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

地球物理论文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工程;勘察方法

中图分类号:P336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简称,它是根据各种岩石之间的密度、磁性、电性、弹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利用地球物理的原理,采用不同的物探仪器和物理方法,对工程区的地球物理场进行测量,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 当地下单元含有地下水之后,它的含水量将与电导率、渗透率、地层孔隙度、矿化度等诸多因素相关。 此外放射异常、弹性波阻抗异常、磁异常等均可以运用在水文地质实际工作中去。 在实际中,水文地质工作可以采用很多种类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本文将对其中几种主要方法进行介绍,如高密度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CSAMT、瞬变电磁法和地面核磁共振法等。

1 高密度电阻率法

岩石电阻率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这些因素包括含水量及水的矿化度、孔隙度、颗粒结构、矿物成分等。 在同一层岩石中有没有含水,会在很大的限度上决定电阻率的数值。 运用电阻率物探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勘查,其实就是通过测定含水层的电阻率在其空间的分布规律,探查和发现含水岩层的储水条件、空间展布,最终进行水文地质勘查,这种方法是一种间接找水的方法。高密度电法实际上是电剖面法和电测深法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 通过 A、B 电极向地下供电流,然后在 M、N 极间测量电位差,从而可求得该点(M、N 之间)的视电阻率值。 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如图 1 所示。

图1 高密度电阻率法原理图

由于在观实际测中布置了高密度的观测点,所以高密度电阻率法是阵列思想应用于电阻率法的产物。 高密度电阻率法为地下水资源勘查提供了有效、快捷的工具。 它不但可以运用非含水地层和含水介质之间的电性差异,来直观的获取水循环条件、富水特性和含水层位置等方面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建立含盐量与电阻率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实现含盐量的动态原位监测。 除此之外,因为含水介质导电特性和导水性之间非常相似,高密度电阻率法便为水文地质参数的校正、确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2 激发极化法

激发极化法(或激电法)就是以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的差异为基础来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类勘探方法。 当对地下地质体供入一直流脉冲 ΔV1,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可观测到如下现象:地面上两个测量电极的地位差 ΔV(t)随时间增加而趋于饱和值。 在供电电流断开之后,会发现电极间电位差将快速的衰减,在衰减带一定的数值后,衰减的速度将开始变慢,经过一点时间后,其可衰减为零。 这种在放电和充电过程中会产生的附加电场现象,被称为激发极化效应。在实际地质应用方面,初期的激电法主要用于勘查硫化金

属矿床,后来发展到诸多领域,如氧化矿床、非金属矿床、工程地质问题等。 近年来,激电法找水效果十分显著,被誉为“找水新法”。 利用激电法确定地层的含水性,这种方法最好与高密度电阻率法相结合,这样就可以提高找水的成功率,降低地球物理解释的多解性。

3 (CS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CSAMT 是在(AMT)音频大地电磁和(MT)大地电磁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可控源频率测深方法。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运用可控制的人工场源来测量从电偶极源到地下的电磁场分量,两个电极的电源距离在 1~2km,测量是在距离场源5~10km 之外的地方进行 。 CSAMT 方法的工作频率一般从10kHz~0.125Hz,因此,勘探深度一般可从地表到地下几千米 。由于该方法运用巨大的人工信号源,能够压制干扰,所以可以采集到高质量的数据。 CSAMT 方法的基本理论是基于电磁波传播理论和麦克斯韦方程组, 导出电场 Hy、ρs磁场与视电阻率的关系式为: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的出现展示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其作为激发极化法和普通电阻率法的补充,可以深层次的解决地质问题。 例如地热勘查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推覆体或火山岩下找煤、油气构造勘查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 在地下水资源中,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适合寻找深部的基岩裂隙水。

4 (TEM)瞬变电磁法

TEM 是运用接地线或者不接地线源向地下发送一次场 ,在一次场的间歇期间,测量出电磁场随时间的变化,依据二次场的曲线衰弱特征判断出地下不同深度地质体的规模大小及电性特征等。 因为瞬变电磁法是观测纯二次场,消除了由一次场而产生的装置偶合噪音,其有着受旁侧地质体影响小、与探测地质体有最佳偶合、对低阻反映灵敏、探测深度深、横向分辨率高、体积效应小等优点。TEM 与其他测深方法进行比较,它具有探测深度大、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近年来,该方法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对探测低阻覆盖层下的良导电地质体取得了显著的地质效果。 由于上述特点,针对水文地质问题,TEM 不仅仅可以确定水文地质构造类型和在冲积层地区估算基岩的埋深和地下水位;还可以在滨海含水层中查明绘制人为和自然发生的海水入侵分布图以及咸淡水界面、监测和圈定地下水污染通道。

5 (SNMR)地面核磁共振法

地面核磁共振(SNM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找水方法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直接找水的地球物理新方法。 通过运用了不同物质原子核弛豫的性质,从而产生了 SNMR 效应。SNMR 效应利用地面核磁共振找到水仪器,研究并观测在地层中水质子产生的核磁共振信号的变化的规律,进而探测地下水的时空赋存和存在性的特征。

地面核磁共振法找水的原理决定了可以找多少水,尤其是淡水。 在 SNMR 方法的探测范围之内,只要有自由水存在,就可以感应到核磁共振信号响应,反之就没有响应。 另外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这样就可以用来区别电磁测深法的电阻率和间接找水法的电阻率的异常地质。 当前, 地面核磁共振法不足之处在于不能用来探测埋藏深度在150m 以下的地下水,并且易受电磁噪声的干扰。

6 结 语

从发展的角度看,从高密度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到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瞬变电磁法(TEM),再到地面核磁共振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总体上在不断进步。 尽管如此,在复杂的地质背景下,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工作要求,针对性地采取某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才能提高成果的解译程度,更加精确地完成地球物理勘探工作。 多种方法的结合使用已经开始普遍用于地下水的勘探研究,也取得好的结果。 随着勘探难度的加大,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 相信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物探在地下水勘察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水资源勘察也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韦卫明. 高密度电法在工程勘察应用中的体会[J]. 煤炭技术,2011(2).

[2] 徐顺强,刘文超 ,李清林 ,陈治国 ,王石 ,秦建增 ,何永波. 复杂条件下三维高密度电阻率 CT 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 CT 理论与应用研究,2011(1).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2篇

1小波理论

是根据傅立叶理论分析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支,适用于信号中差分方程数值解、数据压缩、子波算法、成像的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2神经网络理论

仿人脑思维的模拟计算。是通过样本资料的分析研究、学习,从而获得重要的参考数据,对未经处理的资料进行判断的理论。

3几何分形

主要是对自然界中不规则、不稳定和较常见现象的进行研究,揭示自然界中不同尺度的物体和现象之间存在的相似性,以及整体和局部的相似性。由此,可以通过局部信息对整体信息进行预测。

4混沌理论

主要应用于描述非线性系统,它与几何分形理论联系很密切,他们都是分层次的基干尺度,揭示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的相似性、标度律、差异性等。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普遍应用

1能源物理勘探

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地区进行综合能源勘探。前期普查依赖于地震勘探。详查过程中,要运用大地电磁、高精度磁力、高精度重力等一些测探技术,对油气地区进行区块评价和构造研究,找出油气储藏构造,从而解决油气勘探中的疑难问题。

2固体矿产物理勘探

尤其是金属矿产勘探,主要使用电法和磁法。电法主要是根据矿体与围岩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人工稳定的电流场在地下传导的分布规律。磁法勘探主要是根据矿体或其赋存构造与围岩的磁性差异,在地表或一定高空中测量磁场强度变化的规律。

