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

微雕艺术论文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李学全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微雕艺术家。他能用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等书体在美石、象牙、黑陶、驼鸟蛋、瓷器、珍珠等材料上微刻书画,类似米粒大小的材料上刻唐诗宋词。其刀下的古今人物、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亭台楼阁、山川花木历历若实。代表作有:《孔子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兰亭序》等微雕作品。

中国有着悠长的微雕史。殷商时期,中国就开始在甲骨雕刻文字。汉朝时期的师宦,能在方寸之间书千言。最具有说明力的是明朝的王叔远。古文名篇《核舟记》记述了一位明代民间艺人王叔远,用桃核雕出“东坡泛舟赤壁”的情境,在小船上,刻有坡等5个人物、8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把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同时刻有对联、篆文共34个字。精湛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世界上也热衷于微雕艺术。英国前网球冠军、艺术收藏家戴维・劳埃德出巨资购买了维根雕刻的70件微雕艺术品。据维根称,他的每件微雕艺术品都价值16万英镑。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和传统文化的兴起,微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至于清代的幅作品拍出了134万元的价格。如今,微雕的行情越来越被看好。

微雕是一门难度极大、较为罕见的艺术,自古能涉足这个领域的人很少。李学全凭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经过十几年的潜心临池,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微书、绘画和微型工艺品雕刻上都有深厚的造诣。其微画作品中古今人物、飞禽走兽栩栩如生,亭台楼阁、山川花木历历若实;微书作品刀笔相融,行气连贯,笔意墨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李学全20岁就迷恋上微雕艺术,后经名人指点,每天坚持盘膝打坐,锻炼形态,收摄身心,进入静定境界。为了以刀刻出书法的墨韵,10多年来,他坚持神上练功,增强目光视觉的功能:坚持气上练功,增强耳朵听觉的功能;坚持手上练功,增强手指触觉的功能;坚持精上练功,增强心的运思与身的本能活力,实现心神合一,终于练就了传神入微、游刃有余的刀功。

真正的艺术,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无可挑剔,表现力才是艺术最根本的魅力所在。李学全把金石与微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本就价值不菲的印章俱增了艺术价值,一幅幅细如毫发的书画,有着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妙境:更有鸢飞于天、鱼跃于渊的气象。

李学全的微雕作品题材十分广泛而且是成系列的。孔子系列――听杏坛讲学,沐先哲圣光佛家系列――闻西天梵音,面拈花微笑:老子系列――见仙风道骨,感广博精微;唐诗宋词系列――既听小桥流水,又看大江东去。具有灵气的石块,小小的边款,居然也有着这么大的魅力!

户外天地日月小,纤毫方寸乾坤大!在李学全家中,普通的书桌,成了他施展才华的天地。夜晚操刀,伏案苦雕,雕琢着他所钟情的人物、山水、花鸟和诗词歌赋。李学全整个身心完全沉浸于艺术世界和创作的激情之中,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境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微雕技法理论。

正因为李学全下足了功夫,其微雕作品让人惊叹。一块高10厘米、底边4.5厘米见方的印章上,刻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全文,配以一幅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图。他自己用寿山石磨制的比壹分钱硬币还小的看盘上,雕刻《将进酒》全文和李白醉酒像:在鸵鸟蛋壳上雕刻《论语》和孔子行教像:在一方手指盖大小面积的精美印石边上,刻下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序》全文300多字,下方并配有羲之爱鹅图……

2008年11月,李学全和海内外共20位著名微雕艺术家联合创作的大型群体微雕作品《擎天之石》,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共同颁发的“200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现在,李学全是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兼雕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曾荣获全国一等奖5次、省级一等奖4次。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艺美;微雕;要点分析

我国的微雕艺术起源于西周时期,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发扬,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微雕艺术虽然精细微小,但其所蕴藏的内涵及文化却非常丰富。微雕从雕刻形式上可以划分为阴雕以及阳雕两种形式,雕刻艺人结合不同材料选择不同的雕刻手法,能够创作平面或立体的微雕作品。而不同的微雕作品所需要掌握的要点也各有秋千。

1 微雕艺术创作需要具备的几点要素

微雕艺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艺术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想要创作出一个好的微雕作品材料的选择成为了首要任务。能够用来进行微雕创作的材料非常丰富,其工艺人员能够在动物的角、牙齿甚至毛发上进行雕刻,也可以在一些奇石以及金属上进行雕刻。从传统微雕艺术来说,主要选择的材料以寿山芙蓉、 青田之封门青,巴林和昌化的细冻石以及象牙等材料为主。随着近年来微雕艺术的不断发展,有的工艺人开始在鸡蛋壳上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此外,对于微雕艺术创作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作工具。前文有所提及,对于微雕创作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因此,不同材料所需要的创作工具也各有差异。在普通材料上进行雕刻的工具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购买,但是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材料进行微雕创作,则需要通过自己来进行制作。因此,一名合格的微雕艺人还需要掌握磨制工具的能力。比如:在人体以及动物毛发上进行微雕所需要的刀具,因此其直径只有百分之一毫米。可以说不仅微雕是一种举世闻名的工艺,其磨刀的技术也堪称一绝。每一名微雕艺术,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书画技能来提升微雕技术。在进行微雕创作时,主要以空刻的技术来进行,这种技术需要工艺人掌握好微妙的指腕力度。在观察微雕创作时可以发现,工艺人掘刀如笔,能够在各种材料上创作出隶书、行楷、隶书等多种书画作用,这些创作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微雕顾名思义,就是极为微小的雕刻。所以,创作者需要具备非常高超的指尖功能,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感受雕刻工具在材料上的要领。应该说,每一次落刀以及力度,都需要由心来进行控制。微雕与书法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需要创作者随心而动,把握好毫厘之间的力度。从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微雕艺术创作需要具备的不只是单纯的雕刻工艺,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是汇聚了书法、绘画、 篆刻等技法的艺术,也正因此其创作作品从选材、设计到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这也让微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 陶瓷微雕山水技艺要点分析

在陶瓷微雕山水艺术中,需要在落刀时能够做到刀到意出的境界。在完成了对创作作品的初步雕刻之后,还需要对其作品进行修剔,这样才能够完美地表现出作者的创作意想。在进行雕刻时,所需要运用的技艺要点主要是浅入深出的刀法。通过线刻的形式将构图勾画出来,再采用阳刻的刀法来进行减剔。有的工艺人在进行陶瓷微雕山水雕刻时,为了能够达到山水之间的立体效果,将浅浮雕与深浮雕进行了结合。通过自己所熟练掌握的刀法,以冲刀、切刀、双面刀、单面 刀等多种工具的结合来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主要是以腕虚指实的手法,将各种微雕技能沉稳地运用到在陶瓷材料上。从根本上来分析,陶瓷微雕山水技艺,应该采用雕、剔、堆这三道工艺流程。这里的堆所指的是通过堆来形成外形,再采用雕和剔微雕技法来完成创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陶瓷微雕虽然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有诸多相似之处,也可以通过互相融合来让其作品再加完善,但陶瓷微雕山水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受到工具、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因此,通过不断地对其技艺要点的研究,才能促进其微雕技艺的稳定发展。

3 书法微雕要点分析

3.1 材料打磨

对于微雕材料而言,无论选择何种材料都需要进行打磨。只有通过打磨的材料,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作品创作。例如:我们在肉眼下观察冻石章,其表面非常的平整光滑。但是如果将其置放于显微镜下后可以发现,其表面呈现出非常粗糙的现象。这就要求微雕艺术在进行微雕创作时,必须要针对其所选择的材料进行精心地打磨。在进行打磨时,可以选择不同型号的砂纸进行,并且要在打磨过程中不断观察材料表面,根据情况逐渐提高砂纸的标号。在完成初步打磨之后,需要选择3000号以上的旧水砂纸进行细致打磨。借助显微镜将材料表面的细小痕迹完成整理平滑,最后采用高档石蜡进行上蜡,再用软布完成抛光。

3.2 以刀

对于书法微雕作品,需要体现出硬笔书法所具有的稳定性,同时还需要体现出传统毛笔中所独有的变化。在细微之处必须要体现出立体感,这样的作品才能够称之为微雕佳品。因此,在进行书法微雕时可以选择冲刀的技法来篆刻出边款,再选择双刀来钩刻出空心字体。通过这样的微雕技法所创作出来作品,会随着材料颜色的变化而形成一定的反差效果。并且其雕刻出的文字更加饱满完善。在进行书法微雕创作时,必须要平心静气,把握好刻刀力度真正做到以刀。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微雕艺术正在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处境。除了要加大对微雕艺术的宣传力度之外,还应该将微雕要点进行传承与发展,为我国微雕艺术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再设计”[J].文艺研究,2012(05).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日前,笔者走访了浙江省精微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浩先生,一方面感受精微艺术世界“细入毫发,巨纳乾坤”的无穷魅力,另一方面体悟李先生“博采众长,从善如流”的执着追求。

李先生已过不逾矩之年,但言行之中处处有英武之气流溢。他祖籍江西庐山,年轻时参军,在部队待了十数二十年,转业落户到浙江杭州。因为从小受家庭书香熏陶之故,他一入伍就被选拔做宣传员,诗、书、画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为日后从事精微艺术雕刻奠定了扎实的基本功。回到地方后,受底蕴深厚广博的浙江金石篆刻传统的影响,李先生一心爱好微雕,他在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叶建民先生指导下,用心钻研雕刻通行技艺;之后,又向海子、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黄厥明学习微书,向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潘启慧学习微画,成就日显。

据李先生介绍,材料是所有雕刻的必备条件,包括金属质地类、矿石质地类、陶瓷质地类、动物质地类、植物质地类等,但必须软硬适中,质地细腻,纯洁无瑕,不涩不腻。他说,他的微雕总以石材为主。为了取材,他每年多次进山采购石材,踏遍了浙江的青田山口、临安昌化和福建的寿山、樟林的山山水水。他与农民交朋友,与同道讲感情,至今与石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从当初的微雕爱好者,到后来的工艺美术大师,再成为如今的中国精微艺术雕刻领域的翘楚和领军人物之一,李先生用他的勤奋和执著书写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他的微雕作品多次代表浙江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大赛并屡获大奖,继2006年《奥林匹克》微刻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组章获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百花杯”金奖后,又连年获得诸国际艺术博览会、中国艺术博览会、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杭州)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工艺美术界的前辈和同道对李先生的作品多有赞誉,并称他为“金奖专业户”。对此,李先生总是付以淡淡的一笑。

精微艺术常人难以肉眼看见,但同样可以吞吐万象,并有独到技艺,李先生将之当作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艺术活动而喜爱、痴迷。他说,不论微书还是微画,不论欣赏还是创作,都能够使人在放大镜、显微镜下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中国传统文化的点线之美、结构之美、章法之美、气韵之美和意境之美。李先生在精微雕刻作品中,把中国传统国学融入不同的创作材料,从孙子兵法、前后出师表,边塞诗到论语、周易甚或诸佛经,他都能娴熟并巧妙地表现。

李先生告诉笔者,精微雕刻,技在微,艺在精。他曾微雕西湖十景组章,把西湖四季美景刻绘于寿山石、青田石、巴林石上,一景一枚,一景一色,一景一形,同时,每枚印章的景略图都配上清代乾隆帝的吟诗,将诗、画、印三者结合展现。

李先生的微雕作品《富春山居图》创作于2011年,时值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合璧展出元代黄公望的同题巨作。李先生从立题到定稿,从选材到定制工具,从创作到完成,费尽千辛万苦。作品甫一面世,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借助显微镜,只见黄公望的山水,董其昌、康熙的书法、印章,均原景、原样呈现,纤毫无损。

李先生的另一件作品《贯休绘十六罗汉图》取清代以前的摹刻版本,用和田墨玉刻绘,面目惟妙惟肖,人物栩栩如生。作品辅以传统的木材作衬托。

李先生自有不俗的艺术眼力和非凡的雕刻定力,但他认为艺海无涯,更无止境,艺术需要不断地探索、丰富和发展。作为精微雕刻艺术的传承人,李先生深知自己的责任,他说,他现在更多的思考是如何把这门精微雕刻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2015年4月,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浙江省精微雕刻艺术研究会成立。2016年2月,浙江精微雕刻艺术被杭州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先生兴奋地说:“精微雕刻艺术得以薪火相传,要靠一代又一代人去传承、去推动。浙江精微雕刻艺术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The art of micro-carving refers generally to the engraving of infinitesimal characters on ivory or human hair. It takes an all-rounder artist to excel in the field, as can be seen in the artistry of Li Hao, chair of Zhejiang Microscopic Carving Academy.

