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 对两岸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学德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探讨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小学阶段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浅析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的研究 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基于发展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 3.htm,2010-03-01.

〔3〕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J].求索,2005,(9):105.

〔4〕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5〕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9.

〔6〕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1.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完善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次全方位的师德评议机制,引导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现我校提出的以师德提升人格魅力,提升育人水平的目标,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诚信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使我校教师成为执行公民道德的楷模。

三、主要措施:

2、搞好动员,加强教职工学习。“三八”节期间开好师德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颁布的《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课改的理论;政治、法律学习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认真对照检查,把学习成果自觉纳入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业务学习要记好学习笔记,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成长,随时做好迎检准备。学校今年将向全校教师征集师德教育论文,以此来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

3、开展主题活动,助推师德教育取得成效。开展以“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每个教职工要在岗位上亮出精彩,党员要争创“党员示范岗”,教师要争创“教师先锋号”,每个教研组、年级组要团结协作,争创“教育服务品牌”。适时在教师中开展“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大讨论和演讲比赛,教师节期间举行全校教师宣誓仪式,听取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等活动。

4、完善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除大力宣传外,将予以表彰奖励,并积极向上级推荐表彰。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青年教师、教师先锋号先进个人、先进年级组、先进教研组、先进集备组、文明办公室等奖项。推荐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业拔尖人才等。

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学校将建立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的行为,树立我校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每学期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测评,认真落实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师德评价办法,通过开展师德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家长评教、领导评教等形式,评价教师的师德情况。对师德测评结果认真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对师德考评得分不高有关人员及时进行谈话反馈,对严重违反师德的教职工实行一票否决,把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中。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以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依据,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为目的,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理念,强化师德素养,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促进学校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通过开展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完善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四个层次全方位的师德评议机制,引导全体教师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现我校提出的以师德提升人格魅力,提升育人水平的目标,在全校教职工中形成“诚信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风尚。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使我校教师成为执行公民道德的楷模。

三、主要措施:

1、健全师德教育、考核领导小组。建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各部门中层干部、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学校师德教育考核领导小组,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的“师德建设、评价、考核小组”,对教师师德进行全方位考核,搭建学校与家长、学生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家长、学生对我校教师师德的意见、建议,促进学校师德师风建设。设立意见箱、校长信箱,“师德师风监督电话”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主动接受社会的监督。学校还将通过家访、电话询访、家长会、学生家长问卷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及时检查学校教职工的师德表现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醒,推进师德教育的全面开展。

2、搞好动员,加强教职工学习。“三八”节期间开好师德教育活动启动仪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新颁布的《中小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新课改的理论;政治、法律学习要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并认真对照检查,把学习成果自觉纳入规范自身的教育行为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业务学习要记好学习笔记,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成长,随时做好迎检准备。学校今年将向全校教师征集师德教育论文,以此来强化教师依法治教、以德治教的意识。

3、开展主题活动,助推师德教育取得成效。开展以“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建设活动,每个教职工要在岗位上亮出精彩,党员要争创“党员示范岗”,教师要争创“教师先锋号”,每个教研组、年级组要团结协作,争创“教育服务品牌”。适时在教师中开展“学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大讨论和演讲比赛,教师节期间举行全校教师宣誓仪式,听取市优秀教师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等活动。

4、完善师德激励和约束机制。

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学校除大力宣传外,将予以表彰奖励,并积极向上级推荐表彰。如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党员、优秀青年教师、教师先锋号先进个人、先进年级组、先进教研组、先进集备组、文明办公室等奖项。推荐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专业拔尖人才等。

对违反师德的行为,学校将建立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度,杜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的行为,树立我校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每学期学校对每一位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全面测评,认真落实教师评价制度中的师德评价办法,通过开展师德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家长评教、领导评教等形式,评价教师的师德情况。对师德测评结果认真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对师德考评得分不高有关人员及时进行谈话反馈,对严重违反师德的教职工实行一票否决,把师德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以及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中。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的精髓

1.培养修养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正确的态度会引导一件事情良性发展;反之,则会埋下沉重的负担。古人也重视到这点,因而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德行”的地位非常重要。《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了人的道德重要性。古语又说:修身,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修己”的决定性。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依靠主观能动性发展的。学生从小学习严格自律、深刻反省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思想境界,促进全方位发展。

2.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当今社会“利益之风”盛行,虽然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利与义都是人们需要追求的,但是获取利益要通过正义的渠道,做事要诚实守信。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需要这样的品质。从小学培养学生诚实守信既是传承中华传统,又与时俱进。

为了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的品德,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勾起学生的兴趣,适当地运用小故事或者小寓言,或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曾子杀猪》的故事时,用不同的语气和声调分别扮演曾子夫妇的对话,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勾起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积极分享自己身边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所感、所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增添了趣味。

3.培养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种爱国精神的驱动,让多少将士在战争中视死如归,奋勇杀敌,才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爱国精神团结了我们每个个体,众志成城,共同御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这和平的年代,小学生很难体会那种爱国情怀,这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

在培养学生爱国精神的时候,光靠书本上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我在教学的时候,借助了视频,《精忠报国》就是最好的实例。从歌曲到电影,甚至电视剧,让学生了解岳飞的生平故事和个人品性,最后再一起学习岳飞的诗词。通过之前的铺垫,学生才能产生共鸣,才能深刻体会爱国情怀,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时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1.父母做好言传身教,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思想尚不完善,父母是他们接触时间最早而又最多的,学生的很多思维和行为都是模仿他们的,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道德形成。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从小在孩子面前树立讲道德、重气节的榜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华传统的优秀德行。

2.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德育活动 走出课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德育活动,从实践中寻找“好德行“的乐趣,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例如,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尊老爱幼活动,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送温暖;为灾区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寄文具,募集善款等等,让学生从实际行动中感悟德行的魅力。

3.做好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 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小学生更是如此。学校要积极做好相关措施。一是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例如公告栏、黑板报、学校广播等,让学生时时刻刻处在道德教育的氛围里;二是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道德教育活动,例如:道德故事演讲、礼仪情景剧等;三是除了“知礼、懂礼”,更要“行礼”,践行德行。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同学、老师、父母,甚至任何需要帮助的陌生人。另外,学校还可以选择古籍里优秀的篇章,引导学生阅读,并对其内容进行讲解。如此,学校良好的传统道德学习氛围就悄然形成了。

4.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德行教育实行中困难重重,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大众对德行的重视不够。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认为应当将传统文化课纳入必修课程,学校要高度重视,把它当成教育的重点。学校重视了,学生才会重视,家长也会随之重视,最终整个大众都会重视到。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调动资源,利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社会高尚情操。

