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教育;地位;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学生的素质水平稳步地提升,同时也是保证其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其关键的地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地让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面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到了冲击,逐步向着素质教育转变。于是,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空前高涨,通过为学生普及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宣扬民主和法治等精神,使学生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努力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进取中成为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使得广大师生真正地意识到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到自然社会,通过了解时事政治,感受到现阶段社会的局势变化,为了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全球化的整体进程中,思想政治课记载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轨迹,面对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本课程的设立体现出时代特色,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将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时事融合到科学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有着较大的引导作用。

(二)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会对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影响。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因其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存在明显的不同,若是未能对思想出现偏颇的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使其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通过积极实践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中学教育中通过合理的方针,使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及时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步养成更为优秀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规避不良的影响,积极地正视自身的发展,努力地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三)德育作用

德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能够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人格。现阶段,社会上难免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果对学生忽视了正确的德育教育,将会使其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教育的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逐步确立更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得到有效的提升。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成为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知识作用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被突破,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知识熏陶,应该正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作用,保证其成为一切实践活动落实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课,通过逐步向青少年传授思想政治概念,充分彰显其十足的教育价值。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积极地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倍努力,使知识学习更加完善,也符合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

(五)塑造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更为独立的人格,逐步养成优秀的品格,因此应该正视其塑造作用。在中学教育中,需要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确定青少年塑造的标准,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正确地看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意义,通过培养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备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课明确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要求,使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了更为精准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地位

人之成才贵在素质,人之素质贵在完善,一个人素质的完善需要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认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采取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证

民办高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和公办高校一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民办高校属于我国高校发展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由于民办高校的上层管理人员不是由政府委派的,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学校自己筹备,经营模式也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使得办学方向脱离正常轨道,办学目的日趋利益化。基于以上情况,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并切实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虽然在办学模式、办学渠道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但它们的基本培养目标一样,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民办高校普遍是靠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坚持这个培养目标。然而有的民办高校就认为只要培养出有一定技能的人,出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行,进入社会可能就是危险品。况且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自发地增长,我们也不能把道德信念仅仅建立在简单的情感之上。只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高校通常所说的“两课”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发展的关键

民办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的精神潜力,促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关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从成立之初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主要包括生源的竞争、招生计划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等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同,它只有紧跟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很明确,他们紧跟市场需求,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专业很多都属于短、平、快的类型,很多学生都是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其它都觉得无所谓。这样一来的话,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保持。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只有开展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上学并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些观念,才会在实际当中认真学习,不逃课、不早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学校的学习风气才会浓郁,学校的教学秩序才能够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个学校的稳定,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状况的稳定性。大学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善变的,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民办高校,有一部分学生上学就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学校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煽风点火,希望制造出点动静来。导致在民办高校里,一旦出现停电、停水或是其它突发性事件,学校领导和学生辅导员就如临大敌,时刻备战,防止出现学生的集体闹事事件。同时,在民办高校里,起哄、打架斗殴也是家常便饭。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学生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真正认识到他们是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乐于进取,朝气蓬勃的,而不应该是颓废的一代。他们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以校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稳定、发展都与他们息息相关。校荣我荣,校兴我兴,只有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点,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保持稳定。

三、特殊的教育对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的特殊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技工院校的地位分析

技工院校主要是以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为主,使学生进入社会以后成为技术型企业的中坚力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在技工院校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技术院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并且没有较为丰富的社会阅历,因为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进入学校以后常常出现自卑心理。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冷眼相对,很少受到表扬,对学习有一种敌对心理,同时也认为学习就是一种负担。另外,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进入技工院校实属无奈,没有进入高中的光彩,以后就业走入的只能是劳动市场。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扭曲,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开展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有着重要意义。[1]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可促使学生对学习和未来有清晰的定位。很多学生进入技工学校以后,并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做选择,而是人云亦云,或者履行家长的安排。这样就会缺少奋斗目标,对未来也没有清晰的认识,往往出现随波逐流的现象。一旦进入专业学习,就会感到非常困难,并且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感觉困难越来越多。临近毕业时,就会一无所获,感觉前途渺茫。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让学生对自己的现状和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树立起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且知道如何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有思想观念发生改变,学生的行动才能发生变化。

二、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改革和创新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在思想政治观念教育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研究。首先,要求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革命事迹,进行传统教育。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今天所享受的教育机会不容易,要好好珍惜;学校不分高低,职业也不分高低,只有将知识和技术掌握好,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其次,实例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列举身边熟悉的实例并为学生讲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例如,可邀请往届从技工院校毕业的优秀学生回校作演讲报告,用他们的经历和奋斗精神感染学生,以此来坚定学生的学习信念,消除迷茫情绪。[2]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应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当前学生专业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指出奋斗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种单一学科的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现实状况进行创新。

