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篇

今年我市中医药工作在省中医管理局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以健康某市建设为目标,继续实施中医药强市战略,打造仲景品牌,以“六个一”为重点,全面提升中医药工作水平,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现将重点工作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年度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1、圆满完成我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申报迎评。经过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2个县区中已有10个创建为全国先进。10月中旬,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对我市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评审。

2、全面推进《中医药法》贯彻实施。认真贯彻实施《中医药法》,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市县同步开展了庆祝中医药法实施一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组织《中医药法》相关培训,邀请省、市专家对中医药法进行解读培训。启动实施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全市共有2698人报名参加考核。

3、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在试验区建设中,紧紧围绕建设主题,把试验区建设和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先进市工作结合起来,和某市建设x健康城结合起来,着力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发展提供可以复制推广、示范带动的经验和模式,实现了四个突破:一是在中医药管理体制上实现了突破,二是在弘扬仲景文化、加强经方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健康旅游上实现了突破,三是在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化发展上实现了突破,四是在艾草产业发展上实现了突破。为了推进试验区建设,联合九部门共同出台《某市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扶持措施》,从财政、医保、物价、项目等方面给予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

4、协调推进x健康城重大专项工作。x健康城重大专项是全市九大专项之一,市中医药管理局发挥部门作用,积极协调、谋划、推进专项工作开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专项工作受到市委政府肯定。围绕“三园多支点”布局,启动建设x健康文化园、x健康产业园、x健康养生园,三个园区分别位于中心城区、北部紫山麒麟湖区域和新城区,中医药特色各有侧重点,园区建设已全部启动,两三年内可初具规模。紫山x健康养生园现有7个重点项目,其中已开工3个,已签约2个,正在洽谈2个,园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正在完善。新城区x健康产业园规划编制正在进行,正在筛选接洽意向入驻企业。医圣祠x健康文化园房屋征收和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仲景书院和x博物馆施工图纸设计已完成。在各县启动实施健康养生小镇建设,共规划建设7个健康养生小镇,已开工5个,其中西峡仲景养生小镇率先开街。海王东森中医药物流园建设顺利推进。

5、基础设施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继续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专科建设、人才建设等,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县级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今年实施2个县级中医院建设项目(镇平县、淅川县)。目前,12个县区中,已有7个实行迁建,3个实现改扩建。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列入市政府日程,新院选址工作已启动;

二是加强专科建设。

现有部级重点专科和培育专科2个,省级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21个,市级特色专科和重点专科51个;

三是加强基层人才建设。

举办西学中培训班,已举办3期,培训630人,期期爆满。举办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班6期,轮训基层人员600多人;

开展县乡村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6449人次,开展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11414人。实施“岐黄工程”和“仲景工程”,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5个。

6、抓好以艾草产业为主的八大宛药开发。艾草产业发展实现了突破。目前,全市艾草种植面积已达24万亩,其中艾草连片种植面积超500亩以上的企业及合作社有36家,艾草产品六大系列160多个品种,社旗、卧龙、宛城、唐河、桐柏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艾草产业园。由中国农业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的《某市艾产业发展规划》于11月下旬通过专家评审;

已启动宛艾地理保护标志申报,正在编制宛艾种植标准和艾制品标准;

开展艾草行业集中整治,艾产业已从之前的“散、乱、弱、杂”,开始向规范化发展。此外,经过第四次中药材资源普查,统一了“八大宛药”品种,并向社会公布。继续开展“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在11家申请上报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评选出5个某市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继续开展某市道地中药材品质评价研究项目,完成4个道地中药材品种品质评价研究。

7、精心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2018年9月份,河南省命名了21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我市占了6家,其中西峡县和南召县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宛西医圣山、丹江大观苑、医圣祠、伏牛山天池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8、仲景文化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仲景论坛。10月下旬,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仲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名中医药界人士与会。以“经典、经方、经验”为主题,举办了伤寒大家刘渡舟学术思想研讨、仲景经方高峰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智慧康养国际高端峰会。二是仲景书院成果喜人,首期100名学员经过两年学习顺利结业,遴选出30名优秀学员进行了表彰。第二期已开班。三是推进中医药文化科普。与《某市日报》、某市网等媒体合作,开辟中医药科普教育专栏。与市卫计委共同主办了“健康某市行医路有我”健康扶贫专项行动,走进全市7个贫困县,开展中医药科普讲座、中医专家义诊、中医特色疗法体验、赠送中药制剂和药品等,居民中医药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健康教育氛围浓厚。

9、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明党规党纪,积极支持驻委纪检监察工作,平时注意抓好工作纪律、工作作风,营造务实肯干、敢于担当的工作氛围。组织机关人员按时参加委党组举办的政治学习、党组中心组学习、党性锻炼培训班。抓好中医药系统医德医风建设,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提升中医医疗服务水平,在全市中医药系统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将党建工作要求贯穿于业务工作始终,确保我市中医药事业良性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1、县级中医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12个县区中,尚有桐柏、内乡2个县由于县级中医院建设发展相对滞后,未达到二级甲等中医院要求,全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未能实现全覆盖。

2、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由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定的规律,人才短缺成为基层中医药发展的薄弱环节。尽管我市中医药人员培养和招聘比例逐年增加,但基层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引进并留住高级人才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3、各级政府投入仍需加大。我市有半数县区是部级贫困县,虽然各级政府对中医药工作都很重视,逐年也在加大资金支持,但与实际发展需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4、部门扶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由于部分县区医保资金有限,中医药医保鼓励倾斜措施尚未全面落实,部门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卫生院普遍反映停用中医药针剂“一刀切”的做法不利于患者使用中医药服务。

三、明年年度重点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法》的贯彻实施。结合我市出台的《某市中医药战略规划纲要(2018-2030)》全面做好《中医药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做好我市中医确有专人员的考试相关工作。

2、继续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中推动中医药发展,制定实施鼓励中医药应用的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在医改考核指标体系中提高中医药比重;

在中医药健康服务上创出某市的试验区亮点经验,力争在中医药管理体制、弘扬仲景文化和中医药健康旅游、养生保健机构连锁化发展、艾草服务业上实现进一步发展;

提升仲景品牌影响力,举办第14届x医药文化节和第7届仲景论坛,办好第二期仲景书院

3、继续推进x健康城重大专项工作。进一步推动以“三个园区”(医圣祠健康园、示范区健康园、紫山健康园)为主的仲景健康城核心区建设,以艾草产业为重点的“八大宛药”开发,推进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和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某市中医院新址项目建设。

4、全方位多角度推进艾草产业的发展。加强与艾草产业协会及艾草企业的沟通,推进艾草产业园、品牌注册等资源整合;

依托中国中药协会专家库力量,加强艾草及相关产品的基础研究,加强宛艾的品质及道地性研究;

促进艾草研究专家和企业的对接,加快艾草实用型产品和高端产品的研发,推动企业专利转化,为某市艾草产业做大做强做出努力;

举办第三届中国艾草产业发展大会。

5、强化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做好双核心指标考评,促进“仲景苑”、“治未病”科、“中医堂”、“中医药服务示范村所(室)”等相关项目建设;

培养一批知名中医医师、中医名科和知名中医医院,巩固提升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综合服务能力。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2篇

北京德兴隆医药咨询管理公司在全面分析医药行业现状和前瞻医药行业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相关专家的意见,整理出2013年医药行业十大关键词,以提示行业领袖们的关注度和权重指数:

关键词之一、产品降价

1、背景: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今后医改的主旋律。药品降价是解决看病贵的主要的手段之一 ,医药的微利时代真正来临了。

2、现状:药品降价了,患者治病费用降低了吗?降价的产品成为了孤儿产品。

3、应对:宁舍市场、不降价格。同时医药企业要学会微利产品营销。

关键词之二、企业并购

1、背景:提升医药行业的集中度是当务之急。资本是推手、并购是手段、整合是趋势。

2、现状:4700多家制药企业、16000多家医药商业、19000多家公立医院、4000多家民营医院、430000多家零售药店终端、630000多家基层医疗单位、几百万医药人,中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不高,竞争无序。

3、应对:有价值的是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找出沙子中的金子,不要让肉埋在饭里。让企业在并购中更值钱,要做好优势资源,包括研发、厂房、设备、品牌、文化、产品、团队、管理、客户、终端等等

关键词之三、基药目录

1、背景:基本药物是满足患者的基本疾病治疗,2013年公布的新版基药目录,会使医药企业在基层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将改变竞争格局。使一批企业重新崛起,成为基层市场的佼佼者。

2、现状:独家的基药产品在招标上有优势,在基层市场的营销上非常利好,成为优势品种。没有招标优势的基药产品沦为普药,将逐渐变为没有销售利润空间的公益性产品。

3、应对:产品条件好、团队能力强、渠道网络畅通是基药营销的三要素。采取“小终端、小学术、大市场”的销售战略。采取“渠道下沉、动销考核、费用包干”的的管理原则。

关键词之四、增值服务

1、背景:卖药的时代结束了,营销时代来临了。通过招标、降价之后,利润空间趋同,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导致客户在选择产品时,会选择营销能力强和服务增值好的公司。为客户做增值服务是制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表现。

2、现状:很多制药企业不会销售费用低的产品,只会销售独家、招标好、医保、基药、费用高、保护好等条件好的产品。很多销售人员就是送货员,产品不硬时,人就软了。

3、应对:服务是能力,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能力,要站着挣钱,不要仅仅靠客情关系卖药。客情是销量的维护,能力才是赢得客户长期合作的根本。打造企业的核心营销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之五、大健康

1、背景:亚健康、慢性病、工作压力、饮食安全、环境变化、生活质量、收入提升等条件变化,催生大健康产品的新时代到来。大健康市场无边界、无垄断、无门槛;高成长、高利润、高收入,适合所有企业进入。是企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现状:保健品还占据着大健康市场的主流,很多制药企业的补益类、健康类产品还没有真正进入大健康领域,不能登堂入室。制药企业只会销售药品,不会做大健康产品。

3、应对:大健康处于保健品和治疗药品之间,是独立的业态形式。制药企业在做大健康时,既不能仿照药品的营销方式,也不能照搬保健品的广告方式。北京德兴隆咨询公司独特的大健康策划实践经验表明:“疗效性、科学性、安全性、权威性”是大健康产品策划的四大属性;大健康采取的是“产品策划、终端动销、活动推广、学术教育”的“四位一体”营销模式。

关键词之六、职业经理人

1、背景: 国家商务部出台了对医药行业影响较大的五大规范,其中《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标准》设定了药品流通行业职业经理人资格证的获得和从业信息,从国家层面开始规范医药职业经理人的标准。

2、现状: 经理人的“闪辞”令企业防不胜防、无所适从。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有能力招募和打造更多高水平职业经理人的企业,将会发展的越来越快,缺乏人才的企业发展将会越来越困难;

3、应对: 企业的系统培训、留人环境、绩效激励能力将是企业的竞争力体现之一。

关键词之七、电子商务

1、背景: 电子商务进入理性“黄金发展期”, 就目前一些医药电子商务网站的经营来计算,网上药店的销售额就将超过50个亿。医药电子商务的内涵和外延十分宽泛,不仅仅是卖药,还包括寻医问药、健康自测、心理咨询、远程会诊等,前景广阔。

2、现状: 继腾讯拍拍商城、淘宝商城药馆、京东与九州通牵手、海王星辰网上药店、国药控股集团和当当等涉足医药领域,医药电子商务开始进入业态发展阶段。

3、应对:取得电子商务资质、建立电子商务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关键词之八、终端动销:

1、背景:制药企业的一切营销行为都是围绕着终端动销为目的。凡是不能直接影响终端动销率的考核、费用、促销、活动、人员等方案,都是“讲故事”。

2、现状:很多制药企业的营销人员在大谈企业发展、品牌规划、营销方案、促销政策等等,越讲越空,始终不能抓住营销的根本。其实营销工作的终极落脚点就是终端动销。找见产品的终端在哪里,找见终端动销的方法是什么,也就找见了产品的销量。

3、应对:聚焦营销、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给一个“终端支点”才能撬动市场。

关键词之九、民营医院

1、背景: 民营医院机构拥有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广泛的终端客户。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倾斜,民营医院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市场前景。

2、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民营医院的数量在4000家以上,上规模的民营医院已达2200多家,日门诊量大于100人次的民营医院超过一半。

3、应对: 民营医院是新的市场增长点,北京德兴隆咨询公司为很多制药工业建立了民营医院营销事业部,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有些产品没有在基药、医保,而这些产品又是专科药,甚至是独家,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广泛的使用基础,利润空间高,适合在民营医院销售。

关键词之十、企业布局:

