的发展,“审计机关在逐步按人大的要求突出审计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大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视与推动正是审计体制走向改革的关键所在,就如审计署石爱中副审计长所指出的“变革从政府内部和从国家审计内部是无法突破的”。

实际上,人大机关从事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部门以及一些人大工作者对审计体制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并提出了不少改革设想[3]。突出的是: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周芳芳曾对现行审计监督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现行审计监督制度还不够合理和完善,制约着审计监督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审计监督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济监督权力架构中的一个薄弱之处,亟待引起重视,得到加强。为了“健全和完善审计监督体制,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遏制腐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持审计监督旺盛的生命力”,周芳芳提出了以下三种改革意见:第一种,借鉴国外“立法型”的审计监督模式,改变现行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的立法型审计监督体制,审计部门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而不是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部门负责。第二种,不改变现行体制,但同时强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计监督上的作用。第三种,针对人大的监督工作内容广泛和整体性,将审计监督列为整个人大监督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为此要合理架构人大监督权力,保持人大监督权力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各种监督形式包括审计监督都充分实现其效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体制上,把审计监督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建立审计监督机构作为国家审计监督机构,在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仍然保留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的内容上,与人大的预算监督相应,人大的审计机构负责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政府审计部门负责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并向人大提交报告,接受人大的监督。

上述改革意见可分为“立法论”意见(第一种)、“现状论”意见(第二种)和“双轨制论”意见(第三种),但明显看出,偏重于第三种。其实,无论是“立法论”,还是“双轨制论”,都是“以人大为主导的审计监督制度”,区别就是把审计监督工作是全部还是部分转移到人大。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安晨光、刘来宁指出:“加强地方人大有关机构和工作力量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借助审计手段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从世界各国审计机构发展的共同特点和趋势来看,各个国家审计机构的名称、职权不一,产生和组成的办法也有区别,但共同点就是协助议会审批监督预算。在我国建立人大审计制度已提出多年,应尽早把各级审计机关划入各级人大序列,使各级审计机关协助同级人大对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这有利于把人大经济监督推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轨道,以解决人大经济监督过多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被监督者)的问题。”

北京市人大财经委赵巨鹏认为,现代审计具有监督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议会都设置有审计机构,专司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监督,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因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对预算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因此,在政府审计系统以外,建立隶属人大的审计机构及审计制度,实施对同级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应当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建议在适当时机设立隶属于人大的审计机构,以加强对预算的审批监督。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王力群建议,设置隶属于权力机关或完全独立的审计机构,改变现有的审计机关属于行政内部审计的性质,为更加客观的财政预算监督奠定基础。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罗时祥、褚晓路认为,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人大监督工作的不断加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大监督队伍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为此建议“在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预算和审计监督委员会,专司对计划、预算进行预审,对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核审,对财政预决算和国家机关行政经费开支进行审计监督,以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监督的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尹中卿指出,代议机关的财政监督实质上是从财政资金方面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活动,对国家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在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财政决算的过程中,审计监督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议会设置有审计机构,专司对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监督,但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从审计性质和工作实践的效果来看,政府审计仍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因此,建立人大审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刘洪科建议,尽快在人大机构中增设专门的审计工作委员会,这样可以使人大对财政预算及执行、财政决算的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较好地弥补人大专业力量的不足,改变人大监督的被动地位,使人大的监督由形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其法定职权。他同时认为,人大设立审计工作委员会并不是把现有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职能以及审计组织机构和人员都一并归入人大管辖,而是将审计部门审计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及执行、财政决算的职能剥离出来,纳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范围,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这样做不会导致权力机关的职权膨胀,因为这只是剥离政府审计部门的一小部分职能,相反会强化人大监督的力量和手段,而政府审计部门则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审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具体业务活动上,更好地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

