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篇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2篇

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1.1爱国守法、敬业爱生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拥护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严格遵守宪法及法律法规,自觉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把依法执教作为自己的职业义务,坚决不做出任何有损于国家利益的言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安心于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同时,我们要真心关爱学生。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事业,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而高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主要就体现在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1.2教书育人、严谨治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所以,教师敬业的首要表现就是做好教学工作。科学研究是艰苦的、严肃的事情,需要严谨的精神和态度。但是在教师中也出现了求名争利、心态浮躁、治学不严谨等问题,突出表现形式就是科研成果的粗制滥造,重量不重质,甚至出现了伪造数据、抄袭他人学术成果等现象。南京大学韩儒林教授有一副对联: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作为高校教师要要摒弃浮躁情绪,有耐心下苦功夫去弘扬科学精神、恪守学术规范,要坚决抵制学术不端的行为。

1.3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所谓服务社会强调要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而为人师表则要求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卓越,既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措模。说过“: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当代高校教师,要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从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治学态度、行为举止等多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老师们通过堂堂正正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的处事态度,教给学生怎么做人、如何做学事。正是这种示范作用,一直以来“为人师表”都是学生们人格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往往“胜于言教”。

2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2.1提高高校教师法律素质

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们在校期间最为密切的人,他们在管理和教学工作中所体现出的法律素质,会对学生们产生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应积极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培养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他们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树立法治的思维习惯,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法律专业的书籍、参加法律讲座、关注与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树立法治意识。

2.2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学习

品德高尚的教师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来的努力,尤其是通过不断的学习、自我修炼与自我完善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才不会在提升道德修养中迷失方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高尚的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相关部门组织集中学习相结合:自主学习不会受时间、地点得限制,有一定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但是受个人水平和自控力等方面的影响,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组织集中学习,就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职业道德学习,能够克服自主学习的不利因素,使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

2.3加强高校教师的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对自身塑造良好的师德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做法有三点:一是钻研业务。二是科学研究。三是关心爱护学生。

2.4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体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建设

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教师应具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我国有着明确的规范性文件中所作出的具体规定,如对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颁布于2011年12月30日,由国家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印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规范》教高等学校教师的师德界定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等6个方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国家教育部2008年修订,亦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论从对师德的概述和分类阐述的内容看,虽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德内涵有所区别,但本质性的内涵是共通的,那么可以师德的共通性内涵来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以特殊性内涵来探讨具体到某一层级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内涵。从师德的共通性来讲,教书育人是核心内容,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与学生一瓢水”。教师的学识修养和师德修养共同构成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既需要在学识上成为能够以广博的修为来满足教给学生和教会学生的需要;亦需要在德行上能够以良好的修为。若教师在学识修养和德行修养上处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状态,又怎么能培养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厚成的学生呢?“正人必须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俗语都可用来说明教师加强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代表个人的德行状况,黑必将与他们的学生的德行养成质量联系在一起。2.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其一,弱化于“无形”。“形”指什么,指形成教育模式或规范。从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对比看,职业道德教育属于潜在的“无形”教育,专业课教育属于明显的“有形”教育。所谓“无形”是与“有形”相对比而言的。专业课教育的“有形”可见学校有明显的教育渠道和教育方法,有课程、实习、设备等作保证,而职业道德教育则缺乏这样的保证,处于说起来重要,体验到实际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上匮乏,处于缺乏“抓手”的运行状态。其二,僵化于“作业流程”。高市学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处于“例行公事”的层面,没有做到积极地探索和实践,缺乏内容、方法、载体方面的创新,没能结合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没有结合高师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摸索出适合高师院校的方法或方式,形式主义、课程主义思想严重,教育内容你改体现不出时代性,教育方法单一僵化,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得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僵化于完成一种作业流程。

