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一、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根据申报要求,各申报高校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填写不少于4个,不超过6个。14所农林高校所设置的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主要集中如下9个方向(图2)。

(一)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主要致力于农业领域的软件理论和软件开发技术研究,着重面向农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运用构件化的软件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研究农业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分析、传输、管理和利用,以及智能决策软件的构造技术。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应用以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为核心,以农业应用为特点,致力于农业装备的检测控制、田间信息采集传输的研究。在面向现代农业信息监控方向,围绕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分析与处理,展开相应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三)计算机网络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应用于农业的特点,开展计算机网络相关支撑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协议实现、分布式计算的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网络化的嵌入式系统,网络性能评估与优化计算,传感器网络,下一代网络中的分布对象计算模型,网络安全,网络建模与模拟,普适环境中的Web服务和上下文感知服务等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四)信息安全研究信息安全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密钥管理,生物数据安全,安全协议与多方计算等。(五)智能信息处理着重于智能算法的理论、算法模型及其应用,在Web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数据挖掘等方面结合农业与生命科学等学科的优势,开展智能技术在农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六)图形图像处理研究图形图像处理,信息可视化和人机交互技术,计算机视觉以及相关技术在农业信息化和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农作物与植物分类,农作物生长仿真,农产品的检测与分级,新型农业机械作业仿真等相关需求。

(七)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研究方向是在农业科学研究信息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过程中,为解决农业规划、决策、评价等研究工作对计算机软件提出的需求所形成的研究方向。

(八)数据库与数据挖掘结合农业生产、农村信息化等事业发展的需要,重点研究数据库实现新技术,嵌入式数据库与移动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数据库等。数据挖掘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据挖掘的相关理论与技术,以及集成信息检索、模式识别、图形图像分析、空间数据分析、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技术。

(九)嵌入式软件与系统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培养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人才,主要针对嵌入式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展开研究,为区域经济和农业信息化服务。研究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平台,实现嵌入式系统的应用开发,利用嵌入式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控制以及基于嵌入式技术开发相关的产品。其他研究方向有:高性能计算与系统结构、光电信息与机器视觉、精准农业、多Agent系统、计算机算法研究、软件测试与智能系统、科学计算及算法设计、分布式系统理论,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等。

五、学位点科研项目资助情况分析

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对于学位点科研水平意义重大。表2给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项目资助情况,分为5个标准: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由表2可见,国家863/948计划项目有3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8.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有26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6%;农业部星火计划/教育部项目有27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53项,占总资助项目的13.5%;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有252项,占总资助项目的64.5%。从立项项目主持单位来看,分布不均衡,14所农林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别。从立项项目类型来看,国家级的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国家863/948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星火计划因其要求高、标准严,立项数量较低,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项目数量较多。14所农林高校共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通过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ISIS③查询,14所农林高校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计算机系统设计理论与技术(F020301)、计算机系统模拟与建模(F020102)和计算机软件(F0202)三个领域。从立项项目年度统计分析看,2004年承担8项,2005年承担6项,2006年承担7项,2007年承担7项,2008年承担5项,2009年承担15项;从立项项目总数来看,2009年后总体呈增长趋势,这与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有关。

六、学科交叉融合情况分析

作为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研究方向设置上,除了注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体地位外,也力求体现与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高度融合的学科特色。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在生物学一级博士点下设立了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计算智能理论,处理有关序列分析,蛋白质结构分析和预测,蛋白质功能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和进化模型等问题,并构建相关软件分析平台。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生物信息学,依托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完成了针对重要木本植物杨树的全基因组测定工作,其先进的海量数据处理设备为生物信息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湖南农业大学设置了生物信息处理研究方向,依托“湖南省植物激素与生长发育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生物计算科学及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数学模型等方法分析和处理生物学数据,开发数据处理的算法和工具,对于理解复杂生命现象、新物种分类、药物靶点设计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农业大学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数据库、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的算法与技术,解决生物数据处理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华南农业大学开展了生物信息和生物计算研究,包括蛋白质分子对接,动物疫苗与兽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山东农业大学的生物信息智能处理研究,重点在于DNA序列分析及其基因表达信号处理。其他农林高校在许多研究方向上也都涉及生物信息技术。

七、学科发展方向的建议

通过分析14所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的资源配置,从中可以看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学科增长点建议考虑如下方面: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题方向 研究趋势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选题方向分析

近年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其中,硕士研究生已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和管理类必修课学习后,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领域选择研究方向,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学习。

本文依据《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该数据库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高质量、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至2010年11月1日,累积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87.5万多篇,文献的来源是全国530多家硕士生培养单位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统计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榆索控制条件。“发表时间”输人从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学位单位”输人模糊,“优秀论文级别”输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单位”输入模糊。第二步,输入内容榆索条件。“主题词”输入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方向,如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点击“检索文献”。第三步:按文献分组排序方式选择文献。文献分组点击“学科专业”在下拉菜单中选择“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即可。其统计结果如图1:

从图可以看出,物流、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学与t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说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日.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环经济与绿色物流的发展、以信息技术构建传统物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系、物流系统优化的工具化与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与创新是研究热点。在项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应商和项目外包管理项目成为焦点,高级管理层更加接受项目管理和项目群管理的价值,在金融危机之后要追求项目的项目组合管理得到重视。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约与员丁绩效、组织公平感与组织绩效是研究热点。

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以上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选题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

由于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管理变革,管理科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信息技术的研究包括科学、技术、工程以及管理等学科以及这些学科在信息的管理、传递和处理中的应用,相关的软件和设备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信息技术和知识资奉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2、管理科学与一f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产与流通的变革而产生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服务管理等研究领域与-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学者在营销与运作的整体优化、多渠道供应链管理、综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成果,并且未来一段时间还将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的热点。

3、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知识经济的影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的观念已经逐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知识管理成为最为关注的话题。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所以企业必须不断获得新知识,并利用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价值。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知识管理包括几个方面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在未来几年知识管理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知识本身的特征;知识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识产生知识在企业间的传播机制;个体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作用关系。

4、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越来越侧重系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探索管理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复杂系统管理理论基础包括: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到非线性非线性理论,其中的非线性理论涉及到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混沌动力学以及分形理论;从他组织到自组织;从时间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从简单性到复杂性;从复杂系统到复杂网络;从硬系统到软系统方法,这里主要指的是钱学森的综合集成方法;从单元系统到系统集成。例如,运用复杂性科学的方法从组织内部的各组元间以及组织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中寻找组织发展和进化的动因和规律,以使组织能适应社会、经济及技术的迅速发展。

5、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趋势越来越向低碳管理方面发展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1997年6月,WHO第一届医学研究全球论坛提出需要在中低收入国家开展医学资源流向情况的收集、分析和公布,并发现这些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1998年,医学研究全球论坛组织的“资源流向计划”启动,旨在通过建立、收集全球医学研究经费流向情况的资料来改善医学研发活动重点的设置。

我国从1981年开始较为系统地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直到2000年才开始通过研究机构的《科技统计年报表》统计研发活动经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研究与发展活动采用以下定义:“为了增加知识的总量所进行的、包含创造性工作的、系统性的研究和试验发展活动,这些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设计新的应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对医学研发活动进行分类。按活动类型分类。根据研发活动的类型,OECD将研发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有关各种现象的和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不以任何专门或具体的应用和使用为目的,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的工作;应用研究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它主要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应用目的或目标;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本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按学科分类。医学研发活动所包含的学科领域在过去10年已经逐步扩展到卫生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按照OECD的分类,医学科学是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六个主要领域(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医学科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人类学)之一。医学科学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科学。

EUROSTAT将人类健康保护与促进的研究分为10类,即一般研究,医学研究、医院医疗、外科学、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和内科学,职业医学,营养和食品卫生,药物滥用和成瘾性,社会医学,医院组织结构和医疗保健组织,以及其他医学研究。

WHO卫生研发委员会的表述是:“医学研究跨越许多学科,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和管理科学。”依据相似的框架,WHO卫生研究特别委员会将卫生研发活动分为“生物医学、人口学、医学政策科学”三类。生物医学包括所有战略性的、生物学的、医学的、临床方面的研究,以及生物医学产品的开发;人口学包括流行病学、统计学和行为医学;医学政策学包括卫生政策研究、医学体制研究和医学服务研究。

按研究实施者和受益者分类。OECD把研究实施者分成国家和经济部门两类,经济部门再分为公有、私有、国外三部分;医学研发委员会提出基本的国家医学研究的概念是从实施者、受益者两方面考虑研究情况。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多学科 跨大学科平台 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01-02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7篇

关键词:废旧家电;逆向物流;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252.19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大量废旧家电的不合理处置已成为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重要难题。构建高效、安全、环保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是走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必然趋势。文章综述了2006~2013年期间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基于物流系统的战略层、系统层、运作层三个层面,逐一对文献进行了归类及比较分析,旨在总结其研究的成果和有待完善之处,为我国能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提供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大众对于家电的购买力越来越强,使得家电产品的生命周期也随之缩减,导致被淘汰的废旧家电产品呈直线上升趋势。2003年我国就已经进入了一次报废的高峰期,将家电产品按照正常10~15年的生命周期来计算,未来的2013~2018年间,我国即将进入下一个报废的高峰期。由此可见,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废旧家电回收物流体系迫在眉睫。

