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

医养结合的含义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博士后;培养方式;临床技能;科研产出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首批参加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博士后项目考核的50名医学博士毕业生(包括临床型、科研型)为研究对象。因临床医学8年制与其他学制医学教育区别较为显著;8年制院校中,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PUMC)办学最早,保持着小规模办学的特色与传统,所以本文分以下3组进行比较:协和八年制(含7转8,20人)、其他院校八年制(11人)及其他学制(19人)。主要比较以下内容:理论、技能、英语、专科面试成绩及科研产出情况,即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并已刊出SCI文章的篇数及影响因子IF。

1.2方法

在首届招收遴选过程中,共有50名临床医学博士毕业生参与了考核,考核共分3轮,均为百分制:基础考试、专科面试、院级面试。本文数据来源为第1轮考试成绩、第2轮专科面试成绩,以及考生的基本情况及科研产出数据。基础考试以百分制计分,包括:临床基础知识、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英语。英语考试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简称“卫生人才中心”)命题。除以上量化考核外,本次遴选也纳入心理测评体系,但在本文中不作为分析要素。专科面试以百分制计分,评分原则:优≥90;良80~89;中70~79;差≤69,以整数计分。科研产出水平根据候选人提供的简历信息,并经过PubMed、Embase等英文数据库检索,了解SCI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篇数及影响因子累计情况。文章见刊时间截止于2016-04-01。

1.3统计学分析

用Excel2007录入调查数据,采用SPSS2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卡方分析。不同学制的学生考核成绩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ofvariance,ANOVA),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多重比较方法。不同学制的学生科研成果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

2结果

年龄、理论考试、技能考试、英语考试与专科面试分布呈正态分布。理论、技能、英语考试及专科面试均为百分制。协和8年制(含7转8)组的平均年龄最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部属院校本科比例最高,其理论、技能、英语、专科面试考试成绩均高于其他组。综上,专科面试平均成绩差异最大,离散程度较低。3种学制学生的SCI(见刊第一作者)发表文章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协和8年制(含7转8)组最低。SCI文章影响因子累计情况,协和8年制(含7转8)组最低,但3组总体差异没统计学意义。将协和8年制分别与其他8年制和其他学制比较,主要比较以下内容:理论、技能、英语及专科面试成绩,以及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篇数和影响因子累计情况。协和8年制与其他学制相比较,理论、技能及专科面试成绩差异最为明显(P<0.001)。科研产出方面,SCI文章篇数方面,协和8年制与其他学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SCI影响因子累计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前白蛋白;腹部肿瘤;血清学诊断

血清前清蛋白(PA)由肝细胞合成,因在电泳分离(pH=8.6)中移动速度比清蛋白快而得名。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测定其在血浆中的浓度对于了解蛋白质的营养不良和肝功能不全具有较高的敏感性[1]。有研究显示,PA的检测对于某些癌症诊断也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为探讨PA测定在腹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选取59例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和30例腹部良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PA测定,并与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腹部恶性肿瘤患者59例为腹部恶性肿瘤组,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史、体征、CT、B超、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等综合诊断确诊,其中男31例,年龄41~69岁;女28例,年龄41~69岁;胆囊癌5例、直肠癌5例、结肠癌7例、胃癌21例、胰腺癌11例、肝癌10例。腹部良性肿瘤组(30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1~59岁,子宫肌瘤14例、结肠腺瘤7例、直肠腺瘤9例。健康对照组(60例)均为本院体检中心提供的健康体检结论正常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38~66岁。三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试剂与方法采集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置于速凝真空管,3500r/min离心3min,分离血清,并且要确保所采集的标本无脂血和溶血现象。PA测定方法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试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盒由德赛公司提供。操作时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要求设定参数,随机与质控血清同批检测,并详细记录检测结果。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受试者PA含量比较腹部恶性肿瘤组PA含量[(156.1±44.7)mg/L]与健康对照组[(320.4±52.6)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部良性肿瘤组PA含量[(301.2±50.5)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腹部恶性肿瘤组不同病种P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腹部恶性肿瘤各组的P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肝癌组PA含量与其他腹部恶性肿瘤各组比较含量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PA是一种富含色氨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5×103的蛋白质,由肝细胞合成,其血清浓度可反映肝脏合成和分解蛋白的功能,其除了作为组织修补的材料外,还可作为一种运载蛋白,可结合T3和T4,而对T3的亲和力更大[3]。PA与维生素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具有运载维生素A的作用,并具有胸腺激素活性,可通过促进淋巴细胞的成熟来增加机体的免疫力。PA是一种负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非特异宿主防御物质,在恶性疾病和炎症时水平下降[4]。有研究报道,PA可及时清除机体感染过程中释放于血液循环中的有毒代谢产物,同时消耗自身[5],所以当营养严重不足、蛋白质消耗过多和丢失过多时,血清PA水平即迅速下降,而当蛋白质能量摄取增加时,3d可明显回升[6]。本研究结果显示,腹部恶性肿瘤组PA含量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健康对照组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部恶性肿瘤患者中,不同病种PA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肝癌患者血清中PA水平降低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此可见,血清PA的测定对腹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且由于肝癌患者PA水平下降明显,所以可作为肝癌区别于其他腹部恶性肿瘤的血清学标志物[7-8]。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加之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生活习惯等问题的出现也导致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滋长[9]。这些患者的血清PA水平往往下降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由于肿瘤病变引起机体疼痛,影响患者营养摄入,因此,导致合成PA的物质严重匮乏,从而使肝细胞合成PA减少[10];(2)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体内恶性肿瘤细胞生长迅速,消耗了机体内大量的营养物质,最终导致PA含量下降;(3)癌症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坏死后,会产生大量的毒性物质,从而引起机体代谢发生紊乱,影响血清PA的合成。因此,如果能早期给予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患者营养支持疗法,可能会增加PA的合成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力[11-12],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随着检验科技不断发展与各类大型检验仪器的不断推广,血清PA检测技术已在各级医院检验科普及,并且能为临床诊断工作提供便利、准确、快捷的检验数据。临床医生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可考虑将血清PA测定作为腹部恶性肿瘤的筛选指标之一。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将血清PA与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可以更及时、早期地筛查肝癌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康格非,巫向前.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9.

[2]张玉,陈娟,钱小伟,等.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3):149.

[3]牛俊奇,王玉英,蒋立会,等.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检测中临床意义的再评价[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7,23(3):274-275.

[4]栾永明.血清降钙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的检测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CD].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1):63-65.

[5]黄波,鲍依稀,钟方才.血清C-反应蛋白和前白蛋白检测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28(7):668.

[6]张敏,薛承岩,刘晓东,等.前白蛋白在急性肝炎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1995,10(2):85-86.

[7]孔梅,王莺,林宇静,等.PRL-3在癌症淋巴结转移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12):1505-1506.

[8]范荣钢,凌林,查明,等.EMMPRIN及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0,8(8):977-979.

[9]田景碧.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在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1):1655-1656.

[10]李莺,王霞.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在肝脏疾病中的敏感性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83-84.

[11]王海英,梁化岐,樊卫红.血清前白蛋白检测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5):3480-3481.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感染;肠内营养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014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nteral nutrition timing on enterogenic infection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ZHENG Huan-cheng, CHEN Jun-yu, LIANG Hu-co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Zhongshan City Torch Development Zone Hospital, Zhongshan 52843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nteral nutrition timing on enterogenic infection of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Methods A total of 42 patients with SAP combined with enterogenic infection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early group and stage group, with 21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arly group received early enteral nutrition, and the stage group received periodical enteral nutrition during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s for enterogenic infe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white blood count (WBC), C-reactive protein (CRP) and endotoxin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After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7 d, the early group had much lower levels of WBC, CRP and endotoxin than the stag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Enterogenic infection; Enteral nutrition

SAP为由多种原因所导致的消化科急危重症之一, 本病不仅导致患者胰腺坏死, 甚至可导致患者并发多脏器的功能衰竭,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 2]。长期以来全肠外营养均被认为是本病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但近年来临床研究显示, 在SAP合并有肠源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全肠外营养可加重患者的感染及炎性反应, 使患者的病情加重[3-5]。而本院近年来在SAP合并有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将肠内营养应用于其中,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为更有效的提高SAP合并有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不同时期接受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42例SAP合并有肠源性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需符合SAP及肠源性感染的诊断标准[6], 同时需除外具有急诊手术指征及严重心、肝及肾功能不全者。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组及阶段组, 每组21例。早期组男13例, 女8例;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53.31±7.17)岁;APACHE-Ⅱ评分7~15分, 平均(11.15±2.15)分;病发时间4~20 h, 平均病发时间(12.12±6.33)h;因胆系疾病者10例, 因酒精中毒者6例, 因暴饮暴食者4例, 因药物中毒者1例。阶段组男12例, 女9例;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53.51±7.22)岁;APACHE-Ⅱ评分7~16分, 平均(11.26±2.31)分;病发时间5~21 h, 平均病发时间(12.35±6.16)h;因胆系疾病者11例, 因酒精中毒者5例, 因暴饮暴食者3例, 因药物中毒者2例。两组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病发时间及病发原因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给予同样的基础治疗方案, 即常规给予生命体征监护、禁食水、胃肠减压、生长抑素、扩容、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及镇静止痛等对症治疗。早期组, 患者入组2 d后, 给予肠内营养治疗。患者肠内营养管于胃镜引导下进行留置, 留置于空肠部位。留置成功后, 先注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 以刺激肠胃运动, 确认无不适后, 逐步增加所注入的肠内营养物, 肠内营养组成为根据患者的应用状态进行搭配。阶段组, 患者入组后3 d时即给予全肠外营养, 于患者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缓解后, 改为肠内营养治疗, 肠内营养治疗方法同早期组。

