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篇

《大国的忧思》一书部分讲到了我国在世界经济危机、能源危机、信息化竞争中如何做到谋划,未雨绸缪,运用政策手段避免不好事态发生,讲得很切合实际。结合当前机关干部如何干好工作,更好地履行本职,也值得忧思,我认为提升干部以下四种能力很有必要。

一、提升干部的思想觉悟能力。

思想觉悟包括思想道德觉悟和思想政治觉悟,思想道德觉悟是公共意识的某种形态意识,不受某种制度的约束,靠个人的长期修养去提升,而思想政治觉悟是执政领域内的某种执政思想认识,受到制度的约束。思想觉悟能力的提升不是口头说说,书面写写,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作为机关干部必须努力提升思想觉悟,在工作中要提升思想觉悟,需要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去执行好上级的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上面一套政策,下面一套对策,而需要不违背上级路线的前提下,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好有关政策,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如执行好中央的“八项规定”,就是要落实到位,不能背地里搞暗箱操作,忽悠上级规定。同时,要有坚定的思想政治觉悟,要看到利益不动摇,经得起利益驱使,严守机关干部作风底线,会上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切实为群众利益着想,设身处地地为百姓办好事,办实事。

二、提升干部的履职尽责能力。

一是要勤学多谋,勤学苦练。机关干部起草文件多,筹办会议多,组织活动多,要提高履职尽责能力,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必须以学习为径,做到勤学不辍,常学常新,要把学习当需要,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事物,要始终保持强烈的本领恐慌感和危机感。机关干部是脑力劳动者,不刻苦学习,脑子就是空的,任务就难以完成,岗位就难以胜任,把学习作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政策掌握好,把机关知识拓展好。并把工作作为学习运用的渠道和平台,要视学习为立业之本,成事之基,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同时在学习中多问、多想、多跑、多干,以务实求落实。二是要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抓落实是干部履职尽责的关键,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抓重点,抓关键,抓实效,坚持深入基层,亲临一线,认真调查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提升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

作风大于能力,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作风是干部干好工作的前提。机关干部要克服干部作风散漫,自由主义,上班迟到、早退、脱岗、空岗现象的发生,在制度建设上抓好完善,努力建设效能型机关,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服务职能,坚持实行首问制度,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杜绝工作作风存在“轻、懒、散”现象和“等、要、靠”思想,通过严格的管理来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廉政建设上努力建设廉洁型机关,一定要把廉洁自律放在心头,大力弘扬正气,自觉抵制歪风,做到自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努力在群众中树立廉洁从政,勤政务民的良好形象。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手绘;快速表现;专业方向;勤学;感悟;心态;道法自然

手绘快速表现既是一种速写式的表现语言,是设计师用来表达设计意图,传达设计理念和思想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技法,它既是一种设计语言,又是设计的组成部分,是从意到图的设计构思和设计实践的升华。在赵平勇主编的《设计概论》一书中指出:“速写造型是一种最快捷方便的表现语言,设计师通过设计造型能记录被描述物的形体色彩,这些速写造型将为设计创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和资料。速写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和构思,也是传达设计师意图、理念的工具之一。每件好作品的背后都有大量的速写记录着设计工作的每个步骤和阶段,这种能力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能。”

手绘快速表现较多的是运用钢笔、针管笔、水彩、马克笔等快速表现工具进行绘制,一幅优秀潇洒的手绘快速表现作品可以准确有效的传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向和理念,表现手法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肯定利索,色彩铺陈统一 而有变化,使之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但是,要能画出这样的优秀作品,却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训练和一定时间的积累。

那么,作为当下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当怎样学习手绘快速表现呢?

下面就将进行手绘快速表现的方法和心得和大家交流。

第一.学习手绘快速表现要分清专业方向,进行不同专业方向和教学目的的学习。

目前,众多高职类院校皆开办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其中大致可分为空间环境建筑景观类艺术设计专业,服装服饰纺织类艺术设计专业,平面广告视觉传达类艺术设计专业,多媒体影视动漫类艺术设计专业等几大类。这几大类艺术设计专业各有不同的方向和专业特点,所以在进行手绘快速表现的学习指导时就应该有所针对和区分,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学习。比如,空间环境建筑景观类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尝试从写生对象的素材收集角度进行,诸如各种建筑物、植物、水文、地貌,甚至是一堵石墙,一块瓦当,都可进行快速记录式的写生;又如,服装服饰纺织类艺术设计专业可以尝试进行各种人物的静态动态速写以及各种服装面料的线描和色彩搭配速写;再如,平面广告视觉传达类艺术设计专业可以注重手绘快速表现对象进行图形语言的概括和再创作,发掘对象所承载的潜在的图形语言价值;而多媒体影视动漫类艺术设计专业则可以尝试从人物速写,人物表情,人物动态,场景环境,图形生活情形记录等方向进行写生。

第二.学习手绘快速表现要勤学苦练。

艺术创作的道路从来都是异常艰辛的,从来就没有什么舒舒服服就能达到目的的“终南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学苦练。所以作为初学者更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随身携带速写本,走到哪画到哪的习惯。通过这样大量有成效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在进行户外建筑写生的过程中,要发扬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优良作风,克服风吹、日晒、雨淋、雾罩带来的种种困难,有如佛家所云“立地成佛,超然物外”。苦后甘来,方能领悟艺术创作的真谛,并获得崇高的精神升华。

第三.要积极主动地从相关兄弟学科中汲取养分。

艺术到达顶峰往往都是相通的。作为手绘快速表现对线条的修炼,可以从相关兄弟学科中汲取相当的丰富的养分。唐朝的大画家吴道子作画时线条挥洒自如得益于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北宋的书法家黄庭坚的书风飘逸绵延,得益于观摩水中荡漾的长桨。而我们学习手绘快速表现的线条表现也可以借鉴中国书法对线条的运用和气韵的把握;也可以汲取中国古代线描“十八描”对线条的灵活把握;也可以借鉴木刻版画对线条的概括和提炼;也可以从古代金石篆刻中领悟线条的力量和精确。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互通有无,彼此借鉴,触类旁通,从而更加整体系统的把握手绘线条的真谛。

第四.学习手绘快速表现,要多感、多思、多悟。

试想,若是学习时只顾一头猛扎猛练,却从不进行思考总结,又怎可习得艺术精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领悟、思考和总结,这样才不至于迷惑,才能有所得。那么,学习手绘快速表现又要怎样进行思考和总结呢?众所周知,佛教禅宗自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在修行方式上分成了顿悟和渐悟两种修行方法。六祖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就是顿悟;他师兄神秀的“心是菩提树,身是明镜台”就是渐悟。这其中玄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自然是难以参悟了。但我们却可以从中有所启发和借鉴。作为学习手绘快速表现而言,修炼和学习也要采取顿悟和渐悟两种方式。比如,旁征博引、借鉴关联的艺术学科进行联想、发散等跳跃式的思维活动,在短时间内领悟线条艺术的真谛,这样的学习思考方式就是顿悟;而通过勤学苦练,日积月累、仿若春蚕食桑般消化吸收,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既量变到质变,这样的学习修炼方式就是渐悟。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因此,这两者之间都要有所把握,吸收彼此的优点,以期更快取得进步。切不可只做空想不事积累,却祈求有朝一日灵感大发,计上心来,一朝得道,鸡犬升天;也不可只顾埋头苦练,不擅创新,不懂发散,为技巧技能是问,以致沉坷泥沙,却不知向水问源,明心通窍。只有规避以上错误方法,勤学苦练,外加“功夫诗外”,多思考,多领悟。将渐悟和顿悟两种学习方法有机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更上高楼,日新月异。

第五.学习手绘快速表现还要平日加强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和体验。

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正是这个道理。学习手绘快速表现,只有从生活和自然中得来得的感受和体验经过艺术表现后,才能做到“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上皆以“道法自然”为最高境界。而作为学习手绘快速表现而言,“道法自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背上画夹走向大自然进行采风写生。通过大量的写生进行素材的收集和提炼,可以从平凡的日常生活物象中体悟到艺术规律和设计规律的存在,这为日后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创意灵感的来源,而这,也是手绘快速表现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要想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的画好手绘快速表现效果图,就应该在明确自身所学专业特点的情况下,狠下功夫,勤学苦练,积极主动地从其他相关艺术学科中汲取养分,旁征博引。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多思考,多感悟,多比较,多总结。最后,积极热情地投身于现实生活,并体验感受生活,发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丰厚的宝藏,道法自然,悟道其中,把握艺术规律和灵感的律动,以期有效的掌握手绘快速表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齐康.《线韵》.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3篇

一、引言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正处于对自我认识和社会认识不完全成熟的成人早期阶段,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得到积极的肯定,表现出强烈的自尊需要。自尊(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自我的整体性积极评价[1]。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证明了自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其水平的高低对个体的人格适应存在重要影响。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尊重和认可,并会通过不同的活动及人际互动来获得和提升自尊。

