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许多地方开始栽培高产大豆。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有些高产大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大豆栽培存在的弊端,依据实践经验,分析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

我国加入WTO后,大豆生产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质量不高、加工品质较差,混种、混收、混销是阻碍我国大豆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所以,为了增强我国大豆国际竞争力,“十五”期间必须大力发展高脂肪、高蛋白质专用大豆品种生产,尤其在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实现专用品种单独生产、单独收购、单独加工,建立专用大豆生产基地,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优质专用大豆的生产与出口基地。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大豆栽培存在的弊端,依据实践经验,分析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措施。

1种子的选用

1.1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

选择适宜的优良品种是大豆生产的前提、是内因。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壤肥力等)、生产水平和品种的生态类型选择生育期适宜、抗逆性强、高产的优质大豆品种。要克服盲目引种,不要把外地高产田或信息及有些新闻媒介推销的品种甚至品系没经科学分析和试验,盲目的大量引种和应用,否则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做到因地制宜种植。

1.2种子精选

播前选种是提高种子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大豆的苗齐、苗壮、苗全。“母大子肥”,粒大而整齐的种子能增产一成左右。因而,在播种前必须进行人工粒选或选种器精选种子。

2整地技术

合理耕翻整地能熟化土壤,蓄水保墒,并能消灭杂草和减轻病虫危害,是大豆苗全苗壮的基础。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大豆根系及其根瘤在土壤结构上虚下实,土壤容重不超过1.2g/cm3,含水量在20%以上时,才能良好发育。因此合理耕翻,精细整地创造一个良好的耕层构造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重迎茬地块。

其方法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及茬口等灵活运用。无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采用伏秋翻同时深松或旋耕同时深松,或耙茬深松。耕翻深度18~20cm、翻耙结合,无大土块和暗坷垃,耙茬深度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可进行秋耙茬,拣净茬子,耙深12~15cm。对于垄作大豆在伏秋整地的同时要起好垄,达到待播状态。春整地的玉米茬要顶浆扣垄并镇压;有深翻深松基础的玉米茬、高粱茬,早春拿净茬子并耢平茬坑,也可以采取秋季灭茬起垄镇压一次完成作业,灭茬深度10~15cm,粉碎根茬长度5~6cm。实施秸秆粉碎还田地块,采取秸秆覆盖或耙地处理,秸秆粉碎率98%以上,秸秆长度为5~10cm。有条件的采用全方位深松机,进行全方位深松,深松深度40~50cm。

3播种方法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大豆的播种方法有:窄行密植播种法、等距穴播法、60厘米双条播、精量点播法、原垄播种、耧播、麦地套种、板茬种豆等。

3.1窄行密植播种法

缩垄增行、窄行密植,是国内外都在积极采用的栽培方法。改60~70厘米宽行距为40~50厘米窄行密植,一般可增产10%~20%。从播种、中耕管理到收获,均采用机械化作业。机械耕翻地,土壤墒情较好,出苗整齐、均匀。窄行密植后,合理布置了群体,充分利用了光能和地力,并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草生长。

3.2等距穴播法

机械等距穴播提高了播种工效和质量。出苗后,株距适宜,植株分布合理,个体生长均衡。群体均衡发展,结荚密,一般产量较条播增产10%左右。

3.360厘米双条播

在深翻细整地或耙茬细整地基础上,采用机械平播,播后结合中耕起垄。优点是,能抢时间播种,种子直接落在湿土里,播深一致,种子分布均匀,出苗整齐,缺苗断垄少机播后起垄,土壤疏松,加上精细管理,故杂草也少。

3.4精量点播法

在秋翻耙地或秋翻起垄的基础上刨净茬子,在原垄上用精量点播机或改良耙单粒、双粒平播或垄上点播。能做到下籽均匀,播深适宜,保墒、保苗,还可集中施肥,不需间苗。

3.5原垄播种

为防止土壤跑墒,采取原垄茬上播种。这种播法具有抗旱、保墒、保苗的重要作用,还有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利用前茬肥和降低作业成本的好处。多在干旱情况下应用。

3.6耧播

一般在小麦收割后抓紧整地,耕深15~16厘米,耕后耙平耪实,抢墒播种。在劳力紧张、土壤干旱情况下,一般采取边收麦、边耙边灭茬,随即用耧播种。播后再耙耪1次,达到土壤细碎平整以利出苗。3.7麦地套种

夏播大豆地区,多在小麦成熟收割前,于麦行里套种大豆。一般5月中下旬套种,用楼式镐头开沟,种子播于麦行间,随即覆土镇压。

4合理密植

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株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因此在生产上,要求在保证植株个体良好发育的基础上,尽可能增加单位面积株数,以充分利用地力和光能,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确定合理密植的原则,主要根据地力、品种特性、气温以及播种方式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晚熟品种宜稀,早熟品种宜密;南部地区气温高宜稀,北部地区气温低宜密;宽行距宜稀,窄行距宜密;繁茂性强品种宜稀,延期播种宜密;大豆与高秆作物间作宜稀,与早熟矮秆作物间作宜密5施肥技术

4.1增施农肥

施用农肥做底肥,营养元素完全,并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可改良土壤的机构,增强保肥保水的能力,同时肥效长可适合大豆生育后期吸肥多的要求。腐熟的有机肥,还可以产生有机酸,能把土壤中各种不易分解的养分溶为易吸收的营养,为大豆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4.2合理施用化肥

化肥的施用要做到氮磷钾搭配,有条件的要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提出氮磷钾和微肥的适宜比例,确定的肥料品种。根据我省大部分地块长期施用二铵,土壤磷元素积累较多的特点,大豆施肥要适当增加氮肥,补充钾肥。目前大豆复合肥或复混肥品种较多,要在当地推广部门的建议下采用。一般中等肥力地块,每公顷施肥量按纯氮18~27kg、五氧化二磷46~69kg、氧化钾20~30kg的量,折合为所用的化肥、复合肥或复混肥的实际用量。在确定施肥品种和施肥量后,要根据土壤条件,生产条件等科学施用。根据施肥时间和位置可分为底肥、种肥、根际追肥和叶面追肥。

