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舞台灯光;灯光技术;知识结构;舞台管理

当今,舞台灯光总体发展迅速,从简单的舞台照明,演变到光成为一种叙事。灯光已经不只是一种照明媒介,而是以更多元、更深入的方式介入表演场域。灯光设计者在舞台艺术创作中的角色,也完成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巨大变革。

1舞台灯光科技的发展是基础灯光在艺术创作中的第一要务,便是非常实际的照明功能

灯光设计者作为戏剧艺术、表演艺术的合作者、辅助者,介入了整体的艺术创作。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其中照明科技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灯光的应用范围。在笔者的理解里,光不是局部的,而是能够漫射到整个舞台空间当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有生命的流动在情绪、氛围和人物的内在心理之间,把控着视觉空间里的每一个分子。科技的发展为灯光带来了这种巨大的能量。可以把灯光技术看作是人的视觉器官的延伸。毋庸置疑,灯光技术的不断发展,让观众的体验得到了解放,观众可以看到更加接近真实的表演。但绝对的真实和美无法划上等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写道,“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光的作用并不只是勾勒真实,而是通过灯光的布局、流动,把观众带入到剧目的意象世界当中去,在那里感受到美。科技的发展,硬件设施的进步,是灯光设计师自由创造意象世界的基础,对灯光艺术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代科技越来越“智能化”,一些公司会把灯光设备技术编写到程序之中,让灯光的整体表达更加流畅,与舞台空间的结合也更加默契,这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好处。虽然现在智能化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未来灯光的动态表达一定会介入程序的概念,让灯光设计师免去繁琐的操作,腾出精力去进行意象的勾勒。最近热映的真人电影《攻壳机动队》便是根据日本科幻漫画改编的,它探讨了一个主题:当人类的科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人类思想的分离与对抗。笔者有一种猜想,当智能化发展到极致,设备自身的程序可能会和设计师的意见产生分歧,甚至开始对抗创作。换句话说,有一天设备自身的程序就足够进行意象的勾勒和营造,灯光从业者存在的必要性将会衰减到极致。笔者相信,如果艺术从业者迷失在了科技的热潮中,那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光是舞台的血液,人才是行业的血液,如果今后的从业者过分追求科技的便利而忽视自身的创造力,那就是本末倒置,那灯光艺术就被 抽干了血液。在科技的洪流下,有一点是从业者要铭记的,那就是“内容”。设计师是创造者,对内容的重视才是进步的根源。而如何深入了解内容的产出过程,就需要从业人员拥有足量的知识储备,这一点是目前灯光行业极为欠缺的部分。

2灯光作为一种叙事——从业者的知识结构需要大调整

如果知识结构的认知程度在灯光行业有一个大标准的话,那么,至少有百分之七十的从业者是不适应、不合格的,这是现在灯光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一个剧团的灯光师,能够完整掌握设备器材的人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对于知识结构的把控处于空白阶段。灯光的设计者不是在创作的后道进入,在拿到演出文本之后,制作人、导演会召开关于剧本讨论的会议。灯光设计者需要运用自己的眼界、学识以及对艺术的把握,把文本的表层内涵与深层叙事通过灯光的方式进行表达,勾勒出表演的背景。所谓表层内涵指的是,这是一个什么题材的戏剧文本?是戏曲、话剧还是歌剧?它们是一个现实题材还是魔幻题材,发生的场景需要怎样的光作为时间提示?如果与舞台美术设计人员一起构思空间方案?深层叙事则是与编剧、导演充分的解读文本之后,作出的判断,灯光作为一种富有能量的语汇,如何表达心理空间,如何做整体的视觉传达。艺术家前辈为当代设计师创造了一定的基础,赋予了我们工作上的经验知识,而新一代的灯光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方式,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不能只满足于前辈的经验,还需要拥有艺术审美能力,掌握灯光设备的相关知识。艺术审美是需要基础的,绘画修养、细节设计能力、造型能力,都是艺术审美的必要前提,需要严谨的锻炼;学习灯光相关技能知识,从设计阶段的绘图工具,到实操阶段的控台、灯具等器材,施工过程的电力设备与内设线路等,需要从基础开始慢慢掌握。今后的舞台艺术必将逐渐摆脱时间的局限,新的从业者在操作和认知层面必须要有对虚拟概念的知识储备。从业者需要调整相关知识结构,这也是灯光艺术发展所必备的基础。

3目前的舞台管理仍旧处于刀耕火种的时期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舞台艺术专业的风景写生课程,就是在对客观物象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个人主观的表现和加工的艺术创作,对学生进行与舞台艺术相关的空间属性的多方面艺术修养的训练,所以风景写生是舞台艺术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风景写生课程是把学生从室内课堂的狭小空间引领到大自然广阔的场景中去,培养学生对空间构图、外光色彩规律、景物的繁简取舍的概括、提炼、加工的技能训练,掌握迅速、实用、高效的草稿构图能力,为日后的其他舞台美术设计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并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对学生舞台艺术审美的提高进行基础素质培养。

舞台艺术专业风景写生课的内容与授课过程

在舞台艺术专业的风景写生教学中,为了尽快提高学生室外写生的适应能力,在课堂上讲授理论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让学生了解风景写生是一种让学生面对复杂的自然景物时,进行取景、构图、设色等技法和规律而进行的外光色彩训练学习。这种训练学习在让学生回归自然的同时,为日后的其他舞台美术设计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并积累创作素材,同时对学生舞台艺术审美的提高奠定必要的修养。因此理论的学了指导学生后期的写生实践外,更重要的是讲授风景写生课的重要意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一系列前期的风景写生理论课程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之后,再引领学生到室外进行风景写生是对舞台艺术专业后续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初学风景写生,不宜选过于复杂的景物。由于高考专业课没有风景写生或创作考试,所以学生对风景写生普遍比较陌生,甚至大半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教师应该为学生选择有近景、中景、远景的对象进行写生,要选择一些造型和色彩单纯的景点,这可以训练学生对空间透视的了解和掌握,并学习色彩由于空间距离跨度所呈现的变化等等规律。动笔之前,要培养学生对广阔空间的观察力。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主观地遵循一定艺术规律从大自然繁杂的元素中抽取我们需要的部分作为风景写生作业的基本构成。这也是未来舞台设计中如何在繁多的材料因素中迅速形成自己所需要的艺术作品的雏形。

接下来要求学生在小的草纸上进行快速构图,对眼前的景物进行框架构建,锻炼学生掌握迅速实用高效的草稿构图能力,这对于日后的舞台艺术设计实际工作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在未来设计舞台工程中,要求学生们把一系列数量庞大的音响器材安置在宽阔的音乐剧场中,这时候学生要迅速高效地勾勒出设计草稿,这考验着他们对于空间造型的素养。教师指导学生写生过程中,和一般意义上的风景写生要求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写生作业的描绘过程,学习与舞台空间感相联系的各种因素,如透视、明暗层次对比、色彩冷暖及纯度对比、空间分割面积的对比等,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素养与舞台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理念。这也是舞台设计色彩因素的本质追求。最后,给同学们讲解在风景写生过程中怎样对广阔空间不同质感、形体、色彩的对象进行整体概括表现能力。

在写生过程中,学生不可能把看到的眼前客观对象全部表现到画面上去,学生对景物的繁简取舍能力体现是很重要的。因为未来所要研究的舞台艺术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都是随着时间、光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舞台艺术专业的学生的风景写生课程是把生动、即时的景色表现到画面里来,由此训练学生创作出适当主观夸张而又反映客观物象的艺术作品。虽然作品是观察客观物象的,但是在写生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对景物的感受能力、创造意识、想象能力是我们这门课程的重点。写生所表现的的形象要在观察景物之后进行主观的理解、提炼,加工、取舍而形成的,启发学生在运用光、色、点、线、面、节奏与韵律等视觉语言时,要结合舞台设计的构成规律,不能一味跟着客观物象的表象走,从而变成客观对象的奴隶。这正是与变幻莫测的舞台布景、灯光、空间有其类似的艺术规律。

当写生作业完成时,教师要和同学们坐下来一起讨论风景写生,与舞台设计的联系和借鉴,探讨在这个风景写生过程中学到了哪些对我们日后的舞台艺术专业学习是有益处的知识,这些知识和舞台艺术设计的具体联系是怎样的,未来我们要怎样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舞台艺术专业学习中去。最后教师总结风景写生,要明确指出如何提高对空间景物的审美意境和审美情调的感悟力,怎样在画面上进行内心表达以及色彩风景独有审美品质,进一步加强认识舞台艺术中空间感的深刻内涵。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的艺术表现能力,适当地夸张和整合是艺术品内涵的基本要素,也是舞台艺术专业未来学习的重要基本素质训练内容。

