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篇

>> 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特色及启示 美国SPEM课程的特征及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美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拼读法的发展及启示 一份英国小学科学纸笔测试卷里的启示 英国小学科学质量监测试题的特点及其启示 小学科学教学特色 韩国小学德育课程设置的特色及启示 美国小学道德教育的艺术及启示 美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特点与启示 美国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教学流程启示小议 浅谈美国小学环境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美国小学语文课外作业的启示 美国《科学启蒙》教材生命科学部分的特色及启示 美国Insights小学科学教育项目及其启示 体验美国小学的科学课 美国小型研究型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发展启示 美国小学写作教学特点及反思 美国小学的奖励 美国小学中文教学的三大特点 当代美国小学阅读教学的理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the New K-12 Science Education[M]. Washington,D.C:US.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11.

[3]高向斌.发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故事――美国小学科学课教学模式研究[J].学科教育,2002(1).

[4]王亚歌.美国小学科学教材特色及启示[J].基础教育参考,2008(10).

[5]姚伟.美国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特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4(4).

[6][13]王淑娟.美国小学科学教育STC课程计划及启示[J].学科教育,2004(4).

[7][8][9]张军霞.美国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10]朱小雪.细微之处见实情――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几个细节带给我们的启示[J].科学课,2012(7).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2篇

1 从有趣的物理实验开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开启学生物理世界的大门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物理课程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物理课要尽可能都在实验室上课.物理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在于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要从有趣的物理实验开始,物理实验现象是学生形成兴趣的思维基础.

1.1 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教学中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和总结规律,让学生参与演示实验的操作,使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得到提高,及时发现学生实验的优点和缺陷,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声的利用”一节中,演示声波能传递能量吗?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套实验器材,就是把饮料瓶底去掉,蒙上橡皮膜.学生用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积极性非常高,实验效果很好.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都参与演示实验操作,这不仅给学生展示实验技能提供了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实验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2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按照学习能力平均分成若干个探究实验小组,上课时一个学习探究实验小组的同学坐在一起,由一名小组长负责本组的实验探究.利用生活中的日用品、学生自制实验器材把演示实验变成分组探究实验.例如:在我在讲“光的传播”这节课时把演示光传播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自己准备的器材:透明柱状饮料瓶,激光笔、蚊香、水、粉笔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光在空气中和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通过分组探究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探究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观察、分析和总结物理规律.

我认为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演示“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对光的作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流的热效应”、“保险丝的作用”、“磁场的方向”、“电流的磁效应”、“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研究液体压强特点”、“功的原理”等,这些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改为分组探究性实验后,学生由被动学习物理知识变为主动探究物理规律,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体验物理探究过程更深刻,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2 展示现代科技的新成就,关心科技发展.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有效方法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内容标准中注意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强调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学习,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的渗透,注重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例如,向学生展示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从“神舟一号”飞船到“神舟八号”飞船的发展历程;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二号”的成功说明我们国家成为航天大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贡献.向学生讲解航天飞机的空间站、火星探测器等高科技产物.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把物理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有重要影响的知识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好物理学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为开启学生的物理世界这扇神秘的大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3 物理学家们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科学素质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金钥匙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爱因斯坦相对论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体现.物理学家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的素材.例如,面对罗马教会的强权,哥白尼创立了科学的宇宙结构体系——日心说,从此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伽利略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了亚里士多德诸多观点.因此,他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的先驱”.他的工作,为牛顿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用科学家们的勤奋、刻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例如,当年的居里夫人发现“镭”,是在极其简陋的棚屋里辛苦工作了四年提炼出来的. 物理学家们留下的知识、研究问题方法及科学精神是不可估量的宝贵财富.是现代中学生开启物理世界的大门的金钥匙.

4 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有效途径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形式有课堂内的探究活动和课堂外的家庭实验、社会调查及其他学习活动.” 结合物理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去探究.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这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例如,课堂内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堂外让学生自己探究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特点;课堂内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课堂外让学生探究凹透镜的成像特点;结合摩擦力教学,让学生探究鞋底花纹的作用、探究自行车设计上哪些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少摩擦力?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让学生调查校园里或者学生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怎样控制噪声?利用电能表探究用电器的电功率.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地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学生的思想意识中牢固树立科学探究的思想,让学生用探究性的方法去学习物理知识.

科学家们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还给我们创立了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和不朽的科学精神.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像物理学家那样,追求科学问题的答案,勇于探究未知世界.要把科学家的研究问题的探究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猜想与假设,学会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学会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会分析与论证,学会与人交流与合作,学会评估实验的成败.

5 利用学生身边的日常用品、废弃物品、儿童玩具等廉价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器材制作和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开启学生物理世界大门的重要手段.

