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

舞台艺术论文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无庸讳言,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其一,编导对于舞台形式和包装的过分强调,除了让观众有耳目一新之感,却难以产生情感和内心的共鸣与震撼。其二,编导对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内涵的发掘不够深入,作品形式大于内容,忽视了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着重对内心情感挖掘的基本要求,观众反响缺乏;其三,该类作品获奖不少,而市场表现差强人意,“叫好”不“叫座”,往往变为偏离市场需求的政府或商业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总结和反省,也难以成为前车之鉴。

在世界范围内,大型舞台艺术同样是荟萃并传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如爱尔兰的“大河之舞”、“舞之魂”、“红磨坊”等百老汇歌舞剧等,在世界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市场效应也有目共睹。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为自己的文化塑造全新的艺术形象,是21世纪的中国面对的巨大问题,同样也是地处西南的多民族的贵州一直在力求突破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地区的艺术形象,是其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其意义及价值尤为深远。

如何在这样的状况下总结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的得失,深入思考怎样重新定位和打造当代民族文化的问题,探索以适应时代需求的舞台艺术来传承光大民族文化,力争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就成为一个亟待形成理论成果的课题。

鉴于民族民间舞台艺术作品纷呈而理论滞后的现状,我们认为,除了对舞台艺术本身的状况和得失进行评述、比较研究外,更应该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化市场、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等大视野来思考、研究民族舞台艺术的系列相关问题。一是借助比较文化、文化市场学、传媒学等理论,宏观考察并研究西部民族地区的舞台艺术;二是西部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种多样,在进行全面研究的同时,需了解和掌握各地区民族民间舞台艺术所表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而尤为重要的,是从认识上解决民族舞台艺术当代化的一些关键性问题。首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概念,并非是指文化的民族个性和形式、风格等表面特征,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中与人类共性相通的核心内容。民族文化自成一个独立的系统,是一个民族对世界、生命和人生的认识,具有普遍的人文和人本的意义。我们要从民族文化的历史源流、地域特点和审美个性中,看到它对于人类生活、生命和生存的普遍意义,这样才能找到民族文化中最动人、最持久、最有力量的内核。对于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这是一个基本的形成准则,也是我们评述舞台艺术的出发点。

其次,民族民间大型舞台艺术,同样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传媒手段之一。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是以漫长的农耕文明为依托的;而时生了巨变,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也发生了迅急的改变,乡土生活的形式和内容都在日新月异,因此,我们要把民族文化放在当代的文化框架中来弘扬。民族大型舞台艺术面对这样复杂的变化,应充分考虑其作为文化产品,如何成功完成品牌的塑造与传播,引起关注,进入市场,从而获得更好的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第三,近年出现的西部地区大型民族民间舞台艺术作品,如歌舞“云南印象”、舞剧“天蝉地傩”、山水实景晚会“印象•刘三姐”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效应,走出了民族舞台艺术进军当代文化市场的成功之路。这些作品除了展现民族地区歌舞艺术的独特魅力,其创作定位、品牌推广、市场运营等都具有适应当代文化市场的创新和探索。如大型现代民族舞剧“天蝉地傩”,以贵州著名的、古老而悠久的傩文化,及蜚声中外的侗族音乐文化等原生态艺术为主要创作素材。贵州的傩文化艺术,被国内外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是数千年在高原山地间传承、流变的古老的东方艺术,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民俗、艺术和表演的复合文化体;贵州的侗族大歌蜚声世界,与侗民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引起诸多学者和音乐人的关注,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代表性艺术。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王莲莲拜香》是福州妇孺皆知的民间故事,是以从民间说唱的表现形式,到舞台剧的艺术表现,说明其有着深刻的艺术内涵,通过对以往传统的表现形式进行改编,新版《王莲莲拜香》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王莲莲拜香》中舞台置景而且进一步把戏中女主人公从小由于寄人篱下生活不如愿而心灵扭曲张大赌气乱嫁导致悲剧的发生,逆境中王莲莲又感悟到人生的真善美,人性的回归让她以拜香的形式与过去诀别,感人肺腑的忏悔来传达人间爱心的呼唤。要想表现出这种艺术魅力,离不开舞台置景的功劳。舞台置景在这个舞台剧中别开生面的使用了浮雕制作背景,然后又加进了实际具体景物,即丰富了舞台内容,又拓宽了空间框架,十分巧妙的把演员角色的行动空间构成的十分自然,完美的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很好的促进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说,《王莲莲拜香》这一舞台剧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从小因家贫受委屈长大爱情不如意而心灵扭曲,逆境中找到真善美儿忏悔过去迎向新生活的故事。导演为了进一步突出主人公出生市井小民的身份,来进一步突出福州地方戏剧的民间特色。在舞台布景上,使用了大型浮雕民间生活图案为背景,体现当时福州的地理与人文风貌,更好的突出王莲莲这个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并反映了福州当时的经济状况。

使整个舞台空间在观众的感觉中从单一的舞台扩大为整个福州城。为了达到一个体现舞台,突出主人公形象的目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彰显舞美设计的实际要求,在舞台布景工作中使用了多元化的艺术方式,来迎合各方面的需要。当剧情发展到主人公王莲莲胡乱嫁到富商家里当财主婆时候,一个十分显眼的的宝隆行金字招牌出现在观众眼前,这个招牌表现出当时主人公嫁人后的身份,这种布景更能体现出主人公当时想要显示的百万财主婆的显贵身份。这种舞台置景的设置同时也是对剧情之后发展的一种对比。

预示着主人公之后的命运天翻地覆的落差,同时也很好的为剧情及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剧情到主人公的老公身犯官司遭到朝廷抄家,场景频频更换,变化莫测,升降变化十分明显。这种舞台置景手段,不仅表明了故事发生时的场景特点,同时也十分自然的构成了主人公内心感受落差,引起了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和共鸣。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是顺应时展的需要,数码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数码产品的不断升级,使电影电视节目得以大规模生产、复制并通过网络媒介迅速传播,而舞台戏剧艺术的实时现场表演的特性,制约了其传播的速度与广度。电子技术设备和软件的开发和更新,也为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其所营造出的丰富的视听效果,将人们从剧场吸引到影院里或电视机前。作为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舞台戏剧艺术,要在这一新形势下体现并强化舞台戏剧艺术特有的魅力,将观众重新唤回剧场,就必须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表现形式,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为舞台戏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舞台戏剧艺术体现出新时代的新特征。作为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的一种艺术形式,舞台戏剧艺术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逐渐建立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并形成自身流派的表现风格,而当代社会的多元化趋势,传统的舞台戏剧艺术流派格局逐渐不适于文化发展的趋势。在当代文化特征的影响下舞台戏剧艺术的流派逐渐解构,现代舞台戏剧艺术流派的传统观念逐渐消解,多媒体的介入使舞台戏剧艺术开始尝试新的形式。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适应了当代娱乐文化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舞台戏剧宣教功能越来越排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众视野不断开阔,年轻一代,特别是“90后”,没有经历过社会动荡时期,更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亲身感受,因此不像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么关注社会、政治。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上的获取,更注重自身精神上的享受,希望通过富有娱乐精神的、轻松的艺术形式实现自我情绪的表达和精神的慰藉。因此,音乐、绘画、戏剧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开始注重娱乐功能的激发和强化。而传统舞台戏剧艺术善于表达道德、习俗、宗教、意识形态层面的内容,无法满足大众当下的需要,因此,舞台戏剧艺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全新的视听效果,提升了舞台戏剧艺术的娱乐功能。

(三)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艺术迎合了大众喜新厌旧的视听心理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舞台戏剧产生新的视听感受迎合了大众喜新厌旧的心理。传统舞台戏剧艺术在剧目、舞台形式、观演方式等方面长期保持同一种姿态,很少有改进和创新,是大众产生审美疲劳而离开剧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创作人员应意识到舞台戏剧艺术必须求新求异,应结合当下最新的多媒体技术创作更具观赏性的舞台戏剧艺术,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这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孟京辉导演不断探索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作品中,从实验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到成为时尚话剧的代表,他的成功印证了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是舞台戏剧艺术发展趋势的论断。

二、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是科技高速发展带动社会文化新发展的体现

经过多年的探索,多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中的运用从最初的真人表演和录像播放相结合的舞台戏剧艺术表演形式,发展到今天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二维和三维的动画、进行远程传输等高科技手段实现真实演员与虚拟演员、异地演员的同台表演,我们可以看出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是科技高速发展带动社会文化新发展的体现,是时代文化的产物,是科学技术带动社会文化新发展的集中体现。

