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

可再生能源意义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环境现状

一、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二、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1.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1.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1.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结束语

综合上述,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能源战略,能源立法,改革

一、中国能源立法的新举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5月14-17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起草背景、涉及的国际经验等立法相关展开讨论分析,对政府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加以完善(参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说明》。)。

在2003年10月1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建议稿)起草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就被列入全国人大2003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发改委起草。起草小组及下设的顾问专家组和专题组于2003年12月上旬完成建议稿的第一征求意见稿初稿,2004年6月向人大环资委递交建议稿,2004年底前提交送审稿,2005年完成立法程序。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的制定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人大常委会调整了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优先顺序,加快了立法调研节奏以确保该法提前制定。为什么一部能源立法引起如此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略显疲态矿物能源

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比如使用风磨、水车、水磨等利用风能和水能推动的生产劳动工具。进入化生产,人类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两次能源转变确定了世界的能源供应结构。

第一次能源转变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能和人畜力来获取热、光和动力的作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气机出现后,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取代了非矿物质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能和内燃机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变的序幕,石油自1859年起登上世界能源的舞台(这里是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第一口21米深的油井为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的标记。),大约经历了100年,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为20%),而煤炭消费的比重降至48%,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

21世纪正处在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时期,一般认为1973年中东危机触发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可作为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的起始点,这次石油危机不仅严重地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预测蒙上了悲观的阴影-认为“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告罄,天然气也只能维持60年左右”。(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然而,虽然对矿物能源的消费有增长的趋势,然而这种增长却是缓慢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版),它对世界能源需求预测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需求量2000年为9179Mtoe(下均同),到2030年增加到15 267 Mtoe,增长66.33%;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量2000年为6032Mtoe,到2030年增加到10080Mtoe,增长67.11%.)。到今天为止,20世纪70年代预计的世界资源短缺并没有出现。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基础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矿物能源储存量(常规及非常规)的新发现,以及对它们的可采性做出的广泛的评估,都认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限制。矿物燃料的储量达到13000亿吨,而矿物燃料的总资源量达到50000亿吨,至少供人类使用100年是不成问题的,在21世纪绝对资源量不会短缺。(WEC(World Fixity:_ Council), 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tl>i Applied SystemsAnalysis)。 Gloliail Energy Perspectives to2050 and Beyond.)有可能整个21世纪还是矿物能源为主的世纪,能源前景光明。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这句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的撒切尔定律反映了世界能源在短期不会出现供应危机的大前提下,一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已经未雨绸缪地积极寻找对策,推动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矿物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首先,矿物资源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导致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在地域上分布不一致,以石油为例,随着时间推移,石油出口地区越来越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需求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供应链也越来越长,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这种依赖进口的石油供应极易受、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以美国为例,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石油和燃气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平均增长了四倍。)。其次,在矿物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有害物质,产生环境问题,人类长期使用矿物燃料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身处21世纪能源大转变的十字路口,面对已经略显疲态的矿物能源,各国必须做出抉择,培育新的能源结构,开发出可以替代矿物能源的新型的能源-各国面临两个选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止步不前的核能

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40%;而在20世纪90年代却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3.28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48亿千瓦,10年中只增加了2000万千瓦,10年总增长率为6%.2001年核电装机容量增加了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过3.5亿千瓦。2001年仅有俄罗斯一座新的反应堆并网发电,使世界总的反应堆数量达到了436座。(蔡芸:《21世纪:新能源的新世纪》,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4期。)2001年是第一次既无新的反应堆开始兴建,也无反应堆被永久性地关闭的年份。2001年美国政府和核电工业部门开始谈论“核电复兴”。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7期。)2001年1月底,俄罗斯原子能部副部长尼克马图林说:“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不久将面临电能短缺危机,政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修建新的核反应堆”。(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和未来》,载《国防工业》2001年第4期。)为防止潜在的能源危机,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修建40座核反应堆。但自“9.11”事件后,美国在已有的反应堆四周布置了武装力量,给这种愿望泼了冷水。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比利时重申其关闭核电站计划,德国政府和核电产业部门已正式达成协议,逐步关闭现有的反应堆。瑞典因不能获得替代电力而推迟了2003年关闭一座核电站的计划。在日本,由于青森县地方的反对,计划中的一座核电站“暂时停建”,日本正兴建的核电站有4座,还有2座处于兴建前的安全审查中。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都在继续讨论重新开始搁置核电计划书订购新的核电设备,但所有讨论都没有一项开工计划。在“9.11”事件后,确实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中国目前虽然核能发电较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西欧150座核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占该地区电力供应的30%,北美118座反应堆提供了美国20%、加拿大12%的电力供应。中国发展核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核电的运行机组已发展到7台,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在建4台机组,2005年前投产使用,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但考虑到核能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作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核能对于中国不是最安全的选择。

四、充满生机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燃料的对称,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就像风,是可以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它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分为三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指沼气、气化、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地热、太阳能、小水电。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指的就是其中的“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矿物能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矿物能源的储量可以保证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但是其总量不会增加,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能源只要开发利用合理,就能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其次,就储量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全球每年技术上可获取的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潜力相当于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1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0%,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2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每年陆地上太阳辐射能量约为27万亿吨标准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00多倍。(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能源》2004年第3 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是目前能大规模开发、经济地提供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全世界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5万亿千瓦时。另外还有大量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第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不产生矿物燃料生产消费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相对于矿物能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迅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当前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近几年都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风能是世界上利用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2001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37%,每年所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全世界水力发电每年所增加的容量,是2001年核电所增加容量的4倍。目前欧洲拥有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强有力的支持,促使风力发电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的大发展。德国2001年增加风力发电装机2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1/3,目前风力发电提供的电力占德国电力的3.5%,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同时逐步取消核电产业,目前核电占德国电力的30%.西班牙已成为欧洲第二风力发电大国,2001年增加110万千瓦,总容量达334万千瓦,风力发电估计占电力总量的3%.2001年美国重新恢复了风能大国的地位,所增加的风力发电容量为170万千瓦,但还落后于德国,屈居世界第2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电池的也迅速增加。据对制造厂商的调查,直接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光伏(PV)电池的产量在2001年超过了3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使2001年成为增长率在30%以上的连续第4年。目前世界上所安装的14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的规模,其发电量不是全世界发电量的1%.但如果按目前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在今后30年内光伏电池将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电源。(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电力处:《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载《创业投资与高》2004年第1期。)

五、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不同国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根据各自的能源状况,选择了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美国领土面积广阔、能源储备丰富,但中东石油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联邦政府把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建立了综合的联邦能源计划,来应对当时和今后的能源供应,包括开发、鼓励私人投资、信息传播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澳大利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力主要源于环境保护。首先,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国内煤炭资源异常丰富,能源安全并不是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因,而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发点:二是提高高峰用电的供应量;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为此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一般是“到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50年达到50%以上,使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同时,近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西班牙、德国等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既可解决能源不足的压力和约束,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也可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和压力,调整能源布局、结构,保证能源安全,同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技术和新型产业,扩大就业,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打“绿色能源”的政治牌,取得一石几鸟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以上几个国家能源政策的改变,能源政策要靠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巩固。具体各国在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方面,有几个立法基本点和目标:一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澳大利亚,而欧盟成员国还要完成欧盟指令给各国规定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比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二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如美国;三是推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和现状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状况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并且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政府建议稿)中提出了针对我国能源问题的立法基本点和目标,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1996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为1145亿吨,按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14亿吨计,储采比为82,即煤炭还可开采8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大约为22亿吨,储采比为14.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5.(《中国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DF版),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acca21.org.cn)。)据英国石油公司编制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8年6月)报道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少数国家,其煤炭储采比很高,波兰为209,南非为225,印度为212;年煤炭产量比较大的国家,其煤炭储采比也很高,美国244,澳大利亚327,加拿大110,巴西在500以上。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石油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突出的问题。(世界2001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第7位,而石油消费量占第3位-引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2.)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为保障的,七十年代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5%左右,目前仍高达66%左右,(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网(amr.gov.cn)。)这种能源结构特点,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尚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相比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我国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量为1.2亿多千瓦,风力发电资源超过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超过6亿多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在大多数地区可利用价值也非常高。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二:《关于(政府建议稿)的编制说明》。)我国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代替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矿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即使我国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将增加约10多亿吨标准煤,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特别是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已十分严重,其带来的环境威胁将更加严峻。因此,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减排温室气体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等措施,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压力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50%,仍然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提供生活用能,不仅造成严重的室内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还造成植被破坏,威胁生态环境。全国还有约2万个村,约800多万户、3000多万人口没有电力供应,远离文明。同时,随着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对化石能源需求加大,秸秆等废弃物严重过剩,随地焚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基本电力供应,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优质化和清洁化,逐步采用新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促进生物质能源的优质化利用,对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常规能源供应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能源战略,能源立法,改革

一、中国能源立法的新举措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于2004年5月14-17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就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稿)的起草背景、涉及的国际经验等立法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对政府建议稿进一步修改,加以完善(参见全国人大会议中心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说明》。)。

在2003年10月15日召开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草案建议建议稿)起草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就被列入全国人大2003年立法计划,委托国家发改委起草。起草小组及下设的顾问专家组和专题研究组于2003年12月上旬完成建议稿的第一征求意见稿初稿,2004年6月向人大环资委递交建议稿,2004年底前提交送审稿,2005年完成立法程序。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的制定是我国能源发展史上的重大举措,人大常委会调整了五年立法规划的项目优先顺序,加快了立法调研节奏以确保该法提前制定。为什么一部能源立法引起如此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怎样的意义?

