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

网络的研究意义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网络大数据 意义 特征

中图分类号: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IT与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因而信息社会已经进入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网络大数据是指“人、机、物”三元世界在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彼此交互与融合所产生并在互联网上可获得的大数据,简称网络数据。网络大数据研究的意义总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大数据研究的意义

(1)网络大数据的研究对捍卫国家网络空间的数字,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将部分体现为一国拥有网络大数据的规模、活性以及对数据的解释与运用的能力。在网络大数据领域的落后,意味着失守产业战略制高点,意味着国家安全将在网络空间出现漏洞。

(2)大数据引起了学术界对科学研究方法论的重新审视,正在引发科学研究思维与方法的一场革命。大数据的出现催生了一种新的科研模式,即面对大数据,科研人员只需从数据中直接查找、分析或挖掘所需要的信息、知识和智慧,甚至无需直接接触需研究的对象,但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毋庸置疑,因为大数据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来源于应用的问题。

2网络大数据带来的特征

2.1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

网络大数据的复杂性主要包括数据类型的复杂性、数据结构的复杂性和数据内在模式的复杂性。

(1)数据类型复杂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产生的途径不断增加,数据类型持续增多。相应地,则需要开发新的数据采集、存储与处理技术。相关的研究包括利用外部数据源、搜索结果等扩充文档,或者利用内部相似文档信息来扩充短文本的表达。然而,无论是利用外部数据,还是利用内部数据,都可能引入更多的噪声。

(2)数据结构的复杂性。传统上处理的数据对象都是有结构的,能够存储到关系数据库中。但随着数据生成方式的多样化,非结构化数据成为大数据的主流形式。与结构化的数据相比,非结构化数据相对组织凌乱,包含更多的无用信息,给数据的存储与分析带来很大的困难。对非结构化数据做基本的分析工作国内各大公司和科研单位也启动了用于支撑非结构化处理的基础设施研发。

2.2 网络大数据的不确定性

网络数据的不确定性包括数据本身的不确定性、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学习的不确定性。

(1)数据的不确定性。原始数据的不准确以及数据采集处理粒度、应用需求与数据集成和展示等因素使得数据在不同维度、不同尺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传统侧重于准确性数据的处理方法,难以应对海量、高维、多类型的不确定性数据。

(2)模型的不确定性。数据的不确定性要求对数据的处理方式能够提出新的模型方法,并能够把握模型的表达能力与复杂程度之间的平衡。该种模型过于复杂,难以用一种通用的模型结构来适应具体的应用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采取简化的模型刻画不确定性数据的特性。另外,在数据的管理和挖掘上面,不确定性模型的构建应当考虑到数据的查询、检索、传输、展示等方面的影响。

2.3 W络大数据的涌现性

涌现性是网络数据有别于其它数据的关键特性。涌现性在度量、研判与预测上的困难使得网络数据难以被驾驭。网络数据的涌现性主要表现为模式的涌现性、行为的涌现性和智慧的涌现性。

(1)行为的涌现性。随着数据采集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得到的很多数据都具有时序性,而社会网络中个体行为的涌现性则是基于数据时序分布的统计结果。网络在演化过程中会自发地形成相互分离的连通块,这一个体行为涌现的结果不依赖于初始网络的拓扑结构,对于研究更多的社会网络模型和理解行为涌现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智慧的涌现性。网络数据在没有全局控制和预先定义的情况下,通过对来自大量自发个体的语义进行互相融合和连接而形成语义,整个过程随着数据的变化而持续演进,从而形成网络数据的智慧涌现。因此,网络大数据的研究需要一套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方向性的指导。

3总结

“人、机、物”三元世界融合的网络空间(Cyber-space)中的网络大数据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影响作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网络大数据存在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涌现性等显著特征.总之,与传统研究工作相比,网络大数据在各个层面的差异都非常显著。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但是总体上来说,网络大数据的研究还很年轻,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津璐,曲海英.浅谈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变革[J].经济论丛,2015:212.

[2] 黄欣荣.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5):13-18.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2篇

校际协作学习研究过程中的策略

1.实施网络自控管理

本策略的目的是提供保障协作学习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手段。课题组实施的第一步是在学校网站上建立属于本课题控制管理的“在线会议室”,从而为主持校和参与校集体制订实施方案提供高效的交流手段;第二步做法是开发设计并制作《饮食与营养》课题专题网站,进一步优化信息环境;第三步借助“企业BQQ”,进一步优化开展网络协作学习的在线交流功能。

2.采取化整为零策略

此策略是为了提高校际协作学习功效,解决《饮食与营养》课题活动因成员多而时间难以统一这一矛盾而设想出来的,我们称它为自由组合“化整为零”策略。即在21个成员学校中,根据地区的差异,按照相同学段,由3~5所学校自愿组成一个“协作体”,每一协作体选取一个组内“召集学校”,“召集学校”负责传达《饮食与营养》主持学校的活动方案,并制订本组网络交流学习活动内容和交流时间,采用BQQ网络会议室,进行群体或一点对多点的学习交流。除了统一时间外,学生业余时间还可利用BQQ或e-mail进行点对点自由协作交流。这既解决了人多时间难于统一的矛盾,又增强了协作学习成效。

3.组建策划与协调的教师共同体策略

本策略就是在上述几个协作体中,以我校所在的小组协作体为核心,以这些学校指导教师为骨干,充分发挥各协作学校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建立策划具体活动方案并指导实施的共同体。同时,在我校所在协作体学校内先行示范,再行推广,保证了每月方案决策的正确性。

4.实施多种模式并举策略

“多种模式”是指实践中归类整理出的“实践――网络”模式、“网络探究”模式、“在线会议室”模式、“论坛”学习模式、“档案评价”学习模式等。“并举”是指在开展校际协作学习过程中,不是采用一种操作模式,而是根据校际协作学习的主题、内容的需要、环境条件的差异,因地制宜,同时运用上述多种学习模式,开展校际协作学习。“多种模式并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者认知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拓展,以达到提高协作学习和差异性学习效度的功效。如课题开展中,以“认识、理解《饮食与营养》”为主题的《走进餐饮酒店》学习实践活动;以“中外饮食比较”为主题的《肯德基调查》实践学习活动;体验“地方饮食特色”的《小小餐饮师》实践学习活动等。在采取“实践网络”模式后,还采取了“网络探究”模式和“在线会议室”模式、“论坛”学习模式、“档案评价”学习模式等。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开展的整个过程中,坚持了以行动研究方法为主导,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的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具体运用了下列做法。

1.坚持系统科学方法论的指导

鉴于本课题是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因此,坚持系统科学方法理论的指导,更具有其特殊意义。

(1)我们把“饮食与营养”这个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过程,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考察构成这个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各要素的作用。

(2)研究中既着力考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结构依赖关系,又要考察当其中某一要素改变的情况下,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的研究对象功效状况,总结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系统整体的最佳效果。

2.在实施层面上的以主题为轴心的循环推进法

以主题为轴心的循环推进法关注了三个要素。

(1)主题:主题有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研究主题(即课题),第二个层次是任务主题,第三个层次是操作性的主题,称为学习主题或活动主题。以主题为轴心是指以第三个层次的操作性主题为轴心开始。

(2)活动单元:是指围绕着活动主题而开展的步骤环节。每一个活动单元对应着1~2种研究方法。

(3)循环单元:是指以主题为核心的单元。就本课题而言,每一个循环单元都要围绕着主题这个轴心,策划安排多个活动单元。每一个循环结束,又都要总结反思,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以主题为轴心的循环推进法,就在于三要素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研究方法是以多种方法组合的方式出现的,它们共同实现逐步递进的主题研究目标。

3.在操作层面上的程式操作法

在具体研究的操作方法中,有较为明显的操作程式的方法为程式操作法。它是研究活动中观察的基础单元,它的新体现在以网络环境为依托,以协作成效为目标。我们在课题中运用了以下三种操作法。

(1)实践感知法。围绕共同的学习主题,通过开展实践(社会的或自然的)活动,以自身的体验感知(含网络)和网络交流为依据,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研究方法。特点:要经过调查或协商,策划共同的学习主题;要设计活动方案和严密的实施计划;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实施。操作程序:主题――实践――网络――意义建构或目标达成。此方法是贯穿课题研究始终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校际协作学习方法,在各个学习实践活动中都有体现。

(2)网络探究法。这是在课题研究中一种以网络活动为主要特征,依托丰富的网络资源自主探究的研究学习方式。即围绕主题,先在网上开展活动,再实践感悟(有时不经过实践阶段),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特点:确立学习主题,设计周密的学习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先以个体形式开展网上学习活动,形成作品后再进行群体的交流展示活动;要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依托,以明确的目标为导向,以保证学习者不会在网络海洋里迷航。操作程序:主题――网络(搜集素材――主题探究――形成作品――交流展示――学习差异)――实践――意义建构或目标达成。