In his 70s, the man looks much younger than his age. His ancestral roots in Mount Lushan of Jiangxi Province (famous for its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and two decades of army life forged the man’s soldierly bearing. The artistic talents of Li Hao, who was born in a scholarly family, were fully demonstrated in his army years. After retiring from military service, Li Hao settled down in Hangzhou, where he immersed himself in the rich seal cutting tradition of Zhejiang and learned a lot from masters such as Ye Jianming and Huang Jueming.

“The selection of raw materials is half of the success of final artworks. Micro-carving can be done on a variety of things, such as metals, ceramics and even plants, but it takes the right hardness and texture, and a high level of purity of the material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engraving work. I always prefer stones,” Li explains.

To find the best possible stone for carving, Li Hao spends a lot of time in Qingtian, Changhua in Zhejiang and Shoushan and Zhanglin in Fujian, where he has not only found his “dream stones” but also has made a lot of friends with the local farmers and micro-carving artists.

It is diligence and perseverance that has led the man into the frontiers of China’s microscopic carving scene. Li Hao is now one of the heavyweight figures in the country’s micro-carving realm. Fame and titles, however, are not what he goes after. The award-winning master’s lifetime pursuit is excellence.

“The excitement in appreciating the beauty of Chinese art through the magnifying lens is beyond description. Just imagine how the aesthetic essenti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 are arranged into a small piece of stone with all structural details and the entire artistic conception perfectly retained!”

His showcase his brilliant talents in seal-engraving and painting in the minutest details of each of the 10 stone pieces.

One of Li’s masterpieces is , crafted in 2011. The finest calligraphic and seal details of the original work by Huang Gongwan are presented beautifully on a tiny piece of stone.

In another masterpiece that depicts the late Tang master monk Guanxiu’s painting titled , Li Hao shows his innovation and great ease in combining different materials to create the best aesthetic effects.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木雕微景观 盆景 居室环境 设计教学

“现代木雕微景观”是指以现代木雕造型与造景植物、石、砂、水等元素相结合的微小景观设计作品。这类微景观作品将自然与人工融为一体,主要应用于现代居室及公共环境的装饰陈设,尺寸灵活多样,尤其善于在局促有限的面积中营造极为丰富动人的空间意境,因而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发展前景,值得我们开展深入的研究。

现代木雕微景观中的两类主要工艺元素,与传统木雕和传统盆景艺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木雕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以泉州木雕、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流派。但总体而言,其艺术表现力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雕刻工艺的精湛细腻;二是珍贵木材本身的价值、质感与肌理,并且雕刻的题材多囿于传统的人物花鸟等内容,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而传统盆景艺术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化的流派,如岭南派、川派、扬派、苏派、海派等,皆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但皆以传统和地方性审美观念作为主导,加之严格复杂的绑扎、修剪和养护技术,极大地限制了将其运用到现代室内空间的可能性。

因此,现代木雕微景观在与传统木雕和盆景密切联系的同时,更加强调与二者间的显著区别。其中最典型的区别在于其表现方式的综合性,现代木雕微景观并不一味追求艺术来源的纯粹性,而是综合运用多种元素,将木雕造型与周边环境的设计融为一体,同时简化并转变传统盆景固定化的造型程式,使雕刻的人工之美与植物、砂石的自然之美相得益彰,从而在很小的区域内营造出“空间的诗意”。另一方面,现代木雕微景观在设计方面,大多着力彰显其现代性气质,这就意味着其在审美取向方面与传统木雕和盆景艺术的表达方式会存在巨大的差异,很多作品不再是以精湛绝伦的制作工艺、栽培技术,或是栩栩如生的视觉效果博得赞誉与喝彩,而多以现代观念背景下的意境营造为追求,使之或接近深奥的当代艺术装置作品,或贴近生活和人的真实情感,或渲染特定的主题性场景等,从而凸显出不同于传统的特色。第三方面,现代木雕微景观的设计和制作充分结合了现代社会的技术和经济文化交流特征,其设计大量采用异域材料、植物和题材内容,并在雕刻加工过程中使用各种电动甚至数控雕刻工具和设备,在后期养护中亦会采用一些有机化学和生物技术,这些都是传统艺术所望尘莫及的。第四方面,几乎每个现代木雕微景观作品都充满了个性化的因素,这不仅因为现代技术降低了其设计和制作的难度,使很多业余爱好者都有机会和能力以DIY方式完成自己的微景观作品,而且,即便由专业人士设计制作的作品,在交付客户之后由于维护方式和具体环境的差异,也会显现出独特的个性气质。

现代木雕微景观虽然在设计领域尚属于新鲜事物,但从笔者的调研了解和亲身实践来看,其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首先,木雕往往选择形态扭曲多变的材料,其中沉木(或称为流木)最为常见。这种材料是质地坚硬的树木倒伏于水中或泥沼中,经多年侵蚀碳化而形成的,其质地坚实,色泽深沉,肌理粗糙古朴,形态多有残断苍劲之意。杜鹃根的使用也很广泛,其取自生长于岩间的杜鹃树,形态扭曲盘结,并且富于变化,色泽金黄,易于凸显微景观的动感和气韵。此外,一些多结疤和龟裂的树木也有采用,如瘿木、麻梨木、石榴木等。在造景植物方面,由于其景观尺度往往十分微小,且要求养护难度不能太高,因而传统盆景常用的梅、榆、松等植物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而室内绿化领域新兴的俗称“多肉植物”的景天科、番杏科、马齿苋科、菊科、百合科、唇形科等植物,因其造型小巧美观、养护容易、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而成为微景观设计中最为常见的造景植物;同时,近年来一类从南美洲引进的“气生植物”,即凤梨科铁兰属耐旱气生种植物,因其几乎不需要水土,且造型优雅、生长缓慢的特殊适应能力而成为微景观设计领域的新宠;另外,在一些封闭式景观中,各类苔藓植物的应用也很广泛,并常常可营造出小中见大的特殊效果。在雕刻工艺方面,现代木雕微景观中多采用巧于因借和天然的方法对材料进行独具匠心的处理,而且很多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形象,甚至抽象的图案都被运用其中。其主要目的在于使之与植物景观形成有机的整体,从而表达设计主题。

现代木雕微景观在当今室内陈设和装饰设计中,日趋得到业界的重视,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城市中人们对“自然而诗意的栖居”的渴望与憧憬,但是大多数居室、办公、商业环境都因有限的面积而难得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属于自己的景观。因此,在环境设计教学中引入现代木雕微景观相关内容,使学生对其设计理念、材料选择、制作工艺、养护方法等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具体而言,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应从理论层面完整而系统地向学生介绍现代木雕微景观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不但使学生具备设计的观念和知识,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第二,现代木雕微景观的创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设计,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强调实际操作的必要性,使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领会和体悟其中的意境和心境;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应广泛借鉴和参考各种相关艺术形式,使学生在具体创作设计之前能够充分地开阔眼界,拓宽思路;第四,现代木雕微景观的设计和制作课程结束后应注意给予学生展览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使之从中得到反馈和建议,从而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的动力和方向。

(注: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RW2013―53)

参考文献:

[1]周瘦鹃,周铮.盆栽趣味[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碑刻 鲁甸 研究保护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1鲁甸碑刻文化的历史价值

1.1碑刻文献材料丰富

鲁甸现存流传下来的碑刻主要是清代以后的,已考证的碑刻有60余件。这个数量,作为一个县,应该是可观的,但也还不是该时期石刻的全部。一是相当数量铭文的碑刻,不在其内;二是碑文残缺不全碑刻,不在其内;三是至今没有发现、没有普查到,不在其内;我们保守估计,鲁甸有价值的碑刻应该不下200余件,如此丰富的材料,是我们从事鲁甸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等各学科领域研究的宝库。

1.2碑刻文献内容广泛

鲁甸碑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职官、地理、民俗、人口迁移、姓氏名号、世系谱谍、典章制度、风俗习惯、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天文历法等广泛领域。尤其是很多材料其他文献没有记载,这些石刻就更加珍贵。以鲁甸仙人洞李氏墓群为例,葬有其祖孙几代人之墓,碑刻满山,鲁甸史册记载甚少,而李氏墓群碑刻却保存了相当丰富的内容。

1.3碑刻文献真实可靠

传世典籍一般都经后人整理,加上书籍辗转传抄翻刻,不大可能保持原貌,文字的改变更大。无关紧要的改动,问题不大,如果改动关键字,影响对内容的理解,甚至对一种思想观念的解释,问题就大了。碑刻从制作到竖立并成为历史实物,基本不容更改,当然也可能有伪作,那是例外。鲁甸碑刻大都是清代以后的实物,年代不久,保存基本完好,材料的可靠性、真实性是不能否定的,这些碑刻的可信性为我们研究鲁甸文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2鲁甸碑刻文化的艺术价值

2.1鲁甸碑刻的雕琢艺术

鲁甸碑刻雕刻随着一代代雕刻艺人对雕刻技法的不断创新、完善,现今的雕刻技法已经渐臻完美。其主要的雕刻技法有下面几种,如微雕、圆雕、浮雕、沉雕等。

2.1.1微雕

微雕,顾名思义,即是以微小精细见长的雕刻手法。微雕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精微”二字,而其难点同样是“精微”。也正是这个原因,微雕特别讲究选材。鲁甸碑刻中《王腾云府君墓碑》,以行云流水的笔法,展示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是鲁甸碑刻微雕艺术的经典之作。