1 我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概况

众所周知,就供应链系统的角度出发,一个完整的物流系统是由正向物流系统和逆向物流系统构成的,它们形成一个闭环系统。从逆向物流的定义分析,回收物流应该与正向物流一样,包含着信息处理、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子系统。因此,符合我国国情家电回收体系应该包含:策略层、运作层、战略层这三个决策层次,以及信息处理系统、运输系统、仓储系统、供应管理系统、再造系统五个子系统。

文章正是基于物流系统设计的战略层、策略层、运作层这三个决策层次及决策内容,尝试着构建一套较符合我国国情的家电逆向物流体系(如图1)。且按照决策内容分别对2006~2013年间的文献进行分类浅析,总结了近7年废旧家电逆向物流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有待完善之处,并指出了未来有关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的新方向。

2 理论上的新探索

文章参照近年来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领域的文献,将文献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1)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2)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的设计与优化;(3)逆向物流参与者的关系。

2.1 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我国近3年来涌现了大量对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方面的文献,其中胡媛媛(2007)拟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EOL产品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进行方案决择,并运用案例给予了实证分析[1]。孙绍林(2008)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自建逆向物流、联合经营逆向物流和外包经营逆向物流这三种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2]。徐正林(2009)建设性的提出了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网络模式,对网络模式特点、构建障碍和处理决策进行了更进一步地探讨[3]。蓝英(2009)则通过分析网络的构建障碍,指出我国废旧家电管理的瓶颈是消费者参与程度不够[4],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消费者参与及回收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不难看出,对三种逆向物流模式的比较下,第三方逆向物流模式相比其他的逆向物流模式而言,它能利用固有设施为不同的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逆向物流服务,使得不同的企业可共用一个逆向物流网络,无论是在逆向物流网络减少固定投资,还是在实施逆向物流活动中产生协同效应,能大大地减少了逆向物流所产生的社会成本,比其他逆向物流服务模式更能实现“环保、节能”的双重目标。因此,第三方逆向物流模式将是企业发展逆向物流的必然趋势。

2.2 逆向物流网络结构的设计与优化。王发鸿和达庆利(2007)一句各方利益分配的政策倾斜方向不同,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并高效运作的逆向物流网络[5]。秦小辉(2010)考虑到直接再利用、修理、再生、再制造、无害处理等回收处理方式,重新设计了独立型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网络,该网络由消费区域、回收站、回收处理中心及最终处置组成[6]。但秦小辉在研究中仅仅考虑了回收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而在该网络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如回收产品的时间、运输费率、可直接利用率、可维修率、可再制造率、产出品(原材料及可销售产品)的销售价格等。刘枚莲、李慧兰、邱建伟(2011)针对上述的不确定因素构建了一个基于模糊规划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模型,把模糊机会约束清晰化,从而将模糊规划模型转化为确定性规划模型[7]。因此,后续研究需要考虑废旧产品回收数量的不确定性、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需求及价格差别等情况,进一步完善对网络优化模型的设计。

2.3 逆向物流参与者的关系。孙军丽(2007)站在我国国情的角度上,确认了家电回收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并对他们各自的责任、义务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指出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保障参与主体对各自责任的履行[8]。张云里(2006)提出了零售商、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制造商的联合回收模式,但没有分析三者竞争合作关系[9];徐剑(2006)等主要对自营模式、联合经营方式、外包方式从经济、管理、技术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且分析了逆向物流模式选择流程[10];牛晓冬、张所地、牛晓琴(2011)从政府、企业和市民三个利益主体出发,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对三方在废旧家电回收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并对模型的均衡求解进行比较,提出了政府补贴下的专业企业有偿回收废旧家电的新机制[11]。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不同学者从责任方、回收方、运作方式和管理技术等角度分析了回收的模式,并考虑了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今后的学者应该定位于深入研究逆向物流各参与方或合作方的决策结构、激励因素以及对各方的相应影响。

3 方法上的新突破

3.1 信息处理。王茵(2008)基于规范化的回收渠道,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各个回收渠道进行绩效分析,并通过DEA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方法对回收渠道进行绩效排序,并总结出回收渠道的选择流程,为回收方的回收渠道选择提供依据[12]。

付玮琼(2011)提出应该由政府去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推动家电生产企业实施逆向物流。根据委托—理论,设计出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单阶段单任务委托—模型。为政府对家电生产企业的激励提供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13]。

我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在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浅,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一个完整的逆向物流体系是离不开信息网络的强大支持。

3.2 运输。关于我国废旧家电运输策略方面的文献比较成熟,详细见表1。

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目前研究学者所建立的模型相对理想化,与实际情况仍存在一些差距,其实在现实中是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约束,例如城市道路的拥挤度、某些特定车辆的可通行性以及速度限制、货物体积约束、高速公路收费所带来的成本影响等,都将是以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3.3 仓储。废旧家电逆向物流关于仓储方面就目前的研究文献而言,主要是集中于研究库存控制、储运问题。库存管理与传统的库存管理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是由废弃电子产品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它不仅要求零售商、批发商能尽可能快地将产品回返到生产商,还要求生产商及时,迅速地恢复其价值,因此库存系统应该含有多个再制造周期的库存系统构建而成的。

范文姬、汝宜红、王雅璨(2009)研究了包含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回收商的再制造循环物流系统的库存协调问题,提出了一个多层库存模型[22]。黄祖庆和达庆利(2010)研究了废弃物品可直接再利用的库存控制策略模型,在需求与退货均服从泊松分布的前提下提出了一个最优订货模型[23]。该模型是在充分考虑多个制造期和再制造期的情况下对每个主体的库存相关成本及总利润所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

在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库存和生产管理方面,我国学者在经典模型方面还未做深入的阐述和研究。关于最优模型的算法,学者主要是集中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最优库存策略等这几方面做了探讨和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逆向物流库存和生产管理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案例和操作上还研究不透彻,如库存对网络设计的影响方面。而当前研究仅考虑了回收品的单位库存成本,对于库存的作用(风险共享,延期交货)等方面的内容却被忽视了,这些都将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3.4 再制造、再循环。张自荣(2008)基于对我国企业构建有效的再制造物流网络主要途径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一个整合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集成制造和再制造物流网络布局优化模型[24]。高伟(2011)也考虑了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相互影响,针对闭环供应链下的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这种具体的网络结构建立了一个逆向物流网络设施选址模型,对生产制造厂、再制造中心和中转中心进行选址[25],相比较而言,高伟所建模型的目标函数是使整个物流活动的总成本最低,且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狄卫民、马祖军、胡培(2009)建立了多周期、有能力限制、反映资金时间价值、正逆向物流集成运作的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以确定制造/再制造混合系统中不同周期的各种物流设施的运营位置、数量及其相应的物流量分配[26]。刘赞、徐滨士、史佩京、刘渤海(2011)则针对再制造逆向回收网络高度的不确定性,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一个基于最小成本回收中心随机选址问题的模型[27]。

4 城市案例的新应用

上海:王喜(2007)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改进的多区位选址模型、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的支持下,设计了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的“1442”模式:即一个乡镇(或街道)建一个回收站;分别在上海市的西北、南部、东部和崇明各建设一个存储站和拆解/检测中心(共4个存储站和4个拆解/检测中心),对电子废弃物进行存储、拆解和检测;分别在西部和东南部各建一个处理厂(共2个),处理全市需要处理的电子废弃物[28]。

哈尔滨:李艳(2011)通过调查找出哈尔滨市废旧家电的形成原因和哈尔滨市百户居民耐用品家电保有量,找出哈尔滨市废旧家电的回收渠道、回收价格、回收方式及回收体系的不足。并基于逆向物流提出哈尔滨市废旧冰箱回收体系的构建[29]。

广西:张峰、刘枚莲(2012)基于电子废弃物回收的相关理论,对三种常见的回收模式的利润进行建模分析,并以广西电子废弃物的回收为例,计算回收方与第三方的利润分配组成,以此建立起回收方和第三方的博弈模型[30]。但其所建立的模型和博弈论分析仍有其局限性,决策者需根据实际情况,从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等多方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选择最佳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

青岛:张利(2006)提出构建青岛市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体系的具体对策及建议。结合青岛实际,提出实现贴补制度前建立青岛市废旧家电及电子回收处理体系的两个基本框架方案,其中主要介绍了特许经营项目下的商业特许经营废旧电子产品回收体系。但是并未涉及回收资金在回收处理系统各个阶段如何进行分配、管理等问题[31]。

北京:张继(2011)从废旧家电回收物流网络规划原则、回收物流网络结构、各网络设施功能以及运营管理思路方面对北京市废旧家电回收物流网络进行总体规划设计[32]。

5 立法上的新进程

为推动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处理的开展,促进资源再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我国相继出台了《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33]、《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2007年3月1日起实施)、《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2008年2月1日起实施)、《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则》、(《家用电器安全使用年限细则》(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和《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2011年1月1日起实施),这些政策法规在规范电子产品生产者的废品回收行为、实现有毒害物质在电子产品中的替代或减量化,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在最新实施的条例[34]中也鼓励家电产品生产者自行或委托销售者、维修机构、售后服务机构、废弃家电回收经营者回收废弃家电产品,同时要求,回收的废弃家电应当由有资格的专业处理企业处理。

6 总 结

我国废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正在日趋发展与成熟,尽管在废弃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网络设计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比较成熟,但是库存对逆向物流网络结构效率、对构建的数学模型以及定量评价系统结构特征对其绩效的影响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信息处理方面也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希望后来的学者能立足我国国情,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推荐我国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旧家电逆向物流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媛媛. 企业EOL产品逆向物流模式选择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孙绍林. 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运营模式研究[J]. 物流工程,2008(1):88-90.