自我效能感(perceived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成功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或信念[2]。个体通常在其克服了某种困难后获得的积极的体验中形成了自尊,提高自身的自尊水平。在自我效能感的基础上,个体的自尊人格可以得到进一步地完善。黄玉纤,刘琴等人(2014)的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对其自尊有正向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正向,自责、自贬、自卑的感受相应降低,有更多的积极情感和价值感,可以增加其自尊体验[3]。

在以往的研究中,多数是探讨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两个变量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探讨自我效能感作用于自尊的中介机制。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引入中介变量领悟社会支持,揭示自我效能感如何或怎样作用于自尊。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即在社会中对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4]。梁九清(2008)通过调查后发现,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领悟社会支持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在社会中对被支持的体验越强[5]。张静敏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总分及家内支持、家外支持两个维度得分均与自尊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6],也就是说个体自尊感的提升可以通过提高个体领悟社会支持获得。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之间起到中介效应。

压力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应激因素之一,是个体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者王建平,李董平等人(2010)提出了压力易损性假说(stress-vulnerability hypothesis) ,认为在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因素往往失去了缓冲作用。换言之,拥有积极品质的个体虽然在承受较少压力性生活事件时适应良好,但在较多或较严重压力性生活事件环境下适应水平迅速变差[7]。不少实证研究为压力易损性假说提供了实证证据,比如,傅俏俏等人(2012)的研究表明在压力性生活事件较大或较严重的情况下,复原力、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对抗风险的能力会显著下降甚至丧失[8]。然而,资源保护理论却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周围的环境状况经常威胁或引起人们的资源损失,但人们努力去获得、保护和建立资源,使用其它资源来弥补此资源的损失。例如发展或增强个性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指人们本身所具有的应对压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如能力、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等,以期达到资源保护的作用[9]。也就是说,风险因素不会削弱资源因素的有利影响,无论风险偏低或偏高,资源因素对社会适应都具有有利影响。基于以上两个理论的不同观点,本研究提出假设2:欲通过探讨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之间的调节效应检验,对压力易损性假设或资源保护模型的理论观点进行验证。

二、方法

1.被试

随机抽取兰州市的兰州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8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1份,有效率为93.88%。其中男生330名(44.5%),女生411名(55.5%);大一211人(28.5%),大二150人(20.2%),大三188人(25.4%),大四192人(25.9%);独生子女246人(33.2%),非独生子女495人(66.8%);城镇285人(38.5%),农村456人(61.5%)。

2.工具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采用由张建新和Schwarzer等人于1994年进行修订的中文版GSES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采用李克特4点评分法,从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分别用1-4分表示。对GSES的中文版的信效度检验表明该量表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0.87,重测信度r=0.83(P

(2)自尊量表(SES)

采用罗森伯格于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4点评分法,从很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用1-4分表示。受测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对应的级别来表示这些题目的描述与自己的符合程度。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自尊相关研究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689。

(3)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采用姜乾金引入并修订的PSSS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该量表包括12个自评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级计分法。修改后量表的α值分别为:全量表等于.90,家庭支持等于.87,朋友支持等于.82,其他人支持等于.90,具有较高的信度,目前国内研究大多采用该修订版本[11]。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6。

(4)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

采用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自评生活量表。该量表自评他评均可,共27个项目,共分为六个维度: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该量表采用李克特6点评分法,“从没有发生过”到“发生过且影响极大”分别给予0~5分的评定。ASLEC的27个条目Cronbachα系数为0.8492,分半信度系数达0.8809,说明该量表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12]。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35。

3.程序

在征得本人的同意后,立即发放问卷并要求被试根据指导语认真、独立作答,被试完成全部问卷约需15分钟,所有问卷当场回收。所有数据资料均通过SPSS19.0和Mplus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三、结果

1.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表1列出了各研究变量的相关矩阵,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之间呈显著负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自我效能感、自尊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2.自我效能感与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和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采用Mplus7.0对模型进行检验,内建Bootstrap方法,有放回随机抽取1000次,对自我效能感、领悟社会支持、压力性生活事件、自尊的关系模型进行分析。模型拟合指数为:χ2=13.815,df=3,RMSEA=0.07, CFI=0.965,TLI=0.919,模型指数拟合良好。具体模型图见图1。由模型图可以看出,领悟社会支持在自我效能和自尊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压力性生活事件在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关系中调节作用不显著。

四、讨论

1.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

由相关分析证实了自我效能感和自尊之间的关系后,探讨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自尊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即有必要探讨自我效能感影响自尊的作用机制,以解释两者关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探讨了领悟社会支持对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之间关系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这一变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一致。在自我效能感对自尊起到促进作用的过程中,领悟社会支持具有部分中介的效果。自我效能感对自尊的影响,一方面是通过直接的途径影响自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影响领悟社会支持这一间接途径实现,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可以直接或间接地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影响自尊。在此,领悟社会支持起到了“桥梁”的中介作用。

2.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

外部环境与自身内部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通过相关研究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和领悟社会支持都是自尊的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通过个体×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自尊发挥作用的影响,从而深入分析压力易损性假说及资源保护理论。结果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在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由模型图1可以看出。压力易损性假说认为风险达到一定水平时,保护性的因素可能会丧失其对抗风险因素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压力性生活事件较少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者比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者的自尊水平更高,但是,在压力性生活事件较多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高者比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较低者的自尊水平下降更快。也就是说,在压力性生活事件较严重时,无论大学生的领悟社会支持的能力如何,其自尊水平都不高。然而,本研究的结论与此观点不同,压力性生活事件在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正是支持了资源保护理论,即无论风险偏高或偏低,资源因素对社会适应都具有有利影响,个体通过发展或增强个性特征,如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等,去获得、保护和建立资源,使用其它资源来弥补此资源的损失以期达到资源保护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即认为,当个体在承受或遭遇或大或小的压力性生活事件时,个体会通过发展自我效能感或领悟社会支持等积极特质来弥补资源的损失,以达到对自尊水平的保护。

3.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的是自我报告法进行数据资料地收集,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后续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更为客观地收集数据资料。其次,本研究只是建立在理论基础层面上的横断研究,今后可采用实验研究或进行纵向研究进行补充验证。

五、结论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4篇

从1895年开始台中市就将城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列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到现在城市绿道系统已经成为台中市道路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最著名的“草悟道”是近年台湾绿道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使台中市拥有全台湾最适宜步行的绿色园道系统,也使台中市成为无碳城市更向前迈进一步。草悟道已经成为了世界城市绿道的优秀案例,其设计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绿道建设者思考和借鉴。

一、草悟道简介

草悟道是台中市科博馆到国立美术馆之间的绿道,长达3.6公里,为全台中绿道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其中连接了80年代之后台中重大的文化建设,配合市民广场和公园绿地,创造了文化园道的意象。台中市民会自豪的说:“巴黎有香榭丽舍大道,东京有表参道,纽约曼哈顿区有中央公园,而台中有美丽的草悟道”。

2007年,台中市举办“台中翡翠项链经国园道改善计划”的设计竞赛,AECOM公司凭借“草悟道”的设计方案在2009年一举中标,于2010年中和环艺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草悟道的深化设计工作。整个项目的一期斥资新台币2.4亿元,并在2012年春季正式完工。新的草悟道以充满律动与韵律之绿园道为步行空间,沿路串联起台中多项特色景点,包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市民广场、勤美诚品绿园道、艺文空间、国立台湾美术馆、美食街等。草悟道上有人工的景观池,林荫搭配着水池,人们散步随性、自由,逛累了就直接坐在路面休息,或者到旁边的露天咖啡厅吹着微风去喝杯咖啡、享受着下午茶。“草悟道”不只是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外地,外国游客也会慕名前往。

二、草悟道的设计理念分析

草悟道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行草书法,所以英文名称则定名为「Calligraphy Greenway ,即“行草悟道”。所谓行草,古人解释为:“ 计白当黑,首字领篇 ;左右挥洒,疏密相间;密不通风,宽可跑马 ”。 行草所架构之空间章法,快慢速度,恰恰和城市绿园道自由的表达相吻合,根据行草的律动与韵律,时而凝滞,时而如飞,时而如水。同时透过笔画般的速度、刻画、力劲,将单点功能放大并整合沿途各主要连接点,提供市民充分地舒展空间。在3公里长的绿带中,都市的空间节点与人流活动,都再现行草书法的气韵,在道路形态设计上蜿蜒起伏的,就像真的在大自然里漫步的那种感觉。每个地方都会有一种特殊的表情,比如在需要人们停留及慢速通过的空间形态里,设计师通过空间的安排来控制人的行进速度,让大家慢下来。整个草悟道设计以人为本,依照使用者的需求加以变化。环艺工程顾问公司的设计师说,他们所设计的草悟道,不只是为人服务,树上还有候鸟的休息站,鸟都可以过来,并且有鱼虫可以吃。所以草悟道的另一个设计理念是塑造物种的之间的交流平台。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参考了日本的“表参道”、“六本木”、“目黑艺术大道”、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等步行道的优点,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国际级水准且集大成于一身的都市景观步道。