化肥做底肥要结合秋整地起垄,在土壤封冻前10天进行,不宜过早,过早容易造成肥料浪费。也可以在春季结合顶浆起垄施入垄底。

大豆在幼苗期根瘤菌固氮作用尚未进行。为了满足苗期所需要的营养,施用一定量的化肥做种肥,可以促进豆苗生长和根瘤的发育,为大豆中后期生长打下基础。

根际追肥:根据各地区经验证明,根际追肥对大豆有良好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在土壤肥力较低的岗坡地或其它瘠薄地块,大豆苗期生长较弱,封垄有困难的情况下,在大豆分枝期或开花期进行一次追肥,对大豆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在土壤比较肥沃,而且底肥和种肥较多的情况下,大豆植株生长健壮、比较繁茂时,可以不进行追肥,以免徒长倒伏。因此大豆追肥要根据大豆植株长势、地力和施肥基础灵活掌握。追肥主要以氮肥为主。大豆幼苗生长较弱时,二遍地铲后趟前在大豆根部追施氮肥,每公顷施尿素37~74kg,在垄测开沟,距植株5-10cm,深5-10cm,追肥后立即中耕培土。

叶面追肥:一般在大豆盛花期、结荚期进行。如喷1次以初花期为宜;喷2次时,第一次在初花期,第二次在终花期至初荚期。主要的肥料有钼酸铵、尿素、硝酸铵,或过磷酸钙和磷酸二氢钾等,一般多用钼酸铵和尿素。

参考文献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技术,包括土地准备、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收获及贮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北疆春大豆有机栽培提供参考。

1土地准备

选择土壤肥沃、pH值7~8、保肥、保水能力强的土地。一般入冬前采用秋翻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理,土壤耕翻深度为20~25cm。播种前可喷洒具有选择性的生物或植物源除草剂,以抑制杂草生长。

2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须茎杆粗壮,节间短,以有限或亚有限结荚习性为最佳,如新大豆1号、新大豆7号、中黄35等。

3播种

播种前可用根瘤菌剂进行包衣。当5cm土壤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若为地膜栽培,膜下温度稳定通过≥8℃以上)时,即可播种。行距可采用50cm加30cm宽窄行,也可采用35cm或40cm等行距,株距7~8cm,播深4~5cm。可机械条播也可点播。要求种子行覆土严密,压实,减少断条。

4田间管理

4.1疏苗匀苗

在2片真叶展开至第1片复叶完全展开时进行,按密度要求间苗,去弱苗、高脚苗、病苗,留壮苗。膜下滴灌田,对于不能自行拱土出苗的情况要及时查苗、放苗,以避免烂种、烂苗。

4.2中耕松土、除草

除草可结合机械中耕进行。当大豆子叶拱土显行时进行第1次中耕,以后每12~15d中耕1次,第2、3次中耕深度18~25cm,至大豆封行前完成第3次中耕。保证大豆行间土壤疏松,起到提高地温、促进根生长及壮苗作用。

4.3灌水

滴灌技术是大豆有机栽培的首选灌溉方式。大豆生产中株型的调控是丰产的关键技术之一,而有机栽培禁止使用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运用滴灌技术能够少量多次,适时适量,合理统筹水肥,完全可以实现水肥调控代替化学调控。全生育期滴水11~13次,总灌水定额为3500~4500m3/hm2。出苗水:对部分墒情较差的地块,播种后视墒情和天气情况可适量给水,以保证一播全苗,灌水定额为300~375m3/hm2。苗期:大豆苗期虽需水量较少,但由于地表蒸发量较大,要根据田间具体情况滴水1~2次,灌水定额为225~300m3/hm2。花荚期:大豆开花后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这一时期植株生长速度较快,需水量大,灌水同时还要利用水分对株型进行调控,因此,应采用“小水量、高频率”的灌水原则,适当缩短灌水周期,以5~7d左右灌1次水为宜,共灌水6~7次,每次灌水定额375~450m3/hm2。鼓粒期:这一时期是籽粒干物质积累期,缺水会造成百粒重下降,影响产量,可灌水3~4次,每次300~375m3/hm2。成熟期:植株需水量减少,可根据植株生长及天气情况适时灌水1~2次,每次灌水定额225~300m3/hm2左右。

4.4施肥

有机大豆栽培培肥地力以全层基施有机肥为主。于犁地前深翻经科学发酵的有机肥15~30t/hm2。在大豆生长发育期间,可根据作物需要,运用滴灌技术随水滴施液态生物肥或液化有机肥。

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5.1病害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精选种子,剔除带病种子。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特别是菌核病多发区,要避免重迎茬或与向日葵、油菜等作物连作或间作。田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扩大蔓延。可用菌克毒克等微生物药剂或其他生物杀菌剂进行防治。

5.2虫害防治

新疆大豆种植区,虫害以叶螨为主,种植前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以除去藏匿的越冬虫源。有虫情危害时,可释放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捕食螨等,或施用大蒜素等植物源杀虫剂,或是利用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5.3草害防治采用滴灌技术,可有效的抑制作物行间杂草生长。但应根据田间具体情况,适时进行机械及人工除草,或使用真菌除草剂有针对性地对田间杂草进行防除。

6收获及贮藏

人工收获,可在大豆黄熟70%~80%、叶片脱落时进行;机械收获,当豆叶基本落净、豆粒满圆、豆荚全干时进行。在收获中应当注意,不同品种必须单独收获、脱粒、运输及储藏。有机大豆的包装物要避免对大豆及环境造

成污染。储藏前还应对仓库进行清洁卫生、除虫及消毒等处理。

参考文献

[1]杜广平.春大豆无公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4(4):42-43.

[2]李之国.大豆有机生产及栽培技术[J].农业与技术,2005(2):119-120.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从良种选用、精细施肥与播种、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豆的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1良种选用

我县宜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虫能力强的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如中黄13、徐豆9号、徐豆12号等。目标产量为2400kg/hm2,产量构成:18.0~22.5万株/hm2,45~55粒/株,百粒重24~26g。

2精细施肥与播种

播前施土杂肥15.0~22.5t/hm2。一般播时施二铵225kg/hm2、钾肥150kg/hm2作基肥。种子精选时需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和杂质,使种子达到大豆一级良种的指标,即:纯度高于98%、净度高于97%、发芽率高于90%、含水量为13%。用微量元素作种肥,大豆注重钼肥和锌肥的施用,可用钼酸铵5g,硫酸锌15~20g对水200g拌种5kg,还可再加200g根瘤菌剂拌种。拌种后的豆种要严防日晒,并要在24h内播种,以防菌种失去活性。我地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播90kg/hm2左右。大面积生产上推广机械条播,不仅效率高,进度快,有利于抢时抢墒,而且播种均匀,深浅一致,利于苗全、苗壮、苗齐、苗匀,播深以5cm左右为宜。一般采用宽窄行条播,宽行60cm,窄行20cm,株距12~14cm,留苗18.0~22.5万株/hm2。

