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

大学生工作论文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 论文指导 开题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16

Undergraduat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Guidance

LI Hongq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No333 Longteng Road, Shanghai 201620)

Abstract Undergraduates often feel at a loss on writing the graduation thesis, so teacher's must give some careful guidanc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how to select a good thesis topic and master the basic skills of writing are the keys of the writing.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how to guide the students select the correct topic and write from the thesis topic ideas, and give some advice on the graduation thesis work.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improving the students' graduation thesis quality.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 topic; thesis guidance; thesis proposal

0 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对应届毕业生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综合性考查,是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最后一学期必须完成的实践教学任务,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实践环节。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可以使大学生熟悉科研学术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和写作规范,初步了解科研创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掌握文献资料检索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经验,我们对学生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工作的不足提出几点看法。

1 选题的方法

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必须先选题。目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由每位指导老师先确定5~8个题目(具体数量根据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提前确定),然后将所有指导老师的题目汇总在一起,最后由每名学生从中选择一个题目。从表面上看,选题好像就是给文章定个题目,其实不然。从深度上说,选题是初步进行科学研究过程的起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是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或者根据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方向,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选择一个好的题目,需要经过学生互相比较、反复推敲、多方思考的一番选择。这种选题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指导老师给出的题目数量和学生人数是按照1:1的比例提出来的,所以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今年在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时,考虑到这种缺陷,所以当选择我的题目学生确定后,我一一联系他们,询问他们的学习绩点、学习兴趣以及毕业后将要从事的工作等等,根据学生情况,从难度和研究范围方面适当地调整题目。经过这种调整,完全激发了学生做毕业设计的热情,使得后期的毕业设计进展得非常顺利。

2 选题之后做什么

每位学生确定选题后,我分别与他们进行交流,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设计所需完成的进度安排、文献检索并整理以及完成开题报告等工作。并且明确告知,这阶段的重点是完成开题报告,同时发了一份开题报告的模板给他们,强调开题报告的重点在于选题的设计方案上,它主要说明这个选题应该如何开展研究,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方案来实现对选题的论证和设计,以期达到一定的设计目标。设计方案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没有科研经验的学生来讲,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使学生避免无所适从,可以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但是在检查学生的开题报告时,仍然发现了很多问题。在开题报告中,有些同学只是对文献的简单罗列,概述性的知识很多,提到设计方案的少之又少,或者有的仅用几句话就完成了选题的设计方案。这一切说明学生并没有重视开题报告。这一点在今后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时,应该引起指导老师的重视。所以下面有必要说一说开题报告怎么写。

3 开题报告怎么写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开题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开题报告标题;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确定课题的研究方案和步骤;预期的研究结果等。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写过科研论文,所以对上面这些内容还是非常陌生。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一般而言,新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主要包括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1〕。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他们几乎是中国互联网、微博的同龄人,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比例为56.5%,其中青年群体占了绝大部分”〔3〕。这些新的时代特点表明:新媒体与90后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密切。而新媒体条件下“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比传统媒介更加自由,而自由并非无界限的绝对自由,自由的滥用之于政府、个人不免产生负面影响”〔4〕。比如一些暴力、色情等违公德的内容利用新媒体进行大肆传播,加之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泛化”与“碎片化”的特点均给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带来许多负面或者消极的影响,由此也大大消解了传统德育的有效性。与之相应,高师院校德育工作受到的冲击与挑战相对更大,这首先与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关。高师院校是培养和造就优秀教师队伍的重要基地,是将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师范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场地,更是他们提高专业素养、形成师范性和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重视德才兼备的“师范性”应当是师范院校最鲜明的特征和优势所在。“所谓师范性,是指师范院校的教学专业性和教育特征,是师范院校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在学校教育科学和各种活动中的集中反映,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本质属性”〔5〕。换言之,以师范性为鲜明特色的德育工作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这一工作又与师范院校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具体到90后大学生,按照目前通行的说法,“80后、90后这些人群具有其自身的许多特质,如独立意识增强但个体中心主义明显,观念淡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依赖性强,缺乏艰苦朴素作风等等”〔6〕。因此,谈及新媒体条件下高师院校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我们首先要站在现实与未来、育人与教育传承的高度认识到高师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新媒体环境中高师院校90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从而增强我们完善、创新高师院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德育工作内容、方法的完善与创新

第一,加强德育的“习得”实践性。习得高于、优于说教是我们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务必要遵循的一个原则、一个理念,特别是在面对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以及社会转型期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群体。这一群体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大多是在“‘6+1’的家庭(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长大,从小就备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因此,其性格的养成很容易造成以自我为中心,个体意识极强、群体意识淡薄;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同龄伙伴的缺乏,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窄小的私密空间中,与人交往多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来实现;在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他们处理的很多事情几乎都是在家长的眼皮子底下完成的,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习惯于接受旁人的指导与帮助,依赖性较之前一代青年更强。即如学界、社会上所说的90后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也和其家庭的成长环境不无关联”〔7〕。因此,面对这样的群体,就需要我们创设真实、具体、连续、生动的“习得”实践情景、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体验、认识、感知实在的生活,既包括真善美,也包括假丑恶,如此才能吸引、触动、感染他们,从而实现单一的、线性的德育认知模式向综合、立体的德育认知途径转化,实现德育理论教育与德育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德育的“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实现德育工作的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具体来讲,就是在坚持学校主体教育的同时,通过网络大赛、演讲辩论、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三支”活动等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充分认识世界、认识时代,认识过去的中国、当下的中国,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接受教育。即使在课堂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的过程中,除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世界观和方法论外,还应侧重对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思辨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真、善、美以及劳动、自强、自立的尊重与追求,对于个人、家庭、自然、社会、国家、民族的尊重与热爱。比如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2010级2班的德育工作即是突出了“习得”这一具有鲜明实践风格的德育工作思路,很受学生欢迎。该班从大一开始,即通过定期的参观访问、读书会、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趣味体育比赛、素质拓展比赛、主题征文、手工比赛、学生学术讲座、教师技能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所在城市、专业、学校、同学和社会,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意识和理念逐渐得到加强,学生自信、尊重、合作、团结、友爱、互助、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这些“习得”活动无疑既符合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宗旨,也切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让他们在“扬长补短”中体验到求知以及进取、勇敢、合作、成功、助人、友善的快乐,从而将德育工作巧妙、生动、真实地融入到课堂、课程、宿舍、校外乃至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并影响、辐射到同年级其他班级,产生广泛影响和示范效应。同时,该班还形成“大一大二重理想、读书、兴趣、合作、实践,大三大四重提高、技能、兴趣、独立、实践”的育人思路与体系。2012年该班级被评为“省级优秀班集体”。第二,加强德育的“传统”文化性。新媒体条件下高师院校的德育工作还要注意营造文化氛围,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体现出高师院校德育工作的中国性、民族性和师范性,体现出一种导向正、感情真、品位高的文化引领,培养和增强90后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人文情怀,特别是在“网络文化中,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面具化,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就变得极为模糊,对于道德自律的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将传统伦理中的‘慎独’与网络规范结合起来,增加新的内涵,构建网络时代以‘慎独’为特征的网络伦理体系”〔8〕。