从他们的观点可明显看出:一方面,无论人大工作者从什么角度看审计,最终都把审计监督职责定位在财政监督上,即借助于审计监督搞好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与审计机关或者一些学者不同,他们并没有单独的“就审计问题谈审计问题”,也没有仅仅从加强审计监督角度探讨体制改革,而是把改革纳入人大制度建设中、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人大监督重要的“专业支持”来思考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改革观点可以说多是“双轨制论”。尽管并没有明显提到“双轨制”这一术语,但他们一般都是把审计监督和审计体制的重新安排与强化人大监督特别是预算监督制度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审计机关设立在人大或者改革现行审计体制,主要就是把“预算执行审计队伍”安排在人大,而这与预算法和人大审批监督财政预算职权是相一致的,至于现行审计机关的那些国有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等审计工作基本没有提及到。

二、来自于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的看法

近年来,在“审计风暴”中,越来越多的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开始关注审计监督问题,并从中引发出对现行审计体制的深入反思。他们对现行审计体制及其改革的看法和观点,基本反映在他们向全国“两会”提交的相关建议、议案和提案(以下简称“建议”)中。

其实,很早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过有关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建议。1992年,前审计署审计长吕培俭在讨论审计法(草案)时就说:“有些同志提出,审计机关应该设在人大并实行垂直领导。这些意见,过去有些人大代表曾提出过。”但较多的建议是近些年提出的,特别是“审计风暴”之后,具体情况如下:

1.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党磊等32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修改审计法和地方组织法有关条款,建立审计部门垂直领导体制”的议案。

2.2002年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农工组提出“关于我国现行政府审计创新”提案,建议“建立审计机关由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二级’垂直领导模式。”

3.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叶青等33名代表提出“使审计机关由现在的直属政府改为隶属人大”的议案。

4.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叶青代表继续提出“改变现行审计行政模式为审计立法模式”的建议。

5.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北京西城区政协原副主席杨骥川委员提出“关于调整审计机关隶属关系”的提案,建议让审计机关由政府的组成部门变为人大的工作机构。

6.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俞正委员提出“加强预算监督,改革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提案,建议建立可兼顾人大预算监督和政府经济监管双重需要的审计体制。

7.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墨文川委员提出“审计体制应向立法模式转变”的提案,建议将我国审计体制适时地由行政模式向立法模式转变。

8.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辽宁鞍山市政协副主席王淑媛代表提出“审计体制要从行政型模式转向立法型模式”的建议,建议构建审计体制的立法型模式,使审计机关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独立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

9.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陕西西安市副市长张道宏委员提交的提案建议改革现行审计体制,将审计署的地位提升半格,审计长相当于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级别。同时,将分散于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等部门的审计职能进行整合,并入审计署。与此同时,地方审计机构应该从目前的受地方政府与审计署的双重管理改为直接由审计署领导的垂直管理,并将省级审计厅改为特派办,以保证执行审计职能时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10.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吴新春等30名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修改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推动审计体制由行政型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转变,使审计部门改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

11.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前上海市审计局副局长郑建龄委员提出建立“双重”审计体制的提案,建议依法正式在人大常委会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组织,调整现行审计机关职责和工作体系,彻底实现预算审计监督制度与人大预算审批监督制度结合,在人大系统建立的审计组织即为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委员会,同时政府仍然保留“审计署”这样的政府内部审计组织。

12.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俞正委员再次提出“关于将预算执行审计直接纳入人大预算监督工作体系的建议”。

除之,近些年还有许多代表和委员是在其他相关建议、议案和提案中间接提出审计体制问题。如李汉宇委员提出预算执行的审计和评估职能应由权力机构行使;马淑洁代表建议,人大为做好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应改革审计体制,充分发挥审计在对财政预算监督中的作用;朱天宝代表建议提高审计报告的透明度,落实人大代表的知情权;骆少君委员建议改进现行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制定审计组织法;吴国华委员建议制订审计公开制度;王天戈代表提出的议题是,在各级人代会上,都要有各级审计部门向人大代表报告审计问题查改结果。

可见,近年来,“两会”代表和委员对审计体制改革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在增强。不仅提出相关建议的代表和委员在增加,而且建议的力度也在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这些建议提出怎样的体制改革设想,大都是从“独立性”和“财政监督”角度考虑问题。

