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同义词 替代功能 确切功能 修辞功能

一.引言

在各种语言中,同义词都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以在语义相近或是特定的上下文中相互替代,不改变原文内容,这是确定同义词的标准。本文主要研究俄语同义词的三个基本功能:替代功能,确切功能,修辞功能。替代功能可以使语言避免重复,确切功能在于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修辞功能就是增强言语表现力,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本文归纳梳理了俄语同义词的各个功能,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俄语同义词。

二.同义词的功能

1.替代功能

同义词的替代功能是同义词的初始功能。在特定的语境场合之下,根据表达或交际需要,在句子或语段中,可以选择同义词进行相互替换。同义词之间相互替代可以使语言避免单调乏味和不必要的重复,也可以避免词汇表达量少的尴尬情况。例如:

Не знаю кому пришлав голову мысльорганизоват

ьизкультурныйпразднтник

,этобыла смелая и оправда

вшаясебя идея.(我不知道是谁想出来组织一个体育节的想法,但是这是一个大胆的而且被证实是正确的想法。)[4]在这一段话中,使用了两个同义词,使得句子表达前后连贯,衔接恰当。俄语中类似的同义词数量繁多,不仅全部词汇意义或对应义位的全部意义成分重合,搭配领域完全相同,而且在表达色彩、语体属性、适用范围、使用频率等方面也没有差别[6]。替代功能在绝对同义词中是典型的,但在现代俄语中这样两个词意义完全相同的情况并不多。同义词的替换“主要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指称同一事物、现象,或指称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方面,同义词的替换这种功能从而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更细腻,更具有表现力”[7]。

2.确切功能

确切功能是同义词的普遍功能,它揭示事物的不同特性和典型特征。同义词的确切功能多出现于语义同义词之中。语义同义词的确切功能在于从不同角度揭示事物丰富多彩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不为一个词所能囊括。同义词的区别义素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可以起到相互补充和相互取代两种不同的确切作用。

(1)相互补充的确切作用,如:

Рядом был старыйхоро

ший товарищ,друг,скоторы

мничего страшно.(Д.Грани

н)(在身边有一位多年的好同志,好朋友,和他在一起没什么可怕的。)[3]两个词都是指好伙伴,好朋友,但是前者通常理解是社会层面的,而后者是指自己,个人很亲密的伙伴,好朋友,作者是用друг来补充说明,来进一步说明товарищ不能说明的意义。

另外,同义词的这种确切功能在辞书编纂以及外语教学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许多词典辞书都采用了同义词相互解释的方式。在С.И.Ожегов的词典中这种方式表现的特别充分,这种方法通常来讲不够精确,但简明易懂,但是一直被辞书编纂者使用。

(2)相互取代的确切作用,如:

А что,вы друг ему?

Друг не друг,атоварищ

.(Ю.Семенов)[7]

(怎么?他是你的朋友?――朋友倒不是,是同志。)

在这个例子中,两个同义词的区别义素不是合取关系,而是析取关系。

И тут на губах Моны Лизы появилась усмешка,именно усмешка,а не улыбка.(Нагибтин)[8](就在此时,蒙娜丽莎的嘴角展现出一丝嘲讽的笑,就是讥讽的笑,而不是微笑。)在усмешка和улыбка中都有表示笑的义素,前者中包含后者的意义,但句子强调了这两个词的区别,使得表达更确切,完整。有时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同义词的强弱程度对比十分明显。

确切功能与替换功能有很大的区别,确切功能主要是利用同义词之间的差别,替代功能主要是利用同义词之间的一致性。

3.修辞功能

修辞功能在本质上区别于语义功能。修辞学主要的作用是美化语言,修饰语言,使语言更富有表现力。这种作用的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词汇手段就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同义词的修辞功能包括语体组织和表达主观情感两个方面。词在言语中的搭配,不仅要在语法和语义上协调一致,而且在语体属性上保持一致。修辞同义词为言语的语体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

Лодыри,просыпайтесь!Др

ыхнуть сюда приехалиРаботать надо.(В.Ажаев)(你们这群游手好闲的家伙,该起床了!来这里是睡大觉的么?要干活啊!)[3]句中的лодыри和дрыхнуть 分别是бездельник

и,спать的同义词,他们的口语属性与例句的主观词序在语体属性上构成了彼此协调一致的关系。

修辞同义词通常包含主观评价的语用意义成分,带有各种表彩,是增强言语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例如:

А у Ули глаза были большие,темно-карие,---не глаза,а очи.(А.Фадеев)(乌丽娅长着一双深棕色的眼睛,不是眼睛,而是明眸。)[3]

同义词的修辞功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使语言表达准确,精密,恰到好处;

例如在普希金的《致诗人》里面有一句:Ты сам свой высший суд,всё строже оценить умеешь ты свой труд,ты им доволен ли,взыскательны

йхудожник. (你是你自己的最高审判者,你会越加严格评价自己的创作,你对它满意吗,严厉的艺术家?)普希金用过其他几个词,但都无法准确表达艺术家做学问严格的态度,也不能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意思。[1]

(2)同义词的使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变化,增强表达语意;

Мира жаждёт все чело

вечество,и за мир оно будет твёрдо,решительно,непоколебимо в любой точке шара.(Павленко)(全人类世界和平,它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会坚定,坚决,毫不动摇地争取和平。)在这个例句中,同义词的连用,使内容不断加深,表达感情不断加强,最终达到增强感染力的作用。在俄语中有不少固定短语来表示事物,例如царь зверей----лев(百兽之王――狮子)等,这些表达也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富于变化。有时为了表达生动,在句子中本来不是同义词的两个词也可能当作同义词使用,在语境中“临时同义”。

三.结论

在俄语中,同义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使用同义词可以使言语表达准确,生动,精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借鉴不同学者的观点,本文粗略地将同义词的功能分为三类:(1)替代功能,是同义词最基本的功能,主要依据的是同义词之间的相同点;(2)确切功能,是同义词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利用同义词之间的区别义素来进行表达的,(3)修辞功能,是装饰语言的重要手段,从修辞的角度,同义词可以使言语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在俄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这样使俄语的表达更加生动灵活,也令语言的使用者极具表现力地表达阐述自己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顾霞君.俄语同义词的修辞功能[J].中国俄语教学,1985,(5).

[2]归定康.论同义词的区别[J].中国俄语教学,1994,(2).

[3]张家骅.新时代俄语通论(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胡海燕.俄语同义现象浅析[D].[硕士论文].长春:吉林大学外语学院,2007.

[5]孙寰.俄语同义词研究[D].[硕士论文].哈尔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2003.

[6]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博士论文].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7]王德孝.现代俄语理论教程(下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8]曹文明.俄语同义词的性质、功能与分布研究[D].[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2篇

祝辞也称“祝词”,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兄弟单位或合作伙伴即将开始的工作、事业表示祝福的言辞或文章。

贺辞也称“贺词”,是对兄弟单位或合作伙伴已经取得成功的工作或事业表示祝贺,以及欢庆节日时表示庆贺的言辞或文章。

二者的区别在于祝辞一般在事先,贺辞一般在事后。但这个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可以混用。

祝辞和贺辞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现场即席致辞祝贺,另一种是信函电传祝贺。后一种肯定是书面形式,前一种,为了庄严郑重,多数情况下也需要认真拟稿。

(二)祝辞贺辞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祝辞、贺辞的样式和写法是灵活多样的,既可以采用一般文章的样式,也可以采用诗词、对联等形式。这里主要谈谈一般文章样式的祝辞和贺辞的基本格式和写法。

1.标题

基本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由致辞者、致辞场合和文种共同构成,如《××书记在××公司开业庆典上的祝辞》。另一种写法是由祝贺对象和文种组成,如《国庆集体婚礼贺辞》。

2.称呼

称呼写在文章开头顶格处,要写明祝贺对象的单位名称或个人姓名。为了表示敬重,可以在姓名后面加上祝贺对象的职务或身份,如“敬爱的总司令同志”。

3.正文

正文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向祝贺对象致意。如:“今天是××公司的××庆典,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谨代表各位来宾和广大用户,向××公司和××董事长表示衷心的祝贺。”

二是概括地评价祝贺对象已取得的成就。

三是展望未来的美好前景,再次向对象表示衷心的祝贺。

4.落款

如果是书面祝贺,最后应该署上祝贺单位名称,或致辞人的姓名,最后是日期。

【 例 文 】

共同创造美好的新世纪

──主席二一年新年贺词

20__年新年钟声即将敲响。人类社会前进的航船就要驶入21世纪的新航程。中国人民进入了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征程。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新世纪第一个新年的祝贺!

过去的一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顺利部署实施。西部大开发取得良好开端。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我们在过去几年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胜利完成了第九个五年计划。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

面对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继续发展人类以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克服20世纪困扰着人类的战争和贫困问题,推进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希望,新世纪成为各国人民共享和平的世纪。在20世纪里,世界饱受各种战争和冲突的苦难。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还在忍受战火的煎熬。中国人民真诚地祝愿他们早日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与自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站在人类正义事业的一边。我们愿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多极化,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奋斗。我们希望,新世纪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发展的世纪。在20世纪里,世界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世界上仍有许多人民尚未摆脱贫穷和饥饿,有的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不具备,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发展的新推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的新成果,应该造福于全人类,特别是应该用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改善极度贫困人口的生活境遇,使他们得以具备自我发展的条件。中国人民将坚持不懈地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希望,新世纪成为各种文明共同进步的世纪。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各国的文明,都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历史充分证明,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各自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明的基础上吸取其他文明的精华,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是世界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推动各种文明共同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才能真正实现。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先说通用的情况。在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上古时代,一般只说“辞”而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诸如“辞令”、“辞海”、“辞藻”、“辞章”、“言辞”、“托辞”、“遁辞”、“致辞”、“发刊辞”以及“辞典”中的“辞”,均可以通用为“词”。相应地,工于言辞的人,可叫做“辞人”或“词人”。成语“词不达意”和“辞不达意”也可相互通用。

但是在用法方面,“词”和“辞”又各有习惯用法。如在“台词”、“誓词”、“歌词”中用“词”,“修辞”、“辞色”、“谦辞”、“辞书”等用“辞”,久而久之,约定俗成,二者就不能通用。

再来谈谈“词”和“辞”的区别。

若表示语言的基本单位,用“词”而不能写作“辞”,如“词根”、“词语”、“词缀”、“词组”、“词句”和“词序”等。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4篇

1.总体水平

我们将100份调查问卷打分(总分35分),然后输入到Excel中,按升序排列,求得中位数(Md)为14分,算术平均数(M)为13.69分。平均数和中位数非常接近,说明这一组数据的分布是比较对称或者说接近常态的。利用FREQUENCY和NORMDIST这两个函数可以绘出这100份调查数据的频次分布直方图和正态分布图,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各个分组区间,主要纵坐标(左)表示频数,次要纵坐标(右)表示变量的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直方形的高度代表各个分数出现的频次,图中的曲线是以该批数据平均值和标准差所确定的单峰、呈钟形并且基本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能力大体上呈正态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即修辞格识别水平特别高的与特别低的都占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居中。但是,上图曲线的形态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稍稍偏向左边一点,即低数值的次数偏高,识别水平低于平均值的人数稍多一些。我们将大学生的修辞识别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低级水平、中级水平、高级水平。以中位数14分为基准,以14±3为界,把[11,17]这个区间划归中级水平,小于11分的划归低级水平,大于17分的划归高级水平。大学生广告语修辞格识别水平的分布汇总表如下

2.文理差别

我们选用最高分、平均分、高级水平人数、中级水平人数、低级水平人数这几个参数来比较文科和理科学生的修辞识别能力。统计数据见表2:由表2可知,文科生的最高分比理科生高3分,平均分比理科生高1.02,高级水平人数比理科生多6人。理科生的中级水平人数多于文科生。低级水平人数则文理生持平。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呈标准的正态分布,理科生的则表现为“正偏态”,低级水平人数较多。从总体上看,文科生的修辞格识别能力高于理科生,但二者分数差别并不是很大。

3.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

修辞格大概有70多种,但在广告语中常用的只有十多种,因此我们只考察在广告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大学生对常用修辞格的知晓度是参差不齐的。由图2可知,设问修辞格的知晓度最高,达79%。其次是比喻,达75%。“比拟、排比、夸张”三者的知晓度比较接近,都在70%左右。“反问、对偶、引用、双关”的知晓度都在40%~50%之间。“顶真、对比、反复、押韵”的知晓度依次递减。“借代、回环”的知晓度很低,分别为6%和3.67%。“仿拟、镶嵌、拈连、婉曲”在广告语中虽然比较常用,但知晓度全部为0。这并不是说没有学生知道这4种修辞格,而是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写出该辞格的名称。

二、辞格混淆现象

统计问卷时,我们观察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在修辞格识别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混淆辞格;自创辞格、如“指桑骂槐”“一问一答”“双重否定”;乱用其他术语冒充辞格,如“感叹、呼吁、倒叙、强调、类比、抽象”;错别字,如将“对仗”写成“对杖”等等。不过最常见的要属辞格混淆现象。

1.借代和借喻

有些同学认为“把美穿在腿上”是借喻的修辞手法,即认为这句话是把“丝袜”比作“美”。显然,这二者没有相似性。借喻仍然是比喻的一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本问卷中“冬天里的一把火”才是借喻,电暖器和“火”之间具有相似性,只不过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借代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侧重相关性,所以“把美穿在腿上”应该是借代修辞。本问卷中还有一道题用到了借代辞格,即“与杀手尼古丁决裂”。这是一则戒烟广告,尼古丁是烟草的重要成分,广告中使用“尼古丁”代替香烟,是用部分代替整体。问卷结果显示,只有1位同学写出了借代。很多同学将关注点放在了“杀手”上,分析为拟人。可见,借代因为没有一个明显的形式标记而导致其知晓度和可识别度不高。2.对偶与排比对偶和排比都采用结构整齐的句式,颇有相似处,粗心的学生会将二者混淆。对“让大地披上绿装,让环境更加美丽”这句广告语,有些同学认为是排比,有些同学则认为是对偶。其实,这两个答案都不对。首先,这句广告语只有两项,肯定不是排比;其次,上下两句虽然字数相等,但是结构却不相同,“披上绿装”是动宾结构,“更加美丽”是状中结构,因此也不是对偶。这道题从章句上考虑行不通的话,就应该在词语、材料、意境等方面思考。“让大地披上绿装”是用了拟人的修辞。

