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模拟炼油厂 企业 教学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模拟炼油厂项目是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石化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基于广西经济社会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技能人才尤其是石油化工类技能人才强劲的需求而建设的。模拟炼油厂的建设顺利解决了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理论抽象与企业实践难的问题,又能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一、化工工艺传统教学存在的关键性难题

1.专业知识抽象

近年来,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兴趣不高。学校开设的化工单元实训课,学生虽能掌握单个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却无法实现对整套设备认知及训练。技工院校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化工工业专业知识,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实训至关重要,但无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单个性制约了化工工艺专业教学。

2.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难

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过程,管路设备中所走的都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的物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因不具备操作设备资质,学生到企业只能看当班师傅操作,并不能实际操作设备。学生因缺乏相应的技能操作实践经历,毕业后仍需进行相关培训,既增加企业的成本,又降低了学校培养学生质量。

建立模拟炼油厂是解决化工工艺传统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在校园内再现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企业岗位的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

二、企业生产设备真实再现,校园版的企业生产车间

1.模拟炼油厂微缩版的车间

模拟炼油厂以现代化石油常减压-催化裂化生产装置中催化裂化部分为原型,按10∶1左右的比例缩小,材质使用了304不锈钢材质、235A碳钢制框架喷涂工业色,配置原油预处理、原油常减压蒸馏、电柴精制、石脑油碱洗、催化裂化-产品分离、裂化产品稳定(含吸收系统、稳定)、罐区(含原油罐区、成品罐区)等硬件装置和DCS操作系统工艺仿真软件。此外,重视静设备、动设备、各种阀门。模拟炼油厂要服务于教学,需配有操作总控室和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2.模拟炼油厂仿真运行安全

炼油厂生产特点是高温、高压、有毒及易燃易爆。模拟炼油厂建设首先考虑了学生实训的安全性,工艺管路不走物料,通过技术手段给出物料运行信号,送至中控系统由电脑处理,确保实训装置主体在常压、常温下运行,无各类安全隐患,无三废污染排放,保证了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模拟炼油厂采用低压电源,用电安全性高。操作过程设置安全措施,作业平台有护栏,有防触电措施,转动设备有防护罩,高处有防坠落措施,现场有警示标志。

三、真实的炼油场景再现,模拟与现场装置互动实现

1.完整再现企业生产过程

模拟炼油厂所有的操作通过模拟生产工艺操作来实现,在DCS系统上完成,模拟参数送至DCS系统集散控制,部分现场阀在装置现场真实操作,工艺变化的参数为“模拟计算出”的参数,可进行石化生产工厂装置开停车、运行、故障处理过程中的调节、操作、监控的高仿真实训学习。所有软件模块都以真实工厂为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让学习者感受到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2.超越企业实习的实训条件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装置一经开工生产,极少出现开停工操作和常见故障处理,导致学生对该方面的技能掌握不足。模拟炼油厂提供了学生了解燃料油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装置设备布局和构造、操作工艺条件和指标、开停工实际操作、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及其操作等的机会。模拟炼油厂装置可以多次重复让学生实施开停工操作,处理一些生产中常见故障。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工作后,其操作技能可能要比企业老员工要强,尤其是开停工和故障处理能力方面更强。

3.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影像化

学生到模拟炼油厂车间实训,能增加学生对炼油厂设备的整体认识,对设备的部件、构成有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依托模拟炼油厂这一教学实体,使教学更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在学生心中也有了实际的影像,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设备材质与构造的真实性,学生操作过程身临其境,专业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化工企业就业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距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便能成为独立操作设备的合格技能人才。

4.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培训效益发展的双向互动

模拟炼油厂的建设不但用于石油炼制、化学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教学实训,还能实现技能考核鉴定、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每年可培养培训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1000人。

四、建立与模拟炼油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1.模拟炼油厂下的开放式教学

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很难从几张图样上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不了实践教学。模拟炼油厂肩负化工工艺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具体需求,调整化工工艺学教学内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模拟炼油厂的条件下,可引进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配合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训校园工厂“真实”模拟实训。

2.模拟炼油厂下的学生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模拟炼油厂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能力为评价核心,综合评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核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特征、职业评价模式,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考核,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计量课程成绩。

五、培养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

在模拟炼油厂条件下,学校可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种类及人才需求情况,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培养成为专业的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化工单元学习、化工生产岗位和能力培养等学习工作页,以模拟炼油厂为条件,创新带动石油炼制、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化工类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仪表安装与维护、化工制图、催化裂化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检测仪表、石油加工工艺、DCS系统与仿真组态等核心课程实施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岩梅.化工工艺学教学实践与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学内容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关于石油加工的特色高职教材较少,而且实践性教学内容篇幅较少,不能满足高职教学中对实践教学课时的要求。本课程选择陈长生主编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石油加工生产技术》教材。课程组教师为了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随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正在编写石油化工实训指导书。理论教学与各种实习及综合训练环节相结合,完成培养石油化工操作工的基本训练,为毕业后从事石油化工操作与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精选

所选教材主要内容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规格指标、原油评价方法及加工方案确定、原油加工典型工艺和主要生产操作技术以及介绍国内外石油化学加工技术状况及发展动向。在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岗位群中该课程主要对应工艺操作岗位、工艺控制岗位、管理调度岗位等。讲授各岗位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和应遵守的岗位职责,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因此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验实践操作同等的原则 ,在实践教学中补充了与炼厂实际生产相关的实践知识。一方面 ,我们把石油炼制技术分为石油及其石油产品的组成与性质、原油加工方法的确定、石油加工方法三个部分。在教学中注重介绍与实际工程相关的方法、过程、装备和系统 ,以及介绍实际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际应用的阶梯。另一方面,我们将基本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对每个部分设计了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使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例如 ,在催化裂化部分 ,设计了催化裂化装置的开停车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并在实践操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学方法的讨论

随着石化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多样性要求,使职业院校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严重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生源素质较差,表现为:学生知识基础差,厌学、不自信、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职业院校教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职教特色,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与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质量不高。

(一)教学资源库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图片和讲解来完成对设备、生产的认识,因此出现了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导致学生感觉课程枯燥,学习兴致不高。为此课程组教师们通过《石油炼制技术》院级精品课的建设,搜集了大量的视频、动漫、图片、录像等教学资料,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将工厂一些实例和生产设备运行搬到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车用汽油的性能要求时首先通过动漫展示汽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对发动机工作时汽油的运行情况有所了解,从而掌握汽油的性能要求。增强了学生感性认识以及对抽象事物的了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在任务问题动机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学习的实践教学法。它有为目标性和教学情境而创建的“任务”,使学生根据真实的任务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讨论并逐步通过操作、演练充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发展智能。例如:教师介绍粘度概念,提出“测定90号汽油的粘度”,由学生分组讨论,查找测定方案,再由教师指导确定测定方案后按组实施测定,最后通过报告方式完成任务。

(三)“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适合本课程学生理论与实践一体的学习特点。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三步曲”,即:老师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学生听、练习、作业。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则采用“四重奏”,即: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总结评价。在“石油炼制技术”课程授课中,授课教师将授课内容变为任务,下达给学生,学生通过小组共同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自学讨论、完成任务、汇报任务、互评交流等方式在完成任务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教师首先将一个班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然后分成由6~8人组成的小组,所下达的任务要求每小组共同完成。学生在查阅资料、研究讨论、方案汇报等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并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相结合,实验内容与课堂教学进度的配合使实践丰富了理论,增加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除了教学实验装置为基础外,课题组教师还应积极开展不同种类石油产品的实验教学研究,进一步完善石油炼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过程当中坚持预习、提问、实验、报告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

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是以期末书面考试为主(占据了总分的60%),强调了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很难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炼油企业往往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较强的操作技能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因此,本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扩展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期末考试分=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课堂讨论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每项各占20%。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上课态度、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实验操作规范程度及 完成情况;材料整理及书写报告成绩则考核文献查阅、报告书写规范情况,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写作能力;课堂讨论成绩考核针对于实践操作过程的问题、课堂设问中学生的能力,反映学生的快速反应、归纳总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结和口头表达能力;期末考试成绩则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强有力地达到了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对石油炼制技术这样一门最能体现生产与操作特点的学科,让学生掌握并运用它是很不容易的。在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培养和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的习惯。只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改革创新,才能使石油化工教学适应时代变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建议方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高校的扩招改革,大学生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高校对工科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在使学生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再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期培养出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需求。《高炉炼铁生产》是冶金专业课程之一,也亟待进行积极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一专多能”的效果,帮助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更好地生存发展。因此,探究《高炉炼铁生产》课程改革的方案,提升学生教学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实践来说都影响深远。

1理论体系突出专业性

《高炉炼铁生产》的理论部分教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高炉炼铁及铁矿粉造块两方面。第一,高炉炼铁重难点在于冶金过程的物理化学反应、热工基础、高炉炼铁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而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基础数学理论、机械制图技能、力学、电子技术、计算机实操等做辅助,在实际的理论体系构建中要将这些与核心内容进行整合,而且要突出其专业性和实际应用性,为学生今后岗位操作做铺垫。第二,以铁矿粉造块理论与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模块,除了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冶金炉热理论外,更需要注重对炼铁原料、烧结所需设备的教学,并突出矿岩专业优势,为冶金专业做好专业服务,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其综合素质。另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主次分明,比如《耐火材料》《铸造工艺》《冶金炼铁环保》,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彰显冶金专业特色。另外,该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为学生的实践打基础,因此,理论知识一定要“够用”,但是要杜绝内容交叉过度和内容不完善这两种极端。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的方式,阅读相关的专业课程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制定出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通过课外知识的填充让自身知识体系更加完善。

2强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首先,应当重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逐步增加实践课程课时,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某高校在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进行改革后,将原有的实践课增加了一半,使得实践教学课程总量达到该专业课程教学比例的40%,符合我国对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改革实施以来,学生对实践课兴趣更浓了,而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学生也比较有成就感。实践教学环节的增加有助于学生深化现有的专业知识,在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环境下,其综合素质水平和岗位操作水平更强,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次,提升岗位实践所需的基础性技能操作训练度。对于冶金专业学生来讲,基础技能应当涉及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数学建模、实验技能、金属加工、机械设计与制图等。每一个基础操作技能对于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课程设置时应当确保各类课程设置均衡、协调、统一,能够将相关的知识与《高炉炼铁生产》教学联系在一起。最后是对冶金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革。现阶段很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都是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过分借鉴甚至抄袭而做出来的,毕业设计质量普遍不高。一些高校也会让学生选择将高炉炼铁相关工艺模拟作为论文设计思路,结果造成了学生毕业设计同质化,没有创新和特点。笔者认为,毕业设计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对烧结团的毕业设计与最后的毕业设计大论文。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高炉炼铁生产》课程两个核心部分都做出总结和提炼,加上自己的设计思路,做出符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助于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3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力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积极开展与专业相关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高校领导应当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考察,并选出专业对口、环境安全、与学校人才培养理念相符的优质合作企业,并循序渐进地通过岗位参观、见习、顶岗实习或工学结合等方式,给冶金类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学习环境,并积极融入相关的岗位教学课程,通过情景教学、师傅带徒弟等方式,为学生创造较为合适的工程训练环境。比如某大专院校已经与当地钢铁公司开展了多年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而且仍在不断开发更优质的企业来作为卫生产学结合的实习基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将校外实习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企业相关工程师共同研发专业教材,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实现了冶金专业的应用性改革,拓宽了高校的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思路。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邀请经验丰富的实习基地工程师来校通过讲座或者培训的方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分享,尤其是给学生们讲解实际高炉钢铁生产过程中宝贵的生产经验,引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技能的提升,使学生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主动思考,再结合在实习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提升自身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应当在每一个学期选派优秀教师到钢铁公司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和学习,并总结企业中的问题和经验,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使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能够更具针对性,而且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和服务一线的意识,并为其今后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4结语

《高炉炼铁生产》教学改革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其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教师和学校,甚至社会的不断努力与探索。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工作的第一线,从中获取具有实践性、指导性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将其纳入到课程改革方案中来,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制订出具有实用性的课程教改方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企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玉柱,邢宏伟,郝素菊,等.炼铁工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9-71.

[2]曹季林,韩阳.炼铁工艺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3(3):47-48.

[3]袁晓丽,万新,张明远,等.仿真技术在冶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基于冶金卓越工程师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94-196.

