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强,人们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1]。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把握机遇,制定和调整发展科技的新战略,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争在科技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科技经费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科学界关注科技投入的力度和方向,同时,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他们希望了解科技经费的使用状况。因此,政府必须向科学界和公众说明科技经费投入的效率以及未来科技经费资助的优先领域等相关问题[2]。 作为政府管理科技经费的科研资助机构近年来力图通过分析与评价其资助状况,以显示其资源分配和管理工作是有效的。科研资助机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为单元进行资助活动,以学科为单元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关注所资助学科的研究产出和综合影响力,可以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状况,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内部需求;而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数据库和资料管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外部条件也逐渐成熟。

在1990年至1997年期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简称arc)对其在数学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 工程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8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24个学科的5年资助工作开展了绩效评估,评价其“分配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3]。与此类似, 在1999年至2002年,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简称rcuk)下属的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bbsrc)也对其资助的一些学科开展评估工作,如生物化学工程,结构生物学,可持续农业等,评估侧重在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确定该学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并且为bbsrc在学科的发展作用中定位,确定政府将来的重点投资方向。以科技实力著称于全球的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科研的评估工作,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也开展了类似的学科评估工作。他们对其支持的一些重大研究计划,如海洋研究计划,地震减灾计划等多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溯性的评估。通过评估帮助国家科学基金会下属的一些机构,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和信息,以使得这些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资助决定对科学界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之能继续保持像过去那样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并且分析nsf在支持该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支持重点。

本研究在上述三个国家科研资助机构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基础上,对学科评估的目的与范围,组织与结果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学科评估对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2 学科评估的目的与范围

2.1 目的

学科评估的目的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指科研资助机构通过对学科的评估活动最终希望获得学科状况的整体结果,属于宏观层面。从目前已开展的学科评估活动来看,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学科评估:一类是诊断性的学科评估,主要通过学科评估来了解学科目前的现状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学科评估,其目的就是对arc大额类型项目支持下的项目开展研究结果独立评估,考察在这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个人和研究小组的成果及其影响力,既评估arc大额资助项目的产出状况,同时还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具体的科研管理过程包括同行评议、项目申请等细节问题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加以改进[4];另一类是战略性的学科评估,即以学科评估为手段,了解学科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本国所处的地位,为学科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确定战略计划。如英国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学科评估,在对英国“结构生物学”的需求评估中,委员会要求评估工作侧重在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5];而在对“生物化学工程”的学科评估中,其评估目的是建议bbsrc 理事会必须适合生物化学工程新的使命,并且建议理事会制定该学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6]。应当注意,学科评估的这两个目的并不是绝对分开的,通常这两个目的在每个学科评估中都有体现,只是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有一个目的占主导地位而已。相对于学科评估的目的,其评估目标则比较具体,主要是指在评估单个学科时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属于微观层面。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同一科研资助机构在开展评估活动时可以有一个统一的目的,但对每个具体学科的评估目标则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学科评估的目标应注重其引导性与概括性,既要包含学科的当前研究和培训概况;也要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合作关系以及学科的资助模式变化等。

2.2 范围

学科评估的内容直接指向学科本身,即学科的整体产出和综合影响力,以科学分类中的学科作为一个评估单元,通常指的是一类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它并不关注具体的机构和人员,但在学科评估中又离不开机构和人员,它是在相关机构和项目负责人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只是最后将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和考虑。学科评估的范围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评估的时间范围,二是指评估的学科研究领域范围。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对“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评估的时间范围是选择在1988—1992年之间,涉及到arc资助的21个科研项目。学科研究领域范围包括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7]。而美国科学基金会对“地震减灾计划”的评估范围确定为以下研究领域:结构工程、地理技术工程、建筑和机械系统和与地震有关的社会科学;其评估时间跨越很长,从第一个资助计划(1958年)一直到最近的研究计划,评估小组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逐一考察[8]。学科评估的范围界定是开展学科评估的前提条件,一般由评估小组和科学共同体一起协商确定。只有将评估的范围界定清楚了,其后的评估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3 学科评估的组织与结果

3.1 组织

学科评估是科研资助机构为达到了解所资助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科研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定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等目的而提出来的,因此学科评估的组织一般由科研资助机构主导。科研资助机构邀请一批该学科领域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利用已有的数据积累,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若干年来在其资助下的某个学科所取得的研究产出和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估,并进而对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提出政策性建议。学科评估的组织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体上包括三个阶段:1、基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科评估的目标确定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2、数据(资料)收集阶段:根据已确定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 收集准确的相关资料,开展预定的评估活动;3、数据(资料)分析整理阶段: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整理分析,形成整体的学科评估报告。

3.2 结果

学科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将结果整理成一份报告递交给科研资助机构,有关部门选取合适的内容向科学界和公众公开学科评估的内容。并及时收集评估对象、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小组所提的建议及时调整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工作,提高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学科评估报告分为公开文件和保密文件两个部分,公开文件中省略涉及个人或具体项目的陈述;保密文件则有相关的详细信息,只提供给arc的少数相关人员。公开的评估报告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评估专家组提供的可公开的评估报告,第二部分是arc对评估报告的回应, 尤其是针对评估小组提出的政策建议予以逐项答复。因此,评估的过程既是arc了解其资助绩效的过程, 也是改进其政策和管理工作的过程。英国bbsrc对学科的评估工作完成后整理成文向公众展示学科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资助的优先领域。如bbsrc 在对可持续农业的评估完成后立即确定了该学科三个重点资助的优先领域:创新农业实践、新型玉米体系和环境管理生态学[9]。

4 学科评估方法 科技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定性方法(同行评议)、半定量方法(回溯法或案例研究)和定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10]。其中同行评议使用最多,然后是非定量的案例研究,而纯定量方法相对使用较少。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通常对基础研究的评估经常用到同行评议,对一些大型的、有多种评估对象和目标的计划则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手段。本文所论述的学科评估就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1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方法中较常用的一种就是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其特点是简单明了。通过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的经费投入分析,可以了解该学科获得的资助力度。当然,对某个学科的投入是多元的,学科评估主要关心的是政府经费的投入状况。同时,学科的产出比较复杂,它既包括显性的结果如出版物,也有隐性的结果如对科学文化、社会经济进步的贡献等。一般来说,对学科评估简单的产出分析就是用正式发表的论文作为一个指标,在学科评估小组指定的数据库或刊物中,检索出一定时期内在科研资助机构的资助下发表的论文数量有多少。再进行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该学科在若干年来的发展概况,在全球的总产出中占多大的比例,其国际影响力是增加还是减弱。如bbsrc在对“结构生物学”的评估中, 首先分析了英国对“结构生物学”的投入情况,然后对“结构生物学”的产出作了文献计量分析,由城市大学的信息行为和评估研究中心利用研究产出数据库rod和isi,再加上评估小组协商后增加的三种刊物,对英国在1990至1999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结果发现:过去的10年中,英国的结构生物学产出有明显增长,该领域英国对全球的贡献比例从8%上升到12%;其中剑桥、牛津和伦敦大学是该时期内结构生物学研究产出的主力,它们三者的论文在1990年至1999年占了英国总论文产出的40%[5]。

4.2 会议研讨

由于学科评估涉及的科学研究领域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家最有发言权,因此召开科学家之间的会议就成为必要。让科学家畅所欲言,发表他们对学科发展的看法,对改进管理机制提出建议,明确学科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如果是与技术联系紧密的学科,还可以邀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专家一起共同研讨,讨论学科的研究成果如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可以明确市场的需求,为下一步的研究确定方向。bbsrc在对“生物化学工程”的评估过程中,1998年9月8日由化学工业协会组织,在英国伦敦召开生物化学工程科学家会议,大约有50人参加,都是英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生物化学科学家。讨论诸如:生物化学工程研究的目前状态如何?未来发展方向怎样?未来生物化学工程的培训需求怎样?新出现的技术是什么等问题[6]。

4.3 实地走访

通常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的重点实验室或者重大仪器设施基地,这些部门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资助机构支持的重点,它们的运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学科评估过程中评估小组都会到重点实验室或重大设施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对它们的支持力度是否合适,研究产出是否达到要求,接下来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资助。除了走访本国的重点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学科评估中往往还需要走访其他国家的类似实验室或相关部门,以此做一个比较,了解自身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同时拓宽本国科学家的研究视野,为今后的国际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在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评估活动中,评估小组走访了帕斯、阿德雷德、霍巴特、墨尔本和悉尼等地的相关实验室,对涉及21个不同项目的17位受资助者进行了访谈[7]。bbsrc在评估“生物化学工程”过程中,bath大学的john howell教授组织了一批年轻的英国化学/生物化学科学家走访了美国相关的部门,以此比较两国的研究状况和拓宽年轻科学家的视野[6]。

4.4 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是学科评估中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几乎每个学科评估都曾采用过。调查问卷一般是面向大型项目的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及重点实验室的负责人发放,通过他们了解本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如何,科学研究资助机构的资助程序是否合理,经费是否充足,能否及时地开展研究工作,学科发展对于社会的贡献如何,今后的学科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等问题。arc在对“大气和海洋地理学”进行评估时,向arc大型项目负责人发放了一份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普通信息)包括个人和职业信息,如姓名、所在单位、最高学术资格、获得最高学历的时间、开始科研的时间、目前的职位等,也要求列出研究职业中的出版物数目、同时要向他们了解申请不成功的项目并且说明是否从其他什么地方得到资助,以及他们未来的研究方向,今后是否继续申请arc的项目等问题。 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申请到的项目的一些具体信息等内容[4]。

4.5 信息收集

随着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工作的有力工具。在学科评估中,通过网络可以收集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可以汇集除了本学科领域内的专家以外的一些社会人士对该学科的看法以及发展意见,进一步全面了解学科的状况。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在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评估活动中,为了从更广泛的渠道得到的信息,在《校园评论》上广告,类似的信息还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澳大利亚天文学会会员,希望通过这两种方式有更多的人参与讨论和评估[7]。nsf在对“重大海洋研究计划”的评估中,也在互联网上发放问卷,了解诸如以下的一些问题:海洋学重大研究计划已经带来对海洋认识的显著增加吗?海洋学重大研究计划已经为你提供了研究中使用的其他研究设备和设施吗?并且还通过问卷收集各界人士对海洋学重大研究计划的建议措施。

4.6 国际比较

对学科的评估不能只是在纵向进行比较,横向的国际比较往往更加重要。学科评估中不仅要了解本学科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同时也要清楚该学科在世界上的整体概况,从中了解学科今后发展的趋势,明确本国在该学科今后的发展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进而确定一些优先发展领域,保持本学科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如bbsrc 在对“结构生物学”的评估中评估小组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在当前的世界上“结构生物学”有三种不同的发展路线,分别是:基于整体基因的方法(结构基因)、基于系统和加工的方法、个体目标(individual targets)。目前美国、日本和欧洲主要的研究集中在“结构基因”方面,其它的研究方向散见于其他的一些国家[5]。

5 启示

我国目前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越来越受到关注[12]。如何有效的利用科技经费,使之达到最大的效益产出,更加合理有效地对基础科学进行绩效评估,是科研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以上介绍的国外科研资助机构的学科评估,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