1、背景:很多制药企业没有5年以上的企业发展规划和3年以上的产品营销规划,医药行业变量太多,企业如何以不变应万变,是考验企业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

2、现状:有很多医药企业目前还很难迅速适应国家政策控制和调整;行业的整合和变革让很多企业无所适从;常规的营销模式越走越窄,陷入困局。有些企业奄奄一息,不知所措;有些企业无声无息,修练内功;有些企业生生不息,积极进取。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3篇

魅力南阳:三台大戏异彩纷呈

“一方水土一方人”,张仲景文化是南阳的“人文根脉”。医圣张仲景是具有世界人文影响力的历史名人,研究、挖掘、传承张仲景文化具有极其珍贵的时代价值。医圣张仲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迄今已无间断传承1800年,被称为中医药的“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医门圣书”,而南阳医圣祠也是中国仅有、世界唯一的医药类历史名人祠庙,具有多方面价值,是重要的南阳地标文物保护实体,也是张仲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理载体。

先贤张仲景不但医术福泽苍生,医德堪为人杰,治学垂范千秋,为官以民为本,而且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承古开新、开放包容、向善思进、文明诚信”的南阳城市精神。

缘于这些因素,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医药文化节围绕建设“医圣故里、美丽南阳、健康之都”的目标,以“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为主题,按照“政府指导、学术主导、社团主办、企业运作”的原则,以学术研讨、项目招商、普惠群众等为重点,进一步传承弘扬张仲景学术思想,着力提高医药文化节的学术性、大众性和效益性。本届医药文化节期间,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系列活动、中医药产业项目招商推介活动、中医药惠民系列活动,成为令人目不暇接的三台“大戏”;同时,在本届医药文化节期间,还举办了张仲景基金会募捐、名医名家义诊、健康养生大讲堂等多项惠及民生的活动。

开幕式:《伤寒论浅歌》手稿现身

10月22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由南阳市人民政府市长程志明主持,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致欢迎辞。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开幕式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南阳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建豫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揭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向医圣祠捐赠其祖父亲自编撰并手书的《伤寒论浅歌》手稿。医圣祠暨张仲景医史文献馆馆长刘海燕欣喜地说,这是继20世纪80年代陕西中医名家米伯让先生向南阳赠送《伤寒论》刻版之后,张仲景医史文献研究收藏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医著史料。据了解,出生于1931年的杨士莪,如今已是耋耄之年,其祖父杨鹤汀系民国时期南阳首任知府,中年办学兴教,晚年埋头于医学研究,著有《伤寒论浅歌》、《金匮浅歌》等医著。

“愿《伤寒论浅歌》能丰富张仲景医史文献库,更希望能为后人带来健康福祉”。带着“传家宝”回到故乡,杨士莪感触万千。

“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

宣读《南阳宣言》

在仅仅20分钟的、简约隆重的开幕式结束后,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正式开坛。22日上午9时许,王国强庄重地敲响了“医圣仲景南阳论坛”铜锣。中华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曹正逵致创坛辞,他说,仲景论坛的宗旨是:依托医圣故里南阳的人文资源优势,汇聚高端学者专家,创造民主、宽松之学术氛围,开展多元、开放式交流,多视角、全方位解析研讨中医药学术、张仲景医学的精髓内涵,培育壮大中医药健康产业经济,为仲景医学的继承创新和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学术智力支撑。仲景论坛的目标是:立足中医学术,拓展国际视野,将“仲景论坛”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中医药创新、仲景文化交流的主阵地,打造成为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的孵化地,打造成为中医学子、社会贤达瞻拜先贤、传承国粹的朝圣地,打造成为中医药实用型人才、开拓型人才的输出地,打造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医药对外开放、辐射发展的示范地。

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开坛仪式上,中国中药协会秘书长王桂华宣读了《南阳宣言》。《宣言》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养生理念,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正是有了中医药的佑护,才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才支撑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呼吁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推进中医药全方位参与健康中国行动计划,让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

《南阳宣言》倡导传承、创新与发展,注重开放、包容与共享,致力于多元对话、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现代医学菁华,吸收跨学科研究成果,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让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工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期两天:更专业、更务实、更惠民

在为期两天的“南阳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上,记者观察到,与往届相比,今年的医药文化节体现出了“更专业、更务实、更惠民”的新亮点。

之所以说“更专业”,是指传统中医药的学科特性更突出。在这届医药文化节上,不但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药界领军人物,还请来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专家、国际流通专家,更推出唐祖宣、吴林鹏两名“南阳中医大师”和王建、王新昌、刘占国、吴汉卿、宋红旗、张炜、杨磊、郑均山、赵青春、贾太谊此“南阳中医十大名师”;更重要的是,为确保节会的专业性,《南阳宣言》,提出创设“医圣仲景南阳论坛”,成立经方论坛国际协作联盟,开展多维深度合作。在首届仲景南阳论坛开坛的同时,专业性更强的中药开发应用论坛和“三部六病”研讨会一并举行。

之所以说“更务实”,是指今年的医药文化节的活动密度。仅从时间上看,往年的医药文化节多为7天,而今年则缩减到了两天,但从效果上看,医药文化节各类要达到的“目标落地率”却显得更高。一是在中医药项目信息暨项目签约活动上,南阳新区管委会、卧龙区、市中医院分别与海王集团、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南阳有限公司及台湾地区两家公司签订了“现代中药产业园区项目”、“白云山和黄南阳大健康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现代化医药物流中心及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项目”、“海峡两岸中药产业合作发展协议”等。同时,海王东森现代医药物流系统正式上线。二是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现场募捐,河南宛西制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深圳海王集团、中国医药集团等单位慷慨捐款700多万元。三是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张仲景形象诸多,形态不一。这次节会解决了这一历史问题。河南省南阳张仲景基金会和南阳医圣祠经过长期艰苦细致的考证、研究、琢磨吸收,终使权威版张仲景像面世。四是由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出资300万元修建的仲景经方碑林在医圣祠内奠基。碑文采用张仲景博物馆珍藏的国家文物白云阁木刻藏本《伤寒杂病论》的328个方剂,由全国中医名家手写每一方剂镌刻成碑。

之所以说“更惠民”,是因为在今年的医药文化节期间,共有来自河南全省各地的80名专家参与了义诊,现场提供的中医特色疗法也超过了40种。前来应诊的群众,有病的当场诊查开方;适宜现场治疗的,当场或针灸或推拿或理疗,这让前来寻医问药的3000多名群众,不出古城南阳,即可一睹名医风采,充分享受了一场“中医惠民”的饕餮盛宴!

各界声音:

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

南阳市委书记穆为民在22日上午致欢迎辞时指出,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应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穆为民说:近年来,南阳深入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逐步形成了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的中医药发展格局。今后我们将以节会为平台,以产业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建设“中医药都、养生之都”的发展定位,把南阳地区的中医药产业提升到国家层面来发展,扩大到跨产业门类来整合,不断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打造一个规范种植、企业引领、学术为先、文化传承的和谐药都,让传统的中医药瑰宝在南阳大地焕发生机,永放光芒,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穆为民在首届“医圣仲景南阳论坛”上所作的题为《传承医圣仲景文化、成就健康中国梦想》的主题演讲,还围绕“大中医、大健康、大民生、大产业”的主题,提出了优先发展仲景服务业、建立国家健康养生CBD的概念,为南阳市健康产业的打造指明了方向。

在这届医药文化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李连达在发言中指出:中药临床再评价助力中药的二次开发。他认为:“未来中药产业大致可以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新药创制,另外就是对现有大品种的二次开发。近年来,随着新药审批数量的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已上市品种的二次开发,过去20年里世界上的‘重磅炸弹级’药物,其中有许多是在上市后,通过系列的、精心设计的上市后临床研究,获得新临床证据,寻找到新临床定位或新适用人群,而获得持续的市场高速增长的,并最终成为真正的‘重磅炸弹级’药物。”

同时李连达还担忧:“目前国内企业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和上市后临床再评价存在一些误区,很多课题的结果对医生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市场销售也没有任何帮助。”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庆国认为:张仲景开创了辨证施治和个体化治疗体系。他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张仲景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组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特点;仲景辨证组方的个体化治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仲景创立的宏观辨证论治体系,是个体化治疗的最早典范。《伤寒杂病论》辨证组方所揭示的疾病规律和创制的汤方证治不脱离个体情况,至今仍具有令人信服的实践价值。”

王庆国阐述说:“张仲景还确立了与260余首经方相对应的证候,从而使方剂运用指征由个体化到规范化,是令后人瞩目的最大功绩。仲景个体化辨证思维表现在病、脉、证、治的各个方面,组成了富有特色和生命力的辨证思维,为中医个体化的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王庆国认为:“现代中医从业者,应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完整地发挥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南阳中医大师、邓州市中医院院长唐祖宣则从顶层政策的高度指出:新医改应以普及中医药为基础。他认为:“中医药主张预防为先、治疗有效,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方面,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明、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甚至艾滋病,都显示了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显著的优势。并且中草药的价格低廉,中医的治疗费用也远远低于西医,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最适合成为我国医改的核心力量。由于中医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尤其适宜在农村和城镇社区建立小诊所,可以方便群众就地治疗,解决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要想使医改取得成功,必须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路子。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农村收入低投入少,而中医药廉价安全,强调‘治未病’,既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又具有深厚的文化与群众基础,只有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医改,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

唐祖宣还认为,医改的中国特色,首先要体现在以中医药为基础上,尤其在广大农村以及城镇社区,一定要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这是一条低成本可持续发展之路,也是我国医改成功的唯一可行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国家已在医改中更多地借助中医药的力量了。

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淮则从中药行业的视角提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他认为:“目前,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和中药的最大生产国。欧、美、日本、东盟和拉美国家已成为中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但是,与世界60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相比,还是非常小。令人尴尬的是,目前中药配方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免费大餐。日本人以张仲景等中国古代医圣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210多个处方为基础,建立汉方药厂达200多个,所形成的汉方制剂,在国际上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中国仅占5%,其中大部分中药是以原料药材廉价出口,成药比例不足30%,而且是按食品和保健品种类出口。迄今,鲜有中药能进入西方国家医院处方市场。”

刘延淮担忧:“中药知识产权正在被大肆掠夺。比如,日本人在我国名药‘六神丸’的基础上开发研制成的‘救心丸’,其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由于中国企业没有注册专利,这上亿美元收入就落进日本人的口袋。而中国人发明了青蒿素,没有申请专利就在外国,反被德国人申请了专利,使我国每年损失两三亿美元。韩国人利用同仁堂牛黄清心丸配方,改变剂型,在世界上19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申请的专利,年销售额7000万美元。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草药项目被外国公司在海外抢先申请了专利。”

刘延淮呼吁:“如果不加快实施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强中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我们将来会为吃自己祖宗留下的‘药方’而向外国人交付专利使用费!”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4篇

欧债危机挥之不去,“欧猪五国”债务问题时常困扰欧洲经济。而另一边,美国国会两党就美债上限纠缠不休,加上经济数据参差,增添投资者对美国经济复苏放缓的忧虑。在环球经济前景未明,市况波动之际,防守性的投资能得到投资者的垂青。其中健康护理市场由于受政策扶助,加上估值吸引及股息率较高,为不俗的防守性选择。

欧美经济不稳

继希腊和葡萄牙后,评级机构穆迪再将爱尔兰的信贷评级下调至垃圾级别,并维持评级前景为负面。受该消息的影响,爱尔兰10年期国债孳息率曾急涨至13.78%的历史新高。市场亦忧虑欧债危机或会蔓延至债台高筑的意大利,令欧债问题愈演愈烈。据欧盟的估计,意大利政府负债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将高达120%,在欧元区之中仅次于希腊。

除了欧洲饱受债务问题困扰外,美债上限问题也为美国的经济前景蒙上了阴霾。受美债上限谈判进展缓慢影响,评级机构标普称已将美国放入信用观察名单,很可能在未来3个月内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在欧美债务危机的拖累下,欧元兑美元曾挫至近7个星期低位,美股更一度连跌6周,为去年8月以来最长的跌浪。

防守之选: 健康护理基金

由于股市波动,投资者可以考虑投资于防守性股份,其中健康护理基金为不错的选择。健康护理市场涵盖的范畴广泛,包括医疗保健、护肤美容,以至个人卫生产品,其中以医疗保健市场规模最为庞大。根据世卫的资料,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保健市场,有关开支约占GDP近20%,人均医疗保健开支则逾7,000美元。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老年化,以及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将推动全球对医疗保健及药物的需求。受惠全球健康护理开支上升,以及相关国策扶助,健康护理基金的前景看俏。

