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篇

1引言

实践教学可与课堂理论教学相配合,有利于巩固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实践教学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成分,也得到了各级院校的高度重视,成为了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实践教学实施提供了保障基础,是教育界争相热议的焦点话题。

2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目标定位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各中职院校积极开展了实践教学,并建设了与之相符的体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中职院校建设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又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是中职教育的主导,他们表现出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实效。有些中职教育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以课本为本,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发展需求实际的考察;另一方面,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匮乏。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实验仪器设备辅助,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职院校生源数量不断增长,使其本就缺乏的教学资源更是捉襟见肘;最后,部分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完善。有些中职院校由于不重视实践教学,使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的比例较少。而且,部分中职院校虽有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活动,却因选用方法、设计内容等不合理,导致实践教学收效不明显。

3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

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中职教育目标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发展层次。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3.1加强师资建设

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具备的综合素质影响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简而言之,只有在教师的全力配合下,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施才有可能更高效。因此,中职院校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进程中,应该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有利条件。具体来讲,中职院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推广其相关思想,提升教师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此基础之上,中职院校还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生源增长产生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师资建设计划和目标,通过不同途径保证师资力量充沛。另外,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加进其在业界的交流,及时更新他们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其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激励教师做好实践教学指导工作。

3.2丰富教学资源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开展的基础条件。现如今,很多中职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自然缺少专业性、先进性。为解决这一问题,中职院校在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教学环境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中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规模,适当加大在仪器设备上的投入,制订完备的采购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设施的数量和先进性。实验实训中心是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之一,应该体现此类课程的特征,以此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所以,中职院校还应增加实验室及相关设备的使用频率,协调好各班级的使用情况,强化实验室管理,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到现代教育带来的便利,使其开阔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3优化课程设置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人才培养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实现职业价值、人生价值。因此,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并进行课程设置优化。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应该包括丰富的内容、先进的方法、良好的设施等。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既要保证其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匹配,为学生知识应用创造有利条件,又要保证其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如此才能提高实践教学实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方面,要时刻保证其合理性、先进性以及科学性,即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各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及内容,合理地选用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在实践中进行调整和优化。

3.4推进校企合作

企业除了本身的经济功能之外,还具有非常大的教育价值。企业拥有中职院校所不具备的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其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的参与十分重要。因此,推行校企合作亦应被视为中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项目开展。在可行的条件下,中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教学环境,实现定制人才发展,如此既可以解决中职院校的师资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又能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双赢的局面。在此过程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应该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明确双方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形成制度,以此约束合作双方的行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就合作实践教学涉及的项目进行商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目标指导下,细化实践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定位

1998年教育部下发文件允许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经过考试接收本科学历教育,并先后在北京、辽宁等省市设置了专升本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专升本教育在搭建教育立交桥、提高学历层次、解决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教育部及各个高校都在研究人才培养的新定位,这是关系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生就业矛盾、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前提。

一、专升本教育国内外实施现状

目前国内专升本有2+3、2+2、3+2等多种教育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北京市目前实施3+2模式,即学生高职3年毕业升入本科学习2年。3+2模式实施有两种情况,一是升入普通本科院校,设有2种课程衔接方案:(1)插入普本三年级教学班,所有要求同普通本科相同;(2)单独编班,目标和要求同普通本科一致,教学计划和安排有所不同。二是升入技术应用性院校,一般单独编班,按照技术应用性本科层次设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衔接方案。本文的研究是基于3+2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第二种衔接方案。

国外专升本衔接灵活,按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分类培养。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CBE。澳大利亚的TAFE,均为依据国情灵活办学的典范。

二、专升本教育现状分析

(一)生源分析:专升本的学生来自高职院校,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接收来自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十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属职业教育体系,他们熟悉并接纳了职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形成了职业教育的学习方法,掌握了某项或某方面的技术技能。如升入本科后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要求和考核,一方面消弱了他们已经掌握的技术技能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因为对体系的不适应或专业基础薄而丧失学习兴趣。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专业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现了素质和基础的培养,专业按照学科领域设置。而高等职业教育体现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的培养,专业按照职业领域设置。对专升本来说,一个本科专业必须接收来自多个高职专业的学生。以北京联合大学专升本教育为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网络组建与网络攻防等十几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升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升本)专业。经对12所高职院校的13个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掌握的主要技能五花八门。碎片的知识、单一的技术和技能、薄弱的专业基础使得实施普通本科教育难上加难。

(二)专升本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专升本学生均来自优秀的高职生,他们有强烈的求职欲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某项或某方面的技能强于普通本科生。但是他们却在专升本学习阶段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放弃读书。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我们上面分析的学校和专业造成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将专升本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强调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教学方法和过程也本科化。在对330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学生关于教与学的问卷调查中,52%以上学生认为理论知识理解难度大、课堂教学枯燥、没兴趣。

(三)专升本学生的就业单位分析

专升本毕业生的就业行业与相应的本科专业存在差异性,尽管它们的就业行业排在第一位的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但是普通本科学生却在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中就业比例比专升本高出15个百分点。同样在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两类毕业生在就业单位性质方面对比分析发现,专升本学生在私有或民营企业就业比普通本科高出17个百分点、在国有企业就业比普通本科低了10个百分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得出,专升本教育不应纳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而应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属技术应用性教育范畴。下面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来研究人才培养的定位。

三、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研究

专升本教育要抓住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本科教育,是对教育层次的限定;另一个是职业教育,是对教育类型的限定。目前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近专业在教育类型上有普通高等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代表的多个高职专业、37所软件学院开设的软件工程专业也属相近专业的本科教育层次。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属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充分地调研现有的相关专业状况,分清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对定位专升本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

培养目标:培养学科素质、专业技术和应用技能,具备高素质和一定的研究能力。

课程体系: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是基于知识储备的。理论――实践――理论。

验证性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理论。

(二)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现状

培养目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与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从事软件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

课程体系:学科知识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是基于知识储备的,理论实践。

实践教学:验证性实验、课程实训、企业实践(最后一年),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三)高等职业教育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代表的专业现状

培养目标:培养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或高素质技术服务人才,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单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程体系:职业性和技术单一性课程体系、每一门课程基于技术应用的,实践实践。

实践教学:教学训做评一体化。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与专升本教育属不同教育类型的相同教育层次。前者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后者属于职业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和就业导向是显性存在的,既体现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宏观层面,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职业分析、课程开发的职业导向、教学实施的职业过程、实践教学的职业环境、考核评价的企业标准和师资培养的双师素质等微观层面。重视培养学生掌握综合的专业技术以及技术应用时的职业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就业导向是非显性的,重视培养学生深厚的学科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学生要掌握知识结构、熟悉科学工作的方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是面向“学科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技术基础、宽泛的就业范围”,其课程体系是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的课程结构,每一门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储备的,是完成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实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面向职业的,以就业为导向,其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性和技术性的动态课程结构,每一门课程都是基于技术职业化应用的,是完成由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学习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实践。

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均在“985”或“211”高校开设,通过调研发现,在人才培养目标都提到培养“从事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从事软件工程管理的“高素质、国际化、工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型软件工程人才”。其人才培养定位到了软件分析与设计的高端国际化精英人才。同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相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的毕业生应该是注重企业级应用软件或移动商务应用的开发、测试、运维能力,通过“单项复合综合”路径使学生逐步获得综合技术,并通过校企合作不断让技术在企业项目中得到应用,培养具有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与专升本教育属相同教育类型的不同层次。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是教育功能的差别,职业活动的专业性对从业人员的能力有层次性要求,这体现在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的高低,专升本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的技术综合性、应用型和策略性高于高职教育。第二是教育内容的差别,职业活动的集成度对从业人员的活动范畴有层次性要求。这表现为工作过程的深度广度。专升本毕业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高职教育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升本则培养技术综合性和技术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计算机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对专升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如表1所示。

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更综合,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专升本教育要将高层次的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首先应具有鲜明的技术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再者,计算机技术在职业上的应用,工程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基于工程、夯实基础、面向职业、强化技术、重在应用的人才培养定位的重要原则。另外确定人才培养定位还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学历层次的高等性:专升本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较高层次,高等性体现在学生要具有坚实的技术理论基础、技术应用的综合性、技术运用的策略性。

