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

通信技术的理解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a's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s gradually improving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has also got further improvement. On th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which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helped achieve scientific adjust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ransportation management in detail.

关键词: 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管理;影响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transportation;managemen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39-02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化发展,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交通运输的主要职能是实现游客和货物的空间位置转移,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背景。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提倡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交通运输的任务量。各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在运输市场上的无限潜能,制约了交通运输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1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关系

1.1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面对科技的不断创新,人类思想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接受一些新的知识,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水平,通过技术的改革创新为人类留下历史性的成果。信息技术的到来是人类进化的形式体现,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慢慢发展起来的,为我国人民提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条路依然需要不断地完善和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化发展。

1.2 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的特征比较 信息的传递因为受到实物化的影响而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的传递形式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传递成本的特征,在信息流借助实物传递的过程中,通过非实物化的传递节约了一部分的传递成本。运输载体必须与货物进行空间移位,这样的方式对能量的损耗是巨大的,而且成本也较高。其次,传递速度存在很大的差距,实物化交通运输模式与信息化的传递速度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等同来说。最后,传递载体需要的空间,信息化的载体需要的空间相对于交通运输的传统模式小很多,这种优势是交通运输无法相比的。

2 信息技术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2.1 信息流替代旅客运输造成的影响 在传统的交通运输管理中,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信息流对旅客的替代在两个方面具体体现出来。在以信息作载体的人流对电子信息的传递方式在成本上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和制约,电子信息的完善和相应的法律条款都对电子信息比较认同和赞许。使电子化的方式越来越占据优势。电子化信息的成本也快速的下降,这在未来的交通运输发展中将处于不断地上升地位。

2.2 信息化的发展有效地缓解了运输能力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大问题,然而信息技术的到来为这一头疼问题提供了很好地解决办法。电子化信息的传递模式方便了人们出行的途径和方法,但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没有太大的差别。在这样信息化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人们对这一模式逐渐熟悉和接受。

运输能力的供求关系也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运力过剩的情况,只有有效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方式,才能积极有效的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从而使人员的利用率和运输能力都大大提升,推动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3 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化建设意识缺乏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导致对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转变和改革存在认识上的一些局限性。运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仍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道路桥梁的建设上面,而并没有考虑交通运输管理的长远发展,疏忽了基础建设对交通运输管理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种现象存在于大多数的运输单位。因为没有资金的支持,信息化的建设始终停留在的表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育和培训等基础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3.2 资金分布不均匀 交通运输部门的上级部门下拨的信息化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加之地方部门交通运输单位本身资金不足,使得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不能及时的开展实施。同时,信息化建设的运算没有归到各级部门的年度预算中去,没有成立专项资金管理系统。除此之外,对于资金的来源渠道比较单一,没有其他的方式方法来弥补这块的资金不足问题。资金的滥用、挪用是阻碍信息化建设的另一个障碍。管理人员的建设意识不强等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效进行。

3.3 专业人员匮乏和硬件设施落后 交通运输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专业的技术型人才来开展相应的建设工作,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必须非常精通和熟练,而目前这样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一些技术人员因为长期工作的繁忙,没有得到相应的学习和进步,在技术更新上没有与时俱进。同时部门中的设备也不齐全,对于一些资料的打印和信息查询等存在一定的阻碍。

4 交通运输管理中信息化运用的策略

4.1 以“十二五”交通运输信息为指导方针 通过对交通基础设备、运输基础装备、环境升级改造等措施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运政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选择上做到高性能、低成本和节能有效的统一结合。使在功能上满足可控、可看等基本原则。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引领着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不断完善和进步,在加强信息化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紧密结合的同时,强化科学组织信息化的重大工程建设。由交通部门进行统一开展组织四大工程基础建设,公路和水路的安全通畅运行。加强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政策体系,有利于交通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以市场导向、规模经营等方式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4.2 建立客运及物流信息化系统 以政府部门为向导,在明确自己身份定位的情况下,根据交通运输业难以独自完成信息技术化的建设和完善,执政部门就必须做好专业的引导工作,确保资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在目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物流业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道路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必须立足于企业间的人员资质、信用审核等动态管理中去。通过对物流信息化的推广和平台示范性的约束,要求做到由点到线的逐步开展的工作流程,在采取一些先进技术的同时,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提高交通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提倡物流业企业之间信息的有效整合,实现跨省、市的物流信息构建平台。

4.3 应用行政制度促进信息系统完善 系统硬件的相互连接和数据信息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对系统信息的有效整合。而作为影响互联网基础互通的运政部门体质条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运政部门的主管部门应该对信息化的标准化制定一个较为规范的制度。在信息采集和交换合作上依照原本的工作流程展开,按照要求严格履行制度的各项条款和相应章程。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确保信息流的顺畅和信息交换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加强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整体建设,培养部门专业性人才以满足工作分层的需要,提高运政部门工作的效率。

5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交通运输业在先进技术的带领下,形成一种以电子计算机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交通运输改革。通过对传统管理系统的调整和改革,使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以管理思想的转变为开端进行深入的改革。对信息技术与货物运输的关系的比较和讨论,充分验证了信息科技带来的优势和创新改革理念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不断完善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志明.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运用[J].煤炭经济研究,2003(03).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通信原理;应用安全

0 引言

信息通信技术在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的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领航,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如电子商务,电网通信等等,各行各业对信息通信技术的依赖很强。因此,信息通信的安全也倍受关注,信息通信的快捷、方便、安全、稳定是信息通信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这一领域的探究必将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延续。

1 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1.1 信息通信的要素分析

信息通信中包含着三个重要因素,即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信息载体。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可以是人或机器,或其他。其在信息通信中的任务就是传输或接收信息。例如,在电网运作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可使电网的运输情况即时的传输到电网控制台,通过对信息的检测即时的发现电网运行安全隐患。如发现故障,电网中的装备会自动将信息数据发出,通过网络传输,接收方收到试试故障信息,迅速确定故障地点、故障类型等,以便快速安排处理、排除隐患,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其中还可以通过信息通信实现遥控。信息载体形式较多,大致可以分为有线信道、无线信道、模拟信道及数字信道。如人们常说的光纤就是一种常见的信息载体。

1.2 信息传输的形式

信息在传输中先通过变换器,转化成适合传播的信号。在传输到目的地后,再通过反变化器转化为信息,被信息接收者接收和利用。通常情况下,信息可以转化为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进行传播。例如在光纤传播中,信息转化为模拟信号,以光缆为传播媒介,以光载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然后在接收方在转化为信息数据。在应用实践中,模拟数据可以转化为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同样,数字数据也可以转化为模拟信号或数字信号,以方便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不论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都会在传输一定距离后减弱。对于模拟信号的减弱需要通过放大器使其信号能力增强,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稳定,保证信息接收的完整、准确。对于数字信号,可利用中续器使其加强,确保信息传输质量。

1.3 信息传输的方式

信息传输的方式可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并行通信是多个数据同时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传输,信息发送设备一次发送多个数据,信息接收设备同时对这些数据进行接收。就如射击演练中,一个士兵瞄准一个靶位,信息就如同发射的子弹,在收到命令之后齐发。串联通讯是将数据一位一位的传输接收,数据“排着队”从发射设备传输到接收设备。并行通信方式传输数据快,但通讯成本较高,且不支持远距离传输,较适用于短距离的传输。例如,用于计算机设备之间交换数据,传播距离短,要求数据传播的效率高。若应用与长距离的传输,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难以保障,易出错或丢失信息数据。串行通信方式传输速度较低,但相对成本也较低,适用于覆盖面广的远距离传输。例如,公用电话系统,覆盖面广,信息数据传输距离长,很适用成本较低,远距离传输效果好的串联通信模式。

