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

水路运输的发展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南乌江;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3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目前水路运输的发展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运量大和安全系数高等特点,特别是对于长江流域中的乌江水域,具有流速快,势能大,综合利用率高以及水系支流多等特点,但同时又具有水滩险急以及航道狭窄等特点,怎样让乌江水运为民造福,获得最大限度的提升,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乌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及发展优势

乌江发源于我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川东南,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属于长江的一条支流。思南位于乌江中下游。乌江流域年降水量大,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水能,同时水流落差大,吞吐量大,能为沿岸提供大量的水资源与动能和势能,用于水流发电和内河运输等。另外乌江两岸药材、矿产资源、鱼业资源、旅游资源等也非常丰富。

二、思南乌江水路运输现状

1.水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

乌江通航水域137公里,乌江思南段78公里,水面宽200-340米;小码头临时停靠点13个,客货综合码头2个;航道等级低,只通航200吨级下客货轮,经沿河至涪陵入长江,顺江直达重庆、武汉、上海等地。由于国家提出“西电东送”开发乌江,在乌江上建设梯级电站,其中思林电站、沙坨电站的建设,使思南乌江航段断航,水运只能区间运输。

2.旅游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限制旅游业的发展

思南旅游资源丰富,思林电站的断航蓄水,库区形成了天然美丽的内陆湖泊, 库区内有地球上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好、生态保持最佳、保存最完整、出露面积最大、极具观赏性的长坝石林;壮丽神奇的乌江山峡的百里画廊,千姿百态的天然溶洞;具有“黔汤”之称的鹦鹉溪温泉;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古建筑、古村落、宗教、民俗等人文景观和地质公园融为一体,未得综合利用与充分发展。水运业发展慢,一定程度制约了旅游业发展,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3.水路客货运输短板,走不出去,运不进来

思南位于乌江之畔,水路客货运输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客源流量小,不稳定,客船运输不景气;乌江航道狭窄,水急滩险,航道等级低,部分航段大中型货船不能通航,致使自己的货物运不出去,外面的货物运不进来,几乎所有物资都是从陆路运输,造成货物成本增加,导致本地物价、消费较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思南乌江水路运输发展对策

思南乌江航运存在“基础簿弱、量小质低、发掘不深,缺乏体系”的特点,怎样解决存在的不足,更好地为思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意见或建议。

1.增加投入,强化水路交通基础设施

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层的调研,制定短期和长期有利于思南社会经济发展水路基础设施规划。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争取国家对乌江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快位于思南县城内的贵州省最大的客货运综合码头思南新港建设,以及思林电站库区渡口码头建设的力度,尽早服务于思南人民,为思南社会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努力做好沙坨电站库区码头的规划和立项,提前进入建设。另外,加强航道清理和库区两岸建设力度,为大型客货轮通航作准备。

2.加快乌江开发,促进思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乌江具有水量丰富、流速快、落差大的特点,加快乌江梯级电站的开发,特别是思林电站、沙坨电站的建设。思林水电站装机100万千瓦,每年向我县缴纳国税2亿元以上。沙沱电站装机112万千瓦,每年要分5000万的税收给思南。乌江梯级电站建成,可让500吨的客货船通航,大大地提高了通航能力;在灌溉、防洪、供水、渔业等方面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不仅获得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较好的生态、社会效益,推动思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3.加强政府引导、投入,促进水运业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政府对水运业的投入不足,使水运业极大走下坡路。扭转此形势,政府应加强引导,增加投入。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监督检查和救援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思林库区旅游项目建设,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等方式;应控制思林库区的网箱养鱼的规模,不能影响水质、航运。加强对造船厂的指导和政策扶持,或与国内有资质的造船公司整合,提高竞争力,使船厂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乌江梯级电站即将建设完工,对造船业来说,是千载难缝的机遇。这样既使企业发展壮大,也推动了水路运输业健康发展,拉动了思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4.加强水路运输建设和管理,形成产业体系

加快思南水路运输事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加强客货运输船舶的建设和管理,数量和质量上需要提高,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地区之间、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恢复乌江航运公司,与沿江(河)等地客货船舶运输公司合作,形成水上客货运输产业体系;思南县旅游局、旅行社与沿江(河)等地的旅行社合作,使外地的游客既可以欣赏神奇的乌江三峡风光、沿岸的风土人情,同时也可以让思南人民通过乌江走出去,形成旅游产业体系;思南的物流企业可以与沿江(河)等地的物流公司合作,形成具有安全、快捷、成本低等特点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5.加强路港交通综合体系建设,促进思南经济快速发展

合理规划建设陆路交通与港口码头的有效衔接,构建水陆运输网络。注重沿江两岸工业园区的规划与水陆交通的衔接,使原料和产品的运输成本降低、便捷;注重工业生产对环境污染的评估,建设绿色运输体系;促进思南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生.水路运输与港口商务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路运输 特征 地位

一、中国水路运输的特征

(一)水路运输的特点

一是水路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强。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中所用的货船,能够一次性运载大量的货物,从整体运输能力来说,一条河流的运输能力相当于铁路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在我国,水路运输的货运量仅次于铁路和公路。同时,由于水路运输能够利用河道、海洋等自然环境,大大地减少了建设成本投入。二是水路运输易受自然条件限制。由于水路运输是借助于河流、海洋等天然水道,因此,很容易受到地质、水文、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当某一中或某几种因素不利时,则水路运输无法顺利进行。另外,由于水路运输航线无法任意延伸,因此,水路运输必须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进行配合,才能完成整个运输路程。三是水路运输涉及面广。在我国,由于海岸线长、内陆河流、湖泊众多,因此,我国的水路运输能够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同时,由于我国古代曾开凿了多条人工河流,使得我国的水路运输四通八达,我国大范围的面积都在水路运输的覆盖之下,因此,水路运输成为了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二)水路运输业的特点

一是非实体性的特点。水路运输行业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并不会生产出新的实体产品,而是为客户提供商品运输服务,也就是要将商品从某一地点运输到另一个地点。在这个过程中,既不需要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也不会有相关产品的积累,因此,水路运输行业具有非实体性的特点。二是先行性特点。水路运输实际上是由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一种是商品的交易行为,也就是将商品的所有权从某人或某个单位向另一个人或另一单位转移;另一种则是使商品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输行为。水路运输实际上是将商品交易与运输服务结合在了一起,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先行性。三是非储存性的特点。水路运输的过程中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运输服务,这种特殊的产品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生产与消费都是同一个过程,水路运输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产出的同时也被消费掉了,不会出现产品的积累,因此,水路运输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非储存性的特点。四是服务性特点。水路运输渗透进了各行各业之中,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路运输对于不同的行业所带来的影响都非常广泛,其服务作用是使其成为我国基础产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水路运输具有明显的服务性的特点。

(三)水路运输能力的特点

一是具有综合平衡性的特点。水路运输能力与整个水路运输系统中不同环节各自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水路运输能力,降低水路运输综合能力的发挥。二是具有动态发展性的特点。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技术、人才、经济发展环境等都是影响水路运输能力的因素,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水路运输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水路运输能力具有动态发展性。三是受水运运量限制的特点。当水运运量大于水运运力时,水运企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但国家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将会采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加快水运运力的发展。反之,水运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国家则会刺激经济发展,实现水运运力与水运运量之间的平衡。四是社会运力具有两重性的特点。非专业的水运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水路运输的压力,同时,也会使专业的水运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有可能会激发不正当的竞争现象发生,因此,社会运力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二、中国水路运输的地位

(一)水路运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纽带

水路运输能够通过海洋与河流的联合运输,将整个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联系在一起,使世界上处于不同大陆、岛屿上的人民能够通过水路运输进行经济交流,国与国之间不再彼此封闭与独立,而是实现了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沟通。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水路运输的作用也原来越凸显出来,一些航空运输无法进行的运输任务,均通过水路运输来实现。由于水路运输可以一次性运输大批量的货物,且运输费用低廉,不少企业选择将水路运输作为主要的运输方式,尤其是进出口贸易中,水路运输更是成为不可替代的运输方式。由此可见,水路运输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二)水路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水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路运输的商品运输作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商品运输范围较大,且一些量大、性质特殊的商品无法通过陆路、航运等方式运输,那么,这些运输任务就落在了水路运输之上。水路运输为我国的商品运输发挥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水路运输涉及到各个行业,不仅造船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与水路运输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他的诸如金融业、保险业等也与水路运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促进了多种行业的发展,也为我国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水路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

水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其他行业都有着很大的区别。水路运输自身所具备的基础设施并不具备生产能力,而是将运输服务作为主要的服务产品。正是由于水路运输的这种特殊性,使其在成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服务部门的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产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由于当时我国并未能意识到水路运输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一些基础设施未能及时建立起来,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方面不仅受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使我国的声誉受到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过往事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我国开始重视水路运输行业。一般来说,水路运输能力发展的先行期为3-5年,因此,率先发展水路运输业,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发挥到领航作用。

参考文献: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水路运输;水路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交通运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成为了碳排放的“重灾区”,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应当加强水路运输质量,降低运输中碳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本文将首先针对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分析,之后对水路运输及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进行探究。

