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篇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较为少见,主要的工作是附带在相关专题或系统研究中进行的。从国外100余年的旅游研究史来看,尚未找到专门系统研究旅游消费的著作。从近期研究动态来看,也未将注意力摆在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上来。从国内的旅游科学研究情况来看,旅游消费的系统研究已经起步,但从严格意义上来看,相关学科所作的工作更多。

旅游消费的研究,已有工作大致可从两条线索中追溯:一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二是从旅游科学研究中附带或从其他相邻科学角度所从事的专题研究。

1.从消费经济研究中产生的旅游消费研究成果

从消费经济角度探讨旅游消费问题,在我国是尹世杰教授最先敏锐地感觉其意义,并率先倡导的。还是在80年代初期,尹世杰教授就指导研究生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他也认为董辅@①较早就具有旅游消费经济思想,主要是旅游资源价值问题和旅游资源开发保护问题的研究。实质上,在80年代就有从基本理论研究入手进行探讨的,如龚晓宽、宋维真的研究,但是总的说来未形成体系,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主要从消费文化的角度,涉及了旅游消费的研究,1994年底,由《消费经济》杂志社首先发起的消费文化的讨论中,就出现了许多观点,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旅游消费的研究,如尹世杰教授认为消费文化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们精心创造的实物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消费行为;周淑莲等则认为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茶文化、酒文化、服饰文化等是消费文化在消费品上的表现,风俗、风格、地方特色等是在消费方式上的表现。这些认识,与国内国外旅游文化研究的范畴有十分类似之处,当然,也是各有侧重。值得指出的是,消费文化对旅游文化的较细致的研究也有成果,如梁琦对生态旅游消费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闲暇消费研究,也有不少涉及了旅游消费问题,如曹茉莉的工作;从旅游消费的分析入手进行部分预测的研究工作也有开端,如池进的工作。

2.从旅游科学进行的旅游消费研究的成果

从旅游科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消费现象,已有较多的成果。主要工作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旅游消费供给与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旅游消费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区域旅游开发两个方面,可以说近20年来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最丰富多彩的,仅90年代以来从地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关论文就多达千余篇,论著和教材达30余部。据统计分析,1980~1993年旅游地理论文的63.6%为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内容。旅游供给的研究有过以国内国外两种对象的研究,面向国外旅游市场的研究,如谢彦君的工作;面向国内的研究又有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和旅游资源非常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主要的;另一类是旅游资源不是很优越的旅游地的开发研究,这是一个重要的有希望的新研究领域,如许春晓的系列研究。从旅游科学角度研究旅游消费需求的专题论文较为缺乏,谢彦君作过国际旅游市场对中国旅游消费需求的研究工作,但旅游经济学中的旅游消费研究以及旅游市场研究等领域,就是为了揭示这一类问题的。值得一提的是牛亚菲在这方面的突出的有特色的工作,将旅游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特征研究推向地域空间,将旅游地与旅游市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动态平衡关系揭示了出来,并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的旅游供需关系。

②旅游消费力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关于旅游消费力的研究,国内一般用人均GNP水平与旅游消费关系来探讨,并已成为一个经典范式。许春晓提出“四力诠释”(资源吸力、城市挤力、收入动力、时间助力)观点,细分了形成机制;旅游消费力的实证研究,往往与其它研究夹在一起进行,常见于其它标题下的论文之中。对于旅游消费关系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点,一方面,继续对旅游消费的正面影响给予充分肯定和更加深入的研究,甚至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研究,如蔡雄等和陆林的工作;另一方面,对旅游消费的负面影响,旅游开发对旅游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冲击的研究,这一课题近年来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全华等的工作。

③关于旅游消费模式的研究。首先是旅游消费的行为模式研究,率先工作是陈传康教授指导的硕士生研究课题,之后又有许多更深入的研究,如吴必虎等的工作以及曾尊固教授指导的陆林博士的工作;其次是旅游消费组织形式的研究,目前对团队和散客两种形式都有较多的研究。现代旅游业最初的旅游消费都是力图通过团队形式去组织的,进而在90年代以前大多把研究注意力放在团队组织上,有一批成果,如阎纲的工作。自90年代始,旅游消费观念明显的变化,散客市场迅速扩大,研究工作随之出现,如李海瑞和向才德的工作。更有人开始了自助式旅游的研究。

④旅游消费水平和旅游消费效果的研究。旅游消费水平高低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少有人深入的研究领域,目前的工作还停留在旅游消费的人均花费分析及其原因探究上,这些工作也较为分散,可见于旅游开发的现状描述和前景分析的研究工作中,如刘德谦的工作;当然,对旅游消费群的扩大速度及其旅游消费总需求的研究,也可在一些对旅游业发展的预测性研究工作中见到,但也不深入。主要工作如苏敬之和石建国的研究。关于旅游产品的精细化以适应提高了的旅游消费水平的研究,有两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一方面从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角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如陈传康等的工作以及李蕾蕾博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对旅游产品加工和包装的研究,如马永立和王晓云的工作。关于旅游消费中审美情趣高尚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虽有人涉足,如陈光照的工作,但尚不多见,是一个应加强的研究方向。关于旅游消费效果优化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和战略研究,如谢彦君、沈兵等的工作;对于旅游地开发后各种关系的调查及其协调途径的研究,有部分成果,如李海瑞的工作。

⑤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旅游消费结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旅游消费的类型划分和层次认定,如陈传康的工作;旅游消费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如李中的工作;也还有旅游消费结构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如卫海英的工作。第二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和发展趋势研究,专门研究较为少见,多夹于旅游市场分析和区域旅游开发的有关文章中,如陈传康的许多区域旅游开发研究就涉及这类工作。

二、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鉴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旅游消费研究的现状,1997年6月,在尹世杰教授的倡导下,由《消费经济》编辑部和湖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在湖南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首次旅游消费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了30余篇论文(主要论文由《消费经济》陆续发表),到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及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的代表,湖南省政府及旅游局也派了代表,会议汇集了旅游管理职能部门的主管领导、旅游实业家和经济、哲学、旅游、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大会的主要论文和讨论的热点问题,反映着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热点。

1.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

以尹世杰教授《略论旅游消费》的发言为主线,就旅游消费的作用、当前我国旅游消费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旅游消费质量等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同时引发了旅游消费概念、对象、内容的讨论,如彭明朗教授提出了对旅游消费的初步定义,并划分了旅游消费的几种类型,其余专家也各持己见,因没有这方面的专题论文,未能深入而形成相对一致的看法,肯定了旅游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说法;翟辅东教授《旅游消费问题浅议》的发言,对旅游消费形成条件、特点、存在问题及引导途径进行了论述,研究生黄芳《浅析旅游消费有关特点》一文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些理论问题的讨论特别热烈,在以下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旅游消费作用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人的发展有很大作用,赞同其具有经济性、闲暇性、异地性、文化性;旅游消费问题有基础设施、环境污染、软环境落后、产品类型少等;旅游消费质量的提高途径要针对问题采取措施,特别强调了服务质量和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两方面的作用。

2.关于旅游消费趋势的讨论

以许春晓《香港回归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的发言为引子,对香港回归后湖南旅游消费趋势,湖南旅游发展的新机遇及其旅游消费趋势下的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旅游消费趋势问题,引起了观光旅游的命运、旅游消费热点演替问题的深层次探讨;讨论后基本同意旅游消费趋势为旅游消费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开始转型并渐渐趋向平衡,旅游消费力增强且旅游消费关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消费模式将现代化并且旅游消费内涵化将明显,旅游消费水平提高而且旅游消费效果将优化,旅游消费结构将变化,具体是观光旅游形式、自然风光旅游产品消费份额将下降,商务、度假、生态等旅游形式和文化旅游消费份额将上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观光旅游还将占大份额,自然风光旅游产品还是主体。梁琦通过对中国国际贸易中旅游业份额的增长趋势的分析,谈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3.关于旅游消费和文化消费问题的讨论

以赵学增教授《旅游与文化消费》的发言为主线,认为旅游是文化消费的基础形式之一,旅游管理的核心是文化管理,并就旅游的文化内涵和特征作了深刻论述,认为其有复合性、情景文化、本性复归、路上文化、移植文化五大特征;郑炎博士等也就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4.关于旅游消费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

以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发言为代表,既强调旅游本身的发展,也强调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中西部发展提供了机遇,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莫一心研究员就《发展旅游业,促进持续发展》作了发言,重点就发展旅游业与转变消费方式作了论述,特别指出了旅游消费者素质提高的意义;柳思维教授和刘醒夫研究员也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谈了湖南的战略;徐飞雄《关于旅游购物品消费的几点思考》就旅游购物品消费的特点、消费水平的意义及其提高途径作了细致的研究。

三、旅游消费研究的近期主攻方向

1.学科基本理论建设

由于旅游消费的专门研究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很成熟,夹于旅游学科中的旅游消费研究又注重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而旅游消费基本理论问题未被提到应有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和研究。而今,这一工作就显得紧迫而又艰巨起来。因为旅游消费研究的独立发展,已迫切需要基础理论的指导了。

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对旅游消费来说还是开头,故而急需解决以下问题:①旅游消费的基本概念问题,包括旅游消费的定义、内涵、外延,旅游消费活动的特点;②旅游消费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旅游消费问题的研究具有综合性和边缘性,并且目前的状况是学科相关研究走在前头,自身系统理论研究尚为起步阶段,故而明确旅游研究对象和内容,实质上是明确自身与相邻学科的界线,守住自己的阵地;③旅游消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相对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十分切合解决自身独特研究内容需要的有特色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论的形成有两条途径:其一是借鉴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应用筛选,精选出适合者;其二是创新研究方法,根据旅游消费研究的特点,设计出一套新方法。

2.学科应用理论建设

现代科学的发展都是围绕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的。旅游消费要加强研究的呼声,也是在旅游业日益壮大,旅游消费现象日益普及,旅游消费课题日益增多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的;旅游消费研究必须面向实际问题,立足应用研究。当然,作为指导应用研究的应用理论,是一不可缺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目前急需解决以下几大问题:

①旅游消费的发展规律与预测方法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变化,其总体风格是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的,其变化速率是随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高而同步的。而总体风格的具体形成机制与结果,变化速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水平,还是很难建立精确的数量模型作中长期的预测。这又是一个意义十分巨大的工作。

②旅游消费对旅游开发影响与供需平衡研究。旅游消费会拉动区域旅游开发,这已是定论,但具体作用机制及过程尚未清楚;现今多数学者主张的旅游开发适度超前理论,也未找到这个“度”,以致旅游界在供需之间难于找到平衡点或适度点。

③旅游消费的引导方法和措施研究。旅游消费的发展在方向上存在着合理与不合理,在速度上存在快与慢,特别是在一些旅游消费习惯不普遍的地区,往往经济发展已到了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水平,但是没有旅游消费的引导就是不能很好地发展。

④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互动关系,旅游消费的水平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长,旅游消费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意义尤为重大。深入探讨这种关系十分必要。

3.旅游消费的典型现象研究

①典型现象的调研。任何学科的实证研究都十分注重典型现象的研究,典型现象的调研,为实证研究积累样板,为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和证据。这种典型旅游消费现象,是全国范围出现的各种富有代表性的各类型事象的研究。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2篇

引言

网络消费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来满足和实现自身需要的过程,目前在校的近三千万大学生几乎都是网络消费用户,其人数和消费规模都呈逐年增长态势,他们的网络消费行为不仅代表着这类群体的消费特点,还将影响未来消费市场十至二十年,因而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也将成为未来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行为特征

本文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山西省各大高校的在校生,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其中,204位受访者中男、女生分别占33.82%和66.18%;年级分布中专、本科占44.11%,硕、博士占58.88%;月均消费较高,以1000元以上为主,占66.18%;年出游次数上,大多都在1次及以上,占97.06%;平均每次旅游支出大多在600元以上,占74.24%,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具体消费行为特征如下。

