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

蚕丝工业论文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黟县;茧丝绸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1-11-02

茧丝绸产业是黟县农业产业化6大主导产业之一,涉农利益紧密、发展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巨大。大力发展茧丝绸产业是黟县实施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县域经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根据《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1]、《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意见》[2]、《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市茧丝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3],针对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切实将茧丝绸产业作为黟县发展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加以重点扶持,已成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 黟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黟县已初步形成了制种、育苗、栽桑养蚕、蚕茧收烘、缫丝、捻线、蚕丝被制作等一条龙的茧丝绸产业化格局。在过去的20多年中,蚕茧收入一直是全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茧丝加工创造了该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利税的50%。近年来,随着用工成本上升,产业比较效益急剧下降,加上养蚕劳力老龄化以及政策、管理等原因,蚕茧生产急速下滑。根据黟县茧丝办统计,2012年全县桑园面积1 333hm2,鲜茧产量1 165t,蚕农售茧收入3 520万元,白厂丝产量200t,捻线丝产量100t,丝绸产业总产值1.3亿元。无论是桑园面积、蚕茧产量还是生丝产量、产业产值均不足高峰期的50%。2013年县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扶持桑园建设、家蚕饲养以及技术推广等,扶持资金总额150万元,在桑园面积减少,春冻、秋旱等不利情况下,扭转快速下滑局面,预计全年蚕农售茧收入与2012年基本持平。

2 存在问题

2.1 用工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 蚕桑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项目,随着近年城镇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外出或就近务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调查,2009年以来黟县蚕茧价格虽有上升,但赶不上雇工费用的增加,蚕桑生产劳动日净收入相当于当地雇工工资的比例从2005年的1.36倍下降到0.7倍左右。近年来,蚕桑生产无论是土地净收入,还是劳动日净收入方面优势大减。黟县2005年桑园纯收入15 585元/hm2,比水稻高1.4倍,比茶叶多1.6倍,到2011年桑园纯收入26 040元/hm2,仅高于水稻1倍,只有茶叶的86%、水果的96%。而蚕茧生产的用工量却比水稻多4倍,比茶叶、水果多2倍。2011年蚕茧生产劳动日净收入只有当年农民雇工工资的72.3%、水稻生产的39.9%、茶叶的30.1%、水果的31.3%[4]。用工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降,加上从事蚕桑生产人口老龄化,养蚕大户纷纷压缩生产规模,挖桑改种或抛荒也在所难免。

2.2 企业带动不力,质价恶性循环 黟县茧丝绸企业虽然有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3家,但企业规模偏小,基本处于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没有形成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效益低,辐射面窄,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内力不足,蚕茧收购中缺乏对优质茧生产的鼓励,加之茧站设施落后、突击收茧、随意定价和向农民打白条等现象严重,导致蚕茧质量损失多,茧质差、茧价低的恶性循环,蚕农基本利益难保障,已成制约蚕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主要障碍。蚕茧量少、质差,既增加生丝生产成本,又制约生丝品位提升,进而影响到高档绸料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黟县茧丝绸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3 扶持力度不够,蚕桑生产基础不牢 长期以来,在几乎所有主要农产品生产上,唯有蚕桑生产没有稳定的省级以上扶持资金。省“茧丝绸结构调整资金”实际上从不惠及蚕桑生产。市茧丝绸专项资金规模偏小,在资金分配上,对蚕桑生产的支持力度有限,甚至政策规定的支持内容如蚕桑标准园的补助、蚕种良种补贴、小蚕共育的奖励以及规模养蚕户设施、设备价格补贴等都没有兑现。政府对蚕桑生产投入不足,桑园基础条件差与养蚕设施落后的状况难以改变,蚕种生产难以为继,技术推广后劲不足,技术服务与更新跟不上形势发展,新技术开发、引进、试验、示范工作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到蚕桑生产效率、效益的提高。

2.4 合作社作用不明显 2007年黟县首家蚕农专业合作社碧东漳溪蚕农专业合作社成立,截至2012年,黟县蚕桑专业合作社总数已达14家。现有7家蚕桑专业合作社从事蚕茧收购销售,只有少数蚕桑合作社能为蚕农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但总体发展不规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问题:一是蚕农合作社盈利后大部分用于返还,积累不多,自身发展能力弱,抗市场风险能力明显不足;二是难以持续实行优茧优价,有的合作社为提高蚕茧质量,拉开质量差价,高价收购化蛹茧,市场行情好时尚能够维持,但遇市场行情逆转极易亏损;三是合作社从事蚕茧收购准入门槛较低,基本没有资金实力,在蚕茧收购中社员以外的蚕茧也收购,遇有亏损极易引发经济纠纷;四是一些其它性质的茧站改头换面成立蚕桑合作社,在蚕茧收购中没有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

3 发展目标

根据黟县农业、商务、经信等部门“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末全县桑园面积稳定在现有的1 333hm2,其中高产优质桑园基地面积达到700hm2,蚕茧产量2 000t,白厂丝产量500t。全县茧丝绸综合系列产值达3.8亿元,其中:一产0.8亿元、二产3亿元。培育年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2家。行业实现利税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0个,带动农户0.8万户,来自主导产业的农户户均收入达1万元。

4 发展对策与措施

针对产业现状和存在问题,振兴黟县茧丝绸产业,一要加大投入和政策配套,稳定生产规模,提高蚕茧质量和生产效益,有效扭转蚕茧生产下滑趋势,巩固产业根基;二要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推进蚕桑生产的省力、省工、特色、高效化、多元化进程;三要积极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并进行合作,增强龙头带动力,提升产业水平,促进高效发展。

4.1 落实扶持政策,扭转下滑局面 受持续多年的用工成本上升和比较效益不佳影响,黟县蚕桑生产止跌回升难度较大。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蚕桑生产扶持政策,着力支持蚕桑标准园和养蚕大户标准化生产设施建设和桑园流转,支持蚕桑技术推广机构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对蚕农合作社或规模养蚕户新增省力化设施、设备给予价格补贴,推进标准化生产,节约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蚕茧生产效率和效益。千方百计调动蚕农的蚕桑生产积极性,确保蚕茧稳产、增收,努力扭转生产下滑局面,提升发展质量。

4.2 强化企业引导,稳定蚕桑生产 蚕茧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续丝绸加工品质量提高的潜力,也是产业整体效益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良种推广、良法饲养与蚕茧收烘均与蚕茧质量息息相关,而影响黟县蚕茧质量提高的最重要原因还是蚕茧质量与生产者效益的脱离。由于黟县茧丝龙头企业带动力薄弱,蚕茧收购中缺乏对优质茧生产的鼓励,导致茧质差、茧价低恶性循环,现已成为制约黟县蚕桑生产积极性提高的主要障碍。通过推进与国内茧丝绸优势企业合作,加强企业引导,支持县外优势企业进入黟县蚕茧收烘和加工领域,强化企业引导或放开蚕茧收购市场,激励优质优价收购,引导提高蚕茧质量和价格,增加养蚕效益,稳定蚕桑生产。

4.3 实施蚕种补贴,保障用种安全 蚕种是养蚕安全和蚕茧质量的基础,蚕种经营主体承担着保障供给和质量安全重任,社会责任大于经济效益,经营风险巨大。为有效发挥蚕种统一经营对确保蚕种数量、质量安全和疫病防控以及提高蚕茧质量的优越性,参照2013年的扶持政策,从2014年起,统一经营本县蚕农饲养的蚕种,财政给予每盒10元的经营补助。支持、鼓励蚕农饲养满足缫丝工艺需要的优良蚕品种,提高蚕茧质量,带动良种繁育,保证用种安全。

4.4 发挥种场优势,打造优质品牌 蚕种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也是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利用蚕种场基础条件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蚕种企业,建成全省蚕桑良种繁育中心,加大扶持,提高良种繁育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实现蚕种生产条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支持引进、繁育高抗、质优、特色新品种,同时加大蚕种质量监督经费的投入,确保用种需求和质量安全,打造优质蚕种品牌。

4.5 加强技术服务,提高单产效益 以蚕桑生产的省力化、优质化与多元化为重点,加强技术服务,搞好技术培训与试验示范,加快良种更新和新技术推广。重点普及规模化小蚕共育、大蚕多层蚕台条桑省力化饲养、桑叶机械化采收以及纸板方格蔟标准化上蔟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节约生产用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蚕茧质量。优选推广优质、抗病、稳产蚕品种,建立健全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加快桑树黄化型萎缩病、褐斑病、卷叶枯病等桑树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大幅度提高蚕茧生产效率和效益。

4.6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增强带动能力 一是政府积极为现有的茧丝绸加工企业提供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着力提升产品竞争能力,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发挥茧丝绸产业内部的互补优势,着力培育茧丝绸产业集群。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引导现有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开发特色名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三是推广缫丝生产水、热循环利用等节能降耗技术,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提高茧丝绸产业的综合效益。对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优先予以扶持,使其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

4.7 支持深度开发,发挥综合效益 依托黟县旅游资源和徽文化优势,促进茧丝绸与旅游、徽文化的深度结合,促进蚕桑资源深度开发。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桑枝木板、营养功能食品、家居美化装饰品和徽文化丝绸产品,拓宽蚕桑资源应用领域,开拓蚕桑资源的高值利用,形成规模,产生效益,使整个茧丝绸行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Z].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三号),2008-08-22.

[2]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我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意见[Z].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2007,22.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专注坚守 开创蚕丝人生

沈福珍,今年69岁,出生于震泽镇勤幸村五组,一个世代种桑养蚕的农家。1970年,震泽中学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1978年,被聘请到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当农民教师。这对从小耳濡目染深爱蚕丝的人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学习和提高机会。为此,沈福珍抓紧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沈福珍有幸遇到了全国著名蚕桑专家费达生老师,在费老的循循教导下,沈福珍的蚕桑知识提高如虎添翼不断长进,并且两人很快结成了“忘年之交”,这为沈福珍后来创办蚕丝企业,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知识。

1992年,民营企业破土而出,蓬勃发展,改革的浪潮震撼着沈福珍蚕丝的心灵,沈福珍决定从镇外贸公司下海,租用了勤幸村八组五间简陋的仓库作厂房,租赁了茧丝市场3米2的摊位,生产、销售了震泽镇第一床以“慈云”命名的蚕丝被。从此,将震泽地区千古以来传统家庭制作蚕丝被模式引入到企业机制的轨道,开启了蚕丝被行业的先河。1998年,由于茧丝价格的倒挂,市场上一些靠经营买卖的商户和一些企业都纷纷关闭和退场,茧丝市场变得萧条冷落,而沈福珍凭着对茧丝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一人在困境中坚持独守十年,为后续震泽镇蚕丝被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作了引路和铺垫。

极致匠心 引领工艺创新

20多年来,沈福珍不知吃了多少苦,费了多少神,有人说她“傻”,有人说她“憨”,可她不以为然,为了一根丝执着地走下去。

要问20多年来,慈云取信于民,取胜于市场的秘诀,那就是“不断创新”、“敢为人先”。

制作蚕丝被是一个手工工艺。传统的蚕丝被盖上一两年,蚕丝就要板结,被子不得不重新拆翻。这是蚕丝被制作与销售的瓶颈。沈福珍曾食不甘味,反复试验,终于从洋风炉煮饭中研究发明了“泼湿煮茧法”工艺,通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丝绵蓬松度和柔软度达到最佳状态,蚕丝被无需年年拆翻,堪称一场蚕丝被业界的革命。

沈福珍还发明了“全幅平面、纵横旋转、千层网叠、丝丝入扣”的独特的蚕丝被手工拉制法和可水洗蚕丝被拉制法,这两项工艺的改革创新,使蚕丝被成型后,均匀平滑,柔软贴身,长期使用不缩拢,不变形、不板结。可水洗蚕丝凉被还攻克了夏季不能用蚕丝被的陈规陋习,扩大了蚕丝被的使用范围,填补了夏季蚕丝被市场销售的空白。

这三项国家专利的发明,为蚕丝被的广泛运用、工艺革新提供了质的飞跃,也为复兴苏州丝绸作出了工艺技术上的贡献。现在,这些制作工艺都已经普遍分享到震泽及周边地区蚕丝被制作过程中,已成为缫绵、拉制蚕丝被的基本操作法。

诚实守信 人品铸就产品

沈福珍对蚕丝事业是十分热爱的,而对企业管理的严格和精细,对产品要求的“苛刻”和完美,也是出名的。25年来,她创立的慈云品牌,在质量上没有出过一个次品,没有遇到一次投诉。

不讲质量,宁愿不做。沈福珍是个典型的江南农村妇女,人很忠厚,凡事爱讲良心。她坚持的原则是“用人品做产品”,把忠厚与良心缝进蚕丝制品里。她常说:“我做蚕丝被,是为了把最好的被子奉献给百姓人家”,“老百姓是我企业最大的支持者和鉴定者”。

在原料进货上,为了采购上等蚕丝绵(双宫和上茧丝绵),她几乎不讲究价钱,批批要抽样检测,还实行定点采购,定量组织,有时,还要亲自抽检。在工艺操作、设备流程上,她道道把关,一丝不苟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目的就是绝不让一丝不合格的原材料流入自己的生产环节。原料涨价了,不仅产品不跟涨,而且决不做以次充好、以假代真、以短丝充长丝、用化纤充真丝的“缺德事”,看到市场上这种现象屡屡发生又无力改变,她率先创制了“可透视蚕丝被”,以全方位透视蚕丝绵内在质量的诚信做法来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与时俱进 传承非遗文化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用这句话形容有5000年历史、又面临需要不断创新的蚕丝行业,是非常确切的。蚕丝被制作技艺是一项传统的手工工艺,作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沈福珍一方面要继承保护传统的制作方法,不让它失传;另一方面又要与时俱进,通过工艺、产品上的创新,不断改进蚕丝产品的不足,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与享受。

为了传承蚕丝被制作技艺和震泽地区蚕丝文化的宝贵遗产,从2007年起,沈福珍先后花了800多万元,相继建立了慈云蚕丝陈列馆、产品展示大厅、蚕桑基地和非遗蚕丝被制作技艺基地,以展示太湖流域蚕丝文化、蚕丝被非遗传统技艺和丝绸系列产品,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让人们体验种桑养蚕、非遗蚕丝作流程。这在蚕丝行业中属于首创。从创办至今,已有20多万人次参观和访问,培训非遗技能人员200多人。2010年,沈福珍被确认为吴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2014年,又被确认为苏州市非遗蚕丝被制作技艺传承人。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女蚕校;官产学用合作;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78-04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的前身是著名爱国新闻事业家、《申报》总经理史量才于1904年秋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1912年辛亥革命后,私立上海女子蚕桑学堂改为省立,并迁至苏州浒墅关,改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桑学校。史量才与郑辟疆均毕业于我国近代第一所培养蚕丝业科技人才的专科学校——杭州蚕学馆(郑辟疆是第三期毕业生,史量才是第四期毕业生)。史量才希望通过创办蚕业学校倡导“注重栽桑,养蚕、制种、缫丝等试验,并改良旧法,兼授普通及专门学理,以扩充女子职业,挽回我国利权为宗旨”[1]。培养女性蚕业人才,促进蚕丝业之改良一直是江苏省立女蚕校的追求。

1918年,郑辟疆出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后,面对女蚕校“进行上万分艰难,荏苒十年,厥效甚微,欲使毕业学生获得相当之职业,殊非易事。而校内同人沉闷已极,良医所教所学为新蚕业,而社会蚕业并不欲革新,亦何怪其格格不入哉”[2]。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对女蚕校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改革势在必行。郑辟疆提出:“今后教、实、行政宜实行联合,俾毕业生易于从事本业或得服务于公家。按农蚕业教育本为改进农蚕业而设,能实行改进农蚕业政策,学生自有活动之地,否则事业不提倡,人才多废弃,农蚕业何有改进乎?”[3] 他为女蚕校提出的明确任务是“使蚕丝业得利用省女蚕以革新其事业,吾所谓省女蚕所负时代之任务与今后之设施者如是”[4]。在他的主持和带动下,女蚕校遵循“坚决向蚕丝业改进途径进军,使学生有用武之地”[5] 的办学方针,不但在专业教学中不断改善,更将精力逐步投入到中国近代蚕丝业的改进上,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郑辟疆追求的“学生自能投入蚕丝战线,而蚕丝业由之改进;学生投入蚕丝战线愈众,蚕丝业改进愈速”[6] 的理想。

一、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

郑辟疆担任江苏省立女蚕校校长期间,把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作为蚕丝革新家,充分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推动产业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1923年9月,为了“对于养蚕制种制丝家及女子蚕业教育应尽提倡指导贡献受托之义务,特依全省农业组织系统案,设推广部以专司之”[7]。女蚕校推广部的设立,将改进中国落后的蚕丝生产局面当作推动女蚕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将女蚕校的教育与蚕丝改进事业联系起来,是郑辟疆最具革新和现实意义的举措。组织推广部,“是为女蚕对蚕丝业改进上有计划的依一定方向前进的起点”[8]。

为促进教、实、行政的联合,郑辟疆在女蚕校成立蚕业研究会,定名为浒墅关女蚕校蚕业研究会,规定所有女蚕校蚕科教职员以及相关制种家均为研究会会员,研究会以交换知识、研究蚕业学术为宗旨,规定每星期五集会一次,以讨论蚕业上之各种问题。他召集各制种场代表来校参加讨论会,与会的有12家制种场的代表15人。开会的主要内容为:一方面,由学校报告上一年度蚕种检种、销售以及价格审查等情况,并说明下一年蚕种供给和需求可能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邀请各制种场代表围绕种业经营与技术、制种新趋势和新技术以及当前国内外的蚕种改良情况等课题进行演讲,“全校学生均参与旁听,以保持学生对蚕丝业先进技术潮流的把握。对于种业经营与技术,指示其趋势与新法。其随潮流为改进。直至午后一时始讲毕,而听者与讲者。均精神百倍。毫无倦容云”[9]。

二、推动建立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

民国苏南地区推行的这场乡村蚕业技术改良,是由郑辟疆主持的江苏女子蚕业学校最先开展的。郑辟疆积极发挥个人的影响力和作用,推动民国政府在乡村农业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围绕蚕丝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全新的体制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改良体系,谋求产业革新与突破;推动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以及当地工商业者在蚕丝改良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与震泽市议会合作,选定开弦弓村(费孝通所取学术名:江村)为实验基地,开办“震泽市、省立女子蚕校推广部合办蚕丝改进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在开弦弓村对蚕业的指导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徐绍阶在《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一文中,赞扬该社“开弦弓之生丝精制合作社,分子健全,组织严密,自选种育蚕,至于缫丝,无不采用科学方法,故业务发展有蒸蒸日上之势,非独为一县一省生产运销合作之模范,抑亦全国之标榜”[10]。1935年,中央合作研究社曾组团专程考察开弦弓生丝精制合作社,并予以褒扬。他推动吴江为改进并复兴蚕丝事业设置了蚕桑改良区,统辖全县蚕桑改进事务,总办事处设在县政府内,由县长兼任主任,委任费达生为副主任,费达生经过调查,制定了《改良吴江县蚕丝业计划》,刊登于1934年10月25日天津《大公报》“乡村建设”版[11]。他推动江苏省政府农矿厅制定蚕种检查法规,加强对蚕种的检查;与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合作,亲自与时任改良会监理的葛敬中以及技师费咸迩和何尚平等人接洽,商谈如何促进女蚕校学生更广泛地参与蚕种改良等事宜。抗战期间,学校迁至四川乐山,郑辟疆又兼任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乐山蚕丝实验区顾问(费达生为主任),致力于复兴中华蚕丝事业。

