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

天文学新概论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高级英语”教学中,隐喻的准确理解至关重要,关乎教学的总体进度和效率。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的阐释力可以帮助“高级英语”学习者解构隐喻意义的构建过程,加强学生对隐喻的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有必要引入概念整合理论指导隐喻等修辞的教学。

关键词: 概念整合 隐喻 英语专业教学

一、 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年级英语专业的阅读目标和教学原则:能阅读一般英美报纸杂志上的社论和书评、英语国家出版的有一定难度的历史传记和文学作品;能分析上述题材文章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能掌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理解事实和细节。在教学原则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修辞教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中的特殊性在于,修辞的掌握影响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篇章教学中讲解隐喻等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整合理论依赖投射、映射和动态的模拟形成凸显结构,促进新颖概念化的形成,有助于分析隐喻修辞的概念整合过程。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 1998),为研究修辞的认知活动搭建统一的理论框架,解释隐喻的工作机制,帮助学生掌握修辞。

二、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发展

福康聂发表《心理空间――自然语言意义建构面面观》提出“心理空间理论”,认为这是人类思维和说话时临时构建的部分信息集合,其构建主要是为了局部话语的理解。他指出如果语言学家仅进行语料数据的统计和语篇及会话结构的形式分析,其语言学理论的阐释力将非常有限,因为他们忽视了言语背后的百科知识和各种推理方式在实时意义构建(online meaning construction)中的作用,这为人们探究如何阐释与建构意义开辟了新视野。在此后二十多年中,Fauconnier和Turner,Coulson,Fauconnier等在心理空间基础上探讨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过程――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Integration), 其出现的标志是Fauconnier 和Turner1997年在《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中提出空间映射(Space Mapping)论,说明意义是言语者在语符信号刺激下所进行的概念的跨空间映射(cross space mappings)结果,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翔实论证了心理空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勾勒出“四空间”相互作用的自然语言意义构建模型。其主旨在于揭示自然语言中的实时意义构建及连接各心理空间的映射过程。福康聂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进一步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认知机制,其隐藏于语言运用背后的运作过程极其复杂,不易为人察觉;而认知语言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发觉概念合成过程中的各种原则和机制。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得到合理的概念整合网络,而且@些整合网络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一连续体的一端是简单的网络,复合空间里的结构几乎可以完全通过输入结构的组合得到;而在另一端则可能是典型的隐喻或虚拟句。福康聂认为整合过程是在两个输入空间的基础上进行运演产生第三个空间,即合成空间。它从两个输入空间中有选择地提出部分结构,并形成层创结构。这样实时隐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就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为研究大量的其他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框架。Lakoff总结了许多概念隐喻映射来说明我们的思维和语言是隐喻性的,而概念整合理论认为合成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新颖的。可以利用固定的投射来实现实时的概念投射,实时投射和固定投射并不是两种不同的投射,而是固定的投射变成固定的实时投射(Fauconnier & Turner 1998)。

我国学者王寅、王正元、王文斌、束定芳、孙毅等对概念整合的理论框架和应用分析进行了不少研究。如王正元主要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框架进行了引入,并对英汉语中的各种实用语言和修辞等进行了结合分析。束定芳指出,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概念整合理论为隐喻研究和认知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为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

三、概念整合理论与隐喻教学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而形成的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言语解读中各心理空间的建立、彼此的映射与合成机制的在线认知运作便成为概念合成理论的核心问题……概念合成理论关切言语意义的在线构建,因而显然是一种动态研究。这是对语言学研究的一大贡献”(王文斌,2004)。

(一)概念整合理论对“高级英语”中隐喻的解读

概念整合的四个心理空间中,两个输入空间在结构上是某种对应关系,经过类属空间反映出两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最后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隐喻意义的概念整合模式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和扩展(elaboration)(Fauconnier 1998)。因此,隐喻意义可以通过这三个认知过程建构新的概念。如:

(1)I was Frankenstein, and my monster had me by the throat.(Lesson 4: Love is a Fallacy by Max Shulman)①

例(1)中,隐喻信息“I”和“Frankenstein”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I”指文中的叙述者多比(Dobbie),他精心给自己喜欢的女孩波利(Polly)教授了逻辑学并使其变得更加聪明,可是事情并未如多比所愿,波利学好了逻辑学变聪明后却把矛头指向了多比,用多比教授的逻辑击溃了其精心设计的追求,令多比无言以对,输给了自己“创造”的精明女孩。“Frankenstein”是Mary Shelley在1831创作的小说Frankenstein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聪明的科学家,创造出一个怪物,怪物最终却将其毁灭。此处,Dobbie跟Frankenstein相似,二者都企图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满足自己需求的天才,可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二者都被自己的智慧结晶完全掌控。因此,二者的类属空间产生,并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即“I was Frankenstein”,现在的“我”跟Frankenstein一样一败涂地,无法控制整个局面,完全陷入被动,或求爱失败,或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怪物消灭。经过两个类属空间内容“I”和“Frankenstein”的组合,两者都既聪明又聪明反被为聪明误的匹配,和两者都是失败聪明者的扩展,隐喻意义得以顺利构建,即“I”我和“Frankenstein”是具有相似特点的“聪明”的失败者。如此这般,隐喻意义就可以顺利地传达给读者,顺利理解文中的跨文化含义。

(2)Those who foolishly sought power by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 ended up inside.(Lesson 3:Inaugural Address by John F. Kennedy)

在例(2)中,隐喻信息 “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和“(Those who)foolishly sought power”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Those who)foolishly sought power”指文中肯尼迪所指的“The newly independent countries tried to get help from the socialist countries led by Soviet Union, but in the end these countries were foolish because they were again conquered by Soviet Union as colonial countries, which was the same as what they were as being controlled by other powers”。那些新兴独立的国家试图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庇护,但最终社会主义国家(尤指苏联)会用独裁的方式重新剥夺独立国家的,使它们失去自由。“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跟汉语中的表达相似,如“骑虎难下”、“老虎屁股摸不得”等,指情境非常危险直至“葬身虎腹”(end up inside)。二者的类属空间原因、结果产生,然后两个输入空间的元素“危险、丧命(ended up)”映射到合成空间, 并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危险”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即“(Those who)foolishly sought power”就跟“riding the back of the tiger”一样“dangerous”,“being conquered”和“die”匹配,“ended up inside”意义得以扩展,隐喻意义获得构建:寻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帮助无异于葬身虎腹、自取灭亡。

(二)概念整合能力培养与隐喻教学

在“高级英语”隐喻教学中,概念整合理论阐释力可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

1.拓展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强语境认知能力。如在讲解例(1)前介绍有关Frankenstein小说的信息,通过对小说主角、内容、结果的引入,加深学生对Frankenstein的理解,然后将文中Dobbie的行为与Frankenstein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共性,这样再去理解隐喻句“I was Frankenstein...”就会事半功倍。在加强语境认知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将两个认知空间中的人物进行类比,找出类属空间,经过相似性整合,便能将两者意义结合理解,完成隐喻意义的构建。

2.开发语言概念空间,培养学生的概念整合意识。首先把握作者的基本意图,对文中出现的陌生表达联系文章内容和上下文意,确定理解的到位。例3:The conversation was on wings.(Lesson 1: Pub Talk and the King’s English by Henry Fairlie)。整句表达的字面意义简单,若按字面意义理解,文意为“聊天插上了翅膀”,这样的理解未免晦涩。聊天不会有翅膀,故此种理解需进行概念的重新整合产生新颖理解。通篇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是在说明聊天的话题转变之快。由此我们就可在两个输入空间“聊天、快、翅膀”和“鸟、飞、翅膀”之间找到类属空间“物、动作、工具”,进而经过概念整合加工得出新创结构“聊天像鸟插上翅膀一样,话题转变迅速”。这样就避免了望文生义,整合的概念意义明了:“聊天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概念整合意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通过联想和推断引导学生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用整体观帮助学生理解隐喻背后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概念整合意识能帮助学生将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归入类属空间,经过整合加工映射出新创意义,达到理解隐喻的目的。在整合过程中学生需要正确辨析需映射的类倌谌荩这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联想找到合适的整合意义,并由此提高思辨能力。

四、结语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英语隐喻教学,可增强学生的语境认知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体会修辞运作过程,指导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教学中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的学习习惯,为探究式教学开拓一条新思路,即基于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网络的英语专业修辞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专业课程教学的互动情景模式和思维认知方式。

注释:

①文中所有例句均选自高级英语教材(第三版)(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 Turner. Mental Spaces: 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Fauconnier,G & Turner,D. Mapping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Turner, D. The Literary Mind[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4]李良彦.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的诗喻认知研究[J].外语学刊,2012(5):98-101.

[5]束定芳.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热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2):102-107.

[6]孙毅.概念整合理论与概念隐喻观的系统性对比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6):14-19.

[7]王文斌.概念整合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6-12.

