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濒危野生植物;野生植物保护;国际条约

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的财富。不能奔跑也不会鸣唱的野生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创建者、维系自然平衡的第一功臣,也是國家未来极端重要的战略资源。它是自然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是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

野生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无法证明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它是自然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与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法律上所要保护的野生植物,则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①。野生植物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就可以永续利用。它包括食用性、药用性、工业用、生态保护性、种质性资源等。但是目前很多野生植物由于植物种的自然属性和作为特殊药用商品的经济属性濒临灭绝。

一、我国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据统计,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占世界高等植物种类的12%以上。中国物种的特有性较高。在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约有17300种为特有种,约占57%以上。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这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这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341种陆生野生动物、246种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对象,予以重点保护。我国现有古树名木323.2万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4.43万株(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107.27万株(树龄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99.6万株(树龄100—299年),部级名木1.89万株。林木良种资源收集保存库面积1000万余公顷,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约5万份。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又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是世界上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母。

近年来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有些物种的利用已超出了可承受限度而面临枯竭甚至濒危,需要抢救性保护;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数量普遍不多,相当物种已不具备作为经济资源的条件,必须将野外资源主要作为生态资源对待,实行普遍保护。因此,必须用发展观点来做好保护工作,加强野外资源保护,大力发展野生植物资源的人工培育,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

二、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立法发展历程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公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新中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从此开始起步。1956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部分著名科学家关于

“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提案,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在广东鼎湖山建立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保护野生动植物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按照规定,对于珍贵和稀有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严禁猎捕、采伐。”此外,在《森林法》《草原法》等立法中,对野生植物的保护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地组织了大熊猫抢救工作,开始启动濒危物种拯救工程。1985年国务院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在这之后数量和面积迅速。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作出了全面规定。

1996年国务院公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结束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全国各省已颁布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1996年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至今已二十年了,但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还是差强人意。

三、我国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存在问题

(一)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项的《野生植物保护法》

实践中,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下称《条例》,2017年10月7日也曾进行修改,但此次修改仅涉及四条,线条仍旧较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保护工作多参照《刑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中的规定,给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二)野生植物保护的范围过于狭窄

野生植物保护的种类应巫待扩充,并应制定相应的普查制度,以及时调整保护的级别。现行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中对一些应该加以保护的动、植物资源品种未加以规定、保护。如在思茅、临沧等地区对诸如石斛、药用大雪藤等植物品种,这些野生植物本身极具生态、药用价值,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却没有被列入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三)对人工繁殖的野生植物没有相应的管制制度

一些打着人工种植旗号的人其实贩卖的是野生盗采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例如,近年来,以石斛加工成的药品及滋补品走俏市场,导致野生石斛遭到了无节制的采集,数量急剧减少,有的品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可是就有很多盗采者打着人工种植的旗号贩卖的是野生石斛。

(四)对生境的保护仅停留在“末端控制”“事后保护”的阶段

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是不会引起生物的灭绝,因此生物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我国应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植物生境的重要意义,植物生长环境包括植物生存所需的土地、水分、空气、阳光等以及这些环境因素中的各种物质成分都应受我国法律制度保护,并应将对生境的保护提升到了与保护野生植物本身同样重要的高度。

(五)未在《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明确CITES的地位以及义务的履行,易导致法规的冲突和不健全

我国本着对国际环境和资源保护事业积极负责的态度,1980年12月申请加入CITES,并明确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为我国政府履约机构。1981年4月8日正式对我国生效。自加入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并从组织建设、管理体系、制度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遗憾的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并未规定其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管理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明确实施工的主管机关是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六)刑法及相关法律及政策的空白

虽然根据《刑法》修正案四中对植物资源犯罪做的立法完善,增设了“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新罪名,但因刑法中对邮寄等行为无明确规定,一些地区边境犯罪嫌疑人境内外勾结通过邮局邮寄和邮车非法运输石斛等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力打击,各有关部门的违法行为也未能及时追究其责任。

(七)野生动植物资源流失情况严重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的一些植物学家,就开始从我国偷采、转运珍稀野生植物;此后,又经历了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至今的两次大规模掠夺,致使我国的植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数量难以计量。我国原有近1300种野生兰花,很多珍贵的野生兰花被外商低价买走,作为礼物带走甚至偷窃出去。保护法律缺失,部门利益作祟,公众认知太少导致野生植物保护障碍重重。

四、我国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立法建议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疯狂掠夺,已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立法层面对野生植物的保护进行完善,此项工作迫在眉睫。

(一)构建完善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制度

为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刑法中规定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的相关条款。但我国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在破坏动植物资源犯罪后的刑事责任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1.增加刑法种类。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法定刑略显单薄。因此,我们需要增加相应的刑法种类用于合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满足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需要。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定刑规定结合自身的特点,增加劳动改造或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等刑罚措施。从根本上建立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预防惩治体系,使多种刑罚种类互相补正,从而达到预防与惩治“双赢”的效果。2.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财产刑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刑罚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其惩罚的处罚效果甚至比其他刑罚更有效果,行为人在利益的诱惑下行使了该犯罪行为,对犯罪者处以财产刑,不仅可以从经济上剥夺行为人的犯罪所得,而且还能消除其可能重新犯罪所需的条件,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引起重视:(1)罚金刑数额适当调高,罚金刑数额的大小反映着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程度。我国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是规定了并处罚金的,但是对于罚金的具体数额并没有明确规定,现实实践中,罚金数额比较少,对犯罪人起到的惩罚的作用并不突出,常常無法达到该有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作用。(2)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处以没收财产。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在很多情况下是会出现极为恶劣的严重后果,但是在真正的刑罚处罚过程中很多犯罪人根本就不重视所谓的几年刑罚或几万元的罚金,且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获益颇为可观。如果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人处以没收财产的处罚,从形式上已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实质上对犯罪人心理也完全能够达到控制其再次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对潜伏的犯罪起到警示作用,从而达到高度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效能。3.调整个别犯罪的法定刑。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应当要遵循刑事立法应遵循协调原则,修改并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以保证刑罚规范的协调统一。我国刑法中对某些类似且法律后果也相近的犯罪,往往会因为其所定性的不同而导致法定刑或刑罚处罚种类不同。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我国刑事责任立法的原则,当刑法对仅因所设定的罪名不同而就相同性质的法律后果处以差别较大的法定刑时,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处罚不公现象。对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存在的刑罚不适当的情况,针对相同犯罪对象的不同罪名所造成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更应该注重协调性。

(二)增加非刑罚措施

我们在扩大财产刑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其他非刑罚种类对遏制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各种行为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进行惩罚,这样才更加符合我国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从根本上来说非刑罚措施也属于我们刑罚体系中刑事责任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刑罚的必要补充或者替代措施,具体来讲,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非刑罚措施,可以明确规定以下三类:

1.教育性非刑罚措施。所谓的教育性非刑罚措施是指通过采取对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使其了解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物种流失的影响乃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由有关机关或部门责令悔过,从而达到预防或限制的作用。当然,对于教育性非刑罚措施主要针对的还是主观恶性不大,没有后果或者所造成的后果不足以达到我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案标准的行为人。2.民事性非刑罚措施。民事性非刑罚措施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责令补救,主要是针对行为造成的不同情况进行弥补和挽救,例如,行为人破坏林木的,责令补救则表现为由行为人负责植树补救,破坏多少种多少直至恢复。其二,限制活动,主要指限制或禁止行为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限制其参加某种活动的范围,以及禁止使用某种工具或者销毁某种设备等。例如,破坏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剥夺行为人担任某种职务的权利,又如破坏林木,可以限制行为人涉足木材领域等等。3.行政性非刑罚措施。行政性非刑罚措施是指由政府部门针对单位作为主体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严重后果时所采取的措施,其内容是:其一,限期治理,由行政部门下令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单位内部的治理。由于单位作为犯罪行为的主体,那么对于单位内部而言是需要整顿和治理的,限期治理相对其他措施来说并不是严厉的惩罚措施,因此一般用于后果并不是太严重的情况。其二,勒令解散,相对限期治理而言,该措施主要针对的是严重的单位犯罪行为,可以说是最严厉的非刑罚措施,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直接宣布单位终止或解散。由于该措施常常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一般最好不要轻易适用,对其适用的条件应当有限制[]。

(三)明确CITES的地位以及义务的履行

美国以专章的形式详细、具体地规定了CITES的实施。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没有就实施CITES的主管机关、履行CITES义务情况作出直接规定,只在第31条概括而笼统地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保护野生植物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条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法律中应以相当的篇幅规定实施的相关内容以使《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注入开放的新鲜气息与国际接轨。

(四)控制消费行为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野生植物 自然资源

一、我国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和现状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生态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对人类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目前我国一些野生植物物种遭到很大破坏,致使一些种类濒危,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野生植物资源,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法律保障体系,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我国了第一部专门保护野生植物的行政法规》,在濒危物种保护和培育方面做了大量对工作,对野生植物种类进行了全面对调查研究,并进行了大量对科研工作,先后整理了《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中国植物红皮书》、《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珍贵树种名录》等大量科研资料。开创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对新纪元。将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用法律武器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有效对保护。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重要性

我国现阶段好多种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的危机之中,保护野生植物迫在眉睫,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具有多样性,它的生长能够为空气总提供大量的负氧离子,有保持水土的作用。野生植物的凋谢物在分解后,产生非常丰富的营养元素,为土壤提供大量的养分,在土壤中增加了大量的灰分元素。对野生植物伴生的树木生长十分有利,可使纯林吸收更多更好的养分,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发育;二是野生植物对森林防虫害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野生植物在大自然中自然生长,对气候和外界环境的适应性非常强,本着优胜劣汰、适应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抗虫害能力也比人工育林的树木强很多,野生植物对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工林具有群落结构简单、种类较少,树种单一等特点,和野生植物在一起生存,非常有利于人工林的生长;三是丰富的野生植物物种,形成了大自然中各种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复杂多样的食物链,使得各个物种群落之间相互制约与依托,从彼此的生存中获得食物和栖息地,使得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天然森林屏障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途径

一是建立就地保护区和就地保护制度。要通过人为抚育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对森林中的土壤环境及时监测,保持土壤肥力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采取不同的手段措施,制定出适合本区域野生植物生长的保护方案,在濒危物种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植物园,采取就地保护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加大对野生植物抚育的科研力度,培育野生植物资源,实施人工集约栽培。人性化地在保护区内严格对本区域内地野生植物珍稀物种进行保护,工作人员要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加强保护和协调工作,积极科研立项,完善各项保护职能,为野生植物的生存和发育提供必备的条件。

二是采取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的必要措施。有些野生植物物种只剩下一株和少数几株,所处的环境不适合自身的生长和发育,又不具备很强的繁殖能力,对于这些濒危物种,仅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就需要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将这些物种改迁到适合其生存的植物园中,进行时时抚育,并建立一整套档案记录,必要时可以采人工授粉、设风障、设置隔离带等人工保护和抚育措施;另外对于一些种类稀有的濒危植物,采取就地或者迁地保护都受到方方面面的原因限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离体保存措施,建立濒危野生物种基因库,这个基因库是离体保存的主要基地,对野生植物的组织、种子、花粉或胚胎等细胞在基因库内进行离体保存。因保存物种、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等因素不因,一定要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将这些物种的细胞进行科学保存,并且严格采集数据,做好详实的登记,对不断完善野生植物基因细胞的保存和管理积累必要的经验。

三是要逐步建立健全立野生植物保护法律体系。目前,我国野生植物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虽然相继出台颁布了一些法律和法规,但还能够满足野生植物保护的需要。所以要通过逐步立法加强对野生的,尤其是濒危的植物进行保护。以前只是凭借各种规章制度和保护措施进行保护,不具有法律强制性,对人为破坏坏和盲目开发的打击力度不够。尤其是党的十将保护资源提高到了法制高度,所以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经营也要走依法建设的道路。林管部门要在工作中要加大执法和普法工作,提高法律意识,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徇私枉法,比以言代法,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野生植物资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并日益完善,用法律的武器严厉打击肆意破坏野生植物的恶劣行径,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四是要逐步完善野生植物保护机制,健全保护机构。目前,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都偏低,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尚没有健全完善有效的保护机制,使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滞后。所以一定要建立健全各项体制机制,加紧组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者的素质,加大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人员的工作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和机构队伍建设,积极发挥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和鼓励建立民间保护团体,发挥他们的巨大活力,树立全民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观念,使野生植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和必要的科学管理。