二、高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改善

其一,科学性与研究性兼容。高等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贯彻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的理念。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探索符合高师学生职业道德建设的客观规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的设计上体现科学性与研究性并重,保证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符合学生修养师德的实际需要。且注意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拿出新方法。其二,激励性与自律性结合。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要在加强师德建设课程建设基础上,积极开展“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等主题式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三热爱、三提倡、三增强”的主题即热爱教育,提倡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热爱学校,提倡爱校如家,增强为教育事业建功立业的事业心。学校有计划、定时间组织学生看师表风范、礼仪教育系列录像。通过观看,让学生进行自我对照,寻找自己的不足之。不断强化学生的现代教育理念,讲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时时处处能够自觉地以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其三,正面性与反面性示范相结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要正反面电箱的示范作用。正面典型无疑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学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同学,也可以是从同学身份已经转变到教师工作岗位上的学长们,树立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好的陷进典型为标杆,让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有身边的榜样作用可效仿。反面典型也能发挥示范作用,但这种师范的性质式来自反方向的,是反面的例子。在教师岗位上,也总有一些师德表现的反面例子,可以将这些反面的人和事拿来予以剖析,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案例面前受到师德反面教员的警示和警醒。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7篇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素质,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其他科目,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目并不多,教材内容理论化强。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教育应走入各类专业课和公共课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提炼职业道德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树立人人都是职业道德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心理辅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进行系统整合,使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多元化、常态化。

3.共建全员育人格局,发挥学校与企业、社会、家庭“四力合一”的作用

“职业道德认知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格的养成”,对于道德的观念,如诚信等不是自动就能变成学生的品质或行为的,而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四力合一”,共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去实践应用,加上社会良好大环境的正能量传递,家长的监督及参与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4.突破传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教师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实效。因此,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本人“五方共同评价”的体系。教师侧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评价;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侧重考核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评价;辅导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本人则进行自评。

5.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最佳平台,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各院校已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高职院校应抓住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生学习企业中的榜样,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校企合作论坛”,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演练”,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用

1 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个人行为及综合素质有着指导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并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而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比如说教师在教授某个以敬业为中心思想的课题,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着古人如何的兢兢业业,学生应该怎样践行自己的行动,但是自身却在教学工作中态度懒散,势必会对学生带来言行不一的感想。尤其是教师在生活中的职业习惯,比如礼貌用语、敬业精神等等更是在对学生“上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都会遵循某种动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但是这些行为正是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因素,也对学生产生着影响。一个有着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会在这些行为产生之前自觉的提醒自己这样做的后果,这样做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学生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等等,最后选择正确的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对自身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就像是一条约束的管理条例,能对教师的行为起到监督控制的作用。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能够鞭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项行为,在每一个行为进行前提醒自己是否符合规范或者是否符合教师道德的行为。以此对于良好的习惯会不断的激励和坚持,对于不符合规范的行为予以纠正。虽然学校会有很多管理教师行为规范的管理条例,但由于教育职业的特殊性,这些外部管理条例的力量都是微小的,要真正做好教育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才是根本。当教师发现进行中的行为失当有差错时,教育良心发出无声的命令,要求教师立即纠正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方式或方向,以确保学生和教育事业的利益。教师的职业道德还会无意识的发挥着自我评价的作用,当教师的职业道德提高了教学效果后,教师会为这一结果而在心理上得到暗示、满足和快慰,进而激励着自我道德的肯定。以此更加加深了自身对职业和生活的热情。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违背了职业道德最终产生了损害学生或教育事业的利益的问题时,也会在心里产生内疚、悔恨和惭愧以及自我谴责。

3)教师职业道德对学校的作用。学生是学校的根本,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学校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需要依靠教师这一主力军不懈努力。从教学专业知识来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教学水平。教师行业是一个需要具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启迪智慧、甘当人梯、两袖清风、默默奉献精神的行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严谨求实,急社会所急,想学生所想是教师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从心里上去爱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提高教学效益;从综合素质教育来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和认知,最终影响着学校的声誉。良好的职业道德会树立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越高,对学生的影响也会越大,教育的效果越好。因此很多学校的领导者在学校的建设中非常看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在教师的考评上也会综合考核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因为只有教师综合拥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的管理学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家长的信任和社会的承认,最终促进学校的发展。

2 建设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议

如今,很多学校的老师受应试教育及生活压力的影响,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只追求学生的分数和名次。而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和自身职业道德的加强比较欠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是一个迫切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改革永恒的目标。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必须联系学校和中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着社会发展情况,从而科学合理的提高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1)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管理标准条例。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形态,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定义、社会习俗和文化的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在义务教育背景下,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既应该秉承传统的美德和规范,同时也应该具有新的内容。总书记曾在教师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这四点希望比较全面的概括了教师的义务和职责范围,可以作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参照和依据。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在这个参考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建立全面、完善的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标准。细化目标,明确标准和规范,是当下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2)加强实际行动,保障学校教师职业道德高效的建设。行动,既是建设的内容,也是建设的目的。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充实教师的理论知识,然后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要重视教师的言谈举止,通过教师的行动来开展职业道德建设。要让教师注重细节,教师的教学过程、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表现,所以教师必须在平日的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些细节方面要规范、慎重、得体,不可马虎、任性。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讨论和规范评价方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需要加强研究,以此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理论基础、原则、具体细节的关注和讨论。教学是教师的事业也是教师的工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也要关系自己的发展。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中,要优化评价体系,为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激励措施,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政策支持,比如说将教师职业道德纳入到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或者考评中,以这样的方式提高教师执行职业道德的热情,促进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