受惠国策扶助

去年3月,美国政府通过9,400亿美元的医疗改革法案;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及,将为居民提供更多医疗资源,包括医疗补贴,并预计今年在医疗保健方面投放1,250亿美元。在有关政策的扶助下,将刺激医疗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并有助推动全球健康护理市场的发展,尤以我国的医药市场增长最为显着。IMS Health的数据指出,2009年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约5%,中国医药市场增长则高达22%,并估计未来5年平均每年复合增长约20%。许多海外制药公司也被中国急速增长的医药市场所吸引,纷纷来华投资。美国著名药厂辉瑞(Pfizer)、默克(Merck),以及英国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等先后和国内企业展开了各类型合作。

专利药到期促行业并购

即使全球医药市场的增长可观,但跨国药业公司仍面对专利药到期、新药上市数量不足等问题困扰。统计显示,今年将有10多种畅销药品的专利权到期,与之相关的年度收入近500亿美元。

为解决问题,不少药企透过并购来提升本身的产品种类,藉以维持竞争力。例如,法国最大药厂赛诺菲安万特(Sanofi-Aventis)于2月中旬以201亿美元收购美国生化公司Genzyme,成为2009年11月以来最大宗药品购并案。而我国龙头医药股国药在去年和今年初共完成了36项收购交易。

医疗旅游及整容业急速崛起

除了医药市场外,医疗旅游、整容等行业于近年快速崛起,带动相关健康护理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为健康护理市场注入新的增长动力。目前全球医疗旅游人数每年达数百万,当中亚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医疗旅游市场,估计其产业收入每年高达30亿美元以上。另外,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的调查显示,中国的整容手术数量在亚洲居首,占全球总数的12.5%,紧随美国和巴西之后。

基金具抗跌能力

健康护理基金一般主要涉足于医疗及保健相关的股份,涵盖范围包括药业、医疗技术设备、日常健康护理产品,以及康健护理服务等。现时,健康护理市场的估值仍然吸引。根据彭博的数据显示,今年纽交所健康护理指数的预测市盈率将降至11.6倍,股息率亦达2.8%,两者均优于标普500指数的13.2倍预测市盈率及2%股息率。据晨星亚洲数据,过去一年健康护理基金的平均回报可达20.4%。

无论经济情况好与坏,市场对医疗、保健的产品及服务仍有一定需求,加上相关股份的股息率较高,此类基金于逆市中甚具抗跌能力。于金融海啸时,个别健康护理基金表现理想,仍能取得正回报,可为投资组合带来较为稳定的长线回报。

(香港御峰理财研究部供稿)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品牌;云南经济

一、大健康产业发展背景

大健康产业是指围绕与健康相关的包括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旅游养生、保健品研发销售等综合型服务产业。它可涉及包括医疗、制药、保健品研发、健康信息技术开发、旅游养生地产等诸多行业。未来,围绕健康相关的产业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背景是我国将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不仅是养老问题,更主要的是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人口结构变化、社会劳动力调整、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等问题将使得政府面临更多挑战。援引世界卫生组织近年公布的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符合真正健康标准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医院诊断患各种疾病的人占总人口的20%,其余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世界范围内,人群中最不健康的l%和患慢病的19%共用去了70%的医疗费用,而人群中最健康的70%的人只用了10%的医疗费用。就我国而言,近年来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病人群也在快速增加。大健康产业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在2013年桂林召开的中国国际健康养生服务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上,加拿大中国商会副会长、中国信和信集团总裁黄海浪介绍,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健康产业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2009年占国民经济产值的17.6%。世界著名的钟表制造产业基地――瑞士,近年养生健康产业发展迅速,其规模已超过传统的钟表制造业,在GDP中的贡献约为30%。另外,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超过10%。这篇来自《经济参考报》的文章同时指出:相比之下,中国的健康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中国健康产业的年收益仅为5500亿人民币,约占GDP的5%。但随着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健康服务产业发展具备巨大的增长潜力。据权威部门测算,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的总规模将超过8万亿元。综合来看,大健康产业将会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为“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极。对于云南来说,烟草产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房地产、化工等行业随着国家金融政策、环境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后劲不足态势仍不足以支撑云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综合诸多因素的考虑,云南在“十三五”期间,可考虑将大健康产业纳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点支持范围。

二、云南的优势

面对大健康产业良好的发展前景,云南在未来全国、全世界的竞争中有何优势?首先,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面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处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控制下,又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的气候特点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一年四季如春,适宜人的健康。其次,云南是动植物王国,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总数的62.9%。在这些野生植物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不在少数,云南有道地药材如三七、茯苓等,均具有纵深加工、提升产业品质和效益的潜力。第三,云南具有较为成熟的旅游服务业。依托独特的自然风貌、文化古迹、少数民族文化(如丽江、大理等)等旅游资源,经过省委省政府多年来持续不断打造,云南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旅游服务业。就大健康产业发展雏形来看,目前,云南也出现了一些与旅游养生相关的地产,比如健康养生基地等,在这些项目中,主要是以休闲旅游、度假、餐饮等服务项目为主。第四,云南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适合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多年来省委省政府的持续重视和投入,特别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以来,云南也正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依托区位优势,已经形成了覆盖国内各省、东南亚、南亚的航空、铁路、公路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这些都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再有,近年来云南的生物医药产业也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以云南白药为标志、三七深加工产业链为代表,引进国内或国际战略合作及高科技医药生产技术,云南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可以说,云南初步具备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所需元素。与此同时,随着省委省政府“高原特色农业”战略的布局日渐完备,大健康产业一旦进入战略布局,将与高原特色农业形成横向协调发展,二者协同促进相互发展。

三、云南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当然,云南也面临着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矛盾。目前我省较其他发达省份来说,经济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一些地方为了经济发展很难兼顾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的思想仍是部分官员的主导思维。如果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遭到破坏,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并做好可持续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据近期云南媒体报道,我省世界文化遗产――元阳梯田在梯田风貌保护中,面临着梯田风貌被破坏的危险。原因是梯田村寨中部分村民将作为梯田文化象征的茅草屋顶拆掉,换成钢筋混凝土屋顶。这一做法无疑将破坏梯田文化的原本风貌,这就是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云南的大健康产业所依托的主要特色是我省的多元素的自然、人文风貌,因此,做好自然、人文风貌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是大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其次,我省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尚待提升。例如,云南旅游缺乏立体的、与互联网高度融合的信息化平台。许多地州的旅游网站仅仅是一些景区介绍、景区图片、票务信息等,这让很多游客对云南旅游望而却步,即便去到景点,人满为患,旅游质量下降,云南的旅游形象因此大打折扣。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旅游一站式服务,可以从互联网查询所有的景点信息:票务、餐饮、机票、旅游团信息、订退票等,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未来,大健康产业下云南的旅游,特别是养生旅游,我们需要实现的是,当你想到云南来疗养,你通过互联网可以做到,去哪个地方、什么时候去适合、去到景点有哪些养生健康服务、甚至是你的体质、你适合喝一款什么样的养生茶等这些信息都一目了然,清清楚楚。第三,云南缺乏地域特色的保健品品牌及基础研发。多年前,我们集中力量推出了普洱茶,在这种似乎带有炒作性质的宣传下,普洱茶一度卖出了天价,但那只是少部分人获利,对整个云南的特色品牌来说,那只是过眼烟云,没有持续深入人心的品牌,就谈不上能产业化,对经济增长有较大贡献。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的一些经验。例如韩国的高丽参品牌――正官庄,通过这样一个老字号品牌,韩国的高丽参出口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它获得成功的背后,原因很多,但对品牌的理解和重视、对产品品质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基础研发的投入是分不开的。因此才能成就这样一个品牌。云南本身具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保健品资源,大健康产业背景下,我们现在可以做的是,从基础研究入手,精选一些云南特有的植物资源,进行深入开发,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和引导,着重培育具有品牌竞争力的企业,帮助企业实现品牌的形成和推广,从而走向品牌产业化的道路。

四、云南的大健康产业发展思路

具体来说,云南在大健康产业发展方面,可尝试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建立候鸟型养老机构

云南可利用气候优势,建立候鸟型养老机构。所谓候鸟型养老机构,即吸引省外老年人到云南进行季节养生。可引入社会资本,创办包括日常养老、医疗服务、护理等内容在内的老年公寓,政府组织到省外进行宣传推广,逐步形成规模化。这样,一方面可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同时也能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培育几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保健品品牌

利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结合云南优势植物特色,着重培育形成几个有发展潜力的保健品品牌。

(三)发挥中医药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

中医药具有“简、便(宜)、廉”的优势,其治病理念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药的投入成本较西医有一定优势,这符合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卫生战略的要求。因此,中医药理应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以城镇社区为落脚点,开展养生、体质保健等服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四)大力发展养生旅游服务

养生旅游服务,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基础,在各景区开展特色养生旅游服务,例如,可在景区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点配置中医师,开展当地特色饮食养生、环境养生等服务,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五)规范、引导云南大健康产业发展

政府可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企业投资健康产业,规范企业在健康养生领域的经营活动,避免虚假宣传,避免恶性竞争,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萍,李静.中国健康产业简析[J].医院管理杂志,2010,17(8).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6篇

Abstract: Thoughts on Developing the Health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urism Industry in Jiuzhou Town seriously discuss the basic condition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and other aspects of serious thinking. Considering organic combination of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rural Leisure and tourism and health industry,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imagin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park which contains special health industry, folk culture,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leisure tourism and other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and put forward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industry, industry goals, market positioning and other development ideas.

关键词: 旧州镇;大健康;中医药旅游产业

Key words: Jiuzhou Town;big health;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urism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191-03

1 产业的提出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极为迫切。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中医药资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是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体现了生态健康的内涵,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期,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旅游与中医药融合发展的新兴旅游业态,对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提高我国旅游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休闲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按照I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旅游产业就将进入一个升级的阶段,由观光式的旅游迈向休闲度假,休闲旅游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我国人均GDP早已超过3 000美元,跨过了休闲时代的门槛。根据国家旅游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的《休闲绿皮书》,我国将迎来旅游、体育、文娱消费等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城乡将开始逐步进入现代休闲社会。

2 发展条件

旧州镇位于云贵高原贵州省中部,安顺市西秀区东南部的洼地丘陵地带,年平均气温为14.2℃,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3.3-5.1℃,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1.7-22.4℃。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素有黔中“小江南”的美誉。

旧州镇距省会贵阳80公里,现有多条旅游专线,距安顺市区37公里处有黄果树机场、沪昆高铁,显现对外大联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旧州镇内“药王谷”现有中药材种植面积15000多亩,其中:植黄柏13000多亩、牡丹800亩、芍药600亩、苦参300多亩、丹参300多亩、金银花500多亩、桔梗100多亩。食药两用山药、金剌梨、花椒、苡荏米等农作物遍及全镇。

旧州镇是多民族聚居地,多元文化共生繁荣,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明代“调北征南、调北填南”的“屯堡人”仍保持“大明遗风”,原始的地戏演绎着久远的历史,古老的生活习惯传承至今六百年。旧州镇属于目前贵州省重点打造的旅游古镇。

3 适宜大健康中医药旅游产业

①贵州百草大观园:以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西秀区钰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1.5万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为依托,通过培植中草药种植园、融合旧州秀美的自然风光,开展生态观光与民族医药文化体验游。

②安顺国际中医养生休闲度假中心:依托旧州古镇及周边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与旅游及中医部门深度合作,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中医生态疗养、中医膳食疗养、名医诊疗、医疗救助等服务。

③中医药特色医疗中心:通过推拿、针灸、火罐、膏方、药膳、药酒、武术、瑜伽、SPA、养心等体验,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让旅游者在旅游中调理身心健康。

④中医药活动体验馆(场):设计中医药知识具有参与性的项目,如参与中草药的采摘使用、药膳简单制作品尝、药浴调配体验等,让游客分享劳动成果的同时,了解丰富、易学、实用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⑤中医药医、教、研文化主题旅游项目: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合作,与中药生产企业合作,建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药标本馆,作为其教学实验基地和供游客参观。同时组织游客开展中药资源科考和到企业参观中药饮片、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膏方等的传统和现代制作过程,以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让旅游者感受数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药文化。

⑥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研发销售中心:以贵州苗药为主攻方向,与中医(药)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和中药生产企业深度合作,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中医药保健品、中医药文化旅游商品,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水平。

⑦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政府支持,民政部门参与,把中医医疗服务与健康养老结合起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进健康养老工作。

4 产业SWOT分析

具体见图1。

5 产业发展定位

打造中国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以“生态旧州、怡养天福”、“中医之乡,苗药之库”作为主题口号和形象定位;

市场定位:集中医药文化体验、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于一体。接待港、澳、台湾和海外华侨,日本、韩国、东南亚游客,西南地区及东南沿海城市候鸟式游客,周边地区银发、白领、青少年游客,大专院校及科研部门的“产、学、研”基地。

