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

美育工作论文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技艺师傅;职业心理

美术院校的美术教师普遍存在 “技艺的师傅”的职业心理,注重专业技术,技艺精深;忽视理论研究,理论贫乏。

一、这种职业心理形成的原因

在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师徒式,正统的美术教育和民间工艺美术都是如此,这种师徒教学方式代代相传,专业技术的方法和技巧越来越丰富和精深,这给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起了基础性的作用,但这种师徒方式的传承,重视专业技术教育,忽视理论的研究和教育。纵观中国古代的美术发展史,理论专著也寥寥无几。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不过一个世纪,由于漫长的古代美术师徒教育方式所形成的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的强大历史根基,使得这种职业心理一直存留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中,“技艺的师傅”职业心理在一些美术教师中明显存在。

二、这种职业心理对美术和美术教育的影响

从美术教育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美术教育由于高等院校美术教师长期存在重视专业技术轻视理论研究的职业心理,导致美术教育的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系科的教育科研工作严重滞后,美术教育理论非常薄弱,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严重影响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院校由于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失去了前瞻性的估计。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一些新兴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一些高等院校盲目开设新专业,然而这些专业硬件不齐,专业教师奇缺,胡乱拼凑而有名无实。一些设计专业教师也就由绘画的“师傅”临阵倒戈,从事设计教育,因缺乏专业基础知识而敷衍塞责。由于美术理论专业教师的匮乏,一些理论课程的教师居然由中文专业或历史专业的教师兼任,这不能不说是长期重视专业技术,忽视理论研究带来的悲哀!在近代百年的教育发展中,中小学语文、数学、物理、历史、地理、外语等学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合理的教学体系和学科的基础理论。而作为中小学一门必修课的美术课,长期存在随意性,教学体系不够成熟,至今尚未建立起自己比较完整、合理的学科体系,其美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非常薄弱。这不能说与美术教师的这一职业心理没有一定关系。

这种职业心理的存在,使这部分教师在自身能力上,只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研究,忽视美术理论和美术教学理论的研究,导致专业技术精深,理论知识贫乏。在教学上,也只注意专业技术和方法传授,自己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师傅”。同时,在这种职业心理的影响下,一些院校的美术教育多重技轻道,在课程设置上,不管是绘画或设计都偏向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可有可无,在专业设置上偏向技法类专业的设置,理论类专业比重太少,结果培养一些像中世纪一样的匠人,而不是造就理论素养丰厚,并具有基本技术的综合型美术人才,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一门美术技能,但美术理论知识和美术教育理论相当贫乏。虽然一些院校的美术专业也发现了教育和教学的问题,表面上似乎也对陈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理论研究和先进的理论思想作指导,表面上似乎进步了,但实际上也是在沿袭旧法,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取而代之,使这些院校的美术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这问题在近几年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美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也积极参与到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成果。我们可认真审视一下近百年来我国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状况,与大量出版的画册、专业美术技法、美术画刊、画家专著等等书刊相比,由我国学者编写的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美术教育理论等著作可以说是沧海一粟。

三、矫正这种职业心理问题之我见

1.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

美术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工具和技艺的基础上的,“正像人类文明是从使用工具开始一样,人类的艺术也是从使用适合于艺术的工具才产生的。”[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和人类的第一件艺术品是有同一性的。”[2]因为“(1)人类的第一件工具是以后所有创造物的起点和最初形态,第一件工具的创造,是人类一切精神和物质的创造活动的胚胎,它孕育着人类由幼年到成年发展所有最初的因素、方面和关系;(2)人类早期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可以分割开来的确定界限,因而他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在当时是混沌同一的;(3)从史前艺术的特征出发就其创造性的意义而言,人类最初那简陋的石器和后来精美的彩陶、玉器等等同属于史前艺术,它们的具体形态虽然不同,却没有根本性质的不同,后来的一切创造物都是对第一件工具的继承和发展。”[3]因此,人类的美术文化若要得到发展与延续,美术技艺的进步和对其传承是必不可少的。有史以来的各种美术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美术技艺的传承的活动。美术技艺传承构成了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本源,正是在这本源的基础上,才有了此后人们在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上所做的诸多拓展和抉择。所以,美术技艺的传承是美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先行条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也是肩负美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美术教育活动之一,也有美术技艺传承的先行责任。当然,在人类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有关美术技艺的概念和范围,也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变化当中。时至今日,美术技艺不能简单理解为某种狭义的技法、技术或技巧,而应该是对史前至现时期对美术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对美术创作、创造最基础性的技术和方法的总和。

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一些教师受到了一些理论的影响,认为美术创作观念是最重要的,技能反而不那么重要。他们欣然地接受或认可了“反技艺”或“无技艺”的大旗,在教学中淡化、取消对美术技艺的训练的严格性和严密性。从实质而言,忽略美术技能的教育是不完全的美术教育,最终否定和颠覆了美术教育学科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无论是单纯地强调技能的学习,还是极端地否定技能的学习,都是不足取的态度,我们需要将技能的训练和理论的学习兼顾起来,鉴于当前两者关系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应该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

2.科学研究是一切学科发展的生命线

美术学科的科学研究可大致分为这几类:美术史理论、美学理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新兴的思想意识流派、经验、观点等。美术史可以使我们获得远距离审视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文化时代所持有的价值观,把握美术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宏观的美术知识,也可以提供很多美术历史事实,刺激我们用清醒的头脑去思考目前的美术状况;在推崇人文教育的今天,艺术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帮助学生体验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尊重人和人的价值的精神品质。美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审美活动中获得乐趣,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性质和价值。美术批评理论不仅指导推进美术创作,而且作用于美术教育、美术史及促进新兴美术流派和观点的形成与发展。美术创作理论则指导创作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规范与创新的维度中高水平地从事美术创作活动。美术教育理论可帮助师生更好地从事教学活动,同时也能在整体上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因此,美学理论、美术史论、美术批评理论、美术创作理论、美术教育理论,以及新兴的思想流派、经验、观点等等与美术实践活动共同构成了美术文化,在不同的社会中满足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要。

美术教师担负着美术学科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科研为根,教学为本,只有彻底放弃轻视理论的职业思想,积极参与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理论的研究,才能提高自身的素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以改革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和更新美术教育内容,逐步实现美术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化水平,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对美术和美术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只有树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美术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改革美术人才和美术师资培养模式,才能尽快构建具有示范性、典型性、影响大和有实质性突破的美术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新型教材和教学模式,为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美术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打下基础。我们美术教师应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扎扎实实地开展美术和美术教育等多方面的科研工作,使我国的美术和美术教育研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上。

3.从我国现代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为服务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或者为美术专业师资和素质教育师资而学美术,这些的学生不必也不可能都成为艺术家,但他们必须懂得审美,要成为具有艺术修养的一代新人。我们美术教师肩负着培养服务现代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美术人才或普及美术文化以提高社会整体审美素质的重任,作为一个合格的美术教师,首要任务是让自己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了解世界美术的历史和现状,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遗产,培养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此看来,美术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和美术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方能称职。

四、结束语

作为美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美术教师,拥有新时代意义的专业美术的技艺,全面的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教育理论以及广博的其他知识是基本的条件。在这种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美术教师才能既专业又全面地培养学生与职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完成创作、教学、科研和教改等工作。

注释

[1]朱隶著.《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7页.

