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高专;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21-0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当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路径之一。应用技术型大学c高职高专院校都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畴,两者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层次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会直接反映于学校全部工作的指向及最后所达成的效果上,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该严格界定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才能实现有的放矢,在服务社会、立足区域发展中,才能突显出人才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着重梳理出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异同,以为相关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表述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德国被称为应用科学大学。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传承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属于两个教育体系的复合和交叉点。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大学对比,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中,应用科学大学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传授和积累技术技能为核心,培养的是工程和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近几年的事情。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于2015年12月正式获批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以中德学院的陶艺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大力度挖掘出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学校理论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不同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实际的企业研发项目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并充实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以企业项目为驱动,以整套工艺技术流程认知充实教学内容,最后达到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技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指专科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针对于社会某一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 较少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懂得某一具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可, 重点是培养他们具有某一类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 能够将技术人员的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实体,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工作中要求毕业生上手快、适应性强。同时,从学生的就业定位分析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人才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各个企业的生产一线从事制造、维护、运行、检测、施工等工作;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相关部门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三)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1.人才培养的类型差异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分析定位,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工程项目中,工程型人才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申报、设计、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发;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化成实际的物质形态,具体从事现场的技术应用和实施;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将某种技术应用于特定生产过程的能力,只在技术系统中承担某一环节的技术操作。技能与技术相比,技能具有单一性、预定性、重复性及物化性的特点,注重操作技能的动作或行动的熟练性。技术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不及工程型人才的专业和深度,相比之下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在技术能力的应用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上相比较,技能型人才更加突出的是其技能操作的熟练度,在技术应用的能力上,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没有可比性。基于人才类型不同,可以分析出,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2.人才岗位的职责区分

从人才未来适应的职业范围分析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对岗位群,可以实现跨岗位就业,不局限于某一具体职业的实践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毕业生在时展过程中,能够适应岗位变迁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变化,同时具备理论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的双重属性,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的高技术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实现就业。综其所述,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担负培养生产中需要的初级或中级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范围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岗位,相对狭窄,强调动作或行动的熟练性,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一般企业部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大量高级技工主要满足当前各类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人需求。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技术水平更高,适应的职业范围更广,职业潜力更大。 3.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

基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相比,理论知识体系比较扎实和全面,面对的是岗位群。基于人才能力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对学生某一技术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偏重于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娴熟,提高生产效率。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生产现场的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在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等。相对于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基于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执行力和规范意识的培养,同时培养其岗位的责任心、安全意识等。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沟通能力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对技术的规定性不同

技术,而非单一的科学知识是职业教育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文字表述背后,其实蕴含了对技术知识的不同选择。从国际视野看,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是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从层次要素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而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层次的区别,不是单指表象上的人才能力水平、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的高低不同,而是本质上对于各层次人才的工作分工不同导致的所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的综合化程度、类型、工作情境、复杂程度的不可预知程度的不同。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选择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无论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都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岗位或岗位群确定各自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

(一)基于复杂多变型技术任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应该区别于普通本科与高等专科院校,定位于为社会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各种专T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实践工作者,培养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生产、装配、维修、保养等具体工作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后大多担任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核心骨干,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风向标,学校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围绕企业需求展开。例如,德国四年制应用科学大学把培养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学生未来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导向,考虑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再以文化背景大体一致的我国台湾为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比较明确:培育良好公民及胜任基层技术与服务工作所需能力,并奠定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能力,培养具有在相关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与发展的能力。可以看出,两者人才培养目标在规格上都强调在技术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人才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质上指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将技术设计、技术构想等原型方案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探视出并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底层技术人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咨询的能力;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指定顾客提供综合性服务并能够承担相应责任能力的人才。这也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核心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更要具备面对复杂的生产设备、多变的生产现场,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地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技术设计、开发、运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二)基于熟练强化型技能任务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比,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技术-生产”的领域中更接近于“生产”领域的位置,以“生产”领域为目标,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能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在生产一线只要作为从事熟练常规工作的技术员,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熟练化操作技能,这种熟练化技能与复杂的应用技术相比,通过强化训练就可以实现。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不只是具备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更强调“技能性”和“创新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同型异质特点。所谓“同型”,指两者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相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属性;所谓“异质”,指的是高职强调技能,属于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应用技术大学更多偏重工程技术,属于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技术对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型异质特点,是因为所要求的技术性质不尽相同导致的。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是面向社会一线岗位,重点在于培养“技术-生产”这一链条中的“生产”领域主要负责一线生产工作的技术工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具体表述为:培养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要能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高职教育主要强调“实践性”和“技术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不仅属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也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技术-生产”链条中的“技术”领域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主要负责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现场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并对生产现场进行指导监督、统筹管理,主要职业为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师,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构建培养目标。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在培养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中,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能运用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有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探索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资源平台,通过企业的实践项目驱动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可以实现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尚元明,等.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165.

[2]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

[3]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17.

[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2014-06-16.

[5]刘德深,马凤鸣. 论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与本科职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19-121.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l):6-10.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朱爱莹(196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法学;谢元海(1987—),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法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64-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师资的水平,而职教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各校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反思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思考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院校只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分别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近几十年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居于主体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融师范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经营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且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准备和强烈愿望,所以要有专门的院校来培养。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同时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成立为我国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均设立了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学术期刊,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职教论坛》、天津技术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等;在办学过程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职教师资。这些都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明显优势,为其他职教师资培养机构提供了经验,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国家专门设立的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师资是时代赋予这类学校的根本,是这类学校的职责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加之社会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了解不够,这类院校在招生就业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不断的被边缘化,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为扩展生存空间,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纷纷更名取消“职业”这一职教特色的标识,不断的减少师范专业比例,“去师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由此导致部分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将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不多。

(二)培养层次规格定位低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在迅速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办学层次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的培养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师资。但是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来制定的,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同时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沟通教育与生产的纽带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与科技推广能力。目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规格普遍较低,仅仅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仅仅围绕“双师型”的标准展开已远远不够。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科学

职教师资培养是一种集学术、技术、师范教育于一身的“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师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需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等,所以必须合理的设置课程和实行弹性的灵活的学制。然而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中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职业性”特色,学术性的专业课程比重偏高,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教育专业见习、实习落实力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等等。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和普通师范教育一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师资培养中一般也是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习,即实践教学集中在第四年,没有突出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三、职教师资培养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采用了前苏联的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模式,当前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专门培养职教师资。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满足职业教育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开始多元化。除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培养职教师资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院培养职教师资。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将来还会有大型企业等机构参与到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中来,形成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既可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数量的需求,又可以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层次的高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不断的高移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所以对职教师资的学历层次、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有七所已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见表1)。职技高师院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 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开始高移化。

