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篇

一、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有青年型、中年型和老年型三种类型。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是劳动年龄人口中45岁及以上的老年劳动力所占比重上升的过程。老年劳动力比重达到15%以上者称为老年型的劳动年龄人口结构。

1、在与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下宽上尖的标准的增长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梯型,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为青年型。

2、在与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静止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收缩,因而塔形较直。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上顶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成年型。

3、在与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缩减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呈柱形。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相应呈柱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二、国际上关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两种观点。持悲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弊大于利”,主要论点是中年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体力、耐力、智力、抗病力、精力、适应能力和体力恢复能力等的衰退。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必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持乐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利大于弊”,因为有研究表明,老年劳动者与青年劳动者相比,有同样的劳动能力,老年人体力差一些,但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优势,可以互补。美国劳工局的一项调查结论认为,45岁以上的劳动者对劳动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年轻人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三、本文认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不同工种、不同地区和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作具体分析。就工种来说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影响就要小一些。就地区来说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发达国家影响较小。

在缓解和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方面,一些国有和地区采取了适合于各自不同特点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有:

1、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用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办法,缓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2、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超高的国家,用吸收国外年轻劳动者移民的办法,增加青年劳动力,相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

3、实行终身教育,特别是对45岁以上的职工进行技术、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他们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变化的需要:

4、发展中地区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减轻对老年职工体力的要求;

5、对老年劳动者实行非全日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或为老年劳动者调换劳动强度低的岗位,使他们能继续工作;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2篇

1、在与年轻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下宽上尖的标准的增长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梯型,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为青年型。

2、在与成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静止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各年龄组人数差别不大,只是在高龄人口部分才有比较急剧的收缩,因而塔形较直。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呈上顶和下底相差不大的梯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成年型。

3、在与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相应的缩减型人口年龄金字塔中,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上人口比重较大,塔形呈柱形。其中劳动年龄人口部分相应呈柱形。劳动年龄人口的年龄结构为老年型。

二、国际上关于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有两种观点。持悲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弊大于利”,主要论点是中年劳动力随着年龄增加会出现体力、耐力、智力、抗病力、精力、适应能力和体力恢复能力等的衰退。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比重上升,必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持乐观看法的人认为该现象“利大于弊”,因为有研究表明,老年劳动者与青年劳动者相比,有同样的劳动能力,老年人体力差一些,但在技术和经验上有优势,可以互补。美国劳工局的一项调查结论认为,45岁以上的劳动者对劳动市场的适应能力与年轻人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

三、本文认为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要结合不同工种、不同地区和生产自动化水平的高低作具体分析。就工种来说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大;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于劳动生产率影响就要小一些。就地区来说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发达国家影响较小。

在缓解和减少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不利影响方面,一些国有和地区采取了适合于各自不同特点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有:

1、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用提高人口出生率的办法,缓解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2、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经超高的国家,用吸收国外年轻劳动者移民的办法,增加青年劳动力,相应降低劳动年龄人口中老年劳动力的比重;

3、实行终身教育,特别是对45岁以上的职工进行技术、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使他们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工作变化的需要:

4、发展中地区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生产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减轻劳动强度,减轻对老年职工体力的要求;

5、对老年劳动者实行非全日工作制和弹性工作制,或为老年劳动者调换劳动强度低的岗位,使他们能继续工作;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社会;对策

一、关于人口老龄化及老龄社会的界定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的人口状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成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老龄社会对策

(一)日本人口老龄化现状

日本的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为29%,位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7月,65岁以上的老人人口比例为23.2%,进入到超老龄化社会。日本老龄化比率以23.3%的速度上升,以未来推测人口数来看50年后的日本,其总人口数将跌入进9000万左右;其中每2.5人中就有1人为65岁以上的老人,每4人当中就有1人为75岁以上的老人;少年人口、出生人口数均为现在的一半不到、生产年龄人口为4418万人;日本将进入到工作的每1.2人供养1个老年人的社会;男性可以活到84.19岁、女性可以活到90.93岁的时代。日本老龄社会导致劳动人口呈减少趋势,人们为养老不断提高储蓄比例。虽然日本一向被称为社会福利保障好的国家,但是由于政府养老金账户赤字不断增长,于是政府便不断减少养老金给付金额,这导致人们危机感高升,自筹养老资金。

(二)日本老龄社会对策

1.就业和收入。(1)确保老年人的雇佣和就业的机会。确保到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活用其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而被用人单位雇用;支援并推进中高年龄者的再就职;确保多种形式的雇用和就业机会;支持老年人创业;政府致力于创造不分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2)发挥劳动者的职业生涯中积攒的能力。帮助老年人实现有宽裕的职业生活;帮助雇用和就业中女性的能力发挥;推进可以使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不冲突的支援对策;修正育儿和看护停工法的顺利实施;创造工作和家庭不冲突的职业环境以及进行多样的职务形式和多样化工作方式的环境整备;活用信息通信的远隔型工作形式并对其进行开发与普及。(3)稳定的运营公立年金制度。确立可持续性的安定的公办年金制度;基于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来构建中立的公办年金制度;推进公办年金制度的一元化;由日本年金机构对年金进行适当的运营和记录年金。(4)支援确保老年期因自己努力而取得的收入。整备企业年金制度;改善退休金制度;推进为老龄期准备的资产的形成。

2.健康和福利。(1)综合促进老年人健康。推进贯穿终生的健康促进活动;对健康促进活动进行整备推进老年人的看护和预防。(2)切实实施看护保险制度。(3)充实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升看护服务的品质;推进对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年人的支援政策;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4)以地区的相互支援来推进对老年人的生活支援。(5)老年人医疗制度的改革。重新审视老年人医疗制度;对老年人进行特定健康诊察和特定保健指导;开创不依赖于公办保险的多样化医疗,周边配套服务;在地区提供包括性或继续性的住家医疗。(6)支持地区福利计划的制定及实施。

3.学习和社会活动的参与。(1)努力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对终生学习的体制和基础进行整备;确保学校中有多样的学习机会: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机关中的学习机会、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设施;对于劳动者的学习活动进行支援。(2)支持老年人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让其生活的更有意义。

4.生活环境的改善。(1)确保安定的有宽裕的居住和生活。帮助其计划性购房的取得,努力改善其购房;促进良好品质的民间租赁住宅的供给;增加提供公共租赁住宅的供给;整备住宅市场的环境;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居住形态要求。(2)综合推进通用化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综合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无障碍化公共交通设施的建立、步行空间的形成、道路交通环境的整备;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建筑物,公共设施。(3)确保老年人交通安全以及对其进行远离犯罪和灾害的保护。

三、中国老年人口现状及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1.现状。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可以得知我国老年人口的现状如下:(1)老年人的保障和收入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月均退休金为1527元,而农村人口月均养老金则为74元;这样的养老金保障无法保障老年人过上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生活。(2)老年人入住养老院意愿呈下降趋势。调查显示,居家养老的意愿始终占据主流。城镇老年人愿意住养老机构的比例,10年来从18.6%下降到11.3%,农村老人则从14.4%下降到12.5%。由于大部分老年人拥有自己的产权住房,所以老年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同时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趋于同质化,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多样化需求,也是不愿住养老院的原因之一。因此,未来老人养老的主要方式应为社区和家庭养老,而非养老院养老。(3)空巢老人增幅明显。报告指出,老年人独立居住比例呈上升趋势,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3%。从数据上看,10年来,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上升到45.6%,增幅非常明显。空巢老人不断增多,对社会养老服务特别是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2.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1)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尚处于基本建立阶段,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经超过了7亿人,政府覆盖的总目标是10亿人左右。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尚处于努力争取全覆盖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覆盖所有需人群。(2)老龄法制建设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尚未形成。2003年,我国一度将《社会保障法》、《社会救济法》纳入立法规化,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台。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缺失,使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体系只能依照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由于老年人权益保障救济机制缺失,目前我国老年人权力受到侵害而无法寻求救济的现象比较突出。(3)社会养老服务匮乏,养老服务市场及产业发展规模小。虽然与老年人相关的商机被称为“银发经济”,其涉及到老年人的衣食住行、保健、养老等诸多方面,但根据民政部门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需求将达到8000亿元,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主要存在的问题有:社区养老服务和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难以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政府投入不足,民间投资规模有限;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

四、日本老龄社会对策对我国的启示

对于我国中国老年人口现状及养老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借鉴日本应对老龄社会的经验和举措:

1.建立全方位、多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1)保障老年人的收入。建立全民皆参保的最低退休金制度的同时,建立多元化的收入保障体系,如企事业单位要为其职工建立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国家为那些根据自己经济实力进行长期储蓄的人提供利息优惠等。通过立法来实行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老年人的最低生活需求。(2)保障老年人的雇佣。政府要改善老年人的雇佣及就业环境,制定相关的政策把有意愿和能力工作的老年人工作年龄延长到65岁。确保老年人有多样的学习机会,积极的推进老年人对于社会活动的参与,让老年人利用自身积累的知识和经验继续为社会继续提供服务的同时,让其在工作或活动参与中再次体现自身的人生价值。(3)保障老年人的保健及医疗。实行全民皆保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为老人制定医疗和保健服务一体的老人保健制度。在充分尊重保险者的自立、自主的基础上,联合地区医疗结构、社区公共团体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4)保障老年人的护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老年人的护理服务。推进对患有老年痴呆症老年人的支援政策;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对老年人进行特定健康诊察和特定保健指导;开创不依赖于公办保险的多样化医疗,周边配套服务;在地区提供包括性或继续性的住家医疗。由政府出资培训家庭护理员,通过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

2.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制定养老相关的法律及制度。日本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保证老年人的生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及制度:1959年的《国民年金法》,1963年的《老人福利法》,1982年的《老人保健法》,1995年的《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2004年的《高龄者雇佣稳定法》。日本政府根据老龄化的推进、发展不断的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和政策,正是这些与时俱进的法律及制度保障了日本的老年人福利。因此,我国也应制定一系列的保障老年人生活的法律和制度,并根据老龄化的发展变化来及时的修缮这些法律和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3.加大对养老相关设施的建设,改善老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1)加大通用化设计的城市公共设施建:无障碍化公共交通设施的建立、步行空间的形成、道路交通环境的整备;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建筑物、公共设施。确保老年人有安定并宽裕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增加公共租赁住宅的供给;整备住宅市场的环境;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居住形态要求。(2)针对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借助社会资金和力量建立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组织,通过专业的养老服务网络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如家政服务、送饭上门、法律服务、家庭保健及护理、生活必需品的派送、辅具配置、无障碍改造以及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社会养老服务。加大对银发经济的开发力度,开发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参 考 文 献

[1]王婧.关于老龄社会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的思考[J].学理论.2011

[2]平成24年版高齢社会白書.日本内閣府ホームページ

[3]鞠川阳子.日本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的启示[J].第一财经日报.