物理学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概括总结出来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物品做实验,探究物理问题,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制作.体现“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例如,利用塑料笔和纸片可做摩擦起电实验,用塑料笔、水、水杯可以做光的折射实验,用钢尺可以做探究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以及演示声音的产生实验,用钢丝钳演示省力杠杆,用久了的白炽灯泡变黑可以演示升华和凝华现象,用电水壶演示连通器原理,用橡皮泥研究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和研究轮船的原理等多个物理实验.利用矿泉水瓶、硬纸片、水、鸡蛋可以演示惯性实验;利用矿泉水瓶、海绵和水可以演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利用矿泉水瓶可以演示大气压的存在和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制作物理实验器材,举办物理实验器材制作比赛和课后发明创造活动.例如,制作演示声有能量演示实验器材,制作潜望镜、照相机、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器、望远镜、制作弹簧测力计、制作指南针、潜水艇模型等.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3篇

小学生思维存在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蕴藏着科学道理:《画杨桃》中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蛇与庄稼》告诉人们面对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应仔细研究,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等。通过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四、让科学技术贴近学生生活

《奇妙的电脑》一课属于科普知识小品文,向学生渗透了电子计算机的有关常识,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构造功能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技术发展速度的惊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适应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一系列电脑应用技术的必要性。

《新型玻璃》一课介绍了新型玻璃及其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推销员,把某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向顾客进行介绍,在问答表演中掌握新型玻璃的功能,感叹科学发明的了不起。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让学生开展社会小调查,把生活中科学发明的特点和用途记录下来,通过调查报告、学生举例说明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五、让科学幻想激发学生创新

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蝙蝠和雷达》一课讲的是科学家通过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的故事。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学生争着回答: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人们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船;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一下子就举出了十几个例子。这些都是人类已经发明出的,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可笑,却也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六、让科技制作锻炼学生能力

江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世纪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4篇

1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分析

科学教育的资源很广泛,上至宇宙星空、风雨雷电,下至花鸟虫鱼,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的理智和应变等,可以是所见所闻,还可以是吃、穿、住、用、行等,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践行性等几大原则,在实际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容来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根据一般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1.1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于科学启蒙教育来说我们所称学校教育资源,特指学前幼儿(幼稚)园、中小学办学必不可少的人财物等资源。人力资源是指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组织;财力资源是指各项经费;物力资源指财力的物质化,包括周边环境和可运用的物化条件,如学校的小山、池塘、科技场馆等。学校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相对有限性等特点。

1.2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是泛指可为孩子家庭生活、邻里游戏、自助教习的物质类、精神性各种资源。现代家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舒适的可供儿童实践的环境,对儿童科学启蒙来说都是宝贵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2个方面: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文化、家长学识及早教意识、家教经验与教训、家长的职业特长、业余爱好等等;客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经济、信息条件、生活设施,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物品、器具以及的职业场所等等。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丰富性、随机性、整合性等特点。

1.3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广义上泛指一切影响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有机构成;狭义上则指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及相应的人、财、物、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等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体育馆、运动场等场馆,戏院、电影院、陈列室、书店、音乐厅等设施,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专家等科教文卫体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宫、文化宫、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各类设施等工(会)青(年团)妇(联)社(区)系统社会教育资源;科技协会、“关工委”等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灵活性、公益性等特点。

2优化资源配置践行科学启蒙教育

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科学启蒙教育异彩纷呈,资源利用需要一定的机制保证。学校要形成完整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高效开发利用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其一,在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按照“就近选择,注重体验”原则,有机地融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特色;其二,研究家庭、社会资源各自特点,积极主动引导带动家长、社区有效开展科学启蒙;其三,发邀请函倡议书、颁导师证辅导员制、教育基地挂牌等,激励倡导家庭、社会科学教育活动长期有效运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也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机制”、科学管理“互动机制”,实施活动“安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形成三方互动、沟通机制,创建科学启蒙教育工程,三方拧成一股绳,使科学启蒙教育资源更丰富、达到最优化。

2.1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立体开发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校园从来都是教育的主阵地,在科学启蒙教育中也是应有之义,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教育从源头抓起的战略思想。从考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法规上赋予中小学科学教育充分的重视,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应该从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高度出发、担当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建设科技教育为主线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班级板报、壁画、宣传栏在科技教育中的文化氛围作用;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注重科技知识、技能的渗透,体现示范性;活动课、教育实践中注重科技能力的培养。善于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过程;善于组编和运用科学启蒙教育教材;善于组织学生的兴趣志趣;善于及时吸取与处理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丰富科技启蒙教育教学系统。如在科技小著作教学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科技生活”、“深刻感受科技生活”、“淡化作文的难度,强化写作的吸引力”、“激发写作兴趣”。“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真正的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兴趣从来使教育事半功倍,我们应增强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打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争相小发明。