3结束语

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基础,而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深受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尤其对于心智没有成熟的中小学生,教师的职业道德至关重要。学校在校园建设中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以此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兰英.中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文本分析及建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61.

[2] 周世琼,袁骥轩,唐俊.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A].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2012: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9篇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所决定,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教师素质,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和培训经费的投入,学校选派优秀的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真正了解企业的职业道德和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整合其他科目,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针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科目并不多,教材内容理论化强。针对90后大学生的实际,职业道德教育应走入各类专业课和公共课中,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提炼职业道德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树立人人都是职业道德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法律课、心理辅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进行系统整合,使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多元化、常态化。

3.共建全员育人格局,发挥学校与企业、社会、家庭“四力合一”的作用

“职业道德认知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格的养成”,对于道德的观念,如诚信等不是自动就能变成学生的品质或行为的,而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和家庭“四力合一”,共同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到企业中去实践应用,加上社会良好大环境的正能量传递,家长的监督及参与评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4.突破传统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创新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侧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评价,教师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实效。因此,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和学生本人“五方共同评价”的体系。教师侧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评价;实习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侧重考核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评价;辅导员对学生日常行为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学生本人则进行自评。

5.充分利用实习实训最佳平台,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前各院校已加大了校企合作的力度,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高职院校应抓住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体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学生学习企业中的榜样,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园,开展“校企合作论坛”,使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演练”,以便日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 G4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2)05-0071-05[HT〗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发展担负着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责任。所以,教师的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其引导施教的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经历了一个急剧的膨胀期,高校教师的数量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据官方公布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有61.99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134.31万人,10年间新增教师72.32万人,入职时间不足10年的大学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8%。若以2006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107.6万人来计算,到2010年入职不到6年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20%①。若以年龄在40周岁以下为青年,我国大学基本上是青年教师占主体。这些青年教师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角,他们的职业素养、专业化程度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和希望。在大学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中,职业道德是其最基本的专业素养,本文主要对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与反思,进而提出我国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发展方向。

一、 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师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大学教师职业素养”、“大学教师信仰”、“大学教师伦理”等关键词进行题名精确匹配搜索,1980—2011年共搜集到文献246篇。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1980—1989年仅有2篇文献,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研究关注不够。从1990—1999年共检索到有关研究论文38篇,研究内容涉及大学青年教师师德内涵、职业道德建设内容、社会经济转型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和规范机制等问题。2000—2011年共检索到相关论文206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人们研究大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高潮期。此期内,在研究内容上,不仅研究普通高校的师德建设问题,还研究了各级各类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这是与我国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分不开的。

二、 研究的主题内容

1.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研究。纵观不同时期的研究文献,不同的学者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表述不一,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1\]。在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研究上,争论的焦点是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道德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是以“教师职业”为对象和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放到公德领域去理解;而教师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是指教师个人的道德水平,这是把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其实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师职业道德关注公德,教师道德关注私德,二者之间不能画等号,不加区分,公德私德混为一谈,可能造成教师无谓的道德负担,不关注教师道德,仅关注教师职业道德,又不能有效地推进师德建设\[2\],所以,理想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应把二者有机地协调起来。

2.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研究。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研究上,学者们大多数提到了以下几点内容,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尊重学生、言传身教、严谨治学、关心集体、热爱学生。2011年10月教育部会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列出了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共计6条,分别是爱国守法、敬爱学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3\]。由此可以看出,各个专家学者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研究已经基本涵盖了教育部制定的规范内容。需要指出不同的是,有的学者提出教师道德须从传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教师专业道德蕴涵着教师的专业责任、道德品性和专业精神。而教师专业伦理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有利于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关系的总和\[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道德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029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以及对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关注,目前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职业态度消极、诚信水平逐渐下降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的这种状况首先对用人单位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其次是对中职学校的声誉将会抹黑。用人单位一般都会认为中职学生不能较好服从管理,频繁跳槽,比较计较个人得失等等。长此以往,中职学生的就业状况将会成下坡趋势,中职学校的发展可想而知。

