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

社区资源分析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因;措施

社区医院的实质上就是社区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体制,方便群众看病,也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医疗服务的能力。目前社区医院的的人力资源有限,要缓解看病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治。社区医院在人力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必须要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促进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1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理论支撑

我国的社区医院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晚,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导致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的体制不健全,在人力资源上的管理不合格,工作人员不流通。现阶段我国已经有专门的人员研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在研究的方法上,没有规范的实证的分析。学者在研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研究课题上缺乏系统性,国内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完全借鉴国外的经验来管理国内的社区医院则会出现不对症的情况,所以必须要研究出与我国配套的特色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是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管理[1]。

1.2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专科、全科类的医生,甚至一些社区医院仍然存在没有专业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同时,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的紧张,导致一些医学院校刚毕业的学生改行,改专业,也导致一部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流失[2]。

1.3观念落后

对我国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结构上分析,整体的人员素质较低[3]。社区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认为社区医院的工作环境差,交通方便,必要时还要上门为居民服务,收入较低;在社区医院工作自身的专业受到限制,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这与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不足,主动为居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有关。

1.4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区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这无形给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4]。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收到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体制影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医院的管理人员在实际上并没有人事调动的权利,上级部门干预过多,方案审核难以通过,在许多问题上责任划分不明确,所以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在绩效评估体系上,使用的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在具体的考核上没有具体的分专业和层次,所有人员的考核都使用统一的标准。考核绩效设计的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全面的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并且考核项目不符合社区工作的要求,考核过于形式化。在绩效考核上没有与社区医院的具体情况结合,考核缺乏科学性、合理性[5]。此外,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不合理,在人才管理上和人才机构上分配不合理。

2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具体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社区医院的工作岗位不同,考核绩效的群体不同等特点,决定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难度[6]。现在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社区医院的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制度,现在社区医院的管理水平低、效率低下。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社区医院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才流失,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淡薄。

3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社区医院内部的运作规则。所以社区医院要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社区医院的管理机制要以社区医院的建设为指导思想。要提高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明确社区医院的的服务对象。各个社区的相关人员要承担起责任,科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实现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7]。

3.2政府加大资金的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保障社区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根据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具体的规模投资。合理分配资金的建设,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重新做出规定,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有不同的标准。社区医院的经费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分配。要拓宽社区医院的的融资渠道,社区医院的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断增收社区医院的收入,把社区医院可以归纳为医疗保险中。

3.3优化资源配置

要对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所以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进行调整,改变资管结构失衡的状况。要建立社区医院的网络设施,对社区医院的服务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健全社区医院的管理制度。扩大社区医院的管理规模,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8-10]。调整社区医院的资源结构,使得其发展与社区医院相符合。针对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健全社区医院的运行机制,实现对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3.4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必须要提高社区医院人力

资源管理的整体素质。社区医院的能力社区服务的管理的质量和能力有关。转变社区医院对居民的服务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从根本上转变居民的态度,才能改变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测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要提高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对于学历较低或者专业水平低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居民的职业水平,加强居民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社区医院的人员的整体服务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3.5健全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社区医院的管理制度,社区医院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医院的考核制度,加强对社区医院的考核水平。完善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任职资格的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完善社区医院人员的晋升制度和水平。改善对员工的工资待遇和服务的水平。

4小结

社区医院是直接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起到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在国内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撑,研究的水平和方式比较落后,研究人员研究的客体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社区医院的资源上严重的缺乏,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分配比例不协调。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并且缺乏一定的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理论支撑,缺乏资金支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制定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大资量的支持,拓展人力资源的总量。优惠资源配置的结构,对社区医院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改变社区医院资源结构失衡的状况。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符合社区医院的发展,调动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荆丽梅.我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D].山东大学,2008.

[2]郭颖婕.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张莉.新医改视野下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85.

[4]吴晓芬,宋丽娟."二八定律"在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9):13-14.

[5]李小燕.新医改形式下社区护理管理现状探讨[J].心理医生,2015,21(20):179-181.

[6]姚艳清.北京市二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7]杨晶,李传荣,崔爽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2-1304.

[8]姜梦颖.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4(26):39-40.

[9]唐斯语,唐光燕,刘雨婷,等.成都市双流县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学,2015,21(3):19-21.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是确保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关键,是赢得居民信赖,深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所不可或缺的前提。

本文利用2007年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线调查材料,对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当前人力资源状况,发现问题及不足,为政府提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7年10~2008年1月,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重点联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线调查中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相关资料。调查对象主要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以及所抽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方(用以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调查)。

结果

厦门市5个城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达95%。

厦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2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18人,占82.83%,医护比为1:0.4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师分别为89名和50名,中医师分别为56名和48名,每一服务中心平均有4.68名全科医生,2.95名中医师,5.58名防保医生和7.37名护士: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拥有有1.28名全科医生,1.23名中医师,0.47名防保医生和2.87名全科护士。

将厦门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中心占16.06%,站占18.18%;具有专科学历者,中心占26.85%,站占26.45%其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中心占57.09%,站占55.37%。以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为主。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率为65.71%,社区卫生服务站为32.48%;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率分别为40.71%和22.32%。全科医生培训的覆盖率比全科护士培训的覆盖率高,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与全科护士的培训覆盖率还没有达到100%。

讨论

按2006年末城区人口109.24万计算,厦门市每万人口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1.25名,其中医生5.41名,护士2.31名,基本能够满足卫生部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标准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万人配置要求,但要实现卫生部提出的今后城镇居民70%的医疗服务都要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承担的目标,显然还远远不够。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服务 性质 资源配置方式

【作者简介】:重庆社会工作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重庆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电话:023-69025298;E-mail :cqligy@263.net ;地址:重庆市巴南区景竹三村1号。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自1984年民政部“漳州会议”提出“社区服务”的概念,社区服务实践已走过了十六年的历史。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把“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今后五到十年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然而,什么是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的范围、性质、运行机制等问题,理论上需要探讨。本文从社区服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分析着手,对社区服务的内容、性质及其资源配置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以求加深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供理论界和社区工作者参考。

一、 社区服务产生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社区服务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其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和经济背景。

1、 中国是一个后发外生型,正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1995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29%,城镇人口35174万人,到1999年年末比重上升为30.9%,城镇人口达到了38892万人,1996-1999年城镇人口4年增加了3718万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66%,年平均增加930万人。城市化发展,社区形成具有特定地缘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需求的现代社会单元。

2、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区人,需求发生转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人基本上分属于全民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不仅工资由单位发给,住房、交通等由单位提供,甚至个人和家庭的方方面面的社会需求也由单位解决,城市人是一个单位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和大部分事业单位逐步成为了市场主体,原由企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逐步剥离出来,交由社会承担,个人和家庭的相当部分社会需求转移到了社区。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成为今后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3、 社会转型,贫富差距拉大,最低需求下沉社区。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讲求的是经济效率。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贫富差距拉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失业和下岗人员队伍扩大,相对贫困人口增多,最低生活需求在社区集中体现。

4、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区养老需求上升。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晚,但人口老龄化速度相当快。“九五”期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为8345万人,比“八五”期间的年平均7057万人增加1288万人,增长18.25%,社区养老需求急剧上升。

5、 政府转变职能,社会事务下沉社区。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也逐步推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职能转变,“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已成为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发展的趋势。城市管理体制由“两级政府,两级管理”,向“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发展,社会事务下沉社区,“费随事转”,社区需求和供给规模及水平大大提高。

6、 农村劳动力进城,国企职工下岗,住宅私有化、商品化,社区资源总量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国企职工下岗,沉积在社区。社区劳动力供给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资源非常富裕。这给社区服务的开展和低成本运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城市职工住宅私有化、商品化改革,居民小区的开发,既有利于社区意识、社区认同感的形成,又有利于社区资源的积累。

总之,社区服务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二、 社区服务的主体和内容分析

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社区需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水平上,都在日益扩大和提升。社区居民需求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并不是所有需求都需要并能在社区满足。能纳入社区服务的社区需求,只能是需求主体在社区,同时供给主体也在社区的那部分。以社区机构、民间组织为主体提供或通过社区主体来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以下类型:

1、 面向社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在社会保障社会化管理的改革过程中,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个体业主进入社区管理,社区机构相应地向这类人员提供社会保障登记和退休金、保险金的发放服务。

2、 面向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服务。这是传统的民政济贫、优待抚恤服务和新建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服务,是社会安全的最后防线。

3、 由社区机构、民间组织面向社区老年人、孤儿、残疾人提供的社区福利服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老年人、孤儿、残疾人的关怀程度越来越高,要让这部分弱势群体同样享受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开展社区福利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是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

4、 便民利民服务。这是由社区机构、民间组织提供的旨在方便本区居民,解除其后顾之优的特定服务,如日间托儿所、午餐小饭桌等。

5、 社区卫生保健服务。这是由驻社区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纳入职工医疗保险范围的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老年人保健、妇女儿童系统保健、主要慢性非传染疾病治疗等服务。转贴于