2009,9(29)

[4]《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

[5]人社部: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人群已超过7亿.每日经济新闻.2012年9月10日http:///roll/20120910/7010524.shtml

[6]崔卓兰,赵静波.我国老龄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1卷第3期.2011(5)

[7]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2年)的通知》.[2011]60号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聚类分析;分层抽样

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在19世纪中期最先出现在发达地区,这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出生率下降,实现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我国在2000年的时候,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达到了7%,自此之后,该比值一直高于7%,截止2014年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已经达到1.13亿,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10.06%。预计到203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25%(CaiandWang,2005),而65岁及以上人口老龄化率将达到14%,未来20-40年将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张文范,2002)。

人口老龄化是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变化过程,是伴随着人口转变而发生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人口现象。造成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与出生率的下降,但是人口老龄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聚类分析(ClusteringAnalysis)是对集中的记录进行分类,由聚类分析工具根据一定的规则,合理地进行分组或聚类,并用显式或隐式的方法描述不同的类别。聚类的目标是将数据聚集成类,使得类间的相似性最小,而类内的相似性尽可能大。这与抽样技术中以使得组内差异小、组间差异大进行分层的原则是一致的。

本文首先利用1995-2014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数据做趋势图

图1

图22014年各省份老年人口比重

由图1可以看出,1995年-201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1995年到2010年从17.12%下降到11.9%,就2010年之后稍微上涨一点点,这于国家放开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但是总体来讲,出生率较之前还是很低;而同时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比较平缓,但是还是在上升,这于中国这些年的经济的崛起有关,国家发展迅速,国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从而使得人均寿命延长;而且也看到老年抚养比也是一直上升的,幅度也比较大,从1995年的9.2%上涨到13.7%,这也表示中国老年化程度的加深。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省份的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是31个省份中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为5.49%,重庆位居31个省份的第一位,老年人口比高达14.12%,从数据来看,2014年未进入老龄化,而重庆已经远远超出了7%的标准,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分析这种差异程度及趋势,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中国31个省份由于区位、资源条件及历史基础等方面的原因,经济的发展有快有慢,同样,老龄化程度也是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尝试采用聚类方法中的系统聚类法,选取2014年中国31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及各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运用SPSS软件,对各省份进行聚类分析。

因为数据量纲不同将影响聚类分析的结果,所以在分析之前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进行无量纲处理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指标类型中有“极大型”、“极小型”、“居中型”和“区间型”指标。通过聚类图可将全国31个省份分成5类,具体如表1

由于本文采用的抽样方法为分层随机抽样,即每层中的抽样都独立地按照简单随机抽样进行,设总体均值的简单估计为^st,对于分层随机抽样

^st=∑Lh=1Whh=1N∑Lh=1Nhh

V(^st)=∑Lh=1W2h1-fhnhs2h

通过上述公式,得出下列结果:

^st=9.50%

V(^st)=0.00000176

该种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利用国家公布的数据:2014年年末总人口136782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136782万人,得出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0.06%,两者相差0.56%。

如果直接将31个省份的老年人口比重数据直接地进行简单的算术平均,即

^==1n∑ni=1yi

V()=1n-1∑ni=1(yi-)2

则结果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比重为9.56%,这样计算的方差为0.00039。可以看出,两种方法得出的均值比较接近,但是分层抽样的方差明显小很多。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将聚类分析与分层抽样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提高抽样的估计效率,这对于一些大型调查,例如全国型调查,可以在节省成本的同时提高估计的精度。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除了最后一类老年人口比重为6.78%之外,其余四类都高于7%,最高一类竟达到14.6%;另外,受各地区经济差异影响,我国31个省市间的老龄化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就要求国家的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到这些差异,从而更公平地分配公共资源,促使国家更和谐地发展。总体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问题越严重;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比非沿海地区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越不发达的地区,老龄化程度越低。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日本 老龄化 措施 借鉴

一、前言

自从1970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以来,日本人口老龄化进程快速推进,目前已进入超老龄社会。随着日本现代化的完成,少子化、单身化与老龄化等因素的叠加,日本高龄单身家庭数量快速上升,并逐渐形成了“无缘社会”中的“孤族”群体。又由于地域社会变迁、家庭结构变革和传统社会支持网络瓦解,日本社会出现了高龄者“孤独死”的现象。“孤独死”又称“孤立死”,是指在没有任何照顾的情况下,独居者,其中以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多,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因为某种原因而死亡的现象,特指发病后没人发现而死亡的情况。这是全人类社会老龄化的突出表现之一。在日本尤为突出。日本的“孤独死”现象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剧,目前已成为日本众多社会问题之一,造成了不可估计的后果。

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与日本相比,中国老龄化水平虽然相对较低,但是具有人口数量多、增长速度快等特点,且地区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虽然低于日本老龄化水平,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率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当前日本老龄化水平。另外,城乡“空巢家庭”、农村“留守老人”数量迅速增长,中国的“孤独死”现象虽然尚未演变成社会问题,但是“独居老人离世”的新闻却屡见不鲜。由此可见,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转型,中国同样经受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考验。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错综复杂,既有发展中国家才有的人口问题,也有发达国家才会面临的社会问题。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日本政府不断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形成了政府性与民间性相结合,以公助和共助为基础,社区互助和高龄者自助相协作的支援体系。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本“孤独死”的社会压力,而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和“孤独死”现象的预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日本超老龄社会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超老龄社会是日本“孤独死”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并且给日本社会经济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日本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高龄者数量迅速增长,同时家庭形态的变革,导致高龄者越来越孤立,再加上部分高龄者长期处于看不起病的贫困线上,缺乏医疗看护,这又使“孤独死”现象最终演化为一种社会问题。

(一)高龄者数量增长迅速,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处于超老龄社会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是日本,但同时,日本也是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日本的平均预期寿命在世界范围内是最高的,达到82.7岁,其中,男性为79.4岁,女性为85.9岁,由此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原因是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死亡率的下降。截止2014年底,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为3190万人,占总人数的25%。另外,从长期趋势来看,日本将继续维持“少子高龄化”的发展态势,总人口将持续减少,老龄化率会继续上升。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算,这一比例在2020年将达到26.9%,2050年将创下32.3%的新高。也就是说,日本将在半个世纪内长期处于超老龄社会。

(二)高龄者医疗负担重,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医疗负担重是导致高龄者面临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政府2014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家庭平均年收入为528.9万日元,比前一年减少1.5%,仅相当于1994年最高时的八成,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继续加深,家中仅有65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数量和比例达到新高,占家庭总数的大约四分之一,从收入构成来看,日本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劳动所得,而高龄者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为养老金等收入,另一项调查显示,有62.3%的高龄者认为医疗负担过重,基于疾病护理等方面的考虑,而不得不进行储蓄。

相对贫困也是导致日本高龄者医疗服务需求不能满足的重要原因。一项调查显示,进入高龄期后,日本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从全年龄段来看,女性的相对贫困率要高于男性,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大。最大差距出现在70~74岁年龄段,女性高龄者的相对贫困率为26.6%,男性为17.3%,两者的差距达到9.3%。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部分生活困苦的高龄者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2010年,因犯罪而被的高龄者有48 145人,约是2001年的2.4倍,其中大部分是盗窃罪。同时,为了安稳度过余生,许多日本高龄者宁愿犯罪而使自己的晚年在监狱中度过。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的措施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和完善了以老年人为主的各种制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延迟退休年龄,发展老年产业,为老年人创造了一个优良的生存环境。

(一)就业和收入

确保老年人的就业机会,创造任何年龄都可以工作的社会环境。保证老年人到65岁仍可以利用其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被用人单位雇佣;支援中高年龄者的再就业,确保多种形式的就业机会。同时,日本政府确立并实行公立年金制度,由日本年金机构进行记录和运营年金,而且,为了确保老年人得到自己的合法收入,日本政府不断整备企业年金制度,完善退休金制度。

(二)健康和福利

日本政府不断落实针对老年人的看护保险制度,普及并开发看护的相关服务;丰富看护服务,确保必要的看护服务,提高看护服务的质量;对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提供支援政策。并且,改革老年人的医疗制度,指导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和保健项目,提供区域性的住家医疗,开创多样化医疗,完善周边配套服务;制定和实施地区福利计划。

(三)学习和社会活动

促进终生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确保学校有面向社会人提供高等教育、面向地区开放学校公共机能和支援劳动者进行学习活动的职能;鼓励老年人参加社区活动,丰富老年生活。

(四)生活环境

政府帮助老年人进行购房,同时增加公共租赁房屋的供给,满足老年人多样的住房需求,让老年人有安定的落脚点。推进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设施建设,改善现有的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公共基础设施。

四、日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措施对我国的启示

老龄化社会标准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总人口7%,而我国已经10.1%,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模式,养老问题异常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的经验。

(1)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制度,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有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就能保障老年人的权利和利益,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2)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适当延迟退休年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迟退休年龄可以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增加老年人福利设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重视以老年人为主的服务投资,使老年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生活质量。

(4)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主要方法就是把总和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这就需要生育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双独二胎到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已经在变化,但是与人口危机的现实相比,还是滞后。因此,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势,逐渐的放宽甚至完全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才可以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

参考文献:

[1]高强,李洁琼,孔祥智.日本高龄者“孤独死”现象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人口学刊,2014.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公报[R].2012.

[3]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1.