三、草悟道的设计特点分析

1、可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空间

整个道路宽60m左右,两边是单向双车道各10米宽,中间即为草悟道的景观步行宽度。人车互不影响,共享草悟道的美丽景色。

2、可提供多元性的街道活动借以减少人际间的疏离感,以增进都市居民社区意识和地域感之场所

除了草悟道上每天随机举办的街头公益活动之外,草悟道边上有一个8000多平米的“勤美术馆”,它的设计以“活的、无疆界美术馆”为概念,用整个户外的自然环境为场地,展览一些不同于其他美术馆的大型艺术展,草地上有大大小小11间小屋,每周会请来很多不同的艺术家,依照自己的专场把这里的小屋改造成跟生活息息相关但不同风格与主题的样子,每间都开放民众可以自由参观与拍照。

3、可提供舒适而吸引人的逛街购物路径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为了跟草悟道这个绿色廊道相协调,勤美集团将14万棵植物栽植在“勤美诚品”商场建筑上,建筑的内部中庭也有一面50m高的绿植墙,整个建筑和绿色植物共同呼吸,把绿色的关怀延伸到人们的每一个活动当中去。游客们来草悟道,也一定要来观赏这座建筑“绿色”的外墙。另外在通往“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学馆绿廊”这一段,道路上有很多有趣的动物雕塑,地板上也有各式各样的动物图案。可爱有趣的环境塑造,让少年儿童也能轻松的学习到自然科学知识。

4、可提供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使都市居民享受回归自然的都市生活和弥补都市绿地面积分布不足

草悟道上面精心栽植着各种乔木、灌木和草皮。树种主要由大叶桃花心木及黑板树,中间穿插种植羊蹄甲,及零星的凤凰木、火焰木、小叶榄仁及美人树等。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意象,在四季变换之际,也为草悟道增添丰富的景观特色,让都市中忙碌紧凑的人们漫步于此,有效的放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5、可有效串联都市开放空间,建立都市纹理及特质之开放空间

草悟道以艺文行草绿园道的空间概念,将经过园道分为5个开放节点,包括科艺之丘(以科博馆为核心)、艺文之心(以勤美诚品为核心)、零碳之道(公正路至民生路之间)、苏活之区(以国美馆为核心)以及浪漫之滨(以美术园道咖啡街为核心)。每个开放节点有自己的主题,让人们有更丰富的城市感受。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构建 学的活动 语文课堂 风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71-0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如何教、教什么,都要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语文素质发展的目标。我们在研习名课时不难发现,名师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环节,从教学组织到教学方法都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关注学生学的状态、学的过程、学的方式以及学习的成效。课堂从“教的活动”转变为“学的活动”,研究了教师的教,改善了学生的学,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性,l展了课堂教学的活力,语文课堂不再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下面以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一课为例,简要阐述构建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语文课堂。

一、关注学习需求,优化教学目标

只有建立在学生学习需求基础上的目标,才是有效的目标,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引领学生“学的活动”。那么,应当如何优化课堂目标呢?笔者认为,目标优化要有效激发学生的需求,应紧紧围绕三个重点:践行课程标准、结合文本内容、贴近学生需求。在《风筝》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生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2.了解围绕风筝发生的故事,体会“我们”的心情。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字词、自主朗读的能力,课文教学目标1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2的设计主要抓童心,根据童心去体会做风筝、放风筝的心情,迎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立足学生发展,撷取活动内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就是要符合学生的素质发展需求,而学生素质发展又需要通过活动内容去实现。不同教师对教学活动内容的设定不尽相同,这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更体现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情的全面了解与掌控上。教师应将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风筝》文本内容取材于童年素材,运用儿童化的语言叙写童年趣事,读者对象又是儿童,对于本文活动内容设计不宜过难、过繁,过难就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达不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目的;过繁又不能贴近儿童的认知特点,千头万绪,往往使学生不知所措。笔者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抓住一条主线: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这条主线既抓住了本文的主要事件,又能够有效突破情感思想。本文重点叙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在此过程中获得快乐,在心里萌发更深层次的快乐,也就是对未来的憧憬,播种生活的希望。笔者抓住这条线索引导学生去体验这一过程,在体验中感受实践的快乐,这种体验将被强化,看似简单的活动内容就有了深度,其广度也将得到有效拓展,教师抓住导引学生思维的着力点,发展学生语文素质就水到渠成了。

三、巧设活动环节,强化学生体验

活动内容确定以后,如何实践活动内容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活动内容的设定往往是粗线条,需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加以细化。具体来说,活动内容要细化在活动环节中,而影响活动环节质量的往往又是活动细节。学生的体验离不开朗读,丰富的朗读形式将为生本互动以及学生的活动奠定基础。为了强化学生的朗读体验,笔者重点抓住做风筝、放风筝、寻风筝三个活动环节进行教学,以期带给学生三重阅读体验。

环节一:做风筝

当前,学生在生活中很难找到做风筝的重要材料,即苇塘的细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事先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借助网络,通过画图等形式展示苇塘的风景,跨越时空去感受细苇,寻找到生活中细苇“替代物”。一个个做风筝的环节紧紧相扣,学生通过做出蝴蝶样、写名字,再到“什么也不像”的“幸福鸟”诞生,深化了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环节二:放风筝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具有开放性,笔者在做风筝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课堂的束缚,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去放飞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他们在“托”“牵”“放”“跑”“喊叫”等活动中升华情感,进一步优化“学的活动”,推动了生本互动过程。

环节三:寻风筝

针对课文中风筝断线的情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预设在风筝线上做“手脚”,制造风筝断线的“小波折”。当风筝线“嘣地断了”“在空中抖动了一下”“风筝越来越小”“没了踪影”时,这些体验以活动实践的形式呈现,学生自然表现出“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四处寻找”神情,与文本主人公实现角色互换,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

四、创新作业形式,促进活动感悟

传统课堂上,语文教师将教学与作业看作两个相对独立的环节。作业应当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纯的课堂延伸。由于三年级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发展期,在该阶段培养学生“学”的意识至关重要,语文教师要善于创新作业形式,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不必过于追求作业的规范性,要将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的活动”的兴趣,使学生乐意去学,乐于去体验,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培养情感体验。

在上述三个环节活动基础上,为了使学生再次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笔者将作业环节设计成“说风筝”“写风筝”两个模块。

说风筝:“碰碰车”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风筝”“放风筝”两个部分,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心情?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2.回忆做风筝的过程,说说你在做风筝时的心情和文中“我们”的心情一样吗?

3.文中的“我们”本来要做一个蝴蝶形状的风筝,最后做出一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但是他们“依然快活”,结合你做风筝的体验,能说说原因吗?

“说风筝”模块的作业设计将朗读纳入作业中,是将自身体验与文本进行互动的过程,也是将学生体验与“我们”的体验相比较的过程,促使学生进行情感的迁移,使学生进一步感悟“风筝”的内涵。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领悟到风筝凝聚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写风筝:“寻找幸福鸟”

4.文中的“我们”在放飞风筝的过程中找到了快乐,在风筝断线的情况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在“我们”心中,原来风筝是一只“幸福鸟”。拿出你的笔,结合做风筝、放风筝的体验,发挥想象写一写风筝在你心目中是什么。如果哪一天你的风筝也断了线,你会怎么做呢?

“写风筝”环节是将学生通过“学的活动”获得的体验进行内化,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回归自我,从文本中的风筝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风筝,这样将深刻的思想有机渗透于作业中,促进学生进行活动感悟,实现自我发展。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两学一做 电力企业 党建工作

电力企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电力企业内部应该认真学习“两学一做”精神,让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使得整个企业的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只有跟着党的脚步,加强党建工作的开展,才能让电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两学一做”内在含义

“两学一做”中两学是指对中国共产党、党规等内容的学习,一做就是指在正确的学习党规相关内容做一名合格优秀的共产党员。合格优秀党员的标准就是对党规的熟悉程度,且对这些内容做到了足够的重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深刻的了解并体会到“两学一做”的真正内涵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关键环节。

在现如今电力企业发展中,党建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把“两学一做”的精神与内容融入到其中,这不但是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将“两学一做”恰当而合理的融入到电力企业党建工作中,才能保证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是维护党风党建的有序进行。

二、“两学一做”对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两学一做”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党员理想信念以及信仰、意识淡薄动摇等问题,也是为了纠正党内党员各种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来纠正这些问题,同时对党员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把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以及核心意识提高,并且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到心里,使得全体党员都能明确且坚定的政治方向,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两学一做”对电力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一)利于思想上的政治觉悟

电力企业的发展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我国目前正处于时代变革的发展时期,电力企业内部的调整也是为了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需要对电力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进行教育,使其有些动摇的思想意识重新变得坚定,在工作行动上更有约束力。“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促使其思想进入更高的觉悟境界,以此来树立榜样的作用。企业内部党员思想意识稳定,能够带动员工思想的稳定,让整个企业内部拥有一个稳定的思想环境,这是有利于企业稳定的发展。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有思想的觉悟,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需要从党规的学习开始,使其对党的规章制度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有更深刻的领悟,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后期的工作开展,并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党组织的建设

