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护理专业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的进步。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主要探讨肾内科护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法和注意问题。

【关键词】

肾内科;护理教学;案例教学

肾内科是临床内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肾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抽象,临床主要症状涉及身体多个系统,且全身性疾病也会累积肾脏,肾内科知识专科性较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存在困难,因此肾内科护理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提高肾内科护理教学质量,学校将案例教学法运用至肾内科护理教学中,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创造的,最早在哈佛商学院成功运用,随后这种新型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带世界各国教学领域。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将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以案例为中心,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课前进行策划与准备,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讨论分析,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护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主要是将临床护理病历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参与讨论、教师总结归纳的教学流程完成教学目标,是现代护理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1]。案例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2.1病例的选择

根据肾内科护理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等要求为参考依据,教师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临床病例,包括患者基本资料、既往史,各种辅助检查结果等[2],所选病例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能够丰富教学内容,采集的病例为肾内科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并且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也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患者病历进行收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临床标准化的认识和了解。完成临床病例的收集和选择后,由教师或师生一起进行整理并制作成病历汇报PPT,教师根据所整理的病例精选出相关参考文献提供给学生作为阅读资料。例如选取一例“狼疮性肾炎”病例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根据具体的案例讨论和模拟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护理方法。

2.2病例问题的确立

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确定病案专题,并精心设计关于肾内科病例的问题,可以将病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学生,增加病例的创新性,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并通过病例学习使学生了解相关人文、社会、法律等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对社会实践的了解,并通过患者故事的了解培养其护理人文意识。病例的选取与制作要具有实践性和启发性,其难易程度也要合理把控,设计病例问题的过程中要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科相关知识有效的融会贯通,并要求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思考,参照资料获取肾内科护理的新知识。

2.3病例问题的讨论

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过程,引导学生回顾肾内科护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为下一步的小组探讨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讨论小组,5~8人为一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分配一个具体的病例问题,给出学生具体的病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提出病例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认知能力及学习水平的高低控制问题和病例的难度[3]。学习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每个学生独立做出完整的护理计划之后,经过小组的共同讨论得出统一的护理计划,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和讲解,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护理方法提出疑问和建议,最终由教师对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并对本节课学习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归纳。例如“狼疮性肾炎”案例中的病例问题设为“狼疮性肾炎患者的护理措施”,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在对患者一般护理、用药护理、病情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几个方面的探讨,从病理机制、治疗、护理全方位的进行了解,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素质。

2.4教学注意问题

首先,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前提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在开展教学之前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护理理论知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和灵活性的真实病例,按照病例设置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畅所欲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护理这门课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小组案例问题的设置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践基础,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基础护理问题的探讨开始,在此基础上探讨病例深层次的护理问题。最后,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要注重各个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和整合,例如将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未来护理岗位的各项职责。

3结语

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通过真实案例故事激发学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医德修养。总之,案例教学法在肾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应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高枫 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鞠昌萍,喻丽,陈香,吴燕平,王秀英.小组讨论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0,23:2868-2869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在未来,数字化技术与存储解决方案及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策略研究应从实用性、操作性角度出发,注重探索数字信息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如以档案数字化实际业务管理系统为原型,研究档案的数字化方法与技术,提出较为通用的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解决方案。

第三,电子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应注重分析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并研究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针对电子文件移交的安全应用需求,应用可信网络、数字版权保护、版式文件、全程加密、打印控制和电子印章与数字水印等技术,解决电子文件利用中的惟一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防扩散和防复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2,04:33-37+43-44.

[2]张艳欣.2000―2009年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0,06:48-51.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护理教学应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其主要目的,但目前各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规模及实验条件不够,医学学生生源又不断增加,致使教学质量直线下降。本文旨在通过对病案教学方法的阐述,说明其对医学教学,尤其是内科护理教学的实践作用。

【关键字】病案教学法 内科护理学 教学应用

学校医学教育是医院医生、护士的主要来源,也是医生、护士所必须经历的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学校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有关医学常识、基本技能,还要注意自身临床思维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各医学院附属医院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以及医学生生源的不断增加,医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各院校仅注重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对他们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认为病案教学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手段。

病案教学法是实例教学法中的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真实、自然、直观的特点,保证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临床思维、提高应变能力。现就这一方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作一具体阐述。

1 病案教学法的应用

前文我们已经叙述过,病案教学法是内科护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提高学生临床思维、突发应变的能力。那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该如何灵活应用呢?

1.1 灵活运用典型病案:临床护理的种类和任务纷繁复杂,在讲课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案例要与所讲理论内容相对应,做到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典型病案,最大限度的模拟真实护理场景。如在介绍“脑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时,教师要以医院真实的“脑血管疾病患者”为例,与学生详细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如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和流变学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护理要与病因相符合,不能一概而论。此外,对于这一类病人的护理不但要从医学角度出发,还要注意患者的生理需求,在护理时要格外小心。教师还可根据案例中所展示的各种症状、状况,与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不仅了解这一症状的护理基础,还要学会应对患者的其他需求。

1.2 利用病案讲清重点、难点:护理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不同病症,甚至同一病症不同患者、不同阶段的护理要求、重点及难点也各不相同。如果教师一味的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仅难以掌握,还有可能混淆。这时,教师可采用病案教学法,结合实际病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带领学生对病案做出准确的诊断、抓住病案重点与难点,进而掌握不同病案的护理方式。

1.3 利用病案进行作业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在每一单元内容结束后,选择几个典型病案,要学生依据所学独自进行病案分析并制定护理计划。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将学到的较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案之中。

2 病案教学的基本过程

2.1 选取病案:病案选取时病案教学法的关键所在。首先,为确保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选用实实在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必须选用医院真实的病案,而不是“坐在椅子上空想的案例”。其次,为确保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教师所选取的病案必须与课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不能理论讲述的是“高血压的护理”,而案例却是“肺炎病人的护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往往使学生混淆理论,以致错误护理。最后,教师要对病案进行透彻的研究,并结合病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促发学生的思考。

2.2 讨论病案:病案的讨论是病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参与到病案的演习中,切身体会不同病案的护理。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应注意:①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急于说出答案,而应引导学生发现病案所描述的症状、并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案;②把握讨论方向。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就某一无关紧要的细节争论很久,教师一定要时刻注意把握讨论方向,及时将学生注意力引导到“知识点”上;③掌控讨论时间。适度的讨论是有益于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但过于深入、偏题的讨论却是毫无必要的。

2.3 归纳讲评病案:每个病案讨论完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归纳讲评。首先,教师要及时归纳知识要点。病案的讨论只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如果教师放任不管,那么学生将一头雾水,不能切实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无法顺利解决。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归纳病案中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内容,理顺诊断思路。其次,对学生易出错的难点进行分析。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讨论过程中易出错、易混淆的知识点,在讨论结束后,对这些问题进行统一的分析,说明其原因及理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最后,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学生在听了教师讲解之后,结合自己刚才的讨论,如果还有问题可以在这个阶段提出,并由教师一一给予解答,加深学生印象,做到切实掌握这一项知识和技术。

2.4 完成病案作业:通过课堂上对病案的讨论分析,学生对这一类型的病案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初步学会了分析病案、设计护理计划。这时,教师可以选取几个同一类型的典型病案,要求学生单独分析设计护理计划,并完成一份护理病历。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还可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以及日后实际工作中问题处理、病历书写的能力,进而达到实用性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病案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存在着诸多优势。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人为主的信息社会,更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合理运用病案教学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临床应变能力,为护理事业不断提供合格实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内科护理教学,也适用于其他医学教学。作者期望这一方法能够得到各医学院校的普遍采用,以促进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王彬. 临床课实践教学中病案教学的应用.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2] 李勤. 病案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蛇志, 2007, 19 (3).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内科护理;系统论;实习;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60-01

1 系统论相关的概述

系统论思想的雏形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社会已经存在,并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曾经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案例。1937年,系统思想作为一门科学被提出和完善,建立了系统的方法论,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现代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个要素构成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整体,系统是一切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和存在形式,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和功能4个子概念,系统表明了一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以及要素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关联性、整体性和历时性等特点。整体性是系统的功能和属性组合大于各个功能和属性简单的相加。关联性指系统的各个功能普遍存在着相互联系。自组织性指系统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信息交流,系统各个部分进行结构和功能的调整。历时性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随着时间的推进发生着变化。系统的基本思想就是对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研究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规律,把事物看成整体进行分析和控制。

2 内科护理见习是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活动,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5种要素是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要素使教育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内科护理学是护理本科学生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开设护理本科教育层次的院校,内科护理见习课学时占该学科总课时的40%以上。通过临床见习,学生得以增强感性认识,巩固理论知识,学习临床经验,培养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见习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和整个教学任务的完成。内科护理见习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学质量即这个子系统的性能受到诸因素如学生、带教老师、临床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和医疗环境的影响。只有把整个见习带教过程当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内科护理见习中系统论的应用