[4]刘晓梅.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面临的形式及路径选择[Z]. 2012.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6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人;需求;界面;体验设计

1 老年人需求与产业界开发设计现状的不平衡

1.1 老龄化社会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预测,2030~2035年全球将进入中度老龄社会,2050~2055年将进入高度老龄社会。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到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意味着每4人中就有一位老人,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龄化压力。[1]

1.2 “银发消费”市场的潜力

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在给经济复苏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银发消费”市场的巨大商机逐渐显现。首先,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带来消费市场的扩大。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年产品的消费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包括老年人自身的消费能力,以及晚辈为孝敬老人时购买老年产品的消费能力。

1.3 老年市场供给的不足

由于我国对于老年产业的研究和开发仍较欠缺,近几年各省市陆续成立老龄产业协会,对该产业的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老年人对老年产品的“求”远大于产业界的“供”。来自全国老龄委员会的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老年消费能力约1万亿元人民币,而老年产品供给尚不足1000亿元,老年市场供给近乎空白。[2]

1.4 加强老年用户需求研究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年龄群体,老年人有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生理功能的退化、思维能力上的衰退、观念上的保守等等。要发展老年产业,就必须加强对老年消费市场的研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年龄结构划分不同的目标人群,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为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服务和产品提供依据。

2 获取老年用户需求的方法

2.1 以老年群体为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的局限性

现有的针对老年群体为对象的调研方法虽能获取需求信息,但对于产品开发的设计工作者而言,整理需求信息并将其有效运用到设计实践的过程,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由于大部分设计工作者仍处青壮年时期,生命力旺盛,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心理机能,无法直接体会到老年人生活上的困难和需求。因而,在设计工作中,他们有可能无法真正设身处地为老年人提供设计方案,容易不自觉地从自身的审美和设计风格出发,开发出无法真正满足老年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2 以非老年人为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的探索

本文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界面设计”,提出一种以非老年人(普通人)为调研对象的调研方法,面对功能健全的年龄群。对设计工作者而言,它是一种设身处地获取老年人需求的方法。对一般青壮年或少年儿童而言,它既是一个体验的游戏平台,又是一个对“尊老爱老”美德的教育实践方法。同时,它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调研方法的设计,也是一项界面体验的设计。

3 如何进行界面体验设计

3.1 年龄段的定位

人口学家将老年人按年龄段分成三种类型,即60~69岁为年轻老年人(也叫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人。因轻龄老年人、中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用户需求存在差异性,进行界面体验设计时,也需将模拟对象定位于具体年龄段,以获得对细分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

3.2 生活地区的定位

生活在城镇和农村的老年人,由于在居住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交圈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体验设计的时候需要区别对待。

城镇的老年人,常会逛超市和菜市场,参加社区活动,乘坐公交,接触城市设施,在家看电视,读书读报……农村的老年人,常会串门,走亲访友,在家看电视,甚至下地劳动,乘坐亲人的摩托车或自行车(较少接触公共交通)……针对不同的人群,在界面体验设计需要设立相应的模拟场景。

3.3 限制行为的选定

老年人在身体上的各项衰退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理老化,主要包括视觉老化,听觉老化,语言能力老化,行动力老化等;另一类是认知老化,主要包括感知能力老化,记忆力老化,注意力老化,学习能力老化,决策能力老化等。[3]

针对这些生理特征,在“基于老年用户需求的界面体验”中,需要针对“界面”研究,对体验者的健全的身体功能进行退化模拟,在此可选取视觉老化、注意力老化和行动力老化三个方面。

例如,在进行界面体验之前,需要对参与体验者的视觉功能和进行退化模拟,戴上模拟老花眼镜的一次形眼镜,同时,对注意力进行老化模拟,如可在该隐形眼镜里加入干扰功能。此外,对行动力进行老化模拟,可在小腿上绑上沙包,增加其行动的不便。

3.4 典型场景的模拟

在“基于老年用户需求的界面体验”中,需要选定一些典型的生活场景,在体验场所中搭建出这些场景来。例如,客厅是老年人家中的重要活动场所,以下是对客厅具体体验场景的模拟:客厅里有沙发、茶几、电视柜、电视等基本家具,“老年人”体验者可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茶几上放着普通的报纸、说明书、放大镜和电视遥控器,墙上挂着普通的圆形时钟,有着纤细的指针和数字。“老年人”被告知要通过阅读电视说明书,设置电视字体大小和储存喜欢的电视频道……

通过该场景的测试,体验者可感受到老年人看电视、读报、阅读说明书、通过时钟获知时间等环节中的不便之处。

对场景的设计,在此仅提出一个总体的构想,实际操作中需要针对调查需求进行周详的设计。

4 体验反馈及数据分析

4.1 体验反馈

在体验者完成体验过程之后,此时,他们乐于表达他们对这个体验的感受。也乐于填写问卷,问卷可包括以下内容:“为了使您更符合‘老年人’的状态,您认为这个体验设计中,哪些方面需要改善?”“如果您要为家里的老年人选择购买一种产品,你最有可能选择什么产品?”……

此外,还可以对体验者进行访谈,更深入地了解他们在参与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并通过录像形式保存访谈内容,作为资料提供给研究人员和设计工作者。

4.2 数据分析

从该体验测试中,研究人员可得到大量体验者的体验信息,包括现场观察法得到的需求信息,以及体验者测试后给出的反馈。有了这些第一手资料,研究人员可将体验数据进一步分析,从而得出有价值的报告。

5 总结和意义

在社会老龄化来临、老年市场产品供给不足的背景下,该体验设计对研究者而言,它既能为此类课题研究提供调研数据,又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调研方法;对设计工作者而言,它既是一种获取老年人需求的有效方式;对一般青壮年或少年儿童而言,它既是一个体验的游戏平台,又是一个对“尊老爱老”美德的教育实践方法。可见,该界面体验设计的研究对日益深化的老龄化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 2006-02-24.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7篇

(一)欧盟各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各国在享受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面临战后“婴儿潮”的一代人开始步入老年,65岁以上老人占比不断增加,许多欧盟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2012年的报告预计,欧盟整体而言男性预期寿命将从2010年的76.7岁增加到84.6岁,女性从82.5岁增加到89.1岁。欧盟人口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法国、德国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同为16%,意大利为18%。2012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各国的上述比例已变为:法国17.1%;德国与意大利相同为20.6%。德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增长最快。上述这几个国家预计到2040年时,这一比例将变为:法国26%,德国29%,意大利则将高达34%。而一些独立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欧洲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比上述官方数据更为严重。德国柏林研究所(Berlin-Institute)2008年的一份研究表明,德国65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26.5%,预计到2025年时将达到39.3%,到2050年时则将高达55.8%,即在2050年的德国总人口中65岁以上老人占到了一半以上。该研究还指出,由于人们的营养水平、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如运动和日常锻炼等)方面的改善也使德国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100年前德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为46.4岁,女性为52.5岁,现在男性的平均寿命为81.7岁,女性则达到了87.8岁。德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一个世纪内延长了近一倍。该机构还预测德国8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将在未来50年增加近三倍,从现在的320万(占德国总人口的3.9%)增加到910万(占比为12.1%)。而百岁以上老人则将增加16倍:从2000年的7,200人到2050年的114,700人。[3]预期寿命的增加使得老龄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欧盟面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另一问题则是TFR不断下降。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盟各国曾在50年代和60年代上半段迎来生育高峰,即所谓战后“婴儿潮”,这一生育高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统计数据显示,欧盟27国每年新生儿的数量从60年代初的750万到2002年已降为500万;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的绝对数字约为40万人,只占整体人口增长的五分之一。2011年欧盟27国的出生率为10.4‰,死亡率为9.6‰,新生婴儿的出生率与自然死亡率相比仍保持有限的正增长。欧盟预测到2060年时其人口年龄结构将大为老化,0到14岁少年儿童占比14%,15到64岁人口将从2010年的67%下降到56%,65岁以上老人大量增加,占比从17%上升到30%,80岁以上老人则从5%上升至12%,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

(二)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健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老人的健康、医疗保健以及退休生活等成为主要的关注点。欧盟为此提出了“健康生活年”(healthylifeyears)的概念,作为衡量是否既长寿又健康的指标。该指标主要关注人们能够生活自理并能参与各类常态活动的最大年龄。据欧盟统计,2011年欧盟27国男性平均健康生活年为61.8岁,是男性预期寿命的80%;女性则为62.2岁,是女性预期寿命的75%。由于欧盟内女性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约5.7岁,上述健康生活年数据表明女性的长寿可能伴随生活质量不高。即便如此,欧盟内不少国家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已大为增加,如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瑞士及丹麦等国的医疗保健支出已占各国GDP的11%,这些支出中的约四分之三来自各国的社会保障基金。老龄化社会中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长期看护,由于与老龄化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上升,需要全天候看护的老人数量不断增加。虽然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已使得与年龄相关的高死亡率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面临如何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的问题。如德国目前还有许多6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与他们的父母同住,随着他们父母年事已高,这些父母很难再有精力照顾这些也已步入老人行列的残疾子女。为此,需要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看护服务。有效解决老人的医疗保健和长期看护问题,是欧盟化解人口老龄化困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老龄化社会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老龄化社会面临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劳动力人口减少。欧盟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在探讨延后退休时间,缓解劳动力减少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2010年比利时的就业人口中年龄在50到643岁之间的占比约为49.1%,欧盟整体则为56.5%。虽然比利时官方的退休年龄已延长至65岁,但统计显示比利时在2007年的平均退休年龄为61.6岁。这样,欧盟国家在劳动力问题上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人口步入老龄化,就业人口在减少;二是虽然许多国家已将退休年龄延后至65岁,但有相当比例的人选择提前退休。人们选择提前退休的原因,一是传统上对老人的负面认知或刻板印象,如认为60岁以上的老人在精力、体力等方面都很难胜任工作要求。[4]这一负面认知导致许多人选择在60岁左右退休。二是就业市场对60岁左右的人群关闭,使得就业人口进一步减少。老人学(gerontology)将65岁左右称为人生的第三阶段,这个阶段的大多数人仍有较充沛的体力和精力,能完全自主地应对日常生活并能积极参与社区活动。[5]显然,在建立延迟退休机制、工作环境和就业安排等方面,欧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在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对各国政府而言最为棘手的问题当属如何建立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欧盟各国似乎还没有在这一领域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挑战。如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便是典型的“寅吃卯粮”,即由下一代为其父辈甚至祖父辈的养老买单———现在是两个正在工作的德国人养活一个领取养老金的人。[3]德国社会保障体系中养老金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补贴,2006年德国政府税收中的30%(约800亿欧元)用于提供给社会养老基金。预计到2015年社保养老基金的供给将从2∶1变为1∶1,届时一个工作的人要养活一个领取养老金的人。而要维持目前的养老保障制度,政府和企业都需要不断提高退休年龄来缓解社会养老基金缺口。据预测,如果要维持目前养老金供给状况,到2050年时的退休年龄应推迟到75岁。就欧盟整体而言,状况比德国稍好,2011年的调查为4个工作的人养活一个老人,预估到2060年时将变为2∶1。在解决公共养老金不足的问题上,欧盟将主要依靠延迟退休、降低公共养老金发放额度和严格限制提前退休的养老金发放等措施。