2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安全

2.1 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通信技术被更多的人掌握和应用,信息通信也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会导致信息数据的丢失、被盗取等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信息通信的发展、应用和用户利益。第一,信息通信系统是个开放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用性和易传播性。这就导致了信息传输中被截获、窃听等安全威胁,导致一些机密的、重要的信息的泄漏。第二,信息通信技术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网络信息通信中,每一个计算机操作系统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这些漏洞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造成系统的瘫痪、数据的泄漏等后果,影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的安全性。第三,黑客的恶意攻击。在信息通信过程中,一些人处于不同的目的往往会通过计算机漏洞攻击等对其它计算机,传播病毒、盗取机密,造成了计算机通信的安全应用隐患,影响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第四,信息通信操作者的安全意识不强。例如,在网络通信中,使用者对自己的账户、密码设置较为简单,容易被他人破解,造成信息数据的丢失和泄漏,严重影响了信息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又如,一些人在网络使用中不安装杀毒软件、不开启防火墙,就降低了信息通信的安全性,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2 信息通信安全的保护措施

在信息通信中,加强安全保护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降低了信息丢失、被盗等风险,提高了信息通信的安全性、稳定性。第一,可通过加强内部网安全性确保网络通信的安全。例如,使用防火墙技术、安装网盾等,可以对内部网形成有效的保护,预防了信息的被盗取、被截获等。第二,科学的利用信息通信的可视技术,加强信息通信的安全性。第三,重视对系统的漏洞扫描,及时发现攻击行为加以制止。如,安装系统补丁,及时修补危险漏洞。第四,利用数据加密,确保信息通信的安全性。一方面,加密不能太过简单,如单一的重复一个数字(例如,为方便记忆,将密码设置为“111111”、“000000”等),已被破解,最好采用数字与字母结合的密码。另一方面,可采用多层加密技术,以确保信息通信的安全性。如链路加密、端口加密、混合加密等的交替应用。第五,加强信息通信操作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能轻易的将自己的账户、密码泄露给其他人。有应用杀毒软件、系统修复软件等的意识,确保信息通信设备的最佳状态,提高信息通信的安全性。

3 结语

信息通信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中,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是确保信息通信技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应用灵活、方便、高效,已基本实现了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通信还将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以方便信息的交换、共享等,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3G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 重要地位

一、前言

3G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一个新阶段,这个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来看,经历了模拟到数字、语音到视频、人工到智能的发展历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以AMPS系统为主要代表,属于模拟信号,能够进行语音业务;第二代采用TDMA和CDMA,以数字式GSM系统和IS―95系统为主要的代表,可提供有限的数据及多媒体业务;依托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宽带为主要代表的3G技术迅速崛起,成为移动通信系统新的焦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二、3G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影响分析

2.1 服务领域呈现扩大的趋势

截至2012年8月底,国内手机用户数量已超过7.1亿,而中国手机网民占到使用人数的34.2%,总规模达到1.8亿。中国移动增加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电信增加基于CDMA2000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通增加基于WCDMA技术制式的3G业务经营许可。基于3G技术的移动通信网络日渐强大,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越来越多,用户数量和服务收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状态。

2.2 技术体系发展更加健全完善

由于3G技术解决了2G通信技术的瓶颈,在移动通信数据传输、流媒体播放等方面产生突破性进展,3G技术对移动通信系统的构建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上,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三个技术标准应用比较广泛。基于以上体系的建设,形成众多的应用终端和服务;视频传播、点播、直播服务;电子商务应用及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都是3G技术的发展的成果体现。

2.3 促进移动通信系统的全面发展

3G技术不是新生事物,而是移动通信系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和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世界移动通信业集体智慧的结晶。通信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主要目的,随着用户对通信需求越来越高端,也必将促进相应技术的创新与发展,3G技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3G技术是通信产业的一个革命,是对应用技术的完善与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实现了3G技术与应用终端的完美结合将是最终的发展趋势。

三、3G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中的思考

3.1 3G网络技术面临的困境

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业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平衡体系,也是移动通信系统具备顽强生命力的重要体现。CDMA技术接入相对复杂,因频谱与时间上共用特征,导致存在较大的“自干扰性”,需要加以解决;基于IP技术的统一平台IMS建设存在较大难度,无法保证系统架构的兼容性和IMS业务承载的质量,OMA和OSA/Parlay两种主流的融合,仍然存在较大的风险;终端市场的发展制约3G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系统与终端的兼容性、电池和其他硬件也成为新的影响因素。

3.2 3G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思考

3G技术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新的高度,体现的是人们对通信技术需求的多元化、具体化和创新化,是阶段性科技成果的结晶。随着3G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必将赋予移动通信系统以更多的增殖服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针对WLAN的应用,如何与3G技术实现有机融合,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解决移动宽带业务的应用问题,确保为用户提供更加快捷的服务;如何解决运营成本与用户支出的矛盾,在保证基本利润的前提下,扩大覆盖人群和范围。从发展战略来看,如何针对市场动态需求,优化运营技术,不断创新3G应用领域、产品和服务,扮演好移动通信产业链中的重要角色,是我们所有人员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

四、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中,3G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取得了重要应用,在移动通信网络的构建、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以及满足移动通信发展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参 考 文 献

[1] 常玉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移动台数字基带测试[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2] 朱红儒.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安全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验创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技术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条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材建设滞后。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关键字,在专业图书网站“互动出版网”中搜索,找到了78种,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关教材,大多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编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显然,这些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

(2) 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教学难度大。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这些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而信息安全技术较多涉及数学、物理、电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内容,这给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些理论知识要把握“够用”和“适度”的原则,做到“不求甚解”和“点到为止”,而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原理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内容量大面广,受高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实践难以开展,且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该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重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书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各个方面(见表1),包括可供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各章节都包含相关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的计算环境和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统管理与安全设置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对因特网进行的专题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信息安全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实践;熟悉标准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信息的专业网站,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物理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用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使用和设置Windows XP的安全机制,加深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熟悉Windows的网络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数据备份技术。包括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Windows XP的NTFS文件系统,掌握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文件和磁盘管理知识;熟悉数据备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领会备份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通过案例了解备份技术的学习和获取途径。

第3章:加密与认证技术。包括个人数字证书与CA认证、加密技术与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认证技术与MD5算法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电子签名法》及其关于电子认证服务的相关规定,熟悉CA认证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过程,熟悉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熟悉认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用Visual C++实现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实现过程。

第4章: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及Windows防火墙配置和网络隔离技术与网闸应用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防火墙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在Windows XP中学习配置简易防火墙(IP筛选器)的操作;熟悉网络隔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熟悉隔离网闸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网闸产品及其应用。

第5章:安全检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产品、漏洞检测技术和微软系统漏洞检测工具MBSA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漏洞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学习在Windows环境中安装和使用MBSA软件。

第6章: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与Windows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技术与Windows安全审计功能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学习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的访问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审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应用Windows的审计追踪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审计技术。

第7章:病毒防范技术。包括病毒防范技术与杀病毒软件和解析计算机蠕虫病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查杀和防范措施,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8章: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VPN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与工程和信息灾难恢复规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通过学习某金融单位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数据容灾技术和信息灾难及其恢复计划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灾难恢复规划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电子邮件加密软件PGP、Kerberos认证服务、公钥基础设施PKI、安全通信协议(SSL)与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和反垃圾邮件技术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PGP和MiniPGP软件的使用来实现对邮件、文件等的加密与传输,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认证的概念、认证协议,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内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知识,对案例进行信息安全的规划与设计,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档。

各章节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练习之间的难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3学生的体会与评价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经过多轮学生使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学生们积极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的肯定、对实验内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和体会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5篇

1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1.1运用广泛

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且在发展的过程中,这项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与进步。计算机仿真技术以模拟为重点,将虚拟的事物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某些难以理解的事物。这种获得直观影像的技术就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它是一项高超的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了运用,比如通讯、教育等领域,通过对这项技术的应用,许多无法解释的知识及现象都得到了直观的解释,增加了人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1.2优势突出