[3] 徐正林. 我国电子电器产品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模式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 蓝英. 废旧家电管理中的消费者参与及回收模式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39-54.

[5] 王发鸿,达庆利. 电子类产品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设计[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1):34-37.

[6] 秦小辉. 不确定环境下独立型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J]. 统计与决策,2010(15):178-180.

[7] 刘枚莲,李慧兰,邱建伟. 基于模糊规划的电子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2):109-115.

[8] 孙军丽. 基于EPR的废旧家电回收模式研究[D]. 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 张云里. 中国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联合回收模式的构建[D]. 沈阳:沈阳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 徐剑. 废旧电子产品逆向物流模式的选择[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76-79.

[11] 牛晓冬,张所地,牛晓琴. 基于博弈分析的废旧家电逆向物流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2):35-37.

[12] 王茵. EPR制度下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模式及回收渠道决策研究[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3] 付玮琼. 家电逆向物流的委托—政府激励机制研究[J]. 物流技术,2011(6):54-56.

[14] 田滕耘. 逆向物流回收的车辆配置及路径优化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5] 赵凌敏. 逆向物流定位—运输路线安排问题的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6] 吴仲伟,薛浩. 基于Voronoi图的家电回收逆向物流系统的研究[J]. 物流技术,2009(3):130-132.

[17] 熊巨涛. 废旧家电产品逆向物流网络规划的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8] 王发鸿,达庆利. 逆向物流单车辆运输策略[J]. 东南大学学报,2006,36(l):156-160.

[19] 董红安. 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逆向物流多车辆运输策略[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9):226-228.

[20] 刘向清. 回载可分的逆向物流运输策略问题研究[D].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1] 江前斌. 废旧家电回收网络选址运输研究及GIS实现[D]. 上海: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2] 范文姬,汝宜红,王雅璨. 再制造循环物流库存系统最优协调策略研究[J]. 物流技术,2009(3):73-76.

[23] 黄祖庆,达庆利. 一个允许退货的库存控制策略模型[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6):792-795.

[24] 张自荣. 基于遗传算法的家电再制造物流网络布局优化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5] 高伟. 闭环供应链下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逆向物流设施选址模型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6] 狄卫民,马祖军,胡培. 制造/再制造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多周期规划方法[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9(1):122-127.

[27] 刘赞,徐滨士,史佩京,等. 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关键设施选址问题的研究[J]. 新技术新工艺,2011(7):69-71.

[28] 王喜. 基于GIS的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网络体系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9] 李艳. 基于逆向物流的哈尔滨市废旧家电回收的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0] 张峰,刘枚莲. 基于博弈论的逆向物流回收模式的选择[J]. 物流技术,2012(6):72-74.

[31] 张利. 青岛市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逆向物流系统体系研究[D]. 青岛: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2] 张继. 北京市废旧家电回收物流网络规划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8篇

2015年上海开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当年5月,中共上海市委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的意见》,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关键,以创新人才发展为首要,以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以重大创新任务布局为抓手,谋划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市政府加快了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组建了若干创新功能性平台,建设了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引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重大科技前瞻布局,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作为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步骤,相关部门开始谋划在国家科学中心内的国家实验室的建设,这是一个正确的工作方向。

国家实验室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一种重要形式,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主要为了迎合一个国家重大和紧迫的战略需求。国家实验室一般以明确的国家任务为目标,通过基础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寻求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和解决有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国家实验室已成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重要机制。特别像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布鲁克海文、橡树岭、阿贡等大型国家实验室等,每个都汇集了数以千计的不同学科的高端研究人才,每年都投入亿计的研究资金,围绕国家重点的研究方向,依靠跨学科、大协作支持创新研究。德国、日本等国的国家实验室,也都是如此。

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有利于集聚一大批高端科学研究人才,有利于国家对重大项目集中投入物力、财力,有利于根据国家的需要,完成一些长期性的基础研究,突破一些短期性的重大科研攻关课题。上海应大力推进在国家科学中心内建立国家实验室的工作。

国家实验室类型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实验室分为两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00多所,国家实验室(含筹建)19所,国家实验室高于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国现有国家实验室仅5所: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建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建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建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建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其他列入筹建的国家实验室有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航空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现代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现代农业国家实验室、磁约束核聚变国家实验室、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重大疾病研究国家实验室、蛋白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共14所。

从研究内容看,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同国外的国家实验室有相同之处,即:既包含基础性研究的,也有应用型研究为主的。但是,也有明显的不同。以美国大型国家实验室为比较对象:美国约有700多所国家实验室,其中大部分规模较小。但是也有规模很大的,分属国防部和能源部等。以其中能源部所属的10所大型国家实验室为例,如阿莫斯实验室,以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阿贡实验室,以粒子物理、核物理、加速器科学、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应用数学、先进计算机科学、应用核科学与技术、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与集成为主要科研方向;橡树岭实验室,以核物理、加速器科学、等离子与聚变能源科学、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分子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生物系统科学、地下环境科学、先进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应用核科学与技术、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与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以粒子物理、核物理、加速器科学、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分子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生物系统科学、地下环境科学、应用数学、先进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应用核科学与技术、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与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布鲁克海文实验室,以粒子物理、核物理、加速器科学、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科学、化学与分子科学、气候变化科学、生物系统科学、应用核科学与技术、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系统工程与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等。10家实验室中,除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研究方向较为集中外,其他都涉及多个学科,都属于综合性的实验室。

而从本文前述情况看,我国的国家实验室多为单一型的,缺少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实验室有很多优点: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有利于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相互激发创新思维;储备各学科的研究人才,便于根据研究项目需要组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研究团队。而我国单一型的国家实验室则明显不具有这样的优先性。因此从类型上来说,上海的国家科学中心如果建立国家实验室,建议应超越现有的国家实验室模式,设立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国家实验室。

实验室研究方向和重点

在未来上海的综合性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的确立上,科学的发展历史值得重视。

从以往的科学革命的发展历史看,新的、大规模的产业革命之前必然会有一个科学革命作为先导。而能形成产业革命的科学革命,其主要成果必然是对自然界和人类本身有着更深层次的认识,由此引发全新产业的诞生和全新市场的形成。世界发达国家显然意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因此特别注重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美国的国家实验室中,有相当部分正是瞄准这类基础研究领域的。如上述美国能源部的大型实验室中,大部分实验室都集中在核物理、加速器科学、等离子与聚变能源科学、凝聚态物质与材料科学等探索物质更深层次结构的研究上。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4(a)-0119-02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独立体,受其环境、遗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性格,兴趣,爱好,志向,能力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学习时,不同的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所表现出的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学生个人已有的认识结构有差别,能力不同,学习的要求和方式也不一样,各人根据自己的体验来建构各自的知识体系,产生不同的理解,这就给每位学生的学习赋予了个性化的特征。教师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这种差异,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应的方法和手段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在我国教学体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大学院校扩招也越来越普遍,大多数医学院校为了增加生源,逐渐放宽了学生的学科性质,进行文理科学生兼收,在此情况下,给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研究口腔专业文理科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具有差异性影响,该文主要对该校文理合班所开设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和《生物化学》两门主要医学基础课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并对比,现做如下报道: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的基本对象

随机选取该校2014级口腔专业文理合成班学生200名,文科学生为对照组,人数100人,年龄18~20岁,平均年龄(19±0.51)岁,理科学生为研究组100人,年龄18~20岁,平均(19±0.44)岁。以上200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按照全国统一高考政策录取,考试成绩按国家统一标准,入学后未进行文理科分班,合班上课,在教学过程中,相同的教学条件下,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不同的教师授课。

1.2 方法

考试方式为学校统一命题,采用闭卷考试形式,由教师统一阅卷,以标准答案为标准,记分方式为百分制。成绩结果统计,按照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分开统计的方式,对考试成绩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应用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结果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进行检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学生就《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生物化学》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由表1、表2、表3、表4中的相关数据可得出,研究组(理科高中毕业生)《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的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文科高中毕业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以上研究组与对照组考试成绩表明,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和《生物化学》这两门偏向于理科的课程考试中,研究组学生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结语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学科建设

