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影像机房 辐射防护设计 方案优化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cember 1, 2005implementation of the449th decree of the State Council “Radioisotope and ray devices safety and Protection Ordinance"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sued in October 23, 2001 NO.18 “Radiation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the radioactive products health management approach" Will ray room construction for safety and radiation protection equipment application was made explicit. Ray room building protection standard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edical staff annual effective dose equivalent of not more than 1mSv/a; this requires in construction design considered protective material selection, reasonable and optimum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safety monitoring and emergency mechanism.

【Key words】Hospital imaging machine room; Radiation protection design; Scheme optimization

概 述

近年来医院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尤其自2008年以来,大型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精神病医院、社区医院、县级乡镇中心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疾病控制中心及各专科、特色医院和民营医院得到大力兴建。我国也于2008年出台了有关建筑标准,针对各种类型医院医技楼、影像中心机房也出台相应建筑面积标准规范。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社会,倡导环境友好型、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特别自2007年国家成立墙改办,提倡节能降耗,绿色能源,强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建筑用材和新型环保节能砖。要求新建的建筑墙体不得使用粘土砖及必须采用新型水泥加气砖及粉煤水泥砖等。这样对新建医院影像机房墙体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按传统防护材料工艺设计施工,客观造成施工成本大大提高,且不利环境友好和节约,尤其产生次生环境污染,影响医患者身心健康。在此,我就医院影像机房辐射防护设计方案优化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辐射防护介绍

A、辐射危害:电离辐射能引起细胞化学平衡的改变,某些改变会引起癌变;也能引起体内细胞中遗传物质DNA的损伤,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传到下一代,导致新生一代畸形,先天白血病——在大量辐射的照射下,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引起病变,或导致死亡。

B、辐射屏蔽:在电离辐射源和受其照射的某一区域工厂的,采用能减弱辐射的材料来降低此区域内的辐射水平。辐射屏蔽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核物理学的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保健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结构工程学,从具体的工作内容来看,它包括辐射特征的确定,屏蔽材料的选择,辐射的减弱计算,屏蔽发热、实验屏蔽学,屏蔽结构的工艺设计以及最优化分析等方面。

C、辐射防护的基本措施:

缩短时间、增加距离及设置屏蔽是减少外来辐射照射(外照射)的基本辐射防护措施。

1、时间: 受到辐射照射的时间越短,身体所受的剂量越少。

2、距离: 距离辐射源越远,所受剂量越少。

3、屏蔽: 铅板、水泥墙、复合防护板或水都可以阻挡辐射或降低辐射强度。

X射線減弱曲線圖

附表1:几种建筑材料在不同能量射线时的铅当量(单位:mm)

4、辐射防护的原则:对于因进行任何活动,而增加了个人或群体的辐射照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在其1990年的建议书(第60号刊物)内,列出三项基本辐射防护原则:

①正当化原则:在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中,必须保证这种应用实践对人群和环境产生的危害小于这种应用实践给人群和环境带来的利益,否则这种应用实践是不应该实施的;

②最优化原则: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照射,任何包含电离辐射照射的应用实践,在符合正当化原则的前提下,应保持在可以合理达到的最低辐射照射水平;

③限值化原则:在符合上述正当化与最优化原则的应用实践中,应保证个人所受到的照射剂量当量不超过规定的相应限值。

5、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要减低辐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在制订适当防护措施之前,我们要了解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效应。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离辐射 检定人员 辐射防护

一、前言

电离辐射是指波长短、频率高、能量高的射线(粒子或波的双重形式)。辐射可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可以从原子或分子里面电离过程中作用出至少一个电子。反之,非电离辐射则不行。电离能力,决定于射线(粒子或波)所带的能量,而不是射线的数量。如果射线没有带有足够电离能量的话,大量的射线并不能够导致电离。电离辐射的全称是致电离辐射,就是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物质的原子、分子电离的辐射。

近些年随着对电离辐射计量工作的不断开展和研究,其中在一线从事计量检定的人员因为工作原因受到的电离辐射是最为明显的,比如在进行医用X射线辐射源检定的时候,相关检定人员要在电离室内进行相应的操作而容易受到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对人体是有伤害的,而且伤害的情况还是属于比较严重的。至于电离辐射能够对人体各种组织器官造成多大的影响,还需要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探讨才能得出更为详细的结论。所以,从事电离辐射的计量检定人员更需要了解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性,这些人更需要了解一些防护电离辐射的相关知识。

二、电离辐射及其防护简介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电力辐射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发展以满足人们的需求。目前,电离辐射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国计民生等多个领域当中了。对电离辐射的应用就需要我们更深层次的对电离辐射计量学与辐射防护进行研究,保证在技术发展与应用的时候我们不受到伤害。

电离辐射本身以及电离辐射与受照射物质进行相互作用的物理量都是电离辐射学的核心所在,这也是目前世界上对电离辐射技术应用、研究并解决辐射防护以及治理辐射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的重要关键因素所在。因此,有效的对电离辐射技术进行运用,并且做好防护措施是减少损失的关键,也能够有效保障那些从事电离辐射的计量检定人员的人身安全。

三、辐射防护的监测

通常辐射的射线是不能被人体器官所感知到的,要想了解具体的辐射量以及相应的防辐射措施是否安全那就必须使用相应的仪器对其辐射剂量进行检测。

电离辐射的检测可以分为两个检测内容:个人剂量监测与工作场所监测。

1、个人剂量监测

一般检定人员在正常的情况下进行工作,两个礼拜受到辐射剂量大约在0.5mSv,而工作一个月后受到的剂量则有很大可能性超过1mSv,三个月则会超过3mSv,这时候就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佩戴相应的个人剂量仪。个人剂量仪也有很多种,需要根据检定人员受到的辐射类型以及剂量的大小来选取合适的辐射探测器进行剂量测量。常用的辐射探测器有电离室探测器、计数管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以及荧光玻璃探测器等多种。电离室探测器工作原理是直接对照射量和γ吸收剂量进行测量,而其他的几种探测器则不是对剂量进行测量,而是对射线的注量或是其他量进行测量。经过探测器的测量后能够客观明显的反映出射线的照射量与剂量。

我们日常中最为常见的是β射线辐射、x射线辐射与γ射线辐射,对β射线辐射可以选用胶片剂量计或者是荧光玻璃剂量计进行测量,对x射线辐射与γ射线辐射则可以直接采用直读式的测量仪或者是荧光玻璃测量计来进行测量。

2、工作场所监测

对工作场所的监测主要是监测相关位置的主要辐射水平,监测内容包括剂量当量指数与吸收率。这种监测主要是避免辐射计量工作人员受到超辐射剂量的照射。对工作场所进行的监测的仪器有两类:携带式与固定式。同样,需要根据辐射的种类以及辐射剂量强度选取合适的监测仪器进行测量。对x射线可以选取对能量响应比较明显,能监测到低能光子且主要是以空气等效电离室作为探头的测量仪比较合适。通常来说,对工作场所的辐射照射量的监测并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检定人员在实际工作时的剂量大小,但是对工作场所的辐射进行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时刻了解工作场所的辐射变化情况,可以设立一个危险剂量值,保证监测到的数据时刻都低于危险剂量值,一旦发现测量的数值超过危险值要马上进行撤离,及时对工作场所进行处理,保证人员的安全。

四、电离辐射的危害与防护原则

1、在进行电离辐射检定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避免发生防护措施不当的现象,人体受照射的剂量过多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电离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程度。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但其中以神经系统、造血器官和消化系统的改变最为明显。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多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的病人。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收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另外,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2、防护原则

(1)时间防护原则:不管是那种射线对人体进行照射,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的大小都与已照射时间成正比。接触射线时间越长,受到辐射的伤害也就越严重。所以检定工作的时候,要尽量缩短检定的时间。

(2)距离防护原则: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与距放射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工作人员与放射源的距离越大,则受到的照射剂量率就越小。因此在检定工作中离放射源要有一定的距离,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读取数据,从而达到防护目的。

(3)辐射防护原则:就是在人与放射源之间设置一道防护屏障。因为射线穿过原子序数大的物质,会被吸收很多,这样达到人身体部分的辐射剂量就减弱了。常用的屏蔽材料有铅、钢筋水泥、铅玻璃等。

(4)个人剂量限制原则:限制个人受到的辐射剂量。个人受到的剂量限值目前在国际上都有一个公认的数值,所以必须限制自身受到的辐射剂量这个数值。

(5)实践正当原则:在进行辐射相关操作前检定人员需要进行相应的合理性判断,判断工作场所内的辐射照射剂量在正常范围内,则可以进行各项检定工作。

五、辐射防护的措施

在进行辐射计量工作时,检定人员一定要先检测辐射源的位置,尽量保证在能完成正常检定工作时尽量离辐射源远,还要尽量避免辐射源直射身体重要部位。另外,可以利用部分先进的设备对那些与工作无关的射线进行屏蔽,减少工作场所的辐射量,实现工作场所辐射防护优化设置。在进行电离辐射观察的时候,检定人员一定要穿好铅衣,戴好铅眼睛,做好防护工作,减少身体受到辐射的面积,还要尽可能的减少呆在电离室内的时间。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是必须的,若是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进行远程操控,让检定人员远离辐射源。

结束语:

目前世界上的各种技术对电离辐射运用越来越多,对电离辐射进行更好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相关单位需要加强对辐射防护的研究,加强辐射防护,保障检定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德平.潘自强.辐射防护手册[M].原子能出版社.