五是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科研力度。提高全民对野生植物的保护意识,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国家的动物资源。加强调查研究,加大科研力度,杜绝盲目开发和人为破坏,探索野生植物资源群落特点和分布规律,对各个物种野生植物的潜在开发价值,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可以选则在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区域内进行科研立项,深入研究濒危植物的生长规律,同时加强民族植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力度。加大科研立项,对野生植物保护和繁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草原 野生植物 保护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资源极其丰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构成成分。经调查,我国共有草原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我国特有的草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共有13个科、45个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我国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于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虫草、从蓉、甘草、麻黄草;二是许多草原饲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亲缘种,新植物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麦娘、豆科的细齿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国草原饲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概括体来有”三多”,即当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的多、近缘野生种多及珍贵牧草种类多;草原野生植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如发菜、固沙草等。因此保护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植物种质资源日益减少,许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临濒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389种植物中,我国草原植物有29科、51种及3个变种,占全部的13.88%。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种类受威胁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长江、黄河源头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在80年代曾经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草原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滥采滥挖对草原野生植物种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急需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调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护探讨

在开发利用草原饲用植物资源时有必要十分珍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是当前急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同时结合《中国草地资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种类进行普查,重点调查内容有种类、分布、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每一种类现状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保护方案。通过普查,建立为建立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的数据库。技术路线可以以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调查为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保证数据科学性。

2、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异地保护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将植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种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温冷库进行异地保存。目前急需针对普查结果,将那些濒临灭绝的草原野生植物进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公认的保护草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对现有的13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部级保护区1个)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法规、规程制定、勘测划界(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标本收集、制作、维护、更新以及科研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并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4、开展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有关调研问卷,对全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对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调查,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思路,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行实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5、加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的措施难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2003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监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当前急需在明确管理机构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草等,更要加强采集、收购等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野生植物;古树名木;资源状况;保护对策;峡江水利枢纽库区

1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内资源状况

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工程,是集蓄水、灌溉、发电、航运、防洪于一体的综合工程。峡江境内,库区涉及巴邱镇、罗田镇、福民乡等2个镇、1个乡共6个村委,其中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有巴邱镇、罗田镇的3个村委11个自然村。库区分布的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约有220科、790属、1 400种左右。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灌木林等。主要植物资源有杉树、马尾松、混地松、樟树、槠树、银杏、水杉、池杉、柳树、厚朴、杜仲、桂花、黄檀、罗汉松、鹅掌楸、杨树、油茶、茶叶、毛竹、小山竹以及狗脊蕨、铁芒萁等。

根据调查,水利枢纽淹没区峡江境内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主要是樟树)以及古树名木(树龄100年以上树木)共913株,其中樟树835株,枫香30株,木荷13株,椤木石楠3株,板栗1株,枸骨1株,黄檀1株,槠树11株,小叶栎14株,女贞2株,柿树1株,梓树1株。樟树按胸径分:20~40 cm约520株,40~60 cm约247株,60~80 cm约39株,80~100 cm约7株,100 cm以上22株。913株古树名木中,达到保护等级的有69株,按保护等级分:三级(100~300年)57株,二级(300~500年)8株,一级(500年以上) 4株。

2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已于2009年10月动工兴建,库区海拔50 m以下分布的古树名木面临着淹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204号国务院令)、《江西省古树名木保护条例》(2004年11月26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规定: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4条)。以切实保护古树名木不受损坏、采伐和无序采挖[1-4]。

2.1保护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的原则。野生植物保护应当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单位依法行使保护职责,乡、镇、村、组以及广大村民积极配合,共同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同时,对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的迁移,应当依照法规规定,逐级申报批准。迁移一级、二级保护古树名木的,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迁移三级保护古树的,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二是坚持统一规划、整体移植的原则。峡江水利枢纽属于永久性建设工程,对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生长环境的破坏不可恢复,应采取整体移植的方式予以抢救性保护。三是坚持移植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当前,峡江县正在进行声势浩大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旨在提高全县国土绿化水平,改善县域生态质量,打造一流宜居环境。将国家和省级保护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结合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既可以加速造林绿化进程,又可以提高野生植物保护功效。四是坚持工程实施的原则。对于异地移植的,要通过制定科学移植方案,采取工程招标形式,公开、公平向全社会招标,选择专业队伍实施移植,可以降低移植成本,提高移植保护效果。五是坚持审慎稳妥的原则。要确保移植工作中的社会稳定,确保移植技术效果。做好当地村民的宣传和教育,要大力宣传野生植物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野生植物所有者的认识,争取广大村民的支持与配合。按照有关法规规定,建设项目依法征占古树名木生长地土地的,应当给予古树名木原所有者适当补。做好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移植的技术保障,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的技术队伍,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全程监管移植工作,有必要时应聘请古树移植专家来县指导,以确保移植成活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移植带来的损失。落实管护责任,严格管护措施。对分散移植的,按照移植后管理职能,由承担管理职能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强管护;对集中移植的要指定管理部门和单位或成立专门管理队伍,制定管理制度。

2.2移植保护模式

由于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分布的国家、省级保护野生植物和古树名木数量较大,应当采取多种移植保护模式,确保保护工程顺利进行。一是就地移植。是指对胸径小于20 cm的樟树以及不宜移植的枫香、木荷、椤木石楠、板栗、黄檀、苦槠、枥树、女贞等古树名木,就地移植到海拔55 m即淹没区以上的区域。就地移植由所在各乡镇组织实施。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由林木所有者在土地所有权范围内自行移植。实行“谁所有,谁移植;谁移植,谁所有”的原则。二是异地分散移植。是指按照移植方案,跨越土地所有权的的非集中移植。主要移植胸径大于20 cm的樟树及其他古树名木。异地分散移植按照管理权限,由移入单位组织实施。主要移入地点包括新县城、工业园区、赣粤高速公路出口、水利枢纽?恐妨桨丁⒏飨缯虺乔?戎匾?曛拘缘氐恪H?嵌ǖ慵?幸浦病T诎颓裾蚋浇??~2个集中移植点,定植点选择要具备地势开阔、平坦、土壤深厚、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的特点。移入胸径40 cm以上樟树235株以及其他树种的古树名木。

2.3资金筹措

峡江水利枢纽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资金主要通过5个途径筹措:一是财政资金。《江西省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第5条规定:“野生植物保护经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安排”。二是上级扶持。有关部门要编制好峡江水利枢纽古树名木保护方案,积极向国家、省、市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等部门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三是建设单位出资。峡江水利枢纽是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因工程建设直接导致库区古树名木面临损毁,抢救保护刻不容缓,古树名木保护是工程建设重要组成内容。《国家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第13条、14条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提交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对此作出评价”;“野生植物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对生长受到威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采取拯救措施,保护或者恢复其生长环境,必要时应当建立繁育基地、种质资源库或者采取迁地保护措施”。建设单位应当把库区古树名木保护费用列入工程建设投资范围。四是部门投资。古树名木的异地分散移植,主要用于城区绿化,这既是对库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也是库区古树名木的合理利用形式,移入单位和部门应投入相应的保护费用。五是吸引民资。可以通过对库区野生植物的合理利用,吸引民间资金。通过统一组织、单株评估,对一些移植难度大,保护价值低、树径较小的树木,作为绿化大树有偿出让,或作为绿化树苗经营性移植保护,筹集部分保护费用。

3保障措施

3.1组织保障

库区古树名木保护性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域广、对象多、操作难度大,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主要做好保护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工作组织与协调,资金筹集与使用等。各有关乡镇和单位、部门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做到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3.2技术保障

要成立专门的技术服务组织,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移植技术标准;指导相关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采挖、造形、包装、运输、栽植和养护,确保移植质量;做好有关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

3.3资金保障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库区古树名木保护在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履行政府职责、维护林区社会稳定、改善区域绿化水平的重大意义,不仅要有得力的组织措施,还要为工程实施做好资金安排,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4参考文献

[1] 林自强.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j].安徽林业,2010(3):42-43.

[2] 张庆峰.古树名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10, 14(5):26-28.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滨海公路;建设施工;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6-0078-02

1 项目概况

根据2010年《广西滨海公路实施方案修编》,滨海公路主线起于东兴,经万尾(金滩)、江平、江山、防城港市(针鱼岭)、公车、白沙、龙门(亚公山南面)、樟木环及勒沟作业区、钦州港区、犀牛脚、西场、高德、北海(冠头岭、银滩、关井)、营盘、铁山港、闸口,止于山口,主线全长314.2km。

2 环境保护和岛屿保护

2.1 环境保护目标

严格遵守国家当地政府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业主的环境保护规定,噪声、粉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三级标准,废气、废水(液),废弃物按规定处理。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并避免当地及海域环境受到污染,杜绝环境污染事故,保护海洋生物和海洋植物。

2.2 环境保护措施

2.2.1 环境保护措施综述

1)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规定,施工结束后立即清理整治场地,恢复原有土地功能;

2)加强施工人员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施工人员保护意识,认真贯彻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严禁乱捕乱猎野生保护动物;

3)严格限定划定施工范围,并按照该界限在施工场地周围和施工便道两侧设置隔离网,确保施工人员不会越界施工;

4)为保护施工人员健康,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并依据《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合理安排施工;

5)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便道在早、中、晚来回洒水,缩短扬尘污染的时段和污染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起尘量。同时对施工便道进行定期养护、清扫,保证其良好的路况;

(2)运送散装含尘物料的车辆,用篷布覆盖,以防物料飞扬。运送车辆严禁超载,不得沿途撒漏。

6)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合理科学的布局施工现场,施工营地、料场、材料制备场地尽量远离环境保护目标;

(2)施工现场场界噪音白天<75分贝,夜间施工现场场界噪音<55分贝。

7)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措施

生活污水通过一体化处理装置集中处理。

8)节能措施

(1)工地水、电管理必须按照生活、生产分开计量的原则,合理布局;

(2)优化施工方案和场地布置,尽量减少施工临时用地。

2.2.2 施工作业区水土保持

1)施工区内水土保持措施

施工区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都要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目的,每个施工场地周边开挖排水沟。

2)施工便道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各条道路的不同情况布置相应的植物措施,达到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道路、改善环境和安全运输的目的。

3)植被保护措施

在水土保持区域内采取必要的植物措施,在边坡、便道等水土保持区域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和草皮,控制水土流失。

2.2.3 野生动物、稀有植物保护

遵照国家及地方法律法规,保护施工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避免野生动物受到伤害。施工海域有白海豚出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要建立专用白海豚观测站,在白海豚出没时停止施工作业。

2.3 岛屿保护措施

桥址处有几处岛屿,在施工过程中需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周边岛屿。

主桥基础结构与抄墩等岛屿相连,施工过程中会造成岛屿破坏,另外,施工过程临时施工场地也要占用部分岛屿,这会使桥位附近的岛屿植被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恢复。

2.4 红树林保护

本项目是广西规划的滨海公路重要路段之一,从广西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七十二泾片通过,本项目主要涉及七十二泾片保护区。湿地红树林保护区示意图见图1

图1 湿地红树林保护区

红树林被称为“海上森林”, 素有“护岸卫士、造陆先锋、鸟类天堂、鱼虾粮仓”的美誉,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等功能,是不可多得的湿地生态系统,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宝库,龙门大桥沿岸分布有小片珍稀红树林植物。

由于红树林的珍稀性,施工时应特别注意采取措施加强对红树林的保护,避免燃油、机油、机械油污等流入,造成对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对红树林资源的保护管理,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抵御海潮、风浪自然灾害,促进沿海生态环境改善。

1)本工程区域红树林湿地保护范围

(1)红树林自然区域;

(2)已在沿海潮间带生长的红树林;

(3)红树林地,含生长红树林的滩涂、湿地和县级以政府规划用于恢复、发展红树林的滩涂、湿地;

(4)在红树林栖息、觅食和过往停留的候鸟及各种野生动物。

本保护范围内红树林是指分布在潮间带以红树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2)红树林湿地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项目施工人员保护红树林的意识;

(2)与当地林业部门协商,组织职工进行植树造林,增加红树林植被;

(3)惩罚毁坏林木者,减少红树林破坏程度。

3)红树林湿地区域内施工三项禁止

(1)禁止非法砍伐红树林;

(2)禁止在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保护林带内猎捕鸟类等野生动物、捡拾鸟卵和雏鸟、毁巢,禁止以鸣笛、追赶等方式惊吓野生水禽,干扰鸟类觅食、繁殖;

(3)禁止非法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用地。因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或者征收红树林地的,应当提交申请报告书,按照审批权限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进行。

2.5 白海豚专项保护措施

大风江大桥施工区域可能出现中华白海豚,因此在施工前需做好白海豚保护预案。

1)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2)禁止捕捉、杀害中华白海豚;

3)禁止油污和有毒物质泄漏到海水中,大型机械设备要有有效措施防止机油外漏。

3 结论

广西滨海公路建设施工要实现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项目从规划设计开始就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执行决策层的环保责任制

本项目在规划明确提出“车在海边走,人于画中游”的“近海、贴海、见海”观赏性旅游道路的主题思想,使全体建设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2)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

通过建立“环保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和义务,做到层层落实、管理、分工负责。形成从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及科研“五位一体”的环保管理模式。

3)组织开展环保培训工作

通过学习国家及地方环保政策、法规、条例,明确工作原则,使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总之,广西滨海公路建设须采取环保措施合理、科学、可操作,才能达到公路建设与自然和谐发展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6篇

