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

计算机网络教案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

1 前言

现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代的一大特色,那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所以让高校的学生学好计算机网络对他们在社会上生活是十分受益的。提高其的教学质量就更显得十分有必要。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案例教学更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此一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往教学内容的枯燥无趣,很难引发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脱离了实践,纵然学到的理论再多,一旦真正的上机操作,仍然会变得不知所措。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是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案例教学却弥补了这些。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多优点,研究案例教学是提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质量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2 阐述当前教学中的不足

2.1 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现下不光是计算机方面的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许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这些问题。对于许多高校教学,授课时尽管采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也仅仅是换了一种称为ppt的板书而已。许多高校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讲述理论知识,学生则一味的去听,学到的大多只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众所周知,计算机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科目,若要掌握其中的精髓,必然要上机去实践,才能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对于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就是要学到真正有应用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

2.2 当前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过于系统

许多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技术时都要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去学习,内容过于死板。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就是为了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应用的工具,来辅助自己的专业来学的,可是他们学的有关计算机的内容却由于教材的编订,显得过于繁重,而且学习的时间相对来说有比较短,造成的结果就是对于教师来讲,由于要教的内容太多,难度偏大,教学质量降低,而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的内容太多,在如此仓促的时间内,并不能掌握其中真正的技能,那么致使把计算机作为一个实用工具的目标就难以实现了。

2.3 当前计算机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弊端

现在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都使用的是多媒体教学,以ppt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实则不然。用多媒体教学速度很快,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以为的听,来不及思考,更来不及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在课上只是在看东西而不是在学东西,可以说是左耳朵进右耳多出,这种教学效率可想而知是很低的,学生很难从中学到真正的东西。可以说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弊端,也是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

3 案例教学的优点和意义

3.1 案例教学的优点

案例教学的优点之一就是可以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案例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引入案例来进行教学,案例的来源多来自于社会生活中,教师将案例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进入到这个案例的情景中去,真正的做到了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不再仅仅停留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好像真正的融入到了一个实际案例中去,真正的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案例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并没有脱离实际运用,这样才达到了教学的真正目的,传统教学方式是难以做到这点的。

案例教学的另一个优点就是,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学生是整个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最终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那么能否做到让学生从被动去学做到主动去学是很重要的,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只有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才会使上课不仅仅是上课,而变为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案例教学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案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好的投入到每一次授课中去。

3.2 案例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很多缺点,那么将这一模式引入到教学中去,必然会产生很多不可忽视的意义的。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无疑将会对整个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案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是从很多方面去改变,那么致使教师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以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无疑是对教师的一种鞭策。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兴趣,无疑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4 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案例教学

4.1 案例教学准备阶段

案例教学在准备阶段主要是教师和学生的准备。教师应在案例的选择上去做准备,而学生需要在怎样合理的划分小组上去做准备。

对于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案例应该如何去选择,才能使授课达到最佳效果呢。案例的选择应以学生感兴趣的方面为主要考虑方向。所以案例的选择尽量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将邮件发送时,不要去选择那些非常普通的案例去讲解,如不要去讲学生向教师交作业这样简单无趣的案例。可以去讲同学之间用邮件来发生日贺卡等案例来讲解。另外,案例应该具有目标性,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等等特点。这些也是教师准备案例时应该考虑到的。

另外的准备阶段就是学生的准备,主要是如何分组上去考虑,注重分组的合理性,合理性主要包括要从小组的规模,人员的分配以及各个成员的职责等等。组长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是,要选一个相对来说能力比较强的,有比较强的对案例的分析能力,有能力带动起整个小组的氛围。另外各小组成员中,也要有能力强和能力弱的来搭配,能力强的可以去帮助能力弱的同学,这样才能使整个小组强有力的发展。

4.2 案例教学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1.理论教学即为教师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可以设定一个情境,让学生来参与,亲身去体验某个知识点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去分析。如在计算机网络中讲到Ethernet网络介质访问CSMA/CD时,可以给定一个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参与,然后从中分析,理解这个知识点。

(1)案例描述:让一组的人处在一个黑屋子内谈论一个话题,每个人只能听到彼此的声音,要怎样说话,才能正确包括Etherenet网络介质访问CSMA/CD时所遇到的各种情况。

(2)案例分析:A.每个人都可以说话,即为访问时的多路访问。B.发言前需检查,是否有其他人在说话,此情景模拟的则是访问时的载波监听。C.如果同时有多个人发表意见,那么就会出现访问中的冲突问题。D.一个人在发言时还要时时检查着是否有别人进来讨论,此时模拟的则是访问时的冲突检测。E。一个人在说话时发现有人要来说话,那么就要停下来,去等待。过一会儿继续说话,此情景模拟的则是访问中的冲突停发,延迟重发的情况。此外还有其他的情况可以去模拟,这就需要各小组成员内部去商讨,能否有其他的创新形式。在此案例中通过模拟情景,同学们亲身参与了进来,更好的理解了Etherenet网络介质访问CSMA/CD时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更清楚地明白它的工作原理,.对于以后将其运用到时间生活中去,是十分有帮助的。

2.实践教学,即是在讲到一个网络上的功能时,如讲到路由器的使用时,可以给学生一个生活化的实例,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去完成案例中所要求要完成的工作。这样更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可以通过下面这样一个案例来进行说明。

(1)案例描述:你是某高校的一名学生,你的宿舍要安网线,需要将其配置成无线网,要求你利用路由器来进行设置,并给宿舍成员分配出相应的IP地址。

(2)案例分析:A.连接好路由器,并且启动路由器。B.对无线路由器进行参数的设置。使用IE浏览器访问,并登录。选择向导,根据向导来进行一步步的设置。选择上网方式等等。在此阶段也可以进行其他方面的设置,如绑定mac地址,分配IP,防火墙设置等等,这些都是为了自己的网络更安全而设置的。C.设置完成重启路由器。为了防止蹭网,需要在网络安全设置项设置密码。D.搜索无线信号,连接上网。这个阶段是一个实际操作的阶段,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个阶段,最好是在讲路由器这部分内容前给个小组布置下去。一方面可以考验小组之间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考验小组之间,在遇到没有学过的知识上的团结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小组的操作能力。所以通过实践教学,好处是有很多方面的,学生在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学理论知识,而是将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去运用,这些才是最重要的。另外还曾强了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4.3 案例教学总结阶段

在案例教学实施阶段,各小组都参与了教学内容,心得体会必然是有的。在总结阶段主要是由教师来进行主持。各小组要派代表上台进行总结报告,可以形成书面形式或者ppt来进行报告,分别针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各小组内部成员是怎样商讨的,怎样策划的,还有分工是怎样的,这些都要进行汇总。并且将这些报告保留下来,以便将来期末测评时,作为评分的重要依据。另外汇报完成后,要对各小组完成案例的情况进行评价,此阶段可由教师完成,评出比较好的小组来进行褒奖,以此来鼓励同学们今后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这样做更加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实施,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为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5 总结

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网络的学习不是靠理论知识就能学到好的,更多的是要在实践中去操作,才能真正的体会到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性。案例教学很好地发挥了它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在案例教学仍然处在一个发展阶段,还需要各方面的去努力,才能更好的使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到充分的运用,更好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崔炜荣.PacketTracer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40-41.