3.1 整体性原则制定见习方案 系统论的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探索是对系统内外环境中以及内外环境间的辨析。在内科护理实习方案的制定上,从整体观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也要考虑到带队老师的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同时也要考虑课程安排中对实践开展深入的程度,考虑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实践医院的病人资源和医疗设备资源。如在呼吸科实习时,要考虑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老年人的多发疾病,要求教学大纲中必须掌握的内容。如果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可以增加一些涉及健康名录的教育内容。在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中首先要对关于健康的各种医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撰写出一份健康教育方案。学生在见习护理中,对住院病人或者门诊病人作出健康教育宣传,然后对小组或成员进行调换,相互检验对病人的宣传效果。通过宣传教育和检验效果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增强了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规则。在见习中,导师选取护理实习对象时要考虑多种因素。首先认识到所选的病人是否具有护理的典型性,其次要考虑到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是否能够经得起学生的见习。还有就是病人在见习期间是否要外出检查以及病人对医院的治疗是否满意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见习活动是否有足够的病人资源来满足见习要求。

3.2 应用动态性原则合理调整见习方案 系统论是动态性的,在变化中不断的完善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在护理见习中要求把护理工作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为护理活动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变动不断的调整护理方法来服务于病人,做到更好的护理。在内科护理中,很多有关护理的因素是在发生着变化,如医院的环境、病人资源、技术水平和医疗机械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见习中要关注各个要素的变化情况,要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更具护理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护理临床见习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病人和病情,因此在教学见习中应该密切关注病房动态。对于一些出院或者转院的情况出现时,应该安排见习生进入病房对此类病人进行观察,充分利用病人资源。在教学见习中,对于联系好的病人外出检查、出院或者病情恶化而决绝来访时,见习主管应该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和减少学生见习护理的次数。学生也要及时反馈在见习护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到见习主管的重视,对一些难度大的见习内容应该做一调整,及时解答见习中出现的问题,做好学生与老师的配合,使见习效果最优化。

3.3 应用最优化原则选择最佳见习方案 优化原则要求系统整体得到优化,完成系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优化原则要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要兼顾各个要素,相互协作,方案选择最优化。见习方案的科学优化必须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大纲来制定,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设置,兼顾各种见习资源,方案必须达到以学致用,必须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和见习目标的实现。因此,根据不同的见习内容,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作用和变化,从各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4 应用模型化原则推动内科护理见习的发展 模型化是实施系统方法的必要步骤,也是实现系统优化的必要手段。对于复杂的系统,我们可以把研究对象诸多要素及其关系经过简化或理想化建立系统模型,从而能简明地揭示和定量地描述系统的运动规律。在内科护理见习中,不同的见习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见习方案,但见习时的主要步骤是基本不变的,即模型化。该模型包括理论复习和问诊指导、学生自主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搜集实验室资料、病房小结或小讲课、学生书写或报告病历、讨论、老师总结等环节,根据内容可以增加或删除个别环节。根据模型化原则制定见习方案,有利于内科护理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有利于见习教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 刘扣英,林征,孙国珍.发现式学习在内科护理见习中的运用[J].护理学杂志,2007(10):77-78.

[2] 熊真真,袁丽.PBL教学法在内科护理见习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56-57.

[3] 蔡曼波,胡丽,何平平.美学原理在护理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2):39-41.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内科护理;学习方法

一、重要性

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应用、面向实践。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学生临床课中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其他临床课程的基础,因此学生学好内科护理学对今后的临床实习、工作至关重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即由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实施身、心全面护理的整体护理模式。为了使学生在临床实习和今后的工作中能尽快地适应整体护理模式,笔者在讲授内科护理学时,将整套教学中总结出的学法贯穿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现状

目前医学中职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学习有较强的畏难心理,而医学教育对学生素质却有很高要求,且包括文化课、医学基础课、临床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在内的医学教育学习时间短,课业负担重,相关专业课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穿插。这对学生是极大的挑战。内科护理学是临床各科护理学的基础,新的教学大纲重点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总教学时数为12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90学时,实践教学36学时。病种涵盖9个系统50种疾病,内容包括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

三、教学中的学法

面对中职学生这样的现状,教师教书解惑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下是笔者在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学法:

1、课堂互动,增强学生自信心

对于自信的学生而言,学习是一种享受,他们总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从而带来更多成功的体验。可是中职生对学习有较强的畏难心理,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成绩只会带来更多的烦恼。他们总是觉得这个不会,那个不懂,然后怀疑自己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继而以此为借口拒绝思考、逃避学习,并因此形成恶性循环。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认为,兴趣和注意力来自成功的体验,课堂提问应因人而异,对平时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经常对他们进行提问,并降低题目难度。回答正确后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赞美和鼓励,应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集中注意力学习。

2、课上课下严把“三关”,提高学生吸纳知识的能力

(1)预习关

内科护理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物学等许多基础学科,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教师花大量时间讲解基础知识。可是不讲解基础知识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解决这一问题可行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用晚自习时间,浏览杂志一样的速度预习一遍下次课要讲的内容,做到带着问题来上课。有预习的听课肯定比无预习的收效大。准备好三色笔、课堂笔记本和课后整理笔记本。

(2)复习关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因此听课必须要专心,要根据教师的板书和教导进行标记、划线、记笔记(可利用课本的页边空白处或课堂笔记本)。每讲完一个目标都要自问:“达标了没有?”若没有,就必须通过课后复习来达标。根据课堂目标,配合教师指定的配套学习资料进行复习,确定达标后就要将课堂目标要求的内容精简整理后抄写在课后整理笔记上,这对加深记忆大有帮助,教师也可把课后整理笔记当作作业进行定期检阅。

(3)习题关

及时完成教师指定的配套习题。将复习、做习题时遇到的问题及时向教师请教。

3、突出重点.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教师的工作不是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使学生热爱、尊重知识,采取正确的方法求知识。如今知识不断更新,新理论、新成果不断出现,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授风湿性心瓣膜病时,笔者先重点讲解最常见的二尖瓣狭窄,分析瓣膜病变特点、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听诊杂音特点、影像学改变、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内容之后,先让学生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解释另外3种心瓣膜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关闭不全)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然后引出临床表现、杂音性质、影像学特点等,把教师的教学意图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转化成他们自己的学习成果,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4、 案例教学法的植入,增加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的兴趣

(1)案例选择

笔者从临床护理实践个案中收集和选择具有针对性、适合于所学内容的案例。案例的选择符合以下标准:

①典型性:案例来自临床实践,不太复杂,选单一病种或一种疾病为主的病例;

②知识性:必须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融合在护理案例中。

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课前要做好准备,整门课中需用的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性的原则。就一课而言,可酌情将案例安排在课程开始、课中或课尾。出发点应放在加深学生对其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上。

(2)设置学生思考线索的讨论题或思考题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难度各异的讨论题或思考题。问题的设计应注意启发性、诱导性和可争辩性,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讨论和钻研的价值。

(3)案例讨论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根据提供的案例、讨论题或思考题进行分析,做出护理评估,按护理程序的过程相继提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和护理措施。一般可采取课堂随机发言或专题讨论的方式。随机发言是教师简要介绍案例,学生有针对性地自由阐述观点。专题讨论的形式有多种,时间可长可短。一般认为小组讨论宜深入,但耗时较多。不管应用哪种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单一主体和单一信息源,是一个讨论的参与者,但是又是一个特殊的参与者,应该在讨论中起到的引导作用和启示作用,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知识点”的发掘上来,使学生“启面有发、一启即发”。当然,教师也不应该以自己的意见去影响学生,甚至强加于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坚持采用PBL教学法及植入案例分析练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而言,知识不应只是书本上呆板的内容,而应是活学活用的工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使每名学生真正做到想学、会学、善学、乐学。

参考文献:

[1]陈四清,李斯俭,付石龙.护理教学中案例式教学的分析与尝试.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2(5):63.

