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超越宗教,追求精神性

一直以来,都把身、心、灵三位一体的概念记在心上,只是对于心与灵的区别没能特别清晰。看完《超越宗教》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心”意指精神,“灵”则是灵魂。精神涉及高度,是一个向外、向上探索的过程;而灵魂则涉及深度,是一个向内、向下探索的过程。

超越宗教,是指宗教不是对于精神性追求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条途径,并且只适合于一部分人。

对精神性的追求应该包含对精神和灵魂的两方面探索,要有一个“上天入地”的精神:努力让精神达到一个高度,让灵魂达到一个深度。而后者更加重要,因为,人们往往会忽略深度的重要性。

书中的一个神话给了我巨大的震撼:人的神性是生来就有的,上帝为了让人类找不到原本属于自己的神性,就把它放在人的内心深处。他觉得,如果放在高山、河流中,人们总有一天会学会跋山涉水,总有一天能够寻找到,而只有放在人类的内心最深处,就可能永远不会被找到。因为,自视甚高的人类未曾想过也不可能想到要向自己的内心深处探索,从而发掘出自己的神性。

读完这个神话,我不免感到深深的羞愧。这不只是一个神话,它揭示出了人的本性,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忽略的一部分人性。人的力量很强大,只要认定目标,就能很好地完成探索。但最讽刺的就是,我们从未意识到向内探索也是一条路,而且会比向外探索之路有更大的收获。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历史教育 求真务实 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3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basic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program (Trial) "2001" launched to promot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tten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outline of curriculum reform put forward clearly to establish a realistic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truth-seeking and innovation "ha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that is to combine culture and exploration spirit, promot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pragmatic.

Keywords history education; seeking truth and being practical; scientific exploration

1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探索精神的缺失及产生原因

1.1学生探索精神的普遍缺失

在一次对上海市中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调查中,总问卷发放量为480份,回收问卷464份,回收率为96.7%,在这当中的有效问卷为447份,有效率是93.1%。经过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上海中学生的基本科学知识掌握情况大约是71.66%,可以说大致上满足了科学探索精神发展需要,但是总的来说并没能达到对当代中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目标。同时,大部分学生进行探索的途径较为单一,普遍选择了用报刊,电视等等进行资料的搜寻。

而在互联网搜寻信息的过程之中,调查对象大多数用于寻求体育娱乐,少有人进行新闻,学习等等活动,比例大致分为24.6%,23.9%,36.5%。

另外一组对北京市中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显示,①北京市的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保持科学态度的人占62.5%,不保持科学态度的人占37.5%。而同时,根据美国教育科学学会2007年数据显示,洛杉矶地区学生保持科学态度的人数占到89.1%,不保持科学态度的人为10.9%。从而我们不难发现,国内中学生整体上来看科学探索精神较为缺乏,在学习过程之中并不能保持较好的学习态度,此外还不具备一定的开拓创新的精神。尽管在中学教育中,学生探索的精神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但同时我们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2 历史教育中学生探索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中探索精神的内涵不丰富。中国几千年以来都处于封建制度之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者忽视对中国人探索精神的培养,同时在技术方面始终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内的探索和求真意识才逐渐变得浓郁起来,但是与西方发展多年的精神相比仍需进行更多的努力。

第二:应试教育使得学习过程中学生忽视了实用主义。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题,教育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应对考试,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限制在考点当中,而真正学习中获取的新知识和新观点往往很难学以致用。同时,大量的参考资料和材料的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目的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而不是使用知识和发现新的知识。

第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目的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运用学到的知识拿到更高的分数,往往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学习过程中,学生更是缺少一种科学求真的精神,只是被动接受老师教育的知识,而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中学历史教育中探索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新课程改革都为教学中探索精神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中》曾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②同时还有多项文件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自觉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意识,真正做到求真务实,转变原有死板僵化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灵活学习,自主学习,探索新知识,发现新方法,处理新信息,获取新来源。还应当在学习中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探索,坚定信念,认识到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