三、搭建产学合作平台

郑辟疆积极发挥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加强与产业界密切联系,开创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女蚕”模式。他发起成立的“吴江县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是我国农民办的第一个近代丝厂,也是我国蚕丝业史上第一个农村自办机械制丝厂,其成功开办具有划时代的示范作用,成为我国蚕丝业改进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先声。通过农民合作以及农民股份工厂的形式,建立保护农民利益的乡村企业,并及时返利分红给参股农民,同时,通过技术培训,使农民自愿放弃旧习俗,短期内就接受新的生产方式,改革得以在农民中推行。帮助农村和农民形成农工贸合一、产供销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推动土丝改良,震泽乡村企业从此能生产大工厂出的“白厂丝”,同时,倡导的新技术也由改革试点——开弦弓村向江南传播丝织术,辐射至苏南、浙江的蚕丝产区。与当时的龙头企业——无锡瑞纶丝厂厂主吴申伯合作,对瑞纶丝厂制丝技术与设备进行彻底改造,将瑞纶丝厂改称为玉祁制丝所,作为推动制丝改进的新示范基地,对整个制丝业的改进产生了巨大影响。

女蚕校还在苏南各县蚕区建立蚕业指导所,指导蚕业改进工作。从1924年女蚕校在吴江震泽开弦弓村建立第一个蚕业指导所开始,学校推广部在吴江和无锡等县设立多处蚕业指导所,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苏南蚕业改进掀起高潮的背景下,女蚕校更是加快了蚕业指导的步伐。1932年,女蚕校在武进县的横林江头村和戚墅堰新河乡、江阴县的塘头桥、洞歧、胥林、南闸等6处设立蚕业指导所,1933年女蚕校在吴江花木桥、鸟家口、馄饨兜各新设指导所1处,在吴县旺米山、汤巷等地设指导所9处,又在江阴之塘头桥、洞歧各新设指导所1处。至9月,女蚕校在吴江、吴县、江阴等地区公开办秋蚕指导所24处。1935年之后,女蚕校为了更好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聘请30多名技术员到苏南各地开展蚕业改进指导,同年,女蚕校还计划以震泽镇为中心,建立新型的指导体系。

郑辟疆在回忆中总结道:“女蚕对蚕丝业之改进,自1918年至1922年为进军前奏,自1923年特设推广部起至1929年,以开辟新蚕业(蚕种改良和养蚕改良)为重点时代,自1930年起至1937年为加紧改进制丝,以图挽救蚕丝业衰落时代,抗战胜利后,1947年至1949年,为继续前进,尤为试行养蚕和制丝联合进行的时代。除前奏时代及推广部在川服务外,先后共计十有八年。其进行上, 是节节相关、环环相连,故在养蚕方面全面反映了丰收好茧,使制丝原料之面貌为之一新。养蚕繁盛之区,显见农业经济好转,农本宽裕。尤在吴江之震泽,减少了高利贷,呈现了修建房屋的新气象,在制丝方面的反映,则被迫放松了原料收购之剥削,而争取生产高级蚕丝之利益,其技术上、设备上、经营上皆有所革新,呈现了正规制丝工业的面貌。”[12]

在郑辟疆和女蚕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开创了苏南地区蚕种场毗连兴盛之盛况,实现了一个学校带动一方经济的格局。郑辟疆创立和组织的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推广部,为古老衰落的中国蚕丝业点燃了希望。推广部不仅传播新技术,还帮助农民建立新的生产组织,促进了农民观念的变化,从而推动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进步。

四、现代启示

民国江苏省立女蚕校组织推动的教、实、行政联合,其最大特点是以学校为主体,学校全面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活动。郑辟疆利用技术优势,有选择地搭建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平台,尽快抢占丝绸科技创新制高点。在实现“科技救国”价值目标的同时,确保省立女蚕校“蚕丝发动机”的领先地位。

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在《做人要做这样的人》一文中写到:“不妨想一想,过了快要一个世纪了,而科技下乡、职业教育等还是有待突破的目标,学用怎样结合现在还在困挠大学里读书的学生。”[13] 仔细想来,作为社会学大师的“费孝通之想”值得我们思考和汗颜。今天还有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停留在论文和实验室,满足于纸上谈兵,研发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不正确,教授们不屑于也不善于与市场打交道,对校外大千世界漠不关心,孤芳自赏,不能够主动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到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中去,把自己完全和外界封闭起来,缺乏面向国家战略进行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动力,徘徊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之外。我国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资源共享和利益分享机制,造成了创新资源的巨大浪费。

高等学校应借鉴郑辟疆、费达生的做法,深化产学研合作,向社会开放,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具体来说,需要像郑辟疆和费达生那样组织教授到地方科技部门和企业挂职,进企业当“外援”,不仅直接为地方提供技术服务,还向学校反馈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求信息,成为校地沟通的桥梁;需要像郑辟疆和费达生主导的女蚕校推广部那样,建立一批科技型企业,不仅为学校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而且以这些科技产业为依托,找准自己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出口;需要像女蚕校那样,以学校为单位,与地方政府结对子,将学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由点扩充到面。

(一)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政产学研协同发展

2011年4月24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为高校主动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方式指明了方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产学研的有机联合是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奥巴马在2012年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大学的科学研究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之间存在创新断层。为此,美国政府准备拿出10多亿美元,在大学周边建一批“制造转化工程”,填补大学与企业间的沟壑。这一做法值得借鉴。我国高校可以围绕地方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地方全面推进产业升级换代的迫切要求,大力构建服务地方的有效机制,并主动寻求与地方各级政府及部门合作,在科技、文化、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倾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打造多个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坚持校企合作的多维性

推动校地合作走向深入,还需要搭建学校与地方合作的新载体。从教授、博士解决企业难题,到学院与地方结对子,再到技术转移中心分中心和研究院的成立,探索实施多个维度“立体化”的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在技术应用、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形成多条纽带,使得学校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地方需求,促进学校的科研成果一出实验室就能进市场。进一步整合学校的科教资源和地方的产业优势,使学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佚名.上海女子蚕业学堂章程[J].女子世界,1905(6).

[2][4][6]郑辟疆.省女蚕校所负时代之任务及改进[J].江苏教育,1933(5):36.

[3][7]女蚕[Z].1923年10月20日,第7期。

[5][8][12]郑辟疆.浒墅关蚕校对蚕丝事业改进的经过[M].苏州文史资料,第1-5合辑:265.

[9]苏州大学档案馆藏.第二次种业进行讨论会开会情形[C]//女蚕.1928年1月16日,第35期。

[10]徐绍阶.本省唯一之模范合作社[J].江苏党务周刊,1930(24).

[11][13]余广彤.蚕魂——费达生传[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91.

Enlightenment of Cooperation of Government, Industry,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ial Nvcan Schoo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ZHU Yu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0, China)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4篇

嘉兴初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端午民俗源远流长。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交战频繁,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这里屯军练兵,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嘉兴端午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纪念伍子胥。

由于嘉兴地处水乡泽国, 河湖纵横交错, 嘉兴人“以舟代车”, 生活“一日不能废舟楫”, 这给舟船制造和龙舟竞渡创造了条件。嘉兴农村盛产稻米箬叶, 给裹粽食黍提供了方便。而这些正是确保嘉兴一带端午节两大主要活动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嘉兴端午习俗具有“吴越文化”、“稻作文化”和“水乡泽国”的深厚背景,凸现了江南水乡独特的传统文化。通过节日的举办使得吴越文化背景下嘉兴端午习俗的形成、流变得到了充分的挖掘与传承,嘉兴已成为全国首个“中国端午文化研究基地”、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嘉兴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陆域面积3915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口339万。

7000年前在这里孕育的马家浜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公元231年,嘉兴建城,城市肌脉延续1700多年基本未变,至今仍保存着月河、芦席汇、梅湾街等三大历史街区,散发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体现着古老水城的凝重历史。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因遭受法租界巡捕房的袭扰而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南湖红船见证了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嘉兴南湖历来为风景名胜,“微雨欲来,轻烟满湖,登楼远眺,苍茫迷蒙”的妙趣,备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杨万里赞其“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清代吴伟业则诗云:“柳叶乱翻千尺雨,桃花红带一溪烟”,而乾隆皇帝更是对它情有独钟。他六下江南,八次光临,并写下了“试看浅烟方淡荡,便教不雨也迷离”等诗句。

嘉兴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速。除南湖外,生活着的千年古镇西塘、最后的枕水人家——乌镇,保留着浓浓的江南水乡风情。平湖九龙山滨海旅游区,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海盐南北湖,被称为江南一片真山水。海宁钱江潮,更是壮观天下无。嘉兴还保留着众多的名人故居,晚清大儒沈曾植、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版巨擘张元济、文学巨匠茅盾、著名诗人徐志摩、艺术奇才丰子恺、海派画家蒲华、译界楷模朱生豪和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著名社会活动家褚辅成、数学大师陈省身等,都在故乡留下他们成长的足迹。

如今的嘉兴正在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和文化兴市战略,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

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

6月28日至29日,2012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论坛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来自全国58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论坛。嘉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柴永强、浙江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陶月彪、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办公室副主任李晓松等领导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论坛由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浙江省文化厅和嘉兴市人民政府主办,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协办。

论坛共收到论文63篇。论坛上,与会代表们重点围绕“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及其民俗文化”主题,探讨中国蚕桑丝织民俗文化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当代走向,探讨其科学保护理念、方式和实践,论题涉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和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区域特色比较、区域保护互动联动机制、文化空间构成、保护策略、传承模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民间蚕神信仰、传统染色技艺以及蚕俗文化保护与现代新农村建设等众多研究领域,这是当前我国蚕桑丝织技艺和蚕俗文化研究与传承实践的智慧结晶。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作大会总结。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把酒画桑麻”书画展,实地考察了嘉兴丝绸博物馆、海宁周王庙镇云龙蚕俗文化园、桐乡洲泉镇蚕俗文化博物馆等场馆。这次论坛是“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文化部举行的首次蚕桑丝织民俗文化高端学术论坛。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最初人们是怎么开养蚕制帛的,除了几个传说,最有可能的假设应该是与果腹有关――为了取食蚕茧中的蛹充饥,古人以水浸煮蚕茧让其松散,发现蚕丝纤维纤长,于是加以整理用于纺织,制成比麻、葛等织物更加柔软舒适的织物。

据《周礼》记载,周王朝对纺织手工业从纺织原材料的征集到纺织、织造、练漂、染色等工作都设有专门组织,彼此分工细致。这些主要机构称为“典妇功”,另外还分设有“典丝”、“典”、“内司服”、“缝人”、“染人”五个部门。《周礼》的这些记载说明周朝官办手工业中的纺织生产的组织和分工已经相当科学和细密,这样的管理方式,西方国家出现的时间比中国要晚得多。遂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00年),南阳借着自然地理优势,已经围绕蚕丝展开了商贸活动,在春秋时期属归古缯国(“缯”是丝织品的总称),成为中国丝绸生产的兴始地,后变成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后因南阳的方城,地处军事要塞,战乱不断,养蚕织布为生的人不得不往外迁徙,至此,缓缓拉开了以南方作为丝绸纺织产业中心的序幕。

时至唐宋,整个蚕丝产业彻底从河南、山东等地,即从黄河流域往长江以南转移。适宜桑树生长的南方开始大规模养殖桑蚕,更易管理且白净透亮的桑蚕丝及其丝绸制品,很快取代了北方的蚕绸,成为中国丝绸近1000年的代表,持续至今。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6篇

柞蚕属于世界级稀缺资源,这茧丝绸在国内乃至世界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把这种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项的重要课题。

1 丹东政府宏观对策

1.1 领导重视,提高认识像柞蚕业这样一个从农到工,从工到商,从内到外,从原料到最终产品,整个一个独有的产业系统,又如此集中于一个地域内的情况实属罕见。丹东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丹东发展柞蚕产业的资源配置合理性、经济有效性于生态的适宜性,使得柞蚕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1.2 强化职能,加大招商现阶段我国桑丝绸的发展良好,可以利用桑丝生产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丹东市政府应与南方有实力企业联系或组成招商团,以丰富的资源和已有的人员、设施为后盾,加上国家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所提供的优惠政策,引进外来资本进入柞蚕加工工业。

1.3 加强管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也是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根本措施。今后要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上得到整治。生态工程要同国土整治、产业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要正确处理好蚕业于生态的关系,科学地开发利用蚕场。提升水平柞蚕场是丹东山区的重要生态植被,政府要把蚕业生产纳入建设“山上丹东”的统一规划中去,把蚕场生态建设纳入全市兴林杯竞赛和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建议市、县成立蚕业执法办公室,专门打击和处理蚕场案例。采取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加速蚕场的改造步伐。

1.4 科学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问题。 “山上丹东”不应只是一个产业,还应包括林业、果业、畜牧业、蚕业、中药材、花卉业等,不能把以经济林为载体的蚕业等产业排除在建设之外。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做法: A.妥善处理林蚕矛盾。B.完善蚕场承包责任制。C.充分利用先进技术。D.实现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1.5 扶持民营丝绸企业,发展柞丝绸集群产业丹东国有丝绸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基本上被民营企业取而代之。民营企业运行机制,给柞蚕丝绸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规模普遍较小,抗市场风险还很弱,需要政府对民营丝绸企业政策上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1.6 赋予柞蚕丝绸文化特色。

1.7 推动终端产品企业的建立,建立完善生产链条丹东的柞蚕丝绸企业

主要为缫丝和丝织类,终端产品很少。应该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吸引本地特别是外地投资。开发多种形式的终端产品,尤其一些复杂、高档的产品。

2 企业的微观对策

2.1 建立农工合作体系丹东的柞蚕业应该借鉴南方和盖州市企业的经验,实行农工合作,进行柞蚕的产业经营。首先,可以稳定自己的蚕茧来源。其次,能保证蚕茧质量。第三,能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蚕茧价格与销售问题的解决和生产经营中的技术保障,对一些文化、技术水平低,家庭薄弱的养蚕农户是十分有利的,能减少经营风险。

建立农工合作体系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益均衡原则。二是合同约束原则。产业化经营方式虽然对丝绸公司和蚕农都是有利可图的,但是这种经营方式还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2.2 调整产品结构,突出柞蚕特点丹东的柞蚕丝绸业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鼓励支持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以群体品牌带动个体品牌。一个知名的地区品牌能创造出惊人的综合价值,并主要体现在促进行业企业的集聚,促进地方的招商引资,促进国内外采购者进入等方面。 A.地域品牌的优势 B.建立柞丝绸地域品牌柞丝绸产业对丹东地区来说无疑是优势项目,大力发展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据分析,经过丝绸行业十多年来的大起大落考验,人们对柞蚕丝绸的经济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以及国际互联网,广泛宣传丹东丝绸,创占国际、国内市场,真正使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

2.5 组建行业协会(商会)。 行政协会是在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l挥沟通作用的重要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主要是提供协调、信息、咨询和培训等几个方面的服务,并进行行业自律管理。行业协会的协调服务,对内是协调同行业企业;对外是协调会员企业与其他行业企业,与其他行业建立良好的经济联系。

参考文献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蚕茧价格;蚕丝价格;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中图分类号:F307.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6)10-0167-06

中国是世界茧丝绸业的发源地,20世纪70年代末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绸生产国与出口国。1978年以前,国家对蚕茧统一定价,80年代后期以来,逐步放开收购价格管制,蚕茧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蚕茧市场由过去丝绸公司的统一经营所形成的强制供求均衡,逐渐演变为蚕茧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1]。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对生丝实行放权经营,各级政府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建立了很多缫丝厂,破坏了生丝的流通和出口秩序,给生丝造成了不良影响[2]。

茧丝价格波动主要表现为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暴涨暴跌)两种情形。其中,造成茧丝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有多种,比如我国蚕茧市场上供给与需求不均衡,各地蚕茧市场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在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甚至各自为政等现象,使得中国茧丝绸产业仍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既有政府对蚕茧的价格政策、通货膨胀等长期性的影响因素,又有养蚕成本、蚕茧的市场供求关系等短期性的影响因素[3]。另外,导致茧丝价格波动的重要原因还包括远期交易市场中的过度投机[4]。现有茧丝远期交易市场可提供价格信号,避免生产风险,但投机者恶意炒作茧丝市场波动状况,可能会引起茧丝价格大幅起落。除外部因素外,茧丝价格波动还受自身结构方面的因素影响。茧丝绸产业是典型的垂直关联产业链,由于气候灾害、农药中毒、蚕病爆发等原因致使蚕茧生产规模缩小、鲜茧产量下降,自然会导致鲜茧价格上升,进而可能引起干茧、生丝价格上升,丝绸等丝制品的价格也随之上升。若国内外对丝绸制品消费需求上升,丝制品价格就会上升,进而导致生丝、干茧价格上升,最终导致鲜茧价格上升。

国内研究集中在茧丝价格波动原因、茧丝绸产业发展及宏观调控方面,关于茧丝价格波动和传递规律及茧丝绸价格传递的方向、幅度和时间等具体模式尚需要做出更完善的解释和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茧丝价格波动对国内的影响日益强烈,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已经日益相互融合并交互影响,我国虽依然处于蚕丝原料输出国的领先地位,但部分利润空间较大的丝绸二次制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5]。探讨蚕丝价格波动与蚕茧价格波动间的影响程度、传播规律,对准确把握茧丝市场变化,做好宏观经济调控,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选取鲜茧价格和生丝出口价格为变量,建立蚕茧价格与蚕丝价格的VAR模型,揭示茧丝价格波动和传递规律及茧丝价格的传递方向、幅度和时间问题。

1研究方法、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首先对蚕丝价格、蚕茧价格的平稳性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采用Johansen检验方法进行协整检验,以判断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间的长期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判断两者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最后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简称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解析蚕丝价格波动与蚕茧价格波动间的相互影响程度。

VAR模型是一种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来建模的计量经济模型。它把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作为解释变量,把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形成这样的函数来构造模型,这样可以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6]。含n个变量,滞后p期的VAR模型如下:

Yt=α+∑pi=1βiYt-i+εt(1)

其中,Yt是(n×1)向量组成的同方差平稳的线性随机过程,βi是(n×n)的系数矩阵,Yt-i是Yt向量的i阶滞后变量,εt是误差项,在本模型中可视为随机扰动项。本模型满足:E(εt)=0,E(εtYt-i)=0,i=1,2,…,p,即εt的期望为0,εt与内生变量Y及各滞后期不相关。