为了更方便员工自身的发展,需要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党组织的建设,并且可以促使他们日后的工作中保持着良好的思想作风,党组织建设的加强有利于党员职工的发展,尤其是在职工中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会更强。通过对党规的学习,可以让党建工作的地位得到提高,并且在内部的影响力增强,让党的权威性重新得到树立,也是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中各种改革问题进行解决,加快发展的进度,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出谋划策。

(三)有利于风气的纠止

“两学一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纠正企业内部的不正风气,即是对党员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得其思想信念更加的坚定,尤其我国外来文化不断的发展,各种不良风气更是容易出现,在这个改革的新时期通过对党规的重新学习,可以让我们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对这些不良风气进行有效的抵制,从而提高员工的修养,使其有更加坚定的信念。

三、如何将“两学一做”融入到电力企业党建工作中

电力企业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提升内部的党建工作质量与效率,在相关的党组织中进行宣传教育,教育的对象主要是电力企业中所有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党员是党组织组建以及党建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在电力企业有效运营中,党建工作的开展可以改善电力企业内部的工作风气以及工作氛围,是党员有效的约束,也是规范党风党纪的建设。如何把“两学一做”有效的融入到电力企业党建工作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如下:

(一)党规学习活动的开展,强化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顺利的开展,前提条件就是对党规的学习,以党规作为标准,对电力企业内部的党员干部的思想、工作作风建设加强,思想建设与工作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关键性内容。只有对党规不断的学习,从电力企业实际的党员队伍的思想、作风以及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学习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使之学习更有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典型与榜样要树立起来,对于犯错误的要进行必要的惩罚,这样才能将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达到强化党建工作的目的。

(二)“两学一做”学习的开展,加强党组织的建设

“两学一做”的提出是针对全体党员的学习教育,它适用于任何一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企业的内部党建工作中影响力与作用力更强,在企业内部开展党建工作需要提升其在企业中的地位,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工作,也才能够增强对企业的影响力。“两学一做”学习活动的开展,使企业内部广大党员深刻了解到自身的价值,也明确的知道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把党组织充分的发挥出来,在党员中把党的权威性树立起来,通过对“两学一做”的学习可以加党组织的建设。党组织建设其实一直都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党在企业中地位的重要保证,只有确立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核心关键领域才能真正的实现党对企业发展的指导作用。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党组织的发展一直都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制约着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其包括党组织不健全、领导地位比较弱、监督以及话语权不强等,这些问题在电力企业的改革中有了比较突出的表现,这就更需要进行“两学一做”的学习活动,只有加强了教育才能保证党组织在企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也有效促进党组织的建设。

(三)“两学一做”可以强化党员队伍建设

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党员,而党员也是开展各种工作的主要对象,所以党员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电力企业中,党员队伍的建设就是为了确保企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两学一做”的主要目标群体就是党员,通过这个教育活动可以让党员的思想觉悟有所提高,同时也能让党员深刻了解党的核心内容,让企业可以拥有一批高素质、高觉悟且对党有着绝对忠诚、作风正派的党员队伍,党员队伍建设是需要“两学一做”来作为指导,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7篇

笔者结合《渔歌子》的教学谈两点体会:

一、有效对话应以读为基础

师生有效对话是建立在深层次阅读文本、积极思考、感悟基础之上的。师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对话就越有效。从这个角度讲,只有熟读深思,教师才能拥有深刻的感悟和多元的视角,从而拥有与学生对话并担任“对话中的首席的资格”; 只有熟读深思,学生独特的感悟,丰富的想象才能像蚕吐丝那样在头脑中自然地生成。

如《渔歌子》教学片断1:

(一)初读,感知画面

自由读,读准字音;教师范读,想象画面;互相读给同桌听;指名评价读。

议一议:①文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这首词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②这首词除了描写自然景物外,还写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的?请交流读后感受。

生:“这首词描绘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等自然景物。”

生:“文中除了写景,还写到了人。从青箬笠,绿蓑衣可以看出。”

生:“我觉得这首词就像一幅画,画上色彩鲜艳,有白、青绿,还有桃花的红,让人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并在头脑中逐渐构建立体的画面,为下文深层次的对话奠定基础。】

(二)细读,深入领会

1.(课件出示插图)师:“一首好词,就是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卷。这当中一定有你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画面,你能通过读来表现吗?”

2.练读,小组竞赛读。

3.(过渡:词是无声的语言,智慧的语言,寥寥数语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下面请同学们聆听课文录音朗读,闭上眼睛跟随作者去感受一下西塞山的美景)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鼓励)

师:“你能发挥想象,把你看到的一处景物或画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先写后说)

几分钟后生交流:

生1:“我看见了一幅景色怡人的江南水乡图,图上有白鹭在飞,岸边桃花盛开,江上一位渔翁在垂钓。”

生2:“我看见西塞山隐隐约约,山前的河水里鱼儿多,天上飘着细雨,一位渔翁头戴斗笠身穿蓑衣坐在一叶小舟上垂钓,船头还放着一个鱼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连小小的鱼篓都逃不过你的眼睛。”

生3:“我仿佛看见渔翁衔着烟斗悠然自得地垂钓,好像忘记了一切,就连细雨沾湿了衣裤也不知道。”

生4:“我好像听见了流水声,鸟鸣声。”……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并通过听课文录音朗读想象画面,深入体会词的意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二、有效对话应以悟为抓手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的过程即思考过程,有思才能有悟。学生悟多悟少,直接影响着师生、生生,生本之间有效对话的成效。

如《渔歌子》教学片断2:

师:“学了这首词,你有疑问吗?”

生:“下雨了,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师:“问得好!能说说你们的理由吗?”

生1:“因为他有青箬笠,绿蓑衣,所以不需要回去。”

生2:“因为春雨一般下的小,而且文中说只是斜风细雨,可见雨不大,不需要回去。”

师:“瞧,他们多会读书啊!抓住关键词一下子就理解了 。”

【评析: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上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语言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

生:“我和他们想法不一样,我觉得老渔翁可能是因为没有钓到鱼而不愿回去。”

(这位同学的想法出乎我的预设,却能引发学生争议,培养求异思维,于是我顺势而导。)

师(面带微笑):“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的请举手。”结果三分之二的人持反对意见。于是我就组织大家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

生几分钟后交流:

生1:“我赞成他的说法,因为当你去做某件事却空手而归,一定不甘心。”

生2:“我不这样认为,因为课文中说‘桃花流水鳜鱼肥’,从画面上也可以看出鱼不仅肥,还很多。渔人不可能钓不到鱼。”

生3:“也许渔人刚刚到这儿钓鱼,就下起了小雨,鱼还没来得及上钩呢!他当然不急着回家啦。”

生4:“我认为渔翁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不愿回去。”

师:“是啊,多么美妙的春景,渔翁怎舍得归呢?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渔翁?”

生6:“我觉得这是一位喜爱钓鱼的渔翁。”

生7:“我觉得这是一位有闲情逸致的渔翁。”

生8:“我觉得这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渔翁。”

【设计意图:教学这首词除了领会意境美之外,关键是体会渔翁的情,作者的情。渔人为什么不须归,是这首词的魂之所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提出问题,并以为什么不须归为突破口,说出感悟,把认识引向深入。】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8篇

国家重点中等专业学校——中山市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成人教育、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的市直属全日制中专学校。学校环境优美,三面群山环绕,四周绿树成荫,是莘莘学子学习技能、完善自我、成人成才的好地方。

中山中专以“努力打造中山中专美好印象,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成功发展的平台,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有价值的人”为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参与体验感悟”办学模式,教育教学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阶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成为了首批中央财政立项支持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学校。

更新观念,构建“参与体验感悟”模式

中山文化底蕴深厚,崇文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学而优则仕”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重点普高成为大多数人追求“好学校”的目标,人们把中职教育当作高中的“配角”来看。这造成进入中职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大多是选拔考试的失败者,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在初中阶段“屡战屡败”,缺乏自信心。如何改善这种情况?中山中专校长朱家良给出了答案:

“摘掉有色眼镜,重新审视我们学生,可以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比想象中多得多。”

校长朱家良认为,当务之急是重新评价学生,找回他们的闪光点,找到他们的过人处,加以挖掘,加以培养,从评价开始,为学生打开一片天。多年来,中山中专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真心诚意认可他们,积极关心、指引、帮助他们,带领他们自主发展,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身的价值,找回自信、找回自尊,努力成为有价值之人才。

只有灌输和管理,教育的实效是不可能高的,必须有一个学生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因此,中山中专确立并实施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及自信心为目标,以“活力·感悟·和谐”为主题,以“活动育人” “自主发展”为主线,以“铸造学校品牌,创造专业科特色,营造班级亮点”为抓手,构建适合不同学生自主发展的“参与—体验—感悟型”教育模式,让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或者感悟到的方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创新载体,丰富“参与体验感悟”内容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使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品性情操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成功的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为根本出发点,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归宿。中山中专创新活动载体,在全市中职学校中第一个实施了学分制,轰轰烈烈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开设200多门选修课,建立健全了晚修制度。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校风学风大大好转,从而使构建“参与体验感悟”模式之路越走越宽。

