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

1 前 言

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2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3 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抱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避免去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按时对小儿进行规定疫苗的接种,如白喉、百日咳等,通过这种方式使小儿被动地增强呼吸系统的免疫力,从而提高对特定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病能力。4 小 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应注重平时的预防,通过上述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不仅可以为小儿提供卫生、舒适的生活环境从而保证其健康成长,还可以避免因小儿患病给家长带来的麻烦。

参考文献

[1] 刘亚香,崔国粹.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J].中国保健营养,2010,7(3):107.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毒引起,再加上不良的环境应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1、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猪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浓度过高,饲料霉变,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喘气病是本病的导火索,它的存在使蓝耳病等病毒以及防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粘膜系统;

5.2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猪流感病毒破坏粘膜纤毛系统,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6.1饲养管理措施

6.1.1全进全出,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的清洗消毒;

6.1.2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饲养密度适宜,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通风,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尽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寒降温。尤其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2628℃,第二周25℃左右,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1.7设病猪隔离栏,及时将保育舍或生长舍的病残猪隔离治疗;

6.1.8加强消毒等措施。特别是把握好产房的彻底消毒和母猪进产房时的体表消毒,切断病原体的母仔传播途径。

6.2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在养猪的过程中,呼吸道综合症的易发期,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猪有应激因素如断奶、母猪分娩、天气变化、注射疫苗等发生前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如下:

6.3.1母猪产前、产后7-10天,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一方面最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3仔猪出生后3天、7天、21天给每头仔猪分别肌肉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或头孢0.5毫升、0.5毫升、1毫升,在乳猪、仔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乳猪、仔猪早期感染呼吸道病病原,预防母源性的疾病传染给仔猪,使仔猪度过疾病的易发期与生命活动的疾病易感危险期,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呼吸道,综合症,防治

 

猪呼吸道综合征(PRDC)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细菌、病毒引起,再加上不良的环境应激和猪只抵抗力降低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的总称。

1、PRDC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猪表现咳嗽、呼吸困难、部分猪死亡;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返情率高;仔猪及肥育猪体弱、腹泻、生长缓慢或停滞。

本病自1995年以来,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多发生于1320周龄的生长育肥猪,512周龄的保育猪也可发生,发病率为25%--60%,病死率为5%-10%。日龄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猪只不论大小、年龄及品种均可感染,有时呈地方性流行,寒冷季节多发,猪群饲养密度过大,不同日龄仔猪混群饲养,猪舍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浓度过高,饲料霉变,仔猪转群、运输、以及其他可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因素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2、发病原因

猪呼吸道综合症主要由两类病原引起:一是潜在的原发病原,包括猪肺炎支原体、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圆环病毒等多种病原体;二是继发病原,主要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巴氏杆菌病、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附红细胞体、猪链球菌II型等。其中喘气病是导致病猪死亡严重的主要原因,因为喘气病是本病的导火索,它的存在使蓝耳病等病毒以及防线性杆菌等细菌的侵袭感染更加容易。

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发病率和猪群的饲养管理条件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饲养密度过高、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频繁转群,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断奶日龄不一致、没有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喷雾消毒措施不严等。

3、与呼吸道综合症PRDC相关的主要疾病

主要有猪支原体肺炎、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毒、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圆环病毒病引起的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猪附红细胞体病、链球菌病等。

4、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之间的关系

4.1几乎所有的猪场都感染了与PRDC有关的病原体;

4.2很难在猪群中彻底清除这些病原体,例如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等;

4.3单一感染的病原体危害较小,单一因素引起的疾病也较少见;

4.4饲料原料的霉变因素、蓝耳病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疾病的免疫失败和免疫抑制,加重了PRDC发病的严重性和控制难度;

5、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病原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5.1猪肺炎支原体麻痹和破坏呼吸道粘膜系统;

5.2猪蓝耳病病毒破坏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5.3猪流感病毒破坏粘膜纤毛系统,损伤呼吸道上皮细胞;

5.4伪狂犬病可造成猪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紊乱,干扰机体的免疫力;

5.5发热和厌食也影响机体的免疫力。

6、猪呼吸道综合症PRDC的防治措施

PRDC是许多病因混合或协同感染和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控制混合感染比控制单一病原感染更困难,一种疾病的控制可影响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重点应放在PRDC最重要的原发病-喘气病的控制。对PRDC的控制应采取综合措施,即改善饲养管理、免疫接种、药物防治等。

6.1饲养管理措施

6.1.1全进全出,每批猪转出后及空栏时彻底的清洗消毒;

6.1.2不要将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6.1.3注意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与本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饲养密度适宜,可有效地控制本病的发生。饲养密度提高一倍,疾病的发病率会提高4倍以上;

6.1.4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通风,降低空气有害气体的浓度。猪舍要有良好的通风换气系统和独立的粪尿排放系统,加强通风换气,保证舍内空气质量,尽最大限度降低氨气、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污染;

6.1.5加强温度控制: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寒降温。尤其保育舍必须具备采暖条件,断奶后第一周保育舍内应维持2628℃,第二周25℃左右,前两周温度控制非常重要。

6.1.6引进没有呼吸道症状的种猪,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1.7设病猪隔离栏,及时将保育舍或生长舍的病残猪隔离治疗;

6.1.8加强消毒等措施。特别是把握好产房的彻底消毒和母猪进产房时的体表消毒,切断病原体的母仔传播途径。

6.2免疫接种预防措施

6.2.1合理使用疫苗:使用安全性好、免疫效力高的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

6.2.2猪场除了用好常规疫苗如猪瘟、口蹄疫、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猪丹毒、猪肺疫外,还要用好引起猪最大疾病损失的呼吸道病综合症疫苗伪狂犬疫苗、萎缩性鼻炎疫苗、喘气病疫苗等,伪狂犬病疫苗的免疫一定要重视仔猪免疫。

6.3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

在养猪的过程中,呼吸道综合症的易发期,饲养管理的关键时期,猪有应激因素如断奶、母猪分娩、天气变化、注射疫苗等发生前后,建立科学有效的、合理的药物预防措施,是预防猪呼吸道综合症的关键,具体的措施如下:

6.3.1母猪产前、产后7-10天,在母猪料中添加利高霉素,能有效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2母猪产后一针保健。母猪产后身体最虚弱,一方面最容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也最容易排毒,将其身上本身就有的疾病传染给仔猪,母猪产后8小时内尽早肌肉注射得米先或母易安,同样能有效地预防母源性呼吸道疾病早期传染给仔猪,有效预防母猪、仔猪呼吸道病综合症。

6.3.3仔猪出生后3天、7天、21天给每头仔猪分别肌肉注射土霉素、氟苯尼考或头孢0.5毫升、0.5毫升、1毫升,在乳猪、仔猪饲料中添加利高霉素,就可以非常有效地预防乳猪、仔猪早期感染呼吸道病病原,预防母源性的疾病传染给仔猪,使仔猪度过疾病的易发期与生命活动的疾病易感危险期,增强仔猪的抵抗力。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4篇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5篇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病;疾病传播;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69-01

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为: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升高;由于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播,故传播广泛、发病率高;未进行预防接种的人群,发病可呈周期性升高;人口密度、居住环境条件与易感者的比例是疾病传播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原则

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统一指挥,有步骤、有序地进行应急处理,其预防控制的主要原则是:

1. 迅速确定传染源,控制传染病进一步蔓延。迅速确定病因和传染源,消除或隔离并治疗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消除传染源的传播状态。估计潜伏期,提出人群隔离的标准,对人群进行隔离、留验、医学观察或监测。

2.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发现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各有关部门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规定的职责开展工作。

3. 保护易感人群。使用生物制品和预防性用药,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提高人群抗病能力。

4. 展开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传染病的流行特征。迅速展开流行病学调查,根据疫情具体情况,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疫点、疫区;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二 预防与控制基本程序

当疫情发生后,通过疫情报告程序把疫情报告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及有关技术资源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三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基本方法和措施

1.接报疫情与处理

接到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报告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值班人员或责任部门人员为责任汇报人,要详细记录报告内容,并主动询问记录有关事项及接报后初步处理。

主要应记录内容如下;

(1)报告者单位、姓名、性别、职务或职称、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报告日期和时间。

(2)事件基本概况:包括发生疫情的类型、性质、时间、地点,疫情发生发展经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和死亡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分布,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检查检验结果,初步诊断意见,当地已采取的措施及效果,可能的原因等。

(3)询问是否已将疫情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如没有,应要求报告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提出将患者送入就近大医院诊治的建议及采取的紧急控制措施的意见,询问所需的技术支持。

(5)初步处理情况:将接报疫情报告有关责任部门及向有关领导汇报,并报告同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6)记录人姓名、接报时间。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前准备

包括现场调查组织措施、调查物品准备和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等。

(1)现场调查组织措施、疫情分级调查处理及组织协调。

(2)调查物品准备:现场调查物品充分准备是顺利进行现场调查的保证,包括个案调查、暴发调查、采样登记等各种调查表格,采样器材,消杀药品和器械,车辆等。

(3)现场调查人员卫生防护物品准备与使用卫生防护措施:主要包括事先接种相关的传染病疫苗,执行职务时穿着防护服装,建立实施操作时的隔离制度及安全操作制度,污染物的消毒制度及定期体格检查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飞沫核和尘埃传播,在现场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与患者接触密切,因此现场调查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非常重要,尤其是要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黏膜的卫生和保护,预防感染。

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包括初步调查、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暴发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一对照调查和密切接触者追踪调查等。

(1) 暴发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判断暴发的前提下,进一步进行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暴发疫情开始发生的日期,暴发按日发病的人数,哪些地区或单位部门有病例及发病人数,查清并登记暴发过程中的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已采取什么措施和效果等。

(2)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判断疫情暴发后,结合职业、环境、生活、接触人群、动植物情况对患者、疑似患者和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3) 初步调查:核实临床诊断,判断暴发:核实诊断是向接诊医生详细询问疾病的诊疗经过,并认真查阅病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和临床诊断等。

4.采取措施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

其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

(1)控制传染源:对暴发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 保护易感人群: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留验或家庭医学追踪观察,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对普通人群和患者一般接触者进行监测,根据暴发传染病的特性和相应疫苗的性质,决定是否进行应急预防接种工作,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传染病防病知识和措施的宣传工作,提高易感人群对疾病流行的认识,预防疾病继续发生和传播。

2)在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期,隐性感染者和潜伏期病原携带者存在于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无症状,其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也高。

3)对于染病的动物,除采取样本进行实验研究外,应立即杀灭,并用焚烧等方法杀灭疫源地可能传播疾病的虫媒或动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2)切断传播途径:疫源地分为疫点和疫区,一般单个或范同较小的疫源地称为疫点,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或较大范围的疫源地称为疫区。

(3) 对患者和疑似患者要立刻隔离,要求患者戴口罩,并根据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密切观察其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

5.总结评价,撰写报告,提出建议

描述疫情暴发的基本情况,分析暴发原因、传染病暴发流行的三环节和流行病学特征。确定临床诊断与实验室分析结果是否符合、初步假设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否吻合,评估采取的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总结暴发疫情预防控制全过程应急处理的经验教训,提出进一步的防治、监测措施,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和反馈,最后对有关资料分类归档。

参考文献

[1]徐更强,卢文波,钟峰.关于加强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体会中华临床医学卫生杂志, 2007(5): 79-80.