2.2助力家庭教育社区科技大气候,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启蒙教育强调家校互动,重视家庭教育资源。革除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广而不深的弊端,从立足实践的角度诠释科学,旨在对科学启蒙教育做清晰的界定,减少教学中的混乱与困惑,在校园资源观落伍的同时,家庭、社会资源观也面临挑战。应该走出思想误区,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胜任,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功效。应树立共同教育的大教育观,本着“立足校园,放眼社区”的思想,敞开教育之门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密切家校联系,优化了科学启蒙教育同步化。将家长与幼儿的合作成果通过展示栏宣传壁一一展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自我、突出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首先,开拓视野,着眼于科学启蒙教育所有领域,充分利用校园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内涵及意义;其次,担当主角,教师作为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者及领航人,对指导协助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有不可替代的责任。走进社区深入研究、精心梳理丰富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启动立体化开发利用措施,使之切合教育实际。

2.3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深度开发利用资源学校根据科学启蒙教育的实际需要,鼓励各科教师进行合作,针对同一教育主题,从多学科角度多维度解读。比如对于“运动”,物理老师侧重力与速度;生物老师侧重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的肌肉和骨骼运动机理;化学老师则可以从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分析。多学科背景、各异的思维方式,协同合作进行启蒙将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得益彰,拓展视野、变换视角、活跃思维。“请进来”——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进校园;“走出去”——学校走出校园,依托社区、家庭全方位、宽领域开展科学启蒙。在家里,学生可充分利用生活用品、废旧品,物尽其用,添置必备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磁铁、锤子、钳子等,在教师适当方式(网络、电话、家访等)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零起步、低成本、大智慧、促成长”的科学探究,开展“身边的”、“透明的”、“动手的”、“好玩的”、“探究的”科学实验,使科学教育渗透于家庭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在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体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在社区,则依托科技启蒙教育主题教育资源,组织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究实验,如自制电铃、风车、望远镜、放大镜,制作标本等小发明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科技实践活动,如走进大自然进行科技采风、观察天象、生物奇趣,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小论文、科普小调查活动。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5篇

一、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做到准确、简洁、有清晰的条理

物理课堂教学的语言首先应该具有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准确、严谨地描述物理现象,阐明物理概念和规律,不出违背科学性的错误,其中准确熟练地使用物理术语显得十分重要,物理术语是严格的规范的科学语言,不能随意杜撰。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的叙述同数学中的几何定律相类似,应该是最简洁精练的,教师要能准确熟练地讲述大纲规定的物理定律和概念,这是一条基本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尽可能明确而肯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

科学、准确的课堂教学语言与教师对授课内容理解的深度及对授课方法思考设计的完整程度有关,当你对一个概念、规律、习题的讲解不那么得心应手时,或还在担心学生能否听懂接受的时候,你的讲述就不可能是简洁、明确的,此时往往会出现单调重复,甚至使问题越来越糊涂。当你上课的思路不是清晰流畅的时候,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没有真正地把握住的时候,那么课堂教学的语言就不可能是条理清楚、言简意骇、重点突出的。所以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对教材、大纲理解的深度,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课前准备所下功夫的深浅上。简洁、精练的语言能对学生产生一种感染力,讲课所用的语言要象写文章一样,力求用最简练的语言去描述清楚一个现象,分析清楚一个过程,讲解清楚一个概念或规律。教师要有意识地锤炼自已的语言,不断提高自己学科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物理教学语言的技巧性:掌握适当的节奏,力求生动风趣

课堂教学语言节奏掌握是否恰当对教学效果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语速过快,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就不可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较深的印象;语速过慢,就不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欲望,也就不可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起来,则不可能有效好的教学效率。因此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中即时信患反馈,掌握恰当的节奏,是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讲课能吸引学生的重要基本功。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也反映在语言节奏之中。教师在对实验现象分析过程中,节奏体现在设问中对学生表现的期望,设问后给学生留有思考或讨论的余地,在学生回答时让学生把话说完或用必要的启发。在教师自问自答时,表现出的同学生商量的口吻和较缓慢平稳的语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同教师讲课节奏同步流畅地开展。在叙述物理规律时,要突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如叙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就要突出“没有”、“总保持”等关键性的词语,做到抑扬顿挫,可以起到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印象的作用。教师课堂语言的节奏要适应所教班级学生实际随时调节。教师要善于掌握启发的技巧,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教师课堂教学业务能力的高低,应体现在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节奏,在额定的4 5分钟内,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获取更多的知识,智力和能力得到更快的发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性要求教师在讲课时,做到生动、风趣,这对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作用很大。物理学科的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特点,一般地比较平稳,显示出具有更强的思考性。

因此物理教学的语言是物理教师的极其重要的基本功,作为一个物理教师,应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技巧性,要在教学实践中勤奋钻研,不断锤炼,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起课堂教学的语言模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物理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给学生以智慧以启迪