[2]李星洪.辐射防护基础[M].原子能出版社.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放射医学;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医学是随着原子能科学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的规律,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为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医学监督和保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措施。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并将其应用于临床诊治以来,放射医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成为肿瘤的三大治疗手段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45%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18%为放疗治愈。随着放射技术、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放射医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1]。放射医学同时也是涉及医学、生物学、物理学、药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性科学,在工业和国防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随着核电和国防现代化的大力发展,核电站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和核战争的威胁逐渐增多,同时与工业化进程和环境污染相随的各种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逐年增高[2],鉴于此,放射医学的作用显得举足轻重。辐射安全教育作为放射医学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和事故的避免有着重要作用。

一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这是由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性决定的

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和使用放射性核素以及各种医用放射性装备,后者产生的以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忽视。电离辐射的波长短、频率高,作用于人体时,能使机体内的水分子或生物分子发生电离而产生生物学效应,可造成生物大分子和细胞损伤,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的损伤,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死亡。临床常见的机体放射反应有放射性皮肤损伤、放射性肠损伤、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放射性心包炎和心力衰竭、放射性肾损伤等。当全身辐照剂量超过1Gy时,即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放射病,重者可致死。电离辐射的远期效应则包括肿瘤发生、生育障碍等。据报道50mSv-2.5Sv的受照射剂量与肿瘤发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3,4]。

(二)这是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的前置教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接受放射诊疗和核医学治疗的人数显著增加,CT、γ刀、医用加速器、核磁共振仪、单光子发射扫描仪、正电子断层扫描仪等新的成像和治疗设备的应用使得医疗辐照占普通人群接受总辐射的94%以上,这对于患者和放射医学从业人员本身而言都是潜在危险[5]。放射医学学生是医院放疗科室未来的主角,因此,在放射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把辐射安全教育贯穿于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的始终,培养学生在辐射安全方面的意识和行为,对于其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按照辐射安全最优化的原则开展放射医学实践工作、减少医疗事故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现状

国际著名的辐射防护专家Vetter教授曾指出:“医学人员必须接受辐射安全培训,建立安全操作意识,强调在教学训练中降低医疗照射剂量的最优化原则”[6]。放射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实验操作和医院实习过程中接触到放射性设备和仪器的机会与医务人员相差无几,然而,我国目前的放射医学教学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辐射安全教育课程设置,辐射安全教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个别院校仅有针对学生和职工开展的不定期辐射安全教育讲座,这远远不能满足放射医学专业辐射安全教育的要求,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习以及其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医学实践种下了安全隐患。据调查我国医学毕业生对辐射致癌的风险认识不足[7],这对于放射医学教学过程中的辐射安全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

二加强放射医学学生辐射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辐射安全相关理论课程建设

应借鉴发达国家在辐射安全教育方面已有经验,编写相关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加强放射性基础知识、辐射防护知识以及辐射防护规章制度的教育,使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相关基础知识和规章制度有较为扎实的掌握。放射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放射性衰变的现象与特点、辐射生物效应、各类辐射的特点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人工辐射源的可能来源与辐射水平等。辐射防护知识主要包括:辐射量与单位、辐射防护三原则、辐射防护目的和任务、辐射防护标准及制定依据、各类人员剂量当量限制及相应危险度、外照射与内照射的防护措施、个人辐射防护监测、放射性物质的摄入、代谢与促排、放射医学相关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可能的工作失误及其后果分析等等。辐射防护相关规章制度则包括辐射安全管理的规定、规程、条例、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及辐射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8]。

(二)加强辐射安全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辐射安全教育以人为本,不仅以学生为本,更要以教师为本。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辐射安全师资队伍,才能稳步提高教育质量,真正使辐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9]。具体措施主要有:1)建立和完善辐射安全相关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通过在岗培训、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教师队伍的辐射安全理论水平和素质。对具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送到国外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辐射安全教育思想和方法。2)鼓励从事辐射安全教育的教师参加科研,建设研究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辐射安全教育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参与到辐射安全教育的研究中,推动辐射安全相关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3)积极推动相关专业教师与医院放射医学相关科室的辐射安全文化建设对接。使教师对放射医学相关工作场所的辐射安全有充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三)案例教学与监督管理相结合

案例教学具有真实生动、多样性、相关性、典型性等特点,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预期,易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警示作用[10]。结合辐射安全相关真实案例,邀请安全生产部门相关管理或技术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和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辐射安全意识、增强辐射安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放射医学相关教学单位需要把辐射安全教育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如加强辐射安全督查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定期检查射线装置和放射线同位素的管理、保存、使用、处置等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改正,积极消除辐射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放射医学相关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同时也对现有的放射医学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大挑战,目前辐射安全教育在放射医学教学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形式亟待改变。放射医学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触和使用各种放射源或射线装置,潜在地受到电离辐射的威胁,其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辐射安全更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据统计中国的放射性事故发生率显著高于美国[11],因此,加强放射医学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势在必行,这对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规范其放射性相关操作行为、从源头上避免和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以及培养整个社会的辐射安全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伟炜,卢冰,唐劲天.肿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2014,32(36):47-51

[2]ChenW,ZhengR,ZuoT,ZengH,ZhangS,HeJ.NationalcancerincidenceandmortalityinChina,2012[J].ChineseJournalofCancerResearch,2016,28(1):1-11.

[3]马水英,石莎,银爱君.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综述[J].北方环境,2012,28(6):9-13

[4]程运福,张岩,张胜文.医用放射性设备损伤分析与防护[J].中国医用装备,2008,5(5):21-23

[5]李德平,潘自强.辐射危害与医学监督(第一版)[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1:200-221

[6]廖永华.加强医学生辐射安全文化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69-1271

[7]倪瑾,周传峰,刘聪,高福,李百龙,蔡建民.应届毕业医学生(国防生)岗前医疗用辐射安全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5,31(9):1412-14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医学放射工作人员放射防护培训规范[S].GBZ-T149-2015

[9]张继延,曾德伟.试论高校学习型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38-39

[10]印小玲.案例教学在高校新生安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0:102-103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放射防护;社区;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a)-0164-03

放射诊断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广泛应用城乡各地医疗机构,随着医疗技术及放射诊疗技术飞跃发展,人们遭受电离辐射的机会明显增多,所受放射剂量亦相应增多[1]。放射诊断过程可以产生的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在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对患者的防护普遍存在[2],而且还有自然发生的潜在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所以电离辐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本研究是在我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框架下,在社区医疗中采用实际数字化监测和计量、遵从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下,旨在探讨放射安全防护干预措施在保障社区群众、就诊患者及职业人群等放射安全及健康中的效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5月1日~2012年11月31日对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我中心”)医用放射情况进行放射卫生防护干预、监督及监测,对象:我中心各类医用射线机如高频数字胃肠机、高频拍片机、CR、牙科机、碎石机等的工作场所,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我中心附近本社区公众群众。各类医用射线机6台,工作场所4处,职业人群人数48人,随机选取干预前后我中心就诊患者150例及社区公众150例。

1.2 方法

1.2.1 放射安全干预根据辐射防护的三个基本原则及防护标准对研究对象进行防护干预[4]。主要具体干预措施包括:①增设防护设施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宣传教育等;②调整机房面积及改造机房的不合理设置;③安装通风设施;④设警示灯和防护标志;⑤实践的正当化;⑥防护的最优化;⑦个人剂量限值化。

1.2.2 利用实时监测技术,采用BH3103X-γ射线便携式巡测仪进行射线防护监测、FJ-377热释光剂量仪进行个人剂量监测、LiF(Mg,Cu,P)热释光剂量计,S-95多道γ谱仪进行空气放射性污染监测,大功率采样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计算机软件管理,进行输入整理数据,统计分析受过放射辐射的职业人群、就诊患者及社区居民的情况。所有设备都经国家标准剂量学实验室标定。

1.3 监测方法

参照GBZ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规定的布点原则进行射线防护监测[5]。对工作场所及周围辐射水平进行检测。测量时随机布点,重要部位(门、观测窗)多布点,每个点测量5次,结果取其平均值,测量条件为正常工作条件和最大工作条件两种情况;依据GBZl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的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监测周期为3个月[6]。

1.4 观察指标

对防护干预前后X射线机及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工作人员、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辐射水平剂量监测,监测周期3个月,监测两个周期(6个月)后对比干预前后结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或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工作场所和周围辐射水平平监测结果

防护干预前后比较辐射水平空气比释动能率明显下降。候诊室位(P = 0.035

2.2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对放射科全部从事放射工作及相关职业工种的48位工作人员、随机分别选取干预前后来我单位就诊患者群体150例及我单位附近社区公众群体150例,进行辐射水平剂量监测。干预前后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比较: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6

表2 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就诊患者及社区公众个人剂量干预前后

检测对比(mSv/a,x±s)

3 讨论

伴随放射学、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辐射直接作用于人体,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日趋成为一个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着放射源,照射量大约为0.6 mR/d,低于人体所能接受的危害剂量的界限量值(2 mR/d),实践证明不产生危害[7],然而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中忽视放射安全防护的却普遍存在[2],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系统、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8]。2002年国家原卫生部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然而现在的医疗现状是医疗机构很少遵照原卫生部规定要求,且医务人员及社会公众对其中的危害知识也知之甚少[9]。本研究遵循实践的正当化、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化及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的防护基本原则[10],给予我中心所辖医疗放射实施防护干预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对接受照射的适应证、禁忌证严格把关,实施诊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事先做辩证论证;技术人员、诊疗操作人员及接受诊疗的患者严格按照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进行操作,严禁大剂量、不适当的部位接受广泛照射,做到个人剂量个体化,部位准确、局限化;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给予隔离,进行屏蔽防护;特别是对孕妇和幼儿的医疗照射时,格外注意以上因素,并事先告知孕妇本人及小儿家长注意事项,做到知情同意;对放射操作场地严格按国家原卫生部严格规定操作,最大限度减少照射污染,最大限度降低照射剂量水平;加强医护相关人员的知识培训。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干预后,我中心医疗照射水平、医务人员及社会公共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目标:公众场合辐射水平小于0.5 mSv/h,治疗室外经常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小于5 mSv/h,偶尔性工作场所辐射水平不高于25 mSv/h,职业照射达到20 mSv/h的控制目标;干预前后个人剂量工作人员由干预前(5.08±1.96)mSv/a下降至(4.21±1.89)mSv/a(P < 0.05);就诊患者由(3.29±1.35)mSv/a降至(2.77±0.93)mSv/a(P < 0.01);社区公众由(2.11±0.86)mSv/a降至(1.18±0.76)mSv/a(P < 0.01),效果明显,取得了明显改善,说明通过防辐射干预措施是有效的。总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水平飞速发展,社区在医疗过程中处于一线地位,对社区公众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我们要做让社区公众放心、信得过的、安全的、有保障的社区。辐射防护与放射医疗工作者的健康密切相关,也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辐射安全。因此随着放射诊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防护管理要求与防护技术要求并重[12],做到最大限度地降低医源性的放射剂量,减少辐射对医务人员、社会公众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Leroy DH,Ryan MT,Wiley JR.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low-activity radioactive wastes [J]. Health Phys,2006,91(5):439-448.

[2] 刘保昌,向彩良,曾婷.医用辐射预防性监督及质量控制[J].预防医学杂志,2002,20(3):232-234.

[3] Walla A,Domotor S,Vazquez G. Department of Energy policies,directives,and guidance for radiological control and release of property [J].Health Phys,2006,91(5):526-528.

[4]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130-2002,医用X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61-2004).医用γ射束远距治疗防护与安全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6] 中国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7] 陈福忠,刘海燕,刘莺.对放射治疗与安全防护的认识与思考[J].医学信息杂志,2010,23(10):3835-3836.

[8] 陈光远,刘军.基层医院影响X线受检者放射防护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868-2870.

[9] 强永刚.医学辐射防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81.