3加强田间管理

(1)破除板结。大豆播种后如遇暴雨,表土已形成板结层,会使子叶出土困难,轻者缺苗断垄,重者要毁掉重种,若能及时破除板结,大豆仍有望正常出苗。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都不好。方法:一是人工锄,二是用耙破除。

(2)查苗补种,间苗定苗。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苗。断垄25cm以内的,可在断垄两端留双株;断垄25cm以上者,应补苗或补种。补苗越早越好,最好将子叶展开、对生单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应于下午4时后进行,移栽后及时浇水。补种也应及早进行,可浸种催芽后补种。在全苗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间苗,使大豆植株分布均匀,有利于地上部的生长和根系、根瘤发育,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合理利用地力和光热资源。间定苗时拔去弱苗、病苗、小苗、密集成堆的苗和杂株,留壮苗、好苗,保证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3)中耕除草。中耕不仅能消除杂草,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能保墒防旱,增产效果显著。一般中耕2~3次,间苗后进行第1次,苗高15~17cm进行第2次,开花前进行第3次。深度以第1次浅、第2次深、第3次再浅为原则。除草还可以用化学除草剂:①播后芽前除草剂。可使用乙草胺,使用时严格掌握药量和用水量,土壤墒情好可适当减少水量;如墒情较差,比较干旱,一定要加大水量,但药量不需增加,一般用水600~900kg/hm2。②苗后除草剂。15%的稳杀得750~900mL/hm2除单子叶杂草,25%苯达松水剂4500mL/hm2除双子叶杂草,防除菟丝子及单子叶杂草可使用48%的地乐胺乳油3375~3750mL/hm2对水450~750kg喷雾。

(4)肥水调控。大豆开花结荚期酌情追施尿素75kg/hm2,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可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大豆开花鼓豆期遇旱浇水,雨多时注意防水排水。苗期如雨水较多,开花前用20%的多效唑450~600mL/hm2对水600kg,适当化控防徒长。

(5)预防大豆落花落荚。落花落荚是大豆生产中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大豆花荚脱落的主要原因:生长发育失调;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植株群体光照恶化;病虫危害;暴风雨袭击等。主要预防措施:①培育和选用光合效率高,叶片透光率高,株型收敛的多花多荚的高产良种。②细致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使幼苗生长健壮,植株积累充足的养分,以供应花荚发育的需要,减少脱落。③合理密植,并搞好植株株行配置,保证在较理想的群体状态下,使个体发育健壮,协调植株体内养分分配矛盾。④科学合理施肥,保证有充足的养分供应,促使苗壮,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多积累光合产物,满足花荚的营养需要,减少脱落。⑤依据大豆生育特点,花荚期旱时要灌水,涝时要及时排水。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⑦大豆的生育前期若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喷施生长调节剂,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的状况,从而减少脱落。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黑土地,大豆,栽培模式,探究

 

我国黑土地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大豆的种植以黑龙江省为主,素有北大仓之称,属于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冷,夏季较短,作物一年一熟,土地成分及气候都适宜大豆的栽培,但是栽培的技术和栽培模式对作物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占决定因素的三分之一多,因此重视栽培模式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环节。黑土地上也要根据土地的不同情况需要有不同的栽培模式。栽培措施主要包括耕作制、轮作制、施肥制的各种栽培技术,贯穿从播期、密度、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时期)、灌水、病虫草鼠害防治等整个生产环节。大豆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经济和粮食的双重作物,营养价值丰富。因此,近年来对于大豆的高产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很多方法得不到广泛应用和良好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将各种模式形成规模化、标准化,把大豆栽培这门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农业学科充分发挥它的生产潜力,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免费论文。以下就分析了几种不同栽培模式及在各阶段的技术重点:

1.三垄栽培模式

(1)三垄栽培比较适合低洼、易受涝的潮湿区域,是根据黑龙江省三江平原

地区的土耕地层较薄,无法深层施肥的特点而采取的一项栽培模式。当地由于作物分布不均匀,植株不连贯而断垄的现象较多导致大豆的产量底下。三垄栽培提出在垄作基础上,采用一种新研制的耕播机械,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实施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合;二是栽培方式为垄作;三是施肥方式上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垄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

(2)技术要点。选种决定产量的有一个三分之一因素,因此在这种易受涝的潮湿区域要选用

秆径有力、主茎发达、抗逆性强的品种,防止倒伏现象的发生,同时种子的成熟期稳定,以保证品种的优质高产。免费论文。耕地时要将土壤耕细、整平、深松起垄,垄向垂直,等距垄宽,同时深入施加底肥。根据黑龙江的气候特点,一般在五月中上旬开始播种,采取多项作业一次完成的深松播种方法。播种深度以镇压后4~5 cm为宜,播种、 镇压连续作业。施肥利用大型耕播机垄底分层深施。

2.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1)根据黑龙江省所处的纬度较高,春夏干旱、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特点,推行了适合大豆主产区的大豆行间覆膜技术,这是一种能够有效的抗击低温、干旱是的综合性高产技术。具体可以分为平播行间覆膜与大垄行间覆膜两种技术模式。

(2)技术要点。平播行间覆在选种时以中晚熟选择成熟期较晚、秆强、抗倒伏、有分枝、单株生产力高的品种;地膜要以拉力较强的厚膜为佳,避免地膜透气性差带来的洪涝。大豆行间覆膜播种机工作效率低,同时对除草剂的有严格的要求。大垄行间覆膜宜应该选择在低湿地区且需要选地势平整,排水较好的地方。

3.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

(1)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模式是在研究国外同一技术基础上吸取三垄栽培技术中特点而创新形成的优质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以矮秆品种技术介入,包括“平播窄行密植”、“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的三种栽培模式。通过调整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改善大豆植株分布结构,利用合理空间增加绿色面积。免费论文。增加植株中下层的光合作用,提高水、肥、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同生态条件和不同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推广,可以达到增产20%。

(2)技术要点。要选用抗倒伏、主茎结荚为主的矮秆种子。耕作深松为主,播种时间要有一定的把握,小垄适宜早播,大垄和平播的播种密度在45万~50万株/hm2左右,施肥要实行深层施入,使用一定的化学方法来进行除草和调控。

4.保护性栽培模式

(1)它又称大豆少耕免耕技术,是一种省工节本栽培模式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

(2)技术要点。深松技术要切实贯彻,包括土地的局部深松和全部深松,增加水对土壤的渗入,减少蒸发量。在保护性模式中可采取秸秆的粉碎性和整体性覆盖技术;免耕、少耕播种技术;控制杂草、防治病虫害技术,对作物实施干预,人为保护。

