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

实验心理学论文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材选择上种类繁多,内容体系庞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操作少;在实践教学上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多、课外拓展少,传统实验仪器多而新近仪器少;在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把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在学习情感上学生畏难心理较为突出,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定位的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调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实际应用能力和增强学习兴趣;二是本课程和其它课程(主要是普通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结合,体现综合性;三是基础知识与新近研究的结合,体现前沿性。

二、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优化课程结构的关键是要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以教学大纲为蓝本,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特点、体现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新体系。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以夯实基本理论、凸显考研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新体系。1.夯实基本理论,凸显考研重点。我们根据“实验心理学”发展的动态、课时的变化和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要求,及时增加、补充新内容,适当删减一些旧内容,为学生进入其他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专业学习服务。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本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将本学科的原理及理论深入浅出地讲授清楚,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了使教学直观形象,在教学中提倡多媒体教学,通过讲解和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2.强化实践教学,因地制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精选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通过课堂精讲,重点围绕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操作程序和原理解释,选做一些必要的经典实验项目,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来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品质。第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学过实验心理学原理,结合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实验而得出结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依托大学生科研立项等课外科研活动,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进行实验,还可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的原则,由学生自愿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学实验室投资小、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仪器设备等条件有限、尖端技术含量低,没有充分体现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验内容上,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偏少,能够反映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的实验几乎没有。实验程序和材料都是现成的,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由于这些限制,学生认为心理学实验非常简单,而不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应定位于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文献资源以及实验室设备与技术资源,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条件。同时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目标。

(二)范例教学法在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范例的选择和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范例”的基本性强调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使之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范例性要求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学生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范例”的基本特点。我们通过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精心选取范例,这些期刊应用实验法进行的研究较多,内容涵盖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具体包括变量选取、被试分配、实验控制等,教师可就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进行原理的详细讲解,使用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指导的实施模式有两种,新授课:范例呈现剖析“个”“个”的特征类的特性规律认识。复习课:创设情境类的特征范例呈现、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学科知识运用。在此过程中注意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模式差异。在进行范例教学前,教师要进行教学分析,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设计适合的范例,对范例的代表性、启发性等综合进行考虑。2.范例教学法的延伸。在课外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期刊上心理实验报告,讨论分析实验设计,从中学习较高水平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学生各种实验设计的特点、分配被试的方法、实验控制模式,我们围绕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6-8项实验报告研读和1项实验设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研究报告研读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除了图书馆期刊外,主要通过各种文献数据库资源获取)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研读和综述。同时,我们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学生按规范制作实验材料、控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使学生使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升。3.范例的评价与改进。使用课后效果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对范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改进、精选各部分范例,对范例的契合性进行评价,总结得失,寻找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方法。4.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困难。如何把掌握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好地结合起来,是范例教学法面临的一大问题。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既要能分析教材,又要能掌握教法;既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成为他们的好助手。实际上,这一切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的。比如怎样选择代表学科本质因素和基础因素的“范例”,如何保证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自然形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势必不能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回答问题、作业、期末考试、课外读书笔记、实验操作评价及实验报告撰写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发展性课程评价。借鉴朱俊卿提出的“三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即老师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实验理论为主,占学生总成绩的50%,另外5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基本的科研素质,这样既评价了学习的过程,又检验了学习效果把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验技能、理论考核和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确保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用多元化的评定方法来考核学生成绩,也使得评价更加合理、科学、人性。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管理专业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但对现场实际了解甚少,毕业后实际知识与操作能力往往需从头学起,难以尽快胜任现场工作。同时,由于经费少、实习时间短,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教与学两个方面“空对空”的问题。管理科学属于“软科学”,传统的观点认为,软科学教育需要联系实际时,通过教师提供案例或辅之以学生实习即可,不需要建立实验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与教学观念中存在的这些谬误客观上导致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效果不佳。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通实践和能操作的复合性经营管理人才,这一需要呼唤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必须加以调整。管理学科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同样具有利用自然科学及现代技术进行观察、检验、研究、设计等方面的功能和属性。许多重要的管理理论和技术来源于生产现场,管理工作的绩效更是展现并落实在现场,因此,管理者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善于对生产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和参数,提出改进措施,选择最优方案,促进系统有效运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把企业和市场搬到实验室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教学方式调整的重点应当是建立和完善以企业实际为特征的实验教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高校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以哈佛商学院为代表的美欧大学商学院,强调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结合,而不仅仅是我国通常认为的案例教学。实际上,管理学科的实验教学在国外许多院校早已倍受重视,已有相当规模并建成了管理学科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院校早已开设了有关管理专业的系列实验,在实验中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实际需要,在实验及案例中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逐渐增长实际工作的才干。笔者认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①提供感性材料,使理论联系实际。②加深和巩固管理理论与方法。③加强能力培养,使学生成为“多面手”。④从整体上使管理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学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实验教学可以应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些主要核心课程,其应用范围很广。从目前来看,可以建立六大实验教学系统。

一、商务技巧开发训练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决策过程与策略规划能力训练子系统。通过学生对各类决策者角色的扮演,体验不同决策环境与任务下的决策过程的特点及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各类管理决策的能力。②商务谈判与推销技巧模拟演练子系统。通过在不同环境下个体谈判和团体谈判情景与过程模拟演练,使学生熟悉商务谈判的特点,培养驾驭谈判过程灵活应变的能力;通过对某种产品与服务推销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体会推销过程中情绪与态度、时间与空间、方法与技能等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在推销工作中的独立性、自信心、创造力。③人际沟通与冲突训练子系统。通过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组织内部法定信息传递渠道以及传递过程中的规范,掌握提高正式沟通效率的方法,促进正确合理的工作导向型行为的形成;通过非正式沟通情景模拟,使学生熟悉明示和暗示信息的作用,以及时间与空间距离在非正式沟通中的重要性,掌握提高非正式沟通效率的要诀;对沟通中遇到的冲突问题(包括人际冲突、团体冲突、组织冲突)过程的模拟,使学生了解各类冲突发生的原因、动力、表现形式、演变过程和可能的各种结果,掌握和了解应对各类冲突的方法以及冲突过程中第三方的作用与调解仲裁各类冲突的技能。④会议模拟系统。通过在不同会场环境下对各类会议(决策会议、执行会议、研讨会议、磋商会议)的准备、组织、实施和总结等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举行各类会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尤其是在组织会议过程中,组织者、参与者双方工作导向型行为和关系导向型行为的正确把握与应用。⑤公关交际礼仪与形态语言训练子系统。通过公关场景的模拟,使学生掌握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交往目的下的言行举止及仪表形态的要求;模拟演练各种公关专向活动的组织技能。⑥头脑风暴及个人和团队创意激发子系统。通过各种个人和团队创造技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在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广告、公关、危机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各类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创造性和创新管理技能。

二、企业运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大部分:①企业实际运作模拟演示系统。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企业制造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资薪管理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财务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技术管理子系统等构成。系统的运行以网络管理系统(如MRPII)为技术支撑,能够演示某个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便于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企业。②企业实际运作模拟决策系统。同样由企业计划管理子系统等子系统所构成。不同的是,它可以提供若干个决策环境,用户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扮演企业主要决策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运作一个企业,制定满意决策。

三、市场运作模拟仿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市场实际运作模拟演示子系统。由需求、供给和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变量集所构成,能够直观形象地模拟演示一个市场的运作情况以及各主体的行为方式,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与认识市场;②商战模拟决策子系统。模拟多个竞争主体,每个决策主体赋予一系列的决策变量,每个决策变量都影响其经营绩效,可以训练用户在市场中的综合决策能力。③证券市场交易模拟子系统。包括公共信息接收子系统和交易模拟子系统。其基本功能如下:行情显示功能,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可动态显示任一时刻的各种证券和商品交易的价格和成交量,为投资者(学生)提供交易信息;委托交易和申报、电脑自动配对成交功能,通过设置委托柜台,接受投资者的买进和卖出委托,通过设置申报柜台,将委托单输入交易电脑主机;盈亏计算与成绩评定功能,自动记录每位投资者的交易资料,计算其投资盈余,自动生成每位投资者的投资绩效并转换成百分制的成绩单。④金融市场投资分析子系统。包括钱龙股票、期货静态及动态技术分析软件;用友财务分析软件。该子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信息库功能,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及各金融产品交易的历史资料的存储、显示和打印;技术分析功能,借助信息库资料,运用配备的分析软件包使学生学会各种技术分析和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超级秘书网

四、管理岗位操作模拟系统

该系统包括:①管理岗位模拟演示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了解有关管理岗位的基本要求及运作过程。②管理岗位运作模拟系统。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在某个管理岗位中进入角色,进行实际操作,并通过业绩评价系统衡量和改进其管理行为,学到多种岗位技能。五、EDI模拟系统该系统用于模拟外贸业务的各个环节,使实际业务的诸多环节集中在实验室内完成。包括:①外贸业务交易磋商模拟子系统。它包括了外贸业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各种业务联系方法及技巧(发盘、接受、商检、发货、保险、运输、索赔、理赔等),通过设计若干业务内容,采用案例库的形式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学生的外贸业务联系技巧,提高函电交际能力。②合同签订模拟子系统。通过设置各种标准格式合同,进行合同签订,让学生掌握合同的类型和格式,学会合同的起草和签订。③外贸制单模拟子系统。包括从外贸业务员的角度准备制单和从银行的国际结算角度审核各种单据,使学生既能适应外贸工作,也能适应银行的国际结算业务。④外贸运输模拟子系统。掌握海运、陆运和空运中各国、各公司之间的运输单据。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实验室建设应用型课程