[8]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9]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生物教学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3-0147-0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奥苏贝尔(D.P.Ausubel)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即同化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认为,迁移是学习中的普遍现象,并且学生的迁移水平主要受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教师的教学两个方面的影响。在认知结构方面,主要受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性、可利用性和可辨别性三个变量(特征)的影响;在教师的教学方面,主要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材的呈现顺序、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情感的培养及课堂气氛的驾驭等密切相关。在实验和实践性很强的生物学教学中,应运用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作指导,通过改变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及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认知结构。

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在知识运用阶段的迁移,主要是指一般性的知识原理向具体问题情境的迁移,是一种下位迁移。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就表现为对当前新课题的类化,即顺利地辨别出当前具体的问题情境隶属于先前学习的哪一种概括性的规则或原理,从而能应用先前学习的该规则或原理去解决当前的新课题。可以说,知识迁移是知识运用的关键或实质。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生物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教学策略:

一、引发认知冲突与顺应,扬弃前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和各种媒体,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或前概念,这些前概念隐藏在人们的头脑深处,有时是很顽固的,与将要建立的概念相抵触。这时,直接讲授新概念往往不能奏效。因为学生对其前概念深信不疑,并已习惯于用原有的概念框架去理解事物,建构意义。当他带着自己的概念框架来听教师的讲授时,往往只接纳了那些与其原结构相协调的内容,而相矛盾的内容往往无法引起注意。或因无法理解,即使勉强记住了一些概念的结论,也无法融会贯通而只能将新学到的结论与原来的概念分别搁置,遇到实际问题时,仍按原来的概念框架进行思维。例如:把植物的地下部分都叫做根,把茎一概视为地上部分,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成的前概念对学生认识形形的变态茎和变态根,正确理解茎和根的概念都会造成困难。目前有关光合作用的前概念主要有:①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晚上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植物白天不会吸收氧气;②植物的气孔白天关闭,晚上开放,因为植物白天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晚上则不需要;③因为土壤中养分不足,所以植物才需要进行光合作用;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除了吸收太阳的光外,还吸收太阳的热;⑤用塑料袋套住植物,袋内会产生雾气,这些雾气是二氧化碳;⑥用塑料袋套住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前者夺走了阳光。为了克服这种先入为主、凭直觉印象形成的前科学概念对建立科学概念产生的负迁移的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三个步骤来实现概念的彻底转化:第一,揭示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概念框架,这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前提。使学生暴露观点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通过师生谈话法;预测――实验――解释法;也可用精心设计的诊断性测试,事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框架。要注意运用延迟评价的原则,即待所有学生观点都充分暴露后,再提出矛盾,以免问题暴露不完全,解决不彻底。第二,组织讨论,乃至争论,揭示新知识新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的矛盾,从而动摇其对前概念的确认,引发认知冲突,这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动力。第三,引导学生接受新的概念框架,鼓励学生的认知顺应,这是实现概念转变的关键。现存概念被看作是不正确、不完整或是没用的,进而通过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反复对比,揭示前概念的局限性、表面性,逐步形成科学概念,新的科学概念既能有助于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也能顺利地被学生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有些同学认为绿色植物白天只进行光合作用,晚上才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消除这一错误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转变,将适量的绿色叶片放入锥形瓶中,瓶内注水并用弯管与盛有溴代麝香草酚蓝试剂的试管相连接。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瓶内产生的气体进入溴代麝香草酚蓝试剂内,试剂由蓝色变成红黄色,这是绿叶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试剂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白天也能进行呼吸。在这里,实验发挥的作用是:一是通过学生的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陷入认知失衡状态。二是通过实验观察,进一步确认了科学概念,并修改或转变了原有的错误概念。

二、呈现先行组织者,吸收同化新概念。

“先行组织者”策略是奥苏贝尔对知识教学的独特贡献。根据“逐渐分化”和“整合协调”的原则,教材内容的最好的编排方式是:每门学科的各个单元应按包摄性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这样前面的单元可以与后面的单元构成上位对下位的关系。每个单元内的知识点之间也最好是按逐渐分化的方式编排,使学生能通过最简单的下位学习来理解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不断分化、丰富。利用这一理论,在生物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教学过程:首先了解新概念与学生原有概念的关系,在原有概念中寻找新概念的固着点,并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并列关系,引导学生将新概念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建立新的概念。例如“群落”这一概念是在“种群”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扩展形成的,其教学过程是:展示一幅生物群落图,从中找出各种生物,进而复习“种群”的概念,然后分析各种群之间的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及一些间接关系,引伸出“群落”的概念。明确群落是由多个种群构成的,各种群之间必须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种群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群落也必须是指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多种生物的总和。两者间是一种从属关系,由此将群落纳入到种群的认知结构中,使之形成联系。同理,在“群落”的基础上可以引伸出“生态系统”、“生物圈”等概念。然后将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刘熙载;美学思想;厚而清;婉而劲;自然本色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On LIU Xi-zai's Aesthetic Ideas

WANG Chun-ming

《艺概》是清末刘熙载的一部谈文论艺的著作。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作者以“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的方式,对诸种文艺类型作了钩玄提要的论述。

本文主要以词曲概为依据,参以书概,就其在美学上有价值有创见的一面,择其要者加以阐述。厚而清,婉而劲的美学追求。

作为正统的封建文人,刘熙载的审美趣味理当属于温柔敦厚的儒家范围。然而崇尚“雄健而兼虚浑”确实算得上《艺概》的风格论的一大特色。其“厚而清,婉而劲”的美学追求所体现的高蹈激扬的审美观,已隐然托寓出另一时代起于青苹之末的新风。这也许与他生活在近代,又在上海龙门书院讲学达十六年之久不无关系。

刘氏“厚而清”、“婉而劲”的提法,语出《艺概•词曲概》。可以粗略理解为“意密体疏”,内容充实厚重而运笔空灵飞动。在内容方面追求“有寄托”与“无寄托”的统一,“厚,包诸所有,清,空诸所有也”①;从创作态度看,追求“要有为,又要无为” ②下手于“猎微穷至精”,得手于“天然去雕饰”,把艺术创作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才归结为“寄厚于清”、“寄虚于实”、“清空中有沈厚” ③、“书尚清而厚” ④的理想风格。这也是诗文词曲书法等所有艺术品种的共同追求。在《艺概?词曲概》中,刘氏将两宋苏(东坡)辛(弃疾)周(邦彦)吴(文英)姜(白石)张(玉田)各色创作尽收眼底,本朝阳羡、浙西、常州三支词派合汇胸中。立足当代,总结历史,折中群言,而自成其于实求空,并向雄劲刚健倾斜的风格理论。其立论以词为主,意义却超出词学领域。

清末词坛,浙以姜张为止境,是求空的,常以周吴为师范,是求实的。然平心而论,二派之理论与实践,各有得失。求空求实的追求,亦各有短长。而且清空质实之间,并非全无相通之处,所以取长补短,由偏至而求圆通,乃是必然趋势。于是刘氏的“寄厚于清”论,适时放射出其理论光华。中国传统美学更欣赏的应该是一种举重若轻的实后之空,刘氏“厚而清”之论也是如此。《艺概?书概》云:“永禅师书,东坡评以‘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澹’,则其实境超诣,为何如哉!”“一切书皆以身轻为尚,然除却长力,别无轻身法也。”“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必于其实。”这些论述,都表明其立足于实,由实求空的倾向。

刘氏厚而轻的理论还含有“寄劲于婉”的内容,并且一反重轻的词论偏见,实现了向壮美的倾斜。“书要兼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 ⑤沈著屈郁意近于沉厚结实,奇拔豪达意近于峭拔清空。所以兼阴阳就是要兼清厚。于是“厚而清”也就体现了阴柔与阳刚、优美和壮美、婉与劲相统一的美学思想。其“飘逸愈沈著,婀娜愈刚健” ⑥的评论,也表明“沈”(沈著)与快(飘逸)的统一,应当体现的是隽(婀娜)与雄(刚健)的统一,而不仅仅是隽美。在《艺概•诗概》中,刘氏评建安文学道:“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还指出,“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论书则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而在词论中,其抑婉扬雄的态度必表现得更为突出。过去人推崇“娇女步春”的婉艳词风,而他则认为还应有姜张“天际真人”般的清空,和苏、辛的豪放词风。“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英雄气少’也。” ⑦“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 ⑧“东坡词雄姿逸气,高轶古人” ⑨“稼轩词龙腾虎掷” ⑩。其《虞美人?填词二首之二》更说到:“好词须在须眉气,怕杀香奁体。便能绮怨似闺人,可奈先抛抗脏自家身。钢肠似铁经千炼,肯作游丝?仰天不惜效歌乌,正要歌姝几辈献揶揄。”由此可见,厚而清以词论为主,又不止于论词,而是对多种艺术品种提出的共通的审美要求。所谓涉览既多,会心独远。

一般说来,阴柔阳刚,本不可偏废。对其美学品格强分高下,在理论上似属无谓。然而综观泱泱几千年文艺史,壮美之作狂逸豪杰,直面悲壮人生,其海阔天空,风云际会的英雄气,更易引起广泛的共鸣。而追求阴柔者,往往比兴寄托,多偏重于艺术形式。刘熙载《艺概》中所折射出的美学旨趣,表现了其文艺批评的进步倾向。

二、出色而本色的艺术倡导

玉田论诗云:“莲子熟时花自落”,余更益以太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艺概•词曲概》

刘氏认为,文艺创作在本质上要求自出机杼,“描头画角,是词之低品。”《艺概?词曲概》云:“‘没些儿姗勃@,也不是峥嵘突兀,管做彻元分人物,’此陈同甫三部乐词也,余欲借其语以判词品。词以元分人物为最上,峥嵘突兀犹不失为奇杰,姗勃@,则沦于侧媚矣。”“元分”即本色,元分人物是指人物性格的直率,不屈己,不从人,自然真实。刘氏论词时提出此词三品,实是要求文艺创作做到性情的自然流露,以堂上气度,呈现本真的自我。

同样,在论述书法艺术时,刘熙载指出:“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人复天。”这是说,艺术不仅要源于自然,效法自然,而且要出自人的自然天性,这样才能契合自然而然的审美天性。他特别强调“由人复天”,主张使艺术创造之“人工”超越“匠气”,由锻炼而归于自然。他说:“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而由工求不工,不工者,工之极矣。《庄子山木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善乎。”B11那么达到这极高的审美境界的文艺作品,应当呈现出怎样的审美形态特征呢?为此,他提出“本色”范畴以标示之:“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B12刘氏认为“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而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宋景文‘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触着之字也。”B13这些诗文的妙处,都在于“天然去雕饰”,都是本色之作。他以白贲这一物象的高品味为据,阐释“本色”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B14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宗白华先生认为“所以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要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较高的境界,即白贲的境界。B15

刘熙载《游艺约言》云:“英雄出语多本色,稼轩于是可尚。”刘论词重豪放,推崇苏辛的率真,反映到创作上就是主张本色自然,反对矫揉造作。《虞美人?填词二首》云:“填词有意夸工巧,工处还非妙。要全本色发天机,试问桃花流水岂人为?湘渔拨棹歌清调,G乃谁能肖?”他认为文艺创作应求清新,免雕琢。所谓“词要清新,切忌拾人牙慧。盖在古人为清新者,袭之即腐烂也;拾得珠玉,化为灰尘,岂不重又可鄙矣?”B16