2.从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如果全面按照劳动部技工教育计划开启课程,显然学生会有些吃力,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师需要对此做出调整,其基本的思路是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予以取消,增加实用性知识的教学,并且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在开展思想教育的同时穿插文学、写作以及法律等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思想政治课程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需要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前提,提倡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且创新教育方式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知识。综上所述,本文对技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以及创新的教育策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技工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帮助。

作者:蔡少君 单位:广州城建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4篇

一、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

以中国知网(CNKI)?槠教ǎ?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地位的相关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以2006-2016年这十年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高级检索并进行总结。

在2006-2016这十年间一共检索到的关于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论文大约有63篇。其中约有32篇论文涉及到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并且论文作者也明确表明了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其次,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著作的研究,没有限定具体时间范围,而是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出发对知名学者相关著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参考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著作。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观点,即本质说、原则说、方法说、职能说。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既把“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又视为方法的情况。

(一)本质说

有的学者将意识形态的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刘书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中指出:“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我们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2]侯爽在《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

(二)原则说

有些学者将灌输理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金鑫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坚持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4]。王文在《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中指:“灌输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与宣传,它不属于形式的范畴。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实现而言,灌输更多是作为一种原则”[5]。张志丹在《文本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兼议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灌输原则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原则,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不需要教育的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原则。”[6]

(三)方法说

有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7]张耀灿、陈万柏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8]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基本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宣传灌输法、实践方法、示范方法、运动整风方法、疏导方法、激励方法、审美方法。”[9]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0]余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论述及其启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说服,而‘灌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1]

(四)职能说

有的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职能。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12]。由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社会职能。”[13]就其词义来讲,灌输表示输送、输入。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言,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和输送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思想,也包括引导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

三、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评析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成果。灌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知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关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问题,以上学者大多数认为灌输是一种方法或原则,还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职能。各位学者对于同一问题,之所以会有“原则说”、“方法说”、“本质说”、“职能说”这四种见解,是基于灌输的不同视角造成的。(一)基于灌输内容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内容的角度。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统治阶级维持巩固本阶级统治的重要方式,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教化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本阶级需要的公民。根据列宁对灌输理论的阐释,灌输能够将靠公民自身无法产生的意识通过一定的形式,从外面输入进去。所以当灌输的内容是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时,可以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基于灌输功能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或职能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及职能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功能的角度。灌输能够把本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输送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与社??发展保持一致的思想,获得一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从始至终都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地位,将“君权神授”的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自愿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们产生革命的理论,就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从中可以看出灌输在使人们接受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与教育的功能极为相似,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教育。从灌输的功能视角来说,灌输能够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能够教化受教育者。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5篇

一、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

以中国知网(CNKI)?槠教ǎ?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地位的相关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以2006-2016年这十年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高级检索并进行总结。

在2006-2016这十年间一共检索到的关于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论文大约有63篇。其中约有32篇论文涉及到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并且论文作者也明确表明了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其次,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著作的研究,没有限定具体时间范围,而是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出发对知名学者相关著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参考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著作。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观点,即本质说、原则说、方法说、职能说。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既把“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又视为方法的情况。

(一)本质说

有的学者将意识形态的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刘书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中指出:“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我们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2]侯爽在《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

(二)原则说

有些学者将灌输理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金鑫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坚持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4]。王文在《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中指:“灌输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与宣传,它不属于形式的范畴。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实现而言,灌输更多是作为一种原则”[5]。张志丹在《文本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兼议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灌输原则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原则,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不需要教育的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原则。”[6]

(三)方法说

有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7]张耀灿、陈万柏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8]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基本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宣传灌输法、实践方法、示范方法、运动整风方法、疏导方法、激励方法、审美方法。”[9]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0]余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论述及其启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说服,而‘灌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1]

(四)职能说

有的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职能。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12]。由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社会职能。”[13]就其词义来讲,灌输表示输送、输入。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言,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和输送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思想,也包括引导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

三、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评析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成果。灌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知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关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问题,以上学者大多数认为灌输是一种方法或原则,还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职能。各位学者对于同一问题,之所以会有“原则说”、“方法说”、“本质说”、“职能说”这四种见解,是基于灌输的不同视角造成的。