6、 社区物业服务。这是由社区物业管理机构面向业主提供的房屋建筑本体、公用和共用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维修、养护服务,公共环境的清洁卫生、园林绿化服务,本物业区的交通车辆行驶、停泊管理服务和安全监控、巡视等保安服务。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广西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为了解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于2010年1月对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广西5个市、共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卫生技术人员。

1.2方法: 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和知识掌握情况。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调查124人,其中男、女性各27人、97人(性别比1:3.59);平均年龄(36.5±10.5)岁,主要集中在20岁~和30岁~(分别占33.9%、31.4%)。

2.2专业和执业资格证: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为主,分别占37.9%、38.7%;护理类执业资格证居多(35.6%),其次是医疗执业资格证(22.2%),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占13.3%,公共卫生执业资格证书仅6.7%。

2.3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最多,分别占37.9%、36.3%,高级职称仅2.4%,无职称23.4%。

2.4社区卫生服务知识掌握情况: 将内容归纳为健康基础知识、营养基础知识、食品营养知识等六项,每道题满分124分。总平均分仅76分。

3 结论

3.1性别、年龄构成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占绝大部分。年龄结构上,构成过于年轻化,实践知识欠缺,需要强化培训和培养。

3.2专业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3.4%,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占29.0%,与《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有很大差距。

3.3公共卫生及全科医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全科医师与2015年全科医师数不低于1/3的目标相差很远。

3.4职称结构不合理: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3:1[1]。目前广西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非常低,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偏高,且无职称人员比例高达23.4%,高级职称比例低于昆明市四城区高级职称的比例7.1%[2],无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无职称人员的比例2.78%[3]。

4建议

4.1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的挂牌医生或护士为居民服务,提高知名度[4]。鼓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工作,起到“传、帮、带”的作用[5]。

4.2根据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知识的补课教育,加强社区康复、预防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人际交流等内容。

4.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可采取自学考试的方式,设定学习科目,单科结业,所有科目结业后颁发合格证书。

4.4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经过全科医师培训转为社区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 贾利高,王芳,林良强,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2007,24(1):35-37.

[2] 李伟明,姜润生,韩云涛,等.昆明市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1:40-42.

[3] 梁万年,李静,关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 1038-1041.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影响因素

前言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体育需求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对于健身场所的选择人们也由在单位锻炼转向到社区锻炼,单位体育功能的逐渐弱化,使得社区体育在群众体育中的地位日显突出。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发展状况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概念界定

体育人力资源是指体育系统内接受过体育专业培养教育或受过专门体育训练和培训能推动体育发展的体育专业人员的总称。

社区体育是指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群众性体育。

综上,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应界定为:接受过体育专业培养教育或进行过与社区体育服务目标相一致的专门性培训,因具有广泛的社区参与意识,从而通过对社区体育实施决策、管理、组织、经营、指导、宣传等活动,最终推动社区体育发展的人员的总称。

二、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现状

1、社区体育管理者

当前社区管理条例中,对社区体育管理还没有明确的法规设定,这就容易产生因职能分工不明确,导致组织与个人之间缺乏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社区体育管理工作既处于社区服务的迫切需求中,又处于一种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

2、社区体育指导员

社区体育指导员的来源有两个:1、国家各级机构培训的不同级别的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从199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正式实施到2003年全国已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1万人,但距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要求,到2012年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要达到70万人左右 [4]。2、志愿者的参与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严重缺乏。具有较高参与热情的社区体育志愿者,在社区体育发展的初期,由于社区成员对社区体育服务的需求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但是由于志愿者大多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所以很难满足未来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高标准的体育服务要求,也很难保障社区体育服务朝着科学化、系统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3、社区体育科研人员

目前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培养和使用体制及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发挥体育科研人才在社区体育建设中的决策、指导和组织监管作用。基层社区很少有为体育发展制定长远规划与策略提供保障的体育科研人才,这无疑会对社区体育现在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原因的分析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社会的及自身发展的原因,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匮乏现象,虽然与群体自身的观念、意识、知识结构及价值取向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还存在着社会诸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

原因。

1、体育人力资源具有相对稀缺性的特点。

首先,由于历史的原因,封建社会重文轻武的旧思想遗毒仍存。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使人们使重物轻人的意识强烈。人们对体育的本质与功能缺乏科学的理解认识,对体育事业、体育职业及体育人力资源价值认识的很片面。很多家长反对孩子选择体育为终身职业,这也就削弱了体育人力资源的人才储备。再者,其他学科相比体育算是发展较晚的学科,其受重视的程度还较低。

2、社区体育本身用人体制与机制的不健全。

社区体育,它依托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没有形成独立的组织机构,因此很难达到对社区体育人力资源最大价值的利用。我国现阶段的人才管理还处于人治的阶段,由于基层社区对社会指导员无审批权、管辖权及所属关系,所以在对社会指导员的使用上存在很大困难。体育人力资源的管理未纳入法制化的轨道,社区体育与学校中处于发展阶段的潜在人才及处于成熟阶段的实用人才之间并没有建立稳定的联系,造成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匮乏而体院等机构雄厚人力资源储备处于闲置和浪费的状态。组织管理人才资源短缺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就显得尤为突出。

3、体育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原因

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还缺一些可操作性强、具体的系统的政策措施。同时,社会也缺乏这样一个推动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介质,使高校和社区体育服务之间能够资源共享。其次,我国体育院校现阶段对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还存在一种比较封闭的观念,没有把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作为一种开放性的工作来抓。再者,目前体育院校对于社区体育领域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系统培养还比较欠缺,尽管有些综合性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要想真正把社区体育现象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来研究,把社区体育作为未来体育人力资源谋求生存的职业领域来探讨,还需要决策者着眼于社区和体育人力资源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系统的长远规划。

4、体育人力资源自身角色定位原因

个人发展的目标定位不明确。首先,人力资源自身受到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注重育人输人模式培养的影响,过分重视输人的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忽略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的树立。因此,当达到立足于社会的初级目标,就徘徊于现状,放弃拓展职业领域,不断超越自己的更高远景的追求。其次,体育人力资源自身特点是专业素养为主而文化素养为辅的结合体,相对来说,文化素养比较欠缺,很难在思想上站到人类社会与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去把握体育的本质、功能及发展趋势,对自身资源的挖掘利用也缺乏必要的自信和内在需要,这也是导致其在发挥自身最大潜力的行为方式上被动的重要原因。

5、社区成员本身的原因

首先,老龄化的社区体育主流。经济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的内部原因,使单位化的群众体育向社会化的社区体育的转变,退休制度的实施,又使得大量退休人员为了满足其延年益寿,消除退休后的孤独感及重建社交圈等目的的需要,成为了我国社区体育兴起的主力军。但他们更注重社区体育的健身与休闲的目的性和社区体育福利性的本质,而对其作为服务性手段兴起的深层原因缺乏更好的认识。其次,中青化的匮乏。再者,社区体育服务是一种长效性的商品,由于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对其缺乏必要认识和理解,所以难以形成社区成员对其长远效益的认可,影响人们参与意识和消费心理需求

四、建议

1、决策者要从宏观上把握社区体育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总体规划,运用多种途径提高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2、社区体育管理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帮助社区居民树立终身体育观;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相关知识及体育锻炼多元功能的宣传和引导;增强社区成员自主的体育参与意识,培养社区体育服务的消费群,开辟社区体育服务的市场,使社区体育沿着公益化向产业化过渡的方向发展,促进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同增长,为社区体育人力资源的生存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3、社区体育管理者要加快独立组织机构的建设,建全人才引入制度,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运作模式。(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 黄聚云.对体育院校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2):23-26.

