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

冶金行业论文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职工越来越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事务和社会劳动大潮之中。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均离不开广大女职工的参与,而全面做好女工工作、团结教育广大女职工发挥作用,是工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企事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之一。女职工工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领域,这是由女职工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同时,也是由女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客观形成的特殊处境所决定的。只有结合女职工工作自身特点,并结合所属单位的工作性质,才能有效推进女职工各项工作。

在冶金地质行业,职工的家庭结构长久以来便具有较为鲜明的特殊性:地质队伍大部分是双职工,男人工作在野外一线,是行业的主力军,女工作为家属、又是本单位同事,既承担着坚守家庭的重任,又是一线队伍的重要坚强后盾,支撑着工作和家庭的"半边天"。男人们冲锋在艰苦的野外一线,女人们守护着后方的家园。冶金地质单位能否做好女工工作,对野外一线男职工工作的稳定、双职工家庭的和睦、企业乃至社会的和谐均起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女工工作就是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一、建立健全女工工作机制

女工工作是工会工作的一部分,作为“职工之家”的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冶金地质行业的女职工,尤其是女职工家属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处理好工作、家庭的关系,做好剂。

女工工作有其独立性和特殊性,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机制激发女工工作的活力,是确保女工工作良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一要建立健全工会女工委员会,选拔适合女工工作的人员,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热情开朗,善于交流、收集女职工的各类意见和建议,并能保证与各级相关组织的沟通渠道畅通,从而保证女工的意愿能及时反映到组织,也能将组织的意图传达到广大女工。同时,女工委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女工工作,绝不能脱离党组织、工会和行政的支持而独立开展工作,要主动及时汇报工作,征求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女工工作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女工干部选拔、女工委员会例会等相关工作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计划推进。三要建立女职工档案,及时详细地了解她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个人爱好和擅长,既便于深入女工群众,为各项群体活动选拔特色人才,又能使女工组织贴心关注处于特殊阶段和特困、疾病女职工,特别是来自地质单位双职工家庭的女职工,对她们要给予进一步特殊的帮助和关爱。

二、大力培养维权意识,做好维权工作

女工工作作为工会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直连同被许多职工认为就搞搞活动,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开展活动只是女工工作体现的一种形式,其本质和目的,是要通过这种形式来培养职工维护权利的意识,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和途径,扩展维权渠道,这是女工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只有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广大女工以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因此,要牢固树立为女职工服务的观念,尊重女工、关心女工、理解女工、支持女工,为她们的权益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维权理念。女职工要对自己的权益有所了解,有自我保护意识,权益一旦被侵犯,要敢于提出,敢于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二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维权能力。女职工要想切实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树立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习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将知识化为维权的力量。女职工要深入普及有关自身权益的法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保护条例》、《婚姻法》、《劳动法》、《工会法》等,依法维权。关注女职工特殊时期的权益,作为维权的重点。三要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巩固维权根基。“有为才能有所位”,女职工只有在工作中充当起名副其实的半边天,权益才会被认可和保护。要强化参与维权过程,更好的发挥维权能力。女职工应该通过参与职代会,充分行使自己的民利,多提议案。女工委也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走向基层女工,努力了解、解决她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成为她们的“娘家人”、“贴心人”。有“为”,才有“位”,这是维权工作的根基。四要注重人文关怀,把握维权原则。女工工作要从关心满足女职工多方面、多层次的心理需要出发,使其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步调一致,才能促进女职工日常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一系列深入人心、人情味比较浓的温馨活动,例如生日送花、离职座谈等,注重人文意义上的关怀,使女工工作入理、融情、溶心,这是做好女工工作应把握的原则。

三、创新女工工作新形式

创新女工工作形式,是维护女工权益的重要表现。女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找到他们的共同点,才能促进职工和企业的和谐协调发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和文体活动是工会工作的常见形式。在对传统型活动项目常抓不懈的基础上,要结合冶金地质行业特色,积极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具有新形式和新内容的活动项目,以促进女职工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女工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2篇

钢铁冶金行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比较大,主要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体现出了自动化技术的优势。钢铁冶金行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涉及到的工艺和技术呈现复杂化的发展趋势,需要利用自动化技术,支持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分析钢铁行业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如下:自动化技术的逻辑控制需求,其在钢铁冶金行业中发挥准确的控制作用,提供机械化、信息化的控制方式,落实自动化技术的控制途径,保障钢铁冶金行业的生产效率。钢铁冶金行业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智能控制,辅助智能化的编程,充分应用自动化的技术与系统,为钢铁冶金行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确保钢铁冶金的效率与效益,有利于钢铁冶金行业的综合化发展,通过自动化技术优化了钢铁冶金行业的生产环境,保障多学科的融合化发展,满足钢铁冶金行业对自动化技术的实践需求。

2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的未来发展

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提高钢铁冶金的自动化水平,另一方面改进钢铁冶金的生产工艺,体现技术型的控制优势。自动化技术成为钢铁冶金行业的重点,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分析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

2.1自动化控制的高效性发展钢铁冶金行业的自动化技术,其对控制性能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备高效性的特点,由此才能适应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现代钢铁冶金行业中引进了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增加了自动化控制的负担,所以针对自动化技术提出高效性的发展要求,促使其在未来发展中达到高效的规范标准,适应钢铁冶金行业的发展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自动化的控制效率。高效性是钢铁冶金行业自动化技术的基础发展,辅助钢铁冶金行业改进生产工艺,保障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2.2自动化技术的一体化发展一体化的自动化技术具有集成的特点,其在钢铁冶金行业中涉及到电子、电气等多项技术,推进自动化技术一体化的融合性发展。一体化的自动化技术解决了传统技术在钢铁冶金行业中出现的应用问题,落实一体化的操作途径。例如:钢铁冶金行业自动化技术中的EIC,联合了仪表、电气等技术,明确划分钢铁冶金行业中的生产工艺,充分利用逻辑控制的方式,避免出现逻辑上的问题,EIC还能在自动化技术一体化的基础上,引进运行软件的应用,提高EIC软件控制的能力,按照钢铁冶金行业的需求,推进EIC的一体化发展,表明自动化技术一体化的应用价值。

2.3低成本发展趋势低成本是指自动化技术的资源控制,在保障自动化技术准确应用的基础上,降低钢铁冶金行业的资源投入,还要提高自动化技术的运行效益。自动化技术低成本的发展趋势,需要采用模块化的发展方式,优化钢铁冶金行业的资源配置,而且低成本是现代工业的一种趋势,其在钢铁冶金自动化方面体现出了积极性。例如:冶金行业中的自动化技术,利用IPC模块,结合CIMS、STD,限制资源投入的规模,有目的的控制成本的投入,打破冶金行业资源高消耗的方式,自动化技术的低成本发展,更有利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展示自动化技术低成本的优势。低成本已经成为自动化技术在钢铁冶金中的一项趋势,满足钢铁冶金行业的未来需求,体现自动化技术低成本的实践性。

3结语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3篇

质量作为冶金行业的结果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自动化机械仪表“采用特殊的软件细分算法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可以达成两种精密控制:第一,环节细节质量精密控制。即在冶金生产过程中,在智能集成系统的控制下,使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机械仪表实现对烟尘、噪音、有毒气体、辐射与气压液压等精密监控,一切都确保在高质量生产的科学阈值之内。第二,产品质量精密控制。是指根据冶金企业在行业中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适合于开展什么深层次的生产活动或被应用于什么精深的领域等。这是精密生产过程和精密环节细节质量控制的综合性结果,由此,也就实现了自动化机械仪表运用的“低成本与高精度”的目标。

2.自动化机械仪表对冶金行业精密发展的控制性作用

由于冶金行业存在的危险性、复杂性、精密性、生产线长和涉及设备种类多,运用自动化机械仪表是通过“高精密”的“计算机系统控制采集系统与处理数据的标定系统”,完成在“同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基础上的“自动标定”,推动生产过程中各种实时地“微动调节”实现其精度控制。

2.1动态计量资源精密运用情况

由于冶金的方法和种类不同,关于冶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精密计量控制也有着精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各方面:其一,基础性或主体原材料动态精密计量运用控制。这是无论哪种冶金方法与哪种类的冶金生产都具有的共性特点。即根据冶金企业生产能力,对作为原材料的矿石及其毛坯等材料进行的动态计量精密监测,如体现为在某个时段内以某种速度、温度与湿度等,所开展的具有某种精密标准的生产活动等,通过各种自动化机械仪表集成控制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或稳定性或变化性的数据等。其二,其他辅或助推性资源动态计量精密控制。主要是指在冶炼过程中的根据冶炼主要物质的需要,所添加的各种助燃性、分解性与具有其他作用的原材料,自动化机械仪表在冶炼的过程中,不仅要对他们的原物质的量进行精密监控,还要对其发挥作用后的结果进行检测,以确保安全与质量。例如常用的氧气、碳与各种溶液,以及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以及其他的物质等,为精准地开展生产、技术突破和隐患整改积累第一手数据资料。