1.2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茧丝绸产业链中,鲜茧是位于茧丝绸垂直关联市场最上游的初级产品,是比较特殊的农副产品;干茧是鲜茧的初加工产品,生丝是干茧的加工后产品,生丝加工进而生成坯绸[7]。生丝既是茧丝绸生产的初加工产品,又是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具有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性质。因此,选取蚕茧和生丝作为分析变量进行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

蚕茧价格选取桑蚕茧每50 kg主产品平均出售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年鉴》(1979-1989)和《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90-2013);蚕丝价格选取生丝出口价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2013)生丝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计算出生丝每年出口平均价格。在实证分析中,上述指标均取自然对数,用LS表示蚕丝价格,用LJ表示蚕茧价格。

2实证分析

运用Eviews 7.2进行实证分析。步骤如下:先对变量序列做单位根检验,看变量序列是否平稳,若不平稳,对变量序列进行差分,当进行到第i次差分时序列平稳,则说明原变量序列服从i阶单整;当所有检验序列均服从同阶单整,可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然后构造VAR模型,通过VAR模型中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变量序列进行分析。

2.1单位根检验

为防止伪回归问题,一般采取 ADF 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运用ADF方法对蚕丝价格LS、蚕茧价格LJ等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设定单位根的基本类型为(c,t,d),其中 c 表示常数项,t 表示趋势项,d表示滞后阶数,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IC)的最小化原则选择趋势项,确定是否存在常数项以及最优滞后变量的阶数[8]。检验结果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LS、LJ两个变量序列在5%水平下的临界值小于假设的ADF统计量的值,则说明不能拒绝原假设,即LS、LJ两个变量序列在显著水平0.05下都是非平稳的;而LS和LJ的一阶差分序列在5%水平下的临界值大于假设的ADF统计量的值,则说明拒绝原假设,即DLS和DLJ在显著水平0.05下都是平稳的。因此,以下分析中,均使用这两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研究,并在变量名前加字母D表示一阶差分。

2.2协整检验

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为防止分析中出现“伪回归”问题,传统上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没有随机趋势或确定趋势,必须是平稳的[9]。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存在的时间序列通常是非平稳的,而协整传递出了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它能够在几个变量(具有单独随机性趋势)间找到一种可靠的联系,然后通过引入一种“相对平稳”对模型进行调整,从而可排除单位根带来的随机性趋势。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显著性概率都小于0.05,即蚕丝价格和蚕茧价格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3 Granger因果检验

协整检验能够说明变量之间存在一种长期均衡关系,但变量之间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为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在建立VAR模型前,需要对VAR模型中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如果在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X是Y的Granger原因;如果不能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Granger原因[10]。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中,滞后期的选择对检验结论有明显影响。因此,在滞后期的选择上考虑了三个因素:一是AIC最小信息准则,二是经济变量间相互影响往往存在滞后性,三是我国宏观调控效果存在滞后性[6]。根据这三个因素,最终选择滞后期数为3年。检验结果中,显示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的部分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滞后3年的Granger因果检验显示:在10%显著水平上,DLS是DLJ的Granger原因,说明蚕丝价格波动将会引起蚕茧价格变动;在5%显著性水平上,DLJ是DLS的Granger原因,说明蚕茧价格波动将会引起蚕丝价格变动。

2.4VAR模型构建与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构建二维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观察我国最近十多年来的蚕茧市场价格的变化可以发现,蚕茧价格每隔2~3年就会出现一次周期性波动,但每次波动的振荡幅度以及振荡时间会因不同的影响因素而有所差异[1]。观察我国最近十多年来的生丝出口量的变化可以发现,生丝出口基本上已形成规律性的周期波动,每隔3~4年就会出现一次出口高峰,但每次出口高峰的峰值都有一定差异。为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可采用多种定阶方法(LR准则、FPE准则、AIC准则、SC准则、HQ准则)进行筛选。本文根据FPE和AIC最小信息准则选择最优滞后期为3年,建立VAR(3),具体表达式如下:

DLStDLJt=0.1394960.017021+

0.0014480.0654920.3181580.166623×

DLSt-1DLJt-1+

-0.7270920.647467-0.2954360.422130×

DLSt-2DLJt-2+

-0.109523-0.6127850.001865-0.443172×

DLSt-3DLJt-3+

ε1ε2

计算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观察结果可发现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全部位于单位圆内(如图1所示),表明所建立的VAR(3)模型是稳定的,得到的结果是有效的。由于得到的VAR模型稳定有效,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广义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间的冲击响应,刻画两者间的动态关系[11]。

根据建立的VAR(3)模型得出结论如下:①蚕茧价格对蚕丝价格的影响。在VAR(3)模型中,蚕茧价格滞后1期、滞后2期和滞后3期对蚕丝价格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655、0.6475、-0.6128。这说明,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蚕茧价格上升会引起蚕丝价格上升,而滞后3期的蚕茧价格上升将引起蚕丝价格下降。由于系数之和(0.0655+0.6475-0.6128=0.1002)大于0,所以长期来看,蚕茧价格上升会引起蚕丝价格上升。

②蚕丝价格对蚕茧价格的影响。在VAR(3)模型中,蚕丝价格滞后1期、滞后2期和滞后3期对蚕茧价格的影响系数分别是0.3182、-0.2954、0.0019。这说明,滞后1期蚕丝价格上升会引起蚕茧价格上升,滞后2期蚕丝价格上升会引起蚕茧价格下降,而滞后3期蚕丝价格上升又会引起蚕茧价格上升。由于系数之和(0.3182-0.2954+0.0019=0.0247)>0,所以长期来看,蚕丝价格上升会引起蚕茧价格上升。

2.5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是指在VAR模型中的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innovation)冲击,通过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对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所产生的影响[12]。也就是说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受到某一扰动变量的一个冲击后,系统对这一冲击所做出的动态反应,并依据动态反应来判断变量间是否具有时滞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脉冲响应函数是假定系统只受一个变量的冲击,不受其他变量的冲击,来研究系统对一个内生变量冲击的反应[13]。根据所建立的VAR(3)模型,可以得到各种脉冲响应函数图,这里给出蚕丝价格对蚕茧价格的脉冲响应图和蚕茧价格对蚕丝价格的脉冲响应图,如图2和图3所示,图中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2可以看出,DLS对DLJ的脉冲响应曲线大致为“W”型。蚕丝价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首先会引起蚕茧价格上升,然后下降,再上升,来回波动,从第8期开始,蚕茧价格会稳定在零增长率这一均衡水平,也就是说,蚕丝价格冲击对蚕茧价格的影响逐渐消失。可能原因是:生丝属于非生活必需品,不会像粮食、石油等生活必需品一样价格弹性大。一般来说,在价格变动幅度不大的情况下,因为存在消费惯性,生丝在短期内的需求价格弹性变化很小,对生丝出口国近期地位的影响不会太大。当生丝价格持续上升时,缫丝厂为增加利润,会费尽心机扩大丝制品生产,相应的蚕茧储备量会增大。缫丝厂增加蚕茧储备量就会导致蚕茧需求量增加,进而会引起蚕茧价格上升;当生丝价格持续上升超过某一水平时,进口国有可能会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调整国内的生产布局和资源配置[14],增加自我供给,从而导致进口量减少,也就是我国生丝出口量减少。另外,持续过高的价格会刺激新兴产丝国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从而使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降低,进而使我国蚕茧价格下跌。随着生丝价格波动冲击影响的逐渐消失,蚕茧价格会逐渐恢复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

从图3可以看出,DLJ对DLS的脉冲响应曲线大致为“N”型。蚕茧价格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首先会引起蚕丝价格上升,然后下降,再上升,从第9期开始,蚕丝价格会稳定在零增长率这一均衡水平,也就是说,蚕茧价格冲击对蚕丝价格的影响逐渐消失。可能原因是:由于蚕茧是茧丝绸产业链最基本的原材料,茧价上升会直接引起相关产业成本的增加,进而拉动茧丝绸产业链中其他产业产品价格的上升,蚕丝价格也会随之上升;当茧价继续上升时,茧农往往会费尽心机地增加蚕茧产量来提高收入,尤其在比较收入较高时,茧农会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3]。蚕茧产量增加,导致蚕丝产量增加,由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可知,蚕丝价格会随着产量增加而降低,随着茧价冲击影响的逐渐消失,蚕丝价格又缓慢增长,并最终趋于稳定。

方差分解是解释VAR系统动态行为的另一种方法。该方法是将系统的均方误差分解成系统中各变量冲击对变量变化所做的贡献,以此来考察VAR模型中任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这种变化用方差来衡量)的贡献程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8]。

由表4可以看出,蚕茧价格第1期只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蚕丝价格从第2期开始才对蚕茧价格产生解释力,预测方差的贡献度是10.7%,随后蚕丝价格预测方差的贡献度逐渐增强,最终趋于平稳。但从整体而言,蚕茧价格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

由表5可以看出,蚕丝价格受自身的预测方差贡献度较大,整个期间的比重都保持在50%以上。蚕茧价格对蚕丝价格的预测方差贡献度有升有降,但从整体上看贡献度最终会趋于24.5%左右。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根据1979-2013年的统计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我国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波动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

(1)长期而言,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表现出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蚕丝价格波动对蚕茧价格有一定影响,蚕茧价格波动对蚕丝价格也有一定影响,但相互间的影响程度都不大。

(2)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间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在10%显著水平上,蚕丝价格是蚕茧价格的Granger原因;在5%显著性水平上,蚕茧价格是蚕丝价格的Granger原因。

(3)通过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蚕丝价格与蚕茧价格对来自彼此的冲击响应滞后期长而且是非渐进式的――蚕丝价格对蚕茧价格的冲击响应曲线大致为“W”型,说明蚕丝价格对蚕茧价格影响较大且反应期内波动频率高;蚕茧价格对蚕丝价格的冲击响应曲线大致为“N”型,说明蚕茧价格对蚕丝价格影响较小且反应期内波动频率低。从方差分解结果来看,茧丝价格受自身波动的影响较大。

3.2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论,为进一步创造良好的茧丝市场环境,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增强蚕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收集网络,拓展信息收集渠道,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增加信息透明度,便于企业和农户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和种养布局。

(2)因为茧丝绸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茧丝价格波动仅仅依靠市场力量的调节无法处于正常状态。因此,必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积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力求使茧丝价格波动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使茧丝价格正常波动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并尽量抑制茧丝价格异常波动对产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15]。

(3)我国生丝出口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国内丝价受出口丝价波动的直接影响也会出现价格不稳定的现象,进而影响茧丝绸业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强茧丝出口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增强对茧丝企业出口环节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李瑞. 正确认识我国蚕茧市场的价格波动[J]. 丝绸,2000(4):3-5.

[2]叶春辉,高峰. 中国生丝对外贸易定价的实证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7-19.

[3]顾国达,范作冰.影响蚕茧价格变动的因素分析[J].蚕业科学,2000,26(2): 99-104.

[4]王琛,王效俐.茧丝价格波动的成因及防范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7(4):37-38.

[5]范作冰,陈琳.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蚕业科学,2013(1):129-134.

[6]吴振信,薛冰,王书平.基于VAR模型的油价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分析[J]. 中国管理科学,2011(1):21-28.

[7]李建琴,卢逸,孔伟杰. 中国茧丝绸产品垂直关联价格波动与传递关系的研究[J]. 蚕业科学,2015(4):734-745.

[8]罗锋,牛宝俊.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09(6):16-22.

[9]高雯雯,孙成江,刘玉奎. 中国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情报杂志,2006(1):34-36.

[10]李丙红. 我国人力资本水平与政府人力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J]. 天府新论,2011(5):52-56.

[11]李治国,周德田.基于VAR模型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 企业经济,2013(8):11-16.

[12]钟晓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J]. 统计教育,2009(6):14-20.

[13]郝雁.对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的实证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04(3):109-112.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8篇

历史悠久,开发滞后

虽然我国现在的普通群众对于天蚕、天蚕纤维知之甚少,但从历史资料上看中华先民们对于它们的利用却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在《旧唐书》卷三中就明确记载有:是岁(公元639年),滁州言:“野蚕食槲叶,成茧大如柰,其色绿,凡六千五百七十石。”唐朝时的滁州即是指现在我国安徽省滁州市,这有可能是关于天蚕最早的文献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天蚕在我国南、北方皆有,尚算比较广泛。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黑龙江省有关部门在收购柞蚕茧的过程中,也曾经发现过数枚比较奇特的绿色柞蚕茧。但由于受到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特别是信息来源相对闭塞,大家一直不知道其为何物。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与外界的交流增多才认识到天蚕所产绿色蚕茧的经济价值。随后1990年,湖南科委科研人员陆秀娥领导的科研组在湖南省境内的南岭山脉发现南方天蚕,并取名为“南岭天蚕”。自此,天蚕及其天蚕纤维产业才逐渐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据了解,天蚕丝纤维具有蓬松、柔软性好、吸汗传湿性和耐酸性都要优于桑蚕丝等特点。同时,天蚕丝可以织成高雅、华贵、舒适的超级衣料,还可以与毛、彩色棉等其他天然纤维混纺成复合织品,制成各种豪华高档的服装、饰品和工艺品。

不过,由于天蚕还属于尚未完全驯化的野蚕的一种,其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的养殖容易受到气候、环境以及饲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大量野生的柞(栎)树林被人为砍伐、天蚕产业投入资金不足等等原因的综合作用,我国的天蚕丝纤维生产一直处于量少、质低的尴尬状态。

如今,随着各地退耕还林等工作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除了东北黑龙江、吉林等传统产区之外,南方各省也在因地制宜地对天蚕产业进行推广。但相对于较为成熟的桑蚕茧丝绸产业而言,天蚕丝纤维产业不论是在制种水平、养殖技术、养殖规模、丝还是其制品加工等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栎树从植物学分类上是属于壳斗科,栎属,在我国部分省份也被称作橡树、柞树。栎树分别极为广泛,即便是在四川省某些海拔达4600米的地方仍然有生长。2015年初,有一家从事天蚕养殖的公司就曾经到川东北某乡镇组织动员大家养殖天蚕。当时提出的条件也十分优惠,由该公司提供天蚕种并且提供技术支持来指导农户进行养殖,甚至于还承诺待到天蚕茧收获之后,由该公司按个来进行收购。

能够对漫山遍野的栎树进行开发利用,不但是当地农户十分欢喜的事情,即便是村、乡干部也极其配合。原因是,过去栎树林的产出无非两方面,要么被用来烧成炭,要么就被大家拿来烧火做饭用。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政策出台之后,坡山的树也不能随意砍伐了,栎树林对于广大村民来说几乎失去了任何的价值。同时,该地村民历来就有栽桑养蚕的传统,对于家蚕的养殖技术相对而言掌握得较为熟练。可以说,这家天蚕养殖企业正是看中了这里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才不远万里到四川来进行天蚕茧丝产业的推广。

在进行项目前期推广介绍时,这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又告诉大家说,相对于家蚕的养殖而言天蚕这种野蚕的养殖就要简单得多。不过,在洋洋洒洒一番详细解说和对未来锦绣前程的展望之后,受到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限制,绝大多数村民只是听懂了天蚕养殖的“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于包括当地的个别基层干部在向上级汇报天蚕养殖这个事情的时候,也是大大咧咧地表示:“把天蚕往栎树林里面一放,等两个月直接就去坡上捡茧子卖钱……”

然而,“理想总是很丰满,现实又总是很骨感”。据研究天蚕的专家介绍,理论上养殖天蚕一季每亩栎树林可产天蚕茧7000个。两个多月之后,当这家天蚕企业上门收购天蚕茧时却遇到了意外的情况。村民黄朝文等十几个群众,每人拿着十几二十个黄黄绿绿的天蚕茧找上门来“兴师问罪”了。

据了解,黄朝文先期听了关于天蚕养殖的宣传和介绍之后便在自己家的栎树林里投放了2万蚕种苗。一向谨慎的他并没有像大多数村民那样,放蚕之后便任凭其“自生自灭”,而是经常一个人到坡上的栎树林里转悠、观察。当黄朝文发现经常有很多鸟类在肆意地捕食树上的天蚕幼虫之后,他又投资了数千元搭建网棚等防止天蚕天敌的设施。

但是,山坡那么大,栎树林又是如此的高而密,单凭个人的力量要想完全防止天敌对于天蚕的伤害,也不过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事情罢了。更为可怕的是,除了天敌的滋扰,气候对于天蚕的影响才可以说是“灭顶之灾”。

据了解,影响天蚕生长、生存的气象因素有温度、湿度、光照、风、降水等诸多原因。其中又以大风、暴雨和气温影响最大。气温高于28℃,天蚕不吃叶子,高于40℃则会立即死亡,气温低于15℃则死亡率也可高达70%以上。川东北地区每年的6月到8月气候最难把握,或持续月余干旱,或连绵数日暴雨,气温起伏较大。因此,放养在栎树林里的天蚕成活率并没有预计中的高。所以,很多农户都是基本“颗粒无收”,即便是收获最多的农户收茧率也不足20%。

类似这样“靠天吃饭”式的养殖天蚕的经济效益显然与农户们心目中的预期收益相去甚远。因此,可以说在川东北丘陵地区进行的天蚕养殖项目最起码在2015年是完全失败的。据了解,2016年仍然有经营天蚕茧丝的一些企业在继续推广这一项目,但群众普遍反应冷淡。实事求是地看,在养殖户中普及天蚕的生活习性知识,并且创造、摸索出一套因地制宜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才是天蚕养殖业能否大范围推广成功的关键,也是我国天蚕丝纤维产业能否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根本保证。

得天独厚,应用狭窄

按照我们习惯上对于茧丝绸行业的认识,不论是桑蚕丝还是柞蚕丝,无疑都是用来制作成纺织服装产品才能真正被零售市场终端的消费者们所接受。但是,从目前看天蚕丝纤维由于受到总产量偏小,产绿色茧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以及后期加工工艺欠成熟等问题的限制,在普通零售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天蚕丝纤维纺织服装产品可谓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天蚕丝纤维则被用来制作外科手术缝合线、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人工皮肤等受众面极小的产品。

天蚕丝纤维长90~600米,强力和伸长率分别为桑蚕丝的2.5倍和1.5倍。因此,有些业内人士“戏言”称,一个天蚕茧可抽600多米长的丝线,这一根丝线做成手术缝合线就可以创造高达10000元的价值。毋庸置疑,利用天蚕丝纤维制造手术缝合线,不但其附加值比传统蚕丝加工效益高,并且项目还可以跨界中国生物科技和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传统的纺织服装业来说,融资等方面也比较容易获得成功。