1. 3 观察指标 将WBC、CRP及内毒素作为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入组前及接受治疗7 d后WBC、CRP及内毒素含量水平变化情况。分别于患者入组时及接受治疗7 d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 应用速率比浊法对患者的WBC及CRP含量水平进行测量, 应用凝胶法对患者的内毒素含量水平进行检测。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WBC、CRP及内毒素含量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接受治疗7 d后, 早期组WBC、CRP及内毒素含量水平均明显低于阶段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肠源性感染为SAP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其是由于并发SAP后, 患者的胃肠黏膜严重受损, 肠道内定植菌等细菌通过破损的胃肠黏膜入血, 最终导致SAP合并肠源性感染的发生[7]。SAP合并肠源性感染后, 可刺激机体发生炎症性反应, 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8]。而近年来有临床研究显示, 在合并有肠源性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将肠内营养应用于其中可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9]。而本院为更有效的提高合并有肠源性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将不同时机应用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显示, 在两组患者入组接受治疗前, 患者WBC、CRP及内毒素含量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在接受7 d治疗后, 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早期组, 其患者WBC、CRP及内毒素含量水平均明显低于接受阶段性肠内营养治疗的阶段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在SAP合并肠源性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为提高肠源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 可将早期肠内营养用于其中。

参考文献

[1] 谭崇友.重症胰腺炎发生肺损伤的影响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36):4022-4024.

[2] 刘亚光, 刘若楠, , 等.重症胰腺炎32例术后严重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1, 32(4):261-263.

[3] 周鹏, 耿小平, 赵红川, 等.早期肠内营养(

[4] 曾超, 唐勇.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重庆医学, 2010, 39(17):2332-2333.

[5] 王婷, 尹超.急性重症胰腺炎全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 2013, 8(3):351-352.

[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重症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中华外科杂志, 2007, 45(11):727-729.

[7] 韩海燕, 吴婷.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肠道黏膜屏障改变与肠源性感染.医学综述, 2009, 15(1):110-113.

[8] 韩启英, 王芳.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观察和护理体会.医药前沿, 2013, 21(21):246-247.

[9] 陆青峰, 孙绘.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肠源性感染的影响研究.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0(20):4585-4586.

[10] 龙润, 冯志杰.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治疗.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B):911-914.

[11] 冷凯 , 罗燕青, 曾鹏飞.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 23(3):392-395.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4篇

医疗救助对象分为四类

根据《意见》,我省医疗救助对象是具有当地户籍、符合救助条件的城乡居民,分为四类。类:特困供养人员,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市“三无”人员,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人员;第二类:低保对象、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重点优抚对象(含革命“五老”人员)、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指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参与社会生活和自理困难的肢体、智力、精神、视力、语言、听力残疾,残疾等级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人员];第三类: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第四类: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

对、二类救助对象给予全额资助

《意见》表示,对重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进行资助。对、二类救助对象给予全额资助,保障其获得基本医疗保险服务。

特殊门诊救助是对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者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二类救助对象进行医疗救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确定的门诊特殊病种,特殊门诊救助比例为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的60%。

、二类救助对象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类救助对象按90%、第二类救助对象按70%的比例给予救助。

第三类救助对象年度内因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个人自付仍有困难的,可申请一年一次性定额救助。

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

《意见》在医疗救助服务方面也做出明确规定。、二类救助对象住院和特殊门诊救助程序为:救助对象持社保卡等相关证件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定点医疗机构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为救助对象提供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垫付应由医疗救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用,再与救助对象参保所在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结算,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再与当地县级民政部门结算,救助对象只需支付自付部分。

今年底前全省要全面实施基本医疗救助费用‘一站式’结算服务。《意见》提出,对未得到“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含异地就医)的、二类救助对象,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并结算后,应持相关材料向参保所在地县级民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规定享受救助。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5篇

事业的发展也关乎社会民生的安定与和谐。而如何建立更加适应人们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疗养机构则是本课题探讨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空间组合模式的研究,全方位解析疗养院建筑的内部结构,以期建立高效、实用的医疗系统。综合研究病人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无障碍设计等多学科相结合,旨在运用建筑空间的规划手法,立足于人住化的设计理念,意在打破与创新,有别于传统医疗建筑形式。重点协调医疗建筑设计的功能要求和患者的心理需求相统一,以提供人文关怀和具有疗愈作用的调养和治疗环境。将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强调环境对恢复健康的重要性,从而营造出自然、和谐的住宅式疗养空间氛围。

一、医疗建筑研究概述

    (一)医疗建筑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超负荷工作、亚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现代人特有的标签和常态。人们长期处于社会压力、生活压力倍增的精神状态下,身心俱疲、体力透支,各种职业病和心理健康疾病办被大众忽视。由于近几年的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和各大疾病肆虐,为人们的健康状况敲响警钟。国民身体素质的普遍下降、过劳死和慢性病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引起了社会大众对于健康问题的深刻沉思。传统的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人们更加崇尚自然绿色、养引呆健的疗养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机制的改革,疗养院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的契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的转变。医疗建筑研究关注的不仅是医疗设施设计研究,还包括建筑环境对人们健康影响关系的更广泛研究,其意义在于设计者通过建筑环境影响泞人及全民健康,创造能够促进人类健康的建筑环境。

    (二)疗养院建筑研究的目的及要求。医疗建筑是区别于其他建筑形式的,具有特殊功能结构和空间构成的建筑类型。疗养院属于12个医疗机构的第4类,因此疗养院与医院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与医院虽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为患者提供治疗以恢复健康为目的而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疗养院更加注重“以养为王,以疗为辅”的治疗方法,包含了治疗和调养等综合服务。疗养院充分利用天然疗养因子(日光、温泉、海洋、森林)为基础,强调通过自然环境的熏陶,调节心理状态,改善生活习惯的保健方式来防病治病。疗养院建筑作为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建筑形式,与普通的居住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建筑形式或者空间布局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的《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规章内容涵盖广泛,从选址到基地,从建筑平面到各疗养用房及后勤保障等都有着系统的规划和精准的数据。以此规章为准则,对疗养院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整体建筑设计则更具有功能性和可行性。

二、疗养院功能构成及空间组合模式

    (一)疗养院的功能构成。疗养院根据其职能有所不同,分类多样,其中包括综合性疗养院,特殊机构疗养院、自然景区疗养院和针对某种专业疾病的疗养院。根据疗养为治疙养护的含义,从而界定了疗养院的两大职能范围。其中包括疗养、理疙医技用房、行政办公附属用房以及文体活动场所等功能空间相互构成,其功能性比较复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疗养院由疗养区和生活区两大分区构成(如图1),疗养区王要承担着治疚医护的王要功能,具体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室、诊疗室、治疗室、复健室等医疗用房。生活区王要承担疗养者的生活起居等职能,包含疗养卧室、餐厅洗衣房、行政后勤等生活用房。《JGJ40-87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对各个功能分区的布局及职能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制度,应以此为依据,对疗养院的功能进行细化和总结。

    (二)疗养院建筑空间组合模式。疗养院设计以营造适应于疗养者康复的环境氛围为重点,通过整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建立起高效、融洽的医疗环境。常见的疗养院总体布局模式有:分散式、连廊式、院落式、集中式、拼联式。根据功能构成的划分,疗养院空间可被划分为疗养居住空间、医疗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三大类。疗养院的空间组合和划分应完全满足疗养员、医疗引乍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使用需求。不仅要提供舒适的疗养环境,还有轻松的引乍氛围和精简的管理模式。用直观的空间系统引导、有序的空间单元的排列、明晰的层次空间设计方法,合理划分流线走向,满足州门对不同空间功能的使用需求,创造便捷、宜人的建筑空间。

总结

    本课题是对医疗机构中的疗养院建筑设计的研究,从患者的心理、生理、行为模式、情感需求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和整

理,将环境与建筑充分融合,本案设计立足于人文关怀的基础,提出“住宅式”疗养院的建筑模式,探索人性化绿色疗养空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6篇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大庆龙南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3453

[摘要] 目的 探讨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EN)乳剂在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方法 选取该院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标准配方EN组和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EN组。入院当天、第1周、第2周、第3周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营养相关指标。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对照组每日血糖漂移范围明显高于研究组 (P<0.01);1周、2周时营养状况基本一致 (P>0.05);2周、3周时两组胆固醇均较支持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富含缓释淀粉的EN乳剂完全能够满足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

关键词 脑卒中;缓释淀粉;肠内营养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080-02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四高”特点,由于其高代谢和营养不良,在临床治疗中往往需要辅以营养支持,合理的肠内营养不仅为机体代谢提供能量来源,而且对患者的代谢有调理作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肠内营养制剂多为标准配方,但要求较高,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是一种新型营养乳剂,用于糖尿病和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该研究选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间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通过对比糖、脂、蛋白质代谢和外周血管指标等方面,评价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乳剂在脑卒中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住院的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年龄50~85岁;随机分为标准配方EN组(对照组) (n=35)和含缓释淀粉的整蛋白型EN组(研究组)(n=35)。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性别比、体重指数(BMI)、NIHSS 和GCS评分、肠内营养持续时间和每日平均输入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研究组给予含缓释淀粉的EN乳剂,能量密度为3.76 kJ/mL,对照组给予标准EN乳剂,两组病人每天所需能量为“基础能量消耗(BEE)×应激系数×活动系数×体温系数”计算得出。病人通过鼻-胃管重力滴注,经EN专用输注泵持续输注,营养液温度控制在40 ℃左右。第1、2天用半量,若无不良反应,逐渐增加至全量,输注速度为100~125 mL/h。营养支持时间不少于14 d。在此期间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脱水、溶栓、抗凝等常规药物治疗。