3.反复与排比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者突出某种感情而有意识地使某些词语、句子甚至段落一再重复出现,而排比辞格只要求句式结构相同、文意相近、语气一致,不要求字面的完全重复。“险!险!险!(某交通广告)”只有23%的同学答对。除了将该题误答为“排比”以外,还有一些同学写成了“重复”,显然他们能够看出这句广告语是“险”字的三次重复,能够将其与排比区分开。但“重复”不是修辞手法。“重复,一般指文章的内容空虚,语言贫乏,既啰啰嗦嗦、拖沓累赘,又拿腔拿调、装腔作势,有的甚至‘无病’,令人厌恶。”[1]

4.引用和用典

被试之所以将引用和用典混淆,是因为这二者确实很相似,不易区分。就连陈望道也指出“这两类的引用法中,第二类暗用法最与所谓用典问题有关系”[2]。对于这二者,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的225页下的注释中有详细的阐述: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第103页)汪国胜、吴振国、李宇明编《汉语辞格大全》:“指借用别人的话或熟语、故事、典故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称‘引语’‘援引’‘用事’‘用典’‘事类’”。(第557页)似乎认为,引用包括引语与引事两类。但也有人主张引用只限于引语一途。如谭永祥《汉语修辞美学》:“在话语中插入熟语或名言警句,这种修辞手法叫‘引用’。”(第319页)笔者认为,引事应该另列,属于另一种修辞文本模式,即我们前面所论列的“用典”。[3]笔者同意吴礼权先生的观点。引用多指“引语”,而用典多指“引事”,即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如“班荆道故”“乌江自刎”等。本问卷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语出曹操《短歌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出老子《道德经》,正确答案应该为“引用”,而非“用典”。当然这两道题分别填“设问”和“双关”也对。

5.仿拟和引用

仿拟也是广告语中较为常用的修辞格。仿拟就是故意模仿大家熟悉的成语、谚语、格言乃至诗文的格式,改动其中部分词语,侧重“旧瓶装新酒”,改造翻新。本问卷中考察的仿拟辞格如“默默无‘蚊’”“‘喝’酒必‘汾’,‘汾酒’必‘喝’”;“趁早下‘斑’,请勿‘痘’留”这些语句,读者能轻易猜出其广告意图。据图2,大学生对引用的知晓度为43%,远远高于仿拟。很多是仿拟的题,也都写成了引用。引用是借用别人的话或名言警句,不加改编,其中不会故意嵌入产品名称或明显的广告意图。不过还有很多学生没有答“引用”,而是采用其他的说法来代替“仿拟”,如“改写”“改编”“化用”“替换”等。可见,大学生对“仿拟”辞格名称的知晓度极低。

6.顶真、层递、回环、回文、互文

回环,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像顶真,都是头尾顶接。这点相似性导致很多学生都把“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和“喝酒必汾,汾酒必喝”都理解为了“顶真”,造成顶真的知晓度高于回环。这二者的区别是: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只需要头尾顶接即可;回环则是重复前一语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句的开头部分,然后又重复前一句开头作为后一语句的结尾部分,这样回环往复。“回环的特点是‘顶’而后‘回’,其轨迹是圆周,可用‘甲乙,乙甲’的循环圈表示;而顶真的特点是‘顶’而不‘回’,其轨迹是直线的,可用‘甲乙,乙丙’来表示。这是回环和顶真的主要区别。”[4]一般的修辞著作都认为“回环”等同于“回文”,两者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但是曾毅平主编的《华语修辞》中将二者严格区分:“回文”是严格倒序,顺读、倒读都能成文,如“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而“回环”经过换序生成的语言单位可以有所变化,允许词语有所增、删、换、改。有趣的是,有些同学知道回文辞格,却在答卷时写成了“互文”。回文、互文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互文”常见于我国古代诗文中,是前后词语互相呼应,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城南,死郭北”。由于回文在遣词造句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在广告语中见得不多,现在能看到的都是回环辞格。本问卷中有三例都是回环辞格,但是这三例的正确率却不尽相同。“万家乐,乐万家”有6%的学生能够答出来,而“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则分别只有3%和2%的学生答出来。原因可能是:“万家乐,乐万家”是直接将“万家”与“乐”倒置,比较容易识别,我们预测如果考察“长城电扇,电扇长城”的话,知晓度会跟“万家乐,乐万家”差不了多少;“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和“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间都有两个字是不动的,只有第一个字和最后一个字颠倒,给识别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而且后二者还包含有其他辞格,仿拟和押韵,这就导致这二者回环辞格的答中率较低。还有同学将“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好口福需要好牙齿,好牙齿需要好牙膏”这样的顶真句回答为“递进”。“递进”用准确的辞格术语来说,叫“层递”。顶真和层递虽然在语义上都能更进一步,但是层递在形式上并不要求头尾顶接,它侧重于语义上的层层深入,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呈阶梯式的递升或递降。

7.婉曲与双关

婉曲和双关都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婉曲也叫婉转,指含蓄地、迂回曲折地借用一些与事物相应的同义手段来暗示的一种修辞方式。双关,是一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或是利用词语的多义性来营造一句话包含表里双层意思的修辞模式,包括谐音双关(如默默无“蚊”)和语义双关(做女人挺好)。二者的区别:首先,侧重点不同。婉曲侧重故意回避可能使用的词语而换用另一种委婉的说法;双关则主要重在对本意的暗示,它十分强调作者的本意。其次,所需要的条件不同。双关一般要借用字词的音义条件,但婉曲一般不需要。问卷中考察了三道婉曲题——“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都闲得无聊”“他好我也好”“您的秘密只有西施兰和您本人知道(某狐臭广告)”。这三道题被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讽刺、反衬、对比、比喻、暗喻等,更多的同学填的是“双关”。

三、结语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同义词 功能 语义功能 修辞功能

俄语与一切发达的语言一样拥有丰富的同义词。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但发音不同,并且以不同方式称名某一事物、现象、行为等概念的一组词,它们要么存在意味差别,要么存在修辞差别,要么两者兼而有之。

恰当地运用俄语中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同义词能使语言变得更准确、更细致。它能使我们对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更明确、更全面。所以说,同义词的使用范围越是宽广,语言也就越丰富,它所提供的创造性运用的可能性就越大。

同义词的功能研究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因素,要考虑到同义词的诸多差异表现,还要考虑到同义词在具体言语实践中的应用。本文主要是从同义词的语义功能和修辞功能这两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以论述。

(一)同义词的语义功能

1.替换功能

替换功能是在具体的语境场合下,基于同义词的语义和组合特征一致的基础上,根据表述或交际的需要,在句子和语段中选择同义词进行替换。同义词替换可以避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进行表达,可以避免词汇表达量少的尴尬情况,使语言丰富,避免单调。例如:

Водители локомотивов тепловозов, межугородных и городских автобусов, не добившись удовлетворения сових требований о повышении заработной платы после первой стачки, объявили повторную забастовку. 加粗部分是两个同义词,表示同一概念,指“工人罢工”,后者外延相对较大,可以表示“罢工”、“罢课”、“罢业”等。

通过上面选取的例子不难看出同义词的替换主要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指称同一事物、现象,或指称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方面,从而使语言表达的更准确,更细腻,更具有表现力。

2.确切功能

确切功能是利用同义词所表达的事物、现象或某一概念细微差别,利用同义词间语义上的区别性来对事物特征的不同侧面进行描述,展示其新特点,以达到对事物的确切区分。文学作品中常用同义词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

В комнату нашу вошла большая, полная, даже почти толстенная дама. (Лесков)

(走进我们房间的是一个高大、丰满,甚至可以说是肥胖的太太。)

上面从文学作品中挑选的句子,正是利用同义词间对某一概念特征描述存在细微的差别这一特征,来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区别,给以确切的特征描写。

3.解释功能

解释功能简单地说就是选择相应的同义词对某一个词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使其意义很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比如选择通用词对那些难以懂的方言词和术语词进行解释;词典、教科书中和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一个大家熟知的同义词对另一个生僻的同义词进行解释;文学作品中选用不同的同义词来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充分解释等。

Отчего бы мне сделаться педагогом или, говоря попросту, учителем. (Тургенев)

(为什么我不当教员,或是说得通俗些不当老师呢。)屠格涅夫挑选учитель对педагог进行解释。这两个具有共同的意义“教师,教员”,只不过外延不同,педагог具有相对较大的外延。

上面介绍的同义词的替换功能、区分功能、解释功能是语义功能的表现形式,这几种功能主要是以同义词的语义为基础,和同义词的修辞功能有着本质区别。

(二)同义词的修辞功能

修辞学研究如何恰当地运用符合语言规范的那些语言手段,以便完成交际任务。修辞学的目的是促使人们有意识地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语言所提供的材料。修辞学是修饰语言的,是美化语言的,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表现力,而这一目的的实现,是要借助一定的语言手段的,常用的就是词汇手段。同义词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同义词的使用使语言表达精确、细腻优美、声情并茂。

艺术大师们在锤炼语言的时候,非常注重词语的选择,尤其是同义词的选择。

У Олега не было от нас ни секретов, ни тайн. (Кошевая)

(奥列克对我们不保密,不隐瞒。)

上面的例子中同义词间相互补充,描绘得生动形象,使表达准确且富有情感。

2.同义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生动、节奏协调、富于变化、增强语意。

И даже после всего, что случилось, он попрежнему верит в добро, в истину. И не просто верит, я бы сказал—верует.

其中верить表示的意义更为宽广,是指相信,相信某人的品质、能力,对……抱有信心。而верует 则单纯是指信教,相信鬼神等。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层层递进的用意,指“他”不但没有不信,反而更加信奉。

上面的例子通过同义词的连用,能够使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不断地加深,所要表达的感情不断地加强,进而能够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同义词还可以表示情感评价,达到一种修辞效果。

同义词所表达出来的评价功能主要以语体为基础,从而来对所要表达的内容做出情感评价,因而评价功能的实现与同义词的语体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具有不同语体的同义词在对比的结构中来凸显这种功能。

Она вышла замуж за простого, очень обыкновенного и ничем не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го человека.

在这个句子中,不难看出простого, обыкновенного与ничем не замечательного都是用来形容“她”嫁的这个男人的普通,不出众,连续用了三个同义词更能彰显出其中贬义的意味。

综上,同义词的修辞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何选用词语,这是语言艺术的一种表现,是驾驭语言的技能和使用语言技巧的表现,熟练掌握同义词对我们的写作和翻译是大有裨益的。

同义词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错落有致、丰厚、细腻、委婉。俄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同义词,这才使得俄语能够非常灵活且极具表现力地去阐述、表达人们的思想。正如俄罗斯著名作家К.И. Чуковский所说,衡量一个语者或笔者(包括译者)是否掌握语言技能的方法之一就是看他是否善于运用语言中丰富的同义词。

参考文献:

[1] Фомина. М. И. Лексиколог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Москва “Вышая школа”, М.1978

[2] 杨杰,《俄语词汇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 冯晓萍,《俄语同义词的特征及使用》,中国俄语教学,2004年8月第3期

[4] 那纯志,《试论俄语同义词语》,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6篇

古乐府中的“代”和“拟”经常是等同使用、不加区分的。从《玉台新咏》、《文选》的文献编集情况来看。鲍照的《代白头吟》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拟乐府白头吟》,刘铄的《代行行重行行》、《代明月何皎皎》、《代孟冬寒气至》、《代青青河畔草》四首诗题中的“代”字,《玉台新咏》一本亦作“拟”,而同卷中陆机的《拟古》七首(即拟《古诗》十九首中的七首)也与此并无二致;在《文选》中。代体诗和拟体诗也是分在一类的。

今本鲍照集中把《拟行路难》十八首归人乐府类。与代诗并列;但在宋本中便与代诗分得十分清楚。我们理清这些基本情况和大概的线索,便不难看出,把古乐府中的“代”、“拟”之作统统归入乐府类,而且“代”与“拟”可以等同使用。说明晋宋以来人们已经认为,“代”乐府与“拟”乐府没有什么区别。这也是后人不加辨析而把“拟”与“代”完全等同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代”体与“拟”体的区别

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分析吴,韦昭、魏・缪袭所改《汉铙歌》十二曲时指出:“韦昭所改十二曲中,有与缪袭所作,字数多寡,句读长短,完全相同者。此盖与后来之‘按字填词’无异,在韦昭前,吾人尚未之见也。如《汉之季》:(当汉《思悲翁》,‘当’,乐府诗中之术语。有时用‘代’,其意则一。)”后世不知曲调,故“按字填词”;那么在曲调尚存的南朝时期,自然便应该是“依调填词”了。

试以鲍照的一些题“代”诗为例分析,《乐府诗集》卷五四“舞曲歌辞”末《淮南王篇》,崔豹《古今注》以为“淮南小山之作也”。《乐府解题》则径称为“古词”。其内容名为游仙,实系抒发备受压抑,去国怀乡的悲愁之苦。其辞日:

淮南王,自言尊(上平声十三元韵)。百尺高楼与天连(下平声一先韵)。后园凿井银作床(下平声七阳韵),金瓶素绠汲寒浆(阳韵)。汲寒浆(接字格,阳韵),饮少年(先韵),少年窈窕何能贤(先韵)。扬声悲歌音绝天(先韵)。