不过,或许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天蚕丝纤维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经过缫制后仍然能够保持固有的天然绿色”这一特点。可以参照的是,这些年以来,为了获得天然彩色的桑蚕丝,很多科研机构、纺织企业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完全彻底的成功仍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深入开发利用天蚕丝纤维与生俱来的“彩色”这一特点,使其在纺织服装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能够让更多的消费者享受、使用,可能才是天蚕产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当然,现实中对于天蚕丝纤维纺织服装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及产业链的建设完善确实也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其一,研发资金十分匮乏,产业化举步维艰。对于任何一种新产业的研发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相对算不上景气的纺织服装行业想要获得资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天蚕丝纤维本身具备优异的纤维特性,加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积累的技术经验,要进行产业化在理论上似乎并不困难,但难就难在资金匮乏这一瓶颈障碍之上。据了解,曾经有从事天蚕产业的企业在跟风投谈融资的时候,风投方对于纺织服装的开发毫无兴趣,只是对利用天蚕蛹提取抗菌肽开发抗癌、美容、保健之类的产品兴致勃勃。实事求是地说,目前仍然坚持在进行天蚕丝纺织服装产品开发的企业其探索之难、经历之艰确实让人敬佩。

其二,天蚕茧丝原材料基地建设尚需创新思维。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国各种天然纤维在目前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原材料如何能够保证供给充足都或多或少地面临着一些问题。再结合天蚕以及柞(栎)树的种养殖业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天蚕养殖业比其他天然纤维有着比较显著的优势。比如说,柞(栎)树林的自然存活率高,天蚕的饲喂也相对桑蚕养殖更为节省劳动力等等。但与此同时,由于部分种类的柞(栎)树因为耐修剪、易造型等特点已经成为风景园林、庭院别墅区造型景观树种。加之各地绿化园林建设的增多,很多柞(栎)树所有人不再愿意将其作为天蚕的养殖用食物来源,而是一味地坐等开发商上门高价收购成年树、大树。不过,只要我们从事与天蚕茧丝绸产业相关的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好,利用好国家林改与扶贫等相关的政策,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尽快完善天蚕养殖业的“农业合作社”模式,也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天蚕丝纤维原材料的供应问题。

其三,天蚕养殖的相关技术、手段还需提升。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在天蚕养殖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比如说,天蚕的饲育头数结茧率、蚕茧茧层率等方面都还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我们养殖天蚕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绿色的蚕茧,但现实中农户们收获的天蚕茧子中的绿色茧率显然离预期的目标差距还很大。就这个问题,笔者请教一位长期从事天蚕养殖方面科研工作的同志时,他“语重心长”地告诉笔者:“对于天蚕在室内营茧前进行感光试验证明,影响天蚕茧色的环境因素是自然光照,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才能结成绿色蚕茧。”使用这么“专业”的术语,绝大部分养殖户可能都跟笔者一样云里雾里。其实,通俗地说就是在预计天蚕将要结茧前的这几天里,把天蚕宝宝拿到室外放于自然光下即可获得较高的结绿色茧的几率。由此可见,天蚕的养殖技术从实验室到山林里,从专家到养殖户手中还需加大推广的力度,甚至还需要广大科研技术人员改变与普通农户沟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

其四,天蚕茧缫丝工艺技术还需不断摸索、提高。由于对于天蚕丝纤维产业的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都没有系统的,可供生产上应用的天蚕缫丝工艺和经济技术指标可参考。据了解,目前工艺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其加工天蚕茧单茧丝长能达到250米以上,解舒率约33.2%,生丝量约48.3%,百粒茧生丝量最高能达到38克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来看,传统对桑蚕和柞蚕茧的煮茧工艺完全不适用天蚕茧。特别是为了保护天蚕丝的天然绿色不褪色,促使成品丝颜色和光泽一致,在煮茧前必须将绿色深浅不一的原料茧进行合理搭配。对于提高天蚕茧缫丝工艺技术的目标,现在业内基本还是有一定的共识,那就是,尽量提高天蚕茧丝的解舒率和出丝率,并且保持天蚕丝自然绿色和成品色的色泽一致。所以,我们还需要对天蚕茧的缫丝机械与工艺、煮茧温度与时间、解舒剂的筛选、保色素的应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研发和突破。

我国研究天蚕实际上已有超过50年的历史,过去主要在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蚕业科技、教育部门开展,现在已经逐步在南方部分省市展开。不过,由于受到养殖规模、科研经费、观念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利用天蚕丝纤维加工纺织服装产品方面一直没有能够真正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加大对于天蚕纤维产业的研发投入,加强对天蚕养殖基地规模化建设,加快对天蚕纤维纺织服装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等都是保证天蚕纤维行业今后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注重品质,来不得“一丝之差”

天蚕这种奇特的绢丝昆虫,其风格是既粗犷又精细,从荒山野岭中走来最后却独占鳌头于顶级纺织品之上。它们不但个头是普通家蚕的两倍左右,尤其是不能驯化的野生特性表现强烈,如好动性、喜湿性、假死性、群集性、羞交性等。但是,在养殖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如果对它们“关照”不到,其产出的茧丝质量便要大打折扣。

比如说在天蚕结茧的时候,虽然大致成熟时间比较集中,但由于其个体差异,每一个茧子收获的时机并不相同。天蚕营茧吐丝一般需要两到三天才可完成,之后蚕茧慢慢变硬,熟蚕则蜕皮化蛹其中。化蛹的过程根据环境的不同,一般也需五六天时间。如果这期间,一旦采收蚕茧则很可能造成里面的蚕蛹破皮、受伤、死亡,进而形成我们常说的“烂浓茧”。因此,天蚕茧采收的时机是保证天蚕茧丝品质和养殖户效益的关键。但是,由于天蚕茧又是遍布于树林之中,所以这一时机也最难把握。

衡量蚕茧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蚕茧解舒率,蚕茧解舒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丝率、台时产量、生丝品质、原料消耗的高低。众所周知,天蚕茧的解舒率一直不高,因此生丝量也偏低。不过,据了解,有个别纺织企业在放弃过去传统使用的小苏打或洗衣粉等微碱性物质作为解舒剂,而采用经过自己筛选试验的解舒剂、柔软剂之后,其加工天蚕茧的解舒率便提高了10.12%,生丝量也增加了12.45%。

另外,由于天蚕丝产量较少因此价格昂贵。早年间,我国生产的天蚕丝全部用于出口创汇,价格高达数千美元一公斤。即便是现在,在天蚕丝纤维生产总量增加不多的情况下,真正用于制作纺织服装产品的天蚕丝纤维占有的比例仍然不高。但是,在传统市场中和网上商店里,标以“天蚕丝”为原材料的纺织服装产品可是琳琅满目。

打开国内著名的网络销售平台“某宝”,输入“天蚕丝”即可搜索到若干纺织服装产品。其中一家售卖品牌为“忆妹儿”天蚕丝纤维连衣裙的商店格外引人注目。其展示的商品吊牌照片上显示,纤维含量为:天蚕丝50%;聚酯纤维50%,安全等级标准为:B类,售价185元。从其如此低廉的价格,就不能不让人对其纤维含量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借“天蚕丝”之名大肆兜售的纺织品也比比皆是。在四川某地一个家纺用品商店里,就有导购员信誓旦旦地告诉笔者,其销售的一床被单就是加入了天蚕丝纤维制作而成。当笔者询问其何为“天蚕丝”之后,这个导购员便开始信口开河起来。她说,天蚕丝也叫冰丝,几百个蚕茧里面才出现一个,加进纺织品面料之后夏天盖起来十分凉快。实际上,天蚕是一个独立的蚕种。虽然其外观和柞蚕十分相似,但生活习性完全不同。柞蚕是以蛹越冬,而天蚕则是以卵越冬。

窥斑见豹,由此不难发现目前我国天蚕丝纤维纺织品市场确实存在着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情况。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业务工作亮点突出

今年,在我国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风暴的双重考验之下,全县蚕业工作者群策群力,共度难关,共谋发展。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蚕桑发展。全年完成蚕种发放1.6万张,生产鲜蚕茧44万公斤,实现农民蚕桑收入600余万元的目标任务。

(一)基地建设规模稳步扩展

在全力抓好去年5个蚕桑“一村一品”示范村巩固建设的基础上,在全县10个蚕桑基地乡镇中选择了10个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10个基地村进行“一村一品”建设,全年已精育优质杂交桑种100斤,培育合格桑苗105万株,新栽成片密植桑园1100余亩,去冬今春嫁接改良劣质桑树103万株。

(二)蚕桑专业村建设初见成效

双庙乡是全县乃至全市的蚕桑领头乡,今年3月,县委将该乡九贤寺村列为全县蚕桑专业村重点打造建设。该村去年发蚕种1100张,产茧3万公斤,产值45万元。4月上旬,蚕桑局提早谋划、精心组织,从浙江省调回优良嫁接桑苗“农桑14号”30余万株,按照4尺×2尺×2尺的技规要求,高标准栽植成片密植桑园326亩,使该村6个社基本实现了“旱地桑园化”,桑树成活率__到了96%以上。同时,为了搞好蚕桑专业村的肥水管理,今年7月,蚕桑局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补贴资金4670元,全部用于桑树肥培管理。目前,该村桑树长势喜人,明年春季可采叶养蚕。

(三)现代蚕桑科技示范园建设初具雏形

为了有力地推进__县蚕桑产业化进程,我局积极引进业主在百节科技示范园区承租50余亩土地,按照集科研教学、实验示范、旅游观光、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建园思路,打造产业亮点。整个园区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00万元,现已投入5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成片密植桑园45亩,改建小蚕共育室30㎡,修建标准化大蚕室400㎡,专用贮桑室40㎡,硬化地面300㎡,修建园区道路300余米,排水渠150米,修建了专用消毒池和蚕沙坑。今冬明春将培植果桑3-5亩,明年3月底前将全面完成养蚕设施的添置,计划养蚕100余张,同时开展土鸡桑地散养、堰塘养鱼养鸭、观桑观蚕、乡村旅游等综合开发,逐步实现桑枝、蚕沙的深度利用,全面实现一业兴、多业旺的现代蚕业发展目标。

(四)蚕桑产业发展链条逐步延长

面对近年来丝绸市场行情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的严峻形势,今年,我局把引导丝绸企业开发新产品、拓展经营领域作为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新的突破性工作来抓。经过市场调查分析,__省美好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雪绒花”牌纯天然蚕丝被已批量投放市场,并在通洲商厦等大型商场上架销售。该公司现已将加工厂房迁至__县南外金丝街24号原__县丝绸公司大院内,计划年生产蚕丝被3000-4000床,销售收入250-300万元。通过拓宽蚕茧市场领域,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实现以工补农,稳定蚕桑基地,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五)大蚕省力化饲养基本得到全面普及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是制约我县蚕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推行省力化饲养是蚕桑产业走出困境的重要技术手段。今年,全县采取资金补贴和技术宣传两大措施,在全县10个蚕桑生产基地乡镇积极推行大蚕省力饲养蚕台育和地面育,全县推广饲养面已__到80%以上。

(六)蚕业科技培训服务深入人心

全局抽调专业技术干部14名,分成三个科技服务小分队,长期深入到10个蚕桑基地乡镇和蚕桑重点村社开展科技培训和讲座。为了确保科技服务工作的开展,挤出专项资金5万余元,印发宣传资料5万余份,科学养蚕手册5000余本,刻录科学养蚕光碟3盘,购置专业音响设备一套。全年共举办养蚕技术讲座12期,受训蚕农__6000余人次,科普宣传培训深受广大蚕农欢迎。

(七)停产企业基本稳定

河市丝绸厂和石梯缫丝厂已停产多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两个企业一直未进入法定破产程序,下岗职工__3000余人,问题多,情况复杂。为确保两企业管理队伍及下岗职工的稳定,蚕桑局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加强企业留守人员的管理,做好企业解困资金的监督;二是盘活企业闲置资产,增加企业收入,确保下岗职工临时救助;三是积极配合

社区做好困难职工摸底排查工作,做到低保工作“应保尽保”,消除社会矛盾;四是在招租私营企业中尽量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五是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耐心宣传解释政策,慰问困难职工,确保安全稳定。全年两企业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八)企业破产改制进展有序

__县丝绸公司于20__年10月23日宣告破产还债,现已全面完成公司259名职工的安置兑现和户籍、档案移交等工作,安置职工情绪稳定。公司清算组和留守组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拍卖资产过户及债权催收工作。

二、机关党建工作卓有成效

(一) 不断强化组织、思想建设

全局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核心,巩固先教活动和作风整顿教育成果,扎实抓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干部队伍教育,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深化“四好班子”和两个“和谐支部”创建工作,基本形成了学习好、团结好、勤政好、廉洁好的“四好班子”建设要求;两个创建党支部基本形成了“事业同心、义务同尽、权利同享、待遇同等、文化同向、生活同乐”的和谐局面。加强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支部、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队伍建设,全年机关共开展中心组理论学习2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14次,撰写各类理论学习心得体会30余篇。

(二)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以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执纪执法,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警示教育,层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建立健全中层干部廉政档案。全年无一例违纪违法案件发生。

(三)扎实开展效能建设

自县委决定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活动以来。局党组、机关党委高度重视,科学安排,严格按照“12345”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效能问卷调查,搞好公开承诺,完善四项制度,及时上报效能信息,稳步推进效能建设活动,效能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__95%以上,全局干部职工工作作风明显转变,工作效率明显提高。效能建设工作得到了县效能办及效能督导组的好评。

(四)不断深化“三级联创”工作

我局以定点在金垭镇开展“党建强村富民行动”为契机,制定8条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化“三级联创”工作的开展。一是向该镇金龙村提供了价值4000余元的办公用品,改善村级办公条件;二是把惠民行动贯穿于工作之中,深入开展了“一帮一、一帮二”的帮扶助民活动,全局共结对帮扶困难户10户,通过传技术、扶资金、送物资等形式,引导该村贫困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五)切实开展献爱心活动

自512地震发生以后,局党组、党委积极组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捐款捐物,全局职工共上缴捐款6450元,党员干部缴纳特殊党费5170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局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综合治理和依法普法工作扎实推进

一年来,全局把综合治理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一是健全领导班子,明确工作目标,二是落实“六个百日大行动”方案,搞好阶段性工作。三是积极预防和处置,建立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网络。特别是在512特大地震,我局所辖停产丝绸企业的房屋和财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局党政领导坚持“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应急理念,反应迅速、应对及时,第一时间奔赴前线,及时向职工介绍地震情况,了解地震受灾情况,进行正确舆论导向,缓解职工情绪,确保了地震期间全行业的稳定。四是切实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和化解工作,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五是控制重特大治安灾害事故,做好外来人员登记和奥运会期间的治安大巡逻工作,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六是全力配合社区小区管理办公室,完成职工大院的自来水改造。七是多方筹措资金,进行局机关办公室的维修和改造,努力为职工提供舒适、安全的办公环境和居住环境。八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组织开展了以“平安奥运,法治同行”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月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九是巩固市级卫生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建设成果,保持了市级卫生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

四、安全稳定工作成绩突出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安全工作监督力度,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制,与相关责任单位签订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召开季度安全生产总结会议,实行安全生产“月报告”制度,做好防汛防洪和抗震救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认真

办理“市长热线”、“县长热线”,积极做好领导包案的处理和领导接待工作,坚持领导接待制度和双向承诺制度,落实维稳“一把手”工程和千名干部下访工作。全年共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6次,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例会12次。办理“市长热线”、“县长热线”受理单9件,到期办结率为100%,干部下访16批次,接待群众11人次,领导接待来访42人次。全年全行业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无一例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行业基本稳定。 五、计划生育成效明显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一把手”责任制,定期研究解决计生工作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已婚育龄妇女进行“三查”活动,积极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集中宣传教育活动,全年没有出现一例违法生育情况。

六、群团工作齐头并进

着力加强群团组织领导。积极支持工会、妇联、协会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积极发展非公企业基层工会组织一个,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充分发挥。

七、保密、档案和党政网络管理工作规范到位

严格执行保密工作有关规定,健全文件的登记保管制度,档案管理__到省二级,明确专人负责党政网的使用和管理。网络运行畅通,确保了网上公文及时、准确交换,全年无泄密事件发生。

八、存在的问题

蚕桑生产方面:一是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有桑不养蚕的现象日趋明显;二是金融风暴造成茧丝市场疲软,价格低落,比价效益低等,致使农民养蚕积极性不高,发展后劲不足。

企业管理方面:由于河市、石梯两厂都已停产多年,一直没有进入破产改制程序,3200余名下岗职工在外自谋职业,单位欠缴职工的养老保险金__8000余万元,加之,两厂职工又未参加医保,随着年龄的逐步增大,伤、残、病人不断增多,无法报销医药费用,不稳定因素多。

九、20__年工作打算

1、以抓好机关党建为重点,进一步抓好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

2、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新栽成片密植桑园1000亩,改嫁良桑100万株,推广大蚕省力化饲养面85%,实现蚕农收入600万元,搞好蚕业科技培训,培训蚕农3000人次。

3、建设蚕桑专业村和百节现代蚕业科技示范园,实现蚕农增收100万元。

4、积极引导民营丝绸企业生产“雪绒花”牌天然蚕丝被3000床,实现产值200万元。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浙江蚕丝业历史

浙江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栽桑养蚕,最为适宜,自古以来就获得了"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称。1958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浙江博物馆在吴兴县钱山漾发掘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乙区第四层获得不少绢片、丝线和丝带,距今4140-4700年,经鉴定是家蚕业先缫丝后织而成,是我国迄今出土最早的丝织品。由此而知,浙江早在47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养蚕和利用蚕丝缫织的生产技艺了。(1)

浙江蚕丝业虽然历史悠远,但桑蚕重地的桂冠并不是一开始就戴在浙江头上的。"古时蚕桑之利皆在《禹贡》青兖荆雍之域,未尝及今之吴越也。"(2)至唐代,吴郡育蚕取丝渐兴,"丝出各县"(3)并开始贡丝。宋室南迁,大批北方官民将北方的栽桑、育蚕技术带到江南,江浙地区开始获得了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地的美名。元代蚕桑生产一度受挫。明代,境内蚕业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明万历《崇德县志·纪疆》记其时:"语溪(崇德)无闲塘,上下地必植桑,富者等侯封,培壅茂美,不必以亩计;贫者数弓之宅地,小隙必栽,沃若连属,蚕月无不育之家。"当时,江浙地区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丝绸业中心之一。至清代,乡间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由此可见,蚕丝业是浙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说:"余里蚕桑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蚕不稔,则公私俱困,为苦百倍。"(4)19世纪50年代,报界人士王韬,在这一区域游历时看到:"由嘉兴至此(平湖),沿河皆种桑林,养蚕取丝,其利百倍,诚东南生民衣食之源也。"(5)

在五口通商以后,浙江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日深,蚕丝业发展迅速,生丝和丝织品开始大规模地向西方输出。尤其是太湖流域的"辑里湖丝",以其优美的色泽,获得国际市场的青睐,被认为是"最纤细、最匀称、最坚韧,也是最光亮的纤维"。据《吴兴农村经济》载:"外商需求既殷,收买者踊跃赴将,于是辑里丝价雀起,蚕桑之业乃因之愈盛。"(6)到20世纪初,蚕丝成为我国出口货物的第一大宗,并且一直呈增长趋势:"每年计产生茧百余万担,生丝八、九万担,占全国丝茧总数三分之一。"(7)但我们也看到,这一时期,作为一个比较发达的传统蚕丝区,它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却相对地削弱了;在外国的先进技术面前,曾经优越的传统养蚕缫丝技术也日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于是,浙江的蚕丝业逐步地走上了近代改良的历程。