[2] 韩春利.体育人力资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1.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6篇

从广义上看,社区资源可以指一个社区内一切可运用的力量,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知识与资料、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发展机会、地理与天然物质、人文社会环境等。

从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角度来看,社区资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大都依附于社区中的社会组织或社会网络。在这里,本文把“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理解为在福利社区化的运作中开拓、发动社区内一切可运用的力量。既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福利服务提供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又同时期望利用福利网络的建立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避免福利服务的重复、浪费及分配不当的情形,以提高资源使用的效能。因此,对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察:一是对社会组织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二借助社会网络的建立达到利用资源的目的。

(一)社区中社会组织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社会福利要在社区层次上展开落实,就需要了解社区组织的特性,了解社区资源整合的有效机制。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包括:政府组织、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其中企业组织是私人组织,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是公共组织。非营利组织在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上以及社区活力的激发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功能。正如管理学大师杜拉克指出,政府必须面对事实:它确实不能做、也不擅长社会或社区工作。而非营利组织以其简朴、活力、效率与弹性,与政府部门合作互动,充分体现了其在社会或社区工作领域显著的功能。所以,过去社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往往强调政府组织单一作用,而今可以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社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一步拓宽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思路:

第一,从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资源互依,彼此合作。政府拥有资金、权力,而非营利组织可以提供服务以及对于政府政治上的支持。非营利组织可以成为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桥梁。

第二,从非营利组织与社区的互动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有助于形塑社区参与意识,推进社区形成和发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流动。

第三,从非营利组织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来看,非营利组织从居民的需求出发,为其提供服务,倡导与维护社会正面价值观,满足居民的精神追求。

为此,又可以把社区内的非营利组织划分为资源筹集、资源管理、资源使用三大部分。其中资源使用是最重要的部门,它可以再细分为社区功能设施、社区环境治理、社区福利服务三个分部门,其中社区福利服务机构成了福利社区化中资源开发和整合最重要的机构。

(二)借助社会网络的建立达到利用资源的目的。林南将有关资源的社会网络定义为:把各种社会资源,如财富、地位、权力,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的接点,一组一组的关联起来,并且具有社会连带,使行动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关联在一起,在个人间或组织间所形成的一系列网状的关系联系。所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把每一个单一组织和所有组织间的关系点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组织网络的结构连带(structuretiesofnetwork),通过此种组织间的连带特性,可以比较不同资源网络整合的类型与程度。[4]

从社会网络来看,社会福利资源网络是整合所有的资源,以提供给需要帮助的人最佳协助的一种人际系统,一般可以区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资源网络。从福利服务的观点出发,建构一个完善的服务递送网络,是提高服务品质的关键要素,而服务递送网络的质量则受到社区资源网络整合度的影响。如果社区中的社会福利组织对资源投入性较高,组织之间有高度的合作关系,则服务的整合性较佳;反之,如果机构间各自为政,彼此间的资源连接弱,所形塑出来的社区福利输送体系常常是零碎且不整合的服务网络。

从社区网络建构来看,有两种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路径:

(1)以专业福利组织为取向的路径。即通过福利机构向下延伸拓展其服务分支机构、社区服务部门,来进行社区化服务的提供,较偏向于“在社区内照顾”的概念。其特点在于福利对象、服务项目明确,专业性强,政府预算补助多,但是一般社区民众的参与程度较低,不强调地区资源整合动员,其服务流程及内容不太可能因地制宜。

(2)以社区营造社区工作取向的路径。即以社区性组织为核心,通过热心志愿工作的组织的训练并与福利机构合作,来进行社区福利服务的提供,类似以福利提供为主题的社区事务营造,较偏向于“由社区照顾”概念。其特点是社区民众的参与程度较高,有利于地区资源整合,服务流程、福利需求、服务项目及内容较易因地制宜,但专业性较低,同时社区相关资源机构动员、整合过程较费时,且不易获得政府预算补助,需社区民间部门自给自足。

以专业福利组织为取向和以社区营造社区工作取向的路径来开发与整合社区资源,在具体实施上,可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以寺庙或教堂为中心;以医院为中心;以协会或福利机构为中心;以商店或超市为中心。

在台湾以“以学校为中心”和“以协会或福利机构为中心”是最为常见的推动模式,其中学校社区化是运用学校现有的教材、活动、组织、人员及其他资源,开放为社区福利服务提供的园地。当然,因为社区之间特性不同,因而不同社区可因其特性与需求发展出具有特色的模式。以传统乡村型社区而言,“以寺庙或教堂为中心”的模式与社区风俗文化颇有相容之处,寺庙则是开放并提供给老人活动及聚集之处,并设计各种软件服务方案,如设立老人日托中心及老年学校;同时充分运用社区活动中心,提供给各种服务人群(如青少年、老人、妇女等)使用,使地方硬件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以商店和超市为中心”则是一种创新的工作策略,对许多城市特性而言,现代商业活动对社区居民的生活较其他社会制度更有影响力。[5]

福利社区中的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有时是单一层面和单一路径展开的,而有时可以以复合的方式进行。以台北文山区福利社区化为例,它的方案强调“建构社会福利资源网络”,蕴涵着这样的理念,单一线形的社会福利资源必须经过整合串联形成制度性的网络;社会福利资源网络是社会福利社区化的基础;强化社区发展工作策略的运用,以推展社会福利服务网络。其中,资源的结合包含各专业领域间水平的结合以及中央、地方与社区间垂直的结合;这两者之间兼容并蓄促使福利服务网络的建构得以实现;其中,人力资源是计划关键性要素;资源的整合是水平与垂直的双向的整合。[6]

二、我国福利社区化中的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的福利社区化是指在政府的倡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主体和依托,以自助—互助的广泛群众参与为基础,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用服务设施和项目来增进公共福利,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区域社会利。其中社区服务目前融合福利性、行政事业性和商业为一体,可以从里到外分为三个部分:核心部分(或重点内容)—福利。对象是社区中有特殊困难的人和有特殊贡献的人。他的目的是要满足这一部分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它主要提供尽义务的无偿服务。中间部分(或一般内容)—行政事业。这也是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他的对象是全体社区成员。目的是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他们生活中碰到的难题,主要提供非营利性的低偿服务。边缘部分(或辅助内容)—商业。这是社区服务的扩展或辐射。他的对象不限,目的是拾遗补缺、方便居民,主要提供营利性的有偿服务。

2000年,国家民政部门确定了一批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取得了明显进展,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形式社会福利机构共同发展的新趋向,尤其是民办福利机构的发展迈出了新步伐。北京丰台区建立社区养老资源站,采用了政府部门与民办企业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合作的形式,实行民办公助,是社区养老方式的创新,一些地区社会福利服务的覆盖面已从传统对象扩展到社会老人和残疾人,初步建立了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国有福利事业单位正朝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方向迈进,特别是上海,将对国有福利事业的拨款从拨给福利机构改为直接补贴给供养对象,变暗补为明补,在把国有福利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将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而对于“福利社区化”的考察,我们可以从福利社会化的推展以社区为依托看出端倪。要在今后建立起一个以家庭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社会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社会福利发展新格局。从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角度看,仍然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第一,由于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体制造成社会福利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福利服务提供模式及其推行手段的行政化,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服务并没有体现多元参与以及为全体社区成员提供福利的意涵。社区居民的参与、社区中资源的整合只是在政府行政命令下的以“社区共建”形式开展,社区成员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浓。

第二,在社区建设中,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这并不等于说要由政府部门直接从事事务性工作。从社区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角度看,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以政代社”包揽了过多的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如政府直接组织和承办了社区内的文化活动、公益性慈善活动、自愿者活动、科普活动等。

第三,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导入非政府专业性社会团体和社会工作机构是极其重要的。然而这些社团或机构是服务社区居民或特殊群体(如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公益性的非盈利机构,故其运作资金通常都是由政府、企业、慈善组织等所资助的,其中政府资助是主要和关键。但目前我国政府在社区福利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入总量不足、投入来源不稳定、投入的任意性很大,缺乏制度性机制的规范与约束。

第四,社区福利的内容有限。很多由政府高投入建立的社区服务中心,只是为中心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只能保证中心的运行局限于基本服务范围,也即传统民政对象相关的服务上。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是“立足民政,面向社会”,而对额外的需要满足,政府并未纳入保障范围。并且往往中心一成立,街道就把老龄、残协、校外教育、文化体育、培训、家庭服务等一些长期因人财物不足的业务转交社区中心,但又没有相应的赋予资源,例如中心被街道视为独立核算单位甚至是经营科室来管理,但却缺乏人事管理权和财经管理权。

第五,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做法,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非政府的社会组织作为依附于政府的附属单位或下属单位,并且直接干预这些组织的自利。对于社区自身而言,福利社区化实施所依靠的社区多方资源的整合也因为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受到直接影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社会服务机构都是准事业单位性质,社区服务机构体制上存在着弊端,缺乏志愿服务的理念,缺乏效率,因此,体制的创新势在必行。面对很多从政府及家庭转移出的福利需求的满足,社区的力量亟待壮大。因此,社区建设运行机制在建立稳定的政府主导机制,提倡高效的民办公助机制,引入成熟的市场运行机制和培育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的同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重社区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第一,政府应更积极的辅导并协助社区福利机构的成立,同时给予实质的帮助,如税负的减免以鼓励企业多参与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主动协助机构寻找资源,以缓解福利机构普遍面临的财政窘境,进而使其能后顾无忧的推广福利服务,扩大服务面。

第二,政府应协助建立跨组织的民间福利机构联盟,以建立有效的渠道、整合社会资源,并避免资源的浪费;

第三,应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待遇。

第四,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要求,改革旧的行政体制与机制,转变政府的职能,剥离哪些原本属于非政府组织应具备的社会职能,恢复政府作为社区发展中的组织规划者、裁判者与执法者的行政管理者应有的角色。实现政府职能的“归位”,推动了社区的发展。