[10] 郑钧正.我国放射防护新基本标准强化对医疗照射的控制[J].辐射防护杂志,24(2):74-91.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5篇

文章介绍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辐射特征和危害,详细阐述了医院应采取的防护措施和工作人员注意事项,建议加强放射安全及职业防护管理。

关键词

直线加速器 放射安全 防护管理

依据现行的射线装置分类办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属于II类射线装置,属于中危险射线装置,发生事故时可以使受照射人员产生较严重的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对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产生的辐射水平及其防护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注意和关切。各相关医疗机构在医用加速器的使用中应高度重视辐射防护问题,在做好医学放射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的同时,更应确保机房周围环境的放射安全,保护好公众安全。

一、直线加速器结构、工作原理及辐射特征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能量一般指X射线治疗方式下的加速电位,即X射线的最高能量。通常按能量10MV为界区分,以采取与之相应的放射防护措施。它还可以按照产生X射线的种类分为单光子、双光子和多光子直线加速器。加速系统是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核心,由加速管、微波功率源、微波传输系统、电子注入系统、高压脉冲调制系统、聚焦系统、真空系统、电源和控制系统、附属设备等组成。

其工作过程是:调制器产生两个脉冲高压,一个加到功率源(速调管和磁控管),功率源产生的微波功率经微波传输系统,馈入加速管,并在其中建立加速场;另一个脉冲高压加到电子枪,引出电子束,电子束注入加速管,受到其中加速场的加速。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运行时,被加速的带电粒子从加速器的真空区引出后,这些带电粒子与被撞击的物质相互作用时产生轫致辐射X射线、特征X射线、瞬间γ射线、中子射线和缓发射线(能量≥10MeV时)。而且,由于射线作用于空气及次级辐射等因素,可产生臭氧、氮氧化物和微量气载放射物质。

1.初级射线辐射。是指来自加速器准直器孔直接发射的射线。当光阑完全打开时,从辐射头靶端出射的X射线为一个半角为14度的锥形线束,其能量特性决定于选择的X射线能量级别。辐射防护主要依据X射线能量。

2.露射线辐射。是指穿过加速器组装壳体的泄露射线,与主射线相比,泄露剂量率比主射线束发射剂量率要低得多。

3.散射线辐射。是指受有用射线束和泄漏辐射直接照射的照射对象、装置部件以及建筑物室壁的散射辐射。

4.中子辐射。是指在高能X线模式下会产生一定数量的中子,通常无论在高能电子线或低能X线模式都只有很低能量级水平。但在高于10MV的X线模式中,迷路入口的设计必须对中子剂量加以考虑。

5.辐射活化的产生。是指直线加速器工作高于8MeV的能量级时,会发生光核效应,特别是高于12MeV时增加更快。这样会造成辐射头、室内其他物质包括周围空气在内的放射线核素的形成,产生少量的放射性气体,如13N(半衰期10min)和15O(半衰期2min)等。

二、直线加速器异常情况下的辐射危害(事故照射)

当加速器装置损坏、调试和操作失误时,人员可能受到误照射,称为事故照射。在异常和事故状态下,人员可能误入正在进行治疗的机房内,或者停留于正在进行治疗的机房内而不被发现,此时将会受到散射X射线甚至主射束照射的危害。

(一)非辐射危害因素

在加速器的照射下,空气吸收辐射能量并通过电离离子的作用产生非放射性有害气体臭氧(O3)和氮氧化物(NOx),此类气体主要采用治疗室的通风换气来控制。

(二)潜在职业病危害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为了放射防护的目的和阐述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在1990年的第60号出版物中,将辐射有害效应分为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两种。因此,从事放射治疗职业对放射性工作人员可能造成的潜在性职业危害有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两种。

(三)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那些存在剂量阈值,且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有关的效应。不同组织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相差很大,通常在单次较低剂量照射后很少会有组织表现出有临床意义的有害作用。性腺、眼晶体及骨髓等较为敏感。当发生辐射事故受到意外大剂量照射时,可致受照射人员发生急性放射病,甚至在短期内死亡。

(四)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是指发生概率与受照剂量成正比,而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的效应。对于这类效应,从辐射防护的观点认为不存在剂量阈值。即使是很小的剂量,也有导致随机效应发生的危险。因此在正常工作中很少发生确定性效应,更应重视的是随机性效应,因为随机效应无阈值,即使接受很小的剂量也有发生癌症等随机效应的可能。

三、医院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鉴于直线加速器本身的特殊性,医院应加强对直线加速器的放射防护管理,使其各项指标符合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及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要求。建议做好以下工作:

(一)做好加速器机房的屏蔽防护工作

机房设计应遵循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还要适当考虑其他非射线防护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必须符合相应的放射卫生防护法规、标准的要求,保证周围环境安全。

(二)认识迷路设计与管道防护的重要性

直线加速器的迷路设计大多采用L型,加强迷路防护散射线的能力。另外要注意机房管道的防护,适当情况下进行屏蔽防护。

(三)确保联锁装置安全有效

为确保直线加速器在治疗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其联锁装置应在机器存在某种危险状态时能够立即自动切断电源和束流的电路。

(四)加强机房内的通风管理

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直线加速器机房内空气中氮氧化合物浓度、自由基相对浓度高于一般房间,主要是由于射线对空气电离作用而形成。医院管理部门在直线加速器机房要设置机械通风装置,且确保有足够的通风换气次数,以减少各种有害气体的浓度。

(五)健全加速器的保养与维修制度

直线加速器投入临床后,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其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操作人员要按常规使用设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定期保养,及时维修,并记录在案。

(六)重视放射工作人员团队管理与建设

医院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加速器放射防护工作,做好常态化管理,重视放射工作人员的劳保待遇、人才梯队培养及团队建设。

四、工作人员注意事项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能同时产生高压、强流、微波和射线,因而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保护措施应该更加严格。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其危险性,严格遵守直线加速器的安全使用规范,保障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鉴于此,放疗工作人员使用直线加速器,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牢记放射防护3原则

即辐射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的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这3项基本原则构成了一套放射防护体系,正当化是最优化过程的前提,个人剂量限值是最优化的约束条件。所以,放射防护3项基本原则是相互关联的,要灵活运用。

(二)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护意识

技师和工程师应定期讨论分析加速器在使用中所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办法,树立严肃、严格、严密、严谨的工作作风;定期学习防护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

(三)制订制度,规范流程

科室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机器操作的正规规程和完备的应急预案,使实际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用制度制约、避免事故的发生,增强应急处理能力。科室要举行相关预警演习,熟悉应急处理程序,并且定期检查急停按钮是否失灵、各项联锁是否有效。

(四)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和个人剂量检测

一旦发现血象异常或者身体出现其他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必要时调离岗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直线加速器的放射防护工作,要建立健全各项放射防护规章制度,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监督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编辑 刘鲁 )

参考文献

[1]曾自力.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9):116

[2]姜秀英.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性能检测与质量保证[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8):56

[3]陈跃,杨迎晓,张远.应重视医用直线加速器的防护和安全[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4):506

[4]Valentin J.国际放射委员会第91号出版物评价非人类物种电离辐射影响的框架[J].辐射防护,2004,24(zl):9-46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核医学教学 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教学体会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随后其被逐步应用于疾病诊疗的临床实践。伴随核物理与相关学科的发展,放射性核素与射线装置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日常生活中公众接触电离辐射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加强核与辐射相关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使放射工作人员掌握辐射防护的方法与要求,使普通公众克服核恐怖心理,为我国核电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本文结合我国核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及医学生的任务谈谈我们在核医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教育的教学体会。

1.我国核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要求加强医学生的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车道,能源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年进口量已占全世界年产量的近一半;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仅够用一百年左右,同时燃煤发电产生大量粉尘、温室气体CO、NO与SO,导致气候变暖,诱发酸雨,污染环境。而我国大亚湾、秦山、岭澳等12座核电站的运行实践证实,核能清洁高效,由于加强核电站产生的放射性废物管理与处置,没有造成环境污染,更没有造成核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危害。因此国家在未来的20年规划建设近40座核电站[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辐照加工业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不久前也被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今后5年左右时间达到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1]。高活度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广泛使用要求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的水平。这首先要求各级环保和卫生部门加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管理,同时也要对公众普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辐射安全和放射卫生防护意识。大学生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代表,他们对辐射安全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着公众的认识水平,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医科院校的大学生将来大部分在公共卫生管理部门和临床诊疗机构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公众,有义务有责任向公众普及辐射防护知识。现在各级卫生监督所放射卫生监督人员大部分毕业于预防医学专业,掌握的核辐射防护知识有限,医院里涉及辐射的科室―放射科、肿瘤放疗科与核医学科医生大部分为影像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辐射防护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医科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很可能会遇到因管理部门监管不到位、医疗机构辐射防护设施不健全而引发的各种核与辐射事故受害者的临床救治工作。

2.电离辐射的巨大危害

2.1核战争的危害

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的两颗原子弹初步显示了原子武器的巨大威力。广岛原子弹爆炸后,在1―2秒钟内,全市40%的地方变成焦土,92%的地方不能辨出原来的面貌。一年后,广岛市政府宣布118661人死于此次轰炸,到2004年底,死于此次轰炸的人数已超过20万;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眨眼之间毁坏了三分之一个城市,在这次轰炸中,有7.4万人死亡,7.5万人受重伤。

这一切彻底粉碎了日本部分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顽抗到底、东山再起的梦想,迫使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另外,核爆所致的电离辐射远后效应逐步显现,给核爆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辐射流行病调查证明,战后60多年,陆续有幸存者死于电离辐射诱发的恶性肿瘤,包括白血病、甲状腺癌、乳腺癌、骨肿瘤及各类消化道肿瘤(肝癌、直肠癌与结肠癌)、肾脏及膀胱癌(电离辐射诱发各种癌症的潜伏期长达10―35年)[2]。

2.2常见射线的危害

常见的α、β、γ、中子和重离子照射,包括内照射(放射性核素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在体内衰变,发出射线,照射人体组织器官)和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人体),均会引发辐射损伤。外照射时累积吸收剂量高于0.5Gy即可轻度抑制造血机能,使白细胞、血小板与红细胞依次出现程度不等的减少(减少程度因个体辐射敏感性而异)。

辐射照射可影响造血与系统、上皮组织、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功能,导致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表皮皲裂、溃疡、甲皱骨关节僵硬而丧失功能、神经体液调节机制紊乱、放射性不育不孕症、放射性白内障、听力丧失或下降、辐射致癌(甲状腺癌、白血病、皮肤癌)、遗传效应、寿命缩短与胚胎效应(如腭裂)[3]。

2.3辐射事故的危害

非战争条件下发生的辐射事故也会产生人员伤亡,迫使我们必须加强辐射安全教育。这里仅举比较典型的两起放射源丢失事故。

2.3.11963年合肥三里庵事故[4]

1963年春节前夕,安徽农学院用于农作物诱变育种的10CiCo放射源疏于管理(露天放置且监护不严),附近村中11岁儿童将其带回家,撬开铅封,成为裸源,随身携带达24h以上,致使该儿童及其兄长分别在入院治疗后2-7天死亡,其叔一大腿因大剂量照射引发的放射性溃疡而被迫截肢,其母及姐妹也分别患急性中度和重度造血型放射病,经治疗虽存活下来,但体质较弱,时患感冒。

2.3.22008年太原辐射事故[5]

2008年4月11日下午1:30左右,位于山西省农科院的旱农辐照中心发生了一起严重的钴源意外照射事故。由于违规使用已经退役的钴源室照射中药粉末,钴源在降落时被层层码放的麻袋卡住,未能落入井内,而操作者误以为源已安全降落,遂由1名职工带领4名搬运工人进入钴源辐照室而受到意外照射。5名受照者中,1例患胃肠型放射病,其他4例患中度至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3.结合核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辐射安全知识教育