二、略显疲态矿物能源

人类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实践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比如使用风磨、水车、水磨等利用风能和水能推动的生产劳动工具。进入工业化生产时代,人类对矿物能源的利用超过了可再生能源,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大大地推动了人类对于化石燃料的开发和利用,两次能源转变确定了目前世界的能源供应结构。

第一次能源转变改变了人类长期以来依靠自然能和人畜力来获取热、光和动力的作法-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气机出现后,到1920年煤炭占世界商品能源的87%,基本取代了非矿物质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电能和内燃机同时开启了第二次能源转变的序幕,石油自1859年起登上世界能源的舞台(这里是以1859年美国人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界第一口21米深的油井为近代石油工业的开始的标记。),大约经历了100年,到1959年世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到50%(1920年为20%),而煤炭消费的比重降至48%,石油、天然气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

21世纪正处在第三次能源大转变时期,一般认为1973年中东危机触发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可作为第三次能源大转变的起始点,这次石油危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当时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对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预测蒙上了悲观的阴影-认为“石油将在三、四十年内告罄,天然气也只能维持60年左右”。(朱成章:《世界能源的未来》,载《中国电力》2003年第9期。)然而,虽然对矿物能源的消费有增长的趋势,然而这种增长却是缓慢的(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最近出版的《世界能源展望》(2002年版),它对世界能源需求预测至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需求量2000年为9179Mtoe(下均同),到2030年增加到15 267 Mtoe,增长66.33%;世界终端能源消费量2000年为6032Mtoe,到2030年增加到10080Mtoe,增长67.11%.)。到今天为止,20世纪70年代预计的世界资源短缺并没有出现。随着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能源资源的基础还将不断扩大。由于矿物能源储存量(常规及非常规)的新发现,以及对它们的可采性做出的广泛的评估,都认为21世纪经济发展不会受到能源资源短缺的限制。矿物燃料的储量达到13000亿吨,而矿物燃料的总资源量达到50000亿吨,至少供人类使用100年是不成问题的,在21世纪绝对资源量不会短缺。(WEC(World Fixity:_ Council), IIASA(Inter-national Institute tl>i Applied SystemsAnalysis)。 Gloliail Energy Perspectives to2050 and Beyond.)有可能整个21世纪还是矿物能源为主的世纪,能源前景光明。

“意想不到的情况总会发生,你最好做好准备。”这句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提出的撒切尔定律反映了世界能源在短期不会出现供应危机的大前提下,一些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已经未雨绸缪地积极寻找对策,推动本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转型。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矿物能源在生产和消费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暴露无遗:首先,矿物资源地理分布是不均衡的,导致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在地域上分布不一致,以石油为例,随着时间推移,石油出口地区越来越集中在中东地区,而石油需求地区分布越来越广泛,供应链也越来越长,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和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这种依赖进口的石油供应极易受政治、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影响一国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以美国为例,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使美国的石油和燃气价格全面上涨,能源价格平均增长了四倍。)。其次,在矿物能源的生产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排放有害物质,产生环境问题,人类长期使用矿物燃料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所以,身处21世纪能源大转变的十字路口,面对已经略显疲态的矿物能源,各国必须做出抉择,培育新的能源结构,开发出可以替代矿物能源的新型的能源-各国面临两个选择: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三、止步不前的核能

核电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140%;而在20世纪90年代却停滞不前,从1990年的3.28亿千瓦增加到2000年的3.48亿千瓦,10年中只增加了2000万千瓦,10年总增长率为6%.2001年核电装机容量增加了3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超过3.5亿千瓦。2001年仅有俄罗斯一座新的反应堆并网发电,使世界总的反应堆数量达到了436座。(蔡芸:《21世纪:新能源的新世纪》,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4期。)2001年是第一次既无新的反应堆开始兴建,也无反应堆被永久性地关闭的年份。2001年美国政府和核电工业部门开始谈论“核电复兴”。2001年5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颁布新的美国核能政策,指出“应该发展清洁的、资源无限的核能”,能源政策提出“把扩大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促进核能复苏和发展的一些具体政策”。(江红:《小布什政府能源政策初探》,载《国际石油经济》2001年第7期。)2001年1月底,俄罗斯原子能部副部长尼克马图林说:“位于俄罗斯欧洲地区不久将面临电能短缺危机,政府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修建新的核反应堆”。(熊本和:《世界核电的现状和未来》,载《国防科技工业》2001年第4期。)为防止潜在的能源危机,俄罗斯计划在2020年前修建40座核反应堆。但自“9.11”事件后,美国在已有的反应堆四周布置了武装力量,给这种愿望泼了冷水。甚至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认为,保护核电站免受空中袭击几乎是难以做到的。西欧大多数国家官方已停止新核电的发展工作,比利时重申其关闭核电站计划,德国政府和核电产业部门已正式达成协议,逐步关闭现有的反应堆。瑞典因不能获得替代电力而推迟了2003年关闭一座核电站的计划。在日本,由于青森县地方的反对,计划中的一座核电站“暂时停建”,日本正兴建的核电站有4座,还有2座处于兴建前的安全审查中。包括阿根廷、巴西、印度和罗马尼亚等国都在继续讨论重新开始搁置核电计划书订购新的核电设备,但所有讨论都没有一项开工计划。在“9.11”事件后,确实许多国家都在重新评价核电发展问题。中国目前虽然核能发电较先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西欧150座核电厂所生产的电力占该地区电力供应的30%,北美118座反应堆提供了美国20%、加拿大12%的电力供应。中国发展核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我国核电的运行机组已发展到7台,装机容量540万千瓦,在建4台机组,2005年前投产使用,届时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8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3%左右。)但考虑到核能建设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政治局势作为保障,在恐怖主义阴影不散的今天,核能对于中国不是最安全的选择。

四、充满生机的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是传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类不可再生燃料的对称,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就像风,是可以永续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而且资源分布广泛,适宜就地开发利用,它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分为三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指沼气、气化、乙醇、生物质能发电等)、地热、太阳能、小水电。这里的“可再生能源”,指的就是其中的“新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与矿物能源相比,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虽然矿物能源的储量可以保证人类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但是其总量不会增加,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能源只要开发利用合理,就能保证持续的能源供应。其次,就储量而言,可再生能源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全球每年技术上可获取的生物质能源的资源潜力相当于65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01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0%,全球陆地风能资源总量约为53万亿千瓦时,相当于2002年全球发电量的2倍,加上海上可利用风能资源,全球风能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亿千瓦时。太阳能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每年陆地上太阳辐射能量约为27万亿吨标准煤,是目前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2000多倍。(李俊峰、王仲颖、梁志鹏、时景丽:《我国未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考》,载《中国能源》2004年第3 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大,是目前能大规模开发、经济地提供电力的可再生能源,全世界技术上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5万亿千瓦时。另外还有大量的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资源。第三,可再生能源是清洁的能源,生产消费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不产生矿物燃料生产消费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

可再生能源相对于矿物能源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当前主要集中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电池方面,近几年都以年增长3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风能是世界上利用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能源,2001年底,世界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48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加37%,目前每年所增加的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已达到全世界水力发电每年所增加的容量,是2001年核电所增加容量的4倍。目前欧洲拥有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70%以上,主要是由于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促使风力发电在德国、西班牙和丹麦的大发展。德国2001年增加风力发电装机2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870万千瓦,占世界风力发电容量的1/3,目前风力发电提供的电力占德国电力的3.5%,政府已宣布到2025年将这个比例提高到25%,同时逐步取消核电产业,目前核电占德国电力的30%.西班牙已成为欧洲第二风力发电大国,2001年增加110万千瓦,总容量达334万千瓦,风力发电估计占电力总量的3%.2001年美国重新恢复了风能大国的地位,所增加的风力发电容量为170万千瓦,但还落后于德国,屈居世界第2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太阳能电池的应用也迅速增加。据对制造厂商的调查,直接将阳光转换成电力的光伏(PV)电池的产量在2001年超过了39万千瓦。太阳能电池以36%的年增长率增长,使2001年成为增长率在30%以上的连续第4年。目前世界上所安装的140万千瓦的光伏电池,相当于一座大型燃煤电站的规模,其发电量不是全世界发电量的1%.但如果按目前这么快的速度持续增长,在今后30年内光伏电池将成为全世界的重要电源。(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和农村电力处:《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和趋势》,载《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第1期。)

五、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概况

可再生能源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发展非常迅速,而且不同国家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时根据各自的能源状况,选择了适应本国情况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美国领土面积广阔、能源储备丰富,但中东石油危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美国国家能源安全给予高度重视,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变能源结构,促使能源供应多元化。联邦政府把发展可再生能源直接纳入国家发展计划,建立了综合的联邦能源计划,来应对当时和今后的能源供应问题,包括研究开发、鼓励私人投资、信息传播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澳大利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推动力主要源于环境保护。首先,与美国不同,澳大利亚国内煤炭资源异常丰富,能源安全并不是政府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主要动因,而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澳大利亚政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出发点:二是提高高峰用电的供应量;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能源多元化的战略选择,为此欧洲大多数国家已经和正在制定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一般是“到2010年达到10%,2020年达到20%,2050年达到50%以上,使可再生能源逐步发展成为替代能源,而不是补充能源”。(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四:《可再生能源立法欧洲考察报告》。)同时,近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这些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例如,西班牙、德国等已经超额完成了预期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既可解决能源不足的压力和约束,减少能源进口依赖,也可消除环境污染造成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压力,调整能源布局、结构,保证能源安全,同时形成可再生能源的高科技技术和新型产业,扩大就业,尤其重要的是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打“绿色能源”的政治牌,取得一石几鸟的效果。

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反映了以上几个国家能源政策的改变,能源政策要靠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立和巩固。具体分析各国在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法律法规方面,有几个立法基本点和目标:一是改善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如澳大利亚,而欧盟成员国还要完成欧盟指令给各国规定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比例,如德国、西班牙和英国;二是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国家的能源安全,如美国;三是推进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六、发展可再生能源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从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看,能源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能源的消耗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制定符合本国能源状况的能源战略和政策,并且以法律法规形式加以确立。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政府建议稿)中提出了针对我国能源问题的立法基本点和目标,对促进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着重要意义:

1、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改变我国矿物能源储量不足、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截至1996年底,我国煤炭可采储量约为1145亿吨,按1996年我国煤炭产量14亿吨计,储采比为82,即煤炭还可开采82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大约为22亿吨,储采比为14.我国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约为7000亿立方米,储采比为35.(《中国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PDF版),载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网(.cn)。)据英国石油公司编制的《世界能源统计评论》(1998年6月)报道认为:以煤炭为主的少数国家,其煤炭储采比很高,波兰为209,南非为225,印度为212;年煤炭产量比较大的国家,其煤炭储采比也很高,美国244,澳大利亚327,加拿大110,巴西在500以上。从上述数据对比来看,我国能源资源储量是有限的。特别是优质石油能源资源短缺,是我国能源供应最突出的问题。(世界2001年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10个国家中,中国石油产量占世界第7位,而石油消费量占第3位-引自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2.)