首先,重视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的传承。中国传统德育思想具有要求个人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方面,通过“内省、内悟”的方式来达到“修身”目标的特征,如同孟子所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天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这种德育资源、德育思路曾在过去两千年内产生了重大作用,培养出一批批被鲁迅称为“中国脊梁”的优秀人才,证明这种德育内容和思路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今天还没有很好地研究、传承,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伦理、坚信家国同构的德育思想。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过于强调爱党、爱国、爱民族等宏大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者淡化了从孝敬父母、帮助朋友、热爱生命、尊重劳动这些小事来开始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民族的情感,比如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便体现出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坚信家国同构的特点,至于令孔子极为推崇的周人所提倡的“道德贵发”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而儒学大师孟子在继承孔子“贵仁”的基础上提出了“仁义并举”之道,他指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并形成了一套以“仁义”为主体的仁、意、礼、智四德相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为古代中国的德育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次,“道德教育的根本旨趣是对生命中善与幸福的追求,它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它的具体目标是成就人的德性。德育不仅仅是赠送、告知和传递知识,而是应当设计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体验、感受和理解的‘碰撞’活动,让受教育者在这些思想‘碰撞’中产生共鸣,产生良性循环的心理场效应”〔9〕。而“只有全面关注人的本性,关注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人文关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良好互动的科学方法之一,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以提高教育有效性,具有研究意义”〔10〕。就此而言,以“重人、爱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为鲜明特征的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文学、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正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全面发展,比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哲学中的“仁”思想即是强调“爱人”。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就仍然是不过时的德育元素。此外,中国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浓浓中华情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和传承好中国文化遗产有利于培育民族认同感,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为此,高师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尽量放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协调群体成员行动、消除隔阂、促成合作,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并维持社会秩序以及延续民族认同的功能,通过文学经典的诵读、讲演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通过如何过好传统节日以及如何了解自己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式来避免德育工作、文化建设中的“高大空”,从而在一种具体可感的方式和活动中增强90后大学生对自己文化抱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对家庭、社会、自然、人生和国家抱有一种积极的情感。第三,加强德育的“亲切”时代性。“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成为大学生喜爱程度最强的媒体”〔11〕。

90后大学生乐于网络、微博等交流方式,追求时尚感和时代感,权威意识和被动服从意识减弱,厌恶和排斥单一的观念灌输和空洞的说教,这就启示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要思考怎样有效利用新媒体的“正能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切感、时代性,从而为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高校应加大力度建设新媒体平台,建设相应的思想教育阵地。通过校园特色网站版块的开发,吸引大学生登陆学校的相关网站,及时获取丰富的、具有先进思想的教育资料,引导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广播、校报、校刊等的作用,把这些校园媒体也打造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阵地”〔12〕。具体到高师院校德育工作,有以下几点要注意:首先,要及时关注当下生活,充实和丰富高师院校德育工作内容的时代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13〕。为此,高师院校的德育工作要常用“全国十佳教师先进事迹”“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感动中国先进人物事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事迹”“80后、90后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事迹”等具体、亲切的事例以及讨论、辩论和实地参观、访谈、调研等方式来体认人伦道德、公共道德,凸显高师院校德育工作的“师范性”。又如“将地方特色资源引入德育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可以促进现有高校德育课程建设和改革。同时,地方特色资源借助高校德育这个载体,也更好地实现了自身价值”〔14〕。此外,及时引进我国最新的德育成果,让高师院校德育的内容更为新颖,更贴近生活和时代。比如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反映了各学科领域研究新进展,体现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有机统一的中央“马工程”有关教材;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的最新成果:《公民教育引论》《教师德育专业化读本》《学校德育诊断案例研究》《学校德育100问》等德育研究成果。其次,发挥新媒体迅速、广泛以及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构建富有时代感的德育平台,创新高师院校德育工作的方式。

比如建立学生德育档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建立“公寓社团网络”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导师制和心理咨询制,加强对学生困惑的了解与引导,利用网站、聊天室、BBS、QQ群、E-mail、微博等现代传媒技术,加强德育工作的及时性、交互性和无限性等等方法均是可行的思路。又如清华大学学生自发创办的“红色网站”已成为清华校园面向学生党员、学生党支部的理论学习网站,学生上网率达92%。上海交通大学根据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情况,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进生活园区、进学生社团、进校园网络”的新思路,广大师生通过学校设立的网站学习理论、了解时事,使互联网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此外,借鉴西方德育“生活化、过程化、精细化”的思路,将我们国内高校传统教育平台中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一步整合、联通,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环境与目标。西方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德育课程,也很少进行宗教活动、学校仪式、榜样训诫等专门的德育活动,他们更多的是把德育目标真实地渗透在各种学科课程和各种生活、活动和环境中,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性,注重实践和实效,这种“隐形化”的德育方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再次,重视对德育评价方式的完善,发挥评价的“杠杆与导向”作用,使高师院校德育工作更为规范和细致,这里要特别注意深刻领会“16号文件”精神,即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曾指出:“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各类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集体参观一律实行免票。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主动配合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15〕。高师院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进一步将“意见”精神与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以及90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联系起来,完善和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及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三、结语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制定张贴规则,供张贴者自律。张贴规则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警告:张贴者对张贴信息的行为和张贴的内容负全部法律责任,不得违反国家法规和校规。(2)不得伤害他人;不准张贴、转贴和传播任何具有污蔑、诽谤、诋毁、、辱骂性质的信息;不得骚扰、威胁他人;不得使用冒犯少数民族和的语言。(3)保护国家秘密:不得、谈论和传播国家秘密信息。(4)不准讨论和鼓吹各种违法犯罪活动。(5)保护个人隐私:不准张贴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照片等;不准在网上向年龄在18岁以下者套取姓名、住址、电话和学校名称等信息。(6)不得抛撒信息垃圾:不准连续张贴同一内容,不允许在不同的议题下张贴同样的内容。(7)保护知识产权:不准张贴受版权保护的图片、商标和文章。(8)不轻信网络谣言。(9)不准用于商业目的:不准在BBS或“论坛”中张贴广告、推销产品、开展有偿服务。(10)不要无节制地迷恋于虚拟的电脑世界。

适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调控。开设BBS和“论坛”的高校网站必须声明,网站管理者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对不良信息传播者给予警告、勒令改正、取消联网资格若干天,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等处罚的权利。网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形式向提供服务的网站举报他人的违规行为。网站接到举报后,有责任回复举报者,对举报内容做出处理,并对被举报者提出警告或采取技术措施限制违规者继续张贴信息。(张鸿:《双刃剑:网络与大学生》,载《福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组织信息员对网上消极信息予以平衡,组建网络信息员队伍。他们由德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组成,受有关职能部门或所在单位指导,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第二,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德育专家意识。

大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大学德育工作者还必须下苦功夫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提高,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因此,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一是坚持早晚自习、阳光晨读,健全考勤制;二是坚持“考前预警,考中监督,考后总结”,用好“学风监督团”,确保考试诚信;三是坚持建立健全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学业困难学生信息库的建立,及时更新及保存学生、班委、化学化工学院、家长四方联系记录,最大限度帮扶学习困难学生;四是坚持“人机分离”,净化课堂环境;五是坚持“一对一”帮扶结对子,努力营造勤奋刻苦、笃学好问的良好学习氛围;完善《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学风建设管理办法》,确保化学化工学院学风良性发展。

二、以制度为约束,完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决定一支队伍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组织保障,关注学生成长的贯彻落实,与队伍建设密不可分,而队伍建设则要以工作实效为目标,以讲学习、练素质、塑形象、做表率为重点,充分调动干部队伍的积极性。化学化工学院制定了《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办法》,突出“六看”:一看是否用心,二看是否主动,三看是否负责,四看是否有效,五看是否被学生认可,六看是否有突出贡献。较好地发挥了导师心理疏导、学业指导、生活引导等作用;通过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训练和学生干部培训班,在学生干部中开展“作风建设月”,强化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践行学生干部“六要”要求,强化化工精神,尽职、守纪、做好服务;出台《化学化工学院团委学生会部门考核制度》,完善学生工作制度体系,形成了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