[2]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3]邓福星著.艺术前的艺术―史前艺术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序第3页.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六艺;尚礼好古

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组合,还没有独立,是含于提高文化教养,成就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之中。其美术教育思想史以“尚礼好古”为主要思想的经典教育思想。

一、“六艺”与百工

礼、乐是“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礼记》曲礼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尊卑亲疏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情感,以通伦理。“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同时也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味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作用。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六艺”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天文、历算、医术、匠造等技艺、技术,则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由从事相应职业者,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并且世代继承。《礼记》王制称:“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这些“执技以事上者”,社会名誉不高,“不贰事”即不能迁业,“不移官”即不能入仕,“出乡不与士齿”,与“士”相比,他们没有地位。由此,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三千年大体不变。在先秦礼仪典章制度规范之下、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在整个先秦社会教育体制中,处于边缘位置。

《考工记》篇首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中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中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后面的两句话,显然是告诫百工要安守本分,有明显的正名定份的教育意义。随后,指出了工艺精良的最高境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部分总论文字,从百工的身份本职和专门技艺两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要求,体现了明显的进行专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总论之后,《考工记》划定出六类共三十个工种。分工的详细,反映出很高的专门化程度,为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规定了界线。

这样一来,美术教育就相应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踞于社会阶级上层的贵族的教育,重在教育艺术鉴赏力,一种是对工匠,艺人等百工的教育,重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这两种美术教育方式中,不管是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靠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都要遵循典章仪轨,通过不同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反映“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二、“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尚礼好古”、以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教育思想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的教育历史,成为我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无论百工、宫廷画师或是贵族、文人,莫不以此为入门手法。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诗》大雅蒸民曰:“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正义云:“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凡古训、古典、古雅、古道、古义、古意、古风之谓,不惟在时间上追溯仰慕古人,更重要是强调其典则、经典、肃正、典雅、雅正的品格,并归乎于礼。孔子“信而好古”其所谓古者,要义在此。这一“信而好古”、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又表现为对“为人师表”的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儒效曰:“有师法,人之大宝也。无师法,人之大殃也。”《荀子》大略曰:“言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师云亦云”是基本的要求,未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诋讦。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孟子.离娄上》曰“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规”;《荀子.劝学》中说“其曲中规”。做人的“礼”在美术教育中转化为一种“中规”的要求。要合乎规范,就必然要求崇尚古代的范本,也就是“好古”。《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后世论画论书,凡所鉴评,高古、古雅、古邈、古香、古风、古意,俱为上品。无论百工伎匠,宫廷画师,或是轩冕贵胄,士子文人,莫不以模范经典为入手法门,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与最普遍的观念。

三、“六艺”与“尚礼好古”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始终贯穿“尚礼好古”的基本教育原则。对整个中国古代的美术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美术教育也有深刻的启发。东晋顾恺之“以古求人”以及中国绘画讲究“古意”的传统,追求画面的“神韵”,书法方面也始终以《兰亭序》《多宝塔》等为范本,绘画方面《介子园画谱》等的流传都与先秦时期尊崇的“尚礼好古”原则有着深厚的渊源。而“六艺”教育所强调的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则是对现代美术教育中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礼”是外在的规定,即德育;“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的情感,以通伦理。“礼”着重于社会规范的设定和教育,而“乐”着重于社会统一性的心理感化和培养,礼乐分工,但又相辅相成。“六艺”中的“乐”和“书”是一种艺术的教育,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位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的作用。可见礼、乐是古代六艺中代表了德育的教育形式。?“六艺”中的射、御、数是我们现今认识当中的体育和智育。儒家用“六艺”概括,规定了一个儒者所要修习的主要方向,不管这种六艺之知曾经合理与否,至少提示我们一点:要成为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必须先有一个全面的学习,既包括知识修养上的,也包括道德品格上的,甚至于待人接物的方式,言谈举止的风度。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总之,先秦时期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美术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是有所启发的。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iseverything.)”不仅是生活的规律,还是教育的规律。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的教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过程。教学态度实际上反映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一般有以下几个维度:一是教学的热情与投入。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这种敬业精神所散发的工作热情不是一时间的心血来潮,而是要变为生活需要,是自己终生倾注的事业。一个人能否认真地对待教育工作,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处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岗敬业,提高效率,不断地追求卓越,这是是否具有积极的工作态度的体现。一个对教学工作热心的教师,“能发现最不起眼的学生身上微不足道的萌芽状态因素,而机智肯定之,鼓励之,预防之,或消除之既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机智,又能补过某些教育上的失误”[1]。教师的教学工作说到底是凭教师的责任感来完成的。教学工作是一种精神的奉献。一个教师只要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就会有无私的投入。事实上,那种不愿意花时间备课、画范画、做课件、做教具的美术教师只是在应付教学,这种态度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表现。二是教学的严谨与治学。美术教师对教学内容应该达到精通、能讲、善画、会做,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教材不能似是而非,对知识不能一知半解,讲授知识更不能出错。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讲的一切知识都是对的或是真理,所以教师一旦出错,就将危害学生终身。教师若发现自己讲错,就要勇敢地向学生说明或更正,这并不会影响教师的威信和尊严,反而会让学生更加尊敬你。

因此,教师不仅要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更要作为一名理性的教育者,时刻爱护学生,尤其是在面对来自校内外的貌似“科学”或“先进”的种种诱惑和“胁迫”时,要牢记自己的教育良知。只有具备了这种追求完美教育的态度,教师才能以高尚的教育道德精神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二、美术教师应该具有拓展科研的能力

教育科学研究不只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事情,美术教师也应该具备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对于现代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美术教育科研并非是画出几幅好作品入选高层次展览就可以替代的,重要的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只有懂得如何教,才能会教;只有懂得科研,才能研究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发展[2],也才能真正促进美术教育的进步。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教育科研能力主要包括:收集与利用教学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开展教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能力,承担美术教学研究课题的能力,美术创作的能力和编写教材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一)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所以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3],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二)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美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就必须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他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三、美术教师应该做到呼唤教育生活的和谐

人类之所以伟大,在于只有人类能够组成社群,这使人超越了自然性而形成了社会性的本质。具备这一本质后,人已经无法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自然性的衰退使个人简直无法孤独。尤其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人一方面发展了独具个性的才能,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依赖性日益增加,以至于人类社会强大到足以改造自然,而作为个体的人却在生存的高压中显得无比渺小。因此,绝对的自私如今简直是不可能的,当今以合作为基础的教育生活亦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善待学生、善待家长、善待同事和善待领导。在这些方面,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师角色的重大改变。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只有教师力行和谐教育生活的准则,学生才不会是可有可无的工具,而是被善待的顾客;家长是消费者,他们的权利应该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满足;同事之间的关系不再紧张,而是让教育生活更富有理性。否则,个体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必然会产生冲突,从而痛楚一生。

总之,现代美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变换[4],不仅要具备完美的教学态度,而且要有拓展科研的能力及和谐的教育生活关系,并能利用现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

角色内涵要求美术教师在以后的教师职场中索问一生,让自己有绝活并成为学校的“稀缺资源”。教师不能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而要当作一种事业。为此,可以概括地说,教师应该做好三件事情:首先是认识自己,这是一生的任务;其次是了解别人,别人在变,你也得变;再次是把握时空,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为教育领域里的唯一。

参考文献:

[1]王幼芳.未成曲调先有情——谈教师爱生.山东教育,1983,(1).

[2]朱洁贞.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7.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9.