(一)基于灌输内容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内容的角度。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统治阶级维持巩固本阶级统治的重要方式,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教化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本阶级需要的公民。根据列宁对灌输理论的阐释,灌输能够将靠公民自身无法产生的意识通过一定的形式,从外面输入进去。所以当灌输的内容是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时,可以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基于灌输功能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或职能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及职能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功能的角度。灌输能够把本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输送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与社??发展保持一致的思想,获得一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从始至终都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地位,将“君权神授”的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自愿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们产生革命的理论,就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从中可以看出灌输在使人们接受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与教育的功能极为相似,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教育。从灌输的功能视角来说,灌输能够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能够教化受教育者。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现时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90-02

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⒈国际局势。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外“和平过渡”的重要法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想在我国推行他们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他们利用各种高科技和传媒技术,进行文化渗透和资本主义思想的“灌输”,这些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部分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因此,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高度具有重要地位。

⒉中国前途。高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学生可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增强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

⒊中国大学的本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大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高职学校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这是普通高校与高职学校的最大区别,但是其培养目标和教学方针都是相同的,即都把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能力培养的时候,同时也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也放在一切教育的重要方面,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能力培养、法律知识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促进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素质的提高。

⒋学生的自身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的一生,在学校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对于他们到社会上的生存也有很大的帮助。高职院校在教育的时候要摆脱“唯专业技能至上”的偏见,要让学生认识到优秀的专业能力可以让他们在社会上很好地生存,而思想道德也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学习上或是工作上的精神动力,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全面发展包括了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涵养和审美素质等。要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促进他们成为道德高尚、专业能力优秀的全面人才。

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某些特定的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指导、有组织的思想教育,将正确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形成正确的理论观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教育环境和思想高度都与普通高校存在差异,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自信心不强,加上社会上对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错误认识,因此,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在追求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思想道德高尚、专业技能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三、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兴趣。教师要积极主动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之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首先,要通过查看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道德涵养,通过基本的思想政治能力测试和思想政治课堂调查以及课上的简单问答了解学生,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认知能力与水平了然于胸,因材施教。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良好的师生感情也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兴趣,巩固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有利于思想政治的进一步教学。创新课堂活动,在娱乐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每个孩子都喜欢自己的行为得到认可鼓励,教师要发掘他们骨子里的表现欲望,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例如让学生当老师、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讲解我国的思想政治发展历史,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大讲堂、思想探究课堂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多鼓励学生,认可他们的行为,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涵养。还可以运用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研究表明,假如将思想政治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那么这种心理需求会变成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无论是课堂还是课下,都要利用各种机会与学生交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⒉教师要关注学生思想。在高职院校中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担任着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还担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校健康发展。那么高职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呢?①构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积极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与学生成为朋友,给予他们理解与宽容,这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浓烈,思维更加活跃,探索情绪高涨,学习欲望更加强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③思想政治教师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利用身边的事实说服学生,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的实施。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体会学生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人格魅力,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一个道德高尚、行为正派的教师身份去影响学生。重视营造积极活跃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让学生以一个快乐、舒畅的心情投入到思想政治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陈晓浪.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

一、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1.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

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中等专业学校教学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时代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中等专业学校应将学生素质提升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党的教育政策、方针与路线为导向,强化中等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在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素质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在中等专业教育中,应将其视为一切教育的灵魂,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推动作用。因此,中等专业学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教育系统的主要地位,以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2.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以及人才发展的重要目标。对于中等专业学生而言,要实现全面发展,不仅要实现智力与体力的同步,同时也要在兴趣、能力与道德品质等方面得到持续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将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完善学生人格,能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进行全面提升,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等。从多角度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推动,使其真正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的人才。

3.推动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

人的发展状态分为自发与自觉两种。当前,在社会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中等专业学生都将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服务意识淡漠,缺少长远发展目标,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与相关理念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学生由自发发展向自觉发展进行转化的重要桥梁,引导学生将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通过调整自身发展观念与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同时,为学生改变自主意识与自觉意识培养,依赖社会与他人的状态提供思想保证。

4.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保证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持续的创新。我国在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这一发展目标的顺利达成离不开大批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是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创新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出现各种阻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专业科学知识,勇于追求、乐于奉献的创新精神,如此才能为创新性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保护。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中等专业学校的作用分析

1.导向作用

首先,在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中等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信念、理想与态度。当前,一部分中等专业学生对于党与国家实施的一些政策与举措不能全面理解,对于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等有严重的不满情绪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化,可以向学生宣传党的最新政治、路线与方针,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与政治意识,使其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帮助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当代中等专业学校学成长于一个知识、经济、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下,极易出现享乐主义等思想问题。科学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科学教育。再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中等专业学生确立科学的成材目标,树立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就业方向。当前,许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自视甚高,一些社会岗位供大于求,一些岗位人才难觅,出现极大的人才浪费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使其对社会、市场需求与自身能力有正确认识,树立正确就业观,从而实现人尽其才,带动社会发展。