追溯中国古代美学,“自然本色论”根源于老子。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道法自然”的命题。沿此标准,他标举“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最高审美价值标准。B17而刘氏在《艺概?自叙》开篇即言:“艺者,道之形也”。此后,刘勰《文心雕龙》有言:“衣锦劈衣,恶太文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唐代孙过庭等,则把自然本色说运用于书画美学理论,提出“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张彦远在论山水画时对此进行了具体的描绘:“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B18苏轼论诗画时也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说:“凡文字,少小即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B19观照“自然本色”我们不难发现,它虽然表现为质地本身放出的光华,却并非从未经过任何美饰的素色。文艺作品所表现的自然本色,与文艺家的涵养气度,审美创造力密切相关。刘氏以独特的艺术敏感注意到了这一点,因而提出“出色而本色”的论点。既借鉴前人,又自成一说。

由此而论,刘氏提炼总结的“自然本色论”,涵揽了丰富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其论诗词曲赋书法,隐然昭示出“实”“劲”豪放与本色率真的审美统一,更是有其蹊径独至之处。

此外,《艺概》本身,在修辞上也可谓文采斐然,字如珠玑,其行文之美,可借刘氏论姜白石词所言:“在乐则琴,在花则梅”,可谓古代文论极品之一。

① 《艺概•词曲概》。

② 《艺概•词曲概》。

③ 《艺概•词曲概》。

④ 《艺概•书概》

⑤ 《艺概•书概》。

⑥ 《艺概•书概》。

⑦ 《艺概•词曲概》。

⑧ 《艺概•词曲概》。

⑨ 《艺概•词曲概》。

⑩ 《艺概•词曲概》。

B11《艺概•书概》

B12《艺概•词曲概》。

B13《艺概•词曲概》。

B14《艺概•文概》

B15!蹲诎谆全集》第3卷,《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第460页。

B16《艺概•词曲概》。

B17《老子》第42、25、31章。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4篇

    一、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

    (一)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诠释方法对中国哲学典籍的正确解读,是翻译的第一步。首先要求我们对中国哲学发展史的整体脉络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中国哲学典籍正是在对元典的持续性的阐释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经典文本。因此,从哲学概念和诠释者的历时性上考察经典文本,把握元典文本的“客观原义”以及在其后历代诠释者的“诠释意义”。要把经典还原到相应的历史背景中把握其含义,即采用“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9](P20)。所谓“概念史的研究方法”,以儒家经典为例,是指紧扣儒学史中的重要概念或术语,一方面潜回元典对这些术语进行音读、训诂以及名物的考辨与疏通,理解其基本的概念意义,即是中国传统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观察同一概念或术语在儒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诠释意义,及其同其他哲学派别之间的差异。“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是把对经典的诠释,放置在诠释者所处的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从而将经典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情境,及其诠释言论的历史背景与具体含义加以解明。”[9](P15)下面就以如何理解朱熹的着作为例,用概念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诠释方法。(二)对朱熹理学的“概念史”诠释朱熹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功不可没,他通过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元典的重新诠释,才有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四书》,并且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概念的哲学体系,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朱熹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明确提出解经方法的哲学家,他不仅注重义理的发掘,同时也没有摒弃对章句的训诂,潘德荣[10](P57)认为朱熹把“意义整体的圆融和谐确立为对经典的理解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朱熹的哲学着作包括《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朱子语类》等,都是在对元典文本的深入阐释的过程中,发展出的新的哲学理念,因此,诠释朱熹的哲学思想,必须要潜回到相应的历史背景,把握儒学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典籍英译者,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也是典籍的诠释者,特别是经典的跨文化诠释者,但我们的任务不是像朱熹那样的哲学家,要去发展或建立新的哲学体系,而是要努力做到如何忠实地再现不同历史阶段的哲学典籍的内涵,并且要立足当下,使中国哲学典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参与世界哲学之间的对话,使中国文化的精神在异域发扬光大。朱熹把理学的主要概念:理、气、心、性、天理等都全部融入对《四书》的注解之中。如《论语·为政》中,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朱子的解释是:“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11](P56)此处朱子以“理”解释天命。又如朱子对《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一句的注解是“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形成,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意味建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11]其中,朱子以“理”来解释性,从而树立了一个由理主宰的形而上学的世界。对朱熹所说的“理”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一定要放在整个哲学发展史的背景下进行,这就是黄俊杰先生所说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四书章句集注》中出现了高达364个“理”字。而“理”字并未在《论语》中出现,直到战国中后期,孟子才将“理”“义”并举,“心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木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Whatisitthenofwhichtheysimilarlyapprove?Itis,Isay,theprinciplesofournature,andthedeterminationsofrighteous-ness.”[12](P478~479)可见,孟子将“理”与“义”并举,同时作为道德的准则来理解。荀子也讲“Proprie-tyisunchangeablePrinciple.”肯定物之理是可知的。《庄子·内篇》中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依乎天理”的说法,所谓天理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但是荀子和庄子并没有提出对“理”的解释。《韩非子》的《解老》篇对“理”做出了解释:“理者,成物之文也。”又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13](P40)所以,韩非子对“理”的解释是物体的外表形式的区别所在,这可以理解为“理”的基本含义,与《庄子》中的“天理”不同。魏晋玄学家郭象则认为“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物物有理,事事有宜”[13](P41),郭象认为每一个事物都是独立存在的,此物是此物,彼物是彼物,都是必然的,这个必然性就是理。在宋代儒学家那里,“理”变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范畴。张载认为“气”的聚散攻取中“顺而不妄”者就是“理”,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和推移就是“理”。可见张载以“气”为根本,“理”是气化过程的产物而已。二程则认为“理”为世界的最高本原。所谓“天者理也”。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14](卷一),同时,朱子又说:“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同上)“理”此时又有了自然规律的意义,又说,“理则为仁义礼智。”(同上)可见,朱子的“理”又有道德标准的意义。郭尚兴先生在《汉英中国哲学辞典》中对“理”的翻译如下:“理:Principle,Logic,Truth[15](P561)理学:Neo-Confucianism[15](P563)程朱理学:TheSchoolofPrin-ciplerepresentedbyChengYiandZhuXi[15](P563~564)。”作为当代的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者,我们一方面先要回归元典,从中找到核心概念的训诂学意义,其次要从典籍中的核心概念的演变发展史中把握其丰富的内涵,这也是黄俊杰教授所说的概念史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经典诠释者是在哪一种具体的历史脉络或情景脉络中解读元典的,这对经典的理解大有裨益。(三)对朱熹理学的“思想史”诠释朱熹所处的南宋时期,经过了唐末的藩镇割据,君臣父子的篡夺残杀,儒家的伦理纲常早就受到了极大的摧毁。加之,宋朝之前佛道两家的本体论思想皆有阐述,而儒家思想却恰恰缺少某种本体论思想的提炼和系统阐述,在汉唐时期主要停留在训诂、注疏的层面,很难与佛老思想从本体论上抗衡,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十分被动,时代呼唤有人担当此重任,为儒学的发展披荆斩棘。朱熹的“天理”论正是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对《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周易》等儒家经典的注释,在二程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建构了一个以“无极”“太极”“天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大大丰富了中国儒学的本体论思想。可以说,朱熹对经典的阐释是当时时代的要求,是带着他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问题而质询于经典,是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观念来理解、复述经典中的思想文化观念。他把《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单列出来,并与《论语》《孟子》合并,称《四书》,虽然也遭到许多学者的批判,但无法否认的是《四书》经过朱子之阐释,已经成为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哲学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究其原因,朱子对儒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选择和编排,正是应时代之要求,对儒学之新发展。与汉儒以《五经》为核心经典的儒学体系不同,《四书》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更为广泛的政治、伦理、教育等方方面面,囊括了天道、纲常、心性等概念,而朱熹就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对这些理念进行了更加系统化和哲理化的阐释,构建了一个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的思想体系。“理”既是作为整体的“理”,抑或是“太极”,所谓“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同时,理又存在于借助于“气”而派生的每一具体事物里,所谓“本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14](卷37)朱熹的理学无疑是应时代的要求对经典的合“理”化阐释,体现了对经典的继承性及其自身鲜明的时代特征。朱熹因诠释《四书》而建构的理学思想,体现了作为中国思想文化主干的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复兴的时代要求,同时也实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创新,使儒家学说上升到一个更高思想理论层次的社会需求。[4](P79)

    二、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转换方法

    (一)回顾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理解之后,就是表达,即如何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哲学典籍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转换成以英语语言为载体的哲学文本,这是中国哲学进入当代世界哲学体系的时代诉求,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稳固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身份的重要步骤。回顾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主要方法,受到英译者本身文化身份的局限(20世纪之前大多由传教士和汉学家完成),他们的翻译方法从带有传教目的的某种“儒耶杂糅”的方法,再到学术性的研究方法,20世纪50年代之后,更多的是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根据安乐哲的总结,中国哲学典籍,早期是以“天主教化”和“基督教化”的形象被西方读者所熟知的,后来又被“东方化”,到现在又套进了某种“诗化、神秘化的框架里。”“TheChinesephilosophythatWesternreadersarefamiliarwithatthebeginningwas‘Christianized’,andtheninmorerecenttimesithasbeen‘Orientalized’,butevenmoresoithasbeenpoeticized,mystified,andinfusedwithmysteriousperspectives.”[16](P81)迄今为止,西方哲学研究视野中关于中国哲学的探讨,“往往是将中国哲学置入与其自身毫不相干的西方哲学范畴和问题框架中加以讨论。”[17](前言P5)作者也认为:把中国哲学典籍视为一种西方哲学传统的附属物,就完全遮蔽了中国哲学的特质。因此,我们要探讨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的方法,首先要从认识论上避免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强调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差异性,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哲学典籍不能只局限于自身文化内部的发展,更要参与到当代哲学的对话中,既要找到对话的共同背景,也要对差异性保持敏感。作者注意到安乐哲和郝大维提出的比较哲学的翻译方法正符合这种认识论。进而观之,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哲学的诠释方式:一方面通过对元典的解读,构建《论语》的哲学语境,再在该语境中进行文本的诠释和翻译。这种翻译并不是传统的从文本诠释到文本翻译的线性过程,而是先从文本出发构建出理论体系,再返回文本结合已构建的体系进行诠释和翻译。[18](P135)朱熹在对经典的阐释过程中构建了一个以“天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他从元典文本出发构建理论体系,再在该语境中返回元典,结合理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本化;高中历史;科学史