(一)技术与信息时代“读图文化”的体现

舞台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国外先于国内好几十年,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增多,引进的国外舞台戏剧艺术从形式到内容质量逐年提高,使国内观众欣赏到更多的优秀舞台戏剧艺术。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进入视觉消费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读图时代”,当代人对舞台戏剧艺术视听效果的综合性体验的追求也随之提高。当今社会,伴随电子科技的发展,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也进入到高效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所要承受的生存压力远远高于以往,因此,人们在欣赏舞台戏剧艺术时,不仅希望充实精神生活,也希望释放压力。将舞台戏剧艺术内容经过多媒体技术视觉化处理后呈现在人们面前,戏剧舞台对视觉与听觉效果注重迎合了当代人的生存的需要,使舞台戏剧艺术的创作满足“读图时代”的社会需要。

(二)艺术界限淡化并互相融合发展的例证

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结合并发展,是艺术形式界限淡化并互相融合发展的例证。近十年来,国际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对传统媒介的冲击,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数字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科技的发展使媒介不断加入新成员,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被打散重组,媒介经营产业开始新一轮的重组和融合,信息开始进行“跨媒介”传播,同时更注重受众与媒介之间信息的实时交流。无论是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如电影或当代的行为与观念艺术,各类艺术形式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以曾红极一时的周立波为例,他所创立的“海派清口”,继承了传统单口相声的精髓,融入了其他舞台艺术表演形式,从而形成了新的风格。由此不难看出,现今我们无法再用传统的艺术分类概念来定义当下的艺术形态,而是需要我们在当代的文化背景下,尝试着将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重新审视不同艺术门类的关系。不管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都无法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独立存在,在一定文化经济环境中,科学家、艺术家可以突破自身专业的界限,开创新的领域。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人物达•芬奇,他既是艺术家,同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足以说明,无论艺术还是科学技术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很多情况下,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互相影响,才能有所突破和创新。“新兴的数字媒体不仅为科学理论与社会思潮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手段、促进了艺术形态的更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求,而且推动了艺术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创新,铸造了层出不穷的新理论。”

三、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丰富和促进社会大众审美

多媒体舞台戏剧艺术的出现、发展和繁荣,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展现创意和表达的舞台,而且极大丰富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促进了他们审美水平的提高。

(一)丰富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每天难以计数的信息向人们袭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物质生活的改善,无不影响并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观赏原来主题单一、结构完整、剧情呈线性发展的传统舞台戏剧艺术,而是希望看到新的表现手段展现的新形式的舞台戏剧艺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受客观环境和主观理念的影响,也发生了转变。舞台戏剧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样板戏”式的表达方式,开始尝试在戏剧中运用电影对时间和空间灵活的表现手法,以期获得更丰富的艺术效果。今天的舞台艺术除了包含舞台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即演员、剧本及观众外,在创作时还要考虑舞台戏剧艺术得以实现的物理空间即剧场。现代观众在观赏戏剧的时候更希望介入戏剧中,全新的观演关系成为审美兴趣中心,于是出现了演员与观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的开放式舞台,甚至在日常生活环境进行现场表演。环境戏剧创作者不再将观众作为消遣娱乐的旁观者,而是舞台戏剧艺术的创造性参与者。这种观众和演员零距离的观演形式,使观众能够将演员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眼神尽收眼底,对戏剧所传达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感受,而演员也能即时了解观众的情绪,把握戏剧的节奏。这种观众与演员现场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受,强化了戏剧有别于电影电视的优势。因此,探索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舞台戏剧艺术以满足社会大众的审美新需求,成为当今戏剧工作者努力的方向,极大地丰富了社会大众的审美需求。

(二)促进了社会大众艺术审美的提高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一提到播音主持艺术这一门类的专业,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很多的代表人物,新闻主持人有罗京、邢质斌、康辉、海霞;舞台主持人,朱军、董卿、李湘、何炅等。在舞台表演界,我们耳熟能详的相声演员有郭德纲、曹云金;小品演员有赵本山、巩汉林、冯巩、郭冬临,以及“话剧天后”马丽等,在这里我们就拿他们来举例分析二者之间的共通性。播音主持和舞台表演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都需要调动各自积极的状态。

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节目的录制或者直播的时候,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自己的节目内容当中,从而寻找到自己最佳的状态。例如新闻类的节目:《新闻联播》,主持人就应该以端庄,严肃,正式的状态,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事件,此时主持人应该是一个诉说,宣读,播讲的状态;社教类的节目:《走进科学》,主持人应该以日常,通俗,亲和的一种状态告诉受众,我想要给大家传递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知识或者是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这时,主持人应该是一种宣传,教育的状态;综艺娱乐类节目:《快乐大本营》,主持人会是以一种娱乐,轻松的状态去录制节目,给受众一种一起做游戏,一起放松,一起快乐的感觉,这就需要主持人调动自己最乐观,积极,轻松自然的状态去完成节目的制作。同样,表演艺术也一样需要状态的配合,在导演命令开机录制的时候,演员们会用最积极的状态去完成本次戏剧的表演。例如,亲人离去,就需要演员最大限度的让自己的状态调整为悲伤,失落的样子,再根据剧本的需要,时而夸张,时而恳切;当获得成功时,演员需要让自己的精神状态处于疯狂忘我的兴奋状态,或者大笑,或者手舞足蹈等等,以期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说,播音主持与舞台表演都需要状态的调整,只有好的,到位的状态才能表达出作品的情感世界,才能吸引受众去关注,去品味,去分析。

二、艺术演绎的角色化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一)舞台美术创作的基本流程舞台美术设计是从自由想象到平面设计再到立体展现的视觉艺术形式。舞美设计者的艺术情趣、生活经历和知识修养都对其创作起着作用,由于不同的艺术感受造就了不同的形象构思,从而产生了不同形式和风格迥异的舞美作品。因此,在创作初期舞美设计者通过对剧本的解读,进行初期的酝酿构思时,应通过结合导演构思做出相应的判断,将导演要求的舞台画面或演出场面进行形式转化,从无形的想象转变为有形的脚本,并考虑与演出条件相投合的大致形式和舞台规格设想,须将舞台上的可塑性和假定性相结合。将模糊的感受以清晰的草图展现给导演,从想象空间转变为二维空间的平面设计,得到导演的初步肯定和修改意见后再将二维的平面转换为三维的立体构成,制作出简易的舞台模型,从空间结构中获得启发再进行对剧场的实地艺术构思。最后,进入实地制景阶段时,还应与导演协商舞台调度,考虑戏剧动作和舞台支点等戏剧因素。

(二)舞美设计者应具备的能力优秀的舞台美术作品,应是形式新颖美好,并能准确揭示剧本内涵,辅助演员在舞台上展开舞台行动,帮助演员成功的表达人物内心活动。对于设计方案来说,创作者的构想必须经历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的不断凝聚和分化的过程,并在反复推敲的中,逐渐呈现完整性的方案。在舞美构思的初期,设计者需要构想舞台的整体形象,并对某些特殊场景进行特殊处理,出于对全剧的总体造型的概括,还应把构思分化到各个场景中去。生动的整体构思,可以带动局部,但要努力使局部成为有表现力的个体单元,达到整体的有机性与个体的多样性的统一。由于戏剧各个场次的规定情境、舞台调度有着千差万别,所以经常出现适用于某些场次的构成形式,很难适用于其他场次或个别场次,生动的总体构想也会对有些场次难于适应。这些问题就是舞台美术的构思难点,或克服局部艺术处理上的难点,或修改总体构想以适应这些局部,在解决难点的过程需要权衡利弊,并进行取舍。这一过程舞美设计者对全剧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艺术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整场演出的舞台效果。

二、结语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领夹式无线话筒由拾音头、腰包式发射机以及接收机但部分组成。一般拾音头分为电容式以及动圈式两种,其相较于普通有线话筒的拾音结构,体积更为精密小巧;发射机配套的拾音头能够决定无线话筒的扩声音色问题。此外,发射机与接收机能够对无线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加以稳定完善,确保无线信号不间断和不扰。

(一)电容式拾音头

一般电容式拾音头在拾音表现、拾音原理以及制造结构方面基本与常规有效电容话筒相同,相较于动圈式拾音头而言,其高频部分的表现、瞬时响应以及拾音灵敏度更优,并且体积更小。因此在舞台表演中应用最为广泛。