[4]宋卓斐,李运刚,李俊国.多媒体教学在钢铁冶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3):255-256.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1.项目的立项依据

工业革命发生200多年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地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是,在各种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众多的环境生态问题,引发了公害和污染,特别是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地球气候发生了变化,灾难性天气现象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另外,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使用,地球上各种有用资源逐渐枯竭,人类本身能否持续发展也成为了问题。有鉴于此,社会发展模式在观念上有了更新,要求产业部门在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的同时,要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为后代留下适当的生存空间,肩负起使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可以这样认为,人类已经从过去单纯地追求工业文明逐渐地转向了同时追求生态文明,在发展观念上更为成熟,并且在各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在追求生态文明的工程实践中,节能减排是重要的一环。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做出了规范,引导我国工业生产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过去30多年的大规模发展中,我国各工业部门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源方面也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无论从推广实施范围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实现工业生态化还任重道远。特别是规模在世界遥遥领先、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部门,更有责任开发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推进节能减排,为保护地球做贡献。

我国钢铁工业在世界同业中规模最大,粗钢产量已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已占到了全世界年产量的40%以上,2010年达到了6.2亿吨。我国在未来的十年中还将高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因此国内粗钢产能将进一步扩大,产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由于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进行节能减排,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钢铁工业是一个漫长的原料加工产业,从铁矿石始到钢材止,要经过多道工序,化学物理变化和生产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从铁矿石生产粗钢的长流程中的转炉炼钢过程来说,从1856年贝塞麦酸性转炉发明以来的150多年间,在方法、设备、技术、规模和操作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在国内外技术先进的钢铁企业中可以看到,转炉炼钢过程已形成了现代化的模式,体现出了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令人赞叹。

但是,仔细研究转炉炼钢的造渣原料准备和吹炼的过程,可以看出还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或是非科学的做法。申请人从建立节能减排生态化工业模式的角度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在“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这条工业链上,存在着生产方法上的错误和大量的资源能源浪费,其主要表现如以下所述。

(1)逻辑理论上的误区

1)现在氧气转炉炼钢使用石灰作为造渣剂,石灰不是天然矿物,是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的产品。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工业生产石灰的煅烧温度一般在1200℃左右,但石灰生成后必须降至接近常温才能往转炉料仓运输,而在转炉内又要升温到炼钢温度,这一过程浪费热能增加了CO2的排放。虽然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石灰煅烧回转窑可以回收石灰降温过程的放热,但工业装置的余热回收效率一般都只有30~40%,而相当多的石灰煅烧窑又根本没有余热回收装置,因此可知能量的浪费不可小视。

2)石灰煅烧出炉后会很快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生成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在潮湿阴雨的天气和长时间堆放尤甚。石灰入转炉后又要吸热分解排放出所吸收的水和CO2,然后在转炉内升温到1000℃左右排出炉口。这个过程也要浪费能量增加CO2的排放。

3)炼钢去除铁水中的杂质元素是一个氧化反应过程,却不使用具有氧化性的石灰石而使用中性的石灰去造高氧化性渣,这也不符合逻辑。对照炼铁过程,虽然高炉内需要还原性气氛,但是却使用着具有氧化性的石灰石做造渣原料,由此可见炼钢过程没有理由不使用石灰石来加快转炉内的氧化过程。

4)几十年来,炼钢业界为加速化渣而研究如何得到高活性石灰,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许多工厂仍然为石灰化渣不好而困扰。石灰石颗粒的煅烧过程,从动力学上看其应该按照未反应核模型所指示的规则进行,即从表及里一圈圈地放出CO2成为石灰。石灰在生成的一瞬间活性最大,但当从外向里的传热持续进行、石灰石块内部都放出CO2烧成石灰的时候,表面已经生成的石灰肯定已经过烧,因此煅烧石灰过程很难生产出最高活性的石灰,石灰石块的分解模式与获得高活性石灰的要求有矛盾。即使是这种有限度的活性石灰,冷却后在转炉中再次加热时,由表及里还要再次被加热而更加过烧。因此可以断定,这种生产方式不可能得到最高活性的石灰参与化渣。

5)迄今为止的炼钢学理论都在叙述生烧石灰不利于化渣,但却没有给出“为什么”的理论解释。分析其中的缘由,其影响因素可以从相图上得到两个信息,一是组分,二是温度,如果能把这两者都控制在合适的区间内,渣系没有理由不熔化,而与石灰是否生烧无关。因此可知,所谓生烧石灰难于熔化,只是由于其中的碳酸钙分解时吸热,使其周围的温度降低到可熔化温度以下所致,如果炉内有足够的热量,即使生烧石灰中的碳酸钙分解时吸热,也能够保证石灰颗粒周围的温度在化渣温度以上的话,在转炉吹氧时剧烈搅拌的条件下,石灰颗粒表面可以急速更新受热,则不可能会影响化渣速度。所以化渣过程更值得关注的是炉内温度是否足够的问题。

6)担心用石灰石替代石灰会影响炼钢生产的理由还有,转炉吹炼时间很短,而石灰石转变成石灰需要时间,然后再化渣时间就更长了。事实上,碳酸钙在700℃之前就开始分解释放出CO2,在升温到达900℃之前就已经成为氧化钙,分解反应不是限制性环节,速度很快,因此在能够保证炉内前期温度的条件下,与铁水和熔渣接触的固体表面就不是石灰石而应该是石灰,不需要单独的石灰石转变成石灰的时间,石灰石在转炉中边煅烧边化渣,表面生成石灰后会立即与渣反应,生成一圈反应一圈,因这时的石灰活性最大,所以应该有利于化渣而不是相反,成功化渣的时间也会缩短。

(2)实际生产过程存在的不利于操作的现象

1)为生产石灰,炼钢厂需设石灰煅烧装置长期运转,即使外购石灰,别的工厂也要设石灰煅烧装置。煅烧石灰时会排放大量的粉尘和CO2,需设环保装置减排粉尘,长期消耗水、电资源;

2)煅烧石灰时很难控制石灰石的分解反应过程,不易得到炼钢所需要的高活性石灰,且生成的石灰要吸收燃料中的硫,降低了石灰在炼钢中的脱硫能力;

3)石灰容易吸潮,因此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都需要采取特别措施防潮,因此要增加防潮设施和工作量;

4)石灰结构疏松,在转运过程中因摩擦碰撞会产生大量的粉末而不能使用,要增加筛分设备去除粉末,且石灰利用率低;

5)石灰在称量、下料过程中还会产生粉末,投入转炉的瞬间粉末会被炉气带走,加重转炉除尘系统负荷,且进一步降低石灰利用率;

6)石灰称量后入炉,产生的粉末会被炉气带出,所含的H2O和CO2要挥发,因此实际入炉的氧化钙量不易准确控制,从而影响炉渣碱度和脱磷硫效果;

7)石灰比石灰石价格高,因此炼钢成本增高,随着能源价格、人工费用的上涨和碳税、能源税和环境税费的征收,石灰和石灰石的价差还会增大,这部分成本还要增加;

8)石灰对转炉的冷却能力不够,因此需加入冷铁料以求热平衡,当废钢不易采购时,要把铁水铸成铁块浪费掉能量之后再加入转炉,无论是自产铁块还是购买铁块,本质上都浪费了能源。同时铸铁设备的运转也消耗能量、需要人工,因此增加了成本;

9)若采用铁矿石增加对转炉的冷却强度,因铁矿石中含有SiO2等,则必须增加石灰加入量和渣量,因此也增加了转炉生产能耗和成本。

为什么迄今为止氧气转炉炼钢前期造渣,选择石灰作为原料而不是选择石灰石,在炼钢的历史文献中还没有查到明确的说明,只看到在空气底吹转炉冶炼中加入少量的石灰石,利用其分解出的CO2增氧的记载。对此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在过去使用空气(底吹或侧吹)转炉炼钢的阶段,炉内的热量不足,如果直接加入石灰石在炉内分解吸热,则难以使炉温升高到出钢温度,所以只能把石灰石在炼钢炉之外煅烧,然后再把石灰投入转炉以减少吸热。但转炉炼钢采用纯氧吹炼以后,炉内反应产生的热量已经富余,为此还要加入废钢等冷却剂降低炉温,出钢前如果温度过高还要加入石灰石或白云石降温,所以造渣已经没有理由必须使用石灰了,而应采用氧气转炉可以接受的、更为合理的方法,也就是可以直接把石灰石加入氧气转炉,边煅烧边造渣,省却浪费热能污染严重的煅烧石灰过程。即使是为了利用转炉炼钢中富余的热能去熔化废钢,也不应该在此之前浪费热能污染环境,熔化废钢可以使用电炉去做,在电炉炼钢方面,已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试验报道。

为了在氧气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申请人经过2年多的实验室研究,于2009年4月申请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新方法,一改自托马斯转炉发明以来的130多年、氧气顶吹转炉发明以来50多年间所采用的在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然后把石灰送往炼钢转炉作造渣剂的生产模式,而把石灰石直接加入氧气顶吹转炉,在炉内烧成石灰做造渣剂,使复杂的生产过程简单化,从而消除“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过程间的资源能源浪费,并减排粉尘和CO2。不仅如此,在转炉吹炼前期,石灰石中分解出的部分CO2会参与铁水反应,产生燃料CO,因此可以增收转炉煤气。2010年4月、5月,在河北省的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武安鑫山钢铁公司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工业试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炼钢方法安全有效可行,之后为顺应市场变化又在武安兴华钢铁公司和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为保证冷铁料加入量而添加焦粒升温的工业试验,也取得了成功。申请专利的“一种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新方法,于2011年1月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已准备在2011年3、4月份采用新方法进行正常生产,从而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新炼钢方法规模生产的企业。

申请人所提出的新方法和迄今为止的生产方法的区别如图1和图2所示。由比较可见,新方法过程短,节能减排,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增收CO,优越性明显,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先进生产模式。采用这一方法将在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减缓地球环境恶化,造福全人类。

图1现行炼钢方法从石灰石转变为炼钢渣的过程

图2新方法从石灰石转变为炼钢渣的过程

上述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实验室研究已经进行了4年多,工业试验也逐步开展,迄今为止已经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果。

(1)对现在氧气转炉炼钢采用石灰做造渣剂存在的逻辑理论问题和生产中存在的明显矛盾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必要性;用比较法考察转炉炼钢时“石灰+废钢”和“石灰石”两种投料模式吸热量的差别,进行了热平衡估算,结果表明采用“石灰石”模式吹炼时炉内的热量足够;在实验室中采用差热分析方法,测定比较了CaO和CaCO3从室温升温至1400℃的吸热量;测定了CaCO3分解成CaO后搁置在20℃、湿度为30%的条件下,重量随时间增加的情况,确认了石灰会吸收水分和CO2;对可能地影响因素进行热平衡计算,确认了转炉中加入石灰石的吸热量约为加入石灰时吸热量的2倍。

(2)在实验室中进行了1100℃和1400℃下石灰石的煅烧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石颗粒度为20-40mm的尺寸下,石灰石的失重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400℃下的失重增加速度比1100℃时大得多,1400℃下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在5分钟左右就可以分解近80%。采用静态恒温法研究了石灰石颗粒在1100℃下的失重现象,并且根据未反应核模型原理,计算比较了不同粒度的球状石灰石颗粒的分解速率和分解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急速加热过程中,大粒度石灰石颗粒的分解速率大于小粒度的,粒度越小单位时间内分解掉的反应层厚度就越大。

(3)在出钢量分别为40吨和6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里,进行了用石灰石代替或部分代替石灰、全铁水或少量加入废钢的工业试验,证明前期吹炼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化渣快、脱磷效果好,石灰石用量折合为石灰,可以减少约20%。在出钢量分别为35吨和6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里,进行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按照现在生产模式加入冷铁料,添加焦粒增加转炉热量的工业试验,证明可以得到前述同样的效果。

(4)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讨论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时,分解出的CO2与炼钢初期铁水中元素反应生成CO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标准状态下,在1200-1600K之间,CO2与铁水中[C]和[Si]反应生成CO的标准自由能的变化都呈负值,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这一结果在60吨氧气顶吹转炉试验中得到了验证,从而为今后继续研究优化,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利用分解的CO2为吹炼前期供氧,并生成CO加以回收奠定了基础。图3是60吨转炉用石灰石代替部分石灰试验中得到的炉气中CO随吹氧时间变化的情况。

图3. 转炉吹氧冶炼过程中炉气成分变化

(5)对于迄今为止的“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方法和申请人提出的新方法在热能消耗上的差别进行了计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吨钢消耗55kg石灰计算,后者比前者节能约86240kJ以上/吨钢, 减排CO2约51kg/吨钢。用新方法生产粗钢,按2010年我国6.2亿吨粗钢产量中85%产自于转炉来计算,我国炼钢行业一年能够节能约4.54×1013kJ以上,少排放CO2 约2.70×107吨。石灰石直接入炉造渣模式节约的能量,约占转炉内铁水中元素氧化放热的8.6%。由此可知,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新方法应该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可观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在工艺上的优越可以归纳列举如下。

1)石灰石进货、上料管理比石灰简单;

2)石灰石加入转炉后分解出的CO2具有氧化性,可作为氧化剂强化前期炉内供氧;

3)石灰石分解会使渣-铁面上维持较长时间的低温,有利于吹炼初期铁水脱磷;

4)石灰石分解的瞬间,石灰具有最大的活性,是炼钢最理想的活性石灰原料,这时石灰与炉渣接触,化渣速度加快;

5)石灰石比重大,块度更小些也不必担心会被转炉炉气带出,入炉后急剧受热还会开裂增大表面积,加快烧成与化渣;

6)如果铁水成分合适,能实现全铁水操作,可以减少炉前装废钢铁料等候时间3分钟左右,提高作业率;

7)减少废钢使用可以减少钢中混入有害元素的含量,有利于优质钢冶炼;

8)对于原来需要自铸铁块供给转炉冷铁料的企业,可以不用再铸铁块,减少相关浪费;

9)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利用程度增大,分解出的CaO参与固定渣中酸性组分,一部分CO2可参与炉内氧化反应,与碳、硅等反应生成的一部分CO可供回收;