二、欧洲解决老龄化问题之路

(一)积极老龄化策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取决于一国或一个地区预期寿命、出生率以及移民等多种变量。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为化解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减少等困境,已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2012年笔者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正值欧盟将2012年定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和世代间团结年”(theEuropeanYearofActiveAgeingandSolidaritybetweenGenerations–以下简称“积极老龄化年”),亲身感受到欧盟各国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欧盟透过“积极老龄化年”来检视有关退休、医疗保健、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以及消除就业上的性别和年龄歧视等领域的公共政策,希望能在2020年实现如下三大目标:(1)延后退休时间,以便让老人更好地传承其工作经验;(2)老人在社区中继续发挥各种积极的作用;(3)老人尽可能地享受健康和丰富多彩的退休生活。欧盟认为在关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同时,处理好各代人之间的团结和经验传承也至关重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老年群体成为积极活跃的老人:不但能独自应对日常生活,同时还能在就业、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成人教育、义工、住房、信息服务或交通等诸多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积极老龄化”(ActiveAgeing)成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核心。积极老龄化是近年来人口学界针对全球人口结构改变,老龄化问题愈加突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把积极老龄化定义为:“是在健康、参与和保障方面寻求最优化机会的过程,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2](P.12)而UNECE更是将这一概念上升到人口战略的高度,宣称实施积极老龄化的目的是寻求让日益增加的老年人群在健康长寿的基础上,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群不仅不会拖累整个社会的养老福利和医疗保健支出,更可以借助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延后退休年龄和增加妇女就业老龄化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便是劳动人口数量减少。显然,最直接的办法是尽量延长现有就业人口的工作年龄,即尽量延后退休时间。目前欧盟各成员国在退休年龄上存在较大差异,意大利平均退休年龄为57岁,而丹麦和冰岛则为67岁。[6]另一项报告显示,2009年欧盟27国的平均实际退休年龄为61.4岁,其中男性61.8岁,女性61岁。该报告预计到2020年时,平均退休年龄为63.5岁,仍低于大多数欧盟国家男性65岁、女性60至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欧盟国家中芬兰的法定退休年龄最高且男女相同,均为63至68岁之间。为改变大多数人选择提前退休的现状,UNECE2012部长级会议宣言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在2017年实现延长工作时间的制度。欧盟各国都在探讨通过改变老年的定义和人们的心理认知,改变以年龄来衡量一个人能否继续工作,一刀切决定退休年龄的传统,转而通过考察个体的实际身体和精神状况,以人的生理状况、所从事的具体工作以及个人的意愿等来决定退休与否。除心理认知因素外,欧盟各国还在成人教育培训、薪酬结构、养老保障体系以及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人们延后退休。除了延长工作年龄外,更有学者呼吁增加妇女就业。女性由于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长,未工作的女性会因丈夫的去世其经济状况变差。欧盟国家针对妇女就业数量较男性少,而退休年龄通常又较男性早的情况,通过在幼儿看护、教育培训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来提高女性就业比例。UNECE建议欧盟各国政府尽快制定鼓励女性、特别是育有子女的女性就业的政策,同时也建议在社会养老金政策上考虑性别差异这一因素。英国政府就在2007年新制定的社会养老金政策上,对因抚养子女和看护亲人而未就业的女性给予就业人员一样的养老金待遇。德国则通过灵活的兼职工作安排来鼓励妇女在生育后重新进入就业市场。显然,增加女性就业能让更多的女性在退休后获得企业和政府的养老金,能更好地应对其老年生活。通过实施上述政策,欧盟乐观预测到2060年时,欧盟内就业人口最大的增长将主要为55岁至64岁这组人群,其中女性将增加20个百分点,而男性增加10个百分点。显然,届时就业和退休年龄方面的性别差异均将进一步缩小。不过在延后退休年龄方面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如国际劳工组织(ILO)负责就业的执行干事JoséManuelSalazar-Xirinachs在UNECE2012部长级会议上指出,从全球来看,青年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2年全球失业的年轻人为7500万,较2007年增加了400万,即使在有工作的年轻人中,日工资不到2美元的人数超过了2亿。虽然年轻一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数量上有较大提高,但其就业要比上一两辈人困难许多。欧盟在其2020战略蓝图(Europe2020Strategy)中定下了年龄在20至64岁之间的就业率要达到75%的目标,如何在增加年轻人就业和延长退休年龄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是摆在欧盟各国政府和企业面前需要尽快破解的一道难题。

(三)提高出生率TFR从60年代中期达到峰值2.5(每位适龄妇女有2.5个小孩)以来,大多数欧盟国家均受到低出生率的困扰,TFR已低于公认的自然替代水平(2.1)。对欧盟而言,这一状况来得快速并超出预期。出生率低将导致未来就业人口数量的减少,直接结果除了缺乏熟练工人外,同时导致政府税收减少,进而影响政府在教育、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的投资,社会保障基金难以为继的情况已经在一些欧盟国家出现。出生率下降是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等多种因素聚合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加剧了竞争,也增加了就业者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么推迟结婚,要么选择少要甚至不要孩子。人口学家研究发现,一方面妇女受就业与生育的冲突;另一方面受环境、工作压力等影响,年轻男性的生育能力(活力数量减少)下降,如丹麦有大约20%的男性无生育能力。[10]为此,需要重视性和生殖健康的教育和保健工作。就减缓人口步入老龄化速度而言,短期可通过相对积极的移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欧盟各国的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种压力。但要更好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长期可选择的策略无疑是提高TFR。在鼓励生育方面,法国的经验值得欧盟各国借鉴。法国在数十年前便透过税收转移和其它鼓励生育的政策,把从无子女家庭所征收的税费转移支付给那些有三个及以上孩子的家庭。这一措施使得法国的生育率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瑞典及其它北欧国家同样也通过政府围绕提高生育率的各种福利措施,解除家庭对抚养孩子的经济负担,使得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欧盟各国近年来均开始着手制订和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如加大对新生儿家庭的补助;为在职母亲提供更加合理的产假安排和更加灵活的上班时间;政府设立更多的公立婴儿园或鼓励私营幼儿园接纳年龄在0-2岁的婴儿;为拥有较多人口的家庭提供更加有吸引力的养老保障计划等。欧盟预测,上述措施将使欧盟整体的TFR缓慢回升,到2060年时达到1.71,但仍低于2.1的自然替代率水平。

(四)改革欧盟国家的移民政策相较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对移民较为开放的国家,欧盟各国对接纳来自欧盟之外的移民还很保守。但面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劳动力数量减少的现实,需要通过外来移民快速补充劳动力。事实上,欧盟目前人口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欧盟以外的移民,其数量占欧盟整体人口增长的五分之四。根据欧盟的统计,2011年来自欧盟27国以外的移民达到170万。截至2012年初,欧盟27国的外来移民人口总量为2070万,仅占欧盟人口的4.1%。此外,欧盟内的移动人口大约为1360万。在经历了21世纪初欧盟外移民大量涌入后,外来移民已开始在一些成员国呈下降趋势,2005年至2009年间,欧盟外来移民数量从每年176万减至87.9万。2010年欧盟整体的净移入有所增加,达到100万,欧盟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时约为133万,其后净移入人口将下降至年均94万左右。由于TFR持续下降,大多数欧盟国家要想保持2010年时的就业人口数量,需要大量的外来移民,预计至2020年,欧盟整体而言需要额外增加1100万的外来移民。外来移民能迅速弥补劳动力不足的状况。如奥地利就通过培训外来移民的方式,充实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老人长期看护人员的数量。奥地利80%的老人由家庭进行看护,对那些需要24小时看护的老人,通常由其家庭成员或家庭雇佣的专业护理人员担任看护,而这些专业护理人员大多来自毗邻奥地利的其它欧盟国家。显然,欧盟各国需要采取措施改变目前相对封闭的社会现状,对外来移民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五)公共服务领域除上述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直接措施外,也需要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方面考虑到老龄化社会的具体需要,涉及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道路设施以及运动锻炼设施等。如在老人身体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尽量延长老人的驾驶许可。此外,欧盟特别强调了推广和应用现代IT和信息技术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性。欧盟委员会意识到目前欧盟各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并未针对老龄化社会的特点和老人的特定需求来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这一领域可改善的空间巨大。为此,欧盟于2007年制定了名为“i2010”的行动计划,目标是利用IT和信息技术来改善老人的日常生活,尽力延长老人自主生活的能力,如通过IT技术改善记忆力衰退、视力和听力下降以及行动不便等老年人常见的问题。欧盟委员会认为信息技术也能在延长退休年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该行动计划鼓励欧盟内的IT和信息化产业创新研发与老人需求紧密相关的产品和技术应用,一方面减少老人医疗和长期看护的压力;另一方面让老人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与社区保持紧密联系,利用网络获取公共和商业服务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健康积极的老人。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尽可能地做到生活自理并减少孤独感对独居老人尤为重要。欧盟相关调查发现,欧盟内65岁以上老人经常上网的人口比例仅为10%,远低于47%的欧盟平均水平。要让IT和信息技术在老龄化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需要有意识的在老人中普及IT使用知识,在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上充分考虑老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满足老人日常使用需要的产品和网络服务。与此同时,欧盟强调各成员国需要在远程医疗网络化服务、网络医疗服务资格审批等方面尽快制定相关法规。