2.2动态反馈产品质量

由于现代信息科技的发展,冶金行业中自动化机械仪表的运用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联网的集成系统化运用,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单个设备的仪表观察和采集针对性具体性的信息,也可以在计算总控服务器或调度室等,获得冶金企业全局性与全程性的生产信息。由此,自动化机械仪表的应用能在两个方面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动态监控:第一,动态反馈产品进度质量。即根据生产流水线,通过自动化机械仪表动态地反应其从基础性原材料按照程序和环节,逐渐向目标产品变化的质量。如纯度的提高、矿渣清除程度与脱碳效果等。这种动态反馈的存在,为出现残次品或某个环节发生故障等问题,查找原因与检修奠定基础和提供精确指导。第二,动态反馈批量产品质量。即在冶金企业生产计划内的批量产品质量。虽然在实际的生产中,每个批次的产品对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展开生产,但由于原材料和其他不断变化情况的影响,导致不同批次产品会发生某种微观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批次产品与其他批次产品质量的差异。这种动态质量的反馈,能直接为生产调整、原材料供给与其他的生产技术微调等,提供直接的计量指导。

2.3精确控制生产安全

自动化机械仪表的运用,会为生产过程和企业发展监测与预警三个方面的危险:一是,爆炸性危险。这种危险主要是源于锅炉内部压力与易燃气体,通过仪表的检测能第一时间表现出锅炉等内部压力,为异常现象的排查和整改提供直接地精准指导。二是,有毒有害气体危险。这主要体现在冶金企业内部生产环境的监控,以某种仪表对某种气体浓度以及其他非必要性气体的出现监测为主,为工人逃生和降低风险做好预警准备。三是,高温辐射危险。相关的仪表会通过对环境温度的实时监测,根据科学设定的安全阈值,对可能超过极值的温度及其辐射做出直观数据性的预警,为企业或生产线采取安全措施赢得宝贵时间和机会。

3.冶金行业自动化机械仪表应用类型

根据当前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冶金行业设备与技术升级的现状,自动化机械仪表在冶金行业应用类型有两大类:一类,是集成系统类。其典型特征就是,以计算机、专业软件、微电子与各种功能的仪表所组成的智能集成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某个生产线或设备的仪表能为岗位工作人员提供直接指导,也可以让监控时或技术部门能开展全局性的思考。优点是全局性、智能化、高效化。另一类,是单独性或环节性仪表。主要是指不同生产线或不同设备运用的仪表,这些仪表数据只为特定的生产线或设备服务,对全局的生产缺少联动性的数据资料显示和指导。优点是保障生产线或设备的针对性监控,缺点是容易导致局部的失控,且难以在全局开展统一的技术横向比较。

4.结语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4篇

1.1开展冶金企业人才需求调研

要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教体系,必须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冶金类职业院校是为了社会培养更多的冶金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了解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拟定合理有效的调研方案,同时应更注重区域经济规划以及冶金行业相关的发展规划,这样才能根据现有的数据对职教体系进行合理的构建,来满足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确保冶金技术人才更好的就业。

1.2加强对职教的学习培训

冶金类职业院校的发展主体是学生,而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职教,因此,在了解冶金企业人才需求之后,要结合市场发展情况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行情,对职教展开学习培训,这也是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初期的第二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对职业院校现有的职教员工进行摸底测试,了解这些员工的基础水平,在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对职教员工展开专业性的培训,全面提升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员工的冶金技术水平。其次,要对职教员工展开综合素质的培训,不仅要注重之前提到的冶金专业技术的培训,更要让职教员工了解当今市场需求的人才更注重的是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等。

1.3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人才市场的调研分析了解到人才的需求,在此之后需要冶金类职业院校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组织职教员工召开人才目标培养计划讨论会议,通过市场调研工作人员将市场行情阐述之后,再由各个职教员工发表自己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以及对未来市场发展的见解,这样就可以综合多方面建议和见解来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职教员工应根据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展开冶金技术以及综合素质的培训,确保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当今市场中最新也是行业最需要的技能,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冶金类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1.4构建完整的职教体系

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的构建,主要从教学观、就业观、系统观等几方面进行。对于教学观来说,主要是对教学目标、管理、内容以及保障等几方面体系来构建和设计,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对于就业观来说,主要是以学员的就业率为主,学员的就业率要高就必须充分了解市场人才的需求,根据需求来培养人才,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是冶金行业所需要的。

1.5对已构建的职教体系进行实践论证

以上几个环节是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必须进行的环节,而且,每个环节对职教体系的构建都有着极大的作用,为了保证职教体系构建的高效性,需要对已构建的职教体系进行实践论证。首先,要针对职教体系论证建设一个专业性的评论平台,并邀请一些行业企业专家、教育专家、已毕业的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专业性人才等对职教体系进行论证。其次,要通过实践来对职教体系进行论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发现缺点,改进不足,并结合各方面专业以及相关人士的建议,不断的对职教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保证冶金类职业院校职教体系构建的高效性。

2总结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色金属冶金,体系改革,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49-02

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的现状

有色金属是目前的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材料,也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原材料,自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有色金属冶金的冶炼和加工技术发展迅速,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重要的有色金属的成产国以及消费国,不过随着有色冶金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消耗等问题,国务院已经顺应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推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以引导有色金属冶金行业的方向逐渐趋向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以及节能减排的方向,目的是尽量减少工厂废弃物的排放,节能减排、以弥补国内的矿产资源不足,帮助有色金属产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目前很多高校已开设有色冶金专业,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已经建立成了完备的有色冶金课程体系,贵州大学的有色金属学是属于冶金工程与冶金材料学科,且贵州省的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有色金属冶金自1958年建校时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色金属冶金是隶属于冶金工程的一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从二次资源、矿石等原料中对某种金属或者化合物进行提取,对于多相化学反应的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反应的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并且逐渐优化反应器,体系一般是由冶金工艺、冶金原理、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这四个模块,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材料化学冶金、电冶金以及冶金分离过程等,国内很多学校的有色金属冶金的课程体系建立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学模式以及目前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长此以往,对于新形势下对于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业都有影响,目前的有色金属冶金体系在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的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需要改进。

有色金属冶金因国家的投入较少,在生产技术的必要需求下对于基础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就,主要表现如下:(1)在矿产资源的分离与提取方面,对于浮选剂的分子设计应用和理论、生物的浸矿、硫化矿的原生电位浮选原理、拜耳法的优化选矿理论都得到发展和应用。(2)在冶金过程的相平衡、化学平衡以及有色金属体系的传输、电化学冶金的电机过程、生物催化、溶离子的交换、溶剂的提取等动力学的机理方面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3)膜领域方面,对于膜材料的性能、成膜的机理以及膜内的理论设计和开发等研究。(4)冶金电化学方面,对于熔盐电解炭阳极上电催化的过程,湿法练锑、矿浆的电解等原理有了初步的进展。(5)冶金的设备以及过程的优化和数字仿真方面,发展了铝电解槽的槽膛内形的动态仿真、铜镍锍的吹炼过程、矿热电炉的节能和降耗技术。(6)冶金过程的自动化,开发了能解决冶金变量的特种检测技术,综合的应用建模的手段和现代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复杂的冶炼过程的控制,比如对铝电解的智能控制,开发了与冶金领域相对应的优化、控制软件。(7)冶金过程新技术新理论,对于机械活化冶金、串级萃取、具备高附加值的冶金技术以及纳米精细类的化工材料的制备技术都在与时俱进。

2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特点和改革目标

2.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特点

(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特性。

有色金属冶金工业是基础性的行业,主要以开发矿产和利用矿产为主,所以必然会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对应的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会具有一定的特点:①政策性。该课程不仅仅会涉及到单纯的工程技术理论,还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政策,需要在项目中贯彻和体现这些政策。②传统性。教学内容很多都是需要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和理论,但是工艺和技术都比较传统,学生能够看懂文字,但是会产生枯燥无味、老生常谈的感觉。③复杂性。金属的提取工艺流程和条件都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老师不仅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还要培养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2)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很快,课程的内容滞后,随着目前低碳冶金、循环冶金、清洁冶金等生产模块和理念的发展,大量的新型生产工艺比如铝电解的节能降耗技术,大型预焙铝电解槽、闪速熔炼、铝冶金的拜耳法选矿工艺,真空冶炼稀贵金属工艺、直接荣连发提取重金属工艺等都得到了推广,但是课程体系对新工艺新的数据统计内容很少。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现在很多高校存在着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交叉,以热力学相关理论为例,在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学、冶金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都有解释。但是对于宏观动力学、微观动力学以及反应过程学等知识在课程中的介绍很少。有色金属中轻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冶金过程内容很片面,没有成为一个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③学科之间的融合,有色冶金和化工、材料、环境、管理、计算机等学科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缺乏融合性,所以需要在课程上进行拓展。加强有色金属冶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加速有色产业的发展,方面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多就业方向。④缺乏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不仅是为了补充理论教育的不足,会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目前该校现有的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还需加强实践性环节,与专业课相对于的实验设备和指导教材不足,相关专业的实习单位也比较少,导致实习内容单调,经费有限等问题。

2.2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随着有色冶金工程专业发展的逐渐成熟,有色金属冶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会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我们该跟有色冶金课程体系的目标寻求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增强目前的有色冶金工程的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对有色冶金学的基本内容、原理、方法和工艺能够有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且能够将知识引用到具体的有色冶金的工程实践之中。3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初探

3.1增强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的整合基础之上,保持冶金原理和工艺体系的核心位置,该校应该结合贵州省的地域特征和有色冶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轻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学校应该增加对于科技创新的基金,扩大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对高水平的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学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增加创新、创业的能力。