推进社团建设,激发学生潜能

每个周二、四下午,如果你漫步在中山中专美丽的校园内,你会听到悠扬悦耳的乐器声,美妙动人的歌声,以及看到翩翩起舞的舞者、丰富多彩的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

实际上,为了满足学生不同个性兴趣的需求,自2009年起,中山中专全面规划,大力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学生社团发展至今已有近200个,每周二、四下午的第五、六节课为学生社团固定活动时间。社团类型涵盖语言、音乐、器乐、舞蹈、美术、摄影、设计、表演、体育、棋类、欣赏、制作、文化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应用等多种门类。许多项目因其特有的艺术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而备受学生的青睐。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多种潜能,发挥他们的爱好特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施学分制,保障第二课堂活动开展

第二课堂的广泛开展,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朝气与活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高涨。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顺利开展,中山中专在2010年适时实施学分制,成为中山市第一个实施学分制的中职学校。学分制的实施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中职生以及中职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学校共开设了选修课程500多门次,共有330多位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成功开设适合学生的选修课程。学校对成功开设的选修课从场地、设备、时间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学分制建设,学校还专门召开了推进学分制建设表彰大会,表彰在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并提出了下一步的建设目标。学分制的成功实施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特长,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也让教师体验到了职业教育的深刻内涵。

实施分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努力打造中山中专美好印象,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成功发展的平台,把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有价值的人。”这是2009年,校长朱家良通过调查研究,仔细分析,认真思考后提出的办学理念。他向全校教师发出了呼吁: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因材施教的关键性,工作开展的艰巨性,时不我待的紧迫性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三点要求:根据实际、脚踏实地、干出实效。为此,中山中专大张旗鼓地推行了课程改革。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实际情况,启动分层教学实验,数学、英语及部分专业课分A、B班授课,并组建实验班,实施分类施教、分层检测、分层评价,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使所有的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校风学风大大好转。

做好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技能

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的特长教育,要搞好特长教育,必须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中山中专大胆面向社会,走开放办学之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学校坚定不移地走长短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联合办学的办学之路,形成了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存、就业与升学并存、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通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目前,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合作办学,除了派师生到企业去实践外,还聘请企业精英到学校讲课,实现校企互动的良好局面,同时学校还引进企业办起了附属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学校在电子科试行了实验室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弥补教育与实践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还实行了“2+1”办学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本校就读,第三年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再进行就业安置的培养模式深受企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建立系列教学实践与勤工俭学基地,培养自强自立能力

中山中专开办的“远景超市”是中山市第一家“学生超市”。创办“学生超市”,既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商业本领,又给学生提供了参加勤工俭学的机会,减轻家庭负担。而且,经营收入全部用于奖励和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学生超市自2010年8月31日营业以来,有112人参与了实习与勤工俭学,另外还有237人领到了由远景基金颁发的奖助学金。去年,学生超市的营业额有180万元,获利30多万元,全部用于学生身上,其中发放了8万多元的勤工俭学工资,还颁发了五期远景基金,共计21.8万元。今年,学校又开了一家分店,预计一年帮助学生的金额可以达到80万元,将有更多学生受益。学生超市改变了很多学生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他们的职业道德、技能和创业本领。同时也鼓励了家庭困难的学生,积极乐观,自立自强,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同学间相互关爱,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

如今,中山中专 “远景超市”第二分店、远景汽车服务中心、电子商务平台、摄影社以及制衣车间等,也相继开业。此外,学校还成立了远景基金会,把远景学生基金事业推向新的台阶。结合这些基地的建设,学校大力推行项目教学,将一些工作项目,比如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的窗帘,以及学校的演出服装,机械专业CAD实训室搬迁、计算机专业高端网络实训室改造等承包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实践,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以致用,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体验、感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快乐,从而增强自强自立的能力。

春华秋实,“参与体验感悟”结硕果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台湾;绿道;景观;开放空间

绿道的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William H.Whyte 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在内地,“绿道”一词最早见于201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并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 。

从1895年开始台中市就将城市的公共绿地面积列为可持续发展指标之一,到现在城市绿道系统已经成为台中市道路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其中最著名的“草悟道”是近年台湾绿道建设的一个典型代表,它使台中市拥有全台湾最适宜步行的绿色园道系统,也使台中市成为无碳城市更向前迈进一步。草悟道已经成为了世界城市绿道的优秀案例,其设计方法和理念,值得我们绿道建设者思考和借鉴。

一、草悟道简介

草悟道是台中市科博馆到国立美术馆之间的绿道,长达3.6公里,为全台中绿道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段。其中连接了80年代之后台中重大的文化建设,配合市民广场和公园绿地,创造了文化园道的意象。台中市民会自豪的说:“巴黎有香榭丽舍大道,东京有表参道,纽约曼哈顿区有中央公园,而台中有美丽的草悟道”。

2007年,台中市举办“台中翡翠项链经国园道改善计划”的设计竞赛,AECOM公司凭借“草悟道”的设计方案在2009年一举中标,于2010年中和环艺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草悟道的深化设计工作。整个项目的一期斥资新台币2.4亿元,并在2012年春季正式完工。新的草悟道以充满律动与韵律之绿园道为步行空间,沿路串联起台中多项特色景点,包括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市民广场、勤美诚品绿园道、艺文空间、国立台湾美术馆、美食街等。草悟道上有人工的景观池,林荫搭配着水池,人们散步随性、自由,逛累了就直接坐在路面休息,或者到旁边的露天咖啡厅吹着微风去喝杯咖啡、享受着下午茶。“草悟道”不只是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越来越多的外地,外国游客也会慕名前往。

二、草悟道的设计理念分析

草悟道的设计理念来源于中国传统行草书法,所以英文名称则定名为「Calligraphy Greenway ,即“行草悟道”。所谓行草,古人解释为:“ 计白当黑,首字领篇 ;左右挥洒,疏密相间;密不通风,宽可跑马 ”。 行草所架构之空间章法,快慢速度,恰恰和城市绿园道自由的表达相吻合,根据行草的律动与韵律,时而凝滞,时而如飞,时而如水。同时透过笔画般的速度、刻画、力劲,将单点功能放大并整合沿途各主要连接点,提供市民充分地舒展空间。在3公里长的绿带中,都市的空间节点与人流活动,都再现行草书法的气韵,在道路形态设计上蜿蜒起伏的,就像真的在大自然里漫步的那种感觉。每个地方都会有一种特殊的表情,比如在需要人们停留及慢速通过的空间形态里,设计师通过空间的安排来控制人的行进速度,让大家慢下来。整个草悟道设计以人为本,依照使用者的需求加以变化。环艺工程顾问公司的设计师说,他们所设计的草悟道,不只是为人服务,树上还有候鸟的休息站,鸟都可以过来,并且有鱼虫可以吃。所以草悟道的另一个设计理念是塑造物种的之间的交流平台。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参考了日本的“表参道”、“六本木”、“目黑艺术大道”、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等步行道的优点,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国际级水准且集大成于一身的都市景观步道。

三、草悟道的设计特点分析

1、可提供人车分流,和谐共存的道路空间

整个道路宽60m左右,两边是单向双车道各10米宽,中间即为草悟道的景观步行宽度。人车互不影响,共享草悟道的美丽景色。

2、可提供多元性的街道活动借以减少人际间的疏离感,以增进都市居民社区意识和地域感之场所

除了草悟道上每天随机举办的街头公益活动之外,草悟道边上有一个8000多平米的“勤美术馆”,它的设计以“活的、无疆界美术馆”为概念,用整个户外的自然环境为场地,展览一些不同于其他美术馆的大型艺术展,草地上有大大小小11间小屋,每周会请来很多不同的艺术家,依照自己的专场把这里的小屋改造成跟生活息息相关但不同风格与主题的样子,每间都开放民众可以自由参观与拍照。

3、可提供舒适而吸引人的逛街购物路径和安全的学习环境

为了跟草悟道这个绿色廊道相协调,勤美集团将14万棵植物栽植在“勤美诚品”商场建筑上,建筑的内部中庭也有一面50m高的绿植墙,整个建筑和绿色植物共同呼吸,把绿色的关怀延伸到人们的每一个活动当中去。游客们来草悟道,也一定要来观赏这座建筑“绿色”的外墙。另外在通往“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学馆绿廊”这一段,道路上有很多有趣的动物雕塑,地板上也有各式各样的动物图案。可爱有趣的环境塑造,让少年儿童也能轻松的学习到自然科学知识。

