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

生物材料的定义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篇

绪论是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材料化学主体内容比较关键的部分,在绪论这章应该让学生尽快对材料化学这门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材料化学的主体内容范围及其地位和作用以及一些学习方法,包括思维方式的转化和训练方面有一些了解,同时由于是双语教学,不断渗透英语教学内容仍是主体,所以在绪论内容设计上,逐步导入英文教材内容,用英语表述一些概念,对概念的理解上,采取中英文表述,主要是照顾英文理解较差的学生,同时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对材料化学绪论内容进行设计和实践,以下是教学实践中的尝试和总结,以其今后更好地进行材料化学课程双语教学,教学方法上“重视学”,“以学生为本”,提高教学质量,实施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材料概念的导入

1材料的定义有关材料的定义有以下几种:材料是具有结构、光、磁、电的用途的物质(Matterisamaterialwhenthatformofmatterhasstructural,optical,magnetic,orelectricuse)。材料是能为人类社会经济地制造有用器材(或物品)的物质(Matterisamaterialwhenthatformofmattercanbemanufacturedintousefulobjectseconomicallyforthehumansociety)[13]。材料是人类用来制作物件,如用具、工具、元器件、设备设施、系统等的物质。《辞海》给材料下的定义是:经过人类劳动所取得的劳动对象称为原料,而经过工业加工的原料如钢材、水泥等则称为材料[14]。这是以往对材料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材料基本含义没有太大变化,内容上丰富许多。与时俱进,现在采用英文教材的最新定义,是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的。英文教材的定义为:材料可广泛定义为可用于解决当前或未来社会需要的任何固态组件和设备(Thetermmaterialmaybebroadlydefinedasanysolid-statecomponentordevicethatmaybeusedtoaddressacurrentorfuturesocietalneed)[15-16]。例如,钉子、木材、涂料等解决我们住房需求的简单建筑材料(Forinstance,simplebuildingmaterialssuchasnails,wood,coatings,etc.addressourneedofshelter)。

2材料的分类材料分类有很多种,现代材料一般分为金属(metals)材料,高分子(polymer)材料如塑料、橡胶、纤维等,无机材料如陶瓷(ceramics)、玻璃、水泥、砖瓦等和复合(composites)材料四大类[17]。英文教材将材料分为天然的(natural)和合成的(synthetic)两大类材料。天然的材料分为无机(inorganic)和有机(organic)材料。无机天然材料包括矿物(minerals)、黏土(clays)、砂(sand)、骨(bone)和牙(teeth)。有机天然材料包括木材(wood)、皮革(leather)、糖(sugars)和蛋白质(proteins)。合成的材料包括大块(bulk)、微米(microscale)、纳米(nanoscale)材料。大块(bulk)材料包括非晶态(amorphous)和结晶(crystalline)材料[15-16],这种材料分类更贴近材料化学的定位。

3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广义上是指由两个或多个物理相(以微观或宏观的形式)所组成的固体材料。狭义上是指用高性能玻璃纤维、碳纤维、陶瓷纤维、晶须、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等增强的塑料,金属和陶瓷材料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把复合材料定义为由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上不同的物质组合起来而得到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18-19]。

4新材料与功能材料为适应国民经济、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的发展,满足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要求新近出现或研发出来的、或正在发展中、具有传统材料无法比拟或更为优异的性能之各种新型材料,均称为新材料。新材料一般具备表征性、先导性、依托性、时间性、优能性和新颖性6个特征[14]。材料通常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两大类。结构材料是以强度、刚度、韧性、塑性、耐磨性、硬度等力学性能为其基本特征,用于制造以承受重力或传递应力为主要服役方式之结构构件的材料。功能材料则是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化学性能或生物学性能等,主要用于制造各种功能元、器件的材料[14,20-21]。19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Morton博士提出功能材料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日本材料科技界完善确立,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逐渐被人们接受。功能材料的定义,国内外尚无统一定论,国内比较一致的定义,功能材料是指那些具有优良的电学、磁学、光学、热学、声学、力学、化学、生物医学功能,特殊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效应,能完成功能相互转化、并被用于非结构用途的高技术材料。这些材料在元件、器件、整机或系统中,可实现对信息与能源的感知、采集、计测、传输、屏蔽、绝缘、吸收、贮存、记忆、处理、控制发射和转换等目的[14]。

5纳米材料20世纪70年代,日本科学家最早认识到纳米性能并引用纳米概念。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正式把这种材料命名为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指物质的粒径至少有一维在1~100nm之间,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22-27]。组成纳米材料的基本单元在维数上可分为三类:(1)零维。指在空间三维尺寸均在纳米尺度内。如原子簇等。(2)一维。指在空间有两维处于纳米尺度。如纳米丝、纳米棒、纳米管等。(3)二维。指在三维空间中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层膜等[24]。在实际应用中,以一个材料的10%质量分数作为阈值来确定其是否为纳米材料,作为化妆品纳米材料的判断指标[28]。材料及其分类的介绍,主要侧重英文教材的定义,让学生记住其英文表达,同时强调材料的应用及最新材料介绍。

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的界定

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而材料工程是在这些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基础上,对材料结构进行设计和工程化以生产预期性质的系列产品(Thedisciplineofmaterialsscienceinvolvesinvestigatingtherelationshipsthatexistbetweenthestructuresandpropertiesofmaterials.Incontrast,materialsengineeringis,onthebasisofthesestructure-propertycorrelations,designingorengineeringthestructureofamaterialtoproduceapredeterminedsetofproperties)[29]。

材料化学的定义

广义上材料化学学科的定义致力于研究组成材料的原子、离子或分子排列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的整体宏观结构/物理性质(Thebroadlydefineddisciplineofmaterialschemistryisfocusedonunderstanding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arrangementofatoms,ions,ormoleculescomprisingamaterial,anditsoverallbulkstructural/physicalproperties)。依据这个定义,普通学科如高分子、固体和表面化学都包括在材料化学的研究范围内(Bythisdesignation,commondisciplinessuchaspolymer,solid-state,andsurfacechemistrywouldallbeplacedwithinthescopeofmaterialschemistry)。这个广泛的领域是由研究现有材料的结构/性质,新材料的合成和表征以及利用先进的计算法来预测未知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组成的(Thisbroadfieldconsistsofstudyingthestructures/propertiesofexistingmaterials,synthesizingandcharacterizingnewmaterials,andusingadvancedcomputationaltechniquestopredictstructuresandpropertiesofmaterialsthathavenotyetbeenrealized)[15-16]。#p#分页标题#e#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宗材料管理 MCAT Commodity Code Part Number

中图分类号:TQ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054-02

1 VPRM的基本概念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备和各种大宗材料的统计、招标、采购、现场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投资、质量控制。VPRM就是主要应用于工程材料管理的信息处理系统。

VPRM使用基于Oracle web技术的三层体系结构,及时跟随当今快速发展的新技术。它属于AVEVA公司一体化产品系列,他与同系列产品PE、PDMS、VNET构成了实现EPCO模式的系统设计——布置设计——采购——数字化移交的一体化应用,产品系列简介如下:

(1)PE(Plant Enginnering/工厂系统设计):集成的领先工艺、仪表、电气、机械设备协同系统设计解决方案。

(2)PDMS(Plant Design/工厂布置设计):PDMS及其集成的全专业三维工厂设计与可视化布置及建设解决方案。

(3)VPRM(AVEVA工程材料管理系统):领先的项目材料、采购及仓储等综合管理解决方案。

(4)VNET(AVEVA企业数据仓库):前所未有的“基于互联网的数据仓库”解决方案,可以集成包括竞争解决方案在内任何数据。

VPRM------VANTGE PROJECT RESOURCE MANGAGEMENT,直译过来就是项目资源管理,这里的资源应该理解成材料,VPRM是以材料为核心工作对象的系统,工作内容涉及材料的编码、设计选用、数据统计、采购、管理等多方面。就象PDMS是以管道设计为核心一样,VPRM也是以管道材料为主要的工作内容。在VPRM中生成材料的物资码、采购码,生成管道等级传递给PDMS进行三维布置设计,再从PDMS中导出管道材料表、生成材料请购单、进行材料采购及现场管理。作为材料采购管理平台,理论上VPRM可以接受设定格式的任何来源的数据。作为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也可以简单的把VPRM的数据来源分为来自上游系统PDMS的数据,和来自其他来源的数据两部分。其基本工作流程是:首先通过MCAT模块生成物资编码Commodity Codes,然后在SPEC模块中建立项目管道等级,进一步生成材料采购码Part Number,并将管道等级文件和元件库属性文件导出,导入到PDMS中交给管道工程师进行设计,项目部分设计完成或全部完成时,通过PDMS-PRM Gateway模块将管道材料传递到采购,由采购工程师在Material的几个模块中进行采购的相关工作,最后由施工调试部在SITE模块中进行工程材料的仓储管理和现场施工管理。

2 工程材料编码的必要性以及MCAT模块基本概念简介

(1)工程材料编码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1)工程项目涉及的材料多种多样,类别繁杂,数量众多。包括管路系统大宗散装材料,如管子、弯头、法兰、阀门等;工艺位号材料,如设备、计量控制元件等;其他专业材料,如建筑材料、仪表元件等。2)每种工程材料都具有其特定的性质,如种类及形式、制造方式及标准、尺寸标准、材质等。3)如果不对材料进行编码,材料的识别方式则只能是材料复杂的文字描述和尺寸定义;对于材料的统计和采购会产生不便;没有通用性;不能作为一体化涉及集成的基础。

(2)VPRM系统的材料编码管理模块MCAT作为系统的基础数据库,主要完成材料物资码(Commodity Code)和采购码(Part Number)的定义,完成这两个码的定义所涉及的引用数据如下:Identity Groups(MCAT0004):定义大宗散装材料类别分组及描述; Material Groups(MCAT0005):定义材料材质分组代码及描述;Part Number Prefixes(MCAT0003):定义和修改采购码前缀及其描述;Short Codes(MCAT006):定义和修改材料短代码及其描述,定义该类别材料所需的尺寸引用的数量,以及相似短代码的相对序列;Units of Measure(MCAT0002):定义和修改材料单位制代码及其描述;Register Identity Codes(MCAT0047):注册特定类别材料的重量、体积、表面积等对应的特性代码以及计算这些特性属性所需的物理尺寸的个数;Identity Code Details(MCAT0046):根据选择的已注册的IdCode,定义其属性数值;Material Categories(MCAT0007):定义和修改材料采购包分类代码及描述,以及与该类别材料相关的供货商文档计划(VDRS)代码;Delivery designations(MCAT0026):定义和修改材料的交付指派,主要指材料的‘Shop’(工厂预制)or‘Other’。

3 MCAT模块中的材料物资码(Commodity Code)和采购码(Part Number)

3.1 物资码Commodity Code的概念与应用

3.1.1 物资码Commodity Code的建立

通过MCAT模块,在系统中定义好短语(Phrase)层次结构和关系、短语列表的类型(Phrase List Types)、短语列表(Phrase Lists)、交叉点(多条件确定)(Phrase Lists Intersections)和短语限制条件(Phrase Restrictions),利用短语列表(Phrase List)和交叉点(Intersections)在原先定制好的菜单中逐步选取需要的短语代码来建立Commodity Code。