3.2提高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工艺的理论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方法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多媒体的课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业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接受和理解知识,采取对比和举例的方法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性,学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和传统并存,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应该以直观可感、情景生动、层次分明为原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掌握一些书本的知识,而是深入了解一种文化掌握一种技能,培养一种能力。

3.3引入先进的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有色金属冶金的专业课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结合,一些典型的冶炼过程要减少其繁琐的工艺操作,对于难以掌握、不易理解、内容复杂的知识点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法、比较法等方式,配合动画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于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掌握和理解。

3.4增多对有色产品的深加工的教学

近年来,为了顺应国家的政策,有色冶金的生产工艺开始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很多新型的工艺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和推广,比如重金属冶金工业的熔炼工艺、真空冶炼稀贵金属等。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关注专业的前沿性成果和发展趋势,并且以企业的补充,对原教学的内容定时进行系统性的更新和调整。我国的航天、航空、船舰、机械制造业、现代交通迅速的发展,进而增加了对于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量,对于成品的性能要求逐渐提高,所以目前的有色金属制品正在向着“高、精、尖”的趋势快速发展,我国的有色冶金行业正走向提升目前新的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和技术,实现大型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与此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未来就业,在新的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中要适当增加和有色产品的深加工方面相关的内容。

3.5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等内容的教学

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主题是“绿色、循环、低碳、环保”,有色冶金过程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严重因素,所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的方向会沿着冶金过程的自动化、节能减排、对于低品位矿的开发、有色金属冶金产品逐渐精细化的趋势,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的工艺流程在21世纪已经趋向成熟,能快速提高有色金属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对冶金的二次资源有效的二次利用。因为想要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让冶金工艺走低污染的路线。学校应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对于循环冶金、有色冶金的资源综合利用、清洁冶金等内容。有色冶金的相关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我国富矿资源的逐渐匮乏、日益增加的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严格的环境保护,使得有色冶金工厂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一些当前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专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有色工厂的新设计方向。比如焙烧过程中应用的流态化焙烧,火法炼铬过程中的熔池熔炼、闪速熔炼,以及一些新的浸出技术等,会帮助学生对当前的有色冶金工业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构想,也会提高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和兴趣。

3.6增加有色方向的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校里对必修课的要求不一致,但是必修课的学时和内容非常有限。学校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向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尤其是跟有色方向相关的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对有色冶金整个行业的把握,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多介绍目前我国有色冶金行业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以及我国在该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差距。以激励学生献身于祖国冶金事业以及对冶金行业的热爱精神。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有色冶金行业的发展,对于选修课的模块要增加环境类、资源类、材料类等有所交叉学科的选修课,这有利于对新形势下有色冶金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热能与动力工程 冶金工艺及热过程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140-01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组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矿冶系热工教研室,1985年组建冶金热能系,从1991年开设招收冶金热过程方向研究生。前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主要由贺友多教授、李保卫教授领导下的冶金研究所完成。2001年与有关学科合并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学院,2001年建立热能工程硕士点,2005年增设工程热物理硕士点。学科现有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两个工学硕士点,一个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是自治区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内蒙古地区的特点,已充分发挥了钢铁和煤炭资源优势,围绕地区行业需求,形成了“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冶金热过程”、“稀土冶金传输过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优秀学术梯队,获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化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钢铁企业、热能行业发展急需要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艺与热过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教育平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冶金工艺流程,掌握冶金领域的热工过程、主要热工设备的构造原理和结构特点,认识各种冶金设备在热工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热工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用热理论分析研究冶金工艺流程各环节的热量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

钢铁及稀土冶金行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更好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钢铁、稀土等支柱产业结构更新的需要服务,在本科教学中优化及整合教学资源,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对冶金和热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 课程基本情况

本课程所讲授的冶金热过程主要有:加热、熔炼、烧结与煅烧、干燥、焦化、相变(凝固、结晶、汽化与冷凝等);本课程主要涉及的热工设备有: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烧结机、球团焙烧炉、回转窑、各类熔炼炉窑、各类竖炉和流化床炉、连铸相关的热设备,各类热回收设备(换热器、蓄热室、热管、余热锅炉等)。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热传输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涉及到了冶金的从烧结到连铸的所有工艺,工艺繁复,设备众多,涉及到的热传输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中穿插有稀土冶金方面的四个学时,增加了课程的特色,但是内容较多。这些都为本课程的讲授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本课程和实际冶金工艺结合众多,非常需要现场的实际介绍,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才能更好的看清设备背后的理论知识。但是从目前来看,很难找到这样系统的见习机会。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同时,本专业又非冶金专业,也为本课程教案的编排带来很大困难,往往对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组织与整合冶金工艺的教学资源,例如现场录像,冶金工艺动画等,首先让学生对整个冶金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1]。同时编写适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冶金工艺及热过程的教案,满足非冶金专业冶金教学的要求。

2 组织与整合教学资源手段

(1)利用当地优势,邀请包钢技术人员在课程开始的前两个学时对冶金行业和冶金工艺进行介绍。冶金行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行业,通过这两个学时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冶金工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收集及整合冶金工艺方面的录像、动画等,重要的是,合理的穿插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连铸过程中,钢液的液-固变化,及后续的冷却,可以用动画演示,增强教学效果[2]。在有关工艺及设备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模拟动画和工程录像对冶金工艺及设备进行解剖和分析,使原来黑板上难以讲解透彻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冶金过程及其热工过程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国外许多大专院校的工程专业相继开设了有关“传输现象”的课程,传输理论成为与力学、热力学及电磁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70年代初,美国盖格教授主编的“冶金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出版。该书将传输理论引入冶金热工过程,使冶金热工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将传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热量传输的知识附着在工艺上,讲授给学生,让其用专业和理论的观点观察冶金工艺的方方面面[3]。

(4)在完善《冶金工艺及热过程》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新的《冶金工艺及热过程》教案。教案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仅起教的作用,而着重起导学的作用。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并参考三到四本精品教材,同时吸收优秀课程的成果,同时照顾到非冶金专业的特点。参考其他院校的冶金工艺课程教案,结合多套教材,进行编写,做到涉及方面广,适度的深入。同时希望能找到一本适合非冶金专业用的冶金教材,也为学生们学习找到一本好的参考书。开发系列课件,改善内容的条理性,有效解决专业课时压缩和信息量大的矛盾。将课程相关资源上网,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扩充性资料索引,包括相关教材、相关的教学网站和资源等,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5)利用我校在钢铁冶金上的教学优势,安排专项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原理验证、主要技能训练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冶金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相应的方法分析解决冶金生产的实际问题。

3 课程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钢铁冶金流程及工艺,拓展有色冶金及稀土冶金的认识,对主要的工艺及设备有必要的了解,同时对冶金传输现象在冶金过程中的作用有比较好的掌握,顺利地转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适应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

致谢:内蒙古科技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072034)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朱光俊,杨艳华,曾红.“冶金传输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与职业,2009(8):133-135.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 《冶金经济与管理》 初审 编辑

科技期刊的初审是整个审稿活动最基本的工作,是三审制的基础,其职责是对稿件的总体水平进行初步评价,决定是退稿或是送专家评审,工作量较为繁重。初审的质量直接影响其他审稿环节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笔者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负责本科技期刊稿件的部分初审工作,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责任意识、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知识及编辑学方法和技巧、网络学术资源等方面对提高科技期刊稿件的初审质量进行研究。[1]

初审编辑对稿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稿件的命运,对此,初审编辑必须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期刊负责的观念,认真审定每一个稿件,而《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提高初审编辑的责任意识是其做好初审工作的前提。现在,我国的科技期刊执行的是三审制的审稿制度,其中初审编辑的主要职责是:第一,检查稿件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第二,检查稿件是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办刊宗旨;第三,检查稿件是否在其他刊物上发表;第四,对稿件的质量和价值进行初步评价,以决定是修稿、退稿还是送专家复审。

论文初审作为三审制的基础,是保证《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学术水平的第一道防线,是决定期刊科技水平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科技期刊的初审没有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责任意识淡漠,从而对稿件的初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对初审工作的重要性也认识不足,认为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办刊宗旨,就可以送到专家评审,缺乏对稿件的内容质量的考量。该工作方式的实质是省略了初审程序,直接将稿件送去专家评审,这不仅加重了审稿专家的工作量,也浪费了审稿专家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其对《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形象有所下降。通过工作4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工作效率大为提高。[2]

二、丰富学科相关知识

《冶金经济与管理》作为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都是对冶金领域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其包含新观点、新结论。《冶金经济与管理》编辑初审的任务首先是对稿件的创新性和学术性进行价值判断,根据《冶金经济与管理》的期刊办刊宗旨及编辑思想对来稿进行鉴别、评价和筛选。这就对初审编辑的相关知识结构和把握学术动态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初审编辑不仅要丰富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应逐步向专业化学者的方向努力。因此,必须重视编辑的继续教育,通过网络、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丰富知识结构,不仅对本门学科有一定造诣,对临近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笔者对此更是深有感触。《冶金经济与管理》的主要栏目有本刊特稿、专家论坛、企业家论坛、发展战略、技术经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信息化管理、资本运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降本增效等。在从事编辑工作前,笔者就读于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熟悉,经常参加学院博士生导师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会,关注经济管理这一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相关信息,对经济管理方面的稿件能够做出相对客观的价值判断,而对于行业分析、节能减排等栏目的来稿,由于笔者缺乏冶金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导致对这些栏目的稿件认识模糊,很难对其学术价值做出客观的评断。笔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信息的积累,以及与冶金专业学者的交流,经常参加冶金领域的学术研讨会、以及钢铁学会举办的各种的报告,逐步丰富了冶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了编辑初审的工作水平。因此,要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笔者需要比较系统地掌握《冶金经济与管理》所涉及学科和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解冶金经济与管理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关注“我的钢铁网”、《中国钢铁业》等媒体报道的相关动态,以对稿件中涉及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内容进行比较准确的评价。