入院第1天、第1周、第2周、第3周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测定营养相关指标:日血糖漂移范围、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及血清脂肪相关指标:总胆固醇(TC)。

血清TP、ALB水平反映病人的营养情况,而PA是由肝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快速转运蛋白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甲状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血清PA能反映肝损害的实际情况, 并可作为病人肝损伤情况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1]。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①血糖波动情况 治疗1 w后使用标准EN制剂时每日血糖漂移范围为(3.98±0.52)mmol/L,明显高于使用含缓释淀粉EN营养制剂时的(2.75±0.33)mmol/L (P<0.01)。

②血清蛋白检测 1 w、2 w时两组患者的TP 、ALB和 PA较支持前略降低,与支持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③血脂 2 w、3 w时两组患者的血脂总胆固醇水平均有所下降,分别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型含缓释淀粉肠内营养制剂中的营养物质更符合脑卒中患者的代谢特点,能为其提供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配方中糖类主要为缓释淀粉(木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和果糖,能减少患者的葡萄糖负荷,可显著地改善病人空腹和餐后血糖。其机制一方面可能是改良的淀粉通过氢键结合或形成脂一淀粉复合体发生聚集,从而这种大分子结构降低淀粉酶的水解率,而木薯淀粉和玉米淀粉作为多糖,在其自然形态时就具有高黏度性,其升糖指数较低,从而有降低水解和较好的控制血糖的作用。另一方面,果糖的血糖生成指数低于葡萄糖和麦芽糊精,主要经小肠缓慢吸收,其在肝摄取和代谢中大多不依赖于胰岛素,故果糖在降低餐后血糖起主要作用。血糖波动,尤其是餐后高血糖为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相同平均血糖水平条件下,血糖波动越大,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两种肠内营养制剂在蛋白质代谢指标方面提升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作用上两种制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营养支持方面,两者作用相同。与该研究不同的是,在王丽莉[2]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应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营养支持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实验组前白蛋白与血红蛋白均较对照组高(P<0.05),可能与患者例数、研究时间等相关。也有研究表明[1],应用缓释淀粉EN的两组病人血清清蛋白水平均降低,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增高,而前清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所有患者未发生肠内营养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应,说明该研究中两种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是安全合理的。

而在血糖波动检测中显示,使用标准EN制剂时每日血糖漂移范围为(3.98±0.52)mmol/L,明显高于使用含缓释淀粉EN营养制剂时的(2.75±0.33)mmol/L(P<0.01),众多研究证实,应用富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引起的血糖波动小、不良反应低[3-6]。在对急性重症胰腺炎以及高龄食管癌术后的患者应用含缓释得分的EN制剂的研究中,也表明这种制剂提供了必需营养,减少了血糖的波动[7-8]。

综上,在与标准肠内营养制剂相比,新型含缓释淀粉肠内营养制剂中的营养物质更符合脑卒中患者的代谢特点,能为其提供所需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且配方中糖类主要为缓释淀粉(木薯淀粉和玉米淀粉)和果糖,能够在总体上减轻患者的血糖负荷和血糖波动,避免了高脂饮食对血脂的影响,完全能够满足脑卒中患者的营养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健,谢南姿,沈艺,等.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对老年糖脂代谢和肝肾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3):132-135.

[2] 王丽莉, 肖广辉,刘庆君,等.应用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营养支持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6(5):61-62.

[3] 江荣林,雷澍,黄立权,等.富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乳剂对危重病患者血糖的影响[J/CD].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1,4(1):19-25.

[4] 方京徽,李伟,马方.缓释淀粉食品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0(28),15-17.

[5] 富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剂对危重病患者血糖的影响[C]//2011全国场内场外营养学术会议,郑州: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2011.

[6] 李广罡,韩文斌,郑涛,等.缓释淀粉肠内营养剂对危重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1(5):756-760.

[7] 董朝晖.含缓释淀粉的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预后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3):136-138.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7篇

为了证明职业差异性对科学素养水平的影响以及五维度权重模型的可行性,我们挑选中医药这一行业作为试点进行分析验证。本文的中医药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拥有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含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37268家,从业医护人员达51.74万人,中医药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或地区。但对中医药从业者科学素养的研究却还是一个空白,也一直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为此,我们挑选了中医药从业者为试点,采用新的测评模型,以职业的差异为基础,对中医药从业者内部不同岗位之间、中医药从业者与非中医药从业者间进行了测评和数据分析、比较。本文对“中医药从业者”的界定,是指从事中医药行业直接相关的所有工作人员,即包含医师类、药师类、护师类、教师类、技师类、其他类(中医药企业人员、医药代表、管理人员及行业相关人员)共六类。数据采集本次调查的中医药从业者样本选择考虑到职业分布,主要涉及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佛山市中医院、江门市中医院、广州番禺区中医院、广州敬修堂药业公司、广州陈李济药业公司、广州潘高寿药业公司等,共发出调查问卷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03份。对照组人群样本从到访广东科学中心的旅游者中随机抽取,其中包括机关公务员、中小学教师、军人、银行职员、记者、企业技术人员、物业公司职员等,共发出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2份。测评方法本文采用集中式问卷调查与限时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科学素养的分值,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得出。每个维度题目的设计考虑答案的唯一性,因而问卷题目的答对率去掉百分比的单位就是一个无量纲的分值,对该分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平均分=100,标准差=25)后经过加权计算,就可得到科学素养水平的综合得分。

多元方差的统计检验(MANOVA)显示,不同职业的中医药从业者对五个维度的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证明职业对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影响。总结通过对科学素养综合得分和五个维度得分的差异分析中可以得出,职业差异性对科学素养综合得分及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有显著的影响,从而验证了基于狭义的职业差异性进行科学素养水平测量的可行性。从五个维度的分析上看,在科学意识这个维度,各职业间得分差异性最小;在科学社会功能这个维度,各个职业间得分波动性最大。从职业的分类上看,其他类和教师类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性较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而医师类和护士类这两类职业在五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性较大,具有较大的波动性,这可能与医师和护士的工作专业性更强分工更细有关,他们更多关注一个专业方向或知识领域的了解和应用。不同职业人群的总体情况,得分排名依次为药师类、护师类、医师类、技师类、其他类和教师类。

科学素养总体水平分析从科学素养综合得分上来看,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得分低于非中医药从业人员,这说明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低于其他职业的人员。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的结果表明,两类职业人群的科学素养综合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24<0.05),证明职业这一因素对科学素养水平具有显著的影响。科学素养五个维度水平分析从不同职业在五个维度上得分的差异来看,非中医药从业人员在科学意识和科学术语这两个维度上得分高于中医药从业人员,而中医药从业人员在科学史这个维度上得分高于非中医药从业者。多元方差的统计检验(MANOVA)结果表明,不同职业的人群对五个维度的认知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0<0.05),职业这一因素对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影响。总结从对综合得分和五个维度得分的差异分析中可以得出,广义的职业差异性对科学素养综合得分及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同样均有显著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行业间人员的职业差异性也可以作为研究科学素养水平差异的一个立脚点。从五个维度的分析上看,两类人群间得分差异较大的两个维度为科学史和科学术语,两类人群在科学副作用这个维度上得分差异最小,两者仅相差0.005分。从广义的职业分类上看,中医药从业人员在五个维度上的得分相对较为均衡,非中医药从业者的得分则波动性较强,说明中医药从业者比非中医药从业者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更为全面,科学素质水平更为稳定。

通过对“职业差异性”不同层面的定义,分析具有一定共性特点下的广义职业人群的科学素养水平以及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狭义职业人群的科学素养水平,进一步论证了基于职业差异性的科学素养测评模型的效度,为日后不同职业人群间的横向比较提供有针对性的数据,也为全民科学素养的测评提供更全面的基础,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作者:梁皑莹 王可炜 单位:广东科学中心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8篇

【摘要】

目的 通过考察通脉口服液方中黄芪、三七不同剂量配伍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筛选其最佳配伍剂量。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制备不同剂量配伍的通脉含药血清,体外检测其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的影响。结果 通脉口服液,黄芪、三七不同剂量配伍含药血清,无论在正常培养条件下还是在脂多糖(LPS)刺激条件下,均对GMC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各剂量配比组之间比较,通脉3∶1含药血清抑制作用优于通脉6∶1、1.5∶1含药血清。结论 原方黄芪、三七剂量按3∶1配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关键词】 黄芪 三七 肾小球系膜细胞 配伍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n proliferation of glomerular mesangial (GMC) cell by the dose compatible proportion between Radix Astrsgali and Radix Notoginseng in Tongmai Oral Liquid (TMOL) so as to select the optimal dose proportion. Methods We used serological pharmacological methods to prepare Decoction of Tongmai of different dose proportions and assay its effe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GMC to confirm the best dose compatible proportion between Radix Astrsgali and Radix Notoginseng of Decoction of Tongmai. Results Both TMOL and the different proportions between Radix Astrsgali and Radix Notoginseng (6∶1, 3∶1, 1.5∶1) of Decoction of Tongmai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GMC cultured either in fetal cow serum (FCS) or in FCS plus lipoplysaccharid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Decoction of Tongmai (3∶1) group was better than both Decoction of Tongmai 6∶1 and Decoction of Tongmai 1.5∶1. Conclusion The dose compatible proportion between Radix Astrsgali and Radix Notoginseng in TMOL was reasonable.