(一)旅游网络消费意向强烈、态度积极,以省时省钱为主要动机

91.18%的受访者有旅游网络消费的意向,77.9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消费方式重要,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认可网络消费方式且消费意愿强烈。且他们选择网络进行旅游消费的动机主要集中在“节约费用”(70.59%)、“操作方便”(69.12%)和“节省时间”(66.18%)上,这说明大学生旅游消费对价格、时间较为敏感,且认为网络这一销售渠道的价格较为便宜、快捷方便。

(二)影响旅游网络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和品牌

受访者对价格、品牌、广告、消费者评价和支付安全5个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结果由高到低依次为价格、品牌、消费者评价、支付安全、广告。表明山西省大学生在进行旅游网络消费的时候,最关注的是价格水平和消费平台的品牌评价,而认为网络广告宣传最不能影响其消费决策。

(三)通过网络重点获取景点、食住行等相关旅游信息

山西省大学生主要利用网络收集旅游景点(91.20%)、吃(80.59%)、住(85.72%)、行(78.24%)和游览线路(77.15%)方面的信息,而对旅游目的地的娱乐(38.40%)和购物(37.23%)关心较少;在获取信息的性别差异上,除游览线路和娱乐活动,女生对旅游地的各方面信息的关注度都大于男生。

(四)旅游网络交易时最担忧售后质量和信息安全问题

受访大学生认为旅游网络交易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售后质量无法保证(69.12%)和产品/服务、个人信息的安全无法保障(60.29%),而对价格偏高(33.33%)和支付安全性不高(31.58%)的问题并不担心,这主要是因为他们通常认为网上购物能够节省一定的旅游成本,且随着网络交易模式的不断完善,支付安全逐步得到保障。

二、山西省大学生旅游网络消费发展对策

(一)开拓创新针对大学生市场的旅游产品

根据消费惯性,忠实客户会带来4-6倍的收益。旅游网站可专门设计青年大学生专题,重点突出性价比,进行潜在客户培养。此外,最重要的是推出适合学生的旅游产品,如根据美术系特点推出“写生游”、针对旅游管理学生推出“见习游”、针对园林专业推出“郊外园林游”等;同时结合学生都有学生证的特点,在门票和用餐上减少支出。这样,才能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客户,从而实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二)通过互联网营销提升旅游网站知名度

电商时代,互联网营销是极具爆炸效应的,因此提升旅游网站知名度可以进行以下尝试:1)热点营销:时时把握社会热点,进行互联网活动的策划。例如,旅游电商可以利用大学生对美食的火热需求,抓住“吃货”特性,针对大学生推出类似于“吃+游”组合策略。2)互联网媒体营销:“微信点赞”送旅游、微博转发有奖等新式社交媒体营销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对于电商知名的提升有很大帮助。3)互联网跨界营销:如携程网可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跨界或者以跳转链接的方式进行学生旅游的品牌推广,提高知名度。

(三)提升旅游网站的信息安全性

提高旅游网站的信息安全性,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技术方面,首先要加强主机本身安全,做好安全配置,及时安装安全补丁程序减少漏洞;其次要用各种系统漏洞检测软件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分析找出能存安全隐患并及时加修补;最后,在商务交易过程中,要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来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的安全性。2)旅游电商社交化,商时代的青年大学生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社交化十分突出,电子商务网站要抓住这个特点,推出自己的社区,吸引用户,从而消除青年大学生进行消费时心理上的疑虑。

(四)针对大学生消费需求完善旅游网站服务项目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指导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三亚学院本科在校大学生。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份问卷,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二、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结果

1.有强烈的出游愿望,但对旅游的认知度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有强烈的出游愿望,但对旅游消费认知度并不高,而且往往受时间、经济能力限制,而且旅游往往比较盲目或随意,缺乏计划性。

研究结果显示,独立院校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认知水平较低,仅有34.2%的学生对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重要性、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19.5%的学生虽意识到作用但并未完全认识其重要性。从中看出,大学生普遍注重文化课程学习,对旅游活动没有太多关注。42.3%学生对旅游消费认知度一般。大部分学生对旅游消费没有确切的概念,普遍认为大学生旅游消费就是四处旅玩。这个比例接近调查对象的一半,客观地反应了独立院校大学生对旅游消费认知的不足。面对旅游消费发展趋势,大学生旅游消费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部分教师或学生对大学生旅游消费完全没有一定的认识,4.0%的学生、教师、家长仅注重于课程教学,对旅游消费没有概念。

2.对旅游消费的熟知度不高

对于大学生旅游消费的最佳时间、景点、优惠等,学生并没有充分的熟悉,熟悉和较熟悉大学生旅游消费作用的师生不足31%,真正熟悉大学生旅游消费价值的人数仅占19.1%,与教育标准的要求相差较远。60%对大学生旅游消费价值的熟悉程度为一般,其中多数为教师。这反应了学生对于大学生旅游消费价值的意识薄弱,并不熟悉现行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相关内容。8.6%的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旅游消费的价值完全不熟悉,这意味着学生并没有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旅游消费环境中,未能体会到大学生旅游消费对其日常学习生活的作用。

3.出游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寒、暑假

一般旅行可分院短途旅行或长途旅行,短途旅行主要指省内市县的旅行,长途旅行泛指国内跨省或者出国旅行。在校大学生受课业影响,进行长途旅行主要集中在寒暑假;短途旅行则可以集中在周末或者五一或十一法定节假日。调查显示,选择寒暑假旅行的占40%,选择在周末旅行的占10%,选择不经常旅游的占50%。

4.从众心理突出,更愿意结伴而行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追求潮流和时尚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对旅游消费需求量不断增多,且同龄学生之间对旅游消费的认知观一致,均热衷于时尚旅游消费,“志同道合”是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共性点。例如,调查显示,75%以上的大学生,热衷于结伴旅游,与同学、朋友之间以集体旅游的方式参与互动,比如闺蜜游毕业游等,体现了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及结伴行为。

5.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45%的学生在旅游消费中投入成本较少,除了日常生活费之外,很少投入部分钱用于旅游消费。大学生旅游消费来源中,70.0%的学生是源自于家庭父母支出,仅有10%是凭借个人兼职、勤工俭学等赚取旅游费用。有10.%的学生,对旅游消费流程的熟悉程度不强,这不仅会限制了其参与旅游消费的积极性,也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的提升。

6.独立院校大学生的旅游消费特点因年级、性别、地区等因素而各异

研究发现,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情况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偏好、动机等情况上也不同。

(1)年级因素: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旅游消费认识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三年级学生的旅游消费消费评估指数要比一年级学生的高出0.1915;教师指导方面的评估,三年级学生平均值比一年级学生高出0.1868;此两项标准对比有 明显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对于消费行为的认知水平的差距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价值观念的判断。年级越高,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旅游消费的认识水平越高;年级越低,因学习经验方面的认知较少,往往参与旅游消费活动越少。

(2)性别因素:消费行为在大学生旅游消费工作中与男、女性别方面的差异不大。这说明了男、女学生产生大学生旅游消费,与自我价值评价缺失没有直接或间接性的关联,或者此因素产生的影响较小。本次回收的382份问卷中,男女占据比例基本均衡,男53%,女47%,无论是男女大学生,在当前的校园学习及生活中均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并且影响了学生个人的旅游行为活动。

(3)地区因素: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消费行为的自我评价也不一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农村地区学生的消费行为方面评估的差异性显著,农村地区的平均值低于城市。对大学生而言,地域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干扰,往往直接决定了大学生旅游消费意识的形成。本次问卷中,40份有效问卷来自于r村的学生,其普遍存在着受管意识薄弱、旅游消费水平低、旅游活动无秩序等,整体的大学生旅游消费状态明显差于城市里的学生。

(二)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独立院校大学生对于出游的愿望强烈的,但受经济等条件影响,旅游出行计划并未按时实施。出游时间大部分人会选择寒暑假,时间充裕又自由,一小部分人会选择法定假日、周末、其他课余时间。而且大学生经济不够独立,所以旅游消费水平不高。出游喜欢结伴而行,可以增加安全感,也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不同专业、性别、年级和家庭情况的学生之间也有不同,大多会按照经济能力以及专业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来定旅行消费计划。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大学生数量众多,其旅游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他们喜欢冒险、个性、挑战、创新等特点与其他群体不同,所以大学生市场亟待更好地开发,而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学生群体,就需要旅游企业以及相关部门认真了解他们,分析他们的旅游消费行为特征,按照他们的兴趣开发相关旅游产品,达到双赢。

(二)建议

1.旅游部门对大学生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为了扶持旅游业发展,政府应进一步扩大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为旅游行业经济建设提供多元化保障。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旅游消M群体,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因此,他们的旅游消费能力有限,因此,旅游物价部门可适当降低大学生景点门票费用,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来旅游消费,如评学生票可以打折等,团购优惠等,吸引更多大学生旅游消费者。

2.旅游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旅游项目

优质完善的旅游服务及质量,是吸引旅游消费者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好的服务质量,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大学生旅游消费者,他们背后有更多潜在的顾客。此外,旅游景点应加大自身的创新力度,在景点设置,游玩项目开发等方面,要贴合大学生旅游消费者的自身特点。

3.高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高校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加强大学生旅游消费的引导,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念,高校应结合当地乃至国内外旅游资源的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参与旅游消费活动,以此来开拓自己的视野,做到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比如说一些红色旅游景点,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我大好河山情怀。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进行公益性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播正能量。高校鼓励学生参与旅游消费应以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保证学生人身安全为前提,并做到量力而为,切不可盲目消费。

参考文献:

[1]杜炜.旅游消费行为学[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36-39.

[2]孙晓.大学生旅游行为及其市场细分研究―以河南高校为例[硕士毕业论文],河南省开封市:河南大学,2009年.

[3]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市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4),19-22.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热度越来越高,而大学生旅游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与其他的社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本文对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大学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高的热量,但大学生旅游也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和其他社会的人,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心理,在本文中,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和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希望有利于学生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一、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

旅游消费心理是指旅游者在旅游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它是旅游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旅游消费心理是旅游者行为的主观反映,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动因。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心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求知心理。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外出旅游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2、猎奇心理。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同学被“关押”在学校里,眼里充斥的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对外面的世界近乎一无所知。上大学之后,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也就萌生了“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

3、放松心理。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对于大学的学生来说,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使人长期处在神经紧绷、身心俱疲的状态,对人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利用假期外出旅游不失为放松身心的好办法。

4、攀从心理。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在旅游变得越来越时尚,且一些学生率先走出学校,加入旅游大军享受的生活的时候,其他同学自然不甘落后,不管经济是否允许,都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5、访友心理。中学毕业后昔日的好同学各奔东西、遍布大江南北,但那份最真挚的感情却让人难以忘怀,于是到异地的老同学那里叙叙旧,顺便游山玩水一下,况且有人管吃管住,何乐而不为呢?