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职学生,其职业道德的养成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自己的多方配合,形成系统的教育,促成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复杂细致的系统工程,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科学地处理职业道德养成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养成目标与学生已有的职业道德水平、个体与群体、内因与外因等多种关系。

本文是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1 改变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理念

从我国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实情况来看,打破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当务之急是要解决职业道德教育理念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于培养中职学生完整的人格的意义和价值,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视职业道德教育为职业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贯穿学校专业教育的全过程。

以汽车营销专业《汽车销售》课程中的“整车推介”为例。在教学中对学生只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更要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知识。通过实训模拟场景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行为引导的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情境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教师指导、综合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完成教学设计。运用情景教学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分组,每组人数以7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又根据角色分成三方:客户、销售人员、观察者。组长1人,一般是选择学习认真负责的、有一定组织管理协调能力的学生,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讨论演练完成教学项目。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角色互换,以保证每个角色都要演练到位。在每个小组的演练中,都要设置一个职业道德选择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选择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标准答案”,强化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2 开设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课程

中职学校人文教育课程比较贫瘠,学生缺少人生观以及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内容应该以伦理理论为基础,如,开设《中国伦理思想》、《生命伦理》、《网络伦理》、《当代道德建设》等课程,以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概念和原则等理论知识。既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共性原则,也要掌握不同专业所涉及的职业道德原则。

以汽车营销专业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运用职业道德原则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需求,收集资料,编制成册。如,可以编制《职业道德原则在4S店的运用》校本教材,教材中收集的是各种各样案例。比如,在4S店的汽车售后服务岗位上工作时,是否会使用劣质机油代替品牌机油,帮助客户的爱车做维护保养?在汽车销售岗位上,如果与顾客约定的交车日期将近,但因为天气问题影响了运输,新车却还在运输的途中,该怎么办呢?在教材的编制中,创设一定的故事情节,创设职业道德两难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参与角色扮演,在讨论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3 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

“教师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质量和水平,或者说,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直接反映了一个教师的思想道德面貌。”[1]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教师还要提高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准首先是教师要接受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其次是要时刻牢记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书育人;还有就是教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教育方法等,比如,鼓励教师本身学历的再提升;最后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与考核。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合作、交流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这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具有示范的教化作用。总而言之,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要达到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4 健全学校的管理机制

要提高中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还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

4.1 完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是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实施的保证,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的安排、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及义务、奖惩制度以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设施设备等。同时结合学生特点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目标,提出所期望学生养成的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以及学校明确规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内容编订成册发给学生熟读,将这些要求可以印在学生招生简章、学生成绩报告上等,扩大影响力。还要制定教师、学生职业道德标准,建立包括教师、学生职业道德情况收集、评价、反馈在内的程序。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各种形式的奖励。

4.2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学管理

第一,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针对目前职业道德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填鸭式教学”等特点,作为学校的管理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学校领导要走进课堂与教师一起改进课堂教学,把案例教学、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只是依赖试卷的考核制度,要把学生考试成绩、参加案例讨论情况、学生论文以及学生参加社会公益实践等内容一并列入考核范围。

第二,加强生活教育管理。这里需要加强的学生生活,主要指学生在校内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生活等。对学生的生活教育管理就是要对学生的生活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干预,使学生的生活过程成为学生养成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如,学校要提倡宿舍“文明温馨小屋”建设、班级“书香教室”建设,教师要与学生交心,帮助学生养成勤奋、刻苦、节约、惜时等品质。

总之,学校是学生职业道德养成的最直接的机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学校。学校、教师及中职学生必须重视职业道德,重视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袁仁贵.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

[2]何光辉.有效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9.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特征;高校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对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完全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它既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不同于古代的教师职业道德,不同于私有制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它具备自身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独特的行业性特征

教师道德是教师处理和调节教育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道德要求,它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连,与其他行业职业道德不同,其行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道德意识处于社会道德的较高水准层次。道德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对思想意识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意志、职业信念、职业理想等,属于教师职业道德结构中的观念层次,也是道德结构的最深层次,是教师职业行为的基础。在道德意识水准上,教师道德较之其他行业有更高的要求,这是教育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师的神圣使命,这种职业本身就决定着教师应当具备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人类道德发展史上,教师道德总是处于当时社会普遍道德的更高水准层次。