[2]鲁凌云,王移芝."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过程优化设计的一个实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92-93.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 实践教学 学案 计算机网络

受生源质量制约,中职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而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使得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依葫芦画瓢”,独立思维能力被逐渐弱化,教学质量也每况愈下,明显与新课改要求不符。本文分析了中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引导师生共同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

1优化“教案”与“学案”

传统的教案是以教师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认识,很少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激情。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教案为教师机械性地讲授示范性操作,学生再模拟完成这些行为,这对于本身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中职学生来说基本是无用功。学案是教师为了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而准备的道具,它以学生和知识点为中心,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有兴趣的参加,以主人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在学案的指引下掌握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计算机技术人员。这正好适应了目前我国中职院校培养高技术蓝领的需要,为企业输送有用的人才。当然,如何优化学案,实施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花大力气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巧妙问答,让学生掌握知识起到“点拨”作用。计算机行业对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时其工作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模拟,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无论是学生本人还是企业用人单位,对实践教学的期望值都相当高,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教案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各方需求,只有合理优化学案才能培育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2 设计合理的学案方法

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计算机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学案交流切忌长篇大论,语言短小精悍,点拨关键,直击结论,三言两语话问题。

一是要有强烈“刺激“的设计。在教学中,对某类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介绍之后,需要通过实践训练来刺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案中应尽可能涵盖对各个知识点的应用,但不要直接给出结论,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寻找结果,并启发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结果。

二是要强化共研的设计。学生在对某知识点只有感性认识时,很难对其有深刻的理解,而这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就是强化。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学案中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出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提高熟练程度,彻底明白问题所在。另外,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困难面前比较畏缩,不善于动脑筋 ,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切合实际,要循序渐进,让学生“微思考“就能达到目标,同时给“微聪明“的学生提高练习的机会,力争在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分层教学“。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学案设计

学案设计必须是具体的、确切的、周全的、严谨的、妥当的且规范的。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设计了卡片填空式的学案,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进行上机实践,逐步完成学案空缺内容的填写,即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教师抛砖引入,结合练习,教师再给予分析总结,可以说学案是学生平时练习和今后工作的有力助手。本文以“优化计算机”为内容进行学案设计说明。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前预习,由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自行练习,出现问题互相讨论,引发思考。教师巡视过程中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再阶段性针对共性问题分析其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解决方案,使学生感受到解决难题后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最后由教师总结,提升了学生理解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的灵活程度。这样一堂课下来,感觉很充实,有无限的动力,加深了理解,巩固了相关知识。经过多个教学周期的不断修改完善,形成基本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整套学案,在实践教学中检测学生基本应用能力。

4结束语

总之,优秀的学案既是锻炼高职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助手,又是今后练习和工作中的有用资料,但一份好的学案往往需要花大力气进行设计,教师不但要注重自己的教法,更应研究学生的学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尽管学案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对于分层教学的效果似乎仍然不太理想,还需要在今后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袁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2(10).

[2] 徐念祖,等.Java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2(5).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3篇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思想,对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具备设计与实现网络应用程序的能力。该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存在的问题是重理论讲解,轻实际操作,理论脱离实际,产学脱节,学生对所学概念难以理解,常常是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导致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要求,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最近10年间,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理念在北美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接受,并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波新浪潮。不同于传统"课堂传授+课后内化"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简而言之即"课前传授+课上内化"。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在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教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随后世界各地的许多教师也开始将这种模式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教育。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教育的研究涉及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等不同学科,主要议题集中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对比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等方面。迈阿密大学的Lage和Platt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实施了翻转课堂实验,他们实施翻转课堂的办法是要求课前学生阅读练习册的特定部分、课程录音或有声的PPT课件,随后由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不超过10分钟的迷你讲座,剩余的课堂时间学生用于完成作业、实验或协作研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互增多,还提高了学生的沟通技能。

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理论和实践也展开了研究:文献基于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将翻转课堂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太极思想、本杰明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出一个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根据模型的组成和流程给出翻转课堂实施的关键要点;文献分析软件开发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探讨软件开发类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及其构成要素,为软件工程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文献对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课堂讨论对知识内化有帮助,对于大学信息技术公开课具有潜在优势;文献针对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学生人数众多、基础不平衡、学习兴趣有明显差别等问题,提出一套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的新思路,概括而言是使教学内容视频化、模块化、开放化,教学安排虚拟化和现实化并重,考核方式多样化,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在艺术院校学生身上的因材施教。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成果较少。

2计算机网络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翻转课堂要想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提供具有实践指导性的教学模型,整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学习者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上的协作学习提供服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特点之一是理论知识点繁多,适合用短小精悍的视频一一呈现,但仅仅是抽象的理论讲解不能满足课程应用实践的要求,在课堂上需要将这些理论知识点具体化。由于高校的网络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一,有条件的可以搭建真实的网络环境,条件不足的适合采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网络环境,以抓包和协议分析为辅助手段,在真实或仿真的网络环境中围绕理论知识点设置讨论议题,令抽象报文和协议中的具体化思想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2.1课前教学活动

从教师的活动看,教师首先根据该次课的教学目标,整理出重要知识点和相应的测试题目,将理论知识点制成"微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一般情况下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因此每个知识点对应的"微视频"控制在10分钟左右;其次,教师根据知识点的掌握要求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挑选典型的网络场景,有针对性地设置讨论问题,综合利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最后,教师在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一方面得到学生对"微视频"的反馈,以便今后改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在线解答。

从学生的活动看,学生首先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观看"微视频"并完成教师布置的测试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加快学习速度,基础差的学生可以放慢进度,学生也可以先看测试题,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在其中寻找答案。学生在观看视频和做测试题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疑问,学生可以自主查找资料,增强自学能力,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与教师进行交流,一方面对"微视频"的内容提出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对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或其他学生求助,学生之间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2.2课中教学活动

教师首先针对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答疑解惑或者根据学生课前的反馈情况,花5〜10分钟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点;然后,按照预先设计的课堂活动,简单介绍课时目标和任务,引出该次课创设的网络场景,详细说明网络配置情况;接下来,按照难易程度或知识点顺序抛出若干讨论问题。学生由3〜5人组成一个讨论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讨论组长负责协调组员参与问题讨论和发言,需积极调动起每位组员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随机旁听某组的讨论情况,适当给出意见和建议。在组内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对问题的认识和想法,以辩论或相互补充的方式达到组内共识。教师给学生3〜5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后,请小组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的成员可与其辩论或补充,教师在此过程中可适当发问,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示范,集体解决。这样,学生在"思考一研讨一陈述一提问一点拨一再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课堂经过翻转以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大大增多,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学生也不再是唯命是从的信徒,课堂成为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场所,学生在不断思考和讨论的活跃气氛中学习理论,最大限度地完成了知识内化。

3计算机网络翻转课堂教学案例

为了具体说明翻转课堂模式如何应用到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笔者给出一个教学案例,其教学内容为ARP协议的分析,并围绕知识点整理与视频准备和课堂设计阐述教学思路。

3.1知识点整理与视频准备

APR协议的主要知识点包括:①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关系;②同网和跨网环境下ARP的工作机理;③ARP欺骗。相应地,教师准备了3段"微视频",对3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布置测试题目:①说明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区别,为什么要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地址;②同一个ARP报文能跨不同网段工作吗;③为什么APR高速缓存每存入一个项目就要设置10~20分钟的超时计时器,这个时间设得太大或太小会出现什么问题;④解决ARP欺骗有什么办法。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后,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这些测试题,然后可以就这些问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2课堂设计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针对测试题进行答疑解惑,根据学生课前测试的反馈情况,花5〜10分钟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点。为了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和帮助学生理解协议中的抽象概念,教师可以设置典型的网络场景,通过报文截取,使学生观察到原始报文,在分析讨论中更直观地理解ARP的工作流程。学生按总数分成3〜5人不等的小组,每一个讨论小组选出一位组长,协调组员的发言。

为了测验学生对ARP欺骗的理解情况,教师通过arp-a查看主机A当前的ARP高速缓存,要求学生讨论如果用arp-s命令将网关对应的MAC地址篡改,主机A能否与主机D连通,讨论ARP欺骗在局域网中的危害和避免ARP欺骗的方法。

在上述过程中,教师在每次提问后给学生3〜5分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随机旁听某一组的讨论情况,适当给出意见和建议,然后请一些组员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反对或补充,

教师给予适当点评。当多个学生的回答和补充相对完整后,教师对知识脉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出评价,鼓励其再接再厉。

4计算机网络翻转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计算机网络课程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从教师角度来看,一方面,制作"微视频"和课堂设计等工作大大增加了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开放式课堂对教师的组织掌控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应既重视视频教学效果、教学资源开发等前期工作,又注重课堂活动组织、学生监控管理等过程,同时兼顾学评教的结果,形成综合、全面的评价机制。从学生角度来看,翻转课堂所体现的自学能力、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更是网络工程专业要求的题中之意,也是大学教育应该赋予学生的基本能力。为了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参与课堂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讨论,教师必须建立多角度的成绩评价机制,合理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在平时成绩上应综合考虑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网络平台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回答问题的质量、组织和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项指标,而这些指标如何量化、评价机制如何程序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结语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知识模块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8-1857-02

Research of Teaching Project on "Computer Network" for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UI Yan-ro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Science, Yangtze University, Jinzhou 434023,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all walks of life, a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omputer and the network engineering, "computer network" has different teaching plan under different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In view of the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the module of knowledge, the course orientation, teaching goal, content organization are studied for the "computer network", after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method is feasible,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eaching.