3工程物理勘探

工程建设迅速发展,工程物理勘探需求也日益增长,主要应用在建筑、公路、铁路、管道、水利等工程的检测,运用浅层地震、探地雷达、电法等探测方法对工程进行物理勘探。

4对环境保护、灾害防治的物理勘探

地球物理勘探可以从电、热、光等物理变化进行监测,从而认识环境变化的过程,为环境保护提供背景资料。自然灾害的突然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损失,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灾害起到了有效的预测、防治的作用。

三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发展的趋势综合物理、数学、计算机等科学的应用,探测技术越来越成熟,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应用计算机和数据采集技术

使得物理勘探技术向着自动化、数字化、轻便化和多功能化发展。目前在核电站、水电站、矿山等一些重大工程建设上,需要查明较大的危害,关键性的地质构造等。同时,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面临着浅层矿资源枯竭的问题,工作人员已经向沼泽、海洋、沙漠的方向进行资源勘探。对于这些工作开展就需应用新技术、新仪器,使难以到达的地区得以勘探实施。

2总线技术进一步发展

逐步形成积木式、模块化、插卡式的球物理勘探仪器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多功能和多参数的自动测量,使物理探测仪器系统模块式的组成结构更加紧凑,也代表新一代技术的发展方向。

3应用功能较强的应用

型软件和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使测试技术和测量仪器的发展更上一层。使物探仪器具有更强的功能性,可以更方便地满足勘探的各种需要。

4高速单版数字信息处理器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3篇

1 区域地质特征

工作区处于芦芽山与云中山之间过渡的静乐盆地之西南缘,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燕山期吕梁太行断块内宁武静乐块坳的西南部;

区域内主要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界河口群、上太古界吕梁超群、下元古界嵐河群和野鸡山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主要褶皱构造有:西马坊复式向斜、野鸡山复式向斜。断裂构造主要有NE至SW向马坊乱石宝塔大断裂,出露长1214km,为一大型逆掩断层。此外在区内一系列复式向斜之核部及两冀均发育有大小不等的北东向的逆断层。

本区内出露的岩浆岩主要为吕梁期的辉绿岩。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内全部被第四系黄土层覆盖。地层主要有: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主要岩性为灰色绢云母千枚岩,阳起片岩,含阳起铁质石英千枚岩,磁铁石英或假象赤铁石英岩、方解绿泥千枚岩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白云岩、鲕粒灰岩、砂岩及页岩等。奥陶系顶部豹皮状灰岩,中部泥质白云岩,底部中厚层灰岩。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主要岩性为黄土,红色粘土、砂砾石层及冲、洪积物。覆盖全矿区,据钻孔资料该套地层厚度40180m。呈角度不整合覆于下部各基岩之上。

2.2 矿区构造

目前区内未发现较大的、对矿体有破坏作用的断裂构造,仅见有小股辉绿岩脉穿插。但矿区东西两侧有北东向大断裂构造,可能会存在对矿层有影响的次级断裂构造。区内没有发现岩浆岩体。

3 矿床地质

3.1 矿带特征

北村铁矿床系隐伏矿床,铁矿体赋存于上太古界吕梁群袁家村组含铁岩段,该岩段由磁铁石英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绿泥千枚岩,绿泥片岩所组成。矿带内矿石主要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次为假象赤铁石英岩。

3.2 矿体特征

由于该孔未揭穿矿层底板,推测厚度还有所增大,从异常宽度推测,含矿带内可能存在多层矿体。矿体走向30,倾向120左右,倾角65-75,局部近于直立。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为磁铁矿、赤铁矿、假象赤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本区铁矿类型为条带状含碳酸铁磁铁矿贫矿石。

4 磁异常特征

4.1 平面异常特征

本次磁测在工作区范围内圈定磁异常一处。异常形态规则,近似等轴状,从平面形态上看具有三度磁异常特征。零等值线基本呈东西向将测区分为南北两部分,正异常分布在测区中部和南部,北部均为强度不大的负异常。正异常分布区NW-SE向稍长,长度为1500m左右,NE-SW向略短,长1300 m左右。长轴两侧异常对称,异常中心位于32线92号点附近,异常最大值为1209nT。

4.2 剖面异常特征

本次磁测在工作区内共布设精测剖面10条,Ⅰ号剖面方位49,长1800m,北端进入到了负异常区。异常最大值位于剖面上89号点处,极大值为1254 nT,极大值两侧异常近乎对称。在剖面北端出现强度很小的负异常,极大值为-82 nT。Ⅱ号剖面方位49,长1500m,剖面分布在整个正异常区。异常最大值位于剖面上75号点处,极大值为1147 nT,极大值两侧异常几乎完全对称。Ⅲ号剖面布设在0号地质剖面上,沿椭圆状异常的长轴方向布设,剖面方位115,长1200 m。

根据区域和矿区地质特征,结合以往钻孔资料,本区矿体为沉积变质型铁矿,呈多层状分布特征,因此推断引起该磁异常的矿体是由多个互层状矿体叠加而成。

5 结论

①通过高精度磁测面积性工作,在工作区内圈定磁异常1处。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177-02

一、引言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应用物理学,是地球科学的重点分支。而《应用地球物理导论》是地球物理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入门课程,对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应用地球物理主要是利用地球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球物理场和地球物质的物理特性与人类生存环境(包括天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包括地球物理场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包括由于天然和人工环境的变化所导致地球物质特性和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其实质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的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前提条件,通过仪器观测场的变化,以研究地球物理空间和时间的分布规律,借以实现地质调查和勘察找矿。地学和应用地球物理尽管看起来都和地质有关,但实际却大不相同。首先,在方法理论上,地学主要以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为理论基础,而应用地球物理主要以地球物理场的理论为基础。另外地学的工作方法直接对岩矿、地层进行研究,而应用地球物理则主要以分析物质的物性差异来间接研究。明确地学与应用地球物理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整体上了解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本科基础课程的设置要因专业而异,对于地球物理专业,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应进行改革。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就《应用地球物理导论》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研究,结合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对于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大都在大一阶段开设《应用地球物理导论》课程,刚上大学的学生不免心气浮躁,学习劲头放松,但这个阶段的学生也是学习模仿、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所以应教导学生改掉以往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接受正确的学习方法,适应启发教育,注重思考与理解。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大部分学生没有从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对课堂教学和教材严重依赖,不善于主动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课下自主进行文献查阅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较差,多数学生甚至连课后作业也不认真对待,抄袭成为完成作业的普遍方式;学生仅仅获得课堂上的教学知识,造成知识面窄,个人自学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2.《应用地球物理导论》需要涉及很多数学、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过多的公式和抽象理论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还会让初学者产生畏难情绪;过多的名词及大篇幅概念性的阐述会让学生觉得死板,致使其学习兴趣下降,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应用地球物理学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的学科,注重实践训练。多数高校在这门课的课程实践环节教学课时少,实践环节严重不足,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课本上知识不能更好理解与掌握,看不到各种勘探方法的实际效果,对各种勘探方法及地球物理仪器缺少感性认识,从而对该专业兴趣减退。

4.课堂上教学仅靠采用教材和PPT展示,方式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将课堂PPT拷下来或者拍照下来考试就万无一失,从而导致学生课堂上不听课甚至不去上课,仅凭拍照的PPT和考试前老师勾画的重点死记硬背混过考试,使得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减退,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改革

1.兴趣培养。学习主要在于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就跟完成任务一样,对于不会的知识学生也不会过多地思考,更不会主动去研究,所以培养学生对《应用地球物理导论》这门课程的兴趣是第一位的。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老师不能只顾自己讲课,应该多与学生交流,看看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不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可适当增加讲课内容,并结合地球物理行业在该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学生交流,增加学习兴趣,使大家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感性认识;对于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内容,可适当减少讲课内容以节省课堂时间。其次,可邀请地球物理行业的相关专家,给学生开设学术讲座,用他的科研新成果、研究新方向来丰富传统的教学内容。与专家、学者的直接接触可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从而激发学习和科研的兴趣。