1项目概况

新建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自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瓦塘开始,向南经临县、柳林、蒲县,折向东经洪洞、长治,跨京广线后引入汤台线的汤阴东站,利用汤台线至台前,在台前县北跨京九线后折向南跨越黄河,经泰安、莱芜、淄博、临沂至日照南站,线路先后穿越吕梁山、太岳山、太行山及沂蒙山,途径山西省、河南省和山东省等3省12市,是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

2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简介

2.1保护区地理位置及概况红泥寺自然保护区位于太岳山南麓,安泽县东南部杜村、良马两乡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2''''~112°33'''',北纬36°2''''~36°13'''',保护区最高海拔1444m,最低海拔940m。山西省人民政府于2005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红泥寺自然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金钱豹、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总面积为20700hm2,其中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6%。根据境内森林分布及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2.2功能区划(1)核心区核心区主要对天然针叶林、金钱豹及其它濒危野生动植物群实行严格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入林中进行一切活动,面积575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森林覆盖率为70%。(2)缓冲区缓冲区主要以恢复天然植被为主,大力开展封育工作,面积356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34%。(3)实验区实验区主要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生态观光以及繁殖培育珍贵野生动植物活动等,面积11390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5%,森林覆盖率为31%。

2.3土壤保护区内主要有褐土、草甸土两种土壤类型。其中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750~1590m的沟川丘陵及低中山岭,由于所处地形的差异,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气候生物环境的变化,自然降水的不均分配和径流冲刷浸蚀程度等因素,致使不同地形部位的土壤又产生了各自不同的附加成土过程,演变为山地淋溶褐土、山地褐土、粗骨性褐土、褐土性土和碳酸盐褐土5个亚类。草甸土是以特殊水文条件为主要成土因素和气候生物条件相参成土的一种非地性土壤。其直接受地下水浸润,在草甸植被发育而成的半水性土壤,大体可以分为褐化浅色草甸土、浅色草甸土2个亚类。

2.4植物资源据调查,红泥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87科369属683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85科366属680种(双子叶植物72科323属670种,单子叶植物9科50属92种)[1]。森林群落类型主要有油松林、辽东栎林、山杨林等;灌丛植被类型主要有暴马丁香灌丛、连翘灌丛、黄刺玫灌丛、三裂绣线菊灌丛、沙棘灌丛、土庄绣线菊灌丛、山桃灌丛、荆条灌丛、胡枝子灌丛和虎榛子灌丛等;草本植物群落类型有白羊草草丛、铁杆蒿草丛和茭蒿草丛等。保护区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分别为黄檗、紫椴和二叶舌唇兰。

2.5动物资源根据《山西省红泥寺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数据统计,该保护区内现已查清的野生动物有15目68科189种,其中哺乳动物有6目13科31种,鸟类有15目47科140种,爬行类有2目5科13种,两栖类有1目3科5种。红泥寺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7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黑鹳、金雕、金钱豹;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主要有鸳鸯、鸢、苍鹰、纵纹腹小鴞、长耳鴞等15种[1]。3自然保护区内铁路工程概述铁路未穿越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仅穿越缓冲区和实验区共计约9.5km,其中,以隧道形式穿越缓冲区3.4km,未设置斜井;以路基、桥梁和隧道形式穿越实验区6.1km,距核心区最近距离约0.1km。工程在该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分布有9段路基、7座桥梁和5座隧道。路基、桥梁和隧道洞口施工较为集中的局部区段考虑利用当地既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保护区实验内施工便道约3.60km。工程普通跨度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采用架桥机架设。隧道均按新奥法原理组织施工,Ⅲ级围岩采用全断面法施工,Ⅳ级围岩采用台阶法施工。Ⅴ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在洞口段、洞身浅埋段和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地段、Ⅵ级围岩等必要时加临时仰拱[2]。

4工程对红泥寺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4.1对野生植物的影响(1)路基施工将砍伐线位区域内的树木,破坏地表植被;隧道和桥梁开挖和钻孔作业产生泥浆及施工车辆、机械将占压部分植被;材料堆积、人员活动等工程行为导致部分地表植被破坏,土壤物理性能恶化。(2)扬尘对植物的影响施工运输车辆及焊机作业容易引起大量扬(焊)尘,影响附近的作物生长,减少光合作用和生物产量。经测算,由于施工期扬尘的作用,可使距离施工现场20~50m范围内空气中的TSP含量增加0.3~0.8mg/m3。当天气干燥、施工道路较差时,车辆颠簸引起的扬尘在行车道两侧短期内浓度可达8~10mg/m3,但扬尘浓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很快下降,在下风向200m以外基本无影响[3]。(3)水体、土壤污染施工机械跑、冒、滴、漏以及露天机械被雨水冲刷后产生油污,施工期间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均会污染水体、土壤,影响植物的生长;运营期抛撒产生的固体废物也将对线路两侧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影响。(4)施工便道的影响运输建筑材料、拉运土石方均需要占压一定面积的土地,使该范围内植被遭到破坏,演变为次生裸地。(5)材料堆场石灰、水泥、沥青等材料堆场,如防护不当,有产生因水蚀、风蚀而污染植被生存环境的可能。

4.2对野生动物的影响(1)噪声污染工程建设期间,挖掘机、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等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将会产生施工噪声,将对150m范围内的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夜间施工,将会明显影响在该区域栖息的野生动物[3]。(2)阻隔效应的影响局部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变,如路基的修建、隧道的开挖及桥梁的形成,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阻隔效应,改变动物的栖息环境,影响其觅食和繁殖;此外,对陆栖野生动物栖息路径的重新识别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运营期,铁路两侧架设的防护网,使生境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数增加,可能引发局部种群结构的改变。(3)光电干扰施工人员在局部区域频繁活动和夜间施工产生的灯光,会影响动物的习性,可能发生施工附近区域的动物迁离和种群数量减少。(4)水环境污染桥梁水中墩施工产生的淤泥、弃土以及施工机械产生的油污直接排入水体会加重水体的污染,破坏水生植物、动物的生存环境。

4.3工程对保护区景观稳定性影响评价工程建成后,土地使用类型发生变化,铁路永久占用的林地、宜林地、耕地面积微量减少,建筑用地面积增加。但是,由于各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与现状变化轻微,生态系统相对保持稳定。因此,工程的实施不会造成区域土地利用格局的明显变化,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以及绿化工程的实施,在项目营运一段时间后,工程影响区生态体系的性质和功能将得到一定的恢复与补偿。同时,工程施工后对区域自然体系的景观异质化程度和阻抗能力影响不大,从而对区域景观稳定性影响较小[3]。

5针对影响采取的科学防范措施和对策

5.1设计优化减缓措施(1)本项目线路仅从实验区外缘通过,以全隧道方式穿越缓冲区。设计过程中通过多方案比选,最大限度地减少占压保护区内的土地;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面,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施工营地等临时工程,尽量减少施工占地,减少扰动面积。(2)线路两侧进行绿化设计,选择当地优势草木本植物物种,以便恢复植被后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严格落实土地复垦有关规定,应在施工结束后的当年或来年予以恢复土地使用功能。(3)禁止在保护区内设置取、弃土场和弃渣场,以减少工程对保护区植物的占压和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的扰动。

5.2施工期环保措施(1)在施工工地和营区设立宣传牌,施工人员进驻前开环保宣传教育培训,请保护区管理人员宣讲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等,介绍保护区建立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以及具体的保护常识。(2)在施工时,各单位必须制定相应制度,严格控制进入保护区内的人员、设备数量和施工作业时间,严格限制高噪声、强振动设备和大功率远光灯的使用,严格限制夜间施工作业;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水土保持、野生动物保护等部门的相关规定,严禁任意扩大作业面。(3)施工运输车辆加盖篷布,防止运输材料撒落,产生扬尘,影响区内环境;加强土石方合理调配,减少取、弃土量;桥梁应尽量选择枯水期施工,基础开挖弃土、泥渣统一运至保护区外弃土场,严禁随意排入河体;高噪音机械施工时要采取加防震垫、隔音罩等有效措施,并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夜间运输车辆禁止鸣笛;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应集中处理,将工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4)保护区管理部门增加巡护频率,工程监理部门配合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保护区段落施工期环境监测和管理。施工初期主要检查对植被、景观的保护措施;中期主要检查取、弃土工程行为及其防护措施等;后期检查铁路两侧、临时用地等植被恢复情况等。

5.3运营期环保措施(1)在铁路进入保护区前设置明显的宣传牌和禁鸣标识,将自然保护区段设置为禁鸣区段,避免列车鸣笛噪声惊扰保护区内鸟类等野生动物。(2)列车夜间通过时不宜开启强光灯,以免对鸟类等野生动物栖息繁殖产生影响。(3)加强穿越保护区段落环境管理和常规监测,以便掌握运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数据,从而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7篇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科学价值,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世界现存的高等植物近30万种,绝大多数处于野生状态,为人类利用的仅占1%~2%,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现有的栽培植物已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不断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同时,野生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创造者”,是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粮食、能源等危机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国民经济及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1.1国际现状

近代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滥用和环境变化已使生物绝灭速率比其自然绝灭率高1000倍,而一种植物的绝灭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目前,全球植物种类正以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维系面临巨大挑战。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红色名录》中收录了47677个生物物种,其中有约36.3%的物种受到威胁。

物种绝灭和野生植物资源匮乏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上个世纪以来,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陆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成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这是一个专职于世界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共有181个成员国,由全球81个国家、120个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主要工作是拯救濒危动植物种、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评估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帮助其恢复。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保全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和合理利用。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各国政府签署了若干地区性和国际协议以处理如保护湿地、管理国际濒危物种贸易等议题。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制订“世界植物保护计划”,提出“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的行动纲领。世界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从70年代所侧重的动物,到80年代逐步转到植物方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第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公约》重申各国对本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权利,同时有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150多个国家在大会上签署该文件,此后共有175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是野生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据IUCN统计,至2003年,全世界拥有的部级保护区63478处,占陆地总面积的11.3%,其中:亚洲(中亚除外)3655处、欧洲39432处、中亚和北非561处、撒哈拉以南非洲1486处、北美洲7412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476处、南美洲1697处、大洋洲7759处;发达国家为55408处、发展中国家8070处。此外,各国也建立了数量繁多的植物园,总计达1000余处,其中著名的如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丘园植物园、牛津大学植物园、美国纽约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加拿大皇家植物园、日本广岛植物园、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德国柏林大莱植物园、巴西里约热内卢植物园等。大量植物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中得以保存和繁衍,为野生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1.2国内现状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约3万种,居世界第三位,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和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近30多年来,对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据初步统计,中国有4000。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植物总数15%~20%,其中近100种面临灭绝。《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827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89种,占总数的25%。1997年一2001年对全国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调查表明,目前有53.97%的调查物种处于“严重面临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境地,153种调查物种在群体结构上出现各式不合理状态,影响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对许多植物濒临灭绝的严峻现实,加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维持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极为重视。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森林法》(1984)、《环境保护法》(1989)、《草原法》(2002);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7)、《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等,并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此外,原农林部了《关于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贵树种的通知》(1975),列出保护树种24种;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4),共计389种;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公布了《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1987),其中植物168种;此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环保局分别出版专著《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989)、《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林业部了第一批《国家珍贵树种名录》(1992),收录132种保护树种。这些法律、法规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自1979年以来,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与多国签署了双边或多边保护协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我国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繁殖地和栖息场所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建立329个部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1.24亿h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89%,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hm2。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达730处,部级森林旅游区1处,规划面积1151.9万hm2。全国已建的140多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共引种高等植物23000余种,其中属于中国野生分布的有13000种。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建立了木兰科、姜科、苏铁科植物保存园;在昆明植物园建立了杜鹃花科、山茶科植物保存园;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建立了龙脑香科、肉豆寇科植物保存园等。建立珍稀植物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400余处,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繁育成功,有些种类已拥有较大的人工种群,并广泛引种栽培。

开展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是做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997年~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各省区开展全国189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为野生植物制定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为进出口审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2012年开始,我国计划在5年内调查313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范围包括除港、澳、台外的中国大陆各行政区。

我国开展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促进了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然而,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乱砍滥伐、乱采滥挖、非法收购和进出口野生植物等违法活动仍普遍存在,保护与管理措施和力度有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与健全,各级政府部门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与公众的保护意识还较为淡薄。同时,由于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识别困难、容易携带,也加大了保护管理难度,各项工作亟待开展和完善。