KEY WORDS: Radix Astrsgali; Radix Notoginseng; 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study on compatible proportion

通脉口服液为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经验方,方中黄芪、三七剂量按3∶1经验使用。为进一步寻找其最佳配伍比例,本研究以肾小球系膜细胞(glomerular mesangial cell, GMC)增殖为药效学导向指标,对方中黄芪、三七的不同剂量配伍进行了筛选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SD雄性大鼠25只,SPF级,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0003467,许可证号:SCK(粤)20030001。

1.2 试剂及仪器

CO2恒温培养箱,美国Harris公司产品;倒置相差显微镜,日本Nikon公司产品;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BioRad公司Smartspec3000型;DMEM培养液、四甲基偶氮唑盐(MTT)、脂多糖(LPS)均为Sigma公司产品;标准胎牛血清(FCS)为Gibco公司产品。

1.3 实验药物

通脉口服液:10mL/支,每mL含黄芪0.3g、三七0.1g,由广东省中医院提供,批号200410264;通脉(6∶1、3∶1、1.5∶1)不同配比水煎液:取复方药材,加10倍水浸泡12h,加热至沸腾,提取2次,每次2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定容至相当于1g生药/mL,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实验中心提供。

1.4 实验方法

1.4.1 含药血清的制备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通脉口服液组、通脉(6∶1、3∶1、1.5∶1)不同配比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5只。各药物组均按临床成人用量的20倍即8g(生药)/kg体重灌胃给药,连续7d。第7天重复给药2次,间隔时间2h。并于末次给药后1h,无菌操作,眼眶静脉取血,静置1h,待血凝固后1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并将含药血清置于56℃水浴箱中,水浴30min灭活处理,置于-20℃冰箱保存备用。

1.4.2 肾小球系膜细胞(GMC)的培养

GMC由武汉大学典藏细胞库存提供(编号:HBZY1),培养方法参考文献[1]:加入10g/L FCS的DMEM培养液,吸掉培养液,加约2mL胰酶消化液(内含2.5g/L胰蛋白酶和0.2g/L EDTA),轻摇培养瓶,使消化液流遍所有细胞表面;轻轻吹打细胞,吸出消化液和细胞,加入15mL离心管内,1500r/min离心10min,吸出上清,加入培养液,再次1500r/min离心10min,吸出上清,加入含10g/L FCS的培养液;分瓶,放入CO2恒温培养箱(37℃、50mL/L CO2、饱和湿度)培养。2~3d换液一次。

1.4.3 含药血清浓度的筛选

取细胞悬液于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用含10g/L FCS的DMEM调整细胞密度为7×104/mL,转种于96孔培养板中,100μL/孔,即每孔细胞数为7×103;37℃、50mL/L 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24h;各孔均换液,加入不含FCS的DMEM培养液200μL,以同步各组细胞于G0期;同步24h后,各孔分别加入50、100、200mL/L不同浓度的通脉口服液含药血清,同时以相应浓度的空白血清作为对照。每组设6个复孔,37℃、50mL/L CO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48h,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

1.4.4 不同剂量配比对GMC增殖的影响

实验分为:空白血清组(100mL/L正常鼠血清)、通脉口服液含药血清组(加100mL/L含药血清)、通脉6∶1含药血清组(加100mL/L含药血清)、通脉3∶1含药血清组(加100mL/L含药血清)、通脉1.5∶1含药血清组(加100mL/L含药血清)、LPS组(加LPS 10mg/L和空白血清)、LPS通脉口服液含药血清组(加LPS 10mg/L和100mL/L含药血清)、LPS通脉6∶1含药血清组(加LPS 10mg/L和100mL/L含药血清)、LPS通脉3∶1含药血清组(加LPS 10mg/L和100mL/L含药血清)、LPS通脉1.5∶1含药血清组(加LPS 10mg/L和100mL/L含药血清)。每组设6个复孔。于培养48h时分别取出相应的培养板,每孔加入MTT 20μL,继续培养4h。小心吸弃各孔培养液,加入100μL DMSO,室温避光,轻轻震荡10min,使结晶充分溶解。选择490nm波长条件下用酶标仪测定A值。

1.5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P

2 结 果

2.1 不同浓度LPS不同培养时间对GMC增殖的影响

结果显示,1.0、10mg/mL LPS在24、48、72h对GMC增殖有明显刺激作用,与空白血清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浓度通脉口服液含药血清对GMC增殖的影响

结果显示,50、100、200mL/L含药血清的通脉口服液均能抑制GMC增殖,与空白血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剂量配比对正常培养条件下及LPS刺激下GMC增殖的影响

结果显示,正常培养及LPS刺激条件下,通脉口服液及通脉不同剂量配比含药血清均能抑制GMC的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配伍是方剂发挥药效的关键,方剂通过配伍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长期的中医临床及研究认为,复方药物的组成相同但因剂量或比例不同而疗效迥异,因此即使相同的药物组成,因采取不同的剂量比例会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以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殖为药效学导向指标,对通脉口服液中黄芪、三七的配伍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原方黄芪、三七按3∶1剂量配伍为最佳剂量配伍。王氏等[2]提出了方剂配伍新模式—有效组分配伍模型,并认为该模式有可能成为方剂配伍的新的继承与创新的延伸。国内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丁氏等[3]在对黄芩汤有效组分配方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中发现,黄芩苷∶白芍总苷∶甘草酸比例为6∶2∶1时对溃疡的修复效果最明显;赵氏等[4]发现温肾咳喘片组分中厚朴、蛇床子CO2超临界萃取物与甘草提取物的最佳剂量配伍比例为4∶3∶3时,止咳平喘效果最理想。我们课题组也对通脉复方多糖和复方皂苷间剂量配伍进行了的研究(另文发表)。近年来冯氏等[5]提出“方剂配伍代谢”关系,认为中药药效成分的体内代谢特征与其配伍变化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尽管中药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转化研究逐渐得到了重视,但有关“方剂配伍代谢”的关系,目前还缺乏比较系统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潘晓勤,王晓燕. 肾小球系膜细胞培养及鉴定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5, 15(1):222223.

[2]王阶,王永炎,杨戈.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型 [J]. 中国中药杂志, 2005, 30(1):68.

[3]丁晓刚,傅延龄. 黄芩汤有效成分配方抗大鼠实验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 16(1):4548.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9篇

饥饿疗法不是“饿”着

本刊记者:于娟博客中记录了“神医”的治病方法:“饥饿疗法”加中医治疗。“饥饿疗法”是放弃正常饮食与其他营养补给,只吃芋艿和葡萄。这种做法有医学上的依据吗?

何裕民:癌症能否被饿死?这个问题很复杂。饿死癌症这个观点至少有三四十年了。“饿”有两个含义,第一是一种治疗手段,称为“饥饿疗法”,通过把癌细胞内丰富的血管堵死,使其缺乏足够的营养,从而抑制癌细胞扩散。据美国专家研究,在化疗期间隔一天一进食,半饥饿状态可提高化疗效果;饿的第二个含义则是节制饮食,优化膳食结构。

若说“神医”宣扬的理论一点道理都没有也不尽然。但他们往往把有一定道理的东西无限扩大。“饥饿疗法”里的饥饿并不是断绝饮食,或极端地只吃一点,应是适当控制营养、调整营养,优化膳食结构,而于娟案中的“神医”走向了一个极端。

总体来说,肿瘤不可能完全靠饥饿就消灭,它是一种习惯的调整,我们谈的饥饿疗法的两个含义里,都没有断绝饮食这样的极端含义,这种做法首先会击垮身体,在无法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谈癌症被饿死并无意义。

本刊记者:那真正的饥饿疗法到底是怎样“饿死”肿瘤的呢?

何裕民:饥饿疗法的误会来源于翻译问题,继而导致望文生义的各种错误概念。国内外医学界现较多采用“抗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细胞增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肿瘤的治疗我们为什么不太主张用活血化淤药?因肿瘤的生长需大量营养、大量血液。血液是由血管提供的,造血管需要血管内皮,很多活血化淤药会促使血管内皮增生,反而让肿瘤有了肆意增长的保障。所以国外的扼制肿瘤方法,实际上不是阻断营养摄入,而是阻断对肿瘤血管的大量供应,因为正常组织不需要大量的增生血管内皮。

营养过剩易得癌

本刊记者:错误理解“饿死癌症”的人会不会是想到癌症是吃出来的这个理论?

