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篇

Abstract: The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in our society requires more protection of the elderly's right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is the pension. Now, home empty-nesters increase rapidly, but traditional family support to the elderly remains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he modern use of remote care is a good way of taking care of the elderly to solute the difficult problem brought about by space and time interval. Of course, the remote care has shortage in some area, it needs to continually improve.

关键词: 远程看护;老龄群体;问题;措施

Key words: remote care; the elderly; issue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265-02

0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0、11条规定:“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员应当关心和照料老年人。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但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国策以来,由于独生子女增多,人均寿命增延长,家庭结构出现“4-2-1”现象,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导致空巢老人家庭不断增多。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空巢老人家庭占家庭户总数的36% 。2003年全国婚姻家庭调查,在城市中,成年子女与父母分开居住的比例高达69%。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家庭占总数的17.95%[1]。目前,家庭养老为老年人最主要养老方式不能彻底改变,让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中生活,它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又尊重老年人长期在家庭中形成的生活习惯,同时,可以避免机构养老带来的重新社会化和环境疏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空间、时间间隔所带来的子女照料老人困难的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家庭养老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进行转变,实现看护活动的信息化、IT化来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提高看护的效率,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2009年4月,杭州市拱墅区率先探索推出“全球眼”实时远程看护的科技养老服务举措,免费为辖区内80岁以上低保、困难老人和重残老人安装了“全球眼”摄像头,并赠送具有GPS全球定位功能和“一键通”呼叫功能的CDMA手机。这套系统与社区服务平台和杭州市96345便民服务平台互联,实现了对空巢老人实行全天候远程看护的服务。在我国,远程看护系统还没有被全社会和老年人所普遍认同,对于远程看护这个新型服务大多数的人仍旧抱着静观其变的思维来观察它的走向与趋势。为此,笔者试图通过分析远程看护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及目前面临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立法,总结实践经验,提出远程看护在保障老年人的权益方面的政策法规设想,以期完善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制度。

1远程看护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

1.1 提高看护的效率减少老人来回往返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的负担,随时随地可以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方便得到医护人员的监护,对老人饮食量的调节和运动方法等做出适当的指示。减少看护者由于长期看护所产生的疲劳感和不良情绪。

1.2 可以消除地区之间的看护差距远程看护是通过网络的传输技术实现的,即使是身在遥远的地域、偏远的海岛、孤僻的山村及乡镇,只要持有电脑、电视电话、小型摄像头等通讯设备,按照护理专家的指示进行操作就能够从事看护劳动和接受必要的护理。

1.3 能够削减看护的费用老年人即使达到需要看护的状态也要使其继续保持自立生活的能力。通过对影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无需到老年人家中上访,老人们也不必往返于医院、诊所、养老机构,在自己的家中便可接受康复训练。这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也降低了看护成本。对于在海岛、荒僻山村生活的老人也不必入住大城市的养老机构,不但节省了昂贵的交通费,而且也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另外,还大大缩短了老人们往返医院、养老机构所需时间以及等待治疗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时间成本。远程看护系统的形成无论对于看护方,还是被看护方来说,在经济上将会带来巨大的成效。

1.4 可以实时交流,使移动中的看护成为可能利用信息通讯手段在和远方的亲人、朋友等实时地通过影像、声音进行交流。利用远程看护系统对于视觉有障碍的老人和外出迷路的老人来说,对他们的安全确认和紧急时刻的通知能够得以实现,可以轻而易举、毫无顾虑地实现一个人的外出。给老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自立、没有孤独感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随时能与家人、亲朋好友、医生、护理人员取得联系。

2远程看护在家庭养老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城镇社区已经开展了远程看护服务,远程看护在我国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优势和前景日益凸显。但从总体上看,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在实践中面临许多问题。

2.1 远程看护服务的覆盖面过小目前,远程看护在我国部分地区有一些较为成功的实践,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仍表现为零散的或区域性的行为,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服务机制。同时,服务对象的限制条件也很多,例如80岁以上低保、困难和重残等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社会发展、社会分工使不同社会阶层老龄者的需求和能力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由此可能造成这样一种状况:能够享受服务的可能是最高或最低阶层,占比例最多的中间人群却得不到很好的照料,公平性较为欠缺。也就是说,一种覆盖整个社会所有老龄者的远程看护服务体系尚未完善起来。

2.2 资金投入困难,政府投入机制亟待完善政府投入资金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运行机制不甚合理,与老龄者看护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推广远程看护,完全依靠政府是肯定不行的,政府投入收益不高,投资主体比较单一,远程看护系统设施由政府包办的做法是否完全合理有待商榷,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以多种形式发展远程看护服务业还很不够。

2.3 远程看护系统的互联平台范围不广目前,我国远程看护服务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仍相差甚远,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受到限制。缺乏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辖区派出所、消防队、老年人的直系亲属等进行更有效的互联,导致服务功能单一;规模过小,辐射能力弱,影响力低;服务被动,缺乏服务活动的主动策划、组织与评估;没有形成产业化格局,实体发展不够快、不够广。还需要提高人们尊老、爱老、敬老的意识,从而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2.4 专业看护服务人力资源欠缺人力资源储备与供给不足,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界定、从业资格认定、社会价值认同等问题突出。从事远程看护服务的工作者不仅要懂老年学,还需具备心理学、医学、保健学、营养学、运动学等各方面知识,同时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目前,从事远程看护服务的服务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2.5 远程看护系统服务项目单一且存在隐私保护的风险在老人家中安装摄像头进行全天候监护,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困难,减轻了亲属照料老年人的负担,但是老年人也要承担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而隐私泄露可能会对老人在人身和财产方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远程看护系统的功能也不应局限在“看护”老年人方面,老年人在情感交流及日常生活交流的需求也应加以重视,使其满足心理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层次需求能够被满足是老年人能否幸福的关键。

3完善远程看护,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需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规范

通过远程看护系统实现无空间时间限制的看护老年人,不仅是可以推广普及的赡养老人的新模式而且可以使老年人的生活产生质的变化,赡养人也可以更好的履行其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然而,毕竟这种新模式还处于试行阶段,还存在各种问题需要解决,这就使得我们有必要用相应的政策、法律规范来促使其进一步发展,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3.1 制定远程看护的相关政策措施在资金方面,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既有政府补贴和支持,又有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也可以将个人资金以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的形式纳入看护系统资金筹集范围。有了社会资本和个人资金的投入既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打破目前居家养老领域政府垄断、低效率的局面,引入竞争,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及营利性机构的参与提供渠道及制度性的保障,实现远程看护的专业化和高水平化。同时,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服务类型,各地区能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服务方案,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政府应尽快整合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信息资讯、服务人员等,使其更好地为老人服务。在财源方式的选择上,日本的看护保险制度规定:若被保险人享受了看护保险服务,则本人应负担全部费用的10% ,其余90%由看护保险负担。看护保险负担这部分费用的来源一半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一半是公费负担。在公费负担这部分中,国家出25% ,都道府县各出12.5% 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因被保险人不同而不同。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包括对一些条件特殊困难的老人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通过减免所得税激励企业捐助等等。这里财政承担部分主要用于对低收入者的援助和地区间平衡,个人承担部分主要是为了强化服务利用者的责任意识、增强消费理性。在看护对象的条件方面,逐步放宽限制。充分体现按需供给的原则,对有远程看护服务需要的所有老人均给予服务。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不同对象,提供不同的服务。鉴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贫富的分化程度,以及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老龄者要得到相应的看护服务,需要经过具体的审查和认定,根据老龄者选择的服务方案规定具体的服务内容、时间以及费用的限额。老龄者从申请到实际得到看护服务,要通过规范的程序。这样,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服务内容和标准,既可以节约成本,又能带动效率的提高。

3.2 健全远程看护服务体系实现远程看护服务系统化。根据按需供给的远程看护服务原则,针对老年人在心理上、生理上、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应对晚年各种日常问题和意外的需要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完善远程看护服务体系。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远程服务系统,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辖区派出所、消防队、老年人的直系亲属等进行更有效的互联,使各部门、各服务单位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老年人需求,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远程看护服务体系。远程看护服务项目层次化,把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居家养老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远程看护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根据国外经验,独立的专业化的专职养老服务工作者是必不可少的。应当逐步培养适应中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和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并在一定的社区范围内配备专门的社会工作者、家庭保健医生、心理咨询师、法律顾问、临终关怀工作者等相关专业人员,为老人提供专业化的远程看护服务。规范远程看护服务人员的岗位,逐步制定服务标准,并逐步建立服务人员资格评定制度,组建专业化的服务队伍。对目前社区中在岗的以下岗职工为主的服务人员进行家庭护理、心理安抚、紧急救助等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竞争上岗,并根据市场原则优胜劣汰,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的远程看护服务。

形成远程看护服务的制度化。制定上门服务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服务人员奖惩制度,同时规定服务人员在涉及老年人隐私方面的保密义务等。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督机制,政府领导和各业务部门协调,吸收相关部门人员组建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监督机制,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适时评估社区服务机构效能,检查监督远程看护服务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岳海智.浙江城市空巢家庭养老调查[N].都市快报,2005:3-30.

[2]祁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3]高利平.为居家养老建立社会支持[J].红旗文稿,2007,(11).

[4]吕学静.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2篇

Abstract: From China's traditional point of view, family support is the recognition means among the elderly and children,the support of children to the elderly is the bounden duty of maintenance and obligations. However, with the evolving of social structures,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urbanization, smaller families, family members shrinking and other factors, family pension as the main mode is constantly under attack, its function have begun to weak. Coupled with the supply of lack of social services to the senior citizen, it leads to the growing problem of support of senior citizen. The intervention of remote health care system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are, but also greatly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elderly themselves and their families, it will play a more active role in senior citizen.

关键词:远程看护;老龄群体;养老社会化

Key words: remote health care system;senior citizen;the socialization of health care for senior citize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39-02

0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式。而我国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当前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我国初步确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构成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但它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老人,也不能解决老龄群体中所出现的全部问题,尤其是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问题。如何应对迫在眉睫的老龄化问题,使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这就需要在老龄社会中构建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作为现有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在老年人的看护问题上,如何从技术层面上克服其复杂性和困难性来提高看护的效率,那么看护活动的信息化、IT化是不可或缺的。其中将针对老年人的远程看护系统通过网络化的活用发挥其重要功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看护手段,它必将在老年群体中发挥出不可估量的看护作用。从而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对推动经济发展、合理安排再就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老龄化现状及远程看护系统的应用

“21世纪是老年人的世纪”。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也在逐年递增,截止到1998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2445万人,20世纪末,我国已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均增加800万人。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尤其是养老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

在我国,远程看护系统还没有被全社会和老年人所普遍认同,对于远程看护这个专业名词大多数的人仍旧抱着静观其变的思维来观察它的走向与趋势。2009年4月,杭州市拱墅区率先探索推出“全球眼”实时远程看护的科技养老服务举措,免费为辖区内80岁以上低保、困难老人和重残老人安装了“全球眼”摄像头,并赠送具有GPS全球定位功能和“一键通”呼叫功能的CDMA手机。这套系统与社区服务平台和杭州市96345便民服务平台互联,实现了对空巢老人实行全天侯远程看护的服务。

2远程看护的概念

远程看护是在远程医疗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型概念。在这个领域中远程看护的分类方法、名称等目前还没有完全被确立,一般也只是被划分为远程医疗和远程看护两种,所以它的存在就显得比较陌生。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定会成为我国老龄社会中一种新型的看护服务体系。