(六)老人长期看护老人保健和长期看护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需求之一。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时,欧盟国家每100位65岁以上老人中有超过40位年龄在80岁以上,德国和瑞士的这一比例为43%。因此,高龄老人的长期看护需求巨大。目前在德国,大约有三分之一的80岁以上老人依靠家人或社会养老机构进行看护,这一数字将会持续上升。在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的瑞典,绝大多数的老年看护仍主要依靠家庭进行,且大多由家庭的女性成员承担。由于瑞典女性就业率很高,因此需要有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来解决家庭看护的问题。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下一代人步入老年而上一代仍健在并需看护时,家庭看护的局限性便凸显出来,需要政府整合社会资源来加以解决。奥地利政府于2002年出台了“家庭看护假”(FamilyHospiceLeave)的政策,为需要看护家庭极重病人的就业者提供最长6个月(看护患重病的儿童可延长至9个月)的看护假,期间仍享受与工作时一致的福利和社会保障。奥地利政府为了鼓励家庭长期看护模式,于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了家庭看护法,为鼓励家庭雇佣专业看护人员,还于2008年11月1日起对这类家庭提供最高达1100欧元的财务资助,而由家庭成员进行看护的家庭也能获得最高为550欧元的资助。除家庭看护外,欧盟也在探索社区看护模式,该模式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让老人留在自己熟悉的社交环境中,同时降低专业看护的成本。长期看护需求已使看护工作成为欧盟国家就业的一个增长点。据名为“欧洲空缺监视”(EuropeanVa-cancyMonitor)统计,2008年至2012年间,欧盟在长期看护领域的就业率每年增长2%。2012年从事看护工作的就业人数已接近一百万。欧盟强调需关注看护质量,为此引入安全、效率和以被看护者需求为中心的看护服务等指标来加以衡量。同时制定最低标准,用以规范长期看护中心和医院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以及日常操作等。一些欧盟国家开始实施长期看护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制度,进一步提高看护人员的专业技能。

三、结论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的结构变迁正在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新世纪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老龄战略早已被纳入到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之中,摆到了各国政府工作的主要议程之上。我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了老年型国家行列。人口老龄化也成了人口学、社会学、法学等很多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文章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文献资料梳理。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在人口学界,人口老龄化( Population of Ageing)的概念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提高过程,是指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联合国,1982)这是西方学术界认同的定义。

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辞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定义中的两句话还是有一定差别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年人比重提高的现象,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定义,而后一句话说的是继续老龄化的事情,并且使老龄化的概念衍生出两层含义:一个是指任何一个人口中只要老年人比重提高就是人口老龄化,另一个是指老年型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的继续提高。但是我国学术界在使用人口老龄化概念时,采用的是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即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对于人口老龄化概念的理解问题,近来我国学术界也有研究,对这一概念的由来及现今的发展作了有意的探讨。(罗淳,2001)

学者姜向群,丁志宏认为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和政府文件中出现了一定程度老龄化概念泛化、概念模糊化的情况,即把人口老龄化理解成老年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增长,或者将比重结构性的问题与规模数量性的问题混在一起来讲,导致了人口老龄化概念的不清楚和不规范。认为老年人口的比重问题是人口学的基本问题,或总体性的问题,而老年人口的人口规模扩大增长则是一个亚人口问题,是老年学的问题,两者绝对是两个意思,不应该混淆的。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化,而不是个体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二、测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10%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于7%就称其为老龄化国家。我国一般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起点年龄,但近年有向65岁靠近的趋势。通常来说,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

谢静的研究认为测度人口老龄化的指标:

1.程度指标:(1)老年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比,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上下两端相对变化的趋势。

2.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所需要的年数。

3.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2)老年人口抚养比,(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杜鹏.1994.)

三、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问题

曲海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做出了比较科学的概括,其中指出:第一,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年轻化和老龄化的起伏变化;第二,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速度快,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过欧洲各国而仅次于日本;第三,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是快的,其程度可能超过世界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但不一定成为世界最高水平;第四,在今后百余年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将始终占据世界首位;第五,中国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人口老龄化的。

谢静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1.速度快,规模大;2.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全;3.经济发展水平低“未富先老”;4.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的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地区间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城乡倒置的特征。

四、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问题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识,有两种倾向。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持悲观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挑战大于机遇(邬萍,1999),即认为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从经济方面说,将对劳动生产率、分配、储蓄和投资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定的不利的影响(田雪原,2000)。

较积极的看法,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比如,人口老龄化有利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素质,促使老年市场的形成和老龄产业的发展。发展老龄产业有助于扩大就业领域,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但不构成这一领域的主导观点。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2]刘铮.人口学辞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罗淳.对人口老龄化之说的几点质疑[J].人口研究,2001(6).

[4]联合国人口委员会人口学辞典编写委员会.多种文字人口学辞典[J].人口译丛,1982(3).

[5]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6]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A].21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与对策研究[C].华龄出版社,2000.

[7]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9]姜向群,丁志宏.人口学刊[J].2004(5).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9篇

自19世纪末法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面临不同程度的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并且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分别不同程度地找到了应对办法加以解决。与之对比,虽然日本是较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但其老龄化的速度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遇到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也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首先,不断膨胀的老龄人口群体使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严重挑战。日本自二战以后开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伴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截止目前,其复杂而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模仿学习的样本。但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给日本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内经济连年低迷的大环境下,加之社会保障支出的不断增长,资金不足、福利设施、医疗设备及人员缺乏成为困扰日本相关部门的主要问题,使其不得不通过削减社会保障开支、从国外引进看护人员等办法度过难关。其次,人口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在农村,由于年轻劳动力大多移动到城市,农村及中小城市出现“过疏化”问题,很多农田被荒废,很多学校因缺少生源而不得不关闭,一些大学也因为无法找到足够的新生而不得不面临破产的境地。这种现象进而引发了老龄人口犯罪率的提高以及非正常死亡率的上升。日本社会最近一些年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孤独死”。日本相关政府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5%的男性和10%的女性没有亲戚、朋友或者邻居,面临困难时无所可依。由于长期的独自生活无所依靠,一些老年人甚至不惜故意走上犯罪道路,以求能够在监狱里安度晚年。目前,日本每年因盗窃罪而被捕入狱的老人超过30000人。最后,随着日本社会步入老龄化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退休年龄,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的事实将进一步降低日本经济复苏及增长的可能性。2010年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8173万人,预计到2025年将下降到7084万,到2040年更是只有5786万人。人力资源数量的绝对减少势必使日本国内的生产、服务企业的数量或者规模随之减少,由此导致的投资不足和消费低迷将严重影响日本企业及家庭的收入水平。

二、日本老龄人口就业结构分析

1.老龄人口从业年龄与性别结构由于受到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寿命延长的影响,日本劳动力人口数量近年一直呈急剧下降的趋势。2007年,劳动人口总数为6669万人,2010年下降到6590万,2011年更是急速下降到6200万人。而65岁以上人口数量却从2007年的273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82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08万人,女性人口1615万人。基于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求职者的个人需要,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加入求职的队伍。根据日本职业安定局的统计,仅2011年10月份,在所有250万求职者队伍中,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达89439人,加上60至64岁的求职人口278128人,二者占到全部求职者比例的5%左右。2011年日本全部新增就业人口中,65岁老年人就职人数达到10万人左右,占全部新雇佣人口的1.5%。从性别结构上看,近年日本就业求职者出现了男性就业人口减少,女性就业人口增加的趋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女性就业人口就开始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2011年,日本女性就业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923万人,逐渐接近全部男性就业人口的2526万人。再从2011年新就业人口性别构成来看,男性新增雇佣人数为301万人,占所有新增雇佣人口的比例不到50%,而女性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已经达到328万多人;其中老年女性已经达到近4万人,几乎达到所有新就业老年人口的四成比例[9]。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以来,日本社会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思想已经逐渐发生转变,更多已婚妇女开始走出家庭参加工作。1985年日本就颁布了《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对女性的工作权利从法律上给予保障。而随着日本人口总数的萎缩,劳动力的短缺,政府的宣传激励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也有更多的企业有雇佣老龄人口包括老龄女性的意愿。此外,企业管理层也逐渐认识到组织内部员工多元化所带来的利益,特别是在危机管理、产品创新与设计服务领域。再有,老龄劳动力本身就是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积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与适龄人力资源存在着互补关系。特别是那些难以通过书本等载体传播的隐性知识方面,老龄人力资源有着年轻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充分发挥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潜力,可以给企业及其他组织带来巨大的收益。

2.老龄人口就业的行业分析由于行业特点不同,对人力资源先天以及后天素质的要求也存在着差别。老龄人力资源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适合从事的行业也存在限制和差别。特别是在新兴产业中,随着年龄增长在其中的就业人数会呈下降趋势。从日本老龄人力资源所从事的行业特征来看,很大一部分老龄就业人口都从事服务业、批发零售等行业(见表3),因为这些行业对人的生理方面要求不高,行业进入或者退出壁垒也比较低,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比较容易。另外,根据日本的产业分类标准,在所有统计的16个产业部门中,大约58%的日本老龄就业者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医疗业以及其它服务业等5个产业部门中。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传统上对生理要求比较严格的行业也容纳了很大一部分老龄人员就业。其中在制造业企业工作的老龄人口绝对数达到23万人,占所有在该行业就业总人口的2.8%,人数在所有老龄人口就业的行业中仅比商业、服务业从业老龄人口略低排在第三位。从相对数来看,在采矿业就职的老龄人口为1500人,绝对数虽然不大,但占所有采矿业就业人口的6.6%,在所有老龄人就业行业比例中排第二位。与此类似的情况还有建筑业。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科技革新浪潮的推动下,日本也掀起了以工厂自动化为核心的浪潮,无论是机械、建筑、汽车、钢铁等传统行业,还是化学、电子等相关行业,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已经代替了传统人力的大部分工作,因此这些行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迅速减少的同时,对从业者的生理年龄及体力要求也大大降低。另外,战后成长起来的日本年轻一代在职业选择上更加挑剔,大多不愿意从事传统的体力劳动,使得相关企业只得佣老年人来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从不同行业老龄人口就业的性别结构上看,除了在批发零售以及服务行业是老龄男性与女性就业共同的主要分布行业外,制造业也吸收了8000多名老龄女性就业人口,占所有在该行业就业的女性雇佣人数的2.2%,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老龄男性就业者在其中的比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上述原因分析。另外一方面呈现出显著区别的是,在医疗福利及住宿餐饮行业就职的老龄女性人数明显多于同年龄段的男性人口;而在同样有数量比较大的老龄男性人口就业的建筑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老龄女性就业人数明显较少。在这些行业,由于工作性质和特点的原因,工作胜任与否和人的生理特征有着更加紧密的关联,因此才造成上述现象的存在。

