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

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篇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雍渡村跟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农村不太一样。没有大片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正准备建造库房的划拨地;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庭院式的农村的传统住宅,取而代之的是整齐连片的几十栋四、五层的楼房。打听之下我们知道,这是郫县首例的安靖雍渡新型社区。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雍渡村新型社区的新在于这个新型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已经成熟的城市居民小区。该社区是在被征地之后,为把征地农民就近安置,建立的安置房。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政府补贴一部分。但是房子是集体产权,农民自己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这一点上是区别于商品房的

直接原因。雍渡村的西南南端深入到了成都市内的金牛区,成都市铁路西环穿过雍渡村西南的独特的交通优势,台湾海霸王大型冷藏集团决定在雍渡村建立一个能够辐射到整个西南片区(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大型冷藏库。雍渡村杨村长告诉我们海霸王的落户将能在3年内给郫县带来过亿的利润,并能够解决7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它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高,就是简单的冷藏品的包装和运输,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普通的村民都能够上岗。这将能有力的解决因海霸王而被征地的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安靖雍渡新型社区能够建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于此同时,因为海霸王的到来雍渡村被集中征用了1600—2000亩地。这片被划的90%是耕地,10%是村民的住宅用地,但是也已经占去了大部分村民的住宅。土地是农民唯一的资产,没有了土地之后,农民的生活便失去了生活的衣食来源。海霸王建成之后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但是由于村民只能提供比较简单的加工和包装的工作,海霸王能够提供的工资只是在每个月800—1000之间浮动。我们随机走访的村民普遍表示还是很担心在去除水电费以及日常的柴米油盐的费用之外,钱并不够用。

但同时因为雍渡村是一个外来型的人口结构。因为雍渡村十分接近成都市区的原因,从成都市区有公交车直接到达雍渡村。到成都及雍渡村附近小的企业打工或者来经商的的外地人会因为租金的便宜及交通的便利而选择在雍渡村租住房屋。这样就形成了只有3000多本地人口,却有超过30000的外来人口。在新型社区没有建成之前这些外地人都是在当地人的家中多余的房屋中租住。外地人的租金是构成当地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现在没有了房屋,村民就等于失去了经济支柱。但是新型社区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解决房屋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村民拥有不低于社区建设之前的生活质量。

二、新型社区的理论分析

雍渡新型社区的建立,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新农村建设的注意点主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首先,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

其次,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增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再次,必须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必须十分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问题。

最后,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从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确立指标体系;同时,也要立足各地实际,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要求又体现新农村的本地特色的指标体系。

从雍渡新型社区的整个建设过程来说都遵循和符合了以上的很多条件,避免了矛盾的产生:图:新型社区建设

1、它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利用了区位和铁路运输方便的优势,积极地引进了海霸王这一大型企业的进驻。海霸王进驻引起的土地征用会对被征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农民群众的怒气,一直都是让政府感到棘手的问题。当地在结合了外来型人口结构的基础上规划的社区,解决了农民因失去原房屋而失去以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问题。

2、惠及农民利益,统筹发展。在新型社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先开村民代表会向所有村民讲清楚了社区建设的设想以及村民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村民们在明白到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而且可

图:海霸王工程拆迁办公室以继续租房赚钱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踏实,从而能够在得到了村民的意见的一个月后一次性完成搬迁700户,1757人。从这一点上来看,能够比较好的做到惠集农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很好的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正做到和谐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同步进行:现在的新型社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们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农民了。农民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土地。但是现在雍渡村的耕地总面积只有500多亩,而且是不是很平坦的贫瘠的土地,用来租给外地来的贫困人口,也就是说他们与种地已经扯不上关系了。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也使雍渡村的城乡一体化一步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素质的问题。在当地调查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作为父辈的中年人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很高。在问起孩子读书重不重要时,他们认为考得上的就上,考不上也无所谓。当被问起如果孩子真的考上能否拿出几万元供上大学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面露难色。觉得在家靠就近工作及租房可以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已经衣食无忧了,对文化素质没有多大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速度太快了,导致了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没能够跟上发展,这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到雍渡村的长期繁荣发展。

(二)、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行程中我们发现在规划新区时有20%的绿化面积,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没有绿树环抱的社区。并且道路的修建也很不完善。水,电,气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三)、社区管理制度的欠缺。面对陌生的社区建设,以前的日常生活制度及管理办法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必须设立新的部门帮助社区的人民进行治理。但是都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措施。

总的来说,雍渡村的新型社区能够很好的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转型,推动了当地经经济的发展。但是于此同时,物质条件发展得太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跟上发展。如农民的素质要慢慢地得到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新型的管理也要尽快跟上。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3篇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地区农村社区建设纷纷启动,并出现了各种农村社区示范基地和实验基地,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明确了农村新型社区的概念: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同时该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两类:在城镇规划用地内选址,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城镇聚合性社区,以及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较大村庄改造而形成的村庄聚集性社区。农村新型社区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现代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行政村为聚居点建设而成。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既不等同于村庄翻新建造楼房,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在新型城镇化总规划的引领下,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农村新型社区有以下新特点:第一,居民的整体素质以及整个社区文明程度较高,社区内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第二,新型社区在党的领导下实行居民自治,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居民真正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第三,农村新型社区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包括物质、精神以及环境生活质量,尤其在精神生活质量方面,社区教育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第四,农村新型社区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已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依然存在如下问题。

1.社区居民观念陈旧,学习动机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各类教育水平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继续学习困难。因此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缺乏接受新知识的迫切性,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认识不够深刻。据了解,部分农民认为学习知识、接受培训是年轻人的事情,离开学校就意味着学习的结束,缺乏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长期自给自足的农户个体经营使农民形成了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目光短浅。传统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往往局限在狭小的乡村范围之内,乡村既是他们的生产场所,又是一种社会生活环境,交往的对象主要限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他们闭塞于农村一隅,较少与外界联系。这使一部分农民的眼光变得狭窄,往往只考虑家庭、亲属之间的事,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明显的孤立性特征,比较安于现状,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只有让他们看到实际利益,他们才能改变认识。比如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如果不能让居民切身感受到垃圾分类回收的意义,此举就很难推广下去。再者,进入社区之前的农民长期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如农业生产、建筑、清洁工、服装加工等,多是动作技能型劳动,对知识的需要少之又少。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有些人认为学习技术、知识既费时又花钱,担心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学成而停滞不前。有些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者积极响应国家构建学习型社区的号召,意识到了革新社区居民观念的重要性,但也因为教育或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进一步固化了新型社区居民“学习无用”的观念。

2.社区转移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技能水平较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发展,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数量迅速增长,但整体综合素质仍然较低,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农村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集约生产经营,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如果不继续提升自身素质,依然维持以往的知识、技能水平,将难以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背景下的产业需求,这必将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无法转岗,陷入失业困境。传统农民变成新型社区居民不仅包括生活角色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的转变。农业转移劳动力只有逐步提升就业技能才能在农村新型社区中安居乐业。目前,他们安居乐业的最大障碍在于其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缺乏适应新型城镇或者新型社区中新产业的职业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比上年增加633万人,增长2.4%。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仅占32.7%。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总体在初中及以下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有率低。较低的文化素质导致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择业范围狭窄,就业层次不高,只能选择简单的体力劳动。“要真正完成农民到新型市民的‘角色’蜕变,最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激发所有背负沉重的乡村文明的新市民,经历一个在现代城市文明中的再适应过程,才能达到‘市民’角色的重塑和再造。”因此,实现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关键在于再教育,特别是能够提升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的再教育。3.农村社区环境问题突出按照国家的部署,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了一批环境良好的农村新型社区,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山东省为例,《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指出,2013年,山东村庄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村庄达78%。已建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供水率100%,燃气覆盖率49.3%,供暖覆盖率29.9%,通宽带率48.6%,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社区比例57.8%,平均每个社区有垃圾收集点11.5个。该规划并提出了建设环境优美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目标:通过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乡村环境进行整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生态镇(村)创建活动。但是,我们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成绩欣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项系统的大工程背后存在的环境问题。首先,农村新型社区居民受传统离散式的居住方式的影响,社区生活方式不适应,环境保护意识差。据实地考察了解,部分社区居民将农业用具、秸秆、生活器械、拆迁杂物等乱堆乱放,严重影响了社区总体美观。部分社区居民用燃烧秸秆或者煤炭的工具在社区内烧水、取暖或做饭,产生的浓烟导致社区空气污染严重。甚至有些社区的绿化带被改为种植蔬菜、粮食。社区内即使有专门的垃圾回收点,部分居民依然将生活垃圾随处倾倒,风吹垃圾满天飞,更谈不上垃圾分类回收。其次,农村新型社区楼房建设速度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同步,如部分社区生活垃圾收集点不足,燃气覆盖率和集中供暖率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导致社区居民即使有保护社区环境的意识,但也因为社区配套设施不全,降低了他们对优质社区生活要求。目前农村新型社区环境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仍需要社区建设的主力———社区居民的努力。客观地讲,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型城镇化的必经之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农村新型社区居民的观念还有待革新,劳动力素质仍有待提高,社区环境尚有待改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的这些难题对农村社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应的,也为农村社区教育改变角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契机。因此,发展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三、农村新型社区教育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路径