(二)动圈式拾音头

目前动圈式拾音头主要用于头戴耳麦式拾音,其具有较强的抗环境噪声能力,但是灵敏度较低。此外动圈式拾音头受其制造结构的限制,高频部分的表现以及瞬时响应不如电容式拾音头,因此在高环境噪声场合应用较为广泛,如解说与通信等。一般综艺演唱会的舞台伴奏现场具有较大的监听声压,因此动圈式拾音头是最佳选择。

二、领夹式无线话筒的选用

(一)领夹式无线话筒的选择

为了选择出适当的领夹式无线话筒的拾音头,在开始演出的扩声工作之前,要采用频响测试的方法来对每一拾音头的音色特点进行了解。一般在录音棚使用SmaartLive以及TrueRTA等音频测试软件对粉红噪声进行播放,并利用测试话筒调平直其噪声曲线;然后用无线话筒的音头代替测试话筒,并在原插入测试话筒的插口插入无线话筒接收机的音频输出端。这样能对拾音头的频谱特性进行直观观察,并对其银色特点进行分析。此外,为了确保话筒接收机音频输出端的输出相位的准确,也可以采用测试软件进行检测,如果音频输出相位与主要接收机的输出相位相反,可以调换平衡输出端接点位置,确保其输出相位的一致性,从而有效保障演出扩声的顺利进行。在对无线话筒进行选择时,必须要结合演员的实际状况,以拾音头固定位置及指向模式为依据,可选用超心形拾音头,并将其固定设置在演员的头部。一般如果演员台词较少,可以在其胸前佩戴心形拾音头。如在话剧以及戏曲的演出中,演员经常会在胸前中央位置佩带无线话筒的拾音头。其主要原因就是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其头部会摆动,因此对拾音头进行全方位选用,在胸前中央佩带拾音头,能减少其头部摆动时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差别。

(二)领夹式无线话筒的使用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舞台技师,则指各种舞台技术工作的人员,也是舞台技术工作人员的职称。因为舞台技术不同于一般的技术,他们具有舞台艺术工作与技术工作的双重职能,所以他们的工作便具有自身许多独有的特点。这些工作特点,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舞台技师之所以称之为技师,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首先具有技术性特点。

例如布景技师,就要懂木工知识,会木工操作;灯光技师,也要懂电工知识,并且会电工操作,如此等等。

但是,因为舞台技师是为舞台艺术服务的,所以只有技术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使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使技术性成为艺术的手段,将艺术性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例如布景技师,就要通过布景的制作技术,使布景为塑造舞台人物形象、再现舞台典型环境、营造舞台情景服务。

同样,灯光技师,也要通过自身灯光操作技术,使舞台灯光真正成为“舞台的太阳”和“舞台的魔术师”,为创造舞台艺术氛围、渲染舞台气氛、表现舞台人物的思想情感、揭示舞台作品的主题立意、呈现舞台作品的艺术风格等服务。

二是科学性与文化性的统一

舞台技师的工作,还要做到科学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所谓“科学性”,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理论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适用于舞台技师的工作,因为现代科学正沿着学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整体化方向蓬勃发展。而舞台技师的工作,关涉到许多现代化的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其中尤以电脑技术与电子科学为代表。与此同时,科学性还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合理、准确、稳妥、安全等基本要素。

所谓“文化性”,是指舞台技师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即在自身的技术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文化精神与文化品质。

我们知道,科学本身也是具有文化美的,被人们称之为“科学美”,主要包括科学理论体系在形式与内容完整和谐中所形成并显示的文化美,如科学理论的简练、对称、有序的形式美,科学内容的自然、严谨、和谐美,科学理论公式以及科学家所创造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的人的高度智慧美,科学家求真向善、积极进取的精神美与行为美等等,无一不渗透出深刻的文化底蕴。

对于舞台技师来说,就要具备科学性与文化性的双重美。

科学与文化历来都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和科学》,载《文艺研究》杂志1998年第2期第80页)

尤其是当代,许多高科技已渗透到艺术领域,例如网络文化、电子文化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比较文学等理论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艺术门类,其中包括舞台美术门类,如计算机三维动画和数码虚拟舞台技术,就给舞美设计带来了崭新的课题。而在这些科学技术的背后,同样渗透着深刻的文化思想。

三是多面性与专一性的统一

我们已处于多元交汇的新时代,多元化成为各个领域的主要标志之一,在舞台美术领域同样如此。为此,舞台技师在自己的具体工作实践中,就必须做到多面性与专一性的有机统一、完美结合。

对于舞台技师而言,其“多面性”包含如下几大层面:

1 技术的多面性,即不仅包含自己本职工作的技术,而且包含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技术,例如灯光技师,不仅要精通电工技术,而且要懂得布景技师的木工技术,因为舞台美术是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

2 艺术的多面性,即精通舞台艺术的各个门类(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等)的基本特点,以使自己的工作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3 文化的多面性,即包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科学文化、艺术文化等等内容。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随着舞台演出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也开始日益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通过舞美风格的营造,能够创造出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影响,渲染舞台气氛,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室外艺术演出活动因其演出场所的特殊性,其舞美风格的营造上也有特殊要求,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室外艺术演出;舞美风格;营造

中图分类号:J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21-01

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他舞台演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服装、效果、音响和道具等。不同于剧场内的演出,室内艺术演出活动的舞美风格有其独特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准确把握室外艺术演出活动和剧场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区别,营造适合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要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

相较于剧场内的艺术演出,室外艺术演出的空间一般较大,因此这给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提供了更多的时空。由于室外艺术演出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在创造设计时,必须首先重点考虑舞台的整体效果,从布景制作到灯光音响,从服装道具到电子技术等,都要纳入到整体创作的考虑范围之内,从而力求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除了把握舞台装置的整体性,还要注意把握舞台美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的一致性。舞台美术要与演出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不仅要从专业的角度对舞台美术的风格进行营造,同时还要从艺术表演的整体性上体现舞台美术的整体风格。

二、突出演出场所的环境风格

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环境千差万别,有的是在热闹的城市中心,有的是在僻静的农村郊外。但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之中,室外演出活动的舞美风格都必须突出现场的环境风格,这样才能够给予观众协调和舒服的感官享受。在这方面,央视的《同一首歌》做的非常出色,《同一首歌》走遍了国内及国外的很多城市,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工厂还是田间,舞台美术的风格都与现场的环境高度协调,让观众感觉演出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毫不突兀。

三、突出室外演出的艺术风格

舞台美术风格与演出活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演出活动是在室内还是室外,舞台美术的风格营造都是为演出活动服务的,因此必须突出演出活动的艺术风格和活动主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策划室外演出活动时,其舞台美术创作要充分考虑到布景、服装、道具以及灯光音响在演出活动中的运用。舞台美术风格的营造,是为了给表演者提供更能适应艺术氛围的时间和空间,丰富整体表演艺术,创造表演者依靠自身所不能达到的表演艺术。例如在室外演出活动中,当剧情需要时通过灯光音响等的运用,在现场制造风和日丽或者是雷鸣交加的场景,以此来烘托表演者的情绪和内心世界,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表演中去,与表演者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舞台美术风格的营造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各种先进灯光和音响设备的运用,使得舞台美术语言的表现力和形象的塑造力大大增加了。

四、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随着人们对娱乐活动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对室外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效果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舞台设计已经很难再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创新是现代舞台美术工作者很重视的话题。当然,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有一个度的问题,舞台美术风格的创新也不例外,必须是在满足观众需求,被观众所认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舞台美术工作者在进行创新的时候,首先需要在创新和观众的欣赏习惯之间需求好的平衡点,然后在自身艺术特性的基础上,寻求其他艺术所不具备,并且富有表现力的创新手段,使自己的舞台美术更加具有特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运用到室外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设计中,如奇异的服装,豪华的装置,LED显示屏的使用,视频技术的应用等等,都给演出活动制造了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五、结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舞美风格的营造,对于任何类型的演出活动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怎样的演出场所,团队都需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设计和制作相应的舞台布景、服装、道具及相匹配的灯光音响等,从而调动演员的情绪,让观众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相较于室内演出活动,室外艺术演出活动的舞台美术风格有着很不一样的地方,这就要求舞美工作者在对其风格进行营造的时候,要注意突出舞台的整体效果、突出演出场所的环境风格、突出室外演出的艺术风格以及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舞台表现力。