三、以品牌活动、科技创新为依托,强化素质教育

综合素质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化学化工学院以宣传引导、经费支持、业绩激励几个方面着手,推动了品牌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开展,强化素质教育。化学化工学院持续开展“新生趣味运动会”“阳光宿舍”“化工之星”“化工达人秀”“家长教师寄语进宿舍”等品牌活动,保持活动主旨,创新活动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达到在活动中感染人、教育人、锻炼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并借助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平台,鼓励并指导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具特色的主题团日活动及创新党日活动;依托《化学化工学院科技创新管理办法》,挂靠化学化工学院科研部,吸纳更多的人参与到挑战杯科技创新竞赛、化工设计大赛、大学科技园创新项目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中;加快化学化工学院“一院一品”工作的推进;落实“理论加实践,四年不断线”的职业发展课要求,争取与更多的单位确立社会实践基地。

四、做好九项工作,深化四项教育,落实服务保障工作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就业指导、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政策落实、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引言

就业指导中心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学生就业、搭建学生与用人单位沟通平台的责任,我们要本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千方百计服务好学生就业,力争使每位学生在就业中能适的其所,进而达到人尽其才,为社会做更多更大的成绩。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步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将毕业生送人社会很好的就业,使我们的就业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和社会,是需要我们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我从事就业作的几年中,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组织机构,为学校就业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特别对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如何,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我们必须要站在影响学校发展全局的高度看待就业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生命线”工程来对待。为了保证学校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高校首先要成立专门机构,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将这种设置涵盖全校各个教学院系,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格局。例如我校除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门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部门外,各个教学院系都成立了实习就业科负责本院系就业工作,我们还制定了《河套大学院系就业:作实施细则》,并对就业科长进行了系统的业务培训,这样从组织上保证了学校就业工作畅通高效的进行,更好的体现了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二、加强就业部门队伍建设,进一步凸显“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

我们就业部门承担着对学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学生毕业报到证的办理及档案的邮寄,就业指导课的落实和讲授,就业市场的开拓,大小型招聘会的组织等工作,是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全校所有的学生和社会上所有用人单位都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同时,我们还经常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兄弟院校的对口部门打交道,是学校的“窗口”单位,我们.工作人员的素质如何,服务质量怎样,直接代表着学校的社会形象,也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所以,必须要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就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每一位人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就是服务,而且是具有重大责任的服务人员,不仅要细心,而且要有恒心、耐心: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及时了解有关就业的政策方针,充实闩己就业指导方面的知识,以便在工作中能更好服务于学生;另外要提高自己的公关能力,以便在开拓就业市场,对外进行业务交流中发挥史积极的作用。

三、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将学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及课程设置与就业情况密切联系,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工作思路。首先要对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全面认真分析,根据每年的毕业生数及经济发展情况形成对就业总体形势的了解,另外再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点,对本校学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有哪些有利因素,有哪些不利因素,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情况,扬长避短,使我们在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例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些专业招生困难,而一些新的专业需求量在增加,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专业设置,使学校办学更贴近市场;再如,近年来,与我们毗邻的鄂尔多斯市经济发展迅速,对人才需求量大,待遇较高,而当地又没有大学,所以我们将就业市场重点放在该地区;有些学生在就业方面思想观念不正确,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我们对这类学生主要是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困难或心理因素导致就业困难,我们就对他们进行个性化就业辅导和帮扶等。这样,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就。

四、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做好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作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的主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家教育部明确规定从2009年新生起,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高等教育教人才培养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的作用,我们选派专门教师参加了上级组织的一系列课程培训,学校又对各院系的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对就业指导课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课时及分配都作了统一要求。教学形式上我们将课堂教学与讲座相结合,将参观学习与模拟实训相结合;教学安排上从学生人学到毕业,根据不同年级特点有侧重的进行全程式就业指导;内容上包括就业形势、就业观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及能力教育,创业培训等方面教育。真正发挥了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帮助学生理性、科学、可持续的择业、就业。例如,在思想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摆正自己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目前大学生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滞后。因此,我们就业工作部门通过入学教育的就业形势分析,聘请专家校友及企业界人士作专题讲座等形式,教育大学生要领会“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大力倡导“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经受磨炼,健康成长;转变唯外企、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就业的观念,选择到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才能的各类基层用人单位中就业的思想;树立创业思想,培养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五、发挥就业工作部门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构建就业服务平台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一是与企业进一步加强联系,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在学生与用们单位之间沟通对接的渠道;二是利用报刊、广播、网站等宣传手段和阵地,开辟大学生就业专栏,通报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宣传学生求职意向,在毕业生与社会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信息平台;三是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的推介工作;四是进一步做好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评价的反馈,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形成长效机制。

六、积极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期,捷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讲,根本的办法是加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高校就业作部门要坚持把服务青年成长成工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校教学、管理等部门通力合作,全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估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着力培养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等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切入点,组织实施相血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团会、团课、报告会等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和促进各种专长的发展;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抓好与专业相关的社团组织建设和“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业是就业的最高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仪能缓解社会就业压力,而且也有利于促进神会经济的发展。引导毕业牛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既是就业形势的现实需要,也是大学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高校应把对创业人才的培养逐步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要通过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帮助获奖的大学生向社会推荐优秀作品和申请专利,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机会和奠定基础;通过组织实施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为具有较高的科技创新水平和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和机会;组织优秀的青年企业家对有意向、有备件的毕业生进行创业指导和辅导;同时积极探索通过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多层次、多渠道设立专门的风险投资基金的办法,为大学毕业生创办企业提供支持。

八、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一)增强班级凝聚力,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辅导员向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第一,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节日,可以抓住以节日名字为主题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第二,主题班会的形式要需互动性与多样性。辅导员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第三,可以在班会上增加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活动环节。主题班会设置师生搭配游戏,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培养学生民主意识,定期举行民主生活讨论会。

培养大学生民主意识,是提高学生自身良好发展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学生民主意识的形成,班级可以定期举行民主生活会。一方面可以让班级的生活委员定期组织民主针对校园环境、活动等方面进行交流会;另一方面可以针对每一时期的国家政治形势,聚合党员和预备党员来召开主题民主生活会,进行相互交流,探讨国家时事和校园情况。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

(一)增强学习风气,建立各类学习小组。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辅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需求了解,对学生进行分类为考研群体、考公务员群体、就业群体。考研群体可以在校外邀请一些考研专家为学生进行考研指导。公务员群体可以让公务员学习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就业技能群体可以让辅导员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方面的技能培训,以真正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提高社区文化氛围,进行社区文化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为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进行社区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其他高校的寝室,唤醒他们爱护寝室的良好意识,激发营造良好寝室环境的动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促进学生形成视寝如家的文化气息。

(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

党员,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领导性作用。为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可以定期开展党员“一对一”帮扶活动。第一,让每位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选择帮助的下届党员群体,形成良好的党员互助作风;第二,积极鼓励每位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带领下届党员群体参加义工活动,为学生群体起好带头作用;第三,让每位党员和预备党员帮助班级中的一名普通学生。通过辅导学习、谈心等方式,发挥自己的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方式的创新途径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实行服务式管理方式。

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需要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方式。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转变为现代化的教育服务理念。辅导员需要有服务理念,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需要从传统的管教型方式转变为服务型教育方式。辅导员应该融入到学生群体中,用真心为学生提供服务,变“管理”为“服务”,变“命令”为“引导”。

(二)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发展微信沟通平台。

作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需要跟进时代的发展,挖掘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使用潜力,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效。第一,可以建立微信语音群组,高效率地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第二,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的朋友圈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便于心理辅导;第三,可以利用微信新开发的微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为大学生建立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公共微信平台系统。