第五,适应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的实际及未来趋势,在转换角色的同时,及时在社区行政管理的职能体系中补充新鲜血液、注入新的职能,如作为培育者的角色积极培育自愿者协会、互助群体、专业社会工作机构等社会组织,以完善政府的行政职能,切实推进社区发展。

可见,中国的福利社区化虽已起步,但福利社区化仍需要伴随中国社会领域改革的深化而得以深入推广,而同时,福利社区化作为社会领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方向,也会促发相关领域如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注释

[1]黄梨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市场化’探索和反思》,【北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特稿)2001年第1期。

[2]黄梨若莲:《‘福利国’、‘福利多元主义’和‘福利市场化’探索和反思》,【北京】《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特稿)2001年第1期。

[3]杨团最早在国内提出“社会保险救助化,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区化”思路和“社区化社会保障”概念,参见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北京】《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4]LinNan,M.WalterEnselandJ.C.Vaughn,“SocialResourcesandStrengthofTies,”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81,46:393-405.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7篇

社区课程资源生物教学应用社区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是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社区本身就是社区教育的“课堂”,社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社区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意义。本文着重对社区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种类

社区生物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存在于社区内部的一切可以被生物教学所利用的直接或非直接的实施条件,其中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资源、课程实施条件资源等。本文主要立足于河北秦皇岛地区,针对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具体涵义,对本地区的社区生物课程资源进行了如下调查、分析、整理。

1.社区的生物素材资源

社区的生物素材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社区内部,即社区内存在的动植物生物资源,其中包括家庭中拥有的盆摘、小药箱、小动物,以及社区中的公共生物资源等。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公共场所。以秦皇岛市为例,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生物素材资源,集山、河、湖、寺、庙、园、别墅、泉、瀑、洞、城、港、关、海、沙于一体,拥有数百种珍稀动植物。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内有80余种5000多只动物,东北虎、斑马、黑天鹅、非洲狮、棕熊等世界珍禽名兽应有尽有。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有各种珍奇生物标本:旗鱼、蝠鲼、翻车鱼……还有各种爬行类、书中哺乳动物。乐岛海洋公园除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外,遍植木槿、海棠、冷杉、金丝柳、雪松、法国梧桐等50余种植物。

2.社区生物研究资源

北戴河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贴近生活的各种蔬菜、水果,还有生物研究科技研发基地,对生物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皇岛鸟类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等都珍藏有珍贵的生物标本资源,为社区生物教学提供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此外,社区生物研究资源还包括社区中的与生物相关的人力资源,包括生物教师、生物学研究人员、生物开发技术人员、生物生产实践人员,等等。

3.社区生物教学环境资源

社区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学习的环境,贴近生活的教学会使得生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生物教学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社区活动场所、生物种植修复场所、生物研究学习场所、社区公共交流平台(社区QQ群、社区微信群、社区休闲吧、社区微博等)。

二、社区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全面开发社区生物课程资源

应用的前提在于开发,社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关系着生物实践教学的范围与教学水平,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要求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具备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特别是那些一直未被利用却极具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程资源应当被纳入社区生物资源,最终达到社区资源课程化的效果。博物馆、海洋馆、工厂、农场、公园、少年宫、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等都是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这些资源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后达成终身学习的教学效果。

2.利用社区资源丰富生物教学形式

从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来看,教师可以根据社区的生物素材资源、研究资源、环境资源主动开发生物课程。一是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开展讲座、征文比赛、座谈会、文体活动、植树活动等活动。二是利用社区生物素材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让受教育者直接与生物面对面进行实地学习。三是利用社区生物研究资源,利用社区的生物研究设施、研究资源、医疗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实习活动。

3.社区课程资源的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

社区课程资源的实践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三类:走进社会、服务社区与社会实践。

走进社会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懂得自然中的生物常识、生物科学技术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秦皇岛地区开展的教学实例有关于“雾霾是否影响人类的生殖能力”“采取怎样的措施可减小汽车尾气对人体的伤害”等话题的民意调查。同时,也开展过社区生态环境考察、社区生物资源大寻宝等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社区不同于走进社会,它不仅仅要了解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动手,其教学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生物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形成独立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实例主要包括对敬老院老人日常生活用品的检测、幼儿园公共食谱的研究和制作、公共厕所的空气流通设施的改造、社区损坏植物的修复、厨房微生物群体的研究、农场的育苗技术学习等。这之中会包含很多细微的生物知识学习,例如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昆虫“S”型增长的原因、大豆与根瘤菌是否互利共生等话题性的探究学习。

社会实践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在各种与生物相关的节日时开展的节日宣传互动,其中包括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等公益宣传活动。此外,也会涉及生物科技设备促销、科普知识宣传、废旧电池有奖回收、计划生育宣传等与经济和政治相关的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的生物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形式也多种多样。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于有效整合社区教学资源,为社区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且将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成为社区学习资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学法指导中心,为社区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池淮清.开发社会资源助力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3,38(5):35-36.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改进对策

一、孤岛社区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员减少情况分析

随着社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人力资源总量呈逐年递减趋势。造成人力资源大幅度减少主要是以下原因。

改革原因。1999年出现大幅度人员减少在于社区全面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调整组织机构,优化职工队伍结构。由于试岗、下岗,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导致了2001年第二次出现大幅度人员减少。2005年所辖中小学教职工移交至东营市管理,社区出现第三次大幅度人员减少。2007年由于多种经营单位改制,专业化重组,社区第四次出现大幅度人员减少。人员缩水,社区功能却在逐渐增加,造成了一人兼数职的现象,工作量大幅上升,工作效率相对低下。

人力资源的自然流失,主要是指年龄老化、退休、死亡等造成的人员减少。人的体力、智力是有时间性的。超过最佳年龄段,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就会逐步降低。今后每年退休的职工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仅自然减员就会造成人员的严重减少。

非正常流失。主要是指职工跳槽、调出、改行等离开原岗位。非正常流失往往来得比较突然,使企业措手不及,而孤岛社区近几年这种非正常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部分职工东营、孤岛两地分居生活较为不方便,为孩子的成长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方便照顾家人,大多数的职工都想到东营市或其他环境较好的地区,加之工资福利待遇又没有吸引力导致职工的非正常流失,这也是人员非正常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人员增加情况分析

2002年以前孤岛社区增加人员主要包含分配的本科、专科、中专、技校生及油田内部调入。2002年起新招收的大学生增幅不大,从2005年开始至今,有6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人才引进。新生力量严重缺乏,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企业就没有朝气与活力。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注重高等人才引进才能促进企业的快速、良性发展,然而孤岛社区的人才引进情况令人堪忧。加之孤岛社区用工总量逐年递减,如果仍然不重视人才引入的话,社区的发展将面临着严重的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

整体上看,孤岛社区人力资源现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工种繁多不宜管理,老弱病残过多,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且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二是部分人力资源专业性强,如医疗卫生、幼儿教育行业,可替代性差,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三是年龄与性别结构不均衡,平均年龄偏大,女职工偏多,工作效益和质量难以保证。四是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和技能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偏低。这些都制约着社区精细化管理的进程。

二、优化社区人力资源的几点对策

持续优化结构,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定员管理的杠杆调节作用,科学合理地测算各三级单位所需的用工人数,撤并工作量不饱满、存在职能重复和交叉的基层队,将管理人员数量控制在定员指标之内,避免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人员偏多、人员利用率不高现象出现。另外,根据定员管理测算出来的各三级单位用工数量,合理引导员工走向,对内部员工进行适当的岗位调整。

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深化完善人才通道建设。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和顺应了不同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让各类人才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能够进一步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社区来说,一是要拓宽专业设置领域。针对社区工作实际,在专业设置上,由原来的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向党群管理、矿区建设、经营管理等专业拓展。二是要加密职位层级设置。可适当考虑专家及以上层级职位设置,并增设各个层级职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得到更多实惠,获得更大的激励。

聚集人才合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人才团队能够很好的解决凝聚人才,成就人才的问题,依托人才团队建设,可以形成人才群体效应,让更多的人才健康快速成长。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区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按照人才团队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指导已有的人才群体,提升其层次和水平,在各个板块形成一批能够引领和推动社区技术创新和发展,提升社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

优化培训方案,提升人力资源素质。针对当前社区文化结构、技能结构不均衡,平均年龄偏大的现状,根据社区不同岗位职工的工作性质、人员特点和工作特点,大力创新培训机制、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培训运作形式,为在岗职工、新上岗职工、基层干部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大力提升综合素质。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9篇

关键词:计算机;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探析

我开始日益重视社会信息化的建设,尤其是科研信息化布置的发展速度加快,更能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快速前行。当前教育已经不局限在阶段性教育阶段,更要向着终身教育模式转变,在推进全民学习、全民教育的同时,更要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所以就要以此为契机,让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均重视数字化社区建设的推行,在打造数字社区服务的同时,搭建数字学习平台,整合各类资源,让资源配置更具优化。