三、启示

老龄化问题不仅是日本也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而解决问题的路径除了要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探索完善养老模式的改革与突破之外,如何充分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潜能,由被动应对到主动发掘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也是解决问题的可行之路。本研究通过对日本老龄人口利用结构的分析,认为我们必须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老龄人力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规律的探索。尽管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人口状况也与日本存在差别,老龄人口就业的比例还比较小,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大多数老龄就业人口都集中在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从事工业或者服务业的老龄人口比例还很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势必也会面临与日本类似的环境。据预测,我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在2013年达到72.1%的峰值后将走入下降通道,2030年以后人口总抚养比将大幅攀升。世纪之初出现的“民工荒”、“技工荒”已经是劳动力短缺的信号。因此如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挖掘老龄人力资源的自身潜力,是我们应该面对的课题之一。

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解决人口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本政府从很早就开始探索因人口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方案。为了解决社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矛盾,日本于1986年就制定了《高龄雇佣安定法》,并且在2004年和2012年对原有法规进行了修改,颁布了实施细则。修改后的法律进一步提高退休年龄,要求日本企事业单位2013年4月1日起有义务执行65岁退休的规定。政府部门要加强相关立法和政策创新;逐步实行弹性退休制,避免人力资源浪费。我国的《老年法》于1996年制定,很多方面已经无法跟上老龄化发展的步伐,需要及时调整修订;同时要加紧制定有关老年人权益特别是就业权利、社会参与权利等方面的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改革退休制度,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制定相应的老年人创业规定,鼓励老年人老有所为,充分挖掘老年人的潜力。

2.加强有关老年人就业心理研究,建立相关组织机构。有关调查表明,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许多老年人为了缓解孤独感以及增加家庭收入有继续工作的意愿。多年以来,日本65岁以上老龄人口特别是男性老龄人口的就业率一直在50%左右,60岁至64岁男性就业率更高达70%。根据厚生劳动省的职业安定业务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日本老龄人口有着非常强烈的就业欲望,20%左右的65岁以上人口希望继续工作。我们要积极开展组织有关老年人心理的调查分析,深入了解老年人口思想动态,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及相关工作;定期开展老年人雇佣情况调查,了解老年劳动力工作现状、存在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同时,建立负责管理保护老年人的各级组织结构,承担老年人的职业开发、心理疏导、评价宣传等工作。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少子化;老龄化;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1、引言

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中国曾经得益于人口的快速增加,这种人口的大量增加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对于我国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模式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全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减少。按照我国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来看,截至到2014年7月,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有超过百分之13的人口在60岁及以上,还有百分之9的人口年龄超过了65岁,这两个数据都比以前有明显的增加,具体如表1-1所示。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就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特别是产业结构发展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效益明显不高,“人口红利”期的结束,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对于一些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较大的影响。

2、少子化和老龄化概念界定

2.1少子化概念

所谓少子化,指的是人口生育率有所下降,以及幼年人口数量有大量下降的发展趋势。通常,把一个社会0―14岁人口占比达到15%--18%即定性为少子化。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到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为2.2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6.6%,几乎呈现为严重少子化趋势。少子化可能会导致以后新生人口的逐渐减少,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等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若新出生的人口大大低于上一代死亡人口的个数,更有可能会导致人口本身的不足,所以少子化是目前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关注的大问题。少子化和老龄化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同一概念的两个侧面。

2.2老龄化概念

老龄化是人口变化的另一大趋势,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的表现。具体,可以通过两个层面加以理解:以动态视角来看,把它作为两个时点的变化过程,即某一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开始向老龄化发展;第二是就静态视角来看,可视为人口老龄化在某一个时点上能够达到的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世界召开了人口老龄大会,当时把老年人的起点定在六十岁,同时把老龄化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十。将“老年人”年龄起点定在60或65岁。纵观国际社会的普遍原则来看,目前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看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是否超过了10个百分点,或者65岁以上人口是否超过了百分之七。

3、我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尽管我国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政府为老年人提供出了多种福利政策,越来越多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解决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

3.1老年人口的总数和绝对比例增多

按照新千年的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人口调查显示,老龄化已经明显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无论是哪一个省,老年人口的数量都在增加。以江苏省省会南京为例,早在“五普”(2000年)时65岁以上人口只占到总人口的8.24%,52.5万人,而过了十年以后“六普”(2010年)的9.20%,达73.61万人,这一数据表明南京早早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除此之外,其他的大多数省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一直在增长,且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重也一直在持续增加。

3.2老龄化速度在加快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发现,2000-2039年是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老年人口平均每十年就会增长35%,年均增长3.12%,将要快于同期总人口增长的比例。人口老龄化速度是人口增长速度的好几倍。在这一阶段,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之快在全球来说也是比较少见的。在这段时间里,我国将来临着人口问题的巨大挑战。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现次说明了我国老龄化速度相对发展较快,西方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一般都有一个过渡期;而我国则只花了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而且在此后的40年内老年人口还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则是一个在人口转变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过程,人口结构类型从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的过程与经济发展情况保持了同步,进入老年时会有较高的国民生产总值;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国民生产总值相对较弱,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将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3.3年青人生育能力下降

除了老年人口增多以外,“少子化”也是我国人口发展的一大走势,随着家庭小型化、离散化与空心化,全国各地的家庭功能也在有所弱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型事物的出现,使得全国有不少地区的年轻夫妇的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以南京市为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由“五普”的百分之15.45%降至9.51%,降了近六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这一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南京15-64岁人口为650.72万人,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80以上,比20年前又增加了十个百分点。以上这一点表明,南京劳动适龄人口相对较多,但是年轻人的生育能力则一直保持较低的状态。

4、少子化和老龄化现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4.1该现状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

当今全球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各国又在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时期。按照现有的人口发展趋势,不难发现自现在起,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会有大面积的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会比以前有所上升,上升得最快的是第三产业,同时各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会相对于以前有较大的调整。如在第一产业内部,从事传统行业,如种植业的人口会有大量的减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则会有所上升;第二产业中,从事重工业的比重会有所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会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其中的交通运输业和通讯服务业等会有很大的调整,以便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总起来看,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传统行业消失,而以光纤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兴行业得以不断地发展,并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使整个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

4.2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必然会使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流动,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的发展保持相对一致。但是由于中老年劳动力对于一些自己长期居住的地区和所从事的岗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而且具备了某些特别的专业技能,因而一般不愿意搬迁到其他地区居住或者随意调整自己的工作。这就使得劳动力从衰退产业和地区向一些新兴产业调整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其不利。与此同时,因为当前的人口结构有所老化,新增劳动力也在不断地下降,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所需要的、具有新技术结构的劳动力将会不得不再通过年轻人的培训而取得。但高龄劳动力接受新技术的时间长,且往往需要花上很多的时间,很难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而且还有可能会产生结构性失业,即合格劳动力短缺,而不合格劳动力剩余在企业改革与调整中的下岗职工中,年长劳动力多于年轻劳动力就已经说明了这一切,而这样的后果必然会使劳动生产率和社会总产出有所下降,同时还会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5、发展建议

通过上面的情况来看,因为人口结构特征的变化,使得未来的产业发展将也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在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变化,以后很有可能会把发展的重点转向第三产业,而前二产业比例逐步递减。其中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型产业将优先发展:

第一,社会资本作为发展养老服务的首要资本。国家将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融入于养老领域,其主要目的就是有效解决“融资难”、“用地难”、“营运难”和“用人难”等问题。未来将要政府要加大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合理地安排各种养老需求等。

第二,建立居家为基础、小区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体系。分层、分类提供养老服务,通过对所有养老程序的简化,以及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让社会力量更好地参与到养老事业中来,鼓励境外资本投资办好当地的养老保险事业。

第三,推动医养融合,促进保险行业的全面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促进各个行业更好地实现互动和发展。

第四,开发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等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发展住房养老保障工作机制,根据劳动力发展现状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生产业等等,同时开发出一系列适合老年人发展的行业或者是相关的工作岗位,以便使养老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第五,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化进程。无规矩不成方圆,现代社会中法律就是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规矩”。《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于2011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已经在养老保险法制化进程中迈出了最重要的第一步,但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那薄薄的一小册《社会保险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脚步,特别是要尽快完善养老保险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6、结论

通过有关少子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少子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这一趋势必将给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由于我国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甚至还在持续下降的发展态势,更加速了我国的少子化进程。与此同时,大量的老年人口要引起外部消费市场的变化,甚至还有可能会使经济发展步伐放缓等。随着我国进一步推行各种老年保障和完善少子化对策,少子化和老龄化问题会在一定程度得以缓解。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更多有利政策的出台,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利用技术革新等手段可以使生产率得以提高;逐步使这一趋势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立勋.人口老龄化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0(S1).

[2]杨清哲.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1篇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镇实现“两个率先”、增创***特色工作进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举,消极养老与积极养老并举,以德养老与以法养老并举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计划。首先从抓好老龄工作的班子建设入手,由于人事关系变动,重新调整了由党委书记任主任,镇长、党委副书记、分管副镇长任副主任,民政助理员、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下设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办公室与民政办合署办公,配备了老龄兼职干部。其次,加大了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了镇、村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健全,工作任务落实,确保了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足基层,齐抓共管,积极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镇现有农村人口×××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1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0岁以上的老人×××人,五保户9人。一年来,镇老龄委认真贯彻《老年法》和《×××实施<老年法>办法》,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使老年人安居乐业,晚年生活幸福祥和。

(一)广泛宣传,提高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我镇镇村两级老龄组织多年来坚持把老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人民群众和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还充分利用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组文化室这一重要阵地,通过组织老年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了市民的依法养老意识和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现在,许多老年人碰到诸如子女不养老、虐待老人、邻里矛盾、房屋拆迁等困难和问题,会自觉运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全镇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

(二)群策群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功能

为了让广大老年人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采取多策并举,一是关心五保老人的生活,经常看望、慰问五保老人。采取镇、村、组干部多次做工作,解决本人的心理顾虑和负担;敬老院实地考察,与敬老院的老人进行交流座谈,相互沟通了解敬老院的实际情况;以镇政府的名义进行担保,确保他们生活、医疗等不出问题;镇村暂时保留本人的房屋、财产和承包地,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全镇共确定五保老人×××人,现已全部入住农村敬老院。春节前,镇老龄委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看望了本镇的8位五保老人,和老人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看病就医等生活情况。重阳节前,镇老龄委又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慰问了我镇的五保老人,并和老人们开了座谈会。二是及时走访、慰问贫困老人,镇老龄委经常向村组干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况,重点走访孤寡、贫困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如***村八组田太国、***村五组殷朝录等,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状况,并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及时给予救助,一年来,看望、走访老年人×××次,为老年人发放救济金500×××余元,解决矛盾纠纷×××起。春节和重阳节,镇老龄委组织干部慰问了全镇的老年人,全年累计慰问老人×××人,慰问金额达200×××余元。