下面是一个Commodity Codes-Phrase/Intersects的例子:(如图1)

第一列为短语类型名称List Name,第二列为具体的短语Phrase,第三列为多条件确定Instersect,通过逐级选取,最终形成一个特定连接形式、特定磅级、特定材料、特定尺寸标准的具有唯一性的一个材料元件。上述例子的Commodity Codes为PFAABAA CAAS1ARZ,详细描述为FLANGE,150LB,SW-RF,ASTM A105,ASME B16.5,这样一个150磅、管端为插焊,尺寸标准为ASTM A105的凸面法兰就用一组唯一的代码表示出来了。

3.1.2 物资码Commodity Code引用数据

物资码的生成需要提前定义相关的引用数据,详见图2:

Commodity Code:物资码

Short Desc:短描述

Long Desc:长描述

Reason for Change:变更原因

Identity Code:特征码

Matl.Group:材质分组,材料所涉及的材质,如CS、SS等

Density Factor:密度因数

Part Prefix:采购码前缀,材料采购码中的前缀代码定义,代表特定类别的材料,如Piping-Flange、Piping-Valves等

Format Code:格式码,根据格式码(Format Code)生成的尺寸定义和Commodity Code的描述组合成唯一的物资码;格式码定义了组合方式

Identity Group:材料类型,定义该材料的所属元件类别

Uom:单位,定义该物资码(材料)的计量单位,作为统计的单位制

Commodity Type:物资码类型

Prim Short Code:短代码,VPRM系统

3.2 采购码Part Number的概念及建立

3.2.1 采购码Part Number的概念

在生成了物资码Commodity Codes后,即可创建采购码Part Number。

采购码Part Number是贯穿整个工程项目周期的唯一的材料编号,可保证项目间编码的一致性,无需手工的产生采购码的数字编码,可依据材料特性自动定义采购码的相关属性,减少存储数据的重复量。

标准的采购码Part Number表示特定尺寸的特定类别的某种元件。

3.2.2 采购码Part Number的建立

为了使采购码作为项目材料管理的基础数据,采购码的产生也必须涉及相关的信息:Material Category(材料采购包分类)、VDRS No(供应商文档需求时间表)、Delivery Designation(交付指派)。举例如下:(如图3)

Material Category材料采购包分类:是Vendors(供应厂商)、MR(材料请购)和Cost Codes(费用代码)与材料关联的关键;

Delivery Designation交付指派:表示特定采购码的材料的到货地点划分,发送到现场还是预制工厂等。

4 结语

VPRM作为工程材料管理的信息处理系统,使管道材料编码具有唯一性;直接通过编码查询比通过好几项筛选要快而且不会出错,方便查询;可以规范统一同一个工程项目中材料的描述;方便使用先进的材料管理软件进行仓储辅助管理;简化入库、出库、盘存、领料等仓储管理,可以制成条形码,直接用手持终端扫描,减少人为差错,减少领料的时间,并且不会错领;几个工地的仓库之间可以很容易的调配材料,方便仓库动态管理;可以与图纸关联,使材料具有可追溯性。

现在我们对VPRM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只是应用在管道专业方面,且只应用于设计阶段,今后我们还将尝试将其应用与其他专业,并向采购和现场板块推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EPC一体化的最终目标。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会计准则是企业反映经济活动、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我国自2006年2月以来,陆续制定了38项具体准则、32项准则应用指南及讲解、解释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性规范。其中,在《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存货》应用指南中提出了周转材料的概念,并在会计准则附录中设置了“周转材料”科目,规定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本文从周转材料的概念入手,揭示了周转材料的理论缺陷,提出了重新整合的思路。

关键词:周转材料 经济属性 缺陷 重组

“周转材料”的理论缺陷

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应用指南中的定义,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包括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的钢模板、木模板和其他周转材料等。因此,从该定义本身进行分析,可以概括出周转材料的基本特点:一是周转材料的本质属性是材料;二是周转材料能够多次使用;三是周转材料的价值逐渐转移;四是周转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五是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经过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该定义存在两个明显缺陷。

(一)混淆了固定资产与材料的本质属性

1.对周转材料定义的多种理解。由于《准则》中关于周转材料与固定资产本质属性的模糊表述,造成对定义中“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有多种理解。

一种理解是:企业拥有的能够多次使用、价值逐渐转移且保持原有形态不变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周转材料两类,周转材料是企业拥有的除固定资产之外的能够多次使用、价值逐渐转移且保持原有形态不变的资产。

还有的理解方式为:从材料和固定资产的角度来理解。

从材料角度来理解:“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隐含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材料分为两类: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确认为固定资产,即材料外延包含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中所谓的周转材料就是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那部分材料。

从固定资产的角度来理解:“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即固定资产本质属性属于材料的范畴,只是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其与分离出来,单独确认。

2.固定资产与材料的本质属性。

固定资产应属于劳动资料。众所周知,按照经济学基本原理,企业的生产资料是由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部分构成。其中,劳动资料是指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的总和,也称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等。广义地说,劳动资料包括劳动过程中除劳动对象以外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它们中有的是直接把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如工具或工具机;有的则是间接地发挥这种作用,如土地、道路、管道、生产建筑物等。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即劳动作用的客体。这种客体既包括天然存在的东西,也包括已被劳动加工生产过的东西。分为两类:一是没有经过人们加工的自然界物质,如矿藏;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的原材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是按照它们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来区分的,两者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有的东西,在一种场合是劳动资料,在另一种场合是劳动对象。尽管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绝不能出现一个事物在一项经济活动中既是劳动资料,同时又是劳动对象的现象。

根据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中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然而,固定资产定义中并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经济属性,但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应当可以肯定的是,会计准则中所谓的固定资产是企业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明显属于劳动资料的范畴。因此,企业会计准则中被界定为固定资产的那部分有形资产属于劳动资料,而且是满足了固定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那部分劳动资料。

材料应属于劳动对象。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明确了原材料的定义。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很显然,原材料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加工对象,属于劳动对象的范畴。

但究竟什么是材料,会计准则中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在我国的《辞海》及《汉典》中都将材料定义为“能直接制成成品的东西”。尽管材料与原材料的名称不尽相同,但按照对材料含义的普遍认识,“能直接制成成品的东西”应当属于“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质资料”,即劳动作用的客体。材料与原材料一样,都属于劳动对象的范畴。

3.固定资产与材料两者属性不能混淆。基于上述对固定资产和材料本质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固定资产属于劳动资料,材料属于劳动对象,两者不能混淆。由于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关于周转材料本质属性的表述含糊不清,直接导致对周转材料定义的不恰当表述,致使该定义“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这句话将材料的外延扩大化,从而混淆了固定资产与材料的本质属性。由此产生的结果是,极有可能引起实践中的错误理解和使用,甚至是滥用。

(二)材料能够多次周转使用

根据准则中的定义,周转材料是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的材料。这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材料能够多次周转使用吗?

很显然,基于上述关于材料基本属性的分析,材料应属于企业生产资料中的劳动对象范畴,劳动对象的特点是一旦投入生产经营,其价值将一次全部转移,不应当存在多次周转使用的情况。能够多次周转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且仍保持原有形态恰恰是劳动资料的特点。即材料不应周转使用,周转使用的不是材料。“周转材料”这个提法本身就不科学。

以低值易耗品为例,在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将低值易耗品归入周转材料的核算范围,并将其界定为“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就低值易耗品的本质属性而言,应与固定资产一样,都归属于劳动资料的范畴,只是由于其使用寿命短、价值低等原因,会计上将其与固定资产区别开来,但绝不能忽视其劳动资料的本质属性,将低值易耗品划入材料,即纳入到劳动对象的范畴。

再如,周转材料中包装物的使用主要分为五种情况:生产车间包装产品领用包装物;随产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随产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出租包装物;出借包装物等,其中,前三种情况下包装物的本质属于劳动对象,其价值将一次全部转移,不存在多次周转使用的情况。即不应当属于所谓的周转材料。

这样将劳动资料“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的典型特点简化为“周转”与劳动对象“材料”相结合,提出“周转材料”概念的做法,最终必将造成理论与实践的混乱。造成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财政部在本次新会计准则制订过程中,为了简化科目设置,将原会计制度中的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建筑承包商的周转材料进行了简单归并,统一设置为“周转材料”科目,在尚未明确材料属性的情况下,这种简单的合并方式就直接导致了上述概念上的逻辑错误。

因此,“周转材料”概念的提出缺乏理论基础,导致其概念内涵和外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应当予以取消,其原有核算内容应当进行重新归类与整合。

“周转材料”核算内容的重新整合

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首先,取消“周转材料”概念及其会计科目;其次,在对包装物、低值易耗品以及建筑承包商的周转材料的本质属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新进行归类整合,遵循传统习惯做法,将其中属于劳动资料的部分归入到“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将属于劳动对象的部分归入到“原材料”科目,并通过设置二级科目进行核算。

(一)设置“低值易耗品”一级科目

取消“周转材料”科目,恢复设置“低值易耗品”一级科目。在长期的会计理论及实践中,将企业拥有的具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划分为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两大部分,对不能满足固定资产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有形资产认定为低值易耗品,这样的做法已经被广泛接受,且企业对“低值易耗品”科目的核算方法也比较熟悉。另外,从反映劳动资料的完整性角度,“低值易耗品”科目与“固定资产”科目也同等重要。因此,无论是从会计理论、还是从会计实践角度分析,都应当恢复设置“低值易耗品”一级科目。

(二)对包装物进行分解整合

⒈现行准则中包装物的核算方法。根据财政部会计准则讲解中的定义,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主要作用是盛装、装潢产品或商品。就现行会计制度而言,作为包装物核算的包装物首先应该是包装容器(包装材料作为原材料核算),其中,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也就是说,在现行会计制度中,企业的包装资料被分为三大类,其中,包装材料作为原材料核算,企业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作为低值易耗品核算,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作为包装物核算。

对于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的包装物核算,按照其实现价值的方式不同,具体又分为生产产品领用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出租包装物、出借包装物等五种情况。其中,生产产品领用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随同商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将直接构成产品的一部分,其价值分别一次全部计入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出租、出借包装物是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包装物,其价值在使用期内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分别计入其他业务成本、销售费用等科目。

⒉包装物的重新分解整合。现行包装物的核算相对比较复杂,复杂的原因与其科目的设置方法有关。一般而言,科目应按照核算对象在经济活动中的用途和特点设置,如“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科目都是为了核算供企业自身使用而不是出售的生产资料,“库存商品”科目核算的是企业为了出售而储备的商品,再如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等,这些科目名称都能够反映核算对象的用途和特点。而“包装物”科目,却主要是参照核算对象的外观特征设置的,当包装物的用途发生改变时,其核算自然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同时,鉴于上述关于周转材料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根据包装物在不同经济用途中的属性进行重新分解整合,分别归入“原材料”和“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

部分归入“原材料”科目。根据包装物在经济活动中的用途不同,对生产产品领用、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随同商品出售不单独计价等三种情况下的包装物,不论是在生产环节领用,还是在销售环节领用,包装物都将直接构成产品的一部分,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其性质显然应归属于劳动对象的范畴,应当在“原材料”总账科目下设置“包装物”二级科目核算。

