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音;声母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6-0062-01

声母教学是语音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关于声母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声母教学的本体研究;第二,声母教学的国别话研究;第三,声母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有关语音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针对声、韵、调的特点,就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技巧进行阐述。

一、声母教学概述

柬埔寨学生学习声母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平舌音z/c/s、翘舌音zh/ch/sh/r、舌面音j/q/x。学习者发音时容易出现如下错误:①发z/c两个音时,舌尖并没有抵住上齿背,而是稍微离开了一点,因此塞音发音不够明显;②发zh/ch/sh三个音时,卷舌度不够,仅到上齿龈,导致卷舌不明显,同舌尖前音发音相似;③发j音时,舌面用力不够,学习者多用舌尖和舌头两侧用力,发音听起来类似舌面中音|e|;④发x音时,舌面用力不够,造成舌面与上颚空隙过大,发音不标准;⑤发c/ch/q三个音时送气不够明显;⑥常把卷舌音r发成非卷舌的半元音|j|或齿龈颤音|r|,发音时大舌颤两下。如表1所示。通过比较看出,纵向三组声母的发音区别在于发音方法相同但发音部位不同;横向三组声母的发音部位相同但发音方法不同,主要体现在送气与不送气、擦音与塞擦音上。舌尖前音的发音要点:舌尖抵住或接近上齿背,形成阻碍,软腭和小舌上升,鼻腔通路关闭,口腔中蓄气;舌尖后音的发音要点:舌尖上翘,抵住或接近硬颚前部,形成阻碍,软腭和小舌上升,鼻腔通路关闭,口腔蓄气;舌面前音的发音要点:舌面前部接近或抵住硬颚前部,舌尖自然下垂,鼻腔通路关闭。另外,r与sh发音情况基本相同,仅声带颤动,形成浊音。

二、语音教学中的声母教学策略

(一)手势模拟法

在发平舌音z/c/s、翘舌音zh/ch/sh/r、舌面音j/q/x这三组音时,可以用双手模仿发音器官,让学生体会各个发音器官的位置。教师示范:左手手心朝下,右手手心朝上,合拢在一起,左手第一关节弯曲向下,代表上齿,右手手指平伸,代表舌头,指尖代表舌尖,指尖轻触上齿背,模拟发平舌音z/c/s;右手稍后缩,舌尖不触上齿背,模拟发舌面音j/q/x;舌尖翘起,接近硬鄂的前部,模拟发翘舌音zh/ch/sh/r。这种方法形象直观,几乎可以展示全部舌齿音的发音部位。

(二)咬指法

在教学中,用咬指法教翘舌音zh/ch/sh:翘起舌尖,将食指放入口中,用食指的指尖抵住舌尖的背面,用牙轻轻咬住食指的第一个关节,再发zh/ch/sh的音节,让学生亲身体会发这组音舌尖翘起的部位和程度。抽出手指,保持舌位不变,再发zh/ch/sh,如此反复几次,学生就会逐渐学会翘舌音。

(三)连带法

用学习者已学过的音素或母语中存在的音素,带出另一个发音部位和方法与之相近的新音素,或用一个容易发的音带出另一个较难发的音。例如:对于较难发的卷舌音r,当学生准确掌握了sh的发音后,可利用sh的发音部位,拉长sh的音,振动声带,让声音由轻变浊,便很容易发出r来。

(四)夸张示范法

夸张示范法就是教师在展示和指导学生发音时,为了加深印象,用适当的发音技巧突出汉语某些音的发音特点的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发送气音时,很难掌握好送气的长度,经常出现“有气无力”的情况,我们在实际训练中可以夸张一些。发za的音时,可以让学生慢慢读z-a,再读zh-a,一边念一边体会送气的长度,让它和后面元音自然衔接,从而流利地发出该音。总之,语音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语音教学过程中,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并用。所以,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学生在语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语音学习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5.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第2篇