5.1 学科评估是提高我国科学基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研资助机构通过开展学科评估工作,可以了解学科发展和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有利于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使得资助方法和模式更加科学有效,也使得有限的科学基金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开展过许多类似项目评估和人员评估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学科评估针对的是学科整体的发展及基金管理机制等问题,是在整体上把握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绩效和管理工作概况,具有项目和人员评估等方式无法触及的角度和深度,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方式。通过学科评估工作可以了解我国科学基金对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明确目前的基金项目评审和管理过程是否科学有效等问题,从而提高我国科学基金的使用效率。

5.2 学科评估是制定我国学科规划和发展战略的基础

科学研究必须体现国家的目标和需求[13]。在学科评估中可以了解该学科目前的国际趋势和本国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需求,为制定学科规划的发展战略打下基础,从而引导学科的发展为国家目标服务。目前我国开展的科学研究绩效评估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强调微观的、针对研究人员个人的评价,而宏观的评价不足[14]。学科评估本质上是一种宏观评价,并不过多考虑细节,而是分析学科的综合影响力,注重学科的发展战略等问题。因此,在我国开展学科评估可以拓宽我国科研人员的视野,明确国家的需求和目标,同时也为国家制定学科规划的发展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5.3 学科评估可以增加公众对科学和科学基金工作的了解

当今社会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加,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也逐渐浓厚。为了使人们更好地了解科学,了解科学基金工作,开展学科评估是一个很好的方式。通过学科评估的工作,向公众展示科学基金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有利于提升公众对科研资助机构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这也是我国政府管理机制民主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目前不尽如人意,除了其他的因素,与我国的科学宣传和科普工作不力有很大关系。公众对于科学及科学研究一知半解,这也使得目前各种伪科学大行其道,损害了科学的正面形象。通过向公众展示学科评估的结果,一方面让公众掌握当今科学发展的最近进展,另一方面,让公众明确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及取得的成果,提升公众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基金工作的支持力度。

5.4 学科评估的前提和基础是相关数据资料信息的积累

学科评估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有学科内部的纵向比较,也有横向的国际学科发展比较。而这些比较需要相关的数据和资料等信息,大部分基金项目相关结果的数据和资料是开展学科评估的必要基础。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等之所以能够开展大型的学科评估活动,正是由于长期积累的、可开展横向与纵向比较的大量基础数据,而且这些数据能够通过电子系统快速获取。目前我国在科研成果基础数据的积累、获取和共享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从客观条件上制约了包括学科评估在内的一些绩效评估工作的有效进行[2]。因此,科研资助机构应该加强基金项目申请、评审、结题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与维护工作,促进数据共享,推动网络化建设,为将来开展包括学科评估在内的各种科技评估工作奠定基础。换言之,开展学科评估也是推动基础数据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强,人们对国家科技发展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1]。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把握机遇,制定和调整发展科技的新战略, 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争在科技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大,科技经费的使用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怎样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成为各国政府和公众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不仅科学界关注科技投入的力度和方向,同时,公众科学素养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也使得他们希望了解科技经费的使用状况。因此,政府必须向科学界和公众说明科技经费投入的效率以及未来科技经费资助的优先领域等相关问题[2]。 作为政府管理科技经费的科研资助机构近年来力图通过分析与评价其资助状况,以显示其资源分配和管理工作是有效的。科研资助机构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为单元进行资助活动,以学科为单元开展评估工作。通过关注所资助学科的研究产出和综合影响力,可以把握各学科的整体状况,确定学科未来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内部需求;而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数据库和资料管理等技术的日趋完善,开展学科评估工作的外部条件也逐渐成熟。

在1990年至1997年期间,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简称ARC)对其在数学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生物科学、地球科学、 工程与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8大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24个学科的5年资助工作开展了绩效评估,评价其“分配资源的管理工作”是否有效[3]。与此类似, 在1999年至2002年,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简称RCUK)下属的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io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BBSRC)也对其资助的一些学科开展评估工作,如生物化学工程,结构生物学,可持续农业等,评估侧重在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确定该学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并且为BBSRC在学科的发展作用中定位,确定政府将来的重点投资方向。以科技实力著称于全球的美国一直非常重视科研的评估工作,美国基础科学研究的主要资助机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简称NSF)也开展了类似的学科评估工作。他们对其支持的一些重大研究计划,如海洋研究计划,地震减灾计划等多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回溯性的评估。通过评估帮助国家科学基金会下属的一些机构,向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和信息,以使得这些机构最大限度地减少资助决定对科学界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之能继续保持像过去那样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能力,并且分析NSF在支持该计划中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支持重点。

本研究在上述三个国家科研资助机构开展的学科评估工作基础上,对学科评估的目的与范围,组织与结果以及方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学科评估对我国科研管理工作的启示。

2 学科评估的目的与范围

2.1 目的

学科评估的目的从总体上来说,主要是指科研资助机构通过对学科的评估活动最终希望获得学科状况的整体结果,属于宏观层面。从目前已开展的学科评估活动来看,可以区分两种类型的学科评估:一类是诊断性的学科评估,主要通过学科评估来了解学科目前的现状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学科评估,其目的就是对ARC大额类型项目支持下的项目开展研究结果独立评估,考察在这一特定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的个人和研究小组的成果及其影响力,既评估ARC大额资助项目的产出状况,同时还对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具体的科研管理过程包括同行评议、项目申请等细节问题进行评估,以便进一步加以改进[4];另一类是战略性的学科评估,即以学科评估为手段,了解学科目前的国际发展趋势和本国所处的地位,为学科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确定战略计划。如英国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学科评估,在对英国“结构生物学”的需求评估中,委员会要求评估工作侧重在如何保持英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5];而在对“生物化学工程”的学科评估中,其评估目的是建议BBSRC 理事会必须适合生物化学工程新的使命,并且建议理事会制定该学科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6]。应当注意,学科评估的这两个目的并不是绝对分开的,通常这两个目的在每个学科评估中都有体现,只是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有一个目的占主导地位而已。相对于学科评估的目的,其评估目标则比较具体,主要是指在评估单个学科时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属于微观层面。由于学科之间的差异,同一科研资助机构在开展评估活动时可以有一个统一的目的,但对每个具体学科的评估目标则不尽相同。总体来说,学科评估的目标应注重其引导性与概括性,既要包含学科的当前研究和培训概况;也要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合作关系以及学科的资助模式变化等。

2.2 范围

学科评估的内容直接指向学科本身,即学科的整体产出和综合影响力,以科学分类中的学科作为一个评估单元,通常指的是一类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它并不关注具体的机构和人员,但在学科评估中又离不开机构和人员,它是在相关机构和项目负责人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只是最后将这些结果综合起来分析和考虑。学科评估的范围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指评估的时间范围,二是指评估的学科研究领域范围。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对“天文和天体物理学”评估的时间范围是选择在1988—1992年之间,涉及到ARC资助的21个科研项目。学科研究领域范围包括地球物理学、大气物理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7]。而美国科学基金会对“地震减灾计划”的评估范围确定为以下研究领域:结构工程、地理技术工程、建筑和机械系统和与地震有关的社会科学;其评估时间跨越很长,从第一个资助计划(1958年)一直到最近的研究计划,评估小组将其分为四个阶段逐一考察[8]。学科评估的范围界定是开展学科评估的前提条件,一般由评估小组和科学共同体一起协商确定。只有将评估的范围界定清楚了,其后的评估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展开。

3 学科评估的组织与结果

3.1 组织

学科评估是科研资助机构为达到了解所资助学科的发展状况和科研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确定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等目的而提出来的,因此学科评估的组织一般由科研资助机构主导。科研资助机构邀请一批该学科领域内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利用已有的数据积累,采用一定的方式、对若干年来在其资助下的某个学科所取得的研究产出和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估,并进而对科研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该学科今后的发展战略提出政策性建议。学科评估的组织涉及到大量的人力物力,总体上包括三个阶段:1、基础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科评估的目标确定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2、数据(资料)收集阶段:根据已确定的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 收集准确的相关资料,开展预定的评估活动;3、数据(资料)分析整理阶段:将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整理分析,形成整体的学科评估报告。

3.2 结果

学科评估工作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将结果整理成一份报告递交给科研资助机构,有关部门选取合适的内容向科学界和公众公开学科评估的内容。并及时收集评估对象、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反馈意见,根据评估小组所提的建议及时调整科研资助机构的政策和具体的管理工作,提高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效率。如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的学科评估报告分为公开文件和保密文件两个部分,公开文件中省略涉及个人或具体项目的陈述;保密文件则有相关的详细信息,只提供给ARC的少数相关人员。公开的评估报告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评估专家组提供的可公开的评估报告,第二部分是ARC对评估报告的回应, 尤其是针对评估小组提出的政策建议予以逐项答复。因此,评估的过程既是ARC了解其资助绩效的过程, 也是改进其政策和管理工作的过程。英国BBSRC对学科的评估工作完成后整理成文向公众展示学科取得的成果,以及未来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资助的优先领域。如BBSRC 在对可持续农业的评估完成后立即确定了该学科三个重点资助的优先领域:创新农业实践、新型玉米体系和环境管理生态学[9]。

4 学科评估方法

科技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定性方法(同行评议)、半定量方法(回溯法或案例研究)和定量方法(文献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10]。其中同行评议使用最多,然后是非定量的案例研究,而纯定量方法相对使用较少。在实际的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是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通常对基础研究的评估经常用到同行评议,对一些大型的、有多种评估对象和目标的计划则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和手段。本文所论述的学科评估就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1.1雷击风险评估的要义

雷击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建筑物所在地雷电活动规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本区域内发生的雷电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等方面的进行综合风险预测,从而为建筑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选址、整体布局及制订防雷具体措施、雷击事故应急处理方案等方面综合分析,科学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建筑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的一种科学评价方式。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可以为建筑项目提供专业雷电防护整体分析,保证项目建筑中防雷工程的安全性、科学性、高效经济性等。雷击风险评估是开展综合防雷、防御自然灾害的一种的必经程序,它较好地体现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设计理念,对整个建筑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非常好的保障作用。它不同于防雷设计,防雷设计只是按照国家相关的管理规范来操作执行,对雷电防控方面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只是从整体上进行安排,不具体,也不全面,在设计上存有许多的不足,防雷安全系数达不到预期目的,缺乏一定的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等。

1.2雷击风险评估在建筑物控制火灾方面的作用

科学合理地雷击风险评估对项目建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2.1高度的科学性

雷击风险评估运用国家规定的、专业性非常强的知识对建设项目相关区域进行以下方面综合性分析:大气雷电区域环境检测分析评估、当地雷击发生率统计分析评估、当地雷电损害程度风险评估、雷电危害区域损失程度分析评估、对周边环境的危害影响分析评价、风险管理及预防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分析,对建设基地的建筑物、供电系统、规划布局、信息通讯系统、相关人员安全等方面提出具体的雷电防护建议及措施,尽最大限度为建筑项目提供更为科学的防雷设计方案,降低雷击可能对整个建筑项目造成的伤害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经济、高效运行。

1.2.2降低风险

雷电属于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受许多的自然因素影响,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难以把握性,只是通过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将雷击的概率性降到最低化,任何人不可能将方案设计到百分之百的防护效果。通过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雷击对建筑造成的损失降低到现阶段技术水平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从而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1.2.3提供保障

科学合理的雷击风险评估对以后的雷电突出事件提供一定的保障,当雷击发生时,可以及时根据雷击科学的风险评估中所制订的应急预防及具体措施,对事故进行有效的应急救援,更好地将雷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3雷击风险评估的内容及方法建筑雷击风险评估论文