计算机仿真技术需要运用到计算机中的许多知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是其优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某些知识无法得到科学的解释,增加了人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难度,通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这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计算机仿真技术具有巨大的优势,是其他计算机技术所无法比拟的。在某些行业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比运用其他方法更有效率,能够获得更大的效益,并且促进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3发展问题

尽管计算机仿真技术具备巨大的优势,但是它在发展中依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就是技术问题,有很多需要运用到仿真技术的地方都需要更加高超的仿真技术,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使得虚拟模拟无法展现,让某些领域在运用这项技术时遭遇发展难题。计算机仿真技术存在发展问题,为了减少它对某些领域的发展阻碍,就必须解除其中的技术问题,让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1.4不断进步

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能够促进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当今社会不断发展,我国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其他国家的科技优势,与我国发展相结合,解决相应问题。因此,我国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通过深刻地研究其中的工作原理,学习他国先进经验,我国的计算机仿真技术正在朝着更加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为我国的科技人员提供了研究方向,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反思与总结,让计算机仿真技术得到进一步腾飞。

2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作用

2.1促进经济的发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经济发展中,有很多地方都会应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企业的发展中,对于某些虚拟信息的分析与研究,都必须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于经济效益的估测,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能够得到直观的展示,方便人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经济信息。在其他经济发展的领域中,也会不可避免地运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但是其目的性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通过模拟的方式,达到预测经济效益的目的。

2.2促进教育的进步

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教育的发展息息相关,教育中存在许多人类无法解释的知识,需要借助其他的途径,才能够解释某些难以用口头解释的知识与信息。在教育中,通过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既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知识,增加学生对这项技术的关注,又能够在教育方面起到帮作用,促进知识难题的解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识。从更宏观的角度讲,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可促进教学方法的发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发展前景。

2.3促进建设活动的展开

在许多建设活动中,针对某些细节性难题,也会运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达到展示与预测的目的。建设活动中存在许多建设性难题,仅仅通过人的脑力和实际行动难以解决,因此,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减少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损失,将其效益最大化。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建设活动中占领着重要位置,离开了这项技术,建设活动的正常展开将面临巨大的技术难题,也会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2.4促进科技的进步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阻碍两者的发展进步。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巨大优势,而科学技术又是进一步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基石。因此,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步骤及正确的方法,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从长远利益来讲,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应进一步完善计算机仿真技术。

3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信息处理措施

3.1注重关键信息

在计算机仿真技术中,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选取关键性信息,计算机科学识别关键性信息,得到精确合理的模拟效果。在信息的选择中,要避免冗杂,注重条理性,减少计算机识别的难度,增加其精确性。在处理方式方面,要采用合理的方式,针对专业的技术方式,进行合理选择。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相结合,并对信息进行处理,科学地解释用语言无法解释的现象。

3.2进行合理模拟

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需要先对信息进行分析,再进行模拟,才能够得到科学的解释。所以,在仿真的过程中,模拟也是极其重要的,若缺少这个步骤,模拟就会出现问题,或者无法得到满意效果。因此,在模拟的过程中,要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针对其中不足,调整输入重点信息,让模拟的效果更加理想。

3.3运用光信息处理方式

光信息处理方式具备其他信息处理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处理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把握其中的科学内涵,抓住其重点,并且对信息进行准确分析。但是总体来讲,这种信息处理的方式对图像分析更为科学,且具有更多优点。利用这种信息处理方式,就必须做到利用编程等技术,让专业的技术人才执行这项工作,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

3.4信息计算

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模拟需要对信息进行计算,因为信息是模拟的源头,计算信息才能够发现其中的关键点,并且作为模拟的依据所在,通过仿真技术达到产生模拟图像的效果。此外,除文字信息,图像也是重要的素材之一,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图像的处理,也能够将难以明白的信息展示出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

4结语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篮球 教学应用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高科技的创造发明,必然会走上推广普及的道路。计算机的发展与普及,为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进步,理所当然地给初中体育教学带来历史性的突破。体育教学活动是室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篮球教学服务,有助于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体上了解篮球技术动作及其如何应用。如何更好地处理现代信息技术与篮球教学的关系,是提高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热爱和技术水平的重要一环。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初中篮球教学的作用

1.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初中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成长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希望表现自己。篮球运动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目,有行云流水的配合,有眼花缭乱的个人技术,有灵活的摆脱,有精准的投篮,有强硬的身体对抗,这些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中学生。篮球运动历经百年经久不衰,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在篮球课即将开始之前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室内为学生展示精彩的篮球比赛镜头、优美的篮球技术,例如NBA十佳球,乔丹经典进球等,通过高水平运动员的高超技艺,让学生获得充分的美感,在感官上获得享受,从而对篮球感兴趣,内心渴望掌握篮球明星的精湛技术;同时,篮球运动既需要团队配合又需要球队领袖,这吸引了爱表现的学生。中学生对比心理很强烈,生生之间总是以超越对手为目标,加上初中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很容易使他们试图通过体育运动达到超越对手的目的。因此,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播放精彩的高水平篮球影像,将促进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爱好,这是体育教师通过语言无法达到的效果。

2.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中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篮球技术动作,清楚各种技术动作的应用环境。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学生对篮球运动各项技术的掌握,必须有一个听讲解、看示范的过程。中学生对篮球技术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听和看,其模仿能力极强,看到别人如何练习这一项技术,会通过模仿很快学会。

篮球运动是一项复杂的体育运动。体育教师通过口头讲解,对刚刚接触篮球运动的初中生讲,很难理解某一技术动作的用途,不直观,不清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掌握这一技术动作,但不容易理解,从而影响以后对这项技术的应用。例如:篮球运动中最基本的几种运球技术,虽然技术动作都不复杂,但是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哪一种运球方式,仅仅通过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而且,现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达到高水平的示范,即使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无法用抽象的语言将直观的技术动作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体育教师利用影像教学,让学生观看技术动作,并观看如何使用所学的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直观的影像,加上教师详细的讲解,观听并用,接受理解得更快。在室外的练习课上,教师轻松地通过语言使学生回想观看的影像,促进学生更好地练习,全面、有目的地掌握各项技术。

3.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通过对照,发现自己在篮球技术动作上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动作。

信息技术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系统直观地学习技术动作,在大脑中形成动作模型的同时,也使学生将自己的技术动作和教学影像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互评价,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加深自身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从而改进动作。

4.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使学生了解篮球运动规则,学会裁判手势。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篮球规则教学,让学生了解篮球竞赛规则,从而看懂篮球比赛,更深层次地了解篮球技战术。教学影像在图文并茂的情况下,更能使学生接受,快速地了解,同时也对各种裁判手势记忆深刻,在今后的篮球学习中更好地领会篮球技战术。

三、现代信息技术参与篮球教学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1.体育教师必须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现代信息技术属于高科技,教师只有熟悉掌握这项技能,才能为课堂教学服务。体育教师应通过计算机操作的考核,确保自身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为篮球教学提供帮助。

2.体育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篮球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教学中采用的篮球教学影像,技术动作势必都是非常规范的,学生观赏的高水平比赛中的技术动作也都非常精湛,体育教师在教授篮球技术时虽然可以通过影像教学,但是需要在室外示范。教师的示范动作、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看法。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四、结语

现代信息教学已经成为篮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篮球教学带来太多便利,能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更直观更准确地学习技术动作,更轻松地理解技战术的运用环境,通过对照发现自己和学生存在的篮球技术方面的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了解篮球竞赛规则,更全面地理解篮球运动;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教学对体育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熟悉操作计算机,具备过硬的篮球技术水平。总之,只有处理好篮球教学与现代信息教学的关系,让现代化信息教学服务于篮球教学,才能使学生篮球技术水平达到新的层面。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题课程;知识体系;前沿技术;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141-03