关于远程看护,大多数中国人对这个概念还缺乏深刻的理解。远程是指与相关的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产生的距离。看护是指对于在身体上、精神上有障碍、从事日常生活困难的弱势群体而言的。在他们进行进餐、洗浴、排泄等日常生活行为时给与适当的帮扶和援助。基于此,远程看护并没有被明确地定义。通过对远程医疗的定义以及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远程医疗研究班的报告书》的归纳与总结,笔者在此给远程看护界定了理解性的涵义。远程看护是指利用信息通讯器材将声音、数据、影像等信息进行双向传送,对在不同地区、不同居住场所的被看护者提供实时的、必要的看护、支援、健康指导等服务的行为。换言之,看护人员在远隔地域通过视频交流向被看护人员提供各种看护情报,并对被看护者在精神上、肉体上进行支援和帮助的服务。

3远程看护的作用

远程看护是假想在偏远地区生活的高龄者或独居老人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可以利用信息通讯器材瞬间捕捉到问题的实质并准确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把遇到困难的老年人从危机中拯救出来的一种思考方法。它主要是对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提供正确的看护服务,尽可能地对老年人在精神上、肉体上进行自立援助,把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作为目的。那么,远程看护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发挥其效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3.1 提高看护的效率在老年人的看护中,特别是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和卧床不起的老年人的看护,因为不知他们何时会出现异常行为,所以被束缚的时间较长,而且不能抽身而出。这种状况对于看护者来说,没有时间与他人进行交流、在加深孤立感的同时,对日益严重的老年人的异常行为所产生的绝望感也是不可避免的。看护者由于长期看护所产生的疲劳会给被看护的老人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很容易助长其异常行为的发生。反之,看护者由于长期疲劳所引发的虐待老人的事件也不在少数。基于这样的考虑,老年人家庭养老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减轻看护者的长期疲劳和紧张状态。要想减轻这种状态,就必须让看护者从繁重的看护劳动中脱离出来使其身、心都能够得到自由。那么解决的方法就是认为引进远程看护系统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如果远程看护系统被引进,看护者便能够从看护劳动中一时的得以解放、获得相对自由的时间来从事其他事物,如购物、同朋友聚会等,这对缓解因看护所带来的疲劳状态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老年人患病的几率一般较高,而且大部分老年人都身患多种慢性疾病。让这些老人来回往返于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无疑是给他们增加了巨大的负担。从老年人或身患重症的高龄老人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在家中等安静的场所里能够实现专业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或是24小时的全程监护服务,这是老年人最起码的愿望。但是,目前这种人力看护服务还没有真正的得以实现。如果远程看护系统得以普及,那么对于老年人看护的方式和方法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通过对远程看护系统的设置,可以大幅度的降低上门(访问)护理的次数。老年人的血压、心率、脉搏、饮食量等数据由看护者进行测量和输入,每日一次通过网络传送给相应的医师,医师根据接收到的数据了解和掌握老人的健康状态后,对饮食量的调节和运动方法等做出适当的指示。还有,老年人可以利用电视电话或小型摄像头同医师进行面对面的谈话、交流,这样不仅能够让老人们切实地感受到随时随地可以与医护人员进行联系、随时随地能够得到医护人员的监护,而且还增加了老人们的安心感和安全感。从通过人力来收集信息的原始上门(访问)看护方式到利用通讯器材收集信息的远程看护系统的转换,不仅降低了上门(访问)看护的次数,而且也大大减轻了看护者们的负担。

另外,还有一种效果就是信息通讯器材的生产厂家或医院的药局可以通过电视电话直接同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交谈。由于老年人所使用的信息通讯器材的按钮和开关比较多,用一般的家用电话进行操作方法的提示不仅容易出错,而且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使用电视电话,老人们便可按照屏幕上的操作提示和方法进行器材的操作,既简单又方便。同样在询问药局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时也采用相同的办法就可以顺利地解决老人的用药问题。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不难看出远程看护系统的确立对提高看护效率,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属的负担是至关重要的。

3.2 可以消除地区之间的看护差距远程看护是通过网络的传输技术实现的,即使是身在遥远的地域、偏远的海岛、孤僻的山村及乡镇,只要持有电脑、电视电话、小型摄像头等通讯设备,按照护理专家的指示进行操作就能够从事看护劳动和接受必要的护理。在我国有很多像云南、甘肃等人口稀少的地区,在这些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比率也在不断地攀升,而且看护人员和养老机构在数量上的不足给老年人的养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在没有养老机构、没有专业看护人士的地区,老人们即使想接受上门(访问)看护、日护理、短期入住养老机构等服务,但由于距离太远的原因,专业的护理人员很难提供这种上门服务,每日往返于养老机构接受看护服务也是难以实现的。老人们到了必须要接受看护的程度时,就只能拖着行动不便的身体,支付高额的交通费入住于大城市的养老机构接受看护。

中国有句俗语,叫“叶落归根”。老人们到了古稀之年最大的理想就是在长久居住的地区同儿女、子孙共享天伦、安度晚年。可是由于对自身养老(看护)问题的无奈,被迫离开久居的家乡,告别心爱的亲人和挚友,入住到大城市的养老机构,因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使他们感到寂寞无助不能够安心的生活,所以在思想、言语和行动上会出现异常,长此以往导致老年痴呆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后,最大的愿望就是期盼亲人和朋友的看望与慰问。也就是说,他们想返回原有的,属于自己的那份安逸、恬淡的生活,这样才能防止老年痴呆的发生。远程看护如果被确立,老年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接受来自于护理专家的指示和援助,即使是在偏远的海岛和孤僻的山村等养老机构数量较少的地区,远程看护也是老年人和养老机构之间用以缩短距离的极佳的纽带和桥梁。

3.3 能够削减看护的费用老年人即使达到需要看护的状态也要让其继续保持自立生活的能力。在医院、诊所、老年人看护保健设施等机构把谋求维持和恢复老人的身心机能作为目的,让他们来进行必要的理学疗法(理疗)、作业疗法等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这种方法和上门(访问)康复训练同样都是把提高老人的运动机能以及防止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肢体动作衰退作为目标,对他们进行体操、步行等运动机能的训练或者是绘画、陶艺、书法等具有创作性的作业疗法训练。其实无论是上门(访问)看护、上门(访问)康复训练还是在医疗、养老机构进行康复训练,这些看护服务都必须通过人力来提供。

但是,电视电话、生命体征传感器等信息通讯器材的利用如果能够进一步得到推广,它将取代上门(访问)服务,在远距离可以对老年人的血压、脉搏、心电图、体重等数据进行采集,这样将大幅度地降低上门(访问)看护的次数。通过对影像、声音等传输技术的应用,医护人员无需到老年人家中上访,老人们也不必往返于医院、诊所、养老机构,在自己的家中便可接受康复训练。这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也降低了看护成本。对于在海岛、荒僻山村生活的老人也不必入住大城市的养老机构,不但节省了昂贵的交通费,而且也免去了舟车劳顿之苦。另外,还大大缩短了老人们往返医院、养老机构所需时间以及等待治疗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时间成本。远程看护系统的形成无论对于看护方,还是被看护方来说,在经济上将会带来巨大的成效。

3.4 能够应对紧急事件的发生在老龄化进程快速发展的我国老龄社会中,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数量也在急剧的增加。在日常生活中这部分老人一旦发生意想不到的危险状况时,多数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应对和处理。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老人、因犯罪而被害的老人、因火灾离开人世的老人、在家中的浴缸里溺水而死的老人,从楼梯或建筑物不慎跌落而故去的老人不在少数,在家庭内、外因意外事故而死亡的事件经常发生。

如此频繁发生的危险事件夺去了老年人的宝贵生命,在老龄社会中形成了非常不安定的因素。在居住场所以外的地方从危险事态中把老年人拯救出来,对于老年人来说,既消除了他们内心的不安,也让他们能够安心、幸福的生活。虽然因距离而相隔,但是把相互之间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作为远程看护的基本条件,它将是应对紧急事件发生的一种有效手段。

3.5 可以进行交流老人们随着年龄的增大,过去的亲密朋友或熟人又或是相伴一生的配偶因病相继离开人世的事情常有发生。不仅如此,老人们的自身健康状况也是每况愈下。因家人、朋友的丧失,自身健康状况的衰退等因素的影响,老人们不得不承受精神上、肉体上的双重打击。为了给老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自立、没有孤独感的生活环境,让他们随时能与家人、亲朋好友、医生、护理人员取得联系、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利用因特网等信息技术实现的远程看护系统如果得到普及,随着对远程看护、支援、交流等内容的丰富和实施,不仅可以缩短老年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而且还会让身心各部分机能下降或对自身状况感到不安的老人们能够轻松、自由地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与对话。另外,独居老人或入住养老机构需要照顾的老人们利用信息通讯手段在和远方的亲人、朋友等实时地通过影像、声音进行交流的同时,对他们的安全确认和紧急时刻的通知也是能够得以实现的。

3.6 使移动中的看护成为可能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利用装有GPS的手机、小灵通等,既能很快地了解和掌握自身所在的位置,也能迅速的接收到周边地区的地图信息。使用这种功能对视觉有障碍的老人和外出迷路的老人在远距离的看护和援助上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外出的视觉有障碍的老年人和护理人员双方如果都持有电视电话,那么护理人员就可以充当老人的眼睛,通过GPS在了解和掌握老人身处位置和周边地图的基础上,亲切地告知老人哪里有信号灯、哪里有障碍物、怎样横渡马路。视觉有障碍的老人通过连接在手机上的耳机得到护理人员细心周到的指示后,便可安心地出行。利用远程看护系统对于视觉有障碍的老人和外出迷路的老人来说,可以轻而易举、毫无顾虑地实现一个人的外出。

在现在的老龄社会中,因家庭小型化和家庭关系的变化,传统的依靠儿女的家庭养老已难以为继,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无法逃避的现状。过去的被我们所期待的区域中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得淡薄,并且难以弥补。远程看护系统如果得以普及,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是正在承受着家庭养老的负担与压力和即将要面临家庭养老严峻挑战的我们这一代人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太田差{子.h隔介oの上手なやり方[M].かんき出版,2000.6.

[2]日本IT槁匝芯炕.eジャパン槁预侨毡兢悉长浃铯[M].オ`エス出版社,2001.5.

[3]日本厚生省.h隔医研究班蟾[R].1997.