3 福建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现状

3.1学科研究进展情况

解放以来,省内陆续开展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植物资源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研究论文和专著。但多侧重于资源调查与利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福建植物志》(1~6卷)(1982-1995)的出版基本上摸清了我省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为贫乏。主要研究专著,如《福建植被》、《福建森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24―福建卷》中都阐述了福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中,除了少数研究全省珍稀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外,更多的是对武夷山、青云山、梁野山、天宝岩、永安市和泉州市等区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对策进行的研究。研究对象以珍稀、药用和观赏植物较多;研究区域主要针对自然保护区;研究内容基本上仍限于描述保护现状、提出保护措施等,详细的保护技术则很少涉及;研究方法和手段仍以普通生态学调查研究为主,个别珍稀物种已深入到分子生态学层面研究其濒危机制与保护技术。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成就斐然。迄今为止,我省已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5个,其中部级11个、省级21个,保护面积达83万hm2,占陆域总面积的6.8%。至2011年5月,我省森林公园总数达106处,经营面积达15.4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达28处,保护面积达7.3万hm2。目前另有31个省级森林公园已批复建立。

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建设和教育也取得长足进步。目前,省内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其它许多大中专院校都设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相关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厦门大学植物学、生态学,福建农林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植物学、生态学,福建师范大学植物学、生态学。已建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不少成果。

3.2省内学科发展历程回顾

3.2.1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尚未开展全省范围的植物调查与研究。省内统一依据厦门大学生物系何景教授的分类系统进行植物调查与分类,以局部调查与学生实习为主,采集植物标本,鉴定确认其名称。1958年7月,福建省林业厅联合省卫生厅、省药材公司和省林科所,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和福建林学院的生物系(林学系)师生,对福建省18个县级林区开展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共计1200种,分别为糖涌淀粉类、油脂类、药用类、纤维类、香料类植物,并提取分析各类植物所含物质成份。但该次调查很少牵涉到我省野生植物中珍稀濒危种类。

3.2.2改革开放时期至20世纪末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是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我省野生植物重点保护种类名录,对于重点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全面进行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与科学考察活动,基本摸清我省野生植物状况,获得不少优秀成果:(1)1980年5月开始,在林业部林业区划办统一部署下,全省以县(市)、场(圃)和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全面开展植被调查(第一次),调查方法与植被分类统一按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行。全省共调查植被样方20234个,采集各类植物标本10.34万份。并按照植被分类落实到植被类型区、群系、群丛。以县(市)、场、区为单位,写出县(场、区)森林植被调查报告,据此由厦门大学生物系林鹏教授主编撰写《福建植被》一书,1990年8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2)部级重点保护区开展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科学考察活动:1979年,在林业部支持下,南中国科学院组织,省科委牵头,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福建省林科所等有关教授专家组成调查队伍,开展珍稀濒危植物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在武夷山和梅花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路线调查(概查)、样地调查、补充调查或全面调查(评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生植物种类、分布、生境、种群数量及珍稀植物资源调查,基本摸清珍稀植物野生分布情况,撰写了部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获得福建省重大科学考察成果。福建师大生物系林来官教授主编的《福建植物志》(1―6卷)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1982年~1995年)出版,收录全省高等植物种类47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全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结果(第一批):Ⅰ级保护的有7种,Ⅱ级保护的有57种,省重点保护的有28种,还有野生兰科植物所有种。(3)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该项调查大部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由省林业厅部署,对我省重点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基本摸清我省珍稀保护植物种类、数量与分布情况;出版秃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相关专著;对长叶榧、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长序榆、红豆树等树种的专项研究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奖。(4)对省内一些重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开展了濒危原因分析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根据植物分类专家长期深入林区现场勘察,认为我省野生植物珍稀濒危及出现灭绝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生物原因、自身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段时期内,人为原因起主导作用,自身原因主要是物种分布区域狭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结构原因、休眠期、长期近亲子代繁殖的结果,引起物种退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方面,主要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结实量少、种源单一、自然繁育更替能力差的特点,由省级或设区市的林业科研、推广部门与营林机构,开展植物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我省研究成功的项目有:秃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长叶榧、长序榆、红豆树的人工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等,而且都在林业保护与生产实践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3.2.3跨世纪后至今时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阶段,省内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的学科发展,进入稳定发展和科学管理阶段。学科发展主要表现在:(1)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的就地保护,使珍稀濒危植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在数量上,全省进行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后,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到11个,其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有10个,面积17.26万hm2。省级自然保护区21个,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有18个,面积6.73万hm2;在保护质量方面,部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普遍开展总体规划,在区域内科学划分不同功能区,并采用等级保护措施。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始建立部级和地方级的野生植物定位监测站,开展珍稀濒危植物定期动态观察,逐渐积累基础资料,建立就地保护数据库。(2)迁地保护方面,主要方式为植物园、树木园和一些国有林场,是我省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少数种群迁移、人工繁殖和引种措施适宜地域,成为就地保护的补充形式。其中福州树木园、厦门植物园、漳州植物园、南平莱舟林业试验场、三明莘口国有林场、德化葛坑国有林场、华安金III国有林场、尤溪国有经营林场、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等,在我省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极小种群、栽培野生边缘种群和我省特有种群的濒危性野生植物种类,将是我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全省正制定出一整套规划,纳入重点保护日程。(4)在科学培育保护基础上,选择了一些产品市场好、经济价值高、人工培育技术成熟度大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并大力推动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化,重点扶持一些上规模、高效益的开发项目,打造为当地名牌企业,如南方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具重要药用价值等。

3.3保护模式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种类繁多。据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470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科的81%、属的55%、种的39%。其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我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m以上出现黄山松;还有杉木、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部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术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术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种类。1999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福建有24科36属46种,其中一级保护的7种,二级保护的57种。2001年8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有28种。此外,福建省还有野生兰科植物67属163种及2变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Ⅰ、Ⅱ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在全国排第8位:罗汉松科木本植物百日青列入附录Ⅲ保护。另有6种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Ⅲ级保护,5种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保护。

3.3.1就地保护

野生植物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进行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野生植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是拯救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首先,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省划定了武夷山、三明格氏栲、南靖乐土、建瓯万木林等4处禁伐区;1979年,批建了我省武夷山部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开始,我省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1995年,省人大通过了《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截至目前,林业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小区3385处,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3处,面积83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8%。其中,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部级10个,省级27个。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部级1个,省级4个。粱野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主要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三明格氏栲、三明罗卜岩楠木林、闽清黄楮林、福安瓜溪桫椤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闽楠、桫椤及福建的一些区域特有植物种群为保护对象。初步形成了武夷山脉、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森林和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群体系。有300科3028种野生植物在主要的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科31属36种,占我省部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72%;其中:一级保护的有6种,占全省一级保护植物种类的85.7%;二级保护的有30种,占全省二级保护植物种类68.2%。另外,全省保护区中,还查明有2科61属149种列入《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Ⅲ。根据福建8个部级、17个省级、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和科考报告整理分析,保护区内保存兰科植物60属148种,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2.2%和91.1%;有11个分布类型,占全省12个类型的91.7%;其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达41属、82种,分别占全省保护区属、种总数的69.5%和57.7%。

其次,全省建立森林公园总数达106处,经营面积达15.4万hm2。其中部级森林公园达28处、省级78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7%。

第三,我省建立了58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遗产4处、部级风景名胜区1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处,总面积2300多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

综上所述,我省野生植物栖息地的保护面积已达100.7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3%。

3.3.2迁地保护

建国以来,我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野生植物迁地保护:3.3.2.1依托厦门园林植物园、福州植物园、省林科院莱舟林

业试验场、省林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开展迁地保护

厦门植物园作为引种驯化和园林建设示范基地,植物园充分发挥了应有作用。引种了48科103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4种,包括叉叶苏铁、攀枝花苏铁、蓖齿苏铁、云南苏铁、台湾苏铁、水松、水杉、银杏、伯乐树、水韭、银杉、狭叶坡垒、坡垒、望天树等,1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董棕、扇蕨、岘木等,3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对其中10多种进行了播种或扦插繁殖试验,成功繁殖出一批苗木推广应用,至今已引种、收集6300多种(含品种)植物,并已拥有相对优势的植物种类――棕榈科、仙人掌科、苏铁科、多肉(多浆)植物和藤本植物等。根据规划,已建成裸子植物区、棕榈岛、蔷薇园、多肉植物展区、雨林世界、花卉园等特色专类园10多个。

福州树木园引种了1703种木本植物,福州树木园珍稀植物园占地面积9亩,采取模拟自然方式种植,乔灌、中草药、常绿、落叶等相结合,引种国内珍稀植物70多种。园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苏铁、宽叶苏铁、德保苏铁、绣毛苏铁、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珙桐、望天树、长蕊木兰等12种;有长叶榧树、桫椤、连香树、普陀鹅耳枥、杜仲、海南粗榧、香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秃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其中木本蕨类植物桫椤在园中有近百株,已形成群落。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莱州林业试验场从建场开始,就收集了1900多种野生植物,建立了200多亩的标本同,其中珍稀濒危树木园有110亩,实施迁地保护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90种。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自1963年创建以来,大力开展兰花系列、南方红豆杉等无性繁殖技术(组培和扦插)、种苗繁育试验。建立了种植资源圃,收集了樟科、木兰科、楝科、豆科和红豆杉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000多株。

3.3.2.2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秃杉、红豆树、苏铁类、兰科野生种等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形成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迁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根据调查,福建省人工栽培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现有苏铁、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银杏、水松、普陀樟、闽楠、香樟、凹叶厚朴、观光木、巴戟天、长序榆等和石斛、金线莲、春兰等兰科植物。其中人工培植南方红豆杉的企业有20多家,人工林总面积约4200hm2,栽培株数约6000万株,栽培面积在全国位居前列。全省地方兰属植物栽培面积在150hm2以上,其中龙岩市90多hm2、漳州市50多hm2、厦门市6hm2左右。

3.4古树名木管理

目前,全省共有古树名木49458株(含群状分布的古树群21412株)。其中,一级古树2954株,二级古树6485株,三级古树39993株,名木26株,树种达30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科24属26种,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我省在1 994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时,就已把名木古树列入其中,进行了资源调查,并编号钉牌,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农村的名木古树由林业部门林政资源处管理。对已死亡或无法成活名术古树的处理,一般由林政管理部门决定。城市的名木古树由城建部门统一管理。

3.5《福建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编制与实施

根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关于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护动函[2007]59号),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福建省目前符合野生种群数量为“个十百千”、分布区极度狭窄,或因经济价值极高、受威胁和破坏情况十分严重的物种,主要有水松、观光木等8种,其中6种已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物种初拟名单,另有5种为我省建议列入其中的物种。2007年10月,我省完成了《福建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了水松、观光木、长序榆、笔筒树、苏铁类、石斛属、桫椤科7种(类)极小种群或濒危野生植物的救护项目,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长序榆已成功回植原生地,造林存活100多株;成功培育珍稀植物观光木苗木310株。全省共设立保护性围栏、标志牌等87块(处)。为保护极度濒危的珍稀植物笔筒树,福清市林业局与当地村委会等签署了管护协议,建立了保护小区,设置了围栏和保护宣传碑,落实了管护责任,并对管护工作实施补助。

3.6保护管理机构与队伍

我省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野生植物保护管理队伍。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有6个设区市、22个县建立了专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达62人以上;926个乡(镇)林业站均增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全省27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已建立了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达587人,从业人数达949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226人;正式在编人数392人,聘用管护人员625人,支援管护人员43人;拥有硕士7人,大学本科149人,专科134人,中专70人,高中312人,高中以下356人。

4 存在问题与面临机遇

4.1存在问题

当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口增长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地带性阔叶林面积缩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如:地带内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生植物群落,除个别地方保存较为完好外,大多已破坏殆尽,仅残存一些次生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呈小块状零星分布,分布于海拔400~1200m间以下深山大岭。

(2)市场需求过大,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及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威胁物种生存,造成濒危物种不断增多,使一些观赏和药用植物资源濒临枯竭,甚至已经灭绝。一些群众出于赢利的目的掠夺性地乱采滥挖,采光采尽,使许多野生植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植株变小,质量变差,好品种也越来越少。如:兰科植物中供观赏的春兰、蕙兰现已很稀少,供药用的金线莲等现在野外也已是可遇不可求。或者是培育、种植措施方法不当,对野生植物造成培植性破坏,如采挖大树进城,把大树在原生地与其共生的植物群落破坏殆尽,又难以在城市环境中建立新的植物生态群落。

(3)人工栽培资源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太小。我省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植物有50种,列入省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的有25个树种,列入CITES三个附录的物种有2科6l属149种,但能形成人工栽培产业的物种只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苏铁类、香樟、地方兰属植物、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少数物种。

(4)科学研究严重滞后。在保护管理方面急需解决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人工修复技术、受威胁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各物种种群结构和动态、生活史、物候学及生存环境等基础研究方面,科研经费、科技力量投入不足,成果少,难以适应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而在基因库、种子库建立和组织培养等现代活体保存技术和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应用方面,也仅处于初级阶段,手段较为原始,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初级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与保护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实用性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滞后,除少数药用植物外,许多物种的人工引种驯化、繁育栽培技术、模式栽培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研究几乎是空白。

(5)社会公众和各级领导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非常淡薄。相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而言,野生植物保护宣传缺乏载体和平台,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差。因而各级领导和公众对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