专题课程是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对学生了解学科前沿、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通信技术专题是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生的学科前沿课程,也是很多高校通信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对于研究生建立通信系统知识体系和掌握通信方向的最新发展趋势具有重要作用。[1]

因此,有必要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课程评价考核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运用和拓展,锻炼并提高学生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及改革的不断推进,各高校把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作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和目标。[2][3]通信专题课程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的前沿课程,教学较为普遍,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

在国外,通信类专业基础课多以理论教学和实验环节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其实践环节所占比例较高;理论教学多以专题报告和技术研讨专题的形式进行[3];实验环节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在学习通信类仿真软件和硬件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课程设计任务。

在国内,通信专题课程多数由多个教师共同授课,各自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而缺乏通信系统层面的讲述;且授课环节以理论授课为主,缺少与通信新技术匹配的实践环节[4],不利于学生对通信前沿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而且,教学环节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如下:

(一)课程理论内容陈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授课过程中本科化模式严重[5],基础性内容偏多,而忽视了研究生课程更注重专业性和前沿性的特点,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另外,学习内容偏重专业基础,学生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二)理论知识不成体系

专题课程一般是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对于一个大的学科而言,研究方向很多,各个专题分属独立的研究方向,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法将各个独立的专题和整个学科系统地联系起来。

(三)研究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理论基础和实践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脱节

专题课程90%以上以理论授课为主,缺乏与专题对应的实践环节,课程的研究成分较少。因此,研究生的研究主动性没有激发出来,研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6]

基于此,需开展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以现代通信技术专题为例,要改变以往的以单纯经典通信理论教学为主或单纯进行新技术讲解而忽视整个通信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忽略激发研究生的研究兴趣和提高其研究能力的锻炼过程的做法,而以数字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为基础,采用专题授课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通信知识体系。同时,在各专题基本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要进行扩展性教学,引入对应通信专题技术的发展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其对通信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将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相结合、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实现掌握基本理论、了解前沿技术和实现关键技术等三个层次的课程学习。

二、构建知识体系的专题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

《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加大课程的教学训练强度。[7]因此在专题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要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学生对创新过程的理解,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上实现前沿技术与通信系统基本框架对接

改变以往专题课程中各个专题内容各不相关的情况,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形成一个主体系统。按照系统的工作过程或工作原理,将整个系统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在此基础上,引入各功能模块相关的前沿技术专题,让学生不仅了解到相关的前沿技术,也能够掌握该技术在整个专业体系中的作用,从而形成系统性的授课内容。

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以往的基础性、理论性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技术开展专业性、创新性的培养。每一个专题都包括经典理论构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等研究内容,形成从基础到专业,从理论到应用的专题内容。

(二)课程结构上将实践环节作为重要一环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采用纯理论授课的教学模式,学生仅仅对课堂讲解的理论内容有所了解,而无法学习与专题课程相关的关键技术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不能满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因此,在专题内容理论授课结束后,设置相关的关键技术的模型设计和仿真实现,并在课堂上交流和演示自己的实现方案,能让学生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也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紧密结合

在研究生教学环节中,教师多以讲授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容易发挥。因此,在专题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引导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由教师根据专题内容设置一定的课题,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方案论证和关键技术的仿真实现,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三、基于现代通信技术专题的知识体系专题授课模式研究和探索

结合我校教学指导思想,研究生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需求和通信专业的特点,以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为基础,学院开展了基于知识体系构建的专题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主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合理论教学内容,开展系统性教学

以数字通信系统知识框架为基础,建立基于知识体系的授课模式,并结合目前通信技术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开展系统性和研究性的理论教学体系。

1. 构建现代通信技术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

结合数字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数字通信实现过程,将理论授课内容分为:信源编码、信道编码专题、数字调制专题、无线信道专题、多址技术专题、分集和均衡技术专题等。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各专题的主要原理以及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技术,以信道编码为例,基本理论部分主要学习信道编码的意义、基本原理,以及在信道编码技术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线性分组码、卷积码和级联码的基本实现过程。具体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2. 加强前沿技术研究扩展教学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将数字通信技术中的前沿技术融合到通信系统框架中。比如将喷泉码作为信道编码专题的前沿技术扩展,将协作通信加入到分集和均衡技术专题中,让学生在接收前沿技术的同时,能够清晰认识到该技术的特点、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为后续的研究打好基础。各专题基本理论与前沿技术的扩展如图2所示:

以上两部分构成了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理论教学中,以教师授课,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引导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讲授现代通信技术中的基本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在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前沿技术。当然,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当前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调整,也可以扩展补充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其他一些前沿技术,例如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产生的一些相关技术、物联网技术等。

(二)加强实践环节,开展研究型教学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上,就不可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因此,实践环节是研究生教学中必要的补充。要将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实现作为课程的重要一环,开展研究型教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结合现代通信技术基本理论和前沿技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能力为目标,设定前沿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实现问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研学习,完成关键技术的实现模型设计和算法流程,进行仿真实验验证并与所学理论内容进行对照和验证,然后在研讨课上进行讲解和展示。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他们团队协作的能力。实践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

(三)创新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改变单纯以报告结课的评价方式,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建立综合评价体制。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1. 将课程学习过程计入评价体系中

重视教学过程考核,加强考核过程与教学过程的紧密结合。每个专题学习后都要求学生设计其关键技术的实现方案。这既考核了学生对该模块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又能够锻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将课外实践环节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一环

加强能力素质考核,将实践环节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任选一个关键技术,按照设计的实现方案完成软件仿真。在加强方法学习和训练的同时,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将学生作为课程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讨环节中,学生对自己完成的关键技术实现部分进行交流和讨论,并将此部分作为课程考核体系的一部分。考核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学习他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

结合课程教学改革,对现代通信技术专题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探索。结合通信系统框架,将前沿技术融合其中,并对其关键技术加以软件仿真实现,让学生能够从系统的角度来理解前沿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在现代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性及其缺点,明确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实现了前沿技术与通信系统的对接。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调研,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都认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的需求,达到既掌握基本理论,又培养了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当然,专题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个别学生的研究方向是信号处理方向,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调整。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伟陵,牛凯.移动通信原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8.

[2] 杨林,刘念才.中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和定位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23-29.

[3] 刘楠,申爱兵,赵韦仑.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0):248-251.

[4] 张莉萍.浅析现代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2):38.

[5] 何礼果,夏雨,罗雅璐.试论研究生专题类课程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94):162-164.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8篇

挖掘技术深度:从熟练到理解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强调孤立的软件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深层次挖掘。现有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普遍关注以计算机操作为学习的起点,着重操作软件的应用,上机实践也只是让学生多练,导致学生一般只记住了操作的步骤和熟练的程序性工作,却不能理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一般性原理、规则和社会意义。技术化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取向脱离了学生的理解和需求,忽视了技术背后的原理性知识,没有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中蕴含的方法和规律。

例1:某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们跟随着信息技术教师的讲解不断地演练着PPT的基本操作。从如何插入图片到如何插入声音,教师细致地讲解着如何生成动画。教师讲学生练,经历了无数时间的磨炼,但是到最后的时候,学生却并不知道如何根据演讲的目的恰当地设计出一个美观、大方以及符合听众需求的演示文稿出来。演示文稿中色彩搭配不当、动画滥用、字体不美观等现象层出不穷。

案例1呈现的是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场经常出现的现象。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将孤立的信息技术技能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而缺乏了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应用的机会。机械技能僵化训练看似方便学生操作,但课堂变得机械、枯燥、乏味,学生并不领情。学生经过技能僵化训练之后就变成了操作的“熟练工”。简单的技能训练并没有提升学生综合应用技术的能力。学生只是会进行孤立的技能操作,却并不具有综合应用的能力,特别是进行设计的能力。去情境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教师以脱离学生实际生活范畴的情境施教,学生习惯于机械地按照教材和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实践,缺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面对实际情况时,学生还是无法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以解决问题。同时,去情境化的教学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作用。