4、可提供合乎人性的生活空间,使都市居民享受回归自然的都市生活和弥补都市绿地面积分布不足

草悟道上面精心栽植着各种乔木、灌木和草皮。树种主要由大叶桃花心木及黑板树,中间穿插种植羊蹄甲,及零星的凤凰木、火焰木、小叶榄仁及美人树等。不同的树种具有不同的景观意象,在四季变换之际,也为草悟道增添丰富的景观特色,让都市中忙碌紧凑的人们漫步于此,有效的放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5、可有效串联都市开放空间,建立都市纹理及特质之开放空间

草悟道以艺文行草绿园道的空间概念,将经过园道分为5个开放节点,包括科艺之丘(以科博馆为核心)、艺文之心(以勤美诚品为核心)、零碳之道(公正路至民生路之间)、苏活之区(以国美馆为核心)以及浪漫之滨(以美术园道咖啡街为核心)。每个开放节点有自己的主题,让人们有更丰富的城市感受。

除了以上的设计特点之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草悟道的功能,配合绿园道系统,设计师规划设计了自行车道系统,目的在于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创造休闲生活及交通运输的街道景观风貌,而自行车道沿线之景点也经过规划,可经过孔庙、自然科学博物馆、美术馆及各个较大的公园。骑自行车休闲之余,亦可停下来认识台中的观光景点,了解台中之美。

草悟道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市民和游客来享受这个充满设计语汇和文化氛围的绿色城市开放空间。它不仅刺激了周边文创和商业发展,也同时成为了各种城市活动与重要表演的舞台,更是一个动物、植物、人的共生场所。凭借着“文化”、“人本”、“节能”、“慢活”的理念,草悟道荣获2013年国际宜居城市大赛自然类组的冠军。通过大尺度、大规模的城市开放空间与景观设计,使草悟道深深融入台中市民的生活,也让台中市这个台湾第二大城市,有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1-155.

[2] 广东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0(3)10-70.

[3] 沈磊、赵国裕,美国“绿廊”规划的世纪流变[J].北京规划建设,2005.

[4] 白环祯.探讨台中草悟道之魅力[D].东海大学,2014.

[5] 林怡秀.都市绿园道发展之探讨――以台中市为例[D].逢甲大学,1998.

[6] 丁源.浅析台湾自行车绿道景观[J].城市地理,2015.

【作者简介】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党性教育  

        一、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1)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学到的理论内化成为思想态度,关键是要让党员学会体悟、做好体悟。创造平台,营造环境,呈现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营造体悟环境的做法。现场教学通过让党员身临其境,通过实地、实情、实景的讲解,获得直接的情景体验和在感悟中找到感觉、感受和探索。应该注意的是,现场教学的组织应严谨而富有目标,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目标,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党员边走边学,边听边省,边看边思,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跟进。

         (2)坚持以党员为学习主体,创新方式,激励思考与内省。体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党性理论和党性知识的内化,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思想和智慧。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来增加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党员深入思考,启发思维,启迪心智。

         (3)点拨精讲,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党员学习时间短,对党性认识也有限。在教学中,干部的点拨精讲对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部的点拨精讲,让党员注重掌握精髓,把握核心和关键以及巩固延伸。帮助党员掌握理论,坚定信念,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找到方法,获取力量,从而主动改造自我的精神经验,主动进行党性分析,主动寻找差距、明确目标、促进觉悟、增强党性。经过主体的思辨与渗悟,最后形成或重构与党性原则相符的自我精神经验体系,实现党性教育的内化。

         二、讲党性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落实于做。

         养成是党员把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已接受到的知识外化成为行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在机关的要求和干部的指导下,以党员自我教育为主。通过党员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强化对党性的认识和养成。党性的外化就是作风了,党性教育的养成也就是作风的养成,具体对党员有几个重要方面的要求:

         (1)坚持党性原则,养成良好思想作风。

         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党性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突出解决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不良的思想作风;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抵御“灯红酒绿”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坚持科学的工作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要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端正导向,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解决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要牢记使命,坚持原则的作风,切实解决软弱涣散、不敢碰硬的问题;要严谨细致,坚持敢于攻坚克难的作风,不怕辛苦,不畏艰难,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

  三、党性教育要体悟和养成

        (

1)开创工作新局面,要遵守制度,坚持顾全大局的作风,切实解决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较重的问题;要真心为民,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切实解决腐化堕落的问题。

        (2)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性原则向社会展现的载体,人民群众总是从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认识和评价党。

        (3)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才会给人民群众对党性有一个好的认识,反之,党员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作风,也给人民群众对党性认识有一个负面的印象。

         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注意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养成。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其次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再次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

         四、党性教育中的要有创新和发展

         (1)学习有创新。以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发展培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把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轻松愉悦的体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充实知识、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

         (2)发展有愿景。组织各级党组织围绕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建设的窗口、城乡和谐的楷模、精神文明的标兵、党建工作的先锋”的长远目标,制定长、中、短期愿景目标,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在追求共同愿景实现中,引导每个党员干部根据共同愿景建立个人愿景,将长期愿景与短期愿景、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有机结合,使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党性教育

一、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1)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学到的理论内化成为思想态度,关键是要让党员学会体悟、做好体悟。创造平台,营造环境,呈现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营造体悟环境的做法。现场教学通过让党员身临其境,通过实地、实情、实景的讲解,获得直接的情景体验和在感悟中找到感觉、感受和探索。应该注意的是,现场教学的组织应严谨而富有目标,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目标,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党员边走边学,边听边省,边看边思,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跟进。

(2)坚持以党员为学习主体,创新方式,激励思考与内省。体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党性理论和党性知识的内化,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思想和智慧。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来增加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党员深入思考,启发思维,启迪心智。

(3)点拨精讲,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党员学习时间短,对党性认识也有限。在教学中,干部的点拨精讲对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部的点拨精讲,让党员注重掌握精髓,把握核心和关键以及巩固延伸。帮助党员掌握理论,坚定信念,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找到方法,获取力量,从而主动改造自我的精神经验,主动进行党性分析,主动寻找差距、明确目标、促进觉悟、增强党性。经过主体的思辨与渗悟,最后形成或重构与党性原则相符的自我精神经验体系,实现党性教育的内化。

二、讲党性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落实于做。

养成是党员把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已接受到的知识外化成为行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在机关的要求和干部的指导下,以党员自我教育为主。通过党员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强化对党性的认识和养成。党性的外化就是作风了,党性教育的养成也就是作风的养成,具体对党员有几个重要方面的要求:

(1)坚持党性原则,养成良好思想作风。

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党性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突出解决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不良的思想作风;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抵御“灯红酒绿”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坚持科学的工作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要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和;要端正导向,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解决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要牢记使命,坚持原则的作风,切实解决软弱涣散、不敢碰硬的问题;要严谨细致,坚持敢于攻坚克难的作风,不怕辛苦,不畏艰难,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

三、党性教育要体悟和养成

(1)开创工作新局面,要遵守制度,坚持顾全大局的作风,切实解决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较重的问题;要真心为民,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切实解决腐化堕落的问题。

(2)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性原则向社会展现的载体,人民群众总是从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认识和评价党。

(3)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才会给人民群众对党性有一个好的认识,反之,党员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作风,也给人民群众对党性认识有一个负面的印象。

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注意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养成。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其次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再次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

四、党性教育中的要有创新和发展

(1)学习有创新。以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发展培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把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轻松愉悦的体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充实知识、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党性教育

一、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1)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学到的理论内化成为思想态度,关键是要让党员学会体悟、做好体悟。创造平台,营造环境,呈现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营造体悟环境的做法。现场教学通过让党员身临其境,通过实地、实情、实景的讲解,获得直接的情景体验和在感悟中找到感觉、感受和探索。应该注意的是,现场教学的组织应严谨而富有目标,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目标,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党员边走边学,边听边省,边看边思,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跟进。

(2)坚持以党员为学习主体,创新方式,激励思考与内省。体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党性理论和党性知识的内化,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思想和智慧。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来增加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党员深入思考,启发思维,启迪心智。

(3)点拨精讲,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党员学习时间短,对党性认识也有限。在教学中,干部的点拨精讲对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部的点拨精讲,让党员注重掌握精髓,把握核心和关键以及巩固延伸。帮助党员掌握理论,坚定信念,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找到方法,获取力量,从而主动改造自我的精神经验,主动进行党性分析,主动寻找差距、明确目标、促进觉悟、增强党性。经过主体的思辨与渗悟,最后形成或重构与党性原则相符的自我精神经验体系,实现党性教育的内化。

二、讲党性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落实于做。

养成是党员把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已接受到的知识外化成为行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在机关的要求和干部的指导下,以党员自我教育为主。通过党员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强化对党性的认识和养成。党性的外化就是作风了,党性教育的养成也就是作风的养成,具体对党员有几个重要方面的要求:

(1)坚持党性原则,养成良好思想作风。

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党性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突出解决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不良的思想作风;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抵御“灯红酒绿”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坚持科学的工作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要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和;要端正导向,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解决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要牢记使命,坚持原则的作风,切实解决软弱涣散、不敢碰硬的问题;要严谨细致,坚持敢于攻坚克难的作风,不怕辛苦,不畏艰难,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