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用来表现民俗文化、民俗生活的造型艺术,是民间艺术、民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从其使用对象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宫廷工艺美术而言的;从工艺美术发展历史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相对于现代工艺美术而言的,它的创造者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世人关注,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逐渐得到学界的重视,逐渐进入了很多艺术院校的课堂,不仅丰富、完善了原有的美术教育体系,对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文化创作的主体看,传统文化通常涵盖三个方面,即宫廷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其中,宫廷文化和文人文化一直作为所谓的“正统文化”被历代官方重视,如,在古代艺术史、美术史上,我们常见到的就是这种现象。民间文化是社会普遍文化,孕育了宫廷文化、文人文化,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社会广大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具有实用性的造型艺术,是广大群众物质创造活动的结果、智慧的结晶。但是,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一些民间传统的工艺美术正在迅速消失。而部分缺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滋润的年轻人,追逐时尚的潮流和物欲的满足,对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知和认同,甚至排斥传统,其心灵状态和生存意义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鉴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要抢救、保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民间文化,为民族的发展寻求文化根基。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相继开展了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课程,而这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还需要从专业建设方向上确立一个长远的保护机制,通过民间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社会输送专业的保护、传承人才。设计艺术学虽然在近几年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无论是就学科建设的时间看,还是就学科发展的成熟程度看,都属于较为年轻的学科。所以,为早日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学科,艺术设计学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加快改革发展。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发展规划的制订、专业方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的改善、实践环节的加强、教学质量的提升等一系列内容。而在调整专业方向上,从现有的资源和社会需要看,民间艺术设计可以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我们通常说设计为生活服务,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正是民间的匠师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适合社会生活的工艺品,所以,实际上,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也是设计艺术的组成部分。而且设计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关注民风、民俗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只有以改善人们的生活为出发点、适合适用于民风民俗的设计作品,才能得到人们的青睐,也才会取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尝试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专业方向。这个方向的设立,不仅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也适应了设计服务市场需要的目的,还可以为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培育专业的人才。所以,对于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而对于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建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设计专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值得探索。

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设计艺术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

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可以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以补充和完善设计艺术教育课程,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蕴含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品类极为丰富,包括传统的陶瓷工艺、金属工艺、家具工艺、雕塑雕刻工艺、剪纸工艺、年画工艺、玩具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具有环保、节能的价值,其造型与装饰、色彩与材质、工艺技术、构造原理、设计与装饰原理、文化寓意与哲学理念等方面对艺术设计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与启迪作用。在当代的许多著名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是当代设计艺术的源泉,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对于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一,它是对设计教育艺术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首先,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为现代的设计专业教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中国戏曲艺术中的脸谱文化与服饰文化的象征寓意,民间文化中的奇异造型所体现出的想象力,等等,这些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内涵,可以为当代设计提供源头活水。其次,这些民族民间的传统工艺品为当代的设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如各民族的服饰、民间雕刻、民间玩具等设计案例,其设计思路、设计元素都可以为设计者所借鉴。但从目前的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看,很多直接运用西方的文化元素或者照搬西方的产品设计概念,可见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同时反映出部分年轻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缺乏认同和兴趣,与民族文化形成了心理隔膜,陷入了知彼而不知己的畸形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中的缺失日益显现出弊端。当然,西方的优秀设计作品应该受到肯定,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土文化、学习西方设计的方法和文化资源,西方的每一项成功设计也是艺术家在吸取本土文化资源和外来文化资源基础上的创新发展。那么,对于置身于全球化的世界文化背景之中的我们,应该怎么做?一方面,要积极、大胆地汲取国外设计的方法和经验,对其接纳、消化、吸收,从而实现洋为中用;同时,必须认知、认同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充分认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才不会舍本逐末。因此,在设计学科中开设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设计专业教育才会更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才能培养出具有多元化、民族化设计观念的年轻设计师。也只有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纳入设计教育体系,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提升当代设计产品的内涵。因此,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的开设,将会为建设更具有时代性、特色性、科学性、民族性的设计艺术学课程体系提供有效补充,是当代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新趋向,这样才能逐渐消弭民族文化缺失的断层,建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体系。其二,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据调查,在很多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中,培养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有的说是人文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被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而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学通常包含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史、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欣赏和民间工艺美术设计创作等内容,涉及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人文学科,这些学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体现出我国民间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学生在学习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的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认真了解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深刻认识本民族在历史和当代所创造的伟大艺术成就,了解民族文化常识,这样,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提高技艺的同时,自然地丰富了文化内涵,这比任何空洞的说教都实在。

三、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为设计艺术学科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在学科科研方面,可以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方面的研究,建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基地,开创艺术设计学科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科学研究工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开展民间工艺美术研究,将成果引入教学,为学科与课程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近年来,很多高校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进而运用于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如,吉林通化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师结合其所处地域的特点,分别开展了满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萨满剪纸工艺、高句丽壁画等科学研究项目,并将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于设计、美术教学,使学生逐渐体悟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产生了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创新构想,并设计出了具有民族意蕴的作品。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也相继成立了民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获批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依托中心和基地的学术力量,分别开展了“以设计带动河南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研究”“河南泥玩具对现代吉祥物设计的启示研究”“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从设计艺术的角度看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途径”等专项课题,并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民间文艺家协会合作,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子课题《中国民间剪纸集成•河南卷》的调研、编撰工作。2015年,郑州轻工业学院又被遴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试点院校,并于2016年初至今,承担了四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普及培训工作,目前已进行了四期(木版年画工艺、剪纸工艺、陶瓷工艺、民间泥塑工艺)的培训。在培训中,依托设计艺术学科,根据培训主题,开设了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课程,把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践,并引导设计专业学生参与,逐步加深学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感悟、理解和热爱,最终达到引导学员、学生继承、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艺术,走民族化设计道路的目的。综上所述,民间传统工艺美术至少可以在课程建设、专业方向、学科科研三个方面为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持。所以,在设计艺术教育中开展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建设民间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加强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科学研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这既是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加以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途径,又是对设计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补充、完善,也是时代文化、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颜新元.民俗文化与现代设计——在高等美术学府、艺术研究院开设“民俗艺术研究与设计”专业的设想.美术研究,2005(4).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不断积累知识、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互动、教学策略、考试与评价等方面[1]。它至少具有以下内涵: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个发现世界、探索世界的宽松环境,提供研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创新的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间才有相互交流,师生互动[2, 3]。

目前的研究中对研究型教学的一般性探索较多,但关于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方面的研究工作还较少,构建物流类专业的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以及课堂外自主研学体系,提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对提升物流类专业本科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物流类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制约因素分析

与一门课程或一位老师进行研究型教学相比,一个专业的研究型教学体系要复杂得多,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更多。物流类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制约因素包括学校的定位、学校教学管理的理念、教师的能力和学生的水平、物流学科的特点等几个方面。

1. 学校定位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从专业整体实施研究型教学的角度看,研究型教学主要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特有的一种教学模式。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尤其能通过科研不断丰富更新教学内容,带动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重在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和对学术规范的掌握,同时强调对学生个性化的尊重,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另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都有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学分要求,具有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 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从专业的角度开展研究型教学,要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方面提供支持和支撑。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研究型教学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投入,例如教师对学生在研究型教学中考核材料评判的投入、教师在正常课堂教学时间外的投入、教师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材料的投入等等,如何衡量教师的这种投入成为影响教师积极开展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型教学在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规范的执行情况、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等都影响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的态度。从学生的角度看,研究型学习不一定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且需要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的,因此,学生取得的研究型成果如何认定,如何与学分、评优、评奖、免试研究生等挂钩成为影响学生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投入程度的重要因素。

3. 教师能力和学生水平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从研究型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能力主要是指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和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的能力。从事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实践经历,能把自身的科研经验和体会融入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主要指教师角色转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向学习的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并最终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在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另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面的考察,而应该涉及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行为等多个维度,而且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只有把自己亲自参与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合理地分解和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合理设计问题,设置适应学生能力和水平的难度,学生才会有兴趣和毅力去深入研究型教学过程。从单门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来看,学生水平不应是研究型教学的影响因素。但从整个专业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角度看,学生还是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基础与能力。因此,从物流类专业的角度看,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师是否具有较好的研究能力、较好的教学能力、较好的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的能力以及学生具有的一定研究水平将直接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广泛和深入的开展。

4. 物流学科特点影响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

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物流类专业把培养高级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目标,根据美国学者Murphy和Poist的定义,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技能。Murphy和Poist把商业、物流和管理三大类技能分别细分为36、18和36种具体技能。根据问卷调查研究表明,三大类物流技能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为管理技能、物流技能和商业技能。传统管理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是计划、组织、动机、解决的问题能力,传统物流技能中最重要的技能是交通和运输管理、库存控制、仓储、订单处理,而在传统商业技能中,运输和物流、一般商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战略管理最重要[4]。从上述各项技能看,很多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很难通过课

堂教学直接提供给学生,而研究型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这些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二、物流类专业一体化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不同于单门课程的研究型教学,从物流类专业的角度构建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研学等教学方式,并且需要协调这些教学方式形成体系。根据物流类专业的特点,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由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和自主研学体系组成,形成课堂内外一体、理论和实际并重、学研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重要场所,物流类专业的所有专业课都可以开展研究型教学,只是在研究型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上根据课程特点有所不同,研究型课堂教学为研究型实践教学和课堂外自主研学提供基础;物流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由于办学时间较短,实践教学处于物流类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践环节进行验证和体会,研究型实践教学为研究型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背景和案例;而课堂外的自主研学需要综合应用研究型课堂教学和研究型实践教学中所学知识,为部分优秀学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提供了平台。因此,物流类专业一体化研究型教学体系是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和课堂外自主研习体系的有机组合和有效集成,需要对整个研究型教学体系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由物流类专业的导论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物流专业课程的研究型教学以及物流研习课程的教学等组成;物流类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由认识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的研究型教学组成;课堂外自主研学体系由开放式教授论坛、专家讲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和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组成。

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时间安排上有机结合,物流导论课结束后是物流认识实习,物流专业课程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结束后是物流综合实践,而物流研习课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提供指导,课堂外自主研学贯穿了整个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并为毕业设计(论文)奠定研究基础,从而构成了物流类专业一体化的研究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三、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实施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涉及多门课程、不同的实验实践环节和多种课外研学方式,根据研究型教学内容不同,由浅入深合理安排研究型教学时间有利于学生适应研究型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在实施过程中很难用统一的标准,但基本流程是相同的。这一流程包含了课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考核方式设计等环节,对每一环节制定基本要求,有利于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规范。