科学史是沟通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的最好桥梁。通过科学史的训练和熏陶,不仅可以培养文理兼通的人才素质,而且还可以优化人才的知识结构,这是其他学术无法替代的。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懂科学史,就不能真正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就科学高中的培养目标而言,大部分毕业生将会从事理工科专业的学习和工作。而一个从事科学技术工作并且力求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新的人,如果对科学的发展缺乏整体上的了解,不能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其他学科对本门学科的影响,就很难有所成就。因此,开设科学史这门课程尤为必要。这门课程重在还原人类认识自然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发展历程,揭示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向学生提供著名科学家、发明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而为科高学子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提供借鉴,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得更远。以下为科学史的具体学习要点:

一、科学史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1.了解科学史的确立及其诸种功用,理解科学与正确之间的关系。2.掌握科学史研究中的内史和外史,了解科学史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二、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

1.了解古希腊科学产生的背景。2.概述古希腊贤人对万物本原的探究,认识对万物本原的探究意义。3.了解亚里士多德在自然哲学、逻辑学以及系统的经验考察等方面的贡献。4.知道古希腊在数学、物理、天文学等方面的贡献,理解其对古代世界的影响。

三、古代中国的自然观与科学技术

1.知道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及宇宙演化思想,理解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2.了解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浑盖之争,认识其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影响。3.概述中国古代传统数学、计时技术和测向技术的发展演变。

四、阿拉伯的科学及科学在欧洲的复兴

1.概述阿拉伯科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了解其与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认识“翻译”为阿拉伯科学的真正起点。2.了解阿拉伯在数学、天文学、医学、光学和化学方面的发展,理解阿拉伯科学的世界意义。3.了解基督教、亚里士多德思想以及农业技术革命对中世纪欧洲科学发展的影响,认识“1277大谴责”对人们打破亚里士多德思想对科学的束缚作用。4.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不同文明间技术的交往对欧洲近代科学革命的影响,准确把握宗教与科学的关系。5.了解培根倡导的实验、哈维的血液循环说以及数学的新进展对科学在欧洲复兴的作用。

五、近代科学革命――天文学、新物理学、数学、化学

1.理解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在近代天文学方面的革命性作用,了解伽利略望远镜以及第谷的精密天文学对传统天文学的冲击,概述开普勒三大定律对哥白尼天文学的继承与批判,理解近代天文学革命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切入点。2.说明斯蒂文链、伽利略的实验方法、笛卡尔的机械主义方法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定律等对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意义,明确近代物理学是近代科学的核心领域。3.了解微积分的创立,列举笛卡尔、费马、牛顿、莱布尼茨、欧拉、拉格朗日等人在微积分发展过程中的贡献。4.概述古代炼金术对近代化学产生的影响,了解波义耳、拉瓦锡对近代化学诞生的贡献。

六、生物学的重大突破――从进化论到遗传学

1.了解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背景以及达尔文的生平,认识其个人经历对其提出自然选择的进化论的影响。2.认识孟德尔定律,理解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的原因,了解遗传基本因子――DNA的发现对遗传学发展的意义。

七、物理学的新突破

1.了解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认识其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作用。2.简述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建立过程,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对化学、天文学等学科发展的影响。3.了解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概述广义相对论的三大验证,说明对广义相对论正确性的认识。4.了解爱因斯坦对量子论方面的贡献,理解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间的关系,认识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

八、数学的新时代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6篇

史学概念分层教学教学重心选择“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但具体到现实中历史学科史学概念学习层面,操作并没有完全达到这样的目的,主要由于不重视史学概念教学、分层教学、教学重心的选择。高考试题多从历史概念出发,从不同角度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高中教学绕不开历史概念教学,由于不同年级的学习目标不同,由新授课的“是什么”到一轮复习课的“为什么、怎么样”,再到二轮复习课的“还有什么”及“如何感悟”等学习目标的达成,决定了教师对课堂内容的拓宽、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程度等教学过程和学习目标的选择,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本文试以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一课为例进行阐述。

一、理清核心含义:新课学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宋明理学一课中的历史概念之多,是令人目不暇接的,概念深奥,内容晦涩难懂,那么教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来理清历史概念的核心含义呢?这要抓住本课核心概念“宋明理学”中的“理”。宋明时期究竟有多少“理”的学说呢?,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人眼中的“理”与“心”的含义,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精心选择上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内容来理解各自的核心理念。如理解“程朱理学”的理时,可向学生展示三段材料:

材料一:“一物需有一理。万物皆有理。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天者,理也。有理而后有象,有象然后有数。”“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性即是理。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文集卷七读大纪》)。”

“昨谓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如何?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理在先,气在后?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朱熹师生对话《朱子语类》)。”

材料三:在朱熹看来。现实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另外一个具体的;抽象的世界由理构成。一切事物,无论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都自有其理。“理”指的是事物的终极标准,“理”的总和就“太极”。而具体的世界朱熹用“气”这个概念进行描述,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气”的凝聚,都是按照理的模式凝聚而成。以建造房屋为例来具体说明,“一幢房子要建成,必须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建造。这些原理是永恒存在的,任何人要想成为伟大的建筑师,必须充分懂得建筑学的原理,按照建筑学的原理来设计、施工,这样它设计建筑的房屋才能牢固和持久。那些受过专门培训的外行建筑工人,在建筑房屋时,或许靠本能,或许靠一定的实际经验,对于建筑学的原理或者不懂其中道理,或甚至根本不知道。结果他们所造的房屋,由于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建筑学原理,必然不能牢固持久(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通过上述材料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探究、认识到不同人眼中的“理”有着不同的“结论”,很显然二程眼中的“理”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眼中的“理” 是事物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从两个人对“理”的概念理解看,两人思想本质上是一致,才有了“程朱理学”的称号。而朱熹的“理气论”含义理解,则离不开材料二朱熹的师生对话、及材料三冯友兰对朱熹的理论的解释。在朱熹看来,既然万事万物都有理,那么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和建筑房屋一样,必须尊循治国之理,古代圣贤的言论就是治国之理。这个国家社会如果都按古代圣贤言论组织行事,就会安定兴旺,否则就陷于混乱。朱熹深信有永恒之理,古代圣贤言论就是永恒之理。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在新授课环节只要知道上述概念核心含义即可,无需进一步探究。

二、理解概念网络:一轮复习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

高三高考复习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学习目标定位为“进一步加深对史学概念理解”,学生就要找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建构概念网络。要使学生的历史概念系统化、体系化、整体化,教师的教学重心必须在角度指引、方法指引方面用力,以帮助学生能够对历史学科真正宏观把握,对微观史学概念清晰理解。那么,有哪些常用角度指引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寻找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行历史思考。

1.历史发展进程及历史规律。以宋明理学为例,学生从理学的背景――三教合一作为概念网的源头,根据历史发展进程,进而构建理学在不同时期不同理学家的对其理论发展这样的一个小的概念网络。

2.史学理论的运用。以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应用为例,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与“心学”阶段,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适用时代的本能。另一方面,说明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如推动了宋朝的“文人画”的发展。

3.架构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如由宋明理学的思想内涵,可以联系到“修身养性”“中华民族性格”“文人气节”等,由“理学”作为“新儒学”的发展可以联系到“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等。

4.横向与纵向联系。横向:宋明理学与文艺复兴建构联系;纵向: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发展历程,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时期理学―明清时期儒学批判等,由此认识到主流思想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的过程。

在一轮复习实际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宋明理学”概念,至少要设计两个环节进行师生互动:

第一环节:学会提炼概念,自主建构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历史影响三个角度回忆所学,在分析、联系、思考基础上提炼概念。挖掘各种理学流派发展进程中的相同点,提出问题思考,教师根据问题重新整合资源,根据学生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观察学生活动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与概念相关的体系。

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整体梳理宋明理学知识体系,结合教师提示,通过回忆、翻阅有关复习资料,认识再现宋明理学的内容,在梳理过程中,找到核心概念,并准确表达出来。如历史背景方面:儒学危机、冲击独尊地位、三教合一,儒学者探索。主要观点方面:世界本源、性即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致良知等。历史影响方面:注重气节、自我节制、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感等。

第二环节:学会培养能力,真正提升素养。

教师布置研究任务,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指导。根据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情况,设计两个比较性的问题:(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求“理”的途径比较研究;(2)比较朱熹与李贽对待儒家思想态度比较研究。根据问题与学生认知提供相应材料,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一:朱熹一生著书是209卷,编撰书籍是210卷,注释有38卷,校勘是72卷。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而陆九渊没有专书留下,著作数为零,只是后人为他编纂了文集。陆九渊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其中一句著名的话:“吾心即宇宙”(研究角度之一:著作数量相差悬殊)。

材料二:“如果敌机来了,朱熹就会叫他的弟子爬到书架上,去翻查飞机的种类性能和各种防控的知识。”“陆九渊会让他的弟子闭目静坐,泰山迸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研究角度二曹聚仁先生的比喻)。

材料三: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四: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五: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李贽《藏书》)。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方法,选择自己的历史观点,阅读补充资料并有效选择论据(提取信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认识、思想碰撞、分享见解,在分析综合历史信息基础上,加深对“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宋明理学与明清儒学的理解,解释对相关比较性问题的观点,进而形成知识体系。

第三环节:学会灵活运用,提升思维能力。

此环节实效性就看是否会运用概念分析问题,这就要使教师引导学生应用历史概念来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例如,可以运用“宋明理学“来分析宋朝的“文人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等等。

经过一轮复习后,学生即将参加高考,无论是知识和能力还是思想认识层面都有提高,从培养目标看,提高分数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目标,仍然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要求,提升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仍很重要。高三后期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分层很明显,基本有三层:第一层次,史实基础非常扎实,历史概念表述规范准确、注意内外联系、历史逻辑、思路清晰;第二层次,史实基础比较扎实,历史概念表述比较规范、问题联系不全面、答题思路拓展不够;第三层次,历史史实不扎实,史实混乱、概念不清、答题表述不规范。面对这样的现状,高三后期的试题讲评中史学概念教学重心选择应该是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学习目标的要求,这就要理明各种学生层次,找到其知识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因此,可以这样说不同的学情需要不同的学习目标,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学概念分层教学重心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向勇.学贵自悟,守旧无功.中学历史教学,2011,(7).