5.结论

以上简要概括了适合于黑土地的大豆栽培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术要点。无论哪种模式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不同的技术要求,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模式进行操作。将科学的方法整合配套,标准化和机械化作业形成不同区域的优势组合,大大提高黑土地上的大豆产量,更好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胡国华.我国大豆栽培学科发展展望[J].大豆通报,2008(3)

[2]刘忠堂.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2,21(2)

[3]张代平,杨朝辉,宋晓慧.黑龙江垦区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选择原则与技术要点[J].农业技术通讯,2008(8)

[4]孙义春,苑方武,郭有泉.高寒地区大豆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研究[J].物杂志,2006(2)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900~2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kg/hm2,增产15.22%,增收1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大垄密植栽培可增加大豆群体优势,较三垄栽培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豆;栽培技术组合;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产量

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不断创新、提高,大豆栽培技术已由传统的平作、垄作发展到垄三栽培,窄行密植、保护性耕作栽培(少耕免耕或原垄卡种)、行间覆膜等栽培技术已大面积推广应用[1-3]。但以往研究都是单个技术和常规垄作进行比较,每种技术增产潜力不大,应对抗旱能力较弱,主要原因缺乏抗旱品种和相应配套栽培技术。目前,大豆抗旱节水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报道很少,该文研究了大豆不同栽培技术组合下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的变化,旨在为黑龙江省大豆抗旱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1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科技园区进行,前茬为玉米。供试大豆为半矮杆品种绥农22。共设12个处理:T1行间覆膜+垄沟深松(垄距67cm),公顷保苗25万株;T2大垄窄行密植(135cm行距大垄,垄上播种6行,小行距8~10cm),公顷保苗数30万株;T3小垄密植(135cm行距大垄,垄上播种3行,行距45cm),公顷保苗30万株;每处理27m2,T4垄三+中耕深松,在苗期和封垄前各深松一次,公顷保苗25万株;T5(ck)垄三公顷保苗25万株;每处理小区面积为53.6m2,3次重复,5月4日播种,9月24日收获,常规田间管理。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收获时测定每平方米株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百粒重、经济系数(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1.3数据分析

利用DPS3.75进行数据分析。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培技术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变化

从图1看出,干物质积累从苗期的19.4g/~37.2g/ 逐渐提高,一直到鼓粒期,达到最高617.8g/~1367.8g/ ,其中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都高于对照。

2.2不同栽培技术生育期叶面积系数变化

从图2看出,叶面积系数各模式由苗期0.19~0.31,到分枝期、花期、结荚期逐渐增加到鼓粒期达到3.95~4.74,其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叶面积系数超过对照。

2.3不同栽培技术产量因子分析

表1 产量因子分析及差异显著性测定

(注:产量为小区实收10m2平均后折合公顷产量)

从表1看出,其中行间覆摸+深松模式较对照株荚数多8.9个、单株粒重高1.7g、百粒重高4.9g,经济系数高4%。行间覆膜+中耕深松公顷产量为2594.0Kg,极显著于对照并增产11.21%;大垄窄行密植公顷产量为2476.7Kg,显著于对照并增产6.18%;小垄窄行密植、垄三+中耕深松、公顷产量分别为2440.0Kg、2416.7Kg,分别比对照增产4.60%、3.61%。

3.结论与讨论

行间覆膜+深松模式、大垄窄行密植、小垄密植、垄三+中耕深松栽培技术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都高于对照,其中行间覆摸+深松模式较对照株荚数多8.9个、单株粒重高1.7g、百粒重高4.9g,经济系数高4%。各处理产量高于对照,这与前人研究的结论相符[4-6]。

覆膜技术不但提高土壤温度,降低水分散失,还加快植株对水分吸收的速度,提高植株的干物质量积累。平播密植减少水分蒸发,增加了密度,提高了产量。

该研究结果表明,行间覆膜+深松、大垄窄行密植技术对大豆抗旱节水及增产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3-224.

[2]胡国华.大豆机械化“深窄密”高产配套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01(5):36-39.

[3]胡立成.黑龙江省大豆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省农业科学,2006(12):55-58.

[4]陈霞,丁希明.大豆施肥技术及植株营养指标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9(4):18-21.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大垄密植栽培可增加大豆群体优势,较三垄栽培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参考文献

[1] 祝伟江,李圣超.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j].科技资讯,2007(3):224.

[2] 陈文贺,李崇勃,徐民,等.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5):48-49.

[3] 魏冀西,王国春,刘忠堂,等.大豆大垄窄行密植的关键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1999(5):23.

[4] 邹凤喜,王宁.大豆大垄密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1999(3):29.

[5] 胡国华,徐国良,史坚,等.大豆机械化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5(12):27-28.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豆;小垄双条;密植;产量;效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062-01

大豆是明水县的主栽农作物之一,近些年由于大豆的价格不断上涨,其栽培面积逐年增加,提高大豆栽培的产量和效益是目前明水县大豆生产中的主要任务。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增加大豆生产的经济效益、推广和应用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新的栽培模式[1-4],笔者于2007―2009年进行了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于2007―2009年在黑龙江省明水县树人乡树人村试验地进行。属第三积温带,年平均积温2 300~2 500 ℃,无霜期125 d。试验地土壤为黑钙土,pH 值6.9,有机质含量3.0%,碱解氮含量166.5 mg/kg,速效磷含量19.1 mg/kg,速效钾含量189.8 mg/kg。供试材料选用适合明水县栽培的优质、高产、高抗病虫、高抗倒伏的优良大豆品种绥农14。

1.2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2个处理,即小垄双条密植大豆(45 cm垄)(A);常规垄栽培大豆(65 cm垄)(CK)。

1.3试验实施

播种前用35%多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例1∶75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和根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没有深松基础的地块,要进行深松整地或平翻整地,耕翻深度20~22 cm,深松25~30 cm,耙平耙细,耙茬深度12 cm;有深松基础的地块可以进行耙茬或旋耕,耙茬深度12 cm,旋耕深度15 cm,起成45 cm的小垄,或不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常规栽培的大豆采用常规方法整地。结合整地施优质农家肥22.5 t/hm2以上,播种时施种肥二铵105~150 kg/hm2、硫酸钾60~90 kg/hm2;或施45%大豆专用肥225~300 kg/hm2,施于种下6~8 cm。在大豆初花期用尿素10 kg/hm2加磷酸二氢钾1.5 kg/hm2、钼酸铵200 g/hm2(或其他叶面肥)溶于500 kg水中进行叶面喷施。在终花期初荚期喷第2次。5月4日播种,小垄双条密植大豆用2BT-3型播种机进行45 cm垄上双条播,或平播后起垄,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37万株/hm2,播后及时镇压。常规垄栽培大豆用2BT-2型或3型单体播种机进行垄上双行等距精量点播,双行间小行距12 cm,株距12 cm,保苗25万株/hm2,播种深度镇压后4~5 cm。