结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内容在目前的德育建设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汲取古人的智慧,结合当今实际情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推出具有创新价值的德育教育方式,帮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本文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的精髓以及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时刻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希望这些论述能够给广大的小学德育教学者一点启发,进而更好地投身于德育教学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从语言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形式越简洁凝练且内容越丰富深刻,越容易被广大人民吸收和理解。依据的系列讲话精神,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概括为“德论”、“化论”、“根论”三个内容,并将这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浓缩而成“三论说”。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论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十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三论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重要意义、目标、路径、立足点等内容以浓缩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更加简洁、凝练。

一、简述“三论”:德论、化论、根论

(一)德论

1、德之内涵:这里的“德”特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目前的说法,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德”以新的内涵。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一语道破,让人豁然开朗。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概括,实际上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遵循,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

2、德之意义:这里即是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德者,本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德治历来受到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而对于人才的培养和遴选要求更是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北宋司马光对此曾有精辟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当前,我们对于“德”的重要性也有清醒的认识。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战略任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举措,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梦,是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5]

3、德之养成:即是指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来看,德之养成,其实是使知、情、意、行达到一致的过程。在这里,德之养成包含“化论”和“根论”两方面的内容,而且二者缺一不可。“化论”为德之养成指明了方法路径,而“根论”则为德之养成提供了营养源泉。

(二)化论

“化,教行也”(《说文解字》)。也就是说教化施行的意思,内在包含思想和实践两个层面。清代段玉裁注解:“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讲的是上行下效的意思。

1、化之目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也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2、化之方法:简化、感化、细化

简化:根据人的思维特点,化繁为简,才能以简驭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简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练为24字,更加简洁明了,易懂易记,便于学习和宣传教育。

感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思想。对待不同的个体,首先要以同理心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进而尝试理解和尊重他。在此基础上,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用真情流露去感化他、激励他、鼓舞他、启发他、引导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之以思,导之以行,从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思并进,知行合一,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终在家庭、社会、学校、企业中形成人人崇德向善,人人自觉践行美德的良好氛围。

细化:“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要细化到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发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各自的作用,并使其形成强大合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化之原则: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理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体现在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日常化,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把它作为一种习惯来培养。具体化,就是要把它落小、落细、落实,真正融入自己的具体学习生活之中。形象化,就是要作用多种表达形式和教育艺术,将它生动形象的展现出来。生活化,就是要接地气。只有做到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可能落到实处。

4、化之路径:以点带面,以小见大。

以点带面,就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并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鼓舞和启发大家共同参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小见大,就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根论

1、根之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广泛而深远。

2、根之意义: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方能叶茂。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当下,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光芒依旧却发展式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令人忧虑。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凸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3、根之养护: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能通盘吸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之林中的一颗苍翠大树,无疑为中华儿女提供了智慧的荫蔽和精神的家园。然而,当今中国,中华文化却有衰微之势,令人忧虑。从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对汉字,古诗词的教育的不重视,到书法、中医、京剧在全球化大潮中处于劣势的现状,再到原始风貌的古城古建筑的荡然无存,到礼义廉耻和淳朴民风已经成为历史回想,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追寻我们走过的漫长历程,然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要找寻的,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都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爱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二、简述“三论”的内在联系

德论是灵魂,化论是路径,根论是本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德论”,贯穿“三论说”的始终,是“三论说”的精神实质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没有“化论”,德论也就没有实现其价值的路径,而成为一纸空文。正是“化论”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从而使得我们有所遵循。而没有“根论”,这一切也就如镜中花,水中月,无本无源。“根论”为“德论”提供了极其厚重的底蕴和精华,也使得“化论”有所依托。总之,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简述“三论”的实践逻辑

(一)化巨为细,从小事做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共同努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善始善终,持之以恒。“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注重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的积累,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二)以点带面,注重感化。首先,要抓好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抓好重点地区,就是要抓好具有强大地区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的城市和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抓好重点领域,就是抓好学校教育、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等领域。抓好重点人群,就是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习,带头践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让自己德可为师,行可为范。号召人们向史来贺、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代表学习。其次,要以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为典范,以点带面,引导人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三)循序渐进,重视养成教育。古人云:“习惯成自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以及严格的自律精神,需要一点一滴的培养。因此,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真正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初。

(四)知行合一,崇德向善不忘本。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正确处理知与行,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要明白自己是谁,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反复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中华文化这片沃土汲取养分长大,并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强调知行合一,首先在于强调认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怡情养志、涵育文明。其次,特别强调落实。也就是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3]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策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79-04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以分析和处理道德现象、指导自我道德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价值心理,是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也重点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涵养,其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因此,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相融合起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道德文化传承,才使我国关于人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先天优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底蕴与涵养。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提供优秀资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等醒世箴言,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的认同;深入挖掘“法者,天下之仪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等卓越思想,彰显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社会价值理念;通过挖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修身自律思想,提升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感悟与认同。通过“古今对话”、“古为今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各国共同遵循的世界价值。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路径参考。纵观历史,我国历朝历代对人的教育形式主要包含三种教育,即国家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古代国家教育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治人”之学问;而从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则更侧重于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孝悌”等伦理道德的灌输;社会教育主要采取道德教化的形式,依托道德舆论、道德环境以及道德风气的熏陶加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这三种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价值的发展输送精神养料。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的作用及价值,倡导人应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彰显自我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主要包含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引领。“精忠报国”、“治国齐家”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利益价值的尊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关于奉献社会的千古名言体现了传统对社会价值的精神引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关于个人自律、修身的忠告则彰显了个人层面对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犹如“黏合剂”,可以强化和“粘合”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共性”和“文化基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相对一致的道德价值观;促使当代大学生在参与世界竞争时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光芒,不因外界消极力量的干扰而放松自我修为和道德追求。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社会重构与深刻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我国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改变,大学生所处的道德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特征。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行出现一定偏差,其价值追求、价值取向表现出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倾向。

1.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道德责任意识淡漠。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其他成员道德责任冷漠,同情怜悯之心寡淡,不能推己及人,甚至更视“乐于助人”为一种“道德绑架”,不能理解和不认同见义勇为的做法。再如部分大学生离家求学迷失在大千世界却忽略父母的挂念,对家庭培育缺少感恩,表现出对家庭关系的道德冷漠。另有部分大学生缺少诚信意识,欺骗国家助学贷款拒不归还,肆意操作网络借贷平台,使身边的亲友利益受到损害等等。第二,重个人利益而轻集体与他人利益。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个人利益而罔顾原则,在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满足个人私欲。例如2015年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因违法盗猎部级保护动物燕隼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一案例虽是个案,却可看出个别大学生为谋取私利而不顾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漠视国家公共安全,表现出了该生道德的失守。第三,缺乏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许多学生没有把诚实守信作为安身立命的戒律而随意践踏。例如,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个人自媒体影响力不惜造谣、传谣,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急于散播不良舆论,夸大和歪曲事实,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个别学生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尊严,为了满足自己虚荣不惜走向违法之路。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缺少道德自律和自我反思,反映出大学生道德约束和自控能力的薄弱。