[4]日本内w府.高h社会白[A].帐∮∷⒕郑2004.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3篇

日本大都市的老龄化现象着实堪忧,一些中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情况也很严峻。人口锐减,商业街凋敝,城市活力不足,缺少发展后劲。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人口减少,企业成本上升;医疗费用剧增,社会负担加重;储蓄率递减,资金供应趋紧;养老保险入不敷出、制度难以为继等。不可否认,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制约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给日本的综合国力、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能否顺利走出老龄化困境,对于日本“大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巨大考验。

“护理地狱”与“孤独死”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的社会被称为老龄化社会,比重超过21%的则被称为超老龄化社会。日本最近公布的2014年版《高龄社会白皮书》表明,截至2014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有3300万,占总人口的26%,创历史新高。

日本人口老龄化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平均寿命的延长。2013年,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21岁,女性平均寿命为86.61岁。据预测,日本人的平均寿命还将延长,2060年将达到男性84.19岁,女性90.93岁。二是少子化的进展。日本的生育率(每位妇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编者注)处于不断下降的态势,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一路走低(2013年稍稍回升至1.43个)。少子化与日本女性日趋严重的不婚、晚婚、不愿生育等现象有直接关系。生育率下降使14岁以下少儿人口数量和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就相对增加了。三是国民收入水平上升,营养价值高的食品得到普及,国民身体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四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1961年,日本建立了“国民皆保险”体制,把长寿化现象进一步向前推进。五是医疗技术、公共卫生水平的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药品的开发以及新医疗器械的制造,一些困扰人类多年的疑难病症被逐一克服,长寿化现象日益突出。六是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出生的一代人即“团块世代”已陆续退休,进入了老年人口行列。

近年来,日本以65岁以上老人为主的老龄家庭数量增长迅速,家庭成员对患病老人特别是长年卧床不起老人的照料和护理负担日益沉重,日语中甚至出现了“护理地狱”的说法。目前,家庭中低龄老年人看护高龄老年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中护理者以女性为主,占68.7%,且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护理者因负担沉重导致心情沉闷,患抑郁症情况屡见不鲜。而随着老龄化的进展,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数增长速度较快。对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身体护理给家庭成员以及同居者造成很大的负担。一些实施护理的家庭成员自身也罹患此症,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另外,随着需要看护的老年人数量的持续增加,医疗机构看护人员的缺口正在不断地被拉大。

目前,日本有很大一部分独居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陪伴。近十年来,独居老年人因无人照护,在居所内突发疾病导致孤零零死亡的“孤独死”事件频频发生。东京都监察医务院的统计表明,2013年,东京23区范围内65岁以上独居老年人死于自己家中的人数高达2826人。一家管理着75万户租赁住宅的机构的统计表明,独居者死亡超过一周后被发现的事件数量(排除自杀和他杀)在2013年为194件,其中死者是65岁以上老年人的有129件。

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

20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政府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并不断出台保障老年人生活和养老的法律。1963年颁布了被称为“老年人”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出台了《老人保健法》(1986年12月修订),明确规定了国家、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护理中的职责;1986年颁布的《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强调了扩充居家护理服务。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社会对养老护理的认识从单纯依靠家庭成员转向寻求社区、地区的支持,从设施养老向居家养老过渡。1989年颁布了《推进高龄者保健福利十年战略》(简称“黄金计划”)和《地区老人保健福利计划》,旨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在市町村建设特别养护老人院、托老所、疗养型护理机构等设施,并培养家庭助手等。1990年,《老人福利法》等社会福利相关法律被修订,服务重点从养老院或医院护理转到居家护理,并在护理等福利领域导入了准市场机制。1992年《社会福利事业法》被修改。1993~1994年全日本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完成了《地方高龄者保健福利计划》的制定。1994年“新黄金计划”出台,充实居家养老护理成为重心。之后又出台了“黄金计划21”,制定了“营造和发挥社会活力”的福利政策目标。2000年全面实施的《护理保险法》(1997年制定)改变了过多依赖政府的传统,由政府、社会保险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费用,将护理制度从一种社会福利制度转变为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另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银色人才中心”等政策,通过改善社会环境,开展社区服务,如送餐、上门护理、体检和安全确认等,让老年人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

针对那些健康的、生活可以自理的老年人,日本政府开展了“护理预防事业”。他们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普及健康知识p宣传如何预防疾病,提供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对于生活自理能力尚未下降的高龄老人,尽可能维护并增强其生活能力;对于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已下降、有可能需要援助或护理的高龄老人则尽可能及早发现,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日间服务、访问护理等,延长其能够自立和自理的阶段,延缓其进入护理状态的进程,使老年人在不脱离家庭和社区的情况下安度晚年。

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颇受欢迎

日本传统的老年护理是由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和照料,但战后以来日本的家庭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核心家庭(父母与一两个孩子组成的家庭――编者注)、单身家庭、夫妇二人家庭数量增多,难以仅依靠家庭成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而且随着日本女性就业率的不断升高,比起在家照料老人,女性似乎更愿意外出工作,因此,传统的居家养老面临诸多困境。而质优价廉、口碑好的公共养老福利机构常常是一床难求,医院又很难让老年人长期入住。一些从事养老护理的民间企业则收费较高,难以解决普通市民和低收入者的养老问题。

据内阁府调查,日本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42.2%的男性、30.2%的女性老年人希望在家养老。为了让老年人在自己住惯的地区自立生活,日本政府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护理事业,在医疗、护理、预防、居住、生活支援服务等方面全面提供支持。政府还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老年人日间照护服务中心”、“特别养护老人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康复、咨询等服务。

目前,日本有以下几种养老护理服务。一是居家护理,即家庭访问护理员到服务对象家中,提供身体和生活上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如为老年人提供洗浴、如厕、进食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基本护理服务,以及提供咨询、看护、康复训练等服务。访问护理服务对延缓老年人衰老进程、减轻家庭成员护理负担起到了很大帮助;二是日间照护服务中心,主要针对65岁以上行动不便、具有某种身体障碍或者精神障碍、难以进行日常生活的老年人,如需要护士观察的患疑难病症、痴呆症的老人、有脑血管病等后遗症的老人、癌症晚期患者等。日间照护中心配有可升降轮椅的汽车,负责早上将老人从家中接来,傍晚再送回去。白天老人在设施里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务、护理服务及护理预防服务,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三是短期入住型机构,让老人短期入住护理机构,以使老人的家庭成员能有一段休息和放松心情的时间;四是入住型养老护理机构,包括特别养护老人院、老人康复医院、养护老年公寓、老年痴呆症患者共同生活护理设施等。近年来,一种将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结合在一起的社区小规模多功能养老设施受到民众的欢迎,即把访问护理、日间照护与短期入住设施的“短托”(针对那些因疾病或其他原因无法居家护理的老人,让他们短时间入住,原则上一至三个月)组合在一起,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内,有些是由普通民宅改造而成,让老年人在自己熟悉的社区环境中接受照料和护理。设施规模比较小,不需要购进很多设备,成本小,可为十名左右的利用者提供服务。这种贴近社区的小规模多功能养老护理机构支持了老年人居家养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独感,帮助维持并恢复其身心机能,同时也减轻了其家族成员的照料和护理负担。

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虽然类型和功能有所不同,但普遍硬件环境一流、干净整洁,服务也很人性化。例如,富山县一家非营利组织运营的日间照护中心开创了一种小规模多功能的日间照护服务模式,即针对有护理需要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老年人、残疾人、自闭症儿童、残障儿童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在同一机构内提供福利服务,洋溢着家庭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便是它的特色。

日本的老年护理机构既有市场化运营,也有政府委托运营。同时,社会福利法人运营的养老护理设施也占据相当比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营利组织开始进入养老护理领域并发挥出积极作用。一些养老护理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护理服务时,不仅针对性强,还能够将心比心,悉心观察老年人的困难,设身处地为老年人考虑,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例如,在机构里设置咖啡馆,使家人来看望老年人时有团聚和聊天的地点;设置小卖店,出售老年人做的手工作品,让老年人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设置玩具区,方便老年人的孙子、孙女来看望时可以有的玩。为了让老年人体现自我价值,机构也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洗菜、收拾桌子等。为了减缓那些患痴呆症老年人病情的恶化,他们在院子里开辟小菜园,让老年人种植蔬菜,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体会收获的乐趣。日本的养老护理机构还十分注重与社区的互动,如举办和当地居民的交流活动,召开社区老人家属护理交流会,开设健身体操班、各种讲座等。这些活动拓展了社区老年人的生活空间,使老年人排遣了孤独,减少了老年人智能弱化情况的发生概率。居民通过对老年人生活的支援,加强了邻里之间的联系,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对于社区的和谐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4篇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着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着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着。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2、长期看护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着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 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6、强调信息披露,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市场公平性的规范上,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公平对待客户成为重中之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商品亦逐步实现多元化,商品信息在客户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严重不对称,可能会造成误解、错失潜在客户,因此英国等发达国家在监理上特别强调信息披露。中国现行的保险商品信息强调附加费用率,忽略了向客户提供商品年金率等信息,建议在监理规范上参考英国的做法,建立较为健全、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在保险同业公会网站上设立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并与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 老、泰康养老等寿险公司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专区连结,方便消费者查询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临床外科;老年护理;不安全因素;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65-02

外科护理中的医护服务涉及各方各面的操作内容,特别是对老年群体的护理操作更需注重不安全因素的强化防护。为进一步认知老年外科护理的科学、优质方法,本文抽选入本院并行外科手术的老年病人52例,将其设为观察组,住院期间施行强化安全护理模式;并取同期40例老年外科病人为对比组,住院期间施行基础性相应护理,评比两组护理实践成效,将此次调研情况阐述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抽选2015年6月-2016年6月进入本院并行外科手术的52例老年病人,将其设立为观察组;并取同期40例老年外科病人为对比组。以上两组所选病例都在接受影像学及常规检查前提下,由医师依循相应疾病的诊疗标准实施病症判别,且经手术病理学得到确诊。观察组:29例男性、23例女性,年龄介于62-87岁间,平均是(72.4±9.17)岁。对比组:22例男性、18例女性,年龄介于61-87岁间,平均是(71.8±9.35)岁。对病人一般性资料展开比较,未见突出差异(P>0.05),两组能够进行同期对照评比。

1.2方法

1.2.1不安全护理因素调研方法

对外科老年病人住院期内的护理不安全因素开展系统化分析,仔细回顾每例病人的各项病学资料及有关数据信息,以回顾评估的方法统计整合护理操作中出现的不当及失误行为,并作相应讨论、归纳。

1.2.2护理处理方法

对比组向组内病人予以基础性相应护理,包括:做好外科术准备、辅助病人检查、接送病人到手术室、落实日常护理操作及体征看护等。

观察组以强化安全护理模式施行住院期间的具体医护操作,方法是:(1)强化外科老年护理的风险教育。以不安全因素的数据情况为依据,对外科临床中出现的或潜在的风险因素开展强化防护,规避各类意外医疗事件的诱发主因,并构建具备针对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应急执行预案,使风险教育活动落实到老年病人医护服务的每一环节中,提升护士安全防护意识与实践操作技能。(2)增强日常安全护理的实施强度。例如,当清扫病房路面时,提醒老年病人谨慎行走或搀扶其走过湿滑地面;帮助老人熟悉病房内部或附近活动场所,谨防其误伤或摔倒;维持病房床铺的清洁平整,协助老年病人翻转身体或起身,使其以适宜休养;对久卧病人施行压疮强化护理,定期翻动其身体,查看可有压疮形成,必要情况可予以50%酒精实施擦拭,缓解受压迫面的局部压力,促使皮肤组织归转到健康状态。(3)注重病房环境、条件的合理调试。老年病房内的室温宜适当,温度不可过冷,并强化保暖操作。若需用到热水袋,要将水温调节到约50度,以防病人皮肤被烫伤。(4)加强老年病人以及看护家属的健康宣教。引导、鼓励老年病人多参与机体训练活动,训练强度从低强度过渡到中强度,以步行、练太极拳等为宜;对意识反应不够灵敏的老年病人,护士协助其转换躺卧,嘱咐家属全天候看护。同时,注重膳食行为方面的科学引导,帮助病人了解自身患病情况,增强老人自我护理、自我防护的积极意识;讲解自主移出引流导管的危害性,避免医护事故的发生。

1.3统计学数据研究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所有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 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

2.结果

经评估外科老年护理的操作情况,得出不安全因素涉及多个方面,主要有:滑倒跌倒、出现压疮、自行移出引流导管、膳食行为不当、皮肤烫伤等。评比发现,两组外科老年护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组总计2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3.85%(2/52);对比组总计8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20.00%(8/40)。观察组不当护理情况的出现率低过对比组,差异显著(P

3.讨论

外科护理属临床工作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服务操作质量将关乎病人的预后恢复情况。由于老年人群的机体功能存在显著衰弱、退化等现象,所以增加了外科老年护理的实践难度[1]。从护理防范角度来讲,老年病人护理以“防护为主、安全超前、降低风险、优化护理”作为安全准则[2]。本文落实日常老年护理流程中的具体服务措施,从强化外科老年护理的风险教育着手,增强日常安全护理的实施强度,注重调试病房环境、条件,并加强老年病人以及看护家属的健康宣教工作。如此一来,使外科老年护理纳入系统化、优质化服务流程当中,使护理风险降至最低,规避了诸多不安全操作因素。

