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篇

2004年,苹果公司召集1000多名内部员工组成团队开始研发名称为“Project Purple”的机密项目。2007年1月9日,史蒂夫·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向公众正式介绍了第一代iPhone智能手机。iPhone手机凭借其优秀的工业设计和软件优化,实现了顺畅的触摸界面体验,吸引了众多用户。随着2010年1月27日史蒂夫·乔布斯最新设计的iPad,软件开发公司和用户们逐渐意识到,苹果设备可以应用在更多的专业领域中。凭借大量专业医用软件,iPhone与iPad已经迈步踏入医疗领域。

发烫的苹果

2008年7月开放的App Store设置了较低的门槛和完善的管理模式,也让更多手机软件厂商愿意参与到最时尚的手机系统中。2009年,苹果公司App Store软件下载量达2.5亿次,占全球所有智能手机软件下载量的99.4%。虽然当时多数iPhone应用为游戏、娱乐、网络社交类,但iPhone和iOS系统仍然引领了手机应用的革命与发展。

根据国外专业的App Store统计网站148Apps.biz提供的历史数据,苹果App Store美国市场的软件数量由最初的3.7万款飙升至现在的超过72.2万款,并且软件增加的速度保持在4%左右的水平。苹果公司提出了完善的程序商店管理模式,成功的推广模式和用户反馈模式,并依靠App Store严格的质量审查,确保软件的高品质以满足甚至超出用户的需求。苹果App Store推出至今,一直享有“全球移动平台的第一大程序商店”的头衔。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开发者向苹果App Store市场提交程序的数量也在逐渐上升。今年5月,平均每日提交程序数量甚至逼近1000款。在今年9月12日的苹果会中,苹果公司CEO提姆·库克骄傲地介绍说,iPad市场占有率已经升至68%,全球91%的平板设备网络流量来自iPad。开发者对于苹果平台的热情和信心一定会随着不断增长的用户和苹果设备占有率而不断增强。

“来苏水味”苹果

2011年2月,美国《纽约时报》就曾对蓬勃发展的移动设备医疗应用领域进行了分析报道,截至2010年底,已有超过1.7万移动设备上的专业医疗应用软件。根据美国重点研究医疗IT发展的Health IT Now联盟的统计数据,2010年~

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软件销售量上升了250%。移动产业的研究机构Research2Guidance研究员Ralf-Gordon Jahns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面对‘智能手机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的工具’这一趋势,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消费者都欣然接受。移动产业在医疗领域的革命一触即发。”

根据148Apps.biz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苹果App Store美国市场中的医疗类和健康类程序总和有近3.3万,占App Store程序总量的4.48%,在非娱乐类程序中,其总数排在教育类、图书类、工具类、商务类之后的第五位。在苹果官方App Store中国市场中,医疗类应用也已有近万种。

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预测,2015年使用移动医疗服务的用户将达到5亿人。以苹果iPhone、iPad等移动设备为首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逐渐改变患者们的就诊习惯和医生们的工作方式。在以前,这些场景或许有些科幻:医生通过软件与特定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询问、答疑或指导;医生利用软件查询某一症状的可能疾病,获得疾病的检查方式和推荐的治疗方案;医生通过随身携带手机中的软件,随时查看患者的检查结果、治疗信息。现在,在线医生交流软件、疾病和药品查询软件、病案管理软件等智能移动平台软件已逐渐将这样的构想变为现实。

与电脑相比,移动设备更具便携性,可以随身携带;移动互联网的逐步发展也让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得网络资源。医疗行业与移动设备的结合将碰撞出新的火花。在今年8月举行的中国康体佳论坛中,围绕移动医疗应用,各创业公司与运营商代表们都表示,移动设备在医疗专业领域有巨大的价值。市场研究机构帕克斯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测,到2015年数字医疗技术和服务带来的收益将超过57亿美元。移动数字医疗吸引着众多开发者。《南方都市报》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在中国,正在开发医疗应用的公司已经有500家~600家。若以每家公司20人计算,该领域的从业者已达上万人。

虽然医疗应用的创业热情高涨,但目前在苹果App Store中国市场内的付费软件、免费软件排名前200榜单中,供医生使用的专业医用软件均不到1/3。为数不多的医疗类应用也大多都围绕药物查询、疾病查询等功能,而真正需要深度专业支撑的医患沟通软件、患者病历管理软件、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软件却寥寥无几。

软件与医生的距离有多远

为了获得目前国内专业医疗软件的用户情况和用户感受,在筹划这期专题的同期,《e医疗》在丁香园网站进行了一次针对医生和医务工作者的线上调查。参与调查的医用软件用户包含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年龄阶层和不同年资的各科室医生和少数其他医务人员。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医疗健康;App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B

一、绪论

近几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人们日益体会到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和益处,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推广和使用,IT行业逐渐地发展成熟,IT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各个行业的App也随之应运而生,医疗App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医疗App的大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国外医疗健康类的App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显示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了一款有关健康类的App应用,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了管制范围,而对于国内刚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管制,中国政府有望跟进[1]。

国内医疗Ap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App应用软件如丁香园、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较为知名的健康类App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的健康类App主要的运营方向也不尽相同,市场上的医疗健康类App提供的功能以医疗查询、疾病查询、就医信息、症状自查居多,这些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就医以及自身的保健。但随着App的广泛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本文正是对此类App如何去更好的应用以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医疗APP市场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方向,进而满足医疗卫生中多元化的需求。

二、医疗健康类App在国内出现的问题

1.医疗App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2]

虽然现在患者能够通过移动App接受一些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使患者康复,这还是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类的App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通过网络的回复、图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方面从手机输入症状,患者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而且他们所描述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手机问诊时医患之间并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而这两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2.医疗App行业应用发展环境并不规范

目前国内医疗App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并且国内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大多数的医院并不愿意共享患者和医生的私人信息,以致各地的App厂商与卫生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地方区域。

3.医疗健康类App应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手机App应用功能普遍都有“手机问诊”类功能,通过手机问诊但能否做到确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手机用户的所描述的一些症状可能只是“标准化”的症状,而在医学上一些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是不同症状引起的[3]。除此之外医疗健康类App使用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医疗健康类的App使用人群一般为青年人,老年人使用甚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患病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使用“手机问诊”功能造成误诊的几率远大于青年人,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中国起步较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太熟悉。

4.医疗App应用中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医疗健康类的App并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当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时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的维权。对于医疗健康研究模糊的领域,一些健康类的App谎称一些食物或保健品能够预防某些疾病,更有甚的是现在医疗App很多疑难解答来自于一些普通网站的搜索,其解答的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很低。

三、App应用分析

1.医疗健康类App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就诊

医疗App中的就诊咨询服务只能帮助患者了解大概的病情,对于疾病的确诊与治疗还需要去医院就医,因为对于现今App的功能还无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测验,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提供诊疗方案,但患者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急诊病患者更要慎重的使用App中的“手机问诊”服务。

2.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使App更加“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医疗App误诊的事件,使医疗健康类App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促使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不清,患者的病症是由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但从App本身来说,它对患者的“诊治”太过“标准化”,对于一些个体化的差异的诊治不够“智能”。而如何才能使App的诊治更加“智能”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移动病情数据库,通过以往手机App用户的问诊,积累一些常见疾病的数据资料,当再次有这样的患者询问时便可以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医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更好的促进App的发展[4]

如今App的市场鱼龙混杂,支撑App的医生团队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建立一个医生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医疗App体制更加的完善,就像“淘宝”中买家买到商品后对卖家商品的评价一样,通过“好评”建立卖家的信用级数,通过这样的体系从而使医疗健康类App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医疗APP终究是为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工具,它终究不能代替医院医疗中的全部工作,只有协调好医务人员、患者、移动健康类APP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中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而脱离人们的需求去谈技术的开发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医疗健康类APP也是如此,它的开发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开发的原因和动力。医疗App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我们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未来的App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信用体系使患者使用移动App终端便可得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并且未来的App趋向于“智能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医生传输信息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检索移动数据库进行“智能”的分析与判断,给患者一个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参 考 文 献]

[1]五大趋势预测[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2):49-51

[2]刘砚青.“掌上医生”只赚吆喝不赚钱[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70-71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智慧医疗;物联网;移动医疗

[中图分类号]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8-64-3

Analysis of the WisdomMedical Research in the Era of “Internet +”

――Taking Zhengzhou city of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Zhao Jie Fu Lixin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wisdom medical development,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wisdom medical development inother areas, proposed the wisdom medical improvement program wit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s the core in the area of medical cooperation, the wisdom hospital construction, mobile medical scien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the wisdom medical science isconducted with a future outlook, so as to promote itsfurther development.

Keywords: wisdom medical science; Internet of things; mobile medical science

1 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自2015年两会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互联网+医疗”成了最先启动的产业领域之一,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下列是我国一些具有代表性省市的智慧医疗建设情况。

武汉市中心医院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已形成涵盖智慧门诊、智慧病房及智慧健康管理的全方位智慧医疗应用。在构建智慧医疗创新应用的过程中,该医院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为目标,借助无线网、集成平台、物联网技术及各类应用系统功能,实现资源可共享、就医更快解、病人更安全、服务更周到、管理更高效[1]。

苏州市智慧医疗建设情况:手机挂号和个人健康管理系统,着力解决“看病难、挂专家号难、时间耗费”等问题,并向市民提供个人健康档案、门诊记录、住院记录、疾病诊断记录查询、管理等功能。解决500万苏州市民的就医、健康管理,为家庭保健、远程医疗、全民健康档案归集等提供了基础平台。

上海长宁区(IBM智慧医疗成功试点)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建立的慢性病管理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推进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实现个体化的服务,在信息整合方面是把病人归入其中,实现信息共享,包括个人诊疗记录、个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运动情况等;在服务上,市民通过自己社保卡,注册登录网站,在网上查看自己的会诊记录、国内外的相关医疗信息等,还能给医生留言,对病情进行沟通[2]。

青岛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完善现有医药卫生信息云,促进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系统之间的沟通和交互;健全透明有效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边界顺畅的查询机制,推进远程挂号、远程诊断、社区医疗等指挥医疗系统建设,提升医疗和健康服务水平。

2 河南省郑州市智慧医疗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为更加了解智慧医疗发展状况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调研小组决定重点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作为主调研地。

2.1 调查数据的分析

调研小组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调研方式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广场等地展开调研。在关于“所在地区是否有紧急医疗救护预案来应对居民突发疾病或突发事故”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并不清楚当地医院对突发病情所做的预案或者当地医院根本没有应急预案,而当地拥有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医院仅占22%。由此可见,医院应该加强关注居民突发事故,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降低突发疾病或突发事故的发生概率。关于“到医院办理看病手续的烦琐程度”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44%的人认为当前办理看病手续十分烦琐,52%的人认为办理看病手续一般,仅有4%的人认为办理看病手续是简单的。由此可知,我们在办理看病手续方面应该进一步改善,利用信息化的办理来减少办理看病手续的烦琐。在“当地医院就诊是否方便”的问题上,通过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居民认为当地医院就诊还是比较方便或者是一般,但仍有近10%的市民反映是不方便的。因此,在智慧医疗的未来发展方面,要解决这近10%的人看病问题,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远程医疗等方法解决居民简单的健康问题。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卫生所建立档案规范的有78%,而很规范的只有22%。大部分的农村医疗机构没有为居民建立规范的医疗健康档案,这会使居民的健康得不到有效的追踪和保障,这也成为人们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未来的医疗应该能够利用数据库为每一个人建立电子档案,跟踪每个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加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

我们还发现了居民对“当地医院用药是否规范”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仅有不到10%的市民认为当地医院用药很规范,认为用药规范一般的人数的占54%,不规范的人数达到百分之十几。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用药规范程度与医生对病情的把握程度是有一定关系的,之所以这样可能是因为病人的病情变化太快,很难让医生完全掌握。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居民对医疗保健知识的了解途径”“居民对医疗系统服务的需求”“现在医疗服务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从而对郑州市医疗发展情况和人民满意程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2 河南省郑州市智慧医疗发展成效

2.2.1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目前,郑州市很多医院已经建设有比较完善的基础措施,例如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人民医院等医院都具有自助办卡、充值、挂号、交费一体查询机等先进智慧设备。

2.2.2 物联网技术与医疗初步融合。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接入灵活方便、状态信息采集自动化等特点,在医疗机构的应用中彻底打破了固定组网方式和各科室信息管理系统比较独立的局限性,更加有效地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物、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2],实现人、设备、物资管理可视化、数字化和自动化,提高临床工作和管理效率。

2.2.3 实施预约挂号服务。使用预约挂号服务,预约可以优先就诊。预约挂号具有省时、省心、便捷等优点,让人们在预约时间段优先就诊,减少等候时间;使用在线支付可减少窗口排队付费的时间;彻底消除去医院挂不到号看不了病的烦恼;及时收到医生的停改诊信息;详细了解重点科室、名医介绍以便快速找到好医生等。目前,郑州14家三级医院已经全部开通手机挂号系统,不仅减少了市民就医大量排队的时间,同时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

2.2.4 实行“医卡通”制度。“医卡通”具有就医便捷、记录完整、明白消费、资金安全、存取自由等优点,持卡患者可直接就诊、检查、治疗、取药,无须再排队挂号、交费;通过医卡通就诊卡,医生能查询到病人历次就诊的详细记录,有利于医生对您的病情做出全面系统的判断;可随时自助查询交易明细;资金可通过医院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到安全保障;就诊结束后,卡内余额可留作下次就诊使用,也可在收费窗口办理结算退余额,可自愿选择。

2.2.5 电子病历的建设。据了解,作为国家新医改第二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河南省目前已有4家医院,被卫生部纳入电子病历试点。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将为每个就诊患者建立符合统一标准的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