2.1.2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圆雕具体指非压缩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赏的三维立体雕塑,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完全立体正是圆雕的代表性特征。鲁甸文化广场上的华表就是这一类。

2.1.3浮雕

浮雕,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因图像浮凸于石面而称浮雕。鲁甸碑刻中,多数碑额、碑身周围、碑柱上大都是浮雕。

2.1.4沉雕

沉雕。又称“水磨沉花”,是在自然生态较光滑的岩石上或建筑构件如门楹、石柱、壁堵等表面,描绘图像,然后雕凿凹入,利用阴影产生立体感。这类雕刻在鲁甸多数是碑刻文字及楹联等,新街镇牌坊、民族团结牌坊、崇文w牌坊、朱提古镇牌坊都是这种情况。

2.2鲁甸碑刻的绘画艺术

绘画是指碑上画有山水、人物、花鸟、地图、景观等,并进行雕刻出来,这种类型的碑刻到唐代以后才出现。鲁甸碑刻中,人物、动物、花草、几何图形碑刻都有,而山水、景观、地图等方面的碑刻还没有发现。鲁甸碑刻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反映鲁甸各时期发展的需要,随之演变、更新的过程。杨定熙、郑达亭等墓碑上的雕刻都很丰富,具体人物、花草形象生动、无拘谨刻板之风,是现实生活动态的再现。

2.3鲁甸碑刻的书法艺术

碑刻书法世称铭石书,铭石书法一直是碑刻研究的重头戏,鲁甸碑刻书法艺术,风格纷呈。鲁甸碑刻中的楷书有以下三个方面:(1)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2)笔划完全符合“永字八法”的规律变化。(3)具有楷书的典型笔法,运笔在中锋。杨定熙、郑达亭等墓碑就是此类。鲁甸碑刻中的隶书,如李氏墓群中《赵太夫人墓志铭》,文字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比较庄重。鲁甸碑刻中的行书,讲究形体、用笔、风格、章法统一,这类碑刻在鲁甸碑刻中不在少数。

3鲁甸碑刻的研究

3.1鲁甸碑刻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鲁甸碑刻由于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对碑刻的研究甚少,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有人对碑刻进行搜集、拓片,没有进行更深刻的研究,对于碑目编制、碑铭释读、书法艺术鉴赏、文字书体考释、文史考证、碑刻拓本的校勘、形制的介绍、条例的总结等方面,更是没有人涉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研究的机构、队伍、资金、平台。境内仅有部分人搜集石碑、拓片收藏,也只是出于个人爱好。

(2)没有研究的目标、方向、领域、目的。碑刻编目,题跋考证,文字释读与考辨,汉字演变的论述和书法艺术的鉴赏,碑刻方志的纂集,文体的研究,碑刻的综合研究和碑刻学理论构建等,对于鲁甸来说是全新的东西。

(3)没有研究的成果。碑刻文字材料的研究在鲁甸各类书籍中记载较少,零星有几件碑刻文字内容记载于《鲁甸县志》《鲁甸少数民族志》《昭通回族文化史》等书籍,均不是碑刻文化研究专著。

参考文献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纳米艺术,DNA艺术,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计算机辅助

中图分类号:N04;TB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5-0052-04

纳米科技是研究纳米尺度(1纳米=10-9米)内,原子、分子和其他类型物质的运动和变化的科学与技术。1990年首届国际纳米科技会议在美国巴尔的摩举办,标志着纳米科技的诞生。经过二十余年飞速的发展,纳米科技已派生了纳米材料学、纳米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计量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纳米力学等主流的学科分支。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一门与纳米科技紧密结合的学科――纳米艺术学,也悄然兴起,并逐渐吸引了艺术家与科学家的眼球。

目前,媒体上关于纳米艺术的话题不断增多。在谷歌(Google)上以“纳米艺术”或“Nanoart”为关键词进行搜寻,会得到70余万条海量的信息;国际纳米艺术作品展也由一个自称为“Nanoart21”的组织主办,连续举行了6届。作为一位纳米艺术的积极倡导者,笔者早在2006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纳米艺术网;先后在《艺术科技》《科技奖励》《百科知识》等刊物上发表纳米艺术的文章;2010年成功参与组织/举办了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暨首届国际纳米艺术论坛;出版了国内外第一本关于纳米艺术理论方面的专著。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纳米艺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艺术家乃至老百姓所接受;尽管如此,笔者也深深地感觉到,纳米艺术这门新学科的发展任重道远,许多相关的概念、术语都比较含糊,需尽快确定下来。为此,本文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纳米艺术新概念和新术语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纳米艺术

纳米艺术是如此“年轻”,以至于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2010年11月13日,首届国际纳米艺术科普展暨首届国际纳米艺术论坛开幕。当日,该次艺术展的发起人之一时东陆教授在谈及纳米艺术的定义时表示:“纳米艺术就是利用艺术的想象而对纳米科学的结果进行再创造和图解……因为纳米科学涉及化学、物理、生命、医学、工程等许多学科,只要是在纳米尺度上在这些领域里利用科学元素进行的艺术创作都可以定义为纳米艺术……”在随后的国际纳米艺术论坛中,纳米领域科学家与艺术家广泛交流了意见,时教授有关纳米艺术的定义基本上得到了认同。

在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开幕之际,《纳米艺术概论》一书也现场正式发售。在该著作中,作者描述了纳米艺术作品的三个特征,即1)纳米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事物尺度很小,作品细节为纳米量级;2)纳米艺术作品的制作或表象过程中应用到了纳米技术;3)纳米艺术作品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本次纳米艺术展上的百余件作品中,上述特征得到了彰显,说明了书中纳米艺术内涵阐述的正确性。

二光学显微镜成像不属于纳米艺术范畴

为了洞察微观世界,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先后发明了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扫描探针显微镜等显微工具。其中,受到可见光光源波长与分辨率的限制,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到微米尺度(1微米等于1000纳米)以上的微观结构,也就是说,用光学显微镜是根本无法观察到纳米绘画等纳米艺术品的。和光学显微镜相比,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更高,已达到纳米级,因此,成为纳米艺术品成像的重要工具。三种显微镜中,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分辨率最高,可以达原子、分子尺度,故也是纳米艺术品欣赏的主要设备。这里需要补充的是,扫描探针显微镜实际上指的是一大类显微技术,它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磁力显微镜等设备。总之,就目前的纳米艺术现状而言,要将一件纳米画或纳米雕塑成像并呈现给观众,通常需要借助高倍的电子显微镜或扫描探针显微镜。

三纳米雕塑与纳米画

纳米艺术品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就其形式而言,主要包括纳米绘画、纳米塑像、纳米视频(纳米题材的短片、动画等)和纳米音乐等。在传统艺术中,雕塑是三维的,而画通常是二维的,极容易区分。然而在纳米艺术中,纳米绘画和纳米雕塑,特别是纳米画和纳米浮雕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比如说,一个基体材料表面上用数个原子、分子摆成的图形或图像,有人可能认为它是绘画,但有人可能会认为它们是浮雕。因此,一件立体程度较小的纳米艺术作品到底属于绘画,还是浮雕,往往要依靠个人的感觉和判断。

现在,纳米绘画和纳米塑像在纳米艺术品中占据了很大比例。此外,纳米绘画、纳米塑像在呈现过程中常需要用到计算机做后期的图像处理,如着色、修饰等。

四纳米视频与纳米音乐

和纳米雕塑、纳米画相比,纳米视频艺术作品较少,而真正的纳米音乐作品则更为罕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微机电系统的兴起,使得一大批反映生物医药、微机械原理和概念的视频作品不断涌现。这些视频作品的制作很多都借助了计算机,一部分带有预言性质和科幻成分,以微纳米生物机器人,纳米、分子机械等题材为主;而另外一部分纳米视频短片则常借助动画的形式来演示纳米科技的相关知识或原理,具有科普意义。近年来,借助纳米工程与分子模拟软件,在进行科学研究与理论模拟时,有时也可得到具有一定艺术欣赏性的纳米视频作品。总之,纳米视频艺术主要指的就是上述纳米题材的短片和动画。

严格地讲,目前还很难列举出真正可以称得上纳米艺术的音乐作品。然而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纳米结构、分子振动、核磁共振、DNA(脱氧核糖核酸)、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等课题的不断深入研究,让纳米结构振动、频率转换、发声,让分子歌唱,已初见端倪。

DNA艺术

作为纳米科技的研究热点之一,基因工程近些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在基因工程中,DNA是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精确地携带着每种生物的遗传信息。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是如此神奇,诱发了科学家们无限的艺术遐想。现在,科学家已经使用相关的纳米技术,开展了许多DNA纳米艺术的创作活动。这主要包括:

1)使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保罗・罗斯蒙德(Paul Rothemund)开发的“DNA折纸术(DNA origa-mi technique)”,像折叠一条长带子那样,把一条DNA长链反复折叠,形成需要的图形,就像用一根单线条绘制出整幅图画,代表作有“DNA纳米笑脸”等;

2)使用美国伯阳翰(Brigham Young)大学科学家的DNA模板印刷技术,在材料基体表面印刷出纳米尺度的图形;

3)利用DNA双螺旋结构中碱基对的排序,和音符相对应,进行DNA谱曲;

4)利用图像学方法,实现生物DNA中G、A、T、C四种碱基信息的可视化与图形化;

5)其他DNA艺术,如DNA状旋转楼梯、DNA状纹身等。

利用这些技术,DNA不仅可以绘画,还可以谱曲,为人们提供了高层次高品位的纳米艺术享受。

六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

作为准一维及准零维的碳同素异形体,碳纳米管和富勒烯具有规则而又对称的分子结构。因此,它们经常被作为纳米艺术创作的题材。概括起来,碳纳米管与富勒烯艺术创作的内容主要包括:

1)利用催化剂诱导气相化学沉积法,在机体表面形成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纳米图案,代表作有“纳米奥巴马”等;

2)借助各种计算机量子化学软件,利用碳纳米管和富勒烯规则的几何构型,在虚拟环境中搭建各种奇特的构型(纳米机械/纳米机器);

3)将碳纳米管和富勒烯分子绘在墙壁上或做成立体宏观造型,进行室内外装饰,甚至可以在建筑上引入碳纳米管或富勒烯分子的元素;

4)借助碳纳米管或富勒烯这种“明星分子”,对纳米科技进行科普宣传。

七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

近年来,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开展纳米科学理论研究已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分子模拟、纳米工程设计均在纳米科学的理论探索中取得了应用,一些预言家还采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来勾勒纳米科技的美好前景。事实上,不管是分子模拟、纳米工程设计,还是纳米科技的科幻视频短片,它们都有可能成为计算机辅助纳米艺术创作的源泉。

从现在纳米艺术的发展趋势来看,计算机在纳米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和形式包括:1)分子模拟中蕴含的纳米艺术,如量子化学软件构建人形的莆田分子、分形分子等;2)利用XPLORER等纳米工程设计软件来进行纳米机器、纳米器件构造;3)利用计算机开发纳米题材的视频短片;4)对黑白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艺术照片进行着色、修饰等后处理。