一、云技术环境在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概述

不同的领域对云平台和云计算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义,但所有的定义都以云计算的支撑需要以云平台为前提。纵观当前的发展现状能够获悉,学术界普遍将云计算看成是基础构建、软件、平台服务这三方面内容。第一,软件服务。在这一阶段,用户能借用浏览器对所有的软件服务进行了解,服务提供商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对服务的内容和时间进行确认,用户和提供商借助浏览器做中间的传输平台,这能并且传统软件安装中国的更新模式,也能让实验教学中心的人们享受到较大的便利,从而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第二,基础构架服务。社区信息化平台能对云系统内的相关内容进行筛选,也能根据教学中心的实际状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改进。此项功能的推出能让教学中心的运行更显灵活,厂商在进行基本构建的时候会产生部分费用,但从长远角度考虑问题,是双方共赢的好机会。

二、云技术环境下社区教育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分析

(一)构建基础设施云

1.虚拟化构建平台

建设社区资源平台需要运营商提供光纤高速网络、服务器集群、数据库系统等多项应有软件。通过虚拟化软件将多个服务器集群集合在一起虚拟化多个虚拟机,动态的对各类资源进行分配,包括CPU、硬盘、内存等输出设备和网络接口等,结合用户的需求在虚拟机上进行软件部署,可以部署数据系统、操作系统。完成上述操作以后,结合用户的定制需要,可以对社区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合理的为社区内的人员分配资源,要求资源管理中做到平衡,尽量在协调各方面利益的同时进行优化,这样能为上层的应用提供更为安全和可靠地服务。使用Web Service的服务,能让每个用户根据所需对SaaS软件进行个性化的配置,从而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让学习内容的伸缩性增强:安全用户提供的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知识附加学习,通过对SaaS的应用进行扩展,让用户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等实现所需,使用户的各类终端系统如平板PAD、手机、电脑等都能无限制的在社区学习平台上实现在线访问学习。

2.网络升级改造

社区资源平台多是以云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便捷的服务,且这些服务均是由互联网应用系统提供的,所以就要求网络的宽带速度较高,性能稳定,满足用户使用要求,达到最优化的用户体验。

(二)优质服务为抓手 搭建资源平台

社区的资源云平台建设主要是为社区内的局面提供便捷的服务。这能体现出用户至上的原则,在需求导向的基础上,能在平台上进行统一的基础认证,从而为社区内的居民、企业和工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能为用户提供给个性化的服务平台。

1.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第一,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先要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喜好,通过调研对相关的资源了解居民的需求,进而涉及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学习,特别是针对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方面,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阶段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定制不同的资源内容,这样能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也能为其提供便捷的服务。第二,为企业、工人提供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平台最新的的企业信息,也能通过招聘的方式,为就业人员提供就业的岗位,通过在线招聘或者在职招聘的方式,满足低成本和人才招聘方的需求。不同行业的职工根据现有行业背景状况,能提供不同的技术信息。

2.学习服务

社区居民便捷的使用平台提供的个人空间,是能将居民关注的信息全面集中在统一的平台内。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和了解,也能搜索到相关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关注。但凡是与自己相关的内容,都能在这个平台中搜索到和了解到。

结束语:当前很多城市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已经顺利的投入到使用中,这不但能方便居民的日常信息查询,也能在日常的居民生活中使用云计算的各项性能让居民的生活更为便捷,了解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积极的参与到社区学习和讨论中,积极和社区内人员进行互动。特别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各类云资源平台正在不断涌现,这能为各个行业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勇; 汪应宏; 陈发奎.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 [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06):14-15

[2]孙心如; 周学武; 王占岐. 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 [J].开放教育研究 .2016(11):12-13

[3]关小克; 王秀丽; 张凤荣; 姜广辉; 李乐. 区域级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与应用研究――以北京市的个案调研分析与发展建议为例 [J].资源科学.2014(01):12-13

[4]沈雅君; 张玉师.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研究 [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6):12-13

[5]岳小松; 许琴.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中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探析 [J].安徽农学通报.2015(08):12-13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0篇

体育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在体育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而社区体育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和落后的设施,社区体育发展缓慢,影响了社区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看到自身体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寻求与社区体育的合作,建立起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机制,既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逐步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使每个人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关键词】

高校;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终身体育

高校拥有专业的体育设施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体育教育的良好基础。体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存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学生都很讨厌体育课。而社区体育则因为资源匮乏而发展艰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全民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点。而高校体育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纽带,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1.高校体育资源分析

高校贯彻落实教育局有关体育教育的方针,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已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体育设施。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得知,高校体育馆占地面积占到全国体育馆面积的3.4%,这充分说明高校体育设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

高校除了具有硬件设施的优势之外,还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既有非常扎实、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较高的运动技能,还有一定的体育人文知识。雄厚的师资力量正是社区体育极度缺乏的。

但是,高校体育资源上还有一定的劣势。由于体育是必修课,因此难免容易陷入教育僵化的误区。因为,高校在体育教学上,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体系、课时安排、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都完全一样,这就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讨厌束缚,而教师僵硬、一刀切的教学很容易打消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普遍现象。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要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热爱体育活动,都能逐步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观点。

2.社区体育资源分析

社区体育资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场地少、体育器材老旧。社区人民在一天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有放松身心的场所,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社区里体育运动场所少、体育器材老旧,这制约了社区体育的正常发展,影响了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成长。

社区用于体育的经费少,也没有专职的体育资源管理人员,体育器材陈旧,体育活动单调,无非是一些球类运动、健身舞蹈、太极等。而现代人对体育运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也希望有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比如说:休闲体育、养生体育项目。因此,社区体育还需不断发展,根据人们的诉求,努力寻求多方面的合作,提高社区体育服务质量,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促进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成长。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据调查,抑制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源的匮乏,社区没有先进的体育器材和设备,没有足够大的体育运动场所。而高校拥有的体育硬件资源多,除了能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和教学需求外,还能满足大量社会人民的体育需求。尤其是在大中专院校中,体育硬件资源非常丰富,学校环境优雅宁静,是放松身心,参加体育活动的优良场所。社区人民在闲暇时间里来高校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高校拥有人才优势,有众多高素质体育教师,他们能给学生专业的体育指导,但是局限于教学目标而使得他们的个人价值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而社区体育正好缺少人才资源,如果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那么高校教师就可以给予社区人民专业的体育指导,可以促进社区人民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社区人民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而且,在资源共享过程中,高校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也能在指导社区人民的时候激发体育教学灵感,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使学生都爱上体育课,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

从时间上来说,社区人民的体育运动一般在周末、节假日、清晨和晚上,而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在上午和下午,晚上、节假日、清晨的时候一般很少有学生使用体育设施。这样,学校与社区使用体育资源的时间就错开了,这样就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在高校放寒暑假的时间里,学校大可以为社区人民举办小型运动会、体育培训活动等。

4.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虽然说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会加大高校的管理难度,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资源共享的利还是大于弊的。高校在为社区人民提供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促进社区人民的健康成长,促进社区人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建设。在提供资源的同时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新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在资源的共享过程中有利于高校体育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学生可以广泛的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应从哪些方面努力促进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呢?

4.1更新观念,提高共享意识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快速发展起来,休闲体育旅游、养生体育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而高校体育的改革使高校体育从单一式的教学走向了多元化的教学。高校管理者应努力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影响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实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将体育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提高社会效益。

4.2健全体育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将各个方面都考虑恰当。比如说:体育资源管理的方法、高校体育资源开放的对象、开发项目的安全性等。为了促进共享机制的建立,真正促进高校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共享的规章制度。而高校的体育资源是为满足体育教学而存在的。因此,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以不影响教学为基础。比如说:明确开放的对象,不能让三教九流的人都来学校使用体育资源,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比如说:每个新开发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多次的安全测试,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4.3高校建立合理的收费标准

高校在为社区人民提供体育资源的时候,不可能是完全公益性质的,那样既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也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但是,也不可能与社会上的体育馆一样完全市场化,那样的话资源共享就没有意义了。高校体育场地应建立合理收费标准,象征性的向社区人民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既能实现对体育器材消耗的补偿,也能体现出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质。

4.4人才资源互动模式

高校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如果将这些体育教师形成一个合理的编制,致力于社区人民的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活动设计开展工作。高校教师既能在闲暇时间里实现人生价值,也能在指导社区人民的过程中增加教学改革的灵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可以开设面向社会和学校的体育培训班,吸引更多的社区人民,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走进社区为社区人民服务,传播健康知识,这既给教师和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解决了社区没有专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

