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

文体意识论文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篇

一、精读范文,培养文体意识

阅读和写作思维,都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没有“文体感”就不可能有应有的“语感”,离开“文体”的规定,“语感”便落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然而从强化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的角度来看“以读促写”,却又不乏创意。学生以阅读范文体会并掌握各种文体特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起文体意识。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综合运用和实践,阅读指导作文,作文巩固阅读。以范文为模,认识理解掌握各种文体,学生再依照着仿写,最后才是创造。其实,就人们学习语文和写文章的发展进程来看,完全离开摹拟是不可能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就是不断地在摹拟中学习的,作文也是有一个“抄写仿写有所创造”的过程,宋代大诗人陆游说过“文章切忌参死句”(《赠应秀才》)的名言。但是,他回顾自己的创作过程时,也说过“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九月一日夜溪诗稿有感起笔作歌》),说明他在初学写作时,也曾经历过一个“从人乞”的摹拟阶段。只有在长期的历练中,逐渐感悟到“诗家三味”,才达到“天机云锦用在我,裁剪妙处非刀尺”(同上)的境界。可见讲读课文教学对学生的作文,特别是文体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教师在讲读记叙文时,要教学生明确认识这种文体:记叙文主要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具体的说,它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感情的文章。如朱自清《背影》一文,作为一个从教者,应当教好并引导学生写好这篇优美的叙事散文,并可以借鉴这篇优美的散文对学生进行有益的作文指导。从叙事角度看,实现这种文体的真实性。在《背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父亲,以及“真实”的我:“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家庭的情境是真实的;“望父买橘”一段对父亲颓唐的背影的刻画是真实的。学会真实,是指导学生写作的一个起码要求。从叙事中把握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写人要通过事来表现,叙事离不开写人的活动,而人物活动和事情经过又有它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有它的原因和结果,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反映事物的全貌。《背影》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更值得借鉴,就“车站送别”这一段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的刻画:从语言、动作、外形、神态描绘的合理,形象鲜明。“攀、爬、探、缩”,“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学完这些,父亲鲜活的伟大形象就浮现在我们面前。

讲读说明文时,就要让学生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说明文是种作者用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它要求说明事物有合理的顺序,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给人予科学知识。在讲解课文时,一要明确说明文的布局顺序,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叶圣陶一开始就作了“游客”:苏州园林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必使每个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将这幅画的自然美、立体美、细节美、典雅美、色彩美,依次的展现出来,才用先总后分,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形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中间石拱桥》则是按照修建时间的先后选择了历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几座石拱桥来表现我国建造石拱桥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顺序,懂得只有恰当地给作文安排一个合理的结构和合适的顺序,才能使作文达到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二在学习说明文时,一定要学会正确使用说明方法,讲解课文时,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方法:下定义、作诠释、列数字、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等,用文中的例子逐一学习并掌握好说明方法的基本要素要求,使说明有条理。

讲授议论文要明确议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用说理的方法,以简练、判断、推理等逻辑形成,直接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证明。学习吴晗《谈骨气》一文明确全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引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解释“骨气”的含义,接着举三个事例:“文天祥的故事”、“嗟来之食”、“闻一多怒对枪口,拍案而起”。论证有力,观点鲜明。学生学习这种文体以后,就较为形象地把握住这种文体的特点: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学生通过课堂这一阵地,学习了各类不同文体的精美范文从而能熟悉论文体裁,在这种情况之下,就可以模仿范文格式写作。比如,学生在学习了《白杨礼赞》《囚绿记》之后,就可以练一练笔,以梅、兰、竹、菊、松、蜡烛等物为题仿写,进一步巩固这些文体的特点。

精美的范文,是我们学习各种文体的典范课堂的讲授,帮助学生在范文中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基本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讲解范文,阅读范文,把握范文,把握文体,明确规范,才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写出符合文体要求的文章来。

二、加强文体训练,深化文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古人说:“文章以特别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也。”写作思维是一种文体性思维,人们对信息的整合往往表现为一种文体性处理,文体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作品意义的生成。作文教学要遵守文体,才能得以创新,不能因为“文体不限”而导致“深化文体”甚至”不要文体”写作,信马由缰,写成文体上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作文。大谈“淡化文体意识”就会对作文教学形成误导。文各有体,不可忽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切实引导学生把握文体特点,按照文体的基本要求进行作文。

作文教学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的训练是训练使用文体和文学作文的基础。要想写出来的文章合符一定的规范,就要从对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训练入手。首先,文体训练时,明确不同的文体,其主题的显示方法是不同的,材料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所用的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语言特点也各异。记叙文中,主题总是隐含在丰富生动的具体材料中,从文章内容自然流露出来,具有隐含性,文中记录的是事物的具象面,这种文体是采用以记叙描写为主抒情议论为辅的表达方式;语言生动、活泼形象。议论文中,以阐述道理为主题,具有确定性;材料必须超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表达方式的议论为主辅以叙述,语言严密、概括、鲜明。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说明对象,主题明确,语言准确、客观、浅显;选用的材料符合科学原理,对事物的解释必须是客观的、冷静的,不带感情倾向的。三种文体特点不同,目的也不同,记叙文动人以情示人以范,议论文晓人以理导人以行;说明文授人以知教人以用。作文教学让学生要有清晰的“文体感”深化作文的文体意识。

作文教学中,文学类作文训练:即训练学生童话、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方面的文学。文学训练要以课本为依托。如,从诗中发展诗,把意象还原成生活本身,再揉进自己的立体感受,去解读作者浓缩的感情和思想,只要及时把心中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就成了诗。例如,一位同学阅读《悯农》诗后忽有所感,写道:“想起粮食/我心情就全复杂/总有一种神圣/从心灵纵深处苏醒/在锄禾日当午的诗句里/站成黄土地的背景……/令我会激动不已/我意识到一颗颗粮食/是一句句结实的语言/在证明着一种命运/牙凿咀嚼的声音/……/父辈们滴湿禾下土的汗珠。”这首诗以《锄禾》为素材,写了自己对粮食独特认识。训练学生写童话小说、戏剧,也是同样之理,我们也能训练学生写童话,写小说和戏剧的作文能力。实际上,作文教学要重视文学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有意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这是对学生文学性的文体训练,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总之,作文教学无论是文章的训练,还是文学训练,都要加强文体训练,使写作遵循文体法则。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的面对课程改革。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终身体育学校体育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指导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和执行者,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的面对课程改革。