[2]李立明.流行病学 2001.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7篇

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干预效果

下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一个疾病,特别是对于我院的老年科精神患者,年老体弱,精神症状重,常合并内外科疾病。本研究采用了对2013年4月~9月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确定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后,在2014年4~9月对相同科室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现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患者194例。

1.2回顾性调查 对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5例,感染率为7.73%。通过病例对照、医院感染因素统计分析等方法,确定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精神、行为异常、高龄和合并其他躯体疾病以及季节变化有关。

1.3制定监测目标和方法 对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监测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病例。院感管理专职人员每周到老年精神科进行督导,通过查阅病程记录、体温绘制表、检验报告、影像学检查,询问当班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时发现院感病例,采取下列有效干预措施,及时评价监测效果。

1.3.1立监测档案 追踪患者诊疗情况,记录可能与感染有关的因素,及时诊断报告感染病例。

1.3.2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医院感染信息管理 制作医院感染数据动态折线图,定期汇总分析感染率、易感因素、流行趋势等,及时向临床反馈,制定措施防控感染。

1.4干预措施

1.4.1环境的干预

1.4.1.1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清洁 天气条件允许时开窗通风2次/d,30~60min/次。

1.4.1.2晨、晚间护理行湿式清扫

1.4.1.3伴下呼吸道感染者及多重耐药菌的呼吸道感染者与高危因素患者分室,执行标准预防,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1.4.1.4特别是7~9月,加强对病房的消毒、隔离和通风,开放时间尽量让患者外出活动、并参加康复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患病的机会。

1.4.2患者的干预

1.4.2.1神志障碍者,卧床患者,给予定时翻身,加强口腔护理,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寄生、繁殖;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专人专用,每吸痰一次更换一根吸痰管[1]。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换一消毒,连续专人使用时每24h更换一次无菌水,湿化瓶消毒1次/w(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冲洗干净,干燥备用)。

1.4.2.2精神、行为异常者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控制精神症状,加强行为训练和生活护理,防止受凉感冒。

1.4.2.3应激性溃疡出血者使用不碱化胃液的粘膜保护剂,以减少因应用制酸剂或H2受体阻滞剂而致胃内PH值增高,胃内细菌过度生长。

1.4.2.4慢性基础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70岁以下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给予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1.5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符合2001年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6统计学处理 χ2检验,用SPSS 10.0版软件包处理数据,见表1、表2、表3。

2结果

2014年4~9月我院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后,与2013年4~9月的感染例数相比较,老年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减低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说明在老年患者中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有显著的效果。

经过统计学处理,P

3结论

3.1落实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本院老年精神科2013年4月~9月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73%,[1]2014年4月~9月对老年精神科实施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通过监测,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48%,比去年同期降低了5.25%,说明精神科开展下呼吸道感染目标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下述有效干预措施,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3.2精神、行为障碍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与其自知力缺乏、年老体弱、基础疾病种类多,生活自理能力差,住院时间长导致机体自然屏障破坏,抵抗力降低有关,通过积极治疗,及时控制精神症状,对患者反复进行健康教育,不断改善其认知和行为,加强营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感染暴露风险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免疫能力出现降低,对细菌侵入的抵抗力相对更低,因此容易致病;另外,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往往自身的免疫机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更容易致病。

3.3夏秋季节是下呼吸道感染高发时间,与天气变化快,患者自理能力差,增减衣物不及时有关,说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防控的重要时段是夏秋季节,气候突变时尤其要注意加强基础护理,室内空气质量等的影响更为明显,且患者自身对细菌的敏感度相对更高,因而更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督促患者及时增减衣物是避免抵抗力弱的患者受凉感冒的基础。

3.4对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进行目标监测,探索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使管理既有针对性,又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控制感染,达到减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确保室内空气处于新鲜、流通状态,每日通两次风,通风时间大于0.5h,尤其在夏季、冬季使用空调,必须定时进行通风。确保病房空气流通、干净整洁,定期对拖鞋、地面进行消毒,避免室外传播。确保室内物品无血迹、无灰尘,每周对空调过滤板进行清洁,2次/w,限制室内人员的流动,避免细菌室内传播,定期监控灭菌、消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尚秀君,陈爱斌等目标性干预在控制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8) doi:10.11816/cn.ni.2014-124441.

[2]王敬哲,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02(7)

[3]沈燕,姚勤红,董建英.目标监测法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1-822.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住院环境 老年 呼吸内科疾病 康复 影响

中图分类号:R318.1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30-01

我院为基层二甲医院。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医院引起了重视。查阅国内外相关报道,亦引起了广泛关注。本人结合相关报道以及长期以来在呼吸内科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相关因素,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为预防和康复提供依据。相关报道分析,在呼吸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十分容易感染[1]。为了尽早解决感染情况、预防感染发生、减少患者感染率,我院特选取曾来我院就诊的呼吸内科的老年患者病例63例进行探析,找出感染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应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曾来我院就诊的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病例63例进行探析,其中男性患者41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59~81岁,平均年龄(71.7±2.39)岁。平均住院天数12天。

1.2 病例分析方法

将选取的63例呼吸内科老年患者的病例找出,从中寻找并记录需要调查的资料,如病人的疾病状况、在医院接受的干预措施、感染情况、个人不良习惯、等。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病人当时的住院环境,不可完全拘泥于病例。其他不明确的问题及时询问了当时负责该病人的各级医生和相关护理人员。将以上信息列表,力求清晰、明了、准确。然后根据表格分析每一项可导致患者感染和影响康复的情况和相关因素并记录。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9篇

【关键词】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预防策略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人体鼻腔、气管、咽喉及支气管等受到病原体侵入后导致的感染,患者出现传染性症状,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同时可通过间接接触或者直接接触传播。目前临床较为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麻疹、脑脊膜炎、腮腺炎、水痘、风疹等,疾病一旦流行,控制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及学习,因此探讨春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笔者对我镇近两年防控策略实施前后呼吸道传染病控制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镇疾病控制中心自2012年1月-2013年检查的20所单位,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中小学、乡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普查总人数为3000人,其中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34例,其中2012年肺结核32例,流腮28例,手足口28例,2013年肺结核27例,手足口19例。

1.2方法

1.2.1强化领导能力,我镇疾病控制中心经过统计部署,抽取若干疾控人员亲自到检查单位进行督导,观察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防控传染病的措施实施情况。各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及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严禁出现麻痹、侥幸心理,加强领导人员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疾病预防及控制的能力,同时周密部署落实预防及控制责任制,保证相关防治措施能够被良好落实。