(三)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将会不断的扩展,所以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要不断的改革,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联系,不断的与经济发展相对接,所以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而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需要不同专业的师资,职教师资的培养要不断改革课程,提供所培养的职教师资的适应能力,使之能迅速地更新知识适应新生的行业和职业变更的要求。二是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将会是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且开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相应的职教师资培养中也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为职业教育中职业指导教学培养师资。

四、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职业标准体系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职教师资。这就需要有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而这个标准体系得由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制定。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就意味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和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办法。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基本相似,只是对实习指导教师作了关于实践技能的专门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类别,这使得职教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国家应尽快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同时,职业学校有很多的科类,光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是不可能从事任何科类的职业教育的,还必须具有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国家制定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只有实行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职教师资的培养才有章可循。

“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1],要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制定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制度培养计划,对完善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招生录取机制

生源是培养的基础,但是受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不被普通百姓认可,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同样不被大众认可,缺乏吸引力。生源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就必须把好“入口关”,提升生源的质量,而这就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国家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急需大量的职教师资。国家更应该鼓励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投身到职业教育事业中。

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职教师范生录取机制。首先实行职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应该实行免费制度。第二,实行招生改革,扩大生源范围,如对口招收高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3+2”模式),因为这类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让他们接受理论学习和师范教育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实践动手能力;探索“4+2”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等等。第三,在录取时对考生加试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完善职教师范生的录取机制。

(三)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培养培训层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上。为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我们建议国家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先后升格为大学,“大学”更具综合性,学科体系更加完整,更具办学规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2]

而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急需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高学历趋势已初见端倪。所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提升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应该鼓励支持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为职业教育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

(四)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其职教师资培养的载体。2011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3],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担此重任。推动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服务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顺利实施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条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先,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加强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和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4]。第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如本科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要加强“技术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要体现“学术性”,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生产活动联系紧密,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建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所以要培育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就必须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第二,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一方面应该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假期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在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度,配备实践教育指导老师;第三,创新培养形式,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职教师资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等。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

[2]张祺午.中国职教有了第一所“师范大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目标;应用技术型大学;高职高专;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21-04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当前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路径之一。应用技术型大学c高职高专院校都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范畴,两者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层次的性质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会直接反映于学校全部工作的指向及最后所达成的效果上,对学校整体工作的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应该严格界定出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上才能实现有的放矢,在服务社会、立足区域发展中,才能突显出人才的重要性。基于以上考虑,本文着重梳理出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专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异同,以为相关学校发展提供参考。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表述

(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德国被称为应用科学大学。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既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又传承了职业教育的办学传统,属于两个教育体系的复合和交叉点。应用科学大学与综合大学对比,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专业设置与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高度契合。德国职业教育培养中,应用科学大学主要以培养应用型工程师为主,人才培养目标以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传授和积累技术技能为核心,培养的是工程和生产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我国,倡导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是近几年的事情。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在这一发展背景下,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于2015年12月正式获批转型为应用技术型本科学校。以中德学院的陶艺专业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大力度挖掘出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提出了学校理论教学与校外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不同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以实际的企业研发项目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丰富并充实教学内容,在整体教学中,以企业项目为驱动,以整套工艺技术流程认知充实教学内容,最后达到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应用技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教育主要指专科层面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针对于社会某一具体的岗位或岗位群, 较少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科研性。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求毕业生懂得某一具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即可, 重点是培养他们具有某一类岗位群所需的实际操作能力, 能够将技术人员的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实体,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工作中要求毕业生上手快、适应性强。同时,从学生的就业定位分析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人才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各个企业的生产一线从事制造、维护、运行、检测、施工等工作;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相关部门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三)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1.人才培养的类型差异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分析定位,目前学术界比较统一的观点是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在工程项目中,工程型人才主要负责工程项目的申报、设计、规划、决策及新技术的研发;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化成实际的物质形态,具体从事现场的技术应用和实施;技能型人才通常是指将某种技术应用于特定生产过程的能力,只在技术系统中承担某一环节的技术操作。技能与技术相比,技能具有单一性、预定性、重复性及物化性的特点,注重操作技能的动作或行动的熟练性。技术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不及工程型人才的专业和深度,相比之下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在技术能力的应用以及新技术的研究上相比较,技能型人才更加突出的是其技能操作的熟练度,在技术应用的能力上,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没有可比性。基于人才类型不同,可以分析出,应用技术型大学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是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

2.人才岗位的职责区分

从人才未来适应的职业范围分析来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对岗位群,可以实现跨岗位就业,不局限于某一具体职业的实践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毕业生在时展过程中,能够适应岗位变迁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变化,同时具备理论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的双重属性,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的高技术部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实现就业。综其所述,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担负培养生产中需要的初级或中级管理者、组织者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等任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范围主要针对某一具体的岗位,相对狭窄,强调动作或行动的熟练性,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一般企业部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培养的大量高级技工主要满足当前各类企业对技术工人的用人需求。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的人才技术水平更高,适应的职业范围更广,职业潜力更大。

3.人才培养的规格分析

基于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院校主要以岗位需求为核心,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构建知识体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人才相比,理论知识体系比较扎实和全面,面对的是岗位群。基于人才能力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院校重视对学生某一技术环节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其实际操作能力,偏重于技能的训练,以期达到娴熟,提高生产效率。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技术的能力,面对复杂多变生产现场的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以及在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等。相对于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创新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职业发展空间较大。基于人才素质结构的分析,高职高专教育注重对学生的执行力和规范意识的培养,同时培养其岗位的责任心、安全意识等。应用技术型大学注重对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沟通能力的强化,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对技术的规定性不同

技术,而非单一的科学知识是职业教育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文字表述背后,其实蕴含了对技术知识的不同选择。从国际视野看,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是对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从层次要素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而应用技术型大学主要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技术层次的区别,不是单指表象上的人才能力水平、技术水平以及知识水平的高低不同,而是本质上对于各层次人才的工作分工不同导致的所要求完成的工作任务的综合化程度、类型、工作情境、复杂程度的不可预知程度的不同。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选择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无论应用技术型大学还是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都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岗位或岗位群确定各自的适用人才培养目标。