其次,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和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强,涉及领域广泛,学科交叉也较多,这就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索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使其不仅仅在单一的历史学科中获得一定的发展,还在其他学习领域获得长远的进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将以往对结果的重视逐渐转移到对过程的重视当中来。

2.2 中学历史教育中探索精神培养的可行性

首先,中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正是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因此这个时候对于探索精神的培养来说为时不晚,因为这个时候的中学生对事物也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往往能很快接受并且融入新的事物当中。所以中学历史教育当中,探索精神的培养符合学生当前阶段的整体特点,探索精神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并对其将来的发展都有着较好的影响。

其次,国际大潮流和大趋势也使得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一种可能。我们当前正处于和平发展的年代,国内外环境都十分稳定。同时,随着新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得我们有了更多接触到其他文化的机会。在当前的国际大背景下,树立起正确的国际意识和世界观就显得尤其重要。

第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也使得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一种可能,国家发展了,国民素质就必须与国家的发达程度相互匹配,同时,青少年是未来祖国发展的主力军,其能力的强弱更是关系到了国家的未来。为了打造出一批富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国民,我们也需要在中学历史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探索精神和科学求真精神的培养。

最后,新《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使得探索精神的培养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环节。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信息筛选,加强写作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3中学历史教育中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具w方案

3.1 教科书设置

历史教科书在设置的过程中更应当注意加强内容的相关性。目前,两堂课中图片约为12张,资料卡片为6个,相关知识链接卡片为2个,课文中的学习思考为4个,列举表格为4个。这样的设计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方便教师进行安排以及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和记忆。但是在设计当中应当更加注重教科书内部知识点的关联性,及时做到重点知识点有相关的事例和图片进行支撑。与此同时,在教材材料的选择时应当进行更多有价值的材料的挑选,为任课教师提供更多的知识点扩展的可能,尽可能让学生的知识面更广,而不是仅仅关注核心知识点的讲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模式的培养和探索精神的培养。

3.2教师应注意的事项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是否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探索能力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本人应当做到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于课本但不仅限于课本,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尽可能讲解与课文知识有关但高于课本知识的历史内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善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思维,素养和合作能力的挖掘。同时,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这都依赖于教师本人的职业修养,事业心的强弱以及专业知识功底。例如在讲授牛顿的发明的同时,教师本人应当对其发明的内容和具体的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并将自己的了解用简单直白的方式传播给学生,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使其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深刻。

3.3教学方法的改善

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当思考教育方法的转变问题,不能使学生一味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去做,例如当学到印刷术时,可以考虑带领学生共同模仿古代的印刷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来。另外,应当鼓励学生对老师教授的内容抱有质疑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或者教师可能教授错误的地方应当积极提出,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应当及时承认错误并且更正,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求真务实。

4 结语

中学历史教育长路漫漫,任重而道远,而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更是一个长期并且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脉络,深入探究了中学教育中探索精神培养的具体过程,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注释

① 李金钟等.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与缺失[J].教学与管理,2008(6).

② 齐世荣,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8.

参考文献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索精神 准确定位 创设环境 善于引导

一、要对“探索精神”准确定位

教师是活动的主导。要教孩子正确地去探索,教师就应当对幼儿的“探索精神”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从而端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理念,采取正确的指导方法。

首先,教师要用动态的观点看待科学教育。应该把科学教育活动当作孩子获取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一种对周围世界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是一种探索活动。科学教育并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幼儿来说,学会学习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更重要。一些教师以为科学教育就是教给孩子一些粗浅的科学知识,或回答他们日常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这是一种片面和简化的理解。因此,科学教育应满足孩子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需要,在探索活动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促进孩子的发展。同时,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善于正确地与他们交流,同他们一样满怀着好奇心去探索,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科学是可爱的,探索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科学就是探索,探索使人快乐。