[2]张帆.用概念教学提升历史复习效果之我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3,(3).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7篇

关键词:概念整合 认知解读 价值观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 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 the 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n

bsp;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 the 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权威,平等的商业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的术语,这些词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语的一些“死亡”用语,如hit the rock,launch into eternity,under sailing orders,slip one’s ropes/cable等。源自通讯领域的“死亡”代用语,如be cut off,ring off/out等。来自金融和会计界的“死亡”代用语有pay the debt of nature,pay one’s last debt,close up/set one’s accounts,cancel one’s accounts等。戏剧界和电影界也产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语,如black out,switch out the lights,drop the curtain,bow off/out,fade out,fold(up)the final curtain,the curtain call等。

(3)价值观在交际中的地位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戾气;中医现代化;创新;基质

中图分类号:1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9-1891-02

明清时期是中医进步的一大历史时期,其间有李时珍《本草纲目》的问世,此为中药学的一大总结,又有温病学说的繁盛。而吴又可的戾气学说,则从中医理论中卓然而立,大有清风拂面之感。

戾气学说主要在吴又可的1642年问世的《瘟疫论》一书得以论述,其主要内容众所周知,不在此赘述。本文所关切的是对此学说的评价。

在甄志亚主编的《中国医学史》一书中,称之为“温病病因的伟大创见”。突破了明以前的医家对疫病病因所持的时气说、伏气说、瘴气说以及百病皆生于六气的论点。

“戾气”学说的内容是相当全面的,它对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基本上都论述到了。特别是,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的2130年,吴有性对传染病的特点能有如此科学的创见,的确是十分宝贵的,尤其是他把外科传染病的病因,摆脱千百年的“火”邪致病说而归之于“戾气”,堪称非同凡响的见解。

“不论对错利弊如何,明代医学家都力求在医学领域走一条古人没走过的路”李申在《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书中,称誉“吴有性的《瘟疫论》,却透着中华新医学的曙光”。

戾气不在五运六气之内。

吴有性的成就,主要就是冲破传统的病因说。

吴有性的叙述,就是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也难有更多的挑剔。……在六气之后,致病的真正原因是杂气。所以一定要找到致病的原因,并且要寻找新的治病方法。这一切,都是新医学的曙光。

然而,曙光初露,吴有性即遭亡国之痛,他的事业已无人继承下来。

其他各家的评价大同小异,不出以上两家的范围之外。这种论点,有其合理性的地方。其核心着眼处,不外乎两点。一是对传统的突破,一是跟现代医学的接近,或称之为科学的创见,或誉之为新医学的曙光。

毋庸置疑,戾气学说是有所创新,但是我们不能把戾气同以往的理论就单纯对立起来看,不能视为革命性的事件,仿佛戾气学说是同旧的理论的断裂,我们更多的应该把这种学说视为一种继承,在中医传统理论“基质”上的新的萌生。中医的基质是什么呢?是一个以人文为底的,人文和自然的混合体,也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混合体,即“道”和“器”的混合体,不是单纯的抽象,也不是单纯的具象。比如中医的脏腑的概念,既是一个混合体,而不是单纯的解剖的概念。中医理论是以传统文史哲为基础的,此种说法尽管不能完全概括中医基质的全部特点,但也是确然的事实。

所以说戾气学说是在“基质”上新的萌生,是因为戾气学说仍然具有基质的特点。

戾气之“气”,仍是中医“邪气”的范畴。

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

戾气之“气”,尽管不在五运六气的范围之内,仍然同五运六气之气相类。

伤寒与中风,感天地之常气,疫者感天地之疠气

所谓杂气者,虽日天地之气,实由方土之气也。盖其气从地而起,有是气则有是病。

杂气……无象可见,况无声无臭,何能得睹得闻?

杂气在这儿仍是“天地之气”,仍然是中医“气”的范畴。“无象可见,无声无臭”同现在细菌病毒微生物的纯实体的物质概念更是不同,如果把戾气看作实体的概念,我们就会破律坏度,而失古人绳墨。吴有性的戾气还是“道”与“器”的统一。戾气概念是从中医理论中产生出来的,底盘的不同决定了其同病毒微生物的根本性的差异。

其次,对于戾气学说,我们不能只盯住戾气的概念,戾气学说是由很多部分组成,比如治则治方,对于戾气所致疾病的治疗,更是沿着原有的治则发展,比如达原饮这个方剂,不是直接针对戾气,不象西医的直接针对病毒。这儿不详细讨论。

如果说所谓的新医学曙光指的是西医曙光的话,科学创见指的是戾气和病毒微生物相似的话,我们到这儿就会明白,此种观点的正确与否就不言而喻。此种观点有潜在的西医中心论倾向,同西医越接近,学说就越进步,“别人未走过的路”就是走向西医之路,才是新医学。

那么戾气学说没有创见了吗?我们从戾气学说看不到曙光吗?因为吴有性的遭遇亡国之痛,他的事业就无人继承了吗?不!吴有性的学说,不仅学说本身独树一帜,而且在中医的发展上指向新的一路。

第一,新的概念范畴的出现。

笔者并不主张言语能把人们的思想完全限制住了,而只以为言语的构造上如有何缺乏,名辞上如何不够,这便足以使人们的思想容易移到另一方面,而不向这个本方向发展了。

中医理论的难以进步,概念范畴的有限是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在没有新的概念出现的情况下,或者返回自身,在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结果是原有的概念包涵的内容越多,而这个概念就愈发模糊,最终造成整个理论体系的模糊和不确定。张仲景的六经概念,已经不同于内经难经的含义,但是仍借助于原有的语言。叶天士的“卫气营血”的概念,具有了传递的次序性,最初的形式卫和营是相对的概念,气和血是相对的概念,我们很难理解卫气营血四者的次序是如何产生的。在此四个概念在原有的基础上更模糊化了。我们可以设想叶天士理论如果有四个新的概念的支撑,会使得整个中医理论的创建更为细致化和深入化。语言是存在的家,当这个家不足以容纳新的成员的时候,就要寻找新家,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借助西医的话语来满足我们中医对疾病对人的认识,严重破坏了中医的正当性,使得我们的思想移到西医的方面。

戾气概念的出现,不仅仅是中医的话语,不仅仅是中医话语自身的增长,更是使中医理论,中医思维的自身增长,从而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是戾气概念在理论发展史的意义,概念数量的增多,拓展了中医理论自身进步的语言空间和事实空间。这正是目前中医理论进步,中医现代化,中医自主进步化的一大方向。越多的借助西医的概念,我们中医理论的发展空间就越少。

每一新兴的语言都拥有一种内在的,新生的原则,这种原则以独特的形式把正在崩溃的结构重新组织起来。

当西医的话语正在逐步消解我们中医的体系的时候,我们迄需新的中医的语言,来组织我们中医理论的结构,让中医理论不是痛苦地借助西医的话语,而是诗意地栖居在中医的语言之家。

第二,以基质为底盘的内在创新。

事实上,任何传统都不是静止的,也不失单纯的;传统本身便包含着内在的矛盾,而足以导致改变。就传统和现代化的关系来说,传统内部自有其合理的成分,并能继续吸收合理性(rationality),因而可以和现代化接榫。

前文所说戾气学说的创新,不是断裂,是一种承续性的创新,它是中医自身的基质涵生出来的创新,朴素而言,它没有失却“中医性”。中医自身并不是不能进步,并非如陆渊雷所言“明清以降,务取轻淡。此外无他变异”,仍有对“述古不作”的反动,此一反动,是中医内在自我进步的体现。如果说《瘟疫论》透着新曙光的话,这才是真正的夺目所在:中医的基质自身蕴含着其自我更新的机制,自我进步的逻辑。而中医的现代化,就是遵循其自身逻辑,顺应其机制,进行自主性的现代化。这种现代化是在保持其人文特色基础上向客观化的迈进,戾气学说显示了这种可能性。此客观化的过程,是“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的过程。唯此,中医才能得抵抗住西医的冲击。而目前的科学化,不仅仅破坏了这种逻辑和机制,破坏了其人文的机制,破坏了其人性化的一面,甚至当科学化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我们一步步地在改变着中医的基质,科学化最终成为非中医化。

第三,趣重形而上走向趣重形而下,避免了理论的空疏。

“中医自昔趣重形而上之学”,“宋元之际,熏染理学,翻腾空论”,陆氏的此观点,倒为中的之语。中医概念和理论的空疏是其一大弊端。而戾气则从形而上向形而下侧重的趋向,在保持中医性的基础上,“夫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气即是物,物即是气”。戾气具有了更多的物质性,戾气不同于六气之处,在于其去空疏的倾向,更容易为我们所客观感知。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去空疏化是其一个重要面向,而去空疏化的过程就是从趣重形而上走向趣重形而下,走向客观化,形象化。当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存在着紧张性,我们要把握两者的平衡。邓铁涛先生,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相关学说”,即为去空疏化的现代化过程,前者的具体性是胜于后者的,无疑,这是中医现代化的一大路径。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概念整合 认知解读 价值观 

    1、概念整合理论及其认知模式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概念整合看作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普遍的认知方式,并结合了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 

    概念整合的认知模式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一个是说话人所构建的心理空间,另一个是写作所构建的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共享一个框架结构,即两个思想家的不同观点、表达方式、表达语言等。然后把1、2两个心理空间的元素在第三个输入空间即类属空间里对接,最后把相互对应的元素有选择地输入到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合成,具体合成大体要通过三种方式运作:配置、匹配和发展。配置是把每个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投射到整合空间中去。包括来自输入空间的各信息元素的“融合”。匹配是将输入空间的信息元素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背景和知识相互配合。输入空间的结构一经与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建立联系就会产生新的概念,使话语(文章)得到解释。 

    2、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语言现象的解释及广泛运用 

    语言学家胡文仲指出:“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它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动。它是文化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价值观与交际是支配和反映的关系。”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价值观。通过概念整合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可以我出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共性与差异所在,从而进一步挖掘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共同性与民族性。 

    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四个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认知运作,能充分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部分。文化不同导致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语言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因此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二种不同的语言现象的解释,从而可以更明确地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之处。下面我们以英汉死亡委婉语这一语言现象为例,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对人们理解英汉死亡委婉语的解释过程,从而反映出英汉民族价值观的异同点。 