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以以煤炭、石油为主的传统矿物能源为保障的,七十年代以来,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75%左右,目前仍高达66%左右,(资料来源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宏观研究院网()。)这种能源结构特点,在全世界是很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源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低下。

我国煤炭资源的64%集中在华北地区,水电资源约70%集中在西南地区,而能源消费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因而,“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的不合理格局尚要长期存在,并使能源输送环节中的建设投资增大,能源输送损失增多。

相比而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分布广,我国小水电资源的开发量为1.2亿多千瓦,风力发电资源超过10亿千瓦,生物质能资源超过6亿多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在大多数地区可利用价值也非常高。可满足发电、供气、供热、制取液体燃料等多种用途,可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目前的开发利用量与其资源量相比还只是冰山一角。(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促进法国际研讨会会议文件之二:《关于(政府建议稿)的编制说明》。)我国小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已经是成熟技术,可较大规模地提供能源或代替化石能源,其它可再生能源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煤炭,弥补石油、天然气的资源短缺,是我国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和近期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

2、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可以解决能源开发利用中引发的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矿物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目前我国约9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来自能源生产和消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等大气污染物造成的酸雨、呼吸道疾病等已经严重威胁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健康。即使我国实现以能源消费翻一番来保证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能源消费总量仍要增加15亿吨标准煤。如果未能有效调整能源结构,煤炭消费量将增加约10多亿吨标准煤,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是十分沉重的。特别是对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煤炭基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已十分严重,其带来的环境威胁将更加严峻。因此,控制煤炭消费过快增长,提高天然气、水电、核电、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减排温室气体是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我国需要通过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等措施,承担与自己国际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义务。可再生能源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因此,从减少气候变化问题国际压力的角度出发,我国也应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速度。

3、发展可再生能源要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50%,仍然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提供生活用能,不仅造成严重的室内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还造成植被破坏,威胁生态环境。全国还有约2万个村,约800多万户、3000多万人口没有电力供应,远离现代文明。同时,随着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商品能源比例不断上升,对化石能源需求加大,秸秆等废弃物严重过剩,随地焚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解决偏远地区居民基本电力供应,逐步实现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优质化和清洁化,逐步采用新技术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促进生物质能源的优质化利用,对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减轻常规能源供应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环境政治

[中图分类号]D0;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1-0005-07

[作者简介]萨拉·萨卡(Saral Sarkar),印籍德国环境政治学研究学者,著名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著有《资本主义的危机》(2012)、《生态社会主义还是生态资本主义》(1999)和《西德的绿色选择政治》(1993/1994)等。

[译者简介]申 森(1987—),女,山东嘉祥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社会主义研究。(北京 10087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国内外生态文化重大理论研究”(12AZD074)的阶段性成果。

自2007年起,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危机。与以往发生过的经济危机不同,这场危机开始演变成为一种系统性的危机,即资本主义本身的危机。尽管政治家们依然在进行着应对这场危机的无效努力,但很多人,甚至非共产主义者都在质疑,这场危机究竟能否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得以解决。在葡萄牙,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国家需要一场1974年那样的革命——不仅了独裁统治,还试图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的社会。

在这种背景之下,再加上气候危机、资源危机和广泛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质问:是否存在着对资本主义的替代?

最近,许多人重新发现了增长的极限。他们终于认识到,经济增长和不断繁荣的时代已经终结。如今,他们广泛宣传一种基于“后增长经济”的“团结社会”的愿景。当然,有很多左翼人士坚信,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选择仍是社会主义,只不过是一种重视环境的社会主义。

但在上述话语中,对许多问题的回答仍是较为模糊的:所谓的“团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一种“后增长经济”是停止了进一步增长还是相反?一种重视环境的社会主义制度又能否建立在工业经济的基础之上?

不仅如此,生态运动中并不存在一种清晰的替代性概念。最初,大多数激进主义分子都非常激进,但不久之后他们就向现存体制作出妥协。他们告诉统治精英,可以通过环境保护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口号是“重构工业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增长”。除了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几乎没有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人们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能够实现生态的改良,他们最喜欢的术语是“生态—社会的市场经济”,如今有人则称之为“生态资本主义”或“绿色资本主义”。

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在20世纪30年代曾写道:“危机产生于旧事物已经死亡而新事物尚未产生的环境中。”①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的旧事物即资本主义制度正在死亡。然而,生态资本主义是一种新事物吗?其实,这种观点并不新颖。如前所述,在德国,这种看法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存在;在英语国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Daly)1977就已出版了名为《稳态经济学》的著作,在书中他坚持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可以实现一种稳态的经济模式。后来,还有类似“生态资本主义”、“自然资本主义”等术语被不断地使用。

那时,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主张通过革命性科技手段来保护环境。有人声称,切断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联系是可能的,也就是生产更多的消耗较少资源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人们还寄希望于资源生产率能够提高4—10倍,从而使得经济继续增长,但对环境的危害却逐渐降低。相应地,我们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必须发生一定的改变。

但问题是,如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处于崩溃的危险之中,政治家和公司老板们必须同时拯救环境和资本主义。为此,他们提出了某些新观念并将其付诸实施,例如大规模地补贴所谓的可再生能源。在欧洲,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引入了排放许可证交易制度,并正在改革金融业管理。总之,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可以做到兼顾生态和社会。最近又有人在谈论“绿色资本主义”,比如德国绿党的拉尔夫·福克斯(Ralf Fücks)新出版了一本书②,声称未来世界将是生态资本主义的社会。目前,他正在申报基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增长项目。

一、范式转换及其现实不可能

那么,生态资本主义的现实可能性如何呢?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生态资本主义的政府要做到名副其实,其基本任务就是必须使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而一种可持续的经济,从逻辑上说,至少应基本上是建立在可再生资源基础之上的,因为不可再生资源早晚会消耗殆尽,而且会造成环境破坏。

当然,物质资源本身不会完全耗竭,因为即便是普通的石头也都包含着不少有用的原料。不过,工业经济需要的只是那些富含必需原材料(比如铜矿石里的铜)的自然资源能够以合理成本提取出来。终有一天,人们将不再为挖掘这些资源储藏支付成本(这正是德国硬煤储藏的现状)。这或者是由于地理位置或地质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矿石中的可用原材料含量太低,而这将意味着可用的非再生资源将变得越来越稀缺。

可再生原材料(比如森林资源、水资源)当然能够再生,不过它们的可获得性也是有限的。一旦森林里的树木被砍伐,需要等很多年,甚至几十年,新生长的树木才能被再利用。与此同时,年降雨量也受到气候的制约。

上述因素迫使我们必须承认:世界经济的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当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达到极限(比如石油峰值)时,零和博弈便开始了。经济只能通过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获取更多的某种特定资源。

这一结论对于经济理论与政策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对整个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不良影响。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一种范式的根本转变,也就是从目前盛行的“增长范式”转变到笔者所称的“增长极限范式”(limits-to-growth-paradigm)。对于前者来说可能的事情,即无限的GDP增长和经济繁荣,在后者看来却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人们一旦接受这种激进的范式转化,就必须抛弃目前的主导性经济理论,而且需要在经济和社会政策上作出巨大改变。

尤其是,如果接受上述意义上的范式转变,就必须执行一种引导世界经济渐趋收缩的经济政策,直至达到一种稳态。如今,人们都希望避免当前的疯狂增长以混乱的生态、经济、社会崩溃而告终。然而,资本主义者不可能接受这样一种激进的经济政策,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地具有经济增长的冲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坚称,可持续发展是可能的,也即生态资本主义是可能的。

如前所述,生态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将希望寄托于可再生资源,尤其是所谓的可再生能源。他们相信,德国的全部能源需求——世界的基本能源需求——能够在2050年前由可再生能源来满足。

事实上,他们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表达了这种愿望。比如,弗朗兹·阿尔特(Franz Alt)就曾写道:

仅仅是太阳辐射就包含着大概10000倍于目前世界能源消耗的能量,而风能是其35倍,生物质能是其10倍,水力电能能够满足一半。

目前在德国闲置农田里种植的芦草,就能够生产出与全国21座核电站一样多的能源。

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的太阳能工作组……在1991年声称:“可再生能源的总潜能大概是目前人类能源消耗总量的10000倍。”①

阿尔特还坚持说,我们可以从生物质能源中得到几乎所有物品的原材料:房屋,汽车,每一种化学元素,等等;而且,这些原材料还可以合成。

再比如,赫尔曼·舍尔(Hermann Scheer)在1999年写道:

在一个难以置信的长时期内,太阳将一直提供着它的能量……而且,它会慷慨地满足世界上所有的人类、动物和植物即便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②

如果上述愿景是真实的,那么可持续增长当然是可能的,生态资本主义也一样。托马斯·斯坦菲尔德(Thomas Steinfeld)在2008年写道:

如果人们相信熊彼特的话,那么资本主义并不需要特定的资源。它只是需要资源。它甚至不需要石油。只要利润可观,切换到替代性能源这一过程——利用传统石油行业赚到的钱——对它来说不存在任何障碍。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发展所需物资条件所表现的漠不关心掩藏着巨大的希望。①

二、科学技术的幻想

然而,上述乐观描述都是些不现实的幻想,笔者在他处曾对这些幻想作了详尽的驳斥。②在这里,我将简短地将重要的事实和论据予以阐述。

对于太阳能所承载的巨大希望,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在1976年写道:

和阳光一样,降雨的能量四处扩散……而且,它微弱的力量似乎难以供应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能量……而把分散的“不切实际的”雨能转化成为水力发电厂的可用能量,是一种集中的过程。”③

令人震惊的是,作为一名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康芒纳竟然未能认识到阳光和降水的区别。无论降雨落到何处,借助于天然的地形,都会自动地集中于某一大坝,而阳光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收集。当然,不论是建造大坝还是生产光伏组件,都需要能源和物质消耗,但在后者的情况下,相对于能量上的收益,其消耗要比前者高得多,这也就是为什么太阳能发电要比水力发电更昂贵。在1976年,康芒纳事实上也曾希望太阳能“能够扭转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④

不仅如此,阳光在地球表面上的低密度是一个宇宙学常数,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太阳在夜间不会照射,我们也无济于事。此外,风也无法不停地吹。相比之下,石油燃料的能含量却非常高,而且昼夜可得。

鉴于上述事实,希望太阳能将来能够与传统能源竞争是非常不实际的。而由于其潜在的危险,我们也必须放弃核电并反对建设新的火力发电站。因此,环境主义者要求在可再生能源具备竞争力以前给予补贴。

然而,可再生能源也面临着更为严肃的问题。如果竞争力是唯一的问题,国家就可以通过差别税收手段使不可再生能源变得更加昂贵,从而使可再生能源更具竞争力。但事情却并非如此简单,因为目前生产所有用于太阳能组件或风轮机等材料,都仍然主要依靠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后者变得更加昂贵的话,可再生能源也会因此更昂贵。

可再生能源面临着的真正技术难题,则是较低甚至负的能量平衡,也被称作“净能量”(net energy)、收获系数(harvest factor)和能量投入产出比(EROEI)。发电厂的建设包括其中各个组件的生产都需要投入能源和材料,而发电厂必须在其运营周期内生产出比全部建设投入更多的能量,也就是说,其能量平衡应该是正值,否则的话,这些努力将没有任何意义。同样存在争议的是:太阳能发电站是否会呈现为正能量平衡。对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样的争论也存在于其他可再生能源之中。而人们对于风能的看法,是半数对半数的共识,其能量产出投入比只保持极小的正数——根据奥德姆(Odum)的研究是2+。①笔者在其他场合已阐述了这场争论的具体细节,在此我只想就自己的怀疑性立场作一些补充。