2.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收获成果的阶段,成长于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的时代,外来文化的涌入在改变我国民众价值观念的同时,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价值标准朝着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教育不公、等等,社会舆论的利益至上、一夜暴富等宣传诱导至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理想受到质疑,道德标准产生动摇,继而出现了道德价值观让位于个人利益的错误思想。

第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实效性不足。多年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整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青年的成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较少接受系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而在大学阶段一些高校更加侧重专业教学和注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价值观教育往往仅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中,缺乏全员和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养成,高校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方法及途径亟待创新与提升。

第三,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中的关键一h。然而,伴随着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重构,大学生家庭成员的道德价值观也出现了嬗变。有的父母忽视家庭道德价值观教育,不能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家风失范不仅不能以身作则,而且带头败坏社会公德。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内涵不足,致使大学生缺少常态化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熏陶,这也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四,大学生自身道德价值观学习意识不强。目前来看,知行不一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显著特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和偏差,即道德认知失衡。”[2]部分大学生缺少自觉接受和汲取道德价值观的意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价值营养,不能从世界角度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由于盲目崇拜和追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缺少民族情怀、理想信念;缺乏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等高远志向和精神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道德学习、道德自律、道德升华意识不强,致使自我道德价值观随波逐流,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的迷失、道德价值追求不足。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和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宝贵涵养,为此,应整合社会、学校、新媒体、家庭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五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之中,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1.学校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系统性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找准我国历代圣贤及诸子百家关于对事物本质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探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契合点、共生点。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深刻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第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崇信尚德、孝悌仁爱、德法结合等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及民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水平。同时,应深入挖掘高校每门专业课程中的道德资源,引导大学生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实践中践行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的品质。

2.社会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流文化风尚

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渗透性和隐蔽性。通过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大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逐步向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靠近。首先,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基础。强调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3]。为此,应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道德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持续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其次,公益事业社会组织应发挥作用。各地博物馆、历史陈列馆、慈善机构以及社区等组织单位,应该积极肩负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社会责任,自觉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公益与志愿服务等,为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条件。再次,发挥企业优势弘扬道德文化。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华为等企业,在为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国际荣誉的同时,应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传播到世界文化中去,在有形和无形中向青年、社会及世界传递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3.新媒体教育:依托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网络空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文化,为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的传播与发展。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的应用者90%是青年学生。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恭礼让、严于律己”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养成文明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二是开展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通过新传媒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律意识。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播积极健康文化的责任,做网络新媒体的“卫士”;学会在新媒体活动中修身和克己,在利用新媒体过程中诚实守信,不造谣、不传谣,自觉净化空间维护稳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与国度的“播种者”。

4.家庭教育:重视和优化家庭道德价值观培育

曾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4]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依存,这种情感的“根”深植于家庭生活当中,为家庭教育提供着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指引。第一,家长的以身示范。作为学生的父母应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提取道德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见习、对孝悌仁爱的亲躬与传承,必然耳濡目染影响与传递子女。家长道德行为的示范引导,对子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家风的塑造。家长要通过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义利观。通过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训,营造浓郁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知行统一。第三,“修剪”大学生的行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思想变化和行为举止,告诫子女“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净化思想,矫正自我道德价值观。家长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刚直不阿”的思想精髓,使进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向善。

5.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道德主体能动性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层次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以善为目的的意向性道德抉择。”[5]引导大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其一,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习、提炼和转化传统道德文化的能力。其二,大学生要丰富和厚植自我道德素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涵B自我的道德世界,躬行践履,锻造品质,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弘扬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其三,大学生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读,萃取文化精华,提升道德认知,实现知行一致。其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践行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自觉。大学生应做到友爱同学,挂怀亲人,感恩师长,用自己的言行兑现道德价值承诺,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检验自我,将自我道德价值观外化为道德实践;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增强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以自身道德力量和道德能力彰显中华文化的风格与气派。

参考文献

[1] 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2(7).

[2] 黄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论析[J].教育评论,2014(5):94.

[3]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1).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落实“十”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等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培养相结合,融合中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培养少年儿童友善、谦让、诚信、忍耐、忠孝等良好品格,提高他们的文化品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小学人格教育理论体系,重塑民族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并保证国家文化安全。

二、研究的意义

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实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实验,是解决学生人格缺陷问题的客观要求。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开展健康人格培养,是历史和现实需要。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传统文化中培养学生人格与校本课程构建的关系,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探索塑造学生自身健康人格的可行性和可能达成度。

探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方式、方法。

探索在语文教学中以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容、实施途径、评价体系。

四、研究的内容

1.课前――蒙学诵读

每班发放一份诵读材料,贴到班里合适的位置。学生要自行准备诵读材料,做到人手一份。每班选出一名古文领读员,通过培训后带领本班学生进行诵读。

每天利用语文课、预备铃后2分钟、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保证学生全员参与。诵读分为四个阶段: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分章节,逐段朗读背诵。连段成篇全文背诵。可以跨年级背诵篇目。

2.课上――书法教育

面向全体,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硬笔、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技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加强书法教育科研力度。成立“研究组―年级教研组―全校师生”三级研究网络。

落实书法教学内容安排。每班每周一节书法课:一二年级,练习用铅笔写正楷字;三四年级,学习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掌握临摹的基本方法;五六年级,尝试临摹楷书经典碑帖,逐步提高临摹能力。

3.节日――诗歌创作

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四个传统节日,开展以《春日物语》《夏日欢歌》《秋日雅曲》《冬日清韵》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活动。带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大自然,看自己所爱看、想自己所乐想、写自己所愿写。

五、研究的结论

1.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拓宽了国家课程的广度。

2.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加深了学生的精神积淀。

3.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4.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人格教育相融合,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素材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懂礼、习礼、守礼、重礼是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象征。在古代,人们将“礼”视为一种崇高的精神和文明,不仅体现在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还体现在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礼仪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才能够深入理解尊师敬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二)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与忧患意识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表现了古人对国家的统一、安宁、稳定、发展的期待和向往。正是因为古人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才会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决心;才会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言壮志;才会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忧国忧民情怀。我国古代的李白、杜甫、林则徐、屈原、岳飞等伟大人物,无不怀有忠贞的爱国情怀。这些名人和名句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体现了热爱祖国的河山和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和命运的情怀。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重要体现。从古至今,中国人民都怀有一腔奋进的热血,有着不屈不挠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真是因为具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才会有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而他所创作的《论语》也经久不衰,受到世人的欢迎和拥护。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逆境中奋进,在困境中崛起,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断臂女孩雷庆瑶;残奥之星王燕红等鲜明的事迹。