部分归入“低值易耗品”科目。出租、出借包装物主要是在企业销售过程中,通过包装物本身的多次周转使用,帮助实现劳动对象的价值,是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究其本质应属于劳动资料,这部分包装物应和企业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一样,应在“低值易耗品”科目中设置“包装物”二级科目核算。

(三)建筑施工企业钢模板、脚手架等的重新归类

建筑施工企业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都能够多次使用,其用途和其它劳动资料一样,都是用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并不构成产品(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应当属于劳动资料的范畴,不是劳动对象。在会计核算上,应当将其并入“低值易耗品”科目中设置相关二级科目核算。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主义;服装设计;服装生态设计理念;材料选择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103-2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人的活动范围和影响自然的能力空前扩大了,使得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不断深化。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把以往人与自然之间潜在的利益关系更充分地显露出来,自然资源的滥用和匮乏,全球生态危机的压力使人们认识到要与自然界建立一种新的和谐关系。因此,生态主义作为一种环境主义的思潮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和推崇。

将生态主义融入设计,既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 简称ED),它是在满足环境目标的同时,保证产品的功能、使用寿命和质量,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的一种设计。它从环保出发,旨在通过设计创造一种不仅对环境无污染,还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生态环境。

衣食住行,服装作为首位,并且与人体产生直接接触,将生态设计贯穿其中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服装产业的发展和市场化,要求服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既时尚感。时尚与环保,是两个听起来毫不相关甚至有点矛盾的字眼,但它们既有一脉相承之处。怎样将两者结合,做出既时尚又生态,在环保的前提下又能保证高品质的设计,正是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的。

一、 生态主义与服装设计理念

设计最重要的是理念,将生态主义作为一种时尚的理念融入设计中是做好服装生态主义设计的关键。服装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是时尚圈的环保先锋,她本人品牌中的所有设计全部选用天然材料制成,并使用再生纸包装袋和由粟米制成的可降解包装。她一向拒绝在设计中使用动物皮,取而代之的是人造皮革和其他材质。而时下也已出现了“低碳”时装概念,按照低碳着装主张,选择在原料、面料、设计加工等方面尽可能采取了低碳排放手段的服装,或采取了低碳排放工艺及购买了相应碳排放补偿的服装企业的服装。

二、 生态主义与服装设计过程

服装生态设计应该着眼于服装的整个生命周期,在保证设计的品质下,追求各个环节的少废料、无污染和可再生,还需保证对人体的无危害。根据计算,一条约400克重的涤纶裤,预定其使用寿命为两年,它“一生”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200千瓦时,相当于排放47千克二氧化碳,是其自身重量的117倍。相比之下,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那样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因此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考虑到材料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材料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生态设计。

(一) 原料的开发和加工

有机纤维和天然纤维明显比化学纤维和合成纤维等环保的多,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经过改良的新型天然纤维,如玉米纤维、竹纤维、大豆蛋白纤维和牛奶纤维等,他们取自天然物质,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对人体无伤害,穿着时呵护人体,它们经过处理可以应用于高档面料和贴身内衣面料。新型环保面料也可以是多样性,如ECO CIRCLE 是一种新型环保面料的名称。它可以像普通织物一样被裁剪成时尚服装,然而它的前生,却又可能是旧衣服、废报纸,甚至可乐瓶。穿着者可以旧物送回指定回收地点,再次粉碎,制成衣物,一件衣服在轮回中实现永生。所以从服装原料出发,科研工作和企业积极配合开发符合生态环境标准认证的服装原料是服装生态设计的物质基础。

(二) 材料的应用

1. 展现材料的天然材质美

服装面料的任何整理或多或少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就要求在生态设计过程中尽量运用未经处理的材料,结合材料的质地、性能、风格,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特灵感来强调材料的天然肌理美。日本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就对面料的运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设计与制作之前,总是与布料寸步不离,把它裹在或披挂在自己的身上,感觉它,理解它,他说:“我总是闭上眼,等织物告诉我应该去做什么。”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材料 工具 宾语化

在早期的语言研究中,工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是把材料成分混于工具范畴的。后来的学者大都承认材料成分的存在,并对两者的范畴划分作出了研究。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具有不同的特征,那么在其宾语化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大区别。

一、工具成分与材料成分的主要区别

(一)句法语义区别

1.“成事性”是工具和材料的主要区别

我们认为,工具和材料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和行为客体的关系是不同的。和工具相对应的行为客体是“受事”,“工具”施加作用于“受事”之上,描写可以就此终止。如:

(1)我用小刀切西瓜。“小刀”施加作用于“西瓜”。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描写“受事”因“工具”的影响而变为“成事”,但不管如何,“工具”和“成事”并不直接发生关系。如:

(2)她用小刀刻玻璃图章。“小刀”施加作用于“玻璃”,“玻璃”变成了“图章”,但“小刀”与“图章”不发生直接关系。与“材料”相对应的行为客体是“成事”,“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成事”。如:

(3)妈妈用赤豆煮粥。“赤豆”作为材料变成了成事“粥”的一部分。这样一来,是否具有成事性就成为区别工具范畴和材料范畴的主要依据。

2.“有变性”是工具和材料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材料在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或者在动词语义结构中,其性质、状态或外形、数量、所属、功能等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而工具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其独立的个体性。例如:

(4)这里的村民都用小米酿酒。(5)你用微波炉热下菜吧。

例(4)中的“小米”在酿造酒的过程中发生了物理的、化学的变化,即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并成为其产品“酒”的一种成分。而例(5)中的“微波炉”在施事者动作前后其性质、状态、功能等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它只是施事者的工具。

3.材料具有“融入性”

材料在动作行为完成后产生了或变成了新的事物或现象。而工具只具有“传递性”,即传递施事者的动作,并对受事产生一定影响。它不能产生或变成新的事物或现象。

(6)早饭我们就用花生、绿豆、桂圆什么的煮八宝粥吧。

(7)别用手,用干木棍挑开电线。

例句(6)中的材料“花生、绿豆、桂圆”经过“煮”的动作后成为了“八宝粥”的一部分;而例(7)中的“木棍”只是传递施事者意志和力量的中介,它没有产生或变成“电线”。

根据语言学界认可的“工具”、“材料”句法语义特征判断,以上各例中出现的NP是典型的“工具”、“材料”,在语言学界不存在太大争议。

(二)既可作工具又可作材料的成分

这一类在物质世界中既可以做工具,也可以作材料,至于在语言中充当哪一种语义成分,是由整个语义框架决定的。其决定性因素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名词与动词的关系,一个是几个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相互制约。例如:

(8)他们用松木顶门。(9)他们用松木做家具。

(10)他用这些砖头砸我。(11)他用这些砖头砌墙。

(12)这些毛线用竹针织毛衣吧。

例句(8)和(10)中的“松木”、“砖头”是施事者动作的传递,在动作完成前后其独立的个体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也没有产生或变成新的事物或现象,只是发生了位移,因此我们确定例句(8)和(10)中的“松木”、“砖头”是工具成分。而例句(9)、(11)中的“松木”、“砖头”不仅参与了新事物的形成,而且构成了新事物,是材料成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却成为不同的语义成分,说到底是由动词的意义决定的。而在例(12)中,“竹针”是工具成分,“毛线”是材料成分,而“毛衣”则是成事。这是由名词本身的性质及名词之间的相互制约造成的。因为共现的几个成分已经各自占据了应有的位置。

二、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的区别

这里,我们所谓的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都是在一个大的语言背景下,典型受事同现或者虽是隐含的,但人们的完形能力能补充出来。我们做这样的处理以帮助人们顺利将其理解为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

(一)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作宾语的自由度不同

吴继光以“施事性、受事性”、“不变性、可变性”两对语义特征为参照,发现典型工具施事性和不变性强,典型材料受事性和可变性强,从而建立起这样一个连续统:

施事典型工具非典型工具非典型材料典型材料受事

从这个连续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出,工具成分和材料成分的被支配性强弱不同。材料成分因为更接近于受事,其可支配性仅次于典型受事宾语,因而材料成分作宾语比工具成分自由。

(二)动词词义的抽象与具体

工具宾语句中的动词一般表示的是抽象的类动作,是使用工具的一种方式。而材料宾语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制作义,因为动作要作用于材料并产生一种结果。例如:

(13)不听话就用鞭子抽你。你不听话就抽鞭子。

(14)用这块布裁裙子吧。裙子就裁这块布吧。

例(13)中的“鞭子”是典型的工具,由于它存在于一个可选聚合中,除了“抽鞭子”,我们还可以“抽藤条”、“抽鞋底”,这里的动词“抽”表示的是对工具形式的选择。例(14)中的“这块布”是材料,动词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并产生成果“裙子”,动词表示的意思自然是具体的。

动词词义的抽象与具体,决定了动词能不能被描摹动作行为具体情状的状语。例如:

(15)他用大杯大口大口地喝着酒。*他大口大口地喝着大杯。

(16)她用毛线一针一针地织着袜子。她一针一针地织着毛线。

工具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抽象的意义,因此不能用描摹动词具体情状的状语修饰;而材料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义,可以用描摹动词具体情状的状语修饰。

(三)动词的时空性

工具宾语句中动词表示的是抽象的类动作,并不是某时某刻发生的具体动作,所以动词不能加“着、了、过”等时间成分,也不能与表示动作发生的实体空间的成分共现。而材料宾语句中的动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义,其时空性较强。例如:

(17)他正用大瓶喝着酒呢。*他正喝着大瓶呢。

(18)她正用花布缝着裙子。她正缝着花布。

(四)工具宾语和材料宾语的扩展性

工具宾语表示的是抽象的动作,所指明的仅仅是对一类事物的利用,而材料宾语表示的是具体的动作行为作用于具体的材料上并产生具体的成果。所以,工具宾语成分通常不能采用数量名或指量名形式,而材料宾语成分通常可以。例如:

(19)*她喝了两个大碗。(20)*她吃了那个饭盒。

(21)她裁了两块缎子。(22)他雕过那样的大理石。

参考文献:

[1]陈昌来.关于语义结构中材料成分的几个问题[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6篇

确解题思路,组织答案。笔者分析历年各地的高考试题,认为如果从设问角度的关键词看,主要有以下几类题

型。

一、反映类材料题

解答此类题要遵循“审清设问,明确要求;研读材料,提取信息;回归教材,找准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的要求规范答题。

例:(2007・天津・文综・38题)材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而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为贯彻党中央精神,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增加民生问题的财政支出。各级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促进社会和谐。

材料二:(略)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哪些关系?请加以说明。

解析:解答本题要遵循以下顺序:首先,审清设问,明确要求;本题是要求回答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生活现象,属于反映类。其次,审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党和政府制定方针和政策,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再次,回归课本,联系基础知识组织答案,需要运用课本知识对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梳理为“党和政府”、“政府和人民”、“党和人民”、“中央和地方”四组关系。最后要做到规范化答题,即“答案要点化,要点层次化,层次段落化,段落序号化,序号规范化,规范日常化”。