舞台艺术专业学生进行风景写生课程的新理念

舞台艺术是以服务于文艺演出为基本目标,是由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成分以及由空间、形状、光色、质感、活动等因素所构成的空间与时间的综合体。其特点是在广阔的空间给观众呈现以视觉欣赏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形式。这就需要我们到户外广阔的空间进行写生练习来对室内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为将来的绘景等后续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手法;舞台实践;舞蹈表现力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能够有节奏性地组织人体的动作与造型,去表达思想情感,是体现着人类的精神价值、集体人格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是一种最为直接且强烈,又是单纯且充分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早在远古时期就成为华夏先祖祭祀形式之一,到先秦时期舞蹈就已具备了相对完整而系统的艺术体系,创作舞蹈和培养舞者的目的在于将艺术化的肢体语言充分运用于宫廷制礼作乐,服务朝政。可见,自古以来舞蹈艺术就被广泛实践于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载体。现如今,舞蹈教学中舞台实践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支撑不变的核心教学理念。就教学与舞台二者关系而言,其中舞蹈教学是舞台艺术表演的基础条件,而舞台表演则是舞蹈学习的升华,能够将所学的舞蹈动作、技巧灵活运用其中,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在舞台上应用和升华,更好地获得表演感染力,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在实践中又能够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和二次创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舞台实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让实践为课堂提供新的思路,缩短课堂与舞台的距离,通过课堂与舞台的一体化教学,从中汲取更多知识与技能的精华,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推动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舞蹈教学是舞台艺术的基础

对于舞蹈教学而言,其基础就是形体动作,可以说这是舞蹈语言的一个核心元素。如若离开艺术化的人体动作,就会导致舞蹈艺术失去其魅力与价值。所以舞蹈教学要以形体动作为切入点,加强对学生这一基本功训练,通过形体身韵、芭蕾基础、素质技巧、舞蹈剧目等教学选材和方案制订,通过课堂上的严格训练,达到充分自如地表现舞蹈艺术形式的目的。[1]因此,舞蹈专业的学生必须从最初的身体软开度基本功训练到基本站姿、基本手位、基本脚位的练习,到高年级的“跳、转、翻”等舞蹈组合进行认真刻苦的训练,打牢坚实的舞蹈基础,日后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舞蹈作品和舞台艺术。同时,形体动作的基本训练,是一种综合、灵活的创造性运用形式,属于艺术创造的一种手段,不仅仅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例如《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著名优秀舞剧都创造性地运用舞蹈形体基本功,将基训课堂中的教学充分融入了舞剧表演。所以,舞蹈教学的基训课,也要面向舞蹈表演实践,能够以表演为出发点,而非对动作的模仿或者复制。[2]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指导、规范,促使学生的基本功练习更加科学,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形体动作技能,以便为舞台更好地服务。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将其学活、活学,能够把形体动作加以创编成为自己的动作,而不是教师机械性的传授,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舞蹈的“舞台性”。

二、舞台实践是舞蹈教学的延伸

(一)舞台实践可以作为舞蹈教学成果的有效检验途径,更是学生从课堂学习到舞台表演的延伸,以便学生探寻舞蹈的生命力,同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能够积累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因此,可以说舞蹈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为学生今后走进舞台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学生通过舞台实践,能有效地认识到自身舞蹈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及时地改正,不断优化与提升自我。只有将舞蹈教学与舞台实践有机地结合,促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支撑,才能进一步提升舞蹈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3]在舞台实践过程之中,学生还能去感受到真正的舞台表演,去开阔视野,并且锻炼舞台应变能力、舞台表现力等方面,以便增强舞蹈综合素养。因而可以说,舞台实践是身为舞蹈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舞蹈知识、动作及技巧等,灵活地运用到舞台实践之中,加快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转化,让学生借助日常的排练、比赛演出,去不断领悟舞蹈的艺术魅力,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去充实自己。[4]所以舞蹈教学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培养理念,从而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专业强的舞蹈人才。

(二)舞蹈初级教学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是十多岁的孩子,其自身的模仿力、可塑性较强,而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舞者。从舞蹈的艺术层面上看,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特征、动作规范及审美力尚未形成,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讲解与指导,训练学生动作的准确、优美,同时逐渐加强学生对专业舞蹈的认知。随后为学生渗透舞蹈的相关技能,比如学生如何掌握身体的律动、肌肉的控制以及审美的意识、舞蹈时的情感表现等。尤其是舞蹈的表现力,是当前学生的薄弱之处,所以必须依靠大量的演出实践才能逐步达到身情统一。[5]只有达到身情的融合才是真正迈进舞蹈艺术大门的标准,熟练地掌握舞蹈动作、技能,并且将其与情感有效地融合,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舞蹈演员。因此,只有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与丰富的舞台实践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舞者。

(三)舞台艺术实践对一个舞者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舞台艺术实践,能够拓宽舞蹈教学的平台,并且增长学生的见识,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操陶冶与艺术的熏陶。可以说,多样化的舞蹈实践形式,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学习舞蹈、表演舞蹈的兴趣,以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加以结合,让专业知识转化为舞蹈技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之中逐渐感受到舞蹈的乐趣、价值及成就感。其次,舞台实践是对舞蹈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更是为舞蹈教学服务的一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舞台实践之中,去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舞蹈水平,以便获得良好的发展。这样一来,既能增强舞蹈教学的质量及效果,又能促进学生的舞蹈专业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升。[6]此外,舞台实践对学生的舞蹈表现力、团队协作精神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排练及演出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对舞蹈展开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同时艺术表现力也随之得以强化,促使学生更加精准地把握舞蹈情感。所以说,舞台实践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形式,经过长期、反复的舞台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及舞台适应力,这可为学生今后诞生优秀舞蹈作品做好铺垫。最后,舞台实践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感知在平时所学习的舞蹈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差异。当学生亲身经历过各种挑战后,便会更加认真对待表演,确保每一次舞台表演都能彰显良好的风貌,去塑造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这样一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舞蹈精神与态度,促使学生将每一次舞台表演都当作最后一次演出,不留任何的遗憾,充分发挥自我的价值,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而且,舞台实践能够不断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只有将舞蹈教学与舞台实践加以融合,才能确保学生的舞蹈艺术素养与舞台表现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四)舞蹈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合格的专业舞蹈人才,让学生从一开始对舞蹈的一无所知,逐渐到对舞蹈知识的理解、舞蹈动作与技能的掌握,成为一名舞蹈演员。换句话说,无论学生在今后所从事关于舞蹈的哪一职业,比如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蹈教学工作者等等,都需要足够的舞蹈经验及表现力作为支撑。因为只有从不断的舞台实践之中,才能感知与体会到每一支舞蹈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即便是学生学会更多的舞蹈知识,但是缺乏真正的实践仍然是徒劳。[7]因此,将舞蹈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更利于学生在舞台表演之中感知舞蹈的灵魂,促使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技能去塑造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并且在人物形象之中感悟其情感的发展变化,最终达到神形兼备。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笔者从事舞蹈教学工作已有10多年,教学对象包括舞蹈专业、音乐演唱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进行了特别研究。在强调基本技术技巧训练的同时,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舞蹈、理解舞蹈、把握舞蹈特有的表现形式,同时解决在训练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学生状况有计划地安排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在教学上有很大的区别,舞蹈专业的教学注重技术技巧和表演性的培养,而音乐教育的舞蹈教学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既要掌握音乐类的基础理论知识,音乐键盘的基本技能,还要有舞蹈基本技能和舞蹈编排能力。为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更多的舞蹈知识,我们应有计划地安排教学。

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一般分两年完成。

1.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芭蕾舞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和状况,选择一些基础的、技术难度适中的,从单一练习到组合练习。如站立的基本形态、手臂的延伸、腰腿的软开度及动作与呼吸的配合等,有计划、有步骤,从易到难,从简到繁地进行训练,使学生身体素质、柔韧性、软开度及协调性、灵活性、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得到提高。

2.第二、三学期是以民族民间舞为教学重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如壮、苗、瑶、侗、京、蒙、藏、维、傣、汉等民族的民间舞)及少儿舞蹈等素材,突出舞蹈风格。在教授舞蹈组合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讲解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和地域风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准确掌握了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又了解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既丰富了舞蹈语汇,又提高了学生的表现力和求知欲。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组合,让学生在不同方位、不同层面了解舞蹈以外更丰富的民族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第四学期教授舞蹈编舞技法。首先由教师讲解舞蹈编排的技法,空间的运用,点、线、面的关系等编舞的基本知识,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舞蹈素材、知识和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舞蹈组合或小品的创作,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 因材施教

2005年以后,音乐教育专业招生中取消了舞蹈面试这一环节,而且考生来自全国各地,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选修舞蹈的学生存在着年龄偏大,身体素质较差,软开度、灵敏度不够的问题,有的虽然经过一些基础训练,但不扎实、不规范。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我们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如加强地面练习。地面训练是解放身体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坐着或躺在地面上,使上肢在完全放松、没有负担的情况下进行腿部肌肉和软开度的训练,并配合腹部、腰部、脊椎收紧与放松的训练,为以后完成动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做动作时挺拔舒展而不僵硬,有效解决学生耸肩、塌腰、腆肚子的毛病。