所以,高中信息技术理解性教学就是要挖掘技术深度,让学生超越简单的操作技能,努力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技术思想和一般方法的理解。我们做的就是从“解读”教材开始,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通过教材读本的表象,挖掘、提炼文字背后隐含的技术本质和一般方法。信息技术技术的本质内涵和一般方法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授予学生。

情境类比:抽象概念深度理解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仅都是软件操作类内容,还包括一些抽象的计算机科学理论。高中信息技术课往往包含着一些基础性的概念、专业性称谓、专有名词,等等。很多教师往往在没有任何教学技巧的情况下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机科学概念。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某同学家中计算机的配置为:Intel酷睿 2.8GHz/512MB/160GB/50X/19,其中通常用来表示硬盘大小的是( )A、2.8GHz B、512M C、160GB D、50X。很多学生遇到这样的题目无所适从,以为本题考查计算机组成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要求较高,单纯的理论讲解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有的教师用专业化的语言解释各个功能模块,完全无视对计算机构造了解几乎为零的学生群体;另一类教师明知在无法给学生彻悟答案的情况下,干脆让学生记住答案,假如题目做简单的变化,内存改为4GB,学生又是一头雾水。如此抽象的概念,让学生难以真正深度地理解,而只是学会了简单记忆。就这样一道题目,我们可以人体组成作比喻:操作系统比作人类的思想;CPU比作大脑;主板比作身体或骨骼;显卡是人类的眼睛;电源比作心脏,内存好比人类的食道(只是经过一遍,但是不可或缺),硬盘(软件都要硬盘装)好比胃;网卡比作脚;机箱是人类的外观皮肤。有了这样的一些比喻,加之学生对既有存储容量的单位的理解,很容易就能掌握该类题目,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合理类比情境,以此为契机,顺理成章地高效完成某些枯躁的、貌似无从下手的教学活动。

另外,对于抽象的信息技术概念与专业术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上选修课《网络技术应用》时,教师讲到数据的传输,虽然很多学生对网络硬件有感性直观的认识,但是对于网络通信的原理较难理解,此时可把OSI参考模型的概念和思想引入进来解释通信过程。OSI参考模型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也是非常理论化和专业化,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快递一一映射投影直观影像,使流程简单化、直观化,通过类比和投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OSI参考模型的分层思想和各层的作用及数据在各层传递的过程(如图1),立竿见影的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纯粹被动被图片和素材堆彻起来的课件的接受者,主动探究和联系理论知识蕴含的原理。

逆向设计:促进理解的路径

传统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先教后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传统的讲练结合教学模式的整个流程在课程开始时先介绍活动主题,然后教师将所要教学的技能内容分成几个片段,接着由教师通过讲解、示范演示做一个操作介绍,随后慢慢地一步步配合主题使学习者学习孤立的技术操作技能,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操作技能后,再让学生完成一个大的任务。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只是关注孤立的操作技能的熟练练习,学生不能在其他情境中迁移应用,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深度理解。

为了让学生理解,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讲练结合模式,逆向设计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的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内,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实施“先练后学再规范”的学习活动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首先完成前测练习,温故而知新。然后,小组讨论学习这堂课的新知识,实践新技能,从而使每个学生对学习目标形成初步认识。接下来,教师明确学习目标,解决问题,讲解重点、难点,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再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会怎样学习应用软件的操作。最后,学生学会规范地描述操作,培养良好的、广泛的交流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提高学习能力,释放学习潜能。例2就是一个逆向教学设计模式下的案例。

例2:课前复习:阅读。学案——复习资料。回顾Photoshop的操作,总结图层的操作,文字工具的应用和Flash补间动画的操作步骤。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9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辅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142-01

通用技术虽然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但很多学生了解得并不多或者就根本就不知道、不熟悉,特别是高一新生,刚接触到这门课会感觉有许多的新事物、新奇景,由此在一开始或许兴趣盎然,对此课程寄予厚望。然而一旦接触到课本,在没有深入了解教材教学目标的时候,学生对以前从定义中接触到的实践、创造等字眼会渐渐丧失兴趣。因此,学好通用技术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在通用技术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营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氛围

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教材内容,将原本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教材添加视频、动画或声音,使教材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增加知识的信息量。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实证研究曾得出,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媒体信息使学生感知到的信息量远高于单纯的教师讲授,有声有色的直观展示能够引导学生从潜意识中感受到技术的本质内涵。

例如,进行技术两面性的教学时,展示技术的正面作用,教师可通过视频与图片向学生展示技术如何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丰富。转而呈现给学生高耸的烟囱浓烟滚滚漂向空中、混浊的污水流向河流、成片的鱼儿翻着白肚漂在水面上、成片的树木干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技术的发展也能够给人类带来灾难。

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技术的两面性,明确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提升,理解可持续发展观,如何让技术趋利避害。

2 具体化抽象的技术理论,突破教学难点

通用技术课程虽说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但对其中的技术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忽视,毕竟通用技术是一门技术与理论并重的课程,当前,我们可以明确,使学生由学习任务进行心智操作和知识表征与所用的特定的媒体无关,但是如果学生在指导下进行心智表征和进行某些心理活动,则受益于利用特定的媒体的处理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对多种媒体进行事整合,将有利于信息的表征,学生对技术理论不再是简单的识记,更多地可以通过其中的信息表征理解和领悟其中的要领和涵义。技术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通常对于一种技术所具有的经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将书本作为学习的媒体,而将视听媒体用于娱乐,通过对通用技术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像为娱乐一样使用目前较为流行的大众媒体――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例如,虽然汽车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对于一个普高生来讲,很多时候只知道其用途,对汽车内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不了解,因为这不是生活中可以轻易接触到的,学校又很难给学生提供一台真正的汽车或模型去拆解、摸索、观察,单纯地对学生讲解又很抽象,由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相关的软件为学生设计一辆汽车,或从网上搜集或制作二维或三维的动画素材,用信息技术全方位地来向学生展示汽车发动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使其在模拟的环境中,更加直观、逼真地了解汽车。或者通过动画拼接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发动机的组装,这样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抽象的系统设计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加以模拟,使学生对汽车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了解,这样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信息影响,比单纯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据交换 技术 工作原理 演变过程

一、引言

数据交换技术,是指采用交换机等通信网络设备组成的数据交换系统,通过路由选择技术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物理的或逻辑的连接,形成一条通信电路,实现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技术。数据交换技术是实现多点通信的共享信道的关键技术,是扩展网络规模和提高通信效益的必要技术。

数据交换是建立在通信子网实现的数据信号传输的基础上,它是资源子网中各个通信节点完成各种网络功能的基础。交换的数据可能是实时产生的,也可能是预先准备好的静态数据。我认为网络的本质功能就是数据交换。

二、数据交换技术类型及过程

通常所说的数据交换技术有以下几类,分别是:电路交换技术,存储转发交换技术以及信元交换技术。其中电路交换技术适用于电话网和早期网络;存储转发交换技术用于多种网络形态,是目前使用较广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信元交换技术使用于现代ATM网络系统。

1.电路交换技术

电路交换技术又称线路交换技术,是最古老的一种数据交换技术。它是在数据传输和交换之前建立一条实际的物理电路,通信双方节点与通信子网中的一系列中间交换节点之间的一系列连接序列共同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模式,通信双方一旦建立连接以后就“独占使用”整条线路,直至通信结束。