一、低碳经济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我国环境的恶化程度也在持续加深,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理念,提高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根据碳足迹测算可以发现,汽车等交通工具尾气排放成为了碳排放量中成长速度最快的内容之一,然而经济的发展却离不开交通运输行业,这就对运输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不仅要保障商品运输质量,还要应当相应降低碳排放数量,所以在进行运输的过程中应当选择运力较大、碳排放较小的运输方式进行商品的运输活动,这种要求使得水路运输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

二、水路运输

水路运输相对于其他的运输方式有着更加明显的优点,水路运输不仅运送量大,并且还能够降低碳排放量,能够有效的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发展要求,下面将针对熟路运输的特点及优势进行分析。

(一)水路运输特点水路运输具有环保性,通过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占比来看,水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左右,这样的碳排放占比微乎其微,不会对环境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并且水路运输还具有较高的经济性,通过与铁路运输成本的比较,水路运输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较低,并且由于熟路运输不需要架设轨道等硬件设置,使得水路运输成本较低,水路与公路运输相比,其成本也只占公路运输成本的10%左右,并且能够长距离地运输,其运载量也比铁路、公路运输量多,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水路运输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约成本,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交通运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水路近些年来的发展来看,水路运输方式完全符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水路运输对于能源的消耗较小,并且排放的废气量较少,具有节能的优点,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知,我国普通载货汽车的油耗量远高于水路运输的油耗量,同等距离下按照比例计算,普通载货汽车的油耗量是水路运输的8倍,所以大力发展水路运输能够有效地缓解碳排放给环境带来的问题,切实践行低碳环保经济发展理念[2]。

(二)水路运输形式水路运输又分为内河运输与海上运输两种方式,内河运输是指船舶利用境内河流或人工运河的形式进行货物、旅客运输的一种方式,通过内河运输的方式紧密的连接了内陆与沿海的经济交流活动,也是国家与国家边境贸易间最常用的手段之一。海上运输又包括沿海运输与国际海洋运输两种模式,我国的海岸线较长,沿海经济发达,所以利用沿海运输能够大大提高经济往来频率,并且增加了运量,提高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海洋运输则更加凸显了水路运输的重要性,通过海洋运输能够降低运输成本,对于公路铁路无法到达的国家采用海洋运输手段能够加强两国间的贸易往来,推动经济活力,并且海洋运输还具备运量大、船舶吨位不受限制等优势,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商品的利润。

(三)水路运输优势随着全球范围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也增加了运输的成本,而水路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其更具备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种性价比高的运输手段。其次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理念的落实,水路运输相较于其他运输方式而言更加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并且通过水路运输的特点分析中也可以得知,水路运输更加具备低碳经济发展的特征。水路运输较为经济、运送量较大,也完全弥补了航空运输运量不足的问题。一些无法使用陆路运输到达的地方通过海路运输也可以轻松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陆路运输的缺陷,是航空运输与陆路运输的结合体,所以使得水路更加受到人们的青睐。水路运输的优势正逐步被我国政府所发现,近些年来我国提出了许多关于水路运输的政策,利用多重手段对水路运输进行鼓励支持,为货物交流、人员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运力集中在水路运输之后能够有效地缓解空运、陆运压力,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并且运输中减少了碳的排放量。通过水路运输特点分析中可以得知,水路运输的碳排放量,只占据总排放量的3%,但是水路运输的运输总量却占据总运输量的50%,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不难发现,水路运输是一种碳排放量最小,运力最大的运输方式[3]。我国为了进一步提高水路运输质量,进一步降低运输中碳排放量,对运输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工作,通过科技化智能的水运建设,提高了水运的总体运输质量,加速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水路运输各阶段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随着船舶制造加工技艺的不断纯熟,我国水路运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传统的水路运输在大宗物品运送、能源资源运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来水路运输又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运量,并提升了水路运输的速度,使水路运输更加适合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水路运输经济发展方向

通过水路运输分析可以得知,水路运输十分契合我国低碳环保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能够有效提高运输质量,下面将针对我国水路运输经济发展方向进行探究。

(一)发展内河运输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内河运输能够有效的沟通我国内陆地区与沿海的经济交流,并加强经济往来,提高经济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我国内河运输方式主要为通过集装箱枢纽港分散货物的方式进行水运中转,这种方式不但加强了货物的运输总量,还提高了水运的效率,随着这种方式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港口接受并完全运行了此种模式。当前中国水路运输业虽然运输总量较大,经济交流较为频繁,但是我国的运输业整体还正处于发展阶段,陆路运输依旧是我国运输行业的主流选择,这种方式不仅加剧了沿海城市的交通物流压力,还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污染了环境,所以在未来水路运输必将成为运输行业的主流选择。虽然对水路运输进行了较为基础的建设,但我国内河运输的制度还不健全,一些码头人在施工建设之中,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内河运输的发展势头,所以想要进一步增加内河运量,发展水路运输事业就应当提高基础建设效率,推动我国低碳环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运与陆运相结合海运与陆运相结合的运输手段是一种具有突出优势的运输方式,这种新型的运输手段正被我国一些大港口所使用,在之前货物想要运输至港口,只能通过汽车运输,汽车运载量较小且油耗较大,对于货物的搬运卸载都有诸多不便之处,采用铁路与好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货物的运输能够提高货物的运载量,方便货物的搬运与卸载工作,提高了装船效率,并且有效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在推动海运与铁路运输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家应当注重软件与硬件的建设工作,利用自动化系统对港口进出货物进行记录,采用机械化手段提高货物搬运装载效率,减少港口中人工经费的投入,还应当配备专用的港口铁路,使铁路运输能够直接快速地抵达港口,提高铁路运输效率[4]。将海路运输与铁路运输纳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调度管理工作,提高我国交通运输业整体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降低了货物频繁中转的现象,在降低了运输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保护了我国的环境。

(三)船队结构的调整为了践行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水路运输在进行工作时,应当注重调整船队结构,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发展质量,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要从水路运输的根本入手,对船队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调整措施,传统的船队结构较为冗杂,对于运送时间运送总量没有明确的要求,造成河道拥挤等一系列影响水路交通运输的情况,同时由于一部分船只较为老旧,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已经无法达到排放要求,所以要对这部分老旧船只进行替换,增强水路运输低碳经济的运行效率。进行船队结构的调整能够避免水域的拥堵现象,同时增加船队协同运输的能力,提高水路运输效率。船队结构调整在根本上是为了提高水路运输的运输效率,而非改变水路运输的总体特征及效果,这种调整并不会对水路运输造成不利的影响。进行船队结构调整还能够提高水路运输管理效率,管理人员通过进出港口的船只记录查询可以对每一艘出港、进港的船只进行合理的监察,提高了港口管理效率[5]。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4篇

一、深刻认识新《水条》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

水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占地少、运量大、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小等特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尤其在煤炭、矿石、粮食、原油、原材料等大宗货物运输中占有独特优势。近年来, 国内水路运输行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水路货物运输发展较快,2002年以来年增长率都在10%以上。2011年,国内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36.2亿吨,货运周转量26068亿吨公里,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分别从1987年的7.7%和13.0%,提高到2011年的9.8%和16.4%。

水路运输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法规支撑,新《水条》的颁布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新《水条》是在1987年国务院颁布的《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1987年的《水条》虽然对推动国内水路运输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健全的背景下出台的。原《水条》实施25年来,国家整体经济水平、法制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及水路运输业的组织规模、运行方式、发展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水条》的内容已明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不适应水路运输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为此,部从2002年开始就着手研究起草新《水条》,并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于2008年启动了新《水条》的全面修订工作。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次调研,反复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完成了新《水条》的审核修改。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了新《水条》的出台。

修订后的新《水条》,总结了我国水路运输发展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吸收了水路运输改革发展的创新成果,构建了新的法律制度。新《水条》的颁布施行,对于规范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行为,维护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国内水路运输安全,促进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提升监管和服务水平,改善行业发展环境,引导行业实现发展、质量、安全、环保、节能等综合目标,推进国内水路运输科学发展安全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路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水路运输行业的稳步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水路运输面临着行业结构调整和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因为经济环境和行业周期等原因,目前水路运输业遇到较大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宏观引导,寻求政策支持,规范行业管理,促进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以新《水条》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行业发展动力,协调处理好发展与效益、发展与安全、发展与环保等多方面关系。以法治措施优化市场环境,以良好市场引导结构调整,以科学监管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以优质服务促进良性竞争。努力促进水运业在法治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推动水运强国战略的实现。

二、准确把握新《水条》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内涵

新《水条》在总结和梳理水路运输发展内在要求、分析和解决水路运输突出矛盾的基础上,着重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和引导水路运输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与原《水条》相比,新《水条》着重从六个方面强化了制度建设:

一是促进水路运输结构调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水运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市场经营主体散、小、乱、差的基本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迫切需要通过法律制度加强宏观引导,促进产业转型。新《条例》规定,“国家运用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水路运输行业结构调整”,对个体运输户从事水路运输的范围和吨位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同时,新《水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了支持采用先进设备技术,鼓励实施新的船型标准的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国家“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采用先进适用的水路运输设备和技术”、“制定并实施新的船型技术标准时,对不符合新标准的在用船舶,可以通过采取资金补贴等措施,引导、鼓励经营者进行更新、改造”。这些规定,对于优化水路运力结构、节约能源、保护水环境、提高航道和通航设施利用效率、保障水路运输安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促进水路运输实现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统一,增强水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是维护市场秩序,鼓励诚信经营。改革开放以来,水路运输市场日趋活跃,在繁荣发展的同时,非法经营、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损害了其他水路运输经营者和货主、旅客的合法权益,扰乱了水路运输市场秩序。新《水条》从市场准入、合法经营、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等方面入手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明确了水路运输市场的准入条件、经营规则、行为规范、监管要求,明确规定了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原则,并要求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建立经营者诚信管理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告监督检查情况”。这些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维护水路运输经营者和货主、旅客的合法权益,促进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水路运输市场的形成。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保障安全发展。运输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随着水路运输量的增长和运输货种特别是危险品及船舶数量的增加,水路运输的航行环境越来越复杂,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新《水条》围绕强化水路运输安全管理设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如,明确要求船舶运输企业和船舶管理企业配备与经营范围和船舶规模相适应的海务、机务管理人员,船舶运输企业要求有一定比例的高级船员,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等安全条件。这样规定,主要是考虑海务、机务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岗位,承担着航运安全、船舶维修管理及应急指挥协调等安全管理工作,他们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安全。新《水条》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水路运输企业配备海务、机务管理人员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上升为行政法规,明确为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目前,在一些新组建的水路运输企业中普遍存在船员紧缺的现象,特别是民营水路运输企业多无自有船员,通常由船员服务机构提供船员或临时招募船员。船员流动性强,船员对水路运输企业归属感差,不利于水路运输安全。因此,新《水条》规定水路运输经营者应当有一定比例与其直接签订劳动合同的、与企业建立稳定关系的自有高级船员队伍,这样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有利于引导水路运输经营主体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新《水条》还规定了水路旅客运输经营者应当为其客运船舶投保承运人责任保险或者取得相应的财务担保,从而提高水路运输经营者的赔付能力,并促进水路运输经营者加大企业的安全投入,保障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

四是推进节能减排,引导转型升级。水路运输本身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据测算,在相同运距运量情况下,水路运输能源消耗为铁路的50%、公路的40%;二氧化碳排放为铁路的33%、公路的7%;《条例》明确规定“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采用先进适用的水路运输设备和技术,保障运输安全,促进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规定,国家制定并实施新的船型技术标准时,对正在使用的不符合新标准但符合原有标准且未达到规定报废船龄的船舶,可以采取资金补贴等措施,引导、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进行更新、改造;需要强制提前报废的,对船舶所有人给予补偿。这些规定意义重大,明确了国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引导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使用先进船型和技术,推进节能减排。近年来,部在京杭运河、长江干线先后实施了船型标准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正在全面推进全国内河船型标准化工作。通过能源强度指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实现船舶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船舶与航道、港口协调发展,全面提高船舶安全、环保、节能和技术经济水平,促进水路运输现代化。

五是减少行政审批,强化依法行政。原《水条》规定的行政审批范围较宽,从事水路运输经营及水路运输服务业务均须经过审批。同时一些规定内容计划经济色彩较重,如,由政府对水路运输计划进行综合平衡,港口按国家计划向船舶提供服务等。新《水条》减少了行政审批项目,除水路运输及船舶管理业务经营者需要经过许可外,其他水路运输辅助业务采用备案管理。细化了许可条件,简化了许可程序,取消了对水路运输计划进行综合平衡等内容,能够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同时,考虑到水路运输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市场波动性强且市场反映具一定滞后性等特点,新《水条》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赋予了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特定的旅客班轮运输和散装液体危险货物运输航线、水域暂停新增运力许可的运力调控措施。这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避免阶段性的投资过度、恶性竞争,有利于保障水路运输安全,维护水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新《水条》同时明确了管理责任,为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机构实施水路运输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实现了权责统一。为水路运输行业监管提供了办法、措施和激励惩罚依据。

六是建立应急制度,履行社会责任。应急运输是水路运输业务经营者一项重要的法定义务。新《水条》规定,水路运输业务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优先承担应急运输义务和紧急、重要的军事运输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紧急运输需求。同时,新《水条》赋予了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物资紧急运输情况下的组织协调职责。

三、切实抓好新《水条》贯彻实施

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水路运输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法制化发展轨道。交通运输行业要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水条》,将新《水条》的各项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一)切实抓好新《水条》的宣贯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贯彻实施新《水条》作为当前一项重点工作任务来抓。省交通运输厅要对这项工作牵头负总责,精心部署,科学组织。部同时将下发新《水条》的宣贯通知,各省交通运输厅要按照通知要求成立新《水条》的宣贯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贯彻实施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加强督促检查。要组织好新《水条》的学习培训,部将组织地市级以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各地要结合当地情况,组织好不同层面人员的培训,使全系统理解好、执行好这部行政法规。

在明年1月1日新《水条》正式实施前,要利用多种形式集中向全社会、全系统进行广泛宣传,使这部行政法规真正深入人心,为新《水条》的贯彻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水路运输从业人员和社会公众了解并自觉执行新《水条》。同时,也应当积极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宣传新《水条》,使他们熟悉和了解新《水条》,从财政、税收、资金、技术、政策等多方面支持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将新《水条》的相关制度落到实处,形成有利于水路运输业发展的共识和外部环境,凝聚促进水路运输业发展的合力,推动水运安全发展、高效发展、科学发展。

(二)认真落实新《水条》各项制度

新《水条》明确划定了各部门、各级人民政府和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以及水路运输管理机构在水路运输管理上的职责,同时也规定了水路运输经营者的各项义务。这是新《水条》的重点内容,也是新《水条》的亮点之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认真落实好各项制度,严格履行好法定职责。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不会变,全社会对于国内水路运输业率先发展的要求不会变。但是,也应当看到,经济周期的复杂性和水路运输业反应的滞后性,行业快速发展与安全、环保、节能的压力,行业竞争加剧与整体竞争力不强,市场经营行为多样化与监管能力相对不足等矛盾客观存在。为此,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相关机构应当充分利用新《水条》赋予的职权,切实履行好每一项职责,落实好每一项法律制度。重点是:一是要研究和把握航运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加强市场监测与分析、强化宏观调控、完善产业政策、规范行业行为等手段,推动水路运输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更要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准确把握和研判市场形势,尊重航运经济发展规律,把重点放在提高运输组织化水平、优化运力结构等的保障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上来,确保国内水路运输市场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促进国内水路运输市场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在履行监管职责的同时突出服务理念。新《水条》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对水路运输管理行为进行了全面规范。水路运输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权的实施,涉及到水路运输业户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防止滥用权、乱执法,新《水条》确定了“国家保护水路运输经营者、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并通过制度设计简化了行政许可程序,明确了规范执法的要求。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水路运输管理机构一方面要严格监管,认真履职,另一方面,更要突出服务理念。在执法过程中,不能只考虑自己方便,要多作换位思考,通过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事项信息公开、网上办理及执法责任制等,提高水路运输行政办事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利民、便民,使新《水条》简化行政审批、提升服务水平的立法理念落在实处。三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新《水条》赋予了水路运输管理机构的执法主体资格,要认识到这一方面明确了执法权,另一方面更是加大了责任。新《水条》的许多制度都需要通过我们的执法行为予以具体落实。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培养好、管理好这支队伍。要以新《水条》的颁布实施为契机,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素质培养,加强执法形象建设,使水路运输执法队伍的执法理念、执法风纪和执法水平上得到普遍提升,提高水路运输执法队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满意度。

(三)抓紧制定新《水条》配套制度

制定、修订配套规章,健全配套制度,是贯彻实施新《水条》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水条》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研究新《水条》配套规章的框架布局,对原有的相关规章和需要新制定的规章进行统筹考虑,使配套规章做到相互衔接、合理有序,完善水路运输法规体系。在此基础上,抓紧制定和修订有关配套规章,如,根据新《水条》的授权,抓紧制定水路运输经营审批的管理规定、水路运输辅助业具体管理办法以及船舶更新改造和强制报废的资金补贴和补偿办法等;二是全面清理有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按照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的原则,抓紧认真清理有关水路运输管理的规定,对与新《水条》规定或立法精神不相符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各地也要对现行相关的地方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积极向地方人大和政府汇报并提出立、改、废的建议,抓紧修订或者废止与新《水条》相抵触的内容;三是对新《水条》的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要进行跟踪评价。部和各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及水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积极跟踪新《水条》的实施情况,及时收集社会各界对新《水条》的反映及实施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反馈各方的意见与建议,做好立法后评估工作。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在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体制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提高其管理水平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一、现阶段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中,中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由于公路运输存在着运输灵活、成本低以及运输速度快等贴点,在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进行公路运输管理模式改革中,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模式的改革。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迎来了新的发展基于。一带一路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国通过陆路运输联系起来,以此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在真阳的状况下,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更应该进行改革。在以往的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中,一般采取落后的理念。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着行政过于干预的管理方式,进而导致管理水平落后,限制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利用市场管理手段,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公路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1.提高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市场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和经济调节,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市场上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手段,不断感知公路运输市场的变化,以此及时的做出反应。此外,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效益。2.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而作为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手段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公路运输也的主要问题。作为现在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化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市场经济体下,利用信息化管理,是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措施。那么,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提出几点可参考的意见。1.加强信息化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因此,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公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下,优化公路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从而掌握公路运输的市场信息,依靠市场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例如,在公路运输企业中,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公路运输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然后在进行运输中,可以将公路运输中出现的状况通过信息化进行反馈,以及时得到解决,利于以后公路运输。因此,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让公路运输经济更加灵活,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的改革。2.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的改革。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上水平,让工作人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而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培训机构,通过对管理人员不间断的进行信息化素质的培训,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要不断的引进外来先进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此外,公路运输部门要不断的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双方通过取长补短,不断加强双方的合作和实力,进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从而优化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3.管理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要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经济的手段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因此,在市场体制下要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就要减少行政干预,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例如,在进行公路运输管理时,可以将公路运输的目的地以及市场上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判断市场中公路运输的状况,进而调整公路运输的对策。此外,公路运输部门要对公路运输进行调节,明确责任落实,减少公路运输部门的行政干预。所以,在公路运输经济中,公路运输部门要通过经济调节的手段,让公路运输适应市场的发展,进而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今的社会中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也随之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管理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在市场体制下,公路运输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而不断创新公路运输的管理水平,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通过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而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海燕,付振雄.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3(6):138-138.