1.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的时间安排

实施研究型教学一般从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物流导论类课程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物流认识实习安排在物流导论类课程结束后将开始专业课教学前,可以放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后期或三年级第一学期初,这一阶段也可以安排些开放式教授论坛和专家讲座。在整个三年级,主要以物流专业课程和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为主,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学生可以申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参加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到三年级与四年级之间的暑假可以安排物流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安排物流研习课程及综合实践教学,到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2.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课型设计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包括了研究型课堂教学、研究型实践教学和课堂外的自主研学,不同教学内容教学地点可能不同,有些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有些是在实验室完成的,还有些是在企业、实习基地完成的;不同教学内容安排的时间也不同,有些是在正常学期中完成的,有些可能是在假期中完成的或需要利用部分假期时间。因此在课型设计方面要充分考虑各自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类型,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网络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

在物流类专业研究型课堂教学体系中,基本课程类型为讲授讨论课、双语课、研讨课,像“物流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学”、“物流运营管理”、“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程主要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有些课程可以根据教师情况用双语教学。而物流研习课程应该属于研讨课,是以教师完成的大型项目提炼的案例为基础的,因此教师讲授的只是案例的背景和对问题的描述,需要小组学生自己交流,用较多的时间通过案例分析去提出问题,在学期中间需要对拟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教师帮助完善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到学期结束时需要小组每个学生进行答辩并讨论,因此这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灵活,教师和学生的大量工作是在课堂以外进行的。

在物流类专业研究型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中,课程实验不是单独的课,一般是某门专业课程的一部分,要与专业课程的研究型课堂教学相结合;课程设计是学完相关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后在物流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课程类型属于综合课程,需要综合应用其他课程中所学知识;认识实习和综合实践的目的是熟悉和深入了解企业实际,一般是带着问题进行的,因此课程类型属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而毕业设计(论文)是对所有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并需要提出相应问题进行研究,因此课程类型既是综合课程,也是属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

课堂外自主研学体系不是传统的课程,没有列入教学计划中,但随着研究型教学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会把这些课堂外自主研学列入将来的学生培养计划中,从课程类型上看,这类课外自主研学体系属于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或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

综上,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课型设计如下表所示。

3.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教学过程设计

研究型教学的显著特征是以专题、问题和项目为出发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认识和明确问题,通过调研、收集资料等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在小组和课堂的讨论、辩论中对实施方案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完成设计。因此,研究型教学过程必定包括确定问题、开始研究和形成结论几个环节,各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是提供相关素材,下达任务,明确要求和目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和要求,收集需要的资料,通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完成报告。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及学生的活动如图2所示。

对于讲授讨论型和双语型课程,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有时可以结合开放式教授论坛和专家讲座内容,在不同阶段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不同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分组讨论或课后作业提出解决方案,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路,当堂或在下堂课中队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并举一反三,延伸和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研究和思考的习惯。

对于研讨课,教师要在学期开始时让学生对所有案例有总体了解;然后把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选择一个案例,用两周左右时间熟悉和研究教师提供的案例材料,提出学生自己的研究问题;让每组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自己拟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其他小组的学生一起讨论提供建议,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引导和规范,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案;再用几周时间让学生根据研究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和答辩,教师给出该案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主要解决思路,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对于课程设计这类综合课程,教师要在提出若干设计任务,明确每一个设计项目要达到的目标,并告诉学习完成这一设计需要的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回顾和总结这些知识点,做好基本准备;然后学生根据分配的设计任务收集所需资料和工具,开始在实验室进行设计,教师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进行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设计;最后教师点评学生完成的设计,指出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之处。

认识实习、综合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开始时明确问题是关键,要让学生知道通过实习、实践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如何去达到目标。由于实习、实践是在企业进行的,因此教师要提前与企业实习、实践指导人员进行深入沟通,告知实习、实践目的,寻求企业指导人员的帮助。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与学生、企业指导人员联系和协调。完成实习、实践后,让学生报告实习、实践体会,分析学生在学校所学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需求的差距,让学生思考如何去缩小这一差距。

对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毕业设计(论文)这类既是综合课程又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由于是导师指导下进行的,从开题到中期检查到最终答辩等教学过程基本上可以沿用指导研究生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做最重要事情就是帮助学生依据自身能力合理选题,教会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4. 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的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研究型教学课程的投入程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应在课程开始时明确考核方式。物流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中不同课程的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答辩等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推进考核方式、方法多样化。

对于讲授讨论型和双语型课程,考试成绩由试卷成绩、平时大作业、课程论文、实验报告、抽签回答问题等综合构成;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变应试过程为研究学习过程,题目要符合教学大纲、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出题的思路明确、参考答案正确、有一定的难度,强调题目的原创性、综合性,并要求对所出题目就其知识点、出题思路、创新性、参考答案进行答辩。

研讨课和综合课程一般是分组完成的,并且需要答辩,因此成绩由研究报告书面成绩和答辩成绩两部分按比例构成。提交的研究报告中给出每位成员对报告的贡献,根据贡献大小确定成绩;答辩成绩根据每人答辩情况和小组讨论中的发言打分,答辩时要重点考察每位成员对报告的贡献是否真实。

认识实习和综合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提交的实习、实践报告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考核的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有统一的标准,一般由指导教师的评分、论文评阅教师的评分和答辩小组的评分加权构成。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跨国联合工程实践项目等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是学校或院系统一组织的,一般要组建若干教授组成的答辩专家组,通过答辩由答辩专家组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总之,研究型教学的考核应从以知识测量为主向以能力测量为主转变,要多角度、多层面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的考核体系应是一个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崔军. 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活动探析[J]. 高等理科教育,2008(1):103-105.

[2] 赵韩强,赵树凯,余沛明. 浅谈研究型大学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 高等理科教育,2007(3):101-104.

[3] 汪蕙,张文雪,袁德宁.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讨—兼论创新性教育过程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02(1):16-18.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2篇

一、第一层次——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

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科学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列宁说过:“如果不先解决一般的,就去解决个别问题,那末,随时随地都必然会不自觉地‘碰上’这些一般的问题”。这也就是在会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界、人类和思维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也是科学研究方法的方法论。它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发展观。

(一)辩证唯物论

1.会计的物质观。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会计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实践的对象即资金及其流转是物质的价值;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的本源是客观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簿记的方法改变不了簿记所记事物的实际联系”。如果会计信息不能如实描述资金及其流转情况,那么,虚幻的假象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而且使会计失去了真实存在的理论基石。

2.会计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就是资金的流转过程。会计作为一种技术,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营运状态和经营成果,也就是对运动中的资金进行描述,所以会计核算要坚持运动观。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恩格斯说过:“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否认相对静止,就会抹煞事物的界限和质的区别,也就无法正确认识事物,更谈不上对事物进行量度。因此,会计还必须树立相对静止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如实反映资金所处的状况,即财务状况。

3.会计的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物质脱离时间和空间是不可能存在的。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会计的几个假设就是建立在物质的时空观念上的。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时间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在空间观念上确立的。通过这几个基本假设,确定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时空范围,会计这门学科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

1.会计的对立统一观。对立统一即矛盾,是指一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或发生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会计的发展史实质上是会计中内在的矛盾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发展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揭示,要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矛盾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指导我们如何进行矛盾,既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物,又要分清主次,并把这两者综合起来。只有在完整地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并用之于会计实践时,才能对会计有正确的认识方法和研究方法,才能领悟出诸如语言、技术以及会计并无阶级性的结论。

2.会计的质量互变观。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数量的规定性,二者统一在度的范围内。如果突破度的范围,量变就会引起质变,事物的本质规定性就会发生变化。会计是一个以提供会计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信息系统。如果会计突破度的范围,不再提供会计信息,那么会计就失去了本来面貌。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超过其度的范围,不能如实反映业务的,不能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会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此,在会计实践中,必须把握量度,树立起会计的质量互变观。

3.会计的否定之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克服,即继承了旧事物的合理内核,摒弃了旧事物中不合理的内容,这就是事物的创新。这种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完整地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上,具体表现为:古代会计理论被否定,产生了创新的意大利式会计;意大利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出现了创新的英国会计;英国式会计理论被否定,形成了创新的美国式会计。,美国式会计理论也正面临着被否定的挑战。因此,在会计研究过程中,要树立起否定之否定的观念,敢于对存在及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创新。

(三)历史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会计是一定社会经济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因而它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如果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考察,便不难发现: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某种会计是特定经济政治环境的产物,没有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会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推动会计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第二层次——系统理论,即亚哲学

所谓系统,就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围绕特定目的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广义的系统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即指“新三论和老三论”。它们是新兴的横断科学,使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哲学的基本精神,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化、模型化。关于广义的系统理论,简单地介绍如下:

1.系统论。系统论是由L.V.贝塔朗菲创立的一门科学,这是狭义的系统论。它认为系统必须是由若干要素(至少两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是“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现实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系统功能的表现过程也就是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解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即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物质组成的世界。