6 产业发展目标

利用旧州镇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资源丰富、品质高端的优势,通过该产业的实施,在以全镇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框架下,形成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体系,使旧州镇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中医药文化与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让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成为贵州省旅游的一大亮点和重点景区。

7 产业发展战略

①政府主导: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战略定位、科学规划、组织协调、筹集资金、政策配套、宣传促销等,以推动全镇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建设项目应按照《西秀区旧州镇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规划》并结合地实际建设。

②特色精品: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属于特色、高端旅游产品,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中医药特色,体现健康主题,打造精品。市场定位以中、高端游客为主。

③科教兴旅: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科技与健康,本产业须以科技作为支撑。如与贵阳中医学院,贵州中医药研究所,百灵制药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医药药品生产龙头企业合作,发挥其技术、人才、市场支撑的作用。

④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旧州镇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必须以中医药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科学规划、保护现有资源,合理利用,避免过度和无序开发,造成资源和环境破坏。

8 产业营销

整合包括政府、公共机构、企业及互联网平台,创新性营销模式,如:一个旅游形象口号、一套旅游VI(视觉形象系统)、一本旅游指南手册、一首优美旅游歌曲、一个旅游专题影视片、一台旅游文艺演出等。

①政府机关:调动相关部门共同为树立旧州镇旅游形象、打造旧州镇旅游品牌、拓展旧州镇旅游市场群策群力。

②公共机构:发挥公共机构的桥梁纽带作用,扩大旧州镇旅游景区旅游市场的宣传面。

③企业:发挥企业在旧州镇旅游景区市场营销中的主体作用。

④互联网平台:利用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等模式进行立体宣传。

⑤个人:倡导“人人都是旧州镇旅游形象,旧州镇旅游关系着旧州镇全盘发展利益”的思想,尽可能地调动每一位关心旧州镇、热爱旧州镇的人为旧州镇旅游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9 产业投资

①抢抓国家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

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园区产业发展;

③运用市场化的方法,通过各种方式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

④引导和鼓励投资,当地农民始终是产业的实施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可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激发其参与各项目的建设。

10 产业效益分析

本产业充分发掘了地方资源优势,产业目标的实现, 将进一步提升丰富旧州镇旅游服务产品,促进附近山区交通、商贸、文化、信息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新了农民的观念,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和新农村建设。

产业项目建成后,给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营造一个优美的生活旅游环境,进而减轻旅游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使旅游区免遭破坏并积极主动地保护旅游区生态环境;通过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旅游区绿化等一系列子项目建设,自然植被将得到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及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更加显著;本产业的建设有利于村寨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在旅游经济的拉动下得到修复和保护。

以上思路分析得出,旧州镇大健康中医药旅游产业把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聚特色a业、民俗文化、生态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五位一体”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举的综合园区,将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侯胜田,刘华云,张永康.中国医疗旅游的发展前景与挑战[J].中国医院,2013(05).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7篇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消费观念的升级等,促使人们更加关注外出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尤其是健康养生旅游成为业界新宠。健康旅游一般包括保健旅游、医疗旅游、养生旅游、美容旅游等类型,尽管它们侧重点不同,但目的都是一致的――追求健康养生、修身养性。保健旅游偏重养生保健、预防疾病;医疗旅游偏重康复疗养、治疗疾病;养生旅游偏重延年益寿、增强体质;美容旅游偏重美容护肤、整形塑身。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彩的养生文化,无论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易经》《本草纲目》等文化典籍,还是人们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文化、炼丹术等都展示出丰富多彩的养生传统。当前,健康旅游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得到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探索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世界养生协会等机构认为,养生旅游是一种为保持和增强个人身心健康而进行的旅游。Mueller 和Kaufmann认为健康旅游是指人们以维持和促进健康为目的外出旅行和停留所引发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2。薛群慧等认为健康旅游是一种以生态环境为背景、休闲养生活动为主题的专项旅游产品,也是利用中医养生、现代医学、心理疏导,以及各种有益于身心的艺术、运动、学习等方式开展旅游健身的活动3。尽管学术界对健康旅游的概念还未统一,但理论与实践界在“旅游+”以下对象时,提及较多的是健康、养生、度假、保健、医疗、美容、中医药等,一般来说“健康养生旅游”这一说法,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二、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是发展健康养生旅游的必然要求

推进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增长点和有效抓手。自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016年3月在《人民日报》发表《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一文以来,全域旅游成为全国旅游研究热点。全域旅游是将过去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进行转换,使得旅游经营管理不再局限于景区、旅行社、饭店、导游和旅游商店,而是扩展至包括社区居民、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性目的地统筹发展层面。

健康养生旅游所依托的资源种类繁多,大致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有森林、温泉、山地、海滨、草原、乡村、花卉、河流等,人文资源有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休闲农业、人文养生(武术、琴、棋、书、画等)、健康养生会所等机构。健康养生旅游所涉及的对象非常丰富,本质上是一种“旅游+”战略,旅游+森林、温泉、海滨、医疗、养生等,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和融合力,催生旅游新业态,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从市场宣传来看,与健康旅游相关的有医疗健康旅游、养生度假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可以说他们互有交叉,是旅游与康复、度假、健身、养生、中医药等项目的有机结合。发展健康养生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大致包括旅游、医疗、体育、乡村、林业、水利、社区等,必须改变发展理念,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即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因此,健康养生旅游唯有构建涵盖旅游产品、产业、公共服务以及营销网络的全域发展格局,才能适应“全域旅游”“旅游+”等战略的迫切要求。

三、全域旅游视野下健康养生旅游发展对策

健康养生旅游特别强调全面舒畅身心,理应突破以往景区景点旅游发展模式。为此,本文从健康旅游“全体验旅游产品”“全链条旅游产业”“全覆盖旅游公共服务”以及“全媒体营销网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入挖掘中医药资源,推出健康养生旅游全体验产品类型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祥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甲骨文详细记载医疗卫生、疾病类型等内容。延续至今,我国中医诊疗技艺日益精湛,拥有针灸、推拿、拔罐、足疗、刮痧、食疗药膳等全方位医疗手段。近年兴起的“医旅”结合、“医养旅居”结合等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模式,其特点在于发挥中医养生文化与旅游、度假、体育方面的共生优势。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准备推出一批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为主题,集中医药康复理疗、养生保健、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产品。

各地可根据中医药资源赋存、养生旅游市场需求,全力推出以医疗护理、疾病预防、康复理疗与修养身心为主题的全体验型健康旅游产品体系。首先,依托特色中医药资源、现代医疗技术、良好生态环境等,将中医药资源与观光旅游结合、将中医医疗服务与度假旅游结合,推出中医药保健养生、康体疗养旅游产品。其次,充分利用中医处方,辅以精美包装,推出中药材、民间药、民族药等购物养生类旅游产品。最后,推进医旅结合,大力发展森林养生、温泉养生、海水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构建全链条健康养生旅游产业示范区

健康养生旅游活动所涉及的资源种类繁多,相关服务部门综合交叉。从提高游客体验质量角度来看,亦采取组团式发展思路才能打通全链条产业体系,发挥其规模效应。有条件地区可以构建大健康养生旅游产业体系,推进旅游与医疗、养老、度假、体育结合,发展健康养老、休闲养生、温泉养生、旅游度假等旅游新业态。2016年7月国家旅游局等《关于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拟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建成1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1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000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

目前,各地正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健康养生旅游,北京、上海、广州、海南、陕西等旅游发达地区,借助中医诊疗技术、医疗设施以及医疗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健康旅游产业链条。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健康养生旅游产品,如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评选“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已确定3批共30多家单位入选;广东省评选“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武夷山举办以“最美武夷山人间养生堂”为主题的茶道养生论坛;山东蒙山重点打造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主推养生、养老、疗养、休闲、健康旅游等产品,自2012年起已举办4届中国蒙山养生长寿文化旅游节。

(三)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健康养生旅游全覆盖公共服务体系

全域旅游发展的健康运行,涉及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要素整合等方面,离不开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自2015年国家旅游局实施“515战略”以来,各地不断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一些旅游重点地区纷纷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等,显著增强旅游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职能。2016年8月,宁夏泾源县同时成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和人民法院旅游速裁庭,为全域旅游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健康旅游公共服务包括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交通便捷、旅游便民惠民、旅游行政等5大服务体系。这5大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本质上与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建议构建旅游主管部门与中医药、体育、民政、卫生、人社等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合作局面。在健康旅游发展成熟地区设立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健康养生旅游产业协会等,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矛盾,制定健康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设立健康旅游发展基金、搭建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平台、建立康体理疗旅游服务中心,全力做好健康旅游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资格认证、人员培训、交易服务、资金保障、行业自律等综合服务。

(四)以“旅游+互联网”为媒介,构建健康养生旅游全媒体营销网络体系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建立广播、电视、报纸、多媒体等传统渠道和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这实质是构建全媒体营销网络,全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各种媒介实现深度融合的结果,它整合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音像、出版、网站等媒介形态,实现多种用户终端的信息融合接收。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8篇

前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旅游的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饮食,各种健康理疗,中医药旅游便应运而生了。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中医药服务业的延伸和养生旅游的扩展,有助于旅游业转型升级。国务院日前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纲要》的出台让中医药健康服务与健康旅游产业迎来发展总要契机。

伴随着中医药旅游行业的逐步发展,国内对中医药旅游产业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并形成一定的成果:郭鲁芳等学者(2000年)[1]认为健康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一切有益于现代人消解第三状态、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田广增(2005年)[2]认为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文菊、张念萍(2013年)[3]提出中医药自然旅游、生态型中医药旅游属于中医药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交集部分,是生态旅游中一种新的实践方式。综上内容来看,对中医药旅游的研究主要还处于概念、现状分析;研究方法也多是描述性为主。因此,本文在“旅游+”理念指导下,对岭南地区中医药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以期为其发展做出一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丰富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平均气温适宜,雨量充沛,冬季无严寒,四季常绿等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中医药植物生长。巴马旅游、长寿养生和中医民族医药相结合,继承发扬民间壮药、瑶药的中医药疗法;玉林市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旅游资源;云浮市禅宗文化资源,养生文化旅游资源底蕴深厚;惠州葛洪鲍姑夫妇的养生文化与坡养生文化;鲍^和何仙姑相传留下了许多有关惠州的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等使得岭南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国家政策支持的优势

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立场昭告世人,中医药在展馆国家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意味着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巴马、玉林、云浮、惠州等岭南地区主要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基地纷纷抓住机遇,积极开发自身蕴藏丰富的中医药旅游资源,并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旅游发展的条例措施。

二、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

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开发除巴马地区的养生旅游形成一定规模,在国内外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大知名度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特色的中医药旅游品牌的竞争优势弱,中医药产品价值低,品牌少,且宣传力度不够,客源市场较小。

(二)中t药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我国虽然在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方面已经具备较好的机构、硬件设施,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的扩展度不够广,中医药健康旅游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需要完善,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供给的能力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三)中医药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促进中医药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培养既掌握中医药知识又有旅游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将外语与旅游服务技能相结合的旅游业复合型人才。但当前掌握中医药知识、外语导游服务技能及拥有外语导游证的人才严重缺乏,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四)中医药旅游制度管理不完善

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业作为产业融合新业态,其产业边界相对模糊,在产业管理、监控、引导等方面具有大的交叉性和复杂性,而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当薄弱。缺乏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规划及行业服务标准,管理模式方面存在模糊不清、把关不严、缺乏创新等问题不仅影响人们对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认识和评价,而且造成旅游市场更加混乱无序。

三、岭南地区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一)中医药+乡村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乡村旅游把乡村旅游与中医药资源紧密结合,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发展休闲乡村旅游,实现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对农民加以引导,让农民参与到中医药健康旅游业的生产服务体系中,并从中获取相关的利益。

近年来,玉林市着力打造以“五彩玉林,都市田园”为口号的乡村旅游取得成效。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6年度四星级(含)以上名单中,玉林市7家乡村旅游区和5家农家乐上榜。同时玉林素有“南方药都”的美誉,中药材原材料丰富,市场交易活跃,是岭南特色中药材主产地。那么玉林可以开发中医药旅游产品,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一方面,发展区域特色中药材种植带,将中草药种植园开辟成旅游景点,将其纳入到乡村旅游线路规划中。另一方面,建设乡村旅游景区时,完善中医药相关服务、人员及设施设备。对景区人员加强服务意识和素质的培训,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管理中药材种植园并投入建设中医药相关设施设备。

(二)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模式将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绿色、健康”等养生旅游要素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