(四)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团结和谐的人际交往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学思想对“和”的思想进行了阐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和为贵”,要以宽厚处世,协和人我,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在人与自然中主张“天人合一”。现如今,国家在发展中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倡议。由此可知,“和”在人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有“和”,国家才得以安定团结,百姓才能够安居乐业。要想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就要从小学生做起,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交往美德,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让学生掌握交往艺术,并将其付之行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新定位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德育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德育教学中,并与之相结合,不但能够升华德育教学的重要价值,还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德育教学中,能够健全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端正学生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进行传承和发扬。在德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时间、空间等一切可以借助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借助“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想教育。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的生机与活力

所谓的德育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与的德育教学相关内容异曲同工。将其渗透到小学德育教学中,不但能够赋予德育教学新的生机与活力,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而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现阶段,大部分小学学校在德育教学中开展了“经典诵读”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师生修身、正心、养德的主要精神食粮,为小学德育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材中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任何活动的进行都需要教材作为依据。同时,教材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基础,其中思想品德等学科,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达品德内容,不但能够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想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并发挥其存在的价值,就要将其融入到教材中,通过生动有趣的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读物,将所在区域的美德故事以及人物等编排到读物中,以便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德育的效果会非常明显,教学成果也会比较理想。

(二)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朗诵活动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其中,并运用其中所蕴含的价值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就要根据相关内容,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中,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可以开展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朗诵活动,通过《三字经》、《论语》、《弟子规》等优秀古典作品,设计和制定朗读计划。可以通过晨读的方式让学生加强对这些书籍的了解;也可以通过朗诵比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欣赏、理解,感受古典文献的内涵与价值。教师还可以善于运用小学生好胜心强的性格特点,组织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的内容包括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道德品质以及顽强不息的精神等,让学生列举相关人物实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竞赛结果,对于优秀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种朗读和比赛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对古典书籍的热爱与兴趣,进而提升其自身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的优化自身的内在素质能力,进而提升其整体的德育素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门提出的教学要求,也能够满足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需求。因此,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无穷价值,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鉴文,黎大勇,施建平.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探究:基于广州市黄埔区15所重点小学的调研[J].科教导刊(下旬),2017,12(04):135-136.

[2]黄水珍,崔振彬,韩艳红,等.传承优秀文化,构建文明乐土: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策略探析[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7,16(03):128,153.

[3]于晴,李宁,刘晓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德育的价值及其融入途径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9(14):183-185.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9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同意,现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

2014年3月26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5.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6.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原则。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既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要积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文化。

―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既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既要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又要加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既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加强各学段的有机衔接,逐步推进。

7.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青少年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12.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13.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展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14.修订相关教材和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读物。根据修订后的中小学课程标准,修订相关教材。制作内容精、形式活、受欢迎的数字化课件。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

15.充分发挥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五、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16.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各类人才计划,以及“”教学名师评选中,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17.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和校长素质提高计划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内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六、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18.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重点打造一批有广泛影响的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依托高校网络文化示范中心、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在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19.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0.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站)、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积极配合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提倡和扶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在评奖、宣传等方面加强引导,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做好图书出版规划,创作、出版一批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21.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22.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与宣传、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力。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要不断完善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的传统文化教育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多途径增加传统文化教育投入。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科教兴皖和人才强省战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献身教育事业,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促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年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教人函〔20*〕5号)精神,省教育厅决定于20*年教师节期间表彰“全省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同时表彰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并向教育部推荐“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人选。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表彰类别及名额分配

1、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20*年省教育厅表彰奖励“全省优秀教师”和“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500名,并向教育部推荐“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78名。(名额分配见附件1)

2、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发[20*]8号、16号文件精神,促进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省教育厅今年将从150名全省模范教师、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见皖人发[20*]41号)和500名全省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中评选表彰全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39名、全省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24名、全省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19名、全省高校优秀辅导员8名、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9名、全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9名。并从向教育部推荐的31名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见皖人发[20*]41号)和78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中推荐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7名、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4名、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4名、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1名、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名、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1名。

省直有关厅局、各市教育局、有关高等学校要在推荐的全国和全省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全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中,按照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推荐条件和下达的推荐名额,优先保证推荐相应的人选(名额分配见附件1,评选条件见附件2)。

3、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

为展现当代女教师和女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和精神风貌,激励广大女教师和女教育工作者在本职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经与省妇联商定,由省教育厅、省妇联联合授予全省模范教师和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的女同志“全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中的女同志“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荣誉称号。

二、评选范围

在我省教育系统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等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近五年以来已获得国家或省部级表彰奖励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一般不再参加同一层次荣誉称号的评选。上述人选如确有新的突出贡献,可准予参评,但要从严掌握。

“全国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师”的参评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参评对象为学校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干部和教育机构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厅局级(含)以上职务的领导干部不参加评选。民办学校推荐的人选不包括其外聘的其他学校在职教师。

三、评选条件

全国、全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条件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求真务实,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出色履行岗位职责,勇于奉献,师德高尚,努力展现新时期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光荣形象,在近3年的年度考核中均为“合格”等次以上,其中“优秀”等次原则上不少于1次,从事教育工作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显著;

2、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努力进行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成绩显著;

3、在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有创造性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者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4、在学校管理、服务和学校建设方面有显著成绩。

四、奖励方式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对“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由教育部印发表彰决定,颁发奖章、证书;对同时表彰的“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教育部印发表彰决定,颁发证书;对“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由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印发表彰决定,颁发证书。

省教育厅将于今年教师节期间,向全省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省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巾帼建功标兵颁发证书。

五、评选办法和要求

(一)全国和全省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类先进个人的评选推荐与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的评选推荐一并进行,采取自下而上、逐级审核申报方式。

(二)人选的推荐和评选要统筹考虑不同层次、类型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人员,在各市推荐的人选中,要努力做到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幼儿园、民办学校、成人学校、校外教育基地、教师进修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均有代表。

(三)要坚持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尤其要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学校倾斜,向中等职业学校倾斜。县镇以下(不含县镇)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占推荐人数的3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应占推荐人数的6%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中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高等学校教授、副教授参评全国优秀教师,必须完成学校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包括学校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的推荐比例,应严格控制在推荐比例的10%以内。