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总计2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3.85%(2/52);对比组总计8例出现不当护理情况,占20.00%(8/40)。观察组不当护理情况的出现率低过对比组(P

综合上述,外科老年护理践行强化安全护理模式,能将安全文化理念融合到每一环节的医护工作中,使护理缺陷行为得以及时弥补,进而降低意外事件的出现率。

参考文献: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6篇

近日,我们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了解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新修订的老年法内容引人关注,其中“常回家看看”这一父母温情的期许的入法,在社会上引发了热议。

为亲情“”子女

“两年前,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颤巍巍地到法院来两个儿子,”北京海淀法院民二庭的侯镜法官回忆,“房子拆迁后,两个儿子另外买房,老母亲就再也没见过儿子。”无独有偶,江苏省姜堰市前不久发生的一讼与这位老母亲状告儿子的案件非常相似。原告是80岁的陈大爷,他告的是其小儿子,告状不是为了“赡养费”,而是因为“儿子常年不回家看我”。

“这样的案子在逐年增多。”侯镜法官说。以前,审理这些案件依据的是《婚姻法》和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老人们一般要提出赡养费的请求,否则立案都可能有问题。“新老年法实施后,如果‘常回家看看’成为其中一项法律条文,我们立案就可以迈过这道坎,父母可以直接到法院来孩子不回家看望

自己。”

侯镜法官坦言,大多子女的老人对赡养费的要求都很低,他们要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沟通和联系。“有的老人直接就说,赡养费可以不要,但要孩子定期来看看。‘常回家看看’写进法律条文,将对老人这个精神层面的需求提供支持,将道义伦理上的问题提高到了司法实践的层面。”

法律不能让亲情回归

“法律是不能让亲情回归的。”家庭心理咨询专家李璐表示。近几年,针对老人心理问题进行咨询的案例越来越多。李璐感到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人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显。

“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价值感的丧失。”李璐说。随着工作、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把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老人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老人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沟通,让老人感到子女是需要他们的,这比什么都重要。”

“一旦走上法庭,法律就会伤害亲情,”李璐说,“冷冰冰的法律往往会让暖融融的亲情蒙上一层寒冰。”

若入法,较难明确具体细节

“立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问候老人,从法律本身来看,严格地说,不够规范。”某法律专家表示,“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要明确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果做不到常回家看看,就要承担相对应的处罚。然而,如何界定‘经常’?草案里并未作出一年回家几次的规定,也没有相对应的处罚。”

“另外,若要这一条文顺利实施,就必须对实施条件作出保障。在目前的情况下,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只有5天。一位在外工作了7年的人,只有春节、‘十一’和5天的年休假可以回家看望父母,像清明节、端午节这样的小假只有3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有2天,怎么可能经常回家看父母?”在法律专家看来,这条法规只是“倡导性”的条文,目的是为了“督促”、“引导”。民政部副巡视员吴明也同时表示,“属于社会类立法,具体细节不可能规定得很清楚。”

社会声音:入法是必要的

物质保障固然是养老之必需,但也不能让“常回家看看”等亲情交流成为老人遥不可及的奢望。解决养老问题不但需要制度建设和法律高度,历来讲求“百善孝为先”的中华子孙,更应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精神层面首先实践“孝”与“敬”,给父母和老人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新《老年法》有可能明确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不仅是让老人们享有一份法律权利,给子女们一份法律义务,更是以法律推动亲情孝敬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说是法治精神的升华。

应引入国外老年人长期照护经验

从事老年人社会照料等项目国际比较研究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裴晓梅认为,有必要把国外为老年人长期照护订立法规的经验介绍进来。

裴晓梅介绍,为长期照护立法的5个国家是奥地利、德国、荷兰、以色列和日本。法案一旦生效,会覆盖所有需要长期照护的人口,为此,有的国家会通过两个或三个类似的法案。此外,立法还具备提供全面服务的特征,如荷兰在1968年立法时法律框架只限于支持护理院的照护费用;到1989年,其立法规定的服务范围已扩大到提供社区、居家照护和家庭帮助服务。在20世纪90年代立法的国家在一开始就建立了包括多元服务在内的立法框架。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7篇

>> 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 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政策探析 和谐社会视野下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 日本介护保险制度及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启示 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 定期健康体检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居住方法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综合护理干预对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健康教育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 晨练太极拳对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日本老年人介护模式及其理念的借鉴与思考 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 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加强社区保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浅谈老年文体工作对促进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作用 浙江省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上海市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浅谈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 舒适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和改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1/4/28).

[2] 彭莉贞,胡玉玲,彭莉敏.学习介护有感.全国第13届老年护理学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10:134-135.

[3] 何青松,周萍.日本介护在老年病房应用体会.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4):7-8.

[4] 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护理学报,2009,16(10A):26-28.

[5] 赵立新.日本护理保险法的制定及启示.学术交流,2006(11):67-69.

[6] 王君俏.老年介护发展现状与我国介护事业的关键问题.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18-20.

[7] 王峰.日本“介护体系”及其对我国老年介护事业发展的探讨.中国护理管理,2011,11(6):87-89.

[8] 王月惠,朱秀丽,苗秀欣,徐静,王喜玲.养老院与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36-39.

[9] 龚劲丹.浅议我国四二一家庭结构下的养老问题.企业家天地,2010(2):209-210.

[10] 刘士杰,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中州学刊,2011(6):122-126.

[11] 李涛.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困局与长期护理保险的破局之道.金融经济,2011(12):81-83.

[12] 陈利群.日本介护工作对我国老年服务的启示.护理研究,2007,21(2):371.

[13] 刘士杰,原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问题与政策.中州学刊,2011(6):122-126.

[14] 易景娜,陈利群等.390名社区居家高龄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全科护理,2011,9(11B):2921-2924.

[15] 闵瑰,胡晓莹.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及需求研究现状.护理研究,2010,24(9):2353-2355.

[16] 陈蓉,郑娜.我国老年人自我护理的现状.全科护理,2011,9(4):914-915.

[17] 刘秀芳.从日本老年介护事业看中国护工管理与发展.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596-598.

[18] 王月惠,朱秀丽.养老院与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36-39.

[19] 张俊峰.从养老理念转变看日本看护保险制度.中国人口报,2007年1月17日第003版.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8篇

子女应“常回家看看”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2款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黎建飞说,这体现了新法对老年人精神慰藉问题的关注。为了保证这一法律规定的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第3款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此外,新法中“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等也体现了对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关心。

黎建飞说,老有所为才能老有所乐。应对人口老龄化,既要大力发展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充分保障老年人享有各项合法权益,也需要重视发挥老年人群体的作用。为此,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

老年人也需监护人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规定,“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老年人,可以在近亲属或者其他与自己关系密切、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的个人、组织中协商确定自己的监护人。监护人在老年人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法承担监护责任。老年人未事先确定监护人的,其丧失或者部分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确定监护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说,目前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据预测,到2050年,失能老人将近1亿。老年监护制度首次入法,是我国监护法律制度的突破,将有利于尊重、保障老年人特别是痴呆人群、行动不便老年人的生存权。

为解决失能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经费问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逐步开展长期护理保障工作,保障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对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其失能程度等情况给予护理补贴。

新法规定,对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对流浪乞讨、遭受遗弃等生活无着的老年人,地方政府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帮助和救助。鼓励地方建立8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的高龄津贴制度。

老年人实行同等优待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9篇

她曾是一名下岗女工,当年在照顾生病住院的公公时,借来四间平房开办起一家老人护理院。而今,17年光阴如白驹过隙,她的护理院已经发展壮大,拥有8万多平方米的护理大楼,成为一家具有国际护理标准的老人乐园。

这位干练美丽的护理院长,十多年来,已经护理过3000余位老人,亲手送走800余位去世老人。17年来,她是怎样坚持不懈地走过了艰难的老人护理岁月?

用心照顾老人身体,下岗女工开办护理院

2012年5月的一个上午,长春市至爱老年医疗护理院内不时传出老人们的欢呼声和爽朗的笑声。此时,台丽伟正站在典礼台上为护理院的老人们主持婚礼。三对老人中,有一对老人已经携手跨过钻石婚,这一天正是他们结婚60周年的庆典。另外两对老人,是在护理院自由恋爱而结婚的。台上台下的老人们都衣着艳丽,谈笑风生。面对300多位老人欢聚一堂共同欢庆的情景,台丽伟感慨万千,哽咽难言……

台丽伟1970年出生在长春,原是长春纺织厂的一名挡车工。1995年年底,她成了下岗女工。不久,她的公公因脑出血住院。丈夫出差在外,照顾公公的任务就全部落在台丽伟身上。

当时,公公身体几乎瘫痪,说话含糊不清。台丽伟日夜守护。在照顾公公的日子里,她发现类似公公这样的老年患者身旁很少有儿女照料,儿女因为工作繁忙只能请护理员,很多护理员对老人照顾得不尽心甚至非常糟糕。

一天,邻床大爷的儿子有急事要提前离开医院,护理员还没到,老人的儿子请求台丽伟帮忙照看一会儿。老人要上厕所,台丽伟二话不说就搀扶老人下床。事后,老人长叹:“我要是有你这么个闺女照顾就好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台丽伟脑海里灵光一闪:为何自己不办一个护理院呢?在照顾公公的同时,也可以照顾其他老人。老人们聚在一起,说说唠唠,不会觉得生活无聊,还有助病情康复,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这个想法,自此在台丽伟脑海中挥之不去。

1996年9月,台丽伟借了4间平房,摆上12张单人床。就这样,“至爱老年护理院”正式成立。然而,护理院成立两个多月,竟无一位老人前来。家人们都劝她放弃,但台丽伟没有动摇,她坚信自己的想法没错。

这年12月,护理院终于来了第一位韩姓老人。韩大爷患有脑出血,家人因无法照料把老人送到了这里。台丽伟喂老人吃饭,帮老人擦洗身子……然而,韩大爷并不买账,脾气古怪的他甚至绝食,几天不吃一口饭。一天,韩大爷将台丽伟端来的一碗粥“啪”地扣到她脸上,台丽伟哭着跑了出去。令人意外的是,事后,老人却主动道歉。韩大爷被台丽伟的真诚打动了,从那以后,常和台丽伟说心里话,视其为亲闺女,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与她分享。

2000年,韩大爷离世前,在纸上写下一句话:“闺女,谢谢你,这些年你辛苦了!”台丽伟看到这句话时,热泪喷涌而出,也更坚定了她把老人们当作亲人一样照顾的信念。

渐渐地,护理院的老人多了起来,台丽伟不断充实自己的护理知识,还到医学院学习针灸。很快,护理院的床位住满了,台丽伟又扩展到60个床位。两年后,护理院床位再度告急,台丽伟拿出全部积蓄进行了扩建。后来,长春市绿地规划,台丽伟将护理院新址选至城西镇跃进村。到2005年,占地3万平方米的至爱护理院正式建成。

2004年,护理院来了一位王姓老人,他独自背着包裹找到台丽伟,说:“我想住在这,你给我儿子打电话,让他送钱来吧!”台丽伟仔细询问得知:老王家住本地农村,没有经济收入,因为跟儿媳不和,独自来到这里。台丽伟当即把老人的护理费用从1200元降至750元。尽管这样,老人的儿子交过几次费用后,便人间蒸发了。

一天,台丽伟看到老王坐在阳光下用废弃的塑料带编筐,问道:“您不休息,在这干什么?”老人缓缓地说:“我那不孝儿子不交钱,我也不能在这儿白吃白喝啊,我给你编些筐用吧!”台丽伟忙扶起老王,说:“不用编了,只要你休息好就好。”此后,每当护理院有废弃的塑料带,老王都会拿来编筐。他说:“只有这样,我才能心安啊!”