2.小组学习,交流心得。可将一个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以组为单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和讨论,根据整组同学的平时表现对其打分,最后将整组同学的平时得分作为他们部分的平时成绩。当前喜欢当面与老师讨论问题的学生不多,一是由于学生大都形成惰性思维,不懂的问题不会去及时解决甚至于不懂装懂;二是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没有足够时间在课堂上与学生一一探讨相关问题;其次可能有的同学碍于面子,怕自己提的问题太肤浅会被嘲笑,以至于没有勇气将自己的疑问说出来,所以小组学习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以小组为单位,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间可相互探讨,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得出较为合理的答案,再与老师进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既锻炼了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团队精神。

3.学习方法培养。对《应用地球物理导论》的学习应安排适量的自学,即安排学生预习、作业以及课后阅读等相关任务,包括一些小组集体完成的小研究等。搭建教学网站、QQ交流群或微信群,学生可以方便地从教学网站等渠道获得课程相关材料以及各种学习资料,老师也可以在网站上相关作业或思考题供学生探讨。更关键的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每个学生可以实时提出问题,老师可在线进行解答。对于有用的学习资料,大家可以上传共享,这样不仅小组成员间可相互讨论,整个班级的学生均可在课下方便讨论。学生对于学习资源的查找、分享也更加方便,信息来源面更广,信息获取也更高效,既节省了时间又学到了知识。用自己的思维和见识,运用所学知识相互探讨、交流,老师进行相应引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体系构建。

4.注重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实践性强是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最大特点之一,在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实践课程,使学生很好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应用地球物理导论》的课时较少,再加上是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刚刚接触地球物理知识,纯粹的偏理论教学事倍功半。增设两学时或更多的野外实践课,既增加了学生对地球物理方法的感性认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提出需要验证的理论和方法,可以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方案,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指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开展学科知识竞赛,结合野外实验操作综合评比,对获奖学生进行适当奖励,如此既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既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课程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理论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结论

《应用地球物理导论》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立足于该门课程实际,培养学生具备地球物理专业初步的理论知识、工程实践以及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完善。应使教学改革的每个细节落实到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意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程顺有,刁博.“地球物理学”课程内容优化与教学方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4,(04):64-66+83.

[2]张新兵,于鹏,吴健生.中美地球物理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比较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10,(03):103-106.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Geophysics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903

国内刊号:11-2982/P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6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地球物理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物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6篇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一:

题目: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摘要:

信息物理系统旨在通过物理与信息系统的互通与深度融合,实现超越传统应用系统的运行效果与性能水平。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是其在电网领域的拓展和应用,该文阐述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概念及研究现状,提出了由4个关键技术组成的研究体系,包括: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技术、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分析方法、基于融合模型的电网控制技术、基于融合模型的形式化验证。在此基础上,展望了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在能源互联网、主动配电网以及传统电网中的应用。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二:

题目:构造地球化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

较早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思想是“经受着变形的岩石可以发生化学变化”(Sorby,1863)。经过长期、广泛和深入研究,相继提出了应力矿物、构造变质、构造动力成岩成矿、改造成矿、构造相和构造地球化学等概念和认识,揭示了构造作用在控制岩石形成和变形过程中还影响其中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分异和成矿等,推动了大地构造、区域地质、岩石学、矿床学、显微构造、地球化学和实验地质学等学科的发展。

构造地球化学的动力学机理尚存在理论难题。构造可以影响岩石的变形,但是构造差应力不能直接影响流体,一般也不能单一地制约化学平衡过程。近年,研究者提出分解构造应力场的思路,区别岩石的形状变形和体积变形,把引起体积改变的各向等压正应力部分称为构造附加静压力,或构造附加压力构造附加压力可以影响化学反应过程,其研究深入于构造物理化学这一新领域,能够推动构造地球化学的理论发展。基于构造地球化学的进展和文献分析认为,构造结合岩相、改造结合建造的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发展的前提,构造定量化和流变学研究是发展构造地球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深化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超微观纳米结构等研究是构造地球化学的新层次,构造物理化学分析是构造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

小论文摘要怎么写范文三:

题目:房地产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2、掌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两种方法。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天体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及解决天体运动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分别写出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关系式。

2、解决匀速圆周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公式表示?

4、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引入新课

师:阿基米德在研究杠杆原理后说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同样给你一个天平,能否称出地球的质量呢?

生:不能。

师:地球的质量不能用天平直接称量,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称出地球的质量呢?

新课教学

一、科学真是迷人--------称量地球的质量

1、教材上提供了一种称量地球质量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是如何称量地球质量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面问题

(1) 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初中物理论文,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2)表达式成立的依据是什么?

2、思考:利用万有引力的知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够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帮忙:(同学讨论完成)

某同学根据以下条件,想要计算地球的质量。已知引力常量G,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半径为 r ,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T ,你能帮助他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吗?

提示:(1)月球在做什么运动?

(2)解决这类运动的思路是什么?

3、总结:求解地球质量的方法:

方法1:若不考虑地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它的引力。

方法2:若已知地球一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其中之一,也可求得地球的质量。

练习1:

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G,g)外还须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组:

A. 已知地球半径R

B.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 地球公转的周期 及运转半径

通过对上题D项的分析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从而把求解地球质量的方法推广到求解其他天体的质量。

4、知识迁移:

受到地球质量求法的启发,能否求出太阳、月亮等其他天体的质量呢?如果能求,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如何求?

学生讨论完成上面问题。

5、小结: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

方法1:表面重力加速度法:

若已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天体的半径,可利用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求得。

方法2:环绕天体法:

若已知天体一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其中之一,可利用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求得。

提醒:

1.利用上述方法求天体质量时,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

2.在求天体质量时,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周期可做为已知条件用。

练习2:

A、B两颗行星,质量之比为MA/MB=p半径之比为RA/RB=q初中物理论文,则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

A、p/qB、pq2 C、p/q2D、pq

练习3:

某一绕月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为R,求

(1)月球的质量M为?

(2)月球的密度ρ为?

(3)若该卫星贴近月球表面飞行,则月球的密度ρ为?

二、发现未知天体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阐述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过程。

三、考题回顾

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 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求(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2)若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数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和密度ρ

四、课堂小结:

1、如何求解天体的质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五、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完成练习册23、24页习题。

六、板书设计:计算天体的质量(只能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1)表面重力加速度法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环绕天体法

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99-01

引言:地球物理勘探是一门科学,地球物理勘探在资源、能源的广泛领域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地球物理勘探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主要以环境、资源、工程三大市场,运用的技术、方法仪器装备也有所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一些新算法、新理论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一)神经网络计算

神经网络计算是一种计算软件,模拟人脑思维,对样本资料进行学习,并研究分析,判断未处理的资料,根据样本资料计算处理得到重要的参量。

(二)小波理论

在傅立叶理论分析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支―小波理论,信号处理中的小波理论主要是对数据压缩、成像、差分方程数值解、子波算法的信号处理,还是一种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于傅立叶理论分析的一些不足之处,小波理论加以改进,函数的整体性质能够更加合理、方便的进行描述。

(三)分形几何

分形几何是对于自然中一些不规则、不稳定的常见现象进行研究,分形的维数对复杂的程度的描述,分形理论是对自然界一些不规则、不稳定的常见现象与物体的不同尺度相似性的描述,有相似的局部和整体,对面上信息和空间上的信息预测可以依据点上信息进行预测。

(四)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与分形理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对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描述,,基干尺度是具有层次性的, 不仅在不同尺度之间存在相似性和标度律, 而且非均匀性差异性及等假设也存在。

(五)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系统中的软硬件采集、储存、管理、查询、输出空间数据,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中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的应用,可以快速的进行分析、查询、输出,是地球勘探技术中一个势不可挡的趋势。