物理学存在于大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本身富于思考性和启发性。物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自身的这种特点,来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学习掌握物理规律。教师也只有在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才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物理教学必须实行启发式教学,物理鼓掌的语言必须加强启发性。“设问”尽可能首先创设一种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种普遍可以采用的方法巧妙地设计演示实验同巧妙地设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增强物理教学时对学生的吸引力-如在讲授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密度计原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演示实验:将一端绕有几匝细金属丝的小木棍,先后分别漂浮在酒精和水中,让学生观察到小木棍浸入到液面下的深度不同,接着展开讨论“小木棍浸入酒精中深、浸入水中浅,是否说明小木棍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小、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只要学生细想一下,就可以作出否定的回答。“由漂浮条件可知小木棍漂浮在酒精中和水中所受浮力大小都等于小木棍(含金属丝)所受重力,说明小木棍在酒精中和水中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但浸入的深度不同,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进一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是因为酒精和水的密度不同,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因酒精的密度小,小木棍排开酒精的体积大——浸入深;因水的密度大,小木棍排开水的体积小——浸入浅:从而理解密度计的原理。

教师还应注意能将“设问”有效地贯穿在整个课堂教掌之中,能始终把学生的思维活动紧紧地抓住,而学生思维活动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生所学知识就越鲜明深刻,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渗透 科学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学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学科。它除了发挥自身的学科功能外,还将成为各种教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说到科技教育,很多老师都认为那是科学老师的任务。只要你通读小学语文教材,就不难发现,在语文教材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涵着科学教育方面的素材,涉及生物、化学、天文等科学领域。这些科学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构成了科技教育的启蒙体系。因此,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科技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含量,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科技教育的感染和影响。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我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元素

语文教材为我们的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许多课文中都蕴藏着科学道理:《狼和鹿》告诉人们不能破坏生态的平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通过这些蕴含哲理的课文的教学,学生受到了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看待客观世界。在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如介绍环保方面知的《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美丽的丹顶鹤》、《云雀的心愿》等,介绍现代科技方面知识的《水上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奇妙的克隆》等,介绍文物方面知识的《莫高窟》等,介绍科学家的故事的《诺贝尔》、《装满昆虫的衣袋》等。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不难看到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热爱与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敢于实践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献身精神。这一切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起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愫。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加厚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的这类课文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利用课堂,适时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各种知识,但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主渠道,运用得当,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应当适时适度地挖掘课文中的科技基础知识。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探奇心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寓科技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1.了解科技知识,激发兴趣。

如《夜晚的实验》一课讲的是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夜晚的实验,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这一实验结果促使人们对超声波进行研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从蜻蜓的眼睛得到启示,发明了复眼相机;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接着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鼓励学生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学生兴趣盎然。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幼稚可笑,但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2.感受人物的魅力,培养科学精神。

人的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常常主宰着学业和事业的成败。科学情感更是―切科学行为之源,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科学情感的培养。在教学科学家的故事的文章时,我就是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他们的榜样和偶像,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例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夜晚的实验》这些课文时,我就提出“你敬佩他吗?为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斯帕拉捷强烈的好奇心,以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这些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使学生的心中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课后,让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利用班会时间举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由此,学生明白了浓厚的兴趣加上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自己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

三、课外阅读,延伸渗透

根据当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及年龄特征的状况,引导小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有时间的保证。

我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课文需要去学校的图书室挑选一些科普书籍,在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课中,引导学生阅读,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2.通过电视、网络,开阔视野,接受信息。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7篇

一、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指通过对特例的分析来引出普遍结论的一种推理形式。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历史是由众多所发生的事件、被记录的事件所构成,很多事件有着相同的作用和启示,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给学生发挥的平台。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的建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加入世贸组织、召开2008年奥运会等,学生会通过这些史实概括: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后,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总结事件的影响和启示。这一系列过程由事件作用到启示是学生对知识的升华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透过知识的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出示战争的伤亡数字材料,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能够自然总结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得出反对战争,热爱和平这一结论,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历史教材思想教育性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自身优势。青少年时期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初中历史教学就是要把爱国主义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授课中通过历史事件及人物实例完成德育渗透,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事件;民族英雄林则徐、邓世昌,拯救民族危亡的梁启超、,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文明的蔡伦、李时珍,创造现代政治经济科技生活文明的、邓小平、邓稼先等等,学生首先是了解知识,然后产生钦佩之情,到发自内心的学习,说明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这无疑是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取材料,可见历史事件作用和启示在历史教学中起着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8篇

科学家从蚂蚁觅食中受到了启示,开发出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模拟觅食的蚂蚁齐心合力搬运食物,从距离最近的“食物源”顺次向“蚁巢”源源不断地输送信息。根据这种新的信息处理方法,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模式的计算机。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例如:有一种蛇叫响尾蛇,它有一种红外线的眼睛,人类通过这种蛇的眼睛,研制出一种有着响尾蛇一样眼睛的导弹,它的名字叫响尾蛇导弹。因为人类是仿照响尾蛇眼睛制造出来的,所以命名为响尾蛇导弹。五彩的蝴蝶锦色粲然,如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其后翅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根据当时人们对伪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尽管德军费尽心机,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安然无惹,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9篇