(四)对推荐的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在事迹材料中要充分反映其相应的事迹。

(五)评选推荐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优中选优、宁缺勿滥的原则。认真评审,严格把关。各有关厅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推荐人选时,要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泛宣传评选条件和有关规定,充分依靠广大教职工,民主评选,公正推荐,保证评选推荐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推荐上报前,各市、各校应将拟推荐人选在当地教育系统、学校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

(六)各有关厅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做好全国、全省性表彰奖励评选推荐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各个层次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活动,把表彰奖励工作与建设和谐校园、加强师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六、申报材料

市属高校、中专、中小学材料由市级教育系统评选表彰领导小组负责推荐报教育厅;省直部门办、行业办高校、中专学校,由各部门、行业负责推荐并经报教育厅。为保证表彰奖励工作的顺利进行,请务必于20*年7月6日前报送下列材料:

1、推荐教育部表彰的人选填写《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报表》(表样见附件3)和《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人选一览表》(表样见附件4);

2、推荐省教育厅表彰的人选填写《全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奖励审批表》(表样见附件5)和《全省优秀教师和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推荐人选一览表》(表样见附件6);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1篇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融汇贯穿于中华民族的成长发展史中。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文化土壤,更是开展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宝贵资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使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尤其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汲取历史的“养料”,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兼具政治性和文化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力量来合作完成。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大学生这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的思想变化也相应的加快,这就需要不断根据时代和客体的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出适应新形势的调整。而有效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内涵和蕴涵丰富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1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1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土壤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和核心是使大学生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符合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主流意识。也就是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性质上界定,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仁爱理智、诚信爱国、谦虚互助以及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等优秀民族品格和精神风貌,也可以说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的精华。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收这些“精华”,需要这些优秀的历史积淀提升自身素质,完善人格。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历史是我们研究现实的最好“养料”。“天视自我明视,天听自我明听”(《尚书・泰誓中》)、孟子的“民本”思想等,都说明道德、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追溯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涵的丰富多元的思想,对人民道德教育和道德熏陶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我国在道德、意识方面的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宝贵的思想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厚土壤。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借鉴和继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 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们创造的最为瑰丽璀璨的优秀篇章,是我国的巨大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古代道德教育讲求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条件下使人们受到道德濡染、道德熏陶。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济发达、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互联网高速发展条件下,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得更为迫切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在枯燥、单调和被动的情况下接受理论知识,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效果都不明显。

“古为今用”是历史最凸显的价值。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唯物主义的方法辩证的分析传统文化,注重吸取、借鉴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精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才能更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为更巧妙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基础。

2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1 倡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消解个人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和市场经济提倡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个人主义人生观在当代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整体主义思想。如《诗经》中提出“夙夜在公”;《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强调和突出甘于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奉献和牺牲的大局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的优秀群体、作为中国继往开来的一代,必须深入学习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整体主义思想。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过程中真正认识、体会到集体利益、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从而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顾全大局的思想、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社会、奉献社会,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根本上消解个人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2.2 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消解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古代非常重视立志教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颜氏家训・慕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中的“志”正是志向、理想和努力奋斗的意思。中国历史上“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和“愚公移山”等文化传说,也体现的是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奋斗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益进步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更需要吸取、理解、学习、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进取精神的精华,树立远大理想、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刻苦学习和钻研,才能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艰苦奋斗的“累赘”,使人精神懈怠、安于现状,必将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前途。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对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改变大学生价值追求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具有极富针对性的积极作用。

2.3 倡导“和而不同”、“仁者爱人”的宽容精神,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消解功利、冷漠的人际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注重和谐,主张“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论语・子路篇》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颜渊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体现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和谐、和睦,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的深刻思想。在西方思想意识影响、市场经济冲击、互联网高速发展、当今大学生90后独生子女居多的条件下,冷漠、淡化、功利等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性格、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无疑,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宽容精神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多元的世界中学会宽容、体谅与合作,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3 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道德教育,突出“德育首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历史角度讲,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突显出对“德”的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无不蕴含着道德的重要性。同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而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所以,加强道德教育是历史和现实的要求,道德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德育更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保证和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因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在以课本教学为主的同时,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延安精神(民族精神)和重大现实问题(时代精神)等方面知识的传授。使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这“四位一体”实现结合和渗透,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道德的影响深入人心,提高道德水平、改变道德行为。从而培养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符合党的政治方向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3.2 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上, 发挥大众媒介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马克思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共产党宣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塑造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营造良好的环境,注重多方面、多角度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高校通过新闻、广播、报纸、杂志等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其次,建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网站,将传统文化以先人事迹、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通过视频、声音、图片等方式得以传达,寓教于乐,培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创设优秀传统文化题库,定期举行网上知识竞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作为对成绩优秀者的奖励和鼓励。

3.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注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课堂和实践生活中去

单纯采用灌输式教育是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之一,也是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诸如,高校最常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教师说教以及开设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其现实情况是:大学生可以将理论观点和理论知识熟背,但是践行力极差,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教无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尊重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照顾大学生群体现有思想观念的基本水平和现状的基础上,不断将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转变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其一,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堂中。自古以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发挥教书的作用时,应将育人放在尤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涉取,增加自身的知识底蕴的同时注重培养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学术修养,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注重“身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每一学科都有其历史根源和学术发展史,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学习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另一方面,教师在授予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时,将理论学习与学生发言相结合,增强学生的“话语权”―增多的课堂的讨论和发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其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实践活动中。“知是行之使,行是知之成”“知不可以兼行,而行可以兼知”,可见,“知”重在于“行”。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增强理论育人的说服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实践塑人的锻造力。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增强环境育人的熏陶性。诸如,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组建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团,如“红色社团”,并定期开展各院系乃至高校之间的思想交流;其次,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渠道。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文化遗迹等见习活动,增强社会调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积极性,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蕴含的魅力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2] 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 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2篇