6、顺从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出游的打算,但是在同学、好友的怂恿和相邀下,也就顺便跟着出去转转了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旅游群体,他们在追求个性,讲求创新和特色的同时,又对旅游产品的价格极其敏感,因此,针对大学生旅游的心理特征,要求旅游企业要制定有大学生特色的营销策略。

1、灵活的开发思路。针对大学生是喜欢个性的特点,旅游产品要灵活、丰富。

(1)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娱、购等项目分别列示,让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多种多样的旅游方式需求,应该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在保证旅游方式多样化的同时,也要兼具灵活性,可以允许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几种不同的旅游方式,进行自由组合;

(3)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可以根据其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

(1)灵活的旅游产品的组合。吃、住、交通、旅游、娱乐、购物等分别列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的自由,自由组合,形成不同形式的包;

(2)旅游的多样性。各种大学生旅游需求,应该设计多种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飞机等,以及确保旅游的多样性也想要的灵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旅行方式,自由组合。

(3)组织者应灵活。大部分的大学生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大部分在你旅行之前,可以根据其特点,将团体旅游。

2、分层次设计旅游产品。针对大学生每个年级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旅游心理特征,可以分层次设计大学生旅游产品,提供具有年级特色的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

(1)针对大一的新生,他们对周围的环境还不是很了解,可以采取和学校联合运作,组织开展短程旅游,如城市一日游或两日游,让学生们了解当地的风光,熟悉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

(2)针对大二及大三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可以推出具有刺激性的探险游、野外生存体验等。

(3)大四学生比较关心的就业问题,可以设计以就业培训、就业考察、开拓眼界为主题的寒暑假就业游,到知名企业参观工作环境,感受工作氛围,体验工作过程。

3、分层设计旅游产品。每个年级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旅游对大学生心理特点,大学生可以分层设计旅游产品,提供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的品位特色。

(1)针对新生,周围的环境也不是很了解,他们可以去学校和联合行动,组织进行短程旅行,如城市旅游或LiangRiYou,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景,熟悉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2)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他们有强烈的渴望追求新知识,而且可以推出令人兴奋的冒险,生存经验,等等。

(3)高级学生更关心就业问题,可以设计为职业培训,就业调查,视觉主题的夏季和冬季假期就业游泳,参观著名的企业工作环境,感觉大气,经验的工作过程

4、多层级价格

大学生的经济实力薄弱,花的钱大部分来父母,少部分来自个人兼职、奖学金。因此,大学生在旅游的时候对旅游的产品的价格比较敏感。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大学生又追求个性、创新和变化。针对这个特点,可以把产品分解成若干部分,通过多层次的价格体系吸引大学生旅游者的前往。这一举措既满足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创新和变化的心理,让大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同时又降低了旅游产品的表面价格,让大学生更容易选择。

高校学生是一个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应针对性地进行宣传营销,刺激潜在旅游需求,培育一个有规模、有潜力并稳定增长的客源市场,实现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是一个特定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企业应该有针对性的宣传和营销,刺激潜在的旅游需求和培养规模、潜在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实现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三、总结

总之,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且亟待开发。大学生群体是新兴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喜欢创新、喜欢冒险、喜欢个性、喜欢与众不同。怎么样更好地服务这一群体,关键在于旅行社要深刻把握其旅游消费心理特征,认真了解他们,开发出具有“大学生特色”的旅游产品。

总之,大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需要发展。大学生是一个新兴的群体,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喜欢创新,冒险,喜欢个性与从不同。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是旅行社的关键应该深深领会其旅游消费心理特点,认真理解,开发旅游产品与“大学生特点”。(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栾.中国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初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9).

[2] 张敬峰.在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3).

[3] 马芙玲.浅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27).

[4] 张志祥.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5] 孙玺,吴先锋.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6] 陆汉文.大学生:消费与现代性[J].青年研究.1999,(6).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旅游方式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11

1 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可行性

1.1 市场学分析

从市场学角度看,旅游业从事市场经营的前提是市场的存在。旅游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必然产物。它的发展壮大在这两年里给人一种一夜兴起的错觉,然而事实上,它的蓬勃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性,而且将是一种长期趋势。所以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不管是在全国各地还是在分省,都将是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对象。

1.1.1 学生数量

以在校生人数为主,在校生应包含,应届毕业生和今年新招收学生人数。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对外的教育类数据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约为2548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约有659万,新生人数为721万,由以上三项数据可知2015年9月份新生入学之前在校生人数约为2610万(在校生+新生-毕业生),即2015年新生入学前本科在校生约为2610万人。同法可计算出2015年在校研究生人数约为194万人,(硕士+博士),所以2015年高等院校在校生(学士+硕士+博士)人数约为:2804万人。此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普通高等院校数为:2529所,即平均每所院校大学生为1万余人。所以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有大学生2804万人。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生数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样一个增速,从而使中国迅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由此可见,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极具诱惑力的市场。

1.1.2 购买力

购买力是指消费者购买某项服务或产品的能力。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报告中显示,月平均消费水平500元以下的占9%,500元~1000元占70.5%,1000元~2000元占15.5%,2000元以上占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5%,由此看来社会上的一些认为大学生代表着奢侈浪费的舆论看法是片面的。在每月的生活费中不难看出,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月消费额多在1000元左右。这说明他们除了每月必需的生活费外,已具备一定的休闲消费基础。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但通过自身打工兼职,但很多学生能够支付价格比较便宜的、短期的周边旅游费用,有部分学生甚至有能力支付费用比较高昂的省外地区的旅游费用。在每月的生活费中不难看出,当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月消费额多在1000元左右。这说明他们除了每月必需的生活费外,已具备一定的休闲消费基础。虽然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来自父母,但通过自身打工兼职,但很多学生能够支付价格比较便宜的、短期的周边旅游费用,有部分学生甚至有能力支付费用比较高昂的省外地区的旅游费用。

1.1.3 购买意愿

购买意愿是指消费者购买服务或商品的心愿,它是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要所引起的。同时也是构成市场的重要要素。旅游是由非常驻用户出于休闲旅游和逗留而引起的一种现象。在中国青年报曾经联合新浪网进行的“大学生旅游调查”发现,有67.35%的受访者平均每年旅游一次;被调查者中80.8%的人对旅游兴趣浓烈,14.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5%的人表示反对。由此可见,大学生确为一支不可忽略的旅游生力军。大学生群体中已然形成一种旅游理念。几千万的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与此同时,他们对于旅游又有着极大的热忱和需求,大学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外出旅游是有益身心,开拓眼界,体验风土人情的大好机会。同时大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自由,就正常的节假日和双休日来说,每年有约170天的自由时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而旅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调查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开发高校旅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1.1.4 可支配时间

可支配时间就是消费者可依照自身意愿自行支配的时间,即使人们有旅游的愿望有经济基础,但由于可支配时间缺乏,也无法形成旅游市场。而高校学生比普通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和相对独立的自主出游权。从我国教育机制看来,大学生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和周末相加每年约有170天。大一与大二的学生在适应了高校生活后,往往会在休息日走出校园,通过行走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往往希望在自己参加工作之前,利用现有时间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比较集中,研究课题所花费的精力较大,相比唱歌,打牌等娱乐方式更愿意通过外出旅游来减压。

1.2 SWOT分析

影响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因素很多,为此有必要对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进行SWOT分析。以下借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系统评价发展战略,指出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必要性。

1.2.1 优势

(1)全国有2804万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现如今的大学生消费欲望很强。所以一旦开发拓展成功这片市场,无疑会带来巨大的利润。最重要的一点,国内还没有一个主旨用以供大学生旅游服务咨询和旅游信息查询帮助的平台。这是一个急需调整和完善的方面,同时也是一块有空间和开发潜力的市场。

(2)市场规模稳定。作为教育界特有的现象,每年都有会有大批新生入学,不会由于潜在危机造成消费群体枯竭从而导致市场的消失。

1.2.2 劣势

(1)高校学生旅游消费水平偏低。他们大多没有直接的经济收入,生活费大多数来自于家庭,属于弱势消费群体。

(2)现阶段旅游企业重视程度低。很多旅游企业对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看法是:风险大、利润薄、压力大。而且高校学生自助游主要以散客游为主,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再者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如果团游一旦出现负面效应,社会舆论往往会倒向学生一方对旅行社进行抨击,旅游企业的高校学生市场将泡汤。

1.2.3 机遇和威胁

就目前看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高校学生是下一代社会主流消费的主流军。高校大学生旅游业,作为一个刚起步的年轻行业,刚进入市场可能存在着很大的信任危机,没有忠实的顾客群和消费者,在打开进入市场以及后期的抢占市场份额方面,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去宣传推广来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而旅游业的创意也是极容易被模仿的,并且模仿速度快。旅游企业如何在国内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处于空白的情况下根据高校学生的特征对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开发,不仅是对旅游企业的挑战,也是每个旅游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选择。

2 高校学生的旅游消费特点

2.1 消费水平偏低,价格因素影响大

据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这一群体在经济消费水平上存在着巨大差距,其中年消费最高的达到26500元,而年消费最低的只有5100元。大学生年支出均值为9653元。这其中有92.7%的大学生把家庭支出作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占其总消费的70%以上。据在身边同学的随机抽样调查中显示,大概有56%的高校学生来自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来自于城镇家庭。他们往往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在缴纳学费并留取一定的生活费用之后捉襟见肘,旅游对他们来说成为了奢侈消费。但他们的求知欲仍然很强、仍渴望自由旅行、渴望通过外出旅游的方式离开狭小的校园去认识外面的世界。

2.2 旅游目的地的就近原则

除寒暑假外,高校学生受闲暇时间及经济因素影响,平时出行距离近,他们旅游目的地多选择邻近地区。在对某高校的调查中显示,学生选择的出行天数多以2―3天为主,比例总和占76.4%。

2.3 出游的小群体性

高校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加之过着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生活,他们的交往范围不断的扩大,在外出旅游时他们更愿意结伴而行。多为同班同学或朋友搭伴出行,大学生出行外地在人数组合上以2-7人居多,其中情侣出行占绝大多数。

2.4 目的性

从目的动机上看,高校学生旅行大体上以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所以休闲性比较强的场所备受他们的青睐。在这些目的地中大多数人热衷于对景点进行消费,名胜古迹,大好山川,园林景区,海滨民俗风情等备受欢迎。在他们看来出门旅行就是为了开阔眼界感受情怀,同时他们也喜欢在饮食上投入更多花费,因为他们旅行的目的地往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饮食也极富有当地情怀,因此大学生十分乐于通过体验当地特色美食来更加深入的体验地域风土人情。

2.5 固定时间性

高校学生出游具有明显的固定时间性。在我国,高校学生多选择在周末、法定节假日、寒暑假这些闲暇时间出行,全年约170多天。所以这段时间就成为旅游高峰期。

2.6 出游顾虑较多,安全问题居首位

当代高校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并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立意识较差。长时间呆在校园内社会经验缺乏,出行顾虑较多。而女生作为之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考虑更多。而这些顾虑也正是许多大学生有旅行动机却难以实施的重要原因,而企业若以此为突破点展开措施降低该顾虑,高校生出行将更依赖于企业。

2.7 消费原则

在出行消费上,大学生更愿意将钱花在景与食上,对于住,他们更加看重房源价格,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且性价比高的房源。

3 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可持续之路的开发策略

3.1 以学生为本,提供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服务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倾向,是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它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正如世界上没有脉络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个性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为性格各异所以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迥然不同,况且是处于个性张扬期的高校生。对此推出以下精品游:(1)经济实惠团;(2)班级出游团;(3)宿舍友情团;(4)三人同行团;(5)经典穷游团;(6)毕业旅游季青春团;(7)蜜月团;(8)闺蜜团。并且根据业务需求将业务拓展为可“私人订制+骑行旅游”团游,可以很大程度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即可旅游又可体验新鲜的骑行之旅。加之近年来骑行特别受欢迎,自行车租赁会很有市场,所以,可将自行车租赁整体打包起来,成立一个自行车租赁中介网商,让所有喜欢旅游又想骑行的大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想要的自行车。