1.更新居民思想观念,构建学习型社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人们内部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指导人们外在行为的内在动力。没有思想的变革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任何一种变革,思想变革是其它一切变革的前提。思想观念的革新是促进农村新型社区居民摒弃旧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的先决条件。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型社区的聚合性优势,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将社区课堂扩展到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大众传媒,对新型社区居民施以全方位、多手段的影响,宣传知识的价值,潜移默化的引导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浓厚的继续学习氛围。此外,为了激发农业转移劳动力求知的欲望,新型社区教育要坚决摒弃传统社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锻炼的弊端,要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居民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民众体验到学习知识对生产实践的强大的指导力量,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社区居民认识到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具备了学习的动机,构建学习化社区就有了可靠的根基。叶忠海对学习化社区作了明确表述:学习化社区,是指以社区终身教育网络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能保障和满足社区成员学习基本权利和终身学习需求,从而促进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社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社区。基于此表述,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力求做到使社区全体成员特别是已经脱离学校教育的成人群体能够渴望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能够真正做到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促进社区居民观念革新、素质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为根本宗旨。

2.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为重点,提升就业技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传统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还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第二、三产业进驻农村地区,如农产品加工、服装加工、食品加工以及各种服务业等。新产业产生了对人力资源技术、知识与能力的新要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再就业问题。多数农村劳动力长期从事单一的农业生产或其他的体力劳动,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技能水平较低。脱离农业生产后,如果不进行就业培训将很难适应新型社区生活。一般而言,就业培训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劳动者的转变。因此,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要顺应形势,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为重点,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

①政府出资支持并主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据有关学者调查,有54.2%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认为学历水平、专业技能在找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大或较大的作用,有84%的农业转移劳动力认为很需要或者比较需要接受培训,但与此同时,对于经济状况本就较差的他们而言,培训费用却成为其参加培训的一大障碍。国家用于农业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的经费少之又少。因此,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出资引进新型社区教育培训设备,吸引高质量的就业培训教师,减轻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就业培训的个人经济负担,同时确保新型社区教育开展就业培训的质量。同时,政府或者社区委员会应该发挥领导作用,依据当地产业实际,统一部署社区培训项目,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行分类培训,公开认定定点培训机构,确保培训质量和效果。

②农村新型社区学校与村镇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训目前,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是,大量下岗职工和新型农民消息闭塞,缺乏就业渠道,又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再就业十分盲目;与此同时,某些地区却经常出现熟练工紧缺的问题,工人紧缺却招不到合适的工人。这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在一些地方越来越突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乡镇用工企业将用工信息包括所需工种、人数、薪金、技术要求等反馈给新型社区培训学校,社区培训学校根据企业需要组织培训。社区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熟练技工亲临现场教学。

③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培训方式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学习能力水平不一,兴趣爱好也因人而异。所以,农村新型社区教育必须创新教育形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才能迎合不同学习者的需要。首先,在培训性质上,非学历就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非学历的就业定向培训直接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能够短期收效。而学历教育则为长远的就业做准备,学历越高,择业范围就越广,就业层次越高。例如,江苏省在农民学历教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收效。1997年开始,江苏率先提出并建立农村自学考试实验区,并于当年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农业户口自学考试毕业生可“农转非”政策。全省1283个乡镇建立了自学考试服务站,部分地区还在村组和企业设置了自学考试联络点,确定了联络员。据2005年有关数据显示,江苏县和县以下地区自学考试毕业生超过了全年自考毕业总人数的一半,大大拓展了高等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受益面。直至现在江苏省农民学历教育在提高农民就业层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依然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其次,在培训方法上,要做到因材施教,多种培训方法相结合。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需求的新型劳动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针对没有受过教育的文盲而言,应以扫盲教育为重点,最好采用一对一培训的方式;对于受过初等中等教育的群体而言,应以技能培训为重点,最好采用操作示范法、多媒体视听法、学徒制培训等培训方式。对于返乡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社区成人教育应该提高办学层次,应该以高等教育为重点,最好采用以自学为主的网络培训的方式。

3.开展社区环保教育,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然而当前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社区环境问题。当下农村社区教育应该丰富教育内容,大力发展以社区环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是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正如联合国环境卫生与发展大会所指出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的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1997年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通过的《汉堡成人学习宣言》中也提到“环保教育应当是在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下认识生态问题的终身学习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处理环境问题与当前发展模式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成人环保教育在促进社区和决策者在保护环境方面更加积极和主动的行动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开展农村新型社区环保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①依托社区建设社区环境教育馆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人一生中大部分生活在社区,社区对人的素质的形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社区成员成长和终生发展的载体。因此,基于社区建造社区环境教育馆将对社区居民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社区环境教育馆内可以陈列各种环保科普知识刊板、张贴环保标语、展示环保图片等。可以邀请资深环保专家开展环保知识讲座,例如大气污染防治、环保科普知识宣传、低碳社区创建、环境案例解析等各个方面。为了激发社区居民参加讲座的积极性,参加讲座的居民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教育馆可以定期举行实践活动,让社区居民参与其中,例如制作环保知识宣传展板、开展有奖环保知识问答,拟定环保标语,鼓励居民参与填写关于社区环保的调查问卷,针对具体的社区环保行为作出评价等。通过一系列的亲身亲历活动,提高居民关注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4篇

(一)涉及面广,档案类型丰富从档案的形成部门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涉及各级相关行政监管审批部门、镇乡、行政村,还涉及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档案形成的门类来看,既产生大量的文书档案,还产生大量的基建、会计、声像等类型的档案;从档案形成的载体看,既有纸质载体的档案,还有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二)更加强调时效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往往采取的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在建设的时间节点上,体现了时间紧、节奏快、环环相扣的特点。具体到档案管理工作上来说,由于相关档案材料都是随着建设过程的推进而产生的,因此同样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要及时跟进,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遗失。(三)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文书、基建、设备档案,还是声像、会计、电子、实物档案,每一门类档案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规律和特点,而且这些规律和特点往往隐藏在一定现象的背后,需要实践者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具体来说,这些档案的收集整理不但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把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结合。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有限,档案管理力度尚待提升。当前,北京市一些地区的镇乡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去落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将档案工作列入其中,没有把通过档案验收作为新社区竣工验收的前提。从行政村的情况看,部分行政村的档案工作尚未形成正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村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档案管理所需的人、财、物均无法得到很好保障。新社区建设时,由于原行政村拆除,临时的办公条件有限,档案保管的设施设备跟不上,普遍存在档案管理措施不力,保管条件差的现象。如有的行政村档案室地方狭小,致使档案无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能分散保管在各办公室,遗失、废弃、虫蛀等风险较大;有的行政村档案无专人管理,柜子不上锁,谁都可以随意查阅和利用档案;有的行政村档案资料零散存放,日常工作中档案资料谁用谁管,中间如果出现人员变动,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遗失。(二)缺乏有效监督,档案收集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工作与日常的农村档案工作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还是档案的门类都远超过日常农村档案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这些行政村并没有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导致许多有归档价值的文件材料都散落在各部门中,没有能够及时地收集归档。此外,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任务分工,相关部门对合并村镇的地物、地貌、重要建筑、文物古迹等原貌,没有足够的记录存档意识,致使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能较好地留存下来,造成永久的遗憾。(三)档案移交不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无论是由一个行政村转化而来的,还是由几个行政村联合建成的,原行政村的所有档案都应该移交给新成立的社区保管,然而目前仍存在档案移交不按程序办事,交接时档案底数不清,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也不签字,交接手续不严密、监交工作不严格等问题。甚至出现相关档案不移交或不按期移交,移交的档案不完整等现象,这样很容易造成移交的档案既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原行政村的基本职能和历史全貌,又不能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留痕。

三、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牵头单位,从开始就应把档案工作列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计划中,与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规划,保障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区档案局与乡镇应指导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使工作制度覆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移交等各个环节,形成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件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等规章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环节业务文件资料及照片、音像、实物和电子文件的收集力度,集中统一保管,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文件完整、准确、系统、有效;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切实加强社区档案保管工作,档案库房应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切实做好防高温、防潮湿、防光、防尘、防有害生物(霉菌、虫、鼠)、防火、防盗等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二)加强监督指导,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完整收集区档案局可以联合乡镇,依照“提前着手、提前介入、减少散失”的原则,即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的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档案规范管理基本要求,编制一些易懂、易操作的教材,可以通过微信、QQ等手段,采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积极帮助各单位、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掌握档案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做到全程督查,随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门类、载体文件材料收集的齐全完整。同时,区档案局要指导行政村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全部纳入归档范围,科学划分保管期限,使各单位、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知道哪些文件材料应该被收集。行政村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临时机构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要依据修订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认真做好本单位、本部门产生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如乡镇牵头负责部门,重点加强收集诸如市、区县、乡(镇)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案、办法、通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形成的建设规划平面图、鸟瞰图、宣传资料、统计报表、工作小结、工作台账及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种信息等;参建施工部门要重点加强收集诸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图纸报表、工程质量管理等;行政村要重点加强收集诸如群众入户登记、房屋丈量评估、征求意见书,新住宅楼的建筑与结构施工测量记录、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竣工图,新住宅楼的电、暖、水、煤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竣工图,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陶瓷等施工材料构配件检测报告、进场检验、设备开箱检查的文件材料等。此外,乡镇牵头部门还应指定相关部门人员注意拍摄留存好行政村拆迁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有关声像和照片资料等历史原貌等资料。(三)严格把握移交全流程,做好档案的移交工作。原行政村所形成的档案移交给新成立的社区前,主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物相符、心中有数;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三是要注重收集散存在各部门工作人员手中的文件材料;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五是撰写档案移交说明。在正式移交过程中,要做好档案交接监督工作。档案交接监督工作对档案交接起着鉴证和监督作用,档案交接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办理。交接双方在交接监督人员的监督之下认真做好移交、接收工作,做到账物相符,手续齐全,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移交文据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交接工作结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交接监督人应在移交文据上签字盖章,以示对交接工作负责。

作者:钱海峰 单位:北京市档案局

参考文献:

[1]张明琴.社区档案管理对策探讨[J].总裁,2009(7):105-106.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5篇