参考文献:

[1]郭大伟.舞台美术的效果作用[J].北方音乐,2011(6).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舞台艺术;舞台艺术工作;“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8-0010-02

从古到今,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我国各族人民和艺术家在运用各种舞台艺术形式再造了历史悠久的国家内涵、自强不息的人民形象、刚健有为的发展热望、群英荟萃的人文景象。这些舞台艺术精品激发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追求国家强盛、梦想富足安康、推动历史发展。在当下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激发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正能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类艺术家肩负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舞台艺术应该为此大有作为。

一、舞台艺术有别于其它艺术形式感染人、宣传人、教育人

舞台艺术,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主要包括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武术等艺术形式。无论是综合的,还是单门独类的,舞台艺术的现场传播形式具有电影、电视、网络、报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无法比拟的文化“群众”力量。经典的舞台艺术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成为文化传承的基因。如,话剧《万世根本》再现了凤阳小岗村农民在全国率先实行“大包干”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歌颂了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顺应时展潮流的伟大品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复兴之路》是我国舞台艺术史上三部具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经典舞台艺术,成为当时文化领域最受关注的焦点事件;《复兴之路》用宏大叙事手段和独特舞美设计,使广场艺术和舞台艺术高度融合,参演演员达3200名,艺术地再现了从1840年以来历史画卷,实现了中国当代和历史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些舞台艺术,不仅让观众在艺术欣赏中受到国情、近代史的教育,更是让庞大的演员、艺术家深入学习、感受、表现了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精神。这种观众的大众化和表演的群众化,更有助于“在实践中”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人民力量”。

二、“中国梦”需要感性、直接、史诗般舞台艺术激发凝聚力量

近年来,作为国家舞台艺术,汇集了广大较高层次剧作家、艺术家、文化艺术工作者,为展现国家形象、塑造国家精神、凝聚人民力量、宣传中国文化、解读中国特色提供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感性、直接、史诗般的舞台艺术工作经验:

一是紧扣时代脉搏,唱响民族复兴主旋律。如,《民族壮歌》打破了演员和观众的界限,台上400多名专业演员与台下2300多名群众演员所组成的演出方阵彼此互动,编导们利用舞台表演、军乐队行进、大屏幕演播等多种手段,涉及舞台、社区、小学、大学、护士、机关、部队等9个方阵,配合歌唱内容,多角度诠释歌曲,使舞台空间扩展、延伸,让人们在歌声中用更丰富的手段触摸历史的影像,实现了舞台艺术诠释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抗战精神,警示历史教训,不忘国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艺术价值。

二是紧扣地方特色,打造民族艺术大品牌。民族的就是特色的、民族的就是世界、民族的就是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杨丽萍和她的舞台艺术,在云南省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的沃土中产生,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中达到辉煌和极致。她的作品无论是《云南映象》,还是《云南的响声》,还是最近的《孔雀》,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生活作为舞台艺术主题取向,从云南既有的地方特色中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事物题材,大胆借鉴不同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使她舞台艺术作品不断以鲜明的云南特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艺术精品、产生巨大影响力,为提升地方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三是紧扣现实民生,引领社会焦点热点。国事即家事,国家民族的振兴,离不开百姓齐心努力。因此,艺术既源于生活,就要反映生活,为百姓的喜、怒、哀、乐、忧、思、盼服务。如,河南的豫剧《都市长虹》,关注农民工题材,表现了现代都市人不同的道德操守和价值取向;《哈哈乡长》,通过基层干群矛盾的化解,突出了执政为民的时代主题;武警河南总队文工团《幸福秘诀》,通过一家三代人对幸福秘诀的追寻,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婚姻家庭的不同感受和对幸福人生的共同守望,宣传了只有宽容、责任才能维系婚姻的美满。这些作品都抓住当前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巧妙地选择切入点,反映出社会变革和人生百态,显示出剧作家们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民以食为天,人以家为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小家”和才能“大家”兴,在实现“中国梦”中,家庭梦、个人梦、富强梦就是百姓关注的焦点、热点,走近普通百姓,让人民大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这样的舞台艺术就是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

三、舞台艺术服务人民、服务政治、服务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国家高度重视舞台艺术,从2002年开始文化部、财政部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扶持舞台艺术各个门类的精品剧目,推动舞台艺术全面发展。10多年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相继推出了100部精品剧目,资助了200多部优秀舞台作品。投资不可谓不巨,成效不可谓不大,但离实现“中国梦”的国家期盼、人民期盼、世界期盼仍有努力的巨大空间。为此,就目前进一步发挥舞台艺术服务人民、服务政治、服务发展建议如下:

(一)要把握好几组关系

1.政治与艺术的关系

有同志认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带有政府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一种由国家以主流话语张扬、经济强力刺激,而非艺术手段强力推行的一种繁荣舞台艺术的措施,带有强烈的弘扬主旋律的导向作用,在选拔上具有倾向性,极大地影响了剧目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和剧目题材的选择。我想,不带有政府意志、不弘扬时代主旋律、没有阶级政治观点的“纯粹艺术”存不存在?时代需不需要?人民群众喜不喜欢?当然,将政治要求简单化,贴标签式的粗糙的搬上舞台,没有艺术性,肯定是对“艺术”亵渎;而追求“纯粹艺术”的无政府主义,是幼稚的,人类社会根本不存在“政治真空”,即便在原始社会。或隐或现,不反映时代性,不反映一定阶级性、政治性的艺术,是缺乏灵魂的,那不叫艺术,顶多是技术,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无一不是时代的缩影、政治的精华。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好舞台艺术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做到政治导向艺术化,艺术精髓政治化。

2.历史与创新的关系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根,真实是“史”的灵魂,艺术再现历史,目的是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可目前一些打着“艺术创新”的旗号,搞反串,不顾历史事实,淡化阶级分析方法,淡化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科学指导,曲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道路,某些“戏说”、“虚构”的历史剧,有的历史“正剧”,为了迎合某些观众的心理,不顾明确的史实记载,不顾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人物活动真实,任意主观剪裁、编造,展示的历史环境、人物关系过于片面,牵强附会,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传递虚、假、错、伪的历史知识,严重混淆人民群众的历史常识,给意识形态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错乱安排,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有的不顾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法律、职官、行政、文化、礼仪、风俗等制度的重大差别,凭编剧本人的知识结构和主观想像,任意天马行空;有的对明确记载的历史过程进行无原则的篡改,对某些没有明确历史记载的进行不负责任的虚构等。这些所谓“创新”是非常有害的。

3.专业与业余的关系

“精品工程”旨在与世界接轨,以舞台艺术的形式讲中国故事、发中国声音;宣传、打造国家主流影响,同时惠及全国人民“文化民生”。目前看,很多参选剧目青睐于外援,邀请那些在编剧、表演、导演、舞美设计上有一定影响的少数“几个名人”,“千戏一人”。这样,一则不利于提高专业水准,二则更不利于培养年轻的专业人才。这种单调,从根本上说是非常不利于舞台艺术发展的。大的专业的舞台艺术变成“墙内培土,墙外结果、墙外香”,主创、演出惠及面不广;小的业余的,百姓期盼,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鲜活的舞台艺术需求,“既无舞台,也无养分”,导致舞台艺术的模式化“垄断”。这样,处理不好专业和业余,长久下去就消减了舞台艺术的发展动力,影响舞台艺术蓬勃发展。

(二)要搭建好几组舞台

1.城市舞台与乡村舞台

近年来,受各地政府支持,舞台艺术作品作为树立城市良好形象的特殊形式,产生一大批舞台艺术精品,有影响力的舞台艺术在一、二级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绽放成为城市文化招牌,有的已走出“政府扶持,市场化演出”的发展之路。但,全国14亿人口,广大受众在农村,广大舞台应该建在乡村。如,2008年来,河南省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运作模式,实施“舞台艺术送农民”,采取政府采购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省、市、县三级优秀艺术院团承担演出的形式,保证全省每个乡镇免费让广大农民群众观看一场院团演出,对建设乡村舞台,解决广大农村“看戏难”进行积极探索。全国其它省、直辖市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如何发展乡村舞台艺术、育化乡村文明,应该成为我们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最近中央电视台8频道播出的《老家门口唱大戏》为我们做了生动反映,广大农村迫切渴望舞台艺术。