10)有利于实现清洁生产。

申请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已经把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项工作中国首创,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值得关注。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工业试验中都取得了值得瞩目的成果,并且很快就有钢铁公司采用这种方法规模化生产,从而把这项研究推进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也能够借此展示出新炼钢方法的先进性。在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中,一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一些成果待发表,都是世界第一次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的报告和在国内的学术交流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但是由于这项研究开展的时间还短,还有很多理论的、实践的问题还有待发现和认识,还要回答工业试验中所观察到的和提出的新问题,还要对此方法的实施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索,因此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去做,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资助以保证这项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工作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采用新方法生产,炼钢厂可以不添加任何设备,不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只是进行吹炼前期工艺的调整,在铁水足够的炼钢厂可以实施全石灰石、铁水+少部分冷铁料炼钢。由于许多钢铁公司设计之初就是考虑使用15%左右的冷铁原料,因而现在实施全石灰石造渣炼钢条件不足,那么可以采用一部分石灰石代替石灰,也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减排效果。此方法的实施,对于钢铁业的清洁生产将会产生极大的带动,将提高业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水平,改变对钢铁厂的规划设计思路,有利于建设资源循环性的钢铁行业。

主要参考文献:

[1]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9.09.22

[2] 中国广播网.中国宣布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2009.11.省略/newszh/yaowen/200911/t20091127_505677615.html

[3]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求是.2011(4/24):1-4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

[8]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研究报告.省略/

[9] 王欣.地球愤怒了[N].钱江晚报,2010.12.22(C8)

[10] 谷志郎著,李宏译.钢铁冶炼.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11] 王新华主编.钢铁冶炼-炼钢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 曲英.炼钢学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13] 奥特斯著.倪瑞明等译.钢冶金学[M].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14] K.爱歇尔著.底吹碱性转炉炼钢法[M].杨树棠,王国章合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

[15] 段玉震.节能型活性石灰回转窑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55-61

[16] 冯云,陈延信.碳酸钙的分解动力学研究进展.硅酸盐通报,2006(3):140-154

[17] C.Cheng,E.Specht,G.Kehse.Influences of the origin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limestone on its decomposition behavior in shaft kilns.Zkg International,2007,60(1):51-61

[18] 李远洲,范鹏,沈新民,黄永兴,张萍.固体石灰在转炉渣中的溶解动力学初步研究.钢铁.1989 (11):22-28

[19] 乐可襄,董元篪,王世俊,王海川,钱共,颜钦中,包精忠.石灰石煅烧活性石灰的实验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2):101-103

[20] Y.T.ZHAO,et al.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1(12):745-746

[21] 孟金霞,陈伟庆.活性石灰在炼钢初渣中的溶解研究.炼钢.2008,24(2):54-58

[22] 金晓光.石灰质量对炼钢石灰消耗影响分析.金属世界.2008 (3):30-31

[23] 孙希樵.碱性电炉炼钢用石灰石作渣料.铸造.1978,4(2/6):57-60

[24] 梁永安,苏鹤洲,肖次火.电弧炉石灰石快速炼钢工艺的实践与研究.炼钢.1992, 10(5/6):35-39

[25] 谯明成,王代洲,胡茂会,张珉,张敏.电弧炉全程石灰石快速炼钢工艺的试验研究.炼钢.1994,8(4/6):21-24,10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项目的研究内容有:

(1)石灰石入炉后急速煅烧、化渣的过程机理与数学模拟

炼钢转炉中直接加入石灰石的化渣过程与现行的加入石灰化渣的过程不同,包括一个石灰急速煅烧的阶段,这是研究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过程的关键问题,虽然已经在工业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理论上和实验上都有更深入的工作要做,要确认石灰石急速受热升温时碳酸钙存在的极限温度、这种条件下碳酸钙的分解模式、分解的同时与炉渣反应的可能性,比较石灰石分解后与炉渣反应的速度和石灰与炉渣反应的速度,考察碳酸钙分解产生的CO2对炉渣和铁水的氧化作用,然后用数学方法模拟这一过程进行求解,讨论石灰石和石灰入炉化渣模式的不同。

(2)用石灰石造渣炼钢过程氧枪枪位的控制理论和操作方法研究

石灰石加入转炉后在短时间内需要充足的热量进行分解以参与造渣,一般情况下铁水所具有的物理热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短时间内提供需要的化学热就与铁水中元素的氧化放热速度、也就是与氧气喷枪的枪位控制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炉内氧气射流的冲击和对渣/铁的搅拌,可以破坏分别处于渣-铁-气三相中的石灰石的表面附面层,促进热流接触石灰石表面以加速煅烧过程,从而可以加速生成石灰化渣。与此有关的系列理论和实际不同形状大小的转炉的吹炼控制方法都有待于研究。

(3)石灰石分解逸出的CO2在转炉内的行为解析模拟与增收转炉煤气的研究

石灰石颗粒在转炉内应该按照未反应核模型指示的规则一圈圈地烧成,CO2的分解也是逐渐的、连续地进行。这部分CO2在渣-铁-气三相中的行为和在吹炼初期产生的氧化作用、CO/ CO2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模式都值得进行深入地研究;另外,如何控制吹炼过程,使氧化反应过程生成的CO浓度尽可能地高,尽可能地增加转炉煤气回收量,还需要在理论上详细的探讨,在方法上需要细化。为了理清这其中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模拟和解析。

(4)石灰石加入量与炉渣碱度、脱磷效果关系的调查研究

工业试验发现,与采用现行方法的铁水+大量冷铁料、用石灰造渣炼钢的对比炉次相比,采用铁水+少量冷铁料、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炉次中,石灰石的加入量折合成石灰减少20%左右也可以取得同样的脱磷效果,并且终渣中SiO2浓度降低,炉渣碱度升高,对此有一系列的疑问产生:是由于石灰所含水分并且石灰粉末被炉气带出导致这种结果,还是由别的原因造成,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需要进一步在工业试验中查证,同时还要在实验室里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考察石灰石煅烧-造渣过程的影响,进行定量的研究确认。

(5)溅渣护炉过程对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热平衡的影响及操作合理化研究

溅渣护炉过程会使转炉内丧失大量的热能,过去对这方面研究不够而有所浪费。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需要吹炼前期有足够的热量,而溅渣护炉过程如果耗能过多,则会减慢石灰石在转炉内的分解速度而于生产不利。为了合理地分配冶炼过程的热能,需要对溅渣护炉过程的热损失量进行测定研究,明确溅渣所必须的时间与出钢温度的关系,炉温上升速度与溅渣结束炉衬温度、铁水温度、冷铁料数量和成分的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确定最佳的控制方案,并且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

(6)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前期渣-铁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解析模拟

用石灰石造渣炼钢与用石灰造渣炼钢相比,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为了对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以及将来对这一生产过程实行计算机自动控制,需要在前人对石灰造渣炼钢过程解析的基础上,明确石灰石造渣的一系列特点,然后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连续地勾划出吹炼前期炉内渣-铁反应的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揭示各组元的行为和变化规律,描绘多组元相图中炉渣成分、温度的变化曲线,探讨最佳的运行途径,并由此确定合适的控制模型与要点,以供将来实行计算机动态控制参考。

(7)对用石灰石造渣炼钢方法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如前所述,相对于“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的工艺流程来说,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节能减排前景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不同的煅烧石灰方式、不同的转炉炉型、不同成分的铁水、不同的操作方式,还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而需要对不同模式的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计算分析,以利于比较。在工业推广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模式,需要具体的分析和验证,其结果可作为优化生产模式的参考。

研究目标是:

在理论上,明确氧气转炉用石灰石造渣炼钢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物理化学问题,对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一方法存在的误解和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解释;在工艺上,明确用石灰石造渣炼钢过程出现的工艺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对比现行的用石灰造渣炼钢方法,对用石灰石造渣炼钢方法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和验证,作为优化生产模式的参考。最终把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广开来。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

(1)石灰石入炉后急速煅烧、化渣的过程分析。其中确认石灰石急速加热升温时碳酸钙存在的极限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究竟与炉渣反应的是碳酸钙还是氧化钙,需要验证明确,还有在炉内复杂条件下石灰石边煅烧边化渣的过程解析能否清楚也是关键问题。

(2)氧枪枪位的控制研究。严格地来说,不同的转炉炉型和吹炼阶段,对枪位的要求不同,枪位设定要考虑炉内的气-液搅动、氧气流速度和动能、提高反应速度对供氧的要求、对炉衬的保护、氧枪的特性等。为了解析这些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取几种典型的炉型和氧枪进行解析,结合工业试验的结果进行数学模拟,确认氧枪枪位的控制要点。

(3)增加煤气回收控制的方法。石灰石分解逸出的CO2对于提高吹炼初期炉内的氧化性肯定有利,从而自然要产生反应产物CO。但CO2/CO与温度关系密切,而温度又与氧枪枪位、吹炼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工业试验、调整枪位的同时,关键是初期吹炼温度的控制,因此要兼顾研究对于脱磷的影响。

(4)查明渣中SiO2浓度降低的原因。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终渣中SiO2的浓度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加入石灰石的收得率比石灰高,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前期[Si]在生成SiO2的过程中以SiO的形式随CO-CO2气泡逸出,在穿越渣面时没有被熔渣吸收。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都表明有这种可能,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实验以确认是否有这种脱硅现象存在。

(5)建立溅渣护炉参数与转炉热平衡关系的数学模型。溅渣护炉的操作参数是影响吹炼过程热平衡的主要方面,不同的炉型和喷枪喷吹氮气的速率对溅渣操作结束时的内表面温度影响不同,拟根据典型的工业试验炉型和喷枪喷吹参数、实际溅渣结束时的温度变化,结合生产工艺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

(6)描绘多组元相图中炉渣成分、温度的变化曲线。吹炼初期渣中组元一直在连续的变化,拟使用三维软件编制出能反映多组元变化的立体图像,根据前期渣-铁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解析模拟,分别描绘出用石灰造渣和石灰石造渣两个过程的变化曲线进行比较。

3.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是:

用工业生态的观点研究早已成熟的、有链接关系的两个生产过程,发现了在“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这条工业链上,存在着过程复杂化和资源能源大量浪费、污染环境的现象,然后根据冶金学的基本理论,在炼钢方法上进行改革,提出了一种将原来的两个生产过程合二为一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消除上述的浪费和污染。这一方法可有效地节省能量,减少CO2的排放,并且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把石灰石中分解出来的一部分CO2自然地加以利用,并可以生成CO当作能源加以回收,理顺了传统的炼钢生产过程间被扭曲的链接关系,科学且低碳,因此将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是中国冶金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贡献。进一步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有利于消除产后期以来对氧气转炉炼钢初期造渣使用石灰石的误解,并对这一新方法的操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从而有利于推动炼钢方法的转型和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创新突破点如下:

(1)对托马斯碱性转炉炼钢法发明130多年来的添加石灰造渣的操作方法和氧气转炉炼钢法发明50多年以来的操作方法进行了变革;

(2)可以消除炼钢造渣原料石灰准备阶段产生的大量粉尘污染和能源浪费,减少CO2排放,炼钢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能源、减排粉尘,理顺生产过程间被扭曲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3)可以澄清过去炼钢学教科书中的一些不确切的观点和概念,揭示石灰石用于氧气转炉造渣炼钢的合理性,理清一些被扭曲的逻辑关系,完善炼钢学的理论和炼钢操作;

(4)发现氧气转炉炼钢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能够提高碳酸钙的应用价值,其中氧化钙用于造渣,分解出的CO2会参于铁水中杂质元素的氧化反应,反应生成的CO可以回收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因而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石灰石这种自然资源。

(5)将更新钢铁生产系统的设计理念,过去认为氧气转炉炼钢一定要加入大量冷铁料作为冷却剂,设计时炼钢能力要比炼铁能力大20%左右,而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除采用一部分自产废钢外可不用其他冷铁料,炼铁能力略低于炼钢能力即可。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

本项目工作已经进行了4年多,其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氧气转炉采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做了大量的基础实验和理论探索,在所有结果都证明这种方法可行后,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与一些钢铁公司合作进行工业试验,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业试验都取得了成功。在这一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已培养3名本科生毕业,1名硕士生毕业。近两年多来,已发表及已投稿被录用将要发表的论文共有9篇,多次在国内的钢铁冶金会议和钢铁公司介绍过研究进展,在与同行的讨论中,了解到不同条件的炼钢厂的许多现场问题,然后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促进了研究工作的深入。

本人有长期的现场和研究工作经历,对国内外氧气转炉炼钢生产的发展历史和生产方式都非常熟悉,并且在长年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熟悉各种高温炉、高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以及化学分析的操作。能够选定这项世界第一次进行的、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课题,并且在过去4年多的研究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发现了一系列的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把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推动了本项目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了本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创新能力,为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工作条件

有2×22m2的研究室可作研究人员的工作房间,本学院公用实验室有各种形式的高温炉可做各种高温实验,高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操作人员经验丰富。本人与国内若干钢铁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推动需要进行的工业试验。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值模拟研究设施和模拟用商业软件,可用于数学模型研究和编程开发。

3、个人简介

李宏,男,1954年11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1970~1973年在江苏省徐州钢铁厂当炼钢工人,1973~197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学习,1976~1979年在江苏省徐州钢铁厂当炼钢技术员和炉长,1979~1982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读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6~1987年在日本东北大学选矿冶炼研究所进修,1993~1994年在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波崎研究开发中心进修,1994~2000年在日本东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重机部从事中国钢铁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2005年获日本东北大学金属前沿专攻工学博士学位。主要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经历如下:

1980~1994年,参加了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含铌、锰、磷及其他元素生铁冶炼技术的共同研究”和“攀枝花复合矿物中所含稀有元素有效利用的共同研究”,主要承担的研究内容有:包头铁水提铌、铁水脱磷脱硫及渣-铁反应平衡、氯化挥发法和湿法处理攀枝花炼钢炉渣提取镓和钒、渣中微量镓的化学分析方法等。