2.2.6 健康卡的实施。在2013年3月1日,中国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在郑州举行。健康卡集新农合一卡通、医疗机构就诊卡、免疫预防接种证各功能为一体,可方便市民预约挂号、查询疫苗接种记录、既往就诊记录等。首批加入“一卡通”平台的医院共有55家。其中省级医院5家,市级医院13家,县级医院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家。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不能方便快捷地获取病人数据。不能随时随地获取包括历史诊疗信息、临床检验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在内的患者全面医疗数据,掌握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2.3.2 仍然存在医疗误差。在确认患者身份及用药情况等方面仍然存在误差,有可能因输错药物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有效性等方面缺乏保障。

2.3.3 “医卡通”的不便。各医院的医卡通的功能基本相同:均可以使用该卡,在本医院内办理就诊、交费、取药、检查、入院、结账等事项。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由于采用医卡通制作系统的不同,各医院相互之间不能读取对方信息,其二,医卡通仅仅方便了医生,患者查询不了任何信息。其三,医卡通附带财务交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财产的安全性,也浪费了资源。其四,许多患者担心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医卡通里面的资料是否被院方窜改。

2.3.4 缺少个人的医疗检测防护。一旦发生意外,会导致面临的风险加大。没有将农村、社区居民的有关健康信息通过无线和视频方式传送到后方建立个人医疗档案,缺少医生的虚拟会诊和为基层医院提供大医院大专家的智力支持。

2.3.5 疏忽健康档案的建立。疏忽对居民以往的各类医疗卫生数据的整合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不能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数据的共享、业务的协同。患者就诊时,医生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利用科学准确的数据辅助医生诊断,会增加医疗差错。

3 智慧医疗改进方案

3.1 智慧医疗――核心技术

智慧医疗应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核心技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激光条码扫描等信息感知设备和网络,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信息的交换,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这种方法具有智能识别、多源数据的相融协同、移动计算、提供各层次全方位服务等优点。

3.2 智慧医疗――区域医疗协同

智慧医疗应通过区域卫生信息系统[4],实现医疗信息共享和区域医疗协同,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2.1 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通过使用生命体征检测设备、数字化医疗设备等传感器,采集用户的体征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将这些数据传递到远端的服务平台,由平台上的服务医师根据数据指标,为远端用户提供保健、预防、监测、呼救于一体的远程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3.2.2 远程医疗。将农村、社区居民的有关健康信息通过无线和视频方式传送到后方,为居民建立个人医疗档案,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允许医生进行虚拟会诊,为基层医院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多高价值的医疗资源;构建临床案例的远程继续教育服务体系等,提升基层医院医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

3.3 智慧医疗――医院建设

3.3.1 智慧医院――整体构架。智慧医院整体构架主要包括以系统集成为核心的医院智能化系统、以信息整合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系统集成、以电子病历应用为中心的临床信息系统、以病人服务为中心的临床移动信息系统、以数据共享为重点的数据融合平台系统、以数据安全为基础的信息安全系统。

3.3.2 智慧医院――智能化建设。智慧医院智能化建设主要包括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机房工程、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

3.3.3 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临床医疗业务系统、医院综合管理系统、外部系统接口、临床移动信息系统、临床业务辅助系统的建设。

3.4 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

借助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及无线网络技术,实现人与物的定位识别,结合门禁监控,提高患者诊疗环境安全;通过无线智能移动推车、医护移动终端,实现医护移动查房及远程探视、医嘱执行核对;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病房电视上应用与安卓、苹果操作系统的手机、平板电脑实现多屏互动等应用;在门诊方面实现“先诊疗后结算”。

4 智慧医疗未来发展

智慧医疗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政府参与加强化、应用范围扩大化、信息共享普遍化等。我们要通过在医院信息化应用、医院IT基础设施、医院物理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改善,进一步建设智慧医疗,来实现高效有序的医院管理,提供应需而动的公共服务,保障无处不在的信息沟通,营造便捷安心的医疗氛围,创造学习与分享的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医院基础设施智慧化程度。

我们的建设目标应是实现全方位(包括任何部门、所有科室)、全对象(包括病人、医护人员、药品、耗材等)、全过程(包括病人治疗、住院的过程等)的智慧医疗。

参考文献:

[1] 左秀然,杨国良.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12):14-18.

[2] 张平,池捷,王洪清.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建设和应用[J].中国医院,2009(1):62-64.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4篇

一、用高标准的“规则”武装“电子眼”

医院普遍存在大处方、滥检查、重复用药、乱收费等过度医疗现象,在加重群众负担的同时,还对医保基金造成巨大的浪费,给医保基金带来了较大压力。怎样应对这些问题?柳州市的办法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大数据,建立医疗保险智能监控平台,实现医疗保险的精细化管理。

自2012年7月开始,柳州市与海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构建医疗保险智能监控平台。通过监控平台这个“电子眼”帮助医务人员审核相关处方、医嘱。为使平台对医疗服务行为监控精准、有效,柳州市建立了高标准的、完善的“规则”数据库。用高标准的“规则”武装“电子眼”。首先,建立了国家标准的临床知识库,并经过国家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认证。其次,在国家标准的临床知识库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增加了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出台《柳州市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通知》,将大量的医疗行为标准尽可能量化,并形成管理规范,转换为系统智能工作的指令。最后,用高标准“规则”武装“电子眼”,通过计算机软件设计,形成系统运行的经验规则、报销规则、临床规则等综合审核规则;系统将根据参保人信息、单据信息、历史就诊信息以及疾病诊断、药品项目、检治项目,对每份医嘱、每张处方进行智能审核监控。对不符合根据临床路径制定临床规则的,自动给予识别、提示,达到帮助医务人员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目的。

二、多角度设置“电子眼”

由于疾病的治疗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医杖嗽倍愿鎏宀∪说闹瘟朴惺庇肓俅猜肪恫痪∠喾是合理的,光有高标准的“规则”武装“电子眼”还远远不够。为此,柳州在布局“电子眼”过程中,不断摸索,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多角度设置“电子眼”,不同角度监控各有侧重点,基本实现了监控准确、合理、有效。

――事前监控提示。将“电子眼”安装在全市各医疗机构的HIS系统上,实现每位医生在自己的终端开处方、医嘱时,系统能事前自动匹配,对问题处方、医嘱进行提示,告知违规内容。如果医生认为监控所提示的有理,可立即更改纠正错误;如医生认为确需执行自己的处方、医嘱时,医生可以在提示的对话框里填写说明,简述理由,作为事后相关部门判断和完善临床规则的依据。就像开车闯红灯一样,一般情况下,不闯红灯。但如果是救护车等特殊车辆执行紧急任务,也可免责。事前监控提示有效指导了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符合国家临床诊疗规范要求,符合医保规则,做到早发现、早提示,全程监管不留死角。它减轻了医保监管工作压力,使得医保医疗专业人员由电脑审核转移到床边审核。同时,事前监控提示可避免医生违规操作,明显减少医院“被拒付费用”,有利于缓解医保部门和院方矛盾,规范医疗服务流程。“电子眼”成为了医生的“第二大脑”和良师益友,帮助医生用好手中的“笔”。

――事中监控提示。对于没有使用HIS系统的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具处方、医嘱后,患者在医保缴费时,系统将对其诊断、处方、医嘱进行审核,并对违规处方、医嘱进行提示,告知违规内容,达到事中纠正违规处方、医嘱的目的。

――事后智能直接确认。对于已经实现事前、事中监控提示的定点医疗机构,对违反量化的医保规则的单据,列出批量审核结果,在医保业务系统中直接进行拒付。

――事后重点确认。对于未能量化的相关规则,事后审核系统发现的问题数据,经办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或不同定点医疗机构的情况分专科、医疗项目进行重点核实,即把选取的问题单据通过系统反馈平台,让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说明,说明有理的,免予拒付;反之确认拒付。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单据,组织医保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进行讨论裁决。

――事后重点核查确认。事后审核系统发现的问题单据,如需到现场进行进一步核实的,社保部门将派遣相关人员到现场对相关病历、医嘱、医疗记录档案进行核查,最终确认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对于发现重大问题线索的,可立即立案进行专案调查处理。

――事后重点数据使用。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对医疗处方的审核,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医疗保险服务的宏观监控。

三、通力合作用好“电子眼”

医保智能监控是一个信息化的管理工具,其目标就是要求医务人员做到医疗服务行为的“四个合理”。为运用医疗智能监控平台,柳州市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协调,定点公立医院积极配合,共同参与监控平台的本地化开发、对接。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已完成布局,全部实现了事前、事后监控。医保智能监控平台,已普遍得到了广大医务人员的认可,有医生说:“临床知识浩瀚如海,加上医保繁杂的各项规定,工作中难免有忘记和遗漏,现在有了智能监控系统,它就像我们的‘第二大脑’,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临床数据的准确性决定了智能监控平台能否准确实现审核。过去,由于全市各医疗机构所使用的疾病诊断库(ICD)版本各不相同,加上医务人员在诊断录入时的错漏,造成了大量的临床数据不准确,由此造成监控平台审核出了大量的“假阳性”数据,给社保部门和医院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眼抓拍”的准确性,柳州市社保经办机构正在组织完善相关基础数据工作,即统一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疾病诊断ICD-10、制定统一的疾病诊断录入标准、完成医院HIS系统与金保系统数据比对,确保监控规则落实到位。相信,相关基础数据建设工作完成后,医保智能监控平台的管理水平将“进化”到更高的台阶。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5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天蓝CC21”为你整理了这篇卫健委2020年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区委办工作要求,现将我单位2020年以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点工作基本思路

2020年,我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卫生健康委关心指导下,坚持以服务民生为根本导向,以“健康颍泉”建设为抓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群众满意为检验标准,铆足“精气神”,精准发力解难题,倾情奉献惠民生。疫情期间,全卫生系统人员倾尽全力,用实际行动促进防控工作的落实,较好控制住了我区的疫情,确保全区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疫情防控工作

1、取得的初步成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单位紧紧围绕疫情防控工作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疫情防控重要指示精神,做好重点地区人群排查工作。截至11月27日,全区累计摸排入境来阜回阜人员357人,其中回阜人员206人(含异地入境隔离观察后返阜人员151名),已全部解除隔离观察;累计排查湖北省、武汉市来颍泉人员2023人,北京返阜来阜人员477人,累计集中隔离314人(境外53人、湖北含武汉176人、北京85)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已全部隔离结束;自13日起,根据省、市工作要求开始排查青岛来阜回阜人员共计254条信息,其中省推送199条,社区排查55条;自26日起开始排查喀什来阜回阜共计16条信息,其中省推送13条,社区排查3条;截至11月27日,经过社区镇办进行摸排,我区务工返阜人员为342人,均已做核酸检测,检测结果为阴性,并纳入社区健康监测管理。

2、提升“四个能力”,坚决做到“早发现”。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市五院已规范设置发热门诊,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发热预检分诊点,123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设置预检岗,发现可疑发热病人及时规范转至市五院就诊,杜绝截留病因不明的发热病人,确保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关口;严格落实入院和住院患者管理,实行“应检尽检”,严格一患一陪护制度,落实戴口罩、测体温、查安康码等疫防措施。扩展延伸监测预警,健全多渠道信息来源机制,实施多部门协同监测,做到及时监测发现。二是提升核酸检测能力。全区共有核酸检测机构6家(市五院、区疾控中心和4家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点115个。目前市五院日检测能力1000份,与第三方签订签订紧急检测协议日检测能力2000份,区疾控中心日检测能力360份。同时我单位与3家第三方检测机构签订紧急检测协议,日检测能力14000份,总计日检测能力17360份,按照10合1检测,可以日检测17万人份。截至目前市五院门、急诊核酸检测共39872份,全部阴性。三是提升疫情防控风险排查能力。全区医疗机构开展疫情防控风险排查,坚决守住“院内零感染、院感零容忍”的底线;落实“院长管院感”制度,强化院长作为院感第一责任人意识,充分发挥院感专职人员作用;成立专项督查组对全区重点场所开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四是提升流调溯源和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区首席流调专家制度,组建流调队伍,24小时值守,对流调人员进行以培带训、以训待战;通过桌面推演方式、核酸采样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现场处置能力。

3、突出“三个重点”,坚决做到“早处置”。一是突出重点人群抓防控。综合运用公共卫生、大数据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对青岛、喀什等中高风险地区返阜来阜人员开展全面彻底摸排管控。二是突出重点场所抓防控。对公共场所、学校、养老机构等8类重点场所,强化单位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督促做好疫情防控措施。三是突出重点环节抓防控。持续做好冷链食品风险排查,截至11月27日,全区累计检测冷链食品及其相关的外环境和人员样本354份,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4、做好“三个准备”,坚决做到“早救治”。一是做好医疗救治准备。制定医疗救治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组建区级医疗救治专家组,涵盖呼吸、重症医学、院感、中医等10个专业。二是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市五院配足配齐急救、重症救治、监护、检测等仪器设备,做好医用耗材、药品、康复者恢复期血浆、防护装备、消毒用品等储备工作,建立物资储备清单,实行动态储备管理,确保满足医疗机构30天满负荷需求。三是做好隔离场所准备。我区主选隔离场所有2处(青皮树酒店80个房间、中益宾馆40个房间),已签订合作协议;备选隔离点1处(桔棠酒店80个房间),一旦有需要,一小时内可投入使用。同时安排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隔离场所随时进行指导,确保及时能够对隔离观察的密接和次密接及时按规定开展三次核酸采样检测工作。

(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紧密型医共体工作基本运行。2020年出台《颍泉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颍泉区紧密型医共体党建工作实施办法》等7个附件。为加强业务帮扶和交流,牵头单位对各成员单位安排一名副院长或医务科科长,进一步提升上下分级诊疗及帮扶工作,各项工作已经基本有序运行。