由于渐趋恶化的地理和地质条件,大多数原材料提取所需的能源(也就是金融)成本——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铀、工业金属、稀土等——都在不断上涨,而这些也恰恰是太阳能和风能电厂建设所需的材料。这就意味着建设发电厂所需投入的能源在不断增加,而阳光和风的平均能含量却保持不变。基于上述事实,可再生能源技术的EROEI不会提高,反而有可能下降,尽管局部性的技术革新是可能的。

如果可再生能源技术的EROEI真的像其赞扬者所宣称的那样达到40—70,那么它们早已将传统能源赶出市场了,因为根据奥德姆的研究,中东石油的EROEI仅为8.4,美国怀俄明州的煤炭才10.5,海岸带天然气也不过是10.3,然而再生能源企业却仍在要求补贴,这又让人如何能够理解呢?为什么政府稍稍减少补贴,德国的光伏产业就会恐慌?为什么最近——尽管享有各种补贴——德国和美国的不少光伏科技公司仍在破产倒闭?这些现实都在表明,就像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Nicholas Georgescu-Roegen)在1978年所指出的,这些产业可行却不可靠。也就是说,净能量增值即使不是负值,对于发电厂运营到期后重建所需的能源来说也远远不够。因此,坚称这些发电站运行中不释放任何二氧化碳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归根结底,补贴来自于整个(世界)经济的总收入,而众所周知的是,这些收入的大部分是由传统能源驱动的。当可再生能源还在依赖着传统能源时,前者又怎么能够取代后者?可再生能源就像寄生虫,当宿主死亡的时候,它们也会死亡。

这里必须要讨论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印度富有太阳能和风能却仍在建设新的核电站和火力发电站?如果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站是利润丰厚的,比如说不需要补贴,那么印度人能够每年轻易地建设几千座。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出口他们的光伏组件而不是将之用于国内以不需再建设新的火力发电站?为什么他们必须补贴光伏组件出口——欧盟委员会已经查明——即使中国居民的工资收入要比德国低得多?

当然,这只是一些推断或间接论证,并没有直接证据,但这确实值得思考,因为许多研究者的EROEI数据是不可信甚至是与事实相反的。笔者认为,这些争论会在未来的十年左右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再生能源的拥戴者不得不承认,”一位绿党智囊写道,“我们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地中海北部看起来持久性有利可图的太阳能发电。”②

至此,笔者只对能源问题发表了看法。工业经济还需要金属和其他原料,而这些物资都是不可再生的和易枯竭的。由于前文已指出的原因,其能源的和金融的提取成本也在上升,而且其提取和冶炼过程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损害,那么,生态资本主义者打算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他们并没有严肃考虑阿尔特所提出的从生物质能中获取几乎所有原材料的想法,相反却宁愿将希望寄托于提高资源生产率(利用率)和循环利用。

就资源生产率来说,早就有人设想过,科技进步能将资源消耗减少4倍或者10倍,而不需要降低,甚至还有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比如弗里德里希·施密特-布勒克(Friedrich Schmidt-Bleek)1993年出版的《人类需要多大的环境?》和恩斯特·乌尔利希·魏茨泽克(Ernst Ulrich von Weizsacker)1995年出版的《四倍因子:半份消耗,倍数产出》等。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过是幻想而已。正如弗雷德·陆克斯(Fred Luks)1997年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题为《天空没有界限》的文章①中指出的,如果未来50年中发达工业社会的资源消耗能够以10倍因子的速度递减,而且同时经济能够以每年大概2%的速度增长,那么资源生产率就必须提高27倍。这显然并不现实,何况此类的科技进步也有其极限,大多数科技成果还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

对于循环利用而言,人们也抱有太多根本不现实的希望。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安德烈·高兹(André Gorz)曾希望将所有的原材料进行回收和再利用。②环境主义者经常谈论,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这方面最为荒谬的想法来自时任日本科学理事会主席的杰罗近藤(Jero Kondo)教授。他曾提出,为了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我们应该大量使用太阳能,并把空气中多余的和烟囱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转化成有用的化学物质。③

然而,循环利用也有其极限。比如,能源根本就无法循环利用;原材料可以而且正在被循环利用,但这也并不是无止境的。核心问题在于自然的法则,或者说熵定律(entropy law)。就拿制作过100种产品的钢片来说,它们已经进入到100个不同的消费者家庭,当使用价值已尽,它们就会被放在不同的垃圾填埋场。即使进行了垃圾分类,将这些碎钢片收集并运输到钢铁厂,仍会耗费大量能源、材料和劳动。而且,如果钢片的某些部分已生锈或成了过小碎粒,实际上根本就无法回收。

三、生态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戴利的稳态的工业经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种工业经济都需要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而这些资源迟早会耗尽,或者变得不可承受。因此,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经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收缩,而当下的世界经济危机就是其预兆。④不过,一种生态的稳态经济从原则上说是可能的——在一个比当前低得多的物资消耗水平上,因为它将主要地建立在真正可再生的资源基础之上,其中最重要的应是生物质能。

问题是,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能否转换到这样一种经济呢?戴利和其他环境主义者相信这一点,而笔者基于如下原因,持一种怀疑态度。

其一,的确,资本主义迄今为止战胜了各种各样的危机,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资本主义者能够现实地相信——事实上他们确信——这些危机终将结束并恢复正常。而今天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一种长时期的经济收缩以及经济最终在较低水平上停滞的确定性。

要想有投资的意愿,资本主义者需要有一种明显的希望及其对这种希望的明确感受。当处于上述的客观形势下,尤其是当政府出于对未来代际和生态环境的考虑而执行一种经济收缩政策时,那便获利无望。而如果这种收缩杂乱无章地实行,很多公司因此破产,那么便无任何相对的确定性。

其二,增长冲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内生性的。竞争环境下的信条是:扩张或毁灭。由于没有公司愿意毁灭,如果想继续生存的话就必须扩张,因而也就会有一种普遍的增长冲动,这对于整个经济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只有在一个不断增长的经济中才能使所有公司有希望获利,而且他们也渴望增长。

其三,一个重要难题是公司的较短投资预期。可持续性要求呈现出对未来代际利益的关切,但正如一位公司经理所指出的:“一个公司不可能为下一代际工作……我们必须为目前的市场生产从而赚钱。”(《明镜周刊》1986年9月6日)这是符合逻辑的。投资预期不能超过资本商品的折旧时间,因为利润率计算正是受制于这一时限。

其四,可持续性还意味着对其他人和自然界其他物种的关怀。这就预设了一种道德立场,而这显然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道德准则。自亚当·斯密起,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逻辑就是人只需考虑自身的利益。目前依然如此。这也是资本主义者不关注他们企业的社会成本的原因,他们必须减少其成本并将社会成本尽可能地外部化。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导致社会福利,但是他根本不了解增长的极限。如今,我们认识到,社会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责任,而且在未来这种责任将会更大。

其五,如果经济走向收缩,那么居民的实际收入就会降低。由于部分企业有意或无意的关闭,很多人因此会失业。如果没有对剩余社会有益或有用工作的公平分配,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某些自觉牺牲,那么将会爆发社会混乱和动荡。我们已经见证了最近发生的几起面包暴动和水源暴乱事件……可是,公平分配和资本主义也是不兼容的。这只能是国家的责任,而且只有国家才能决定哪些企业被关闭。

其六,在一种可持续经济以及向可持续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消除资源的任何浪费。然而,这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无法避免的。某个具体公司也许能够做到高度节约资源,但整个经济却很难实现。生产过剩、滞销商品的生产、仍有使用价值商品的销毁、半数空座的车厢等都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整个广告产业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所有这些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必须接受,因为对整个经济进行计划是不可能的。

当然,最为严重的浪费是大量失业的劳动力,而丰富的失业人口储备对资本主义者却大有好处,几乎可以说是非常需要的。罢工也是对劳动力的浪费,但工会需要这种手段以抗衡资本的力量。我们已经看到,南欧的大量失业人口正在使那里的社会变得不稳定。这些都表明,我们需要一种有秩序的、精心策划的而不是混乱的收缩。

其七,由于经济收缩将会(必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世界贸易也将会(必须)趋于收缩。为了防止社会混乱和崩溃,在这一领域中还必须实行国际性的计划与合作。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

可再生能源在环保、满足能源需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发展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用能至关重要。文章首先论述了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而后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

风能、地热能、水能等皆属于可再生能源,其具备环保、可持续利用等特点,对促进自然与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1970年起,世界各国逐渐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大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投资力度,大多数国家将其纳入能源战略范畴,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方案,以促进可在生能源高效发展。现今,国际能源领域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核心。农村能源问题在我国能源战略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对建设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能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迫在眉睫。

(一) 太阳能的利用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大都表现为塑料大棚、太阳热水器、太阳光伏发电系统等。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太阳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逐年攀升,其增长速率显著提高。

(二) 沼气的利用

我国对沼气的利用起步较早,沼气池数量、沼气年产量、沼气均用量等,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经研究近十年哈尔滨农村地区沼气利用实际情况,笔者得知:沼气可再生能源用户以13%的速率攀升,沼气总产量亦明显增加。

(三) 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的利用

所谓的生物质固化成型指的是,以稻壳、林产品弃物、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原料。通过采用固体燃料技术,将其加工成具备中空、密度高特点的棒状。生物质固化成型有利于充分发挥废弃物价值。此外,其具有便于运输及存储、生产简单、发热量大等优点。当前,农户可采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成型机或生物固化成型机,自主加工适于生产可再生能源的废弃物。

(四) 秸秆气化的利用

对于秸秆气化而言,其的原料主要包括林产品弃物、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继生物质原料粉碎之后,利用氧化装置创设缺氧环境,并结合一系列的热化反应,将其转化为具备一定热值的CH4、CH2、CO等,而后通过供气系统,以满足农户自身生活用能的需求。近年来,哈尔滨地区地方政府加大了建设秸秆气化示范工程的力度,以扩大沼气使用农户的规模。然而,其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有很多的不足,严重阻碍了秸秆气化的有效发展。

二、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问题

首先,缺乏成熟的技术。我国在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较为匮乏,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致使能源价格较高,难以抢夺市场资源。此外,市场空间的限制影响着生产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长此以往,极易阻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高效发展。与石油、煤、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较而言,可再生能源在价格方面处于弱势,缺乏核心竞争力。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可再生需要耗费的成本约为常规能源耗费成本的7倍左右。