1994~2000年,在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重机部工作,从事国内钢铁工程项目的技术交流、谈判及建设工作,参加的主要工程项目有:1)宝钢三期:焦炉三电、矿石破碎设备、原料码头、炼铁中心试验室、1580热轧和1550冷轧;2)武钢2250热轧;3)鞍钢:1780热轧、三炼钢RH、矿渣公司破碎设备、大型厂改造、冷轧镀锌线;4)唐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其中,从技术交流、谈判到现场施工、试车、投产、验收,完整地参加并组织了鞍钢1780热轧生产线的建设工作。

从2000年~现在,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与国内若干大中型钢铁公司合作,从事关于洁净钢冶炼技术和连铸坯缺陷控制的研究;另外开展了钢中夹杂物的凝聚理论及控制、大气中CO2固定与利用、节能低污染冶金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减少钢铁生产过程对自然界的污染和理顺炼钢过程的逻辑关系,节能减排,于2006年开始研究在氧气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问题,迄今已经在基本理论和工业试验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正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

从1987年~现在,在国内外杂志、会议上发表上述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80余篇。其中关于转炉冶炼、高温状态的渣--钢反应、有价金属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方面的文章有20余篇,这类文章大多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表,其中有一些是师从于我国著名冶金学家林宗彩教授、周荣章教授和世界著名冶金物理化学学家水渡英昭教授时的研究结果;2000年后,与我国著名冶金学家曲英教授合作进行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关高温余热利用、生态冶金方面的文章;2010年后发表的关于氧气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方面的论文已有5篇,另外还投出了4篇这方面的论文已被录用,将在2011年内发表。

迄今为止,已经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包括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关于本项目的1项发明专利和1项技术延伸的实用新型专利。著作方面,2000年从日本归国后受托翻译的《钢铁冶炼》、《炉外精炼》,已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其后参编高等学校教材《钢铁冶金-炼钢学》,于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书中独立编写了第二章《炼钢基本反应》。

(2)王丽华,女,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关于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方面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部分:

[1] 李宏,曲英.一种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方法.中国专利:ZL200910082071.X.申请日:2009.04.21,授权日2011.01.19

[2] 李宏.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技术.金属世界,2010.7,No.4,6~8

[3] 李宏,曲英.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初探.中国冶金,2010.9,59~62,(中国金属学会会刊)

[4] 李宏,郭洛方,李自权,宋文臣,李永卿,严鹏程. 转炉低碳炼钢及用石灰石代替石灰的研究.第十六届全国炼钢学术会议文集,2010.12,116~120(获评优秀论文)

[5] 郭洛方,李宏,李自权,严鹏程,董大西,梁孜,王恭亮,张红卫,李胜利.转炉炼钢过程CO2向CO的转化与煤气再生回收.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大会论文集,第Ⅱ卷,2010.12,中国北京:828~832,美国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ISTP收录)

[6] 李自权,李宏,郭洛方,严鹏程,董大西,梁孜,王恭亮,张红卫,李胜利.石灰石加入转炉造渣炼钢过程的行为初探. 炼钢. Vol.27(2011),No.2,33~35,55.(核心刊物)

已投稿即将发表部分:

[7] Wenchen Song,Hong Li,Luofang Guo,Pengcheng Yan,Yongqing Li,Jia Feng.Analysis on Energy-saving and CO2 Emissions Reduction in BOF Steelmaking by Substituting Limestone for Lime to Slag.2011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会议-上海,已录用待发表(EI 收录)

[8] Hong Li,Luofang Guo, Yongqing Li, Wenchen Song,Jia Feng,Mei Liang,Dong Daxi,Wang Gongliang,Zhang Hongwei,Li Shengli and Zhang Tongfa.Industrial Experiments of Using Limestone instead of Lime for Slagging during LD-Steelmaking Process.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Advanced Materials (CEAM 2011) , 已录用待发表(EI 、ISTP 收录)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炼焦学 教学改革研究 焦炭 处理工艺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242-01

我国能源结构具有富煤、贫油、少气的重要特征,因此,了解煤炭基本性质,将有限的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是煤化工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炼焦学》是高校煤化工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是讲述配合煤在隔绝空气的炭化室中持续升温至1000±50℃,煤料经过干燥、热解、软化、熔融、黏结、固化、半焦收缩等过程,最终得到固态焦炭、液态焦油及焦炉煤气为主的一门课程。[1-2]所得到的固态焦炭在钢铁冶金、冲天炉熔炼等领域起着关键作用,煤焦油可提炼出数百种化工原料,焦炉煤气也在能源燃烧、甲醇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说,《炼焦学》承接着采矿和冶金两大学科,其是挖掘铁矿石价值,实现钢铁冶金魅力的重要桥梁。为此,如何讲好《炼焦学》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素质,培养适合现代焦化企业和钢铁企业发展的新型炼焦人才尤为关键。但是《炼焦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零散、抽象且概括性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兴趣不高,且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为此,本文提出“一核心一主线”的教学思路,旨在阐明炼焦的教学核心问题,宏观把握课程脉络,将杂乱知识条理化,最终提升学生快乐学习的兴趣,培养新型炼焦人才。

一、《炼焦学》课程中“一核心”的内容分析

《炼焦学》课程紧紧围绕“焦炭”这个核心展开学习,不仅阐述了焦炭基本性质(如: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机械力学性质、热性质、显微结构等),而且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说明了焦炭成熟过程的机理及反应特点,从多角度理解焦炭成熟的特性,并分析了焦炭转化的反应场所,即炼焦炉的结构特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只要始终把握“焦炭”这个“魂”,就可以将零散繁杂的知识整合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实践表明,这种核心知识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学生学一节忘一节,前后知识联系不上的问题,提升单位时间学习效率。

二、《炼焦学》课程中“一主线”的科学分析

《炼焦学》主要传授给学生炼焦安全可控生产、炉型设计及应用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础理论等关键知识[2],涉及的概念抽象且不易理解,学生在学习时章节前后连贯性差,难以将整本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所有内容串联起来,有效把握内容发展脉搏,增加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依据“一条主线”思路进行教学,主要是指在讲授过程中按照来煤接受、储存、倒运、粉碎、配合、混匀、储煤塔存放、炼焦、推焦、熄焦、筛分最后至成品焦炭这个完整的处理工艺主线进行教学。首先阐述焦炭的“前世”,即煤炭在转化为焦炭前的预处理工艺;然后描述焦炭的“今生”,即炭化室炼焦的过程、机理和主要特点,最后说明焦炭的“未来”,即红焦熄焦、筛分等处理工艺。这种以处理工艺为主线对知识点进行分步解析教学过程,可以将关键内容有序深入地传授给学生,不仅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整本教材的知识,把握煤炭处理工艺脉搏,而且利于熟悉企业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炼焦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点繁杂、抽象且连贯性差的问题,提出“一核心一主线”的科学研究思路,以焦炭为“核心”,处理工艺为“主线”,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教材脉络,将杂乱知识有序条理化,有益于增加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提高快乐学习的兴趣,同时利于培养学生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该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对优化《炼焦学》课堂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效果,还力争为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拓展新途径。

参考文献: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Abstract: High grade copper sulfide concentrate with high copper metal grade and low iron content, can be produced by wet process, and the cathode copper with high quality can be produced directly, but it needs to increase the roasting process, the process is long, sulfur recovery is difficult. The production of crude copper smelting by pyrometallurgical process, with short process, low investment and operating costs, but it needs to buy chalcopyrite pyrite or ingredients.

关键词:辉铜矿;湿法冶炼;火法冶炼

Key words: chalcocite;hydrometallurgy;pyrometallurgical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2-0232-02

0 引言

位于刚果金加丹加铜矿带的某大型铜矿山,产出的硫化铜精矿是独具特色的高品位硫化铜精矿,其含Cu 63.93%,Fe 2.16%,S 13.7%,SiO2 7.88%,CaO 1.26%。铜矿物主要为辉铜矿,由于精矿含铜高,其它杂质特别是Fe含量低,该类铜精矿没有生产实例,类似的高铜低铁硫化铜精矿在刚果金地区一般采用焙烧后采用湿法浸出工艺回收金属铜,在其它地区只能在火法冶金炉内作为配料处理,配矿比例一般不超过20%。本文探讨处理该类型铜精矿的不同冶炼工艺的优缺点。

1 原料

1.1 铜精矿处理量及组成

1.2 硫化铜精矿性质分析

硫化铜精矿存在以下特点:

①铜品位高。由于品位高,硫化铜精矿采用火法冶炼工艺不需要造锍熔炼,可以一步吹炼成粗铜,也可以焙烧脱硫后通过电炉还原成粗铜,火法冶炼流程短,渣率低,金属回收率较高。硫化铜精矿也可以焙烧后采用湿法冶炼,由于品质高,不需要萃取工艺,可以缩短湿法冶炼工艺流程。高品位的硫化铜精矿让火法冶炼和湿法冶炼工艺都成为可能。

②硫化铜精矿S/Cu低。硫化铜精矿S/Cu低,熔炼反应放热少,火法冶炼的能量平衡需要补充大量燃料。

③铜精矿Fe/SiO2低。铜精矿Fe/SiO2低,精矿中94%的Fe以氧化态存在,熔池熔炼需要造熔点较低的钙铁橄榄石炉渣(CaO-FeO-SiO2),Fe要以亚铁存在,熔池熔炼需要添加石灰石和黄铁矿调整炉渣组成。电炉熔炼对炉渣组成要求不高,可以不添加黄铁矿,但炉渣熔点要高很多,能耗相对较高。

④MgO、Al2O3相对含量较高。铜精矿中MgO、Al2O3的含量值并不高,但在总杂质组分中的比例比较大,由于渣率低,造渣组分中MgO、Al2O3的含量达到7~9%,提高了炉渣熔点,炉渣属于复杂的多元渣系。

2 冶炼工艺

2.1 湿法冶炼

硫化铜精矿采用湿法冶炼需要把铜的硫化物转化成在硫酸铜溶液或水溶液中可溶解的铜的氧化物,也就是在进入湿法冶炼之前增加一段硫化铜精矿的焙烧工序。(硫化铜精矿也可以采用细菌浸出,但应用规模都很小,本文不做讨论)。

焙烧分硫酸化焙烧和氧化焙烧,硫酸化焙烧就是把铜的硫化物直接转换成可以直接溶解于水的铜的硫酸盐,硫酸化焙烧可以省去烟气制酸工序,但工艺控制难度大。氧化焙烧就是把硫化铜精矿死焙烧,硫化态的铜全部转换成氧化态的铜,硫全部进入烟气回收,工艺可控性好。

实现硫化铜精矿焙烧的设备有沸腾焙烧炉和烧结焙烧炉,沸腾焙烧炉有湿式进料和干式进料之分,沸腾炉干式进料需要对硫化铜精矿进行脱水干燥,烧结焙烧炉需要对铜精矿进行制粒处理。

沸腾焙烧炉的焙渣产品为粉状,硫化铜精矿的脱硫率达到95%;烧结焙烧炉的焙渣产品为块状,由于块状原料透气性不好,脱硫率约70%左右。

焙烧炉产出的焙渣进入湿法流程,浸出后进行液固分离,浸出液由于铜浓度高杂质含量低,可以直接进入电积工序生产阴极铜产品。

2.2 火法冶炼

火法冶炼有两条工艺路线:强化熔炼和电炉还原熔炼,两种路线都能直接产出粗铜产品。

①强化熔炼技术。

强化熔炼就是把铜精矿和熔剂直接加入高温炉内,与鼓入炉内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迅速完成脱硫和造渣过程,实现铜渣的分离,硫在烟气中回收。强化熔炼技术充分利用铜精矿的表面能和氧化反应热,能耗低、生产能力大。

强化熔炼技术分熔池熔炼和闪速熔炼,闪速熔炼配置复杂、投资高,适合20万吨以上的产能规模,本方案研究不讨论闪速熔炼技术。熔池熔炼的炉型很多,国内均有比较成功的应用,可选的有纯氧顶吹炉、澳斯麦特炉、底吹炉等。

强化熔炼方案以纯氧顶吹炉为主要研究方向。

强化熔炼技术在国内发展迅速,多金属的综合回收也是主要因素,强化熔炼过程中因为各种金属的行为不同,可以在金属相、渣相、气相(烟灰)中回收不同的金属。纯氧顶吹炉可以连续或间接的排放粗铜,直收率达到90%以上,炉渣进入一台还原电炉,通过还原回收其中被氧化的铜和金属钴,产出含钴粗铜,约90%的金属钴从炉渣中得以回收。硫化铜精矿钴金属的回收,采用强化熔炼技术是最为理想的手段。

②电炉还原熔炼技术。

电炉还原熔炼需要先把硫化铜精矿转化成氧化态的铜,通过在电炉中加入还原剂把氧化铜还原成金属铜。

采用还原电炉熔炼首先需要把硫化铜精矿进行死焙烧脱硫处理,焙烧脱硫有沸腾炉焙烧和烧结焙烧之分,沸腾炉焙烧脱硫率达到95%,但产出的是粉状焙渣,透气性不好不适合电炉熔炼,电炉熔炼的硫化铜精矿脱硫只能采用烧结焙烧脱硫。烧结焙烧需要对精矿进行制粒,脱硫率约70%左右。