参考文献

[1]Cris Orfescu,Art/science/technology[EB/OL],(2009-08-16)[2011-7-14],http://www,nanoart21,org/,

[2]沈海军,纳米艺术网[EB/OL],(2007-07-6)[2011-7-14 ],http://nanoart,lingd,net/,

[3]沈海军,纳米艺术:与高科技完美结合的艺术[J],艺术科技,2009(3):129,

[4]沈海军,时东陆,纳米艺术的发展现状[J],艺术科技,2010(4):36-39,

[5]沈海军,纳米艺术简史[J],中国科技奖励,2009(2):27-29,

[6]沈海军,微纳米雕塑艺术与微纳米雕刻技术[J],艺术科技,2009(12):25,

[7]朱文娟,同济大学“首届国际纳米艺术展”开幕[N/CD],青年报(电子版),2010-11-16(3),

[8]沈海军,时东陆,纳米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沈海军,微纳米雕刻技术与微纳米雕塑艺术[J],艺术科技,2009(4):46,

[10]沈海军,纳米视频与纳米视频创作技术[J],艺术科技,2010(3):40-44,

[11]沈海军,纳米声乐与纳米声乐技术[J],艺术科技,2010(6):25,

[12]沈海军,DNA中的纳米艺术[J],百科知识,2009(8):56,

[13]Rothemund P w K,Folding DNA to create nanoscaleshapes and patterns[J],Nature,2005,440:297-302,

[14]Becerril H A,Woolley A T,DNA Shadow Lithography[J],Small,2007(9):1534,

[15]梁祖霞,生命的旋律――“DNA音乐”[J],科技潮,2001(11):83,

[16]沈海军,纳米碳管艺术[J],百科知识,2009(1):13,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7篇

千年回望,自汉唐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从来也还没有像令天这样的扬眉吐气。

国家的强盛伴随着的便是文化的自信。

中国《雕塑》杂志社15年一路走来,在放眼世界的同时始终坚持本土固守。

中国艺术研究院适时成立了中国雕塑院,韩美林、冯骥才、孙振华等文化艺术专家在山西大同云岗北魏石窟千年大怫跟前,怀着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敬畏,倡导成立中国雕塑学院。

这几天,作为一个忠实的艺术信徒,我也自北向南专门游走了一趟由太行山和吕梁山围合而成,那片地面文物极其丰富的广袤土地。山西大学的彭景跃老师,和他的老师、山西雕塑界的老前辈张熙玉老先生热情地引领我到了晋祠、天龙山石窟。在惊叹晋代侍女微笑的同时张老先生告诉我,他建立中国彩塑艺术研究院的提议已经得到了太原市政府的赞成批复。张熙玉老先生为山两古代雕塑修复及雕塑艺术的弘扬做了许多工作,他的学生彭景跃和他同道伸古博怀着对宗教的虔诚也在做各种努力。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出于对他们的敬重,给我们开放“绿灯”。许多不对外开放的部级重点保护文物也让我有机会悉数领略,真可谓大饱眼福,更增添了对我国古代雕塑家的景仰。

我在想,蒙娜利莎的微笑为什么能妇孺皆知,而晋代侍女的微笑却至今还沉没在深山老林?这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先前国人还没有力量做出广泛的推介,另一方面也有着对本土艺术的漠视,甚至是贬低。

去年年初,广东有个雕塑家,不知是为自己的“写实人物”寻求理论支持而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还是为了找轰动效应,在报上发出文字说“中国古代没有雕塑”。虽然我们都没有亲眼见过中国古人怎样做雕塑,但他们是用东方人的思维进行雕塑创作,作品呈现的是有别于西方造型手法的面貌。西方和东方的雕塑体系本来就是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条是为了写实而讲求形体结构,另一个是为了表达心中理想,讲求意境而减略了所谓的体积体量甚至比例。

从美术史的角度看来,西方雕塑经过罗丹、布德尔、马约尔、马蒂斯等雕塑家的努力和探索之后,布朗库西、毕加索、杜尚、阿基本科、劳伦斯、波丘尼、贾科梅蒂等人临门一脚,现代雕塑的大门终于打开。波洛克、考尔德、克莱因、大卫・史密斯、汉森、波依斯、微露西卡、杰夫・昆斯、罗伯特・史密斯把现代雕塑推向了巅峰。

国门开启的前30年,中国雕塑家由学习模仿到积极探索,虽然少跑了一圈,可也不卑不亢地跟着上了路,许多时候甚至还走在前头领跑!

7月5日,离上海世界博览会倒数300天之际,我的《中国标准》有幸被中国雕塑学会选用,推荐到了上海世界博览会雕塑设计成果展。我飞过去看了,这个展览理所当然是国际性的,设计由中国雕塑学会、法国密特朗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澳州USP公司、中国美术学院城市视觉艺术中心5个策划团队提供,真可谓汇集了国内顶尖的雕塑家和国外知名的艺术家。在我看来,这回中国艺术家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在形式创新等方面都像接力赛,每一棒都领先,整体地冲在了赛道的最前头。

随着当今人们对艺术问题意识的增强,中国雕塑也进入了当代。

有人说当代艺术有3个最主要的特征,这就是思想、关怀和个性。

在中国的雕塑家当中:

李占洋很早就开始关注底层人文,上课之余到校门口黄桷坪的发廊酒吧和按摩院畅游;焦兴涛对当今的过分包装现象表现出了过分的关注,招来的便是罗中立对他的全方位包装;刘若望满脑子回旋的都是乡里乡亲对某些社会不公而发自心底的低沉呐喊;陈文令一个劲地弄来“架子猪”,加以各种手段让它吃好喝好,直到最后胖得全是流动的肥肉,站立不起,只得用吊车吊起来任人观看;戴耘仿佛是一个当代庖丁,在城市化愈演愈烈的今天,戴着用红砖砌成的有色眼镜,把万物都弄成了砖块;陈克早几年开始就陶醉于电子图像给人们带来的眩目,同时还把这样的拷贝到已经有500余岁的大卫身上,与它共同享用……张建华看起来最无“艺德”,总爱在接二连三发生矿难事故的伤口上泼撒盐巴。

急速发展的中国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中国雕塑家用各自的方式把它演绎下来。

信息化时代同时又是一个标准化的时代,进入新的千年也进入了一个中国标准的新千年!经过了60年的建设,尤其是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在国富民强、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恢复文化自信心,找到了文化自信力,建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标准和艺术评论标准,也在国际的文化交流中逐步建立了中国式的艺术选择标准。

这个坚持“和谐”理念,誓“不折腾”,走着自己独特路径的东方巨龙的治国安邦理念、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文化价值观、科学技术尺度以及这里形成的艺术思潮等,都将成为世界上越来越广泛和普遍的“中国标准”。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核雕工艺; 现状; 发展策略; 文化内涵;

雕刻艺术之于架上绘画对于艺术家来说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可能性, 对于观赏者来说三维的空间表现也提供了更多的解读空间, 常见的大型雕刻如象牙雕、根雕、砖雕等, 通常因其体积大且繁缛精巧而给人震撼的感觉, 远观整体近观也不乏丰富的细节, 却也会因体积过大, 让观者无法一下聚焦到作品的重点, 在这一点上微雕因其体积的限制强化了作品的主题性表现, 核雕就是其中的一种, 初见核雕作品时就给我一种小中见大的感受, 核雕工艺并没有因为体积小而缺乏细节, 反之因其微小又具有丰富的层次和细节体现了工匠更为卓越的雕刻技能。

一、核雕工艺的当展

1. 核雕工艺发展的优劣势

从原材料的获取来看。相比我们熟知的象牙雕、根雕、黄杨木雕, 原材料获取便捷, 产量可观, 不存在如象牙一般有稀缺或禁用的风险。体积小便于批量运输, 对于核雕匠人来说, 原材料的资金投入比例缩小, 便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技艺的创新与传承上。且核雕工艺所产出的工艺品大多是小型饰品和把件, 价格区间范围广, 适应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当代人们的需求早已不再停留于住房与温饱, 对文化艺术娱乐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这也促进了作为文玩的核雕工艺艺术的消费市场发展。

从核雕雕刻难度来看, 因其体积小, 无形中加大了雕刻的难度, 精品产出率低, 不同于木刻年画可刻一版进行批量印刷。核雕原材料本身形态各一, 有丰富的纹路, 雕刻时需要手艺人顺形运刀, 每一刀都需要思考, 如下棋一般一步看五步, 这非常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快节奏发展的当下, 人们早已习惯科技带来的便捷, 因此当下年轻人很少有愿意静心研习工艺, 进行创新。

2. 从核雕从业者角度谈发展

当下核雕市场大热, 大部分核雕从业者更看重核雕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而选择学习或从事核雕工艺制作, 真正喜爱核雕艺术的从业者较少, 若作为核雕工业, 其发展自然能保持一定的上升趋势, 从业者会利用各类新兴科技手段创新核雕的表现形式以满足市场需求, 机械手代替人工手, 专注核雕的精美程度, 使其缺失内涵。若作为核雕艺术, 如此快餐式的发展往往会让核雕艺术失去灵魂沦为冰冷的架上商品, 从某种意义上, 是将核雕艺术推向绝迹, 是发展的停滞, 取而代之的是对经典作品与形式的机械复制。

二、未来核雕工艺的发展策略

1. 传统手工艺与新兴科技的有机结合

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中, 手工与科技并不是处于对立的两种手段, 并不是摈弃当代技术, 保留原汁原味的手工技艺就是最佳的保护传统的方式。艺术是社会发展产物中的一种, 是时代特征的映照, 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而否认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想让传统真正适应当代, 创新传统, 融合当代元素和技术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例如核雕艺术品与多媒体艺术的动静结合, 核雕技术与3D打印技术的结合, 让不同材质碰撞擦出新的火花, 增添层次感等都是让传统核雕技术再获新生的方式。

2. 高校提供培养平台

具备扎实的理论修养不仅可以充实头脑, 还能通过头脑结合不同匠人的情感经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核雕属于民间工艺, 很多技艺精湛, 对核雕工艺实践研究颇深的老匠人缺乏合适的平台将自己的毕生研习传授下去。恰逢国家对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大力提倡, 高校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通过研修班、讲座、实践工坊等形式, 建立起高校师生与核雕工艺老匠人的交流桥梁。既可双向择优培养技艺传承者, 又可通过交流给资深老匠人新的启示, 理论与实践并行, 使得核雕等类似传统手工艺得到更好更优的传承与发展。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核雕;创作;立意主题;创新

核雕,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工艺品。核雕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宋代中期就有文字记载,明代达到顶峰。核雕属微雕,在方寸之间雕出大千世界,作品适合佩戴把玩欣赏收藏。它巧妙地利用植物果核上的纹理,经过揣形摹象,刻制出生动有趣的客观物象。在制作技法上,以往的核雕作品大都随纹理定物象,即看它像什么就刻成什么,或人物亭阁、或鸟兽虫鱼,基本属于非理性创作,画面物象互无联带关系,牵强附会,谈不上主题思想和立意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核雕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节律,改革创新,赋予新的内容。对此,我从1993年开始;用10余年时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总结了一定的经验,作品逐渐由粗放转向精巧、由古朴转向讲究立意和主题上来。这里,我仅就如何进行具有主题思想的核雕创作问题,谈几点体会。

