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老年护理的看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老年护理的看法

第1篇

【关键词】脑卒中;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271-02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老龄化,老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1]。为了更好的了解高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本研究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7月50例高龄脑卒中病人进行焦虑抑郁症状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地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50例均为住院高龄脑卒中病人,男25例、女25例,年龄80~92岁,平均(82±1.64)岁,均符合脑卒中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行头颅CT、MRI确诊。并且所有患者意识清楚能配合。脑出血8例,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30例、糖尿病12例。文化程度:文盲31例,小学及以下19例。婚姻状况:有配偶28例,丧偶22例。生活不能自理者15人。平均住院15天。

1.2 方法

1.2.1调查工具: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以及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 [2]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两表分别由30条和20条条目组成,内容包含情绪低落、痛苦等消极的评价。

1.2.2调查方法:患者入院1周后进行评定。有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每个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应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共发放量表及问卷各50份。收回有效量表和问卷各50份,回收率100%。

1.2.3评价标准:GDS评分,1~10分为正常,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SAS评分,≤50分为正常,>50分为患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焦虑症状越严重[2]。

1.2.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统计描述。

2 结果

2.1评定结果

本组50例患者中存在焦虑状态34例(占68%),其中轻度8例(24%),中度16例(47%),重度10例(29%);抑郁状态46例(占92%),其中轻度抑郁5例(11%),中度28例(61%),重度13例(28%)。

2.2 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原因 例(%)

3 分析与心理护理

本调查显示,高龄脑卒中患者焦虑的发病率为68%,抑郁的发生率为92%,其原因主要来自于家庭关系不和睦、经济窘迫、丧偶、生活不能自理长期卧床者,以及外带一些其他疾病如褥疮、高血压、糖尿病等,我们结合患者的病情,将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分为3个层次进行相应心理护理。

3.1 轻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分析与相应心理护理

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都有好几种慢性病缠身,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且大多数有偏瘫或肢体障碍等症状。再加上高龄脑卒中患者的子女也已步入老年人行列,其体力和精力都不比年轻人,以至于送患者入院后,就请护工照料,自己很少来看望。老年人就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自己行动不便,使其丧失自信,感觉自己没用,就会产生焦虑抑郁心理。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陪伴关心老年人:鼓励家人多陪伴老年人,给予老年人各方面必要的帮助,多陪老年人外出散步,或参加一些学习和力所能及的社会、家庭活动,使之去除孤独、寂寞感,感到家庭的温馨和生活的快乐。②开导老年人:多安慰、支持、鼓励老年人,遇到病人情绪悲观时,应耐心询问原因,予以解释,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以活跃情绪。③维护老年人的自尊:注意尊重老年人的人格,对话时要和颜悦色,专心倾听,回答询问时语速要缓慢,使用简单、直接、形象的语言。多鼓励、赞赏、肯定病人在自理和适应方面做出的任何努力。切忌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使用呆傻、愚笨等词语。④不嫌弃老年人:要有足够的耐心,态度温和,周到体贴,不厌其烦,积极主动地去关心照顾老年人,以实际行动温暖老年人的心灵。⑤指导和帮助老年人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分析焦虑抑郁的原因和表现。正确对待引起焦虑抑郁的原因,如是家庭关系不和睦引起的,应告知其家属,想法解决问题;⑥作为护士,应通过交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准确掌握其病情和心理反应;在交谈过程中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⑦指导老年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和自我放松,建立规律的活动与睡眠习惯。⑧帮助老年人的子女学会谦让和尊重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焦虑抑郁心理,鼓励和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真正从身心上去关心体贴老年人。⑨高龄脑卒中后更容易造成肢体残疾,生活能力下降[3],应制定适合高龄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使其恢复自信。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给予按摩患肢或背部,使肌肉放松。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以让患者听轻音乐或喝杯牛奶[4]。⑩让老年人和病房里的老人多聊天、多沟通,相互鼓励,相互安慰,一起度过焦虑抑郁期。

3.2 重度焦虑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

高龄患者在思想上较偏激,易钻牛角尖,常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或事物保持负向的看法,如不及时沟通或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就很容易从轻度转化为重度。其相应心理护理如下:①我们必须了解事态的严重性,告知其家属多陪伴老人,多与其沟通。重度焦虑抑郁的病人往往有自杀企图[5],因此要有专人护理,最好是亲属,且24小时不应该离人。②应该协助病人确认这些负向的想法并加以取代和减少,可以帮助其回顾自己的优点、长处、成就来增加正向的看法。③要协助病人检查其认知、逻辑与结论的正确性,修正不合实际的目标,协助病人完成某些建设性的工作和参与社交活动,减少病人的负向评价,并提供正向增强自尊的机会。④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这样不仅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同时在精神上给以关心,提供精神赡养。和睦、温暖的家庭和社交圈,可以缓解老人的病情。⑤严重抑郁病人思维过程缓慢,思维量减少,甚至有虚无罪恶妄想。在接触语言反应很少的病人时,应以耐心、缓慢以及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与支持,通过这些活动逐渐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同时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协助病人表述其看法。⑥为病人创造和利用各种个人或团体人际接触的机会,以协助病人改善处理问题、人际互动的方式和增强社交的技巧。并教会病人亲友识别和鼓励病人的适应,忽视不适应行为,从而改变病人的应对方式。⑦在必要时给予精神用药,用于治疗疾病,但注意要做到看服到口,以免患者藏药而发生意外。

4 结论

综上所述,高龄脑卒中患者往往因缺乏家庭的关心、生活无法自理、疾病带来的痛苦等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心理。我们必须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仲迪、周瑾、刘红英、马兰,《高龄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护理杂志,2008(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42.