答案:(1)党和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坚持执政为民。(2)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3)党和政府的关系。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政府的政策措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务院是我国的最高行政机关,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二、认识类材料题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般要遵循是什么(概念、原理、结论、依据、身份、地位、关系、实质等)、为什么(一要分析原因,二要指出意义)、怎么办(解决问题的措施)来答,有时依据题目内容还要表明态度、指出错误实质,如果材料所反映的是一些不良的现象则要指出其危害性。当然,在解决具体的题目时,要根据其提供的背景材料有侧重点地运用,有时可以只从其中的某一个角度进行回答。注意,这一类题目在设问中,有时会以“评析、评价、理解”等词语表示。

例:(2006・广东・34题)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全国尚属首次。

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旨在于考查考生对“人大代表的权力和义务”的理解和运用。审题时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同选民的沟通”,从而找出所要运用的相关的基础知识“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的义务”以及“公民的监督权”。

答案:(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也可酌情给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

三、体现类材料题

如果设问是问体现了什么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道理,可以只答原理结论,并稍作点拨;若设问是问“如何体现”的则必须答“原理结论+具体材料分析”,而且二者要有机结合。在组织答案时可以采用“原理结论+具体材料分析体现了这一点”或“具体材料分析体现了原理结论”的模式。

例:(2007・四川・文综・38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略)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本届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其立法工作历时13年,先后召开过100多次座谈会,收到了数万条意见,经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审议,充分反映了国情民意,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注:《物权法》所称的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1)(3)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物权法》的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解析:回答第(2)问时有如下的步骤:①审设问,要紧紧抓住设问中规定性要求――“体现”,不能回答成“是什么”或“为什么”。②审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党重视立法工作”,“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等等,紧扣教材的知识点。③理清顺序,运用政治术语组织答案:基本知识+材料结合=答案。注意在回答时,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缺一不可。

答案:(1)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立法工作,《物权法》的制定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物权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3)《物权法》按照立法程序制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可见,《物权法》的制度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

治国三者的统一。

四、意义类材料题

总的要求是:第一,由小到大。材料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单位、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第二,由近及远。材料对目前(眼前)意义,对长远(长期)意义。第三,由点到面。从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想到多个角度;从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第四,由直接到间接。不仅要答直接的现实意义,还要考虑间接引申的意义。第五,由微观到宏观。不仅要考虑局部意义,还要考虑全局意义、整体意义。

同时,回答此类问题时,在语言组织上经常会用到“只有……才能……”、“……有利于(有助于)……”、“对…起着重要的作用”等词语。

例:(2007・全国・文综Ⅱ・3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方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2)略

(3)从矛盾分析的角度说明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对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重大意义。

解析:回答此题时要紧扣题目设问的要求,一是要求从矛盾分析的角度,即要从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入手分析;二是对举措的意义的认识。综合起来就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包括两个方面――需求增长与市场落后,解决民生问题对这两个方面都有利。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可以使人民群众在已有生产发展水平上更普遍地享受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逐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五、启示类材料题

一般性启示类材料题首先要考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点,再根据材料,回归教材,看材料体现了哪个原理结论或知识点,答题时可考虑从坚持正确的、反对错误的,避免失误、吸取经验教训,而重点要放在如何做(这里要注意多角度思考,如:党和政府、社会、经营者、企业、劳动者、消费者等)。如果是哲学类启示题则要注意重在答方法论,但也可以答哲学原理。

例:(2006年・江苏・39题)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5名同学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发现,第一,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l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会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第二,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

同学们了解到,第一,目前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到2%。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人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第二,目前收集来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环保部门集中填埋,但填埋并不能彻底控制废旧电池的污染。

同学们还了解到,提取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再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处理10万只废旧电池,可获利2万元左右。但企业对处理废旧电池没有积极性。因为,进口处理废旧电池的机器价格昂贵。并且,一台机器每日可处理几吨废旧电池,本地的废旧电池不够它“吃”几天,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亏本运营。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

(1)(2)略(3)参与该项活动对你今后进行探究性学习有何启示?

解析:此题属于综合探究题,而这一问则要求考生对本次探究学习过程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思考和概括,同时,抓住回答的知识依据――哲学常识中的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两个条件,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7篇

考生要想完全驾驭材料,至少要将材料读两遍,每一遍都有必须要完成的内容。

一、阅读第一遍——带着问题阅读,了解材料内容

(一)带着问题阅读

考生应先看申论要求中的问题,对整个材料有一个整体把握,清楚阅读方向,继而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理清重点段落。也就是说,阅读是为了做题,阅读要有选择性,选择与问题有关的材料进行重点阅读。一般需要重点注意的内容包括:哪些材料能用在总结概括题型中,哪些材料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关。材料或是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或是专家的分析,或是探索性的经验和做法,或是领导人的思路。选择出这些材料,也就基本达到了第一遍阅读的目的。

(二)了解材料内容——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理解词意

申论考试提供的材料一般都为“半成品”,也就是说这份材料虽说不是原始材料的堆积,但也仅限于进行过一次初步的加工,因此这份材料可能会是逻辑顺序不十分明朗、内容分散的诸多信息材料的罗列和累积。材料的形式可以分作三类:第一,每一个小的自然段落表述一个信息;第二,整篇材料不分段落,所有信息混合在一起;第三,材料中虽然分有段落,但有些段落表述一个以上的信息。无论材料的形式、结构如何,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理清脉络。

考生第一次接触申论材料,对材料的内容是完全陌生的,所以第一次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材料内容。阅读过程中要掌握的技巧如下:

1.速读。对于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的考生来说,这一次的阅读速度应适当放快。

2.圈点画线、边注眉批。为加深对材料内容的印象,尽快理解材料的内容,考生对关键的词和句子应该边读边用自己习惯的形式做一个记号,例如:画圈、画线。对于主题内容一目了然的自然段、层次,考生可直接在后面用简短的词、句边注眉批。这样做可以减轻第二次阅读的负担,也节省了时间。

3.把握材料关键句。关键句在材料中的作用一般有三种:第一,提示段意。主要是段的起始句或结论性的句子。第二,提示材料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主要是位于材料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第三,提示材料脉络层次的句子。

4.理解关键词意。词是材料的基本元素,对一些特殊的词多加注意,正确认识,深入理解对理解整个材料至关重要。

第一,多义词。这里的多义词指在特定的语境中的特定意义,与一词多义不同,它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根据不同的语境具有的特定意义,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会发生变化。语境指的是语言环境,包括词语运用的时间、地点、人物、对象、场合、题旨、上下文等等。

第二,代词。代词在材料中的运用非常多,也非常灵活,指代的内容很广,例如:实词、短语、句子、语段,或动物、人、事物,以及其它复杂的概念等。

第三,重点词。对于意义比较重要的词语,先要理解词语所在句段的内容,从该词的基本意义出发,结合上下出合理的引申或推断,并将结论代入原文进行验证,要注意从语段甚至材料内容出发进行分析。申论材料中的重点词一般表现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前提、性质、特征、实质、观点、认为、方式等等。

二、阅读第二遍——理清脉络

经过第一次阅读,考生对材料内容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第二次阅读材料的目的就是:由感性认知上升到抽象理解。苏轼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动、具体的直观可以给人以切身的感受,但如果不能总揽全局,便难以认清它的真实面目。所以考生在阅读时,既须“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这样,才能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这次阅读相对于第一次来说应属于精读。

下面就理清脉络的步骤具体做一介绍:

(一)总结自然段

1.方法

每读完一个自然段落或层次,通过对该自然段的分析、综合,应在后面用自己读得懂的语句简练的将这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来。概括方法有两种:

(1)第一种——关键句概括法

每个自然段所反映的内容有时会以提纲挈领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段落最前方,即每段的第一个句子;或者以总结段落内容的形式出现在自然段的最后,即每段的最后一句话;有时也会在段落的中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一个自然段中会有两个以上关键句,每个关键句引领一个内容。考生需要全面把握这些关键句,然后整合、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关键句在理解材料内容方面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要求考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材料关键句的原因之一。请看下面这段材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和干部们每经历一次改革,待遇和福利都上一个台阶不同,对群众来说,很多改革完全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尤其是对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普通员工而言,改革通常意味着“下岗”、“买断工龄”、“竞争性上岗”、“末位淘汰”等一类令人不寒而栗的名词。不仅货币收入很难增加,连原来的安全感也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让他们无条件地拥护这些“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公车改革”丧失公信力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这个语段在一开头就提出“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的观点,”后面的表述都是以这句话为中心进行的。可见,只要抓住关键句,就可以充分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2)第二种——总结概括法

当自然段中没有关键句,整段只是以一种陈述事实的方式将信息罗列、记述下来时,就需要我们通过对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然后归纳出这个自然段的意义。一般来说,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较少,信息相对单一,所以能够比较容易概括出来。

2.技巧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虽然在进行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就要求考生圈点画线、边注眉批、把握材料关键句,但因为第一次阅读时,考生对材料的把握不可能非常深入、细致,一定会有遗漏和未解决的部分,有了第一次的整体的了解,在第二次阅读时再来做这些工作就会比较全面。

(二)划分段落层次、提炼中心思想

1.划分段落的方法——合并同类

通过上面对各个自然段的分析,考生已经对材料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把握,接下来就需要利用合并同类的方法划分段落层次了。具体说,就是通过对材料上下文之间内容的比较、将阐述同一问题的自然段归在一段,进行分类和组合,理清材料的段落或层次,继而再通过对所划分段落层次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概括出各段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需要考生做简短有效的边注眉批。同时,考生要注意材料的不同角度与主题的一致性。申论材料虽然结构比较混乱、内容多且复杂,但所反映的主题内容一定是统一的。它们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这一主题思想,或者说是一个主题思想在不同角度的反映。

我们以下面这则材料为例,对这一环节进行演练。

材料:

l.某记者因为眼睛轻微不适前往方庄第一医院就诊。医生诊断的结果是结膜炎,在处方上开的是某某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这家社区医院划价每支15.7元。

2.记者随后在相距百米的××购物中心,看到药品专柜一模一样的滴眼液售价仅为6.6元。两者价格相差2.3倍。

3.记者又来到堪称国内最高规格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想在这里得到一个放心的药价。结果有些出人意料:这种滴眼液又派生出一个新售价——每支12元。

4.按照环丙沙星滴眼液的使用说明书,记者按图索骥拨通了某某制药厂的电话。这个厂的销售科科长报出了出厂价:“一次进货一箱以上,每支价格3.8元。”

5.据××市物价局某处长介绍,某某制药厂生产的5毫升装环丙沙星滴眼液,属于企业按规定的作价办法自定价格的药品,它必须先到××市物价局进行登记后才能销售。再加上国家规定的正常差率后,这种药品在北京市场登记公布的价格是:每支批发价为5.75元,零售价为6.6元。某处长说,无论是在药店还是在医院出售,可以低于××市物价局公布的药品价格,但决不允许高了。

6.按照药品价格管理方法,厂家按不同的类型给批发商20%左右的进销差率,批发商再给零售商15%的批零差率。此外,对企业按作价办法定价的药品,可以有50%的工商让利。这些都属正常的经济行为。

7.如果按厂家报的实际价格进行推算,环丙沙星滴眼液的批发价大体上应为4.75元,零售价应为5.46元。

8.记者随后拨通了这种药品在××市的两家批发商——××医药公司和××第一批发部的电话。接电话的两位女同志都不愿意透露从厂家的进价,但比较爽快地报出批发价:规定批发价——每支5.75元的八六折,就是4.95元。××第一批发部接电话的女同志说:“给医院一般都是八六折。”