这些建议也启示我们,应考虑将提高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从而强化人大预算监督作为改革的着眼点,即“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以加强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可能是或应该是未来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三、来自于问卷答卷者的看法

问卷调查“既可为准确评价和改革现行审计体制提供重要的学术研究数据,也可为那些关心国家审计和人大预算监督问题的各界人士提供可资思考和参考的实证信息”,为此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向包括全国人大、审计署以及各级地方人大、政府、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和高校科研单位发放了1498份问卷调查表[5]。其中,人大系统发放409份。人大工作本身就与审计监督存在密切联系,审计体制改革与人大制度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而且人大领导干部大都曾担任过党政部门领导,具有比较丰富的党务和政府工作经验,所以相比其他系统和部门,他们的意见应该是比较综合和成熟的。基于答卷者(特别是人大系统的答卷者)调查数据,部分调查结论如下[6]:

1.现行审计体制是“劣势突出而优势不明显”[7]。

2.许多有关中国国家审计在理论上或传统上达成的“共识”现在却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受到质疑的传统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现行审计体制优势的认识上[8]。

3.中国国家审计“实际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另外,像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独立性比较缺乏”、“审计结果难以对外充分披露”、“审计监督难以有效规范政府行为”等结论也得到进一步确认。

4.预算执行审计对于人大预算监督职能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5.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之间关系的深化必然受到现行体制的限制,审计对于人大的服务面临体制性“壕沟”。

6.现行审计体制是不完善的,应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7.何为“比较彻底的改革”,观点极不统一[9]。

8.“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以加强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可作为未来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为了充分了解答卷者对不同审计体制观点的看法以及印证问卷调查结果,还对部分答卷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四、评价

可以说,每一种改革观点都有其道理和提出的成因,同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对于众说纷纭的诸多观点,该如何评价?首先需要确定一个价值标准,以此作为评价各种改革观点合理性和适当性的依据。笔者认为,改革的评价标准应来自于以下三方面:“改革应反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满足人大和政府监督工作的需要”、“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改革应具有现实可能性”三方面。这三方面共同影响或制约体制改革设想的选择,缺一不可。过于强调或偏重某一方面都可能造成选择的偏向,也就是说改革只有综合反映和考虑了上述三方面要求,才真正具有合理性、适当性以及可能性,提出的改革设想才真正有意义。据此,对各种改革观点做一简明扼要的评价。

“升格论”虽然看上去通过提高审计长的行政级别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但审计机关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的组成机构,仍然会受到政府或政府首长直接行政制约和影响,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独立性问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刘来宁认为,现行体制下的审计长属国务院组成人员,提高行政级别的办法只有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兼任审计长,在地方由相应的政府副职兼任审计厅(局)长,但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如果不是政府副职兼任,怎么能随便提高一个组成部门负责人的行政级别?这必须根据宪法和相关组织法作出规定,而这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可能性。

“合并论”尽管能提高审计监督力度和权威性,但却没有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而且混淆了不同监督的性质区别。刘来宁认为这种观点把纪检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混为一谈。纪检监督属于党内监督,依据的是党内的各种规定,如党内监督条例、党员处分条例等;监察监督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依据的是行政监察法及其他行政法规、规章、纪律等;而审计监督依据的是宪法和审计法,尽管当前仍然属于行政监督的一种,但其应该是代表纳税人意愿和依据宪法实施的监督,严格讲它要高于行政监督,是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国家监督,所以说这几种监督性质是不同的。现在虽然党的纪检和政府的监察部门是合署办公,但两个机关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对党员干部的处理上,依据不同的法规和规定,党政是分开的。尽管纪检监督、行政监督甚至人大监督在实施中都可能要借助于审计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一回事,而且“合并”是与“党政分开”原则相悖的,不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但如果继续维持现行审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审计监督与监察监督合并则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这属于行政体制内部的机构调整。