Key words: application type undergraduate;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plan; teaching aim; knowledge module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基本原理与技术。在计算机科学专业,特别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计算机网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研究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形成一套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方案。

1《计算机网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后续课程提供支撑。以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为例,与《计算机网络》密切相关的必修课程就有网络工程、网络管理、TCP/IP协议分析、密码学、网络安全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也有象电子商务、无线网络、组网技术IPv6技术与应用等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说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群的核心,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及教学目标

2.1知识模块

《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1-3]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的主要功能与技术等核心知识模块,以及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等相关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由一组互相关联的知识点组成。

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因特网的组成、计算机网络的性能;体系结构主要描述了OSI的七层体系结构、TCP/IP的四层体系结构和常用的五层体系结构。

物理层的任务是透明地传送比特流,它包含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技术和数字传输系统等。

数据链路层定义相邻两个结点之间的数据传输协议,它包括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广播信道的数据链路层、使用广播信道的以太网、扩展的以太网和高速以太网等。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它包括网际协议IP、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因特网的路由选择协议、IP多播和虚拟专用网和网络地址转换NAT。

运输层的任务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它包括用户数据报协议UDP、传输控制协议TCP、TCP的流量控制、TCP的拥塞控制和TCP的运输连接管理。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它包括域名系统DNS、文件传输协议、远程终端协议TELNET、万维网WWW,电子邮件、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等。

2.2教学目标

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目标也不相同,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

的教学目标分为两方面:理论知识水平目标、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理论知识水平目标: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分层的思想以及各层的数据传输原理与协议。重点掌握网络层IP协议、路由协议、运输层的UPD、TCP协议以及与这些协议相关的各类技术。

实践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计算机网络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以及课外作业,掌握双机互联技术、VLAN划分技术、网络互联技术、IIS配置、FTP配置、IP地址规划和网站开发等实用技术。

3《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

同一门课程,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也不相同,应用型本科专业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如下:

3.1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特点,选取如下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以64学时为例,其中理论为52学时、实验为12学时,理论教学内容如表1。

表1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教学学时为12,计划了三个实验,分别是双机互联(2学时)、VLAN划分(4学时)、网络互联(6学时)

3.2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两部分。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结业成绩*8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小测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实验单独计算成绩,不记入平时成绩)。结业考试试卷分别从能力层次和题型上做如下设计:

从能力考查方面分三个层次:

1)基础知识的考查: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协议和应用,分值比例为60%;

2)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分值比例为20%;

3)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考查,分值比例为20%。

从题型上可以设计成以下几个题型:

1)选择题,分值比例为30%;

2)填空题,分值比例为20%;

3)计算题,分值比例为15%;

4)综合题,分值比例为20%;

5)设计题,分值比例为15%。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针对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计算机网络》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知识模块,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教学方案,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1.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1-148-02

1 案例教学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指课程教学中以典型案例划分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课堂教学,以案例引导学生知识点的掌握,以实际案例为剖析对象,教师指导下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以寻求实现方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的新的技术领域,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重点课程,其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如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OSI和TCP/IP体系结构,特别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更是晦涩、不易理解的难点。

计算机网络在整个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还普遍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讲授抽象的网络知识;二是网络教学缺乏实践操作。《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关联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使学生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3 “计算机网络”案例化教学实践探索和思考

3.1 案例教学的优势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根据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工作过程,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的实现

每个教学阶段中,教师根据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案例实现中的角色扮演,真实在现案例实现的场景。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同时,思考如何完成开发任务。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分析过程中讲授用到的知识点和基本操作流程。最后一步一步完成案例的开发和实现。在其后实践课上,学生要独立完成与教学案例相近的练习案例,在巩固知识和操作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法渗透在课堂教学的每一节课,每个教学单元。下面用一个我在课程教学中的案例来说明以上案例设计思路。案例如下:

案例:从西班牙去罗马的贸易商人

这一部分是对OSI七层模型理解的重点部分,这个情境的创设,能够通过层层结构让学生理解为什么OSI目前设置为7个层次,并做出相应的解释。主要的方式为通过类比法,用一个“西班牙去罗马的贸易商人”的情境设置使学生能体会到为什么要给网络分成这7个层次。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个参考模型存在的意义,但并不对每一层的详细功能做过多的介绍。

1) 要想贸易获得成功,首先要有至少一条路,能够从西班牙通向罗马。此层为物理层。

2) 有了路是不是就能去贸易了?还要保证路上不会把商人的货物给磕坏了,要有一层保护的包装。引出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3) 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并不只有一条路能够到达罗马,那么在那么多的选择中选一条最短的,或者路费的成本最少的,这才符合商人的利益。引出第三层,网络层。

以上三层为网络中的下三层,叫媒体层,让我们来看看另外4层。

4) 贸易出门前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货,有没有拿错了,事先要检查过,如果错了要重新取货,引出第四层,传输层。

5) 是不是可以上路了?还不行。我们要和罗马联系好, 如果我们这边的货物到了那边卖不出去怎么办?我们首先要交流、协商一下,看看罗马的市场情况,能和那边的另外一个商人合作的话就更好了,这就需要一些外交的关系。叫做会话层。

6) 好象所有的事情都准备好了,但是商人到了罗马以后突然发现,他的商队里没有人能听懂罗马人的话,罗马人也没有人能听懂西班牙语,这个时候,还需要一个翻译,要么把两种语言都转换成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比如说英语,要么至少能让双方能交流。这里就是表示层。

7) 到了罗马了,最终需要在交易所中把商品卖掉,这个交易所就是一个交易平台,相当于各个软件平台,引出最后一层,应用层。

这时,学生对OSI便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能从基本上把握分层的原因和各个层次的特点。

这里通过几个分组讨论来加深对OSI的理解:

1) 运用上节课学过的网络设备的知识,分组讨论哪些设备是分别属于下三层物理层的。

2) 通过对在去罗马贸易的路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天气灾难、过期、被盗等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加入某些协议,让整个贸易过程中得到一些有效的保护,使得贸易能够顺利的完成。通过对情境2的过程的理解和对此处协议的讨论,能让学生理解到协议在整个网络通信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如何起到重要作用。

这里可以引出网络中关于协议最重要的一层为传输层。引出TCP协议的重要作用,并解释TCP协议在传输层的作用与在表示层中其他协议作用的区别。并让学生思考IP协议在哪一个网络层中起到作用。

3.3 案例设计的思考

案例是项目的分解,案例是具体细节的实现。案例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案例是过程是项目得以顺利实现的基础。因此案例设计与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案例的设计应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一个或一些相关联的知识点来设计。

2) 案例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真实情境的再现。

3) 案例的选取要具有典型性,能开拓学生的思路,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有助于拓展创意空间。

4) 案例与案例之间的关系,应符合知识点顺序关系,也应符合实现开发中的流程。案例间衔接要自然。

5) 案例设计采用由浅入深,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方式,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便于学生对实际应用的理解。便于对项目分解、实现的思考和启发。从而慢慢建立项目开发的核心思路和实现的信心。

6) 每个案例的讲解:应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步骤来实现。重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分析问题过程中,讲授用到的知识点。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之上,增加了实践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

计算机教学是非常重视对学生技能及实践经验积累的学科。如何利用最快时间最有效率的方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项目开发的能力。“案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中增强互动,以学生实践为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时对案例亲身的体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未来进入工作环境可以较快的进入角色。可以较快承担项目开发任务和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所谓“教为定法”,“案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类课程中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主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案例设计和项目设计。本着以学生为本,以知识、技能、实践经验的传授和积累为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坚持把握“案例”教学的精髓,大胆的进行尝试,以推动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建华.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 正德学院学报,2005(2).