其次,教师要正确认识幼儿的探索活动。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后,就要看、听、问,就像是天生的科学家,本能地渴望了解周围世界,这就是科学探索精神的生长点。但是,对于幼儿来讲,科学并不是深奥抽象的科技“尖端”而是基础的尝试,科学是他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如提问、观察事物、做游戏等等,无一例外地都要接触某些科学的道理。然而,幼儿时期的孩子一般是不可能理解科学的术语和概念的。他们在科学活动中的探索精神,常常是用语言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表现出来的。因此,教师不能不顾及孩子的直接经验不足,还不能达到某种概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仔细聆听孩子的叙述,积极鼓励孩子利用各种视、听、触、嗅等感官探究事物,努力扩展孩子的直接经验,而不能急于求成,以孩子掌握了多少概念、名词堆砌的所谓“科学道理”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

二、要努力创造适于探索的环境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人和事物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形成概念的。在科学教育中,给孩子创设一个丰富多彩的、适于探索的良好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要提供丰富有探索性材料的物质环境。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了科学探索精神。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以提供丰富的、具有探索性的各种材料作为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物质基础,引导他们提出问题,真正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冲动。所以,教师在布置班里环境时,一定要多用心思,多下功夫,想方设法地多提供一些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物质材料,从视、听、触、嗅等各方面激发他们学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在运用这些材料时,教师还要注意,为幼儿提供的探索材料,不是让他们获得某些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掌握找到答案的方法。所以,应改变“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允许幼儿探索,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自己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结果。

其次,要提供快乐宽松关系融洽的心理环境。孩子学科学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一项关于母婴关系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母亲在场会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当母亲离开时,婴儿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很大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所以,教师应尽可能使幼儿与自己之间形成母子般依恋的情感,为幼儿创设快乐宽松、关系融洽的心理环境,积极支持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支持,就会态度积极地主动去尝试、探索,宽松和谐的气氛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思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兴趣。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索精神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人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逐步改变了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加重视聚焦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措施。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及做法:

一、注重质疑,培养探索精神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质疑不是简单的提问,必须能够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兴趣和热情。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起点,只有质疑,才会更深入地进行探究,感悟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敢于探索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在实践理论的研究中,创造发明往往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起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只有思维的矛盾,才有思维的动力。苹果落地,使得牛顿提出了疑问,经过观察探索并最终得到了一个伟大的发现。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这样学生只有按照教师的思路解答问题,常常忽略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问题的愿望,这就很难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知识形成、运用等环节进行质疑;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质疑;在数学公式、计算法则上进行质疑。

例如,教学《等腰三角形》角的问题中,首先设置以下问题:(1)顶角为40°时,等腰三角形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

少?(2)底角为40°时,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3)有一个内角为40°时,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有一个内角为140°时呢?(4)通过前面几个问题的探讨,你有什么发现?那么,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度数为n,它的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多少?

二、创设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科学是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统一体。知识面狭窄,思想和方法贫乏的学生难有大的创造力,善于探索的能力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扩大思考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切实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挖掘数学教材中潜在的趣味内容,联系生活,精心设计课的导入和课堂问题。例如,通过生活实例或故事情节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动手实验、设置疑问创设活动情境,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数学问题情境既可以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问题情境,让教学过程更生动、更有趣。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和内容更加抽象,教师还要考虑多学科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亲历教学过程,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

例如,学习过(ab)n=anbn以后,一些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a+b)n=an+bn,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a+b)n,然后让学生用具体数据进行代入求值,进而让学生发现原先自己的错误认识,从而产生出观念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不管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出发点都应该是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前的知识背景,以便设计最佳的设问角度,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三、动手实践,培养自主探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有关心理研究表明,如果只靠看和听,能吸收的新知识永远不如通过动手实践吸收的程度高,并且记忆的时效更持久。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学会数学思考,在操作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学具,把边长为a、b的两个正方形连在一起,它的面积是a2+b2,让学生动手按所标识虚线将左右两个直角三角形剪下,刚好拼成了一个以三角形斜边c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c2,所以剪拼后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剪拼前的图形面积,即a2+b2=c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更好地在操作与实验中去体验和思考,主动认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动手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A. 4个桃子 B.小朋友手拿桃子 C.7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A. 7个桃子 B.小朋友手拿桃子 C. 4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 B.7个桃子 C.4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教师将3张图片作不同的排列,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关系,并能根据排列顺序,学习讲述图意,既可以编加法应用题,又可以编减法应用题。这种做法有一点类似语言教育的排图讲述(图片顺序可变换)。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还可以倒过来解算式。如5=?(1+4,2+3,3+2,6-1,7-2,……)这样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但对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很有帮助。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 幼儿 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A. 4个桃子 B.小朋友手拿桃子 C.7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A. 7个桃子 B.小朋友手拿桃子 C. 4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 B.7个桃子 C.4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7篇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4.训练学生抓装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矗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8篇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4.训练学生抓装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矗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9篇