2.动力作用

在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合理的进行激励教学,将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正确成本目标,合理应用激励方式与手段,将使学生产生强大内在内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发展。除此之外,通过正面积极的教育,对中等专业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错误、消极思想进行及时警示与制止,将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才。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潜能、创造力有发掘与激发的作用。对于中等专业学生来说,要实现自身创造力的发挥不仅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坚强的意志、勇于拼博的精神同样必不可少。在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阅历有限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其心理素质,实现意志的磨练,使其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发挥。

3.育人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形成,新时期的社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实践,在人文精神制度点上对学生视野进行拓展,树立崇高社会理想,使其更好的洞悉社会,强化学习动力,促进文化素质发展。其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中等专业学生道德素质形成与健康心理素质形成也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道德规范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养成遵纪守法、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怕吃苦,勇于面对各种挑战的健康心理素质,促进中等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三、结语

新时期的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不仅需要有严谨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也应当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育工作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实际,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期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国洪.浅谈当前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新课程(上),2012,12:126.

[2]李翔宇.中等专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4:24-25.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8篇

1.思政课教学现状概述

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三门课程,统称为“思政课”。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该课程在"思政课"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通过向学生全面而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本课程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对于落实高职院校德育为首的地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的崭新课程,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本课程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我修养,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无产阶级的民族观,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等问题,做好民族工作,从而自觉地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思政课”在各系各专业普遍开设,是公共必修课,三门课共计8学分,分两年完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担此重任的正是“思政课”教学工作。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呈稳定、健康的良好态势,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也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大变化,各种思潮相互撞击,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薄弱,常常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基础文明欠佳、道德素质不高、诚信缺失、吃苦精神差,崇尚个人主义、集体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团结协作意识等。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增强其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接受党的领导的自觉性,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而通过对我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你认为学校的德育课程对自己的思想是否有影响?”一题的选择中,选择“没影响”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然后依次是“影响很大”、“影响不大”。在我院学生思想工作座谈会上,几位做学生工作的教师都提到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象:学生做事情功利目的极强,首先问有什么利益,否则没有热情去做。

2.思政课教学地位现状分析

针对此类问题,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造成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课本知识受篇幅影响,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需要。每本书只有固定的章节,如无拓展,即显得枯燥刻板。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青年大学生处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之中,自身形成了许多新的思想特点,对社会也产生了许多新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信息垄断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虚拟空间,舒张了个人意志。在这个时代面前,传统的教育内容应该坚持下去,但要联系学生实际需要有所拓展。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造成学生对理论的不理解、不信服。课堂上老师讲的似乎与社会上听说的不符。整个社会长期存在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党风和干部作风负面的问题,阻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对涉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滞后,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障碍。三是教师授课方式不灵活,说教式讲课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厌倦心理。在与学生访谈时,多数学生不喜欢空洞说教,希望授课教师能结合实际讲解,最好能结合社会中存在的实际现象来讲理论。与思政课教师座谈时,大家纷纷表示希望加强学习,而思政课教师除了参加过一次教材培训外,基本上没有接受较为先进的培训或交流的机会。

3.思政课教学的改进方案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9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社会管理”一词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即广义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分为四个基本的部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管理即经济管理,对社会的政治发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理,对社会思想(精神)发展的管理即思想管理,对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管理即狭义的社会管理。②从概念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在对象、内容、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有着其他管理手段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硬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硬性管理以“事”为中心,是一种依靠国家暴力、组织权威、规章制度、行政法纪的外在的管理。硬性管理的目的是达成组织绩效,一般采用计划、组织、指挥、引导、控制等方式,是一种程式化、有序化的强制管理。硬性管理更多地强调管理客体的服从,而不关心客体的主观愿望。硬性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法制控制和国家机器的强力制约。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是一种依靠威信、共同的价值文化理念等软因素的内在管理。柔性管理的目的是激发、调动管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种人性化、非强制性的管理。柔性管理是依据管理客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过关心、沟通、引导、熏陶、教育、感化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形成统一的价值文化理念,使管理客体获得“家”的归属感,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柔性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传媒、舆论控制。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人是社会的主体,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只有给予人们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它运用沟通交流、比较借鉴、说理规劝、熏陶感染的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建设社会管理的合力,从而更好的是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如何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成为当务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要变革原有的上层建筑。