一、立意,必须符合内涵与纹理相统一的原则

进行具有主题思想的核雕创作,首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表达作品内涵与意境情趣的问题.由于核雕材料特点的限制,这种表述受到极大的制约。它既不同于雕塑、绘画,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也不同于根雕,可以随形状物、似与不似。核雕是一种在小不盈寸的特殊材料上,巧借自然,进行具象雕塑的艺术,讲究的"毫厘之间,集大千世界之妙”。所以,如何用纹理成为确立主题思想和表述主题思想的重要一环。

二、构图DD必须遵循主次相联、疏密有致的原则。

核雕艺种的独特性,决定其构图具有自身独特的法则,特别是镂空美核雕,如核桃雕。樱核雕等,在构图法则上要求更为突出。因此,在进行现代题材的核雕创作时,必须十分注意。

核料表皮质度来选定主置。尤其主体是现代人物时,其位置一定要选择确定在较厚、较硬的表块上,这样才能充分刻划出主体的层次和变化。关健,核雕的构图法则力戒"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其流密变化,主要是随主次物象位置的变化,有规律地留出近似相等的空间或空白,大疏则画面散碎,大密则画面无气。

三、镂刻DD必须贯彻贴近生活、精巧入微的原则。

镂刻是进行核雕创作的最关键阶段,一个作品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这一步骤的刀法运用和发挥的效果。因此,充分表现现代主题及其风格,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线与面的处理以及各种造型手段的变化,都必须切实服从主题内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机地融为一体。二要以生活为蓝本,把握好自己的真切感受,采其精华,概括提炼,去其繁章,既忠实对象,求真求实,又主次分明,和诸多变.三要灵活运用冲、划、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现方式,以及具有丰富内涵的东方艺术语言,在造型的疏密虚实、方圆顿挫、粗细长短的交织、变奏中,表现精巧入微、冷现别进的艺术效果,使作品产生音乐般的韵律和感染力,成为盈盈珍品。

从艺核雕雕刻十多年来,也总结出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真正的艺术创作,首先需要抓取的是灵感。在雕刻的过程中,并不是说,只要灵感一出现,所有的比例、构图就全出来了,灵感是艺术作品中的一个主题。想到了一个亮点,其他的细节需要以后慢慢磨合和完善。灵感只是一c,而不是全部。

外出采风的意义有两点,第一是了解自然界,提升心态。画家了解生活,了解.农民,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第二是收集自然界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大脑,待到创作的时候,精选其中的可用元素画在核上,组合成一幅作品。这才是真正的合作。如果你只是雕出一个跟某一风景很像的作品,那不叫创作,那叫模仿或者再现。真正的艺术作品在自然界是找不到的。

艺术创造中的灵感表现出突发性的特征。灵感的到来,往往是突然发生,在事前难以意料和控制的。这种突然的和偶然的情形,是每位艺术家都能体验到的。他们在创作中常常要为一段构思、一个意象、一个细节、一段话语或一个字词苦思冥想,久久不得要领,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而艺术家又会在突然在料想不到的情况下豁然开朗,文思泉涌,意象纷呈,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使艺术家迅速进入创作的兴奋状态。其突然到来和偶然出现的特点,是指主体不能预期灵感何时能够来到,难以强求和预测。但这种突发与偶然的特性并非是无迹可求,在其偶然性中蕴含着必然性,亦即这种看似不期而至的灵感,其深层有着生成的必然条件。这种条件,主要在于创造主体长期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和知识含量的积淀,正是由于有了较为丰富和厚重的积累,才可能在某一瞬间得到爆发和涌流。因此,艺术家的长期探索和艰苦实践是灵感生成的必然前提。此外,灵感的突然到来,也与此时此刻主观情感情绪因素以及某种客观因素的促动有关。主体的心境如何,所处的环境怎样,是否有某种易于触动艺术家灵感的外因出现,都是影响灵感到来与否、以及灵感的基本形态的重要因素。许多有成就的艺术家都有体会,在何种契机之下易于激发自己的灵感,因而他们往往习惯于创造和促成这种契机,以使自己较快地进入思维的最佳境界。所以说,在创作这一过程中,每一点闪念和情感律动都是非常重要的、珍贵的,都应极为珍视、善于捕捉,并尽可能地延长灵感中意念的生成时间,使其汇入更多的审美信息和智慧,在灵感逝去之前完成意念形成的主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戴祖权.方寸之间的天地――谈核雕艺术的魅力和创作感悟[J].现代装饰(理论),2016,(07):166-167.

[2]蒋德文.浅谈核雕艺术[J].大众文艺,2014,(03):85.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徽派;艺术设计;时代性思想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长,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古代传统优秀文化,徽派艺术一直是中国艺术设计的骄傲,徽派建筑、园林、书法、版画等都是人人赞赏的艺术精品,多年来赢得了无数中外游客、收藏家的青睐。面对新时期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赋予徽派艺术新的时代思想,让徽派艺术继续发光出彩,对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徽派建筑艺术的重点研究分析,提出徽派艺术在新时代的设计思想。

1 徽派艺术概述

1.1 徽派艺术概念

徽派艺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众多,其中普遍的观点认为,徽派艺术从南宋时期开始成形,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之后,宋高宗大兴土木,极大地刺激了当时徽州的商人进行竹、木、漆的经营,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匠,当时的园林、建筑、雕刻、书画等艺术设计快速发展,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徽派艺术。明清时期,徽州经济发展迅速,大批商人开始兴建园林、住宅,并把徽派艺术设计风格传播到附近地域,促进了徽派艺术的发展。由于独特的地理文化特点,徽派艺术以精致、细腻著称,其中徽派建筑艺术更是达到了顶尖水平。

1.2 徽派建筑艺术的特点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作为原材料,以木头构架为主。多数的建筑梁架用料硕大,而且装饰精美。由于横梁的中间部分微微拱起,所以民间把这种架梁方式称为“冬瓜梁”,两端雕有扁圆形或圆形花纹,中间雕刻出不同图案,使建筑的整体显得宏大、精美、壮丽。立柱的选材颇为粗大,上端稍微细小。在明代时,立柱一般为梭形。在梁托、爪柱等上面雕刻花纹等图案。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精美装修使工艺技巧与艺术手法相融合,让建筑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刷彩漆而是用桐油代替,显得格外典雅、古朴。墙角、照壁、天井、漏窗、栏杆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截成石条、石板建成,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使建筑显得自然大方。建筑墙体基本用小青砖砌成。

除此之外,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和石雕,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使建筑更加美观。在门罩、窗楣、照壁上镶嵌砖雕,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雕刻在大块的青砖上,装饰效果极好。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平盘斗上的莲花墩,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楼层拱杆栏板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都是木雕装饰。木雕内容广泛,人物、花鸟、山水及八宝、博古。传统戏曲、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都可以作为木雕的题材。木雕的表现手法因建筑不同而各异,有圆雕、浮雕、镂空雕等,这些木雕都不上油漆,通过使用高品质的木材,使雕刻显得更自然、生动。石雕主要用来修饰祠堂、寺庙、牌坊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等。内容也多是象征吉祥的龙凤、仙鹤、猛虎、雄狮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

1.3 古代徽派建筑艺术的文化底蕴

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徽州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体现。人们日常行为遵照儒教礼仪规范,建筑的风格也受到宗法制度的影响。为了增强宗族同胞之间的凝聚力,保持血统,抵御外来侵犯,徽派建筑往往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而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同样追求 “天人合一”,“天”就是指自然的、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众多,建筑也根据山水分布,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使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在构思建筑风格上也是借用山水自然环境。在徽派建筑群体布局时,重视周围环境,根据不同的地貌、水系特点,或依山傍水,或依山跨水,追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居家环境幽雅如诗如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徽派建筑依自然而建,同时也融合于自然,真正的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徽派建筑艺术的现代思想

2.1 徽派建筑的当代文化价值

在徽州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大量保存着优秀的徽派古建筑,它们奇葩般的装饰着灿烂的徽州文化。在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吸引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居民住宅、商业、休闲、娱乐等建筑蓬勃发展,徽派建筑的设计思想和技巧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现代建筑形式。当代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房屋建筑时,总是会被它的神韵所吸引,刻意的去模仿徽派建筑的建造形式,营造了浓厚的徽派建筑文化氛围,实现了徽州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徽派艺术设计思想能“古为今用”,将其神韵与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创造出新徽派建筑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2.2 徽派艺术设计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通过对徽派建筑艺术的研究不难发现,徽派艺术设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依山傍水”的总体规划思想;马头墙的单体建筑形式;“地孔”利用了地气来起到调节冷暖的天然空调效果和“天井”来改善室内的气候环境;利用当地特有的青砖、石灰、山木等材料,这与现代所推广的利用当地材料的节能、环保、节材思想不谋而合,体现了这种设计手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态理念的杰出建筑艺术,它不仅代表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也是世界优秀文化遗产。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徽派建筑形成了比较合理的设计模式,通过选择最佳的空间和时间,使人与自然在最大程度上和谐共处。这种建筑形式也是可以获得安宁、繁荣的理想模式,为当代生态建筑提供了实例典范和理论基础。徽派建筑艺术设计所蕴含的科学生态思想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已经给我们现代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最好典范。作为自然环境最忠实朋友的人类,在调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徽派艺术设计的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方向。

3 结束语

徽派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古代建筑的奇葩,同时也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艺术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经验。学习徽派艺术设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现代艺术设计的目标与方向。

参考文献: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大家都知道,磨玉是一件非常能考验人综合素质的活儿,想创作出一件有神有形的像样作品来,没个十年八年的工夫,想都不要想!当然,悟性超人者,除外。

可是袁耀,2004年才开始接触翡翠,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就获了大奖,神不?

开创纪录的《千手观音》

《千手观音》是袁耀创作的第一件翡翠作品,当然,也是世界上第一件翡翠微雕作品。

世界上从事微雕的人很多,英国伯明翰的国际知名雕刻家WillardWigan能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通通放进一枚针眼里。只不过他用来雕刻的材料是米、糖等,硬度适中,凭着一把微型手术刀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用手术刀对付米和糖绰绰有余,可用它与翡翠较劲,只能自损筋骨。

翡翠的硬度是摩氏6.5-7.5,且性脆,遇到撞击很容易碎裂,常戴翡翠手镯的人对此应该很有体会。所以,古人磨玉,陀机、金刚砂、水,一样都不能少现代人虽可以不用陀机和金刚砂了,但降温、防裂、除尘的水,无论如何也少不了。这水在磨大件作品时,或许还感觉不出它所带来的麻烦,可当磨到关键的细节时,常会让人恨得直痒痒。

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为什么远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的微型雕刻,在发展了几千年后,仍未推广到国人钟爱的翡翠领域?