    3、中西方相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对于英语死亡委婉语“paassed away”以及汉语死亡委婉语“去了”有着相同的意义,请看例句,“这个老人昨晚去了。”当我们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其意“这个老人昨晚已经死了”。通过概念整合网络,可以解释人们理解这句话的认知过程。输入空间1中,是有关“人死”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出生,长大,死亡,不可能复活”等元素。输入空间2,是“旅行”的认知域。其中包括了“人、启程、路程、目的地、不再回来”等元素。类属空间中的结构决定了两个输入空间之间的相互映射以及向合成空间选择性投射的可能性,其内容包括了“开始、过程、目的地、结果”等元素。在合成空间中。通过“组合”的认知过程得到一些新型的对应关系,这些新型的对应关系是两个输入空间里所没有的。“人死”和“旅行”的认知域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已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这帮助完成了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层创逻辑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概念整合的最后一步:扩展。因此,“人死亡”结果同样在“人启程”的结果之间起作用。

    4、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对词语的理解 

    4.1例如:天崩vs.hit the rocks(撞暗礁) 

    (1)天崩

  同样,在此有二个不同的输入空间:输入空间1(一个帝王死了)和输入空间2(天塌了,天崩了)。输入空间1包含的元素有:“帝王”、“至高无尚的权利”、“死亡”、“统治国家的灾难”等。输入空间2包括“天”、“主宰万物的权利”、“崩塌”、“人类的灾难”等元素。类属空间包含了施为者(帝王,天)、主体特征(皇权、主宰万物的权利)、行为(死亡、崩塌)、行为的后果(统治国家的灾难,人类的灾难),等实体。这些由两个输入空间共享的元素决定了两输入空间的跨空间映射。 

&n

bsp;   合成空间的元素:帝王死亡的后果=天崩的后果。其中新型的对应关系包括:“帝王”和“天”相对应,“至高无尚的权利”和“主宰万物的权利”相对应,“死亡”和“崩塌”相对应,“统治国家的灾难”和“人类的灾难”相对应。这就完成了概念整合的第一步:组合。元素“帝王”和“天”触发我们的认知机制,激活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完成概念整合的“完善”环节。在新组合和激活的相关背景知识投射到合成空间后。合成空间按照自己的逻辑推理进行运作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解读,完成扩展最后一步:“天崩意指帝王死亡”。这种意义的解读就在合成空间里产生了。该委婉语暗指帝王的死亡犹如国家的灾难。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即封建等级制度下重身份的价值观。中国人历史上一直很重视人们的社会等级身份。儒家的“礼”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秩序,其核心是严格的等级制,早在周代,便把人分为“十等”。《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供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 

    (2)hit the rocks(撞暗礁) 

    在四个心理空间中,类属空间中的结构是“施为者、行动、后果”。输入空间1是有关人的认知域,其中包括的元索有“人、难以预料的灾难、死亡”,输入空间2是有关航海的认知域,其中包括“船、撞暗礁、沉入海底”。类属空间中的抽象结构决定了输入空间1和输入空间2中的元素一一对应,比如:“人”对应“船”,“难以预料的灾难”对应“撞暗礁”,“死亡”对应“沉入海底”。这就完成了整合过程的第一步:组合。关于“船撞暗礁”以及“的背景知识,连同新组合,共同投射到合成空间。完成了整合的第二步:完善。在扩展中构建了新的意义:船撞暗礁后消失=人遇到灾难后死亡。 

    西方人的价值观强调人人平等,公民享有最高权威,平等的商业社会没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因此英语“死亡”委婉语中有许多源自各种职业的术语,这些词语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英语国家的行业文化。比如,本例句中源自航海用语的一些“死亡”用语,如hit the rock,launch into eternity,under sailing orders,slip one’s ropes/cable等。源自通讯领域的“死亡”代用语,如be cut off,ring off/out等。来自金融和会计界的“死亡”代用语有pay the debt of nature,pay one’s last debt,close up/set one’s accounts,cancel one’s accounts等。戏剧界和电影界也产生了不少“死亡”代用语,如black out,switch out the lights,drop the curtain,bow off/out,fade out,fold(up)the final curtain,the curtain call等。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贝叶斯公式;全概率公式;案例式教学

1.引言

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贝叶斯公式是重要的公式之一.在医学、信息传递、生产、侦破案件、个人信用、诉讼与网络安全等方面贝叶斯公式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公式涉及条件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与乘法公式等重要公式,复杂难记、与全概率公式难于区分,是概率论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学生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为使学生掌握公式并能很好的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不少教师对其进行了教学方法上探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案例为基础,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促使学生充分理解问题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文从基于史实的案例出发,逐步深入,由案例导入贝叶斯公式,并利用贝叶斯公式对相关模型和应用进行分析求解.

2.案例导入与分析

1968年5月22日,美国 “天蝎号”核潜艇失事沉没.为了寻找天蝎号的位置,美海军基于“贝叶斯公式”制定了搜索方案,最终找到了“天蝎号”核潜艇.

基于这一史实,简化问题,考虑如下案例

案例 设“天蝎号”核潜艇沉没在甲、乙、丙3个区域之一,潜艇技术部门判断其概率分别为12,13,16;搜救专家搜索这些地域,若有核潜艇,发现的概率分别为12,23,14.

如果现搜索甲区域后未找到核潜艇,“天蝎号”沉没于甲区域的概率是多少?

设事件A表示搜索甲未找到核潜艇,事件B1,B2,B3分别表示核潜艇沉没在甲、乙、丙三个区域.因此由案例中的两组数据可知:

将数据代入即可得P(B1|A)=13.类似可求搜索甲区域后未找到核潜艇时,“天蝎号”沉没于乙、丙区域的概率分别是P(B2|A)=49,P(B3|A)=29.

由讨论可知,当一个事件已经发生时,可以利用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和全概率公式,去求导致这一事件发生的各种诱因的可能性大小.一般化(1)式便得到贝叶斯公式.

3.贝叶斯公式引入与应用

(2)式称为贝叶斯公式或逆概公式.

由案例的讨论可知,Bi(i=1,2,…,n)是导致事件A发生所有的各种不同诱因,P(Bi)(i=1,2,…,n)是在没有进一步信息(事件A没有发生)的情况下各事件Bi(i=1,2,…,n)发生的概率,即在试验以前(事件A发生前)就已经知道的概率,所以称它们为先验(先于试验)概率.P(Bi|A)(i=1,2,…,n)反映的是在试验以后,即从事件A的发生获得新的信息或者经验后,人们对各事件Bi(i=1,2,…,n)发生概率的再认识,通常称为后验概率.人们可以利用后验概率的大小,作出新的判断,推测在新的信息条件下最有可能是哪一个诱因导致事件A发生的,此即为贝叶斯推断.

在案例中,如果搜索甲区域后未找到核潜艇的条件下,核潜艇沉没于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概率分别为13,49,29,下一次搜索应该在乙区域进行.如果搜索乙区域后仍未找到核潜艇,利用贝叶斯公式,类似于案例的讨论,可求得核潜艇沉没于甲、乙、丙三个区域的概率分别为919,419,619.下一次应是返回甲区域进行搜索,而不是在丙区域.利用贝叶斯公式讨论如下的可靠性问题.

4.结语

基于史实引入案例,激发学生的参与讨论学习的兴趣.通过案例分析自然导入贝叶斯公式,结合案例与贝叶斯公式,揭示了贝叶斯公式本身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先验概率与后验概率的相互转化.通过应用,加深了学生对贝叶斯公式的理解与认识,使其掌握住公式的实质.“由因索果”的全概率公式,是贝叶斯公式的一部分;在已知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需要对导致该事件发生所有的各种不同诱因进行再认识时,则用“由果索因”用贝叶斯公式.

【参考文献】

[1]李国华.贝叶斯公式的应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20(7):95-96.

[2]宇世航.贝叶斯公式的教学方法[J].高师理科学刊,2011,31(6):87-89.

[3]王君.贝叶斯公式应用教学的一种新设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1,30(4):71-74.

[4]刘罗华,汤琼.工科院校大学数学的案例式教学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2):80-82.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毛概;社会实践;体会

满怀期待,满怀憧憬,我从校园走向社会,参加了毛概实践,在满怀激情与憧憬中我收获颇多。这段毛概社会实践让我们学到了校园生活所学不到的东西,让我深知学校学习只是一段人生的开始,社会实践将引领我走的更远,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我在实践中重新审视毛概理论,重新开启一段新的学习与生命征程。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经过毛概社会实践,我认识到任何实践活动并不是平坦大道,它是由风雨与阳光交织的多彩旅程。在毛概社会实践中,我感受到实践过程中的艰辛,也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困惑,书本所学的毛概理论不经历社会实践的洗礼,我们是难以汲取起理论精华,也难以内化我们的知识。只有将毛概理论付诸于社会实践,我们才能感受到毛概理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只有经历实践的风雨洗礼,我们才能迎来阳光普照,才能使心灵真正受到毛概理论的洗礼,才能促进自我发展与成长,不断走向更远的天地。

在毛概社会实践中,我也曾受到社会各界、老师、同学们的帮助,让我感觉到这一段社会实践历程所经历的风雨蕴含着巨大的价值,让我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在毛概社会实践中,让我懂得只有付出才有光彩,梦想的彩虹要成为现实,必须要以汗水浇灌。不经过毛概社会实践,我们不会认识到认识真理的过程充满艰辛,我们不会认识到毛概理论的多样性,不会感受到毛概理论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丰富的启发意义。在毛概理论引领下,在实践风雨洗礼下,在经历风雨的阳光普照下,我的肩膀开始从稚嫩走向厚实,学会在学习、实践的风雨中担当。

我的未来,我主宰

“这是梦想的舞台,谁能比我更精彩,穿越狂风暴雨,展翅飞翔,我不怕失败,这是梦想的舞台,我的未来我主宰,面对艰难险阻,不断跨越挑战命运的安排。”毛概社会实践让我重新解读这段歌词,我对歌词的理解与认识也从来没有如此深刻。我们的先辈们,正是怀揣对梦想的追求,去缔造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属于人民的新世界,不断跨越,不断前行,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进行创造性地活用,将之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缔造了中国人民主宰命运的奇迹。