推广的同时,企业应自行开发户外项目,比如滑雪、爬山、踏青等,在各大网站出游消息,吸引高校学生报名参加。

3.2 以学生消费水平为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出行欲望和较多的闲暇时间,但支付能力限制了消费行动。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追求人在路上,渴望外面的世界。但同时他们又囊中羞涩,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所以价格对学生来说比较敏感,只有合理的价格才能让高校学生能更多的参与旅游活动。他们在出游时对食、住、行上往往要求不高,以经济实惠为主要前提。住宿的费用无形中提高了高校学生出游的价格。由此,旅游企业可以和学校、高校联盟社团合作。真正为大学生带来实惠,为大学生的出游带来保障,为青春增加色彩。搜罗各地性价比较高的旅店、特色饭店的信息及快捷、好玩的路线,对于景点是否强制性要求购买套票和门票价格事宜加以研究。及时提供给消费者,时间安排与大学生的假期时间为主,尽快让大学生获得有效省钱的旅行信息,输入学生信息还可优惠平台预订价格实惠的旅店和旅行票。除此之外,旅游企业可以给予学生折扣优惠,这样就可以降低学生出游的费用。

3.3 学生旅游市场营销方面

3.3.1 旅游企业要积极与高校合作,并采取多种促销方式

(1)旅游企业在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时要保持主动性。将企业初步设计和创作的方案借助微商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根据信息反馈更深的挖掘了解大学生需求动向;同时可以利用一些门户网站或者以手机App软件的形式深度推广。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提供现实的门店和人工服务平台;高校之间也可进行合作交流,同学们可以以各自的家乡或者熟悉的城市作为交换点,去各个城市参观旅游,实现信任互助旅游。

(2)仅仅加强与高校合作是不够的,旅游心理学研究中,纵观整个旅游决策活动,发现人们在做旅游决策时,常由于国籍、民族、生活观念、个人经济条件、闲暇或休假时间长短、旅游地对个人的重要程度等不同因素而各有不同。研究旅游者采用何种旅游决策方式,对促进和影响人们的旅游消费有积极意义。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且旅游活动在他们心理上占有很大的位置,所以其在做旅游决策一般都为重大决策。他们在拟订重大决策前,常常是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信息和想法。这表明当旅游者采用重大决策时,一般对有用的外界信息很敏感,除广告外、旅游指南、旅游杂志外,常常也寻求他人的帮助。所以旅游企业一定要在这之前,做好足够的宣传工作。旅游企业可以采用宣传单、报纸、明星代言等方式,以获得最佳的促销效果。才能进一步影响旅游者的重大决策。

3.3.2 建立高校旅游网络,利用网络进行营销

互联网技术在旅游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与游客的互动沟通得以实现。高校学生是我国第一大上网用户群体。高校学生喜欢用手机,电脑上网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在对旅游目的地作选择的时候都喜欢先通过网络来搜索相关的旅游资讯,了解最新的旅游信息。现如今学生们已会用网络订餐、订机票、定住宿、甚至用它缴纳日常生活中的费用。因此,还可以增加在线预订服务,让学生能更快捷方便的购买旅游产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相对迟缓。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旅游市场。对该市场开发的可行性作出理性的分析,准确把握高校学生旅游消费特点,从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定位、营销策略及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就高校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策略进行探讨,达到企业利益与高校学生健康旅游共赢。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消费动机;旅游消费行为;市场研究

一、研究目的

目前中国各省份都在大力开展旅游项目已吸引资金,以提高省份整体国际声誉以及经济效益,黑龙江省也不例外。作为消费市场成员之一的大学生市场不容忽视,因寒假暑假的存在,也是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旺季时期。受地域及特殊事件影响,能够吸引省内大学生旅游资源将对地方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地域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对如何进行大学生旅游市场细分、制定营销策略,改善景区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目的主要有(1)识别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动机因素;(2)检验旅游消费动机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

通过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总结,借鉴杨瑞在西安市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及刘力在九华山旅游市场的研究问卷,设计了关于黑龙江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调查问卷,共列举了17个项目。问卷采用的是里克特五点式量表,按非常不同意(1)到非常同意(5)设计成问卷,用来衡量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动机。问卷的第二部分设计了5个题目,用于观测调查人群的人口统计学因素。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本项调查时间为2013年6月至2013年8月,为方便调查,分别选取了黑龙江省内的各大城市的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样本。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33份,回收率为96.2%,删除64份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2.0%。在被调查人群中,男生195人(52.8%),女士174人(47.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18人(4.9%),800-1200元95人(25.7%),1200-1600元152人(41.2%),1600-2000元(14.1%),2000元以上52人(14.1%);独生子女283人(76.7%),非独生子女86人(23.3%);来自农村118人(32.0%),来自城市251人(68.0%)本科生351人(95.1%),研究生18人(4.9%)。数据分析采用SPSS20.0作为基础,通过因子分析及分散分析进行后续的处理和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黑龙江省大学生旅行动机因子分析

通过对17个旅游消费动机描述性项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的主要因素,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结果显示,KMO=0.773,近似卡方=1441.542,df=105,p=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进行旋转,以简化对公因子的解释,使结果更有理论意义。为了提高因子分析的效果,结果只显示大于0.5的因子载荷。这样提取出的5个公因子,包含了5个公因子,15个旅游消费动机项目,(删除了2个因子在多个因子上具有较高的载荷项目),累计解释63.806%的方差。问卷的总体可靠性系数达到0.792,说明黑龙江省大学生旅行消费动机测量的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同时,经过因子分析后的各个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调查数据具有较高的有效性。表1列举了因子分析结果及动机描述项目。

第一个动机因子是“从众心理动机”,包括5个项目,特征值为3.933,解释了26.22%的方差。“从众心理动机”成为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因为社会上大学生的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思想和行动易到周边环境影响,同时从众心理行为也符合人们的社会学效应。第二个动机因子是“寻求归属”,包括3个项目,特征值为2.143,解释了14.28%的方差。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也是人生中脱离家庭独立生活的起始,心理不安感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现象,为了消除因适应性问题而来带不安感,决定去旅游自然成为了另一个动机。第三个动机因子是“疗养探险”,包括2个项目,特征值为1.294,解释了8.63%的方差。第四个动机因子是“实践访友”,包括2个项目,特征值为1.185,解释了7.9%的方差。第五个动机因子是“内心修复”,包括3个项目,特征值为1.017,解释了6.78%的方差,说明学生的这一旅游消费动机强度较低。

(二)旅游消费动机和大学生人口统计学关系分析

在研究中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了分散分析的方法检验了大学生旅游消费动机和人口统计学直接的关系。结果显示除学生否是独生子女外,旅游消费动机在其他人口统计学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体表现在:(1)女性在“寻求归属”旅游消费动机方面强于男性,男性则在“疗养探险”旅游消费动机方面明显强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女性一般性格有关,女性在性格上比男性更为感性,男性则具备一定冒险精神。(2)月花销在800元以下的学生旅游消费动机主要集中在从“寻求归属”及“从众心理”两个方面,可能因学生没有大额零花钱进行旅游或者没有一定的旅游经历而选择从众心理行为以及意志上愿意寻求心理的归属有关。花销在1600-2000元的同学有了稍微多一些的社会实践及探访朋友的意志,而花销在2000元以上的学生的旅游消费动机集中在疗养探险动机上,也就是说,学生家里提供的生活费越多,学生的旅游自主意志越强烈。(3)在生源地方面,来自农村的同学在旅游消费动机上更多是“从众心理”,而城市的学生则更注重“疗养探险”及“实践访友”,这可能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有关,来自城市的同学接触到的社会环境更为开放,因此在旅游消费动机上也更为主动。(4)在受到的教育程度上,本科生在“从众心理”、“内心修复”的消费动机上更为明显,而硕士以上学历的学生在旅游消费行为上,在”寻求归属“、“实践访友”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可能因学生受到的教育程度越多,自由选择的意志也就越强烈,对旅游的目的越明确。

四、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黑龙江省的大学生在旅游消费动机上主要表现在从众心理、寻求归属、疗养探险、实践访友、内心修复五个方面,其中从众心理和寻求归属为主要消费动机因子。黑龙江省大学生旅游市场消费行为动机的研究和以往的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研究结果类似,旅游消费动机和人口统计学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显著性差异。

(二)建议

受到各地旅游资源相互竞争的影响,能够吸引旅客的主要因素是能够开发出满足游客旅游动机的旅游项目。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大学生的旅游消费动机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不同人口统计因素和相关消费特征也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相关旅游开发部门及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旅游消费动机进行相关的旅游产品开发和设计,实施针对大学生市场的差异化营销,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市场的需求。(作者单位:韩国大田大学)

参考文献:

[1]张静.黑龙江省入境旅游本底趋势线的建立及其应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12) : 1-3.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

一、引言

根据瑞士学者的定义,旅游是指不在特定地方定居的旅行和短暂停留而产生的各种相关现象的总和。而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有其自身的特点,如一方面他们有“透支消费”、“超前消费”的心理,但另一方面社会资源有限,经济能力有限,消费能力尚还不足。本文以温州市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52份,有效问卷440份,从大学生旅游消费现状着手,深入剖析目前在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措施,以此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二、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现状

1.需求方面

(1)关于旅游的动机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得知,产生旅游消费行为主要源于两大类的影响因素,一是市场、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二是学习、感知等内在因素,这也便是大学生旅游消费的重要影响因素。动机主要包括以自我消遣、自我娱乐、锻炼身体、放松心情等自我动机以及访友、探亲、获得尊重等外在动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72%的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游山玩水”、自我消遣,还有少量学生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走亲访友,极个别同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平时在校上课时课业紧张压力大,想通过旅游缓解各方面的压力。

(2)关于旅游信息的获取

国内外旅游市场日趋完善,旅游产品日趋丰富,与之同步的是旅游行业的竞争态势相应加剧,大学生的旅游市场成为旅游行业竞争的新阵地。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同学以及朋友的推荐成为大学生获取旅游资讯的重要途径,还有很多大学生通过朋友圈等新媒体获取旅游相关资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青年学生的集群效应、从众效应较为明显,自身关于旅游的决策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2.时间方面

(1)大学生外出旅游的时间选择

由于平时课业的关系,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一般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以及寒暑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温州在校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时间段依次为国庆假期、寒暑假、五一假期等,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之所以选择国庆假期是因为这个时间段温度适中、时间长短适中,而寒暑假要么过热、要么过冷,亲朋好友不能相约同行,或者因为有其他安排(考驾照)而选择“宅”在家里。

(2)大学生外出旅游的频率选择

以年为单位,约有一半左右的大学生选择每年出行两次,两成左右的学生选择每年出行3次,参照五年前的数据,在温大学生出行的频率越来越高。

3.费用方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2%的学生家长是支持大学生合理的旅游消费的,这部分群体的主要旅游消费来源于家庭给予。同时我们也发现,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较强,部分大学生的旅游消费主要来源于平时的兼职所得以及学业奖学金收入,因此大学生旅游费用来源呈现出差异化特点。

4.方式方面

大学生旅游既具有计划性,又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这主要体现在“和谁一起出游”这个问题上,62%的学生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出游,这主要是因为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及兴趣爱好,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单独出游或者报团出游,给自己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按照短途和长途旅行仍有所区分,短途旅行多选择骑行或者客车出行,长途旅行会选择火车等交通工具,在住宿上多选择拼住或者住廉价的青年旅社。

三、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存在的问题

1.消费观念存在误区

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的实际调查,多数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是属于理性消费的,但也存在离散趋势,个体差异化较大,这主要是源于家庭经济情况差异、旅游产品差异等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旅游的概念的认识还有一定的偏差,认为“去近的地方不叫旅游”、“花费少的不算旅游”,还有部分学生有超前消费、借钱旅游行为,并将旅游作为一种谈资和炫耀的资本。

2.安全意识存在盲区

除经济因素外,安全问题成为大学生选择外出旅游的又一考虑因素,网络上关于大学生外出旅游发生不安全事故的案例不胜枚举,在调查中,35.63%的大学生仍“会考虑和陌生人一起旅游”,还有26.36%的大学生有过和网友一起出游的经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仍有所欠缺。