“垂直论”的赞成者颇多,但赞成者多来自于基层审计人员,而且越是财政困难的地方呼声越大,但没有考虑审计如何与当地经济发展连成一片,这样做不利于审计与当地党政部门工作的协调,容易造成审计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维护当地经济秩序上不到位。中国各地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想让一个统一的意志适合各种情况是不大可能的。就算中央的意图是贯彻了,但不一定适合各地的实际发展需要。另外,财政“分灶吃饭”但审计体制又垂直,而审计对象又是地方财政,这就不配套,因为这样使地方事权划分不清,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一级财权,财政是有地域性的,财政监督权应该与财权相配套归地方,即财权的监督权是与财权的所属权相统一的。

以上三种改革相对简单易行,的确便于操作,因为都是在行政型体制总体不变的情况下所作的局部性调整。但这类改革仍然是对现行体制的“修修补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就像审计署南京特派办王景东所言:“当前,国家审计监督的法治化需要解决的是独立性和公开性两大难题。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在我国,要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不能让审计机关再依附于行政机关。”

同时这些“修修补补”的改革仍然会涉及修宪问题。比如“垂直论”就涉及宪法第一百零九条的修改。实际上就为这样“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去修改宪法实在是可能性不大,因为修宪必定是要解决重大体制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改革是为了“审计自身而为”的,并没有反映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审计中的体制弊端问题,没有把人大监督意志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不符合世界国家审计发展规律和潮流。

“审计院论”看上去也是一种比较彻底确保审计独立性的改革思路,而且“审计院”与“一府两院”“平起平坐”无疑会大大提升审计的政治地位和权威性。但这种体制改革意味着中国现行宪法所确立的人大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将被改变为“一府三院”制,这必将对现行宪法、地方组织法和国家政权体制作重大的、过多的改动和调整,这是不现实的,缺乏可行性。单就审计监督权是否应上升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些国家根本权力“相提并论”的层面或审计机关是否应上升为与国体和政体直接关联的国家政权机关就值得好好考量。行政学专家毛寿龙认为:“没必要在国家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外再设审计权;前三者是国家的根本权力,审计只是程序性的业务工作,是前三者的助手”,“审计拔得太高,会对审计本身构成腐蚀性,对我国长期的制度建设不利。根本上,审计应该是执法和业务机构,是行政、司法、立法方面的派生权力。应该完善立法、司法、行政权力,靠三者之间的互相制衡,靠与审计衔接法规的完善,促进审计的发展。”

“立法论”被许多人看做是最为理想的,这种体制强化了审计与政府之间的独立性,克服了现行审计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突出了人大监督地位和意志,也反映出国家审计脱离于政府控制并监督政府的世界审计发展潮流,但与“审计院论”一样又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这类改革要对现行中国政权体制和宪法做大的改动和修正;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方向不符合。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完善人大制度以及选择和实施各种能够加强人大监督职能的制度和措施将成为必然,而作为监督机制或用于监督目的的国家审计就应与之相适应或相联系,但这两种改革并没明显地反映出这点。

此外,这两种改革还存在同一个重大缺陷,即从整体上看没有反映出政府经济监督的要求,并可能使政府失去了曾经直接拥有的审计监督手段和资源,从而削弱政府经济监督效力。要知道,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国家审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加强政府经济监督职能,“国家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而且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依据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包括国有企业、金融单位)实施监督仍然举足轻重,政府经济监督工作仍然十分重要和繁重。所以审计体制改革不能不考虑政府经济监督需要,任何弱化政府经济监督效力的改革都是脱离于现实并难以取得各方面的成功。

而没有考虑政府监督需要,也是众多的改革“反对派”们反对改革的一大理由。“现代行政学的理念也要求政府内部必须设立单独的审计机关,负责监督政府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其合法、经济、有效、公平,并且把是否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关作为政府‘善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的设计符合政府管理的需要和‘善治’政府的要求。也就是说,即使目前的审计机关改变了隶属关系,归人大或者中央垂直管理了,各级政府也需要再设立隶属于本级政府的审计机构。”

另外,“立法论”把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也放入人大体系中,却是与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内容不相符合的。人大作为一种政治架构,作为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实施监督的权力机关,不可能直接面对大量的、具体的经营性单位和非人大任命的政务类官员。