通过此次毛概社会实践,我们不仅经历了风雨,更在毛概社会实践锤炼中不断培育自信,也许实践的道路很漫长,很坎坷,但是只要我们在毛概理论的引领下,怀揣一份自信,将毛概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理解消化毛概理论。我改变了先前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以积极的姿态、批判的眼光开始创造性地认识毛概理论,不迷信,不盲从,不教条,以实践为唯一的检验标准,从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毛概理论,融入时代元素,融入自己的想法,从而在实践中促进毛概理论的自我消化与个性化转变,自信地喊出“我的未来,我主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1978年,《光明日报》就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一场空前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这次毛概社会实践让我重新认识毛概学习,也让我懂得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毛概理论学习单纯地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也是难以将毛概理论转变为自身知识,并指导自己的实践。

这次毛概社会实践将是我学习旅程的新开始,我将转变学习思想和理念,从狭隘的课堂走出去,解放思想,将毛概理论运用于实践,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求实的作风,深入地开展实践调查,不断积累社会实践资料,广采博览,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将毛概理论与时代、生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毛概理论的时代化、生活化与自我内化等,让毛概理论指导我在实践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毛概社会实践让我认识到认识真理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我们在求知的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在此次毛概社会实践中,我感受到时代的变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深刻地认识到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次毛概社会实践增长了我的见识,也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知识的不足。

毛概社會实践让我意识到提升自我的紧迫性与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我将以毛概社会实践为新的起点,不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提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我将以一颗探索之心,主动地承担起一个学子的时代责任,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每一位学子不断提升自我发展内涵、不断充实自我,不断顺应时代潮流,才能高举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加入“中国梦”的征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深化毛概理论。

毛概社会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学习过程,也必将是我学习与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它将开启我新的征程,从校园走向社会,感受毛概理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将毛概理论与生活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与自我成长结合起来,将自我发展融入到时代洪流中,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的筑梦征程中,谱写时代骄子动人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杨俊英。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课教学路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单),2017(2):49-50.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2篇

说类型文学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多半出自于此道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我基本不觉得这对他们而言是个拉旗扎寨的事儿,反之,我认为他们明了类型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和传统,将之作为文学和文化常识的一部分――这么认为的一个显著标志是,他们早就认可这个概念的合理性和大致的意义范畴,但从来没有把它作为口号使劲折腾,以作为自身在这个文学世界中的权力话语。记得年前在上海跟写悬疑小说的蔡骏说起我正在研究类型文学这个“新概念”,一贯言语略显木讷的他毫不犹豫地驳我:这概念不是老早就有的吗?我一笑,说:在主流的文学研究领域,这当然是“新概念”。类似的情况在同四次获得科幻小说“银河奖”的《九州幻想》主编潘海天聊天时也发生过;还有那个大名鼎鼎的写《盗墓笔记》的南派三叔,他认为我是2005年以来传统文坛中最乐意使用和推动这个概念的人――我不得不羞涩地告诉他,在我之前葛红兵更是不遗余力地使用和推动这个概念的学院派。此外,包括盛大文学2009年启动的“全球写作(SO)大展”,我原先的提议也是“全球华语类型文学大展”,以巩固这个概念涵盖的写作疆界并突出其话语地位。说这些的意思是,在网络文学界面乃至有关资本方来说,这都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极易理解。

认为类型文学不是个不言自明的概念,或者说根本不成其为概念的,主要发生于我们传统文学研究阵营。我愿意指出这中间的一部分是抱持精英文学价值观,以及由于对文化工业即大众文化持批判立场的缘故作出了“垃圾论”的评判者,有其文化立场的必须。“对于‘垃圾’,我们还要分类(型)?”――麻烦的是,现代社会的种种垃圾还真是需要分类的。所谓的现代都市文明,就是让咱们一家家都懂得垃圾分类的道理,将之作为文明社会的习惯暨常识。那么,在这个时代语境中,自己不分类还抵制别人分类的,虽然或有深邃的思想的凭借,依旧是未必懂得在调适中智慧地提出真命题的。而另一部分对类型文学概念存疑的人士,只是一种学理的审慎。由于审慎带来的“慢”并不可怕,他们谋求论者能拿出“细活”,没有足够的学理论述,就不能急功近利地利用。在这个意义上,我完全赞同。因此需要指出,“类型文学”其实至今是个感觉上的约定俗成的概念,而不是理论准备已然充分确凿的概念。它就是个“新概念”,但并非“伪概念”。

关于类型文学的思考,不少学者已经贡献了智慧。在论及文学类型的时候,大家习惯于将当下的类型文学源头上溯到历史上的经典序列。比如近代以来被我们命名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作品,至少其中《西游记》是“神魔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小说”、《水浒传》是“侠义小说”这样的说法是旧已有之的。这样比附,便有助于说明通俗小说的类型性和它们成为经典的可能;并与当下流行的类型小说形成比较,起到了“尊体”和便于他人理解的作用与效果――从解释类型文学给他人听的角度,我也这么做,觉得没有问题。但我在2008年9月主编的“中国首本类型文学概念读本”《流行阅》的发刊词中,作了另一种理解:“过去我们讲通俗文学,后来讲网络文学,现在放在这里用都不太合适。参照类型电影的说法,用类型文学的新概念才能更好地归纳今天的这部分创作……类型小说无所谓严格意义的雅俗,怎样汲取类型的营养形成和创造类型,是作者创造力的自由。”我至今没有太大地改变这种认识,并认为其中包含着我想界定的“类型文学”的边界。

我的意思是,对于“类型文学”而言,通俗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过去”的概念,它们之间不能通约。讲通俗文学历史中的典型,其实都只是类型文学的前史。归根结底,我们今天命名的类型文学的全称,应该是:当代大众类型文学。它的边界既是“当代”,又是“大众”。“当代”,意味着今天所提出与研究的对象――类型文学,是与当代科技和资本相适应的文学创作形态;其中“当代科技”意味着现代性的网络、出版、电子通讯和个人电脑终端等科技平台与载体的出现,它们提供了当下类型文学发生、发展的崭新的物质基础,最终与人交互,影响和改变了时代的创作和审美习惯。而“资本”意味着消费市场的构建和扩展,意味着对人们消费欲求的迎合和背后的利润诉求,它敏锐地鼓励和纵容新的创作和审美形态,无论妍媸,重在牟利,它是任何新因素的催化剂,同时也扮演始乱终弃的势利角色。科技和资本是人类社会最敏感的核心要素和推动力,影响到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它们也如韩少功所言:“以电子技术和媒体市场为要点的文化大变局,粉碎了近千年来大体恒稳的传统和常规,文学的内容、形式、功能、受众、批评标准、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都卷入了可逆与不可逆的交织性多重变化”。狭义的文学观,比如追求“纯文学”的形式主义批评和“新批评”努力摒弃文学以外的体系对文学自身的骚扰,但毋庸置疑,文学又向来不是独立的绝缘体,它与时代和社会,即特定的科技和经济行为密切关联。换言之,文学究竟是要面向“人们”的。这个人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大众”,在当代,其文化主流被命名为“大众文化”,其文学需求和实际文学表现样式,即“大众文学”,它的基本要求是“通俗”的。这正如贺绍俊在《类型小说的娱乐性及其他》中指出的:“类型小说是通俗小说的基本存在方式”。在上述意义上,我们提出和研究“类型文学”就是研究在当代科技和资本以及大众文化场中的一个主干的文学样式,是对“一时代之文学”的研究。

之所以我强调这个概念有着“参照类型电影”的背景,是因为类型电影在电影研究中早已是一个合法化的概念,是其研究的热点和学术的重镇。如果说,我们此前的先锋性文学叙事不可能在同一样式(题材、主题)中出现很明显的形式和观念的共同之处,所以没有“类型”可作研究的话,那么,今天伴随着文化工业到来的文学类型化和类型文学,同天然作为文化工业之子的电影一样,获得一样的“侵蚀”或说“创生”的条件。可以说,类型文学和电影一样,“既是文化活动,又是政治经济活动……吸引人也因为其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而类型电影、类型文学中的“类型”其实是“一种创作和观赏、反应的程式,这实际就是Gestalt(格式塔),是一种整体上的创作和接受、反应心理模式”,“用传统的文艺理论描述,它是大众的内在审美心理模式”(郝建语)。在类型文学中,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存在其中的“文学叙事精神”和“叙事经济”之间的“紧张”,其高明的作品正是一种精彩的张力艺术。

因此,我主张类型文学的探讨更应基于时代的新问题加以考量,而不必宿命般的回到“雅俗之争”。这些新问题包括:一,纵向的历史思考。作为当代类型文学前史的通俗文学与类型文学关系,以及旧有通俗文学概念在当代何以没落(包括作协体制内通俗文学创委会的实际涵盖面即形式的老化与当下类型文学创作者写作形态更新,以及缺乏荣誉感的矛盾);二,横向的影响与传承。当代类型文学创作者对世界类型文学、类型电影的借鉴和荣誉感的获得;三,科技平台尤其是网络(将来可能还包括手机等)作为媒介后,创造的新写作平台和选拔功能对类型文学大潮的直接鼓励和刺激,即类型文学目前作为含混的网络文学的主流脱颖而出的意义和原因;四,资本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介入类型文学生产后的巨大影响和文化批判意义――这些因素造就并刺激着类型文学作为“一时代之文学”的生长。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3篇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科技论文的关键词是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 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 ,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1 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 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 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T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 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 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 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飞机防火”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专机防火”,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 。不得用其上位词“防火”标引,也不得用“飞机”与“防火”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 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2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 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可用“喷气式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这2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 ”这2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信号模拟器稳定性”可用“信号模拟器”与 “稳定性”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可用“ 彩色显像管”、“荧光屏(电子束管)”和“涂覆”3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3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 或相关叙词标引。

3.3 自由词标引

下列几种情况关键词允许采用自由词标引。?

a.主题词表中明显漏选的主题概念词。?

b.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

c.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产品等名称及重要数据名称。

d.某些概念采用组配,其结果出现多义时,被标引概念也可用自由词标引 。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炼、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及时向叙词表管理部门反映。?