烧结脱硫后的焙渣还有精矿总硫量约30%的硫会进入电炉,进入电炉内残余的硫理论上会与焙烧后的氧化铜进行交互反应再次脱硫,但电炉内的冶炼气氛总体属于还原气氛,该反应不会彻底,大概还会有占精矿总硫量约10%的硫会进入粗铜产品,导致粗铜品质不高。

电炉熔炼钴的回收率会低很多,为保证较高的产品质量,电炉不能控制很强的还原冶炼气氛,金属钴很难被彻底还原进入金属相。

3 冶炼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表2从湿法和火法两条工艺路线对硫化铜精矿的四种冶炼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计算略)。

表2中计算没有考虑纯氧顶吹炉多回收的硫酸价值。

工艺优缺点对比(表3)

4 结论

以辉铜矿为主的硫化铜焙烧后焙渣走湿法流程生产阴极铜,流程长,投资高,耗电量大,铜回收率低,不管是硫酸化焙烧还是氧化焙烧,硫的走向不单一,硫回收难度大。

辉铜矿采用烧结氧化焙烧再进还原电炉生产次粗铜冶炼方案,虽然流程最、短运行成本低,但产品品质低、烧结过程中脱硫率低,烧结烟气和电炉烟气均含低浓度SO2,制酸难度大。

推荐采用纯氧顶吹炉―电炉冶炼方案,该方案投资和运行成本较低,铜钴回收率高,需要添加硫铁矿或黄铜矿造渣,配矿来源有待落实。

参考文献:

[1]兰兴华.从铜精矿中浸出铜技术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04(11).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就影响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4]冯明荣,左新荣从教材教法的视角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四川体育科学,1999,86,(2):35-37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流程再造 案例 启示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哈默率先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以来(Hamel,1990),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及其实践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对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展开了相关研究,从业务流程的建模方法,实施策略,到基于业务流程重组的组织变革,都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而更多的学者则试图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流程再造实施的成功经验(Shin and Jemella, 2002;Thong,2000)。然而在业务流程重组的实践中,虽然不乏福特、柯达等成功案例,但70%的流程重组项目并未达到预期目的或以失败告终(Malhotra,1998)。尽管其原因有可能与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缺乏有效的实施方法论指导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与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对影响流程再造的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绩效等方面的因素考虑较少有关。常见的流程再造案例中,对单个流程的效率考虑过多,而对相关配套的改革相对忽视。这样,再造后的流程与原有流程同样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战略方向,组织结构中仍然存在职能重叠、相互扯皮的现象,员工对再造后的流程接受程度低,这些问题制约着流程再造的效果。

因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探讨流程再造的实施策略,结合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绩效评价及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等因素与流程再造的互动关系,归纳提炼出成功流程再造项目的一些有益启示。本文拟通过单案例研究的方法,在分析A炼化公司流程再造项目的战略目标、实施过程、实施成效基础上,总结出传统企业流程再造的实施方法论和有益启示,为实践界提供经验指导,并为后续理论研究提供素材。

二、案例研究方法

当所要研究的现象涉及范围广而复杂,需要全盘,深入地调研,并且很难脱离其发生情境进行研究的时候,案例研究能更好地发挥作用(2003;Yin,1994)。案例研究方法尤其适用于观察和研究现象发生的纵观性变革(Pettigrew,1990)。企业流程再造涉及组织变革,绩效评价及信息技术、企业文化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采用案例研究进行全面分析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段。案例研究也较适用于对现象的理解 (Eisenhardt,1989),本文的定位在于揭示和描述中国传统企业的流程再造过程,目的是理解这种现象,并概括流程再造的一般经验,因此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A炼化公司由中国石化和某省地方政府于2004年下半年共同投资成立,一期拟建设1000万吨的大炼油工程。一期工程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公司总定员500人,管理、技术人员仅100多人,而现有同等规模的炼厂定员大都在4000以上,仅管理人员就有几百甚至上千人。显然,用传统企业的思路来管理这样一个新型企业会遇到不少困难。作为刚成立的新型企业,A炼化公司必须摈弃传统石化企业的不合理流程,通过流程再造,避免重蹈传统石化企业那种“大而全”、结构臃肿、决策繁琐的覆辙才能实现高效、敏捷生产,降低成本,提升服务,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选择该大型国有企业为基于中国背景的流程再造探索性研究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信息和探索潜力,另外,本文研究者之一在该公司重要岗位任职,全程策划并参与了流程再造项目的实施,为获取足够的信息提供了必要保障,因此,选择这个案例是合适的。

三、A炼化公司的业务流程再造

1.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A炼化公司在创立初期缺乏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有效业务流程和流程管理机制,部门职责定义不清,汇报关系,岗位定义不完整。部门之间职责存在重叠、分工衔接不清等问题,容易造成职责不清和灰色地带现象,影响工作效率。没有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组织结构缺乏横向的信息沟通机制,阻碍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增加了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流程再造解决这些问题。

2.A炼化公司流程再造的战略目标

A炼化公司在分析国内外一些既有案例后,认识到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最终通过对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互动分析,构建了企业业务能力规划的集成模型,如图所示,以指导公司的业务流程再造活动。

公司的最终的目标是通过业务能力整体规划与流程再造,形成以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为核心,以工程项目管理、采购物流、科研规划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设备管理、营销为主流程,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信息管理和行政管理为支撑的管理流程结构;按照管理流程的需要设立管理部门,实现传统职能型架构向现代企业流程型结构的转化,划分职责界限;消除不必要的内部协调,简化与外部单位的联系,建立扁平化流程型的组织结构。

3.实施步骤

在明确流程再造的战略目标后,A炼化公司具体制订了流程再造优化与实施项目的实施步骤,这个过程包括:(1)通过公司内部各个层面的讨论,明确企业的运营战略和流程再造的实施范围,提出企业流程的规划与设想,初步搭起企业的运行架构。(2)组建公司内部的项目管理团队。(3)邀请管理咨询公司参与流程的优化,参照国内外同行业的最佳实践,改进和完善企业的流程,根据业务流程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建立企业的信息化方案。制定绩效管理方案并在流程再造项目完成后模拟运行。(4)搭建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平台,实施ERP项目以固化再造后的流程,提升流程处理效率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A炼化公司ERP项目的实施分为两步走:第一阶段建设期(2005年~2006年),主要考虑对一些建设期必需的流程实施信息化,如财务、采购、项目管理等流程,并在这一阶段择机启动绩效管理体系模拟运行,使员工逐步熟悉、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管理理念;第二阶段运营期(2007年之后),流程信息化的实施范围有原油采购和产品销售、设备运行维护等工厂模式运作所需要的流程。在这一阶段,通过总结前一阶段流程信息化实施的经验教训,可以对流程进行局部的优化与调整。(5)正式启动绩效管理体系,保证再造流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模拟运行,对绩效管理体系的部分指标进行改进和完善,员工逐步接受企业绩效考核的模式。(6)明确核心业务流程的负责人和关键用户,构建企业流程管理体系,对流程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

4.流程再造的实施

流程再造涉及方方面面,下面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A炼化公司流程再造实施的具体方案。

(1)采购管理

基于职责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通过加强对采购流程的整体管理,实现对采购定单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过程跟踪。与其他传统石化企业的采购流程相比,流程再造后的整个业务活动各个环节的结合更加紧密,采购执行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主要体现在运用科学方法来制定采购计划,从而更加准确的指导现实采购活动。同时采用并行工程技术,将供应商管理与采购计划编制同步进行,使得采购计划完成后可以得到及时响应,即时签订采购合同;使得前后流程之间实现无缝链接。从物资需用计划的提报、审批到最终形成采购计划,全部在ERP系统上进行,便于企业的各类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实施监控。通过与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网的数据接口,所有采购业务全部在中国石化电子商务网上进行,上级领导和纪检监察部门可以实时采购业务进展情况,实现全过程透明、公开的“阳光”采购。与传统石化企业的需求计划审批流程相比,减少了4道审批手续,而且全过程网上操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流程运行效率。

(2)基于流程的组织结构设计

为与流程再造相适应,公司基于核心业务流程,结合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并参考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运行管理模式,对组织架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包括:主营业务的扁平化管理,包括三层架构:管理决策层,执行管理层(11个部门),执行操作层(四个生产运行大班和化验检测中心)。通过将日常管理职能赋予执行管理层行使,将生产管理职能下放到运行横班,与传统的层级管理相比,企业定员、管理层次和部门数量明显减少。辅助业务外包管理。除与公司生产运行直接相关的生产、采购、销售等核心业务外,公司所有检维修、仓储、物流配送以及生活后勤等辅助业务全部采用社会化外包管理。外包单位为公司提供服务,并接受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评价、考核和监督。如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的仓储与物流业务实行外包,这两个部门就会对外包单位的配送准确率、库存台帐的完整性等进行考核,而公司相关部门也会对这两个部门的仓储、物流管理情况进行考核。

3.信息化建设

与传统石化企业的层级管理相比,A炼化公司的企业定员、管理层次和部门数量明显减少,这就要求各部门、各层次之间必须实现信息通畅、共享,而且信息化时代新型企业流程的实施是离不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在实施业务能力规划项目之前,IT的应用非常简单,除财务部门已经采用了中国石化总部统一使用的某财务软件以及正在由某公司负责实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外,其他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因此在实施业务流程再造项目过程中,公司与某公司合作制定了企业信息技术规划的整体方案。业务流程再造项目完成之后,公司在建设期即启动ERP项目以支持创新流程落到实处。

四、一般启示及讨论

1.实施效果分析

A炼化公司通过开展业务能力规划与流程再造项目,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第一,建立了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流程的运行效率。特别是对财务结算业务体系的设计和规划,减少了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企业的运行效率。如采购付款流程经过再造之后,将审批环节由原来的5个减少为2个。第二,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了企业的控制能力。流程再造后通过实施ERP项目,系统把各类信息与财务管理信息流在管理层面合流、分析,提高了企业控制能力并加强了稽核能力。比如,实施再造之前,有些采购合同超概算需要到付款时才能发现问题,重新走一遍内部审批程序,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是事后控制,往往于事无补。再造以后通过信息系统的适当配置,如果超概算,系统会提示采购员;而且超概算采购订单也不能通过审批,这时就会激活超概算流程,提高了企业的控制能力。第三,提高了企业的流程管理能力。第四,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

2.流程再造的经验启示

A炼化的流程再造成果来源于系统有效地实施过程,概括而言,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流程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A炼化公司的案例说明,由企业战略导向到业务流程、企业组织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到绩效考核措施的整体化解决方案才是有效推动再造项目成功的关键。公司通过对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互动分析,构建了企业业务能力规划的集成模型,是公司的业务流程再造项目的指导思想。正是这种系统观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再造项目的成功。比如,A炼化公司的流程再造与信息化过程有机结合。公司设计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业务流程后,利用了信息系统加以固化,利用IT技术对分散于各流程中的信息进行集成整合。

A炼化公司的流程再造项目说明,战略目标的确定和目标分解是流程再造方向性的指导基础,再造流程必须服务于企业战略,而组织机构只是企业流程运行的显现,流程再造的必然结果是组织调整。另外,人的观念转变是流程再造成功的基础,高层领导的支持和互补性强的实施团队是流程再造的重要保障,而信息技术是再造效果的“倍增器”。这种系统性的流程再造解决思路为企业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事实上,这种思路也得到了理论界的支持,许多学者认识到流程再造并不仅是流程的重新设计和重构,需要与组织变革,IT技术,战略等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成功,业务流程重组理论研究也出现了与组织变革理论等相融合的趋势(全良和姜振寰,2006)。

(2)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进行流程再造,将复杂的流程按专业化管理要求进行简化,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A炼化公司明确高层、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的权限,逐级向下授权。在重大决策权由高层管理人员统一行使的前提下,降低其他决策权的层级,将决策点置于流程内部。通过授权,将日常事务管理权限交由职能部门,将公司管理层从日常管理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处理战略性问题。

(3)在具体部署上应本着总体设计、先易后难、突出特色、有所侧重的原则,稳步推进流程再造的实施工作。随着许多流程再造项目的失利,许多学者都开始对业务流程重组进行反思,以至于后来哈默尔本人也承认,当初所坚持的彻底的、激进式的业务流程重组变是不现实的(全良和姜振寰,2006)。A炼化公司的成功案例正说明这一点,公司在业务流程再造项目实施过程中,既充分借鉴ERP规范化的流程模式,又要考虑国内企业的不同环境,做到既规范企业的流程体系,又保证其可操作性。对一些当前工作中急需的流程,如财务流程、采购流程等,在设计过程中要优先考虑,但在实施的时候稳步推进,确保业务工作的良性衔接。

(4)充分考虑流程再造中人的因素,调动员工积极性。A炼化公司在实施中充分尊重员工的需要,弱化绝对权威制度,建立以人为主体的流程化有机组织,通过讨论,绩效考核等形式正确引导员工。在每个业务流程内部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工作潜能与责任心,在流程与流程之间强调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形成以流程为中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等,就影响高等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同学影响因素、课外体育活动因素、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4]冯明荣,左新荣从教材教法的视角看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四川体育科学,1999,86,(2):35-37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作为新成立的企业文化研究会,其主要任务是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战略目标,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以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建立并发挥好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在新时期,企业文化研究会的职能建设迫在眉睫,理念提炼、故事更新、活动筹划、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四项重要职能。

一、理念提炼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

所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企业文化理念整合和提炼,理念文化建设既是深层文化建设,也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