做好《冶金经济与管理》稿件的初审工作,不仅要具有冶金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扎实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初审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初审的效果。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科技期刊的编辑80%以上都不是编辑出版专业,笔者也是在取得东北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后直接从事了编辑工作。笔者虽然具备经济管理方面的学科知识,但是由于缺乏编辑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在具体的初审工作中,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应采取什么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对初审的职责和主要任务也认识模糊。但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的初审工作中,笔者参加了新闻出版在线组织的编辑出版专业在线学习课程,以及各类编辑相关的研讨会,系统学习了政策法规、编辑理论知识以及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等,对编辑工作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笔者在初审实践中,应用所学到的编辑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总结经验,并通过积极参加编辑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认真学习《编辑学报》、《编辑之友》、《编辑工作论丛》、《编辑学刊》等编辑学期刊,丰富了编辑专业相关知识,提高了初审编辑的业务能力,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初审评价方法,从而使稿件初审的速度和质量大为提高。[3]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冶金经济与管理》的编辑工作要求初审编辑的知识涉猎范围广、获取信息的速度快,信息的判断力强。随着期刊网络化的发展,各类期刊基本都上网,如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运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还可以了解当前的冶金领域方面的发展动态和特点信息。在《冶金经济与管理》期刊的初审工作中,借助这些网络学术资源可以评价稿件的质量创新性、寻找对口的审稿专家、发现作者的学术抄袭现象等。在稿件初审工作中,笔者主要利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通过主题词检索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一,将研究对象设为检索词,从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文献,通过对比分析来判断稿件的新颖性;第二,对于不太熟悉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合适的专家学者;第三,借助中国知网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参考文献:

[1] 何洪英,李家林,朱丹等.论科技学术期刊论文的编辑初审[J].编辑学报,2007,19(1).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冶金;工程;设计;发展

1我国冶金工程设计体系历史发展过程

1.1传统的冶金工程设计体系

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已经具有一定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在之后,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后来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艰难发展。到了建国之后,我国冶金工程设计开始向着前苏联的先进手段。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冶金工程设计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设计方式、设计步骤,以及设计工具等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也正是理论严重匮乏的时期。到了20世纪末期,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开始走向产能扩张、基建投资的方向。冶金工程设计理论也开始逐渐增多,但是仍然局限于细节技术、单体工艺上。很少有研究者从钢铁制造全流程优化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因此,虽然冶金工程设计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装备升级、工艺进步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 因此,很难实现对钢铁企业整体优化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从而导致我国的许多钢铁厂追求片面发展道路,企业内部生产流程较为混乱,存在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理论研究发展来看,我国的冶金工程理论大多是建立在反应解析、过程解析的“三传一反”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引起我国的研究集中于微观课题当中,十分关注单元工序或单一装置的强化上。

1.2传统冶金工程设计体系的缺陷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冶金工程生产大多停留在粗放型、简单式的生产上。我国冶金工程借鉴了前苏联生产模式、生产工具,关注对不同工序装备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静态估算。将这些估算方式与之前生产工序进行匹配连接,逐渐走向粗放型的生产流程。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就是局限于单元工序的局部,分别预留出不同的富裕能力。从根本上来讲,各个工序装备能力的“富裕系数”是由设计人员个人需求决定的。各个工序之间的连接方式实则是堆砌性的静态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的缺陷就在于,在实际运行中,缺乏动态运行的能力。那么由此而开展的钢铁厂生产流程和工艺装备,无法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极易出现信息不顺畅、功能不协调等问题。这种粗放式、堆砌的设计理念,一直在我国冶金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冶金工程缺乏基于整体流程的设计理念,阻碍了更加成熟的分析工具的发展。

1.3我国冶金工程设计理念的创新与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许多冶金工程相关研究者都开展了对钢铁制造流程结构的探索。深入分析了国外的钢铁工业发展优势,对我国的钢铁工业技术进行了更加精准的定位,并不断完善钢铁工业生产理论,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研究者深入分析了钢铁制造流程的多因子物质流控制、钢铁厂结构优化模式、绿色制造观念等。在这些理论的推动下,我国的许多钢铁厂实现了更加完善的工艺流程结构。大大推动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到了21世纪左右,我国的钢铁工业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许多钢铁厂实现了内部结构优化,新技术、新设备都开始投入使用。

2我国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前进分析

2.1冶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冶金工程设计领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现在已经具备了流程设计、工艺设计、系统集成等现代化的技术能力。建立了符合新时展标准的高效紧凑界面设计、动态设计,工程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我国许多冶金工程设计企业实现了大规模的钢铁联合生产,产品生产流程系统性较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冶金工程设计将会实现冶金流程工程学理论及其动态设计方法,技术成熟后就可以在我国新建或改建的钢铁厂进行大范围运用。

2.2冶金工程设计发展思路

通过对我国冶金工程历史发展情况,以及当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发现,我国今后需要坚持的总体战略思路是:以冶金流程工程学,以及动态——精准设计的理论作为指导冶金工程设计的重心。共同建设一个冶金工程设计现代体系。同时还要结合档案新建和改建钢铁厂工程建设情况,进行顶层设计和需求引导。将冶金工程设计创新理念与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作为重要基础,实现更加高效、科学的制造流程建设。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冶金工程设计能力,促进我国钢铁制造业的快速转型,提升竞争能力。

2.3冶金工程设计发展的目标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冶金工程应当关注现代钢铁厂的“三个功能”的完善。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钢铁厂设计目标应当拜托以往单一的钢铁制造功能。增加多重目标的属性。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形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角度考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建和新建的钢铁厂在进行工程设计时,要坚持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理念。与此同时,还要向着高利用、低排放的能源转换体系以及余热余能回收系统等方向发展。

3结语

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主要目的是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并没有十分依赖大量出口获得经济效益。我国政府大力支持钢铁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冶金工程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理论的不断完善。在当前资源节约型生产的理念指导下,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钢铁厂,都要在生产中加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内容。中国钢铁工业的进步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大的意义。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可以与其余国家合作,借鉴各国先进设计、生产经验,促进冶金工程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昕.浅谈在新环境下提升冶金工程企业经营能力的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5(11).

[2]刘军.冶金工程建设中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7).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9篇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组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矿冶系热工教研室,1985年组建冶金热能系,从1991年开设招收冶金热过程方向研究生。前期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主要由贺友多教授、李保卫教授领导下的冶金研究所完成。2001年与有关学科合并成立了能源与环境学院,2001年建立热能工程硕士点,2005年增设工程热物理硕士点。学科现有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两个工学硕士点,一个动力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

内蒙古科技大学热能工程是自治区重点学科,热能工程学科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结合内蒙古地区的特点,已充分发挥了钢铁和煤炭资源优势,围绕地区行业需求,形成了“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冶金热过程”、“稀土冶金传输过程”等特色研究方向,建立了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优秀学术梯队,获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产业化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钢铁企业、热能行业发展急需要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冶金工艺与热过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专业教育平台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冶金工艺流程,掌握冶金领域的热工过程、主要热工设备的构造原理和结构特点,认识各种冶金设备在热工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热工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用热理论分析研究冶金工艺流程各环节的热量变化和温度变化情况。

钢铁及稀土冶金行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为了更好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钢铁、稀土等支柱产业结构更新的需要服务,在本科教学中优化及整合教学资源,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对冶金和热能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 课程基本情况

本课程所讲授的冶金热过程主要有:加热、熔炼、烧结与煅烧、干燥、焦化、相变(凝固、结晶、汽化与冷凝等);本课程主要涉及的热工设备有:各类加热炉、热处理炉、烧结机、球团焙烧炉、回转窑、各类熔炼炉窑、各类竖炉和流化床炉、连铸相关的热设备,各类热回收设备(换热器、蓄热室、热管、余热锅炉等)。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利用热传输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涉及到了冶金的从烧结到连铸的所有工艺,工艺繁复,设备众多,涉及到的热传输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课程中穿插有稀土冶金方面的四个学时,增加了课程的特色,但是内容较多。这些都为本课程的讲授带来较大的困难,同时本课程和实际冶金工艺结合众多,非常需要现场的实际介绍,让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才能更好的看清设备背后的理论知识。但是从目前来看,很难找到这样系统的见习机会。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同时,本专业又非冶金专业,也为本课程教案的编排带来很大困难,往往对于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够。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组织与整合冶金工艺的教学资源,例如现场录像,冶金工艺动画等,首先让学生对整个冶金过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1]。同时编写适合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冶金工艺及热过程的教案,满足非冶金专业冶金教学的要求。