1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实验室建设

规章制度是大学物理实验中心运行的基本保障。为保证实验室各项工作安全、有序、高效的运行[3],大学物理实验室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大学物理实验室应对突发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大学物理实验室设备的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等一系列实验室制度,并利用教研会、班会、上课等时间对教师、学生进行全面培训,同时还增加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比如在《实验室仪器借还制度》中,为突出强调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制度中说明了借还仪器的相关规定、程序及归还日期;在《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中细化了在实验室管理上的一些具体操作流程及细则,包括实验教师、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为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热情,营造一种积极的、和谐的、良性竞争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利用实验室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推出了《实验室环境卫生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使各实验室的使用人认真负责,各间实验室的面貌焕然一新。为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资源共享优势,增设了开放实验室,同时出台了《大学物理实验室开放方案》和《实验室学生守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实验,使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实验项目来做感兴趣的实验。

2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2.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开放性实验

对于无专业依托公共基础课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而言,开设的项目如果以基础类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不但学生觉得枯燥无趣,而且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为这类实验虽然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单地测量就能获得实验结果,学生认为实验课老套死板,同时也缺乏挑战性。为了使学生积极踊跃地进行动手实践,笔者学校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模式,通过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实验,学生可以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服务平台网上预约开放实验项目,通过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仪器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逐渐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期间学生积极主动申请去实验室进行实验,同时根据学生的层次、特点、实验基础、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学生主动通过教材、网络教学平台、网上查阅资料等参考资源来进行实验的预习,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教学,实现了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实验教师、实验资源等方面的开放,真正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结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全面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从实验内容和实验时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并按照所选择时间去做实验,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2.2注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更注重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与研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自我设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实验仪器、选择实验方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学生根据所选实验项目进行自我选材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进完善实验,最终完成大学物理实验的设计与研究。学生通过实验知识的掌握进一步巩固大学物理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进一步提升了实验技能,形成理论实验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3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传统的考核方式较单一,我们的做法是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改革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授课组织形式和成绩考核办法,整个过程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以学生的整个实验过程作为考核的原则,制定了以平时的各个教学环节为基础,以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为第一手材料的实验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课堂操作表现、实验报告、实践活动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改革期末实验考试模式,实行操作考试,考查学生操作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平时成绩中实践活动这一项目的设计,体现在每个实践活动评分标准的设计都体现结合专业的特点,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每一次实践活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体现了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也融入了服务学生专业学习的要素。操作考试的特点体现在:第一,时间的开放。学生可以在操作考试周的规定时间内预约进行考试,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备考,并在规定的时间来参加考试。第二,内容的开放。将该学期所学习的所有实验项目设置为考试的内容,学生考试前10min抽签来决定所考的实验项目,这样的设计使学生考前认真复习每一个实验项目。第三,评分上的开放。根据学生的操作表现及数据处理过程,实验老师现场给出分值,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自已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 科学理论; 客观性原则; 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08-03

儿童发展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规范化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质上就是一套规范体系,说白了,就是一套游戏规则。没有这套规范体系,科学就不成其为科学。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没有科学实验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实验研究确实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从而也为学前教育提供了依据。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家对传统的研究方法作了创造性的改进,使研究对象有所扩大,研究内容有所拓展,从而对早期教育产生了更加丰富的实用价值。最典型的是发展心理学家一改以语言反应为指标的传统,采用注视时间、生理反应指标等研究方法,把实验研究从幼儿推伸到早期婴儿身上,扩大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使我们对婴儿甚至新生儿的心理能力有所认识。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托幼一体化”的教育主张。

此外,精巧的实验研究也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注入活力。如新皮亚杰学派用实验法补充了皮亚杰临床法的简略,使理论体系的实验支柱更加可靠。为了克服认知心理学面临的理论和技术的挑战,有些认知心理学家甚至主张把认知心理学与精神分析相结合,以便形成一种新的学科分支,达到相互扶持、共生共荣的目的。

实验法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力图对可能世界作出结构描述,理论作为描述真实世界的结构,需要经受指称性的检验。这种检验只能通过实验来完成。每一个实验结果所得到的特称判断,为理论提供事实,提供补充,提供确证。科学实验融合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的特点。它既是衡量已有知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又是产生新理论的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讲,理论必须服从实验,无论是背景理论还是待验理论,概莫能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成果的积累,实验研究的规范性渐渐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个实验研究都只能孤立地、静止地、人为地进行,因而它的适用范围是狭小的,研究对象是有限的,数据资料是零散的,反映水平是肤浅的,与真实的人的心理相去甚远。尤其可悲的是实验研究越丰富,人的整体被分割得越细小越零散,我们就越不明白人的心理是什么。也就是说,实验性越强,反映性就越差。而反映性越差,价值性就越低,兴趣性更是荡然无存。问题更严重的是实验法从方法论上支持了原子说、机械论和还原论,在认识论水平上造成众多的负面影响。于是,不少人对实验法产生怀疑。人们开始以更开放的心态对待研究方法,最典型的是把质的研究引入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不少研究者还大量使用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我们知道,质和量是一对哲学范畴,它们是相互关联的。在研究中,纯粹的定性与定量方法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哪一种研究方法,都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都必须有事实与逻辑这两条腿。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根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都应该是实证的。这是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的要求。“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科学的价值目标或价值标准都不能离开客观性这个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而且必须以客观性或客观性程度(广度和深度)为准绳。”〔1〕

有人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不可能甚至不应该进行量化的研究。其实,量的研究的精髓就是研究者对被试施加影响,寻求影响与变化之间的关系。教育本身不就是这么一种过程吗?如果我们把自己找不到变量、提不出假设归罪于实证研究,难道不感到有失公允吗?我注意到一些科研论文缺乏科研的规范,研究无假设,却美其名曰“白描”;取样范围狭小,数据不充分,就冠以“质的研究”;论文无结构,却号称后现代;甚至有些博士学位论文写成读书笔记,有文采的更是写成“博士散文”。这样的论文并没有为学科提供新知识,对学前教育也没有提供新指导,它的学术价值就很有限。我们应该树立科研的规范意识,在科学哲学层面上充分认识科研规范的意义。有些学者近来热衷于现象的解释,按自己的臆想来解释儿童的行为。这对理解儿童和认识儿童毫无价值。据说解释学的理论根据是后现代主义,其实这是对后现代主义随心所欲的曲解。这种解释既缺乏科学精神又缺乏负责态度,此风一旦在学前教育界蔓延开来,是多么可怕!

我们知道,对现行科学体系,包括研究方法的抨击,是后现代主义在科学领域中的一大目标。后现代主义否认传统科学方法论所设定的目标,认为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思想和中性的规则,科学方法论总是与某种理论相关的。客观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家们竭力主张将传统的注重归纳推理和实验研究的方法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终结实证的主导地位,采用多元化研究方法,使心理学研究向价值负荷和人性复归而努力,促进心理学理论向多元的、去中心的、有情感的、重意向的、重社会关系的、本土的方向前进。①所有这些观点无疑是革命性的。它充满着反传统、反权威、反主流、反因果决定、反科学主义的豪情。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目前还没有解决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只能承认它是理念上的一大进步。但沉浸于后现代主义的相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是有害的。

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主义应该是对结构主义局限性的解构,而不是对结构的摧毁。对科研局限性的克服,是要在更大范围的研究中坚持客观性原则和灵活运用客观性方法,而不是要放弃客观性原则。科学研究是人的认识活动,它确实离不开人的主观世界。但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只能是主观与客观的永无休止的磨合,而不是退缩到主观世界中去探究客观存在。简单地去主观臆断,热衷于把一些对个别现象的解释归之于一个新的形而上学动因,且这个动因并不能给出更一般的解释,这不是科学解释,而是伪解释,因为它缺乏可检验性。在科学上,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是科学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认识世界是人类本身的需要。这个需要可以通过科学、艺术、宗教等方式来满足。用规范来认识世界就是科学,用体验来反映世界就是艺术,用信仰来规范行为则是宗教。无论是量的研究还是质的研究,都应该是有事实的,是可证实的。或者说,应该是经验的,而不是体验的甚至是信仰的。把科研活动退化为充满个人体验的精神遨游和完全封闭的自我表现,是科研的藩篱,于理论、于实践断无益处。套用一句流行用语:发展是硬道理,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时至今日,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实验法与其他方法的综合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主流的方法依然是实验法。即便是研究儿童对他人的意图、信念和动机之类的内部心理过程理解的心理理论,也离不开实验法。

就实证研究本身而言,它也在不断改进之中。例如,人们开始从传统的研究思路中跳出来,不再热衷于把研究结果推广到更广的领域,而是更加注意单一的法则,更加注意生态、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发展的效应。同时,研究内容也从外部行为推进到内心世界,研究儿童的心理理论。所有这些进步都体现了人类为追求认识的客观性作出的不懈努力。