[2]杨小文,张晓春.浅谈职业教育工作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9):20―21.A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7篇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法在内科临床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2014年内科新进护士46名作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新进护士23名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培训法,将2014年新进护士23名作为观察组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两组培训后分析能力、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评估两组护士对培训方式的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护士培训后分析能力、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分别为(85.26±3.28)分、(89.26±5.69)分(、90.77±4.2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士对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的满意度分别为(92.13±5.14)分、(90.11±4.24)分、(91.56±5.0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案例分析法能够提高内科护士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更快地适应内科临床护理工作。

【关键词】内科;临床护理;案例分析法;护理操作;实践能力

内科是医院重要科室之一,患者较多,且病情复杂,对护士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进护士刚参加护理工作,经验不足,易增加护理差错发生率,引发护患纠纷[1]。因此,临床必需重视对新进护士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为提高新进护士的专业素质,我院将案例分析法用于新进护士培训中,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4年1~12月的新进护士23名作为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21.05±0.53)岁;受教育程度:19例大专,4例本科。2013年1~12月的新近护士23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0~23岁,平均(21.35±0.46)岁;受教育程度:20例大专,3例本科。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培训法。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确定带教计划,包括理论知识和操作训练,主要围绕护理安全、常见内科疾病及护理方案、仪器使用方法等培训。观察组采用案例分析法培训:

(1)典型案例教学。带教老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10个,提交带教小组,由组员负责归纳整理,案例中设置突发事件或典型护理缺陷,并发放给新进护士;组织新进护士学习案例,分小组讨论,提出案例中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并进行适当点评:

(2)床边教学。每学习完一个案例,导师负责带领新进护士入病房内查看典型案例,询问患者的疾病、特征等,引导其观察、思考,了解从哪方面评估患者病情,要求新近护士针对典型病例进行小组讨论,提出具体护理措施。

(3)情景模拟。进行情景模拟,一名护士模拟患者,其余护士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护理,进行小组评估,提出护理中存在的不足。带教老师综合评价,肯定新进护士正确的护理措施,并指出不足之处。两组均持续培训1个月,培训后进行理论和实践操作考核。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分析能力、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成绩,总分均为0~100分;

(2)培训后对两组护士行调查问卷,评估培训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3个方面,总分均为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满意度评分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将文中相关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观察组培训后分析能力、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分别为(85.26±3.28)分、(89.26±5.69)分、(90.77±4.2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满意度评分

观察组对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2.13±5.14)分、(90.11±4.24)分、(91.56±5.04)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科临床护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内科新进护士刚参加工作,无法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融合,且实践经验少,需加强临床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2]。以往培训方法主要由带教老师指导新进护士按照操作流程学习,综合学习效果差,很难满足新进护士的学习需求,易降低其学习积极性。近年来,案例分析法逐渐应用于护生带教和新进护士培训中,取得满意效果。培训期间由带教老师选取经典案例,引导新进护士学习,增加对内科护理的认识;再选择经典病例行床边教习,指导新进护士评估患者病情,进行讨论,提出针对性护理方案,让新进护士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提高其分析能力,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和思考的能力[3]。情景模拟也是案例教学法重要一个环节,该教学方式较为新颖,可提高新进护士学习兴趣;模拟护理操作期间,能够促使新进护士将理论联合实际,将护理操作落在实处,便于带教老师全面了解新进护士存在的护理缺陷,并行针对性指导,有利于提高新进护士的专业素质,有效规避护理差错,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4]。本组研究中,观察组培训后分析能力、理论成绩、实践操作能力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培训方式、培训模式时效性、教学技巧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看出,案例分析法能够提高新进护士的实践能力。宋杏花等[5]分析案例分析法在新进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情况,发现新进护士的仪器操作成绩、理论成绩、求知欲等均高于传统培训护士,侧面证实了本研究结果。有研究表明,利用案例分析法行新进护士培训,有利于提高其整体素质,明确自身职责,短时间内进入临床角色[6]。综上所述,案例分析法应用于内科新进护士培训中,可提高其对培训方法的满意度,激发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到内科临床护理中。

参考文献

[1]刘红,刘书香,戴莉,等.案例分析法在护生护理核心制度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2,27(2):67-69.

[2]卢燕.案例分析法在内科护理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04-105.

[3]彭春芬,彭昕.应用案例分析法提高低年资护士沟通能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87-88.

[4]胡霞,顾晓菊,潘红宁,等.启发式临床教学结合案例分析法在低年资护士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6):709-711.

[5]宋杏花,王世英,邢黎艳.案例分析法结合情景模拟法在急诊新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10):81-83.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档案保护;灾害管理;风险管理;信息安全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archival safety system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rt of the archival cause development strategy. Facing the shortage of systematic induce in archival safety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point out the source of archival security system theory from these aspects: the archiv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 risk society theory, risk management theory, disaster management theory,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ory and safety culture management theory.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

3 结语

2010年,国家档案局提出建设档案安全体系,并迅速付诸实践。实践工作的快速推进,亟须理论的支撑。因此,有必要梳理已有的相关成果,分析相关的理论思想来源,提炼档案安全体系理论,为指导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档案安全问题研究当中所涉及的档案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灾害学、信息安全学以及安全科学等6个领域的7大主要理论思想,其中“档案保护理论”“档案管理理论”是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余5种理论则为档案安全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思想源流。然,在各学科理论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后面5种学术理论当中,也存在部分交叉的情况。如灾害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当中同样借鉴了风险管理理论的思想。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档案安全问题的广泛性与特殊性,在档案安全体系研究当中各种理论思想之间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是可以相互借鉴吸收的,其共同目标是应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指导档案安全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赵鹏.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角度看档案保护[J].中国档案,2010(6):27.

[2]冯惠玲,王健.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文件管理风险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 2005(4):62~66.

[3]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05(3):8~11.

[4]徐拥军.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档案学通讯, 2005(6):51~55.

[5]张宁.电子文件风险管理:识别与应对[J].电子政务, 2010(6):24~30.

[6]张宁.思维的“逆行”――电子文件风险管理解析[J].中国档案, 2010(7):59~61.

[7]向立文,欧阳华.论加强档案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档案学通讯, 2015(4):68~71.

[8]陈国云.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J].北京档案,2008(2):42~43.

[9]黄丽华.引进风险管理方法构建安全管理策略――档案数字化外包潜在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措施研究[N].中国档案报,2015-11-23(03).

[10]王良城. 自然灾害对档案的侵袭与应对策略[J]. 北京档案,2010(7):72.

[11]于海燕.档案灾害预警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4):81-84.

[12]吴加琪,周林兴.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研究[J].浙江档案, 2012(6):16~18.

[13]毛惠芳.预警应急抢救――档案灾害管理体系的构建[D].合肥:安徽大学, 2010.

[14]张新.灾害后的行动与反思――从北川档案抢救看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J].四川档案,2010(3):21~23.

[15]吴晓红,郭莉珠.数字档案灾害初探[J].档案学通讯,2005(3):80~83.

[16]吴晓红.档案灾害学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内科护理学课程是高职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内科护理工作对护理人员的技能知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有护理人员均要掌握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相应护理岗位的操作技能,由于内科护理学专业属于医学范畴,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内科护理学专业的学生要满足岗位要求,就要外修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内修自身道德素养。新时期,内科护理行业已经变革,想要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就要积极对接市场和行业需求,优化教学流程,改善教学方法,确定新的内科护理学教学方向,案例教学法以事实案例为主展开教学,可以让内科护理学教学更加简单,有效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深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选择有效案例有序开展教学,进而全面提升内科护理学专业学生的技能。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既要提升学生的相关护理学知识技能,也要重视学生的内科护理学素养,并通过实际教学让学生明确相关护理法规,助力学生提升自身的内科护理学综合素养[1]。当前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学和学生的岗位要求脱离,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岗位环境,这样的案例不是个例,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也易使学生陷入迷茫。而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技能为主导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学到相应的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技能、法规等,满足岗位要求。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推动教学改革。目前,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效果差,学生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护理技能,不能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应用案例教学法构建实践性的内科护理学专业课堂,可以推动教学改革。内科护理学专业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基本的护理知识、技能、护理法规等,且知识体系也随着护理行业的变化而改变,内容的复杂性影响着教学的难度,实际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变化,调整课程模式,引入实际案例,才能保证教学不落人后。应用案例教学法满足了内科护理学专业的课程特点。应用案例教学法实质上是构建应用型的教学模式。随着内科护理学教学形势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情况,高职院校应该迎合教学改革趋势,创新内科护理学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学质量为首要目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满足高职院校发展情况的教学方法,通过结合具有较强时效性的护理案例,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预习的机会。内科护理学专业知识内容广泛,单一的教学方法会阻碍学生发展、降低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注重护理理论知识渗透的同时,要加大实践案例的研究,才能助力学生提升专业护理技能,让学生掌握实际有效的护理技能,将所学技能应用在实践中。

二、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内科护理在近几年已经完成了初步改革,内科护理行业更加注重护理品质,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以服务为重。当行业发展时,与其对应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也应该紧跟行业需求积极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目前我国对内科护理学专业的重视程度很高,将其列为独立的专业体系,其主要目的是强化护理人才的建设,促进护理行业的转型,因此,内科护理学教学要以国家导向为主,培养高技能的内科护理学专业人才。护理行业应加强两种类型人才的培养,即知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应以理论知识为导向,重视内科护理学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结合岗位要求,培养大量的内科护理学技能型人才,推动内科护理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建立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2]。服务质量是未来内科护理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升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内科保健的认知也逐渐提升,更加重视自身内科保健,推动了内科护理行业的发展,这也要求高职院校加大内科护理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结合时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内科护理学技能人才,满足市场和行业发展趋势。高职院校内科护理专业虽然是技能型专业,但高职院校学生情况的特殊性降低了内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这些主观原因或多或少会影响内科护理学教学的开展,例如会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落实,也会影响内科护理学教学定位的制定,最终影响教学考核措施的实施,进而导致内科护理学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中职院校已经学习了内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实操内容较少,其内科护理学实操技能较弱。由于授课形式单一,导致学生掌握的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也不完善,因此在高职院校内科护理专业学习中,学生会出现学习断层的问题,实操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都不是特别理想[3]。高职院校的学生一种是在高考前进行招生,一种是在高考后进行招生,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专业水平不高,不仅在学习时缺乏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也缺乏规划,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岗位能力需求的调研