雷击风险评估主要是对项目的综合要素与当地雷电因素进行结合分析,如项目整体规划、建筑物选址、布局、辅助设备配置等方面雷电风险评估等,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3.1建筑项目的预期评估

它是指工程建设项目中建筑物选址、布局、分布等与当地的雷电资料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对建筑物本身、重要的设备、通信方式等进行分析、论证,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措施,为工程建设提供防雷科学依据。

1.3.2项目的方案评估

它是指项目设计方案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科学论证,计算分析并设计出相关项目的雷电防护方案,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1.3.3项目现状评估

它是指对工程项目中已有的相关的雷电防护措施是否符合雷电灾害风险科学的标准,参数是否与相关的标准相符,对存有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努力将雷击事故降低。

2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性

建筑物火灾危险因子很多,在雷击风险评估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建筑物的面积因素

研究表明,建筑物的面积不同雷击风险也不相同,它具体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孤立的建筑物,它的雷电截收面积不是它本身的积极,而是用建筑物上沿接触的斜率为1/3的直线,用建筑物在地面上旋转1周后所描的区域面积,要大于孤立建筑物自身的面积。不是孤立建筑物时,它的雷电风险评估面积的接收面积要考虑到相关的附近建筑物的影响,用两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的3倍于两建筑物高度和的3倍进行比较,当3倍的距离大于3的高度时,也就是说这两建筑物的面积没有出现重叠部分,可以讲这两个建筑物是相互独立的,按独立建筑物评估,而当两建筑物的3倍的距离小于3的高度时,实际的接收面积要将重合的部分面积进行除去进行计算,根据计算后的面积进行雷电风险分析评估。

2.2建筑物的类型因素

不同的建筑类型在雷电风险评估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建筑类型不同风险评估中的参数的运用也是不一样的。如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中,与人们的人身伤害有关的风险评估中,参数取值也不尽相同,取值高的建筑物有医院、学校、商场、宾馆、公共娱乐场所等,而在财产损失方面的风险评估时,取值较高的有商业建筑、办公场所、医院、工业建筑、医院、学校等。

2.3位置因素

建筑物在地面的不同位置,对雷电风险评估有一定的影响,建筑物比周边其他物体要高,暴露程度大些的建筑物的雷电风险评估系数要大些。如城市的高层建筑一般要高于农村建筑,风险取值也不同。

2.4建筑物内财物设施因素

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不同,发生火灾时造成的程度有很大差别,一些易燃的物品,设备的复杂电路等在发生火灾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处理好,极易造成严重的损失。如在一些卡啦OK等娱乐场所、宾馆等,装饰时用到大量易燃物品,在雷电风险评估中与一般的普通建筑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别。

2.5建筑物内人员因素

不同素质的人在防火方面也有着不同性,对于防火专业知识不同的人员,在遇到特殊危险时,人员的紧急驱散程度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由此造成的人身伤害程度也不一样,在雷电风险评估时结果也不会完全相同的。

3结语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科评估 学科建设 农林高校 项目评价

一、学科建设与学位评估

今天,随着大学规模的增大,学科的规模也在增大,学科建设已成为学校工作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学科建设的状况上根本反映和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大学的优势与特色主要通过学科建设水平来体现,一流的大学必定有一流的学科[1]。教育部先后于2002-2004年、2006-2008年和2012年在全国开展了三轮一级学科的评估工作,第一轮评估分三次进行(每次评估部分学科),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申请参评。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基本上都申请评估;第二轮评估分两次进行,共有331个单位和2369个学科申请参评;第三轮评估一次性在95个一级学科中进行(不包含军事学门类),共有391个单位4235个学科申请参评,比第二轮增长79%。参评单位总体情况见表1[2]。

表1参评单位总体情况统计表

全国高校中,有363所高校的4166个学科申请参评,具有“博士一级授权”学科的参评率为80%。表2 各类学科参评情况统计表。

表2 各类学科参评情况统计表

该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以客观评价为主”的指标体系,主要构成是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声誉等四个一级指标。第三轮评估指标设置突出“质量、成效、特色“,在各方普遍关注的”学生评价、论文评价、科研评价、特色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倡导新的”学科评价质量文化“。

表3 本学科参评情况

二、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分类指导

高校学科建设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第 一类是经过长期建设已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第二类 是经过努力,已基本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部分学科;第三类是已 有了发展苗头的新兴、交叉学科;第四类是还达不到应有水平的少数一般学科。第一类和第二类一般属于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高校发展必须突出自身特色,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发展,以特色取胜[3]。特色办学集中反映在学科建设上,学科的特色决定着高校的办学特色。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围绕“林业工程”一级学科进行特色建设,发展“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和“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制浆造纸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4个学术型硕士点。建立起以植物资源化学与生物质材料为特色,以林业工程学科为优势,材料、化工、轻工、家具、新能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了生物质复合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生物质化学品、生物质清洁生产六个研究方向。构建一个以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整体水平较高的学科体系,进一步彰显福建农林大学林业工程学科优势。

三、挖掘现有问题,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从这次学位评估可以看出,全面贯彻落实以质量为核心,树立注重质量的良好氛围,淡化规模为导向的主要思想。因此,我院林业工程重点学科近年来虽然取得一定成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研究生数和高水平论文数也有明显提升,同时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我省林产加工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材料加工行业的业务骨干,但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特别是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和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还有待新突破;博士到海外高水平院校(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偏少;省级以上专业建设、规划教材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及教学成果偏少等。因此,学院着力从海外和国内985大学引进优秀博士,通过出台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措施,形成大家齐心干事业、为学科发展做贡献的良好氛围。

四、调整成果评价模式,强调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

本次学科评估,邀请大量行业和企业人士及所有参评单位本学科专家对学科的社会声誉进行全面评价,形成了“崇尚创新、重视质量、社会参与”的科研评价新模式。同时,在主观评价部分增加了社会服务和学术道德等内涵。

两年来我院专利授权50多项,但成果转化极少。根据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以提升我校社会服务能力为宗旨,学院大力支持和强调专利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专利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着力推进我省竹木加工产业技术升级,以提高竹木利用率、竹木产品附加值、节能降耗为目标,开发新型竹木生物质材料并实现产业化;参与建设部级的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构建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和创业育成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学院为牵头单位的“福建省竹加工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和“福建竹加工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战略联盟和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建成快速的竹加工产业科技服务网络系统。通过技术服务企业帮助一些企业、总结一些经验、锻炼提升专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校在我省竹加工产业的统领地位及在全国的影响力。以科技服务的突出成效推动我校“林业工程”重点学科发展。学院在生物质材料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实力,具备承担重点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具有持续创新能力。

五、创新学术论文,营造学术论文的良好氛围

这次评估首次采用“定量与定性、质量与数量、国内与国外”相结合的“多维度学术论文评价”方法。就是将论文“他引次数”及“ESI 高被引论文数”与最新发表的高水平期刊论文同时纳入评价指标等,创立了学术论文评价的新质量文化。我院“林业工程”学科近两年来发展较快,授权发明专利50多项,600多篇,被SCI、EI收录的论文70多篇,其中Ⅰ区13篇,但论文“他引次数”不多。学院教师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极为稀少。虽然我院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研究结果基本是具体学科经验的总结;研究方法仅限于表层分析,研究深度不够,得出的研究结论缺乏了更多的实证基础,所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也不够[4]。因此,营造一个素质精良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坚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科研平台基础以及显著的前期科研成效,定能促进我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并在生物质低碳加工、生物质化学利用和改性、生物质功能材料、生物质工程材料、生物质吸附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我院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科技影响力。

六、创新学生质量,开创学生的新视角

此次评估是以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强调学生为本,注重在学培养质量与毕业后发展质量相结合的评价理念为模式。引入用人单位对“学生毕业后质量跟踪评价”;新增学生派出留学、交流指标,鼓励对学生培养的投入;引入教育部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情况指标,促进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全面提高。为提高学生质量,开创学生新视角,我院加强闽台交流,与台湾虎尾科技大学、嘉义大学、台湾大学等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UNB)、加拿大国家林产品创新研究院、英国皇家建筑研究院等国外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院校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并派博士研究生赴国外高校读书。我院毕业生已成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以及我省林产加工行业、制浆造纸行业、材料加工行业的业务骨干。

综上原因,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巩固原有基础,进一步完善人才 队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使其在现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我院将立足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契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以提升学科与研究水平为目标,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水平提升。努力打造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升级版”,基本建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社会服务能力强的高水平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建淮.关于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1(7):20-21

[2]” 2012 年学科评估―0829 林业工程“,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3.4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及防护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医学检验科需要与病人及大量的临床标本进行接触,这就导致了医学检验科人员长时间的暴露在含有各类微生物及病毒的环境之中[1]。做好标本生物安全的控制与管理,已成为医学检验科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自2019年7月起,于医学检验科施行了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共有工作人员40名,男7名、女32名,均为本科学历,年龄为30-40(35.16±3.35)岁。2019年7月至12月为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及防护策略实施后时段,2019年1月至6月为实施前时段,实施前后均为相同的40名工作人员。

1.2方法

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评估:通过对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收集与分析近年来生物安全事故资料,医学检验科造成生物安全隐患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包括(1)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足。主要表现为在进行检验操作时,未严格执行规范的流程或者未配搭防护用具、手部清洁消毒不到位等。(2)医学检验科的工作区域未合理划分。主要表现为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的分界模糊,存在各区域之间拥挤或者物品杂乱放置等情况。(3)医学检验科的废弃物未恰当处理。主要表现为一次性的检验器具未恰当处理,包括尿杯、采血针和注射器等消耗品。

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防护策略:针对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护策略,包括(1)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操作规范与流程、消毒标准和日常生物安全防护技术等。(2)加强人员防护意识。将生物安全的防护意识纳入为培训的重点内容,主要使用生物安全事故的实际案例讲解等方法。科主任负责每日工作质量评价。质控员负责每月1次的微生物检测,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意见。(3)规范废弃物处理并调整科室布局。对医学检验科的各个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区分工作区域与生活区域,各区域张贴醒目标识。废弃物实行分类处理,区分清洁区域污染区,各区域及分类废弃物处理箱均张贴醒目标识。

1.3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前、实施后的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率及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工作效能[2],共4个评估项目,各项0-25分,满分100。

1.4统计学方法

资料数据采用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施前后均未发生生物安全事故。实施后人员工作效能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6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内容

1.1物理学检测。物理学检测是使用物理手段检测农产品的质量,按照标准进行检测农产品中的杂质等,一般物理学检测使用的仪器有电导仪、水分活度测定仪等。物理学检测主要针对的是重金属元素等。1.2化学检测。化学检测作为质量安全检测的日常检测方法,主要是使用极谱仪、红外光谱仪、荧光光度计等仪器,分析农产品中含有的成分,检测有害物质,如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品的残余量。1.3生物检测。生物检测监测的是微生物污染,主要是使用酶标仪、基因扩增仪等仪器检测农产品中的生物毒素和微生物病原体,如大肠杆菌、禽流感病毒等都属于生物检测的范畴。这三种检测[1]都包含抽样、检验、推断三个过程,这三种检测方法中,化学检测的使用最为频繁,生物检测结果精准,但应用最少。通过这三种方法可有效检测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害杂质的含量,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这是风险监测的主要内容。1.险评估的内容。风险是指健康不良效果发生的可能性及效果严重程度的概率,风险评估是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前或之后对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方面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进行评估。风险评估的一般步骤有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膳食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风险评估的危害识别是通过风险监测识别产品中的物理、化学、生物风险因素;危害特征描述是在危害因素识别情况下进行,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描述效应剂量和反应关系。膳食暴露评估是定性定量地评估农产品或其他渠道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入量,一般采用的是逐步测试筛选的方法。风险特征描述是建立在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膳食暴露评估的基础上描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的风险,风险描述遵循计量保持在合理的最低水平原则。由于评估过程有着不确定性,对一定的人群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估,将不同的暴露水平的风险量化,对不同化学物质进行风险分级。