一、旧的体育观念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普遍存在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目标的近期效益,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由此造成了学生离开教师走向社会后就不知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去强身健体,如何进行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二、更新观念,突破旧模式

1.强化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

(1)让学生体验到体育活动中的乐趣,激发起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寓教于乐。

(2)在学校中营造体育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要改革中小学体育竞赛的制度,增强小型多样、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趣味比赛,智能与体力结合的比赛等。

(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了解相关规则与常识。

(5)掌握科学的练习方法,学会一项技能,形成一个爱好,把体育锻炼当成一种需要,从中得到乐趣,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从而提高健康状况,让其终生受益。

2.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就是全体学生的体育,享受身体方面教育,是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权利,是不能被剥夺或侵犯的。能不能保证为全体学生服务,实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能否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为少数、为多数,还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问题,就成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中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基于这种认识,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当保证提供所有学生同等参与活动的机会与指导,即使课余训练与比赛也不能例外。这是因为:(1)凡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组织、有意识的活动,学生都具有同等享受利用的权利。作为学校体育教师就应当在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对其所教全体学生负责。(2)课余时间训练辅导学生的提高,也应当是学生自身的提高,而决不是“通过他人经受训练来提高自己”,也不是少数人被训练提高了,就等于提高了全体学生。所谓普及与提高关系,如果脱离二者之间的纵向作用,而只追求横向影响力,显然这种理解是很不全面很不正确的。(3)课余训练旨在培养人才,那就更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要求“成才”的权利,更因为学生个体的禀赋、爱好、性格及环境条件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才华也各不尽同。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并开展训练,才有可能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3.在体育教学中要体现出的特点

(1)健身性。健身性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征,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根本标志。这一特征并不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2)人文性。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现代学校体育必须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

(3)基础性。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必须教会学生健体。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4)娱乐性。娱乐也是现代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娱乐。我们现在的学校体育之所以不太受学生的欢迎,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学校体育,是不能成为现代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5)竞技性。我们说体育的魅力在于它的娱乐性,而体育的娱乐性可以说主要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说,体育的人文性也大多来自体育的竞技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体育如果失去了竞技性,体育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必须指出的是,学校体育的竞技性并不等同于竞技运动。

(6)主体性。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体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

(7)选择性。选择性是从主体性中衍生出来的。现代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必须适应于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不同的体育学习目标、内容、方法、难度和要求,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8)民族性。在现代学校体育的多样性中,还将鲜明的体现出民族和地域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体育传统。这些体育传统,必然要反映到学校体育中来,学校体育也必须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传统。

(9)开放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必将冲破学校的樊篱,与社会体育沟通。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和提高生存能力与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将自主地积极参与社会体育,与同学和亲朋好友一起愉悦身心。其次是,学生家长和热心学校教育与热心学校体育的人士,将被请进学校,参与学校的运动会、体育节等。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4篇

1.学生参与度有待提高。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它在教学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该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中。但是事实上,进入高年段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在课堂上展现自我。大部分情况是,极个别学生很活跃,部分学生一直处于梦游状态。很多老师反映:高年段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沉闷,很难让学生全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另外,学生思维欠深入也是制约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每到体悟、体会环节,很多学生都在等待他人汇报。

2.学生阅读水平不一。

之所以在小学开展阅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把握文义、感受作品、探究内容等能力。但是,在一个班集体,由于学生智力、生活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学生在读两三遍后就能明白大意,在老师的引导下基本了解文章;但是也有一些学生不能读透、只能读懂,甚至部分学生连读通都存在问题。

3.教学方式异化。

在现行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的目标意识有待提升,教学方式随意。在课堂教学中,部分老师让学生自学,有的则是按照课件讲解,也有部分老师钟情于拓展,在脱离文本,盲目追求目标生成的情况下,也有部分老师喜爱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从语文教学标准来看:阅读是文本、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但是实质上,当下的阅读教学并不是目标清晰的对话,很多小学的高年段阅读教学并没有潜心进行对话式阅读。

二、强化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篇章意识”的方法

1.掌握事件概括,明确表达顺序。

在《课标》中明确指出:5-6年级的阅读目标是“明确作品事件,掌握故事梗概,并且在阅读中领会作品表达方式”,它鲜明的指出高年段阅读教学必须以文本整体阅读为基础,这样才能清楚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课标》中,它要求紧抓阅读文章的重点,这也展现了高年段整体把握的要求。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必须是在通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熟悉整个事件的经过、起因与结果,最后总结表达顺序,引领学生利用自身语言概括相关内容。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标题,找出游览景点,再画出景区游览图,帮助学生明确表达顺序与写作思路。但是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并不是每个老师都会注重该点,特别是在观摩、展示课上,很多老师都会将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方式、掌握故事发展上,根本不能凸显文章精妙,彰显不出课堂教学的科学理念,最后造成教学目标偏移。事实上,当前很多高年段学生都未能很好的掌握语言,在清晰概括文章内容上还很欠缺。这也告诫我们必须在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舍得下功夫、花精力,并且不遗余力的完成教学目标。

2.注重关联,带动整体性感悟。

从文章内容安排来看:每篇文章的情感、意蕴都是前后贯通的,并不是孤立的。如果只注重点,却忽略了面,就会在体悟与理解上造成偏颇与困难。特别是高年段学生,在文本深度不断增加的同时,要求我们利用更多的整体意识将文本贯穿,以提高整体感悟。如:在《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理解老人的“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在理解该句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讲课文的第7与第2自然段联系起来,通过领会天游峰的险、高、玄与游客登山的艰难,帮助学生领会老人每天扫山的劳累。又如:在《轮椅上的霍金》,为了领会霍金这位科学家的伟大,需要以整体意识来贯彻文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通过霍金的非凡成就,从文本语言中领略霍金的顽强生命力、悲惨命运和好学的科研精神,最后再回头来审视霍金取得的成绩,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霍金的非凡。