高职内科护理学课程内容多,岗位随着行业不断变化,要想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首先要重视岗位需求调研,通过对岗位标准、能力的调研,结合岗位需求选取案例,针对性地开展案例式内科护理学课程,提升课程的实操性。在学期开始前,学校可以安排志愿者对该岗位的能力要求、标准进行调研,获取护理岗位能力、标准相关信息,所设计的内科护理学调查维度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岗位需求信息多来自一线护理者,可以更加精确地掌握护理岗位职业需求,为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符合的护理人才提供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综合设计课程,优化案例选择,选择更具时代性、针对性的护理案例[4]。

(二)以岗位要求为参考,优选护理案例

为了提升内科护理学课程的实用价值,为学生提供更多临床实习的机会,教学可以实际的岗位需求为参考,结合综合调查问卷,对护理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加以分析,然后调整内科护理学教学方法,制定案例教学框架。结合内科护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结合在一起,依据护理岗位的特色,补充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教材中的案例,融入更多实用性的案例。将岗位案例分成基础知识案例和技能案例,通过不同案例的学习,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基础知识案例包含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法规知识,如护理法规概述、护理药品等;技能案例主要是护理案例,包含多种关于护理的实操案例。在案例选择时,要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并尽量提供真实的护理环境,让学生在护理的实际环境中进行训练,提高自己的技能[5]。

(三)优化案例教学的方法

要提升内科护理学课程的效率,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案例讲解和渗透,如情境教学、项目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可以掌握系统的内科护理学技能。1.创设案例情境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案例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考正确的护理方法。例如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通过引入真实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案例情景,鼓励学生思考正确的护理方法,如情景:某位老年患者突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出现发热、咽部不适、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表现,经过检查发现患者病原体存在病毒和细菌,还出现了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情况,经过治疗,病情趋于稳定,对于这种患者在后期应该如何治疗。通过展示常见的情景,激发学生探讨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探讨,以分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因、临床上的护理方法等进行探讨,在学生的探讨中教师要加以引导,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经过一番探讨,学生针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护理方法给出完善方案:前期治疗上,主要以予抗病毒、抗细菌、对症止咳化痰、退烧为主;后期护理上应该随时在呼吸科门诊进行观察,并且要调节生活饮食,不要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注意多饮水和休息。通过案例情景探讨,可以提高学生内科护理学的专业性[6]。2.采用项目化学习方法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化学习方法,项目化学习方法仍旧以案例为载体,可以设计多个案例,为学生搭建虚拟的护理环境,并采用分组的形式展开项目探究和分析,在项目化的案例学习中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同案例,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护理案例。例如在某高职内科护理学专业中,教师实施了阶段性的项目学习计划,在某个时间段分别设计了急性咽炎患者护理案例项目、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护理案例项目、急性咽喉患者护理案例项目,在项目化案例实施以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护理案例,经过阶段性的护理技能学习,逐渐提升了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很多学生都反映掌握了比较实用的内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化学习完成后,教师根据不同案例开展了交流研讨会,鼓励学生说出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到的护理技能和心得,通过后期的交流和探讨,提升了内科护理学案例教学的效果。3.科学应用信息技术高职院校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讲述法教学,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也不佳。在信息技术应用逐渐成熟的今天,信息技术为内科护理学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推动了内科护理学教学走向实践化,在案例分析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内科护理学案例,将护理流程和知识通过屏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学习实现内科护理学技能的强化,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内科护理实操进行语言指导,对视频中的内科护理实操流程进行分解,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护理技能[7]。例如,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急性咽喉患者护理案例和急性咽炎患者护理案例的护理方法,并指导学生分析两种疾病在护理上的差异,二者同属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在护理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比性的学习和分析,可以让学生高效掌握不同疾病的护理方法。在对比学习后,教师可以应用信息化技术指导学生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实操情况的分析、总结,形成案例教学反馈,弥补案例教学的不足,为后期的案例教学提供参考数据。4.构建线上案例教学平台内科护理学教学以实操案例为主,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多元化的案例练习活动,通过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让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得到针对性的提升,通过随机案例分析和分组集中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内科护理学线上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升内科护理学教学效率,以线上学习平台为基础,融入不同的内科护理案例,借助线上平台对学生的案例分析进行全程化追踪和评价。在传统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中,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并不多,一般只能通过作业和考核来检验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缺乏合理性[8]。建立内科护理学线上学习平台可以通过线上授课和线上交流的方式学习和了解更多护理案例,实现了内科护理技能的分享,学生的技能交流也更加通畅,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案例研讨进行指导,也可以对学生的案例学习进行总结,实时了解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此外,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反馈系统,实现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动态化管理,在教师端系统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参数,全面了解学生的内科护理技能掌握情况,继而做出科学的内科护理学教学调整。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实时内科护理案例,教师可以定期更新平台案例,及时引入新的案例满足学生的技能学习要求。5.校企合作,构建临床实习平台内科护理学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所以教学中应该结合不同资源,为学生创建灵活丰富的实习平台,借助不同案例完成实践性的学习。高职院校可以构建校园和医院的合作平台,为学生内科护理技能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在合作上,院校要拓宽合作渠道,签约不同的医院,依托校园和医院所成立校内外实操平台,融入不同实时护理案例,鼓励学生在案例中实践,将平时内科护理技能应用在实际案例中。高职院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校园内科护理实验车间,聘请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真实的护理工作环境中锻炼护理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案例融入考核环节,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创新考核方式,将案例和考核融为一体,保证学生在考核中可以提升自己的护理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应该重视案例教学法,以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技能为向导,借助不同的护理案例,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构建不同的学习平台,推动内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提升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杨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142-143.

[2]刘爱平.基于标准化病人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343+345.

[3]谢文柳.交互式—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22):190-191.

[4]李静.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专业急危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9(12):146-147.

[5]温朝玲,侯晞,刘耀辉,等.基于标准化病人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38(22):2693-2696.

[6]刘博.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三年制大专《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68):13446.

[7]刘涛.“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写作感想[J].中华护理教育,2017,14(05):338.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文献保护 文献修复 课程体系 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

[分类号]G25

文献保护与修复(或使用其他名称)是我国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学科发展、技术更新和实际工作变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除考察国内实际情况和需要外,对国外相关课程的调查和借鉴也是课程进行科学调整的必要前提。美国图情学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地位,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作为其传统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安排上均具有相当的特色和优势。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图情学研究生院2009年最新排名数据,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位居“档案与保存”专业排名榜首位,其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任务主要由该学院的卡尔嘉琳文化记录保护中心(William and Margaret KilgarlinCenter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Record)承担。该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双硕士以及副修等级别的学位教育。其硕士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支持学生获得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全面训练,也为学生提供在特色学科研究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其中,文化记录的保护便是该学院三大特色研究领域之一。这一方向的硕士培养计划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培训,涉及档案与记录管理、纸张与书籍修复、博物馆研究与保护管理等。此外,该学院的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还为有工作经验的信息从业人员提供了获得“Conservation”和“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两种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的机会。

与上述硕士培养和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相配合,德州大学信息学院设置了一系列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经验、理想的实践设施致力于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材的培养。论文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加以分析。

1 课程内容概况

据分析统计,不计其他课程中的相关专题讨论及实习课程,德州大学共有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17门,如表1所示:

“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面向硕士生讲授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和保护管理。教学目标包括:①回溯以美国为主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以及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历史,包括记录的生成和保留、记录依附的载体以及为了对记录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并延长其生命周期而发展和积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②考量记录、档案及其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③加强明确叙述和研究历史问题并展现调查研究结果的能力。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也包括方法层面的历史研究相关知识,如历史研究概况、特性和操作方法等以及专业层面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相关知识,如档案基金会、档案职业、国家档案和联邦记录、记录管理、载体与技术、处于危险状态的档案和记录、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20世纪的档案事业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涉及档案和记录这一类文献的保护,但同时包括档案学专业的其他基础知识,并非文献保护与修复的通论性质课程。正如课程负责人David B.Gracy II在其2006年春季的教学大纲中所言“这是一门历史课程”,“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侧重于文献保护事业发展史的介绍,因此,笔者认为,或可用“历史”作为该门课程的内容关键词。

“保护概论”是面向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介绍与图书馆和档案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献退变的类型和原因、处理方式、保护项目的组织等。教学内容包括:状况调查与保护需求评估;纸质文献的结构与退变;照片的结构与退变;多媒体材料的结构与退变;馆藏保管;环境监控设备;保护意识的普遍形成;可选择的修复处理;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保护项目的建立等。从其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门“通论”性质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