1.2.2加强健康教育,由我镇疾控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到人员密集地区对传染病的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等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呼吸道传染病,尽量使得人民群众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知识,不断提高人们自我保护能力。将传染病疫苗使用的有效性等告知人民群众,从而做好传染病疫苗的接种工作。传染病防控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各个学校、医疗单位、相关托幼机构的合作力度,建立完善的疫情通报制度,同时保证各个场所的良好消毒及通风。创建传染病防控小组,不断加强对相关科室人员的培训,设置发热门诊,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或者分类收集。开展培训时,逐级进行,扩大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对于流动人口进行重点督促,从而保证疾病防控的良好进行。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策略实施后,观察我镇自2013年至2014年传染病发生情况,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价。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防控策略实施后,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镇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如下:肺结核10例,流腮1例,手足口2例,与防控前比较出现明显减少(P<0.05)。 讨论

鼻腔、咽喉、支气管及气管等为呼吸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受到外界病原体感染侵入时,患者可出现系列疾病,而一旦治疗不及时,患者可出现较多严重并发症,甚至出现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进而导致流感出现[2]。春冬两季为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一旦人群较为密集区域有传染病患者,流行开来极为容易,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因此为了保证人们的健康,远离传染病,加强呼吸道传染病控制及预防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保证我镇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我部门特意抽取相关专业人员深入到学校、乡镇卫生院等多地区进行宣传及督导,并对不同部门传染病预防控制情况进行督导,要求医疗机构创建完善领导组织,健全制度建设,同时加强院内人员疾病预防知识的培训。通过本次督导,同时发现目前我镇较多部门在传染病的防控上同时存在较多缺陷及问题,如门诊日志等级不全面、预诊分诊不规范、报告出现漏报现象,麻腮风疫苗接种率较低等,针对上述现象进行整顿后,呼吸道传染病发生率明显下降。

为了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居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开窗户。②春冬等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拥挤、人多场所次数,外出时,尽量配戴面纱口罩[3]。③减少与传染病病菌携带者的接触,避免通过直接的身体接触而出现的病原体传染,日常工作及生活中,常洗手,清洁并消毒。④熟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若出现发热、流鼻涕等症状时,尽早到医院接受诊断、治疗,严禁擅自用药,避免疾病被耽搁。⑤根据天气变化情况适量删减或者添加衣物,严禁着凉,出现感冒。⑥尽早接种预防。⑦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日常多喝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劳逸结合,提高自身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措施实施后,我镇呼吸道传染病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因此,相关医护人员要加强呼吸道传染病监测,不断宣传,同时对于已经明确的患者,尽早报告、隔离并治疗,促进患者康复,有效防控呼吸道传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晓玉,徐斌,危国强,等.2008-2012年广西武鸣县学校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4,30(34):497-499.

[2]肖靓靓.2012年贵州省黔南州度学生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特征[J].职业与健康,2014,30(02):265-267.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猪蓝耳病;主要症状;诊断要点;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30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对种猪、繁殖母猪及仔猪的危害最为严重。猪感染此病后易造成猪只的免疫系统抑制,使猪只的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从而继发猪瘟病毒、伪狂犬病毒、圆环病毒等其他致病菌的感染,造成严重的死亡,使养殖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主要特征及发病机理

该病其特征为母猪厌食、发热,妊娠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高致病性毒株可引起成年猪发热、皮肤发红、呼吸困难和急性死亡。仔猪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可达50%。母猪流产率可达30%[1]。育肥猪诊治不及时,病死率也较高。

PRRSV能够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屏障使胎猪受到感染,进而引起妊娠母猪出现早产、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主要使机体感染后导致猪只的免疫系统抑制造成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减弱。从而引起猪瘟、猪链球菌、圆环病毒等致病菌感染,使猪只的各系统功能及代谢严重紊乱,引起大面积的死亡。

2 临床症状

PRRSV主要侵袭猪的呼吸系统和繁殖系统。主要表现为:仔猪断奶前极高死亡率;母猪繁殖障碍;育成猪的呼吸道疾病。临床上一般按日龄M行分类。

2.1 仔猪

主要以5周龄内的仔猪最为易感,并表现出典型症状。感染猪只体温达40℃以上呈稽留热,呼吸困难,有时可见腹式呼吸。病猪被毛混乱、眼睑水肿、食欲减退,甚至废绝、腹泻、共济失调甚至后肢麻痹,呈现渐进化消瘦,死亡率高达100%。

2.2 种母猪

主要变现为高热、精神抑郁、食欲减退甚至废绝,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间情期延长严重造成不孕。妊娠母猪感染后,高热(40℃以上),食欲废绝,发生早产、流产、木乃伊胎化以及死胎等。

2.3 种公猪

相对于其他猪群来说,发病率为最低(2%~10%)。临床症状表现为厌食、呼吸加快、体型消瘦、精神萎靡但无发热。数量严重减少,其活力也明显下降。

2.4 育肥猪

育肥猪对该病的敏感性较差,症状轻微,也有少数出现厌食和呼吸困难的现象,大多数猪只呈现亚临床感染。

3 病理变化

一般情况下,本病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肉眼观察可见病理变化主要为肺脏轻度水肿,弥漫性、间质性肺炎,间质增宽,切面为鲜红色。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卡他性肺炎区,淋巴结水肿。组织病理学变化:肺泡壁增厚;膈有巨噬细胞 和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上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变性;鼻粘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消失。

4 防控措施

本病防控主要综合性预防和控制措施。最根本的方法是消除病猪、带毒猪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与此同时,加强引进猪的检疫和监测,防止该病的传播。目前国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措施对此病预防和控制。

4.1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国内普遍进行的预防措施,也是最主要的措施之一。国内外均已研究出弱毒疫苗和灭火苗,一般认为弱毒苗效果较佳,能保护猪不出现临床症状,在减轻疾病、减少病毒血症的时间、减少排毒时间和同源野毒再次感染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不能阻止强毒感染,存在毒力反强风险,对异源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存在差异,因此它多在受污染猪场使用。