距离费县县城20多公里的探沂镇许由城村,随着农村社区建设的快速推进,让这里的农民体会到了,曾令他们羡慕不已的城市生活。在该村11号楼东单元101室的居民家中,45岁的村民吕宝来在客厅里与朋友聊着天。吕宝来说,去年9月,一家离开住了20多年的瓦房,搬进100平方米的新楼房,当时那高兴劲儿至今还让吕宝来记忆犹新:很多亲戚来给新房“温锅”,自己兴奋的几宿没睡着觉。

“以前的环境和现在真的没法比,感觉自己像城里人一样。搬到新社区以后,卫生和环境条件各方面都好了。买东西有超市,有物资供应店。水、暖气、沼气,我们都使用上了。”吕宝来告诉记者。

投入“真金白银”

在中科院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临沂市民幸福感居全国第二位,而这种幸福感需要有“真金白银”去投入。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首要是解决资金问题。在这方面,临沂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农村社区建设给予补助。采取“土地运作一点、财政投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办法,通过多元融资,使有限的资金撬动了农村社区建设。如,沂南以土地“城增村减”挂钩资金为筹资主渠道,把实施土地“城增村减”挂钩项目的村庄,与农村住房和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社区和中心村规划、实施整村迁建、净腾空土地500亩以上、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按净增耕地面积每亩10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实施整村迁建、净腾空土地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项目村,按净增耕地面积每亩8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其余的项目村净腾空土地达到验收要求和标准的,按每亩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临沂市财政自2009年起,每年整合投入资金3亿元,各县区按1:1比例配套,对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给予奖补,充分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通过贴息、奖励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全市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民住房贷款2.01万户,金额9.95亿元,同时吸纳带动了大量社会资金投入。

临沂市财政局副局长厉建梅介绍:“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用财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凡是涉及民生的问题都优先考虑,凡是涉及民生的资金都优先保障,凡是涉及民生的事项都优先办理。2010―2012年,全市民生投入分别达到138亿元、181.7亿元、224.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26亿元、43.7亿元、42.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58.4%、63.8%、64.3%。2013年1―6月份,全市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114亿元,增长16。9%,占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7.6%。”

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月亮湾社区,是一个农民变身“新市民”的平台。该社区居民史玉平告诉记者,他们家以前住的老瓦房只有50平方米,一家4口人住在里面拥挤不堪,而在2009年就有了翻盖自家房屋的想法,但即便是盖平房也要五六万元,这无疑会给家里带来经济负担。没想到在这一年村里提出要建设住宅楼,这让他们欣喜万分,在等待了1年多之后,通过房屋置换,只花了3万多块钱,史玉平一家便搬进了新房。

“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解决了,对开发区的建设也十分支持,从而为开发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社会环境。”开发区有关同志介绍。

实施“四项工程”

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楼房,更应该让农民享受到城里人所拥有的现代化物业设施。要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居住的舒适和方便,因此对于各种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也同等重要。

为此临沂市实施以气上楼、水治污、暖入户、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四项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农村发展和民生改善,让农民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

“气上楼”方面,临沂市加快“气化临沂”步伐,通过“先期投入、后期见效”的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协调天然气经营企业投资11.3亿元,建设高压、次高压管网614公里;投资3.5亿元,建设中低压管网1027公里。目前,临沂市已有114个乡镇、436个社区、16万户农民用上了天然气,力争今年10月底前所有乡镇通上天然气,实现“镇镇通”。并且市里还协调天然气经营企业,切实降低农村管网配套费和安装费,满足群众用气需求。

“水治污”方面,对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通过配套管网纳入城区污水处理厂范围;镇驻地的农村社区,纳入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具备条件的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全市新开工建设乡镇污水处理厂12座,建成农村社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149处。

“暖入户”方面,在城区周边的农村社区,通过供热管网延伸,尽快解决取暖问题。在天然气管网覆盖的农村社区,推广“太阳能+燃气壁挂炉”和天然气锅炉取暖。在其他农村社区,推广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秸秆气化等技术,多渠道解决取暖问题。目前,已有88个农村社区实现了供暖,其中采用“太阳能+燃气壁挂炉”的社区达到12个、46万平方米。

“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方面,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加快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配备垃圾清运车,壮大保洁员队伍,做到垃圾日清、日运、日处理。全市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231个,实现环卫保洁市场化物业化管理的社区562个。

让群众增收致富

建成社区后,农民群众不再种地,收入从哪里来?”面对记者的疑问,月亮湾社区的负责同志给出了答案:“我们这里企业多,一部分人进厂工作,一部分人到城里打工、做生意,另外社区的保洁物业等岗位也安排了一部分人,总之是家家户户都有活干,并且收入比种地还要翻上一番。”

莒南县三义社区村民王秉乾也对记者说:“村里建设社区后,附近搞了几个食品加工厂,好多人不出村就能到厂里上班,收入比种地可高多了。这些人到工厂上班后,就把土地转租出去,我今年承包了50亩,全部搞了大棚蔬菜,一年下来净收入10多万不成问题。”

临沂市政府负责同志对记者介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只是规划引导农民建房和‘上楼’,更重要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内需,改善民生,让广大的老百姓,特别是农村群众,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临沂市坚持“三个同步”,即农村社区和产业园区同步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同步转变,实现安居与富民齐头并进。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6篇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责任性和使命感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百点示范攻坚行动,每年抓好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每年相对集中在示范点内建设农村住房10万户,连续大抓几年,逐步将现在的行政村整合建设成为产业聚集发展、人口集中居住、公共服务集约提供的新型农村社区。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决策,更是造福农民群众、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顺应了农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首先,这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的正确选择。近年来,各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加大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农村总体面貌、农民生活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由于以村为单元分散投入、部门各自为战,不仅成效不够明显,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新农村建设,不是村村搞建设,不是就村建村,而是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整合城乡资源,推进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平房向楼房转变、村庄向社区转变,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就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而彻底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显著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高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其次,这是破解土地制约瓶颈、实现集约节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土地制约、空间受限。一方面土地资源紧缺,耕地红线又必须守住;另一方面许多空心村、空闲农房宅基地闲置,有的还在进行浪费性建设。解决这一矛盾,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加快空心村旧村改造、合村并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可以有效解决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用地需求,走出一条以地生财兴业的新路子。第三,这是增投入、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机遇。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村消费的最大投资是住房建设。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积累的稳步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相关优惠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每年建设1万户农村住房,就可拉动投资10亿元,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内需的一个强劲引擎。今年3月份,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意见》。4月初,省委、省政府在青岛城阳区召开现场会议,明确提出把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省里从2009年起将用3年时间,每年新建农房75万户,力争达到100万户;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山东省8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每年投资100亿元以上,统筹安排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5年时间使山东省农村道路由“村村通”向网络化、“村内通”延伸,村庄基本实现“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市也分别在15日、18日召开了全市新型乡镇新型农村社区暨农村住房建设现场推进会议、全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实施攻坚会战,全力全速推进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可以说,上级有政策、发展有需要、群众有期待。这些工作迟早要抓,晚抓不如早抓,抢先一步事半功倍,丧失机遇后悔莫及。大家一定要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从坚持以人为本、践行为民宗旨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抢抓机遇、创新政策,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把握政策,掀起新型农村社区会战攻坚行动的热潮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格局的调整,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始终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要点:一要抓紧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要与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规划有机衔接,与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空间布局紧密结合,同步规划,一步到位,合理确定中心村的区位、规模和布局,合理确定合村并点社区的村庄搬迁时序。同时高度重视具有传统历史文化价值和产业特色村庄的建设规划。根据各乡镇(街道)提报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经××市审定,确定了我市14个社区列入今年××百点攻坚名单。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把农村社区一个点一个点地规划好、设计好、建设好,确保今年全市14个社区全部建成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精品工程。昨天,刚刚接到××市委明传电报,要求各县市区6月底前必须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农村居民点用地挂钩规划,并将以上四个规划和农村住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上报××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将组织规划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未完成的,取消规划编制补助,并予以通报批评。因此,建设、土地、民政等部门要集中精力,靠上工作,务必按时完成规划并及时上报××指挥部。二要严格建设标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根据××市指挥部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楼房居住人口验收的最低标准是500户以上,居住楼房不得低于四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1000平方米,文化健身广场不低于3000平方米,这是××社区建设补助的硬杠杠。要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规模开发、配套建设,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穿建设的全过程。社区住宅要向高层发展,尽量少占地。集中居住社区要与社区基础设施、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同步推进,一步到位,搞好道路硬化,实施绿化美化,完善供排水管线,有条件的要配备管道供气、集中供热设施,综合配置科教文卫、治安、社保、生产生活资料超市等便民利民服务设施。三要尊重群众意愿。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不能为了民生惹民怨,确保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影响稳定的事件。坚持政府统筹、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积极探索新路子,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格局。要把安置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最好是先安置后拆迁,以降低成本,确保群众生活不因拆迁受到影响。四要坚持分类指导。各地基础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必须分类指导、梯次推进,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搞一刀切。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从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入手,凡是具备条件的,优先启动合村并点建设集中居住大社区,同步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中心,一步到位实现农村变社区;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按照合村并点规划,先启动中心村建设,同时把面向各村的服务资源整合起来,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为逐步搬迁合并创造条件;暂未列入示范点的村,也要先从基础工作抓起,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民必需的配套服务。