第二,教师的道德行为必定是社会的楷模。教师道德行为与其他行业行为相比,具有更强的表率性和典范性。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作风、处世态度、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书+育人”,其榜样行为也就成了最好的教育手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对教师行为示范性的最好表达。

第三,与其他各类职业道德相比,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更强的历史继承性。这是由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决定的,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教育传统,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积累了很多教师道德的相关理论和公认的行为规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率先倡导并世代相传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等思想和行为准则,至今仍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完整、统一、具有真正道德意义的规范体系。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都不像今天这样,形成了一个内容独特、完整、关系明确的规范体系。

第一,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内容完整、目标明确。无论是在心理构成上,还是在道德指向的职业领域内,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都有了一个完整的内容构成。其心理构成主要有: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所拥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职业行为所指向的对象来看,教师道德主要体现在五个职业领域的相应目标构成上,即师生关系目标、职业标准目标、人格素质目标、学术素质目标、个人与他人关系目标。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要在上述五个职业指向领域内提高教师的认识,使其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进而升华为道德信念,磨炼道德意志,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职业道德具有发展性,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交替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的道德要求必将被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准;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以及各类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也必将产生新的两难的道德选择,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面临着强烈冲击。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根据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我们应当放眼全球,不断吸收先进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规范。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正是社会发展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社会主义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资本主义或历史上任何私有制条件下的意识形态。与私有制条件下的职业道德相比,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区别于私有制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部分而存在和发展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都不是独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作为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一个部分或其一个层次,它调节着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目的和方向,使之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相一致。各个行业的职业道德只是结合本职活动的特点,使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隶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不能偏离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第二,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调节教师行为的方向,使教师利益、高校利益和社会利益根本一致。它不同于以往任何私有制下的职业道德,虽然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目标,但其始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之下,公有制仍然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主体和核心。教师个人利益和高校利益之间、高校利益与高校利益之间、高校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虽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这些矛盾都不是对抗性的,是可以调和的,道德作为调节人们利益关系的手段而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行为调节方向必然是以谋求全社会根本利益为基础,实现教师利益、高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根本一致。

第三,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坚持用先进理论进行外部灌输。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以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今天,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既不能简单地沿袭或移用旧的职业道德,更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职业道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属于共产主义道德体系,要坚持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先进理论从外部灌输。如果不进行科学理论的灌输,即便是高校教师,也很难超越教师个人或教师集体的狭隘眼界。

四、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较高的层次性特征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大教育家康有为很早就在他的《大同书》里对各级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他说:幼儿教师应“师德慈祥,身体健康,资禀敏慧”;小学教师应“静细慈祥,婴儿而有耐心、有恒心、有弄心”;中学教师“学行并高,经验甚深,唯才德是视,行谊方正,德行仁明,文字广博,思悟通妙,而又侮人不倦,慈幼有恒”;而大学教师应当“专学精深,奥妙实验有得”,最好由“学有特长、术有专攻”、“学贯中西、体用兼备”的“通才”来担任。这一论述虽不尽完备,却也清晰地表达了对高校教师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要求。

第一,特殊的历史使命对高校教师提出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要求。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特别是高等教育,在国际竞争中更担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高校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播人类先进文明的神圣殿堂,是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例如: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质。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勇于创新、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区别于中小学教师的特质。具备创新精神,高校教师才能担负使命。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连接着人类文明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创新精神首先要求高校教师不仅勤搞科研,还要带领学生参与科研;不仅要精于所教授的知识,还要跟踪专业的学术前沿,抢占专业制高点,推动学术进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创”,这样才能为科技进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35,45.