2.大舞台与小舞台

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舞台艺术不但要投财政巨资建设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建设大舞台,展演大形象,打造主流意识形态;也要投资建设小舞台,这样的小舞台既包括城市,也包括乡村。我们应该探索大舞台演大剧目,倡导主流;小舞台演小剧,滋润民心,凝聚人心。

3.创作舞台与评论舞台

舞台艺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理论的坚强指引,同时,切实中肯的批评、特别是反对的艺术评论不可或缺。当前舞台艺术领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需要政府、剧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及广大舞台艺术演职人员和爱好者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共同搭建与创作舞台相对应的不同层次的艺术评论舞台,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展开广泛的讨论,廓清一些影响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错误观念,揭露和批评各种不良现象,引导树立科学的艺术发展观和政绩观,监督舞台艺术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要研建好几组机制

1.“百花齐放”的全民参与机制

我们应从源头开始,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前提下,鼓励全民创作、全民参演、全民投票评奖。随着我国人民经济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发动公众参与以利于舞台艺术影响力的扩大。即,舞台艺术剧目明码标价招创作;舞台艺术剧本明码标价招演出;舞台艺术演出媒体滚动播出参演、参评剧目,以专家打分、群众投票、经济效益三项指标评比来评奖,破除“圈内人”对“主旋律”的一叶障目,“自娱自乐”,从设计、创作、演出全程发动全民参与,切实让舞台艺术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观众基础、效益基础。让“精品工程”的评选活动,像目前电视上发动全民参与的“选秀”活动一样,产生“选秀”式经济文化社会效应。

2.“百家繁荣”的产业链发展机制

当下,社会诸多新兴娱乐方式“百家竞争”,靠单一舞台艺术形式获取效益、获取发展是有困难的,依靠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并非舞台艺术良性发展的长久大计。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舞台艺术现有资源,开发多种产品、商品,从多种渠道来获得资金收益。一方面,一部舞台艺术作品应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立意和情节内容来选择舞台样式和视觉、听觉传递形式。它的布景、道具、服装、舞美、灯光设计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能外推,要统筹起来发挥对舞台艺术的资金补益作用。另一方面,一部舞台艺术作品要与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杂技、魔术、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融通起来,多做一些深开发,将台上台下结合起来、将台前幕后结合起来,在广告代言、产品玩具、影碟、生活用品方面作策划,通过经济调控的手段促进艺术发展。

总之,舞台艺术工作,自2002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以上把握关系、搭建舞台、研建机制的思考建议只是“抛砖引玉”,一家之言,期以舞台艺术不辱新使命,更加健康繁荣,以“百花齐放”、“百家繁荣”传递文化正能量,在激励实现“中国梦”中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伟光.让马克思主义史学走进人民群众――中国历史影视化作品创作谈[J].求是.2013,(18):47-49.

[2]李蕾,梁美辰.十年来我国文艺精品创作述评:满园春色惹人醉[N].光明日报,2012-08-29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舞台;美术;特征

舞台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如果把演出中的布景,灯光,服装,化妆等造型因素作为舞台美术这一概念的总称,那么上述这些造型因素,比较全面地综合运用,是到文艺复兴时期镜框式舞台出现以后的事了。可是我们知道,无论在中国或外国,戏剧艺术的萌芽,均始于歌舞中的表演。当时还没有剧作家和导演,但舞台美术的造型因素,已伴随着表演艺术的产生而出现了。

例如古希腊戏剧就是在祭酒神的“酒神颂歌”中发展起来的。在举行酒神颂歌仪式中,无论是领唱或演唱者,他们在表演时,都身着不同的服饰,面有不同的装扮。虽然这些服饰和装扮,不一定表现特定的人物性格,但它毕竟包含着舞台美术的某些造型因素的性质。

1.高度综合性

如前所述,舞美包含的艺术要素很广,不仅囊括布景、服装、灯光、化妆、道具等等艺术要素,而且涵盖绘画(主要是布景、化妆)、雕塑(主要是道具)、实用美术(主要是服装)、造型艺术(主要是道具)等等美术的各门类。说舞美台包罗万象,并不算过份,因为有时它还包括书法艺术、音响,最后艺术以及高科技等在内。而就艺术风格而论,舞美又包括写意的、写实的、装饰的、象征的、抽象的、魔幻的、荒诞的等等各种艺术风格与艺术流派。

2.本体交叉性

就整个舞美来说,它是舞台艺术与美术的交叉艺术,既具有舞台艺术的本质特征,又具有美术的本质特征。就构成舞美的各个艺术要素而言,每一要素也均具有这种交叉性。例如布景就是舞台艺术与绘画的交叉:又如舞台服装,乜是生活服装与舞台艺术的交叉;再如道具,同样是雕塑与舞台艺术的交叉:还有戏剧化妆,也是生活化妆与舞台艺术的交叉。所以从舞美的本体美学特征而论,交叉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这种交叉性又不仅仅限于艺术学范畴,尤其是现代舞翁已融艺术与科技(电子控制系统、电脑灯等声、光、化、电各种科技)为一炉,集艺术科学与自然科学为一体,形成更大范围、更深层面的大交叉,这是舞美工作者必须看到并引起高度重视的。

3.艺术依附性舞美,若从严格意义上看,它并非一门真正独立的艺术,所而是依附于整个舞台艺术的,故依附性便成为它的重要美学特征之一。这种依附性,又主要表现在它紧紧为舞台艺术的服务上。

其一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舞美通过服装、化妆、灯光等艺术手段,积极主动地为塑造人物的外部形象服务。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例证。例如传统戏曲中华丽的服装、精彩的化妆、精美的道具等,都为人物的外部形象起到了美化的重要作用。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许多演出,就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像他主演的《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无一不是如此。这种外部形象与演员的对人物内心的刻画,使内外合一,相得益彰,从而塑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

其二是营造舞台环境。舞美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营造典型的舞台环境,从而为演员刻画人物、创造角色提供一个平台。在这方面,也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如京剧《西厢记》中最后一场“长亭送别”,通过秋天郊外的荒凉萧瑟的布景,营造出一个悲凉的典型环境,与崔莺莺的唱腔“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的[反二黄]的悲怨唱腔水融,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感情,很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其三是渲染舞台气氛。舞美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渲染舞台气氛。在这方面,同样有许多典型的例证。如经典话剧《雷雨》,就通过雷声、雨声、风声、闪电、手枪声等舞美手段,渲染出剧中的黑暗、压抑、恐怖等舞台气氛。当然,这里所说的“依附性”,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依赖”,而是积极主动的服务。

4.形态非确定性舞美因舞台艺术的存在而存在、消失而消亡。因舞台艺术的不确定性所决定,舞美也具有不确定性:

(1)非恒久性。舞美不同于一般美术,它是一戏一舞美,所以没有恒久的舞美术。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舞台表演艺术;现状;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1-01

一、我国舞台表演艺术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出现了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的现象:首先是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如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正在逐渐失去它们原有的魅力,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远不如对流行歌曲的兴趣强烈,这造成了我国一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渐渐变“冷”。当然某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如相声艺术适应时展积极改变原有表演形式,正在焕发出全新的生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以郭德纲的“德云社”为首的草根舞台越来越吸引人们的视线。与传统舞台表演艺术逐渐变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代歌舞艺术日趋火爆,如某些明星的演唱会等,让很多人趋之若鹜,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炒作,更是让一些现代歌舞表演艺术舞台风光无限。这种“冷热”的对比在今天表现得十分明显,并有逐渐扩大之势。

我国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除了上述传统舞台艺术渐“冷”的情况外,还有其他一些现实的问题。一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对艺术内容的锤炼。以央视春晚舞台为例,其应用越来越多的现代科技,给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舞台视觉体验,但是舞台表演内容却变化不大,这已经让国人产生了形式上的审美疲劳。二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追求个性虽无可厚非,但出现违背国人传统理念的做法却不可取。比如郭德纲的“德云社”,从其表演的某些相声片段看,的确是满足了人们低级趣味的审美需要,有些台词甚至与传统主流观念相背而行。三是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后继乏人,一些经典的艺术曲目甚至出现无人继承的现象。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种状况,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就只能在书本和电视回忆片中寻找以前的记忆了。

二、现代舞台表演艺术的出路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我们要正视这种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把握现代人们艺术消费的心理,进而对原有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全新的改造。这样才能让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更加接地气,让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长盛不衰。