科学家从蚂蚁觅食中受到了启示,开发出一种大规模集成电路,模拟觅食的蚂蚁齐心合力搬运食物,从距离最近的“食物源”顺次向“蚁巢”源源不断地输送信息。根据这种新的信息处理方法,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计算模式的计算机。

人类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还有很多,比如:模仿鸡蛋外形的特点,建造了拱形桥;受鸟儿飞翔的启示,发明了飞机;从茅草划破手指,发明了锯……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动物、植物以各自独特的生存方式,向我们暗示着一个个大自然的奥秘。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有很多,例如:有一种蛇叫响尾蛇,它有一种红外线的眼睛,人类通过这种蛇的眼睛,研制出一种有着响尾蛇一样眼睛的导弹,它的名字叫响尾蛇导弹。因为人类是仿照响尾蛇眼睛制造出来的,所以命名为响尾蛇导弹。五彩的蝴蝶锦色粲然,如重月纹凤蝶,褐脉金斑蝶等。尤其是萤光翼凤蝶,其后翅在阳光下时而金黄,时而翠绿,有时还由紫变蓝,科学家通过对蝴蝶色彩的研究,为军事防御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在二战期间,德军包围了列宁格勒,企图用轰炸机摧毁其军事目标和其他防御设施。苏联昆虫学家施万维奇,根据当时人们对伪装缺乏认识的情况,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丛中不易被发现的道理,在军事设施上覆盖蝴蝶花纹般的伪装。因此,尽管德军费尽心机,但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仍安然无惹,为赢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同样的原理,后来人们还生产出了迷彩服,大大减少了战斗中的伤亡。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0篇

一、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1.培养爱国主义思想

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例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鞭炮》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

2.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

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教学《电能》时,通过电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动力等,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讲《有趣的食物联系》、《水·土·植物·人》等内容时,向学生揭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3.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成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一、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的变化

1.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全部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没有明显的“实验”、“观察”、“操作”之类的说法.“活动”的安排比其他版本的教材详细,通常有“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温馨提示语.例如,奇妙的物理现象“活动”0.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1)看一看,图0-1中所示的长蜡烛先灭,还是短蜡烛先灭?(2)猜一猜,如图0-2所示,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的颈部,小金鱼会怎样?

2.苏科版初中实验教材,实验报告格式灵活多变,各有侧重,但从根本上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展开,没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严格划分,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处理.

3.苏科版教材的实验呈现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正文”、“生活?物理?社会”“WWW”中,“正文”中主要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生活?物理?社会”中为一些趣味实验,“WWW”主要为课小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等.

4.苏科版教材增加了一些课外小实验,丰富了实验教材的内容,以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动手动脑机会的目的.

5.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对于器材的要求比较多样化,条件较为充足,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器材完成实验.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器材来验证,而器材不足的学校就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器具来完成实验.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和释疑,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融会和重组,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情景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组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发现问题.在发现通电后电动机转速很慢,学生就会猜测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质疑的因素进行探究实验:如何验证线圈太重、电流太小,或者摩擦力太大会影响电动机转速?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有的学生会提出换上轻一些的线圈,有的说用锡箔纸代替线圈,有的会调高电压,还有的将电刷磨亮.

2.演示实验,启发思考

按照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活动”有好几个,教师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有适合课堂演示与讲解的“活动”开展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还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3.分组实验,培养探究思维.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者的大脑才能处于适度的兴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以平等合作、互助互进为特征的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关键,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使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分组实验前,让学生根据实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实验方案向学校实验器材室借取所需器材,制定表格收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实验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价,并作适当的点拨,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实验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教学的设计、器材准备、课堂控制等方面都比理论教学复杂与繁琐.教师要对实验教学高度重视,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昭伟.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8).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2篇

1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意义

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融合了一定的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比较先进并且成功的案例手段。它能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这种“对症下药”的理念也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捷径。所以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所大力提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之一。将这种教学模式结合生物学的新型思维不仅摆正了生物学科的发展道路,同时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尤其是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帮助他们树立未来远大目标的基石。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启发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动手动脑,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主动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在生物学启发式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学习,参与讨论,教师一步步地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精神。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中,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基于教研结合的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剂[1]。