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学科性质、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由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课时少、所学内容多的特点,在授课内容安排上应该将基训与身韵相结合。如在编排控制组合时融入身韵的提沉和含腆的元素,使学生训练的同时既提高了控制能力又加强了身体的韵律感,使组合看起来更流畅、舒展;将舞蹈剧目欣赏与编舞技法及排练相结合,在欣赏舞蹈剧目的同时与学生分析舞蹈剧目的结构、情感的表达和编导的意图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编能力。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通过以上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学习舞蹈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基本素质教育课程,它的目标设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目标不同,舞蹈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娴熟的技术技能的表演人才,而作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应着眼于舞蹈知识、舞蹈基本技能和师范能力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体现舞蹈与音乐及中小学艺术教育实际需要的互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艺术实践

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艺术实践,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毕业前或最大程度上为学院的庆典排练演出,而参与的学生也只是少数,并没有把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除了课堂的学习外,所学的技能得不到磨练和展示,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能只重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还应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实践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术技能通过自己的表演或创作在大众面前展示的最好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表演机会的增加,上台次数的增多,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舞台上表演时的紧张情绪,增强表演信心。

艺术实践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艺术实践这个平台,一方面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积累了表演和创作经验;另一方面又获得了实践锻炼,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组织艺术实践可以运用多种形式,如以班级的形式组织观摩演出,到机关、学校、企业进行慰问演出等。组织舞蹈团是高校音乐教育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舞蹈团排练的学生大都对舞蹈有较大的兴趣,把他们组织在一起学习、交流、创作,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磨练技术技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随着舞蹈团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艺术实践的增多,学生越来越成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舞蹈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从而促进了技术技能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总之,加强艺术实践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结语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舞美设计;综合业务;能力

中图分类号:J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155-01

舞美设计师的综合艺术能力指何而言呢?我认为,可以将这种综合艺术能力分解开来,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具体来说,这种综合能力包括艺术感觉力、艺术理解力、艺术想像力、艺术创造力四大内涵。

一、艺术感觉力

艺术感觉力是指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性反映。人的感官作为感受艺术的重要器官,主要是眼睛的视觉与耳朵的听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感觉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耳朵。”现代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而人类感觉得到的信息量的85%以上来自视听器官。

作为舞美设计师,必须具有敏锐、准确、深刻、独特的艺术感觉力,尤其是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舞台艺术中的戏剧(包括戏曲、戏剧小品)、曲艺(包括相声、评书、二人转等)、音乐(声乐、器乐以及西乐、民乐、现代音乐等)、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现代舞以及情节舞、情绪舞等)、杂技、魔术等,更要有敏锐、准确、深刻、独特的艺术感觉。只有如此,才能谈得上为它们进行舞美设计,才能做到“量体裁衣”、“投其所好”、“锦上添花”。

二、艺术理解力

如果说,艺术感觉力是感性能力的话,那么艺术理解力就是理性能力。而由这种感性能力转化为理性能力,中间有一个必不可缺的过渡环节――艺术知觉力。因为所谓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也是感性向理性转化的中间物。所谓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性、整体性的把握,它具有理解性的某些基本特征,但还没有全然上升到真正理解力的层面上,因此我们说它是艺术感觉力与艺术理解力的“过渡”。

而真正的艺术理解力,则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性认识能力,也就是凭借感觉力、知觉力以及艺术悟性、艺术灵气等手段,弄通弄懂、读深读透、解全解准各种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对于舞美设计师而言,艺术理解力的重点应定位在对所设计的舞台艺术的每一个剧(节)目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人物思想感情)、题材特色、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有准确而又深刻的理解,并有独到的解读。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其进行总体“外包装”与“大美容”。

三、艺术想像力

舞美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造过程,绝对不能离开想像,想像是人的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

心理学又将想像分为再造想像与创造想像两种。再造想像是根据语言的描绘或图形、音响的启示,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像则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艺术创造过程以创造想像为主。

舞美设计同样离不开艺术想像力,并且以创造想像为主。如关于整体舞美设计的艺术构思、风格特点的确立及其体现方式、舞美各环节的效果图等等,都要依靠创造想像来完成。离开了想像力,舞美设计师必将无能为力。

四、艺术创造力

舞美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除了要具备艺术想像力之外,还要具备全面的艺术创造力,其中主要包括对艺术灵感的孕育、形成、捕捉、升华能力,对艺术手段的发挥、发展、创新能力,对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创造能力,对艺术表现的创造能力等等。而创造力的核心,就在一个“创”字上,即属于个人独有的东西,而不是抄袭模仿和组合拼凑。

作为舞美设计师,艺术创造力其实是其他三种艺术能力――艺术感觉力、艺术理解力、艺术想像,舞美工作的总目的是为了揭示剧作的内容和主题。

舞台美术的核心任务是以外部形式来揭示剧作的思想和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舞台美术可以说是一种探索形式的艺术,舞台美术常常不去重复生活的原型,而是通过想像、变形,创造出许多特殊的形式。因此对于我们来说,就是要探索舞台美术的形式和形式美。好的舞台美术作品,应该是给人的形式感是新颖的、美好的,揭示剧中的内涵是准确的,塑造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成功的,对演员动作的展开是有帮助的。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舞台实践 普通高校 舞蹈教育 舞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21-01

舞台艺术实践是学生将其所学的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进行比较、运用、处理和理性思维增强的过程。因此,舞台艺术需要不断地实践进行充实。舞台实践能力是舞蹈学习的一种基本的检验方式

1 舞台实践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舞台实践能力是检验学生舞蹈能力的最重要的标准,是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在生活中体现出舞蹈元素的不可缺少的途径,因此,舞台实践是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舞蹈专业的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囊括了基本理论、基本训练、各民族民族舞蹈的学习和相关的舞台实践。其中,舞台实践能力是其他各项学习内容的必备基础。舞台实践,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舞台,让学生把教师所讲到的基本内容以及平时的基本功训练,展现在众人面前。通过舞台实践的锻炼,学生不仅仅能够大幅度的提高上台的心理状态、更能够锻炼学生逐渐提升舞台的控制力、表现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舞蹈知识的掌握从熟悉达到熟练,学生的身份也从舞蹈知识的学习者向舞蹈艺术的表现者转变。因此,舞台实践能力对于舞蹈学习的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的舞蹈教育中占据者不可取代的地位。

2 舞台实践促进学生舞蹈基本素质的提升

2.1适当的增加舞台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舞蹈教学中,适当的增加舞台实践,能够拓展教学的教育空间,使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增强舞台技能,培养学生的舞台能力。舞台实践在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其对舞蹈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把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转化为舞台生产力,促进学生在舞蹈学习和舞蹈实践中增强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舞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真理来自于实践”,加强学生的舞蹈实践的学习,通过广泛的舞蹈实践,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可以得到不断地内化和吸收,并且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技能进行总结和创新。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必须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真正可运用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此外,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技能,充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舞台实践中提高学生对舞台元素的掌握力度和对舞台的控制能力。

2.2广泛的舞台实践促使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的提高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舞台实践是学生的舞蹈生涯中成长的媒介。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把眼光放得更远,从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作品,对作品进行在学习和在提高,促进自身的自学能力。此外,舞台实践能够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舞蹈学习和舞蹈表演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认识到自我的眼高手低,在自我清楚地定位的情况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弥补自身在舞蹈学习和舞台表演过程中的不足。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各种学生自身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不少第一次上台的学生会一时晕台,看到台下观众会慌忙走神,不知下一步该如何表演。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锻炼。通过舞台实践,引导学生在基本动作和基本训练中融入情感元素,对外在的舞蹈动作和内在的价值情感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促使学生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舞台表达能力。促使学生自觉的利用所学的知识在舞台上塑造、再现鲜活的艺术形象;促使学生将外在形态和内在情感进行完美的结合,在舞台实践的基础上实践实现不断地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

3 舞台实践对学生软实力的促进作用

3.1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

首先,舞台实践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舞蹈是利用肢体语言表达信息的艺术形态,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震撼能力。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各个角色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或是伴舞,或是集体舞蹈,都要求每一位演员伴随着音乐,有节律整齐划一的做动作,形成一个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通过广泛的舞台合作形式的舞台实践,能够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之间的默契性和相互配合的能力。这些形式的锻炼能够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对社会和集体的融入性,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需要肢体、大脑和心灵的全方位配合,肢体是外在表现的形式,心灵是情感流露的源泉,而大脑负责整体的控制。因此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舞蹈基本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大学生对舞蹈的情感需求。舞台表演要求表演者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舞蹈训练的过程,也是审美实现净化、实践和升华的过程,通过舞台实践,能够从情感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提高。