一、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打开创新之门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二、注重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创新之本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安排一些探索性实验,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上探索性实验不多,在教学中也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做探索性实验的关键问题是实验设计。在教学中要加强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注重生产生活实际,开发创新之源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应定期举办化学晚会,开展化学游艺活动,通过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来适合初三学生的特点,以提高实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

四、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突出创新之核心

思维是创新的核心。平时在书本发现的新问题,在实验中发现的特殊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观察到的新东西,都要经过大脑加工、思维分析、去伪存真,找出本质性的东西,才可能有所创新。要创新就必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其方法有:①激发兴趣、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进行探索,揭示矛盾;②重视研讨学法,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③培养解决问题和判断、推理的能力;④培养学生有目的的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⑤引导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领悟能力,能迅速地深刻地抓住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第三,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多采用讨论形式的学习方法,选题可多选一些综合性的习题、一题多解的习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探求解题方法,开拓学生创造性思路,诱发求异创新。

第四,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殊才能和特长。

第五,考试时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的内容有,思维的敏捷性、流畅性、新颖性、创见性、深刻性、分析和综合能力、鉴别及评价判断能力等。

五、培养创新精神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

1.首先要教育学生热爱科研事业,强化学生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献身于科学研究事业的精神。科学研究是一项艰苦、复杂、细致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在科研上要有成就,创出新成果,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付出劳动,也不一定有所收获,甚至付出了巨大的劳动,牺牲了终生时间,也可能没有显著的成果。所以,教育学生将来选择科研事业,首先要有献身精神,要准备吃大苦、耐大劳,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去,立志奋斗终生,无怨无悔。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充沛的精力,灵活的思路,敏捷的反应,具有创新的最佳状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优化环境,活跃气氛,研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善于把不同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联系或移植到所要探索的问题上来,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就可能对所要探索的问题有所启迪,另一方面能拓宽所要探索问题的路子。

4.训练学生抓装一闪之念”,及时运算、分析、实验、验证,就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训练学生,善于从微小的差别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以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和化学家拉姆塞等人发现稀有气体元素为例,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用,培养训练学生的这种创新思想和方法。

6.培养学生搞创新的群体意识。个人奋斗,身单力薄,智慧有限,火光一点;集体创造,力大无比,智慧无穷,火焰冲天。教育学生不计名利,团结协作,共同创新,为将来集体搞科研奠定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矗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0篇

1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逐步培养探索精神。

例如: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我在引导学生认识了什么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活动去充分感知长方体面的特征。于是有的学生在操作中按顺序数出长方体有前后、左右、上下面,共有6个面;有的学生通过拆长方休纸盒,然后将其展开,或把纸盒的每一面剪下来,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在此基础上,学生又通过观察、重叠、比较,相互交流,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三组相对的面一般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不仅通过活动感知了长方体面的特征,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

2在思维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都是有思想的,对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首先通过教具演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量出求周长所需的数据,接着再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周长,有部分学生列出了6+4+6+4=20(厘米),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其它列法吗?这时又有部分学生列出了6×2+4×2=20(厘米)的算式,有极少数学生列出了(6+4)×2=20(厘米)的算式。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出多种计算方法,从而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3在讨论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应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创设一种群体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例如:教学“怎样量物体的长度”,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①发给每个学生一根长10厘米的纸条,让他们自行量出纸条长度;②分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③全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法,并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发言,同时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量法。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便会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不仅能找到正确的量法,而且能根据正确的量法说出测量错误的原因所在。