二、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应用

(一)对能源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对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比较困难的地区,主要综合勘探整块盆地,勘探普查能源的前期及石油天然气替补地震,在具体的实施的过程中,石油勘探工作运用测探技术,例如高精度磁力、高精度重力及电磁等技术,详细检查油气区的区块并作出评价, 直接找出油气的储藏地点, 从而解决一些比较难的的石油问题

(二)对金属矿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磁法和电法是在金属矿的勘探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对金属矿物进行探测,就是运用的此种方法,以岩和土体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研究出人工稳定的电流场的作用,在人工稳定电流场作用下,研究地下传导电流分布规律和电流传导的分布规律。

(三)对工程进行地球物理勘探

在现代建设中工程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在广泛的领域,主要是建设与检测铁路、管道、公路、水利、建筑等工程,利用电法、深层地震及探地雷达等的探测方法。例如,对某项工程的勘探,利用探地雷达对公路路面进行勘测,使用的异频天线阵是600MHz/1600MHz,可以勘测到公路段的地基损坏十分严重,必须紧急处理破碎区、强烈的起伏、含水区。

三、地球物理勘探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以下是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概括的几个方面:

(一)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模变换技术的,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也是逐渐多功能化、自动化、数字化、轻便化以及智能化。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能源还是相对比较枯竭的,勘探浅部矿产资源已经结束,地球物理勘探人员也也已经在向行勘探难度大的沼泽、海洋及沙漠的方向前进,并且在重大工程建设中,比如核电站、矿山、水电站等,对规模小的、危害比较大的的岩溶、洞穴裂隙的分布以及地质构造比较关键的进行查明。要想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使用新的勘探方法、勘探仪器、勘探技术,而且应用数字化及遥控遥测技术,可以顺利进行一些难度大的沙漠和沼泽的勘探工作。

(二)总线技术的逐渐发展,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的关键支撑技术成为积木式、模块化、插卡式。把这些技术运用起来有利于实现多参数、多功能的自动测量,便于紧凑模块式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系统的组成结构,反映了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运用功能性很强的软件以及集成化的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使测试技术与测量仪器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种测量系统便于用户方便实现需要的内容,功能性也特别强,代表了硬件研制与软件开发的同步发展的一种趋势。

(四)高速度单片数字的信号处理器可以使误差修复信号处理、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增加, 高

档仪器的更新换代及功能扩展不仅仅增强制造工艺的精细及硬件功能。

(五)物理探测仪器的功能增强,还在于新技术的应用。比如,运用超导磁力仪、超导重力仪的超导新技术,提高设备的精确度、稳定性和灵敏性。

(六)应用3s技术可以便于人工测量定位和数据处理。应用层析成像的技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地震勘探精确度,提升了勘探的分辨率;探地雷达的应用,对机场公路的跑道质量、混凝土构件质量、隧道的衬砌质量、桥基桥墩的质量的检测更加精准可靠。

总结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运用计算机技术、物理学、数学、电子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许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方法和理论,对地球的各种物理信息进行勘探,直接获取信息,提高了地球物理探测的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将与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起来,成为发展的趋势,未来的球物理勘探技术的迅速发展趋势将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1] 张晗.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3(08)08-09

[2] 叶阳胤.浅析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应用[D].硅谷.2008

[3] 花蕾;田必林.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2(10)20-21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9篇

1 网球文化的概念

网球文化是人们通过从事网球活动所形成的网球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财富总称。根据文化哲学的区分,网球文化结构区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网球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

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网球文化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面是有形的、可见的物质产品,网球的这一面是在不断变化中逐渐完善、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它日臻完美、功能越来越丰富、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在变革中不断提升;它的另一面则是无形的各种价值的总和,这一切最终体现为网球文化。

2 网球文化的演进过程

网球文化是伴随着网球游戏的创立而产生的,也伴随这项游戏的升华而完善发展形成的文化体系。最初在法国宫廷产生,带有一种宫廷气息的纯娱乐健身性的象形文化。随着现代网球运动的传播、推广、充实、完善,分阶段地逐步形成组合性的现代网球文化的当代体系。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

以1912年国际网球联合会创立于巴黎为标志,世界各国网球赛事频繁展开,表现为以竞技性为本体特征的跨国网球文化初步形成,规则与竞赛制度文化建立并走上国际化轨道。随着这种文化性(文化、知识、智慧、科技、人文、修养、素质、道德品位、制度创新)的不断发展、演进,世界性网球文化形成完整体系,物质与精神的社会价值观加速提升,使网球文化成为一种艺术化、国际化、产业化、人文化多元素交融下的高水平竞技文化

3 现代网球文化的维度特征

从网球运动的发展的历史来看,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界认为文化大致包含三个层面:器物、制度和观念。笔者认为可以把网球文化分析得更细致一些,分为七个维度:器物、规则、技术、风俗(风格)、战术、理念和语言。各个维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始终处于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

4 网球文化的发展趋势

文化哲学把文化结构区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实际是指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制度文化是人们为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精神文化也称为观念文化,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它包括两个部分,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

一是存在于人心中的文化心态、文化心理、文化观念、文化思想、文化信念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中国网球运动文化的主体形式是外来传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网球文化的发展也日益多元化和国际化,网球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种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4.1 网球信息文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网球文化形式内容将更丰富多彩,在网球运动面向全球各地域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网球运动进一步成为跨国的运动,在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中得到提高。

4.2网球制度文化的发展趋势

从西方网球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它们数十年来保持着大师级人才辈出的局面,其成功要诀主要得益于稳定而优化的制度环境,因此我们应该研究符合自身发展的文化内容与规律,制订中国网球文化的法则和法规制度,加快职业化的进程,提高举办网球一级赛事的水平,完善网球俱乐部制度等,让网球运动的开展更加规范,更加普及。

4.3网球人本文化的发展趋势

网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系统文化。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只有开放并不断产生对外交流的系统才可能促进自身系统的完善和增长。本土网球文化和通过网球全球化发展而遭遇到的非本土体育文化的交流形成体育文化传播的互动性,网球运动源于宫廷贵族,一直以来有很多文化传统和约定俗成,即使是已成为大众体育活动项目的今天,这些传统和俗成依然保留。所以大众网球活动不论是在文化体系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极具文化特征。它的所有内涵如技术、战术、规则、运动员的动作表情、比赛的环境气氛等可以被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具有各个民族特性的世界网球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球概论;课程;感受

一、明确对象任务

《地球概论》讲述的是地球的整体,其他课程所讲的是关于地球的某一圈层。《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研究地球的大气圈,《地质学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的岩石圈,《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的水圈,《土壤地理学》是研究陆面的土壤圈,《生物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生物圈。

学习一门课程,还要明确它的目的、任务。作为学科的目的、任务,要明确反映一个学科的知识的智力价值、实践价值和教育价值,亦即通常所说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要素。《地球概论》课的智力价值,在于使学生认识地球这颗行星所处的宇宙球境、地球与日月的关系、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形状、结构和物理性质。理解天文因素给地理环境形成过程所产生的影响,为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地球概论》课的实践价值,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运用量图和一些天文仪器进行天象观测的技能,以满足今后从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需要。《地球概论》课还有明显的教育价值,它是两种宇宙观激烈角逐的领域。《地球概论》的教学,对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树立唯物主义的科学宇宙观,起着重要作用。