3.2广泛的开展舞台实践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参与舞台实践,学生需要从对作品的学习、作品内涵的体会等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学习,深刻的剖析和广泛的舞台实践对学生的艺术表现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舞台实践和舞台艺术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自主控制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升华,促使学生主动地体会、把握作品的表演艺术和作品的内涵。广泛的舞台时间是增强学生的舞台变现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在长期的舞台时间的锻炼下,学生的舞台技能和舞台心理素质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广泛的舞台实践和舞台艺术的锻炼是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在高校的舞蹈教学中,适当的增加舞台实践的机会,能够给学生以通过舞台实践提升自己舞蹈能力的机会。在舞台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转化为知识的再应用和再创新。在高校的舞蹈教育中,舞台实践在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望本文能够给高校舞蹈教育增加舞台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丁晶.浅析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J].大舞台,2010(10).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现代的声乐教学不仅仅是指声乐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演唱技巧,还包括以传统的声乐教学为基础,通过运用创造力,培养学生进行舞台实践的过程,以不断拓展教学空间。因此,声乐教学和舞台实践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结合二者的关系,论述声乐教学舞台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声乐教学;舞台;实践价值

传统的声乐教学往往只侧重于对学生演唱节奏和音准等专业知识的传授和练习,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却忽略了对学生感情和表演的培养,然而,现代声乐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演唱能力,也必须注重学生的表演能力,应当在声乐教学的同时,辅之舞台实践,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热情和动力,才能真正全方位的发展声乐教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声乐教学舞台的实践价值具体如下:

一、声乐教学舞台是对实践的程序化解构

声乐教学已经具备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声乐教学可以说积累了大量经验,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声乐教学的主要方式一般是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声乐教学老师要善于发掘作品的内涵和深度,并传授给学生,这也就需要声乐表演作为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将声乐艺术比作生命,那么声乐表演就是它的灵魂,是它的核心。之所以说声乐表演是灵魂,就是因为它作为中介环节,通过表演者的个体表演,将处于符号状态的声乐,变成活灵活现的生命传递给观众,可以说,就是声乐表演赋予了声乐艺术生命和灵魂。所以说,声乐表演舞台的实践活动可以程序化成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声乐教师根据自己对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加以解读和重组,进而形成的艺术认知;第二个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形成的完整作品。总之,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增加舞台表演实践,意义重大。不仅没有影响学生对声乐基础技能的学习,还潜移默化的把舞台表演实践的标准、要求、方法、技能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习惯于把基本技能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从观众到艺术表演者的进化。当然,这也需要声乐教师付出大量的汗水和心血,才能真正发挥声乐教学舞台的实践价值。

二、声乐教学舞台的实践有利于对声乐的重现和升华

声乐是一门依托舞台空间而淋漓尽致予以展现的艺术。一首歌曲,即便再优秀,也需要通过舞台演唱来展现它的魅力,由此可以看出舞台表演的重要性,必须做到让表演者和灯光、音响等所有舞台设备充分的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绘声绘色的展现声乐的魅力。这就需要声乐教学的过程中,增加舞台实践,来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演唱技能和舞台表演结合起来。声乐教学舞台的实践有利于对声乐的重现和升华。前者是指声乐表演的过程中,通过声乐教学所传授的技能和方法,重现课堂教学的空间场景,进而体现学生的二次创作能力;后者是指让学生在对教学成果进行全面演示的基础上,再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升华原有的声乐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老艺术家刘承华就曾表达过自己对艺术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道,也就是一种生命或者情感,或者是境界,绝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方法那么简单,要想进入忘我的境界,就必须辅助声乐表演,表演到位,舞台感觉到位,才能真正使艺术作品具有活力,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而艺术家彭根也曾经提出过声乐表演的生命状态,他说一个演员在演唱时,要想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就必须赋予作品以灵气,将自己的生命感知与作品相连接,使之具有感染力。舞台实践的环境直接影响声乐演唱是否可以超越表演本身,通过舞台实践,可以让演唱具备生命,并实现声乐教学的真正意义。

三、实现声乐教学和舞台实践之间的双向价值构建

就实质而言,声乐教学和舞台实践是彼此关联的,他们的价值关系的创构,不但是声乐教学主体的创造,也是对声乐教学创作作用的超越。舞台实践可以赋予声乐教学具备超越性和创新性的气质,当然,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虽然要注重舞台实践,但也不能忽略了对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教育,否则就舍本求末了,作为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必须学会如何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去理解艺术作品,再通过舞台实践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能,从而真正将艺术作品进行升华。舞台实践其实就是对声乐教学的深层次的拓展,也是对声乐作品本质的再次呈现,它使得声乐教学的意义更加重大,不仅使学生接受了专业的知识,更帮助学生学会实践性学习,它更强调将经验和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表演能力、探究能力和发展能力,并且帮助学生学会具备个性。舞台演出作为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既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的展示,也是对平时教学效果的检验,通过舞台实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选拔真正的人才和尖子生,不但有利于声乐教学的整体发展,也有利于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可以说,舞台实践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检验和督促,更是丰富发展声乐教学艺术体系的重要一环。

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中添加舞台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舞台实践既再现了声乐教学,更是它的超越和升华,声乐教师应当在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对声乐教学中的舞台实践进行程序化解构,真正做到从基础和表演两个方面教导学生,培养全方面的,高层次的声乐人才,让学生在走向真正的表演之前,已经掌握表演的要点和关键点,相信在未来的声乐教学中,舞台实践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其所展现出来的功能和效果也会越来越强大。

作者:刘云松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 键 词 :舞台艺术实践 声乐课堂教学

一、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相互关系

(一)声乐课堂教学是舞台表演实践的指导

舞台上表演的好坏直接反映这个学生学习的情况和能力。大家都知道什么是舞台表演:舞台表演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是和生活中真实感情的体验和平时学习积累分不开的。它是生活体验之后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感情再现。在舞台上演唱时,既不能一动不动地唱,也不能毫无目的地胡乱表现。要做到“神形兼备”,通过恰到好处的表演来使歌声和形象完美地结合,营造出歌曲表现应有的氛围。要有良好的台风,从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到音乐里,落落大方、举止得体,在有修养的艺术均衡中去表现音乐,注意在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中培养歌唱的表演能力。声乐的课堂教学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系统技术问题,是提高学生表演演唱的水平,没有正规科学系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就没有成功的舞台表演实践。

(二)舞台表演实践是声乐课堂教学的体现

没有艺术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课程有其特殊的内涵,它既要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又强调合理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手段,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实践的实际效果。两者相辅相成。声乐的艺术表现是依靠丰厚的理论知识与声乐基础技巧的,而艺术实践恰恰是声乐课堂上理论与技巧的表现形式。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可以补充声乐理论与技巧,两者相辅相成,既丰富了理论知识又熟练了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使学生综合素质逐步走向完善,增强语言能力。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声乐技能以及相对应的理论知识,通过艺术实践来达到感性与理论的统一,然后又从新的高度上进行理论修整与再学习,以加深感性实践,循环反复,交叉融合使声乐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大了实践环节,总结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以后教学提供一笔宝贵的财富。

二、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现状透视

歌唱是一门表演的艺术,它既体现着演唱者运用音乐手段与技术能力来表现作品的美感,同时也体现着演唱者的个性化创造意识,以展示其独特的心理悟性与精神境界。声乐课教学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能训练和声乐舞台实践三大部分,其内容涉及声学、生理解剖学、音响学、美学、语言学、心理学、表演学等学科领域,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注重实践的专业课程。虽然学生专业水平的高低在绝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课的学习优劣,但是舞台表演实践的学习也是必要的。

(一)声乐课堂教学现状

声乐教学,是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与艺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对整体而又具阶段性的教学体系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生的完形教育,应当是两者都不可偏废的教育结构。学生的基础能力是指通过正常的听觉和发声的训练,运用呼吸、共鸣、发音、咬字等技术手段,加上表演方面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综合因素表现作品。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是指其在具有一定程度的歌唱能力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趣味,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的能力。声乐课堂教学现状是,教师对学生基础能力和艺术能力的培养并非是全面的,过多是片面、随意的。在教学中没有强调教学体系与过程的完整性、综合性以及阶段性布局。完整性体现在对声乐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把握,坚持把对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与他们艺术创造能力进行连贯思维。没有注意各环节间的有机联系,即对学生进行阶段性、分期性和单一性教学,使教学目标没有明确计划。声乐本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时间长、内容多、概念抽象,不易于理解更难于掌握的学科,随着高校的扩招,声乐学生数量剧增,声乐专业课也由以前的单纯的一对一模式,演变为现在的专业分流,并非都是一对一,客观上人数的增多,确实给老师的专业教学带来一定影响。还有长期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学重技轻理是普遍的毛病,而且声乐课老师多只针对某一学生声音状态上存在的不足及相关的片面问题来对症下药,从而忽视对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舞台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二)舞台表演实践的现状