(一)基于复杂多变型技术任务的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的普通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发展方向应该区别于普通本科与高等专科院校,定位于为社会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各种专T职业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实践工作者,培养从事产品开发、质量检验、生产、装配、维修、保养等具体工作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后大多担任大中型企业技术骨干或小型企业管理者及技术核心骨干,以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风向标,学校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围绕企业需求展开。例如,德国四年制应用科学大学把培养目标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学生未来的实际就业需要为导向,考虑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及企业的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再以文化背景大体一致的我国台湾为例,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比较明确:培育良好公民及胜任基层技术与服务工作所需能力,并奠定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的基础能力,培养具有在相关专业领域继续深造与发展的能力。可以看出,两者人才培养目标在规格上都强调在技术基本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培养人才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其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实质上指的是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将技术设计、技术构想等原型方案进行具体化设计并组织实施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具有维护、监控实际技术系统,能够探视出并分析和解决综合性复杂技术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底层技术人员或业务员提供指导咨询的能力;具有在服务领域运用专门知识与技术向指定顾客提供综合并能够承担相应责任能力的人才。这也是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技术应用能力要求的核心体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更要具备面对复杂的生产设备、多变的生产现场,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地生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技术设计、开发、运用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二)基于熟练强化型技能任务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比,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技术-生产”的领域中更接近于“生产”领域的位置,以“生产”领域为目标,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能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在生产一线只要作为从事熟练常规工作的技术员,因此需要具备较强的熟练化操作技能,这种熟练化技能与复杂的应用技术相比,通过强化训练就可以实现。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应用技术型大学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不只是具备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而且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具备适应未来发展变化的综合能力,更强调“技能性”和“创新性”这两个基本特征。

三、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应用技术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具有同型异质特点。所谓“同型”,指两者都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相同的职业技术教育属性;所谓“异质”,指的是高职强调技能,属于传统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应用技术大学更多偏重工程技术,属于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技术对应用技术大学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同型异质特点,是因为所要求的技术性质不尽相同导致的。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院校是面向社会一线岗位,重点在于培养“技术-生产”这一链条中的“生产”领域主要负责一线生产工作的技术工人。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具体表述为:培养能够运用较为复杂的技术进行熟练操作的能力,要能胜任当前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高职教育主要强调“实践性”和“技术性”这两个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不仅属于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也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旨在培养“技术-生产”链条中的“技术”领域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主要负责在复杂多变的生产现场解决实际的技术问题,并对生产现场进行指导监督、统筹管理,主要职业为现场工程师或技术师,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主要强调“应用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三个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依据构建培养目标。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表述为:在培养人才的职业综合能力中,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相融合,培养出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能运用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有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积极探索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的资源平台,通过企业的实践项目驱动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可以实现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尚元明,等.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165.

[2]陈厚丰.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逻辑与制度框架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92.

[3]鄂甜.中职、专科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分层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17.

[4]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发[2014]6号,2014-06-16.

[5]刘德深,马凤鸣. 论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与本科职业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119-121.

[6]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l):6-10.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产学研合作 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部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论文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职业能力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8-01

现在,教育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发展高等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学校也应该将这种培养目标贯穿始终。并且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全面开拓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是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意识与爱岗精神,同时还能够掌握比较强的技能。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门科学。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时还应该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它的自身特点,如工具性特征以及人文情怀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学生的自身素养的提升与培养。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含义

学生职业能力是现代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一种统称,它主要包含3个方面,有职业特定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及行业通用的能力。

(1)职业特定能力是任何职业中所特有的特点,并且具有比较狭窄的适用范围,仅仅在本职业中使用,这也是专业技能的一种。这种职业更加强调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职场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职业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在职业领域内的实际运用能力。

(2)职业能力核心是职业技能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是经过大量的研究,从各种职业技能中所抽取出来的适用于所有职业并且在职业中发挥效用,起到核心支撑的一种技能。这是通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支撑,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核心。

(3)行业通用能力主要是将社会各界的企业作为研究核心,并且从这些企业中的基本职业或者一般职业中提取出来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实用型的技能,有别于核心技能的支撑作用。它的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小于核心技能的使用范围。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与造成现状的原因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关系到社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职场学生技能的发挥。在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还没有达到现在社会的整体需求,并且这种差距是十分大的。然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仅仅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角度来看,它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高等教育在逐步扩大的时候,却忽视了自身教育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招收学生时候,过于考虑学校的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资源设备能否承担较大的学生荷载,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偏颇。追本溯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于学生就业性质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不能做到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教育教学理念。

(3)高职院校没有鲜明的教育办学特点。现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没有比较明确的思路。并且没有明确的目标奖自身的发展与外界的企业相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旧存在。此外,高职院校还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这不仅仅关系到职业技能的施展,同时也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它和技能培养同等重要。

3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二者之间的联系

3.1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这也是其具有工具性特征的原因,并且语文是一种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据,二者构成了语文的基本特性。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加强学生在职业中的敬业素质,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交流活动,这也是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方面。在交际交流活动中,加强自身的人文技能视野,从而达到学生的个性以及特性的发挥与完善。

3.2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高等职业技能教育的健康发展

培养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在保证学校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的主要支撑,便是人文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在职业技能中的发挥。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如果高职教育中所培养的学生只会技能却没有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方面,就不能够使企业有效的发展,也就造成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加大了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砝码,同时也是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4.1 在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中设置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语文教学课程

(1)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

(2)依据本院校的人才发展计划设置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语文教学课程。

4.2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对于职业的热情以及在职业中的积极性的发挥,使学生养成来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为学生今后在企业中技能的发挥奠定来那个号的素质基础。

4.3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1)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涉及方向,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新知识。

(2)将创新性活动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

(3)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更加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稳定、健康地发展。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结合自身素质提升、学生学习实际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科知识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轶宏,董绿英,潘峰.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1-74.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单独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缺陷明显,为了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得不考虑转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现有的培养模式,探索一条新型的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的重要保证。文章探讨了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产学研合作 重要性 必要性

我国自1988年开始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不断加大。但由于长期以来受高校其他学科的同化,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时也形成了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的学科化思维定式。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脱节,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不利于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应用型”双型人才。因此,探索出一条适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之路至关重要。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鲜明地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色,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条值得继续研究和不断探索的培养模式之路。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特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必须既具备学术性,又必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双型人才”。趋于这种特殊性,高校走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十分重要,并且非常有必要。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

当前高校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双师型导师队伍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问题。加强产学研合作有助于解决高校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训基地缺乏、导师队伍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是异常重要的。笔者把其重要性简单地归纳为八点:

1.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提供保障。从1997年起,我国开始统一实行高校收费制度,但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还是依靠政府拨款,再加上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十分有限。而且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出我国的GDP、公共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等诸多因素,导致研究生教育经费不足,进而导致教学设备陈旧、实验设备不足等教学资源匮乏问题的产生,这严重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是集结教育经费的渠道之一,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鼓励企业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经费投入,从而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经费保障。

2.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保障。美国凤凰大学创办人约翰·斯柏林认为,传统大学在传授人类知识成果方面往往带有教条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学非所用,不能顺应市场的需求。笔者认为,学校教育应注意理论和实际结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应该注重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有相应的实训基地,而企业和科研院所是提供实训基地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训基地提供有力保障。