2、公立医院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五院建立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了医院内组织管理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管办分开。整合医院的重点学科、特色专科资源,统一管理行政后勤事项,有效盘活区域医疗资源。市五院于2019年3月16日实现全面搬迁,门、急诊就诊人次及住院人次逐年递增。截至10月底,较去年同期增长15.84%。

3、分级诊疗制度渐趋成熟。通过加强科室共建、下派帮扶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推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基层,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2017年市五院第一医共体正式托管闻集中心卫生院,截至10月底手术台次比同期增加60%以上;2019年4月份伍明中心卫生院接受市五院托管,截至10月底手术台次比同期增加20%以上,特别是中医康复科专家以及骨科专家的坐诊,给伍明镇中心卫生院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给周边群众就诊带来方便。

4、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2020年6月4日,颍泉区医管委对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2019年度公立医院考核。此次考核包括党建工作、医疗服务管理、医疗费用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医共体的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满意度等工作。2020年截至10月底,市五院平均住院日为8.4天,较去年减少0.5天。

5、医疗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市五院已顺利完成三级医院设置的省市级现场验收并完成三级综合医院执业登记工作;宁老庄中心卫生院已成功创建二级医院,成为颍泉区首家获得“二级综合医院”的乡镇卫生院,闻集卫生院创二级医院工作,目前正在验收中;全区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2家单位已经顺利创建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优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6、互联网+医疗。一是智医助理。通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会诊帮助、智能随访、智能预警功能,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并方便患者就医。智医助理家庭医生智能随访系统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帮助家庭医生完成预约体检、慢性病随访、预约健康教育讲座、健康指导等服务。疫情期间,系统新添加新冠肺炎风险监测模块,从病历中筛查出发热等风险病历,及时开展跟踪随访。2020年截至目前,智医助理辅助诊疗系统已完成62.7万余人次的辅助诊断建议,家庭医生智能随访系统已经累计服务群众130万余人次,重点随访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3万余人次,完成人工智能电话干预64万余次,提醒医生干预66万余次,有效提升了家庭医生践约率和居民获得感。二是医疗远程会诊。市五院远程医学会诊中心建成后,先后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多家一流医疗中心、省内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立儿童医院等多家医院建立联系。截至10月底,进行远程会诊数十例,远程教学40场有余。切实提高了我区区级龙头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三是“互联网+医保服务”。目前按照国家医保局统一标准,我区已实现医保电子凭证,及时对接皖事通APP,实现参保人员本地线上即时就医、购药结算、信息查询等功能。

7、培养基层医疗人才工作。一是区级医疗人才引进。制定了《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人才引进实施方案》《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有序开展编制周转池工作,通过“育、招、引”,截止2020年10月,市五院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共计112人,其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21人,本科48人,大专42人。二是基层医疗人才培养。通过2020年城市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工作,帮助受援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主要临床科室的业务水平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截至10月底共派出对口支援医务人员29人次。落实《颍泉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目前根据省、市工作要求,线上培训14人、线下培训19人。启动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有3人签订合同。自2019年以来,通过区卫健委资格审查、乡镇卫生院聘用,共新进11名村医,其中2019年新进7名村医,2020年新进4名村医。

8、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根据《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实施方案》要求,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长效机制,推进医疗机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制定《颍泉区卫生健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以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整治为突破口,持续加强行业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医疗服务秩序,守护医疗质量安全底线,改进行业作风,净化行业环境,改善就医感受,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和健康权益。截至目前,颍泉区卫健委对全区138家医疗机构开展了督查,查出医疗机构非法租借救护车一起,责令立即进行了整改,并进行了批评教育;查处医务人员违反“九不准”2人,1人给予暂停执业活动6个月的行政处罚,1人给予私收费用的5倍罚款;无证行医7人,处罚22万元。2020年9月,我单位联合区医保局印发《医疗保障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10月联合医保局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覆盖全区所有医疗机构。

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多元化综合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行业信用机制,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实现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2020年截至10月底累计行政处罚125起,罚款86万余元,开展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共记225份。

(三)健康脱贫工作

1、贯彻落实政策方面:一是会同医保局落实351、180医保政策。二是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按照“应签尽签”的原则,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对于无法签约履约的贫困人口,通过微信、QQ、智医助理等方式予以告知,对人员解约情况及时登记存档。实行“周报制”,对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情况实时调度,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截至10月底,34大病专项救治确诊9020人,累计已救治9020人,救治率100%;贫困人口41011人,有诊疗需求已签约33756人,已履约服务33756人。

2、问题整改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对于反馈问题,照单全收、立行立改、举一反三、补齐短板。针对各类整改问题清单,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马上整改到位;对需一定时间解决的,制定计划、明确责任,确保规定时间前取得阶段性成效;对需要长期坚持的,发扬“钉钉子”精神,持之以恒地抓、锲而不舍地改,注重标本兼治、形成长效机制,确保上级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目前所有问题已整改完成,并持续推进。

3、开展健康促进攻坚行动。一是健康教育进乡村行动。针对村民主要健康问题开展健康教育,各乡镇卫生院及所辖各卫生室已开展贫困村讲座200余场,受益近9千人。发放“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医保健知识读本”、“中医健康教育处方”等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近千份、口罩800余个,健康支持性工具、礼品600余份,受益群众600余人;二是健康教育进家庭。已印制“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宣传画2万份,即一家一张“明白纸”,目前已全部发放给全区贫困户,培养明白人近万人;三是健康教育进学校,截至目前全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已开展进学校百余场,受益6000余人;四是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在贫困村设置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内容,截至目前,在全区基层医疗机构共制作710块宣传栏,已更新五期,内容涉及呼吸道疾病预防知识、中医药保健知识及新冠肺炎疫情知识;年初与阜阳市电视台教科农频道签订合同,定期健康公益广告,每月播放7次,截至目前已播放70次。

(四)人口均衡发展不断完善

全面落实两孩政策,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2020年全区出生6767人,较去年同期减少1457人,其中二孩出生3079人,二孩出生占比45.50%,较去年同期下降2.42个百分点。数据显示,全区新生儿出生下降明显,虽然孩次仍以“二孩”为主但占比有所下降,随着政策放开生育堆积效应的释放,我区二孩效应逐步趋于平稳

三、典型案例

1月16日根据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市五院立即启用发热门诊。1月21日成立院内领导小组,制定应急预案,部署医院防控工作。2月5日,我单位正式启用市五院为备用定点救治医院,先后组建隔离病区4个,共投入一线医务人员210人次。截至目前,隔离病区共留观收治168患者。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草药参与率96%。截至11月27日市五院门急诊核酸检测共计39872人次。

市五院自抗“疫”战争打响以来,勇于冲在了疫情的第一线,我单位领导对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院内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号召,纷纷主动请缨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共递交请战书300余人次,其中抽调210人参与一线防治,医院先后获省级抗疫先进个人1人次,市级先进个人3人次,区级先进21人次。

四、存在问题

1、个别重点场所防控工作个别出现松懈。部分商超、工厂消毒、体温监测等工作有所懈怠。

2、村医断层危机。村级医疗机构村医老化严重,呈现出“引进难”的局面,村医老化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农村卫生工作的“瓶颈”问题。

3、医疗服务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因分级诊疗体系不够完善,老百姓的对分级诊疗的接受程度不高,医联体业务合作单位的医疗资源尚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医共体对成员单位的指导有限,需要紧密型医共体进一步融合资源,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五、明年工作思路及具体打算

(一)提高疫情防控意识。进一步巩固深化疫情防控成果,把落细落实常态化防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意识不松懈、防控不过度、疫情不反弹、发展不停步,不断完善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与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机制。

(二)加快推进村医养老保险工作。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15〕18号)要求,加快推进村医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已制定了《颍泉区在岗乡村医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正在排查在岗村医身份及执业资格,预计十二月份能够全面落实。

(三)积极推进健康颍泉建设。实施健康行动,坚持全民参与,推进社会共建共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加强健康教育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工作,科学防制病媒生物,全面提高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活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卫生镇建设,探索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活动。

(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体系,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强化院前医疗服务质量控制管理,推进院前院内服务一体化管理。通过资源整合与持续投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五)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院服务能力建设,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高铁全覆盖等战略机遇,聚焦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市五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中心卫生院二级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改善医疗服务和质量,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及精神卫生防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引导群众基层首诊、转向转诊、努力实现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格局。

(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完善“早发现、早报告”传染病报告系统,落实“四早”措施,加强监测发现和规范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面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提高妇幼健康水平,加强职业健康工作,推进职业病防治法制化建设。

(七)推进大病救治健康脱贫工程。继续落实34种重大疾病患者救治政策,充分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保障作用,落实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及健康促进工作。

(八)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深化综合医改重点工作纳入区重点工作予以推动落实,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医联体工作,建立完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公立医院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深化药品全流程改革,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运行规范、科学有效的综合监管长效机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九)加强发展支撑保障。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为手段支撑、引领卫生健康事业前行,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培训全科、卫生应急、精神卫生、公共卫生、卫生管理、儿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引进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推进科技创新,提升卫生健康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口监测预警,建立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十)大力发展健康多元化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推进社会资本发展多样医疗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

(十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正确认识卫生事业发展的目的,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九不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主体责任,实行“一岗双责”,坚持“一案双查”。进一步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完善内部监察和社会监督制度,坚决纠正卫生行业不正之风,采取多种方式严格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不断规范医疗服务从业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对被举报在医疗服务中滥检查、乱收费、不合理用药以及拿回扣、收“红包”的人员及时严肃查处。

(十二)推动医疗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区域内医疗项目建设,提升区域硬件设施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补齐医疗短板,提高区域内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居民就诊需求。十四五期间计划医疗项目7个。其中包括: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老年病区、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新区应急项目、颍泉区医疗卫生综合提升项目(包括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伍明分院迁建项目、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宁老庄分院综合楼建设项目)、颍泉区妇幼保健院项目、颍泉区中医院建设项目、颍泉区亲情养老社区项目、周棚医养结合项目,预计总投资20亿元。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6篇

移动医疗方兴未艾

根据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的定义,移动医疗指的是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14个国家的调查,大多数国家已开展移动医疗行动,最普遍的是建立医疗呼叫中心(38%),其次是通过短信发送预约提醒(25%)。北美、南美、东南亚是移动医疗技术采用最广的地区,非洲则排在最后。

《移动医疗在中美》报告表示,全球移动医疗市场预计将在2017年达到230亿美元规模,欧洲与亚太将占据这一领域最大市场份额,北美则排在第三。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建立了一个模型来预测移动医疗的增长。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将分别在37%和21%。GSM协会预计,到2017年,美国和中国将成为全球移动医疗的两大市场,共享全球移动医疗市场的1/3。普华永道估计,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将达230亿美元,美中则分别达59亿美元和25亿美元,与GSM协会所预测的份额基本相符。

移动互联网第三方咨询机构艾媒咨询公司说,中国移动医疗应用程序(App)市场增长迅速。该公司估计,中国的移动医疗市场约为18.6亿元人民币,到2017年,这一市场将达百亿元规模。

移动医疗比较热门的两个领域,一是可穿戴医疗设备,一是远程监控。来自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已达人民币4.2亿元,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增长10倍以上,达到50亿元规模。远程监控方面,GSM和普华永道联合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医疗监控服务市场将在2017年达12亿美元规模,其中90%的收入将来自慢性病治疗管理解决方案。

削减医疗费用的利器

医疗费用过高是中美两国共同存在的问题。《移动医疗在中美》报告说,2011年中国医疗费用为3960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5.15%。美国2013年的医疗费用约为2.9万亿美元,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21年增至4.8万亿美元,其在GDP中的占比也将从2006年的16.2%升至19.6%。即使富如美国,医疗费用也是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重”。据凯撒家庭基金会估计,美国普通家庭的医疗保险费从1999年到2012年翻了三番,医疗费用在家庭开支中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对解决这一问题,移动医疗技术具有几大优势。

可减少医疗资源出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不平等现象。以中国“移动心健康”项目为例。该项目选择山东、安徽、四川及重庆的部分资源欠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部署了基于3G网络的心血管病检查及监测系统。这套新型的3G系统包括了内置心电图(ECG)传感功能的智能手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病历软件,以及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的3G无线工作站。医务工作者能即时调取包括心电图数据在内的病人电子病历。智能手机通过3G网络自动将患者的心电数据发送给位于北京的监测中心的心脏专科医生,进行实时分析。医生通过短信或电话为患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提供实时反馈。这使得偏远山区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北京医生的服务。

可以简化医疗流程,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医疗信息“孤岛”现象在中美都普遍存在。病人在甲医院做一项检查,转到乙医院可能又得重新挂号检查,因为甲乙两家医院信息不通。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医院系统信息化很落后,基本上都是小厂商在做,没有像SAP、用友、金蝶这样的大厂商。

究其原因,在于医院“三无”:无动力,病人络绎不绝,不做也行;无余钱,医院在IT方面的年预算在百万元级别,要做好信息化可能要到千万元级别甚至上亿元的投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部分都是小厂商在做的原因;无标准,医院情况特殊,每家医院情况都不一样,甚至医疗设备的标准也不一样,很难做到行业标准,定制化服务比较多。

为打破信息“孤岛”,美国部分地区已建立了地区医疗信息组织(RHIO),这是一个政府主导的中立的信息平台,可使患者信息在几个医疗机构间共享,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同时,移动医疗可以改善患者体验,发送医疗提醒和诊断信息,比如按时吃药的提示。这样可以加强疾病预防和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另外,推动移动医疗可以使数据收集变得更加方便。大量医疗数据的采集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开展和政府的决策。