“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目标是使参与本课程的硕士生理解“外部防护(extrinsic care)”这一保护图书馆馆藏的举措的技术现状及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谓“外部”,义指区别于直接作用在文献资料本身的修复处理。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状况监控和记录维护;控制环境的方法;馆舍设计和改造中对于记录资料保存的考量;主要类型的记录资料的保藏优先原则和实践操作细节;记录资料在使用、运输、复制和展览过程中的保管;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照片、手稿、地图、磁性记录载体、图画等)的存储和处理;生物侵害及其控制;灾难恢复;空间设计与使用等。虽然限于“外部防护”,但考察其教学内容,涉及文献保护的各个方面,也应视为一门“通论”性质的课程。

“保护项目管理”向将要在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从事保护管理的学生讲授如何管理从需求评估到物理处理或载体转换的选择等全方位的文献保护活动。通过课程学习要实现以下目标:①熟悉保护项目的组织模式及其与大型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组织和使命的关系;②理解需求评估在保护项目中的地位并掌握评估保护需求的工具;③理解一个成熟的保护项目的主要运作组成部分;④练习对于成功管理保护项目至关重要的多种方式的沟通技巧;⑤运用其他保护课程所学的保护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包括调查文献保护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地位和组织情况;设计和综合保护项目;需求评估和保护方式选择;管理保护项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员工和用户教育;筹慕款项和撰写赞助计划申请书;人员配置;成本分析和预算等。从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保护项目管理”是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的高阶课程,需综合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方可完成,而“管理”则可视为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介绍创建永久性数字资源收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馆长的视角理解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载体以及数字化过程中与技术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元数据的生成以及长期存取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等。“数字”可作为其内容关键词。

“电子记录永久保存若干问题”关注与各种来源的电子记录相关的问题,包括为了长久保存而对记录所作的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课程涉及载体更新,转换为中性格式vs.尽量保持原始格式,迁移,按需迁移;

数字文献的显著特征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要性;格式与元数据;电子记录长期保存中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真实性和鉴定;电子记录存储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等。本课程旨在使面临为长期保护记录或其他数字文献而需构建有效的电子记录存储库问题的档案馆或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了解其中的主要困难所在、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该课程侧重于“电子”文献的保护。

“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侧重于音频资料保护和载录格式转换中的经济学问题,噪音降低和稳定性问题,用于存储声音的现代载体的稳定性问题等。“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是其后续高阶课程,侧重于载录格式转换的相关问题,包括:不同格式信息的变换;优先进行载录格式转换的资料的选择标准;侵入性修复或最低限度修复的考量;非常用格式研究;音频资料最大量信息恢复的方法等。这两门课程侧重于“音频”文献的保护。

“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向硕士生讲授文献保藏机构进行修复处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涉及材料科学、保藏处理、预防性处理和治疗性处理等。是侧重于文献修复的一门“通论”性质课程。

“图书实验室I-Ⅲ”是在图书实验室进行的三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资料保护的修复性处理基础介绍,通过设计和制作保护性函套和使用适当的维护程序对馆藏进行成体系的保管等;II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图书修复材料及实施技术的详细练习和学习,介绍纸张修补、修复和图书馆书籍装帧;III涉及书籍修复的检查、存档和处理程序,高级修复装帧,制订维护流通馆藏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并为学生开始个人修复研究计划做准备。均为“实验”课程。

“高级修复处理”允许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在图书实验室和纸张实验室进行个人修复研究计划。该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图书处理计划,包括:决策和存档,探究图书处理和保护专门问题或特殊领域的个人计划和工作组;实验室案例;灾难响应和恢复等。属于“实验”课程。

“纸张实验室I-II”是在纸张实验室进行的两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旨在为学生介绍修复古代纸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鼓励学生培养恰当运用这些技术的判断力;II旨在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修复处理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针对特定收藏做出修复处理决策。均为“实验”课程。

“修复科学I-II”向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上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介绍图书、照片、手稿等的构成、鉴别和修补所需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包括粘合剂,分析技巧,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颜色、光线和化学,酶,功能团,现代纸张制作与材料,容模,聚合体,氧化还原反应,皮革与羊皮纸,溶剂等。偏重于修复“材料”的讲解。

2 课程体系分析

结合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课次序等加以分析,德州大学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内容全面,结构合理

从上述课程内容分析及关键词选取可以发现,既有通论性质的综合课程,又有专论性质的历史、管理、数字、电子、音频、材料等专题课程,基本上全面涵盖了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保护概论”的授课对象是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介绍文献保护基础知识;“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关注文献的“外部防护”;“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献修复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三门课程虽同属通论性质的课程,然各有侧重,并不重复。各门专论性质的课程或从事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如“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或从文献载体的不同类型(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或从实际工作的不同环节(如“保护项目管理”)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加以深入探讨,与通论性质的课程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合理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结构的机会。

2.2 层次分明,承接有序

从表1不难发现,德州大学整个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又有一些自成系统的课程模块。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图书实验室I-III”、“纸张实验室I-II”以及“修复科学I-II”。这些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上由浅至深,在开课顺序上由基础到综合,并且通常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学,体现了层次分明、承接有序的特点。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17门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中,有6门实践课程,而在部分理论课程当中,亦包涵了实践教学环节。从几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实践课程实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献保护与修复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的实际工作环节,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是应用型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方能真正掌握。除实践课程外,德州大学还提供了6门实习课程,充分体现了其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实践教学的注重。

2.4 保护与修复分明――兼论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中文译法

从表1的“关键词2”一列可以看出,德州大学在设置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时,对于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这两个相关而又相异的内容进行了区分。综合考察8门Pre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Preservation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保存状况调查、文献保护需求评估、不同载体文献的结构、不同载体文献的退变及原因分析、文献保存环境监控、文献载录格式转换、文献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献保护项目的建立与管理、灾难预案与恢复等。综合考察9门Con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Conservation侧重于纸张修补、书籍装帧等文献修复处理方法的原理、考量、选择和操作。不同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异之处。而Preservation的两门通论性质课程“保护概论”和“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除前述主要内容外,均涉及Conservation课程的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表现为Preservation这一术语在概念外延上较Conservation宽泛,有些时候,Preservation可以包括Conservation。

我国在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两个术语连用时,通常将其择作“保存与保护”或合译为“保护”。从上述德州大学两类课程的内容分析来看,这两种译法并不合适。文献保护通常可分为预防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结合上述两类课程的内容,或可将Preservation视作文献的预防性保护,而将Conservation视作文献的修复性保护。而由于Preservation又可涵盖Conserva-tion,因此,笔者认为,可将Preservation译作“保护”,将Conservation译作“修复”,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异性和相关性均得以体现。

3 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或档案学专业的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基本上局限于通论性质课程的开设。然其“通论”亦仅偏重于传统的档案文献载体知识的介绍和环境控制等,较少涉及文献保护管理的内容。至于采用西方装帧方式的精装或平装书籍的保护与修复方法和理论,更是鲜有涉及。如前面所述德州大学通论课程“保护概论”中所涵盖的状况调查和保护需求评估、日常馆藏保管、修复处理方法的选择、创建永久数字收藏、文献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和文献保护项目的管理等内容,在国内的通论课程中基本没有涉及。这一情况与我国文献保护与修复的研究现状有关。目前我国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研究仍停留在技术层面,偏重于介绍以书籍为主的古文献的常用修复方法和操作过程,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简单,尚未上升到原理和理论的高度。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1篇

上述两种观点仅从语词表述上看,一个认为科技档案可以更改,另一个认为科技档案不容更改,显然是相互矛盾的。产生这一矛盾绝非偶然现象,既是一定的历史原因所致,也是科技档案管理学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在一般人看来,档案是神圣的,它不容任何形式的更改,更不允许随意篡改。何嘉荪教授在研究档案概念时发现,在档案学原理(概论)、普通档案管理学和除科技档案管理学以外的专门档案管理学的著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档案不容更改”,或者强调“档案是历史的真迹,必须保持它的特性,档案才能充分发挥它的效益。后人不能为了迎合现今的某种潮流或按照自己的观点和需要去篡改档案”。④ 而在传统的科技档案管理学著作里,却肯定科技档案的内容在特殊情况下可以按特殊办法作一些必要改动。他认为这两种观点也是相互矛盾的,只是由于不出现在同一著作和教科书中才避免了难堪。在他看来“有不少科技档案,由于实际上是现行文件,仍处于动态之中,当然就需要修改。否则后果就不堪设想”。⑤ 进而提出我国档案概念以非现行性为基础不合理,必须扩大我国档案概念的外延,将文件与档案概念等同,方能正确解释所谓的“科技档案更改”问题。然而,宗培岭、谭 培二位学者对这一解释持不同见解,他们认为“科技档案更改”命题的正确性与否和对文件与档案关系认识密切相关,我国“档案概念以‘非现行性’为基础是合理的”,与文件的现行性对应,“科技档案的非现行性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科技档案更改“仍属档案原始记录性的继续”。⑥ 他们认为我国已有的对文件与档案关系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能够合理解释科技档案更改现象,没有必要不顾我国的国情和档案工作的实际状况去扩大档案概念外延。而吴品才博士则坚决否定“科技档案更改”一说,他认为运用文件生命运动理论能够解释所谓的“科技档案更改”现象。因为科技文件除了纵向运动之外,还存在横向运动,这种横向运动使得“科技档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⑦ 所以他认为,所谓“科技档案更改”,是科技文件横向运动的结果,“必然是在科技档案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时进行,是为形成现实科技活动开展所需的现行科技文件过程中的修改,而且更改的不是原件,而是复制件。”在他看来,“科技档案和其他档案一样是绝不允许更改的”。⑧ 那么,“科技档案更改肯定论”与“科技档案更改否定论”孰对孰错呢?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这种不同的观点呢?