(三)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发展两课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作用

社科部负责的“两课”,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路径,但另外一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夹杂在党校培训、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辅导员工作中进行的,由于没有整体把握和明确分工,所以无法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合力,同时因为在人、财、物、时上没有保证,致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化、空洞化严重。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是同步的,学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完善和充实校园文化,同时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校精神风貌的形成,加快学校发展。校园文化不仅包含了校园建设特点、师生业余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也包含了精神文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艺术修养、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念形成有巨大作用。

一、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处于时代前沿,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接触途径广泛,在新思想的巨大冲击下,部分学生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彷徨,无法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道德准则。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的需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思想潮流和新的社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学校自身校园文化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高校校园文化形式丰富多样,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寝室文化节、美食节、书画展、艺术表演活动等,都是培养大学生审美情操、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观念、精神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校园文化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思想教育内容承载在文化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对思想政治具有导向作用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场所,文化荟萃、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新事物、新文化交汇的场所,随着国际化的渗入,文化碰撞及社会新思潮的流入,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大学生思想、观念、人格、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但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在校园环境中进行,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校园文化能够创造具有净化心灵、文化时尚相结合的校园环境,以校风、学风等形成高度的意识形态,引导学校的思想价值取向。校园文化通过物资建设,如在校园中建立文化碑、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基地等,通过内在文化和外在表现形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思想文化的熏陶,主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情操具有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是一种有形与无形兼并的文化系统,包括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文化环境汇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文化知识来强化自身的知识修养,充实思想,完善人格;在精神氛围中,学生能够在大环境中自觉约束自身行为,遵守校园规则,从而塑造自身人格。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校园文化往往起到很大的陶冶作用,让学生在无声无息中接受校园文化的感染和洗礼。例如,校园文化通过建设具有高品位的文化景观、引入文化遗产、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为校园添加积极上进的生活元素,使学生受到启迪,将景观、活动等外在物质内化为精神、素质和行为方式。

(三)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凝聚作用

文化具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校园文化集结了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能够有效地将学生凝聚在一起,而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体现在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产生的归属感,将学校作为精神寄托的乐园。同时,校园文化所创造的校园环境能够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抚慰,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因此,同学之间会建立起互助友爱、融洽和谐的关系,而学生的这种关系越密切,学生之间的情感便会越深,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则会越强大。另外,校园文化所建设的精神文明更是凝聚校内力量的重要部分,学校通过不同的文化活动,推进学生思想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将学生分散的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在向心力的催动下,学生会为学校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四)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在物质和精神上形成一种激励。它主要是通过对自身校园环境的建设,以及一些具有目标性质的校园活动来进行。首先在校园环境中,学生只有将自身融入学校大环境,才能与教师和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因此学生会主动学习校园文化,并逐渐认同校园文化,激励学生获取正确的思想文化知识。在校园活动中,通过活动中的精神体现、目标价值体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奋斗精神、团结意识等,让学生积极上进,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

(五)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具有约束作用

校园文化中建立了相应校规、校纪、校风、校训等,是需要自觉遵守的规章制度,具有纪律性和规范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对学生具有约束作用。

学校的规章制度具有强制的约束性,使学生明白自身的行为范围和张度,从而抑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学校自身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非强制性的约束,使学生自觉规范自身思想和行为。

(六)校园文化能够美化学生心灵

校园文化具有一种审美功能,使学生在情感体现中形成良好的精神境界。对学生来而言,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体验生活和美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塑造自我,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审美观。

总之,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塑造完善的人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诸多促进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进行教育改革,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喜荣.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情况,给既有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凸显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思想道德观念多元化。伴随社会的飞速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经济体制、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信息、多元化的道德导向。面对如此多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对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辨别能力弱、社会实践少、阅历浅、思想单纯,容易出现价值判断的模糊和偏差,进而对其在课堂上接受的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产生怀疑和否定,这就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2.管理主体错位。在现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把学生管理工作看作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和中心,把学生摆到完全从属的、被动的“被管理者”的位置上,学生管理工作以“我管你”为基本架势展开,以“管住你,管好你”为目标。该方式带来的结果是工作量的增加与工作队伍薄弱相矛盾的局面,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主动自我管理和寻求发展的积极性。

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薄弱。目前大学生数目快速增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主要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和学生政治辅导员组成,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政治、业务素质,能力和经验水平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4.社会就业压力大。据劳动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们对现今的大学教育提出质疑,对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产生动摇,使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效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面临挑战。

二、对策与方法

(一)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学生当作能动的、独立的主体看待。

2.坚持服务育人理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调整心态,充分发挥服务工作的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保证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3.确立依法治校理念。规范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优化工作队伍,提高学生素质,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

当前在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是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等,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工作队伍,是首要工作;所谓师者,天职即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成效要好于单纯理论的宣扬,充分调动每一个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工作贯彻到每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更适合教育实际。

(三)深入学生实际,把握规律,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

1.围绕学生的思想特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和行为方式与以往有着很大的不同,存在着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之间、以德为本与道德虚无之间、高雅追求与庸俗趣味之间、倡导艰苦奋斗与贪图享乐之间的反差。针对其思想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贴近学生思想,把思想道德课和马列主义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不断尝试更多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融进教材、课堂、网络、公寓、社团和学生头脑。

2.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强,勇于响应时代的召唤为理想而奋斗,同时他们所处的复杂的情境中诸多的应激源——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经济困难、恋爱挫折、就业竞争、网络互动——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敏感把握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引导他们,采取正面引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及时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

3.把引导学生的需要融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大学生处在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人生阶段,对物质和精神存在不同层次的欲望和需求,由于现实与主观愿望存在差距,常导致物质愿望与自身经济条件的矛盾、成才愿望与所处的学习环境的矛盾、成就事业的追求与社会就业难的矛盾,主观愿望的实现一旦受阻,他们往往陷入悲观。因此,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注重工作的时效性和成效性,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需要特点,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加强对学生需求的引导,贴近实际,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各种需求之间的关系。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不能脱离大学生实际,形式不能脱离社会及大学生的现实,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精心设计载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歌咏比赛、形象设计大赛、辩论赛、音乐会、读书会、体育竞赛、美术书法展、科技活动等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优良的校风和深厚的学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同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校园网站管理,遵循网络特点和网上信息传播规律,在校园网站终端设备安装封堵色情、反动等不健康内容的过滤软件,规范上网内容,开辟红色网站,为广大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始终让生动典型、喜闻乐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149-150.

[2]宋骅.刍议如何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信息,2008,(21):196.