挑战犹存

报告提出,尽管移动医疗发展前景明朗,但目前还面临规模不足、政策法律限制、标准不确定三大挑战。

目前,移动医疗市场还处于初期,在中美都是画饼不小,规模不大。移动医疗牵涉多个主体,比如电信运营商、设备厂商、服务提供商、医院、患者,将多个主体纳入合作创新体系,需要时间。

在政策和法律上,中国卫生部当前仅允许服务提供商通过移动设备提供咨询服务,不能为患者开处方,这可能阻碍移动医疗的发展。而美国最大的障碍是赔偿金问题。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营的保险公司都没将移动医疗咨询、诊断、治疗服务纳入保险范围。

监管与技术标准不确定也是个问题。在美国,大多数移动医疗应用未被监管,它们宣称自己涉及的是保健而非医疗行业,比如跟踪卡路里摄入或运动量。不过,2013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指导文件,明确哪些应用在监管范围内,哪些应用可能适用“自由裁量权”,这向正确方向迈出了一步。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院服务信息系统 医疗市场 信息化管理

1、简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市场化已历经30年,工商领域市场机制已逐渐成熟。但与整个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相比,医疗服务的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作为市场主体的医院发育相对迟缓,但医疗服务市场已具雏形、且竞争激烈。展望未来,医疗服务业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将是不可逆转的,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将在今后十年内提速。

我国医疗市场具有诱人的前景。早在改革伊始,党中央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实现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为医疗市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进入小康社会之后,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持续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而且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的健康问题也不断出现。因此中国医疗保健需求将持续、稳定增长,医疗服务市场容量的扩大和细分化,为健康产业的发展带来无限商机。

作为医疗服务主体的医院,要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立足,必须为社会与消费者提供和创造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围绕服务创新这个主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一改昔日“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流程,把病人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引入现代工业的技术作业流程,根据患者就医的流向和特定服务环节的流量和流速。极大地方便病人,提高了服务质量。此项服务技术的核心,就是构建优质服务的医院信息系统,下面就我院构建的优质服务信息系统,在这方面作一探讨和介绍。

2、构建的医院优质服务信息系统的要点

2.1就诊前提供优质服务

除传统的病人直接上医院挂号候诊的方式,我们为病人提供了多种便捷的预约挂号候诊途径:一是通过互联网预约:我们建立了本医院网站,患者可从互联网上选择门诊科室,点击各科医生的链接并留言,自述病症和预约就诊日期。

病人还可以通过电话预约:适合于复诊的病人,可凭条码号、身份证号,对某个专科某个专家预约挂号。

本医院正在与移动电话公司合作,以后并认可通过移动电话短信的方式预约挂号候诊。

2.2就诊过程中提供的优质服务

对已预约的病人可直接在指定窗费,大大缩短了病人的排队时间。

未预约的就医人员,入院时,可通过点击摆设在候诊大厅的触摸屏(如图1),获取本系统为他提供的唯一条码,自动进入智能排队高度系统中,系统能够智能分析就医人员的流量,自动调度和指引就医人员的流向。同时也为他建立了一份完整的、长久的医疗信息档案。不同时期的检查、治疗、影像等所有相关数据都实现电子化的录入、保存。通过这个唯一的身份标识,医生可以方便调阅病人的医疗档案,通过对比,准确快速诊断,免去病人往返奔波的苦恼。将来还可以实现远程调阅。就医人员可以凭着检验条码在门诊大厅的自助检验报告系统中打印出自己的检验结果。就医人员还可通过本系统设置的电子公告板、触摸屏等方式,查询药品、诊疗项目的价格;住院病人可以查询住院的医疗费用清单。

手术病员家属能通过手术管理及通知系统了解到手术进行状态,减少不必要的担忧,减少了手术室外等候的家属的数量,使环境更加清新。若病人提供了电话联系方式,则本系统还可通过移动电话让门诊就医人员、住院就医人员了解就医的各种提示信息,如化验结果,经费使用情况,手术前和化验前提醒信息等等。

2.3就诊后提供的优质服务

本系统为门诊就医人员设置了网络查询化验和检查结果的功能(如图2)。

住院就医人员可得到医院的电话回访,医务人员根据存储在HIS系统的诊断、电话信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告知各种注意事项,饮食习惯,服药常识、定期来院检查等。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8篇

关键词:智能化目标系统特点初步设计 详细设计 施工过程监理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介绍

宿迁妇产医院,位于市政府南300米,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3层,地下部分1.5万平方米,其中5千平方米是急救医院,人防按核5常5设计,满足核战争状态救死扶伤的需要。

2智能化建设目标

宿迁妇产医院智能化建设的目标就是以下5点:第一点、方便病人就医;第二点、缩短病人候诊时间;第三点、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第四点、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第五点、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环境。

3宿迁妇产医院智能化系统特点分析

以下是对宿迁妇产医院综合病房楼智能化系统工程19个子系统特点分析: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运用自动化仪表,计算机过程控制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对宿迁妇产医院内部的环境参数和机电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自动化检测、监视、优化控制、数据统计管理和事故报警记录的综合性控制系统。

2)入侵防范系统:通过在重要科室、场所、通道等地方设置各类探测器,并与监控系统、灯光系统联动构成了一套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盗报警系统。只要有人非法闯入,即会触发报警信息。

3)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是利用视频技术探测、监视设防区域并实时显示、记录现场图像的电子系统或网络。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对楼内各出入口、收费及挂号处、财务及出院结算处等场所进行远程监控,并与防盗报警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实现联动控制。

4)出入口控制系统:利用自定义符识别或/和模式识别技术对出入口目标进行识别并控制出入口执行机构启闭。此系统就是对进出通道进行管理,该系统与“一卡通”系统集成,实现“一卡通”管理。

5)电子巡查系统:电子巡更系统是管理者考察巡更者是否在指定时间按巡更路线到达指定地点的一种手段。巡更系统帮助管理者了解巡更人员的表现,而且管理人员可通过软件随时更改巡逻路线,以配合不同场合的需要。

6)机房建设系统: 宿迁市妇产医院机房分为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和电信安全监控机房。机房的设计均按一级标准进行设计。

7)综合布线系统:能支持语音、数据、图像、多媒体和控制信号等各种业务信息的传输,相当于智能建筑的神经系统。基本涉及到整个智能化各个子系统。

8)信息网络系统:信息网络是进行数据通信、实现Internet访问和办公自动化的基础。网络规模、网络安全是重点考虑,首先考虑在不相关的业务应用中,实现物理隔离,如医院内部网与互联网之间,医院业务网与安保网之间等。

9)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在宿迁妇产医院各门诊大厅、候诊区、休息等候区、会议室、示教室、办公室、病房、电梯厅、宿舍、食堂、茶座等公共场所设置电视终端,提供电视新闻、娱乐和图文信息服务。

10)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此系统的设计兼有火灾事故广播功能,与消防报警系统的设计相配合。系统实行分区控制,分区的划分应与消防分区相一致,某区发生火灾时,无论系统开关状态如何,均能实现自动强行切换,并且该区及相邻区均应报警。

11)多媒体会议系统:此系统在会议中不仅可以听到发言人的声音,看见与会人员的图像;还可以在各会场之间传送文档、播放幻灯片、共享应用程序等各种形式的数据资源。

12)视频会议系统:它通常包括:远程诊断、专家会诊、信息服务、在线检查和远程交流等几个主要部分。采用远程视频会议方式实现远程医疗和教育,宿迁市妇产医院及儿童医院大楼在示教室内设置一台一体化视频会议终端,此终端可扩展多点会议端。

13)信息引导及系统:在宿迁妇产医院统一设立信息公告系统,各设信息显示屏医院就诊室等各处。系统可根据各显示位置的需要不同的信息内容。LED电子公告屏不仅可以显示各类通知、致辞等信息,同时还要与HIS相连,实时显示各类医疗信息;触摸屏则为医院的导诊信息的窗口,提供医院公开信息的查询。

14)排队叫号系统:门诊自动分诊导医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HIS实现系统间的集成。提供通用的公共接口,可以灵活方便地实时连接PACS、LIS等相关宿迁妇产医院信息化系统。

15)医院呼叫对讲系统:此系统是在病区各护理单元设计配置护士站与患者床头间的双向对讲呼叫系统,病房外门上方或走道设有灯显设备,各护理单元间实现联网,病房内卫生间设计配置求助呼叫设备,是一种直接、可靠的通讯联络方式。

16)ICU 探视系统:可视对讲系统专用于ICU重病房病人与家属之间的探视对讲,也可适用于其它需要隔离探视对讲场所,以TCP/IP协议传输视频、音频和多种控制信号。

17)医疗示教系统:此系统将整个手术过程通过网络硬盘录像机记录下来作为医院的资料记录和备份,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到示教室的显示终端上,进行医学示教。

18)医疗纠纷处置系统:在门卫旁设立安防控制室,民警24小时值班,与当地富康派出所和宿城公安分局进行摄像联控,出现医疗纠纷,随时介入,确保医院和患者之间纠纷和矛盾及时化解。

19)停车场管理系统:通过移动感应开启相应区域所有的灯光,到午夜后,定时把大部分的灯关掉。在繁忙使用时期,开动排气扇。非繁忙时,间歇性开动排气扇,以达到节能的效果。

4监理工程师对智能化设备安装的过程控制

监理工程师对以上19项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进行深化优化确定安装详细图纸后,对设备采购、设备安装和设备调试也进行全程监管:

1)协同合约部进行邀请招标,选择资金技术雄厚、有过同类先进医院安装经验的分包单位作为施工单位。

2)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认真核查,要求施工方案严格按照设计和规范标准进行修改完善。

3)对进场设备对照图纸进行开箱检验,设备的品牌、数量、规格和参数进行一一核对,保证智能化设备质量。

4)协同消防检测和消防验收部门,对通风和自动喷淋灭火系统设备进行调试和验收;协同公安部门,对安防监控系统进行调试和验收。

5)协同设备供货厂家,对地源热泵、空调通风设备、热力设备等进行安装监理和调试验收。

6)协同医疗设备厂家,对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产房、CT磁共振等医疗检测设备进行安装监理,调试和验收。

通过以上逐条精心的过程控制,保证所有安装设备的安装质量和使用功能。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9篇

小到健康检查,大到重症诊疗,技术、价格、服务质量在不同国家间的高低差,正推动越来越多的人跨过国境寻求医疗服务。

这是一块馋人的大蛋糕。全球医疗旅游族的数量已从2006年的2000万人次迅猛增长至2012年的4000万人次,而一个医疗旅游者平均约能带来1万美元的收益。根据全球水疗与健康峰会(简称“GSWS”)与斯坦福研究机构(“SRI”)联合的2013年全球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度全球医疗健康旅游产业规模约为4386亿美元,约占全球旅游产业经济总体规模的14%。

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机构,正努力从“医疗旅游”产业中分到一块蛋糕。

迅速壮大的医疗旅游族

“去韩国体检之后,会觉得中国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潘智辉已经打算好,今年若有机会去韩国的话,他将抽出半天再做个体检。

34岁的潘智辉,从4年前开始每年例行健康检查。他工作应酬多、运动少,体形微胖。在一次爬山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连父母都爬不过。虽然平时身体没有什么问题,但这足以令他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健康问题,与此同时,他身边的不少朋友早已将体检列为每年的议程。

但是国内医院的服务却不甚令人满意。潘智辉去了所在城市东莞的一家三甲医院,选了一组1800元的基础型体检套餐。随后就是中国医院最普遍的体检经历:内外科检查要排队、抽血要排队、做心电图要排队……整个过程从早上8时开始,中午12时才结束,其中B超排队就耗了两个多小时。如果碰到医护人员心情不灿烂,还附带给脸色看。

2013年春天,身为东莞一家旅行社日韩部的负责人,潘智辉受一家医院邀请,到韩国体验、考察医疗旅游。

“人家那个真叫服务。”将中韩医院的不同体验进行比较之后,潘智辉感叹道。

不像中国医院清一色的白色,韩国的医院灯光明亮、色调温暖柔和,各自独立的房间代替了中国医院拥挤嘈杂的大堂,没有任何令人不愉快的味道――这使得医院看起来更像是温馨的酒店。

从进门开始,就有一位会中文的医生助理全程陪同。体检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体检套餐,在医生的协助下做好体检计划。潘智辉印象最深刻的是,韩国的医护人员都面带微笑,亲切和蔼。

尽管潘智辉选的是最基本的套餐,但也包含了基础的肿瘤筛查,而价格折算成人民币只需要2000多元(一些韩国医院为了吸引中国的消费者,在体检上给了优惠价)。15个工作日之后,翻译成中文的体检结果便发到了潘智辉的邮箱里。

潘智辉只是浩浩荡荡“医疗旅游族”中的一员。因为定居地的医疗服务太昂贵或不太完善,他们跨出国门到国外寻求更相宜的医疗服务,大到重病治疗,小到被称为“轻医疗”的健康体检、减肥塑身等。国际上倾向于用医疗旅游来概括这种以侵入性手术治疗、医疗诊断或生活方式医学为首要目的而进行的旅行活动。

上海市教委2009年资助的一项关于国际医疗旅游产业的研究显示,医疗旅游族主要由5类群体构成:对医疗价格敏感者、医疗保险缺失或承保项目缺失者、不愿在国内长期等待医治者、特殊医疗需求者,以及倾向于使用生活方式医学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人群。

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医疗旅游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旅游研究院公布的数字显示,中国居民的出游意愿已达七成。较强的消费支付能力、日渐增强的医疗健康意识,再加上出境旅行的便利,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吸引出国门。

2013年,访韩医疗旅游总人数超过21万,其中中国人占了1/4,已成为韩国医疗旅游市场的主力军。韩国旅游发展局广州办事处郭尚燮局长介绍,最早的医疗观光游客以俄罗斯、中东地区的为主,侧重于重病治疗。“中国人到韩国医疗旅游的项目有点不一样,主要是整形整容,以及现在慢慢开始的健康体检。”