2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学教学中的研究

首先我们要分析和研究这种方法的具体内容,做到实施前规划好具体的办法,不能盲目投入不做规划,这样不能得到的最佳的效果。我们要努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生物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教研模式的一体化进程。研究教材的内容,选取适合教学的部分,做到“去粗取精”的目的。只有教材的贴合程度大大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情况才能得以改观。生物学要做到“图文并茂”,语言上的缺憾就要用图片做一定的弥补。否则就是空口白话,这会大大模糊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不能有效地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实际性的模型和图片会大大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理解概念,提高能力技术。而对于难点的把握,也要做到系统的抽取,但是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判断,避免做无用功[2]。教研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将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教师在科研实践和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向学生展示研究成果时,用最新的成果带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验使学生们热爱学习,这样会对教师的研究有多帮助,让他们自己把握生物学科的动态发展,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过程良好循环地发展。生物学每节课的知识点都是前后呼应的,只有掌握了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后面的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正式上课前的复习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要对上一节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抓住重点难点的知识,通过上节课重点知识的总结启发诱导出新一节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复习了之前的学习,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生物学启发式教学新课导入的意义。例如初中课堂中《减数分裂》的学习,教师可以将减数分裂的学习和之前有丝分裂的学习相对比,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而是进行有丝分裂呢?”进而学习减数分裂的意义。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教学小故事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喜欢看会动的画面,因此在生物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本节课要讲授的生物学图画,幻灯片还有小电影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将生物学的教学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课堂上,教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教研研究同教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设计生物学研究的课题,然后将学生作为被试小组进行实验研究,既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又达到了教师进行生物学教学研究的目的。教师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学习。生物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例如:在讲授反射弧、上行传导束与下行传导束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做膝跳反射,然后让学生感受到的“小腿不由自主地踢起来了”进而让学生进行学习膝跳反射的反射弧和上行传导束和下行传导束的概念。生物教学大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了生物学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当中的问题[3]。

3结束语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3篇

关键词 启发性教学 植物学 农科 本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启发性教学模式历史发展轨迹在欧洲,启发性教学模式从提出到现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Wittrock将其追溯到柏拉图的对话教学。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学问隐藏在事物的表象背后,只有通过对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逻辑分析和论证,才能发现它们。因此柏拉图的对话教学呈现这样一种风格:师生共同参与理性争辩和对证据有效性的深思熟虑。①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内在规律,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创新知识和提出独到见解。②杜晓郁和阙澄宇③总结了启发性教学方法的五步模式。植物学是研究植物解剖结构、生长发育规律、植物界的演化和类群的科学。该课程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及与生产实践之间关系的紧密性,决定了该课程是农科类的一门主干课程和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了抓好植物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启发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 方法

我们首先结合启发性教学的普遍原则、五步教学模式和植物学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启发性教学的基本模式,主要是在五步模式的基础上,增加第六步,即知识应用问题。在相关知识归纳总结以后,进一步提出有关知识在具体实践的应用问题进行讨论、点评,但不再进行归纳总结,留给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学生探讨知识的欲望。应用性广泛的内容还可以多留下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思考、讨论,或围绕问题查阅文献资料,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学生容易观察到的植物特征进行启发

容易观察到的特征就是指不需要借助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能够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特征,如植物的保护组织类型。可以采集一到数种植物的枝条或展示图片给学生,让学生观察枝条上叶、嫩枝、老枝的颜色及其附属物的特征,并提出问题“植物枝条的茎和叶上存在几种保护组织?主要依据是什么?不同保护组织可能发生什么细胞壁质变?”待学生讨论、发言后,引导学生理解枝条上存在两种保护组织。叶及绿色的枝条上是表皮,老枝上是周皮。进而展开讲解,分别详述这两种保护组织的结构和保护机制。最后的问题是:选择抗病虫害的农作物如棉花应该注重哪些特征?

2.2 从植物器官或结构的功能进行启发

从器官或结构的功能进行启发,就是通过铺垫器官或结构的主要生理功能,引导引导学生推测实现相应的功能应该具备的组织或细胞类型。如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首先让学生回顾根的主要生理功能,即吸收和固着功能,然后提出问题“双子叶植物根要有效完成吸收和固着功能应该具备哪些组织类型?”待学生讨论、发言后,在点评的同时,引导学生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必须具有前面学过的组织类型—吸收组织、木质部(导管)、韧皮部(筛管);为了扩大根系形成侧根及其巩固和加强固着、输导功能要增加木质部和韧皮部,启发学生理解初生结构中必须具备可以脱分化的薄壁细胞,转化发展为侧根原基、维管形成层、木栓形成层。然后详述初生结构,分析这些结构如何适应根的主要生理功能,如何为侧根和次生分生组织的形成做好结构上的准备。最后的问题是:要获得健壮易移植成活的烟草幼苗,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育苗技术?