4.2 后备猪感染驯化

本病不稳定猪场可使用该猪场感染发病猪的组织和血清等含病毒材料,在隔离圈舍感染PRRSV阴性的后备母猪,然后让其自行康复。再将康复后获得免疫力的母猪引进种猪群,一般不会再被感染而出现病毒血症,也不会感染其他母猪。驯化方法包括用疾病暴发时所产死胎、弱胎的组织作为感染源,或使用弱毒苗和灭火苗等。

4.3 净化

本病净化比较困难。根据猪群规模、饲养管理水平和病毒感染状况,可以采取不同根除和净化方法,包括整体淘汰-更新猪群、部分淘汰-早期隔离断乳、检测-淘汰-猪群封闭等。

4.4 其他防控措施

该病的防治必须科学养殖改善环境,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畜舍内外的消毒工作;加强疾病的免疫工作,严格遵守免疫程序;加强疫情监测和检疫检验工作,规范疫情报告和做好病猪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1篇

【关键词】老年;呼吸感染;肺部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85-02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医院老年人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每年在呈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老年人的呼吸道发病率最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本文就针对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部位及其主要原因作一分析,然后探讨它的措施,以期抛砖引玉。

1老年人医院感染的易发部位

从我院几年来收治的老年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是最多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老年群体是呼吸内科较为容易感染的群体,在笔者临床治疗的老年患者中,普遍患者患病的时间很长,并且患者的病情不是很稳定,反复性很强。同时在这些患者当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患者通过光谱抗菌药等药物来控制和减缓呼吸系统的疾病,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呼吸系统的病痛,但是也在极大的降低了患者呼吸系统的自我防御能力,不仅患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而且也使得呼吸系统成为了内科易感染的部位。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之外还有院方管理方面的因素,例如医护人员对于病房的管理并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很多患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被及时的了解到,这就导致医生对于患者的实际病情了解不够深刻,这也会成为患者再度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

2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

2.1源自肺部真菌的感染。有资料表明,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上呼吸道带真菌率为15%左右。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体质虚弱并有多种疾病存在,长期反复住院治疗,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都有很大程度的减退,使真菌更易侵入下呼吸道引起肺部感染;再加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索,使敏感菌株被抗生索杀死、抑制并且有直接促进典菌不断生长繁殖和毒性增加的作用,从而诱发全身性典菌感染。同时当对患者实施了小适当的医源性治疗,导致气道失去了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增加了典菌定植感染的机会。真菌感染的种类,结合临床,对疑有肺部有真菌感染的患者都进行了痰的培养,对疑似其他部位真菌感染的同时也进行了尿液、粪便、血液的培养,培养或分离出63株真菌株真菌,均为醉母菌属,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共40株,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和滑念珠菌。分离出细菌20株,G-菌占75%,G菌占25%,多伴有耐药菌与真菌混合感染。

2.2受老年人不良情绪的影响。在长期的呼吸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呼吸科的患者以老年人居多。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常会伴随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症状,长期的这种状态常使老年人产生很多不良的情绪,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热虑、情绪低落等。再加上长期反复的住院,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容易造成老年患者抑郁情绪,这样的低落情绪会对临床的治疗和其预防工作产生抗拒心理,使他们不会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将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从而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加大了呼吸内科感染的概率。据专家统计,老年住院病人得抑郁障碍发生率为百分之四十二,所以老年患抑郁症状给治疗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老年长期的抑郁病,加上老年人年纪大,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也因此会引起的各种疾病。这就更加增加老年抑郁病的发生,使老年人不可治愈的慢性疾病康复延迟。近年来,医学界对心血管、消化系统、青少年、产后等引起的抑郁病研究较多,而对老年人的抑郁研究却相对较少。所以我们要对老年人抑郁病更加重视。

3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预防措施

3.1提高治疗水平。因为老年患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症状与没有真菌感染的并没有明显区别,所以医生在诊断时应注意患者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突然加重、口腔黏膜部位出现异常和痰液粘稠不宜咳出的情况,应及时涂片及送培养,确定有肺部真菌感染相对特异的改变而作出早期诊断。

因此,我们应早期发现和诊断真菌感染,提高真菌测验水平,发现伴有细菌混合感染的应做药敏实验,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控制真菌侵入途径,增强免疫力。

3.2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老年人住院一般来说,陪护多,探视多,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室内飞沫间的传播难以控制而造成反复感染,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可能性。因此要完善呼吸内科质量管理,制定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探视时间,对病房出入人员要进行严格管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格执行陪护制度,从而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感染的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通风和空气消毒等工作。

3.3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过多使用抗菌素是造成老年人呼吸内科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医院管理中必须严格控制抗菌素的应用范围和用量,防止和减少耐药菌感染,在感染疾病中,要严格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展开病原学检查并依据药敏实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滥用抗生素所致菌群失调的现象;尽量缩短用药时间,避免扰乱和破坏患者的正常防御机制,以增强老年患者的免疫力。

3.4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保证患者正常的睡眠。老年患者住院考虑的问题较多,如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能否治愈,愈后如何,从而影响睡眠。护士就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健康教育,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治疗期间,对老年患者,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护理人员要细心、耐心、尽心,使患者化担心、疑心为舒心、安心。

3.5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并提供具体指数。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应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4 结束语

如何有效地降低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监控和护理力度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临床工作中应首先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其次,要严格掌握各种侵袭性操作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坚持消毒隔离制度,给于患者适当的心理治疗,提高治疗和预防的效率,可减少老年呼吸内科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2篇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脑一科,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感染控制以及护理方法。 方法 124例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护理后SAS及SD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积极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并配合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健康知识知晓率及自我管理水平,降低死亡风险。

http://

关键词 感染控制;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7(a)-0159-03

[作者简介] 焦承玖(1974-),女,河南沁阳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较强的传染性等新发特性,大部分人群对其缺乏免疫能力,极易出现大范围流行性传播,严重时可引起多器官损伤、呼吸衰竭及严重并发症,重则可导致死亡,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1]。该研究分析了2008年1月—2014年1月间124例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感染控制以及护理对策,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收治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124例,患者均自愿并知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8~74岁,平均为(55.2±8.4)岁。其中,20例为确诊病例,42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7.8~41.3 ℃。其中,18例呼吸急促,32例咳嗽,19例呕吐或腹泻,4例重症患者。对照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龄10~71岁,平均为(53.7±8.9)岁。其中,21例为确诊病例,41例为疑似病例。患者均存在发热症状,体温38.0~41.5 ℃。其中,19例呼吸急促,31例咳嗽,11例呕吐或腹泻,3例重症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对照组提供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感染控制措施