在其他诸如日本、新加坡、美国、泰国、瑞士等热门的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也出现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面孔。亚洲最大的私立医疗服务集团“新加坡百汇医院集团”市场发展部助理副总裁陈行义告诉《南都周刊》记者,他们预计,到2014年底,赴百汇诊疗的中国人将达1000人,其中多数来自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以及厦门、昆明等二线城市。他们到新加坡主要是为了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重症治疗,以及健康体检。

亚洲的逆袭

作为一个产业,虽然医疗旅游在中国尚属新兴事物,但在国际上,却有了不算短的发展史。

在早期,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吸引了众多以重病诊疗为旅行目的的患者。而今人们的观念已经改变,像潘智辉这样以轻医疗结合观光、游玩等目的于一体的医疗旅游模式正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瑞士的羊胎素、巴西的整容、匈牙利的牙科……正日益受到国际医疗旅游者的重视。

研究表明,与国际观光度假旅游客流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不同,国际医疗旅游客流主要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

为了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医疗服务,仅2007年美国就有近75万人到境外进行医疗旅游,目的地多为墨西哥以及亚洲的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而到2017年,这一数字预计还将增至1575万人。

拥有“第一世界的技术和第三世界的价格”的亚洲医疗旅游业,正逐渐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医疗旅游的目的地。2007年,亚洲医疗旅游服务收入就已达34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2.7%,并且每年以两位数百分比的速度递增。其中泰国、印度、新加坡3个国家的医疗旅游服务,一度占据了整个亚洲医疗旅游服务市场份额的90%。

在传统游客的眼里,印度集中了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缺点:人口多、贫困、糟糕的卫生条件,但在另一方面,印度私营医院医术水平高且费用低廉,位列福布斯全球10大热门医疗旅游胜地榜单之上。印度医疗旅游开始于1995年左右,医疗项目类型丰富,不少私立医院具有世界一流的医疗水平,但收费只是欧美国家的1/10,手术等治疗也无需像在欧美国家等上数月之久,几乎立即就可以进行。印度最闻名的医疗服务有心脏手术和矫形,位于新德里的埃斯科特医院每年完成4200例心脏手术,死亡率只有0.8%,感染率只有0.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2%、1%。而且,印度的大部分医护人员都会讲英语,吸引许多欧美人不远万里前来。

亚洲另一个热门的医疗旅游胜地新加坡,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亚洲拥有最佳医疗系统的国家,不过近年正遭受马来西亚的冲击。医疗旅游产业是马来西亚近年的重点支柱产业,2011年总共有38万名医疗游客到马来西亚,多数是进行心脏外科、骨科、牙科、试管婴儿等手术,其中有1万名左右是中国的医疗旅客,这两个数据还在不断上升。马来西亚医疗旅游理事会(MHTC)首席执行官黄丽莉曾称,在2020年之前,要把外来医疗旅客的整体数字增加至190万人,而其中一个办法就是确保收费比新加坡低。

抢分市场蛋糕

医疗旅游产业迅速壮大带来的,是嗅觉敏锐的资本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009年,韩国政府指定在中央直辖市大邱建设“尖端医疗复合园区”。占地103万平方米的园区投资约为50亿美元,务求将大邱打造成韩国医疗观光代表性城市,同时成为亚洲最佳国际医疗R&D中心。

对于中国市场这块肥肉,韩国更是丝毫没有放松。韩国旅游发展局在中国开设了7个办事处,对韩国的旅游资源进行大力度地推广、宣传。2013年,韩国将已举办过多届国际医疗观光博览会移到了海外,第一站就选在中国的广州。

医疗旅游产业“领头羊”泰国近年每年都吸引了超过200万的国际医疗旅游客,但仍雄心勃勃,正在打造“世界医疗旅游服务中心”。印度政府发出倡议鼓励向医疗服务领域投资,对参与医疗旅游服务出口的医院实行税收减免。新加坡政府成立了由多个机构联合组建的新加坡国际医疗,目标是将新加坡发展为亚洲最大的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连菲律宾也定下目标,要在2015年实现医疗旅游收入30亿美元。

为了吸收更多的国际游客,韩国、日本、台湾、印度等,都争先针对有医疗需求的游客开了绿色通道――医疗旅游签证。

医疗旅游蛋糕变大的同时,也催生了另一个产业的兴起――医疗旅游中介,包括旅行社和专门的医疗旅游公司。

陈礼煊是一家高端资源整合商务平台公司的老板,他正在筹备面向多为企业主、企业高管的会员推出日本定制旅行项目:这个为期4天的旅游线路,其中一天将安排在东京进行体检。从全身精密检查、防癌精密检查,到癌症基因高端体检,会员有三个体检套餐可选,价位估计在5位数左右。

北京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以医疗旅游中介公司,旗下有瑞士羊胚胎素抗衰老治疗、德国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韩国体检等热门产品,目前已接待过2000多客户。该公司市场部公关经理吴琪估算,中国目前海外医疗旅游行业的市值应该在10个亿以内,根据目前国内亿万富豪有6万名,年人均消费100万左右测算,未来市场深度至少在600亿左右,中国的医疗旅游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发展潜力。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电子商务模式;智能手机

中图分类号:TP393;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72-03

0 引 言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便携式健身产品是健身行业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产品,其依托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和智能手机将健身变成随时随地进行的活动,深受广大都市上班族的喜爱。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属性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娱乐因素外,身体健康指标收集的功能也在逐步加入,例如血压、脉搏、心跳等。与之辅助的一些计算公式也通过手机程序的方式显示给用户,让用户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并且一些基于物联网的医疗健康设计也加入其中,为用户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和建立身体健康档案。

针对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发展趋势,合理利用其技术特点开发新的商务模式是本文研究目的。商务模式研究将主要参考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物流系统设计、移动智能系统和支付平台这几个方面来探索产品的盈利途径。通过设计新型的产品模式建立以医疗服务、传感器销售为主的合理营销流程,拓展健身产业市场。

1 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的系统工作原理

基于物联网的便携式健身产品包括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端两部分。

1.1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作为设备主体,通过操作系统与外部传感器相连,允许外部传感器将获得的身体健康数据传入手机。在手机操作系统中,客户端软件应用程序(例如跑步机程序、跳跃统计程序、心跳记数程序等)为用户提供相应操作界面及服务器数据传输功能。传输方式将主要依托3G网络实现,同时提供定位服务。

1.2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硬件系统由服务器集群组成,采用硬件虚拟化系统作为底层平台对服务器资源和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建立软件联合资源整合管理平台(URP),采用分布式系统设计,承接多个第三方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的任务,保证客户端用户通过客户端登录获得ID号来进入平台操作,因此URP平台能够掌握所有用户的使用信息。同时,通过分配权限实现用户分级,包括医疗服务权限、用户使用权限、系统管理员权限、系统维护人员权限等,例如,将医护系统与客户系统整合,只允许制定医疗服务获知用户信息。数据处理和存储分别采用HPC并行计算集群技术和分布式存储技术来实现,从而保证系统资源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系统依托终端/服务器端模式实现工作流程。客户端应用程序负责收集、整理人体传感器探测信息,实现数据汇总传递到服务器端,然后在服务器端对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将结果在Internet上提供给专业医护人员或健身教练,由他们通过URP平台将指导建议传送给终端用户,从而使得用户在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健身的同时,还能够获得专业人士的点对点服务。

1.3 系统原理

图1便携式物联网健身系统图

图1所示是便携式物联网健身系统原理示意图。其中,智能手机作为健身终端核心部件,主要包含生命体征传感器、IO中间件程序、客户端应用程序、3G网络通信模块和智能手机系统。利用这些功能完成数据收集和传输工作,然后通过公共3G网络发送到服务器端,由服务器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调用。服务器端是由多台服务器构成的集群,采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将操作系统置于硬件虚拟化层之上,用HPC并行计算集群来处理数据,用分布式数据存储集群保存数据,并允许系统管理员和远程健身服务提供商依据权限在URP资源整合管理平台上操作。

2 物联网健身产品市场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物质生活得到了质的改善,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对身体健康的需求也越发地强烈,与之相适应的是健身行业的发展。在小区、公共场所里各种健身会馆和健身方式充斥着整个健身行业,而伴随着的巨大商机也带来巨额利润。以健身器材为例,截至2010年5月底,全国共有规模以上健身器材企业356家。2010年1~5月,健身器材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99.74亿元,同比增长36.20%。共计实现利润总额3.1亿元,同比增长152.71%(数据来源《中国健身器材行业调查报告》)。

同时,中国居民的健身需求也在逐步增长。以城市居民例,2012年的一份网络健身调查显示41.0%的人在最近一年去过健身房,在健身房健身的人平均坚持了4个月时间。而在公共场所健身的人群在调查中显示有20.0%的人,主要为中老年人,平均健身时间则为8个月。调查发现:31.0%的受访者对教练的专业水平最看重,大部分的受访者愿意听从专业人士意见(数据来源《健身人群市场调研》)。

可以预见,健身行业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提高还将呈现扩展的阶段,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西方作为健身行业标志性的健身房连锁经营企业却在中国遇到了挫折。从2004年以前,健身行业的毛利率高达40%以上,到现今的4%左右,致使健身企业刮起倒闭风潮。如此大的反差原因是什么呢?事实上原因无非是两种,一个是时间上的不充裕,另一个是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年轻人健康调查报告》中,90%以上不做或很少做健身运动的受访者都是以“工作忙”作为借口,同时认为去专门的健身场所或专门的健身时间比较麻烦,更希望有一种便捷的、更有针对性的健身方式。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分析出人们对健身的需求状态―― 愿意在健身产品上进行消费,但是在健身时间和健身场所上更希望随意一些。与大众化的健身方式相比,更希望获得有针对性的个人健身指导,且价格要在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不成为负担。所以,结合以上特点能够得出,性价比高的便携式的智能化健身设备具有广阔的市场。

3 便携式健身产品商务模式的设计

在建立商务模式之前,必须对消费者盈余(Consumer surplus)做出估算,从而寻找到适合物联网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利润切入点。做到这一点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花费来获得购买意愿参数。其公式如下:

式中,CS代表消费者盈余,Pmkt是平均购买价格,Qmkt是在平均价格基础上购买的总量,Pmax是最大意愿花费。除了获得消费者盈余之外,要想得到交易收益范畴必须知道生产者盈余,计算两种盈余的差值。从生产者盈余的定义上就是卖者得到的收入减去卖者的实际成本,将其代入总剩余公式,可得到:

总剩余=消费者意愿花费-卖者的实际成本

式中,W代表总剩余,PS代表生产者盈余,Q1是消费者意愿总量,Q0是卖者收入总量,P1是消费者意愿花费,P0是卖者的成本花费。根据国家统计局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报告中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6 469元,乘以2012年CPI医疗保健个人用品比重为11.34%,可得到消费支出为4 136元。将此结果假设为消费者意愿花费代入公式,假设W为0,则得到实际成本为4 136元。

由上面数据和物联网便携式产品特征可得出:便携式健身产品的商务模式必须是一种低成本运营模式,其成本全年应控制在4 000元左右以下。那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模式应该以服务为主,通过固定硬件基础架构实现服务附加值收益。

图2便携式健身产品收益模式

图2所示是便携式健身产品收益模式。其商务模式以健身机构提供服务为主,依托物联网的网络特征和技术手段,健身机构可以通过出租或免费提供终端传感器的方式获得用户的粘合度,从终端传感器上获得用户身体状况信息、医疗需求信息、保健需求信息等内容,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分析,制定现阶段合理的健身指导方案,以及对用户求助信息的应答,建立用户的个人医疗档案,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健身服务。健身服务机构根据用户使用服务内容进行收费,例如,用户需要获得每天的健身提醒服务,机构可以进行来电提醒,从中收取相应的提醒费用。

在这一模式中,健身服务机构主要任务是完成医疗健身相关资源的整合,通过物联网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建立属于用户个人的健康档案,获得用户粘合度后收取相应费用。人均全年医疗保健上的花费在4000元的情况,以及医疗行业的信息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决定服务资源整合度越高则成本越低,因此盈利的关键因素在于健身服务机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上。信息的处理主要依靠物联网系统中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在初期的建设中云计算技术会产生高额的服务器费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高容错、高运算、高可扩充能力和高稳定性极大地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同时由于提供的是服务信息,一般不存在售后等因素,产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该收益模式的特点是前期投入较大,运维成本较低,后期收益可观。另一方面,高成本的云计算服务器集群可以通过租用公共云平台来获得计算能力,例如,亚马逊提供的云服务业务,可以根据租用者需求灵活调整计算资源。这样的好处是降低了健身服务机构的前期投入成本,为快速获利提供机会。

4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采用物联网技术的便携式产品商务模式将主要以信息服务为盈利出发点,依靠低成本运营来获得收益。而物联网核心的云计算技术又为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灵活部署、高扩展、高可利用的云平台特点使得从业者不用花费太多成本投入到运维中。另外,公共云平台的可租用特点,也让健身服务机构的前期投入成本大大降低。虽然物联网健身系统看似庞大,但其实际设备运维成本并不高,通过租用公共云计算资源就可以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

客户端的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手机的结合,让消费者获得了实时的身体监控服务、健身指导服务、医疗求助服务等功能,就相当于一个私人医生始终陪伴在周围。根据收集信息建立起的身体状况档案可以在用户需要时提供给相关医疗机构,为用户就医建立全面的信息保障。通过服务建立用户粘合度,使得盈利规模保持稳定,同时获得服务信息的花费也能够控制在消费者可支出范围内。

因此,采用以服务为主要盈利方式的物联网便携式建设产品商务模式可以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推广,而且这种方式可以促进物联网技术在健身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挖掘健身市场潜力,提供一种新的盈利增长点。

参 考 文 献

[1]中投信德产业研究中心.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调查报告[R]. 2010.