3.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形成提供保障。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某种职业活动或生产劳动中所需要或应体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式和特征。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职业能力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深入企业管理、服务生产一线,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技术技能,并且通过对已有的知识、技能进行迁移,使一般能力得以发展,职业能力也由此形成。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保障。

4.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就业机会。近年来,由于高校加大力度扩招,再加上高校单独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素质不具备适应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失去竞争力,最终导致很多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错位、就业难。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生可以通过基地实训、在岗顶岗、深入企业实地实岗进行实践操作,一方面,学生面对企业的岗位工作任务,严格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并在企业团队精神文化熏陶中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共事,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大大提高了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企业市场竞争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企业丰富的生产实践,学习企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掌握企业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技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制定的项目、科研等。因此,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5.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随着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大幅度的扩招,计划内招生名额越来越少,自筹经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多。虽然目前研究生的“三助”活动在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紧锣密鼓地进行,但是“三助”活动面临着岗位少、资金少的尴尬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可以突破培养单位单一的经济资助来源,为学生提供数量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岗位,提出更多的应用性课题、项目,同时也为研究生提供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报酬。因此,产学研合作既可以免除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经济上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潜心投入学习和科研中,又可以改变长期以来研究生资助“等、靠、要”的尴尬局面,拓宽资助的渠道,增强资助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6.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障。职业技术教育学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但目前我国的一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还没有达到“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理论课教师占多数,而具有高职称、具有实践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偏少;师资来源的渠道单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大都是来自高校。这些教师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较为突出,专业课教师从事实践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很少有机会去企业或实训场地从事专门的实践培训,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企业技术专家可以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课题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撰写和实践能力指导等实质性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弥补了高校在培养学生时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师资保障。

7.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研究平台。通过产学研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三方共同申报、承担高级别的科研课题,组织联合科技攻关,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联合开发新产品使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充满勃勃生机。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河南科技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93项,其中部级19项,完成横向开发项目407项,推广科技成果70余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2项。承担大量科研项目一方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学位科研论文选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产学研三方合作教育的纽带。另一方面,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平台,创造了很多参与研究的机会,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素质及能力。

8.产学研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技术研究,有利于加深对技术理论的理解,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养成。科研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师生的技术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为企业产品的更新和新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并为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建立产学研长期合作机制创造了条件。学生不仅能直接参与科研申请、承担的过程,还能够深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在我国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发展及其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为此,产学研合作已普遍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非常有必要。

1.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自身发展来看。从人才培养层次的视角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研究型人才素质;从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来分析,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又须具备应用型人才素质。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模式,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还要注重理论及技术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技术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就业和实践。根据对湖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调查中“对将来就业最担心的问题”中,大多数回答是用人单位提出的“需要有工作经验或需要某种职业技能证书或是动手能力强”等条件。如果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校内、外双基地培养,并在导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技术技能等,并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求职成功率。

因此,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切实关系到切身利益。实现产学研培养模式不仅使学生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到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具备了研究型人才素质,大大提高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而且使他们得到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养成,最大化地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2.从高校及学科发展来看。我国从198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以来,已发展到至今48所高校,这不能不说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家、学者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的结果。随着研究生数量的大量扩招,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也意味着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差距不断拉大,出现一个导师带多个甚至十几个学生的现象,这势必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指导不足等。再加上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一直以来都是由高校以学科化的思维模式加以培养,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水平差、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并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形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能力。高校及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点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外,还应该思考如何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问题,思考试图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技能培养,与社会上的职业资格考核接轨,使得培养的学生既有理论知识又有职业技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功能和声誉,吸引优质生源,促进学校及学科发展。

3.从社会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中国经济赢得了空前、迅速、持续的发展。然而,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却成为就业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针对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面对经济发展的呼唤,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造就一支高质量、多数量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这项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国家、行业、地方、企业以及高校等的高度重视和通力合作。高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输送的最大加工厂,应当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综合人才,急需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而实现“双基地、双证书、双导师”培养模式有助于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成研究型和应用型双型人才,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素质,提升择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为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研究—应用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 技能培养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孙静(1973-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天津 300384)刘宇(1973-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黄利非(1975- ),男,天津人,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天津 300350)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教委2013年重点调研课题“天津市应用技术科技大学组建模式和实施方案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WDY-2013300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07-02

一、引言

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整合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探索建立包含“中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面向“高质、高端、高新”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研究意义。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结合“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一直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技能课程作为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对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设想,如果通过职业技能课程的教与学,学生能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技能,那么就能够找到工作并胜任岗位;如果师生能够解决企业难题,那么就能够成为企业的高端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然而,在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原有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岗位要求的技能掌握不足,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

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职业院校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学资源分散。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院校定位缺乏高度,国内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职院校,缺乏行业示范效应。因此需要整合教学资源,组建几所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技术大学。(2)人才培养观念陈旧。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学制学籍管理方法单一、招生对象范围狭窄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缺乏创新观念和改革意识。(3)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原来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举一反三”。(4)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教学内容的选取不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结合专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5)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和高职生的认知特点,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考核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课本内容而轻实际需要、重教师权威而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象。

三、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手段和方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整合资源,改革办学制度,同时按照“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的第一层次达到企业技能要求,第二层次解决企业疑难问题,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技能培养和问题攻关双结合,长期坚持校企深度合作,我们的师生将成为高端技能人才和长期合作伙伴,进而形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过程的良性循环。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整合资源,筹建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具有国际化职业竞争力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引进消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行业企业标准、工艺流程,依托区域内的整体教育资源,建立紧密依托型校企合作平台,重点探索面向“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面向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人员的培训服务,构建包含应用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培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集学历教育、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服务于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2.创新招生办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对象大体分为三类:(1)中职院校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或者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通过高职专科3年学习取得大专学历的基础上,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2)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普通专科学历在职人员,可以继续实施1~2年的弹性学制,通过工学交替,积累学分,获得应用技术本科学历证书;(3)具备普通本科学历的人员也可以通过1~2年的弹性学制获得应用技术本科的双学历证书。

通过改革招生和培养体制,将中职与高职、高职与应用技术本科、普专与应用技术本科、在职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环节打通,不同起点的学生和在职人员都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自身技能,同时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起到鼓励、引领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在职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教育的导向作用。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以实践应用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以真实项目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为导向,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情境化英语教学,努力争取实施海外实习或国际化企业项目实习;以改革试点专业为重点,建立2~3个专业对口的紧密依托型合作企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探索更加有效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培养目标为重点,强化企业认识实习、企业实践与毕业项目的有效实施,强化实践导向、任务驱动的工程案例教学,探索工程实际项目的真题真做。