核医学是将核物理与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边缘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分为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同学介绍辐射安全与防护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3.1核物理基础

对常见的X、α、β、γ与中子射线,电离能力为快中子α>β>γ,射程α<β<γ<快中子,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在以后使用射线时要针对不同射线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如使用低能α、β核素,因其射程短,只要注意进行内照射防护,不需要特别的外照射防护。γ与快中子射线因为射程长,所以不仅要注意内照射防护,而且要注意外照射防护。热中子能量极低,无需防护。核素检查利用γ射线成像,所以核医学科医护人员要注意外照射防护;X射线与γ射线一样都是电磁波,射程长,所以在放射科工作的人员也要注意外照射防护。高能β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可产生韧致辐射,即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经过原子核附近时,受到电场力作用而急剧减速,其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变为电磁波,作为X射线的一部分,射程长。韧致辐射的发生几率与带电粒子质量的平方成反比,与所照射物质原子序数的平方呈正比,所以α粒子的韧致辐射可忽略不计;高能β射线的韧致辐射效应显著,故对其防护应该采用低原子序数的有机玻璃或铝等屏蔽材料。能量较高X、γ射线由于能量高且不带电荷所以穿透力较强,应采用铅等高原子序数物质。对快中子或高能中子应采用石墨与含硼物质吸收中子降低其速度然后用铅板或水泥混凝土墙屏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2核仪器与放射性监测

结合核仪器示教让同学们了解到,辐射尽管肉眼看不到,但可用仪器监测。对不同射线用不同的仪器监测,用剂量计可对人体受照剂量进行监控,防止受照人员过量。在实验课上利用本教研室现有仪器,带领学生对本室的不同实验场所进行辐射水平监测,通过实际操作,让同学们对射线有个感性认识。同时结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讲明放射工作场所设备、地面与墙壁表面α、β污染控制水平分别为3.7与37Bq/cm,而对X与γ射线,主要监测空气剂量率是否超标,以确保辐射安全。

3.3放射卫生防护

此部分介绍放射源种类与照射方式、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措施。射线照射有机体的方式有三种,一为外照射,射线从体外照射生物有机体;二为内照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经消化或呼吸道进入生物有机体内,蓄积于不同组织器官,在其内部衰变发出射线照射有机体;三为混合照射,在核事故现场或核战争条件下既有γ射线与中子产生的外照射,有U或Pu裂变产物蓄积体内器官组织产生的外照射。放射源指除研究堆和动力堆参与核燃料循环范畴的材料外,永久密封在容器中或有严密包层并呈固态的放射性材料,一般情况下不会污染环境,破坏其密封材料或包壳则会产生外照射。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不要破坏它的外壳。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系非永久密封在包壳里或紧密地固结在覆盖层里的放射性物质,过去称开放源,可污染环境,或进入人体,产生内照射。核医学实验与疾病诊疗时常用非密封的放射性液体或冻干粉,使用时应避免其进入机体产生内照射。放射诊疗实践中应针对具体辐射源与工作条件采取不同防护方法。

放射科X光或CT机房屏蔽不严,可能导致射线部分泄漏,放射科人员应防护漏射线的外照射,外照射防护方法为:时间防护,尽可能缩短辐射操作时间;距离防护,尽可能远离辐射源操作;屏蔽防护,采用尽可能厚的屏蔽材料阻挡射线。核医学工作者可同时受到病人体内放射性药物产生射线的外照射及稀释、注射放射性药物时少量放射性药物经口腔鼻腔进入体内产生的内照射,内照射防护方法为:围封隔离,在四周密封且顶部带通风管道的的辐射操作台上合成或稀释放射性物质;去污保洁,操作时遇到放射性污染物尽快清洗或扫除;个人防护,进行辐射操作时按要求穿戴防护用的衣服、鞋帽与手套、口罩,使个人受照剂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放射工作人员剂量限值(眼晶体<150 mSv,全身均匀照射<50 mSv,单个组织器官<500 mSv)。核医学诊疗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盛放射性物质的玻璃或塑料瓶、注射针管、一次性输液器、退役的粒子源、接受放射诊疗患者的大小便、呕吐物等,对其处置不当,也会使医护员工及公众受到不必要的照射。通常根据放射性废物中所含核素物理半衰期的长短选择不同的辐射性废物处置办法,处理短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放置衰变与稀释排放法;处理长半衰期核素的放射性废物,常用地下深埋与浓缩贮存法。

3.4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显像即核素显像,将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引入体内,采集、处理和分析图像后进行诊断疾病。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过多会造成药物浓聚器官的辐射损伤,所以在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的量上要有一定的要求,防止引入过量放射性核素而对病人造成内照射损伤。而且对于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要尽量减少和引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接触而导致的外照射。

核素治疗是经口服或注射方式向体内引入放射性药物,它们根据自己的生物、物理与化学特性,选择性地蓄积于病变组织或器官,使放射性核素与病变细胞紧密结合,利用浓聚于细胞组织内的核素衰变产生的射线杀伤细胞。我们引入的放射性药物类型、种类要选择恰当。防止过量的放射性核素对机体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是核素治疗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3.5放射分析实验中的辐射安全教育

放射性实验应在专门的实验室进行,为此本教研室专门设置了放射性操作区,全校所有的放射性教学科研实验均在此进行。我们在放射操作区入口按要求张贴了电离辐射警示标志,提醒在此从事放射性实验的师生注意辐射安全。实验前,对学生进行放射性实验相关规章制度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及其遵守的必要性。本室目前开展的各类放射分析实验都要使用一些放射性液体,对此,我们要求学生注意射线的种类、能量和活度,例如:放射免疫实验中主要用的是I,要进行外照射与内照射防护。放射自显影实验常用H、P低能β核素,尤其H这种长半衰期的核素,应避免让其通过呼吸道、皮肤毛孔、伤口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P发射的β射线能量较高,对眼晶体可能造成损伤,需戴铅玻璃眼镜防护。同时,为避免学生由于操作不熟练或意外情况造成实验卓台面或实验室地面表面放射性污染,我们通常给学生配备衬有三层吸水纸的搪瓷盘,这样放射性液体即可残留在吸水纸上,最后将其作为放射性固体收集处理。另外,在进行开放性放射操作时,必须尽可能打开所有的排气扇,以利放射性核素扩散,减少呼吸道、口腔的核素吸入量。

4.联系核事故阐述电离辐射危害,克服核恐怖心理

前面我们谈到日本广岛长崎核战争的巨大危害,难免使学生产生核恐怖心理。广大公众由于不了解核辐射损伤的机制,也不可避免地恐核。尤其是最近日本强烈地震引发福岛核事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核恐慌心理,也使公众高度关注核电站安全防护问题。对此,我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教学中介绍了Chernobyl核事故概况,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Chernobyl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核爆炸事故。该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基辅西北130千米的普里皮亚特河畔的普里皮亚季镇,其第四号机组于1983年12月投入运行。由于反应堆物理结构和关闭系统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以及低功率工程实验时操作失误,安全系统被切断,导致短期内反应堆内蒸汽压力过大,爆炸起火,使堆内放射性物质总量的3.5%外泄到环境中,总释放量12×10Bq, 其中Cs0.09×10Bq,Cs 0.06×10Bq,I 2×10Bq,惰性气体6×10Bq,产生的放射性灰尘相当于日本广岛核爆的100倍,它们沉降在乌克兰西部、欧洲国家及全球。事故后10天,火被扑灭,停止释放放射性物质。事故发生时现场有操作工177人、建筑工人268人。本次事故受照0.8Gy者237人,有134人被确诊为急性放射病。因急性放射病复合β粒子皮肤烧伤火热烧伤死亡28人,另2人死于现场(烧伤或压伤),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此为近期效应。事故发生后20年(1986―2006),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以及事故后由俄罗斯、乌克兰与白俄罗斯三国核能机构与卫生部门共同组成的研究事故后果的学术组织――Chernobyl论坛进行的辐射流行病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处于18岁以内的3000多名青少年(其中大部分为15岁以内的少年儿童)由于长期大量饮用被事故释放的I污染的牛奶而罹患恶性肿瘤――甲状腺乳突状瘤,同时有200多名事故发生时15―46周岁的育龄期妇女患程度轻重不等的放射性不孕症,另外有30多例病人因摄入放射性灰尘照射患心血管疾病[6],这是该事故的主要辐射远后效应。由此可见,与日本核战争相比,尽管此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量较大,但由于苏联政府在事故发生次日――4月27日临晨开始,在周围30平方千米范围内分三批迁移11.6万居民,同时对参与现场应急抢险人员发放KI片,因此大大较少了放射病的发生率。让学生认识到核事故危害尽管巨大,但其危害还是局部的可控的,只要积极应对,仍可缩小危害,因此大可不必恐惧。同时,我国从1985年第一座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以来25年的核反应堆营运实践表明,核电是安全清洁可靠的。针对日本岛核事故,我们讲清此次事故U裂变产物――I的释放量尽管超标达一万倍,但根据联合国原子能机构IAEA推荐的标准(I在放射工作场所与露天水源的允许活度分别为0.33Bq/cm与22Bq/L)测算,仍属危害程度最小的Ⅴ放射源[7],这样强度的放射性碘远小于一次甲状腺显像剂量(5―30mCi), 对日本以外的公众尤其是我国居民健康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和实验操作中的亲身体验,我校医学生辐射安全意识得到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包括核电在内的核技术应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要提高辐射安全和防护意识,管理部门要加大对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我们也要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对医学生的辐射安全教育力度,为我国核技术产业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及保护公众身体健康储备相关人才。

参考文献:

[1]我国核工业从适度发展变到加快发展新华网(2006)1月13日综述.

[2]刘树铮主编.医学放射生物学.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6,(第二版):464-471.

[3]强永刚主编.医学辐射防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第一版):63-81.

[4]杨秀珍,欧克仁,于海忠,刘远兴,季其仁.四例急性放射病人和九例小剂量辐射损伤者及其子女远期效应的医学观察,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项目,见《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会议论文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

[5]陈英,杜杰,张学清等.太原“4.11”钴源事故受照者生物剂量估算及照后一年细胞遗传学随访,辐射防护,2010,30,(4):201-207.

[6]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alth Effects of the Chernobyl Accident and Special Health Care Programmes,Report of the UN Chernobyl Forum Expert Group“Health”.WHO Press,Geneva,2006.

[7]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第62号公告.放射源分类办法.