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工作的开展,××市成立了指挥部,并迅速展开了150天的会战攻坚行动。从××市各县市区进展情况看,我市工作相对滞后。下一步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工作集中会战、资金统筹投入、政策配套运用、效果尽快显现”的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拉开攻坚战态势,全面掀起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的热潮。一是精力要集中投放。从现在起各级各有关部门就要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全力全速的状态,集中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千方百计争速度往前赶。14个示范点就是14个重点项目。按照项目建设和推进的要求,对每一个示范点要精心策划组织,明确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实行包保责任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推进落实,确保按标准要求和时间节点完成攻坚任务,并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抓下去。二是资金要集中投入。市财政以及有关乡镇、部门要统筹整合新农村建设、新型乡镇建设、农村住房建设、土地整理、农村“五化建设”和社区建设所涉及的科教文卫体、农林水、农村公路、劳动保障、民政、司法、警务、、供销等各方面的专项资金,按照“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统一拨付、集中投放”原则,集中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示范点建设。各级金融单位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金融支持“三农”的重点,加大资金投放力度,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资金需要。三是用地要集中保障。创新思路,用足用好国家和省里相关政策,做好统筹利用土地这篇大文章,通过合村并点腾出土地,落实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收益用于农民建房贷款抵押担保或直接补贴建房,突破建设用地瓶颈,并有效解决社区建设资金问题。在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上,对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用地要单独协调用地指标,优先保障,确保建设有地点、村庄迁得动、楼房建得起、农民上得去。

三、强化措施,全面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

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既是“三农”问题,又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既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既是当前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惠民工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要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捆绑在一起抓,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完善措施、狠抓落实,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求突破。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规划是搞好农村住房建设的前提。要在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抓紧着手修编三类规划。一是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立足当地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科学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确定中心镇、一般乡镇及中心村、一般村的规模和空间布局,为农房建设改造提供依据。二是编制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制定农村住房建设3年规划和危房改造5年规划。住房规划设计总的要鼓励住楼房,但应区别不同群体需要,考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做到因地制宜。三是编制农房集中建设改造详细规划。结合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组织搞好新型农房详细规划和工程设计,同时为自建房农户免费提供设计图样和技术咨询。在编制各类规划之前,要按照省建设厅制定的全省农村危房鉴定标准,逐村逐户建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档案,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总量。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由乡镇、村街负责具体落实。规划编制中要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在选点布局、户型设计、基础和公共设施配套方面,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农房建设标准和抗震等级,引导农民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百年住宅”。规划一经确定,要严格执行,切实维护其严肃性,确保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有序进行。

二要认真落实政策。要在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和集体组织,引导他们自力更生搞建设的基础上,相应制定完善有关政策,调动多方力量进行倾斜扶持。一是落实资金政策。要把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安排,对新建农房和改造危房的农户予以补助或贴息扶持。××市财政从今年起,连续3年设立专项资金,对各县市区给予扶持。我市也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安排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部分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合理使用可用于农村建设的有关专项资金,向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倾斜。农村住房建设资金需求量大,要合理确定补贴标准和办法,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组织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多方缓解资金压力。二是落实用地政策。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要抓住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机遇,与城市总体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相衔接,统筹安排好城乡居民点、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生态涵养、农林牧渔和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城市、小城镇、中心村周围的基本农田,为经济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农房集中建设预留用地空间。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有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等政策,统筹城乡建设用地,最大限度地支持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益。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从今年起每年将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5%专项用于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年内全省安排10万亩以上的“增减挂钩”规模,我市国土部门要积极争取指标,充分发挥这项政策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三是落实信贷政策。引导和鼓励市内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住房建设。要以土地收益为基础,建立国有独资或股份制形式的融资平台,向金融单位融资贷款,统筹各种支农资金集中使用,支持农村住房建设。要积极探索实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农户住宅确权抵押、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等多种贷款方式,解决农村建房资金困难。对承担农村建房任务的具备相应资质的建筑企业,要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四是落实规费减免政策。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城边村和建制镇驻地村庄进行统一建设改造用于安置农村居民的住房,一律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设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城市规划区外旧村改造、整体迁建和农民自建住房,不收任何费用。严禁有关部门搭车收费,更不允许自立项目乱收费。五是落实产权政策。对农村住房,由市人民政府负责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鼓励农民拆除危旧房、交还宅基地。

三要做好结合文章。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努力做到多方联动、统筹协调、双向促进,务求从整体上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相结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统筹安排、配套建设村庄道路、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沼气与供气、集中供热、路灯和科教文卫等设施。靠近城市或乡镇驻地的中心村优先选择配水管网延伸供水,完善排水收集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推广“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联合建设生态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推广应用沼气、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要与推行“大村庄制”相结合。着力规划建设好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引导鼓励农户居住向乡镇驻地和中心村集中,为适度扩大行政村规模创造条件。要搞好农村供销社、农村信用社、农民专业合作社、邮政物流四大载体及相关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服务。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村庄改造腾出的土地,要大力发展高效种植、养殖项目,统筹安排好二、三产业项目,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要与新型乡镇和农村社区建设相结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抓好14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争取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示范样板。同时还要结合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搞好村庄美化绿化,教育群众保持整洁卫生,提升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引导群众改变陈旧落后的传统习俗,倡树现代文明的新风尚,使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成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一代新型农民的推动力量。

四、加强领导,确保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任务,

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务必统一思想、完善机制,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

一是在指导思想把握上,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结合起来。市里实行指挥部工作体制,成立了由市级领导任正、副总指挥,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指挥部,集中办公,全面负责整个攻坚会战活动的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和督导检查。要切实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住房建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统筹考虑、有机衔接。要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把所有涉及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的有关政策整合起来,统一在一个盘子里进行运作落实,不能出现“各吹各的号”和“两张皮”现象。建设、规划等部门要靠上指导督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的编制、衔接和实施,确保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同时搞好建设施工技术服务;国土部门要抓紧组织申报和争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周转指标,尽快落实建设用地规划布局和组织实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财政部门要抓紧制定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和集中投入的具体操作办法,加强专项资金的监管;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金融部门要尽快拿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支持的政策措施;其他各有关部门都要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尤其在支农资金统筹上必须自觉服从大局。

二是在部门工作协调上,要切实形成合力。要加强部门协作。农村社区建设牵涉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沟通,积极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了综合协调、用地协调、规划协调、资金协调四个工作组,抽调人员要迅速到位集中办公。民政局、农工办作为牵头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对工作进展及运转情况进行调度,加强督导检查,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公安、国土、供销、计生、教育、卫生、文化等与农村社区关系密切的部门,要针对社区需要,改进服务手段,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农资、供销、商贸、电信、金融等企业要积极在农村社区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其他有关部门也要从各自的工作特点出发,尽职尽责,积极主动地做好配合工作,全力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在工作机制推进上,要突出抓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住房建设的责任和考核体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住房建设领导包保责任制,乡镇(街道)党(工)委是农村社区和住房建设的责任主体,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自觉强化责任意识,对社区建设做到亲自抓、负总责,分管负责同志要具体抓、靠上抓。要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顺利开展。特别对当前正在规划建设的14个农村社区,要拿出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加快运作步伐,争取早日为群众提供服务。在农村社区建设上,各级要保证投入,真正让农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评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完善评估推进机制,确保社区建设取得实效。各级要根据年度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并建立责任制,年终由各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对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列入本部门和乡镇(街道)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7篇

一、河南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背景

河南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端于各地基层农民集中统一建设房屋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村地区曾出现了三轮建房热潮,平均10-15年建一轮新房。第一轮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农民住房由原来土坯房改建为半砖半坯房;第二轮出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民住房由半砖半坯房改建为砖瓦房;第三轮出现在本世纪初,农民住房由砖瓦房改建为砖混房。但由于农村发展和农民建房缺乏规划,村庄布局不合理,农户往往局限在原址按传统习俗建房,不仅造成农民的大量资金和土地资源浪费,而且“有新房无新村”,农民的基础性生产生活条件也难以得到有效改善。因此,2003年以来,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等地农民自发组织开展“合并小型村、改造空心村、集中建新村”的探索。此后,新乡、平顶山等省辖市开始有组织地启动村庄搬迁整合工作,成为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

2009年以来,河南在认真总结各地农民群众探索和地方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各地开展的中心村、示范村、农村住宅社区等归纳提升为新型农村社区,提出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现代城镇体系规划,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化农村为城市,化农民为产业工人,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时期,全省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500多个,目前已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近300个,在建1400多个,涉及过千万人口。

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模式是源于基层的实践和探索,是源自群众的智慧和创造。从新农村到新型农村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变化,而是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作为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切入点,作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内涵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新农村建设,是一种“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城镇化,是建国以来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又一次触动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二、做法和成效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指导原则,各地、各部门制定了配套政策和实施意见,也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突出特色。

(一)以科学规划为引领,着力实现全方位、整体性发展

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引领、保障和规范作用。目前,《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已基本编制完毕,将直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规范的实施标准。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规划也正在编制之中,预计2013年底将全部完成。各地也因地制宜,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布局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规划,规范和引导当地的社区建设。比如,平顶山市积极围绕经济发展规划和新社区建设规划“两个规划”,督促各地将经济发展规划落实到年度、到项目、到农户,把新社区规划落实到空间布局和房屋设计,保障新型农村社区的规范和持续健康发展。

(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着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河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使农民在农村也有条件享受到城镇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各地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普遍要求配套建设道路、绿化、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公益设施,极大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同时,积极推动社区居民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农民有条件享受到城镇居民待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以涉农产业为支撑,着力增强社区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难点在可持续。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着力于规划引导农民有序建房,更始终将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作为社区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各地通过发展产业集聚区、规划农业产业创业园、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积极培育社区涉农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以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持久动力和发展空间。不少地方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现有耕地入股,形成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推动农民增收。比如郏县前王庄中心社区,利用社区建设结余的土地成立了远航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平顶山市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每年可为村民带来370万元的收入,实现了产业对社区的有力支撑。