三、结束语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5篇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体育教学对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学期间,其身体生长发育也处于旺盛阶段,科学的体育指导教学可以促进其身体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其次,学生在学校读书期间,是其一生中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时间最长、也最有时间保证的时期,并且学校具各种硬件、软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在学校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体会到学校体育并非体育实践的终结,而是进行终身体育实践的基础与开始,只是终身体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其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看体育教材,并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打下坚实的终身体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掌握再多的技能、技巧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训练方法、经验活动等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课程要一改以往普通、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专项提高课、体育休闲课、项目选择课、体育保健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开发校本教材,或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十分普遍,尤其是一些女生,此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现象非常值得体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因此,教师要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合理性、人性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不仅可以获得运动技能,而且可以形成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其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游戏、比赛、对抗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或者在体育课上引入趣味体育教学法。所谓趣味体育是指体育与劳动、生活、游艺、表演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健身娱乐的大众体育项目。它融合了体育、文化、娱乐三大元素,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以“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点,即竞赛,其显著的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十分相符。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课堂竞赛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的原则,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体验运动的乐趣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课堂上安排拔河、抱球接力塞、穿梭接力赛、三人两足等集趣味与健康作用为一体的运动会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快乐氛围中受到集体观念的教育。

(四)改革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课堂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过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未充分考虑教学评价中督促、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方法的功能,并且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习结果,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向着多元化、发展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体育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三、结语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6篇

一、初中生文体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从语文教学大纲的演变就可看出各个不同时期作文教学思想的变化:1963年教学大纲初步构建以文体训练为中心,是追求训练的序列性、系统性的作文训练体系,写作训练按照三大文体,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循环往复和螺旋上升的训练,这种文体训练体系导致作文训练日益窄化和机械化;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文体作文训练开始被淡化;2001年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文体知识则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更多的是人文性的剖析,多元化的解读,很少注意文体本身的教学。再加上近年来,由于起着指挥棒作用的中、高考作文大多是话题作文或者材料作文,且要求文体不限,更是造成了作文教学淡化文体的负面影响,很多老师把淡化文体等同于不要文体,造成大量四不像的作文出现。学生的作文,甚至有导向作用的满分作文中,为数不少的一部分是类似快餐文化的‘杂色’作文,或出现记叙文议论化,或议论文记叙化,或散文杂感化的现象。记叙文失去了其动人的感性美,议论文失去其深刻的理性美,散文则失去其耐人玩味的意境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文体训练入手。

二、学生文体意识养成的途径

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掌握写作教学的规律,既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多样化的文体意识,又要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形成强烈的文体感。

首先,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文体意识的迁移来培养学生写作的文体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文章的不同体裁,对各种类型的文章都要有较好的感知力,初步建构起自己的文体意识体系,同时能将阅读获得的文体知识、技能和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写作活动中,使他人的写作经验向自己的写作能力转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读促写的策略,教师通过对课文表达形式的透彻领悟, 对各类文章特征的深入挖掘,激活学生文体意识,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文体特征的相关知识,并且下意识地运用到写作中,使学生在读中“悟文感”,写中“出特色”。例如:学习议论文,可以通过阅读、揣摩范文, 从中积累一些有关议论文的写作技巧知识,并让学生尝试模仿和创作。

第二,要注重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特定的内容决定了所应采用的文体,这是写作的自然之势。文体学习应该是学习写作初期的必经之路,因此要进行恰当的文体作文教学训练。新课标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材把作文教学集中于综合性活动学习中,渗透于阅读教学中,但整体上又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在实际教学中作文又是可松可紧的软任务,缺少作文训练计划,没有训练梯度,很多学校从初一刚开始就紧扣中考,中考考什么,就练什么。不去按文体的各自特点进行系统的规范的训练,致使学生文体意识不强,文体界限不清。即使有的教师没有忘记文体规范的训练,但也往往是把各种文体程式化,教给学生静态的文体理论知识,长此以往,机械僵化而耗时低效就在所难免了。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对初中学生而言,应该着重进行记叙文、议论文的文体训练 ,只有先打好这两种文体的基础,才能写好其他文体。教师可以根据初中三个年级所需要掌握的文体要求,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培养初中生的文体意识,并按年级来分阶段阶梯式地进行训练,逐步培养初中生写作文体意识。

第三,文体意识的培养应伴随着思维训练。

写作不仅是运用语言技巧能力的训练,而且也是一种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文体训练的实质是思维训练,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要重视在文体分类训练的框架下有效地发展学生不同文体的写作思维品质。初中记叙文的训练要着重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叙事、抒情类写作主要靠的是感性认识,要从培养学生的感受、感知能力入手,最终使学生能够寓感受于形象生动的描写之中。

当然,在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训练学生能够理清文章思路,能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概括形成主题的抽象能力。潘新和认为,议论性写作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议论类写作主要靠的是理性认识,要对事物作分析概括,演绎归纳,判断推理,这些都需要抽象思维能力。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 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7篇

1.1研究对象以河南省郑州市、洛阳、新乡、商丘、周口、信阳等6地区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和锻炼行为的现状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有关老年人体育意识,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图书馆查阅有关老年人体育意识、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及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书籍,并对所查资料、书籍等进行了归纳整理,为本文研究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2.2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洛阳、新乡、商丘、周口、信阳等6地区老年人进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68份,有效问卷1161份,有效率为99.4%。

1.2.3访谈法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走访并访谈体育界的相关专家学者及部分老年人,以便更深入了解他们关于老年人的体育意识及体育行为的建议,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有利依据。

1.2.4数理统计法对所得调查数据根据体育统计学和社会统计方法的原理及要求,运用SPSS17.0在计算机上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老年人对体育意识的认识分析从表1的统计分析可知,所调查的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意识的认知还是比较好的,有34.6%的老年人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有44.7%的老年人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还有18.6%的老年人对是否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持“一般”态度,由此可见,老年人对参与体育锻炼意识还是比较积极的,在对部分老年人的访谈中发现,老年人对参与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认知也相对明确,这充分说明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有益身心健康、愉悦身心等体育认知及体育意识相对较好。

2.2老年人对体育价值认知的分析体育的价值在于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要,不仅能满足老年人身体健身的需要,还有满足其精神上的需要。由图1老年人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分析中可以得知,有86.7%的老年人认知到体育的健身价值,有78.2%的老年人认知到体育的娱乐价值,还有67.5%的老年人认知到体育的教育价值,有46.7%的老年人认知到体育的政治价值等。对体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认知相对较低,由此可知,老年人对体育的价值取向偏重于健身价值和体育的娱乐价值,各社区或体育主管部门也可从这两个方面着重促进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多做工作。