2.3 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进行启发

植物器官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与植物的环境适应性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环境适应需要启发学生自主认识、接受、理解、掌握相关的植物学知识,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如旱生植物叶的结构。在回顾一般植物叶结构及其与其光合、蒸腾功能相适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干旱环境条件向下植物的叶片为避免过度蒸腾同时适应其光合作用需要的形态结构可能有哪些变化趋势?”点评学生讨论发言后,以具有明显旱生背景的实物图片如沙漠中的骆驼刺、公路旁的夹竹桃甚至海滨的红树林植物,和旱生植物叶的解剖结构标本图片,讲解并分析旱生植物叶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避免过度蒸腾,同时维持良好的光合作用的机制。最后问题是:高温干旱区域选择的造林物种或农作物品种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2.4 从生产实践进行启发

植物学的应用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学生极为关注的重要方面,从生产实践尤其是可以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生产技术中,找到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启发点,无疑有利于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学到的知识将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如花芽分化的条件,我们在向学生展示兴旺的春节花卉市场及其大量的品种,如牡丹、百合、蝴蝶兰、月季、等,简单介绍哪些是当令和非当令的花卉,提出问题“如何让非当令的花卉在价格、销量最好的花卉在春节适时开花”。尽管问题难度很大,但学生的兴趣很高,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点评完学生的观点以后,可以对调节非当令花卉按预期开花的基本技术原理进行简单介绍,如牡丹、百合的低温春花处理、的加光处理,进而归纳花芽分化的外部条件,如春化作用、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最后的问题是:你最希望在春节买到什么花卉?如何使其按预期的时间供应市场?

2.5 从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启发

此方法主要用在由外部特征推断内在结构、由静态表象推断动态生长发育过程等方面,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植物学知识以后,采用此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如单子叶禾本科植物茎的解剖结构特点。首先给学生展示较小植株物种如水稻和较大植株物种如竹类植物茎的图片,提出问题“哪些特征表明禾本科植物茎没有次生生长?它们如何保证其主要的输导和机械支持生理?”点评学生发言后,重点讲解禾本科植物茎维管束的数量特征、结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大量的基本组织会逐步转化为机械组织的特点及其适应输导、机械功能的机制。最后的问题是:在栽培甘蔗时,采用哪些技术有利于提高产量?

2.6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

以学生经常遇到熟悉的植物器官或表现性状作为启发点,延伸为学生的植物学知识,如以豆荚启发学生认识并掌握心皮的结构、来源。上课时带上豌豆或四季豆之类的荚果样品,引导学生完整解剖好该样品,将荚果两侧撕下来的纤维状物、较厚实的两瓣夹片、内部的种子(胚珠)展示在自己的课桌上,提出问题“豆荚有关结构有什么特点和功能?”。点评学生发言后详细讲解:心皮就相当于由一张叶片卷曲、相应的组织进一步特化而成;内部颗粒是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两个夹片称为子房壁,保护着胚珠,将来发育成果皮;围合成的空腔称为子房室,是胚珠定居的场所;夹片裂开的部位称为缝线,种子发育成熟后裂开,有利于种子散发出来,其中着生种子(胚珠)的称为腹缝线,相当于叶片卷曲时叶缘的愈合部位,另一条为背缝线;纤维状物是维管束,输入种子和果实发育需要的营养和水分,在腹缝线上的称为腹束,在背缝线上的称为背束,相当于叶的中脉;胚珠着生的部位称为胎座。并进一步展示讲解复雌蕊和离生心皮,归纳“心皮是构成雌蕊的基本单位,是适应生殖的变态叶”。最后的问题是:举例说明如何鉴别一枚雌蕊由几枚心皮构成?

2.7 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启发

大学生非常渴望了解先进的科学技术,渴望开展科学研究,以此为启发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还能引导学生在其知识范围内开展学术探讨、科学研究和创新。如对于通气组织这个知识点,很多情况下都是用水生环境缺氧来启发学生对通气组织的理解,而我们用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机理能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展示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同时,简单介绍其利用好氧微生物在富氧条件下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机物的机理,提出问题“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水体中存在丰富的氧气,氧气的来源是什么?可能有什么样的氧气传输通道?”讲解完通气组织结构特征和功能以后,适当解释通气组织发达的植物具有的性状特征。最后问题是:你认识的哪些植物可以用于构建湿地污水处理生态系统?

2.8 利用特征类比进行启发

把既有相似特征又有明显差异的结构或器官同时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他们的相似点和差异所在,进而归纳出相应的规律和知识,构建学生具有广泛的相互联系的知识,避免知识的孤立性。如讲解蔷薇科时,我们首先展示了金樱子、桃、梨、绣线菊的枝条、花、果实的有关图片,提出问题“四种植物的相应器官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点评学生发言后,进行归纳:四种植物具有蔷薇花冠,都归入蔷薇科,同时依据雌蕊和果实等明显差异,分别归入蔷薇亚科、李亚科、苹果亚科和绣线菊亚科,并进一步完善介绍蔷薇科及其亚科的特征。最后问题是:你认识哪些属于蔷薇科及相应亚科的植物?