二、改良蚕种的推广

19世纪中叶以前,国际生丝市场向为中国所独占。然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机械缫丝业发展很快。1857年,日本开始成为生丝出口国。中国丝绸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开始受到日本的威胁。到1905年,日本的蚕丝出口总数已与中国的蚕丝出口总额差不多。1909年,日本的蚕丝出口超过了中国。1913年,日本出口的蚕丝数量,相当于同一时期中国蚕丝出口数量的两倍。1915年,在世界蚕丝总产量中,日本占50.7%,而中国仅占三分之一左右。(8)日本在世界生丝市场上已成为中国的劲敌。

日本蚕丝业发展迅猛,其原因在于日本能不断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养蚕法,同时国内又有一批致力于蚕业研究的人才。19世纪末,蚕瘟(微粒子病)蔓延,日人学习法国技术,采用600倍显微镜逐一检验蚕种母体,淘汰带病蚕种,有效地控制了蚕瘟。而在中国,蚕丝业则故步自封,蚕病蔓延,所产丝茧,每况愈下,出口日减,蚕利被日本所夺。在期间,中国蚕丝出口问题引起了某些关注。甲午战败之后,爱国人士认识到了加速改革以达到日本、意大利、法国的技术水平以及夺回世界市场的需要,纷纷主张振兴实业,谋求引进先进养蚕技术、培养技术人才的呼声也与日俱增。

最早最成功的私人改革努力之一是杭州知府林启创办的"浙江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蚕丝教育机构。林启(1839-1900),字迪臣,福建侯关(今福州市)人。林启自光绪二十二年(1896)春调任杭州知府以来,积极推行新政,主张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认为振兴浙江实业,应以蚕业为要。于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初一日,蚕学馆开始在杭州西湖金沙港关帝祠旧址动工兴建馆舍,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蚕学馆正式招生开学。对此,《农学报》有以《蚕馆开学》为名的详细报道:"杭州蚕学馆已于上月十三日开学,学生二十人,备取学生二十人,额外二十人,留学日本二人,日本蚕师轰长木,为其国宫城县农学校讲业管主。"(9)蚕学馆每年招收学生30名,学制三年,入学后供给膳宿,不收学费,每月还发零用钱2元。所设课程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气象学、土壤学、桑树栽培学、蚕体生理学、蚕体解剖学、养蚕学、显微镜操作、制种、蚕茧检验、生丝检验等。

蚕学馆的办学宗旨是:"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术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蚕学馆遵照办学宗旨,制定《蚕学馆试办章程》,提出了蚕学馆的四大任务:首先,引进国外的先进养蚕技术,编译了《微粒子肉眼鉴定法》、《蚕外纪》、《喝茫蚕书》、《饲蚕新法》以及《屑茧缫丝》等著作和科技资料,普及蚕桑科学知识。

其次,培养了一批蚕丝专业人员,推广养蚕技术,对蚕丝业和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1900年,蚕学馆的第一届毕业生分赴杭、嘉、湖、宁、绍五府劝设养蚕公会,推广饲养新法。罗振玉在上海创办的《农学报》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光绪庚子,杭州蚕学馆诸生既卒业,得文凭者十有六人,中丞湖阳恽公,谋有以推广之,爰饬杭嘉湖宁绍五府创设养蚕会,而令卒业诸生充教习。派往海宁者一人,曰陈之藩;余杭者一人,曰朱敏;嘉兴者三人,曰骆缵郊,曰吕汝本,曰黄燮;湖州者四人,曰宣布泽,曰陈翰,曰陆宝泰,曰郭廷辉;宁波者二人,曰周式毂,曰沈鸿逵;绍兴者三人,曰陈拜庚,曰俞鸿荃,曰吴锡璋。复遴其尤者二人,曰丁祖训,曰傅调梅,留蚕学馆为帮教习。"(10)在蚕学馆的影响下,各地陆续兴办了一批蚕桑丝绸教育机构。蚕学馆的毕业生不仅在浙江推广养蚕新法,而且在清末民初,全国蚕桑生产和蚕桑教育方兴未艾之际,还支援兄弟省蚕桑事业的发展。

蚕学馆在浙江蚕丝业乃至中国蚕丝业改良史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生产无毒改良蚕种的同时深入民间,为农民检查土蚕种病毒,指导他们使用改良蚕种。

我国的蚕种,数千年来,均系土法生产,不知应用科学检查蚕种病毒,致使品质不能随时代进步。制作优良的改良蚕种,是蚕丝业改良的第一步和关键所在。对此,当时蚕丝界人士已有所认识,所谓"蚕种之优劣,足以左右养蚕成绩与缫丝成绩甚巨,实为决定整个蚕丝事业之基本因素。"(11)林启在《请筹款创设养蚕学堂禀》中,花费不少笔墨,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着力论证了蚕种优劣的重要性。他认为"中国蚕子亦有瘟病,以致出丝不旺,税厘既未能减,蚕业遂以中衰",而"西人养蚕之法至备,即配种一节,亦有神效。"蚕学馆章程中就有两条专门关于蚕种制造的,一是"广购外国蚕子纸,考验选种配种之法";一是"颁给谕帖,准学生造买蚕子纸。"(12)因此,蚕学馆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优良蚕种的培育制作,并分送农民饲养。蚕学馆通过拣选、培育、杂交,先后试制出一批新的无毒蚕种。浙江蚕学馆在开学的那一年,即制成无病蚕种500张,分送附近蚕农饲育。

蚕学馆开创了推广改良种之先河,在它的倡导下,浙江各地区陆续有人集资创办了一些蚕业学堂、蚕种制造场:

——制种场所地址每年制种数(张)创立年代办理年数

蚕学馆杭州西湖500-1000189711

桐乡蚕场桐乡300-50019003

乌镇蚕场乌镇100-50019005

崇德蚕场崇德石门300-50019003

——杭州武林门500-1000190615

——杭州湖墅1000190710

蚕桑女学堂——500-70019074

钱塘县蚕场初级师范杭州三墩500-70019082

蚕桑学堂杭州西湖1000-200019095

钱塘县蚕种制造场杭州三墩700-1000191111

资料来源:吴峻《近代杭嘉湖地区的农业专业化生产》,《中国农史》,1998、1由上表可知,当时建立了一些制种场,对改良种的生产起了推动作用,但它们所制的改良种的数量还相当有限,作一项简单的比较,差距显而易见:余杭是当时浙江主要制种中心,该地约有3000-4000户,或者说约70%的人口从事这一行业,每年约出产300000-500000张蚕种。(13)而且,除了蚕学馆等少数几个制种场维持较长时间外,大多数的制种场办理年限极其短暂。以致改良种在最初推广中,由于种场所制的蚕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尚未取得蚕农的信任,另外又受到土种商的抵制,发展迂缓。

就浙江改良种而言,当时蚕种改良的提倡,仅仅只是蚕业学校和有识之士的提倡,而缺乏有规模有组织的种场。不仅如此,另一方面,虽然,改良蚕种开始在蚕桑学堂和制种场生产出来,但浙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育蚕仍然是以陈旧的简陋方法从事此业。就以临安而言,其"蚕桑一项向称茂盛,近更发达。蚕种多购自余杭,自制者少,人民对于新法养蚕,均以为不便,盖编氓之家,屋宇小而资本微,故惮于效学。"(14)即使有一些比较进步的农民采用蚕桑学校和蚕种制造场培育的改良蚕种,但仍然是用老方法饲养。连一个日本人考察了中国农村的养蚕法后也写道:"自上海到苏州……家家育蚕,不问男女皆从此业。一家所饲不过三斗左右。其方法颇粗,颇像我邦三、四十年前饲蚕情形也。中国饲蚕,多未尽善,其始失于太多,观其撒布桑叶,殆三倍于日本,故桑叶不能继续,及将上簇之前,反不得饱食,以致结茧太薄。又造簇之法,亦未尽美,盖失于窘束。故多为玉茧。余劝中人仿日本簇式,渠云:中国用久,未易改也。盖中国农桑墨守古来之习,不好改变。"(15)这样饲养改良蚕种,就会因为饲养方法不合要求,以致其改良种性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推广改良种必须指导农民改进育蚕方法。在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中,这方面的工作未受到重视,致使推广的改良种未能显示其优良种性,当时推广改良种不能取得农民的信任,与此有关。据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考察,"一般农民甚至不愿白拿那些他心存疑虑的或者他过去已经试验过而发现不好的蚕种"。(16)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蚕区,传统的习惯势力还相当顽固,它对作为"蚕丝之源"的蚕种改良和其他改革措施,形成一种巨大"惰性"的阻力,使一切改革尝试,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近代机器缫丝工业的出现

在蚕丝业向现代化迈进的方向上,蚕种疾病的控制,改良种的推广是极其重要的一步,而机械化缫丝是蚕丝业标准化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法国于1828年发明利用蒸汽为动力的缫丝车,意大利对这种缫丝车进行了改进,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大为提高。从而资本主义缫丝业在西方许多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在浙江,五口通商后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是名甲天下的湖丝生产极盛时期,但当时我国缫丝业还停留在手工缫丝阶段,所产生丝质量逊于厂丝。土丝与厂丝相比,则土丝有条份粗细不匀,断头、硬绞、废丝等夹杂较多、丝片紊乱和丝片长短、阔狭、轻重大小不一等缺点,因而土丝的销路不及厂丝。据海关统计,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一年的十五年中,厂丝增长1.36倍,而土丝包括干经在内已减少了30%左右,特别是白土丝已减少74%以上,只剩下四分之一了。(17)一位外国观察家申述道:"只要他们拥有最简单的缫丝厂,或者甚至只要他们采用烘茧系统以便能把蚕丝缫得慢些、仔细些,他们就能提高产值的30%左右。"(18)当厂丝出现,土丝处境愈加不利的时候,浙江制丝业走上了改良土丝的道路,首先是采用"做经"的方式,就是将土丝,按丝的粗细、色泽、均匀等情况,分成各种等级,加以复摇整理,摘糙接头,粗细分片,尽可能避免同片的忽糙忽细。整理和包装的方式大致与厂丝相仿。从质量上来说,干经是由品质较优的细土丝所分档复摇而成,但因土丝生产技术落后,它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仅靠再摇一次,只能说比较好些,当然仍不能与厂丝相匹敌。所起作用,并不很大。手工缫丝工场对土丝的改良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即将旧式缫丝车加以改良,甚至把分散于农家的土丝车适当加以集中,以工场的形式来进行缫丝。从工业化的角度而言,手工缫丝工场的发展,较之它的前期,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这种发展,是在国外已经有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条件下,开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仿制外国厂丝,如果没有适当的保护,它就几乎不可能在与厂丝的竞争中幸存下来。

中国小农生丝的生产以及生丝市场交易与经营上的落后性与国外市场要求提高生丝品质的矛盾不断突出起来,尽管已有改良的土经丝出口,而仍不能适应客观要求,这就促使了中国近代缫丝工业的出现和兴起。

浙江虽盛产蚕茧,但因与上海靠近,蚕茧供应上海,同时浙江民间缫制土丝,不肯轻易放弃,开办机械缫丝厂反而迟于上海、江苏等地。据《申报》记载,梅小严(启照)任浙江巡抚时(1877-1879),"曾究心洋务,讲究西法",购得缫丝机器若干具,想开办丝厂,后来奉调"交卸入都",遂中止。"其所购机器,卒为上海公平丝厂仅以七千元廉价购去,论者惜之,然惜之者皆他处人,而杭之人未之惜也。"浙江省有些买办绅商甘愿仰洋人之鼻息,不在蚕区就地办厂,而设厂于沪。如1881年上海民族资本首创得公和永丝厂(亦陈昌记丝厂)的创办者就是浙江归安人。据周庆云《南浔志》记载,南浔在太平天国后就"有缫丝厂,收茧作丝"。但这种丝厂仅是集合一些旧有的缫丝车,雇佣工人的缫丝工场,尚未利用蒸汽和机械动力。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特别是1895年杭州开埠后,一些官吏、绅商在蚕茧大量外销而原来闻名中外的辑里丝则销路停滞的情况下,为了振兴缫丝业,获取厚利,就兴办机械缫丝厂。

据记载:1895年,湖州富商庞元济(莱臣)和杭州富绅丁丙(松生)合资筹办世经丝厂于拱宸桥;次年七月,建成开工,牌号为"西泠桥"。同年嵊县富商楼景晖和萧山官绅合资筹办合义和丝厂于萧山转坝头,辛亥革命后改为庆云丝厂。当年还有宁波商人合伙,在当地政府拨款倡导下,于离会稽县曹娥镇十五里的百米堰筹设了开永源丝厂。另外还有嘉兴、湖州、塘栖等地也先后建立了一些丝厂。可以看出,一时之间,各地相继创办了不少丝厂,成为一种风气。但其中有些只是创议而未办成,如嘉兴石蕴真、嘉善虞颂南、石门姚元梅、海盐姚文楠等也曾谋划在嘉属各县创办丝厂,终因缺乏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而未实现;有的只是利用旧式丝车合并加以改良的"缫丝工场",有的为时不久就告停业,如世经丝厂后以排场阔绰,不善经营,亏损过大,于1898年闭歇,将厂房机器低价盘卖给日商,被拆迁至上海;开永源丝厂后以股东纠纷,政府提款,到1901年无法继续营业而停闭出盘;海宁硖石镇、余杭盘竹弄、富阳等地创办的丝厂或工场,经营不久都告停闭。还有的是为了设灶收茧图利,挂上了丝厂招牌。到辛亥革命前夕,浙江省机械缫丝厂,仅大纶、合义和、公益等几家。

1905年,杭州口输出厂丝386担,1907-1909年厂丝输出量均超过600担,到1911年又下降为344担;外销厂丝在当年输出总量中的比例,1905年为35%,到1911年则下降为12.9%。(19)当时杭州是浙江的重要商埠,除上海外,杭州也是蚕茧生丝的主要集散地。从杭州口输出厂丝的统计数字,可以想见清代末年浙江机械缫丝业多么嬴弱,它的发展是多么艰难。

清末浙江力图改良蚕丝业的艰难尝试,由于政府无绝大之决心,蚕丝业的改良也只是留待某些个人和教育机构去进行,致使推广事业未能贯彻落实,这一时期改良的成效未能凸显。自蚕学馆提倡开始,到民国成立,中间十余年,终因习惯势力重重阻挠、抵制而得不到推广,人民墨守旧法,执迷不悟,宁知有土种,而不知有改良种,改良蚕业的新风难以吹进各个养蚕区。

注释:

(1)朱新予:《浙江丝绸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2)沈云龙主编、倚辑:《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三十五户政十四养民下

(3)光绪《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

(4)光绪《桐乡县志》卷七《食货志下·农桑》。

(5)王韬:《漫游随笔》,见《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卷,第428页。

(6)刘大钧:《吴兴农村经济》,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第11页。

(7)政府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中国实业志·浙江省》,第四编,第八章,1933年,第164页。

(8)[美]李明珠著:《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97页。

(9)《农学报》29册,1897年。

(10)《农学报》第134册,第1页。

(11)徐淡人:《三十六年蚕种供需纪要》《浙江经济》第2卷第5期。

(12)《农学报》120册,1900年10月。

(13)周德华:《华中蚕丝业调查》,《丝绸》2000年第2期。

(14)魏颂唐:《浙江经济纪略》,临安县,页3。

(15)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第579-580页。

(16)【美】李明珠著:《中国近代蚕丝业及外销》(1842-193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17)《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7页。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桑蚕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

随着东部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致使传统的蚕桑产业发展受到制约,生产规模逐年下降。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并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具备发展蚕茧丝产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因此,将蚕茧产区逐步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战略性转移,对稳定我国蚕丝产业、保证我国茧丝绸大国地位、促进中西部地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和推进这一发展态势,商务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加速桑蚕产业化发展。

一、桑蚕产业化特征

桑蚕产业化是以区域桑蚕产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向导,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桑蚕生产、加工、商贸和科研等环节实行一体化、企业化管理,实现各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经营体系。其应具备有以下四个特征:

(一)市场向导化

指桑蚕产业化紧要组织从事的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活动,均从从市场需求出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中介,最终实现生产经营效益。

(二)分工专业化

指生产过程中,根据各主体能力和特点,在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环节进行科学分工与协作,使桑蚕种养加工,产供销和服务等产业链相连接的系列化生产经营,从而提高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经营一体化

指企业与科研机构,与农民之间以规范合同相维系,按照某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运作,对桑蚕种植、加工、产品销售和科研各环节目标做出具体规定,明确生产责任,以及按照全面经济核算制度与财务制度,实行对内财务公开,明确各要素之间利益,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四)区域规模化

指桑蚕产业集中于某个区域内,凭借高新技术和较低成本生产,实现较大的批量产出,增加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特点

上林县桑蚕种植历史悠久,是广西重要的桑蚕基地县之一。根据广西上政办发「201019号文件精神,上林县人民政府在确保原有桑蚕历史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桑蚕改扩种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全县各乡镇的工作任务,详情见如下图表:

据统计,2011年7月全县的桑园面积已达到13万亩,年产鲜茧9000多吨,产值达2.9亿元。丰富的桑蚕资源,使上林县涌现了“斯尔顿丝绸发展有限公司”,“海润丝绸发展有限公司”,“中兴丝绸发展有限公司”,“金鑫丝绸发展有限公司”,还引来了第五个大规模的丝绸公司――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进住上林县投资丝绸和缫丝加工项目,年加工白厂丝300吨,绸缎280万米,总产值达人民币1.5亿元,可消化当地产蚕茧860吨。目前,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上林县桑蚕种植面积从2003年的4.55万亩增加到2011年7月份的13万亩,增副了185.71%。目前已有5家大型缫丝企业落户上林县。2007年斯尔顿、海润两家缫丝企业总产值突破亿元大关。2008年,斯尔顿公司由原来的12台机组扩大到15组,海润丝业由8组增加到12组,金鑫与中兴两家公司分别由6组扩大到8组。同年,山东淄博大染坊丝绸公司丝绸加工项目也于6月底竣工投产。

(二)生产技术明显提高

为了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桑养蚕关键技术,上林县桑蚕推广站对蚕农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的传授采取集中课堂培训或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还在全县大力实施“优茧工程”,推广“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良种桑树种植,引进和培育抗病、高产适合本地发展的优良蚕种,推广方格簇、小蚕共育、简易大棚、省力化养蚕等实用先进技术。目前,全县在大丰镇、西燕镇、巷贤镇、中可乡等建立了小蚕共育基地。

四、上林县桑蚕产业化发展的三种基本合作模式构思

(注:TBT项目融资建设是一种以BOT项目为基础,将TOT与BOT项目融资模式结合起来的项目融资建设模式)