[3]房三虎,孙宗美,王青峰.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2):79-80.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9篇

笔者认为:所谓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自觉以组织利益和目标为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的统一。它是所有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的整合及其在组织纪律、作风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其精神内涵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成为当代教育者所形成的共识。社会也把“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作为人员使用的重要指标。目前,社会普遍对大学生的业务能力表示满意,但也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也意识到,知识经济步伐的加快,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呈现出各种学科、知识、信息、文化的交叉化,任何一个项目的完成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它需要各种英才的汇集,发挥团队的智慧,同时辩证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个体意识与团队意识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农经济的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也对此作了一些努力,但效果并不非常突出,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要么仅仅注重个人的发展,忽视团队的作用;要么缺乏个性,随波逐流,在竞争中被淘汰。这种现象在近年来更加明显的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良好的团队精神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受到潜移默化,而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重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因此,如何在进行教学、课外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学生由较低的认知水平提高为较强的行为表现,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教育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而努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共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些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如何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要实现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这一目标,就必须从团队精神的内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寻找结合点,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通过教学活动,特别是“两课”教学,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团队精神的培养。

所有的老师都担任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的知识、人格、做事方法、对事物的态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加强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自觉的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这也无不蕴含着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两课”教学生搬硬套,缺乏生动性,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从而使学生失去认知的兴趣。“两课”教师应充分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用大学生能非常乐意的方式不断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进而形成它们正确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竞争协作观念等。学生培养起了良好的团队精神,会进而有效的促进“两课”教学的有效开展,形成互动局面,使其不再成为学生为之头痛的枯燥理论课。

2.通过开展各种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举行各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思想政治讲座、座谈会、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过专家理论讲解、事例展示、互动交流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它们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3.通过班会(团学会)这个素质教育的综合课,加强班级建设,有效的凝聚学生的团队精神。

无可置疑,班会(团学会)是强化学生团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活动从具体实施到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而长期以来,人们未能充分重视班会(团学会)在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但实际上,班会(团学会)开展的连续性、制度性以及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班的班风。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往往具有共同的目地、共同的荣誉感和为达到共同目标而组织的相同活动,具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有严格的制度和纪律,有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平等互利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而如果一个班经常不开或者很少开班会(团学会),这个班就会纪律涣散,班集体名存实亡,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重视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建设在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班级建设,增强班级凝聚力,使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融洽,每个成员都能获得归属感、荣誉感、受到他人尊重、获取自信,最终凝聚成有力的团队。

4.培育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及大学生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现在部分高校学生活动纯粹为“活动”二活动,缺乏一种精神的引导,使得学生认知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不能对学生品质养成形成有力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校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要精心的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之一的活动,比如球类比赛,群体性文艺活动,辩论赛,暑期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的圆满完成者往往是分工明确、组织协调较强、善于团队协作的团队,这能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例如,我校团委提出的“十大类活动”。

5.通过积极引导学生的社团活动,强化学生的团体意识。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在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有力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大学生社团活动包含学术研究类、科普类、发明创造类、文艺类、体育类、志愿服务类等,这些社团的组建、成长需要的是一些有相同爱好、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乐于奉献精神、良好团队精神、较强的自律性的学生来发展起来的。比如一些发明创造类社团,仅仅一个人的创意可能不是完美的,即使有好的创意,仅靠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社团成员组织分工、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正是在这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才逐渐凝聚起较强的团队精神。

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它靠的是教育者的教育引导、学生个人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实处。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②杨志君.《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

③李海峰等.《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应坚持集体主义原则》.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援助; 高校;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3-0117-03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即和谐校园文化,它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以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环境育人文化。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有机整体,不仅独立存在于高校校园环境中,而且还向校园外渗透和辐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发挥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力量,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是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无偿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组织。高校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作为适应现阶段社会法治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生事物,是我国法律援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开展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在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助推作用,为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的丰满、制度文化的探索、行为文化的体现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新时期高校校园精神文化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充分体现和实践

1.法治文化与法制教育是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构成

大学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而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合格公民是建立法治国家的保证,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而,法制教育作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将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也展示出新阶段的法治新思维,为共和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法治新图景。新一届国家领导层不约而同地举起法治大旗,这一方面说明,敬畏法律,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以法治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社会公平正义,帮助人民实现“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一种施政共识;另一方面,只有当法律成为国民必须信仰与敬畏的规则时,人们才可能在这条规则的底线上行走,道德才不会失守,底线才不会被击穿,秩序才不会破坏,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有所期许。要让人们真正信仰、敬畏法律,就必须以法治之力,去约束权力随意出界,去责罚破坏规则的行为。只有让法律条文真正成为一种实际准则,法律威严、政府公信才能有所依托,人们对法治才可能拥有虔诚的信仰。要使法律成为国民信仰与敬畏的规则,除了通过自上而下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和制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公民的法制信仰、法制教育同样至关重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和深化,如何使高校校园文化顺应“依法治国”这一趋势和潮流,进而有力服务于新形势下人才素质提升及发展需要,是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亟须关注并解决的方向性命题。对此,唯有将法治精神、法制教育提升到必要的高度,才能顺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而丰满、完善、凸显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育人职能,切实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软实力与生命力。

2.大学生法律援助活动是传播法治文化进而助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

目前,我国增强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是一项艰难而长远的工作。法制教育是一个国家法律知识普及的根本,而对于高校学生的法制思想教育又是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我们必须普及和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近年来,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是在理论上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成果也日渐显现。二是从教学和钻研方式上出现了多样性,且重点突出了法制教育的务实性。三是所研究的内容逐渐走向专业化。四是从教学方法上开始运用比较来更深层地研究法制业务,通过对国外高校的深入研究和适当的引入,采用中外结合的方式为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当前,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基本上能做到知法、守法,但在他们的头脑中并没有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法律实践能力较为欠缺。随着高校法律课程的开设和普法教育的深入,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有所提高。但我们也发现,大学生在法律素质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缺乏正确的法治观、法律实践能力欠缺等。不少高校仍存在重视专业素质教育,轻视法律素质教育;偏重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育环节,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寻找和拓展法律素质教育的多种模式,使高校法律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且卓有成效。其中,大学生法律援助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它以法律实践的形式拓宽了高校法制宣传、法制教育的途径,通过在校内进行普法宣传、模拟法庭、周日法谈、学术论坛等活动,在校外开展法律宣讲、社区法律服务、义务咨询、案件等活动,一方面使在校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参与法律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从而有利于推进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使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识向社会传播、辐射,实现了校园精神文化成果的社会共享与转化。在此过程中,对于从事法律援助的学生群体而言,有机地贯穿了理论与实践,理顺了“知”与“行”之间的关联。为法治文化的传播以及法制教育的开展拓展了思路和视野。

3.法律援助有助于“人本思想”根植于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理念核心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高校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其包括四个基本理念:文化育人理念、以人为本理念、整体构建理念和协调发展理念。其中,“以人为本、文化育人”理念为其核心内容,也是新时期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援助条例》第八条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大学生法律援助组织正是这样一个依托高校学科、人力资源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面向社会,无偿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组织,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和辐射。1992年武汉大学首创大学生法律援助机构,开创了大学生参与法律援助的形式,并开始探索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相结合的道路。此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安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纷纷成立法律援助机构。全国高校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目前,部分群众对社会上法律工作者产生不信任感,并且其许多合法权益未能得到有力的维护,进而转向具有正直纯洁、敢于伸张正气和系统法学教育的学生法律援助,使很多案件也真正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二、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充分体现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大学生开展法律援助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把握了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作为大学生生力军的“90后”,他们思想超前,容易接受新事物,但他们心理承受力较差,易以自我为中心,同时他们还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面对事情的处理情绪冲动,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再加上社会竞争加剧、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加等现象的存在加重了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所以这个时期课堂以外的“隐性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如果不能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给予学生积极、健康的影响,势必造成教育的缺失和遗憾。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成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爱心去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工作中培养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法律的尊敬。他们在法律服务的同时,能切身体会到司法公正对保障公民权利的重要性,从而牢固地建立正义感。从自己开展法律援助活动对社会的重要性中,进一步认识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今后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重任将由他们来承担,他们只有具备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才能在将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管理好。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素质教育的“大方向”。