项目资助: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01941),安徽医科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校教字【2010】3号)。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电磁防护;飞机;设计

中图分类号V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6-0173-02

0 绪论

随着现代电子战飞机的发展,任务系统的发射功率越来越大,作用距离越来越远,对飞机其他系统及人员的影响就越来越严重,因此电磁防护性能对载机安全性、可靠性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的作用。

1 电磁辐射危害初步分析

电磁辐射场对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性危害“看不见、摸不着”,其危害性不容易被人们认识。电磁辐射造成的瞬时过电压不仅会引起机载电子系统中的敏感元器件暂时故障或永久性损害,甚至还会引起机载人员生理机能的暂时或永久性损伤。现就飞机任务系统电磁辐射初步分析,电磁辐射可能危害在如下几个方面:

1)超量的电磁辐射对人体有害,系统设计中应考虑人员的电磁防护问题;

2)燃油和其它易燃物在强电磁环境下可能发生危险,系统设计中要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发生危险;

3)强电磁能会危害部分结构、系统装置、部品器件的非金属零部件、绝缘材料的物理特性、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4)电磁辐射会直接造成部分元器件及电子电气设备的物理损坏。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5)强电磁辐射可能危及飞机发动机的系统装置、危及发动机的非金属零部件、电子电气设备等,造成部分系统装置、部品期间的失效或损坏。系统设计中应分析电磁辐射可能的危害,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危害;

6)机上部分设备的自毁装置、信号弹等在强电磁场环境中,可能接受传导发射或辐射发射能量而意外引爆。故系统设计中应分析可能的危害,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发生意外引爆。

2 电磁防护设计

2.1 电磁防护定义

电磁防护是利用连续导电材料减少电磁场向机体内指定区域穿透,控制电磁波由辐射源经泄露途径向飞机各指定舱室传导和辐射传播。

飞机结构电磁防护设计是基于电磁波传播特性采取的结构设计措施。对一个完整的导电连续体,可以阻挡外部电磁波的辐射进入或大大降低辐射进入的强度,对内部的人员或设备就不会造成安全问题。但飞机因使用和制造要求,存在大量的活动门、窗、结构缝隙、电介质结构等,这些部位就是通过电磁波辐射进入的通路,通过这些辐射进入的电磁波,当能量达到一定强度时,就会危害到舱内人员安全和设备的正常工作。

2.2 电磁防护原理

电磁防护原理就是对非导电连续结构采取必要的设计措施,阻断电磁辐射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的通路,或通过降低辐射进入的强度,达到满足人员安全和设备安全可靠工作的目的。

2.3 电磁防护材料和要求

为保证人员安全,驾驶舱、工作舱、休息舱的电磁环境应满足一定的安全限值。

电磁防护材料选择的原则是使用标准、导电性材料,或则使用铁磁性材料;在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材料的机械性能而不是铁磁特性。通常选择的电磁防护材料为以下几种:

1)金属丝网

材料通常为蒙乃尔合金、铍铜、镀锡铜丝等。屏蔽材料在低频电磁波时较高、高频时屏蔽效能较低,一般是用在1GHZ以下的环境。

2)导电布

是以纤维布经过前置处理后施以电镀金属镀层使其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电纤维布。一般使用镍包铜的镀层顺序(镍―铜―镍)制成,其表面电阻小于0.08Ω/sq,最佳屏蔽电磁波频率范围为100KHZ~3GHZ,屏蔽效能大于60dB,对高频电磁波屏蔽效果不理想。

3)硅脂导电胶

利用硅脂的高粘性和金属颗粒的高导电性结合而成,是一种室温固话的导电胶,固化后形成一个易弯曲且有弹性的导电连接头或密封垫。

硅脂导电胶包括72-00002、72-00192/00139、50-02-1030-0000、72-00236、72-00035、TP-SAS-200-0251等牌号。

4)导电布衬垫

由镀有铜镍等导电织物包覆不导电的泡沫棉制成,屏蔽性能可超过95~120dB,具有导电性高,抗腐蚀特性;多背部贴胶,方便安装,对于宽频段电磁波都具有较好的屏蔽性能。但频繁摩擦会损坏导电表层。

5)导电橡胶

导电橡胶是将导电颗粒填料均匀分布在硅橡胶中,通过压力使导电颗粒接触达到良好的导电性能,兼具良好的密封和屏蔽性能。

导电橡胶填料一般包括镍包铜粉填料、铝镀银填料、铜镀银填料、玻璃镀银填料、纯银填料等。

6)导电腻子

导电腻子由四种填有玻璃银或铜镀银微粒的单组分树脂组成。用于提高结构接口、孔缝和空隙的完整性,填实较大范围的。使用安全性较高、耐腐蚀性强、最大屏蔽效能可达100dB。

导电腻子包括72-00005、72-00014、72-00151、72-00202等牌号。

2.4 机体结构电磁防护设计

在飞机的电磁防护设计过程中,要求对内部隔框、地板、顶棚等进行电磁防护设计。飞机内部电磁防护设计主要用于防止内部辐射源或泄漏源辐射进入工作舱或设备舱,对人员或设备造成辐射危害。对内部辐射场的防护,通常由隔框、地板、机身壁板、顶棚、纵向墙等机身结构组成电磁屏蔽线,将电磁辐射场控制在电磁屏蔽线内。

由于舱内空间有限,设备多,电缆铺设密集,内部辐射场对全机的电磁干扰难以排除,为降低电磁辐射设计难度,应考虑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人员或设备电磁辐射安全性设计要求:

1)设计合理的屏蔽线;

2)设置屏蔽舱。若有多个发射机,尽可能将发射机集中布置后设计屏蔽舱,再对屏蔽舱采取电磁防护设计,以降低电磁防护设计难度,降低电磁防护设计成本,减轻电磁防护设计重量;

3)在管接头、接缝、通过孔处,采用屏蔽材料包扎,以封堵辐射能量泄露。

2.5 电磁防护设计存在的技术问题

电磁防护设计在飞机结构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技术问题:

1)飞机电磁防护设计是关系到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设计技术。在电磁防护设计时,应明确飞机使用剖面的外部辐射场,避免过设计或设计不足;

2)国内还没有能适应飞机电磁防护设计的屏蔽材料,目前所使用的屏蔽材料如导电胶、导电腻子、导电布、导电橡胶板、导电布衬垫、铍铜簧片等很难适应飞机结构耐环境、大间隙、变间隙、空中变形等条件下的适应性要求;

3)现有技术条件下,电磁防护设计缺乏全状态试验验证,难以真实反映飞机结构的防护性能。

3 结论

飞机电磁防护设计在国内外还没有相关技术资料和成熟经验可借鉴,要形成完整成熟的技术体系,还需很多问题去解决。由于电磁辐射危害与电磁防护设计工作的复杂性,对这一方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去关注和参与,努力尽快提升我国飞机电磁防护设计技术水平,提高飞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肖华,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9篇

关键词:消防部队;核与辐射;辐射防护;核突发事故;放射突发事故;核恐怖事件

中图分类号:D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6-0146-02

随着核技术的发展,我国核电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放射性物质被更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截止到2011年,我国已经有6个投入运营的核电站、12个在建的核电站、25个筹建中的核电站;辐射与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加工、消毒灭菌、无损探伤、物件在线检测、医学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已形成较大市场规模;医用加速器及医用影像设备已经形成标准化系列产品;医用微型反应堆技术已经成熟并即将投放市场;等离子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环保、化工及加工制造业;核电发展除直接带动核燃料产业链外,还带动了相关的原材料工业、加工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如此大规模的核技术应用,必然导致核辐射事故发生几率逐渐增大,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稳定。面对如此严峻的核与辐射形势,作为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主力军的公安消防队伍如何面对这种挑战,如何提升自身的应急处突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

1 核与辐射事故的特点

1.1 危害性大

人体组织吸收辐射后,除了与组织烧伤有关的并发症外,白细胞的破坏会使受到辐射的人失去免疫力;辐射会对遗传密码造成影响,突变的生殖细胞有可能把畸形染色体遗传给后代;如果在怀孕期间受到辐射,胎儿某些细胞的染色体就会受到伤害,有产生畸形胎儿的危险。

1.2 隐蔽性强

核事故的危害主要是由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的辐射照射引起的,而辐射无色、无嗅、无味,听不见、摸不着,这些放射性物质只有借助专门的仪器才能够检测得到,直接影响到人们采取防护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放射性伤害后果可能在受照几小时、几天、几星期,甚至几年后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破坏作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3 社会影响大

通过国外发生的几次重大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及其所致后果的综合分析,充分证明核事故对人群的社会心理影响很大,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可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造成严重干扰和破坏。由它造成的公众社会心理影响所引起的健康危害和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损失,远比核辐射所致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要大。核与辐射事故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造成社会混乱,对政治方面及国家政权造成严重的冲击和破坏,造成重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2 核与辐射事故的类型

2.1 核突发事故

核突发事故是指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如铀富集设施,铀、钚加工厂与燃料制造设施、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厂,放射性废物管理设施等)发生的意外事故,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致使工作人员、公众受到超过或相当于规定限值的照射,亦即为核泄漏事故。

2.2 放射突发事故

放射突发事故包括,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使放射源丧失屏障,导致工作人员或公众受到意外照射;放射性物质的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人员和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放射源或放射性同位素被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放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使放射源失去屏障,造成其本人和他人受照。

2.3 核恐怖事件

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跌宕起伏,我国在谋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矛盾亦纷至沓来,接踵出现。因此,在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下,我国近年来各种恐怖事件也明显增加,恐怖分子有可能通过制造放射性扩散装置、袭击核设施、制造核武器的方式制造恐怖事件,可以说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其危害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我们应当做好防范和处置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准备。

3 核与辐射事故处置中的防护

3.1 辐射防护的目的

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救援人员及公众的健康。辐射防护的出发点是,确定性效应是有阈的,应避免发生,而随机性效应是无阈的,要限制到可接受的水平。因此可以说,辐射防护的目的就是要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的发生,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3.2 辐射防护的原则

3.2.1 辐射实践的正当化原则。在进行涉及辐射的任何实践活动之前,必须先权衡其利弊得失,只有当这一实践活动对人群和环境可能产生的危害远远小于个人和社会从中获得的利益时,才能认为具有值得进行的正当理由;反之,不应该采取这种实践。

3.2.2 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原则。最优化原则也称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原则,即在考虑到经济和社会因素的条件下,所有辐射照射都应该保持在可合理达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但是过于要求低的辐射,必将提高防护费用,而带来好处的只不过把已经很低的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再降低一点,这样不能认为是合理的。从最优化原则出发,应该这样选择,首先把辐射降低到一点水平以下,然后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把必须的照射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一直到为降低单位集体剂量当量所花费的代价抵不上因减少危害所带来的好处为止。

3.3 辐射防护方法

辐射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方式。外照射是体外的辐射源对人体的照射,主要是γ射线的照射。内照射是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而造成的照射,主要是食入、吸入或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内的α核素和β核素。照射方式不同,其防护方法也不同。

3.4 辐射防护装备

核辐射的危害巨大,因此在处置此类事故时我们应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于处于安全区域的救援人员以及疏散出来的群众,可以佩戴防尘口罩防止吸入放射性粉尘;对于处于轻危区的救援人员可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口罩、护目镜、轻型防化服、铅服等,防止放射性粉尘从呼吸道、眼睛、皮肤进入人体内;对于处于重危区参与事故处置的人员应着空气呼吸器、铅服、全套防核服、核生化防护服等防护装备。

4 核与辐射的监测

消防部队到场处置核与辐射事故时,首先要进行侦察,通过询问知情人员,了解放射源的性质、用途、事故原因以及现场周围单位情况等,成立侦察小组,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携带相应的仪器,在技术人员的带领下深入现场侦察情况。

5 结语

面对日趋繁重的应急救援任务,作为应急救援专业力量的消防部队,需制订核与辐射事故有效的应对处置程序,加强核与辐射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核辐射救援装备的配备,完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处置预案,开展相应的专业训练及演练,提高处置核生化恐怖事件的组织指挥水平和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潘自强,陈竹舟,叶长青.核和辐射恐怖事件后果的防护及其防范[J].核科学与工程,2005,25(1):1-13.