我想,对于我国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现状而言,问题不在于实验太多了,实证过头了(实际是此类研究还远远不够),而是在于我们的研究者重科学事实的收集和规律的发现,轻理论的构建,缺乏理论建设的功夫,没有将研究成果及时归纳成相应的理论体系。殊不知,科学理论比科学规律具有更强大的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和生题功能。在我们的心理学领域中,理论研究和理论建设确实太薄弱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比如,述而不作的文化传统,理性思维规则不清,理论兴趣不足,批判性疲软,创造性缺乏,等等。这种现象在早期教育范围内也普遍存在。在早期教育中,尤其是在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着强烈的跟风现象,表现为蝴蝶效应突出。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理论分析和怀疑精神。其实,理论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总是在特定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研究假设,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对观察材料或实验数据进行分类和评价,总是在用研究成果对理论进行补充或修正,因此提出一个微型理论是完全可能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夫妇的知觉学习理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与其他心理学大师及其理论相比,吉布森理论不是那种气贯长虹的骇世之作。她的研究领域就限定在知觉学习和发展中,在这个领域中,她唯一的研究原则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有分类的实验为理论添砖加瓦。虽然她还没有做到让自己的理论预见从所有的实验中得到证实,也没有使自己的理论对知觉这一心理现象作出总体的说明,但她在这一领域中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功不可没。她对事业的坚定、专注,务实、勤奋、充满智慧又不失幽默的精神,给每一个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工作的人留下了富有启迪的影响。平心而论,吉布森的知觉学习理论尽管在知觉发展研究领域中是众所周知的,但并不支配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取向。在我们看来,这正是她的可贵之处。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冲破旧体系、旧思路的过程。一个对某一领域有影响但并不垄断的理论,才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内在力量。吉布森及她的同事们的基本课题是年幼婴儿能发现什么和注意什么,用实证科学的态度精心地收集儿童知觉发展的资料,这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和教育实践是极其重要的。她的理论不仅使我们充分地认识儿童知觉发展的规律, 也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在学前儿童教育与特殊儿童教育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发挥儿童的主体活动功能,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质量。”〔2〕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是完全可能的。朱智贤先生在《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提出的新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动力的假设,就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有理论的实验和有实验的理论,才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通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15.

〔2〕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8.

Experiment with Theory and Theory with Experiment

Wang Zhenyu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Xingjian Professional College, Shanghai, 200073)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辩证唯物论;实验主义;批判;胡秋原;《贫困的哲学》

[中图分类号] B26,D0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052-05

后新文化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破旧”逐渐转向“立新”,开始探索用“科学”方法建构“民主”社会的方法与途径。胡适主张的“实验主义”与陈独秀提倡的“辩证法的唯物论”,是当时颇具影响的两种思想方法,它们代表了近代中国思想方法科学化发展的两条不同路径。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在西方原属于不同的哲学思想体系,借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在中国很快盛行,但各自的倡导者,彼此对对方都有激烈辩论、批评之声。其中胡适是中国实验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思想界影响甚大,因此辩证唯物论者对实验主义的批判往往集中于胡适的实验主义。

20世纪20~30年代,除了马克思主义学派,还有许多非马克思主义派学人也接受了唯物辩证法,并加入到对实验主义的批判之中,被时人视为“自由人”的胡秋原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胡秋原接受了唯物辩证法,1931年回国后不久,他开始在《读书杂志》连载《贫困的哲学――胡适的方法论之批评》[1](下文凡引而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本书),批判胡适的实验主义哲学。

一、对实验主义本体论和真理论的批判

《贫困的哲学》一文,包括五个部分:其一,“又一个孙行者”。其二,“实验主义之本质:俗流的,唯心的,功利的商人绅士哲学”。其三,“破碎的方法论之展开:所谓历史方法与实验主义方法者”。其四,“哲学史大纲及白话文学史略评”。其五,“胡适之批评辩证法的批评”。其核心主题围绕实验主义方法究竟是什么,以及到底有何价值两大问题展开。

胡秋原开门见山提出:实验主义方法不无价值,但此方法并不像胡适本人所言的那样重要。胡适曾言,他以实验主义方法研究撰写的中国哲学史,对当时海内外学术界研究中国哲学具有重大影响;他还认为,若不以实验主义作为研究方法,则其研究是难以立足的。胡秋原批判胡适自以为实验主义是“金科玉律”“上天下地唯我独尊”的方法,犹如孙行者逃不出佛祖“社会科学”之法门。他认为用实验主义方法整理国故,并不能“真正认识国故是什么东西”,因为实验主义方法“破碎不全”。此外,实验主义方法只是“部分的自然科学或经验科学的方法”“不能包括社会科学的方法”,这是问题核心所在,也是胡秋原批判实验主义方法的“重心”所在。

胡秋原在分析实验主义的本质时,认为此方法是一种“俗流的”“唯心的”“功利的”商人绅士哲学,是“亚美利加主义”的反映。他以实验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了实验主义在西方学界兴起以及流变的过程。“实验主义”词根“Pragma”系希腊文“实行”之意,是以“实行为本位”的哲学。1878年美国皮尔士最早提出“实验主义”概念,詹姆士用之于宗教经验,英国史勒将该方法上升为一种“真理论和实在论”,而杜威则注重方法论层面,称之为工具主义。19世纪末的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物质文明的“罪恶渐著”“道德颓废”;另一方面“劳动运动”兴起,“社会思想”渐盛。在此“社会思想矛盾”的世纪末,尼采的“超人哲学”,倭铿、文德的宗教哲学和理想主义,以及实验主义思潮是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的代表。尼采学说为资产阶级“打吗啡针”,倭铿哲学有“鸦片性质”,倒是实验主义给资产阶级“以健全实用的世界观”。然而,实验主义以“实益”与“效果”为目标,“实验”是否“实用”,实为“最漂亮的商人哲学”。

胡秋原首先从本体论分析了胡适的方法论本质。他认为,“实证科学曾是有产者宇宙观的基础”,然而其逐渐“威胁有产者之支配”,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于是提倡“重新估定价值”“否定理论真理之特殊价值,而以实际为准绳”的倾向,其结果导致“从客观实际主义”转向“以主观利害”来评价世界观,从而成为“现代凡俗者之哲学”,这是实验主义的“总秘诀与总弱点”。因此,实验主义在本体论、认识论上是“主观的唯心主义”。胡适以“经验为一切究极的本源”,与其他唯心论者“以精神为世界之本体”实无二致,因为实验主义完全站在“观念主义”的立场,是穿着“实用的外衣”的观念论。胡适主张根据人的利益和要求,去感知实践外在世界,以此实践为中心的真理也是“为心理底主观底所限制的”。胡秋原还将实验主义的经验论和马克思的经验论作了一番比较,以此批判实验主义经验论的唯心论本质。他认为实验主义所指的“经验”是“心理底主观底”,马克思所指的“经验”是“客观上历史上所规定的实在”,因此“意识”不是实验主义所主张的经验之本身,而是历史上人类活动存在的一种状态,其自身是由社会历史决定的。

在批判实验主义唯心论基础上,胡秋原批判了实验主义的真理论。他认为实验主义是“庸俗的折中方法”。胡适认为诸多哲学本体论争论是无意义的,诸如世界之基础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是“自由支配”还是“必然支配”等;他认为应分析各种理论之实际结果,视其在行动上所发生的效果而定,因此,一切理论都应“从效用的观点”来评判其是否是真理,“凡适合人类要求的就是真理”“真理只是行动之适当的武器”。胡适对各家学说的评判,都是依此而行的。由此,胡秋原认为,以现实利益为中心的实验主义,主张“愈多则愈是真正学说和理论”,这是“商人算盘上的哲学”。他还列举实例,对实验主义的方法论和真理观进行了批判。例如,若要评判唯心论和唯物论何者正确,以实验主义观点,要视其“适用于实际生活起何种结果”而定。唯物论会产生“机械的人生观”,而唯心论会产生“自由的结果”,由此,实验主义者认为“唯心论自然比唯物论更是真理了”。胡秋原认为此种论说,犹如“帝国主义对于美国有益,所以帝国主义是真理”一样荒诞。

二、对实验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实验主义久负盛名的是方法论,其主要内容包括“历史的方法”即“祖孙的方法”以及“实验的方法”,是“科学方法在哲学上的应用”。胡秋原对实验主义的批判重点集中在方法论层面,对实验主义本体论和真理论的批判是为其奠定理论基础。

对实验主义“历史的方法”的批判,当时接受了唯物论的胡秋原从批判实验主义唯心论入手,认为“因主观的唯心论作祟”,其旨在寻求因果关系的历史的方法,并不能求出真正的因。例如,寻求思想沿革变迁的原因,胡适认为主要有三:一是“个人才性不同”。二是“所处时势不同”。三是“所受的思想学说不同”。由于实验主义认为“真理是人造的”,所以“将个人才性看作决定哲学思想的重大因素”,这无疑是一种“个人史观”(唯心史观)。若此推断,具有相同思想之人,其才性也应相同,由此李斯、韩非应该是才性相同,嵇康、山涛也应是才性相同,这是不符合辩证唯物论者所认为的客观事实的。胡秋原站在辩证唯物论立场,认为寻求思想沿革变迁初衷,应主要追究时势变迁的最后原因――物质经济生活状态的变化。至于为何“同一时势”状态下会出现相互冲突的思想,譬如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思想各异,辩证唯物论认为这是一种“经济生活状态”中各“阶级与集团的状态不同”之故,而胡适认为主要是因其“个人才性”不同。此外,胡秋原认为胡适对“所处时势不同”及“所受的思想学说不同”并没有作详细分析,往往大而化之。譬如若分析老子学说的由来,实验主义派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于他的性情激烈,时势混乱以及那种时势所发生的思潮”。在胡秋原看来,这种分析是不能说明实质问题的,也未有明确回答为何有此种时势存在、为何这种时势会有这种思潮存在等根本问题。