1.舞台表演实践能力缺乏,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一是学生平时在台下唱得非常好,人很放松,表情也很丰富,表演起来也很完美。可是上台后就会出现问题,头脑中一片空白,声音大打折扣,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在于学生上台少、实践少。二是心理素质稍好一点的,在台上又缺乏表演能力,站在台上一动不动硬邦邦的,没有一点表现力,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这首作品的意义。问题就在于学生实践太少,经验不足。因此,在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多方面技能为中心,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音乐师资,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和音乐普及工作的深入和发展。

2.舞台表演声乐节目形式单一,如一般在晚会当中除合唱、独唱外没有其他的表演形式,导致了有些同学能力的单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能力呢?平时要多实践,表演形式要多元化,不仅局限于独唱合唱,还要重唱、对唱、小组唱、表演唱等,越多越好,这样就能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提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表演,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作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

(三)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1.声乐教师将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局限化,使有些学生把声乐看成十分难学的一门课程,而有的学生开始学的时候以为很容易,但学了一至两年后,由于进步不显著或者带着失败的情绪而变得消极,以为发声的机能现象是一种深奥莫测的东西,被一种神秘感所困惑,头脑里一片空白。还有的学生不敢暴露自己的想法,只是听教师讲,还有的学生只爱听别人的夸奖,而不能听取反面意见,连老师的意见都不愿意听,有的还怀疑老师的水平,这样的学生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只有害了自己。有的学生缺乏分析地到处去听,也会造成思想混乱,一时没了头绪。有的学生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基本功未学好,就要唱超过自己能力范围的曲目,结果令自己大大失望,丧失了学习的信心。

2.受学校舞台表演条件的局限,高校音乐教育分师范和非师范两类,一(转第72页)(接第74页)般来说师范类的学生学习条件比不上非师范类的学生,不管从学校的硬件还是软件都比不上专业音乐学院的。但是又在现行的高师教学改革中要求,高师声乐教学要符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专业目标培养计划局限性较强。

转贴于

3.学校师生对平衡二者关系的忽略。一个好的团队需要一个好的领导者。如果说一个领导都不重视舞台表演实践的话,学生就更不会引起重视,那么就会造成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脱节。

三、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具体措施及意义

(一)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具体措施

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充实声乐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师范院校声乐课程已经打破旧的模式(个别授课式),利用小组课将声乐课程多元化。笔者认为,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设置应该齐头并进,以多元化的形式将小组课、个别课及声乐基本的理论课程、表演课程融会贯通,以此进行声乐教学。个别课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声乐个别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种发声技巧及艺术表现,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本功。声乐小组课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去进行声乐教学及舞台实践。

2.创造艺术实践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领导要重视艺术实践,要为学生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经常举行艺术实践活动,加强艺术交流。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大量的艺术实践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演唱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缩短课堂与舞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之间的距离和促进声乐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上台演唱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体现,同时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声乐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练唱,还应把如何上台演唱当做授课的一部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机会上台演出,培养他们当众演唱的欲望。在演出实践之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演出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以此作为下次登台演唱的借鉴,在实践中提高演唱水平。艺术实践的意义在于演唱知识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日后适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的意义

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社会、开阔视野的机会,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艺术观。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良好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推动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平衡高师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实践,能使教师认识到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必须紧密结合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其他因素。如开拓学生思想,积极促进在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大学生视野,创造积极、上进、融洽的学习环境等因素使教师更加重视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从而有利于高等师范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7月版.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舞台音响也是舞台艺术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现今的舞台艺术,舞台音响担负起了这综合艺术充分展现艺术魅力的重任。没有高质量的舞台音响艺术做保障就没有舞台艺术的成功展现。但是,舞台音响的存在也是舞台艺术前进发展的产物,在现阶段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笔者在实际工作经验中,总结出了影响舞台音响质量的几点经验。

一、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是基础

音响操作者的文化修养包括音乐修养、声学基础、科技知识和文学修养四个方面。

声学基础知识对音响操作者来说十分重要。无论是歌唱演员、戏曲演员和话剧演员还是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他们所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振动物质、振动频率和所发出的谐波不一样,我们才能分辩出声音来自何处。只有了解了演员的声带振动频率和高低,了解各种乐器(弦乐、管乐)的频带宽窄才能找出它的声音特点和缺陷,再运用我们手中的音响设备使其成为一个优美动听的旋律。

舞台音响是科学技术与舞台艺术充分结合的一个新兴学科,科技知识同等重要。随着我国电子行业的迅猛发展,音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注入新的科技知识,了解新设备的性能、指标和参数,以及观察和学习国际音响设备市场的新动向,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加深对新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才能推动舞台艺术的发展。

文学修养是其他各种艺术的基础,要做一个合格的舞台音响操作者,就必须成为一名有文化的舞台音响操作者。舞台上的对话、道白及表演都离不开文学,我们要博览群书,加强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更好的为艺术服务。

二、剧场的声建条件是保障

剧场的声建条件好坏直接影响音响效果质量,会议大厅、音乐厅、剧场、电影院、体育场馆、多功能厅以及各种广场都有不同的效果要求。首先要搞一下测量,用声学仪器测量出场馆的声学特性指标,包括系统响应特性,最大声压极、声场不均匀度、传声增益、混响时间、声音的清晰度、可懂度等。它的特点是测量结果较为精确,客观用数据表达系统的声学特性。但不能全部反映人耳的听觉效果,如声音的丰满度、柔和度、明亮度、层次感、平衡度等等。最终用音响设备去弥补场馆建声条件的不足,运用调音技巧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音响效果。

在这里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修建剧场、音乐厅、歌舞厅以及教堂和多功能厅的建筑工程部门对“建声”这一词还很陌生,在修建场馆时只顾装修华丽而不考虑声场环境,从而导致声音的多次反射和声聚焦,即便有好的音响设备也不会有好的音响效果。

三、音响设备专业化是关键

音响设备是保证舞台音响效果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关系到舞台艺术呈现的成功与失败。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的频率范围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反映演员和各种乐器的音色和保真度。如果一种声音超出了话筒、功率放大器和音箱和额定频率范围,那么,这种声音是不会被高保真的传送出去的。

调音台是音响设备中尤为重要的一种设备,是各种音源频率增补、声像定位、效果处理和混合输出的校正音源质量的设备。它是音响设备中重中之重。一个好的调音师没有好的设备就等于一个优秀的演奏家没一把满意的乐器一样,是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的。所以说音响设备专业化配制是舞台艺术之花绽放的重要基础。

四、调音师的情绪是前提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舞台综艺节目 主持 特点 技巧

近几年,随着大众文化娱乐事业的蓬勃发展,舞台综艺娱乐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舞台综艺节目具有不同于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等活动的特点,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舞台综艺节目由于是现场面对观众,演出效果常靠现场观众的参与与及时反馈,成功与否往往建立在主持人现场和观众沟通、互动的基础上,舞台综艺节目的现场性造就了它的同步性,观众的参与、主持人的沟通和表演者的精湛演出三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舞台综艺节目的特点

想要做好舞台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就必须首先了解舞台综艺节目的特点。舞台综艺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综合多种艺术类别于一体的节目表现形式,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规模庞大、时间跨度长,在内容方面除了吸取各家艺术之长,还融合了很多亚艺术类形式,如游戏、杂技、魔术等等,既保持了原有歌舞类节目、曲艺类节目、音乐、戏曲类节目的艺术审美价值,又增加了欣赏性、娱乐性、通俗性、可视性、参与性、互动性等多种风格,而且这种不同门类、不同派别的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又会给人耳目一新、喜闻乐见的感觉,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体现。

(一)节目的时尚性。舞台综艺节目时尚感要求其必须符合当下的流行风格,传递新鲜的生活理念。此类节目可以将某些新事物、观念、语言、行为方式等在大众中进行推广,当然其内容和基调必须是正面的和健康积极的。正是舞台综艺节目的时尚性,令观众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

(二)内容的多样性。舞台综艺节目具有多样性,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艺形式,如音乐、歌曲、朗诵、舞蹈、戏曲、曲艺、杂技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综艺节目实际是多种文艺样式的“大杂烩”“大什锦”形态,观众多、口味杂、要求高。综艺节目除传统的文艺演出形式外,还穿插了小品、游戏、猜谜;新闻人物、社会名流、大企业家等的出现,给观众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拓展了内容,丰富了形式,真正做到了百花吐艳、绚丽多姿、妙趣横生。

(三)现场的同步互动性。舞台综艺节目多是文艺演出,都是现场现演,主持、表演者和观众都是亲临现场。文艺演出由于是现场面对观众,演出效果常靠现场观众的参与与及时反馈,成功与否往往建立在主持人现场和观众沟通与互动的基础上的。舞台综艺节目的现场性造成了它的同步性,观众的参与和评判、主持人的沟通和表演者的精湛演出三者为一体,使得舞台综艺节目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