对巴马、云浮的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如针刺、艾灸、香薰、推拿、拔罐、足底按摩、采耳、药寓药膳、药物外敷以及传统医疗体育如太极拳、太极剑等)整理挖掘与创新,形成养生药膳、中医药加工参观体验、中医药疗养服务等产品。再用中医药与养生旅游结合为主要旅游品牌,加大中医药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中医药旅游的科普宣传,提高中医药的影响力,使群众更加了解中医相信中医热爱中医,从而了解中医药旅游这一新的概念,推进中医药养生产业的发展。

(三)中医药+文化旅游模式

岭南地区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进行有机融合,以提供中医药文化传播及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为主题的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将中医药与现代化的旅游服务和设施与地方古朴居民、民风、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并对名人中医药相关的文化内涵传承发扬,形成地方独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的同时对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有效的保护。

如惠州有中医药文化养生名人葛洪鲍姑夫妇和坡等,在中药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重点要围绕着这些历史名人的中医药理念展开,打造惠州独具恃色的中医药人文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体系,把惠州已成型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区,未成形的打造成型,将其连片成块。

四、结语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医药;健康产业;中医药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4(a)-0075-04

Comment of the influence to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produced by Chines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development

TIAN Zhenyuan WEN Xia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is a hot topic in current societ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supplies a broad developing room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advances higher demands for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the universities of Chinese medicine should not only inheri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innovate the theory of hearth, but also 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 new health produc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adjust specialty structure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ivate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al health industry.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industr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持续水平提高,时展的需求使人们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健康理念和健康状况。以“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环境适应、寿、德、智、美、乐等因素”所构成的21世纪新型大健康理念己成为现代人对健康的追求目标。我国70岁以上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使中国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也日益明显。于此同时,不断增大的亚健康人群也使公众对健康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产业作为健康产业的主要分支,势必会推进健康产业发展。同时,意见中提及:要重点培养一些医疗器材、中医药品等健康服务业周边支撑产业,创造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对中医药而言,这是机遇更是挑战。

1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给中医药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1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1.1.1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健康产业在近几年间发展十分迅速,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市场的占有量也在不断扩大,健康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兴动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不断增强,基于我国巨大人口数量形成的市场需求促进了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不论是在产业规模方面还是在总容量方面都在持续增大。现在,我国的健康产业已经由最初的松散型结构逐步发展形成包含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和一站式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健康产业链[1]。中医药健康产业是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和国家战略产业之一。1996年我国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医药产业飞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大中医药”产业。2010年以前,我国中医药及相关产业市场规模总计已超7000亿元,其中中药工业2000亿、中药农业590亿、中药商业800亿、中药保健品800亿、中药食品1500亿、中药化妆品330亿、中药农兽药5亿、中药加工和检测仪器及设备200亿,按年增长8%计算,2015年我国“大中药”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1万亿元[2]。

1.1.2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保健产业、健康产业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占到GDP的15%左右,而在我国仅占4%~5%,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自20世纪末期开始,欧美发达国家居民对自然健康食品的需求逐渐超过了保健产品。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快速发展,全国13亿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开始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简而言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健康产业成为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朝阳产业[3]。中医药健康产业属于健康产业的一个主要分支,健康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医药健康产业快速成长。当前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性:

一是全程性。中医药健康产业已经涉及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医药健康产业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链,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产品需求。从第一产业的药物栽培、有机农作物种植,第二产业的保健产品制造、新型健康保健器械的研发,到第三产业的健康管理、健康服务和咨询集团的兴起,都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全程性发展趋势。

二是整体性。早期由于受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控制,原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不生病”,认为不生病就是健康,只有生病了才会就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大家对健康的理解除了生理上不生病以外,还要加上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诊疗模式也由原来单纯满足疾病治疗需要向满足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多种需要方向发展。

三是多维性。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医药健康产品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产品需求的增长,中医药健康产业在保健品、保健器材和保健方式如美容等多个方面同时飞速的发展,其中保健食品、保健用品和保健服务业的产值已达到6600亿。

1.2 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人才支撑

1.2.1 健康科技研发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走在产品创新前面的,所以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离不开科技研发人才。例如健康预防技术的研究人才、新药的开发人才、健康安全技术的研究人才、全民健身技术的研究人才等。

1.2.2 健康产品生产管理人才 在中医药健康产业链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基础,是中医药健康产业稳定发展的保证,人们对健康保健产品需求日益增多,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进行药物栽培、农作物种植和保健产品生产等健康产品生产管理人才。

1.2.3 健康咨询管理人才 健康咨询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第一批健康管理公司在2000年成立;第一家网上健康管理公司2004年成立;2005年9月,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健康管理中心;10月,健康管理师正式为新职业;2007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自此,健康管理成为我国居民健康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独立产业[1]。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依然稀缺具有现代健康管理经验和理念的人才,而国内高校还无法培育出与健康产业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健康管理人才[4]。

1.2.4 健康服务人才(养老服务业人才) 健康服务人才,特别养老服务业人才是中医药健康产业所需人才的重要一项。有学者研究表明京津地区密集而数量较大的健康服务消费群体需河北培养大量的健康服务相关人员对其进行全程服务,增加了健康产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有卫生背景的人通过健康相关的职业培训能够快速上岗[5]。

一方面,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高等中医药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医药教育学科特色不突出,中医药人才相对缺乏,大师级专家越来越少,健康科技研发人才和健康管理人才极其缺乏,致使中医药健康产业竞争能力不强。可见中医药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有还有一定的差距。

2 中医教育支撑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近几年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中医药教育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应处于引领地位,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需求也需要中医教育的支撑,中医药教育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前推后引”的角色,是中医药健康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给中医药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与中医药健康产业的飞速发展不匹配,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下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2.1 中医药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脱节

中医药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还停留在几年前的情况,远远跟不上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中医药健康产业需要的学科类别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并没有开设,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无法与社会需要相同步,健康产业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人才学校无法提供。教育的滞后性也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上岗后还要重新学习,大大降低了中医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延缓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速度。

2.2 中医药院校科技创新能力难以支持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我国目前中医人才的现状是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淡薄,创新思维学习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高等中医药教育仍然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多老师讲课形式单调,缺乏师生互动,加之中医本身理论知识就比较枯燥,学业任务又较重,学生听课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通过考试为目标来死记硬背。中医过高的学科壁垒使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面难以和其他学科相互交融,导致了中医药学生思维呆板、缺乏创新。随着大健康产业的兴起,欲在健康产业科研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的大学院校越来越多,但由于师资力量匮乏,很少有高校能在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具有理论、临床、教学三方面能力的教师很少,在青年教师中就更少。现在的医学教育者很少有同时从事科研、临创和教学的,这就导致中医药健康产业所需要的高新科技产品很难被研发出来,或者研究成果和产业需求的切合度不高,再者就是研发的东西很难转化成产业需求的成果。

2.3 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

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评价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标准,也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中医药院校教育规模的扩大,“一刀切”的教学方法难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基础,提出不同的正面的学习期待,从而产生积极的心理定势,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地位,逐步丧失探索和钻研的兴趣,因材施教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中医药健康产业这种新兴的产业对实践能力要求很强。而中医教育又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中医药的发展建立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而院校所进行的基础理论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人为地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6]。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发展。但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完善致使产业需要的中医药人才相对不足,中医大师越来越少,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科技研发领军人物及战略管理人才极其缺乏,致使中医药产业竞争能力不强,中医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充分满足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需要[7]。

3 中医药健康产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有着特殊的关系。新世纪带来新的思维理念,也使中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清醒地、现实地、用新的理念思维审视中医药教育,加快中医院校改革与发展步伐。

3.1 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创新健康理论

中医教育水平要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主要是在继承和发扬两个方面,中医药是传统文化,首先要很好地继承,然后才能谈发展,以往我们的教育、人才培养过于强调现代化,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经典的学习和继承,许多名老中医已经站出来对此做了严历的批评。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健康理论。中医的精髓部分要讲深、讲透、讲广,使学生深入理解而触类旁通,可适当借鉴效仿,让刚步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早早接触到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领略他们的医德医风,学习他们的技艺,将有助于坚定学生的信心[8]。然而,单纯师承模式因导师知识结构、阅历、性格、临床技能和擅长的不同,过于强调一师之技、一家之言,难以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受到局限,对发展现代中医学术不利,也难以大量培养适应中医药健康产业需求的中医药人才[9-10]。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强调中医药传统教育与创新理论教育并重,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新型健康理论进行理性思考、解析和发掘 ,如中医药健康产业中比较热门的中医推拿、按摩、经络通畅等方面,探索一条既遵循中医药教育规律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中医药学与新型健康理论融合的教育之路。没有中医精髓的传承,中医教育就有可能误入歧途。

3.2 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研发新品型健康产品和诊疗方法

中医药科技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前者主要是科技创新的思维理论的构建,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在实际应用中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应表现在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三个方面。中医药教育要加强中医药健康产业科技创新力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创新健康理论体制和机制;创新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中医药健康产业平台建设;研究新品型健康产品和诊疗方法,创新产业项目和成果;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科技创新的重点在高校,高校在其中要发挥领导作用:首先,大力开展校企合作,而且要打破常规,组建适应课题需求的科研团队,突破界限,构建科技资源有效利用新模式;另外,鼓励多学科交叉,解决中医药的重大科技问题及难题;同时,转变观念,不断创新中医药健康产业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

3.3 调整中医药学科专业,培养中医药健康人才

中医药健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而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更是重中之重。在本科教育应注重夯实基础,而研究生教育则要在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首先,应将中医药学的师承教育和现代院校教育有机结合,调整中医药学科专业来更好地适应健康产业发展的要求。如开设仲景学术传承班、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拓展学习第二课堂、建立模拟实习医院、组建教学研究机构、实行多向联合培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实证对比研究等措施等[5]。其次,在中医药健康产业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注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合理的知识结构、时刻准备创新的意识、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灵活的创新思维、有计划的创新学习和努力的创新实践等基本素质的21世纪新型高等中医药健康人才。另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应以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信息等优势资源,在中医药健康产业战略发展方面向政府和中药企业提出合理的建议[11]。

[参考文献]

[1] 宫洁丽,王志红,翟俊霞,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33(14):2210-2212.

[2] 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5):8-9.

[3] 王恒文.健康产业是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2,25(5):39-40.

[4] 刘冬梅,张健,李净海.天津市滨海新区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2,(12):1041-1043.

[5] 翟俊霞.河北省健康产业进入京津市场的构想与切入点[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4):179-180.

[6] 郑玉玲,詹向红,呼海涛,等.中医传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医教育,2013,32(1):8-10.

[7] 张丽青,司建平.河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意义[J].中医学报,2011,26(11):1306-1308.

[8] 张莎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教育的现实意义[J].中医药文化,2012,7(4):54-56.

[9] 汤朝晖,高永翔,张新渝,等.关于中医新型师承教育模式的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S1):1-3.

[10] 孙玲.探析中医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6):74-75.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0篇

中医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优势,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中医中药,是我国祖先遵循天地之道,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之植物、动物、矿物加上人工炮制而成的自然生态卫生体系,其追求生命自然健康,讲求实际疗效,已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过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同时,中医中药是中华文明、东方智慧、东方文化中最生生不息和最具活力的部分,中华文明得以发展、弘扬、灿烂,无不饱含着中医中药的不朽贡献。

中医中药创造了历史奇迹,现在和将来也必将继续为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中华民族历来是创造人类历史奇迹的民族。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一直维系到今天;在中国这样一个生态复杂、多民族的土地上,几千年没有发生过宗教战争;中国人用占全球耕地7%土地养活了占世界1/5的人口;中华民族不仅得以生存而且繁衍生息几千年,成为人类数量最多的族群,维系她健康延续的是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第四大人类奇迹。中医药还必将作为中国的民族符号,成为继丝绸、陶瓷和茶叶之后,第四个泽被四海、影响世界文明的重大历史贡献。同时,中医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最为核心和博大精深的部分,是文明传承、文化复兴和文明升华的重要源泉。

中医具有先天的人文哲学特质,它既是经验的又是先验的科学,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可以作为国家治理和国家管理的意识形态。中医参详宇宙万物之生长消灭,并将此规律对应于人身,它以阴阳为纲、以五行为象,追求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使各要素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以此反观社会和国家,中医的精神内核与生态文明理念完全契合,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医天然具有的信仰特征,则可直接作为一种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为推行中医崇拜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认同、乃至为中华文化复兴提供内在动力。此外,中医哲学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重在促进人的生命全程自主实现,而不是干扰替代、人为增减生理功能的平衡过程。比如,现代西医注重将人体肿瘤切除,形成没有疾患的身体状态,但不等同于完全赋予人的正常生命状态。而中医允许、并可做到让患者持癌长寿,将癌细胞这种最有活力但是对人体有害的细胞,转化为对人体生命力有益的方向上去。这种不断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论,必将成为推进中华民族不断强盛的思想武器。