4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性格特点,采用儿童喜欢的、感兴趣的游戏方式来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并注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一类数学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让学生伸出双手,数“一”时同桌两个学生对击左手掌,数“二”时对击右手掌,数“三”时对击两个手掌。游戏完后,让同桌两个学生比较:谁的手掌面大?在此基础上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5在自学活动中培养探索精神

教师授课与自学是两种重要的学习手段,而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生的自我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 主动探索精神 学习能力培养

所谓“主动精神”,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主动的学习,它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只要具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方法运用科学,自己的学习活动安排合理,能够积极进行思考,勇于质疑,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进取的精神和探索的精神。在主动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初中数学主动学习可以按照下列几个步骤进行:

一、创设问题,学生自学生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教学的关键在于“疑”,它是教学的动力,是思维的方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同样也是激发学生的支点。此步骤是整个主动学习训练的第一步。为了更深入地为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能够不断地向前发展,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有新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从不同的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巧妙的设疑。

二、勇于质疑,敢于主动解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学,有很多自己能力范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浮出水面,这称之为质疑。在充满着观察、猜想、操作、模拟、实验、交流、反思等探索与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改变以前讲解例题、仿做例题、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使学生积极地在学习活动中进行探索交流。

三、分析问题,释疑解答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心中一旦有了“疑难”,就会想方设法去解决。首先,在设疑时,教师要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设为疑点,让学生有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欲望,从而激发出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设计教学过程要有科学性,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知识点的过程变成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

所谓“探索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索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初中数学的探索性学习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性学习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生活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如可以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给出条件,先探索结论,再进行证明的形式;也可以改造给出多个条件,需要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的题目;还可以改造成要求运用多种解法或得出多个结论的题目,以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要从实际生活情境入手,或者从数学基础知识出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符合学生实际的基础知识之中,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

二、通过数学建模进行探索性学习

在数学建模活动中,学生要从问题的实际出发,阅读题目的重要信息,利用合理的假设,简化题目,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思考联系出需要的专业资料和数学理论,融汇贯穿整个知识网络;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后,再进行必要的数学推理、处理数据、计算结果,最后检验由模型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高效的探索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够通过探索问题过程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通过开放题进行探索性学习

解常规题时,仿照例题来解是主要的解题方法;通过解开放性的题目,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考虑不同的出题背景,能够给出不同的答案,没有绝对对与错的答案。开放性的题目是进行探索性学习最有效的载体。开放性的题目不但要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还要探索整个题目的解答过程,这种题目不但能体现数学问题形成的过程,更能体现学生在实际解答过程中的思维状态。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要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去自主地学习、主动地探索新知,在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养成主动探索精神,能够在更高层次的学习中学会创新,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最终使他们能够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福泉 主编《合作学习探究》.海潮出版社。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2篇

【论文摘要】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伟大的事业孕育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催生崭新的事业。诞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汇聚成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支撑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战胜重重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如今,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中华民族,面对信息时代的机遇和挑战,迫切呼唤创新精神推动我国的跨跃式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理解和把握创新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对于创新精神各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表述。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即创新精神是指人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增长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它有以下八个方面的表现:

1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

创新精神首先是一种开拓精神,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从事别人不敢尝试的工作,有敢当天下第一的魄力和勇气。古今中外对社会作出划时代创造性贡献的伟大人才和在某一领域对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都具有这一心理品质。

2乐于探索、求异求真的科学精神

求异求真的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具有这种精神的人,不迷信权威,不盲目从众,有清晰的自主意识,有打破常规的独特思维,他们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探索未知,他们迷恋于创新,把发现、创造看作自己神圣的天职,不停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他们执着于探索、追求科学的真谛,或立志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或努力探究社会现象的本质,力求推陈新观念,创造新价值,发明新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3执着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探索真理、追求真理、认识真理。创新精神充分包含和体现了人们这种在实践中执着追求、探索真理的献身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无不追求真理,热爱真理,在未知领域中探索真理,献身真理。布鲁诺燃烧了自己,照亮了真理,蒋筑英―我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为探索、发展中国的光学事业积劳成疾、英年早逝都是鲜明的例证。