1.2.1.1防控措施根据相关要求,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进行全面培训和考核。内容包括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消毒隔离、防护用具穿脱方法以及心理培训。设计并完善的病区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入院及出院流程、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以及出入病区的流程、物品交换流程。针对性地制定并完善个人防护措施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强化感染控制监督以及管理措施。

1.2.1.2隔离措施对病区进行分区管理,分为确诊区以及疑似区,确诊患者允许多人同住,但对于疑似患者应予以单间隔离。病区应分为污染区、潜在污染区以及清洁区3个部分,并设置缓冲带,做好明确的标识。患者均应佩戴外科口罩,并限制其活动范围在隔离病室内,所有诊疗活动均应在病房内完成。同时,应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不予陪护。所有医疗器械均应进行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处理。

1.2.1.3防护措施所有出入隔离室、污染物品处理、患者标本接触者以及医疗废物处理者,均应接受二级防护。加强手部清洁消毒,配备完善的防护用品。应设立监督岗,监督出入隔离室医护人员严格正确佩戴、脱卸防护用品。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加强体温监测,2次/d,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感染科并予以有效隔离治疗。

1.2.1.4消毒措施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对通风不良应按照换气扇,而重症患者应进入层流病房护理。隔离区所有物品表面以及地面均应严格清洁消毒,并完善终末消毒处理。对于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在使用后应置入双层布袋中进行封存,并以500 mg/L含氯消毒液予以浸泡15 min,然后清洗消毒处理。所用氧气湿化瓶、面罩以及防护眼镜均应以500 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30 min以后,清洁干燥。体温计均应专人专用,听诊器以及血压计等在用前及用后均应严格消毒处理。隔离室内均应设置锐器盒以及密闭式污物储存装置,对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进行分装,并由专人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收集和处理。

1.2.2护理措施

1.2.2.1心理护理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因病情突然、需隔离治疗等,多存在恐惧、担忧、孤独、悲观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丧失治疗信心,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及病情康复。故在护理全程中应贯穿心理护理,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心理状态,针对性地实施心理疏导和护理,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消除其心理障碍,协助其树立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2健康教育向患者讲解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并掌握一定的预防措施。介绍医院完善的医疗救治体系、制度、病区消毒隔离情况等,提高其安全感以及信任感。讲解各项检查以及护理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以取得其理解和配合。强化卫生宣教,讲解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疾病防治及康复的影响,协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予以其充分的鼓励、支持和帮助,坚定其治疗和胜病信心。

1.2.2.3重症护理(1)急性期护理 ①基础护理:加强口腔护理、肛周护理以及皮肤护理。及时更换洁净衣物,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或者更换体位,预防发生褥疮。强化营养支持,如无法经口进食,则予以鼻饲营养物质,将床头抬高45°角~60°角,速度宜控制在30 mL/min左右。②病情观察: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并予以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并判断其咳嗽性质以及痰液量、颜色、唇及甲床是否存在紫绀现象,并维持酸碱以及水电解质平衡,对于体温>38.5 ℃者,予以物理降温,必要时可予以解热止痛药物。对于呼吸衰竭以及低氧血症者,应及时予以氧疗。③机械通气护理:加强呼吸道管理,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处理,并及时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清除出去。积极进行气道湿化处理,以免形成痰痂。④管道护理:各类管道应准确放置并妥善固定,加强管道巡视,以免导致管道牵拉或者脱出。

(2)缓解期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变化,是否存在呼吸困难等指征。针对性地予以胸部物理治疗,视患者的肺部呼吸音情况予以叩背,叩背时患者应取俯卧头低脚高位予以体位引流。强化营养支持,予以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且易于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等呼吸功能锻炼。密切监测用药反应,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予以处理。

(3)康复期护理 嘱患者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食新鲜蔬果以及高蛋白软食。鼓励并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抵抗力,促进病情康复。加强对症护理,并遵医嘱予以增强免疫的药物。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解除其思想顾虑和心理压力。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勤通风、勤洗手等,被褥及衣物均应勤换洗。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得分越高表示焦虑及抑郁症状越严重。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疾病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情况及自我保健意识,由研究者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独立填写问卷表格并当场回收,该次共发放124份问卷,均全数收回。

1.4统计方法

数据以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

2结果

2.1心理状态

两组护理前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AS及SDS均较护理前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健康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

护理后,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近年来主要有甲型H1N1、SARS、H7N9流感等[2]。由于人群对这类疾病缺乏特异性免疫能力,极易造成大范围传播,导致社会公众恐慌,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均具有严重影响[3]。

对于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完善的应急体系以及护理流程是根本保证[4]。及早发现、隔离、诊断并予以针对性治疗,是改善临床预后,促进患者病情康复。同时,应完善各项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管理水平[5]。李晓燕[6]对956例确诊或者疑似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防控原则,结果显示,住院期间仅6.4%的患者发生院内感染。认为对于这类患者应针对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特点、表现、体征以及心理特征,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在严格掌握病因及传染途径的同时,综合分析传染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4]。贾淑娟[7]在其研究报道中指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基因结构变异大、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类型复杂、传播途径多以及普遍易感性等特点。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以及无菌操作制度,加强健康知识及疾病防控知识宣教力度至关重要。新发疾病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加之病情突然,患者多存在焦虑、恐惧、担忧甚至绝望等负性情绪,不利于医护工作的开展以及病情的康复。该研究中显示,两组患者在护理前SAS评分为(46.32±12.03)、(46.72±11.79)分,SDS为(41.08±10.11)、(41.26±10.19)分,得分均较高,证实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故对这类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非常必要。该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疾病风险。同时,将健康教育与各项护理工作相结合,全程贯穿心理护理,在消除其负性情绪的同时,使其能够自觉养成健康生活行为方式,消除疾病康复及健康危险因素,改善其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对疾病疾病进行分期护理,从急性期、缓解期以及康复期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相比于传统的整体护理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护理效果。全程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并予以针对性处理,预防病情突变,降低死亡率[8]。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全面的感染控制措施、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以及重症监护,结果显示,两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获得了显著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习惯养成率、自我保健意识率均在80.0%以上,而对照组均未超过5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证实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实施全程优质护理,尤其是强化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护理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实施全面的感染防控措施并完善各项护理以及管理流程,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http://

参考文献

[1]孔庆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防控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1-2.