3.文明意识存在偏区

在校大学生整体上素质高,但也有部分大学生会制造“不和谐”的现象,部分大学生囿于经济原因,有“逃票”经历,还有些大学生仍然会乱扔垃圾、乱涂乱画,还有部分大学生为了出游选择逃课、旷课,这都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带来了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具有求知欲强,爱探索,独立意识强,但易寻求刺激,缺乏理性认识,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均要注重对他们在消费方面、旅游动机方面的引导,以此帮助他们以更合理的方式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和自然,并学习社会、行业所需要的人文精神。

2.加强大学生旅游消费文明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的代言人,他们的行为方式受到的关注更多,为此学校、家庭要加强对他们的文明教育,帮助其成长为旅游群体的示范者,而非“失范者”。

3.重视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较之生理上的成熟,心智仍然还不够稳定,他们和社会的接触较少,对于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仍会措手不及、无从应对,所以学校要加强对他们的旅游安全教育,增强他么的防范意识和防骗、防盗、防危技能。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8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势头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调查显示,2007年1-11月,中国主要城市接待旅游人数为近四千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37%。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3330404人次,接待香港同胞11176899人次,接待澳门同胞722831人次,接待台湾同胞4740206人次。入境游客中外国人人数为23938139人。其中,入境举行会议或商务活动的为6434616人,入境观光旅游的为12049859人,探亲访友的为72866人,入境的服务员工为2122858人,其他入境人数为3257940人。预计到2010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1226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0%左右,相当于GDP的7%。很显然,旅游业将会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报告,文化旅游在世界旅游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参加文化旅游的国际旅游者每年有两亿四千多万。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氛围而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它以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的文化性、变化性、可持续性和季节性不明显等特点和优点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可以说文化旅游己经成为当前世界旅游的一种潮流和趋势,并将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旅游发展的亮点和主流。深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因而成为个性化、知识化时代背景下最具有持续发展前景的一项旅游产品,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支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消费群体也在不断的扩大中。传统的旅游项目是针对一些城市白领以及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退休人员。这群人的特点是有工作或者生活压力,他们需要一种方式来释放自己,而且他们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旅游费用。传统的旅游模式是由旅行社组团出游,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类似于自助游等旅游新模式逐渐出现。针对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制定不同的消费计划,已经成为各个旅行社提高业绩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这一类群体在未来的十年内存在一个很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他们所需要的旅游模式是打破传统模式的。研究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是进一步发展我国旅游业的重要方面,也是旅行社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相对比上班族来说,大学生的空余时间要多出很多。也就是说大学生存在旅游时间的可能性。传统的旅游消费群体又的仅是在假期或者是黄金周出游,除去这一周期,很多旅行社和景点都处在不饱和的状态,而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恰好来填补这一不足。避开旅游高峰出游已经慢慢的成为大学生旅游新观念。所以,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制定大学生旅游营销策略,不仅可以给旅游产业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增加新的盈利模式,而且也能缓解目前旅游业出现的假期爆满,平时无人的现状。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篇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旅游消费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推广和运用制定一个营销策略。基本内容分为以下几点:

(1)从我国旅游事业和旅游政策入手,分析传统模式的旅游消费模式成功的因素和不适应时展的原因;

(2)分析我们旅行社的营销模式,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3)研究当代大学生特点,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群体存在的商机和挑战;

(4)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提出一个以大学生为旅游消费群体的新的营销策略。

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大学生这一旅游消费群体制定的营销策略。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打开大学生旅游消费这一道大门,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全面发展。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了解大学生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优势;

(2)通过对旅行社的调查分析,结合国家旅游政策,深入探究旅行社生存环境;

(3)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大学生旅游消费营销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针对大学生,作出一份调查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主要在在杭高校中做一次普遍的调查,了解大学生消费心理,可以给研究提供一份可靠的数据。

(2)文献分析法。收集相关研究文献、期刊、报纸,对文献进行分类分析。

(3)案例分析法。寻找营销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来证明研究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作出正确的且具有创新性的营销策略。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和进度:

总时间:本届毕业论文从2009年10月--2010年6月.

第一阶段:确定选题阶段

第二阶段:毕业论文实施(2009年11月—2010年5月)

1.2009年11月20日(第12周周五)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设计工作要求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

2.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前根据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撰写等工作。

3.2009年12月8日(第14周周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4.2009年12月22日(第16周周二)根据开题论证小组修改意见,将完善后的任务书、开题报告修改后交指导教师。

5.2010年1月中旬,上交经指导老师审核的论文提纲,提纲详细至三级目录。

6.2010年3月初(第二学期),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初稿;

7.2010年5月初(第二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将毕业论文提交指导老师。

第三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0年5月—2010年6月)

五、主要参考文献:

[1]柴松,王洪武.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指南[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31.

[2]王婉飞.浙江乡村旅游发展与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6.

[3]刘丹平.旅游凝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87.

[4]张文.旅游影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6.

[5]陶虎.旅游广告——远离与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68.

[6]罗明义.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1.

[7](澳)赖辛格(Reisinger,Y.),托纳(Torner,L.W.).旅游跨文化行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65.

[8]耿步健.当代大学生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12.

[9]李浪.心理学从书-旅游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67.

[10]高舜礼.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25.

[11](英)摩根(Morgan,N.),安妮特•普里查德(Pritchard,A.).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43

[12]张小红,陈全.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4,9

[13]洪燕,当代大学生旅游消费分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5,3.23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旅游消费结构 南京 优化

一、旅游消费结构的定义

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人们的旅游消费可以分成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三类,其中食、住、行是满足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生存需求的消费;而观赏、娱乐、学习等消费则是满足旅游者精神享受和智力发展需求的消费。

二、南京旅游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的丰富并不代表旅游业的发达,也不代表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笔者从旅游消费结构角度分析了南京旅游消费的。

1.基本消费制约非基本消费

抽样调查发现,南京国内旅游者吃、住、行、游四项基本旅游消费之和为67.63%;非基本旅游消费中购物所占比例最大为25.86%,剩余的6.51%为娱乐、邮电通信等。

数据表明,南京国内旅游者的基本消费大于非基本消费.如果再考虑目前不断提高的消费价格指数,特别是和行直接相关的燃油价格,和食直接相关的肉类价格,和住直接有关的房产价格等的上涨,可以预测,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行、游、食、住”四项旅游基本消费的在南京国内旅游消费结构中的比例还会继续加大,这种失衡的增长会导致旅游消费增值空间缩小以及旅游者消费热情的降低。

2.单一的景点类型制约消费空间拓展

南京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类型比较单一,特别是星级旅游景区的资源类型相对集中,这直接影响了旅游消费的结构和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南京旅游资源主要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主,休闲娱乐类旅游资源较少,特别是全国知名的景点几乎清一色的为文化类景点. 文化类景点基本以观光为主,需要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知识才能从中品位出乐趣,再加上较高的票价,两者作用使得这类景点的重游率较小,这不利于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就重复消费率较高的休闲娱乐类景点而言,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还远远不够.珍珠泉景区仅仅停留在吸引本市旅游者的层面上;海底世界主题公园的客源也主要是本省旅游者;玄武湖景区因缺乏明确的定位,游客接待量一直不太理想。

3.购物旅游缺乏品牌和创意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60%以上,在国内旅游购物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旅游购物消费已占游客总支出的40%左右,而南京购物消费支出只占游客总支出的25%,与国际和国内许多旅游发达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南京旅游商品缺少品牌和创意.游客希望旅游商品更有新意,更有文化品味,但南京的传统旅游商品不是包装过时,就是内容老套:盐水鸭包装太简单;金箔画内容单调;雨花石几十年来都是放一碗水泡着.有特色又有品位的旅游商品,如云锦,价格普遍较高,使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同时,大量具有开发潜质的旅游商品未被开发.如夫子庙民间艺术大观园内的秦淮民间艺术品:彩灯、剪纸、折扇、抖嗡...这些商品附加值高、便于携带又极具南京地方特色,但是目前仍然藏在深闺,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4.高端旅游消费的环境和能力有待改善和提高――以奖励旅游为例

奖励旅游,英文为”incentive travel”,是为了对有优良工作业绩的员工进行奖励,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加强单位的团队建设,用公费组织员工进行的旅游.欧洲奖励旅游市场每年以3%-4%的速度发展,基本与世界旅游发展的速度同步,是欧洲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西欧较为成熟的奖励旅游市场发展的特点,对比南京奖励旅游市场的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表2:

从表2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南京以奖励旅游为主的高端旅游市场发展面临周边城市的很大竞争。

(2)南京高端旅游市场中的娱乐和体育类产品数量不多,档次不高,在接待省外和境外游客的能力上比较欠缺。

(3)南京高端旅游市场客源比较集中,主要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但南京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加之长线旅游价格的下降,使得南京高端旅游市场的客源数量增长缓慢。

(4)南京是江苏省会议、会展举办的中心,未来会议会展旅游发展空间较大。

三、南京旅游消费结构优化策略思考

1.南京城市形象的延伸与创新

来自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76%的人认为南京”缺乏新兴旅游景点”;59%的人认为南京”没有做足旅游产业文章”;有55.4%的人认为南京”旅行社品牌意识不够”;有43.9%的人认为南京”导游素质不行”.而且去过4个和4个以上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被调查对象对此回答的比例更高.分析原因,笔者认为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南京的城市形象还一直停留在”六朝古都、十朝都会”这个叫了几百年的口号上.如果南京旅游业还继续以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一批老的历史景点一统天下,在行业管理上还不进行有力的改进,南京的旅游消费结构将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反观周边城市,诸如杭州:”东方休闲之都”、”爱情之都”;上海:”东方时尚之都”;苏州:”东方威尼斯”等旅游新形象的定位都是值得南京旅游管理部门深刻思考和学习的。

2.改善旅游资源结构,提升旅游消费层次

南京旅游资源丰富,但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以观光类的文化景点为主,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其他类别旅游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

发达国家的休闲旅游占整个旅游比重的50%左右,而我国仅为20%;同样,世界生态旅游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这组数据说明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趋势.休闲旅游和生态旅游产品在消费次数和消费层次上都比其他旅游产品更具优势,这有利于改善南京现有旅游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不足.笔者同时认为,发展南京的生态与休闲旅游业除了加大本市及周边乡镇的旅游资源开发外,还应特别重视和长三角地区其他休闲旅游与生态旅游发展超前的城市开展区域合作,形成具有品牌效应和联动效应的生态休闲旅游带,以整体形象和品牌带动南京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3.加大旅游购物市场的建设力度

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动机,无非两类,一类是自己购买作为留念,一类是购买赠送他人.赠送他人又可分为高、中、低档.针对以上需求,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就应增加品种和拉开档次,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

产品更新速度慢也是影响南京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关键要在系列化上下功夫.南京拥有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开发素材,丰富的民间艺术、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南北交融的美食等,这些难能可贵的素材应该充分、高效的利用起来.针对一个素材可以开发一系列产品,这一系列产品可以从材料、功能、包装、工艺上进行区别,这样,既能丰富了产品品种,又能促进产品的升级更新。

4.重视并加快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

高端旅游产品的消费群是那些经济上比较富裕,同时在旅游意识上也比较超前的旅游者,这类旅游者人数虽然不多,但消费质量,包括每次消费的数量,消费的次数以及消费的品种都较普通旅游者高出很多,这对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其次,因为南京高端旅游市场面临着周边上海、苏州、杭州以及气候更加宜人的南方诸城市的竞争,要想很快赶超比较困难,可以考虑以单个产品入手, 从而带动整个高端旅游消费市场的繁荣的策略.例如可以从会议会展旅游入手,充分发挥南京江苏省省会的优势,以会议会展带动其他高端旅游产品的发展.最后,应以交流促发展.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和日本是高端旅游发展非常成熟的国家,南京旅游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同他们的合作与交流,引入先进的市场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自己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R・所罗门著张硕阳尤丹蓉等译:消费者行为-购买、拥有与存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6