[2] 郑金洲. 案例教学指南[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6篇

教学设计案例 剪纸喜鹊单独纹样的剪法

一、案例概述

本课例遵循新课程理念,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教学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多个从不同角度反映剪纸单独纹样的不同剪法视频,以及教师科学巧妙的引导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案例名称:剪纸喜鹊单独纹样的剪法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就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本节课从欣赏剪纸名著《清明上河图》入手,介绍剪纸的定义,同时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剪纸制作的基本步骤,再结合实例喜鹊剪法,进一步说明剪纸的基本步骤。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喜鹊剪纸图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剪纸定义,学会月牙纹、柳叶纹剪法。

(2)能说出喜鹊单独纹样剪纸制作的基本步骤。

(3)学会喜鹊纹样的剪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习兴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可设计临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情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网上信息查找任务。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引入

学生上网查询剪纸名著《清明上河图》视频,欣赏名家名作。通过展示事例,激发起学生学习剪纸兴趣。

2.重、难点突破

喜鹊的剪法是个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喜鹊剪法的视频演示,学生从三维空间角度看到喜鹊的具体剪法,并指出剪刀使用方法。

(一)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Newclass网络教室

资源准备:①百度《中国剪纸基本技法》。

②专题网《单独纹样的基本剪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准备

教师活动:师生问好!

①说明上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②指导学生登陆《中国剪纸基本技法》网页。

③介绍专题网页的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①作好课前准备。

②登陆专题剪纸网页。

③熟悉专题网页的操作方法,欣赏名家名著《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

第二环节: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电脑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一)

教师活动:①剪刀的基本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电脑展示)②介绍月牙纹、柳叶纹的基本剪法(要求:线条光滑)。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剪月牙纹、柳叶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二)

教师活动: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

(电脑展示)①描图。②固定:用曲别针固定描图纸和折好的红纸。③剪制。④分离。⑤装裱。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根据自己实际自主浏览视频,提取信息,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环节:分组合作,探究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

教师活动:

①教师指导。

②记录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生活动:

①组长组织本小组活动,动手练习剪喜鹊图案。②将剪好的剪纸图案粘贴到A4纸上,并以喜鹊图案为核心绘画出自己理想的图案。学生到网络中收寻相关信息,拟好剪纸作品题目。③填写《小组个人评价表》。④整理桌面卫生。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练习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环节:评价

学生将作品上传到专题网上,授课教师设计了在线答题及评价标准,学生答完后可申请查看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在学生答题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进而实现分层次教学。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强调单独纹样剪法的基本步骤和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并提出希望。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使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激情。

第八环节: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教师博客,探讨复杂的单独纹样图形的剪法。

学生活动:学生进入教师博客,点击学生互动平台,进行师生进一步学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实现分层次教学。

(三)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授课教师设计了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观点,使同学们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编程 案例驱动教学法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掌握TCP/IP 协议簇中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思想和编程模型,运用高级语言或者面向对象语言进行开发,同时能够利用相关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因此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目标,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案例的形式提炼出来,让学生据题而思、据题而想、据题而做。“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中,为全体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围绕一个确定的目标,有重点有主次的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它适合《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

2 基于“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特点

“案例驱动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而案例驱动教学法采用“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完成案例——评价小结”,是以布置案例为出发点,以分析、完成案例为中心点,以评价案例为延伸点,符合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它具有以下特点:

(1)老师启发性。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给学生分析,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2)学生主动性。与传统的教学不同,案例驱动教学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输入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和掌握案例本身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老师学生互动性。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训方法。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完成。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获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知识和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4)评价小结。根据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对于案例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展示可以给其他同学开拓的思路。在展示结束后可对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信心,给学生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做出小结。

3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中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3.1 理论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从网络编程基础知识入手,涉及互联网体系结构、IP地址和端口、TCP和UDP协议,网络服务、C/S和P2P编程模式、套接字、编程接口等,也涉及到程序设计中进程、结构、函数、对象、类、I/O模型、进程阻塞、多线程编程等。网络编程技术作为应用型课程,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实践相融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网络编程技术,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是该课程讲授的关键。我们以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施,所有的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例如,QQ及时通讯、网络会议、在线五子棋等设计,既形象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上看,案例式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了避免课堂上少量案例不能覆盖全部的实际应用,在教学方法上,老师注重由点及面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

3.2 实践教学设计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很难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上机实践教学,将上机实践环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验内容组织上,老师充分考虑实验题和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实验题目的综合可操作性和难度,将实验题目分为设计题和综合题,如下表1所示:

实验的实现虽然不与具体的编程语言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编程语言在教学环节中有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网络编程是在高年级阶段,必修课程学过高级程序设计(C或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NET开发(C#.net),任选其中一种语言似乎都可行。但据开课前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首选C#进行编程。因此,课程教学课题组决定,老师上课注重网络基本理论的讲解,编程实践以C#为主。

4 结束语

在课题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几个学期来对《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本课程已经建立起较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从教学效果来看,案例教学法整合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后,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总结教学经验,使整个教学环节更加完善合理。

参考文献:

[1]宋瑾钰,俞成海,孙树森.基于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Java手机游戏开发教学模式研究[J].校外教育,2012,(1):162.

[2]魏惠茹,李晓东.基于“项目驱动”的Java语言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7):157.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Case Teaching in Computer Course Network Teaching

Li Bo

(Weihai Vocational College,Weihai264210,China)

Abstract:The case of teaching as a targeted,practical,strong communi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favored by practitioners who will introduce case teaching to the practic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would be improved to increas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practical operation,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is.

Keywords:Case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Network

一、前言

高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一线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一名合格的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这也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因此高职计算机教学应有自己的特有的模式,以理论够用、操作能力扎实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传统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无关活动和无效资源多;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问题存在,使得高职计算机专业网络教学效果受到局限,从而影响高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的选择

高职计算机中使用的案例必须新颖,有趣,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与体验,过于老的案例会造成学生审美疲劳,影响课堂效果。案例的来源有多种多样,例如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对学生提出了问题及解决方案,由教师进行归纳、提炼,整理形成案例资源,存入案例库中。案例还可以是教师自己长期教学中的总结和体验,这些案例既凝聚了教师的教学心得,也贴近学生感知与生活,也被实际教学效果证明是有效的。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发动学生搜索、上交一些较好的案例,拿到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分析、总结。教师还可以到网上一些课件网站或者百度文库或其他一些网络资源库中,搜集现成的案例,充实案例库,并且在网络案例教学时使用。总之,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案例的搜集与整理,都是以生为本,考虑学生知识基础与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案例的阅读与思考

案例阅读部分主要功能是展示案例,以案例标题、关键字、知识点等检索方式向用户展示案例,作为计算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与思考,第一,阅读篇首的几段话,然后尽可能快地浏览一下其余内容,问一问自己:这个案例大致讲了些什么?我要分析的是什么类型的材料?第二,认真分析案例,针对重要性的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究:这个案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三,在草稿纸上写下关键性内容,然后再通读案例,分门别类地列出每一问题的重要材料。第四,通过你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

(三)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体部分,再好的案例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认真对待,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能动性,最好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每个小组中进行意见交流与讨论,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有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在全班面前表露自己的想法,给案例教学的参与带来了许多的障碍。这时作为教师就要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让他首先能在小组成员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渐渐地在全班面前他也就不会胆怯了。总之,小组讨论教学方式不仅给予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让其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靠,更关键的是,让其学会如何与他人相互配合、相互团结,共同开展工作。为了更好的提高效果,每一个学生在参与小组讨论前,必须要做好充分准备,不仅理论背景方面的准备,还要涉及案例的准备,小组内并不一定非要达成一致意见,求大同、存小异,有些争议性问题有待之后的教师点评以及学生自我实践摸索。