9.据业内人士透露,相比药店零售而言,医院开药的中间环节要复杂很多。一般情况下,厂家聘请医药代表或业务员,由他们负责向各医院进行“公关”。一所医院需要攻下的关口至少有:医院负责人、负责进药的主管和经办人、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医生。每个关口都要暗地里“奉送”一定的回扣,从2个百分点到15个百分点不等。

10.知情者称,医生开出一支环丙沙星滴眼液,可提取占零售价10%的“好处费”。

对这份材料划分层次:

1~3段医院的售药价格远远高出商场的售价。

4~7段依据药品价格管理方法,证实医院的售药价格远远高出了规定标准。

8段市场上批发价证明医院的售药价格高出规定标准,而且批发商的价格也高于规定标准。

9~10段医院出售高价药的原因是医生收受“提成”。

2.提炼中心思想的方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

考生通过对各段之间、各段与全篇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系统化,再通过整体系统的抽象和概括,就水到渠成的在脑海中归纳出了材料的中心思想。由此,考生完成了由表象向本质的过渡。每个材料的提出都有其特殊的意义,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某些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什么感情……总之,无论从哪种角度来阐述,无论什么材料都有一个中心思想。要归纳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对材料有整体的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中心思想通常有以下几种总结方式:

(1)标题是主题;

(2)文章开篇提示主题;

(3)文章结尾提示主题;

(4)关键语句提示主题;

(5)通过材料结构、内容的分析归纳出中心思想。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8篇

一、材料解析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基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明确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针对上述要求,我们可认为材料解析是历史信息储存的集中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准备了丰富的史料和认知材料。这种材料解析的教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获取历史知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方式,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材料解析教学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具有一定价值意义:①为学生在解析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历史情况准备了第一手资料,为他们知识的掌握奠定了基础;②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感悟历史发展过程创造了条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提供了充分的材料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

二、材料解析是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历史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无疑源于一定的背景材料知识的分析,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新课程历史教学突出了材料解析的重要地位:一方面,为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社会唯物主义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条件支持;另一方面,能够保证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有一个更为细化的训练模式。

笔者以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重视材料解析在教学中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材料解析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获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在材料解析教学中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文言材料;②注重培养学生抓住史料“文眼”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即鼓励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学会运用多种思维进行思考探究。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正确唯物历史观的形成离不开对一定史料的分析探究。

三、材料解析能够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设计中,对材料解析的学习目标都有一定的教学要求。该教学目标认为,学生应学会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对其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对此,笔者以为学生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对历史学习的一种积累和综合评价。通过以上的学习目标要求分析,我们不难得出:学生通过材料解析,不仅能够掌握必备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这些历史教学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三点教学信息:一是依据教材文本中的材料作学习、归纳、理解,是一种直接经验的体现;二是探寻某一历史阶段的历史资料,科学地理解、评价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三是运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对比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历史事件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材料解析教学正是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四、材料解析是考查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评价依据

新课程高中历史在“评价建议”中提出了三条与材料教学直接相关的建议:①鼓励学生撰写历史习作,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②鼓励学生尝试实践制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技能;③鼓励学生在文本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历史实践调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物料 物料平衡 原辅材料 包装材料

一、前言

物料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物料是指材料或原料,而广义的物料包括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说有物品,如原材料、辅助产品、半成品等。所谓物料是现代管理中最基本的立足点,即物料管理具有追求成本控制极限的理想性特征。在制药生产企业,物料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药品的质量安全。有组织计划地运用物料来降低危害和成本使其恰当合理的用料,就成为制药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物料的质量标准

用于药品生产的物料,除了药品原料以外,其他物料没有作为药品来管理,因此生产厂家繁多,物料供应来源广泛,品种规格繁杂。因此物料质量标准的确定就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GMP而言,药品生产所需的物料应符合的标准有: 药品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生物制品规定或其他有关的标准。总之,就是要求采用的物料不得对药品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在药品生产中,除原料药品标准较为完善外,辅料和包装材料的药用规格标准尚不完善,在生产使用中,应本着安全无毒、性质稳定、不与药品反映、不影响药品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无法定标准的物料时应按规定向有关药品监督部门备案。[1]

三、原辅材料的管理

原料一般是指用来加工的物质。在药品生产中,原料是指药品生产过程中除辅料外使用的所有投入物。辅料是“指生产药品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在制剂中,辅料不仅赋予药物合适临床用药的一定形式,而且还可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药物作用的发挥以及药物的质量等。辅料是构成药物制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药品构成的重要部分,为保证药物制剂的质量,在其生产中应将辅料与主药做同样认识和要求,并进行同样的管理。[2]

在制药企业中物料管理是产品管理的主线。在确定物料备料前,采购部门应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

(一)供应商的选择

选定的供应厂商除对其提供的样品进行检验达到标准外,并对厂商进行现场生产、质量管理条件的审查,这种审查均由质管部负责,经审查正式确认后,不得任意变更。药品生产企业规定每年对包装材料的供应厂商进行定期审计并要确认。审计内容包括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质量保证和负责体系、报告制度、包装仓贮条件、批号管理、检验手段,是否预检及结果如何。

(二)原辅料的验收

物料进厂后,由仓储部门派人专人按规定进行验收。验收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审查书面凭证。如合同、定单、产品合格证等进行逐项审查,确定这些单据的真实性、规范性和所到货物的一致性。

(2)外观目验。照书面凭证从外观上逐项核对所到原辅材料的品名、批号、厂家、商标、包装有无破损、原辅材料有无受到污染等情况,大致判定货物的品质。

(3)填写到货纪录。 根据上述审查和目验的实际情况,纪录下到货原辅材料的一般情况,填写纪录要真实准确,要有验收人员和负责人的签名。

(三)仓储管理

物料在库储存期间,由于经常遇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质量变化现象。因此,采取适当的保管、养护措施对物料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以达到药品的质量标准的要求。养护措施包括:①避光措施、②降温措施、③防火措施、④防虫措施、⑤防潮措施。同时我们要经常地和定期地进行在库检查,其时间和方法可分为:1.“三三四”检查2、定期检查3、随机检查。在检查中,要加强对质量不够稳定以及包装容易损坏的查看和检验。

(四)物料平衡的管理

实施GMP 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减少可能存在的混淆和交叉污染,物料平衡是生产管理中

防止差错、混淆的一项重要措施,加强物料平衡的管理,有利于及时发现物料的误用和非正常流失,确保药品的质量。因此,每批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各个关键工序都应进行物料平衡的计算,包装材料在使用时也应进行数额平衡的计算以达到防止差错的目的。[3]

四、包装材料的管理

包装用的包装材料在保护药品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变质或外观改变等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包装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所谓药品包装材料是指药品内、外的包装物料,包括标签和使用说明书。按与包装药品的关系程度,可分为三类:(1)内包装材料。(2)外包装材料。(3)印刷性包装材料。

(二)包装材料的管理制度

装材料除采购、验收、检验、入库、储藏等管理除按原辅料管理执行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分类标准

包装材料必须按法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其包括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它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制定和修改。没有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药品包装材料、容器,由申请产品注册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2) 注册管理

药品包装材料必须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并获得“包药材注册书”后方可生产。生产的药品包装材料执行新标准后,药品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必须向原发证机关重新申请核发证书。

(3) 生产药品包装材料的条件

申请单位必须是经注册的合法企业。企业应该具备生产所注册的产品的合理工艺、有关的洁净厂房、设备、检验仪器、人员管理制度等质量保证的必备条件。

(三)使用药品包装材料企业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凡直接接触药品的内包装材料、容器必须无毒,与药品不发生化学反应,不发生组分脱落到药品中,以保证患者安全用药。

(2) 凡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除抗生素原料药用的周转包装容器外,均不准重复使用。

(3) 订购内包装材料、容器,必须在订购合同中明确包装材料的质量标准和卫生要求。

(4) 对内包装材料的结晶无菌化,要制定测定内包装材料上附着微生物菌数的工作规程。

五、结束语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是是非常重要的,而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包括人体、环境、物料、设备。而本文论述了物料对保证药品的质量及对其影响的重要性,更加说明了物料管理及物料的质量在整个药品生产环节的地位。总之:只有做好物料管理与药品质量的紧密联系,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严格的管理程序来控制物料管理,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故而赢得市场来发展和壮大制药企业。

参考文献:

[1]孙鸣笛. 大连辉瑞药品物料控制总结[R].大连:大连民族出版社,2005,5 .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雕塑;材料;气氛

视觉在现展出大归模的变化,而当代雕塑也从其变化之中发生了许多“效果”,在此之前历经的几千年,许多人观看雕塑的定位在于,把它当作空间中的一种陪衬品或者只是认为雕塑是,集体安放进入博物馆里的历史品,忽略了当今雕塑,由于在场域和观念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使得以雕塑为主导性的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空间营造能力。空气中感染的氛围感是当今雕塑艺术在脱离架上雕塑后,宣布的两种不同状态。其一是不在紧紧相连于宗教的现场感,其二是艺术家开始利用场域或场景进行以雕塑为主的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的意识到雕塑不仅是在强调本质,还加重了创作者想表达的明确观念性和作品本身的整体故事性。

固有的印象之中,雕塑是什么? 除了主体是立体空间的过度,或者是一种三度空间的形式感,雕塑的原貌像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全球化”的概念下有些混乱,却不断的在延伸和扩展,如同人类对未来感的未知及何去何从一般,“雕塑”对一些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它却实实在在的在我们生活的每个空间中出现。伴随着互联网讯息时代的到来直至3D立体电影和科技的助阵之下,人类的生活圈被许多的视觉所充斥着。“全球化”的造就人类信息点和习惯性的一大改变。摄影科技与手机的结合,每家每户一台电视或多台,苹果手机随看随听,计算机成为每个人需要的配备,可以运用软件做成3D立体模型,然后便有机器能刻画出来。这是我们在30年前或更早的时期从未能想象过的生活,这种生活模式的改变也使得雕塑艺术走向趋势不得不转动起来,雕塑展览的定义也因时制宜的产生变化。

材料对雕塑来说是一种媒介,雕塑使用的材料以稳定的体量占据一定的三维空间,并影响周围显示着的气氛感。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代,原始雕塑艺术便产生,形象成为当时避不可少的重要因素,早前绝大部份艺术家都以宗教题材做为创作基本,大量的运用大理石或者木雕材料特性显然没现代来的多变,值得一题的是贝尔尼尼(G.L.Bernini.1598~1680)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家。有人说,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成为一些柔顺可塑的软材料,连不易被人窥见的地方,他都做理那样细腻圆融。他把雕塑本身应该有的动作感带动到又加上了更重要的材料运用与融会使雕塑整体性及气氛更加的表现出状况.摆脱了宗教带来的更多因素体现作者本身对其材料的独特构造性,而文艺复兴后的百年之后,出现的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摆脱大理石制造方式直接的运用泥巴和,用手按出雕塑形体,再运用青铜浇铸而成,当时有许多人认为那是直接从人体上翻下来的模型,并没有意会到这是一次摆脱宗教形式感,发挥创造力及材料特性体现雕塑作品。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1篇