[2]王媛黄震方:国内旅游消费者结构及相关行为因素分析―以南京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4):123~126

[3]尤惠陶卓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存在问题及优化研究[J].江苏商论,2008.8:62~63

[4]闵学勤:南京城市形象的定位分析[J].城市问题.2001(4):22~25

[5]喻学才:高端旅游的基准与标准探讨[J].旅游科学.2006.4,20(2):10~12,24

[6]李峻峰石高俊:论南京旅游纪念品深度开发和创新策略[J].江苏商论,2003.1:41~43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旅游产品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特征;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1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主要特征

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特殊的细分市场,具有较明显的区别于其他旅游细分市场的消费群体特征,这使旅游企业易于针对性的开发旅游产品。其特征主要体现为:

(一)注重价格,讲究经济,出游顾虑较多

在旅游过程中注重价格,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力求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需基本满足即可。[1]因家长、亲友而形成的已有观念,加上对社会的未知,以及受旅游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对消费活动往往顾虑较多。

(二)旅游目的地及景点选择特点

旅游目的地选择以短期、邻近地区和自然风景类为主;景点选择因出游动机是以大学生内心深处心理需要和智力需要的深刻反映的文化动机或精神动机为主,选择的景点主要是自然风景区。

(三)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消费群体,旅游决策容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往往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四)追求新奇,对特色产品感兴趣

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旅游愿望,但都不愿意墨守成规,都想体现自己独立特行的个性,因而产生了追求新奇,不拘小结的心理。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旅游安全隐患突出,制约旅游产品开发

大学生不仅社会经验缺乏,而且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并且追新猎奇的欲望及探险的精神强烈、从众心理、个别不良旅游行为(偷逃车船门票)等因素往往会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这一点严重制约了旅游相关部门与高校的支持及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各级管理部门对大学生旅游的保护、支持、管理不够

首先,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旅游时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以及对学业的影响,出于责任考虑都保持保守态度,甚至明令禁止组织外出。其次,旅游相关部门在政策上对大学生旅游在交通、住宿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引导。最后,个别中小旅行社私自在校园宣传拓展业务,利用非法手段进行虚假宣传,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增加安全隐患。

(三)旅游企业和大学生市场相互缺乏了解

一方面一些旅行社的非法操作以及整个旅游行业现阶段盈利模式,造成大学生对旅游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信任度低;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旅游市场利润较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旅游企业对于这一市场开拓热情不高,严重限制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发展。

(四)因消费水平限制对旅游产品接受度小

大学生普遍没有经济收入,消费水平较低,旅游方面支出是由家庭给予费用扣除生活费产生,因经济基础的制约对于传统的包价旅游、产品定价难以接受。

(五)大学生旅游产品利润较低

因消费水平限制制约企业利润收益使得大中型旅行社对于大学生旅游市场一直处于鸡肋心态,而灵活多变的小旅行社,因线路设计、产品宣传、营销策划等方面的不到位,造成收益低下的现状。

(六)传统的大众旅游产品不符合大学生的需求

大多数旅游企业因利润较低对于大学生旅游市场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因此没有针对性、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往往以传统的大众旅游产品替代大学生旅游产品,使得大学生出游报团的人数寥寥无几。

(七)促销活动缺乏吸引力

旅行社一般通过电视、店内显示屏、纸质媒介等传统方式营销,忽视信息时代网络对大学生市场的传播力量,并且从未走进校园,走进大学生群体,因而很难达到有效的营销效果。

(八)大学生旅游时间与旅游企业营销矛盾

大学生一年中大约有170天的假期(寒暑假、法定假日、周末),具备充足的时间条件,但是暑假、法定假日与收益相对较高的旅行社旺季重点市场开拓形成矛盾,造成大学生旅游市场难以开发的又一重要成因。

三、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一)采取“开拓重点、机动灵活”的开发思路

首先,大学生旅游市场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重点市场目标及对象有三:一是大学生的春秋游市场。二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三是高年级大学生[2]。其次,必须考虑大学生需求特征与旅行社相关的景点、旅游车、酒店、收益场所等重要因素的组合,并在产品的组合上做到机动灵活。

(二)依据大学生消费特点合理定价,薄利多销

首先,根据不同时间制定不同价格:旅游有淡旺季之分。旅游企业应根据出游时间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3]。例如市内一日游,其成本中车费因素受时间影响变动较大,且景区淡旺季门票的浮动都影响线路总成本的变动,因此应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其次,根据线路成本定价:线路成本主要由车费、景点门票、餐费、住宿四大部分组成,在旅游产品定价时要充分考虑这几方面因素,以寻求最为合理的价格实现效益最大化。

(三)旅游企业与高校开展多层次深入合作

首先,旅游企业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通过赞助社团活动等形式,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4]。其次,培养校园。旅游企业可聘用在校生尤其是鼓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校园,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班级等组织进行直接有效的内部推广。

(四)采取多渠道宣传策略

首先,旅游企业应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c相关网站进行链接,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设立旅游专栏,供大学生浏览和查阅有关旅游信息。其次,实行旅游会员卡制度,为大学生市场提品的同时,建立稳定的客源,以优惠条件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并在旅游会员卡上标注旅游常识和注意事项,在设计上体现大学生思想潮流!

参考文献:

[1]刘祥伟.在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6).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高校旅游产品 消费市场

一、前言

高校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特种旅游产品,广义的高校旅游是指以高校为载体,在校园内进行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称,狭义的高校旅游仅指以观光游览大学校园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本文所指的高校旅游为前者。

随着高校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这项新兴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旅游客体的理论研究,而对于高校旅游客源市场的案例研究在国内外都极少。

为了调查目前高校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情况,本文采取街头随机拦截的方式,对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1155人,其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有812人,对其进行了有关高校旅游认知与态度的调查;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有201人,本文对这部分高校旅游者的结构特征与旅游行为特征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为98%。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如何满足市场需求的建议。

本文对于高校旅游市场开发具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对高校旅游的认知

(1)感知度。在1155名调查对象中,听说过“高校旅游”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70.3%,这表明“高校旅游”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的知名度较高。

(2)对“高校旅游”概念的认知。在感知到高校旅游的812名调查对象中,95%认为高校旅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观光;仅有5%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旅游可以包括修学旅游、体育旅游及事件旅游。这说明,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虽然对于高校旅游的感知程度较高,但在认知上还有很大局限,仅把高校旅游理解为狭义的高校观光游。

2.消费市场规模

在所调查的1155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中,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为201人(指广义的高校旅游),占调查对象总数的17.4%,用沈阳城市常住居民总数*17.4%可以近似估算目前沈阳城市常住居民对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规模。

3.消费者结构

本文按照人口统计学及旅游行为的主要特征指标,对有效回收的197份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性别。男、女比为1.3∶1,男性略高于女性,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旅游者是利用到高校出差开会的闲暇时间游览高校的,而男性在这方面的机会略多于女性。

(2)年龄。20岁~25岁年龄段的游客最多(41.9%),其中多为大学在校生,他们到访高校的主要原因是:①探访同学、朋友;②与其它高校同学联谊;③以访学和考研为主要目的,到其它高校进修,在上述过程中顺便游览高校。16~19岁年龄段的旅游者次之(30.2%),其中高中学生居多,他们高校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高校、为高考填报志愿做准备。上述两个年龄段构成了高校游客的主体,其它年龄段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且较分散。

(3)职业。在各职业类型的高校旅游者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占总体的48.8%,这与年龄结构的统计较一致。列第二位的是企业管理者,占18.6%,其高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①与高校有业务往来顺便游览高校;②到高校招聘人才,参观高校;③知名企业家到高校讲学,游览高校;④到高校进修学习,游览高校。其它职业类型占总体的比例较为分散,没有体现出较多的规律性。

(4)学历。高中以下学历占旅游者总体的11.6%,高中及同等学历30.2%,大专及本科学历55.8%,本科以上学历2.3%。上述数据显示,大专及本科学历、高中及同等学历的游客占绝大部分,这与上面年龄结构、职业结构所表现出的结果较一致。

(5)月收入。除去学生无固定收入的因素,月收入1500~2500元中等收入水平的高校旅游者所占比例接近半数,达44.4%;2500元以上的旅游者占6.2%。

(6)旅游经验。通常,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旅游者被认为是旅游经验较丰富的旅游者。根据调查,近三年来旅游次数在4次以上的高校旅游者占总体的79.1%,说明高校旅游者的旅游经验较丰富。

4.消费行为特征

(1)动机。绝大多数高校旅游者到访高校都有其他目的,高校旅游只是附属行为。在197名有过高校旅游行为的调查对象中:直接以观光游览为目的造访高校的,仅占7%;另外93%的旅游者造访高校都有不同的原因,游览高校只是闲暇时的附属行为,造访高校的主要目的包括:①工作或学习需要(23.3%)、②探亲访友(34.9%)、③日常休闲(11.6%)、④其他目的(23.3%),包括:参加同学或孩子的毕业典礼、送新生入校,等等。

观光和体验大学生活是高校游的最主要旅游动机。高校旅游各种动机所占比例如下:①观光、感受大学氛围(36%);②了解和体验大学生活(25%);③欣赏科研资源,学习科学知识(11%);④日常休闲,锻炼身体(8%);⑤圆自己的大学梦、名校情结(10%);⑥其他(10%)。

(2)旅游方式。在197名高校旅游者中,没有人参加旅游团,全部以散客的形式进行高校旅游(散客组成:个人、家庭成员、朋友、其他)。

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①客观原因:目前沈阳市旅行社中开展高校旅游业务的较少;少数有此项业务的旅行社未把高校旅游作为重点推广产品,缺乏宣传推销,很多市民不知道旅行社的这个旅游项目;少数旅行社对高校旅游的线路设计不科学,游览内容少而空洞,造成人们不愿参团。②旅游者主观原因:大部分旅游者认为自己去高校旅游有以下优点:自己旅游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有孩子或亲友在高校读书或工作,可以安排参观游览高校;自己旅游比较省钱。

(3)消费结构。197名高校旅游者都是以散客形式进入高校的,而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对于个人出入高校管理比较松散,高校大多可以自由出入,所以这些旅游者在购买门票上的消费为零;53.5%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有饮食消费,但金额都不大;在住宿、乘坐校内交通工具两项上没有游客参与,消费为零;没有游客参与旅游购物,消费为零;23.3%的旅游者参加过校园的各种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曲大赛、校园文化节等,但没有金钱消费;没有人在游览过程中聘请过校园导游,在导游消费方面为零。

综上所述,游客在高校旅游过程中的金钱消费几乎为零,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开展高校旅游,因此不能为游客主动提供交通、导游、旅游购物等服务;②少数开展高校旅游的高校,其旅游开发程度不高,例如几乎没有学校进行旅游购物及校园交通的开发,使游客不愿消费或消费无门。

(4)到访时间。在一年中,78.9%的高校旅游发生在5、7、8、10月。在一周中,高校旅游没有特别明显的高峰,但周末游客稍多(约占一周游客总数的35%)。上述现象的出现与学生旅游者所占比例较大有一定关联,因为学生的闲暇主要集中在寒暑假、五.一、十.一和周末。

(5)游览时间。有72.3%的高校旅游者在高校的停留时间在4小时以下;13.3%在4~8小时;8.7%在8~12小时;停留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只占5.7%。可以看出,大部分游客在高校的停留时间都较短,而且以观光游览为主要目的,对学校没有更深层次地了解。

(6)重游率及重游目的。有65%的旅游者游览过多所高校,他们认为不同类型与档次的学校之间在校园景观及氛围等方面差异明显,会使其产生游览不同高校的欲望。

但是,同一所高校的重游率较低,只有5%的旅游者重复游览过同一所高校,重游原因主要有:探访同学或朋友顺便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高校附近居民在闲暇时间到高校健身、休闲。