二、舞台综艺节目对主持人的基本素养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舞台综艺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具备做主持人的最基本素质。

(一)深厚的知识底蕴。综艺节目主持人除了能让观众得到轻松娱乐的享受,信息的传播也是节目主持的基本功能和满足观众了解更多知识的重要手段。节目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有内涵有底蕴,具备扎实的知识结构。主持人的深厚知识底蕴是其专业素养的基础,没有知识和眼界,主持便会流于肤浅。

(二)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表达感情和传输知识的最好工具,是综艺节目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渲染气氛和调动观众控制活动节奏的关键。主持人音色富有美感,口齿伶俐,表达清楚,语言流畅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也要避免看似滔滔不绝,实则空洞无物。语言富有感染力,才能打动听众。当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分寸和节奏。

(三)良好的现场控场能力。节目主持人与节目是一个整体,能否很好的驾驭节目,将主题、基调、意义表达到位,与节目的成功与否密切相关。主持人作为节目核心,节目进行的快慢节奏、直播中气氛的调动、听众的情绪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主持人手中。由于广播节目多为直播,在节目进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情节发生,而主持人能否机敏冷静的处理,便能体现出其对节目的掌控能力,正所谓随机应变,灵活自如。可以说,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能力,决定着节目的精彩程度。

三、舞台综艺节目的主持技巧

一个合格的舞台综艺节目主持人,除了必须具备基本的素养之外,掌握综艺节目的主持技艺成为整档综艺节目是否完美成功的关键。

(一)找准“角色定位”。首先要清楚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角色定位”。找准自己的位置,清楚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作用,主持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节目的串联人,处于节目的主导地位,一个节目制作群体的中心人物。”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音乐表演;舞蹈;教学;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7-0199-0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歌舞方向)专业是一门集歌、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其中,《舞蹈》作为该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歌舞创作、专业表演、专业教学所不可或缺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无论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和教材选用方面,都要求教师在传统舞蹈教学基础上寻求突破,努力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歌舞表演人才培养目标的新道路。

一、明确专业定位,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

结合音乐表演(歌舞)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复合性和创新性特点,舞蹈课程教学以“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表演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强调综合能力”为指导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在专业教育中的基础作用,着力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使学生在具备舞蹈表演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基本技能进行音乐剧人物形象塑造和表演的能力,尤其是音乐剧表演所需要的创造性意识和能力。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上紧跟时展,密切关注当前国内外音乐剧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根据21世纪社会对于艺术人才的需求,结合歌舞表演专门人才培养的总体需要和目标,适时调整和改革舞蹈教学的重心与内容。

二、立足培养目标,形成“八位一体”的舞蹈课程体系

音乐表演(歌舞)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歌、舞、表演能力的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但在教学实际当中,学生的舞蹈基础必然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教学规划必须联系实际制定。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并经过系统地研究,将舞蹈教学与音乐剧表演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挂钩,制定了“八位一体”(即集成整合芭蕾基训、现代舞、爵士舞、踢踏舞、性格舞、剧目排演、舞蹈编创、舞蹈史论等八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舞蹈教学计划,分别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

(1)芭蕾基本功训练。指古典芭蕾舞训练,目的在于运用这种国际公认的科学训练方法规范学生的身体形态,解决学生的肢体柔韧性和协调性问题,使他们对舞蹈训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掌握在舞蹈中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

(2)现代舞和爵士舞。在音乐剧中运用的较多,而且对于以前没有正规学习过舞蹈的学生来说,这两门课可以挖掘他们对舞蹈的兴趣,开发他们的舞蹈潜能,激发他们个人的舞蹈感觉和表现力,更加有助于我们个性化的表演人才培养。

(3)性格舞和踢踏舞。主要丰富学生的舞蹈知识储备,使他们了解和学习不同国家不同风土人情的舞蹈,为以后在音乐剧中的表演打下基础。

(4)中外舞蹈史。作为拓展课程,开设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于艺术发展史和艺术理论的知识积累,以理论学习指导实践。

(5)舞蹈编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舞蹈学习程度、兴趣和未来的个人发展进行选择学习。

(6)剧目排练。从第一年就逐渐进入学习范围,因为单纯的舞蹈技术课是较为枯燥的,剧目排练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广泛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演出和比赛作好准备。

在教材选用上以核心教材与自编教材结合为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关注国际最新专业资讯;积极聘请国内外优秀专家指导学生排练音乐剧、开办大师班等,努力探索舞蹈教学的创新之路。

三、教学创作并进,形成素质优良、艺术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成立舞蹈教学课程组,吸收多年从事舞蹈表演及教学的教师加入。保证课程组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教学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方法和理念。鼓励课程组成员加强教学研究,重视专业创作,在核心期刊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结合学生特点和专业特色编排多个优秀剧目。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学,并与专业院校单位开展教学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交流,开阔师生眼界,了解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形成创作型、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结合专业实际,形成“四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音乐表演(歌舞)专业舞蹈课程教学可归纳为以下“四结合”的原则:

(1)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结合。舞蹈技术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是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必须是有血有肉、生动鲜明的形象。歌舞专业的学生或许不能达到舞蹈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准,但是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始终将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联系戏剧表演课程学习内容,强调人物感、戏剧性,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舞台感觉。

(2)音乐素养与舞蹈训练结合。该专业的学生大多有教好的声乐或钢琴基础,对音乐语言的敏感性大于肢体语言,因此在教学中,用不同风格的钢琴曲、爵士乐、民间音乐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求学生配合音乐进行舞蹈,舞姿、动作、呼吸、感觉都要与音乐融为一体。

(3)集体授课与个性培养结合。学生个性不同,对于不同舞种学习和掌握的能力就不同。在集体授课的同时,挖掘学生个人的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个性,使他们了解了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在学习时就更有动力。同时绝不放弃以声乐为主考入的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舞蹈潜力,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打造全面发展的歌舞表演人才。

(4)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除课堂学习外,大力加强剧目排练,结合歌舞专业的特点,编排音乐剧舞蹈片断等,同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通过艺术实践一方面检验教学成果,一方面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积极改革教学形式,以课堂集体教学、教师个别辅导、学生选修和学生自练为主要手段,针对基础不同、专长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制定教学方向,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歌舞表演人才。

五、强调舞台实践,形成“从教室到舞台”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强调舞蹈教学实践大学四年“不断线”,从一年级开始即强调舞台实践的重要性,在严抓基础教学的同时,编排各类舞蹈作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演出实践。在多家文艺单位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使实践表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从教室到舞台”的艺术实践既辅助教学,也促进教学;既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同时也检验课堂学习成果,逐步了缩小课堂到舞台的距离。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2篇

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尽可能选择国内外多种民族、多种艺术风格、形式多样的舞蹈代表性作品,并深入探索研究和加大展示,其中,以我国民族舞蹈作品、舞蹈表演艺术家和优秀的代表作品,国外优秀的民族舞蹈、传统舞种与具有代表性或流派独特的舞蹈作品,搜集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最杰出的获奖作品、表演艺术家及其社会影响。增加与音乐的合作众所周知,优美的旋律与富有律动的节奏,是舞蹈韵味的独特体现。一直以来教师总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舞蹈情感的表现,而忽视对学生讲解与音乐旋律、节奏韵律合作的培养和训练。而这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往往是需要很大的合作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在舞蹈的基本功训练,组合练习或是舞蹈成品的排练等教学内容中,加大与音乐的合作,特别钢琴现场伴奏的合作,增强学生音乐旋律美感和节奏韵味的动感,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力和表现力。增加舞蹈理论的讲授当前,只重视技能技术而忽视舞蹈理论知识是普通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所存在的最大问题。良好的舞蹈表演必须依靠理论知识指导下才能获取更加突出成绩。通过深入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做到“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基本原则。

同时,让学生广泛了解舞蹈理论基础知识、肢体艺术语言、人体生理运动结构和训练机理要素等,掌握不同舞蹈表演艺术家及不同舞蹈种类的理论著述。增加舞蹈创编的教学创编舞蹈节目,为歌曲编伴舞等,对学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实践,也是中小学和群体艺术舞蹈教师必备的能力。通过大量的民族舞、儿童舞、歌伴舞等创编的活动实践,使学生积极挖掘创编思维和组织肢体艺术语言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舞台艺术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加舞蹈教学法的内容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加大“舞蹈教学法”是非常必要,“舞蹈教学法”重点研究分析和阐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方法。“舞蹈教学法”具有指导没有舞蹈基础或是舞蹈基础较低的学生,比较准确把握舞蹈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具体的理论知识指南;并且把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相互结合运用于实践,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浓厚的兴趣。同时,对舞蹈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舞蹈学习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舞蹈基本技术,提高舞蹈表演水平。而且不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舞蹈教学法”都将会在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舞蹈教学或表演工作中,起到理论知识和技术技巧实践的指导作用。