关键词:“是……的”句式;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H195

“是……的”句式是人们日常交际中常用句式,无论在口语中、还是在书面语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句式,同时也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较多的句型,因此分析“是……的”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结合留学生出现的偏误情况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从而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此语法的教学效果是十分必要的。留学生对“是……的”句式结构的掌握、对“是……的”句式意义的理解等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是……的”句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中很有研究的必要。

一、“是……的”句式的界定与分类

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句式指的是句子中谓语部分是由“是……的”构成的句子。刘月华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 一书中将“是……的”句式分为两个大类(以下称为“是……的”(一)和“是……的”(二)),这是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的,但在两个大类下更细致的分类依然存在分歧。本文主要探讨将“是……的”句式分为两个大类的层面。

二、“是……的”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1.“是……的”(一)

“是……的”(一)用来强调与过去已经发生或完成动作有关的某一方面,可以是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受事、原因、人物、目的等等,并且这一事实是双方共知的信息,说话人只是对已知信息具体的某个方面进行强调,因此“是……的”句式强调的并不是动作本身。比如:

A:你是怎么来上海的?

B:我是坐火车来的。

A:你是什么时候到上海的?

B:我是昨天到的。

在上述对话中,“B到上海”这一动作已在对话前完成,并且是A与B的一个共知信息。A想要知道的是B来上海的时间和方式,即“怎么”、“什么时候”,从而对B进行提问,而B回答的这些信息,“坐火车”、“昨天”就是句中强调的部分,是新信息。再比如:

A:@家饭店真好吃,你是怎么知道的?

B:是老黄告诉我的。

A:晚饭是谁做的?

B:是我亲手做的。

在上述两个对话中,A和B共知的旧信息是“在饭店吃饭”和“做晚饭”。A通过“怎么”和“谁”想要获得的信息是“得知饭店的方式”和“做晚饭的施事”,而“老黄”和“我”则是这两段对话中想要强调的新信息。

在“是……的”(一)句式中,“是”一般出现在谓语前,也可以出现在主语前;“的”一般出现在句末,但也可以出现在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例如:

① 这是我在网上买的票。

② 是朋友送我的。

2.“是……的”(二)

刘月华指出:“‘是……的’(二)句式多用来表示说话人对主语的评议、叙述或描写,全句往往带有一种说明情况、阐述道理、想使听话人接受或信服的肯定语气。” 比如:

①对于留学生而言,“是……的”句式是很难学好的。

②只要努力,所有人都是可以学好汉语的。

③发生这样的事是不可避免的。

在上述三例中,说话人只是想说明一种情况,使听话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并不存在共知的旧信息,也没有强调已发生或完成动作的某一方面。

在“是……的”(二)句式中,“是”和“的”都是语气词,一般出现在谓语前和句末。

三、“是……的”句式的偏误分析

基于以前研究者对于各种语料库的分析研究,留学生对“是……的”句式应用的主要偏误可归纳为遗漏偏误、语序偏误和否定形式偏误三种。

1.遗漏偏误

留学生的遗漏偏误可分为两种,分别是“是”字遗漏和“的”字遗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的”(一)中,“是”可以省略,但“的”不可以;“是……的”(二)中,“是”和“的”可同时省略,但“是……的”句式中省略情况较为复杂,所以许多留学生会犯下错误。例如:

①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很难。

②我大约是在三年前学习汉语。

③当时我这么做的。

④我不三年前出生的。

例一例二都为“的”字遗漏偏误,例三例四都为“是”字遗漏偏误。例一和例三都是为“是……的”(二)句式,“是……的”(二)无法通过“是”或“的”单字构成句式,因此产生偏误。例二例四都为“是……的”(一)句式,不能省略“的”字,例二错。虽然“是……的”(一)句式可以在肯定句中省略“是”,但在疑问句或否定句中不能省略,因此产生了例四的偏误。