以胡适的方法论评判某学说的价值,即是要将该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其具体效果可从三方面考察:其一,该学说对“同时期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有何影响?其二,该学说对“风俗政治”有何影响?其三,该学说对人格塑造有何影响?胡秋原在评判“哲学是否应当用这种方法”之前,先指出胡适方法论的一个矛盾之处:胡适既认同时势影响思想学说,又认同学说影响风俗政治,两者并无主次,由此陷入一种逻辑矛盾与困境,有如“鸡生蛋蛋生鸡”之论。解此逻辑困境,胡秋原认为某种学说对其他思想、风俗政治、或人格的影响,不是理所当然发生的,而是需要客观条件的,是“社会状态在后面作用”的结果,即胡适所认为的时势影响学说、学说影响风俗政治,是需要客观条件的,而实验主义者并未将其纳入评判某学说之价值的讨论范围。而且,以一种学说的实用价值作为评判某学说的依据,也是不可取的。譬如,以现在的效用评估前人的学说无疑是主观的功利主义,并非胡适所言的“客观的评判”。

对胡适方法论的整体批判,除了对实验主义基本哲学观点、研究方法的批判外,胡秋原认为,还应对胡适的两大巨著即《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中实验主义方法论的应用进行批判,这两部著作是胡适大力宣扬实验主义方法论的重要研究成果。

胡秋原认为,因实验主义讲求实际效用,胡适在研究哲学史和文学史时,将“最古的”哲学和文学“一笔勾销”了,如此,他在研究中“既不穷其基础,又不能溯其源泉”。譬如,胡适研究哲学史,开篇从孔孟开始,后又补充追溯至公元前570年(周灵王初)前,论述哲学史时代背景也只追溯至公元前800年(周宣王末)。而中国文化史在殷商时期已有材料可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00年,但因讲求实用,胡适将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背景舍去不表。而且,胡秋原认为,中国哲学史“只有先秦”部分最容易讲,文学史是“汉到唐”这段时期最容易讲,所以胡适“特别根据实验主义的选择”,先选出这部分运用他的实验主义方法论进行研究。

除了内容取舍过于讲求实用而导致断章取义外,胡秋原认为胡适在分析一些具体问题时,也因讲究实用便利而产生以偏概全或大而化之的现象。例如胡适在分析中国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时,仅依据《诗经》考察当时社会的四种现象:一是战祸连年,百姓痛苦。二是封建社会阶级渐渐消减。三是生计现象贫富不均。四是政治黑暗,百姓愁叹。由此时势,便产生“诗人时代”的几种思潮:“忧时派”“厌世派”“乐天安命派”“自姿派”以及“愤世激烈派”等。胡适说:“当时思潮除了《诗经》外,别无可考。”胡秋原对此批判道,胡适所言的这种“时势”和“思潮”是“各时代很常见的情形”,并非胡适所言是“纪元前8―5世纪的特别的现象”;而且除《诗经》外,《易书》《左传》《国语》等都是考察当时时代背景可用资料,并非胡适所言只有《诗经》可用。

胡秋原在《贫困的哲学》中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白话文学史》中出现的诸多因运用实验主义而出现的种种失误还有很多,以上仅举2例作为例证。此外,针对胡适批判唯物辩证法,胡秋原也对其进行了再批判。1930年胡适在《胡适文选》的序言《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中说道:“从前陈独秀先生曾说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史观是近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方法,他希望这两种方法能合作一条联合战线。这个希望是错误的。辩证法出于海德格尔的哲学,是生物进化论成立以前的玄学方法。实验主义是生物进化论出世以后的科学方法。这两种方法所以根本不相容,只是因为中间隔了一层达尔文主义。”[2] 658胡秋原认为这是胡适在“向辩证法宣战”。对此他反驳到:达尔文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论)并不冲突,而且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整个的科学宇宙观”,前者是生物界之法则,后者是人类社会之法则。胡适对此番反驳表示了沉默[3] 76。

除了胡秋原以外,当时参与批判胡适实验主义的还有雷仲坚1931年4月在《新社会》杂志(第1卷第2期)发表《辩证法与进化论在历史上及在理论上之比较的研究》、彭述之1932年1月在《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发表《评胡适之的实验主义与改良主义》、王礼锡1932年1月在《读书杂志》(第2卷第1期)发表《思想方法论》以及李季在1933年出版的《辩证法还是实验主义》等。“实验主义”和“辩证唯物论”是两种不同哲学思想方法论,由于思想文化界同人对这两种思想方法的认识理解以及取向偏好的诸多差异,使他们在运用其分析中国现实问题、探讨如何改造中国社会时,彼此之间也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改造中国社会的具体主张与途径的政治主张不同:持实验主义者,主张进行“一点一滴”的“温和改良”,从而逐步达到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而持唯物辩证法者,主张先进行“一反一正”的“流血革命”,认为只有彻底现有的经济制度,才能实现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

实验主义虽先于辩证唯物论在中国盛行,但在1919-1937年间双方从哲学到政治层面的论战过程中,辩证唯物论后来居上,最终战胜实验主义,其根本原因是因为辩证唯物论更适应当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革命性变革的发展趋势。经此论战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方法论,中国也逐渐走向政治革命的道路,而实验主义及其改良主义政治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胡秋原.贫困的哲学[J].读书杂志,1931,(1-3.1-6).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美感经验;核心理论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一.《文艺心理学》的创作背景与由来

朱光潜(1897―1986),字孟实,安徽桐城人。1925年朱光潜留学英法德,其间,广泛涉猎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并形成他文学批评的思想和理路,此间主要著述有《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诗论》等,其主要文艺美学思想在《文艺心理学》中有充分表现,这部写于1931 年《文艺心理学》堪称中国文艺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首先,朱光潜在《作者自白》中说,这部书是作为大学讲稿之用,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好理解本书的行文风格。《文艺心理学》的行文挥洒自如,文字平易通俗,既展现了作者高人一筹的文艺素养,也充分说明本书适合做讲稿的特点。

其次,朱光潜早年间接受正统的封建私塾教育,他就读的桐城中学,注重桐城派古文的学习,而作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桐城派,提倡义法说和雅洁的审美标准。与此同时,在若干大学做过十四年的学生,广泛积累的知识储备对朱光潜深入展开文艺心理学提供必要帮助。朱光潜能做到如朱自清所赞的“头头是道,有味的谈美的书”[1],以其博深的见解和广远的学养为后辈文艺研究者提供裨益和启发。

再次,朱光潜所处的时代背景,北洋军阀和专制时代,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无孔不入,因此《文艺心理学》也是在中国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启发民智和启蒙色彩的文艺理论著作。

二.《文艺心理学》核心理论――美感经验分析

从《文艺心理学》的章节体例来看,第一章到第八章是集中探讨审美活动中的美感经验问题,第九章到第十一章则聚焦什么是美:分析美的对象和美的本质,第十二章到第十七章则关注艺术论:介绍艺术的起源,考察艺术的创作和归类艺术美的形态。由此我们大概可以看出,美论、艺术论离美学更近。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更适合以“美学”来命名,朱光潜也在“作者自白”中解释说:“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与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我不用《美学》的名目,把它叫《文艺心理学》。这两个名称现代都有人用过,分别也不很大,我们可以说,‘文艺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

前五章分别从五个侧面对美感经验进行分析,第一章:直觉说。

直觉说是朱光潜前期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石。“美感经验就是形象的直觉。”美感经验的特点是意象的孤立绝缘。“美感经验是一种凝神的境界”。不论是在艺术中或自然中,美的事物能在你心中呈现一幅有趣的画面,你的眼界在欣赏玩味的刹那,势必这种情境所占据,使你聚精会神地领略它的情趣和意味,而除它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暂时忘掉。这种在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时的心理活动,就是美感经验。在这个经验中,心所以接触事物的是直觉,而物所以呈现于心的是形象。因此美感经验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形象的直觉。

第二章 :距离说。此处作者提出了关于美感经验的一个重要概念:心理的距离。这个概念来自于英国心理学家布洛那里借鉴而来。朱光潜很多例子和布洛的原始论文相似。布洛是为审美无利害说寻找论据,把“心理距离”即“对于经验的某种特殊的内心态度与看法[2]”,当作审美“静观才成为可能”的先决条件。朱光潜先生则把布洛的这种冲突观念以“移花接木”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融会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传统文艺实际到中国古代文论中。这是朱光潜西方学说的中国化的一次成功尝试,朱光潜改良后的“心理距离”说也得到广泛流传。

距离说的要义在于,适当的心理距离可以把人与物之间由实用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使人们虽然置身于实用世界里,却可以用非实用的眼光,把现实生活当做审美对象去欣赏。正如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里所说:“一个普通物体之所以变得美,都是由于插入一段距离而使人的眼光发生了变化,使某一现象或事件得以超出我们的个人需求和目的的范围,使我们能够客观而超然地看待它。[3]”

克罗齐认为:人都有直觉能力,因而“人是天生的诗人[4]”。每当人直觉形象和意象时,他是一个“审美的人”,与“科学的人”和“实用的人”无关。朱光潜则认为这三者不可分割,只不过是人的三个面,审美的人这一面其实是对现实生活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即在心理上与对象拉开一段距离来观照它。朱光潜用“距离说”去补充“直觉说”,,既引申了直觉说,也充实了距离说,使审美经验研究提升到一个更加完善的新层次。

第三章:移情说。讲物我同一,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这里更进一步阐明。

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一种外射作用,就是把我的知觉和情感外射到物的身上去,使物具有某种“人格化的解释”。朱光潜对其进行批判,移情作用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上去,另一方面又吸收外物的姿态和精神。