(6)野生植物资源的本底不清,无法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政策。虽然我省于1997年一2001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但由于资金限制等原因,也只调查了26种植物,与实际存在的濒危物种相比,显然偏少。

(7)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只有1996年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2001年8月16日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珍贵树术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2001]文198号)执行,导致一些地方特有植物保护没有法规依据,无法进行保护。

(8>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作。涉及野生植物保护的林业、农业、医药、环保、科技等部门,平时很少联系沟通,各自为政。即便是高校和科研部门,也很少主动与保护管理部门和单位联系,了解现实中的保护管理与产业发展需求,而是关起门来搞研究,所产生的成果适用性差、难推广、转化率低。

4.2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野生植物保护提供良好的机遇。

(2)国家林业局制订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10~2020年)规划》及《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工程(2011~2015年)规划》,为我省实施野生植物保护提供了机遇。

(3)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能力建设等措施,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为我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提供机遇。

(4)野生植物本底资源调查不断深入,全国即将开展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自然分布区域与数量更加明朗化,为科技研究提供了支撑,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机遇。

(5)相关高等院校教学和科技力量相对比较雄厚,对加强野生植物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保证和机遇。

5 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对策

新世纪以来,福建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林业产业建设,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领先的水平,有力推动了我省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比较脆弱,林业体制机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科学管理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进一步增强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相应管理机构、人员队伍的建设拓展,提升业务水平。

5.1学科发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严格保护、绿色发展、合理利用的总体要求,综合实施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和人工繁育等综合措施;濒危珍稀植物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同当地的地带性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紧密结合;野生植物物种、群落保护与其生存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2)构建以就地保护为主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的整体布局,着力健全濒危珍稀野生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野生植物人工繁育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科技支撑、强化科学保护的原则。以科技为先导,以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生殖生物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保护的科学性。

(4)在各级党政领导对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下,将濒危珍稀植物保护作为维护人类生存、国家生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5.1.2基本原则

(1)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保护当地特色的原则。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要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带性天然林保护和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总体要求,保护好部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这些保护种类就是区域保护的特色。

(2)要实现严格保护、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三者统筹协调原则。严格保护是指对濒危灭绝物种的法制保护,禁止野外挖掘采伐这些物种。科学管理是指对此类物种的保护手段措施。合理利用是指发挥通过人工繁育的、进入产业发展物种的作用。

(3)坚持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保护原则。要在我省全面保护部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野生植物极小种群。

(4)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团体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共同保护的原则。省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当地的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多元辅助、社区民众要积极参与保护。国家与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特别是极小种群的植物,散落在集体林地和国有林场中的,要由当地政府协同基层经济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形成共同管护协定。

(5)要坚持以省情、林情实际。立足改革开发,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

5.2学科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5.2.1发展目标

(1)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行政机构、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国家重点和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效规范的工作机制,促进保护与管理工作沿着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轨道进行。

(2)要进一步重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协作和监管能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防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退化、数量减少,逐渐走向灭绝的态势。

(3)继续落实野生植物与各项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人工繁殖、种质保存收集工作都要具体落实。

(4)要进一步摸清本底,搞清我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和数量,编制全省野生植物保护管理规划。

(5)适度调整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目标。在国家即将公布第二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情况下,规划全省保护极小种群植物10种(含兰科植物),其它部级重点保护种类7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40种,全省部级自然保护区发展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至40个,县级保护区和各地的保护小区、保护点,要根据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对象的数量,结合全国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作出调整。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规模、发展到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0%。

5.2.2总体布局

福建省森林资源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茅,森林覆盖率占全国首位,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国第七位,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维管束植物)居全国第七位。根据顶层设计原则和方法,全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要自上而下、从整体和全局考虑,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确定分区施策与分类指导的方法。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采用“四区一线”网络布局。

四区:第一区:武夷山、戴云山间闽江、敖江流域区;第二区:鹫峰山脉以东交溪、霍童溪流域区;第三区:武夷山南部、博平岭、韩江上游、汀江流域区。第四区:戴云山脉东坡、晋江、九龙江、木兰溪流域区。

一线:沿海海岸线一条线,这一条是我省沿海基干林带线和重点湿地区域线。

全国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大部分分布四区范围,只有1种Ⅰ级保护野生植物和20种n级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在沿海与湿地一条线范围内。四区范围的重点野生植物种类,又以武夷山戴云山脉间这一区种类最多。极小种群沿海区域以苏铁类为主,内山区以水松、伯乐树、长序榆、四川苏铁为主,数量极少,趋向灭绝。

5.3学科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开展保护

(1)全省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64种、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28种,以及经过专家推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第二批名录尚未的野生植物名录(特别是兰科的野生植物),待由省级与地方林业、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形成我省野生植物学科发展和保护的对象名单。要结合全国开展的野生植物资源第二次调查工作,将我省全部野生植物保护对象,分种类,调查其种群、个体,分布(地点)GPS、范围、数量,并建立档案,设置保护点,落实管护人员和职责等。

(2)加强全省野生植物重点保护,要突出濒临灭绝和濒危级的种类,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野外种群数量极小,极度濒危到随时都有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或者是生境要求特别,生态幅狭窄和潜在基因价值不清楚,其灭绝将引起基因流失、社会经济损失巨大的野生植物种类。目前我省的极小种群暂定:苏铁、台湾苏铁、四川苏铁、水松、长序榆、伯乐树、观光术等七种。

5.4学科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5.4.1加强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制建设得到重视。根据全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福建省森林保护条例》,为保护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法律依据。即将酝酿出台的《福建省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具体办法,统筹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5.4.2进一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行政机构体系

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将原来列为事业建设单位的管理体系,逐步转入依法与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级政府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要以主管部门制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规划以及涉及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建设事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计划,制定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野生植物学科保护与发展,要全面纳入政府管理的议事日程。

5.4.3加强对珍稀野生植物产品经营利用的管理

严格控制利用我省珍贵野生植物加工家具及其它产品。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加强管理、科学利用、持续发展。

5.4.4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与保护的能力建设

(1)加强野生植物本底调查与基础研究。建国后,福建省陆续进行了多次植物调查与珍贵物种调查,但多是局限性、间断性地进行。植物物种的鉴定主要记载地点(县、乡),没有进行定量的本底调查。许多野生植物本底调查工作,在自然保护区筹建过程中,大多是罗列历史资料,缺乏系统的野生植物种类数量化资料。因此,首先建议以县(市)和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全面开展一次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方法以国家规定要求,以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方法;路线调查要对于天然林小班,穿越观察调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域;典型调查,对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相对集中分布区域或者代表性群落类型,调查样地(或样方),调查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对象的物种数量,测量高、径因子(指乔木层树种)、分布范围生态状况、保护管理与经营开发利用状况;本底调查结果,要详尽提供当地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与数量情况。其次,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要根据国家、省级重点野生植物宏观布局状况,在我省西北部重点林区县(市)和部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自上而下部署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定位观察样地,定期进行现场勘察工作。基础研究内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包括树种群落特征,群落区系组成,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群的生态位与种群联结关系,种群演替方向动态,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保护效益。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发展,要提高科研保障措施能力。近期内,全省要集中一批植物分类、森林保护和造林培育方面的教育、科研和生产实验部门的科技力量,联合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极小种群的植物种类、省级保护植物的地方特有种群,尤其是目前人工繁殖难度比较大的项目要立项研究,联合攻关,尽快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设备和先进的保护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以提升拯救、保护和发展利用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联合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极小种群植物和省级保护植物有种,在保护区和植物园内,研究物种致濒原因,生境恢复与改造技术;研究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和定位监测其生物学特性,种群结构变化规律等课题。国有林场应当成为濒危珍稀植物与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试验地。全省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成立省级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对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现状的评价,以及深化论证与鉴定工作,提高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的成效和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能力和素质。

(3)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的资金投入,搞好野生植物保护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拯救和保护野生植物,是维护人类生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因此,各级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将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公益性投入。要按照事权划分原则,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事业投入管理运行经费编入各级财政预算系列,确保野生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管理工作正常和高效开展。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8篇

许多曾经的常见野生动物,现在也被列入了重点保护名录,足见野生动物所受危胁之严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我国有专门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宪法》、《刑法》、《森林法》、《渔业法》等法律中也有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条款。我国建立了权属制度、规划制度、分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制度、保护区制度、档案制度、登记制度、许可证制度等保护野生动物的法律制度,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较早的缔约国之一,中国一直积极参与有关公约的国际事务,就国际履约中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

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率先完成公约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2001年6月,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建设目标。目前,全国共建立野生动物拯救繁殖基地250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处,为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上千种野生植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同时,开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和抢救性收集,建立了67个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规定,建设项目对国家或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保护部门在审批时,应当征求同级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于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2020年以前,以西部地区为重点,新建一批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全面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铁路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是线性工程,具有跨区域、跨地貌等特征。

将部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图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图对照,可以看出自然保护区与铁路存在交叉区域。这意味着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将对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影响野生动物的生境大规模的铁路工程建设,需对铁路线经过区域的地貌进行改造,例如植被的减少、自然生态系统因子的改变以及生态系统的割裂等,会逐步侵占、改变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尤其一些铁路逐渐延伸到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的山区和无人区,随之而来的是路旁大规模的植被破坏等,严重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由于习性或觅食需要,动物通常有一定的活动范围,甚至有特定的活动路线。所谓“迁徙”就是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然后再返回来的活动,动物的迁徙往往有固定的线路。铁路建设中,由于工程的连续性和施工周期长等特点,可能阻断或者影响野生动物的活动、迁徙路径,妨碍其繁育和觅食等活动,导致某些野生动物活动线路的改变,这些都会改变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使其面临风险。改变野生动物生存的物理条件由于铁路建设,尤其是电气化铁路、高速铁路的建设,大型施工设备的广泛使用,会造成铁路沿线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电磁辐射环境的变化。迄今,在环境保护领域,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电磁辐射环境对人的影响有所规范,但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些物理条件是通过能量对生命体造成影响的,而野生动物作为生命体受到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其不能很快适应外部物理条件的变化,就会受到惊吓、迁移或发生病变。

青藏铁路建设中保护野生动物的实践青藏铁路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护野生动物,发挥了很好的效果,为其他铁路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经验。线路设计尽量躲避自然保护区青藏铁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段工程就绕避了林周彭波黑颈鹤保护区。设置通道,方便动物活动和迁徙青藏铁路沿线共设置33处野生动物通道,沿线路方向累计宽度近60公里。根据不同动物的迁徙习性,通道被设计为桥梁下方、隧道上方及缓坡平交三种形式。对于藏羚羊等中小型动物通道,桥下通道部位净高大于3米。藏野驴、野牦牛等大型动物的通道,桥下通道部位净高大于4米。沿线还设有大量的桥梁、低路堤及家畜通道,也可供野生动物通行。并对野生动物通道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建立部门间的合作为掌握和检验通道设置的有效性,以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建设单位委托国内权威动物专家和单位展开了野生动物通道监测、野生动物通道有效性评价,并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多次召开野生动物通道专家研讨会。注重施工管理,减少人为干扰施工的噪声和扬尘会使动物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而野生动物对环境的污染比人更加敏感。青藏铁路对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都事先做了预测并设计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动物繁殖和大迁移期间完全停工,尽可能加快工程的速度等,把对动物生活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完善法律措施的建议尽管青藏铁路在动物保护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采取的措施需要进一步规范才具有普适性,才对我国铁路建设有指导意义。

完善铁路建设与相关部门间的协调机制铁路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把铁路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结合起来,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部门间协调机制是指部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提高整体效率的运作过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从全局出发,重点规划设计政府部门协同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建立与完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平台,科学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切实解决不同部门职能中缺位、错位、越位的问题,促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建立确需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的宏观调控机制或综合监督协调机制。

具体而言,建立铁路建设部门与沿途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其一,加强在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避难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饮用水源等检测、调查方面的信息交流机制;其二,建立铁路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合作机制;其三,建立协商机制解决部门间的争议和利益平衡。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和完善其一,健全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应进一步明确和细化铁路建设单位、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审批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单位和个人要为其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和相应的责任。保障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应将分散的利益表达组织化,并通过组成临时性的参与组织和规范性的非政府环保组织来实现。对主动公开的信息应进一步增加内容和深度,其中包括,审批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确定的项目选址和建设方式、审批意见全文、审批时间等。其二,建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野生动物保护环评体系。我国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立法目的是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从立法保护角度出发,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对人的功能,具体可以分为直接的经济功能和间接的生态功能,仅仅保护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不能维护和加强野生动物对生态的功能,需要通过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确定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分布、数量、活动规律、主要食物种类及分布、活动规律、繁殖地、避难所、栖息活动区、迁徙或洄游路线、水源等,从生态系统稳定的角度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不是仅仅对特定物种的环境影响评价。其三,完善跟踪评价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监测标准,使之规范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铁路建设保护野生动物的一项主要措施,由于其作出在铁路建设之前,不可能对建设过程涉及的所有情况都考虑在内,并制定相应的措施。需要在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跟踪评价制度,及时矫正措施以防止对野生动物的危害,保护其食源、水源、繁殖地、避难所、栖息地、保障其迁徙路线的畅通。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境保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