二事实上,对“科技档案更改”简单地下肯定或否定的结论都是有失偏颇的,科学地认识 “科技档案更改”现象的本质才是关键。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作扼要的探讨。

首先,必须认清理论上和现实科技工作中同时存在着的“科技文件更改”和“科技档案更改”两个概念。一般而言,“它们在更改原因、更改主体与更改的后处理上均有所不同”。⑨ 人们认为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科技文件未履行归档手续,而科技档案是已经归档了的科技文件。而从论理上讲,归档并非是文件和档案的分水岭,而是人为划定的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界线。例如,档案界有人提出:“没有立卷归档的文件不一定不是档案;已立卷归档的文件未必是档案”。⑩ 按此说,实际工作中所谓“科技档案更改”是对归档后科技文件的更改,而不管这里的科技文件是否可以称作理论意义上的档案;理论上的“科技档案更改”则仅包括对半现行和非现行期的科技文件的更改,而不管其是否归档。对于档案人员来说,我们主要是对科技文件归档后的所谓“科技档案更改”实施必要的指导和监督。

其次,“科技档案更改”与“科技档案篡改”有本质上的不同,不能将两者等同起来。“科技档案更改”有合理的更改原因、严格的更改权限、规定的更改程序及更改要求和更改方法,它根本上是为了使科技档案与所反映的事物始终保持一致;而“科技档案篡改”则不然,它总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逃避正义力量的合理控制,而采取非法手段改变档案真实内容的。由此可见,有些同志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简单地将“更改”理解成“篡改”,并将二者等同起来,进而将“科技档案更改”理论加以全盘否定是不足取的。

再次,所谓“科技档案更改”有其理论上的缺陷。第一,所谓的“科技档案更改”理论并不是针对所有类别需要更正的科技档案而言的,有其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我们可以看到,科技档案需要改动的情况有二:其一,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与所记载和反映对象发生偏差,即科技档案存在先天性的不足;其二,科技档案记载和反映对象由于某种需要发生新的变化,即科技档案本身不会随其反映对象的变化而相应变化,存在着后天性不足。而科技档案内容和与其相对应的客观事物不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它可能出现在任何种类任何载体的科技档案中。而现实工作中的所谓“科技档案更改”则有其针对性,一方面是针对基建、产品、工艺、设备等类别科技档案;另一方面是针对上述类别科技档案中的图样科技档案,而非包含表格类、文字类、声像类科技档案。也就是说,所谓的“科技档案更改”是从个别推论一般,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并不应该称之为“科技档案更改”。第二,“科技档案更改”理论有违反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和概括不全面的地方。所谓“科技档案更改”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内容改动较少的在原件上进行;二,内容改动较多的,但可以利用原件大部分的,复制原件并在复制件改动。在科技档案原件上更改,虽然有其方便的地方,但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真正做到维护档案的真实历史面貌,这正是许多同志对所谓“科技档案更改”提出异议的原因。而对内容改动较多,但又不好套用原件的,在充分利用原件的基础上,重新制作文件来实现对原件的改动的这种情况,“科技档案更改”理论并未包含。

最后,“科技档案更改”尽管在理论上有缺陷,在实践中有不足,但它在长期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中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尽管在理论上或者口头上表达“科技档案可以更改”,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并没有真的恶意地去改变科技档案的某些内容,反而更注重维护科技档案的真实历史面目。比如在反映科技档案相对应的客观事物现状的同时,在科技档案复制件上进行更改,或者重新制作科技文件,并保留更改过程一般不在科技档案原件上更改,只有极少部分单位在改动较小情况下在原件上更改。事实证明,这样做除了在原件上更改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维护科技活动的真实历史面目外,总体上是有利于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开展的。

通过对所谓的“科技档案更改”问题的简要分析,我们不难得知过去乃至现在的科技档案工作中,“科技档案更改”只不过是由于受人们认识水平限制而延袭下来的一种习惯表述。理论意义上的“科技档案更改”不仅应包括对已归档科技档案、科技文件的更改,还应包括应该归档但尚未归档被称作为科技文件的科技档案的更改;不仅应包括对被称作科技文件或科技档案原件或复制件的更改,还应包括另行制作科技文件对科技档案内容的修正。从“科技档案更改”具体工作的诸多限制我们不难看出,“科技档案更改”和“科技档案篡改”不同,它并非鼓励人们去改变某些科技档案的真实内容,恰恰相反是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维护科技档案内容的真实性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仅因为看到科技文件更改是无可厚非的,就试图通过扩大档案概念的外延,将文件与档案概念等同起来,以此来说明对“科技档案的更改”就是对“科技文件的更改”,并试图用科技文件更改来代替“科技档案更改”,回避业已存在的所谓“科技档案更改”引发的问题,不仅回避不了,反而会造成认识上的更大混乱。由此可见,该法并不足取。用文件生命理论来解释 “科技档案更改”问题似乎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仅就相关科技活动、同一科技活动的前后阶段,后者套用前者的科技档案并将之复制后作部分更改转化为后者的科技文件的事实,仍然不能合理解释全部的“科技档案更改”现象。科技文件横向运动理论只能解释图样类的科技档案复制件更改后转化为现行科技文件的部分事实。对文字类、表格类和声像类科技档案内容需要改动就难以合理阐述。按照科技档案内容需要更改的情况,假若某些基建档案中,发现施工日志与所记客观事实有出入,无疑需要更正。我们是找有关人士重新追记,力求档案与事实相符,还是非得将之复制后,转化为复制件后再找有关人士修改。显然,后者有些荒谬,既行不通,也有违情理。由此可见,想通过扩大档案概念的外延和借助文件生命运动理论来解释所谓“科技档案更改”现象都是行不通的。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成人高等教育;内科护理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等的教学方法[1]。现阶段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模式仍以学科式教学模式即三段式教学模式为主,只是对普通本科护理教育课程的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这样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局限性。由于此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使内容很难减少;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形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新内容又很难加进去;基础知识反复学习,学生兴趣不大,新知识又没有及时接收,实际应用时也显得捉襟见肘。二者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我们必须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鉴于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本改革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入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195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方案如下:①师资队伍建设:由我院《内科护理学》教研室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使用多媒体进行理论教学。护理教研室内科护理学教学组通过集体备课,系统培训,确保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达到规范化教学。②收集病例: 教师预先收集6份典型病例。内容包括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心理社会反应、护理体检、辅助检查、入院后病情及临床处理、护理方法、中医技术等。③编写教案:详细参阅了多本教学教参并结合临床,共组织编写教学案例6例,案例分为教师教学使用参考版和学生学习使用两个不同的版本。④实施: 每个系统疾病讲授中采取理论系统复习病例专场讨论完成1份护理病历的形式。?K理论系统复习:每章节开始前,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强化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护理要点等。在病例讨论环节教师有针对的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复习掌握情况,并将课外复习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L病例专场讨论: 是在理论知识复习强化结束后给学生提供1份病例,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要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中融入护理发展中的新理论、护理研究新成果、新技术。最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M补充完成1份护理病历:是在一个系统疾病讲授结束后,教师通过网络的形式将案例发送至学生公共邮箱,发放的案例与学生上课讨论的案例不同,为一份需要补充完整的案例,需补充完整的护理病历的内容包括案例中的护理重点、难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必须通过查阅文献后完成。

1.3教学评价 包括理论考试和问卷调查。①理论考试成绩评价: 《内科护理学》所有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测试。理论考试成绩中理论考试(占75%) 和书写护理病历考试(占25%) ,理论考试中基础理论知识占60%,病例分析题占40%。②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①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评价: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收获、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自学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2结果

问卷调查情况分析:①本项目课堂教学部分自2014年2月课程开始以来,共计学生195人,平均出席63.5人次,出勤率为52.1%。授课结束后完成1次教学效果测评,发放调查问卷195份,收回160份,回收率82.1%。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达81.2%;61.3%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教学的改革,吸收了新知识,了解了更多的临床资源;86.5%学生表示提高了沟通与交流能力;46.8%学生表示本课程改革缓解了工学矛盾;81.2%学生认为提高了解决问题能力;52.6%学生认为学习了中医的理论知识及辨证施护能力。②存在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反馈对于本身学习西医的学生来说,讨论及书写中医案例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学校在课程安排中假如更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讨论