2.3老年人参与锻炼行为的分析由表2老年人参与体育行为的分析可知,有38.7%的老年人参与每周体育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有34.6%的老年人每周锻炼2次,每周参与锻炼次数为1次的占26.7%;每次参与锻炼时间60分钟以上的达到了44.1%的老年人,位居第一;每次参与时间在30-60分钟的老年人占36.8%;每次参与锻炼在20-30分钟的老年人占10.%,参与时间在20分钟以下的老年人仅占8.9%;在每次参与锻炼强度来看,中等强度锻炼的老年人比例最大,占据77.9%;其次是小强度锻炼的老年人为12.4%,参与大强度或非常大强度的老年人共占9.7%。以上数据说明,高校老年人参与体育行为的现状还是很可观的,根据我国现行体育人口的定义“每周参与体育锻炼30分钟、中等强度锻炼且为三次以上即为体育人口”,其河南省老年人的体育行为还是不错的。

3结论与建议

1.河南省老年人对体育锻炼意识的认知还是比较好的,有34.6%的老年人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有44.7%的老年人意识到参与体育锻炼是有必要的。建议政府或有关体育主管部门对老年人体育多做宣传,或体育健身方法的指导工作,使更多的老年人意识体育健身的重要性。

2.老年人对体育价值的认知多倾向于体育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其次是体育的教育价值。建议社区体育主管领导多向老年人进行体育知识的培训,多开展和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或体育比赛,促使老年人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使更多的老年人了解体育,热爱和从事体育锻炼。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8篇

终身体育是指在人的一生中都要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与指导。终身体育是依据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不断对人提出的要求。人体活动规律要求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才能产生良好的锻炼效果。终身体育的含义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和参加身体锻炼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以体育的系统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考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1]

2.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2.1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到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到大脑,肌肉活动积极,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多,大脑的兴奋水平就高,情绪就会高涨。反之,肌肉愈放松,从肌肉向大脑传递的冲动就少,大脑的兴奋性就降低,情绪就不会高涨,所以采用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能有效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健康是体育的目标,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最佳途径,人体的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取决于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协调,人体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所起的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的这种适应能力。终身体育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强身、健心、益智、逸情与延年益寿。国民的健康是民族素质最基本、最具体的表现。终身健康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在生命的每一段旅程中,我们每一个人对健康都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2]

2.3促进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而每周有限的体育课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以及合理的饮食和生活方式,日积月累,才能够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完善人体的形态结构,达到强身键体的目的。在高校教学中只有培养好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才能达到体育教学最终的目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在学校阶段进行锻炼,而且是步入社会后,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独立地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3]

3.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途径

3.2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教学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体育意识,就是从自身需要出发,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认识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特征、运动技术和与他人的联系。总之,自我体育意识就是对于自己身心状态的认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学习,就是一种有明确目的,存在种种困难和障碍,需要意志参与的行动,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认识,以指导其意识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支持他们的积极认识,这样可使意识对学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意识培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是学生要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意识培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强烈的自我命令、自我动员的过程。所以,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培养自我能力的前提。

3.2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在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体育课程与专业课无关,所以不重视体育,忽略了体育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甚至出现厌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改变学生对体育的错误认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和未来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3.3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的德、智、体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几个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环节。[6]要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多样化的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

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体育教学环境,突破传统思维创造新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才会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发现式的试探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或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内容进行考虑,从而产生不同的方法,利用方法的多样性,更好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4.结论

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说不仅要把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锻炼学生的身体,更应充分利用在校的宝贵时间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学生毕业就业后,离开了教师,能否继续经常进行有益的体育活动,虽然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但其中自身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5.建议

体育课堂教学应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方法为主;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两者既有侧重,又有机结合。在终身体育及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教师在终身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者和指导者,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顺畅沟通,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终身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保证终身体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兆祥.现代学校体育科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6-60.

[2]成明祥.保健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44-46.

[3]刘采豫,刘光荣.关于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16-18.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中国当代都市女性的性别写作其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在于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和大力促动。一般而言,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主要指在男权文化制约下的各种性别关系中,女性已不甘于传统性别文化派给自己的各种屈辱性别身份,而力图通过性别抗争和文化重建,恢复与男性同等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都市女性写作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凸显和张扬,昭示了当代新潮女性具有性别革命意义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

作为一种特别关注当代都市社会中各种复杂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的“性别”文学,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因其突出的性别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成为一种具有鲜明女性主义思想、艺术新质的复杂文学现象。与充满男权意识的传统、正统文学或主流文学的价值取向大异其趣,都市女性写作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整体上看,都市女性写作的价值追求最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积极建构上,女性的性别主体意识无疑已构成了都市女性写作的价值体系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部分。所谓“性别主体意识”,是指在都市女作家笔下的各种性别关系中,女性已不再甘心于男权社会及其性别文化传统强行派定的“次性”、“他者”、“第二性”等屈辱的性别身份,而是力图通过性别抗争和性别革命恢复与男性同等的主体性地位和人格尊严。都市女性写作的这种性别主体意识,主要体现在其所塑造的当代新潮女性与传统女性判然有别,与传统观念格格不人的情爱主体意识以及婚姻意识等诸多层面,凸显了充分浸淫现代女权思想的一代新女性具有性别革命意义的精神觉醒和思想成长。

一、情爱主体:“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情爱”,是人类两性最基本的性别关系之一,它构成了人类两性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内容,它尤其是青年男女温馨浪漫、最富生命激情的精神生活内容。然而,在充满性别歧视的男权文化传统及其性别体制的强力约束之下,女性“爱”的资格、权力和机会几乎被剥夺殆尽。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也很难说女性已经完全享有了性别平等意义上的“爱”的权力。正因为如此,中国当代都市女作家笔下的那些新潮女性其前卫的情爱观念以及对情爱的大胆追求和与传统相悖的另类情爱生活方式,才充分显现出颇具反叛色彩的性别觉醒和情爱革命的尖锐锋芒。