[4]程明太.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93.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美术 美术教育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有关美术教育与美育两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自90年代末期以来,随着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制定工作的展开,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一方面致力于美术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自特点的研究,另一方面,他们也致力于美术学科与学生的发展、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

一、中国美术现代史方法研究简述

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逐步进入作为解释学的美术史状态,即中国美术现代化是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产物,也是中国美术现代化是内发的多向歧生的模式系统。我们把现代中国美术现象予以客观对象化,然后再作经验观察与分析,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审视,避免了作为批评的美术史常有的价值判断。德国古典社会学家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1865-1923)的现代原则类型论理论,关于现代原则的历史构成的差异性以及带有历史发生学性质的类型划分理论框架,其要旨是通过对现代世界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描绘,从历史的具体性来切实把握现代原则的本质,透过类型分析避免进步论历史观,即不把历史中出现的思想或社会变迁视为一种进步式的推进,另外还把社会层面与思想层面的事件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中。这是一种采用历史动态描述的现代结构分析方法,它将现代结构与现代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确实可以为中国美术史的比较现代性研究提供一种有益的方法论借鉴。

不过,比较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的选择,其实只是一种理论折衷主义态度的表现。一方面,它沿用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从而可以避免将中国的美术发展等同西方的美术发展,中国应从走东西方结合之路,从同一性中寻找差异性,又通过差异性来探视同一性;另一方面,又可以将中国现代美术史历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对抗通过结构耦合的方式予以整体描述和分析,抓住结构形态的开合流变来展开对中国美术现代化道路的铺叙,从而成就出另一种结构形态的“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比较现代化或现代性理论的选择,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文化策略的选择,是对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规避和西方中心主义神话的破除以及一种地位平等的对话权力的争取,其目的追求便是将中国与西方的对抗转化为对等,所持守的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

二、古代、近代、现代的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研究

1989年,张恒翔(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题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概述》的论文。他从匠人传技式教育、北宋宫廷的“画学”、文人画时期的美术教育等角度论述了我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思想和特点。同时,他在《高师美术系科的发展概况》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叙述了1902年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诞生以及发展时期中美术课程设置的情况,同时还叙述了民国成立后各所师范院校设置美术系科的情况。1989年,张恒翔发表的题为《忡国近代美术教育发端》的论文也是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他围绕着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学校图画教育开端时期大中小学堂中图画和手工课的设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比较详尽的论述。特别值得注目的是,他针对当时中小学堂的图画课为何放弃中国绘画,而选择了西方绘画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

1989年第4期、第5期《中国美术教育》杂志上,登载了张恒翔撰写的有关李瑞清、王国维的两篇文章可以认为是美术教育历史人物研究的代表作。在《李瑞清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中,作者叙述了李瑞清的生平、思想和当时的历史背景,着重叙述了他创办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过程与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成果。作者在总结了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其长处与局限。

在《中国近代美育首倡者――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述评》中,作者从“完人教育”宗旨,以“美育”慰籍人心、无用之用的艺术美,三方面对王国维的美育思想进行了深入的述评。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王国维的美育思想,直接影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历史研究成果。此外,还有1998年第4、5期该刊发表王天一撰写的《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研究》,也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论文。

三、中国美术研究发展趋势的展望

21世纪的美术教育将更注重于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许多新的课题值得研究和探索。例如,“美术教育与学生生活(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学校美术教育与美术馆(博物馆)教育”、“儿童美术学习能力的发展”、“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化指导”美术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中国美术教育史及其现实意义的研究”、“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美术鉴赏教育”、“艺术治疗”等。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可以从这些母课题中再选择子课题作为研究课题。例如,首先选择“信息社会中的学校美术教育”这一母课题,接着可以从信息社会中学校美术教育目标的确定、内容的精选与拓展、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美术教师培训课程改革等方面作进一步的选择。

由于美术教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美术教育过程。因此,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革对策是研究成功的关键。21世纪的美术教育研究应更注重于对策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研究。研究者应尽可能提出详尽的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改革计划,避免泛泛而谈,或重复他人的提案。同时尽快建立美术教育的网页或网站,使各地、各校、个人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得到最迅速的发表,促进校际间、地区间、国际间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以达到加快我国美术教育研究发展步伐的目的。总之,21世纪的美术教育研究应在充分吸取国内外美术教育研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时展与美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在选题、方法、提案、成果交流等方面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不断提高研究的质量,促使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更上一层楼。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球化 工艺美术 教育

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提出“地球村”的概念,预示未来将是一个“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世界。几十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麦克卢汉的预言已逐步实现和正在实现。工艺美术教育在全球化概念的引导下也走向国际。然而“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标准化”,这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如何在教育“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多元化知识系统,并确立本土文化主体性,是当前工艺美术教育最难面对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梳理了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工艺美术教育才可能在全球化大局势下实现多元化健康发展。

一、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早在商周时期,手工艺者是由官府掌控,被称为“在官之工”,①并与商业、农业等分工明确,所谓“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② 。这种行业分化有效地促进了手工艺传承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工艺美术教育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完成的。其中一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模式,父子相授,也就是所谓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③家庭式手工艺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状态下传承,至今仍然有部分行业保持了这种方式。另一种以官办的形式,召集手工艺者集体劳作,或互相学习,或师徒相授。这些工匠在官府手工业作坊里制作各种工艺美术品,并招收学徒,由官府指派技艺高的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到唐代,这种官办作坊教育方式趋于完善。

家庭作坊式教育方式往往只将手艺教给自家人,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之说,这种“父兄之教,子弟之学”的方式让传统手艺得到充分继承,但由于受众面窄,常常造成某些技艺的失传。官府开办的手工业场集中学徒众多,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工匠,但师傅在授艺时往往只教一般技术,更为关键的技术诀窍大多有所保留,因此教育面虽广,但教学质量与家庭作坊相比有所不及。

1898年,在洋务运动派创导下,晚清政府做出“废科举、兴学堂”的举措。④之后以行业分工的手工艺学堂纷纷建立,如景德镇的“陶业学堂”、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苏州的“同立绣校”等,都开设手工技艺课程,为现代学院教育奠定了基础。至民国时期,一些留洋学者先后学成归国,在国内美术专科学校开设工艺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业百废待兴。由于手工业不需要过多生产条件,容易恢复生产。工艺美术既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又是国家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受政府重视,先后在1956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1960年成立苏州丝绸工学院等,并相继在全国各大艺术学院以及美院开设工艺美术设计专业。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给工艺美术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带来春天,从此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进入现代化进程。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工艺美术教育也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面对国际化教育新形势,如何把握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二、教育全球化影响下的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工艺美术教育也发生巨变,以前的“雕虫小技”逐渐变得炙手可热。为适应社会需求,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应做出以下几个方向调整。

(一)加强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要重视传统文化及理论的建设。理论研究一直是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薄弱点。古代工艺美术教育都是口口相传,能总结成文字理论的著作相对较少。因此,我们能够掌握的文史资料非常有限,工艺理论相对缺失。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其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而作为现代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大力发展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也是教育国际化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还应增加材料学、民俗学、考古学、图像学等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工艺美术理论教育发展。

(二)完善教师评聘制度

教师队伍是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⑤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破除对大学教师的学历、职称、头衔、年龄等要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以京师大学堂的教师聘任制为基础,借鉴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主张,在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时不唯学历、资历,而非常注重能力。如蔡元培聘请当时年仅24岁自修成才的梁漱溟担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就是一例。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虽多,但得不到发掘,尤其是工艺美术行业,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鲜明,差异性大。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师、民间艺人及工艺大师聘用制,将优秀人才请进大学课堂为学生授课,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手艺,能给新型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带来更好的补充。

(三)平衡师生比例,实行工作室制教学

工艺美术教育授课的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师徒关系,但教与学必须是互动性的,这就决定了老师能带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工艺美术教育近几年取得较快发展,就业形势也有所改善,但工艺美术发展不能一味强调创新,更不能一味扩大招生。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上工艺课,对其授课以及对学生学习都带来困难,自然影响到教学质量。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不应该靠扩大招生来吸收教育经费,更不能以就业率来衡量专业的存亡,工艺文化的传承如果靠市场来决定命运将是一场灾难。在高校,对特殊工艺美术专业应减少招生规模,建立工作室制度,增加人力的投入,平衡师生比例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较为合理的举措。