德国学者谷鲁斯提出“内摹仿”,即人在观赏外物时,用内心的意念活动去摹仿对方的姿态或运动。“最终将审美的个体直觉性和社会性结合联合起来,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沟通起来,使被克罗齐抽象化片面化了的‘直觉’说,重新回到整体生活之中。”[5]

第四章 ,美感经验与生理运动相关。在移情作用中,不但我们的情感移注于物,物的情趣移注于我,而且我们的“筋肉”“呼吸”等生理器官发生特殊的生理变化,似乎也模仿着运动,只是这种生理的模仿的运动大半隐在内而不发出来,这里感觉中的生理运动可称为“内模仿”,“内模仿”会影响美感经验。朱光潜区分美感与,并指出那些在看戏时最起劲、叫得最响的人们往往并没有把艺术当艺术看,得到是只是而非对艺术的真正欣赏。

第五章 在“关于美感经验的几种误解”中,作者亦首先对这种混淆“”与“美感”的成见进行指正。并对迷途的现代学派和艺术作品的疑问进行分析。

三. 结语

整体而言,朱光潜美感经验论创新性有三:

(1) 前四章分别从“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物我同一”、“美感与生理”,即形成了直觉心理距离移情生理基础的推动关系。四者概念不再是孤立冰冷的概念,朱光潜将美感经验理论的四个部分贯通为相互连接的整体。

(2) 四个方面对美感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兼顾欣赏者和创作者的角度,既有文艺理论的论说,又有实验科学的证明。朱光潜融合西方美学思想于己用,我们在阅读中感受移花接木、西为中用的作品,说理透彻、脉络明晰,展示出作品吸纳西方美学理论后的中国化特色。

(3) 朱光潜 20 世纪早期的心理学美学成果,是以直觉――心理距离这一核心观念为主线建立起来。他以自身学识和切身经验去体察经典,以及探索中国20世纪美学现状,自由融贯中西美学,并成就其美学体系,从而成功的为艺术分析和文学批评提供理论依据和典型范例。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美学研究室主编:《美学译文》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

[3]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1经过几年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探讨出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如:课程教学指导思想单一、体系散乱、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传统,评价考核体系单一,体育心理学教学时数少,满堂灌的“讲演式”方法占据课堂主导,很少有课堂讨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等环节,现代化教学手段没能充分利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将需要继续深化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改革,从而为新世纪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性体育人才,本文在充实、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方面,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等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2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从教一线的体育心理学专家。 2.3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了12所师范院校(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体育教育专业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4质的分析 对研究现状进行深入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深入实际,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坚持教学联系学生实际。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实验、实践中运用和探讨体育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同时,开展自学和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教学联系科研实际。教师向学生介绍反映学科前沿的新动向,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激励学生通过阅读期刊、报纸等,了解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及时代性。 坚持教学联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学习体育心理学旨在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更好的指导学校体育教学,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实验和实践课部分。 3.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咨询一些专家,他们认为体育教育本科生应重点掌握体育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关运动技能基本过程学习的知识和体育教学心理的基础知识。目前的教学内容多为静态的描述或叙述,忽略了人的体育心理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对人的体育心理的开放性很少或根本就未涉及,滞后于心理学理论的发展。 体育心理学知识,较多集中在体育活动中动机、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学生注意力、情绪的调节和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等。但较为重要、与学生实际结合较紧的“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教学心理”“身体锻炼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等被忽视,在改革中,必须改变这一局面,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键环节,不能忽视。 3.3丰富教材教法 目前,对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设置一般要求为48个学时,对于体育教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并没有对实用性不大的内容应进行精简,在学习《体育心理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公共课,掌握了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和理论,因此,《体育心理学》中的这部分内容应做一些调整,需进一步融合和精简,建立自已的体系,将教学重点放在运动技能学习、体育教学心理和体育心理健康、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等方面,吸收国内外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更新内容,逐步建立了体育心理学的教材体系;理论尽量与实践相结合,用体育教育中的实例来说明和解释一些心理学的理论。 另外,各章的写作可以创造性的采用包括内容摘要、学习目标、关键词、正文、主要结论、学习评价、参考文献和推荐参考读物等类似论文的格式。总览教材整体结构,依据科学性、基础性、整体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原则,可将教材整体结构内容分为以下5个部分:第1部分:绪论部分,应该包含体育心理学概论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体育心理学概论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性质、对象、任务与学科体系以及体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体育运动心理学发展与探索应该重点探讨国内与国际体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概况与展望。第2部分:体育心理学基本理论。第3部分:体育教学心理与体育教学比赛心理,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第4部分:体育与心理健康,也是体育心理学教材的核心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体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建设;体育活动的心理健康效应以及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及其理论假设等,第5部分是体育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体育心理实践与实验部分。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发现式教学,即创造环境,激发学生情绪。比如,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兴趣,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对于重难点内容,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以分组讨论,代表报告为主要的形式。最后教师再对内容作简要概述,对一些理解有分歧或不够明确的问题,则结合实验进一步详细讲解。心理技能训练、运动技能学习等章节,可通过观看录像进行学习并结合实验教学进行,课后,提供实验班,分组进行教学实验运用。 3.4重视加强教学实验 现在,体育心理学的教学实验几乎被忽略,即使进行,也主要集中在纯心理学实验和心理量表的操作上而忽视了体育心理学实验在体育教学方面的作用。 上述调查的12所学校,均有实验室,尽管部分学校仪器不全,但基本的实验教学是可以实现的,而教学实验落实这方面却不容乐观、不被重视。没有诸如保健学、解剖学科的实验指南,在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章节。体育心理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因此,抓好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教师在理论课堂教学中要讲清理论用于实践的方法,提供典型情境或案例,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此外,需要组织学生观摩室外术科教学并见习,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增加实践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或实地见习之后,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议录像或见习中看到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的情况,并要求结合专题内容写出书面作业。#p#分页标题#e# 3.5改善教学考核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获知,《体育心理学》的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为平时考勤和作业一部分(30%);另一部分为期末考试(70%),题型主要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选、简单、论述。尽管与以往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相比有改进,但是还需要不断完善,可以探索性地采用一些评价方法:如在总评价时按日常测试成绩10%;考勤、作业成绩10%;讨论、发言10%;实验成绩20%;课程结业小论文15%;期末考试成绩35%比例综合计算而得出全面系统的总评价。在期末考试中,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只是考试(闭卷),论运用和能力测试(开卷):实验、教学运用(实践操作)。扩大知识覆盖面,同时有意出一些运用所学的体育心理学原理来解释心理现象和散性较强的题目,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克服了一次性考试带来的问题,同时及时监控学生的日常学习,重视了实践和实验环节的考察。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两大传统共同成就了实验心理科学

人们通常使用的“心理学”一词其意义就是指1879年冯特所建立的实验心理学。自然也就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文艺复兴以后,采用实验方法研究自然,哲学和科学才分道扬镳”,“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验科学作为探求知识的活动方式,其逻辑证明体系是以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笛卡尔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结晶;而它的实验操作程序又是浓缩了以亚里士多德,培根等的经验主义的智慧。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渐渐凸现强大的生命力,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促进了西方哲学的发展,牛顿力学、达尔文进化论,也引起了哲学的震荡与变革,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科学是西方哲学传统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共同成就。

应该说,在西方哲学中实证主义是与科学关系非常密切的。但是,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传统,是经验主义的一个理论形态,不足以表征整个西方哲学对实验科学的影响。虽然,逻辑实证主义以科学哲学自居,在西方哲学中风光一时,然而很快遭到了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库恩以独创的“范式”范畴解释科学的发展进程,在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了80年代,“范式”理论又受到以劳丹、夏佩尔为代表的新历史主义的质疑与批判。可见,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哲学在科学中的影响下已风光不在,也就更谈不上如我国心理学中有人所说的,在西方诸多哲学理论中,实证主义最适合实证的心理学,所以心理学选择了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事情。诚然,我们要充分肯定实证主义在冲破自然哲学的禁锢,使实验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历史作用,但是,单单实证主义不能够铸造出科学主义文化。我们要正确品评西方各种哲学理论,不能简单地夸大某一种理论的历史作用。

二、科学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理性主义精神

什么是科学,德国的波塞尔先生认为,科学有三个特征,第一,科学是被证明为真的知识;第二,科学可以被理解为通过一定方法或程序产生的陈述系统;第三,这个系统必须具有说理性与论证性。他说:“在土地测量的实践中,人们都很熟悉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但古希腊的思想家却别出心裁要‘证明’一下这一原理的正确性进而使其成为公理,这便是科学的开始。”波塞尔进一步明确指出:“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们以何种方式从事科学研究,其目的总是试图建立一套得到证明的陈述系统。”科学活动的成果表现为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知识之所以对于人类生活具有哲学、宗教、艺术等不可比拟的意义,关键在于科学活动具有一套可靠的证明系统,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知识。人类依赖于科学所提供的知识,不断拓展生命空间,推动文明进步。“程序决定了陈述与陈述之间必须互相联系,此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43-03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以讲授讲解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具有简便易行、节约时间、便于掌握的特点。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一昧就教材讲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教师在讲授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识记”变成“体验”和“内化”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将预定的实验对象的某些属性呈现出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的过程。在传授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若能增加心理学实验,将是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直接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从而形成概念,达到对所学理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中究竟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如何进行实验,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社会心理学讲授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实验教学的现状