(四)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点评

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学生要撰写案例分析和报告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案例分析作业、案例分析报告,学生交流讨论中的表现等进行点评,并对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行批评指正,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案例所反映的各知识点。

上述几个过程是个统一的整体,每个环节都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给介绍一个学生常见的、大众化的、而且比较优秀的网站―中关村在线,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从网站的各个部分进行观察,对其前台进行观察,要求学生对画面特点进行描述;对此网站后台进行观察,观察其技术平台,用了哪些方法做此网站;讨论该网站的优点;此网站有哪些不足。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1.主要通过学生网上案例教学平台设计及实现来掌握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信息系统设计;2.系统包含的主要功能模块;3.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和一般学生用户,系统管理员负责维护后台数据库,一般用户用浏览方式查询。④页面设计合理美观,操作方便,要求有相关产品图片。最后教学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和指正。

三、结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做一个网站,而是让学生在案例呈现、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提高团结精神、学会分析问题、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等等,这些素质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李雅玲.课堂案例教学与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比较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9篇

1 引言

《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的后续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本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原理,掌握tcp/ip 协议簇中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等网络应用程序的设计思想和编程模型,运用高级语言或者面向对象语言进行开发,同时能够利用相关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再适合本课程的教学,因此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基于“案例驱动的教学法”是以任务为目标,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案例的形式提炼出来,让学生据题而思、据题而想、据题而做。“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中,为全体师生构建了一个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围绕一个确定的目标,有重点有主次的了解相关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它适合《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

2 基于“案例驱动教学法”教学特点

“案例驱动教学”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评价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提本文由收集整理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而案例驱动教学法采用“提出案例——分析案例——完成案例——评价小结”,是以布置案例为出发点,以分析、完成案例为中心点,以评价案例为延伸点,符合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它具有以下特点:

(1)老师启发性。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案例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教学。由老师提出问题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给学生分析,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2)学生主动性。与传统的教学不同,案例驱动教学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输入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和掌握案例本身所反映出的基本原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老师学生互动性。根据案例的难易程度,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训方法。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完成。由于学生的水平存在差异,在实训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的探讨和获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知识和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4)评价小结。根据案例教学的内容和目的,对于案例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展示可以给其他同学开拓的思路。在展示结束后可对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这样可以不断加强学生的信心,给学生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做出小结。

3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中案例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3.1 理论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从网络编程基础知识入手,涉及互联网体系结构、ip地址和端口、tcp和udp协议,网络服务、c/s和p2p编程模式、套接字、编程接口等,也涉及到程序设计中进程、结构、函数、对象、类、i/o模型、进程阻塞、多线程编程等。网络编程技术作为应用型课程,强调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实践相融合。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了解网络编程技术,增加课程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是该课程讲授的关键。我们以案例教学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施,所有的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中。例如,qq及时通讯、网络会议、在线五子棋等设计,既形象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上看,案例式教学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为了避免课堂上少量案例不能覆盖全部的实际应用,在教学方法上,老师注重由点及面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

3.2 实践教学设计

网络编程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学生只听不练很难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上机实践教学,将上机实践环节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验内容组织上,老师充分考虑实验题和理论教学的衔接,以及实验题目的综合可操作性和难度,将实验题目分为设计题和综合题,如下表1所示:

实验的实现虽然不与具体的编程语言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编程语言在教学环节中有非常重要。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网络编程是在高年级阶段,必修课程学过高级程序设计(c或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net开发(c#.net),任选其中一种语言似乎都可行。但据开课前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首选c#进行编程。因此,课程教学课题组决定,老师上课注重网络基本理论的讲解,编程实践以c#为主。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教改 整体认知法 四大主线 微型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1 前言

计算机网络课程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1]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围绕五层网络体系结构,按照层次结构展开,思路清晰。但该课程概念多、知识点琐碎,传统教学方法极容易造成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大学生重实践、轻理论,对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配套的实验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是案例驱动[1]、任务驱动[2]、中间辐射法[3]、虚与实相结合[4]、思维导图法[5]等。本文提出“整体认知法”,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四大主线,设计出微型教学案例,辅以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在对课程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认知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来系统、全面、深入的学习课程内容。

2 整体认知法

“整体认知法”的提出源于系统论的认识观,认识事物时,先从整体上把握,即整体观;再分析局部,把局部置于整体中,联系、全面的观点。应用该方法进行教学时,首先是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化零为整”;再从不同角度出发学习各章节内容,“化整为零”,加深理解。在学习各版块内容时,将其置于整体知识体系中,从整体出发回归于整体,避免过于注重细枝末节而偏离主要内容。

整体认知法突出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学习,系统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大到整门课程,小到章节知识点。整体认知是基础,版块学习是重点,实验教学是补充,三者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3 四大主线[5]

计算机网络课程知识点多、琐碎,虽然课程知识体系能清晰地展示概要内容,但是对于初学者,在章节内容学习中,容易将各章节内容混淆,且单一角度看问题,理解得不深入。本文在原课程知识体系基础上,从实践到理论、组成到原理、宏观到微观、具体到抽象等多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二次划分,结合具体实例展开,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

3.1 主线一:计算机网络构成

从实际联网方法入手,引入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组成及分类,重点讲解网络的宏观组成。通过主线一的学习,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基本的形象认知。

3.2 主线二:计算机网络提供的服务

这一主线是对计算机网络抽象逻辑功能和具体网络服务的学习。从网络逻辑功能入手,认识网络的抽象组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得出网络主要功能是通信和资源共享。结合网络服务,从抽象理论功能到具体的网络服务,实现抽象与具体的对应,形象易理解。

3.3 主线三: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

结合具体的Web服务,从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描述信息传递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包括具体的Web服务获取过程和抽象的协议层数据处理。

3.4 主线四:路由交换

信息由发送方传递到接收方,往往要跨越多个异构网络,需要一种机制来解决跨网络信息传输问题,包括异构网络信息处理和路径选择问题,这是主线四的重点。

总之,通过从四个角度对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学生对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定义、组成、功能、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层数据处理、异构网络互联和路由交换技术有一个形象的认知。

4 微型教学案例设计[1,2]

本文给出的微型教学案例,以课程知识体系为中心,以四条主线为参照,从四个角度深入讲解网络相关知识。本微型教学案例作为入门级的教学案例,属于教学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对网络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利用“知其然”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知其所以然”的积极性,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整体观对学生学习网络课程帮助也很大。

4.1 引例1

任务1:说出家中如何联网?需准备的设备有哪些?

参考答案:电话线联网(Modem,网线),局域网接入互联网(网线)。

知识引入:计算机网络概念、组成和功能等。

教学目的:熟悉网络概念、网络的软硬件组成、联网方法和常见网络设备等。

4.2 引例2

任务2:通过互联网购买车票

操作步骤:①打开浏览器;②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③单击跳转按钮,登录12306网站;④购买车票。

知识引入:网络提供的服务,网络的主要功能等。

教学目的:通过引例,掌握网络的逻辑结构和主要功能。

4.3 引例3

知识引入:网络体系结构,异构网络(协议层)数据处理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通过对引例的分析,掌握宏观网络设备间数据的传递与处理,微观协议层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及网络体系结构各层的功能。

4.4 引例4

任务4:互联网是覆盖全球范围最大的计算机网络。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往往要跨越多个异构网络,如何保证信息准确送达?如何保证不同设备信息的互通?