2.语序偏误

留学生在语序问题上主要对“是”字位置以及主语位置易产生偏误。例如:

①上周他是通知我的。

②对吸烟的看法是每个人不一样的。

③这样活下去的话是对病人更痛苦的。

例一和例二都是主语和“是”字的错序,例一应将“是”字放在主语前,而例二则应将主语放在“是”字后。例三则是反映了如果在句子中有状语成分,那么留学生就很容易将“是”字的位置搞错,正确的应为“这样活下去的话对病人是更痛苦的”。

3.否定形式偏误

在“是……的”(一)句式中,否定词“不”出现在“是”前;在“是……的”(二)句式中,否定形式由“是……的”(二)中间成分的否定形式来体现。因此留学生经常会在“是……的”(二)句式的否定形式中出现偏误,例如:“我不是会和你在一起的”。但在“是……的”(二)句式中也可以在“是”前加上否定词“不”,这时表示双重否定,依然是肯定的语气,如“我不是不会生气的”。

四、“是……的”句式的偏`原因

留学生在初接触一个新的汉语语法点时,由于不熟悉目的语的完整语法规则,势必会想从母语中找寻到相似的语法点来取代汉语语法,依赖母语知识。但不存在哪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点是完全一致的,这种语际间存在的差异,即使只是微小的差异,也会导致留学生错用,因此母语是偏误产生的主要来源,而母语负迁移正是偏误出现的主要原因。

所谓“母语负迁移”就是指在学习某一外语时直接将母语中等同或近似的语法规则套用在目的语上,从而出现的表达偏误。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为例,英语中的被动句结构为be+v-ed+by,有时候在翻译时既可以翻译为“是……的”句式,也可以翻译为“被”字句,存在一对多的情况,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经常将“是……的”句式与“被”字句搞混,该用“是……的”句式时用了“被”字句,该用“被”字句时却用了“是……的”句式。但“是……的”句式与“被”字句这两种句式所要表达的侧重点、语气等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在初期学习时会经常在这一方面出现偏误。

五、“是……的”句式的教学对策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编写,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合理安排“是……的”句式不同类别的出现顺序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本文之前提到的,“是……的”句式至少可以分为两大类,在教材设计中注意千万不要将两类句型混教,应清楚的讲解每一类“是……的”句式的结构和功能意义,明确使用条件及不同的使用形式。另外,在教材编写中也应设计具有针对性并行之有效的练习,使留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发现自己的问题,进行有效操练。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应当系统全面地讲解“是……的”句式,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在开始阶段着重解释基本语法意义和使用规则,随后再慢慢拓宽不同分类的用法,循序渐进。

六、结语

本文选取了留学生一直偏误率较高的语法点“是……的”句式进行探讨,首先分析了两种含义的“是……的”句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随后指出留学生的偏误情况并阐明原因,最后提出些许教学意见以供参考,以期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掌握“是……的”句式,减少偏误出现。

参考文献:

[1]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商务印书馆. 2001

[2]张哲. 《留学生“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分析》[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2):49-53

第3篇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记录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语言反应着文化,文化支撑着语言。目前有关文化词语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化词语本身。怎样高效地向学生讲授文化词语,让学生不仅知道文化词语的表面意思,更能理解文化词语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从而地道地掌握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之一。该研究通过对文化词汇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文化词语,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文化词语的授课效率。

二、文化词语

关于文化词语的定义比较多样化,因为文化的定义原本就有多种见解。杨德峰将“文化词语”定义为“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笔者认为,文化词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反映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内容。中国文化包罗万象,所以文化词语的种类也多种多样,覆盖到中国独特的历史、国情、风俗、环境或时代变化等。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同理,越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词语。

三、文化词汇的类别分析

国家汉办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0)中对汉语教学中有关中国文化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按照汉语等级教学的原则将中国文化教学内容划为相应的五个层次。基于大纲中对文化教学内容的大致分类,笔者将文化词语分为以下几类。