何裕民:从营养角度分,癌症分成两大类,一大类就是富营养化导致的,这一大类占主导的癌症有: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肺癌和肝癌也有一点关系,近年来此类癌症发病率直线飙升;还有一部分是相对营养不良的癌症,即营养匮乏,如:食道癌、阴道癌,这些癌症过去占主导,但当今已不是主导。今天在城市里的大多数人患癌症,前期往往是胃口比较好,营养过剩。有的人说我吃的不多,但这类人消耗得也少。于娟的病有一个基础,正如她在自传《此生未完成》里讲到,自己是胡吃海喝,吃太多了,没节制。

现在的大城市里,营养过剩、代谢失常是患癌症的主要因素。所以“吃出癌症来”这句话不假,35%—40%的癌症是吃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的总干事长,香港的陈冯富珍博士曾说,发展中国家、特别像中国目前的情况,优化膳食结构、改善饮食、管好嘴可控制40%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

维持基本生命是前提

本刊记者:那就是说,实际上控制营养摄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何裕民:理论上讲癌细胞摄取营养的能力比正常细胞要强,所以癌症病人拼命吃肯定是错的,癌细胞会长得更快。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于娟生前最后一段时间,仅以少量葡萄和芋艿为营养,本就瘦得皮包骨头,还大量限制饮食,这完全是搞垮身体加速其走向死亡。中医讲节制饮食、控制饮食、优化膳食结构,不是叫你绝食。以前有一本很神乎其神的书——《把吃出来的毛病吃回去》,真吃得回去吗?控制饮食、调整饮食是对的,但走向极端不可取。要强调一个“度”,你必须维持基本生命。让基本生命维持的前提下,对正常生理有最大好处、对肿瘤有最大限度控制的前提下才是好的,所以这个“度”不能抛弃。

宝塔形营养结构不能照搬

本刊记者:您前面多次提到要让膳食结构合理,那怎样才算是合理呢?

何裕民:膳食结构不合理总体指富营养化,不仅仅癌症,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都和这个有关,所以我倡导一个观念:“少吃一口多活一点。”三四十年前我们吃的粗茶淡饭,三十年后一下子就大鱼大肉,肯定受不了,所以控制是对的,但不需要一点荤腥都不碰,因身体维持正常代谢还需要一些基本的营养素,包括脂肪与蛋白,只是需要控制,以低脂肪与适量的优质蛋白为佳。这正是我们提倡的科学膳食。

本刊记者:合理膳食结构是不是可按照美国所热推的宝塔形的营养结构来调整?

何裕民:宝塔形营养结构是美国所推崇的营养方法。我觉得也未必适合中国人。一来我们的体型本与美国不同,二来美国也不是一个健康的国家,肥胖人群占总数的百分之四五十,各种慢性病高发。所以不能照搬这个结构,将其打六到七折就是中国人的标准。

虽每个人情况各不相同,但一般推荐以下膳食结构:一天一个蛋,以蛋白为主,半个蛋黄(或两天吃一个蛋黄),二两鱼和家禽,豆制品二到三两为准;碳水化合物吃七分饱,蔬菜500克,不强求到这个量,但多多益善。这样的饮食结构更适合黄种人。肿瘤患者不主张一点都不吃荤腥,全吃素,正常的细胞代谢也需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及必要的氨基酸支撑。

这里提一点,我们所说的优质蛋白是指鱼的蛋白,尤以海鱼为佳。患者通常有个误区就是不吃海鱼,有人会认为海鱼是“发”的,这是误区。中医讲的“发”是过敏,因海鱼的蛋白与我们人类的蛋白比较,结构同源性可能差一些。如果吃海鱼没有过敏情况,那么即使得癌也不妨碍吃海鱼补充优质蛋白。

肝癌不能吃大闸蟹

本刊记者:那能不能请教授具体讲讲各类癌症应该如何饮食呢?

何裕民:好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多多少少和雌激素有关,而雌激素的合成又和蛋白质有关,所以应适当控制蛋白。现在认为,很多过去推崇的补品,像阿胶、蜂胶,这些动物来源的补品对乳腺癌患者而言就要谨慎,因这类患者必须控制雌激素含量,包括卵巢癌也是如此;对肠癌患者来说,十有八九是原来应酬很多,卡路里多了,比较肥腻。所以对肠癌患者来说更强调多吃点富含纤维素的,帮助肠道排泄。

肝癌和胰腺癌尤其要讲究饮食调理。著名艺人沈殿霞就是吃了几个大闸蟹去世的。我手头死于大闸蟹、甲鱼的病人很多,一下子吃进去太多这样的东西,消化有激素的要求,需要胰腺和肝大量分泌胰液、胰蛋白酶之类,就很可能引起急性梗阻,进而导致死亡。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0篇

论文摘 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又关系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词汇教学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医学术语为例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

词汇本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艺术等,同一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别很大。词义问题是整个词汇学里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所指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它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社会及文化赋予词汇的感彩、风格色彩、比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等,也称为附加义”,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彩。文化意义比语言意义更加的含蓄,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

二、从中医学术语看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

索绪尔把词义定义为“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它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词汇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其语言意义是基础,标记了客体的主要的语义信息,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的,会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以语言意义为基础——以中医学中的“舟”为例

从整体上看,词语的语言意义是基础,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中医学词汇也善于赋予词语的语言意义以文化内涵,如“舟”本为实物,中医学却以 “舟”来形容药的作用特点或人体的病理状态。例:

“舟楫之剂”:又称舟楫之药。舟楫,泛指船只。桔梗能载药上行,常作为治疗人体上部疾病的引经药,故前人称之为“舟楫之剂”。正如《本草求真》所云:“桔梗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逆流挽舟”:属外感夹湿型痢疾的治法,适用于除有痢疾主症之外,兼有恶塞、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表证者,方用人参败毒散治疗。该方疏表除湿,寓散于通,使表解而里滞亦除。此即前人所谓从表陷里者仍当由里出表,如从逆水中挽船上行之意,故称之为“逆流挽舟”。

“腹凹如舟”:又称舟状腹。古代的木船,多为两端高,中间低平下凹,故医生常以此来形容病人腹部凹陷的样子。多见于久病沉疴顽疾所导致的元气虚衰、形体羸瘦,或新病大吐暴泻所导致的阴液耗损的形体失。

(二)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不对称——以中医学单位词为例

不能直接按照词汇的语言意义去理解这类中医术语。例:

“一时”:指一整天的时间。《灵柩·玉版》“不及一时而死矣。”

“一元”:中国古代哲学家、医学家假象的宇宙开始形成时天地不分,混然一体的状态。元气一词由此引申而来。古代术数家的说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

“十五间”:脊柱的第十五椎间隙。《素问·气府论》:“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三十度”:即三十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三)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易混淆——以“血”为例

中医学“血”概念的本质与现代医学“血液”具有相关性,但人们长期忽略这两个概念内涵的区别,通常混淆“血”和“血液”的概念。不少中医学者包括部分中医教科书的编者都用“血管中的红色液体”来定义“血”,这就与“血液”的内涵极同。

例如“肝藏血,主疏泄”是中医临床最常用和最重要理论之一,如何正确理解还不统一。不少人脱离了中医临床关于肝病的辨证论治的实际,把“血”等同于“血液”,结果得出了“肝藏血,主疏泄”指肝藏“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分配”的结论。按中医的理论,血分有形之血和无形之血。《灵枢· 决气》所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若这种变赤的“汁”与血液同,则只是狭义的血,是有形之血的一种。气与血是古人认为构成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属阳,血属阴,对立统一,而不可分离。再如《内经》所言“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此处应理解为无形之血。随着中医学的“黑箱理论化”的发展,“血”的基本概念本质上都渐渐超出了其最初的原型,增加了其原型不具有的本质。在中医学中血是血液又有了非血液的本质。血非血、气非气、肝非肝、心非心等理论创造都具有中国传统特色。

(四)中医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深层相通——以“五行”相关词汇为例

古人以观察各种事物、现象为原型,又借用了当时最具科学性的古典自然哲学模型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气一元论等来说理,在从病到药针、到方、到法、到理反复实践应用中,才逐步构建成了中医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因其所处的语境不同,有不同的内涵和实质。我们研究这些概念的实质时,必须考虑其亦此亦彼性,而不能强调非此即彼、以偏概全。

“五行”的基本语言意义指“金、木、水、火、土”,在《灵柩·阴阳二十五人》中则指按金木水火土分类的人的五种情况,中医学中也有很多按照五行的相生相克演变出的词汇,如水与火,本来是自然语言的词汇,当它们成为“五行”里的词汇时,就是人工语言的符号,是虚拟的存在。例:“土不制水”:即脾土虚弱不能制约肾水造成的一组水肿症候。“土生万物”:五行学说应用于人体的一种类比说法,即将脾胃比喻成滋生万物的大地。认为机体的各种营养成分均来自于胃的受纳、消化和脾的吸收输布。

三、从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看汉语词汇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策略

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在词汇意义中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汉语的对外教学中,对学习者进行适当的文化渗透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汉语词汇由于数量庞大、义项复杂,文化含义丰富,所以在汉语词汇的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一) 重视对词汇的文化含义的讲解,在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利用上下文语境释义,词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学习者需通过上下文语境来体会其含义。汉语是一种联想丰富的语言,汉语中的许多词语都具有丰富的拟人拟物的特征,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等。例如中医概念“通经”,还具有其语用意义,即指应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实际意义。离开了上下文,就很难判定是“通经络”还是“通月经”。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在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的一门传统科学。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家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人所谓“ 儒不必医,医必须儒”的说法,形象地说明了中医学和儒家学术思想的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是“源” 和“流”的关系,中医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古代医学家借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经脉》曰:“火胜金…水胜火…木胜土…土胜水…金胜木也。” 中医学认为:“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能够制约脾。而脾和肺之间又有一个滋生的关系,因为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可见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完全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二)语素释义法