(四)以农民意愿为准绳,着力调动农民主体积极性

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始终把尊重农民意愿放在首要位置,不强迫命令、不包办代替、不搞一刀切,注重示范引导、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村庄重建、迁建、合并、农民建房方案等,全程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经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后才能施行,让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工程建设和质量全过程。通过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便利的生活条件,增强社区吸引力,引导农民主动入住社区,引导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着力形成社会共建合力

河南在加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综合利用土地、信贷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广泛吸引规划设计、房地产开发、工程施工等企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建设。对有稳定收益的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公益性项目,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2011年,各省辖市、县(市、区)共投入财政资金19.7亿元,整合财政资金26.3亿元,吸引社会资金50.7亿元,接受社会捐助7.5亿元。今年,各地拟投入财政资金31亿元,同比增长57.4%。同时,积极协调争取贷款支持社区建设,省农行在全国率先推出“新农村民居建设贷款”,发放贷款2.69亿元,支持了27个建设项目4445户购建社区住房。据统计,2011年全省新型农村社区投资650亿元以上。

从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成效看,一是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城市标准建设,不仅改变了过去的散乱布局和无序建设局面,而且水、电、路、通信等配套设施俱全,实现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延伸。二是促进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村并点、拆旧建新,将腾出的村庄占地进行复耕,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据测算,目前河南农村人均住宅占地248平方米,如果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使之减少到200平方米,就能腾出400多万亩地,既能为发展非农产业腾出空间,也能有效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三是推动了农民就地就业和农民增收。新型农村社区通过人口聚居、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载体,促进了农民就地转移就业,实现“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而且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也有利于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四是促进了粮食稳产增收。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村并点、拆旧建新,将腾出的大量村庄占地进行复耕,确保耕地面积只增不减,为河南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增强了物质基础。

三、前景和展望

河南省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城镇规划整合农村、用城镇标准改造农村、用城镇服务提升农村,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了农村面貌的快速改善,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强的生命力。

一是顺应了我国国情和河南省情,有条件发展成为“不离土不离乡,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1个多百分点快速提升,2011年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长期以来,以城市扩容为导向、以农民工进城为特征的城镇化模式质量不高,大中城市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用水紧张等“城市病”凸显,小城市和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不足,超过2.5亿的进城务工农民工长期游离在城市边缘,难以真正市民化,形成了特有的城镇居民、农民工的“城镇二元结构”,累积了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即使不算新的城镇化人口,单是现有的农民工实现真正市民化,城镇都将持续承受扩大就业、增加住房和健全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而对农村来说,城镇从农村长期汲取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特别是农村适龄劳动力的过度流出使我国农村发展失去依托,大量农村成为“空心村”、“留守村”、“老人村”,出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繁荣发展陷入无路可走的困境。这充分说明,我国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不能单靠现行的异地城镇化模式一条路,不能再继续现在城镇汲取式的发展路径,必须要探索和形成农村就地城镇化的新路,走城镇反哺农村的新路。探索就地城镇化模式不仅是自然的选择,不仅是当前之计,更是长期性的必由之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缓解异地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社会矛盾和压力,有利于城镇反哺和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现代城镇体系向农村延伸的基础环节,一头连着城镇,一头连着农村,是城镇发展的“蓄水池”和农村发展的“发动机”,是城乡统筹的“连通器”。这种新型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与现行的异地城镇化发展模式并行不悖,是与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城镇化道路。

二是顺应了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自身意愿,有条件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式发展”的有效载体。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主要在于基础设施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机会少、公共服务不健全。但是不论是以城市建设为核心的传统城镇化,还是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不少地方新农村建设资金多头管理、使用渠道分散,村庄之间缺乏集聚和协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出来。农村分散式、无序式房屋建设即使投入很大,但也往往难以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农民难以实现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愿望。特别是对河南等中西部地区来说,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加速转移,还有越来越多在东部大城市积累了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返乡定居和就业,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要求更为强烈。新型农村社区这种“集聚式发展”符合规模经济的发展规律,符合农村发展实际,能够有效发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带动作用,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够“建得起、用得上”,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三是顺应了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有条件发展成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从世界范围看,以内需为主促进经济增长,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从中低收入跨越到中高收入的阶段,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越来越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拉动。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目前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将带来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就业同步发展,农民增收与农民消费同步增长,对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乃至对我国顺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顺应了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实际需要,有条件发展成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随着农民工外流和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很多原来的自然村、行政村布局相对滞后,原有的社会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相对薄弱,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三留守”人群(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社会管理的盲区和空白较多,各类权益侵害、伤亡事故等时有发生。对河南这类人口稠密地区,村庄数量多,大小不一,彼此距离近,有条件也更需要通过并村集中居住,集中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施。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平台,可以有效整合各类基层社会治理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健全教育、卫生、社会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增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四、政策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新型农村社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大、周期长,据测算一个5000人的社区,就需要大约1500万元的配套投入。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往往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关系,群众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转变也需要一个过程。这些因素决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在新型农民社区建设推进中,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发挥好示范引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广泛调动农民积极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才能推得开;要充分尊重和维护好农民权益特别是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既让农民当前生活水平有提高,更要让农民长远生计有保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才能稳得住;要充分尊重城镇化客观规律,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避免不切实际的一哄而上、大拆大建,政府和农民才能承受得起。要着眼长远,因地制宜,把新型农村社区办成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民生工程,避免新型农村社区在若干年后成为新的“空心村”。

(二)严守耕地红线,处理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对新型农村社区来说,由于多数社区建设与旧村改造不能同步进行,从新建社区到拆旧复垦需要一个过程,在社区建设起步阶段往往会出现新占用土地问题。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红线”,用好城乡建设“增减挂钩”用地指标政策,规范用地审批程序,妥善解决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坚决杜绝违法、非法用地行为。同时,加强对复垦之后的新增耕地的管理和分配,确保新增耕地得到节约集约使用,确保农民土地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三)抓紧研究解决新型农村社区配套政策、后续管理等“软环境”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8篇

“城镇开发建设带动”模式

模式概况:按照“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社区(中心新村)”的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模式代表:河南省洛阳市。

规划方向:站在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把县域经济发展、小城镇开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一体规划、一并推进。

解决问题:农村发展什么产业、在什么地方发展;农民居住什么环境、在什么地方居住。

政策支持:出台《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纲要(试行)》、《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整合实施意见》、《洛阳市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洛阳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三改”工作实施方案》、《洛阳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标准(试行)》、《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关土地和房屋产权的若干意见(试行)》等18个相关文件。

洛阳其他模式:企业参与型、旅游带动型、搬迁安置型、政策扶持型、农业集聚型。

“产城联动”模式

模式概况:通过对代管的行政村进行村庄、土地双整合集中,实现了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农民产业集聚区内找到了工作,提高了收入,自然乐意搬迁到环境优美的城镇社区居住),土地向农业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户集中(人口集中以后加速了土地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这样又反过来促进了村庄整合,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

模式代表:河南省安阳市。

建设目的:给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有效破解“三农”难题,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

建设思路:以社区建设为突破、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人文关怀为纽带、以文明建设为保证。

政策支持:制订了《安阳市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推动“三代人建一次房”。

安阳其他模式:工业带动型、大户参与型、城郊带动型、平原农区型等建设模式和“乡镇组建”、“村集体自建”、“成立公司联建”、“委托工队助建”、“农民自建”等五种建设途径。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模式概况:发挥骨干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与周边村庄联合,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联合开发等形式,同步推进产业转型、生态改善和服务提升,实现村企互动、合作发展。

建设思路:工业引领、企业运作、政府引导、规划先行、产城联动。

模式代表:河南省鹤壁市。

政策支持: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鹤壁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管理暂行办法》、《鹤壁市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用地内容和标准(试行)》、《鹤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管理指导意见》、《鹤壁市新型农村社区房屋登记暂行办法》等文件。

鹤壁其他模式:村企联合共建型、城中村改造型、产业集聚区带动型、城镇带动型、整村搬迁型。

“双合”模式

模式概况:“双合”模式就是“合村”和“合地”。

“合村”就是村庄整合,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经过整合,33个村庄的占地面积由9500亩减少到3925亩,节约土地5575亩。滑县产业集聚区解除了瓶颈制约,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子新能源两大主导产业,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吸引外来投资。目前,入住企业185家,累计投资141.5亿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地”即土地流转。滑县产业集聚区成立了鑫田园公司,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对33个村9943户农民的2.5万亩土地统一进行了流转,并对流转后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一个总投资5.8亿元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之中。以生产观光、生态休闲及管理服务为主的2500亩核心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1.4万亩粮食高产创建试验区,以花木为主的7200亩花木产业区,以养殖为主的900亩高效养殖区,成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试验田。目前,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园区核心区建设已经启动。

模式代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

建设原则:确保农民“三不失”:“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

中心村辐射模式

模式概况:依托中心村优势,把原来分散的村庄整合为一个大社区,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并有效地利用配套资源,把周边的村整合到中心社区。

模式代表:河南省漯河市。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社区治理创新

新型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是跟风般地向大中城市w徙,而是就地进行非农就业,改变了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能将城镇化与产业融合,通过完善当地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就能逐步实现就地城镇化、农村城镇化,逐步完善中国经济社会。而这些新型的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村社区,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社区,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其社区治理必然具有自身特点。

所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创新,指的是在根据当地城镇化过程中新产生的农村社区,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的条件下,结合社区治理的特殊性,通过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的创新变革,从而实现社区良好治理的过程。具体来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强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一、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站在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高度,有序变革新型农村社区治理。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目标。但城乡发展一体化并并不是城乡发展一样化,而是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力度和农村治理变革,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造新型城乡关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切实提高投入力度,特别是在水、电、燃气等基本生活设施公路、绿化、社区卫生、安全保卫等公共实施建设方面,要按照不低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均水平的要求为农村社区配置资源,以保障其生活的基本运转;结合新型农村社区现有的社会发展条件,考虑农村社区居民公共需求的多元化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商贸、教育、医疗、养老、文化、健身、娱乐等服务,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特殊性要求,逐步健全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探索适合新型农村社区特征活设施以及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二、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各自本身的特点,重置农村社区治理体系。