知识引入:路由器、网络协议、网络体系结构、路由交换技术。

教学目的:理解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异构网络互联和路由选择技术。

5 方案完善

5.1 实验环节

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重点是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教学效果的保证需增加实验环节,内容跟传统教学方法相同。实验使用ciscopackettracer软件和wireshark软件。前者用于虚拟网络,后者用于实际网络。

5.2 微型教学案例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微型教学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第一,微型教学案例主要用在正式讲解课程内容之前,应明确其作用是引导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概要内容;第二,反复强调微型教学案例蕴含的整体观,将整体观贯穿于课程知识体系和章节详细内容的学习中;第三,微型教学案例整体观和各主线的重复引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不同章节内容强调的重点不同,在教学时应注意整体观和四条主线的引用要详略得当。

6 结语

本文提出的整体认知法和设计的微型教学案例,已应用于河池学院本科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课程和非计算机专业(文秘专业)互联网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使用微型教学案例的班级学生对课程重点的理解、接受和掌握程度明显优于前者。不足的是,整体认知法主要运用于课程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在整门课程中的推广使用需进一步提高。

(河池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546300)

参考文献 :

[1]杨晓燕.“案例”驱动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9):89-93.

[2]亢宗,等.在计算机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1-82.

[3]刘杰民,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中间辐射法[J].计算机教育,2007(10):47-49.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3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48

计算机是一项具有重要时代意义的科研成果,有着众多的资源优势,满足现代人们工作和生活对信息的需求。计算机具有较高价值的技术,网络技术是其当前运用程度比较广泛的一项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据一定位置,以其技术优势推进社会前进的步伐。可以说,当前网络技术以多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例如远程办公、资源共享平台等形式。人们通过对计算机的使用,强化工作质量,促进社会朝着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前进。

一、 对网络技术的分析

(一) 定义

网络技术是计算机众多技术的一项,有着较高的科研价值,当前被运用到社会生产的各环节中。从专业角度讲,网络技术指借助配套或是合理的通信路线将处于不同位置的具有独立运算和处理能力的计算机进行连接工作,实现数据或是信息的交流和共享[1]。在这里,连接的计算机没有明确数量的限制,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多台计算机。通过线路的连接,让不同的计算机处于一个管理平台,通过网络通信和具体网络软件相互工作,使众多的位于不同位置的计算机实现资源的共享,实现信息的交流和传递。

(二) 应用原则

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着众多的原则,通过众多原则的约束,使网络技术更好的帮助人们实现信息处理工作,提升社会生产的实力。目前,网络技术应用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性。规范性是网络技术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主要原则,也是其使用的必然要求。只有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实现规范的使用,才能够使计算机朝着规范发展的方向前进,使网络技术实现更优质和高效的使用。也就是说,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应该按照规范性的要求开展具体的应用,不能随意地使用该技术。只有实现规范的使用,才会使网络技术满足计算机用户的使用需求,提升整体运用程度,更好地为人们提供计算机服务工作。

2.简便性。简便性是规范性之后最为重要的一项原则,它要求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要坚持简约,尽量减少硬件折旧的费用。这就要求人们在开展计算机硬件选择和系统配置的时候,应该对计算机总体的性质和网络系统建设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应该使计算机整体资源实现对最大程度的使用[2]。在应用网络技术的时候,遵循简便性的使用和运用原则可以使产品的维护更加便捷,提升技术应用的程度。

二、 网络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实现高效运用

(一) 远程教育实现发展

网络技术在我国众多行业中得到运用,其中在教育领域中实现了高效的运用,首先在远程教育中得到发展。网络教育的使用扩宽了教育的范围,创新了教育的领域,在远程教育中构建了网络教学的方式[3]。网络教学不仅使教育的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也使教师丰富了对学生开展知识教育的手段和途径。网络教学可以使学生和教师不仅仅局限在教室中,授课的地点和形式更加灵活,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或是教学的要求开展众多网络资源的学习,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通过对当前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网络教学这一方式正在广泛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整体教育的质量,是未来我国开展教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

(二) 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随着计算机发展速度的加快,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熟练化,该技术被运用到众多生产和实践领域中。目前,网络技术是我国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一个主要的形式,计算机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硬件设施,其使用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质量。网络技术的出现使计算机整体运转的能力得到提升,使计算机对信息和数据的传递更加便捷,方便不同区域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当前,开展教育科研的时候,利用计算机开展各项成果的设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科研成果数据交流,实现各种科研成果的分享和传递。可以说,网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科研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持,促进教育科研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三、 网络技术在我国档案管理中实现优质运用

(一) 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

档案管理是一项具有重要性质的工作,计算机的使用提升了档案管理的效果和硬件建设质量。计算机的发展需要有规范性指导,需要提升整体运用的效率,这些都基于网络技术规范发展的基础上,所以在使用网络技术的时候应该按照规范原则开展具体行为。在档案管理中使用网络技术,可以建成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使各种档案信息更加规范,可以方便人们进行档案查找。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档案管理还可以使各种资料进行自动化的管理,提升资料的管理效率。

(二) 延长档案使用期限

网络技术的出现使档案资料实现形式的转变,不再是单一的纸质保存形式。通过数字化的发展,使各种档案数据实现电子形式的保存。网络技术有着低成本,使用期限较长的优点,在档案管理的时候使用网络技术,可以使各种档案数据实现长期保存的目标[4]。因为电子形式的档案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可以避免纸质档案易出现损坏的现象,提升整体档案管理的质量。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2篇

关键词:网络实验室;现状;方案;规划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具备网络配置、网络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如何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网络配置能力已经成为网络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培养学生网络方面的动手能力,在网络实验室里对设备进行配置的优良教学方案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也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起关键作用。

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设备的配置实训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原理,掌握了网络互联与实现的配置技术,才能为今后的就业、学习、研究网络奠定基础。

1网络设备配置教学现状

1.1强调实践,忽视理论

网络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往往片面强调实验和动手的重要性,忽略理论作为技术研究与学习基础的事实,忽视理论知识对实践动手调试的前期指导、规划和分析作用[1]。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能建立清晰的网络技术知识理论体系。

有的教师甚至将几个特殊案例的实践动手调试作为网络互联与实现配置教学,根本不对网络理论知识作相应阐述,教学中即使涉及必须要用到的网络技术原理内容,也只是偏重实验环境下的教学,这样做,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1.2追求硬件高配置,忽视规划软指导

在开设网络技术课程时,过分追求高配置实验环境,投入过多资金建网络实验室,大量购进先进网络硬件设备,却忽视实验教师的网络规划、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软指导,没有真正理解网络是研究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学科,计算机的思维模式只能是遵循人的思维模式的真正含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项目分析与规划,学生拿到实验后,仅靠直接动手调试,用几条简单的命令去解决一个网络技术问题,这样的思路如何能达到深层次学习网络的目的。

1.3重就业比率提高,轻就业形势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91%以上的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找到工作。但是,深入了解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后,我们发现他们中在网络技术岗位上从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站程序设计及开发等工作的人员不多,80%以上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在从事计算机销售与售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他们处于计算机技术人才链的低端,就业质量可想而知。[2]其原因在于高校学科体系培养模式的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只注重单点知识的培养,忽视综合实用技能方面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胜任网络技术工作。

2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改良思路

2.1对网络实验室硬件设备的建设改良

在进行网络实验室硬件建设时,应注意合理规划,不仅考虑满足建设需要,还要密切关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态势,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现成的校园网平台和合理的资金去建设网络实验室,使建成后的实验室能使用高校原有的计算机作为网络调试终端,既能满足在本地实验室进行网络实验,也能通过校园网络远程登录后经认证进入对网络设备进行调试。[3]按此要求,每个网络实验室可以建成能同时满足42人至56人进行实验的网络平台,按需配备6至8组独立的实验平台,每组实验台至少配有2台2层交换机、2台3层交换机、2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1台无线接入设备、1个VoIP语音模块和至少两个高速异步串口模块。达到每个实验台既可单独进行相关的实验,也可以配合其他平台进行实验,完成更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验。

2.2对实验教材、实验方案配备的思路改良

每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有专门的教材、方案,包括实验项目具体名称、实验详细内容、每次实验所需硬件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图、实验人员分工和实验详细规划、设计思路等。利用这些内容丰富的专业实验教材或资料手册,对每个实验的教学目的、实验真实环境、实验所需用到的设备、实验设备间如何连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验证等内容进行实验的开展。也可将该门学科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教学资料汇总成册、编录成书,按照其教授的实验内容、详细的实验方案来作为实验用书,让学生充分利用书中经过无数次实践的组网方案进行实验。