我国社会管理的变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本质上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而进行的量上的变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而不能借改革的名义搞“西化”,搞两极分化。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不同的改革观、发展观能够有所了解、区分,这对于坚定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关键。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等精神因素,对于保证社会管理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如何估量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是否认同社会管理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如何认识社会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等都直接影响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精神动力表现为: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社会管理。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分散的、不同的甚至互相排斥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集中的、共同的、统一的精神力量,共同为社会管理贡献力量。第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人们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能够保证社会管理的有序开展。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管理的完善与变革根本无从谈起。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能够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对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观念的革旧鼎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一般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不难看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很多方面有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密切联系的,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作用可能发挥的程度,它的作用发挥程度又实现着其相应的社会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的一切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均发生巨大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因此,协调社会各方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既是社会管理的目标,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协调社会各方的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却可以“间接”的起到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很多情况下,人们之间的隔阂、摩擦和矛盾是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各式各样的途径和活动形式,使人们增进彼此了解,起到缓和情绪,转变态度的效果,进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人们克服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由于每个人的年龄、阅历、知识面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且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外部事物性质的标准。随之必然会产生认识和心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启发、说服、感化等方式,使人们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观念,从整体上、全局上去考虑问题,从而是社会关系、矛盾得到缓解。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思想动态,将其作为修订、完善社会管理决策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及时获得他们思想、情感、心理上的动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需求与愿望,为修订和完善社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是检验社会管理政策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秩序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性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行为的有准则的重现和再现,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既是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实践的过程,又是实践的结果。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统一人们的政治信念。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关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使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统一的政治信念,促进社会稳定。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面对我国如此快速的发展和变化,有些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迷茫、焦虑、恐惧的心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对国家的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交流沟通消除消极的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和深刻变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人们的思想、行为有机地整合。有机地整合是在思想、规范统一基础上的行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宣传、教育、启发、说服、感化等方式,使人们形成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思想、价值观念统一的基础上统一人们的行为,从而起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引导、启发和协调等手段来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完成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潜力,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的宣传工作。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亲和力、感召力等优势,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中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更易为人们接受、理解和认可,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注释:

①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②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项久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曾盛聪.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2,(7).

[5]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2002,(11).

[6]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3,(3).

[7]徐建南,施向荣.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理论教育 地位

2005年l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益凸显。其中原因何在呢?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虽然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那么。未来知识分子就有可能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反,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差。那么未来的知识分子就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表现。所以,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几年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所以这些课程本身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就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涵养。无疑,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增强理论涵养。但理论涵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理论,才能化作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涵养。而只有把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质。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自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成熟起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途径来实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一个综合素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人的行为是人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冽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这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说,学好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忽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更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在整体上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呼声下。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减少。许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原著学习时间也大大减少,有些原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诚然,在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的时代,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决不意味着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也决不意味着要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准。如果以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为代价,来换取一时轰轰烈烈的所谓社会实践活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在学校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解决的(姑且不论这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大实效),而是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疑,整个过程的基础是理论素养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把理论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重要。不错,从长远来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根本作用的应该还是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因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素养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三、我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理论素养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历来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历史任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延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国民党又不断向我发起进攻,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就在这时,我党却进行大规模的理论教育。193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毛泽东同志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理论教育活动对全党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可见当时党中央的决策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建国后不久,尽管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毛泽东在此关键时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无一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系统学习。为了配合全党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

邓小平同志也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革”结束不久,我国真可谓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已是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却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这些年来,应该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邓小平还专些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1989年6月,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在1989年9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抓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实践证明,后来我党坚持不懈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毛泽东、邓小平为什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不至于被各种邪教所迷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高校 理论教育 地位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益凸显。其中原因何在呢?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虽然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那么,未来知识分子就有可能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反,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差,那么未来的知识分子就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表现。所以,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几年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所以这些课程本身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就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涵养。无疑,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增强理论涵养,但理论涵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理论,才能化作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涵养。而只有把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质,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自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1]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成熟起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途径来实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一个综合素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人的行为是人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列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但这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说,学好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忽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更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在整体上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呼声下,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减少,许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原著学习时间也大大减少,有些原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诚然,在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的时代,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决不意味着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也决不意味着要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准。如果以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为代价,来换取一时轰轰烈烈的所谓社会实践活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在学校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解决的(姑且不论这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大实效),而是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疑,整个过程的基础是理论素养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把理论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重要。不错,从长远来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根本作用的应该还是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因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素养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三、我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理论素养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历来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历史任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4]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延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又不断向我发起进攻,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就在这时,我党却进行大规模的理论教育。193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同志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5]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理论教育活动对全党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可见当时党中央的决策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建国后不久,尽管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无一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为了配合全党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1953年相继出版了《选集》一、二、三卷。