二、理清知识结构

《地球概论》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即地球的天文学和地球的物理学。

前者讲述了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地月的关系—日、月食和潮汐。后者讲述了地球的形体、结构、物理性质和演变历史。所有这些内容,都是关于地球整体的知识。第一章《地理坐标和天球坐标》,是对地球上点的位置和天球上天体的位置的描述,尤其是天球坐标,它被用来阐述与太阳有关的各种变化过程的。如正午太阳高度、半昼弧长的日没时太阳时角、真太阳日长度的周年变化、太阳赤纬的变化以及二十四气等。学好了这一章,后续课程会轻松很多。第二章《地球的宇宙环境》,教材结构是从整体到部分配置教材的。即按照恒星和星系一太阳和太阳系一月球和地月系这样的逻辑顺序组织教材的。这种配置教材的方法符合教学规律,“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第三章《地球的运动》,讲述了地球运动的两种最基本形式一自转和公转。研究思路两者都是大致如下:现象—证明—规律—后果,这种安排是符合认识规律的。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讲述了两大方面:一是四季和五带,四季和五带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上不同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的差异,这种能量的差异可以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两个主要方面来描述,要讲清楚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首先要提到太阳回归运动。课程的编排正是先提太阳的回归运动,然后讲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最后落在四季和五带的形成,这样编排,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思路相当清楚;二是时间,时间这一块首先讲述历日制度,然后讲述计时制度,这两者都是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派生出来的。第五章《地球和月球》只讲述二个问题:日、月食和潮汐,而不是地球和月球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繁多现象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实际上是第二章第五节“月球和地月系”的延续。从知识结构来讲,可以考虑与第二章合并。第六章《地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讲述的的是地球的形状、结构和演变,以及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地质学和部门自然地理学的“序言”有时也会涉及,在结构上安排在本书的最后是合理的。

三、掌握教学方法

《地球概论》在地理专业课程中,被认为是比较难教难学的一门课程,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内容-一知识特性决定的。《地球概论》教材内容,是由一些概念、规律和原理之类的理性知识构成的。具有抽象、运动、立体三个突出特点。这样的教材内容,无论对教与学,难度都较大,它比具体的、静止的、平面的事物和现象要难理解得多,因而成为地理专业课程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为此,必须针对这种教材特点,对症下药,搞好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和手段,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静态的东西动态化,以使那些难于想象、抽象费解的东西具体化,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使他们形成感性认识,获得感性知识。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根据《地球概论》课的教材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运用天文挂图、天文图片、教学板画、多媒体、模型和仪器,以及观察法和实验法等各种直观方法和手段,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天文挂图是反映各种天文现象的图形,它的表示方法,通常都是一些以圆为主的几何图形。这种直观教具可以把那些抽象的天文知识具体化,如天球、天球上的点和圈、天球坐标、地球运动、月球运动等各种天文现象,都可以用这种图形来表示,它是《地球概论》课教学中经常应用的直观教具,它的重要性就好象地理挂图在地理教学中一样,是缺之不可的。

天文图片是反映各种天文现象的图画,是一些平面、静态的图象。它可以把那些不易想象、抽象费解的天文现象形象化,也是《地球概论》课不可缺少的直观教具,它的重要性,犹如地理教学中的地理画片一样。天文图片是各式各样的,在教学中,以彩色的巨幅天文图片(如北京天文馆编制的天文大挂图)价值最大。天文图片的运用,与地理画片(墙挂画片)的用法相同,在此不赘述了。

教学板画简称板画或黑板画,它的性质就象地理教学中的黑板略图一样,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那些抽象的天文现象(或复杂的天文挂图或图片),用简易的笔画迅速地描绘成的黑板画。例如教师讲“黄赤交角”时,一边讲天赤道和黄道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一边在黑板上画出“黄赤交角”的图形。它具有巨大的直观价值。黑板画的设计和描绘是一件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所设计和描绘的板画要简明、醒目、准确,并要注意板画的表现性和说明性。

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教学过程,对大幅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中,利用幻灯进行教学,最为简便、经济和易行。幻灯教学最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设计和制作幻灯片。天文幻灯片的设计和制 作,也是一件艰巨、细致和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根据《地球概论》课的教材内容,选好主题,设计和制作一套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幻灯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放映,会收到明显的效果。

电影有强大的感染力、浓厚的趣味性和显著的直观性,利用电影进行教学,比利用幻灯收效更大。如果把各种抽象的天文现象制成教学影片,在教学中进行放映,对使各种抽象的天文现象形象化、平面的和静止的天文图片立体化和活动起来,将起着重要作用,其效果之显著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放映几次电影。

天文模型是模仿原型制成的,它不受各种天体巨大性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缩成活动的,如把“交食原理”的平面图制成活动模型,就可以把月地运动规律、黄白交角、交食条件、食季、交食次数和交食周期等复杂、抽象的天文现象形象化、立体化和活动起来,它的直观价值比天文图片要大得多。在《地球概论》教学中,如果把一些天文现象制成模型(主要是一些仪器模型),教学效果将会显著增加。

在《地球概论》教学中,还要运用一些仪器,主要是一些天文仪器,如天球仪、天球坐标仪、三球仪、天文望远镜等等。有些天文现象还必须通过观察才能认识得到,例如星座的观察、太阳黑子的观察、月面构造的观察、月相的观察等等。

参考文献:

[1]金祖孟,陈自悟. 地球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1篇

〔摘要〕代际公平理论从全人类的视角,对人类从当代到后代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进行研究。对代际公平理论的研究,是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为了自身物种在地球上能够尽力延续存在而提出的警示与对解决方案的研究,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保护自身的本能。本文从代际公平理论的提出和目的及其核心论题、代际公平的量化分析方法、政策决策等方面介绍了代际公平理论研究的前沿进展。虽然,当前代际公平理论还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然而,代际公平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代际公平;世代;代际贴现率;科斯谈判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6-0011-05

〔作者简介〕白瑞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北京100875。

一、代际公平理论的提出与目的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的日益增长与人类认识视野的扩展、道德关怀的延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的过量消耗、生态系统的透支和物种的消亡,不但威胁着人类当代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后代的延续。在这种条件下,代际公平理论被提出来,力图解决人类面临的相关威胁。

按照索洛-哈特威克(Solow-Hartwick)的方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本”正在迅速枯竭。1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也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如果以现在的发展方式继续下去,地球将有可能进入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时期。面对这样的警示,人类对代际问题空前地重视起来,由此引发了代际公平研究的热潮。

20世纪80年代,佩基(Page)在“社会选择”和“分配公平”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代际公平” 这一概念。佩基还从决策论的角度提出了实现代际公平的“代际多数原则”,这个原则是:当某个决策涉及到多代人利益时,应由这多代人中的多数作出选择。2随后,魏伊斯系统地阐释了代际公平概念的含义,提出了“行星托管”概念,指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并提出实现每代人之间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权利平等的原则,如责任原则和合理储存原则等等。3

代际公平是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为了其自身物种在地球上能够尽力延续存在而进行的研究。代际公平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使地球的生命维持体系得以持续;第二个方面,使人类生存所必要的生态学流程、环境质量等得以持续;第三个方面,使健全舒适的人类环境得以持续。该理论中设计的地球义务,“保护多样性、质量和可获得性”,旨在保护整体性的地球环境,从而把生态良好的地球传递给未来世代。这些地球权利是直接与地球义务相对应的。地球义务指向的也是整体性的地球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状况和那些对地球的持续健康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至关重要的资源”。4

由于代际问题研究必须面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代际公平理论开始渗透到各学科研究中,主要涉及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和法学等范畴。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中,对代际公平的理解和研究角度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由于代际公平问题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一些学者认为,代际公平问题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

二、代际公平理论的核心论题

1.代际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代际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世代间公平问题”,这是代际公平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代际公平理论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核心问题。5

代际公平涉及的世代,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与当代人比较,后代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需求的不确定性, 缺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水平的信息,没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标准; 第二,公平的后代主体缺位,平等的内容存在争议; 第三,时间延续的无限性。由于后代主体的缺位,其发展有可能被当代人剥夺。保护后代人的权利和财富就是代际公平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

世代间公平的概念及理论涉及多学科的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功利主义、情感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罗尔斯的契约论等角度,已经证明了世代间公平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2.财富分配与归属问题