(2)培养目标的工程素质:规范的软件生产过程是一个工程化的过程,参与软件生产过程的人必须要具有工程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必须具有扎实宽泛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的职业性:高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性”和“技术性”应是专升本培养目标定位的核心内容。专升本教育应加强对学生技术教育,尤其是要加强综合技术和技术职业化训练,因此培养目标应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

(4)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专升本毕业生必须夯实技术理论基础,并将技术应用到工作环境的工作载体中,是对综合技术的应用,并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产生创新的效果。

五、结束语

专升本教育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要逐步研究建立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对专升本教育科学而准确地定位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有益践行,也是提高高校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彤,朱科蓉.高职专升本教育的定位分析与改革研究[J].高职教育,2011(13)

[2]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研究,2008

[3]罗t敏.“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7)

[4]董大奎,路瑞峰,棘冶.高职“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

[5]王叙红.改进高职“专升本”教育模式的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09(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深入到各行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着这种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从以前的应用型人才向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着力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

随着我国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快,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现代服务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呈现持续上升态势。请看以下数字:在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51JOB上,热门的搜索自动排列行业当中,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地区的计算机软件岗位搜索量都是排第一位。如图1所示:

另外,查询2010年前两个月、北京、上海的计算机专业岗位招聘数据分别是:北京有两万多个,上海有—万九千多个。如图2所示:

另据笔者所在的广州地区,某日报刊登统计数字: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通报的去年第四季度全省人力资源市场供需报告中获悉,需求大于求职的工作,缺口最大的前四个职业是机械冷加工、电子工程技术人员、电子元器件制造,计算机工程技术,其中计算机工程技术的职位需求91354人,求职只有59018人,缺口有32336人。

由此可见,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依然很大,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的许多人都找不到对口的工作,这主要是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市场需求上存在着错位和脱节。到底应如何定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答案就是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

一、计算机工程技术简介

工程技术首先是工程+技术基础学科,是复合型的概念。工程就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为把生产要素组成更有效的系统,并从事的规划、设让评价和创新活动。计算机工程技术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从事各种计算机相关工程的组织、规划和设休以达到低成本、更高效的目标。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媒体与设计这三个大的方向,而一般与系统的工程联系较为紧密的是硬件和软件方向,因此计算机工程技术狭义上包括了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俗称系统集成技术)、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这两个方向。

当前社会上对工程技术这个词都普遍这样认为:工程技术是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代名词,没有硕士、博士层次水平,是谈不上工程技术的,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可以成为工程技术型人才抱怀疑态度。其实,工程技术的定义和范围很六工程的复杂性和深度也有大小之分,但工程组织、规划和建设的模式是通用的,规律是相似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当掌握工程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流程,对于一些中小型的计算机工程,是完全可以胜任的。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必要性

从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上看,主要分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术工程型人术研发型人术大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般由中等职业学校来完成,研发型的人才更适合由高校或研究所来培养,而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由高等职业院校来承担。在当前计算机人才就业市场上,IT企业对工程技术型的人才需求量是最大的。而高等职业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办学条件、师资设备的条件和层次上,是最适合大量地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因为计算机专业与其他理工科类专业有所不同,计算机专业是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高职院校的师资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是继承、延续了高校的深厚知识、教学底蕴,先天优势是不容置疑的,而且随着这几年高职院校与IT企业的合作不断深化,能够为学校提供最新、实用的撰术支持,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

但当前许多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去培养市场所需的工程技术型人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多以传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的模式进行。笔者对近十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招生计划进行比较,名称一般都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或“软件技术”,一都很雷同,却没有一个招生计划的计算机专业的名称含有“工程技术”字样的。可见在当前某些职业技术院校中,相当一部分院校都以“本科压缩型”或“专科型”的模式办职业技术教育,其教学模式和结构还不适应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仅能使学生完成大专层次的学历教育,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培养社会需要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术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应当先从课程改革人手,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三、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型人才的途径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来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经过反复的技能实训,成为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术如何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呢?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来分析当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t.专业教学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不是相当于大学本科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压缩模式,就是相当于高等技工培训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比不上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学生,也比那些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系统培养而又懂一些电脑知识的人强不了多少,而且绝大部分教学计划根本没有引人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安排。

2.专业课程设置落后,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部分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上,专业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和笼统,有些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极不合理,所学的专业课程中,大部分对学生进人社会后所从事职业没有任何用处,许多实用性强、专业性强的课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却没有学到。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简单程序设计和一般的操作之外,缺乏对计算机最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基本上是没有关于工程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和实践课程。

高职院校应该明确,计算机专业发展职业性是发展高等性的前提,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术就是培养职业型的人术在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前提下,一味追求“层次”而发展高等性,只会导致简单沿用本科学科课程体系的倾向,高职的高等性不是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相比较而言的,而是与中职教育相比较而言的,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很好地体现了高职的高等性。职业性的高等性才是当前高职课程发展路径的明智选择。

5.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原则

(1)实现课程结构与工程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程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和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工程组织、设让规划和建设的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这里所说的职业能力是指:工作者能够把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高职课程内容就应该围绕这种工程职业能力去设置。

(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程项目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的二元课程模式,以工程项目为载体实现工与学的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程项目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专业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 Major Education Reform

Li Ru-ping

(Anhui Business Vocation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Hefei Anhui 231100 )

Abstrac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the computer major graduates obtain employment and social needs, which is a common problem of computer major at present. We can explore how to run the computer major features by methods as follows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 reform of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mputer;major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作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专业是高等职业院校中招生较多的专业,但由于信息技术变化日新月异,一方面学校培养的学习出现就业难现象,与此同时IT行业又出现一些岗位招不到需要的学生,面对学校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差距,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人才模式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结合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二、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专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各高校发展的重点专业。目前,高职院校几乎都有计算机专业,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很高,都是95%以上,但专业对口率却很不尽人意。这说明现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非常尴尬,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的是与计算机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与十多年前计算机专业毕业就业情况形成了强烈的的反差。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对我们计算机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挑战,难道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供过于求了吗?难道高职开设计算机专业不合适吗?然而,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情况却截然相反。据智联招聘、前程无忧和新安人才网等招聘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排在热门招聘行业前列的依次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快速消费品、通信(设备/运营/增值服务)、/医疗/保险/美容/卫生服务、房地产开发/建筑与工程、贸易、电子技术、教育/培训/研发/院校、批发/零售。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招聘岗位在整个2010年,一直居十大热门招聘岗位前列,招聘职位数量始终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许多公司为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而苦恼。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打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这就要求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也要不断更新,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相对滞后,与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有较大程度脱节。目前高职学生在校实际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左右,一些学校又盲目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出现了在校学习时间减少的情况一课程没有相应减少,这就导致许多高职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基本操作不够熟练,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差距较大,进入工作单位后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入职培训,要在工作岗位上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较长,高职院校本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优势无法体现出来。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一是有部分院样校虽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教学改革,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沿袭着中专或照搬其他本、专科学校的办学模式,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二是高职学校的任课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还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在企业实践及新技术应用上不断变化的要求;三是课程设置和教材选择相对目前企业实际的技术应用情况,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过于陈旧,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脱节;四是计算机专业办学经费紧张,实习、实训条件较差,学生在校期间实习和实训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五是由于近年来高考生源有下降的趋势,面高校招生数量仍然在继续增长,同时学生高考后又有了许多其他的选择,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下降,生源质量总体偏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热情和刻苦钻研精神很难看到,面对新的技术、新的软件,学生能够进行自我学习能力较弱,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这种情况会让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适应能力不强、后劲不足的印象。针对上面所述的一些问题,高职计算机专业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三、明确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培养面向服务和管理、面向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目前计算机类岗位对人才的要、需求变化很快,我们需要对计算机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实时动态的研究。

计算机职业岗位群是指计算机行业和应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的相关职业群组。由于计算机操作需要一定的技术性,且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计算机专业岗位分得越来越多,计算机职业岗位群范围越来越大,各职业岗位具体要求也越来越清晰。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及人才招聘会进行调研,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比较对口的专业岗位需要的从业人员包括以下以下几类:一是计算机操作人员,应掌握对计算机组成设备及机器的配置以及计算机的安装、维护及相关设备及软件的应用,计算机常用软件的环境配置、安装、卸载、应用,简单软件产品的开发等;二是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网络的组建、管理及维护、以及简单网络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等;三是计算机设计人员,能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出适合社会和企业及个人需要的产品;四是电脑销售人员,具有对电脑销售、组装维护,网络安装、配置、搭建,软件的安装与维护等以及计算机产品的营销和服务能力。

计算机专业岗位能力有些什么要求呢?