2.信息论。信息论是由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一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它研究存在于通讯和控制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的共同规律,以及如何提高各信息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这门通讯理论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广义信息论。它被广泛理解为所有运用或移植信息论观点来研究各种问题的理论,阐明了一切物质是一个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3.控制论。控制论是由美国数学家N.维纳创立的一门关于动物和机器中的控制和通讯的科学。实际上,它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电通讯、医学、数理逻辑、技术、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是涉及和应用面非常广泛的一门有关控制问题的系统理论,如果说申农主要是从信息的发送端来研究信息,那么,维纳则着重从接受端如何利用信息来加以研究。

4.耗散结构理论。这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非平衡系统理论之一。该理论是由比利时生家I.普利高津最先提出的科学假说。它研究的是一个系统由混沌向有序化转化的机理、条件和规律。该理论认为,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不断地在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当这种交换达到一临界值时,就有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稳定的有序状态,它充分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以及质量互变规律。

5.协同论。协同论是由原联邦德国科学家H.哈肯创立的。它是研究和比较不同领域中多元系统元素间合作效用的理论。它认为不同系统间存在着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稳定走向稳定的目的相似的特征。人们可从横向上研究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并运用已知领域的成果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从而解决处于“黑箱”状态的难题。

6.突变论。突变论是在拓扑学、奇点理论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基础上,由比利时数学家R.托姆提出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通过描述系统在外界点的状态来研究自然界各种形态、结构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非连续性的突然变化现象,从而向人们提供了事物在外部条件作用下发生突变时,如何促使事物向良好预期转化的思考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变观点的具体解释。

与上述系统理论观点密切相关的是这些观点指导下的系统理论的方法。所谓系统理论的方法,是指按照客观事物的系统性,把人们所要研究的对象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研究的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综合精确地考究研究对象,以达到整体功能最优或问题能得到最佳处理的科学方法,包括功能模拟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模型化方法、最优化方法等一系列方法。

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方法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和说明,为理论研究补充了更具体、更深化的方法基础,使理论研究的视野更广阔,整体性更强,立足点更坚实。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因而也可利用系统理论及其方法来创建会计理论并指导具体的会计实践。

三、第三层次——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指以有关的理论成果为依据,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各方面进行逻辑分析,从而寻求其规律性的一种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方法和辩证逻辑方法。另外,由于数学是运用数字、文字、模型等进行推理的一门逻辑科学,数学方法实质上是逻辑方法的具体运用和说明;从广义上来讲,逻辑方法包括了数学方法。

1.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思维形式是指概念、判断、推理等进行思维的具体方法。逻辑规律是指在思维形式中起作用的规律,诸如同一律、矛盾律、充足理由律等。形式逻辑作为一门思维科学,既有认识的作用,又有表达和论证思想的作用。思维形式的运用是否准确,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思维形式的逻辑规律。人们只有在遵循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和概念的要求后,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思维活动,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

2.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职能,它比形式逻辑“包含着更广的世界观的萌芽”。辩证逻辑作为现实世界辩证运动的反映,作为认识史的,研究的是思维形式如何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联系和转化等问题,“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因而,在整个认识和思维过程中,不但要运用形式逻辑,更需要运用“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观点去分析综合事物。辩证逻辑的主要规律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理性思维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在发展中具有阶段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将其概括为“两条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简言之,就是:“具体抽象”-抽象的规定。“抽象具体”-具体的再现。前一个具体是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具体,后一个“具体”是理性认识的结论,是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的描绘。马克思的这段话也是对整整三大卷《资本论》最简洁的、最高度的哲学概括。

在这“两条道路”上是运用“范畴”作为“理论”的结点不断展现的,这些范畴差不多都是成双成对的,而且有鲜明的阶段性。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

(二)历史方法

历史方法就是通过研究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前提下,概括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并将其延伸到具体研究对象中的一种方法。采用历史方法研究会计理论,就要联系会计理论的来龙去脉,明确它在会计发展史中的地位,从而得出合乎规律的结论。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对会计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的认识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方法。

“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是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这些话是恩格斯用来阐明《资本论》理论体系的。对于理论来说,也应该是完全适用的。当然,理论同历史毕竟不是一样的,理论体系必须摆脱历史形式,正确地采用逻辑形式。要避免历史进程中迂回曲折的甚至反复的现象,也要摒弃历史进程的随机的偶然性,作为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应该是同级、同阶段的事物或现象中的完全成熟的并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反映。

四、第四层次——会计理论的具体

会计理论研究的具体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和实证方法,现分别阐述如下:

(一)描述性方法

所谓描述性方法,是指运用归纳方法对许多个别事物进行,找出这些事物的共性,并概括出普遍性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具体到会计研究中,描述性方法主要于两种情况:第一,在广泛调查研究占有实际资料的基础上,对各会计主体经常发生的会计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加以概括和,从会计实务中归纳出会计理论;第二,广泛收集已有的会计资料,并就某个具体的认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对已有会计理论进行归纳,得到新的会计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会计界主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利特尔顿和齐默尔曼认为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总结出来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布的第4号公告“名词公报”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即通过对事物进行罗列的方法,概括和归纳出结论,从而形成了会计的概念结构。

采用描述性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描述性会计理论。由于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从会计实务中提炼出来的,研究者容易受到“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等主观因素的,因而,描述性会计理论主要是为解释现行会计实务服务的,难以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二)规范性方法

所谓规范性方法,是指利用演绎方法,由普遍性原则推导出个别结论的一种推理方法。会计研究中的规范性方法是指那种从目的和假设出发,从中导出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理和原则。

规范性方法不受现实事物的影响,强调“应该是什么”,因而会计理论研究者常常从特定的价值判断基础出发,力求从逻辑高度概括出最优的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其现实目的就是为制订会计准则(制度)服务的。

采用规范性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性会计理论。规范性会计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不同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使得会计报表缺乏可比性。因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会计学家极力推崇规范性会计理论,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是,规范性会计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是:虽然经过演绎推理得到的会计理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如果研究者依据的假设或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其结论也必将是错误的。因此,规范性理论有时难以令人信服,也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发展,而且在完成了归纳或演绎之后,一般不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验证。

(三)实证方法

所谓实证方法,是指与描述性方法、规范性方法相区别的,通过观察或实验取得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测试而形成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会计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某一特定会计理论的验证;第二,对存有分歧的不同观点、方法和理论的验证;第三,理论创新。

实证方法受西方实证主义的影响,立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强调会计“是什么”的观点,因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者主张,要象那样,以观察到的事实资料和感性认识为依据,来构建真正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

采用实证方法得出的会计理论称为实证会计理论,由于会计实证研究中收集的数据资料局限在过去发生的事实上,因此注定了实证会计理论只能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验证已有的会计理论,而不能对会计实务起规范指导作用。但是,会计实证研究的前景是美好的。实证会计理论一旦形成,可以累积起来,有可能形成科学完整的会计理论体系。

1986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罗斯。L.瓦茨(Ross.L.Watts)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Jerold L.Zimerman)出版《实证会计理论》,此书的中文版译者黄世忠教授写道:“书中将实证会计理论的最重要学术贡献归纳为两个方面:(1)研究了会计数据的潜力,检验了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雄辩地证明了充分披露的会计信息是推动资本市场有效运转的要素之一;(2)提出并检验了分红假设、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解释了会计数据在制定和执行报酬计划、债务契约中的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会计政策选择行为。例如:当实行以盈利为基础的分红计划或者它的负债率比较高,则它可能选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增加经理人员的报酬,降低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又如,企业的规模越大,它就越有可能选用可减少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以降低成本。为此,该书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尽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在这两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

实证会计理论是以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数理统计模型为工具,以“提出假设-设计模型-收集数据-解释结果”为模式,借以解释和预测会计现象的会计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会计学的研究方法是规范研究的方法,以后从弗里德曼的“实证学”移植过来实证研究方法。至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美国经济学界会计学界出现了一种风气,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只发表实证研究的文章。认为只有实证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科学,只有实证分析才是经济学中唯一的可以被使用的方法。陈岱孙先生认为这种偏见是有害的。他曾指出:“实证经济论著否定价值判断。但是,否定并不等于它不存在。数学模型分析了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结果。但这结果是否符合实际,完全与社会判断无关吗?当然不是”。既然任何实证分析都离不开它所设定的社会经济前提条件,也都不可能把研究成果置于社会经济环境之外,可见社会价值判断是始终无法回避的现实。经济学说史可以证明:规范分析与辩证分析相结合是经济学的一贯原则。古代、中世纪、古典学派斯密、李嘉图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19世纪后期,庞巴维克著的《资本实证论》正式提出“实证论”这个字眼,但书中还是采取逻辑分析而没有采取数学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数量经济学的发展,实证分析才得到发展,但规范分析也在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经济的研究,对福利制度的分析,都有长足的进步。要使经济学成为“致用之学”,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必须结合。

上面讲的虽然是经济学,但其基本精神对会计学也是完全适用的。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3篇

生物在自身进化及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通过亿万年的洗礼,形成了独特的特性和功能,这为人类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提供了大量的设计原型和许多创造性的设计方法,是人类技术创新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自诞生以来,仿生学的概念不断演变,并经历了由简单的模仿生物,到利用自然设计灵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仿生学是将通过观察、分析、研究掌握的自然界生物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本领,并模拟、移植到各工程技术领域中去,为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所用。仿生的价值在于依照相似准则和前提,按照生物系统的结构和性质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及工作原理,并找到新的更加经济、合理、高效和可靠的方法。仿生学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是一门很难划清边界的大学科。同时由于仿生技术应用范围广,因而很难将仿生技术准确分类。本文重点研究了结构仿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结构仿生在机械领域中的典型应用,总结了结构仿生在机械结构设计领域中的问题,并展望了结构仿生的发展趋势。