2011年9月,护理院来了一位70多岁的米姓老人,因为与子女发生矛盾,独自搬了出来。2012年年初,米老突患重病,台丽伟立即将老人送到医院,并拿出2000元为老人办理了住院手续。

米老住院的日子里,台丽伟医院、护理院两头跑,一到医院就寸步不离地照顾老人。老人看台丽伟这么来回折腾,过意不去:“孩子,你不用总来,有时间就歇歇,这儿还有护士照顾我呢!”台丽伟真诚地说:“她们不了解你的生活习惯,哪能照顾得那么周到啊!” 老人听完,激动无语,半晌才哽咽着说:“好闺女啊……”

老人病情严重,一天晚上,老人把台丽伟叫到病床前,颤巍巍地从枕头下掏出一个大信封递给台丽伟,说:“我现在,有今天没明天的,你就是我的亲闺女,我这辈子就只剩下这个了,你收着吧!”台丽伟打开信封一看,竟然是老人自己的房产证!台丽伟眼中即刻噙满泪水道:“您要是真把我当亲闺女看,就赶快好起来!”

几天后,老人不幸离世。看着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台丽伟不由得嚎啕大哭。老人对自己的信任,在台丽伟看来,远比一纸房产证重要得多,也贴心得多。

用爱呵护老人心灵,喜结佳缘夕阳无限好

11月,一个下着鹅毛大雪的早晨,护理院门卫发现门前不知何时来了一位老人,衣着单薄、身上落满积雪,老人的胡子与眉毛上已经挂满冰霜,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台丽伟立刻和工作人员七手八脚地把老人抬进护理院,为他换上干净棉衣,让他吃顿热饭菜,安排老人睡了一觉。

老人醒来后,一见到台丽伟,连忙从身上掏出几页纸。台丽伟接过一看,是法院的判决书。老人对她说:“我不白住,我打赢官司了,等他们把钱给我,我会全部都给你的,让我住下吧!”台丽伟说:“不管怎样,我都不会让您没有落脚的地方,您先住这儿吧!”

老人一听,热泪刷地流了下来:“我那些儿女不孝,我白养了他们呀!”台丽伟见老人情绪激动,赶忙安抚。老人安静了,台丽伟仍一直守着老人,直到老人再次入睡。

然而一段时间后,台丽伟却非常担忧,老人时常躲在房间里抹泪,不愿与其他老人交流。做了多年老人护理工作的台丽伟明白:他是被自己的儿女所伤,只有在护理院里得到温暖,才能慢慢走出亲情的阴影。于是,台丽伟常常抽时间来陪这位老人,有时唠家常,有时陪老人在院里散步。一段时间后,老人的心情渐渐平复,也将台丽伟视为亲人了。

至今,这位老人还住在护理院里。已经66岁的他,不再是当年那个寂寞的孤单老人,成了一个爱说爱笑的阳光老人。

这件事让台丽伟深切感到,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护理和照顾,更需要心灵和情感上的关爱和慰藉。

2011年3月,护理院迎来一位百岁老人——104岁的侯老太太。侯老太刚来时瘫痪在床,台丽伟和工作人员一起细心照顾她,几个月后,侯老太能自己试着下床了。这让大家都惊喜不已,可侯老太依然闷闷不乐。于是,台丽伟每天都去侯老太的“家”待上一会,陪她说话谈心。一个月后,如果到了晚上台丽伟还没来,侯老太就不睡觉,直到看见台丽伟,才会放心睡去。现在,侯老太天天都会为台丽伟准备一样水果,看着台丽伟吃完才算罢休。她知道台丽伟肠胃不好,每次都早早地将水果从小冰箱里拿出来“预热”。夏天天气热,水果“预热”了台丽伟还没来,她就把水果再拿回冰箱里冰镇一会儿,就这样不厌其烦地拿出来放回去,直到台丽伟来。侯老太对自己的依赖与牵挂,让台丽伟感慨不已。所以,不管自己多忙碌多疲倦,她每天都一定要陪侯老太谈心解闷。

时间长了,细心的台丽伟发现,很多老人情绪不好是因为寂寞了,想有个伴!

没过多久,68岁的宋桂芝老太和69岁的谭喜峰老人先后来到护理院。宋桂芝喜欢跳舞,谭喜峰喜欢唱歌。两人兴趣相投,共同加入了护理院的老年艺术团,在排练节目时彼此配合默契,心意相通。日子一长,两位老人都习惯了彼此搀扶的生活。谭喜峰发现宋桂芝喜欢吃水果,每当自己的女儿送来水果,他就悄悄地给宋桂芝送去。宋桂芝也常常帮谭喜峰梳头、洗衣……就在两人商议准备结婚时,却遭到了双方儿女的强烈反对,两位老人的爱情就此夭折。

两人分手后,谭喜峰情绪低落,沉默寡言。台丽伟担心不已,电话联系上了谭喜峰的女儿,但女儿态度坚决:“爸爸想吃什么穿什么我们都会满足,但父亲都这把年纪了,实在没有必要再找老伴!”台丽伟耐心地劝说:“老人就像孩子,没有伴就不快乐。你给他物质上提供再好的条件,也弥补不了老人孤独空虚的心理啊!有伴就有精神头,你也不用成天担心了……”那天,台丽伟足足做了她一个多小时的工作,老人的女儿才沉默不言。台丽伟紧接着说:“改天有时间了,你来护理院看看那位老太太……”

挂掉电话,台丽伟又给宋桂芝的儿子打去电话,对方也是连声反对。台丽伟见电话里无法沟通,就说:“你也别忙着拒绝,我这就去找你,把你妈妈也带上,咱当面说清楚!”台丽伟和宋桂芝来到他家,台丽伟将两位老人在护理院里相互照应、彼此呵护的种种情形讲述了一遍。儿子犹豫了半天,最后才对宋桂芝说:“妈妈如果为此不开心,那您就怎么开心怎么来吧!我不反对了!”老太一听,顿时破涕为笑。

谭喜峰的女儿也偷偷地来到护理院,每次都能看到宋桂芝在细心地照顾父亲,她的态度也开始有了转变……两位老人经过两年漫长的恋爱,终于在2012年5月名正言顺地走到了一起。婚礼上,老两口激动地对台丽伟说:“多亏了你,要不然我们会遗憾终生的!”婚礼当天,两位老人的家人悉数到场,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看到这一幕,台丽伟的眼眶湿润了……

与国际接轨,用爱心尽孝

2012年年初,一位78岁的病入膏肓的老人入住。这位老人的女婿非常孝顺却也非常忙碌,听说台丽伟照顾老人细心周到,又具有医疗资质,便不惜高价为岳父买了一台呼吸机,将老人从医院的ICU病房转到护理院。

台丽伟原本对接住这种生命随时会出现危险的老人有所顾虑,但老人女婿的孝心感动了她。她知道,如果接下老人,自己承担的风险就如影随形,而多年的护理经验告诉台丽伟:只要真心诚意地护理好老人,就问心无愧。

老人住进护理院后,台丽伟和工作人员对老人予以了最高级别的关注。一次,老人不小心感冒,因为老人每日靠呼吸机生存,所以感冒对他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台丽伟马上安排护士进行24小时换人不离床护理,台丽伟自己一马当先,每隔几个小时她都要为呼吸机消毒,每过十分钟为老人量一次血压……那几天,她的神经非常紧张,几乎崩溃。老人身体渐渐有了起色。老人的女婿看到岳父不仅感冒好了,有时甚至还能短暂脱离呼吸机,激动地对台丽伟说:“你们的水平,可以与正规医院比较了!现在看,我们是来对了!”

台丽伟一直重视提高护理院护理水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管理护理院。台丽伟常常思考:如今养老院遍地都是,自己的护理院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生存发展下去?如何为老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2012年2月,台丽伟在市里开人大会议,“与国际接轨”的提案让她豁然开朗:国际上,对于养老护理标准是什么样的要求,他们有什么更先进的经验?从此,她开始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2012年6月,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来院里实习,学校的澳大利亚护理专家詹姆来院考察学生实习成果。这让台丽伟如获至宝,她带领全院护理员向外国专家细心学习护理技术。其中很实用的一项就是学会如何使用帮助患病老人翻身的床单——滑单。此前,台丽伟和护理员使用传统方法给卧床老人翻身,偶尔会擦伤老人背部,护理员也累得气喘吁吁。而“滑单”技术为护理员减轻了劳动量,老人翻身也比过去科学、省力,免除了不必要的痛苦。

加拿大、日本等国的护理专家也先后来到护理院传授经验和技术,台丽伟还组织护士专业、系统地学习国外护理知识。如今,护理院园区正在建设中,未来将可入住5000位老人……

2012年7月6日,由亚洲16个国家参加的养老研讨会代表们来到至爱护理院,台丽伟抓住这个绝佳的学习机会,与参会代表们交流养老护理技术和标准。17年来,护理院一共护理过3790位老人,台丽伟还亲手送走了800余位去世老人。她也被评为“中华孝亲敬老”之星。

台丽伟说:“我计划在护理院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护理院单身老人比较多,有了失落情绪时,往往无处寻找安慰,也找不到释放情绪的地方,情绪不佳、心气不顺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上了年纪的老人,有时就像个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耐心倾听,为他们化解内心的失意和遗憾,平和他们的心态和情绪,帮他们出主意。这个心理咨询室,就是一个可以让老人们理顺情绪,发泄不满的地方!”

谈起自己这17年来的养老护理经历,台丽伟感慨不已:“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用心了,就会感动、感化他人。我做这一行始终有个理念,那就是要让老人们在这里不但可以享受到家的温暖,还要体验到高标优质的国际护理。百善孝为先。在我心中,让老人们颐养天年永远是第一位的!”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0篇

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2日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8章,72条,在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养老服务、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老年人权益保障作出了规定。

此次通过的条例是我省1990年通过的《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的升级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人士表示,条例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并建立了我省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的实践经验,加强主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省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上升为法规规定。

对于许多独生子女而言,父母年迈生病时,在照料的时间上是个大难题。条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实行特殊照顾制度,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发放特别扶助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予以调整。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收住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

为了使上述规定更具操作性,条例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有关机构或组织不支付独生子女护理期间享有工资福利待遇的,由人社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给付。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规定,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可对该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福建省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暂行规定》,违法的用人单位将会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该单位将被重点监管。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会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拖欠工资的黑名单,其在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授信等方面都会受到约束。

养老和医疗是老年人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和予以保障的问题。条例首次提出设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生活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这是我省社会保障方面一项制度创新。

条例规定,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体系,推进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护理制度,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签约式服务、上门巡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政厅将积极配合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试点开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地区建立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开展失能老年人全面摸底,建立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障范围、参保缴费、待遇支付、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标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等政策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适时向全省推广。

力争看病不难、不贵

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医疗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条例一是明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扩面、提标二是明确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逐步扩大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区用药政策,满足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基本用药需求,并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结算。

养老保险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的模式和趋势。有鉴于此,条例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为老年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对保险费给予适当补贴。

条例还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津贴制度,对八十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对老年人提供公共交通出行免费或者直接补贴等。这是增进老年人福祉、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设计。

推动在家门口养老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主要模式,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80%以上,但目前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服务供求对接不及时、服务项目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条例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提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取得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

条例提出,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统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小型社区养老院,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公建民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同时条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为村民提供就近养老服务,加快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医疗点建设,并将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流转等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本村老年人的养老支出。