2.法律援助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对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转化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法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将法律理论和法律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法律援助重在实践,采用的方法与传统的法律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法律教育往往过于依赖法律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缺乏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在法律援助组织中,大学生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参与诉讼等方式,把法律知识与现实法律现象进行对照、印证,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处理案件的实际工作方法。例如,中心成员通过社区普法、案件等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法学理论去指导实践活动,在校期间就能够得到与职业律师法庭对抗的机会,通过实践来全面、深度认识法律及其环境,进而通过对一个个实践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透彻与多元化,从而提升学生们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开展法律援助活动之余,中心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地法律援助的状况,先后在黑龙江省内以及安徽、广东、河南、福建等地进行调研活动,采集到了较为翔实的数据,为黑龙江省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此外,工作部还编辑出版了学术专刊《大学生法律援助》6期、《学生视野中的法律之维》2期,从背景、过程、法理分析等角度系统总结了全部案件,从而总结经验与规律用以指导法律实践。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充分表明,其以知识指引实践,通过实践形成能力与素养进而提升知识水平的模式,对探索校园文化的育人职能转化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3.感染周围师生,传承帮带作用,凸显校园文化的辐射效应及深远影响

哈尔滨商业大学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从这里走出了300多名法律援助志愿者,共同的经历、精神,使大多工作在法律相关行业的毕业生仍始终关注着中心的动态与发展,并为在校成员提供专业知识、工作方法以及各种支持,体现出了法援人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强大的帮带作用,从深层次折射出优秀校园文化的深远影响。通过十余年来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扎实开展,法律援助志愿者立足专业知识,秉承公益心与责任感,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激励感染了无数师生,吸引着大批优秀的非法学专业同学加入到援助队伍当中来,同时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以及社会的尊重、支持和帮助。以法援为原点,将法援精神辐射到全校乃至社会。正是优秀校园文化成果巨大影响力、生命力的完美体现与生动诠释。

目前,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也面临众多问题,如主体不确定、资金保障欠缺、法律保障欠缺等,这些问题的完善与解决有待相关方加强重视与支持等“技术性”措施;另一方面,如何深刻认识“法律援助机构是适应现阶段社会法治发展需要的必要产物”,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大局的角度凸显其作用,进而在更深层次肯定其地位特别是加大建设、扶持力度尤为重要。但仅就高等教育而言,开展并普及大学生法律援助工作对于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啻于是一种积极的促进和有益的尝试,尤其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向文化成果的转化以及校园文化育人职能的实现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颖.重视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41-44.

[2] 徐柏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74-177.

[3] 张淑锵.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21.

[4] 时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7(1):18-20.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我们一般把高校校园文化理解为知识密集、人才集中、思想活跃的高等学校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和制约下,经过自身的努力并由自身组织和领导的以师生为主体,以大学生为核心,以大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高校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化。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表现为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种形态。相对于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言,校园文化活动则是第二课堂。毋庸置疑,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塑造既依赖于课堂教学等系统的主渠道教育,也离不开与主渠道教育相得益彰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已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专门的研究成果也不少。但笔者认为各个学校重视的程度,建设的力度与水平,发挥的作用和效能,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校园文化作用的认识与重视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在一些理工科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笔者结合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实践,对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一些研究,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的缺失

(一)缺乏对校园文化的正确认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区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理工科院校教育的功利性也随之日渐增长,办教育只考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不重视受教育者本身的改造和提高。时至今日,有些领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思想上有认识,但行动上无表示,认为学生只要把专业知识学深学透,掌握扎实,就不用担心就业,学校的就业率就有保证,办学目标就实现了;有些领导把校园文化简单地视为吹拉弹唱、打球照相等低层次的文体活动,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有些理工科院校往往以各种理由把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过多地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训练,弱化校园文化建设,造成学生一门心思地死读书。

笔者主持的江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加强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江苏省12所理工科院校的调查发现:部分理工科类大学生错误地把理工科高等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职业教育,把进大学看作是掌握一门专业和技能,寻求谋生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一些理工科类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半信半疑,他们喜欢用直接的功利性来衡量文化活动的价值,因此认为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浪费时间、意义不大。调查还显示,有79.82%的理工科类大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有79.38%的理工科类大学生不清楚或不知道生态文化的内涵;有68.90%的理工科类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一般或不高。

(二)缺乏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中的准确定位

大学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渗透在广大师生的意识形态中,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而理工科院校由于主要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往往重物质轻精神。有些理工科院校重视学生宿舍、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建设,大量添置各种实验设备,绿化美化亮化校园,而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表现为学生多了、楼馆多了、校区多了,校园精神却少了或没了,精神文化建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容上存在着较多的缺失。一方面,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聚合思维有余、离散思维欠缺,容易导致呆板,缺乏灵气和活力,制定制度常常单一地强调制度的严格,忽视制度本身的弹性和人性化管理,造成人的创造欲望窒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气氛压抑的局面,甚至可能背离管理的初衷。另一方面,制度建设时常抱着陈规陋习停滞不前。目前部分理工科院校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率低下,规章制度缺乏人性化,甚至有些与法律存在冲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时有发生,没有很好地发挥制度文化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缺乏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理工科院校自20世纪80年代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对于学校教师、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育,在理论上还很少研究,实践上更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然而人文精神的培育,学生是主体,教师及管理人员是主导,学校人文环境和人文底蕴主要是由教师营造的,正是由于缺乏对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人文精神的培育,才出现了学校管理制度缺乏人文关怀,管理水平效率低下,学术腐败,教师浮躁、功利行为蔓延,道德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的现象,这一切给理工科类大学生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校园文化在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校园环境文化的育人作用

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经说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校园环境在育人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优美的校园景观能激发理工科类大学生的爱校热情,蕴育人文气息,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理工科院校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大师、现代化的设施,更要有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积极营造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氛围,加强人文文化的传播与渗透,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自觉接受人文素质的培育,使大学生在深厚的人文教育氛围中受到启迪与熏陶。要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重视校园景观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设施和技术设备、校园建筑、园林规划等物质形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校史景观相得益彰。

(二)校园制度文化的育人作用

制度产生觉悟,规范强化行为。如果说教育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一种软约束,体现为自律;那么制度则是约之以典章,规之以法纪,体现为他律。大学既是一个文化底蕴与学术传统深厚的学术组织,又是一个结构复杂与高度分权的行政组织,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理工科院校管理既要科学规范,重视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又要一切制度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激发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释放各种教育资源要素的活力,有利于兼顾各个层面的利益诉求。要注重自由与纪律、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只有人人能自由地参与、创造,才能生机盎然。制度不仅要完善、科学、合理,而且要能起到鼓励创新、保护人才、提供平台、文理并举的作用,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

转贴于 (三)文化艺术活动是进行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直接途径

文化艺术活动是人文素质教育最有效、最实际、最直接的途径,有利于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理工科院校应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为社会培养以理工科为主兼顾其他需要的人才。例如:在校园内开展读名著、唱名歌、看电影、赏名画活动;开办各种学生流动书库和文化走廊及固定的知识窗;定期举办经典文化会、演讲会、辩论会等;设立读书沙龙、文化沙龙;建设学生文艺社团;开展各种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南京林业大学校园文化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了17届);举办各种培训班(如舞蹈班、摄影班、书法绘画班等);定期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各类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丰富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浓郁的人文氛围能使理工科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素质上得到提高,精神上得到升华。

(四)学生社团是进行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为了发展兴趣特长、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而自发组织的群众性组织。实践证明,学生社团举办社团活动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大学型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对待学生社团的态度会直接影响社团发展的规模和育人的效果,能够较多地得到学校和教师支持与引导的学生社团,其活动的水平及学生受益的程度也会较高。理工科院校要重视人文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人文活动,培育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近几年南京林业大学在学生社团中积极施行“四个一工程”,即定期每个学生社团有一位指导教师、一个挂靠单位、一次大型活动、一次社团大会,并实行社团校院两级分层管理、奖励优秀和末位淘汰制,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学生社团的发展,现有的65个学生社团在学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进行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正面教育