在《饮食与营养》课题组于2003年8月份的学习主题“探求地方菜系(全国菜系)的起源、发展与特色”中,我们以“徽菜”菜系的探求为主题,组织开展《网罗安徽名菜,培养爱皖情怀》学习活动就是一例。

(3)“在线交互”法。这是依托网络工具平台而开展协作学习研究活动的方法。如“RTX”通信平台、“电子学习小档案”平台等。前者以“在线会议”的形式开展,后者是以自我评价和交互评价的形式开展。在操作中一般由主持方提出议题,然后各协作学校成员登录专用区域,围绕议题发表各自的见解,交流学习心得,展示成果,自我或相互评价,以达成共识或共同提高的目的。特点:要有中心议题和主持者(发起者);要有一个约定的能够容纳一定人数的专业平台(“在线会议室”平台或“学习小档案”平台);“要具备抗干扰(外人不能进入)功能;要具备传送图片、自动记录与资料查询等基本功能;要求协作体成员都准时在线。操作程序:中心议题――平台交互(交流)――形成共识(意义建构)。

在《饮食与营养》课题研究实践中,以在线会议形式使用最为频繁,在研究活动开展前的确立主题、制订方案,开展中的交流进程、展示作品、协作学习,开展终结的评议活动或成果评价等,都有体现。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突破束缚,为课改注入新活力

“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研究”的实施,是在我国第一次开展校际间的协作学习活动。突破了单一的封闭教育模式的束缚,把“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理论,成功地付诸实践。它为全国大规模开展,建构了校际协作学习模式、探索规律,提供了经验和方法。同时,它为基础教育改革开展综合课程学习提供了新思路。

2.更新观念,为课改另辟蹊径

《饮食与营养》的综合学习课程,不但有计划方案、活动目标,还有检测评价等严格的程序要求。围绕《饮食与营养》的基于网络校际协作学习研究,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使实验班的综合活动课真正活起来,也实实在在地动起来。通过对实验班课题组的学生两年多的观察,学生不仅在认知能力、创作能力、参与能力、表现能力、自律能力和情感方面,比同年级其他学生进步大以外,语文、数学两科成绩也有明显提高。

3.促进教育理念的创新与突破

(1)评价理念的创新。“电子学习小档案”平台的应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成绩等级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方式,注重了纵向成长的比较和学习过程的反思。这种评价,是评价理念的创新和突破。“电子学习小档案”,记录着网上学习的点点滴滴,不时回头看看自己留下的脚印,会使学习者在看到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同时,激发上进求知的欲望。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3篇

作为信息时代文化载体之一的网络游戏,以其经典的背景故事,华丽的场景和引人入胜的关卡故事,越来越受到全球玩家的青睐。随之,网络游戏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也悄然地影响着受众的认知,甚至改变其对社会的看法和世界观的建立。游戏文化内涵是游戏的灵魂,是决定游戏作品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许多网络游戏创意取材于各民族的文学作品。例如:拥有全球众多玩家的《魔兽争霸》、《暗黑破坏神》等游戏均来源于北欧神话。《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古典文学名著世代流传,其故事经历了岁月的洗练与沉淀,这样家喻户晓的文化品牌,被不少游戏公司借鉴到网络游戏中。例如:日本的网络游戏《三国志》,国产网游《大话西游》,《真三国》、《q版大话西游》等。

广义的文化内涵指通过文化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本文所提及的游戏文化内涵,主要包括游戏虚拟世界中所体现的那个时期的人们生活的品味、习俗以及精神气质,行为习惯等,具体通过游戏中的元素诸如“游戏背http://景故事”、“游戏场景设计”、“游戏角色设计”、“游戏关卡设计”、“游戏社交规则”等方面来呈现,这样的游戏文化内涵应饱含丰富的民族性和历史性。而这些文化内涵主要通过游戏元素的艺术特点表现出来,烙上深刻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的印记。例如:在《暗黑破坏神》中它构建的辉煌游戏世界观非常完整,无论是游戏画面风格、还是游戏的背景故事,或者游戏人物的服饰都体现了古希腊神话、基督教神话和北欧神话的精髓,所以,我们在体验经典网络游戏时,会通过这些精美的游戏元素的艺术呈现,强烈感受到游戏营造的文化内涵,并被其深深打动。

目前国内众多上线游戏中,以中国名著为题材的网络游戏不乏少数,由于游戏设计者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游戏,除了名称还依稀可辨,其游戏文化内涵早已不复存在,例如:《大话水浒》是一款q版卡通风格的网络游戏,其彻底颠覆了原著《水浒传》的人物造型风格,采用可爱q版的卡通形象出现,并在游戏中添加了大量情感情节;另一款《幻想三国》则增添了现代的情感剧情,诸如周瑜私奔、赵云刺杀诸葛亮等。《红楼馆》这款游戏则直接把《红楼梦》改编成情色网络游戏。在游戏中除了人物的姓名眼熟外,几乎是新版故事。面对这样的文化现象,如仅从娱乐的角度来说,一笑置之尚可,但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否还能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其本来面目进而传承下去,却是当下国人不能回避的时代命题。如何改变现状,让中国优秀的文化能以真实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业内人士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国外对电子游戏相关的研究,如卞云波和李艺《欧美电子游戏与教育应用研究状况综述》中所归纳的:包括电子游戏基本问题研究、电子游戏的应用研究、电子游戏设计与开发基础问题的研究和电子游戏的审美研究等方面。其中欧美的电子游戏审美研究已跨过了20多载。其主要从文学理论上,或是独立的游戏美学上,或是艺术哲学角度上,以不同理论视角来研究电子游戏的艺术性,研究在新的信息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与美学遭遇电子游戏时,该如何重新架构。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网络化;图书资料;现实意义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信息交流的与时俱进,信息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社会文化知识的发展是与图书信息息息相关的,而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存在着各种局限性,其服务方式和效率也显得异常被动,早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相比传统的纸质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具有诸如共享性、信息更新快、检索功能强大等多种优越性。现代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图书管理模式的缺陷。

一、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特点

网络环境的发展、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信息资源等技术的发展,逐渐的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渴求,而读者对信息需求的开放,也促进了网络科技的蓬勃发展;同时,信息资源的网络组织和相应的技术发展也为满足用户开放化信息需求提供了客观条件;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具有完善的更新体系。信息网络化通过互联网实收集资料,及时的将当前所产生的新知识永久的存储于互联网中,这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社会信息知识的更新速度,更使读者及时的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此外,图书资料的网络服务具有各种强大的功能、方便灵活的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检索网上各类信息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等,改变了传统、单一、落后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的滞后性相比而言,现代图书资料的网络数字化将人类文化知识传播效率提高了一个层次,方便、快捷地提高了人们对信息知识获取的需求。

二、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改变了传统的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用最先进的电子信息系统把各个图书资料馆沉淀的、片断的、零碎的各种不同学科的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充分的把知识变成活跃的、有条理的、有系统的现代信息。还可以把随时出现的新知识与原有的图书资料信息相结合,扩充知识的容量,增强其鲜活的生命力。更方便读者开阔视野,去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的知识形态。

社会的发展是与网络脱离不开的,网络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互网遍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如若我们脱离了网络数字化,这对人们的生活会造成很大的阻碍。而图书资料网络数字化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可以看出网络数字化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书馆数字信息化的普及,图书馆图书自助式的查询,不仅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管理,也极大的为人们借阅图书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打破了传统图书阅读的局限性,有效的解决了人们的难题,如时间、地理、人文上的限制问题。

数字化技术在保留了图像扫描和人工录入方式的优点时,还完整保留原版图书的全部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同时支持全文检索等多样化的检索方式。

三、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的知识活动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在创造发明过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等都层出不穷。纵观历史和现实世界的知识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知识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人们可以运用网络数字化的方式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划分。

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的发展和应用不但改变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结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促进图书馆传统功能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向网络式、开放式的信息服务模式转变,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改变了传统的服务理念。随着图书馆业务方式日趋多样化,服务范围的日趋全球化,网络技术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不开。因此要不断的研发引进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在信息时代,要不断扩充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信息和知识含量。通过建立图书馆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多种检索入口,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数据库进行检索浏览期刊文摘或全文,方便而快捷,为读者展现大千世界丰富多彩的知识形态。