2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

2.1增加财政投入。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科学管理的要求相差较大,风险监测和评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来看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政府对于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要引起重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过程中,争取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的财政支持,重视科学技术的投入,加大设备资源的投入,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引进专业的检测人才,才能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发展。2.2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学科建设,农产品的种类丰富,要求监测评估体系具有涵盖各个学科的知识储备,包括生理生化学、毒理学、分析化学、药物学、统计学等,充分运用已有资源,立足于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联合有关单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全面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助于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有效开展。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在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过程中,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按照相关细则进行系统监测,使农产品质量监测更加规范化;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过程中,要统筹安排,落实责任到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质量,有助于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风险监测能力,有的实验室不具备毒理学和生物学评估的条件,难以完成全面风险评估工作,这就要求风险评估实验室通过引进设备和人才,或通过对已有人员进行毒理学、生物学培训等方法,使实验室人员具备专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知识,增强实验室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四是建立风险预警处置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的核心是发现和解决农产品中潜在和未知的风险,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要通过政府部门组织并且提供专项经费,借助科研研究所的技术和人才进行农产品生产相关技术的改造,通过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并在技术指导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这四个方面手段,可全面推进风险监测评估体系的发展,使风险监测评估系统化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2.3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和物联网在各个行业不断被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也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和智能感应技术的融合,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管理,通过全面分析信息化数据,为风险监测和评估提供参考依据,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在监测过程中还要实地调查市场上的农产品,比对风险监测结果和实际的农产品质量,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不能局限在国内,视野要拓宽到国外,与国外的风险监测评估部门开展稳定的合作和交流,使双方的信息能够及时通报,借鉴国际顶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结合实际情况,才能构建出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风险监测评估模式。

3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相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需要国家重视,加大对实验室设备和人才的投入,逐步建立完整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加强风险监测评估信息的交流,使风险监测和评估能够进一步发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作者:王艺霖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检验检测中心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7篇

1风险分析的柜架

风险分析(riskanalysis)是最近30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的系统化、规范化方法,旨在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参考。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风险分析定义为“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组成的一个过程”。“危害”和“风险”是风险分析的2个基础概念,危害是指食品中存在或因条件改变而产生的对健康不良作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等因素,风险是指食品中的危害因子产生对健康不良作用和严重后果的概率函数。风险分析的内容具体为通过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进行鉴定,定性或定量的描述风险的特征,在参考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并与利益攸关者进行交流。风险分析框架(见图1)形象描述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更进一步的信息请参考FAO/WHO的食品安全分析出版物。

2风险评估

作为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是对食品中各种危害的风险高低进行科学评估的过程,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即政府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包括法规、标准和监督)的科学基础,也是风险交流的重要信息来源与依据。

3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考虑风险评估结果与其他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促进贸易公平的相关因素,通过与所有利益相关方会商,权衡各种备选政策措施的过程;其目标是形成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标准、指南和建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4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评估、监控和回顾。

险交流

根据CAC的定义,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是指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就危害、风险、风险相关因素和风险认知在风险相关各方中(包括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消费者、业界、学术团体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相互交换或交流有关信息和观点的过程,其内容包括对风险评估结果的解释和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的依据。进行风险交流的要素包括:风险的性质、利益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选择。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意见的传递及表现形式,也是风险管理的延伸。综上所述,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交流3部分相互依赖,并各有侧重,组成了一个相互补充且高度统一的连续、动态整体。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强调所引入的数据、模型、假设的科学性;风险管理是政府机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管理措施,注重所出的风险管理决策的实用性;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利益攸关者之间交换意见的过程,强调在风险分析中的信息互动。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风险评估的步骤

CAC对风险评估的定义是“对特定时期内因对某一危害的暴露而对生命和健康产生潜在不良影响的特征性描述”。通常包含危害识别、暴露评估、危害特征描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基本步骤(见图2)。具体为利用现有的资料,对食品中某种生物、化学或物理因素的暴露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后果进行鉴定、确认和定量。继危害识别之后,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并不固定;通常情况下,随着数据和假设的进一步完善,整个过程要不断重复,其中有些步骤也要重复进行。

2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是识别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效果的风险源(可能存在于某种或某类食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风险因素),并对其特性进行定性、定量描述的过程。识别危害因素的主要方法包括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研究、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污染物监测等。流行病研究资料是危害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最直接、确切的反映,但成本昂贵且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毒理学研究(特别是动物试验)往往是危害识别的主要依据。

3危害特征描述

危害特征描述是定性和(或)定量的评价与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有关的健康不良效果的性质。一般来讲,在此步骤应建立消费环节中食品危害不同暴露水平与各种不良健康影响可能性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用来建立剂量-反应关系的资料类型包括动物毒性试验、临床人体暴露研究以及由疾病调查得到的流行病学数据。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毒理学或流行病学数据来进行主要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及数学模型的模拟。合理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与分析取决于可得的实验室数据(如剂量水平、毒性或有害反应测量终点等)和所采用的数学及统计学方法。通过剂量-反应模型分析,可获得基于健康水平的推荐量值,如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暂定每日可耐受摄入量(PTDI)、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和急性参考剂量(ARfD)等;与暴露评估结合还可以对危害因素的暴露边界值(MOE)急性估计,量化在特定暴露水平下的风险/健康效应。

4暴露评估

暴露评估是指对于通过食品可能摄入和通过其他有关途径接触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因素的摄取量的定性和(或)定量评价。暴露评估所需的基本数据为食品中微生物、化学物或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含量及食品消费量。根据所关注的不良健康影响的不同,膳食暴露评估可分为急性暴露评估和慢性暴露评估,对化学性危害因素的评估通常是考虑慢性暴露(评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每日暴露状况),对于某些污染物、农残和兽残等则还要考虑急性暴露(主要针对24h内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暴露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比较膳食暴露结果和相应的化学性危害因素的健康指导值,可确定该危害因素的风险程度。而微生物暴露评估主要是描述在消费当时的食品中致病性微生物的分布及消费量,通常针对一种受污染食品的单一暴露。在消费过程中各类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甚至是存放时间都可使致病菌危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因此会增加评估的复杂性。

5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这3个步骤的结果,对某一给定人群的已知的或潜在健康不良效果的发生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或)定量的估计,其中包括伴随的不确定性。对于有阈值的化学物,人群危险性取决于暴露量与ADI、PTDI、PTWI等测量值的比;对于没有阈值的化学物则需要计算人群危险性,即评价根据摄入量估计出所增加的癌症病例数是否是可以接受的(不构成危险)或不可接受的(构成危险)。微生物的风险估计可以是定性描述,如把某种致病菌的风险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也可以表述为定量形式,如每份食品中风险的累计频数分布、目标人群每年发生的风险、不同食品或致病菌的相对风险等。风险特征描述还需要说明风险评估过程中每一步所涉及的不确定性,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可能存在质和量两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这些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专家判断和进行额外的实验(如人体试验)加以克服。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

风险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制定其他管理措施、确定国际食品安全监管优先领域、评估监管措施实施效果,并为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信息。例如,对各种危害因素的评估得出的健康指导值是作为制定食品标准安全指标限值的依据,CAC明确规定在制定食品法典标准时必须以风险评估结果为依据;WHO的SPS协议也规定,各国食品安全标准制订应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另外,把风险评估和经济学评估结合起来可确立用于决策的单一模型,这些模型能够将评估结果、健康影响、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等转换成可以直接比较的单位(如美元、伤残调整寿命年或质量调整寿命年),以便于对风险管理者决策产生的后果进行更真实的描述。

国内外风险评估工作概况

1国际及其他国家的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国际上正对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食品添加剂、营养素补充剂等均已建立相应的评估方法。表1列出的是主要的国际专家组织。虽然尚未有专门开展营养素评估的机构,但在2005年日内瓦会议上CAC通过了《建立营养素和相关物质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模型》,标志着以科学为基础,制定营养素及相关物质安全摄入量上限工作的开始。各个组织所开展过的评估工作及其工作报告可在其官方网站进行浏览。即使国际组织已经对多种危害因素进行了评估,但鉴于国民健康状况、生产加工工艺及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异,每个国家都需要开展本国的风险评估工作,才能制定适合国情、保障国民健康的食品安全标准等风险管理措施,并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更有利的条件。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先进国家与地区都已设置了专门的评估机构(见表2)。美国是最早把风险分析引入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国家之一,可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非常多,表中列出了其最主要的几个部门。

2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开展现状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8篇

关键词:危险废物;环境影响;工作见解

环境保护部门对于废弃物的贮存有着相关的规定,必须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评价标准来确定危险废物贮存环境的影响,对于贮存的位置与人群的距离进行相应的分析,保证其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也不会影响周围人民的生命安全。本文是对某市的危险废物贮存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为具体的实例来进行相应的分析,为环境保护工作作出贡献。

1 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标准不完善

国家法律法规对于环境影响后评估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也不属于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内容,相关的制度在建立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而且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还存在着严重的违规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难以开展相关的工作,而且这一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确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充分的保证环境影响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保证整个工作的科学性,但是技术标准不规范却像是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必须要加以重视。

1.2 后评估报告评价的对象混淆

一般的情况下,后评估报告评价对象主要是对已经建成的项目来说的,而且利用现有的法律对于整个运行项目的审批、运行以及环保验收等环节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这一过程的科学性,除此之外,还要对现有的项目进行相应的调查,充分的保证周边环境的质量使得危废企业环境防护距离有着明确的标准,在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具体的标准对整个环境的运行情况进行充分的分析,但是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有很多的环节都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标准,尤其是在项目建设与运行的过程中,这样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对环境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估,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极容易产生混淆的现象,出现不必要的预测环节,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3 企I对于后评估工作的目的不明确

对于一些从事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相关企业必须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在评估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贮存环境的防护距离进行科学的分析,保证防护距离不会威胁到周边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经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得到相应的备案意见之后才能够申请废物经营许可证,这一环节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要对环境防护距离进行确定。但是目前有很多的危险废物经营企业并不了解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这样就与后评价环境工作混淆,认为只要进行后评估工作就能够将环保问题全部解决,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将企业开展后评估工作的根本目的进行了曲解。

2 环境影响后评估报告的技术性评估要点

2.1 企业现状的回顾性评价

2.1.1 企业的概况

主要包括企业的平面布置、地理位置、发展历史、环保验收情况、现有项目的环评审批结、核准经营的范围、类别、批复的内容和历史环评批复的情况等,还要对近三年来的产品实际处理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