上述三种产业化合作模式是最基本的桑蚕产业化发展模式,我们在开展实践的同时,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把以上三种基本合作模式结合起来并进行创新,鼓励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联合走股份合作制道路,实施真正意义的“经营一体化”合作模式:

一是在合作模式上,应大胆尝试桑蚕种植,加工和科研单位以资金、商誉、技术等,按市场原则入股,结成以股份为纽带的“农民+企业+科研”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科研”为一体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将各方面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多方共同关心的稳定的产业集团,进一步提高产业资质,满足金融机构贷款条件。

二是在资产调配上,公司能够统一调配使用“技术,固定资产,应收帐款”等一切可以抵押资产,为公司发展壮大筹集资金。

五、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贷款现状

上林县桑蚕产业化贷款现状: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是服务“三农”和县域经济的银行,无论在支持农户种桑养蚕上还是在支持丝绸企业的发展上,均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她开通了贷款“绿色通道”,为茧丝绸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把信贷服务渗透到桑蚕生产、蚕茧收购、茧丝绸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营业网点点多面广、最贴近农户和农户最信任优势,制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因需放贷、动态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深受农户的青睐。

在支持丝绸企业贷款过程中,上林县农村信用社给予丝绸企业最高限额循环贷款。企业按“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规定适用授信,有效满足了“快贷快用”的需求,适应了原材料市场价格变化快、波动大的情况,避免了因操作“时间差”而造成企业损失。同时,针对丝业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季节性强的特点,上林县农村信用社推出丝业企业间的联保贷款、办理土地、厂房、机械设备抵押贷款、茧站联保贷款、干茧(原材料)质押贷款、改变传统“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保证”担保顺序,建议企业按“保证――房地产抵押――存货(干茧)质押”的顺序办理贷款等贷款方式,帮助丝绸企业办理各种贷款。通过以上办法,基本满足了企业的信贷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谋得了时间和融资空间,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深受企业喜爱。

上林县农村信用社在发放桑蚕产业贷款上,贷款利率像其他贷款品种一样,严格按照“存贷挂钩,利率优惠”的政策执行,贷款利率上浮幅度是根据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4个季度中任意1个季度或者借款人申请借款日前12个月中任意连续3个月存款的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和贷款上浮利率。详情见如下图表:

(注:上述贷款基准利率是根据2011年7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

六、金融支持桑蚕产业化发展思路

(一)积极发展合作支农新模式

一是创新“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商业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合作模式,拓展委托、银团贷款,资金批发等业务,联合支持桑蚕产业化,二是创新“银保联动”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发展“小额贷款保险”、“抵押贷款保险”等业务,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和分散信用风险,提升桑蚕产业化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推广“银政保、企协农”相互组合的新型支农模式,建立利益共同体,相互合作,相互制衡,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巩固农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创新担保方式

一是创新农地担保制度,解决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抵押难问题,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二是加快“信贷+保险”、“信贷+财政贴息”、“信贷+公司担保+大户”等新型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试点和推广。满足农村金融多元信贷需求。此外,要完善贷款风险内部评级体系,建立本地实际状况和桑蚕产业化发展的内部风险评价体系,防范桑蚕产业化进程中的风险。

(三)引导和优化信贷配置结构

一是中央银行充分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桑蚕产业发展。二是金融机构以桑蚕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支持重点,优先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升级以及桑蚕产品季节性收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方式下的订单农户、基地农户和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三是根据桑蚕产业化发展特点,降低贷款准人门槛,适当延长贷款期限,以满足桑蚕产业化发展需求。

(四)制定桑蚕产业发展扶持政策

一是设立桑蚕产业发展基金,将桑蚕产业发展基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补助新造优质高效桑苗,桑蚕种植水灾或旱灾政策性保险费等补贴,二是对桑蚕产业化项目投资实行减税或免税措施,以引导激励各类资本参与桑蚕产业化。

参考文献:

[1]冷晓明,王铁生,叶英斌.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2篇

1.畜牧业

北方地区有着辽阔的草原即天然牧场,历来是畜牧业的主要基地。金元时期,大批游牧民族拥入中原并成为统治阶级,畜牧业的专业地域扩大,呈现出新形势。

金初沿袭辽代旧制,在水草丰美且无蚊蚋之地设置5群牧所,金世宗时扩展为7所,所牧牲畜有马、牛、羊、骆驼。马作军用,“牛或以借民耕”。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官营牧场拥有马47万匹,牛13万头,羊87万只,骆驼4千峰。[i]此后仍有发展。虽无总数传世,但金末仅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就有监马近百万匹,[ii]可知其时马匹超过百万是没有疑问的。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又将骟过的马分散于中都路、西京路、河北东、西路民间牧养,[iii]仍属官营牧马业的一部分。当时在内地也设置了牧场,明昌三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南京路有牧地63520余顷,陕西路有牧地35680余顷。[iv]两地合计99200余顷,仅此就已超过了北宋时官营牧地98900余顷。[v]陕西地处边防,原本即有牧地,但南京路地处中原腹地,原为人口密集的农区,此时牧地多出陕西3万余顷,就农业而言是倒退,就牧业而言则是发展。金世宗时唯有河南、陕西两地“人稀地广,藁菜满野”,与大面积的牧地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由此也可知,两地的“藁菜满野”并非全是荒地,只是利用方式、产品结构改变了。

民间畜牧业也有相当规模。如养马业:相州(今河南安阳)“家家有马”。[vi]海陵王正隆年间,为南侵攻宋,大括民间马匹:“凡调马五十六万余匹,仍令户自养饲以俟。”[vii]民间总数大约也超过百万匹。养牛业: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曾派官到东京、西京、北京、中都、河北等路买牛5万头。[viii]民间实有牛数远多于此。金朝末期,蔡州新蔡(今河南新蔡)征收赋税以牛数多少为差,[ix]说明牛是主要产业。养羊业:大定年间,诏以羊10万只拨付乌古里石垒部畜牧,“其滋息以予贫民”。[x]养猪业史料很少,但从地处东北的会宁府金朝前期曾每年贡猪2万头来看,[xi]民间养饲是极为普遍的。

以游牧民族而建国的蒙元,“以兵得天下,不藉粮馈,惟资羊马”,[xii]将其擅长的畜牧业推行大一统的全国,一度将境内都变成牧场:“周回万里,无非牧地”;养马业尤为兴盛:“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有之,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xiii]由于元代畜牧业太广泛太兴盛,以至于没有具体数字传世。可以肯定的是会超越以往,达到鼎盛期。而畜牧业尤其是养马业、养羊业的重心无疑在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2.桑蚕棉麻业

发祥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虽仅产麻,“土产无桑蚕”,[xiv]但那是当地自然条件造成的,并不影响其建国南下后对桑蚕业的高度重视。在大力发展各地原有桑蚕业的同时,尤其注意培养督促猛安谋克户从事桑蚕生产。金朝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猛安谋克户少者必课种其地十之一,除枯补新,使之不缺。”金章宗明昌初,针时猛安谋克户再次下令:“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轻重罪科之。”[xv]照此,金朝的桑树种植面积,大约占垦田数的十分之一二。

金代桑蚕业以河南、河北、山东最为发达。金朝末年,宋军北上,从洛阳向钧州、许州、蔡州、息州(今河南洛阳、禹州、许昌、汝南、息县)行军途中,因粮饷不继,有两天全靠采食桑叶活命。[xvi]足见这一带到处都有桑林。唐州泌阳县(今河南唐河)金末新种桑树30万株,“县以之致富”,[xvii]经济效益明显。又如相州(今河南安阳)也是“桑枣相望。”[xviii]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年)郑州(今河南郑州)发生雹灾,“桑柘皆枯”。[xix]河北献州(今河北献县)“桑荫障目”,[__]燕京更是“桑、柘、麻……不问可知。”[__i]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有扫帚桑,望都县(今河北望都)有大龙桑、小龙桑,[__ii]种类丰富,也是桑蚕业发达的表现。此地还很多人工放养的柞蚕,如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邢、洺、深、冀及河北西路十六谋克之地,野蚕成茧。”[__iii]山东济南府的济阳(今山东济阳)“有桑蚕之饶”。[__iv]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大面积的桑柘之林令人惊奇: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夏,宋将岳飞率兵10万攻东平,金军仅5千,“时桑柘方茂”,金帅使人在林间广布旗帜以为疑兵,竟使10万宋军不敢进攻,相恃数日而退。[__v]则这片桑林之广,至少能容纳数万人才能吓退宋军。金朝境内桑蚕业兴盛,还有一例可以证明:金末发生,饿死许多人,到夏初青黄不接时,“其桑椹已熟,民皆食椹,获活者不可胜计。”[__vi]桑树之多之旺盛,可以想见。

尽管经过战火的摧残,元代初年北方的桑蚕业仍兴旺不减当年。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时,有感而发的几首诗中对此予以称赞。如《新济州》言济州(今山东济宁)“时时见桑树,青青杂阡陌”;《发东阿》言东阿(今山东东阿南)“秋雨桑麻地”;《发陵州》言陵州(今山东德州)“远树乱如点,桑麻郁苍烟”;《献州道中》言献州(今河北献县)“乃今来中州,万里如一概。四望登原隰,桑麻蔚斾斾。”[__vii]马可波罗所看到的更多是桑蚕业的结果――蚕丝:北京附近“丝之多且贱”,每日入城的丝“计有千车”;河间“饶有丝”;山东东平“产丝之饶竟至不可思议”;河南开封“有丝甚饶”;山西沿黄地区产“丝不少”;山西太原“亦种桑养蚕,产丝甚多”,山西临汾“亦产丝甚饶”;关中地区“田野桑树遍布”,西安“产丝多”;西安以南至汉中“有丝甚饶”。[__viii]此后持续发展,仅从桑蚕灾害就可以看出。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清州、莫州、沧州、献州(今河北清县、雄县南、沧州、献县)4地桑遭霜害,毁桑2417000余棵,坏蚕12700余箔。[__ix]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汴梁路(今河南开封)、晋州、冀州、深州、蠡州、景州、献州、恩州、冠州(今河北晋县、冀县、深县南、蠡县、景县、献县、山东武城东、冠县)发生桑树虫灾,其中冠州受灾桑树就多达40余万棵![___]冠州仅领1县,桑树至少有40余万棵,则上述各地桑林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山东桑蚕业仍是当地主要产业,“山东农家因之致富者,皆自丝蚕旬月之劳。”[___i]又如大宁路(今辽宁朝阳西)也有4州、3县“皆土产桑”。[___ii]一直至元朝末年,不少地方还在进一步发展桑蚕。如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保定路庆都县(今河北望都)通过劝课,“四郊之桑皆郁然成列矣。”[___iii]元末陕西宜君县一石姓农民养蚕30箔,据传说其蚕发生变异,化为一巨蚕,吐丝15斤。[___iv]如果不去理会其传奇色彩,我们得到的是当地养蚕业兴盛的信息。

关于元代北方蚕事,农学家王桢有不少论述载于《农书》。王桢着《农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总结南北各地经验教训,以利取长补短,所以多进行南北比较:“北方养蚕者多,农家宅院后或园圃间,多种萑苇以为箔材……南方萑苇甚多,农家尤宜用之,以广蚕事。”[___v]“北方蚕小时,用刀切(桑)叶碪上,或用几,或用夹。南方蚕无大小,切桑俱用碪也”;所言“夹”即桑夹,为挟桑叶的工具,以便于铡刀切桑,此为北方特有的工具,一般高二三尺,“若蚕多之家”所用的大桑夹,“实纳桑叶高可及丈,人则蹑梯上之……南方切桑唯用刀碪,不识此等桑具,故特历说之,以广其利。”[___vi]又言:“南方例皆屋簇,北方例皆外簇。然南簇在屋,以其蚕少易办,多

则不任;北方蚕多露簇,率多损压雍阏。南北簇法俱未得中……南方夏蚕不中缲丝,惟堪线纩而已。”[___vii]缫丝时,南方用冷盆,所出丝“细缴何轻匀”;北方用热釜,所出“丝圆尽多缕”。质量各有千秋,但若论数量、速度,则以热釜为佳:“凡茧多者,宜用此釜,以趋速效。”[___viii]以上不同情况归结起来,有三点可以明确:一,北方桑蚕多,养蚕业规模大;二,北方蚕事工艺先进;三,北方由于养蚕多,只好屋外露簇,相比南方蚕少可以屋簇显得粗放。由此可知,元代北方桑蚕业并未衰退,不但是发展的,而且发达于南方,至少不比南方落后。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天下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一十。赋丝七十万六千四百一斤,钞四万九千四百八十七锭”。[___ix]户均丝4.47斤。元代科差专有丝料一项,户口专有“止纳丝户”、“丝银全科户”和“五户丝户”等;其时蒙古统治区主要是北方地区,丝是主要赋税品种,充分证明北方桑蚕业的发达和在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统一南方近50年后的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全国科差丝总共为1098843斤[xl],仅增加39万余斤而已。当然,其中主要恐怕是赋税结构变化造成的,但至少可以说明,就丝而言,朝廷并不依赖于南方。非但如此,元朝以五户丝为王公贵族食采邑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每位数百数千斤,多者上万斤,全部出自北方。[xli]

桑蚕业之外,麻的生产也很普遍,女真人的发祥地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田宜麻谷”,[xlii]麻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金代陕西“种艺不过麻、粟、荞麦”,[xliii]麻也被放在首位。元代北方麻业进一步发展。王桢言:“北方种麻颇多,或至连顷。”收割时,使用专用工具刈刀,优于南方用手工拔麻“颇费工力”。并专作诗云:“森森麻干覆荫浓,顷亩方期一卷空。谈似吴侬初未信,中原随地有刀工。”在沤麻方面,北方作法优于南方:“大凡北方治麻,刈倒即束之卧池内,水要寒暖得宜,麻亦生熟有节。须人体测得法,则麻皮洁白,柔韧可绩细布。南方但连根拔麻,遇用则旋浸旋剥,其麻片黄皮粗厚不任细绩。虽南北习尚不同,然北方随刈即沤于池,可为上法。”纺麻技术以中原地区最先进,使用大纺车,“昼夜纺绩百斤……中原麻布之乡皆用之。今特图其制度,欲使他方之民视此机栝关键,仿效成造,可为普利。”[xliv]元代北方麻业发展的另一标志是从南方传入苎麻:“近岁以来,苎麻艺于河南……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并取得显着效益:“目今陈、蔡间,(苎麻)每斤价钱三百文,已过常麻数倍。”[xlv]丰富了麻业品种和人民生活。

元代北方纺织原料生产大发展还有一划时代的标志,即棉花种植推广到内地。南北朝时新疆已植棉,至蒙元时已很兴盛。如喀什“出产棉花甚饶”,和田“产棉甚富”。[xlvi]大约在金末元初,传向陕西:“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西,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当地人民“深荷其利”。[xlvii]并很快推广到关东地区。从此,种植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并为北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

[i] 《金史》卷44《兵志》。

[ii] 《元史》卷122《槊直腯鲁华传》。

[iii] 《金史》卷44《兵志》。

[iv] 《金史》卷47《食货志》。

[v] 《宋史》卷198《兵志》12。

[vi] 《攻媿集》卷112《北行日录》下。

[vii] 《金史》卷5《海陵纪》。

[viii] 《金史》卷10《章宗纪》。

[ix] 《元史》卷160《刘肃传》。

[x] 《金史》卷7《世宗纪》中。

[xi] 《金史》卷24《地理志》上。

[xii] 《元史》卷205《卢世荣传》。

[xiii] 《元史》卷100《兵志》3。

[xiv] 《大金国志校证》卷39《男女冠服》。

[xv] 《金史》卷47《食货志》2。

[xvi] 周密《齐东野语》卷5《端平入洛》,中华书局1983年版。

[xvii] 《秋涧集》卷52《金故朝请大夫泌阳县令赵公神道碑》。

[xviii] 《攻媿集》卷111《北行日录》上。

[xix] 《金史》卷23《五行志》。

[__] 《金文最》卷42,初昌绍《成趣园诗文序》。

[__i] 《大金国志校注》卷40,许亢宗《奉使行程录》。

[__ii] 《攻媿集》卷111《北行日录》上,卷112《北行日录》下。

[__iii] 《金史》卷23《五行志》。

[__iv] 《金文最》卷78,陈大举《济阳县创建先圣庙碑》。

[__v] 《金史》卷84《昂传》。

[__vi] 《农书》卷9《桑椹》。

[__vii] 文天祥《文山全集》卷14,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

[__viii] 《马可波罗行纪》第96、134、137、148、113、110、114、115章。

[__ix] 《元史》卷50《五行志》1。

[___] 《元史》卷35《文宗纪》4。

[___i] 《秋涧集》卷62《劝农文》。

[___ii] 《元一统志》卷2《大宁路? 土产》。

[___iii] 《滋溪文稿》卷18《从仕郎保定路庆都县尹尚侯惠政碑铭》。

[___iv]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3。

[___v] 《农书》卷20《蚕椽蚕箔》。

[___vi] 《农书》卷21《桑碪》、《桑夹》。

[___vii] 《农书》卷6《蚕缫篇》。

[___viii] 《农书》卷20《缫车》、《热釜》。

[___ix] 《元史》卷5《世祖纪》2。《元史》卷93《食货志》1作“丝七十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一斤”,与此数稍异。

[xl] 《元史》卷93《食货志》1。

[xli] 《元史》卷95《食货志》3。

[xlii] 《三朝北盟会编》卷3。

[xliii] 《金史》卷92《毛硕传》。

[xliv] 《农书》卷22《麻苎门》。

[xlv] 司农司《农桑辑要》卷2《论苎麻木棉》、《苎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实际上陈州在先秦时已产苎麻,《诗?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纻”即是。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3篇

不幸,蚕丝被也被导演成了悲剧。

懂得蚕丝被的人都深知此物价值,市场的兴起让蚕丝被贴近更多人的肌肤;而市场的狂乱又掩盖蚕丝被的本来面目。

在有人说不造假无以成市场之时,可曾想到:乱相不终结,市场必将被摧毁。成就一个市场,就是为了被摧毁?

可是,终结之剑又谁人握有?

假之痛击

生产的工业化让蚕丝被从小范围受用人群走向大众,更多人享受到蚕丝被的轻暖薄软和健康益处。当然,这一产业的从事者也获益匪浅。可是,当制造者变成制假者、销售者变成售假者,从真到假的转变看似“壮大了市场”,实质在摧毁市场。

从真到假

记得在上个世纪末,蚕丝被生产在桐乡兴起,即使是本地人也为之兴奋――终于可以通过购买这种简易的方式享用蚕丝被了!