2 组织与整合教学资源手段

(1)利用当地优势,邀请包钢技术人员在课程开始的前两个学时对冶金行业和冶金工艺进行介绍。冶金行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行业,通过这两个学时工程技术人员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冶金工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收集及整合冶金工艺方面的录像、动画等,重要的是,合理的穿插到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对于连铸过程中,钢液的液-固变化,及后续的冷却,可以用动画演示,增强教学效果[2]。在有关工艺及设备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模拟动画和工程录像对冶金工艺及设备进行解剖和分析,使原来黑板上难以讲解透彻的内容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冶金过程及其热工过程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60年代,国外许多大专院校的工程专业相继开设了有关“传输现象”的课程,传输理论成为与力学、热力学及电磁学等具有同等地位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70年代初,美国盖格教授主编的“冶金中的传热传质现象”出版。该书将传输理论引入冶金热工过程,使冶金热工理论有了质的飞跃。将传输的相关知识,特别是热量传输的知识附着在工艺上,讲授给学生,让其用专业和理论的观点观察冶金工艺的方方面面[3]。

(4)在完善《冶金工艺及热过程》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新的《冶金工艺及热过程》教案。教案的编写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仅起教的作用,而着重起导学的作用。在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并参考三到四本精品教材,同时吸收优秀课程的成果,同时照顾到非冶金专业的特点。参考其他院校的冶金工艺课程教案,结合多套教材,进行编写,做到涉及方面广,适度的深入。同时希望能找到一本适合非冶金专业用的冶金教材,也为学生们学习找到一本好的参考书。开发系列课件,改善内容的条理性,有效解决专业课时压缩和信息量大的矛盾。将课程相关资源上网,并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相关扩充性资料索引,包括相关教材、相关的教学网站和资源等,有利于同学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5)利用我校在钢铁冶金上的教学优势,安排专项实验,内容包括基本原理验证、主要技能训练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冶金过程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相应的方法分析解决冶金生产的实际问题。

3 课程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效果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冶金技术 课程建设 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李旭光(1955- ),男,广西贵港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教授,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刘平(1967- ),男,湖南长沙人,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有色金属冶金。(广西 南宁 530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冶金技术(高职)”(项目编号:GXTSZY058)和2010年度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依托行业优势,冶金技术专业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C069)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145-03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学校通过课程为学生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来实现。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课程的表述,课程是按照教育内容确定的,是完成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教育任务而组织的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可见,课程是将教育目标与教育实践联系起来的桥梁,是学生学习知识、经验、技能的总和,也是学生建构专业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无论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最终必须借助这座桥梁才能实现。

笔者所在的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开展特色专业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通过课程改革和建设,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一、冶金技术专业课程构建的依据

(一)社会需求――广西有色企业技能人才需求及岗位分布

1.有色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是广西重点打造的支柱产业之一。根据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广西有色金属产业正在向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益方向转变。到2015年,有色行业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为5.29万人;2020年,紧缺专业人才需求量是8.51万人。

2.有色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分布。重点需求采矿选矿、有色金属冶炼、新材料、环境工程、节能减排和矿山安全管理等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具备有色金属专业背景,熟悉现代企业管理、资本运作,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3.有色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查表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能力素质要求的重要度依次为:工作态度、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专业知识;对技能型人才在工作中实际能力满意度依次为: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专业知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

上述内容表明,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和素质方面与广西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差距。

(二)因材施教――生源现状

目前近半数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70%在200~300分的分数段。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按照学科知识本位的“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内容上过于强调“是什么”“为什么”,忽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必然让学生听不懂,不想学,大约只有1/3左右的学生能按要求掌握相关知识。于是旷课现象严重,教学、考试“两张皮”,老师按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学生学习效果却与教学质量要求相距甚远。老师只能考试前划范围、出提纲、讲答案,用各种手段保证80%的人通过考试。

可见,课程目标并非越高越好,内容并非越深越好。因为课程目标的达成必须考虑学生现有水平,这是课程构建的出发点。此外,学生职业发展目标是课程构建的目的。对高职学生来说,“会做”才是他们的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坚持从职业对技能和知识的实际需求出发,突出对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才是科学的、务实的。

(三)培养定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又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技能型人才通常指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员。何为高端?主要是对技能层次的划分,即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相对中职教育培养“经验”层面、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岗位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怎么做”的经验,更要有“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在实践中将专业基础理论和职业技能融会贯通,促使“经验”向“策略”迁移、升华,能够将技术知识运用于生产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生产劳动的磨砺,最终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

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表明,高职专业课程建设必须突出职业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技能)设置课程。要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群)的需求。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能力本位不仅仅限于“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是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等多种能力的集合。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冶金技术专业坚持“依托广西有色金属行业企业,立足广西,面向全国,培养在有色金属冶金企业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为依据,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强调实践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技能以常规技术为基础、以关键技术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的思路构建课程体系。

(一)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时和技能培训课程

主要减少“原理”课、“概论”课的门类或学时,以保证有足够的学时用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实习。将“物理化学”“有色冶金原理”的部分内容整合为“有色冶金技术理论”;将“有色冶金炉”“冶金过程及设备”整合为“有色冶金设备”;增加“冶金环保实用技术”、重金属冶金和铝冶金技术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确保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11 。

(二)融合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职业资格标准是基于行业、企业的职业调查与职业分析而制定的,反映了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其次,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是国家层面的认证标准。将反映具体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落实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既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质量。

冶金技术专业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将职业能力分为“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岗位能力”是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拓展能力”是相关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技能及管理能力等(责任意识、职业素养、创新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形成了由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

1.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化。冶金技术专业把专业能力(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立足点。以现代铝、锡、锌、铅、铜冶金生产过程为基础,以广西大型冶金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主要内容,对每一个岗位工作职责和操作要求进行分析,归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过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及专业核心能力,精选和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建设“重金属冶金技术”“铝冶金技术”两门专业核心课程。为了确保课程内容密切围绕操作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实行项目教学。铝冶金分为氧化铝和电解铝两个项目,重金属冶金主要分为锡、锌、铅、铜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掌握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等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将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把具体岗位设备、仪器、工具的使用、维护及管理知识融入教学过程,力求课程内容与广西有色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匹配,与职业标准接轨,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吻合。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核心技能,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操作的能力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专业拓展课程平台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技术含量日益提升,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单一的人,因缺乏专业间的横向渗透和伸张的能力,在竞争中也难以保持优势;其次,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人们以技术、能力的复合性来拓宽职业岗位的面向。因而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第一任职岗位能力,稳健迈出就业第一步,还要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及就业弹性,开出专业拓展课程。

为适应有色企业对冶金技术、工业分析等人才的需求变化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开设“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拓展内容部分)“仪器分析”“冶金资源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选矿概论”“冶金工程概论”等专业选修课程,侧重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每个学生至少选择2门专业选修课程,满足职业发展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需要。此外,与所选拓展课程相匹配,还要求学生掌握1~2个相关岗位的操作技能,并获得相关等级证书,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技能培训课程一体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形成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习基地二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实训是培养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进一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和拓展实训内容,提高学生基础理论水平;在广西华锡集团、中铝广西分公司、广西银海铝业有限公司、广西河池市南方有色集团等15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涵盖铝、锡、锌、铅、铜多种金属生产,满足本专业学生岗位认知、生产设备操作和技能培训的需要。

第二,教学、实习、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证一体化。(1)操作技能综合培训。每一次实习将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岗位技能串在一起,进行操作技能综合培训。从而使学生对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大技术领域的岗位操作技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把握。(2)将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考证,要求学生至少取得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电解精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等职业岗位一项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采用理论考试与现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在生产现场指导学生技能实训和参与考核,使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同步完成,突破了以往在学校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局限。毕业生“双证”获得率100%。同时,职业资格考证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依据,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目的性和可控性。(3)把课堂搬到企业,强化实践育人。实习既是操作技能培训的过程,也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老师要结合实习企业生产工艺和岗位技能培训涉及的知识和问题,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巩固和拓展理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

实践教学一体化,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还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职场体验,企业师傅的言行引导、企业文化环境影响和实践岗位锻炼等,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和敬业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职业认知、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有积极意义。

(三)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分段交替,促进能力培养

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一线岗位的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一定理论基础上,通过训练形成的。专业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真实的工作环境。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从技能形成的规律看,高职教育应遵循由入门到熟练、由单一到综合、由新手到专家的持续发展过程实施教学,其基础平台是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这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顺序上要打破以理论课程学习为起点,从理论到实践的框框,这种顺序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来的知识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而不是以实践需要为核心。我们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习分段交替安排:一年级安排认识实习,二、三年级理论教学和生产实习交替进行,三年级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将在实习中观察到的问题带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及新工艺、新技术、学生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使专业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和生产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使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是一项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高职冶金技术专业在深化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只有坚持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相匹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学生学习与课程实施相吻合的改革思路,才能培养出大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在适应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升级版”构建中转型与内生的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6-18.