2.1.2 现有的污染源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分析

废水主要包括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和初期的雨水等,要对近三年的废水监测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尤其是排水管网无法接驳的相关地区,是否达到了某市污水排放的相关标准。某市的废水污染源主要包括无组织的废水源和有组织的废水源,这些废水源在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处理之后,必须要经过15m以上高度的排气筒进行相应的排放,在排放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监控,否则就会出现极大的问题,如果是无组织废水,那么就要按照相应的工序来进行排水。

噪声主要来源于机械生产设备,设备须布置在专用的设备房内并进行吸声、隔声及减震等治理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要求。

2.1.3 存在的环境问题

通过工程分析,找出企业现状废水、废气、噪声和固体废物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环境风险,提出整改措施。例如,企业生活污水经三级化粪池预处理后直接排入已超标无容量的河涌,则应改进污水处理工艺后,确保生活污水达到某市《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一级标准后排放,或者企业内部利用不外排。

2.2 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2.2.1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现有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2.2 卫生防护距离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中的公式计算卫生防护距离,确定在正常生产条件下,无组织排放的有害气体自生产单元边界到居住区满足GB3095与TJ36规定的居住区容许浓度限值所需的最小距离。

2.2.3 环境防护距离及其可达性

由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卫生防护距离、事故风险防护距离组成的最大包络线范围即为企业危险废物贮存的环境防护距离,后评估报告须说明该包络线范围内是否存在常住居民居住场所、农用地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对象,明确企业厂界到最近居民点的直线距离,并提出规划调整的建议。需注意环境防护距离是从污染源中心点算起的最大包络线范围,不是从企业厂界算起。

3 技术评估工作程序

主要工作程序为技术初审――专家评审――报告修改――技术审查合格后出具意见。其中,技术初审针对企业现有项目否有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专家评审需到企业进行现场踏勘,专家现场进行提问并出具专家组意见,专家涉及废水、废气、固废、生态及综合评价等专业;技术审点包括工程分析内容是否清楚、环境现状评价及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是否符合环评技术导则要求、环境防护距离是否可达等。

4 结论

对危险废物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估工作,为后期的治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杰文.危险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引入环境监理的探讨[J].绿色科技,2013,20(1):77-78.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9篇

•  广泛动员,端正认识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也就是说,参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是一个等待别人来给自己打分的或者说等待一个得分结果的问题,其本身应是一个以评估最高标准为目标,建设和改进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重心在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达标建设过程,达到“自觉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但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狼来了”已喊了几年了,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实质性的动作,这给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师造成了一种错觉,认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学校的事,与每个教师关系不大。

     为了贯彻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原则和宗旨,端正全院教职工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认识和态度,借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促进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改进和提高,学院专门召开院务会进行了研究,成立了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布置了自查工作及整改、建设工作设想和要求。同时,分别召开了全院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大会进行了动员。

     我们认为,环境学院作为新组建的学院,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有一定优势外,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档案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我们不能习惯于这种差距,必须尽快找到差距的根源和关键所在,正视问题;同时,对照标准,制定整改和建设计划,并努力实现计划。因此,我们觉得,有不足是正常的,有决心消除不足,是积极的;看不到不足,或看到了,仍听之任之,是极其危险的。

•  对照标准,寻找差距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指标体系,有师资队伍、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 5 项一级指标与学院直接相关,涉及 14 项二级指标。对照指标内涵和等级标准,我院目前的状况如下:

•  师资队伍

一级指标:师资队伍。二级指标:队伍结构;主讲教师。

总体上看,我院的教师队伍比较精干,素质较高,但数量严重不足、年龄结构不太合理。所有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教授、副教授绝大多数能为本科生上课。

( 1 )队伍结构:全院在编专任教师数 32 人(含新调进的:鲍建国、胡学玉;不含蔡鹤生;生物不含赖旭龙;陈崇希暂计算在内),基本结构如下:

在编教师

总数

职称结构

年龄结构

学历

结构

学位

结构

学缘结构

(最后学位)

35 岁以下教师学位结构

教授(博导)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35 岁以下

36 至 45 岁

46 至 55 岁

56 至 60 岁

60 岁以上

博士

硕士

本科

博士

硕士

学士

博士

硕士

本科

总数

博士

硕士

非本校毕业数

比例

非本校毕业数

比例

非本校毕业数

比例

32

14 ( 6 )

6

9

3

13

10

5

3

1

1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系( 15 )

7 ( 3 )

2

5

1

5

4

4

1

1

6

4

5

6

7

2

5

1

4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13 )

7 ( 3 )

3

2

1

4

6

1

2

4

生物科学教研室( 4 )

1

2

1

4

2

2

2

2

1

2

4

2

2

(具体数据请梁院长核准)

    不难看出,我院教师数量上严重不足,尤其是生物科学专业,只有 4 人。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相对较多, 46 —— 60 岁年龄段教师严重断档,教授、副教授比例不高,特别是博导在近几年教师退休后,可能与多个博士点学科不符。

    学科发展状况:(见指标内涵说明要求,请梁院长补充)

    从师资队伍的发展态势看,势头较好, 2004 年争取补充 5 — 6 人,预计到 2006 年教师达到 60 人。新补充的教师原则上要求有博士学位,本科、硕士在相关专业重点大学学习。对于特别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如果各方面条件较好,也希望少量引进,并要求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全院现有的 35 岁以下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位。

自评: B

( 2 )主讲教师:全院所有教师均具有主讲教师资格,进行过岗前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有资格并不等于过了教学关。由于教师紧张,青年教师缺少系统的教学基本功训练,而学校的教师培训也与本校实际结合不够,致使许多青年教师不知道学校的教学规范和要求,也不具备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院少数青年教师同样也有类似问题。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仅 80% ,有 2 人(教授,博导)因多方面原因没有为本科生上课。副教授均能为本科生上课。

自评: A

•  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级指标:教学建设与改革。二级指标: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 1 )专业:环境学院现有本科专业 3 个,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环境工程、生物科学。其中生物科学专业为新办专业, 2003 年开始招生, 35 人。作为新上专业,经过学校的论证,是依托原古生物学、古 DNA 等学科和专项研究成果发展起来的,目前在编教师 4 人,均为 35 岁以下青年教师,其他兼职教师 3 — 4 名,但生物学专业科班出身的不多。此专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作为本科专业,面对的就业市场和专业定位不明确;教学实验室条件与中学生物课差不多;师资及教学图书资料紧缺。

专业建设

专业名称

首届招生

近三年招生规模

授予学位

专业依托学科

教学条件

时间

规模

2001 年

2002 年

2003 年

专任教师数

实验室(间)

实习基地(个)

图书资料(册)

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

1952 年

工学士

15

环境工程

1994 年

30

60

60

30

工学士

环境工 程 博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

13

生物科学

2003 年

35

35

理学士

分子生物与生物化学硕士点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0篇

所谓植物配置指的是参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设计自身的需求,将云林中的不同植物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借以形成植物群落,实现园林功能。所谓植物造景指的是对植物配置的一种深层次的艺术加工,是充分的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求之后,配合水体、假山、建筑等对其进行装饰和点缀,最大可能的展现植物的曲线、色彩和形体美感,通过对制度的合理配置、精心挑选以及尽心设计创造出与城市建设整体想统一的园林设计景观,借以满足人们对生态艺术的需求,目的在于创造优美的植物景观,达到园林与景观的和谐统一,创造优雅舒适的生态环境,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

二、园林设计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与作用

(一)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

园林设计使人们感受到万紫千红,纷乱迷离的各种美感,是城市规划的靓丽风景,起到了美化城市的作用。除了增添园林艺术的美感,同时,植物也起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园林中植物可以吸收硫化气体,充分发挥了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无可争议的。

(二)促进美育安全防护的作用。

植物可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植物都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同的植物通过园林设计进行合理的搭配,可以起到防震、防火、方水土流失和配合防空的积极作用。植物作为园林设计中重要的要素,是展现园林美的重要环节。植物的美感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具备日常功用,零号的诠释了植物的生态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满足休憩,陶冶情操的作用。

植物在园林中的构建不仅能够起到供游人观赏的作用,而且也可以对人们的内心需求进行满足,给人恬静的感觉,让人们的心灵尽情的领略自然的美景,将自然美渗透到精神世界和思想中,给人们带来回归自然远离城市的感觉。植物景观在给人带来唯美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拥抱自然的作用,对于身处喧嚣城市的人来讲是重要的精神熏陶。

三、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存在问题。

首先,植物在配置上不合理,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单一的植物不利于展现季节变化的视觉刺激,所以在植物的选择上过分的追求外来的高档物种,没有与地方特色紧密的结合起来,难以展现地域特色,远远偏离园林设计本意。没能起到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作用,缺乏协调美。另外,设计者由于过分的崇拜国外的风格,因此忽视了植物改善环境这个主导性作用。其次,缺乏品位,急功近利也是严重的问题。把生长良好的书中从自然群落中移植到园林中,不仅不鞥呢起到应有效果,往往还会使得其芳。现阶段,河南看到园林设计者在植物造景和植物设置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

(二)解决措施。

首先,要注重对园林设计中科学性的提高,引进外来植物的基础上,还要尽量应用和展现本土色彩浓郁的植物特色。在进行植物配置的时候要注重生态科学理论的指导,充分体现植物自身的特点,并将其放在为要位置来抓。其次,注重植物造景过程中融入本土人文情怀。不能讲观赏效果作为唯一的追求,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生产的条件以及所适应的环境,要把植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尽量达到双赢的设计效果。第三,提高园林设计的整体艺术美。园林设计作为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不仅要具备科学性,还必须重视植物景观设计中意境美的体现。设计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园林的美感,考虑运用植物的不同层次搭配,花色和高度的搭配,呈现出色彩与层次上的增值美。把不同处于不同生长周期的植物错落有致的排列,增加观赏的效果和美感,充分体现植物的交错美。

(三)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作为园林设计中一项创造性极强的活动,是园林设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对园林设计整体景观的美感有着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整体效益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设计者必须对园林设计中先对园林做出系统性的了解,之后再利用植物做出合理通,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第三方工程咨询机构与被评估项目建设单位之间的关系。要求在批量评估过程中,对待每一个项目建设单位都要一致,客观公正,不能因为答辩排序先后,或相互之间因发挥的效果不同而改变对前后答辩项目建设单位的主观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基金项目的批量平身,更加注重与项目团队间每一个成员,特别是主创团队的深度交流,契合度也是是否能够决定基金投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与被评估项目单位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建立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第三方工程咨询机构与评估专家之间的关系。要求能够进行最佳沟通,不诱导不引导专家,但当评估专家提问或观点与评估方向有偏差时,要注意及时纠偏,使得专家在同一的评判标准下,能够做出各自独立的判断与决策,批量评估结束,仅做出专家评估结果的汇总,而不推荐集中讨论,交叉影响落定结果。

(四)输出阶段。

所谓输出阶段,一方面是指对于评审结果的汇总分析,在这个阶段,第三方工程咨询机构需要做的是严格对照先前设定的评估准则与评估重点,首先剔除不满足评估要求的,再进行分类汇总,一般采用半数以上原则,进行最后的推荐。部分批量评估选择以专家打分排序,提出推荐的次序,也是一种统计方法。一方面是对于评估报告的撰写。评估报告的撰写要求科学合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足,逻辑性强,简明扼要的阐述批量评估结果,适时选用图表格式,使报告的表现手法更加生动。在这个阶段,专项资金与基金项目评审基本一致,唯基金项目的评估报告往往附较多案例,表现形式也不拘泥于Word文本,可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来丰富报告表现力。