[2] 王善强.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及其应对策略[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4,24(1):97-103.

[3] 陈肖华,聂岁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的医学救援[J].军事医学,2011,35(3):161-164.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0篇

1.1电离辐射的概念及特点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总称,其种类很多,高速带电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质子,不带电粒子有中子、X射线及γ射线。其共同特点为: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人的五官不能感知,只有专门的仪器才能探测到;照射到某些特殊物质上能发出可见的荧光;透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每一种辐射来源都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它会给人类带来剂量,二是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采取一些措施影响此种剂量。

1.2电离辐射的来源

按辐射的来源可分为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天然辐射包括宇宙射线、来自地球本身的γ射线、空气中氡的衰变产物以及包含在食物及饮料中的各种天然存在的放射性核素。人工辐射包括医用X射线,来自大气核武器试验的放射性落下灰,由核工业排出的放射性废物,工业用γ射线等。

1.3电离辐射的危害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2000年出版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所有人平均的年剂量约为2.8mSv,其中天然氡约占43%,天然宇宙射线占14%,天然体外来源占18%,天然体内来源占11%,医疗占14%,核工业占0.25%。

人类为了生产和保护健康诊治疾病的需要使用的α、β、γ、X及中子射线都能引起物质的电离,被我们所利用,但若无有效防护,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电离辐射可引起放射病,它是机体的全身性反应,几乎所有器官、系统均发生病理改变。电离辐射一般来说都是以以下两种方式进入人体 ,即通过体外照射与通过体内照射。贯穿辐射、高能量和射线都可以以体外照射方式照射人体。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体内就会发生体内照射,它在体内放出γ或β粒子,有的也同时放出β、γ射线。在电辐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程度取决于电离辐射的种类、剂量、照射条件及机体的敏感性。人体受到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一次或数次照射,可发生急性放射病,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在接触各种射线的放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机体长期受超容许剂量的体外照射,或有放射性物质经常少量进入并蓄积在体内,则可引起慢性放射病。

2个人剂量的防护

据统计我国辐射事故率是美国的10倍。因此,必须加强个人剂量防护,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免受不必要的照射或过量照射,保障其健康及相关权益。

2.1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防护体系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了以三项基本要求为基础的辐射防护体系:实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最优化;适用个人剂量限值。在有些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干预,以减少人员受到的照射,ICRP推荐了以另外两项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干预的辐射防护体系:干预的正当性;干预最优化。

2.2辐射防护措施

辐射防护一般因照射的方式不一样则采用的措施也不一样。使用封闭源的接触都是属外照射,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危害主要是内照射,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的途径有外照射和内照射。

1)外照射的防护。单位作业中接触封闭源一般见于射线的机械探伤、射线自动测厚、自动对位、测密度等。做这些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和体检的,拿到上岗合格证。根据射线的强度面积越大辐射越小,时间越短辐射越小,必须要有防护措施:①时间防护:减少辐射地区的工作时间,如果电动操作突然发生故障,要用手摇安全轮复位而靠近辐射源;或者维修设备必须靠近辐射源时,应限制工作时间,将可能受到的照射剂量控制在拟定的限值之下;②距离防护:尽量让工作人员的工作位置远离辐射源,操作者要采用远距离遥控操作。在发生事故,如辐射源脱落,应在屏蔽条件下用远距离器械钳取,不得直接用手取源装配;③屏蔽防护:辐射源和工作人员之间应有非常可靠的防护屏障,屏蔽材料应根据辐射源的性质来选择。一般选原子序数比较高,密度比较大的材料。

2)内照射的防护。在从事开放源工作时,放射性核素可经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途径进入体内,会对人体造成持续的照射。为保护在开放源地区的居民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要根据工作人员或居民能接触到的放射性核素的种类和放射性活度的不同,对单位和工作场进行分类和分级。根据开放型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性核素的等效年用量分为三类;根据放射性核素的最大等效日操作量分为三级。对不同类、级开放性放射工作场所的卫生防护均有严格的要求。从事开放源作业的工种见于含防射性物质的矿石的开采、选炼、荧光涂料的制造和使用,医院的同位素室等作业。开放性作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从生产到使用的整个工艺过程,如忽视防护均可将放射性尖粒带到生活区。因而对开放性作业场所应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和进入体内的问题。首先在厂址选址上要把好关,要选择地势高、地下水源低的下风向,尽量在水源的下游,在工作建筑区内不能修民位区。要采用活性区、过渡区、清洁区三区区分的建筑设计。要有废水的专用下水道及处理设施,空气净化的捕尘和固体废物的存放和处理设施。定期进行辐射监测和职业体检,以便及时发现防护工作薄弱环节,改善防护条件,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人安全

健康。

参考文献

[1]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辐射、人与环境.

[2]清华大学.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教材.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1篇

【关键词】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 X射线; 辐射防护; 护理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6.32.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2-0152-02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直线加速器作为一种治疗肿瘤的设备,亦被广泛应用于手术放射治疗中。但因医学直线加速器能量输出大,而且辐射力强,在提高手术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手术室X射线辐射污染的问题[1]。研究显示,X射线可通过电离辐射的方式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诱导多种严重疾病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2-3]。近年来,有关手术室X射线辐射污染和辐射防护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4]。同时,合理使用医学直线加速器、加强手术室X射线辐射防护和避免或减少辐射伤害也成了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点工作[5]。本文通过探讨手术室中的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旨在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增强其辐射防护的意识,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的辐射损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行放疗的手术室,占地面积36.8 m2,选用蔡司intrabeam系统的医学直线加速器,射线种类为X射线,管电压:40或50 kV,管电流为5~40 μA,治疗剂量率为10 Gy/min,摆位时间10 min,治疗时间15~30 min,所有资料和数据均完整获得且真实可靠。

1.2 方法

在常规放疗治疗实施手术室中实施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测定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统计分析干预前后的X线辐射水平,具体如下。

1.2.1 辐射防护和护理管理干预 加强辐射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从事手术室放疗工作的医务人员仪器技能和辐射防护的统一培训,手术室护理管理干预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辐射防护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辐射时间防护原则(熟悉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和操作技能,充分掌握曝光的条件,在保证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射线曝光的时间和次数等)、辐射距离防护原则(应尽量远离X射线源,避免或减少X射线辐射对机体不必要的损伤等)、辐射屏蔽防护原则(正确配备铅衣、铅围脖、铅眼镜和铅帽和使用辐射防护用品等防护设备来减轻对医务人员自身的照射等);应用合格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且进行不定时检修,购置低剂量且安全性能强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不定时对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M行维修、保养和调试,并进行实际测试,确保证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安全运行;健全辐射防护配套措施,购置高品质、足够质量的防护用品和设备,手术室四周墙壁、感应门和窗户玻璃等应用铅或有相当铅当量的铁析、硫酸钡混凝土等高原子序数的材料,保证手术室工作环境的安全和避免医务人员的辐射损伤;辐射防护用品均放置在离辐射源近的物品准备间。健全手术室管理制度,科学合理排班,尽量减少每位医务人员的X射线辐射总照射量,建立医务人员个人剂量及健康监测档案,按时对医务人员进行剂量监测和健康体检,凡健康体检不合格或妊娠期、哺乳期的医务人员不准予有参与手术室放射治疗工作的安排,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以此降低X射线辐射超量照射的风险。

1.2.2 指标观察和测量 本次测量均利用Radiagem 2000探测、SG-2R辐射检测仪进行X射线辐射测量,监测点分别设为医生所在处(手术间外)、手术间外监护仪处、手术室门外、手术室门内共4个点,仪器参数为: 测量范围:1 nSv/h~100 μSv / h,能量响应:48~6Me V相对响应之差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干预后手术室周围房间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的X线辐射水平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的特性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可通过产生高能X射线、电子束杀死癌细胞,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6]。X射线波长短,能量高,当其照射在物质上时,除了小部分被物质吸收外,其余大部分均可透过原子间隙,因此X射线可以表现出很强的穿透能力。当X射线照射物质时,可使核外电子脱离原子轨道发生电离,进而引起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7-8]。研究显示,手术室中使用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X射线照射人体时,可诱发机体内的各种生物学效应,使病变的细胞受到抑制、破坏甚至死亡[9]。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2篇

1.1辐射防护分级管理

大修现场,检修项目很多,交叉作业多,而辐射防护人员的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是每一个核电厂在大修中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辐射防护管理资源,对辐射工作按风险大小进行分级管理(表3),对于那些辐射风险较高的工作则必须在管理上给予应有的关注,甚至逐项跟踪。