[2]章秋雯.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4(8):112-113.

[3]郭爱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9):89-89.

[4]沈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5(11):89-89.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但是在其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市场体制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改革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提高其管理水平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一、现阶段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状况

现阶段中,中国的公路运输经济在不断的发展。由于公路运输存在着运输灵活、成本低以及运输速度快等贴点,在中国的交通运输业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进行公路运输管理模式改革中,利用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模式的改革。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公路运输经济的迎来了新的发展基于。一带一路将中国与中亚、欧洲等国通过陆路运输联系起来,以此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在真阳的状况下,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更应该进行改革。在以往的公路运输业的管理中,一般采取落后的理念。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着行政过于干预的管理方式,进而导致管理水平落后,限制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利用市场管理手段,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二、市场经济体制对公路运输经济的重要性

1.提高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市场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和经济调节,能够及时的了解到市场上的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状况,及时作出相应的措施,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手段,不断感知公路运输市场的变化,以此及时的做出反应。此外,市场经济体制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效益。2.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成为一个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而作为现代社会中先进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经济手段和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公路运输也的主要问题。作为现在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信息化是这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市场经济体下,利用信息化管理,是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重要措施。那么,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对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提出几点可参考的意见。1.加强信息化管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发展方向。因此,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首先要加强公路运输企业的信息化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下,优化公路运输行业的资源配置,从而掌握公路运输的市场信息,依靠市场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例如,在公路运输企业中,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将公路运输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然后在进行运输中,可以将公路运输中出现的状况通过信息化进行反馈,以及时得到解决,利于以后公路运输。因此,通过加强信息化管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让公路运输经济更加灵活,进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的改革。2.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的改革。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上水平,让工作人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进而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培训机构,通过对管理人员不间断的进行信息化素质的培训,进而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公路运输企业要不断的引进外来先进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此外,公路运输部门要不断的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双方通过取长补短,不断加强双方的合作和实力,进而不断提高公路运输的管理水平。因此,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从而优化公路运输的管理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3.管理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要要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市场调节为主,通过经济的手段对市场资源进行配置。因此,在市场体制下要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就要减少行政干预,以经济手段调节为主。例如,在进行公路运输管理时,可以将公路运输的目的地以及市场上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判断市场中公路运输的状况,进而调整公路运输的对策。此外,公路运输部门要对公路运输进行调节,明确责任落实,减少公路运输部门的行政干预。所以,在公路运输经济中,公路运输部门要通过经济调节的手段,让公路运输适应市场的发展,进而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模式,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体制在现今的社会中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公路运输经济的管理水平也随之改变。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主要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管理手段以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在市场体制下,公路运输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进而不断创新公路运输的管理水平,优化公路运输经济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路运输经济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运输通过自身的优势,不断创新自己的管理模式,进而不断促进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海燕,付振雄.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3(6):138-138.

[2]章秋雯.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4(8):112-113.

[3]郭爱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文摘版:经济管理,2015(9):89-89.

[4]沈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研究[J].企业文化旬刊,2015(11):89-89.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7篇

经合组织(OECD)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以安全、经济和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提供运输和服务;达到公认的卫生和环境质量目标,如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控制大气污染物和噪音方面的目标;避免超过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临界负荷和水准,如联合国界定的有关标准;不加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消极现象。可见,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满足现在、未来的交通需求;在空间上保持协调性:使人口、资源、环境、交通协调发展,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在运输内部保持系统性:建立起高效、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因此,如何使交通运输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服务,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又能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减少对卫生、环境、生态的破坏,做到经济社会交通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根据经合组织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界定的内容,结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交通运输仍需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可确定为:建立起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的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首先交通运输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特别是满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交通运输的发展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起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伤亡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对外部的负面影响实现低速增长,符合国际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减轻对社会的损害。

为此,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第一阶段: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阶段:实现运输质量和水平的极大提高; 第三阶段:交通运输实现运输规模“零增长”、土地等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长”;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二、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各交通方式各自发展,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较薄弱。运输业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不同,各有优势和特点,完成单位运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贡献不一。据研究,铁路、公路、民航运输单位对象的能耗,客运为1∶3∶5.2;货运为1∶1.3∶3。据德国调查,在同等运能条件下,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占地为1∶2.5―3。据《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研究,在土地占用方面,单位换算周转量占地公路是铁路的3―5倍左右,各方式能耗强度,公路是铁路的2―10倍。公路是交通运输对环境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客运方面(人公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空运的1―2倍,是铁路的10倍左右;货运(吨公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左右。公路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运输方式。而铁路、水运占地少,运量大,单位运量能耗和排放相对较小,符合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理应快速发展。但由于交通管理体制不顺,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薄弱等原因,各运输方式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公路高速发展,近几年年投入2000多亿元,目前高速公路已达3万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铁路、水运相对发展缓慢,铁路份额持续下降,铁路客运量十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同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对铁路的要求及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方面,私人小汽车高速发展,而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对缓慢,给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较低。交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铁路营业里程仅7万多公里,客货混跑严重,运营速度较低,至今没有高速铁路。铁路电化率、复线率水平较低,电力机车仅占机车总数的28.4%。高速公路虽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运输车辆水平较低,能耗较高,安全性能差;运输组织管理较薄弱,物流、集装箱多式联运、计算机信息、通讯等各项技术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发展水平较低,我国交通仍属粗放型发展,在资源消耗、交通安全、环境破坏等方面远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

3、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准和进程。因此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反映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4、缺乏有效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要求运输企业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单位运量的消耗和排放;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占用。这就要求运输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投资,从而有可能降低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对交通运输的资源占用、排放等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交通管理体制不顺。运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运输方式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运输多头管理,在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未从交通整体优势,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而是从部门角度出发,千方百计加快自身发展。因此,各运输方式间不能形成合力,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6、国家对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明确。我国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但对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却仅提出总体要求,并无具体总量指标要求,约束性不强。如铁路、公路等建设未从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论证和约束,在资源消耗,环境,交通安全等总量上没有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可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为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应确定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对交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可持续发展交通方式的发展;推进交通技术进步,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建立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有关考核指标。此外,还须选择有利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适当模式。

1、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任务。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将给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预计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量仍将快速增长。据预测,2003―2010年全社会客运量年均递增速度为5.6%,2010年达250亿人;全社会客运周转量年均递增速度为5.8%,2010年达22000亿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年均递增3.4%,2010年达190亿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年均递增5.1%,2010年达73000亿吨公里;2011―2020年全社会客运量年均递增4.8%,2020年达400亿人;全社会客运周转量年均递增5.1%,2020年达36000亿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年均递增3.2%,2020年达260亿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将年均递增4.8%,2020年达117000亿吨公里;2010年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量分别较2002年增加89亿人,7874亿人公里;41.7亿吨,22457亿吨公里。

2、未来交通发展模式及主要条件。交通发展模式对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未来我国有不同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1)公路主导型发展模式(A模式)。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交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公路投资继续加大、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民航快速发展,铁路、水运稳步发展,铁路份额持续下降。(2)公路、铁路协调发展模式(B模式)。针对铁路运输现状及铁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铁路投资,加快铁路发展,提高铁路份额,使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铁路公路协调发展。(3)铁路强化型发展模式(C模式)。铁路跨越式、高速发展,公路稳步发展,航空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增加铁路投资,强化铁路发展,并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发展,使铁路市场份额大幅提高,改变目前铁路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局面。三种模式各种运输方式份额发展趋势:模式A铁路份额继续沿目前下降速率快速下降;模式B铁路份额有所提高;模式C铁路份额上升,保持在合理水平。三种情景各方式份额预测详见表1。

ABC三种模式的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如国家产业政策、体制改革、投资环境、环境能源、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能力及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运输价格等,详见表2。

3、三种模式比较分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三种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如下。(1)土地占用:1996年铁路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19.7公顷,2002年为24.47公顷,每公里铁路占地5公顷左右,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20-25公顷计算;公路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100-200公顷计算。港口水运1996年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12公顷,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6公顷计算。机场、航空1996年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4.4公顷,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4公顷计算。(2)能耗:按未来每百吨公里能耗铁路1.5―1.8公斤标煤,公路8―10公斤标煤,民航40―45公斤标煤,水运1―1.2公斤标煤,管道1―1.3公斤标煤,计算三种模式能耗。(3)运输费用:未来运输成本费用,每万吨换算吨公里铁路按700―800元,公路按1600元,民航按6000元,水运按500元,管道按450元计算。(4)环境影响:2002年铁路排污费2460.7万元,治污费用23682.2万元,每万吨换算吨公里1.27元,公路、民航是铁路的10倍,水运与铁路基本相同计算。(5)运输安全:交通运输死亡人数,每亿吨换算吨公里死亡人数按略低于目前水平计算。按上述标准计算可知,到2010年B模式较A模式节约土地1238124公顷,减少能耗、运输成本、环境损失、死亡人数分别为2683万吨标煤、1452980万元、33926万元、24408人;C模式较A模式节约土地2536241公顷,减少能源、运输成本和环境损失分别为5723万吨标煤、7810920万元、78149万元,减少死亡人数49106人,见表3表4。