在桐乡,蚕丝被可以说是冬季必备,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桐乡人一辈子只盖蚕丝被。但是一条蚕丝被要从养蚕到盖到身上,虽然大致程序没有工厂流程那么复杂,但是其间每个步骤都蕴含辛苦。而且,蚕丝被的积累过程也十分漫长。由于全手工时代的漫长等待和辛苦劳作,蚕丝被也倍加珍贵。蚕丝被已经深深凝聚了一种地方文化与感情。

在桐乡,蚕丝被一直被作为嫁娶中的重要物品,即使在笔者的父母成婚年代,男女双方也要各出2~4条被子。随着时代前进,蚕丝被作为婚庆用品也水涨船高,据了解,目前女方嫁妆中要有10条左右蚕丝被,而男方也要准备6~8条。一些“客气”的,蚕丝被的数量会准备更多。和房产、轿车和大家电相比,蚕丝被的总价并不高,但是此种蕴含的情感价值却是它物难以匹敌的。即使儿女在外求学、工作,父母都会给寄蚕丝被过去。在很多桐乡人眼里,不盖或者没蚕丝被盖就枉为桐乡人。习惯使然,感情使然,蚕丝被的特性使然。在市场的推动下,桐乡人对蚕丝被的这种感受也被广泛传播着,更多人认识蚕丝被,感受蚕丝带来温暖与健康。工业化制作、市场需求过度开发、产品特性极致宣传……市场从兴起到变异到畸形,不过短短几年。从极盛到顿衰,真的是突然吗?

“前几年还在培养市场,一下子销售火了,可是一下子又假货遍地了”,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的曹一(化名)说。这位曹总已经从事蚕丝被生产加工十余年,企业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多年来一直专业生产蚕丝被,多年前其企业蚕丝被就已经打进上海的百货商场。虽然曹一是笔者极为熟悉的朋友,对于采访,他说细节方面知无不言,但是企业名称及个人身份要“高抬贵手,不可泄露”。

明明从业多年经历了蚕丝被从兴到盛,曹一却认为市场的变化是“一下子”的。笔者问了他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开始掺假、造假的?曹一的答案是:不知道,大家都造假了我们也造假了。

“最开始确实都是人工的,产量十分有限,剥茧、拉丝的工人也都是本地的中老年妇女,商业状态也十分原始。但那时候蚕丝是真的,真的不一定消费者就认为是好的。真的桑蚕丝并不那么雪白,而且难以打理,一进洗衣机就完了。当时没有消费引导,很多消费者都是乱用。而真正的蚕丝被价格又是很高的,很贵的蚕丝被一下子被用坏,你说市场还能发展吗”,曹一说。

高昂的价格和护理储藏不易,蚕丝被一开始并没受到市场的追捧。随着产业发展,蚕丝被逐渐被大众认知,一些品牌企业的广告宣传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最近两三年市场处于火爆期。在漫长的沉寂期,产业努力中还伴随着一个毒瘤的长大,那就是掺假造假。

“刚开始所谓的掺假其实还不是假,把一些较为便宜的边料、下料裹在被胎中间,后来就进便宜的化纤丝冒充丝棉。掺假确实是行业公开的秘密,有一段时间我们同行在一起聊,话题几乎就是掺什么(化纤)丝、掺多少,如何做到看不出来,甚至和客户一起研究,因为客户首先要价廉的。掺假是普遍的,纯粹造假的企业事实上并不存在,因为没有客户去进货,只有真真假假才难以分辨”,曹一说。

打出来的假?

“不打不假,打了就假,一假百假”,曹一说。

曹一所说的“打假”特指央视曝光行为。10月27日,央视财经频道某栏目播出一期名为《你家的蚕丝被是蚕丝吗?》的节目,时长达34分钟之久。此后这一节目又多次重播。其他媒体又跟进报道。记者们是报道了个酣畅淋漓,但是桐乡蚕丝被行业瞬间被推入寒冬。

“28号,也就是节目播出的第二天,上海商场方面就跟我反映,销售直线下降,到现在都一蹶不振。要知道,往年这时候是真正的黄金旺季啊”,曹一的语气中除了无奈甚至还有些愤怒。最让他愤怒的是央视把桐乡树立为“造假地”典型,而为了突出对比效果,某地区的企业老总却以评判专家身份来讲解专业知识。”消费者观看后有种直观的认识就是桐乡的是假货,而“州的就是真货,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曹一说。

据曹一介绍,该“打假”节目播出之后,桐乡的蚕丝被生产企业受影响非常大,一夜之间,桐乡这个蚕丝被生产名地就变成了造假地。曹一自己的企业去年十一月份出货量不及前年1/3。“以前消费者还特意认准桐乡产地,如今(桐乡)却成为过街老鼠一样了”,曹一说。据曹一透露,桐乡的蚕丝被生产企业,尤其是一些平实有实力的企业此次遭受打击最为严重,因为销量骤减,而且声誉何时恢复还不知道。那些根本纯造假的小企业反而不受什么影响,“他们的货反正便宜,换个叫法就可以,七孔被九孔被等,反正成本也低”。

曹一透露,蚕丝被市场经过多年尤其是近两年的培育,消费者认知度已经大大提高,随着生活消费水品提高,加上2010年“极寒”概念深入人心,蚕丝被在初冬的销售时非常火爆的,即使经过央视节目“曝光”,总体消费需求仍然在增加之中。“上海百货商场告诉我的是,虽然近期销售不理想,但合作依然继续,因为一是他们仍然看好蚕丝被销售,二是多年以来我们的货经得起考验”,曹一说。

曹一所说的“经得起考验”主要还是因为其供商场的货原料全部为100%桑蚕丝。当记者问及其企业所生产的蚕丝被是否都是货真价实的100%桑蚕丝时,曹一明确表示并非如此。这不就意味着某些产品中造假吗?对此,曹一是如此解释的:“桑蚕丝的含量多少要看客户需求而定。”当然,他所说的客户指批发商、经销商等中间流通环节,而非最终消费者。“刚开始做蚕丝被的时候,我们真的是全程人工操作,没有一丝一毫掺假。有了机器以后掺假成为普遍现象。我做了这么多年的也要掺假,我基本上不相信有哪家企业生产的是百分百桑蚕丝被,名牌也一样”,曹一说。

正因为如此,曹一认为蚕丝被市场的假是被打出来的:造假本来就是存在的,内行早已心知肚明,只有外行来打假、曝光,假才被揭发,才成为被认知到的假。

假是被打出来的?看似多么荒唐,可是竟然是真实的,这让人更觉悲哀。

“走规模、批量生产的企业几乎不可能完全无假,只是针对的客户不同而掺假成分、含量、方式有所不

同。一般走入大商场的假货较少,而走向批发市场的假货非常多。倒是一些走定制客户零售型路线的企业反而能坚持真货,因为他们完全靠口碑吃饭”,曹一告知记者。

乱相迷眼

不管是假是打出来的还本来就存在的,蚕丝被市场的混乱已经到了某种极致――业内人士都不相信“不造假”!桐乡已然在镜头下被曝了个底儿掉,而南通被誉为“造假发源地”,那些品牌企业在攻击别人造假之时自己也脱不了干系……

对于造假的“智慧”来说,什么判断手法都是浮云,除非进检测机构用机器检测,但是一般消费者并不具备此等能力和兴致,所以这一手段也是浮云。

贵与贱,真与假,好与坏…蚕丝被市场的乱相一旦细看,估计迷惑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业内人也要迷眼。价高与低

“最重要还是价格,但是光凭价格只能断假,不能保真,这也是风险”,桐乡帛之缘品牌创建人高振兴告诉记者。高振兴目前的生意就是曹一所说的“走定制型零售模式”。他从事蚕丝被生意不过两三年,但是一开始就走高端路线。“我的蚕丝被保证是真桑蚕丝,不是真的我没法走下去”,高振兴说自己之所以说走高端,最直接的就是价格上“高”,而价格高最主要还是原料质量上“高”。

“桑蚕丝的原料成本决定真正的蚕丝被不可能低价,但是高价依然有冒充的可能”,据高振兴介绍,其企业生产所采用的桑蚕丝原料最基础的价格也在130元每斤以上。以一条4斤重的最为普通级桑蚕丝被胎为例,原料成本就达到500多元,再加上生产、物流等成本,成本价就要六百多元。“超市里面1000元以下,商场里面品牌的2000以下,基本上可以断定不是特级桑蚕丝被”,高振兴说这是4斤简装蚕丝被的简单判断。

“如果走礼品路线,成本就更高,因为一条高档的丝棉被不可能不配备高档的被套及其他包装,在我们公司一条顶级的礼品蚕丝被,光成本价就能达到3000多元,有时候想想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在我看来,蚕丝被就该是高贵的,当然也是高价的”,高振兴说。目前,高振兴在宁波开设有六家专卖店,这六家专卖店与其叫专卖店,不如叫制作点――雇佣工人现场制作蚕丝被,直接论斤出售,起步价为260元一斤。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已经泛滥成灾而且已经被发现造假内幕,高振兴表示必须要转变模式,因为2010年的生意已经不如往年。

“在浙江本地区,消费者还是有比较正确的蚕丝被消费观念,都知道便宜没真货。我认为蚕丝被的市场潜力还很大,当然我指的是真正蚕丝被而不是造假时被假借的蚕丝被名义”,高振兴透露,2010年其公司主要业务增长在礼品订制领域,只要保证“货真价实、设计精良、拿得出手”,一条礼品装蚕丝被利润几乎都在100%以上――这几乎是蚕丝被市场初兴时的暴利状态。

而曹一和笔者专门从事网上蚕丝被销售的一位发小却并不如高振兴乐观,他们认为真的卖不过假的,因为贵的卖不过贱的。那位发小在因蚕丝被爆发了几年后,也因蚕丝被而消停了,原因就是“卖不过假的”。

这位发小之所以退出江湖的原因是他的创业方式十分原始并且原始得有始有终:从农户家里收购已经初步加工好的棉兜,靠家里亲戚拉成被胎,再出售给买家。也就是说,没有产业化、机械化的他不具备造假能力,他恰恰就“死”在这一点上。“我收购原料就要120元一斤,网上却到处是100元甚至50、60元就可以买到4斤以上的‘丝棉被’,还‘保证百分百真货’,我无论如何做不到也无论如何不相信,但是消费者都有‘便宜买好货’的心理,所以假的比真的好卖,销售动辄上万条的你去查好了,都是一百以下的‘蚕丝被’”,该发小说。发小在停业后还有几个铁杆粉丝要求买货,迫于情面居然把自己盖的蚕丝被胎寄给一位客户,免费赠送,自己则去沃尔玛买了一床人造棉被子盖。壮烈而可悲――我说他。

在缺乏辨别能力又存有侥幸心理的消费市场里,在价格高与低的选择面前,悲壮的何止是我这位发小!货真与假

据央视那个蚕丝被打假节目中的一位企业老总加行业专家透露,2010年我国蚕丝被产量达到惊人的1200万条。在这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数据背后却明显存在一个大漏洞:原料来源!

1200万条蚕丝被,按平均每条1.5公斤,需要1800万公斤的桑蚕丝棉,折算成原料茧,按出丝率高的3:1计算,就需要5400万公斤干茧,即5.4万吨干茧,更需要16万吨左右的鲜茧。而2009年全年的全国桑蚕茧产量只有57万吨!全国桑蚕丝产量大约9万吨,本身就需要80万吨桑蚕茧,缺口巨大,在此情形之下,居然还有那么多桑蚕茧被做成了1200万条被子!

真的,专家也被吓到了!这位专家还没有揭露的一点是蚕丝被一般用双宫茧及其他次茧制作而成,哪来那么多原料!如果用上茧做蚕丝被,那蚕丝被的成本和价格都要翻倍。

普通消费者没有专业能力被惊吓,只是在现实消费中被蒙晕了。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以2009年第9号公告批准的GB/T24252-2009《蚕丝被》国家标准来看。蚕丝被是指,以桑蚕丝绵、柞蚕丝绵为主要原料,经制胎并和胎套绗缝(包括机缝和手工缝)制作而成的被子。同时,该标准还明确规定了以蚕丝为主要填充物的被类才可称为蚕丝被,分为纯蚕丝被和混合蚕丝被两类。其中蚕丝含量为100%的称为纯蚕丝被,蚕丝含量达到50%及以上的为混合蚕丝被。

也就是说,桑蚕丝和榨蚕丝都是真货,甚至是缫丝后的下脚料也是真货,而化纤类掺杂就属于假货。对于真假判断的方法,五花八门,而真正能起到的作用的是仪器检测,有多少消费者会为了一条蚕丝被像检验一件价格不菲的翡翠一样走向仪器呢?正是如此,造假猖獗,售假也猖狂。

“现在造假水平高于制作真货水平,蚕丝被制作的最高水平其实就是人工制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但是制假的话却要‘专业水平”’,曹一说,“有的造假不要说普通消费者就是专业人士也难以分辨,比如说50%榨蚕丝和50%木棉纤维混纺,柔软度、光泽度都与桑蚕丝无异,事实上却没有一根桑蚕丝,价格更是相差巨大。”

化纤充作丝棉是最大的造假手段。那么那些化纤丝到底是什么呢?“一切生活中你看到的塑料制品都可以认为是化纤丝的来源,比如说可乐瓶”,曹一说。

化纤丝与桑蚕丝之间巨大的价格差成为制假的最大诱惑。“一吨化纤丝不过一万左右,而按照今年(2010年)鲜茧平均价格,一吨桑蚕丝已经达到30多万”,曹一说。但是他强调,这并非专业测算,但是不管如何测算化纤丝与桑蚕茧之间的成本差距在1:30以上。这种诱惑还不够吗?

按照化纤丝价格计算,一条4斤重的化纤丝被胎“丝”的成本价不过20元左右,而同等重量的桑蚕丝被胎丝的成本价就达到200多元。

质好与坏

“同样是丝棉,等级很多,价格高低都是依据等级高低未定,像我们这块最高档和最低档的价格能差好几倍”,高振兴说,“一条4斤的春蚕高等级双宫茧配

以高支高密缎条被套,出厂价就要好几千,市场售价达到上万。”

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混纺的蚕丝被必须在产品标签中标明具体的丝棉种类及含量。但在目前国内市场上,绝大多数蚕丝被的标签上都没有所含蚕丝究竟是桑蚕丝还是柞蚕丝。基本上都是冠以天然蚕丝来混淆视听。

蚕丝分桑蚕丝、榨蚕丝。用柞蚕丝作为填充物制作的蚕丝被。柞蚕丝因为其纤维长度比不上桑蚕丝,再加上是野外放养,所以价格相对便宜很多。而且榨蚕丝比桑蚕丝硬度大许多,容易结块,在市场上被认为是低档品。

桑蚕丝中还等类众多。虽然蚕丝被被认为是高档奢侈家纺用品,事实上在传统分类中,用于蚕丝被的蚕茧基本上都属于次茧,包括双宫茧、黄斑茧、柴印茧、绵茧、畸形茧、薄皮茧和印烂茧等。与次茧相对应的是上茧,可以缫制白厂丝的好茧叫上茧,上茧都是丝厂收购去的,不会用来拉桑蚕丝被。用上茧来拉制蚕丝被成本太高。次茧在丝厂就是废品了,这些次茧就是用来拉制桑蚕被的原材料。

制作蚕丝被最好的材料是双宫茧。双宫茧虽然无法加工成高档的丝绸,但它的纤维韧性很好,并且纤维长度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正好是制作蚕丝被的最好选择。在桐乡农村地区,有经验的农民会把双宫茧的蚕丝拉在被胎最外层,这样不仅柔软贴身,而且抗磨耐用。

其他次茧做成的蚕丝被比双宫茧低一个档次,就是指在缫丝织绸过程中挑选出来的质量差的茧子。比如说,一颗茧子里面的蛹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意外死掉了。蛹死了之后,就会有一种黄色或者是黑褐色的液体污染了蚕丝。这样的茧子虽然无法再加工成丝绸,但是茧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也能做成比较好的蚕丝被。次级茧的价格相对便宜一点,但是仅就蚕丝被而已,用次级茧做成的蚕丝被并不影响它作为被子使用的各项功能。

目前还出现了一种使用丝绸企业缫丝之后剩下的那部分下脚料来制作蚕丝被。实际上,这种下脚料在以往最常见的处理方法是用来绢纺。但是,在蚕丝被市场火爆的现在却也被用来打造成蚕丝被的填充物。这种下脚料虽然成分是蚕丝,但是蚕丝原有纤维结构已经被破坏,已经不适宜做蚕丝被。

值得一提的是,各种蚕类还分季节,一般而言,春蚕茧最优,中秋茧次之,夏蚕、晚秋蚕又次之。所以,春蚕茧中的双宫茧是做蚕丝被的上佳。

“双宫茧并不能人为造就,完全是一种偶然,出产量并不多,一百斤蚕茧中出现不了几斤双宫茧,所以一般蚕丝被都是用双宫茧和其他次茧一同制成,但是由于过度宣传原因,双宫茧被扩大其辞,而且大多数蚕丝被都要打上‘顶级双宫茧’的名头”,高振兴说。据高振兴介绍,一条4斤的蚕丝被,如果全部由双宫茧制作,大约需要鲜茧1万颗左右,也就是说2万条左右蚕宝宝才能吐出一条蚕丝被。

据笔者了解,在蚕丝被没有市场化之前,一般农民家庭都紧着卖鲜茧,而双宫茧和其他次茧一样不受茧站欢迎,价格低廉,所以会想办法阻止产生双宫茧,比如“上山”时蚕不能太熟、密度太大等。由于次茧量少,传统积累一条被子要很长时间,这也增强了可贵性。而机制时代,那么多“双宫茧”织就的顶级蚕丝被来自哪里,确实是个大问号。

也许高振兴的调侃道出了事实本真――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双宫茧,人的欲望多了,双宫茧自然也多了。

谁可终结

在没标准的时候期望标准可以约束行为,有了标准发现不过形同虚设,只是验假的参照:没有打假的时候觉得打假整治以后会终止乱相,可是形形打假之后似乎“越打越假”;曝光之后短时消停之后,能否终结“造假疯”?到底谁,能够终结乱相,挽救产业于将倾?

国标何用?

蚕丝被市场如此混乱,造假之风如此普遍,难道是没有任何约束造成的吗?可是明明在2010年2月国家已经实行GB/T 24252-2009《蚕丝被》国家标准,其中明确规定蚕丝含量低于50%的不能称为蚕丝被,也就是说如果含量低于50%而标注为蚕丝被的都是假货。以价格推断,一条4斤的蚕丝被高于1000元才有可能是100%桑蚕丝含量,而低于500元的必然是假货。

按照国标,事实上判断标准很明确,可是前提是,谁来执行,对市场的约束力有多大?

记者询问了桐乡多家生产企业以及北京超市、商场蚕丝被销售人员,对于“国标”作用,他们各有看法,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这不是法律,也没有强制执行,所以国标是国标,市场行为是市场行为。

“我们销售也是靠成分标注来给客户介绍,但是至于到底含量多少我们也不能断定,买与不买就看消费者自己的选择”,在北京华堂商场亚运店,一家品牌蚕丝被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说。据她透露,商场进货时对质量已经把关,但是面对消费者,没有对国标规定的宣传和解释。

“国家的规定是规定,但是下边的市场是多样的。就像我们公司,既有进超市、商场的,也有给批发商的,还有给专卖经销商的,这都是操作程序不一样的。像进商场的,即使没有国标,都要保证真货正品,有了国标更是严格执行:进超市的,出厂价较低,不排除含量上做点手脚,但是国家标准也能达到,超市里面还分大超市和小超市,出的货都不一样,因为超市出的价也不一样:给专卖经销商的系列比较全,既有精品也有普通,不排除一些掺假的,因为他们搞活动、特价的时候需要一些便宜货;给批发商的那就更是复杂了,批发商客户定向不同,他们进货的要求就不同,有的比较高端,就要求质量,有的进大型批发市场,就要求性价比合适,还有的进低端零售市场,对价格最在乎,有的批发商你给他好货他也不要,因为太贵!你说这些凭一个国家的标准就能规范吗?”,曹一说。地方“自治”?