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的核心思想和精髓就是创新,就是帮助读者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仅源于读者对大量丰富知识的掌握、理解、消化,更源于他们对这一过程的体验、孕育、萌发、结晶和升华。大量成功者的创造思维都是被某个领域占据最高点位的新思维燃烧起来的。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可以向读者展示占据点位最高的知识,因而它可以引领读者站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点位以进行新的创造。我国已经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型,图书资料信息网络数字化促进了社会的生产方式,不断向高效节能的方面转化发展。图书资料信息的网络数字化摒弃以纸质文献进行资料信息的储存方式,转向于互联网的趋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节能减耗,促进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随着互联网业的迅速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以后的世界就是一个网络与信息自由传播和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要加快网络化信息环境的建设和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加强图书馆在信息网络化中的建设,尽快实现服务职能的转变,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读者的需求特点,以知识创新为动力,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开发和管理。使图书馆摆脱传统的只能在图书馆借书浏览,让图书可以在网络中自由的浏览和传播。网络信息资源在图书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网络信息建设和发展以后也成为了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彭春林.高校文献检索课改革与信息素质教育[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2(2).15-16

[2杨艳飞.多媒体与科技图书馆资料信息检索技术.科技资讯[J]2015.03(03).13.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机房 运行管理 维修保护 对策

中图分类号:T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90-01

1.引言

信息技术在全球领域各个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必然的趋势,当今互联网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平台,我们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信息技术。网络机房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平台,对于它的保护和管理不容忽视,只有将机房的运行效率提高,结构简化,才能减少相关人员工作中不必要的工作量,提高单位效益。但是就目前情况分析可知,现有的网络机房维护管理方案和流程[1]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硬件设备还有所欠缺,机房环境还有待提升等。所以应该从提高机房硬件设备水平,优化机房环境,提高工作人员使用效率,避免人员冗杂等方面来加强对网络机房的维护管理,从而使机房的信息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网络机房管理维护常见内容

网络机房维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比较复杂且集中度较低,其中包括硬件设备的定期保养维修和检查,对于有故障或低端的旧设备进行及时更换购买,还有软件的及时升级管理,专业人员编写程序,保护数据安全,以及使用规则的合理制定和严格遵守等。除此之外,还包括重要数据的拷贝,以免丢失,软件的定期扫描查杀病毒等,还应该定期检查插排等的工作情况,预防火灾等,如有故障需要及时维修排除。工作强度较大且较冗杂,尤其是对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要求高。

3.网络机房管理维护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遍布生活工作的每个方面,首先,网络机房的正常运行对于企业或单位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随着工作业务的不断扩大,工作中所需要用到的相关数据复杂且庞大,必须利用网络技术简化数据,才能减轻有关工作人员不必要的工作量,真正实现高效工作。其次,对网络机房进行有效的维护才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从而进一步节约成本。除此之外,信息时代个人和单位的数据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将维护管理提高到一个应有的水平,才能保证数据安全,从而实现企业稳步发展。

4.网络机房维护管理现存问题

4.1 网络故障无法使用

作为网络机房,最重要的就是网络流畅无阻碍,但是有时候会出现网络故障,端口无法连接,不能使用的情况。一般上会有这几个原因,网络接口接触不良,由于长期的使用,网线接口会出现松动,偶尔会自己脱落,造成网络连接故障,出现这种情况只需要重新固定接口便可。还有可能是网络接口处被氧化[2],此时需对接口部位进行一定的处理,如果是因为网线断裂等原因只需要更换网线便可。

4.2 软件低级硬件老旧

网络机房的规模根据企业的需要和成本而决定,对于较大的企业就需要规模很大且设备复杂的机房,必然要花费高昂的成本和维护保养费用。但是一些企业存在软件低级硬件老旧的问题,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降低了工作效率。所以必须及时更换购买新的设备,如果设备老化就会影响相关人员工作,降低工作效率。软件必须定期升级,而且应该安装正版的防护杀毒软件,以免被病毒感染,丢失数据,并且及时对机房整体网络情况进行扫描检查,修补漏洞,保证所有设备安全,严格防止病毒入侵。

4.3 人员冗杂环境较差

考虑到网络机房的设备昂贵且需要干燥而洁净,不被阳光直射的环境,应该制定严格的使用制度,比如要求人员进入机房必须携带鞋套,不能留下垃圾,保护设备,使用设备应该遵照说明,不允许超过运行时间或负荷。与此同时,机房也必须定期进行打扫通风,以避免灰尘覆盖影响设备的使用,或缩短其使用寿命。但是,目前很多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有待改进,机房h境没有达到标准,人员进出未严格使用鞋套,甚至把垃圾留在机房内,这对机房的维护非常不利。

5 网络机房维护管理相关对策

5.1 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要将各方面的现存问题妥善解决,必须首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当前很多工作人员对机房维护的认识不够深刻,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容易出现故障,也不能很好地保持机房环境良好,需要对其进行培训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传授。只有提高其素质,使其对机房的维护管理有一定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可以通过课堂培训,手册分发传阅等方式加强人员对机房维护的了解,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对其必要的知识普及和故障解决培训,使工作人员有及时解决突况的能力,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5.2 设计可行方案和制度

首先要整理出具体可行并且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确保相关人员熟记于心,并能严格落实。比如,每三个月对设备进行一次例行检查,每一年进行一次维修保养,进入机房必须穿鞋套,不得带杂物进入机房等等。与此同时,还要做好机房使用记录工作,使用机房必须进行登记,留下相关时间和事宜记录,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如果出现故障或相关问题,在对具体情况了解的情况下,必须做细致认真的分析研究,再根据结果对其进行妥善解决。只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使用方案,才能保证网络机房的正常使用运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5.3 加强设备维护保养

网络机房的高效使用离不开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由于设备的使用次数较高,运行时间较长,必然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为了保证网络机房正常使用,必须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维护,如果发现设备出现问题,或出现故障,必须及时更换新设备,如果问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维修解决,应尽快联系维修人员进行修理。对比较容易受到损伤的设备加强保护,在购买设备时也应注意保证质量。硬件设备需要维护,软件也必须定期升级,而且应该安装正版的防护杀毒软件[3],以免被病毒感染,丢失数据,并且及时对机房整体网络情况进行扫描检查,修补漏洞,保证其能正常安全运行。

5.4 完善条例科学体系

在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网络机房维护管理的相关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完善管理约束不合理的行为,以免影响维护管理工作,使网络系统得以高效运行。对相关人员的管理必须形成科学规范的体系,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对其进行普及相关知识,将预防火灾,预防偷盗事故,避免重要数据丢失等落到实处。从日常的环境保护,卫生打扫到设备维护保养,故障检修排除[4],再到条例制定,人员分工,建立一整套的科学体系,严格遵守并且互相监督,将工作重点放在网络服务方面,以免错误行为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只有体系化的管理才能避免人浮于事,将责任彻底落实,同时节约相关工作人员的时间,以期能用最高效率最短时间完成工作,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6.总结

当前网络机房维护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网络故障频发,设备老旧影响工作,人员冗杂,工作安排不合理等等,而且网络机房的维护工作也具有很多难点,即相关事务冗杂,工作耗时且强度较大,对技术要求高,涉及的知识面宽广,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对此,应当制定合理的规则,建立科学的工作体系,维护保养设备,并且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使网络机房得到最高效的应用,也为企业带来效益。

参考文献

[1] 魏翔.网络机房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科技与创新,2017,(05):87+92.

[2] 吕洪波.浅谈计算机监控机房管理与维护常见问题[J].科技展望,2015,(02):165.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6篇

群体极化 网络舆论 社会比较 劝服性辩论

蒋忠波,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会”舆论引导的效果及提升策略研究(13CXW01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网络舆论引导的实效性研究(10YJC860013)。

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为中国民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讨论平台,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相对于将网络平台视为公共领域的乐观观点,不少学者指出网络平台也可能会成为极端观点滋生蔓延的温床,并用“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这一术语来指称这一现象。近年来,关于网络群体极化的探讨逐渐增多,但相关研究对群体极化本身的了解还不深入并由此导致了对群体极化及网络舆论的某些误读。因此厘清群体极化相关知识,深入剖析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并揭示其对当前网络群体极化研究的意义就非常重要。

一、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

作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经过讨论后的立场会比讨论前的立场更为极端的一种现象。[1]自群体极化现象被发现以来,不少学者就开始探讨群体极化何以发生的问题。对群体极化的产生机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2]比如Pruitt在1971年就指出有11种理论、Kaplan(1987)认为有4种理论、Rupert Brown在Group Processes(Second Edition)中认为有3种理论可以解释群体极化的产生。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现在为大多数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简称SCT),强调群体成员的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是导致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另一种是劝服性辩论理论(Persuasive Arguments Theory,简称PAT),强调劝服性辩论是导致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