[2]卢红学.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15).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冶金史;再建制化;研究现状;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谢乾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2006级博士生,云南农业大学教师,北京100083

[中图分类号]T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7―0127―04

目前,国内设有“冶金史”硕士点的高校有两所:北京科技大学与郑州大学;设有博士点的只有北京科技大学(以2007年全国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为准)。当然,从事冶金史研究的其他单位或个人还有许多,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上海博物馆等以及著名的冶金史专家华觉明先生等等。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史研究起步较早,它是目前国内从事冶金史研究的最早机构与权威机构之一,现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前身为原北京钢铁学院的冶金史组,它成立于1974年,1982年更名为冶金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柯俊先生担任顾问。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冶金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冶金史研究博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综国内目前的冶金史研究,在其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采取“实地考察、抽取样品~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的研究程序,即科技史研究领域所谓的实证性研究方法;从其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来说,按科技史研究界的通俗分类,处于内史的研究阶段。

实践证明,在科技史研究的历程中,内史的研究首先是科技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与首要关注点,这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因为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总是从认识其本身而开始的。浏览一下目前国内唯一的部级的科技史期刊《自然科学史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从其创刊伊始直至1999年,该刊所公开刊登的科技史学术论文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内史的研究范畴,即驻足于史料的收集考辨或论证的阶段,特别是在其20世纪80年代所刊登的科技史论文,几乎概莫能外,而对于与科技史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的因素则很少涉及。这是我国国内科技史研究初创时期的研究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所以这也必然影响到冶金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众多的犹如冶金史研究一样的其他科技史研究的小气候、小环境、小氛围,而最终形成了当时国内科技史研究的现状。其实,目前国内科技史的研究的大气候、大环境、大氛围仍然还裹足于内史研究的阶段,还处于蹒跚前进之状态。然而,放眼国外的科技史研究同行,他们早已走出内史研究的圈子,而关注于和科技本身密切相关的一切外在因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哲学等等。例如苏联物理学家赫森1931年发表的《牛顿(原理)的社会经济根源》和默顿于1938年发表的《17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其实就标志着科技史研究之外史研究的转向。前者后来发展为以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学,后者发展为以默顿为代表的在西方有着重大影响的科学社会学。这两者都把科技的发展作一种外在的、社会学的理解,从而开创了科技史研究的新领域,而且此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众多的伟大的研究成果。例如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等等,成为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之作,并形成了所谓的贝尔纳学派;而以默顿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学,或称之为默顿学派,除默顿本人的成名作及其《科学界的规范结构》和《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外,其他代表性研究人物及其著作还有本・戴维德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戴安娜・克兰的《无形学院――知识在科学共同体的扩散》以及科尔兄弟的科学界社会分层研究等;同时,从其中还发展出了所谓的“后默顿”传统,即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它的出现,不仅在科学社会学领域取得了话语霸权,而且在科学社会学界、科学哲学界、科学史界乃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外史研究的转向,能给科技史研究提供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与研究领域。其实,国外除了从社会学的视角研究科学技术之外,从哲学的视野来研究科学技术也是硕果累累的。从逻辑主义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思潮;从石里克、卡尔纳普波普库恩、费耶阿本德、拉卡托斯劳丹、夏佩尔这一连串如雷贯耳、耳熟能详的“主义”与名字中,我们确实感到了我国科技史研究的滞后。于是乎,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刘钝先生提出了新世纪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再建制化”问题,按笔者的理解:“再建制化”问题除了是科技史研究机制的继续提高与完善之外,更应该是科技史研究方法的再建制。

事实证明,作为一门连接文理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科技史研究,在经历了目前萦绕于科技史研究界的那种“目前中国科技史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再搞”的梦魇之后,我们的研究视野、研究领域必须跨出内史的门槛,走向与科技史密切关联的社会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等等一切相关的领域,从而探讨它们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寻找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发展领域,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人类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创新的研究思路,走向与外史研究相结合之路、走向外史的研究之路,这也许是目前国内科技史研究也包括冶金史研究在内的研究方法“再建制化”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还大都遵循“矿冶遗址考察、抽取样品一实验分析一文献印证一得出结论”之研究范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是冶金考古(archaeometallurgy)的研究范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冶金史(history of metallurgy)研究],不能否认,这种实证性的研究方法曾为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进步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研究成果,而且受到了国际冶金史研究同行学人的高度赞誉。然而,作为对人类文明三大标志之一的冶金技术的研究却抛开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因因素而进行纯冶金内史的研究,视野确系过于狭窄。因为科技史本身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项科技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思想等密切关联。因此,今后开展冶金史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其他一些目前还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研究,或许是其在新世纪取得更大研究成果的研究新领域。

笔者认为,今后国内的冶金史研究除继续从事所谓的内史研究之外(这种内史性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随着国内科技考古遗址的逐年发掘、新的矿冶遗址或者新的冶金文物的出土,都需对它进行内史性的研究与考证),还可以而且是必须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研究:

1.中国古代冶金史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关系

冶金技术的发明作为人类文明出现的三大标志之一(其他两项标志分别是文字的发明与城市的出现),它在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历史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冶金技术不断迭进的历史。从早期的铜、铁、锡、铅等的冶炼而造就的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到今天现代化的钢铁冶炼而形成的钢铁文明等,一直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聪明才智。在此期间,中华民族冶金技术的许多次世界领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这一领域的独步天下的豪气。因此,通过冶金史的研究,有利于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史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历史进程。

2.冶金史与各个朝代的社会生产力之关系

人类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发展到青铜农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这不仅使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足,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本领。与此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冶金技术的发展,所以冶金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因此,如果割裂这种联系而只是单纯地研究各个朝代的冶金技术的发展情况,确实有一种历史的单薄感。

3.冶金技术思想(史)研究

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哲学思维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度,一部中国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思想史。作为时代中人,不论之于达官贵人抑或是从事被称为“雕虫小技”的如从事冶金技术操作的卒与徒,都不能不受到社会思潮或思想的浸淫,而这种影响的结果,便是体现于他们劳动产品或技术产品中的各种各样的技艺或工艺。例如常见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早中期青铜器上的饕餮与夔龙纹饰,这一方面给人以威严恐怖之感,另一方面又仿佛是沟通人神的化身,含有巨大的原始宗教力量,体现出超越现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但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纹饰从那些威震一时的饕餮、夔龙等种种神灵,已经变成了搏斗、武士刺虎、妇女采桑、弋射飞雁等形象,充分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题材开始大量涌现,这其实表明了人的价值开始被认识,社会生活的内涵成为青铜器纹饰的一个重要母题。这种变化,其实体现了中国古代从以神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想观念的变化。此外,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道教、宋明理学等等传统思潮都曾对中国的冶金技术有着深厚的影响。例如灌钢技术的发明,就与中国古代“和”的哲学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在这里,作者用“生熟相和,炼成则钢”这一简洁有力的语言,不仅是对这种灌钢工艺所作的生动描述,同时也是用“和”的哲学思想对冶炼技术所作的精辟总结。推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通晓了生铁与熟铁的各自属性,同时又受到“和”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通过多年的亲身实践后,发明了“灌钢”这一工艺技术,这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冶金史与社会政治之关系

综观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发展历程,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例如宋政府对矿冶业的鼓励开发的告发政策、矿产品的售卖政策以及对矿冶业的管理政策等,都为宋代矿冶业的兴隆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但在清末,由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5.中外冶金技术交流史研究

正如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其同类其他事物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一样,中国的冶金技术也必然与国外的冶金技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不论是驼铃声声的塞上古道之丝绸之路,还是碧波荡漾的海上丝绸之路,都曾带去了中国古代的冶金技术,同时也捎回了国外先进的冶金技术。科技交流史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同阿拉伯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确实存在着冶金技术的交流。例如梅建军教授认为:由砷铜的存在及铜器的特征,可以初步肯定,甘青地区在齐家和四坝文化阶段同新疆及欧亚草原地带存在文化上的联系及相互影响。所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可以澄清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起源问题。

6.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之路

因为科技史本身就是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对它的研究必须采取多学科多视野的综合研究,而“冶金史的研究涉及到采矿、冶金、材料、历史、考古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物理及化学组成分析研究手段与方法,因此这不仅要求冶金史研究者本身要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改进知识结构,同时多学科的结合,更是开展冶金史研究的重要途径”。在现阶段,冶金史研究与考古或者说是科技考古结合得较为紧密,依靠这种结合,冶金史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例如对古代铜镜表面“黑漆古”生成原因和机理的研究成果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其实,从更广泛的学科综合来看,冶金史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即除了传统的“矿冶遗址实地考察一实验分析一文献考证一结论”的研究思路之外,我们还必须吸收或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方法,例如人类学、文化学、民俗学等方法,融冶金史的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之综合取向,从而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与研究空间。例如从民俗学的角度研究冶金史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在此方面,对西南民族地区的铜鼓研究就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对铜鼓的研究,也还处于铜鼓制造技术、铜鼓金属成分分析等方面,从民俗学的视野进行研究尚待来日。

7.对国外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由于语言的限制、文献的不足以及金属器物的缺乏等原因,目前国内冶金史的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对国外冶金技术的相关研究,然而在国外,却有相当一批冶金史研究者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进行研究,这除了与中国古代的金属器物流失海外而给国外的研究者提供了实物考证之便之外,还同他们有着充足的研究经费密切相关。所以,目前国内冶金史研究的这种现状,也就决定了国内的冶金史研究者很难与国际同行进行高水平、全方位的对话与交流,这种状况其实也是国内目前整个科技史研究的窘境。

8.对近现代的冶金技术进行研究

“厚古薄今”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贯传统,也是其研究特点,所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几年来力倡对中国近现代科技史进行研究。例如从2000年底开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综合研究”,其研究成果已以《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丛书》的面目出现,但其中缺失中国近现代冶金史研究这一环节,因此作为冶金史研究者,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这一历史性任务,从而补上这一缺失的环节。