几十年来,他无论是当普通教师,还是担任校长、教导主任等工作,都能严于律已,敬业爱岗,为人师表,在教育教学和教研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领导、师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他,1990年获甘肃省学赖宁优秀指导者,1998年获庆阳市优秀教师,1999年获庆阳市五项全能优胜者,2001年获甘肃省骨干教师, 2004年获全省小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者,2005年获全省迎奥运书信大赛优秀辅导员,2006年获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2008年获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领域先进个人和中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2009年获全国学习实践活动优秀教师,2010年和2011年都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校长和全国优秀德育成果展评活动组织工作先进个人,2012年获全国优秀校长,2013年获全国教研优秀个人。在这期间,他还被评为镇原县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改实验先进个人、学科优秀指导教师等,多次获乡、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学科带头人、模范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1994年所辅导的北庄小学少先大队获全省五星大队。目前,他已有11项科研成果获全国奖、一项通过省级鉴定、一项获市级奖、两项获县级奖,有4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书刊发表或获省级以上奖,有15篇论文在百度、豆丁等网上交流,给镇原县上肖乡等乡镇中小学教师做专题报告、上示范课20多场次,业绩在《小学教学》、《时代足迹――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等书刊和百度、豆丁、中华文本库等网上报道,社会舆论评价高。2009年8月,他被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10年他所在上肖乡杨城小学被评为全国“2010年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先进学校”,2011年他所在上肖乡怀镇小学被评为全国“德育工作先进学校”。

管理学校,率先垂范

在学校管理中,他要求班子成员“以先进理念、精湛业务带动人,以文明仪表影响人,以朴实作风、高尚人格感染人,以一流水平、严格管理协调人,以和谐态度对待人,以博怀爱护人,以团结协作、务实奉献赢得人”,先后在路岭、杨城等校推行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人文网络管理模式和安全责任制,总结的《谈校长的管理艺术》(刊于《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一文获全国教育管理与实践论坛大赛一等奖和第三届全国优质教育成果二等奖。文中介绍了他的深刻体会:“一个人当了校长,不管任期多长,从你上任那一天开始就把自己与学校紧紧地连在一起,与学校共命运、共荣辱、共苦乐。一定要有吃苦的精神,吃亏的思想准备,受委屈的度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前后走过的梧桐、路岭、杨城等校的建校活动中,他同师生一起抱砖块、垫校园、铺路面、漆门窗、修桌椅、粉刷墙壁、植树种花、美化校园等。2006年组织调他到上肖乡路岭小学任校长后,面对学校无操场的现状,他带领师生顶着烈日利用三周时间清理旧窑洞瓦砾土400多方,开出了长100米、宽60米的操场,既解决了学生活动场地,又为学校节约推土平地资金达1000多元。为了解决教师的吃饭问题,他同村上领导多次协商,从而使村上将占用多年的库房还给学校,办起了师生灶,给在校吃饭的学生供应开水。

2007年秋季,组织安排他到杨城小学任校长,面对该校危改工程刚刚结束,学校欠帐大的情况,他主动给学校借一万元,一部分用于正常教学开支,另一部分为16间教师宿舍吊顶、维修灶房、厕所、布置文化长廊所用。

2008年杨城小学教师翟宏伟、李会锋两位同志的母亲住院做手术、教师苟通海住院治疗,他都利用双休日组织教师前去看望,并且带头为请假同志代课代班,从而使全体教师团结和谐、一心一意为学校工作。在当年全乡综合评价中该校由原来的第15名上升为第3名,全年各项工作开展顺利,教学成绩显著提高,受到当地党组织、干部、群众的好评。

同年5月12日发生地震后,他没有急着回家,即刻从上肖学区开会现场赶回学校,查看灾情,组织安排学生。直到15日下午他才回家,发现自家的箍窑多处出现裂缝,厕所倒塌。随后的几个月他先后组织师生为灾区捐款、写慰问信、进行防震演练。

在连续担任班主任工作的26年里,他始终把自己的爱心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关心学生胜过关心自己的孩子,既当严师,又当慈母。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的《新理念下的赏识与批评》、《新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等获庆阳市中小学教师优秀论文奖。2005年他带的梧桐小学五年级有个学生孙国庆(留守儿童),母亲出走,父亲打工,和年过花甲的奶奶相依为命。这孩子确实命苦,既是学生,又是唯一能安排家务的孩子,白天既要上学,又要干家里的农活,生活十分艰难,时常有迟到、旷课现象,不交作业。面对这一情况,他多次找该生谈心,送给他计算器、水笔、本子、衣服等,并动员邻居的同学帮助做家务,从而使孙国庆安心学习,坚持到校,学业成绩不断上升,后来进入中学读书。

2008年3月,他同杨城小学五年级学生苟中锋形成资助对象,从各方面关心、照顾,并送给他图书、钢笔等学习用品,从而使该生在全乡五年级数学统考中获得100分,被学校树立为学习标兵。

教书育人,堪为表率

从教32年来,他一直把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主攻方向,在学习吸取外地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实施的《六环节榜样示范教学法》已于1996年在全县推广交流,并在《中华教育文丛》等书刊上介绍。用此法他先后在县、乡上公开课、示范课达20多节次,深得领导、师生的好评。多年的教学生涯,使他深深地知道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要在整个日常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把枯燥单调的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课堂生活与孩子们的共鸣,和谐交往。因而每节课他在充分利用学校各种课程资源的同时,都给了学生自我参与、展示、成才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他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实践,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他采用小组得分、优秀辅导者、小老师、奇思妙想等评价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后进生转化率高,教学成绩显著。近两年他结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提炼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解题方法“三字歌”》一课分别荣获全国、县、乡优质课一等奖。

面对新课程,他倡导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而不能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一文2011年获全国课程改革十年成果大赛一等奖。2012年他以《小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研究》为题,组织梧桐小学、北庄小学10位老师申报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于去年5月结题通过鉴定并获二等奖。因而连续多年的教学成绩在全乡综合评价中一直居于前列。在2002年全县毕业班数学竞赛中他荣获全县学科优秀指导教师,在近几年的学科竞赛中,所在梧桐小学、路岭小学、怀镇小学分别获全乡一等奖。

对于长方形画法他结合平时教学以《这种画法应改一改》(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2期)为题挑战教材,改革教材,此法获全国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对于名数改写,他同学生边实践边总结的《对名数改写解题方法的研究》刊于《中国教育科学》(2014年第4期)。

对于备课,他提出《备课要为教师成长、学生发展服务》,所设计的《“两数相差多少应用题”目标教案》和《在情景体验中学数学、用数学》等获省市小学课堂教学优秀教案奖,《浅谈制订教学目标的要素、原则》获全国目标教学论文二等奖。

他认为数学作业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而且也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画图能力、设计能力等的一方天地,为此,他全面推广理科作业采用100+A(或B、C、D。两者代表两个不同目标,故不求和)制及加注鼓励性评语“可传阅”的梯度评价法,调动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展特长。在批改作业时不仅仅要求打个“√”或“×”号,而是精批细改。诸如在《谈数学作业的批改》(刊于《小学教学参考》2002年第5期,获全国中小教育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文叙述的“提示一个过程,填一个单位,画一个符号,给一个评价”四个方面,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赏和采纳。2011年他以《也谈“作业积分”的魅力》为题,将自己多年在数学作业评价方面的先进做法总结为三点:设立光荣榜、作业评价、月总结,后来刊登在《中小学数学》2011年第12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好评。