公路建设需要占用耕地、开挖山体、破坏植被、填埋湿地湖泊等,同时公路建成后车辆通行日夜产生噪音,这些对生态环境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公路建设和营运各阶段均会对沿线耕地、植被覆盖率、土壤侵蚀、野生动植物等造成影响。

(一)公路规划设计阶段

公路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对环境保护进行详细的评价,对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详细论述。如果对沿线环境基础调查不全面,环保措施不科学,那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例如,大量占用耕地会影响当地农民的粮食产量;占用湿地湖泊会降低区域蓄水量;挤压河床会造成暴雨时的洪涝灾害;开挖山体易造成山体不稳定而发生山体滑坡;砍伐森林会侵占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

(二)公路施工阶段

1.造成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不能严格按照设计、环保措施等要求进行施工,随意开挖山体、弃置渣土,不仅破坏了地表植被,也严重破坏线位上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导致在强降雨侵袭下,地表土层无法抵抗雨水侵蚀,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最终易导致土壤砂化和贫瘠化。

2.引发地质灾害。开挖山体时,不能严格按照设计设置挡土墙等防护设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频发;对路基堆土、排水等工作不能引起高度重视,导致边坡失稳、路基冲刷现象严重;不按要求规范取土和弃渣,导致胡乱开挖取土、乱倒渣土现象严重;另外,公路工程建设由于深挖方和高填方切断了含水层或截穿了隔水层,破坏了原有的水文地质条件,常导致地下水上升或下降,产生浸没、次生盐碱化等水文地质问题。

3.施工机械噪音。施工期间,爆破作业、空压机、挖掘机等各种施工机械易产生施工噪声,导致野生动物原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易使野生动物烦躁不安,生活习惯被扰乱,还可能使野生动物被迫迁移,甚至影响其繁衍生息。

4.施工粉尘。在施工期间,路基扬灰、沥青烟、水泥灰等对环境影响较为严重。这些灰尘易附着在植物叶片上,影响植物的光合、呼吸和蒸腾等。同时,这些灰尘易附着在花朵上,影响花朵的正常授粉。

(三)公路运营阶段

车辆尾气含有大量的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碳氢化合物、醛及含铅颗粒等,这些污染物会对沿线的生态系统造成影响。汽车尾气对公路两侧农作物和土壤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增加农作物的有害物质;尾气也会对苗期、花期的农作物产生影响,受害作物叶面会产生锈斑,导致结实率下降,产量降低。

二、公路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1优化选址方案

在进行公路选线、定点、边坡设计、线路设计中要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农田保护、植被保护、工程防护、动物爱护等角度出发,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公路设计中分区域设计(河流区域、农田区域、山坡区域、森林区域、动物保护区域等),分性质安排,分功能定点(施工区、料场、垃圾区、设备区、生活区),分步骤进行(预测、选址、调研、分析、设计、研究、总结、优化)。这样设计方案严谨,优化方案正确。结合选址方案,阶段工程进行建设,统筹安排。这样确保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

2.2水土的保护措施

根据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和所在地形部位的属性,做好水土保护,应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防护,采取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利用的保护措施。如合理开采砂石料场;合理设置边坡坡度;有效建设挡墙;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以减少雨水对坡面和植被的冲蚀。根据一些周围环境的特点,能够形成一套有机的综合保护体系,拦截、排水、护坡、蓄池、绿化、防风、固沙、防洪工程并结合种植树木花草等方式,综合治理,有效、持续地保持原环境的水土。

2.3植被的保护办法

如何有效地保护植被,就有必要在公路用地规模内全部美化、栽培花草树木,如在公路中心分隔带栽培抗旱常绿枝叶茂盛的乔木、灌木、藤类等树种;在公路两边、服务区、收费站等地调配稳定的树群,让乔木与灌木相结合;在石质边坡中,用地锦类植物进行垂直美化,在坡脚栽培攀缘植物或花灌木。若是暂时用地,用完以后,尽量恢复其原有相貌,恢复不了,栽植原有植物弥补配齐。比方,施工场地、配料场、生活区应及时恢复其原有的植被,即毁林还林、毁田还田。关于无复耕条件的或不能栽培植物的,采纳防护办法做养鱼池、蓄水池进行新的植被保护。

2.4野生动物的保护办法

在进行公路路线方案设计时,要尽量做到绕、避、护环境敏感区。譬如在部级野生保护动物区或首要濒危物种通过区域内的公路上,有动物出没的路段,要设置预告及制止鸣笛的标识,有条件的当地,设置动物的专门通道(既但是隧道、高架桥,也但是涵洞);在有桥梁或桥梁施工的当地,尽量不选用爆炸技术,而且施工时与水环境阻隔,避免施工机械发生漏油,以避免对水生生物的伤害和消亡。施工单位在公路施工时,有义务对单位内的员工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扬和教学,而且禁止采伐规模以外的树木,禁止打猎。有必要严格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展施工规模。

2.5景观的保护办法

公路景观的保护要做好以下4方面:规划、保护、美化、美化等。规划从整体着手,从实际出发,表现实用性,既思考近期作用,一起也思考远期作用。在施工过程中,既要留意保护景观中的植被,又要恢复损坏了的植被。如在青藏公路建设中为了减少高原自然景观损坏,在施工中对山前缓坡、河滩地等地的料石场、取土当地均应采纳景观恢复办法,表现高原景观。没有景观的当地,思考美化,美化植物品种要量体裁衣,美化物的外形、色彩、高矮需求统一规划,有节奏的改变。在工程挡土墙、护坡等上面做技术广告或雕琢文明等。在达到了植被保护、美化条件下,在有杰出景观当地还要进一步美化,表现景观特色。

2.6注重对自然环境状况的调查

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特点是:线长点多,通常涉及多个区域。因而,公路建设项目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调查,一是要对公路沿线两边的土壤资本,公路占用规模的土地资本等进行具体的调查,掌握当地土资本的分布状况。二是要对公路两边动植物资本分布,稀有动植物的品种、分布区域、活动规模和生理状况习性,公路沿线自然灾害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损坏状况,生态环境演化的基本特征进行调查。三是要对自然保护区的历史文明遗址、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及法令明文规定的建设项目,应当躲避各类保护区。作出仔细、科学的调查;调查过程中,要对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景色名胜区作具体调查及规划。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0篇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土石方开挖,会对沿线的林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进行破坏,造成植物生物量的损失,并对植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如果在项目区域内有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分布的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大。

1.1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工程项目占地在破坏地表植被的同时,会减少野生动物栖息范围;在施工期间,施工机械产生噪声和振动以及施工人员的捕鸟、猎兽行为等,会破坏动物的栖息环境,迫使它们迁徙;跨水桥梁的建设以及建设过程中因土壤侵蚀加剧而流失的土壤会影响下游的水生动物生活环境,对渔业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因公路建设而使河流改道或水文条件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变化;另外高速公路建设运营对动物有阻隔作用,使得原来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动物被迫分离,使动物生活范围受到限制。

1.2隧道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

隧道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隧洞开挖直接造成植被破坏、施工弃渣、施工废水以及施工破坏地下含水层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等。隧道施工导致的植被破坏主要发生在隧道洞口处,其影响远小于路基施工和桥梁施工。隧道施工很大的问题是施工弃渣的堆置。大量弃渣不仅会占用土地、破坏植被,而且还是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因此应注意弃渣堆置问题。隧道施工废水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岩粉和其他颗粒尘土、隧道内各种工程机械渗漏油以及隧道涌水带出的地层泥浆等,如果任其排放,可能影响附近河流等地表水体。隧道施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地下水的破坏。隧道开挖可能破坏区域内的地下水系,造成地下水的大量流失,从而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2.1工程占地优化设计和土地补偿措施

在设计中应优化设计方案,减少占用耕地。路线方案应结合用地情况和占用农田情况进行论证比选,在工程量不增加很多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能够最大限度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的方案,充分利用荒地、废弃地以及劣质地。在环境与技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选择低路堤和线路堑方案,减少高填深挖。在通过基本农田及经济作物区的高填深挖路段,尽量考虑设置挡墙、护坡、护脚等防护措施,缩短边坡长度,节约用地。互通、服务区等建设尽量利用废弃地、荒地和坡地,原则上不占用农田。占用的耕地的必须做到补占平衡,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认真执行耕地补偿措施,增强耕地保护意识。施工过程中要防止污染农田。施工组织过程中,应明确对主体工程、取土场和临时工程所占耕地的表土层(40~100cm)进行剥离、临时堆放和水土流失防治,确保肥力较好的表层土用于工程后期的土地复垦或景观绿化美化工程。

2.2临时工程用地设置及恢复措施

预制场、拌合场地以及建材堆放场等临时用地应尽量少占耕地,严格控制占用水田,并尽可能地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如停车区、服务区、收费站和互通立交等。施工营地应尽可能地租用民房或布设在公路用地范围内,减少临时性用地。对于新开辟的施工便道,必须做好工程防护和排水工程,施工结束后,不再利用的,应及时进行植被恢复。取土场取土后,应对取土场进行后期恢复治理的专项设计,提出水土保持方案和景观恢复设计,按设计要求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进行绿化恢复植被与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弃土场应在下部采取拦渣墙,上部采取拦截水设施,起到弃渣、防止进一步侵蚀的作用,弃土场应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

2.3植被保护和恢复措施

在开工前,对施工范围内的临时设施的规划进行严格审查,既少占农田、林地,又方便施工。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进行地表植被的清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施工作业面的范围,避免破坏周围植被。在施工过程中,需结合地方生态规划及绿色通道建设要求,对所有因工程开挖的取土场地以及地及时绿化,尽量降低水土流失危害的影响。公路绿化及生态恢复措施应与景观保护紧密结合,通过绿化手段实现与自然的和谐。沿线绿化时,应注意选用适合当地生长的土生植物,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对生态系统破坏。

2.4动物保护措施

设置动物通道,在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经常有野生动物特别是濒临灭绝的珍稀野生动物生活地区,考虑修建动物通道来保护动物栖息地,减少公路对动物的阻隔作用,为动物迁徙提供方便。动物通道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两种。下穿式通道可与涵洞或其他水利设施结合起来。施工前组织进行沿线陆生野生保护动植物排查工作。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禁止施工人员随意破坏植被和猎捕野生动物。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现有河流水体改道,加强水域路段的路堤防护,防止土壤侵蚀引起水质污染及河道淤塞,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5隧道施工环境保护

隧道道口施工注意保护山坡,采取先进的施工方式,减少洞口植被破坏。在隧道口施工场地修筑沉砂池,集中收集施工废水,对施工废水中的油分,在隧道洞口附近的排水沟设置油吸材料进行吸收处理。为防止地下水下降,在施工前应详细勘察隧道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包括地下水分布、类型、贮存、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等,进而根据勘察结果,研究合理方法,谨慎进行开挖作业。隧道弃渣尽量用来筑路或作建筑材料,严禁随意堆置。

3结语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S184 文献标识码:A

1 加强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必要性

1.1 野生植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的联系

野生动物本身具有多种价值,在众多的价值中最重要而且为人们所熟知的价值且无可替代的价值应是野生植物的生态价值,它的存在维护者生态系统的稳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作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指标,野生植物总是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发起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人类继续破坏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保护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我国野生植物的数量已经急剧下滑,很多物种濒临灭绝,一旦野生植物环节脱节,整个生态系统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不能只是单一的考虑到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应将其放到整个生态环境的统筹规划中来,实现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

1.2 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史时期。可是不管它处于哪一个发展时期,它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有的野生植物的基础上的。因此对野生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必要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很多药品研究所也在寻找相关的替代药品,如果中医药都是通过合成来产生药品,中医也就失去了它独有的韵味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不仅是我国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2 强化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建议

2.1 植物保护区的建立

要想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植物保护区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可以提高人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同时对于规范人类活动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有2个作用:保护现有的野生植物;培育繁殖濒临灭绝的稀有野生植物。将野生植物的发展纳入统一的规划当中,不仅能有效减少人为的破坏,同时还能对野生植物的发展进行宏观和微观的调试促进野生植物的良性发展。

2.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

在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中,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主要有2个方面的作用力,分别是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政策方面,政府应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与野生植物产生联系的人类活动,如有违规操作的情况,应当严惩,从而起到警示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为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和技术保障。

2.3 强化地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既要保证与野生植物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又要保证野生植物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部分的协调。按照我国当前对野生植物的使用情况,过不了多久就面临严重的资源危机,因此地方各部门在履行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应进行相应的协调。与此同时,地方管理部分还应规范相关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导企业进行发展模式上的改革,减少对于资源的消耗和利用。

2.4 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执法惩处的力度,加强对于野生植物相关产品流通的监督和管理,严格流通渠道,提高相关企业的生产自主性。强化相关执法力度不仅能够维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严格产品的流通渠道,加大监督管控,还能有效打击非法生产行为。加大执法力度的另一具体的措施就严格规范野生植物产品的标识,通过标识能够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区分出来,有益于执法,同时也能提高消费者健康消费的意识。

3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生态系统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野生植物的保护不仅是维护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转变生产方式加强对于稀有资源保护的重要措施。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仅仅依靠地方管理部分或者是政府是不行的,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联合起来,在抵制非法产品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消费方式,这样才有可能将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庆文,秦文斌,张万霞,等.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实践与未来研究方向[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01):1-7.