袁耀刚开始接过这块料时,决心虽很足,但心里并没底儿。毕竟从未尝试过,更何况一上手的就是一块种色都十足的上好翡翠!

这块椭圆形的翡翠同幼儿手掌般大小,最大的宽度3.8公分。在这么小的面积上,袁耀给自己设计的难度是:正中的观音菩萨头戴宝冠,冠下垂发,顶上有三尊佛像。观音向两面展开222只手臂,每只手中都有一只眼睛。在这222只手中,还有38只长手,每只长手中各握一件佛器在作品的背面还要刻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  因第一次做翡翠微雕,袁耀先找了一小块废料试试手、很苦恼地发现,水稍多点,视面就模糊了,可一旦水少,高速旋转的金刚钻就会把材料崩出口甚至脆裂、琢磨了很久,终于别出心裁地创制了“旋转工具蘸水雕琢法”,并用半年时间,完美完成了自己给自己设定的难度系数。

在创作这件作品时,袁耀自形容在思想上,已进入了医学上所谓的生死两茫茫的临界状态。也是,磨玉所用的金刚钻不能像篆刻刀那样呈锐角状态,只能直立着靠快速旋转的力量去磨,雕刻时根本看不到细细的钻头在什么位置,只能凭着经验和感觉去意刻,这种刻法,没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肯定不行。

不过,事后,当袁耀慢慢欣赏自己倾注全部身心才完成的作品时,他的愉悦也是十足的。

这件作品,椭圆形的被六片荷叶团团包住,仅约1毫米大的观音手掌上,所握的长枪、宝剑、如意等佛器纤毫毕现。观音头冠上,花了袁耀二十天工夫才雕成的坐佛仅宽0.38毫米,但显微镜下,你却仍可看到它嘴角所含的微笑。

这翡翠雕刻史上第一件微雕浮雕和微刻书法作品推出后,在业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各媒体也纷纷作出了相应报道。在第二年4月的扬州首届玉石雕大赛上,《千手观音》也毫无悬念地荣获了“百花玉缘杯”金奖。

功夫都在诗外

一炮打红,袁耀应该一鸣惊人了吧?不然,因其本已惊人!

很多人都说,袁耀是个怪才,因为他玩的东西实在太多。

袁耀小时候,家里成分不好,除了夹着尾巴做人外,自奋自强恐怕就是唯一的出路了。因此,当同学们都在满大街地玩时,他大多都憋在家里。

9岁时,他就开始自己捣鼓着学习篆刻,接着就是绘画和书法。并完全凭着自学,获得了第四届和第八届海内外中国书画篆刻大赛暨精品奖金奖、比利时《欧中国际美术家交流展》银奖和全世界华人硬笔书法大赛最佳作品奖。

这些技艺不仅让他获得荣誉,还成了他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

高中毕业后,成分不好的他虽然不用下乡,却也上不了大学,只好去铅笔工厂上班。这个厂生产的铅笔,想必很多人都用过,就是曾经很抢手的中华牌铅笔。

在那时的工厂里,无论怎样辛苦努力,收入也都是固定的,解决温饱而已。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发现可以在工作之余赚点外快。

那时候,在上海的友谊商店,有许多半成品的印章供人加工,雕个印钮可得4毛钱,袁耀于是以满腔的热情投入了进去。

由于都是自学,很多时候在工艺上并不得法,走了不少弯路,也多费了不少劲,但终究让他熟练掌握了石雕技能。最多的时候,袁耀一个月得了48元的加工费。这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除印钮外,谋生之余,他也创作了不少石雕作品,如《达摩》、《山鬼》等。

雕刻可以谋生,书法一样可以。

也是事出偶然,让他发现了微雕这个天地,开始凭借着漂亮的书法大量地帮助别人加工微雕作品。

唐诗三百首他微刻过三十多遍,《心经》、《金刚经》等更是数不胜数。1995年,他在一把象牙折扇上微刻了唐诗5719首,计162,485字,创造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在这之前,他所创作的长0.55毫米、重仅万分之一克的石壶已创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石头、象牙等玩得差不多了,他又开始玩泥巴。

2000年,袁耀以紫砂壶《金蟾戏刘海》和《饮中八仙》评上了中国优秀中青年陶艺家,接着,他的石砚作品《东坡砚》也获得了部级的大奖。

1995年,上海电视台《天下第一》栏目直播了袁耀左右手一起刻制图案的镜头。

数十年来,他直都是用左手雕立浮雕、微雕、印章,用右手写毛笔、钢笔和微刻的。这个习惯和技能,在创作《千手观音》时也帮了他大忙。

在雕观音头冠上的佛像面部时,由于面积实在太小,佛祖的鼻梁又是隆起的,他只好用左手雕左眼,用右手雕右眼,否则不是损伤佛鼻,就是金刚钻跟本无法接触到翠面。

陆游在教子学诗时吟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果不其然!

文以武备,得成于忍

做微雕作品,通常作者都会告诉你创作时要屏息凝神,集中意念,袁耀则不然。、他在微雕的过程中,能将手的动作与呼吸自然相分离,这儿,可不是谁练练就做能到的。

在袁耀的所有技能中,请师傅进门的,就只有武术与气功了,因为这靠自学实在驾驭不了。

现在,仅就气功武术而论,袁耀也是 等的好手,他仅用双指就能穿透0.3毫米的钢板。

在创作的过程中,袁耀经常把气功武术思路嫁接融入到作品之中,比如八卦掌中不接不抗、走化为上的特点、气功中的阴阳转化后产生的气血流畅感觉、太极中浑圆饱满的气势等,当然,浑厚的气功底

子也能让他轻松地在微雕微刻时,把精、气、神、气韵、骨力凝集在刀尖上,使完成了的作品精细完美,经得起显微镜的放大。

气功武术在袁耀的创作过程中帮了他恨多忙、的确,如果没有气功功底,袁耀都很怀疑他能否完成《陆羽赏壶图》这件作品。

《陆羽赏壶图》这是件黄白相间的俏色石雕刻作品,高仅5毫米,陆羽手中的微壶长仅0.5毫米,壶柄细如发丝,仅一个壶盖就让袁耀4天4夜不息不眠才雕刻完成。没有一定的功力,就连坚持都坚持不下来。所以,袁耀常说:“文以武备,得成于忍。”

艺在微、意在精

微雕艺术“艺在微”,愈是细微,功夫愈精,价值也愈高。但微雕也是十分注重画面和章法的艺术,与中国书法一样,讲究“意存笔先,笔尽意存”

要想自己的作品既有法度的森严,又有道法自然的浑然天成,还不留刀斧的痕迹,在设计之时,就要将意先融于之中。

袁耀推崇老子,并直将其“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与“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中的空论融入自己的设计理念里来,以作品的空灵为第一品味。他认为,当作品达到最高境界时,肉眼看不到的空灵气会进入并弥漫到整个作品中来。

这种感觉,虽看不到,但可以在其《紫竹林九莲观音晤蝉图》中慢慢体会得到。

在这件四色翡翠作品中,紫色的观音菩萨悠闲地半依在荷花与云气之中,绿色被雕成莲叶、白色被雕成荷尔蒙花、云气。背面是白云和紫竹,云气缭绕。在观音菩萨顶冠上戴有四朵荷花,顶冠正中有如来佛像安坐。在观音顶冠后飘着一朵白云上,安伏着一只不足5毫米灰黑色小蝉,张开翅膀,正欲高飞。而背面的紫竹、经文与正面相互呼应,在空灵的仙境中又添加上了些许禅气。

在袁耀的俏色翡翠微雕作品《独钓寒江雪》中,你也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蕴藏于作品深处的独特韵味。

这件作品,天地虽小,却气象万千,,画面中的柳宗元虽处于孤立无援、阴风惨淡的逆境中,却气宇不凡。片片雪花与若干含苞待放的梅花,形象地刻画出了诗人坦荡的心胸。无援并不等于无,“无”的多重含义在这里得到最广义的诠释。

在几十年艺术创作中,有二性是袁耀始终坚持的。

一是坚韧性,老子云:“慎终如初,则事无不成”,做事情没有点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肯定不成的;二是悟性,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心源就是经过师法自然后的心得。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2篇

1、唐代塑像人物造型

唐代塑像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加二力士的七身一铺或九身一铺的组合,塑像风格一改北朝时期的“秀骨清象”,面部健康丰满,精神焕发,衣褶流畅,体态神情各不相同。

唐代雕塑最引人注目的是两身大佛像的出现,最足以体现“国力昌盛”的大唐精神。一为武则天延载二年(公元695)完成的北大像,高33米,一为开元年间的南大像,高26米,均为“善跏座”的弥勒佛像,丰腴的面部,庄静的神态,高大雄健的体魄,基本上保持了盛唐的原貌。

唐代的天王、力士像多是精力饱满,身躯雄健的赳赳武夫,龙门322窟的域式天王像、194窟的力士像,外表和性格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菩萨的形象更为丰富,天龙山205窟菩萨,虽肢体已残,但从自然倾斜的姿态,仍显示出一种柔姿绰态。龙门45号窟盛唐菩萨是尊极精美的杰作,她优雅地站立着,头部斜倾微仰,身体作“S”三道弯式,凤眼半闭,唇角带着微笑,左臂高举,右下垂,衣褶精细流利。这些女性化菩萨,曲眉丰颊,肢体肥胖,反映唐代“尚腴”的审美风尚。菩萨的女性化,迎合了唐代世俗化的倾向。唐代佛教雕塑人物中世俗化倾向便是较之历代雕塑最大的不同。这种文化和艺术理想上的不同直接反映在艺术造型上。

除菩萨之外,还有僧尼造像。其形态比较雄伟,不像菩萨端秀柔弱,其程式化倾向的程度比佛像少,不如佛像那样受西方影响,而与实际形体比较接近,面容和衣褶都很写实。唐代佛教雕塑较之前代技法上面更加成熟,人物动作更加自如,较之前代,在造型上更强调精神,当然有主观的人性精神,也有佛性精神上的升华。在雕塑线条的运用上,也比前代更细致入微,摆脱了粗犷古拙,而形成了集朴拙、秀灵、稳重、人性世俗为一体的唐代佛教雕塑造型特点。不再为造像而造像,走上了更加广阔、灵动的艺术空间。

2、典型形象的对比――奉先寺

龙门佛教造像,就整体而论,不作为各雕塑家的作品来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杰作,虽然刻工技法上有优劣之别,然而作品风格上大体相同,可认为是一派或一群刻匠的集体作品。其中最重要的大多应统治阶级要求所作。另外,像主极多,从王公至平民,都认为造像是超度的捷径,而争相造像。其中的作品,大多作于高宗及武后初年,这一时期的作品,在美术的优劣上基本一致。造像身材肥硕,头大而有力,笔法豪壮,同时又寓柔秀于强大之中,衣褶流利自然,收发自如,均能表现造像的神韵。协侍菩萨相当普及,其身材比较窈窕,有女性特征倾向。