4.5文化资源的共享模式

高校拥有大量专家和学者,他们可以开展科研活动,对社会体育进行研究,得出科研成果,然后推向社区,为社区人民建立起科学的健身方法体系,探索出群体运动的最佳方式。高校人才在社区里通过调查、访谈,进行社区科研,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人民受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而教师和学生受到社区文化的熏陶,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

5.结束语

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高校应正确认识自身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自身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夏雨.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2]黄群玲,夏义山,余少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林锦蛟,焦杨.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J].商,2012,(11)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1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财力、时间支出,带来管理上的某些不便,但它也能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优化学校教育。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2篇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注重满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因此,组织管理者要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状况,把传统的人事工作调整到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上来,把关注点从招人调整到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上来,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卫生人力资源是指在卫生部门从事或提供卫生服务或与之相关服务的一切人员,主要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保健人员、康复师、口腔医生等等。卫生人力资源是卫生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卫生系统维持和发展自身功能的关键,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卫生水平。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医疗服务,具有责任大、工作内容繁杂、专业技术种类多、人员专业性强等特点。这些工作最终都要通过人来实现,因此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实现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提升中心在同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本文以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例,统计分析2013年―2015年以来中心的人力资源状况,指出当前中心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建议,既为中心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依据,又为中心长远发展提供借鉴参考,也希望其中一些建议能够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同行的支持。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分析中心人力资源状况,为中心医务人员队伍建设提供基础性数据,探索改善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措施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实施

收集中心2013年―2015年间在岗人员的人事信息,整理卫生人员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等方面的数据,用Excel对人员的现状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目的是把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对策。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经调查,中心的人力资源是这样的:年龄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队伍结构以中青年为主,从趋势上看,20岁―29岁年龄段增幅明显,可见中心年轻化趋势明显,医疗经验积累时间较短。

学历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以本科和大专居多,其中大专及以下占比接近60%,可见中心整体学历层次偏低,从趋势上看,三年没有明显变化。

职业类型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中心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从趋势上看,护理人员比例略有上升,医务和管理岗略有下降。

职称构成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中心人员以初中级职称为主,其中初级达60%,可见中心人员职称偏低,从趋势上看,高级职称比例稳步上升,其他变化不大。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中心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不高,职称偏低,缺少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

人员过于年轻化,意味着缺少高年资及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历低,说明接受基础医学教育的时间少;基础医学知识的缺乏,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职称方面,职称普遍高的卫生服务机构无疑会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因此中心需制定科学的人才发展规划以适应需要。

(二)人力不足,部分专业长期缺少人才。

人才数量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心发展的瓶颈。中心日均出全科门诊的医生数为12人,日均门诊量上千人次,平均每个医生接诊患者70余人次。全科医生目前工作状态呈现饱和状态,只能利用休息时间进行慢性病人的管理以及病例书写等工作,遇到有下社区的任务、业务培训、人员调休就会出现人员紧张的情况。个别专业如放射医师、心电图医师、儿科医师、康复医师、按摩医师等长期招不到人。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一是政策因素。中心招收毕业生要执行外地进京大学生标准,那就是必须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而且中心2年―3年才有一个招收外地大学生的指标。有时候,即使毕业生有较强的意愿,但是没有指标也招不来人;二是吸引力不足。大量的毕业生和中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涌向大医院,中心却无人问津或是最后之选。如儿科医师,在大医院更有发展,社区中心虽然有强烈的需求,但是很难招到人。如放射医师,中心发出招聘信息八年了,还是无人来应聘。

(三)薪酬水平低未能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

医务人员承担着救死扶伤的工作责任,他们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们的劳动价值却未能在工作中得以体现。经了解发现,中心目前属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由区财政局全额支付,支付方式是以人头为单位,每人每年为一固定数额,扣除各种保险人均每月拿到手的工资为四五千元。中心医务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太低,与同行大医院比更是差得太多。长期较低的收入与医务人员所提供的劳动不成比例,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不到体现,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逐渐下降,最终必然导致人才的流失。中心部分医务人员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不会再做医护工作。经调查,很多医生护士表示有“坚决不能让孩子学医了”的想法。恶劣的医疗环境和高风险低回报的工作状态让医务工作者伤透了心。所以,改善医疗环境,提升医护人员职业形象,提高医护人员工资待遇刻不容缓。

(四)职称偏低,高级职称晋升有困难

职称情况如表1所示,好的地方是中心医务人员高级职称情况在逐年好转,不足之处是,职称情况整体还是偏低的。经调查,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心部分职工学历层次低,在职称英语考试中通过率低,部分职工多次考试通不过品牌后就成为心病;二是在高级职称的评审过程中存在着“重科研,轻医疗”的现象。社区中心科研氛围差,论文书写能力低,中心医务人员面对的多是常见病、多发病,课题少、科研机会少,出的论文成果自然少,即使写了论文和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写的论文显然不在一个层面,在“重科研、轻医疗”的评审指标下晋升职称显得十分困难。

四、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的策略

中心服务能力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只有吸引和留住高质量的卫生人才,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才能为人民提供方便、有效、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因此从政府部门人事、财政政策制定、政府部门的保障作用以及中心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法上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中心的地位,改善人员的结构和素质

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升中心的社会地位,从而提升中心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心在引进人才,改善和提高人员的结构和素质方面有很大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城市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为辖区居民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等。只有在经济上给予足够支持、在人事制度方面给予充分考虑,才能从根本上优化基层卫生机构人员的结构,除此之外,政府还应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医疗卫生人才持续、稳定、长期地投身到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中来。

(二)减少对中心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性干预,激发中心用人活力

政府的人事、财政政策影响和束缚了中心的发展。

一是中心无用人自主权。“想要的人要不到,不想要的人塞进来”以及“想留的留不下,想让他走的不肯走”、“能进不能出”的现象在中心屡见不鲜。中心用人自主权很小。

二是中心职工工资收入进行总量控制。每名职工每年给拨的钱数是固定的,中心管理者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进行二次分配,再扣除保险、公积金和基本工资,其余分配余地已经很小,基本上“干多干少一个样”。

三是中心正式在编人员工资和合同制人员工资分两个账户管理,不可交叉使用。这个政策使得中心在薪酬分配上更是“雪上加霜”,中心在很少的二次分配基础上又再次失去了分配的灵活性,被政策束缚得死死的,没有一点活力。建议政府部门把精力放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保障上面,不要干涉中心内部管理,中心有其自身的管理机构,应当给其独立的用人权、独立的人员工资分配权。

(三)提升中心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吸引更多人才流向社区

笔者在对中心职工的调查中发现:职工最关心的是收入的增加,其次是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作环境、来自组织的关怀、领导的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切实为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人才队伍。

北京市新一轮医改马上要开始了。按照“分级诊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要求,将常见病、一般性疾病或慢性病患者,引导到基层医院或者一般的医院解决,这样就可以大大缓解百姓“挂号难,看病难”问题,也缓解了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吸引大医院的医生到中心来工作,既能提升中心人员的数量问题,又能解决人员的质量问题,一举两得。让大医院的医生下沉到中心,这种下沉不是支援、不是义诊、不是帮忙,必须是调入到中心工作才行。但是与大医院相比,收入差距就是一大障碍,只有解决了收入差距这一问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向中心。

(四)采取积极的人事政策,解决中心 “人员少、学历低、职称低”的现状

针对中心人力资源的现状,要采取积极的人事政策,出台务实有效的就业导向政策,从经济收入、人员引进、职称晋升等多方面对中心的工作人员加以倾斜与照顾,引导更多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减少社区人员的流动性,使其能安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做出贡献。

一是建议制定人事政策,鼓励包括二、三级医院在内的医务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及护理人员向中心流动。

二是建议制定一些务实的鼓励性政策,使得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愿意到基层医疗机构就业,以优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学历结构。

三是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职称政策,避免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晋升职称中同台竞争;解决在高级职称的评审过程中“重科研、轻医疗”的问题;取消职称晋升过程中晋升指标的限制,采取评聘分开的政策,不耽误职工评审,评审后各单位按工作需要进行聘任并兑现待遇。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当中心满足了员工的各种(如工作环境、薪酬、尊重等)需求的时候,职工的工作效率、工作动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将医务人员视为医疗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但是对于管理者来说,应当树立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因为只有医务人员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中心与个人共同发展,“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才能得到实现。管理者应做到机构内部氛围的和谐、管理的规范,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措施,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激发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态度。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3篇

妇幼保健属于公共卫生职业范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民族强盛的大事[1]。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服务由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两级服务网络共同提供。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基层妇幼卫生工作的主体,承担着辖区内妇幼卫生服务的提供、组织、管理、指导及技术支持等任务[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在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下,提供所在区域居民基本妇幼保健服务的网底。本文旨在通过对2010年度上海市某区妇幼保健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区域现有妇幼保健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为区域妇幼保健人力资源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采用由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统一设计的全国妇幼卫生服务资源调查表,对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所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实施调查,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杨浦区妇幼保健基本情况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区东北角,面积60.61 km2,有12个街道(镇)共306个居委,常住人口131万。区内有1家区级妇幼保健所,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隶属于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独立机构,提供所在地区居民的妇幼保健服务。另有3家有产科的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妇产科三级专科医院和4家有妇科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提供妇幼医疗保健服务。2010年区婴儿死亡率3.9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9‰,孕产妇死亡15.05/10万。