1.2辐射防护大修管理的主要工作

辐射防护大修管理一般分三个阶段,即:大修准备阶段、大修实施阶段、总结反馈阶段。1.3.1大修准备阶段“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大修准备阶段是大修辐射防护管理的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只有真正做到人员到位、物资充分、计划完善、文件齐备,在后续的实施阶段中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一般大修前7个月,确定大修辐射防护协调人,并上报大修总经理部,处室授予大修协调人安排、协调大修有关辐射防护工作的权力。大修协调人在大修开始前5个月时启动各项准备工作,按照《辐射防护大修行动指南》准备阶段的工作清单分配任务并逐项进行落实,辐射防护大修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见表4。大修文件准备是大修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准备工作越充分,实施阶段的工作才更有保障。大修协调人需要对大修总体计划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以往大修的经验反馈,编制大修辐射防护的监督方案,同时组织专项负责人对各个高风险的检修作业编制专项实施方案,并对作业中的关键步骤设置控制点,所有用于大修监督的执行文件,只有经批准并加盖大修文件章方可现场实施。此外,在编制辐射防护大修实施方案时还需对下列情况给予高度重视:以往没有开展过或较少开展的放射性工作;以往发生辐射事件较多的作业;连续工作时间较长的作业;环境位置较差的作业等。大修准备阶段还需做好实操培训,特别关注的是那些新员工,这类人群的特点是:缺乏经验、技能不足,容易发生辐射安全事件,根据历次大修经验事件来看,很多人员污染事件是由于附加防护用品使用不规范造成,因此加强新员工的实操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对于高辐射风险的工作还需加强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熟练度,以减少作业时间和个人受照剂量,如蒸汽发生器一次侧装拆堵板作业,此项工作需要在蒸汽发生器一次侧水室内部进行,存在极高的外照射和污染风险,大修前安排作业人员在模拟现场实际工作环境的蒸汽发生器模拟体上反复演练,直至合格为止。1.3.2大修实施阶段《辐射防护大修行动指南》中准备阶段的内容全部落实,标志着辐射防护大修准备的各项工作已全部完成,从而进入大修实施阶段的进程。在大修实施阶段,辐射防护各专项小组将全面运作,根据大修进度,按照预定方案执行各项辐射防护监督任务。大修实施阶段辐射防护主要工作包括:―辐射工作许可证的审批,每日审批未来3天计划开工的主线工作和核岛工作的辐射工作许可证。―参加各类大修相关的会议,包括:大修早会、大修计划会、周安全协调会、处室早会、以及其他各项专题会议。―启动大修辐射防护日报的编制。―机组停堆后不同工况的核岛辐射水平测量,执行热停堆、氧化运行后、低低水位工况反应堆厂房辐射水平测量(在热停堆工况下首次辐射水平测量后,需对反应堆厂房红区进行降级),进行测量结果比较和评价,并对测量图的信息公布。―放射性热点屏蔽。―根据规程要求,增加污染检查的频度和范围。―根据大修进度和辐射防护实施方案,开展各项专项检修作业的辐射防护监督和控制点的释放。―辐射防护巡检及专项检查,包括:定期常规巡检,组织专项检查,参与辐射安全相关的联合检查等,对于发现的问题编制报告,并进行上报及协调整改。―对于发生的辐射事件、异常的调查与跟踪。―计划外新增工作的辐射防护控制。―KRT系统(辐射监测系统)的状态调整及通道大修。―部分管理厂房或区域的状态恢复,如ET出入口停运,设冷水区域重新划分为辐射控制区,龙门架临时污染区的解除等。在大修实施阶段,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将辐射防护的各项管理措施应用到各项检修工作中去,这里不仅需要将辐射防护实施计划与大修计划保持一致,还需要辐射防护大修协调人、辐射防护值班工程师和大修监督人员的密切配合。大修协调人每日参加大修早会和计划会后,针对最新大修进度将工作任务分配给当日的辐射防护值班工程师,辐射防护值班工程师根据大修行动指南和实施方案中的文件,安排大修监督员逐项完成当日的工作,并将完成情况和发现的问题汇报至大修协调人,通过逐层的责任管理,保证每日的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落实。大修实施阶段放射性检修作业全面开展,作业集中且参与人员众多,容易发生辐射安全事件或事故,如人员污染、区域污染、意外照射事件等,一旦发生辐射安全相关的事件或事故,需要及时开展调查工作,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开展纠正行动,并形成事件报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处理的及时性,及时采取行动不仅能限制事件或事故造成的后果和范围,而且能够更为准确的分析出根本原因。大修实施阶段,除了关注常规高辐射风险的作业外,还需特别注意计划外新增的放射性工作,一般提前列入大修计划内的工作,准备相对充分,而临时增加的放射性工作往往因准备时间不足,风险分析不到位容易造成辐射安全事件,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管理流程,使得计划外的工作,能提前被获知,并做好充分评价和必要的文件准备。1.3.3总结反馈阶段大修现场工作完成并不表示大修已结束,只有在完成总结反馈工作后,才真正意味着大修辐射防护管理的结束,在此阶段需要对辐射防护监督计划的实施情况、大修中的经验数据、发现的问题和良好实践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评价,这些内容将被汇总并印制成册,最后通过大修总结会和经验反馈会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和讨论。通过总结和经验反馈,使得大修中重要的经验数据得以保留,以便后续的应用,同时总结了大修中良好实践,并对存在的不足开展纠正行动,这些良好实践和纠正行动将会落实到下次大修的辐射防护准备工作中,使得辐射防护的大修计划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这里从下面三个方面阐述总结反馈阶段在大修辐射防护管理中的作用:1)积累经验,实现螺旋化提升中核运行二厂辐射防护科从首次大修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大修总结和经验反馈工作,每次大修结束后,要求各专项负责人编制专项工作总结,大修协调人编制辐射防护专业的大修总结,重点分析大修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良好实践(见表5),针对不足之处开展纠正行动,将这些纠正行动和良好实践应用到以后大修管理中,从而实现大修辐射防护管理螺旋化提升。最终,这些总结和重要测量数据将被汇总并印制成册,使得这些宝贵经验得以延续。2)改进缺陷,保证大修现场的辐射安全对于机组存在的一些缺陷,通过技术上的改造,来提高现场的辐射安全性。例如,1、2号机组建造期间没有对反应堆厂房内燃料传输通道采取任何屏蔽措施,装卸料期间,燃料传输管附近区域的辐射水平非常高,工作人员进入该些区域,非常容易导致超剂量照射事故。2003年101大修卸料期间,两位运行处现场操作员途径燃料传输通道的正下方,适逢乏燃料组件从通道中穿过,两位现场操纵员每人接受意外照射约100μSv,造成小剂量意外照射事件。针对此缺陷,辐射防护科通过现场隔离、技术改造方式,消除了此缺陷的造成辐射影响,并将此项实践经验应用到后续投运的3、4号机组。3)在实践中吸取教训,在管理上加以改进大修期间辐射防护管理经验,可以说是在实践和经验累积中不断完善的,电站投运初期无论是辐射防护专业还是检修单位可能都存在经验缺乏、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外部学习和同行经验交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此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完善,从而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体系。中核运行二厂也是在历次的大修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改进,从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大修辐射防护管理体系,例如:(1)2007年203大修期间,4名检修人员在换料水池进行装卸机套筒检修时造成面部沾污,分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作业前辐射风险分析不足,导致作业期间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完善,工作人员在没有配戴任何面部防护用品的情况下进行检修作业。在没有去污的套筒上存在严重的表面污染和大量放射性的浮灰,对设备的操作和接触会造成放射性的颗粒从设备上掉落转移到工作人员身上,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面部很容易造成体表污染,严重的话还可能形成内照射。针对此情况,在后续的实施方案中要求此项作业调整至水池去污后进行,并在水池去污的工作中增加装卸料机套筒去污的工作;其次,工作人员作业时必须佩戴面部防护用品,需要直接接触设备的作业人员佩戴气面罩等防护器材,此后该项工作没有再发生类似原因造成的人员体表污染事件。(2)301大修前辐射防护大修现场监督一直实行专项负责制度,各项工作有辐射防护专人负责,但随着运行机组的增加,需要分出人员进行其他机组的大修准备,造成每个专项负责人需要承担多个专项的工作,对于大修现场的监督工作往往应接不暇,因此在借鉴国内同行电站大修辐射防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大修监督管理模式,设置了辐射防护大修值班工程师岗位,提高了现场异常情况的及时响应能力,也实现了大修期间辐射防护人员配置的优化。

2大修管理中的需要重视的问题

大修辐射防护管理除了做好准备、实施和经验反馈三个阶段的工作外,对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1)大修管理是多部门、多专业共同协作的综合性的工作,辐射防护监督不能孤立于其他部门之外。不仅需要大胆管理,发挥监督与管理的职能,还需要与其他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积极听取检修部门的良好经验,只有融入电厂正常的生产管理渠道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加强年轻的辐射防护人员的培养与锻炼。大修期间各项辐射防护措施的有效实施,需要一批经验丰富,技能熟练的技术队伍,年轻同志是这个队伍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年轻辐射防护人员的培养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需要给予其机会不断的去磨练,但也需要注意避免“拔苗助长”式的培养,让其独立承担超过其技术能力和经验水平的高风险工作。大修期间检修项目众多,是年轻辐射防护人员学习的最好课堂,在“传帮带”的基础上要给予其不断实践的机会,使其从被动跟学到自主思考,最终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3)辐射防护实施方案的编制需要结合作业现场的实际状况,不能“闭门造车”,仅从辐射防护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否则辐射控制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例如,在某些区域狭小、通风不不佳的情况下环境温度会比较高,如果仅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需要通过穿戴附加防护用品进行严密的个人防护,而工作人员在闷热的环境下,往往很难严格遵守辐射防护的规定,如何平衡两者的矛盾,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充分考虑,例如,将该类作业的检修窗口与风机的检修窗口错开,或在防护用品配置上加以改进。4)保持大修辐射防护实施方案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执行文件的各项内容要简练、准确,避免存在歧义,否则容易引起误解造成辐射安全事件;其次,生效的辐射防护监督计划,需要严格落实各项要求,不得随意的降低了预定的管理要求,确实需要调整的监督计划和防护措施,必须重新进行辐射风险评价,再批准实施。5)大修辐射防护管理中,对两类人群应多加关注,一类是“新员工”,另一类是“老员工”,“新员工”因经验不足容易出现失误,而“老员工”经验丰富也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对于大修期间的辐射防护人员也是同样要求,特别是具有多年大修辐射防护监督经验的“老员工”,不能因为以往的成绩而降低了辐射安全控制的质量,只有在事实和数据的基础上做好全面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3结束语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情况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新,业务量大,使用率高,由于X线本身所具有的损伤特性.在使用中若不注意对它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将对工作人员和被检者造成潜在的损害,X线辐射的危害性尤为突出,已经引起高度的重视做好放射防护是当前重要工作内容之一[1]。为了全面了解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情况,加强放射卫生防护工作。贯彻执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及《河南省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办法》等放射防护法规、规章、办法。我们对我区39台X射线机的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汇报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对我区29家医疗机构的进行医用诊断X线机进行调查。

1.2 仪器 美国产451P巡测仪,国产RD98剂量仪。均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检定合格。

1.3 调查标准 用《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l8871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GBZl302002)[2,3]对医用诊断X射线机监测数据进行评价,按照《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对场所现场进行监督。

1.4 调查内容 医疗机构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机房位置、机房面积、工作状态指示灯、电离辐射警示标识、人防护用品;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机房周围、操作位置、观察窗、防护门、四周墙外、检查室窗外。

2 结果

2.1 医疗机构基本情况29家医疗卫生单位共有可以工作使用的39台诊断X射线机,装机容量500 mA 30台、200 mA 9台,所有医疗机构医用诊断透视和摄影均为隔室操作。

2.2 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X射线机房防护设施调查情况,见表1。

2.3 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调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随着放射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X线检查在医学领域中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但X线对机体有毒害作用,机体受到射线照射后,吸收了射线的能量,其分子或原子很快发生电离和激发。继而引起生物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变化,由分子水平的损伤进一步造成细胞水平、器官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损伤,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4]。由于我们的放射工作人员长期、固定的在有放射污染的环境内工作,应积极加强放射防护。

通过本次39台医用诊断X射线机放射卫生防护情况进行了调查,机房防护设施存在这机房位置、机房面积、工作状态指示灯方面的不合格情况。最为突出的是机房面积不合格率达25.64%。个人防护有品准备齐全但是没有个人应用,是由于医用诊断透视和摄影均为隔室操作造成。X射线机房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检测合格率91.46%,超标率8.54%,防护门超标率25.64%,检查室窗外超标率20.51%,观察窗超标率5.12%;以上超标主要问题在这些门窗的边隙封闭不严造成。

放射科医师及技术人员必须掌握防护知识,放射防护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认真遵守操作规则[5]。加强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定期检查放射诊疗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等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卫生监督管理,保证医用诊断X线机防护措施和方法到位,避免和防止发生防护不利造成危害。

参 考 文 献

[1] 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辐射防护,2002,22(5):15.