同上卷五五有鲍照《淮南王》二首,《玉台新咏》卷九题为鲍照《代淮南王二首》,集中题为《代淮南王》。其辞曰:

淮南王,好长生(下平声八庚韵)。服食炼气读仙经(下平声九青韵)。琉璃药碗牙作盘(上平声十四寒韵),金鼎玉匕合神丹(寒韵)。合神丹(接字格,寒韵),赐紫房(下平声七阳韵),紫房彩女弄明(阳韵),鸾歌凤舞断君肠(阳韵)。

张荫嘉认为古词内容是表现淮南王好神仙以致后宫怨旷,但他又说:“朱城以下,方就宫女表明愿望之诚,节拍入古。”班固《汉武帝故事》:“淮南王安好神仙,……能致仙人,与共游处,变化无常,又能隐形飞行,服气不食。帝闻而喜,欲受其道,王不肯传。帝怒。将诛之。”由此不难看出,鲍照之诗则是借淮南王之事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以男女之情表达愿投效君王,君臣永结同心的愿望。

两诗相较,仅仅在内容上有所发挥。句数、句式结构、修辞和用韵基本相同,按照依乐调填词的要求,可以说完全合拍。故《代淮南王》之“代”,是在沿用旧调的前提下,另作歌辞以代之而已。从内容来看含有借题发挥、别以己意裁之的意思。《方言》卷十:“皆南楚江湘之间代语也。”郭璞注:“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也。”或许可以说,是在曲调不变的条件下。以他辞代之而已。

曹植的《白马篇》系“自造新词”,在《文选》中可选人乐府,而鲍照的《代陈思王白马篇》则根本不录。两诗相较,用韵同为平声,曹诗用四“支”韵,鲍诗用一“东”韵:但曹诗二十八句,鲍诗二十二句。而且风格有异,曹诗昂扬奋发,鲍诗则苍凉悲壮。从内容看,曹诗充满建功立业、尽力为国、中不顾私的豪情,鲍诗虽然也表现坚志赴敌、雄视塞上的壮志。却也有楚歌含悲、徒唤奈何的悲叹以及对设计误者的愤恨。总之鲍诗创造发挥得幅度比较大,这或许就是《文选》不录此诗的原因之一。

再看乐府题“拟”诗《楚辞怨上》:“拟斯兮二踪”注:“拟,则也。”即以之为标准、范本。鲍照集中有《拟古》八首、《拟青青陵上柏》、《拟阮公夜中不能寐》和《拟行路难》十八首。其中前三题十首皆系拟文人诗。入“诗”类。这与《文选》“杂拟”类中题“拟”诗所拟对象只有《古诗》十九首、张衡的《四愁诗》和曹丕所编的《邺中集》相同。鲍集中惟独《拟行路难》入“乐府”类。《乐府诗集》卷七十:“按《陈武别传》:‘武常牧羊,诸家牧竖有知歌谣者,武遂学《行路难》。’则所起亦远矣。”《晋书・袁山松传》称:山松“衿清秀远,善音乐。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文其辞句,婉其节制,每因酣醉纵歌之,听者莫不流涕。”惜古民谣和袁辞皆不存,无从比对。鲍照所拟不可能是三国时代的牧竖歌谣,而只能是袁山松等“文其辞句,婉其节制”的新辞。所以它距离乐府旧调已经甚远,但毕竟还未曾脱离音乐。这正是宋本不将《拟行路难》十八首编入“乐府”类,而今本却把它编入“乐府”类的依据和原因。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7篇

一、同义词的修辞功能

修辞现象是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和语言的发展而产生的,它是指“在交际时,人们根据环境、对象、目的和内容,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一谈到修辞,人们会首先想到形容词、副词和感叹词,很少会想到同义词。其实,修辞现象与同义词有着密切的联系,同义词同样具有浓厚的修辞色彩。

语言中必须存在同义现象(синонимия或синонимика)即基本含义相同〈一般在细微含义和修辞特点上保留着差别〉的词、词素、结构、成语等,才能进行选择。假如一种思想只有一种表达法,就没有修辞可言。在А.П.叶夫根耶娃的著作中,同义词是指“词义相近或等同,表示同一概念,但相互间或在含义上有细微差别(词义相近),或在修辞色彩上有细微差别(词义等同),或含义或修辞色彩都有细微差别的词”(《同义词辞典编写计划》,莫斯科)。同义词的基本功能就是代换功能(“单纯”的代换,为明确含义而代换,或者带有修辞目的)。“没有绝对的同义词”(нетабсолютныхсинонимов)因为一个词必须多少有点不同于其它词时,才有其存在的价值,正是这种相互代换(词、形式、结构)的可能性符合修辞学的一个基本原则———选择原则。这就是说,同义词本身的代换功能也同时造就的自身的修辞功能。

二、同义词修辞功能的效果

修辞是对语言的修饰和优化,它极大的影响着语言的表现力,它的这种使命是由语言的词汇来完成的。同义词作为修辞的一种手段和它本身具有的修辞功能,必然极大的影响着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同义词的修辞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使语言准确、精密、理想,臻于“恰到好处”的佳境

同义词的大量存在是词汇丰富和和语言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因为同义词的每一个词都表示了同一概念的某种细微的精确特点,它们可以细致地区分事物的特征、精确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别。

同义词的选择往往与题旨、上下文有关。例如:普希金致诗人中的选词:

Тысамсвойвысшийсуд,Всёстрожеоценитьумеешьтысвойтруд.Тыимдоволенли,взыскательныйхудожник?

(你是你自己的最高审判者,你会越加严格评价自己的创作。你对它满意吗?严厉的艺术家。)普希金用过божественный(神灵的)、увенчанный(桂冠的)、разборчивый(挑剔、严谨),最后才用上взыскательный(严厉、苛求的)。前面两个不是同义词,如果选上,意思是在颂扬其成就,从题旨和上下文看,就不如用后两个词。第三个词重在“挑选”的过程,为了突出“严格”的意思,第四个词是最合适的。作为同义词,俄语还有строгий(严格、严厉的)以及требовательный(要求严格、求全责备)等。由于韵律关系,不能放在诗句那个位置上。再从上文всёстрожеоценить(越加严格评价)看,这两个词也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意思。

(二)使语言形象、生动且富于变化

俄语数量极为丰富的同义词构成了不少妙词巧语,给了语言无限的风采。比如:在俄、汉语中都存在一些固定的代用语,如царьзверей----лев(兽中之王———狮子),зелёноезолото----лес(绿色的金———森林)等。

有时,为了使语言活泼生动,还可使用一些在语言体系中并非同义,但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同义”的词语。如:

Неуспелярасплатилсясостарыммоимямщиком,какДунявозвратиласьссамоваром.Маленькаякокеткасовтороговзглядазаметилавпечатление,произведённоееюнаменя...(Пушкин)

我还没付清老车夫的钱,冬尼娅已经把茶炊拿来了。小妖精第二眼看出了她给我的印象……普希金)这里“小妖精”就是用来代替“Дуня”。

(三)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写文章需要重复是常有的事,但谴词造句则最忌单调重复。如果没有众多的同义词可供选择,多处重复同一个词,读来就会觉得呆板、乏味,对复杂的客观情态也就不能精确地反映出来;反之,如果有丰富的同义词可供选择,就能使得那些意思相同、相近的语句,表达得更准确生动,更能惟妙惟肖地反映出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与形象,这样就增强了修辞色彩,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力度。

如:Очёмбыразговорнибы,онвсегдаумелподдержатьего:шлалиречьолошадиномзаводе;говорилилиохорошихсобаках,----издесьонсообщалоченьдельныезамечания;трактовалиликасательноследствия,произведённогоказённоюпалатою,----онпоказал,чтоемунебезызвестныисудейскиепроделки;былолирассуждениеобильярнойигре----ивбильярнойигренедавалонпромаха;говорилилиодобродетели----иодобродетелирассуждалоноченьхорошо,дажесослезаминаглазах....(Гоголь)

(不管谈什么,他总要凑上去的:说到养马,他也讲一点养马的事;说到好狗,———这下子他也来叙述几条很不错的意见;议论到法院的侦讯时,———他就表示他对审判的伎俩并非毫无所知;谈论到打台球———他又总是打中;一讲起道德———他议论得可好了,甚至眼眶里充满泪水……果戈里)

这样使用同义词可以使叙述丰富多彩。如不善于使用,就会造成不必要的重复。例如:

Ясказалдяде,чтомынеприедемкнемузавтра.Аонсказал,чтомыдолжныобязательноприехать.Тогдаясказал,чтонамнужнозавтракупитькниги.Дядясказалнаэто,чтокнигиможнокупитьипослезавтра.

这段话三次重复同一个动词сказал,当时谈话的情景就不能很好表达出来,如换上ответил,возразил,заявил等词,效果就不一样。

(四)同义词的连用有时可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话题

同义词在意义上既相近又相互补充,相映成趣,不仅使句子的内容得到了丰富,而且使句子的节奏感增强,语句朗朗上口,加强了感染力,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

如:УОлегонебылоотнаснисекретов,нитайн(Кошевая).

(奥列格对我们没有机密,没有隐私。科金娃雅)

由于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有时几个同义词表达的意思逐步加深,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Миражаждетвсёчеловечество,изамиронабудеттвёрдо,решительно,непоколебимовлюбойточкеземногошара(Павленко).

(全人类渴望和平,他们将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坚定、果敢、毫不动摇地争取和平。巴甫连柯)

也可以通过同义词的不同色彩的对比,加深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或利用同义词的差异互相排斥。如:

ИтутнагубахМоныЛизыпоявиласьусмешка,именноусмешка,анеулыбка(Нашбин).

(这时在蒙娜丽莎的嘴边露出了讥笑,正是讥笑,而不是微笑。纳吉宾)

(五)同义词具有翻译的功能

比如在方言或地方话中有很多语词外地人不明白,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书面语把那些语词替换出来,这实质上就起到了一种翻译的效果。在词典和教科书中,通常用同义词来相互解释。这其实也是某种翻译。如:

1.Вэтомкраюниктонезнал,чтозалунатакая,----всеназывалиеёмесячем(Гончаров).

(在这个地方没有人懂得луна〈月亮〉是什么,———大家都管它叫месяц〈月〉。冈察洛夫)

2.Началасьанархия,тоестьбезначалие(С.----Щедрин).

(无政府状态,即无领导的状态开始了。谢德林)

由以上可以看出,同义修辞就是选用词语的语言艺术,是驾驭语言的技能技巧。修辞恰当,即选词造句组段成篇恰当,这是修辞学上的基本要求,也是修辞的最低标准。掌握同义词对写作和翻译都非常重要。我们在写作和翻译中,只有善于合理地运用同义词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或译文确切、明了、生动,这就要求我们学会从一系列同义词中选择合适的一个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俄汉语词汇在意义和修辞方面差异很大,两种语言各有自己的同义词体系,不能一对一地翻译,而要做到这些,也必须正确地区分同义词的各种色彩并掌握其用法。否则,只能造成一些同义词的误用。

俄语中存在着丰富的同义词,这正是促使俄语成为一种非常灵活又极具表现力的语言的原因之一。同义词使语言变得更准确、更细致、更富有表现力。同义词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无条件地相互替换,而是从不同角度指出同一事物、现象,或指出同一事物、现象的不同方面。作为俄语学习者,大量地掌握俄语中相同意义的不同表达方法,并熟知它们丰富的内涵和修辞效应,就会更确切、更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要求可分两个方面理解:(1)“常见的修辞方法”重在“常见”。“大纲”明确指出常见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而对其他的修辞方法,如反语、反复、双关、通感、顶针、移用等,则不作要求。因此复习时要紧扣“大纲”,不要超出范围,浪费精力。(2)“正确使用”表明高考对考生的考查是“正确运用”的能力,而不是辨识修辞手法。

从试题取材上看,能够作为修辞题题料的,主要是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比喻论证性的语段也可能作为修辞的题料,说明性的一般不进入此类试题。

一、命题方式

1.是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辨认和理解;高考一般不考修辞方法的辨认

2.是根据表达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方法,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语言运用命题时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连贯兼顾考查。

二、命题趋势

1.诗歌鉴赏题中,结合诗句内容考查包括修辞方法在内的写法;

2.现代文阅读题中,结合文章内容考查修辞方法所表达的内容及作用;

3.作文:语言的生动丰富有文采都应涉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4.语言运用题(第五大题)中,根据表达需要运用修辞方法写作即根据规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表达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于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近年来尤其如此。

三、常见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

人们也常用比喻创造出新词语。

1.比喻的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类型及构成条件: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三部分组成。

3.注意点(运用时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①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用喻体表示本体,如果喻体不是读者熟知的事物,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

②比喻要贴切。必须对喻体和本体的共同点作认真的分析概括,如果忽视了这个共同点信手拈来,就容易在比喻的运用中喻而不当,制造不伦不类的语言垃圾。

③要注意思想感情,选用什么事物打比方往往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比拟 把物模拟作人或把人模拟作物以及把甲事物模拟成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叫比拟。分拟人和拟物两种。

比拟的作用:感彩鲜明;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1.拟人:把物模拟作人的修辞方法即拟人。

2.拟物:把人模拟作物或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的修辞方法叫拟物。

(三)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的修辞格叫排比。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注意点

①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的突出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阐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文章的中心,,以免失之于滥。

②排比有的是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之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启发读者深思。后一种排比,句尾多用省略号。

③在排比中,准确地作用提示语,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

(四)夸张 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有意扩大或缩小“言过其实”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做夸张。

夸张的作用:表明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共鸣;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创造气氛,引人联想。

1.扩大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大处说。

2.缩小夸张:故意把一般事物往小处说。

(五)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说出来,而是借用与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的修辞方法叫借代。借代有多种形式。借代的作用:引想;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1.部分代整体。2.具体代抽象。3.专名代泛称。4.特征代本体。5.结果代原因。6.牌号代本体。”7.产地代本体。