向啃老说不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主,家庭保障对老年人晚年幸福有着重要意义。条例强化了家庭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基础地位,保障老年人家庭生活方面基本权利。

一是明确赡养义务。 赡养人看望问候是老年人最渴求的亲情慰藉,针对目前存在赡养人较长时间不看望老人的现象,条例督促实现常回家看看,规定赡养人对入住养老机构或者与其分开居住的老年人,应当经常探望;对较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赡养人所在的工作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养老机构应当督促其探望。

二是明确老年人人身、婚姻、财产和住房的权益,特别强调老年人有权拒绝啃老。条例规定,子女或者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以及婚后的生活;老年人对本人的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违背老年人意愿,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

相关阅读:

备受各方关注的《福建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22日经省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8章,72条,在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社会优待、养老服务、宜居环境、参与社会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老年人权益保障作出了规定。

此次通过的条例是我省1990年通过的《福建省老年人保护条例》的升级版。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人士表示,条例将积极老龄化理念贯穿始终,并建立了我省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总结了近年来我省的实践经验,加强主要制度的顶层设计,将我省成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上升为法规规定。

对于许多独生子女而言,父母年迈生病时,在照料的时间上是个大难题。条例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人实行特殊照顾制度,规定独生子女的父母年满六十周岁,患病住院治疗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持其子女进行护理照料,并给予每年累计不超过十天的护理时间,护理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并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发放特别扶助金,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予以调整。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收住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老年人。

为了使上述规定更具操作性,条例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规定有关机构或组织不支付独生子女护理期间享有工资福利待遇的,由人社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给付。

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该规定,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可对该单位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同时,根据《福建省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暂行规定》,违法的用人单位将会被列为工资支付行为失信单位,该单位将被重点监管。严重失信的用人单位,会纳入人社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拖欠工资的黑名单,其在招投标、市场准入、融资授信等方面都会受到约束。

养老和医疗是老年人最为关注、迫切需要解决和予以保障的问题。条例首次提出设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实生活中久病床前无孝子的现象,这是我省社会保障方面一项制度创新。

条例规定,建立完善老年护理筹资、评估、支付、服务、监管体系,推进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健全完善护理制度,满足老年人长期照料护理需求;基层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提供包括签约式服务、上门巡诊以及设立家庭病床等多样化的健康服务。

省民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民政厅将积极配合省人社厅等有关部门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先行先试,试点开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在试点地区建立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体系,开展失能老年人全面摸底,建立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补贴制度,探索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障范围、参保缴费、待遇支付、护理需求评估和等级评定标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等政策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并适时向全省推广。

力争看病不难、不贵

社会保障是保障老年人生活、医疗基本权益的重要制度,条例一是明确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到扩面、提标二是明确对特殊老人群体的托底保障。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等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依法保障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逐步扩大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完善社区用药政策,满足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疾病的基本用药需求,并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结算。

养老保险是老年人养老的重要补充,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的模式和趋势。有鉴于此,条例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家庭为老年人办理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以及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对保险费给予适当补贴。

条例还提出,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老年津贴制度,对八十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对老年人提供公共交通出行免费或者直接补贴等。这是增进老年人福祉、让广大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制度设计。

推动在家门口养老

居家养老是养老的主要模式,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80%以上,但目前居家养老社会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服务供求对接不及时、服务项目少、质量不高等问题。条例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原则,提出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方便老年人在家门口取得多样化的社区养老服务。

条例提出,加快推动社区养老服务全覆盖,在社区统筹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小型社区养老院,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或公建民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同时条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利用集体所有的房屋,为村民提供就近养老服务,加快农村幸福院和农村医疗点建设,并将农村集体经济、农村土地流转等收益的一定比例用于本村老年人的养老支出。

向啃老说不

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主,家庭保障对老年人晚年幸福有着重要意义。条例强化了家庭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中的基础地位,保障老年人家庭生活方面基本权利。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护理和治疗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29-01

1 自信疗法让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不失为一个比较可行的护理方法。方法为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的优点,尤其是特长和能力,哪怕是极小的一点也尽量为其指出。让老年人明白,虽然他们的生理机能有所减退,但是人生经验和判断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及乐趣不应改变。

2 “职业”疗法 根据老年人闲不住的特点,可以建议老人从事一些较轻松的工作,比如手工劳动、园艺劳动、园艺、工艺制作等。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劳动打发空闲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精神老化,提高生活乐趣和信心。应该注意的是,让老年人从事一些工作主要强调的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乐趣,而不能单纯强调劳动成果。

3 学习疗法 不断学习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老年人通过学习能够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对自身的过分注意,从而提高有效地自我调控能力。老年人可以学习一些老年生理学、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及配偶的心理状态,做到互敬、互爱、互信、互谅、深化夫妻感情,以达到心理和谐。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2篇

为了因应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所面临的寿命延长风险、扶养比率上升、医疗费用增加、长期看护需求等问题,我国应采取延长退休年限、延长缴费年限、扩大覆盖面、增加基金收益率、增加财政补贴、将国有企业股份逐步划转给社保体系等措施解决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和缺口补偿问题。从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延长退休年龄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倘若我国延迟退休的政策在几年内成型,将为养老金支付规模带来明显改变,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退休年龄提高后,至2050年养老金收支缺口需要的财政补贴仍然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9%。可见,仅仅实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必须辅之以其他措施。倘若将中央和地方所属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股份划拨到社保系统账户上,将削弱国家对国有产权股份的有效管理和控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另外,养老保障较多考虑养老保障基金的筹措、使用、监管,涉及面过于狭窄,且因养老金的过度缴纳、储存与积累,还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企业经济活力和居民投资消费等造成阻碍。因此,急需通过多途径拓宽社会养老功能,而具有补充社会安全网缺口的功能、可分担社保压力的商业保险,特别是年金保险、长期看护保险等应人口老龄化而生的保险商品的创新与发展,将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关键。

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主要有年金保险和健康保险,其中,年金保险包括递延年金保险和即期年金保险,健康保险包括长期看护保险和终身医疗保险。递延年金保险和即期年金保险可提供退休生活的经济来源,维持一定生活水平;长期看护保险可提供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老人的经济保障,终身医疗保险可提供医疗费用负担的终身保障。由于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中最重要的两种退休商品是年金保险和长期看护保险商品,因此,笔者将以这两种保险商品为例来分析中国目前老龄化社会保险的市场概况与潜在问题。

1、年金保险

年金保险是个人和保险公司之间签订的重要财务契约[1],其产品用来提供老年人口退休后的退休收入,被视为对抗长寿风险的最佳工具。年金保险主要通过长期的财富累积和年金化的设计,在清偿期内将财富以定期给付特定额度的年金方式进行支领,从而分散长寿风险。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在政府或企业的退休金规划中通过年金化的模式来保障老年生活需求[2]。我国社会保险养老给付与退休金制度属于确定给付制,现行制度退休给付与资金运用上的缺失,造成大部分的退休基金都有严重的资产负债不足缺口,使得退休基金的未来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一般民众退休后可能会因为自行运用不当或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退休金在短期间消耗殆尽,使得退休后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失去保障,加之未来人均寿命不断延长,极其需要依赖商业年金保险来弥补退休金与保险金缺口。作为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不仅能够满足个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要,更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未富先老”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自2004年以来,中国保险业先后成立了太平养老、平安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包括企业年金缴费、委托管理资产和投资管理资产3个项目。5家公司年金业务互有消长,但3个项目均得到显著增长,企业年金业务发展迅速。2007-2011年5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的企业年金业务总收入为79823868.39万元,其中,企业年金缴费合计为13225325.93万元,受托管理资产合计为36829691.46万元,投资管理资产合计为29768851万元(如表1所示)。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持续推进,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企业年金赐予了丰厚土壤。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将达1.8万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年金市场。表2所示为我国寿险业近五年的保险业经营情况,从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养老保险公司企业年金业务收入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的年金保险业务成长率最高,达327.8%。2011年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由此可预见未来我国的团体年金保险市场也将会有显著发展,但是目前年金保险市场尚存在着诸多问题。

(1)保险市场空间过小。目前我国保险业在退休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个人年金保险,对于与退休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市场,保险业务的业务空间没有开放,市场范围过于狭小。

(2)税赋优惠诱因不足。税赋优惠是人们购买年金保险的主要考虑因素,通过退休金计划或商业年金保险可获得递延课税的优惠,即其投资利息与利得在当期不用缴税,长期税赋递延的复利累积效果非常显著。1997年美国盖洛普公司研究调查年金购买者的动机,发现73%的购买者认为影响他们购买年金保险的最重要因素是年金具有递延课税的优惠。边际税率增加1%将导致年金保险购买量增加4.3%;平均而言年金保险可使一个65岁的老人所需准备的退休资金成本减少37%,因为退休前对其提拨金额所带来的税赋优惠,通过报酬率复利累加,将产生更大的退休金财富累积。相较于国外,我国的个人年金商品尚无较大的税赋优惠诱因,因此难以刺激民众购买年金保险的需求。

(3)年金保险保费过高。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中存在逆向选择及费用率高的问题,致使年金保险的保费太高,同时变额年金商品复杂度较高,现行的年金生命表无法反映寿命改善的现象,从而提高了保险公司的保险风险。

2、长期看护保险

长期护理保险是指对被保险人因为年老、严重或慢性疾病、意外伤残导致身体上的某些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住院接受长期的康复和支持护理或在家中接受他人护理时支付的各种费用给予补偿的一种健康保险[3]。长期看护保险是除了年金保险以外的另一种重要退休商品,但与其它国家的长期看护保险市场相比,中国目前市场上发行的商业健康险不提供长期护理服务,市场上的健康险大多是附加险,主要作为一种投资形式存在,且存在着以下问题:

(1)长期看护保险市场份额较小

社会医疗保险对长期看护的给付相当有限,而人口老化对健康保险中的长期看护保险具有极大的影响,许多老人年老力衰需要长期看护服务。目前中国长期看护保险的市场虽有显著成长,但市场渗透率仍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富人虽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却由于可以采取自己保险,并不需要通过保险市场分散其风险;中产阶级虽有购买能力,却往往认为社会保险有包含长期看护费用的给付,而没有动机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因此需要靠政府与保险公司以营销宣传方式改变其理念。

(2)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缺乏

长期看护保险的商品设计上,由于缺乏可靠数据支撑,对看护保险发生率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保险公司对长期看护状态的判定差异很大。国外将保险给付直接给予看护中心,如此可以避免上述问题,也使商品本质更符合长期看护的本意。但目前中国在给付型态上尚未实现多元化,保险给付只限于给予被保险人,且被保险人需证明自己仍旧属于需要长期看护状态,对于被保险人非常不方便。

(3)长期看护保险业务需求不足

医疗费用的上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使得寿险公司经营长期看护保险业务具有较大的潜在风险。考虑到长期看护保险的逆向选择问题,保险公司不愿大力发展长期看护保险业务。目前市场上仅限于销售个人自愿购买的长期看护保险,对于与医疗制度相结合的团体保险市场开放空间不大。加之普通公众对长期看护的需求尚且不足,高成本商业保险难以达到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广覆盖”的特性,因此市场需求仍相当有限。

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发展建议

在人口老龄化以及少子化的趋势下,美国、英国及日本积极因应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针对老人的退休生活从事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属于社会保险的退休金、医疗、长期看护制度的建立。除了社会保险所提供的保障之外,针对老龄化社会推出了商业保险以及相关的金融商品例如年金险、医疗险、长期看护险、年金屋保险、反向房屋抵押贷款等,大力弥补社会保险保障的不足。针对目前中国老龄化社会保险市场的概况与潜在问题,建议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