3.调整教学目标。校企合作,要求学生调研岗位技能要求,通过51job等网站查询招聘信息,总结岗位技能要求,让学生自主认识学习目标。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岗位调研,与相关企业生产一线的专家一起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准确把握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进而调整课程目标。目标由原来的“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改为“通过学习应用技术,学生主动掌握应用技术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重构教学内容。参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指导思想,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课程;根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选取教学内容;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要求,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岗、证”相融通,即课程设置源于岗位技能和资格证书要求,课程内容融入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课程目标满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5.教学方法多样化。根据职业技能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遵循“行动导向”教学原则,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课程功能相互交叉,探讨“先教―后学―再做”“先做―后教―再学”“先学―后做―再教”等教学组织顺序的相互交叉,灵活运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现场教学法。依托企业工作环境,由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现场指导,让学生感受现场的真实情境,强化实训效果。(2)案例教学法。利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真实案例,围绕本课程应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制订方案,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交和团队合作能力。(3)情境教学法。课程开发要全面结合实际工作环境,创建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开发项目和完成工作任务展开教学,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工作技能,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每个任务在实施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定任务(学生接受任务)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的性质和目的,学生查阅参考资料、拟订实施方案并讨论可行性)现场测试演示(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技能训练(学生按照方案完成工作任务,要求有具体的内容、方法、步骤、体会、总结)考核(技能、知识、态度)的过程进行。每个学习情境要求完成一定任务,完成每个任务就完成了整个教学内容。

6.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手段,将现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生产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使教学手段生动直接并贯穿教学全过程,全方位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建立优质的网络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并共享化,将课程标准、考核大纲、电子课件、教学录像、动画演示、经验交流、答疑解惑、在线作业、试题库、工具软件等教学资源全部放在课程共享邮箱并进行动态更新管理,方便学生在网络中下载并自主学习。

8.改革考核方式。完善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考核大纲,加强实践环节考核、职业能力考核的比重,充实试题库。坚持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多维化、立体化评价体系,逐步增加过程考核的比重,同时将企业评价(顶岗实践和调研工作等)和社会评价(技能竞赛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让考核结果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考核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

四、小结

通过对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运用“两层次、双结合”方法,即“技能调研与技能培养、需求分析与问题攻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我们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面对行业发展迅速、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实时共同修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教材。在经验推广和完善工作上,还需要长期艰苦的工作,共同提高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是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系统化”培养,构建不断适应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和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探索技术应用型、高端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校企共育的有效途径,为我国现代职教体系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进行实践性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技能培养 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三百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达数万人,但是,培养的整体质量却差强人意,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重头学起,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技能。很多高校对于为什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什么职业技能,怎样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等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除少部分学术型人才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必备要求。

2.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的需求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

1.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管理者应当普遍具备的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础性的职业技能,涵盖逻辑思维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建议决策技能、持续学习技能、创新创造技能等。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一技之长的重要尺度,包括工作分析技能、人力资源规划技能、员工招募甄选技能、培训开发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薪酬福利管理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社会要求,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培养中依旧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专业课程教育围绕知识的讲授和教师的经验展开,教学评估的标准依旧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业完成的结果以及出勤率等,致使学生被动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侧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来解决。

1.以需求为导向。社会所需即培养所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胜任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确定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需求。

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3.以实践为载体。职业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实践。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适用于知识的培养,但职业技能不可能“看”会、“听”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比赛、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而做到课程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职技高师 CDIO BT-PTNA-CDIO 学士+技师 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重点项目“中德合作办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研究”(编号:JG0904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240-01

一、引言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简称职技高师)是一种面向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师范院校,多年来在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特殊地位[1]。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对创新型师资的要求,职技高师既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竞争。

一方面,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日益开放,教师来源日趋多元,教师教育已由传统的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向综合性大学非定向培养拓展,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师范类院校共同举办师范教育的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以培养职教师资为主要任务的职技高师,也面临着普通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在培养职教师资方面竞争的现实,面临着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高标准、需求多样化的现状,面临着职技高师院校由单一职教师资培养向多科性大学发展的强劲趋势[2]。

二、职技高师教育特点分析

与普通师范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技高师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师资,兼有职业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双重性。职技高师教育既不同于普通的高等师范教育,也有别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它既要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师范性,又强调专业教育的技术性和技能性,但又并非两者简单的叠加[2,3]。

三、PTNA-BT-CDIO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CDIO教育理念是欧美高校和教育机构研究实践的产物,作为一种方法学,它具有普适性。但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等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将CDIO中国化和本校化,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础上,构建具有适应自身特色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3-4]。

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基于职技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以培养职业性能力、技术性能力、师范性能力和学术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PTNA-CDIO(Professionalism、Technicality、Normality、Academism—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人才培养模式。PTNA-CDIO能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和51个三级指标,并可在三级指标下面细分出四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之间按照逻辑包含顺序和重要度加以组织。PTNA-CDIO能力指标体系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强调满足职技高师教育需求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能力的培养。

因此,以“学士+技师”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性能力、技术性能力、师范性能力和学术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BT-PTNA-CDIO人才培养模式,既体现“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改革,又构成了职技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双师型”素质和“双技能”特色,既具备教师和工程师两种人才的素质,又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教学技能,是职技高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表现。

四、结束语

(1)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在职技高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将CDIO中国化和本校化,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产业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基础上,构建具有适应自身特色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对职技高师培养水平的提升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2)借鉴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的以“学士+技师”为导向,以培养职业性能力、技术性能力、师范性能力和学术性能力为主要目标的BT-PTNA-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改革,构成了职技高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双师型”素质和“双技能”特色,是职技高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表现。

参考文献:

[1]宋开永.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及培养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9,(6):36-40.