校园广播、校报、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对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加强这些宣传阵地的建设,有利于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校园人文氛围,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人文素质教育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体悟到精神力量的感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弥补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某些不足,使理工科类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另外,在实践中,必须提高宣传阵地的品位,大力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真善美,抵制腐朽思想和消极文化的侵蚀,引导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南京林业大学在校电视台播放的南林新闻故事、校园DV短片、往事的记忆等人文类电视内容就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

(六)文化知识讲座对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知识讲座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在学生扩充知识面、了解学科与社会发展新动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渗透作用。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讲座能烘托出一种炽热的人文氛围,激发和感染学生,使理工科类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的熏陶。专题讲座不必追求大而全、系统化,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发挥短平快的优势,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减轻理工科类大学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提高他们的情趣和参与意识,为他们学习人文知识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专题讲座所包含知识的高强度和密集型,也促使教师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使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升水平。南京林业大学为鼓励学生积极听取专家讲座,专门出台了“听讲座、得学分”的规定,并从文化素质教育专项经费中每学期拿出10-20万元用于文化知识讲座的各项支出,由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举办专题系列讲座。

(七)网络文化的正面效应对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辅助作用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2篇

1.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内容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意识日渐开放和多元化。这方面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可见一斑。当代大学生消费对象和内容体系多种多样,主要有日常的网络消费、购物消费、娱乐消费、社交消费、学习消费等等。消费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彰显了当代大学生消费能力、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反映大学生消费行为背后的家庭经济收入的提高。其中,人际消费占据很大一部分,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非常喜欢社会交往的个性特点。

2.从消费模式和方式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传统与现代消费模式并存,其中网络消费已经成为主流。这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一方面继续在使用传统的消费方式,比如亲自到超市购物、到歌厅唱歌跳舞等等;同时,更加喜欢网络平台的消费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学习、网络购物等等,而且,网络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主流,更加现代化和时尚化,这些彰显了网络时代大学生们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3.从消费层次视角来看,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差距日渐拉大。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当代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来源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差距很大,这就导致了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这其实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在高校的延伸,这种状态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相处。

4.当代大学生消费世界呈现出享受性、非理性和异化消费等不良倾向广泛存在。这方方面主要表在过度上网消费、过度奢侈消费等等,在消费领域展现了拼爹的发展态势。同时,很多学生消费只凭自己的喜好,不管家庭的经济状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引起重视的地方。

二、当代消费文化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挑战

当代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体系的一种,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的机遇,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是挑战和影响,诸多问题在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改革创新中不得不思考和着手解决。

1.高校德育各个环节缺乏创新。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德育工作在价值取向与理念、内容体系、模式与方式等方面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消费实际去规划,使得高校德育工作严重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

2.高校德育环境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彰显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公共危机的出现。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和功利主义的校园风气,严重影响了高校德育的美丽纯洁环境和氛围。

3.高校德育教师和专业学科教师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急需健康引导,这就需要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可是环视目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师专业知识功底还不错,但是人文方面的素养素质确实还还非常不足,从人文知识到人文行为等方面发展得非常不理想。

4.高校校园消费文化及公民文化建设急需加强。社会消费文化涌入高校,给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给高校消费文化带来太多社会上的负面成分,使得校园消费文化场域出现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这表明了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和公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5.当代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本人产生了诸多影响。一方面,当代消费文化让大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比如消费文化促使大学生道德观陷入迷失的状态、陷入平庸,消费文化的自利性消解着大学生的责任感与道德感,消费文化的多元异质性导致了大学生的道德与价值共识难以成型。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地方,也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要多多关怀大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提升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实效的路径

消费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及其德育工作产生了诸多的影响,也提出了诸多的挑战和要求。鉴于此,高校应该主动应对,积极思考消费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观念,树立消费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德育工作视野;将课堂道德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育人等模式融合一起,形成高校德育的合力;将消费教育、公民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国民素质和品质;大力培养面向全球化和大众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求建设多师型的高校教师队伍;注重德育文化环境建设,加强高校消费文化建设,以此建构起消费文化大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运行机制。

1.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与价值取向,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务必要树立一种面向学生的大众文化、手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等文化世界的教育理念,将德育内容、目标和模式方式、评价体系等环节紧紧结合消费文化进行构思和建设。

2.构建面向消费文化的德育模式与方式,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形成崇尚道德的勇气和践行道德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和校园消费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调适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引领大学生健康消费,强化学生身份认同和道德情感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育人模式,结合大学生消费活动,引领大学生开展体验式教育,科学激发当代大学生道德主体的自觉性自主性自爱自重性,全力消解消费文化的诸多异化功能,尽可能排除消费文化的负面影响。

3.构建适合当代大学生消费特点和引领消费的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推动高校德育话语系统青年化。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等纳入德育内容和目标体系之中;同时,努力挖掘消费文化体系中蕴含的积极有益资源,将之融于德育教育之中,不断扩大高校德育内容的现实关怀覆盖面;将现代公民教育纳入其中,全面开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教育、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加强大学生道德勇气、道德选择批判和道德践行的能力训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高校德育工作还必须要将“三观”和中国梦教育纳入其中,用主流价值观去科学整合多元化的价值观世界,以主流文化整合多元的文化世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的引领作用;根据消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的不利影响,高校德育工作务必要注重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境界和层次。

4.建设面向消费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师资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德育工作时,要根据消费文化对教师的要求,根据消费文化下大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特点的引导要求,通过各种平台,采用各种形式,从文化、专业、现代教育技能等方面全力提升德育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从多元文化背景下提升德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3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教育,阐述了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以及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探索研究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与灵魂,大学生对其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精神面貌状况及其原由的分析

当今中国社会,人们在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家园失落的痛苦,社会危机、道德危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精神面貌普遍存在自我中心、急功近利、理想缺失、信仰模糊、对未来充满疑虑,对社会和生活缺乏热情,生命活力难以彰显。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缺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造成人文精神的缺失。

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以物化成果评价人,轻过程评价;二是在长期有受教育过程中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三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错误。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迅速发展应运产生的,是为生产一线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因此有人狭隘地认为,高职教育是“技术教育”。人文教育有高职院校被严惩淡化。殊不知,知识与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必须要借助人文教育来实现,因此它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是提高、体验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缺乏人文精神,仅凭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也不可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促进高职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价值

第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培育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大学》篇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现实意旨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人格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奋发向上、修身养心、变化气质,以达到理想人格的境界。如“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简朴精神:“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舍生取义”的自我牺牲精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等,对于塑造大学生优良德性,陶冶高尚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树立完善人格,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价值。因此,弘扬优秀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

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爱国助益具体表现为一种国家民族危难时深沉的忧患意识,一种以中华民族的兴盛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一种为中华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奉献精神,一种作为中华儿女所具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自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一种对整体—即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忧患感意识,重视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强调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范仲淹的“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充分体现千年来中华儿女爱国、忧国、忧民责任感的名句早已被广泛传诵,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更是代代相传。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经受得起任何狂风恶浪的袭击,能够始终昂首向前、奋勇前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强对高职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第三,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信用意识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诚实守信的品质作为君子重要的道德标准而无处不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古代贤哲的言论中,信用占有很高的地位。儒家经典《中庸》中对“诚”是这样论述的:“诚者,天下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论语》对“信”的阐述是:“人而无信,不知其也”。甚至把一个人的诚信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自古兼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认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部分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诚信缺失的现象。