综上所述,这两种改革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双轨制论”的提出结合了“立法论”。两者的理论基础和原理是一致的,强调的都是立法机关对审计监督的控制。两个观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双轨制”改革只是把现行审计职能职责和工作体系部分地从政府行政系统转移到人大,在保留现行行政型审计机关的同时,又在人大系统中构建新的立法型审计机关。可以说,“双轨制论”是在“立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或者说是对“立法论”的一种修正。

由此看,“双轨制论”一方面充分考虑了“立法论”原理、特点和有利之处,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对审计监督的需要,克服了现行预算执行审计中所存在的体制弊端,使预算执行审计与政府保持了必要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生成了一些独特的有利之处,即基本可保留现行审计体制优势,不会对现有政府经济监管职能有大的削弱和冲击,不需对现行审计机关做过大的机构改革和隶属关系调整,不会对审计工作造成大的冲击。所以综合而言,“双轨制”改革在中国现实政治经济形势下实现了保障审计独立性、满足人大和政府监督工作需要以及与现实可能性的最佳结合。

注释:

[1]本文部分内容摘录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一书,杨肃昌、肖泽忠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立法论”,即将现行审计机关的职能职责和工作体系完整地、全部地从政府转移到人大,重新构建“立法型”审计体制。“合并论”,即把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合并,形成党政监督与财政财务监督高度结合的审计体制。“垂直论”,即将当前地方审计机关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体制改革为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的体制。“升格论”,即是指在继续维持现行审计体制基本格局下,将审计署的地位提升半格,审计长相当于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级别,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级别也做相应调整。“审计院论”,即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即实行“一府三院制”),审计院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双轨制论”,即指为满足人大预算监督与政府经济监管双重需要,在人大和政府分别构建履行不同职责的审计组织:在人大常委会(或财经委)之下构建预算审计组织,专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对政府行政部门和具体用款的预算单位预算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政府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承担除预算执行审计之外的政府经济监管所需要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如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这种体制下,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中的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内部职能部门仍继续保留,即“审计署”仍然存在,只不过工作职责和工作体系已有所调整。

[3]比如,2000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以及全国近20个省、市人大常委会从事人大理论研究的若干同志,组成了人大监督问题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开展了人大监督问题的研究:一是宪法、法律有关监督的规定以及在这些规定基础上形成的各项监督制度;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监督工作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做法。课题组把这两方面问题分解为20多个专题,其中就有审计监督问题的专题,该专题在对审计监督及其审计体制的历史沿革、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其重要的体制改革建议。

[4]问卷调查详细情况见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国家审计基本状况、人大预算监督和预算执行审计基本问题、现行审计体制总体评价、审计体制改革应考虑的原则性因素、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等五部分。

[6]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了部分调查结论。

[7]答卷者对于现行审计体制劣势的认同是比较一致的(其中人大系统、专家系统答卷者认同度最高),整体上差异不大;但对现行审计体制的优势则难以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同;整体上,认为现行审计体制的劣势大于优势。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数据包捕获;网络仿真

中图分类号:G424教学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9-7212-0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生活娱乐、学习和工作手段。网络是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与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科学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本科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计算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考试的全国统考专业考试科目。但它与计算机专业的其它课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网络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它既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又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因此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很广。计算机网络也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很多课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的,如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软件编程的基本环境。同时,计算机网络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而近年来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中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显得知识点多且杂乱,没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学习完以后理不出课程的主线,获得的是一些不能成型的散乱的知识点,而且对这些知识点本身也理解的不透,更谈不上融会贯通。

本文根据自己对计算机网络多年教学的体会和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认识,就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等方面做出分析和研究,总结了几点体会。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

在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多以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结合TCP/IP网络协议族,讲述网络层次结构、协议和计算机网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将学到的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网络应用联系起来。如,对于协议的讲解与分析,目前只是把协议设计的相关原理及其封装格式给学生介绍清楚,但是现实网络中的数据包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搞不清楚。而且,这部分内容这样讲来就比较枯燥乏味,造成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从网络上捕获数据包,结合实际数据给学生讲解,教学就会生动很多,也能够更加吸引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这些枯燥的理论与格式等。