其次,缺乏可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人才。虽然我国教育普及率显著提高,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科技等知识水平仍旧不尽人意。经调查发现,从事可再生能源工作的人群主要为中小企业、农民。其中,在中小企业中担任技术、管理角色的人大都为农民,也就是说,从事可再生能源的生产、营销等的主体是农民。可再生能源建设,对人才具有很高的要求,比如,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素养等。对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学习,须投入大量精力、物力,这就抑制了农民参与其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人才,对建设可再生能源来说,至关重要。

最后,缺乏适度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毋庸置疑,人民群众的认可对开发应用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农村可再生能源推广程度较低,不利于其开拓市场。

结束语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收稿日期:20130523

作者简介:蔡回鹏(1980—),男,贵州仁怀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3002

1 引言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目前多个产业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环境保护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认识的逐步加深,如何对环境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了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所以,从提高环境保护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并分析其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对其具体方式有一定的认识,满足其实际发展需要。

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资源是人类在地球上赖以生存的必要保证。人类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生活需求,不断地加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甚至采用了掠夺式的开发手段。资源的枯竭已经使人类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已经是人类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阶段,向2l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但面对我国严峻的资源现状,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关键。

因此,如何选择一种更加合理、健康、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用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去获得更为丰富多样的社会需求满足,并且从体制建设上保障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可再生资源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弃物资源,其基本定义是: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并以各种形态存在,但可以通过某些回收加工途径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的总称(包括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农业生产的副产品,如农作物秸秆等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废弃物如废钢铁、废纸、废塑料等)。这里的再生,实际上是指废弃物资源的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在物质性能上的可再生性,是其可再生利用的根本。利用循环再生原料是人类社会工业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手段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理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指导下,为促进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去认识,不但要认识到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还要对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具体方法有足够的了解,做到从根本上提高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效,满足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求。

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可再生资源主要是对废弃物资的循环和再利用,不但实现了节约的目标,也发挥了废弃物资的重要作用,实现了废弃物资变废为宝的目的。因此,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角度出发,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和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在生产生活中,废弃物资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考虑到物资的自身特点,有些物资虽然处于废弃状态,但是具有一定的回收和再利用价值,只要加以正确的开发和回收,并辅以一定的科技手段,就会将废弃物资进行回收利用,提高其利用率。所以,对于废弃物资而言,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提高物资利用率的必要手段,对废弃物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2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

通过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废旧物资找到了合理利用的方式,不但减少了物资重新生产的成本,也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了综合利用,实现了物资的循环利用。所以,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出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环境可在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措施和重要方法。

3.3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发展中,物资成本是总体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体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只有有效降低物资成本,才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满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基于这一认识,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本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目的,应重点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促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3.4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总体物资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使循环经济的效益得到全面的发挥和体现,不但满足了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还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对于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其意义在于有效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此,应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有正确认识。

4 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方式分析

考虑到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方式有足够的了解,并根据可再生资源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开发与利用方式,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目前来看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做好物资回收工作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主要都集中在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想取得可再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预期效果,就要从物资回收环节入手,严格执行物资回收程序,加强废旧物资的回收工作,将废旧物资按照种类进行回收,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质量,满足开发与利用的实际需要。

4.2 细分资源的种类

在对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为了减少开发与利用的难度,提高开发与利用的综合效果,需要对资源的种类进行细分,按照可再生资源的类别做好分类工作,促进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质量的提高。为此,在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应将资源的分类当做重要工作之一,制定具体的回收种类划分标准,提高回收的准确率。

4.3 注重高科技手段的引进

为了保证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应根据实际开发与利用过程,引进高科技手段,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效果,使一些重要原料和成分能够从废旧物资中提取出来,满足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需要。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高科技手段的引进是十分必要的,对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4.4 注重实效性

从目前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看,在实际过程中应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以追求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完善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手段,提高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效果,注重整个开发与利用过程的实效性,使整个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为此,应根据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制定具体的实效性目标,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5 结语

由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从提高环境保护效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认真分析环境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必要性,并对具体做法有全面的了解,促进环境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烈贵,朱玉琴.可再生资源研究与开发的新动向[J].化工进展,1994(5).

[2] 陈利顶,傅伯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资源环境适应性评价[J].环境科学,1999(2).

[3] 艾南山,李国林,李后强,等.山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型[J].山地学报,1998(2).

[4] 陈德敏.中国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的战略思路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3(8).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7篇

在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除开水能、太阳能和沼气等能源的应用,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研发应用的技术水平不够完善,设备和技术与国际上先进的研发团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技术评价标准和产品检测等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从而限制了其创新性发展。

2低碳经济下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

2.1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电能和燃气是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的主要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加强,使得在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了重要的能源应用模式。农村机动车中所需要的各种电能、燃气和柴油等都可以依靠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开发。在农村应用生物质能能源将农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以及有机肥料等当作沼气原料,实现沼气转化发电和燃烧生热。在农村的太阳能应用是将光热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洗浴家庭炊事等日常操作。

2.2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在城市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模式中,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海洋能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城市与农村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有一定的区别,其生物质能的应用有着不同的概念和意义。城市生物质能产生的数目相对较大,对于解决城市化石能源缺乏以及环境问题上有着重要意义。城市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将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的发展利用作为中心点,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可再生能源做到持续循环发展利用。

2.3农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是农业企业。农业企业以电能为主加工农产品对外销售。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业园区中,主要应用太阳能、生物质能以及地热等能源。农业企业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和园区员工生活中的生产垃圾以及企业加工的原材料都是农业园区生物质能能源的重要来源。通过对农业园区实现梯字型发展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在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模式中,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形成联系密切的产业发展链。

2.4工业园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模式与农业园区不同,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对象是工业企业,但其能源应用还是以电能为主。生物质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中的应用相对较多。在工业园区,园区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剩余有机废料,园区内工人的生活有机废物,都是其生物质能的重要来源。工业园区的生物质能能源利用模式与农业园区的利用模式同属一类,都是通过生物质能产生的沼气开发应用到发电和炊事等日常生产生活中去。从而促进园区的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

3结语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8篇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也提出了“十一五”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为了加快生态家园的建设步伐,提高广大农户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生态环保意识,普及新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知识,近年来,磐石市农业环保监测站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事业,如今,全市可再生能源事业方兴未艾,给广大农村带来盎然生机。

可再生能源和农业生态工作是涉猎多学科、技术工艺复杂的科技创新产业。作为基层农业能源生态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干部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支撑,方可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为此,他们曾先后派技术人员20余人次到省内先进市县以及北京、四川、湖南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并有8人次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各类能源生态技术培训班。目前全站人员均达到中级沼气生产工职业认证资格,2人为高级农村能源鉴定师,有高级农艺师2人,中级农艺师5人,从事可再生能源生态事业人员8人。他们是磐石市可再生能源、农业生态事业的中坚力量,是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的源泉。近年来,全站公开20余篇,其中《太阳能采暖房的作用与意义》在第六届国际能源会议上交流,并编入论文集;《集热蓄热式太阳房的效果与评价》在中国太阳能学会和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年论坛”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经济评价及其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意义》收入东北师范大学草地所《吉林省生态建设成果集》一书。

在工作中,磐石市农业环保监测站抓住以沼气为核心的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支持的有利时机,积极申报,有效实施项目。目前,已建成户用沼气池2200户,推广太阳能采暖房1982栋,安装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2万余台,建立农村能源服务体系2个。各类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农业部标准,实施过程中严把建设质量关、技术关和服务关,真正为广大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使项目得益、农户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实惠。此外,还建成农业生态示范基地1处,占地2公顷,建成“四位一体”日光温室17栋,并且水、电、路、仓储等设施齐全。他们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也换来了多项荣誉。“被动式太阳房推广与利用”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农技推广一等奖;“生态家园工程建设”项目被吉林市科教兴农办公室评为一等奖;“朝阳山无公害基地建设”项目被吉林市科教兴农办公室评为二等奖;“‘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技术”项目获吉林市人民政府二等奖;“磐石市朝阳山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获吉林市人民政府二等奖。

磐石市农业环保监测站为磐石市可再生能源、农业生态事业贡献卓著,深受业务主管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好评。我们相信,磐石市可再生能源、农业生态事业将会春风得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事迹,更好的服务于“三农”。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9篇

一、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意义

绿色能源县是指在县域能源开发利用中,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较高比重,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活能源基本实现清洁化和优质化,并通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绿色能源县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多能互补、清洁高效、规模开发、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在局部区域形成可再生能源和其他清洁能源起主导作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格局;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建立清洁高效和服务规范的农村现代化能源基础设施,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旗是煤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清洁能源,是一项长期任务,实施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建设,既是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又是促进旗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和旗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和政治意义。

(1)减少污染物排放、节水节能、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一个良好的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绿色能源有利于减少污染,减低化石能源的消耗,维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是一种清洁生产,没有大气和水污染问题,也不存在废渣的堆放问题,有利于保护周围环境。与火电相比,可再生能源生产可节省一定的发电用煤和减少环境污染治理费用。这些项目运行后每年可为电网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同时相应每年可减少燃煤所造成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合物(NOX),烟尘,减排温室效应性气体二氧化碳(CO2),灰渣等环境污染物。此外还可节约用水,减少相应的水力排灰废水和温排水等对水环境的污染。

(2)牧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通过全面开展绿色能源建设,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和新牧区建设相结合、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推动牧区清洁能源建设与生态村镇建设相结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牧区村容村貌上存在的脏乱差现象,对于增加牧民收入、改善牧区生存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对牧区保持和开发绿色节能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示范意义

牧区人口少,广大牧民有着悠久的生态、节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向偏远牧区拉电、部分牧民改用煤炭作为生活燃料,这些不经济、不环保的生活方式正在侵食着传统文化,在牧区大力推动恢复传统绿色节能生活方式意义大,收效快。

二、创建工作的具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在安排项目上,要有优先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能源发展意识,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旗发展和改革局要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纳入全旗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全旗能源发展的战略重点,同时,要编制国家绿色能源县建设规划,作为十二五专项规划,要立即着手开展全旗可再生能源资源条件和开发条件调查,委托专门机构编制专项规划。

(二)积极建设牧区高效清洁能源体系。高度重视牧区能源发展,大力发展牧区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比重,逐步提高牧区生活用能中的清洁能源比重。

(三)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减少生活能源对薪柴的依赖,巩固和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建设成果,基本消除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对畜禽养殖粪便进行清洁处理并合理利用。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作物。