语素(morpheme)这一术语最早是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来的,他指出“每一个因素序列,如果本身具有意义,而其中又不包含更小的有意义的因素序列,便叫语素。”也就是说,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而词语是由语素组成的,词中的每一个语素都有一定的语音和独立表达一定的与词的整体意义相关的意义,词的整体意义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语素共同联络而成的。同时,汉语的“语素在构词时意义大多数保持不变,少数变化的情况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语素释义法是指解释清楚词汇中每个语素的意思来说明它的整体意义。在使用语素释义法时,常常可以将词语的引申义、词语的用法一起引申出来,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汉语的词汇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词汇进行分类,类推词义,从而提高汉字教学效果。

如在理解“暑”“寒”和“泻”、“咳”、“风”的基础上,就可以由“暑泻”“暑咳”、“暑风”理解“寒泻”、“寒咳”、“寒风”的意思。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认知,培养汉语语感。

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一些词的意义也是在字的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与古汉语中的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利用语素释义法时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古汉语基础,对汉语语素的意义达到一定程度的熟悉,要善于联想,对汉语本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三)联想教学

学生在理解汉字意义和中华文化色彩的基础上,可进行适当的联想教学,汉字是一种状似方块形似物象声究韵味的文字,内涵丰富,魅力无穷,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联想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多种形式。例如:在理解“玉门”、“玉浆”、“玉门不闭”等词语时要发挥习者的想象。“玉,石之美者。”玉,自古便是高贵和纯洁的象征,“玉之美,美在德行与灵性。养玉在身,可以让人镇定身心,宁神而静志;养玉在心,可以让人淡泊名利,宁静而致远。”因此玉也成为人的代名词,尤其是女性,从而可以看出,中医术语中的“玉~”词组与人体有关。

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也要懂得词语的词汇意义,这样才能深刻全面的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前进,才能探索出合适的对完汉语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徐元贞,曹健生,中医词释.[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 布龙菲尔德,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 张俊武,实用医学词典.[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益气养阴法;消渴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003-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observ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ffect of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method?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thods The comparis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western medicine,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method,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ive rate, FBG content, PBG content and HBA1c level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mparison group, and there were obvious difference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Supplementing qi and nourishing yin method; Diabetes; Clinical analysis

中医上,糖尿病又被称为消渴病,其主要病因是气阴两伤, 无力推动气血之正常运行, 导致气滞血瘀; 血瘀气滞,影响水津输布,燥热内生, 又加重消渴,因而血瘀与消渴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在病机方面,中医上认为其是亏损 ,燥热偏胜,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下文将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4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的案例,探究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益气养阴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6年1月来该院接受治疗的400例糖尿患者作为研究的案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探究组和比较组,每组各200例。探究组中,女105例,男95例,患者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2.3±5.1)岁;比较组中,女103例,男97例,患者年龄36~81岁,平均年龄(52.7±5.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病症等方面,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相关标准。

1.2 治疗方法

比较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口服用药的方式,给予患者服用西药达美康,其药物用法用量为,3次/d,80 mg/次,一个治疗周期为3个月;探究组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法进行治疗,该中药制剂配方如下:50 g黄芪,20 g山药,20 g山萸,20 g丹皮,20 g泽泻,20 g甘草,及20 g生地、20 g天花粉和20 g黄精等药物。将其煎制成中药制剂,服用2次/d,服用200 mL/次,一个治疗周期为3个月[1]。

1.3 疗效判定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标准评定。显效: 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FBG

1.4 统计方法

在该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 13.0数据包进行处理分析,计量数资料用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

探究组患者相较于比较组患者,在疾病治疗有效率方面明显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探究组患者在血糖控制效果方面,其FBG含量为(6.56±1.01)mmol/L,其PBG含量为(7.25±2.83)mmol/L,其HBA1c水平为(6.38±0.88)%;比较组患者在在血糖控制效果方面,其FBG含量为(8.83±3.09)mmol/L,其PBG含量为(12.58±6.12)mmol/L,其HBA1c水平为(5.17±0.85)%。

3 讨论

3.1 疾病病理概述

糖尿病是中医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症,其发病率较高,其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随着人们不健康饮食结构,及不良生活习惯养成等因素,该病的发病情况,在我国有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反应有血糖升高、疲乏、消瘦,多尿和多饮等,经过临床化验表明,其病理实质主要为高血糖和尿糖[2]。在发病机理方面,从中医角度来说,其主要由脾胃和肾等重要器官,出现燥热偏盛、阴津亏耗等引发,导致患者气阴两虚,气血逆乱,加之该病难以彻底治愈,因而该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及阻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加大对该病临床治疗的相关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3.2 治疗机理

当前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其主要采用的是药物治疗方法,西药虽然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疗效并不持久显著[3]。经过大量临床试验研究发现,益气养阴法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其能极大地提升疾病治疗的有效率,有效的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极大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该治疗方法,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4]。该研究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该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在中医上,糖尿病亦属于消渴病的范围,中医上治疗该病主要从健脾益肾、活血化瘀,及益气养阴等方面着手。该研究采用益气养阴法,方中的黄芪、山药和山萸等药物,具有提清阳摄纳,护肌止汗,固肾补肺,止渴利阴,及益气补虚,防止饮微之漏泄 ,专降尿糖等功效;而泽泻、生地等药物,则具有通脉益气,活血化瘀,弥补五脏不足等功效;而丹皮和黄精药物,具有润心肺,益脾胃等功效;天花粉药物,则具有消渴解暑,清热润燥等功效[5]。

3.3 研究结果

该研究结果显示,探究组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法进行治疗后,其疾病的治疗效果情况如下:有165例(82.50%)患者显效,有32例(16.00%)患者有效,只有3例(1.50%)患者无效,其疾病治疗的有效率高达98.50%。同时在血糖控制效果方面,其FBG含量为(6.56±1.01)mmol/L,其PBG含量为(7.25±2.83)mmol/L,其HBA1c水平为(6.38±0.88)%;比较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后,其疾病的治疗效果情况如下:有109例(54.50%)患者显效,有62例(31.00%)患者有效,有29例(14.50%)患者无效,其疾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85.50%。同时在血糖控制效果方面,其FBG含量为(8.83±3.09)mmol/L,其PBG含量为(12.58±6.12)mmol/L,其HBA1c水平为(5.17±0.85)%。探究组患者相较于比较组患者,在以上方面情况都明显要好。因此采用益气养阴法,在消渴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6]。

[参考文献]

[1] 陈宇美.自拟降糖饮治疗80例糖尿病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3):148-149.

[2] 贺仲晨,李博,李伯武.常规治疗联合自拟消渴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4):14-17.

[3] 刘清尧.自拟降糖饮治疗糖尿病61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4):437-438.

[4] 董盛,樊平,雷根平,等.自拟益肾降糖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9):2013-2014.

[5] 刘小兰,章文俊,孟春萍.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25R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3(33):3787-3789.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2篇

关键词:中医学,近现代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N04;H059;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44-04

Formation and Translation Investigation of TCM Terms Since 1840

WANG Xi ZHANG Xiaomei CHEN Ning SHEN Yi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we studied the background of new TCM term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ir word formation, so as to better translate them. In light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TCM terms, we propose that priority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 conciseness, and national character.

Keywords: TCM terms,neologism,translation

随着中医学科的发展,其术语也需要不断发展补充新词才能表达新的内容。正确地认识和总结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特点和构成规律,有助于推进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亦对中医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sup>[1]</sup>。笔者首先分析了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在此影响下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这两部分的研究为之后探讨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提供了根据。

一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背景

中医近现代术语,是指1840年中国进入近代史以来,中医学科产生的一些术语<sup>[2]</sup>。这些术语沿袭了传统中医理念,又带有新的特征。它们的产生与近现代中医所处的政治、文化、科学等客观环境是分不开的。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社会的变迁对中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清末新生的医学术语多是由西洋医学的中文翻译所得,中医自身近现代术语产生的数量不多。1929年开始的“废止旧医案”歧视中医政策,严重抑制了中医及其术语的发展。1949年以后,中国振兴中医药文化、支持中医发展,才使中医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在此期间,大量的中医术语得以产生,并且带有鲜明的新时代特色。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一大时代特征<sup>[3]</sup>。在近现代,随着西医及其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和传播,很多西医著作被翻译成中文,许多西医概念被中国人接受。一方面,西医东渐,中西汇通,不仅为解决中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衍生出许多中西医结合的全新概念<sup>[4]</sup>,例如:“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西医术语的中译,也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提供了有利借鉴,例如:在传统中医学中只有“经”“络”“脉”,没有“管”,而 blood vessel的中文译名为“血管”;传统中医里只有“热病”,没有“炎”,而inflammation被译成“炎症” <sup>[5]</sup>。像“血管”“炎症”这样由西医中译所产生的近现代术语在中西医结合的时代中被更加广泛地运用、认可,其使用的频率逐渐赶超许多中医传统词汇。这是中医学和近现代术语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

中医的现代化和多学科研究是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另一大时代特征<sup>[6]</sup>。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诊疗也开始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科技产品,由此产生出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负压拔罐器”“电灸针”等。另外,近代物理、化学、现代分子生物学和伦理学等,也都被应用于中医学,推动了中医的现代化发展并产生了许多近现代术语,例如:“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山豆根碱”和“中医伦理学”等。这促使中医学术出现多维度发展的趋势,成为中医近现代术语形成的又一重要背景。

综上所述,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主要原因为社会变迁、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现代化发展。这些产生原因使得中医近现代术语呈现出新时代特色、西医特色和现代化多学科特色,也因此具有了一些特定的构成方式。