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共产党带领的、全民组织起来的、由国家行政权力主导的预防人类病患、捍卫生命健康、保卫民族生存、抵御外来疾患侵入的医疗卫生体系和制度。党的十提出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五大战略目标”,医疗和养老直接关乎着全民的健康,其他方面也与人民群众的身心生活健康密切相关。这在建党和建国史上是第一次。面对当今发展的战略环境和我国历史及经济社会现状,需要像建设国防和国防保家卫国的使命职能那样,将全民健康保障问题摆到国家与国策的层面上进行思考和决策。即,由共产党带领、全民组织起来、国家权力主导。这种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模式,能够将国家制度与社会职能紧密结合,对全民健康实行积极防御并不断衍生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带动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力条件和不断创造新兴的生产资料,不断给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增加正能量和新财富,是增殖型的国家卫生发展模式。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人类发展的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谋划和践行中国梦与发展大战略,思考中医的振兴,已经成为摆在执政党和全体国民面前的历史命题。中华民族复兴的前奏,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和核心,是中医的复兴。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既是新时期践行中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复兴的伟业,更是人类发展文明的呼呼和历史的呼唤,是执政党面对文明转型的历史拐点,站在历史拐点的潮头,站在执政为民的立场上,对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

建立以中医药为基础的“第二国防”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战略必须兼顾的重大使命。我国对外开放三十年多年,两头在外、依托外部国际市场、过分依赖国内紧缺而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以致形成如今的产能过剩、内需不足等结构性矛盾和教育、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难题。在国家财政勉力难为,工业化发展尚可利用的今天,通过扶持与复兴中医,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中医药新型产业群,可以破解工业化困境,缓解我国人口总量庞大与医疗健康投入不足的矛盾,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优势和在护卫全民健康中的基础主力军作用,对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化的健康、养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重新构建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以促进人类自然健康为核心的中医伟业,是切实维护十四亿人民生命健康现实和可行的选择。绵延至今并不断裂变的全球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个历史命题,就是以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工业化、工业文明发展道路,到了历史的拐点。以石油为基础原料的现代医学发展面临着不可持续的黯淡前景。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原油的利用几乎涵盖到国计民生的所有领域,且利用率很高,日本达到87%,美国达到94%,相当的部分是用于包括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药物基料、辅料和各类医疗器械。同时,研发一种西药,大都需要十多年的周期和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巨额斥资。建立完善的现代西医医疗保障体系则往往需要投入一个国家数年GDP的总和并需要长年累积。可见,现代医学对资源消耗及资本集约的需求之巨大。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和资源稀有、成本日高、基本资源主要依赖国外的情形下,对拥有相当于23个发达国家人口总量的14亿人口的我国而言,要达到欧美国家那种全民健康和保健水平,除去资本缺口巨大之外,还将消耗极其巨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这是不能想象、不可持续、也不可能实现和完成的。显然,在我国完全按照工业化现代医学的体制和规模,并将全体人民健康服务的前景寄望于此是很不切实际也行不通的。

因此,将中医中药这个由数千年延绵不息的实践和劳动人民智慧汇聚的民族精粹,通过国家行政手段进行全面规划、系统提振和发扬光大,建立起以中医药为基础的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完全能够担纲起为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服务的职能。

复兴中医伟业,发展全民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既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出路,更应是新时期执政党摆脱困境、突出重围、开拓战略新局面的迫切需要。当前,国家发展面临进入后工业化新的发展道路选择和文明转型的选择。建设中医药全民健康保障体系,能够在应对工业化发展困境、创立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新兴工业体系、创新资本社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比如:

以中医中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与新型的工业化,它的经济含义是显而易见的。全球文明转型必将倒逼出全新领域的产业革命。在此历史性机遇和时代背景下,发展中医中药将衍生出世界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包括中医医疗、中医文化、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健康产业群,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领域宽广、产业链长、蕴藏着超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明显的比较优势,包括中药种植生产、健康餐饮、中医药文化以及由此在农业、林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多元复合发展,经济与社会效益前景将十分广阔,可以为国家新时期的战略发展聚集起巨大的财富和良好的社会资源。

再以农村为例,当农村与农村的农业现代化走上新兴工业化的道路,将有大量以中医中药的新兴产业为基础而形成的新型工业化,会将数以百亿计的农民集体所有的资产资本化,为人民币的发行提供充裕的资产保障,为人民币提供冲兑支付的全新资产价格体系。国家通过控制土地和可再生资源,决定关联新兴产业的资产和商品价格,实现资本化中医、资本化中药、资本化新兴的产业体系,进而保证货币安全。在当今国际日益惨烈的货币战争中,要保证人民币坚挺,就必须有对应的坚挺的资产。培育中国所特有的中医中药这种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新兴产业,就完全有足够多的优质资产使人民币坚挺。政府以土地和可再生资源为基础,通过对中医药新兴工业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及系统管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产,进而成为可大规模持有全球优质资产的富强国家。这个优质资产就是来自创新的、最富有活力、最有战略价值的以中医中药为核心的新兴健康产业和衍生的其他新兴的民族工业。

建立中医医疗保障体系并实行城乡一体的医保、社保、人保“联勤共治”,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强化基层社会组织化程度、实现医疗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我们认为,进入新历史发展时期的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城市化是国家应着力从全局上统筹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农业的工业化,应该是新型或称新兴工业化,它要求走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发展道路。首先要求农民自发地组织起来走集体化、走有组织发展的道路。在原有农副产品品种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全面发展中医中药药材的种植,不断地提升级别,不断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成为现代新型农业的经典范式。农民的市民化,就是要向农民提供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取消一切歧视农民的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农村的城市化,绝对不是人口学意义上的城镇化比率,而是农民和农村的生活水平的稳定提高,达到甚至超过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并进而建立起全民同一的增殖的“联勤共治”模式。

此外,依靠共产党作为民族觉醒的领军者、先锋队,来领导与推动中医复兴,弘扬中医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集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元素,以及强化执政统治的基础意义非凡,可以提振执政的合法性,重塑新时期的公信力。所以,在政治上它也是不可多得的、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文化产业。

党的十在执政转折的紧要关头提出的民族复兴百年追求目标,为复兴中医伟业、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创建一个主导未来全民生命健康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如何破解长期阻碍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系统性、制度性和政策性难题,迫切需要战略的思考和进行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

(一)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或国家中医药发展委员会。可以现在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基础,不是简单地升格机构等级,而是根据建立中医药为基础的增殖型第二国防的需要,调整职能,赋予使命,主要负责中医中药的统一管理和中医药可再生资源新型工业体系的规划、建设,从根本上履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计划、组织、协调,承担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战略落实情况的监事职责。比如:

在基础管理方面:从行政上保证中医中药实行医药合拢,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行政上保证中药材原产地和无农药无化肥无转基因及药源性;从行政上保证医流服务患流的正常运行,推进成药简便入市,推行基础医疗保健机构的自律自管等等。

在宏观推进上:重点围绕理论创新、制度设计、政策协调,提升中医战略地位、系统解决中医药发展的制度和群众基础缺失等突出问题。

(二)实行税政改革和金融创新,突出抓好以农村为主战场的中医药体系建设。作为对发展中医药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的配套支持,必须对国家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进行改革与创新,解决分配和财力支持问题,解决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新问题。

一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全新的针对中医药发展的税政。主要是将国家资本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模式,投向中医药相关领域,保障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对中医药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包括医术传承、科技发明、在农村行医收入等实行免税减税;对关系中医发展的支撑性产业、药物原生态地域保护及原始种植的药农实行免税。同时,要从立法上明确,中药原料的有机种植,坚决拒绝转基因技术。

二是要强化金融对中医药以及相关领域的支持,包括创办“中医药发展银行”、发起以国家或央企资本主导的中医药发展引导基金(产业、文化教育、科研、海外等基金),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金融支持。同时,利用外汇储备收购海外优质中医药资产等。

三是确立农村为重点和主战场。从一开始就要明确和疏导中医药不在城市与西医拼,应将资金、人才、技术和传承等稀缺资源投向农村,走一条中医药健康保障从农村开始兴起,从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受益开始的路子。

此外,对发展中医药医保模式,在纳入国家战略转型发展的总体框架的同时,应在有条件的地方,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行试点先行。

(三)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打造中医药最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国人民从来就有全民动员办成大事的传统。复兴中医伟业的关键在于,把全体人民切实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只有人民群众相信中医、使用中医,成为中医药的自觉参与者、受益人和传播者,才能谈得上中医药的长远健康发展。

首先,是创新中医药的普及宣传和不间断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国民健康教育,在人民人民群众中提升中医地位,重塑受众信任,提振国医雄风。

其次,要充分发挥中医自身高效、成本低廉的特点,依托既有的村庄、社区、机关、厂矿,建立点面结合、无缝衔接的中医药垂直医疗与传播路径,在实现全民覆盖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中医药的愉悦、便捷和实效。利用这些渠道及网点体系,还可以担负起监管基层疫情、统计通报区域性疾患情报信息的职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同时,要组织群众开展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并将中医药文化、中医健康理念和基本养疗方法与之结合起来,在强身健体的过程中感悟生命、领略中医,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健康文化的需求,形成全民信中医、爱中医、离不开中医的良性互动局面。

(四)在全社会推崇“上医治未病”的生命自然健康观。上医治未病是中医的崇高境界和活的灵魂,是建立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基础性纲领和建设中需要把握的指导思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是中医基本的优长,也是发展中医的本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在全体国民中普及“治未病”自然健康行为知识,进行中医“正本清源、返朴归真”教育,树立“多关心健康,胜过关心疾病”的理念。使每个人都明白,人道必须合于天道,在全社会倡导主动管理生命健康过程的生活方式,在强力推行和潜移默化的双重作用下,经过制度化、法律化、习惯化与风俗化的教养过程,逐步成为人们共同的健康观和普遍行为。

(五)倡导医流服务患流的风尚。中国每个朝代都有神医圣手,以最人文最生态悬壶济世的方式服务大众。中医人群是具有高尚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素质的。要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医疗机构集聚城市人满为患的模式,建立让医务人员“行走”起来的新机制,实现患者不用再追随医生的医流替代患流模式。恢复简便有效的巡回医疗和村庄、街区“请医栏”模式,建立起中医药特有的和谐友好人文的医患关系。

(六)开放传统成药入市限制和加强药材原产地生产监管。全国民间、官方留存下来的中药药方总数有60万左右,几十年来,拿到国准字号的总共12780个,按照每年审批150个左右的周期(包括重复的),将人为地把已处于衰退的中医药推向濒危。从遵循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拯救中医药传统方剂于濒危的两方面考虑,应当尽快改革这种审批制度,对传统经典医药、民族医药、民间医药应精简审批流程、在控制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审批速度,使之尽快成药,为患者使用。还要打破既得利益集团对方剂、对中成药传统中药种植的垄断,使存留在全社会的名药名方能够无障碍地进入市场并为人民服务。

要重视和解决好中医衰退反映在中药方面的问题,如中药品质降低、非原产地生产情况泛滥、药性减小和异变等问题,深刻认识到“传统中药不存在,医也完了”的道理,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中药病了”和防止“中医亡于药”等问题。

(七)完善中医药研究体系和大力发展队伍。科学是探索规律破解问题的学问,中医更是在一般的科学基础上追求艺术化的过程。要针对中医药自身特点、规律,建立不同层次、分门别类的产学研体系,大力发展有助于中医“望闻问切”的新技术、新装备和信息化。在摸清中医药家底的基础上,大力建设人才队伍,充实和完善国家中医科学院职能,增加中医药人员的院士比重。特别是要尽早启动以名老专家和新的精英组合为核心、遍布全国、覆盖全民的中医药骨干队伍的建设,恢复中医全科医生的认定、培养和行医模式。

要着手规划建设中医医疗集团,解决中医药人才培养实践场所少、培养周期长、成才率较低的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增加办学、办培训班等办法,多种手段解决队伍建设问题。

(八)大力弘扬中医文化。当今中医处于危亡之境,说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中医文化传播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中医药的实践行为。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他们就是通过诊疗行为,传送出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诉求和人生主张。可见,复兴中医伟业与振兴中医文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因此,应坚持两手并举、两手都要硬,运用好中医药医疗健康这个载体,来弘扬中医文化,发展中医文化事业,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潮流中,充分展现中华国粹的魅力和光彩。

(九)推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当前,医药健康产业仍是主导全球经济格局的战略性产业。以中医药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在全球发展迅猛,前景广阔。作为中医药的发祥地,中国理应掌握其绝对的主导权,利用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成为这一成本最低、市场最大的新型支柱产业的领跑者。比如,开发“中药汉方”的现代制作、保健和保健养生食品、中药材生态种植、中医师国际培训和人才输出以及中医医疗养生跨国服务的产业化等。