1结构仿生设计的方法研究

结构仿生是通过研究生物形态、结构、材料、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在深入理解生物机理的基础上,分析生物功能、结构与工程的相似性,提出仿生构思或建立数学模型,最终用于工程结构仿生设计。通过对生物体结构的仿生可以改变传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取得具有创造性的突破。虽然仿生设计已经产生了大量的工程应用,但相关研究多是基于某种生物特征的发现,或基于某种技术性需求的仿生改进,对方法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如JuniorW.K.[1]基于产品开发,重点介绍了对生物样品的观察、实验阶段,此方法适用于一般产品的仿生设计。ZhaoL.[2]初步建立了适用于机械结构仿生设计的方法,综合考虑了各阶段的目的、方法,但实用性有待考证。综合现有的仿生设计的研发流程,特提出结构仿生的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例: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试验,对蜣螂等生物非光滑表面的观察研究及仿生,开发了具有减阻功能的非光滑犁,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思路,并且降低了农业耕作的能耗,提高了工作效率。其研究过程符合“技术需求型”。基于图1可知,结构仿生研究的基本步骤[3-4]和具体的研究方法如下图2所示。

2结构仿生技术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2.1扑翼飞行器

昆虫翅的结构比鸟翼简单得多,但翅膀的超轻质、高强度、自适应变形等性能非常突出,如蜻蜓翅是由非常轻的网状构架和薄膜材料构成,但是却能产生非凡的动力。如由SRI国际研究公司开发的仿蜻蜓飞行姿态的扑翼飞机已经试飞成功,NASA的喷气试验室也成功试验了蜂鸟和蜻蜓的自主控制和导航系统;乔治亚理工研究院与英国剑桥大学、ETS试验室合作研制模拟天蛾翅膀结构的扑翼昆虫机“En-tomopter”,机械翅膀能够像昆虫一样飞行[5];另外国内的扑翼飞行器也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些对昆虫飞行能力的破译必然会推动人类对现有飞行器的改革。这是各国发展微型机械飞行虫(MFI)技术加以仿生借鉴的核心。而昆虫飞行功能研究已经成为昆虫仿生领域最热烈的前沿方向之一。

2.2运动仿生的机器人

仿生学的发展为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解决思路和方案,如动物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自由度分配、铰链设计以及系统控制等都是机器人设计的重要依据,通过研究生物原型的相关规律往往可以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南航对壁虎脚掌微观结构及粘附机理进行研究,为爬墙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依据[6];动物的灵活高效且适应能力强的运动机构令设计者羡慕不已,许多的仿生设计工作也已开展,如仿蟑螂机器人以及仿龙虾机器人等[7];ZhaoT.S.[8]等对海蟹的行走机构、系统参数和运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殿生[9]从蝗虫和龟类的翻转研究中得到启示,设计了移动弹跳机器人。另外在微型机器人方面,昆虫为微型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仿生原型,研制具有昆虫足样行走能力的机器人或虫样蠕动的微型机车,可被用于行进到崎岖不平的山路或其它非平坦地带(如:地震后墙壁倒塌的废墟中)执行特殊的任务。

2.3仿生减阻及推进

仿生减阻主要包括土壤减阻、空气减阻和水流减阻等。吉林大学通过研究典型土壤动物蜣螂、黄鼠的体表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的生物脱附与机械仿生研究理论体系。基于土壤动物体表非光滑结构的仿生非光滑结构已经被证实具有良好的防粘、减阻性能。Han[10]发现鲨鱼表皮上齿状突起能保持水流的流态,可以有效地减少表面的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基于鲨鱼皮表面织构的减阻表面结构已经完成飞机模拟飞行试验[11],空客320客机的机身和机翼表面增加仿鲨鱼皮结构后,降低了6%的空气阻力。基于仿生学的水上推进研究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北航的仿生机器鳗鱼、哈工大的水下机器人以及国外的许多仿生机器人都提高了水下的推进效率,有望改进潜艇与水上交通工具。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结构仿生设计出的产品也取得了预想不到的优良性能。特别是在汽车外型设计上模仿生物的优异外型可以大大降低风阻系数。

2.4结构轻量化

结构轻量化是飞行器设计的重要课题,岑海堂[12]借鉴竹干的细观结构和排列方式,仿生设计了仿生翼身结合框,仿生结构与原型相比重量可减轻2.1%。马建峰[13]等将蜂窝结构应用机机翼加强框的设计中,提高了结构的比强度。此外,在机床结构件的设计中,赵岭[14]利用结构仿生方法改进了工作台和移动横梁筋板结构,在降低质量的前提下获得了更好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在F1方程式赛车的变速箱、车架等承力部件以及日本的新干线车厢壳体中都采用了铝合金、碳纤维等高性能材料的蜂窝结构板来实现轻量化,使抗撞击性能更好。车身结构轻量化是当前结构仿生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2.5机构仿生设计

在模拟生物体优异运动机构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植物叶片的收叠和伸展功能起着保护嫩叶免受外来损伤的作用,如许多热带植物一旦碰到温度急骤下降就利用叶片表面波纹结构的收叠功能来避免霜冻危害。人造卫星和航天装备研究人员受到植物叶片收叠和伸展特性的启示,将植物叶片的这种功能用于航天飞船的天线和大面积太阳能电池的设计中。根据长颈鹿血液循环系统的独特机构,发明了超音速战斗机的抗荷飞行服。航天科学家受苍蝇平衡器后翅的启示,成功地研制了体积小、重量轻的“谐振陀螺仪”。蝴蝶的身体表面生长的一层极小的鳞片能够调节体温,仿生研制的人造卫星的温控系统能够避免温差损毁精密仪器等[15]。

3结构仿生在机械结构领域中的问题

结构仿生在人类技术进步的各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机械领域中的相关系统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并存在如下问题:(1)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许多研究者仅是对生物体进行简单的模仿,并未上升到理论研究的高度,降低了其真正价值,其应用未形成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2)从结构仿生的现有成果来看,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多是灵感一现,缺少成熟的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指导,对生物体结构形式和材料、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问题也尚无可资利用的成熟方法,因而有时难以系统地应用及实现。(3)从生物结构的发现,到力学特征的提取,再到仿生技术的实践应用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且缺乏相关理论法则和信息。由于结构仿生的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加了研究难度。(4)自然界中生物体结构种类繁多、性能各异,原型的选择具有偶然性,同时由于认识水平、技术手段及科研条件的制约,许多优异生物结构的机理难于破译,有些结构的研究需要在活体条件下进行,使其结构组成和机械性能的研究相对困难。(5)生物体结构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制约了其仿生应用,特别是对于中小尺度的机械零件,传统的铸锻、冲压、铆焊、机械加工或者很难复现生物体的复杂结构,或成本过高,使仿生结构缺乏制造工艺的支持。

4结束语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4篇

统计学论文2300字(一):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及其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现阶段,统计学方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有广泛应用。本文尝试对统计学方法的诞生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还对统计学方法在现今大数据时代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统计学方法发展大数据应用

对于统计学方法来说,诞生的最初只是为了进行单纯的计数以及描述,随着统计学方法的不断发展,其所涉及到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在统计学家以及各个领域专家的不懈努力之下,统计学方法正在不断的进步以及完善,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也发挥出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现阶段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之下,对统计学进行深入探究是非常重要的,会对今后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统计学基本发展探析

对世界统计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会发现,其与科学界的发展趋势较为类似,随着统计学的不断完善,也开始与其他科学进行融合发展。对统计学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其主要具备两个基本结合趋势,即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以及与计算机学结合的趋势。对于统计学来说,其与经济学结合发展我国有广泛的应用,并且产生了经济统计这一专业;而统计学与教育的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对于这些分支学科来说,其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是实质性学科的分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运算能力不断提升,这也使得大规模的统计调查工作在实际展开的过程中取得了理想效果,不仅保证了数据计算的准确性,同时也保证了计算的高效性。因此,在进行统计学技术研究发展的过程中,与计算机技术的深入结合应用是重要发展途径。通过对计算机软件的有效应用可以使统计计算过程中一些疑难的部分得到有效解决,同时也使得统计计算的展开更加方便。从现阶段我国经济类统计专业的教育情况来看,一方面在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教育,另一方面在对学生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装能力进行提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今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中,势必不能离开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在今后统计学相关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利用能力进行培养提升,使得在展开统计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统计模型的编程来实现。

二、统计学方法在大数据中的应用趋势

(一)统计学方法及相关领域的动态分析

目前,国内外对统计学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在教育行业、生产制造行业以及企业管理当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根据CNKI数据库中统计方法、机器学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机器学习领域的论文数量从2013年以后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并且在2016年超过了统计方法领域的论文数量。由此可以说明,我国在机器学习领域的发展速度正现出稳定提升的趋势,反映了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研究方面越来越深入,所应用的研究方法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在统计学方法研究过程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其所面临的拐点与国家上的统计学发展拐点基本保持一致,大概都是在2013年开始对大数据以及将其学习等方面有了深入的探究,并且开始逐渐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而机器学习方法的论文数量都是在2016年开始超过统计方法的论文数量。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出其差异性也很明显,国内在统计方面研究的论文以及在机器学习方法方面研究的论文与国际相比较尚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呈现出了持续性的特点,这也使得我国在这两个领域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统计学方法及相关领域研究方向分析