首先,情爱观念的根本转变,成为当代新潮女性性别觉醒和情爱革命最为重要的关键步骤。在当代都市女作家所塑造的诸多新潮女性人物群像中,这种情爱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这些新潮女性一改传统女性对待情爱的被动心态,大胆、主动地追求心中的理想爱情,有的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典型的如王安忆在其著名的“三恋”之一的《荒山之恋》(原载《十月》1986年第4期)中塑造的金谷巷女孩。作为有夫之妇,金谷巷女孩不顾世俗流言,疯狂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但最后二人终究难敌来自世俗社会方方面面的强大压力,双双殉情。作为这一爱情悲剧的主角,金谷巷女孩最令人喟叹、感佩的,也许并不是她的最后殉情,而是她积极主动、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的叛逆性格和执着精神。其二是这些新潮女性一改传统女性的从属、依附心理,而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情爱自主、情爱平等意识,这正如当代著名女诗人舒婷在其名作《致橡树》中所宣告的那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女性在两性情爱生活中的这种凸显的自主、平等意识,无疑表征着女性人格意识、尊严意识也即性别主体意识的高度觉醒。其三是新潮女性勇于改写“男人好女色”的性别审美单边主义传统,大胆建构“女人好男色”的性别审美新思维、新逻辑,并将“好色”上升到“审美”的高度予以性别认同,如新锐、前卫女作家万芳在其争议性作品《我是谁的谁是谁》(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中的一段描写就极具代表性:“我觉得我更喜欢也更适合和各种各样的男人交往。可能是基于我以上这些自以为是的思想和论调,周围的朋友们便送了我一顶硕大无比的帽子——‘好色’。我对此很不以为然,好色就好色吧。其实这个世界的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好名,有人好利,有人好富,有人好贵,当然也有人好色。‘好色’这个词的意义因个人理解的不同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不一定都代表堕落与淫癖邪恶,起码对我来说,它是一种对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产生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渴望。”很明显,与传统男权文化将“色”界定为既“淫”且“秽”的“色情”根本不同,当代都市女作家笔下的“色”无疑已具备了崭新的性别审美内涵,而这种性别审美内涵的核心,,理应是男女两性之间自然美好、风情万种且又互为吸引、充满魔力的情感和欲望。尤为重要的是,在男女两性这种前所未有的情感、欲望关系中,女性已破天荒地由欲望对象蜕变为欲望主体,或曰欲望审美的主体;而女望主体身份的确立,则代表着一种新的性文化观念的正在生成。这种新的性文化观念之于女性解放的意义,正如性别文化研究专家孙绍先先生所强调的那样:“在新的性文化观念中,女性也是正常的发出者,于女性不仅仅是接受,更重要的是主体的一种选择。因此,女性不仅是‘美’的奉献者,也应当是‘美’的选择者。这意味着长期逃出女性审美视野的‘男性美’也应当向女性的选择目标复归。……无论从男女两性的生命关系,还是文化关联来说,女性都当然拥有欣赏男性美、选择男性美的权力。这种出自女性主体的意志和行为,当是女子的基本出发点,是女性彻底摆脱物体境地的根本出路。”

其次,情爱生活方式的自由和多元,是当代都市新潮女性经由情爱革命走向自我解放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看,女性为争取情爱自由和自主,曾经走过漫长、曲折的抗争之路。早在20世纪初叶,一些深受女权思潮影响和启发进而觉醒的先进女性,就已开始为自己的情爱自由发出激愤的抗议之声,如女诗人黄婉发表于1919年《新诗年选》上的白话诗作《自觉的女子》,就真实、形象地表达了女性的这种爱情抗争:“我没有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爸爸,你一定要强迫我/我便只有自杀了。”事实上,这种如同女作家冯沅君在其著名小说《隔绝》、《隔绝之后》中借女主人公隽华之口所喊出的“不得自由毋宁死”的誓死抗议,已成为那个社会女性反抗人身禁锢、追求情爱自主的时代强音。作为那一时代强音的历史回响,在今天,我们听到的却是新时代女性更加从容、自信且毋庸置疑的爱情宣告——“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深圳女作家缪永在其著名小说《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中所发出的这一句充满挑战且无所畏惧的爱情宣告,实际上代表了当代都市新潮女性追求自由、自主情爱生活的普遍心态和心声。毫无疑问,自由的情爱生活追求必然产生多元的情爱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情爱价值取向。自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强大的思想解放时代潮流的推动,这种多元的情爱生活方式从较早的“未婚同居”、“试婚同居”,到其后的“”、“一夜性”,再到晚近由于互联网发达而盛行起来的“网恋”、“网婚”,明显呈现出与时代和社会发展同步的演进态势。此外,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合同制情人”、“女同性恋”等在内的更鲜为人知的另类情爱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地纳入到都市女作家的文学表现视野,其中描写“合同制情人”的作品如缪永的《驶出欲望街》,描写“女同性恋”的作品如格子的《迷情的日子》等,都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典型性。统而观之,当代都市新潮女性自由多元、丰富多彩的情爱生活方式其价值理念明显溢出了传统情爱伦理和道德的既定框范,而表现出强烈的颠覆性和反叛色彩。从女性解放的长远利益来看,这种颠覆和反叛无疑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在这种对男权传统文化的不断颠覆和反叛中,女性的主体意识才有望得以确立和提升。

二、婚姻主体:“仅有爱情是不能结婚的”

一般而言,情爱观念、情爱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婚姻观念、婚姻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因此,伴随当代情爱观念和情爱生活方式的急剧转型,都市新潮女性其婚姻观念和婚姻生活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和转型。而促使当代婚姻观念发生变化和转型的最为根本的动因,主要在于都市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这种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不仅促使女性彻底抛弃了男尊女卑、人身依附的弱者意识,还极大唤醒了女性自我独立的强者意识。而对女性自我独立的强者意识的表现和张扬,一直以来就是当代都市女性写作非常注重的一个文学主题。

新时期文学之初,女作家张辛欣就在《在同一地平线上》(原载《收获)1981年第6期)这篇后来产生了广泛文学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短篇小说中,塑造了一个为了事业、为了自我人格独立而主动放弃婚姻的女性强者形象。在作品中,开始“我”是把婚姻和爱人看得高于一切,像很多具有潜在“夫贵妻荣”传统思想意识的女性一样,甘愿做出了很多自我牺牲和奉献:“为了给他调来北京,开辟事业上的道路创造条件,我放弃了去年最后一次报考普通大学的机会,结了婚。”然而,经过长时间深刻而痛苦的婚姻反思,“我”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还能退到哪儿去呢?难道把我的点点追求也放弃?不,等到我自己什么也没有了,无法和他在事业上、精神上对话,我仍然会失去他!当我没有把我的爱好和追求当作锻炼智力的游戏和装饰品,从开始到现在,我都无法保持我和他之间的平衡,无法维持这个家庭的平衡。我还是什么也得不到……”终于,几番思想斗争和挣扎之后,“我”离了婚,并且经过刻苦努力,如愿以偿考上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电影学院导演系。正如该作品的标题“在同一地平线上”所明白无误寓示的那样,女主人公“我”对事业的拼力追求,实际上凸显了当代女性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她们试图通过自己事业和智能的提升,真正实现与男人站在人格和价值的“同一地平线上”,因为“当社会更多地以智能归类,同等智能的男女得以站在同一层面上时,就总体而言,男人也就失去了俯视女人的高度,两性的价值也就开始需要重新界定。”因此,作品里“我”从最初的忽略事业,迷信婚姻和家庭,到后来的视事业追求高于一切,这一巨大转变,真切体现了当代知识女性灵魂深处的性别觉醒尤其主体意识的提升,这种觉醒和提升,不仅强化了女性虚弱已久的人格独立意识,还直接构成了对传统婚姻观念和婚姻模式的最有力、最具反叛色彩的解构和冲击。