(一)重视舞台表演艺术的再现形式,但更要重视舞台表演艺术内容的锤炼。科技发展为现代舞台设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优势。现代声光技术的使用,让舞台表演更加美轮美奂。但是,如果片面追求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只是追求观众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刺激,时间久了观众就会出现倦怠感。因此,要想让艺术长盛不衰,最根本的做法还是要关注艺术内容的锤炼。我国传统的京剧艺术曾经风靡200多年,其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京剧的台词、剧情等艺术内容深邃且耐人寻味。因此,不管是现代舞台艺术,还是传统舞台艺术,都应当再次进行“内容回归”。因为,再华丽的舞台,再优美的唱腔,如果艺术内容没有深度,都不会真正为国人所推崇,最多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二)打造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一些快餐文化日渐流行。现代人越来越追求感官层次的艺术体验,尤其是年轻人在艺术消费中大多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刺激的快餐艺术。郭德纲的“德云社”正由此应运而生。当然,笔者也很喜欢郭德纲的相声,通俗易懂,包袱连连。底层百姓认为他的相声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笔者却认为,如果所有的艺术都是满足人们低级审美趣味的需要,艺术本身就丧失了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生活境界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现代舞台表演艺术如果能够在“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雅”的追求,也许会让舞台表演艺术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打造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艺术,是现代舞台表演艺术最基本的追求。舞台艺术表演者要以身作则,不应当片面追求个人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一个真正的艺术之“心”。

(三)传统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要顺时改变,才能够后继有力。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今天的冷遇,是时展的结果。但是,传统舞台表演艺术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瑰宝,不能够让其在我们的手中没落。可是我国目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多是由政府牵头,进行相关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诚然,政府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要想真正让传统艺术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必须要对它们作出与时俱进的改变。要让这些艺术再次回到民间,毕竟它们最初发端于民间,唯有再次回归,才能够吸取再次成长的养分。传统艺术后继乏人的现状必须要改变,但是如果艺术本身不变的话,是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因此,传统曲艺等舞台表演艺术要顺时改变,才能够后继有力。

三、结语

解决现代舞台表演艺术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够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推动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需要艺术表演家们的努力,更需要艺术理论研究者及时为我国舞台提供表演艺术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江苏省演艺集团交响乐团,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形、色、质构成视觉艺术的基本要素,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形式要素与组织结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视觉与听觉存在着色彩同感的关系。在视觉看来形态各异的乐器可以演奏出悦耳动听的听觉艺术,而乐器种类的多样性与视觉艺术的色彩特性会产生审美感知上的对应通感,这也正是视觉与听觉在受众审美感知上的叠加区域,正是两者的特殊关系与互相作用会产生让人震撼的复合形式与艺术体验。而对于作为承载艺术的舞台而言,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更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视听觉效果;舞台;影响力;视觉艺术;听觉艺术

舞台作为艺术家为观众呈现艺术作品的空间与平台,想要拥有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的效果,那么就应该具备理想的观赏性,只有将灯光、音响、舞台布景等因素完美配合才能使观众欣赏到更加震撼的视听觉盛宴。下面本文就视听觉效果对舞台的影响力作出详细论述。

一,舞台中的视觉要素

大家都知道,人类是通过视觉来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大自然中的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万千气象等都是通过视觉来反映出来的,因为有了视觉,我们可以对事物的崇高与渺小、美丽与丑陋、激越与雄浑来进行清晰的对照与判断。在舞台之上,视觉效应更加不可忽视,它甚至决定着演出的成功与否。影响舞台视觉的因素有多种,如演员的形象、舞台的布景、灯光的设计。下面就此一一作出详细论述与分析。

(一)演员的形象

演员作为艺术的传播者,在舞台之上起到引导作用,从视觉角度讲,演员是视觉的集中点,而要呈现出完美的舞台效果,对于演员在形象上有着必不可少的要求,例如化妆、服装、动作表情等。

当今社会可以说是艺术源于生活,同时艺术也在引领着生活,所以说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演员的化妆及造型体现着当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反映出艺术的主题,表达着艺术家的态度。近些年,随着艺术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文艺晚会的繁荣、娱乐节目的风靡等,使原来仅仅展现在舞台之上的演员形象开始适应电视、网络传播的需要,演员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原来舞台之下的观众,更多的是电视与网络观众,所以对于演员细节的展示、特写的镜头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化妆造型更加真实与细腻。一般来讲,化妆的技巧需要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在灯光的照射下,如何使演员的脸色看上去不苍白,同时也能使演员面部轮廓呈现出立体感的效果,这些因素对于舞台的视觉效果来讲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演员的化妆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表演艺术当中,演员的服装是提升艺术作品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能够使表演呈现出和谐与动律之感,同时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表演是一种再现性艺术,有着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所以要想呈现更加完美的舞台效果,有必要对演员进行服装美感艺术的培养,使服装达到与舞台情形的和谐统一,使观众体验真正的视觉震撼之感。

演员的动作与表情可以说是其表演的基本手段之一,本质在于对艺术直观性与非直观性的揭示。以戏剧为例,其舞台表演的直观性,简单来讲就是戏剧之中的动作与神态直接诉诸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特征。而非直观的揭示主要是通过诉诸于观众的动作与表情来反映人物的心理。只有将直观与非直观性的揭示特点达到完美的结合才能够构成舞台动作与表情的深刻内涵。而动作与表情是否到位主要在于演员对艺术内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只有演员对艺术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才能够创作出高于艺术之外的东西。

(二)舞台的布景

近些年来,随着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舞台的设计在原来虚实结合的基础之上也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样式。如今舞台布景也算得上是舞台表演形式的一种,以音乐剧为例,舞台布景不但可以为剧目营造出适当的环境氛围,同时它能够体现出更加立体的视觉震撼性,能够使剧中短暂的瞬间换化为观众心目中的永恒记忆。正是因为舞台布景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艺术的演出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使时间与空间的对比感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各种形式的舞台表演活动和场景得以顺利地进行与模拟。

舞台布景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通常会对建筑、材料、照明、科技等领域有众多涉及,它的风格与形式对于艺术的表现来讲至关重要,因而需要舞台设计师在此之前要对即将呈现给观众的艺术做整体的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导演创作思路的基础之上,才能够为艺术构建出合适的演出空间,为演出提供合理的调度,从而运用艺术的手段来揭示剧作的深层内涵与蕴意。

近些年来舞台布景也融入了不少高科技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设计感与表现力,科技的应用使舞台的布景与道具更加精美,使舞台的气势更加宏大。著名的百老汇音乐剧《歌剧魅影》就是最好的典范,它改编于四大音乐剧之一,其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与艺术感染力,剧中的某些旋律被人传唱至今。此部音乐剧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功,并长盛不衰,除了悬念式的剧情之外,舞台布景也功不可没,剧中多处设有舞台机关,使剧情跌宕起伏,留给观众无限悬念,如地下湖场景片段,它是“幽灵”的栖息地,这个地方充满着神秘与恐怖,布景设计者将声音、光线、灯光等因素结合在一起,为观众传神地呈现出了一个虚幻美丽的神秘国度,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记忆忧新。

舞台布景不仅具有烘托剧情、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反衬艺术主题的有力手段,将各种因素与技术完美融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观众无限震感力。

(三)灯光的设计

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造型的手段之一,它将灯光设备与高新技术融为一体,随着舞台之上剧情的进行,运用光色及其变换来显示环境、渲染气氛,创造出舞台的时间感、空间感与灵动感,从而突出舞台之上的中心人物。

在早期舞台的演出形式多是露天或半露天,所以多以日光为光源。后来随着演出场所由室外转到了室内,演出时间由白天转到了夜间,于是有了舞台灯光的诞生。20世纪初随着钨丝灯泡的问世,它为舞台提供了发光集中在某点的聚光灯,进而为表现舞台空间、营造舞台氛围创造了有力条件。后舞台美术家A.阿庇亚与舞台著名导演戈登·格雷继而提出了灯光艺术造型理论,其要求是使灯光表达出视觉雕塑感、音乐感与舞台空间中的运动感、节奏感。随着后来实践的证明,这一理论为灯光艺术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现代的舞台演出中更加注重灯光带给观众的视觉享受,如利用灯光结合新科技制作出动荡的舞台气氛;用灯光来代替闭幕,制造出舞台之上的蒙太奇特效等。