社区管理体制是社区管理主体在社区资源配置、社区事务管理、社区关系调适等领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相互关系、运作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三个主体:村居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乡政府。

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根据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探索构建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社会组织等组织框架,形成以社区服务中心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主导社区民主协商和社区自治、社会组织参与自治和社会协管为内涵的社区组织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体系,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融合。

三、理顺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实现政府社会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好而有效的衔接。

乡村关系是村民自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要坚持以社区自治为基本原则,首先要调节好好村民自制体系与行政管理体系之间的关系,依法完善关系定位,理清乡村关系。其次,新型农村社区是介于农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特殊形态,其自治到底是依据哪项法律尚未明确。但在群众自治与政府管理的关系问题上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就是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是“指导与协助、服务与监督”的关系,这意味着政府对社区负有指导和服务的义务,社区则代表居民群众对政府部门的工作予以协助并进行监督。据此,实践中要对乡镇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所有相关工作进行明确的清理,划清在这些基层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乡镇政府及其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严格分清政府与社区的各自

职责。

在理清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基础上,要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为纽带,建立起政府社会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体制。这就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促进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公共管理社区化步伐。乡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做好农村社会管理,而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有效的社区治理。乡镇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的工作在这里有农村社区治了交集,为理顺乡村关系,构建政府与社区的衔接和互动提供了可能。

四、注重社会组织的培育,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善于引进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

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极其主要的一个环节。社会组织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引导居民参与联结,实现利益表达有序化,能够在反映民众诉求、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满足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基层政府要努力培育并发展公益类、慈善类和服务类为重点的社会组织,使其与政府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农村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但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也不应该忽视,在发达地区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市场和人民的力量不仅参与社区的管理和服务中,而且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力量隐藏在广大群众之中,积极依托和运用社会的力量包括市场力量进行社会治理,是实现社会治理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动员社区居民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参与,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民众表达和联结的载体,形成广泛持久的社会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程乙悦(199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3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未突破,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农村社会建设相对落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1]。

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开始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农村社区建设,展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村社区。通过对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在分析济宁市新型社区农村建设的现状,揭示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提出实施建议。

一、济宁市新型社区农村建设的现状

随着济宁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滞后的问题逐渐突出:一是一些村庄建设新房不拆旧房,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和资源浪费;二是农民绝大部分积蓄用在了住房建设上,增加了农民负担;三是住房重复建设,农村大体10年左右就要建一轮新房;四是村庄规模小,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造成居住环境差和基础设施难配套。为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济宁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乡村文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方针,进行了积极探索。

近几年来,济宁市各级财政部门采取措施,多方筹集涉农资金,全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兖州市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兖州市新兖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兖州市作为山东省较早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县级市之一,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项目24个,合并涉及村庄95个,已启动65个村庄,建成住宅246幢8 027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满足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也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不仅设立投资机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金村社区作为五大万人社区之一,基本实现了“五化十通”。“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通路、水、电、气、暖、排污、公交、电话、宽带、有限电视。该县明确利益主体是农民,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满意,利用产业实现依托发展。新兖镇的太阳吴村中心社区是产业带动的典型,该社区是由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太阳纸业与吴村合作建成的。

(二)汶上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汶上县作为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示范县,其社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进行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汇聚广大群众的智慧,统筹城乡推进[2]。该县不仅在社区设警务室以改善居住治安环境,同时,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党性教育展馆,利用产业进社区增加村民就业渠道。目前,汶上县发展社区产业项目50多个,成立股份合作社16个,实施土地托管6万多亩,流转土地8 000多亩,3万多农民群众实现就近多元化就业[3]。

(三)梁山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梁山县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积极稳健地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坚持合理规划,积极稳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县共规划63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13个。不仅社区建设坚持公开透明,扩大社区服务功能,同时还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梁山县按照城乡一体、镇村一体、全域一体的规划思路,将全县672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73个社区、120个基层村。

兖州市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各自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侧重点则不同(如表1)。

数据来源:通过山东新闻网和济宁新闻网等资料搜集

由此可知,兖州市新兖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产业带动基础上,通过合村并点,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汶上县主要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汶上县通过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新型农村社区,更好地促进了济宁市的新农村建设。梁山县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土地瓶颈,在新型农村社区内深入开展便民服务,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管理难题。

二、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干部群众认识不高,拆迁工作方式不合适

喻屯镇邵庄寺村是济宁市中区最偏远的村庄,由于村干部对村民住房拆迁的思想工作没做足,工作方式不正确。例如,在邵庄寺村拆迁中,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是先敲门,如果村民不开,他们就嗖地一下爬上墙头;在村民签协议书时,捂着协议书的内容先让村民签字摁手印,然后再把协议书给村民,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拆迁,使一些村民误认为当地干部在拆迁过程中得到了好处。这样,部分农民只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有模糊认识,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

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近几年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些急于求成,建设速度过快,这样得到的社会效果未必好。而且有的乡镇规划社区多、投资力度大、进展速度快、社会效果好,也有部分镇工作进展缓慢,导致乡镇发展不平衡。多数社区是从城中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园中村、压煤搬迁村等率先启动的,而边远村庄和经济条件薄弱村庄的社区建设尚未破题。

(三)社区建设成本逐步增加,农户住房资金不足

目前资金仍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大制约瓶颈。一些乡镇资金筹措渠道还比较单一,融资难度大,资金到位慢,乡镇资金压力相当大,造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层推进有很大难度。在新型社区的村民住房上,很多贫困户、孤寡老人在自我资金的制约力上受影响较大。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在建设中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搞好典型带动,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新型社区建设。走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大拆大建的误区,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新型社区的建设[4]。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凝聚力。

(二)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乡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等有机结合。不搞“”,充分考虑农村各地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型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在新型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探索实行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党支部设置的新模式。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有机统一的“三合一”的社区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5]。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6]。抓好村容村貌整治,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农村危房改造、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等房屋建设为重要内容。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绝不仅指新楼建设,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也不是简单的居住环境的改善,而是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让农民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7]。本文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指导,对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和社区建设中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点,从不同社区模式、社区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通过对三个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分析,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提出了实施建议。本文对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三个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作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结论方面难免有失偏颇,对规划实施的认识尚浅,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张远.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4-7.

[2] 精心搞好资金运作 扎实推进农房建设[Z].汶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

[3] 刘长春,张伟光,苏醒.(汶上县)新社区新生活[EB/OL].济宁市政府公众服务门户,2012.

[4] 王东阳.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9.

[5] 汤慧铃.新型农村社区改革试点的经验与问题探微[J].人民论坛,2013(总第391期).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现状;社区文化;中原经济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的概念,并要求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谓新型农村社区, 是相对于目前的农村社区来说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新”在于由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各主体积极参与,遵循城乡规划法,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基础上, 既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又保持甚至增加现有耕地面积,建造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符合农村实际、产权清晰、权证完整、流转顺畅、城乡一体的农村房地产。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其目的在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含义

1.农村社区含义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城镇以外 ,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和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新型农村社区的主要特征

(1)农村社区的主体是农村居民。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产生、存在的前提,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者,农村社区的建设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2)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农村社区建设水平和承接城市辐射能力为重点,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进的新格局。

(3)体现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建立健全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规村约。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由于基于熟人社会的社会基础之上,治理过程中的自治性和群众性得到张扬,从而产生了良好治理绩效。这种社区化治理的方式,以激活群众的自治性与群众性为主旨,以激发群众的主体公共参与为目标,以培育农民自治组织为归宿,从而成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方式和乡村治理转型的一种新取向。

二、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及主要做法

2010年郑州市为了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的意见》(豫发【2009】28号)、《中共郑州市委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跨越式发展新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郑发【2009】5号)、《市委办公厅 市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十点加快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建设的意见》(郑办【2010】19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09年的基础上,2010年郑州市启动新型农村社区30个,综合整治村38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10396户。

目前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假设试点工作,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惠济区、巩义市、新郑市等地分别启动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中心村试点1-3个。

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郑州市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做了多种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生活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促进村容村貌的改善。农村基础环境的改善,不仅事关民生,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平台,成为郑州市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个重大战略措施。

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平台,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自从郑州市开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试点以来,市民政局便开始探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并计划到2012年全市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有多个村建立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占行政村总数的10%左右。

3.着力建设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充实农村社区工作人才梯队。

社区工作人才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顺利推进的有效保障。近几年来,郑州市通过多种途径为农村充实社区工作人才队伍。一方面,原有村干部队伍通过各类培训素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新生力量不断得以补充。如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施,累计为农村选派了近百名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社区输入了新鲜血液,更好的推动了农村社区工作的开展。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在逐步推进,通过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为了全面深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我们也需要正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1.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虽然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已经出台了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虽然这些指导意见和政策的基本精神、主要指向都是明确的,但是还是没有现成的模式,有多数人没能认识到新型农村社区的独特性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重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有人却狭隘地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无非就是解决一些办公用房、活动用房,建造几个名义上的服务中心(服务站),安排几名人员就业,没有系统深入地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过前几年的村庄撤等整治工作,郑州市农村的集中程度和基础建设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仍有差距,表现为:(1)村庄和村落过于分散;(2)农民居住集中化程度比较低。村落的分散固然是导致农村居住方式分散化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即使是同一个村庄内,村民集居化程度也不高;(3)农村基础建设起点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3.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

社区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和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文化格局达到文化的融合促进社区文明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文化,要注重社区人际关系的调适,必须采取有效手段,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重建新型的社区人际关系,以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与社区的凝聚力,在提高物质水平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区文化内涵。