2.3对网络设备配置实训时间的安排布置改良

实训课程尽量与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同学期进行,这样便于理论指导实践。尽量不采取先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后计算机网络设备配置实训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如果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在实训课上,他们就会很快编写出实现步骤、调试命令,从而更有兴趣去学习下一节的课程。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得不好,实训课就会反映出来,这会促使他们回过头来重新拿起课本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完美结合,它可以提高学生理解网络、调试网络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对高水平师资的培训力量、培养力度改良

我们应选用既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调试能力的教师担任网络设备配置实训教师,以便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因为,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规划、网络分析,学生理论搞懂了,实践起来才能得心应手。[4]同时,我们还选用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调试的教师,用其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从而节省学生宝贵的实践时间。

3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让学生对网络设备配置有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组网、互联与设备配置实训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组网整体技术。参照此要求,我们按组网步骤将教学方案设计分为以下几方面。

3.1组网基础教学方案设计

从目前较常用的星型网络拓扑着手设计教学方案,其涵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改变以往传统组网基础先从理论着手进行教学的顺序,转而按上述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方式教学,让学生从对网络完全不了解过渡到对网络有一个浅层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组建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有哪些,对最基本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做到能按不同标准做出T568A、T568B线序,掌握网卡的安装,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参数配置,基本认识清楚计算机网络基本运行环境,这对下一步具体开展网络设备配置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3.2交换机教学方案设计

从交换机的应用角度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分为基本配置与高级配置实验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2所示。

按上述内容进行分设备单项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实训,达到掌握交换网络中最常用的设备――交换机配置技术,从对交换机进行基本的配置着手,进一步划分VLAN,掌握生成树协议操作,实现交换机的端口聚合,安全认证等技术,对实现与路由器设备的互联作好配置技术准备。

3.3路由器教学方案设计

从路由器在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分为基本配置与高级配置实验内容,涵盖的教学内容如下表3所示。

在交换机设备配置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通过单项设备路由器配置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网络建设中较重要的设备――路由器的配置技术,熟悉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广域网协议的封装以及PPP PAP、PPP CHAP协议的验证等内容,为下一步交换机、路由器设备互联形成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做好全面的技术储备。

3.4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对单个网络设备进行逐一教学,在掌握了其基本配置内容后,结合运用交换机、路由器网络设备进行组建交换三级网和路由三级网,在此基础上进行来自实际典型应用案例的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5]如组建某大型企业网络。首先,我们会告知学生该企业的相关情况――有多少人使用网络、组织机构如何、地理分布情况怎样、管理水平能力高低、网络应用服务多少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这些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去规划、设计该企业的网络需求与网络拓扑结构。

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做到综合运用网络实验室里的网络设备,了解搭建的实际网络环境,全面掌握整个网络组建的技术原理、实验功能、实验拓扑,清晰地掌握网络设备的实际配置,利用掌握的综合网络技能知识去优化这个网络,让整个网络性能发挥到极致,由此达到学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结语

作为承担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培养重担的普通高校,应该合理设计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在网络实验室的实验环境中与真正的网络建设接轨,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进行搭建、调试、配置网络,让学生更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应用环境,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直至完成整个综合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网络工程项目设计思路。[6]我们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理论知识由上至下地去分析网络规划、设计与调试,并提高自身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成为符合网络一线需求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14(2):20-22.

[2] 胡亮,徐高潮.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2(S2):155-157.

[3] 崔贯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方案探讨[J].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06,10(5):19-21.

[4] 徐炜.网络实验室:轻松上大课[J].中国教育网络,2007,11(1):9-12.

[5] 陈康.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实践[J].正德学院学报,2006,14(6):47-50.

[6] 福建星网锐捷.锐捷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综述:网络实践教学专家[EB/OL].(2006-12-05)[2010-10-10]. . cn/plan/Solution_one.aspx?uniid=af03f8d9-ff2a-4a5c-826b-4bc5e0c876cd.

Teaching Programs of Network Device Configuration with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ANG L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Baoshan College, Baoshan 678000, China)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计算机伦理学;网络环境;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核心的技术,然而随着整个社会更加依赖计算机和网络,计算机故障和计算机滥用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全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在高校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伦理学》这门课程显得至关重要。教学中,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案例教学法更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伦理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内容

1、计算机伦理学的学科特点。计算机伦理学是研究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伦理道德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涉及到计算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信息生产、储存、交换和传播中的广泛伦理道德问题。随着当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伦理学已引起全球性的关注。这门学科的研究强调它的应用性与实用性,并把它看成是职业伦理学的一部分。因而计算机伦理问题的研究走向企业、学校与社会,引起了广大专业人员、企业经理、学生、教师、政府机关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兴趣与积极参与,使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获得社会的支持。

计算机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应用伦理学”的范畴,强调其实用性。它探究的是当人们做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如何才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实践真理,研究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方针,来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也有人强调计算机伦理学作为职业伦理学的功能,西方学者大多把计算机伦理学划为职业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或表现形式。

2、计算机伦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从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关于计算机伦理学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来分析,计算机伦理学课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犯罪和计算机安全问题;(2)软件盗版和知识产权问题;(3)黑客现象和计算机病毒的制造;(4)计算机的不可靠性和软件质量的关键问题;(5)数据存储和侵犯隐私;(6)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的社会意义;(7)计算机化的工作场所所产生的问题。面对这些社会问题,计算机用户都会有种种的伦理困境。那么计算机教育者更有责任帮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造成的社会问题和产生计算机化的原因,使他们对各种道德困境变得敏感,能有更道德、更负责任的行为方式。

二、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研究一直是激发学生探讨复杂的道德难题和解决困惑的一个普遍使用的工具。案例在特定情况下将某些问题提出来,要求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令人困惑的、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大量信息中将某种情境中的伦理方面的问题辨别出来。而且,由于这些案例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因此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专业生涯中对将会遇到的伦理困境有所准备。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伦理分析技能,将会更负责和更有目的地对待这些困境。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计算机伦理学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1)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成为活跃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观察者。任何学生都能将自己的观点发表在各个讨论区;(2)学习的灵活性较强。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网站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讨论内容会保留在网上,学生可以反复、深入地讨论学习;(3)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利用网络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很好的沟通交流,教师可通过学生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4)教学资源丰富。网络平台上的案例库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经典案例的相关文章、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教学资源。

三、例教学法在计算机伦理学课程中的应用

1、网络平台上计算机伦理学案例教学的教学过程。计算机伦理学课程在网络平台上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评价反馈阶段。基于网络的计算机伦理学的案例教学过程可总结为以下流程:案例、创设情境、提出伦理问题、学生自主探索及协作学习、案例小结、评价反馈。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图1)

2、计算机伦理学的案例分析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伦理问题案例进行分析是教学重点,在这里笔者使用伦理学案例分析的“启发式方法”。

预备阶段要做保存“案例分析记录”,就是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创建一个“伦理分析记录”,记录自己的观察、交谈、发现和建议。任何伦理分析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从“伦理观”的视角来考察境况和问题,就是采取平等、公正和尊重的视角判定一个行为或政策在道德上是否可以接受或者道德上是否必要;第二步需要做的是详细描述拟分析的案例,正确理解案情中的关键词和短语,澄清模棱两可或模糊不清的术语,注意当事人及其行为、角色和相互关系;第三步在获得了关于案例的详细描述之后,请使用你的伦理之“眼”识别关键问题,判定现有“指导行为的政策”是否适用,如果适用,你可以直接挑选一个传统的解决方案;第四步,如果情况不平常,你似乎面临政策真空的局面,那么你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伦理分析。调动你自己的伦理知识和技能,分析该案例和其他案例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哪里?该案是否因为与先例不同,因而先前的解决方案不适用?第五步再利用他人的伦理知识和观点,尽力理解他们的观点,把他们的观点与你自己的观点进行比较。

在采取了上述所有伦理分析的五个步骤后,你对案例的伦理背景有了很好的理解,比如对于案例中的当事人及其行为和相互关系、相关伦理问题,做出过的各种的选择、采用过的做出道德判断和决策的政策。最后在经过上述分析之后,可能获得一套深刻的关于伦理问题和备选方案的观点,也是到了可以做出相关结论的时候了。关键的伦理问题是什么?是否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如果案例中有些当事人的行为不合乎伦理,那么在未来如何预防和减少类似的行为?如果你发现了需要填补的“政策真空”,那么你建议的新政策是什么?可以论证这些新政策的伦理理由是什么?