2结果与分析

2.1物候期

由表1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密植受生物群落、温、湿、热、光等因素的制约而表现为各生育期均拖后,开花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而结荚期和鼓粒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2 d,成熟期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晚3 d。

2.2产量效益

由表2可知,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株高偏高,但株荚数、株粒数及百粒重均较常规垄栽培大豆低,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由于保苗株数较高,产量达2 875.5 kg/hm2,较常规垄栽培2 421.0 kg/hm2高454.5 kg/hm2。保苗株数增加,成本增加,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效益为5 886.6元/hm2,较常规垄栽培大豆效益5 542.2元/hm2增加344.4元/hm2。

3结论与讨论

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由于采用45 cm小垄栽培大豆,有效地增加了大豆保苗株数,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大豆的产量和效益。同时,增加了大豆植株间的群落效应。因此,采用小垄双条密植栽培大豆必须选择高抗病、高抗倒伏的优质大豆品种,以减少由于密植带来的倒伏、染病等灾害[5-6],导致产量下降,从而影响大豆生产的效益。

4参考文献

[1] 吴玉梅.庆安县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技术[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1):41-42.

[2] 武元春.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在高寒林区的增产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233.

[3] 董全中.伏秋旱对大豆密植栽培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9(6):116-117.

[4] 关文学,于海波,李春华,等.大豆小垄双条密植栽培产量与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25.

[5] 张凤泉.大豆45 cm窄行密植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4):127,134.

[6] 高同彬,何付丽,赵长山.窄行平作密植大豆田杂草的危害特点[J].大豆科学,2008(3):536-538,542.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大豆 抗旱节水 技术集成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135-01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占世界的1/4,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关系日益加剧。东北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是造成粮食减产减收的主要原因。所以,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开发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和稳定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进行试验示范,并对该技术的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为大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一、试验内容

本文选择原垄卡种+中耕深松+化学调控+秸秆还田综合技术,示范面积1350亩,前茬为玉米茬,对照为常规垄作。通过调查该技术与常规垄作的大豆形态指标、土壤指标和产量指标,来测定水分利用率和产量水平,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二、试验设计

1.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设在铁力市王杨乡宏伟村,东经127°52′48″,北纬46°56′24″,年日照2430h左右,年均气温1.1℃,≥10℃活动积温2380℃左右,无霜期116天左右,年均降雨量642mm。供试土壤为草甸土,土壤pH5.9,有机质含量4.2g・kg-1,碱解氮248mg・kg-1,速效磷22.3mg・kg-1,速效钾102mg・kg-1。

2.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合丰50。

3.试验设计

选用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化学调控技术,对照为常规垄作。前茬为玉米茬,肥力相同,在大豆各生育时期调查形态指标和土壤指标,在成熟期调查产量指标,并对降水利用率和产量水平进行分析评价。

三、试验结果分析

1.大豆形态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大豆株高、茎粗和根茎叶干鲜重与对照差别不明显,但叶片含水量及叶面积指数比对照高2.2-4.3%,说明原垄卡种、秸秆还田、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

2.土壤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2.1土壤水分含量调查结果分析

0-30cm土层含水量在22.8-33.2%,30-50cm土层含水量在21.2-29.5%,说明表层土壤较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增强土壤的供肥能力,供大豆吸收利用速效养分。

2.2土壤容重调查结果分析

土壤0-50cm土层的容重在 1.291-1.315之间,而土壤0-10cm土层的容重在 1.105-1.109之间,说明表层10cm以内的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容重(0-50cm)为1.291,对照土壤容重(0-50cm)为1.315,说明原垄卡种、秸秆还田、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疏松土壤,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产量指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百粒重17.4克,对照百粒重16.9克,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产量为2910 kg/ha,对照产量为2550 kg/ha,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比对照增产12.4%。

4.土壤水分利用率调查结果分析

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水分利用率为0.69,对照土壤水分利用率为0.6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土壤水分利用率比对照高11.6%,说明该技术起到了保水保肥、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

四、初步结论

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

2.表层土壤疏松,透气性好,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可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同时也协调了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供大豆吸收利用速效养分,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3.原垄卡种、秸秆还田、中耕深松及化控剂的应用可以疏松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利于大豆根系的生长发育及对水肥的吸收,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也提高了百粒重和产量,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五、主要成果

通过对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与对照的大豆形态指标、土壤指标、产量指标和土壤水分利用率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了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1.抗旱节水综合栽培技术,可以增加大豆的叶面积指数,提高光能的利用率,有利于植株干物质的积累,从而增加籽粒产量。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大豆;大垄密植;高效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

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吸取了三垄栽培技术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缩小了行距,扩大株距,以增加群体密度,充分利用空间,使植株群体布局更合理,植株叶面积指数增大,植株光合利用率得到提高,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作用[1-3]。笔者旨在探讨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高产稳产优势,为大垄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大豆品种为垦鉴豆27,其原代号为北疆96-711,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北安分局科研所和北安市华疆种业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高产高油大豆品种。该品种主要特点为早熟、高产、高油,杆强韧性好,耐密植喜肥水,抗旱耐瘠,成熟期脱水快,抗逆性强,适宜机械收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部嫩江农副业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东部丘陵地区,东经125°58′,北纬49°25′,东西横跨塔溪、科洛2个镇,地形为漫川山岗。有机质含量为4.15%,土壤微酸性。长年有效积温1 900~2 200℃,年无霜期95~110d,年平均降水量450~550mm。土壤以草甸黑土为主,处于第五、第六积温带结合部。前作为小麦,秋整地,春起垄施荚肥,深松浅翻。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即为大垄密植栽培和三垄栽培,以三垄栽培为对照(CK)。大垄密植栽培:垄距105cm,垄上播种4行,中间宽行距20cm,两边小行距12cm,保苗40~42万株/hm2。三垄栽培:垄距70cm,垄上双行,保苗30万株/hm2。试验采用大区对对法,不设重复,每个处理1 333.3m2,设3个观测点。