(四)合理设置课程,明确办学目标

工艺美术教育不是纯美术教育,也不能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与纯艺术相比,工艺美术多了实用的功能;与艺术设计相比,工艺美术多了文化传承,以及手工艺人对工艺和材料的理解。但工艺美术离不开美术造型能力,也不能离开艺术设计的服务意识。进入21世纪之前,工艺美术教育过于注重美术基础,各种素描、色彩、泥塑等课程一直上到高年级,忽视了工艺美术当中更为重要的材料、技术、市场等因素。2000年以后,艺术教育改革之风在高校间刮起,很多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只在一年级安排一个单元的基础课程,加上扩大招生规模后,学生考前基础造型训练不够,入学后又未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自然会在后期工艺造型与设计时遇到各种麻烦。因此,课程改革也要根据专业性质来区分对待,包括对考生的要求和入学后的课程安排。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工艺美术从业者,没有好的基础素养,就很难在这方面取得成就。

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专业间的“互通”。虽然工艺美术教育专业分工是必要的,能够更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但分工太细不利于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校学生,不懂得专业间的“互通”,就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工艺美术创新。在古代专业之间的融合本来早已存在,如漆金结合的平脱工艺、绣画结合的刺绣工艺、金釉结合的景泰蓝工艺都是多种工艺结合的产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教授在教学方面就提倡多学科相互结合,从其建树上看,他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五)积极发展民间作坊式办学

工艺美术实践技能课程在高校教育里只是一个普及教育,是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为工艺美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单项的技能教育应放在高校以外的地方,如专业的职业学校、民间家庭作坊、传统工艺聚集村落、从事工艺美术产品加工的企业以及个体工艺大师那里进行职业培训,这些地方有更好的技师和动手训练的条件。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为工艺作品的设计开发、学术理论研究机构,为实践与理论搭建更好的平台,民间的职业技能教育能够完整地继承传统手艺,两种教育模式应该有机地结合,才能做到有机互补。

结语

教育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就当前工艺美术发展形势看,认清教育方向、增加教学投入、建立合理的教育分工、加强理论建设以及合理地利用先进科技和管理办法是工艺美术教育领域急需克服的困难。调整好工艺美术教育改革方向,才能在国际化形势下保持传统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引自《周礼·考工记》.

②引自《国语·齐语》.

③引自《荀子·儒效》.

④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8.

⑤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5.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一、“六艺”与百工

礼、乐是“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礼记》曲礼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论语》为政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是尊卑亲疏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语》阳货云:“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中略)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陶冶内心情感,以通伦理。“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同时也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情感、艺术品味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作用。

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的“六艺”教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乐记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六艺”教育宗旨在于明德,而不在于执技。天文、历算、医术、匠造等技艺、技术,则通过学校以外的途径,由从事相应职业者,父子相传,师徒相授,并且世代继承。《礼记》王制称:“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这些“执技以事上者”,社会名誉不高,“不贰事”即不能迁业,“不移官”即不能入仕,“出乡不与士齿”,与“士”相比,他们没有地位。由此,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三千年大体不变。在先秦礼仪典章制度规范之下、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要原则的百工美术教育,在整个先秦社会教育体制中,处于边缘位置。

《考工记》篇首开宗明义提出了“百工”的概念,指出了其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并规定了百工的职责范围:“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中略)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中略)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后面的两句话,显然是告诫百工要安守本分,有明显的正名定份的教育意义。随后,指出了工艺精良的最高境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一部分总论文字,从百工的身份本职和专门技艺两方面,作出了规定和要求,体现了明显的进行专业意识教育的目的。

总论之后,《考工记》划定出六类共三十个工种。分工的详细,反映出很高的专门化程度,为技艺教育的单一化和具体化规定了界线。

这样一来,美术教育就相应的分为两种,一种是对高踞于社会阶级上层的贵族的教育,重在教育艺术鉴赏力,一种是对工匠,艺人等百工的教育,重在进行专业技能的教育。从这两种美术教育方式中,不管是收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还是靠师传徒、父传子的方式,都要遵循典章仪轨,通过不同的美术教育途径来反映“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二、“尚礼好古”的教育思想

“尚礼好古”、以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之一。这种教育思想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的教育历史,成为我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的基础,无论百工、宫廷画师或是贵族、文人,莫不以此为入门手法。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古典、古训的作用,在重视教化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特殊的地位。《诗》大雅蒸民曰:“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正义云:“古训,先王之遗典也。式,法也。”凡古训、古典、古雅、古道、古义、古意、古风之谓,不惟在时间上追溯仰慕古人,更重要是强调其典则、经典、肃正、典雅、雅正的品格,并归乎于礼。孔子“信而好古”其所谓古者,要义在此。这一“信而好古”、崇尚经典、以经典为法则的教育理论,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并随着儒家学说的传播,渗透到中国文化各个领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主要的原则。同时,也随着中国美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思想。

对礼、仪、法、规的遵从,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又表现为对“为人师表”的师、傅的尊重。这种思想在荀子著作中体现得最为集中。《荀子》修身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荀子》大略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儒效曰:“有师法,人之大宝也。无师法,人之大殃也。”《荀子》大略曰:“言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师道尊严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师云亦云”是基本的要求,未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诋讦。荀子在《劝学》篇中又说:“《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孟子.离娄上》曰“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礼记.玉藻》“周还中规,折还中规”;《荀子.劝学》中说“其曲中规”。做人的“礼”在美术教育中转化为一种“中规”的要求。要合乎规范,就必然要求崇尚古代的范本,也就是“好古”。《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后世论画论书,凡所鉴评,高古、古雅、古邈、古香、古风、古意,俱为上品。无论百工伎匠,宫廷画师,或是轩冕贵胄,士子文人,莫不以模范经典为入手法门,贯通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与最普遍的观念。

三、“六艺”与“尚礼好古”的美术教育思想对后世美术教育的影响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7篇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所拥有的坚强意志以及良好美德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同时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美和独特的民族精神。但是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步伐愈来愈大以及全球化的加大,很多外国文化涌入了国内,这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这些群体中很多人都喜欢过“洋”节,但对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和文化却是一知半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而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体现爱国主义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实现的有力保证。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成为了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高职院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采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势,比如说:民歌为主题的歌手大赛,中国传统节日知识竞赛,传统民族舞蹈大赛、书法展览、制作风筝比赛、地方特色文化宣讲会、地方特色文化演出、放风筝比赛、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会以及赛龙舟等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专门人才,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注重的是专业课程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相对于专业课的枯燥、格式化,丰富多彩的选修课更能吸引学生,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例如《文物鉴赏》、《太极》、《剪纸》、《书法》、《茶道》等课程,这都是一些既能给学生传播传统文化又能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课程。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大学生社团这个平台,引导学生自发组建感兴趣的传统文化社团,让来自不同院系、不同班级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集中在一起,通过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共同研究、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更深刻的了解祖国,从而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要想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和美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发挥功效,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完善自己的素质结构,除了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素质。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审美理论水平,首先要学习美学、美育、艺术学等基本审美理论,通过这些基础的审美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从而能够指导自己的审美实践,并且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培养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兴趣爱好,多欣赏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因为“优秀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都可以轻松获得。但是,网络上海充斥着迷信、暴力、色情等不健康的内容,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就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或者低俗文化的影响和毒害,这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难度。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觉学习审美理论知识,培养积极健康并且多样化的个人爱好,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才能在当今这个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坚持正确的立场,有着较高的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把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及信息洪流中正确取舍,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功能理论 教育功能观 美术教育目的