1. 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作为规范性解释(Normative Explanation)中的社会比较,是指群体成员在参与讨论之前就会估计群体大多数人的观点与立场,并将自己最初的观点与之进行比较,然后修正自己的观点与立场。在群体讨论中,当群体成员发现自己的观点与群体大多数人的观点有较大差距时,会感到沮丧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朝大多数人观点的方向移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每个或多数群体成员身上时,群体极化就产生了。

导致群体成员进行社会比较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在于攀比心理(One-manupship)和多元平衡心理(Pluralistic Balance)。所谓攀比心理,指的是群体成员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而希望比群体其他成员表现得更好的心理,这使得群体成员在群体讨论中会使自己的观点尽可能地向群体所期望的方向移动,从而导致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3]多元平衡心理则是指人们有一种想要在他们所偏好的观点与在他们看来能被群体其他成员所赞同的观点之间达成妥协的心理。[4]在攀比心理和多元平衡心理的推动之下,群体成员在群体讨论中不停地进行社会比较,从而最终导致群体极化的产生。

由上可见,作为规范性解释(Normative Explanation)的核心,社会比较所强调的是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影响。而且,从社会比较的角度看,群体讨论中并不存在真正的观点之间的争辩,而是认为只要群体成员接触到其他成员的不同观点就会使得自己的观点发生漂移。因此Tegar和Pruitt等将社会比较的要义归结为一种“单一接触效果”(mere-exposure effect),[5]亦即群体成员只要接触他人的不同观点即可产生观点漂移的结果。

显然,将社会比较作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一方面夸大了群体规范对于群体成员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又弱化了群体成员自身的主动性,视群体为被动的群体规范的遵循者。当然,根据这种理论,群体讨论以及群体的决策就往往带上了较为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而群体极化本身也同样带上了较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因此,规范性解释对群体成员的描述与勒庞在《乌合之众》里所描述群体盲从、易受暗示和易受情绪感染的心理特征具有不少相通之处。另外,根据规范性解释,群体成员的讨论只会使群体决策朝初始意见方向行进得更远,因此一个群体讨论本身似乎不具有自我纠偏的能力,因此群体讨论基本上不具有民主的性质与功能。

2. 劝服性辩论(Persuasive Argument)

作为信息性解释(Informational Explanation)中的劝服性辩论,强调群体成员的决策是建立在对信息的获取和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解释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会为自己的观点和决策寻找并表达具有说服性的论据,持不同观点者所表述的正反两方面的论据都会呈现在参与讨论中的群体成员面前,而群体成员的最终决策便取决于对这些论据的搜集与思考。[6]因此,在劝服辩论理论看来,论据对于群体成员的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怎样的论据才会对群体成员的决策产生影响呢?学者们提出了“说服力”(Persuasiveness)这一概念(即指论据能在多大程度上导致群体成员改变自己的初始观点),而论据的说服力则取决于论据的两个特征:有效性(Validity)和新颖性(Novelty)。[7]所谓有效性,是指在群体成员看来论据的正确程度,主要用论据被群体接受的程度以及论据与群体所进行的讨论的相关程度来描述。比如论据是否符合已被广泛接受的事实?论据是否符合逻辑?而新颖性则是指群体成员所感受到的论据的新颖度与有趣度。比如论据是否代表了一种新的信息组织方式?论据是否展示了新的观点?有效程度和新颖程度越高,论据的说服力也就越高,那么这种论据对于群体成员观点的改变就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因此,根据劝服性辩论理论,经群体讨论所做出的群体决策是否会朝某一特定方向发生极化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中具有说服力的论据的数量。如果论据以群体成员所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那么群体讨论就不会出现观点漂移的结果,[8]如果在群体讨论中所展示的论据是新颖的而且与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一致,那么群体就有可能朝着原来的方向进一步偏移,从而造成群体极化的现象;但如果展示出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与群体初始观点相反,那么群体讨论后所得出的观点将会朝着与初始观点相反的方向漂移,从而产生去极化的现象。[9]

以上所述可见,劝服性辩论理论所强调的是信息对于群体成员决策的重要性,群体讨论中存在不同观点的交锋,有真正的辩论存在。而群体成员则是对在讨论中展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后作出自己的决定。因此,将劝服性辩论作为群体极化的生成机制,则会承认处于讨论中的群体成员能够依靠自己的思考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并最终作出决定,因此讨论中的群体成员是理性的个体,而群体讨论的过程也是理性的,当然群体经过辩论和思考做出的决策也就具有较为浓厚的理性色彩了。另外,根据劝服性辩论理论,只要与群体初始观点相反的论据具有足够的说服力,那么经过群体讨论以后,群体的观点就有可能向与初始观点相反的方向发生漂移,从而产生去极化的效果。这实际上也指出了群体讨论中所蕴涵的民主因素以及潜在的民主结果,因此劝服性辩论理论对于群体讨论似乎持一种更为肯定的态度。

3. 社会比较对抗劝服性辩论

从上述解释及评析中可见,作为群体极化的两种生成机制,社会比较与劝服性辩论都提出来了在理论上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然而它们之间在对群体成员的特性、群体讨论的性质、群体讨论的结果等的界定上都有相当大的差异,那么二者谁能更好地解释群体极化的生成呢?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国外的社会心理学者和传播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研究。

Sanders 和Baron指出,在群体极化的产生过程中,既包含有社会比较的过程,也包含有劝服辩论的过程。[10]而Eugene Burnstein在讨论了态度极化的决定因素后认为,劝服性辩论是态度极化的直接决定因素,劝服性辩论本身就足以充分解释态度极化。[11]Isenberg对几十项群体极化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后指出,在群体极化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比较与劝服性辩论对于群体极化都有相当的解释力,但劝服性辩论理论的解释能力更强。[12] Zuber对数十项群体极化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指出:群体其他成员观点的展示只能在很小程度上影响群体成员的决策,但是说服性论据的展现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决策,因此劝服性辩论理论几乎总是显示出了比社会比较理论更强的解释能力。[13]

由此可见,国外的相关研究所得到的基本结论有两点:一是社会比较和劝服性辩论在群体极化的产生过程中几乎是同时存在的,并有可能是相互交缠的;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劝服性辩论更能有效地解释群体极化的生成,但是社会比较可能会对劝服性辩论产生一定程度的中介作用。

二、对网络舆论研究的意义

1.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并不一定意味着非理性

不少国内学者将网络舆论中的群体与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描述的群体简单地等同起来,或隐或显地将勒庞所描述的群众盲从、易受暗示、易受情绪感染等心理特征作为网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并将其作为网络舆论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机制。在此基础上继续的推论便是,群体极化就是一个非理性化的过程和现象,因而应被批判和阻止。这一论述包含了两个风险。其一,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的描述虽不乏深刻之处,但其表现出的保守主义立场值得警惕;同时正如墨顿指出的,“勒庞有社会学家的目标,但他并没有学会知识苦行僧一样的工作方式,而这是使他的研究在方法与推理上都具有说服力所必需的”。[14]因此,勒庞对聚众心理的描述并不是建立在严格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之上,其理论本身还有待社会科学的证实。其二,将勒庞所提及的群体心理作为群体极化产生的心理机制的做法,简单化了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及网民构成的复杂性。正如上文所讨论的一样,在群体极化产生的过程中,社会比较和劝服性辩论都可能同时发生作用,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二者所发挥作用的大小可能也有很大差异。在以社会比较为主要机制的群体极化的形成过程中,群体成员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比较明显,群体极化的过程也呈现为一定的非理性特征,这时勒庞的观点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解释力;但是在以劝服性辩论为主要机制的群体极化的形成过程中,群体成员则表现出了相当独立的理性思考,他们尽可能地搜集正反论点的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理性的判断,经过劝服辩论所形成的群体极化实际上也是一个理性讨论的过程,这时勒庞的观点就失去了解释力。这提醒我们,在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研究中,应该深入研究网络讨论的复杂性,网络讨论即使会导致群体极化的现象,但是这种群体极化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讨论的非理性和网民的非理性。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充分肯定网络为人们所提供的类似公共领域的功能和对公民理性探讨的期待;另一方面又对网络讨论中出现的某些非理性倾向给予足够警惕。唯有如此,才能解释经过网络讨论,为何既出现了诸如“铜须门事件”的非理性的群体极化,又出现了充满理性精神的“真假虎照”之辨。因此,在今后的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研究之中,我们应该避免笼统地将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界定为理性或者非理性,而是应该在承认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复杂性的基础上,尝试探讨社会比较与劝服性辩论在何种情境之下谁占优势,并进一步探讨背后的影响因素,从而尝试对网络舆论群体极化的结果作出预测。另外,国外对群体极化生成机制的探讨都是以实证为基础,但是国内的现有研究却流于较为空洞的论述,因此有必要引进实证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2. 网络舆论群体极化并非一定是消极的,其积极意义在于为少数人提供了意见交流和表达的平台,关键在于为不同的网络群体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平台,从而达到纠偏的结果