三、党性教育要体悟和养成

1)开创工作新局面,要遵守制度,坚持顾全大局的作风,切实解决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较重的问题;要真心为民,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切实解决腐化堕落的问题。

(2)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性原则向社会展现的载体,人民群众总是从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认识和评价党。

(3)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才会给人民群众对党性有一个好的认识,反之,党员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作风,也给人民群众对党性认识有一个负面的印象。

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注意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养成。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其次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再次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

四、党性教育中的要有创新和发展

(1)学习有创新。以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发展培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把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轻松愉悦的体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充实知识、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

(2)发展有愿景。组织各级党组织围绕全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建设的窗口、城乡和谐的楷模、精神文明的标兵、党建工作的先锋”的长远目标,制定长、中、短期愿景目标,凝聚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和力量。在追求共同愿景实现中,引导每个党员干部根据共同愿景建立个人愿景,将长期愿景与短期愿景、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有机结合,使学习型组织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党性教育

 

一、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

(1)加强党性修养,要把学到的理论内化成为思想态度,关键是要让党员学会体悟、做好体悟。创造平台,营造环境,呈现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开展现场教学是一种较好的营造体悟环境的做法。现场教学通过让党员身临其境,通过实地、实情、实景的讲解,获得直接的情景体验和在感悟中找到感觉、感受和探索。应该注意的是,现场教学的组织应严谨而富有目标,不能只是走走看看。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教学目标,认真组织教学活动,让党员边走边学,边听边省,边看边思,一步一步向教学目标跟进。

(2)坚持以党员为学习主体,创新方式,激励思考与内省。体悟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党性理论和党性知识的内化,从而获得超越时空的思想和智慧。在这个阶段,关键是让党员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作用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进行自主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同时,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来增加激发党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党员深入思考,启发思维,启迪心智。

(3)点拨精讲,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党员学习时间短,对党性认识也有限。在教学中,干部的点拨精讲对催化体悟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干部的点拨精讲,让党员注重掌握精髓,把握核心和关键以及巩固延伸。帮助党员掌握理论,坚定信念,树立信心,端正态度,找到方法,获取力量,从而主动改造自我的精神经验,主动进行党性分析,主动寻找差距、明确目标、促进觉悟、增强党性。经过主体的思辨与渗悟,最后形成或重构与党性原则相符的自我精神经验体系,实现党性教育的内化。

二、讲党性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内化于心,外践于行,落实于做。

养成是党员把在党性教育过程中已接受到的知识外化成为行为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在机关的要求和干部的指导下,以党员自我教育为主。通过党员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强化对党性的认识和养成。党性的外化就是作风了,党性教育的养成也就是作风的养成,具体对党员有几个重要方面的要求:

(1)坚持党性原则,养成良好思想作风。

要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思想素养和党性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突出解决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淡薄,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等不良的思想作风;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克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性原则,自觉抵御“灯红酒绿”和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增长自己的才干。

(2)坚持科学的工作方式,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要树立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端正导向,坚持真抓实干的作风,切实解决工作不实、效率不高的问题;要牢记使命,坚持原则的作风,切实解决软弱涣散、不敢碰硬的问题;要严谨细致,坚持敢于攻坚克难的作风,不怕辛苦,不畏艰难,从最简单、最平凡、最普通的事情做起。

三、党性教育要体悟和养成

(1)开创工作新局面,要遵守制度,坚持顾全大局的作风,切实解决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较重的问题;要真心为民,坚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切实解决腐化堕落的问题。

(2)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性原则向社会展现的载体,人民群众总是从身边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来认识和评价党。

(3)党员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才会给人民群众对党性有一个好的认识,反之,党员领导干部不良的生活作风,也给人民群众对党性认识有一个负面的印象。

因此,在党性教育中,应注意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养成。首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其次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再次要坚决反对贪图享受、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廉洁自律的生活作风。

四、党性教育中的要有创新和发展

(1)学习有创新。以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发展培训中心为平台,积极推行体验式、互动式、情景模拟培训,把枯燥乏味的说教变成轻松愉悦的体验,引领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当成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作为充实知识、提高素质、服务社会的途径。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个人学习向团队学习转变、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转变。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4篇

一、“感悟”是一座桥,是一把金钥匙

“感悟”是一座神奇的桥梁。在这座桥上,学生与文本对话,领略到许多奇特的风景:初春梅花山的绚丽,秋天北大荒的明艳;夏日“雨后”的童趣,寒冬雾凇的神奇;认识到“长城和运河”的古老和壮丽,“国际互联网”独特和奇妙……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温度和感情,一条条道、一座座桥,通向广阔的天地,享尽丰富多彩!

“感悟”又是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它能打开学生心扉,静心倾听作者的诉说,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它能让学生开启智慧的大门,获得情感熏陶,追寻审美的乐趣;它能让学生们知道“敢跟高手比,才能获得奖励”,懂得“母亲的恩情”,认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守约,具备“放飞蜻蜓”的环保意识……在学生“感悟”的世界里,文字有了升华和激情,一扇扇窗、一扇扇门,通向思维的空间,放飞理想的风筝。

二、从“感”到“悟”需要台阶

“感悟”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智,但它不是一蹴而就,常常需要循阶而上,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要给学生铺设从“感”到“悟”的台阶。

1.创设氛围。让学生“感悟”,并不是老师一句“大家现在去感悟”就能做到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感性认识为基础,故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提高阅读的氛围,以促进“感悟”的生成。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课,由于学生出生时,邓小平早已去世,仅靠阅读课文,不太容易激起其内心的情感波澜。老师可以在教学伊始播放《哀乐》,低沉压抑的音乐如泣如诉,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再请学生说说看到过的举丧情景和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这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内心的伤痛之感。即使从没见过家人、亲戚去世场面的学生,由于上面氛围的触动,也有了悲凉之感。在这基础上,老师动情地说:“邓小平爷爷去世了,这不是一家人的悲伤,而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的悲伤。那么,大家为什么如此悲痛呢?邓小平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做了一次怎样的最后之举呢?大家又是怎样与他诀别的呢?我们来细细读课文,认真想一想。”这样,就把学生很好地引入阅读深思之中。可以说,创设氛围能促进“感悟”的生成和深化。

2.语言感知。创设情境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就应放手让他们去感悟文本,找一找课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邓小平的伟大,哪些地方写出了人民对他的怀念之情,不忍他离去。在阅读感悟中,“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永不停息的涛声”在学生心头激荡着,而4个“也许”的排比句,更增添了震撼力。这是阅读的根本,只有根基于文本语言的“感悟”,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3.心灵对话。语文教学,就是要把文字变活,成为生命的涌动,而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为了让学生与邓小平增近距离,可让学生说说邓小平转战南北的故事;说说邓小平拨乱反正、力主改革开放的故事;说说邓小平是怎样制定一国两制方针,使香港、澳门回归的……当邓小平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中人们为什么不愿他离去。最后,回应邓小平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让学生对邓小平说上几句心里话。只有做到了学生与文本人物、作者的心灵交流,感悟才是真的。

当我们循着这样的台阶,让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感受文本魅力,做一次心灵的洗礼,才算到了位。“感悟”

三、“感悟”离不开一个“读”字

“感悟”基本上是沿着从“感”到“悟”这条线走的,其牵引就是一个“读”字。检验学生是不是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只要听一听他的朗读就知道了。“充分地读”是“感悟”的前提,读得不充分,就很难“有所悟”。古人说的“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就是这个道理。这里的“化”,就是指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形成语感经验。比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中的“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浑浊的泥水了。”句子比较长,低年级学生不易读好。这时,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来指导长句的停顿,让学生一遍遍地朗读,体会节奏。然后,教师问:“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懂了什么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小河边长满了青草,很美丽。”有的学生说:“因为前面青草夸奖了小河,所以小河表示感谢,”“我读也夸奖青草。还有的说:我读懂了小河与青草是好朋友!”教师说:“那么,你愿意读出这份感情来吗?”学生又一次感情朗读。什么是有感情地读?就是以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描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正因为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才有了学生对课文的真切感知,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让默读为“感悟”建个磁场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步入“感悟”的境界,我们有必要给他们建一个磁场,其核心就是默读。因为默读能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人人参与阅读,人人进入文本,边读边想,用心去体会,用心去探究,用心去想象,人人就有所得。这样,就会越来越深。“感悟”

1.留足默读时间。学生默读感悟,是在主动阅读思维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就必须给学生留足够时间,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只有这样反复而充分地默读,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获得读书的乐趣。

2.留出默读空间。这里的“空间”指的是思维空间。默读不是让任自流,需要有一定的导向,也就是用一定的阅读问题来做默读侧重的价值引导,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展开默读。默读有了任务的驱动,才会有内在的动力,才有明确的心理指向,学生也容易潜入文本,去读、去想、去发现。如上面教学《在大海中永生》,教师在情境创设后,提出了一个思考题,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感悟方向就明确,就集中。