一、教育功能理论的发展

关于教育功能的理论,具有重大影响的有两派: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其代表人物为19世纪后半叶的孔德、诺笃尔普等。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应当有人的本性的需要决定,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发展。18世纪和19世纪上半叶的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都属这一流派。他们反对封建主义、宗教对人的思想的禁锢,指出要尊重人的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反思教育发展史,我们觉得这些不同流派的理论对现代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现代教育不仅有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社会发展功能,而且有完善学生人格的个体发展功能。离开人自身的发展,教育就无从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来看,教育的功能观方面,经历了以下几个转变:最初是注意分数,强调记忆的应试教育;以后认识到知识比分数重要,于是强调知识教育;再以后又认识到智慧比知识更重要,于是提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加强基础,发展特长”等口号,进入强调思维的智能教育。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求得学生与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既反映出了社会、时代对教育的需求与规定性,也反映出了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三、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研究发展

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转变也经历了由强调智力、能力发展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完善的发展过程。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20世纪90年代,近20年里,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与美术课程目标。这些研究成果对转变美术教育观念,促进美术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如1980年,陈通顺在《谈谈中小学开设美术课的重要性》一文中指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这些观点是继1979年教育部决定把“图画”课,改为“美术”课之后,突破以传授图画技能为中心的狭隘的美术教育目的论,从实施美育、促进智力发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方面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术教育的目的。1986年,孙永惠(大连市工艺美术职业学校)在题为《美术教学的教育作用和美术教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中国普通美术教育应否定以临摹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创造能力和欣赏能力。1987年,王天一(曲阜师范大学)发表了题为《发展智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的文章。1989年10月4日,柴庆翔(上海师范高等专科校)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技能型到审美型――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的文章。进入90年代以后,美术教育目的论的研究向更深层次拓展。在《中国美术教育》1990年第4期上,王大根(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提出了“超绘画性美术教育目的论”。他认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发现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最终达到人格形成的目的。姚金迈(北京市教育学院)在《中国美术教育》1993年第1期发表了《继往今来,促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文。他根据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教学目的:(1)传授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3)培养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在教学目的的第二方面中包含了德育和美育两方面任务的看法。1995年,尹少淳(湖南师范大学)在《美术及其教育》的著作中提出了“综合美术教育论”,即以实现美术教育的情感、智力、技术和创造这四大价值系统的综合效应和群体功能为目的的美术教育目的论。在即将迈人21世纪的1999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发表了一系列论述美术教育目的与美术课程目标的文章。常锐伦(首都师范大学)指出:“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应着眼于美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杨景芝(首都师范大学)认为美术课程的目标有五点:(l)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2)培养创造能力;(3)提高审美文化素质;(4)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5)促进人格健康成长。程明太(上海市金汇学校)在《21世纪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体系”的设想。他指出:“美术综合课程体系”是以美术教育为主体,综合多学科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美术课程体系。这一设想反映了一种主张美术进一步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倾向,值得注目。

这些研究成果对转变美术教育观念,促进美术教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虽然,各位学者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或课程目标所作的论述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对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人格完善,这一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认识却是相同的。通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努力终于迎来了21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美术教育“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制美术课程标准项目组负责人尹少淳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之后记》中写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本观念的认识。”

从以上内容看,现代教育功能理论影响着我国美术教育目的的发展方向;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进一步验证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所以我认为,作为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应了解世界教育与我国教育发展方向,要使自己不断地扩大认识范围,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中高瞻远瞩,分清主流,与时俱进,采取科学、乐观的教育态度,根据我国学生的发展状况,在美术教育中既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完美的个性或人格,使美术教育真正体现出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德育功能

在审美育人的理念之下,文化建设及艺术陶冶,都被作为一种道德体验来看待和设计,与学生精神生活和心灵发展联系在一起,是帮助学生理解人生意义、感受生活价值、追求道德理想的重要内容。艺术活动不是外在于学生心灵世界之外的行政工作,不能仅仅关注审美体验的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审美深入学生的心灵生活,在他们身上实现柏拉图式的“灵魂转向式”的道德重建过程。

一、审美体验及其德育功能

人类对美的体验,或者说“美”作为一种对象,有着丰富道德内涵。借用美感体验作为道德体验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对学校德育工作有一种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摆脱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日常管理手段等错误观念,让我们在一种具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境界中开展道德的传播和教育,学校德育可以上升到更加完美的境界。道德是理性,而审美是感性,但感性不等于没有理性的影响力。西方学者马尔库塞提出所谓“新感性”的哲学主张,主张通过“感性的革命”实现现代人精神的革命,甚至认为,感性的力量已成为政治性力量。因此,对审美的感性本质应当有深刻的认识,即感性不等于都是娱乐,在感性的体验中包含着对理性的改造和陶冶。马尔库塞认为,感官的艺术不仅体现感性快乐本身,更包含着感性快乐的“精神。”而阿多诺则表达了同样的思想,认为感性体验有一种思想的力量。艺术或审美对德育的参与,可能恰恰可以发挥这样的理。

学者徐敦广认为,现代性的艺术哲学,实际是为感性正名,试图重设感性的生存论和价值论,认为感性的回归和关注,已经成为现代性的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为理性而理性,把道德的教育总是看成自我克服的痛苦过程可能是不全面的,尽管道德像康德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需要意志参与的力量,它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总是伴随着奉献和给予。然而,这只是把握了道德本质的一半,通过审美体验的引导,人将通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而使精神世界得到自然感化、陶冶和提升。美可以被理解为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这是对道德教育及其管理工作的重要认识,就是要把德育工作提升到审美的境界之中。美是一种善,一种好,一种卓越,一种完美,这里包括人格的美、思想的美、工作的美、艺术的美等。当德育工作在各个方面达到了极致,学校德育也就进入了这种极致的状态。美是被感知的存在,是直接被感受到的“完满”。由此可见,审美绝对不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同时包含着巨大的理性力量。这是一种因为“完美”之境而造就的力量和体验。我们进一步可以推论,审美不仅可以作为德育手段,同时可以作为德育的目标。这种完美之境界,具体可表现在教育关系的完美,教育制度的完美等,这些都是我们认识和评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内在力量的感性体现。蔡元培先生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就是希望用美育提升学校德育的精神境界。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实际正是发现在人的审美生活和艺术体验中,包含着比日常道德有更高境界道德层次,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道德教育和学习。

二、对审美性的拒绝:德育工作的局限和问题

从教育实践看,学校德育已经形成一套话语模式,这套话语系统建构的是以道德规范为基础的道德权威。道德教育究竟应当是什么样的,最理想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似乎已经很少人关心。从前面讨论的道德教育的两种境界来看,实际上,真正本质的目的和境界,应当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在内的意义建构过程。道德教育的意义建构,才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和关键。这一建构过程不仅要学会应对日常生活的道德概念,更是表现于精神世界的彻底改变和提升,这是日常道德所无法关心和完成的道德修养。作为关照世俗生活为目的的德育工作,正是缺少这样一种境界的教育。这样的道德教育一般来说只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日常道德的学习,即宋学家朱熹所谓“洒扫应对”的道德知识,包括学习社会、学校和家庭中为人处事的能力,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事件及道德问题。而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政治乃至意识形态方面的道德概念,包括时事政治事件的教育,即所谓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从这两个角度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说,我们的学校德育基本实现了它的目标和任务,而且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教育体系和模式。然而,对于人生意义的建构和生活信仰的确立,这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还是一个相对被忽视的内容和工作。如何提升和解决学校德育工作的这一局限性,是当前德育研究必须面临的重要话题。一些学者借助于哲学理论的发展,似乎已经从理论上看到一条新的道路,这个道路就是借助于审美教育的作用来改造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途径和方法。学者徐敦广认为,随着工具理性的日趋膨胀,“美学担负着更多对抗、批判与救赎的职能。”