4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即敢闯“禁区”、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权威,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各种风浪和考验面前充满自信的精神。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都具有这种冒险精神,他们敢于承担任何风险和责任,具有无畏的勇气和开拓精神。日心地动说的创立者哥白尼、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者伽利略、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者牛顿、非欧几何的创立者罗巴切夫斯基、大陆漂移说的创立者魏格纳等人,这些成功的科学巨匠,无一不具有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可以说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创新精神,所有的创新都是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结果。

5甘于吃苦的奋斗精神

奋斗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本质上表现为为达到一定目的顽强拚搏、锐意进取、艰苦创业的勇气、胆魄和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人们在完成一项创造性工作时,必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障碍,那种与命运抗争,困难面前不屈服,不言败,甘于吃苦,逆境崛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寻找避免氧化的灯丝,就试用过1600多种材料,这就是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他能够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源泉。

6醉心于事业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忠诚和热爱,包括工作热情、工作作风、工作方法等。敬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对社会对他人极端的负责任,能以明确的目标选择,朴素的价值观,忘我投入的志趣,认真负责的态度,精益求精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创新精神需要执着的敬业精神的支撑,无此便不叫真正的创新精神,也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7服务社会的使命精神

心系天下,服务于人类、社会、国家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创新型人才都有理想有抱负,勇于实践,坚忍不拔,具有超人的意志品质。著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勇于攀登,忘我工作,在颇具危险的放射性物质研究中,发现了镭、仆并成功的分离了纯镭,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其动机就是为社会,为人类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她说: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她发现镭后,尽管他们的生活非常艰难,但为了使镭尽快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她拒绝申请专利,公开提取镭的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救护伤员,她不顾个人安危,把X射线设备装到汽车上,在战场上巡回医疗,挽救了大批伤员生命。由于长期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恶劣条件从事研究工作,她患了恶性贫血病,但在生命垂危的时刻,她对自己一生的磨难没有丝毫抱怨,也没向社会提任何要求。这种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使命精神是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3篇

一、科学精神的涵义与特征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对科学精神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尚存在争议,但其核心内容基本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可知的,物质世界是可以通过自身解释的。②方法论方面:认为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是认识世界的方法。③价值论方面:认为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而不应为财富和权力所利用,成为统治人类的工具。

科学精神的一些重要特征,不但在科学活动中有重要意义,对从事其他活动也产生借鉴作用。这些特征主要包括: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继承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

二、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物理科学本身就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结果,而且具备完备而严谨的知识体系。前辈科学家在物理学探索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进行过很多的尝试。物理学的教育中应该不单单把科学家最后得到的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把整个探索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当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既能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索地过程,又能比较快速的得到最终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反过来也可以很好地促进物理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领悟物理知识的本质内容。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索活动,可以深刻理解物理学科的规律,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发现和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出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从而得出结论。此后还可以进行反思、讨论争辩和表达等一系列的活动。整个过程中会体验到失败与痛苦、成功与喜悦,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刻。

三、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培养的途径

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可能在物理教学中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花费时间进行实践,只能渗透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课外活动等各种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具体来说,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⒈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与理论高度结合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灵活地开展实验教学,对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平常的实验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潜移默化地把坚忍不拔、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求实创新等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物理实验中。实验教学一般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两种形式。

⑴ 教师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某一规律或结论,或展现在科学发展进程中发现某一问题或解决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实验,主要能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教师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传授知识、演示实验现象、告知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科学发现的过程十分艰难,要有不怕失败,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还要有客观公正、细致周密的科学态度。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例如,可以发动全班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协助教师来完成演示实验,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表述实验现象,让归纳能力强的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继而能够共同讨论、研究和进行实验。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⑵ 学生操作实验一般在学校实验室进行,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为主,教师主要起引导、指导、监督和检查等作用。在