(十)规划建设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健康管理体系。现代计算机智能化越来越发达,与人类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必然对中医药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对中医现代化质量起到显著提升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医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更需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模拟、智能可视、远程整合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智能健康管理系统。包括全国性的医疗、药材、方剂、病患资料库,云计算、云会诊、云交易、云监控体系,区域性的骨干诊疗健康中心,逐步实现中医药全程健康管理、专家资源管理、重点药材和疾病防控的智能化体系,提高诊疗时效、水平和实现全民共享。

体系的规划及建设应由国家统筹,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计划,按计划分步骤加紧推进。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1篇

一、健康产业的概念内涵

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健康产业的概念内涵,国内外迄今没有做出权威性的界定。如果立足大健康理念,从广义上理解,健康产业应“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是一个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其主要包括:“以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为目标的保健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业和药品药械行业;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促进为目标的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业等;以促进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目标的健康保险业;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健康信息业、健康文化业、健康理财业等主要内容。

虽然,健康产业不是一个狭义的产业,凡是围绕和服务于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服务管理或生产经营活动均可纳入广义的健康产业的范畴,但如果立足产业发展视角,从狭义上界定健康产业,可以认为,健康产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器械制造、社会医疗保险、营养保健产品以及健康服务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集合。其中,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产业,以药品生产、医疗器械制造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生物制药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直接为人的健康提品和服务;而间接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则是医疗保险业、保健品业和健康管理业。上述六大健康产业行业中,以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最为直接和显著;而在健康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与前景看好的,则是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二、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而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投资于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消费性投入,更是一种保护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战略性投资。可以说,健康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健康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转移,以及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辽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其战略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目前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虽然“辽宁以2.4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位”,但从GDP含金量上看,却在全国处于第21位。GDP含金量是衡量民生改善、民生幸福增长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指标,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政府‘还富于民’力度的强与弱”。如果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民众的经济收入与社会福利,那么则很难保证经济的长期高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尤其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战略性转移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改变,而且对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也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健康产业是高成长性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按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培训。目前我省已经有7期280多人参加培训,有176人通过考试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他们是辽宁第一批健康管理师。另外,从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看,以沈阳市为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简称失能老人)超过10万人,而目前沈阳市养老护理人员却远远不足,目前需求比只能达到5∶1,甚至更少。这说明,辽宁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对辽宁就业市场的拉动作用也会显而易见。

就业虽为民生之本,但发展健康产业,尤其是加强药品药械的研发应用,对于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百姓就医负担,将会起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近年来,辽宁省药品市场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不仅药品市场大量被进口药和合资外资药占领,而且其价格还远高于国药产品,辽宁生物医药市场一度逐渐萎缩。医疗设备方面,高端医疗器械80%以上被外方企业垄断,像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机,全球只有美国GE、飞利浦的三家企业可以生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造成价格昂贵,在我国市场价格高达3500万元一台。在整个沈阳只有2台,每做一次扫描就1万元。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高价,是造成群众沉重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辽宁自主医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专利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产药品器械的市场占有率和临床应用的比重,以质优价廉的国内产品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必将大幅度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对于保障群众生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发展健康产业不仅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医疗保险、药品供应、健康管理、保健品、安全饮用水等各项民生事业,逐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与群众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能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改善国民健康素质,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规划在健康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上,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认识,把健康投资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把健康产业建设成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结合起来。加大财政与政策支持力度,并及时推出一系列符合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和辽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政策。

(二)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产业

通过推行惠民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释放群众合理健康需求和其他消费需求。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办法,完善多元办医体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打通医疗卫生人才供需通道。

(三)以仿制药和中成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依凭辽宁生物制药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国家重大医药科技专项的实施,进而形成创新驱动下的品牌效应,通过打造辽药品牌,进一步拉动辽宁医药产销市场。

(四)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加快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上,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带动辽宁数字化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辽宁医疗器械“高进低出”的进出口结构。

(五)提倡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

提倡政府以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鼓励国内资质和信誉优良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重点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群众负担依然较重的医疗费用,开发多类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

(六)积极应对人口高度老龄化,创新发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医疗养生旅游 发展模式 产品开发 特色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6)02-0109-04

[基金项目] 2015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研究”[ 编号:HNSK (YB)15-21 ]。

[作者简介] 周义龙(1975 ― ),江西临川人,海口经济学院旅游与民航管理学院副教授,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休闲农业、医疗旅游。

一、引 言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和国家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行,医疗养生旅游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专家预计,2020年医疗健康相关服务业可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中国有望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的热门国家,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

作为国际旅游岛和我国的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海南发展医疗养生旅游得天独厚,成为医疗养生旅游理想地区。海南应该抢抓当前“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和国际医疗养生旅游逐渐转向亚洲的发展契机,利用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环境优势和政策优势快速推进医疗养生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医疗养生旅游,将海南打造成为闻名中外的医疗养生旅游目的地。

二、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一)“医院+医疗养生”模式

这是世界各地普遍通行的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模式。海南医疗养生技术水平在全国范围内相对比较落后,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医疗养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2011年海口市旅游医疗服务保障中心的正式启用,填补了海南无旅游医疗服务保障的空白。一批知名医疗机构如301医院等相继人驻,协和医科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等30多家国内著名医院均与海南各大医院建立协作关系,有效地提升了海南的总体医疗水平。此外,海南省眼科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省中医院等也凭借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来海南进行医疗养生旅游。三亚中医院早已展开医疗养生旅游实践,取得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国内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范例。海南需要进一步用足用好“医院+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逐渐改变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养生服务主体的处境,推动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共同发展医疗养生旅游业务。相关医院可以抽调出部分医生参与医疗康复保健工作,将这作为海南的医疗养生品牌专科发展。同时,制定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养生行业,兴办有特色、高水准、多元化发展的医疗养生专科机构。

(二)“景区+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各大景区一般都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而且景区医疗养生设施且配套服务齐全,一些景区建成的养生保健医疗旅游中心、专科病诊疗中心,对医疗养生旅游的组织和开展十分有利,可为游客提供专门的食宿以及医疗养生保健服务,这为“景区+医疗养生”模式的推行奠定了基础。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七仙岭建立国际太极文化养生园等各大景区紧密结合自身的资源状况和实际条件,积极实施“景区+医疗养生”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医疗养生旅游。

(三)“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很多星级宾馆和中高端度假村开设了提供自然疗法、针灸、推拿、足浴、温泉、药膳和中药美容服务的中医药保健俱乐部,能为游客参与和体验医疗保健提供各种服务,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酒店和度假村+医疗养生”模式应该是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的不错的选择。只要改善自身的软件和硬件积极应对,及时推出各种特色养生产品,同国内外成熟的养老养生连锁机构合作,打开养老养生市场,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海南的度假酒店和度假村就能够在养老养生市场抢占商机。

(四)“宗教+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宗教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建立宗教医疗养生产品示范基地,实施“宗教+医疗养生”模式。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文笔峰道教养生文化传承千年,保留丰富的养生方式,拥有完备的养生配套体系,能为海南医疗养生旅游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内涵。如澄迈的永庆寺、南山等。

(五)“温泉+医疗养生”模式

海南温泉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密度之高居全国之首。目前已知并开发的温泉点有40余处,拥有兴隆温泉、官塘温泉、南洋温泉、南田温泉、观澜湖温泉等知名度较高的温泉,并且开发已成规模,多数温泉矿化度低,多属于氟硅型热矿水,富含硫黄等矿物质,并含硒、碘、锶、氡、硒等微量元素,医用价值很高,是开展温泉康复疗养的胜地。海南可以实施“温泉+医疗养生”模式,重点打造万宁兴隆、琼海官塘、三亚南田、保亭七仙岭、儋州蓝洋温泉等重点康体养生基地。

(六)“医药基地+医疗养生”模式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互联网+;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新业态;增长极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38-03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破坏性的粗放式发展转变成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的这样一种经济发展常态[1]。张俊祥等认为,随着中国人均GDP的增长,人民对健康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我国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部署[2]。王晓迪,郭清认为,我国健康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准入标准和相关的规章制度,需要国家在宏观层面上进行政策扶持[3]。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备受各级政府关注,“互联网+”和大健康医药产业两者都是最近兴起的新业态,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

国务院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明确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邵慰认为,政府部门必须尽早制定和安排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颁布具有强激励效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振兴政策,重点激励节能减排技术、环境保护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引进,从制度层面促使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转型[4]。在实施“互联网+”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实现大健康产业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大健康医药产业将会迎来发展的春天。随着人民生活生平的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发展大健康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国内现状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5]。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2007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未来市场前景广阔,201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4.5万亿元,到2016年,规模将接近5.5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我国2009―2014年国内健康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市场规模如表1和图1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二)全球现状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健康产业大约占全球GWP的1/10,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年全球在大健康产业的消费高达74 681亿美元,表现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在大健康产业的支出最高,中等发达国家次之,发展中国家最少。 2014年,北美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32 23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量的41.7%;欧盟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7 830亿美元,占比为23.1%;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4 813亿美元,占比为6.2%。如图2和表2所示。(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三)贵州省发展现状

近年来,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取得了较好发展,形成了以中药材种植和制药为主的健康医药产业体系,其中药品生产企业155家,益佰、百灵制药等14家进入全国制药工业500强;截至2015年拥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89家,46户年产值超过亿元,占药品企业总数29.7%。其中,产值上亿元的前十位占比为49.1%,进入全国100强的仅贵州益佰;10亿元以上企业6户,种植以专业种植合作社为主。健康产业发展的短板表现为产业链条短、产业集聚度较低,其中健康疗养、保健品、健康管理等高端健康产业的发展几乎为一片空白。

(一)发展优势

一是贵州省生态功能保持良好,山清水秀,具有发展养老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适中,年平均温度在15℃左右,适宜人居,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中药材资源丰富,气候独特,适合中药材种植。全省共有中药材4 852种,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三是贵州省基础设施建设在西部地区遥遥领先,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相继建成,进入了高铁时代,实现了县县通高速,人流物流速度大大加快,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机遇

贵州省“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依赖于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化解这些产能过剩行业尚且还需一段时间。这些行业甚至步入了严重过剩,深入调整产业结构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 243万人,预计2033年前后将翻番到4亿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由此可以预见大健康产业在未来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

(三)面临挑战

大健康产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药品安全、保健品质量、医患纠纷、产业政策的不完善等诸多不确定性和系统性风险并存。但机遇与挑战并存,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发展大健康产业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驱动,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按照中央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做好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划,必将化挑战为机遇。

(一)实现信息共享

大健康产业是有着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产业中的一大“朝阳产业”,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发展大健康产业需要摒弃传统医药产业观念,构建大健康概念,抓好“未治病”。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患者、医院、健康管理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二)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目前,全国有三甲医院776家,多数分布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和较为发达的地级市,医疗技术方面的顶尖专家大多数集中于这776家三甲医院,三甲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专家门诊更是一号难求,催生出了就医黄牛党。然而,可以运用互联网的快捷方便的优点,建立互联网远程视频会诊,患者只需要将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通过互联网终端传递给专家,专家即可根据患者的体检报告和病情描述作出诊断,对症下药。

(三)构建“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联动协调机制

“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同为最近发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相遇必然会带来一次产业革命。大健康产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开展健康管理咨询;医院要开通O2O平台展示,开发大健康管理软件,提高大健康产业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反过来,大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形象地讲就是“互联网+”促进大健康产业,大健康产业反哺“互联网+”。

(四)互联网的评价影响作用促进大健康产业提升服务质量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的平台优势,客户和顾客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药品性能和不良反应、保健品质量和口感、医院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进行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及时反馈给制药方、保健品生产商、医院等机构,它们获得这些信息后可以根据用户和顾客的评价及时整改,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和顾客的需求,甚至可以做到根据用户和顾客的现实需求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提供精准的医疗服务。

(一)发展中药材种植

贵州省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称,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开展中药材种植。应加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根据贵州省各市(州)的气候特点,统筹规划适宜地方种植的中药材种类和品种。贵州省种植的中药材不仅可以供省内大健康产业使用,还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的大健康产业,乃至出口。

(二)发展特色保健食品

老年健康产品如保健品、营养食品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2015年,我国老年长期护理总费用需8 590亿―14 316亿元,约占GDP预测值的0.32%―0.53%。贵州省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覆盖率高,素有天然氧吧之称,具备发展绿色无公害保健食品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可重点发展保健天麻酒、保健核桃饮料、保健刺梨饮料、保健竹笋酒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保健食品。

(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适中,气候宜人,生态保持良好,具备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的优势和条件,应主动把握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力发展集旅游观光、养生、餐饮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延长大健康产业链。

(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

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平台,大力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产业,依托省内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利用健康咨询和健康管理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发展健康咨询、健康管理等产业,提升大健康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大健康产业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五)发展高新制药

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充分依托省内百灵制药、贵州苗药等制药企业,加快发展高新制药。重点发展肿瘤治疗药物、心脑血管治疗药物、抗艾滋病治疗药物,加快研发肿瘤和艾滋病预防疫苗。

(六)建设和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充分依托省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健康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成立大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和平台优势重点攻关大健康产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全局性问题;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法规和政策;培养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高层次人才。

(一)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及时制定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产业发展、规划、投资、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尽快统筹和协调相关部门成立大健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开展健康管理、健康咨询、新医药制造、医疗研发、保健食品药品等相关大健康产业,保证大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大健康产业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

贵州省内高等院校应根据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形势,及时开设与大健康产业有关的专业,为大健康产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大健康产业从业人才的培训力度,为大健康产业培训合格的管理及技能人才。

我国经济从以往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从以往的投资、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但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深入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国经济还会迎来新一轮中高速增长。发展大健康产业是贵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重要途径,是贵州省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发展大健康产业必须坚持顶层设计,确保大健康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要在国家大力实施“互联网+”背景下,实现“互联网+”和大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为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提业支撑和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5-19.