农村居民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传统乡村生活的存量还在继续释放,农村居民的素质表现与农村新型社区的要求还有差距:一是旧有生活习惯的延续。如有的村民在社区公共绿地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种菜栽花;有的村民乱扔垃圾,增加了社区的保洁难度。二是心理接受能力比较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农村居民在对农村新型社区充满期待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排斥和疏远心理,尤其是生活环境前后转变较大的老年居民。三是民主意识淡薄,目前部分居民还是习惯于被管理、被组织。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切入点,因此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需要社会全方位的关注和配合。

寻找突破点,开拓创新,加快郑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郑州市的新型农村社区改造包括城中村的改造和郊县的城郊村的改造。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建设城市社区,具体措施就是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把城中村纳入城市社区建设的范围,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和管理,把它改造成城市社区。推进城郊村的改造,城郊新型农村社区靠近各县、市、的城郊农村普遍来说经济发展程度较好,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农民收入较高,对于这类农村,基本上实行农民自行筹资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方式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针对郑州市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破解当前存在的各种难题,抓住重点环节,寻找突破点,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推进郑州市新型社区建设进程。

1.提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农村新型社区人居环境。

农村新型社区区别于传统村庄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完善的公共配套和基础设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形成“村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的重要特征,也密切关系着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当前的重点工作:一是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二是继续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促进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人多地少的市情,决定农村分散式与小规模集中式住宅没有发展空间。只有实现农民相对规模集中居住,才有可能实施农村社区化服务和管理,使农村公益性和商业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2.加强农村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丰富、高效、优质的服务。

一是在服务平台方面,应继续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大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力度。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逐步构筑起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经营为依托、志愿互助为补充的相互衔接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应逐步从根本上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务供给基本制度和模式,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的改革,建立城乡统一、均衡、平等的现代公共服务体制。

3.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舆论宣传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旨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对农村社区建设 的目标、意义、必要性、措施、方法、政策法规和成效等的理解。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宣传内容的重点包括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重要意义,关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方法等。另一方面要增强宣传形式的多样性。要充分重视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方便直观的传媒,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中探索出的经验和涌现出来的典型进行及时的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报道。同时要利用好农村自身的宣传阵地,如宣传栏、文化墙、黑板报等。

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内涵建设和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

社区文化交往与认同是社区得以存在、维系、发展的基本要素,新农村社区亦不例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阶段性产物,其文化变革很难自觉跟上基于行政导向的经济与环境骤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文化内涵:

(1)借助高校力量,帮扶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如果说“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带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话,那么地方高校做为典型的城市文化组织,可能是参与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合适人选。郑州市做为河南省的文化中心,集中了多所大学,有很好的文化基础,要加强高校和新农村社区的合作,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校地合作拥有双赢基础,一方面,高校能为新农村社区建设出力,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社区文化领域的治理工作,并有文化建设的优势,另一方面,地方资源又是高校发展的源泉,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高校教学改革进程中,搞笑的很多教育活动均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与配合。

(2)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创建乡村文化。凝聚力是维系一个集体或社会的重要力量,也是集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集体化的解体,以及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益多元化,目前我国的乡村凝聚力意识薄弱,或者说还未形成乡村凝聚力。因此,在新时期下,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增强乡村凝聚力显得格外重要。培养乡村凝聚力的根本就是要培育乡村精神,增进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意识。

(3)开展乡村文艺活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文艺,作为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文艺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另外,村民也可以利用文艺宣传一些好的方针政策,宏扬优良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而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移风易俗。针对目前农村文化生活方面的现状,我们提出了组建乡村文艺队的想法。文艺队,亦作为一种民间公益性组织,可吸收社区中具有文艺特长的人员,根据每人的兴趣和爱好,组建几个常规的文艺活动,以便在节日时开展。

参考文献:

【1】柯玲 周小骥、黄旭.基于校地合作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9.

【2】张英.宁波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现状剖析及对策探索[J].社会民生,2010-4.

【3】罗云华 程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刍议[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0-3 .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制

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讲到,处理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老百姓民生大事,必须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当前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实践和政策的问题。尤其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的使用、人口的转移、资金筹集等各种技术性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此,笔者通过对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从个案出发,发现经验和教训,分析其原因,试图提出相关对策措施,以期望对新农村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启迪作用。近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地方按照中央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我国当前及今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与特点,探索依靠农村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解决农村社区的问题,改善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的一项重要建设事业,也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制度创新。把握农村社区变迁规律,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途径,对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提高农村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较早的研究认为农村社区指居住于某一个特定区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社会互动并拥有相应的服务体系的一个社会群体,是根据血缘和地缘关系聚集起来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农村中的一个人文和空间复合单元。以上定义固然指出了农村社区的一些基本特征,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指和我国的农村地区的乡、村无异,探讨的可以说是农村地区以乡、村为单位的小型农村社会。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农村社区定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已得不到学者们的认可,学者们关注的和我们当今社会所要建设的是一种新型农村社区。

2.新型农村社区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活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地的变化,农村社区居民不再仅仅依靠农业谋生。(2)新型农村社区成员流动性不断增强。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越来越多地到小城镇,城市落户,农村社区成员从职业流动到地域流动,进入了一个高度流动状态。除此之外,农村就业结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农民阶层处于快速分化之中,而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加,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社区成员同质的明显下降。(3)新型农村社区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是社区建设由城市向农村的延伸,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不断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4)新型农村社区多以居民集中居住为特征,社区组织形式多样。现阶段各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以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形式进行,便于集中农村社区各种资源,同时有助于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也节约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源。

3.农村社区变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启示

农村社区千差万别,其变迁途径和过程具有多样性,没有什么固定模式。总结农村社区建设的变迁规律和变迁趋势,可以归纳出如下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启示。

(1)农村社区政策发生作用的基础在于社区居民的经济理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尊重农村社区居民的理性选择。(2)培育农村社区居民“合作”及“集体”意识,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化建设。(3)尊重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机制。(4)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5)明晰和保障居民产权。(6)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要素自由流动。(7)重视农村社区意识形态的培育。一方面,对社区干部、领导加强敬业、奉献、虔诚精神的培育,利用社会环境中声誉机制约束他们行为,降低权力寻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社区居民加强“合作”、“互助”、“家族声誉”、“荣辱观”、法制与民主等观念的教育和形成,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积极投身社区建设,实现社区正向变迁。

参考文献:

[1]陈敬朴:中国农村教育观的变革[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4).

[2]姜惠莉 张翠红 王艳霞:当前农村信息需求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3]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 2007(01).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3篇

论文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文化建设 对策建议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随着我国特别是我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地日益加快,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突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活力,带动新型农村社区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如何创造性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并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就此课题本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1.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

要谈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首先需要弄清新型农村社区的内涵。谈到社区,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它只是城市的专利,毕竟城市社区这一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现在的新型农村社区又有新的表现,不但要有楼房,有硬化、亮化、美化,还要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学校、医院、健身场、超市、社教馆等。新型农村社区将成为我国新的的社会群体。在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具有一定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和功能的相对完整和独立的社会单元,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工业、服务业,除进行经济活动外,也进行政治、文教、风俗与社会活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新型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它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又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或者是由一个较大的行政村建设而成,形成的新型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它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与认同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省正在率先推进的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模式中的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着本质区别。新型农村社区,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腾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既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2.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是指在新型农村社区区域当中人们的各方面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包括这一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包括该区域内社会成员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化修养、生活习俗等。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指一种文化娱乐,文化设施,还包括人们的行为规范、民情习俗、信仰观念、人际关系等。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一方面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体现出现代人的特有文化内涵。因此,它既有着浓厚的地方印记和群众特点,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态和层次如何,最主要的应体现在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上。人文精神是在人生价值、人生观、目标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它包含的文明高尚、崇尚善良、健康向上的精神。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文精神是社区文化的内核。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不仅对社区成员有凝聚力和感召性,同时也为社区成员共同创造,共同承载、共同享有。

(二)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功能

1.人际沟通和愉悦身心的功能。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具有增强社区内人际沟通的功能。社区通过经常性开设各种人文知识、法律知识、健康知识等讲座和各种技能知识培训班,组建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体育健身等活动把社区居民吸引到一起,用文化润泽心灵、涵养人生,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知识交流,共同创造一种亲善、和谐的氛围,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社区之间、新型社区与大社会之间的联系;使居民通过丰富的文化、体育等活动来实现感知自我、认识社会、获得思想上的进步和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归属感。

2.教化、培育及凝聚人们心理的功能。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凝聚人心的功能。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表现在生产技能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社会教育上。社区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它虽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于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在社区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为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是非观、善恶观涂上基本相同的“底色”,也为人们认识、分析、处理问题提供大致相同的基本点,从而融合人们的生活方式、道德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整体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并成为维系社会存在、社区发展的巨大力量。

3.文化感染与价值导向的功能。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社区文化也不例外,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区“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区“应如何”的价值判断。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和力,经常推出一些社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节目,有利于营造社区的文化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地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区的进步与发展。

4.助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文化的经济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不断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素质,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社区文化又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文化就是经济亡业。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创造物质财富。文化产业可以降低资源消耗、对环境承载力要求小、科技含量较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朝阳产业”。有条件的社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和创业,实现区域内的跨越式发展。

二、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转变并确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理念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转变观念是先导。目前,一些基层干部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仍不到位,仍把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理解为唱唱跳跳的小文化,认为只有先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力量抓文化建设;甚至认为发展文化会影响经济,把文化与经济对立起来。特别是离县(市)、乡(镇)中心区相对稍远的农村社区,不少基层干部并没有意识到文化贫困既是经济落后的结果,更是经济落后的原因。当今时代,我们正处在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和本领,遵循农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才是抓住了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的根本。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在社区积极培育和践行十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的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公益性,以政府投入为主,切实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为根本,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建立专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体制,抢占农村社区文化的主阵地,构建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做大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更新思路,树立“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发展乡土文化事业”的全新理念。通过在乡村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培训农村文艺骨干,自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路子。