1.2 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实验教学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认识不足。一直以来,人们观念中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不系统,随意性大,形式松散,结果使学生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不少学生修完了课程,拿到了高分,但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论知识认识并不深刻,尤其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学以致用;

2)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环境依赖性很高。目前高等院校中,网络实验平台提供了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但是,学生的实验受限于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实验平台的软硬件限制等,学生不能随心所欲的自由做实验。

3) 实验内容的安排不能与学生的能力和爱好相结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目前的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老师提供的实验指导书把实验步骤和正常实验结果都描述的非常详细,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书来做,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这样虽然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于有志于从事计算机网络工作的学生不能起到很好的锻炼。

2 教学方法的探讨

2.1 课堂讲解结合日常应用

计算机网络的很多知识都是比较枯燥,特别是有大量的概念需要介绍,但这些知识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因此可以将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使得更易理解与实践,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例如:在讲到IP地址时,我们可以打开网络连接,查看其TCP/IP属性,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等。由此可以结合实际讲解IP地址的长度、点分十进制表示方法和子网掩码的作用,以及默认网关的作用等。或者使用ipconfig命令在DOS窗口查看网络实际配置,结合查看结果讲解上述部分知识。又如在讲ARP时,学生不知道IP地址和MAC地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就可以马上在教学计算机上用Windows命令arp-a查看ARP表,分析其结构,甚至结合校园网中常见的ARP病毒来分析其漏洞等。当讲到路由原理的时候,课堂上没有实际路由器可以给学生展示其路由表等,我们可以以Windows本身的路由表作为实例,给学生讲解路由的过程,这样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身边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学生更易于接收,也更易于验证课堂所学。

2.2 充分利用网络数据包捕获软件

网络数据包捕获软件可以捕获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包,查看其封装格式和数据等,是网络协议分析的有力武器。通过网络数据包捕获软件,我们可在课堂上实时捕获在教学机上的数据包,这样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观察各层协议单元的报文结构。从数据链路层到应用层,每一层的数据封装格式都清晰的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对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同时,每一个协议的每一个字段及其值也清晰的显示在屏幕上,就把枯燥死板的协议格式与实际网络应用结合起来了。

同时,利用网络数据包捕获软件,我们可以获得一次网络通信过程的所有细节,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和对网络通信的整体把握。例如,讲到TCP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时,用网络数据包捕获软件捕获TCP通信的整个过程,把建立连接的3个数据包提取出来给大家分析,则课堂内容更充实也更生动。如要让学生掌握浏览网页过程中网络通信的详细过程,则可以首先在DOS窗口下使用命令ARP Cd * 清空ARP表,然后在IE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域名,则网络协议分析软件把主机参与的每一个数据包都捕获下来,清楚地展示出主机如何通过广播获取网关的MAC地址,与DNS服务器通信获取目的主机的IP地址,TCP协议建立连接,HTTP协议获取网页文件,直到最后关闭TCP连接。这一个例子就可以把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相关协议结合起来,学生很容易就有了数据包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整体概念。

3 实验的安排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需要用实践来验证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同时,所有实验都是验证性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实验只能在实验室完成,不能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因此,对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可以进行如下改革。

3.1 对实验内容分层设计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和兴趣不同,部分学生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即可,但部分学生能力较强或对计算机网络有浓厚的兴趣,则可以发挥他们的创新精神,自主设计并实现一些实验。因此,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验证性实验;另一种是设计性创新实验。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培养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基本技能,同时,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但是,验证性实验只是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一种重复,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能为力。开设设计性创新实验,让学生对实验内容进行自主设计,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开设设计性创新实验前,提前公布基本实验大纲,学生可自由结合,组成学习小组,探讨是否可以对实验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或改善。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理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自行设计实验,并凭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主完成实验。