[2] GBl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 GBZl302002,医用X射线诊断卫生防护标准[S].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4篇

随着油田油气开采难度的加大,主要含油气盆地地质勘查的深入推进和老油气区新领域的深度挖潜,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被大量投入使用。放射性物质作为一种新材料,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相应的工艺更趋完善,为油田企业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给油田员工的安全健康及防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对职工的劳动安全卫生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安全管理及工会部门精心周密安排,确保放射性辐射的防护工作万无一失。对此,笔者结合江汉油田放射性辐射劳动保护工作的实际,探讨和分析进一步加强油田施工过程中,放射性辐射的安全防护工作及有效监管措施。

放射性辐射的主要危害

放射性辐射是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状态下,原子核发生衰变过程中,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过程。放射性元素大多为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元素,其放射的射线肉眼无法看见和感知,只有用专门仪器才能探测到。

放射性辐射对人体和动物的损害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强度的强弱、时间的长短、频次的多少,以及辐射承受者的健康状况、体能强弱等相关,具体辐射后的表征及状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受到剂量越大、强度越高的辐射伤害就越大,严重时还会致人短期死亡;受辐射轻微者,只要剂量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发生损害作用,有的症状经过20年后才会表现出来,有的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人受害。因此,凡涉及放射性物质的工作,必须严格进行防辐射保护,对辐射的强度、时间和频次进行有效控制,达到对身体和环境无危害的范围。

放射性辐射的应用

应用放射性物质开展检测工作,是油田工程施工中推进油田勘探开发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工程施工所涉及的放射性辐射工艺环节主要集中在放射性测井和工件射线探伤。

放射性测井分为中子测井与自然伽马测井。中子测井是通过中子源向地层中发射连续的快中子流来计算地层的孔隙度,并辨别其中流体的性质;自然伽马测井是通过自然放射性发出的伽马射线,来判断岩石性质,特别是泥质和粘土岩。工件射线探伤是利用X射线或γ射线照射工件或设备焊口,从而直观地显示工件内部缺陷的大小和形状,判定缺陷的性质。

石油工程施工企业人员密集,队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放射性辐射的控制与管理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作。任何的偏差和疏忽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环境污染和人身辐射伤害。只有严格施工环节的防辐射保护工作,确保员工接触辐射的剂量足够低,才能有效杜绝职业健康安全事故的发生。

预防放射性辐射伤害,需要从辐射的控制入手,以技术防护措施为根本,对放射性物质的贮存、运输、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防护监控。一方面采取有效的屏蔽办法,控制和弱化射线;另一方面精心管理,避免措施失控,提升从业人员的防护警觉和自觉执行措施的危机意识。

加强防护设备设施建设

在放射源贮存方面,江汉油田根据放射性物质贮存管理的相关规定和存放规模,建设辐射防护墙、门、窗、辐射防护迷路,并充分考虑直射、散射和屏蔽物材料与结构等因素,以确定防护厚度。江汉油田按标准建立了防护实体围墙的库区和专用贮存库,使辐射防护墙外5cm处剂量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在放射源的运输方面,江汉油田配备专用的放射源运输车、专用的屏蔽罐,屏蔽罐体还设有泄漏报警和开门报警装置,并随车配备专职的押运人员。按照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放射源运输时需随车配备辐射监测仪和防护服,供监测和应急处理使用。

在放射源的使用环节管理上,江汉油田为每个使用放射源的班组配备了设立警戒区的安全带、警告标牌,配齐操作用的长把工具、防护服、辐射监测仪、剂量牌,为防止放射源操作时落井,还配备了专用的井口封盖设施。

建立科学规范的专项管理制度

专项制度是促进放射性辐射防护管理工作有序化、规范化的有力保障,是实现科学管理基础和根本。江汉油田遵循“科学、有效、可行”的原则来完善放射性辐射管理制度,使管人和管物“双管齐下”,建立和形成重点突出、简便实用、针对性强、监督到位的制度体系,实现放射性辐射防护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是严格库区和专用贮存库的管理制度。江汉油田对放射源的出入库管理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登记管理制度。在放射源和放射源容器库区内设置双道门锁,配置警卫和警卫犬24h值班,实施红外线入侵报警和视频监控,并通过卫星电话直通全天值班调度和公安局。

二是建立运输全程管理制度。江汉油田充分考虑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无关人员搭乘、不法分子拦抢、车辆突发故障以及交通事故、拥堵等风险,对运载车辆罐体采取三道门锁控制,每台车配置GPS卫星定位系统、移动通信设备以及泄漏报警和开门报警装置,配备专职司机、押运员,使安全生产部门能够随时监控。此外,江汉油田还收集施工沿途、行驶各区域的派出所电话,以便运输司机、押运员等遇意外情况及时报警。

三是对放射性材料和设备的使用采取《放射源作业许可票》制度。使用放射源前,需对作业条件进行认定,经过生产安全部门及当地放射卫生监督部门批准后才能作业。作业时由施工负责人安排监督人员确认现场措施到位并签字后,方可实施操作,以有效避免操作风险。同时,江汉油田对废弃的放射源按规定回收处理,并做好详细的记录归档保存。

四是严格持证上岗制度。江汉油田要求对涉及放射源及相关操作工序的员工,必须经培训合格,取得操作上岗证后,持证并穿戴专用的劳动防护服装、装备上岗。施工操作前进行必要的岗前安全教育,督促其落实安全制度、执行安全操作规范,杜绝事故发生。

落实技术和管理措施

油田工程施工单位具有流动性大、作业条件较差、接触人员较多等特点,管好放射源应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先、应急有效”的原则,从技术和管理措施的关键入手,精益求精抓完善、促落实。

首先是在安全部门和当地放射卫生防护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现场操作技术管理措施,包括工作程序、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应急计划演习、应急设施等。同时,还要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制定适宜的应急计划并作好相应的应急准备,提前开展应急演练。

其次是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将工作场所划分出控制区和监督区,对施工场所进行清场,在其边界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放射性工作场所”等警示标识,未经许可的人员不得进入该范围。也可采用绳索、链条及类似的方法,或安排监督人员实施人工管理。在进行野外焊口γ射线探伤施工过程中,现场还必须配备适当的应急防护设备,比如足够屏蔽厚度的防护掩体、隧道式屏蔽块、柄长不短于1.5m的夹钳、适当长度的金属线、水池、沙袋等。

辐射防护与安全原则范文第15篇

近些年来,医用放射设备在医疗机构中迅速普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会对患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发展到现在,医疗放射的防护对象已经从主要是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向患者和医务人员转变。不过,医疗辐射真有那么可怕吗?

医疗辐射究竟多大?

人类接受辐射照射的来源包括天然辐射照射和人工辐射照射,人工辐射照射主要包括医疗辐射、核试验、核电站、核工业和核技术工业应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几类。其中,医疗照射是人类接受人工辐射照射的最大来源,患者、受检者、生物医学研志愿者等所受的照射,都在医疗照射的范畴之内。

医疗照射在人工辐射照射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近年来,随着医疗照射的普及及技术的提高,例如CT检查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2000年全世界的人均受照剂量是0.4个单位,而发展到了2008年,人均受照剂量提高到了0.6个单位。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随着技术的普及,人均受照剂量已然从1987年的0.54个单位发展到2008年的人均3个单位。

而在我国,放射诊疗同样是迅速普及,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约9.8万家,包括开展X射线诊断项目、放射治疗项目、临床核医学项目及介入放射学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医用辐射设备数量年增长率在7%~15%左右。据卫生部统计,我现在每年约4亿人次接受放射诊疗,其中,X射线诊断占大部分,约3.2亿人次。

天然辐射是改变不了的,但人工辐射可通过措施及严格管理来防护,医疗辐射照射同样不例外。在不少人看来,人一旦生病,听从医嘱,接受照射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还要防护呢?

照射剂量多少合适

辐射影响健康,是一个持久的话题,有专家表示,国内对于放射诊疗患者健康效应的研究基本空白,医疗辐射存在较多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部分工作人员防护不足、大医院放射诊断防护过度、患者防护不到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检查方法及仪器的更新换代,医疗辐射问题能否得到解决?

在专家看来,这些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更甚的是,新技术还带来病人剂量增加的问题。“有人认为数字成像可能比胶片摄影的剂量更低。因为数字成像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在剂量低、曝光不足时仍可得到满意的诊断图像。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对新技术的使用不当,带来的后果是病人受照剂量在成倍增加。” 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启甫表示,因为曝光量增加,图像质量就会越好,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生不在乎给多少剂量,只要图片质量好,病人接受照射剂量多少并不在医生的考虑范围内。

为了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目标要求,避免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接受过多的剂量照射,推动辐射防护体系在医疗照射防护中应用已是当务之急。据了解,《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其中就对医疗照射的辐射防护提出了针对性要求。此外,我国还有大量的专业标准,包括诊断、治疗和核医学等,都对医疗照射防护做了相关规定,如对X射线诊断房的最小面积、X射线机管球外的漏射线、主射束外的漏射线等都有做要求,且都是从患者的辐射防护角度来考虑的。此外,国家对放射性药物操作、工作场所、各功能区域的布局及工作人员通道与放射性治疗患者通道需分开等方面也有做要求。

虽然设置了这么多的标准和规定,但相比其他国家,我国对医疗辐射防护相关规定仍有不够完善之处,例如国外有规定,要求在每一台X光机上需要安装一个剂量面积乘积仪,病人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接受的剂量都会在乘积仪上直接显示,但在国内,目前在这一方面并不做要求。在标准规定和设备技术没有达到与国外同等水平的现实情况下,应在实际操作中积极遵守已有的标准和规定,做到对患者负责、对自身负责,努力达到辐射防护最大化。

撑起辐射防护伞

如何打好辐射防护这把“伞”?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徐浩介绍,《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便提到了辐射防护的ALARA原则,即辐射实践正当化、辐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当量限值(剂量控制)三个方面。

在专家看来,不应该受照射的,就应该避免,接受治疗就应该有相关的防护内容,尽可能地减少受检者或患者的受照剂量。即便国家的基础性标准对辐射剂量做了限制,但对医疗照射防护来说,是以获取理想的诊断图像和有效的治疗效果为目的,所以,剂量限制并不适用于医疗照射,而正当性判断与防护最优化两个方面则较为实用。

正当性判断,通俗的讲,就是判断诊断或治疗时用的放射方法是否合理。如做胸部检查时有胸透、胸片、胸部CT等方法。胸透具有经济性、实时性,可动态观察疾病形态等优势,但因其影像模糊,辐射大等劣势被逐步淘汰;常规胸片是胸部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是诊断胸部疾病的先导,大部分胸部疾病经常规胸片可达到确诊目的;胸部CT则有密度分辨率高,能够轻易发现直径小于2mm的微小结节,低剂量CT筛查可以发现早期小肺癌等优势。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医生鉴别诊断时根据不同需求判断使用哪种方法更为合理。随着医疗技术与水平的发展,对过去认为是正当的医疗照射,也应当重新进行正当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