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职业素质是指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个体能力,如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社会能力等。根据计算机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进行分析(如表l所示)。 上述岗位能力是对计算机专业实施教学改革的依据,因为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用人单位都期望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能力强、进入工作状态快,而且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并有较大培养空间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因此,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以上述岗位能力要求为最终目标。

职业岗位能力 职业素质 团队协作、职业道德、法律知识、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 关键能力 主动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工作能力

专业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常用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拓展能力 网络营销、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计算机专业的教师队伍培养结合各校具体实际师资情况,可以采用创新四层“双师型”混编的培养模式,教师团队中80%以上的教师应具备“双师”资格,教学能力强、学识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过硬,能够适应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专业又快又好发展。在师资建设上采用以老带新,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相关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的方法,从而形成教学质量更高、素质更强的师资梯队。

创新四层“双师型”混编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成四层阶梯状(图1),自下而上分别是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知识课教师、校企共建校内科研团队和企业工程技术员,在师资构成上包括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和企业工程师,共同确保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基础理论课教师:主要讲授一些职业素质课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健康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具备计算机专业的基本职业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知识课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技术所必须掌握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后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并具备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

校企共建校内科研团队:计算机专业采用与企业全方位合作的教育模式,发挥企业在实践经验和技术手段上的优势,共同合作开展校内的校企科研团队,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和实际教学效果,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

企业工程技术员:三年的培养过程中定期邀请企业一线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给学生介绍目前物联网应用技术最新发展,通过工程实践项目的讲授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树立自信,敢于挑战,对未来充满憧憬。

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性人才

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设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新模式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校企合作:教育部关于高等职业院校16号文件中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每个计算机专业根据专业办学规模的需要,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个以上,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学校和企业根据企业目前技术应用情况,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符合现代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专业教学:目前计算机专业课程基本上讲授课上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讲授知识为主,并做适当的教学示范,上机课学生做布置好的实验,完成实验报告。根据计算机专业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靠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学生需要大量的操作才能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强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以做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课程中的知识分解成不同的任务、案例和操作技巧融入教学内容,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应用情况,使课程内容紧贴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如条件许可,可在校内建设仿真工厂或实验室,让学生参与项目模拟开发工作,。

3、顶岗实习: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实践能力要求较高,高职院校可安排学生在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加入企业的项目开发团队,学校也可派出指导老师加入到企业的项目团队,以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任务与目标,以项目开发人员、教师和学生为教学小组,以项目各阶段为学习单元,以工程项目各阶段的任务书、实施计划,实施方案,报告书、项目完成情况等为考核内容,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项目开发能力。

4、职业技能培养

根据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项目的要求以及企事业单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快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同时积极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每学期在学校举行多种计算机职业技能方面的竞赛,通过校内的技能比赛,促进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参加省级和部级技能大赛做好前期的人才选拔和准备工作。

六、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革与建设,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以造就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大力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将一些理论较多,而学生难以理解的课程逐渐减少,开设一些一些企业中广泛使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另外根据一些新的课程的变化情况,鼓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年青教师编写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法的新教材,积极申报部级、省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主要内容如下:

1、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根据计算机专业工作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考试的要求,以及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学习顺序,科学合理地将专业课程划分为一些具体模块并根据课程情况提出学生能达到技能水平以及相应的评估标准以及课程和课程模块的教学方案及评估标准。

2、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实验实训指导、项目应用案例、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技能测试库等资源建设,力争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精品课程的力度,进而建设成为计算机专业网站和网络教学共享平台。计算机专业将从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入手,根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年青教师进行教学项目开发,并将项目开发的过程融入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去。

3、课程质量标准建设

制定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构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群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的基本规范,为课程模块能力考核体系和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奠定基础。通过课程质量标准的建设,促进教师能及时学习计算机专业先进的技术知识,并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

七、积极主动做好产学研工作,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到计算机专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上来,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及部级科研项目,并将科研活动与当前我国家在力发展的计算机服务外包产业结合起来,同时形成稳定的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的工作体系。主要内容和具体计划如下:

1、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和部级科研项目,努力做好科研工作

积极关注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我国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政策,申报院级、省级和部级科研项目,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跟上软件应用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进而进行一定的科研创新。组织年青教师要对专业知识不断追求,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促进专业的发展。

2、加强与企业合作关系,促进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将目前计算机技术领域最新的知识学习回来,补充到教学环节中来,带动课堂的教学工作,从而使学生能学到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更好的参加到社会工作中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组织年轻教师到企业第一线去,参加企业实践工作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提高教师、学生的专业水平,在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服务。

八、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了专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专业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全面的质量监控管理,才能有力的促进和保证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立体化闭环控制质量监控体系。

立体化闭环控制质量监控体系结构体系主要从教学质量监控和人才培养方案两方面出发全面系统监控专业的培养质量。在教学质量上对教育教学中的师资力量、教学大纲的制定、课程标准建设、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试卷内容等进行监控。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课程合格率、各项技能大赛获奖率、具备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毕业率、就业率和就业层次进行综合监控,同时通过毕业生追踪调查和企业一线用人单位的评价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高质量和与时更新。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上采用教学信息监控,通过日常的教学秩序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教师教学能力检查,系部教学信息反馈和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等常规教学信息收集渠道,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动态问题;运用教学督导监控对所有教学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方案等进行经常性的随机督导和反馈;使用专项评估监控,通过校内新建专业评估、优秀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借助目标监控辅助过程监控,利用评估的诊断功能,促进有关方面提高工作质量。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由学院、系部和教研室构成三级监控体系,各部门根据管理的职能,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监控。学院的监督机构主要是学院督导办、教务处、专家委员会等机构,是监控执行的中心,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系部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不断完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专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九、结语

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与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将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为已任,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出符合社会和企业用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周洪斌.许礼捷.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与实践 [J]. 福建电脑,2009,3:28

[2]袁锋,张洪军.基于岗位群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设计[J].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 15( 1):106-107.

[3]于敏,王芳.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 科技广场, 2008 , 1: 174-176.

[4]王敏,张文娟。探究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J]. 科技信息, 2008 ,16: 264.

[5]张南宾,刘小平.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J]. 职业教育, 2008 , 6: 13.

[6]向冬临.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1):23-25.

[7]王顺利,梁政,张云云.“按类教学,分段培养” 高职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11: 127-130

[8]吕生荣,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探讨。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09,4:169-170.

[9]陈豫,黄冬梅,陈庆海,王爱继,杨东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8,8:148-149.

[10]李占波,李学相,欧研,姬莉霞,卓伟.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6, 11:27-29.

[11]龚涛.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91-93.

[12]郑燕华,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2:63-64.