上述分析表明,铁路、水运份额越高,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看,这种运输系统越优越。A模式:投入大,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大、交通事故损失大。B模式:较A模式占优;C模式:铁路、水运主导发展模式,最优。

4、各种模式可行性分析及选择。比较而言,A模式不符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模式基本上是国外二战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受石油、环境等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反思这一交通政策。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铁路运输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铁路运载能力小,运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据分析,铁路运输客运需求量约占社会需求10%左右,而不是6%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要避免走国外的老路,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铁路发展,削弱公路、民航发展的模式同样不可行。一是从各种交通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铁路、水运不能替代公路民航。铁路将在中长途旅客运输、旅客运输需求量较大的短途城际间公交化运输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承担大宗散货运输任务、长途物资及长途集装箱运输任务。公路将主要承担短途物资运输、短途旅客运输、铁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旅客货运输。水运提供特定区域的旅客运输及为沿江、沿海、沿河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服务,为外贸货物提供运输服务。航空运输为中长距离运输提供服务。管道将提供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任务。二是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人们对时间价值和运输服务质量及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输费用不再是出行唯一的考虑因素,未来汽车、航空运输仍将快速发展,用铁路民航替代公路不现实。三是从各模式发展条件看,C模式中铁路改革任务较重,支持铁路发展的投融资等条件有较大难度。四是铁路运输、水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路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铁路、公路等协调发展模式即B模式,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它的外在条件看,也较符合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是较可行的模式。“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根据当前铁路严重滞后的现状,一要加大铁路投入,加快铁路发展;二要加快铁路改革步伐,使之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适当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建设步伐,使公路、铁路协调发展。

四、加快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的系统工程,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和实现。

1、树立科学的交通发展观,转变交通增长方式。我国交通运输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数量、规模、速度型变为速度、规模、效益相统一;从单纯重视交通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从粗放资源消耗型变为集约资源节约型;由各方式各自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向生态、环保、安全型转变。

2、加强规划,协调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在生产力布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运输的布局规划,运输的布局规划也应同生产力布局规划相协调,尽可能减少重复,迂回等运输,降低运输强度,减少运输资源的过分占用,从而减少交通运输对社会外部环境等的损害;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运输各方式间的统一规划,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交通发展规划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有机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把交通运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

3、建立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及要求,我国交通行业应尽快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可将我国对国际组织的承诺、要求、标准等进行换算后作为衡量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对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主要指标有:(1)运输强度指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运输量;(2)运输消耗系数,即单位运输量所占用的土地、能源、投资等资源;(3)环境、卫生、生态损害(破坏)指标,即单位运输量的排放量等;(4)运输安全损失指标,即单位运输量的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5)运输效率指标,即全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数等。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加快交通智能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提高运输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交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体系。据统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安全性高于普通铁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的死亡率也远低于普通公路。要加快发展高速、重载技术,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资源损耗。

5、提高资源占用费用,把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我国为鼓励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价格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多占土地的倾向;运输企业对交通运输事故损失的补偿成本较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生态等破坏没有承担足够的责任和义务等,客观上造成了交通运输部门对土地等资源的浪费,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破坏,不利于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应根据市场规律,提高资源额外占用的费用,以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把交通运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如对交通安全的损失费应按受损害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水平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补偿,而不能简单一刀切。形成对环境污染的补偿机制,实行谁污染(排放),谁治理、补偿的机制。机动车排污费可按车辆排污费收,也可通过燃油税附加方式征收。在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基础上形成的“全要素”成本核算有利于社会发展选择对外部环境、生态、卫生、安全影响较小的交通方式,从而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管理策略

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中,经济管理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实施价值管理的重要途径。经济管理属于是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用于水路运输管理中,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的投入量,而且还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对水路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予以起到了规范作用。从中国目前的水路运输经济管理情况来看,经济管理并没有将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强化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中国水路运输事业发展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1.1水运港口码头的数量越来越多

中国水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水运港口码头的数量越来越多,水运质量也相应地有所提高。水运交通需求有所增加,对水运基础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的水运基础建设情况俩看,主要集中于固定资产上,而且在资金投入上连年增加。

1.2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

水路运输业的发展中,港口物流业也要快速地发展起来,这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对外贸易频繁,外贸货物运输量不断增加,其中水运承担的运输量已经超过了90%。运输大宗货物的过程中,沿海和内河都发挥着主要通道的作用。在中国的交通体系中,水运交通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正多层次展开,港口物流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2中国水路运输中实施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2.1充分认识经济管理在中国水路运输中所发挥的作用

经济管理是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工具,不仅可以维护为经济稳定,对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水路运输行业实施经济管理,就是将管理计划制定出来,按照计划实施的经济活动,过程中还要对整个的活动内容要科学组织、系统化协调、宏观指导,确保管理的一体化运行[1]。水路运输单位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内部资金可以有效控制,且高效利用,由此所投入的水路运输成本有所降低,水路运输的过程中所存在的运营风险系数也相应地降低。水路运输中采用经济管理策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2水路运输的经济管理中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水路运输也快速发展起来,其中经济管理所发挥的作用是需要高度重视的。由于水路运输业的运行中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对安全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却忽视了经济管理,使得水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特别是没有将技术先进的管理团队构建起来,使得管理内容和副管理方法的确定度缺乏科学合理性,所使用的管理工具存在着不适合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导致水路运输经济管理无法发挥时效性,不利于水路运输业稳定持续地发展,进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在水路运输管理中,强化经济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终于水路运输的发展优化经济管理模式,调整经济管理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3加强中国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日渐频繁,给水路运输带来了发展基于,同时也需要直接面对诸多的问题。由于水路运输业的运行中,更为注重安全管理而忽视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就导致水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了水路运输质量。这就需要对经济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高度认识,优化水路运输经济管理模式,以提高经济管理效率,确保水路运输事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3.1加强中国水路运输经济管理要更新观念

中国的水路运输事业要更好地发展,就要对经济管理予以高度重视,对于所存在的管理缺陷要及时完善,发挥经济管理的保障作用。水路运输的管理人员要更新经济管理观念,将经济管理融入到安全管理中,用于解决水路运输管理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使得水路运输事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经济管理与安全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其中,安全管理发挥基础作用,经济管理关于到水路运输业的未来发展。将经济管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可以降低水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还能够满足低碳经济的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3.2强化中国水路运输业的财经纪律

强化中国水路运输业的财经纪律是运输通过能力得以扩大的重要途径,这是水路运输业强化经济管理的重要途径。水运交通业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要重视收入管理和支出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这就需要根据水路运输业的发展需要执行财经纪律,特别是国有资产部分要强化管理工作,以避免存在资产流失的现象[2]。在强化中国水路运输业的财经纪律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船舶的运行管理,包括船舶的运行维护与养护、航线的安排、船舶运行的调度等等,都要实施管理,以提高船舶的运行效率。另外,还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船舶调度能力,以使港口码头的使用效率提高。

3.3对经济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水路运输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要顺利展开,离不开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保障。随着水路运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就需要不断地完善,这就需要从水路运输业的需要出发调整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内容,并优化管理模式,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执行。经济管理制度体系与水路运输业的匹配度越来越高,经济管理就越能够发挥作用,对水路运输业的发展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在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不止于管理制度,还包括会计核算以及会计制度。向相关的制度规范制定出来,形成制度约束机制,可以确保经济管理制度体系科学有效地运行,并发挥时效性。

3.4对水路运输的预算管理工作予以强化

水路运输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重要的环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预算编报要按照“两上两下”的程序进行,要经过多方协调之后对预算进行编制,并根据水路运输业的需要不断细化。执行预算的过程中,要对预算执行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掌握,将预算管理规定制定出来[3]。当预算进入到执行环节,要强化控制工作,明确调整预算需要遵循的原则、需要履行的程序以及各项权限等,并对于所存在的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加强预算管理,使预算工作人员在执行预算工作中要严肃对待,以提高预算质量。

3.5将高素质的经济管理队伍构建起来

水路运输业的经济管理中,管理主体的作用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将高素质的经济管理队伍构建起来,根据水路运输业的发展需要调整管理内容,对管理团队不断优化,特别是投资管理人员要提高培养力度,给经济管理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掌握增多先进的经济管理学知识,并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有助于提高经济管理队伍的整体管理水平,对水路运输业的经济管理起到促进作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业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的水路运输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运行复杂,而且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要保证水路运输业安全稳定地运行,就要强化经济管理,以使中国的水运事业更好地发展。

作者:宋永吉 单位: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京杭运河工程建设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唐冠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长江航运科学发展述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01):75—76.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9篇