(六)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

(七)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的修辞方法,叫设问。

设问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承上后下的过渡作用。

(八)反问(即反诘)

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常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反问的作用: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四、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方法:

1.反问和设问都是无疑而问,但有明显区别:

(1)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强烈的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3)反问句不能作文章标题,而常用在段尾或文章结尾;而设问可作文章标题,常出现在篇首、段首等处。

2.比喻和比拟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而比拟却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3.比喻与象征

A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

B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C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D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

4.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A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B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

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力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的相似。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

5.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A、对称性与平列式。

B、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C、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

6.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

7.联用——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五、仿句与修辞

解题方法:(一)看例句注意:句式一致。修辞要一致情感风格要一致。

逻辑关系要一致。结构关系要一致(二)做答案1、注意题干话题—审题;2、照葫芦画瓢。

1、局部上,句式要一致。

2、语言上,修辞要一致。

3、内容上,风格要一致。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规范型辞书 标点符号 并列引号 规范研究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李卫红 2010;魏晖 2011)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同时也是语篇关联的一个重要手段。标点符号在人工翻译、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语言习得、语言教学、语言写作、阅读理解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但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标点符号系统形成的历史相对较短,规范标准颗粒度较粗,至今在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和规范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分歧,并列引号和书名号的使用问题便是其中之一种。自20世纪始,有关引号尤其是并列引号间是否加顿号的讨论就一直没有间断过,如吕叔湘(1987)、苏培成(1990,1996,2000)、吴直雄(1996)、王灿龙(1998)、岳方遂(2006)、兰宾汉(2006)、同任(2007)、周亮华(2007)、高远耀(2000)、汪燕(2010)、褚仁(2011)等,他们主张不一,但多数认为可以省去其间的“顿号”。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修订本)中对顿号的用法只有一条提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但新版的《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有一个推荐性规则,即“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使用“通常”一词,体现了《标点符号用法》对现实文本中标点符号用法的描述,使用“宜”则体现了这是一个推荐性规范。但现实文本使用情况是否如此?如果将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对象扩展到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或使用者以及双语或多语翻译的机器,是否存有问题?“新式标点初步定型期”(郭攀 2006),规范性和引导性都较强的现代语文辞书又该如何定夺?本文带着这些问题,仅以当代两部规范性现代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中字目“一”和“不”中引号的用法为切入点,结合时代背景,在问卷调查和语料统计的基础上做些探讨,希望能够引起我国汉语辞书[1]界及相关研究者甚至国家语言政策层面对标点符号规范的重视。

一、规范型辞书对并列引用[2]成分的不同处理

当今,在贯彻语言文字法规标准、践行语言文字规范方面最为权威的两部语文工具书莫过于《现汉》和《规范》了。但由于规范标准里定下的标准较模糊,在一些具体语言成分用法的取舍方面“无法可依”,使得一些辞书在本应处理一致的语言成分用法方面表现出差异,如注音、词性标注、词形取舍、规范引导倾向性,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别。本文所考察的引号及其间点号用法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只抽取字目“一”和“不”释义中的“提示”部分来考察,具体情况见表1:

小小的一个引号在两部权威的规范型语文工具书里却表现出较大差异,现简单总结如下:

1.单引号与双引号不一致

《现汉》第4版用的都是单引号,而《现汉》第5版、第6版都改为了双引号。两个版本的《规范》都标为双引号。

2.一词一引与多词一引不一致

在具有并列关系的举例中,《现汉》三个版本常是多词一引,即用一个单引号或双引号同时引用多个并列的词语,如“一天、一年、一点”。而《规范》则是一词一引,对多个具有并列关系的词语分别引用。

3.《现汉》同一版本引号使用不统一

《现汉》第5版对字目“一”和字目“不”的补充说明有所不同,在字目“一”里用的是多词一引,如“一半、一共”,而在字目“不”里用的却是一词一引,如“~会”、“~是”。

4.《现汉》不同版本引号使用不统一

以字目“不”字的说明文字为例,三个版本皆有不同,《现汉》第4版与第5版都是一词一引,仅存在单引号与双引号的区别,而第6版却将前几版的一词一引改成了多词一引,如“不会、不是”。

5.表并列关系的一词一引之间有无顿号不一致

《现汉》第5版在对字目“不”的举例中在“~会”和“~是”之间用了顿号,而在《现汉》第4版和《规范》的两个版本里引号之间却未见顿号。

从以上几点说明中不难看出,规范型辞书中引号的使用存在着较多不一致之处。究竟应该用单引号还是双引号?应该一词一引还是多词一引?表并列关系的成分一词一引之间到底用不用顿号?其中第一个问题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规定得相当清楚,即“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现汉》第5版已改正过来。而第二个问题几乎无人问津,第三个问题学界讨论过,对统一的呼声也比较多(徐玲2008),但处理意见并不一致。本文从已有语料使用倾向、中外学生使用意见、标点符号使用理论等角度对后两个问题进行微观研究。

二、多个并列引用成分引号用法的语料调查

是多词一引还是一词一引?为了考察多个并列引用成分如何标注,本文查找了大量语料,结果发现并列引号的使用表现出了较为明确的倾向性,主要与引用内容有关,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在列举多个具有并列关系或先后关系的引用成分时,一般单独标注。这些被引用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常分开单独引用,如:

(1)“郭美美”、“强制入会”等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也使红十字会的社会公信力饱受质疑。(《人民日报》2011―12―08)

(2)为了这个信念,“规范医疗”、“集成医疗”、“安全医疗”、“温馨医疗”的理念先后提出,并付诸行动。(《人民日报》2011―12―08)

(3)“苗圃基金”、“新药研发基金”、“实验室建设发展资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也纷纷取得实质性成效。(《人民日报》2011―12―08)

2.多个引用成分共同组成一个意义整体时放在一起合引。严格来讲,这些被引用成分并非真正意义上表列举的并列关系,而是以一个意义整体的身份作为句子的组成成分,常用作主语、宾语、状语、定语。如:

(4)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加快发展、加力创新、成效显著”这12字评价十分中肯。 (《人民日报》2011―12―19)

(5)会议把明年的人才工作概括为“一条主线,四个大力”。(《人民日报》2011―12―19)

(6)他每次出去卖货,总是向邻居们打招呼,“大娘、二伯、三婶子”地叫着。[3](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傻二哥》)

(7)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边境经济贸易合作。(《人民日报》2011―12―08)

至此,我们认为第二个争议问题其实是比较明确的,即表列举时应分开单独引用,而以一个意义整体作为句子的组成成分时则应合起来引用。

三、多个并列引用成分标注问卷调查

为了证实上文分析,我们又以问卷的形式对我校78名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和52名来自泰国、越南、韩国、波兰、匈牙利、美国等11个国家的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2名学生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10名为该院高级班留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实收130份。调查内容为三个例句,每个例句都以三种形式出现,即A为“……”、“……”、“……”,B为“……”“……”“……”,C为“……、……、……”。三个原句为:

例句1:数字“一”用在去声字前,要变读为阳平,如“不去”“不累”“不算”等。(《规范》第2版)

例句2:他每次出去卖货,总是向邻居们打招呼,“大娘、二伯、三婶子”地叫着。(鄂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傻二哥》)

例句3:不少网友认为这项行动“得民心、顺民意、合国情”。(现代汉语高级读本《无所不谈》)

1.中国学生对并列引用的取舍倾向“序”中有“乱”,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上文的定性分析较为一致的是,被调查者对例句1和例句3的选择表现出了相对明显的倾向性,即多数被调查者同意例1中表列举且无意义关系的并列引号中间应以顿号分隔,而例3中以一个整体对“这项行动”进行评价的谓语成分应合起来引用。在例句1中选择A的被调查者多数认为所举“不去”、“不累”、“不算”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晰,应该用“、”隔开。在例句3中选择C的被调查者多数认为“得民心、顺民意、合国情”是一个有着意义关联的整体,应合起来引用。但在例句2中,被调查者的选择却表现得不相一致。在例句2中,尽管“大娘”、“二伯”、“三婶子”除了都是称呼之外,并无个体间的意义关联,但“大娘、二伯、三婶子”是以一个整体作为状语说明动词“叫”的方式,原文合在一起,我们也认为应合引,但却有84.6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分开单独引用。对例句2的选择倾向,我们认为极有可能是因为例句2所列成分联合做状语,从而使得成分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停顿时间更加短小,从而影响到了被调查者的选择。该项统计显示了被调查者在该问题上的不确定性、盲目性,也彰显了统一和规范这种标点符号用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留学生对并列引用的取舍倾向则相对集中,具体见表3:

从上表可以看出,以中文为外语的被调查者在并列引号的使用上表现出了“离散”但“相对集中”的特点。单从统计数据上看,只有例句3的“C”项超过了50%,其他选择都在50%以下。从相对多量来看,被调查者对三个例句分别选择了“A”、“C”、“C”,从被调查者反映的原因来看,多数学生认为“不去”、“不累”、“不算”三者为平行举例,它们之间无意义关系,相对独立,应单独引用,加顿号使得三者之间的独立性更加清楚。也有部分被调查者因受母语或汉语书面语影响而选择了“A”,个别被调查者直觉认为加顿号更加合理。而在例句2和3中,多数被调查者则选择了“C”,即认为这两种被引用成分都是作为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第一部分的定性分析。至此,我们认为《现汉》在举例或列举时将几个成分合引在一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四、表并列关系引号间应加顿号

第三个争议问题即表列举引用成分间是否应加顿号。从上面对中国在校学生和留学生的调查表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中外学生是主张加顿号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无论是遵循从众原则,还是一致性原则和国际化原则,都应以引号间加顿号为最佳选择标准。

1.语料显示,引号之间加顿号占绝对优势

为了考察表并列关系的被引用语言成分之间有无顿号的情况,我们搜索了从1946年[4]到2000年共45年的《人民日报》,发现引号之间不加顿号的情况为80658例,而引号之间加了顿号的有130418例,从数量上来看,二者相差较大。这也意味着人们更倾向于在表列举的引号之间加一顿号。我们也专门抽取2011年12月8日当天的《人民日报》为语料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引号间添加顿号的为13例,如上文例(2)和例(3),而不加顿号的只有1例,即:

(8)在举办“土地日”“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基础上,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发掘更大潜力。

2.遵循一致性原则,并列引用的引号之间应加顿号

首先,不管有无其他插入成分,并列引用的引号间都应一致使用顿号。

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语言直接服务的对象将不仅仅是人类的交际生活,它还将用于计算机的大规模处理,而计算机的最大要求无疑是形式及功能的严密对应性和一致性。汉语标点符号有标号和点号,前者主要是起标引作用,而后者则主要是起断句和停顿的作用。引号属前者。顿号则属后者,两者功能不同,并无同质性。因此,我们认为不能因为引号形式上的区别性而省略顿号。该情况下的引号和顿号用法应与汉语标点符号系统的整体功能区分一致。如以下例(9)是带有定语成分的一些“管理组织”,其间理应用顿号;但如例(10),也可以不添加定语成分,直接以引号的形式列举,我们认为从处理一致性原则出发,也应添加顿号。如此,方能保证汉语标点符号系统的一致性。

(9)我国自古就很重视邻里关系,由邻居组成的社区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如西汉时期的“乡里制”、唐朝的“坊里制”、清末的“保甲制”、新中国成立后的“街居制”等。(《人民日报》2011―12―08)

(10)我国自古就很重视邻里关系,由邻居组成的社区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如“乡里制”、“坊里制”、“保甲制”、“街居制”等。

其他再如:

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标点符号用法》2011年版)

如没有插入成分“(海外版)”,则可标作:

办公室里订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时代周刊》等报刊。

我们认为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值得商榷,因为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意义逻辑关系的一种表现,是服从于意义表达的,并不能随意更改。有无其他成分插入其间,都不能改变语段的意义核心,也不能改变意义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也不应有所变化。

其次,并列引号应与并列书名号“《》”、方头括号“【】”和尖括号“〈〉”等保持一致,因为它们同为标号。下文有例,在此恕不赘述。

3.体现汉语国际性,引号之间应加顿号

许嘉璐先生(1996)早已提出,汉语的规范化工作和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关系至为密切。尽管现代语言习得理论证明,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并不与人类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难度成正比,但示意功能相对较弱的标点符号如能保持各语言大体一致,无疑会减少二语学习和使用的难度,提高人们二语阅读速度和书面表达能力。相反必定会出现诸多偏误,这一点从应玮(2010,2011)、孙海平(2008)、王笑楠(2010)、金燕燕(2010)等对泰国、日本、越南等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符号偏误情况研究中可以得到证明。“由于汉语新式标点符号最初是在西学影响下由西方标点符号与汉语旧式标点符号嫁接而成的,所以一开始即同国际通用性语言的标点符号结下了不解之缘,就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国际化趋向。”(郭攀 2006)那么其他语言中是如何处理并列引号间的点号问题的呢?