诚信的缺失。1)当代大学校园,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呈现出四大特点:作弊队伍庞大,作弊心态坦然,作弊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职业”比比皆是。2)贷款信用危机。助学贷款出台以后,很多学生从中尝到了甜头,可还款却成了问题。“北京市工行从1999年开始发放贫困生贷款,从2001年12月20日开始,有1250名毕业的学生进入还款期,但迄今仍有119人未还钱,占近10%";“重庆市最早两批贷款期限已到,却分别有20%. 30%的学生未如期还贷,其中90多人没有适当理由,有恶意逃债倾向”。如此等等,都表明了大学生诚信的缺失。3)恶意拖欠学费。目前高校中大学生欠费问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据悉,二年级后,不按时缴还助学贷款利息和本金的学生越来越多,大约20-30%,毕业班成了欠费追缴工作的老大难。4)制造虚假履历,大学生功利主义思想日趋滋长,入党、评优、竟选学生干部等方面的动机不纯,虚荣心严重。

三、在高职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设立道德修养与“孝”文化,现代法律思想一与古代法家思想等专题;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设立马克思主义与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在《形势与政策》课中设立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元素、奥运精神与中华人文精神等专题,采取互动式授课方式,既拓宽了课程内容,又活泼了课堂气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在高层次上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度。在教学方法方面,不断创新,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景,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图画、音乐、表演等手段,将优秀文化直接诉诸学生的感觉,在加浑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网络“客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影响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42-001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切客、奇客、试客等各种客爆发,形成了形形的网络“客文化”。在高校,网络“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文化”是指以各种“X客”群体为主体,通过使用网络“客”来发表意见、交流感情等,并发动网络舆论力量来推动现实事件解决的一种网络活动。从类型上分,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以发表个人意见为主,具有信息共享性。主要有博客、播客等,其客是迄今为止发展最成熟,门户最大的网络“客”;二是利益交换型。主要有换客、淘客、威客等;三是探讨型的网络“客”,如强国论坛、南京大学小百合等。

二、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网络“客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

1.1网络“客文化”扩展和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传统教育多为“灌输式”,各种网络“客”的出现,网络“客文化”随之渐渐融入到了大学校园中,教育工作者可随时及时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开辟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

1.2网络“客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网络“客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网络“客”搭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教育者通过网络“客”“零距离”接近受教育者,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

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2.1网络“客文化”颠覆了传统教育价值观。网络“客文化”颠覆了传统教育标准。如在“娱乐至上”的大众文化背景下,不断有青年网民卷入“哄客”网中,通过“审丑”行为享受娱乐效果。从“芙蓉姐姐”到后来的“姐姐”……各种非理性事件让大学生群体应接不暇,大大颠覆了传统价值观。

2.2网络“客文化”给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带来了挑战。由于网络“客文化”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网络“客”向大学生传播消极、暴力、色情、拜金等反动信息。大学生如果长期接触这种观念,极易动摇甚至丧失其道德意识,甚至走向犯罪道路。网络“客文化”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网络“客”的出现淡化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使用网络“客”,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这种现象逐渐淡化了以往掌控话语权的专家、权威角色,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三、网络“客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对策与措施

1.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观念,正确认识网络“客文化”的重要性,发挥其积极作用,以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抢占思想政治教育先机。

2.正确使用网络“客”,有目的地培养“意见领袖”

在网络“客”的圈子里,逐渐出现了“客文化的意见领袖”,他们影响着一部分“客”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高校要有目的地筛选和培养“意见领袖”。辅导员以高校“意见领袖”的角色深入到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客文化”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样,高校可将心理咨询老师、思想政治老师、优秀班干部等充当“意见领袖”,通过发文章或发帖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南开大学开设的晨钟博客。

3.以网络“客文化”为载体,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民意

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引导大学生网络民意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哄客、驳客等网络客群体,常以批判性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激烈评判,他们的价值核心是挑战权威,颠覆传统,实现批判社会等目的。但由于网络民意表达的内容并非完全真实,这会影响大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判断。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客文化”为载体,设置相关平台,使学生通过校园网等表达自身的意愿。

4.基于网络“客文化”的市场性,开创就业新渠道

网络“客文化”反映的是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商机。网络“客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迅速商业化,对现实社会商品生产、交换方式进行网络式的“非物质化”变革。当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希望能突破传统的就业局限,渴望寻求一种新的就业途径,而网络“客文化”的市场性所产生的新模式降低了商业成本,为社会增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学生以一种新的方式去工作,用智慧和激情挖掘更多财富。

总之,“客文化”日益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客文化”的影响,加强网络“客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育人环境,形成自身特色的新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傅劲.博客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对策[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8):20、53

[2]李文刚,赵宏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对策研究[J].大家,2010(10):1

[3]颜其松.透视虚拟时空里的“哄客”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07(6):12

[4]佚名.“网络民意”,baike.省略/view/1690383.htm,最后访问时间2011年12月13日

大学生工作论文范文第15篇

论文摘要:在社会形势复杂化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以及将传统文化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也在转型中塑造着自己的思维、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浪潮同步进行,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几乎同时呈现出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大学生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大学生就像就迷失在黑夜的海面上,望不到成功的彼岸,而复杂的社会形势又如同汹涌的波涛一般加剧了这些学生的恐惧与迷茫。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10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要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离不开人的需要,因为需要时人们能动性的源泉。因此,分析思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需要问题对于加强和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的十四打确立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在新时期一切工作的指针。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必须遵循这一指针,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我们可以从国外引进某种教育模式,但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文明古国,我们完全可以从自身挖掘出适用于自己的解决办法。笔者认为,活用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的、鲜活的思想教育资源。此外。通过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道德自觉性,使他们能够修身自省。从而为他们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奠定心理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合理解析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寻求传统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更加有的放矢的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预期的效果。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二)传统文化推崇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

传统哲学重视调解人际关系,推崇以诚待人,孜孜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对于营造安定的局面有积极作用。所谓“推己及人,正己正人,成己成物”都是推崇“忠恕之道”,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由自己想到别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这个社会将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若懂得了正己正人的道理,同学之间的一些矛盾或将大大缓解。

(三)传统文化重视刚毅自强,抱负远大,持之以恒。

《周易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展变化快,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争取更加有利的条件与发展环境,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需要具有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孔子的学生曾参说过:“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这种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形成肯担当责任,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传统文化鼓励好学笃行,豁达乐观,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

孔子曾称赞自己的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代大学生若能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具备鄙视享乐奢靡的生活态度以及豁达乐观、好学上进的学习态度,就能更加正确的设计自己的未来蓝图,不会盲目中向利益集中的行业。

(五)传统文化不排斥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但强调以合乎道德为前提,提倡诚信敬业。

传统文化中,最高的社会理想是人人过上安居乐业的富足生活,但正如孔子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如果不合道义得到财富,是有反传统文化宗旨的。当代大学生若能在取利的时候,讲求诚信,懂得“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的道理,不但能够通过正当的途径实现理想,还会同时推动社会健康发展。高校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摇篮,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心里素质,因为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前提。心里咨询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不应以纯粹解决心理问题为目的,而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其更高的目标是培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坚持以《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社会环境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的实际,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点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和教育资源,特别是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追名逐利、贪图享乐,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等现象,有选择、有侧重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的有效途径。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加强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分辨传统文化中需要继承和摒弃的成分。

2.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形式上的针对I生和多样性。

3.加强高校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二)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拓宽人文学科的教学范围,在学校开设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古代哲学等有关的公共课以供学生必修或选修。

2.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教育班会,由学生以小组

3.鼓励学生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假期参加或组织各种与宣扬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以此来践行并传播中国传统美德。

4.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利用因特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特性来加速中国传统美德在学生中的传播,达到网络教育的目的。

5.设立校园传统文化日,当天校园里可以举行各种活动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及美德,如讨论会、征文大赛、演讲比赛,音乐会等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