从女性命运的历史发展来看,女性的人格独立问题,一直成为事关女性解放的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某种意义上,女性的人格独立至少涉及两个基本的问题,其一是经济的问题,其二是性的问题。这正如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问论及妇女解放问题时所强调的那样:“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的解放。”这里所谓的“经济解放”,是指女性摆脱对男性的人身依附,实现经济自主和经济独立;而所谓“性的解放”,是指女性彻底打破男权社会长期以来愚弄、禁锢女性的“性神话”,成为两性性别关系尤其欲望关系中的“性主体”和“欲望主体”。在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社会,这种明显有悖传统男权意志和世俗观念的对于“经济解放”和“性解放”的大胆追求,早已成为都市新潮女性建构自我主体意识和自我独立人格的重要日常生活内容。在都市女作家所着力塑造的诸多此类新潮女性形象中,张欣小说《仅有爱情是不能结婚的》中的商晓燕,无疑是其中最突出、最为典型的一个。作为大都市中既年轻、性感又聪明、智慧的现代职业女性,商晓燕“活得相当自我,自己是自己的圆心和半径”。她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活我的,不按照任何人的愿望活。”在她的意识里,什么“节烈”、“从一而终”等腐朽观念早已荡然无存。因此,她虽未婚,却并不放弃对的追求和享受;为了自己的满足和事业的发展,她机智地周旋于自己心仪的两个优秀男人之间,“只睡觉,不结婚”,“对男人的取舍完全看自己的需求”。她坚信:“自己有本事还愁身边没男人吗?”而她充满自我独立意识的婚姻理念尤为深刻和前卫:“仅有爱情是不能结婚的!”在她看来,爱情对于婚姻固然重要,但自由、独立尤其经济独立对于婚姻更为重要——“靠谁都是靠不住的,我只能靠我自己”。如果从源远流长的婚姻传统看,商晓燕的思想和行为显然已属伤风败俗,大逆不道;但从女性主义的高度看,她的这种思想行为无疑构成了女性解放先锋所应具备的最为可贵的品质和个性。: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主体意识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创业教育

引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尤其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传统就业观念与思路,同时必须通过教育指导使大学生对当前就业环境有一个全新把握,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认识,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学生在就业指导中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西部高校,大学生能够坦然面对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能正确看待就业,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的关注,但同时,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较为缺乏,等、靠思想较重,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不强。具体分析如下

1.1就业的策略及方向不明确。①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大学生没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与目标,对就业方面的策略了解不足。②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规划。有调查显示六成以上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走上社会时的事,刚上大学就做职业生涯规划太早了。还有的认为对就业成败的影响最大的并不是职业生涯规划。③就业准备时间不足。考上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考虑就业问题,而选择毕业当年或毕业之后再考虑,充分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准备意识不足。

1.2就业能力及知识技能有待加强①对就业指导了解不多。大学生就业意识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说,离不开高水平、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但在现实中,学生多数认为就业指导的意义不大。②创业意识较为薄弱。学生中大部分是等待、寻找就业岗位,没有积极创业的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依赖和盲从心理。部分学生并不清楚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及技能要求,有少数的学生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1.3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当前,工作地点、经济收入、发展前途已成为许多大学生择业的三项重要指标,导致大学生就业期望居高不下。

1.4就业遇到新问题。①“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现象同时存在;②择业价值观出现多元化趋势;③政策依然存在;④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就业歧视严重(学校、专业、性别、生源地等);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权益保护问题;⑥就业稳定率低。

二、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必要性

2.1主体意识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人的主体存在是创造和发展的前提,主体意识是指作为主体的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改造世界并使其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意识。因此,就业主体意识是大学生在就业活动中表现自我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意识,即作为认识和实践就业活动主体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客观表现。它同主动、进取、创造、克服障碍的限制分不开,而无主体性则总是同消极、被动联系在一起,主体性就业指导赋予就业指导以鲜明的价值内涵。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通过主体性就业指导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国际教育界在谋求对现行的“制度化教育”进行革新的尝试时,就曾经提出了关于未来学校的新构想:“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2.2就业主体意识培养是高校就业工作体制与机制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实施的是“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趋成熟的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劳动力供求,引导劳动者自主就业。高校就业工作建立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工作体制与机制,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模式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由此可见,如今各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将是就业指导,就业工作将实现从重就业服务到重就业指导、从全员全程帮就业到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从帮学生找工作到学生自觉找工作的转变。因此,高校就业工作体制与机制也要求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培养。

2.3树立就业主体意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跨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十分突出,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只有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等、靠、要”的求职心理,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与主动精神,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主能力与创造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变化的要求。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的具体内容

3.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主教育,增强主体意识。观念是思想和行动的先导,实施主体性就业指导首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入手。主体性就业指导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指导理念,它要求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摒弃“训导观”、“灌输观”,倡立“引导观”与“选择观”,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的意愿和潜能,不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以培养他们的主体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最后,要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通过体验、感悟和实践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激发其活力,使之成为学习、工作的主体。

3.2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程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指导。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自主意识,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制定职业发展战略与计划,激发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自主性,使学生从劳动价值观的角度强化职业意识,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明确未来职业方向,提前做好职业生涯预备工作,提高就业能力。

3.3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实践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实现大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是大学生吸取课外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思想水平。同时,通过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也能让学生明白,将来走上社会参与具体的工作时如何开展这项工作,让学生自觉地将理论和实际、学校与社会、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强化创业教育,提升创业能力。鼓励、支持创业并不仅仅为了就业,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综合性人才、激发社会的创新潜能。创业教育也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补充。无论学生最终是否成功创业,他们在创业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创新思维和整体的就业能力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开展创业教育时,我们一定要明确此项教育的目标,完善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断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实践。