四、相关建议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地理标志;农产品检测;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号: 10.14025/ki.jlny.2017.12.007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检测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完善。以我国相关法规为依据,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物品都属于农产品。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生存环境以及生产技术的差异,使得不同农产品都拥有着自身的地理特色,这就是“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

1 稳定同位素评估

在鉴别“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检测技术不断完善的情况下,稳定同位素评估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在其他行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同位素,甚至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构成元素,不同地区的同位素含量也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使得各种农产品自身稳定同位素的含量各不相同。动物身体中同位素的含量主要受到植物中同位素含量的影响,通过稳定同位素检测的方法对农作物进行评估检测可以更好的提高农产品的种类划分。在稳定同位素评估过程中主要利用同位素比值质谱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的对各种农产品进行种类的划分,由于其特殊性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例如,通过我国科学家的研究实验表明,利用稳定同位素评估技术,对大红袍中的同位元素进行评估检测,更好地对大红袍的产地进行分类。

2 微量元素评估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鉴别“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检测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微量元素评估方法应运而生。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都要在土壤中获取充足的养分同时也要吸收大量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则没有规律可循,具有极强的随机性。也进一步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副产品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各不相同。在对地瓜进行微量元素评估过程中,利用ICP-AES技术对地瓜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检测评估,同时对各种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整理,可以更好的分析鉴别出地瓜的不同种类。对钡、钙等多种化学元素进行数学函数的分析,使相关评估结果的误差率在2.5%~8.2%之间。同时对其他农产品的检测也可以得出准确的结果。稀土元素的检测也是微量元素评估中重要的评估检测指标,可以更加准确的对农产品的种类进行科学的分类。例如,在不同种类的小麦中稀土元素的含量有着巨大的不同,也正是稀土元素的含量使小麦之间出现了不同的种类。

3 理化指标评估

在对“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检测时,理化指标评估的使用也十分普遍,国家对理化指标给出了相关标准。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对农产品中组分含量的检测,也可以了解该地区的信息。在对农产品理化指标评估过程中,主要对农产品组分进行各种色光的检测分析以及质谱检测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例如,在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我国的苹果进行理化指标评估过程中,将研究各地区苹果组分中的相关化学物质,更好得到我国各苹果生产地区高效液相色谱的样本。利用各种催化剂对样本发生和反应并进行科学专业的对比,进一步得出准确的评估检测结果。在对比过程中各比对结果都应该在0.678~0.875之间。同时在对不同香蕉进行理化指标评估时,根据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显示,各种类香蕉检测数据相同率在85%左右,再根据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检测,可以对农副产品不同地区的种类进行区分。

4 人类感官评估

人类感官评估是农产品检测技术的主要评估方法之一。通过人们的感官对农产品从外表至口感,进行一系列的科学评估过程。在利用这种评估方法的过程中,主要对农产品的规格、状态、味道、口感、重量等进行评估检测。例如,我国海南三亚的有关部门就对当地不同种类芒果的表皮光滑度、芒果整体呈现的形状等制定了不同评估标准。我国山东省招远市的红富士苹果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喜爱,国家对这种类型的苹果同样进行了科学的规定,以苹果的直径为基础,将苹果分为小(75毫米)、中(80毫米)、大(85毫米)三种类型。根据国家的法律规定,对“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的整体表现情况也有要求。例如,我国西湖龙井,其表面的光泽、味道、口感等都具有科学的评估标准。在对“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进行感官评估过程中,检测人员通过自身的感官与先进的科学设备对农产品的各种情况评估,并将评估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工作人员利用感官评估过程中,由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类的感官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评估过程中经常使评估结果出现问题。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针对农产品感官评估的科学设备先后研制成功,更好地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检测结果。例如在对我国龙井茶叶进行感官评估时,利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可以更加准确的对龙井茶的味道进行评估,并将不同区域出产的龙井茶科学的分类。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化在我国的普及,我国感官评估设备被不断的优化,提高了感官评估的检测质量。我国早在十年前就已对相关农产品的评估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标准。

5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鉴别“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检测技术不断的发展,人类感官评估中各先进设备的不断完善、理化指标评估、微量元素评估等方法的应用,更好的促进了特色农产品检测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胡书玉,黄小龙.鉴别“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05).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2篇

关键词:危险化工工艺风险评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 A

一、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是根据石化企业危险化工工艺的客观状况、系统性能、动态特征、稳定状态、可控制程度等进行科学的导向,建立完善的指标体系结构。

对于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的划分要求能够客观的反映危险化工工艺的实际情况,等级划分要科学合理、清晰明确,各个等级都能反映出等级指标中的模式特点,所以指标体系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进行设计。

1.评估指标体系等级的划分要求能够客观的反映危险化工工艺的实际情况,等级划分要科学合理、清晰明确,各个等级都能反映出等级指标中的模式特点,层次分明,突出等级特点。

2.在设计危险化工工艺风险等级指标体系结构中,要突出等级的代表性,避免各等级之间的影响和连带。

3.指标体系等级划分运用科学的定性、定量方式,将等级评估过程转换为定量赋值计算过程,如遇到难以赋值和量化的指标可以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将其分类。

4.等级评估指标体系要建立在实际可行性与可操控的前提下,对于资料的分析与处理尽可能的选择可定量获取数据的方式。

二、危险化工工艺概述

1、化工工艺的危险性

化工工艺是指通过原料处理、化学反应、产品精制等化学生产方法,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过程,这些过程通常需要相应的操作条件要求,并需使用特定的仪器和设备,使材料发生物理学上或化学上的变化,而危险化工工艺就是指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中毒、火灾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工艺。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主要是将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通过相应设备使其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其工艺普遍具有连续性强、操作复杂的特点,原料、产品中包含大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腐蚀性的物质,且反应多是在高温、深冷、高压等特殊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反应装置的运行、检修、运输、安装等环节也普遍存在危险性。

2、化工艺危险源的具体分析

1)危险化学品。国务院颁发的危险货物品名表与危险化学品名录中,将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与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及自燃固体、氧化物及过氧化物、以及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等几大类。可以说,这些化学品在石化生产中都有所涉及,其中一些还是重点石化工业的主要原料与产品。以其中的主要危险气体而言,最为常见的就包括液化石油气、氢气、氨气和硫化氢气体等,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从油气田或石油炼制中获得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或燃料使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并具有很强的挥发性且极易受热膨胀,在大量被吸入人体后,还会导致窒息中毒等问题;氢气作为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生产中需加入氢气通过去硫和氢化裂解来提炼原油,但气体具有无色无味、燃烧火焰透明等特性,因此发生泄漏时,通常很难被察觉,一旦液氢外泄至空气中,就有可能与空气混合引发燃烧爆炸事故;而其他常见的氨气、硫化氢气体等,也各具可燃性、腐蚀性等危险,必须妥善管理,加强预防控制。

2)反应装置的危险性。化工生产设备的危险性主要来自其生产原料、产品、以及相关工艺条件,催化裂解、常减压蒸馏、延迟焦化以及汽油加氢等工艺中,设备的安装、运行,及维护都面临一定的安全风险。以催化裂化装置为例,该装置主要包括反应器和再生器、加热炉和辅助燃烧室、裂解余热锅炉、油气分离器、气分装置等。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再生和产物分离3个主要工艺流程,以原油蒸馏所得的馏分油为原料,在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裂化反应,以获得轻质油品和液化气等产品,其原料与副产品、产品均易于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有毒,且易泄漏,具有中毒危害。故整个装置具有易燃、易爆、有毒等危害特性。此外,工艺中的高温、高压等工艺条件和装置自身的缺陷等也构成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因素。

三、重视风险评估方法的研究

1、危险源辨识

应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生产过程对其工艺中各物质与装置的固有危险性、危险物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方式、反应放热与腐蚀性等多个项目分等级赋值并进行累计计算,所得的危险程度再结合其风险指标、危害程度及后果、控制方案等建立完备的资料数据库。以危险物质容量为例,该指标是针对工艺装置中各种反应物的含量,参考《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或《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等标准进行分级,含量的计算应以反应物的反应形态为标准,有触媒的反应还应去掉触媒层所在的空间。在计算机的自动识别和控制程序设计中,还应完善系统中的查询、保存、修改等功能。

2、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

1)通过建立危险性化工工艺风险等级评估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化工工艺的工艺参数进行固有危险性划分,再根据安全生产中容易发生危险事故的管理措施进行危险评定,具有很好的可行性。

2)危险性化工工艺的固有危险性可以通过建立定量赋值计算方程,采用计算的方式进行评估,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与准确。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突发事故的风险定性的方式进行分类,综合化工工艺风险进行等级评估建立执行标准,将石化企业化工工艺的危险性降到最低。

3、科学进行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

化工工艺应用中,化学反应相关设施仪器安全性、应用材料的运输、属性、冷凝处理、过滤操作、干燥处置、反应混合等环节尤为重要。化工生产中连续的处理过程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优质的生产效能以及安全等级,因此该环节成为安全评估的首要因素。当然,不同化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显现出的特征有所不同。进行比对分析不难看出,间歇工艺体现了更为简单便利性,其操作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设计阶段中,可应用精准度有效的数据资料,体现了良好的通用性。风险识别过程中,应关注化学反应呈现出的具体路线。一般来讲一类反应会呈现出若干工艺路线,因此我们应比选出应用路线可降低危险物质的总体用量、预防危险事故的模式,并尽量选择无毒害、危险影响低水平的材料。还应有效的掌控过程条件要求的苛刻性,令其限定在较低水平。例如,在应用催化剂对各类化学危险材料进行稀释处理,可有效的降低反应呈现的剧烈现象。还可积极采用新工艺科技手段,降低危险介质的总体藏量,并提升原材料整体应用效能,降低形成废料量。对于各类过程用料以及化学反应辅助剂,应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进而有效的抑制化学反应变化对生态环境形成的不良破坏与污染影响。

化工工艺设施在化学反应处理阶段中,还会呈现出偏离健康运转状况问题,进而导致超温超压的危机现象。为此,在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阶段中,应注重选择优质的压力管控装置,并做好各类排泄阀门、防爆安全板、通风连接管路、安全阀门的评估判断,做好关键环节的维护保养。同时应评估各类稳定装置,例如紧急操控设施、冷却系统有否会对化工生产工艺产生危险影响,具体的等级标准。就化工生产中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采用全自动智能管控体系,也可引入程序控制系统。当产生爆炸以及安全火灾等危机事故,则可有效的预防安全隐患的不良蔓延与扩充。另外应全面考量管理维护的可靠性,各类设施管路均应配设必要的阀门装置,令其同检修部件可有效断开,确保操作员工自身安全性。另外还应考量进行安全救援系统设备的科学配设,例如布设洗眼区域以及安全淋雨系统设施等。

4、其他管理内容

其他管理内容包括方案设计与评估、数据管理、预算管理等。要确保安全辨识与评价的可靠、实用,必须对包括生态环境污染等内容在内的危险辨识及控制、工艺路线的科学性、作业的安全性、以及工程进度计划等方案进行综合评估;而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数据库应具有运行稳定、更新快、可扩充的性能,预算管理则应根据实际风险特点,合理配置安防费用,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结束语:针对化工工艺技术特征、生产危险性进行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安全评估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化工生产安全状况,掌握危险管控点,方能提升管理效益,营造安全可靠的化工生产与工艺应用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来军, 吴萍, 许科. 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9, (07).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3篇