[13]唐建华,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教育质量监控体系[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 1

[14]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

[16]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EB/OL]. [2009-05-10] create.niit.省略/news.asp?dtitleid=7.省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课程建设 行业需求

计算机专业学科是中职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质学科,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教育却显得相对滞后,与社会需求尚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比较侧重于基础操作性教学,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和系统化,但是,整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当今社会的需求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多年计算机教学一线的教学开展和观察,我认为计算机学科在专业定位上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加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这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计算机学科在中职学校更好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职计算机学科主要面临的问题

1.行业需求越来越专业化

现今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侧重于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开设的各门课程也是为这个目的而服务的,其中计算机学科在以往的专业定位于专业学科,侧重于培养服务计算机行业的学生,教师使用计算机等级考试,文字录入及编辑操作等教学方法,让许多人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

但是现在岗位的需求上,越来越体现着行业的专业化,例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计算机网络管理、后台数据库维护等,这些行业需要计算机学科在以往的基础学科之上,更新课程设置。

2.高学历人群竞争日趋严重

在以往的教育规划中,中职培养有经验的技能性人才,高职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人才,大学等高等院校培养研究型人才。但是伴随着毕业生的竞争日趋严重,学历间的培养差异并没有很好的划分开毕业生竞争的片区,很多原本属于中职学生从事的岗位也涌进了很多高学历大军的加入。在竞争中,计算机学科的中职学生明显处于弱势,在学校所学习到的基本知识和简单的动手操作不足以与其他类型学生抗衡,而本身的学历低也使用工单位偏向于选择同种类型的其他学历人群,甚至这一度最热门的中职专业成为了现今在学生分配上最让人头疼的专业。

3.计算机学科本身发展逐渐细分化

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未包括通常在数学系开办的“软件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学科现在不单单只是一门学科,它向其他相关学科进行了深入的渗透,本身的研究也逐渐细分化,如果学生还是只学习单一的基础知识,势必与其他行业要求差异越来越大。

二、中职计算机学科教育解决对策

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计算机学科在教师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中,势必会发展得越来越完善。

1.对计算机学科性质重新定位

在传统教学中,无论何种性质的中职学校,普遍将计算机学科定位于专业学科,成立专门的计算机教研室以便于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和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但是,每个学校,甚至每个不同类型的专业课程对计算机教学程度的要求的多样性使计算机学科存在着部分区域属于专业类型学科,部分区域属于基础类型学科,针对情况不同,在制定上也应有所区别。

(1)针对商业服务类型的学校和学科而言,计算机学科属于专业课程设置,针对学校各学科制定不同授课内容。

(2)针对机电,数控等专业加工型学校和学科而言,计算机学科属于基础类型课程开设,属于基础教学部分,由基础教学统一调度。

(3)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就业规划,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统一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随后分开进行课程设置和考核体系。

2.内部调整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

以往的课程设置里,主要考核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打字速度的达标,在新的课程设置里,我认为根据面向学生群体不一样,课程设置上也应有所更改。

(1)针对商业服务类型的学校和学科而言,除传统的基础课程外,另外增添图形绘制与修改,数据库建设与维护相关知识,并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2)针对机电,数控等专业加工型学校和学科而言,削弱传统的基础课程,不对学生打字速度做过高要求,基本了解使用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侧重于教授工程绘图,网络检索相关的课程,以辅助专业类型的授课需要。

(3)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根据就业规划,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分别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专业授课内容,侧重于动手制作的能力,多参加各种级别的竞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创能力。

3.扩展计算机学科教学范围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教学,对相关边缘学科知识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开设和讲解,使学生更加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例如电子电工课程,信息课程等都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因为传统教学的惯性而对变革有影响,但是只有不断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才是能蓬勃发展的社会专业。在具体操作中,还需要注意一些方面的开展,更好更快的完善我们的计算机学科建设。

4.注意学校性质对学科的影响

现今的中职学校根据自己的不同专业设置发展成为了不同类型的学校,他们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即使是同样的科目,在开设的过程中也会侧重点不同,把握好学校性质,是计算机学科设置的关键,不能将其他学校的计算机学科开设照本宣科的挪用到自己学校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进行社会自才是正确而明智的。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中职学校对企业的服务性比其他类型的学校都要明显,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一线员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尤为重要。学校应在学生教学的不同阶段里安排学生到企业去参观和学习,明确学习目的,随时确定企业需求,调整学习目标,使学有所用。随时明确企业的最新需求,这也是中职学生与其它类型学生竞争的一大法宝。

6.加强师资力量的不断更新

教师是教学环节的驱动者,教师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素质和专业素质,同学生一道明确企业需求,参加各项竞赛,提高授课和动手双重能力,使教学目标能如期完成。

以上是笔者对计算机学科改革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一点己见。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力求使计算机学科教学更加适应行业需求,学生能真正成为具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职业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既是我的职业需要,也是我不遗余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同时对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指导。

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迎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对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目标是培育合格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首要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育优秀人才。这些都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既为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需。特别是在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管理一线的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数据表明,社会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多项生产技能、具有浓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数量持续攀升。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我国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教育资源出现不平衡性的问题,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素养,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院校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定位、学生特点、教师配备等方面有别于一般高校,所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具有一般高校不具备的特点。

1.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突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适应未来职业需要,这也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十分明显。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计算机理论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开放内容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新系统、新软件不断推陈出新,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这就给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适应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正确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特征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上机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生源广、来源千差万别,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对于有的学生来讲,入校时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运用;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导致在上机练习时,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而有的学生则对上机感到无所谓,会把上机时间作为游戏娱乐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引导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人才倾斜等方面力度都在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尽管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参加高考学生数量的减少,这给高职院校招生、教学与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其他技术专业或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只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形势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首先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必须认清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抓住症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1.计算机教学定位相对模糊。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定位,是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定位不仅有利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职业技术学院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计算机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普及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这就对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计算机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学校有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计算机办学定位准确、计算机教学目标明确对相关专业的发展促进作用大,然而现实中,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没有对计算机教学进行科学定位,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准,这就削弱了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就业趋紧、社会声誉差,直接影响职业技术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计算机水平千差万别。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不断变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地区差异的影响,使得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和计算机素养参差不齐。即使现在基础教育要求各年级都开设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局限,特别是受师资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计算机教育中,课程设置、师资的配套、教学软硬件条件方面,都存在诸多的差异。学生计算机水平千差万别的现状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都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在组织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强化基础教学,将使这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开展。而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如果压缩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如果在组织计算机教学时,不能兼顾这两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他同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这样的话,整个班级的计算机教学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核心是通过科学高效的教学,培养具备较高政治、道德、文化素养,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这种独特的定位与职能,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重点与普通高校具有明显的区别,要求职业技术学院更趋向于技能培养,而非侧重于理论教授。现实中,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组织,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往往还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于计算机操作与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考核与考查,也更多地反映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很少把精力放在实践技能的考核上。即使是对实践技能进行考查,也相对宽松,对于一些考查操作的试题,往往只要通过背记知识点,完全不需要通过上机实践就可以轻松过关,导致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在正常安排的上机活动中,草草应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网聊天、打游戏上,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特色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落实。

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讨

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专业院校,要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不断提升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水平。

1.创新计算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是推动教学的内生动力。计算机教学要坚持以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开放办学,培育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立足教学创新,以提高兴趣为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流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等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又要注重把一些社会热点、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教学过程。此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程,做到既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程序课程的需求,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自学与互动合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开展自学与互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互动、合作学习。通过制定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细化学习内容,合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任务的方式将整理后的问题下达到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问题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学习,之后把讨论后要介绍的知识或者任务完成的过程用幻灯片的形式在课程教学活动现场进行讲解与展示,最后由授课老师对演示内容进行最后的讲评与更正。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人机互动”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与开展互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得到不断提升。

3.打造良好的实习条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职能注定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习环节的教学,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践性、应用性特征需要突出,需要得到更多关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使学生来有所学、学有所会、会有所用,切实提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技能。要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实习场地及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计算机教学的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增强学生的实习兴趣,增加人人参与实习的机会。在抓好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认真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竞赛,并将其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兴趣小组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指定专业教师进行跟踪辅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拓宽计算机学习空间,增加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

4.搞好毕业生就业对接。职业技术学院的核心职能就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适合社会需要、企业所需的人才,充分就业是职业技术学院必须要认真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学校深入社会、企业广泛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技能掌握范围,掌握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对接,广泛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订单式”教学,充分发挥企业生产设备齐全、生产条件优越的条件,使企业成为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重要实习基地,使学生提前进入生产实践,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陈步英.浅谈高职计算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双向同步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3).