1、组建研发团队,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

采用项目制的形式,结合每一个项目的具体需要,专门组建包含风险评估、保险、精算等多个学科领域专家在内的研发团队,因应产品开发进行充分的调研评估,以洞悉民众实际的保险需求。由保监会牵头规划推动保障型及年金保险商品施政计划,针对相关保险业务,实施保险商品送审奖励措施,引导业界开发各类因应老龄化社会照顾、赡养需求的保险商品,并予以大力倡导和推进,以提醒民众适足保险保障与提早规划退休生活的重要性,协助建构更为完善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政府机构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在账户管理、基金运营、服务方面分别实现与医疗保险机构、商业保险公司及民间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从而提高基金收益率。同时规范部分提领制度,以增加年金保险的弹性,提高保险费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族群(例如健康体、弱体体等)提供不同的费率,通过差别费率向健康状况不好的人提供较大优惠,提高保险费率的公平性。

2、引进国外新型态保险商品,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

从商品设计来看,国外变额年金设计含有部分保证给付机制,可分散退休风险,提高累积退休资产稳定度,是潜在的退休商品。建议引进外国的外币传统型保单、附保证给付投资型保单、优体保单及弱体保单等新型态保险商品,以满足民众多元化投保需求,并放宽保证利率相关法规,推进预期利率连结型与投资连结型年金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独立于传统医疗保险制度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是因应老龄化社会挑战、特别是高龄化挑战的重要制度安排。日本看护保险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对老龄化群体的看护问题均作了相对系统性的制度安排,包括看护保险活动的参与主体、看护种类与认定、保险费的给付、财政来源与费用分担比例等具体制度设计。为了鼓励民众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建议强制规定购买长期看护保险,并由雇主为员工承担一定比例的长期看护保险,员工自行选择保险公司。提供与长期看护保险相结合的年金保险商品,利用反向房屋贷款方式筹措长期看护之费用支出,同时建立长期看护保险发生率评估的数据库。落实长期照护制度,开办照顾者津贴;培训居家服务员,实施证照制度;结合小区长期照护服务与医疗服务资源,为有看护需要的老人及其家庭提供整合性与持续性的照顾服务。有效配合未来快速成长的长期照护需求,推动长期看护保险立法。另外,寿险年金化所累积的财富是避免因长寿而造成退休金短缺的最佳方法。美国法律规定个人储蓄账户的累积金额,在退休后一次提领的金额不能超过账户余额的30%,其余皆要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英国也有类似的规定,要求员工在退休后必须将部分退休金用于购买递延生存年金。很多保险公司为因应长寿风险也推出了年金保险商品设计,以递延年金为例,此保单即使在账户金额提领完之后,至特定年龄保险公司仍会给付被保险人年金,被保险人95岁时可选择一次提领终止保单契约,或选择继续给付到死亡。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若无法事先评估寿命延长的情形,可能会面临长寿风险。为了减轻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长寿风险,建议研究探索长寿风险证券化的可行性,例如生存债券、生存交换契约、年金期货、死亡率选择权等。但在发展这些金融商品之前,必须先要建构科学衡量死亡信息的死亡率指数与相关金融专业技术。

3、实施税赋优惠措施,推广个税递延养老保险

保险商品的推广涉及许多租税诱因。建议政府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更多的退休储蓄行为,在民众购买年金商品或其它退休储蓄商品时给更大的税收减免。目前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养老、太平养老、长江养老和英大泰和等公司正在参与个税递延养老保险上海试点的前期筹备工作,不过税延型养老险的试点执行并非由保险监管部门一方决定,需要与财政、税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特别是推行有吸引力的养老险缴费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需要让渡的利益较大),避免如2008年中国保监会和天津滨海新区曾经率先出台的补充养老险税收优惠被国家税务总局叫停的情况出现。另外,由于涉及税收问题,倘若各保险产品相异将难以协调,故保险产品应趋于同质性。产品设计中保费上限依然是测量难点,因此需要保监会的指导和统一推进。

4、提高业务员的专业水平,创新保险商品销售方式

随着老龄人商品市场的预期加强,保险市场的发展有赖于专业业务员的推动。建议强化保险公司业务员对于保险商品的了解,并严格规范各商品的相关告知义务及说明项目。从消费者心态及行为分析,目前国内大部分消费者对年金保险与长期看护保险等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功能与优点没有正确的了解,并常常低估其对这些保险的真正需求。而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在销售时常以佣金为导向,也未能对这些商品提供充分的说明与需求分析。所以未来保险公司在商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业务人员的训练上,都必须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真正有效地拓展保险市场。资金运用上,以内部资金(internalfund)方式贩卖因应老龄化社会的保险商品,进一步开放实现保险公司直接承作资产管理账户,使其它年金制下民众能够依据自身的风险趋避程度与距离退休时间长短进行不同的投资规划,从而有效降低投资风险。由于保险业务的运作通常具有较高的费用率,为了增加竞争优势,未来在推动年金保险制时应尽量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以提升投资绩效。

5、完善监理制度,重视风险评估在精算实务中的应用

现行风险评估的关键在于随机投资模型的应用,模型的选取与参数的估计均会影响到评估结果,有必要建立一致性的监理随机模型及监理标准,并加强精算人员财务风险评估和随机方法的训练,注意保险公司过去保险商品销售的潜在亏损是否会侵害新契约的保护权益,强化精算人员自律、他律及法律规范如何相互配合以实现最大效益。同时,资产负债管理对于保险公司非常重要。以传统年金保险为例,保险公司售出的年金保险,需要在未来支付足够的、不能缩减的年金给付,所以应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长期资产,确保保险公司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未来支出。根据英国的精算实务,保险公司大都将长期年金收入投资于英国政府股票,这些资产需要适时支付负债,故而应该了解未来的现金流量。中国现行投资环境中长期债券较少,投资选择相对不多,对于中国现发行的保险商品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带来较大局限[4]。因此建议精算人员参与年金商品的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管理,建立投资保证商品的风险评估机制。此外,利率风险、长寿风险以及投资保证风险皆是影响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因素,国外常有保险公司因为错估未来市场利率的走势或寿命改善的程度而造成财务上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评估年金风险至关重要。国外的精算实务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生命表,可以反映不同世代的寿命改善情况。中国现行年金的生命表未能反应寿命改善的情况,未来人均寿命的延长将成为威胁保险公司经营年金保险的重大风险。同时,金融商品的市场竞争和投资保证也对保险公司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应强化对未来寿命改善的研究。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3篇

摘 要: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利的法律依据。从修订草案的角度上来说,对既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当中“精神慰藉”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优化与增加。当中最核心的内容就在于: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略、孤立老年人。同时,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也正是本文所研究的“常回家看看”的内涵所在。基于此,本文从法律层面入手,主要针对“常回家看看”入法下的几点关键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法律规范;可操作性;分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当中,表决通过了经过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中,对于权益保护法内容最关键性的改变就在于:将“常回家看看”作为条款内容,纳入了法律保护的范畴当中。其实,“常回家看看”是否应当立法,各方人员已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分析。其中,认可度较高的看法在于: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常回家看看”不单单要求子女严格履行对老年人物质方面的供养,同时还需要从精神层面上给予妇女最够的安慰。笔者认为:这一点与我国发展日益剧烈的老年化形势是充分契合的。本文主要针对在“常回家看看”引入立法后的主要问题展开详细分析与说明。

1.“常回家看看”对法律规范的依赖性

我国传统观念下绝大部分的人都认为:“常回家看看”应当属于道德规范的调整范畴,法律规范看起来并没有太大介入的必要性。如果强制性的将原本属于道德规范层面的“常回家看看”上升至法律层面,不但收效甚微,同时也会对其执行质量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外出工作、定居的子女并非出于主观意愿不回家陪伴父母,而是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定时、定期的回家看看。针对以上客观情况,在“常回家看看”立法执行的背景下,其对于法律规范的依赖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需要对立法规范下,“常回家看看”条款中所涵盖的具体内容进行全面且准确的认识:但从“常回家看看”条款内容的角度上来说,道德规范的特征体现极为突出。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社会转型发展进程不断加剧的过程当中,社会经济、就业、利益、以及分配等多个方面的形式均呈现出了极为突出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价值观的多元发展导致了大量年轻人对老年人赡养的认知不够系统,尽孝的意义与价值逐步被淡化。因此,从立法层面上对“常回家看看”进行规范,可以使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得到显著的提升,以法律条款约束的方式,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所保障,同时也可使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2)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关注,以及对老年人诉求的满足是社会对为人子女的基本要求所在。在现阶段的价值观念作用下,绝大部分子女都认为:在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无法满足子女陪伴妇女的情况下,给予父母适当的物质补偿是唯一能做的。但,这种模式的赡养仅仅局限在物质层面,至于老年人所提出的精神需求,则始终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社会发展至今,“空巢老人”越老越多,由于子女长期在外,老年人的心理活动没有正常的倾诉对象,因而可能会导致这部分老人感到强烈的孤独感、抑郁感、以及焦虑感。为了防止老年人因长期存在上述消极情感,出现危险事故,因此,“常回家看看”的核心体现在: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子女当然应当尽量陪伴老人,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关爱。若条件不允许,也应当通过其他的渠道,给予老年人关心及问候,以维系子女与老年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2.“常回家看看”法律条款的可操作性

部分人认为:“常回家看看”相关法律条款的操作难度大,不宜履行。即当代的年轻人在走入社会后,大多会为了自身的发展而选择背井离乡,工作压力巨大,假期不多,再加上回家的距离较远,因而“常回家看看”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奢望。在“常回家看看”的法律细则当中还规定有“用人单位应当严格参照相关规定,确保员工具有探亲休假的基本权益”。但,这种条款已经在既有相关法律中做出了规范,并且发现可操作性不够。在经过修订的后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中,对重阳节探亲的习俗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项做法也是为了能够确保更多的赡养人有赡养家中年迈父母的机会。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我们而言,在努力拼搏一年时间以后,即将面临我们一生之中最重要的选择。为了自身今后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考取更加高水准、高规格的院校。这也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我们大学四年会与家人分离。“常回家看看”在很多时候就极难实现。在“常回家看看”作为法律条款落实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当中的背景下,我们应当如何履行“常回家看看”的义务呢?笔者认为:客观条件允许下,即便是长途跋涉,我们都需要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回家看看老年人。若客观条件受限,也需要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履行“常回家看看”的基本义务,使父母以及家中的老年人能够感受到来自儿女的关爱。

3.结束语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常回家看看”的入法是大势所趋。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构建,要求子女充分重视起对老年人进行赡养的意义,在关注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同时,尽量的满足其精神层面的诉求,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乐享晚年。同时,“常回家看看”入法也是现阶段对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加以完善的关键要素之一,其重要意义值得肯定。(作者单位:湖南娄底一中)

参考文献:

[1] 肖辉.河北省老年人权益保护状况分析――以我省11地市老年人权益保障问卷调查为基础[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2):37-38,48.

[2] 刘灵芝,郝耀武.浅谈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及范围[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2,(12):64-65,67.