二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构成方式

术语系统受多方影响,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变化的系统<sup>[7]</sup>。中医近现代术语的产生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现代化发展。其构成方式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外来词借用,经典旧词分化衍生,以及新词创造<sup>[8]</sup>。

中西医结合以及中医国际化,使中医的近现代术语逐渐吸收了部分外来词。西医的生理学、组织学和护理学等,影响了中医的近现展,中医学也由此衍生出许多新术语。这在中药制药方面更为明显,各种中药制成的胶囊、注射液和糖浆的名称,就是参照和借用西医制药学得来的,例如:“丹参舒心胶囊”“柴胡注射液”和“川贝枇杷糖浆”等。反之,运用中医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解决西医问题也会生成一些新词,例如:“登革热的辨证治疗”等。以上情况下生成的近现代术语,本质上还是中医的,但大胆借用外来的西医术语,带有明显的西医色彩。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中、西医两部分词素组成,且包含了中西医两方面的知识,比较复杂。例如,张锡纯的“阿司匹林白虎汤”就包含了中药白虎汤和西药阿司匹林,以及两者结合使用的相关知识。所以使用这类术语首先需要保证译名的准确性,在借用西医术语时更应当充分考虑其内涵和外延,谨慎选择,避免歧义的产生。

因中医现代化生成的新术语,则多是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它们有的是中医理论的精细化发展,例如:由“中医学”分化出的“中医康复学”和“中医养生学”等;有的是中医学术的跨学科发展,例如:由“经络”衍生出的“经络同位素示踪”和“经络穴位电特性”等;还有的是中医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例如:“脉象仪”和“电灸器”等。由此形成的新术语,在内容上是对传统中医学的创新与提高,在语言上则包含了现代化的科学元素<sup>[9]</sup>。这类词的构成方式上由旧词和新词词素组成,词长且复杂,所包含的信息量丰富。例如:“痔科体育疗法”就包含了很多痔疾和体育疗法的相关内容。这就需要术语能准确地表达定义的要旨,并且尽可能简明。

还有一种方式,叫作新词创造,它通常用于代指一些中医自创的新概念。这些新的概念在传统中医里没有,与西医无关,也不受现代科技的影响。它们可能是新中医理论或新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却无法用现有词语表达。创造新词的方法通常有人名地名冠名法等<sup>[10]</sup>,例如:“马家气功”和“天津张一刀”等。另外,中医术语外译时还有词素造词法,如:monoyin,monoyang (一阴,一阳)<sup>[11]</sup>。但由于这类外译新造词的接受需要时间,且易造成混乱,所以在创造近现代术语之前应先检查有无同义或相近字词,并须谨慎对待,尽量避免自造词。

三 中医近现代术语的翻译原则

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是中医翻译中最难的部分。因此译者应当遵循一些翻译原则: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民族性和约定俗成性,并在具体翻译中综合考虑有些原则的重要性和优先顺序<sup>[12]</sup>。基于中医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和构成特点,笔者认为翻译时,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符合对应性,须首先正确地表达出中医近现代术语的含义。奈达的翻译动态对等理论突出强调了译文要从语义到文体最切近而又最自然地对等再现原语的信息<sup>[13]</sup>。在中西医结合时如需借用一些外来词,应该特别注意其原本的语义可能具有多样性,避免歧义的产生。在翻译术语时,更要注重和原文术语的词义相对应,反对不顾语义的字对字翻译。例如:“阿司匹林白虎汤”如果被直接英译成 aspirin white tiger decoction,外国读者会误认为里面有虎骨之类的药材。所以在翻译时建议在其后加以英文注解,说明药里配的是石膏等药材而不是白色老虎。再如:“药材气息调养”,如果被英译成 drugs breath aftercare,就误用了aftercare一词作为“疾病治疗后的照顾调养”的语义,既难以理解这个术语的真正意思,又使人感觉药材出了问题。因此,建议将其英译为drugs breath preservation。另外,在处理此类术语的翻译时还须特别注意译文的精准,例如:有人把“中药鉴定”和“中药鉴定学”都译成identifica

tion of Chinese drugs,看不出两者的区别,建议将“中药鉴定学”译为study of Chinese drugs identific

ation,避免给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扰。

第二,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注重简洁性。通过经典旧词分化衍生得来的术语,其翻译往往长且复杂,而写给外国人看的中医术语一定要简明易懂,关照读者的耐心和理解能力,用简单的语言阐述复杂的中医理论和概念。李照国先生在讨论中医术语翻译时,就特别反对“译语冗长”,提倡通过简化提高“译语的信息密度”,认为可以采用“首字母缩略法”,如TCM(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p>[14]</sup>。另外,使用介词结构和名词性结构的翻译也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例如:把“中药离子穴位导入疗法”英译为iontophoresis of Chinese drugs,把“经络穴位电特性”英译成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ridian points,其中使用的介词结构简单且便于读者理解该术语所要体现的医疗特性。再如:把“经络同位素示踪”英译为meridians and collaterals isotopic tracing,把“电灸器”英译为electromoxibustion apparatus,其中名词性结构的使用也能令译文显得简洁清楚<sup>[15]</sup>。

第三,中医近现代术语翻译要凸显民族性。当前,在各种翻译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受到翻译方法的束缚,译文往往单调牵强。考虑中医药术语的中国文化特色和中文科技术语特性,翻译时应以《周易》中的变易思想为指导,灵活地采用保留中医特色的译法。例如:“养生”一词蕴藏着中国儒释道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属于中国文化独有的专有术语,在英译时就可采取音译为yangsheng并直译为life nurturing的方法<sup>[16]</sup>。另外,还要尽量避免生造词典里没有的词,生造词不仅不易理解,还会造成混乱。例如:在英译“养生学”时为体现出其学科性,造出health cultivationology,中外读者都难以接受。因此,在遇到极难翻译的术语时,要尽可能地选用一些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英语词,再加上解释性的意译。

四 结 语

总之,中医近现代术语随着中医发展而增长更新,其对外翻译也随着中医国际化日益重要。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近现代术语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构成的方式,正确理解其意思,并注重翻译理论指导,才能在翻译时抓住最为重要的“对应性”“简洁性”和“民族性”原则,掌握对应的翻译方法,从而将它们更好地翻译、传播出去,推动中医学术发展。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丛林.中医新名词术语发展趋势――《中医新知识辞典》编后记[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2(3):2-6.

[2] 夏学传,吴达武.《中医新知识辞典》特点略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4):60-61.

[3] 马兵.一部现代中医知识的架构――《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河南中医,1993(6):29.

[4] 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7):60-63.

[5] 孙琢.近代医学术语的创立――以合信及其《医学英华字释》为中心[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4):456-474.

[6] 杨维华.《中医新知识辞典》评介[J].湖南中医杂志,1994(1):55.

[7]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

[8] 姜静娴.当代中医的新知识库――《中医新知识词典》评介[J].山东中医杂志,1993(5):66.

[9]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1):6-8.

[10] 余文海.论医学术语中新词的创造、翻译与术语演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184-185.

[11] 徐春捷,刘明.词素翻译法在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27-128.

[12] 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2):46-51.

[13] 谭载喜.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J].外国语,1989(5):28-49.

[14] 李照国.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1996(4):32-35.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中医肝病;体阴用阳;理论研究

所谓中医肝病,似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中医肝病,其辨治范围包括肝气、肝火、肝风、肝热、肝阳、肝郁、肝厥、肝虚、肝实等;一类为现代中医肝病,其对象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谢异常性肝[1]病、酒精性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所有肝脏疾病,两类肝病均可运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本文所论中医肝病主要指后者,拟在中医传统的理论指导下,对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临床常规肝病的辨治思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一直以来又有“肝为万病之贼”之说,一说最早见于清·魏之秀《续名医类案·疡症》,他说“:夫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亦然。……肝为万病之贼,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王孟英倍加赞尝,他在《柳州医话》中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于肝起。此余夙论如此,魏氏长于内伤,斯言先获我心。盖龙性难训,变化莫测,独窥经旨理自不诬。”其论是指在内伤杂病中,肝和足厥阴肝经病证(以下简称肝病)以及由肝或肝经病证所诱发它脏它腑它经(以下简称它脏)诸多病证,较它脏更为广泛,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为传病之源”。从《内经》以降直至现代,不少医家对此均有论述,但内容分散而难窥全豹,现结合有关文献试作探考,以就正于同道。

1诊治肝病,初病杜渐,已病防传

初病杜渐,已病防传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体现,它与现代医学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不谋而合。大多数肝病,如各型肝炎、脂肪肝等,在发病之初,邪气初盛正气尚不衰,在此阶段及时辨证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即为初病杜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特别是急性肝炎早期有转为重型肝炎趋势的时候,及早采用“截断疗法”,综合运用中药口服及灌肠,及时按重症肝炎处理,多可取得“逆流挽舟”的效果。《医门法律》曰:“引其邪而出[2]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此言可引为辨治之圭臬。

2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

2.1体阴的含义体阴,“体”指实体或实质,体阴指肝脏质体属[2]阴,且病理变化多为阴血亏虚,其含义为。

2.1.1肝为厥阴经脉循行人体之腹、胁、胸等部位。

2.1.2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特性不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为五脏之一,且位居下焦,故其体属阴。

2.1.3肝主藏血肝必赖阴血之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有“血液以濡之”,“肝……非柔润不能调合”之说。《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肝之调节血量的作用亦是肝藏血的重要内容之一。王冰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肝者,罢极之本”,即是指肝藏[3]血的功能。