[2]贵颖祺.工学结合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中的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0(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7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 计算机专业 教育 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也处于了关键时期,职业技能型人才成为了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稀缺人才,为了更加迎合社会的需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专业知识更加贴近社会市场需求,加强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从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遇。但据调查显示,从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并没有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变化进行深化改革,传统式的教育方式仍旧存在,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而言,教育教学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计算机教育缺乏专业性,计算机专业理论性高于实践性,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等等,种种教学弊端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对此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

1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也开展了很多的教学改革,计算机专业教材改革更加贴近中职生的职业性,以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取缔了传统的教学方法等等,各地职业院校都提出和实行了许多创新思路、改革方法来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如海南经济职业学院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改革效果。

然而改革成果显著的背景下,很多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忽略了计算机教学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忽略了计算机教学与企业实际应用之间的关联,因此不能很好地为学生后续专业的学习和企业上岗就业做好铺垫,加上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程度非常有限,计算机应用能力还是停留在较低水平。

对此,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各大中等职业学校根据本校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更加注重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

2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现阶段,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教学与专业应用结合不够。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技术专业性、加强培养中职生计算机技术水平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而现在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则是过于理论化和通用化,没有根据职业技术学校不同技术专业的特点进行贴近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中缺乏内容创新,惯用的通用化计算机教材,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专业实例、案例,根本无法调动起中职生学习能动性。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并没有针对性的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内容更新,并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问题。

2.2教学课程设置不科学

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并不科学,特别是针对于专业应用方面的教学需求并不明确,导致计算机专业内容学习根本无法与中职生社会实践就业相融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并没有十分重视学科与社会的结合、学科与学习者的结合、学科与学科的结合,仅仅重视的是计算机学科内的结构完整性,使得计算机课程结构过于单调,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僵化封闭,不合理的计算机课程设置必然会影响整体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让中职生感受到计算机在自己专业应用中的重要性,从而降低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2.3计算机专业理论性高于实践性

在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制约,很多计算机教师仍旧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教育以理论课题教学为主,附加上机练习课,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导致中职生计算机操作动手能力较差,没有体现出中职生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计算机实操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中职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大降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不会提升。

2.4教学考核体系不健全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发展,很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甚至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使用程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很多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并没有完善的、科学的教学考核体系,考核中职生对计算机掌握情况,依然沿用传统的纸面笔答,导致学生更多以死记硬背的形式应付计算机考试,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形式,必然导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成为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3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涵各色各样的技术专业,由于技术专业的不同,每个专业学生的技术侧重点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就不要大同小异,而是要以每个专业学生的特点为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有专业针对性来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补充性教学。

如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计算机专业内容时,可以侧重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这样可以更加适合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日后单位中的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计算机相关应用工作。

3.2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特色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从企业的专业应用方向为标准,将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更为开放,建立适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式教学模式,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

如有些中职技术专业可以对课程计划、课程内容、授课方法、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做相关的改进和置换,特别是对于一些与计算机专业更为密切的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专业,可以打破学科体系,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规划,增加数据库等其他课程的开设,增强和扩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管理能力。

3.3科学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实操能力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要坚持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摒弃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板教学方式,应努力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职业教育,倡导、实施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实行专业模块化、软件智能化的教学方法。

如对于建筑、安装专业而言,在开展计算机专业教学时,可以采用软件智能化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根据各专业应用的核心课程,制作出智能化的教学软件,可以把整个装饰工程中的各个工序通过计算机展示出来,这样的呈现会使教学效果更为清晰和明显,生动的画面模拟,让学生更加了解了装饰工程各个步骤和环节。

3.4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考核制度,一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要不断的改进、优化考核方式,为了实现考教分离。可以将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分为基本能力+日常学习状态+专业案例应用考试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占学生总评成绩的一定百分比例,按一定百分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建立健全完善的教学考核制度,这样既可以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机基本知识,还可以考核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能够大大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大专业案例应用考试成绩的比例,可以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的重视,能够使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4结语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需要中等职业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计算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化改革,坚持以中职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更加突出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和专业科学性,建立健全教学考核体系,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改革方式将计算机教学融入到学生职业应用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输入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致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与教学改革研究进展通报[J].计算机科学,2010年11期.

[2]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年35期.

[3]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13年01期.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国内高职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据统计,IT职位需求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这表明IT人才供不应求,但近几年来,从网络到纸质媒体盘点高职就业“红黄绿牌”专业榜单,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直被亮黄牌专业。经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办学特色不鲜明,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特长不专,学生三年毕业后,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本文拟就该专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给予解析,提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从专业方向选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模式、技能训练、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 传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为了配合我校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围绕职业岗位(对应于企业的岗位群或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我们最近对我校08、09、10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发现本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问卷问题涉及学生接触专业课程的时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形式、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环节的教学、专业技能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教师教材以及学生从事计算机领域工作的胜任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调查结果揭示了以下一些问题:

1.1 基础课与技能课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一主要是公共课,大二上学期学习基础课,大二下学期和大三上学期(一般上10周课)才涉及专业课。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二下才开始接触专业课,时间太迟,并且大约25周(二个学期)内要学完多门较深的专业课程,时间集中且短暂,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1.2 基础类课程比例过高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公共课的比例占33%,基础课的比例占到28%,专业课的比例占到10%,选修课的比例占到6%,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占到23%。公共课、基础课占的比例太重,同时开设的课程门数太多,受学时总数的限制,每门课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蜻蜓点水,难以深入系统地讲解,学生也未能有机会深入下去。

1.3 培养目标宽泛,课程设置繁杂

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具有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库、信息处理、图像处理、网络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课程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电子与逻辑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综合布线技术与组网、网络操作系统及配置管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编程、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程序设计、Flas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主要课程设置来看,理论课程偏多,职业技能课偏少,且基本涵盖计算机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领域,电子技术、软件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图形处理等领域。从形式上看,这种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定,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宽广的就业去向,事实上,涉及的广泛和学制的有限性,使得学生三年什么都学了但什么也没有学会,无一技之长立足于企业。这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岗位逐步细化,专业分工越来越明确背道而驰。

1.4 课程设置的模板与本科类似,仿佛是“学制袖珍型本科”

我国多数高职院校仍沿袭着传统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采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即便根据高职的人才培养的需求特点调整提高了实践课的比例,但理论与实践仍然缺乏有机衔接。

1.5 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高职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而实验实训是学生获取技能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历史原因,基于高职特色的实践环节不落实,导致学生动手能力缺乏。一是学校口头上重视实验实训,但因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很难付出实施。二是校内实训条件简单,缺乏职场性的设计,只能满足高职教学简单实验实训要求。三是实训项目缺乏针对性,只能满足实训课程的课堂内操作。四是用模拟软件的实训代替真正的实战训练。

1.6 教与学缺乏高职特色,教学方式陈旧

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中心,理论知识偏多、偏深,过于重视公式的推导。验证性的实验代替学生技能的培养。缺乏启发性教学、技能拓展性教学,没有突出实践性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7 “校企结合”模式流于形式

学生走进企业,给企业解决了一些人力资源的问题。企业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目的,企业出于对生产效益与质量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很难给予学生在相应的技术岗位上真正锻炼的机会。实际上的“校企合作”都是仅为学生提供参观或短期打工而已,不能满足理想的校企合作形式,即满足学生“半工半读”。

1.8 师资数量匮乏

师资力量不足成为目前制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是教师数量不足,造成的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占比例过大,“双师型”教师缺乏且培养体系缺乏创新性;三是教师技能不高,大多数现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胜任高职教育对技能教学的要求;四是引进高质量、高学历人才机制不健全,且人才容易流失。

1.9 教材建设泛滥

高职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其鲜明特色,这就要求高职教材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教材,更不能借用中职教材。教材建设泛滥表现在:一是高职开办初期借用同名称本科或专科教材;二是中期使用校内自编教材,而这些教材不能体现以“应用”为宗旨,教材内容脱离市场,实践指导性不高,更新速度慢。三是近几年又出现了另一种倾向,因图书出版业逐渐向市场接轨,而使各种版本教材冠以“高职”字样,但并没有体现出高职特色。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2.1 确定专业方向

通过对武汉富士康、长飞、普胜科技、鑫人达科技、汇众网络、中地数码、晓通网络、东湖高新开发区等30余家大中型企业用人情况的调查,企业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的主要岗位群是计算机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计算机产品生产及管理员,楼宇、物业、酒店通信网络的安装、调试、保养人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电子商务技术员,计算机系统维护员,网络管理员,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等。在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我校的校情及学生的基本状况,在繁杂的岗位群中,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论证,我们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定位在“网盾工程”应用能力上,以此为核心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从第一学期开始就接触“网盾工程”职业课程,将“网盾工程”课程均匀分布在各个学期。