(四)与牧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将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促进牧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林牧废弃生物质的能源利用、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在退耕还草土地上发展能源作物,培育可再生能源产业,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增加牧民收入。

(五)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和各种节能技术,政府机构和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率先采用节能技术,在城镇实行高效方式供热,在小城镇和新牧区示范项目建设中推广节能技术。通过政策引导煤电企业走清洁生产之路,不断降低污染牧排放比重。

(六)旗财政每年根据项目情况,安排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套资金和补贴资金,引导牧民和企业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三、创建目标

到末,各项指标要基本达到国家绿色能源县标准,到2012年要全面超过国家绿色能源县标准,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

可再生能源开发总量。年,全旗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15.16万吨标准煤以上。户均3.03吨标煤。

牧区清洁能源消费比例。年,牧区生活用能中的可再生能源比重超过50%。80%以上牧户的生活能源主要由清洁能源提供。清洁能源在生活用能中超过50%的牧户占到本地区牧户总数的80%。传统方式利用的生物质能在牧区生活用能中的比例低于20%。

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能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主要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环境保护的要求。

到2020年,我旗绿色能源县建设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四、组织保障措施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0篇

(一) 研究现状

关于可再生能源的基本概念问题,我国 2010 年《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第 2 条有明确的规定。此外,国内学术界针对可再生能源补贴是否构成不可诉性补贴,以及不可诉性补贴本身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观点认为,在目前的多哈回合谈判中,已有不少成员方提议恢复“不可诉补贴”条款,还有成员方建议在恢复“不可诉补贴”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不可诉补贴”的范围。与之相对,也有学者认为,根据 ASCM第 31 条、第 8 条相关规定的适用期仅为 5 年,而目前 WTO 各成员尚未就是否恢复不可诉补贴的适用达成一致意见。退一步说,即使第 8 条仍然可以援引,也还是不明确的。除了不可诉性补贴之外,可再生能源补贴在 ASCM 禁止性补贴与可诉补贴的规制下又处于何种境地?还有观点认为,依据现有的 ASCM,很多以应对气候变化为真实目的的补贴都可能被判定为禁止性补贴或可诉性补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WTO 成员采取相关的补贴措施自由。4第 20 条款前言及(b)、(g)项又称为环境例外条款。WTO允许成员方在必要的情形下可以援引在本条款之下设置合理贸易壁垒。然而,可再生能源补贴能否援引该环境例外条款?有学者指出对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补贴,看似与GATT 第 20 条(b)、(g)两项所追求的目的的有某种“异曲同工”之效,但从法律上说,两者间实则险阻重重。究其援引,除了 GATT 第 20 条对 GATT 以外的 WTO 规则的可适用性问题悬而未决外,可以说,该条款的条文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不适用于作为补贴措施的抗辩依据。还有观点认为,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两项例外措施的内容非常宽泛,但要想成功援引,尚存在很大的难度。甚至有学者认为,ASCM 中有提到 WTO 其他协定,但没有提到 GATT 协定,这就说明了 ASCM 起草者不想将 GATT 第 20 条的例外适用于 ASCM。

………..

(二) 研究意义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最大多数人所共有的物品却得到最少的关照。每个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东西,却极少考虑公众的利益。”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改变了过去过度消耗资源、恣意破坏大自然的恶习,逐渐意识到地球不分彼此,是大家所共有宝贵资源。可是大自然并不会因此而姑息人们,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的阴霾正一步步地向人们逼近。世界气候会议频繁召开,《京都议定书》计划逐步推进,世界各国对于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表现出空前的关切,然而,不可不承认的是,多边减排计划的谈判相继崩盘,使得现今世界环境保护的步伐仅是原地踏步,停滞不前。此时,可再生能源产业无疑成为了世界各国重要的救市稻草。大力推行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是民意所趋、大势所向。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环保、低能耗、可循环等优势,可再生能源补贴是各国政府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二之选。除此之外,能源安全可谓是一国国内安全的头等大事。为了避免不必要能源安全危机的发生,各国政府正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以弥补传统化石能源的缺陷与不足。在实践上,补贴作为一项有效的贸易保护工具被各国所采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都曾经通过补贴等激励措施是促进某些领域的发展。在各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中,补贴措施的运用更是时代所趋。然而,随着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产业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相应 WTO 各成员方政府陆续对该产业进行援助,其中补贴措施最为常见。各成员方开始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贸易越发敏感,又基于 WTO 与生俱来的自由贸易属性,提交 WTO 解决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控诉正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过程,如中美风能设施补贴案、中美光伏案、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案等等。由此也引发了本文对可再生能源补贴如此风靡,但贸易摩擦频发的缘由思考,进而考量在 WTO 法律框架下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合法性以及现实意义能够得到反映。在理论上,可再生能源补贴本身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尚存在较大争议。此外,可再生能源补贴的认定标准比较模糊,现有法律条文对该问题的阐述不甚明确;可再生能源补贴措施对 GATT 第 20 条一般例外条款的援引的规定模棱两可,其法律依据存在歧义。本文的分析将建立于对现有 WTO 法律文本理解的基础上,以 GATT1994 的补贴规则、例外条款与 ASCM 的法律条文为蓝本,对可再生能源补贴所争议的核心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

一、可再生能源补贴认定标准

(一) 禁止性补贴的认定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1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两型社会

处理好“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这两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基础。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这个基础,但是人口与物质再生产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再生产,特别是在有限的生态资源及环境容量下更是这样。对这个问题的清晰认识,将有助于更好的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和可持续发展。

一、协调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发展,促进资源节约

马尔萨斯在其《人口原理》中将自然资源与人口之间的供求关系引入了人类的视野,并认为,由于人口数量是按几何级数增长,而谷物数量是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供求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必将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在对马尔萨斯人口论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的观点,并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与人口再生产的统一就是社会再生产过程,这两者的协调发展,是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

1.科技的进步可以实现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动态平衡

在1844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写道:“科学,它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一样,是永无止境的,至少也是和人口的增长一样快。仅仅一门化学,甚至仅仅亨弗利・戴维爵士和尤斯图斯・李比希二人,就使本世纪的农业获得了怎样的成就?但是,科学发展的速度至少也是和人口增长的速度是一样的;人口的增长同前一代人的人数成比例,而科学的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的知识量成比例,因此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而对于科学来说,又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当‘密西西比河流域有足够的荒地可供欧洲的全部人口移居’的时候,当地球上的土地才耕种了三分之一,而这三分之一的土地只要采用现在已经是人所共知的改良耕作方法,就能使产量提高五倍甚至五倍以上的时候,谈论什么人口过剩,这岂不是非常可笑的事情。”人类的社会实践表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然而,《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的这段论述,并没有就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与谷物增长之间必须保持平衡的前提表示否定,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对马尔萨斯人口论并不是全盘否定,它所反对的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关于谷物只能够按照算术级数增长的观点。也就是说,人们一方面可以利用科技的进步,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扩大自然界的利用对象,开发新的自然资源,拓展新的活动空间。从而解决人口增长与物质生活资料增长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

2.资本对人口的掠夺是人口过剩的主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的人口过剩不是相对于谷物的过剩,而只是相对于资本的过剩。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指出,造成人口过剩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的掠夺。也就是说,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对土地的破坏,使得农业耕地不足,并最终造成谷物产量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所以,他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过剩,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只要目前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方面的利益能够融合起来,人口过剩和财富过剩的对立就会消失,一国人民正是由于富裕和过剩而饿死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事实,这种比宗教中一切奇迹的总和更不可思议的事实就不会存在。那种认为土地不能养活人们的荒谬见解也就会不攻自破。”

3.人口的增长与物质生产资料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从人类自身生产必须和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的观点出发,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进行的构想。恩格斯在1881年2月1日致卡尔・考茨基的信中明确指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像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整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整,那么正是那个社会,而且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毫无困难地做到这点。在这样的社会里,有计划地达到现在法国和奥地利在自发的无计划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那种结果,在我看来,并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另一方面,从影响作为社会生产力中最主要要素的人的生存方式的自然界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出发,强调人类自身发展必须与自然资源状况相一致。马克思认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马克思主义的这段关于人口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论述,对当下的中国而言,就是如何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科学实现人口的计划生育,处理好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促进资源的节约,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协调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发展,实现环境友好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是人类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人类通过劳动使自然资源进入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并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经济价值。显然,正是因为自然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所以它才会为人类所关注。这是由自然物质的性质和人的需要决定的。但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积极协调自然物质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1.自然对人类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一般说来,客体对主体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即价值,“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关系中产生的。”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价值关系,并对自然有使用价值始终予以肯定。“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此外,马克思主义又指出:“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所以,自然资源和劳动产品都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也就是说,自然资源与人的劳动同样都是社会的重要财富。当然,需要看到,一方面是劳动对象的数量和质量会受到自然条件好坏的影响。“两个半球的自然资源不一样:东半球拥有一切适于驯养的动物和除一种以外的大部分谷物;西半球则只有一种适于种植的作物,但却是最好的一种(玉蜀黍)。这就给美洲的土著造成了在这一时期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是生产力中工具要素的构成会受到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情况变迁的影响。“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这也就告诉我们,工业的布局和经济类型的构成会受到自然资源天然分布与日后变动状况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价值的考察,从而发现自然存在着不同向度意义上的价值,如(1)“以人为尺度”,即以人的需要和利益为视角,从作为客体的自然对作为主体的人来看,所具有的有用性或积极作用向度上的价值,这意味着自然是具有使用价值的。(2)“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尺度”,即以超越人的需要和利益为视角,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以中介的方式,共同承载着地球大系统,这意味着自然界对人来讲是具有生态价值的,这些“中介”都不同程度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交换中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并维系着生态平衡。

然而,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在人类对自然使用价值的偏好作用下,自然生态价值长期以来都被忽视,这也就导致了以损害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出现。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一,只讲索取,不思回报的资源使用心理,不仅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短缺,而且对生态的破坏也是极为严重的;其二,无序的污染排放,非科学的废弃物处理,严重损害自然界本身的自净能力,威胁人类生存。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具有使用价值的判断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观点: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结合“以人为尺度”与“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尺度”之间的关系来思考,突出以人的尺度为重,以人的生存为重的理念;在人的生存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考虑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尺度,规范人类对自然的使用,限制不计后果的开发和利用。实际上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地球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将有助于促进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

2.自然再生产是物质再生产的前提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共同作用的社会性实践使社会物质生产得以实现,显然,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之间必须以协调一致的状态出现。马克思指出:“大生产――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水、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劳动的因素。”所以说,提高社会生产率和自然生产率对于推动社会物质生产以及自然物质生产是极其重要的。“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显而易见,剩余劳动离不开自然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率这个基础。“只要花费整个工作日的一部分劳动时间,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产品活动无形产品的形式或以渔业等产品的形式,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农业劳动(这里包括单纯采集、狩猎、捕鱼、畜牧等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因为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这也就是说,自然物质生产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成功的将自然物质纳入到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而人类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人化自然的世界,如此一来,自然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就清晰了。这也就意味着,物质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统一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毫不避讳的说,自然再生产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物质前提,又是其得以持续与扩大的物质保障。需要明确的是,自然物质生产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生态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是有着明显区别的,自然物质生产作为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更多的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社会物质生产过程。

然而通常情况下,人类会忽视自然物质生产而更多的关注社会物质生产,并且发展社会物质生产的方式是以损害自然物质生产为前提,显然,这是极其错误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消耗自然物质的同时,也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最终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讲,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提供包括实物和价值在内的补偿则是很有必要的,如推行绿色GDP等。为此,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在确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环境和生态问题,不仅要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还要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面对自然资源消耗过大以及对环境造成损害的状况,我们要积极采取合适的方式,比如“储蓄”、“贴现”等形式进行补偿。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当前我国的“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是人与自然的辩证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本体论的角度分析得出自然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并进一步指出人类在必须尊重和善待自然的基础上改造和利用自然。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从实践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人与自然的一致性,强调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其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目的指向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观角度,指出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则是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其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基础是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经济协调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协调发展”的观点出发,指出了正确认识自然的价值,并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加大对自然的再生产建设力度是合理解决“两型社会”建设中的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1-622.