首先,深层次理念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企业文化建设从整合理念开始,如果一开始不触及深层文化,那么行为文化建设的中层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表层文化就会陷于无序、混乱和矛盾状态,不够明晰。

其次,深层文化理念整合提炼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企业文化研究会最重要的目标方向就是塑造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理念整合和提炼的过程,对此,企业文化研究会应该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企业文化体系形成阶段的要求开展工作。

再次,深层文化理念整合提炼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只有把理念整合提炼做到位,其他工作才能水到渠成。

二、故事更新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宣传职能

宣传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影响以及改变公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的传播过程,企业理念不能缺乏诠释。任何一种企业理念只有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教育才能达成共识和发挥出它的作用,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宣传职能才能实现。

我们要保持企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执行人的情况下保持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做好理念故事化,从企业内部挖掘出一些能够反应公司理念的案例来教育和激励员工,最好是反映基层员工的案例。

一方面,我们要始终保持“质量第一”的方针,鼓励全体会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寻求好的事迹、好的人物,典型引路。

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基层,发现亮点,宣传典型,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来源于基层、服务于基层,这个过程是挖掘典型的过程,是培育典型的过程,是宣传典型的过程。挖掘典型要事迹过硬、典型意义突出、群众认可;培育典型要联系指导、及时整理、丰富内涵;宣传典型要深入报道、增强影响、理念故事化。

三、活动筹划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管理职能

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管理成效如何?取决于研究会的养护功能,即活动筹划。

企业文化活动的策划分年度、月度进行。

年度活动的策划主要是方案的确定,宜结合公司年度战略提炼主题,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头脑风暴论证,制定活动计划书。

月度活动的策划以小型活动为主,时间跨度小,内容、形式单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和程序,做好充分准备。创意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的总结提高。对活动而言,要不断总结、反思,做到既有一定的模式,又有突破和创新,而非一直在一个套路中打转。要使活动充满活力,一定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摸索,与时俱进,这样的活动才能凝聚人心,汇聚人气。

四、课题研究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业职能

课题研究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业职能,要多向员工学习,多进行调查求证。课题研究可分为年度课题研究和月度问题研究。

年度课题研究是研究撰写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选择课题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对企业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选择的课题往往是年度的热点、重点并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月度问题研究是分析探究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根源,透过问题看本质,找准问题和改善的层次,通过研究月度当期文化建设问题,一是发现行为准则短板,二是提出改善问题层次,三是为年度课题研究积累素材。年度课题研究和月度问题研究相辅相成,如仅侧重于之一,则另一必然偏颇。因此,研究会会员要在每年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每月也要进行至少一项问题研究,没有检讨就没有提高。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内丹学;噶举派;性命论

【中图分类号】 B9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39(2012)02-0113-5

道教内丹学是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修道证真的主要方法。内丹学虽有不同的流派,但诸家均讲性命,以“性命”二字为内丹学的纲领,主张性命双修而得道成仙,从而“即生成仙”。噶举派是藏传佛教重要教派之一,因它是用口头传承教授的宗派,故被称为噶举派。该派派系众多,但以大手印为其主要教法。噶举派主张,通过显教大手印(修心修性)与密教大手印(主要指修身,兼修心性)修习,就能“即生成佛”,“即身成佛”。本文试对道教内丹学与藏传佛教噶举派的性命论思想作如下比较分析,以就正于方家。

一、在性命内涵论方面

道教内丹学主张,人是由道所化生的;而道是凭借精、罴、神化为人之身来化生人的。如《天仙正理浅说》曰:“夫所谓道者,是人所以得生之理。道之用于化生,谓之精、熏、神化生而为人之身,故精、熏、神之化生人,即是道之化生人。”…人亦以精、霖、神养此身于世间。

内丹学主张,神即性,是心中所有,因而不离于心;暴即命,是肾中本有,固不离于肾。在丹经中,命通常是燕和精的代称。因为精由燕化,精暴本是一。如《玄肤论》说:“性则神也,命则精与熏也。”精、燕、神又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元精是无形的,是有变化、有神通之物;其实质就是先天元燕。后天之精即交感之精,是先天元熏触色变而为后天有形之精;是有形的,无神通、变化之物。先天暴是元燕,即肾中真阳之精;是先于天而有,即道罴;亦是长生之本、金丹之母。后天气是呼吸之气。先天纂与后天气可谓之母熏与子气。先天之神,即元神,是人之元性,即心中之真性。后天之神,即识神、思虑之神,是元神逐境驰外而成。元神是有变化、有神通之物;而且易逐境驰外而成识神。而识神是无神通变化之物;却能使元精、元熏外驰而变为后天之精。因此就内丹学来说,性就是指元神,命就是指先天精与先天燕。 就性命关系而言,内丹学认为,性命两者不可分离,“命无性不灵,性无命不立”,命依性而了命,性依命而了性;熏依神则能化熏,神依燕则能化神。丹道以元神、元霖二者双修而成,故日性命双修。

藏传佛教噶举派却把人的身心分为三身和三心。噶举派主张,身分为粗身、细身和最细身三层次。粗身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积集成的血肉之躯;细身指由气、脉、明点所构成的生理机体;最细身指本元身,即法身,因其不具有固定形态,故名为风。心亦分为粗心、细心和最细心三层次。粗心指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对境而生的感觉,以及第六意识的知觉、想象、梦幻、情绪等心理活动;细心指瑜伽者住三摩地之心;最细心指本元心,或称自性、佛性。身心三层次各有不同的机制和功能,而且又是相互作用的整体。粗身为产生粗心的浅层生理机制。细身细心亦相互依存,细心必有细身为其基础。最细身心是一体不二,为人生命、心灵之本。凡夫若要成佛,必需从粗身心逐步转变到最细的身心,始能成佛。

因而噶举派主张众生本来都有清净的如来法身,所以人人皆可成佛。米拉日巴说:“如来藏识遍众生,一切有情皆为佛。”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佛性,即如来藏。但现在还不是佛,因为这有迷与悟的问题,迷则为凡夫,悟则成佛。如米拉日巴说:“此心识不了悟,自险之无明,叫客尘,叫烦恼,叫众生,在轮回流转漂泊;此心识了悟,自性之明见,叫般若,叫清净,叫如来,乃往生涅粲。”

二、在性命工夫论方面

道教内丹学主张仙道与人道的关系是顺逆之关系,即顺则成人,逆则成仙。内丹性命双修工夫的基本步骤,自陈抟《无极图》传出后,通常分为炼己、炼精化霖、炼暴化神、炼神还虚等次第工夫,其中“炼精化燕、炼暴化神和炼神还虚”被称为初、中、上三关修炼。后世内丹家中有人又加上炼虚合道一一粉碎虚空为末后工夫。炼己是内丹性命双修的入手工夫,属于性功。《沁园春》日:“七返还丹,在人先须炼己待时。”《悟真篇·西江月》日:“若要修成九转,先须炼己持心。”这就是说在三关修炼前需炼己。炼己之“己”即元神、真性、真意之别名。炼己通常指惩忿窒欲,降伏心猿意马,扫除后天之习染,使识神退位,元神呈现。内丹学主张,伏心止念,关键在制眼。因为眼乃神游之宅,制心须先制眼,令目不邪视,于静坐调心之时,轻轻瞑目,回光内照,则“神返身中燕自回”。初坐者妄念浮动,这是平常心没静;当妄念来时,应急舍弃之,久而久之,妄念可止。如《青华秘文》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心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若不炼己,元神外驰为识神,精气亦外驰为后天之精。可见炼己实质指识神退位,元神呈现。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决策树 新建炼厂 信息化建设规划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内各大石油集团新建炼化项目的相继上线,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在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规划能够清晰的描绘出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的信息化建设蓝图,能够有效提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提供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纲。

目前,各新建炼化企业或大项目大多是根据各自的业务状况及其发展战略,按照业务模型框架对业务领域进行分析,从发展现状、面临形势、规划部署、效益风险、保障措施及项目描述等方面完成信息化规划的分析和编写工作,形成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然而,由于规划的标准不统一,方法不一致,造成了编制完成的项目规划在科学性和合理性方面有所欠缺,某些企业的很多小系统搭顺车一并投资建设,还有一些目前不具备条件的一些系统也被包含进来。在以往编制的规划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规划方案的完整性欠佳,导致信息化建设项目有缺项;规划方案中的项目描述不清晰,在后期建设过程中,导致不同的系统存在功能交叉现象;规划方案中的实施计划不合理,出现某系统上线后其数据源系统还在建设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应当基于先进的方法论进行编制,从而可以保证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先进性。

因此,新建炼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必须根据统一的标准和确定的方法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超前谋划,必须综合考虑新建炼厂的建设历程和业务实际来编制一套科学、合理、完整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从而保证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跟进。

二、关于决策树

决策树的重要作用在于能够将业务与IT进行关联,由四部分组成,从上至下分别是业务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活动和IT能力。在基于决策树进行需求分析时,首先,要在各层面确定企业的业务战略,其次,要确定需要通过哪些业务目标来实现上述的业务战略,再次,要分析每个业务目标需要哪些业务活动来支撑,最后,将业务活动与相关的IT能力进行对应。此时,就完成了业务目标、业务能力、业务活动、IT能力的逐步推导,得出了支持各类业务活动的信息化能力,即可得出满足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部分需求分析内容。

三、规划编制的方法

(一)基于决策树进行规划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容,完善的需求分析可以为后续的信息技术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整体水平的关键切入点。需求分析的总体思路是,首先,根据企业的业务战略进行业务分析,为新建炼厂搭建业务架构,并基于决策树方法论进行业务与IT的关联分析,因为离开业务谈IT将是一纸空谈。接下来通过与直接需求和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结合得到最终的需求分析。

由于篇幅限制,重点讲解需求分析中基于决策树如何将业务与IT进行关联,是通过从业务战略到IT能力的逐步推导来实现。假定某新建炼厂的业务目标是“1000万吨/年的炼油能力,通过优化资源、优化生产、实现精细化的高效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智能化新型炼厂。”要达到上述业务目标,需要信息技术提供对业务的全面支持能力。基于决策树方法,通过对业务战略、业务目标、业务活动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所需要的信息化能力,推导出了经营管理层(完整的需求分析还应当包括决策层、生产管理层、生产操作层的分析,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业务活动对信息技术能的力需求内容,如图1所示:

图1.经营管理层的IT能力推导图

由图1可见,通过ITTL管理的IT能力的建立将支撑和优化IT管理和IT运行维护业务活动,有效的提升新建炼厂的IT运行维护能力。通过科研项目管理IT能力的建立将有效的支持和优化科技管理业务活动,从而达到提升新建炼厂对科研项目全程记录和管理能力的业务目标。图中的其它内容不再一一分析。

依据上述方法完成的需求分析将具有与业务紧密结合、贴近用户直接需求、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一份完整的需求分析报告将会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亮点,有助于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整体质量水平。

(二)科学的进行信息技术方案设计

信息技术方案是信息化建设规划中的重要成果之一,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方案可以为新建炼厂勾勒出信息化建设的蓝图,是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新建炼厂信息技术方案的内容需要充分考虑企业信息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按照信息架构设计、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设计、基础设施架构设计以及IT设计与工程设计的对接设计四个方面组织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内容,即,设计各类数据流向科学、合理的信息架构,内容完整的应用及应用集成架构,先进的基础设施架构,实用的IT与工程对接重点,保证新建炼厂信息化建设有序开展。

下面重点介绍应用架构的设计,在进行应用架构设计时,应根据新建炼厂的业务需求和成熟的信息化技术,从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管理层、生产操作层,描述出覆盖企业主要业务的应用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图2.应用架构设计示意图

由图2可以看出,应用架构横向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管理层及生产操作层。纵向分为三个领域分别是原油配置与原料采购、炼油化工生产、工程建设。新建炼厂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工程建设同步跟进,因此,在信息技术方案的设计中,应当包含IT与工程对接重点的设计的相关内容。一般情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基础设施方面的设计对接(如,机房设计、网络综合布线设计、DCS/PLC接口设计、大屏幕)、自动化与计量仪表方面的设计对接(如,LIMS接口设计、先进控制系统设计、油品调合系统设计、计量仪表设计)及IT组织架构的设计对接等。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若要设计出完整的信息技术方案,需要兼顾信息架构、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基础设施架构、IT与工程的对接重点四方面的内容。作为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核心支撑内容,信息技术方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信息化建设规划的成败。

(三)合理的编制项目规划

项目规划是将信息技术方案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到相应的项目、策略、实施计划、投资计划,合理的项目规划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提升自身信息技术能力的方法和计划,因此,编制项目规划一定要注意其合理性。

重点介绍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编制,实施策略将根据项目间的依赖关系及项目的风险效益分析制定,制定原则为:存在较强依赖关系的系统建设应在另一系统建设完成的前提下进行;低风险项目可首先考虑实施。

针对不同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及特点,结合新建炼化企业工程建设的进度进行分阶段组织实施,具体应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定义阶段、实施阶段、生产准备阶段、生产运行阶段,如图3所示:

图3.结合工程进度制定实施计划的示意图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安排与工程建设进度相一致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例如,在实施阶段的系统实施,应当包括,档案管理、资产管理等系统的实施工作,为项目档案验收和资产验收做好准备工作。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项目规划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务必要关注其合理性,否则将会导致整个信息化建设规划失去适用性而难以落地。

四、规划编写方法的应用

本文基于决策树方法论对规划编制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在了新建炼厂云南石化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编制中,为云南石化设计了一套具有全面性、前瞻性、实用性的信息化规划。基于决策树编制完成的云南石化信息化建设规划起点高、内容全、资源共享,能够全面支撑云南石化未来的业务发展需求,同时得到了用户的普遍肯定。

五、结论

在大型炼厂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时,采用本文提供的成熟方法,能够确保完成的需求分析具有与业务紧密结合、贴近用户直接需求、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等特点,确保设计完成的信息技术方案能够兼顾信息架构、应用与应用集成架构、基础设施架构、IT与工程的对接重点四方面的内容,确保项目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合理性,支撑信息化建设规划完整落地。同时,若采用本项目提供的成熟方法进行规划的编制,不仅会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且能够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划的整体质量水平,确保编制完成的规划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合理性。因此,这套方法在今后为新建炼厂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的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缪彬,丁润逸.我国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展望,当代石油化工,2010,12,pp.23-27.