四、结语

通过在网络平台上完成计算机伦理学这门课程的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伦理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整个网络环境的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通过网络平台上案例库中提供的丰富的案例资源,帮助学习者理解所遇到的计算机伦理困境问题,掌握伦理分析方法,并在涉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伦理选择时具有一定的伦理学方法基础知识以及伦理决策能力。这种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优势。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孟范香.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10.2.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体,理论性很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对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理论,突出实践。本文就是从这个思路出发,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一 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也是计算机类学生考取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提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提高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影响重大。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已经难以适应培养重应用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多数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主动性。

(2)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过于重理论内容而不重实际应用,如讲授的内容多围绕网络协议的原理而缺乏硬件网络的构造等实际应用性强的内容。

(3)实验环节过于薄弱,多数还是基于协议、软件的验证性实验,与网络工程脱钩,与工程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多数地方普通高校的实验硬件设施严重匮乏。

(4)讲授内容跟不上时展。如:多数教材阐述的是OSI/RM七层协议体系结构,而互联网实际使用的是TCP/IP四层协议体系结构;总线、环形网络拓扑,集线器(HUB)、网桥等教学内容已经被淘汰,而教材中依然作为重点讲授内容。

二 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革新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教学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这条原则[1]。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教学以OSI/RM七层协议体系结构为基本内容展开学习,所以教师备课和考试时也以OSI体系结构为主。而实际的互联网应用中,OSI参考模型的会话层和表示层根本没有协议出现过,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也被网络硬件厂商在出厂硬件产品时就集成在硬件里面了;这就产生了互联网应用了非官方标准的TCP/IP四层协议标准的体系结构的现实。学习TCP/IP体系结构的实用价值更高。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迅猛的,多数教师讲授的内容却10年如一日,高校的教学大纲制定是4年一个周期,而4年的时间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说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就要求教师能跟得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真正的成为应用型人才。如网络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形已经被淘汰;硬件设备,集线器(HUB)、网桥已经被淘汰;无线网络,802.3a、802.3b、802.3g标准已经被淘汰;应用层TELNET、FTP协议已经很少使用,这些被淘汰的知识点应该被淡化或者删除。同时应该将前沿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引进到教学内容中。

(二)教学方法的优化

1 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方法就是运用成功的案例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方法。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首先将该方法使用在工商管理教学中。随着网络工程的规模化、正规化,在网络技术领域出现了许多成功的案例。[1]案例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将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最好的途径。在选择案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时效性。引用的案例应注意使用最新的网络技术,紧跟时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才不会认为学习的知识无用。如讲解网络安全部分,传统的web攻击不足以引起学生兴趣,而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安全部分是大家能够接触和使用到的部分。例如黑客最新使用的拖库、撞库方法,是因为网络使用者的不良使用习惯照成的网银损失,这个跟每个学生都紧密相关,更容易提起他们的兴趣。

(2)难易合适。选择的案例应该难易合适,如案例过难,学生难以理解且过于耽误教学时间,并不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趣味性。引用的案例要尽可能有趣,提高学生的关注。如网络层的讲授,可以利用机房环境让学生动手构建虚拟网络;ARP协议的讲解可以围绕局域网最典型的ARP断网攻击展开,让学生通过讲解案例来了解ARP协议的原理。

2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通过布置互联网任务,教师在线批改学生作业,把教学任务延伸到课后时间去。通过建立QQ、微信群,让学生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课后任务完成情况。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不仅仅是代替板书的方式,它可以更生动的演示教学内容,并且大量的节约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因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多,需要大量的图表,在多媒体课件中,将复杂的图表课前制作进去,并辅以动画与声音,以此更生动的展示教材内容,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实验课程的改革

首先,要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不能仅仅为了验证理论内容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学以致用和扩展学生的视角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完善的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案为前提。几台 PC机加几台网络设备远不能满足计算机网络的实验要求,因此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大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满足网络工程中牵涉到的各种网络设备的实践训练。

其次,让学生多接触实物。构成计算机网络的四大要素是: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通讯介质、通讯协议。前三大要素都属于硬件设备,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进行实物教学。在进行实验教学时,让学生经常接触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这样的网络设备,还有光纤、双绞线、水晶头、信息模块、配线架这样的布线组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于网络设备的概念理解。

终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教学应以提升学生兴趣,紧跟技术发展步伐,注重应用能力培养为根本,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计算机网络教案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1-0122-02

目前,国内《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基本都围绕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层次”来组织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虽然在理论上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网络七层体系结构的内容,但如何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应用却显得非常薄弱。因此,如何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实际应用需求能力的计算机网络应用人才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多年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我们发现理论分析、感性理解和实际应用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基于案例的教学方式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文以《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网络工程实践与应用”为案例进行分析。

1 基于PBL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1 教学思路

该文中,我们选取“网络工程实践与应用”作为教学案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基于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项目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技能。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运用PBL教学法,使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将计算机网络的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及早的接触实际的网络应用环境,提高其实际应用的综合素质。通过在教学中提出实际的网络应用项目,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了解和掌握实际网络工程应用中需要的相关知识,为未来从事网络工程应用打下良好基础。PBL教学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1.2 教学目的

本案例将PBL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指导思想是:突出项目式教学、强化能力培养、体现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通过基于问题的优化和知识点的重构与整合,使学生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理解,并提高有效地解决实际网络工程问题的技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应用的能力。

1.3 教学设计

1)“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是PBL教学法中最关键的一环,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准则,此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注重“问题”的难度。

案例:项目背景设计——为了提升校园网的信息化建设,校园网将建设一个以教务管理、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教学资源、一卡通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校园网络。

2)搭建学习小组。为了有效地解决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能力、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个小组最好不要超过5个人。好的学习小组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保障。

案例:根据项目需求要求,在教学中可以将班级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并在小组中设立项目组长(经理),负责本小组人员协调,工作分配,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小组中的项目成员承担项目实施中网络规划、网络实施、设备配置等工作。

3)确定学习目标。搭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应就“问题”为各小组进行分析、引导。通过讨论能够为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案例:

项目目标――构建单核心大型校园网,满足客户所有需求,通过验收网络能可靠运行。

需求分析:

需求1: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校园网的建设,实现各分校区网络信息化。

需求2:实现校园网中所有部门的办公自动化,以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效率。

需求3:在整个校园网内实现资源共享、产品信息共享、实时新闻。

需求4:在关键区域,网络链路故障时能够不影响网络使用。

需求5:在整个校园网内实现财务电算化。

需求6:申请不到足够的公网IP,但是要全校都能上网。

4)独立学习。各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后,小组成员可以自由进行探索、讨论和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网络实践环节。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和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发挥最大限度的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

实施准备——网络设备——网络规划——实验室使用——基本网络构建——划分VLAN控制广播流量——路由技术实现VLAN间路由。

5)汇报、讨论和评价。各小组经过自主学习后,老师可以叫各小组就学习的结果进行汇报、讨论和交流,老师可以就每个小组的汇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评价和建议。各小组可以就老师提出的建议对学习的目标和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并进行反复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案例:对学生按照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考核、实验考核和试讲考核。

2 结束语

PBL是一种新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以映射真实世界问题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

通过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并维持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应用。通过基于PBL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以问题作为PBL成功实施的首要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案例设计,能够很好地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提高教学系统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形成和集体协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展海冰,张志刚.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类课程PBL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58-159.

[2] 李圣青,任新玲,刘阿茹.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