1.社会交际类;2.饮食类;3.民俗习惯类;4.当代中国类;5.历史类;6.文学戏剧类;7.建筑旅游类;8.中国人物类;9.地理气候类;10.宗教神话类;11.生肖属相类;12.运动健康类;13.成语、习语和诗词等;14.其他。

四、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

对于中国文化词语,因为文化差异和学生母语相应词汇欠缺等原因,单纯的教师讲解无法让学生们透彻地理解词汇含义。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让学生们在课堂时间内掌握好汉语中的文化词语,真正地了解词汇背后的文化含义,成为教授中国文化词语的关键。

通过日常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如下四种方法,可以直观地、有效地、有针对性地讲解文化词语。

(一)多媒体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MCAI(Multimedi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形式更加多样化,因其将图、文、声、像四者结合的优势,让学生们从视觉和听觉上直接获取语言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信息获得效率,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特别是像民俗习惯、戏剧、体育、建筑旅游等类别,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笔者在教授文化词语中,运用最频繁的方法,也是学生习得效果最好的方法。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较多地运用该方法辅助教学。

(二)图片展示和体验法

图片展示和体验法对于一些名词类的实物型文化词语特别适用。例如饮食类、民俗习惯、建筑旅游类等。因为这些词汇通常在学生的母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去对应,所以教师单纯的口头解释只会让学生更加疑惑。例如“文房四宝、月饼、红双喜字、迎客松、胡同”等。这些词语如果教师边给学生展示图片,边简单地解释,学生们马上会恍然大悟。另外,对于教学条件允许的地方,实物体验法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一下。例如,在讲解“文房四宝”时,教师事先将“笔、墨、纸、砚”准备好,随后学生们既可以看到,又可以摸到,还可以自己体验一下磨墨、写毛笔字的感觉,这样学生对“文房四宝”和“笔、墨、纸、砚”这几个文化词汇就有了更深的了解。

实物体验法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反而常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实物体验法要因地制宜,因当地情况而灵活处理。切记不要因为实物体验而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或饮食习惯发生冲突。

(三)比较法

比较法对于亚洲国家的对外汉语教学尤其适用。例如,在讲解节日的时候,中国和韩国都有“中秋节、春节”,因而在授课时不能简单地仅仅告诉学生韩语释义。中国的这两个节日跟韩国的节日虽然名称相同,但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不同。此时,教师需要比较两个节日在中韩两国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对于中秋节,相同点是它都是两个国家重要的节日,都是全家团聚的日子。不同点有中国人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韩国人中秋节吃打糕(一种年糕)、扫墓等。

(四)例举法

对于社会交际类和成语习语类文化词语,教师在讲解了词条意思后,还要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锻炼学生如何正确、恰当地使用这些文化词语。吕必松教授在《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讲授社会交际类和成语习语类文化词汇时,如何正确运用这些文化词语成为教学重点。

例如,《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三册第三十二课有如下一段对话。

马大为:宋华,我今天也想关心你一下:你爸爸、妈妈每月有多少工资,你能告诉我吗?

宋华:可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够花了。

这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就是文化词汇,属于中国的俗语。在给学生们介绍了词条本身的意思后,教师还需要列举更多的语境,让学生们体验在什么情况下用该俗语,从而增加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上次期末考试你考得怎么样?”“你篮球打得怎么样?”

五、对教学的启示

对外汉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中国文化词语在整个汉语学习中占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讲解文化词语时,要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拓宽学生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教学策略上,教师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法、图片展示和体验法、比较法、举例法等,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全方位的文化词汇信息输入。在增加课堂有趣度的同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六、结语

中国文化词汇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中国文化词汇的研究还需要更加全面,更贴近教学实际,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本文的局限性在于文中列举的教学策略是笔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概括总结出来的,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丰富。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英汉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刘.新实用汉语课本[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吕必松.关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的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2).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