1 教学评估对实验教学的要求从2003 年开始,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592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并建立每5 年一个周期的评估制度。评估的原则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对于实践教学是这样要求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要注意内容更新,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要达到≥ 8 0 % ,且效果好;实验室开放时间长,开放范围及覆盖面广”。从教育部指导评估的两个文件及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可以看出,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那种老师在课堂上讲理论知识,然后在实验室验证课堂所讲内容的做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了,这就要求我们要对传统的实验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了达到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更是为了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大学物理实验——这门涉及所有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在2005 年11 月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受到了评估专家的好评。

2 实验教学中我们所采取的改革措施《大学物理实验》是工科院校独立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首次接受动手能力系统训练的一门实践课程。按照我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时数为5 1 学时,共计上课1 7 次,每次3 学时,分两学期完成,第一学期9 次实验课,包括1 次误差理论和8 次实验课。8 次实验课中有1 次设计性实验和1 次综合性实验;第二学期8 次实验课,其中包括1 次为设计性实验和1 次综合性实验,学生共计做16 个实验,所有实验均为单人单套设备。从教学计划上看,完全满足评估指标的要求。在保证完成教学计划的前提下,为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2.1 自主开发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物理实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实验要求在两个方面具有综合性,一是在知识点上要有综合性,内容涉及一门课程的两个主要章节以上的多个知识点或两门以上相关课程的综合知识;二是在实验手段上要有综合性,所使用的实验仪器和实验手段应包括物理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支,如在一个综合性实验中既要使用光学方面的实验仪器,又要使用电学方面的实验仪器;学生需要应用这些不同的知识和不同的实验技能方可完成。为充分体现综合性实验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开发了精确测量金属电阻率这一综合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__的布局,布局完成后开始布线,并对线路进行补泪滴和电源地的敷铜处理,如图6 是布局、布线结果。为了观察PCB的设计效果,在Ultiboard9执行“Tool”/“View 3 D”,便可以观察到PCB 的三维实体图,图7 是PCB 3D 视图。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4篇

关键词:高校教育;经济活动;指标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83-02

引言

高校教育活动的每个环节,无论是教学环节或者科研以及招生、就业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资金活动。从广义上说,高等教育的实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综合表现为社会效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起着推动和促进作用。细分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各种资源要素,通过系统的评估体系构建和边际效应分析,为高等教育的经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可行途径。

一、人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在高校教育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指标体系,它与从事高校教育工作的教师能动性和社会性有密切关系。与其他类型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和生物性,在经济活动中受个人思想意识支配,因此,这个指标体系的参照作用是相对的。从评估内容来看,高校人力资源指标包括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其中,教职工人数以及任职教师构成情况、教师学历构成层次以及职称情况、专兼职比例等属绝对指标。相对指标主要是指建立在参数比较基础上的构成比,如教职工总数与在校学生总数之比、专职教师总数与专职管理人数之比、任课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以及高职称教师与在校学生之比、规定教师人数与现有教师人数之比、规定师生数与实际师生数之比。在评估体系中,这项比率称为人力资源利用率,当利用率低于1时,则说明人力资源利用不足,可加大利用力度。当比率高于1时,则表明人力资源不足,不能满足正常教育活动所需。人力资源表现在经济活动中的指标主要有教学质量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标以及人均科研成果指标,其中教学质量指标等于学生数、合格毕业率以及就业率的乘积与专职教师数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产出效能。

二、财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存在,涉及到高校教学活动和经济活动的每个层面,是高校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财政支出的主要去向包括校园基建以及教育项目建设,其中的教育项目建设包括教育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及教育公用经费。财力资源的指标体系主要以对比性的指标为主,包括经费增长指标和基建投资人均指标及基建投资占事业费指标以及经费结构率、教师科研经费平均数与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等。其中,经费增长率表现为本年度经费总额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差与上年度经费总额之间的比率,这是一个反映经费动态变化的指标,与学生增长率相结合,可以评估校方财力状况,为建设投资提供参考;经费结构率具化为职工经费比率、教学业务费比率以及设备费用比率等,经费支出合理性评估以此为依据;科研经费平均数是反映校方科研经费总额与教师总人数之间比率的指标,是评估高校教育中科研能力的指标;教职工人均基金指标是经济效益的间接性指标。

三、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

高校物力资源是一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高校资源,包括校舍建筑以及土地、运动场所和设施以及各类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各种仪器、易耗品以及日常用品等,涉及到日常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类物资,都属于物力资源范畴。在高校物资管理中,常见的物力资源不足和浪费现象并存,主要表现为物力资源使用不当利用不全面或者物力资源配置不当。物力资源指标评估体系包括固定资产学生人均占有额度、人均占有公共资源量、人均住宿指数以及物力资源利用率指标等。相对于学生人均占有物力资源量的指标,利用率指标更能体现出物力资源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其指标体系可以细化为年物力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利用率、易耗品利用率、材料利用率,以及校舍利用率、教室、图书馆、运动场所、设施利用率等等,其指标主要表现为以各种物力资源实际使用量与总量之间的比率,当比率数值接近1时,可评估该项物力资源在教育经济活动中使用率较高;小于1则说明利用不够,大于1则表明资源配置短缺,不能满足正常活动所需。

四、信息化效益指标评估体系

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新态势,在信息化全面普及的高校教育体系中,因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量化体系分析,信息化效益评估在水平评估之后,倾向于绩效评估方式;而结合了定量、定性全面性原则的评估体系,采用的方法包括关键成功因素法和加权几何平均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等。具体指标涉及信息基建和技术应用以及相关资源和战略化管理效能等,同时还包括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监测、应用效果统计两个指标维度。具体的信息化效益评估主要针对信息化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大类,其中的投入指标以信息化过程中的基建性投入、科研性投入、管理性投入为主体,各又涵盖多个二级指标,如基建投入涉及到电脑、网络以及配套设施和各相关硬件、设备投资等;科研投入则是与科研密切相关的软件开发、资源存储、处理和信息化渠道建设投资;管理投入主要涉及各类硬件、软件和环境的维护、保养和更新费用等。产出指标分为内部、外部和信息化产出效能三大块,各二级指标详细反映各个环节的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如内部效益包括教学效益、科研效益以及管理效益;外部效益包括投资和成本管理的效益指标;信息化效能则具体表现为反应机制和匹配性。投入产出指标相结合,可评估信息化建设在高校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效能。

小结

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相接轨,以经济化的指标体系进行各类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估,是对高校内部经济管理的有效控制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评价,可以及时发现高校经济活动中的缺陷和不足、长处和潜力,并能立足于高校战略性发展规划,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进行合理的整改和纠正,实现高校教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常代奇.浅谈新形势下的高校经济活动[J].价值工程,2014,(2):139-140.

[2] 车艳.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经济效益测度的理论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4,(6):27-32.

[3] 李佳源,方苏宁.地方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30.

生物工程学科评估范文第15篇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食品安全法律监管措施的基础环节,已经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应用于食品安全管理领域。国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绩效,全面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与食品的国际贸易,近年来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丰富了相关法律制度,完善了法律监管的运行机制。我国于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第82条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公布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以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公布信息,应当做到准确、及时、客观。为了更好地实施《食品安全法》,卫生行政部门应该有效提供关于食品安全的风险信息,进行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鉴于此,国外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之法治理念的确立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伴随着世界食品贸易的持续增长,食品安全危机的多发性、速度快、范围广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都致力于控制食品风险,保障食品安全,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早在1991年,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就联合于罗马召开了“食品标准、食物化学品及食品贸易”会议,建议法典各分委员会及顾问组织在评价食品标准时,继续以适当的科学原则为基础,并遵循风险评估的决定。1994年第41届食品法典委员会执委会会议建议世界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就风险分析问题联合召开会议,会议最终形成了一份题为《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问题上的应用》报告,同时对风险评估的方法以及风险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进行了探讨。1997年1月,世界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咨询会议提交了《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报告,规定了风险管理的框架和基本原理。1998年2月,该会议再次提交了题为《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报告。至此,有关食品风险分析原理的基本理论框架已经形成。[1]此后,世界贸易组织《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明确要求各国政府采取的卫生措施必须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避免隐藏的贸易保护措施。于是,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都率先通过立法的方式,明确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框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riskanalysis)由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和风险交流(riskcom-munication)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风险评估是针对整个食品产为链的风险信息的预测与监控,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和预警食品风险信息,为风险管理与信息交流提供必要的准备。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通过选择和实施适当的措施,尽可能有效地控制食品风险,从而保障公众健康。具体措施包括制定最高限量、制定食品标签标准、实施公众教育计划、通过使用其他物质或者改善农业或生产规范,以减少某些化学物质的使用等。风险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风险评价、风险管理选择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风险交流是指就风险的信息和控制方法在利益相关方中进行沟通,其主要目的是:(1)在风险分析过程中使所有的参与者提高对所研究特定问题的认识和理解;(2)在达成和执行风险管理决定时增加一致性和透明度;(3)为理解建议或执行中的风险管理决定提供坚实的基础;(4)改善风险分析过程中的整体效果和效率;(5)制定和实施作为风险管理选项的有效信息和教育计划;(6)培养公众对于食品供应安全性的信任和信心;(7)加强所有参与者的工作关系和相互尊重;(8)在风险情况交流过程中,促进所有有关团体的适当参与;(9)就有关团体对于与食品及相关问题的风险知识、态度、估价、实践、理解进行信息交流。[2]

二、国外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法律机制的基本架构

(一)欧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机制

为了积极应对食品安全危机,2000年1月12日了《欧盟食品安全白皮书》,提出了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随后,在1月28日颁布了欧洲议会与理事会178/2002法规,正式建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主要承担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目前,欧盟负责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机构主要有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欧盟食品与兽药办公室和欧盟食品安全局。欧盟委员会主要负责欧盟法律议案的提议、法律法规的执行、条约的保护及欧盟保护措施的管理。欧盟食品与兽药办公室主要负责监督和评估各成员国执行欧盟食品安全、兽药和植物健康等方面法律的情况,以及对欧盟食品安全局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欧盟食品安全局主要由管理委员会、行政主任、咨询论坛、科学委员会和九个专门的科学小组组成,承担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两个领域的工作,主要针对有关食品、饲料安全已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提供独立客观的科学建议与明确的交流意见,为欧盟食品安全政策和立法提供科学基础,以确保欧盟委员会、成员国和欧盟议会及时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3]欧盟食品安全局根据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或成员国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提出的特别请求或问题,承担食品链中所有风险评估任务,并在其职责范围内的任何领域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欧盟食品安全局为完成其使命,加强与成员国、欧盟委员会和专业科学家密切合作,利用现有完全独立的科学资源,委托其他机构进行必要的科学研究,并以开放和透明的方式授权于这类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咨询论坛,共享风险评估数据,通报新的风险评估问题,建立与成员国之间的联络组,召集欧盟专家,协调风险交流,避免研究工作重复,从而更早地确定潜在风险,提出分析意见,共享科学信息,以保障最高水平的消费者安全。欧盟食品安全局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开展风险交流工作。在科学委员会和专家小组独立的科学建议基础之上,确保所有利益方和公众能够获得及时、可靠、客观、正确的信息。通过不断提高公众对食品风险的认知,系统解释风险,与行为主体及国家食品安全权威机构密切合作,并获得专家咨询论坛交流工作组提供科学建议的支持,确保风险交流信息适时地。同时,通过成立风险交流专家咨询组,为执行主任提供有关风险交流和工作争议的建议。利用网络、出版物、展览和会议等公共信息交流方式,收集公众的观点和意见,出版科学建议、宣传资料和研究成果,公开权益声明。通过利益相关方咨询平台和讨论会,直接与利益相关方进行对话,为公开讨论食品政策提供机会。此外,还通过召集高层次的科学会议,针对风险评估及食品和饲料安全的科学基础进行深入研讨。