代际公平中的财富分配与归属,是代际内及代际间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些法学界学者认为,在代际公平理论中,地球环境资源被视为可以拥有并控制的财产,而地球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则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财富分配”问题。他们认为,“价格” 一般指代的是可以为人们控制并占有的财产,因此,在代际公平理论中,用价格标示生态系统,表达的是地球环境资源财产化的思想,所以,用价格标示生态系统是不合适的。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价格并不仅仅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更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反映,因此,对代际财富的货币估算及分配是可以成立的。这种估算及分配是为了在经济指标上直观地反映代际问题的重要性。

在代际公平理论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当今世代的成员与过去和将来世代的成员一道,共同拥有地球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拥有”是将“地球环境”视为财产而占有的。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实际上,“拥有”的含义是广泛的,包含着尊重与并存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占有。

3.义务承担问题

代际公平的义务承担,是代际内及代际间人类工作的分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地球生态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必要的客观条件,体现的是人类整体的利益。人类要想尽可能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使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人类对地球环境无论是进行破坏还是加以保护,都是通过人类的个体实现的。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太阳物理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主要研究太阳活动、日球层(heliosphere)和气候环境。过去的几个世纪,我们对于太阳怎样影响空间天气和地球及其他行星的气候的理解取得了很大进展。太阳是一个磁变星,它对于含有固有磁场的行星、含有大气的行星或像地球一样既有固有磁场又含有大气的行星都有重要影响。

本书是太阳物理学系列丛书的第1卷,主要整合了不同的主题,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提供了相关课程和研讨会上先进水平的核心资源。它强调了太阳领域到地球领域耦合作用的物理过程,并提出了对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大气和气候系统辐射的相互作用的深刻认识和见解。

全书共13章:1.序言;2.太阳物理学简介,主要论述了磁场的建立和湮没及耦合、间断面的形成、能量转换等概念和物理过程;3.磁场的建立和湮没,重点是磁流体动理论、发电机问题和平均场理论;4.磁场拓扑结构,主要内容是磁场线的物理意义、不同拓扑结构区域的分类和磁螺旋性的概念;5.磁重联,主要论述了磁重联的基本概念、二维重联和三维重联的概念和特征;6.磁场结构,主要包括宇宙等离子磁流片的概念、磁流管和磁通量绳的定义;7.空间等离子体的湍流,主要介绍了流体力学湍流、行星际湍流的频谱、等离子体湍流的逆高斯分布和星际湍流;8.太阳大气,包括了色球层、高β色球层、日冕加热和外层太阳大气的正演模拟;9.恒星风和磁场,主要讨论了日冕的氦丰度和质子通量、太阳风的能量预算和模型;10.行星磁层的基本理论,主要探讨了太阳风和行星磁场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流和磁层―电离层的相互作用、等离子体源和传递过程;11.太阳风磁层耦合,即一种磁流体动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全球磁流体动理论模型、磁鞘建模、磁层性的对流、磁层中的力和能量流;12.电离层和色球层,主要介绍了中性气体混合、分离作用和全球环流以及太阳色球层和地球电离层的比较;13.行星环境的比较,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水星的环境比较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本书不是一本个人专著,而是由众多论文编纂而成,各章节的原作者都是太阳物理学方向的专家。第1编者Carolus J.Schrijver曾先后工作在科罗拉多州大学、美国国家太阳天文台、欧洲航天局和荷兰皇家科学院,目前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先进技术中心的物理学家,还是《Solar Physics》(Springer出版)等期刊的编委。第2编者George L.Siscoe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博士,先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目前是波士顿大学天文学部的研究员,还是《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Elsevier出版)的编委和美国地球物理联盟的一员。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且通俗易懂,可作为太阳物理学、空间物理、高层大气物理、空间天气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的基础性参考书。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3篇

2014年11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认真贯彻、总理关于抓好青少年足球、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体教结合,锐意改革创新,推进校园足球普及,促进青少年强身健体、全面发展,夯实国家足球事业人才基础。”教育部对足球改革工作提出的方案落到实处,在推动校园足球普及与发展、建立校园足球文化的同时,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的改革与建设,促进园区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

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足球文化”为关键词,嗽慕 10 年来相关论文,这些资料为本研究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

2.2.2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资料与事实进行逻辑思辨,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运用演绎推理与归纳的方法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结果与分析

在足球文化功能的认识中,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相关研究。毋庸置疑,足球运动的职业道德、球赛中的价值观以及赛事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都是足球文化的体现方面,这些会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培养和教育人的价值观、情感以及人们的体质,从而促进参与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1 高校校园足球文化的内涵。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足球文化就是足球运动主体创造的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这些形态特质分属于足球物质文化、足球制度文化和足球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而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体系则是以中小学生为参与主体,所呈现出的物质、精神、制度层面上的复合体。足球文化的构成要素分为足球物质文化、足球制度文化和足球精神文化。

3.1.1校园足球物质文化现状。足球物质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足球运动所必须配备的基本的场地基础设施和相关足球运动器材。 当然,足球的物质文化不仅仅是以上这些可见的单纯的设施和器材,还包含了足球运动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思想物化品,这属于足球物质文化的高级部分。校园足球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青少年足球相关的场地设施建设。足球场地设施是开展足球活动、实施足球教育的基本场所。衡水市中小学场地设施相对齐全,拥有大量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设施。但足球运动的场地设施相对较少,仅一片11人制的足球场地,并且其主要承担足球教学,参加课余足球运动的学生群体只能利用非上课时段或周末进行足球竞赛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开展足球运动。

3.1.2校园足球精神文化现状。足球精神文化是整个足球文化的核心,主要是指足球活动中的参与者在形成和创造最初的物质文化的时候,通过参与主体的了解、改造、习惯、控制社会外部客观存在的环境所获得的最终成果,体现的方面主要在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此外相关的足球行为准则和足球艺术类文化也同样是足球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青少年校园足球精神文化是校园足球文化建设的方向,承载的是学生、教师对于校园足球的基本需要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校园足球保证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其主要包括师生在足球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足球文化价值观、审美观等。从竞技的角度延伸,足球运动不仅仅是足球的技战术、足球竞赛的胜负,还应包括在足球运动中,学生通过运动来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因此,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氛围不够浓烈。

3.1.3校园足球制度文化现状。足球制度文化是参与足球运动的主体经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运动实践方式以及相关制度的产物,这是管理和规范足球活动中参与主体的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的总称。足球制度文化又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面:足球活动中参与主体的角色和组织形式、为足球活动健康运行所设立的组织服务结构、足球活动中的规章和制度。足球制度是落实校园足球文化的保障,主要体现在校园足球相关规则体系的构建与运行模式两个方面。规则体系又包括指导性文件和规章制度。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需要学校体育组织和部门下发相应的指导性文件,而规章制度方面主要是指学校体育部门下发的针对性的规程、实施方案以及相关要求等。目前,衡水市青少年足球活动随着学校机构的健全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几项固定的足球赛事,但足球赛事对于学生的需求来说还是相对偏少,只有学校层面的足球赛事,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参与广度的角度来讲,仅仅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制定校园足球竞赛等方面的指导文件。青少年足球运行模式上相对单一,主要注重足球的竞赛部分,而较少的进行学生裁判培训、活动组织培训、足球活动普及以及足球知识普及。

3.2 建设校园足球文化体系的建议

3.2.1 提高足球教学质量。足球教学是校园足球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础。要加强足球教学的质量提升,形成良性的科学教学模式和理念,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对足球的认知程度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修订教学大纲,不仅进行实践教学还应加强足球的理论知识教学。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外,还应通过互联网教学。同时突出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3.2.2 加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足球场地设施是校园足球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学生开展足球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在场地建设方面不仅要满足教学的需求还要满足学生课余活动的需求。因此在数量上应有所增加。因此加大对青少年足球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足球场地设施的质量,是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3.2.3 重视足球相关组织的建制。学校应重视足球相关组织的作用,比如足球社团或俱乐部,通过这些组织定期举办足球相关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足球运动。定期举行足球比赛,通过比赛来调动学生参与足球活