2.2 构建合适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路径。从企业对“网盾工程”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出发,分析其职业能力结构,构建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按职业岗位设计课程:职业岗位要求对应职业课对应职业技能课够用的基础理论课必需的公共基础课,力求实现课程与岗位需要的更紧密衔接。“网盾工程”职业岗位设置四个模块,①计算机软硬件训练;②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③网络安全管理;④网络部署。与每一模块对应职业课程3-5门课程,职业技能课2-4门。删除与“网盾工程”无关的课程,在保证必需公共课的基础上,专业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相应增大“网盾工程”技能课的比例。

与“网盾工程”职业岗位模块对应的课程:(1)计算机软硬件训练。计算机组装与维护、Window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2)局域网搭建、逻辑层次布局训练。Linux桌面应用、Linux系统配置与管理实训的配置、路由器与路由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线局域网组建实训、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实训、交换机与中级路由及实训。(3)网络安全管理。病毒与黑客防范、计算机病毒防治实训、防火墙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实训。(4)网络部署。无线局域网基础、无线网的配置与调试实训、应用密码学、Linux网络服务与管理、Linux架站实务。

新的课程体系,围绕职业岗位设置课程,着眼于岗位职业能力,重点突出网络应用能力,课程设置实用性强,学生三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技能,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

2.3 技能的训练

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提高的原则,“网盾工程”设置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到职业能力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阶梯实训教学模式。

(1)“基本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文件和打印机资源的共享设置能力;网线制作能力;网络布线能力;网络工具及设备的使用能力等,训练基本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2)“职业技能”训练:主要完成计算机网络设备安装配置能力;网络操作系统安装配置能力;网络应用软件工具的配置与使用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技术应用能力。(3)“职业能力”训练:主要完成小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建、维护能力,无盘网络组建与调试能力;无线网的安装与调试能力。训练一定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4)“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主要完成中型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安装、运行、维护能力;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控与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2.4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不仅能够深化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从中掌握职业技能。根据调查,企业需要的新员工要求动手能力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不需要进行更多的业务培训。为了培养与企业“零距离”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对本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设置专用机房,所有需要用计算机操作的相关课程全部安排在机房上课,实施“边讲边练”的渐进式的教学模式,同时把机房营造成“专业+公司”的模拟公司,布置成企业环境,一切依照公司的管理规定来运作。进入模拟公司,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主管和员工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角色。在模拟公司上课既解决了教师讲授理论时的抽象,以及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操作步骤的难题,也改变了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状况,更有利于学生与企业实现“零距离”。

同时学校投入百万,购置二套CISCO网络实验设备,包括CISCO路由交换设备,CISCO防火墙设备、CISCO无线设备等,实验设备可进行路由交换、网络安全、无线网络、IP电话域网、广域网、无线、网络安全、VOIP、综合布线等方面的实验内容。学生在实训室可以“真枪实弹”训练。

2.5 校企合作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这些企业主要有:武汉富士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鑫人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对促进产学合作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我们聘请武汉普胜科技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骨干担任特聘教授,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对学生现场岗前培训,逐渐适应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管理;同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到公司的主要岗位上学习,有的是网络安装、网络调试、网络安全管理等,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职业技能提升的锻炼,而且为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我校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支持企业发展,这样互惠互利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

2.6 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安排他们下企业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加强在岗教师的培训,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等新知识。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办出水平和特色的关键,扶持专业教师从事产业开发或者走进生产经营第一线,以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行业第一线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指导等活动,指导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提高教师待遇。以事业激励人,以情感关爱人,以待遇留住人,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稳定教师队伍。

2.7 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教材建设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对高职教材建设的管理力度,防止高职教材泛滥。有关主管部门应建立教材编写、审定分离制度,聘请专家、学者、一线的教师以及行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审定工作。二是要突出高职的核心----应用、实用、实践。高职教材的编写符合高职学生群体认知水平,理论以够用为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环节,以具体的任务驱动和企业的实际案例来组织教材的内容。三是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及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是构建教材的立体化。在配齐教师参考用书、学习辅导书、练习册、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配套教材的电子教案、音像、多媒体课件、电子或网络教材。

3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专本衔接;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50-03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背景及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广东省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东省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重点,统筹协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做好技能人才培养、实训、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工作,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到2020年,力争使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形成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格局。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批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特别是互联网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激增。从近期对人才市场的职业需求分析来看,广东省人才总需求中,信息技术人才占55%,其中仅IT专业人才缺口达到25万名以上,而且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虽然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好、学科建设基础扎实,但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欠缺,而高职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上较强,专业紧贴生产一线,能满足企业与岗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实践机会,但它在专业理论上有待加强,所以要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上的问题,就要与本科院校专业对接,与企业合作联合教学,协同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强调“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强调“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2]103号)文件精神,对于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来讲,首先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积极发展服务我省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学科专业,着力提高工科专业比重,构建优势学科专业群。其次,要形成促进各高校合理定位、错位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建设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省属本科高等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打造一批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的示范性(骨干)高职学校。本科院校具有雄厚的学科优势及师资等资源,高职院院校具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等资源。从国家、省教育规划改革文件精神来看,适时开展省属高校与高职院校协同办学,既符合教育改革的大方向要求,在获得政策支持的基础上也充分发挥了两种类型院校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为打造新型办学模式、最终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提供有效途径与措施。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的意义

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科技转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开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协同培养的改革,形成高职院校“3+2”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可以完善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深化高职学生的内涵,提高本科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构建广东现代产业提供更有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在国内外IT产业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广东省力争打造有全球竞争力的高规模的计算机技术产业群,计算机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珠三角洲地区企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依托的产业、行业、企业的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计算机类专本对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为珠三角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高技术技能人才。高职学院计算机类专业是需要培养专业技术能力较强的专业,应具有高理论技术开发水平,所以,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多方位多层次联合对接,如:高职学校和本科院校的对接、高职学校和企业的对接,另外,还得需要上级政府部门及人社厅的支持,通过专本对接、校企联合、政府支持,成立协同创新合作平台,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降低办学成本;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企业用人需求、人才产业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性人才,这是珠三角地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的需求。计算机类专本对接人才培养的创新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专本对接、校企联合,这种两对结一合作不仅培养了学生能力和知识并重,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模块及实施过程也达到了灵活灵用、教学相互交替,同时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专业特长的培养,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理念,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求。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总体思路

根据协同育人总体思想,高职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要充分按照产教结合一体化。课程构建要与本科院校及企业需求链接,教学上可以理论和实践进行分类指导、管理上分线管理,课程构建进行模块划分并开展多样性的课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更好地推动学校教学优化和发展。

四、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方法

1.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之前要对校企合作企业及学生进行访问和调查,通过调研,更加明确对应学生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构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且分析和总结出核心职业能力和核心课程。

2.创新协同育人机制,重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综合设计计算机专业“3+2”五年制本科的培养模块及课程内容模块,每块培养模块的讲课和考核进行分工,通过高职、本科、行业、企业分别完成不同课程模块或模块中的不同部分,以发挥各自优势,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3.改革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化,在行业、企业的参与下,制定计算机专业与课程标准;将行业认可的相关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及认证的内容,如: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分析师、软件工程师等引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考核标准化,本专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充分保证协同培养的人才质量。

4.根据信息化产业、金融行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依据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广东省教育厅、省人社厅、本科、高职与企业五方联动,制定和落实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准工程师的毕业标准,凸显协同育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以国际行业标准为引领,促进专业标准化建设。(1)引进行业企业国际化职业标准,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职业岗位要求,重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由学科教学型转向应用型,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2)以国际化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我省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和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创造有利于汇聚国际资源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环境,随着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立,将引进国际性金融企业总部和双百金融企业进驻,需要着力打造一大批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竞争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通过设置金融英语、网络金融、金融信息安全等与国际金融行业相适应的课程,以适应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的国际化就业的新趋势。(3)本专企协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既定的专业与课程标准,构建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本专企协同的“督教、督学、督管”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与评价、反馈与督促。引进第三方评价,实现“管办评”分离,形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

五、高职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效果

1.通过开展计算机专业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3+2”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办学绩效,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2.依托产业需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实现高薪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3.搭建一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签订中心;培养一批具有高技能职称、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积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与培育模式;初步积累五年高职教育的办学经验与培育模式。

4.逐步加大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扩大协同培养的专业群;开创五年高职院校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的纵向、横向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输出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使企业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总之,通过开展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院校对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协同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可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3+2”协同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模式,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办学绩效,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依托产业需求,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提高毕业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和满意度,实现高薪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科院校 教学质量 连续性 高职教育

论文摘要:为了解决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开设计算机课程偏少、不合理、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等的问题。通过多年从事计算机教学的研究和在校的实践,提出了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方法和对策,并提出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分级、连续性和层次性教学模式。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vb.net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农科院校;教学质量;连续性;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S126

Discuss on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O Yu-dong

(Zhengzhou College of Animal Husbandry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 nan, 450011, China)

Abstract: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fewer and unreasonable courses,the lack of continuity and hierarchy of courses in the computer teaching of non-computer majors for agri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fter many years of the study and practice in computer education,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s are proposed for non-computer professional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and the grade, continuity and level of teaching are proposed. The student's actual ability is improved greatly.