论文摘要:雕塑的产生和材料是分不开的,虽然大多情况下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人们对材料探索和加工工艺掌握的过程,也是雕塑的制作、审美和形式发展的一个过程。现代雕塑的发展过程也是对固有雕塑材料探索、拓展的过程,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雕塑材料的内涵和外延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雕塑发展

《圣经》云:上帝用尘土按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世上第一个男人亚当。中国神话也载有女娲“抟黄土为人”。似乎人类一开始便与万物结下不解之缘。雕塑的起源不是本论文的主题,但雕塑的产生与物质材料分不开,雕塑形象是借助物质材料呈现出来的。雕塑史的发展,撇开雕塑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外,与人类科技文明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制造工具,后创造形象。从削制的石头工具和用黏土涂在编制或木制的容器上经火烤而成的陶器工具开始,似乎雕塑这个词的“雕刻和塑造”的内涵已经具备。后随青铜冶炼技术的发展,在雕塑材料里添加新的成员,再由铜制、铁制工具的使用,使大型的石雕、木雕成为可能。随科技的发展,不仅雕塑形体的尺寸不断扩大,制作工艺的精细也成为可能,当然这里涉及到材料来源和其他诸如运输、安装等基础科学技术。在传统雕塑中,材料只是作为一种媒介,从属于选择地位,雕塑几千年的发展,对材料的运用已非常成熟。

中国古代掌握雕塑材料的情况如下:

* 130~50万年前:原始人群时期。打制粗糙的石工具。

* 2万年前:母系氏族初期。打制兼能磨制石、骨工具,并在贝壳上钻孔穿连,用为装饰,形成雕刻艺术雏形。

* 6000年前:母系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的氏族时期。磨制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雕磨玉、牙等装饰品,烧制泥塑的各种陶器以及简单的人物、动物造型,成为中国最早的雕塑的起源。

* 4000年前:父系氏族时期。除各种石、玉、牙、陶等器具和装饰制品外,人像和人体雕塑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 殷商时期:已熟练地冶炼铜锡等金属,雕铸为各种青铜器用具、象形青铜器,雕琢玉石象牙等装饰品和人物动物雕刻制作。官府手工业,有土、金、木、石、兽(皮革)、草(苇席)等六工。

* 周代:更有珠(翠)、象牙、玉、石、木、金、革、羽等八材之分。

* 战国:雕塑艺术走向精致。在青铜器方面,镶嵌错金银技术有突出的发展。

* 秦汉:雕塑走向成熟,在制作大型雕塑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

* 唐代:在雕塑表现形式上,所有的石雕、铜铸、木雕、泥塑、陶瓷塑以及夹纻、锤碟等,唐代已普遍盛行。在雕塑材料上,紫檀、黄杨、玉石、犀角、象牙以至竹根等,已是应有尽有。在雕刻技法上,雕、琢、镂、刻、剔、嵌等,亦无不刀凿兼施,五光十色。

*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有雕瓷出现。元代在工部以下,有出蜡局、铸泻局、银局、镔铁局、玛瑙玉局、石局、木局、竹局等。这个时期,除雕漆以外其他工艺美术,如石雕、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工艺无不得到发展。

二、雕塑材料与中国传统审美

雕塑是造型艺术中与材料最直接相关的一门艺术,虽然材料只是一种媒介,但在雕塑的审美中,材料占有重要的位置,没有它,美就没有形象性、具体性和直观性,就不能作用于人的感观而成为审美对象。由于雕塑形象的呈现是借助物质材料而呈现的,材料本身的表面肌理也构成了形象呈现的一个方面,使得与触觉相联系的质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在传统雕塑中,材料本身质地与雕塑作品二者的审美结果不一定成正比的。一件大理石的作品或许是失败的,一件泥制的作品可能是杰出的。雕塑作品的审美就其本质而言,是有和物质材料不同的特征,它不能归结为物质的特征和属性。一件作品的泥稿、石膏、铸铜三个形式,其审美价值应该在浇铜之前已经存在。当然,媒介材料有时也直接对雕塑的人物性格起象征作用。同一作品用大理石或花岗岩雕成,前者温柔,后者刚硬,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在所有传统雕塑材料中,对材质美感的认识方面,其他材料是很难与玉石相匹敌的。在古代中国,玉器的被注意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青铜器渐次萌芽之时。玉质的天然美既深得奴隶主的爱好,而玉工的传统技巧又得到新工具(青铜器)补助大有提高,故大量玉器被制作。

因硬玉和软玉都有温润之光和不可描写之色,深为人所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糜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礼记·聘义》第四十八篇)。这里不仅把玉看作坚贞温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格的象征,而且把玉作为人生行为至好标准的代称辞(如玉人、玉色、玉立等)。似乎玉石的材质审美已高于用玉石做媒介的雕塑本身。

象牙与黄金也是贵重雕塑材料,象牙不仅稀少,而且材质纯洁光润,所以很珍贵。黄金为贵金属,产量不多。材料本身的珍贵使得雕塑的审美效果大大提高。

在传统雕塑中,人们最爱用而且用得也最广泛的材料是青铜。以中国青铜器为例,根据历代著录及发掘所得,大约成品已超过万余件。虽然铜的合金有好几种,但由于长期受腐蚀,最终的质感差别不大,铜制雕塑数量虽多,其材质美感已成定式。木材与石材一样,材料资源丰富,石材坚固永久,木材的人工雕凿肌理丰富,两者加工工艺成熟,很受广大制作者青睐。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一方面与绘画相比,雕塑只是工匠们的“皂隶之事”,使得雕塑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思维形态,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雕塑实物资料,却没有留下系统的雕塑史论的专著。另则雕塑一直没有摆脱宗教与墓葬两大服务,由于题材和仪规的限制,极大地妨碍了雕塑工作者的艺术想象。对雕塑材料的探讨也仅局限于工艺品之类。

再者对雕塑材料的探索还跟材料的加工工艺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之前,手工工艺从某种意义上也有其局限性,其耗费的精力远大于机械加工手段,机械加工所带来新的材质美感从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雕塑审美的发展。

三、材料探索与西方现代雕塑

赫伯特·里特写的《现代雕塑简史》是从罗丹开始的,罗丹本人对雕塑材料有很好的描述,他说大理石近似人的皮肤:“抚摩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在现代雕塑发展过程中,通过对雕塑材料的探索,产生了立体派、构成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流派,而对材料自然属性的探索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布朗库希的雕塑形式是“在两个颇为使人折服的观念下发展进行的——普遍的和谐及材料的真实性。”1布朗库希本人也曾表示:“当你雕琢一块石头时,你将发现你手中的这块石头的精神及其他属性,你将跟着对这块材料的思考而展开你的艺术构思。”2布朗库希所使用的雕塑材料,从现有的作品看仍是铜、大理石、木材等,但他对材料的抛光、着色以及从对材料的观念出发下的形式等,在现代雕塑史的发展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布朗库希,现代雕塑的特征进一步被奠定——对自然材料的重视。让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雕塑史:

虽然毕加索在1909—1910年完成第一件立体派雕塑《女人头像》,但在随后两年间,立体派的“纯形式”理想渐渐被一大堆各种物体的“掺杂”所代替——浆糊纸、油毡、木片和细绳,其中脱颖而出的第一件用集合手法做成的雕塑《苦艾酒杯》,是用蜡模翻制的青铜作品,上面放置一把真正的汤匙来平衡整个雕塑。

构成主义的倡导者——塔特林,从毕加索那儿得到了启迪,开始“一种新型的雕塑,用原材料和现成物品构成艺术品,并将它安置在真实的环境空间中,严格摒除任何再现的意图。材料有着各自的造型品格,用木头、铁、玻璃等表面质感来组织一幅艺术品,‘真实空间中真实材料构成’。”3《第三国际纪念碑》这件作品不仅仅用合适的材料来象征这个新时代可能获得的成就;更进一步说,一种新的艺术也依赖着新的材料也被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社会意义。

而后,康定斯基、嘉博、佩夫斯奈、罗德钦柯和李西斯基相信艺术的功能更为直接——对空间、量感和色彩基本因素的深入研究,如他们所讲,去发现“美学、物理和功能上的容量”,雕塑和构成的浮雕似乎是揭示这种物理和功能的容量的最好媒介,也提供了生产上最终的益处。

在包豪斯学校,构成主义的教学分为基础课和设计课,前者指材料和工具的训练,后者指观察、表现和构思的训练。而后的基础课指导老师莫霍利·纳吉创作出活动的雕塑,而且采用了一种新材料“树脂玻璃”,到1943年他完成了第一件树脂玻璃与铬管的雕塑。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从未同具像传统作出过决定性分裂,而波丘尼的未来主义则相反,他不仅仅是工业技术文明的第一批艺术家:他们的原则来自技术——动力和运动、机械的节奏和制造的材料。他还宣称人类的整个艺术体系的基础都将被改变,同新体系相符合的应是新的形象、新材料、新的社会功能。

对于雕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在绘画、浮雕、圆雕和现成品之间消除任何形式上的区别。现成品艺术由此产生。这样的艺术品已经远远不是通常的雕塑、绘画所指的涵义了,而是一件不能具体规定的物体。

轻视思想上的母题,导致雕塑家迈向金属材料的选择,金属易拉长,拉长成丝;易锻打,可以锤击成形;还可以熔和铸。现代雕塑家充分利用金属的这些特点,开始制作金属焊接雕塑。

由以上的西方现代雕塑各流派的发展得出:材料的探索对雕塑的发展意义重大。

虽然,在亨利·摩尔的作品中青铜作为最终材料不断出现,但他的雕塑设计随材料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在雕塑中发现的材料真实性对他来说是最重要的特质。每种物质材料都有它自己的特质,只有当雕塑作品直接地与材料发生关系时,物质材料才能作为观念的一部分发挥作用。例如岩石是坚硬和凝固的,它不可能超出它的物质结构之外去勉强达到一种柔软的程度。

随着雕塑概念的解构,现代艺术家已从生态学、大地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多样艺术入口,将艺术与人的感官和环境、时间、空间等紧密地联系起来,各种艺术的可能性正在探索。材料的内涵已不仅是传统雕塑材料中的金、石、木等,而是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介。

参考文献: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2篇

因此,它给我们研究现代雕塑的材料带来许多不便。尽管如此,分析、研究现代雕塑材料也并非完全无迹可循,下面就让我们以现代雕塑的大致派别来进行论述。

一、现代主义雕塑的材料

从20世纪法国艺术家毕加索开始,雕塑家们开始不断探索雕塑各种自足空间的表现形式,早期现代主义对以后的雕塑最大的贡献是“拼贴”和“现成品”的概念。而毕加索则是现代主义运动中最早涉及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最先提出材料概念的艺术家,他的雕塑作品《牛头》是将自行车车座和车把拼贴在一起形成牛头的形象。他这种“拼贴”手法,开创了现代主义艺术手法与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拼贴”式的创作中,毕加索提出了“拾来的材料”这一概念,并在自己以后的创作中不断用各种拾来的材料创造出各种神奇的作品。而杜尚的《泉》则是直接把现成品拿到展厅。在他们之后,雕塑艺术中许多新的技术手法如借用、挪用、复制、并置、装置等逐渐出现,而正是由于他们这种对待雕塑、对待材料的态度及对待雕塑的新概念导致了人们对正统的雕塑审美观的质疑,也使得“材料”的说法在现代的雕塑理论中越来越被重视。