4 关键词的标引步骤?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 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 ,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位置在摘要之后。早在1963年,美国chemical abstracts从第58卷起,就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关键词索引,提供快速检索文献资料主题的途径。在科学技术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全世界每天有几十万篇科技,学术界早已约定利用主题概念词去检索最新发表的论文。作者发表的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或叙词 ,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该文被检索和该成果的利用率。

1 关键词分类

关键词包括叙词和自由词。?

1) 叙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自由词——反映该论文主题中新技术、新学科尚未被主题词表收录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或在叙词表中找不到的词。

2 关键词标引

为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gb/t 3179—92规定,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8个关键词(或叙词)。关键词的标引应按gb/t 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 规则》的原则和方法,参照各种词表和工具书选取 ;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以及文章题名的人名、地名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自由词)。

所谓标引,系指对文献和某些具有检索意义的特征如:研究对象,处理方法和实验设备等进行主题分析,并利用主题词表给出主题检索标识的过程。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是为了从内容复杂的文献中通过分析找出构成文献主题的基本要素,以便准确地标引所需的叙词。标引是检索的前提,没有正确的标引,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检索。科技论文应按照叙词的标引方法标引关键词,并尽可能将自由词规范为叙词。

3 标引关键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专指性原则

一个词只能表达一个主题概念为专指性。只要在叙词表中找到相应的专指性叙词,就不允许用词表中的上位词(s项)或下位词(f项);若找不到与主题概念直接对应的 叙词,而上位词确实与主题概念相符,即可选用。例如:“飞机防火”在叙词表中可以找到相应的专指词“专机防火”,那么就必须优先选用 。不得用其上位词“防火”标引,也不得用“飞机”与“防火”这两个主题词组配标引。?

3.2 组配原则

叙词组配应是概念组配。概念组配包括2种类型:?

交叉组配。系指2个或2个以上具有概念交叉关系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 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喷气式垂直起落飞机”,可用“喷气式飞机”和“垂直起落飞机”这2个泛指概念的词确切地表达叙词表中没有的专指概念;“肾结石”可用“肾疾病”和“结石 ”这2个叙词表示一个专指概念。? (网中网友情提示:请选择正规刊物)

方面组配。系指一个表示事物的叙词和另一个表示事物某个属性或某个方面的叙词所进行的组配,其结果表达一个专指概念。例如:“信号模拟器稳定性”可用“信号模拟器”与 “稳定性”组配,即用事物及其性质来表达专指概念;“彩色显像管荧光屏涂履”,可用“ 彩色显像管”、“荧光屏(电子束管)”和“涂覆”3个词组配,即用事物及其状态、工艺过程3个方面的叙词表达一个专指概念。

在组配标引时,优先考虑交叉组配,然后考虑方面组配;参与组配的叙词必须是与文献主题概念关系最密切、最邻近的叙词,以避免越级组配;组配结果要求所表达的概念清楚、确切,只能表达一个单一的概念;如果无法用组配方法表达主题概念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 或相关叙词标引。

3.3 自由词标引

下列几种情况关键词允许采用自由词标引。?

a.主题词表中明显漏选的主题概念词。?

b.表达新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新出现的概念。?

c.词表中未收录的地区、人物、产品等名称及重要数据名称。?

d.某些概念采用组配,其结果出现多义时,被标引概念也可用自由词标引 。自由词尽可能选自其他词或较权威的参考书和工具书,选用的自由词必须达到词形简炼、概念明确、实用性强。采用自由词标引后,应有记录,并及时向叙词表管理部门反映。?

4 关键词的标引步骤?

首先对文献进行主题分析,弄清该文的主题概念和中心内容;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对所选出的词进行排序,对照叙词 表找出哪些词可以直接作为叙词标引,哪些词可以通过规范化变为叙词,哪些叙词可以组配成专指主题概念的词组;还有相当数量无法规范为叙词的词,只要是表达主题概念所必需的 ,都可作为自由词标引并列入关键词。

天文学新概论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暴雨 概率分布 泊松分布 气象统计 黄河中下游

中图分类号:P458.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001-03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暴雨的报道,尤其是在雨季这样的报道就更加频繁。如“当地气象中心称,暴雨将持续到星期日晚上,超过80 mm的降水将在24小时内落下,暴雨损坏了106749英亩的作物,其中16803被完全摧毁,新华社报道”。我们知道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区域,但是截止到目前累计有21000000亩土地被淹没过,受影响的有53000000亩土地,11000000亩作物被毁坏和超过5800000间房屋被摧毁。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该区域的暴雨预报研究工作。暴雨成灾不仅在于其雨量集中性的危害,而且其频发程度也是产生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暴雨规律性的探讨[1~4],但运用概率分布理论来研究暴雨规律的却不多见。概率分布理论是一切概率统计学方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全面描述变量的随机性可用某种概率分布模式。如气象极值的渐进分布形态,四参数Kappa分布,三参数Weibull分布,Tippit型及Gumbel分布等概率模式[5~8]。研究重点是,用观测得到的样本去拟合某种概率分布模型并估计其参数。

黄河中下游地区暴雨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9月这153天的时间里[9]。在此期间每天发生暴雨的概率很低,而总天数(153天)较大,可见暴雨为稀有事件,所以其概率分布可用Poisson分布来拟合。本文采用Poisson分布模式来研究黄河中下游若干站点近50年暴雨概率分布特征,暴雨频数分布规律。同时还用建立的模式计算得到各地每年发生n次以上暴雨的概率,为各地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气象统计中规定,日降雨量≥50 mm为暴雨日[10]。数据来源与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选取黄河中下游若干站点历年暴雨季(5~9月)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近50年(1961年至2010年)暴雨(日降雨量≥50 mm)日数及其发生频率。所选各测站站名如表1所示。

1.2 方法

1.2.1 泊松分布

泊松分布是1837年由法国数学家泊松(PoissonS.D.1781-1840)首次提出的。泊松分布在各领域的研究相当广泛,是一种经典的描述稀有事件频率分布的概率模式。

泊松分布可以看作二项分布的极限分布。当n很大时,p很小时,可以用泊松分布来计算二项分布。参数是单位时间(或单位面积,体积)内随机事件的平均发生率.即

(1)

服从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为:

(2)

该分布仅有一个参数(恒为正)。

递推公式为:

(3)

可由(3)式得一年中(5~9月)发生k次暴雨的概率P。那么,50年中应有50×P年发生k次暴雨,进而可得50年间每年发生k次暴雨的理论年数。结合各站值和公式(1)则可建立使用黄河中下游的暴雨Poisson分布模型。

根据给出的模型,可以算出各地每年发生n次以上暴雨的概率。

每年发生n次以上暴雨的概率为:

(4)

1.2.2 暴雨分布概率模式研究

选用4个代表雨量站50年(1961年至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计算一年中暴雨季(5~9月),每天发生暴雨的概率(表2)。

由表可以看出,郑州历年(5~9月)共发生了94次暴雨,延安历年(5~9月)共发生了38次暴雨,西安历年(5~9月)共发生了34次暴雨,太原历年(5~9月)共发生了116次暴雨,且他们每年中(暴雨季)每天发生暴雨的概率分别为0.0122,0.0050,0.0032,0.0152。

以郑州为例,研究模式拟合问题。

由表2知,郑州(1951年至2000)50年中(5~9月)共发生了94次暴雨。每年5~9月有153天,在此期间每天发生暴雨的概率为 0.0122.此概率值甚小,而总天数153天较大,可见暴雨是稀有事件。所以,其概率分布可用Poisson分布来拟合。

为求郑州每年(5~9月)发生k次暴雨的概率,先计算分布参数,然后再按照递推公式(3)可以求得一年中郑州发生k次暴雨的概率。易得一年中郑州发生k次暴雨的理论年数。

根据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提供数据可以查询各站点每年(暴雨季)发生k次暴雨的实际观测数据(表5)。

各站点Poisson分布的概率模式的理论年数与实测年数的直方图比较如图1,2,3,4所示。

2 检验与分析

2.1 方法

2.1.1 相关系数

定义:设是一个二维随机变量,则称:

为X与Y的相关系数。

是同符号的,即同为正,或同为负,或同为零。这说明,从相关系数的取值可以反映出X与Y的正相关,负相关和不相关。

2.1.2 分析

由表6可以看出郑州,西安,延安,太原四个站点实测频数与理论频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993,0.994,0.928。由此可见郑州,西安,延安,太原暴雨季(5~9月)暴雨日数符合Poisson分布模式。即Poisson分布模式能较好地描述上述站点的暴雨概率分布。

检验结果已表明郑州,西安,延安,太原暴雨概率分布能服从Poisson分布,那么根据表3给出的模式和参数,和公式(5)可以计算出各地每年暴雨季暴雨发生n次以上暴雨的概率(表7)。

3 结论

用Poisson分布理论描述黄河中下游若干站点(西安,延安,郑州,太原)暴雨季暴雨分布符合情况较好。同时用建立的Poisson理论模式,求得各地每年暴雨季中发生n次以上暴雨的概率,可为各地暴雨预报提供参考。尽管本文选取的站点有限,但根据降雨的区域连续性可以推测出相近或相邻区域的暴雨情况。本文只能在概率层面上预测出暴雨发生的次数,未能具体到发生暴雨的具体时间或时间段,这也为以后得继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丁裕国,申红艳,江志红,等.气候概率分布理论及其应用新进展[J].气象科技,2009(3).

[2]陈艳秋,袁子鹏,盛永,等.基于概率分析的暴雨事件快速评估模型[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6(5).

[3]于新文,丁裕国.中国东部地区暴雨的概率特征—— 基于泊松分布的统计模拟[J].自然灾害学报,2006(4).

[4]王丙参,魏艳华,孙春晓.泊松分布参数估计的比较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5]颜亦琪,易建军,孙华安.泊松分布在水文频率计算中的应用[J].人民长江,2010(12).

[6]Park J S, Jung H S. Modeling Korean extreme rainfall using a Kappa distribution and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e[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2,7(2):55-64.

[7]Khan B,Iqbal MM,Yousufzai.MAK (2011) Flood risk assessment of River Indus of Pakistan 4:115–122.Doi: 10.1007/s12517-009-0110-9.

[8]雷鸣,高治定,宋伟华.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区域性暴雨特性分析[J].人民黄河,201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