国内的大多数此类研究都不约而同地将群体极化现象与网络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让人误认为群体极化是网络所独具的一种现象。但是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群体极化在网络出现之前的群体讨论中就早已存在,并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只是网络出现以后,这种群体极化的情况往往能够以可见的形式展现在社会面前,因此吸引了研究者的注意。就中国社会而言,长期以来广大民众缺少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的平台(作为结果群体极化现象自然很少为人所观察到),而且少数意见者的意见很难表达出来并为社会所正视,(下转第89页)(上接第72页)但是网络的出现却给民众提供了这样一个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讨论公共事务及其他话题的平台,也为少数意见者提供了一个积聚成群并能表达意见的场所。从这样一个方面来讲,即使网络讨论中呈现出了群体极化的现象,但这种群体极化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不同利益者的意见和诉求,并使之为社会所观察到,因此网络群体极化的积极意义是不能否认的。当然,Web2.0时代所提供的受众自主选择技术可能会导致同质性网络群体的增加并使群体极化变得更为突出,但是我们只要能够强化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那么各种群体本身所具有的极端偏向便可能会得到纠正。

参考文献:

[1] Stoner, J. A. F.(1961). A Comparison of Individual and Group Decisions Involving Risk[D].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MIT,School of Industrial Management, Cambridge, MA.

[2] Myers, D. G., & Lamm, H. (1976). The 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J].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3(4), 602-627.

[3] Fromkin.H.(1970).Effects of Experimentally Aroused Feelings of Undistinctiveness upon Valuation of Scarce and Novel Experience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6(3),521-529.

[4] Pruitt, D. G. (1971). Choice Shifts in Group Discussion: An Introductory Review[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3), 339-360.

[5] Teger, A. I., & Pruitt, D. G. (1967). Components of Group Risk Taking[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2), 189-205.

[6] Vinokur.A.,&Burnstein.E.(1974).Effects of Partially-shared Persuasive Arguments on Group-induced Shifts:A Group-problem-solving Approach[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9(3).305-315.

[7] Burnstein, E. (1982). Persuasion as Argument Processing[M]. In H. Brand-statter.J.H.Davis,&G.Stocher-Kreichgauer(Eds.),Contemporary Problems in Group Decision-making(pp.103-124). New York:Academic Press.

[8] Kaplan,M.F.(1977).Discussion Polarization Effects in a Modified Jury Decision Paradigm: Informatinal Influences[J]. Sociometry, 40(3),262-271.

[9] Vinokur, A., & Burnstein, E. (1978). Depolarization of Attitudes in Group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8), 872.

[10] Sanders,G.,& Baron,R.S.(1977). Is Social Comparison Irrelevant for Producing Choice Shift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3(4),303-314.

[11] Eugene Burnstein & Amiram Vinokur(1977),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and Social Comparison as Determinants of Attitude Polariz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3(4), 315-332.

[12] Isenberg, D. J. (1986). Group Polarization: A Critical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6), 1141-1151.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7篇

【关键词】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生是国家优秀的人才资源群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头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果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程度。于是,对研究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特别的意义。

一、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存在多元化的趋势,加强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研究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且以这个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为动力,积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所以,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时代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网络时展的机遇,加强研究生历史使命的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需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政治阴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LED的互联网时代,渗透率是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他们凭借其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不断的输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面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研究生受西方世界物化目标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对科研兴趣退化,功利性增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研究,缺乏团队精神,道德冷漠,学校纪律的弱化,无视他人的存在,“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同时研究生群体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大,导致更加缺乏这种责任感。

二、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深受网络的影响,面对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挑战。

(一)思想观念多元化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同时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标准出现了多元化,走在学术研究创新的前沿阵地的研究生,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经常接触西方的网络信息,对于强势西方文化传播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现代西方在很多方面比我们领先,其中LED易于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我们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使得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理论研究和载体建设滞后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不少,但是专门针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却不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盲目的。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培养,资金投人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会相应地比专业领域逊色得多,理论滞后也就理所当然。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要,许多新兴的网络载体不断涌现,如微博、飞信、M S N、微信等,有些教育者,从内心不愿意接受这些新鲜事物,造成工作被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不强

互动、虚拟、开放性的网络,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机会,并在同一时间,网络世界,信息量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有限,虽然内容很丰富,但缺乏足够的吸引和互动性,网络中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向研究生传播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煽动。研究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不强,浏览相关网站,正好迎合了敌对势力的意图,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宣传西方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研究生应加强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特别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仅仅只是为了能够拿到自己的学分,至于自己是否真正的认同这种思想教育,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学好自己的专业,找一份好工作才是王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上网也从来不会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摆设,仅仅使为了让学生学习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各高校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传形式单一等都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的表现。

三、加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解决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来加强对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面对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深刻变革且日趋多样化的特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的看待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扎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载体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各高校要加强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建设,通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注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规划和指导,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活动载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构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三)完善立法,加强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

我国的网络立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展明显滞后,网络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针对高校和研究生网络自律的法律更少。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校园网络系统,掌握正确导向的主动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想,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加强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抵制各种西方不良的文化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必须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网站建设还需要更新和维护。其次要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内容,本着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提供就业、考研信息,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成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再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形式就会有不同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吸引力,感染力和激发力。

总之,当前的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给予了厚望。研究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一个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黄建军.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

[2] 曹连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探讨[J].教育探索,2007(8).

[3] 杨飞.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理论,2011(33).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8篇

一、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教育者通过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教育方式。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主义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存在多元化的趋势,加强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要

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研究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且以这个历史使命的责任感为动力,积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利于促进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所以,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时代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教育应把握网络时展的机遇,加强研究生历史使命的教育,全面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二)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袭的需要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一直没有停止对我们的政治阴谋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LED的互联网时代,渗透率是更加微妙和复杂的。他们凭借其网络文化的强势地位不断的输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研究生作为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别是面对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研究生受西方世界物化目标的影响,片面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对科研兴趣退化,功利性增强,强烈的自我意识的研究,缺乏团队精神,道德冷漠,学校纪律的弱化,无视他人的存在,“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同时研究生群体所面对的就业压力和社会竞争力也在逐渐增大,导致更加缺乏这种责任感。

二、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研究生的思想意识深受网络的影响,面对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消极的影响。因此,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挑战。

(一)思想观念多元化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信息来源日益多样化,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同时经济利益的多元化的出现,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标准出现了多元化,走在学术研究创新的前沿阵地的研究生,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经常接触西方的网络信息,对于强势西方文化传播和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现代西方在很多方面比我们领先,其中LED易于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从而对我们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动摇。使得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理论研究和载体建设滞后

近年来,专家学者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不少,但是专门针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却不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盲目的。当前,在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影响下,大部分学校注重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师队伍培养,资金投人和教学设施建设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会相应地比专业领域逊色得多,理论滞后也就理所当然。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还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要,许多新兴的网络载体不断涌现,如微博、飞信、M S N、微信等,有些教育者,从内心不愿意接受这些新鲜事物,造成工作被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不强

互动、虚拟、开放性的网络,给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和机会,并在同一时间,网络世界,信息量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充实和丰富。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功能有限,虽然内容很丰富,但缺乏足够的吸引和互动性,网络中存在着各种不良信息,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向研究生传播不良信息,利用网络进行政治煽动。研究生的网络自律意识不强,浏览相关网站,正好迎合了敌对势力的意图,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领导产生了动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开始宣传西方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研究生应加强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当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特别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理论仅仅只是为了能够拿到自己的学分,至于自己是否真正的认同这种思想教育,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思考过,学好自己的专业,找一份好工作才是王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上网也从来不会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方面的内容,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摆设,仅仅使为了让学生学习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各高校对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宣传形式单一等都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的表现。

三、加强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解决研究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来加强对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面对当代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深刻变革且日趋多样化的特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合理的看待西方思想和西方文化。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研究生的头脑,认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扎实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载体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各高校要加强研究生的理论研究建设,通过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注重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的规划和指导,并且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文化建设,大众传播,活动载体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建设,构建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

(三)完善立法,加强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

我国的网络立法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展明显滞后,网络法律体系不够完善,针对高校和研究生网络自律的法律更少。各高校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健全校园网络系统,掌握正确导向的主动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想,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社会主义价值观占领网络阵地。同时加强研究生网络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抵制各种西方不良的文化意识形态,坚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俄语;网络词汇;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一、网络词汇研究现状和意义