2006年下半年,他在路岭小学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编辑整理的《路岭小学学生八荣八耻》(刊于《镇原教育》),学生人人朗诵,个个带头执行。总结的《谈对小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获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二等奖)一文从多个方面例证了对学生进行了荣辱观教育的方法。整理推行的《路岭小学学生行为指南》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又潜移默化了家长、教师的行为。2007年秋季他在杨城小学推行的感恩教育、礼仪教育、弯腰工程、技能工程等活动摆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2008年2月在全乡率先推行的《小学生礼仪教育三字歌》及一套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给学生做人、学习、奋进指明了方向。结合这些活动总结的《实施礼仪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实施礼仪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及《杨城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分别在前几年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中获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活动都促进了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和学生从用人工作到用工作育人,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主管理、亲身实践中学习知识,增强技能。2008年10月杨城小学四年级学生刘进龙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拾到人民币100元和银联卡等物,主动交给学校,请求寻找失主。为此,学校在校园广播和黑板报上宣传了该生的事迹,并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树立刘进龙为“拾金不昧好少年”,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并在校外多处地方张贴“寻找失主”告示,受到社会各界和失主的好评。2009年6月该校五年级学生苟瑞和苟娅宁两位同学在来校路上拾到价值两千多元的手机一部,送到学校寻找失主,得到失主的当面重谢。因而学校获全乡综合评比先进集体和全国德育创新先进学校。2011年6月他主持研究的国家“十一五”重点立项A类课题《小学生礼仪教育研究》圆满结题,并于2012年荣获部级重点立项课题一等奖。

分级培训,全面提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镇原县将对社请教师进行转正,需要考试。为此,陈宝元同志被推选为合格的辅导教师。每年寒署假他均为民办教师上课、辅导,从而有50多人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被转正录用。2001年根据县教研室安排,他在全县教改研讨会上做了《恰当选题是教学论文撰写的关键》的经验介绍,带动了全县各级学校的教师。

2004年元月份,他参加了全省骨干教师培训,会上交流了《应用题“两线符号”分析法》。通过交流学习,使他认识到了农村课改的重要性,于是自费购置了有关课改方面的书籍和光碟,认真分析研究。返校后,先后在梧桐小学做课改报告4次,下发辅导材料100多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上示范课6节,下发教案60多份,引起了师生的共鸣。随后实行大课间,开设兴趣活动课。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措施、方法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气质、性格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且先后调研形成了《实施合作学习,培养创新人才》课题(通过甘肃省科研成果鉴定)。当年就课改为镇原县的上肖乡、泾川县的荔堡镇等乡镇中小学赠送合作学习辅导材料1000多份,给教师做专题报告、上示范课等20多场次,指导性听课60多节次。前几年假期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时就课改给全乡教师先后做辅导讲座6次,深得领导、教师的一致好评。其业绩先后在《小学教学》(2000年第12期封二)“教坛新秀”和大型书刊《时代足迹与时俱进的中华儿女》及百度、豆丁、中华文本库等网上报道。

对于青年教师,他进行重点培养,蒋李明、孙建明、杜敏等50多人的论文或教学设计见于省级以上书刊或获县级以上奖,苟怀军、王权龙、陈静等人的课题在全国获一等奖,陈春社被评为甘肃省农村乡镇骨干教师,苟怀军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教师,董等红荣获全国小学英语学科优秀教师,朱晓荣等获庆阳市优秀教师,孙剑青获全县优秀校长,孙丽娟等18人获镇原县教学能手、优质课一、二等奖,马顺钰、畅志琴等16人获镇原县六年级质量检测优秀科任教师,刘志红等承担过县乡示范课、公开课50多节,有20多人晋升为小教高级。学生许少华、路倩、陈娅娟等30多人获全市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陈广儒等20多名学生获全县数学竞赛奖。2004年他辅导梧桐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全省首届“英才杯”作文大赛时获优秀指导奖,有4名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在2005年全省迎奥运书信文化大赛中他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学生有2人获二、三等奖;2007年辅导杨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参加全省书信大赛时有1人获二等奖、5人获优秀奖。所培养的学生中,张轩丞等进入清华大学就读,刘小刚等70多人在大学任教,景荣洲等300多人在中小学任教。2006年、2008年他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科研领域先进个人。2010年和2011年他在组织、指导上肖中学、梧桐小学等十多所中小学教师100多人参与第八、九届全国中小学和中职学校思想道德建设优秀成果展评活动,有8人获全国先进教师,有12人获全国青年教师科研创新奖,有1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有78人的德育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一、二等奖,有杨城小学、梧桐小学、净口小学、怀镇小学等获全国“德育工作创新先进学校”,刘拉新等6位校长获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校长。2011年他组织、指导的全乡十多所中小学教师参加全国十年课程改革成果大赛,有36件作品获一、二等奖,他被评为优秀组织者。2012年他以《小学教师创造性使用数学教材研究》为题,组织梧桐小学、北庄小学10位老师申报国家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于,2013年5月结题通过鉴定并获二等奖。所以,他被评为全国教研优秀个人。

他,没有豪言壮举,有的只是对党的教育事业深沉的爱。他是平凡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未来的辉煌;他是朴实的,在朴实中闪耀着一位共产党员的辉煌情怀。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德育精髓 小学德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容与涵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积累,为我们当前的德育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培养修养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德行”居于道德教育的第一位,个体的修养实践居于第二位,提倡在人的生产生活中要进行道德教育,强调“身体力行”。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反复提出“修已”与“克已”。都说明了人的道德理性的重要性,要求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多次提出“克已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做人的原则,要求将人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生产生活中,要求人的自我监督、严格自律、深刻反省。这些言论深刻影响着小学生的思想与意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境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2.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也得到了多次强调,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人在需要义的同时也需要利,承认人追求利的思想,但应该重视义的存在。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的高尚道德。使学生处理好诚信与义利的关系,有利于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正确的人伦原理

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对人宽容厚道、关爱、尊老爱幼一定得到人们的重视。孔子在自己进行的教育中反复强调“仁”。中国古代教育将“明人伦”放在显著位置,要求人的生活中应该首先做到孝敬父母与尊老爱幼。在对人的教育中要求做到“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礼仪,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礼就是一种道德规范,在与他人相处时主要应该做到“礼”,要懂得礼让他人,这才是礼的重要内容。要求人在平时应该做到“谦恭礼让”、“严己宽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应“荣辱不惊”,有利于人们正确处理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有利于当代学生养成宽以待人、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行,有利于小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信任、互帮互助的关系。