1.无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

应用心理学专业现在虽然已有社会心理学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应的理论教材,但一直没有一本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缺乏配套实验教材,教师在带教时也有一定的被动性,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和改革。因此,必须尽快编写一本与4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相配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2.实验课时少,内容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计划安排为48~64学时,其中社会心理学实验个别高校安排仅有4~8学时。在每个实验内容一般为2~3学时的情况下,仅能安排3个实验内容。实验课时安排的时间少,一方面使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过多考虑的是一些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封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实验考核不合理

考核作为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1]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主,实验部分为辅或者没有,课程成绩的判定也主要以基础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课仅占很小的比重或者没有。另外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往往仅凭实验报告打分,其结果导致学生偏重理论,忽视实验操作过程,抄袭实验报告篡改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达不到实验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确立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和任务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理论加操作”的教学,用理论指导操作,用操作滋养理论,实现理论与操作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为课堂理论教学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实验教学有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综合效益。[2]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演示某种心理现象,验证社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已经确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实验教给学生,使他们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熟练操作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鼓励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独立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如此,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自觉性。

2.确定社会心理学实验内容,编制专业实验教材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把整个实验内容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演示实验、选择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让学生跳出规定的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旧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三个实验层次的具体要求如下:[3]

(1)演示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占实验总学时的50%左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本身包含着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如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实验。如讲从众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该实验程序和操作要领,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验证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选择性实验: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课程训练和基本实验方法综合在一起,给出若干个实验题目以及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有选择地完成。此类实验难度适中,占总实验学时的35%左右。这一类实验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选做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如社会动机实验、社会情感实验、社会态度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实验项目在实验指导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去查询相关参考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相关参考书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指导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实验项目以供学生选做,学生也可以自己确定实验项目,原则上一人一题,可以两人(最多三人)一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整个实验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进行指导,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完成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一层次的实验占20%左右,放在课程的最后一部分。

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可将基础实验和应用性强、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验优先安排,其它实验视具体情况适时控制。还可建立开放实验室,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由封闭变为开放。

根据这些实验内容,可以编制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手册。编制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应充分体现“三性”原则(综合性、专业性、设计性),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体现专业性特点。在具体实验项目中,要贯穿多种实验手段,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并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使实验手段和方法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3.确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对于社会心理学实验部分要进行全面考核,打破以往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表现,科学地考核学习成绩。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从而改变师生轻视实验的思想,由此还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

考试改革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每次实验结束以后,每位学生都要按照本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记分,学期结束时把所有实验报告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

(2)实验技能:内容包括已做过的所有实验,以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考试,并在教师监督下,当面进行实验操作,检验实验是否规范、准确,有无考虑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是否有创新。

(3)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社会心理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有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实验仪器的性能与使用,等等。

三、结语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如何进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5]社会心理学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想,如欲深入研究,还需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本研究极力主张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学术追求及成就上严格要求大学生,并提升他们对学术内在价值的重视,以此回归大学教学探究高深学问之道。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应用,重教师教授、轻学生参与感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视角地、创造性地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联系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从中体会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特点及应用过程,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价值,提高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献君等.高职院校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

[2]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4).

[3]陈绪赣,赵晴.理工科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思路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验心理学;教学

一、实验心理学课程及其教学困境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心理学的各个分支都需要用实验方法来进行研究。实验心理学是以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对心理现象的深入认识与理解、提高动手操作与实验设计能力以及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个部分,两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理论课主要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思想、阐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以及心理学各领域的具体实验研究;实验课则以实践环节为主,主要重复理论课所介绍的经典实验以及完成自己独立设计的实验。通过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知道经典实验的主要结果,而且还要清楚这些结果是怎样从实验中抽取出来的;不仅要能够设计实验,还要能够完成实验。很多年来,“实验心理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最伤脑筋的课程。在课程讲授方面,“实验心理学”一直是公认“难讲”课程,因此,讲授这门课的教师有很大的压力;对学生而言,无论是本科学习阶段还是考研究生,“实验心理学”也成为学生头痛的一门专业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授课教师和学生。

作为教师,在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和厌烦情绪?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具体问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简介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发生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在教师角色及其作用问题上的见解完全颠覆和否定了传统的教师观。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不是传递知识的“工程师”,而是苏格拉底倡导的“助产士”,教师的作用不在于给予学生“真理”,而是在确定的经验领域里,在意义建构上给予学生支持;教师不是支配学生学习的权威者和控制者,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帮助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并处理好角色互换;教师教育应按建构主义的理解和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实验心理学教学实践打开了新的思路。

三、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实践

(一)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实验心理学课程中涉及非常多的经典实验研究,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实验研究理解其背后蕴涵的心理学思想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采用“将经典实验研究重现于课堂”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如在讲到“开窗”实验的“字母转换实验”时,教师事先编制好一个简单的字母转换作业的电脑程序以备使用。课堂上,在学生明白了实验的操作程序及要求之后,教师请一名学生作被试来完成准备好的字母转换实验,要求其余学生作观察员认真观察被试学生的反应过程。被试学生通过操作电脑将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任务“3个字母+3”投影出来,然后通过按键投出第一个字母“E”,被试学生做出声转换即说出卜G——H之后又通过按键投出第二个字母,如此,直到3个字母全部呈现完毕且被试学生作出总的回答为止。随后,在教师的主持下,被试学生将自己完成字母转换任务的内部加工过程向全班同学作了汇报并就同学的提问作了回答。很快学生明白了“开窗”实验比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所具有的更明显的优点以及“开窗”实验的问题所在。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采用“将经典实验研究重现于课堂”的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建构了意义,提高了他们建构意义的能力,而且帮助学生发现貌似复杂的实验其实并不复杂,畏惧心理烟消云散。

(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辅佐者”而不是“主宰者”。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布鲁纳是这样来论述发现学习的“我们讲授某门课程并不是为了形成有关该课程的小型百科全书,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考虑问题,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理解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在实验心理学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不仅重复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还要能够对经典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引导他们进行发现学习。如在重复“恒定刺激法测重量的差别阈限”实验之前,教师启发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准备不同重量的物体来充当实验仪器,对于准备工作的其他细节问题教师故意不作说明,等待学生自己去发现。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行动了起来,准备的实验仪器也五花八门:装糖果的食品袋、装水的矿泉水瓶、装沙的纸杯等。当学生使用自己辛苦制作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时候,热情高涨,原本枯燥的实验也变得有趣多了。实验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经验交流。交流会上,学生们踊跃发言,交流自己的发现:采用装糖果的塑料袋作实验仪器容易受到触觉的干扰,被试会在有意无意间用手感觉糖果的多少;装水的矿泉水瓶和装沙的纸杯虽然在采用同样的矿泉水瓶和同样的纸杯的前提下能排除触觉的干扰,但却存在另外的问题——水的晃动会影响被试的重量感觉,纸杯里的沙容易洒落出来导致重量有误。

有了实验的感性体验和理性的经验交流,最后学生一致认为:如果要采用自制的实验仪器,最好采用密封的固体材料且这种固体材料的外观和手感应该一样;另外,自制的实验仪器是否合适必须要考虑到实验时的各种细节,有利于实验的操作,最好经过预实验来确定。采用自制的实验仪器,学生不但顺利完成了“恒定刺激法测重量的差别阈限”实验,而且还发现了自制实验仪器的注意事项,为今后自行设计和完成实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和发现,而且在发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通常采用大量的合作学习,其理论构想是: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那么他们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此外,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强调小组成员示范正确的思维方式、暴露和挑战彼此的错误概念。合作学习不仅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学习结果,而且还能够使所有的学生了解到其他同学的思考过程。

实验心理学的实验通常都是以小组(一般为三人)为单位进行的,并且通常情况下都是一人为主试,一人为被试,一人为记录员。因此,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实验能否取得成功、学生是否能够对其他角色的任务有所了解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取决于小组成员之间是否能够加强交流、精诚合作。对于实验课,教师往往采用“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做好准备工作)…分组实验(分工合作)——组内交流——组问交流”的模式进行教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就实验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讲解。课后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做好准备工作如准备实验仪器、画好记录纸等。正式实验时,小组成员各自承担自己的角色,分工合作。实验结束之后,小组成员及时聚在一起就实验的问题进行交流每个人交流的重点各有不同:主试交流的重点在于实验的操作要点、实验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以及自己作为主试的成败经验等;记录员交流的重点在于记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被试的交流重点在于实验过程中的内在感受等。小组内部交流过后,小组之间再就实验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交流。理论课中合作学习的影子也随处可见,如上文中提到的被试学生汇报完成字母转换任务的内部加工过程等其实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及时制止个别学生具有伤害性的言论,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等。

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欣喜地发现:无论是实验课还是理论课无论是课堂中还是课后,学生闹矛盾的少了,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的情况多了;各自为政的少了,聚在一起探讨问题的情况多了。原来,他们已将这种合作的精神带到了日常的学习之中了。并且,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持学生的学

信息技术是建构主义应用于教学的先决条件其优势明显:音像配合、图文并茂、生动直观,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速度和容量,而且多媒体技术提供的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以及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以及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实验心理学课程中包含的图、表以及经典实验相当多,很多图、表容易混淆、难以理解,不少经典实验仅有文字描述而无实际演示或无动画演示。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支持学生的学。如在讲到信号检测论中的色子游戏时学生对于“随着判断标准的变化,击中率、虚报率漏报率、正确否定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难以理解且不能正确计算各标准下的击中率与虚报率。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电脑上将色子游戏的概率分布图以小方格的形式画了出来,并采用不同的颜色将击中、虚报、漏报、正确否定的区域标识了出来。