现代人如果要从过度物质化的世界中解放出来,进而达到精神世界的高度,可能需要的不仅是道德理性的学习,而且需要一种所谓感性革命的帮助。通过审美进行灵魂的批判和反思,才能最终获得所谓精神的救赎。这一哲学思想与观点、艺术与审美尽管只是一种感性的体验,却可能产生巨大的理性反思的能力。事实上,这一观点也是马克思反复强调的。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认为艺术审美是人恢复自由、克服异化的可能途径。而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马尔库塞,则希望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帮助人获得精神解放的道路。在这里,艺术生活或审美教育已经转变成一种社会解放的可能途径。人的自由和解放,以及社会的进步,已经与审美和艺术连接在一起。在这里,审美教育的道德功能得到了很好地诠释,为我们重新建构学校德育工作的艺术和方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德育被作为智育的工具和手段,更有甚者,德育工作常常被纳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实际不是作为教育,而是作为管理的性质在实施。在许多人那里,德育工作,真的就是“工作”,而且是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被作为一种纪律手段而在使用,是作为维护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手段和工具看待的。然而,审美的德育,或美育与德育的结合,是解决德育工作如何关怀人生价值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审美教育没有空洞的政治语言,也不依靠抽象的道德标准,它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审美体验统一在一起。由此可见,学校德育不能独立于其他教育之外,而是与美育,乃至体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相关的。只有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学校德育工作,才把使德育工作摆脱功利主义的困境和陷阱,才能把德育工作从日常规范和行为训练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德育工作的价值体系上实现一次真正的改变和提升。

三、审美教育的德育途径

以审美的观念看待德育工作,需要用反思的眼光重新审视德育工作的基本立场和出发点。一切从道德标准出发,是不是就是一个好的德育。在美育的立场上看,这一观点可能不一定绝对正确。相反,审美育人,则可能是学校德育更为重要的立场。要达到道德的目的,不一定死抓住道德问题,可以换一种思维,从审美和艺术的角度开展工作,则可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而且可能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目的。事实上,审美育人并不只是一种德育方法或途径,而是人的道德本质的一个方面。在哲学家康德看来,审美存在是人的本质存在,是人的自由存在的方式。他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所谓“审美无功利性”的观点,主张用艺术和审美为人类寻找价值与信仰的最后归宿。海德格尔则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了这种对艺术和审美的迷恋,认为人的自由或最高的存在即所谓“诗意存在”,这是代表人类理想的最后归宿。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审美育人的微妙之处。因此,审美育人,可能是改变传统德育观念的有效途径,更是学校德育价值体系重建的一个重要目标。席勒认为,美感可以改良习俗。在他看来,人在审美中才是完整的人,审美标志着人性的完成。审美育人作为一个道德概念,是审美教育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站在德育工作的立场看,审美教育不是外在于道德教育之外的独立过程,而是与道德教育有着内在统一的教育过程。审美即德育,德育即审美,这不仅是德育的一个希望,更是德育的一种可能与现实。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和审美意识,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要想搞好这个工作,首先突出德育的“主旋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教育观念的极大转变,培养艺术人才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而,积极探索和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有的放矢地搞好德育工作,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把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不断加强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的培养。高等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把传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然而, 多年来, 高等院校侧重于实施专业科学技术教育, 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 更缺少艺术实践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此, 实施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势在必行。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教育能刺激人的的鉴别能力和思辩能力, 提高人适应不同形势的能力。第一, 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 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 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契入点。第二、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 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 由于艺术教育能激发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的感受, 使人产生激情, 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 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第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并抓

21 世纪的高校德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在新的起点上, 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铸造新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工作。因此, 克服目前学校教育的某些片面性, 通过引进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 是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培养面向 21 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 高等学校的任务, 是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使学生拓宽知识, 发展智慧, 发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 要重视加强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把“美育”作为重要手段, 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全面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此, 应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内涵, 科学处理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 扭转片面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美育的倾向。

三、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艺术教育的构想

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应引进艺术教育,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议如下:

1、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人员配备到位,严格要求,重视培养;要提高艺术教育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3、建立艺术教研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4、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总之,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要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一定将当前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和道德理念,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更大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 美国艺术教育概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刘慧.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6卷.第5期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美育;途径

艺术审美是一种精神享受,这样的能力和需要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源于自身的情感积淀,更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进行培养和提高。这种素养包含多美育种内容: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包括对艺术形式的欣赏,进而包括对艺术情操的体验和领悟。在高校美育过程中,通过教学引领学生在艺术长河中巡游,领略人类深厚的审美理想。

1 确立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的思维和艺术的素养不仅是社科工作者的灵感源泉,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更高要求。尤其是在今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速发展,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审美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艺术教育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中应该树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首先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实践中推广和改进美育工作,这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美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只有确立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重的地位,才能时时刻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捕捉和发现美,追求和创造美,体悟和运用美。这样,大学生的人格心智日渐完善,社会实践也会愈趋全面和谐,这也正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

2 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困境

当下高等教育中的美育现状、存在的认识误区急需转变观念,创新建设。古今中外,对于美育的探讨和研究可谓卷帙浩繁,而马克思主义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论述,为高校的美育研究和美育建设实践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也为未来的美育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2.1 美育认识简单化、工具化

随着考生对艺术相关专业报考热度的持续升温,对艺术专业课程重视的程度也在加深,但对艺术理论的忽视也日趋明显。马克思把美的问题视为人类生存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说审美的生存是一种完美的人生状态,那么无疑,美育就是使人树立一种审美追求并获得完整人性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不论是艺术专业教育中对理论的忽视,还是非艺术专业对审美能力的忽视,都是对美育认识的一种简单化、工具化的体现,其根源就在于美育的宗旨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

2.2 艺术教育条件缺失

马克思把“美的规律”视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标准。实践不仅是创造美还是体验美的过程。因此,培养对美的感悟能力是美育工作的关键。这样可使大学生在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体验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美育对于非艺术专业的教育来说也同样意义深远,不可或缺。美育除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自由表现能力外,还培养理想的人性,使人摆脱局限、僵化、分裂的自我,获得一种全方位的精神的综合协调能力。因此,美育对于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和熏陶,有利于人性的全面和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的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不规范,内容单一且质量不高,形式局限缺乏趣味,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中美育内容都严重不足。这些现实情况无一不影响着美育工作的开展和建设。

3 提高高校美育能力的途径

3.1 创造美育教学环境

教师的教学工作需要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即必备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或者称为“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教育的场所,包括教室、场地、艺术馆以及各艺术类教学设备等。“软环境”一方面指的是艺术教育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是指教学经费中有一定比例的艺术教研经费,便于各种艺术教育工作及艺术活动的有效开展。只有“软”“硬”结合才能改善高校校园审美文化建设,使大学生走近艺术,完善自我,体验和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同时,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与环境里,教师用饱满的热情去关心、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并不失时机地在艺术审美教学及艺术活动中,进行肯定性的鼓励评价,激发学生对艺术学习兴趣,增强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 改革美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开设艺术审美教育课程,但大部分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处于被动,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当今的艺术审美教学规律及实际要求。在新的环境下,教师需要采用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一是教学的参与: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它是多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沟通和交融上,将各艺术门类与文学等学科综合起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发展,让这些学科相互支持、相互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揣摩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关系,使他们形成一种自觉的自我鉴赏能力。二是语言的参与:当代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与环境,受当下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鉴赏与审美能力,但评析一件艺术作品或将自己的观点系统化时,课堂互动积极性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较贫乏。所以要使“教”与“学”互动起来,在互动中发现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审美情趣的表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三是行为的参与: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纯艺术的还是实用艺术的学习学生都应有行为的参与。使他们亲身感受体会艺术创造与产生的过程,近距离接触艺术,理解艺术,这有助于更好掌握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学生对艺术的认识感受。由此可知,在艺术审美教学方法的改进中,教师要主动地创设情境,发展情趣,培养情感。从而使艺术审美教学课堂生动活泼,富于情趣,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理解艺术的积极性。