参考文献:

[1]周济.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2]邓艳葵.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J].当代青年研究.2005.(12).25.26.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3篇

本文作者:高晓红杜养军工作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体育部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情况

1.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分析。调研结果显示:有1/3的学生除了每周90分钟体育课学习外,几乎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自身对体质健康概念不明确。有80%的学生有锻炼的愿望,但因为运动技术差、没有锻炼习惯、不知道锻炼什么,加上运动场地和器械不足等导致不喜欢体育锻炼;而且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往往喜欢运动量小、强度低和锻炼环境舒适的室内运动项目。学生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造成体质和健康水平下降。2.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情况分析。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通过对我省六所高校进行调查发现:首先,因为扩大招生以后,高校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施和以前相比呈相对减少的趋势,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却找不到适合自己锻炼的项目,加上可以锻炼的器材、设施少之又少,严重影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导致学生身体机能逐步下降。其次,是大学四年的课程被压缩到两年半完成,大一、大二学生学业负担重,学生体育活动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加上运动场档次较低,体育设施质量差,器材配备不齐全,导致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质下降。3.大学生体育理念、意识分析。大学生健康理念缺乏,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调查发现,有26.6%的学生,有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63.5%的学生,是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还有9.9%的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数据反映出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淡薄。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方针,正确开展实施必须首先强化舆论引导作用,使学生清楚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的健康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三个方面,从而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学生走向操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形成锻炼习惯。

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策略

1.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领导和宣传。阳光体育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为出发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通过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建设,为学校体育教育搭建广阔的实施平台,丰富学校体育教育内涵。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号召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应采取多种形式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利用各自学校好的资源,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大学生主动参加全民健身。2.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基础。体育经费、场馆设施、教师编制是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件保障。普通高校运动场地、健身器材、体育环境以及师资队伍建设与中小学相比,有很大改善。大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可以自主选择体育活动的项目及内容,但多样化的健身要求仍无法满足。对此,首先,高校应加大经费投入,多安装一些实效的锻炼器材,多修建和开辟一些体育场地,吸引学生主动接近健身场所,增强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愿望。其次,要充分利用高校各自资源优势和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科学、巧妙地设计、布置好各种体育器材设施,利用共享资源及现有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3.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课、课外活动、训练与竞赛是实施阳光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教学课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阳光体育要求在体育教学课上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掌握运动技能及运动知识,增强学生体质。教师应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科学研究,明确阳光体育运动的基本思想,即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体育意识的培养、终身体育思想。教师在体育课堂中应言传身教,围绕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来进行和实践。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更新体育知识、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真正使学生掌握健身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技能,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形成终生体育意识。课外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组织形式之一,是体育教学课的延续和补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仅靠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是不够的,需要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为了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顺利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有力措施和保障。课外活动要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区别对待,组织方法要灵活多样,如通过举办体育节、体育日、体育俱乐部、体育兴趣组等,鼓励学生利用清晨,课间操,上、下午的课后活动以及晚上自习后等自由时间进行课外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形式。组建各个项目的学生代表队,利用早操、课外活动、节假日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代表队学生是体育活动的示范,有力推动了学校的群体比赛。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应与群体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级别、不同项目的学生体育竞赛活动。活动内容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安排娱乐性强的项目,使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多元化。五、结论与建议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和开展,不仅仅贯穿体育教学课、课外体育活动、群体训练与竞赛,而且通过高校体育文化氛围、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活动、学校体育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来完成,体育经费、场馆设施、教师素质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硬件保障。阳光体育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增强体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在身心放松状态下,养成锻炼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4篇

了技术手段对当下媒体传播所起到的作用。

因此说,互动的起因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媒体借助于这样的对话平台实现了播出即时性的互动;而作为平面媒体,当下鉴于这种纸质介质的出版,它同样也是生活在“互动”的话语感觉氛围之中的。不过平面媒体的互动现在更多的是借助于网络本身。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的出现后,使得互动形式的再现意识形式得到了加强,人们对媒体存在的形态和播出方式的审美感在不断淡化,而这种淡化其实就是媒体互动意识加强而形成的。理解互动对于媒体产生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也是不能不介入其中的。因为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传播形态与过去所理解的仅仅是一种纯粹语言层面的形式,或是仅仅是通过纸质媒介的形式,现在因为第四媒体的出现,使得广播电视的互动播收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信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流,在通过数字或是模拟方式广播的时候,实现互动就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的进步,而会直接影响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且最终会对传播效果产生影响。通过互联网的互动方式,人们可以更为直接和通过音画形式的再现驻存,从而实现媒体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并且将会影响媒体的传播现状,改变媒体的传播形态,所带来的是媒体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互动”是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互联网则是把这种互动成为可能,而且因为在广播、电视利用电子媒体技术的不断拓展,就使得互动这种形式直接影响到电子媒体的传播。

现在没有专门来为广播媒体互动的定义,但是现在对于电视媒体的互动,人们在表述上是这样认为的:互动,从抽象意义层面上来讲,“互动”就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行为或行为的可能;具体说来,互动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而发展成的一种数字播出的形式。

广播的互动,在没有现在如此之多的手机短信之前,我们好象是把广播的热线直播节目,作为最重要的互动形式,而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不光是在中央台,还是在一些省市地方台,“短信形式”对于正在进行的广播互动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用短信的方式,虽然是减少了听众参与的现场感和不同语感的效应,同时也使得媒体在对这些参与者的表述和真伪确立,有了筛选的空间,

话语互动意识是广播媒体最基本的特性,主持人和听众形成互动或是形不成互动,这是广播节目自身的特点所要求的最基本要求,没有了广播节目的互动,广播本身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就会减色,就不会使得广播的魅力显现。可是广播节目本身的这种话语互动关系,不是一种任意而为的互动,也不是纯粹自我意识的互动,它是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的,媒体的互动意识最初的的建立,是依赖于主持人的感觉,自觉或是不自觉而出现的,然后是听众在对媒体有了解之后,感到了这种形式本身所具有的作用(魅力),因而使这种依赖感觉逐步建立起来。

广播媒体的互动和其它媒体的互动是不一样的,因为广播节目的互动是同时进行和发生的,它不像报纸和其它的媒体那样,可以通过事先的剪裁和润色,而达到媒体要想达到的宣传目的。它是“正在进行”的播出形式,因此,它就要要求广播节目的主持人,必须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这一点也是广播区别于其它的媒体所不同的地方。