Key words:computer teaching; agriculture colleges; teaching quality; continuity;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省略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2] 张玲. 优化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几点思考[J]. 职业技术,2008(11): 15-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2篇

1 引言

在告别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在农业发展逐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的进程中,越来越需要既懂农业技术又懂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全球兴起,现代的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向农业领域渗透,对农业的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就我国整体范围看,农业的发展速度较缓慢,远低于工业的发展速度,农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早在70年代就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应用则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作为培养跨世纪农科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对农科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和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2 目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针对我校和其它兄弟院校的调查研究,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以下几点:

1)重视不够。因为,这些学生是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领导、老师认为懂一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就行了,不需要更深的计算机方面知识。如会上网、聊天、打字排版就行了。在将来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中,学这么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在农业科研中怎么能充分利用好计算机这个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的速度和质量。对学生来说,意识不到计算机的作用,意识不到计算机是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知识是解决未来工作中面临问题的钥匙,而是仅停留在文档处理、表格处理的认识水平,对编程等认为“高深莫测”,缺乏信心。

2)所学计算机课程较少。进入90年代,各高职院校基本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其它有关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基本没有开过,一般只学一个学期,最多60个学时,到目前为止,我校大多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和学时还是这个情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世界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的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新的巨大变化。在这个信息时代的社会中,作为一个农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这么一点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在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中根本不够用,距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相差甚远。

3)计算机课程开设的不合理。大家都知道因材施教这个道理,在农科高职院校里,要根据不同的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4)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每年我校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有的学生是对口生,有的学生是普招生,他们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已学过计算机知识,有的学生没有学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极少数学生学的计算机比较好,不少学生一无所知。

5)目前农科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在学校三年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应连续不断地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分层次进行教学。

3 提高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教学改革设想和策略。

3.1领导、老师和学生要充分认识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需要校级领导的充分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加大投入, 筹集资金,改善计算机设备条件,淘汰使用多年的机器,及时补充新设备。(2)加强管理、资源共享,学校机房众多,由于涉及多个系部,因此难以统一协调管理,设备使用和人员工作整体效率低下。一方面是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个别系部教学实习资源充足,设备无法发挥作用,有些系部甚至购买的计算机多年未投入使用。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快,超过一定时间不用造成巨大浪费。通过制定协调的政策,开放全校机房,统一调配,可以优化管理全校资源,使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的新设备能发挥最大效益,提高使用效率,把设备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的重视与大力支持外。教师必须认识到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掌握太多的计算机知识。教师要转变这些旧观念,就要走向社会,深入农业企业搞调查研究,参与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我校一位教师就是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开发出了一个养猪管理方面的软件,这位教师并不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足以证明了,随着现代农业信息化的大发展,愈来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既具有本专业方面的技术知识,又比较懂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人。

要达到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除领导和老师的重视与 大力支持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对在校学生来说,由于没有深入到专业研究,仅处于专业学习阶段,难以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学习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仅停留在知道专业需要计算机理论和基本技能。知道相关内容很重要,但不知道如何用,需要学到什么程度。许多同学只重视一般的键盘操作,他们误认为打字速度快就是计算机操作熟练,而往往忽视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和训练,把软件编程看作高深莫测。部分同学计算机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对学好计算机缺乏信心。针对在校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该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科研企业去参观。组织这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去做报告和讲座。

3.2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和学时数

我们要到农业企业去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重新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增加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加大计算机教学的学时数,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的,增加开设“猪博士”管理软件的学习、“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于现代养猪场开发的)软件”的学习和“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等的学习。同时建议每个非计算机专业都要学习一下《信息检索》这一门课。信息检索具有三大重要意义:1) 避免重复研究或走弯路;2) 节省研究人员的时间;3) 是获取新知识的捷径。同时,增加上机学时数,让学生多上机多实践,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3.3因学生基础不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高职农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现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和形式上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因材施教,可以在学生入学后统考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根据统考成绩将学生分三个等级,对每个等级进行编班上课,根据不同等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授课方式、不同的考核方式,等级高的即基础好的班级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增加信息量,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基础较好的同学能学到更多的新知识。等级低的班级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学习,学习进度慢一点。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模式,使计算机教学既符合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现状及规律,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3.4要保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和层次性

连续性。计算机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计算机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快,学校安排的有限的课时难以达到预定要求。此外由于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低年级开始上计算机课时,学生很难将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结合起来;高年级进入专业课时,有了将计算机与专业问题结合的机会和需要,但却发现计算机知识仅停留在表面和能够应付考试,与解决问题的要求相去甚远。

鉴于此,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应结合专业的课程进度保持连续性,积极研究教学安排与专业的结合,使计算机知识及应用教学融入整个专业教学课程。结合专业课程的进展,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应用,在其他课程中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穿插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保证三年大学学习中计算机学习不断线,使学生认识到并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

层次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曾提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三个层次”,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就是要根据“三个层次”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和指导计算机基础教学。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文化基础。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具备计算机的一般通用认识基础。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基础。根据各个专业的不同需要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解决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具备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工具的基本技能。根据专业特点选择课程,例如我校的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可选《养猪场信息管理系统》、《现代化养猪生产管理软件》、《Access数据库》等。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层次的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在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例如猪生产与疾病防制专业教学课程选择《程序设计》、《信息检索》等,总之,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特点组织相关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体系,体现连续性和层次性。

3.5对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对于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成为在校学习和未来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是展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面。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属于重要的公共课程,很多专业在要求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同时,更侧重计算机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这对承担农科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改革计算机教学模式,提高计算机学科教学质量,才能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更好的为专业提供支撑。尤其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除了在学校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外,在走出校门后,更应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跟踪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能力。在全面提高高校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非常重要。实际上学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远远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多人将不得不接受计算机技术的“再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4 结束语

总之,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完善本学科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要让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好计算机,各级领导、教师及学生都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认识这个问题,重视计算机的学习,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计算机技术引领下,深入研究、探讨改进农科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方式、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于专业需要的计算机教学的新路子。坚持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注重计算机应用的不同层次需求,将会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计算机应用课程更好的与相关专业结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农业信息化和科研方面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中滨,孙红敏,等. 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 2009(6): 59-6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3篇

一、后危机肘代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后危机时代,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的重任,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学校除了提出了要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之外,还要进一步改善毕业生就业状况,因为这既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后危机时代要求高职院校要准确进行就业定位。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导致一次就业率低,甚至是不能如期毕业。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生产相对放缓,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呈现出供大于求的严峻形势。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调整毕业生就业定位,通过全面正确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认清形势,调整期望。要充分认清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就是要培养具有比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掌握更多知识和更高技能的劳动者,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的教学培养计划,与就业岗位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