为此,我们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英语、俄语、白俄罗斯语、泰语、韩语、印尼语、柬埔寨语、越南语、日语共九种语言进行了了解,日语并列引用形式与汉语相同,中间用顿号,其他语言并列引用成分引号间都用“,”号分隔,不同的是,英语将“,”放在引号里面,引号间无任何点号。笔者在调查期间也就该问题对我校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多数学生希望引号间能加一顿号,以便更接近于母语的标点符号用法,更易于掌握。

五、现代汉语辞书应在国际化和数字化视野下体现规范和统一

1.现代汉语规范辞书在标点符号使用方面尚未完全统一

为了引起学界对标点符号的足够重视,我们再就《现汉》第6版和《规范》第2版在标点符号规范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展开讨论:

(1)《现汉》动词“如”后的引号是合引,但同为标号的并列书名号、方头括号、尖括号等却没有合标,如:

【四书】 Sì Shū名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书。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如:【大白】1、【大白】2,【燃点】1、【燃点】2,【生人】1、【生人】2。(《现汉》“凡例”)

〈口〉、〈方〉、〈书〉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标在义项①之前。(《现汉》“凡例”)

(2)《现汉》同为动词“如”后的引号却标法不同,如下句是分开单独引用的:

较小的王朝如“十六国”、“十国”等不列表。(《现汉》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

(3)《规范》第2版并列双引号、书名号等标号间不加顿号,但也有例外,如:

靡,外框有“丶”、“广”、“麻”等部首叠合,取“麻”。(《规范》“部首检字表”)

2.国际化和数字化时代,汉语标点符号的规范和研究依然任重道远

随着国际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汉语早已穿越国界成为世界语言大家庭中较为重要的一员。其一,世界很多角落都能看到华人的身影,听到汉语的声音。另外,除有着母语情结的华人群体外,近年学习和使用汉语的非华人队伍也迅速增多,汉语的国际化日渐显现。随着汉语的国际化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汉语的数字化交流(包括人机交流、机机交流)便成了新时代交际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人们的汉语交际效率呢?我们认为,首先,从事汉语研究和实践(包括辞书编纂、教材编写、词表制定、汉语写作等)的语言工作者应站在汉语国际化和数字化的高度来思考和解决汉语的使用效率问题,在语文辞书尤其是汉语学习辞书编写之初,还要考虑为国外的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人工智能机器处理提供优质的服务。其次,与人们的语文生活密切相关、体现国家语言规范的主要阵地的现代汉语辞书(包括电子辞书)应承担起“为语言文字的纯洁和健康而奋斗”的重任。从使用对象来看,现代汉语辞书是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使用频率最高也是最为重要的工具书,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典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汉语辞书不仅是国家汉语规范标准的重要体现者,也是保证今后汉语规范性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而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用法》1995)。因此,汉语标点符号的规范也是整个汉语规范范畴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现代汉语辞书理应在标点符号的规范性方面做出表率。

六、结 语

对标点符号各侧面的研究和规范是当前汉语规范研究“系统工程”(李如龙 2011)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撰写此文,目的有二:首先,希望学界继续加强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问题研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有争议或使用混乱的语言现象,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唯其如此,才能在科学扎实研究的基础上,上升为国家层面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其次,各现代汉语辞书应积极挑起语言文字规范的重担,对于尚未规范的或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的语言现象,希望各家辞书出版社在保持自己编写特色的情况下,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找到一种协作或互动机制,在处理相关语言现象时保持一致。

附 注

[1]与“语文辞书”相比,我们更乐意用“汉语辞书”去涵盖更多的使用对象,如国内外汉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更多的辞书功能,包括词语查找、汉语学习、引导规范、词汇储备与备忘等。文中所谓的汉语辞书主要指《现汉》和《规范》。

[2]并列引用成分有词语和短句之分。一般来说,被引用短句之间或词语与短句之间常以逗号“,”隔开。为了论述的完整性和针对性,本文仅以并列词语为考察对象进行研究。

[3]此句原本在“三婶子”后还保留一个感叹号,曾引起过争议,详见《语文建设》1996年第5期,为防止干扰,调查时我们去掉了“!”。

[4]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1946年5月15日创刊于河北邯郸,当时是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合并而成。本文所用语料自1946年5月15日算起。

参考文献

1.仁.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用不用顿号?编辑学报,2011(3).

2.郭攀.二十世纪以来汉语标点符号系统的演进.中国语文,2006(6).

3.金燕燕.留学生使用标点符号的偏误分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2).

4.兰宾汉.标点符号运用艺术.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李如龙.谈规范意识――兼评两部规范性辞书.辞书研究,2011(3).

6.李卫红.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在第四届语言与国家高层论坛暨第三届全国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所长)论坛开幕式上的书面讲话.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2010.

8.孙海平.日本留学生的汉语标点符号偏误分析.现代语文,2008(11).

9.王笑楠.越南留学生标点符号使用偏误分析.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2).

10.魏晖.关于当前我国语言文字工作主要任务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1(1).

11.吴直雄.实用标点符号手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12.许嘉璐.汉语规范化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13.应玮.泰国学生HSK写作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偏误分析.语文学刊,2010(7).

14.应玮.基于语料库的泰国学生汉语标点使用偏误分析.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岳方遂.关于《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些意见》的几点质疑.中国语文,2006(1).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对话礼貌原则语用效果

“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指将语义截然相反对立的词语放在一起使用,来揭示某项事物矛盾性质的一种修辞手法。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出人意料和引人入胜。出于两部分语义相互矛盾,合并使用有悖常理,所以矛盾修辞强烈碰撞读者的神经思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Oxymoron来源于希腊语Oxysmoros,由oxys-“sharp”(精明)和moros-“foolish”(愚蠢)构成,意为sharply-foolish。这本身就是矛盾的组合[1]。

Leech将矛盾修辞法定义为:“The yoking together of two expressions which are semantically incompatible,so that in combination they can have no conceivable literal reference to reality.”[2]说明了这种修辞法表面上不符合逻辑、自相矛盾,但却运用同一事物所包含的相匀、对立的两个因素来表达事物的内涵与寓义,准确地反映了复杂的心理状态、情感态度。比如,在莎士比亚的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中,Juliet:“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night till it be morrow.”“sweet sorrow”就是很典型的矛盾修辞。如果没有语境,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是sweet,但是又觉得sorrow。在文章中,朱丽叶不得不和她的爱人罗密欧离别,所以感觉很忧伤,但是想到很快又可以见面,以及回想起过去的往事是那么的甜蜜,自然又觉得很幸福。矛盾修辞就是这样一种表面看似很矛盾,但是内部联系却是很紧密,并且具有深刻意义的语言修辞。

一、Oxymoron与Paradox

在英语修辞格体系里,Oxymoron与Paradox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辞格。Paradox在汉语单被称为“反论”或“似非而是的隽语”等。在“自相矛盾”、“似非而是”的特点上这两种修辞格是相通的[3]。然而,Oxymoron是停留在短语层次上的修辞格,Paradox则属于句子层次上的修辞格。因此,Oxymoron被称为“condensed paradox”,即缩小了的Paradox。Paradox则是“expanded oxymoron”,即扩大了的Oxymoron[4]。

这两者的共同点是:字面意义互相矛盾、不合逻辑,有时甚至荒唐可笑,但仔细琢磨,却语言含蓄、哲理深刻、耐人寻味。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在Oxymoron中,意义相悖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有修饰与被修饰的直接关系,或者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而Paradox则把意义相对的概念组合在句子中,不一定存在直接修饰或说明的关系。从结构上看,Oxymoron是把两个意义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形成矛盾的统一,Paradox是把两个相反的概念组合在一个句子里,形成似非而是;从侧重点来看,Oxymoron意在突出主次两部分的矛盾统一,Paradox则意在显示前后两个意义相反的概念的似非而是。Oxymoron和Paradox都属于矛盾修辞的范畴,两者与汉语的反衬辞格颇为相似。

下面选录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中的两句原文来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

Here is much to do with hate,but more with love:

Why,then,O brawling love!O loving hate!

...

此地多的是恨,而更多的是爱。

哦,爱里爆出战争的焰火,恨里又有柔软的温存,

……

上述第一句中,“love”没有与它的反义词“hate”紧置于一处,不存在直接修饰或说明的关系,因此第一句属于Paradox;而第一句中的“loving”则直接修饰“hate”,因此属于Oxymoron。

二、Oxymoron对Leech礼貌原则的违反

(一)Leech的礼貌原则

言语信息交际的本质是通过信息传递,达到对受话人的影响,实现双方的互动,因此在交际过程中,保持交际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这一条件的实现,在言语当中渗透尊重双方,保护双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势在必行的措施,否则,必然引起对方的反感,不合作,言语交际也只得不欢而散,以失败告终。同时礼貌原则还可以显示发话人的涵养和品德[5]。人际关系遵守人际互动交换法则,尊重了对方反过来也等于尊重了自己;反之,贬低伤害对方也就等于贬低伤害了自己。礼貌原则的语用结果是增加了信息的灰度,增大了理解处理的难度。隐蔽、委婉、含蓄的隐含信息是礼貌原则的最大特征(同上)。Leech的礼貌原则由六条人际关系准则所构成[6]。

1.得体原则(Tact Maxim):

(1)最小限度地使别人受损;(2)最大限度地使别人受益。

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

(1)最小限度地使自己受益;(2)最大限度地使自己受损。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1)最小限度地贬低别人;(2)最大限度地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1)最小限度地赞誉自己;(2)最大限度地贬低自己。

5.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

(1)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2)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

6.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

(1)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2)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

Leech提出上述六条准则中,前四条准则是双向的:得体准则和宽宏准则分别关注未来行为对人对己的损与益;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分别关注说话人对人对己传递的某种或好或坏的评价程度。后两条准则是单向的:一致,同情。他还指出,礼貌关注的重点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消极的礼貌(避免不一致)比积极的礼貌(寻求一致)更为重要。

(二)对礼貌原则的违反

矛盾修辞法借助语言表层形式的矛盾,清晰明确而更加简练、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出人物的内在情感冲突、错综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

莎士比亚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矛盾修辞法,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魅力,他特别善长于运用矛盾词语,来表现人物复杂情感、矛盾心理。在他的作品中,Oxymoron的运用对礼貌原则的违反主要表现在对得体、赞誉、一致和同情准则的违反,如:

Juliet O serpent heart,hid with a flowering face!

Did ever dragon keep so fair a cave?

Beautiful tyrant!Fiend angelical!

Dove-feather’s raven!Wolfish-ravening lamb!

Despised substance of divinest show!

Just opposite to what thou justly seem’st,

A damned saint,an honourable villain!

O nature,what hadst thou to do in hell,

When thou didst bower the spirit of a friend.

In mortal paradise of such sweet flesh.

(Shakespeare:Romeo and Juliet)

朱丽叶 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外表包覆着丑恶的灵魂!你的内心刚巧和你的形状相反,一个万恶的圣人,一个庄严的奸徒!造物主啊!你为什么要从地狱里提出一个恶魔的灵魂,把它安放在这样可爱的一座肉体的天堂里?

(朱生豪译)

花一样的面庞应该是美丽的,怎么藏着蛇一样的心?暴君怎么美丽?魔鬼怎么变成天使?乌鸦怎么披着白鸽羽毛?羔羊怎么变成豺狼?圣人怎么凶恶?奸徒怎么庄严?这里一系列Oxymoron是在以最大限度的咒骂贬低别人,使双方的分歧加大,反感加强,这明显违反了礼貌原则,特别是得体准则、赞誉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但我们仍能根据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和其中的语境知识,明白它们蕴涵的真实含义。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举行婚礼的当天中午,罗密欧的好友被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Tybalt)冷剑刺死,罗密欧怒不可歇地将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杀死。而朱丽叶只知道她的表哥被自己爱的人罗密欧杀死,却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自然使朱丽叶难以接受,一边是自己的亲人,一边是自己的爱人,于是朱丽叶就陷入了悲恨交加的矛盾心情中。因不明白真相,她诅咒罗密欧是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恶魔!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一连串Oxymoron的运用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朱丽叶当时的复杂心理,她那既恨又爱的矛盾心理。

矛盾修辞法语言言简意赅,意蕴丰富,生动诙谐而又富有哲理。矛盾修辞法在对话中的运用一般都违反了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得体、赞誉、一致和同情准则。但是却表达了人们心里最真切、最强烈的想法。在话语中运用Oxymoron,可为语言增色增彩。

三、总结与启示

人们在使用Oxymoron时虽然对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中的得体、赞誉、一致和同情准则有明显的违反;但并没有影响人们正常顺利的交流,相反还使语言化平淡为新奇,化呆板为鲜活,化枯燥为生动,化冗长为简练,化一般为艺术,激发联想,唤起美感,娱人耳目,增强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做到语言形式与表现内容完美和谐的统一,并且促进了感情的真实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幽默化、丰富化,它的表达不仅符合语用,而且能达到语用的最佳效果。Oxymoron的使用能达到如此神奇的效果,使我们不得不感叹修辞格,特别是罕见修辞格的合理运用。矛盾修辞法的理解与掌握对英语教学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在阅读时能更好地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中所带来的语用功能,从而更好地欣赏英美文学作品。同时,对这一语言形式的掌握,还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提高写作水平和技巧。再者,教师在课堂中使用Oxymoron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更为生动、深刻。

参考文献:

[1]Thompson,D.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987.

[2]Leech,G.N.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79:132.

[3]李国南.有关OXYMORON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2001(04).