[2] 胡明阁,尹燕,朱邦友.强化农业野生植物保护 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J].河南农业,2013(03):58-59.

[3] 郑殿升.中国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现状及建议[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03):17-18,22.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2篇

关键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建设措施

1基本概况

1.1自然概况。漳河源保护区地处荆山山脉东麓,是由中山地形向低山、丘陵过渡的地带,位于市县西南山区,海拔在570~1300m之间。保护区内最高点海拔1236m,最低点海拔500m。全区地形西北高,坡度陡,东南低,地势较为平缓。

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保护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泥质页岩和石灰质页岩,除薛坪镇基本为石灰岩外,其它山地各种母质交错分布,土种错综复杂。

漳河为长江二级支流,由明阳洞河、九甲河、杨家河、西林河、东林河、甘溪河、小漳河、麻城河、茅坪河等支流汇集而成,干支流总长度593.7km,占县河流总长的30.28,流域面积1140km2。漳河北部源头三景庄,海拔1220.5m,河道险狭,两岸群山对峙,几无人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完整,自然景观优美。漳河干流河床平均宽30m,河床比降为0.008%,河道面积为28km2。据历史水文资料记载,汛期水位平均为249m,最高水位为250.63m;最大流量为1020m3/秒(1963年8月1日),汛期平均流量为368m3/秒,枯水期流量为12m3/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5亿m3。

1.2资源概况。县的薛坪镇、板桥镇、巡检镇、肖堰镇构成漳河源保护区的主体。保护区总面积39800hm2,其中林业用地26326hm2,农业用地10089hm2。这里森林覆盖率为66.2%。

保护区内共有植物179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1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野生植物28种,国家珍贵树种13种,古树103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5种(银杏、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珙桐、光叶珙桐)。

此外,漳河源区域茂密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栖息、繁殖场所。据动物普查资料记载,保护区共有野生脊椎动物268种;爬行类动物34种;两栖类动物23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8种,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兽类16种,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30种,国家Ⅱ级保护两栖类动物2种。漳河源自然保护区中有金钱豹、云豹、林麝、水獭、斑羚、小灵猫、大灵猫、秃鹳、黑鹳、雀鹰、穿山甲、金雕、大鲵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保护区建设意义

2.1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漳河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有大面积的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具有多种代表性的生态系统,自然环境稳定,适宜作长期的科学监测。保护区内山峰林立,是县境内高海拔的集中地带,地理环境特殊,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复杂。加之地域偏远,保护区内相对人口较少,区内生态系统多样性至今仍保存完好,核心区基本呈原始状态,具有良好的自然性。保护区地形的复杂性、气候植被的过渡性,造就了其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保护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山势坡度较陡,植被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生态系统将逆行演替。

2.2种质资源保护的需要。保护区有189科828属1793种植物,26目80科268种野生脊椎动物,物种资源相当丰富,多样性十分显著,是一个巨大的种质资源库。同时,保护区内有许多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稀有性程度高,这对于保存珍稀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森林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河流已经出现断流。据调查,近几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县西南山区农作物受害面积达4000hm2,灾害严重年份受害面积达6000hm2。因此,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保障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区域各级政府和群众的迫切要求,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4保障水库长期稳定的发挥效益。位于漳河下游荆门市境内的漳河水库是全国人工水库之一,属特大级水库。总库容量20.35亿m3,正常库容17亿m3。水库宽阔,风景如画,水质优良,气候宜人,是疗病避暑和开展水上娱乐项目的理想之地,被喻为“湖北西湖”。199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漳河源保护区的建立,将对水库安全运行,长期稳定发挥调节、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和发电等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设的总体设想和措施

3.1建设类型。漳河源市级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即保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包括:①保护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环境;②保护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栖息地;③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群落和模式植物、特有植物种;④保护森林、自然及人文景观。

3.2保护区建设应遵循的原则:①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培育并重的原则。在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宜林荒山荒地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②坚持重点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对核心区现有植物资源及珍稀野生动物严加保护,对实验区进行一般保护,在不造成污染、不破坏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可以在实验区适当开展生态旅游、多种经营、植被恢复等经营活动;③坚持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措施,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④坚持科技推广、科研优先的原则。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保护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以科技成果指导和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

3.3建设措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除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森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以外,还应就其综合性和特殊性,制定专门的保护管理条例及相应的政策,以保证管理工作行之有效。在保护和管理上应采取如下措施:①尽快建立保护区管理机构,组织强有力的保护队伍,设立保护区公安及执法机构;②加大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加大保护力度,为保护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③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拯救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逐步扩大珍稀濒危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保持生物多样性;④开展广泛的宣传

教育工作,提高专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保护区及周边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植被保护和恢复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措施,也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争取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搞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日元贷款造林、退耕还林建设等工程,逐步改善保护区生态环境。

保护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奇特的自然景观、秀丽的风景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佳境。既有高山峡谷、珍禽异兽、源头溪流、奇山怪石、森林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有玉印岩、卞和庙、卞和墓,明、清文人墨客的集聚地——三景庄,有“中武当”之称的九龙观,有建于明朝崇祯元年(1628年)的王氏民居、冯氏民居,以及青龙寨、五峰寨、点子寨、樊家寨等28座古山寨,有举世闻名的“鳄”化石,旧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凿等著名文物的出土地和临沮城遗址、罗国遗址等多处重要人文景观。在不破坏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在实验区适当开发景区景点,突出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特点,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旅游区,推动保护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保护区的科研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是:①深入研究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方式、管护体制、森林生态效益、植物群落演替规律;②探讨植被恢复措施,树种选择及树种配置,林、草植被的比例、盖度、种类对水资源变化的影响;③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不同牲畜承载量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等;④利用保护对象存在的长期性和天然性,进行各种环境监测和定位研究;⑤从生态学原理上研究保护区旅游资源承载能力及旅游资源评价。参考文献:

[1]贺庆棠.森林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树木学(南方本)编写委员会.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3]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3篇

资源丰富,是大熊猫、羚牛等珍稀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为进一步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促

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野生动植物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的基本因素,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基础作用。保护野生动植物是建设生态 文明的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

我县建有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保护着大熊猫、红豆杉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健全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切实抓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保障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加强宣传,形成强大的保护态势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充分利用“爱鸟周”、“湿地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法定活动,加强对《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四下乡”、村务公开栏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在醒目地段和入山要道刷写标语、设立警示标牌、走村入户开展宣传活动,积极营造保护氛围,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森林公安、保护区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对非法猎杀野生动物,非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依法严惩违法犯罪分子;要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公开曝光,扩大社会影响,震慑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力争将保护野生动植物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采取措施,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行为。

(一)加强巡山管护,确保辖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安全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根据辖区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巡山管护,涉及水库的乡(镇)要在候鸟迁飞季节开展库区周边重点巡护,集中力量打击猎杀鸟类的行为;涉及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乡(镇)要不定期的组织辖区巡护,重点开展清理“猎夹、猎套,捣毁陷阱、收缴非法猎捕工具”的专项活动,确保辖区野生动物资源安全。涉及辖区野生植物较多的,乡(镇)要落实专人加强巡护;林区森林管护站及保护区要认真履行巡山管护职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确保辖区野生动植物安全。

(二)开展清理整顿,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行为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在重要集镇、宾馆饭店、农家乐、旅游景点以及重点林区,开展盗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非法养殖、经营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专项检查。森林公安、资源林政、野保要加强配合,严厉打击盗伐林木、乱战林地和非法猎捕(捕捉)、出售、收购、运输、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犯罪。

(三)规范驯养繁殖,严控疫源疫病

各乡(镇)林业站要加强辖区内野生动物养殖管理,养殖野生动物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申领驯养繁殖许可证,自觉接受野生动物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指导。对无证驯养野生动物,无证经营、加工野生植物的单位和个人,森林公安、野保要依法予以查处。

各乡(镇)林业站、保护区要加强疫源疫病的监测,发现异常死亡野生动物及时报告,并按程序进行处理,严禁私自处理不明原因死亡的野生动物。

四、工作要求

各乡(镇)林业站、森林管护站、保护区要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乡(镇)林业站要及时向乡党委、政府汇报,积极开展保护巡护工作;森林管护站、保护区要结合日常巡护,开展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巡护,加大保护力度。

各乡(镇)林业站、森林管护站、保护区在5月25日前将保护工作落实情况报县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股。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兰坪县;野生动植物;濒危保护

中图分类号:S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9002

1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基本情况

兰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国土面积437238 hm2,其中林地面积有337638.3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43%。兰坪县地质地貌复杂,自然地理环境特殊,地貌类型多样,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明显,更是横断山区动植物南北区系交汇和分化地带,是云南省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山地地貌,复杂的立体气候,多样的土壤类型,为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境内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须弥红豆杉、长蕊木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澜沧黄杉、油麦吊云杉、云南榧木、大叶木兰、西康玉兰、秃杉、金荞麦等。名贵野生中草药材有蝉花、虫草、天麻、五加、佛掌参、贝母、雪莲、地榆、草血竭等160多种。兰坪县的森林内还栖息了上百种的珍禽异兽,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云豹、金钱豹等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12种,分别是猕猴、林麝、小熊猫、小灵猫、穿山甲、狼、毛冠鹿、鬣羚、豺、大灵猫、斑羚、黑熊等。有国家Ⅰ级保护鸟类黑颈长尾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有14种,分别是血雉、红腹角雉、白鹇、勺鸡、燕隼、红隼、白腹锦鸡、鹊鹞、楔尾绿鸠、大紫胸鹦鹉、褐林^、班头V、白腹黑啄木鸟、普通\等保护鸟类。由于兰坪县复杂的地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为此,兰坪曾被生物多样性考察专家誉为天然公园和原始物种基因库。

近年来,随着二期天保工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在县人民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关心重视下,林业及相关部门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作为保护资源、建设兰坪林业强县的重要内容来抓,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成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2002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简称:野保办),配备了专职人员,负责全县野生动植物调查、建档、保护和管理工作。200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成立了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面积为73426 hm2,2016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兰坪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整为云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怒江管理局,加大了保护区管理力度,为该县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

2兰坪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存在

的问题虽然天然的屏障为大量的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地,然而,兰坪县境内林村交错,为推进全县脱贫攻坚经济建设,在林^内开展道路建设、民用材的采伐等经济活动,不同程度破坏了森林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还出现了部分人猎杀野生动物、盗伐野生植物的破坏活动,不利于兰坪珍稀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很多珍稀物种开始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当前,兰坪境内的物种和数量尚不明确,对于濒危物种的调查数据也不确定。由于在服装、医药等行业中开始越来越需求野生动植物,所以,一些以野生生物贸易的经济活动开始对兰坪县的珍稀动植物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摧残和破坏。

2.1认识不足

人们对野生动物存在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这是当前野生动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人们远没有把保护野生动物提高到保护人类自己的高度。就林业部门而言,重森林法,轻保护法;重林木,轻动物;对野生动物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对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

2.2重保护,轻管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在我国已提到一定的高度,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具体管理跟不上,例如在猎捕、乱采滥挖、驯养繁殖、经营利用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局部地方铁夹子、气钉枪捕杀野生动物事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缺乏技术指导和服务,无证经营野生动物,超范围经营野生动物的人和事仍然存在。从而影响了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2.3产业规模小

目前,兰坪县有4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户,他们的经营规模小,加工技术手段落后,单一生产初级产品,缺乏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加工的效益非常低,发展前景堪忧。

2.4缺乏资金

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但由于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经费未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基本建设投资和管理经费没有资金来源,直接影响了该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3兰坪县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对策

和思路野保工作是相当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此,本文就做好兰坪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3.1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严格规范的管理,对破坏野生动植物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查处,通过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来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具体可以通过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的活动,灵活开展野保宣传教育工作。此外,县人民政府还应该一些保护野生动物的通告来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项打击查处行动,提高人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最后,县级政府可以通过构建野生动植物管理体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专门对森林区域的野生动植物进行保护,如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林区巡护、抢救性保护、拍摄珍稀野生动物等保护措施,还可以通过划片区将野生动植物落实到专人养护,并通过签订养护责任来加强保护。

3.2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

对于兰坪县境内的古树名木,有关部门或管理机构应该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将境内的所有古树名木都调查清楚,并挂上保护牌,划分给专人保护,提醒广大群众要有保护意识,并通过媒体进行多样化宣传,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

3.3加强资源保护工作

按照国家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以森林公安执法为主体,加强与工商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提高执法效率。对于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措施,采取拯救行动和放生等行动举措来保护好濒危物种。

3.4加强指导服务,促进产业发展,增强财政支持

各级政府要因势利导,加强领导,强化服务,为促进兴林富民和森林兰坪建设做出新贡献。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是国家林业建设工程之一,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关心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应将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列入当地财政预算,确保野保事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鼓励企业或个体进行人工繁育野猪、石蛙、七彩山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物种。促进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4结语

兰坪县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虽然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如果不规范当前的利用方式,不加强保护工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珍贵的物种将会永远消失。这将对世界种质基因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保护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做到不吃野味,杜绝使用与野生动物相关的产品,为保护野生动植物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参考文献:

[1]印双红,张俊波,罗静,等.铜仁学院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建设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6(6).