动的兴趣,并能通过足球实践来提高学生自身的技战术水平,让他们在足球活动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交流需求、情绪释放的途径。并能够使学生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中走出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生态整体主义 大地伦理学 深层生态学 自然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是相对的,它立足于生态学理论,探索人与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它认为伦理思考的对象必须由人类及其他生命形式扩大到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系统,而从道德上关心所有的存在物。19世纪的美国环境伦理学就表现出明显的生态整体主义的特征。理论家穆尔认为,大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跟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一样,所有的植被、森林、高山甚至土壤都是大自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有的自然物都应该拥有其生存的权利与价值。理论家伊文斯认为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那种试图把人与大自然相对立的观点在哲学上是错误的,在道德上是荒谬的。以穆尔、伊文斯为代表的环境伦理学思想,推动了理论界从个体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过渡和发展。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从以下三个维度阐发了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伦理理由: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

“大地伦理学”维度

大地伦理学理论,是一种强调整体主义的生态伦理观。美国环境主义者利奥波德于1949年出版了他的大地伦理学名著《沙郡年鉴》,这部著作是西方现代生态主义运动最早的思想来源。在《沙郡年鉴》中,利奥波德指出:大地不是专供人类享用的自然资源,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存在价值。道德共同体的对象不仅仅是人类自身,它应该是由水、土壤、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组成的整体―大地共同体。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庞大的大地共同体之中,应该学会尊重其他伙伴,这种尊重建立在一种生死与共的生态意识基础上。①

现代科学证明,今日地球表面的特殊性是地球生命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结果。地球孕育着生命,生命改造着地球。地球形成和存在的年龄大约是46.5亿年,但地球上原始的生命却可追溯到38亿年前,即在地球形成的初期生命就出现了。光合作用和光合微生物早在35亿年前也已经出现。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和古气候学等学科的研究也都已经证明,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的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它要依靠生命活动调节和维持。当今,生命已经成了地球表层系统的中心,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现在,地球上到处都可以看到人类总是在极力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按照人类自身的利益要求重新塑造生物圈。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正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地球生物圈是一个由生命控制的、完整的动态系统,人类社会的进步应该与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化相协调。

在此基础上,1970年,蒂莫西・泽尔首次提出了一种学说,叫做“盖娅假说”。它认为地球并非一堆无生命的岩石,而是一个生物体。1972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对其进一步加以改进。拉夫洛克认为,地球本身与其说是一个栖居着多种生物的行星,倒不如说是一个整体自足、自我调节的系统,或者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拉夫洛克根据希腊神话中生育了泰坦巨人的地母(大地女神)的名字,将这个生命体命名为“盖娅”。她代表了大地和大地上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所组成的大家庭。而在“盖娅假说”中的“盖娅”则是指由一个地球上生物、大气圈、海洋、土壤等各部分组成的反馈系统或控制系统。此系统通过自身调节和控制而力争达到一种适合于大多数生物生存的最佳物理―化学环境条件。地球表面的复杂性、多样性,主要是通过生命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地球表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功能。倘若生物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盖娅”也就随之不存在了,地球表面的环境就会变成像其他无生命星球表面那样的一片死寂。根据“盖娅假说”,地球上进化出的所有生命形式,都是“盖娅”这个生命体的一部分,就像组成生命体的细胞。与细胞类似,构成“盖娅”的不同生命形式相互作用,为整个机体的健康做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这种新的自然观,不像传统的自然观那样仅把地球看成是一个物理学意义上的物体,而是把地球看成一个有生命特征的活的地球,从而颠覆了那种非历史、非演化、有机界和无机界割裂的观点。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无所顾忌地大肆掠夺自然资源,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污染,野生动植物大量灭绝,地球就将失去它生气勃勃的景象,那时,人类也将难以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下去。

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学肯定自然具有最根本的内在价值,它应当指导我们人类的道德情感。因此,道德情感应当成为大地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大地伦理学将整个地球视为一个活的存在物,人和其他存在物都是作为地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存在的。人类的个体特征与作为整体的地球乃至宇宙的特征相联系,人类的“自我”是地球“大我”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人类的自我利益和生态系统的利益是一致的。不仅地球和宇宙是有生命的,它们的所有构成者都是有生命的。地球是一个有能力自我调节的存在物,它拥有消除自身的破坏因素的能力。人类这个物种是地球上存在的最大的毒素,如果人类不反思和改变自己的破坏行为,地球很有可能象排泄垃圾一样将人类清除掉。

“深层生态学”维度

深层生态学,又称为“生态智慧”,是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的新维度。1972年,挪威哲学家阿恩・纳什在《探究》杂志上:《浅层与深层,长序的生态运动》,正式阐述深层生态学的概念。1985年,美国生态哲学家德韦尔与塞逊斯合著了《深层生态学:重要的自然仿佛具有生命》,是理论界首次以专著的形式对深层生态学进行阐释和总结,此书对深层生态学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深层生态学作为最激进的整体主义的生态环境伦理学新思想,是依托众多因素的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层生态学积极继承和借鉴了生态学、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等西方理论研究成果。阿恩・纳什曾经说过:“生态学知识和生态领域工作者的生活方式提示、鼓励和增强了深层生态学运动的观点。”②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有“共同体”、“整体”以及“生态系统”等。生态学这种对“整体”的重视和强调,为深层生态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深层生态学作为一种生态整体主义伦理思想,与浅层生态学相比,其整体性特点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浅层生态学的哲学基础是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思维,其本质就是人类主宰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对生态认识是孤立的和片面的;而深层生态学的哲学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元论”,以整体主义思想来看待和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第二,浅层生态学认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是天经地义的,正是因为人类的使用,自然物才能彰显其存在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深层生态学则认为,所有生命物种的权利是平等的,所有自然物跟人类一样,都拥有其内在价值。第三,浅层生态学主张在不触动现有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生产模式的前提下,以改进技术的方式来缓解生态危机;深层生态学则认为现有的社会体制、价值观念和生产模式正是导致人类陷入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第四,浅层生态学致力于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主要追求人类生活的健康和富裕;而深层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是追求个体与整体利益的自我实现,维护所有物种和整个生物圈的利益。

浅层生态学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的是零星的、有限的探讨,深层生态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度的研究和挖掘,建构了一套从根源上避免生态危机的价值观。哲学家瓦韦克・福克斯指出: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是人类与非人类的存在价值是平等的,在实在性上不存在差别。以此为理论依据,学者阿恩・纳什确立了两个最高规范:“自我实现”和“生物圈平等主义”。这两个最高规范,概括了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思想。“自我实现”和“生物圈平等主义”所坚持的价值观,是深层生态学为拯救生态危机而确立的新的价值观。

深层生态学家认为,“自我实现”和“生物圈平等主义”的最高规范,保持了世界上许多文化和宗教传统中的生态意识传统,超越了西方现代的“自我”意识。纳什认为,人类自我意识经历了由本能自我―社会自我―形而上自我的发展过程。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逊斯也指出,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社会中的个体都能历经这三个阶段变成一个完整的人,但前提是所有的生命都必须同甘共苦,除非我们都获得拯救,否则没有一个个体能获得拯救。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也是在伤害我们自身。这是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逊斯对“自我实现”的高度概括。可见,“自我实现”作为深层生态学的最高规范之一,所强调的是个体与整体密不可分的关系。