[4]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接受修辞;互动修辞;修辞幻象

基金项目:贵州民族大学科研项目[编号:125]

一、影视作品 “接受修辞”与“表达修辞”的信息差

修辞是“追求语言交际有效性的行为。”而语言交际由表达者、文本(语言)和接受者构成,任何一环的缺失或失误都会导致语言交际的失败。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编码与解码之间存在效果差,既“表达效果和接受效果之间的差,或者说是表达和接受的信息差。”表达修辞追求效果差无限趋近于零的最佳话语效果,而接受修辞则在效果差中体现出其创造性与重要性。

1992年,谭学纯教授在《接受修辞学》一书中,一改以修辞表达研究为主的模式,将接受者放在与表达者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研究,通过对修辞编码与修辞解码的双向研究,更全面的认识修辞学。

尧斯从受众的角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指出文学作品,即使出版发行成书,在没有读者阅读前,也只是半成品。影视作品更是如此,创作者通过各种修辞工具对观众传情达意,观众以接受修辞对影视作品的表达修辞进行审美解读,没有经过观众接受修辞检验的表达修辞是不完整的。因此,对影视修辞活动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表达与接受的双向研究之中。

在影视作品的修辞活动中,“人们交流的不是句子,正如同不是单词(在严格的语言学含义上),不是词组一样;人们交流的是思想,亦既表述”影视作品创作者的表述是一个具体的符号化的过程,凭借修辞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把间接、抽象的文字语言转换为直接、具体的视听语言,将文字作品中的不可见的虚拟世界,用图像(能指)与语言(所指)联系起来,构建成影视作品中与人类认知无限相似的“真实世界”。例如:以树木春夏秋冬的发芽、碧绿、金黄、光秃,按季节顺序组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影视作品中春去秋来,时间流逝的效果。这正是利用了树木本身的物质特性和人们对此的认识而达到的。而在电影《敢死队3》中,利用定时炸弹倒计时的画面,就可以让受众感受到命在旦夕的紧张感。这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倒计时结束,炸弹就会爆炸的逻辑认识而达到。可见,影视作品表达者的修辞工具是“人们创造并使用的用来传情表意的各种传播符号的总和”。即,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

“根据心理学家阿尔伯・马若宾的公式:信息传播总体效果=7%用词+38%的口头表述+55%的面部表情”,可知,影视作品的接受修辞是一个复合的理解过程,接受者在接受表达修辞信息时,会受到各种修辞工具的影响,且影响不同,这也是导致表达修辞与接受修辞,完全不同、部分相同和完全背离的原因;同时影视作品意义的空隙也是导致表达修辞与接受修辞具有区别之处。仁美・彼得斯指出“并非人类所有的心理活动、心理感受都具有外部的空间造型,都具有外在的表现形态,人类的某些情绪、感受、思想和精神状态是无形的,抽象的,无法诉诸视觉的,它们不具空间的存在”。所以,影视作品的表达修辞在语言文字、形象画面和意义思想的衔接中会出现空隙,而这种缝隙正是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些影视作品表达者善用这些空隙,有意识的利用“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就使得影视作品的表达具有让各类观众在接受中对作品表达修辞不断延伸,又不产生背离、互相矛盾;而有的影视作品表达者则没有意识到这些空隙,导致表达修辞和接受修辞背离,造成表达修辞的效果不明显。

二、观众“接受修辞”的多样性

在接受影视作品的修辞表达时,表达者与接受者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接受者类型复杂多变,不同接受者对同一修辞表达不同的接受角度,会形成多样化的接受修辞特征,使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出现协调统一、部分相同或误差明显等情况,主要表现为两种状态。

第一,理想状态:接受与表达协调统一。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的协调统一属于理想交际状态,建立在接受者与表达者语言经验、审美经验、文化经验、社会经验重合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母亲在营救被同一块板子的两头压住的一双儿女,只能撬开一边救出一个时,选择救儿子而放弃女儿。接受者能够理解表达者让母亲选择儿子所表达的“重男轻女”社会现象意图,正是建立在接受者与表达者对“男尊女卑”现象共同的经验基础之上,属于不违背修辞表达者意图的正向接受,就这点上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是和谐统一的。

第二,疏离的接受状态:接受与表达部分相同或误差明显。“没有两个人对语言拥有同样的经验。”这导致接受修辞和修辞表达往往有所区别的,而这种区别又分为几种: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信息差别微弱,不违背表达者的意图,对影视语言的理解不产生影响;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有部分信息差,对部分影视语言的理解产生影响;还有一种是接受与表达之间区别较大,不但违背了表达者的意图,还影响了对影视语言的理解。

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不尽相同的状态是较常见的。例如,在电影《良家妇女》的字幕中,以双腿跪地的象形字代替现代汉字中的女字时。不同受众在影评中对电影使用象形女字有不同的见解,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表示古代妇女地位的低下;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表示古代汉字故事中的“抢婚”风俗;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为封建社会对良家妇女的定义就是女人必须要屈服于各种礼教;有的接受者的理解是妇女犯了错,违背了良家妇女的行为规范等等。这正是接受者从同样的修辞表达中接受到了表达者的部分意图,或延展了表达者的修辞。

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误差明显的现象,会导致整个修辞与的失败。例如:近年来网络上有受众从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表达中得出大头儿子不是小头爸爸亲生儿子的结论。接受者从表达者的言语选择中推论――大头儿子叫的是“小头爸爸”“围裙妈妈”,而不是“爸爸”“妈妈”,得出是区分亲生父母的结论;还有接受者从画面选择中推论――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头”的巨大差异,得出两人的遗传基因不同而非亲生。这样的接受与表达者的修辞意图完全背离,使两者误差明显。这是接受者忽视了表达者的修辞对象主要是儿童,修辞表达以体验性情感展现为主,接受者用概念性的逻辑递推来理解表达者意图,必然导致接受修辞与修辞表达的错位。

三、观众“接受修辞”的成因

1、社会传播语境影响

受众作为社会人其接受修辞,除了受修辞表达影响之外,还不可避免的受社会传播语境的影响,社会传播语境包括社会语境和传播语境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语境。就影视作品的表达者而言,完成修辞表达的社会语境是固定的,然而就接受者而言,他们接受影视作品的修辞表达时,受到社会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影响。例如,当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纪录片《火车进站》第一次在电影院播出时,受众看到荧幕上的火车向自己驶来时感到无比的惊恐,有人甚至跑出影院;而21世纪受众看到火车向自己驶来时,没有丝毫的恐惧之感。这正是由于接受者对影视作品接受修辞的历时性的社会语境变化引起的。影视作品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受社会通用符号的影响,面对各国不同的受众时,影视作品表达者使用的语言文字需要转换为接受者所使用,比如中英文字幕电影,在转换的过程中修辞表达就会融入了翻译者的接受修辞色彩。

第二,传播语境。在电影院传播时,受众在有组织的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修辞表达不受外界干扰,注意力相对集中,影视作品按创作主体表达的快慢、顺序不中断的传播,接受修辞以延续性的瞬间体悟为主;在电视上传播时,受众在松散的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注意力相对分散,修辞表达常常受到广告、家庭活动等影响,影视作品创作主体表达的快慢、顺序间断性的传播,接受修辞以片段性的延时效应为主;在网络传播时,受众可以在各种环境中接受修辞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外界干扰,随意性强注意力分散,但影视作品的快慢、顺序按照接受者的喜好调整式播放,接受修辞以开放性的自我选择为主。

2、受众接受心理的影响

影视作品中同样的修辞表达,在受众中呈现多样的接受修辞特征,是源于观众产生的修辞幻象,是“欣赏者通过感受、想象、体验、理解等活动,把作品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且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现实生活进行再评价。”这种再评价来源于受众接受影视作品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的受众具有复杂的个体差异,其接受心理会依据自身的需求、动机以及倾向来调整表达修辞。

2.1投射心理

在影视作品的接受活动中,当修辞表达者提供理解作品的参考信息不充分时,受众的判断和理解会杂糅自身特质与思路。例如:电视剧《大宅门》的台词:“我不要这些蒙古大夫给我看病……”引发了导演郭宝昌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189名蒙医的官司。蒙医工作者在书中表示:“作者通过情节设置,采用对比手法,把蒙古大夫贬得一钱不值……”然而,导演郭宝昌则在法庭上表示影视作品中“蒙古大夫”来源于老北京俗语,表达“医术低劣专下猛药的医生”的意思。但“蒙古大夫”语意的不确定性,使受众在投射心理下将自身民族和职业特质带入,从而导致了与影视作品表达者表达修辞的差异。

2.2逆反心理

受众的主人意识,会使其在接受影视作品时产生某种预存立场、思维定势与控制欲望,导致与影视作品中的修辞表达原本意图相抵触的情绪或心理。例如,网络自制剧《报告老板之小四代》将《小时代》的表达修辞“我喜欢你,又不是因为你从小就有奔驰车接送而喜欢你。”改为“我喜欢你,不是因为你从小就能坐有空调的公交。”以“有空调的公交”替代“奔驰车”,这种不等价的修辞替换,改变了修辞的逻辑关系,是接受者对影视作品表达修辞“炫富”的抵触与反讽。

2.3从众心理

大多数影视作品受众本身具有大众性接受心理,在审美判断上,从众心理非常突出。例如,四大名著改编的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和《三国》,在对比新旧版本的电视剧时,受众对新版剧中人物语言几乎是一面倒的批评,使用原著文言的新版《红楼梦》被批评“比老版使用白话翻译晦涩”,使用现代白话的新版《三国》被批评不如使用文言的老版有古代感等等。归其原因,一是受众先入为主的观念之外,二是跟风批评的从众心理。

2.4晕轮心理

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会将对认知对象的印象扩展到其他方面去接受,从而得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整体印象,就像月亮的晕轮一样,从一个中心点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多的圆圈。例如:电视剧《爱情公寓》中,饰演从一而终好男人的演员陈赫,在社会生活中的婚外恋情爆出时,该人物在真实修辞域和虚拟修辞域的形象产生矛盾。影视作品中人物表现深情的种种演绎,受到晕轮效应影响,被全盘否认。在电影《夜宴》中,饰演厉帝的演员葛优一直以冷幽默形象被受众喜爱,受众形成了看到葛优就联想到冷幽默的思维定式。因此,悲剧色彩浓重《夜宴》首映时,无论剧情和演员如何正经、凝重,观众在葛优出场时都屡屡笑场。

四、结语

在影视作品修辞活动中,接受修辞受表达修辞的影响,表达修辞受接受修辞的检验。影视作品中同样的表达修辞,在不同观众的审美解读中会呈现多样化的接受修辞效果,这与社会传播语境和观众的接受心理息息相关。因此,创作者在表达修辞时要对目标观众的接受修辞进行预设,尽可能避免在传情达意时出现表达与接受相背离的情况。影视作品表达修辞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之处,正是观众参与度最高,接受修辞最多样之处。如何让观众的接受修辞能充分的参与到修辞活动之中,使得影视作品修辞既能得到发展和延伸,又不与表达修辞相矛盾,是影视作品表达修辞最重要的功课所在。

参考文献:

[1]胡范铸.《修辞是什么?修辞学是什么?》[J].《修辞学习》,2002,(2):2

[2]王希杰.《表达语境和接受语境》[J].《辞学新视野》,2010,10,社会文献出版社,张学立主编:113

[3]巴赫金(俄)著.白春仁等译.《巴赫金全集》[M].第四卷,河北人们出版社,1998:158

[4]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6

[5]谭学纯,唐跃,朱玲著.《接受修辞学》[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87

[6]仁美・彼得斯,何道宽译.《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华夏出版社,2003 :25

[7]沃尔夫冈・伊瑟尔(德)著,金元浦,周宁译.《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205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2篇

三年韶华,弹指一挥间。为让学生感受学校温暖,升华对母校的情感,营造浓厚、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高三学子表达对母校、对同学、对老师的浓浓情意,通过师生互动,再现三年高中生活,带着在母校的收获,描绘新的人生轨迹,经学校党总支研究,决定于2013年6月上旬举行毕业典礼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典礼筹备领导小组

组 长:郭钦义

副组长:李建明 吴宗涛

成 员:侯宏建 陈 粟 王家辉

陈 颖 崔松领

二、毕业典礼主题

以“同学友谊、师生情谊”为主题

三、典礼时间、地点

1、时间:2013年5月31日上午7:30

2、地点:学校主校区操场

四、出席典礼人员着装要求

1、参加人员: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部分毕业生家长。

2、着装要求:教职员工着正装、学生着校服出席。

五、毕业典礼程序

1、入场仪式

前台领导、一二年级学生入座后,三年级五个专业毕业班分别由班主任带队,进行有序的入场仪式,同时男女主持人交替介绍各专业的大学设置情况、毕业前景等。背景音乐低音播放歌曲《祝你一路顺风》,前台“走秀节目”(由华航班学生完成)同时进行,每班入场时应有热烈的掌声带动。

2、典礼开始

四名主持人同时出场,分别由经典串词带动,宣布毕业典礼正式开始,随之介绍领导、嘉宾及家长等。

3、领导致辞

请党总支书记、校长王建民同志寄语致辞。

4、学生发言

(1)毕业生代表发言

五名学生分别代表五个专业毕业班,致感谢母校、感恩教师辞,并寄语一二年级的学弟学妹。(发言完毕暂不离场)

(2)二年级学生代表发言

相应专业的五名二年级学生代表分别致辞,主题是继承并发扬毕业班精神、传承毕业班良好的班风、学风等。(主持人出场,建议举行一个简单的毕业班精神及班风学风的传递仪式。仪式要简单,表现出即兴为之,如手牵手、手掌相对、手指对接成心形等。)

5、节目表演

主持人串词,一二年级学生歌曲串烧和跆拳道表演同时进行。

6、领导颁奖

首先请出颁奖嘉宾或领导,并由嘉宾或领导揭晓“十佳优秀毕业生”名单,念到名字的学生随之上台来。领导嘉宾为“十佳”颁奖的同时播放背景音乐《万宝路进行曲》,主持人同时分别介绍“十佳优秀毕业生”的选拨过程及待遇等。颁奖完毕请 “十佳”的家长上台,“十佳优秀毕业生”向家长三鞠躬和进行爱的拥抱。(家长胸前佩戴大红花,背景音乐播放筷子兄弟的《父亲》。)

7、真情回顾

颁奖结束后主持人顺便留下其中一名“十佳优秀毕业生”作真情回顾或真情独白。(因为三年来的学校生活,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肯定都有很多难忘的感人的往事,主持人要就势激发学生作真情回顾或内心真情独白。必须是真人真事,力求做到以情感人,最好是声情并茂。)

8、老师发言

在真情回顾环节当中,估计会涉及到某位老师,最大可能的是某位班主任。主持人顺势请这位老师或班主任致辞,致辞之后由一男一女两位老师真情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歌曲行将结束时,多名教师代表上台一字排开,接受毕业生的献花或拥抱,背景音乐响起《彩色粉笔》。

9、发纪念册

请领导或嘉宾给毕业生发放毕业纪念册(或宣传杂志等)。纪念册的发放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颁发的是全体毕业生的,应相对庄重一些,可以由国旗仪仗队台前助演并奏响国歌。