前不久,济南电台有一档叫做<<消费热线>>的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一位正要准备参加英语考试的学生,对“联想”集团在济南的销售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置疑,那就是他所购买的一台英语辞典出现了故障,对方要求再花99元换一台新的辞典,可是这位学生说一台英语辞典售价不过二百多元,再花近百元的钱换一台新的太不划算,就对联想方面的服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节目进行的时候,导播同时接通了联想在济南的服务热线,让销售方接受了消费者的咨询,最后联想方面用先提供一台备机,让这位学生先用上复习考试,然后事后再进行处理,或是用现在就马上维修的办法,也无法解决这位学生复习应考的之急。这样就在直播节目进行过程中让主持人、消费者和商家同时在热线节目中见面--三方相互通话,当场就把这个消费者的问题解决了。主持人在处理这起问题时的方法,是比较温婉和合情合理的,这样就既维护了商家的市场形象,也让这位消费者达到了满意,主持人也自己也比较满意,节目播出的主持技巧和处理方式,让己也体会到了一种成功感。能在主持节目的同时,解决具体的问题,比起事后通过反馈再行解决,的确是要好得多。

这是通过消费热线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例子,看似不起眼,但是要是让这位消费者,自己去解决至少需要半天的时间,而且也很难达到满意。所以说广播节目的互动,不仅是一些谈话节目的优势,也是广播直播节目所具备的特点所决定的。正在发生、正在播出、正在解决,就是广播媒体互动方式的一大长处。

再来看看济南文艺广播的一档午间节目,这档节目是一个定位于年轻听众群,是一档娱乐知识性和个人才艺展示的一档节目,每天都会有一些问答题出现,并且会有一些歌手用现场演唱的方式参与节目,这档直播节目在年轻的听众群中拥有不少的听众。而且是的确是火爆的、青春气息比较浓的直播节目。它之所以能够让听众喜欢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实现了主持人节目主持和嘉宾参与听众三方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和电视的那种,对谁谁喜欢什么歌曲、电视节目的点播不一样,这种互动关系是在播出之时,就实现了互动播出的效果。而且在播出之后,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收听的方式。这样就使得广播过去的那种不能继续反复收听的缺点得到了克服。

这样的互动形式,它还有一个另外存在的收听场,也是通过这些前来做直播节目的参与歌手得到的,因为处于对他们来电台做节目本身这件事的关心,无形之中就扩大了收听群。显然这样的策划和创意,没有现场感或是不能实现互动和在场的交流,节目本身是否能够吸引人就会打折扣。可以想见,在播出之时和之后广播节目互动观念的建立,对于广播节目的包装名牌战略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page_break]自然广播的互动意识,也的确是反映在对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上,而且这种相互的互动,往往是主持人以一种主持者的姿态和听众在进行交流,在有的时候主持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掩饰起来,然后以局外的感觉来进行交流,在有的时候,会显得有些心不在焉,有的时候会让那些在收音机前的听众感到有些失望;而在有的时候,主持人对一些充满了赞誉之语的听众,会表现出十分乐意接受的语态和热情,而对于另外的一些听众就会相对冷淡。在这种时候主持人的情绪化会因为个人性情和喜好,影响节目播出的效果,已经忘记了节目正在进行的时态,成为仅限于主持人和某位热线听众的交流,忘记了自己谈话内容正在被更多的听众同时收听。

广播互动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这种互动在一定意义上来,还是具有广播人所特有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那就是这种互动本身一经在节目中播出、或是让听众参与到广播节目中来的时候,那就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了。尤其是作为主持人对这种互动应该是保持一种良好听觉素养,那就是既要倾听对方,同时又不能没有原则的迎合对方,更不能以庸俗的东西来参与其中。或是仅仅成为自己个人性情的真实流露的在线播出。

文体意识论文范文第15篇

什么是体育意识呢?所谓体育意识,就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

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即了解和熟悉程度),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不同,人们反映体育和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就会不同。体育素质高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强;体育素质低的人,其体育意识就可能较弱。

体育意识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内在性。尽管体育意识可以导致一系列的体育行为,但它本身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育意识不等于体育行为,体育意识是内隐的,是一种内在的结构。要想了解人们的体育意识,只有通过人们的言语、表情和外显的体育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第二,客观性。这是因为体育意识一方面是人脑这个自然物质的机能和属性,另一方面体育意识的来源是客观存在的。第三,社会性。任何人的体育意识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持续不断的影响,通过大量的体育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体育意识一经形成,就会作用于人们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增强。第四,能动性。体育意识能够支配和调节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意志和情感体验,以及其它体育心理过程;能够限制或推动人们的体育活动;能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和活动提出要求。第五,稳定性。体育意识形成后,将持续较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在体育意识中,有的部分已融为人格的一部分。但应该指出,在体育意识发展的初期,其态度系统还没固定(即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状态未形成稳固的融合形式)时,它容易因新经验、新知识、新情况而改变。第六,对象性。任何体育意识都是针对体育和体育活动中的某一对象,因而它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例如,主体是个人或群体时,就是个体体育意识,或群体体育意识;客体是体育所属学科或体育活动的不同方式时,就可能是科技体育意识、竞技体育意识、群众体育意识等。第七,系统性。体育意识是一种态度控制系统,各态度之间彼此相连,紧密相关,形成有机联系,我们可以从其中的一种态度推知另外一种态度。。第八,历史制约性。这是由于体育意识的反映对象(体育和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一定的社会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能力下产生和进行的。既然体育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怎样判别人们有无体育意识呢?由于体育意识的构成主要是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因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别人们是否具有体育意识。(1)是否具有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2)是否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效和作用,特别是评价性认知;(3)是否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正向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依赖感、必要感、赞同感和支持感等;(4)是否具有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在判别时,首先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知识、方法、技能和评论,因为这是基础。如果已经具备,还要看是否具有正向体验和积极的意向,因为如果仅仅是对体育和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包括评价性认识(如体育十分重要),而没有思想和情感上接近它、接受它,在意向上为之付出努力,那么这种认识也是孤立的,还形不成体育意识。因此,只有同时具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情感体验和体育需要,才能说有体育意识。

人们有无体意识是群众体育运动成败与否的关键,努力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呢?总的方法途径有二条,一是改变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使之具有正向的体验和积极的态度;二是努力提高人们的体育素质,使人们更能够反映体育和体育活动。具体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