邓小平同志也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束不久,我国真可谓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已是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却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这些年来,应该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6]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邓小平还专些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7]1989年6月,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8]在1989年9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抓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9]实践证明,后来我党坚持不懈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为什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不至于被各种所迷惑。正如同志所说:“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10]试想,为什么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的时候,许多共产党人都不为五花八门的教义、学说所动,不为高官厚禄所吸引呢?为什么他们敢于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呢?为什么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而这些理想和信念的获得,又得益于我党长期坚持不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定要防范那种忽视理论教育而盲目追求社会实践能力的倾向。无疑,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削弱。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水平只能向纵深发展,绝不能搞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唯有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以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建设的战略决策,必将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注 释:

[1] :《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求是》[J]1998年第4期。

[2]《马恩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467页。

[3]《列宁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10月第二版,第241页。

[4][7][8][9] 《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44、147、306、318页。

[5]《选集》[M] 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二版,第533页。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2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 理论教育 地位

2005年l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宣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愈益凸显。其中原因何在呢?本文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专业知识水平高的大学生不一定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而必须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有些知识分子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信仰风水及宗教迷信。说明人的信仰与知识水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虽然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具有不同层次的专业知识水平。但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专业知识赋予人的是专业理论素质:而人的信仰则属于人的人文精神、思想素质。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大学生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仅仅只是表明专业文化素质高。尽管专业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有些关联。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关联度更高。但二者之间毕竟不是直接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所以,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思想政治素质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要求对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一定意义上讲。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也就是说。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高。那么。未来知识分子就有可能成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相反,如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差。那么未来的知识分子就可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我们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么,检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真正标准是什么呢?那就只能是这些大学生在社会上的实际表现。所以,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就是看几年以后在社会上工作的大学生是否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是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是否遵纪守法,是否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现在教育领域都在强调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所以这些课程本身如何贯彻素质教育就更重要。然而。当前的现实却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只注重一般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涵养。无疑,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增强理论涵养。但理论涵养的形成更多地依赖于对理论的独立思考、对理论的融会贯通。只有融会贯通了的理论,才能化作自己的素质,变成自己的涵养。而只有把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质。才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灵活自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被各种错误思想所迷惑;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同志曾经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理论上的成熟首先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化作理论素养,在此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让大学生在理论上成熟起来。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大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

二、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的途径来实现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一个综合素质,它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许多方面。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是基本的素质,它在整个思想政治素质中,起着基础和导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素质是通过人的社会活动、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人的行为是人的世界观的外在表现。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都十分重视理论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冽宁也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但这并不是否定实践的重要性,只是说,学好理论,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种忽视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倾向更强,表现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上,就是在整体上强调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片呼声下。有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时减少。许多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浅尝辄止,走马观花;同时,原著学习时间也大大减少,有些原著学习小组流于形式,收效甚微。诚然,在知识经济已初显端倪的时代,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要继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但是,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决不意味着减少理论课的课时,也决不意味着要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标准。如果以牺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深度为代价,来换取一时轰轰烈烈的所谓社会实践活动,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而思想政治素质不是在学校的几次社会实践活动就能解决的(姑且不论这几次社会实践活动有多大实效),而是以深厚的理论素养为基础,培养分析问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无疑,整个过程的基础是理论素养的培养。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应把理论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比理论教育更重要。不错,从长远来看,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在大学阶段,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起根本作用的应该还是理论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因为,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素养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无法代替的。

三、我党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从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正因为理论素养对于人们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党历来都非常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只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历史任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革命的过程中,我党始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邓小平同志总结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延安时期,当时,日本侵略者已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又不断向我发起进攻,党的工作千头万绪。可就在这时,我党却进行大规模的理论教育。1938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在党内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同志在会上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他要求“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后来的历史证明.这次理论教育活动对全党进一步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准备,可见当时党中央的决策是极富远见卓识的。

建国后不久,尽管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国防、镇压反革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关键时刻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又是理论教育。1951年2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决定)要求全体党员无一例外地和不间断地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系统学习。为了配合全党的理论学习,党中央成立了<选集)出版委员会,并于1951--1953年相继出版了《选集)一、二、三卷。

邓小平同志也历来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结束不久,我国真可谓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已是迫在眉睫,在此关键时刻,邓小平却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端重要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在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中,邓小平就指出:“这些年来,应该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什么?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1985年,在全国党代会上,邓小平还专些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针对一些同志认为在改革开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想法,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是一种误解”,他说,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1989年6月,在总结改革的经验教训时,邓小平说:“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在1989年9月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邓小平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要抓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搞几年风气就会变的。”实践证明,后来我党坚持不懈进行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邓小平为什么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呢?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才能信服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不至于被各种所迷惑。正如同志所说:“对我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管总的东西,不学习理论,势必思想空虚,精神贫乏,是非不辨,方向不明。”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工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38-02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重大任务,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的地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高校所有教职工都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而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工会责无旁贷。全面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把广大教职工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上来,仅靠学校党委是很难完成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还需要发挥工会这一群众组织的优势。