3.1学生能力的提高 案例教学过程中,收集编写的案例均为临床上典型的案例,需要学生补充的部分为案例中的护理重点、难点,临床新技术、新业务,这些案例积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与任课老师电子文件交流,提高了其查阅文献的能力,拓宽了视野。从问卷结果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满意程度达81.2%。61.3%学生表示通过这次教学的改革,吸收了新知识,了解了更多的临床资源,如:护理的新技术、新动态,提高了学习的兴趣;46.8%学生表示本课程改革缓解了工学矛盾,对于部分因为工作或生活等原因偶尔不能来听课的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复习案例,查阅文献,及时与任课老师沟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在护理学其他系统或科目中推广。

3.2教师能力的提高 在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内科护理学》课程中改革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是临床医疗专业的压缩本的现状,使教育内容遵循成人教育的特点[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的集体备课、收集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的相关理论、书写案例、进行课堂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要求老师必须教师不断努力、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否则完不成教学任务。

3.3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中医护理能力 在编写案例过程中,详细参阅了多本教学教参并结合临床,共组织编写教学案例6例,案例分别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虚劳》、《膜性肾病-水肿》、《慢性肾功能不全-虚劳》、《高血压-眩晕》、《慢性心功能不全-喘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胸痹心痛》。

内科护理学是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各医院的临床护士,临床工作经验丰富,但是76.5% 护士为西医医院工作,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少,知识储备较少,因此学生在完成案例时必须以临床病例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自觉地复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查阅资料,才能高质量完成案例,学习内容得到了巩固,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得到了提升。

3.4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3.4.1案例教学在在总教学时数不变的基础上,以往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时数比例为2:1。为保证以往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每章节开始前,教师预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复习在病例讨论环节教师有针对的检查学生理论知识复习掌握情况,并将课外复习内容纳入课程考核范围之内。

3.4.2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贯穿整体护理和护理程序的临床思维方式。①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患者主要和次要的护理诊断,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措施。②要求学生要重视心理、社会方面的评估与护理。病例中要提供心理、社会资料,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③通过病例讨论和书写护理病历使学生熟悉护理程序的基本步骤,掌握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理念。

3.4.3教学中应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应认真备课,根据教学目标选择病例,对病例所涉及的内容要熟悉,并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应提前考虑。教学中认真组织课堂,围绕主题,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达到师生互动; 教学结束后,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对教学效果及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与评价。

4结论

学生对案例教学法满意度高,收获大,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认为自身能力得到提高。但是需要在以下各方面进一步建设:①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时,需有效整合运用临床医疗信息资源如教学案例、典型图片、操作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②利用网络资源发放案例,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复习案例,查阅资料并填写完整。对于一些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案例是否完成及完成的质量难以保证。在今后的研究中,为保证学生作业完成的质量,适当增加案例分值在总成绩的比重,使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③在教学结束后,如何创新评价体系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精神科护理学

《精神科护理》是护理学和精神病学共同的专业分支,已成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精神科护理与精神病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并列为精神卫生的四大领域[1]。针对目前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录像教学资源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实际接触精神科病人困难等弊端,将案例教学引人《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增强精神科护理学课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

1 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案例教学法注重实践应用超过了理论研究,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改变了教师、学生的行为角色,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教育观念,是一种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效果是比较好的。

2 教学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则对案例教学是很重要的,只有选好案例,才能把案例很好地运用到案例教学中,才能体现案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法的区别。要想发挥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必须要精心选择、编辑案例,充分体现案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案例要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在选编案例前,首先要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哪些理论概念,再根据这些理论概念去选编教学案例。

2.2 实施方法

2.2.1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做好课前准备,以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是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主要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时间以及教学大纲等各种因素后确定一个可以实现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选编案例,确定采用的案例及案例的展示顺序,然后认真计划课堂教学,考虑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考虑整个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过渡和教学方式等等内容的安排,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2.2 学生的准备

学生的准备也是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在其它的教学方法里,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灌输或有目的的启发参与教学,很少主动参与。而在案例教学中,要先把案例提前交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案例资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文献,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这个阶段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准备工作,利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时学生所发表的意见更精练、更成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缩短课堂讨论时间。

2.2.3 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而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起着指导、引导的作用,不能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必要时给学生以一些建议或意见。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则应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不做旁观者,不用考虑自己的发言是否会出现不妥或错误,只要言之成理,发言有理论依据,就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教师充分交流意见,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能表明态度,除非学生的观点、意见出现了偏差、错误或学生找不到案例主题时,才能给学生以适当的提示,使讨论继续下去。

3 教学评价

采用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进行教学评价。教学结束后由护生对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进行问卷调查,从教学方法是否生动、利于知识形象化、利于护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一致评价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上课效果良好。

4讨论

4.1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情景教学,能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利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理论学习为应用学习,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活生生的案例消除了学生对精神科患者的陌生.缩短了与患者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唤起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加强了职业情感教育。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探索潜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分析问题,教师应适当控制学生讨论的范围和时间,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4.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护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护生听,护生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走,没有自己的思考及意见 ,不会主动参与教学。而在案例教学中,护生根据案例的提示,要求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同时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从病例的选编到课堂的讨论,教师发挥着积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既要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病例,同时帮助护生掌握和领悟角色的要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护生从演示中学会思考,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保证学习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的主航道。

4.3 激发学习兴趣,强化教学知识点

《精神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科护理学,目前精神疾病大多病因不明,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对大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依靠病人表现出来的异常精神症状[3,4]。异常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学》重点的内容,同时准确识别异常的精神症状是精神科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正确护理措施的关键。而精神科大部分症状的概念较抽象,难以理解,护生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角色扮演教学法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使教学过程生动化、艺术化,从而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从课堂演示到教师总结整个教学过程都在不断强化知识点,旨在通过提高各知识点出现的频率,达到强化知识点,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558.

[2] 凌敏.PBL案例教学在精神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9):86-87.

[3] 谭庆荣,李芳,王怀海.关于精神病学教学要点的思考[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22):2060-2061.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写作指导注意事项

省电大于2009年对电大开放教育集中实践环节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新的教育实施方案,我市电大也对《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作出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调整。现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写作要求的变化

<一>本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为三稿(初稿、修改稿和定稿),实践报告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法学专业:内容包括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为百分制。

2.汉语言文学(师范):

内容包括教学实习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教学实习又包括实习方案、教案和3000字以上的实习报告。教学实习的方案、教案和实习报告均可一次打印成型,具体要求见“实施方案”,教学实习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实习报告的打印参考实践报告的相关内容要求;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3.教育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制。毕业论文不再要开题报告,成绩为百分制。注意不要把教育管理实践报告写成调查报告,另外,论文选题不能选学科教学,要紧扣教育管理内容。

4.小学教育: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5.行政管理: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百分制。

6.英语教育专业:内容为教学实践设计。整个教学实践设计研究项目必须经过简短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撰写4000字以上的鉴定报告几个阶段。

具体过程包括:项目启动、问题分析及方案设计、学生实施方案阶段、数据分析讨论、研究报告撰写过程。 要求:①每一步骤都要有书面材料;②要有4次教学研究记录或教学日记;③要有原始问卷或座谈的录音等。

研究报告一律打印,格式统一。详见省电大的《教学实施方案》。作业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7.工商管理:内容为模拟实验和7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附500字的模拟实验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论文的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8.会计学:内容为模拟实验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模拟实验要求详见省电大《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9.经济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0.金融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6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社会调查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内容为毕业设计。要求毕业设计有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论文书写规范、文字流畅、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正文前附《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附参考文献;论文要求打印,统一格式,统一封面,装订成册,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数学与应用教学:内容包括教育实习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对于正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学生要求:①提交所在学校对其教学工作情况的考核意见(有获奖证书者附上复印件,加盖印章)②提交两学时的中学教学教案,可以打印。③提交一份个人从教经历和体会(不少于3000字的打印稿)④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良好、 1

及格、不及格四级。

13.土木工程本科:内容包括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四部分。

课程设计要求从混凝土结构设计、钢结构、结构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建筑监理5门课程中任选一门,时间为3周,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生产实习时间3周,要求写出实习日记,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实习2周以上,要求写出毕业实习报告,成绩为及格、不及格二级。毕业设计不少于8周,要求写出5000字以上的毕业设计报告,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二>专科:所有论文和实践报告均要求用A4纸打印,论文和实践报告均为二稿,电子版见山东电大在线或滨州电大在线。

1.汉语言: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2.法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社会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3.教育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4.行政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5.小学教育: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6.工商管理: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7.会计学:内容为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4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8.金融学:内容为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和5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9.护理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3000字以上的毕业论文。

实习内容主要有护理学原理、内科护理、重症监护、外科护理、手术室护理、急诊护理等六项,成绩为百分制,毕业论文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详细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

10.旅游酒店管理:内容包括模拟训练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模拟训练要求有活动资料和照片,并写出不少于2000字的实践报告,成绩为合格、不合格二级;毕业论文要求5000-7000字,具体要求见省电大新《教学实施方案》,成绩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