[2]秦学武,王同坤,高书国.构建职技高师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0-23.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化工专业;职业素养

1化工职业相关素质要求概述

对于化工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公共素质与专业素质。公共素质是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如诚实敬业、遵纪守法、宽容奉献等。专业素质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1]。(1)行业素质行业素质是从事化工行业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要求具备行业认同感,并具备安全意识、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行业认同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关系到学生能否以正确的观念去对待化工专业学习。从学生入校学习开始,就需要采取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其能够对化工专业具备合理、科学的认知,并能够了解化工,对化工学习抱有兴趣。沟通协作能力是化工行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化工生产过程中,需要各部门人员相互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生产任务。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是保证化工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之一。另外,要注重安全意识培养。作为高危行业,化工生产与安全意识密不可分。将安全教育与职业行为关联起来,才能保证生产安全与人员安全。(2)岗位素质不同岗位所具备的技能需求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就导致了岗位素质的不同。但无论任何岗位,职业人员都应该具备敬业精神、服从意识及熟练的技术,使自身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任务。

2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明确了以就业为导向,通过学研结合的方式,培养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这种方针下,高职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实践课程教学还是技能实习环节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学生整体专业技能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当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暴露了一定的问题,如关系协调能力不足、合作能力较差、缺乏创新思维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高职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缺陷。多数高职学校过于重视学生专业技能教学,对综合素养培育却不够重视。从大环境来看,化工生产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升,使得岗位技能要求愈来愈高,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职业岗位。因此,要求学生除具备动手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问题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2]。这些能力培养在高职学生培育过程中并未受到关注。总体上来看,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培养,还包含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当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散性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让职业培养与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贴合。

3促进职业素养培育的相关策略

3.1完善教学体系

对当前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将职业素养培育纳入到日常教学计划当中。例如,学校可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及职业导向课程,让学生对职业、择业持有更为理性的态度;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开设劳技课程,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劳动积极性。利用这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公共素质。专业课程方面,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逐渐提升学生的行业素质与岗位素质。构建层次化教学体系,遵循“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实训”循序渐进的过程[3],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具体如下。(1)基础技能培训包括实验仪器的基本应用、实验室操作规范、实验安全应急处理等。基础技能培训过程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学科专业特点有所领悟,并适应这种特征化学习。在增进行业认同的同时,使其具备熟练的基本技能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基础实验培训可为学生提供小组协作或团队实验的机会,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2)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化工制图、仪表操作、自动控制操作、化工单元设备等内容。在此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等。通过培训,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掌握化工单元设备的特征及使用要点,使其具备基础操作能力。(3)综合技能培训综合技能培训主要以项目实践为主,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充分掌握整个化工工艺流程,并学会DCS控制[4],认识到不同单元设备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技能培训是基础技能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的升华,可进一步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并使其养成岗位素质,认识到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3.2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学校可定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或与兄弟学校共同组织,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以此让学生坚定职业远景。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实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一方面,利用比赛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升华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职业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性的交流平台,不同的选手经过交流心得,可补充自己的不足之处,实现了相互之间的取长补短。学校还应该加强专业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组建社团、参与社团项目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可筛选出优秀者作为助手,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培养其成为技能大赛“种子选手”。另外,学校应该加强校内知识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汲取环境,鼓励其多阅读、多思考,不断升华自我。

3.3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与优秀企业之间需加强合作。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践平台,而学校可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最终达成共赢。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教学工作与市场动态应当紧密结合起来,只有深入企业,才能把握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校企合作,可让教学配置更贴合市场需求特点,这与实践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5]。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当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经历。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通过企业项目实践来提升自我职业素养,丰富自身的企业经历,并将这些经历与学生分享,这对于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生评价需要企业参与进来,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客观性更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学生在实习期间,由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将逐渐适应角色转变,由“学生”向“员工”转变,这将为学生日后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产生交织,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

4结语

高职化工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知识培养、技能培养外,还应当注重职业素养培育。通过职业素养培育,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成为企业及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为其就业提供保障。

作者:赵江 单位: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计建洪.基于苏南化工类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才职业素养培养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4,(17):117.

[2]梁建军,江洁,肖陆飞,孟飞,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10,(32):86-87.

[3]梁建军,江洁,肖陆飞,孟飞,周玲玲.高职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5-6+25.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就业;高职;软技能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必须具备较强的“硬技能”和“软技能”的人才。所谓“硬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与之相对,“软技能”就是指一个人“激发自己潜能和通过赢得他人认可和合作放大自己的资源,以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的总和。“软技能”其实是社会学术语,与人的情商(EQ)密切相关,它由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本文中,笔者把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软技能,称之为“职业软技能”,为方便理解,我们也可通俗地称之为“职业素质”。

一、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重大,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层面展开分析。

(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应与培养硬技能并驾齐驱。

资料显示,在毕业生硬技能都越来越强的状况下,企业招聘已从过去仅仅强调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即“硬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等),转化为也强调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重视“软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如苏格兰高校通过“多元”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也注重“软技能”的获得,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在本科学生培养中,“硬技能”的教学上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而“软技能”的培养上力度不大。

硬技能与软技能好比是马车的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才能行千里。因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并确实落实培养学生的软技能的相关教学制度、方法,已显得十分必要。

(二)从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获取学校的长足发展和长远利益。

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高职学生,其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智商和情商可能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按照现代成功学理论的观点,一般人的智商(IQ)差异不大,而情商(EQ)是决定个体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强调IQ、EQ与成功的关系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更为重要。那么,大部分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主要原因还是情商不高。也就是说,培养其软技能,提高情商,可以大大激发其智商发挥潜力。这既表明高职学生硬技能提高的潜力,也表明注重培养其软技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教育质量,使影响职业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软肋”不软,有利于促进硬技能教育发挥最大效力,为企业培养心智成熟、硬技能过硬、软技能出色的满意人才。因而,提升学生的软技能,就学校的短期利益看,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就学校的长远发展看,毕业生的高成就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声誉。

(三)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教师的成就感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用人单位往往既重视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水平又重视毕业生的发展潜力,也就是最满意的是既具备硬技能又具备软技能的的毕业生,但他们的招聘期望常常落空。现在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上常常受挫于专业技术不错而“软技能”不足,结果用人单位不尽满意,学生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能力,对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力、拓宽就业的选择度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软技能的提高,意味着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这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的选择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并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这对于促进学生人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提升人生满意度,毋庸置疑,影响深远。教育,既要重“教”,也要重“育”。正像爱因斯坦对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一般,未来我们的学生也会高度评价大学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

从教师角度看,在学生的软技能较低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学生难教课难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制约着学生硬技能的学习,也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易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恶性循环,影响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职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软技能,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满意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职业软技能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职业软技能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以增强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其方法与策略。

(一)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全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然而,对于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急需学习方法指导的高职学生而言,这种模式明显的有着“教育滞后”的缺陷,不仅形式单一而且内容单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就业导向”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刚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来的高职学生,可想而知,其心中可能疑窦丛生、百问纠结,最主要的三大问题是:我学的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如何?学好、学优这个专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我的大学生活需要怎样规划才能全面锻炼各种能力、发展自我?――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首要回答的“黄金三问”。很显然,学生进校后就急需得到这方面的指导,所以,笔者的调查结果也就证明了先前的猜想:对于目前这种在毕业前夕(大三)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做法,学生普遍认为:太晚了!