1.网络词汇的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国对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的研究也更加重视。美国在1999年举办的现代语言协会年会上就将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和改革对世界语言的发展作用作为当年的一个讨论主题。德国也在报道中提出,网络使用者使用的新的词汇和符号已经形成一种新的语言――网络语言。中国国内在网络语言和词汇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成果。俄罗斯在二十一世纪初的网民数量就已经达到2000万,俄罗斯语言学学者对网络与语言和词汇的研究也开始着手进行,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

2.研究网络词汇的意义

网络词汇是网络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范畴,对网络词汇进行研究和总结有助于网络语言乃至整个社会语言学的进步和发展。此外,相对来说,对新出现的网络词汇进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对网络词汇的产生过程、产生规律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网络词汇。同时,在现在使用率非常高的网络词汇中,对网络词汇进行更加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可以促进世界各国间的交流,让国与国之间在文化交流和网络交流方面的障碍更少。

3.研究的网络词汇性质

相对于日常使用的自然词汇来说, 网络词汇在网络交流中应该是一种辅助工具,因此不应将网络语言和网络词汇的性质定义混淆。网络词汇并不是完全不存在日常使用的词汇和语言中的,这两个范围是相互交融的;网络词汇与自然词汇、自然语言的有机结合会组成了整个完整的网络语言。因此,网络词汇的性质是一种表意符号,是能够在网络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形式。

二、俄语网络词汇的研究

1.俄语网络词汇的语体分类

俄语的网络词汇在文体上有不同的意义,与各国的网络词汇一样,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词汇、正式词汇、口语词汇和俚语词汇等。一般词汇就像我们平时使用的常用词汇一样,是在网络中常用常见的那些,既包括俄语中原有的词汇,也有一些新出现的新词新义,一般范围比较广泛。这些词汇在俄语中是原有词汇,只不过是出现在网络中或者是用在网络中,具有固定的意思,容易被使用和理解。正式词汇主要是一些专业术语,一般只有懂得计算机或者网络专业的人才能理解其意义和含义。正式词汇的使用是需要了解和认识才能变成网络常用词汇的。口语词汇主要是在网络交流时运用的,是在网络交流时不可缺少的。俚语词汇是指在网络交流时的“行话”,其表现更加形象、活跃。

2.俄语网络词汇的特点分类

俄语网络词汇按照特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旧词新义词汇,这种是在新事物出现时,为了描述而选取与新出现的事物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原有的词汇,赋予其新的含义。这种方法没有出现新的词汇,但是赋予其新的含义很吸引人的注意,网络词汇中大多数是这种类型。第二种是英语外来词,主要是从英语中借用而来的。现代网络使用者大多数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具有一定的英语知识,直接借用或者是改用英语中来的词汇,这些词汇有音译词汇也有意译词汇,还有直接使用词汇。第三种,缩略用新词汇,这类词汇的产生主要是为了简化和节约网络交流或者使用时的时间,提高效率。

3.俄语网络词汇的风格特征

在俄罗斯,俄语的网络词汇是满足大部分人使用需要的流行词汇,但同时网络词汇的形式新颖多样,可满足人们求新的心理,经常会出现打破老旧习惯的用词方式,非常有个性和随意性。其次,俄语的网络词汇风格非常轻松,告别了死板和老旧的表达方式,使用时非常有吸引力,很有风趣。另外,与原有词汇相比,俄语的网络词汇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简洁,但是形式和组合方式比较复杂,可以很形象地表达出使用者的想法、心情,还能带给阅读者视觉享受。同时,网络词汇也更加生活化、口语化,满足人们平时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互联网所构成的网络世界,己经逐渐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虚拟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重视研究网络虚拟社会中的一系列问题。出现了诸如:网络社会学、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服务科学、网络经济学等等。这些学科交叉纵横,取长补短,为计算机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网络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对未来网络的健康发展,虚拟社会的建构,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和谐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计旅机网络心理举概述

网络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学是指一切与网络有关的心理学研究;狭义的网络心理学则指的是,以网络为代表的自组织性、非线性的观点对于心理学的深刻影响。如社会网络分析观点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目前来看,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有,互联网使用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一般能力、记忆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性等心理特征的一般影响;互联网人格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等问题。

2计茸机网络心理攀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世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迅速普及,互联网蓬勃发展,它极大地改变着人类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我们正经历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互联网给人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多学科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崭新的领域。其中丰富多彩的网络应用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供了快捷的沟通方式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多种行为方式,使人们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心理学也开始介入网络研究,互联网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2. 1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互联网对人的心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众多的心理学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网络心理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网络心理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

1.网络心理的研究方法尚未成熟

我国传统的心理学研究基本上是比较成熟的,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问题调查法、心理测验法等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已经广泛运用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互联网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并己在心理学研究中得到初步的应用。网络心理研究主要对网络空间内人的心理行为和过程进行分析。传统的网下纸、笔测验使网络使用者根据自己平时上网时的心理行为来对测验中的问题进行判断,增加了更多的干扰因素。

(1)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仍然比较古老。对于网络心理的研究大多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验等方法,只是将这些方法从实践中的应用转换到了网络空间里。但是,对于网络心理的一些实验性研究没能有效地运用到互联网中。此外,网络心理研究相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的心理行为的研究来说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在研究环境、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角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

(2)网络心理研究的方法尚未形成严谨的程序和体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①从事网络心理研究的专家学者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②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不能适应网络心理研究的需要;③网络心理行为受到比现实中更多更复杂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研究实践中不能急于求成,应当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否则将会是事倍功半。

2. 2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内容比较分散和片面

当前,网络心理研究的内容极不规范,缺乏系统化的操作方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对于网络使用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青少年,忽视了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的研究,导致研究比较片面。例如,青少年网络行为、网络心理状态、网络影响及对策等都是心理学家针对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研究项目。

2.缺乏对网络心理行为演变过程的研究。网络心理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网络空间内人的心理行为及其表现,容易造成网络心理研究只关注到各个点,但却看不见各个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所发生的变化。

3.网络心理研究比较粗浅。目前的网络心理研究经验描述过多,大部分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层面,局限于简单的经验数据解说,缺乏实际的操作,给人总体的感觉就是在空洞说教,甚至很多时候难以自圆其说。这主要是网络心理研究者的知识技能积累匾乏,同时也和现代社会追求实际利益和短期效应有一定的关系。

3计耳机网络心理研究的目的及义

3. 1网络心理研究的目的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背景下,人们有着形形的网络心态,从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探求人们的网络心理,具体目标有以下几点:

1研究人们在虚拟世界的心理状态、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

网络的实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很多人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社会就己经被网络的潮水淹没了。尤其让人们感受颇深的莫过于信息的收集与传播速度之快以及网络资源的浩瀚。同时,网络也给人们带来了空前广泛的交流空间,人们的交往模式、交往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网络的隐秘性、虚拟性都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多了几分复杂与神秘。

2.研究不同的网络应用所对应的多种心理需求

探寻人们对不同网络应用的各种人性化需求,为改革现有网络应用的弊端以及为各种网络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依据。现有的网络应用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网络安全、网络隐私保护等问题。这就需要从研究用户不同的网络应用心理出发,从分析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心理特征等着手,找出网络应用的弊端,为设计与开发更符合人的心理、行为等的网络应用提供依据。

3.研究由于网络应用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困境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尤为突出。如何正确运用网络,并且引领陷入网络困境的人们走出困境是网络心理研究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如何让网络发挥其正面的作用,促使人们合理利用网络,也是当前堕需解决的问题。

3. 2计算机网络心理研究的意义

1从网络应用的角度出发,可以很好地探知网络环境下人们的内心状态,为更好的研究人们的网络心理提供依据。

2.通过研究不同网络应用中所涉及的心理与现实对应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差异,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规范,网络道德提供参照。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体的阐释。如于根元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的定义:“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将网络语言定义为自然语言。之后吕明臣在《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一文中,分别定义了网络交际手段、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并指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则将这些语言现象定义为网络交际语言,并且从言语交际学、人际传播学等方向进行了分析。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指第三类。它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综述的基点。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给予网络语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很多文章都从词语的分类、特点和语用规律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只有明确类别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应用网络语言。现有的研究中虽然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很细致,但是大体还是对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如邬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四类。孟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了7种: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而柳丽慧(2006)中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其实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一个合理、科学的分类标准是前提。从网络语言使用的符号系统来看,它包含了字母符号、汉字符号、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再加上将几种符号的杂糅混合使用,可以据此分为5类。而从网络语言的构词方法上看,应分为缩略构词、谐音构词、旧词新义、隐喻造词和将缩略、谐音等构词法综合运用的杂糅构词。其中缩略构词包含英文缩略、拼音缩略、汉字缩写。谐音构词也包含英文谐音、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而通常被成为表情符号的网络词语,因为其是用各种键盘符号采用象形的方式构成来表示交流者的面部表情、心理感受等,所以可以概括为象形构词。这样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问题可以论述的更清晰和明确。同时,由于网络语言大量是由网民在交流中创造的,只要网络交流继续进行,新的网络用语就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分类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以容纳新的类别。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2篇