2.2全区妇幼保健人员数量及工作量

区妇幼保健所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区域内5万名7岁以下儿童、33万名15~49岁育龄妇女和12.9万名60岁以上老年妇女提供妇幼保健服务。其中,纳入社区系统保健管理的孕产妇5 906人,平均每社区服务534人;活产数6 644人,平均每社区服务604人;纳入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的为2.7万人,平均每社区服务2 418人。

区级妇幼保健所在岗职工40名,其中医护人员36名。2010年度开展妇女保健门诊2 780人次、婚前医学检查8 818人次、妇女病筛查15 067人次、孕前指导4 603人次;开展儿童保健门诊1 427人次、儿童保健各类服务16 854人次;对基层业务指导耗时328 d/人。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计有医护人员979名,平均每家89名;其中承担妇幼保健服务的医护人员71名,平均每家6.5名,占医护人员总数的7.3%。2010年社区妇幼服务人员每人每年开展妇女保健服务210.6 d;开展儿童保健服务358.7 d;开展妇幼健康教育服务75.9 d。

2.3区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分布

2.3.1妇幼保健医生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医护人员26名,其中女24名,男2名;均为正式职工,平均工作年限22.5年;平均年龄45.9岁,其中50岁以上占34.6%;本科占38.5%,中专占57.7%;初级职称占50.0%,中级占42.3%,高级占7.7%;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占65.4%,护理学占30.8%、公共卫生占7.8%。

2.3.2儿童保健医生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儿童保健医护人员13名,均为女性,平均工作年限22.2年,均为正式职工。平均年龄44.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38.5%;本科及以上占61.5%,大专占38.5%;初级职称占38.5%,中级占53.8%,副高职称占7.7%,均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

2.3.3妇幼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2名,均为兼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

2.3.4妇幼服务其他人员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信息统计人员9名,妇幼科研教育人员10名,妇幼管理人员7名,妇幼业务指导人员15名,均为兼职。

2.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分布

2.4.1妇女保健医生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女保健医生22名,均为女性,平均每家2名。其中,15名为正式职工、5名返聘,2名为合同制;20名专职,2名兼职。50岁以上占50.0%;本科占31.8%,大专占40.9%,中专占27.3%;初级职称占59.1%,中级占36.4%,无高级职称;临床医学专业的占81.9%,全科医学专业的占9.1%,护理学专业的占9.1%。

2.4.2儿童保健医生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儿童保健医生35名,34名女性,1名男性,平均每家3.2名。其中,29名为正式职工、2名返聘,4名为合同制;32名专职,3名兼职。50岁以上占48.6%;本科及以上占11.5%,大专占60.0%,中专占28.6%;初级职称占60.0%,中级占37.1%,副高职称占2.9%;临床医学专业的占34.3%,全科医学专业的占2.9%,公共卫生专业的占40.0%,护理学专业的占22.9%。

2.4.3妇幼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32名,平均每家单位2.9名;专职19.5名,兼职12.5名;平均年龄46岁;大专及以上占81.9%;初级职称占56.2%,中级占43.8%;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

转贴于

占56.3%,全科医学的占6.3%,公共卫生占37.4%。

2.4.4妇幼服务其他人员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幼信息统计人员21名,其中兼职11名,平均每家单位1.9名;妇幼科研教育管理人员11名,其中兼职3名,平均每家单位1名;妇幼管理人员14名,其中兼职8名,平均每家单位1.3名;妇幼业务指导人员20名,其中兼职9名,平均每家单位1.8名。

3讨论

妇幼卫生事业肩负着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使命[3]。根据2010年上海市卫生统计结果显示,婴儿死亡率为5.97‰,孕产妇死亡率为9.61/10万。杨浦区与上海市比较,婴儿死亡率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服务水平尚可。但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存在以下问题。

3.1妇幼保健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区级妇幼保健所职工总数为40名,其中医护人员36名,参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中县级妇幼保健机构41~70人的编制标准[2],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其医护人员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较为繁重,特别是指导基层业务耗时已超过了252 d/人的标准工作时间,目前已出现经常性加班的情况,就社区而言更加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在岗妇女保健医生2名,儿童保健医生3.2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2.9名,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医护人员每人每年承担的妇幼服务天数均接近或超过了标准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儿童保健服务尤其突出。

3.2妇幼保健人力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人员结构老化,特别是社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近半数超过50岁,不少还是退休返聘人员。其次是学历职称总体偏低,区妇幼保健所妇女保健医生中,半数左右是中专学历、初级职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人员比较,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构成无明显优势。区妇幼保健所的妇幼医护人员水平体现了区域整体妇幼保健水平,并承担着指导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人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阻碍区域妇幼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4篇

作者:牛志宁 王秀玲 谷丽丽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可行性,以及对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如何与社区更好的共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 社区 体育资源 共享

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任务,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好坏关系到我们能否顺利地完成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

但是我们发现在社区体育遇到发展阻力的同时,教育系统中特别是在城市设置较多的高等职业院校却拥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如何把全民健身计划合理实施与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利用相结合,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丰富的体育资源优势,以及带动居民分享和参与体育运动,就成为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社区体育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潍坊市各职业院校及附近社区的体育资源及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

2.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访问调查、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可行性分析

(1)高职院校对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态度

对潍坊市调查学校的体育管理者的调查表明,70%的高职院校非常支持或支持与社会进行体育资源的共享,20%反对与社会进行体育资源共享。由此可见,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管理者还是赞成体育资源与社会的共享。

(2)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时间因素

从调查中可以看到,潍坊市的这些高职院校体育场地的使用时间也主要集中在白天的上午和下午。这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在早晨、傍晚、公休节假日等时间相对空闲,而这些时间段恰恰是社区居民较为集中的锻炼时间。因此,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资源共享在时间上也是可行的。

(3)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人才、信息资源因素

目前,影响潍坊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缺乏有经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都是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重要成分,完全有能力承担社区体育的指导任务,同时也能够帮助原有的社区体育指导员提高业务水平。高职院校体育在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上的优势,促使了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2.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对策

(1)加强政策扶持,建立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其它政府部门的事情。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政策扶持,建立学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规范和制度;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对资源共享的学校进行财政支持,解决场馆维护与日常管理的问题,调动各高职院校开放体育设施工作的积极性。

(2)更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潍坊市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当更新观念,强化高职院校体育为社区服务的意识,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体育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发展模式。同时,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在与社区体育共享的过程中,应采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力争走产业化的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改变高职院校体育资源闲置的情况,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最大的社会收益。

(3)建立科学、系统的管理体系

目前,潍坊市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管理,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体系,这使高职院校体育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地向社区开放。学校应该成立由学校领导组成的委员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校体育资源与社会共享的管理体系,并定期召开学校资源开放协调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虞荣娟 张宏伟 江苏省及潍坊社区大众体育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06):174-176。

社区资源分析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社区服务 信息资源共享 SWOT分析

[分类号]C250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是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接合部。在具备较强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因区位和交通条件优越,工业产业优势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人才资源丰富,逐渐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了长株潭城市群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长株潭地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改革,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探索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将长株潭打造成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及“交通同环、能源同体、生态园建、信息同享、环境同治”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两型社会”的内涵是科学发展,核心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其中的资源不仅包括物质、能源等可再生及非可再生资源,还包括贯穿社会生产、生活全过程并显示出催化和增值作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由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无损耗性,有序、高效的信息共享不仅能够避免资源分布不均和重复建设,促进有效流动和合理配置,更能最大限度发掘信息资源的潜能与效益,使其产生1+1>2的倍增效应。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共建共享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资源,加强交流沟通及优势互补,在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的同时,促进长株潭“信息同享”,加速长株潭“融城”进程。

1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及共享

伴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社区服务的定义已从最初的“社会福利、社区救助、照顾服务”,演变发展为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以一定层次的社区组织为依托,立足社区居民,在提供福利性、基础的基础上,运用社区资源,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开展主动服务和群众互助服务,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所有服务的总和。社区服务分为公益和经营两大业态,公益包括社区福利及救助服务、老年服务、文化科教、医疗卫生服务等;经营包括便民利民服务、休闲娱乐、社区家政、社区物业及商业服务等。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则是贯穿在整个社区服务各业务流程中,包括需求、运行、产出的所有信息资源的总和。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是指以政府及相关部门为采集及建设主体,将上述资源进行收集筛选、整合归类、组织加工及挖掘后,以覆盖长株潭范围的综合服务平台(电话/网络平台、信息亭等)形式,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政府、社区、企事业单位、居民等)提供不同权限的信息资源服务(为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居民提供信息查询等)。