[3] 汤啸天.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的深化与细化[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3(6):28-29.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老年人;健康需求;护理干预

目前,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同时,有些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医学健康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更容易患病。为了评价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本研究选取贵阳市某辖区内的124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接受社区护理干预前后的健康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一般资料从辖区内随机选取124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从受教育程度来看,90例为文盲或半文盲,27例为小学,仅有7例为中学。从健康状况来看,有90例患有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占总数的72.58%,剩余34例健康,占27.42%。

1.2干预方法

针对本组老年人进行详细的身体常规检查,并针对他们的饮食习惯、运动状况、心理状态、作息时间和用药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档案。根据体检检查的结果将其分为健康组和慢性疾病组,分别为34例和90例。社区护理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康复指导、保健指导等方面,干预时间为12个月。针对本组研究对象的不同健康状况,分别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手段。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经统计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数据结果

被调查对象自然状况本研究共发出问卷124份,收回124份,经审核100份符合要求。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等方面统计被调查对象的自然情况。从统计的情况来看,目前老年人的学历较低、曾经从事的工作以体力劳动为主。

2.2健康状况

健康状况自我评价从问卷调查表中自我评价的数据来看,老年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比较满意,认为自我健康状况一般以上的占65%,仅有7%的老年人认为感觉很差。被调查者有82人日常生活完全能自理,占82%;有11人部分能自理,占11%;有7人不能自理,占7%。

患病情况被调查的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稍低的有心理障碍性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耳聋、白内障、肿瘤、老年痴呆等;老年人患2种疾病以上占54%,慢性病患病率为71%。

就诊及接受护理情况对患病后就诊的去向及对社区医院的了解等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多数老人患病后,病情较重者都选择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包括各种医疗机构)。但仍有部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患病后不能及时就诊,病情较轻的多选择自行购买口服药物或到社区医院、私人诊所或请私人护士静脉点滴、肌注药物。多数老人患病后除住院有专业护理人员照顾外,在家基本得不到有效护理。有87%的人知道社区医院,接受过社区护理服务的占58%。

2.3社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情况

通过老年人对护理需求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和社区医疗机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他们在这方面是有很大需求的。见表1。

表1老年人对护理需求情况

项目

社区护理

社区医疗服务机构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非常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人数

67

16

17

58

35

7

百分比(%)

67

16

17

58

35

7

3贵阳市社区老年人健康需求的护理干预措施

3.1实施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不仅要向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而且要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讲座的形式,向老年人讲解各类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以及基本的卫生保健及家庭急救等知识,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他们了解基本卫生保健知识,提高自身的预防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与疏泄,保持身心健康,以降低疾病发病率,提高康复治愈率,只有老年人积极参与进来,才能够真正促进、维护自身健康,预防疾病和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生理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安宁美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与残疾”。

3.2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

建立长期保存和动态管理健康档案,开展入户体格检查,发现健康问题及时处理,并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心脑血管等慢病患者的护理,重点是高血压、糖尿病防治,设计探访记录本,记录每次随访血压、血糖、情绪、饮食、运动等情况;通过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掌握社区老年人的既往疾病、治疗及住院史、每次体检情况等全面详细的健康信息,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或上级主管部门联系。通过采用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掌握哪些是重点或高危人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利于老年人预防疾病、恢复健康。

3.3培养专业的老年人护理人才

业务素质不高、技术水平偏低、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是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长期发展的需要,对社区护士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考核。选择素质高、学历最低为大专的社区护士,并且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各项基本操作技能,能够满足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3.4对老年慢病患者进行针对性生活方式指导

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病情监测、用药指导、疾病治疗、保健知识宣教等。“为人类健康的生活而实施的照顾”是护理工作的根本理念,社区护理人员应该不仅要为老年患者提供护理工作,同时还应该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了解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履行“预防疾病、维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专业职责。通过对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教育,能够让老年人在自身的体保健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实现提高和促进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的目的。为老年人提供良好医疗保健服务,使老年人幸福健康地安度晚年。

总之,老龄化导致医疗保健需求的增加,以老人为本的社区护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社区护理人员应从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等层面评估社区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使老年人适应生活,熟知如何保健,达到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服务,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湘梅.鹤壁市老年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182-183.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 压疮; 社区; 独居老人; 慢性病患者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151-02

压疮是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出现组织破损和坏死[1]。压疮的发生率在医院、社区和家庭都不一样,在家庭护理的长期卧床患者,发病率最高。老年人是慢性病的最主要人群,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共同特点是,疾病迁延、久治不愈、长年卧床,由于护理的不及时到位,很多老人患有压疮[2]。目前,压疮的预防及其护理是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压疮的发生率和现患率已经成为评价基础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3]。社区独居老人,处于少人照料的现状,护理往往不及时,独居老人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本文就社区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调查,总结分析这些患有慢性病的独居老人压疮的发生和护理情况,便于社区的管理和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顺德区均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的独居慢性病老年患者172例。其中男99例,女73例。年龄68~89岁,平均(72.10±3.22)岁。平均病程(20.33±6.27)年。主要原发疾病:脑血管病41例,骨折26例,老年痴呆23例,肿瘤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例,骨关节炎、风湿免疫病9例;心血管疾病31例,肝脏疾病4例。大部分老人是多种疾病同时伴发,同时还合并有糖尿病、肾脏疾病等。

1.2 方法

设计评估单,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疾病情况、自理能力的评估等。家庭情况有单独的表格,包括家庭成员组成、成员关系、主要的照顾者、收入、营养情况。压疮的调查包括:压疮发生部位、数目、分期。采用Braden量表对压疮危险因素评估[1]。内容有六项评定标准,包括患者感官知觉、潮湿、摩擦力、活动度水平、营养情况、运动能力和剪切力总分6~23分。轻度危险18~22分,中度危险14~17分,高度危险10~13分,重高度危险9分及以下[2-3]。社区卫生院有专门护士到患者家里进行调查,由社区护士采用向患者或其家属提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填写调查表格。

1.2.1 护士培训 使用Braden评分量表前,由专科护士对社区医院老年病管理全体护士进行培训,讲解每个项目中具体分值所代表的临床情况,并用实例说明。培训后,在临床开展试评估2周,并经过专科护士的复评,评分的一致性达到91.5%,表明本院护士使用Braden量表的可信度达标。

1.2.2 评估的频次 评分大于18分,评估一次后,如果病情未出现变化,可以不再评估;15~18分者,每周评估一次;13~14分者每周二、周五评估;10~12分者每天评估;小于9分者每班评估。评分为10~14分者,如果病情无明显变化,分值无明显变化,改为每周评估;评分小于9分,连续评估2周,病情无明显变化,分值无明显变化,改为每天评估。由于社区护理难度比较大,虽然应用Braden评分,但是不能够达到住院患者的看护标准,所以对于小于9分的患者,不能达到每班测评,采用每日评估的方式。

1.2.3 评估的质量监控 2周试测评期间由专科护士审核,达到可信度之后,14分以上患者不需要专科护士审核。对社区护士评分在14分以下的患者,仍然需要专科护士审核,并决定是否更改评分的频率。

1.3 评估后措施

对患者的压疮危险因素评分以后,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进行压疮护理干预后一个月的评分和最初的评分进行比较,观察评分变化。

1.3.1 健康教育 让患者、家属及看护人了解压疮发生的原因和危险性,教给直接照顾老人的看护人(家属或雇用的人员)对压疮防止的基本方法。对于评分小于14分的患者家属要求患者家属签字。

1.3.2 营养 加强补充蛋白可以明显减少压疮发生。对于存在营养不良的患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予营养餐谱制定,指导看护人员进行配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压疮危险度的比较

经社区护理干预两周后独居老人Braden量表评分好于经社区护理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172例独居老人护理干预前后比较 例(%)

时间 低危险 中度危险 高度危险 重高度危险

干预前 68(39.53) 53(30.81) 31(18.02) 20(11.63)

干预后 84(48.84) 37(21.51) 27(15.70) 24(13.95)

2.2 压疮发生情况

120例老人出现压疮,所占比例为69.77%。其中发生一处压疮27例,占压疮发生人数的22.50%。两处及两处以上93例,77.50%;发生在骶尾部压疮最多,发人数为89例,74.17%;其次为臀部、足跟、髋部、肘部、踝部及其他。压疮分期:Ⅰ期106例(61.63%),Ⅱ期44 例(25.58%),Ⅲ~Ⅳ期22例(12.79%)。

3 讨论

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为院前压疮发生的主要人群,尤其是独居老人由于无人照料或少人照料,压疮的发生率和发生的程度更是居高不下。由于我国卫生资源短缺,大多数患者无足够的经济能力支付长期住院的费用而居家养病[4]。本研究一般资料显示,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病程在20年左右,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营养差,很容易引起压疮。

根据本研究评估表进行系统的分析原因如下:(1)经济收入有限: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加上老年患者月收入较低,甚至有人无经济来源,只有低保或者社区的救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照顾者的知识有限:由于长期住院或建立家庭病床护理需要费用,老人一般支付不起,照顾老人的亲属或者其他看护,不能经常照顾或者照顾不到位,不懂得如何防止压疮的发生,甚至压疮发生后,由于对压疮知识的缺乏,不知道压疮的危害,不懂得及时就医,导致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家中发生压疮,还有的老人压疮已经发生很久,甚至出现并发症,看护人员都没有发现,可见看护人员的不细心和知识匮乏的程度。(3)居住环境较简陋:大多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室内环境差,部分患者卧床不起,大小便不能控制,导致居住环境恶劣。(4)家庭关怀不足:许多独居老人有子女或者亲人,但是并没有起到照料的义务,在精神上独居老人有极大的空白,加之患有慢性疾病,自己去医院治疗都成为了困难的事情,压疮的发生就更没有办法处理。

压疮发生的位置统计:本研究显示发生2处以上压疮患者占压疮发生患者的77.50%,Ⅱ期以上压疮患者占38.37%,说明独居老年慢性病患者发生严重压疮的比例大。因此,早期干预是压疮预防的关键,本研究使用Braden量表,提高了护士对发生压疮危险的早期判断能力,可以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和危险因素。根据量表的评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首先增强了主动防范意识,有效地避免一些潜在危险。节约劳动成本,使护理人员有精力放在一些严重的患者上,避免了人员的浪费。通过量表评分制定护理标准,降低了老人压疮发生的情况[5]。

压疮护理的要点:(1)对家属和看护人员的教育:首先让家属和看护人员明确什么是压疮、压疮如何形成的、危害有多大,引起家属和看护人员的足够重视。往往独居的老人,家属和看护能照顾老人的时间比较少,加大这方面的教育对老人的影响意义不是很大,更多的是需要社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关注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2)如何让卧床老人翻身:减少受压是预防压疮的关键,最有效的解除压力的方法就是适时的变换。中低危患者每隔2小时翻一次身,高危患者每隔1小时翻一次身;患者的骨隆突及支撑区最容易受压,要选择合适的缓解局部压力作用工具,如软枕、棉垫等。高危患者最好睡气垫床,避免出现剪切力[6]。

没有卧床的老人,自我护理的能力也很差,主要表现为:老人记忆能力差,不能按时服药,加之经济状况差,不能有效的治疗慢性病,很容易导致疾病的进展和并发[7]。一旦疾病恶化,很容易产生老人卧床的情况。这样的老人,及时目前评分危险程度低,但是也不能忽视其突然变化的病情。对于这类老人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从疾病的治疗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对高危老年患者进行家庭访视,告知老人家属和看护人员不能掉以轻心。

总之,目前社区独居老人的压疮发生现状不容乐观,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在本研究中,社区干预老人的护理之后,危险评分分布显示,中度危险以上程度的老人比例下降,干预护理对降低危险评分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郝素文.对院外压疮留院观察患者健康指导的效果观察[J].护理杂志,2009,26(7):70-71.

[2]邹德凤,章金媛,毛祚燕.专业志愿者开展社区居家老年护理服务的体会[J].江西医药,2009,44(6):639-640.

[3]舒红文,周川芬,严仁华.Braden量表评估准确性对压疮风险预警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3,11(2A):355-356.

[4]周玉兰,刘雪梅.压疮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1):149-151.

[5]黄秀容.不同疗法在压疮愈合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2):78-80.

[6]佟金谕,王建秀,郭婷.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在我院压疮管理中的实施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