[2]夏志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防控措施研究[J].当代医学,2013,(33):93-94.

[3]李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0):131-132.

[4]邓琼英.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2,(31):374.

[5]区月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防治控制、护理工作要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1):179,180.

[6]李晓燕.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956例防治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9):78-80.

[7]贾淑娟.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特点及防护[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2):53-55.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需要机械通气患者,其中男55例,女65例。年龄29-72岁,平均年龄53.2±7.9岁,机械通气时间为2-10天,平均5.2±3.1天。将两组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人,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年龄、性别构成比、病因组成、通气时间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需要机械通气患者,排除其他严重疾病及恶病质患者,排除其他合并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括保持患者与病房的卫生清洁、患者按时用药监管、更换与消毒辅助呼吸设备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护理及预防干预。①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是预防VAP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15-20mL生理盐水+α糜蛋白酶1支(4000U),2~3mL/2h气道内直接注入,对于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者适当增加每次注入液量,并缩短间隔时间。②口腔护理:早晚均使用聚维酮碘对口腔进行擦洗,定期清除口腔内分泌物,检测口腔内pH值。③病菌传入途径管理:严格控制病菌的传入,严格控制家属探视次数及时间,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按六步洗手法洗手,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干爽,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病房内不应设洗手池、放置鲜花和存放拖把等物。④其他:合理使用免疫调节剂,积极减少VAP的发生,对无坐卧位禁忌证的机械通气患者应尽量取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发生VAP患者8例,其中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d以上发生6例;对照组发生VAP患者31例,其中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d以上发生28例,两组患者VAP发生例数及发生率差别较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VAP发生比较表

3. 讨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既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通气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在患者住院过程中,一旦发生VAP,则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及治疗费用的增加,甚至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按照VAP的发病时间可以将VAP分为两类,其中MV≤4d发生VAP称为早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MV≥5d发生VAP称为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的致病菌具有地方性,其病原谱以地区不同也有一定的差别,且与抗生素的使用、传播途径有密切关系。常见的致病菌有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发生肝炎几率较低[6]。

VAP的发生因素也与患者自身及辅助呼吸时间有关,VAP发生的常见因素为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菌群失调,真菌的感染率上升; 病人自身体质差、如年龄大、自身状况差,或有慢性肺疾病者长期卧床、意识丧失、有痰不易咳出;连续的MV或MV时间过长致使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受损[7]。VAP的发生也与病菌的侵袭作用,呼吸环路内冷凝液的因素及医护人员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VAP发生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包括一般性护理措施及机械通气相关性护理措施,一般距离措施包括洗手、患者体位、口腔及呼吸道管理。机械通气相关性护理措施包括气管套管气囊压力,声门下吸引等,气道湿化,呼吸机管理,合理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脱机评估等[8-10]。VAP的发生因素较多,综合管理综合防治才是VAP发生及预防的最佳策略[11]。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护理;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nalysis of the effieacy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Methods:41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our hospital were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ch was gav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40 cas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as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as gave the basic and life care.To compare the nursing effects of 2 groups.Results:After giving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the experimental group,the rate of mastering 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PD,giving up smoking with breathing exercises and the therapeutic complian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nurse;intervention;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多发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正逐渐成为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死及致残的第1原因[1]。目前,COPD已居中国个人、家庭及社会疾病首位负担,患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控制病情迁延、预防反复是临床一直面临的问题。对我院收治的41例COPD患者进行院内及出院后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康复及减少复发,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09年1月12月呼吸内科收治的41例COPD患者为试验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53~74岁,平均60.13±13.45岁;病程1232年,平均19.27±1082年。以同期收治的40例COPD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1~76岁,平均63.42±14.74岁;病程1435年,平均21.45±11.06年。2组在男女比例、年龄及病程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1)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及生活护理。(2)试验组: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①心理干预,由于病程迁延反复,患者多有有焦虑、抑郁症等心理状态[2],要多聆听患者的倾诉,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疏导、解释、鼓励患者,使患者保持乐观的状态,减轻忧虑情绪。②戒烟干预,向患者及家属说明COPD的原因及吸烟对该病的危害,取得患者的配合。在家属的鼓励和支持下,与患者共同制定戒烟计划,循序渐进的戒烟。③COPD基本知识的普及,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推荐相关图书,指导患者并及时耐心的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及有营养的基础饮食,避免高糖食物,以免产生较多的CO2,加重CO2的潴留[3]。保持食品的多样性,选用富含优质蛋白和纤维素饮食,保证蛋白质及维生素的摄入,保证大便的通畅,少食多餐,忌过冷、过热及生硬食物,以免刺激气管引发咳嗽[4]。⑤呼吸功能锻炼指导,取坐位或半坐位,放松颈肩部,一手于胸前,另一手于腹部肚脐处,经鼻吸气,吸气时尽量保持胸部不动或最小活动,腹部鼓起,呼气时经口缩唇呼气,腹部内陷,将气缓慢尽量呼出,不要用力,可用手轻压腹部。吸呼比为1:2或1:3,用鼻吸气,用口呼气,每分钟呼吸频率大约68次,开始时每日2次,每次锻炼10~20min,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时间,直到成为自然的呼吸习惯[5]。⑥出院后的护理干预措施,出院后由护士定期随访指导并预约复诊时间,每13月组织患者及家属举行病友联谊会、开设知识讲座。会上专业医务人员向患者讲解COPD的知识、呼吸康复锻炼、家庭氧疗、如何合理营养等问题,鼓励患者提问并解答,对方法不正确的患者帮助矫正,让恢复良好的患者介绍康复经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3 统计方法:实验数据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组患者均随访1年,2组1年后掌握COPD基本知识、戒烟并呼吸锻炼、治疗依从性的比较见下附表,可见实验组3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PD是以咳、痰或喘息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与方法能阻止肺功能的下降趋势[6]。为了预防COPD的加重及反复,临床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患者,但实际患者治疗依从行为不容乐观,往往效果不佳。随着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干预的实施有助于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以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提高自身对疾病的应对能力,逐步让患者认识到改变不良行为可以阻止或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预后。