(三)加强基层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基层老龄工作

老年人协会是老龄工作的细胞,是党政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我们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切实加强村级老年人协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老年人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镇×××个村的老龄协会均已成立,且工作运转正常,塔湾村正在积极申报市老龄工作示范村。在组织形式上,市老年人协会明确一名会长专职专管;村级老年人协会在村两委班子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兼职专管。老年人协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实行经费独立核算,参照村财务公开的方法,定期公布老年人协会财务情况,接受老年群众监督。

(四)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教育全社会尊重、关心和赡养老人

在“老人节”和各村党员冬训工作中,结合我镇老年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大力宣传《老年法》和《×××实施<老年法>办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的抚老助老思想意识。

(五)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参保工作,及时为老退伍军人提供医疗服务

结合时下正在开展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我们采取“个人出30,政府补30”的办法,引导老年群众做好参保登记工作,保证了老年人“病有所医”。我镇充分发挥双拥医疗服务小组的作用,对全镇老复员军人和部分60岁以上的困难退伍军人坚持上门服务,给予定期义务巡诊,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以镇卫生院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对全镇×××名老复员军人和×××名老退伍军人实行了一年一次的b超、心电图、透视等×××个项目的免费体险,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以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镇政府每年给予600—×××元的医疗补助,600—×××元的生活补助。

(六)及时向老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镇经济发展规划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2篇

__*镇老龄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郊区工委、郊区工作办公室、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老龄委、民政局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围绕“六个老有”总目标,认真贯彻全国、省、市老龄工作会议精神,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在求新上做文章,求深上下功夫,求高上创一流,求先上见实效,工作机构进一步健全,尊老敬老助老养老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老年活动场所和设施建设也得到逐步完善,全镇老龄事业健康发展,老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我镇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

老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是我镇实现“两个率先”、增创__*特色工作进程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坚持物质养老与精神养老并举,消极养老与积极养老并举,以德养老与以法养老并举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计划。首先从抓好老龄工作的班子建设入手,由于人事关系变动,重新调整了由党委书记任主任,镇长、党委副书记、分管副镇长任副主任,民政助理员、各村党支部书记为成员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下设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老龄工作办公室与民政办合署办公,配备了老龄兼职干部。其次,加大了老龄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了镇、村老龄工作组织网络健全,工作任务落实,确保了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立足基层,齐抓共管,积极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__*镇现有农村人口7380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413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6,80岁以上的老人8人,五保户9人。一年来,镇老龄委认真贯彻《老年法》和《甘肃省实施办法》,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落实老年人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使老年人安居乐业,晚年生活幸福祥和。

(一)广泛宣传,提高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我镇镇村两级老龄组织多年来坚持把老龄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人民群众和老年人群中广泛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教育活动,还充分利用镇文化活动中心、村组文化室这一重要阵地,通过组织老年人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了市民的依法养老意识和老年人的法制意识,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现在,许多老年人碰到诸如子女不养老、虐待老人、邻里矛盾、房屋拆迁等困难和问题,会自觉运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全镇的老龄意识和敬老意识。

(二)群策群力,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功能

为了让广大老年人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采取多策并举,一是关心五保老人的生活,经常看望、慰问五保老人。采取镇、村、组干部多次做工作,解决本人的心理顾虑和负担;敬老院实地考察,与敬老院的老人进行交流座谈,相互沟通了解敬老院的实际情况;以镇政府的名义进行担保,确保他们生活、医疗等不出问题;镇村暂时保留本人的房屋、财产和承包地,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等办法,全镇共确定五保老人8人,现已全部入住农村敬老院。春节前,镇老龄委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看望了本镇的8位五保老人,和老人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衣食住行和看病就医等生活情况。 重阳节前,镇老龄委又带着慰问品到敬老院慰问了我镇的五保老人,并和老人们开了座谈会。二是及时走访、慰问贫困老人,镇老龄委经常向村组干部了解老年人的生活情况,重点走访孤寡、贫困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如__*村八组田太国、__*村五组殷朝录等,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状况,并根据老人的实际需要及时给予救助,一年来,看望、走访老年人12次,为老年人发放救济金5000余元,解决矛盾纠纷2起。春节和重阳节,镇老龄委组织干部慰问了全镇的老年人,全年累计慰问老人5人,慰问金额达20__余元。

(三)加强基层建设与管理,扎实推进基层老龄工作

老年人协会是老龄工作的细胞,是党政组织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多年来,我们坚持把老龄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切实加强村级老年人协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使老年人协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功能明显增强。目前全镇6个村的老龄协会均已成立,且工作运转正常,塔湾村正在积极申报市老龄工作示范村。在组织形式上,市老年人协会明确一名会长专职专管;村级老年人协会在村两委班子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兼任老年人协会会长兼职专管。老年人协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实行经费独立核算,参照村财务公开的方法,定期公布老年人协会财务情况,接受老年群众监督。

(四)大力宣传有关法律,教育全社会尊重、关心和赡养老人

在“老人节”和各村党员冬训工作中,结合我镇老年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大力宣传《老年法》和《甘肃省实施办法》,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的抚老助老思想意识。

(五)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参保工作,及时为老退伍军人提供医疗服务

结合时下正在开展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我们采取“个人出30,政府补30”的办法,引导老年群众做好参保登记工作,保证了老年人“病有所医”。我镇充分发挥双拥医疗服务小组的作用,对全镇老复员军人和部分60岁以上的困难退伍军人坚持上门服务,给予定期义务巡诊,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同时以镇卫生院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对全镇6名老复员军人和8名老退伍军人实行了一年一次的B超、心电图、透视等12个项目的免费体险,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以解决重点优抚对象看病难的问题,并根据不同情况镇政府每年给予600—800元的医疗补助,600—1500元的生活补助。

(六)及时向老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镇经济发展规划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3篇

战略应对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也将长期存在。因此,新修订的《老年法》确定“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所谓长期战略任务,就是要有长期战略思维、长期战略规划、长期战略准备和长期战略对策。要有长期战略思维。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全新的社会形态,不管是解决养老问题,还是解决其他问题,都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这个重要因素。要有长期战略规划和长期战略对策。由于人口结构变化的长周期性和复杂性,应对人口老龄化不能靠应急,不能“摸着石头过河”,必须总体规划,超前设计,分步实施。必须从战略高度、长远角度来进行全面规划,从制度和政策法规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防止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制定适应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和行动纲领。

积极应对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人口老龄化具有不可逆转的特征,只能积极应对,不能消极回避。在联合国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之前,一部分国家政府和学界对人口老龄化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担心劳动力老化、劳动力素质下降,影响经济发展,担心老年人过多,家庭和社会抚养负担过重等。“积极老龄化”理念提出后,改变了人们对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传统认识,人口老龄化不仅有“危”也有“机”,老年人也不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因此,要树立积极的老龄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积极的政策、更加积极的行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要转危为机,人口老龄化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有发展机遇,我们既要迎接挑战,也要抓住机遇,特别要抓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庞大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把沉重的“夕阳事业”办成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潜力和作用,老年人有知识、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要调整社会政策,破除影响老年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阻碍,吸纳更多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老年人独特的作用。既要看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又要看到我国社会制度、组织体系和文化传统的特殊优势。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办大事的制度和组织优势,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孝文化传统的国家,尊老敬老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家庭养老是我们的传统,这些优势将在今后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综合应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长周期、深层次的,因此,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综合性的宏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方面的积极性,既要建设“硬件”,又要完善“软件”,建立全社会责任共担、综合应对的体制机制,也就是按照我国老龄工作方针“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要求,构建大老龄工作格局。应对人口老龄化,政府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应当在建立制度、完善体系、提供公共服务、规范市场等方面承担责任,特别是在制度建构和政策设计上,必须吸取西方高福利国家的教训,立足我国特殊的国情国力,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政府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只能承担有限责任,政府既要有所为,也要有所不为,特别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让发挥社会力量“唱主角”,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要根据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营造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增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软实力”,随着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软实力”将越来越重要。要加大敬老爱老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要借鉴西方国家对公民道德和诚信信用情况进行评估的做法,把尊老敬老情况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择业、晋升、上学、考评的重要依据。要弘扬家庭养老的优秀传统,在强调居家养老的同时,不能削弱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我国历史上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老年人生活在几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保障,靠的就是大家庭的集体力量。必须指出,今后无论国力如何强大,政府责任如何强化,社会化养老服务如何发达,也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家庭仍然是养老的第一居所,特别是家庭提供的生活护理、精神慰藉、亲情关爱等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科学应对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4篇

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产业 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8-090-02

SWOT分析方法是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一种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SWOT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隶属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是1965年由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它是一种在战略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的战略分析工具,是一种能够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经济主体战略地位的重要方法,是进行机构职能和运作现状分析的有效手段。SWOT分析主要对区域发展的优势、外部机会和对区域发展不利的劣势、威胁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我们引入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老龄产业进行研究。

一、老龄产业概述

老龄产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谓老龄产业也就是与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相关的产业,对于这一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有过定义,具体讲老龄产业就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中,随着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迅速增长,以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日常生活用品和社区服务、娱乐业的新型产业,国外称之为银色产业。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情况来看,老龄产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积极稳妥开发老年市场、大力发展老龄产业不仅是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老龄人口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的老龄产业相较于老龄化而言,发展还比较滞后,在市场、观念、运行机制、技术开发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发展老龄产业机遇与挑战并存,老龄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优势

1.我国老龄人口增长迅速,潜在需求巨大。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以此为标准,我国自2000年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65岁及以上占总人口比例的数据为参考,此指标从2002年的7.3%上涨至2012年的9.4%,2012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27亿人,且每年仍以800万人的速度增加。据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有关专家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就目前来看,全球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要比发达国家迅猛的多,从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从7%上升到14%需要经历的时间来看,法国需要115年,美国需要65年,而中国仅需要27年,由此可见,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催生出大量的对于老龄产品的潜在需求。