(二)后危机时代要求高职院校要突出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培养。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技术的不断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被社会广泛使用,其产品占据庞大市场份额的成熟技术,掌握这些新型技术的专业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高职院校要紧跟时展步伐,高度重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产业核心技术培养,依据主流技术发展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突出IT类专业特色,探索符合新型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与发展思路。要细分职业岗位,突出岗位的社会分工和差异性,针对新型职业岗位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后危机时代要求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强化就业培训。后危机时代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比较大,但处于低端一般技术人才的需求有所萎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大毕业生相关就业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技巧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就业能力,是适应社会需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毕业生就业技巧对于毕业生求职成功与否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引起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比如要教育毕业生在求职时要懂得礼貌礼节,服饰打扮要力求朴实大方符合应聘职业要求,顺应招聘人员的思路和心理回答问题,语言表达简明扼要、真诚朴实,行为举止与应聘职业行为规范要求一致等。通过行之有效的就业培训,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计算机教学,作用突出,意义重大,要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进行认真研究,探索科学的教学目标,力求达到应有的效果。针对高职院校特点,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点培养通用素质与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切实为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需要,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用素质与能力就是要通过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之后,毕业生具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比如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网络应用能力、信息搜索能力等,通过这些知识的掌握,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专业应用能力通过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基本工具,应用于高职院校学生未来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中的能力,能较为灵活自如地将计算机技术用于本专业岗位应用实际。按照这两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科学组织教学,可以有力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三、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素质对策

(一)提升计算机教学理念。要以开放的理念来指导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设置应当紧跟时代步伐,应当反映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现状,及时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要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教学理念,注重突出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搞好课堂与上机实践的衔接与配合,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计算机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展需要,重视在未来工作岗位技术应用上下功夫,不搞“大而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4篇

1.1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随着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计算机发展水平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旧有的计算机职业教育当中,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仅仅包括了打字、办公软件的应用以及数据库的应用等内容,因为在当时来讲,这些内容的学习就足以帮助学生熟练地应用计算机来处理办公室日常事物,而这也是当时的计算机应用的主要目的,因此,学生只学习这些内容就足够了。但是,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各种现代化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辅助人们处理各种日常公务。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不断地将这些应用拓展到教学内容当中,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应付日常的计算机办公事务。

1.2计算机职业教育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要求提高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开始接触计算机,他们凭借着自学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这些计算机技术则是我们进行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主要任务之一。因此,导致了计算机职业教育的优势不断地丧失,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能力,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而不仅仅是只会进行相应软件的操作。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凸显出在即的优势。所以,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使学生能够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才能够不被淘汰。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文/刘振名张福峰

1.3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职业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一批应用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只有应用能力强,实际操作水平高,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岗位竞争中有一席之地。但是,现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的应用能力并不尽如人意,很多计算机职业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并不强,在面对一些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意外时,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合理的应对,大大地降低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同大学生相比,职业教育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同时又没有相应的学历,而同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相比,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又较差,所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扬长避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只有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才能够牢牢地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趋势。

1.4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随着现代社会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感受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更新,因而需要不断地进行新的计算机知识学习以使自己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这是由计算机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人们多元化需求的推动之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快速地朝着便捷化、实用化、人性化的方向迅速发展。这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这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要想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就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以最终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这种快速发展变化的趋势。

1.5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对接

在很多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都达到了中等教育的水平,并且与高等教育开展了无缝对接。在可以预想到的将来,我们的计算机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从业必备的职业技能,而且还要求其能够具有一定的学科基本素质,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计算机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就产生了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无缝对接的要求,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可以使参加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够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对计算机问题进行进一步地研究,这样,才能够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发展,才能够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不断地在社会需要之下焕发出极大的生命力。

2、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2.1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更新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内容是把握计算机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促进计算机职业教育重新焕发生机的一个重要步骤。首先,去掉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计算机职业教育是一门更新较快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诞生,原有的技术等都会逐渐淘汰,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将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内容淘汰出去。其次,将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引进计算机职业教育的课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强大,实际应用效果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这些应用能够辅助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人们的工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计算机职业教育需要将这些应用引进课堂,向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达到实现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专业优势。

2.2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高计算机职业教育中专业知识的比例

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其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背后的原理,这样,学生在日后进行计算机应用时才能够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实现举一反三和在对旧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首先,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课程和技能实践课程的比例,改变计算机职业教育只重视技能教学而不重视专业知识教学的弊病。其次,通过各种方法开展计算机专业知识教育,彻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知识水平普遍不高,要其理解枯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地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以让其深刻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以为其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是开展计算机职业教育,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目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首先,对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社会岗位都要求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而对学生进行这些能力培训,做到使学生与社会岗位的需求之间无缝贴合。其次,加强实训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实际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和相关的计算机使用技巧的应用等。最后,学校出面与企业签订计算机人才培养协议,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按照课程安排进入到企业之中进行实习,学生的实习成果由企业享有,学生毕业之后优先考虑进入到这些企业当中,而企业则负责提供实习基地等。这样,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就能够在充分地训练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2.4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人们在职场中需要掌握的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尤为如此。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变能力。首先,提升其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虽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快速地发展,但是其根本原理等是相对固定的,变的只是这些原理等的呈现形式。因此,需要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其能够透过计算机应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进而快速地掌握相关应用。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养成不断关注学科前沿、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就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遇到新的计算机问题时能够自如应对。

2.5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一定的路径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

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是社会要求推动的,因此,我们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促使计算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造。首先,在计算机职业教育中开展基础知识教育,使培养出来的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质,满足高等教育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其次,高校可以相应地放宽对计算机职业人才的招收限制,使计算机职业人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到大学之中继续接受教育。最后,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特长班,招收特长生的形式让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进入到高校之中进行进一步深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完整的基础知识学习。如此,计算机职业教育便能够与高等教育产生无缝对接,计算机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够拥有更加良好的素质,才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3、结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要求范文第1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先进性原则;科研需要

一、引言

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培养专业技能扎实、职业素养全面的人才成为了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重要任务。在对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实验室条件不足,在组织课程教学活动时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刻理解[1]。为转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

二、对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三点建议

2.1遵循先进性原则。职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频繁用于教学活动,因此开展建设工作应考虑学生的实验需求,合理设计网络架构,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要求在变,学生的实践需求也随之改变。个别学校实验室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已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背离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新瓶装旧酒”式的实验室建设没有多大意义,并不符合“先进性”原则。学生在变,实验室建设工作也要顺势而变,时刻以学生需要为第一工作指向,保证实验室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始终走在学生前面,最大限度地支持老师的正常教学。计算机网络技术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食品加工、服装制造、车间工作、机器生产、建筑设计等等,无一不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息息相关。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应参考当前社会生产实践的现实情况,做出有针对性、有计划性、有目的性的改革工作。遵循先进性原则,要将目光放长远一些,关注社会对计算网络技术的新需求,做到常改常新,始终使建设工作朝着有效方向发展。实验室的建设还要参考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开设一些水平较高的网络和通信实验课程。

2.2硬件建设是核心。中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要以硬件建设为核心工作。实用先进的实验专用设备是提高学生实验质量、保证科研活动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办学竞争激烈,很多中职学校已经实行学费全免的政策,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非常容易在竞争中掉下队来。建设高水平职校、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计算机网络人才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硬件设备。干净的墙壁、宽敞的空间、明亮的门窗、清洁的实验台面、整齐摆放的设备、高端精密的仪器,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愉悦舒适的心情,还能让学生对实验活动产生好感,愿意积极参与实践活动[2]。仪器设备的购置既要考虑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需要,也要考虑科研活动的研究需要。网络接口卡、中继器、网桥、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网关等计算机网络专用设备的配置要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原则,在“精”不在“多”,保证学科教学需要和科研发展要求即可。以硬件设备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工作的核心,并不是要铺张浪费,造成经费紧张,资源应优化配置,避免重复购置,不挤占学校其他学科的发展空间。购置仪器设备,要从职校的发展规划、计算机网络专业设置、实验室教学需求、科研需要等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实事求是,科学购买。

2.3满足专业科研需要。网络技术作为计算机学科中最前沿的领域之一,是社会应用中最有前途的领域,如果能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很快就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设备先进的一流网络实验室要跟上技术发展的前沿,科研人员通过在专业的实验室中进行前沿实验,可以跟踪先进网络技术,开阔科研思路,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实验室还可尝试与计算机网络设备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从供应商身上获得最新的技术信息。合作顺利的供应商,学校可以与其合资,建立联合开发研究实验室,共同进行科研开发,争取以最快的速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计算机网络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各职校要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工作,为学生提供真实丰富的实验环境,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帮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网络基础理论的认识,为他们从学校到社会工作的过渡打好基础,提高创新能力,完成实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平平.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设的初探[J].科技资讯,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