本次研究中,试验组在给予护理干预后,试验组在掌握COPD基本知识、戒烟并呼吸锻炼及治疗依从性方面的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明显。我们体会,加强教育可使患者掌握COPD基础知识,有效避免COPD的危险因素;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及焦虑情绪;让患者保持平衡的饮食,加强营养支持,保持了标准体重,避免过量碳水合物的摄人,防止了过多的CO2产生,避免加重通气负荷;指导有效咳嗽排痰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了CO2的潴留;指导患者戒烟是最重要的干预措施,能有效的减缓FEV1下降速度[7]。

综上,护理干预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由单纯疾病的护理转变为预防、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化的护理方式,对COPD患者可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依次性,明显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玉兰,刘枢晓,查云,等.呼吸肌功能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3, 38(8):616.

[2]刘淑贤,杨秀荣,高丹,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4):65.

[3] 章亚平,陈慧敏,沈旭慧.序贯机械通气治疗中的相关护理问题与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5.

[4] 陈红妹,吴曙萍.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4):553.

[5] 韩智云.慢性呼吸衰竭的康复护理[J].肺科杂志,2002,5(1):72.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措施范文第15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感染;老年患者;感染因素;防治措施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nd treat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Methods 120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fe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120 cases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in 84 patients(70.00%) respiratory infections, 12 patients with urinary tract infection(10.00%),11 patients with infection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9.20%),13 patients with other systemic infection(10.80%).The statist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fection rate of respiratory system infection rate compared to other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

Key words:Respiratory infection;Elderly patients;Infection factors;Control measures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呼吸道免疫功能会逐渐下降,加之其他基础疾病患病率的大幅提升,使老年人成为呼吸系统感染的高发人群[1]。实际临床中为有效治疗老年呼吸系统感染,需要对其相关感染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效预防及治疗措施,以减少老年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和有效治愈呼吸系统感染,从而缩短病程并减少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为分析老年呼吸系统感染因素和治疗措施,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40例女性、80例男性,年龄67~87岁,平均年龄为(71±5.2)岁。所有患者均诊断感染,并经辅助检查(CT、X-光、血常规、PCT、尿常规、大便常规、痰培养、血培养、尿培养、大便培养及其它体液培养等)确诊。全部患者中不包括器官(包括肾脏、心脏等)严重功能损伤者。

1.2方法 对120例老年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由临床治疗效果、辅助检查、病史及体征等构成。对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病情严重程度进行探讨,对呼吸内科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相应防治措施进行讨论,促进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的提升。

1.3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进行整合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运用χ2检验,运用t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以P

2结果

2.1患者感染情况 调查研究显示,老年患者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系统感染,其他为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他系统感染,见表1。通过统计资料可知,在老年感染患者中呼吸系统感染具有较高比例,和其他系统感染感染率比较差异显著,P

2.2感染因素分析 ①老年性生理因素:随着年龄增加人的身体素质和抵抗力会逐渐下降,其他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等)患病率增加,加之呼吸道自身防御功能减弱,在呼吸道中进入细菌、异物时,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②心理和环境因素:老年患者常反复住院,在长期住院后患者心理压力会大大增加,并有一些患者无法生活自理,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患者经常会抗拒疾病治疗。负面情绪会对免疫功能的发挥和身体细胞的代谢造成影响,进而降低治疗效果。③社会环境因素: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身具有较高带菌率,增加了患者间交叉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患者住院过程中往往会有探视人员,过多的人员流动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进而增加感染治疗的难度。④医源性因素:老年人基础疾病多,感染难控制,反复使用广谱抗生素易于造成呼吸道菌群失调或定植菌移位致病,引起呼吸道真菌感染;对于留置胃管或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更易出现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3讨论

针对老年呼吸系统感染,实际治疗中应当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使用敏感药物:老年患者感染症状不典型,但基础疾病多、免疫功能差,感染细菌较顽固,如不及时有效抗感染治疗,易于诱发并发症或加重基础疾病,甚至出现休克、死亡;故早期、有效使用抗生素尤为重要。然而老年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过多使用抗生素,造成细菌的耐药,所以在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当对抗菌素的适应症、用量、疗程进行严格控制,并开展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实验,依据结果进行合理使用,防止患者菌群因滥用抗生素而失调,最终引发耐药菌的再次感染[2]。②对症支持治疗: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15.00~60.00%,年龄>75 岁住院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65.00%),而营养是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基础,故应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营养支持治疗,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机体的恢复。③在诊疗过程中,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无菌操作,尽量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及交叉传染。④强化护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患者的康复情况和患者的心理状态、o理质量息息相关,护理人员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应当对老年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为治疗活动提供有效配合[3]。⑤同时还应当定期进行病房通风,并对高危人群患者进行有效隔离,严格管理探陪人员。同时每天开展病房微生物检测,严格消毒灭菌处理相关物品,使患者能够获得健康舒适的治疗环境[4]。

参考文献:

[1]李清华.基于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的若干思考[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30-232.

[2]刘小兰.浅谈老年呼吸内科感染的因素及预防[J].医药前沿,2015,(7):378-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