二、构成主义雕塑的材料

现代主义雕塑发展到构成主义时期,在视觉上几乎找不到传统雕塑的量感与体块的概念,更无法以雕塑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去寻找可视形象,而替代它的则是形式的功能与结构的合理性。

构成主义的艺术所运用的多是锻、铆、铣、刨、钻、抛光等工业技术,所使用的材料与工业技术结合紧密,他们对待材料的观念多来自于波菊尼所提出的“要结束传统雕塑中青铜、大理石在传统雕塑艺术中的表现风格与手段,主张对日常生活中平凡材料皆可为我所用,并强调作品不应该只用一种材料来完成,它应该结合多种不同的材料”。因而他们的作品中所用的材料也是多样的,如塔特林的《第三国际纪念碑》就是用木、铁、玻璃构成,佩夫斯纳的作品则更多地用线、塑料网绳、金属等材料排列、组合、穿插而成。构成主义材料多与工艺技术、新技术、新材料相结合,因而他们所选的材料多轻、薄、透,是材料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同时 ,他们通过使用最新的材料工艺和造型试图建立艺术和机器之间的新关系。

三、超现实主义艺术雕塑的材料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雕塑受弗洛伊德的影响较重,追求一种潜意识心灵体验的再现,他们喜欢表现梦境的、离奇的、虚幻的事物,他们在作品的表现手段及材料的选择运用上是大胆的、离奇的,有时也是荒诞不经的。在运用“现成品”的基础上首次创造运用了电影短片、人体行为、装置艺术等新手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还扩大了雕塑材料的范围,创造观念方式上与艺术手段上的不同。他们还喜欢把最不相干的物体组合在一起,并且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产生出一种潜意识的梦幻般的效果。如达利的作品是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米罗的户外雕塑作品,奥本海姆的《裹着裘皮的咖啡具》等等,总之,超现实主义所使用的材料既多样又富有个性,追求的是日常物体的不和谐组合,使观众产生更多的联想。

  四、波普艺术的材料

波普艺术(Pop Art)是1962年至1965年之间盛行于国际艺坛的新艺术,在波普艺术家们看来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自我和个性,大量的流行文化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流行文化和商业文化成为这一时期的统治文化。波普艺术的代名词即“流行文化”,波普艺术的核心概念是“复制”(copy),对于波普艺术家而言,他们用复制的方法来解释这个不断复制的世界。

在对待材料上,即“复制”手段的产生,它的材料来自社会、大众、文化所提供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如雕塑家克莱斯·奥登伯格,他早期使用的材料就是用泡沫、帆布、软塑胶、皮革来复制生活日用品和日常器械,在这些软质材料的转化下,原来日用品的属性在视觉上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使人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他则将日用品放大,放到公共环境中,给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贾斯帕·约翰斯则用青铜铸造出电筒、灯泡和啤酒罐并着上色彩,英国的波普艺术家阿伦·琼斯用玻璃钢制作穿着皮内衣的女人体,阿尔曼利用物体的聚集,形成几何秩序来反映现代的机械文明,而莱斯的作品则用霓虹灯管弯曲塑造。总之,波普艺术家们所选择的材料是无所不包,且使人眼花缭乱。而在过去,这些材料并不属于艺术上的材料,也没有艺术家敢于用这些材料来创作艺术品。

五、集合艺术的材料

“集合艺术”是废品艺术和垃圾艺术的史学称谓,英文的意思是“集合、聚集和装配”。

集合艺术直接把拣来的废旧物品加以组合,其价值在于情绪上的联想,材料本身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按照艺术家的意志进行组合,并以传达艺术家的观念为目的。塞撒·巴尔达契的雕塑作品采用大量工业废品通过精湛的焊接技术组合而成,并利用巨大的油压机将垃圾厂的旧汽车挤压成多种彩色的金属块。而费尔南德兹·阿尔曼所使用的材料非常日常化,有茶壶、斧头、车票、电灯、开关、橡皮、图章等等无所不包,他将它们重新排列组合,表现出一种物体堆叠后从量变到质变的视觉效果。

集合艺术的材料运用集中体现在废旧金属“材料”上,从社会学角度看也是作为对工业时代的一个回应。废旧工业材料及新加工技术的使用,不但使材料本身进行了改变,而且使材料的体量也变得巨大,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

六、极限艺术的材料

极限艺术(Minimal Art)亦称极简艺术,认为艺术的标准是理性的秩序、概念的严密和明确、形式的简洁以及非文学性和非道德性。他们否认在作品之外有任何引申的意义。此派艺术家强调:重要的是作品,并且以作品是什么来看待 ,而不是作品代表了什么。极限艺术可以说将几何学抽象更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绘画与雕塑还原至本质的要素。极限艺术的雕塑,排除了传统的台座与再现的意念,甚至拒绝艺术家手的痕迹。

极限艺术使用多媒体(铁、铅、铜、塑胶、玻璃)等材料,并以极其强烈鲜艳的色彩,以及新的方式刺激着感官,如卡尔·安德勒的作品《64块铜板》就是直接置于地上,安德勒的《铝与锌》也是把材料作为一种制作空间的手段。罗伯特·莫里斯,他所使用的材料《工业零件到毛毡》,他所关心的是美学感知,而不是材料的质感和文化意义。

极限艺术比较注重思考展出场地与视者间的关系、自我和物质世界的关系,并且将空间以及人、空间和作品的关系作为一个新的课题予以提出。

七、观念艺术雕

塑的材料 观念艺术(Idea Art)是60年代中期兴起的美术思潮,又被称为“思索艺术”“状态艺术”。观念艺术标榜突破传统观念,认为艺术中最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和观念。材料与形式已不是承载思想感情与呈现观念的唯一形式,观念的表达用来作为艺术行为的开始,观念作为材料,语言和文字也开始作为材料来使用。并且“社会雕塑”的概念开始出现,正如波依斯所说:“人们要扩大对艺术的理解,材料不仅仅是用来做雕塑的,语言的形式表现也是艺术,人类创造力的整体,从感情和思想开始,由一种特殊的语言材料表现出来,因此你就需要你的身体和其他器官,如舌头、心肺、空气和声波等等。”

“观念艺术”的主要材料也限定在了文字、概念、语言、知识、数字以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中,并通过方案、照片、文献、谈话、地图、电影、录音、录像等行为或者装置的方式来呈现与传达。他们为雕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并建立了新的标准,传统的物质材料(青铜、石、木头、金属、陶瓷)几乎成为边缘材料,所有的作品都是作为一个过程的证明或者交流的起点。并且伴随着观念艺术,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变得越来越开放。

八、大地艺术的材料

大地艺术(Land Art),它诞生于1967年至1970年之间,它不但与传统艺术有着切身的关系,而且不把美术馆作为美术运动的活动空间。艺术家实际活在创作品里,而不是活在创作品之前、之后、之左或之右,即创作者的灵魂和身体,同时出现在创作品里。大地艺术的艺术家们所用的材料也很广泛,如克里斯多的《山谷布帘》《包裹国会大厦》,都是选用巨大的化纤织物及钢铁大网等材料,而史密逊的《螺旋状防波堤》则选用岩、结晶盐、土及藻等大自然本身存在的材料。当然观念与艺术行为是大地艺术的最终解释,它的创作包含着策划、构思及社会政府、科学与技术,另外涵盖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它们最终以图片、影像的表现方式呈现出来。

大地艺术在工业文明国家较多地受到欢迎,因为西方工业社会对社会环境的污染和对大自然的动植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艺术家们重返自然,并通过大自然表现自我情怀也使得公众注视到大自然的珍贵与美好。

九、装置艺术的材料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3篇

[关键词]著名人物;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23 ― 02

著名人物的档案,是著名人物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创作活动及著述工作中形成的、能够反映其个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的文字材料。

我们伟大的祖国,人杰地灵,在她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优秀人物。在近代,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英勇地进行了一百多年反帝反封建的浴血奋战。从虎门硝烟、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英勇壮烈的革命斗争,造成了无数叱咤风云、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林则徐、洪秀全、孙中山、、、、刘少奇……,正如在他的词中所说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我们祖国出现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家,以及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他们进步的思想和卓越的创造,为祖国的历史增添了夺目的光彩,为祖国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成为我国极为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所有这些中华民族优秀的人物,他们所进行的杰出的社会活动,对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是有卓越贡献的。今天我们研究他们,纪念他们,不但可以从他们的社会活动中,看到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面貌,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祖国所走过的光辉历程,从而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为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其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大量珍贵的文书材料,已有相当一部分散失了。仅存的一小部分,也极为分散地保存在一些部门和个人的手里。这对我们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以及编修史志和编写人物传记的工作,造成了极大地困难。所以,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各个历史时期(包括当代)的杰出人物的材料,建立起他们的个人档案,集中统一地进行科学的管理,对维护这些珍贵历史资料的安全,对我们今后的工作和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明确著名人物的范围

建立著名人物档案,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样的人物称得上著名人物?也就是说,必须明确著名人物与一般人物的划分界限,必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取舍标准。我们认为,所谓著名人物,应该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的某一领域或几个领域(诸如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学艺术、医学、宗教等)产生过较大的社会影响或有过较大贡献的人物。比如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卓有成就,富有名望的各界社会名流,如著名的教授、专家、科学家、医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实业家等;形成了独自的流派和风格、享有盛名的书画家、作家、艺术家,以及在宗教方面颇有名气的高僧等。再就是像、雷锋、向秀丽这些人民英雄,以及全国劳模,应该算是著名人物。因为这些不朽的英雄和光荣的劳动模范崇高伟大的思想品德,以及他们为革命、为人民的献身精神,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他们是在革命的理想、情操、品质、精神方面树立了一代风范的人物,是值得人民永远纪念的英雄模范。

当然,“著名”与“不著名”是相对的,必须具体分析。同时,全国性的著名人物与地方性的著名人物、省的著名人物和县的著名人物,又有些不同。有些人在地方来讲是著名人物,在全国来说就算不上了。

某些影响特别大的反面人物,其档案对历史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必须纳入收集范围。

二、著名人物档案形成的特点

首先著名人物档案大部分或相当一部分不是机关公文,是个人在社会活动和生活中形成的私人文书材料。因此没有收发文登记制度,材料的收集保存没有制度来保证,也没有专人来保管。这是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不易收齐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由于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有相当一部分产生于他们个人的活动,这部分属于私人所有,这一点与其他档案有很大区别。国家档案馆要征集这些档案,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的规定办理。第三,机关的上下隶属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工作活动地域也基本不变;著名人物则不一定,有些著名人物,社会活动范围较广泛,活动地域的变化迁移也较多,在他们活动过的地方,一般都会留下他们的材料。这就使得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具有分散性的特点。第四,著名人物复杂丰富的社会活动内容和个人生活经历,使得他们形成的文书材料带有复杂性的特征。如从材料的类别上分,有书信、记录、著作、证书、表格、公务文书等;从文书的制作材料分,有声像、文字材料等;从材料的作者来分,有本人形成的材料和别人为他所写的材料。此外,人物作为立档单位,各类人物的差异也比较大,如艺人、医生、学者、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华侨名流等,他们形成的材料也各不相同。