经过对CNKI数据库中的统计方法以及大数据领域期刊论文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统计方法领域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统计分析”以及“数理统计”、“人工智能”;在大数据领域出现频次较高的是“云计算”、“图书馆”以及“物联网”等关键词。通过上述关键词来看,其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反映当前我国统计以及大数据技术所研究的重点以及热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在统计与大数据领域方向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重合。在进行的数据研究的时候,需要应用到统计学方法,同时统计学方法在利用的时候往往也需要与大数据进行结合。

(三)统计学方法的发展展望

有数据的地方势必就会涉及到统计学。从17世纪开始,国势学派以及算数学派的争论到今天大数据计算、计算机技术的相互作用,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正在不断完善,并且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得传统的统计学发展方向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从小样本的统计推断分析走向大数据量的挖掘分析,从而使其所掌控的数据量不断提升。在未来统计学方法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将统计学与新的数据思维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新型的、应用范围更广的大数据算法。从现阶段我国大数据方法创新发展的情况来看,其与国际研究在深度以及广度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也恰恰说明了我国在大数据统计学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现阶段,国内的大数据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信息化产业上,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趋势尚且不明显,这也使得信息服务以及数据产业的创新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在今后统计学发展的过程中,其研究热点势必会从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发掘向算法方向转移,这样也使得大数据技术与统计学方法二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统计学方法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需求,积极适应时代变化,现阶段大数据时代已经全面到來,并且大数据技术在我国有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将大数据与统计方法进行结合可以使统计学方法的作用得到更好的体现,也使得统计学方法不断的进步以及拓展,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其功能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

统计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摘要]为提升生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水平,针对传统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局限,分析和实践基于线上网络教学+线下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实践表明,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与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丰富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促进生物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生物统计学;实践

[作者简介]严明(1981—),女,重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25-0273-02[收稿日期]2020-03-18

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医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实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并学会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然而,生物统计学涉及到大量基础理论,单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度较低,学习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改革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是生物统计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基于线上网络教学+线下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可避免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缺点,又可克服学生完全在线学习缺乏监管、学习效果不佳的困难。本文尝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生物统计学教学中,以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实现教学目标,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提供教学视频和课件等教学资源,并设置作业、调查等互动模块,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平台与教师交流。在线下课堂,教师根据学生在线学习的情况,对疑难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难点。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学习在线资料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行课堂学习,有效提升学习效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还可帮助教师动态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生成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材料,并丰富课程的教学形式,拓宽教学路径,因此正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趋势。

二、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1.教学时长受限。目前,本校生物统计学面向生物医学工程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开设,每学期共32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抽象,而且学生要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掌握统计学原理在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因此,教学难度高,课堂教学时间很难满足教学需求。

2.教与学不同步。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以课堂为主,教师按照教学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对学生需求重視不足;学生缺乏主动反馈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教与学处于不同步状态。

上述困境对如何拓展教学时间,完成课程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生物统计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1.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实现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授课教师首先以超星泛雅平台和学习通APP为依托构建线上教学平台。教师在平台上将课程每章的重难点列示出来,搭建课程框架体系,并上传包括课件和教师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录制的教学视频等资料。教学视频时长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保证精炼、易懂,让学生不会因视频过长而放弃观看,提高学习时效。同时,在教学平台提供视频配套的课件资料,方便学生下载并配套观看。教师还在平台设置了视频弹幕问答和闯关式章节测试,学生通过答题和测试后才能进入后续章节的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线上教学平台还可以为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拓展实践平台。教师可以在线上平台提供实验设计及实验数据分析的实例供学生练习,实现对课时压缩的有效弥补。学生普遍反映网络教学平台十分有利于自主学习,尤其是遇到知识难点时,学生可以通过反复线上观看教学视频来帮助理解,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此外,线上教学平台可以通过视频回放次数、测试完成程度等数据统计帮助教师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既方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存在的问题,也为线下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在后续教学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依据。

2.线下检测自主学习效果,实施针对性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发生转移。教师要集中精力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并针对重难点以及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进行答疑解惑和查漏补缺。在教学实践中,为完成上述任务,在每个章节的线上学习完成后均安排答疑和小组讨论,让每位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修正和完善遗漏或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全部授课结束后,授课教师向学生发放了关于教学效果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8.2%(18/23)的学生认为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可以把重要知识点学透,在课堂上有更充裕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更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掌握。

在线下教学中,教师还对教学场景进行了编排和优化。教师提供具体的实验案例,并以某一具体实验案例(如抗癌药物筛选)为背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模拟真实实验场景,让学生从实验参与者的角度设计实验流程、整理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和解读呈现的全部流程。帮助学生实践生物学研究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基本流程,理解生物统计学对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分析并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课后回顾学习并提升。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师生的教学活动都还没有结束。教师要对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并将解决方案发布到网络平台,供学生回顾性学习。学生要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搜集学习资料进一步思考和巩固。教师还要对学生课后学习情况进行挖掘,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单独辅导和监管,帮助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跟随教师的科研工作,完成真正的动手实践,实现素质提升。最终通过师生配合,完成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4.教学考核。由于教学形式发生变化,课程的教学考核模式也要随之做出调整和改变。在实践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期末考核模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学记录,实现全过程考核。考试成绩包含网络平台学习考核(25%)、线下课堂表现(25%)和期末闭卷考试(50%)三部分。其中网络平台学习考核由系统根据学习时间、频率以及测试情况生成;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听课及参与讨论情况,综合学生互评和教师考核给分。上述考核方式,降低了期末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平时学习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可避免学生“突击考试”的侥幸心理,促进学生向平时主动学习转变,更符合现代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生物统计学研究方向范文第15篇

学科研究有赖于学科方向的确立,工业设计学科方向必须依靠某个行业吗?也许机械需要、材料需要、会计需要、法律需要、建筑需要,然而工业设计很难以某个行业为背景。为什么呢?因为工业设计学科研究的本色是对设计方法的探索,如感性工学设计、人因互动设计、系统设计、通用设计、橘色设计、绿色设计、使用者行为设计等,都是设计方法,都可以成为学科方向,可能会在某一行业领域去运用相关的设计方法,但并不是只能依靠某个行业领域才能开展学科研究。就教师个人学术方向而言,是以兴趣出发,主张学术自由,如对工业设计历史与文化、工业设计思维与方法、工业设计工程与技术、工业设计经济与管理等领域都可以涉足,这些领域涵盖物理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工程学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以及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等各种人文学科。所以,纯粹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是以工业设计所涉及的学科知识领域为范畴,整合创新知识于设计方法的研究。

二、行业导向下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

在国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少高校定位“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下,任何“专业”都被要求贴近某一个行业开办。如果工业设计专业教育面对某个行业的话,那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束缚工业设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从而限定了工业设计毕业生只能选择某个行业或就近行业的工作;否则就是“转行”,就被认为是专业教育的失败,这种观念是有偏颇的。再者,以区域行业(产业)为基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百多年前德国包豪斯时期的教育观念,如今产业转型加快,传统工业经济走向衰退,任何地区很难保证区域周边的产业几十年不变。纵使周边的产业蓬勃发展,可每个学生的兴趣不是僵固的,未必会选择区域周边的产业工作。如此培养学生的风险很大,显得急功近利。在当下办学实践中,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往往被导向为面向某个行业,这样才能被认可。又由于专业教育依赖学科知识的构建与传播,因而教师也只能围绕某个行业来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科学、更丰富地将某行业的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削弱了工业设计方法论的学科本质。从工业设计学科规律来看,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学科研究是不自由的,面向某个行业背景的专业教育是局限的,这也是目前很多高校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

三、能力导向下的工业设计学科专业建设思路

首先,学科研究要围绕人才培养来进行,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创作性的操作体验,能通过对人文、社会与科技工程等相关知识的理解、领会工业设计的多层次内涵与多面向的价值诉求,从而发展其具有独特性的创作理念、方法与能力,养成朝向专业学习、国际视野、实务导向三大目标努力。在工业设计学科团队中,由于教师的学科背景各有不同,对工业设计的理解也各有侧重,所具有的教学科研经历、经验也各有长处,学术兴趣是多样的,不应该被限制在某个行业背景来开展个人的学术研究,而是以形成学生上述能力的知识系统来开展学科研究,如设计文化、设计方法、设计工程、设计表现等。其次,专业教育应淡化行业界限,强调交互融合的大设计理念,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可从三个能力方向引导学生自主发展:一是工业产品设计能力:以机械、电子、自动化技术为支撑,具有系统解决工业产品的结构、机构、尺度、造型、材料工艺、界面操作、快速原型、产品试验与评测等方面的能力;二是数字互动设计能力:基于大数据时代创意产业发展的智能化服务理念,以网络互联、数据处理、云端计算等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用户体验、认知行为、界面交互、智慧空间等产品及非物质化的生活服务设计能力;三是文化创意设计能力: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战略及当代美学经济思潮下的文化生态环境,以传统文化、在地文化资源为核心,着力于田野调查、文化元素提取、传统工艺文化继承、设计文化意涵生成等方面的物质与非物质整合设计能力。

四、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