因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全程指导,全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笔者认为可以试推行“职业素质三级模式”:

“大一”阶段。首先,在入学初,分系部、分专业开展各专业的“专业师生交流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两大疑问:我学的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如何?学好、学优这个专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学生在交流会上,还能及时获悉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习不盲目,增加学习的控制感和主动性。其次,在大一的两个学期中,有计划地通过课程设置、系列讲座、专题社团活动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信与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自我发展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大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优秀的现代企业人必备的三大能力;

“大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热情、诚实守信等优秀企业人必备的职业品质。

“职业素质三级模式” 的主要特色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把解决就业压力的视角转向个体自身,把提升学生职业软技能作为对抗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致力于探索拓宽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选择度的实践中。

在该模式的推行中,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予以目标控制和方法指导,各系部则负责执行“职业素质培养计划”,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职业软技能,获取校本证书“职业素质证”。

(二)开展成功心理素质训练――深度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目前,对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培养有利的课程,除“就业指导课”之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是以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导模式,分三种特质、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旨在提高各种职业软技能的素质训练。三种特质是指“自智力”、亲和力、坚韧性,四个模块是指“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人格魅力与团队精神”、“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最终目的在于将成功的信念与原则强化、植根于学生的潜意识中,使之具备强烈的自我成功意识和自我激励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职业软技能。

“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导模式,其主要特色是引进“成功心理素质训练”概念,把心理学团体训练的技巧和模式运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的实践中,并且具体化为三种特质、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训练功能――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校园文化建设易流于目标模糊性、随意性的一般性建设套路中,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重要途径,应该发挥其能力训练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上都应首先显示出目标性、系统性、训练性。只有代之以目标明确、系统性强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出不仅更具目标性也更具系统性的校园社团活动,才能更系统地提供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只有全力营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成功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训练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软技能。

总之,推行职业软技能培养,致力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正是响应国家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号召。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软技能不再掣肘于硬技能,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优秀技术人才。短期看产品,中期看项目,长期看人才――对国家而言如此,对学校而言亦如此――高职院校只有立足高远,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才能赢得长远利益,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参考文献

[1]百度baike.省略/view/1277078.htm,2010-10-21.

[2]郭策.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最看重的三大要素[J].职业,2008(1):12-13.

[3]李萍.谈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技能”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8):49.

[4]邱薇华.论高校学生软技能能力的培养[J].硅谷.2008(1):167.

[5]胡思华.软技能渐成职场量才法宝.职场行情.中国知网

[6]施耐德.中国的好企业还缺软技能.总裁博客.中国知网.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众所周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一些共性特点,例如,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彼此借鉴。前者偏重技能和实践教学,而后者偏重学术和理论教学;前者所培养的是兼具高技能与一定理论修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理论功底深厚、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但是,必须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即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以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以“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等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纳为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这3个特点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成败。

(一)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最显著特点之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以高等职业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概念是相对“工程”、“操作”而言的,包含在“应用性”这一特征范围内。而“职业性”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符合职业岗位群或岗位的具体要求,要从职业岗位的角度来培养人才,要以培养人才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为重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的区别主要在于:普通高等专业教育以学科为重点,以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术为教学内容,并不强调职业要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职业性教育,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上岗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即要取得某种或某类职业的资格,所以不需强调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而需要强调职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基础课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数的1/3等,实际上就是其“职业性”的反映。

(二)应用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点是与其培养目标相关联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可分为2大类:一类为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另一类为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3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主要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职能是将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等转化为物质形态或使之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但不必像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那样具有系统深厚的理论基础,而是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形态。由于现场工作的复杂性和变化性,所以对技术型人才综合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方面。只有这样,技术型人才才能适应技术迅速发展和职业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须以“应用”为主旨进行构建。例如,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课。应主要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许多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都在推行以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这是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因此,应用性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更强调的是在工作现场和生产一线的直接应用性,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于研究、工程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应用于设计,是有较大区别的。

(三)实践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第3个重要特点是实践性特点。这个特点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手段等相关联,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例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构建基础是工作现场与生产一线的职业(如会计、护理)、职业群(如轻工产品制造)或覆盖若干职业的知识构成的某一类技术,而不是按学科的分类构建的。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所占比例较大,目的是使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开发、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等,都要求有来自生产一线与工作现场的专家参与。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则要求其具有“双师”的素质,既要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要能从事专业实践教学,还要能进行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所以产学合作教育不仅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主要方式。

总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和行业开展经常、广泛、类型多样的联系与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师资要求、评价要求、办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和管理知识为基础,以技能性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而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基础,以高深学问的教学为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都归属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职业技术性的特点,主要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等行业第一线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有特定专门业务知识技能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包括能把科研与开发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中去的以工艺技术为主的专门人才,以及能把决策者意图具体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的一线管理人才;而后者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学术性和研究性的特点,主 要是培养科学创新型人才,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所以两者的关系应该理顺,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具体说来,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如下特点。

1.应用型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研究型和工程型教育;以其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及较高的技能和操作水平,区别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职业技能主要有2个特点,一是这种技术技能必须是同一岗位最先进的;二是这种技术技能是以满足岗位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为宗旨的。无论这种技能岗位多么趋前、工作内容多么具体、动手程度多么高,都必须通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才能获得。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的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是在明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所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前提下组织教学的。

在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针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应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注重专业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职业能力。总之,高职人才培养所强调的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属性。

转贴于 3.应用型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应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应掌握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能够将研究型、工程型人才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技术技能操作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各种信息,能够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等。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是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组织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

4.人才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教学,而且尤其要注重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产学研结合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实施高职教育的教育者,既要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要有校外的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实施双向教学;在教学手段上,更要注重计算机等新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专业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战略相衔接,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吻合,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社会职业岗位分工的需要为中心来考虑;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应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加以确定;人才培养要按岗位建立模块,而且强调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践这一环节,即组织学生到生产单位进行实训实习。

(三)教学内容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内容强调实用性、应用性、针对性,而不强调基础理论的完整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也不是按学科要求来安排,而是按适应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安排。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实践与理论并重,特别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通过设置和实施大量真实的实践环节或模拟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以促进学生相应技艺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形成。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基础课的设置与学习方面,应坚持以“必需”和“够用”为尺度,强调基础理论的选择与学习必须能为专业实践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四)教学方法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重视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重视“教、学、做”的合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团队协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因此,其具体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不是采用普通高等教育通常所用的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而是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训练教学法和顶岗实习法等。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以案例和课题组织形式出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较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中案例、课题教学法和案例、课题考核法成为重要的方法和形式。例如,建立以“阐述案例、课题背景一自学/查找资料一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一情景模拟/实验分析/计算机分析和仿真一提出报告、实施结果、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基础上通过讨论、研究的方法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较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组织和贯通知识,可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重点