江苏省第四期中小学教学研究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

课题单位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课题主持人 薛海兵

摘 要:基于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和语文教学环境,本课题将语文教学、网络环境和建构主义这三者结合起来思考,试图对基于网络环境的建构主义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重要特征和教学模式及其实施方法加以考察、探索,以寻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改良之策。借助于调查研究和反思实践等主要研究方法,课题主持者经过了纯粹文本、专题网站、问题驱动、面向探究和发现建构等五个阶段的实验之后,逐步总结提炼出了“三主一体”的自主探究与协作探究相结合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和关于该模式教学设计的一些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课题实验者认为学科课程、网络载体和建构理论三者的有机整合是现代语文教学和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制高点。

关键词:网络环境 建构主义 中学语文教学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人概括为“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成绩滑坡”,有人则概括为“重教轻学、重知轻感、重左轻右、重内轻外”,甚至还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样的概括,都说明了语文教学中学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陈旧、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模糊性、周期长时性和内容综合性等重要特征,只有正确面对语文学科在当下环境中具备的资源丰富、思想多元、载体纷呈等现代特征,才能教好语文同时也让学生学好语文。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学习和生活的基本环境,它必然带来现代语文教育的科技化,这是教育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网络语文资源的丰富性和网络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来看,还是从教学双方非课堂时间对网络不自觉的沉迷而带来的潜在效果看,语文教学已经到了必须正视现代与传统的境地。但中学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事实却是一方面似乎拒绝科技时代的到来,迷信着语文是“觉悟的艺术”的传统;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将科技对于语文的作用神化了,以为科技是无所不能的,忽视了人类是思想的动物的基本道理。面对以网络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两个极端认识,我们的语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质问和失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开始在作为现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网络与作为传承人文精神重要载体的语文之间寻求一种契合,试图从媒体教育功能的维度去探索运用网络环境改良中学语文教学之道,

在四年前的课题建构阶段,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尤其是意识到必须着手进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当时的基本状况是,对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和语文教学的认识还是基本孤立的,的研究者们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间两两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绩。当时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网络教学的基本特征、普遍模式和教学设计等,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学习特征、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等,三是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理论建树上的代表人物分别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开始有人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这些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加以阐发,于是三者开始走向融合。问题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学科课程与其它因素整合的具体实践比较缺乏,理论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了,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网络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应当是怎样的,是否具备其独特性,对于改进当前语文教学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课题实验从此出发,寻求整合与创新,试图获得有益于当代语文教学的某些策略。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网络环境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将网络引入语文教学,研究信息科学与语文教学的科学耦合,提高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程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建设者;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将建构主义引入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二、课题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互联网络,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建构主义理论的自主建构原则。课题实施之前和过程中,我先后界定了本课题的一些基本概念,这样有利于课题顺利而科学地开展。

1.网络环境

在本课题研究中,网络环境一方面指构成教学环境有机因素的各种网络技术,包括网络自身和以网络为载体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后期兴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运用网络技术营造出来的教学环境或教学赖以开展的背景。网络环境除了上述技术性和情境性上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作为时代文化的背景性意义。形象地说,盛行网络的技术产生了盛行的网络文化,网络环境是网络时代的空气。本课题实验主要依靠因特网和校园网实施教学活动。

2.语文教学

在本课题研究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与学两个主体方面均被赋予新的内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师必须进行的讲授行为,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教师的指导和参与;“学”也不排除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灌输,但应当更多地理解为学生的自学与研究。这种语文教学更多地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状态呈现出来,而且始终受制于网络环境。

3.网络课堂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师生双方的主要活动阵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课题研究中,“课堂”的外延扩大了,内涵也有变化,它是运用网络环境开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这个“课堂”是在网络教室或电子阅览室,甚至可以说就在网络上,在某一个专题网站或者BBS上,即所谓“网络课堂”。实际的课堂建在网络上,网络中有虚拟的课堂,这是网络课堂的两重含义。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体的阐释。如于根元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的定义:“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将网络语言定义为自然语言。之后吕明臣在《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一文中,分别定义了网络交际手段、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并指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则将这些语言现象定义为网络交际语言,并且从言语交际学、人际传播学等方向进行了分析。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指第三类。它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综述的基点。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给予网络语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很多文章都从词语的分类、特点和语用规律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只有明确类别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应用网络语言。现有的研究中虽然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很细致,但是大体还是对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如邬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四类。孟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了7种: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而柳丽慧(2006)中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其实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一个合理、科学的分类标准是前提。从网络语言使用的符号系统来看,它包含了字母符号、汉字符号、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再加上将几种符号的杂糅混合使用,可以据此分为5类。而从网络语言的构词方法上看,应分为缩略构词、谐音构词、旧词新义、隐喻造词和将缩略、谐音等构词法综合运用的杂糅构词。其中缩略构词包含英文缩略、拼音缩略、汉字缩写。谐音构词也包含英文谐音、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而通常被成为表情符号的网络词语,因为其是用各种键盘符号采用象形的方式构成来表示交流者的面部表情、心理感受等,所以可以概括为象形构词。这样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问题可以论述的更清晰和明确。同时,由于网络语言大量是由网民在交流中创造的,只要网络交流继续进行,新的网络用语就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分类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以容纳新的类别。

    3 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 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首先吕明臣(2004)重点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首先在交际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朱萍(2002)分析了网上聊天语境的特殊性,指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具有非语言交际手段失效、身份隐藏,参与者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这3点特征;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隐蔽性造成了语言行为的随意性和语言信息的不真实性,这是网络交际中语言行为的特征。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 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 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 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 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以上两人的文章对网络交际现象的分析深入透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5 相关研究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4篇

2004年,承蒙《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厚爱,以“教学交互”为专题刊登了本人的《远程教学中交互规律的研究现状述评》、《“教学交互”的本质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远程教育中教学媒体的交互性研究》等文章。时至今日,我很欣喜地看到上述文章的下载率和引用率一直居于同类文章榜首,例如《远程学习的教学交互模型和教学交互层次塔》一文下载1,823次,被引用266次。

从2004年至今的十年里,国际上网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对网络时代的学习形成了全新的认识,MOOCs的发展将我们带入了新的网络教育时代。这些发展的核心驱动即Web2.0技术和各种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网络时代的教学交互的开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环境。为了对网络时代的教学交互特点和规律形成进一步的深刻认识,我们展开了联通主义学习的交互特点和交互规律的研究。

研究开展的第一步即对国际上2004年至今远程教育领域与交互相关的研究成果做系统的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我们选定了5篇最有价值、启发性最强的文章进行翻译并希望与大家分享。通过与作者沟通,最终获得4篇文章的翻译权。这四篇文章分别从交互研究的严谨性、基于设计建构主义视角的有意义交互、等效交互原理、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的交互分析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深化对交互的认识。

《网络学习中的有意义交互: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交互的定义、有意义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结合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该理论视角下的有意义交互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重新定义。文中提出的交互研究中所要关注的四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对每一种学习理论下的交互的本质及其学习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篇文章的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可促使我们从不同的学习理论的视角深入分析什么是有意义的交互,以及如何建构出高效的有意义交互的环境。

《严谨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对未来远程学习研究的启示》一文指出2007年以前国际上远程教育的交互研究缺乏严谨的方法,以及对交互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过于积极地假设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的交互研究中存在和需要反思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文中提出了包括交互的概念、教育与技术设计紧密结合以及评价的效度与信度三个方面的网络学习交互研究的设计与评价模型,在促使未来的网络学习的交互研究更加严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虽然这篇文章发表于6年前,对于规范我国交互相关研究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等效交互原理”是国际远程教育专家特里·安德森教授2003年提出的重要交互理论,他与日本学者宫添辉美于2010年合写的《等效交互原理》一文对该原理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审视,并从交互的价值和数量的角度对该原理进行了可视化的表征,且对国际上与等效交互原理直接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述评,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应该关注的关键问题。这篇文章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文章内容本身以及该理论对交互设计的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在于对与这篇文章相关的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启示作用,以及研究者不畏权威、通过实证来验证理论,并不断反思和发展理论的求真的精神和严谨务实的态度。