9.对冶金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即冶金史基础理论的研究或冶金史元研究。从而建立起冶金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冶金专业英语;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42-02

冶金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传统学科。近些年来,冶金矿产资源品位下降、冶金产品供过于求、国内高端金属产品奇缺、冶金企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等状况一直在对冶金技术的研究提出迫切要求。同时,国际间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日益增多,冶金研究领域国际性会议的召开也为业内专家学者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与创新思维碰撞的平台。这无一不对冶金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冶金专业英语为冶金专业课,被我校列为多元考核课程,自改革以来发现了在原先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同时提出了改革思路,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就我校的改革方法与收效进行介绍。

一、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主流是“翻译+阅读”[1],这样的教学方式枯燥单调,并且对英语运用能力帮助很小,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授课时间。根据学科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贯穿大一、大二年级,可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基础;冶金专业课程教学始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上学期。一般而言,专业认知只有在经过一定时间学习与理解之后才可形成;大四两学期主要注重实习实践与完成毕业论文。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冶金专业英语最佳的上课时间应为第六学期,而在我校与某些高校则安排在第七学期来授课[2]。

2.授课教师。专业类英语目前的授课教师均为较年轻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英语与普通英语的教学内容与重点有较大不同,更加注重实际的应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对专业词汇的翻译更准确。基于此方面的考虑,专业课教师更适合教授该课程。譬如,在冶金专业英语中,“furnace”表示“高炉”,“cast iron”为“生铁”,“leach”则指的是湿法冶金中的“浸出”,非专业英语教师很难将其对应于精准的术语;再如,涉及到较复杂的冶金计算与热力学图时,非专业课教师会力不从心。但是,基于长期英语学习中“重理解、轻表达”的学习模式,非英文专业教师在英文发音、对话等方面有欠缺。

3.授课教材。我校使用的教材为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冶金专业英语》,内容包括冶金原理、冶金单元操作、各种金属的冶炼方法、冶金设备较基础与通用的内容[3]。从整体内容考虑,主要为概述性内容,对较先进的研究内容鲜少涉及;从结构编排角度考虑,文体结构较单一;从学习与理解的难易程度来讲,内容较基础,难易层次不明显,未附拔高与引申内容。结合学生课堂表现分析发现,该课本更适用于学生的课外自学,若用于教学,可适当补充内容并采用多种授课形式。

二、授课方式改革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是单向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翻译课文、解读长难句、强调重点词汇等来实现的,一般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普遍存在读写较好、听说较差的特点,这在雅思与TOFEL等面向英文国家的考试中表现的很明显[4]。但如果进行全英文教学或者在互动中安排过多的学生表达部分,学生会产生畏惧或厌倦心理。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中需要多花心思,把这门看似简单的课上好。

1.授课方式多样化。冶金专业英语课堂引入了多种授课方式,列于表1中。通过不同环节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高,学生们没有明显表现出拘谨与紧张。英语扎实的学生如鱼得水,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底子较差的学生在有些环节表现的并不逊色,并且在提问时会尝试作答而不是逃避。

2.备课内容丰富化。多样化的课程环节设置对教师备课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更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掌握能力有所了解,对环节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这对教师的英语综合水平与专业知识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不可预知内容的学生发言环节,比如在学生阐述观点之后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在辩论出现僵局时如何调解,都需要教师迅速组织语言,流利应答。因此,除了认真备课之外,良好的听说能力也是必备的,而这项能力非旦夕练就,需常听常说,笔耕不辍。

3.学生发言常态化。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交流圈。一对多的上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具有参与感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机的课堂提问、总结性发言或有准备的观点阐述与辩论都会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课堂的内容上。在教学中发现,英语较差的学生在此方式的迫使下也有较好的课堂表现。

在较低层次的二本院校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在作答时存在选词错误、发音错误、语法错误等多种错误表述,教师在授课中既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又要纠正一些明显的表达误区,而二者之间的平衡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4.成绩计算全面化。冶金专业英语作为一门考查课程,一般要求是在结课时上交答题册,主要按照答题册与平时的出勤情况计算总成绩(总分=出勤情况×30%+答题册分数×70%)。在多元考核改革中则是按照诸多环节的表现得分综合计算得出,简况表如表2。

多元考核改革将成绩的计算分散在每堂课中,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有效抑制了学生怠慢课堂知识、每逢考试才抱佛脚的急功近利思想。同时,督促学生培养听、说、读、写、译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其有意识地对薄弱环节多加学习与训练。要求教师制定详细的评分规则,课上记录并参与讨论、课下批改作业,并对分数进行定期统计以指导课堂安排,此工作用时较多,花费精力较多,但非常重要。

三、结语

冶金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需要授课教师开动脑筋,采取有效措施多方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文中提到的改革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反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尚待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任朝迎.昆明地区高校冶金专业英语教学调研[J].中国冶金教育,2015,(1):43-46.

[2]杨艳华.“冶金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4):53-54.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3篇

冶金技术 专业建设 思考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等教育。过去,我国高职冶金技术专业一直沿用的还是“压缩版”的本科教育模式,这种现象在一些老的专科学校尤为突出,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习惯和观念定势的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还存在着不能妥善地处理职业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相脱节、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分离等问题。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难以适应冶金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往往需要对新招毕业生再培训,致使企业用人成本增加,如何培养既掌握冶金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具有从事冶金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已成为高职院校冶金技术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重点建设专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冶金技术专业,自2008年9月立项以来,坚持“依托云南有色冶金行业,立足云南、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东盟,培养以有色金属冶金为主、兼顾钢铁冶金方向,可在有色冶金企业、钢铁冶金企业的熔炼、电解精炼、球团焙烧、高炉运转等一线生产岗位从事工艺过程控制及生产管理、设备及系统运行操作、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定位,通过实施“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有色金属生产流程为主线,构建了基于冶金生产工作过程的新课程体系,制订了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核心课程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了冶金工艺仿真实训软件,建设了一批冶金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了冶金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实训的要求,同时,全面实施以提高“双师”素质和改善“双师”结构为重点的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带动了专业群建设,至2011年3月,圆满完成了预期的各项建设任务,通过了教育部验收。发挥了显著的示范辐射作用,取得了显著建设成效。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通过职业岗位调研,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要求,确定出冶金生产矿物的浸出、浸出矿浆的固液分离、浸出渣的处理等40项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学生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氧化铝制取、金属铝熔盐电解、备料与焙烧、矿物熔炼、粗金属精炼、矿物浸出。金属化合物溶液净化、金属沉积精炼、炼铁生产技术、炼钢生产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冶金机械设备的识图、制图能力及分析冶金设备构造、工作过程的能力。具有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冶金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冶金生产一线主要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具有从事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的能力。

2.实施“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招生就业双定生,火法湿法双领域,理论实践双平台,学历技能双证书”的“四双”校企共同培养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双定生”——即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冶金技术专业于2000年在校内率先实施了“双定生”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实践和探索,该模式逐渐在全校推广。在组织教学时,对“双定生”实施针对协议单位生产实际的理论模块教学,实践教学则将“双定生”安排到协议单位进行顶岗实习。

(2)“双领域”——即根据有色金属冶金生产工艺的特点及云南冶金企业的实际,将冶金生产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火法冶金、湿法冶金”两个技术领域,并以此进行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

(3)“双平台”——即指以虚拟仿真技术构建的冶金生产工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和依托云南冶金矿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云南锡业集团公司火法冶金实训基地、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湿法冶金实训基地、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熔盐电解实训基地、云南文山铝业氧化铝生产实训基地、昆明钢铁集团钢铁冶金生产实训基地等校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平台。

(4)“双证书”——即要求学生获得毕业证书同时获得金属冶炼人员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证书。此项制度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

“四双”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了对学生从招生、学习、毕业到就业各个阶段的服务、教学、学习要求等各个方面,突出了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宗旨的功能,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3.构建有色冶金“双领域”专业课程体系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通过深入云南锡业等大型有色冶金企业,完成了本专业面向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据此按照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双领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路,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参照火法冶炼工、湿法冶炼工、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职业资格标准,进行了“基于冶金生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重新建构,典型工作任务归并,整合出职业行动领域,构成了由基础课教育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系统、能力拓展系统课程组成的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4.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以《湿法冶金—浸出技术》、《湿法冶金—净化技术》《湿法冶金—电解技术》《氧化铝制取》《金属熔盐电解》5门课程为本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的学习领域标准及学习情境。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指标体系标准,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发展现状;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发展前景

引言

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是冶金产业领域冶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在冶金产业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由于冶金机械设备设计新技术、自动化水平、新工艺的发展,使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对冶金机械及自动化的应用与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并分析冶金机械及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1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在自动化、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水平有所提升。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在钢铁产业领域的应用成果证明了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冶金机械自动化技术主要应用于冶金机械的设备以及工序的自动化控制,通过对冶金机械设备及冶金工序的自动化控制,实现自动化生产,不需要太多人工干预,冶金机械设备及冶金工序就能自动运转。冶金产业消耗的劳动力相对于别的行业来说比较大,并且相应的员工待遇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冶金产业企业的经营成本,而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引进,大大减少了冶金产业企业的人力资源浪费,缩减了用于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节约了企业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冶金产业的发展。