2.存储转发交换技术

在存储转发交换网络中,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要通过中间节点进行动态路由选择,在所传输的数据中加入必要的控制信息。控制信息里包含双方的网络地址,一方面使得数据得以正确传输,另一方面在出现差错时,能够告知发送发进行数据重传。通信子网中的通信控制处理机可以存储数据,因此多个通信过程传输的数据可以共享信道,使得线路的利用率较电路交换技术高。

在电路交换系统中,通信量较大时容易导致连接无法建立或有堵塞情形出现,使得某通信过程无法建立成功。而存储转发交换系统却总能实施,当通信量大时,其可以在网络中实施流量控制机制确保线路不会堵塞;还可以使用优先级控制机制,安排众多通信过程的通信次序。

在一次通信过程中所需要交换的所有数据,加上必要的通信控制信息共同组成一次通信过程实际转换和交换的数据包,这样的数据包称为报文。报文较大时,为方便传输,就按一定的原则将其分解为多个较小的组成单元,这些小单元再加上一定的控制信息,就组成了一个分组,分组可以作为一个传输单元在网络系统中传输。

(1)报文交换技术

当报文交换技术用于通信双方为相邻接点的情形,信源直接将报文投递给信宿。当报文交换技术的通信双方不在同一物理网络时,则将准备好的报文经由一定的路由选择机制通过中间节点传给接收方。此时,中间节点不再只是起连接的作用,其还具有存储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报文交换系统中,由于一次交换处理的数据量大,因而需要对通信处理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得通信成本大大增加。且这种系统还易造成堵塞,灵活性和可靠性都会下降。同时,数据交换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很大,且检测困难。

(2)分组交换技术

分组交换技术是分割一个报文中有效载荷数据,并加上一定的控制信息后及报文号,组建出一个个分组后,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的一种数据交换模式。此交换系统中的中间节点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连接链路,而需要判断分组的对错,并进行路由选择。分组交换技术中为避免造成网络堵塞,采用了一定的流量控制机制。报文的分组和重组会耗费大量时间,但它只发生在收发处,而分组的处理效率高,因而整体的效率也较高。可是由于通信过程中要加入一些通信控制数据,因此会造成许多重复的额外的开销;传输过程中分组有可能出现丢失、破环、乱序等情形,相关人员还需采取一定的策略去解决这些问题。分组交换技术根据实现机制的不同分为:数据报交换技术和虚电路交换技术。

3.信元交换技术

信元交换技术多用于现代ATM网络系统。ATM是一种高速分组交换技术,交换的基本数据传输单元是信元,因此ATM技术也称为信元交换技术。在ATM数据交换过程中,文本、语音、视频等数据将被分解为长度固定的信元,每一个信元由信元头和用户数据组成,信元长度为53字节。ATM技术即信元交换技术以统计时分多路复用方式动态分配网络带宽,网络传输延时小,适用实时通信的要求。ATM技术没有链路级纠错和流量控制,协议简单,数据交换效率高。同时,其采用两级虚电路机制增加虚电路分配的灵活性,且传输速率非常高。

三、结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数据通信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兴盛,数据交换技术也随之发展以适应当前形势。了解了上述数据交换技术后,我们看到了这项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从中了解到了有关这项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从最初的电路交换技术,到存储转发交换技术,再到信元交换技术;从面向连接、独占使用信道的系统到无连接,非独占使用,并加上路由选择等功能的系统。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1篇

关键词:移动通信;课程改革;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50-02

《移动通信》是我校通信专业的专业课。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多,内容广。该课程既包括了底层如物理层的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抗衰落技术等等,也包括了网络层的相关技术,如组网技术、空中接口、资源管理等等。除此之外,移动通信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移动通信》课程的内容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技术和市场的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增加相关的移动通信新技术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高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课时有限,就我校而言,《移动通信》课程的课时是48学时,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涵盖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为了解决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有限这一矛盾,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有选择性的删减,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具体技术,同时又能够建立起“系统”的概念,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系统联系起来,并跟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移动通信》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大部分《移动通信》教材的内容都涉及到移动通信基本概念、无线信道特性、数字调制技术、抗衰落技术、多址技术和MIMO技术、组网技术等;以及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如GSM系统、CDMA系统、3G移动通信系统和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如集群系统等)。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面面俱到,则这些内容都无法深入,最后使得学生感觉内容繁杂零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移动通信的特点,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移动通信和有线通信相比较,之所以如此复杂,根本的原因在于传输介质和空中接口。因此,可以将移动通信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围绕传输介质即“无线信道”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一部分围绕“空中接口”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对于第一部分内容,在充分分析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的组织。比如,针对无线信号传播的能量损失问题,进行路径传播损耗模型及信号覆盖问题的讨论;针对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问题进行相关的抗衰落技术,如信道编译码、交织、均衡等等问题的讨论。而进行这些关键技术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时,可以打破系统间的界限。以调制技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包含GMSK、16-QAM、8PSK、OFDM等等技术,在介绍这些技术时结合具体的系统进行技术运用说明,如GSM系统采用GMSK,HSDPA采用16-QAM调制,LTE采用OFDM等等。这样,既介绍了调制技术本身,又让学生理解了具体的移动通信系统所采用的调制技术及不同系统间调制技术的差异。由于移动通信与有线通信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就是“空中接口”问题,而围绕“空中接口”,移动通信相比较有线通信要完成通信任务,就需要解决基站如何区分手机;手机如何找到基站;基站如何找到手机;基站如何识别手机用户的身份;系统如何保证通话不被他人窃听以及手机在移动时的通话质量等问题。而围绕这些问题,课程就可以开展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接口、协议、信令等问题的讨论。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主要的区别就是与空中接口相关的技术,但不同的系统之间也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具体教学时可以以某个系统比如WCDMA或GSM系统为主,详细介绍其网络结构、组成、信令等等。而其他系统的介绍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重点剖析介绍其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学完整个课程后,对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实际运用都会有较深的理解。我校在进行《移动通信》教学内容的安排时,考虑到我校该课程课时只有48学时,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将教学重点放到了第一部分内容,重点介绍移动通信系统中底层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信道、调制技术如MSK/GMSK、p/4-QPSK/MPSK、MQAM、自适应调制、扩频调制、正交频分复用调制(OFDM);抗衰落技术如分集接收、信道均衡、信道编码、交织编码、智能天线、空时编码、HARQ、智能天线、MIMO、空时编码等以及多址技术。而关于上层如网络层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

二、实验项目设置

《移动通信》课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更新速度快,与工程实际结合较紧密。为了使学生迅速掌握并运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提高移动通信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可以利用软件资源优势,采用理论与仿真相融合的方式,设置相关仿真实验,使学生通过仿真实验,对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同时通过直观的仿真结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基础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此,我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都会相应地设置一些仿真实验。具体开设的实验项目包括无线信道仿真;QPSK,MSK,GMSK,16-QAM调制解调仿真及其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分析;卷积编码与Turbo编码实验;扩频序列的产生与CDMA系统仿真;OFDM系统仿真;自适应均衡仿真等等。这些实验项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学生独立设计完成,一部分为课堂演示实验。课堂仿真演示实验主要针对一些抽象难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融入仿真演示便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由学生课下独立完成,老师通过抽查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学生通过自己设计搭建系统,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以后从事通信行业的设计开发和调试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为了适应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实际,本文对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改革进行了初略的探索。我们期望通过积极的教学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其次,生活中随处都有移动通信系统,每个人都是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和组成部分。因此,《移动通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建东,郭梯云,邬国扬.移动通信[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冯青,王续乔,刘海涛,基于兴趣牵引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52):223-227.

[3]辛洁,赵健东,孙运强.《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3,(1):124.

[4]肖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J].广西教育,2011,(9):41,44.