3 讨论

植物学采用启发性教学,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效果,同样对教师形成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3.1 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启发性教学形式,能是课堂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从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通过系统、全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反复独立思考和不断练习,学生能够以重点知识为骨架,掌握植物学课程的知识系统,逐步形成横向思考、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学会从客观事物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始终维持和提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通过广泛联系实际,联系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有利于学生植物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支持而牢固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很好的扩展,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对老师形成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显然,采用启发性教学,植物学老师首先要求有更广泛的知识面,不仅要深入理解植物学知识,还要广泛具备农学、园艺、林学、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知识,熟悉目前采用的有价值的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跟踪相关新的科研方向和成果。启发性教学极大地活跃课堂、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很多不可能预先想到的问题随时都有学生可能提出,如毛竹茎空心对其环境适应有什么好处?可见,对于老师而言,反应敏捷、逻辑严密是必不可少的。

注释

① 张梅珍.启发性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7):63-65.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4篇

1 承导功能

每一章的开头均有一段配有说明的插图,它具有引入新课的功能。但不是简单、生硬的“开场白”,而是以它为知识背景或实际问题引入该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它为背景既可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生物概念,又可带着由实际问题抽象出生物概念的过程,还可给学生说明生物概念是从我们生活中逐步抽象出来而存在于生产与生活之中,为生产和生活服务,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发展的事实。教师充分利用好每一章这些内容,使生物思想方法充分得到渗透,使学生逐渐领会,理解甚至掌握其中的生物学思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展现客体性内容的承导功能。

2 消化功能

高中生物新编教材设计了许多“辅助教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新授知识点的回顾与反思,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如:第一册中绪论中“想一想: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对所学的应激性的概念再次检阅。教材细胞分裂中“想一想:细胞分裂间期是细胞分裂的‘间歇期’,这时的细胞处于静止状态,这种说法对吗?”对细胞周期这一知识的再次巩固。生物的个体发育中“想一想:同一植物胚和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吗?”可以检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及双受精的熟练掌握程度与准确性等等。

从上述的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所设计的这些辅助内容同样起到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功效,只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扎实地对待,可以相信,这些内容一定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新知识,甚至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3 拓展功能

新教材在许多章节后都增加了“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在正文旁也加了“小资料”,这些都是正文的拓展,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材中安排了“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 “植物性神经调节”、 “‘试管婴儿’的问世”、 “生物圈漫谈”等课外读的内容;还安排了“红螺菌”、“同位素标记研究法”“细胞识别的原理”等小资料及“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和“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等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诸如此类内容有相当一部分已成为高中升学考试中很好的命题素材,我们不仅应当看到这些内容的实际价值,更应该认识到它们潜在的拓展主体性知识的功效,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这部分内容,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4 探究功能

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体现了国内外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某些成果,特别是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能运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意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新编生物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小问题”有助于将学生带上探究之路。如在光合作用中恩吉籽尔曼实验旁提出“恩吉尔曼的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讲利用生长素能获得无子番茄、黄瓜等时提出“能不能用其它方法培育无子果实?”在植物的其它激素(功能)中提出“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就成熟了。这是为什么?”等等,这些小问题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投入探索,从中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利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课本中还安排子大量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也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5 启示功能

小学科学生物的启示范文第15篇

人类的发明——来自动物的灵感船和潜艇来自人们对鱼类和海豚的模仿。科学家根据火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科学家研究青蛙的眼睛,发明了电子蛙眼。美国空军通过毒蛇的“热眼”功能,研究开发出了微型热传感器。人类还利用蛙跳的原理设计了蛤蟆夯(hang)。人类模仿警犬的高灵敏嗅觉制成了用于侦缉的“电子警犬”。

仿生与高科技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魔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魔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一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通过对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发明了能提高鱼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运动形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等。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王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王”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科学家模仿昆虫制造了太空机器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通过对几种昆虫的研究,已经研制出一个小型的导航和飞行控制装置。这种装置可以用来装备用于火星考察的小型飞行器。

人们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已研制成功一种电子蛙眼。这种电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样,准确无误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物体。把电子蛙眼装入雷达系统后,雷达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这种雷达系统能快速而准确地识别出特定形状的飞机、舰船和导弹等。特别是能够区别真假导弹,防止以假乱真。

电子蛙眼还广泛应用在机场及交通要道上。在机场,它能监视飞机的起飞与降落,若发现飞机将要发生碰撞,能及时发出警报。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挥车辆的行驶,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

人们模拟海蛰感受次声波的器官,设计成功精确的“水母耳”仪器。它由喇叭、接受次声波的共振器和把这种振动转变为电脉冲的转换器以及指示器组成。将这种仪器安装在船的前甲板上,喇叭做360°旋转。当它接收到8赫兹-13赫兹的次声波时,旋转自动停止,喇叭所指示的方向,就是风暴将要来临的方向。指示器还可以告诉人们风暴的强度。这种仪器,可提前15小时左右预报风暴。

对鲎行为影响最大的是两侧的复眼。受光束照射后,复眼产生脉冲。一只眼受光束照射,一只眼产主脉冲;两只眼同时受光束照射,两只眼同时产生脉冲,但比光束照射一只眼时产生的脉冲的频率略低些。人类受其启示,研制成功一种电子模拟装置,能解10个元素构成的网络方程,应用这个原理制成的电视摄影机,能在激光下提供清晰度较高的电视影象。