[2]刘希俭.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3]陈蕊.浅谈企业信息化规划,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pp.45-46.

[4]计世资讯.2008中国信息化发展白皮书.

[5]赖茂生,龙健.信息化调研综述,产权导刊,pp.50-53.

[6]何同兴.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23):6,pp.64-67.

[7]葛雁冰.为中国石油信息化建设提供全面支持服务,石油规划设计,2007,1,pp.1-3.

[8]郑明智,吴青.全面实施信息化搭建惠州炼厂的现代化管理平台,第十届全国信息技术化工应用年会论文集,pp.317-322.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下企业锻炼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教师通过到企业中接受锻炼,可以获得更多和社会现实需求切合的收获。可以借此机会,深化对企业技术、生产工艺、制造流程、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的认识,同时深化对人才素质以及能力培养的认知,进而在回到教学岗位之后,能将所收获的实用性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传导给学生,为学生将来到企业工作做好技术准备和素质铺垫。下面将结合本人暑期下企业的锻炼经历,谈谈所得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的几点建议。

一、下企业接受锻炼的收获

(一)了解企业文化,感受人性管理

进入企业后,在员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会经过三到四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囊括了安全意识、消防知识、职业态度规章制度、相关技术操作等。这些足以让一个新进员工,对他所生活的环境、所要做的工作、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自己职业目标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定位。学习期间,在与企业同仁的交谈中,深切的感受到他们严格管理中的人性化。这样,一步步了解,一步步深入,相信每一个新进员工会适应的更快,发展的更快。

(二)学习工艺流程,夯实理论知识

本次锻炼首先由企业专人带领我们参观生产一线,了解公司的整个生产流程和工艺,他们对每一个流程、每一道工艺、每一台设备的操作一一讲解,还会让我们亲自操作体验,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了解完整个流程后,企业安排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操作。

(三)掌握学生心理,更好的指导学生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次下企业锻炼的同时,我院部分学生一同前往企业参加顶岗实习。锻炼期间我与学生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业余时间我们一起探讨,就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同时也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聊天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便是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的同学,也并不如我过去想象的那样,是扶不起的一代。他们在工作中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适应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努力将工作任务完成的更好。这些不禁让我反思,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总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要求他们,虽然工作很努力,但是效果总是不明显,师生感情冷淡,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作为专业课教师,我想我们应该多赴企业锻炼,练就一两门扎实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多实践,少说教,理论满足够用就行。

(四)通过锻炼,学习经验,提高技能

作为一名企业锻炼老师,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努力转换角色,消除“锻炼”是“过客”、是局外人的思想,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动性。虽然一个月的时间很短暂,但是通过锻炼,并结合自己以前在企业的经验,我又一次成功实现了自身的三个转变,即工作角色的转变、工作环境的转变和思考问题方式的转变。这使我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全的方位上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增强了观念、学习了经验、提高了技能。我们这一批青年教师多数是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在企业中摸爬滚打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存在差距。通过本次锻炼,真真切切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了起来,而在整个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也无形地提高了自身的实践技能,为回到学校后的实践教学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存在的问题

作为企业来说,对我们短期下企业锻炼的教师并不是很欢迎。因为作为一个新入职人员来说,不是一进入企业就立即上岗,而是接受各种培训(相关培训前面已经提及到过),当具备相关技术资格后才能正式上岗。且员工上岗后都是有工作任务,一切需按照企业的管理规定来进行。

我们下企业锻炼的时间是一个月,这一个月的时间,等培训结束后时间已过半,当然刚上工作岗位后技术还不是很熟练,还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未等技术熟练,为企业创造利润,又是锻炼结束的时间了,企业难以在下企业锻炼教师身上获利。当然,作为企业来说,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个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若是企业把我们当成一个新进员工对待,则一切程序均需按照员工的标准执行;若不是按照员工对待,则每次进车间都要经过上级领导批准,有专人陪同,因为外面的人不能随便进入生产一线。所以,我们所处的角色很尴尬。

(二)学校存在的问题

教师下企业锻炼,学校的出发点和本意是好的,但是目前很多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我们现在的企业锻炼大都在假期进行,教师脱离了学校的管理,没有一定有效的监控体系,这就造成锻炼的过程无法收到监督。而且学校对下企业锻炼的教师有一定的经济补助,这也造成了成本的加大。

(三)教师个人存在的问题

一是下企业锻炼一般都在假期进行,忙碌了一学期,好不容易到了假期可以休息,但是又要进入另外一个工作岗位,所以造成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是不适应企业管理制度的束缚。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没有坐班制度,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进入企业后,需严格遵守企业的作息时间,这使得自己适应企业工作生活的过程比较艰难。以电子类企业来说,生产一线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从早八点半到晚八点半,中间有吃饭时间,间歇时间,但是整个过程仍然很紧张。而且要穿戴一些工作岗位需要的特殊服饰,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活动的自由度。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学校和企业可以充分沟通,尽量安排教师在一些技术操作性比较强的岗位进行锻炼,且企业可以积极安排。

二是学校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监控体制,使教师下企业锻炼不再流于形式。

三是教师个人应摆正态度,积极参与,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为目标,能够吃苦耐劳,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牟学鹏,衡军山,何海阔.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实践与思考[J].承德石油专科学校学报,2012,6.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4篇

镇海炼化分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75年的浙江炼油厂,1983年划归中国石化总公司。如今的镇海炼化公司,已经从建厂初期加工能力仅为250万吨/年、在当时全国48家燃料型炼厂中排名第47位的地方小炼厂,成长为目前国内最大的炼化一体化企业。

公司自投产运营以来,除1998年因政策性亏损外,连续41年保持盈利。公司原油加工量分别在2000年、2010年引领国内炼化行业率先跨入1 000万吨、2 000万吨大关并持续保持领先,吨油完全费用、吨化工产品完全费用等技术经济指标一直居国内行业领先水平。2015年实现了国内炼化企业年创利润超百亿元的历史性突破,成为我国首个年利润超百亿元的炼化企业,标志着镇海炼化技术和管理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2016年,公司共加工原油2 012万吨,生产乙烯112万吨,实现营业收入815.76亿元,利税355.59亿元,利润超130亿元,再创国内炼化企业盈利新纪录,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创业42年来,公司累计实现利税超2 400亿元,是国家最初投资的511倍(其中利润729亿元),相当于累计赚回了10个今天的镇海炼化。同志在浙江工作时,曾亲切地夸奖镇海炼化公司为“浙江宝贝”。

激活理想信念的力量

巩固企业发展的“根”与“魂”

镇海炼化公司在42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并洋溢着一种大气凛然、正气浩然、生气勃然的格局、胸怀、境界和状态。这种大气、正气、生气,首先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

坚持理想信念,奉献国家为党分忧。公司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挺起国企脊梁,主动为党分忧,在每一个重大发展关口,始终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不论是作为省属企业还是中央企业,不论是作为香港上市公司还是中国石化的分公司,公司在推动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奉献国家、回馈地方、回报社会的初心不变,坚定履行国有企业的三大责任。其秉承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积极培育并持续传承以精细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的丰厚滋养和不竭动力。

公司对干部的教育不仅注重提升其素质能力,更注重文化理念的认同,无论是“”、干部马列班,还是中心组学习、干部政治学习、青年大讲堂,石油石化优良传统都是每一位镇海炼化人一辈子的“必修课”。每周二下午进行中心组学习雷打不动,干部马列班培训坚持了32年,学习小组坚持了28年,尽管内容不断调整、形式不断创新,但企业文化的培育一直在坚守中传承、在创新中彰显。

公司坚持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早在2006年,镇海炼化公司就开展了员工网络论坛“净化”工程,清理了困扰干部员工思想的杂音,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与此同时,下大力气抓主流媒体建设,形成了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手机报、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七位一体”的新闻媒体格局,及时把党中央、国资委党委和集团公司党组的声音和公司的决策部署及时传达到一线。创建了微声音、微人物、微故事等微系列载体,展现员工的坚持之美、认真之美、责任之美、创新之美。组建了近200人的网络宣传员队伍,在网络空间传播文明、引领风尚。公司制定了微信群管理办法,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微信群、QQ群等见到、主义、反国家和民族的言论时,必须要主动站出来,以当“战士”的自觉、“虎口夺食”的勇气,在意识形态领域夺阵地、夺人心。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公司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创造性地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石油石化优良传统、现代企业管理成果以及宁波优秀的地域文化不断地糅合,培育并持续传承以精细为核心,以“大气、正气,精细、勤奋,低调、务实”为主要特征的镇海炼化特色文化。

在发展中积淀文化底蕴。怀揣“产业报国”的初心,镇海炼化人敢为人先,把握住了每一次发展机遇,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嬗变。在与时代一起奔跑的过程中,e淀了丰厚的精神文化:从不事张扬、埋头苦干到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从做放心人、说放心话、办放心事,到“严细实恒”“四个精细”;从“团结、求实、进取、奉献”到“大气、正气,精细、勤奋,低调、务实”“严格管理、快乐工作、健康生活”“诚信经营、诚实做事、诚恳待人”,这些文化理念成为镇海炼化人的“根”和“魂”,成为镇海炼化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标识,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历久而弥新,成为激发干部员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动力源泉。职责、流程、规章“三合一”的制度文化,“从心出发”的安全文化,“让白鹭告诉你”的绿色文化,每一个子文化如同涓涓细流,从各自领域共同引领镇海炼化扬帆向前。许多到过镇海炼化的人都说,现代化的生产装置、管理理念与优良文化传统在这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在传承中坚定文化自信。镇海炼化历来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在持续完善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系和工作机构、为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承提供组织保障的同时,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常态化,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写入公司职代会、党代会报告中,作为督办事项纳入公司大督办管理信息系统,对完成情况进行督办、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传承与培育并重,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传统教育,不断增强干部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干部马列班、新员工入职培训班、班组长培训班、经营管理干部培训班等年度培训计划中,均安排企业文化的学习内容。每年新员工一进厂门,公司宣传部人员、关工委老同志都要给大家作关于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和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的报告,在新员工的心中播下企业文化的种子,同时通过封闭式军训,锤炼过硬作风,养成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分配到班组以后,给每位新员工都配好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的师傅,不仅手把手传技术,更在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将公司的作风传承下去。创新宣传工作机制,倡导“自己主动说、让媒体说、让公众说、让员工说、让白鹭说”的“五说工作机制”,牢牢把住网络、报纸、广播、电视、微博、微信等思想宣传的主阵地,使员工把企业文化印入脑海、融入血液、化为行动。大力宣传“生产上精耕细作、经营上精打细算、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家牢记“工作环境改善了,不忘会战作风,严细实的传统永不丢;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忘精细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永不丢;企业发展了,不忘艰苦创业的历程,为油拼搏的传统永不丢”。例如,2015年乙烯大修前夕,一名操作工在巡检中发现裂解炉区地面上有细小的油滴,他没有放过这一蛛丝马迹,经过认真排查,最终在距离地面40多米高的管线上发现了漏点,消除了一起重大事故隐患。长期优良传统熏陶形成的精细劲和坚守“安全从心出发”的责任心在镇海炼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融合中升华文化自觉。作为中国石化旗下的分公司,建设符合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纲要,体现镇海炼化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镇海炼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公司认真分析镇海炼化子文化与集团公司母文化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重点宣贯“为美好生活加油”的企业使命、“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企业愿景、“人本、责任、诚信、精细、创新、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和“严、细、实”工作作风,在做到与集团公司企业文化保持高度一致性的前提下,努力传承镇海炼化优秀的文化基因。在企业文化融合过程中,尊重企业历史、尊重企业传统、尊重地域文化,充分发挥镇海炼化企业文化的传统优势。镇海炼化从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出发,结合本单位特点,围绕集团公司“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企业愿景,确立了“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化基地”的愿景,积极探索“行政管理集约化、技术管理专业化、运行管理现场化”途径,实现“以最少的人管理最大的炼化企业”目标,使公司的整体发展方向始终与集团公司保持高度一致,使镇海炼化企业文化在融合中升华。

在讨论中凝聚思想共识。面对“十三五”时期的新任务、新要求、新态势,公司持续开展以“面对百亿利润新起点,我们怎么办?面对提质升级新任务,我们怎么办?面对党建工作新要求,我们怎么办?面对行业发展新态势,我们怎么办?”为主要内容的大讨论。每当企业处于发展的重要“关口”,公司都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每一次大讨论都为公司明确了历史方位,指明了前进目标。每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镇海炼化还结合生产经营形势开展集中的形势任务教育,讲清形势、讲明任务,统一员工思想,凝聚前行力量。每月组织班组政治学习,及时把h中央、国资委党委、集团公司党组的声音传递到基层一线。通过“”“微型党课”等,引导党员不断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追求、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后备军”和“接班人”。