[3] TclrajW,SlowikrA,SzczudikA.Firstischemicstrokeintheveryold:etiology,clinical course and outcome[J].Przegl Lek,2003,60(8):512―515.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2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责任制护理的广泛开展,饮食护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不同于普通患者。人到老年,抗病能力下降,因此极易患各种老年性疾病。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有冠心病、中风、高血压、慢支、肺气肿、糖尿病、神经衰弱、腰腿痛、颈椎病、胃溃疡及癌症等。

在老年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饮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根据临床工作体会,就老年患者的饮食疗法及护理谈以下几点看法。

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应依病情的轻重而有所选择,病情较轻者,宜食宜消化的柔软食物。主食类应以小米、糯米粥为宜,副食以新鲜蔬菜、肉、鱼松、肉松等为宜。流质饮食以牛奶、豆浆、藕粉、蛋羹、蛋汤为主。病情较重或神志不清者,可采用流质饮食进行喂食,需要者还可采取鼻饲,每次200~250ml,注意温度适当。

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应低脂饮食,少食肥肉、动物内脏、奶油、甜食、油炸食物及各种碳酸饮料。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患者,特别是肥胖人群,要坚持饮食有度,适当控制食量。

糖尿病是老年人易患的一种慢性病,其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而饮食疗法是控制糖尿病的基本措施,应长期坚持,终身坚持合理饮食。一般情况下,休息的患者每天主食(米、面、玉米、小米、荞麦等)250~300g,轻体力劳动者每天350~400g,重体力劳动者每天450~550g。一日三餐比例:早餐占1/5,午、晚餐各占2/5。主食以大米、小米、小麦、豆、高粱面等相配,蔬菜可食芹菜、大白菜、豆角、应禁食含糖量高的食物。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饮食应以能抑制或中和胃酸为宜,因为溃疡面经常受到胃酸及食物的刺激,引起病情恶化。首先,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将食物嚼成糊状下咽,可减少对溃疡面得刺激。其次疼痛不发作时,应和常人一样,一日三餐,发作期间应少食多餐,吃半流质和软饭,就餐不宜过饱,减少胃酸的分泌,促进溃疡面得愈合。第三,日常饮食中应含有充足的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如米、面、奶、豆浆、动物血、鱼、蛋,宜食植物油。第四,不宜食大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忌食油炸食品级粗硬食物,更不能饥饱不均,饮食应定时定量,有节制。第五,食物温度要适中。

老年病还有很多,对饮食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此不一一叙述。总之,对老年患者的饮食应做到有的放矢。

老年患者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及其常患的疾病与青壮年不同,因此,护理方法及措施也不尽相同,“多温暖、多休息、少劳累、少食物”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四个要点。此外,在护理工作中,还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广覆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制度适宜化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5-032-04

在中国,实现“老有所养”目标的重点在于吸引更多居民参保,努力扩大覆盖面。政府的职责主要是建制度、保基本、扶贫弱,搞好制度和政策衔接,坚持多层次、多渠道解决养老问题,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居民建立个人和家庭养老计划,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本文基于制度适宜化理论,以“建立覆盖全民的制度”思想为指导,构建与解析“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策略选择。

一、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适宜化的成因

制度适宜化是指一种制度应适合本国资源禀赋与制度禀赋,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社会文化、外部环境和社会承受力等条件相匹配。制度适宜化的关键在于有效调节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然而,政府与市场动态调节机制的失灵,恰恰成为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适宜化的主要原因,表现为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的缺乏与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从供给角度看,一方面,政府投入社会医疗保险的资金不足。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未富先老”的特点,老龄化速度较发达国家快得多。加之老年护理的期限较长,费用较高,个人缴费能力有限,因此,需要政府提供补贴和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而现行的“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虽然扩大了保障范围,但仍有部分老年人未被纳入该制度中,即便是参加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的老人,护理费用也未包含其中。在现行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下,广大农村居民依然得不到同等水平社会保险的保障,更谈不到享受社会长期护理保险,高额的专业化护理费用令他们承担不起,其护理费用只能来自多年的积蓄或子女的帮助;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仍不发达,缺乏相关保险产品供给质量评价体系,保险产品的“逆向选择”与“败德风险”产生的概率较高,因此部分老人对商业医疗保险虽然有较大需求,但保险公司提供的商业医疗保险品种偏少,内容相似单一,而且局限性较大,如一些重大疾病长期保险投保年龄都限制在60岁以下,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个性化保险服务产品,其中商业性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供给更是鲜见,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等几大商业保险公司,在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供给模式的选择与机制的运作方面动力不足。从需求角度看,中国地区性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二元经济结构比较明显,各地区老人对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购买能力差别很大,因此,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需求是多层次的,这种交叉性多层次需求的满足,已成为中国“广覆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适宜化的基础。

在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人口老龄化所形成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以及“空巢”家庭数量的增加,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产生强烈冲击,加之我国医疗护理费用的不断攀升,移植国外先进可行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理性的选择。然而,国外社会化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多元化财务体制支撑下的家庭护理与社区护理相结合的模式,在中国并未找到根植的“土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学术顾问

免费咨询 学术咨询 期刊投稿 文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