[2]刘仁胜.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口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观点[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03):70-7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2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45-146.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6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2篇

发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是我国最“难产”的政策。事实上,我国《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早在多年前就开始酝酿。2009年12月,《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订,修订的重点是明确“全额保障性收购”,推行强制上网,《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开始起草。

2012年2月,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制订《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管理办法(讨论稿)》,其中明确发电企业承担可再生能源生产义务(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电网企业承担保障性收购义务(收购电量占比)、地方政府承担消纳义务(电量消纳占比)。

但是,由于牵扯电网企业的利益、可再生能源资源分布不平衡、技术以及配额的确定和分配等问题,造成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一再推迟。但是随着我国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发展中的上网、消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2015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9.5%的目标也进入冲刺阶段。

前提

中国可再生能源需要补贴,也需要更为市场化的运作,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就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发展机制。1997年英国首先采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目前已有英国、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丹麦、日本、德国等18个国家和美国部分州实施了可再生能源配额制。

新能源经历了快速发展,国内推出配额制的条件基本已经成熟:一、国内有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规划,政府、企业包括个人,对于发展可再生能源都深表赞同;二、以风电与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价格体系基本建立完成,补贴压力在可承担范围之内,各方投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具有合理的回报率;三、风电与光伏在部分地区的能源占比初具规模,出台配额制具备现实基础;四、“三北”局部地区弃风、弃光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推出配额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并网消纳,减少经济损失。

亮点

按照《考核办法》,国家将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纳入配额制考核范围,具体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技术。

根据方案,计入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包括:本地区生产并消费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从区域外输入电量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以及本地区可计量的自发自用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向其他区域输送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量计入受端地区,不再计入送端地区。

各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及省级电网企业共同承担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的责任。地方政府承担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的行政管理责任,国家电网企业对所属省级电网企业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承担领导责任。而各主要可再生能源电力经营企业按项目所在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承担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投资的责任,履行高效进行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义务。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权益发电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发电投资企业(集团)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投资和生产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并按年度公布监测评价报告。

此外,《考核办法》提出严格的监管要求。对在考核期未达到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基本指标或在年度中进展明显滞后的省,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可采取暂停下达或减少其化石能源电力年度新增建设规模等措施,有效调整有关地区的能源结构。

影响

《考核办法》的严格要求,预计会对电网、发电企业和地方政府起到强制约束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接入困难和限电问题。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太阳能系统;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节能;现实意义

Abstrac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in Qinghai Province,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be richly endowed by nature of solar energy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ow carb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lar thermal technology in building the application, and in the present, the benefit of future generations,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s very great.

Key words: solar ener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 TK511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频频告急,且这种化石能源利用中和利用后的生态破坏和高污排放是产生“温室效应”等极端天气的一种重要原因,而这些极端天气又诱发各种自然灾害,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现阶段,提倡节能减排,搞活绿色、低碳经济已成为全民行动,中共十七大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国家发改委下达文件《推进全国太阳能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日渐成为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要内容。考虑到便利性、可操作性和使用成本等因素,太阳能热水采暖与建筑一体化是实现建筑节能的理想选择。去年10月份青海省建设厅下发了青建法【2009】402号关于印发《青海省民用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理规定》的通知,从政府的角度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民用建筑中的应用,使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有了国家政策上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青海省会西宁市地处纬度36037′,纬度101046′,平均海拔2296.2m, 纬度倾角平面总辐射量6873 MJ/m2.a,水平面年辐射量5712 MJ /m2.a,太阳能最佳倾斜角为当地纬度±100的范围,是我国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Ⅱ类地区。因此,在西宁地区通过太阳能热水系统同建筑物一体化的手段达到高效的太阳能资源利用,使其力争达到建筑物总耗能的65%以上。结合省情怎样充分利用现有的、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达到环保、低碳、太阳能热技术应用在建筑中的推广意义非常巨大。

1、太阳能系统工作原理

采用强制循环二次换热系统。采热、送热利用温差自动控制方法,辅助加热采用定时或手控方法。

太阳能集热板经一段时间的光照作用,集热器出口温度T1与集热水箱温差T2(T1-T2≥10℃ )大于某设定值时(此温差可设置),集热循环泵启动将集热介质携带的太阳能热量通过二次换热将热量传给承压换热水箱,当换热水箱温度(Tb≥45℃)达到低温采暖温度时(此温度可设置),采暖循环水泵启动向房间供暖,当Ta≤5~10℃时,集热水循环泵停机,但换热水箱温度(Tb≤25℃)时采暖循环水泵停机。如此周而复始完成太阳能热量的收集、储存、供应。生活热水直接从集热水箱中收取。当太阳能供热不足时,加以辅助加热系统补充,辅助加热方法有燃气壁挂炉、电、柴薪、煤火炉等加热方法补充,用户可根据自身条件任意选择,太阳能系统与辅助加热系统联合供热,以保证全天候的热水供应和冬季低温辐射采暖要求。

2、可持续发展太阳能在未来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目前全世界最常用的还是化石类能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煤炭和石油需求量越来越大,终有一天会枯竭。不同能源机构对世界能源供应情况的预测数据各有所不同,但基本结论都是相似的。即全世界的煤炭只能用220年,在未来短时期内化石类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站占据很大的比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将逐渐替代化石类能源,并在2030之后开始逐渐进入大规模应用,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在能源资源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与有限的化石燃料能源相比,太阳能堪称最为理想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太阳的辐射输出,光子能量完全可以转换成各种人类需要的能源。尤其是光能转换为最常见也是最高级的电能,而电能则可以转化为动能、热能等其它形式的能源。也就是我们只要充分利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太阳能,完全可以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求。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讲,化石能源的利用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尤其是温室效应是全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寻求新的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太阳能作为自然界最丰富的洁净能源,而我国全年辐射总量为917—2333kW·h/m2,是世界上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因此太阳能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首选。

3、太阳能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分析

3.1 促进节能、环保、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建筑能耗在全国能源消耗总量中的比例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北方城镇采暖能源占全国总能耗的36%,为建筑能源消耗的最大组成部分,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kg/m2年,为北欧同等纬度条件下采暖能耗的2-4倍。

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给我国环境问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太阳能作为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当中,研究表明,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具有经济价值的地区是年辐射总量高于2200h的地区。因此,我省的大部分地区在建筑物中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对电力紧缺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太阳能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采暖不但节省大量的石化能源,而且减少了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3.2 提高全民生活质量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我省偏远的农村地区,能源短缺,太阳能在民用建筑采暖和热水供应,有效地改善了能源短缺的现状,提高人们的生活舒适度,改善居住条件及周边环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中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不仅解决农村的基本能源消费问题,促进生物质能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双重目标,还有利于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

3.3 增加经济效益

民用建筑采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居民生活用电量迅速增加,由于我国电力系统本身具有(火力发电占绝大部分)调解性能较差的特定,且已经存在着很大的高峰低谷负荷差异,随着我国居民住宅采暖的发展,虽然其耗电量不大,但却进一步加大了这种峰谷差异,使得电力系统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高峰负荷日益增加。因此,这样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和严重污染,太阳能采暖将会给个人、集体、国家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视觉语法;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2

1.引言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Harris率先提出话语分析研究,随后各地语言学家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大量关于话语分析的理论相继问世。其中大部分话语分析的理论只注重分析语言符号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忽略了对其他符号系统,如图像、声音、颜色、动漫等的探究。然而,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交际活动中出现的多种符号现象越来越突出,多媒体化(multimediality)体现社会实践的常态,而多模态化(multimodality)也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固有特性[4]。多模态在传递信息时体现的高效和有趣性使其已经成为现代交际过程的常惯模式。这对人们的多模态识读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胡壮麟[9]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多元智能。20世纪90年代后,多模态话语研究在语言学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言学家们尝试着寻找合适的理论来解释多模态话语。早在1977年,R.Barthes在论文《图像的修辞》(Rhetoric of the Image)中探讨了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Kress,G.& van Leeuwen,T.[1]研究模态与媒体的关系,专门探讨了多模态规则地表达意义的现象,包括视觉图像、颜色语法以及报纸的版面设计和不同媒介的作用等[1]。以Kress和van Leeuwen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尝试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研究方法应用于其它的符号资源研究上,如图像、声音、颜色、动漫等。因为多模态话语最合适的理论模式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它不需要为适应新的目的而对理论框架本身进行改造,可以直接为其提供理论支持[6]。本文将以Kress&Leeuwen的视觉语法[1]为理论依托,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以及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景区的新图标进行多模态话语解读。