1.4试验实施

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5~7℃时播种。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尿素80kg/hm2,硫酸钾25kg/hm2,开花初期喷施平安福有机叶面肥菌肥1.5kg/hm2;开花盛期追施磷酸二氢钾2.5 kg/hm2或喷施多效唑600g/hm2,以防止大豆植株徒长、倒伏和花荚脱落。苗前用90%乙草铵2.3L/hm2+70%秦草酮500 mL/hm2进行封闭灭草;或用90%禾耐斯1.5L/hm2+75%宝收30g/hm2+48%广灭灵900mL/hm2。生育期间中耕3~4遍。第1遍中耕在幼苗期进行,深松30cm;间隔15~20d后进行第2遍中耕,深度25~30cm;第3遍中耕在封垄前进行,深度25~30cm。

2结果与分析

2.1产量

从表1可以看出,三垄栽培在株高、底荚高和单株粒数上要优于大垄密植栽培;但大垄密植栽培靠群体增产,从折合产量看,大垄密植栽培的产量3 466.51kg/hm2较三垄栽培产量3 008.52kg/hm2增加457.99kg/hm2,增产15.22%。

2.2经济效益

从表2可以看出,大垄密植栽培比三垄栽培增产457.99 kg/hm2,增产15.22%,增收1 648.76元/hm2。

3结论

试验表明,大豆大垄密植栽培技术增加了土壤的库容,利于保墒排水,具有抗旱抗涝的作用;群体的合理布局利于大豆的个体发育,而且增加群体优势[4-7],大垄密植栽培较三垄栽培产量提高了15.22%,增收1 648.76元/hm2,从试验结果的综合指标分析来看,大垄密植栽培是提高大豆种植效益的有效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4 豆通报,():.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红豆杉;基本特性;引种栽培;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1红豆杉简介

1.1红豆杉的品种特性

红豆杉别名赤柏松、紫衫、紫松柏,是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植物,红豆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世界范围内有11种,中国红豆杉有东北红豆杉、云南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等品种。红豆杉是常绿乔木,小枝互生,叶螺旋状着生,排成二列,条形微婉。它喜爱阴冷潮湿的气候。小枝到秋天变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冬芽鳞片背部圆或有钝棱脊;镰刀形叶子,二列式,长1.5~3厘米,比其他红豆杉属的更阔,末端尖而细小,叶底有两道黄间;花腋生,雌雄异株,雌花只有一个胚珠,下托鳞片数枚;扁卵形种子,两侧各有一不明显的棱脊,围有红色杯状假种皮。

1.2红豆杉的主要作用

红豆杉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园林绿化、美化环境和药用价值等方面,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药用价值,以茎、枝、叶、根入药。主要成分含紫杉醇、紫杉碱、双萜类化合物。有抗癌功能,并有抑制糖尿病及治疗心脏病的效用。特别是其具有独特的抗癌作用,是世界上一致公认的抗癌效果好,副作用少的药物,被医学界公认为是人类近20年来抗癌药物的重大发现。红豆杉不但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还有很高的绿化欣赏价值。在我国对于红豆杉的需求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另外,通过大规模的人工繁育,可为我国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环保工程、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对保护发展红豆杉资源、加速生态环境建设将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将促进红豆杉产业的全面升级,使紫杉醇的加工生产完全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紫杉醇企业原料来源、生产、分离、纯化一条龙,促进红豆杉产业开发走上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轨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紫杉醇的合法经营和持续发展。

1.3我国红豆杉的引种栽培现状

红豆杉属植物广泛分布与北半球,红豆杉的苗圃地选择是根据其分布气候资料进行分析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进行栽培,贵州,云南等一些山区是进行红豆杉引种栽培的优选区。进行育苗的圃地应该以靠近栽培地为宜,选择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的,水资源充足的地方进行红豆杉的引种栽培。

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围绕红豆杉药用林基地建设,我国科学家加强了南方红豆杉、云南红豆杉、东北红豆杉及引种的曼地亚红豆杉高效栽培和良种选育研究,突破了优质苗木培育和高产栽培技术,提出了红豆杉药用林短周期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并制订了相关的栽培技术规程,同时还筛选出一批幼林生物收获量大、紫杉醇含量高的品种,为我国红豆杉药用林基地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2红豆杉引种栽培的技术要点

2.1种子早春露地育苗技术要点

红豆杉根据地域分布,8-11月采集红色果实,长江以北地区可用草木灰或细沙拌擦,洗净阴干,胚根需经过30天左右25℃以上的高温才能打破休眠,长江以南地区需进行变温处理,可将去除种皮的种子拌上湿沙,早春播种60天后种子即可萌芽出土。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层肥沃,通风凉爽,周围开好排水沟。秋季播种可随采随处理随播,春播时先将沙藏种子取出催芽,出苗后遮阴,选阴雨天间苗移栽,去密留稀、去弱留强,小苗移栽20天后,进行中耕除草;杂草要早除,中耕要浅锄。多施水肥,量少次多,先稀后浓;浇水可浇跑马水。

2.2红豆杉扦插育苗技术要点

春季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从健壮幼树上,剪取一年生壮枝,剪成15cm~20cm左右的枝段,除去下部叶片,浇透水,待水湮干后,再用湿土封土陪垄2cm~3cm。为提高扦插苗的成活率,可在上年秋季准备次年扦插的枝条上每隔15cm环剥0.5cm~1cm伤口。天气过热需增加遮阴或喷水降温,采用自动间歇喷雾效果更好。红豆杉深冬大棚地热增温扦插育苗,利用冬暖式塑料大棚,可对苗木进行周年生产,利用营养钵育苗。追肥以根外追肥为主,少施勤施,叶面喷施。扦插苗因树干歪斜、树形欠佳,应及时整形修剪,若培养大苗要肥大水足,促苗旺盛生长。

2.3红豆杉盆景栽培养护要点

花盆以选用通透性较好的陶盆、木盆为佳,盆土宜选择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pH值为5~6.5的微碱性的壤土。新购进、移栽盆景要浇透水,不宜用茶水和漂白粉过重的自来水浇红豆杉。红豆杉喜阴,宜室内摆放,不宜放置阳光直射之阳台或房间。施肥以腐熟饼肥、生根壮苗剂等有机肥为佳,红豆杉盆景一般没有病虫害。根据盆景长势,1~2年换一次盆,换盆时要浇透水,将盆景带全土球取出,浇兑入适量生根壮苗剂的定根水,换下的盆可选择小一规格的盆景循环使用。

3红豆杉引种栽培的效果

红豆杉引种栽培的效果具体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说,红豆杉引种栽培的环境效果,红豆杉引种栽培的医学效果,红豆杉引种栽培的经济效果等诸多方面,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其效果。供大家参考。