三、明确著名人物档案的征集收集范围

笔者认为著名人物的材料齐全与否,主要是看其能否全面反映出著名人物的生平、活动。因此,收集材料应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能综合反映其各方面情况的最基本材料;二是能够反映出对其社会活动、生活经历有影响的条件、环境的补充性材料;三是各级组织部门为其做出的坚定性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方面:反映其生平的各类书表。如入党、入团或参加其他党派、团体的申请书、志愿书,职称评定的呈报表,个人履历表,工资表等;各种证件。诸如出生证、毕业证、结业证、党费证、会员证等等;自传性材料。如自传、日记、个人回忆录等;工作和学习笔记;与友人、亲属、战友及其他人的来往书信、便签、电报等通讯材料;本人各种著述(包括各种理论著作、学术著作、美术等)的原稿,修改稿和定稿,工程图纸等;有关人物、报刊、杂志为其编写的传记、报告文学、事迹介绍,以及对其作品论著的评介性材料;政府或组织对其发出的任免书、奖励材料、所受勋章及领导人为其所题的题词;本人的照片及其活动的录像、录像带等;本人或其家庭的房产、地契文书、账簿、家谱等等;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为其举办的报告会、展览会、广播电视报导形成的才来哦;本人起草的公务文书(含会议讲话稿)的副本或复印件;遗嘱、委托书、绝命书等遗言性材料。

以上所列,只是大体的收集范围。由于有些材料并不是所有人物都具有的,如论著、设计图、任免书灯,因而在进行收集时,应从事迹出发,尽可能把能反映其本人历史情况的材料收集齐全。

四、著名人物档案资料征集收集的注意事项

根据著名人物档案的形成特点,在收集工作中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必须依靠地方党组织的领导和各级地方部门的支持。因为收集某个人的档案材料,涉及到的单位部门、群众组织和有关人员比较多,如果没有党组织和政府的支持,没有有关单位、人员的重视,并得带他们的积极配合,要做好这项工作,是很困难的。

其次,应该由档案部门统一进行收集。档案部门应取得组织、宣传、文教、统战等部门的协助,克服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现象,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统一进行收集。过去,一些部门如博物馆、文史馆、图书馆等,在收集图书与文物的同时,对一些著名人物的历史材料也做了不少的收集工作,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了这些珍贵材料的散失,但把这些材料长期保存在各个部门和将原件长期陈列,是不利于保护档案的。因此,这些材料的原件,应保存在档案馆,其他部门要利用这些档案材料进行研究或用于陈列,应该用复制品。

第三,把重点征集和普遍收集结合起来。档案部门对著名人物的档案材料要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对一些已确定为著名人物的材料要分配专人与有关单位、人员加强联系,扩大线索,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力量进行一次突击性的收集,以避免材料继续流散。此外,在一些敌伪档案中,在旧书店和废纸收购站中,以及在著名人物的一些亲朋师友中,有时也会发现有价值的材料,应进行普遍收集。

第四,向个人征集,应遵照有关法律的规定,采取自愿的原则,做好细致的宣传工作,并讲究收集方法。如有可能,最好是收集原件;一时还收不上来的,先采取借来复制的办法;一些材料如私人信件等,如果个人尚不愿意交出,则可以先登记线索,以便于日后收集。

五、著名人物档案收集后的整理方法

(一)区分全宗

形成材料较多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全国性、全省性人物,可单独构成全宗;形成材料较少的著名人物,可按时期或行业,组成联合全宗。

(二)分类整理

一个人物的档案材料,要分门别类的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和系统化。整理的方法,可以按照材料的特征,把它们分为若干类,如书表类、证件类、传记类、通讯类、著作类、评介类、奖惩类、声像类、账簿类、遗言类等等;也可按时期分类。有些材料比较多的类,如著作类,还可以再细分为文学类、美术类、专著类等。

(三)按材料的类别,结合年代的顺序立卷

由于个人形成的文书材料,不像机关文件那样一文一事,而往往是一份材料里面同时记述着几个问题,如信件、日记等。另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也往往事比较繁杂的,较难按问题进行分类;况且事情的处理也不一定有文字材料保存下来,所形成的材料远远没有机关多,一个人的材料,一般是采用一次立卷归档的办法。因此,著名人物档案的立卷,不宜照套机关年代―问题或其他立卷方法,而应该按材料的类别,并结合时间的前后顺序进行组卷。如果某些类的材料数量少,还可以把几个类合成一个卷宗;至于材料多的类,则可以按前面所说,再分为几个小类进行组卷。

(四)案卷的排列

为了查找利用的方便,案卷的排列必须做到有规律可寻。一般说,著名人物的案卷,采用按姓氏笔画排列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

(五)编制检索工具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4篇

关于材料在绘画中的运用。从美术史上谈,是个特别宏大的话题。从传统意义讲,材料制作不过是绘画制作的前提,传统绘画制作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美术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艺术风格,形式和语言以及艺术流派的界定。都是从绘画中的构图和透视,形体塑造和空间比例,光影变化和个性体现等方面去分析探究。无论古希腊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还是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印象派时期。这些时期的艺术家都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些关于传统形式上的追求和挖掘,使艺术史的发展达到空前的繁荣和活跃。但从另外角度去分析,艺术上的传统意义便应该具有新的内涵和形式了,否则,便缺乏生命力,失去了其存在价值。当代艺术中的架上绘画,应该另辟蹊径,寻找出路。观念的介入和材料的运用,可以说是现代画家为了探究创造新的绘画形式所进行的尝试。而现在绘画中的材料,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材料了,它是一个点的放大和转换,具有了质的升华。这种转换所形成的独特陌生感,却给观者以前所未有的视觉愉悦和心理刺激。党保华作品就是利用了这种转换,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种材料的巧妙运用使其背后的主题更加明确。更加深刻。而这种材料的源头――垃圾站的废弃物,在画面里的巧妙运用,便具有了象征意味。关于人的生存环境的剖析,在其作品中的显现,增加了主题性的人文关怀和学术价值。

以材料为媒介进行现代绘画的创作,可以分两个层面进行讨论,一是以材料为材料,换句话说,就是把材料当成创作工具,为了追求视觉上的强烈感官刺激,注重形式和语言,不断的探索研究,把材料性能发挥极致。二是把材料进行物质和精神双层面的探讨,把对人类精神层面的思考,运用材料物质的性格加以引伸扩大,从而增加绘画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两种讨论都是围绕材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的绘画载体,它不光是对传统审美的标准的延伸,而且还是作为独立表达的形式所在,于是,便具有了一定的超越性的作用。这是一种抛开形式语言,材料本质之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体现。党保华作品中材料的介入。难得可贵的是二者都能在其作品中呈现。品读他的作品,早期的关于童年记忆的种种联想:层层剥落春联痕迹的运用,老家粗花布拼贴和陈年旧报纸的揉搓;现在科技产品的废料加上被污染的自然物品在现在作品中都能够表达。这些符号在作品中的展现,充分表明保华的高明和智慧,他没有局限在材料的视觉表达上,而是在视觉空间里传达心理和精神的内涵。使其作品不只是在形式上探索抽象语言,还具有了个人私密和对人类共性的文化思考。更有价值的是: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拼贴技术和抽象主义的理念,却具有东方绘画中的意蕴。

绘画中的意象表达是东方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传统艺术具有明显的意象化的倾向,于是,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艺术就是意象艺术。从西方传过来的油画经过百年的发展和洗礼,在审美的趋向和表达方式上,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改造,无论从题材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融入了中国民族精神和文化沁透,是许多画家在进行创作时表现出了明显的意象化倾向,从而展现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审美意识。意象性的中国油画并不是简单的绘画形式,而是具有一种特殊的东方文化精神,在外形上虽然具有西方绘画艺术的一些形式语言,但其内涵存在着有别于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和不同于西方绘画艺术的独特审美特征。它具有了一种“天人合一”的东方文化的宇宙观,也包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心游物外,物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保华作品中所传达的那种精神层面上的意义,表现了典型的东方意蕴。他所追求的不拘泥于具象形式的描绘,而进行的抽象的材料制作,运用象征,隐喻,等表现方式,表现意境的传达,彰显了中国文化精神特质。

生物材料的定义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史料分析;以生为本;探究创新;理论与史实统一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达到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这不但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在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考生应能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然而现在的高中生即使是高三的学生在试卷中普遍存在主要问题是:基础知识弱,原理不清;审题能力弱,理材不清;解题技巧弱,应试无技;知识迁移弱,重组不会;思路狭窄,扩散不足等。这说明学生利用史实、运用史实、解决史实的能力弱,达到“史论结合”就更无从谈起。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解决着个问题呢?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做到什么,不如教学生如何去做。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灵活巧妙的运用史料分析法去做到史论结合,即史料分析、以生为本,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1提高认识,更新理念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诸如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等教学中老问题,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探究精神萎缩,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一定在教学理念上要快速的更新,以生为本,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要以学生全面地发展为教学指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史料分析法。

“史”作为历史材料,是反映历史本体的内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观性,它是进行历史理论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离开了这些基本的历史材料,历史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学生以此得来的理论只能是僵死的教条,而不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武器。“论”是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观点和结论,是有关历史本体的认识论内容,是对史料的分析、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里应突出的是理论性。正确的历史理论直接来源于史料,又指导着对史料的研究。

2精心备课,把握方向

史料分析法关系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学生能力是否提高又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具体史料的学习与历史理论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现象去就事论事,而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和方法,从历史现象中揭示出历史规律及本质。在备课中有计划、科学地利用教材,拓宽、挖掘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问题,精心挑选材料,使学生能根据史实发展的全过程,得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的处理好史实和理论的辩证关系。

3教授方法,慎重选材

指导学生“到材料中去”,对典型史实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提炼、整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逐步提高处理材料能力,最终达到透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的概括归纳能力,引出理论,即“论从史出”。这个培养在教学环节中要润物细无声的注入学生的头脑中,所以材料选择一定慎重:一要具有指导性,短而精,少而明,使学生容易产生正确思维,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二要材料要从易到难,目标的适度,让它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差度有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三材料要有成效性,有效的材料会激励学生产生新的需要,形成内驱力,对学生会产生积极影响。

4科学设问,探究学习

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所以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所提问题应当是具有探究的、开放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充分思考,教师再启迪诱导学生得出答案,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发现史学领域原来的一些观点或定论,随着史学的发展,史学理论不断发展,新的史料不断发现,现在看来,有些还存在疑问或还没有定论。这些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去探索,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为了得出独特的有见地的见解,必然对史料和史实进行研究和推理,产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从而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如关于对李鸿章是忠臣还是与日本狼狈为奸?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以开放性的题目鼓励学生充分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现在高考能力上的要求也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主动探索的过程。而史料分析法就是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以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促使了学生不断创新,从不断发现客体新质,不断改进已有认识和经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是通过静听、静观接受现成知识结论的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消极地学为主动积极富于创新地学,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发展,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使学生在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的同时,学会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史实,丰富和发展理论,最终达到理论与史实的高度统一。参考文献

[1]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版

[2]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年版陈龙安

[3]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