11.计算机信息管理:内容包括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规划(ERP)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三项。前两项内容成绩均为百分制,第三项内容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

12.建筑施工:内容包括建筑结构实训、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测量实习和毕业实践四部分。建筑实训2周,主要根据5次习题作业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平时学习态度、实习进度等情况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测量实习不少于2周,成绩可按及格、不及格二级评定;毕业实践活动结束,要求提交:实习单位鉴定、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技术论文),成绩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

以上专业的社会实践,除护理学和计算机为百分制外,调查报告等成绩均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论文成绩除护理为合格、不合格二级,计算机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级外,其他成绩均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

二、打印装订要求

本专科打印要求见相关部分。具体打印装订参见《滨州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节手册》相关部分,同时结合省电大新修订的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方案,因为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具体要求。电大毕业集中实践环材料除个别专业外,一般不再要电子版,档案袋里面,本科一般装5样材料,专科一般装4样材料,材料装入档案袋后,要在档案袋上注明内容。今后所有打印材料的封面一律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字样改为“开放教育”字样。要求学员认真参阅《滨州广播电视大学集中实践环节实施手册》。

内科个案护理论文范文第15篇

Keywords:Archives safety system; Archives conservation; Disaster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curity

1 引言

2010年以?恚?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提出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说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一个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反思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深层次原因,离不开学界多年来对档案安全问题的不断研究。从最初对档案安全保管、档案安全保护的研究到如今从档案安全体系的层面展开对各类档案安全问题的系统研究,档案界人士充分汲取相关学科的思想源流,并将其融入档案安全问题的研究当中,取得了重大进展。时至今日,我国档案安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研究当中缺乏对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系统归纳和科学提炼。因此,厘清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理论源泉,对于促进档案安全体系的深入研究,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安全理论体系的形成意义重大。

2 档案安全体系研究的主要理论阐释

2.1 档案保护与档案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档案保护技术学是研究档案制成材料损坏规律及科学保护档案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档案安全的理论最初就体现在档案保护之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档案保护研究逐渐从各个层面展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界不仅对档案保护技术学科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知识基础和理论框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梳理,还将目光转移到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研究当中。我国档案保护技术学所形成的核心思想和理论方法,是以纸质档案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档案修复技术方法、档案馆建筑与设备、档案害虫与微生物的防治等,它们在我国传统档案保护工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抢救与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理论角色。然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档案保护的范围逐渐拓展到电子文件(档案)的安全保护、备份与长期保存等领域,而这些领域同样也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下,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1]。总之,在档案安全体系理论建构当中,档案保护领域的理论方法不可或缺。

档案管理理论是围绕档案收集、整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的一整套理论、原则和方法。科学的档案管理对于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意义重大。从这个角度看,档案安全体系理论的构建离不开档案管理理论的指导。首先,要确保电子文件的安全,除了探讨电子文件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与方法外,电子文件的归档、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同样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一方面,电子邮件、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新型“文件”的出现,如何确定归档范围,如何鉴定其价值、划定保管期限,如何完整捕获文件内容及其结构和元数据信息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和维护,尤其是新型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策略方法也是需要涉足的重要问题。其次,从文件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文件(电子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的整个周期都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对文件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安全管理,既要防止重要文件由于没有归档或归档信息不完整造成的丢失,也要防止保管当中的篡改、泄密,以及注意防火、防盗等,当然,还有利用过程的原件保护、信息保密、隐私保护甚至销毁阶段的安全等。

2.2 风险社会理论。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的理论命题。此后,英国学者斯科特?拉什、安东尼?吉登斯、沃特?阿赫特贝格等人对风险的概念、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风险、风险社会进行了完整描述,对如何规避和应对风险作了阐释,是开展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思想源泉。风险社会理论提出之后,风险的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维度视角也为关注风险社会问题提供了多种理论分析路径。此外,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社会理论已经对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社会治理等领域产生显著影响,基于风险社会视角展开的安全问题研究层出不穷。

对于档案界而言,对档案安全问题的认识通常有两种视角:一是从档案的存在形态、固有特性以及档案保管的场所、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内部发现档案安全风险因素;二是从档案安全所面临的外在环境,包括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着手,力图从外部分析档案安全风险因素。风险社会理论为理解和思考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视角,为档案安全风险的防范、规避与管理提供重要思路。

总之,探索风险社会理论对档案安全问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认识现阶段我国面临的档案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借鉴。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切入对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进行透视和反思,剖析产生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这对于档案界树立风险意识、培育风险文化有导向作用。此外,有利于档案机构明确风险社会中档案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展开,树立“大安全观”,建立安全防范机制、制定安全应对策略与相应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机制。

2.3 风险管理理论。风险具有不确定性与客观存在性,它由潜在的损失、损失的大小、潜在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三种因素构成。为了避免事件发生的不良后果,减少事件造成的各种损失,即降低风险成本,人们引用管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规避风险,于是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便应运而生。

风险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常被视为一种保险,一个缓解不确定性的缓冲区,最终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安全保障。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管理主体通常致力于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矸治瞿谕獠看嬖诘姆缦找蛩兀?并制定一系列方案、措施来应对风险,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标。目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在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医疗护理管理等领域得到了极其深入的应用与理论拓展,并逐步运用到政府管理、信息管理、IT项目管理、自然灾害管理等领域中。

2000年,王健等人翻译了戴维?比尔曼的著作《电子证据――当代机构文件管理战略》,比尔曼认为,在电子文件管理中应导入风险概念,进行风险管理。之后,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的“电子政务系统中文件管理风险防范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了电子文件管理风险及其产生原因[2][3]、电子文件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流程与方法等[5][6],并于2008年出版了专著《电子文件风险管理》。

总的来说,在文件与档案管理当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是十分必要且可行的[7],在数字时代,文件与档案管理活动中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这些风险不仅出现在收集阶段,还出现在整理、利用等各个阶段,尤其是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阶段[8]以及档案数字化项目外包当中[9]。在文件与档案管理中引入风险管理理论,已成为我国档案安全管理的重要思想。

2.4 灾害管理理论。灾害是由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而形成的、发生于自然界的或突发或缓慢发生的能给人类造成各种损害的事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永恒主题。因此,灾害管理(disaster management)逐渐成为应对灾害的重要活动,它通过对灾害的研究、预测、减灾措施实施和灾后恢复等活动,以预防灾害的发生或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现代灾害管理理论主要有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GCSP 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防治,风险管理理论更侧重于灾害预防,GCSP管理理论则是综合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理论,侧重于灾害的管理方法。

我国自然灾害频繁,档案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威胁。国家档案局对自然灾害的防治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专门发文强调汛期档案安全,此外还出台了《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其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者的灾难风险意识和防范意识,为各级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在制定灾害管理政策和战略过程中提供必要指导,以便进一步增强档案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和妥善处置,把各种灾害对档案馆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0]。针对档案以及档案馆所面临的灾害威胁,灾害管理领域的理论方法(诸如灾害恢复、灾害风险评估、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灾害分类与等级划分、防灾减灾对策、灾害应急管理、灾害风险管理、灾害危机管理等)对档案安全管理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因此,近些年来,有学者对档案灾害预警机制[11]、档案部门灾害事件应急准备能力[12]、档案灾害管理体系[13]、档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4]、数字档案灾害[15]等问题进行了探索,还有学者对“档案灾害学”进行了深入研究[16][17]。

2.5 信息安全理论。信息安全是信息时代永恒的需求。可以说信息安全是信息的影子,哪里有信息哪里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空前繁荣,可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也不断发生,敌对势力的破坏、恶意软件的入侵、黑客攻击、利用计算机犯罪等,对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信息安全的形势是严峻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信息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数据安全、内容安全和行为安全4个层面的内容,而信息安全学科就是研究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领域中如何保障这四个层面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安全理论当中,技术被认为是信息安全保障最重要的手段,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数字水印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访问控制技术、信息加密技术、可信计算技术、RFID技术等安全保护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信息安全受到了高度重视。学者们纷纷针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以及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从技术、管理以及保障体系等层面阐述应对策略。研究中不难发现,档案信息安全研究不能脱离信息安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指导,信息安全领域的诸如网络安全机制、隐私保护、设备安全、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技术、PKI安全认证体系、可信计算技术等理念、技术和方法对档案信息安全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6 安全文化与管理理论。安全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防御灾害、事件和保障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之一。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与“天灾”和“人祸”相关的安全问题。“天灾”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旱灾等。“人祸”就包括战争、环境破坏、恐怖活动、网络黑客事件、大面积停电、交通事故、公共安全等。安全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安全现象中的安全规律,安全科学原理就是安全规律的核心内容。这些原理当中:安全文化原理、安全伦理原理、安全教育原理、安全法律法规原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原理对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以及档案安全观的形成研究颇有参考价值。此外,从安全管理的层面来看,安全生产管理当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体制机制以及管理理念、管理策略方法等同样可以作为档案安全管理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