3.2 真实设备与仿真软件相结合

目前,网络实验的内容都是在网络实验室完成,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不能随时随地的使用。同时,实验室的设备一经确定,其特性、功能等基本固定下来,实验室的网络设备不一定能完全满足学生实验的需要。而网络仿真软件的使用则可以为我们解决上述问题。Windows 系统下的Packet Tracer和GNS3,Linux系统下的NS2等仿真软件都是非常优秀的网络仿真软件,可以作为对真实设备资源不足的良好补充。

4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因此,我们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实验效果更突出,最终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网络知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涉及的技术较广,本文把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理论基础课和入门课程来探讨它的教学方式和实验安排,提出作者的看法供同行探讨与斧正。

参考文献:

[1] 张念发,朱水龙,刘长征.《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0(8):50-52.

[2] 杜兴勇,刘海东.创新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与实验平台的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149-150.

[3] 赵显衡.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网络财富,2010(1):136-137.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间辐射法;网络层;协议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47-03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涉及许多错综复杂且彼此交织的概念、协议和技术,为处理这种大跨度和复杂性,该课程的教学都围绕其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借助于这种分层的组织结构,学生们能够透过计算机网络的复杂性看到其内部,在学习整个体系结构某个部分中独特概念和协议的同时,也可看清所有这些部分(如何)整合在一起的全貌。从教学法的角度讲,这种分层的教学方法的确是非常必要和有效。

自底向上法(Bottom-up Approach)[1]和自顶向下法(Top-down Approach)[2]是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两者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未能突显或引导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核心知识的学习;寻求一种新的方法来弥补这一缺陷,更好的把握知识点的权重分布,以核心知识带动周边内容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令人遗憾的是教师们视[1][2]方法为天经地义,致使该两种方法的问题一直被掩。本课题组在对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反复深入研究及大量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中间辐射法,以求计算机网络课程更趋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2相关工作

多年来,世界各国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一直采用自底向上法。该方法曾为广大学生和计算机网络爱好者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与技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美国的两位著名计算机网络专家和教育家James F. Kurose和Keith W. Ross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法,即自顶向下法,该方法和自底向上法的学习路线完全相反,实现了对传统的自底向上法的重大改革,该方法一经推出,各国计算机网络教育界纷纷采纳。该教学方法改革的技术背景和动机是网络领域中最大的“增长领域”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Web的出现、电子邮件的广泛使用、音频和视频流、因特网电话、即时消息、对等应用程序和在线商务都证明了这一点。国内东北大学的学者们也曾就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术观点[3~5],但都未形成与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相当并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本文提出的中间辐射法经几年教学实践证明实现了这一目标。

3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的局限性

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技术背景,这导致两种方法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即都未能突显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的学习。

3.1自底向上法的局限性

自底向上法是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传统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从协议栈的底部即物理层开始教学,逐层向上直到协议栈顶部的应用层,该方法产生的技术背景是各种通信技术的突起与迅猛发展。

众所周知,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主要是实现资源尤其是数据共享,早期的数据类型主要是文本,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也仅限定为FTP、TELNET和E-mail。因当时计算机网络所依赖的底层通信网络的传输质量较差即误码率较高、带宽小且延迟大,故改善底层通信网络的传输质量成为提高计算机网络性能的焦点,FDDI、X.25、ISDN、B-ISDN、CATV和ATM等各种数字通信技术便应运而生,各种新通信技术成为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学习重点一定程度顺应了当时的技术发展进程,因这些技术都归属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底两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故自底向上法对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一定程度地偏离了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即网络层。

3.2自顶向下法的局限性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自顶向下法是与自底向上法学习路线完全相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从协议栈的顶部即应用层开始教学,逐层向下直到底部的物理层,该方法产生的技术背景是各种新型网络应用的大量涌现。

随着计算机网络底层通信技术的成熟,即误码率的大幅度降低、网络带宽的大幅度提高和传输延迟的降低,使大规模数据的实时传输如实时流媒体传输成为可能,各种新型的网络服务如音频和视频流、因特网电话、即时消息、对等应用程序和在线商务等得到应用,这些新的网络应用是原有的应用层协议的改造或增加的结果。与同自底向上法类似,自顶向下法也满足了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关注的热点,对从完全相反角度认识或学习计算机网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样也一定程度地偏离了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内容即网络层。