如今教师只注重舞蹈艺术技能技巧的练习,全套照搬专业舞蹈学院,教学模式完全脱离了高师舞蹈教学理念与设想,对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培养的极大错位。因此,我们要重视所有与舞蹈课程相关的相互渗透,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培养出基础扎实的综合艺术新一代人才。改变高师音乐专业舞蹈课教学方式从目前来,小组或男女分组授课方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舞蹈课程发展需要。必须采取有机的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其一,在基本功,技术技巧训练上多采用分阶段性,针对性强的授课方式,除了小组或男女分组之外,要分出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师认真观察综合分析,学生在舞蹈技能中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定期一对一检查和辅导,如每逢双周一次。这样便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学习舞蹈情况,不断的改变教学方式。其二,舞蹈理论知识更多以集体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将理论知识与技术性结合为教学形式,依靠理论支撑与媒体技术互相交换教学方式,高效的实施舞蹈教学效率。

通过理论课堂传授舞蹈教学论、舞蹈艺术史、舞蹈作品欣赏等,以理论性、知识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的教学内容,并大量的运用现代媒体技术的教学手段,形象的展现历史悠久、精彩纷呈、内涵深刻的舞蹈艺术,从不同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展开舞蹈课程教学活动。转变思想观念重视舞蹈艺术教学实践舞蹈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表演形式,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学生必须依靠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取。加大学生各种形式舞蹈表演的舞台艺术实践,如班级表演、年级表演、学院晚会、艺术节等,从技术角度和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开设舞蹈艺术教学实践机会,用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作辅导的方式进行,促进学生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为将来从事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与拓展,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舞蹈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是紧密联系,它对舞蹈教学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及其整体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文化艺术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使舞蹈课程教学工作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要求,全面顺应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自我的总体趋势。

作者:李海革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表演教学;技巧性运用;教学模式

随着艺术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不断需求,在声乐艺术的表演教学中,更加要突出对声乐艺术教学的创新性方法应用,在结合理论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开放性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形成创作灵感的积累,在反复磨砺与技巧的感悟中增强声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提升,促进专业知识与现代化歌唱表演的全面融合。

1 简述声乐艺术教学表演训练的重点

(1)理论掌握的基础性运用。在声乐艺术的表演教学中,要形成学生主体作用的全面发挥,在掌握声乐艺术表演的相关理论基础的前提下,着重于对戏剧专业人才、歌剧表演人才、音乐剧表演人才等多方面的培养为目标,在重点教学的环节上,要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因此,要突出对舞台表演的整体知识理解,围绕当前表演艺术的进展、发展阶段等深入学习,从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即俄国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中国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及其美学原则进行理论根基的培育,更好的让学生形成专业知识的丰富,构建声乐艺术表演的整体思维空间和兴趣培养模式。

(2)情感融合的磨砺过程。对于声乐艺术的表演教学,是一项综合对音乐、诗词、古典乐曲、语言、行动和感知等的综合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表演艺术中情感表达的渠道培养,形成表演与表达,表述与演绎之间的整体融合,让学生通过表演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肢体语言、歌唱艺术等塑造出来,构建学生在表演中肢体、语言、表演的整体融合,并强化创作材料的整体训练,突出学生的表演天性和形体动作的感觉,让学生在情感融合的魔力过程中构建常态化的训练模式,增强表演的主体能力素质。使学生在舞台上能“唱”会“动”又能“演”,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不同角色的表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造就他们成为全面的声乐表演人才。

2 分析声乐艺术表演教学的技巧性教育模式

(1)舞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声乐艺术表演教学中,通过学生在表演知识与情感融合的基础上,采用舞台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强化表演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形成舞台表演的综合运用教学模式,将集体性、表演性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其中,通过长效培训机制的养成,让学生结合戏曲的训练方法,采用走远场、台步、云手等基本功的培育方式,并结合当前的热点剧照,通过小品、话剧、戏曲以及音乐剧的排演方式,让学生在舞台中强化表演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综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学生融入假戏真做的氛围之中,并将真实情感的流露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开放式的舞台教学,让学生在表演中彻底忘记自己,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形成真正进入角色的表演模式,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磨合,在不同人物角色的性格把握上,形成舞台实践教学的整体应用模式,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现场模拟,让学生在相互之间的表演中看到对方的表演不足,记录自己表演的进步与成长,构建全面发挥的舞台效应。

(2)演唱结合的结合模式。在声乐艺术表演教学中,要充分围绕学生的自身优势,并追求在“演”与“唱”的有机结合上进行全面突破,形成学生既能表演又能歌唱的良好优势。首先从学生的表演心理进行合理引导,让学生能随意的动起来,并可以结合表演的不同内容构成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对自己的形体进行合理“加工”,在充分考虑学生表演心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兴趣中分析歌舞内容与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表演场景下展示出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行动艺术。学生学会在艺术虚构的条件下,轻松自然做到真听、真看、真的判断决定后再行动,达到 “眼中有景”“心中有情”,同时完成歌唱的技术技巧、声音音色、作品的表现风格、表现情绪等。调动学生的表演热情,激发学生的歌唱欲望,时刻要有一种表演的冲动把自己“燃烧”起来,要他们学会在“歌唱”中“表演”,在“表演”中“歌唱”,同样做到“唱必动”“动必唱”,使学生完成“演”与“唱”的完美统一。

(3)时刻表演的实践模式。要想培养学生真正的表演才能,就要让学生每时每刻、无论任何地点都能有一种表演的技能,尽快地适应舞台、适应社会。因此,要将表演教学活动搬到课堂之外,搭建学生表演的舞台,加强舞台实践的多项培养,让那个学生在表演实践中形成丰富的表演才能,对于环境的拿捏、情感的掌控、人物形象的分析、合作交流的应用等,都能形成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参加舞台表演训练,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合理调整舞台与讲台的关系,将讲台搬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表演天赋。

(4)开放式教学的活动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上各种活动,如:声乐比赛、庆典演唱、合唱比赛、音乐创作发表会等,学生也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宿舍、会议厅、音乐教室等场地,举行小型演唱活动,同时也可以邀请同学好友观摩,这样大课堂和小课堂结合,课内和课外结合,既能提高演唱者的心理素质,又能达到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提高音乐表演的艺术实践能力。教师和学校也应该多为学生创造演出机会,多举办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舞台表演的实践中查找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和学习中的不足。

3 结语

声乐艺术表演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在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环境中,更要突出对学生个体性表演能力的培养,增强舞台实践教学的整体应用,并突出表演教学的个性化模式,形成现代市场需求以及学生欢迎的教学体系,更好地推动声乐艺术表演教学的全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晓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2012.

[2] 曹仁方.试论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以菏泽学院为例[J].大舞台,2010(08).

[3] 杨朝忠.音乐教育观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以侗民族音乐传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0(03).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声乐表演 歌唱基础 舞台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5-01

舞台表现就是声乐表演者来的一个永恒主题。众所周知,演唱者能非常轻松自如的站在舞台上演唱,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准确地抒发作品所表达的感情才是声乐表演的艺术最高境界。在教学实践与表演过程中,总会遇到类似的情况—— 许多的演唱者,嗓音条件都不错,但其表演出来的作品并不吸引人,没有更好地抒发感情,究其原因,有两点很重要:(1)对作品理解的不够深入;(2)缺乏舞台表现力,这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都导致了失败。演唱者不仅得有扎实的演唱基础和较好的心理素质,还要有一定的美术、文学和表演的基础等理论知识,做到这些,才能够成为舞台上得赢家,现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声乐表演的必备条件

想要在舞台上能够很好的展现自己,首先要有学习声乐的条件。在我国,喜欢声乐的人有很多,从大的角度来说,只要嗓音和听觉健全,人人都能够学习唱歌。但是,从细节方面来说,要使声乐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准,就需要具备学唱的基本功底。我国的音乐教育家们也总结出学习唱歌的必备条件,比如:健康的声带、良好的嗓音、敏锐的听觉、良好的节奏感、健康的体魄、善于思考等,这些条件属于最基础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能使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和积累丰富娴熟的舞台表演经验,才能将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发挥的淋漓尽致,深入人心,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一首优秀的作品演唱的富有色彩,表演的非常有感染力呢?首先,我们需要就演唱过程中的技巧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优美的歌唱再配上适当的舞台表现,这样才能让演唱锦上添花,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扎实的演唱基础是声乐表演者舞台表现的必备条件,没有它作为基础,舞台表现力也不会很出色,会影响到整体水准,可见扎实的演唱基础功底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描述的演唱基础功底主要指在歌唱时的呼吸、咬字、吐字、歌唱发声的位置以及歌唱的共鸣等。扎实的演唱基础功底并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科学系统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关系。首先,作为学习主体的演唱者来说,刻苦钻研歌唱的技能与技巧,在专业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并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使自己的演唱水平不断进步、提高,最终达到阶段性训练的要求,并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来说,应因材施教,根据表演者自身的演唱基础,结合表演者自身条件以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制定出教学方案和计划。老师在实施方案过程中,还要结合多种新的表演方式的要求,比如歌舞组合,音乐剧等来培养训练演唱者。要求除了用歌声来塑造音乐形象,还要用肢体语言和舞台表演来塑造音乐形象。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具有感染力和吸收力。