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基本农田;居民迁移;基础设施;水土流失

公路建设在我国已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定为非污染生态影响类。在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依靠自然的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为了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很有必要研究将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一定数量的永久性与临时性的耕地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公路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必须依法采取保护措施。在农田的质量方面,公路建设项目对基本农田环境保护应着重考虑下列几个方面。

(一)公路工程的环保功能

公路设计选线和施工时,必须按照交通部的行业标准,如《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等严格执行,新建公路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就会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路基土石方工程,包括取土场、弃土场、挖方边坡、填方边坡等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取土和弃土,不允许扩大超规定的征地范围,同时对取、弃土场和边坡坡面采取各种形式的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等。防护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等是公路工程的一部分,不但能保护公路工程本身,而且能减缓公路建设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能从环境上起到保护沿线基本农田的功能。

(二)公路沿线的环保功能

公路上的安全设施,不仅能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还必须能防止车辆由于交通事故而飞出公路界,起到保护基本农田的功能。公路设计必须有相应数量的通道和跨线桥等,以有利于沿线人民对基本农田的有效管理,保护基本农田的质量不降低。

(三)公路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1]

在公路项目的环境保护方面,必须就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环境和环境空气等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其中的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弃土造田等都直接与沿线基本农田的环境保护有关。

二、公路建设的居民迁移与再安置

公路建设项目建设前期所涉及到的沿线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计划,是一项不可避免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通常情况下,公路建设单位或公司或指挥部不会直接处理居民的迁移与再安置的事宜[2]。但是,这部分工作涉及到拆迁户的切身利益,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原则,严格执行政府部门的有关政策,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配合,认真听取意见,真正做到把事情办好。使拆迁户在居住条件上得到相应的改善,在生活质量上有保证。在选择拆迁户安置住址时,必须使新的安置地远离拟建的高等级公路,避免在营运期受交通噪声的污染影响。

三、公路沿线基础设施与资源的利用

在公路建设的施工过程中,均会对公路沿线的通讯、水利排灌设施、电力设施以及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文物资源等都会产生干扰,必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公路施工过程与沿线基础设施发生干扰时, 应根据交通部相关法规的规定,采取先通后拆的原则。尤其是公路施工中破坏或占用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必须在当地农事活动之前修通;若暂时不能正式修复时,应修建临时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民不误农时,适时进行农耕及其农事活动。

公路施工过程比较突出的是对文物资源的影响。文物是国家的财富,任何人不得私自占用和倒卖,否则应负法律责任。在公路设计阶段,路线布设对地面上的文物资源多采取避让的原则。对于地下埋藏的文物资源,当地文物部门也很难勘察的十分清楚,若施工过程中发现地下文物,必须立即中断施工,及时通知业主向当地文物主管部门报告。文物部门必须积极协调,抓紧时间处理,待文物处理好后再恢复施工,从而加强对文物资源的保护。

四、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新建公路与现有的低等级公路或县、乡公路相距不远,此时必然会存在下述影响:(1)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会造成现有公路上汽车流量的大量增加,明显地干扰现有公路的正常交通秩序;(2)运送筑路材料的汽车难于都用蓬布遮盖,运输途中难免会在现有公路上出现泄露或抛散散状筑路材料,从而增加公路上的扬尘,造成环境空气下降;(3)随着交通流量的增加,会使交通噪声的污染加重,甚至会影响现有公路两侧居民夜间的正常休息、学校的正常教学;(4)独立大桥下部结构施工阶段,会影响水上的航运秩序,特别是具有航运功能的河流上还可能出现撞船、撞桥墩的水上交通事故。因此,施工单位必须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中所提出的环保措施,减少公路建设对现有交通环境的影响,保障施工作业的正常有序进行。

五、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公路建设时期必须对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保护环境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和教育,这是对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具体落实。因此,必须注意:(1)公路设计阶段,对野生动植物的重点保护区尽可能地避让,不能直接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穿越;(2)公路施工阶段,必须按照设计图施工,决不允许扩大施工范围,不允许砍伐征地范围以外的树木,严禁狩猎;(3)桥梁施工过程中,对施工人员必须加强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的教育,尽可能不采用爆破作业,有利于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及其鱼类资源的保护;(4)改变公路廊道效应的负面影响,增设环境保护措施的手段,如修建动物通道、动物桥、动物隔离栅等,创造公路两侧沟通的条件,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公路建设的水土保持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路基和隧道工程的施工必然开挖山体或掩埋山坡或填高路基,造成局部地形的改变,产生挖方边坡、填方边坡、取土场或弃土、弃渣场。这些新产生的坡面面积,除了公路的路面修建沥青或水泥混凝土予以覆盖外,其他坡面在施工前期基本上处于状态。在雨季,尤其是暴雨天气,降雨将对坡面形成冲刷,造成水土流失。此外,有些沿河溪路段或沿泄洪沟路段,修建公路的弃方堆弃在河岸边未采取任何处治措施,个别地段会占用到部分河水水面或泄洪沟,致使过水断面减少,大雨时将造成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甚至淤积河床。对此,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工程防护、植物防护及综合防护措施均能得到落实[3]。

七、公路建设的声环境与振动

(一)路基路面施工的影响

目前,公路的路基路面的机械化施工水平已是相当高。然而,各种施工机械在作业时必然会产生噪音,从而影响具体操作的人员和距离施工点50m以内的居民集中点、学校教室以及医院病房等处人员的正常工作和休息。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设置稳定土搅拌站或水泥混凝土拌和站或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时,为了减少这类点源噪音对附近声敏感点的污染影响,站址选择必须符合相应规范的要求;(2)采用大吨位振动压路机或必要时采用爆破作业时,振动可能会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危害。因此,在实际作业时必须注意对可能造成危害的建筑物进行监控,严防建筑物损坏时对建筑物内的人员和家养动物造成伤亡事故;(3)夜间进行机械作业时,由于环境噪音限值夜间要严于昼间,则必须在22:00~06:00这一时间段中断机械噪音辐射强度高的设备作业,给施工点附近的人们创造一个夜间入睡的环境。

(二)桥隧施工的影响

桥隧工程施工阶段噪音的主要来源是爆破作业、空压机、装载机、搅拌机、发电机、截木机、刨木机、锯木机和钢筋加工机械等。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1)这些作业点的选址必须注意与附近的声敏感保护目标,如学校、医院、居民居住区等保持足够的距离,减少施工作业噪音可能产生的污染影响;(2)采用先进的施工机具和施工技术。桥下部结构施工或桥台施工中尽可能不采用爆破工艺;非采用不可时,必须对附近的建筑物以及人员采取安全措施,严防事故的发生。

八、公路建设的水环境

高速公路由于线形要求高,且纵坡有一定限制,同时还涉及到诸多建设条件的限制,则公路沿河修建、经过水库边或水库上游建桥、修建公路占用水塘和鱼塘的也不少见。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必须注意到:

1.不允许将公路施工中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水源保护地,防止对水环境造成污染;

2.在桥梁施工的初期,对相应水域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必须加强管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规定不能向江河中排放钻渣及油污物质;

3.桥梁施工人员的集中驻地所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必须经过处理,实行达标排放;

4.隧道工程的施工废水,在排出隧道口后必须采取多级沉淀处理,才能排入受纳水域,否则将会对受纳水域的水质造成污染

5.隧道施工中一旦发生地下水泄漏,必须采取措施,以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6.服务区或管理处的生活污水,靠近城市的应纳入城市管网,不靠近城市的应安装污水处理设备,执行污水达标排放;

7.对于公路接近饮用水源的路段或独立大桥,管理单位必须制定有毒有害运输的应急计划,并与地方的公安、环保及相关部门组织一个应急的机构。一旦发生运输中有毒有害物品泄漏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力争把事故造成对饮用水源的污染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九、公路建设的环境空气及其它

公路工程施工中,对环境空气可能产生污染,主要是施工所产生的扬尘。因此,施工设计和过程中必须注意采取措施降尘,如施工车辆途经的道路上洒水、采用硬化施工便道、运筑路材料的车辆加盖篷布、沥青或水泥混凝土拌和厂采用除尘设备等等;其它如公路建设与沿线景观的协调性、人行通道、风险评价等等,均必须在公路建设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十、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从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可知,交通基础建设通常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即高速公路建设会引起一定的周边生态环境破坏、污水和废气等污染,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影响降低至最低限度。随着人们环保观念的提高,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在筹建高速公路前要有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在高速公路建设时期要尽量减少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尽量进行治理;对一些有人文、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动植物保护地,高速公路甚至要“让道”,使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理念提高为“回归自然”的意识。

1.广东省的梅河、阳茂高速公路等公路工程都是以“回归自然”的理念进行建设。

梅河高速公路项目对沿线路基范围、取弃土场、水源等进行专门绿化景观保护设计,使之不会破坏原有生态平衡;阳茂高速公路沿途种满了知名或不知名的各种植物,一路上绿意盎然,让人仿佛进入了物种丰富的植物园。其中阳茂高速公路边坡的绿化采取草木共生、野花组合等绿化工艺,使沿途边坡景致昂然,地毯式的绿色坡面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以挂三维网植草、喷混植生大面积取代传统的浆砌边坡,或是栽植攀援植物遮盖边坡的护面墙;改变单调的喷播草籽绿化边坡的方法,在边坡植物中大量加入灌木、野花波斯菊、二月兰、蜀葵、小冠花、长春花、白三叶等品种,使边坡绿化回归自然,草木共生;改变中央分隔带每10公里一换,以大红花、红绒球、黄榕球、灰莉,尖叶木犀榄组合台湾草皮、金花生、紫花马樱丹、矮杆大红花等进行栽植;在全线隔离栅内侧平台、挖方边坡坡顶、填方边坡护坡道大量栽植马占相思和乡土植物番波罗,使高速公路掩映在绿树之下;在超挖段、填挖交界三角地带栽植33处小景。因此,广东高速公路建设观念发生重要变化,公路建设已越来越注意与环境融为一体。

2.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构成生态环保高速公路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是全国高等级公路网――国道主干线重庆至湛江高速公路的一段,是广东省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点为广西境内合浦至山口高速公路的终点,沿东南方向经广东省廉江市的高桥镇、营子镇、安浦镇、遂溪县的沙古镇、洋青镇、遂城镇,止于湛江市麻章区黄略镇,接广州至湛江高速公路,路线全长73km。

为了建成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的生态环保路,与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开展了“生态公路”的研究课题,形成沿线公路环境保护与周边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的特点:

(1)项目建设按照“最小程度破坏,最大程度恢复”的原则,同时保持乡土植物的绿色基调。由于乡土植物对本地气候、土壤等具有明显的亲和力,成活率高,抗病虫能力较强,还具有繁殖快、取材容易、减少成本、生态特性稳定等特点。为了加大路域环境绿化范围,中央分隔带绿化取消了桥涵构造物上的防眩板,代之以防撞墙之间填土种植灌木的方式,取土场、弃土堆全部绿化。

(2)对沿线50~100m范围内居民点紧密栽植5~8排乔木,形成林带,隔绝噪音、粉尘、尾气等污染。

(3)互通立交的低洼处修成周边圆顺的水池,水边栽上芦苇、蒲草等乡土植物,山坡上群团栽植乔灌木,改变了传统的大图案、大色块做法,有的以水景见长,有的以片林取胜,在互通区范围形成立体的绿化效果,更加融合周边的山水田园环境。

(四)为了保证边坡稳定,沿线采取设置护面墙措施。因此,在护面墙顶栽植一排蟛蜞菊,在墙顶就增加一条绿带;墙脚处加植一排爬千虎,通过植物上挂下攀,以此点缀生硬的砌体面。对于植草绿化的边坡,则改变传统的单播草籽的做法,加入大约40%的灌木种籽,使边坡形成草木共生植物群落,一方面让发达的灌木根系深深扎入土中,更好地保护边坡,同时也可使边坡四季常绿,景观更加生动。在一标段、八标段部分边坡,直接栽植了本地植物,如野生黄花、紫花马樱丹、桃金娘、仲柄菊等;在边坡播草中还加入一些野花组合,使边坡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玫丽景象,地毯式的绿色边坡上点缀着成片野花,使人赏心悦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