利用这样直观的图形,困难迎刃而解。再如讲到颜色的三种特性时,色调、亮度、饱和度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对于这三种特性没有感性的认知,也难以理解“有色系列”图。于是,教师利用电脑设计了“一种特性(如色调或亮度或饱和度)变化、另外两种特性不变”情况下的字体颜色让学生感受。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知,很快理解了“有色系列”图。此外,针对课程中涉及到的很多经典实验研究,教师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实验的过程模拟了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上文提到的“字母转换实验”,在此就不再赘述。

总之,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使得实验心理学中众多的抽象概念、理论、实验等变得生动直观,使得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小结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破窗”理论 软环境 科学

一、阐述“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某个建筑物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好,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破窗” 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作用。实验室的软环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如思想观念、制度、管理、服务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二、护理学实验室软环境建设的意义

护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其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怀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因此护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样才能认识人、理解人和关心人。许多研究证明,人文素质已成为护士职业素质的底蕴。护理学实验室是护生学习护理技能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场所。在实验室软环境的建设中,“破窗”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1]:一个整洁有序,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团结和谐的实验室环境,能使工作人员和参与实验的学生心情舒畅,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自觉保持和爱护实验环境。相反,如果实验室管理混乱,有章不循,仪器设备无序摆放,实验物品随意丢弃,在这样的环境中,护生就容易产生“你乱我也乱,你不管我也不管”的从众心理,这样不仅会影响教学,影响学习效果,而且不利于护生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我们在实验室软环境建设中以“破窗”理论为理论基础,进行规范化建设。

三、“破窗”理论在护理学实验室软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对实验室软环境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实验室建设中着眼点于细节之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制度是维护和谐实验教学环境的基础,由于实验教学中学生活动空间大,教学环境复杂,学生自主意识强,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需制定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2]。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借鉴兄弟院校实验室管理经验,我们在学校实验室管理规章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具体包括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仪器管理制度、实验课程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简明扼要,挂在实验室显著位置,让实验室每位工作人员和进入到实验室的学生都理解熟知。

2.营造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

护理是一项科学与技术、行为与情感、道德与品质相互交融的职业[3],护生的责任感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专业和社会负责。实验室是培养护生职业态度和人文修养的重要基地,实验室良好的文化,对老师和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在实验室建设中从内部装潢,形象识别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走廓、模拟病房、操作室等区域,全面展示护理文化。实验室墙壁上张贴南丁格尔画像、名人名言、与护理有关的图片和护理操作流程,上课时教师和学生都必须着装整齐。护生在这样的环境学习,会受到整体美的熏陶,并对护生的职业素养和角色适应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是实验室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和谐的环境需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在和谐实验教学环境构建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我们注重教师的自我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文化专业素养,互相扶持,建立和谐的教学团队,这样不仅会提高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在指导实验中要表现出充分的耐心,尤其是应多关心性格内向和操作能力差的学生,多与其交流及指导,提高其自信心。实验室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4.在实验室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

对于护生来讲,大部分护理操作项目需要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达到孰能生巧的程度,因此护理实验室需要在课外时间开放,为学生操作练习提供方便。课时外开放常常安排在晚上或双休日,此时教师一般情况不可能到岗,因此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实验室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盲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考虑到了学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首先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设立组长和总负责人,实验老师根据每班的具体情况排班,每班按计划分小组轮流进行课后练习,组与组之间要进行实验物品的交接。实验室建有开放时间学生签到本,每个进入到实验室练习的学生都要签名,组长掌握学生练习的总体情况,教师通过签到本可以了解学生课外练习出勤情况。同时,我们在大二、大三班级的家庭困难的学生中,挑选责任心强的学生到实验室参与勤工俭学工作,使他们在实验室开放期间充分发挥作用。在没有指导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内多媒体网络系统和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回放和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有助于保障实验室开放期间学生的学习。在教师不在的情况下学生参与实验室管理,不仅保证了实验室物品和环境的安全,有利于实验室管理且有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实验室软环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要素,而且相互影响[3],软环境的建设需要从细节入手,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无论是实验室管理还是实验教学质量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实验室安全卫生状况已经成为常态,在有关部门各级各类检查中得到好评。

参考文献:

[1]刘丽华.“破窗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09,31(13);1696.

[2]燕艳,朱磊.破窗理论构建和谐的实验教学环境的探讨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6);143-145.

[3]吴之明,秦海宏,钟丽丽.护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8-10.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2篇

1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1.1 素质结构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

(2)文化素质。

了解中华文明和外国历史文化,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学艺术欣赏能力,具有现代意识和传统美德。

(3)专业素质。

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综合分析的能力,具备求实的专业精神、创新意识、严谨的科学素养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

(4)身心素质。

具有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1.2 能力结构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较好的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强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应用知识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专业领域内综合实验能力。

(3)创新能力。

在本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

1.3 知识结构要求

(1)工具性知识。

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具有基本的文学、历史学、哲学、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3)自然科学知识。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经济管理知识。

具有基础的管理学、经济学知识。论文联盟

(5)工程技术科学。

了解工程测量、投影理论及制图基础、电工与电子学相关的工程技术科学知识。

(6)专业知识。

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包括环境学、环境自然科学、环境技术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环境监测原理和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2 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

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包括如何度量、保护和提升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度,实现科学发展。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通过设计适当的知识体系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强化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使每一个知识模块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合理区分专业共性知识要求和特色培养要求,满足“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由以下6个知识领域组成,见表1。

其中第1~5为通识课程和基本理论知识,第6为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由环境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工程设备基础、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微生物功能和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组成。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针对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等8个方向,以8个课群为中心组成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专业知识。

3 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程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培养创新能力、实际能力的重要保证。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依据以下几项原则:科学性,即体现科学严谨的作风;先进性,即紧跟学科前沿,要有超前的意识;实用性,即实验/实习教学必须满足社会对环保人才的需求;完整性,实验/实习教学应包括基本技能、素质训练和创新培养等内容,基本技能训练必须过程完整、内容完整,即包括单个实验、集成实验和社会实践等;开放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不同的课程实验或相关科研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课程实验可以弥补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直接交流,有助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创新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仪器仪表的原理、测量方法、操作规范、数据分析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设计、故障排除等。

根据性质将实验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公共基础系列实验: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生物实验、计算机基本操作等。

专业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微生物实验、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实验/环境污染控制原理实验、环境分析化学实验等。

(2)实践性教学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监测实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环境工程课程设计等。

(3)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教学与实践结合最为密切的环节。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可以从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实践中选择规模适当、相对独立的题目,与特定的科研小组、社会部门、企业单位等密切结合。优秀的本科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更早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也鼓励有能力、有精力、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转贴于论文联盟

和创业竞赛活动。

毕业实习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法,进入工矿企事业单位环保岗位,时间为8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18周内完成。

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

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迅猛发展,全国许多高师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心理学相关专业,在心理学硕士专业的招生中也发现了很多跨专业的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其中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我国高校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中,实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问题也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师资质量较差、心理学实验器材利用率不高、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纸上谈兵”等问题。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同等重要的课程,迫切需要一系列教学改革,力求做到理论、实验、实践和应用一体化,培养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合格心理学人才。

1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方面

我国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感知觉(包括皮肤知觉、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学习、记忆等方面内容,讲授的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2-3]。由于教师本身没有把握目前的研究进展,缺乏研究支持,在理论教学中也多停留在教材本身,学生更容易感觉内容枯燥。另外,在上述整体内容中,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是实验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而感知觉、学习、记忆等内容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其他课程重复[4],且内容体系繁杂,也容易让心理学专业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1.2实验教学方面

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验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即采用仪器教学的手段。高校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基本都是雷同的,即购买10套左右的JGB-B1型心理学实验台、30台左右的电脑及“实验心理学教学系统”软件[5]。虽然仪器能基本保障实验心理学实验部分的顺利开展,但很多学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在试验教学中,缺乏系统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验心 理学在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

2深化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仪器的配置

制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因素中,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短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学院,一般高校将心理学专业设置于由教育系、心理系组成的教科院中,专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不多,能胜任实验心理学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少[5]。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教员,极其缺乏实验心理学教师,有些学校的学生在非专业老师指导下或通过看说明书马虎完成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是实验心理学建设中很关键的一环,其专业程度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实验心理学教师缺乏会严重制约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和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因此,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足够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人才。

2.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

在具有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相关仪器配置后,需要根据实验心理学本身的特性进行合适的教学措施。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是体现心理学实证性质的主要课程。很多高校在倡导变革理论教学方法时,忽视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课程部分经常被搁置,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课时。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实验教学换为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枯燥的学习心理,潜意识引导学生忽略实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和教师重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齐头并进,协调统筹[1]。此外,改革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坚持“实验仪器更换和理论更新同步,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的原则,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且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摒除“脱轨教学,纸上谈兵”的实验教学。

2.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形式应具有多样性,需要建立一整套较为通用的规范的考核形式[6]。评价考核要面向学生的专业化成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宗旨。考虑到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因此评价应坚持评价内容多元化[7-8],对理论知识、实验报告、自我实验设计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

3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意识

首先,在传授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倡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行探究教学,它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9]。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本上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在原有实验上进行拓展、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10]。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教师在阅读文献中遇到的最新实验设计讲解给学生,另外,也可适当播放一些实验程序,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了解。学生会普遍对这些新知识更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只讲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变量,并不告知学生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实验中极可能控制不到位,可能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监测等环节中找问题,进而改进、完善实验,最终完成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每个实验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自主实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心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如对视觉现象实验研究在交通、服装、侦探方面的应用,记忆实验方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记忆方面的应用,错觉实验在生活、装饰等方面的应用[4],无意识研究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等。这些应用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