[2] 李晓星.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点及其内涵[J].教书育人(普教版),2000,(13):39.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

职业道德作为行业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在某个行业的具体表现形式,任何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自觉遵守。高校学生的专业划分比较清楚,就业指向性也比较明确。高校毕业生想要满足企业需求,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同时,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职业道德也列入了重点考虑的范畴。因此,高校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步较晚,经过快速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对职业道德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随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开展,90%以上的学生意识到了职业道德在将来自己的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同度比较高。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虽然认识到了职业道德教育对自身发展的意义深远,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行为非常散漫,迟到早退、违反纪律、旷课现象经常出现。2.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具有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学生对自身缺乏全面、清楚的认识,很多人不愿意到一线就业,把择业目标放在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稳定、收入较高的工作岗位上。有些学生并不认同爱岗敬业,认为敬业不是必须爱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们对待实习工作没有责任感,更谈不上奉献,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愿意不计报酬、无偿加班完成没有做完的工作。这部分学生比较欠缺奉献精神,认为经济回报应与自身的劳动付出呈现正相关,即以经济利益衡量职业价值。持有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学生过分强调个人利益,比较倾向于选择工资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

二、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高校没有高度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很多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缩减了本该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生时间、师资力量、财力支撑等。例如,师资力量很难保证,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职业道德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很多教学活动都无法正常开展,这些都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2.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比较落后。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灌输个体必须要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而没有认识到学生自身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的授课内容过分强调一般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和知识,缺乏行业具体的职业相关道德规范,也没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自主处理道德问题的意识较差,这就造成职业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效果不太让人满意,学生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运用于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3.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许多高校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没有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仅仅只是形式化地开设了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在教材选择上,没有真正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缺乏针对性,而且内容以理论为主,较为空洞,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就造成学校提供的教育内容与学生所需的教育内容不相符合的矛盾,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失去信心。在授课方式上,教师通常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而且教师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相符,教师本身往往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参与培训的机会又少,平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多。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现实需要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要,迫切需要改革。4.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缺少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考试为主,形式比较简单,有易于操作的优点。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如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而对于能力提升和行为的评价方面则难以操作。而且,评价结果主要根据教师的评价,没有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评价体系,无论是在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在评价标准方面,都是不科学的,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导致出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道德评价极高,而就业后职业道德较差的现象。

三、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1.高校需要加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想要高校给予职业道德教育足够的重视,就需要高校加深职业道德教育对高校学生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保驾护航。高校需要上到管理者,下至德育工作者、广大教职工,都能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发挥全部人的力量,做到齐抓共管,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习氛围。2.高校需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教育要让学生能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感,并通过具体的职业行为表现出来。首先,在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导学生以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进行职业行为的判断和决策。这就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高度认同,从内心把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变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活动,并提高学生在活动后进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其次,教师应该关心学生成长,尊重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道德状况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3.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至关重要。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来着手进行。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高校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倾向,提高学生服务一线的意识,提高学生与专业相对应的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意识。同时,加强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纪律、职业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并将这些教育内容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其次,转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教育主体——学生的感受,学生对于这种形式的课堂不感兴趣。本文介绍几种有利于提升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利用情境模拟的形式,将行业需求、企业要求和学生个体融于职业场景之中,借助案例的形式,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现实职业背景下的职业道德体现。(2)课堂讨论法的运用。这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发动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通过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并提高以后遇到同类问题的应对能力。(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途径。第一,高校需要创造大量的实践、实习机会给学生。校企合作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学校负责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企业负责行业规范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下,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可以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行业带头人向学生介绍行业道德准则,并结合实地参观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下,深化对这些道德准则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在专业教学里穿插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广大教职工都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全校上下一心,合力完成职业道德教育。第三,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如社团活动、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加深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认知,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高校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职业道德教育注入数量足、素质高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同时,教师应主动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教师的行业道德规范,为学生做好表率。4.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对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作用不言而喻。首先,高校需要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职业道德教育既需要理论传授,也需要实践教学,因此,对于其课程的评价,也应该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同时,课程评价需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在一起。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途径也要更加科学,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具体来说,高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办法。例如,学生的实习表现,除了参考带队教师、学生的评价外,企业对其的评价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将考核评价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直接的联系,比如奖学金、评优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综上所述,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完善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以真正提高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探索[J].职业时空,2010(7).

[2]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3]罗金彪.关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

[4]张莉初,龙燕.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3).

[5]徐振.新时期高校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10).