一、水路运输的特点

我国地域辽阔,水路面积巨大,并且处于四通八达的状态,采用水路进行运输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加大运输量,同时水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其他运输方式的都低一些,具备一定的环保性。与陆路运输相比,运输的费用也相对较低,这也相对增加了水路的运输量。针对一些运输距离较远的货物,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能够过得更多的收益。并且水路的节能性也较好,在运输同样的公里数同样的货物时,所消耗的能源较陆路运输会小很多,诸多的优势使得人们更加愿意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

二、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由于我国的运输量需求巨大,而且据考究,我国具有多年的水路运输历史,水路运输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也已经采用汽油柴油等能源,这也加速了运输的效率。水路运输在当今具备重要角色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低碳经济。而且水路运输的经济发展也具备许多的优势。

1.低碳优势突出

水路运输较空运以及陆运的方式具备更多的优势,首先是在低碳方面,水路所消耗能源更小一些,而且排放出的废弃物也更加的小。并且水路运输也能够兼具空运以及陆运的所有优势。面对目前的各种能源的价格都在飞速的飙升,采用水路运输的优势就更加的明显,能够节省更多的资源。在目前其他的技术还未成熟的时候,采用水路运输能够更能体现其价值。水路运输连接各国的运输方式,运输的过程在各个国家中进行,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2.政府支持度较高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水路运输的方式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无论哪个行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才能够进行很好的发展。因此,水路运输的未来是非常的光明的。政府采用多种手段对水路运输进行干预,对水路运输的各个方面进行扶持。水路运输所采用的船只是多种型号的,在运输承载量以及运输速度上都可以根据所要运输的货物的需求进行选择。

3.环保性突出

水路运输由于其运输的数量巨大,并且所消耗的能源较少,同时排放出的污染物质也是相对较低的。结合相关数据研究得知,水路运输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非常好,只占据了总体的2%左右,并且,在集装箱船承担了全球货运量百分之五十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量又占据了水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百分之五十。由此可见,在环保性上水路运输的确具备一系列独特的优势。

4.经济性较为突出和明显

经济效益是运输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水路运输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对较小,因此能够更好的节约能源,减小开支,并且获得更多的收益。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集装箱式运输方式,能够进行大量的运输,而且资源也相对的紧张,因此各国都在争相的采用水路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

三、低碳经济下水路运输经济发展建议

在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采用水路运输已经较其他的运输方式更俱优势,但是水路运输仍然有可提升的空间。

1.提升内陆运输

我国虽然具备很大的海洋面积,但是内陆的水上面积也是十分巨大的,目前由于许多内陆水面并未进行开发,因此在内陆多采用陆路运输的方式,在水路具备很大优势的今日,应将内陆水路进行开发,提升水路运输的范围。

2.加强水路运输的能力

目前水路运输已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间,需要从多个方面提升水路运输的整体的能力,首先要加强运输的管理,提升船队的整体的形象,给运输需求者以多方面的保障。其次,提升运输的能力,运输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事故,防患于未然,在运输之前做好多重防范手段,水上运输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如何能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安全的运输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的方面。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适应性

铁路运输生产力,就是在铁路运输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而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则关系到资源配置、综合运输能力、运输效益、劳动用工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前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是在经济落后状况下形成的,铁路分局管理跨度小,大而全、小而全;设备的检修制度落后;车站布局不合理;站段数量多、管辖范围过小等问题导致铁路运输的效率非常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亟须调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

经过调整和改革,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经营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将会不断调整和变化,适应经济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1、适应性分析

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而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客运和货运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依赖性非常强的话,那么铁路运输生产力就必须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分析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可以从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各有其侧重点。比如说:在工业经济起步时,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数量上,那个时候只是一种非常粗放化的规模经营。在今天,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增长越来越快,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除了体现在数量、质量、结构上,还体现在效率和效益上。在今天,经济发展要求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能够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铁路运输的经营效益,满足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1.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硬件系统主要指的是铁路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有效提高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高要求。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软件系统,则是指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运输组织模式、管理体制等,这些关系到铁路运输工作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各个环节的衔接性,关系到劳动用工的素质及铁路运输的服务水平。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软件系统,那么就有可能带来各种烦琐的工作程序,进而影响到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所以说,软件系统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增强动力和活力。

1.2 运输子系统和整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铁路运输系统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整体系统也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子系统和整体系统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铁路运输的资源配置、布局和服务水平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和协调,满足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同时又促进经济建设。

1.3 不同层次的适应性。前文就已说过,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布局、结构、功能、效益、效率、运输能力等的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也要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简单来说,就是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有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

2、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合适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能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推动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在以前,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2003年开始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以后,在短短几年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就开始促进经济发展了。新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为建设发达的铁路网、适应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使得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经营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了。

经济发展是动态性的,它与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适应性要求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要不断调整,逐步提高铁路服务的高效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型和快速性。铁路要从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上做好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规划出合理的铁路网,与其他运输网如:公路网、水路网等协调配合起来,从而建设出高服务水平的运输网,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新一轮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了。所以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自2003年开始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之后,我国的铁路运输网更加完善了,铁路运输不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的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了。同时,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任务艰难、投资大,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将会持续进行,促进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贾元华,税常峰.中国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

[2]楼吉.基于DEA理论下的铁路运输评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交通;水路运输;经济管理

在企业或者国家运营当中,少不了经济管理,经济管理也是企业价值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了财务管理、会计处理和业务活动管理等一切经济活动。将经济交易和企业日常营运管理结合为一体,为实现季度或年度内的经济目标而进行活动组织、规划、协调、智慧和监督等。所以经济管理也是一种较为全面系统的管理手段,能够保证企业或事业单位长久营运。

1 国内交通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现状

交通水路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对外贸易,将国内经济向外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交通水路运输也是经济贸易的一种,与企业运行管理相似。在国内长三角水路运输最先采用经济管理方式,但是就整体效益和规范而言,虽然此管理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水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整体水平并不理想,经济管理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从2015年长三角水路运输行业增长报告来看,采用经济管理手段对交通水路运输管理一年后,企业既事业单位内部有限资金能够得到充分有效运用,将自己使用效率提高,降低水路运输的成本投入,同时也提升运输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但是这种提升是短暂的,长久管理当中,相关管理层级决策者经济管理意识并没有转变过来,也未充分认识其重要价值,往往在关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忽略了经济管理的落实和开展,因而交通水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缺乏健全的制度保障,更没有相对专业的管理团队,对经济管理的内容确定、管理手段实行等没有科学性和实际性,长此以往会严重制约交通水路运输向前发展。上述问题让逐渐成形的水路运输经济管理手段无处可使,虚设的框架更无法由此充分发挥在水路运输行业的管理,更不会对对外贸易产生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负责人及企业单位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经济管理,对现有或已经实行的管理模式及相应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保证其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重要性。

2 交通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的调整和优化

就目前国内交通水路运输经济管理现存问题而言,在进一步管理中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更深拥挠呕,要改变现状需要从构建完善的经济运输管理制度体系、对现有水路运输经济管理团队进行业务加强和人才优化,采用新形势的要求作为构建参考,明确其基本范畴和方式,这样对症下药、逐层深入才能保证经济管理能够在交通水路运输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2.1 树立经济管理新观念

要将经济管理模式在水路运输当中完好的实行,就需要事业单位及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进行较大转变。树立经济管理新观念可以有效完善水路运输经济管理中存在不足之处,将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对外贸易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树立新观念当中,首先需要企业、事业单位管理层和决策者必须认清经济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和营运管理的重要作用,将经济管理列为水路运输行业及安全管理中重要管理体系。因为在新形势下实行的一切经济活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在对水路运输实行经济管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因为安全管理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在实行经济管理时,一切需要以安全作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保障水路运输工作的经济条件和安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低碳环保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将经济管理与安全管理、低碳运行可持续发展有效结合为一体,推动交通水路运输和国民经济共同向前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2.2 构建并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

在观念上转变后就需要根据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或者企业实际发展情况构建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这是保障其持久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已经采用经济管理模式但是相应制度并不健全的事业单位及企业而言,需要结合新形势和发展需求将水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进行优化和调整,在优化和调整过程当中,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规范及制度法规等进行,所构建的经济管理制度必须要和国内水路运输发展模式相匹配,并且能在制度实践过程中逐步修缮和健全。交通水路运输经济管理制度的构建范围和普通企业经济管理范围相似,都是从财务管理制度、会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方式等方面入手,在制定相应制度时,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国外优秀管理案例和相关制度入手,以此为鉴。再根据国内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实情及企业发展目标等,将这些优秀案例和制度做“本土化”调整,制定出适合国内水路运输行业匹配的制度和规范,保证制度实行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3 确定并选择经济管理的基本范畴与方式

经济管理是为了对水路交通运输当中一切经济活动,如对外贸易、财务核算、投资等机型统一规范化管理,所以在进行水路交通运输当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当下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优化。优化调整过程中需要明确经济管理的基本范畴,采取更为全面的经济管理方式将交通水路运输当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经济活动都纳入管理范畴当中,以此保证经济管理对水路交通运输管理的完整和有效性。要让制定的经济管理制度体系发挥出最大实用性,那么就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手段将其运用到实际管理当中,不能将其“束之高阁”,这对于当今信息发展过快的经济环境而言是尤为必要的。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各行业及领域信息和技术相互渗透是最为常见的事情,所以对于交通水路运输行业实行经济管理,首先要掌握时下社会经济形式,找准水路运输的发展方向。从而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营,这样借助现代化管理手段,将经济管理效率提高,保障水路运输管理质量。