3.1红豆杉引种栽培的环境效果

从环境效果来看,红豆杉是一种绿化效果的林业植物,对于改善环境具有有效作用,国内各中小企业园林建设争先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红豆杉多为灌木形,四季常青,主根不明显,侧根明显,萌发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红豆杉适应能力很强,可在多种条件和气候下生存。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十分适合中种植红豆杉,因此,从红豆杉自身特点来看,我国十分适合种植这种适应能力强并且环境效益高的植物。

3.2红豆杉引种栽培的医学效果

红豆杉作为一种具有十分良好的抗癌效果的植物备受世界瞩目,全世界的范围内,红豆杉的需求量每年都在递增,已经出现过需求无法供应的情况,在我国国内,其紫杉醇年产量还不到100kg,而需求量又特别大。

3.3红豆杉引种栽培的经济效果

红豆杉可以说浑身都是宝,是真正的“黄金树”。红豆杉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世界范围内需求量很大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在红豆杉的引种栽培过程中,成本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重点问题,红豆杉的种植成本比较大,其中主要的投资为苗木费,其次是管理成本费。但是其回本的时间快,而且经济效益相当乐观。不但可推动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保障民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结语

无论是红豆杉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是其在我国引种栽培的必要性都表明,红豆杉在我国的引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发展前景广阔。

但是,红豆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自从红豆杉的药用价值被发以来,对其巨大的需求和商业利益的驱使,在世界各地引发了前所未来的红豆杉资源开发热潮,导致野生红豆杉被大肆乱砍滥伐,天然红豆杉资源几近枯竭。

不管怎么说,红豆杉资源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环保生态专家的高度重视。尽管中国是世界红豆杉最多的国家之一,但可利用的资源仍十分有限,加之近年来毁灭性的乱砍滥伐,特别是经历1994年长达6个月的红豆杉洗劫,使原来就十分稀少的树种近乎灭绝,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国红豆杉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在加强对野生资源保护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途径,通过人工培育繁殖红豆杉,保护珍稀红豆杉基因,解决红豆杉资源匮乏的问题,紫杉醇的生产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红豆杉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各国政府和专家共同的责任和研究的目标。曼地亚红豆杉在北京的成功引种和大规模繁育、种植,为我国珍天然的红豆杉基因找到了很好的保护伞,为红豆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杨彦成,刘超.红豆杉引种栽培效果调查[J].宁夏农林科技,2010(06).

[2]廖建良,徐平,宋冠华,蔡伟烈.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植物的引种栽培试验[J].惠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65-67.

[3]徐平,廖建良,周纪刚.南方红豆杉与云南红豆杉的引种栽培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1(04):24-25.

[4]李燕,方岩,王明秀.引种地南方红豆杉扦插繁殖技术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2,(05):475-477.

[5]肖腊兴,李志良,叶岸青,罗万业,黄巧明,丁文恩.红豆杉属植物的引种及产物累积研究[J].绿色科技,2012,(06):104-106.

[6]马明东,刘跃建.红豆杉资源及开发利用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04,(01):21-25.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油大豆 选种 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241-01

1.高油大豆的选种原则

1.1品种成熟期适宜,确保霜前充分成熟积温、生育日数和熟期是否近似于当地主栽品种,是衡量品种熟期适宜与否的主要标准。其中,又以熟期近似于当地主栽品种这一标准更为准确可靠。因为大豆生长发育对光照比较敏感,积温和生育日数只是特定地区生育表现的相对平均值,往往因年份、地点而变化。此外,品种生育进程与气候季节变化的协调同步,也是实现高油大平高产的前提之一。

1.2品种含油率高。一般大豆含油率应在20%以上,高油大豆应在22%以上,纯粮率98%以上,前者才能达到一级标准,后者可达特级标准。当前应避免在高油大豆品种受重视的情况下,夸大品种含油率或过分强高含油率而误导生产的现象发生。

1.3品种产量潜力高、适应性强且丰产性好。选用高油品种不可忽视品种的产量潜力,这也是高产形成的前提之一。由于不同品种对当地肥水等条件的利用率和适应性不同,也会在生长发育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特征,最终造成品种丰产性的明显差异。只有根据当地土壤的肥水等条件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应性较强、丰产性好且稳定的品种,才能充分挖掘出高油品种本身具备的高产潜力,实现更大幅度的增产。

1.4品种抗病虫能力强。高油大豆高产栽培还应强调品种的抗病虫能力。因为病虫危害不仅可以降低商品大豆外观的品质和含油率,严重危害时还会造成大豆生育障碍而大幅度减产。品种抗病虫能力强还可以有效地减少防治作业,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选用抗病虫品种还是进行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大豆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决定着商品大豆能否达到无公害(绿色或有机)产品标准。

2.高油大豆生产中相配套的主要栽培技术

在高油大豆生产中,除品种因素以外,栽培技术是唯一人为可控的提高大豆产量与品质有效途径。栽培技术中措施应用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大豆的产量与品质。目前我省在高油大豆生产中按生态与环境条件的不同,主要采取以下四项技术为主体栽培技术:

2.1 大豆“三垄”栽培技术

所谓“三垄”,即是在垄作基础上采用三项技术措施。一是垄底松播种;二是垄体分层施肥;三是垄上双条精量点播。它成功地吸取了近期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大豆方面的单项成果,集成组装成一套栽培技术体系,并由一台定型专用耕播机同时完成上述几项作业,达到了农机与农艺完美的结合。

“三垄”栽培模式是针对当前大豆生产存在的问题,诸如耕层薄、施肥浅、植株分布不匀、缺苗断垄、病虫草害防治不当,致使大豆单位产量不高、高产不稳而采取的一种综合配套技术,以求解决上述存在的生产问题。其技术内容包括:一是在耕作上以翻、旋、松相结全;二是栽培方式为垄作;三是施方式上为分层深施肥;四是改单条平播为垄上双条精密点播;五是改一机单用为一机多用。

2.2大豆“深窄密”栽培模式为代表的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包括“大垄密”,宽垄窄行密植,45公分小垄,30公分单条播,35公分双条播等),把大豆平均产量水平提高到亩产200公斤以上。在技术到位情况下,能获得260公斤以上的产量。大机械化大豆“深窄密”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吸收、消化、利用、提高、移栽国外大豆窄行密植技术的基础上,以矮杆品种为突破口,吸收垦区“三垄”栽培技术的精华――深松与分层施肥而逐步形成的新的大豆栽培技术。“深窄密”栽培技术是以矮杆品种为基础,以气吸式播种机为栽机,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缩小行距;“密”即增加密度,保持群体匀度的综合配套技术。