学生亲自操作实验的过程中,使其既动手又动脑,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熟练使用器材的能力。实验中时常会发生一些意外现象,出现一些事先未预料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处理和问题的解决,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多实验,只有两个以上的学生密切团结合作,才能使实验顺利完成,这就需要进行分组实验。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⒉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精神的培养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化学实验 操作能力 探索精神

在高中众多学科中,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也有所变化。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结合化学实验指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因此,下面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对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关的探究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能够由生活走向化学,将有关生活的实验引入到化学教学中来,让学生明白生活与化学是密切相关的。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时,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就是猜想与假设。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充满好奇心,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记记住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化学实验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将教学中可以借助化学实验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启发,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索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在以前学习过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实验,那么硫酸铜溶液会不会和钠发生反应呢?请同学们对这种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如果发生反应,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这种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索热情,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实验操作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实验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对实验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下面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对实验的设计进行分析。首先,教师应该选择实验的药品以及实验仪器,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主要的药品有金属钠、无水硫酸铜溶液等;主要的仪器有烧杯、镊子、滤纸、量筒、小刀、称量纸、药匙、胶头滴管以及托盘天平等。其次,教师应该对实验方法进行确定,该实验主要采用的实验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对实验有何影响,探究钠的大小对实验现象有何影响。教师应该配置浓度分别为0.5%、1%、2%、5%、10%的硫酸铜溶液,各取10ml与等大小的钠进行反应,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同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之后选择某一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分别与不同大小的钠进行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在该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不仅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了培养,还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对实验现象进行探索。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楚的观察到不同实验的现象,并通过实验展现出来的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化学教学中借助实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实验。

三、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探索精神的重要性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探索精神;培养方法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顺应幼儿的心理特点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有较强的动手欲望和探索需求。利用好这一阶段心理和成长特点,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发育,促进他们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发展特长,激发科学智趣,培养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该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和呵护孩子的探索精神呢?

一、以幼儿发展为本,为他们的实践探索创造条件

环境对于人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园教育中,园内环境的布置、各种活动设施以及活动素材的安排与利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比如,幼儿园中的墙体绘画,也许正是墙上的一幅太空漫游图在幼儿心中种下了想当宇航员的种子,也许正是一幅墙上的化学实验图让幼儿萌发了对实验室的向往。同时,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也要能够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满足他们的探索需求。这些活动素材不需要“高精尖”,即便是一个土堆、一只蝴蝶也能激发幼儿的探索需求和动手欲望。

树叶因为其多样的形状和色彩成为儿童喜欢的一种事物,它很常见,但幼儿对它的了解是比较浅显的。在《树叶的奥秘》这个主题活动中,我专门让孩子们提前收集了一些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叶子,做成标本贴在活动室的墙上,然后我也在班中布置一些小盆栽,比如仙人掌、含羞草等。短短几天,我们的教室成了“叶子王国”。孩子们欣赏叶子,照看植物,会不时地发问:“为什么叶子会变黄?”“仙人掌有叶子吗?”“含羞草是真的害羞吗?”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我会给学生讲解其中的原理,比如,仙人掌为了存贮自身的水分,叶子就进化成了刺等。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并不需要多么丰富的物质资源,即便是一些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事物,也能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也能教会学生科学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在鼓励和引导中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去探索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孩子的提问,尊重每个孩子不同的个性和不同意见,给他们创造提问和发言的机会,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应该尽到的责任和义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教师利用发问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求知外,教师还要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让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是从他的视角来提出问题的,有的问题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实在太简单、不值得一提,但在这时,教师也要耐心地解答,认真地对待。倘若教师露出了一点厌烦和厌倦,就会极大地打消孩子的积极性,甚至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在儿童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在恰当的时候进行反问,启发他们进一步学习观察和思考出答案。

三、在动手操作当中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够在动手操作中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进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向往。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帮助,鼓励孩子自我发现,自主探索作。例如:在植物发芽的试验中,我带领着小朋友,将废弃的矿泉水瓶作为容器,里面放上水,一起种植了黄豆、白菜根和大蒜等植物。他们在种植的过程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用水而不用土?”“他们会长成什么样子啊?”经过一周的精心培育,孩子们看到了植物发芽的过程,也在收获中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