(二)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有效投入,在丰富内容形式满足民众需求上下功夫

加强统筹规划,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持续发展的前提。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把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县(市)乡(镇)主要领导要带头深入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扎实的调研工作,加强宣传、文化、科技、财政、民政、体育、规划、国土等部门的协作共管,统筹科学地制订社区建设规划,落实建设用地、建设经费,建立起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的文化建设工作协调机制,并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加大有效投入,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努力破解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一定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当前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上都有较大的跨越,但大都存在着社区文化建设的简单化、单一化现象,社区文化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该把社区文化建设当作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规划,并努力发掘、弘扬具有当地特色的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下功夫,不断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寻求并拓展社区文化建设的特色

发挥地域优势,寻求社区文化的个性特色,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区文化,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努力方向。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平等参与,共同发展,是文化发展的趋势,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同样也不例外。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民族性格、人文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各地区文化都不尽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因此,我们倡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应注重以人为本,营造具有本地区特点,且凝聚中华民族人文精髓的社区文化。我国农村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传播党的政策、法律、宣传高尚的精神追求,宣传健康与科学的生活方式以及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提高居民素质,这是毋用置疑的,但要注意的是不应把社区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教育场所。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应紧紧抓住社区居民是“社会人”这一特点,并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满足不同人对社区文化的不同要求,才能丰富社区文化的内容,加深社区文化的底蕴。新型农村社区文化阵地的生命力在于以富有地区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活动来吸引群众,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开展文化活动,要注重融入当地的文化内涵。要努力发掘和利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带来的地域民间文化,组建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和地方民间特色的文化活动,努力打造“一区一品”,从而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的内生动力。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要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当今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文化产业,就必须打响文化品牌,发展农村社区特色经济。要通过龙头带动的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要精心培育本社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企业,加强品牌宣传,通过这些文化龙头企业带动村级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同时要切实加强对各村文化遗址、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把潜在的文化资源、文化故事充分挖掘出来,实行产业化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从而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农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广大农民群众甚至部分干部都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橱窗等有效载体,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工作的知晓率,努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促使其自觉、积极地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活动中。要注重进行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积极指导社区创建民间公益性组织,逐步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相结合、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广泛吸收适合广大农民群众的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项目,以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通过开展包括文艺表演、科普宣传、思想教育等在内的多种活动,吸引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并形成社区文化认同,构建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发展特点的文化,改善新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休闲方式。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在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更加注重适应农村形态和农民素质转型的需求,不断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农村社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带动地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推动社会整体协调发展,进而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进程。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农村社区;新农村;农村社区建设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通过这一概念可以分析出农村社区主要由地域、人口、社区意识、社区设施四部分组成。现如今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农村社区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从新型农村社区开始建设到建设成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问题也可以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得到反映。

一、农村社区的历史沿革和特征

自从人类开始出现,人类就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人类开始运用工具,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便逐渐形成了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单位。最后国家的出现,使得氏族、部落、联盟等组织化的群体成为国家组成体系中的一部分。相对较早出现的氏族,便演变为村庄。随着历史的发展农村社区的概念逐渐形成。城乡一体化之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我国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之一,应该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和学会尝试改变。新型农村社区便是改变过程中的一部分。(一)农村社区中的基本单元是农民。农村居民不仅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有力推动者,也是农村社区的缔造者和维护者。正是因为这样,农村社区的建设不是以环境或者经济为主要参考因素,而是把人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新的活动场所,它能不能将农民吸收进来,并使农民定居,就要看农民们能不能接受并希望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二)农业生产是最基础的经济活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组成都离不开农业生产,因为农业生产是保证一个国家运行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在我国城市及其周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普遍存在,而在我国农村,农民绝大多数还是以从事农业为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比如一些地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农民开始增多,但是农村居民内心还是希望拥有自己的土地,以基础农业为主要活动。(三)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规模小。农业活动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大面积的土地。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居民不能像城市、县城的居民那样聚居在小范围区域内,这就造成了农村居民大多数是小规模的、分散的定居。这是因为这样,新型农村社区可以将农村居民聚集在一起,实现人力资源的整合,同时可以增加农村社区的人口,对土地实现整体规划。所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时代的需要。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缩短城乡贫富差距。基尼系数是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从2008-2015年之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徘徊在0.47到0.49之间,说明我国收入差距很大,尤其是城镇居民内部和城乡居民之间。然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其目的就是整合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人口不再分散便于管理。这样就可以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使我国未来的基尼系数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整个社会的物质极大丰富。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的居民,对来国家、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公共服务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还是很低。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之后,人口集中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日常生活消费其实是拉动内需的一种方式。(三)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其特征就包括安定有序。而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包含着社会稳定,发展有序的理念。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是老百姓永恒的追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们应该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契机,将“和谐”融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动和谐社区的构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外部拉力不足,内部推力有限。所谓拉力就是来自农村地区以外的助力,这些助力可以帮助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可以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所帮助。主要形式是招商引资到乡镇,但是很多企业都因为农村的交通落后或者是环境等原因搬离了该地区。招商引资的困难和企业的离开,使得农村的产业结构难以得到调整,最后出现了外部拉力不足的局面。传统农村社区以一种稳定的文化作为凝聚力,在于其一成不变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不能推动农村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新农村社区的建设的内部推力不足。(二)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财政动力。资金是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进行的关键,社区建设的主要资金是国家拨款。虽然市县各级财政积极筹措、大力投入,但与新型农村社区发展规模、实际所需相比却相去甚远。比如一些偏远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缓慢。由此可以看出,建立起多种资金来源渠道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三)农村居民过于分散,积极性不高。我国九亿多农民分布在五百多万个自然村,如此大的数字告诉我们想要将村民集中在新型农村社区存在一定难度。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就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基层设施建设的缺乏。仅仅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就可以看出“集中难”的困661周刊境,新型农村社区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新型农村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现象打击了村民的积极性,比如房屋建设没有考虑到农民生产工具的存放、没有针对养殖业专门规划土地等事项,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不够周到,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

四、解决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理念非常适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一种内部支撑,这种内部支撑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因为产业结构合理性的调整,不仅可以改变农村居民固有的思想观念,还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变,促进内部经济的发展。如此一来,即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又引导了农民主要生产活动向高级生产活动的转变,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内部推力。(二)扩展资金来源渠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资金问题一直困扰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两点出发。一是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政府投入的资金是社区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政府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建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必须做好“领头人”的作用,积极引导、规范使用资金。二是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来看,规范的合作制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现实要求。政府虽然主导着社区的建设,但是太过于依赖政府反而会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虽然政府不能主动吸收社会流动资金。但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政府可以引导农村金融平台的创建,通过融资的手段来吸收社会资金。(三)坚持以人文本,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新型农村社区是为人服务的,人口数量是新型农村社区必不可少的基本单位之一,农村居民的积极性之间影响新型农村社区的形成。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正确的措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一是增加宣传力度,提高村民认识。首先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让农民知道新型农村社区的存在。其次定期组织农民参观社区,增加大家对社区的认知。最后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培养农民的大局意识。二是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科学的规划能够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社区是为人服务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要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提高绿化水平。整体规划严谨,使社区建设更加科学合理,那么农村居民就会产生心理上的认同。

作者:周广涵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参考文献:

[1]厉有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分析[J].西部学刊,2013,(08):35-37.

新型农村社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意义 问题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地区,按照城市社区建设管理的理念,将若干个行政村或自然村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建设的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较强的产业就业支撑的农民就地城镇化的人口聚居模式。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产业集聚区、中心镇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村庄改造建设的社区是城市社区,而不是新型农村社区。

二、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

(1)新型农村社区与新农村的关系。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他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通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农村社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关系密切,表现在:农村社区建设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也是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最终追求目标。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功能,那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建设的作用。

总之,农村社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政府财力的增强,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迫在眉睫,而且也到了能够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程度。所以说,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

(2)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之路。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须要推动城镇化,否则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3)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现代技术的应用,粮食产量逐年增加,我们洛阳市已经实现了“八连增”。在目前的基础上,要使农业粮食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实现继续增收、继续增效,专家论证,实践也证明了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要构筑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4)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制定了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问题、最难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必须解决好农民问题.小康目标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目标,它不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包括教育水平、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这同样迫切要求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完善农村各种公共服务和文化教育设施,全面提高广大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建设资金问题。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万人社区的建设资金大概在3.5亿元左右(人均3.5万元),钱从哪里来?可以考虑从以下六个方面解决:

一是利用节约出来的原村庄集体建设用地解决主要建设资金。二是财政支持。三是社会参与。四是政策支持。五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六是群众自筹一部分。

(2)社区居民的就业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单纯是建社区的问题,还有一条很关键,就是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五个途径来解决。

一是每个社区都要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具备条件的可建设规模适当的工业产业园区,发展没有污染、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和工业品初级加工业,吸纳社区群众就地就业。

二是通过建设用地指标飘移到工业集聚区,用于哪个企业发展,必须吸纳当地群众到企业打工。

三是社区服务业要全部使用社区群众。

四是通过土地流转,农业公司和农业合作社要吸纳部分群众作为农业产业工人,在公司从事农业生产。

五是市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自主创业。

六是通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来实现农民的就业。

(3)社区居民的生活来源问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环境。我们可以借鉴许昌市的经验通过“三金一补、两证两保”,拓宽群众收入渠道,确保群众有恒产、有恒业、有恒心,真正实现新型农村社区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