10、毕业签名

纪念册发放完毕主持人宣布毕业典礼结束,并请领导、嘉宾、家长及全体毕业生到特场区在“2013届毕业典礼”的条幅上签名留念。同时循环高音播放音乐《同桌的你》、《夏天的味道》、《难说再见》、《雨花石》、《感恩的心》、《送别》、《毕业歌》等,全体离场。

附:毕业典礼筹备工作安排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拈连 ;综述

一、 拈连辞格的定义

拈连格最初作为具有特征的一种辞格概括到修辞格里是在1932年出版的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写发凡》著作中提出的。陈望道拈连定义:甲乙两项说话连说时,趁便就用甲项说话所适用的词汇来表现乙项观念的,名叫拈连辞。这种拈连的修辞,无论甲项在前或在后,都可应用。1963年出版的张弓先生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设“连物”一式,实际上就是“拈连”辞格,“连物式是甲乙两类事物连起来叙说的时候,把适用于甲事物的动词连带地应用于乙事物方面,这样就能反映深切殷厚的情谊,就能显出特殊的形象力。甲类事物往往是具体的,乙类事物往往是抽象的,连带地应用的动词,一般是动作动词”。之后,学术界对拈连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关于拈连的定义,诸家主要观点基本一致:

黄民裕的《辞格汇编》(1984):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拈连,又叫顺连或关连。

80年代出版的倪宝元先生的《修辞》: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来,这种词语的活用叫“拈连”。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1991):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这种辞格叫拈连。

崔绍范《修辞学概要》(1993):利用特定的上下文的联系,把适用于上文的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下文的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方式叫拈连。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在叙述有关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拈过来用于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拈连。

邵敬敏的《现代汉语通论》(2001):在完成一个常规陈述或描写后,违反词语的搭配习惯,将其中一个成分顺势与另一个本来不能搭配的词语进行嫁接式组合,从而产生两个相关联的陈述或描写结构。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2004):当甲乙两件事情并提或连续出现时,故意把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也用于乙事物上去。而在一般情况下,乙事物同这个词语是联系不上的。上述学者对拈连所下的定义应该说都把握了拈连作为辞格的本质。

然而,程希岚(1984)却跟上面诸家定义不同。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认为拈连是利用一个现成的词语,或反其意或顺其意,将其局部加以变动,生发出一个与之相应的新的词语。在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参考资料・修辞新例》中提到这样两个例子:

7.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

8.他把党和人民对他的要求置之度外,而把他对于党和人民的要求置之度内了。

文章认为,这种“把现成的词语更动一个字而创造出新的词语,且使两者前后连用的辞格,是“新拈连”。胡裕树提出的“新拈连”定义同程希岚、吴鼎所下的拈连的定义本质是相同的。但是于树泉《“同格异称”现象一例》(1995)文中指出“组字、仿词、仿拟、反连、新拈连,并不是五种不同的辞格,而是同一辞格的五种不同说法,也即‘一格多称’。”于树泉将这同一辞格的五种名称正名为“反连”,不认为是拈连。对于这种现象,王永鑫早在1984年就提出将这种辞格命名为“仿连”。我比较同意王永鑫的观点,不认为这种辞格可以算作拈连,主张称为“仿连”。 “一是‘仿造’,一是‘连用’,较为确切地全而地表示这种辞格的特点。给一种事物命名总是要求尽可能完满地概括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的。”

二、拈连辞格的要素

修辞学界对拈连要素的研究比较少,观点也比较一致,无非就是对各个要素的命名不同。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拈连由本体、拈词和拈体组成。王勤(1995)《汉语修辞通论》写到拈连是由前项、后项和拈连词三要素构成。周春林2009年发表的《拈连的辞格要素及其辞格结构类型》中也同样认为拈连的要素包括本体、拈体和拈词。

三、拈连辞格的类型

修辞学界对拈连辞格的分类角度各不相同。从拈词的词性角度分类的,如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认为常见的拈连有三种:拈动词的、拈形容词的和拈名词的。从拈连词的词性着眼,如周健民、刘善群的论文《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1994)认为拈连可分为四类:动词拈连、名词拈连、量词拈连和活用词类拈连。从拈连的表现方式分类的,如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将拈连分为反连和关连。吴鼎的论文《试论拈连》认为拈连可以分为顺连、反连、类连、音连四种。根据构成拈连的前后项的不同情况分类,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指出拈连分为自然拈连和借喻拈连。根据构成拈连间的结构关系不同分类的,如王勤的《汉语修辞通论》(1995)认为拈连分为谓宾拈连和主谓拈连。2004年谢英在《修辞学习》上发表的论文《拈连辞格的构成与认定》在主谓式拈连和述宾式拈连之外又增加了状中式拈连和述补式拈连。周春林《拈连的辞格要素以及辞格结构类型》(2009)把拈连分为主谓式拈连、动宾式拈连和偏正式拈连。以拈连辞格的本质特征为标准的,如孟昭泉的《拈连辞格的分类》(1993)把拈连分为三大类:常式拈连、变式拈连和杈式拈连。

四、拈连辞格的功能

拈连具有多种修辞效果,功能丰富。修辞学界诸家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程希岚《修辞学新编》(1984):1、利用反义词的关系构成反连式,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可以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2、适当地运用拈连式可以增强语言的幽默感,从而提高表达效果。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使语势一泻直下,势不可遏,同时,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心情。它形式新奇,促人联想。用拈连帮助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拈连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进到事物的实质。

五、拈连辞格与其他辞格的区别

(一)、拈连与比拟的区别

周永惠《拈连的结构和范围》(1992)提出一种新的辞格辨析角度――拈连和比拟的心理基础。作者认为拈连的心理基础主要是联想,而比拟的心理基础主要根植与想象。在判断这两种辞格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出各自的心理基础,并结合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做到游刃有余了。”

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1997)指出“拈连与拟物有相同之处,都涉及到两种事物。”“如果只从‘把一事物当做另一事物’或者说‘把只用于甲事物的词也用于乙事物”这些高度概括的“定义”出发,那么界限是很难划清的。”作者提出新观点,要“正确的地进行辞格分析,必须巧妙地结合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

骆小所《现代修辞学》(1994)指出拈连和比拟都是词语的移用。但是拈连是有痕迹的移用,构成连锁式的格式。比拟是不漏痕迹的直接移用,没有拈连那样结构紧凑。

(二)、拈连与移就的区别

倪元宝《大学修辞》1994从意义和结构连个角度对拈连和移就进行辨析。指出拈连所移的词是不表情状的词,不构成限定关系。

刘筠的论文《论“移就”与“拈连”、“拟人”的异同》(1998)同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对拈连和移就进行区别,观点和倪元宝一致。指出“拈连不同于移就,拈连要利用上下文的联系,不限于表示人的情状的词语,不限于构成限定关系。”

六、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拈连辞格的研究由来已久,已有了很大的成就,对拈连的定义、要素、类型、修辞效果、与其他辞格的比较、拈连构成的心理基础等方面又了越来越全面的认识。表现了拈连辞格具有的语言魅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拈连的界定、分类、与其他辞格比较等仍存在很多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简介:李阳(1988.7-),女,河北邢台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汉语词汇。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程希岚.修辞学新编[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3]濮侃.辞格比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

[4]王勤.汉语修辞通论[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5]倪元宝.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6]崔绍范.修辞学概要[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7]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黄民裕.辞格汇编[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9]孙建有.辞格的分析应结合语法和语义[J].修辞学习,1997(6)

[10]周健民、刘善群.拈连的结构、范围与分类[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春秋书法;《公羊传》;修辞技巧

中图分类号:H05;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4-0119-06

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以寓其拨乱之志,形成“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的“春秋书法”。《公羊传》对“春秋书法”进行了寻绎,归纳总结出“即位、婚姻、郊庙、朝聘”等诸多书法“凡例”,蕴涵着丰富的修辞内容。周振甫明确把“春秋书法”当作我国修辞学开创时期的特点。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指出:“《春秋》书法,实即文章之修词。……《公羊》、《梁》两传阐明《春秋》美刺‘微词’,实吾国修词学最古之发凡起例。”遗憾的是,它在修辞学史上的价值未被学术界充分认识和揭示。本文试图通过解剖《公羊传》,主要从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句式的调整、辞格三方面对“春秋书法”的修辞技巧作进一步探讨,为修辞学的研究提供“原料”。

一、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

1.同义词语的选用

(1)实词选用

我国古代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有相当精细的划分,从而产生不同的称谓和用法。《春秋》以正名为本,辨上下以定名分,别异同以正名字。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说;“《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春秋》也十分注重对动词进行仔细的推敲,选词准确、贴切,表达严谨、细腻,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表现在:

1)注重区分词语的使用对象。如:

①三月,庚戍,天王崩。……曷为或言崩,或言薨?天子日崩,诸侯日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隐公三年)・

②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朝何?诸侯来日朝,大夫来曰聘。(隐公十一年)

例文①、②中的“崩”、“朝”两动词的选用极为准确、恰当,显示行为动作陈述对象的身份地位尊贵显赫:“天王”指周平王宜臼,贵为天子;“滕侯、薛侯”是诸侯而不是大夫。从《公羊传》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古代关于丧葬,同是死,等级不同,称谓就不同;同是朝聘,等级不同,称谓不同,用以区别尊卑贵贱。

2)注重区分词义的性质。如:

冬,杞伯姬来。其言来何?直来曰来,大归日来归。(庄公二十七年)

同样是回娘家,没有什么事情,自然回娘家,称作“来”;被废弃,休回娘家称作“来归”。《春秋》选用“来”,说明杞伯姬这次“来”是归宁而不是被休回娘家。

3)注重区分词义的轻重。如:

①九年,春,宋火。曷为或言灾,或言火?大者言灾,小者言火。(襄公九年)

②二月,公侵宋。曷为或言侵,或言伐?粗者言侵,精者言伐。战不言伐,围不言战,入不言围,灭不言入:书其重者也。(庄公十年)

例①清孔广森《春秋公羊传通义》:“大小者,分别延烧甚不甚也。”用“火”则说明灾情不严重,用“灾”,则说明失火严重。例②《公羊传》认为“侵”的程度轻于“伐”。粗浅叫“侵”,汉何修《公羊传解诂》进一步说:“将兵至境,以过侵责之,服则引兵而去,用意尚粗。”精密叫“伐,”何修《公羊传解诂》进一步说:“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境,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指出:“凡师有钟鼓日伐,无日侵。”“伐”是鸣钟鼓,兵入其境,声讨其罪,而“侵”是不鸣钟鼓,也说明“侵”较“伐”为轻。

4)注重区分行为时间。如:

①八年,春,正月,已卯,系。系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日杓,秋曰尝,冬日燕。(桓公八年)

②春,正月,公狩于郎。狩者何?田狩也,春日苗,秋日蔻,冬曰狩。(桓公四年)

例①祭祀宗庙时间不同,则用不同的词语:春天祭祀宗庙叫祠,晋郭璞《尔雅・释天》注:“祠之言食。”就是向先君进食以祭。夏天祭祀叫杓,郭璞《尔雅・释天》注:“新菜可。”“”意为煮。秋天祭祀叫尝,郭璞《尔雅・释天》注:“尝新谷。”意为以新谷为祭品献给先君。冬天祭祀叫,有众多之意,汉何修《公羊传解诂》:“冬万物毕成,所荐众多,芬芳备具,故日暴。”例②四时打猎用词不同,《公羊传》也详作辨析,不过《公羊传》无夏猎之名,《左传・隐公五年》、《尔雅・释天》与《周礼・大司马》均以春猎为,夏猎为苗,秋猎为猢,冬猎为狩。

5)注重区分词语的语用色彩。《春秋》恶恶、善善、尊尊、亲亲、贤贤、贱不肖,依此正名、治世,一字寓褒贬,赋予词语丰富的附加色彩。如:

①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何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与而已。(隐公元年)

②郑世子忽复归于郑。其称世子何?复正也。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桓公十五年)

例①《尔雅・释诂上》:“杀,克也。”《春秋》用“克”不用“杀”,是为强调郑伯处心积虑杀弟之恶,凸显其不守悌道,违背纲常伦理,“克”与“杀”义同,却具有“杀”不具备的伦理涵义和正名价值。例②“归”与“复归”、“入”与“复入”体现了《春秋》恶恶的义法,除理性意义外,也被赋予了伦理内涵。可见《春秋》属辞之慎严,辞约而旨博。

(2)虚词的选用。如:

①冬,十月,己丑,葬我小君顷熊,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宣公八年)

②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隐公元年)

③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伤……其言之何?缓也。(宣公三年)

例①“而”和“乃”表达的语气有轻重缓急之异,“而”程度不及“乃”。例②两名词之间用不用“及”,其意义和语用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用“及”表示前后有尊卑主次之分;不用“及”表示前后无尊卑主次之分。例③同为偏正结构,《成公七年》“鼷鼠食郊牛角”一句中“郊牛角”不用“之”,而此句用“之”,能使语气平缓。《公羊传》细辨虚词之微殊,可见《春秋》严谨的文风。

2.同义句式的选用

《春秋》句式灵活多变,切合题旨表达需要而选用不同的句式,如常式句与变式句、合叙句与分叙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等,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表达效果。如:

秋,王师败绩于贸戎。孰败之?盖晋败之。或日贸戎败之。然则曷为不言晋败之?王者无敌,莫敢当也。(成公元年)

《公羊传》结合春秋义法,对此例中的句式从语义和语用效果上作了分析和比较。用主动句“晋(或贸戎)败王师”,有失王师尊严,改为被动句式“王师败绩于贸戎”,“王师”由宾语变成主语,“败绩”施受同辞,更有利于表现“王者无敌”的义法。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就不同。