2 良好的歌唱心理

良好的歌唱心理是表演者在舞台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培养表演者歌唱心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在平时的表演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表演者在台下唱得很好,各个方面都很到位,可一上台正式演出时,就会发挥的不是很好。比如:跑调、忘词、声音失控、节奏不稳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没有一个良好歌唱心理所影响的。可见,具有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也是声乐表演者面临的一大困难。良好的歌唱心理形成是很复杂的,多元化的。原因造成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方面,作为表演者连说,对于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最终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心理素质;另一个方面,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来说,不同的性格在教育过程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表演者,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老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对表演者要有正确的认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训练中多一次鼓励、多一个表扬、少一些批评,激发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学习热情。总之,在训练过程中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逐渐树立起对表演的自信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为舞台表演奠定基础。

3 舞台艺术与实践

演唱者积累了扎实的演唱基础,有了一个良好的歌唱心理,养成了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后,还要进行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活动。理论实践相互结合,才能成就一个好的演唱者。

一方面,经过声乐演唱严格训练的条件下,必须要经过舞台的艺术实践,才能够真正的找到声乐演唱与舞台表演的契合点,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观摩学习可以使演唱者视野开阔,增长知识面,更加了解声乐表演艺术发展的大趋势,还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职业水平,使自己的歌唱表演意识更加清晰。

舞台艺术基础知识范文第15篇

在舞蹈艺术领域有这样一句格言叫作:“要做台上人,先做世上人”。这句话听似简单,但细品其中含义却也深奥非常。所谓“台上人”自然是指舞蹈演员在舞台上所饰演的角色人物,但要做好这“台上人”则需要演员千锤百炼的表演功力及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艺术悟性。一个舞蹈演员除了要学习与掌握好舞蹈表演艺术的各种基本功外,还需谙熟"辨八形"(富、贫、贱、痴、疯、病、醉等)与"内八功"(喜、怒、悲、哀、惊、疑、呆、癫等)以及"外八功"(头、眼、口、手、腰、腿、裆、罡等等。)此等功夫的练就虽说属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情,但若能够忍受非常之苦累,并能够做到持之以恒、矢志不移的话终会达到熟练掌握表演技能的境地,如再经过舞台上的反复锤炼后定能成为一个起码的“角儿”或成就一种演技上的流派。

一个舞蹈演员若要想真正地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高大完善地艺术形象,并被称之为德高望重或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绝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一个舞蹈演员的修养必然要包括“台上”与“台下”的内容。如果说“台上”修养为舞蹈演员提供了表演的有力手段,那么“台下”修养则能够为舞蹈演员的表演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极大地帮助。我们应该认识到:“台上”与“台下”的修养共同对演员的艺术创造劳动产生着重要地作用,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作用与辨证统一的关系。舞蹈演员“台下”修养的范畴甚广,我个人以为应着重从以下几点着力提高:

1 艺术素养的修养:

在舞蹈表演的天地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优秀的舞蹈演员所塑造与刻画的舞台人物形象总是闪耀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光彩,并感人至深、令人难忘;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有的演员虽练就了各种基本功甚至具有极高难度的艺术技巧,可是他们在舞台上塑造的艺术形象却不那么感人。舞蹈演员在舞台表演上的表现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其产生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因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而造成的感受和认识生活程度上的不同;有因性格、爱好的差异而造成的在表达能力、审美情趣上的悬殊;也有因气质、文化或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成的在表达方式、想象能力等艺术创造能力上的差异。但是,这一切归根结蒂都是艺术素养的差异。

舞蹈演员的艺术素养修养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品格的修养,二是文化修养及专业理论修养,也就是演员知识结构的具备和对艺术普遍规律的把握。这两个方面是构成舞蹈演员艺术素养修养的决定性因素。

舞蹈演员的艺术素养决定着舞蹈演员在表演水平与层次上的高低。素养虽然是无形的,但反映在舞蹈演员的具体表演上却是让人容易感受得到的。同样一个节目,到了艺术素养水平较高地优秀舞蹈艺术家那里就是另一番天地;他们所扮演得人物尽管是我们在舞台上最为熟悉的形象,但却能给我们留下更多地认识和审美的价值;人们从他们的表演中可以生动形象地感觉到人物形象鲜活地性格面貌和全新地精神境界。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这些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内在的艺术素养加深了人物形象的感人力量,它蕴含着舞蹈艺术家卓越的见地与独特地理解以及艺术家的品格、情操等在这些人物身上所寄托的情感。他们的节目无论演多少次都会在再体验与再体现的创造过程中闪现出艺术创造的魅力。相反,一些艺术素养水平较低的舞蹈演员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他们的表演刻板守旧,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缺少灵感与生气;他们的艺术劳动少了许多新意,多了些许“匠人”之气。

2 文化素养的修养

舞蹈表演原本属于人类精神物质活动中的一种意识活动――即文化活动的范畴。因此,舞蹈演员文化素养的修养至关重要。舞蹈演员应在掌握表演基本功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并应努力加强文化素养方面的修养。

舞蹈演员的文化素养不单指一般性的文字修养。舞蹈演员对作品中的每句伴唱唱词、每段伴奏音乐、每个身段动作设计只做到心里明白还远远不够,还要能讲出一番道理,并要在知其然的同时也要知其所以然、甚至对潜意识(潜台词)的深刻含义都要做到娴熟自如地理解。要做好这一切就需要文化素养。舞蹈演员要把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并指导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这就需要广博地文化知识。诸如哲学、美学、历史、文学、音乐、美术,以及一切与舞蹈表演有关的知识。总而言之,舞蹈演员加强文化素养的修养就是要加强对表演艺术创作共同的基本规律的修养和舞蹈艺术创作特有的基本规律的修养。

已故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曾说过:"我把什么都联系上文化。比如我们评剧传统的表演方法:要说哭就真的鼻涕眼泪向下流,演员张着大嘴恨不能叫观众连小舌头都看得见;还有的演员用低级、色情的表演讨好观众,我认为这都是没有文化的原因;还有的演员唱词不固定,乱加些没有用的闲字、垫字,让人听着俗气;有些前辈艺人的演唱真有功夫、技术很高、嗓子也真好,但太高、太尖、太噪,缺乏含蓄、缺少深度,我也觉得这是没有文化的原因。"(新凤霞:《以苦为乐》)

舞蹈演员只有经过对文化知识的不断刻苦学习和钻研,才能将文化知识化作舞蹈表演所需要的艺术养料渗透到塑造角色的创作之中,并对自己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品位、气度产生作用。

"修养"其实就是兼容、就是吸收、就是锤炼,文化素养的修养对于舞蹈演员的表演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有助于演员在艺术实践中加以提高,加以深化,如分析作品、研究把握角色人物性格,进而充实演员的综合艺术素质等。这里所说的文化素养也不单指文化水平的高低与识字的多少,而是包含着广泛地文化艺术方面的素养积累,尤其是对相关的艺术门类的知识积累。

3 生活素养的修养:

舞蹈艺术是塑造形象的艺术,生活是艺术形象的基础;舞蹈演员要以生活的本质为基础来塑造艺术形象,来塑造作品与舞台中的各类人物。舞蹈演员为了实现在艺术上的塑造与刻画均获成功,就必须要对生活有较为深刻地理解感悟与体察体验,并能对所体察与体验的生活加以分析与总结。已故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大师金山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没有体验,无从体现;没有体现,何必体验;体验要深,体现要真。”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生活基础在一切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作为舞蹈演员就应注意对生活的积累,并要提高对生活的识别能力;同时应加深对生活的现象和本质的研究与分析,并要高度概括与充分认识生活的本质。若要实现这一方面的提高就要提高生活素养方面的修养。

舞蹈演员的生活积累一般来说源于两个方面:即直接生活的积累和间接生活的积累。舞蹈演员为再现自己所表演的艺术对象常常需要置身到对象所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他们的行为、体验他们的思想感情,这叫直接生活积累。由于舞蹈作品中的角色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往往表现出时过境迁或现实生活中已不复存在的特点,如一些表现传统历史舞蹈中的人与事。为了能够生动形象地再现出角色人物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演员常常需要借助有关历史资料、历史遗迹或其它艺术门类中的有关记载来加以描绘与转述,这叫间接生活积累。

舞蹈艺术反映的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艺术形象,反映的是高度集中的社会本质生活。因此,舞蹈演员就不能局限于一般地生活体验,也不能一般地掌握现实或历史的生活知识层面;而应该从人类生活历史的大千世界中去捕捉千姿百态的人物和气象万千地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