3.创设默读氛围。默读是阅读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需要集中心智,才能有所收获。若注意力不集中,文字就不会进入心坎,虽貌似默读,实则浪费时间。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安静的默读环境,排除各种不良的干扰,让学生默读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体会也就更深刻。

五、让“感悟”在品味中进行

“感悟”不可能凭空而来,它必须通过比较、推敲等多种形式来揣摩词句背后的丰富内涵,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精妙。

1.品味用词的精当。要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单靠读一读、想一想,还不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教师应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去发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评出语言意蕴的深刻,从而对文章有所领悟。我们来看看一位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品味《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撑立”一词的:

师:让我们再次聚焦刚才说到的“魏魏然撑立”这个短语。大家看,如果我把“撑立”换成“屹立”或“挺立”能读得通吗?(生读,点头)

师:那么,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撑立”

生:让人感觉是经过磨炼的。“撑立”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有压力,才有一种向上的劲。

生:让人感觉有精神。“撑立”

师:是的,它让人感到有力量在里面。

生:“撑立”让人感觉这株柳很顽强,直直地撑在那里。

师:同学们,阅读就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用词的得当。一个“撑”字,撑起了这株柳树,写出了它的伟岸、高大,它的顶天立地。建议大家在“撑立”下加个三角符号,记住这个词。

很普通的一个词语,通过对比、推敲,不但明白了词的意义,更透过这个词语,感悟到了这株柳树的生命力和毅力,感悟到了作者对其的敬佩之情。

2.品味想象的魅力。语字是凝固的,但其描绘的画面却是流动的。怎样让学生透过凝固的文字看到流动的画面呢?想象应该是一个有效的阶梯。凭借想象,可以把凝固的文字还原成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理状态,让“感悟”更丰厚。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用两条视线去进行阅读:一条是眼睛的“生理视线”,负责吸收文字符号,以供心灵辨认;一条是心灵的“心理视线”,通过想象与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图画。两条线最后交汇在一起,融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和形象。如教学《云房子》一课,可让学生们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云房子的模样,然后说:“小鸟造出了多么漂亮的云房子,能干的小朋友一定也能造出更多更好看的云房子来。咱们和小鸟比一比吧!”接着,出示句式:“我们的云房子真漂亮啊!它们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学生们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驰骋在蓝天中,飞入一座座美丽、宽敞的云房子,收获着各自对语言的独特感受。

3.品味情感的真切。文章的思想感情不是说出来的,而应让学生通过细细品味,使文中的情感流进心里,激起心灵的涟漪,感受真切的“情”与“感”。比如教学《爱如茉莉》一课,可围绕母亲住院展开“爱”的对话:

师:你从哪些细节看出了父母间的爱?

生:我从母亲说的“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这句话中我感受到妈妈心疼出差辛劳的爸爸,这是一种爱的流露。

生:“虚弱”一词能说明妈妈深爱看爸爸。虽然妈妈身体很虚弱,但她仍想着不能让爸爸着急。

生: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而是“直奔医院”。从这儿可以看出爸爸对妈妈爱得深,根本顾不上自己出差的劳累。

师:读书就要学会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从“直奔”这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满头大汗地向医院奔去。

生:我能猜到,“她这么善爸爸一定是边跑边自我安慰:良,一定没事的,上帝保佑她。”

师:从你们的想象中,我感受到了文章中爸爸妈妈之间深深的爱。

这个片段,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读出了父母间的相互关怀,感受到了浓浓的爱。

六、巧用“设错”促“感悟”

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巧,往往还很难到位。这时,我们不妨有意“设错”,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促进“感悟”。比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中的“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一句,一位老师引导学生对“伴”字做一番推敲:

师:有同学读了这句话后,提了一个问题,“伴着”一般都指有人或动物的动作,如。这里,和“陪伴”“鲜花”“骨灰”只是两个事物,用“拌”是不是更恰当一些?你怎么看?(很多学生觉得有道理,表示赞同)

师:谁来给大家区分一下“拌”和“伴”的不同处?

生:就是搅和在一起,“拌水泥”。(说完还做了“拌”比如一个搅和的动作)

师:这位同学的动作很生动地表示出了“拌”的意思。课文中的“鲜花”是这样“拌”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吗?(学生纷纷摇头)

师:那么,鲜花是怎么放着的呢?

生:它是靠着骨灰放着,就像一个人陪伴着邓小平爷爷的骨灰。

师:这些鲜花代表着什么?

生:它代表了全国人民对邓小平爷爷的热爱。

师:是呀,如果用“拌”对邓爷爷太不尊敬了。一个“伴”字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心和怀念,写出了真情。如果鲜花会说话,它会对着邓爷爷的骨灰说什么呢?

生:邓爷爷,我代表所有的人陪伴您走完人生最后一个篇章。

生:邓爷爷,我们都不舍得您离去啊!

生:邓爷爷,您一路走好,我们永远怀念您!

这个案例打破了常规,老师“有意”设错,把学生引入对“伴”字的推敲,不仅让学生品味出了作者用词的精当,还使其经历了一次情感升华,而最后的代表“鲜花”说话,则真切地道出了其心声。这样的“感悟”,是扎实、有效的,是对学生心灵的引导。

七、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引导学生“感悟”,不能仅停留这文字层面,更要引导他们去感受、体会写作(或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其灵性、发展其能力。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引导学生感悟语句结构的片段,很值得我们学习。

师:现在请你说一下对青蛙的认识。

生: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是人类的好朋友,是庄稼的卫士。

师:说话要讲究排列,概念从小到大。正因为青蛙是捕虫的大将军,所以是庄稼的卫士;正因为是庄稼的卫士,所以是人类的好朋友。知道了吗?再说一次。

生:青蛙是捕虫大将军,是庄稼的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

贾老师虽然只是很简洁地点评了一下,其实引导了学生再细读、思考,从中感悟到方法运用的奥妙。这样,学生学习就会更有兴趣,也会主动地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写作方法,抒发心声。学语文就是学方法,对方法的“感悟”不可忽视。

八、“感悟”不是说什么都行

虽然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教学中,教师还是有必要帮助、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一位老师执教《伊索寓言》中《蝉和狐狸》一文,在学习结束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有什么话要向狐狸说?”一个学生回答:“狐狸,你不该老用这样的方法去骗人!”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幽默地说:“哦,我知道了,狐狸应该多想出一些办法来骗蝉呀!”在全班学生的笑声中,这位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狐狸不是该如何去骗,而是不应该去骗人!尽管这位学生的回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偏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不分青红皂地为其“与众不同”的看法叫好,而应及时介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再次感悟,回归本位。

九、重视“感悟”≠拒绝讲授

自从《语文标准课程》倡导“感悟、体验”后,“讲授”被戴上了繁琐分析的“帽子”,很多老师像避瘟神一样躲着它,一切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感悟”、“体验”得出来。我们说,尽管新课程强调“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在学生的感悟出现问题时,教师及时的点拨、讲解还是必要的,它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其实,讲授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错,关键看你怎么运用它,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来看一个课例。

一位老师教《江雪》一诗,当学到“独钓寒江雪”时,问学生:“这位孤独的老翁冒着风雪在寒冷的江面垂钓什么?”一位学生脱口而出:“他在钓鱼。”这也难怪,21世纪的学生怎么能体会到唐代柳宗元写做首诗时的心境呢?此时,就需要老师用讲解来揭示一下背景,增强学生的认识,扶他们一把。于是,老师开始讲解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和做此诗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他为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还无人理解,非常难过、非常悲愤。《江雪》这首诗就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及时的讲解,让学生有所启发,有的说:是因为他被贬后心情郁闷“柳宗元在寒冷的江面钓鱼,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有的说:“他在寒冷的江面钓鱼,可看出他孤傲的性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教师适当的讲解、帮扶,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讲解要以讲在关键处、讲在急需时,必须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障碍时,扶其过去,使他们的学习迈向成功,绝不能包办代替。所以,只有用“该扶时当扶,该放时当放”的姿态立足于课堂,课堂才会精彩纷呈。

作风效能建设感悟范文第15篇

1.教学思路清晰

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2.教学方法得当

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是学生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其他学生很受启发。评点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通过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对于教学中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这样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得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通过教学我找出了自己教学的优势。

1.导入的问题设计得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3.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如:“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

然而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1.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得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还有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2.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由此可见,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从总体上说,通过对《风筝》的教学,我获得了以下启示。

1.以自身对文本的生命化感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

我始终以为,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高品味的语感,并以自己的语感来唤醒学生沉睡的审美感觉和悟性。一位语文教师光有言语之爱还是不够的,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言语感悟力和言语感染力。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言语奥秘的探索者、解密者、创造者,是学生亲近语言、热爱语言的引领者。语文教师理应凭着自己对语言的独特的感受,带领学生走进语言的精微隐秘的深处,指点学生发现并欣赏琳琅满目的语言世界,进而将自己的言语睿智传递给他们,唤醒他们沉睡的言语感觉,点染他们的言语悟性和灵性,使他们逐渐获得言语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正如潘新和教授说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

2.以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为指归,让学生在建构精神家园的同时,发展言语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