3 结语

在交通水路运输经济管理当中,需要从完善经济管理制度、转变管理层观念及团队建设等三方面开始,以此有效提高经济管理对交通水路运输的作用。除了相应制度和方式的制定外,还需要建设专业水平高的工作团队,保证经济管理能够有效推动行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志.水运信息化现状及发展设想[J].水路运输文摘,2004,12:11-15.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水路运输;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29-02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内陆水域最多的国家,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大陆海岸线18 000多公里,岛屿海岸线

14 000多公里,发展水路运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早期的灵渠、京杭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亿吨港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水路运输事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事业不断拓展,在国际贸易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强势崛起。新的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个东南部海港城市,福州港在我国水路运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文中笔者将结合福州港实例,浅谈新经济形势下我国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 我国水路运输及其发展特点简介

水路运输以船舶为运输工具、以港口为运输基地,具有载重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占用土地资源最少,对环境影响程度最低。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水路主要用来运输各种大宗、低值、笨重的商品,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所以,水路运输成为外贸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主要有沿海运输、近海运输、远洋运输、内河运输四种方式,据统计,水运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在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到12%和63%,其中,水运约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少、投资省。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水路运输最大的特点即为运载能力巨大。2012年,宁波—舟山港超过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7.44亿t,成为货物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的港口,连续四年居于世界海港首位。

据统计,一条密西西比河的运载能力相当于10条铁路,一条莱茵河的运载能力相当于20条铁路。另外,水路运输由于利用了河、海等天然水道,所以成本低、占地少。

②水路运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大。水路运输由于以海洋和河流为自然河道,所以无法像公路与铁路,可以随意在陆地上延伸,而受到地理分布、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明显制约。

③水路运输开发利用涉及面较广。水路运输的开发与利用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进行通航、灌溉、防洪排涝、水力发电、水产养殖等,另外,还可以在海岸带与海湾进行农业围垦、海产养殖、临海工业和海洋捕捞。以福州港为例,福州港分为河口港和海港,主要经营业务涉及集装箱业务、散杂货业务、理货业务等,且由于距离台湾较近,具有巨大的对台商贸优势,福州港对台货运业务也十分发达,规划在2015年打造为亿吨大港,将港口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

2 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路运输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外贸交易额逐年上升为水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水路运输行业自身的行业限制与存在的一些问题,又制约了水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新经济形势下,面临巨大的挑战。

我国的水路运输业在21世纪初,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一路飙升,面对新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有必要分析我国水路运输现状,找出发展优势,并分析面对的挑战,以利于我国水路运输业的长足发展。

2.1 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

2006年,我国物流行业正式开放,世界其它物流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物流产业发展迅猛,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港口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实现港口物流化,将功能单一的传统港口发展成为物流园区,成为现代港口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传统的运输企业,水路运输必须抓住机遇,提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将货运物流业作为水路运输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资源整合,逐步使水路运输从传统企业转变为规模经营、系统服务、现代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水路航运格局,依托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黑龙江和松辽水系等水系,形成长江干线、西江干线、京杭运河、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珠江三角洲高等级航道网,以及18条主要干支流在内的航道共1.9万km,并加快重要通航河流全流域梯级渠化进程。在长江、西江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建成了一批内河集装箱、大宗散货和汽车滚装等专业化泊位,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港区,港口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福州港凭借地处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靠近台湾海峡的区位优势,凭借国家“海西”政策的支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物流发展呈现出强劲的态势。

另外,近年来,国家将内河航运放在水路交通建设中最突出、最优先的地位,内河水运发展将迎来“黄金时代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我国水路运输的发展意义深远。

2.2 新经济形势下水路运输面临的挑战

在面临许多发展基于的同时,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水路运输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面临着变革、优化的新挑战,具体总结如下。

2.2.1 水路运输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①管理体制不够科学。虽然港口管理已经实行了管理权下放,但有些港口管理体制中,“政企合一”的现象依然存在,政府的过多干预导致港口管理企业的权威性不足,反而不利于港口布局的优化和科学管理。

②港口法律法规建设不够完善。随着加入WTO后,国际贸易争端和摩擦的日益增多,我国港口法律法规的完善却相应滞后,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贸易争端时,难以进行准确的裁定。

③市场行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港口市场的管理中,很多无执照的“货代”、“船代”依然存在,这些船只以低价承揽货物运输,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价格恶性竞争。还有些中小型港口管理不够严格,收费项目多、项目不规范、收费金额高、对船只乱收费,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给地方港口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影响了港口的发展。另外,还有些港口采取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外来船舶进入本地市场。

2.2.2 港口运输结构不合理

①高等级航道里程数仍然偏少。目前我国主要航道的上下游通航标准不一、高等级航道里程偏少。以京杭运河航道为例,仍有60%以上的航道未达到高等级行的航道标准,另外,现存的航道也多数存在机械化程度低、专业化泊位少、集装箱码头缺乏等情况,以福州港为例,虽然近年来福州港不断致力于开辟新的深水泊位,但是,与沿海大港相比,福州港在发展基础、规模、效益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福州在建泊位11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7个,但是,港口泊位以万吨以下的中小泊位为主, 且航道干线小、支线多, 仅能满足沿海和近海运输的要求。

②船舶运力结构不合理。船舶老化情况严重、总体技术水平低。在我国水路运输的船舶运力结构中,普通的散货船比重高、而大型船舶的比重较低、船舶的平均载重吨位也不高、船舶的能耗高,种种运力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影响了我国水路运输的发展。

③港口接卸能力不足。我国早期的港口以中小型、通用型码头为主,港口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少。随着我国船舶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大型集装箱化的趋势下,港口的规模和装卸能力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2.2.3 基础设施落后

①码头吞吐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公用码头数量虽多,但深水泊位比例低,尤其是大型、专业化的深水码头量不足,随着各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码头的吞吐量已经难以满足要求。

另外,很多地方在进行老港区码头改造时,面临着很多港口功能调整方面的问题,例如:老港口码头吨级偏低,装备陈旧落后,且很多老式港口位于闹市区,限制了港口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完善。

②航道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航道的基础设施薄弱,航道等级低。我国12.33万km的内河航道中,有未经整治的天然河流约6.5万km。且大型物流企业缺少、港口的信息化程度低,以福州港马尾保税区为例,从事港口物流运输的企业主要有万全、外代、大裕等拖车企业,且只从事从港口到企业工厂间的单线运输,未形成规模化的物流配送体系。

此外,我国水路运输发展中,还存在科技创新不足、造船技术专业性不强、口岸单位支持不到位、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种种有待改进之处使得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3 结 语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水路运输应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加强监管机制,调整运力结构,加大航道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技创新,加快信息化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我国水路运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获得更加可喜的发展。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3篇

1.1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公路运输管理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对现有的公路运输管理进行优化,改变其传统的运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规范性,提高公路运输的承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重点分析运输瓶颈问题,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保证公路运输管理与时俱进。

1.2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公路运输如同人体的血液,没有了血液的运输,即使补充再好的养分也无法保证人体的健康。公路运输管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名经济的发展为公路建设以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公路运输管理水平及建设力度的提高,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公路运输管理的建设。

1.3建设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巨大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都具有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能够吸引到大量的外来投资。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东西部经济水平存在巨大反差,除了地理位置因素外,公路运输水平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差的地区,首先需要提供公路运输能力,加强当地道路建设。道路建设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将区域经济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联系到一起,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前景,同理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利益反馈到公路运输管理中,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管理措施

2.1建立科学的公路运输管理制度

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在建立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时不能依据之前的标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当前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公路和管理制度已经脱离时代的发展,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相关部门需要了解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制定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其作为目前公路运输管理的标准,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基础。

2.2公路运输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

公路运输管理事关民生大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成本控制。道路建设是一项耗资耗力的项目,对公路运输管理的成本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对公路运输管理成本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是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必须从预算开始做好全面工作,重视成本控制的各个细节,将公路运输管理各个部分的成本真实反映出来。预算成本控制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费用、设备费用、保护措施费用等,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将各部分的费用进行仔细核算,从中寻求最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公路运输管理的水平达到预期要求。同时需要保证公路运输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定期汇总各个部门的财务支出情况,将成本消耗明细列出,定期进行审核,以此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防止内部腐败的产生,为道公路运输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

2.3现代科学技术在公路运输管理的应用

为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及快捷性,可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效率。例如信息化就能够为公路运输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性。信息化能能够提高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效率,让有关部门及收收集有效信息,及时做出应对,并在第一时间下达给执行部门。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模拟现实情况的发展趋势,为风险预测及评估提供一定参考,通过模拟的数据制定风险规避措施,避免一些常见风险的危害。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电子工程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4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公路运输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在管理中需要众多专业人才的参与,因此必须保证人员编制的完整性,避免因为人员流失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人员储备工作,对一些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对重要的工作尽量避免交给一人从事,最好分摊给众人,在人员流动时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及时补充,保证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对内部员工实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通过一些激励手段,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减少离职率。