4.培养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上,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鼓舞着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精神上支撑着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有利于共同抵御外来侵略者,有利于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下,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勇于直前、努力奋斗,有着强大的凝聚力与生命力。爱国主义在中华民族发展中起着核心性作用,在精神上支持着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前进。在当前新的历史形势下,在小学生当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强调民族精神,提高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全国各个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艰苦奋斗、努力创业的大好局面,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如何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创新

1.父母要做好言传身教,重视传统文化的培养

在小学生的发展当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父母的言行严重影响着孩子道德的形成。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当代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中华千年民族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可以提倡“以义生利与利以丰民、见利思义”等观点,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讲道德、重气节的德育思想。

2.有效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小学生德育活动

学校可以尝试开展一些活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发挥社区资源的作用,开展一些德育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兴趣。如可以在各个社区开展尊老爱幼活动,不但可以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尊敬老人、爱护儿童的美德,而且也有利于小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做好学校德育教育氛围建设

创造优秀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学校也要重视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中华优秀文化中强调的行为规范、道德传统和民风民俗等内容融入各种寓言故事其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当前的课程设置中加入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内容。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中进行“八德”教育,培养小学生互帮互助与孝敬老人的思想。教学设备较好的学校可以选择《大学》《论语》《中庸》《周易》中优秀的篇章,将其精要内容讲解给学生听,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传统道德学习氛围。

4.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内容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就是教育,但目前的学校德育教育大多没有重点,虽然进行了大量的道德教育,但没有主题教育,导致小学德育教育力度不大,说服力不强。笔者认为应该在小学中设置传统文化课,在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入教学大纲当中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依靠课程设置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让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与行为习惯。利用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让小学生掌握其内容,学习其美德,将小学生培养成为宽以待人、严格自律、关心社会的高级人才。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当代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重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温志旺.如何让德育管理在假期不留“真空”[J].中小学校长.2011(08)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4篇

该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勇于开拓创新,讲职业道德,守职业纪律,精职业技能,尽职业责任。坚持新课标的学习,不断探究新的教学策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坚持教学“六认真”,有独特的教学风格,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多次承担校、片区、县级的教研主讲,上示范课、优质课、竞教课,撰写教研论文,在片区、学校教研会上交流,并受到相应级别的奖励,教育教学成绩显著。

该同志近三年来一直担任小学数学等学科的教学工作,他所教的学科在全县统考中成绩优秀。XX-XX年年度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学平均成绩为74.2分,下期数学为75.3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二位,被学校表彰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合格”;XX年-2010年度上期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数学为78分,下期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语文平均分为77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三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合格”;2010-2010年度承担小六数学教育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上期数学平均分为75分,下期数学平均分为75.2分,综合考核名列片区第三位,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年度考核为“优秀”。

该同志加强理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该同志严格履行了小学一级教师职责,指导和培养新教师成绩显著。XX年年12月,论文《数学教学应注重过程体验,催发学生思维》在“XX年中国教育系统基础教育年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三等奖。2010年8月,论文《注重教学过程,启发学生思维》在乐山师范学报上无刊发于第24卷98页,同年7月,论文《培养学生数学创造能力》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该同志XX -XX年学年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XX年-2010学年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2010-2010学年度,年度考核为“优秀”。我校二oo九年十月二十一日学校召开考评小组会议,应到7人,实到7人,严格按营山县教育中级职称考核量标量化获251.84分,名列第二位,符合小学数学高级教师任职条件。成绩已公布七天,无群众举报反映,大家一致同意推荐该同志晋升小学数学高级教师。

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范文第15篇

营造师德文化氛围

从今年春天开始,在全省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大讨论突出了4个环节。一是调查研究,摸清现状。今年2月,省高校工委组成调研组深入全省16所高校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总结各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积累的经验,全面了解和掌握了学校师德建设的基本情况,增强了师德建设的针对性。二是制定方案,做好发动。省高校工委会同省教育厅联合制订下发了《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的意见》,成立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各高校也普遍成立了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三是抓好学习,深入讨论。组织各高校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规范应该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怎样才能把塑师德与强师能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做到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怎样做一名新时期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等8个专题进行讨论。四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充分发挥宣传载体作用,形成了浓厚的师德文化氛围。

树立以德树人标杆

充分发挥师德典型人物的激励、导向、示范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鼓舞人、教育人和引导人,是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挖掘优秀师德典型。长期以来,有很多默默奉献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无名英雄”,他们的感人事迹是一笔宝贵财富。山东财经大学29岁的年轻教师冯赫南,2006年留学回国后进入国际经贸学院执教。她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事、做人,被学生们称为“美丽天使”。2010年6月,在被查出患有癌症后,冯老师依然坚持上课,在生命弥留之际,她嘱咐家人通知学校调课,把做好的教学课件转交代她上课的同事,把已经准备好的外文资料、课件等资料留给学院。冯老师用平凡而短暂的一生,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乐章。省高校工委大力宣传冯老师的先进事迹,并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冯赫南学习的通知》,全省高校掀起了向冯赫南学习的高潮。

评选优秀师德标兵。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高校开展“十大优秀教师”、“十大师德标兵”评选活动。目前,已经在全省高校评选表彰了110名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每年教师节,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省高校广大教师向“十大师德标兵”学习。

组织优秀师德典型巡回报告。为了发挥优秀师德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省高校工委注重组织优秀典型到高校巡回演讲。每个阶段突出一个重点,每次突出一个主题。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需要,组织了全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报告团,赴各地高校巡回演讲。这次“丹心铸师魂――山东省高校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省辅导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育人水平,最终要落实到长效机制建设上。省高校工委作了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

一是研究和确立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方式。制订了高校师德评价指导性意见,要求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注重师德考评方式的多样化运用。把学生评价与同行、领导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随机考核与定期考核结合起来,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结合起来,注重定性考核。

二是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和反馈。在《全省高校师德建设大讨论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实行教师职业道德一票否决制,要求各高校要重视师德考评结果的运用。现在,许多高校都定期对师德情况进行考评,并且将每次考评结果作为教师奖惩和聘用等的重要依据,并记入教师考核档案。有些高校还及时将师德考核结果反馈给教师本人,起到激励、督促的作用,为高校师德建设注入了活力。

三是注重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的考核。将高校教师学术道德纳入师德考核内容中。各高校大都制订和出台了教师学术道德考核意见,有效规范了广大教师的道德行为,培养了教师的学术道德自觉性,形成了高校良好的道德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