(7)各种高校旅游产品的消费比例。观光型、体验型与求知型旅游产品较受欢迎,详见本文2.4.1部分对旅游动机的统计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入游率较高。根据调查分析,特色突出的高校吸引了多数旅游者。特色高校主要包括:①国内的一流重点大学(例如北大、清华)。56%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一流重点大学,34.5%游览过重点大学,9.5%游览过一般大学(指省、市级各类普通高校)。可见,一般情况下,高校的等级越高、知名度越大,旅游者对其的旅游需求也越强烈。②79%的高校旅游者游览过各种专业类院校,例如音乐、美术、农业、电影、体育及建筑类大学等。自然景观、园林小品、教学及科研设施类的高校旅游资源吸引力较大

在高校旅游过程中,消费各种高校旅游资源的旅游者比例如下:自然景观,26%;园林小品,26%;教学及科研设施,25%;校园生活,8%;科普讲座,6%人;体育设施,3%;旅游商品和纪念品,1.3%;校园文化,0.6%;其它,3%。

(8)满意度评价。11%的游客对高校旅游感到很满意,35%比较满意,54%不满意。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高校旅游者对自己的旅游经历感到不满意,主要原因如下:①感兴趣的许多地点不允许进入,例如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一般不向校外人士开放;②高校未建设有效的旅游解说系统,使游客在游览中缺乏引导,旅游期望得不到满足;③高校内缺乏合适的住宿地点;④缺少旅游购物场所及具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例如校徽、特种纪念品等。

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最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进行旅游开发,高校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学校内没有供游客消费的各种旅游产品,也没有为外来游客设置相应的旅游服务,例如导游讲解、旅游纪念品销售、组织游客参与学生的某些文体活动等。因此游客只能自己在校园内凭着感觉游览,游览效率和效果都不会好。

三、关于高校旅游产品开发的若干建议

根据本文对高校旅游产品消费情况的抽样调查结果,高校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注重以下环节:

1.条件适合的高校要主动开发高校旅游产品。目前,普通市民对高校旅游的兴趣较大,而且已有17.4%的调查对象有过高校旅游行为。但由于管理难度大等多种原因,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正式向社会推出旅游产品。这种需求与供给间的矛盾既使旅游者在自发游览高校的过程中得不到旅游期望的满足,又使高校的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在被动接待旅游者的过程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因此,条件适合的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旅游开发与接待部门,化被动为主动,对到访学校的各类游客进行疏导与管理,以实现高校旅游产品的良性开发。

2.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应该重视与旅行社的合作。目前高校旅游者主要是以散客的形式游览高校,由于其在到访时间上存在着较大不确定性,不利于高校对旅游者的规范管理。因此,高校在销售旅游产品时,要充分利用旅行社的分销渠道,把高校旅游推向市场,实现高校旅游的规模化与规范化。

3.根据不同类型客源市场的需求偏好,开发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例如,邀请学生的亲友参加与学生相关的节庆活动;召开高水平学术会议,以吸引更多的公务、会议型旅游者;举办校庆活动,邀请校友、政府人员、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吸引高校节庆旅游者;将体育馆、运动场等体育设施向外界出租,吸引健身、休闲型旅游者。

4.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特点,联合多所高校,设计出特色突出的高校旅游线路。

参考文献:

[1]石云霞:发展高校旅游优势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2

[2]阎红霞:高校校园旅游经济的客源市场开发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2006.2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 旅游市场 旅游行为 特征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大学生作为旅游市场的特殊消费群体,休闲观念突现,对旅游的愿望日益强烈。此外,大学生是属于高学历层次的群体,有较强的精神享受需求,并且他们大都处于18-24周岁之间,对书本以外的世界充满了新鲜感,精力旺盛、活力充沛。大学生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旅游,并且在旅游时间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这些都为其外出旅游奠定了基础。本文本着让旅游企业和旅游学术界更多的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旅游需求与大学生旅游的行为特征,对青海大学等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节假日旅游行为进行了随机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旅游动机特征和旅游消费行为特征以及旅游感知与满意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认知、总结高校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提出了一些高校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

1 大学生旅游动机特征分析

旅游动机是一个人外出旅游的主观条件,包括旅游者身体、文化、社会交往、地位和声望等方面的动机。促发旅游动机产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即探新求异的积极心理和逃避紧张现实的消极心理。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除有个性心理因素和个人因素外,还有某些外部因素。研究高校大学生旅游消费者的旅游动机,是旅游企业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以便准确细分市场,及时推出符合目标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关键。

1.1 旅游的目的

高校大学生旅游的旅游动机,具体有:排除心中忧郁(31.8%)、放松心情、释放压力(22%)、游历风景(35.2%)、陶冶情操(15.6%)等。

由此表明,高校大学生旅游普遍认同的主要目的是“观赏自然风光”、“远离尘嚣、接近自然”、“丰富阅历,增加成就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表明独特的自然风光、完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是高校大学生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其中辅助动机也很多,有“考察学习、艺术创作”、“娱乐休闲”、“增强体质”等,他们在追求多样、复杂、变化的同时,求知、求新,同时受求异心理的影响,对于娱乐活动、地方特产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1.2 旅游景点偏好

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消费时的决策过程主要受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三个因素的影响。感知环境是旅游者脑海中积累的各种信息而形成的对客源地环境的整体印象,最大效益原则即旅游者会选择利用最小的旅游时,期望获得最大的环境信息量;旅游偏好即不同年龄、职业、学历的旅游者,由于其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不同,对旅游地类型的偏好不同。

基于这些原则,根据对青海省高校大学生旅游统计问卷的分析,大学生旅游景点选择主要表现在:有32.40%的大学生选择去自然风光类的旅游目的地,原始风貌旅游地也是大学生经常选择的,占21.10%;他们都尽可能游玩更多类型的景点,异域风光类比重也占到了13.40%,观赏地方民俗和品味地方小吃的比重占到了12.40%。

由此表明,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独立、冒险,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实现群体,所以他们往往在选择旅游景点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进行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和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所以他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和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

2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2.1 旅游消费结构

对旅游花费主要支出项目调查发现,大学生旅游花费与一般游客旅游花费构成不同,大学生旅游花费最重要的项目为景点游览费、城市间交通、 食宿费,选择此三项者分别占总体的53%、46%和43%,购物与市内交通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选择者分别为14% 和11%。而文娱费和邮电通讯费合计仅占5%,这说明大学生旅游消费的低层次性。大学生的旅游消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要素是游,占43.8%,这与普遍反映的景点门票高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在旅游购物上的支出集中于50元~100元(24.0%)、100元~150元(21.8%)、150元以上(19.0%);在150元以上的比重最小,仅是4.3%。这就表明了,高校大学生的旅游花费结构是不平横的,在花费构成中表现出交通费、住宿费、娱乐费、购物费下降的趋势,餐饮费、景区旅游费、邮电通讯费、市内交通费等其它费用上升的趋势。

2.2 出游次数

通过调研看出,青海高校大学生旅游的次数统计为:一次的为54.90%,两次的为19.80%,三次的为7.90%,三次以上的为16.40%。因而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青海高校大学生旅游的出游率是比较高的。

2.3 旅游花费水平

经调查,希望在本地的旅游花费控制在100元之内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9%;希望将费用控制在100元到150元之间的占总调查

人数的44.2%;而希望将费用控制在150元以上的占总调查人数的6.8%。由此可以看出,青海省高校大学生对于在本地的旅游要求质高价优,相对其他群体个人的旅游消费能力相对较低。

2.4 旅游方式

在出游方式方面大学生更多选择与朋友结伴前往(42.7%)和与家庭亲戚前往(21.3%),此外独自前往的也占到了13.3%,再就是和同学前往(8.4%)、参加旅行社(7.6%)、学校班级组织(6.0%)以及其他(0.7%)。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追求自由,张扬个性,虽然旅游的愿望非常强烈,但他们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囊中羞涩,所以相对于他们认为不自由、花钱多的随团旅行来说,似乎更喜欢自己组织旅游。

2.5 旅游信息获得渠道

青海高校大学生主要经朋友介绍(28.02%)来获得旅游信息,再就是通过校园内的宣传资料、报纸、电视,以及图书介绍等获得信息渠道的占27.63%,还有通过各种媒体广告获得信息的占15.13%,经旅行社介绍获得信息的占5.1%和旅游推介活动的占10.12%。

高校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3 高校大学生的旅游价格感知及满意度分析

3.1 对旅游产品价格的感知

从大学生的角度而言,价格是个致命的因素,旅行社普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大学生们能够承受的旅游费用多在300元左右,旅行社认为组织大学生旅游既难以设计出有吸引力的线路,利润又太薄,因此对这一领域的开拓热情并不高。所以本文针对此现象进行了实地调查。问卷是通过关心,选取适中;不关心,价格没问题;在意,总选择最低三个方面,让被调查者作出评价。

从总体来看,青海高校大学生对旅游产品的态度大多数都很关心,有71%的大学生选择适中的产品,选择价格最低的占22%,不关心的只占了7%。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旅游产品时,看重的是是否实惠,并不是最低的就是最好的,所以这对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3.2 对旅游地满意度评价

本文对青海高校大学生旅游满意度的衡量从旅游地服务态度、服务设施、环境情况三个指标进行了调查,分别以很好、好、一般、不太好和差来进行评价。结果大部分受访对象表示获得的旅游体验和其他方面均感到满意,包括对目的地的总体评价、旅游路线安排、交通和环境及目的地提供的服务及设施等。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①大学生作为旅游市场的特殊消费群体,其休闲观念明确,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精力充沛,求知求新的愿望强烈,希望走出校园,探索外部世界,出游欲望非常强烈,旅游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在选择旅游景点的时候,他们注重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进行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和大自然的原始风貌,所以他们越来越追求那些能够促成自己个性化形象形成、突显自己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②大学生因受经济条件限制,花费结构不平横,在花费构成中表现出交通费、住宿费、娱乐费、购物费下降的趋势,餐饮费、景区旅游费、邮电通讯费、市内交通费等其它费用呈上升趋势。但他们对旅游产品看重的是物美价廉,其消费行为也非常理智与现实。选择旅游产品时,看重的是是否实惠,并不是价格最低,所以这对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更大的可能。③大学生群体追求自由,张扬个性,虽然旅游的愿望非常强烈,但他们没有经济收入来源,囊中羞涩,所以相对于他们认为不自由、花钱多的随团旅行来说,似乎更喜欢自己组织出游。在做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④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于获得的旅游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评价、旅游接待设施和环境以及目的地提供的服务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

4.2 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4.2.1 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开发

①推出多种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大学生旅游者的需要,这是从根本上有效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途径。大学生对旅游的偏好较为广泛,对各种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旅行社可以开发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旅游产品来吸引高校大学生旅游。如体育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等等。②旅游产品组合要重点开拓、机动灵活。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包括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和独立性较强、可自创收入的大学生)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旅游动机。同时,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思想更成熟,行为更独立,旅游倾向更强烈。因此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要机动灵活。一是吃、住、行、游、娱、购的项目分别列示,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汽车、火车等,也可将它们进行组合;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

4.2.2 多元化营销

①采取多种旅游营销方式。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到较为良好的效果。如学生直销点、网络促销、宣传单、报纸、海报等宣传形式及直接面对面的销售方式等。②旅游企业还可与高校社团合作,一些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团社。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团社或专门的旅游专业部门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

4.2.3 合理定价

旅游产品的价格是高校大学生在选择旅游产品时的首先考虑的因素,他们也关心旅游产品的便捷程度、安全的保障等,旅游企业在不断提高产品、服务、人员和形象价值的同时,如果能降低顾客在购买旅游产品时的时间、精力和货币成本,将会使大学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同时,为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应结合不同的旅游产品类型,制定更加灵活而有针对性的价格策略,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旅游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春梅.重视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j].人文与社科,2005(2).