迄今为止,国家层面的蚕丝被打假行动还没有出现,估计也很难出现,但是翻开蚕丝被的民间打假史,不难发现,打假一直在行动,各知名产地都自行打假过。但是这些打假行动的效果却只是针对生产企业和销售商的,一般都是罚款了事,而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本地人都知道假货多,工商能不知道吗?打假经常打,但是假货还是假货,本地人不怎么去的,基本上是批发商进货发往全国各地”,江苏海门的一个朋友告诉记者。他所说的被打假的是叠石桥家纺市场。

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查是每年都要查的,但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商场来说都是走走过场。直接去企业抽查的几率也很低,一般小商品市场抽查得几率较高,都是对销售者罚款而已,追溯到企业的很少”,桐乡东兴商厦的一位副总告诉记者。

从媒体报道可以看出,桐乡、南通、震泽、湖州等蚕丝被生产地的打假行动不时开展,但是“假”并没被打掉。有谁能说哪个产地更纯洁些呢?

“地方打假基本上流于形式,企业是工商部门的打假对象,也是税收来源,工商部门舍得打死吗?再说了,一个地方打假有什么用?比如说桐乡政府发力确保桐乡的蚕丝被不能造假,其他地区依然如旧,那桐乡不是要亏死了吗?哪个地方政府也不会这么干”,桐乡一家家纺企业老总对记者说。这位老板的企业并

不小,蚕丝被是主要生产业务,企业从来没有被查出过问题,因为“我们跟个部门关系很好的”。

在某媒体摸底江苏叠石桥家纺市场时,当地工商局局长语出惊人说:打击力度过大,就把市场管死了。这种“打击致死”的论调看似离谱,其实在真实的现实里,却是站得住脚的“真话”:市场混乱不堪、造假成风,某地打击力度大,就消灭了本地“竞争力”。舆论冲击?

“防火防盗防记者”,在央视曝光后,桐乡的生产企业都对“陌生人”提高了警惕,因为怕是暗访的记者。记者此次采访中联系多家企业,还都是熟人,却得到拒绝多,深怕我这个“熟人记者”把他们给曝光了。

“和工商检查相比,媒体的影响力更大些,尤其是央视这种,但是要注意的央视也不是什么权威,他们的所谓调查也是以偏概全,而且那种对比的手法给消费者更加造成误解。那一期的节目给人的结论好像是就桐乡的是假货,没有被曝光的却会被认为可靠,事实却不是这样”,曹一说。

每年的秋冬季节,各类媒体都会出现蚕丝被问题的报道,根据媒体的影响范围大小,对蚕丝被销售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媒体的报道往往“抓典型”,被抓到的地区、品牌成为众矢之的,而未被曝光的往往成为漏网之鱼。而且舆论冲击的力度虽然较强大,但是历时短,对于市场整体改观效果甚微。

行业自律?

虽然市场风气如此,但是但凡有些认识、还想在此行业做下去的人都意识到:一个能被打假打死的市场,总有一天不打也会死。靠外力无法根治行业弊病,行业自律逐渐成为规范市场的指望,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到了该有所作为的时候了。

据中国丝绸协会统计,目前我国已有蚕丝被生产企业上千家,其中有自己自主品牌的近200家,鑫缘、慈云、瑞得、怡莲等一些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的市场知名度。此外,一些知名家纺品牌,如“富安娜”、“梦兰”等也涉足蚕丝被产品并受到市场欢迎。如果龙头企业能够带头示范,对行业也是一种提升。但是目前各企业也是各自为政,还没有挑头行业自律者。

一些地方也在出台一些自律公约、条例,如2009年震泽率先推出《震泽蚕丝被联盟标准》。桐乡洲泉镇在央视节目曝光之后,立刻推出《洲泉蚕丝被服行业自律规则》,并由当地市政府牵头实施的蚕丝被质量大检查已经开始,但凡企业两次被查到有质量问题,将立即被行业协会除名,并在网上予以公告。据记者了解,目前洲泉企业已经很少敢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在行业协会方面,2009年9月,中国丝绸协会蚕丝被分会正式成立,并制定和了《蚕丝被行业自律公约》。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桑蚕副产物;多元化利用;蚕蛹;蚕蛾;蚕沙;桑树;蚕丝

中图分类号:S851.3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122-2

0 引言

桑蚕副产物的多元化利用以传统的养蚕与丝织的方法为基础,加入新思路与新方法后逐渐兴起的一类应用学科。它涉及蚕桑学、生物化工学与医学、营养学等多种领域,是我国传统的非常有特色的产业之一,随着对蚕桑也研究的不断深入,蚕沙、蚕丝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并且近年来产业体系也日趋完善,以后的发展前景更是不可限量。

据蚕桑界专家多年来不停歇地探究和钻研表明,蚕桑的综合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一是蚕蛹综合利用。蚕蛹是缎丝厂的副产物,蚕蛹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脂类等多种药用和营养成分还可以从中提取蛹油,蛹壳等,可以将这些提取物加工成食品、药品等,瞬间由单纯利用变为综合利用,大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蚕蛾的综合利用。蚕蛾可以用做肥料或者饲料,蚕蛾中还含有丰富的脂肪,蛋白和激素等,可以用作滋补,营养价值很高。可配制蚕蛾丸,调制蚕蛾酒及蚕蛾油等。蚕蛾也是提取昆虫激素的好材料。三是蚕沙综合利用。在蚕沙中提取果胶和叶绿素铜钠盐、类胡萝卜素等,这些提取物应用于医药,食品以及化妆品等,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蚕丝综合利用。天然蚕丝素有“纤维皇后”的美称,历来以具有优良的服用性能和华贵高雅的风采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钟爱,蚕丝食品和保健品在现今十分受大家的钟爱。另外可以制成水溶性丝肽、丝氨酸及环丝氨酸等氨基酸,还可加工成丝素蛋白生物材料及调制化妆品等。五是桑树的综合利用。桑树也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除了能够采集桑叶用来养蚕,每年都要实行伐条,能够得到桑枝、桑皮等许多副产品,桑枝可以栽培食用菌,桑皮是造纸的高级原料,能够使桑蚕的副产品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 蚕蛹的应用

蚕蛹中富含脂肪与蛋白质。其中蛋白质占40-50%,脂肪占25-30%,除此之外还含有核酸以及磷脂等有机物。蚕蛹的用途主要是生产加工蛹油以及蛹蛋白,进而制成增塑剂用于皂类的加工。通常在蛹油提取出来之后,剩余的脱脂蛹中蛋白质的含量最多,可以达到60%至70%。经过水解之后能够得到十几种氨基酸的化合物,必需氨基酸大约占总数的40%,这类的复合氨基酸是最佳的养生品和食品、药品的添加剂。对于发育不良、慢性胃炎、肝硬化以及严重烧伤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相对于从猪心中提取氨基酸的方法相比,利用蚕蛹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并且生产工艺简单易操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应用。

蚕蛹还可以用于培育冬虫夏草与特殊材料的手术缝线等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冬虫夏草是很名贵的药物,能够抗惊厥、抗疲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对强身健体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肺癌也有着压制作用,并无明显的副作用。除此之外,蚕蛹中含有的多种营养成分,所以以脱脂蛹为原料配一些无机盐以及维生素等制成的饲料,对于水产养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比用鱼粉饲料养殖生长更快。

2 蚕蛾的应用

利用蚕蛾时主要是利用雄蚕蛾。至今为止,雄蚕蛾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研发出的产品应用广泛,也是蚕蛾主要的应用之一。经过提纯之后的雄蛾精经过加工制成的糖尿病新药,治疗效果非常好,成功率达到93%。

3 蚕沙的应用

蚕沙中的营养被蚕吸收一部分,余下许多蚕本身不需要的成分,其中不乏某些物质富集,这样就能够利用人工对需要的成分进行提取。通常情况下,一亩桑园中在气候自然的条件下正常产叶量大约为2000千克,经过养蚕之后可以得到1200千克的鲜蚕沙,换算成干蚕沙大概为200千克。至今为止,蚕沙的用途主要是提取出糊状的叶绿素以及盐类,如今,提取工艺已经发展成熟,产量与质量也能够达到较高的要求,在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竞争中有了一定的实力。叶绿素是富含在植物中的一类天然色素,在医学、食品等多种行业中被应用的极为广泛,并且能够成为出口产品。干蚕沙中叶绿素的含量为1%,平均一吨干蚕沙中能够提取出50千克糊状的叶绿素。中国目前有四个企业是利用干蚕沙提取出糊状叶绿素。叶绿素易溶于水并且容易被人体吸收,在医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主要作为治疗肝部、胃部方面疾病的药物原料。蚕沙还能够作为鱼和长毛兔的饲料,经计算,平均12至13千克的蚕沙能够产出成鱼一千克,和3公斤鱼饲料的产鱼数量相等,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科学研究显示,蚕沙还能够制成药物枕头,使人脑清目明、血压降低,特别适合老人与儿童,是家庭生活中重要的物品之一。

4 蚕丝的应用

蚕丝由两部分构成的,即丝素和丝胶。在蚕丝加工中丝胶容易除掉,在应用方面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一般来说蚕丝的利用时指的就是丝素的利用。丝素的材料纯度很高,蛋白质含量高达95%以上,且分布非常均匀,结构明确;利用加热、压缩以及药品处理等外界因素能够轻易地改变蚕丝的结构,变成薄膜、粉末等各种形态。所以,在化妆品研究中,蚕丝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以蚕丝为原料生产出的化妆品,已经从水溶性的多肽分子逐步发展成为了高分子水溶性的丝蛋白,有良好的触感与保温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紫外线照射,美白皮肤。在营养保健上,丝素中含有人类需要的十八种氨基酸,能够使腑脏功能增强,还可以防止醉酒。丝素还能够制造成面条以及饼干等各种食品。根据丝素无色无味的特点,能制作出多种口感、多种口味、多种外形的食品。

蚕丝在化妆品以及食品行业的应用只属于初级的利用,然而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在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重视程度日趋增高,对于天然产品的需要更加迫切,所以,利用蚕丝开发化妆品与食品的价值非常大。

近几年,蚕丝在医药行业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出来,因为丝素光滑对皮肤无毒、无刺激作用,有较高的营养作用,且蚕丝和细胞之间有良好的附着性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如果向其中添加高分子复合材料,就能够制作出人造皮肤和人造血管。丝素的水解产物有很好的抗高脂血症与抗高胆固醇的效果。而且,合理利用蚕丝的优点,研发出人造器官、培养基等生物工程材料,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5 桑树的应用

桑叶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降低血脂并且能够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目前日本正在研发以桑叶为原料的抗癌药品。桑椹能够降低血压,各种含有桑椹成分的保健饮品已经相继出现,在桑椹中还能够提取出食用色素作为食品的配料。桑枝条也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通常一亩桑园在伐树时能够得到750千克的干桑枝、225千克的干桑皮。平均一百千克的桑木屑能够生产60至80千克香菇、80至95千克金针菇、100千克黑木耳,利用率非常高。桑皮在造纸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造纸的高级原料,利用桑皮能够制造出梅花宣纸、复写纸以及画纸等许多高级用纸,经计算,一亩桑皮能够造出五十六千克的纸张。

6 结语

综上所述,蚕桑综合利用开发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我们应该不断加强蚕桑业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础理论探究和实验,把握最新动态,广泛推广和应用蚕桑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着力生产、开发和加工出更多的蚕业产品,开拓市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方绍.加快桑蚕副产物开发促进产业持续发展[J].云南农业科技,2008,(S2),129-130.

[2] 汪婷婷.浅谈桑蚕副产物之利用[J].蚕桑茶叶通讯,2007,

(4),3-4.

[3] 郝平.开发桑蚕副产物增加产业经济效益[J].农业经济,

蚕丝工业论文范文第15篇

中国丝绸博物馆位于杭州风光秀美的西子湖畔,玉皇山下。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博物馆为园林式的设计,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馆内桑园吐翠,小桥流水,环境幽雅。石刻馆名的前面是喷泉中心,中间矗立着一座挥舞着织物的古代美女雕塑。多年来,我一直没弄清楚这座雕塑是传说中的蚕神娘娘,还是响应古越国领导越王勾践“奖励农桑”富国强兵国策,最终10年生聚10年崛起,终于把敌国给灭了的女先人?或许谁都不是。这座遗留着上世纪80年代的审美痕迹的石雕,是游客拍照留影的好背景。

来丝绸博物馆的游客都有着抹不掉的丝绸情结,这很好理解,因为杭州自古有“丝绸之府”之称,是中国丝绸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江南丝绸的主产区之一。马可·波罗在游记里盛赞杭州丝绸后,这里就成为欧洲人的向往之地。此外,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与国内其他几个以丝绸为主题的博物馆相比,无论以收藏文物的价值、专业规模、科研成果和影响力来说都是第一的,目前也是世界最大的丝绸博物馆。

说起中国丝绸,我们会联想到古代的丝绸贸易,那条“丝绸之路”成了汉唐千年辉煌的见证,也是多种文明相融合的通道——课本史书里都这么说的。但要细究丝绸产出的渊源,多数人显然和我一样混沌。多年前,读汉语言文学课本时就有过疑惑,汉乐府民歌中的《陌上桑》写了一个邯郸秦氏女,名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女子在邯郸的城南采摘桑叶用来养蚕。这一点让我想

不明白,一直以为丝绸出自四季如春的南方,北方怎么也有养蚕业?后来,看到《诗经》吟咏的《桑间·濮上》描述每当春天来临,妇女们便纷纷采摘桑叶,桑林里演绎了无数的男女风情,恍然大悟,原来古时候整个北方地区一直是丝绸主产区啊!

另外,以前我以为享用丝绸的只是帝王尊贵,所受教育中,穿绫罗绸缎的基本上都划入地主豪绅之列。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丝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句子,十分不解,难道他们都特别有钱,可以穿得如此风光?其实,千年之前川蜀江淮各州的桑蚕养殖业就遍地兴起,品种扩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水陆交通运输线上,生丝蜀锦一直调运繁忙,城镇中遍布鳞次栉比的绸缎庄,当时的丝绸规模已经把消费层扩展到市民、士人、商贾,穿丝绸已经是日常消费,对古人的小康生活水平,用阶级的眼光看真是笑话了。

话往回说。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内设序幕厅、历史文物厅、民俗厅、蚕桑厅、制丝厅、丝织厅、印染厅、现代成就厅8个展厅,收藏了大量历代珍贵的织绣染文物,其中尤以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地区出土的辽、元织物服饰以及江南地区出土的宋代服饰、明清时期官营织造局的匹料、龙袍、官补、旗服等最为珍贵。作为丝博的一大特色,博物馆还收藏有桑蚕茧标本、传统织具、少数民族服装及建国后生产的丝绸名优产品、当代数码丝织艺术品。

丝博展厅分为丝绸厅、丝绸之路连廊、服饰厅、蚕桑厅、染织厅和织造坊这6个部分。走进去就被眼前形形绚烂多彩的丝绸织品所吸引,像是进入了一个丝绸万花筒。一般我们说到丝绸,总会用绫罗绸缎4个字去概括,其实,中国古代丝绸纷繁的品种多得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丝绸厅通过“丝绸的起源与发展”“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等专题布展,讲述丝绸的发展历史和绚丽多姿的织染绣品。展台用“形形的丝织品种”“五彩缤纷的印染织物”“美仑美奂的丝绸绣品”“寓意丰富的丝绸纹样”4个部分,通过包括介绍三大名锦、四大名绣在内的历代织绣精品、明清官营织造匹料,陈列了商至西周的简单显花织物,春秋战国时期素织的绢、纱、缟、纨、绮、锦以及唐代以后出现的缂丝、缎、绒和妆花等丝绸新品种,直观地展示绫、罗、绸、缎、锦等样品。在展示样品的同时,还在旁边用文字标明工艺手法,让参观者对繁杂的丝绸品种以及织、染、绣等丝绸工艺手法有直观的了解。

大厅后面的一条拱形走廊被巧妙地布置成了丝绸之路连廊。走廊上布置有大型古代丝绸之路的多条路线图,展示了丝路上出土的汉唐织物珍品,努力还原著名的草原、陆上丝路、海上丝路等4条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及新航路开辟后的丝绸之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因为丝绸之路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为了弥补直观性的不足,博物馆方面还制作了丝绸之路DVD录像片,小放映室里循环播放。

从丝绸之路连廊上二楼,过一个廊桥,就来到了最好看的服饰厅。服饰厅分“遵神循礼”“锦衣绣服”“家常日用”3部分,用历代微缩服装人物模型、图版、复原场景等方式,展示丝绸服装在古代社会的功用,展现战国至清代流行的袄裙袍服、补服、龙袍等民间服装和宫廷华服实物。此外还有非常丰富的日常用绣品,像什么香囊、烟袋、扇套、褡裢等等,多到让人目不暇接。展厅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壁的龙袍,最当中的那一件,是乾隆爷穿过的“明黄缎绣云龙朝服”。

无论是多么华丽的丝绸,其都是来源于蚕宝宝吐的丝。蚕丝由蚕茧中抽出,一般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这样就成了织绸的原料。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从蚕桑厅开始,博物馆带我们经历从养蚕宝宝开始到最后制成丝绸制品的整个过程。主要展示蚕的自然属性,以桑、蚕、蛾标本与色泽艳丽图版为主要展陈手段,大量采用多媒体形式,参观者可以通过多台触摸屏来了解蚕结茧过程、蚕器官及蚕乡蚕俗。通过“神奇的变化”“家蚕最爱吃桑叶”“蚕体的奥秘”“蚕茧”“蚕丝”“美丽的吐丝昆虫”“蚕农的家园”“蚕桑利用”等8个方面揭示从蚕到丝的奥秘。展厅还原布置了江南农村养蚕人家的养蚕工具和实物场景,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染织厅以丝绸的织造、染色工艺为主线,展览分“工艺流程”“丝线加工”“机杼原理”“织机脉络”“染色体系”5部分。以明代夏厚的《机织图》为脉络,配上图片介绍,旁边展示各种织具模型,形象生动地让观众了解中国古代丝绸染织生产过程。

博物馆似乎体察了参观者的疑惑,织造坊进行着织机的现场操作演示,让观众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我对讲解员的“织造丝绸制品不仅是一项体力活,需要手脚并用,费时费力,更是一项智力活,需要眼、手、心并用,稍有闪失,就会出次品甚至报废”这句话印象深刻。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