虽然长株潭地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已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但由于三市长期以来在社区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信息采集标准不统一、共享机制及相关政策法规缺乏、资金投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资源共享面临重重困难。本文拟运用SWOT方法对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期扬长避短,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多快好省地进行资源建设,将共享变为现实。

2 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的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是指综合考虑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这里S是指组织内部的优势(strength),W是指组织内部的劣势(weakness),O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T是指组织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其指导思想是在全面把握组织内部优劣势与外部环境面临的机会与挑战的基础上,抓住机会,面对挑战,扬长避短,制定符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战略。

2.1 优势(strength)

2.1.1 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畅通的通信网络是信息资源传输、共享的必要条件,完善的终端设施为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强大助力。截至2009年底,长株潭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干线传输网络,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开始普及,社区光纤入网率达到90%,城区家庭宽带接入率达70%。长株潭电话普及率为88部/100人,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7.5部/100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50.5部/100人。长株潭已于2009年初实现并网统一区号及通信同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通信同城。社区事务管理系统及大批社区服务信息亭投入使用,长沙市率先开通了便民呼叫热线1609890,长株潭三网融合方案也初步获批并朝纵深方向发展。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完善通畅的信息基础设施为信息共享铺设了“高速公路”。

2.1.2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小有成果社区服务以公益为基础,社区人口、空间地理、医疗卫生、文化科教等资源是社区服务的基础数据资源。“十五”期间,湖南省电子政务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区服务信息化,以政府、社区为主体的信息采集不仅积累了大量准确、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同时也为社区服务信息资源采集管理机制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建设情况如表1所示:

此外,长株潭许多社区都建立了自有网站,在提供信息、查询等基本服务的同时,各社区均整合内部资源,向居民提供诸如生活资讯、社区商务、家政、物业、就业等信息,并构建社区居民自助交流平台(如社区论坛、二手信息等),将现实社区与网络社区映射重合,加强了政府、社区、企业、居民之间的沟通。以社区服务部门为主体的信息采集,从社区居民的现实需求出发,是对基础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完善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结构。

2.2 劣势(weakness)

2.2.1 信息资源形式繁杂多样、质量良莠不齐 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发展,社区服务呈现出范围扩大化、层次纵深化、方式多样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等特点。不断完善的社区服务在给居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管理流程、业务流程日趋复杂,造成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数量庞大、类型多样。在内容上包括社区人口、环境、教育、医疗等信息资源;在层次上包括一次信息资源(如社区人口、空间地理数据等)、二次信息资源(如人口特征及空间规划布局构想等)及多次信息资源(社区人口结构发展趋势);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显性及隐性信息资源;在结构上分为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及无结构化的文字、多媒体信息。此外,由于采集流程缺乏规范,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及一致性难以保证,信息资源

质量良莠不齐。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采集渠道多样、类型与结构多元、记录形式与储存状态各异给共享带来了重重困难。

2.2.2 孤岛现象严重,法制规章基础薄弱

信息共享的前提是高度整合、有序的信息资源。自“十五”期间湖南启动电子政务及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来,到“十五”末,93%的省直属部门和所有中央在湘单位都建立了局域网,80%的省直属部门建立了网站,38%的社区安装了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在线服务范围扩大、效率提高的同时,由于建设初期缺乏统一部署及整合意识,大多数部门都是根据本部门业务需求局部、封闭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彼此独立运行,数据标准、数据元素、信息分类编码和用户分类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不健全,无法实现跨部门间的信息联通及政务协同,信息孤岛、数据孤岛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及保密管理、信息公开等法制基础薄弱,《湖南省信息化条例》仅对信息化建设大体部分作了说明,没有出台相关细则。如何建立健全法制规章、跨越区域及部门各自为政的界限、消除信息孤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是信息共享面临的又一难关。

2.2.3 信息资源体系结构难以满足居民需求纵观“十五”、“十一五”期间以来的信息资源建设,大多是以政府管理、电子政务、社区公共服务等公益需求为导向,如人口及基础地理数据库,而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家政、物业、文化娱乐、社区商业等经营信息资源建设则鲜有涉及,处于尚未起步或刚刚起步阶段(通常以零散的公告形式在社区内网公布),建立了相关信息系统或者利用互联网支持相关工作实施的社区比例非常低。现有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体系结构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 长株潭信息一体化是推进共享的契机《湖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长株潭三市信息一体化,实现三市电子政务、社会保障、社区等信息系统资源整合共享,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十一五”规划》中也强调“信息同享”的重要性,要求保障资金投入,在长株潭城市群率先建成数字化高速信息传输网络,加强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社区服务等公共系统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打造长株潭公共信息网络平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强大助力。

2.3.2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与社区信息服务的双赢近年来,以图书馆、科研机构、社会咨询机构为提供主体的,针对企业、农业及个人的信息服务,显现出了巨大的信息效应和经济效益。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的社区信息服务,因其促进信息公平的公益性和满足社区居民信息需求的便捷性,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社区信息服务”是帮助个人或团体解决日常问题、参与民主进程的服务,内容包括健康、财政支助、住房、交通、教育、家政、就业、娱乐等。以往的社区信息服务,大都由社区居委会、图书馆、信息中介以信息公告、小区会议等静态形式提供,信息内容局限于社区内部(如社区动态、时事新闻),缺乏动态丰富的信息库和交流平台,无法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全方位信息需求(如科研、教育、医疗保健信息)。将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可以从资源库和交流平台两方面对社区信息服务提供支持,在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的同时,政府及相关服务部门更能从宏观角度把握长株潭社区居民信息需求,不断改进信息内容和服务方式,与社区信息服务互为促进、协同发展,进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2.3.3 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存在潜在用户 以往,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局限于政府、社区及相关服务部门,大多以分析社区发展状况、进行公共管理为目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仅限于政府与社区内部交流使用。近年来,以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为提供主体的社区商业、家政、教育等经营蓬勃发展,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同时,也使服务提供商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由于社区结构的复杂性及动态性,对社区情况的充分了解成为服务商开展针对性、有效的前提,而大量准确、动态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则是相关机构了解社区的有效途径。由此,社区服务提供商成为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潜在用户。在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政府及相关部门可根据用户需求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还可进行定向调研、生成相关报告,有偿提供给社区服务提供商,不仅有利于服务商进一步完善社区经营,也拓宽了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融资渠道,为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4 威胁(threat)

2.4.1 各级部门对信息资源建设认识不够、用户信息素质普遍较低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将以服务平台(数据库、电话/网络平台、信息亭等)的形式交付用户使用,而开发者及用户对信息资源建设的认知程度和信息素质直接决定了服务平台的建设程度和价值效用。目前,长株潭部分县市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对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投入心存疑虑;而用户(企事业单位与社区居民)基本不了解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而仅仅将其看成是政府行政管理的手段,关注度与参与率非常低。同时,用户的信息意识不强,信息素质普遍偏低,这些都将成为制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瓶颈。

2.4.2 缺乏长期、有效的投入机制、融资渠道单一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是进行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目前,长株潭地区乃至湖南省的信息化建设投入,绝大多数来自于政府的信息化专项基金,融资渠道单一,对于一些可以市场运作的信息项目,由于缺乏灵活、合理的投入机制,无法吸引社会资金的介入,尚未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区服务提供商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利于信息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

・继续建设和完善长株潭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及公益信息资源;加快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统一数据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规范信息采集和更新维护流程;制定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信息公开等规章制度;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

・在现存的公益性为主的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结构基础上,加快对经营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社区居民、社区服务提供商等相关用户进行调研,实现用户信息需求与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的有效对接,按用户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再次开发、挖掘,积极开展信息服务。

・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投入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以向居民和社区服务提供商提供信息服务为突破口,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

导、社区服务提供商投人为主体、社会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灵活合理的投入机制,保证长株潭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开发、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各级政府、社区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对于完善社区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的重要作用,并进行相应技能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加大宣传,让公众和企事业单位了解社区服务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成果及使用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普及宣传和信息技能培训,提高公众信息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中柱,首届两型社会建设论坛观点综述,高校社科动态,2009(3):5-10

[2]刘杰,彭宗政,社区信息化理论与实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4-26

[3]刘畅,长株潭打响通信一体化第一枪[2009-04-09].省略/zzwlb/ShowArticle.asp?ArticleID=798

[4]省政府办公厅,湖南省“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2008-09-28].hunan.省略/zczn/200809/t20080914_4778.htm

[5]湖南省教育厅,2008――2015年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08-12-05]xk.省略/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6

[6]王壮,郭亚军基于客户知识管理的企业信息服务创新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7。51(2):14-17

[7] Lloyd-Smith M. Information, power and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Bot-any:The role of communit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8(7) : 1628 -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