一、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工会组织作为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除了配合党政对教职工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外,从教职工群众的不同思想状况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固定的方式,采取灵活的方法,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引导群众进行自我教育,使教职工群众在工会的经常性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受到教育。

(一)组织体系优势

工会具有严密完整的组织体系,从各级的工会委员会直到教代会,形成了完整的联系网络,这就为工会能充分发挥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宣传阵地优势

工会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橱窗、墙报、黑板报、广播、校讯通、网站、大讲堂等宣传阵地,通过举办宣讲报告、知识讲座、交流信息、先进事迹展览等方式,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活动多样优势

工会通过组织开展民主管理活动、文娱体育活动、教学竞赛活动、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等等,并积极组织教职工参与其中,教职工群众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逐步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过程。

二、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高校工会的工作对象是密集型的高知识、高学历群体,是学校党委和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具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天然优势,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就必须团结和依靠广大教职工。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高校能否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取决于高校能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个政治前提。

从教书、管理、服务育人角度来看,教师、行政部门和后勤服务的教职工都具有育人的职能。教职工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教职工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职工的言行必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高校工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党委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和引导教职工提高认识,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状况决定着他们的工作动力、状态,没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效应很难在育人工作中体现出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工作目标就难以实现。

(二)维护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保证

以人事、分配制度及后勤社会化改革为重点的高校改革,涉及到学校内部利益结构的调整和变革,直接影响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必然会引起教职工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如没有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教职工的思想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的境地。创造一个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大环境,教职工应从学校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谋划学校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不可少,它起到了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全校师生了解、加强团结的作用。

工会作为高校开展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同参与者,应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探索出更加体现高校特点――知识性、文化性的工作、活动内容和方式,从政治、工作、生活等方面关心帮助他们,加强教职工职业理想和道德教育,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教职工的自觉行动。加强对教职工的思想引导,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高校若不进行改革,学校就很难发展。教育引导教职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合理的表达利益诉求。妥善处理高校内部教职工的矛盾,引导教职工的维权意识由自发性的群体维权向自觉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转变。

三、高校工会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工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教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才能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校工会应结合高校教职工的特点,以及高校这样一个特殊的育人环境,不断加强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职工思想道德素质

教职工素质的全面提升是教职工全面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教职工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在人的整体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的其他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供导向和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教职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教职工把个人的需求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之上,将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主观愿望同国家、社会、人民的需要相结合,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业经济效益发展不平衡,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为稳定政治、经济、人心服务。工会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来提高教职工的政治素质;通过提高教职工的品格,升华教职工的理想,培养教职工的献身精神,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最终,工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教职工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提高教职工队伍建设整体水平

师德师风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职工在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核心内容。高校工会要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职工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首先,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氛围。工会应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开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教育,把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求落到实处,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师德得到熏陶的目的。其次,制定师德师风制度规范教师行为。以《教师法》《教育法》为依据,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准则,根据师德的基本要求形成一个系统的、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完善人的作用。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整、精神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弘扬社会发展要求的崇高道德风尚。对制定的制度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确保各项制度得以落实。最后,在开展的活动中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教职工参与到活动中来。工会要坚持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人们在活动的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师德师风境界得以升华。

(三)加强主人翁观念教育,提高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加强主人翁观念教育,组织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使教职工充分认识到和谐劳动关系在高校改革的重要性,促进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让广大教职工在积极参与学校管理中不断提高主人翁意识,切实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高校工会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新的《工会法》和《劳动法》等,依法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开展普法教育,使教职工做到懂法守法。通过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主管理活动,吸引和组织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保证教职工行使管理学校大事的民利,从而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好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工作,是工会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内容。在参与管理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能力,不断提高主人翁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增强民主观念、法制观念,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只有紧紧依靠教职工,做到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在制度上有效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坚决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才能够真正地办好学校。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2] 工会的基本职责[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9.