2.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框架

Lemke认为符号系统实际上是符号资源(semiotic resource)系统,通过可识别的、多半是习惯性的(有时是原创的)方法采用这些资源,人们从而得以进行有意义的活动;社会符号构造则指包括语言在内的其他符号表达的社会意义,如讲话时的姿势、写作时的图形等。[7]Kress从分析幼儿对语言文字和图像的反应和创造的过程入手研究社会符号学,完成著作《作为意识形态的语言》, 随后发现纯粹语言符号研究对解释社会问题具有很大局限性,认为在语言系统之外的其他系统(如视觉、听觉、行为等其他信号编码)也同样存在意义,仅仅探讨语言符号的意义远远不能解释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5]。语言符号和其他符号系统如何生成意义、传播和接受的过程有什么特性,Kress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给与了描述和解释。Hodge&Kress归纳出用以指导阐释多模态话语的两个理论前提:(1)社会层面是理解话语结构和过程的首要前提,也就是把社会结构和过程当作出发点来分析意义。从该前提出发,仅关注语词是不够的,因为意义不仅存在于语言系统,也存在于其他符号系统。(2)语言理论必须看作是社会实践的诸多符号理论的一种,因为多模式是语篇的内在本质。如果单种语码不与其他符号体系相联系就得不到充分的理解。[2]

功能语法的主要出发点是把语法看成是制造意义的资源(Haliday,1985),语言为我们对社会行动的经验和形式的阐释编码。在克瑞斯和勒文的研究中,语法被延伸到视觉模式,他们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1]具体地说,“正如系统功能语言学构建了旨在解释语言如何表达意义的‘功能语法’,多模态符号学也关注非语言符号的语法,因为符号不是一堆无规则的乱码,而是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系统”[4]。

国外不乏学者对图画与语言组成的多模态话语进行研究,并得出一个分析框架。张德禄[6]详细分析了这个框架,得出:“语言和图画作为交际模态共有意识形态、体裁、语域和话语意义四个层面。在内容层面,图画具有视觉语法,而语言则有语言语法;在表达层面,语言由印刷符号体现,图形由图形符号体现。在这里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把两者在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整合为一体,特别是在内容层面的研究任务最重。”张德禄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这个框架分为四个层面: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文化层面是使多模态交际成为可能的关键;在具体的语境中,交际要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在话语意义层面,有由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所制约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在形式层面上,不同模态的形式特征相互关联,共同体现话语意义[6]本文将从该框架中的内容层面也即话语意义层面出发,对西湖景区新图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

3.西湖新图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西湖在世界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归功于聪明的杭州人。2002年西湖实现免费开放,继这一创举之后,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接着专门为西湖量身定做的歌曲《人间西湖》诞生。2012年“西湖LOGO全球海选活动”无疑赚足了全世界的眼球。在来自全球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西湖新图标,既生动形象又富深意。人们只需乍看一眼便能明白它是三潭印月、圆月印潭,有人调侃它如此圆满,极像一张光碟跌进了西湖,但仔细琢磨将会发现整件作品以圆月印潭为设计主要出发点,融入一湖一月一潭一印四要素,象征三生万物、大气包容。2012年5月20日钱江晚报在报道中称“有关专家则评论:‘西湖LOGO是有形的歌,《人间西湖》是有声的LOGO。西湖LOGO是继西湖之歌《人间西湖》之后,世界遗产西湖的又一大文化创意。’”[3]

3.1 再现意义

对应于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克瑞斯和勒文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他们将再现意义区分为叙事的再现和概念的再现两大类,其中叙事的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三类,概念的再现则相当于功能语法中所描述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

李战子[8]认为:“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矢量就是叙事图像的标志(叙事图像相当于一个命题)。”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动作者即为发出矢量的参与者,在图像中,他们通常最为突出。“这可以从尺寸构图中的位置,与背景的对比、色彩饱和或显著性、聚焦程度以及‘心理凸显程度’(如人形,尤其是人脸对观看者来说都具有心理凸显性)等方面来判断。”[8]

我国古代道家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湖新图标中,一轮圆月印入湖水,便成天上湖中两轮圆月。再将视角拉成平面,圆月和它的倒影幻化成两潭静水,和画面中间的一潭水组合成了三潭静水,加上之前高空中的明月和湖中的月影,有西湖第一胜境之称的“三潭印月”油然而生。圆月置于图标的上方,比较显著,以书法特殊手法飞白描以白色,于周围蓝色相比,非常突出,在三潭形成的矢量图中作为行动过程中的动作发出者,隐喻生命的美好伊始,继而不断循环反复,最后呈现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空中的圆月似人将柔和的“目光”投向三潭代表的自然万物,这又形成了反应过程,暗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命运和自然发展定律水融。

3.2 互动意义

对应于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在多模态话语中体现为互动意义。李战子(2003)指出:“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中的世界之间特定的关系。它们以此和观看者互动,并提示观看者对所再现的景物应持的态度。在实现这种互动意义 时,有三个要素:距离、接触和视点。……同时,和在语言中一样,情态也是互动意义的重要部分,只是实现情态的资源在图像中极为丰富。”情态可以被定义为对图像的“现实主义”的再现,以感官的编码倾向为出发点,基于色彩的饱和程度。“某种图画表达手段(色彩、再现的细节、深度、色调等)使用的程度,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尺度,从没有细节到对细节最大量的再现,或者从没有深度到最大深度。在每一个尺度中,都有一个点,代表了特定的图像中标准的自然主义。在这个标准上减一分,则至少在这个方面‘不太真实’了,增一分,则‘比真的还真’,我们把这和‘感官编码倾向’联系起来,强调的是感官的愉悦(或不愉悦,如在‘比真的还真’的恐怖图像中)”。[8]

西湖新图标包含蓝、白、红三种颜色,其中蓝、白两色饱和度较高,感官情态较高。白色的潭和月,置于画面中央的凸显位置,蓝色的湖水渐渐荡漾开来,湖水边界模糊,向四周延伸,象征杭州人民张开广阔的胸怀热情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画面中形成潭中印月、月中印潭的景致,体现出“天人合一、湖天一碧”的意境,彰显杭州东方品质之城的内涵,又有幸福和谐之湖的直观感受。两种颜色相得益彰,象征着自然生态的平衡。而西湖两字以红色的中国印盖于画面左下角,感官情态最高,体现出了西湖文化景观历史的源远流长。

3.3 构图意义

如果将多模态话语对应于功能语法,则构图意义即对应于语篇意义。构图意义体现在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

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位置实现的。任何特定的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图片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根据西湖新图标的构图方式,我们很容易看出三潭位于画面的中央,成为画面的焦点,传达三生万物融洽相处,天人合一等“理想”而“概括”的理念。英文字母“HANGZHOU WEST LAKE”位于边缘,而刻有“西湖”两字的中国印位于左下方,此两者直白地展现西湖景点的中英文名称和景区所属地,传达了杭州人民敞开胸怀,热忱欢迎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西湖欣赏美景的“真实”状态。

4.结语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视觉技术和图像体现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交际和再现意义经常需要各种符号,如图像、声音和身体语言等共同实现。语言只是众多交际模式中的一种,语篇研究也日益多模态化。本文首先概述了在数字化时代出现的多模态话语,然后借鉴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以西湖新图标为例,分析了构图、颜色和文字等多种符号资源如何共同实现表意。分析证明除文字以外的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地位,他们也是意义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Kress,G.&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2006:1.

[2] Hodge,R.&G.Kress.Social Semiotics[M].Cambridge:Polity Press.1988:437-442.

[3] 《钱江晚报》.《西湖LOGO,就是你了》[N].2012年5月30日.

[4] 李战子,陆丹云.多模态符号学: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发展前景[J].外语研究,2012,(2):1-2.

[5] 汪燕华.多模态语篇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据[J].外语学刊,2010,(6):146

[6]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6):25-28.

[7]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5

可再生能源意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再生资源 增值税优惠政策 可持续发展

一、再生资源的定义

再生资源是相对原生资源而言,俗称废旧物资,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经过回收、加工处理,能够使其重新获得使用价值的各种废弃物,如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废轻化工原料等。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再生资源,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1.4万吨标煤,减少6万至10万吨垃圾处理量。

二、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优惠政策简要回顾

为支持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国家对再生资源行业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政策经过几次调整。自2001年5月对回收实行免税政策以来,特别是2002年国家取消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特种行业许可证管理后,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2008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按照这个通知的规定,从2009年1月1日起对回收企业取消增值税免征政策,从事再生资源经营企业必须按增值税条例全额缴纳增值税,给予两年的“先征后返”优惠政策,凡符合条件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2009年退税70%,2010年退税50%,2011年将不再享受退税优惠。

三、新再生资源增值税优惠政策引发的问题

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再生资源企业进项抵扣难、税负高、资金占用大、退税审批程序复杂等一系列的问题,给再生资源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退税程序复杂繁琐,时间过长

退税程序复杂繁琐,时间过长,占用企业资金时间价值,不利于企业发展。退税要经过区县财政审核、市财政审核、省财政复审、财政部驻各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员办终审几个环节,程序复杂且时间周期长。如果回收企业稍有不慎,退税材料就会被打回。要是遇到地方财政吃紧故意刁难,回收企业根本没法退回税款。

(二)制度不合理,加重企业税负

目前,我国国内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的货物源头是居民,拾荒人员,非经营单位的机关团体、学校、部队,小规模废品收购站。这些源头单位和个人都不具备开具发票的资格没有增值税发票就不能抵扣进项税,就需要进货单位全额承担17%的增值税,造成企业税收负担过重。

(三)行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局势加剧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地的税收收入大幅度下滑,新政策的实施给各地政府税收收入的增长带来曙光,引起各地政府对再生资源行业的空前重视。这就造成各地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创办回收企业,并从事外购外销,对外渗透、争夺税源,甚至于再生资源退税成为政府调剂收入目标的手段之一,一时全国各地因税制调整引发的再生资源行业的恶性竞争局面。

四、政策建议

(一)取消目前回收企业执行的“先征后退”的增值税优惠退税政策

由国家通过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经营情况、税负承受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与其他行业税负水平平衡后,制定的一个较为科学可行的税收政策。例如: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增值税暂减按10%的税率征收,这样既降低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实际税负,又能使利废企业可按17%的增值税进行抵扣,促进利废企业的发展。

(二)建议把复审、终审权限适当下放至市县,逐步实现网上审批

首先,退税金额较小的如500万元以下的,由基层财政审批,报省财政机关备案,500万元以上的报送省财政机关及财政部驻省专员办审核,这样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手段,及时传递再生资源企业设立、变更、年审、缴税、退库等信息,创建再生资源企业情况数据库,对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网上审批,进一步加快审批退库速度,提高行政审批质量。

(三)实现可再生能源税收政策的法律化

我国实行过很多可再生资源的税收政策,可是效果都不是太好,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这些税收政策很少上升到法律规定,法律依据的权威性、稳定性不够,很容易随着经济形势甚至主管领导的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五、结语

发展再生资源企业对于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有重要的意义,是缓解当前我国资源能源紧张,制约我国工业发展困境的必要途径,因此,应该完善再生资源企业适用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促进再生资源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林加冲,王卫.新税收政策对再生资源行业的影响及调整建议[J].资源再生,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