[5]肖娟.SystemView在移动通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2,(02):276-277.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2篇

【关键词】 智能配用 电通信网 解决技术措施 分析平台

一、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措施分析平台的由来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构建最大的电力专用通信网络技术,发现很多通信网络总体上的问题。例如如何解决骨干网超强、接入网偏弱、网电高压环节操控性能强以及中低电压环节偏弱的配电状态工作难题。鉴于以上种种关于配电网段方面的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络系统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想创建新一代集网络计算机魅力,集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及技术,来解决国家电网公司集团亟需面临解决的的技术尖端问题。因此,凭借与时俱进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在不同大型网站上申请注册构建成功解决此问题的分析平台,通过本专业技术工作丰富的技术管理员进行系统周密的纽带联系,集合国内外众多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来统一讨论学习此技术在工作实践中的相关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这样以集中方式进行讨论学习的方式正是提高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的平台契机。目前,国家整体的发展趋势都是数字智能化管理,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构建更需要集合新的技术领域和工作经验,才能把难度最高的网电技术工作做好,因此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解决措施分析平台,更是引领时展的潮流,更是未来集中专业领域人才共同发展和学习进步的必然趋势。

二、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分析结构

分析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结构的需求及定制化方向,构建其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建议解决措施,已经成为很多国家电网机构亟需解决的尖端问题。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大多采用工业通信的总线进行简单叠加组网的创新模式,个别也有采用电信大网络智能控制的大型网络技术路线。针对智能电网信息化的大数据智能信息终端以及多元化的信息应用管理模式,传统工业的通信总线技术已经满足不了如今海量数据终端设备的接入技术和带宽分配技术的需求指数。目前,很多公共电信网络技术难以掌控工业所需的控制信息传输量,还存在着很多工业控制通信刚性管道分域管理需求和电信宽带技术重复利用排队推送信息交换的内在矛盾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种种问题,国家电网必须组织国内电力业务部门进行专业的构建通信网络技术方面的前沿讨论交流,以解决阻碍通信网络平台化发展的智能配用电通信建设技术高度和应用广度的系统工程问题,不能单独依靠国家电网的集中培训,只有理论的增进不是完全的增进业务技术水平,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电网高端电信局域网的拓宽领域经验发展。

三、分析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的共性特点

1、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定位类型。根据讨论的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信息数据进行系统的应用划分,将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分为远程监控配电网、电力企业与用户互动操作控制、提供现场音频辅助业务特点。集合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技术配备安全及实时有效性特点,同时还要兼顾广域多点接入及工业控制网的接入特点。在大数据信息流的处理方面,沿着电力线分布的信息的容量,流向与电能兼容的流向特点。综上所述,掌握好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工业控制与电网结构技术经验特征,是推动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重点服务的技术与发展的核心动力。

2、提升配用电通信网技术需求指数。通过在分析平台里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学习,大家各自阐述实践中总结推新的观点,通过讨论互相增进学习和提高本专业的相关技术,对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提出了几点技术性的需求指数:首先,利用平台化管理的通信网络效率提高各应用层、承担信息处理的任务信息层实现信息传输的通信层组成部分;其次,对于传输性智能配用电通信网整合监测、馈线集中器与采集器等终端指数的数据信息指数的安全实效性;再次,智能配用电通信网需要安全身份认证观念。以确保通信传输通道与设备的安全保密完整性,以减少被信息安全攻击的可能性。其步E就是利用传输通道或介质来实现防火墙隔离,避免信息传输是发生安全泄露,结合WPA,SSL等算法对传输通道进行系统编程加密,避免信息传输时出现编程接口导致通信数据包的信息外泄,应用远程终端接入认证与数据包筛查等防护安全网络技术,避免非法数据包的侵入及破坏。传输时使用多频转换网络地址技术搭建隔离区进行信息隐藏传输的防范技术,边实践边防范杜绝一切不合理的网络安全隐患突发事件,降低网络信息被攻击的机率措施。

小结: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必须具备刚性管道分配能力,才能防止大数据信息泄漏的网络安全隐患问题;实现通信与信息数据的集成一体化以提高网络信息利用率。构建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解决措施分析平台正好迎合了时展共同学习进步契机,凭借分析平台使电力同仁可以相互增进新一代智能配用电通信网的专业技术水平。

参 考 文 献

[1]王金丽,盛万兴,王金宇等.中低压配电网统一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设计和实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72-76.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3篇

现代物流发展快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物流行业很快就成了全球经济的焦点。信息技术在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就产生了。物流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在现如今的形势下,只有结合信息及网络技术才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1物流信息化的内涵

1.1物流的基本内涵

物流一词对于中国百姓而言,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词汇,而他的起源我们却可以追溯到1915年。物流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主要指的就是物质经过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会产生的附加价值,而实物供给(PhysicalSupply)则是流通中的一个重要活动。而在我国,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并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结合这些学者所说,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就是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1.2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内涵

不同国家对物流一词的理解和定义都不相同,我们可以将物流理解为:让物品流动起来,通过分析两地的供求关系,以运输、仓储、包装和配送等手段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物流管理就是指对整个物流活动进行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还要降低物流成本,以不断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物流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1.3物流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

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而且进一步成为了物流技术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所谓的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指导下,对人类信息功能进行扩展的一项技术,整体来讲,信息技术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相关的技术,当前,我们对信息技术还没有明确而规范的定义,因此,可以将其理解为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种信息技术的统称。

2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研究

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如果物流少了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彻底改变物流的面貌。物流信息技术尽管更新速度快,但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其中包括了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PS技术、GIS技术、仓库管理技术、智能贴标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

3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3.1研究现状

物流信息化如今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正逐渐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而言,信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彻底改变物流面貌的根本和核心,如果物流过程中不能依靠信息化,那么许多物流现代化的设想也就无疾而终。鉴于此,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在时代需求的强力拉动下将会飞速发展,诸如条码技术等在内的新兴技术应运而生,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重用。

3.2应用现状

物流信息技术随着物流业的飞速发展随之更新换代,归根到底,其核心还是离不开通信、软件、业务管理系统者三大板块。在通信方式基础上的移动通信手段、条码技术、射频技术、信息交换技术、GIS技术、GPS技术、智能贴标技术、仓库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端科技均包括在内。合理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对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物流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企业物流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现在企业大多使用网络对企业物流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综合管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并且降低企业物流运作成本。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使企业长久健康地发展。

4.1物流配送的信息化

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是连接物流企业、物流节点、顾客以及消费者的信息纽带,物流配送企业能借助公共物流配送信息平台,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整合相关的物流信息,提高配送的可靠性、准时性和顾客的配合度,提高服务效率。政府要加强对物流信息平台的扶持力度,加速完成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力度开发物流信息服务系统,促进物流配送信息化产业的发展,还要主动开展物流市场预测,积极开发跟服务贸易相关的物流信息服务系统,提升物流信息管理与经营的科技含量。

4.2条码技术技术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某公司为例进行分析,分析研究常见条码技术应用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在繁重的生产任务中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工作行为?这些问题都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重阻碍,缓慢了企业发展脚步。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该公司在企业的各个业务区域建立一个高效、全方位的无线网络,便于各项数据能够实时、准确的进行业务流转引入条码应用技术;根据企业现状建立条码应用管理系统,以使用手持式移动数据终端采集条码获取数据的方式代替原有的手工记录并贯穿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消除人为因素导致的差错。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条码技术给该公司带来了明显的效益。

5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问题的措施

我国若想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掌握一定的主导权,就必须努力解决现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5.1培养专业人才

在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是企业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市场经济变化加速,一支专业的物流管理队伍能够使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让企业能够快速发展。缺乏专业的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经济中寸步难行。

5.2提高物流技术

要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经验,改进现有物流设备,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缩短与国外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差距。

5.3重视物流管理信息化

要改变物流管理人员的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4篇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计算机课堂的基础之上,不能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也是陌生的;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一无所知。本节课内容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史。②理解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教材阅读、小游戏互动、问题回答等形式,知道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提炼主题内容填写表格等活动,加深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带来的实惠和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认识信息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难点:信息技术的社会功能。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幽默短信:俺村穷,穿衣基本靠纺,吃饭基本靠党,致富基本靠抢,结婚基本靠想;听说你们村更穷,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通过这则短信,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如果在喧闹的城市,通讯靠吼能让对方听到吗?如果在喧闹的大城市,仅仅靠走去办事,是否能达到目的?大城市的治安还要哪些配套措施?