[2]郑秀娟,宋保平.给高校旅游多一点关注[j].西部大开发,2003,3.

[3]金平斌,郎富平.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分析——以杭州高校为例[j]旅游学刊,2004,4.

[4]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4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旅游消费行为 旅游市场开发

一、 问题 的提出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外出旅游愿望。截至2005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有1778所,教职员工多达147万余人。 目前 ,高校教师旅游市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旅游业者对高校教师的旅游需求缺乏深入认识。一些学者对高校旅游市场和高校教师家庭文化消费现状进行初步的 研究 和实证 分析 (彭丹,2005 年, 陈同庆、李凡, 2007年), 但针对目前国内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对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更是处于空白. 本文在对广州大学生城十所高校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对广州市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高校教师这一旅游客源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教师旅游消费的形成

1.充裕的闲暇时间

根据目前我国高校法定或学校规定的假期安排,每年寒暑假有将近70天的时间,周末有60天的时间,以及“十一”黄金周假期等。高校教师与其他人群相比,其闲暇时间比较多。

2.相对较高的 经济 收入

目前国内从事高等 教育 的教师,就国内和其他行业比较,工资收入较高, 且收入也比较稳定.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人均月收入调查中,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教师占32%,4000~5000元的占36%,3000~4000元的占29%,2000~3000元以下的占3%.相对较高和稳定的薪金收入水平,使教师具有在较大的旅游消费潜力。

3.较高的文化背景

在对大学城十所高校教师的学历结构调查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42%,硕士学位的教师占45%,大学本科占11%,大专占2%. 教师的高文化素质形成了教师的相对较强旅游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旅游消费倾向。

三、调查 方法

广州大学城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可容纳大学生18万人~20万人,总人口达35万人~40万人(包括村镇人口) ,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大学城目前已入驻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星海 音乐 学院等十所高校。

本文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为基础,选取100位年龄在25岁以上的教师,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从不同职称、年龄层次和收入层次等方面对高校教师旅游消费水平、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探察;其次通过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的形式从高校教师的旅游时间选择、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偏好、信息的获取途径等方面,探讨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的一般特点。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每份问卷包含20个问题。调查收回问卷99份,其中有效问卷93份,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为26份,讲师为50份,行政人员为17份;男性53份,女性40份。

四、广州高校教师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本文着重从高校旅游者的个性特征、旅游动机等旅游者行为的角度对其进行具体的分析。

1. 旅游 目的地的选择

旅游目的地选择 自然 风景区的最多,占了总人数的54.6%,表明高校教师希望与大自然接触,欣赏自然景色,享受大自然.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人文 历史 古迹和民族风情区,分别占总人数的17.89%和12.15%,表明部分高校教师希望能了解异地的民俗民风;在休闲放松方面,有9.2%的教师摆脱日常工作科研压力,放松自己。

2.旅游信息的获得

关于旅游地点信息的获取, 42.23%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最佳途径为媒体,因为这样的信息可靠,准确。13.21%的高校教师认为获取旅游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相关书籍,而通过旅行社了解旅游地点的占11.84%,经朋友推荐而了解旅游地点的占7.36%。

3.旅游消费方式选择

在选择旅游消费方式上,更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自助游(结伴同行),占61.27%;其次是选择个人游的,占14.21%;而只有8.36%的高校老师选择跟旅游团。在旅伴的选择上,大部分人选择跟家人一起去旅游(占60%%),这可能是高校老师旅游的一大特点。

五、开发广州高校教师旅游市场的建议

1.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注重历史文化景点与自然风光景点的有机结合

旅游 企业 应该对高校教师市场给予高度的重视,针对教师这一群体推出特殊的产品和服务。旅行社或其他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推出各种中长途旅游线路,旅游景点以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社会 风情为主。

大学生旅游消费的特点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旅游消费;二元结构;差异

一、消费主体的二元结构

旅游消费主体即旅游消费者。旅游消费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两个条件:消费主体的可支付能力;消费主体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一)中外二元

入境游与国内游市场消费的旅游者构成了旅游消费主体的中外二元,即国内游客与外国游客。从世界范围来看,入境游人数与收入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渠道。国内游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拉动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外二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消费能力的差异。即经济水平的差距是主要原因。在发达国家,旅游消费是社会普遍的消费行为,是生活已达富裕程度的人们追求享受和发展的消费行为。而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与西方发达国家,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民消费能力还十分有限。通过表1所示,这几年间的中外二元主体的人均消费比较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2、消费偏好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方旅游消费观念的不同。从传统观念来说,中国人的说法是“父母在,不远游”。而且这种远游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旅游,而是游学交友。现代那种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式的旅游则普遍被认为是不求上进,浪费钱财的行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即使在比较富裕的今天,旅游也多少让人有奢华之感。而西方人则把旅游视为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两者的不同虽有经济条件的差异,但中西方对旅游消费的不同认识是更本质的原因。

3、消费内容的差异。这主要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作为旅游的主要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消费行为。文化无论在旅游主体旅游消费动机的形成上,还是旅游消费行为的具体实施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文化是有关差异性的,特别是在以服务为主体的旅游消费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举例来说,中国的东道主往往忽视游客的期望,他们陪同客人去所有的地方,给客人安排非常紧凑的路线,而没有给客人留下私自体验中国生活方式的机会,但中国的东道主相信他们这种做法是向其宾客表示了殷勤的礼貌。但是对美国的旅游者而言,这种热情好客却可能被视为一种侵犯和缺乏信任。这种消费方式是他们所不喜欢的,当然也就不会选择这种旅游消费。

(二)城乡二元

传统农业与城市工业两种生产方式与产业部门的差异形成的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导致了城乡人们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生活方式与社会环境的明显差异,即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农村居民用于基本生活资料以外的消费很少,所以就很少有人选择他们看来是奢侈品的旅游;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高,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精神生活的享受需要就愈加明显,所以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旅游这种休闲方式。从表2也可以看出,在有8亿多农村人口而城镇居民只有4亿多的中国,城镇居民的出游比例以及人均消费远远高于农村居民。且不说农民的旅游动机还大都是以探亲访友、购物、宗教活动和观光为主。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关键原因在于农民收入偏低,旅游产品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有效产品两个环节,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农民成为旅游者也可作为旅游产业是否成为发达产业的标志。

意识到消费主体的二元差异,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到各个主体市场的消费潜力,更好地细分市场,从而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如低消费、中等消费、豪华消费)。

二、消费环境的二元结构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高品位旅游资源和高质量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旅游消费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必备条件。旅游消费环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环境条件、卫生设施、交通条件、服务水平等,还包括一整套旅游消费体系和保障体系及以此支撑的旅游市场。人们出门旅游的主要动机是追求一个清新、舒适、安静、安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城乡二元

城市和乡村作为两个最主要的消费环境,由此形成的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两大主要旅游形式。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1、接待条件的差异。城市往往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交通的枢纽,聚集着大量商业、金融、工业以及生产服务的设施。如高档的酒店,各式交通工具,方便的通讯设施……所以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接待能力和条件最好的地区;而乡村是区域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可进入性差。各种服务设施较少,档次也不高。而且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低。故与城市接待条件形成明显差异。

2、游览内容的差异。城市旅游在内容上是以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的传统文化积淀以及城市的基本功能所提供的服务为主题,其实质是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向往和追求;乡村旅游主要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农民日常生活与环境以及农村民俗风情资源为主要内容,旅游者的原始动机多是对宁静田园生活和美好乡间环境的双重回归。

3、消费水平的差异。由于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消费人口和较强的消费能力,物价相对较高,往往是城市越发达物价也就越高。正所谓“京城米贵”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而农村无论是在旅游实物产品还是在劳动力上都是比较廉价的,由此也造成了城乡二元消费环境的消费水平差异。

(二)中外二元

国内游和出境游构成了旅游消费环境的二元结构。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消费心理与消费水平上。

首先,由于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很多人会把出国旅游看成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身处异国他乡会在心理上产生陌生和不安全感,因为对当地的很多信息不了解,又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如果发生带有强迫性的旅游消费,就常常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

其次,出境游客一般不会在旅游花费上含糊。中国游客出国后往往都会大量消费,平均每日1千多美元。2003年中国的旅游业支出达到152亿美元,全世界排名第10。考虑到大约目前只有2%的中国人出国旅行,这数目充其量也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游客看上去好像比较偏好价格上有竞争力的机票和住宿配套,但只要站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土地上,他们就会将绝大部分的人民币花在购物(71%)、娱乐(13%)和观光(11.6%)上。中国富豪的境外奢侈消费也是早有耳闻的。日前安利万人团赴台旅游消费逾6亿新台币,游客声称“钱不是问题”。

意识到消费环境的二元差异,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各个消费环境的特点,建立相配套的体制体系来构建良好的旅游消费环境,使游客的旅游消费物有所值、满意超值。

三、消费对象的服务与实物二元

(一)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

实物消费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消耗的有形产品,如住宿用品、餐饮用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实物消费主要是满足旅游者生理需求,当然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上也能得到需要和满足。服务消费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耗的活劳动服务,如饭店服务、导游服务、交通服务、餐饮服务等。它是旅游消费的重要方面,也是主要方面,贯穿整个旅游活动。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消费属层次较高的精神性消费,服务质量的好坏对整个旅游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二)二者的时空统一性

旅游消费的同一性特点决定了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在时间上、空间上是统一的,是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统一。人们对餐饮用品的消费必然伴随着餐饮服务,购买旅游纪念品时购买服务也在同时进行,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常常相伴发生,所以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生理需要与精神需要同时得到满足时旅游消费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中国人在传统观念中常常存在着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第一、二产业占优势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认识到消费对象二元的差异性及时空统一性,可以提高旅游从业者对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消费价值、顾客旅游满意度,影响顾客旅游行为意向。同时也可以全面分析人们的旅游消费状况,合理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劳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组织旅游需求导致旅游行为与消费效果方面的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公务旅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这时旅游者的旅游目的、旅游行为与旅游效果都与组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组织的旅游需求极易导致消费行为和效果方面的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首先,组织旅游一般会以组织的需求即工作任务为主,个人的需求只是一个附属物,并不占主要地位甚至是不予考虑。所以组织旅游不会满足组织中所有人的旅游需要,这就会导致个人和组织的旅游目的不一定一致,产生二元。

其次,组织旅游中是个人代表组织实施了旅游行为。

最后,旅游效果方面。如某人被公司派去上海出差,他代表组织实施这个旅游行为。假如他正好有去上海旅游的需求,那么这个人与组织的旅游需求一致,个人与组织的旅游效果都会很好,达到一致。如果这人多次去过上海,或者并不喜欢这个城市,则组织与个人的旅游需求不一致,个人的旅游效果不好,就会导致在旅游效果方面产生组织与个人的二元。

公务旅游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旅游,它的食宿消费通常是由企业或者别的单位公费支付,那么个人游客就不会对价格很敏感,而且可以在购物和消遣上花费更多的钱。所以公务旅游是一种很有消费潜力的旅游形式。由于组织与个人的旅游需求很难人为达到一致,那么就要在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比如美化城市环境,增加娱乐设施,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强化城市的整体形象,以此来吸引公务旅游者增加旅游消费。

从旅游消费中的二元结构出发来分析旅游消费,意识到二元的差异性,是对旅游消费理论的进一步探索,目的是有助于指导实践,达到旅游消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建超,甘萌雨,吴普,葛全胜.中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变动的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8(5).

2、沙绍举.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结构及潜力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2).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7).

4、田里.旅游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