经以上分析可知,两种方法表面大相径庭,实质上却同出一辙,即都未摆正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的地位。

4中间辐射法

中间辐射法的初衷是弥补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固有的缺陷,强调计算机网络核心知识的学习,实现以核心带动非核心,在相对稳定的核心知识基础上,实现自主学习,自发且自然地叠加新的网络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未来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所应具有的持久学习新的网络知识、分析解决各种新的网络问题之能力。

4.1中间辐射法的特性

中间辐射法指从协议栈的中间层即网络层(及其各种协议尤其是IP协议和路由协议)的教学启动整个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以网络层为核心逐层向上和向下辐射整个协议栈,即直到顶部的应用层和底部的物理层,该方法相当程度地强调网络层协议学习以带动其它各层协议学习,使学生抓住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核心,以核心主动并自发地带动现有及未来的非核心知识的学习。

4.2中间辐射法的理论依据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剖析对象是Internet,而Internet的核心或关键技术是解决IP数据报如何从用户发送端到接受端,IP数据报的寻址范围是Internet范围内的任何一用户,为实现Internet的这一核心目的,网络层协议尤其是IP协议和路由协议是其重要的保障技术。

图1是Internet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清楚地显示了网络层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所处的核心地位。即对下层,网络层的IP协议屏蔽了底层异构网络(如现有或未来的各种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同一的数据交互通信平台即IP平台;对上层,网络层的IP协议以统一的IP数据报承载了任何种类高层协议的数据,IP数据报通过网络层的(域内或域间)路由协议(如OSPF、BGP)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的IP平台上完成IP数据报高效(即最佳寻径)、合理(即流量合理分布)的转发和(直接或间接)交付,实现用户间的通信。所以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即Internet)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同时网络层并非孤立存在,以对下“调用”,对上“服务”的方式和其上下层协议有机的构成协议栈功能的全部。

经上述分析网络层在协议栈中的核心地位昭然,网络层为知识核心是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的自然属性。

4.3中间辐射法的教学路线

图2是中间辐射法的教学路线,由三个教学阶段组成。

阶段1:网络层的学习

首先,用类比建立IP协议和路由协议的初步认识。

用熟知的公路桥运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类比。

如图3所示, 是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的关系, 是桥面和桥墩的关系,LRA1 是 和 的类比。 是网络层与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关系, 是桥面和货车与货物的关系,LRA2是 和 的类比。

通过图3所示类比可使学生认识到网络层和其它层的依赖关系,网络层是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

其次,用IP数据报的组成结构与上下层协议PDU的依赖关系从知识本身确立网络层的核心地位。

如图4所示IP数据报以“分用”的方式辐射同层和上层各种协议PDU,以底层各种帧数据的形式辐射底层各种帧。

阶段2:网络接口层即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学习

以网络层为核心可向下自然辐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学习。

限于篇幅,这里仅强调本阶段学习要把握网络层“屏蔽”底层异构网络的要旨。

阶段3:传输层和应用层的学习

以网络层为核心亦可向上自然辐射传输层和应用层的教学。

同样因篇幅所限,这里仅强调本阶段学习要把握网络层“统一”服务于高层协议的特点。

5结束语

开展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和教学应用的主要目的是寻找一种能帮助学生抓住计算机网络知识结构中核心知识的教学方法,以求以稳定(即成熟)的核心知识主动或自然带动变化的周边知识,使学生在未来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实践和研究中能够实现自主学习,自然的吸收和进行创新。在对计算机网络的自底向上法和自顶向下法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中间辐射法能够实现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AndrewS.Tanenbaum,Vrije niversiteit,Amsterdam,The Netherlands. 计算机网络(第3版)[M].Pearson Education Press,2000.

[2] James F. Kurose, and Keith W. Ross.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法与Internet特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 刘杰民. 基于路由机制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5(增刊):132-136.

[4] 刘杰民. 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弹性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6,(10): 97-100.

[5] 刘杰民.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J].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378-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