本尊罗汉、菩萨、神王、 金刚等想象追求创造理想化的各种不同性格及气质,这些类型虽然是唐代雕塑中常见的,如菩萨的华丽端庄而又矜持的表情,神王的硕壮有力而威武持重,金刚则全身肌肉突起,使非常暴躁强横的神情,然而用如此巨大的尺度和体积加以雕造足以成为新的创举。格外应该着重指出的是卢舍那大佛形象的创造。

卢舍那大佛面容庄严典雅,表情温和亲切,是一富于同情而又睿智明朗的理想性格。他的右手掌心向前举在胸前,五指自然微曲,表现出内心的宁静而又坚定,在这一形象中表现了唐代艺术家面向着充满斗争与变化的广阔的生活景象时的伟大的开阔的胸怀,艺术家对于这一形象进行了自己的解释和贯注了自己的情感。卢舍那大佛更具有完全中国化的面型和风格,无论就形式或内容上看,卢舍那大佛的面型的创造都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伟大的典型之一。从卢舍那大佛的这一组佛像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唐代佛教雕塑对社会现实的喻义性表达比前代更进了一步。在各佛像的身份、地位、神情表达上也更注重对比。卢舍那大佛群像除了集唐代佛教雕塑造型和文化之大成外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一个艺术的真谛即艺术来源于生活。

奉先寺诸像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还有神王脚下的小鬼。它承担起神王巨大躯体的重量,它的头、胸、臂、腹等部的筋肉以夸张地表现,因而出现小鬼无所畏惧的压不倒的力量。在这一形象的创造中,虽然表现为踏在足下的,然而作为勇敢的对抗的力量得到赞扬。

奉先寺的几个形象外表上是彼此孤立的,但是作为成组的群像,以本尊为中心,几个形象具有内在的关联,九个形象成为一完整的构图,手法上利用简单的队列排列法突出主体卢舍那佛。本尊四周的背光、顶光和胸前的一环环的衣纹围绕在本尊的面部四周,使之成为全景的中心点。把主体的中心置于明显的几何中心点上,收到单纯而有力的效果。从内容方面看,本尊与菩萨的和善,及神王、金刚的强壮威势等等是同一主题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一组形象反映了对于盛唐时代的封建统治体系的深刻认识,不仅歌颂了它的典雅的、华丽的、美好的一面,也揭示了它的可畏的暴力的一面。所以,卢舍那佛为中心的这一组形象是对唐代这一富有成就的伟大的时代有力的艺术概括。

3、“曹衣出水”式样

唐代造像广泛流行“曹衣出水样式”,太原天龙山的唐代造像运用得特别出色。就雕刻艺术而言,天龙山的东魏、北齐作品,上承龙门余绪,极少新的突破。但唐代雕刻却创造了人体美的典型。天龙唐雕诸像都是身体大部分在外,体格匀称丰硕,表现出筋肉的柔软富有弹性的感觉,给人以十分艳丽的印象。其中一件白大理石雕刻的菩萨像残躯,像高约1.5米,腰束长裙,衣薄透体,随着肢体的转动,衣群褶皱呈现出有规律而流畅自然的线条,表现出轻纱所特有的质地美,虽失去头和双臂,但无损于其体态的优美。令人想起古希腊时代那些残缺了的雕刻名作。

甘肃炳灵寺唐代窟龛造像风格与天龙山近似,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面型较长,动态比较夸张,颈、腰、胯往往作明显的转折,雕刻刀法显得粗犷劲利,不像天龙山、龙门诸窟的圆润细腻。特别是51窟一佛二菩萨并灾三尊像,这种配置实是一罕见例子,可以看出炳灵寺唐代造像世俗化程度有超越其它石窟之处。这三尊像虽残,但面部造型的俊丽和躯体的合度也属于高水平的。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扬州玉雕;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田野考察

中图分类号:J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010-02

一、扬州玉雕综述

中国当代玉雕工艺根据地域差异,形成了若干派别。大的流派可以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北派包括北京玉雕、南阳玉雕、新疆玉雕等地域流派,南派则包括上海玉雕、扬州玉雕、苏州玉雕等地域流派。这些派别各具特色,体现了当代中国玉雕工艺的高超水平。

扬州琢玉历史悠久,成就令人瞩目。据相关史料记载及考古发现显示,扬州的玉雕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后于汉、唐、清时期出现三度繁荣,尤其在乾隆年间,扬州玉雕进入全盛时期,此时扬州成为全国玉材主要集散地和玉器生产制作中心之一,著名的《大禹治水图》山玉便是在此雕琢完成。

俗话说,“天下玉,扬州工”,这是人们对扬州玉雕的赞誉。扬州玉雕,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之上,在全面继承中国玉雕优秀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玉雕流派,其制作工艺在几千年的传承中保持着扬州传统的地方文化特色,将阴线刻、深浅浮雕、立体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融为一体,形成浑厚、圆润、儒雅、灵秀、精巧的特点。今天的扬州玉雕构图新颖、造型优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练子活”技艺独具一格。

目前,扬州玉雕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继承、保护及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就,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扬州玉器精品迭出,屡获大奖。无论从品种门类上,还是技术实力上,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名列前茅。扬州现已形成一支强大的玉雕大师队伍,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名,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数十名,这些玉雕传承人们为扬州玉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扬州玉雕的宝贵财富。

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整个扬州玉雕产业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隐患。如今,扬州从事玉器生产的企业和艺人们普遍面临成本高、赋税高等困难,生存极为不易。扬州玉雕加工的原料主要来自新疆,现在的原料价格要比以往涨了很多,这造成了制作成本极大的提高。同时玉雕为手工操作,生产周期长,由于技艺的学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心血,在雕琢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有自己的创意和思维,付出与报酬不相称,致使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玉雕技艺的学习,扬州玉雕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局面,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亟待保护、抢救。

二、作为个案的理由和意义

研究扬州玉雕具有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意义。

从宏观上讲,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同时也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玉雕的巨大社会作用,对玉雕技艺及玉文化层面的研究自古有之。对扬州玉雕的研究,从宏观上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微观上讲,扬州玉雕风格独特,自成一派,它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对扬州玉雕的研究有很多,正是因为它有巨大学术价值,所以才吸引众多学者关注和研究它。

其研究的意义即在于:一方面,通过研究扬州玉雕的技艺传统和文化传承,可以找出传统玉雕留给后人的工艺经验和文化线索。即通过对扬州历代玉器实物及文献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梳理扬州玉器的发展脉络及独特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较为完善的扬州玉雕艺术资料库,有助于保护并继承扬州传统玉雕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扬州玉雕产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借鉴一些宝玉石加工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能够为扬州玉雕产业的发展提出经验支持和具体建议,为扬州玉雕产业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其创新性,打造精品玉雕市场。

三、研究现状

玉雕艺术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代表之一,有关其制作工艺方面的经验早在《考工记》中就有记载。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玉料的来源、开采、运输以及琢玉的方法,清代李澄渊著《玉作图》,共十二幅图,每幅图都附有文字说明,是一部纪实的工艺图画,详细记录了当时治玉的工艺。

现代社会中,对于玉雕艺术的学术研究已超越了工艺研究的局限,它的历史积淀、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独特的审美情趣成为许多相关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共识。近些年来,对于玉雕艺术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考古学、文化研究、宝石学等领域:

考古学领域:例如著名的学者杨伯达著有《中国古代玉器精华》一书,初步探讨了古代玉雕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同时,进一步阐明了各时期古玉艺术的不同特征以及推动其发展演变的客观条件及其内在基因。

传统文化研究领域:这一类的著作较多,主要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玉器中凝结的中国文化传统。

宝石鉴定学领域:对玉石材料进行物理学的专业研究。

艺术品鉴赏方面:如麟冰、刘露所著《玉器中华古玩通鉴》、钟见慈著《玉器鉴赏》等,这类文献主要是从收藏学的角度探讨古代玉器人文内涵、美学价值以及玉器文物的经济价值。

关于工艺经验方面的介绍:如陈咸益著《玉雕技法》赵永魁著《中国玉石雕刻工艺技术》、徐琳著《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等。

在研究了图书馆以及中国知网论文库的所有相关书籍、专著、论文之后,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关于扬州玉雕的历史、地域特色的研究不少,但多是短篇论文,少有专著,不够系统和全面。

其二,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玉雕作品的鉴赏、玉文化的探讨、古代治玉工艺的研究以及对玉石材料的物理研究,而针对扬州玉雕艺术这种独特的工艺美术种类如何在现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并不多。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采用正确合理的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西方人类学早已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即研究往往从收集第一手的田野资料开始,而在国内,即便是对于某一种特定地方工艺美术的个案研究,田野资料其实也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

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也是如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以系统的研究方法论为指导,深入全面地对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考察仍然薄弱。由于玉雕工艺的特殊性,技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即使在科技进步的今年,一件大型玉雕作品的制作可能也要花费数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要记录下工艺的点点滴滴,实在不易。所以,在以往的研究中,一旦涉及玉雕工艺,多是表面的、简单的,甚至有臆断、浮夸。此外,对于玉雕技艺的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如果脱离了“工艺”这最基本的造物环节,也可能出现偏差。

例如,《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和《玉雕技法》这两本书,都属于教材用书,其中关于玉雕技艺的基础理论知识非常全面,但涉及工艺制作的章节,都是一笔带过,较为简略,明显地体现出玉雕工艺研究领域的薄弱现象。

笔者认为,详尽的工艺描述应该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即,观察者对工艺的描述、艺人对工艺的描述、观察者通过实践后的感受。只有具备此三方面,工艺的描述才是全面的、客观的、有效的。

此外,对于玉雕工艺的研究,并不只是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记录”,而是为了在工艺研究中发现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层面内涵。即,扬州玉雕的产生、发展、存在的基点是什么?人如何利用“玉雕”来解决社会群体问题?扬州玉雕背后潜藏着什么群体造物思想?产生于扬州的玉雕起源、历史、社会结构工艺、造型、变迁、传承、制作、销售模式是什么?在不断出现强势文化压倒弱势文化的情景下,作为区域文化,如何在嬗变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特点?以及由以上疑问所衍生出的其它问题:对于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学术指向应该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究竟保护什么?究竟由谁保护?而这些问题同样是扬州玉雕亟待解决的。

五、基本观点

笔者认为,开拓、发展扬州玉雕艺术,实际上是在寻找与激活在当代新背景下的传统玉雕新生命。其最主要的突破口在于从文化层面上获得新的增长点。概而言之,有如下两层意思:

其一,在当代背景下对传统玉雕艺术进行文化传统、文化个性的确认,以使其在趋向统一的当代文化氛围中显示其自身的价值。其二,对于传统艺术资源进行当代新的文化诠释,并使之焕发出为更多人所接受的新的美学品质。

以上两层含义同时包括了传承与创新的双重内涵,即:

首先,借鉴和发展传统玉雕文化是发展现代玉雕艺术的根基。在当代大工业生产技术为主的社会中,大机器工业生产已经承担了绝大多数产品的生产,玉雕艺术作为少数不能被取代的手工技术,其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正在于这些非物质的工艺传承和文化内涵。前人的具体玉器创作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从他们看待玉雕创作的角度、具体的工艺方式中透露出来的智慧是永远值得我们借鉴的,永远都有灵感的启迪,这对于发展现代玉雕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玉雕文化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玉雕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不能离开文化传统,空谈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这两方面缺一不可,同等重要。

总之,对于扬州玉雕的研究,只有坚持“继承、创新”辩证统一的正确观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扬州玉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样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文化工程,完成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我们相信,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通过在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实施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一定能够使扬州玉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并在新时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文化学丛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

[2]中国轻工业珠宝首饰中心.工艺品雕刻工(玉雕分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陈咸益.玉雕技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雕塑艺术 品格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展现,她确实充满魅力。科学、哲学或宗教都不能完全阐明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属于精神的东西,而艺术却总能进入并参与这一隐秘的进程。我觉得艺术是人类心灵中非常特别的东西,她与物质本身和工艺技巧等等是有区别的。

雕塑这门艺术源远流长,贯穿于我们人类社会,在人类没有语言与文字的时候就有了这门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体与空间便是其基本表现语言,在拥有形体与空间的基本因素后,其精神性的延展便是其精髓。在我学习雕塑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好坏,精彩与平庸。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写实主义雕塑,在当代艺术发展正酣的时代,写实主义用他本身特有的纯粹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魅力,相比之下,写实主义较抽象雕塑有着更直接的表现艺术家精神性的优势,再加以夸张变形,就更具魅力了。

写实主义雕塑毋庸置疑,基本功很重要。雕塑的表现力,就是雕塑的基本形体与空间的把握,雕塑的塑造感,形体的空间状态等等,现在提出这些好像早已过时了,不合适宜了,但我认为雕塑的永久性恰恰需要最深的功力,哪怕是抽象雕塑的雕塑家。记得前先前我在美术馆看了中国留法雕塑家熊秉明先生的展览,早年的雕塑如同我们美院的老教授,功力十分扎实,晚年开始做抽象雕塑,用一根铁筋十分简洁地表现出各种动物形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动作和神态已达到出境入化的程度,如果他没有中国线的基础,是达不到这个程度的,他的许多诗词、论点用毛笔写成条幅也十分精辟。事实就是如此,一件作品首先是要看其是美的,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中国古代石雕都是用线刻画上下眼皮,鼻子用线刻画鼻梁,嘴更是用微妙的线刻画嘴的轮廓线,其嘴角的微笑,嘴唇的薄厚,就在一线之差。商代出土的“石虎磬”,用凸起的线来表现,非常严谨,造型准确而饱满,一根线也不能移动,线外则臃肿,线内则干瘪。线的准确性需要在课堂上画素描时长期锻炼才能解决,观察的准确性丝毫不离。为什么美院雕塑系要学五年,就是要在基本功上过关。

我相信许多人注意到雕塑作品中很大部分是人体的塑造,表现以人为主,其体积感、机构感、空间感、雕塑感、永久性等,是其它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伟大人物是世界之最?选择人物应以正面为美的。中国许多地方有岳飞庙,把岳飞美化成神,而把奸相秦桧夫妇的像跪在大门旁边,可见中国人对美丑是十分鲜明的。当代艺术家的主要任务还是要表现生活,反映现实,根据自己内心的表现形式,艺术家在某一方面也是一个时代的反映,无论在哪个领域。

近年来当下中国雕塑有日益失去民族特征与地域性的态势,还有学习方法上沿袭西方古典雕塑对象的照搬,所带来的在创作和艺术形象上雷同,一些美院雕塑系学生离开模特无法创作,作品思维观念理式匮乏的现象,还有雕塑评价体系西化问题。从雕塑的本质入手,观念更新和雕塑材料转化需要认真考虑中国当代审美对象的稳定性、关涉性、共同性的相互统一。具象艺术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存在亲缘性,写实雕塑成为当代大众的喜好,它起到记载当代人们情感与生活载体的作用并且当实雕塑需表达自己本土的物象特征。阿恩海姆认为:“没有不偏不倚的或绝对忠实的自然主义,任何对现实的复现都不是自动的和机械的,具象的意义与材料物质外化是个相互寻找的过程”。

我们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品纯”,古代论画为“品格”,已达到对一幅画的意境、蕴含、画风和性格及人品的高度。这就要求作品的精炼,如同金子的千锤百炼,锤到没有丝毫的杂质。唐代李中的诗句中有:“品格青于竹,诗家景最幽。”人渴了要喝水,有大碗茶、甜饮料、啤酒、白开水,都是为了解渴,它与“品茗”有着大众化与艺术品的距离,品是一小口、一小口的咂摸滋味,品到心旷神怡,心神融合,方到了艺术享受的最高境界。这种“品格“就相当于雕塑创作中的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对作品的精炼同时就是对作品内涵的千锤百炼。高质量的雕塑作品更要品纯,它不需要五光十色的艳丽,不需要玲珑剔透的精巧,它要以一当十,中国艺术讲究大气,“大、拙、生、强”是它的特色气质,雕塑更是靠纯粹而整体的形体去塑造。罗丹说什么是雕塑?一块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就是雕塑。滑田友先生说:做肖像的手法是:把高点压下去,把低点填起来。王临乙先生说:雕塑本身要有光的流动,不能使光受到阻挡。这些都是强调雕塑的整体感,也就是雕塑艺术的品纯,高层次的结晶,至美的享受。石头和金属都是冰冷的,经过雕塑家的千锤百炼注入灵魂,使它不是生硬的物质了,而是有血有肉的艺术精灵了,艺术却有高低之分,吴都赋中的“吴钧越棘”,纯钧与湛卢两把著名的宝剑便是宝剑中的精品。中国古琴弹奏家,在弹奏前先点燃一支香,当香烟上升成直线时,空气都静下来了,琴声也轻轻点了起来,人们随着琴音也都静了下来,古琴的颤音随着香烟徐徐上升到天空,余音袅绕,这时它的声音比一切乐器弹奏出的意境都要高。其实所有乐器的声响都超过古琴的声音,现代流行歌曲中各种响器、电子琴,演员声嘶力竭的沙哑声音,就再也听不到轻轻的古琴了,古琴的颤音由最高变成无声无息了,这就是高低之分。雕塑也是如此,如果要把雕塑去和色彩去比,肯定会无地自容,雕塑要去和最现代的服装模特相比争宠,肯定也会干拜下风。雕塑贵在纯真,贵在内心的刻划和力量的永久性,它矗立在广场上,千百年使人常看不厌,纯而深远,神而绝妙,潜移默化,永不消亡,它能渗透几代人的心,这就是达到了雕塑的最高境界。

如要探求雕塑艺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是必要有相当的人生阅历和自身的思想修养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又高于生活,人世间的种种变化,人与人关系的悲欢离合,爱情的伟大,亲情的美好,以及现实世界的物欲横流,异域文化的侵蚀,浮躁的人群,下层民众的民生疾苦,都多少刺激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这种多我们大脑皮层的刺激就可能成为灵机一动的灵感了。现在时下的快餐文化也多少影响着雕塑创作,人们过渡的急功近利使写实雕塑这种艺术品日渐沦为商品,而忽视了艺术本体的存在的意义,也许这也是一种资本原始积累,是在经济政治体制下的,这个况且不谈,就精神层次的方面来讲则需要很大的上升空间,艺术是不能取巧的,功夫的火候不到,急功近利永远出不了品纯的作品,也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是有选择的,要懂得任何一种艺术门类多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著名京韵大鼓骆玉笙说过:“艺到深处自儒雅”。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更高层次的境界就在灯火阑珊处!

参考文献:

[1]独自叩门 /尹吉男/三联书店

微雕艺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城市雕塑应当承载他的城市的风土人情、自然气候、城市发展等等独有的气质。现代城市的发展,使城市人居环境和环境公共艺术成为城市设计和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城市环境中最具文化品质的构成要素,受到众多的建筑师、规划师、公共艺术家和政府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以城市为背景、由特定的环境因素决定并布局于具有特定含义的地点的一种形象性的建筑艺术造型――城市雕塑,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它能够集中地反映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昭示城市特色和个性特征。宏观上,城市雕塑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文化渗透力和感召力,吸引人们对城市的关注,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作为城市的标志,又成为这个城市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微观上,城市雕塑可以增强环境的艺术性质与文化性,改善区域空间,组织空间秩序,增强空间的凝聚力和艺术感染力。城市雕塑属于环境艺术,不像一般的雕塑作品只追求作品自身的艺术性和完整性,它必须以城市环境为背景,从时间、空间、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雕塑布局的城市空间环境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与系统。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们空间形式和地方部位。”

雕塑以其静止的形象和富于历史性的主题,隐含着空间场所的文化意义。城市各具特色,文脉传承不同,必须对雕塑区域文脉进行全面的解构,才能使城市空间文化意义的积淀通过雕塑的艺术语言表达,城市空间要素中最富于生命活力的内容凸现出来,真正实现文脉传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创新发展。

当代城市雕塑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形形的社会病和精神疾病也具有不可低估的疗敷作用。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种种暴力需要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来制止,人类的种种社会病和精神疾病更需要得到精神的疗救,除了需要哲学、宗教道德的力量,也需要艺术及特殊艺术形式的城市雕塑文化内涵的作用。

城市雕塑包含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①反映时代精神;②反映自然文化遗产;③体现艺术性、思想性和人文关怀。同时,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还具体体现在它与环境的关系、与人的行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等等方面。

任何城市雕塑都不是单摆浮搁的,而是某一建筑群、广场、园林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一个好的城市雕塑家要懂得创造其作品在形体和空间之外的语言,也是其所依附的整体的思想内涵、精神境界。(吴良镛语)

作为审美文化的构成部分,城市雕塑艺术代表了本城市、本地区的文化档次和精神风貌。某些城市的雕塑作品,由于反映了该市或地区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艺术上又比较成功,受到公众的喜爱,从而被公认为该城市或地区的标志。

文化最核心的内涵是一种价值观念。这是特定民族、阶级、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信念、信仰、价值观念。它是群体一代又一代生活方式彼此相传的核心。毋庸置疑,中国文化历来都重视教化作用,中国绘画、书法倡导:“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国的城市雕塑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品位和民族特征,而所谓民族的又不能简单等同于民俗的,作为城市灵魂的城市雕塑更应坚守和光大我们民族传统的优秀审美品质,在批判西方文化负面影响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吸纳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城市雕塑的含义与任务,将中国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丰富至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

概而言之,一个秉承了文化精髓,展示了艺术魅力的雕塑才是我们需要的。

参考文献:

[1].钱海源:《城市雕塑发展中存在的七个问题》,《观察家》,2002.10。

[2].董书兵:《现代城市雕塑的基本要素》,《求索与争鸣》,2003.6。

[3].桑任新:《论城市雕塑的文化内涵》,《现代艺术设计》,2003.12。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