3.3 加强艺术审美理论教学

艺术理论是打开审美之门的钥匙。现在大学艺术教育授课中,普遍忽视了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理论知识的学习,原因是理论授课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教师认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能力将这一内容生动地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认识到艺术理论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只限于对艺术的表层认识,这是不够的。要从理论基础上去学习、理解、发展艺术,挖掘艺术的真谛与无穷魅力,有了这种深入理解与感知,审美想象才能扩展、丰富、完善,建构起一个审美世界,而不局限于狭窄的知觉对象之中。审美理解能力是使审美活动从表层进入深层意义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 叶碧.大学审美文化教育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加强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和审美意识,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要想搞好这个工作,首先突出德育的“主旋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是教育观念的极大转变,培养艺术人才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因而,积极探索和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有的放矢地搞好德育工作,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各高校已经认识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必须把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作为主要目标, 不断加强对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行为习惯的培养。高等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专业能力的同时, 应把传扬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然而, 多年来, 高等院校侧重于实施专业科学技术教育, 形成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和制度, 而忽视学生的全面素质, 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学生对艺术领域的知识知之甚少 更缺少艺术实践这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此, 实施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势在必行。

一、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美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 艺术教育能刺激人的的鉴别能力和思辩能力, 提高人适应不同形势的能力。第一, 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 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 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契入点。第二、在德育中导入艺术教育, 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艺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和美的熏陶, 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 由于艺术教育能激发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的感受, 使人产生激情, 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 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第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 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 而且是美的, 甚至是崇高的。

二、德育与艺术教育并抓

21 世纪的高校德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在新的起点上, 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铸造新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工作。因此, 克服目前学校教育的某些片面性, 通过引进艺术教育, 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 是真正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为了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培养面向 21 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人才, 高等学校的任务, 是要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使学生拓宽知识, 发展智慧, 发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思想和科学思维能力,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同时, 要重视加强人文教育、文化素质教育, 把“美育”作为重要手段, 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 思想境界、道德精神、审美意识得到提高, 全面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此, 应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内涵, 科学处理德、智、体、美的辩证关系, 扭转片面地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忽视美育的倾向。

三、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艺术教育的构想

高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应引进艺术教育,使学校的教育实现平衡发展。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内容,要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强艺术教育的力度,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建议如下:

1、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去,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把艺术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把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人员配备到位,严格要求,重视培养;要提高艺术教育教师思想素质、业务素质。

3、建立艺术教研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艺术教师。

4、深化课程教材改革,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总之,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要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就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的发展,一定将当前的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和道德理念,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使我国高校艺术教育水平再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做出更大的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沛. 美国艺术教育概论[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3.刘慧.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26卷.第5期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传播 传播主体 传播次媒介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美国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通过渗透在宗教教育、学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教育中来实现的。中国开设了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传播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美国不同。除此之外,中美在传播主体方面、传播次媒介、传播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

1 传播主体方面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主体的传播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我国传统理论的观点一直把受教者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客体,这极大地挫伤受教育者在传播中的积极性,严重地抑制着其主体性的发挥。故笔者先论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重点论述之,借此突出受教育者在传播中主体性地位。

1.1凸显受教者的主体性发挥与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

美国教育历来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主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各种教育理论学派可以窥见一斑。关心学派提出: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更多的关爱与体贴、体谅;价值澄清学派提出:教会学生在学习生活冲突中澄清自己脑海中的价值混沌,开展自我指导,自我教育,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人本主义学派提出:学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受他人思想影响,自主学习学校德育理论;形式主义德育理论提出:美国德育不是教授书本知识而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抑或认知发展流派提出:儿童成长起来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自主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是遵他人作出道德判断。可见,美国核心价值传播的核心理念是破除传统道德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高扬 “个体的主体性”价值。

与美国不同的是,在价值观教育中我国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我国从小学生就抓起,对公民进行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在施教中,我国更多地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较少地关怀的人的个体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舍弃个人的利益,更多地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更少地意识个体从社会中获取维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产品所拥有的权利。可见,我国的教育无疑带有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个体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是通过对于社会的奉献去显示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的,是以工具性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同自我的完善互不相容的,而且恰恰是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与美国相比而言,我国价值观培养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培养,过少培养受教者的主体性,这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

1.2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与专业泛化、职业的弱化

在美国,对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准入资格要求非常严格,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一是学历层次高,他们大部分是拥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专业的考试和培训。不仅仅是学历方面的要求,他们更要通过专业的考试和专门的岗位培训活动拥有上岗资格才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美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专家,具有专家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在教学计划中都要包含思想政治内容,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教育者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素质标准进行筛选,确保教育不偏离美国政策方向。与美国相比,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准入宽松。首先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很多,但是人员构成庞杂,工作量大,大多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工作很难被学生、教师甚至某些领导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育者的积极性,致使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不愿进入思想教育工作一线或者怀有“跳板”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转岗的跳板)。其次,专业性和职业化不强。他们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专业性弱。如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要求的专业不限或者为了培养教师后备军相符合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性专业招收没有特别要求;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而且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职业来做。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专业化、职业化较弱问题,这也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他们的主体性发挥。

2 传播的次媒介的不同

传播媒介依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依传播的媒介层次不同,笔者将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媒介,分为主媒介与次媒介。课程教学,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次传播媒介。课程教学分为课程设置、课程授课过程等。美国课程具有设置分散、隐蔽,注重合力特点。专业课、基础课等授课全过程渗透着核心道德观、价值观。

(1)以塑造“美国精神”为旨归的道德规范课程设置。美国德育教育通常做法:通过美国人民的言行来塑造“美国精神”。尽管美国各级各类开设的道德规范课程不同,但在 “美国精神” 塑造、美国价值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敌对思想的政治化教育上却具有相似点,美国各校大部分开设了“美国史”、“公民道德”、 “西方文明史”、 “宗教教育”等德育课程。美国还通过正式颁布的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求学生必修美国历史和公民教育这两门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美国精神”的合格公民。这一德育目标体系是通过宣扬美国文明史和历史上伟人的光辉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来实现。

(2)在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着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美国通过渗透道德教育于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中,将授业与传道统一起来,在学习每一门课程过程中,学校都要求学生从社会学、历史学和伦理学的三角度去研习它们,要求学生对学习每一门课程前回答三个问题:这个学科领域的曾经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学问题是什么?它要在伦理和道德上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可见,美国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将美国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借此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课程化。

美国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人心中怀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情绪。他们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自豪、认为自己世界上优秀的民族,这些都归因于美国实现核心价值体系课程化。但是,美国在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缺陷: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统一组织部门,缺乏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尽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观是统一的,但由于出现了不同的演绎和理解,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反过来极大地阻碍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如美国媒体经常报道的美国校园的学生枪杀案。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课程的设置由政府实行全面干预、统一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统一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并规定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政治课,大学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与思想品德修养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四有”的新型公民。但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归因于我国过多地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具体来说,有些课程重复率高,整体教学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在中学、大学都进行了讲授,但是这些课程内容由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尤其是层次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炒旧饭”;其次是教材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起来抽象枯燥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没有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理论化和不切社会实际的高格化课程内容以及老师授课从书到书的“填鸭式”教学过程,制约着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传播的有效性。