[2] 张俊祥,李振兴,等.我国健康产业发展面临态势和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2):50-53.

[3] 王晓迪,郭清.对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12,(10):10-13.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4篇

3天里,“绿博会”硕果累累。

――贵州与辉瑞投资集团等38家企业现场集中签约,签约项目38个,投资总额205.9亿元。

――贵州与国药集团、卫材(中国)药业集团、博时资本等一批优强企业达成了合作协议,共签约大健康产业领域项目182个,金额达1175.75亿元。

――“绿博会”形成了中国・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峰会《贵阳共识》,了《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以及15项“大健康苗医药发展行动计划”。

――广大市民积极参观体验,专业观众超过3万人次,观众总数突破9万人次。

大健康产业产品齐汇聚

本届“绿博会”共有7个展馆,展馆面积达9万平方米,展示了50多个类别上万款产品。参展企业达2500余家,其中,美国辉瑞、德国西门子、美国梅奥医疗、瑞士席勒、日本卫材、国药集团等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40余家,涵盖“医、养、健、管”四大业态。

益佰制药肿瘤大数据、华大基因健康农业产品、贵州互联网医院、“贵医云”“贵州食品安全云”“贵州医疗健康云”、贵州糖尿病防控信息中心、贵州省心电云大数据平台等“大数据+大健康”领域的高端产品集体亮相。

“这个设备能够把人的情绪检测出来,我是第一次听说。”贵阳市民王女士正在一款“神器”上做体检,不用抽血,不用B超,只是把检测器放到身上,10分钟后就能得到评估结果。

“这是一台从乌克兰引进的无创血液分析仪,可在10分钟内完成对人体125项指标的检测并出结果,快速地对人体健康做出评估。”贵州大健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禹介绍,这台体检“神器”将走进社区,通过“健康大数据云”和“全面健康归档管理系统”,为社区居民建立完善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

在展馆现场,市民不仅可以在现场试玩VR(虚拟现实)健身,还能和医疗机器人互动,体验在线挂号、远程医疗。

“目前,我们已经在全省1000多家药店安装了可视化远程服务终端,当病人到药店购药时,在线的执业医生、药师能帮病人先咨询、后用药。”“贵医云”负责人洪庆刚说,全省各地药店、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都将设立可视化远程医药学服务系统,没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也能享受免费的用药咨询和健康咨询。

在“贵医云”展位前,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用户数据:APP已下载3528160次,已注册1383228人次,转化率39.2%;当日活跃用户14641人,已注册活跃用户12204人,所占比例83.4%……同时,药店状态、医生状态、药剂师状态等统计数据也一目了然。

贵州各市州及贵安新区展区设立在2号馆。各地围绕“医、养、健、管”四大业态,集中展示了全省各地各类民族医药、旅游养生、健康食药、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筑城论健”形成共识

作为本次“绿博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峰会”于7月8日在贵阳世纪金源大饭店举行。峰会共邀请嘉宾400余人,涵盖了国内外大健康的高层次学者专家,以及来自国内外顶尖大健康企业的企业家。

“立足大局,融入大势,大健康产业必须确立大健康的理念,以此聚焦创新、研发的靶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惠鲁生在演讲中指出,个人健康到健康国家已经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卫生工作的方向已经由治病向预防转变。

“未来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健康产业增长最快,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在会上谈到,如何把大生态、大数据和大健康有机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好的顶层设计,这将是贵州发展健康产业的独特优势和突出亮点。

澳洲植物研究院首席技术官、国际著名生物学家约翰・托马斯・托伦认为,苗药现已遍及世界各地,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以标准化的方式做成产业,最好按照国际标准生产,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和贵州省政府准备在贵州实施‘3+1’工程,打造1个百万级健康板块,包括流通、生物制药等多项产业。”国药集团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郭建新说,战略目标的达成,必将对贵州省大健康的产业发展以及贵州省的经济转型起到积极的作用。

“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死亡率是第一位。大数据流行病的分析,辉瑞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经验。”辉瑞(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吴晓滨说,希望可以在县级医院建立急救的网络,让县级医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对心梗病人进行快速抢救的能力,并建立和完善相关设施。

多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在“筑城论健”,最终达成共识,初步形成了中国・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峰会“贵阳共识”的框架性内容。

7月10日,在“绿博会”大健康产业“干起来”成果会上,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主任、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执行董事长于小冬了中国・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峰会《贵阳共识》。

“共识”分为五个部分:推进苗药国际化、现代化进程;积极推进“大数据+大健康”融合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共享、开放发展;推动大健康产业惠民富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试点先行。

健康贵州“黔”力无限

“绿博会”期间,市民预约注册登记,或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入馆参加同期举行的跨学科、多领域的活动和论坛。

“有幸来参观‘绿博会’,高端的科技,优质的画面效果和动感的场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来自望谟县的王兴平觉得不虚此行,他相信随着健康产业的发展,未来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把数据、证据还原成事实,把趁势、共识变成经验,把技术、医术形成艺术,最后形成整合医学。”“2016多彩贵州・贵在健康”全民健康大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说,大健康应该是全球健康、全民健康和全身健康,是全因素整合的健康。

切实推进健康惠民,贵州用“绿色”助推产业升级,用“绿色”引领经济新常态。

“‘替芬泰’是贵州百灵最新的产品,是贵州第一个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1.1类新药,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夏文说,“替芬泰”开辟了贵州省创新药研发的先河,将给更多乙肝患者带去福音。

医药大健康产业前景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养生养老;发展现状;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人自己或子女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异地养老消费能力,加上各地养老机构规模、服务水平及设施都有了显著提高,旅游养老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以前不少封闭式养老机构“一张床、三顿饭、除了睡觉没事干”的重复枯燥的节奏,无法顾及老人内心。与传统的“关门养老”模式相比,旅游养老更注意精神养老,重视老年人的精神诉求。而中医药旅游与养生养老完美合体,这一新模式的创新主要在于将养生养老元素加入到中医药旅游,利用中医药的养生作用,通过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养生养老的目的,它是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是求新、求知、 求乐的综合体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药文化,感受到中医药带来的益处,并且享受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过程。探讨养老模式的开发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优势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优势是相当显著的,第一,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言之有理,施之有法,行之有效的方法。容易被人们理解、掌握和运用,尤其是老年人对中医药的可接受性强,信任度高。第二,中医药在传统理论上也具有优势,老年人个体差异大,心理情绪变化快,中医的辨证论治注重个体特别重视“三因制宜”,中医药养生的整体观念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予以体现,既注重老年人生理病理的特点,又重视自然与人体,阴阳五行的关系。第三,在预防与康复疾病方面有,中医治未病的说法早在2000年前的《素问》中强调过“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老年人精气虚衰,运动迟缓,传统的五禽戏、气功、八段锦等可以促进气息运行,延缓衰老。第四,技术操作的优势,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简、便、验、效的特点,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设备,只需要一些简单的中药器材和中药原材料即可。中医药养生中的饮食护理对老年人慢性病及机体防御机能低下等也具有独特的调理作用。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一方面延长老年人自然寿命;另一方面提高了老年人的身体质量。

二、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模式的政策支持

目前,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在国家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下逐渐升温,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确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发展措施方面,特别强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最新《中医药健康服务规划(2015-2020)》也定位在中医药养生和养老服务两个方面,《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并就总体目标提出了7方面的重点工作,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被明确纳入其中。与之对应的是,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传统中医诊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发展中医特色突出的医疗机构,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此规划将中医药融入养老、旅游等产业,并促进了三大产业的有机结合,这对当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中医药发展内涵,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在政府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医药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三、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的现状

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开辟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新路径。2016年9月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大兴区作为试点地区将逐步启动实施中医健康养老社区示范工程。预期到“十三五”末,使北京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人群逐步享受到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敦煌已有企业投资8亿元,修建了占地1000亩的中医生态园,开展沙疗、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按摩等服务;安徽省5年内将建设400个中医馆并与养老旅游产业相结合;西安脑病医院院长宋虎杰表示,作为民营医院,由于机制灵活,在开展中医药养老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如可以更灵活地与康复机构、社区、养老院开展中医药旅游合作项目。中国各地正在为中医药养老旅游做出进一步的计划并开展实施,为更好的解决养老问题,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特色的中医药养老服务做出努力。

四、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面临的困境

1.中医药旅游宣传不到位,中医药旅游观念不够深入人心

中医药旅游模式热度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医药旅游宣传力度不够,中医药生养老模式观念没有为人熟知,缺乏合理的宣传方式。

2.中医药旅游形式过于单一,服务内容雷同,特点不够鲜明

现在的中医药旅游主要以保健、购物、参观、游玩等形式在进行,不能够让游客参与进来,大多是以参展的方式了解中医药文化,理论传输观念,缺乏实践操作经历,内容大多相似,没有凸显中医药特色,难以深入人心。

3.缺乏中医药旅游与养老护理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由于其针对群众的特殊性,中医药养老旅游必须具备服务性与护理性专业复合型人才,缺乏中医药服务性专业人才和养老护理专业人才,过往许多标榜中医药健康的项目缺乏实质性,各种中医药资源和养老设施都不能合理的利用,无法充分发挥中医药养老旅游的魅力。

4.中医药养老旅游市场准入太低,缺乏养老旅游的管理部门

目前中医药旅游市场鱼龙混杂,准入太低,没有规范的机构来整治,不少不法分子在景区利用中医药问诊欺诈游客,尤其是老年人思维反应较慢,旅途中时常出现各种事故。导致中医药名誉受损,中医药旅游也不尽如人意。

五、对策

1.需要政府出力协助中医药养老旅游宣传

政府政策对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支持很大,但还是希望当地政府可以贯彻落实该政策,做好中医药养老宣传工作,养老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也是政府的问题,希望政府部门能重视中医药养老旅游,可以从政府公关方面出力介绍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使之深入人心。

2.积极鼓励创建新的中医药养老旅游形式

由养老旅游产业出资招募社会上热爱中医文化的创业策划人士为旅游企业策划新型的中医药养老形式,如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创建品牌形象,在景区内设立中医经络识别或中药材识别教学,药膳裸烹展示,老年人中医俱乐部等形式。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旅游内容,更加提高了养老旅游的质量,同时满足了老年人的求知需求。

3.重视中医药养老复合型人才培养,从源头抓起。

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需具备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必须有一定的养老旅游服务技巧和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能力,只有具备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在讲解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兼顾到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并且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养老旅游。中医传承方式有两种师承教育和学校教育,政府教育机构可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对养老旅游有兴趣的人才,从源头开始,节省培训所耗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4.建立专业的中医药养老旅游法律机构,系统化规范管理

针对中医药养老旅游设立一个专门的、公平的、公正的、公开的法律机构,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权益应该保护起来,给予特殊关怀。对于景区内的产品与服务应该加强管制,行医人员必须经过正规考核准入才能问诊,杜绝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行为。给中医药养老旅游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氛围。

总之,中医特色的高端养老旅游,以 “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走出一条集养老、保健、康复、医疗为一体的特色养老服务之路,将中医文化渗透到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疾病防治及家庭养护等各个方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医药养老旅游真正的实现养生享老,在养老的同时养生,在养生的同时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中医药+养老旅游的模式新开启不久,必将引起一翻浪潮并持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徐天馥.传统中医养生保健与养老产业相结合的研究[J].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2015(04):35.

[2]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

[3]六区试点中医药养老.北京晨报,201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