二、句子的调整

1.移位

语序不仅是重要的语法手段,而且是重要的修辞手段。有时灵活变通某些语序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春秋》改变语句的次序以寄寓义法,使句子富于变化,获得不同的语用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1)为强调、突出而改变语序。如: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微国也,曷为序乎大国之上?使虞首恶也。曷为使虞首恶?虞受贿,假道灭国,以取亡焉。(僖公二年)

按春秋义法,灭人之国是大恶,“虞”虽为小国,但借道于晋师,使之灭夏阳,将之放在句首,突出强调了虞师的“首恶”。

(2)为尊重而改变语序。如:

春,王正月,公会王人、齐侯、宋公、卫侯、……郑世子华,盟于洮。王人者何?微者也。曷为序乎诸侯之上?先王命也。(僖公八年)

“王人”是周王的使者,地位本卑于诸侯,在句中应位于诸侯之后,但以王命为先,所以位列诸侯之前。

(3)为别尊卑主次而改变语序。如:

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定公二年)

“两观”在“雉门”两旁,虽先起火,累及两门,但不及“雉门”重大,所以“后言之”,以示尊卑主次有别。

(4)为异内外而改变语序。如: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吴主会则曷为先言晋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哀公十三年)

黄池之会,吴国虽然主盟,为异内外,《春秋》将之放在晋侯之后。

(5)为避讳而改变语序。如:

冬,筑微,大无麦禾。冬,既见无麦禾矣,曷为先言筑微而后言无麦禾?讳以凶年造邑也。(庄公二十八年)

按记事先后,应先书“大无麦禾”,即“冬,大无麦禾,筑微。”由于“筑微”影响了农作,制造了凶年,《春秋》为隐讳而调整了语序。

2.分合

(1)句子的分列。如:

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何以不言遂?两之也。(僖公二十五年)

动词“围”和“纳”本可以用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遂”连接,《春秋》把他们作为两件事分开陈列,句式简明,语气舒缓,谓语“围”和“纳”得到了突出和强调。

(2)句子的缩合。如:

①春,滕侯、薛侯来朝。……其言兼之何?微国也。(隐公十一年)

②秦人来归僖公、成风之褪。其言僖公、成风何?兼之,兼之非礼也。(文公九年)

例①滕侯、薛侯同时来朝,为表示尊重,应当分开来写,因滕、薛均为小国,于是简其书法,用同一谓语“来朝”统述两君,语句更加紧凑、凝练。例②秦与鲁素无交往,僖公下葬已九年,成风已五年,秦此时合赠义衾,不但时间已晚,而且不合礼法。《春秋》使用合叙句,含有贬义,突出了“恶恶贱不肖”的义法。如果改用分叙句,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3)省略

唐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公羊传》结合书法凡例,对所省之处从语用效果上进行了细致分析。如:

①五月,辛卯,桓公、僖公灾。此皆毁庙也,其言灾何?复立也。曷为不言其复立?《春秋》,见者不复见也。(哀公三年)

②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遂何以不称公子?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宣公元年)

例①何修《公羊传解诂》:“礼,亲过高祖则毁其庙。”桓公到僖公已历十一世,僖公至哀公也已八世,早应毁庙。之所以出现过的就不再出现,清孔广森《公羊传通义》指出:“《春秋》之法,凡主讥者有所托见,则不复特见。一省其文,二微其义。”例②上文“公子遂如齐逆女”句中已言“公子”,此句同说一事,所以省略,行文更为简练。可见“一事而再见者卒名也”体现了《春秋》尚简的特点。

三、辞格的运用

《春秋》文笔简约质朴,又不失文采,避讳、比喻、借代、反语等辞格巧设句中,既凸显了“微言大义”,又增强了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1.避讳

《春秋》曲笔较多,以隐讳为最。“为尊者讳耻,为亲者讳疾,为贤者讳过。”语言含蓄委婉,蕴含丰富的信息量。

(1)改字避讳。如:

夏,师及齐师围成,成降于齐师。成者何?盛也。盛则曷为谓之成?讳灭同姓也。(庄公八年)

“成”字《左传》、《谷梁传》作“”。“”、“成”、“盛”三字相通,《释名》说:“成,盛。”《说文》说:“郧,鲁孟氏邑,是与成同。”盛和鲁是同姓之国,《春秋》用“成”代“盛”,以掩饰鲁灭同姓之恶,志而不显,含而不露。

(2)省文避讳。如:

秋,七月,丙申,及齐高馔盟于防。……公则曷为不言公?讳与大夫同盟也。(庄公二十二年)

省略主语“庄公”,隐讳庄公以国君的身份与外国大夫为盟,有丧国家体面,隐微不显,意在言外。

(3)改变语序避讳。如:

杞伯姬来,朝其子。其言来朝子何?内辞也,与其子俱来朝也。(僖公五年)

《公羊传》指出此句本作“杞伯姬与其子来朝”,伯姬为公公惠公服丧,不宜出境,来则为非礼,为避讳,所以将“其子”移至宾位。

2.比喻

如: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贾如雨。……如雨者何?如雨者非雨也。非雨则曷为谓之如雨?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贾如雨。”(庄公七年)

《公羊传》指出《春秋》原文为“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孔子将此句改为:“星露如雨。”“如”是标记词,“修”字点出了有意识地运用明喻这种修辞手段以使语言形象生动,这是纯粹的修辞现象,与“微言”无关。

3.反语

如:①秋,七月,稀于太庙,用致夫人。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致者何?致者不宜致也。(僖公八年)

②二月,辛巳,立武宫。武宫者何?武公之宫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成公六年)

例①祭祀太庙是大典,让一个“不以氏姓”、“以妾为妻”的夫人人庙,荒谬之极。明明“不宜用”,却说“用”,明明“不宜致”,却说“致”,字面意思和要表达的意思截然相反,旨在讥刺僖公以妾为妻。例②立武宫本非礼之举,明明“不宜立”却“立”,借以收到美刺的效果。

4.借代

(1)以部分代整体。如:

秋,倪黎来来朝,倪者何?小邾娄也,小邾娄则曷为谓之倪?未能以其名通也。(庄公五年)

“倪”是“小邾娄”的都邑,因未能附庸,不能以小邾娄的国名相通,因此,《春秋》以“倪”代“小邾娄”。

(2)以整体代部分。如:

莒弑其君庶其。称国以弑何?称国以弑君者,众弑君之辞。(文公十八年)

莒国君欲废长立幼,又多行无礼,太子仆杀之,国人尽喜。《春秋》称国,以明莒君失去民心。

5.增字

如: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人于戚。吴何以称人?吴人云则不辞。(襄公五年)

吴是周所封之国,且为泰伯之后,本不当称人。但如果不称人,书“吴人”就不成辞了。所以吴人之人因下文“人”之人而增。

6.统称

如: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日而后凡也。(僖公五年)

“诸侯盟于首戴”语同前文“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诸侯”就是“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王世子”的统称,语句更为简洁凝练。《公羊传》总结其书法凡例为“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

7.转类

如:雨螽于宋。雨螽者何?死而坠也。(文公三年)

以名词“雨”转类为动词,描写蝗虫坠落之状,使语辞简洁生动。《春秋》常有“螽”的记载,大多发生在秋天,不过是灾异罢了,但古人常将灾异与人事附会在一起,认为灾异是天对人事的预兆或对人事的威罚。何休《公羊传解诂》:“螽,犹众也。众死而坠者,群臣将争强相残贼之象。”刘向以为,先是宋杀大夫而无罪,有暴虐赋敛之应。董仲舒以为宋三世内取,大夫专恣,杀生不中,故螽先死而至。(《汉书・五行志》)

四、结语

孔子修订《春秋》,褒贬历史,对语言结构进行了重新编码,后人称之为“春秋书法”,表现为“褒贬”、“直书”、“微言”等相关书写原则,既是经法、史法,也是文法,“经法意在惩恶劝善,故求其善;史法意在通古今之变,故求其真;文法意在属辞比事,故求其美。”本文从修辞学角度对“春秋书法”进行了解码,我们的结论如下:

1.“春秋书法”的修辞动因

Verschueren(1999)指出,任何语言的选择与使用可以从社会和认知两方面找到解释。由于语言句法结构负载量有限,难以满足人们交际和认知表达的要求,于是一定动因下对句法结构进行分解、组合、变形,从而形成修辞结构,以便于特定的功能要求被编码为语法功能并得到句法结构上的表现。春秋书法是孔子对鲁史进行处理而引起审美效果的艺术加工原则和方法。孔子修订《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实现句法结构向修辞结构的转换,以寄寓大义微旨,《孟子・离娄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春秋》是孔子有感于“世乱”、“道穷”,为“拨乱世,反诸正”而作,《孟子・滕文公下》:“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可见其修辞动因。

2.“春秋书法”的修辞技巧

“春秋书法”体现了微婉显隐的修辞原则与丰富高超的修辞技巧,综上所论:

(1)注重同义语言形式的选用。对于同义实词,注重区分词语的使用对象;注重区分词义的性质;注重区分词义的轻重;注重区分行为时间;注重区分词语的语用色彩。对于虚词注重辨析它们之间语义和语用效果的微殊。对于同义句式,能切合题旨表达需要而选用,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表达效果。

(2)注重句子的调整,表现为移位、分合、省略。

(3)注重辞格的运用,如避讳、比喻、反语、借代、统称、增字、转类。

3.“春秋书法”的修辞功能

致词和致辞的区别范文第15篇

这些词在意义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区别,并且不同的字典中对这些词的标记方式也是有所不同的,这就造成了这些词在标记和读音上的不确定性。这给使用者带来了麻烦。在此,笔者希望能够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日语中的使用倾向。

一、日本国语辞典中的标记方式

笔者选择了日语词典中具有权威性的『広辞苑(第五版)、『大言海(1937)『日本語国語辞典(1978)『新明解(第六版)『岩波国語辞典第五版),对上述10词的标记方式进行了调查,列表如下:

由表2可知,在日语国语辞典中,关于后接同一个词语时,其标记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不优先在前的词语

ブキヨウ

所有字典中都有两种标记,除了『大言海和『岩波国語辞典是将「無器用优先在前以外,其他词典中都是将「不器用优先对待的。

ブキリョウ

所有的词典中无一例外地都将「不器量优先在前,且『大言海中只有「不器量这一种标记形式。

ブチョウホウ

『大言海中只有「不調法一种标记方式,『日本国語大辞典和『新明解中两种标记方式都有,但是将「不調法优先在前。与此相对,『広辞苑和『岩波国語辞典中是将「無調法优先在前的。

ブヨウジン

『大言海中没有列出这一词条。其他都是列出了两种标记形式,且都将「不用心优先在前。

ブニンソウ

『新明解和『岩波国語辞典中没有列出这一词条。『広辞苑和『日本国語大辞典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且将「不人相优先在前,而『大言海中却只有「無人相一种标记方式。

ブキミ

所有的词典中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其中,除了『岩波国語辞典将「無気味优先在前外,其他词典都是将「不気味优先在前。

ブアンナイ

『大言海中只有「無案内一种标记方式。而『新明解和『岩波国語辞典中只有「不案内一种标记方式。『広辞苑和『日本国語大辞典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但优先情况也不相同,『広辞苑将「無案内,『日本国語大辞典将「不案内优先在前对待。

ブフウリュウ

『広辞苑和『新明解都是将「無風流优先在前对待的,而『日本国語大辞典和『岩波国語辞典与之相反,是将「不風流优先在前的。『大言海中只有「不風流一种标记方式。

2.「無优先在前的词语

ブサホウ

所有词典中都是无一例外地列出了两种标记方式,且都是将「無作法优先在前对待的。

3.「不和「無比例相当的词语

ブチョウレン

『大言海『新明解和『岩波国語辞典中没有出现该词例。『広辞苑中将「無調練,『日本国語大辞典中将「不調練优先在前。两者势均力敌,不分胜负。

由上述分析可知,除了「ブサホウ「ブチョウレン这两个词外基本上都是以「不的标记方式优先。也就是说,在具有两种标记方式的情况下,「不更被偏爱吧。

二、日本的标记辞典中的标记方式

为进一步究明其使用倾向,笔者调查了几本专门的标记辞典。分别是『岩波現代用字辞典(1989)、『東京堂用字用語辞典(1990)、『現代国語表記辞典(1995)、『最新用字用語ブック(1997)。另外,还调查了以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词汇为对象进行分类的『分類語彙表(2004)。

在这些标记词典中,只出现了7例,除了《岩波现代用字辞典》外,其他辞典只有「ブフウリュウ是「無优先,其他词语都是「不优先,或者只有「不一种标记方式。

详尽说来是这样的:『岩波現代用字辞典中「無和「不的比例为4比3。『東京堂用字用語辞典中的6个词例都是兼有两种标记形式,但「不被优先在前。『現代国語表記辞典中,只认为有「ブサホウ和「ブフウリュウ具有两种标记方式,并指出「不作法和「無風流在新闻用字中被使用。『最新用字用語ブック中所有词例都列出了两种标记情况,并指出除了「無風流之外,「不一般更多地被使用。『分類語彙表中只列出了「ブチョウホウ和「ブフウリュウ有两种标记情况,且「ブチョウホウ是将「不調法、「ブフウリュウ是将「無風流优先在前的,其他词例都是只有「不一种标记。

概括来说,除了『岩波現代用字辞典之外,其他的字典都是将「無优先在前的(「ブフウリュウ是例外)。其他词例,都是要么是将「不优先在前,要么是只有「不一种情况。

三、《读卖新闻》中的用字情况

前面两个小节中调查了词典中的使用情况,得出的结论都是「不

被优先对待。特别是在标记辞典中,这种倾向更明显。那么在现在的实际使用中又是否如此呢?为弄清这个问题,笔者将具有两种标记的词输入《读卖新闻》中进行了检索,结果如左图:

这个结果与『東京堂用字用語辞典、『現代国語表記辞典、『最新用字用語ブック及『分類語彙表一致。即除了「無風流之外,都是更偏爱于「不的标记方式。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