[6]贺芳.加快转型升级背景下高校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教师 职业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而正确处理师生伦理关系,了解教师在职业道德要求上的特殊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处理好师生伦理关系,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伦理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守的道德准则,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和学生建立起了师生人伦关系,就应该遵循教育伦理的道德规则。古人言“玉不雕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化不成才”,教师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他担负着把一块块的璞玉锻造成美玉的重任。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身作则,敬业、爱业,真诚对待、关爱每一位学生,努力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单向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为教之理”就是“为师之道”,将二者转化为“为师之德”就形成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师生伦理关系作为教师职业伦理的主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师生伦理属于不对称型伦理关系。教师不能自由的选择学生,大学生正处在个性特征较强时期,每个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不同,加之当今社会转型阶段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甚至有的学生的言行还和教师所昭示的主导价值体系发生矛盾。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明白,教师的职业道德义务是单向的,学生怎样学不能成为教师怎样教的理由,学生不听课也不能成为教师不认真讲课的理由。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与学生心灵和情感的沟通,教师应以教学艺术的力量、教师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共鸣,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策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高。使“他们不仅过着快乐的今天,而且为美好明天打下坚实基础”

二、了解教师职业在道德要求上的特殊性,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

1.“德高为师”。在人们心中,教师是智慧和高尚人格的化身,“道德之师”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问之师”是教师的立业之本。在学生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言行,更是道德的标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教师角色意识,遵从职业操守,为人师表,用自己崇高的理想信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身正为范”。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则主张“以身立教”,徐特立则自称是“身教文化者”。 2008年5月22日,北大毕业后在四川一所中学教书的教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文中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地震时所做的一切以及过后的心路历程,“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番地震后的大言不惭的“表白”在全国掀起了轩然大波,范美忠也被网友批为“无道德、无责任、”之“范跑跑”!原因何在?教师职业的内容决定了“教书育人”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教学活动中把美好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而且在职业活动范围之外,都应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在家庭生活,在社区环境,以及所有的公众场合,都应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良好的文明举止,始终注意给周围的人以积极的影响,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从而营造尊师重教的和谐社会文化氛围。

3.“德者得也”。《伦语》中说“德者得也”,可见在中国古代,“德”与“得”是相通的,教师道德规范不管制定得多么合理,也必须要靠教师将其内化为德性修养才能得到更好的执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自身成长与千万学生成长的责任,要通过“德之自修”,加强对身身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养成教师德性,提升教学道德;还应加强“德之助修”,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操守,影响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德性的提高,对自己、他人都会有所“得”,教师职业是“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证

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其职业道德内涵包括爱岗敬业、言行一致、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关心集体等等内容。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回想起和教育部〔2008〕5号文件和李长春、刘延东同志的讲话,我的感触很深。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提出,“要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让党放心、学生满意”,这说明中央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是非常重视的,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严格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同时还要有宽厚的知识面和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有伦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要通晓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入耳、入脑、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能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出版社,1996.389.

[2]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3]和教育部〔2008〕5号文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4]邹顺康.论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与文明,2008,(3).

[5]邹顺康.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6]李大圣.教师发展“四问”.今日教育,2005,(1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一、提高高校教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人才培养的重任,还需要承担提高全民素质、引领与传承社会精神文化、传播知识等使命。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十分有必要。②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要求。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知识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1.明确职业道德观

高等教育要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就要积极创新,变革传统育人观念。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应以身立教、以德立身,明确职业道德观,树立开拓创新与勇于奉献的价值理念,成为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事业的创造者,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另外,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高校教师应该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利义统一观,做到以德立身,以身作则,言行统一,用自身高尚的人格来影响与教育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努力学习道德理论

要想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加强教师的道德认知教育,要求其努力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了解并融合现代化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从而有效控制与支配自身的情感、意识、思想,然后将其外化于个体的行为来作用于社会。高校教师学习职业道德理论时,须注重教育部门组织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其中教育部门的组织学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能够克服自学中的不利因素;个人自学则不受时空的限制,机动性与灵活性相对较强,但是会受自控能力差和理想觉悟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深化高校教育改革

高校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建立健全教育的奖惩、考核、分配和人事等制度,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能够恪守师德,有效约束与激励教师的行为,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如在考核评价方面采取公开、公正与务实的考核评价方式,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分配制度方面做到“不劳不得,优劳多得,多劳多得”;在人事方面可废除教师职业终身制,实现优秀教师留得住与进得来的优惠政策。

4.强化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作为一种自觉性的精神力量,教育法律意识贯穿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而教育法律思想体系虽然在教育法律意识中具有主导作用,但是其不能自发形成,需要有意识进行培养。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从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等方面出发,加强教学实践与社会实践,正确处理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积累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道德认知。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要想提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必须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明确职业道德观,努力学习道德理论,强化教育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尊重知识和教师,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随着教师个人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将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