[2]封凯兴公司. 健身人群市场调研[R]. 2010.

[3]中国红十字会. 中国年轻人健康调查报告[R]. 2011.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1篇

一、建设目标

实现“智医助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提高乡村两级(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下同)医务人员的诊疗服务能力和效率。着力破解基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短缺、技术水平有限等“短板”;优化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加速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改变基层诊疗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历规范化;优化县域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电子健康卡使用,实现医疗信息互通共享。

二、建设原则

(一)需求导向,创新服务。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为牵引,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效率,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二)顶层设计,统筹建设。统一制定“智医助理”建设规范,明确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安全保障等建设内容;各单位遵照统一规范,结合实际情况,组织项目建设、评估和验收等工作。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结合“智医助理”建设和电子健康卡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资源,发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中心枢纽作用,实现地区医疗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四)强化标准,确保安全。遵循国家、行业颁发的数据标准,逐步建立统一的“智医助理”标准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加强涉及居民隐私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实现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同步发展。

三、建设内容

(一)建设“智医助理”系统

1.辅助诊断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医务人员辅助诊断子系统,依托医学认知智能技术和医学知识体系,在诊疗过程中辅助基层医生全面了解疾病信息并提供所需的知识、经验、方法,协助基层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判断,逐步提升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降低漏诊误诊率;实现与电子病历业务系统无缝对接,减轻基层医生负担。

2.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建设乡村两级慢病智能管理子系统,利用电子健康卡的身份验证功能,并通过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与检验检查、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辅助基层医生进行慢性病分类、分级管理,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分级,形成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提供预约、随访、健康指导、满意度调查等智能化服务,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和效率。

3.远程会诊接入系统。将“智医助理”接入现有的远程影像、远程检验、远程病理、远程心电等远程会诊系统,借助电脑或智能移动终端,实现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实时远程会诊。通过电子健康卡核验患者身份后,上级医生可在线实时查阅患者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检验检查等资料,制定诊疗方案,及时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为县域分级诊疗提供支撑保障,最终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诊的良好就医秩序。

4.移动终端。每个基层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下同)配备一台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在移动诊疗场景下的智能辅诊、医学知识检索、共享调阅、慢病智能管理和远程视频技术援助。前期项目建设已有移动终端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重复配备。鼓励以“智医助理”为载体,特别是以移动终端为载体,将医疗信息化其他建设工作嵌入集成其中,统筹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

(二)完善信息支撑体系

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进一步夯实智慧医疗应用基础。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推进电子病历录入方便快捷。实现“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电子健康卡、医疗便民服务平台、医学影像云对接,实现数据互通共享。积极推广居民电子健康卡应用,实现检验检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核心数据实时推送。更换淘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旧电脑,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电子政务外网建设,保护居民隐私信息安全。

四、经费概算

“智医助理”项目概算不超过400万元(含市级“智医助理”支撑系统建设硬件费用)。我区建设经费由省与市财政按7:3比例分担。

五、职责分工

(一)区级相关部门职责。区卫生健康委负责制定“智医助理”具体实施方案,落实采购、软硬件安装部署工作;负责升级完善基层HIS系统,协调“智医助理”和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完善信息支撑体系建设,完成网络环境改造,做好与市级平台接口联调和网络互联等工作;制定本地“智医助理”信息系统使用相关政策、制度和规范;负责组织开展“智医助理”培训应用与评估验收工作。区财政局负责落实“智医助理”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和后期运维费用;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管理;配合做好项目招标采购等相关工作。

(二)服务承建商职责。经招标确定的服务承建商负责开发建设“智医助理”系统,其中“智医助理”系统分级部署在省、市两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智医助理”与基层HIS系统、公卫系统、基层LIS系统、基层PACS系统对接,负责信息系统的升级完善和运行维护;负责开展集中培训和个性化培训;招标文件确定的其他职责。

六、实施步骤

1.项目启动(2020年4月)。制定下发项目建设方案,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2.项目采购(2020年5-7月)。完成“智医助理”项目采购和网络环境改造。

3.部署联调培训(2020年5-10月)。完成“智医助理”部署和本地化改造,开展系统应用培训、上线运行及其他相关系统的对接联调等工作。

4.跟踪评估及验收(2020年8-12月)。区卫生健康委开展全程跟踪评估,对跟踪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改完善;建设完成后及时启动项目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完成。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卫生健康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智慧医疗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工作。倒排工期,加快项目实施进度,相关单位要确立专人负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压实责任。

(二)加强培训推广。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基层医护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培训,确保受训人员熟练掌握和使用系统各项功能。

(三)落实资金保障。区财政局根据建设需要,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和运维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开展、按时完成。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2篇

智慧为用

“现在分配到厦门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只需要到公务员局报到,随后公安户籍、社保等部门就会自动接收到从公务员局传递来的信息,不再需要毕业生带着证件一个个部门去跑。”童平平介绍说,“这其实就是我们联通了各个部门的数据库,建成了一个跨部门协同共享的‘市民基础数据库’,许多人都能明显感觉到,在厦门,办事很便捷。”

据悉,目前厦门有十多个职能部门都在共享使用市民基础数据库信息,市民很方便,管理也更高效。比如,公安机关的二代身份证照片,可以同时共享给社保卡,仅照相一项就可为老百姓节省4000多万元;公安部门一开出居民死亡证明,社保机构就能得到信息,避免出现养老保险金被继续冒领的情况。

2008年,在市民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厦门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区域医疗健康信息系统,系统连接了市级、区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童平平说:“现在百姓的电子病历可以在厦门68家主要医疗机构共享。病人的每一项检查、治疗全部数字化,医生可以直接从网上调看,避免了病人转换医院时的重复检查。”据估算,仅这一项每年为市民减少支出超过2000多万元。

智慧厦门的运转并不仅仅局限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单位间的互通和管理,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开放给市民使用,比如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不仅由医生通过内部网络查阅,市民也能通过互联网查看到。“现在厦门市民出行时,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电子站牌查看到公交车实时状态。可以用电脑上网查,可以用互动电视查,也可以用手机查。这是我们整合了7500多辆公交、BRT、出租车的GPS运行数据而建设成的‘城市公共交通平台’。该平台数据无偿地开放给各个应用服务商,比如电信‘爱城市’平台。”童平平说。据悉,电子站牌现在每天收到市民超过30万人次的查询。手机电子站牌已成为厦门智慧城市建设最成功的应用。目前,这个由厦门首创的应用已推广到国内20多个城市。

此外,厦门还是全国首个全市范围内推行车载RFID射频识别应用的城市。童平平说,厦门的机动车现在都有一个射频识别卡,通过在交通路口部署车辆RFID采集器,可获取该路口车辆的通行数据,科学设置红绿灯切换时间,目前效果已开始呈现。同样,对住宅小区和停车场,只要配备相关的软硬件,就可以让车辆无需停车、自动识别出入。

2012年3月,中国电信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建设的厦门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揭牌。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的信息化系统,就将在这个中心运行。在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厦门市还将走市场化道路,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建设智慧厦门,既节省资源,又带动产业。据了解,2012年10月,厦门获批成为政务、交通、医疗和教育四个项目的云计算全国试点,厦门政务、交通、教育、医疗智能化水平在全国已经处于领跑阶段。

此外,厦门的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涵盖地面、海域和地下管线的三维全景图。厦门电信正在进行社区网格化建设,等三大信息体系叠加应用推广后,各种信息就可以更直观地在社区呈现出来。

“数据”民生

在近日举办的“2013中国智慧城市年会”上,厦门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各大城市中比较领先的案例,而据了解,厦门的智慧城市也已经进入用大数据为民生服务的新阶段。

据介绍,厦门在城市信息化的数字阶段,建设了基础数据库,包括自然人的数据库、法人的数据库和地理的数据库。在应用的阶段,厦门把计算机上的应用搬到了手机上面,而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又把上述应用搬到电视屏幕当中去,代表性的应用包括掌上公交和数字图书馆,

而在智慧阶段,最吸引眼球的是大数据的应用。现在厦门已经把大数据应用在公共卫生管理上面去,建成了可以在厦门市不同医院之间共享的档案。主管部门每天打开大概5万多个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流行病的爆发。人口数据库是融入在地理数库上面的,可以准确的知道爆发在哪个区域,是什么样的年龄段,什么样的性别,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公共卫生的风险。在此基础上,2013年厦门准备实施慢性病管理一体化,也就是健康管理。

除了慢病数据库,包括实时的交通流量数据库,新一代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延续之中。这些数据都将用于民生工程建设当中,用厦门信息化局局长吴杰的话说,智慧城市的建设要让市民“有感”,能让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3篇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一些美国手机应用程序开发商已经为产品冠上这样的说明:“打开智能手机,轻触一个APP,就能检测皮损是良性黑痣还是恶性的黑色素瘤。”在开发商的嘴里,这些都被与科学搭上了关系,例如利用手机的声波、光照或者震动,可以对人体开展治疗。

医疗APP粉墨登场

时间回到一年前的一天,各大苹果与安卓应用平台里,多出了一款名为“粉刺专家”的APP,当时负责该款APP的销售人员作出的宣传语如下:“英国某皮肤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手机屏幕发出的420纳米蓝光及550纳米红光,分别能起到抗菌和消炎的效果,可以加速皮肤新陈代谢,消除丙酸杆菌,减少76%因粉刺留下的暗疮。”

结果,当时就有1万多名苹果用户花1.99美元购买了这一应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第一时间关注了该产品的销售情况,但在后续的消费调查里,美国联邦调查委员会却无法得到可以证明“粉刺专家”治愈病症的实例:尽管每天花几分钟,举起手机对着脸使劲照的行为,在自拍一族看来无可厚非,但委员会还是给“粉刺专家”开出了“罚单”。

“粉刺专家”可谓是撞在了枪口上,更多的医疗APP在这场淘金浪潮里得以幸免,记者查询了苹果APP商店,尽管“粉刺专家”的身影已经消失,但类似的APP已经超过1万个,美国一家IT咨询公司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而在英国《卫报》的报道里,这种应用有了一个特有的名称:“医疗APP”。在过去的2012年里,英国有近五分之一的医生参与APP的研发。由于专业医护人员投身APP应用,电子技术成新疗法,已现端倪。

而美国权威医学杂志《皮肤病学文献》不久之前曾公布了一项报告,在针对4款皮损检测APP的调查后,结果显示,它们的预测准确率处在6.8%到98.1%之间。

《皮肤病学文献》发表的报告内容,虽然准确率的浮动区间较大,但数值“98.1%”无疑等同于给医疗APP市场注入了一支“强心剂”。医疗APP的时代大幕,俨然已经开启。

医疗APP的巨大潜力

在智能手机上位普及之前,多数人都在依靠笨重的PC与互联网关联。医疗APP有心改变人们的生活,但往往被客观条件所制约:咨询医生时,拍照片要用摄像头,录音要用麦克风,而在移动的智能手机里,这些客观因素都不用再加考虑了。如今,已经有不少医生能够简单地通过APP提供医疗保健的方法及准则,通过远程治疗帮助病患减轻痛苦。

要知道,近几年医疗网站一直是全球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新亮点。在美国,早在2011年就有医疗网站Care和HealthTap获得了千万美元的融资;时间仅仅过了半年,就在人们的惊讶还没消散的时候,同为提供医疗咨询和预约医生业务的网站ZocDoc和Castlight居然获得了近亿美元的融资:毫无疑问,它们获得了资本市场和用户的双重认可。

美国研究公司Chilmark预测,2014年全球医疗企业移动APP市场规模将达到17亿美元,为移动医疗指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潜能。而根据另一家咨询公司Gartner的预测,到2016年,全球医疗APP的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

毕竟,“医疗”、“互联网”、“移动终端”、“咨询平台”这四个词无论怎么组合,听上去都像那么容易赚钱,这一巨大的蛋糕,以致人人都想分得一块。

在中国,不少业内人士已经看出:移动互联网的结果肯定将改变现有的医疗健康服务模式。这和在第一波医疗触网浪潮中,医疗健康网站将信息展示和广告搬上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一回事。据估算,中国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在2015年亦将达5000亿美元。

药品销售人员关一苗毕业后子承父业,靠父亲的人脉在城市之间出差,向各医院、诊所、药店高层游说,并贩卖产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预测这些只需拼酒和吆喝就能完成的工作已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一个新的时代也许就将到来。为此他专门把手机换成了智能机,并常常把玩这新近推出的医疗APP。移动医疗作为一种新型模式和工具,将有效改变人们传统的监测、看病、保健的医疗方式,并逐步形成了一条新的产业链。

而在门户网站里,腾讯旗下的网购平台已经在去年就打算进军药品B2C业务了,拍拍网在2011年与部分有资质的网上药店尝试性地合作了一把后,就没了下文。然而,腾讯进军医药行业的心愿未死,在2012年与好大夫在线和中澳凯尔合作就能看到腾讯的野心。

而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拥有自己的医药频道,每一个医药频道,都可以看成是孕育医疗APP的合适温床。

要知道,2010年中国在医疗IT方面的投资大概是31亿美元,这项投资五年内每年的增速约15%(数据来源:美国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据业内预测,到2016年,全球移动医疗应用下载量将超过10亿次。

谁来监控医疗APP?