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是目前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它标志着一个以开放教育资源为核心的新的开放、非正式学习时代的到来。《开放教育资源、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和非正式学习时代的等效交互》一文首先解释了如何将等效交互的框架运用到分析网络和远程教育交互设计中,然后从交互设计的视角出发,运用等效交互的观点对MOOCs的三种变体(xMOOCs、sMOOCs 和 cMOOCs)进行了分类,由此来进一步明确主要的设计差异。该文章不仅能够帮我们深化对等效交互原理和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认识,而且为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提供了重要指导,也有助于深入反思非正式学习时代中正式教育的角色转变的问题。

网络的研究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语言  网络交际

    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符号媒介进行信息传播、接受与反馈行为的总称。使用符号进行信息传播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符号在信息传播中处于核心地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出现了很多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特殊符号,很多学者把它们称为“网络语言”。目前学术界对这一信息符号及在网络信息交流中的作用进行了许多研究,既有信息传播领域、语言学视角的分析,也有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框架中的观照,当然也包括多学科交叉研究。就语言学方面看,研究最主要的集中点是词汇和非语言交际方面,而且研究中渗透了传播学层面的阐释。在此我们就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些梳理和概括,并对今后网络语言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

    1 明确概念

    在研究中对研究对象概念的界定是非常重要的,综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环境中出现并使用的新的信息符号形式都被限定为“网络语言”。潘美岑在《网络语言之研究初探》(2002)一文中,从语言的定义、特征、功能以及社会文化意涵等方面对网络情景中出现的语言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具备被当作语言来研究的合理性。这样从本质上确立了研究网络语言的价值和意义。

    而对于网络语言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研究者都有具体的阐释。如于根元在《网络语言概说》一书中的定义:“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将网络语言定义为自然语言。之后吕明臣在《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2004)一文中,分别定义了网络交际手段、网络符号和网络语言,并指出网络语言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用语言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另一些研究则将这些语言现象定义为网络交际语言,并且从言语交际学、人际传播学等方向进行了分析。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语和符号。狭义的网络语言就指第三类。它是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文综述的基点。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理论框架给予网络语言不同的定位,但是概念的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在这个前提下,很多文章都从词语的分类、特点和语用规律等层面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网络语言的分类

    分类是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只有明确类别才能更好的认识和应用网络语言。现有的研究中虽然对网络语言的分类很细致,但是大体还是对网络交流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如邬敏(2001)将网络新词语分为旧词新义类、创新类、缩略语类和符号词语四类。孟伟(2002)则将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运用归纳了7种:谐音、拼音及拼音的简写、使用数字、图形、同音异义字、象声词表示感情和特有的借称。而柳丽慧(2006)中更将网络语言的造字、造词和表达方式分为11类。其实要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一个合理、科学的分类标准是前提。从网络语言使用的符号系统来看,它包含了字母符号、汉字符号、标点符号、数字符号,再加上将几种符号的杂糅混合使用,可以据此分为5类。而从网络语言的构词方法上看,应分为缩略构词、谐音构词、旧词新义、隐喻造词和将缩略、谐音等构词法综合运用的杂糅构词。其中缩略构词包含英文缩略、拼音缩略、汉字缩写。谐音构词也包含英文谐音、汉字谐音、数字谐音。而通常被成为表情符号的网络词语,因为其是用各种键盘符号采用象形的方式构成来表示交流者的面部表情、心理感受等,所以可以概括为象形构词。这样关于网络语言的分类问题可以论述的更清晰和明确。同时,由于网络语言大量是由网民在交流中创造的,只要网络交流继续进行,新的网络用语就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的分类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以容纳新的类别。

    3 网络语言的特点

    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毛力群(2002)指出网络语言具有4大特点:快捷、简略;混编、杂糅;联想丰富,思维跳跃、谐音字大行其道。赵越(2000)则提出网络语言具有个性化、主观化、形象化、符号化、数字化、字母化等特点。网络语言的特点还有很多,如经济性、可视性、粗俗化、随意性、创新性等。要论述网络语言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其一,从网络语言本身来看,其具有符号化、象形化和简略化的特点。因为网络交流环境的限制,网络语言的构词符号系统必然具有符号化的特点。而为了追求生动、可视的交流效果,为了弥补非面对面交流中传播暗示的减少,网络语言必然具有极高的象形性。至于简略化是网络语言适应网络交际时效性要求的体现。从而也造成语言符号使用中错字多、多义性的结果。其二,从网络语言的使用来看,其具有快捷化、个性化和游戏性的特点。网络交际是分秒必争的,网络语言自身的简洁性就带来了使用中的快捷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去中心化,给了网络更自由、平等的交流空间,张扬的个性和标新立异的追求就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中的核心理念。同时随意创新、玩笑戏谑正带来了网络语言的游戏性。

    潘美岑(2002)发现网络语言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效果;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还有经常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大量的拟声词、象声词来暗示说话者的心情或表情反应,对说话的内容有补充、强调或否定的作用。同时网络语言的使用必须是在网络情景中,这样特定的语言符号和其所指涉的实物之间才有关联,所以语境因素对于网络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

    4 网络交际语言的语用研究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一直备受关注。首先吕明臣(2004)重点分析了网络交际中自然语言的属性,并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既非口语也非书面语的特殊存在状态。首先在交际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是一种特殊语体——网络语体。它具有视觉性、即时性和非面对面性等特征。朱萍(2002)分析了网上聊天语境的特殊性,指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交际参与者具有非语言交际手段失效、身份隐藏,参与者群体以青年学生为主这3点特征;交际双方的平等性和身份的隐蔽性造成了语言行为的随意性和语言信息的不真实性,这是网络交际中语言行为的特征。

    同时网络语言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要达到预期状态,也应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等交际原则,所以一些学者从语言交际原则出发去研究网络语言交际的特点。林秋茗(2003)就运用语域理论、哈贝马斯交往理性和格赖斯合作原则以及话轮理论分析了ICQ会话的特点。林文认为网络聊天会话的话语方式是以书面形式使用口语体。而从话语风格来看,网络聊天交际中,人们的社交身份偏向一致性,背离权势,社交态度偏向亲密一端,远离呆板一端。网上聊天的随意性和话题的不专一使其所涉及的话语范围大多属于非技术性的。而礼貌原则,尤其是其中的得体准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一点李蔚然(2004)专门进行了分析论述,认为网络言语交际对合作原则中四条交际准则都有一定程度的偏离和补充。

    4·1 关于数量准则,李文提出省约原则作为对其的补充,但省约原则要受到受话人容错能力的限制。而博客cicili-ay136在网文《网上聊天语言交际的语用考察》一文(以下以“网文”一词来代指)中提出,在网上聊天的交际过程中问答式对话经常出现,而且往往以被问一方做出包含信息较少的回答而提问一方继续追问的方式持续多轮,这样的方式是由于网络交际对于信息数量的要求往往比日常交际要低,可以看作是一种网络交际中独特准则——简便准则的作用结果。之外李文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中,交际主体有意违反数量准则造成网络话语的羡余,这是对数量准则的偏离。而网络语言交际的零信息现象则是对数量准则的违反。

    4·2 关于质量准则,李文认为网络交际中的虚拟身份或虚假话语是对质量准则的违反。其实这里的“虚拟”是指交际双方隐去了现实环境中的各种身份信息,取而代之的是以网名和IP地址组成的网络身份。而“虚假”指网络交际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虚假信息,即无法判断网络交际中信息的客观真实度,无法证伪。但是即使这样,网络交际中,双方对信息的真实性验证的必要性要求还是要比现实世界小得多。

    4·3 网络语言交际中由“个人现场”的话语带来的话题无关现象是对关系准则的违反。网络聊天中无论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交流者都可以同时进行“个人现场”的视听活动,所以,发话人可以将“个人现场”的信息内容引入共同的交际话题中,产生与原有话语或交际目的无关的新话语。同时这种话题转换的方式很常见,没有任何语言标志,但是一般交际双方却不会因此中断交流。可见,网络交际中对于关系准则的要求比日常交际要低。

    4·4 网文中还提出网络语言交际往往因交际双方都同时可能存在其他网络活动而很难持续下去,所以交际双方一般会表现出比日常交际更大的耐心,并通过“哦”、“嗯”等话语来传达谈话可以继续交流等意义。因此,提出保持原则作为对会话原则的补充。

    同时李文还指出在网络交际中礼貌程度较低,一些网络语言中不礼貌的交际辅助手段,将严重污染网络交际环境,亟待解决和规范。

    以上两人的文章对网络交际现象的分析深入透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5 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