(二)德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机制

德国作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在欧盟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总体框架下,于2002年11月出台了《消费者健康保护和食品安全重组法案》,依照该法案和欧盟第178/2002号指令,联邦消费者保护协会、食品与农业部下设了两个联邦级的新机构,即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和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其中,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负责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负责风险管理和与联邦、其他国家及欧盟机构的协调。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下设7个部门,即行政管理部、风险交流部、科研服务部、生物安全部、食品安全部、物品与产品安全部和消费品安全部。每个部门下设工作组或实验中心,负责本领域内风险评估的相关工作。通过各部门的明确分工与相互协作,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完成对食品中生物与化学原料的安全性、物品安全(化学品、杀虫剂、生物杀灭剂)、可选产品(耐用消费品、化妆品、烟草制品、纺织品、食品包装)及食品、饲料和动植物中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并以风险评估结果为基础,提出降低风险的应对备选方案,为联邦政府部门和其他风险管理机构提供建议。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一直与国家及国际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开展合作,同时也是欧洲食品安全局的联络点,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与信息传递实现风险交流。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下设5个部门,即食品和饲料与日用品部、植保产品部、兽药部、基因工程部、分析部。每个部门下设工作组,负责本领域内风险管理的相关工作,其职责主要包括:兽药及植保产品的认证;兽药残留国家参比实验室;联邦层次的监测协调;制定食品安全相关的一般管理规定;提供食品和饲料监测领域的参考及其他服务;食品和饲料欧洲快速预警系统国家联络点;作为欧盟食品与兽医局联络点,并代表该局协调德国检查。[4]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通过三个步骤实现风险管理:第一个步骤是发现风险,主要由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信息输入、以联邦各州的食品监测或食品监测程序为基础的快速预警系统报告来实现;第二个步骤是由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或联邦其他机构评估风险对人和动物健康或环境的影响;最后由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以评估结果为基础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为使风险评估工作更加科学规范,2005年8月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了《健康评估文件格式指南》,统一规定了风险评估报告的格式,并分发给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职员,原则上所有有关健康评估问题的文件都应该符合该格式。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完成的风险评估报告要提交给相关的联邦机构,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提供依据。详细规范的风险评估报告能够确保风险管理人员准确理解风险评估程序,并按照特定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同时也保证了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风险交流作为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的一项法定任务,应向消费者提供有关食品和产品中可能存在及已被评估的风险信息。当需要在较大范围内通知公众时,除媒体外,消费者建议中心、产品比较团体、消费者保护、食品与农业信息服务部都会成为风险交流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风险信息交流的持续和互动,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定期组织专家听证、科学会议及消费者讨论会,并面向一般公众、科学家和其他相关团体公开其评估工作和评估结果,通常会在其网站上公布专家意见和评估结果,还积极寻求以简易的方式与普通公众对评估过程进行交流,向消费者提供可见和可用的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全面的风险交流,一方面尽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并及时通知有关当局和消费者;另一方面参与交流的各相关方会对风险评估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讨论,通过工作的透明度,在风险评估涉及的各方之间建立起足够的信任。目前,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参与了欧盟的30多个项目,与相关利益方一起为消费者健康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日本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机制

近年来,日本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挽回民众的信任,采取措施改变以往只强调生产者利益的做法,转而重视消费者权益,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职能分开,设立单独的上层监督机构,统一负责风险评估。2003年7月,日本政府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根据该法的规定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专门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部门主要是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直属于内阁管辖,共由7位食品安全方面的资深委员组成。食品安全委员会设有一个秘书处,包括秘书长、副秘书长、事务处、风险评估处、政策建议与公共关系处、信息和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处、风险交流事务主管。共设16个专家委员会,主要包括计划编制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实施计划编制;风险交流专家委员会,负责风险交流的监测;突发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负责紧急事件的应急措施。除此之外,还有13个专家委员会对各种危害实施风险评估,包括了诸如食品添加剂、农药、微生物、特别食品,他们被分为三个评估小组,分别负责化学物质、生物材料以及新兴食品。另外,还设有专家委员会,包括240位委员,对具体事件进行检测评议。厚生劳动省主要开展与食品卫生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制定食品添加剂及农残标准,通过食品生产批发零售监控保证食品安全,实施风险交流工作。农林水产省主要开展与农林、水产品相关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食品原材料安全管理,并采取措施改进农林、水产品生产、批发、零售过程的安全,实施风险交流工作。[5]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能,大体上以风险管理机构提交的评估请求或者食品安全委员会自身指定的评估请求来实施。根据对此类风险评估的结果,食品安全委员向首相及具备风险管理职能的各省负责人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确保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食品安全委员会还通过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相关部门和消费者、食品经销商等各利益相关方进行风险交流,确定自身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向。主要通过召开国际会议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和相关部门进行风险交流,来交换各方意见和建议,通过网站、热线和专人信息采集与公众进行风险交流,听取消费者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食品安全委员会通过每周一次公开召开委员会议,并在其网站公布会议议程来保证实施风险评估的透明性。通过建立食品安全热线,专门用来接收民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和意见。同时,食品安全委员会从各县选拔任命了470名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督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来了解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人们关注的程度,及时汇报相关信息,并且协助各地方组织进行信息交流。通过制定有效的运作机制,食品安全委员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并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三、国外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法律机制的成功经验

(一)独立的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分工明确

风险评估是风险分析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的科学依据。为确保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发达国家大多将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职能分开,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把涉及食品安全管理的各行政机构的信息进行收集、交换和整合,遵循科学、透明、公开、预防的原则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机构和风险评估机构之间的合作具有很强的程序性,也由于工作的公开透明,风险管理机构对食品安全作出的各项决策都基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这对于真正确保消费者安全意义深远。如以上谈到的德国和日本均专门成立了独立于风险管理机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从国际经验来看,独立的风险评估确保了食品安全立法与执法的科学性,为有效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成为食品安全保护的关键屏障。

(二)风险分析的法律制度完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国外在食品安全管理实践中,大都通过立法的方式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法律框架,理清了具体手段和程序,便于所有执行者操作实施。如欧盟颁布了欧洲议会与理事会178/2002法规,成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德国出台了《消费者健康保护和食品安全重组法案》,成立了联邦消费者保护与食品安全局,组建了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依法专司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日本通过颁布《食品安全基本法》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并赋予这些机构各项法律职责和义务,确保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的强制性和有效性。为了促进风险分析工作的顺利实施,国外大都制定了风险分析运作程序,从风险分析的启动到管理决策的制定整个过程都按照明确的流程进行,这大大提高了风险分析工作的效率。此外,发达国家还以国际食品风险分析准则为基础,制定了法规形式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方法,在各项指导性准则中还确立了风险分析中应考虑的因素。

(三)有效的风险管理,充分的风险交流

大多数国家改变了按食品品种或按生产阶段来划分监管部门职能的分离式规制,取而代之的是实行统一式法律监管体制。如德国建立了统一的规制机构,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由于制度的路径依赖,分离式体制转变为统一式体制的运作成本较高,因此,也有许多国家没有成立统一的监管机构,而是强调通过法律制度的重新设计来保证具有管辖权的各规制机构之间有效的整合与合作,比如日本。[6]国外政府在其食品安全的法律监管过程中,特别强调风险信息交流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日常的风险交流是食品安全法律监管的重要环节,通过使用透明的标准确保食品行业内所有成员之间的公平。法律允许政府在制定法规时考虑公众对该法规制定的时间及该法规的现实合理性的评价,[7]法规必须要有充分的基础,每条都要有事实依据,科学家利用公共媒体向公众解释法规的科学基础,政府所依赖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和得到。食品安全的风险分析程序便于公众进行评价,在适当情况下,风险分析的过程根据公众的评论进行修改。通过有效的信息和信息传播,使公众健康免于受到不安全食品的危害,提高了风险分析的明确性、预见性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四、国外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法律机制的借鉴意义

(一)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建立健全法律监管机制

我国各级政府应当提高风险分析在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中重要性的认识,制定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中长期规划。同时,还应开展食品安全危害因子风险分析的实时跟踪监测,制定主要农产品中重点危害因子的风险分析技术规范和准则,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病源微生物及水产品危害因子风险分析的技术规范和准则。通过监测收集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分析数据,根据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建立相应的食品安全预警体系,适时公告高风险危害因子和对应的产品,提请公众关注和警觉,政府相关部门也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8]对一些低风险危害因子及对应产品也要及时公布,以正确引导生产和消费,增强消费信心。我国已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第2章规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在实践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还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配套的法规政策,出台更加细化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具体规定风险分析的基本流程、操作规范以及风险预警的法定程序,增强风险分析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二)成立独立的风险分析机构,把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职能分开

我国应当尽快建立与完善独立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研究的机构。已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在第13条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成立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此为依据,我国各级政府应该在借鉴国外风险评估机构独立运行的基础上,立足现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的法制框架,尽快建立食品风险评估研究所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的常设机构,完善其成员构成与组织规则,健全其具体的运行程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或食品安全风险研究机构,由食品安全相关领域专家组成,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履行食品安全的职责,其职能有两项:一是风险评估,即运用科学方法,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其他有关信息,对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风险评估,为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二是风险交流,即定期向风险管理部门和消费者提供有关食品和产品中可能存在及已被评估的风险信息。[9]风险评估机构应作为科学咨询机构而非决策机关存在,对于食品安全的科学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把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职能分离,以避免风险评估者和风险管理者双重角色的混同,减少利益冲突,有利于确保风险评估的科学完整性。进一步明确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理顺工作运行机制,促使工作程序的科学化、法治化,以确保风险分析的有效性、公正性与可信性。

(三)加强风险管理,扩大决策的透明度

我国食品安全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分割式法律规制体制,多头管理致使各部门的职能交叉重复,既浪费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又导致部门间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我国已经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第12条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获知有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后,应当立即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信息核实后,应当及时调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第15条规定,国务院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建议,并提供有关信息和资料。在现行法治框架的运行中,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具有主导协调的地位,其管理的层级与幅度,甚至能力和绩效都应受到社会舆论的监督。因此,整合现有的行政资源,理顺食品安全规制体制,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体系的关键步骤。再者,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严峻,跨区域的安全事故频发,我国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机构,隶属于各级政府,专门负责保障食品安全,统一负责风险管理,促进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10]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工作原则上要求风险分析的整个过程要透明和公开,并且将所有的内容文件化、规范化。我国要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的背景、相关基础材料和数据的透明度,让相关部门以及利益相关者及时、清楚地了解出台或即将出台的各项风险管理措施,以便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