3 传播方式的不同:多样与单调

一是渗透为主,重在引导。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必须背诵诸如“忠于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愿上帝保卫这个国家”,“愿主保佑美利坚”等誓词;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无形的或间接渗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二是全方位渗透德育。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媒介全方位的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渗透教育中,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重视道德实践、服务教育。服务教育主要包括志愿服务和服务学习。通过道德教育和服务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培养了与他人建立关爱的关系,奉献精神,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的良好衔接。四是开展心理咨询。美国学校把心理咨询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过程中,有效渗透其价值观念。为实现这一目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有全职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心理咨询师。为了确保心理咨询的正常有效的运转,学校在组织上、人员组成上、活动经费上、活动场所上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上获得正确心理调适的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自觉地获得了爱国精神、“美国精神”。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单一呆板,目前仍然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满堂灌”。虽然我国教育行政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和实践锻炼,特别是高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假期社会调研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锤炼平台,但至今没有制度规划和操作体系(如像美国那样法律形式的明文规定),从而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比,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多数学校甚至没有这类活动,教师与学生仍然是被动的主―客体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据学习成绩确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就进入我国高校校园,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组织,但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无法和美国相比,如: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数量上以及经费的保障、心理咨询规章制度上,均有待改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EB/OL].news.省略 /45/15/news147951545.shtm,l 2002.2.23.

[2]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3]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7.

[4] 侯丽君,张庆.吸取国外经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5] 刘络华,甘德松.论国外思想政治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求实,1998(7).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4篇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艺术教育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第15篇

1、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省级“十五”美育课题的成果总结和结集工作

为了更好地总结我校江苏省“十五”立项课题《多方位加强普通中学美育的实验研究》的成果,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推动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学校组织、落实了“传是文集”第三辑“美育文丛”的编撰及出版工作。为保证编撰工作顺利开展,学校组成了由陆琪校长、宗甄副校长为主任的编撰委员会,领导此次编撰和出版工作。教科处负责了具体的组织和落实工作。

计划中的“美育文丛”由七本书(题目暂定)构成:

《美育论丛》主编:陆琪 洪敏 约20万字

这是学校开展“美育”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包括对学校三个“五年计划”中美育课题研究的概述;“十五”课题美育研究的开题报告、结题报告;学校在办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中渗透美育的做法总结;教师撰写的在德育、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中实施“美育”的论文,教师撰写的以开展审美教育为主题的教案、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美苑漫步》编撰:王积庆 约15万字

这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校本教材,分美学概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四个专题,共10-12讲。

《三贤诗文选读》主编:徐俊良 约15万字

这是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养成美好心灵和人格的校本教材。

《昆山咏赞》主编:宗甄 鲁德俊 约15万字

这是让学生感受家乡历史传统、文化底蕴、美好人文环境的校本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论文集》主编:姜红珍 徐永琴 朱小英 约20万字

这是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和成果的专题总结,主要包括案例、调查报告、活动方案及学术论文。

《昆中植物志》主编:徐俊良 约10万字

这是我校打造绿色校园、美化校园成果的反映。此次编撰的主要工作是充实、修改。

《美苑撷英》主编:俞菊明 殷金方

这是展示我校师生审美、创美能力及成果的画册。要求编撰者在已有的师生文学作品、摄影、书法、绘画作品中筛选或进一步征集优秀作品。

为了保证“美育”课题顺利结题以及校本课程按时开设,本文丛将在XX年暑期出版。各分册编者将在六月底拿出初稿,七月份修改并定稿,八月份印刷并出版。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之中。

学校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3月9日,学校召开了全体组委会成员会议,要求各分册主编认真制定、落实编写计划,明确分工,把好质量关和时间关,如期完成编撰工作。教科处也已经多次下发通知,在教师中征集有关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众多教师的积极响应。

此外,我们还在师生中组织了第二次美育摄影比赛;在“涵青班”青年教师中组织了美育摄影创意比赛和以美育为主题的教学比赛。

2、教科处召集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为了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促进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培养学校的教育科研骨干力量,教科处向学校推荐了教育科研骨干人选,并于4月6 日召集了由他们参加的教育科研工作会议。教科处主任洪敏向与会者介绍了近几年江苏省参赛获奖论文的写作特点以及给予我们的写作启示。宗甄副校长对与会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多读书、勤反思,积极投入课题研究,切实发挥带头作用。陆琪校长到会并作讲话。他指出,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始终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投入教育科研既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他要求与会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确立目标、勇挑重担、多出成绩。他表示,学校将会为教育科研工作和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优先给予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成绩的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

今后,教科处将继续组织他们学习、研究和交流,力求使他们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突破教育科研方面的瓶颈,更快地发展,为壮大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作出贡献。

3、认真编辑《昆中教育》、《昆中教研参考》等教育科研刊物

本学期,教科处编辑了《昆中教育》第44期,并对版式进行了改进;编辑了《江花》第六编第5、6期;编辑了以“美育”为主题以及以“课程改革”为主题的《昆中教研参考》第5、6、7期;编辑了《传是》“杏坛论语”版第25-26期。这些刊物已经成为昆中教师发表教育科研成果、开展学习的良好平台和园地,得到了广大教师的好评。

4、认真做好“导师制”工作,青年教师培训及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重视教育科研骨干的培养,为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教师进一步树立教科意识、改进教科方法、提高教科水平提供条件

本学期,XX届“导师制”工作将告一段落,我们按照惯例组织了14节由“徒弟”开设的汇报课,并进行了认真的总结。通过三年的师徒结对,这些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以及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其中的不少老师已经能够承担并胜任高三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省级论文比赛中获奖。

本学期“涵青班”青年教师培训继续进行。为了切实提高“涵青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上学期理论培训的基础上,认真组织了“3+1”比赛,即板书、演讲、美育摄影创意及学科教学比赛,进一步实现“引领思想、规范行为、提升素质、促进成长”的目标。为了使学校“美育”课题研究能够更好地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我们特别要求他们在教学比赛中贯穿对学生开展美育这一主题,并专门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评课表。目前,这些比赛已经全部完成,评奖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通过一学年的培训,“涵青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学生的成绩和学生的评价上,都显示出了良好的表现和发展势头。在昆山市语文教师基本功竞赛中,有3位“涵青班”青年教师获奖,其中一位还荣获了特等奖。

5、认真组织各项教育科研竞赛,力争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

根据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教科处先后下发了有关课程改革研究成果评比、创新教育论文和个案评比、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评选、教育技术研究论文评比的通知。在学期结束之际,我们还将下发有关省“五四杯”、省“师陶杯”等论文比赛的通知,要求教师利 用假期认真学习、及时总结教育教学心得和成果,积极参与这些赛事。

6、布置教师撰写学期专题总结

上学期,我校教师专题总结的撰写率急剧提高,而且大多数老师的专题总结符合要求、质量较高。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有少数教师用工作总结代替专题总结,有的教师的专题总结字数不够,有的教师用以前的文章代替专题总结,甚至有的教师的专题总结是全文“借鉴”来的。我们将针对这些情况,在通知中重申并进一步明确要求,并提醒老师们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7、认真执行已由学校教代会通过的《江苏省昆山中学教育科研常规工作考核条例》,从常规工作和成绩成果两个方面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全面、合理的考核,教师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