美国的IDC研究公司做过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已经有9%的美国成年人使用移动医疗程序跟踪或管理自己的健康问题。

按照生物医药学网站生物谷的董事长张宝发的预测,在中国,正在开发医疗APP的公司有500-600家。但由于远程治疗需要专业技术支撑,误诊可能性也较大,相关配套的监管机制亟待引入。

更何况,中国在远程医疗设备上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家庭血糖仪、血压计等装置几乎还都存在于医院、诊所而非家庭之中。更没有可行的信息化策略能监测调查,并将数据反馈给相关医疗机构或组织。在医疗健康这个信息安全高度敏感的产业,医疗网站与互联网整体环境相差甚远。更为重要的是:APP是链接云端和终端的产业,但现在国内的医疗APP没有云端和终端,仅仅是以信息推送为主,还是最简单的业务模式。

值得玩味的是,医疗APP的游戏规则似乎已经被美国人抢先制定了。2011年7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颁布《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并由总统奥巴马签署生效。在法律层面,美国已正式确立对医疗APP的监管。依照美国起草的监管草案,有关诊断、预防、治疗用途的APP都将被纳入管制范围。

政府对医疗APP的监管迟早会来。毕竟,FDA一直是全球各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风向标。这后面隐藏的另一层含义则是:如果中国公司开发的医疗APP想进入美国市场,从理论上讲也需接受美国FDA的监管。

就目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医疗APP还远不能视作“医生”。曾有好事者抽样1500个医疗APP并作记录,结果发现有超过300个的APP宣称能治愈一些微小疾病。然而,他们的应用原理大多是手机发声“治疗”,当然也有人利用手机光源和震动来“治疗”疾病。

你相不相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这是美国网站Health It Now给出的预言,既定的事实则是: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同比上升了250%。

链接

投资指南

国内主要医疗APP分类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做医疗APP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做互联网或做数据库的公司开发的医疗APP。

2.主要是和一些企业级应用结合的产品,比如病例管理系统APP,有了这一APP,医生就可以用iPad来查房,开发这类APP的公司直接向医院收费。

3.还有一些通过医疗APP来获得流量,进而在APP上植入广告的产品,当然,由于用户少和监管紧的原因,这类产品还比较少。

而在几类公司中,一般能被风险投资公司看上的,都是行业或细分领域的翘楚。

哪些移动医疗APP具有潜在风险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4篇

作为智慧医疗最核心的部分,医疗物联网将各种传感器、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与互联网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数字医疗来完善医疗的标准化,进而推进整个医疗信息化的改进,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医疗物联网也被认为是医疗领域信息技术浪潮的新经济引擎,将对医院和医疗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由于医疗物联网在医疗行业的应用比普通的物联网更有突破性,应用前景也会更加开阔和宽广。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老问题

目前,我国患者的就医环境依然很难令人满意。“耗时、费力、费用高”成为患者对医院的普遍印象。笔者的真实体验是,在一般的二甲以上的医院就诊,挂号、交费、化验、取药哪项都需要排队。其中挂号、交费、取药以及化验、影像等检查环节人员滞留情况最严重。也正是在这样的就医环境下,医患关系紧张、医疗体系效率低下、医疗服务质量欠佳让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最容易积聚的地方,也使得公众对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现状的怨声载道。

公共医疗服务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问题最多的地方。经过了多年的改革,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曾经以失败告终。早在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报告指出,当时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也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2005年,中国官方机构公开承认中国的医疗改革是不成功的。分析其中医改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信息垄断、流通垄断造成的药价虚高给百姓造成“看病难,吃不起药 ”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以药品流通为例,药品的真实成本和药品的质量,除了少数药厂的人,以及医务人员等群体知道,绝大多数患者都是不知情的,这使得老百姓不得不面临花"冤枉"钱吃药和使用假冒伪劣药品的双重胁迫。

在目前,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在推进中,新医改的成功与否,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物联网技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吗?

答案是肯定的。其中的机理主要是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患者在医院中挂号、划价、收费与报销将经由网络直接进行,大大简化了就医流程,缓解了排队问题。而在解决“看病贵”方面,物联网使医药生产、流通、销售的各环节透明化,不仅对药品加成产生有效监督,也对用药安全起到保障作用。

另外,医疗物联网在合理配置目前的医疗资源方面也可以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制约着分级医疗的开展。目前,我国每1万人中只有14名医生,这个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同时,由于历史上二元体制的割裂,大量优秀医生集中在大医院,患者对社区医院不信任,也不愿意去社区医院,改革推进举步维艰。

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全新的诊疗模式可以把目前大多数医院以治疗为主的诊疗方式转为预防和康复。降低医疗资源使用,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高医院运作效率,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

不仅如此,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帮助患者减少治疗和诊断费用。物联网技术通过现有通信网络,可以收集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心电图、行动模式等各种数据,把不同地区的病人数据传输到各种医疗机构,对病人病情进行检测,随时调整用药或提醒病人入院进一步检查。例如,为慢性病患者配备了传感器,从而可以持续不断地监测他们在日常活动中身体状况,这样患者不必往返医院,医生也能得到患者的身体状态信息,及时发现处理相关异常情况。在美国,仅仅通过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每年就能减少10亿美元的住院治疗和急诊费用。

此外,医疗物联网也会对医院的运行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医院的资产和药品等植入RFID芯片,医院可以对医务人员、设备、后勤供给、来往车辆和安全保障实行智能化、人性化管理。这不仅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而且也大大推进了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转速度。

移动医疗:

医疗物联网发展的原动力

医疗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最初设计思路来自移动医疗。最初,是医疗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电子医疗。随后,当代先进的智能移动设备大大促进了电子医疗业的发展。将这些先进的移动设备与电子医疗相结合,便形成了移动医疗服务。近几年来,移动医疗服务已成为电子医疗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由于移动医疗能够让医疗保健系统更加有效地分配医疗资源,所以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建立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的移动医疗正在推动医疗机构不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升传统医疗模式的实践。

在医疗行业最重要的对象就是病人,围绕病人的是医生、护士、药品、器械,所有跟病人有关的系统,如果我们把这些系统有序地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管理规范进行有序的管理,得到了基本的效果是所有的对象都是有序地进行,在控制下进行运作,这样医院的基本医疗安全、质量就得到了保障。

在以病人和对象的理念指导下,移动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应用。患者可以接受各种移动医疗设备对其提供的实时医疗服务,无论患者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都可以接受医生的医疗监护。如果患者可以通过移动医疗终端设备接受对健康有益的医疗资讯医生的嘱咐等;也可以通过随身佩戴的传感器,获得自身的体征信息,供自己查看或传递给医生;甚至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与医生进行交互,实现远程就诊的过程;医疗信息平台可以通过移动医疗设备向患者提供预约挂号掌上资讯等服务。

当然,移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

表1是国际联盟对中国老龄化人口的统计。虽然中国的百分比比其他国家低,但是老龄人口的数量到2050年将达3亿多。另外世界日趋严重的流行病的不断变异和增加,也使得相关的公共部门在如何有效地监控病毒传播和医疗保健管理方面面临很大的挑战。

另外,正在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虽然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然而由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快速的改变,中国国民的慢性病风险因素也在迅速提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国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33.5%,据此估计,患病总人数已突破3.3亿。而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中国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比美、英、法等国高4倍至5倍,比日本高3.5倍,亦高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恶性肿瘤死亡率接近美、英、法,高于日本和印度;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世界各国;心脏病死亡率低于印度,接近美、英,明显高于日本和法国。此外,中国慢性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有65%以上的劳动人口患慢性病,这个群体年龄段为男性16岁~60岁,女性16岁~55岁。69%的高血压和65%的糖尿病都发生在上述年龄段。

可以说,巨大的医疗和诊断需要和相对不足的市场供给,给医疗物联网技术介入到移动医疗领域打开了巨大的市场窗口。而伴随着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更促进移动医疗管理观念的转变。一种以医院为中心的业务管理模式,正在转向对象管理。这种转变,是医疗模式向更加人性化发展的推手。医疗物联网促进移动医疗服务给患者带来自由,同时也为医生带来了快捷的医疗诊断途径。比如医生就可以使用掌上电脑或者移动医疗车,通过患者佩戴的无线装备,实时查询患者的医疗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无需与患者当面交涉,即可完成医疗过程,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每年患慢阻肺的病人死亡数量128万,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目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基于对呼吸道声音、呼吸气流、心电图等物联网监测设备的研发成功,通过医院和医生为基础的物联网医学中心的监测管理,慢阻肺病人和睡眠呼吸性疾病的远程监测与管理得以实现。与传统治疗模式相比,物联网医学对慢阻肺确诊后的治疗和监测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不仅在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浪潮带动了物联网与移动医疗健康服务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114个国家的调研发现,许多国家已经推出了移动医疗健康服务计划。其中最常见的是建立健康呼叫中心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约占38%),其次是短信预约提醒(约占25%)、远程医疗(约占18%)、访问患者病历(约占18%)、跟踪治疗效果(约占17%)、提高医疗健康意识(约占10%)、监测患者状况(约占8%)和为医生提供决策支撑(约占6%)。

也正是因为移动医疗具备如此大的发展潜力,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层出不穷。2014年5月28日下午,支付宝对外公布了名为“未来医院”的计划。据此,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平台能力,具体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在2014年5月28日,国务院法制办《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解禁处方药网络销售。艾媒咨询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达到125.3亿元。根据GSMA移动医疗健康发展预测模型预测,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将占据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前两位,分别占37%和21%。

瞄准医院管理的三个痛点

数据显示,到2012年末,我国有医疗机构约30万家,包括医院19万多家;其中私营医疗机构15万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51%,私营医院约9000家,占医院总数的3%。对于医院来说,由于涉及仪器、设备、材料、药品和大量人员和病人的管理,为了保证医疗的质量,医院管理早已成为政府、卫生部门、公众等各方面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近几年来,上一次中国医疗改革的失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医院的管理控制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到医院未来的发展,没有科学的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的整体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当前正在推进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对医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突破医院物流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疗设备管理这三个难点,就成为保证让医院摆脱繁琐管理工作束缚的战略选择。

痛点1:医院物流管理

医院物流涵盖医院所有业务部门的日常作业和管理活动。其中包括:(1)医院文书档案传输,包括病历、医生处方、检验报告单、医疗收费单据和账目等;(2)医用物资传送,包括药品、药械器材、无菌医用材料、手术器械等;(3)医用标本送达,化验标本、病理标本等;(4)医院后勤传送,包括各种辅助物资的采购、装卸搬运、储存保管、供应等。

医院的物流系统因为涉及规模庞大的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的进出,所以医院的物流管理如果发生错误,将极大地影响医疗质量的稳定。比如2013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年流水达到30亿元,而卫计委管理的44家医院流水总和超过1000亿元。从总体上看,国内医院物流仍基本停留在功能性的物流管理阶段,如单纯的物资采购、仓储、运输和供应等。这些物流职能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医院物流网络设计不良,如国内大多数医院采用庞大的专职传送队伍,手推车和专用电梯使得人流与物流混合在一起。物品传送效率低下。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院物流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药品、器械、设备、试剂等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药店药库或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可使用RFID技术来管理,通过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并在贵重药品或危险药品上贴有RFID标签,就可以实时获取药品批次、入库时间、存货架位置数量出库时间、去向、使用药品的患者和医生等信息,以便对药品进行分类存储、分发、审计和跟踪。这样,通过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实现药品在流转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并可以自动跟踪高值耗材的管理。可以说,医疗物联网应用在医院物流运输系统,不但能有效衔接后勤库房与各前线部门科室的物品传送通道,降低人工传输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还极大促进物流环节中各项工作向规范标准化转变。

比如医疗物联网可以监控冷链产品的温度,通过在温度感应电子标签上做好设置,在疫苗等物品的冷链运输的过程中,每隔一段固定时间,温度传感器都会将温度的变化情况转化为电子信号,RFID芯片感应并记录该信号。当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再将读卡器对准电子标签一扫,就能得出该冷藏箱内疫苗在整个运输途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此外,医疗物联网未来更深层地介入到医院物流管理中是与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对接。目前在发达国家,采用不同的物流自动化工具的医院机器人物流系统,既可以传递药品、小型医疗器械、单据、标本、血液、血样、X光片、敷料、处方、办公用品等小型物品,也可传递输液、餐车、医疗废弃物等中等或体积较大的物品。据国外权威应用分析结论表明:医流机器人物流系统执行医院内部物资传输任务能够减少75%的运输成本,减少34%运输时间,减少38%的运输可变性。

痛点2:医疗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分工细化和人际关系极为复杂;医护、医患、医技等关系复杂;人员组成为技术和知识最密集群体;管理程序、技能、方法复杂多样,协调成本高;同时质量保证靠医生自律和制度强制性双重管理。在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方式中,只能通过人工定岗、定编来管理控制,由于岗位人员流动、药品种类繁多、医疗服务环节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安全无法保障,从而加重了职能、管理、人员分工的混乱。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安全管理难题的呢?

医疗物联网可以在医生的临床操作、病人等候时间、重点部门、重点医疗环节管理、呼吸机和器械设备相关性感染、围手术期管理等环节发挥作用,在增强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

比如在手术过程中,可以进行手术流程规范管理,增加围术期医疗安全,防止手术差错。对于危重症患者应用血液制品时可以全程追踪,提高用血安全。药品智能化管理的应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杜绝给药错误。

另外,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医生或护士需要随身携带一大堆病历本,并以手写方式记录医嘱信息。这样既不利于查房效率的提高,也容易因录入和识别而产生误差。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生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具有无线上网功能的掌上电脑,更加准确、及时、全面地了解病人的详细信息,使病人也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医生和护士更可以通过医疗物联网监控系统,对病房和病人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使医生或病人家属时刻掌握病人治疗情况。比如医生和护士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可以随时跟踪和掌握带有RFID腕带的病人的生理状况。医院还可以对病人位置、药品以及医用垃圾进行跟踪,确定病人位置,可保证病人在出现病情突发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抢救治疗。医疗物联网甚至可以定位医用垃圾,明确医院和运输公司的责任,防止违法倾倒医疗垃圾,造成医院环境污染。

痛点3:医疗设备管理

医院有多至上千种医疗仪器及设备,且目前医疗设备的固定资产额占到了医院固定资产总额的很大比例。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医院设备种类的不断推陈出新、设备数量的日益增加,设备科对于设备的管理流程越来越复杂。比如一些流动设备位置不能实时跟踪,寻找设备费时费力;不能准确统计设备使用率、使用时间、使用状态等情况,不利于管理;对使用者的管理不够充分,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有一些闲置设备不能及时被发现并收回或转借,设备利用率低。

那么,医疗物联网是如何解决医疗设备管理难题的呢?