设计意图:短信笑话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出人自身信息功能的不足,从而得出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2.理解、记忆信息技术定义

实例引入: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此定义可以用学生关注的运动会实况录制为例,录制运动会的过程是信息获取;把录制的视频导入计算机并通过视频软件进行编辑的过程是信息的整理、加工;把视频存储在计算机上或刻录光盘是信息的存储;把视频文件发给使用者或上传至网站的过程是信息的传递;学生、家长、教师等看视频的过程是信息的利用。这个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和方法就是信息技术。

提问学生:人体信息功能有哪些?相应的信息技术是什么?填充图1。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会的录制和编辑”为例,剖析信息技术定义,以便学生理解。通过填图,让学生理解人体器官、信息功能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关系。

学生看“现代信息技术”内容,通过下页图2加强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通过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对比,现代信息技术的图形化显示,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虚设情境,引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在讲解信息技术五次革命的时候,教师首先假设一个情境,如你要给远在外地的亲人介绍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情况,而你们又没时间见面。在不同时期最方便的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此例子,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4.学习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语言的产生

提出问题: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人类是怎么传递信息的?让学生上讲台演示手势传递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到没有语言的时代,有些信息是很难准确表达的。由于这种需求,语言相应产生。学生总结语言产生带来的变化及作用。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文字的发明

互动游戏:教师说出10个词语后,立即让学生复述这10个词,学生抢答,能复述6个或7个的给予加分(截图如图3)。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在教室讲课,正常情况下,隔壁的班级能听到吗?更远的地方能听到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叙述老师刚说过的词语,回答提出的问题,引出语言是受时空限制的,由于这种限制,文字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用不同的方式写信息技术定义,由两个学生演示,一个用钢笔在纸上写,另一个在黑板上用粉笔写,看谁写得最快。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看出在黑板上写比在纸上写慢,明确由于写字工具的不便,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

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当时写文字的载体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适时插入一段有关活字印刷的发明过程,最后由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问题引入:①古代打仗,为什么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②《亮剑》里的李云龙攻打平安城,大获全胜,为什么不请示完上级再攻打?如果等请示完再打,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得出由于信息的传递速度慢,有了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的需求,在这种需求下,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相应产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神舟七号是否能发射?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讨论,并引出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生。学生总结此次革命带来的变化。

5.根据表格内容归纳总结,知识升华

学生总结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特点并填写表1。

6.总结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如表2)

设计意图: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内容不多,大部分内容能够自己看懂,所以让学生来总结这些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疑难的知识点,如数字化、多网合一、构件化等,教师适时以实例给予讲解,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教学网站评价加分

由于这节课在班级进行,我拷了一个随机显示学生名字的程序,学生名单已经提前录入此文件中。点击“转动幸运”, 学生的名字就会陆续在上面闪烁,然后点击“抽取幸运”,抽到谁就由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给予加分奖励。课堂上不同的问题,有抢答和必答加分项目,根据不同的情况加分不同。然后把分数加到“教学评价网站”,以个人和小组形式体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起到引导学习、提出问题、解决疑难等作用。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回答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联系实际,深刻理解和消化本节所学内容,学习效果很好。

1.创设贯穿学习内容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以一个和“信息技术发展”有关的幽默短信导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又渗透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作用。在讲信息技术五次革命时,虚拟了一个情境,这个虚设贯穿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不知不觉了解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中心内容。

2.实例引入和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内容在涉及难懂定义的时候,以学生熟悉的实例透彻地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在讲第四次和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时候,分别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实例和问题的使用,使学生对定义和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理解得更透,领会得更深。

3.互动小游戏,引发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在讲解前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时,采取和本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关的小游戏,通过学生演示、师生互动,让学生在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

通信技术的理解范文第15篇

关键词:教学理念;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互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258-02

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高职高专教师,面对专科生生源的现状,寻找建立“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是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现代职业教学观的树立,需要教师逐步走出学科体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一、贯彻“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

1.通信与网络综合系统实训平台介绍。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通信与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普遍应用,社会对通信网络相关领域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大。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还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这中间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通信网络的了解仍停留在书本的理论知识上,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例如《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的实验实训平台还是传统的通信系统实验箱。近几年,我院建设完成了通信网络综合系统实验实训室,尤其是对SDH光纤传输系统、PSTN交换系统、3G移动系统等重要的通信网络平台的建设与教学应用,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对于通信与网络技术实训平台建设,实验箱仅可以对于一些原理进行演示性的实验,对理解通信技术的原理有一定的帮助,在这些实验中散性地贯彻了一些测量技术的使用,贯彻了基本技能的传授。对于通信专业实训平台,使用了现代通信系统与设备,如光纤传输系统、交换系统、3G移动系统等重要的通信网络平台,它们的集成度很高,看不到某个具体技术,不能像实验箱那样直接演示,但从技能培养的角度审视,对于通信专业实训平台就是大量通信技术的堆积。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基础实验对每一项技术的实训,又要注重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

2.《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随着近几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通信技术类课程教学中“学中做、做中学”教学理念的推行,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鲜明特征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流行,这些新的模式经过教师的个人理解与课堂实践,逐渐融入到我们教师的理念体系之中。《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平台采用通信实验箱与真实通信网络系统相结合,主要完成对通信技术理论知识学习、并使学生具有通信网络组网能力和网络维护能力。在培养学生通信网络施工与运维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拓展。近一年,我们在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见图1)上对《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逐步向教师教与学生学,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方向发展。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课程的教学标准进行,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用以前的“知识点”为线索,而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通信新技术的要求,以“项目任务”为线索,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强调所学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步。改革后《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设定了四个项目任务,通过完成这四个项目任务,可以使学生学习到通信技术理论知识并具备实际通信设备实操能力。如表1所示。

该课程实践改革主要是实训项目任务1和实训项目任务4,这些实训项目需要在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上完成,使学生具有通信网络组网能力和网络维护能力。通信专业的学生通过通信网络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对这些设备进行配置、管理和操作。

二、采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

1.互动式课堂教学介绍。近十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通过国家教师培训基地,高职院校的教师到德国、英国、新加波等国家学习交流机会的增多,国外“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触动很大,这些新模式经过我们教师的个人理解、课堂实践、并结合中国国情,逐渐渗透到高职高专课堂教学中,融入到教师的理念体系之中,得到学生的欢迎。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恰当,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教师帮助下,学生能分析问题,最终学生能对提出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局限,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动教学在《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本人通过《在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式组织教学活动,简化枯燥的理论推导和技术原理的分析,提出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教师讲明基本理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学生自己完成项目任务。通过互动式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以互动的手段,来完成项目任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学校现有通信系统设备,精选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案例,如光纤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教师讲解光端机结构与原理、学生提出光纤通信系统分析与测试解决方案、分组对方案进行解说、教师设置问题,抓住重点作深入分析、学生确定最终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际操作。其方法一般为抛出案例——提出案例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最终解决方法——实施方案。教师设计好互动式教学课程非常重要,教师在整个项目任务中应该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学生应该是一个实施者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考虑是否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互动式教学,前期教学备课设计是非常重要,也是决定课程效果好坏的关键,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通过近几年对《通信与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研究,发现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更适合传统教学模式同互动式教学模式相互融合的教学方法。

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对高职院校教育投入的逐年增加,使教师有机会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互动式教学等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视野,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断丰富,教师必须根据社会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