[3] 彭秋莲.高校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1,(3).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4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央四代领导分别对其进行了阐述,其地位和作用在毛泽东时期得以确立,邓小平时期得到发展,江泽民时期进一步巩固,现阶段更加完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其重要性主要从地位和作用两个方面来体现。地位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全部工作系统中的位置,作用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党的总任务中发挥的功能,地位和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地位通过作用来显示,而作用的发挥又依赖于它的地位。我国四代领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给与高度重视,对其确立、发展、巩固和完善进行了阐述。

一、毛泽东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确立

毛泽东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包括对社会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指出:“红军党内最迫切的问题,要算是教育的问题”,要“从教育上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34年2月,在江西召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指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每一个战斗的胜利都离不开政治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著名论断,认为解决好干部的思想教育问题是解决好党的一切政治任务的前提。1942年毛泽东明确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944年毛泽东审阅和修改的由谭政所做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中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所做的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进一步强调“生命线” 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好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这是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断。 1958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其比作“生命线”、“中心环节”,为邓小平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邓小平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发展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80年邓小平指出“现在群众中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很多,党内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也很多,尽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邓小平在接见首届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教育。”所以邓小平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思想政治工作”。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强调经济要发展快一点的同时论述了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切实培养人、教育人的工作。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巩固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是新世纪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我党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是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地位和作用。2000年6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党中央第一次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江泽民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中心环节”、“重要政治形势”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四、现阶段我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强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前三代领导关于重视思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的传统,在新的历史情况下,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历史背景和实践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思想。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文献,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从现实性上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作用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有其自身发展的历程。其地位和作用在毛泽东时期得以确立,邓小平时期进一步发展,江泽民时期得到巩固,现阶段更加完善,是一个一脉相承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革命时期、改革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处于“生命线”“中心环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 邱伟光,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

[3] 刘建军.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欧阳恩良.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强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指导地位 重要作用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教育实践活动,必然打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烙印,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支配。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指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阶段定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时代背景,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多质多维的生态环境。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窘境和困惑很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焦点和矛盾问题在学生思想里的折射和反映。

近年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有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基础道德教育;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归因于高校扩招而导致的生源质量的下降,有的则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素质的低下。这种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现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孤立的系统,囿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谈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孤立分离的定位,或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过低评价或过高要求,必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脱离社会实际,解决不了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而陷入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实践、价值关系在观念层面的集中反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将长期面临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些课题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而且是大学生十分关注和关心的涉及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不应该回避这些课题,而是应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丰富教育生态环境中积极汲取养分,激发起大学生对人生、对社会与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定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追求。

2.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确的目标定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深入进行基本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1]这一问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2](P247)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如何培养人”强调的是教育的途径、方法。“培养什么人”则是强调教育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首先只有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组成的”。[3](P12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大学生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动体现,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所应体现的精神风貌和青年气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解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的总领,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问题的明确回答,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目标定位的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对“怎样培养人”这一具体实践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定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包括世界观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在内的多样、复杂的动态系统。其中,世界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基础层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导层次,心理教育是中介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实践活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我们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指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党性即阶级性和先进性。2004年,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在当前的国际国内条件下,敌对势力同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依然十分尖锐复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我国大学生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企图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使年轻一代全盘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最终达到他们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我们决不能丧失警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在大力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同时,下功夫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政治鉴别力,有效防范和抵御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阵地,直接承担着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为党和国家输送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丧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丧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导向性,那么高校的教育事业必将走上歧途。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和道德、舆论环境,把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规则和价值目标加以系统化、具体化和日常化,进而转化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共识和追求的理想,遂使社会的集体目标和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以此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杜会发展”。[4]由此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

2、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化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目标定位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性,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而且能从世界观的高度,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5]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就是要引导教育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个人信仰与社会主导信仰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体系结构上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提,进一步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打造成为当代大学生共同的精神支柱。

荣辱观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内涵的重申和完善,体现了先进性的导向和广泛性的要求。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应侧重于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的特殊群体,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在思想道德上应有更高的追求,应体现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先进性。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导进行高校德育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解剖分析后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进一步强化。

3.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分层作用

“就表现形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即特定的社会和阶级所要求、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第二个层面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根据相应的教育目的,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对教育内容Ⅰ进行组织、编制,以直接用于教育活动内容,我们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更多地表现为由这种理论体系加工而成的教育信息体系”。[6](P342-343)

从思想政治教育分层角度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具有紧密的契合性和互补性。《意见》主要围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而展开,是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组织、编制,加工而成的教育信息体系,可以划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Ⅱ的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观念的规划,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统领和普遍的指导意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观念建设上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因而可以划归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层次。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规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准则。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具有真理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普遍真理性特征。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体价值导向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事业的兴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和广泛的包容性,既担负着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力量、振奋人心等多重使命,又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上的广泛性要求,符合不同层次群众的思想状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因为具备了上述特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组织编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体系才会有强烈的说服力、感染力,从而能够取得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新华网,2006-08-3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高静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本质及其社会功能[J].新疆科学论坛,2007,(4).

[5]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