2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冶金工业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国家经济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冶金工业产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的冶金产业领域引进了冶金设备和冶金技术,年产钢量因此达到世界第一,然而,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消耗了国家经济,为此,我国开始了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技术水平得以提升,提高了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水平。但是,最近几年钢铁产业领域面临着剧烈的外部竞争,根据相关资料得知,我国的钢铁工业生产能耗占比为11%,随着经济的发展,钢铁材料的应用范围随之扩大,人们对钢铁产品品种、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从这两方面来看,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更可悲的是,我国钢铁产能根本满足不了国家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钢材需要从国外进口,综合来看,我国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水平目前为止还不能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需求。

3制约我国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因素

通过上文对我国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现状论述可知,我国目前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士齐心努力,以突破该技术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使该技术的应用取得更大的成效。目前为止,制约我国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我国经济发展快速,使得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大,并且需要相应的产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所需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所以,各方面的生产产能必须提高,而生产产能的提高势必会消耗过多的资源,从而造成了我国各方面生产资源匮乏。根据目前我国钢铁消耗水平和使用需求,并结合我国现开采的矿产资源来看,根本无法保障冶金工业的生产需求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2)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还不足以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水平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缩短的。从冶金机械设备上来看,我国的冶金机械设备相对落后,虽然我国的矿产资源位居世界前列,然而冶金机械设备落后,性能较低,生产过程中无法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造成了高能耗低产能的现象,以至于人力、物力资源消耗过多。(3)就目前而言,国际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冶金工序都相继进入了绿色生产阶段,主要推行污染小、优质、低能耗、产能高的绿色生产工序,我国虽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但是无论技术还是力度都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具体表现在设备、设备生产的产品质量、自动化管理以及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设施和技术都相对落后,绿色生产工序基本设施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4)从冶金机械设备方面来看,我国还不具备生产大型冶金设备的条件,主要是因为大型设备的生产要求较高,需要相应的技术水平、成本控制管理手段、经济水平等条件,我国虽然有相应的技术,但是在成本控制管理手段方面还有所欠缺,生产出来的设备使用成本高,使用年限也相对较短,总的来说不如进口设备。尤为严重的是,我国冶金产业企业的相应技术研发力度不足,缺乏创新理念,以至于生产的产品性能较低,且种类较少,因此,我国大多数的钢铁材料以及生产设备、自动化技术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引进。

4我国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发展前景分析

由于世界科技的不断革新,促进了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工业生产技术以及工业生产控制技术的水平。近几年,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出现了很多先进实用的技术,比如运动控制卡、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电极直线驱动技术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冶金机械的使用性能并延长了使用寿命,整体的提高了冶金产业的效益。根据现阶段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水平,结合世界冶金产品需求的有关资料,对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1)随着仿真和数值模拟模拟技术的发展,未来冶金工业生产全流程精准设计、动态评估及分析有可能实现。(2)冶金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物耗、生产效率、环境指标,未来必须进行优化。(3)控制指标、运行指标、产品指标相互结合实现闭环控制。(4)软测量和先进的传感技术相互结合,对工艺参数进行连贯在线测量。(5)知识驱动和数据驱动相互结合,对复杂生产工序和先进生产工序的建模进行控制。(6)能量流和物质流优化对先进能源的控制和管理。

以上所述为国际冶金行业的发展前景,结合国际冶金行业发展前景,对我国冶金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分析。(1)过程控制系统前景。由于冶金产业领域的相关技的不断研发与发展,未来几年我国可能实现冶金生产工序的在线监控和检测。(2)信息化前景。由于计算机技术以及计算机应用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几年我国冶金工业可能实现冶金生产工序智能化。(3)生产管理系统前景。就目前而言,在其他领域很多产品的生产都实现了生产系统管理智能化,未来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将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通过对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生产工序进行智能管理,实现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有效的对生产成本、能源消耗、产品质量进行控制。

5结束语

由上文对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发展现状的论述可知,冶金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虽然有了提高,但还不足以和发达国家的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水平相比较。由于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良好,因此,我国必须加大冶金机械及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力度。

参考文献

[1]杜成.浅谈冶金机械及自动化[J].科技创新导报,2011(6).

[2]魏启方.浅谈冶金机械及自动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4).

冶金行业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46-02

新时代不仅学校是学习的场地,社会也是学习的大课堂,因此,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应作为高校教育质量的衡量指标。冶金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有对现有知识的接收能力,还需要具有对知识的收集归纳总结能力,并能运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生产或工程问题。此外,冶金工程类专业的大学生还应有对新知识和新技术有较强的吸收、融合和创新能力,同时必须具有高效地利用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及意义

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学院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冶金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要快速适应环境必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冶金专业类人才除了要有对冶金相关的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之外,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满足社会对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学院为例,冶金工程分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两个方向,学生通过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基础及专业理论、设备工艺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环境保护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相关学习,并强化教学实践环节以及对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冶金专业的毕业生除具备数理和计算机方面工科专业的基础和社会人文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外,应重点地掌握冶金专业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同时很多的冶金方面新技术和新工艺都属于交叉学科的领域,学生应及时了解与冶金方面相关的学科知识并能增强应用。除此之外还须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应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

2.思维分析的能力。冶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比较强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针对冶金生产和工程等实际方面的问题,首先能用独立观察和判断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剖析这些问题,再利用工程思维能力并遵照工程问题的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

3.设计和实践的能力。实践是区分工程与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评判一个大学生应用能力非常重要的标准。因此冶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冶金工程测验的能力、设计规划的能力、研究方案实施的能力和设备的操作维护能力以及计算机运用的能力。

4.创造创新能力。冶金工程所解决的是实际问题,其根本任务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转化的核心就是一种创新。创造和创新是现代冶金行业发展源动力。尤其是现在冶金行业处在市场、成本和环境多种压力下,创新能力对冶金行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冶金作为工程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生应该在一般创新方法的应用基础上,树立创新的新意识,磨炼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掌握创新方法和技巧,并应用在生产和设计实践过程中,提升实践创新的能力。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是21世纪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对教学的核心要求。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应该完美配合,各尽其职,努力让培养的每位学生都成为现代冶金行业的工程师。

1.学校通过完善管理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团结合作,其一,高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自学、思考、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大环境;其次,学校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全校内选择自己感兴趣与爱好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完成学习;其三,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科学研究氛围,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自学的热情;其四,学校应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的需要和必要的设备及科研项目,对科研有兴趣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可以加入教师科研课题组,协助教师做一些科研工作。

2.开展有关科目的学习竞赛活动。学校应充分重视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各类竞赛,通过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各类竞赛,让学生在主动竞争中找到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英语口语竞赛、数学竞赛、工业设计、工业创新等竞赛,同时更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全国高校大学生科学竞赛。

3.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积极从经费和精神上支持学生开展的社会性实践活动。目前看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的学生仅占极少数。因此为了满足大多数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学校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第一,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在学校周围进行社会实践调查;第三,是学生回家选择企业或农村进行社会实践。这些社会实践方式,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也要求学生写一些有一定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用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理论课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

1.完善教学计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构。为加强基础教学,大类的专业课程中物理化学、冶金原理课时都有所增加;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思维视野,增设了一些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选修课。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着重讲解冶金工艺的基础性知识和生产控制中的规律。用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工程设计问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多媒体课件、虚拟炼钢等教学手段,训练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撰写毕业论文和创新学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2.重视专业课教学,实施工程案例教学法。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遵守“一专和多能”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办出本专业的特色。特别注重结合冶金专业的特点对核心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引进工程案例的教学法,并将很多工程实践研究成果编入到教案,用于相关专业课的教学,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讲授中,需将专业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冶金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运用先进手段构建系统培训平台。面对目前实习教学中的困难,在企业生产中能获得的生产实践经验越来越少,为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开发出先进的教学方法,组建冶金系统训练的平台,包括了:(1)开发模拟冶金的生产工序烧结―连铸―轧钢全流程方面的多媒体软件,使学生获得钢铁生产工艺中各工序的运转原理和工艺参数及操作制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企业实习,增强实习的目的性和效果性,明显提升了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2)用网络虚拟炼钢的系统,加强了学生冶金工程操作能力的培训。国际钢铁大学网站提供了连铸、热轧、抗拉测试等10余个模拟的平台,用户可在模拟的平台上进行相关生产方面的操作,系统会根据用户们的操作过程计算出产品的成分、性能和成本。

4.实践教学中学习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动手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效果。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参与,积极引导和主动研究两者的结合,用来培育具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实践课通过实践教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层次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课程中,本专业的教师和生产一线的人员对设备和工艺进行详尽介绍,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当场讲解,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5.课余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对于被动的学习,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计划性、主动性和预见性。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学校教学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自学能力。教师教学过程中,需以启发式教学为导向,教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不断地思考,带着疑问去学习。同时学生应该在课余培养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激发自己的创造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总结

大学生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具有极强的探索思想,对新事物的吸收能力也很强。因此,师生共同努力,继续优化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并积极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继续总结经验和成果,让理论和实践积极结合,努力探索建设冶金工程特色专业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形成实施―优化―再实施―再优化的模式。相信我们培养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仲明,李红,杜建群.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原则探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1).

[2]杨帆,穆肃.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J].2011,(3).

[3]邓文新.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2,(08).

[4]心策.能力与品德是人最根本的心理素质――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忠良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07).

[5]杨海清,施福新.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3).

[6]徐月欣.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合格人才[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