如今舞台灯光越来越成为构成演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所需的特定场景来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设计,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将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形象的方式来传达给观众。舞台灯光在现代演出中具有多重作用,并由简单到深入:(1)简单的照明作用,使观众更加清晰地看到演员的表演及舞台的场景;(2)引导观众的视线,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有其特定的集中点,利用灯光的指引使观众更加注意这一关键点;(3)塑造故事人物形象,烘托情感并展现出舞台之上的幻觉之感,这是灯光独有的特殊功能;(4)当灯光变换时,更能突出故事的冲突性与矛盾感,从而加强舞台的节奏、丰富艺术的感染力。

想要使舞台的灯光作用完美地体现,需要设计者全面、系统地考虑人物与情节的空间造型,并严谨地遵循造型的规律,运用合适的手段。

二、舞台中的听觉要素

舞台之上影响听觉的因素主要是对音响的选择,音响作为舞台演出的重要设备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让听众获得和谐舒适的、具有舞台戏剧性的声音效果。负责音响器材的专业人员,即调音师,他们需要熟练掌握每一环节的音乐特性、容易反馈的频率场地共鸣点,只有控制好每一歌曲的音量,并对它们作出最为合适的均衡处理,才能够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舞台听觉盛宴。

2013年由湖南卫视打造的顶尖歌手音乐对决真人秀节目《我是歌手》,因为大牌歌手的本色专业演绎、全新的节目比赛模式迅速引发讨论热潮,节目当中音响效果一度得到歌手及专业人士的好评,无论是情歌的缓慢演绎还是摇滚的快速释放,舞台之上音响的效果都带给了观众前所未有的现场感及震撼性,这也是多名歌手来参加节目的初衷,就是来体验现场的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的协调作用可以说是把握舞台整体形象的关键环节,舞台的音响有高低快慢之分,只有发挥音响效果的协调作用,才能够使不同音质的形象协调统一。音响的效果关系到舞台的氛围展现是否圆满,而地理位置与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也有可能对音响的效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作为优秀的调音师就应该具备全面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音响发出生动活泼、委婉动听的优美旋律,让观众与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与共鸣感。

三、总结

以上对影响舞台的视听觉因素作出了详细具体的分析与论述,但是要想真正地表现出舞台的完美效果,它们应该配合使用,缺一不可。把音乐艺术的听觉与色彩艺术的视觉联系起来是一种崭新的审美思想,通过各种乐器使得色彩与和谐的音乐保持着对应的变化,从而烘托舞台氛围来感染观众,这是视听觉的初衷,也是其根本目的。

试想舞台之上如果具备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是缺少音响,那么这就需要观众通过所看到的画面来猜想演员所要表达的意图,这样很容易导致对艺术的误解与偏离。相反,如果舞台之上只有音响带给观众的听觉之感,但是缺少布景、灯光等,那么观众只是作为了听众,这又回到了单纯地听广播时代,这远远满足不了观众的精神需求。

综上所述,演员形象、布景、灯光、音响是表现舞台效果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将它们协调统一、完美配合才能够为观众带来强有力的舞台视听盛宴。

参考文献

[1]李炎璐,服装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 10)

[2]侯红霞.论演员表演中动作与表情的结合[J].戏剧丛刊,2013,(5)

[3]卢丽华.论《歌剧魅影》中音乐的审美情感作用[J].文艺评论,2000,(5)

[4]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视听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U].《交响一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 (1).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一、舞台艺术设计概况

(一)舞台设计的概念在舞台表演之前进行舞台艺术设计简单的来说,就是根据舞台表演所要展示的剧本内容,深入研究舞台剧本背后故事的时空背景,角色个性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为舞台表演进行一个合理流畅的表演区规划,设计一个符合舞台表演需求的场地布景,把舞台剧中的意念传达给观众。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舞台剧,它所要表达的含义都要在舞台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展现,所以舞台设计于舞台表演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营造剧场的氛围,让观众融入其中达到舞台表演的真正目的。

(二)舞台设计的功能通过舞台设计之后的表演,首先舞台表演会发挥出更大众文化艺术传播能力,有利于我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化新艺术的知识传播和审美提升。然后就是观众可以透过整个的舞台表演艺术设计了解舞台表演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总的来说舞台设计可以体现出舞台所要表达的多方面知识内容,可以表现出舞台剧的时代地点、季节、人物身份地位,为观众的参观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尽可能的吸引观众的眼球和兴趣,让观众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去。

(三)舞台设计的类型舞台设计主要是以主题和环境去设计,不同的舞台剧本都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在常见的舞台表演中使用的最常见的舞台设计有:露天舞台设计、流动舞台设计、室内舞台设计三种。随着高科技互联网的时代到来,舞台设计的形式种类越来越多,且结合科技技术产品的应用,给观众带来了更多视觉上的冲击效果。

(四)舞台设计步骤在进行舞台设计之前舞台设计师首先会进行剧本分析,了解剧本所传达的意念,然后寻找有助于设计创作的灵感,在确认初步设计方案想法之后再与导演编剧进行设计会议,共同讨论舞台剧的设计走向,然后开始进行设计草图绘制;确定草图之后,舞台设计师还需要绘制舞台平面图;完成平面图之后,导演就可以根据平面图去设计演员的走位和舞蹈画面安排,接下来就是制作工作模型、剖面图、彩色场景图协助导演去完成整个的舞台场景布置和人员安排。1.剧本分析。剧本分析是舞台艺术设计师在创作舞台艺术设计之前必须要做的工作,不同的剧本对舞台场景布置需求不同,所以在进行舞台艺术设计之前设计师一定要足够了解舞台剧本,分析剧本所要传达的意念,以此寻找创作灵感。2.设计会议。在进行完剧本分析之后,设计之前设计师还要展开设计会议与舞台剧的编剧和导演共同商讨设计思路和设计想法,了解彼此的设计理念,然后确定舞台剧的初步设计方案思路,最后再由导演进行整合,规划出设计创作的方向和范围,总的来说既是在这个过程中,舞台艺术设计师要和导演共同交流设计想法,最后确定设计方向。3.绘制各式图形。在确定好设计方向和设计范围之后,舞台艺术设计师就可以开始展开舞台布景图形绘制。第一步主要是进行草图绘制,舞台设计师通过对导演的设计意向有了明确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在脑海中进行初步的舞台画面设计,画草图的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会出现灵感随时而发的现象,所以草图设计需要不断追随灵感,直到设计成熟为止。当确定草图之后就可以进行平面图绘制,舞台艺术设计师需要绘制出整个舞台的鸟瞰图,平面图需要明确标明墙、门、道具等场景布置设施的位置关系。平面图完成之后,导演就可以根据平面图设计舞台演员的空间走位。同时在平面图绘制完成后,还要根据平面图制作一个简单的比例合理的工作模型,这样导演就可以通过对舞台的三度空间了解充分发挥舞台空间布置。舞台艺术设计师除了要绘制舞台的平面图,也要绘制舞台的剖面图、透视图、正视图,这些图面的绘制主要是方面舞台的灯光布置,通过这些绘制图,灯光设计师可以准确的计算出灯光角度从而为舞台剧的表演布置最合适的灯具。舞台艺术设计的最后一步就是进行彩色场景图绘制和舞台彩色模型制作。舞台设计师需要根据剧本要求和一开始设计会议中与导演共同的设计走向中进行舞台设计的色彩搭配,绘制出彩色场景图,然后在确定之后,再制作出彩色舞台模型。

二、互联网下舞台艺术设计制作

(一)舞台结构制作在完成舞台艺术设计之后的工作就是进行舞台制作,舞台结构制作是第一步,传统的舞台结构制作主要还是依靠道具完成,结构布置对道具的尺寸有着严格的要求,后期结构制作完成后,整体视觉效果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只具备完整性,没有创新。然而应用互联网网络技术,舞台设计师可以轻松的对整体舞台结构设计进行布局,且装饰模拟,达到最好的舞台结构制作,并且省去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消耗。后期舞台结构制作效果与传统的舞台结构制作相比各方面都更占据优势,主要体现在舞台结构设计规整并具有创意性,视觉冲击效果更强。

(二)舞台的绘制在完成舞台结构制作之后就是舞台的绘景工作,舞台绘景相当于就是为最终的设计舞台穿上具有浓厚色彩的衣服,舞台就可以展示出不同的风貌。传统的舞台艺术制作绘景在色彩配比上往往会很单调,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轻松的进行色彩的配比。

