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职业教育的未来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发展。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在2005年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做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扶持力度。
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它未来发展趋势应当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狠抓内涵建设,建设一流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正视现实,立足其位,高瞻远瞩,明确定位,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国家已经启动了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目前,已有两批共70所高职院校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
二、人才培养与职业、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推行双(多)证书制度,促进就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计划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使学生考取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办学多元化,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趋势
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经费筹措多元化,办学模式多元化,服务功能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有的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联合组建了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做到校企双赢。
四、办好高职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而不是终结性教育。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以及人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为了满足如上这些要求,必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开放办学,促进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业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二)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
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熟练、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因此,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三)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
1、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职业教育是特指教育制度中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民族职业教育是在民族地区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从事特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等内容,直接培养该类职业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以此来促进民族地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地区的发展。本文结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具有典型特征的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找出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民族职业教育的特点
1.1民族职业教育区别于民族地区普通教育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制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领域,民族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对师资的特殊要求方面与普通教育相区别。
1.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本质所在。深厚的理论功底可以为终身接受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民族职业教育还需要加强某一岗位的所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育。但在现代社会,职业不仅作为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快乐的源泉,展现自我的必由之路,所以劳动者健康的劳动者素质也是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目标。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而普通教育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培养目标是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1.3课程结构
恩施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学生的3年学习期间里,前一年半抓紧理论课程学习,在后一年半时间内加强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至社会,为学生的工作奠定基础。从而,我们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虽然也学习普通文化课,但它学习文化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专业课程学习打基础,在课程安排上主要是以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程和生产实习课程为主要课程,在安排方面留有约整个学制一半时间是在校企合作方进行实地操作实习,不忘职业教育初衷,为学生的职业提供基础。而普通教育以其培养目的为核心,安排课程主要是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
1.4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非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别
由于民族和社会等环境的原因,民族文化特征突出,每个民族都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地区这些特有的文化地域经济特征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与非民族地区的教育存在区别,我认为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在学费方面,第二是对学生的资助及奖励政策方面,第三个方面是教育设施方面,包括教育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恩施职中采取免收学费,只收取住宿费与书本费,以此鼓励家长送孩子来学校学习知识与技术。而其他非民族地区,经济相对发展些,奖助学金评比更加严格,人数比例相对降低,除了国家省级院级以外,其他专门针对技能岗位的奖学金较少。但由于条件原因,非民族地区学习条件更好,基础设施也更充分,设备更新相对更快,学生实训机会更多。
1.5民族职业教育如何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一方面旨在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将民族地区的学生培养进入主流社会,适应主流社会发展需要。民族地区培养学生进入主流社会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技能高考,同普高生一样可考入省内本、专科院校。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2+1”,“3+2”,“1+1+1”等教学模式,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通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及其他沿海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比如学生前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到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实习,这样一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培养地区人才走出去。
二、民族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妥善设计好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这三门课程,通过大量类似或接近未来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与训练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以促进相应技艺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素质的养成,通过边理论边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投课,大大提高了讲课的效率。职业学校需要两类师资:一种是偏重理论型的,负责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种是偏重于实践型的教师,负责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方面的知识,指导学生的实习。
未来民族职业教育将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日趋完善,将培养成更多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而又很紧缺的专业型人才,不仅会为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富强,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其积极输入到社会的各专业人才也将带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今年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创新的根基在于教育,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并从国家的战略发展和现代化全局的高度出发,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增长,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的人才,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的人才,而这只有通过职业教育才能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的职业技术人才,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生产制造水平。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在一个职业分工结构合理的社会,不仅需要“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而言,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重要且迫切。
职业教育往往是说起来重要、选择起来次要。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职业教育往往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考生们依然在重点院校前扎堆,追求普通高等教育,轻视职业技能教育,整个社会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