2.老年人的收入水平相较过去有很大提升,为消费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老龄人口的收入水平较过去有很大提高,从2005年至2014年,我国已连续10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与2005年调整前月人均700元的水平相比,2013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893元;毫无疑问,2014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又将获得新增量。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连增”后,将更好地保障和提升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加之近几年大批中高收入者进入退休老年人行列,老年人消费市场在不断增大。且近10年来,城镇老年人领取退休金的比例从69.1%上升到84.7%,城镇老年人得到基本养老保障;农村老年人年均总收入10年增长了1.5倍,其中年均公共转移性收入由60元增加到784元,增长12.1倍。老年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二)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1.对老龄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老龄化已非常严重,但老龄产业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产业,至今一些决策部门对什么是老龄产业以及如何发展老龄产业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且社会上的投资者和企业还没有看到老龄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认为老龄产业属于微利产业,大多不愿涉足老龄产业,影响了他们对老龄产业的直接参与和投入,使得老龄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需求。

2.老龄产业供需失衡矛盾凸显。随着我国老龄人口逐年快速增加,养老服务需求越发强烈,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供应却日显短缺。2013年全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就将超过3亿,“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而截至2012年,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社会养老床位数仅为21.5张,城乡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情况十分普遍。不仅如此,我国老龄产业在养老服务方面也存在矛盾,有些养老机构尽管收费较低,但生活单调,缺乏乐趣,对老年人没有吸引力;有些虽然条件较好,但又收费过高,致使许多老年人无力消费,结果是养老机构没有充分利用,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老年产品和服务普遍存在质量差、品种单一、价格昂贵等问题。且当前我国老龄产业还是以老年护理业为主,而银行、保险、住宅开发、文化、教育、旅游、运动、信息服务等行业发展比较慢,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老龄产业供需失衡矛盾明显。

(三)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

1.新《老年法》将老龄产业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国务院早在2011年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十二五”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发展老龄产业,提出“完善老龄产业政策,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的研究开发;培育一批生产老年用品、用具和提供老年服务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老龄产业知名品牌;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引导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及文件的为老龄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对老龄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规范作用,为完善养老设施、开拓养老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等老龄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新《老年法》又将老龄产业列入国家扶持行业目录。原来只规定引导企业生产老年人用品,现在从法律及政策层面都将养老定义为一项产业,并列入国家的扶持行业目录,加大了对老龄产业的支持力度。一系列的政策层面的措施的出台为老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2.家庭养老方式的弱化为养老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但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家庭规模的缩小和结构变化使其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5%,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达1240万人左右,占总体老年人口的6.05%。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对照料和护理的需求,有利于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的形成。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了足够发展空间。

(四)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传统消费观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老年人作为老龄产业最终服务对象,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意愿影响老龄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老龄市场中,老年人消费方式比较单一、老年人的消费定位主要是以温饱为主,消费模式多为理智型的消费,消费观念陈旧、落后,普遍存在不愿消费、不知消费、不敢消费的三种心理,消费结构不合理和消费社会化程度低,大部分支出是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消费支出比较少,传统的消费观使得老年人对很多老年产品的有效需求不足,严重制约着老龄产业的发展。

2.社会保障水平低影响老年人的消费意愿。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已形成体系,但相对来讲,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还相对较低,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等方面的负担较大,后顾之忧较多,因此,尽管我国居民储蓄率雄居全球首位,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手中余钱越来越多,但人们却不敢放心消费。某种程度上,高储蓄率也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比过去大大提高,但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花费仍让居民不堪重负,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等的后顾之忧更是难以解决,这也大大抑制了老年群体的的消费热情。

3.专业人才短缺成为老龄产业发展的瓶颈。与其他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相比,老龄产业的专业人才明显短缺。当前,我国老龄产业的从业者大多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知识的培训,主要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和城镇下岗再就业人员,他们普遍年龄大、文化水平低,没有相应的专业技能作支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都比较低,缺乏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难以胜任护理工作。加之我国目前并没有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客观上影响了从业者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另外我国开设老年产业专业课程的高校和培训机构极少,培养的人才不但难以适应老龄产业发展的用工需求,更难以适应老龄产业大发展的需要。老龄产业专业人才的短缺必将成为制约老龄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三、对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对老龄产业的正确认识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多渠道、多方式地宣传,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转变观念,以战略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老龄市场,从观念上充分地认识到老龄产业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更多的人对老龄产业进行长期投资。澄清对待老龄产业的一些模糊认识,辩证地看待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的传统认识及老龄产业是福利和公益事业的传统观念,切实增强全社会发展老龄产业的意识。

(二)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力度

老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目前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其发展潜力很大,但老龄产业要想健康有序发展,就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和引导。因此,基于老龄产业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政府在老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首先,政府要将养老产业发展规划纳入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体系之中。其次,要通过扶持、引导、催化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老龄产业,促进老龄产业良性、快速发展。对于积极参与老龄产业发展的企业,政府应当从政策上给予适当的倾斜,这种倾斜主要来自项目审批、用地审批、信贷优惠、税收减免、公用事业收费等方面。政府通过构建一整套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养老产业的发展规范,以带动老龄产业迅速发展。

(三)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转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

在我国,老龄人口是一个相对保守、理智的消费群体,有限的财力以及出于对将来生活潜在隐患的考虑,使得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有限,尽管老年人的需求多样,但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使得老年人不敢放心消费。因此,养老产业要想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一方面,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改变老年人保守的消费观念,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在注重物质生活的同时,同年轻人一样追求精神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让老年人放心消费,将老龄群体的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实际的有效需求,以促进老龄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培养专业人才以提升老龄产业服务质量

中国城市失能老人大约占老龄人口总数的14%,农村大约占20%,一般情况下,3个老人需要一个护理员,以此计算中国需要1000万的养老服务人员,目前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人员不到100万,持证上岗的更是少之又少。政府、社会养老机构、高校等应该联手,共同探讨现代养老服务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及新型岗位的特点,以便多方位、多途径、开展产学合作。老龄产业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人才是关键。通过加强养老服务职业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开辟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从事老龄产业相关工作,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以提升养老产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珊珊.江苏连云港老龄产业的SWOT分析.统计科学与实践,2012(8)

[2] 张俊浦.论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5)

[3] 杨博维,薛晓.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天府新论,2013(1)

[4] 张梅.我国老龄产业发展问题探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5)

对老龄化的看法范文第15篇

关键词:老龄社会 养老问题 思考

有研究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78亿,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从13.26%逐渐增长至16.00%,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群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呼吁社会对养老机构的帮助和照顾。因此本文中针对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做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文。

一、老龄人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龄化社会的体系:人口老龄化社会属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我国近年来仍属于发展中阶段,因此对于科学全面的认识老龄化社会问题相当重要。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比重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综合飞速发展,一方面为生育政策的改变。就现状来看,我国对老龄化相关知识仍较为局限,且部分人群将老龄人群视为社会负担,忽略了老龄化属于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因此应加强社会、家庭、个人对老龄化社会的看法。我国在面对老龄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等现象时,还未做到完善,因此现如今老龄政策体现仍处于碎片化。

老龄化社会进展的不平衡:现有研究统计,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过50%,大城市达到70%,相比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比例,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劳动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的变动,且也造成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研究统计,东中西部地区老龄人群比例差异仍明显,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东部地区,总而言之,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群的经济效益管理。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经相关研究统计,我国养老机构共有4.2万个,床位有381万张,同时我国功能患者约为3300万人,养老机构看护人员为1000万人,相比之下,老年人和看护比例为1:3,比例明显失调,使部分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完善的护理。同时本次研究,对老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探查,发现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均较低,经3万人持有养老护理资格证书,大部分看护仅为专职养老护理人员,因此使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的有效护理,相应的老年病医生更是缺乏。

二、老龄化社会的演进

2008年老龄化概念已提出,但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提出发展至进行,逐渐应用于广大人群。近年来联合国提出,年龄≥60岁老年人占总人群的7%,则可判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标准,其主要用意在于改进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与人口老龄化相比,健康老龄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改变过程,更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早期联合国针对“健康老龄化”便提出了照料、参与、独立、自我实现等原则,以保障、健康、参与作为三大支柱,不仅强调老年人群不会带给社会负担,其更是社会和家庭的财富,从而激发老年人技术、智力、体能等方面潜能,在实现老年人健康基础上,做到老有所为,尽可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对老龄化社会知识的研究深入,有学者不断提出新概念,更有学者认为老龄化的提出忽略了人口平均寿命时间,过于强调人身心的衰老,因此近年来形成了“人口长寿化”概念,且通过结合我国国情,有专家提出和谐老龄化、保障老龄化的概念。

三、对于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重视养老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德国,政府将老年人专科护理人员分为老年护理助理和老年护理人员,其中护理人员资格证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培训,且不断提供职业水平人员。中专职业培训主要针对失业者、家庭妇女、应届高中毕业生等10年基础教育人群,通过1.5年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加上重点培训职业能力,从而考取老年护士助理资格证,同时通过临床3年考试和学习,可获得老年护理人员资格证。同时德国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且部分人群已完成硕士、学士的进修。

在澳大利亚,其将养老护理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养老注册护士、养老登记护士、养老护理助手。其中养老注册护理人员需完成大学三年的进修学习,且获得相关学士学位证书,并能够在澳洲护士局注册,能够独立完成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养老登记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在技校完成的18个月非全职学习,可完成医院患者或养老院的日常护理工作;养老护理助手主要是指在养老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完成6~8周以护理为主的相关培训,待考核成绩通过后,才可进入养老机构。

四、结语

通过结合个人、家庭、社会,建立养老保障系统:对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可从不同层面分析,其主要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相关,属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养老保障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农村、城市、中西部地区差异,再结合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宏观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针对特殊老年人群,比如低生活保障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给予相应特别的关注。将家庭、社会、国家等因素全部纳入养老保障系统中,从而解决老龄化到老的相关问题,重点强调部门合作,同时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姚余栋,王赓宇.养老金融:应对超老龄社会之道[J].银行家,2016,(04).

[2]杨国才.少数民族老龄社会与养老政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3]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的问题及以房养老的可行性[J].北方经贸,2014,(11).

[4]建立养老机构准入制度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J].社会福利,2012,(04).

[5]岳瑛.试析中国特色老龄社会中老年教育功能的拓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