三、基于互联网的舞台艺术设计技术

(一)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舞台设计技术的应用可以对舞台的场景效果、灯光效果、音乐效果进行全面的模拟,从而掌握舞台中对应元素的艺术呈现过程。在多媒体技术配合下的舞台设计,可以实现舞台灯光和屏幕同时控制的效果,最大程度的营造舞台的场景氛围,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对舞台的功能区域进行分割,对舞台有限的空间实现综合利用,保证整个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舞台 化妆 意义 功能 手段

舞台化妆是舞台美术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于整个舞台艺术的呈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而舞台化妆本身,又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运用西方现代化系统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舞台化妆这一理论思考价值,又可以为舞台化妆提供必要的实践参考作用。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舞台化妆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此发表若干肤浅之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舞台化妆这一复杂系统,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子系统予以解析。

一、舞台化妆的意义系统

舞台化妆在整个舞台美术与整个舞台艺术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化妆”,照《辞海》的释义,则为:“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的造型手段之一。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性格、民族和职业特点等,利用化妆材料,塑造角色的外部(主要是面部)形象。中国传统戏曲则按不同的脚色行当化妆,丑行和净行一般使用脸谱。”

舞台化妆素有“演员的第二皮肤”之称,它是由生活真实走向艺术真实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没有舞台化妆,便没有真正的舞台艺术。也可以说,舞台化妆是使舞台艺术从生活美走向艺术美的重要途径之一。

由此可见,舞台化妆在整个舞台美术与整个舞台艺术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舞台化妆的功能系统

舞台化妆的意义系统,又具体体现在它的功能系统中。而舞台化妆的功能系统,本身又是一个复合体,是一个多元组合系统,具体又包括以下几个功能。

其一是塑造角色形象功能。舞台化妆主要通过角色外部形象,表现角色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民族等外部特征与性格、思想、感情等内部特征。也就是说,舞台化妆是塑造角色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的有机统一、完美的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角色,有不同的化妆;而不同的化妆,又表现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思想、不同感情、不同性格。

其二是表现民族特点功能。舞台化妆可以充分地表现民族特点。例如戏曲化妆中的脸谱,就充分体现出民族传统美术中的纹样图案的审美特征。作为一种化妆程式,脸谱运用各种色彩,在面部勾勒出特定的谱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例如红色的表示忠勇(关羽的脸谱色彩)、黑色表示粗直(张飞的脸谱色彩)、白色表示奸诈(曹操的脸谱色彩),如此等等,不胜权举。

其三是表现时代特点功能。文艺是时代的镜子,不同时代的舞台化妆,表现不同时代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例如清代人物的长辫子(发式)与现代人物的时髦长发,就分别具有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其四是表现风格特点功能。不同的化妆艺术,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因为风格乃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同所有的艺术一样,化妆的艺术风格也具有多样性与独特性的审美特征。就一般情况而言,话剧的化妆与戏曲现代戏的化妆,以写实的艺术风格为主,而历史故事剧与新编历史剧的戏曲化妆,则以写意的艺术风格为主。

三、舞台化妆的手段系统

舞台化妆的手段系统,是舞台化妆的意义系统与功能系统的载体与依托、呈现与保证。这是因为,手段乃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与措施。

具体来讲,舞台化妆的手段系统,包括以下几点:

舞台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双台” “讲台” “舞台” 音乐教学 新模式

当前,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诉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国当前的艺术事业需要一大批文化素质高、艺术修养高、艺术素养高的艺术人才来丰富和充实人们的文化艺术生活。针对目前我国音乐类学生的教育状况,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舞台实践和社会实践有效的提高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迫在眉睫。寓教于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过程中最活泼、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在娱乐、表演中不断总结“舞台”经验,“舞台”艺术实践能把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转化成妙趣横生、发人深省的“舞台”自学和经验总结,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所谓“双台”,是指“讲台”和“舞台”。一直以来,我们教师在讲台上可谓辛苦耕耘、精心设计;我们在重视“讲台”音乐教学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种重要的教育元素――“舞台”,也即艺术实践。“舞台”是“讲台”专业课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集中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全面发展艺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是艺术实践的重要场所。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艺术实践与课堂教学形成了一个互为补充的有机体,尤其是以“舞台”为平台的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形式,既将音乐专业中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在正规、综合、开放的舞台表演中得到了实际的展示,又通过这种实践及时的反馈了平时课堂上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通过这种“舞台”实践能及时发现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漏缺,有利于促进以后教师教学方式内容的改进和提高。同时,通过这种“舞台”展示,可以及时发现优秀的音乐苗子并进行重点培养,这样既树立了学生榜样,又带动整体音乐教学的共同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和学生的影响力。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既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又能通过舞台反馈指导促进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的双重功用显而易见。

艺术实践不单纯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练习,而是必须登上“舞台”、进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带着一种对音乐的审美与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中突等。现有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音乐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音乐本质的思考过程中。

一般来讲,艺术实践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在学生艺术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充分合理适时的分配应用这些艺术实践手段,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练习型艺术实践。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实践方式,有很多人甚至认为这种专业练习不能称为艺术实践,因为这种专业练习枯燥简单重复;但正是这种枯燥简单重复的专业练习成就了学生最初的艺术成长,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艺术启蒙的重要作用。

(2)拔高型艺术实践。这是一种掌握了基本音乐要素和技能后,以某种演出、比赛等高规格“舞台”实践为目的和前提,聘请名师指导、集中时间突击训练的一种艺术实践方式,特点是专业技术突飞猛进、效果明显;我们一般不主张让学生经常运用这种艺术实践方式,因为长期负重高压下的艺术实践会导致学生对音乐审美疲劳,对音乐失去本来的兴趣,有点舍本逐末、急功近利的意思。

(3)演出型艺术实践。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艺术实践方式,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评分器,通过一系列演出,学生可以将讲台上学习了理论付诸实践,并及时得到反馈,为下一次演出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这样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变被动枯燥的理论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艺术实践,尽早地让学生打上艺术成长的快班车。

(4)观摩型艺术实践。这是一种可以穿插于各种艺术实践方式之间的一种艺术实践方式。例如,观摩音乐会、聆听专家讲座,观摩大型文艺演出或小型社团专业汇报等,这也是一种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资讯和互联网发达的当今时代,这种观摩型艺术实践大有市场,几乎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5)交流型艺术实践。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带有很强互动性质的艺术实践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注重艺术思想的交流碰撞;有利于让学生真正了解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前沿的音乐发展方向,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全新的研究课题、纠正片面的艺术指导思想。

以往的音乐教学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都忽视了音乐教学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最终是要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所以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教育方面。当然,又会存在一种观点,音乐专业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声乐练声、演员练习形体台词,等等。但是,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学生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训练,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舞台”和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参与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为了提升艺术实践的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创新艺术实践模式,按照艺术规律的发展阶段设计不同的艺术实践环节,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体系。例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音乐类人才的成长过程需要经过技术、艺术、风格三个层次的提升。对应这三个层次,我们就应该为学生设计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不同阶段的艺术实践。实验阶段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开设,以打基础为主,主要实践方式就是考试考核,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演技能;实训阶段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和校际演出、社区演出等小型演出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实习阶段主要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组织他们参加大型巡演活动、出访、比赛、音乐节等,目的是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舞台”实践是音乐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舞台”实践给学生带来了发挥和检验自己专业水平的大舞台,通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学生往往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平时没有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专业技巧上的,有的是舞台经验问题,有的则是舞台心理素质问题,技巧上的问题一般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课下勤学苦练即

可达到快速的解决的目的。关键是舞台经验和舞台心理素质问题必须通过多次舞台艺术实践才能够更好的得到解决,只有通过“讲台――舞台――再到讲台――再上舞台”这样一个周而复始不断提高的过程,才能够逐渐培养出学生较高的表演水平,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舞台”艺术的时间局限性要求全体演职人员不管台上台下,台前台后必须团结合作的像一个人,通过这样的“舞台”实践,就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舞台”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发展的需要和保证,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所以在实际音乐教学中应该侧重走下“讲台”走上“舞台”。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和替代“舞台”知识的缺失和不足。音乐教学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舞台”确实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真谛和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亲身体验和创造力,真正实现在“舞台”上成长,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的洞察力、音乐的思维方式和独立音乐创作的能力。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会感悟生活,能在生活中寻找音乐文化源心的音乐人才。在艺术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音乐、感知美、特别需要通过“舞台”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