深层生态学倡导的另一最高规范是“生物圈平等主义”,纳什视之为“生物圈民主的精髓”。生物圈中所有的自然物都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管人类或非人类都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其内在价值。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也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利去毁灭其他自然物。总之,“自我实现”与“生物圈平等主义”作为深层生态学的两个“最高规范”在总体意义上的是密切相关的。

深层生态学从根本上是一种生态哲学理论体系,是对人类生态智慧的高度概括。这一复杂而深刻的理论体系向我们揭示了诸多现代环境价值理念:一是生态整体主义的“大自我”观念;二是一切事物均具有内在价值的观念;三是生命物种平等的观念;四是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观念;五是最低限度地使用资源和再利用观念。

“自然价值论”维度

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的又一理论维度是自然价值论。自然价值论亦称自然价值观,是由西方环境伦理学家提出的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主要代表人物是罗尔斯顿,其核心思想是价值的主体不是人类或人类社会,而是自然界。而在此之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认为的价值的主体从来都是人与人类社会。自然价值论的建构,最早得益于康德对人的内在价值的目的性和客观性的理解:“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③康德把人作为目的本身来理解,把目的看成是人具有内在价值的依据。正是以此为理论立论的前提,罗尔斯顿建构了自然价值论。

罗尔斯顿认为,价值是自然物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属性,每一种自然物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属性。这种价值属性能促使自然物主动求得生存和繁衍,生成了各种自然物之间关系网,最终形成了物种的多样化和生命的精致化。因而,自然物本身的价值属性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没有各种自然物的价值,也就没有对价值有评判能力的人。对此,比尔・德韦尔和乔治?塞逊斯曾明确指出,荒野不是专为人类户外活动而设置的场所,它是一个能够自动地进行自我组织的生态系统,是各种生命形式的自由栖息之地。生态系统本身也具有价值,我们称之为系统价值。所以,我们既要对生态系统中的生命个体,也要对生态系统本身负有道德的义务。

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具包容力的价值存在的单元。没有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个价值单元就不可能存在。共同体比个体存在的时间更持久,意义也更重要。所以,生态系统的价值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方面,还表现在系统价值方面。这种系统价值的存在并不仅仅依赖于某个个体,而存在于整个生态系统当中。它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叠加,其能量远远大于个体价值之总和。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们不仅对人类、动物、植物等个体负有道德义务,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也负有道德义务。正如罗尔斯顿所言,人类并没有创造荒野,而是荒野创造了人类。荒野之上的生命群落拥有独立的内在价值或存在价值,并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因此,与其他创造物“共享环境”是人类的一项基本义务。

罗尔斯顿还强调指出,环境伦理学是人类道德境界的新的试金石。人类如果仅仅依据自然选择的原理行动,只捍卫自身的利益,那么他的境界就没有超出其他存在物。环境伦理学要求人类在与同类或大自然打交道时,都应该扮演道德人的角色。人应是完美的道德监督者,应当以道德来维护所有完美的生命形式,而不应把道德仅作为维护人的生存的工具。我们人类的自身优越性是既能发现、善待自己,又能观察、理解和评价其他存在物的价值,还能够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让整个生态系统成为我们美好的家园。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人类才具备这种能力,这既是一种殊荣,也是一种责任。

结语

综上所述,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和自然价值论是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的三个理论维度,它们立足于生态学理论,探索人与自然以及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个体主义相比,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强调整体主义,把自然物的共生共存作为衡量生态的最高目标,把大地共同体的价值作为生态系统的最高价值。认为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必须从道德层面关照无生命的存在物及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构成元素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一种自然物都拥有生存的权利和生存的可能。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以“自我实现”和“生物圈平等主义”为最高规范,强调个体与整体、自我与自然界、人的自我利益与生态系统的利益密不可分。生态整体主义伦理观强调每一种自然物都有其本身的价值属性,价值的主体是自然界而不是人类或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系统价值,因此人类对个体和生态系统都负有道德义务。以上理论为我们将道德共同体扩展到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生态伦理学最终必将超越地球中心论,走向更广大意义上的生态整体主义―宇宙伦理学。④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释】

①[美]利奥波德:《沙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8页。

②Naess.A,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ical Movement, in Inquiry 16, Spring, 1973.

③[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1页。

地球物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0 m/s2,空气阻力不计)

⑴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⑵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星:R地=1:4物理论文,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星:M地。

解析:⑴

所以有:

⑵,所以

可解得:M星:M地=1′12:5′42=1:80,

点拨:重力加速度的计算,我们一般这样处理。由得,式中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h为物体距中心天体表面的高度。

2.质量

例2.两个星球组成双星,它们在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绕连线上某点做周期相同的匀速圆周运动。现测得两星中心距离为R,其运动周期为T,求两星的总质量。

解析:此为天体运动的双星问题,除两星间的作用外物理论文,其他天体对其不产生影响。

两星球周期相同,有共同的圆心,且间距不变,其空间分布如图2所示。

图2

设两星质量分别为M1和M2,都绕连线上O点做周期为T的圆周运动,两星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由于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故有 =M 1 ①

=M 2 ②

由几何关系知 L1+L2=R, ③

联立解得 M1+M2=

点拨:天体质量的计算,我们的一般过程是这样的。1.由得;2.由得.

本题的解答告诉我们,物体在中心天体表面或表面附近时物理论文,物体所受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该式给出了中心天体质量、半径及其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代换式。

3.第一宇宙速度

例3.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 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这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 ( )

A.16 km/s B.32 km/s

C.4 km/s D.2 km/s

解析: 此类题要结合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来计算.

由G=m得v=.

因为行星的质量M′是地球质量M的6倍,半径R′是地球半径R的1.5倍.即M′=6M,R′=1.5R得:

=2

即:v′=2v=2×8 km/s=16 km/s.答案为A.

点拨:计算第一宇宙速度有两种方法:1.由G=得:v=;2.由mg=m得:v=。

4.密度

例4.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T=。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引力常数G=6.67×10-11m3/kg·s2)

解析:考虑中子星赤道处一小块物质,只有当它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它随星体一起旋转所需的向心力时物理论文,中子星才不会瓦解。

设中子星的密度为ρ,质量为M,半径为R,自转角速度为ω,位于赤道处的小块物质质量为m,则有

由以上各式得

代人数据解得

点拨:计算天体密度时,我们要注意下面的两个过程:1.由和得;2.由 和得。

5.周期

例5.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试导出飞船在 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h、R、g表示),然后计算周期T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设地球质量为M,飞船质量为m物理论文,速度为v,圆轨道的半径为r,由万有引力和牛顿第二定律,有 地面附近 由已知条件 解以上

各式得

代入数值,得

例6.我国发射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沿近似于圆形轨道绕月飞行。为了获得月球表面全貌的信息,让卫星轨道平面缓慢变化。卫星将获得的信息持续用微波信号发回地球。设地球和月球的质量分别为M和m,地球和月球的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和卫星绕月球的轨道半径分别为r和r1,月球绕地球转动的周期为T。假定在卫星绕月运行的一个周期内卫星轨道平面与地月连心线共面,求在该周期内卫星发射的微波信号因月球遮挡而不能到达地球的时间(用M、m、R、R1、r、r1和T表示,忽略月球绕地球转动对遮挡时间的影响)。

解析:如图3所示:

??

设O和分别表示地球和月球的中心.在卫星轨道平面上物理论文,A是地月连心线与地月球表面的公切线ACD的交点,D、C和B分别是该公切线与地球表面、月球表面和卫星轨道的交点.过A点在另一侧作地月球面的公切线,交卫星轨道于E点.卫星在圆弧上运动时发出的信号被遮挡.

设探月卫星的质量为m0,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

……………………①

……………………②

②式中,T1表示探月卫星绕月球转动的周期.

由以上两式可得:…………③

设卫星的微波信号被遮挡的时间为t,则由于卫星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应有:……………………④

上式中,.

由几何关系得:………………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