在学习中构建精神坐标。公司建立健全了典型选树宣传工作机制,积极培养和选树宣传各个层级的先进典型,把企业文化理念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发挥先进典型的导向作用。在重大典型的选树推荐上,公司慎之又慎、层层公示,并经公司党委会集体讨论通过,确保个个过得硬、立得住、叫得响。炼油五部党员安全员韩安平,工作38年来,开火票3万多张,发现隐患11 700多个,平均每年发现超过300起,成功处理了大小险情80余起。他记了20多本笔记,累计超过50万字。人格魅力、人性光辉和职业光芒使“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也代表着镇海炼化员工面貌。通过海选员工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使选树的道德模范可敬、可信、可亲、可学,把推荐的过程作为宣传的过程、传播正能量的过程。公司还坚持每年评比表彰“十件好事”,弘扬真善美、树立新风尚。今年公司还将组织最美炼化人、最美青工、最美家风、最美现象等“最美系列”评比活动。

和谐发展共享未来

打造“四个命运共同体”

镇海炼化建厂至今,一直有着两个“五湖四海”特质,一是班子成员五湖四海,二是员工队伍五湖四海。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坚持用文化把五湖四海的干部员工凝聚在一起,以人为本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秉承“和谐发展、共享未来”的企业宗旨,打造“四个命运共同体”,不断坚定干部员工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打造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坚持“炼油先炼人,炼人先炼带头人”的传统,镇海炼化坚持以文化凝心聚力。建厂之初,公司党委就与各级领导干部“约法三章”,提出“坚持党性、坚持团结、坚持艰苦奋斗”,并要求广大干部在生活上坚持“先基层,后机关,先群众,后领导”。42年来,镇海炼化人始终以“三个坚持”“两先两后”为工作指引、行为准则。在镇海炼化,公司领导不设专车,与员工一起在食堂排队吃饭。去外地出差,哪怕到半夜,能当天返回一定当天返回。来自五湖四海的镇海炼化人,将石油石化的优良传统与浙江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细文化,成为镇海炼化的一张名片。班子成员不仅严守纪律讲规矩、精细精心敢担当,而且在细微之处做表率,困难面前进一步,利益面前退一步。从2008年开始,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与当班员工一起吃年夜饭已经成为传统。上下同欲者胜。2015年9月30日凌晨,镇海炼化遭遇了44年来的最强降雨,大家在城市道路被淹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赶到厂区抢险,上白班的同志在凌晨提前赶来了,本来要下夜班的同志自觉留守岗位,休婚假的小伙子也赶来了。没有命令,没有动员,数千名员工为心中的那份责任而集结!共同的精神家园,促进形成了“一家人、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股劲”的工作氛围。

近年来,公司不遗余力地推进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新年音乐会、新春联欢会、新年游艺会、金秋菊展等,这些都是每年的传统活动。公司充分发挥17个文体协会和100多个兴趣小组的作用,开展小型多样的文体活动。公司员工创作的《白鹭告诉你,我的家在这里》获央企“十大金曲”;邹元辉创作出版的主旋律长篇历史小说《雄镇海战》《水师管带》被列为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小说和浙江省现实主义精品工程作品。公司先后获得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职工体育示范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涌现出程锡平、岑伟飞等掷球世界冠军。

打造企业与地方的命运共同体。公司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隶属关系、管理体制虽然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但融入地方共同发展、承担国企责任的做法不变,努力带动周边居民就业,增加地方税收,助力地方发展。在总部的支持下,公司积极做好扶贫、救灾、教育、环保、慈善、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捐赠工作,捐赠范围包括宁波市以及丽水市的缙云县等8个区县,支援地方建设;向第八届残运会捐款100万元。仅2008年以来,公司对外捐赠的金额就达1 223.4万元。同时,公司每年投入258万元,与周边街道和村庄开展环境共建。公司充分发挥企业消防队自身技术、装备、人员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地方危险化学品抢险工作,无偿支援浙江省及周边火灾、危化品事故抢险300余次,成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危化品抢险力量。2002年,公司成立了镇海炼化慈善分会,每年组织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目前公司慈善救助基金规模已超过1 500万元。

打造企业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公司将安全专项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培育以“安全从心出发”为核心理念的安全文化,坚持安全从“心”出发确保责任到位、执行有力;坚持安全从“行”出发,确保控制有效、保障有力;坚持安全从“新”出发,确保持续创新、引领有力。公司倡导“让白鹭告诉你”的绿色文化。在镇海炼化厂区就有一处自然形成的美景,那里树木葱茏,鹭鸟有近千只,镇海炼化员工叫它“百鹭园”。白鹭被称作大自然的“生态检验师”,对环境要求较高,镇海炼化厂区绿化率达到4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它们不离不弃的原因。公司坚持“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一分都不能省,而且要加倍投入”的理念,大力推进“碧水蓝天”项目。公司3年来启动总投资达12.5亿元的21个“碧水蓝天”环保项目。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镇海炼化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将下降88%、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56%、VOC(挥发性有机物)回收率达95%,相当于植树4 200亩、减少17万辆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公司是全国首批八家“环境友好企业”之一。

打造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命运共同体。如何破解国有企业、石化企业被“妖魔化”的困境,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镇海炼化是中国石化最早制度化、常态化、流程化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的企业,经验被集团公司推广。2016年4月,“公众开放日”上升为中国石化统一品牌。公司自2013年1月25日举办首期活动以来,至今已举办了105期,累计接待公众代表4 875人,形成了政府、企业、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的局面,让公司员工与周边居民一起享受文化、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在共建共享中打造企业与社会公众的命运共同体。每年元宵节前后,都是宁波血库存量紧缺的时期。公司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组织员工无偿献血。1997年以来,公司累计8 800余人次参加献血,成功献血量达到250多万毫升,是宁波市唯一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的爱心单位。公司员工傅海波是镇海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也是捐献造血干细胞公益大使。在他的带动下,公司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从当时的6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215人,镇海区也新增了200多名志愿者。

提升先进文化引领力

推动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在镇海炼化,其独具匠心和特色的优良文化犹如一个生命有机体,在绵延的发展历史中,引领着企业的战略方向、价值追求、行为规范。

引领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引领保障作用,公司根据中国石化打造4大炼化基地战略布局和公司建设“技术先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炼化基地”的愿景,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对今后五年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探索建设与中国石化和镇海炼化目标、战略、模式相匹配的一流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改进和提升企业管理,增强员工凝聚力、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塑造镇海炼化良好的品牌信誉和高度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使企业文化成为公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秉承精细的文化特质,坚持根据时展需求,创新制定、动态完善并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管理变革、人力资源“三位一体”发展规划,促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全面l展。同时谋划向精细化工、工程塑料等高价值、高回报领域拓展。

引领干事创业的企业风气。公司坚持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引人、育人,积极开展以“诚信经营、诚实做事、诚恳待人”为主要内容的“三诚”专题教育。按照标准化管理理念,在基层运行部设立标准化的企业文化室、党员活动室、心灵港湾工作室,让无形的精神传承落实到有形的载体阵地,使中国石化和镇海炼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

引领干部员工的价值追求。精细是镇海炼化的独特气质,也是干部员工的文化共识和价值共识,引领着干部员工在工作中精细、再精细,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核心理念。公司的一大特色是会算账、勤算账、细算账、人人都算账,算效益算到每个分子。公司形成了以“平稳装置生产,优化原料结构、优化装置运行、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公用工程为核心的优化机制,每年多达620稿的测算,确保了原料精确锁定、流程精确锁定、效益精确锁定。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管成本管到角角落落,以清晰的职责、先进的指标、刚性的执行将全面预算变成了降本增效的“紧箍咒”、价值创造的“指挥棒”、挖掘绩效增长点的“信号树”,并通过对标管理、班组经济核算、绩效监控三个平台,实现了大到一吨原料、小到一张打印纸的成本管控全覆盖,构成了全员“捡芝麻”的体系。

引领干部员工的行为规范。公司将文化理念融入制度,成为员工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无论是在以职责划分、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为主要内容“三项制度”建设过程中,还是在“三基”工作中,始终遵循与企业理念文化建设相匹配的原则。通过岗位日检、运行部周检、公司月检和每年一次联检,促进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督办管理平台,按照“遵守同一个制度,执行同一个流程,指向同一个结果”目标大力推进管理标准化,真正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工作有检查、考核有依据,促进精细文化深入每一位员工的骨髓里,体现在每一个员工的行动中。如:普通巡线工陈国荣18年风雨无阻专注干好野外巡线工作,徒步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有一回,陈国荣师傅巡检时闻到若有若无的油气味,尽管气味低到连报警仪都测不到,但长期养成的职业嗅觉使他立即向上级报告了这一细节。经过深入排查,最终在埋地柴油管线的保温层下找到了一个不到1毫米、只有透光才能看到的漏点。此时,距离陈国荣师傅退休的日子仅仅剩下70天。在他身上,体现的正是镇海炼化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及对精细作风的执着和坚守。

目前公司正在按照“十三五”期间打造“实力、活力、魅力”镇海炼化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转型升级,打造“实力镇海炼化”。具体措施为“一提一推两拓展”:一提即通过实施炼油老区结构调整提质升级、油品质量升级、油气管线隐患治理、储运系统提升、公用工程提升等“六大项目群”,全面提升炼油老区实力,为3~5年后实现持续百亿元利润梦想提供有力支撑。一推即按照国家关于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和总部“十三五”规划的统一部署,全力推进镇海炼化基地建设。两拓展即积极拓展区域资源优化、拓展精细化工事业,以进一步提升资产运行质量、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转型,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增强抗击市场风险能力。

传承创新,打造“活力镇海炼化”。即,持续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以管理标准化大力推进管理提效,同时深入落实党建工作“四个同步四个对接”要求,持续强化党的建设;持续激发科技活力,推动高端发展、差异化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持续激发智能活力,建成具有更加优异的感知、预测、协同和分析优化能力的智能炼化工厂,全面提升价值引领能力;持续激发文化活力,使企业文化成为推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干部员工归属感的重要元素。

炼化工程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遵义市;农民工;闲暇时间;体育健身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前言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特殊群体,指的是被“雇佣去从事非农业活动,属于农业户口的农村人口”[1]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便有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吸引了许多外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和当地居民一样的保障,是城市中的一个弱势群体[2]。遵义市农民工为遵义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他们工作、生活、身体却很少被关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外来居住或工作在遵义市的农民工男性56人、女性32人。.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与农民工人员体育锻炼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在遵义市城市农民工人员相对集中地区进行发放问卷,总共100份,问卷回收总数95份,回收率为95%,有效问卷88份,有效率为92.6%。

1.2.3访谈法

对遵义市农民工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农民工人员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理解状况和目前的参与状况,获取有效信息。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运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遵义市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2.1.1 遵义市农民工人员性别比例、年龄结构

从表1中可以看出,随机抽取的样本里,男性比例明显多于女性,分别占被调查者的636%和364%。性别比例相差也较大,并多以青壮年为主。

2.1.2城市农民工人员文化程度分析

从表2数据显示;在随机抽取的样本里,遵义市农民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学文凭则占307%、初中毕业的占33%、文盲或半文盲占193%。对于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工人员却仅占被调查总数的34%是所占比例最小的。

2.2遵义市农民工人员闲暇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和居住点体育场地设施情况

2.2.1农民工人员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情况

通过访谈法对遵义市农民工人锻炼的认识情况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由于他们大多文化水平较低,对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比较浅薄。很多农民工人说:“我们每天做的是体力劳动,还用进行体育锻炼吗?”。他们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就相当于参加的体育锻炼,闲暇时间应该用于休息。但有部分农明工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有益处,他们也表明,有多余的时间,还是会参与体育锻炼的。

2.2.2农民工参与体育活动少的原因

由此可知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的环境比较差,许多农民工对体育锻炼意识上存一些误区,认为有了体力劳动就没有必要进行锻炼了,甚至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锻炼,此外,还可以看出有327%的农民工劳动强度很大,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外来农民工中以青壮年为主,文化水平偏低,对锻炼的认识较浅薄。

(2)农民工闲暇参与体育锻炼少的原因主要在于没时间、太累,锻炼意识薄弱。

(3)农民工居住环境较差场地设施不很少或远离居住地。

3.2 建议

(1)各级部门应倡导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知识水平。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和健身知识,加大体育锻炼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以“科学锻炼方法、简单易学的运动方法”为内容的培训。

(2)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锻炼的投资多采用多样性的趣味性运动方法和方式使农门工们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融合体育、文化、趣味、智力等元素,并增强了观赏性,也有助于构建城市和谐发展。

(3)在农民工人员群体集聚的地方建立社区体育场所,加强体育场地,体育设施的建设,根据农民工人员的特点以及社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农民工人员体育发展模式。同时,加强社区公共娱乐场所的建设,让农民工人员有更多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方式,增强农民工人员的体质。

参考文献:

[1] 裴立新.肖剑.从社会角学视角看我国农民工体育问题[J].体育文化导刊,2007.(2):6-9

[2] 何文清.广州外来工体育参与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2):16-19.

[3] 须晓东.江苏省农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1-5.

[4] 刘莉.娄星区体育人口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4):26-29.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