和医疗相关物品的管理一样,医疗设备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医疗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医院的社会、技术、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医院一方面可以记录医疗设备使用者的情况,包括借用者科室、职位、姓名、联系方式等;还可以对设备库存状态进行登记,对设备状态,包括数量、是否待维修、是否待保养、使用年限、设备价格、厂商信息、售后服务、使用说明等进行追踪;同时,医疗物联网与设备科的信息保障系统连接,可以让管理者知道其历史、使用时间、使用者、使用位置、故障记录等,并且根据这些数据实现设备定期保养维护,实现设备档案电子化,提升工作效率,实现设备使用监管,以确保设备利用率。

可以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院设备管理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稳定性高、扩展性强、方便易用等特点;使用该系统可有效地做好医院基础医疗设备管理,大大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和提高医院运营效率。另外,以医疗物联网为媒介,通过物与物的相联、物与人的相联,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医院对实物资产的掌控管理。通过RFID标签、条码、二维码识读传感技术,以及3G通信,智能终端,可以实现医疗物品智能入库和出库,资产盘点、报修和报损、科室管理防盗和报警等功能。

医疗物联网产业带动上亿市场

在2013年,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从智慧医疗到移动医疗,从远程医疗介入到医疗物联网落地,作为被寄予厚望的新兴产业,医疗物联网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作为影响社会大众最广泛的应用体系,医疗物联网所带动的临床信息系统、智能移动临床、手术示教、药械追踪、智能安防系统、患者意外告警及救助系统、无线定位系统、无线温度监测、智能病房等产业类型,成呈现出聚集发展的态势。

而伴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整体推进,医疗物联网也获得了国家和各地政府的不断支持。目前,我国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扶持重点放在了支持家庭和社区远程医疗、住院人员健康实时监测、医疗器械流通和管理等领域的物联网系统研制等方面。另外,根据2014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和《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等一系列文件,我国在未来力图建立统一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并发展规模化、集群化的智能医疗产业链,加强了医疗传感设备等智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各地也在近期出台文件支持医疗物联网产业发展。比如《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的意见》中,远程医疗已成为该市打造物联网重点应用示范领域之一。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采用感知技术加强对医用器械、药品和医疗过程的管理,同时开展基于社区、家庭的新型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和应用,实现低成本的智能医疗体系。

智能医疗市场调查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城市;资源整合;数据中心;城市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83-03

Abstract: The fast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produced many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population, complicated public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lack of resources, traffic conges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urban life. Wisdom city provides a new train of thought and solutions for the city problems and new ideas and practices of urban development are also put forwar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wisdom city, cloud computing data center is the core, building independent design of wisdom city deviat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system of public cloud service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of thinking i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wisdom city. The paper will focus on cloud compu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isdom 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 Wisdom city; Resources integration; The data center; The city architecture

1 概述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智慧城市将涵盖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如教育、医疗、社保、娱乐等城市基础服务,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交通运输、社会治安管理、水电管网等城市基础管理,金融、传媒、物流等各种行业服务。智慧城市将全面提高城市各项职能,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为城市插上智慧的翅膀,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城市的建设有着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高访问量的社会公共查询需求、多系统的综合管理需求和多用户的资源分享需求等,但现有的计算机已经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它可动态的调节计算资源、实现大量信息数据的存储与共享。通过云计算可以解决智慧城市中数据海量、随时更新并且实时性要求非常高的计算问题。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实现需要云计算,政务管理、交通管理,智能医疗、教育服务、居民生活等具体应用就更加离不开基于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平台。

2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的优势

2.1 平台层的统一和高效能

通过现代城市中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的构架模式,将城市中的多台服务器组成“云端”,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调度,向智慧城市中的各个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它将内存、I/O设备、存储和CPU等计算机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为整个城市提供所需要的存储资源和虚拟服务器等服务。与此同时,可借助云计算平台的云操作系统对资源池内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切割、调配和整合,以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需求、高访问量的社会公共查询需求、多系统的综合管理需求以及多用户的资源分享需求等,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工作效能。对于智慧城市终端用户来说,有了统一的云计算服务平台,便可直接通过智慧城市门户官网、智慧城市APP等完成所需服务,而不必关注智慧城市各个子系统的运行模式,使城市生活更加简单。

2.2 业务/资源调度管理

云计算将大量资源集中到一个公共资源池中,通过多主租用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此同时,云平台管理软件将公共资源池中的资源根据智慧城市中应用的具体需求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包括增大或减少资源的要求。弹性的云服务可使用户在任何时间都能得到所需求的资源,这样既实现资源的多用户共享,也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3 安全控制管理

云计算,将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分离,并实现了多个用户对同一公共资源池的共享使用。但在多用户对同一资源进行共享使用时,就涉及到了用户的个人信息管理、用户存储数据管理等各种安全问题;同时,众多用户共享同一公共资源池, 对资源池中的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云计算环境下, 基础资源的集中化规模化管理, 使得原本存在于客户端的安全问题更多的转移到数据中心。从专业化角度,用户可以借助云数据中心的专业人员和安全机制来保障业务的安全性, 而不用为此耗费自己过多的资源和精力, 全面降低了安全风险。

3 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架构

3.1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智慧政府

智慧政府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政府信息资源可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而其功能的实现也依赖于云计算的支撑。传统的基于设备的资源共享系统具有很多局限性,如文件传送、公共数据中心运维管理等无法实现高效率的使用与共享。

基于云计算的政务管理平台不仅向公众提供了可参与的网络平台,还可保证公众的诉求有良好的回应。通过政务管理平台,公民可以自助满足对政府服务的各种需要,这些服务以开放公用的方式集中在云端,公众可通过网站、APP等各种手段享受智慧政府的各种服务。因此,智慧政府可通过云计算这个大平台来改善自身运作能力和运作效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核心动力。

3.2 基于云计算的交通应用支撑平台――智慧交通

交通堵塞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和谐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传统的交通管理手段面临大量的信息孤岛问题,已经不适合如今的城市,结合目前城市交通现状和需求,打造一套基于云计算的城市交通支撑平台将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智慧交通的必经之路。

智慧交通指的是交通信息系统、通讯网络、定位系统和智能化分析与选线的交通系统的总称。智慧交通依靠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中的传感器,可以将整个城市的车流量、道路状况、天气、温度、交通事故等大数据量的信息实时收集起来储存在“云”端,通过云计算中心动态的分析并计算出最优的交通指挥方案和车行路线,并将这些信息通过无线通信、有线广播、电子显示屏、互联网、车载器等方式向出行者、驾驶员,从而保障人与车、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进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

3.3 基于云计算的医疗服务支撑平台――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通过打造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智慧医疗将打破传统的医学思维方式,改变医疗服务繁杂的现状,确立以患者为核心的医疗服务方式,规范、简化医疗环节。

智慧医疗可以整合现有医疗机构的设施,形成统一的“医疗云”,并收集医疗机构的号源统一存储在“云端”,使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电话、APP等各种渠道进行预约挂号,解决“一号难求”的问题;公众可按预约的时间前往医院就医,免去了医院排队的时间;智慧医疗还可以推出“市民健康卡”,市民通过“健康卡”进行自助挂号、自助缴费、自助打印检查结果等自助操作,市民更可以通过“健康卡”进行诊间缴费,在医生开出检查单的同时就可完成缴费,之后患者便可直接去做检查或者拿药,极大的优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医疗行业的效率;远程医疗可使病人在普通医院享受到大医院专家医生的诊疗服务。

3.4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智慧教育

智慧是教育永恒不变的追求,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有了新特征,教育本身被赋予了智慧的内涵,以智慧的教育启迪智慧,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之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智慧教育并不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简单累加,它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方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现在仍然不能实现智慧教育主要是因为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改善教育方法;教学环境孤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困难;学生学习仅仅局限于教师教授,不能很好的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云计算的出现为智慧教育带来了希望与可能,是智慧教育实现智慧的所在。云计算的核心在于计算与存储功能的虚拟化、集中化,可实现教学资源的快速统整与共享,改善教育现状。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支撑平台将全面整合教育系统中的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等,构建一个统一的智能开放架构的云计算平台,为用户提供租用或免费服务,满足用户通过各种终端应用完成教学、学习、管理、科研、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教育信息、获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互动、统计教育信息与数据、形成科学决策、实施教育评价、开展协同科研等系列教育活动。

3.5 基于云计算的居民生活应用平台――智慧社区

智慧社区可实现社区内的充分联通,达到人与物、人与人的全方位交流,有助于解决民生问题,以及日渐复杂的城市管理问题。

云计算技术将全面整合社区内的物业、家居、监控、医疗、教育等各种资源,集成物业服务、家居服务、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安保服务等业务,集中智能化处理社区中的各种资源信息,向社区居民提供各种信息和应用服务,实现社区服务的高效运行,为住户提供一种安全、舒适、方便、快捷和开放的信息化生活空间。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打造最优秀的城市单元,解决城市管理难题。

4 云计算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4.1 云计算让城市更加智能化

云计算平台以其空前强大的数据分析计算能力,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全面协调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对城市中海量数据的计算以及存储,并可提高城市中各种资源利用率,节约智慧城市建造成本。智慧城市包含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多应用、多行业、多系统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累积了大量数据信息,并且在城市的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的需求。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系统均需要存储在“云”中的各种数据,用于实现各自功能。如此众多而繁复的系统需要多个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来进行各种信息、各种数据的处理,所以说,云计算的特点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和服务模式,以其海量的存储能力和可变化的计算能力著称,并且它以服务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户能够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平台上使用,极大的发挥了网络资源的价值和优势,减少了对终端平台的依赖性。云计算对智慧城市的各类应用做出了有力支撑,以建设云计算为核心, 打造各类不同的云技术, 如电子政务云、医疗云、市政云、交通云、教育云、安全云、社区云、旅游云等, 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较为广泛的应用模式。这将改革整个城市的发展模式,极大的提高城市的智慧程度,促进城市各个方面健康快速发展。

4.2 云计算有利于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

城市各个领域之间是“相互依赖”的,是一种网状关系。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充分了解城市中的信息,分析城市各个领域之中改的网状关系。智慧城市将城市中的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等信息储存在云端,全面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

融合是智慧城市的本质所在,它将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的新型行业,如快递、网络运维管理、高端网站建设等,这些行业将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在构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智慧城市的过程中,需要先一步建立智慧政府,再以智慧政府为核心,解决交通、医疗、教育、居民生活等一系列社会管理服务问题。云计算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智慧城市需要各方协力推进,更需要注重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智慧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挖掘、整合与再应用。而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其重要功能就是整合资源,为应用提供强大的支撑,是信息能够全方面的共享,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智慧参考,从而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 例如,城市在多年的建设中以及开发了多个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应用平台,这些系统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源。但这些平台式相互独立的,彼此之间没有信息交互与资源共享。同时,大量而重复的系统平台使得各行业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云计算中心的建设,能够有效整合设备硬件资源和信息数据,支撑更大规模的应用,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更深度的挖掘,从而为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公众服务提供更好的平台。

4.3 降低信息共享的总体成本

云计算的突出特点,在于实现资源共享。采用云计算方案构建的智慧城市将提高城市基础资源的利用率,有效的降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此外,云计算还可以有效的节能能源,设备资源在夜间负载低时,可以将业务转移到部分物理资源上,而将其他空闲的物理资源关机或转入节能模式。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集中的资源管理,降低了日常维护工作量,大量的工作都转移到后台由专业人员完成,从而降低管理维护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云计算数据中心通过资源整合、统一管理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降低了信息化的门槛,使更多的单位和企业走进信息化时代,提高工作效率。

4.4 智慧云将以多种形态支撑城市发展

信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础,人们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相对于各行行业混杂的公众云,行业云能够提供更丰富、更有层次、更专业的信息服务,能够深度挖掘行业数据信息,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如针对医疗设备、医务人员、患者信息、电子病例等的医疗云,针对道路信息、车流量、天气、温度等的交通云,针对商业组织的市场情报与服务的商业云等。多个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行业云形成一套有机的城市生态系统,支撑起智慧城市的建设,推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4.5 节约能源,让城市绿色化

庞大的基础软、硬件资源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绿色而节能的使用这些资源是每个行业的必然追求,也是云计算发展的初衷之一。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模式是将公共资源池租给多个用户使用,将多个硬件资源集中起来,使用专业合理的方式维护设备,降低能耗。同时,按需分配资源可有效的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夜间,数据中心整体负载降低的情况下,可将空闲资源转入休眠模式或直接关闭机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数据中心绿色、低碳的节能运行。

5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实现对城市生活环境的透彻感知、城市资源的全面调控、城市中各个部分协调配合、城市方方面面便捷运作、人和城市之间和谐共赢等。而云计算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点,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所在。大力发展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吴吉朋.浅谈云计算与智慧城市建设[J].电子政务E-Government,2011(5):23-27.

[2] 房秉毅,张云勇,李素粉.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城市平台设计[J].信息通信技术,2013(6):6-11.

[3] 张永民.解析智慧技术与智慧城市[J].中国信息界,2010(4):38-41.

[4] 方媛,林德南.智慧医疗研究综述[J].新经济,2014(3):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