2.3“深窄密”高产(大面积亩产260公斤以上)栽培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栽培模式。其栽培模式是:三早、三增、一密、一窄、一标。“三早”即伏夏早深松早整地;早施肥即秋施肥;早施药即秋施药。“三增”即增加肥料量,可在现有肥料量上增加20%;增加钾肥或叶面肥(利用航化或留链轨道)。“一密”即增加密度(一般播种密度应在45万/公顷左右)。“一窄”即以平均单条行距15~20公分为宜。“一标”作业标准化,播种应采用气吸式播种机。

在应用中掌握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1)有深松的基础。

(2)窄行的目的是使大豆群体分布均匀。所以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行距。一般单条平均可在15~20公分左右。

(3)要有较好除草剂应用技术,尤其在杂草较多的地块,不宜采用此项技术。

(4)品种的密度是个关键。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应根据具体情况,公顷收获株数掌握在40~50万。

(5)后期一定要喷二次叶面肥。

“大垄密”,宽垄窄行密植其核心思想与“深窄密”是一样的。在一些低洼地,雨水较多地区可采用“大垄密”与宽垄窄行密植的技术。在生产水平较高、土壤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采用“深窄密”平作栽培技术。

2.4 大豆“原垄卡”种栽培技术

“原垄卡”种技术是一个省工节本技术,一般应前茬为玉米茬。准备原垄卡种的玉米茬,要在玉米收获后,搞好田间清理;然后在结冻后、下雪前,用钢轨耢子耢垄除茬;春播前再捞一次,耢后随即播种。另外,对紧实的土壤,还可在玉米收获后,结冻前,进行垄体深松,深松深度在15厘米上下,深松同时进行垄上除茬,然后垄体整形扶垄,搞好镇压,为卡种标准化打下基础。在前茬为玉米茬,整地条件较好,土壤较干旱地区可以利用此项技术。

玉米原茬卡种大豆,是在充分保持玉米原有垄形的基础上,有效利用玉米的残肥,降低整地机械费,节省肥料的投入,有利于保墒增温,减少地表风蚀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每亩较整地播种,可节约机械作业2个标准亩,节本17元;减少肥料投入8~10公斤,节本15元;增加种子投入2元,增加叶面肥投入5元;实际降低由成本25元。较玉米茬整地起垄播种大豆亩增产30斤以上,节本增效可达50元以上。

主要措施:玉米茬清障后,播种前轻耙顺耙一遍,将播种机的施肥部分改为破茬刀;将培工铲改装为圆盘覆土器;将槽轮式播种,改装为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提高播种的均匀度;播种量较正常增加10%~15%;采取播后苗前封闭灭草;苗后垄沟深松35厘米,中耕三遍,叶面肥2~3遍,人工拿大草1~2遍。

2.5 大豆平作行间复膜技术

大豆平作行间复膜技术是干旱年份干旱地区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大豆平作行间覆膜技术采取平播覆膜,膜外侧播种栽培措施,苗带为单行精量点播,行距宽窄间隔,行距75厘米的间隔覆膜,行距45厘米的间隔不覆膜,种子距膜5厘米,膜内施肥。大豆苗期免机械中耕管理,只采取播后苗前苗带封闭洒药除草措施和苗期人工锄草措施进行苗期管理。机械采用大西江农场修造厂自行设计制造的拖拉机牵引的4膜8苗带或M160拖拉机牵引的5膜10苗带覆膜机播种。该机械可以一次性完成施肥、覆膜、播种、镇压四项作业。覆膜大豆具有保墒、提墒、抗旱等特点,解决了因干旱少雨等不利的自然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证明:覆膜大豆与三垄栽培相比,用种量降低25%,减少除草剂用量40%,提高产量30%以上。

大豆栽培技术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豇豆;水稻;轮作;价格;产值;广西合浦;2013年

中图分类号 S643.4;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335-02

在合浦县区域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开展豇豆与水稻轮作生产示范试验,对推广豇豆与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3]。现将研究方法和结果整理报告如下。

1 研究方法

主要推广应用豇豆与水稻轮作、大寒至立春播种、小拱棚防寒栽培、豇豆后作水稻控肥节本栽培技术4项主推技术,选用良种、增施磷肥、机械化整地后3 d内播种、化学除草、密植早丰栽培、高产施肥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等多项配套技术[4-6]。对2013年合浦县豇与水稻轮作生产示范田豇豆产地销售价格与产值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豇豆产地销售价格示意图的建立

2013年豇豆与水稻轮作高效栽培模式生产示范豇豆从清明日节即2013年4月4日开始采收,到5月28日采收结束,采收期历时55 d。根据产地销售价格调查日记建立豇豆价格示意图(图1)。可以看出,4月13日产地销售价格最高,为8.72元/kg,当日石湾东江最高收购价格高达9.60元/kg。

2.2 豇豆价格与产值分析

2013年豇豆与水稻轮作生产示范豇豆价格与产值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4月4日至5月28日平均销售价格5.02元/kg。4月4日至5月28日加权平均价格4.80元/kg。不同采收期豇豆产地销售价格,采收期1~10 d 平均为7.05元/kg;11~20 d平均为6.27元/kg;21~30 d平均为5.23元/kg;31~40 d平均为5.42元/kg;41~50 d平均为2.98元/kg;最后5 d平均为1.27元/kg。

豇豆产值高达201 260.25元/hm2。4月17日单日最高产值为12 457.95元/hm2。平均日产值为3 659.25元/hm2。豇豆产值采收期1~10 d为20 151.15元/hm2,约占10%;11~20 d为75 106.05元/hm2,约占36%;21~30 d为51 749.55元/hm2,约占26%;31~40 d为21 487.95元/hm2,约占11%;41~50 d为29 723.25元/hm2,约占15%;最后5 d 为3 042.30元/hm2,约占2%。

3 结论与讨论

2013年豇豆与水稻轮作生产示范田豇豆产地销售价格最高为8.72元/kg,平均销售价格5.02元/kg。豇豆产值高达201 260.25元/hm2。单日最高产值高达12 457.95元/hm2。平均日产值为3 659.25元/hm2。

4 参考文献

[1] 瞿云明,周锦连,胡美华,等.豇豆―水稻―冬菜一年三熟高产高效栽培模式[J].中国蔬菜,2015(3):122-124.

[2] 邢后银,滕宏飞,王常春.水稻-豇豆水旱轮作栽培效益高[J].科学种养,2009(6):23-24.

[3] 王强,王德荣,熊元忠.水稻―萝卜―早熟豇豆周年高效栽培模式[J].蔬菜,2013(11):36-38.

[4] 许如意,李劲松,李世龙,等.甜瓜―豇豆―水稻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11(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