2.1.4肝体之病,以阴虚血亏为多见其一,肝之藏血不足称为“肝血虚”,如不能滋养于目,则两日昏花、干涩、夜盲等;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不能充盈冲任,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其二,藏血功能减退而致出血,如咯血、呕血、血崩等,称为“肝不藏血”。其三,肝之阴虚血亏,肝体失柔,可致肝气升泄太过,阳亢风动[5]等病变。其四,肝之为病对他脏影响,多见心肝血虚、肝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

2.2用阳的含义

“肝用”泛指肝之功能活动。“用阳”指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多以阳为主,其含义如下:

2.2.1肝在五行中属木,通于春气,主生,主升,为“阴中之少阳”。

2.2.2肝内舍相火,相火升发可温养诸脏,尤如春阳始发,万物生荣。朱丹溪即称相火“惟有裨益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

3讨论

正是由于肝体阴用阳学说有着如此广泛的理论基础,因此才能对肝的生理、病理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对中医临证有重要意义。首先,体用失调是肝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的概括。古人把肝称为“阴尽阳生”之脏,具条达之性,其性刚主动主升,又主藏血,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具“体阴用阳”之性。肝体柔和,肝用条达,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肝之体用失调,阴阳不济,就会产生各种病证。其次,气血失和是肝病的主要表现。肝主疏泄,条畅一身之气机,又主藏血,调节全身之血量,故肝病常表现为各种气血失和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蒋健.关于中医肝病学术的若干思考[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2):65-67.

[2]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895.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中医肝病;体阴用阳;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27-1

所谓中医肝病,似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中医肝病,其辨治范围包括肝气、肝火、肝风、肝热、肝阳、肝郁、肝厥、肝虚、肝实等;一类为现代中医肝病,其对象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谢异常性肝[1]病、酒精性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所有肝脏疾病,两类肝病均可运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本文所论中医肝病主要指后者,拟在中医传统的理论指导下,对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临床常规肝病的辨治思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一直以来又有“肝为万病之贼”之说,一说最早见于清・魏之秀《续名医类案・疡症》,他说“:夫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亦然。……肝为万病之贼,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王孟英倍加赞尝,他在《柳州医话》中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于肝起。此余夙论如此,魏氏长于内伤,斯言先获我心。盖龙性难训,变化莫测,独窥经旨理自不诬。”其论是指在内伤杂病中,肝和足厥阴肝经病证(以下简称肝病)以及由肝或肝经病证所诱发它脏它腑它经(以下简称它脏)诸多病证,较它脏更为广泛,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为传病之源”。从《内经》以降直至现代,不少医家对此均有论述,但内容分散而难窥全豹,现结合有关文献试作探考,以就正于同道。

1诊治肝病,初病杜渐,已病防传

初病杜渐,已病防传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体现,它与现代医学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不谋而合。大多数肝病,如各型肝炎、脂肪肝等,在发病之初,邪气初盛正气尚不衰,在此阶段及时辨证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即为初病杜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特别是急性肝炎早期有转为重型肝炎趋势的时候,及早采用“截断疗法”,综合运用中药口服及灌肠,及时按重症肝炎处理,多可取得“逆流挽舟”的效果。《医门法律》曰:“引其邪而出[2]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此言可引为辨治之圭臬。

2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

2.1体阴的含义体阴,“体”指实体或实质,体阴指肝脏质体属[2]阴,且病理变化多为阴血亏虚,其含义为。

2.1.1肝为厥阴经脉循行人体之腹、胁、胸等部位。

2.1.2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特性不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为五脏之一,且位居下焦,故其体属阴。

2.1.3肝主藏血肝必赖阴血之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有“血液以濡之”,“肝……非柔润不能调合”之说。《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肝之调节血量的作用亦是肝藏血的重要内容之一。王冰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肝者,罢极之本”,即是指肝藏[3]血的功能。

2.1.4肝体之病,以阴虚血亏为多见其一,肝之藏血不足称为“肝血虚”,如不能滋养于目,则两日昏花、干涩、夜盲等;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不能充盈冲任,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其二,藏血功能减退而致出血,如咯血、呕血、血崩等,称为“肝不藏血”。其三,肝之阴虚血亏,肝体失柔,可致肝气升泄太过,阳亢风动[5]等病变。其四,肝之为病对他脏影响,多见心肝血虚、肝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

2.2用阳的含义

“肝用”泛指肝之功能活动。“用阳”指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多以阳为主,其含义如下:

2.2.1肝在五行中属木,通于春气,主生,主升,为“阴中之少阳”。

2.2.2肝内舍相火,相火升发可温养诸脏,尤如春阳始发,万物生荣。朱丹溪即称相火“惟有裨益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

3讨论

正是由于肝体阴用阳学说有着如此广泛的理论基础,因此才能对肝的生理、病理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对中医临证有重要意义。首先,体用失调是肝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的概括。古人把肝称为“阴尽阳生”之脏,具条达之性,其性刚主动主升,又主藏血,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具“体阴用阳”之性。肝体柔和,肝用条达,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肝之体用失调,阴阳不济,就会产生各种病证。其次,气血失和是肝病的主要表现。肝主疏泄,条畅一身之气机,又主藏血,调节全身之血量,故肝病常表现为各种气血失和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蒋健.关于中医肝病学术的若干思考[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2):65-67.

[2]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895.

医养结合的含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医肝病;体阴用阳;理论研究

所谓中医肝病,似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中医肝病,其辨治范围包括肝气、肝火、肝风、肝热、肝阳、肝郁、肝厥、肝虚、肝实等;一类为现代中医肝病,其对象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谢异常性肝[1]病、酒精性及药物性肝损伤等所有肝脏疾病,两类肝病均可运用中医中药进行辨证论治。本文所论中医肝病主要指后者,拟在中医传统的理论指导下,对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临床常规肝病的辨治思路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一直以来又有“肝为万病之贼”之说,一说最早见于清·魏之秀《续名医类案·疡症》,他说“:夫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亦然。……肝为万病之贼,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王孟英倍加赞尝,他在《柳州医话》中说“: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于肝起。此余夙论如此,魏氏长于内伤,斯言先获我心。盖龙性难训,变化莫测,独窥经旨理自不诬。”其论是指在内伤杂病中,肝和足厥阴肝经病证(以下简称肝病)以及由肝或肝经病证所诱发它脏它腑它经(以下简称它脏)诸多病证,较它脏更为广泛,诚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说“:肝为传病之源”。从《内经》以降直至现代,不少医家对此均有论述,但内容分散而难窥全豹,现结合有关文献试作探考,以就正于同道。

1诊治肝病,初病杜渐,已病防传

初病杜渐,已病防传是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体现,它与现代医学肝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不谋而合。大多数肝病,如各型肝炎、脂肪肝等,在发病之初,邪气初盛正气尚不衰,在此阶段及时辨证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即为初病杜渐,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特别是急性肝炎早期有转为重型肝炎趋势的时候,及早采用“截断疗法”,综合运用中药口服及灌肠,及时按重症肝炎处理,多可取得“逆流挽舟”的效果。《医门法律》曰:“引其邪而出[2]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此言可引为辨治之圭臬。

2肝体阴用阳学说的理论基础

2.1体阴的含义体阴,“体”指实体或实质,体阴指肝脏质体属[2]阴,且病理变化多为阴血亏虚,其含义为。

2.1.1肝为厥阴经脉循行人体之腹、胁、胸等部位。

2.1.2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特性不同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肝为五脏之一,且位居下焦,故其体属阴。

2.1.3肝主藏血肝必赖阴血之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有“血液以濡之”,“肝……非柔润不能调合”之说。《素问·五脏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视”,肝之调节血量的作用亦是肝藏血的重要内容之一。王冰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肝主血海故也。”“肝者,罢极之本”,即是指肝藏[3]血的功能。

2.1.4肝体之病,以阴虚血亏为多见其一,肝之藏血不足称为“肝血虚”,如不能滋养于目,则两日昏花、干涩、夜盲等;不能濡养筋脉,则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肢体麻木;不能充盈冲任,则月经量少,甚则经闭。其二,藏血功能减退而致出血,如咯血、呕血、血崩等,称为“肝不藏血”。其三,肝之阴虚血亏,肝体失柔,可致肝气升泄太过,阳亢风动[5]等病变。其四,肝之为病对他脏影响,多见心肝血虚、肝脾两虚、肝肾阴虚等证。

2.2用阳的含义

“肝用”泛指肝之功能活动。“用阳”指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多以阳为主,其含义如下:

2.2.1肝在五行中属木,通于春气,主生,主升,为“阴中之少阳”。

2.2.2肝内舍相火,相火升发可温养诸脏,尤如春阳始发,万物生荣。朱丹溪即称相火“惟有裨益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

3讨论

正是由于肝体阴用阳学说有着如此广泛的理论基础,因此才能对肝的生理、病理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对中医临证有重要意义。首先,体用失调是肝病的基本病理变化的概括。古人把肝称为“阴尽阳生”之脏,具条达之性,其性刚主动主升,又主藏血,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具“体阴用阳”之性。肝体柔和,肝用条达,是维持肝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条件。肝之体用失调,阴阳不济,就会产生各种病证。其次,气血失和是肝病的主要表现。肝主疏泄,条畅一身之气机,又主藏血,调节全身之血量,故肝病常表现为各种气血失和的症状。

参考文献

[1] 蒋健.关于中医肝病学术的若干思考[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15(2):65-67.

[2] 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