3.2加强心理学软件和实验室仪器的利用

一般实验心理学都有心理实验台进行课本上的相关实验,但那些实验都具有现成的实验说明,无法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在自我实验设计时会碰到的问题,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最新的心理学实验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提高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实验台实验的基础上,很有必要结合目前新的技术和仪器进行实验指导。E-Prime软件是全球认可的心理实验程序设计软件,基本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都需要掌握。该软件通过对对象属性的设置达到对实验的控制,能精确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刺激呈现的时间精度为ms级[11]。实验结束能提供刺激呈现及反应数据,比如常用的反应时和准确率指标。软件本身还能进行部分的数据预处理。最重要的是,该软件容易上手,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学会并自己应用。在本科阶段的实验心理学课程上安排少量的课时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变量的操作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时间系统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比如让学生自己编程实现选择反应时实验、Stroop效应实验等[12]。E-prime软件只需要一台电脑即可进行实验,非常方便,其他常见的心理学研究仪器还有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仪、生物反馈仪等,都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验,比如让学生充当被试或者实验助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真正应用所学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地方,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包含了资料查找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实验心理学知识可在资料分析和实验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料分析需要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发现其优缺点、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等。在实验设计中更是少不了专业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在实战中学习与提高。很多高校都设有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团队申请这些科研项目,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参考建议,监督科研项目进程和完成研究论文。同时,有项目的老师也可以考虑将感兴趣的本科学生纳入项目,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心理学实验能力。个别优秀学生甚至能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总之,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经典实验,具备初步独立设计实验和执行实验的能力,教学实验由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力求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实验条件,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13]。教师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6):33-38.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梅.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5):91-92.

[5]姜子云,钱小莉.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87-89.

[6]罗红格,杨美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2014(1):110-119.

[7]段海军.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模式建构[J].教育探索,2010(3):146-148.

[8]曾祥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心理学创新型复合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5-7.

[9]王异芳,马娉娉.探究式教学在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

[10]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289-296.

[11]曾祥炎.E-Prime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67-69.

[12]曾祥炎.基于E-Prime实现“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89-91.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万能材料试验机,偏心拉伸,弯组合变形,设计

 

1 引言

万能材料试验机是科研单位对金属材料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的主要大型设备,同时也是工科院校材料力学实验室的重要设备。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工科院校材料力学实验室依靠万能材料试验机完成对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压缩、剪切和梁的弯曲实验,通过实验教学让同学们了解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不同力学特性,验证教材理论公式,测定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等,都可以在万能材料试验机进行。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

众所周知:万能材料试验机只能对材料施加拉伸、压缩、剪切和弯曲四种基本变形,要想同时实现拉伸和弯曲组合变形,(偏心拉伸实验)依靠现有的万能材料试验机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材料试验机只能对材料进行轴向拉伸。但我们只要对材料试验机稍加改造,就可以实现即拉又弯的复合变形(偏心拉伸实验),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文介绍怎样稍加改造,实现偏心拉伸实验以及完成偏心拉伸实验的试验数据报告。

偏心拉伸是材料力学实验教学项目之一,该实验内容旨在考察学生对拉弯组合变形章节对应用。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偏心拉伸是工程中需要考虑对实际问题,理想轴向拉伸固然好,但从工程机构设计的安全因素,需要考虑允许误差的偏心距e。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

传统的万能材料试验机上无法对偏心拉伸进行测定,采用偏心拉伸简易装置可以在任何一台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偏心拉伸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偏心拉伸简易装置扩展了万能材料试验机的功能。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

2 设计偏心拉伸简易装置

首先介绍稍加改造的主要事实,所谓稍加改造就是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之间增加间接装置。

2.1结构图

图1 偏心夹具装配示意图

图2 偏心夹具分解示意图

按图1和图2加工偏心夹具和偏心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上下夹头之间,就可以进行偏心拉伸实验

3 偏心拉伸方案

图3 偏心拉伸试件及布片图

3.1实验原理和方法

偏心拉伸试件,在外载荷作用下,其轴力N=P,弯矩M=P·e,其中e为偏心距。根据迭加原理,得横截面上的应力为单向应力状态,其理论计算公式为拉伸应力和弯矩正应力的代数和。即

(1)

偏心拉伸试件及应变片的布置方法如图3,R1和R2分别为试件两侧上的两个对称点。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则

ε1=εP+εM (2)

ε2=εP-εM (3)

式中:εP—轴力引起的拉伸应变;εM—弯矩引起的应变。论文格式,弯组合变形。

将(2)(3)得到:

(4)

(5)

按单臂外加温度补偿电阻联接桥路,分别测R1和R2的应变值并记录列表

图4 单臂外加温度补偿电阻联接桥路

图4中AB间接待测电阻R1和R2由切换开关控制,BC间外接温度补偿电阻.

4 实验报告

实验给定条件如表1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2。

表1 实验相关数据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教师,学生,管理者

 

大学物理实验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通过大学物理实验,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1,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正确认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的改进实验教学,更好的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1. 实验教学的特点

1.1. 多

教师讲的内容繁多且分散,做的工作多且细致;学生学的多且宽,可以巩固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1.2. 难

实验教学课堂时间短,实验内容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加之实验仪器状态不稳,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使得实验教学具有一定难度。

1.3.重

通过大学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得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对学生成长有着重要作用。。

1.3.1.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实验课是理论知识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学生需要理解实验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验,这是理论知识理解的一次升华。

1.3.2. 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相对简单,但考虑到测量的准确性、便利性;数据的稳定性、可重复性;实验环境影响等因素,需要对基本原理进行改进和修正,才能形成可行的实验方案。掌握从基本原理到实验方案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科学态度,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的精神

物理实验需要细心完成,容不得一点马虎。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一个小小的失误,一个不经意间舍去的尾数,都可能对结果造成极大影响。实验难以一次成功,这势必会影响学生情绪,面对挫折,学生必须有一定韧性,振作精神,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真、耐心、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努力钻研的精神。

2. 教、学、管通力协作,提高教学质量

2.1.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导者,是实验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2.1.1. 教师要认真钻研理论知识,并将其融入实验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知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给学生讲解清楚,才能为后面的实验环节打好坚实基础,并留下足够的时间。深厚的理论功底,也能深刻体会实验

2.1.2. 教师要注重授课水平的提高。实验教学时间紧,内容多。这就要求教师掌握高超的授课技巧,准确把握实验重点和难点。既能把必要知识教给学生,又能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和发挥空间。

2.1.3. 教师要亲自做实验,多指导实验。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教师能发现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掌握实验仪器的稳定性和操作规律,掌握每一步操作的技巧。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各自的习惯不同,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所以教师除了自己做实验,还要多指导学生实验,通过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经验。这样才能在实验课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情况,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2.1.4. 教师要细心,耐心。实验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操作,及时纠正学生的不当操作。目前,大部分学生缺少基本的实验技能训练,操作中会反复出现习惯性错误,教师要有十分的耐心,反复讲解、示范,不仅要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还要教给学生为什么这么做,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一步操作的意义。

2.1.5. 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教师要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探索更科学,更规范,更快捷的实验操作方法。还要多了解相关的科技前沿知识,充实到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2. 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其主动性,积极性,认真程度,是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收获大小的关键。

2.2.1. 实验前做好预习。由于实验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必须做好充分预习,才能在实验课上有针对性的听课,把握重点。

2.2.2. 实验时认真听,细心、耐心地做,勤思考:大学物理实验难度大,精度高,内容多,几乎所有实验都难以做到一次成功。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讲,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要求,清楚实验内容。操作时,要细心,耐心,同时积极思考,。出现问题,不急躁,不气馁,认真分析,虚心求教。。

2.3管理者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验室建设,发展的保障。

2.3.1. 管理者首先要重视实验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学时及学分等措施,将实验课程放到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购置先进实验仪器,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2.3.2. 管理者要注意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相结合,协调两者共同发展。理论源自实验,又归于实验,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相互支持。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加强双方交流与合作。

2.3.3. 要加强是教师队伍建设,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鼓励实验教师钻研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改进,开发新的实验项目,拓展实验内容,参加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加强教师的授课技能,实验操作技能,仪器维护技能的培训。协助教师引进实验项目,给实验教师更为宽广的平台

2.3.4 管理者要从大局把握,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激励体制,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完善的管理、激励体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样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来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需要激励体制来激发大家工作和学习热情。

3.1 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包括教学管理,仪器管理,考核体制等。比如对学生预习的监督,可以在课堂上加强预习报告的检查,还可以在开放式教学的选课系统中,设计问答题目,学生必须通过相应实验的预习考核,才能进行选课等等,这样能促使学生很好的完成预习。对实验仪器故障实行实时登记制度,实验过程中仪器出现故障要及时登记,一方面使下次实验的教师了解仪器情况,也可以使实验室维护的教师及时的排除故障。

3.2 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体制

激励体制更能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组织教学评比等活动,提供科研平台及经费等方式,激励教师参与实验课程改改革,实验改造,实验竞赛,实验开发及科研活动等。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参与各种竞赛等。都能很好的调动大家都积极性。

综上,从学生到教师,再到高层管理者,都要充分重视实验教学在学校教学及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深入了解其多,难,重的课程特点,积极主动的做好本职工作,通力协作,以完善的体制作为保障,共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广斌,高思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技巧及应用.中国科技信息.2009,(8):270~271

[2]刘小廷.大学物理实验[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