技术型人才在社会劳动总体链环中处于终端,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执行者。这类人才除了要具有较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外,还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分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技能的获得。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学时比大体应为1:1左右。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是为实践教学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虽然都能增加与职业相关的经验和能力,但有着性质上的差异。前者旨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形成;而后者旨在验证专业理论,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六)师资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应为“双师型”,即既懂理论,又会实际操作;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或会计师等。为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除了要加强专职教师实践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以外,还应大量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学和实训任务。

(七)评价要求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有着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适应就业的需要。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即在取得代表其学识的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该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而“双证书”或“多证书”的获取率也应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评价的标准。

(八)办学形式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一体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132-02

引言

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中高职培养目标,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还是按照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以技术型人才为其专业培养方向,这就造成了中高职体系,各省市也在不断的去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对口单独招收中职学生的数量。由于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所以他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教学模式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差别。

因此,本文将针对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现状,结合我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怎样有效一体化人才培养衔接的问题。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你衔接的问题

在我国20世纪末,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刚刚开始,主要的形式有:对口升学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3+2”模式、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在这几种模式下,由于中、高职与中职对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课程建设的标准不统一,造成专业培养目标、文化素养、课程内容等方面脱节。

1.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

与高职教育相比较,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严格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专业的怒表培养,争取为社会培育一批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可以担当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仍然是遵循普通高中的毕业要求,来制定统一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技术方面人才,这就导致中高职在衔接上出现了不能明确培养目标的问题,实际情况中形成断层。

2.职业文化素养要求存在脱节

就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源而言,进入学校的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而就中职学校的教学水平而言,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考核的标准也比较低,只是一味的去加强学生的专业课与专业技能,最终使中职学生进入高中后面临许多难题,比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对于基础不太好的会比较难,在期末考试中,有大部分学生都考的比较差,这对他们的自信心造成严重的打击。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曾近我们也调查了一些中职学校,其中有一般以上都只有一个学期中会开设英语课,等到三年后,开始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等其它涉及英语的课程时,学生大部分已经忘记英语,所以普遍感到上课不理解,很难去掌握。

3.课程设置建设侧重点不突出,课程内容重复

对于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要尽量的把专业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理论,并强调知识的迁移和专业的贯通。而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基础,加强基础的理论与操作技能的掌握。

二、中高职“3+2”衔接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学将近几年,主要的形式是以“3+2”模式为主。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两校多次召开协调会,充分论证和收集资料,确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培养模式,制定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相关配套政策。

1.方案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中高职衔接的依据,也是构建课程体系衔接的起点。因此,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更有利于实施中高职贯通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由于中职和高职之间是递进和交互的关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中高职两个阶段不同的要求、层次和特点。在我们实践中,明确中职阶段应为高职学习打基础,侧重于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掌握;而高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

2.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无缝衔接的关键,也是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实质性衔接的核心。根据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形成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开发思路,中职和高职同属职业教育,具有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的特征,中职和高职课程设计要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瞄准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遵循“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重‘做中学’,高职重‘学中做”’的原则,按照“拓宽、拓深、拓高”的思路,进行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开发。我们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构建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在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中,我们既保证了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独立性,也兼顾了两个层次之间的沟通,科学地划分了各自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避免了中职与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同时突出了中职课程的基础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也体现了高职课程的技术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中职阶段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高职阶段则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3.实践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培养定位的不同决定了证书培养体系的差异。我们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并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资格分为中级、高级两个层次,形成阶梯递进的形式,分别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衔接,中职教育培养定位于中级,高职定位于中级或中级以上,从根本上消除中、高职在实训课程和职业技能培养上的重复,也避免了两校教学资源的浪费。根据两校所处广东省就业的实际情况,我校实训课程突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主要安排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级证等,而对口番禺陈村职业学校实训课程体现职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拓展能力,主要安排计算机技术实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等,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结语

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现有中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推动了中职学校发展同事也发挥了高职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作用,在今后,我们继续以务实的态度,不断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努力搭建好中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高俊文;邹心遥;夏晓冬;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衔接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年24期

[2]管弦;;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年09期

[3]林晓丹.新办地方本科院校建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哲理,2010,(15)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9

On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Vocational College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Employment

ZHAO Ying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dual proper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rain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as the main task. Advocacy diploma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of both concepts, help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killed personnel, it only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master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make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get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and employer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graduat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Dual Certificate; professional skills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及各用人单位对具有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我国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数量众多,社会也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与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局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供需矛盾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极不相称,更突出地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目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师资水平、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造成高职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致使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缺乏大量的网络技术专业的蓝领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高职院校中众多的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这一偏差致使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实际培养效果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存在很大差距,致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

(1)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以及教学形式等需要改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内容缺乏弹性,合理的选修课目设置较少或是缺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爱好选修课目。

(2)对高职网络技术型人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网络人才不相适应。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训练强度不够,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操作及创新能力不够;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如团队精神、开拓精神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培训,因而造成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3)现有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中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价值较小,实训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就业中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失去就业机会。

当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方面是参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痕迹,或是对本科培养方案的简单缩略;另一方面是参照中职教育培养方案,过多强调实践操作而忽视基本的、必要的理论学习,致使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强。通过对众多高职院校办学情况和市场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表明,现有的沿用本科模式的专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的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也制约了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2 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方面有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支撑。这个国家资格框架既规范就业市场、监督劳动就业行为,也约束高职院校规范培养人才的行为。我们国家也日益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在就业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已开始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成为学生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2.1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于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决定了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作为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书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就业,职业资格证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学生就业中分量越来越重,是学生就业的基石,在高职教育中实行专业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尤为重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岗位要求紧密配合,能更精确、更直接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内容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适应,形成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是判定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符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更是就业导向呼唤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提倡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应该成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为此可以在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认真做好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2)在教学实施中尽可能将网络技术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此外还要根据证书考试的要求进行全方面的技能训练,以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锻炼。

(1)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能适应实际生产、提供服务和管理基层的高层次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用人单位需要能工作、生产和操作在第一线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就应面向基层、面向用人单位,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定位,突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特点。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最突出的要求就是具备职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方向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立足于从岗位职业的要求出发,准确定位,确定课程体系主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坚持双证书教育模式,在人才养方案中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增强实训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增加选修课,突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衡量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不是格式化教育,而是职业导向性教育,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企业和学生特殊要求来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比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可根据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方向或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选修,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以此实现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

(4)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增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为提高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以期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彰显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的特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教学改革的对接研究”(编号:GG06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2] 廖东进等.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 张景雷.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J].继续教育,2012(13).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素养内涵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二)职业素养特征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2014年,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三、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有限,效果差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二)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方法,注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2.注重发挥实训环节作用,训练学生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

(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3.职业素养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项目“物流综合实训中心”,项目编号:2013sxzx036;2014年安徽省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建筑装饰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编号:2014sjjd072)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