3结束语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4篇

一、综合运输体系的内涵

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综合运输体系涵盖了五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管道运输),体现综合运输体系的“全”;而综合运输体系不仅仅是五种运输方式的简单总和,它立足于各种有机联系,使五种运输方式协作配合、有机结合、联结贯通,体现了各种运输方式的“协作、协调、协同”,即运输过程的协作,运输发展的协调和运输管理的协同。从交通运输建设来看,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总体效率和效益,各种运输方式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合理布局;从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来看,在统一的运输市场中运输组织结构联合,动作协同。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运输规模、运输能力、运输管理等体制,特别要适时调整运输体系的结构,以提高运输效率和社会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较薄弱

运输业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不同,各有优势和特点,完成单位运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贡献不一。内河航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占地少、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的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最具可持续发展优势的运输方式,理应成为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和构建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内河航运相对于现代化的陆路运输方式而言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比较优势难以显现。铁路运输对环境污染小,运输能力强,而我国铁路客运一直处于高负荷状态,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公路运输由于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

2.交通管理体制不顺

运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运输方式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运输管理实属于多头管理:铁道部统筹管理铁路,交通部负责水运和城间公路的管理,城市内部的交通管理归属建设部,民航局负责民用航空的管理,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负责管道运输管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不同的管理机构,甚至同一种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中,城间公路和城市内部的交通管理又分别归属于交通部和建设部。

3.缺乏一套调控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我国提出了交通运输等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但仅提出总体要求,并无具体总量指标要求,缺乏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准和进程。如铁路、公路等建设未从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论证和约束,在资源消耗,环境,交通安全等总量上没有要求,无法利用量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整个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水平,因此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反映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三、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未来发展战略

(一)发展模式

如前文所述,综合运输体系是指在社会化的运输范围内和统一的运输过程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点,形成分工协作、有机结合、布局合理、联结贯通的交通运输综合体。五种运输方式需要均衡发展,才能形成协调实用的综合运输体系。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以下ABC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公路主导型发展模式(A模式)。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交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公路投资继续加大、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民航快速发展,铁路、水运稳步发展,铁路份额持续下降。

2、公路、铁路协调发展模式(B模式)。针对铁路运输现状及铁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铁路投资,加快铁路发展,提高铁路份额,使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铁路公路协调发展。

3、铁路强化型发展模式(C模式)。铁路跨越式、高速发展。通过大力增加铁路投资.强化铁路发展,并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发展,使铁路市场份额大幅提高,改变目前铁路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局面。三种模式各种运输方式份额发展趋势:模式A铁路份额继续沿目前下降速率快速下降;模式B铁路份额有所提高;模式C铁路份额上升,保持在合理水平。

比较而言,A模式不符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模式基本上是国外二战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受石油、环境等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反思这一交通政策。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铁路运输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铁路运载能力小,运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要避免走国外的老路,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铁路发展,削弱公路、民航发展的C模式同样不可行。一是从各种交通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铁路、水运不能替代公路民航。铁路将在中长途旅客运输、旅客运输需求量较大的短途城际间公交化运输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主要承担大宗散货运输任务、长途物资及长途集装箱运输任务。公路将主要承担短途物资运输、短途旅客运输、铁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客货运输。水运提供特定区域的旅客运输及为沿江、沿海、沿河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服务,为外贸货物提供运输服务。航空运输为中长距离运输提供服务。管道将提供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任务。二是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人们对时间价值和运输服务质量及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输费用不再是出行唯一的考虑因素,未来汽车、航空运输仍将快速发展,用铁路民航替代公路不现实。三是从各模式发展条件看,C模式中铁路改革任务较重,支持铁路发展的投融资等条件有较大难度。四是铁路运输水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路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铁路、公路等协调发展模式即B模式,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它的外在条件看,也比较

符合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是比较可行的模式。“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根据当前铁路运输严重滞后的现状,一要加大铁路投入,加快铁路发展;二要加快铁路改革步伐,使之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适当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建设步伐,使公路、铁路协调发展。

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应采取协调发展模式。针对铁路、河运现状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提高份额,使其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二)发展战略

要实现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照系统理论的要求统筹规划,把实际中缺乏联系的小系统通盘考虑,进行宏观的战略规划。如建设多种运输方式共存互补的综合运输大通道;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的进程,发展集约型交通;加强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建设集装箱运输系统,促进多式联运发展;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立足点,进一步改善区域交通和农村交通条件等。除了上述方式方法外,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综合运输体系的发展。

1.建立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以加强全行业的宏观调控

一种是直接的方式,自上而下,在中央撤销铁道部、交通部等管理部门,组建“综合交通管理部门”作为国务院的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和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体可下设铁路管理总局、公路管理总局、航空管理总局、航运管理总局、城市公交管理部门、道路交通安全局、交通建设规划局、交通政策法规局,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的机构对口设置,建立相应的交通管理机构,统管各种运输方式。

另一种是逐步过渡的方式,在组建综合运输管理机构之前,首先按运输方式解决现存的问题,待条件成熟后,交通部门再同铁路、航空等部门建立一定的协调关系,通过过渡,将五种运输方式逐步统管起来,最后按照综合运输管理体制的职能运行。

2.打破地区界限,按照经济区划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战略

现实的交通运输规划体制是由按照地域划分的政府制定的,而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尽相同,导致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发展在实际当中不能吻合,这是现在很多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诸多的形象工程,导致有限的宝贵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严重浪费,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打破地区界限,按照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区划发展要求制定交通运输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

3.扶持从事运输业务的企业发展

在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从全局上进行整个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而运输服务的提供需要提供运输服务的企业的配合和实施。特别是对于能够提供多式联运的物流企业更应该加以扶植,他们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实际的或间接的运输服务,而且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还起着举足轻重的衔接作用,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投入使用的先行者。

水路运输的发展范文第15篇

 

无论各行各业,再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交通运输业也是一样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子行业发展越来越快,特别是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上升趋势比较明显。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根据国民经济的总体水平变化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第二、三产业就越发达,那么也就越需要高效率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以机动灵活、便捷快速的短途运输优势承担着较大的运输量;航空运输由于其快速,安全的特点在运输行业也是重要的运输方式。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律不难看出,子行业的发展体现出交通运输行业正在朝着更高科技、更便捷、更快速的方向努力前进着。可是,在企业发展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那么在交通运输企业又怎样的问题呢。

 

一、 交通运输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

 

1、经营管理难以集中化

 

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不同,对于交通运输的选择方式也就不一样,方面快捷的运输方式受到人们的欢迎,而运输行业的运输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导致经营状况日趋下降。一是由于经济体制的影响,运输网络复杂,分散的经营网络不便于管理,没有形成一条跨地区、高效率产业链,所以就难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站立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铁路运输成本低,人们多都选择铁路运输方式,随着任务量的不断加大,本身的运价低,导致铁路运输连年亏损。而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之间无法建立长期跨区域性体系,导致客源流失和货源不足,一些车辆和船舶都是依靠运费增加收入的,货源和客源的不足就会导致企业亏损严重和运输成本增加。所以,现有的运输企业经营的难以集中,导致了企业无法形成跨区域、高效率、大规模运输的产业体系,就导致企业亏损,运输业发展受到阻碍。

 

2、无法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只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大大增加。运输设施设备的完善还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铁路运输中,由于设备的落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经常会发生超员情况,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而在一些区段,铁路运输基本达到饱和的状态,无法提供更多的运输线路。公路运输的公路干线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高级公路干线太少,低级公路遍布各地,但是低级公路的公路质量不是很好,断路,坏路大量存在,车流量越来越大,拥挤不堪,导致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混行。

 

水路运输由于港口接卸能力和疏运能力不相配,压船压港的现象经常发生,船舶的使用寿命缩减,受到天气,客流量影响,航行条件差,难以发挥水路运输的优势。航空运输中,民用机场的数量较少,一些较发达地区甚至没有通航,导致航空运输业发展缓慢。运输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也离不开运输,只是由于人们生活节奏地加快,导致运输业不得不积极改变,适应市场经济下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运输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运输业亏损严重,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综合区域运输体系,加大投资,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引进新技术抛出落后的运输装备,构建科学合理安全的集中化管理保障系统。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交通运输企业落后的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对运输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引进高科技,提高运输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的营业能力和管理水平高。重点实施信息化管理,加强运输设备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我国交通运输业要想有国际一流的水平和服务就必须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无论是在运输网络的稠密度,还是在运输方式的先进性和运输服务的服务水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要我国运输业加大投资力度,投资规模,增加运输网络干线,提高服务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转变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关键之处在于建立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环境。交通运输要绿色安全化,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车辆开发应用,积极引导人们的消费和出行方式,倡导绿色出行。

 

大力发展科技先进、实惠安全、节能环保的运输设备,结合新科技对落后设备加以利用,运输设备及时更新换代。集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水电设施设备进行定期调查,在规划、设计、建设等环节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优化结构,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运输人员服务水平。大力倡导钢材,电力等资源的再生和循环使用。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发力推动交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优化佳通运输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组织水平,提高运输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十二五”规划的提出为加强交通运输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所以,交通运输业要想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认真贯彻国家“十二五”纲要,尽快完善交通运输网点筹建工作,统筹区域和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加快区域运输步伐,节约利用资源,全面发展水上和航空运输,革新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搞好运输人员思想道德政治建设工作,加快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脚步。要经济文明一起抓,不仅要促进经济的发展,更要注重物质文明和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结语】:

 

交通运输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大多数企业的问题,在今天这样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要想站立主导地位,就要积极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计划,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增加竞争力。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大力推行绿色环保的运输方式。抓紧机遇,努力朝着高效率高科技的方向前进。

精品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